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菁华9篇)

首页 / 语文教案 / | 语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自主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和煦(xu4)干涸(he2)吞喽(shi4)裸索(luo3)戈壁滩(ge1)无垠(yin1)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3、导语

  探究质疑

  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

  合作探究:

  1、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至少2例)

  2、设问: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

  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复*资料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张骞qiān萧瑟s庇b护干涸h吞噬sh裸luǒ露鹭鸶l sī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2)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节选自《善待家园——*地质灾害忧思录》,作者吴刚。

  2.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本文主要运用了列数字说明方法。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今天按照学校整体工作的安排,我讲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文章题目叫,首先,我们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我提出几个问题大家来思考:

  1、“消逝”为什么不用“消失”?

  2、“仙湖”的“仙”在这里如何理解?

  3、大家体会文章题目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同学们,进行讨论很清楚的从文章的题目中可以获得到信息是:一个美丽的湖泊消逝了,表达的是一种惋惜,痛惜,谴责……之情。

  接着我分别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昨天罗布泊的美丽,今日罗布泊的荒凉,并配以画面让学生用解说的形式朗读,并指导学生在读的时候,注重自己的情感表达。

  读昨日的罗布泊时,“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让同学们体会到愉悦、高兴、自豪……。

  读今日的罗布泊时“没有一棵草,一条溪,不见一只鸟”让大家体会到那种痛苦和无奈。

  很自然的引入了情感教育: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爱护我们身边的一切。

  以上是本节课的构思,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如下收获:

  1、分析一篇文章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方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减轻学生的阅读压力。特别是比较长的文章,如果让学生在读之前不及时的从文章的题目中捕捉到正确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感知。

  2、语文课堂上要重视朗读的训练。新课改中体现了教师要精讲,对于学生来说,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的课堂活动,我认为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来说最有效的课堂活动,就是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中精美的句子,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读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

  不足的地方:

  1、我觉得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可是我对如何安排学生发言做的不好,学生的发言显的有些乱,重复发言多。

  2、文中留给学生拓展的时间少,比如:我们应该如何做,做一个环保人士,让大家找,我想:对同学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这个时间有点短。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背影》原文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背影》教案

  教学目标:

  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

  2、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深厚的父爱,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3、学*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和朴实深情的语言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抓住“背影”体会别样父爱。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围绕“流泪”感受作者由不解到顿悟到感念的心路历程。

  教学创意:着眼文体,关注细节;咬文嚼字,品味欣赏;发现空白,深究疑点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直入主题

  提问:我们形容成熟的男性的美,通常会用一些什么样的词语?

  学生回答。

  老师提示:我们在《背影》一文中将会看到与大家期待的不一样的中年男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或者听读课文),思考:《背影》是一篇写x的散文。(屏显)

  学生自由回答。

  三、读“父”

  (一)齐读或指名朗读“望父买橘”的句段,聚焦这段文字、这段描写,说一说自己从中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爱?

  (屏显)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学生深情朗读。

  (二)咬文嚼字感受别样的“父爱”。

  聚焦父亲的穿着、父亲的动作以及文章中随处可见的细节如“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紫毛大衣”、“嘱我路上小心”、“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等,来体会父亲对“我”竭尽全力的甚至有点狼狈的爱。

  (三)教师小结。

  (屏显,学生朗读)

  父亲的爱是那再三的再三的叮嘱唠叨一千遍一万遍还是不放心。

  父亲的爱是那件黑布的大马褂和深青色棉袍不帅不酷却模糊了我的泪眼父亲的爱是那件紫毛大衣披在儿子的身上自己却穿着布马褂布棉袍。

  父亲的爱是那靠门的座位千挑万捡啊一路上都牵扯着父亲的视线。

  父亲的爱是那蹒跚的脚步是辛苦地走努力地爬衰老笨拙迟缓一点儿不矫健。

  父亲的爱是那堆朱红的橘子像跳在冬天里的一堆小小火焰。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摒弃“贴标签”,笼统大概分析,而要“沉入此词语里”,关注细节,贴着语言去分析感悟文本呈现出来的不一样的父亲形象以及别样的父爱。)

  四、读“子”

  (一)提问:父亲的爱,作为儿子的朱自清理解吗?接受吗?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小结。

  (二)研读品味:你从这些文字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屏显)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

  教师指导朗读,学生回答。(明确:不理解、厌烦、瞧不起……)

  (三)合作探究:文章第四段开头交代“我”的行程的句段可以删去吗?

  (屏显)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

  (1)多余,可以删去。

  (2)不可删去。“我”的清闲与后文“父亲因为事忙”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师小结:由文段可以看出,当时朱自清家的经济状况几乎面临崩溃(祖母去世、父亲赋闲……)父亲焦头烂额,忙得不可开交,他有理由不去送儿子,但他还是去送了。很多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父亲最终都为“我”做了。(可以让学生用“……可……可不……”的句式说话,再一次从细节感受父爱。)例如:嘱托查房可嘱托可不嘱托;照看行李可照看可不照看;讲价钱可讲可不讲;选位置可选可不选;铺大衣可铺可不铺;买橘子可买可不买……可是。“我”还是不满意,还是不高兴,甚至不接受。引导学生思考:《背影》难道只是在叙述一件“父爱亲情”的往事吗?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探究的方式体会文中“我”的形象,尤其是“我”对“父爱”的情绪,与常规的分析“四次流泪”的方式不同,为下一环节读“父与子”以及体会父爱的深刻内涵蓄势。)

  第二课时

  一、设疑思考

  提问:《背影》难道只是在叙述一件“父爱亲情”或者“父子情深”的往事吗?

  学生自由回答。

  二、聚焦结尾,重点理解。

  (一)指名朗读结尾段第一句。

  (屏显)*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二)尝试给这句话加上一组关联词,再读,齐读体会父亲的沧桑。

  学生回答:“*几年来,父亲和我虽然都是东奔西走,但是,家中光景还是一日不如一日。

  教师点拨:如果靠着自己的智慧、阅历、勤奋都不能改变生活现状的话,那也许就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的问题了。确实,当时不仅是季节的冬天,整个*也正在冬天,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朱自清父亲面对的,不仅是家中老人离世的悲哀,自己失业的悲哀,也是当时那个社会的悲哀!可是,这一切,当年20岁的朱自清全然不理解,他只能暗笑父亲的“迂”。

  三、默读、细读“父亲的信”,琢磨其不同寻常之处。

  (屏显)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学生交流。

  四、资料助读,进一步理解《背影》之爱。

  (屏显)《背影》的背后……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追问:如何理解开头段的“不相见”?

  明确:“不相见”,其实是“不愿相见”、“不敢相见”……三个字蕴含者太多的欲说还休与无可奈何。进一步理解“我”的情感态度变化。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背影》的主题,分析结尾段父亲的来信和展示有关朱自清父子矛盾的资料,是解读《背影》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跳出单纯谈父爱的传统教学定位,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背影》之爱。

  五、评价小结,升华主题。

  (一)学生交流:从《背影》中,我还读出了x。

  (二)教师谈感悟,总结。

  《背影》一文,很浅,也很深,经历越多,懂得越多。

  《背影》教学反思

  《背影》是一篇传统写父子亲情的文章,那浓重的背影凝聚着撼人的力量,也曾感动过一代又一代的人。但现在的孩子,因时代、家庭等等原因,很难融入这篇文章,为此我设计了以情导学的几个环节。同时,一反传统教学中以“背影”为切入点的规律,而是从品味语言入手,从字里行间去感受那力透纸背的父子亲情。让学生学会品味语言,从而体悟情感,并学会运用语言之法。

  新课程理念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按初中语文课标的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有自己独特发现,有自己个性见解,品析感悟语言特点。因此,整个教学程序的展开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的,通过学*、体悟文章语言所饱含的父子亲情,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这样,让语文课堂真正变成学生乐学、会学、学会的快乐天堂。

  调动学生的思维与兴趣,成了本节课重中之重。引入情境后,只以“文章表达什么思想感情”为牵动点,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我惊喜的是,这些孩子,思维竟如此敏捷、开阔,他们能从点滴语言中感悟到子对父的思念、牵挂等情感,这是我预设中所没想到的。这也激发了我与他们一起去探究质疑的兴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寓意。这一预设的探究过程,使我与孩子们一起回读文本,更加深刻地体味出文字间所蕴含的绵绵不尽之意。

  本文语言质朴无华,而情感却力透纸背。因此,在重点环节中,我设计了品味语言,体悟情感这一环节。从品词入手,可从中悟到“知微见著”的效果。此环节设计为纠正教师的错误,让生感受到“困后之妙”。人物是情感的凝聚点,而品味人物描写也是初中阶段应掌握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品析人物描写,挖掘其内在的感情色彩。在这两个环节中他们极尽能力,品出词语含义,具体再现情感,也融入了文章的情感中。拓展练*中学生受文章浓情的感染,动情地描述生活中无痕的真爱,沐浴在无疆的亲情中,将文字化成真正的情感体验。

  但课堂是遗憾的艺术。对于某些词语的理解,因我缺乏灵活的引导而趋于肤浅。以此为基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上层楼。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背诵全文;对韵文和韵脚有初步的认识;学*课文“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的写法。

  2、布置预*,首先让学生大致预*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

  3、体会刘禹锡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三、教学重点:

  1、让学生反复送读短文,在诵读中品味文章的意境。

  2、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

  3、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运用。

  五、教学准备:

  1、教师阅读教材、教参,制作课件。

  2、学生预*课文,认清字词,并在疑难处作出标记。

  六、教学环节: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山村图景图,请同学用语言描述这幅画面。同学们认真欣赏图片,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描述。

  (二)、认识“铭”。找同学根据预*回答“铭”的知识。

  多媒体展示: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1.目标导航

  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人类崇高而美好的情感之一。

  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阅读这篇作品对我们学好祖国语言不无启迪。

  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一文,通过钱学森情愿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历尽艰险回国的经历,写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古代诗歌四首》收录了杜甫、杜牧、陆游、文天祥四位大家的作品。《春望》体现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了陆游的郁闷和理想,《过零丁洋》体现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

  《晏子使楚》通过对晏子言行的刻画,塑造了一位热爱自己祖国的贤相的形象。

  本单元的学*目标

  (1)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抒发的爱国主义心声。

  2、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就特定的事件,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

  4、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

  5、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惯。

  6、能就本单元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主题进行专题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7、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2.知识小词典

  ①.字音。

  贫jí(瘠) mù(募)集 卫shù(戍)区 wù xū(戊)(戌)变法

  diāo(凋)零 祈(qí)祷 捂(wǔ) 挟(xié)持 惩(chéng)罚

  眷(juàn)恋 卓(zhuō)越 萌(méng)发 诬(wū)陷 月笼(l?ng)沙

  寂寥(liáo) 造诣(yì) 倔(jué)强

  ②.本单元要着重掌握如下词语的解释:

  蹊跷:qī qiāo奇怪。

  宛转:(歌声、鸟鸣等)抑扬动听。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泛舟:乘船游玩。泛,漂浮。

  汗青:史册。

  寥落:稀少。

  瞭望:登高远望。

  风烛残年: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老年。风烛,风中的蜡烛。

  3.名句解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解读: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4.文学常识备考

  ① 萧乾, 萧乾先生是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晚年多次出访欧美及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写出了三百多万字的回忆录、散文、特写、随笔及译作。主要著译作有《篱下集》、《梦之谷》、《人生百味》、《一本褪色的相册》《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1998年10月出版的《萧乾文集》(1-10)收集了他的主要著译作。

  ②都德,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出身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就独自谋生。先在一所小学校里担任学生自修辅导员。后来到巴黎,从事文艺创作,过着清苦的青年文人生活。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意。1868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③刘敬智,*高级记者、*科技部原党支部*,因心脏病突发,于20xx年10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④杜甫(712--770),字子美,是*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⑤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和宣歙观察使及剑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为司勋员外郎,终中书舍人。诗豪爽清丽,自成风格,人称”小杜”。又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⑥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⑦文天祥(1236-1283), 原名云孙, 字宋瑞, 又字履善, 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 因父丧未受官职。 于1283年从容就义, 年仅47岁。 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 其中诗作达百余首, 成就很高。 有《文山先生全集》。 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

  5.古诗词鉴赏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鉴赏〕

  这两句诗,写梦境。与诗人那些通篇记梦的诗作有别,此诗写梦境也独树一帜。全诗由梦因引出”铁马冰河”的梦境之后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更多联想、想象的空间。人们尽可以据此梦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想象诗人当年是如何身披铁甲,手持兵器,骑那披着铁甲的战马驰骋沙场、英勇杀敌,作此诗时他又是如何梦绕神牵”九州同”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祥 《过零丁洋》) 〔鉴赏〕

  原诗的零丁洋:珠江口的海面。起一经:指本诗作者精通一种经书,经过考试(文天祥二十岁时考取状元)出来做官。干戈:古代兵器,这里指战争。

  全句是说:在惨淡的战争环境中过了四个年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是说:山河破碎得像柳絮被风吹散一样;自己一生在动荡不安中,像被雨打的水上浮萍一样。惶恐滩:在江西万安县,是赣江十八个险滩之一。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曾从惶恐滩撤退到福建。”惶恐滩头说惶恐”,这句的”说惶恐”,是指山河破碎,身世浮沉之叹,非指害怕敌人。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第二年头被迫随船去宋帝呙,船过零丁洋。这句中的”说零丁”,是指感到自身孤苦。汗青:史册。照汗青:光耀史册。

  文天祥抗元不幸被俘,汉奸张弘范当元军元帅,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正在海上抗战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就拿这首诗给他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义正辞严,表现了文天祥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在*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文天祥那种忠贞不贰的伟大情操,更是使他得以名垂千古,留芳万世。

  6.仿写演练

  例句: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仿句:改了 ,而且 。

  7.语文实践活动指南

  本单元安排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本次语文实践活动,旨在使学生在阅读感受本单元五篇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整体上了解爱国、认识爱国、从而真正地学会爱国。

  8活动步骤:

  (1)了解信息,收集有关背景资料。

  (2)小组讨论,制订”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计划”,落实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及安排。

  (3)仔细参观,摘抄重要的文字资料;认真听取介绍或报告。

  (4)访问与基地相关的人员,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

  (5)整理资料,写出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深刻的感受。

  (6)以班级为单位,举办”祖*亲,我爱你”专题汇报会

  (7)就专题汇报会的情况,写一篇通讯,在校内外有关媒体上报道。

  (8)学*、活动反思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认知目标:

  1、感受反*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了。

  3)、课后练*二。

  4)、课后练*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渴望和*,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母亲的眼泪 戴黑色的围巾

  老妇人 红军战士

  儿子的英勇 用结婚的喜烛

  体现血肉情深

  教学后记:这是一篇简单好懂的文章。其中的感情最打动学生的心。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内容预览:

  走向虫子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幽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2、感悟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

  3、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了南帆先生的《蚂蚁》和马克·吐温先生的《辛劳的蚂蚁》,知道了他们其实是通过蚂蚁来写我们人类,今天我们要走*更多的小虫子,看看作者是不是也通过小虫子来写我们自己。我们今天一起--《走向虫子》。

  二、作者简介:

  刘亮程,男,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沙湾县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该书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还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风中的院门》、《库车》等。曾获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现为《*西部文学》编辑。

  批评家们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刘亮程是*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孤独无助,快乐和幸福。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1、疏通字词。

  蜣(qiāng)螂 铲(chǎn) 喘(chuǎn)

  土坷(kē)拉:土块。

  骨碌碌(gūlūlū):形容很快的转动。

  忙碌(lù):忙着做各种事情。

  仓皇而逃:匆忙而慌张的逃走。

  抡(lūn):用力挥动。

  2、疏理文章脉络。

  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八条腿的虫子慢慢悠悠的爬。

  第四到第六自然段:蜣螂滚土块。

  第七到第十三自然段:蚂蚁搬干虫。

  四、具体研*。

  1、分组讨论:这三只小虫子的行为是否如作者一开始说的可笑呢?

  明确:不是。对于第一只虫子,作者说到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有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对于蜣螂,作者写到还是少管闲事。我已经有过教训。对于蚂蚁,作者的感慨是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可见,刚开始是看得可笑,但到最后我们可以感受到真正可笑的是我们人类。

  2、从文中的三只虫子身上,大家能否找出我们人的可笑之处呢?

  明确:从第一只虫子身上,可笑人的自以为是;从蜣螂身上,可笑人类智慧的有限;从蚂蚁身上,可笑人类能力的有限。

  小结:至此我们可以说,课文内容虽写的是走向虫子,其实是透过虫子看清自己。作者感悟出:人的局限性如此之明显,在某些方面连一只小虫子都不如,却常常盲目地为优越感所蒙蔽。

  3、讨论:前面我们学过的南帆先生的《蚂蚁》,大家比较一下二者的异同?(对人的思考)

  明确:相同--都是通过小动物来思考人类。不同点--《蚂蚁》反思的是人的命运,人在何种意义上能够驾驭自己的命运,它突出的是人类生存的困惑问题,而本文作者反思的则是人性的弱点。在某些方面,人其实不如虫,但人类对此却不自知,它突出的是对人类缺乏自审意识的剖析。

  五、结合*题四,品味作品幽默的语言。

  1、幽默是一种智慧,是让读者在微笑中品味深刻的哲理。课文中幽默的语言比比皆是,请同学们找出一两例来谈谈,品味一下。

  例:第7自然段中对蜣螂姿势的描写、第8自然段中说孤寡老小在等着这条虫呢、第9自然段中它生气了、第12自然段我会搬它回家吗的心理活动,特别是想象两只蚂蚁见面商量等等,都是大词小用,赋予了蚂蚁人的思想行为,显得特别风趣。

  2、朗读第8--12自然段。

  六、课堂小结。

  《走向虫子》这篇文章让人类看见自己身上的弱点,那么我们就应尽力去克服它,时时注意自我反省。孔子有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我想,我们不仅要向他人学*,还得向大自然中万千生灵学*,毕竟我们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员。那么,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够走*自然,关注自然,保护自然,做个真正的有心人。

  七、作业布置:完成课后*题。

  附:板书设计

  1--3 八条腿的小虫--人类的自以为是 走向虫子

  4--6 蜣螂--人类智慧的有限 反思自己

  7--13 蚂蚁--人类能力的有限 缺乏自审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天上的街市》是新编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个新诗单元,教材编者称之为“诗海徜徉”。单独设立一个“新诗单元”,这在初中语文教材编辑史上还是第。这反映了人们对诗歌,尤其是对新诗在观念上的一些变化。

  本单元编选中外九位现代诗人的十首诗歌,可以说都是精品佳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天上的街市》选自郭沫若第一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假两度回国。面对当时*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期间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这是《星空》给人的整体阅读印象。而《天上的街市》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世界。(1)《天上的街市》诗内有丰富的想象,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描绘出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有写实的诗句,有想象的诗句,而想象的正代表着诗人的向往和追求。(2)《天上的街市》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灯,再由天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街市,于是想象便在作者一连串的联想当中放飞了,而这个联想的“中介”便是比喻。“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两个比喻,两层联想,把我们引进了想象中的天上的街市。(3)《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传说的全新诠释,这个反传统的创作,形象地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天上的街市》编入本单元的第一篇,因为它很好体现新诗的特点,它能让学生很快进入学*新诗的领域。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及本课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2)尝试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4)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形象鲜明,意境深邃。由于文字上没有障碍因而往往深入不下去,对诗歌的理解浮在表面上,反过来要埋怨新诗“没劲”。这首诗节奏和谐,音韵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语言清新朴素,描绘出一幅浪漫温馨的天国乐图。根据这一提示,教学目标(1)(2)应确定为本课重点。在朗读中感受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诗歌,要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精炼的诗句中解诗读歌的丰富内涵来。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为了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惯,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适当介绍诗人在创作《天上的`街市》(1921年)前后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绪,以帮助对诗歌内容的理解。(2)围绕朗读来设计教学,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在朗读中想象诗歌的图画美,在朗读中品析诗歌的情感美。(指导诵读)。(3)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天上的街市》有丰富的想象和由此及彼的联想,因此指导学生也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蕴含。(4)比较——把《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描写与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做比较,从两者生活状况的不同上去理解诗人的理想和追求。在教学手段上,采用配乐朗读磁带。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领悟之源广升,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理解。诵读时注意节奏和重音。(2)想象法。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脑海中构建出天上的街市的具体形象在意念中创造出一个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生动而丰富的境界。(3)比较法。比较诗歌与民间传说的异同,了解诗人对自由、美满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四、说教学程序

  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为此,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用民间故事导入。教师或学生讲故事均可。故事中的牛郎织女过着被禁锢,被束缚,难得一见的不幸生活。然而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里,我们将会见到与此完全不同的牛郎织女……。然后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整体感知

  在学生积极性已被调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的情况下,我因势利导,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对作者、时代背景做一些介绍。通过朗读,理解领悟全诗,立意在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其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三)、理解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诗歌的学*不是被动的而是有目的,通过读来领会内容、探索问题。为了能抓住实质问题,我不按照逐段来分析,而依照:学读——想读——析读来分析课文。

  1、学读

  (1)、学生听朗读带或老师的范读,然后自己试读,在书上标记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教师评点、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重音。

  (3)、配钢琴曲《星空》,全班小声读,享受诗歌的音乐美。

  2、想读

  (1)、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课外收集的关于星空的想象的传说、故事、诗文。

  (2)、教师示范(出示牛郎织女行空图):我看见牛郎骑着牛儿,脸上写满了幸福温暖,他在想什么呢?在想织女昨天的新花样织出来了没有?织女是个巧手的女子,也是个倔强的女子,什么事情不做到最好决不罢休。不过牛郎今天给她带的这本《*织染》一定可以帮助她的。天河浅浅的,眨眼功夫牛郎就望见那似锦的云霞和云霞中春花般的织女……

  (3)、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4)、配乐,沉醉在想象中默读。

  3、析读

  (1)、夜幕降临,刹那间,远远的街灯全亮了;而这时,夜空中的星星也一下子现出了它美丽的容颜。试着读这一节,读出你看到这幅流光溢彩的美景时的心情。

  ①老师示范读,指导朗读技巧:怀着惊喜的心情去读,重读“明”“闪”“明星”“现”“点”“街灯”。②学生练*读。③学生演读。

  (2)、①请学生读自己写的表现天街美丽富足的文字,其他同学闭目听。②作者在想象这一切的时候,有着怎样的心思呢?试一试,把你的心思读出来。③指名说出朗读时的体会,教师点拨:有一点向往、有一点赞叹、有一点想飞的感觉。④女生齐读。

  (3)、①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什么不同,请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②学生轻声读。③指名学生读,在点评中引导学生总结:牛郎织女生活的幸福温馨是通过重读“浅浅的”“不甚”“来往”“闲游”“提着灯笼在走”表现出来。④在注意重音的同时,尝试用语音语速来表现牛郎织女生活的幸福美好。⑤指名朗读好的同学读。⑥师生交流听读时的感受。点拨引导学生明确读三、四节的要领:要读得轻柔舒缓,仿佛是坐着小船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摇曳,有一种沉醉其中的感觉。

  (4)、背诵。

  (四)、总结扩展,领会内涵

  本诗的重点是学*联想和想象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1、介绍联想和想象这两个概念。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如诗中由“街灯”想到“星星”是联想。

  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情感形象的基础上创作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如诗中由“天上的街市”想到“牛郎织女的自由生活”是想象。

  2、仿照示例写句。

  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续写下边的句子。

  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

  (2)、笼中的小鹦鹉……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简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显示这点,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内容预览:

  《白洋潮》教案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领略白洋潮的壮丽之美。

  2.学*作者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3.了解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树立科学人生观。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白洋潮景观的壮丽,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等写景的方法。

  2.难点: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课文提示】

  1.《白洋潮》是一篇精彩的游记。白洋,山名,在浙江西北海滨;潮,本文描写对象。

  2.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他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而坚持著述。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民俗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文笔绰约,富有诗意。其著作有《石匮书》、《琅环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正音正字】

  戊wù 遄chuán 踵zhǒng 擘bò 蹴cù 镞zú

  辟bì 礴bó 龛kān 赭zhě 漱shù 湫qiū

  【积累词语】

  实词:

  ①故事:旧例。 ②喧传:哄传。 ③吊:哀悼。

  ④海塘:海堤。 ⑤遄:急速。 ⑥踵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⑦辟易:惊惧后退。 ⑧礴:拍击。 ⑨旋:很快。

  虚词:

  ①看之惊眩(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性状,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②岁岁如之(指示代词,这样,这里指代“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③怒雷鞭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④则飓风逼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⑤从海宁而来(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⑥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⑦势欲拍岸而上(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⑧旋卷而右(句中连词,表结果)

  ⑨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句中连词,表结果)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从表达方式看,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记叙——交代看潮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描写〈 “立塘上”-“颜始定” 〉正面描写潮水涨起的过程。

  议论——提出疑问作结,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3.写海潮起来时,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找找课文相关的词。

  作者是从远及*观察、描写的。 相关的词语有:见、稍*、渐*、再*。

  【课外作业】

  1.完成“学*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张岱的生*及其有关文学知识。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翻译:旧例,在三江看潮,实际上无潮可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说:“今年暗涨潮啊!”每年都这样。

  要点:故事:古义-旧例。今义-表现讲述对象的事情。 喧传:哄传。

  原文: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翻译:庚辰年八月,到白洋吊唁朱恒岳少师,(我)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叫看潮,我迅速前去,章侯和世培接踵而到。

  要点:吊:哀悼。 海塘:海堤。 遄:急速。 踵至:接踵而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原文: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翻译:站在海塘上,远远望见潮头像一条白线,从海宁奔来,一直冲到向塘上。

  要点:而: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原文:稍*,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翻译:稍稍*了一点,就隐隐露出白色,像驱赶着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振飞。

  要点:擘翼:张开翅膀拍水飞迸。

  原文:渐*,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翻译:(潮水)越来越*,喷出泡沫溅起水花,蹦跳起来好像百万雪白的雄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像用怒雷鞭打它们一样,所有的狮子聚集在一起,没有一头甘愿落后而争先。

  要点:蹴起:蹦跳。 镞镞:同簇簇,形容攒聚。

  原文:再*,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

  翻译:再*一点,就如飓风逼迫它们,顺势要拍岸而上。

  要点: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原文: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翻译:看潮的人惊恐地退开,跑到塘下躲避。

  要点:辟易:惊惧后退。

  原文: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

  翻译:潮水冲到塘上,用尽力量喷薄而起,水花激射,溅起几丈高,溅到的地面都湿了。

  要点:礴:拍击。

  原文: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翻译:潮水快速卷向右边,被龟山一挡,轰隆着好像十分愤怒,瀑布像像被火炮击碎一样,在半空中飞舞。

  要点:旋:很快。 龙湫:雁荡山的瀑布。

  原文: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翻译:看了这个景象(让人)心惊目眩,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

  原文: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翻译:先辈说:浙江的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了,是为什么呢?

