初中历史考前必看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首页 / 知识 / |

初中历史考前必看知识点归纳1

  亚非拉的奋起

  一、印度独立

  1.背景:二战后初期,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再次高涨。

  2.时间:1947年,英国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

  3.领导人:尼赫鲁

  4.韩国、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埃及独立(1952年,纳赛尔领导),收回苏伊士运河(1956年)。

  2.非洲独立年(1960年,这一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

  3.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也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的斗争

  1.1959年,古巴人民在*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亲美的傀儡*,建立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巴拿马人民通过不懈斗争,从美国手里收回巴拿马运河*(1999年)

  动荡的中东地区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1.“中东”概念:亚洲西部,欧亚非三洲交界地带,以***人为主,也是犹太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地理位置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水资源匮乏。***和以色列矛盾错综复杂。

  2.特点:战火频仍和动荡不安

  3.表现:四次中东战争(发生在***国家和以色列之间。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国建立,引发第一次中东战争)

  二、错综复杂的矛盾

  1.原因:

  (1)重要根源:列强的介入。

  (2)争夺实质:领土之争。

  (3)加剧冲突因素:水资源之争。

  (4)民族矛盾、宗教斗争:圣城之争

  2.中东问题的关键:巴以冲突

初中历史考前必看知识点归纳2

  1.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而不是人工取火,学会人工取火的是山顶洞人。

  2.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这种说法不准确,应该说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3.铁农具和牛耕出现于春秋时期,而不是战国时期。

  4.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仁”的学说,战国时期的孟子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

  5.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6.秦朝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而不是隶书。

  7.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但灭亡秦朝的是刘邦、项羽领导的起义军。

  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汉代的儒术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这些思想也得到继承和发扬。

  9.西域都护是由西汉*设立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是由唐*设立的。

  10.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而不是发明了造纸术。

  11.西汉的司马迁编写了纪传体通史巨著《史记》,北宋的司马光编写了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

  12.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13.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唐太宗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武则天时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14.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8世纪初,唐中宗又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15.玄奘西游发生在唐太宗时期;鉴真东渡发生在唐玄宗时期。

  16.隋唐时期已经有雕版印刷品;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17.交子是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瓦子是宋代东京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18.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

  19.戚继光抗倭发生在明朝;郑成功*发生在清朝。

初中历史考前必看知识点归纳3

  1.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而不是人工取火,学会人工取火的是山顶洞人。

  2.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这种说法不准确,应该说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3.铁农具和牛耕出现于春秋时期,而不是战国时期。

  4.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仁”的学说,战国时期的孟子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

  5.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6.秦朝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而不是隶书。

  7.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但灭亡秦朝的是刘邦、项羽领导的起义军。

  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汉代的儒术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这些思想也得到继承和发扬。

  9.西域都护是由西汉*设立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是由唐*设立的。

  10.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而不是发明了造纸术。

  11.西汉的司马迁编写了纪传体通史巨著《史记》,北宋的司马光编写了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

  12.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13.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唐太宗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武则天时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14.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8世纪初,唐中宗又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15.玄奘西游发生在唐太宗时期;鉴真东渡发生在唐玄宗时期。

  16.隋唐时期已经有雕版印刷品;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17.交子是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瓦子是宋代东京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18.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

  19.戚继光抗倭发生在明朝;郑成功*发生在清朝。


初中历史考前必看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初中历史考前必看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1)

——初中历史考前必看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初中历史考前必看知识点归纳1

  “蒸汽时代”的到来

  1.根本原因:随着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生产无法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动力)

  2.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3.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4.参与国家:英、法、美、德、俄、日。(最早发生的英国)

  5.开始的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珍尼纺纱机

  6.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促进了煤炭这一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7.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8.主要发明:A英: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火车机车。B美:富尔顿→轮船。

  9.交通工具革新,汽船和火车机车出现。(加强了各地联系,世界进一步连成一体)

  10.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19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

  11.影响:

  (1)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逐渐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3)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2.工业革命对*的影响: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为开辟海外市场,发动了对*的*战争,*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明落后就要挨打!)

  血腥的资本积累

  一、罪恶的“三角贸易”

  1最早走上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道路的国家: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英国和法国)

  2“三角贸易”的原因:美洲缺乏劳动力,贩卖黑奴可以获得高额利润。

  3“三角贸易”的路线: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4“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英国人。(最先进行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人)

  5“三角贸易”持续时间:三百多年

  6“三角贸易”的影响:

  (1)使非洲丧失了*亿的精壮劳动力,造成非洲长期的贫穷、落后。

  (2)欧洲奴隶贩子把赚来的钱投资于工商业,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

  1.英国走上殖民争夺道路的时间:17世纪

  2.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时间: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

  3.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机构:东印度公司(负责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殖民侵略)

  4.英国在印度最有名的殖民头目:克莱武

初中历史考前必看知识点归纳2

  亚非拉的奋起

  一、印度独立

  1.背景:二战后初期,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再次高涨。

  2.时间:1947年,英国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

  3.领导人:尼赫鲁

  4.韩国、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埃及独立(1952年,纳赛尔领导),收回苏伊士运河(1956年)。

