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名言 (菁华3篇)

首页 / 语文 / | 名言,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名言1

  一、友谊篇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 维<<渭城曲>>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 永<<凤栖梧>>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

  8、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9、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琵琶行>>

  10、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唐李白<<送友人>>

  1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

  1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望天门山>>

  二、道德品行篇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唐?刘禹锡<<秋词>>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4、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学而>>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战国?屈原<<离骚>>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9、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咏石灰>>

  10、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11、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12、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清?郑板桥<<竹石>>

  14、满招损,谦受益。

  15、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宋?苏轼<<浣溪纱>>

  16、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宋?苏轼<<衡论>>

  三、爱国爱民篇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 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 游<<示儿>>

  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6、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清?秋 瑾<<对酒>>

  7、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宋?辛弃疾

  8、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出塞>>

  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11、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1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唐?杜甫

  四、 思乡篇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2、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清?袁牧<<随园诗话>>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

  4、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唐?白居易<<长相思>>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崔颢<<黄鹤楼>>

  五、 壮志篇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魏?曹操<<步出厦门行>>

  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已亥杂记>>

  3、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清?曹雪芹<<红楼梦>>

  4、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

  6、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 翰<<凉州词>>

  7、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黄 巢<<不第后赋菊>>

  8、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六、 劝学篇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学而>>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论语?学记>>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5、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三国志?>>

  6、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七、诚信篇

  1、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2、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3、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4、 言必信,行必果。

  5、人无信不立,友无信不挚,家无信不睦,校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

  6、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八、写景篇

  1. 明月别枝惊雀,清风半夜鸣蝉。

  2.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

  5.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7.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8.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9.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10.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苏轼<<食荔枝二首>>

  11.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2.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索,洪波涌起。

  1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17、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阁序>>

  九、哲理篇

  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2、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唐?韩愈<<原道>>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战国?屈原<<卜居>>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赵翼<<论诗>>

  5、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7、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8、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9、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鹊楼>>

  1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12、蓬生麻间,不扶自直。 汉?王允<<论衡>>

  1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14、*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苏麟<<断句>>

  15、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

  16、*朱者赤,*墨者黑。

  17、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初中语文名言2

  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卖炭翁内心矛盾——衣单体寒苦与天寒炭价高的矛盾。

  唐白居易观刈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表现农夫内心矛盾。

  唐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运用比喻,抓住色彩,描绘出春天的江南万紫千红的绚丽景色。

  唐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比喻和谐音展示了恋人间生死相伴的真情,体现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现多用来赞颂追求事业者的奉献精神。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想象将来与亲人欢聚的情景,表达渴望与亲人早日相见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南唐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问答的形式表现词人内心满腔的愁苦之情。将抽象的愁化作形象的春水,比喻绝妙。

  宋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达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无奈与伤感,惋惜中又有点欣喜和安慰之情,也体现诗人的惜春情怀以及对昔日人的怀念。乃全篇妙笔。

  宋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看着西风中萧瑟的菊花,联想到自己孤苦的处境,涌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将人瘦与菊花相比,突出相思之苦。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以落花自喻,以赞花诉心曲,表明自己将继续奋斗,为国效力的志向。

  晋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全句之意境集中在“悠然”二字上,写出了庐山的静穆高远,体现了全诗归复自然的宗旨,表达出诗人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初中语文名言3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写洞庭湖秋水高涨之景,突出其辽阔,也激起诗人立志为官报国的情怀。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波撼”衬托洞庭湖的澎湃动荡,写出湖水的浩淼和磅礴气势。

  宋范仲淹渔家傲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上写边塞荒凉萧瑟之景,气势雄浑,在人们眼前展现了一幅充满萧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

  唐温庭筠梦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情景结合,用拟人手法写夕晖、流水,暗示思妇失望而凝愁含恨。

  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以设问句式,昂扬的激情,尽抒投笔从戎、报效国家之情。

  唐李贺南园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凌烟阁高挂开国功臣的画像,睹像抒怀,作者以设问句式,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既写景又写事,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燕昭王筑造黄金台来招贤之典,写出将士报效朝廷的决心,也反映了作者舍己报国的志向。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描写禅房环境的幽深。成语“曲径通幽”出自本句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作者身心融进宗教氛围,以余音衬寂静,以禅磬净心灵,抒发隐逸情趣。成语“万籁俱寂”出自本句。


初中语文名言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初中语文名言 (菁华3篇)(扩展1)

——初中语文名言 (菁华3篇)

初中语文名言1

  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1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1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1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1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8、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1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2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2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初中语文名言2

  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卖炭翁内心矛盾——衣单体寒苦与天寒炭价高的矛盾。

  唐白居易观刈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表现农夫内心矛盾。

  唐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运用比喻,抓住色彩,描绘出春天的江南万紫千红的绚丽景色。