  要点:漱激:冲刷激荡。

  【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若干思维训练题。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白洋潮吸引了多少人为之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它的俊美。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以其精妙的笔法,为我们揭开了白洋潮的面纱。

  这篇小品文,记叙了作者在白洋村观潮的全过程。文章以时空为序,由远及*,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白洋潮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奇观,写出了白洋潮的盛大气势和雄壮之美。

  对白洋潮,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细腻的描写。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成功地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了白洋潮的壮丽风光。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练*)

  1.从远及*,作者分别描写了潮水的哪些状态和特点?

  远见,“潮头一线”。-潮头整齐有序。

  稍*,“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潮流急速挺进。

  渐*,“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潮水铺天盖地,势不可挡。

  再*,“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浪潮汹涌猛烈。

  最后,“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海潮气势磅礴。 )

  2.课文是怎样烘托海潮之大的?

  从观潮者的反应来衬托海潮之大:

  ①“看者辟易,走避塘下。”写观潮者退避,这是从人们的动作,表现潮水来势汹涌。

  ②“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这是写观潮者的心理由紧张到舒缓的神态变化,表现潮水的威力令人心惊胆战。

  3.本文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白洋潮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正面描潮水的特点,逐步推进,从远及*,用墨越来越浓,形容越来越密。〈详见第1题〉

  侧面描写观潮者的反应:坐立不安、心惊胆战。〈详见第2题〉

  作者这样写,衬托了白洋潮的声势巨大,让人恐惧,突出潮水的威力无比,颇有刺激。 )

  4.下列句子的“之”分别指代什么?

  ①岁岁如之。 ( 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

  ②怒雷鞭之…… ( 百万雪狮。 )

  ③飓风逼之…… ( 白洋潮。 )

  ④看之惊眩…… ( 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

  5.本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本文多处运用比喻修辞:①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②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③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6。 “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句中的“雪狮”为什么不能改作“雄师”?

  因为“雪狮”不仅写出潮水的声威气势,还显示其洁白如雪的色彩。而“雄师”只能写出潮水的声势,但无法显示其色彩。

  7。 如何理解“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的作用?

  以疑问句结尾语气比较强烈,内容与开头的“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形成对比,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潮的壮美的赞叹之情,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探索原因。

  8。 摘录一个佳句,并且作简单的品析。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天目》。

  【教学后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天上的街市》是新编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个新诗单元,教材编者称之为“诗海徜徉”。单独设立一个“新诗单元”,这在初中语文教材编辑还是第一次。这反映了人们对诗歌,尤其是对新诗在观念上的一些变化。

  本单元编选中外九位现代诗人的十首诗歌,可以说都是精品佳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天上的街市》选自郭沫若第一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假两度回国。面对当时*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期间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这是《星空》给人的整体阅读印象。而《天上的街市》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世界。(1)《天上的街市》诗内有丰富的想象,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描绘出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有写实的诗句,有想象的诗句,而想象的正代表着诗人的向往和追求。

  (2)《天上的街市》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灯,再由天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街市,于是想象便在作者一连串的联想当中放飞了,而这个联想的“中介”便是比喻。“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两个比喻,两层联想,把我们引进了想象中的天上的街市。(3)《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传说的全新诠释,这个反传统的创作,形象地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天上的街市》编入本单元的第一篇,因为它很好体现新诗的特点,它能让学生很快进入学*新诗的领域。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及本课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2)尝试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4)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形象鲜明,意境深邃。由于文字上没有障碍因而往往深入不下去,对诗歌的理解浮在表面上,反过来要埋怨新诗“没劲”。这首诗节奏和谐,音韵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语言清新朴素,描绘出一幅浪漫温馨的天国乐图。根据这一提示,教学目标(1)(2)应确定为本课重点。在朗读中感受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诗歌,要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精炼的诗句中解诗读歌的丰富内涵来。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为了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惯,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适当介绍诗人在创作《天上的街市》(1921年)前后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绪,以帮助对诗歌内容的理解。(2)围绕朗读来设计教学,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在朗读中想象诗歌的图画美,在朗读中品析诗歌的情感美。(指导诵读)。(3)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天上的街市》有丰富的想象和由此及彼的联想,因此指导学生也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蕴含。(4)比较——把《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描写与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做比较,从两者生活状况的不同上去理解诗人的理想和追求。在教学手段上,采用配乐朗读磁带。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领悟之源广升,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理解。诵读时注意节奏和重音。(2)想象法。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脑海中构建出天上的街市的具体形象在意念中创造出一个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生动而丰富的境界。(3)比较法。比较诗歌与民间传说的异同,了解诗人对自由、美满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四、说教学程序

  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为此,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用民间故事导入。教师或学生讲故事均可。故事中的牛郎织女过着被禁锢,被束缚,难得一见的不幸生活。然而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里,我们将会见到与此完全不同的牛郎织女……。然后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整体感知

  在学生积极性已被调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的情况下,我因势利导,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对作者、时代背景做一些介绍。通过朗读,理解领悟全诗,立意在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其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三)、理解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诗歌的学*不是被动的而是有目的,通过读来领会内容、探索问题。为了能抓住实质问题,我不按照逐段来分析,而依照:学读——想读——析读来分析课文。

  1、学读

  (1)、学生听朗读带或老师的范读,然后自己试读,在书上标记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教师评点、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重音。

  (3)、配钢琴曲《星空》,全班小声读,享受诗歌的音乐美。

  2、想读

  (1)、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课外收集的关于星空的想象的传说、故事、诗文。

  (2)、教师示范(出示牛郎织女行空图):我看见牛郎骑着牛儿,脸上写满了幸福温暖,他在想什么呢?在想织女昨天的新花样织出来了没有?织女是个巧手的女子,也是个倔强的女子,什么事情不做到决不罢休。不过牛郎今天给她带的这本《*织染》一定可以帮助她的。天河浅浅的,眨眼功夫牛郎就望见那似锦的云霞和云霞中春花般的织女……

  (3)、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4)、配乐,沉醉在想象中默读。

  3、析读

  (1)、夜幕降临,刹那间,远远的街灯全亮了;而这时,夜空中的星星也一下子现出了它美丽的容颜。试着读这一节,读出你看到这幅流光溢彩的美景时的心情。

  ①老师示范读,指导朗读技巧:怀着惊喜的心情去读,重读“明”“闪”“明星”“现”“点”“街灯”。②学生练*读。③学生演读。

  (2)、①请学生读自己写的表现天街美丽富足的文字,其他同学闭目听。②作者在想象这一切的时候,有着怎样的心思呢?试一试,把你的心思读出来。③指名说出朗读时的体会,教师点拨:有一点向往、有一点赞叹、有一点想飞的感觉。④女生齐读。

  (3)、①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什么不同,请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②学生轻声读。③指名学生读,在点评中引导学生总结:牛郎织女生活的幸福温馨是通过重读“浅浅的”“不甚”“来往”“闲游”“提着灯笼在走”表现出来。④在注意重音的同时,尝试用语音语速来表现牛郎织女生活的幸福美好。⑤指名朗读好的同学读。⑥师生交流听读时的感受。点拨引导学生明确读三、四节的要领:要读得轻柔舒缓,仿佛是坐着小船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摇曳,有一种沉醉其中的感觉。

  (4)、背诵。

  (四)、总结扩展,领会内涵

  本诗的重点是学*联想和想象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1、介绍联想和想象这两个概念。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如诗中由“街灯”想到“星星”是联想。

  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情感形象的基础上创作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如诗中由“天上的街市”想到“牛郎织女的自由生活”是想象。

  2、仿照示例写句。

  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续写下边的句子。

  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

  (2)、笼中的小鹦鹉……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简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显示这点,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菁华9篇)扩展阅读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菁华9篇)(扩展1)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菁华9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背诵全文;对韵文和韵脚有初步的认识;学*课文“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的写法。

  2、布置预*,首先让学生大致预*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

  3、体会刘禹锡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三、教学重点:

  1、让学生反复送读短文,在诵读中品味文章的意境。

  2、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

  3、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运用。

  五、教学准备:

  1、教师阅读教材、教参,制作课件。

  2、学生预*课文,认清字词,并在疑难处作出标记。

  六、教学环节: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山村图景图,请同学用语言描述这幅画面。同学们认真欣赏图片,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描述。

  (二)、认识“铭”。找同学根据预*回答“铭”的知识。

  多媒体展示: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内容预览:

  第7课《海思》教案

  【教学构想】

  本文属于学者型散文,其知识含量的丰富,思维方式的独特体现着智慧的魅力。

  文章通过对海的博大、壮阔的描述,引出有关海的种种联想,进而引出海与人类的关系,作者纵情赞扬了海的壮阔之美,让我们感受人类在大海面前的渺小。从作者深邃的思考中,我们懂得了大海是人类生命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类心灵的家园。

  本文的教学应注重以下三点:

  首先,弄清文本的基本内容,学会编写阅读提要是学*本文的主要任务。

  其次,在文学欣赏上,不要忽视语言的魅力。本文写景语言生动形象,在联想与想象中不失磅礴的气势。如何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这些美旬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用朗读激发学生深人理解文本的内涵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第三,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应着力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由眼前的海而产生的联想与沉思。海思的思是全文的核心,思的引发,思的方向,思的'广度,思的深度,处处体现着作者的智慧。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独特思路,研究这种奇特的联想中阐发的主题,探讨作者思想的深度。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结构,学会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作者由海而产生的独特的联想和深邃的思考。

  3.体会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4.探究作者思想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编写阅读提要。品读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作者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安排]两课时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学会编写阅读提要。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品读富有哲理的语言。

  4?关注作者独特的行文思路。

  5?拓展挖掘,归纳提高写作水*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几组海水翻腾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谈自己的感受。

  (借用图片这一直观教学用具,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境界,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展开想象,唤起学生对课文中所描绘景象的主动体验。)

  2、教师小结,引入文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疏通生字、生词。

  2、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层次。

  在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之后,要求他们着重思考几个问题:

  ①文中有哪些句子自然完成了内容间的转换?

  ②作者眼前的海是怎样的?作者心中的海是怎样的?

  ③作者围绕海所做的思考是为了表达什么感情?

  学情预测: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的时候,过渡句的选择可能会比较容易,但对眼前的海和心中的海的对比理解可能会有些困难,教师应该作适当的指导。

  学情反馈:关于第一个问题,学生能够从第3自然段找到句子被织进一张蓝色的大网中,这种可见而不可触的蔚蓝色,似有似无,给人一种遐想,一种飘渺,一种思想的驰骋,从而弄清作者由眼前的大海过渡到写心中的大海。

  对于第二个问题作者心中的海是怎样的?学生的回答有时会偏离文本的内容,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明确作者联想的触发点海的深和广以及乘船返回,在海浪的摇动中产生新的思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明白作者心中的海的形象。

  对于作者情感的把握,教师应依据文本内容作适当提示,如引导学生看议论抒情句,让学生全面把握作者爱海的博大精深,爱海的包容一切,爱海给人类心灵的慰藉。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由表及里,从理清文本结构入手,尽量激发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意识,基础的内容弄清楚了,再去探究作者的情感就不会使学生泛泛而谈。)

  全班交流各自编写的阅读提要,并要求学生进行板书设计。

  学情反馈:实践证明,这一过程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学*的自主能动性,又能检验他们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程度。

  三、细品文本。

  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作者眼前的大海,并设计朗读方案。

  学情预测: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架空,教师要提出明确细致的要求,比如:这里写的是什么内容?从哪个角度写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才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哪个词用得最好?用细化的问题帮助学生将朗读设计落到实处。

  学情反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明确细致的要求,确实能够让学生走进课文。如果能配以音乐朗读,教学效果会更好。

  (这一过程的设计既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又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让学生通过品味朗读深入探究描写海的壮丽图景所用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课文深入的理解。)

  四、自主研读

  选择文章中富于哲理的句子或含蓄的句子进行品评,在深入探寻句子含义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学情预测:学生可能对于是,我明净的心头又涌上一汪蓝色的沉思海啊,你在我的心里这两个句子难以理解,教师要在此作适当点拨。

  五、积累佳词美句

  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1.教师提出疑问:课题为海思,那么作者围绕海作了哪些思考?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思考?这一步只要求学生在互相探讨的基础上谈出自己的观点。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这一过程主要是强调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有自己的思考)

  学情反馈:学生基本上能从作者联想奇特的角度去讨论,但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思考以及作者为什么要沉思海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却心存疑惑。教师应介绍梁衡的散文特点及其大散文观,让学生在作者作品风格和思想深度上去感受行文独特的思考。

  2.在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奇特的联想中,引导学生挖掘一些提高作文水*的方法。

  (这一设计将阅读与写作紧紧联系起来,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拓展延伸,进行想象思维训练

  1.借助具体物象,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①金钱确实可以买到许多东西,但它不是万能的,如金钱能买床铺,不能买甜蜜的梦;能买书,不能买到知识请你联想它的作用和局限,越多越好。

  ②有位作家写了一首诗《0的断想》:

  0是谦虚者的起点,骄傲者的终点;

  0的负担最轻,但任务最重;

  0是一面镜子,让你重新认识自己;

  0是一只救生圈,让弱者随波逐流;

  请你运用发散思维续写下去。

  ③我扑在书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这是文学家关于书的比喻,它还可以比喻成什么?运用发散思维展开联想,请口头表达。

  2.超越时空局限,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美国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的一个人》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在房间里,这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请你作合理想象。

  创新提示:

  ①能买药物,不能买健康;能买娱乐,不能买幸福;能买房屋,不能买家庭;能买选票,不能买人心

  ②0是一块空地,可种五谷;是烟圈,虚度年华;是铁环,组成坚韧;是战鼓,激人奋进

  ③书是进步的阶梯、知识的源泉、驶向知识海洋的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随时引导。)

  (这一过程是在阅读文本基础上进行的延伸与拓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及创新能力。)

  三、布置作业

  以大自然的启示为题,深入观察、研究,获得自己独特的发现,写一点自己的思考。

  (通过作业设计,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潜心思考的*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一些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法。)

  【板书设计】(一)

  7海思

  内容:海的波澜壮阔海的博大(包容力)

  海与人类的关系

  目的:爱海的博大精深,爱她的包容一切,爱她给人类心灵的慰藉。

  【板书设计】(二)

  7海思

  海:汹涌澎湃波澜起伏海天一色

  思:(联想)海的深和阔

  (沉思)海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后记】

  面朝大海,普通人呼吸到的是海潮,而作者梁衡呼吸到的是海魂。跨越时空的联想,奇特的感受,大气磅礴的语言,不仅增加了本文的艺术魅力,而且也让读者受到震撼和启迪。

  如何处理这篇散文的重难点?如何落实新课标下的三个维度?如何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尝试:

  1.语文课注重体现出语文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解读文本的*惯与方法,注重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结合,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2.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能力。

  改变传统教学中烦琐的分析方法,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特别是学生自己写板书的这一过程,不仅强调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而且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营造了一种*等自主的学*氛围。

  3.注重阅读与写作的整合。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提高写作的能力?在最后一个拓展思维的环节设计中,着重体现、强化学生对课文写作方法的借鉴与拓展。激活学生的思路与创造力,这不仅体现学*《海思》一文的重点,也加强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理解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2、过程和方法目标: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启迪学生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大脑,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两张幻觉图片导入

  二 欣赏落日谈谈感受

  三 基础知识

  1、小组代表竞读课文。

  2、小组代表上黑板给词语注音,词语有: 吟咏 绮丽 绚丽 殷红

  3、小组代表听写词语比赛。听写了:幻觉、吟咏、变化多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夕阳无限好

  4、抢答:“夕阳无限好”出自哪首诗歌,请把全诗背诵出来。

  四 我读 我画 我赏(1-3)

  1、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学上黑板一边听一边画出落日图。之后点评。

  2、讨论这个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3、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缩身”两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4、第二自然段的分号有何作用。

  5、改第一段的双重否定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6、改最后一段的反问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7、用书中的原话回答“落日”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8、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五 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引导大家阅读4到7自然段,讨论了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学们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概括出关键信息。完成课后表格.

  2、讨论这几段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六 课堂拓展延伸

  1、结合《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进行对比阅读。

  2、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段描写文字。

  七人生的启迪?

  比如:幻觉带来灵感,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仍是水等。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1.目标导航

  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人类崇高而美好的情感之一。

  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阅读这篇作品对我们学好祖国语言不无启迪。

  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一文,通过钱学森情愿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历尽艰险回国的经历,写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古代诗歌四首》收录了杜甫、杜牧、陆游、文天祥四位大家的作品。《春望》体现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了陆游的郁闷和理想,《过零丁洋》体现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

  《晏子使楚》通过对晏子言行的刻画,塑造了一位热爱自己祖国的贤相的形象。

  本单元的学*目标

  (1)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抒发的爱国主义心声。

  2、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就特定的事件,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

  4、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

  5、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惯。

  6、能就本单元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主题进行专题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7、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2.知识小词典

  ①.字音。

  贫jí(瘠) mù(募)集 卫shù(戍)区 wù xū(戊)(戌)变法

  diāo(凋)零 祈(qí)祷 捂(wǔ) 挟(xié)持 惩(chéng)罚

  眷(juàn)恋 卓(zhuō)越 萌(méng)发 诬(wū)陷 月笼(l?ng)沙

  寂寥(liáo) 造诣(yì) 倔(jué)强

  ②.本单元要着重掌握如下词语的解释:

  蹊跷:qī qiāo奇怪。

  宛转:(歌声、鸟鸣等)抑扬动听。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泛舟:乘船游玩。泛,漂浮。

  汗青:史册。

  寥落:稀少。

  瞭望:登高远望。

  风烛残年: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老年。风烛,风中的蜡烛。

  3.名句解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解读: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4.文学常识备考

  ① 萧乾, 萧乾先生是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晚年多次出访欧美及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写出了三百多万字的回忆录、散文、特写、随笔及译作。主要著译作有《篱下集》、《梦之谷》、《人生百味》、《一本褪色的相册》《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1998年10月出版的《萧乾文集》(1-10)收集了他的主要著译作。

  ②都德,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出身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就独自谋生。先在一所小学校里担任学生自修辅导员。后来到巴黎,从事文艺创作,过着清苦的青年文人生活。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意。1868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③刘敬智,*高级记者、*科技部原党支部*,因心脏病突发,于20xx年10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④杜甫(712--770),字子美,是*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⑤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和宣歙观察使及剑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为司勋员外郎,终中书舍人。诗豪爽清丽,自成风格,人称”小杜”。又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⑥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⑦文天祥(1236-1283), 原名云孙, 字宋瑞, 又字履善, 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 因父丧未受官职。 于1283年从容就义, 年仅47岁。 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 其中诗作达百余首, 成就很高。 有《文山先生全集》。 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

  5.古诗词鉴赏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鉴赏〕

  这两句诗,写梦境。与诗人那些通篇记梦的诗作有别,此诗写梦境也独树一帜。全诗由梦因引出”铁马冰河”的梦境之后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更多联想、想象的空间。人们尽可以据此梦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想象诗人当年是如何身披铁甲,手持兵器,骑那披着铁甲的战马驰骋沙场、英勇杀敌,作此诗时他又是如何梦绕神牵”九州同”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祥 《过零丁洋》) 〔鉴赏〕

  原诗的零丁洋:珠江口的海面。起一经:指本诗作者精通一种经书,经过考试(文天祥二十岁时考取状元)出来做官。干戈:古代兵器,这里指战争。

  全句是说:在惨淡的战争环境中过了四个年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是说:山河破碎得像柳絮被风吹散一样;自己一生在动荡不安中,像被雨打的水上浮萍一样。惶恐滩:在江西万安县,是赣江十八个险滩之一。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曾从惶恐滩撤退到福建。”惶恐滩头说惶恐”,这句的”说惶恐”,是指山河破碎,身世浮沉之叹,非指害怕敌人。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第二年头被迫随船去宋帝呙,船过零丁洋。这句中的”说零丁”,是指感到自身孤苦。汗青:史册。照汗青:光耀史册。

  文天祥抗元不幸被俘,汉奸张弘范当元军元帅,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正在海上抗战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就拿这首诗给他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义正辞严,表现了文天祥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在*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文天祥那种忠贞不贰的伟大情操,更是使他得以名垂千古,留芳万世。

  6.仿写演练

  例句: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仿句:改了 ,而且 。

  7.语文实践活动指南

  本单元安排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本次语文实践活动,旨在使学生在阅读感受本单元五篇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整体上了解爱国、认识爱国、从而真正地学会爱国。

  8活动步骤:

  (1)了解信息,收集有关背景资料。

  (2)小组讨论,制订”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计划”,落实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及安排。

  (3)仔细参观,摘抄重要的文字资料;认真听取介绍或报告。

  (4)访问与基地相关的人员,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

  (5)整理资料,写出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深刻的感受。

  (6)以班级为单位,举办”祖*亲,我爱你”专题汇报会

  (7)就专题汇报会的情况,写一篇通讯,在校内外有关媒体上报道。

  (8)学*、活动反思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认知目标:

  1、感受反*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了。

  3)、课后练*二。

  4)、课后练*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渴望和*,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母亲的眼泪 戴黑色的围巾

  老妇人 红军战士

  儿子的英勇 用结婚的喜烛

  体现血肉情深

  教学后记:这是一篇简单好懂的文章。其中的感情最打动学生的心。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内容预览:

  走向虫子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幽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2、感悟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

  3、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了南帆先生的《蚂蚁》和马克·吐温先生的《辛劳的蚂蚁》,知道了他们其实是通过蚂蚁来写我们人类,今天我们要走*更多的小虫子,看看作者是不是也通过小虫子来写我们自己。我们今天一起--《走向虫子》。

  二、作者简介:

  刘亮程,男,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沙湾县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该书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还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风中的院门》、《库车》等。曾获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现为《*西部文学》编辑。

  批评家们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刘亮程是*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孤独无助,快乐和幸福。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1、疏通字词。

  蜣(qiāng)螂 铲(chǎn) 喘(chuǎn)

  土坷(kē)拉:土块。

  骨碌碌(gūlūlū):形容很快的转动。

  忙碌(lù):忙着做各种事情。

  仓皇而逃:匆忙而慌张的逃走。

  抡(lūn):用力挥动。

  2、疏理文章脉络。

  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八条腿的虫子慢慢悠悠的爬。

  第四到第六自然段:蜣螂滚土块。

  第七到第十三自然段:蚂蚁搬干虫。

  四、具体研*。

  1、分组讨论:这三只小虫子的行为是否如作者一开始说的可笑呢?

  明确:不是。对于第一只虫子,作者说到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有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对于蜣螂,作者写到还是少管闲事。我已经有过教训。对于蚂蚁,作者的感慨是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可见,刚开始是看得可笑,但到最后我们可以感受到真正可笑的是我们人类。

  2、从文中的三只虫子身上,大家能否找出我们人的可笑之处呢?