  2.非洲独立年(1960年,这一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

  3.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也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的斗争

  1.1959年,古巴人民在*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亲美的傀儡*,建立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巴拿马人民通过不懈斗争,从美国手里收回巴拿马运河*(1999年)

  动荡的中东地区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1.“中东”概念:亚洲西部,欧亚非三洲交界地带,以***人为主,也是犹太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地理位置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水资源匮乏。***和以色列矛盾错综复杂。

  2.特点:战火频仍和动荡不安

  3.表现:四次中东战争(发生在***国家和以色列之间。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国建立,引发第一次中东战争)

  二、错综复杂的矛盾

  1.原因:

  (1)重要根源:列强的介入。

  (2)争夺实质:领土之争。

  (3)加剧冲突因素:水资源之争。

  (4)民族矛盾、宗教斗争:圣城之争

  2.中东问题的关键:巴以冲突

初中历史考前必看知识点归纳3

  “蒸汽时代”的到来

  1.根本原因:随着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生产无法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动力)

  2.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3.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4.参与国家:英、法、美、德、俄、日。(最早发生的英国)

  5.开始的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珍尼纺纱机

  6.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促进了煤炭这一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7.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8.主要发明:A英: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火车机车。B美:富尔顿→轮船。

  9.交通工具革新,汽船和火车机车出现。(加强了各地联系,世界进一步连成一体)

  10.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19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

  11.影响:

  (1)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逐渐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3)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2.工业革命对*的影响: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为开辟海外市场,发动了对*的*战争,*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明落后就要挨打!)

  血腥的资本积累

  一、罪恶的“三角贸易”

  1最早走上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道路的国家: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英国和法国)

  2“三角贸易”的原因:美洲缺乏劳动力,贩卖黑奴可以获得高额利润。

  3“三角贸易”的路线: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4“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英国人。(最先进行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人)

  5“三角贸易”持续时间:三百多年

  6“三角贸易”的影响:

  (1)使非洲丧失了*亿的精壮劳动力,造成非洲长期的贫穷、落后。

  (2)欧洲奴隶贩子把赚来的钱投资于工商业,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

  1.英国走上殖民争夺道路的时间:17世纪

  2.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时间: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

  3.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机构:东印度公司(负责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殖民侵略)

  4.英国在印度最有名的殖民头目:克莱武


初中历史考前必看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2)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1

  中华文明的起源

  1、云南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170万年。

  2、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吃上熟食。这种制作粗糙的打制石器称为旧石器。北京人过群居生活(3、4)。

  3.山顶洞人距今1.8万年,居住在洞穴中,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最早能人工取火的远古人类,用兽皮缝制衣服。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

  3、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7、河姆渡人(约7000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浙江)居住干栏式的房子。

  8、半坡人(约6000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居住半地穴式的房子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华夏族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战争走向融合。(两个战争先是炎帝和黄帝大战蚩尤,后来是炎帝和黄帝之间的战争叫阪泉之野)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炎帝又被称为神农氏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13、大禹治水的方式:筑堤堵水、疏通河道。大禹因为治水有功成为禅让制推选出来的第三位部落联盟首领。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定都阳城。禹传位于启,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15、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商朝出现了青铜器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甲骨文。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西周时建筑物上开始出现瓦。

  17、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分封制的意义:巩固对国家的.统治。

  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四羊方尊P26

  20、“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21、我国夏、商、西周出现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22、公元前770年,周*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3、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秋形势图)p36

  2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25、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晋楚之战)

  26、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称为“合纵”。秦利用六国间的矛盾,远交*攻,各个击破,称为“连横”。(战国形势图)p38

  27、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28、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29、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30、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原成为“天府之国”。

  31、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3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1、编制户口,加强刑法。2、奖励生产。3、奖励军功。4、承认土地私有。5、推行县制。6、统一度量衡。

  33、商鞅变法的意义: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曾,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4、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35、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36、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

  37、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

  38、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

  39、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战国青铜曾侯乙编钟。

  40、孔子,名丘,子仲尼,春秋末年的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教育上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41、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42、秦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定都咸阳。秦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43、秦统一的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征战的局面,将*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44、在渔阳戍边,陈胜、吴广起义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建立了张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45、秦自统一以来在全国建立了一套行政体系,在中央设三个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管理军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郡守或太守,县的长官叫县令。)

  46、灵渠的修建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46、秦统一以后对全国的文字进行了统一,统一的文字叫小篆。

  47、秦统一以后对全国的钱币进行了统一,统一的钱币叫圆形方孔钱。

  48、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作用:军事防御。(当时主要是抵御匈奴)

  49、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50、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51、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52、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削弱诸侯国势力,采取的措施是推行“推恩令”。

  53、西汉时,监察京师官员和皇族不法行为的官吏是司隶校尉。在地方设刺史监察地方官员。(汉武帝的一系列措施使使西汉王朝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54、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55、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

  56、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管辖。(由此可以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7、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58、丝绸之路:*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内地。意义: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59、我国使用纸作为书写材料开始于西汉,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