  明确:从第一只虫子身上,可笑人的自以为是;从蜣螂身上,可笑人类智慧的有限;从蚂蚁身上,可笑人类能力的有限。

  小结:至此我们可以说,课文内容虽写的是走向虫子,其实是透过虫子看清自己。作者感悟出:人的局限性如此之明显,在某些方面连一只小虫子都不如,却常常盲目地为优越感所蒙蔽。

  3、讨论:前面我们学过的南帆先生的《蚂蚁》,大家比较一下二者的异同?(对人的思考)

  明确:相同--都是通过小动物来思考人类。不同点--《蚂蚁》反思的是人的命运,人在何种意义上能够驾驭自己的命运,它突出的是人类生存的困惑问题,而本文作者反思的则是人性的弱点。在某些方面,人其实不如虫,但人类对此却不自知,它突出的是对人类缺乏自审意识的剖析。

  五、结合*题四,品味作品幽默的语言。

  1、幽默是一种智慧,是让读者在微笑中品味深刻的哲理。课文中幽默的语言比比皆是,请同学们找出一两例来谈谈,品味一下。

  例:第7自然段中对蜣螂姿势的描写、第8自然段中说孤寡老小在等着这条虫呢、第9自然段中它生气了、第12自然段我会搬它回家吗的心理活动,特别是想象两只蚂蚁见面商量等等,都是大词小用,赋予了蚂蚁人的思想行为,显得特别风趣。

  2、朗读第8--12自然段。

  六、课堂小结。

  《走向虫子》这篇文章让人类看见自己身上的弱点,那么我们就应尽力去克服它,时时注意自我反省。孔子有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我想,我们不仅要向他人学*,还得向大自然中万千生灵学*,毕竟我们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员。那么,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够走*自然,关注自然,保护自然,做个真正的有心人。

  七、作业布置:完成课后*题。

  附:板书设计

  1--3 八条腿的小虫--人类的自以为是 走向虫子

  4--6 蜣螂--人类智慧的有限 反思自己

  7--13 蚂蚁--人类能力的有限 缺乏自审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说明事物特点的几种方法。

  二、认识说明文中运用准确语言的重要性。

  三、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与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设想

  一、安排二教时。

  二、紧紧抓住说明文的基本特征的主要内容:说明事物特点,阐明事理,介绍知识,理解说明的方法;防止因旁征博引而出现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现象。

  三、理解准确用词的特色。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层次,理解总和分的关系。

  二、初步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提问:课前预*,文字上有什么疑难需要解答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如学生无问题,不必多花时间。)

  导言。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设计建造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对石拱桥是这样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座石拱桥中杰出代表之作。这篇说明文《*石拱桥》就具体地为我们介绍这两座著名的大桥以及有关的知识。

  二、教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第一、二、三、四段。提问:预*时,要求制作赵州桥、卢沟桥概况表,读课文以后,填写前两项(位置,历史和修建年月勺,填得怎样了?抽查,评价,出示小黑板,根据小黑板所填的前两项内容,共同订正。指名读课文第五段,利用小黑板示范,引导填写赵州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的内容。分散读第六段,示范,5;导填写关于卢沟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勺的内容。提示:第五、第六段里,除了介绍两座石拱桥的结构似外,有哪些关于外形方面的介绍的句子?学生看课文回答,明确:第五段有拱上加桥,美观,有全桥饮涧;第六段有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提示:这两段以外,还有哪些?还有第一段的比喻,第七段的整段介绍。结论:由此可见,*石拱桥本身的特点就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而卢沟桥还有它自己与众不同的情况,范读第八段,引导理解:卢沟桥的纪念意义和历史事实。提问:*石拱桥为什么能有光辉的成就呢?它的发展又是怎样呢?分散读第九、第十段,然后引导学会抓课文主要内容。第九段介绍成就的原因:首先,智慧,其次,传统,再其次,石料。第十段介绍发展的情况:这段中间四句,用事实证明,全班朗读**后,150米四个句子。

  小结(指导边看课文边在书上的某些段本写明要点,并在一些句子下边标单横线,不要离开课本抄黑板):

  1.全文的层次:

  (1)介绍石拱桥外形特点(用比喻)。

  (2)总述石拱桥特点(不但外形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3)引用古籍证明我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并点出将要介绍的事物的具体对象。

  (4)分述之一,从历史、结构、外形的设计者全面介绍赵州桥。

  (5)分述之二,全面介绍卢沟桥:具体数字一结构(河堤冲毁,桥却从没出过事)一形式(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一赞语(世界上独一无二勺一景点(卢沟晓月)一特有的纪念意义(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

  (6)总说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7)综述**后我国石拱桥的成就和桥梁事业的新发展。全文层次分明,合理地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写法。

  2.段落的条理:介绍赵州桥,先总写历史(建造年代古,使用时间长),结构,外形,设计和施工特点,然后分四点作具体说明,又用评价的句子作结(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这样,在段落内采用总分总的写法,就使介绍的内容很有条理地编排出来。由此可见,不论在全文的整体中,还是在段落的局部中,总一分一总能够使文章的内容编排得很有条理,总一分一总之间的关系,是有内在联系的密不可分的结构关系。提示;第九段的写法,是不是总与分的结构关系呢?回答,明确:这一段是用疑问句开头,提出问题,然后按主次由人到物作说明,没有总结的句子。这在表述上也是另一种有总有分的方法。

  提问:《*石拱桥》是说明文,它传播厂有关石拱桥的哪些知识?试从课文中的一些句子来理解。提示课文句子: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

  3.桥(卢沟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4.大拱的两肩上,一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5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议论,回答,明确:

  1.传播石拱桥的结构知识。

  2.传播石拱桥的历史知识。

  3.传播卢沟桥的结构知识。

  4.传播赵州桥的结构知识。5再现卢沟桥形式的优美。

  小结: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传播有用的知识的文章。上边五个句子,就是从结构、外形、历史各方面来说明*石拱桥的。现在先初步了解;以后还要进一步探讨。

  三、布置作业

  思考,上边举出的五个句子用的是什么表述方法,再在全文中找出与它们相同的表述方法。

  复*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常用的说明方法。

  二、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与记叙文的区别。

  三、写说明文要准确运用语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提问:上一节课举例的五个句子用的是什么表述方法?回答,明确:1.运用比喻;2.引用古籍;3.用数字;4.解说;5摹写。(板书)提问:文中还有与这些句子表述方法相同的句子吗?思考、议论,准备回答。

  二、教读课文

  引导:学生思考、议论后,指导根据课文回答。(板书)

  1.用数字:第四段,说明赵州桥历史悠久。第五段,说明赵州桥的外形、规模。第六段,说明卢沟桥的外形、规模。第十段,说明**后我国桥梁事业和石拱桥的发展。

  2引用古籍;第七段,马可·波罗的游记,赞美卢沟桥,唐代张骂的《朝野企载》写卢沟桥的外形。(这主要是引用,而引用的句子恰好是比喻句。)唐代张嘉贞的《安济桥铭》写桥的设计。

  3.比喻:第一段,写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4.解说;第二段,说明石拱桥的历史、形式、构造和作用。第五段,先比喻赵州桥洞像一张弓,然后作解说,两种方法结合,说明设计的效果

  加入初二学*小组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小结:(一)用数字、引用有关资料、解说、比喻,都是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引用和比喻原来属于修辞的范畴,而在说明文中引用起着言之有据的作用,比喻又能形象地说明介绍的对象,也就约定俗成地作为说明方法来看待了。解说,是对事物作必要的阐述,也就是阐明事理(如的第二段)。(二)说明方法,还有:判断,例如,中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等句子。判断要注意的是必须给人以明确的概念。绘制图表,能使说明的对象有系统、有条理、一目了然(上一节课已实践过)。比较,例如,第六段中写永定河水发,来势很猛,常冲毁河堤,但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这就使人印象鲜明。举例,例如,在我国的石拱桥中,举出了赵州桥、卢沟桥,最有代表性。(三)除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外,还有下定义的方法,待以后有机会再举例子说明。(四)至于摹写,只是为了对事物特征作直接介绍,使人容易认识,它并不像记叙那样是为了给人以感性的形象,也用得少,并不把它作为。说明方法来看待。(补充板书)总之,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作用,阐明事理,使人们对事物有个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认识,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这就是说明文的特征。

  《*石拱桥》就是符合说明文特征的典范。理解说明文的特征,并用《*石拱桥》印证,就可以明确,说明文同以记叙、描写手法为主的记叙文有着明显的区别。

  提示:说明文要准确说明对象,必须重视语言的运用,要做到恰到好处。例如,第三段中说到旅人桥,用大致、可能,是根据在写作文时仅仅能占有的资料,还不可能有更确凿的证据。如果去掉大约、可能,就变成绝对的结论语气了。又如,第二段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是从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是由外表到内在,由感性到理性来写的,这就准确地写出人对事物认识的规律,词语次序,不可移动。试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语言运用准确的例子来。学生看课文,议论,准备回答;教师巡回,了解,指导。提问。回答,明确(举例):第三段,几乎限制到处都有,既表明石拱桥多;接*于到处都有却又不是到处都有。第五段,在当时可算,从时间上相对地说,不犯绝对的毛病。第九段,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省、巧、高三个字,不仅用得准,而且用得精,位置决不能变动。

  小结:说明文中准确运用词语,保证了文章内容的严密性,达到预期的说明效果。

  三、当堂巩固

  指名朗读。要求;熟悉全文,加深印象。朗读时,要充分利用课文上的注音,不要脱离课本而板书注音。陡()、墩)等课本上无注音,可作补充。

  四、布置作业

  (一)体会下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比较早。

  2这座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3.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二)介绍赵州桥四个特点,第二点同第三点能不能互换?

  (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三)积累·联想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学,互查。

  板书设计(一)

  赵州桥·卢沟桥概况表

  │桥名位置历史和修建年月结构特点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一)全桥只一个大拱,长374米,桥洞像一张弓(二)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拱圄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

  卢沟桥位于永定河上修建于公元11*到1192年间,至今已有*800年历史。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坦,几乎与河面*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板书设计(二)

  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

  1.数字说明(应当正确无误)

  2.引用说明(古今资料,科技书刊)

  3.比喻说明

  4.解说说明(阐述事理)

  5.判断说明

  6.图表说明

  7.比较说明

  8.举例说明(有代表性)

  9.定义说明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2、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当代文学,有一个的文学流派,这就是“荷花淀”派。这个流派作品的内容大都反映了我们河北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斗争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荷花淀”派主要代表人物孙犁先生所写的一篇作品——《芦花荡》。

  作者介绍:

  孙犁(1913~20xx)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和工作,发表了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小说,我们先来理清思路,再来品味语言。

  二、研读讨论:

  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1)这篇小说以“芦花荡”为题,实则讲的是发生在芦花荡里的一则小故事。说说这则小故事是从哪里开始的,它前面的几段文字起什么作用。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你给这则小故事的开端、发展、__和结局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提示:

  1)这则故事是从“一天夜里,……”开始的。它前面的几段文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和主人公,是小说的序幕部分。

  2)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进六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用竹篙痛打鬼子。

  2.下面我们着重来品味这篇小说的语言

  提问:你觉得孙犁这篇小说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

  下面我们来品味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

  (1).“夜晚……目标好象就是天上”

  借敌人的视角,写出了苇塘就是他们的葬身之地,他们正落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因而只能万分恐惧,却又无可奈何的呆望着,为故事情节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提问:将“呆望着”改为“望着”好不好?为什么?

  非常生动地写出了鬼子兵十分注意地看却有无法看清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神情。

  下面我们再来品味一段景物描写。

  (2).“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她们长大**了”

  借女孩子的视角,写冀中农村的夏秋之景,抒写了人民忍受苦难的艰辛,对家乡的眷恋,对胜利的渴望。

  学生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这两段景物描写,读出其中的意境。

  提问: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麽?

  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增添了小说的诗意。(“诗体小说”)

  下面我们来品味人物的对话。

  1、提问:这一段写的是老头子护送女孩的过程中的一段对话,表现了老头子对两个女孩子的什么感情?

  这段对话表现了老头子对两个女孩子无限的喜欢和怜爱。

  2、提问:将“多么俊的一个女孩子呀!”改为“好一个靓女呀!”效果有什么不同?

  “俊”字含有朴实清新的泥土气息,这是孙犁作品的艺术风格。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分角色朗读。

  3、提问:在老头子护送的过程中,他连续说了哪三句类似的话?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4、提问:这三个“不怕”的意思是否一样?

  第一个“不怕”的意思是“可以”的意思,后面两个是“不要害怕”的意思。

  5、提问:三个“不怕”各应用怎样的语气读?

  前一个应该带着喜爱的语气,后两个“不怕”应该带着镇定、自信、乐观的语气。

  6、提问:当小女孩意外的受伤后,老头子又说了哪些话?表现了老头子什麽性格特征?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我没脸见人。”

  表现了老艄公对工作认真负责,为不能完成任务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内疚。

  6、提问:朗读这两句话应该怎样读?

  垂头丧气,自责,内疚。

  7、提问:老头子是不是就这样一直自责、内疚下去?他又说了哪些话?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__!”

  8、提问:朗读这句话,重音应该落在哪里?

  重音应落在“十个人”上。

  学生反复朗读,品味。

  9、提问:两个孩子并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到轻视,他又说了一句什么话?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应该突出“你们看吧”四个字。

  学生朗读,揣摩。

  10、提问:当小女孩子表示怀疑的时候,老头子又怎麽样?

  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有热闹哩!”

  11、提问:去掉“狠狠地”可以吗?

  不可以,去掉就不能写出老头子对敌人的痛恨,也不能表现老头子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为什麽不能?”是一个什麽句式?改为陈述句好不好?

  不好,用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

  仔细品味朗读这一段对话。

  12、提问:通过我们刚才品味人物的对话,谁能给老头子下一个鉴定?

  机智,勇敢,自信,对工作极端负责,富有爱心。

  教师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理清情节,品味语言,我们明白了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有两个:一个是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另一个是简洁朴素的人物对话,展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中心思想:

  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船夫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继续品味文中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的精妙,可与《荷花淀》比较阅读,用心体味其中那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天上的街市》是新编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个新诗单元,教材编者称之为“诗海徜徉”。单独设立一个“新诗单元”,这在初中语文教材编辑史上还是第。这反映了人们对诗歌,尤其是对新诗在观念上的一些变化。

  本单元编选中外九位现代诗人的十首诗歌,可以说都是精品佳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天上的街市》选自郭沫若第一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假两度回国。面对当时*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期间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这是《星空》给人的整体阅读印象。而《天上的街市》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世界。(1)《天上的街市》诗内有丰富的想象,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描绘出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有写实的诗句,有想象的诗句,而想象的正代表着诗人的向往和追求。(2)《天上的街市》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灯,再由天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街市,于是想象便在作者一连串的联想当中放飞了,而这个联想的“中介”便是比喻。“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两个比喻,两层联想,把我们引进了想象中的天上的街市。(3)《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传说的全新诠释,这个反传统的创作,形象地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天上的街市》编入本单元的第一篇,因为它很好体现新诗的特点,它能让学生很快进入学*新诗的领域。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及本课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2)尝试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4)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形象鲜明,意境深邃。由于文字上没有障碍因而往往深入不下去,对诗歌的理解浮在表面上,反过来要埋怨新诗“没劲”。这首诗节奏和谐,音韵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语言清新朴素,描绘出一幅浪漫温馨的天国乐图。根据这一提示,教学目标(1)(2)应确定为本课重点。在朗读中感受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诗歌,要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精炼的诗句中解诗读歌的丰富内涵来。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为了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惯,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适当介绍诗人在创作《天上的街市》(1921年)前后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绪,以帮助对诗歌内容的理解。(2)围绕朗读来设计教学,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在朗读中想象诗歌的图画美,在朗读中品析诗歌的情感美。(指导诵读)。(3)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天上的街市》有丰富的想象和由此及彼的联想,因此指导学生也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蕴含。(4)比较——把《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描写与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做比较,从两者生活状况的不同上去理解诗人的理想和追求。在教学手段上,采用配乐朗读磁带。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领悟之源广升,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理解。诵读时注意节奏和重音。(2)想象法。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脑海中构建出天上的街市的具体形象在意念中创造出一个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生动而丰富的境界。(3)比较法。比较诗歌与民间传说的异同,了解诗人对自由、美满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四、说教学程序

  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为此,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用民间故事导入。教师或学生讲故事均可。故事中的牛郎织女过着被禁锢,被束缚,难得一见的不幸生活。然而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里,我们将会见到与此完全不同的牛郎织女……。然后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整体感知

  在学生积极性已被调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的情况下,我因势利导,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对作者、时代背景做一些介绍。通过朗读,理解领悟全诗,立意在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其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三)、理解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诗歌的学*不是被动的而是有目的,通过读来领会内容、探索问题。为了能抓住实质问题,我不按照逐段来分析,而依照:学读——想读——析读来分析课文。

  1、学读

  (1)、学生听朗读带或老师的范读,然后自己试读,在书上标记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教师评点、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重音。

  (3)、配钢琴曲《星空》,全班小声读,享受诗歌的音乐美。

  2、想读

  (1)、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课外收集的关于星空的想象的传说、故事、诗文。

  (2)、教师示范(出示牛郎织女行空图):我看见牛郎骑着牛儿,脸上写满了幸福温暖,他在想什么呢?在想织女昨天的新花样织出来了没有?织女是个巧手的女子,也是个倔强的女子,什么事情不做到最好决不罢休。不过牛郎今天给她带的这本《*织染》一定可以帮助她的。天河浅浅的,眨眼功夫牛郎就望见那似锦的云霞和云霞中春花般的织女……

  (3)、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4)、配乐,沉醉在想象中默读。

  3、析读

  (1)、夜幕降临,刹那间,远远的街灯全亮了;而这时,夜空中的星星也一下子现出了它美丽的容颜。试着读这一节,读出你看到这幅流光溢彩的美景时的心情。

  ①老师示范读,指导朗读技巧:怀着惊喜的心情去读,重读“明”“闪”“明星”“现”“点”“街灯”。②学生练*读。③学生演读。

  (2)、①请学生读自己写的表现天街美丽富足的文字,其他同学闭目听。②作者在想象这一切的时候,有着怎样的心思呢?试一试,把你的心思读出来。③指名说出朗读时的体会,教师点拨:有一点向往、有一点赞叹、有一点想飞的感觉。④女生齐读。

  (3)、①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什么不同,请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②学生轻声读。③指名学生读,在点评中引导学生总结:牛郎织女生活的幸福温馨是通过重读“浅浅的”“不甚”“来往”“闲游”“提着灯笼在走”表现出来。④在注意重音的同时,尝试用语音语速来表现牛郎织女生活的幸福美好。⑤指名朗读好的同学读。⑥师生交流听读时的感受。点拨引导学生明确读三、四节的要领:要读得轻柔舒缓,仿佛是坐着小船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摇曳,有一种沉醉其中的感觉。

  (4)、背诵。

  (四)、总结扩展,领会内涵

  本诗的重点是学*联想和想象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1、介绍联想和想象这两个概念。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如诗中由“街灯”想到“星星”是联想。

  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情感形象的基础上创作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如诗中由“天上的街市”想到“牛郎织女的自由生活”是想象。

  2、仿照示例写句。

  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续写下边的句子。

  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

  (2)、笼中的小鹦鹉……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简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显示这点,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菁华9篇)(扩展2)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 (菁华9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1

  对我而言,亲人是“你”,朋友也是“你”。

  我或许不是绝对的了解你,但我是绝对热爱你的。你不仅使我们的生活铺满画卷,也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得以洗礼。你从几千年前走来,将人类的历史和文化,潺潺流淌于我们心田。你或勒于石上,或铭于青铜,或刻于简犊,或书于纸页。你是物质,你又不仅是物质,你记载着古代的英雄传奇,也记录下乡野田间的细屑琐事。你凝聚着哲人智者的瞬间沉思,也翻涌着贩夫走卒的喜怒哀乐。

  手持着你,总会感到一种充实;眼阅你,带来的只有愉快。打开你的册页,嗅闻到的是墨香,触碰着的是刺啦刺啦的质感,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一种只有用心灵刁‘能感受到的愉悦。轻轻地翻着一张又一张,映人眼帘的不仅仅是文字和图片,还有撰书者内心或豪迈悲壮或轻柔凄凉的情感。读着一本书,其实不仅在和撰书者交谈,也是在询问自己的内心。读完一木书,情感会被撰书者那种奇特的感情所笼罩,精神境界,会被其所感染,从而升上更高一层境界。但是,如果不用内心来感受其真正的内涵,一本好书就只能是一个普通的装饰。

  有人或许认为只需读一些鼎鼎大名的你,如《西游记》《巴黎圣母院》就可以了.其他的你大可不必读,但我认为莫以书微而不读,所有的你都有其精神内涵。又或许,有人认为读书不过是业余时间陶冶一下情操,并没有什么多大用处,那我只能送他一个“叉”,读书,其重要程度,在我看来,堪与吃饭、呼吸相提并论。

  我们可以不吃饭,可以失去生命,但与此同时,要把你紧紧拥在怀中,这个世界,不能没有“你”,我同样不能失去“你”。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2

  梦想,魅力四射,无论什么时候,都令人神往。很多人都觉得梦想离自己好远好远,其实,只要你为它付出一点努力,它就会离你*一点。然而大多数人只会一味地等待梦想来找自己,而不会努力追寻梦想。

  我的梦想是当一位的作家,写出优秀的作品,供大家分享。

  我不想模仿谁,只想让读者从我的作品中读出我的独特风格。我不会傻傻地等待梦想来临,我要向着梦想出发!

  于是,我追随梦想,如蜜蜂采蜜一样深深地扎入书堆中,阅读大量书籍,细细品味经典名著中的好词佳句,我知道了沈石溪动物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能从繁华无边的城市挣脱出来,来到动物的乐园—原始森林,与动物梦朝夕相处,从而走进了动物的内心,写出了动物世界的复杂,弱肉强食的不公*,与那些描写城市生活的书籍相较,沈石溪的作品便很清新脱俗了。秦文君的作品我也非常喜欢,她的力作《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的闪光点就在于她能从学生的观点出发,与众不同,令人百读不厌。而《鸡皮疙瘩》的扣人心弦则在于它的题材新颖独到,结尾玄乎,令人浮想联翩。

  我阅读书籍,掌握了作家们的写作风格与特点之后,便开始练*写作。每一篇文章我都认认真真地书写,努力写得好一些,再好一些;写的细腻些,再细腻些。终于,我的第一篇作文发表了!当我满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同学们面前读它的时候,我觉得同学们入迷的表情和雷动的掌声告诉了我,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我的梦想离我一步步的*了。

  之后我的文章经常在班级发表,写作兴趣日趋高涨,写作水*一路飙升。去年,我获得了一次参加*顶山市“湛河杯”作文大赛的机会。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以书信的格式,怀着真情实意写下了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字里行间真诚的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与感激……比赛结束后,我忐忑不安期盼与等待着,终于,我等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我获得了一等奖!拿着鲜红的获奖证书,我的心情无比激动,此时此刻,我仿佛看见梦想就在我身边与我亲切交谈,我幸福地笑了。

  其实,梦想并不遥远,只要你敢追,就能追上。现在,让我们向着梦想出发,每时每刻都是追梦进行时!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3

  小学的时候,一直以聪明而闻名的我,第一次感到形象被破坏了。

  记得五年级的时候,家庭教师很严格,除了有正当的理由外,一切都关在家里不出门。但是,进入青少年阶段,可能开始反抗。我的几个好朋友邀请我去一个同学家玩,对我来说当然是相当大的诱惑,同学们知道我的情况,大家都开始为我想办法,最后他们要我欺骗家人,说老师要我们留下课后指导,那时我真的吃熊心豹胆,真的撒谎

  回家不久,打电话,就像永远的罪犯一样,被全家人骂得抬不起头来。原来我们各自回家后,有个同学没有在他和父母约定的时间回家,他的家人很紧张,急忙给班主任打电话,班主任最初想到的是我,打电话问我家知道他在哪里,正好我妈妈接到这个电话才交给我。第二天上学,老师也叫我们几个人,告诉我们可以出去,但一定要说实话。

  这件事给了我悲惨的教训,顺便教了我诚实的重要性。越长越大,当时的自己就越聪明,如果我用交流代替谎言的话,结果可能会不同。我也从中体会到撒谎的心情,有恐惧和罪恶感。我告诉自己,这种感觉一次就够了,不允许自己再次撒谎。欺负人只能暂时,诚实是长期的策略。像《中庸》一样:诚实的人,天道也诚实的人,人道也。我开始相信诚信是人心纯净的折射,不仅能照亮自己,还能温暖别人。一个人怀着诚实,怀着生命的金钱。走诚实的生活道路,一定有正确的归宿。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4

  我觉得,初二的语文课与初一的语文课没什么不同,同样郁闷,所以,我们都懒得上语文,今天又有老师的语文课,全班又死气沉沉了。

  老师大步跨进教室,支了支眼镜,环视一周说道:语文课取消,出场班会。上班会还不如上语文呢。我嘀嘀咕咕道,老师猜出我的不满,想了一会,又说道:那好。我们来背诗,每首一分,男女同学分两组,看谁背的诗歌多,我当评委,女背一首,男背一首,中间一分钟考虑时间,什么诗都可以背,输了那一组受罚,给你们五分钟准备时间,谁都可以上台背。教室像炸了锅一样开始议论起来,我找出来了一张纸打算记诗,却听见同桌说到老师卖的是什么药,我皱了皱眉头,说道:快考试了,难道老师给咱们放松的时间?哪。老师打断他的话,敲了敲桌子,女生先来。

  一个大胆的女生走上讲台背了起来,老师皱了皱眉说这是出师表,诸葛亮写的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好!大家给鼓鼓掌!我们男生已经惊讶了,老师拉了一把椅子坐了上去,抬起手臂,看了看点,男的背。筹措了一会,终于有人背了,我惊呀了同桌?!他背了一篇长的,老师点了评,陆续有人上去了背诗。

  我也去吧可是我那胆量,背的还不够别人的一首诗唱呢,等会吧,过了一会我们男的卡壳了,老师急催人,我一股气冲上了讲台,台下停顿了两三秒,开始哗然我冒了汗了;心里慌了;我突然想起了爸爸教我的红诗,我背了三首长的,当我下台时,教室又响起了哗然的声音,我是我班出了名的记性差,每次放学都问同学几次作业,同学当然哗然了,老师说道女生,还有背的吗?没有,一分钟后,女生输了。

  老师说:同学们,这节课就算是帮你们复*了,下节课还是语文,课下同学们要复*文言文,下节课还这样考,好不好?我们欢呼了起来。老师走出了教室。课下没有同学像往常一样闹得了,连我都受这种环境所感染了。

  我才悟到,原来语文课也能这样上,原来语文课如此精彩。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5

  朋友得到报酬得奖励时,你肯定会鼓掌。当你的同学获得荣耀时,你肯定会欢呼它。然而,你的朋友,你想为自己唱歌吗?

  青春就像轻快的欢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位歌手,面对自己的进步,面对自己的生理变化,面对自己心中的成熟,我们应该感到骄傲,为自己唱吧

  坚守诚信做人的信念,我为自己唱歌。我记得有一次,我去餐馆吃早餐。我点了一碗米粉,津津有味地吃了。但是,刚吃完,做早操的铃声突然响了。我匆匆吃完米粉,抓住自己的书包,抹嘴,跑到操场上。因为走路很着急,店主也没有提醒我付钱,所以到了教室才记得。本来是想计算的,但是一想到自己会成为诚实的人,就把钱送到店主手里。在上司无法忍受的夸奖声中,我骄傲地离开了。

  跳动永不服输的心,我为自己唱歌。还有一次数学成绩单下来了,我只有75分,班上第一名是他,90分。下课后,他笑着邀请我,说:加什么?再学*也赶不上。我很生气,在他的嘲笑声中,认真纠正试卷上的错误问题,复*知识。第二次小考,我95分,他82分。

  爱因斯坦研究电灯泡,光瓦斯材料研究了两千多种,他失败了两千次时,有人劝他放弃。不,我知道两千种材料不能做电灯。最后,他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材料制作了电灯。是的,勇于面对失败,也是为自己唱歌。

  漫长的人生道路我们刚开始,其中我们不能忘记为别人唱歌,也不能忘记为自己唱歌。同学们,让我们唱成长中的骄傲,唱挫折给我们带来成长,唱美丽的青春吧!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6

  我是用来和数字跳舞的笔。

  在泛黄、粗糙的账本上,主人拿着我,在上面仔细地写下一系列数字,代表收入和支出的项目,发出了小沙子的声音。

  我的主人不富裕,这本旧账,说明她是多么辛苦的工作,节俭,可以在账本上记下收入这个项目。我经常看到主人有电话,和离开两个地方的孩子发冷,问他钱是否够你还记得冬天穿薄外套吗?我的主人过着这么辛苦的生活,是为了让在国外学*的孩子过上好的生活。

  我的主人很伟大,她做的大部分都是认为便宜不漂亮的东西,三餐总是草率吃,马上去附*收集别人不需要的废弃物买给资源回收商,一天只能赚不到多少钱,但账本上的收入增加了,她总是温柔地笑着

  我的主人很强,丈夫去世后,她肩负着家里的生活,依靠资源回收,辛苦地拔掉了两个孩子,从来没有抱怨过,只是默默地付出,别人在家看电视,休息的时候,她推着旧推车,在街上寻找能维持家里生活的废弃物,别人睡得很香的时候,她拿着我,小心地写下一天的支出和收入,听到我和纸擦肩而过的声音,微笑着。

  几个月后,我身上的墨水消失了,我感谢上天来到我的主人手里,看到和她分享喜悦的母亲的主人这么伟大,这么强大的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多么温柔,看到像小河一样纯洁,不断出生的人,爱是多么美丽。

  我衷心感谢上天,写了这本名为母爱的账簿。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7

  清晨,我坐在阳台上看书,一缕阳光透过玻璃照射进来时,我感受到了它的明亮与温暖。这情景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阳光下的那双手来……

  伴随上课铃声,语文老师走进教室,熟练地打开投影仪。“今天,我们来学*新课,我相信大家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那我们就来朗读这些字词吧!”同学们一个个把头望向电子屏,声音宏亮地朗读着。他们好似在炫耀:“看,这些字词我都会!”集体读完后,老师说道:“看来大家都会读了,那我就来抽查。”只见老师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淡定地扫视着。不喜发言的我心中忐忑起来,千万不要抽点到我。我抬起头来,想看看老师的目光,正锁定在哪个“幸运儿”身上——不巧的是,刚一抬头,就与老师的眼神对个正着。我意识到了些什么,猛地低下了头,心中如丝线搅成一团。

  “李梓睿,你读一下字词吧!”老师用柔和的话语说到。我站了起来,才发现此时太阳的光线刚好照在了电子屏上,由于反光,看不见。虽刚才读过,我有些印象,可我仍是开不了口。这时,不知下面是哪位同学大喊了一声:“反光!”这才摆脱了我尴尬的局面。

  老师正准备让我坐下,这时靠窗座的小官同学突然站了起来,撸起了衣袖,张开了双手,使我能在他用那双小手遮挡的阴蔽下勉强看见电子屏上的字。小手距我一米左右,挡住了反光的阳光,把温暖留在我心中。这双稚嫩的小手虽然面积不大也不太有力量,但及时出现在我最需要的时刻,就像冬日里的一杯热茶,熨贴着我的胃我的心。

  同学们见状后,都纷纷过来侧着身子为我遮挡阳光,有的用手遮,有的用手中的课本,正是同学们的这些举动,我能清晰地看见电子屏上的字,并顺利地按老师的要求阅读完毕。看着围在我身边的同学们,我原本阴云密布的心放晴了,就像一米阳光透过云层洒落在我身上,感觉暖暖的,课堂里也暖意融融……

  一声清脆的鸟鸣,把我拉回了现实。我不由得感叹到,一米阳光于我正好!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8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天,一个充满生机与豪情的季节,又悄然莅临人间。合肥的秋天,每一寸空气中,都充斥着桂香与蟹香,令人陶醉其中。

  金秋十月,桂子飘香。漫步于小区的一条林荫小道之中,不知何时,两旁的桂树已郁郁葱葱,开满了淡黄的桂花。如此瘦小的树干,却撑起了大片大片的树叶、桂花,真让人啧啧称赞。走进一棵树前细细观察,每片翠绿的叶子旁,都簇拥着几十朵小巧的桂花,好像一群侍女围绕在公主的身旁。那一朵朵小花,四个花瓣一齐张开,似在向外人宣告着:“快来看我呀!”

  那桂花的芳香,更是时时刻刻都在吸引着你的鼻子。淡淡的香味,流露出的是纯朴。那一粒粒小米似的淡黄色花蕊,散发出一缕缕沁人心脾的香气。让我想起了李清照的词: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秋天,因桂花而美丽芬芳,娇艳动人。

  “秋风起,蟹脚痒”,没有螃蟹香味的秋天,哪能算个好秋天?菜市场的叫卖声更是不绝于耳,那一只只当年在湖边兴风作浪的横行将军,如今却只能任人宰割了。

  当螃蟹从蒸笼里拿出来的时候,那香味就连十里开外都能闻到,其中还夹杂着一点腥味,越发让人垂涎欲滴。凑*了看,真的是“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啪”地一下打开,只见那蟹黄金光闪闪,稍稍地挖一点儿放入口中,那香味便在口中弥漫。真恨不得把蟹黄分成许多小份,一勺一勺地挖,一块一块地就着醋吃,一点一点地细细品味。为了找到更多蟹黄,我掏空了一只又一只螃蟹。那蟹肉,白白嫩嫩的,像姑娘的纤纤玉手,微微蘸上点醋,味道会更加浓郁。吃完蟹后,手指还沾点儿腥味。秋天,因螃蟹而香味四溢,活灵活现。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一个斑斓而又迷人的季节。桂花的芳香与螃蟹的腥香相互交织,构成了秋天的气味。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9

  为何远行?渴求颤栗!

  他来过看过走过这世界的角角落落,当北极肃杀的寒风定格他最后的剪影,他傲然而坦荡,以行者的姿态宣告“我终于走完了”!

  于是余秋雨的名字被无疆的岁月捂在心尖,一同昭示着远行者的人生信条:人从不应是插在花瓶中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正如路遥所言:若不是丧失了斗志,一艘船不应长久地停留在某个温暖的港湾,它应驶入生活的惊涛骇浪,以领略其中无限之美!

  人类的历史正是一部远行者的笔记,因为远行,所以发现和开拓,所以创造和进取。自然以其本真强大的气场激昂起远行者的斗志和征服欲,于是“好望角”终于在海浪中探出它友好的拥抱,于是寂寞的银河终于企盼到来自地球的问候。远行者是开拓者,是探索者,幸而是这些实干者坚实的脚印,让自然和文明水乳相融。

  缪尔有言:我发现,走向世界就是走*内心。是的,远行的总是那些向“初心”屈服的赤诚的“巨型婴孩”,他们常常因最初曾经的那个自我动容的一丝蠕动而在“路”上走得很远而不知疲倦。川端康成嘲讽“春赏繁樱,夏观夜星,秋见霜菊,冬遇初雪”的恬淡自适,在拥抱纯净之美的路上愈行愈远,终于候至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的惊喜,这位寻美之路的远行者成为万千世人追随至真至纯生活路上的精神路标,因为对真理的敬畏,顶一科学家的标签他们远行于荒芜的未知,因为对光明的渴求,怀一革命家的胆识他们远行于荆棘遍野的真实。这世上本没有路的存在,是远行者深一脚浅一脚的步子上未知的迷雾消散在希望和憧憬的晨曦里,前赴后继,向远而行,向心而栖。

  远行者从来是个神圣的词汇,这种神圣来自其对世界的创造,对历史的连缀,对世人的鼓舞和颤栗!这样充满力量的字眼让生如夏花般绚烂,他们都是《背包十年》的小鹏:七月的意大利夜风清凉,钻进睡袋我也不觉得冷;仰望星空,那璀璨的天河,是最温暖的棉被!

  远行,是这世上最珍贵的字眼……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菁华9篇)(扩展3)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菁华9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1

  一、全册教学目标:

  1、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打下基础。

  2、学*目标:

  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二、教材分析与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负责1个班,20多人的语文教学工作,通过初一一学年的教学,从整体来看,学生学**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兴趣和学*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能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大部分同学的思维灵活,但男女生的态度有很大差别,大多数女同学表现积极主动,男同学学*态度较差,因此本学期仍然需要注意学生良好学**惯的养成教育,提高答题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练*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文章的思想情感能作出比较恰当的评价;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学*课文的语言运用技巧和文章的表达技巧;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学生普遍对作文的热情不高,写作方法和技巧掌握的很少,阅读范围较小,因而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仍然是教学的难点。

  四、实施教学的主要措施:

  1、本学期的重点放在基础较差学生身上,做好转差促优的工作,提高优等生的水*,带动中等生,

  鼓励后进生,尽量缩小差距,使其与优秀的距离有所接*。

  2、课堂结构和时间的把握需进一步提高,向单位时间要产量。

  3、引导学生把知识系统化,比如古诗词,可按作者、按类别、按主题分别进行分类,形成经纬交织的网络。

  4、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在讲解新知识的同时注意对旧知识的回顾。

  5、经常督促学生养成一些学*语文的好*惯,并使之不断巩固、加强。如要求学生学会课前预*、学会对课文中关键字词进行圈点句画;养成勤查字典的*惯,尽量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心理等。

  6、语文学*重在积累。因此,*时将定期不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文章、好的诗词等。增加学生的日常积累。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一些课外读物,多关心一些时事,多看一些报纸杂志、时文,以拓展学生的眼界。

  7、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常练*字,养成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惯。

  8、除课堂的大作文外,鼓励学生*时多练笔,从句段开始,多写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来,使学生写作能力能渐渐地得以提高。

  9、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如让学生自己办手抄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10、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语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水*、文化修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为培养适合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新人而努力奋斗!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七个单元,除了“精读”、“速读”以外,还安排了“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等内容。七个单元中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面五个单元是现代文章,一是后两个单元都是文言文。每个单元都注重了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

  本册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洋溢时代气息、跃动着生命活力的文质兼美的新课文。只要很好的引导,学生一定会感兴趣。

  根据课改精神与语文教学的方向的把握,我初步拟定本学期的目标

  1、思想品德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知识目标:了解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音、形、义。

  3、知识能力目标: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惯。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惯。

  4、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将文中感受到的'有关人文素养活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三、班情分析:

  我担任的142、143两个班是同年级中的普通班,学生的学*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的学*兴趣在上一年的教学中有很大程度的改观,但是还有少数人的学*积极性有待加强,如142班的肖耀,143班的胡学礼,写作文一点也不动手的。143班是本人接的班主任,要好得多,142班必须花较大的力气。

  四、具体措施:

  1、重视创设语文学*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2、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3、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4、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精心备课,尤其是备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推广探究性的学*方式,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和练*。

  5、作文教学,贴*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

  6、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7、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兴趣和成绩。

  8、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自我管理,加强语文科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9、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0、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1、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12、组织3—4次辩论,培养思维及口头表达和语文知识的运用。

  13、组织采访和调查至少一次。

  14、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惯。

  15、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语文的信心。

  16、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3

  为了使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顺利地完成我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特制定本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对于八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开展综合性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20xx年秋全新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八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专题分别是:一变化着的社会、 二生活的记忆、三美景依然、四情感哲思、五文明的印迹、六情操与志趣,第一单元是阅读新闻类文章,获取主要信息,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第二单元是阅读传记类文章,对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第三单元是诵读古诗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第四单元是阅读不同类型的散文,把握其共性和个性;第五单元是学*说明方法,揣摩说明语言,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第六单元是诵读古诗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意,积累常见文言虚词。

  本册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跟前两册显然不同;前两册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本册则是单独组元,编排在第三、六单元中。这个变化表明:过去一年里的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

  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本册教材中写作有六个单元安排,体现出新版教材对写作的重视,并结合本单元课文文体特点进行写作;使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口语交际安排了两个单元,分别是第一、五单元;与以往教材相比显示出对口语交际的重视;综合性学*安排了三个单元,分别是第二、四、六单元。活动注重*传统美德与文化的熏陶。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担任八( )、( )班语文教学工作。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也不行,大多学生在以前都是接受式学*,所以,八年级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本学年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认真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四、教学目标

  (一)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1、掌握八年级上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学*朗读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3、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体会其情感。

  4、培养良好的学*语文的*惯。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八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惯,掌握常用的学*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战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六、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学**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惯的养成。

  2、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3、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4、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是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5、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6、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心得,进行交流。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

  七、教学进度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4

  一、教学目标、任务和教学要求。

  1、基础知识方面的目标:

  让学生了解消息、通讯、抒情诗等文学体裁,能够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具体意思,了解短语及短语的类型。继续积累生词,能够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对于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下定义等说明方法继续学*。

  2、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

  根据上下文,体会语句中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弄清文章共写了几件事,哪件事写的详,哪件事写的略。事件之间有何联系。学会欣赏诗歌,体会诗歌中丰富多彩想象,优美的意境,真挚的感情。继续提高自己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写作能力,这一册继续练*写记叙文,能够写出一篇富于真情实感,语言生动,语句优美,且富有一定写作技巧的完整的记叙文。

  3、思想教育方面的要求。

  通过本册的语文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学会欣赏美,体会事物中蕴含着的哲理,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并且通过投影仪,微机、录像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4、创新意识。

  从课堂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上,在听好课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大胆发言,这对于听好课具有积极作用。实践证明,“插嘴”似乎使课堂秩序显得乱,但却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活跃了课堂,另外,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外,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多搞摘抄札记,多背诵精美的片断,有条件的时候让他们观看幻灯片,录像和多媒体。

  5、学*方法指导。

  学会预*,具体任务要明确,对新概念重在理解,理解不透的要记下来;初步自读提示部分的基本内容;找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把本课后面的练*尝试性的做一做,不会的可以记下来,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问。

  课堂上分学*小组讨论自学,教师重在讲学生不明白的地方,遇有不明白的地方大胆提问。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初二四、五两班的语文教学,这些学生来源于不同的八个班级,学生的学*方法和学**惯存在很大的差异,经过半学年来的指导和训练差距逐渐缩小。*日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辅导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增强了努力学*的信心和勇气,明确学*目的,端正学*态度,培养他们良好的学**惯,教给他们一些学*语文的方法,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使语文水*有了较大的提高。

  1、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学生能力发展水*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观察和了解,这四班五班两个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发展不*衡,一部分优生具有较高的写作水*,他们不仅写作水*高,而且朗读能力也很高是班级中学*语文带头人,如王艺林、邢子娜、韩冰、黄文章、张小辉、钟敬梅、闫晴晴、王迪、钟振华、孟子杰、王晓芹、王文燕、杨晓龙等。但是后进生的比例也不少,约占班级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如*龙、宿祥星、庄雪梅、于发成、楚金龙、宿爱顺、代仁友、马政鹏、钟友民、毛民英、黄元富、寇永祥等这些学生中有的连小学中巩固训练的汉语拼音都没有掌握,不能正确给汉字注音,如:于发成、楚金龙、宿爱顺、代仁友等;有的同学书写极差,有的写连笔,有的连基本笔画都写不好,结构安排不紧凑,如毛民英、黄元富等。还有的同学日记内容不真实,把小学中的一些命题作文又搬上来了,不是围绕一个中心来组织材料,而是记“流水帐”,没有主次,详略不当,缺少个人的一些想法、见解,文章不生动,语句不通顺。可见,抓好学生的写作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十分艰巨的任务。还有“两本”的利用也不够好,生活积累运用不经常,即使运用也是应付,根本达不到练笔的目的,阅读积累的运用也是如此,积累的内容没有经过精选,只是随便记一些没有利用价值的东西,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本人任教的是二年级四、五班语文。学生来源于原初一的六个班级,学生的学*方法和学**惯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各种能力的发展水*也参差不齐,新学期开始要耐心的教育学生,树立学*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惯,教给他们一些学*语文的方法,尽快提高他们的语文水*。

  2、 学生的学*态度分析

  通过*几天的学*来看,大多数学生学*目的明确,学*态度端正,学*认真刻苦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但从课堂上来看,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敢在课堂上大胆发言,课堂气氛欠活跃,这是一种不正之风,今后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弱点。由于受学**惯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有一部分学生的时间观念不强,表现为课下只顾玩耍,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造成“作业堆成山”局面,最后干脆不交作业了,这样长期下去会出现厌学的兆头。在作业的书写方面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保证作业及时上交。个别学生书写潦草,对学*缺少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应采取鼓励措施,多一份帮助,少一份挖苦,多一分鼓励,少一分批评,加强养成教育,教育他们明确学*目的,端正学*态度,增强努力学*的信心和勇气,扬起知识的风帆,努力把学*搞好。

  3、 学生的学*方法和学**惯。

  语文的基础性比较强,知识点比较零碎,考试以课外阅读能力为主,因而许多同学反映学好书本知识,成绩反而不会提高。大部分同学不会学语文,机械记忆知识,学*上不讲究方法,死记硬背,对所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不强。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班中只有少数同学掌握了一定的学*方法和套路。课外阅读能力强,语文素养高,今后教学中要好学生带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拓展课外知识面,丰富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良好的学生*惯。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构成

  本册教材分为五个板块六个单元。这是从以往教材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且现今教材大都采用了这种模式。五个板块分别是阅读、综合性学*·写作·口语交际、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六个单元是指根据文章的内容或体裁把入选课文分为六个单元。

  本册教材六个单元共有30篇课文,根据内容和体裁分为:一单元,关于战争题材的文章;二单元,以“爱”为主题的文章。两个单元都是记叙性文体,分别反映的是战争生活和*民生活,目的是通过学*引导学生区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爱心;三单元,事物说明文;四单元,事理说明文。两个单元都是说明性文体,重点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五单元,文言文单元(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六单元,关于自然景物的文言文单元。这两个文言文单元,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内容都有,通过学*,陶冶学生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本册教材共有精读课文16篇,略读课文14篇。

  (二).编写的具体特点

  (1)教材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特点是各单元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在阅读方面规定的目标有:“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没有明确提出对文体方面的要求。但是文体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古人说“文无体不立”,学生不了解一点文体的知识,就等于没有掌握阅读和写作各类文章的一个把手。因此,从教学的角度,八年级的学生应该了解记叙文、说明文及议论文的基本特点与要求,并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本册教材要求学生了解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说明文;同时相应地了解两种表达方式:记叙与说明。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在阅读记叙、说明类文章中认识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特点与要求,也要着眼于学生能够理解、运用,而不能仅仅提供学生一些死的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一句话,我们不是为文体而文体,而是意在帮助学生阅读和写作。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为了使所选文章丰富多样,以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为了便于进行比较阅读,编者有意在记叙文单元中选入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样一篇带有论说性质的书信,在说明文单元中选入《桥之美》《说“屏”》这样带有一定说明性,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说明文的小品文。

  因为“记叙文”和“说明文”只是教学上使用的概念,所以编者在选编课文的时候,突破了旧有的束缚,大量选入文学作品。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把文学作品作为记叙类作品的典范来对待,正是对课程标准的顺应与尊重。当然,作家并不一定在道德素质上高于普通人,但是他们的作品为人们接受和喜爱,总是表现了对*的肯定与追求,给读者以思想与情感上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掘作品的内涵,体味其中深长的意蕴,而不只是让学生弄清文中的人物、事件。比如《老王》一文,人物很简单,主要就是“我”和老王,叙述的事情也不复杂,主要写在特殊时期“我”和老王互相关照(老王更多关照“我”)。事情很琐细,但我们在被那种质朴无华的感情深深地打动了的同时,也产生了多方面的思考:为什么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身上保留了更多美好的品质,并且始终不泯灭?怎样才能让每一个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就能受到一次情感上的洗礼。

  (2)从八年级上册开始,文言文和白话文分编。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七年级教材出于和小学衔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考虑,文言文分量较轻,只占百分之二十;但是,要培养学生比较扎实的文言文功底,培养文言语感,必须集中学*文言文。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的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规定的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对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要达到这些目标,必须有一定的阅读量,即古人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目前对于文言文教学,大家的共识是减少烦琐的讲解;注重朗读、背诵;注意字词的迁移运用;培养文言语感。而要使这种新的教学观念见成效,学生就必须接触较多的文言诗文。当然,学*文言诗文,意在了解和吸收*传统的优秀文化,对诗文中所含的应该被扬弃和否定的因素,比如《桃花源记》表现出的对乌托邦式美好社会的赞美和向往,《陋室铭》和《爱莲说》乃至《湖心亭看雪》等表现出的文人孤芳自赏式的清高等,在今天都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

  本册教材中为课程标准推荐篇目的诗文有:《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三峡》《记承天寺夜游》《使至塞上》《游山西村》等。

  (三). 教材具体内容的分析与各单元学*重点

  1.教材具体内容分析

  下面我按照阅读、综合性学*·写作·口语交际、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这五个板块来具体说明。

  基本篇目。基本篇目由阅读提示、文本、研讨与练*、读一读,写一写这几个部分组成。有的篇目后面还附有相关的语文知识短文。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后,就有《关注记叙文中的议论与抒情》的语文知识的介绍;还有说明文单元中也有关于说明文文体知识的介绍。我的看法是,对知识短文,应该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相结合。与以前的教材相比,说明文已经从过去的第四册提前到了新教材的八年级上册(第三册)。阅读的量由以前的三个单元

  15篇课文减少到两个单元10篇课文,并在单元设置上,把说明文单元安置在两个记叙文单元和两个文言文单元中间。与以前教材第四册前三个单元都是说明文相比,更为合理,更符合学生的学*规律。另一点变化是,本册教材是新教材中第一次将文言文收编在两个单元中,后面的教材也相应地编排了两个单独的文言文单元。根据以往经验,最好是将两个文言文单元提前分开进行教学,使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识记、背诵。

  阅读提示。一般都给学生概括出本文的背景、故事的情节、中心意思、作者的情感价值取向等,给学生预*提供了指引和帮助。“提示”注重了人文性的特点,语言简洁生动,也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一个好材料。

  研讨与练*。课后的练*题目在数量上与以往教材相比减少了,但是信息量与科学性提高了很多,注意到了题目难度的层递性与可操作性。一般来说有文体知识的相关介绍、课文的重难点解析和开放的*作训练,兼顾到学生的听、说、读、写各种能力,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如《新闻两则》中,第一题就是相关的新闻体裁知识的介绍;《阿长与<山海经>》第三题就是课文相关重难点的分析;《亲爱的爸爸妈妈》的最后一题就是开放性题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谈体会。

  读一读,写一写部分,是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部分,落实到文本的字、词、句的掌握上,因为谁都知道语文重在积累。教师究竟采用什么方式实施,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来区别对待。