  60、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主要内容是中医理论和致病原则(人工呼吸的急救方法最早见于这部书)。“神医”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

  61、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我国最早的数学专著。它建立了以计算为中心的*古代数学体系。

  62、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原地区,东汉时期,道教在*本土兴起。

  63、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编写了《史记》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

  64、秦陵兵马俑的意义:气势恢宏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出秦朝雕塑艺术的超高水品,生动展现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65、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2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 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 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 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P14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3

  中华文明的起源

  1、云南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170万年。

  2、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吃上熟食。这种制作粗糙的打制石器称为旧石器。北京人过群居生活(3、4)。

  3.山顶洞人距今1.8万年,居住在洞穴中,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最早能人工取火的远古人类,用兽皮缝制衣服。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

  3、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7、河姆渡人(约7000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浙江)居住干栏式的房子。

  8、半坡人(约6000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居住半地穴式的房子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华夏族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战争走向融合。(两个战争先是炎帝和黄帝大战蚩尤,后来是炎帝和黄帝之间的战争叫阪泉之野)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炎帝又被称为神农氏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13、大禹治水的方式:筑堤堵水、疏通河道。大禹因为治水有功成为禅让制推选出来的第三位部落联盟首领。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定都阳城。禹传位于启,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15、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商朝出现了青铜器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甲骨文。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西周时建筑物上开始出现瓦。

  17、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分封制的意义:巩固对国家的.统治。

  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四羊方尊P26

  20、“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21、我国夏、商、西周出现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22、公元前770年,周*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3、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秋形势图)p36

  2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25、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晋楚之战)

  26、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称为“合纵”。秦利用六国间的矛盾,远交*攻,各个击破,称为“连横”。(战国形势图)p38

  27、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28、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29、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30、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原成为“天府之国”。

  31、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3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1、编制户口,加强刑法。2、奖励生产。3、奖励军功。4、承认土地私有。5、推行县制。6、统一度量衡。

  33、商鞅变法的意义: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曾,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4、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35、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36、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

  37、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

  38、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

  39、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战国青铜曾侯乙编钟。

  40、孔子,名丘,子仲尼,春秋末年的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教育上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41、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42、秦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定都咸阳。秦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43、秦统一的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征战的局面,将*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44、在渔阳戍边,陈胜、吴广起义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建立了张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45、秦自统一以来在全国建立了一套行政体系,在中央设三个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管理军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郡守或太守,县的长官叫县令。)

  46、灵渠的修建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46、秦统一以后对全国的文字进行了统一,统一的文字叫小篆。

  47、秦统一以后对全国的钱币进行了统一,统一的钱币叫圆形方孔钱。

  48、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作用:军事防御。(当时主要是抵御匈奴)

  49、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50、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51、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52、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削弱诸侯国势力,采取的措施是推行“推恩令”。

  53、西汉时,监察京师官员和皇族不法行为的官吏是司隶校尉。在地方设刺史监察地方官员。(汉武帝的一系列措施使使西汉王朝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54、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55、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

  56、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管辖。(由此可以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7、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58、丝绸之路:*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内地。意义: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59、我国使用纸作为书写材料开始于西汉,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

  60、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主要内容是中医理论和致病原则(人工呼吸的急救方法最早见于这部书)。“神医”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

  61、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我国最早的数学专著。它建立了以计算为中心的*古代数学体系。

  62、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原地区,东汉时期,道教在*本土兴起。

  63、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编写了《史记》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

  64、秦陵兵马俑的意义:气势恢宏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出秦朝雕塑艺术的超高水品,生动展现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65、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


初中历史考前必看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3)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菁华3篇)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1

  诸子百家p111-114

  1、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①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统治者体贴人民,人民敬重和服从统治者。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儒家思想后来成为*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

  ②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扩大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编订了《诗》、《书》、《春秋》作教材,保存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文化。教学中,善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③孔子的`言行记录在《论语》里。 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①原因:战国时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众多的学派,历史上称为“诸子百家”。

  ②最重要的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还有纵横家(苏秦、张仪)、兵家和农家。

  ③代表人物:儒家:孟轲(邹国,《孟子》)、荀况(赵国,《荀子》)。道家:庄周(宋国,《庄子》)。墨家:墨翟(鲁国,《墨子》)。法家:韩非(韩国,《韩非子》)。兵家:孙膑(齐国,《孙膑兵法》)。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2

  第1课时繁盛一时的隋朝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他就是隋文帝;年,隋灭掉陈,统一南北。

  2、隋朝大运河:(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在在位时开凿。从605年起。

  观察课本第4页的隋朝运河图,填写下面(3)至(6)项:

  (3)三点:中心在,北达,南至。

  (4)四段: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为、、邗沟、。

  (5)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上的运河。

  (6)作用:。

  第2课时贞观之治

  1、隋朝的统治跟(朝代)很相似,只经历两代皇帝。隋朝第二位皇帝实行*,最终导致隋末农民起义。(隋朝:581-618年)