  综合性学*·写作·口语交际

  在每个单元的后面,安排与单元相适应的综合性学*·写作·口语交际。这种模式贯穿整个新教材的始终。但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单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本册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仍然分“三大三小”,共六次。第一、三、五单元的是相对大型的综合性学*活动,通过活动来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和*的可贵,思考调查桥的历史,领略莲的文化魅力;而第二、四、六单元的是相对小型的综合性学*活动,以写作为主,以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为辅,通过练笔来感悟“爱”的世界,走上辩论台,收集资料撰写小论文。

  其中《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活动内容丰富,信息来源多,牵涉的问题也比较复杂,对学生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写作研究报告的能力、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以及辩证思维的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学时要注意提前安排,合理布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争取使学生在这次活动中得到全面锻炼,尝到“综合性学*”的甜头。

  本册的“综合性学*”有三种呈现方式:1.整合于综合性学*活动中;2.设置在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中,是由课文生发出来的;3.以补白的形式出现。为保证课程基本目标的完成,编者特地安排了写作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练*。如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让世界充满爱》,要求学生写一篇记叙文;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说不尽的桥》,让学生就一座桥“写一篇介绍性的文字”,或者就“家乡城市里某座立交桥写一篇‘司机指南’式的短文”,这些都是对说明类文章的写作训练。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中,除了较多的写“心得与体会”的写作练*外,也有写作记叙类和说明类文章的训练,如《阿长与<山海经〉》《苏州园林》课后的写作练*等。出现在补白里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则是对本册写作和口语交际教材的补充。如写作部分,补充了关于缩写、扩写、续写、改写等写作知识和要求,而课后的练*中也有这些方面的练*。如《蜡烛》一课的练*中要求设想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写下来;《老王》一课的练*中要求改写老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这一部分等。口语交际训练安排在课后及综合性学*里,而关于口语交际的要求和指导则在补白里。

  课外古诗词背诵

  课外古诗词背诵也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始终的一个板块,每册教材都有十首古诗词供学生学*、背诵。在背诵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体现了语文学*的熏陶感染作用。

  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一样,都是新教材的亮点,是最能体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手段。我所能知道的是,每册教材推荐三部名著,总计* 20部。包括:《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鲁滨孙飘流记》《昆虫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海底两万里》《名人传》《水浒》《傅雷家书》《培根随笔》等。

  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条件的限制应该是我们面临的直接困难。现在许多出版社已经出版了相应的名著学生读本,我们可以为学生推荐,允许一部分学生先“富”起来。另外,比较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我们给学生讲名著的有关内容和主题,<莲>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进行自主阅读。附录

  新教材前四册在这一板块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书法和书法欣赏为一个部分,汉语知识为另一个部分。这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要求的: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本册教材“附录”最后部分安排的语法知识是虚词,教师可加以适当讲解。学生需要掌握的修辞是对偶(又叫对仗),了解一点对偶知识,有助于学生学*古诗和分辨词类。《杜甫诗三首》后的练*第三题有对这种修辞手法的说明,并要求学生尝试写一些对偶句。因为*几年各地中考题目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对联等相关题目的设计。所以学生应该掌握一点相关知识。至于汉语知识体系的简化,与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所提倡的“淡化语法”是一致的。

  2.各单元学*重点

  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重点。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重点如下。

  (1)一、二两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2)三、四两个单元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3)五、六两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彩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这些学*重点简明,针对性强。如第一、二单元的课文主要是记叙类文章,第一单元就记叙文的特点提出要求,即要求学生把握作品的人物和事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对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至于随后提出对默读的要求,则是由于《芦花荡》《蜡烛》等文章篇幅较长,教学中要经常使用默读这一手段。第二单元换了一个角度,让学生在对记叙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再结合以前所学过的记叙类文章,把握记叙、描写这两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及作用。另外,仍需揣摩记叙文的语言。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二单元虽然都以记叙文为主,但学*重点上有递进,有循环,各有侧重,形成一个小整体。第三、四两个以说明文为主的单元也同样如此。第五、六单元指点学*文言文的方法,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

  四、教研措施。

  1、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教师要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弄清编辑者的意图及内在联系,从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面向全体。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3、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掌握良好的学*方法,增强学*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5、搞好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网上学*的探索,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多读文学名著,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使学生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6、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资源和课外学*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和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措施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握常规教学,提高各个环节的质

  量,注意教改难点的挖掘和讲授。

  2、全面贯彻教学常规,努力提高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订好计划,上好课,认真批发作业。

  3作业布置适中,搞好课外辅导,利用自*课,课外活动的时间,搞好优生优培,差生转化工作。

  4、 搞好教研教改,定期参加教研活动,积极参加说、讲、评一体化活动。

  5、 精心进行单元策划,定出单元知识的处理方法,设计好单元过关测试题,并作评析,总结,及时反馈、纠正。

  6、 充分利用图书橱,加强学生课外读书量,并且加强学生的练笔活动,大作文8篇,并设生活、材料积累本。

  7、 作文命题,结合单元学*精心命题,力求扣住教材,全面训练。

  8、 *日上课注重电教手段的运用,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充分使用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教室,以调动学生学生语文的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六、本人承担的教研教改任务:

  第一、四单元课文的备课

  第一、四单元的单元策划工作。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5

  1、教材特点:

  (1)立足学生实际

  (2)体现现代意识

  (3)弘扬人文精神

  (4)突出开放性

  (5)注重策略引导。

  2、知识结构:本教材分为阅读和综合性学*两大部分,书后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和附录等内容。其中阅读分为以下六个专题,即战争、爱、建筑、科学、古诗文、自然山水;综合性学*也有六个专题,分别是:世界何时铸箭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怎样搜集资料等。

  3、知识内在联系:七~九年级教材中,八年级上、下册属于一个阶段,这两册教材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共同点是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从八年级上册开始,文言文和白话文分编。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本学期学科教学目标

  1、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打下基础。

  2、学*目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目标如下。

  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教学策略

  1、本学期的重点放在基础较差学生身上,做好转差促优的工作,提高优等生的水*,带动中等生,鼓励后进生,尽量缩小差距,使其与优秀的距离有所接*。

  2、课堂结构和时间的把握需进一步提高,向单位时间要产量。

  3、引导学生把知识系统化,比如古诗词,可按作者、按类别、按主题分别进行分类,形成经纬交织的网络。

  4、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在讲解新知识的同时注意对旧知识的回顾。

  5、经常督促学生养成一些学*语文的好*惯,并使之不断巩固、加强。如要求学生学会课前预*、学会对课文中关键字词进行圈点句画;养成勤查字典的*惯,尽量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心理等。

  6、语文学*重在积累。因此,*时将定期不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文章、好的诗词等。增加学生的日常积累。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一些课外读物,多关心一些时事,多看一些报纸杂志、时文,以拓展学生的眼界。

  7、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常练*字,养成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惯

  8、除课堂的大作文外,鼓励学生*时多练笔,从句段开始,多写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来,使学生写作能力能渐渐地得以提高。

  9、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如让学生自己办手抄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10、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外国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海明威全集》、《飘》、《巴黎圣母院》、《普希金诗选》、《复活》、《苦儿流浪记》

  (2)*名著:巴金系列——《家》、《春》、《秋》、《雾》、《雨》、《电》、《四世同堂》、《唐宋八大家精品散文》、《*古代历史文化》、《名人名言录》

  (3)教育教学:《教育新思维系列丛书》、《语文教育学》、《甘肃教育》、《走进新课程系列丛书》、《语文教学通讯》、《新课程怎样教》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6

  一、教学目标、任务和教学要求。

  1、基础知识方面的目标:

  让学生了解消息、通讯、抒情诗等文学体裁,能够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具体意思,了解短语及短语的类型。继续积累生词,能够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对于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下定义等说明方法继续学*。

  2、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

  根据上下文,体会语句中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弄清文章共写了几件事,哪件事写的详,哪件事写的略。事件之间有何联系。学会欣赏诗歌,体会诗歌中丰富多彩想象,优美的意境,真挚的感情。继续提高自己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写作能力,这一册继续练*写记叙文,能够写出一篇富于真情实感,语言生动,语句优美,且富有一定写作技巧的完整的记叙文。

  3、思想教育方面的要求。

  通过本册的语文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学会欣赏美,体会事物中蕴含着的哲理,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并且通过投影仪,微机、录像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4、创新意识。

  从课堂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上,在听好课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大胆发言,这对于听好课具有积极作用。实践证明,“插嘴”似乎使课堂秩序显得乱,但却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活跃了课堂,另外,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外,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多搞摘抄札记,多背诵精美的片断,有条件的时候让他们观看幻灯片,录像和多媒体。

  5、学*方法指导。

  学会预*,具体任务要明确,对新概念重在理解,理解不透的要记下来;初步自读提示部分的基本内容;找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把本课后面的练*尝试性的做一做,不会的可以记下来,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问。

  课堂上分学*小组讨论自学,教师重在讲学生不明白的地方,遇有不明白的地方大胆提问。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初二四、五两班的语文教学,这些学生来源于不同的八个班级,学生的学*方法和学**惯存在很大的差异,经过半学年来的指导和训练差距逐渐缩小。*日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辅导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增强了努力学*的信心和勇气,明确学*目的,端正学*态度,培养他们良好的学**惯,教给他们一些学*语文的方法,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使语文水*有了较大的提高。

  1、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学生能力发展水*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观察和了解,这四班五班两个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发展不*衡,一部分优生具有较高的写作水*,他们不仅写作水*高,而且朗读能力也很高是班级中学*语文带头人,如王艺林、邢子娜、韩冰、黄文章、张小辉、钟敬梅、闫晴晴、王迪、钟振华、孟子杰、王晓芹、王文燕、杨晓龙等。但是后进生的比例也不少,约占班级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如*龙、宿祥星、庄雪梅、于发成、楚金龙、宿爱顺、代仁友、马政鹏、钟友民、毛民英、黄元富、寇永祥等这些学生中有的连小学中巩固训练的汉语拼音都没有掌握,不能正确给汉字注音,如:于发成、楚金龙、宿爱顺、代仁友等;有的同学书写极差,有的写连笔,有的连基本笔画都写不好,结构安排不紧凑,如毛民英、黄元富等。还有的同学日记内容不真实,把小学中的一些命题作文又搬上来了,不是围绕一个中心来组织材料,而是记“流水帐”,没有主次,详略不当,缺少个人的一些想法、见解,文章不生动,语句不通顺。可见,抓好学生的写作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十分艰巨的任务。还有“两本”的利用也不够好,生活积累运用不经常,即使运用也是应付,根本达不到练笔的目的,阅读积累的运用也是如此,积累的内容没有经过精选,只是随便记一些没有利用价值的东西,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本人任教的是二年级四、五班语文。学生来源于原初一的六个班级,学生的学*方法和学**惯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各种能力的发展水*也参差不齐,新学期开始要耐心的教育学生,树立学*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惯,教给他们一些学*语文的方法,尽快提高他们的语文水*。

  2、 学生的学*态度分析

  通过*几天的学*来看,大多数学生学*目的明确,学*态度端正,学*认真刻苦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但从课堂上来看,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敢在课堂上大胆发言,课堂气氛欠活跃,这是一种不正之风,今后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弱点。由于受学**惯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有一部分学生的时间观念不强,表现为课下只顾玩耍,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造成“作业堆成山”局面,最后干脆不交作业了,这样长期下去会出现厌学的兆头。在作业的书写方面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保证作业及时上交。个别学生书写潦草,对学*缺少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应采取鼓励措施,多一份帮助,少一份挖苦,多一分鼓励,少一分批评,加强养成教育,教育他们明确学*目的,端正学*态度,增强努力学*的信心和勇气,扬起知识的风帆,努力把学*搞好。

  3、 学生的学*方法和学**惯。

  语文的基础性比较强,知识点比较零碎,考试以课外阅读能力为主,因而许多同学反映学好书本知识,成绩反而不会提高。大部分同学不会学语文,机械记忆知识,学*上不讲究方法,死记硬背,对所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不强。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班中只有少数同学掌握了一定的学*方法和套路。课外阅读能力强,语文素养高,今后教学中要好学生带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拓展课外知识面,丰富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良好的学生*惯。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构成

  本册教材分为五个板块六个单元。这是从以往教材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且现今教材大都采用了这种模式。五个板块分别是阅读、综合性学*·写作·口语交际、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六个单元是指根据文章的内容或体裁把入选课文分为六个单元。

  本册教材六个单元共有30篇课文,根据内容和体裁分为:一单元,关于战争题材的文章;二单元,以“爱”为主题的文章。两个单元都是记叙性文体,分别反映的是战争生活和*民生活,目的是通过学*引导学生区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爱心;三单元,事物说明文;四单元,事理说明文。两个单元都是说明性文体,重点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五单元,文言文单元(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六单元,关于自然景物的文言文单元。这两个文言文单元,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内容都有,通过学*,陶冶学生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本册教材共有精读课文16篇,略读课文14篇。

  (二).编写的具体特点

  (1)教材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特点是各单元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在阅读方面规定的目标有:“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没有明确提出对文体方面的要求。但是文体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古人说“文无体不立”,学生不了解一点文体的知识,就等于没有掌握阅读和写作各类文章的一个把手。因此,从教学的角度,八年级的学生应该了解记叙文、说明文及议论文的基本特点与要求,并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本册教材要求学生了解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说明文;同时相应地了解两种表达方式:记叙与说明。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在阅读记叙、说明类文章中认识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特点与要求,也要着眼于学生能够理解、运用,而不能仅仅提供学生一些死的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一句话,我们不是为文体而文体,而是意在帮助学生阅读和写作。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为了使所选文章丰富多样,以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为了便于进行比较阅读,编者有意在记叙文单元中选入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样一篇带有论说性质的书信,在说明文单元中选入《桥之美》《说“屏”》这样带有一定说明性,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说明文的小品文。

  因为“记叙文”和“说明文”只是教学上使用的概念,所以编者在选编课文的时候,突破了旧有的束缚,大量选入文学作品。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把文学作品作为记叙类作品的典范来对待,正是对课程标准的顺应与尊重。当然,作家并不一定在道德素质上高于普通人,但是他们的作品为人们接受和喜爱,总是表现了对*的肯定与追求,给读者以思想与情感上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掘作品的内涵,体味其中深长的意蕴,而不只是让学生弄清文中的人物、事件。比如《老王》一文,人物很简单,主要就是“我”和老王,叙述的事情也不复杂,主要写在特殊时期“我”和老王互相关照(老王更多关照“我”)。事情很琐细,但我们在被那种质朴无华的感情深深地打动了的同时,也产生了多方面的思考:为什么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身上保留了更多美好的品质,并且始终不泯灭?怎样才能让每一个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就能受到一次情感上的洗礼。

  (2)从八年级上册开始,文言文和白话文分编。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七年级教材出于和小学衔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考虑,文言文分量较轻,只占百分之二十;但是,要培养学生比较扎实的文言文功底,培养文言语感,必须集中学*文言文。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的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规定的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对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要达到这些目标,必须有一定的阅读量,即古人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目前对于文言文教学,大家的共识是减少烦琐的讲解;注重朗读、背诵;注意字词的迁移运用;培养文言语感。而要使这种新的教学观念见成效,学生就必须接触较多的文言诗文。当然,学*文言诗文,意在了解和吸收*传统的优秀文化,对诗文中所含的应该被扬弃和否定的因素,比如《桃花源记》表现出的对乌托邦式美好社会的赞美和向往,《陋室铭》和《爱莲说》乃至《湖心亭看雪》等表现出的文人孤芳自赏式的清高等,在今天都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

  本册教材中为课程标准推荐篇目的诗文有:《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三峡》《记承天寺夜游》《使至塞上》《游山西村》等。

  (三). 教材具体内容的分析与各单元学*重点

  1.教材具体内容分析

  下面我按照阅读、综合性学*·写作·口语交际、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这五个板块来具体说明。

  基本篇目。基本篇目由阅读提示、文本、研讨与练*、读一读,写一写这几个部分组成。有的篇目后面还附有相关的语文知识短文。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后,就有《关注记叙文中的议论与抒情》的语文知识的介绍;还有说明文单元中也有关于说明文文体知识的介绍。我的看法是,对知识短文,应该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相结合。与以前的教材相比,说明文已经从过去的第四册提前到了新教材的八年级上册(第三册)。阅读的量由以前的三个单元

  15篇课文减少到两个单元10篇课文,并在单元设置上,把说明文单元安置在两个记叙文单元和两个文言文单元中间。与以前教材第四册前三个单元都是说明文相比,更为合理,更符合学生的学*规律。另一点变化是,本册教材是新教材中第一次将文言文收编在两个单元中,后面的教材也相应地编排了两个单独的文言文单元。根据以往经验,最好是将两个文言文单元提前分开进行教学,使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识记、背诵。

  阅读提示。一般都给学生概括出本文的背景、故事的情节、中心意思、作者的情感价值取向等,给学生预*提供了指引和帮助。“提示”注重了人文性的特点,语言简洁生动,也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一个好材料。

  研讨与练*。课后的练*题目在数量上与以往教材相比减少了,但是信息量与科学性提高了很多,注意到了题目难度的层递性与可操作性。一般来说有文体知识的相关介绍、课文的重难点解析和开放的*作训练,兼顾到学生的听、说、读、写各种能力,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如《新闻两则》中,第一题就是相关的新闻体裁知识的介绍;《阿长与<山海经>》第三题就是课文相关重难点的分析;《亲爱的爸爸妈妈》的最后一题就是开放性题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谈体会。

  读一读,写一写部分,是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部分,落实到文本的字、词、句的掌握上,因为谁都知道语文重在积累。教师究竟采用什么方式实施,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来区别对待。

  综合性学*·写作·口语交际

  在每个单元的后面,安排与单元相适应的综合性学*·写作·口语交际。这种模式贯穿整个新教材的始终。但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单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本册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仍然分“三大三小”,共六次。第一、三、五单元的是相对大型的综合性学*活动,通过活动来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和*的可贵,思考调查桥的历史,领略莲的文化魅力;而第二、四、六单元的是相对小型的综合性学*活动,以写作为主,以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为辅,通过练笔来感悟“爱”的世界,走上辩论台,收集资料撰写小论文。

  其中《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活动内容丰富,信息来源多,牵涉的问题也比较复杂,对学生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写作研究报告的能力、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以及辩证思维的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学时要注意提前安排,合理布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争取使学生在这次活动中得到全面锻炼,尝到“综合性学*”的甜头。

  本册的“综合性学*”有三种呈现方式:1.整合于综合性学*活动中;2.设置在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中,是由课文生发出来的;3.以补白的形式出现。为保证课程基本目标的完成,编者特地安排了写作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练*。如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让世界充满爱》,要求学生写一篇记叙文;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说不尽的桥》,让学生就一座桥“写一篇介绍性的文字”,或者就“家乡城市里某座立交桥写一篇‘司机指南’式的短文”,这些都是对说明类文章的写作训练。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中,除了较多的写“心得与体会”的写作练*外,也有写作记叙类和说明类文章的训练,如《阿长与<山海经〉》《苏州园林》课后的写作练*等。出现在补白里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则是对本册写作和口语交际教材的补充。如写作部分,补充了关于缩写、扩写、续写、改写等写作知识和要求,而课后的练*中也有这些方面的练*。如《蜡烛》一课的练*中要求设想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写下来;《老王》一课的练*中要求改写老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这一部分等。口语交际训练安排在课后及综合性学*里,而关于口语交际的要求和指导则在补白里。

  课外古诗词背诵

  课外古诗词背诵也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始终的一个板块,每册教材都有十首古诗词供学生学*、背诵。在背诵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体现了语文学*的熏陶感染作用。

  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一样,都是新教材的亮点,是最能体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手段。我所能知道的是,每册教材推荐三部名著,总计* 20部。包括:《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鲁滨孙飘流记》《昆虫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海底两万里》《名人传》《水浒》《傅雷家书》《培根随笔》等。

  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条件的'限制应该是我们面临的直接困难。现在许多出版社已经出版了相应的名著学生读本,我们可以为学生推荐,允许一部分学生先“富”起来。另外,比较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我们给学生讲名著的有关内容和主题,<莲>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进行自主阅读。附录

  新教材前四册在这一板块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书法和书法欣赏为一个部分,汉语知识为另一个部分。这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要求的: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本册教材“附录”最后部分安排的语法知识是虚词,教师可加以适当讲解。学生需要掌握的修辞是对偶(又叫对仗),了解一点对偶知识,有助于学生学*古诗和分辨词类。《杜甫诗三首》后的练*第三题有对这种修辞手法的说明,并要求学生尝试写一些对偶句。因为*几年各地中考题目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对联等相关题目的设计。所以学生应该掌握一点相关知识。至于汉语知识体系的简化,与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所提倡的“淡化语法”是一致的。

  2.各单元学*重点

  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重点。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重点如下。

  (1)一、二两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2)三、四两个单元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3)五、六两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彩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这些学*重点简明,针对性强。如第一、二单元的课文主要是记叙类文章,第一单元就记叙文的特点提出要求,即要求学生把握作品的人物和事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对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至于随后提出对默读的要求,则是由于《芦花荡》《蜡烛》等文章篇幅较长,教学中要经常使用默读这一手段。第二单元换了一个角度,让学生在对记叙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再结合以前所学过的记叙类文章,把握记叙、描写这两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及作用。另外,仍需揣摩记叙文的语言。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二单元虽然都以记叙文为主,但学*重点上有递进,有循环,各有侧重,形成一个小整体。第三、四两个以说明文为主的单元也同样如此。第五、六单元指点学*文言文的方法,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

  四、教研措施。

  1、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教师要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弄清编辑者的意图及内在联系,从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面向全体。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3、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掌握良好的学*方法,增强学*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5、搞好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网上学*的探索,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多读文学名著,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使学生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6、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资源和课外学*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和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措施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握常规教学,提高各个环节的质

  量,注意教改难点的挖掘和讲授。

  2、全面贯彻教学常规,努力提高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订好计划,上好课,认真批发作业。

  3作业布置适中,搞好课外辅导,利用自*课,课外活动的时间,搞好优生优培,差生转化工作。

  4、 搞好教研教改,定期参加教研活动,积极参加说、讲、评一体化活动。

  5、 精心进行单元策划,定出单元知识的处理方法,设计好单元过关测试题,并作评析,总结,及时反馈、纠正。

  6、 充分利用图书橱,加强学生课外读书量,并且加强学生的练笔活动,大作文8篇,并设生活、材料积累本。

  7、 作文命题,结合单元学*精心命题,力求扣住教材,全面训练。

  8、 *日上课注重电教手段的运用,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充分使用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教室,以调动学生学生语文的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六、本人承担的教研教改任务:

  第一、四单元课文的备课

  第一、四单元的单元策划工作。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7

  一、 教材简析

  本学期所使用的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订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八年级 上册》。本教材分为阅读和综合性学*两大部分,书后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和附录等内容。其中阅读分为以下六个专题,即战争、爱、建筑、科学、古诗文、自然山水;综合性学*也有六个专题,分别是:世界何时铸箭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怎样搜集资料等。该教材有以下突出特点:

  (1)立足学生实际

  (2)体现现代意识

  (3)弘扬人文精神

  (4)突出开放性

  (5)注重策略引导。

  二、 目的要求

  1、 熟练地使用工具书,认识本册教材中出现的生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用;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具有较快的书写速度。

  2、 练*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文章的思想情感能作出比较恰当的评价;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学*课文的语言运用技巧和文章的表达技巧;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

  4、 能根据对象和场合,学*文明得体、大胆地进行交流。

  5、 能够主动参加综合性学*,掌握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基本方法,能与同学合作探究,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三、 学生情况简析

  八年级共有学生96人,大多数同学们爱好语文学*,有十分之一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好,语文成绩优异。另有十分之三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差,成绩仍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地理解所阅读的文章内容,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写文章词不达意,材料成旧,抓不住要领,对语文学*兴趣不足。

  四、 教学措施

  1、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

  3、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累丰富的语文素材。

  4、 加强作文指导,特别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

  五、 教学进度安排

  序号 课 题 课时 周次 序号 课 题 课时 周次

  1、 新闻两则 2 1-2 16、 大自然的语言 2 11

  2、 芦花荡 2 2 17、 奇妙的克隆 2 12

  3、 蜡烛 2 3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2 12

  4、 给巴特勒的信 1 3 19、 生物入侵者 1 12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1 3 20、 你一定会听见的 1 13

  世界何时铸箭为犁 4 3-4 走上辩论台 4 13

  6、 阿长与《山海经》2 4 21、 桃花源记 3 14

  7、 背影 2 5 22、 短文两篇 3 14-15

  8、 台阶 2 5 23、 核舟记 2 15

  9、 老王 2 5-6 24、 大道之行也 2 15

  10、 信客 1 6 25、 杜甫诗三首 3 16

  让世界充满爱 4 7 莲文化的魅力 4 16-17

  11、 *石拱桥 2 7-8 26、 三峡 2 17

  12、 桥之美 2 8 27、 短文两篇 3 17-18

  13、 苏州园林 2 8 28、 观潮 2 18

  14、 故宫博物院 2 9 29、 湖心亭看雪 2 18-19

  15、 说“屏” 1 9 30、 诗四首 4 19

  说不尽的桥 4 9-10 怎样搜集资料 4 20-21

  期中复*、考试、总结 5 10-11 期末复*、考试、总结 4 21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8

  一、教学目标、任务和教学要求。

  1、基础知识方面的目标:

  让学生了解消息、通讯、抒情诗等文学体裁,能够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具体意思,了解短语及短语的类型。继续积累生词,能够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对于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下定义等说明方法继续学*。

  2、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

  根据上下文,体会语句中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弄清文章共写了几件事,哪件事写的详,哪件事写的略。事件之间有何联系。学会欣赏诗歌,体会诗歌中丰富多彩想象,优美的意境,真挚的感情。继续提高自己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写作能力,这一册继续练*写记叙文,能够写出一篇富于真情实感,语言生动,语句优美,且富有一定写作技巧的完整的记叙文。

  3、思想教育方面的要求。

  通过本册的语文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学会欣赏美,体会事物中蕴含着的哲理,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并且通过投影仪,微机、录像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4、创新意识。

  从课堂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上,在听好课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大胆发言,这对于听好课具有积极作用。实践证明,“插嘴”似乎使课堂秩序显得乱,但却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活跃了课堂,另外,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外,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多搞摘抄札记,多背诵精美的片断,有条件的时候让他们观看幻灯片,录像和多媒体。

  5、学*方法指导。

  学会预*,具体任务要明确,对新概念重在理解,理解不透的要记下来;初步自读提示部分的基本内容;找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把本课后面的练*尝试性的做一做,不会的可以记下来,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问。

  课堂上分学*小组讨论自学,教师重在讲学生不明白的地方,遇有不明白的地方大胆提问。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初二四、五两班的语文教学,这些学生来源于不同的八个班级,学生的学*方法和学**惯存在很大的差异,经过半学年来的指导和训练差距逐渐缩小。*日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辅导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增强了努力学*的信心和勇气,明确学*目的,端正学*态度,培养他们良好的学**惯,教给他们一些学*语文的方法,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使语文水*有了较大的提高。

  1、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学生能力发展水*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观察和了解,这四班五班两个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发展不*衡,一部分优生具有较高的写作水*,他们不仅写作水*高,而且朗读能力也很高是班级中学*语文带头人,如王艺林、邢子娜、韩冰、黄文章、张小辉、钟敬梅、闫晴晴、王迪、钟振华、孟子杰、王晓芹、王文燕、杨晓龙等。但是后进生的比例也不少,约占班级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如*龙、宿祥星、庄雪梅、于发成、楚金龙、宿爱顺、代仁友、马政鹏、钟友民、毛民英、黄元富、寇永祥等这些学生中有的连小学中巩固训练的汉语拼音都没有掌握,不能正确给汉字注音,如:于发成、楚金龙、宿爱顺、代仁友等;有的同学书写极差,有的写连笔,有的连基本笔画都写不好,结构安排不紧凑,如毛民英、黄元富等。还有的同学日记内容不真实,把小学中的一些命题作文又搬上来了,不是围绕一个中心来组织材料,而是记“流水帐”,没有主次,详略不当,缺少个人的一些想法、见解,文章不生动,语句不通顺。可见,抓好学生的写作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十分艰巨的任务。还有“两本”的利用也不够好,生活积累运用不经常,即使运用也是应付,根本达不到练笔的目的,阅读积累的运用也是如此,积累的内容没有经过精选,只是随便记一些没有利用价值的东西,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本人任教的是二年级四、五班语文。学生来源于原初一的六个班级,学生的学*方法和学**惯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各种能力的发展水*也参差不齐,新学期开始要耐心的教育学生,树立学*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惯,教给他们一些学*语文的方法,尽快提高他们的语文水*。

  2、 学生的学*态度分析

  通过*几天的学*来看,大多数学生学*目的明确,学*态度端正,学*认真刻苦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但从课堂上来看,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敢在课堂上大胆发言,课堂气氛欠活跃,这是一种不正之风,今后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弱点。由于受学**惯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有一部分学生的时间观念不强,表现为课下只顾玩耍,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造成“作业堆成山”局面,最后干脆不交作业了,这样长期下去会出现厌学的兆头。在作业的书写方面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保证作业及时上交。个别学生书写潦草,对学*缺少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应采取鼓励措施,多一份帮助,少一份挖苦,多一分鼓励,少一分批评,加强养成教育,教育他们明确学*目的,端正学*态度,增强努力学*的信心和勇气,扬起知识的风帆,努力把学*搞好。

  3、 学生的学*方法和学**惯。

  语文的基础性比较强,知识点比较零碎,考试以课外阅读能力为主,因而许多同学反映学好书本知识,成绩反而不会提高。大部分同学不会学语文,机械记忆知识,学*上不讲究方法,死记硬背,对所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不强。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班中只有少数同学掌握了一定的学*方法和套路。课外阅读能力强,语文素养高,今后教学中要好学生带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拓展课外知识面,丰富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良好的学生*惯。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构成

  本册教材分为五个板块六个单元。这是从以往教材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且现今教材大都采用了这种模式。五个板块分别是阅读、综合性学*·写作·口语交际、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六个单元是指根据文章的内容或体裁把入选课文分为六个单元。

  本册教材六个单元共有30篇课文,根据内容和体裁分为:一单元,关于战争题材的文章;二单元,以“爱”为主题的文章。两个单元都是记叙性文体,分别反映的是战争生活和*民生活,目的是通过学*引导学生区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爱心;三单元,事物说明文;四单元,事理说明文。两个单元都是说明性文体,重点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五单元,文言文单元(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六单元,关于自然景物的文言文单元。这两个文言文单元,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内容都有,通过学*,陶冶学生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本册教材共有精读课文16篇,略读课文14篇。

  (二).编写的具体特点

  (1)教材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特点是各单元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在阅读方面规定的目标有:“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没有明确提出对文体方面的要求。但是文体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古人说“文无体不立”,学生不了解一点文体的知识,就等于没有掌握阅读和写作各类文章的一个把手。因此,从教学的角度,八年级的学生应该了解记叙文、说明文及议论文的基本特点与要求,并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本册教材要求学生了解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说明文;同时相应地了解两种表达方式:记叙与说明。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在阅读记叙、说明类文章中认识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特点与要求,也要着眼于学生能够理解、运用,而不能仅仅提供学生一些死的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一句话,我们不是为文体而文体,而是意在帮助学生阅读和写作。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为了使所选文章丰富多样,以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为了便于进行比较阅读,编者有意在记叙文单元中选入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样一篇带有论说性质的书信,在说明文单元中选入《桥之美》《说“屏”》这样带有一定说明性,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说明文的小品文。

  因为“记叙文”和“说明文”只是教学上使用的概念,所以编者在选编课文的时候,突破了旧有的束缚,大量选入文学作品。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把文学作品作为记叙类作品的典范来对待,正是对课程标准的顺应与尊重。当然,作家并不一定在道德素质上高于普通人,但是他们的作品为人们接受和喜爱,总是表现了对*的肯定与追求,给读者以思想与情感上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掘作品的内涵,体味其中深长的意蕴,而不只是让学生弄清文中的人物、事件。比如《老王》一文,人物很简单,主要就是“我”和老王,叙述的事情也不复杂,主要写在特殊时期“我”和老王互相关照(老王更多关照“我”)。事情很琐细,但我们在被那种质朴无华的感情深深地打动了的同时,也产生了多方面的思考:为什么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身上保留了更多美好的品质,并且始终不泯灭?怎样才能让每一个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就能受到一次情感上的洗礼。

  (2)从八年级上册开始,文言文和白话文分编。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七年级教材出于和小学衔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考虑,文言文分量较轻,只占百分之二十;但是,要培养学生比较扎实的文言文功底,培养文言语感,必须集中学*文言文。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的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规定的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对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要达到这些目标,必须有一定的阅读量,即古人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目前对于文言文教学,大家的共识是减少烦琐的讲解;注重朗读、背诵;注意字词的迁移运用;培养文言语感。而要使这种新的教学观念见成效,学生就必须接触较多的文言诗文。当然,学*文言诗文,意在了解和吸收*传统的优秀文化,对诗文中所含的应该被扬弃和否定的因素,比如《桃花源记》表现出的对乌托邦式美好社会的赞美和向往,《陋室铭》和《爱莲说》乃至《湖心亭看雪》等表现出的文人孤芳自赏式的清高等,在今天都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

  本册教材中为课程标准推荐篇目的诗文有:《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三峡》《记承天寺夜游》《使至塞上》《游山西村》等。

  (三). 教材具体内容的分析与各单元学*重点

  1.教材具体内容分析

  下面我按照阅读、综合性学*·写作·口语交际、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这五个板块来具体说明。

  基本篇目。基本篇目由阅读提示、文本、研讨与练*、读一读,写一写这几个部分组成。有的篇目后面还附有相关的语文知识短文。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后,就有《关注记叙文中的议论与抒情》的语文知识的介绍;还有说明文单元中也有关于说明文文体知识的介绍。我的看法是,对知识短文,应该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相结合。与以前的教材相比,说明文已经从过去的第四册提前到了新教材的八年级上册(第三册)。阅读的量由以前的三个单元

  15篇课文减少到两个单元10篇课文,并在单元设置上,把说明文单元安置在两个记叙文单元和两个文言文单元中间。与以前教材第四册前三个单元都是说明文相比,更为合理,更符合学生的学*规律。另一点变化是,本册教材是新教材中第一次将文言文收编在两个单元中,后面的教材也相应地编排了两个单独的文言文单元。根据以往经验,最好是将两个文言文单元提前分开进行教学,使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识记、背诵。

  阅读提示。一般都给学生概括出本文的背景、故事的情节、中心意思、作者的情感价值取向等,给学生预*提供了指引和帮助。“提示”注重了人文性的特点,语言简洁生动,也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一个好材料。

  研讨与练*。课后的练*题目在数量上与以往教材相比减少了,但是信息量与科学性提高了很多,注意到了题目难度的层递性与可操作性。一般来说有文体知识的相关介绍、课文的重难点解析和开放的*作训练,兼顾到学生的听、说、读、写各种能力,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如《新闻两则》中,第一题就是相关的新闻体裁知识的介绍;《阿长与<山海经>》第三题就是课文相关重难点的分析;《亲爱的爸爸妈妈》的最后一题就是开放性题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谈体会。

  读一读,写一写部分,是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部分,落实到文本的字、词、句的掌握上,因为谁都知道语文重在积累。教师究竟采用什么方式实施,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来区别对待。

  综合性学*·写作·口语交际

  在每个单元的后面,安排与单元相适应的综合性学*·写作·口语交际。这种模式贯穿整个新教材的始终。但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单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本册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仍然分“三大三小”,共六次。第一、三、五单元的是相对大型的综合性学*活动,通过活动来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和*的可贵,思考调查桥的历史,领略莲的文化魅力;而第二、四、六单元的是相对小型的综合性学*活动,以写作为主,以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为辅,通过练笔来感悟“爱”的世界,走上辩论台,收集资料撰写小论文。

  其中《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活动内容丰富,信息来源多,牵涉的问题也比较复杂,对学生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写作研究报告的能力、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以及辩证思维的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学时要注意提前安排,合理布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争取使学生在这次活动中得到全面锻炼,尝到“综合性学*”的甜头。

  本册的“综合性学*”有三种呈现方式:1.整合于综合性学*活动中;2.设置在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中,是由课文生发出来的;3.以补白的形式出现。为保证课程基本目标的完成,编者特地安排了写作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练*。如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让世界充满爱》,要求学生写一篇记叙文;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说不尽的桥》,让学生就一座桥“写一篇介绍性的文字”,或者就“家乡城市里某座立交桥写一篇‘司机指南’式的短文”,这些都是对说明类文章的写作训练。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中,除了较多的写“心得与体会”的写作练*外,也有写作记叙类和说明类文章的训练,如《阿长与<山海经〉》《苏州园林》课后的写作练*等。出现在补白里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则是对本册写作和口语交际教材的补充。如写作部分,补充了关于缩写、扩写、续写、改写等写作知识和要求,而课后的练*中也有这些方面的练*。如《蜡烛》一课的练*中要求设想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写下来;《老王》一课的练*中要求改写老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这一部分等。口语交际训练安排在课后及综合性学*里,而关于口语交际的要求和指导则在补白里。

  课外古诗词背诵

  课外古诗词背诵也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始终的一个板块,每册教材都有十首古诗词供学生学*、背诵。在背诵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体现了语文学*的熏陶感染作用。

  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一样,都是新教材的亮点,是最能体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手段。我所能知道的是,每册教材推荐三部名著,总计* 20部。包括:《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鲁滨孙飘流记》《昆虫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海底两万里》《名人传》《水浒》《傅雷家书》《培根随笔》等。

  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条件的限制应该是我们面临的直接困难。现在许多出版社已经出版了相应的名著学生读本,我们可以为学生推荐,允许一部分学生先“富”起来。另外,比较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我们给学生讲名著的有关内容和主题,<莲>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进行自主阅读。附录

  新教材前四册在这一板块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书法和书法欣赏为一个部分,汉语知识为另一个部分。这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要求的: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本册教材“附录”最后部分安排的语法知识是虚词,教师可加以适当讲解。学生需要掌握的修辞是对偶(又叫对仗),了解一点对偶知识,有助于学生学*古诗和分辨词类。《杜甫诗三首》后的练*第三题有对这种修辞手法的说明,并要求学生尝试写一些对偶句。因为*几年各地中考题目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对联等相关题目的设计。所以学生应该掌握一点相关知识。至于汉语知识体系的简化,与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所提倡的“淡化语法”是一致的。

  2.各单元学*重点

  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重点。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重点如下。

  (1)一、二两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2)三、四两个单元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3)五、六两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彩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这些学*重点简明,针对性强。如第一、二单元的课文主要是记叙类文章,第一单元就记叙文的特点提出要求,即要求学生把握作品的人物和事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对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至于随后提出对默读的要求,则是由于《芦花荡》《蜡烛》等文章篇幅较长,教学中要经常使用默读这一手段。第二单元换了一个角度,让学生在对记叙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再结合以前所学过的记叙类文章,把握记叙、描写这两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及作用。另外,仍需揣摩记叙文的语言。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二单元虽然都以记叙文为主,但学*重点上有递进,有循环,各有侧重,形成一个小整体。第三、四两个以说明文为主的单元也同样如此。第五、六单元指点学*文言文的方法,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

  四、教研措施。

  1、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教师要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弄清编辑者的意图及内在联系,从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面向全体。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3、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掌握良好的学*方法,增强学*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5、搞好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网上学*的探索,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多读文学名著,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使学生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6、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资源和课外学*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和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措施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握常规教学,提高各个环节的质

  量,注意教改难点的挖掘和讲授。

  2、全面贯彻教学常规,努力提高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订好计划,上好课,认真批发作业。

  3作业布置适中,搞好课外辅导,利用自*课,课外活动的时间,搞好优生优培,差生转化工作。

  4、 搞好教研教改,定期参加教研活动,积极参加说、讲、评一体化活动。

  5、 精心进行单元策划,定出单元知识的处理方法,设计好单元过关测试题,并作评析,总结,及时反馈、纠正。

  6、 充分利用图书橱,加强学生课外读书量,并且加强学生的练笔活动,大作文8篇,并设生活、材料积累本。

  7、 作文命题,结合单元学*精心命题,力求扣住教材,全面训练。

  8、 *日上课注重电教手段的运用,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充分使用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教室,以调动学生学生语文的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六、本人承担的教研教改任务:

  第一、四单元课文的备课

  第一、四单元的单元策划工作。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9

  一、教材简析

  本学期所使用的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订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本教材分为阅读和综合性学*两大部分,书后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和附录等内容。其中阅读分为以下六个专题,即战争、爱、建筑、科学、古诗文、自然山水;综合性学*也有六个专题,分别是:世界何时铸箭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怎样搜集资料等。该教材有以下突出特点:

  (1)立足学生实际

  (2)体现现代意识

  (3)弘扬人文精神

  (4)突出开放性

  (5)注重策略引导。

  二、目的要求

  1、熟练地使用工具书,认识本册教材中出现的生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用;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具有较快的书写速度。

  2、练*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文章的思想情感能作出比较恰当的评价;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学*课文的语言运用技巧和文章的表达技巧;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

  4、能根据对象和场合,学*文明得体、大胆地进行交流。

  5、能够主动参加综合性学*,掌握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基本方法,能与同学合作探究,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三、学生情况简析

  八年级共有学生96人,大多数同学们爱好语文学*,有十分之一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好,语文成绩优异。另有十分之三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差,成绩仍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地理解所阅读的文章内容,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写文章词不达意,材料成旧,抓不住要领,对语文学*兴趣不足。

  四、教学措施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累丰富的语文素材。

  4、加强作文指导,特别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

  五、教学进度安排(见后页)

  序号课题课时周次序号课题课时周次

  1、新闻两则21-216、大自然的语言211

  2、芦花荡2217、奇妙的克隆212

  3、蜡烛23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12

  4、给巴特勒的信1319、生物入侵者112

  5、亲爱的爸爸妈妈1320、你一定会听见的113

  世界何时铸箭为犁43-4走上辩论台413

  6、阿长与《山海经》2421、桃花源记314

  7、背影2522、短文两篇314-15

  8、台阶2523、核舟记215

  9、老王25-624、大道之行也215

  10、信客1625、杜甫诗三首316

  让世界充满爱47莲文化的魅力416-17

  11、*石拱桥27-826、三峡217

  12、桥之美2827、短文两篇317-18

  13、苏州园林2828、观潮218

  14、故宫博物院2929、湖心亭看雪218-19

  15、说“屏”1930、诗四首419

  说不尽的桥49-10怎样搜集资料420-21

  期中复*、考试、总结510-11期末复*、考试、总结421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菁华9篇)(扩展4)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菁华6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3、理解排比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排比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自学内容:

  1.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你喜欢这些画面吗?喜欢哪个方面?你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同时交流查阅了解的“安塞腰鼓”的资料。)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课堂氛围,点燃了学生的学*热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读是与文本接触的开始,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或课文录音,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真切的感知,能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各抒已见,既可训练自已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营造了自主轻松的课堂氛围。)

  2.积累本课字词:亢奋()晦暗()羁绊()烧灼()冗杂()蓦然()震撼()磅礴()戛然而止()

  3.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有所感悟,享受到审美乐趣。同时,用比赛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精读赏析,问题探究

  (一)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用文中词语或短句)

  如: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等

  (二)理清结构:

  1、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

  2、表演部分从四个角度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寻找美点:

  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了安塞腰鼓的美,试用“美,你看(听)……”的句式进行叙述。分小组讨论进行。

  如:

  1、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2、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励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4、击鼓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使你……

  5、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四)排比句式的理解:

  A.从形式上看:

  有句内的排比,如:

  a.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b.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有句与句的排比,如: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有段与段的排比,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B.从用法上看:

  有的用以增强语势,突出腰鼓舞的恢宏气势,如: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b.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有的用以渲染腰鼓形象,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如:a.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b.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五)诵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最有气势、最有激情的句子并抄写。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开始,我先用视频——西北安塞腰鼓激发学生的兴趣,强烈的声响和剧烈翻飞的动作在一瞬间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几分钟后当我提问“安塞腰鼓给你带来哪些震撼”时,学生一片沸腾。“荒凉的背景”、“虎虎生机的动作”、“粗犷豪放、精神抖擞的表演”,他们的评价正好达到目的。我顺势一导,今天,就让我们在刘成章生花妙笔的引领下,去感受安塞腰鼓那撼人心魄的魅力吧。接下来我让学生朗读感知课文:引导他们用心体会,大声朗读课文就顺理成章了。这节课带给我的思考是:当电化教学日益成为我们的辅助教学工具后,真正的追求应该不是手段而是教学效果,一切设计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氛围的亲切、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努力,那种滥而不精的幻灯片,除了让学生觉得我们的老师会运用电化教学之外就没别的效果的课件,是不是该退出的课堂?还有,那种把课堂上得十分“热闹”,一堂课下来,学生唱了,跳了,画了,讨论了,体验了,旁观的人却分辨不出到底是上语文课呢还是文体活动课,这种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教学是不是也应从多媒体手段中安静下来了?电化教学的推广已经走了好几年了,我忠心祝愿我们能更快的走向成熟,踏着坚定的步伐,来优化推广我们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赏析

  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这样,作者自然要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一歌二颂难以尽致,则有三歌之、三颂之。

  在作者笔下,几乎分不出哪是形式与内容,哪又是客体与主体,两者真正地获得了无间的统一。

  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而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

  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

  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

  这一篇,与乔良的《高原,我的*色》,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乔良的作品,是对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的总体性的把握,那么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则是把它对象化和具体化。读者能把两篇作品一并阅读,相互比照,必将更深切地体察到我们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力量之表现。

  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

  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兴趣。

  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关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课,大块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注重问题设计:

  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

  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活动,学生的学*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还有初读课文之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的安塞腰鼓”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学生看完精彩的腰鼓表演后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看见……我听见……我感受到……”让学生对安塞腰鼓有进一步的感知。

  3、注重朗读:

  放声朗读,尤其是朗读比赛,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先自读,后比赛读,或小型集体读,形式各样,单读雄深、酣畅,余味无穷;双读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宛转低回,听者陶醉之际,戛然而止;集体朗读气势磅礴,抑扬顿挫,响彻耳鼓,这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了本班全体同学的朗读实力,也充分体现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

  我也清楚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这节课不足的是教师在突破重点内容时,有待于挖掘和拓宽;学生在某些环节表现不够到位。

  2、教师的板书设计较凌乱,书写不够规范。

  3、基础知识教学还需进一步加强。

  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改进。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4整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

  教学重难点:

  1.散文特点。

  2.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之后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研*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此文转自淘.教。案网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

  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

  二、继续研*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云南的歌会》教案一》,

  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天游》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内容预览:

  《爱莲说》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 特点。

  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技能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 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书解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做到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说这一文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见过莲花吗?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莲花是高洁的象征,它出淤泥而不染,清洁无瑕,故而*人民喜欢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铬,而这一名句就出自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这篇文章。

  题解

  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说本文写作背景。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

  朗读指导: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扫清生字词

  yí fán yū zhuó dí lián xiè yì yī xiǎn

  颐 蕃 淤泥 濯 洗 涤 清涟 亵玩 逸 噫 鲜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

  重点讲学生难懂的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 牡丹之爱与此相同。前文何陋之有也与此相同。

  5,指名朗读

  加入初二学*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三、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

  2、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莲 君子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 不妖) -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 (中 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气质 (亭亵玩焉) ----清高 小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这种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文章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怎样?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流露出作者惋惜的情感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流露出作者鄙视的情感?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对照板书,齐背课文。

  四、总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五、能力训练。 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 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1、能体会课文中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2、能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和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教学重点:体验和感受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我们来作个调查:知道爸妈生日的同学请举手。(指名学生说说父母的生日)知道爸妈生日并给爸妈庆祝过生日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回答)

  看来,父母在我们心中有可能不是第一位,可恰恰相反,孩子在父母的心中却永远是第一位的:下雨时,总能见到父母送伞的身影,生病时,总能见到父母担忧的神情,生日时,仍能见到父母发自内心的会心一笑。那么,我们今天就跟随川端康成一起来走*父母的心、感受父母的心。

  请大家把课本打开到110页。

  二、新课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后准备回答两个问题:

  ①、请用简要的话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②、你觉得这对父母可恶吗?他们居然要把自己的孩子当作货物一样卖掉。说说理由。

  (建议大家朗读)

  准备好了吗?荆老师注意到刚才朗读的过程中这个词有个别同学读得不很准确:褴褛 谁能告诉我它怎么读?学生读

  相信通过刚才的朗读、思考,每个人一定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现在就请大家发表观点。

  答案:①、 本文写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

  请2—3人发言,比比谁更简洁。

  提问:其他同学怎么样?有没有比他更简洁的?

  ②、(不可恶。

  a、他们地位低下。一家六口,生活艰难,把孩子送出去,是现实所迫。

  b、富人家条件好,孩子去了能过上好日子,也会减轻家里的负担。

  c、他们最终还是把孩子要回来了。

  因此,这对父母并不可恶。)

  过度:这对父母不但不可恶,而且在内心深处痛苦地挣扎着,他们所作的一切源于对孩子的爱。而这种真挚的感情已经被川端康成用文字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现在,就让我们把这些文字还原成真挚的感情。

  2、再读体验: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细细品味,边读边圈点勾画,思考两个问题:

  ①他们既然把孩子送出了,为何最后又把孩子要回来?

  ②文中哪个画面最使你感动?请简述理由。

  (可从神态、语言、动作入手,抓关键字词等方面分析)

  a、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b、送走长子时。

  c、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d、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e、要回女儿时。

  答案:①、虽然理智告诉他们可以送出孩子,但这种理智经不起时间和感情的折磨,理性决策经不起感情的考验。爱子之心使他们难以割舍任何一个孩子,不得已,她们又向贵妇人要回了孩子。

  3、三读感悟:

  过度:文中的父母忍受不了与孩子的骨肉分离,最终把孩子要回了,那么,这一家人今后的命运将会怎样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四人小组讨论,时间3分钟)

  ①、这一家六口今后的命运将会怎样呢?越多越好。

  答案:学生可以想象:a、一家六口经过艰苦奋斗,终于翻了身,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

  b、一家六口到财主夫人的公司打工,由于工作出色,大儿子最终成了总经理家业的继承人。

  c、由于找不到工作,走投无路,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

  d、生活艰苦、父母后悔没有送走孩子

  e、贵夫人认这几个孩子为干女儿、干儿子,给父母孩子提供生活上的一部分保障

  f、父母用100元开了一家小店,和贵夫人一家有生意上的往来——)

  4、真情表白

  过度:文中的父亲说:“宁愿和儿女饿死在一起,也不愿舍弃任何一个孩子”,这是一种爱的表现。那么,我们自己的父母呢?她们又是如何看待孩子的呢?