  2、唐朝的建立:时间年,建立者是李渊(唐高祖),都城在。高祖退位以后,传位于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

  3、唐太宗在位期间,采取了许多巩固措施,使唐朝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①吸取隋亡的教训;②重视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③注意节俭;④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4、“房谋杜断”指的是唐太宗时期重用的两为宰相:、。而当时最著名的谏臣是,唐太宗把他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5、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改唐朝的国号为,她在位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称她的统治“”。

  6、元谋人约170万年打制石器会使用火采集、狩猎

  北京人约70-20万年保留猿特征打制石器会使用火保存火原始群居采集、狩猎

  山顶洞人一万八千年和现代人基本一样打制石器磨光、钻孔人工取火审美氏族采集、狩猎、捕鱼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

  3、我国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

  第3课时开元盛世

  1、前期年号是开元,在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2、唐玄宗在位前期的统治跟唐太宗的相似点有:善于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注意节俭等。

  3、唐朝经济繁荣表现在:

  农业方面:①水利事业发达;②耕作技术和栽培方法的进步;③新植物品种的出现(有新蔬菜品种和茶叶。唐朝时,饮茶之风全国范围盛行,)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和。

  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发达;②陶瓷业发达,和(最为有名)

  商业方面:商业繁荣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广州、扬州。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句诗赞颂的哪位皇帝在位时出现的什么盛世局面?你能归纳一下该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吗?

  第4课时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的诞生:

  ⑴隋文帝时期,为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吏。

  ⑵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中以、两科最为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⑴唐太宗:①扩充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②严格录取应试者(进士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⑵武则天:武则天时创设了殿试和。

  ⑶唐玄宗:①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②玄宗曾八次亲自面试应试者。

  3、科举制的影响:⑴科举制改善了;

  ⑵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

  ⑶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

  了解: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第5课“和同为一家”

  1、被称为天可汗的是。之所以这样称呼他是因为他奉行的民族政策。

  2、在西域设立军事和行政机构的皇帝是和。

  3、人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4、唐太宗时把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唐中宗时又将嫁到吐蕃。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5、是*尔族的祖先。其首领被唐玄宗封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6、居民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后来南诏统一六诏,唐玄宗封其首首领为云南王。

  7、连线搭配:

  千寻塔吐蕃*尔族

  大昭寺南诏藏族

  布达拉宫回纥彝族、白族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1、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都称*人为。

  2、“”指今印度半岛;“大食”指今*半岛;“波斯”指今伊朗。

  3、隋唐,中日两国交往非常频繁。日本为了学*我们唐朝先进的文化,派遣了许多使者来到*,这些使者被称为“”。

  4、唐玄宗时,高僧六次东渡日本,为中日两国的友好和文化传播作出重大的贡献。与他相关的建筑是。

  5、唐太宗时,高僧西游印度取经,并写成《》,是研究中亚、印度和新疆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1、隋朝李春设计主持建造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欧洲年后才建有类似的桥。

  2、唐朝最繁华的城市是,唐朝的是建筑艺术的代表。富丽堂皇。

  3、唐朝印制的《》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

  4、“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这是唐朝医学家的名言。他的医药学著作是《》。

  5、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才华横溢的诗人层出不穷。今天,我们依然能读到唐朝多位诗人的*万首诗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和。

  诗人称谓生活的时代代表作作品主要特点

  诗仙初唐

  盛唐转衰“三吏”“三别”

  白居易中唐

  6、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7、提倡诗歌要更多的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的诗人是()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王维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1、唐朝著名书法家有:和。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他自创“颜体”。柳公权自创“柳体”,后人把他们并称为“”。

  2、唐朝著名的画家有:和。被后世称为“画圣”。

  3、、连线题:

  颜真卿《步辇图》

  柳公权《多宝塔碑》

  阎立本《玄秘塔碑》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4、石窟艺术在时期大为发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大部分洞窟是时期开凿的。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因为里面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其内容主要是宣扬佛教。(飞天)

  第9课民族*并立的时代

  1、10世纪初,族杰出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都城在。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960年,后周大将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史称北宋定都(开封),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3、北宋宋真宗时期,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在寇准的建议下宋真宗来到澶州城亲自作战,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局面。

  4、11世纪前期,族首领建立西夏,都城在。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北宋交战,双方损失很大。后来,双方议和,元昊向北宋称臣,北宋给西夏岁币。

  5、12世纪初,女真族的首领,在会宁称帝,国号,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6、金建立后,先灭辽,后又于1127年灭掉北宋。1127年,建立南宋,都城在(杭州)。

  7、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带领的岳家军英勇杀敌,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后来奸臣以所谓“谋反”罪杀害了岳飞。(炸秦桧——油条)

  如何评价岳飞?——女真贵族在对南宋的战争中掳掠残杀,对北方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正义的'。

  8、岳飞被害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1、五代十国、宋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

  2、五代十国、宋朝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3、五代十国、宋朝时期,南方手工业的发展表现

  4、五代十国、宋朝时期,商业发展表现

  北宋时,著名的商业城市市是和,南宋时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宋朝的海外贸易很发达,和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加以管理。