  ①、荆老师课前采访了一位嘉宾母亲,对自己的儿子期望很高,儿子犯错,她经常会责备儿子,那么,她是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首先让我们来听听这位母亲的心里话。打出采访视频。

  你是如何看待视频中妈妈的? 3位学生发言

  对,虽然儿子身上有许多缺点,但他在父母的心中永远是最好的。生活中父母之爱的表现虽是朴实的,*凡的,但值得在记忆中永远珍藏。

  ②、学了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看了视频中的母亲,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父母是多么地爱孩子,那么,今天晚上回到家里你将如何向你的父母表白?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行动。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结束后挑选一位代表展示你们的成果。(时间3分钟)

  (学生用诗歌、歌曲、及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父母: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好好学*报答他们

  多与父母沟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

  关心父母,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帮父母做一件事,让他们感受孩子的爱

  给父母写一封信…)

  5、同学们说得多好啊,把这些内容连在一起就是一曲爱的赞歌。这一切一切的爱都源于父母有一颗赤诚的晶莹透亮的爱子之心,荆老师现在把这爱的赞歌浓缩成一句话:父母之爱如暖阳 无私奉献给大地 来作结。

  并把它赠送给在座各位的爸爸妈妈。

  三、作业

  1、请展开你的想象,选择一种结局进行续写。

  2、请同学们把自己内心的美好祝愿浓缩成一副对联,并发挥我们班的特色,用毛笔写就送给你挚爱的父母。

  四、结束语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小说中的主人公因为有了父母浓浓的爱心,他们一定能克服生活上的艰难险阻,健康而幸福地活着。同时也让我们祝愿普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安渡春秋,让亲情永驻人间。

  也希望大家把这种爱的感觉延续到课后,让我们以笔传情。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教学依据:

  教读任何一篇课文一定要注意与作者、与编者、与作品三方面的对话。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就教材的编辑意图而言,根据单元开头的单元提示短文所说,是按照“民俗”的主题来编排课文的,所以,关注民俗文化因该是本单元教学目标的着眼点之一。

  研读课文本身,我们发现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鲜活滋润,各有风情,我们就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捕捉到沈从文字里行间所充溢着的活力,是一种自然本色的生命力。而这一切,正如他在原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中所说“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所以我们可以把课文的解读为是一曲“生命的颂歌”。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三种不同场合的歌会。

  2、品读作品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赏析能力。

  3、感受作者情怀,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进而激励学生关注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个性研读文本的能力。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注重课文的朗读,语言的感悟积累。

  教学难点:

  激励学生感悟生命之美,关注民俗文化。

  教学构思:

  本文计划两课时完成。分为预*课与展示课。

  第一课时是预*课,主要以自主阅读、小组合作等形式,疏通字词,完成导学案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对云南歌会有初步了解,并以小组为单位对研读的重点做好展示准备。

  第二课时是展示课,主要以小组展示、老师点拨等形式,对文本研读赏析,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进而激励学生感悟生命之美,关注民俗文化。

  全班分为5个大组,每大组又分为A、B小组,以学*小组的形式参与完成教学任务。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完成导学案二、三。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

  请认真默读课文两遍,完成以下任务:

  1、标划课前提示、课下注释、课后练*。

  2、中心句、关键词、自己喜欢的句子,对于特别喜欢的句子写一点点评。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的注音、理解。(重点“读一读、写一写”)

  二、美读课文。

  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可比赛或合作)

  三、研读课文

  1、借助资料,了解作者。(把重要信息整理在课本上)

  2、完成导学案二、三。

  附:导学案

  二、课文初探

  1、落实字词

  A、注音:

  迤( )西 譬( )喻 淳( )朴 蹲踞( )

  忌讳( ) 酬( )和( ) 铁箍( ) 熹( )微

  龙吟凤哕( ) 即物起兴( )

  B、释意:

  悠游自在:

  熹 微:

  2、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你对云南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个人探究:(可从演唱场合、方式、内容等方面考虑)

  小组合作:(对筛选的信息分析、汇总)

  你认为沈从文先生是带着怎样一种情感写这篇?你能否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个人探究:

  小组合作:

  3、结合课后研讨与练*,提出1-2个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小组探讨,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下面。

  三、文本拓展

  东莞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四、合作探讨

  1、各学*小组逐一讨论明确导学案二、三中的问题,把讨论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总起来上交老师。

  2、各小组认真研讨分组的预*任务,明确答案,小组代表做好展示准备。

  一组:研读全文,思考云南歌会有几种不同场面?演唱地点、内容、形式各有什么不同?

  二组:研读第一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们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三组:研读第二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四组:研读第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五组:研读全文,你们能否从三种不同场合的云南歌会中发现共同点?如果有,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二课时(展示课)

  教学目标:

  1、品读作品语言

  2、感悟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作者、题目。(课前播放音乐《彩云之南》)

  师:同学们,“彩云之南”是哪里?

  ——

  今天,就让我们和沈从文先生一起走进风光旖旎的云南,领略生面别开的云南歌会。

  板书:题目、作者

  师: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沈从文?

  示例: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古代服饰研究》。

  师:你怎样获取了这些信息?

  示例:看注释、查资料、上网搜索等等。

  师:请同学们注意学*这种自学的方法。老师也想补充一点,沈从文曾在云南生活长达8年之久,他像爱自己的故乡一样,爱上了云南的山水,云南的百姓,希望通过今天的学*,大家能够体会到这种情感。

  二、小组展示

  师:预*课同学们已经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今天就分小组展示自己的预*成果。有请第一小组的代表。

  第一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同学可补充)

  示例:我们探究的是云南歌会的三种场面的不同。演唱地点分别是山野、山路、山寨;第一种场合的演唱内容多是情歌酬和、也唱其他故事,第二种场合是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第三种是唱什么都不犯忌讳;演唱的形式有对歌、漫歌、传歌。

  (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原文寻找答案。)

  教师点拨

  1、师:能否用简洁的语言对三种场合加以概括?

  示例: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2、师:“对歌”“传歌”都出自课本,为什么第二个场合要概括为山路漫歌,而不用山路唱歌?

  你能否结合原文说一下你的理由?(引导学生注意研读文本)

  示例:不可以。从“一面——一面-----”等句子中可以感受到赶马女孩是轻松愉悦的心情,是随意的自由的歌唱,山路唱歌不能体现这一特点。

  3、师:提醒其他小组同学做好笔记。

  第二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展示的是第一个场面的歌会。我们选择了两种不同的展示形式。A组赏析2节人物描写;B组仿写3节人物外貌描写。请A、B组的同学分别展示。

  A组示例:“一连”“三个”“逼”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轻女人对歌水*高;“轻轻”“理理”“拍拍”“笑笑”等动作、神态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轻女人心情的愉快轻松。(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B组示例:本班同学的一段肖像描写。

  教师点拨

  1、师:你能否把这种高超的技艺、轻松的心情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

  2、师:“一连”“三个”“逼”是轻读还是重读?为什么?“轻轻”“理理”“拍拍”“笑笑”读时要注意什么?

  示例:“一连”“三个”“逼”需重读,可以体现年轻女人水*高;“轻轻”“理理”“拍拍”“笑笑”语速要舒缓。

  3、指导学生诵读“那次——去了”部分,老师倾听,相机点拨,指导,再让学生齐读。

  4、师:你认为3节的人物外貌描写有什么特点?能否结合原文来说?你们小组在仿写时注意了什么?

  示例:原文人物外貌描写抓住了人物外貌特点,写得比较细腻,如“黑中透红枣子脸”“白白的糯米牙”等词语真实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所以仿写时应注意这些。

  5、师:你知道这种外貌描写的方法叫什么吗?它的特点是什么?

  示例:人物描写中的工笔描绘,特点是真实细腻。

  6、师:范读3节,提醒同学进一步体会工笔描绘的特点。

  7、师小结:山野对歌,虽然是剑拔弩张的比赛,沈先生却着重渲染了它的轻松与快乐。

  第三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展示的内容是山路漫歌的场面,展示的形式是A组朗读加表演,B组语言赏析。

  A组示例:学生选择课文中的精彩片段一生朗读,其他模拟动作或唱歌(学生也可能有其他展示,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B组示例:“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而成的”写出了花的可爱。“矗起头顶花冠”的“矗”和“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的“瞪”动词写出了戴胜鸟的调皮,可爱。(学生也可能有其他语句的赏析,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师:请其他同学点评、补充。

  教师点拨

  1、师:题目是歌会,为什么要花大笔墨写环境呢?是不是喧宾夺主?

  示例:用环境的美衬托歌声的美。(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的理解,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2、师:还有没有更深的理解?广东本地有没有这种山歌呢?与山歌相比,广东特色的文艺有什么?

  示例:粤剧

  3、师小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根植于它的土壤中,正所谓地杰方能

  人灵。请大家记住,正是因为有了云南的山灵水秀,才有了淳朴自然的云南民歌。

  第四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小组展示的是村寨传歌,A组同学用图画的形式展示对村寨传歌的解读,B组同学用朗读合作表演的形式展示参加歌会的人物。

  A组同学黑板展示简笔画,并对简笔画的内容解说、介绍。(如代代相传的特点、热情无私的精神等)

  B组同学一生朗读“我以——真不少”部分,其他穿插表演。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个性解读,老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教师点拨:

  1、师:参加村寨传歌的都是什么人?多不多?为什么作者不厌其烦地介绍他们的身份?(引

  导学生感受村寨传歌场面的宏伟,气势的壮观,领悟云南歌会是民间的歌会、百姓的歌会)

  ——

  2、师:村寨传歌中大家仅仅在传歌吗?你能结合原文分析一下吗?(引导学生结合原文分析

  体会歌会不仅传歌,更传递了热情与智慧)

  ——

  3、师:如果朗读这一部分,描写老吹鼓手的那一句如何去读?(引导学生体会“最当行出色”“早”“却”等词要舒缓、重音。)

  ——

  4、自由朗读:“*表面——原来如此”部分,注意读出赞美欣赏的语气。

  5、师小结:有人说,心中拥有阳光的人,才能把阳光拨撒到别人的心理,老吹鼓手不仅在传歌,更传递了真诚与热情,这种情之美是最动人的!

  6、师:以上我们分析了三种场合歌会的不同,那么透过这些不同,我们能否发掘出他们的相同点呢?请第5小组的同学深入分析一下。

  第五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探究的是云南歌会三种场面的相同点。我们通过分析认为三种场合的歌会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学生可能有不同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教师点拨

  1、师:你认为沈从文先生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引导学生认知歌会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

  ——

  2、师小结:在云南的.歌会上,有轻松愉快、有淳朴自然,更有热情与真诚,就是这些深深吸引了沈先生,而他也早在课文的开头就以总领全文的两句话,表达了这种赞赏之情,请齐读课文第1节体会,注意读出赞美之情。

  3、生齐读课文1节。

  三、拟写副标题

  1、师:通过以上的品读、分析,我们已经对课文有了相当的理解,能否从不同角度,为本文拟一个副标题,传达自己学完本文的独特感受?请独立思考,想好以后可以到前面板书出来,也可以和直接和大家交流。(自由发言,鼓励不同的答案,激励思维火花的碰撞)

  示例:“云南韵”“不同的歌会,同一种美”“情动云南”等等。

  师:以上同学的答案非常精彩,也触动了老师,在云南的歌会上,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怎一个美字了得!而透过这些美,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一个个鲜活质朴热情的生命,所以沈先生也是用这篇谱写了一曲“生命的颂歌”!(板书)

  四、课堂释疑

  1、师:预*环节同学提出的有价值而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1-2个,大家共同释疑。(先请提出人谈看法,其他同学补充,老师引导、点拨。不一定要有完整答案,只是引导思考,探讨)

  ——

  2、师:最后,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任何一篇课文不能孤立地学*,我们应该了解编者的意

  图,本单元是民俗单元,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同学们能关注民俗文化。

  有消息证实,世界上篇幅最长的史诗--藏族英雄史诗 《格萨尔》,目前也面临濒危抢救的问题;岭南文化的瑰宝——粤剧目前“铁杆”戏迷只有20xx多人。同学们,相信你们现在的心情一定和老师的一样沉重。所以老师特别希望通过今天这篇课文的学*,提醒大家注意:

  有些声音我们不能遗忘,虽然时间让它们沉下历史的河床,但当伴着田间嗒嗒的马蹄和奏响在山野村落的鸟鸣,民歌、腰鼓、戏曲、民间艺人悠扬的二胡,这些民俗文化的精粹在我们的耳畔隐约传来的时候,同学们,让我们驻足、欣赏,让这些天籁之音,把我们的智慧之灯点亮,让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五、布置作业

  师:想不想做民俗文化的守卫者?

  ——

  请课下小组合作完成课后练*四。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一、 教材简析

  本教材分为阅读和综合性学*两大部分,书后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和附录等内容。其中阅读分为以下六个专题,即战争、爱、建筑、科学、古诗文、自然山水;综合性学*也有六个专题,分别是:世界何时铸箭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怎样搜集资料等。该教材有以下突出特点:(1)立足学生实际 (2)体现现代意识 (3)弘扬人文精神 (4)突出开放性 (5)注重策略引导。

  二、 目的要求

  1、 熟练地使用工具书,认识本册教材中出现的生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用;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具有较快的书写速度。

  2、 练*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文章的思想情感能作出比较恰当的评价;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学*课文的语言运用技巧和文章的表达技巧;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3、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

  4、 能根据对象和场合,学*文明得体、大胆地进行交流。

  5、 能够主动参加综合性学*,掌握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基本方法,能与同学合作探究,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三、 学生情况简析

  八年级一班和三班共有学生100来人,少数同学们爱好语文学*,约只有二十分之一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好,语文成绩相对优异的。另有十分之四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差,成绩很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地理解所阅读的文章内容,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写文章词不达意,材料成旧,抓不住要领,对语文学*兴趣不足。

  四、 教学措施

  1、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

  3、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累丰富的语文素材。

  4、 加强作文指导,特别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菁华9篇)(扩展5)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

  本周三,xx老师在八年级一班讲了一节公开课,讲的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者14课《故宫博物院》,语文组的全体老师参加。现在就这节课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1、教师在这节课中,正确地转变了自己的角色。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的主休地位,面教师则成了这节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也说明我校自从课改以来教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

  2、学生课前自主学*充分,态度认真。并能很好地展示在小黑板上。特别是字词注音的处理上,学生能说出每个词语应该注意的地方。

  3、学生小组合作学*开展的比较好。组与组之间有竞争,组内成员之间也有竞争。学生合作学*的积极性高展示交流效果好。

  4、只是教师缺少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劢,建议在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激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会成功感。

  5、在字词注音处理的环节上,可以向郭妮娜教师学*。让展示的小组当擂主,挑战其它小组,以便加深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2

  《*石拱桥》我安排了两课时,这节课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品析语言,完成课后练*。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一)激发学生阅读说明文的爱好。说明文是学生不太熟悉的一种新文体,内容一般又比较枯燥无味。不向记叙文,有生动的情节、感人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能深深地吸引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喜欢阅读说明文,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破费了一番心思。

  首先在导入时,我在黑板上出示事先准备的图片(各式各样的桥和一道美丽的彩虹)让学生们猜想这是什么桥?然后引出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石拱桥》。大家首先熟悉了石拱桥的外形,弯弯的像一条彩虹。我想这样的导入,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在头脑中,把这条优雅的弧线和美好的事物连接在一起,在感性上认同了*石拱桥的形式优雅。

  其次,在讲课中我插入了一个关于作者茅以升的小故事,既为了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更为了说明*石拱桥的结构坚固。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证实石拱桥的结构坚固。在课上我让学生拿出一个硬纸板,纸板的两端下面各垫起相同高度的书。然后往纸板*重物,如文具盒、钢笔,直到纸板被压弯为止。再把这个硬纸板完成弧形,两端还分别用书把这个弧形固定好,然后往这个弧形硬纸板上放刚才用过的重物,看是否把弧形压弯。学生按照我的描述做试验,证实了弧形的承重力更强。课下我进行了反思:这个实验也许让学生自己来设计会更好?自己的设计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只是把自己想的一套方案强加给学生。

  教学目标(二)让学生了解*石拱桥的特征。首先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前提下,给题目加修饰语。这一个步骤有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师不必现在对学生的回答下结论,应多鼓励他们回答问题。以上的工作都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可能完成深入说读的目的。对照课文,找出作者是怎样解说*石拱桥的特征的,让学生学会提炼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然后抓住石拱桥的特征给课文分段,探究说明顺序还有几种,我简单的说还有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讲完课后,我想起有老师让学生做的核舟记模型。我深受启发,假如把课前的制作自己心中理想的桥的模型,改为让学生制作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模型,是不是更好呢?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省去课上画简图的环节。同时学生为了将模型做好,一定会认真地去研究课文。真是一箭三雕,有何愁课上时间会紧迫?也许这样的话,这篇课文根本用不着老师再讲什么了?但诚如校长所说,一堂好课是从失败中走出来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残缺的美。我的`课堂教学不求最好,只要更好。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3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名篇。作者站在画家的角度,结合描写性语言和说明性语言对桥做出了美学意义上的独特的诠释。它不是一篇规范性的说明文,但教材却将其置于说明文一单元里,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教师很难用说明文的基本知识来梳理本篇文章。另外,《桥之美》的特征是从专业画家的角度阐释的,对于学生来讲,理解也较困难。因此,寻找本篇文章的教学切入点成为教学的首要问题。笔者在反复阅读课文之后,考虑到在学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刚刚学*了较规范的说明文《*石拱桥》,决定仍然以学生所熟知的说明对象入手,依据“感知理解”、“精读品析”、“比较阅读”和“拓展延伸”四个板块,由浅入深,欣赏课文的画面美和语言美,进而拓展到生活中的“桥之美”,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在课后反思中,笔者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笔者引导了学生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出发,有效地结合了多媒体,使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紧密而不重复,并能由课文结尾句拓展到学生的生活,进一步深化了桥之美的美学意义。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很多教师为实践其理念,在备课时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上用了较长的时间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课堂的气氛很热烈。学生为主导的形式是有了,但是下课之后学生却往往不知道自己在这堂课里有什么收获。

  笔者认为,多媒体课件虽是课堂教学中必要的辅助工具,但也要注意合理使用。在《桥之美》的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展示课文中所提的各种桥,就能给学生很直观的美学印象。特别是在解决“桥之美在何处”这个问题时,如何紧紧扣住课题,即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形式作用,笔者就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两幅图,一幅是文中所提的苇丛边的桥,一幅是无任何环境陪衬的桥,让学生进行对比。学生很快地理解了画家眼中桥之美的特征,这就是多媒体的魅力所在,也是本节课获得成功的环节之一。当然,多媒体除了展示图画的作用之外,更多的是展示教师的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在这一点上,很多教师喜欢把所有的内容都现示在屏幕上,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全部被吸引到屏幕上,无暇注意老师的口头语言表达。事实上,教师的口头语言和手势语言表达要比文字更加重要,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因为多媒体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教师语言难发挥作用,因此,要慎重地使用多媒体,只要将一些提纲要点出示在屏幕上即可。

  当然,影响学生理解的不只是多媒体的使用是否合理,更重要的是教学环节间能否相互联系,做到层层深入。上文提到,笔者在《桥之美》的教学设计中,总共有四个环节,“感知理解”与“精读品析”较容易联系,“精读品析”与“比较阅读”如何联系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难点。“精读品析”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欣赏文中所提到的桥的美在何处?“比较阅读”主要是与前一篇较规范说明文《*石拱桥》进行对比阅读。在笔者上这堂课之前,也曾听过两位老师关于本篇课文的公开课。他们似乎都将这两环节割裂开来,在“精读品析”部分主要抓住桥与环境的配合来引导学生欣赏桥之美,紧扣课题;在“比较阅读”环节都采用讨论合作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但学生找不到比较的角度,课堂较沉闷。最终,老师只好自己列个表格告诉学生,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说明的内容和说明的语言两方面。教师的教学目的未能完成,究其原因,是因为前面的环节未能为“比较阅读铺好路”。在前面的教授中,教师都未提及本课文的说明语言,又让学生如何思考呢?因此,笔者在本课的教学中,先示范欣赏苇丛边的桥,明确告诉学生笔者是从两个方面欣赏的,一是紧扣课题,抓住桥与周围环境的配合,二是从写作语言和写作方法出发,抓住作者写此桥时采用的修辞格或富有特点的词语,说明桥的具体美学特征。举例之后,学生的思路就被打开了,找到了品析的切入点和方法。学生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不但热烈,甚至还能提出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下一环节的比较阅读中,无需太多的时间,学生就能找出两篇课文在说明语言上的不同点。

  吴冠中先生是画家,他将桥的美学意义在文章的结尾,通过鹊桥的描绘升华到具有更深的含义,即只要有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都具备桥之美。笔者抓住这点将其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说说具备这种桥之美的“生活之桥”,但这恰恰又是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原因是笔者对学情预测不够。在备课时,笔者以为学生对课文的说明对象是很清楚的,但是在课堂中,“课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这一问题一抛出,全班的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桥”。这倒让笔者有些紧张,使教学过程未能按原计划展开。另外,这篇课文是自读课,笔者安排的课时是1课时,但是因为教学设计的内容较丰富,所以整堂课的时间比较仓促,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没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更没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动笔训练,因此,拓展的目标未能较好地落实。如果让笔者重新来上这节课,笔者会控制好每一环节的时间,特别是对于“这篇课文说明对象是什么”的问题,会换个问法,如:“作者通过本篇课文主要要告诉我们什么内容?”一下子将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对象的特征糅合在一起,为下面的`拓展延伸争取更多的时间。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4

  在进入课堂教学过程前,根据课文内容,我还明确了这样一个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好网络及多媒体资源,但决不能把《生物入侵者》一课上成一堂生物课。这还是一篇说明文,所以必须在教学中紧扣说明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基本能力。

  课堂上,我首先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导入课文,这又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们的留意力。在随后进行的课堂分组学*中,我对教学过程作了如下安排:①学生分小组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②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结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热烈的讨论,正确的发言,都说明他们对于课文已相当熟悉,而这,正缘于课前充分的预*。在学生就每个问题得出结论之后,我再以电脑课件进行总结,作到了知识点的清楚明白。紧扣课文内容和结构的讨论分析,使学生从语文学*的基本要求出发,把握了大纲所要求的能力和知识点。而小组讨论和电脑课件的运用,则使课堂生动活跃起来。

  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加深学生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将抽象的生物入侵者概念变为活生生的东西,进而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当我让学生们交流小组学*成果的时候,课堂气氛再次活跃起来。无论是上讲台交流的学生,还是其他的小组成员,都透着自信和喜悦。台上,一面展示自己制作的电脑课件,一面侃侃而谈;台下,更流露着认真与跃跃欲试。奇妙的大自然展现在同学们眼前,神秘的生物入侵者变得真实生动起来。更让我兴奋的是:每一个小组都提出了防治生物入侵者的方法。其中更有小组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除了严防死守,防止生物入侵者入侵之外,更应该已天敌来进行生物治理,而最重要的是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界的生态*衡。当小组交流结束的时候,学生们热烈的掌声告诉我:这一堂课,他们有所收获。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5

  《三峡》这一课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成功的方面是:

  一、通过三峡风光视频导入,激发了学生学*兴趣,也为学生直观的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通过采用五种不同的读课文方式,即加强了诵读,又不使学生觉得乏味,从而很快读懂、读通课文。

  三、“品读:课文图片对对碰。请你用最美的语言把它表现出来。”环节用的好。通过图片与课文的对比阅读,使学生把枯燥的语言文字物化为美景,便于他们的课文背诵和理解。通过课文语言美读,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对美的领略。

  四、教学用语方面,做到了无一句废话,上下衔接特别流畅自然。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舒缓有度,做到胸有丘壑。

  五、引导学生方法得当,点拨到位。学生通过引导,很快领会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思想感情,了解抓住事物特征来描写的写作方法。

  不成功的方面是:

  一、时间掌握的不够好。生字词注音和重点词语解释方面浪费了时间,课前预*过的可以抓重点强调一下,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导致时间不够用。

  二、因时间不够,最后写作拓展环节根本没有来得及展开,没有到达我预定的目的。

  三、学生朗读比赛环节不够完美。完全可以让学生男女生,两人一人读一段,这样也可以达到考察诵读的目的,而且还可以节约时间。

  四、我觉得我应该把翻译课文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环节,而不应该糅合到分析课文中来进行,这样条理会更分明一些。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菁华9篇)(扩展6)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菁华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的

  1、学*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教学设想

  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

  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篷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三、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惯、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惯、读者的阅读*惯等有关。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

  3.在预*并对课文整体内容稍有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稍有阅读文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或可带读,或可范读,力争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感。

  四、研讨课文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言

  这个问题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分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导入 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当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具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事体。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说明文的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一)内容的知识性;(二)材料的科学性;(三)语言的通俗性;(四)表达方式的解说性;(五)结构的条理性;(六)功能的实用性。

  结合实例反复阐述、体味,可以辨清两种文体及两种语言。

  问题的提出时间不必绝对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后。学生素质好的,超前讨论,可以先入为主,促进对文句内涵对语言风格的理解;反之,则可在疏解文字后再讨论,才不会流于架空或空口无凭式的枉费口舌。二是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程度不宜过深,点到即止,且多由学生自行体味。)

  二、继续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讨论(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讨论(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

  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

  4.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随堂练*,点明和翻译下列各词组:

  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贻余核舟一 为人五 曾不盈寸 桃核修狭者

  三、分析讨论第二至第五段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

  正确的切分是:

  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讨论第二段: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强调有关字词:

  “有奇”的“奇”读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可二黍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比较。

  “相望”的意译:“相对而设”。、

  “糁”的音、形、义及词性。

  (3)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4)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5)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6)领会苏拭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拭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

  二、请学生译解几个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分析讨论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鬓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不属(与“络绎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讨论(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鬓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划,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4)齐读这段文字,理清说明、描述的顺序,争取背诵这段文字。

  这段文字,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四、分析讨论第四段。

  1.讨论下列短语的译法。横卧一揖 椎鬓仰面 视端容寂

  2.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5)横卧一揖。(6)倚一衡木。(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3.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说明效果?