  5、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3

  1、时间

  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

  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4、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改革的借鉴意义:

  改革能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能有光明前途。改革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俗的反对,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阻力,才能成功。还要制定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5、商鞅变法的法令中最重要的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原因是确立了封建土地制度。

  法令中触犯了旧贵族利益的是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商鞅变法的性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商鞅应属于法家家思想。


初中历史考前必看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4)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归类 (菁华3篇)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归类1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P14)<理解>

  1、形成:

  A、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衡性加剧(根源或根本原因);

  B、后起的帝国主义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实质)的斗争愈来愈烈,导致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2、组成: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同盟国核心——德国);

  三国协约:英国、俄国、法国 (协约国核心——英国)(P15页插图)

  3、性质: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都是具有争霸性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4、结果:

  A、20世纪初,以英、德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大搞军事竞赛;

  B、两大军事集团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关系极度紧张,危机频发,一场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萨拉热窝事件、重大战役(P22-26)<理解>

  1、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的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巴尔干半岛上)的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萨拉热窝事件。

  2、重大战役:

  A、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英法——德军),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

  B、一战中最为残酷的一次战役,伤亡人数最多,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德军首次使用了毒气弹和飞机,由于法军的顽强抵挡,迫使法军投降计划破产。

  C、索姆河战役:1916年(索姆河战役中英国首先使用*)。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归类2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P14)<理解>

  1、形成:

  A、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衡性加剧(根源或根本原因);

  B、后起的帝国主义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实质)的斗争愈来愈烈,导致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2、组成: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同盟国核心——德国);

  三国协约:英国、俄国、法国 (协约国核心——英国)(P15页插图)

  3、性质: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都是具有争霸性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4、结果:

  A、20世纪初,以英、德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大搞军事竞赛;

  B、两大军事集团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关系极度紧张,危机频发,一场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萨拉热窝事件、重大战役(P22-26)<理解>

  1、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的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巴尔干半岛上)的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萨拉热窝事件。

  2、重大战役:

  A、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英法——德军),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

  B、一战中最为残酷的一次战役,伤亡人数最多,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德军首次使用了毒气弹和飞机,由于法军的顽强抵挡,迫使法军投降计划破产。

  C、索姆河战役:1916年(索姆河战役中英国首先使用*)。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归类3

  洋务运动

  (1)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

  (3)代表人物:中央:奕沂;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区别:顽固派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洋务物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洋务派的主要活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代军事工业。如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留学生。后期:又提出“求富”口号。开办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6)评价(意义):洋务运动没有使*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在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资本主义*代化开辟了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多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这次上书为“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变法的内容: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

  (2)百日维新: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变法失败,前后104天,因此叫“百日维新”。1819年是旧历戊戌年,历史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3)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三册P71表)

  (4)戊戌变法对*社会的影响: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

  (1)孙中山的主要活动,

  a、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b、1905年,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于8月在东京成立了*同盟会。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武昌起义和*成立:

  a、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起义,第二天起义军占领武昌,接着,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宣布废除宣统年号,建立*。

  b、1912年元旦,*临时*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C、《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均地权。”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历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这次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是,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永远闪耀着光芒。

  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里推行尊孔复古的*政策,复古思想到处泛滥。一些帝国主义分子也乘机兴风作浪。目的:反对尊孔复古。

  (2)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鲁迅、胡适。

  (3)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4)新文化运动的阵地: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5)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

  (6)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运动。(性质)

  (7)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运动。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8)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9)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底,*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礼》、《易》、《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孔子说的,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文化上的贡献: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初中历史考前必看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5)

——初中的英语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初中的英语知识点归纳1

  代词

  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 类别

  主格宾格形容词性 物主代词名词性物主代词反身代词第一人称单数I me my mine myself复数 we us our ours ourselves第二人称单数 you you your yours yourself复数 you you your yours yourselves

  第三人称单数 he him his his himselfshe her her hers herselfit it its its itself复数 they them their theirs themselves

  1.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it的特殊用法:一般it指“它”,但在表示天气、时间、距离等时,用it来代替,此时的it并不译为“它”。

  当三个人称代词(单数)同时出现时,其先后顺序为you,he,I。而复数一般采用we,you,they顺序。

  2.物主代词

  物主代词的用法:

  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后面一定要跟上一个名词。 名词性物主代词可作主语、表语、宾语。

  3.反身代词

  1)反身代词的构成分两种:第一、二人称反身代词在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后加上self或selves,第三人称的反身代词在宾格代词后加上self或selves.

  2)反身代词的用法:一种是作宾语,由主语发出的动作又回到动作者本身。 如:I enjoyed myself at the party.另一种是作名词或代词的同位语;用来加强语气。如:I can do it myself.