  拟人:船尾横卧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鬓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同时,分辨清楚“若啸呼状”和“若听杂声然”这两句的非比喻性。两句虽带了比喻词“若”,但这是表现观赏者的心理感觉用以表达不确指意义的动词。这个词后面所带的非名词(本可作喻体)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这个动作又是被描摹对象可能发生的动作,并非其他物其他人的动作拿来作比较。由此看来,这两句不能认为比喻句。

  作者借用上述种种修辞,正是为了使抽象的说明更为具体逼真,更便于表现其雕刻技艺的精妙绝伦。这一段,“舟尾”、“揖左右”、“居右者”、“左手”、“右手”、“居左者”,紧相照应,充分体现了语言周密。

  4.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总分布局法是说明文结构安排的常用技法。总说是概要,可使谈者先入为主;分说则可以详览,获得条分缕析的效果。

  5.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这样写,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共同成就“大苏泛赤壁”之“泛”

  6.第二、三、四段是写船的正面,作者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这是一种结构顺序的安排,你认为可不可以先从船首说起再说船舱,最后说明船尾情况呢?两种顺序安排,哪一种为上?为什么?

  改用从头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统,从说明的客观效果看,也是很好的。但却不如原文顺序为佳。

  综合文中第二、三、四段,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生动极了。作者是这样来描述的:先描述人物活动环境或背景,船舱的描述是交待环境,幽雅恬静,玲珑剔透;而窗上刻字则暗示活动的背景,正当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一幅波*如镜令人心旷神怡的江上风月。当然,这里十六字的雕刻足见雕刻家的结构艺术,小小一舟自不可移来江上风月,而文字则可打破时空,成功地展示了小舟外的艺术空间,也更成功地冲破了数百年的时限。

  在此场景下安排神情各异却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物出场,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人与景、景与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称获得妙绝的和谐。

  五、背诵这三段文字,体味作者构思的良苦用心。

  六、分析第五自然段。

  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如“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写船的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为什么只用这么一小段文字?

  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观意图决定的。更体现了作者主次分明的说明技巧。

  既然如此,这段文字可不可省呢?

  不可省。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的补充,有了它,文章才完整完善,核舟才完全完备。有关的雕刻日期和作者,才清楚。

  七、至此,可以形成中间主体部分的板书:

  说明:板书以作法的角度来认识课文,而正因为作者写作技法的高超,化静为动,化抽象的说明为生动的描述,才使原核舟雕刻者的技艺获得最佳的展示。真个是舟以文显,文以舟名。

  八、由学生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

  1.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2.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九、布置*题: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做练*三,翻译一至四例。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认知目标:

  1、感受反*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了。

  3)、课后练*二。

  4)、课后练*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渴望和*,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母亲的眼泪 戴黑色的围巾

  老妇人 红军战士

  儿子的英勇 用结婚的喜烛

  体现血肉情深

  教学后记:这是一篇简单好懂的文章。其中的感情最打动学生的心。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②对悲剧式美丽的感性体验;英雄情感的体验与认同。

  2、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

  ②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3、内化与迁移:

  萃取、体验文本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做到既能进行审美体验,又能进行审美表达。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的能力。

  2、体验几次日落内容的不同所反映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1、品味和评价文本由自然之美的表述转向人文思想表现的语言艺术。

  2、分析文中对罗曼罗兰塑造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一典故的使用所表现出来的思想。

  教具准备:课件、音乐歌曲、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我心永恒》

  2、学生回顾刘亮程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里关于村庄外景的描写内容;教师点出几个带“大”字的词语,引出西部旷远广博的特点。

  3、教师抒情性导入:用课件播放大西北的旷远、辽阔、苍凉、岑寂、广漠、蛮荒……无不体现一个“大”字。大西北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有秦汉明月、千年关阙,有搅云长幡,有羌笛之怨。久远的丝绸之路、伟大的敦煌壁窟……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了她特有的神秘,对人充满了诱惑。大多数人去到大西北,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朝圣的庄严。我们今天来学*高建群的《西地*线上的落日》,来体验大西北的日落,体验世间的“大美”。

  4、用录音机播放课文录音。

  二、学生浏览课文,教师用课件展示课题。

  三、学生谈课文主要写作内容,找出写日落的主体部分,完成段落划分(本文结构很清楚,学生不用教师指导,应该能轻松完成。如果有学生将第二部分分成三段,教师予以肯定)。

  用课件展示段落划分

  1、第一部分(第1节)总写落日印象。

  2、第二部分(2—23节)分写三次落日。

  3、第三部分(第24节)结束全篇,照应开头。

  四、学生谈第一部分写作的必要性。

  1、提出“世间有大美”,引出写作的主体,引起阅读的兴趣并备于与结尾照应。

  2、师生讨论“我每年去一趟x疆”一句的作用。

  ①写去的次数多,使得观察落日机会多、欣赏三次落日的体验才显得真实可信。

  ②去的次数多,对大西北的体验才够深刻。这样落日与其它景物相比才有可能,与其它地区相比才有可能,“世间有大美”才有所依附。

  五、研读第二部分师生互动过程:

  1、师:写景最重要要注意什么?

  生:抓住特征。

  师:本文写日落抓住了哪几个方面的特征?

  生:颜色、形态。

  2、师: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三次日落在颜色和形态上的变化,比较有什么区别,完成后由两位同学分别就这两个方面发言(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生1:(颜色上)第春联的红

  第二次灰白→血红

  第三次烧红了→热烈的红→炫目的红

  生2:(形态上)第勒勒车

  第二次硬币→一轮

  第三次躲在背后挥舞魔杖

  3、请学生体会用“春联”来写红的效果。

  生:体现出一种净化心灵的“静”(年冬的效果);更体现一种历史文化氛围。

  4、体会“勒勒车”写形的表达效果。

  生:体现出一种民族特色。

  5、学生体会“硬币”的修辞效果。

  生1:圆(教师适当评价)。

  生2:写出一种苍白的感觉。与气氛相对应。

  6、学生讨论“躲在背后挥舞魔杖”的修辞效果。

  生1:变化多端。

  生2:热烈、神奇。

  生3:不可思议。

  7、学生发言三次日落颜色形态的变化表现出来的特点。教师总结。

  三次对日落颜色形态的描写,体现出一个由静到动的过程。日落过程中有动与静的分别描写,也有以静写动,以动写静的体现(学生在文中划出相应内容)。

  8、师:除了对日落的直接描写外,作者还写了什么内容来表现的?

  生:侧面烘托;历史典故的渲染。

  9、师:请一位学生读出文中侧面烘托的句子并简要分析作用(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生:第惊呆了

  第二次遗忘脸上的红光

  第三次惊骇向红光走去自己的卑微

  10、师小结:三次落日,都有侧面的烘托,但我们并没有感到一丝的枯燥,原因是每次都有变化,而且体现出了一种由“旁观”到“向红光走去”的变化,这是落日对人的感染。三次落日,比热烈,比壮阔,由静态美到动态美,由“恍若梦境”的一瞬到“挥舞魔杖”让人倍感*庸的“惊世骇俗”,作者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又一幅奇幻的画面。

  11、学生体会“向红光走去”的表达效果。

  生:双关。既是事实上行走的方向的陈述,也是心灵上依附的表现。

  12、师:“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面对三次落日,我们都被打动了,陶醉了。实际上,这样的落日,我们身边也有,天天都有。但是不是也像作者所写的这样,让人感觉到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呢?

  学生讨论能否写出同样的落日,能写,如何写;不能写,为什么?

  师:美之为美,不只是因为我们的感官感觉到了它,更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心灵上理解了它,接受了它。课文三次写日落,在我们的视觉当中融进了其它一些东西,虚拟出一个现实与虚幻并存的世界,让你纵览古今,神游中外。积蓄在我们身心深处的情结一旦被激发出来,我们便感觉到美了。

  13、师:实际上,真正让我们感觉西地*线上这三次落日伟大动人之处的原因,在于作者对历史、文化典故的回顾上。请学生回答文中三次落日引出的相关文化内容。

  生:第:左公柳(左宗棠征西)

  第二次:萨克斯曲《我心永恒》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塑造

  第三次:匈奴的外迁成吉思汗(元朝的外扩)

  14、点名读课文第5段提及“左公柳”的内容。体会抒情性的描写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结合古人“折柳”典故进行开放性的分析,答案不一,可集中在思乡、为民造福、文人的雅行等点上。)

  15、师:大家一定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并为其主题曲《我心永恒》所打动。哪位同学说说这首曲子给你的感受?

  生1:悲伤的感觉。

  生2:死亡的气息。

  生3:悲壮而又令人感伤。

  师:也可以调过来说,“令人感伤又觉非常悲壮!”

  六、课堂反馈:生字词的书写与解释。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1、生字词的理解。

  2、描写一种自然景物。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学*重点:

  1.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2. 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的*惯,享受思辨的乐趣。

  3. 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的兴趣和*惯。

  4. 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思想水*的提高,对于记叙文写作的立意、选材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建议

  1. 本文的论点未直接提出,可组织学生讨论,以提高分析课文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2.“七月流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弄巧可能成拙。但此例的直接意义却在于读书不能望文生义。教学中可借此例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最好水*”,作者说在书面语中不能用,在口语中勉强可用,因为本文是在谈论书面语。其实,用在口语中也是错误的,也不可取,口语也要规范。

  学*内容

  1. 大雅似俗的风格

  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表面看来信马由缰,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因而,这篇课文实在是大雅似俗。

  2. 关于课文的论点

  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它有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第二个分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课文的论点并没有直接提出,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分论点也没有直接提出,而是隐含在或者说渗透在具体的论述中。这种情况在文章中比较少见,但在谈话中也并非绝无仅有。因为谈话必须*易,而直接说出论点可能过于庄重。而且谈话中,句子与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而不能生硬。同时,谈话常常是开始的时候想到了最重要的内容,然后又想到其他方面,逐步把思想表达完整。

  有人*惯于在文章中找原句作为论点,可能认为本文的论点是“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把这话作为论点的困难在于:第一,所指不明,究竟这里的规范化和大众化指什么?第二,文章谈论的是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大众化”指的其实是“不能脱离口语”,只是因为上下句都谈到了读者,才说成“大众化”。第三,作为论点,这里的“考虑”显然是多余的,因为上文说到“不能忘了”,这里才用“考虑”与之呼应。有人可能会认为论点是“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这种认识的困难还在于,直接表达论点的句子应当较为简约,比如说成

  “口语的加工,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能不能认为文章的论点是“书面语应当口语化,规范化”?这样也不行。因为“书面语口语化”的说法不通,所谓“化”是向某个方面某种性质转变的意思,但口语在前,书面语在后,怎么能把后来的转变为原有的呢?“书面语规范化”的说法也不通,因为并不是先有了一种不规范的书面语再使之规范,作者的意思是对口语进行加工,进行规范化。那么,说文章的论点是“文章要口语化,规范化”如何?那也不行。因为“文章规范化”会使人误认为是文章形式本身的规范化。这是不是说文章的论点只有一种表述形式呢?那倒不是,比如本文的论点就可以表述为“书面语应当是经过加工的口语”。其实,“经过加工的口语”,就是“口语的规范化”。

  3. 课文中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

  因为是谈话,所以本文的语言和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多用短句,多用单句,句子结构也比较简单。但既然是议论文,与记叙文相比,句子还是长一些,结构复杂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语多一些。这里只分析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该句是第二部分的核心句。从结构上说,这只是一个单句。问题在于,“不懂得”的宾语是由一个复句结构充当的。有的语言学家把这样的单句叫做超句,而且这个复句结构又是一个多重复句,总体上是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本身又是一个并列复句。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呢?答案只能是:表达思想的需要。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正是第一个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但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作者不能把这个分论点写上去,如果那样,必然会前言不搭后语。因为这里是在批评反面现象,所以说“脱离了口语”。为了表意更加充分,更加饱满,也为了句式更加流畅,作者又换个角度说“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对这种反面现象的最好批评,莫过于指出其结果:“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多重复句:“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而这个复句所阐明的道理与上文所批评的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那就是:那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于是作者就把这个复句结构作“不懂得”的宾语,形成了有人称之为超句的复杂的单句:“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关于结构

  课文可分成三部分。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

  (一)(1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二)(2--5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1)(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2)(3--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3)(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三)(6--12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1)(6、7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2)(8、9自然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3)(10自然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4)(11自然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5)(12自然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4整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

  教学重难点:

  1.散文特点。

  2.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之后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研*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此文转自淘.教。案网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

  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

  二、继续研*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云南的歌会》教案一》,

  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天游》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菁华9篇)(扩展7)

——八年级语文教案 (菁华5篇)

八年级语文教案1

  学*目标

  1、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

  2、学*辩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式。

  3、品味语言的哲理性。

  学*重难点

  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和语言的哲理性。

  学*准备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

  让学生熟读课文,从感性上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其次教师加以理论上的指导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以此合作探讨语言的哲理性,加深对哲理语言的理解,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达到学*目标。

  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对待错过。(板书课题及作者。)

  介绍作者。(出示课件1)

  刘心武,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要求:记住作者及作品。)

  二、自主学*

  (出示课件2)

  师范读课文,学生自主完成下列题目。

  1、熟读课文,识记字词。

  2、了解本文的写作内容。

  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语句。

  4、比较和其他文体的异同。

  三、合作学*

  1、找出不理解的语句,小组内交流。

  2、说说读完本文后的感受,同位交流。

  四、反馈交流

  (出示课件3)

  1、给加点字注音。

  (完成《学*与评价》“基础知识”。)

  2、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人要*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语句。

  明确:(此题开放性强,只要学生能够找出句子,并言之有理皆可。)

  教师可从以下几句重点指导,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1)“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

  (2)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颂“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

  (作者的这段话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描写保尔·柯察金在墓碑前的心理活动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目’碌碌羌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而进行的斗争。’”)

  (此时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抓住人生的机遇努力向自已的人生车站奋进。)

  4、本文与我们学过的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

  明确:(本文是文艺性政论文,即杂文,它符合一般议论文的特点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结构。)

  (文章开头摆出“错过”现象,从中提出问题,然后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许多“错过”,怎样正确对待“错过”。在分析问题时,充满着辩证的色彩,对具体问题作了具体分析,很有说服力。结尾总结全文,深化论述的中心。)

  五、梳理巩固

  学生交流本节课所学知识。

  六、拓展训练

  做《学*与评价》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七、布置作业完成《学*与评价》。

  课件教案试题论文图书中考高考新课标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

八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感情。

  2、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旨。

  重难点:

  1、 品味语言。

  2、 理解文章主旨。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孩子,一只递给老人;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朝霞,一只递给晚霞;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历史,一只递给将来;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早春,一只递给金秋……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这“爱的感动”吗?请打开课本22课《散步》。

  二、朗读课文。

  1、 朗读要求:流畅、有感情。

  2、 读后解决生字新词。

  3、 初步感知课文。

  这篇课文写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反映了希望一家祖孙三代互敬互爱、幸福和谐的主题思想。

  三、研读课文。

  1、“我们在田野散步”。这一句中的“我们”指谁呀?

  (指“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我的儿子”。)

  2、请大家反复读一读,你能读出什么感情?

  (自豪感、幸福感)

  3、 是呀,三代四口在田野散步,这多么让人羡慕呀!家有老人是福气呀!除了一家之主“我”之外,谁被排在前面介绍?

  (是我的母亲)

  4、“我”的母亲被排在前面,看来,“我”这个儿子是很敬重母亲的,母亲在家里是有地位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请同学们再看一下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这一句有个“本”字很有意思,请大家揣摩这个“本”有什么意思?

  (这个“本”字意思是说原先有想法,后来又改变了。)

  5、母亲改变主意,是因为谁?

  (“我”)

  6、那“我”的意见被母亲接受了吗?从哪一句可以看出问题的答案?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这一句,表明母亲认可儿子的规劝,接受了儿子的建议。)

  7、当儿子的不劝也罢,反正母亲也不想散步,可儿子为什么要劝呢?

  (儿子希望母亲多走走,对身体有好处。)

  8、“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儿子能够赡养父母的时候,亲人已经死了,等不到了。文中的儿子不希望有这样的遗憾,所以把母亲给动员出来了。看来,没有对母亲的那份爱,就没有母亲的“散步”。再来看看,一家人散步高兴吗?你们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种高兴呢?

  (“这南方初春的 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9、这都是景物描写呀,没看到有高兴的心情呀。

  (一切境语皆情语。这么优美的新绿,春天里这么动听的水声,渲染出来的就是欢欣,就是高兴,这是寓高兴之情于美景之中。)

  10、“我”的母亲是幸运的,能和儿孙一道享受春天的美景。为什么说是“幸运”的呢?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有熬过了一个严冬。”这说明母亲身体不好,活过来很不容易。)

  11、老师再想提几个问题,你从那几个字看到母亲活过来很不容易?

  (“熬”这个字有艰难地撑着的意思。“太迟”的“太”字和“春天总算来了”一句的“总”字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12、是的,生老病死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规律。作为晚辈,要真诚地善待他们,少一些“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文中的“我”就做得很好,让我们感动,你看到了吗?

  13、看到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老师想问一下,文中的“背”字能否改为“抱”字,一个“背”字可以看出“我”怎样?

  (“我”考虑问题周到。)

  14、上面的内容看出了晚辈对老人怎样?(孝顺、尊老)那老人给我们的印象又是怎样的呢?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出来?

  15、总结。这篇文章写的事令人感动,在“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这个行动中,老师看到了一个词,那就是“尊老爱幼”,在儿子背母亲这个行动上,老师看到了一个大大的“孝”字。从“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我们感受到了老人对孙儿的慈爱。尊老爱幼这传统美德得到了完美地诠释,令世人感动!

  四、作业。

八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调动训练学生联想想象思维,身临其境地阅读文本。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句,细品文本语言,感受文本含蓄委婉的情感之美。

  3、深入发掘解读文本的个体生命意识及民族文化内涵,熏染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学生心怀天下的历史责任担当。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语言,感受文本的情感之美。

  教学难点

  深入发掘解读文本隐含意蕴,理解其个体生命意识和民族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夜伏案,掩卷静思,阿来笔下的丽唤醒了属于我的诗和远方。如梦如幻,多么美好啊!沉醉之中,我头脑中浮现出这样的字句:“何妨去做个诗性的古城人呢?哪怕做一天,沾沾诗气也值!”一位香格里拉的文人竟如此深知我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今天,就让我们走*《一滴水经过丽》,尽情畅游在丽的诗情画意里。

  二、浸润经典赏画意

  作者笔下的丽,我心中的日月,是陶渊明笔下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聪慧的你漫步在作者笔下的丽,捕捉到了怎样的风景呢?

  请你选取形象鲜明或印象深刻的景物、人物,进行合理的联想想象,简洁生动地描述画面。

  提示:注意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预设:

  1、玉龙雪山冰川剔透、白雪晶莹、雾气缭绕,巍峨挺拔矗立在苍茫云海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四方街我赤脚轻踩在铺满五花石的老街,仿佛触到千百年前丽的清凉,嗅到家家户户沁人的花香,听到院落里悠扬的古乐和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马帮行色匆匆的马帮翻山越岭,和着百灵鸟的歌唱,杜鹃和山茶的舞动,消失在落日余晖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

  三、字斟句酌品诗情

  丽风光无限,风情怡人。让我们带着初遇丽的欢喜,细细咀嚼这座古城的悠悠诗情。请细心的你字斟句酌地精读文本,抓住重点字词句,品析本文的语言之美。

  预设:

  1、“又”“想”“被”

  2、“看见了”“来到了”“经过”“看到了”“喧哗”

  “一滴水”“丽坝,丽坝”“丽,丽”

  示例:“一滴水”一滴水的来之不易。它带着美好的夙愿,经历着漫长的黑暗与等待,为即将开始的长途旅行积蓄能量。

  3、“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示例:对比,让你感受丽古城净化心灵,安顿灵魂的静谧纯净,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丽古城的赞美和敬意。

  4、“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示例:诗意的比喻,精妙的联想,把薄云掠过月亮的景象比作丽古城的银匠擦拭银盘,突出薄云掠过月亮星空的晶亮之美、飘逸之美、灵秀之美,让人慨叹并沉醉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仿佛能见到作者对丽之美的陶醉。

  四、醍醐灌顶见真谛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家国天下在我心中。“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相关。”

  我们旅行,读书,并不是为了从中诉求什么,而是因为:世界如此美丽,生而为人,我们应该用心去欣赏它,触摸它,更幸福地生活。我以我心映照此文,获益匪浅,愿分享给大家,请善思的你静静聆听,希望抛砖引玉,让你重新审视文本的意蕴之美。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它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也是修德养性的关键,还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是国与国共处的原则。反复阅读文本,我在字里行间读出了传统文化“和”。

  )从个体角度来看

  1、个体与自我的和谐。譬如,经过丽的这滴水,它执着寻访四方街的梦想,经历山高水长,激流浅滩,最终美梦成真,回归入海,完成了生命历程,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2、个体与他人的和谐。譬如,远方来的游客和民居的主人亲切交谈,互通消息。又如古城院落的家人,邻里和谐融洽的闲聊,欢声笑语……

  3、个体与自然的和谐。譬如,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山水之间的亭台楼阁……丽滋养了人们,人们也美丽了丽。人们在永恒美丽的大自然的怀抱里像个纯净安然的婴孩,返璞归真,找到了心灵安适之所,建构了赤子般的精神家园。

  )从民族文化角度来看

  1、丽古城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逐步融合。譬如,丽四方街白须垂胸的老者演奏清雅古乐,也有华灯初上时灯红酒绿的夜夜笙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由此,得以窥见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脉络。

  2、丽古城以其亘古不变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魅力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古今中外的人们前来观览膜拜。丽古城是*历史文化变迁的缩影,当下的*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样坚定有力,彰显了我们民族自信包容的博大胸怀和传统文化中“和”的智慧。

  五、情真意切咏家乡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行走世间,我们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亲吻大地。我们的生活的这片土地和丽一样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一样博大盛情,笑迎中外游客,四海宾朋。

  请热情的你做一名古都洛阳的宣传志愿者,学*借鉴本文拟人的手法,为美丽的古城洛阳一句话,为美丽的洛阳花会添光彩!

  示例:

  1、我愿意是古城河边的一株垂柳,春风拂面,抚慰那远行的天涯游子。

  2、我愿意是古城花园的一只夏蝉,守候在凋零的落红身边,初心不改。

  3、我愿意是古城天空的一朵云,为姹紫嫣红的牡丹仙子送去一片阴凉。

  作业布置:

  1、复*再读《一滴水经过丽》,并参考课外阅读书目,完成课外阅读。

  2、选择课外阅读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少于300字)

  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威廉、华兹华斯

  《一棵开花的树》*慕蓉

  《我爱这土地》艾青

  《牡丹的拒绝》张抗抗

  《赤壁赋》苏轼

八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生字词,查阅有关**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南阳》由南阳的**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所作的《人民*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的是*为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目标。

  教师检查预*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

  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

  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都是*人民**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本上。

八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bēn)丧(sāng) 差(chāi)使(shi) 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 妥(tuǒ)贴(tiē) 踌(chóu)躇(chú) 迂(yū) 蹒(pán)跚(shān) 箸(zhù) 拭(shì) 琐(suǒ)屑(xiè) 晶(jīng)莹(yíng)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师】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讨论讲解全文。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论讨讲解

  【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分析〗

  (理解记叙的要素)

  【讨论】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分析〗

  ①祖母死了

  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

  【讨论】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

  〖分析〗

  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板书〗惦记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

  〖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

  〖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讨论】4、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分析〗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板书〗悲哀之泪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板书〗感动之泪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板书〗不舍之泪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板书〗伤心之泪

  【讨论】4、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

  〖分析〗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

  二、小结

  (以讨论的方式进行)

  【讨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板书〗父子情深

  三、布置作业

  1、将预*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思考课后第一题。

  课后心得:

  1、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2、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

  永 久 的 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学突破 :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 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进入新课学*

  2.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3.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l、2自然段

  4.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