初中的英语知识点归纳2

  1 see、hear 、notice 、find 、feel 、listen to 、 look at (感官动词)+do eg:I like watching monkeys jump

  2(比较级 and 比较级) 表示越来越怎么样

  3 a piece of cake =easy 小菜一碟(容易)

  4 agree with sb 赞成某人

  5 all kinds of 各种各样 a kind of 一样

  6 all over the world = the whole world 整个 世界

  7 along with同……一道,伴随…… eg : Iwill go along with you我将和你一起去

  the students planted trees along with their teachers 学生同老师们一起种树

  8 As soon as 一怎么样就怎么样

  9 as you can see 你是知道的

  10 ask for ……求助 向…要…(直接接想要的东西) eg : ask you for my book

  11 ask sb for sth 向某人什么

初中的英语知识点归纳3

  数词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两类,表示数量多少的数词是基数词,如one(一),two(二),seven(七)等,表示顺序次第的数词叫序数词,如the first(第一),the second(第二),the seventh(第七)。

  在对数词进行复*的时候,同学们首先要会读会写所有基数词和序数词,以及与数词有关的时间表达法。对数词的考查,中考常采用单选题及听力题。

  (一)、序数词一般由基数词加-th构成

  (二)、序数词的构成及用法:

  1、以下几个序数词较为特殊:

  first(第一)second(第二)third(第三)fifth(第五)

  eighth(第八)ninth(第九)twelfth(第十二)

  2、以-ty结尾的基数词变为序数词的构成方法是:先将十位整数的基数词尾的-ty变成-ti,然后再加-eth.

  如:twenty twentieth(第二十)

  eighty eightieth(第八十)

  3、基数词“几十几”变成序数词时,仅将个位数变成序数词,十位不变。

  如:thirty-two thirty-second(第三十二)

  seventy-five seventy-fifth(第七十五)

  4、序数词的缩写形式,在*数字后加上序数词的最后两个字母构成。

  如:fifth 5th second 2nd

  5、序数词前通常要用定冠词the。

  6、hundred,thousand,million,billion等词在构成具体的数字时用单数形式。只有在表达笼统的多数时才加s,构成复数形式,前面不能加具体的数字。

  如:three hundred seats三百个座位

  hundreds of数以百计的,成百上千的thousands of数以千计的,成千上万的

  millions of数百万的.billions of数十亿的

  (三)与数词有关的时间表达法:

  1、钟点表示法:

  ①顺读法

  如:1:15 one fifteen 3:30 three thirty

  ②倒读法(用past/to表示)

  如:1:15 a quarter past one

  3:30 half past three

  7:56 four to eight

  ③表示钟点只用基数词,并且钟点前用介词at。

  2、日期表示法:

  ①英语中日期的排列顺序是:星期、月、日、年

  如:2016年3月17日,星期一

  Monday,March the 17th,2016.

  ②在具体某一天前用介词on

  3、世纪、年代表示法

  (在)90年代(in)the nineties

  (在)19世纪(in)the nineteenth century

  (在)18世纪30年代(in)1730s或1730’s

  (四)、基数词常和一些计量类名词“单数”用“一”连在一起,构成复合形容词,修饰名词。

  如:a twelve-year-old boy一个十二岁的男孩a five-mile race一次五英里的赛跑


初中历史考前必看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6)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1

  1.构成物质的三大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2.铝具有很好抗腐蚀性能的原因(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种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所以铝锈不需要打磨,但铁锈Fe2O3(红棕色粉末)表面却很疏松,不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等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锈蚀。

  3.CO2和CO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一个CO2分子比一个CO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4.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的不是CO2本身,而是CO2和H2O反应生成的H2CO3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H2CO3不稳定,受热分解,实验现象描述为(无色—红色—紫色)

  5.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酸溶液中含有共同的氢离子);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碱溶液中含有共同的氢氧根离子)

  6.铁的合金包括(钢和生铁)区别钢和生铁的方法(含碳量不同)钢的含碳量0.03%-2%,生铁的含碳量2%-4.3%。

  7.金刚石、石墨、C60物理性质存在很大差异性的原因(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相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它们的组成元素都为碳元素)。其金刚石、石墨的化学式为(C)。

  8.同种元素可以组成单质、纯净物、混合物,但一定不能组成化合物。

  9.初中化学三大还原性的物质是(H2、CO、C)

  10.(O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SO2)是形成酸的主要气体;煤气中毒的主要气体是(CO);沼气、天然气、瓦斯的主要成分是(CH4),“西气东输”中气是指天然气。用作食物调味品的是(NaCl ) ; 充入食品包装袋中可防腐的单质(N2);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Ca(OH)2;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是HCl;侯氏联合制碱法中的“碱”是Na2 CO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N2;作建筑材料的盐是CaCO3;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2

  气体的实验室制取

  1、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氯酸钾加热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CO2的发生装置。

  2、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 难或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可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O2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也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CO、N2、(NO)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3、①实验室制O2的方法是:①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②加热高锰酸钾,③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化学方程式:

  ①2KClO3==== 2KClO3+3O2 ↑

  ②2KMnO4====K2 MnO4+MnO2 +O2↑

  ③2H2O2====2H2O+O2↑

  注意事项

  用第一种药品制取时要注意

  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在试管口的小水珠倒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 ③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④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用第二种药品制取时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未进入导管) 用第二种药品制取有长颈漏斗时,长颈漏斗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

  工业上制制O2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

  原理:利用N2、 O2的沸点不同,N2先被蒸发,余下的是液氧(贮存在天蓝色钢瓶中)。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3

  一、物质的加热

  (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下倾斜,试管受热时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

  (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0角,受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为了避免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二、过滤 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 (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②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③滤纸破损

  三、蒸发 注意点:(1)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作用:加快蒸发,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2)当液体接*蒸干(或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发掉,以避免固体因受热而迸溅出来。

  (3)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热的蒸发皿如需立即放在实验台上,要垫上石棉网。


初中历史考前必看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7)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归类 (菁华3篇)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归类1

  1、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激化阶级矛盾。

  成立资产阶级临时*,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2)标志: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起义取得胜利,揭开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序幕。

  (3)过程:11月6日晚,列宁来到起义的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武装起义。

  (4)主要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

  (5)结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列宁为*。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的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6)巩固:①苏俄同德、奥议和,并退出了一战;②颁布了《土地法令》③1918年苏俄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④1920年底,打退国外敌人的进攻,巩固了苏维埃*。

  (7)胜利的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②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③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剥削阶级。因此,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人类的**事业指明了道路。

  2、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九下P7)

  (1)时间:1921年;

  (2)领导人:列宁;

  (3)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新的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5)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

  3.苏联的成立:1922年,在自愿和*等的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当时加*盟的共和国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发展到15个加盟共和国。)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归类2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P14)<理解>

  1、形成:

  A、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衡性加剧(根源或根本原因);

  B、后起的帝国主义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实质)的斗争愈来愈烈,导致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2、组成: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同盟国核心——德国);

  三国协约:英国、俄国、法国 (协约国核心——英国)(P15页插图)

  3、性质: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都是具有争霸性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4、结果:

  A、20世纪初,以英、德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大搞军事竞赛;

  B、两大军事集团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关系极度紧张,危机频发,一场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萨拉热窝事件、重大战役(P22-26)<理解>

  1、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的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巴尔干半岛上)的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萨拉热窝事件。

  2、重大战役:

  A、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英法——德军),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

  B、一战中最为残酷的一次战役,伤亡人数最多,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德军首次使用了毒气弹和飞机,由于法军的顽强抵挡,迫使法军投降计划破产。

  C、索姆河战役:1916年(索姆河战役中英国首先使用*)。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归类3

  洋务运动

  (1)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

  (3)代表人物:中央:奕沂;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区别:顽固派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洋务物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洋务派的主要活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代军事工业。如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留学生。后期:又提出“求富”口号。开办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6)评价(意义):洋务运动没有使*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在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资本主义*代化开辟了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多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这次上书为“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变法的内容: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

  (2)百日维新: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变法失败,前后104天,因此叫“百日维新”。1819年是旧历戊戌年,历史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3)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三册P71表)

  (4)戊戌变法对*社会的影响: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

  (1)孙中山的主要活动,

  a、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b、1905年,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于8月在东京成立了*同盟会。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武昌起义和*成立:

  a、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起义,第二天起义军占领武昌,接着,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宣布废除宣统年号,建立*。

  b、1912年元旦,*临时*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C、《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均地权。”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历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这次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是,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永远闪耀着光芒。

  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里推行尊孔复古的*政策,复古思想到处泛滥。一些帝国主义分子也乘机兴风作浪。目的:反对尊孔复古。

  (2)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鲁迅、胡适。

  (3)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4)新文化运动的阵地: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5)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

  (6)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运动。(性质)

  (7)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运动。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8)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9)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底,*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礼》、《易》、《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孔子说的,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文化上的贡献: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初中历史考前必看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8)

——初中的英语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初中的英语知识点归纳1

  冠词

  1)不定冠词的用法

  a用在以辅音字母开头,或以读作辅音的元音字母开头的名词前面; an用在以元音开头或以不发音的h字母开头的名词前。 注意:这里说的是“元音音素”而不是“元音字母”。 *惯用语:take a seat, have a rest, a few, lend sb. a hand

  拓展:当half跟在一个整数后面时,a用在half前。如:1.5kilos=one and a half kilos或a kilo and a half.但0.5kilos=half a kilo,不过有时我们也说a half holiday半天假。 2)定冠词the

  可与单数可数名词及不可数名词连用,表示一类人或物,强调与别的类属的区别。 3)零冠词

  某些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前和专有名词前不用冠词。零冠词表示泛指,泛指不可数物质名词、抽象名词和可数名词复数。

  1.不定冠词an用在元音读音开头(不是指元音字母)的词前,其余用不定冠词a.

  2.定冠词的基本用法

  A.用在重新提到的人或事物前面。

  B. 指谈话双方都知道的人或事物前面。

  C用在单数可数名词前面,表示某一类人或事物。

  3.定冠词的特殊用法

  A.用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物或方位名词前。

  B. 用在序数词、形容词的最高级及only所修饰的名词前。

  C用在江河、海洋、山脉、湖泊、群岛的名称前面。

  D.用在由普通名词和另外一些词所构成的专有名词前面。

  E.用在姓氏的复数形式前面,表示全家人或这一姓的夫妇二人。

  F.用在乐器名称前。

  G. 和某些形容词连用,表示某一类人或事物。

初中的英语知识点归纳2

  1 see、hear 、notice 、find 、feel 、listen to 、 look at (感官动词)+do eg:I like watching monkeys jump

  2(比较级 and 比较级) 表示越来越怎么样

  3 a piece of cake =easy 小菜一碟(容易)

  4 agree with sb 赞成某人

  5 all kinds of 各种各样 a kind of 一样

  6 all over the world = the whole world 整个 世界

  7 along with同……一道,伴随…… eg : Iwill go along with you我将和你一起去

  the students planted trees along with their teachers 学生同老师们一起种树

  8 As soon as 一怎么样就怎么样

  9 as you can see 你是知道的

  10 ask for ……求助 向…要…(直接接想要的东西) eg : ask you for my book

  11 ask sb for sth 向某人什么

初中的英语知识点归纳3

  一、词类、句子成分和构词法:

  1、词类:英语词类分十种:

  名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冠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感叹词。

  1、名词(n.): 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如:boy, morning, bag, ball, class, orange.

  2、代词(pron.): 主要用来代替名词。如:who, she, you, it .

  3、形容词(adj..):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特征。如:good, right, white, orange .

  4、数词(num.): 表示数目或事物的顺序。如:one, two, three, first, second, third, fourth.

  5、动词(v.): 表示动作或状态。如:am, is,are,have,see .

  6、副词(adv.): 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等。如:now, very, here, often, quietly, slowly.

  7、冠词(art..):用在名词前,帮助说明名词。如:a, an, the.

  8、介词(prep.): 表示它后面的名词或代词与其他句子成分的关系。如in, on, from, above, behind.

  9、连词(conj.): 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如and, but, before .

  10、感叹词(interj..)表示喜、怒、哀、乐等感情。如:oh, well, hi, hello.

  2、句子成分:英语句子成分分为七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表语、宾语补足语。

  1、主语是句子所要说的人或事物,回答是“谁”或者“什么”。通常用名词或代词担任。如:I’m Miss Green.(我是格林小姐)

  2、谓语动词说明主语的动作或状态,回答“做(什么)”。主要由动词担任。如:Jack cleans the room every day. (杰克每天打扫房间)

  3、表语在系动词之后,说明主语的身份或特征,回答是“什么”或者“怎么样”。通常由名词、代词或形容词担任。如:My name is Ping ping .(我的名字叫萍萍)

  4、宾语表示及物动词的对象或结果,回答做的是“什么”。通常由名词或代词担任。如:He can spell the word.(他能拼这个词)

  有些及物动词带有两个宾语,一个指物,一个指人。指物的叫直接宾语,指人的叫间接宾语。间接宾语一般放在直接宾语的前面。如:He wrote me a letter . (他给我写了一封信)

  有时可把介词to或for加在间接宾语前构成短语,放在直接宾语后面,来强调间接宾语。如:He wrote a letter to me . (他给我写了一封信)

  5、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通常由形容词、代词、数词等担任。如:

  Shanghai is a big city .(上海是个大城市)

  6、状语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通常由副词担任。如:He works hard .(他工作努力)

  7、宾语补足语用来说明宾语怎么样或干什么,通常由形容词或动词充当。如:They usually keep their classroom clean.(他们通常让教室保持清洁) / He often helps me do my lessons.(他常常帮我做功课) / The teacher wanted me to learn French all by myself.(老师要我自学法语)

  ☆同位语通常紧跟在名词、代词后面,进一步说明它的情况。如:Where is your classmate Tom ?(你的同学汤姆在哪里?)

  3、构词法:英语构词法主要有:合成法、派生法和转换法。

  1、合成法:如:spaceship, headache, basketball, playground等等。

  2、派生法:

  (1)派生名词:①动词+er/or ②动词+ing ③动词+(t)ion ④形容词+ness ⑤其他,如:inventor, learner, swimming, congratulation, kindness, carelessness, knowledge

  (2)派生形容词:①名词+y ②名词+ful ③动词+ing/ed ④friendly ⑤dangerous ⑥Chinese; Japanese ⑦English ⑧French ⑨German ⑩国名+(i)an 如:snowy, sunny, hopeful, beautiful, interesting, follwing, daily(每日的),nervous, delicious

  (3)派生副词:①形容词+ly ②其它,如:slowly, angrily, full→fully, good→well, possible→possibly等等。

  3、转换法:

  (1)形容词→动词,如:dry(干燥的)→dry(弄干), clean(干净的)→clean(打扫,弄干净),等等。

  (2)动词→名词,如:look, walk, rest, work, study, swim, go, talk等等。

  (3)名词→动词,如:hand(手)→(传递),face(脸)→(面对)等等。

  (4)形容词→副词,如:early→early, fast→fast等等。

  (5)副词→连词,如:when(什么时候)→(当……时候),等等。

  (6)介词→副词,如:in(到……里)→(在里面;在家),on(在…上)→(进行,继续),等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