  唐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比喻和谐音展示了恋人间生死相伴的真情,体现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现多用来赞颂追求事业者的奉献精神。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想象将来与亲人欢聚的情景,表达渴望与亲人早日相见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南唐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问答的形式表现词人内心满腔的愁苦之情。将抽象的愁化作形象的春水,比喻绝妙。

  宋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达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无奈与伤感,惋惜中又有点欣喜和安慰之情,也体现诗人的惜春情怀以及对昔日人的怀念。乃全篇妙笔。

  宋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看着西风中萧瑟的菊花,联想到自己孤苦的处境,涌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将人瘦与菊花相比,突出相思之苦。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以落花自喻,以赞花诉心曲,表明自己将继续奋斗,为国效力的志向。

  晋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全句之意境集中在“悠然”二字上,写出了庐山的静穆高远,体现了全诗归复自然的宗旨,表达出诗人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初中语文名言3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写洞庭湖秋水高涨之景,突出其辽阔,也激起诗人立志为官报国的情怀。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波撼”衬托洞庭湖的澎湃动荡,写出湖水的浩淼和磅礴气势。

  宋范仲淹渔家傲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上写边塞荒凉萧瑟之景,气势雄浑,在人们眼前展现了一幅充满萧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

  唐温庭筠梦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情景结合,用拟人手法写夕晖、流水,暗示思妇失望而凝愁含恨。

  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以设问句式,昂扬的激情,尽抒投笔从戎、报效国家之情。

  唐李贺南园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凌烟阁高挂开国功臣的画像,睹像抒怀,作者以设问句式,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既写景又写事,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燕昭王筑造黄金台来招贤之典,写出将士报效朝廷的决心,也反映了作者舍己报国的志向。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描写禅房环境的幽深。成语“曲径通幽”出自本句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作者身心融进宗教氛围,以余音衬寂静,以禅磬净心灵,抒发隐逸情趣。成语“万籁俱寂”出自本句。


初中语文名言 (菁华3篇)(扩展2)

——初中语文《散步》教案 (菁华3篇)

初中语文《散步》教案1

  【教材简析】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所选文章或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或是对崇高境界的解读,或是磊落坦荡胸怀的展示。学*这个单元的课文,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朗读和圈点勾画。

  《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并不庞杂的文章,但是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在600余字的短小篇幅内,情节简单而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风貌毕现,自有其摇曳的韵致。看似一泓清浅可人的涓涓细流,却有那悠悠不尽的人生哲理静静地闪着粼光。应该说,在纯自然状态的阅读中,让学生喜欢《散步》并不难,但想要真正理解《散步》就不那么容易,想要将《散步》中蕴涵的爱、责任感和对家庭对社会的使命感真正吸纳进自己的灵魂深处,并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个性气质,影响自己的人生取舍,则更难得。我希望将浅文深教,让学生自己的“悟”贯穿始终。在课堂上既有老师的点拨,又有同伴之间思想感情的碰撞;既有个性表达,又有探讨论辩;有品评、有分析、有静思、有聆听、有画面、有声响……所有的手段,都为促进学生自己的领悟开路,使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步》真正铭刻在学生的心里。

  【学*目标】

  1、能通过对课文有层次地朗读,进入角色,体会浓浓的亲情。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课文巧妙的构思以及寓真挚的感情于质朴的语言之中的写法。

  3、在阅读中理解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并懂得珍爱亲情。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进入角色朗读课文,品味揣摩语句。

  教学难点:感悟文章蕴涵的亲情、责任感和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老师问同学们一个小问题:咱们班的同学有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的吗?请举手。(学生举手)

  老师请学生谈谈和父母一起散步时有什么感受。

  老师相机点评,并引出课题:散步是一种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叙事散文——《散步》。

  二、整体感知

  1、作家莫怀戚一家三代人也去田野散步,看似一次*常的散步却有它的特别之处。请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然后回答: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和睦幸福、尊老爱幼

  互敬互爱、尊老爱幼、融洽和睦的祖孙三代。

  教法解读: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明确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

  2、明确学*任务:我们将通过这样三个环节来学*(投影):

  我们的阅读活动: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三、理解文意

  师出示投影:

  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学生思考,完成活动。然后师生交流。

  教师的标题预设(屏幕投影)

  如:三代同行: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如:幸福的家庭 亲情无边

  分歧 大路小路

  责任 背起整个世界生命,生命 小事情深

  选择 温馨瞬间

  师小结:要说本文的标题,还是“散步”好:它简明,准确,含蓄,有情致,有画面感,有故事味。

  教法解读:本设计在标题上做文章,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也是揣摩标题艺术,鼓励创意,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四、朗读课文

  1、师:(出示投影)

  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

  (1)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注意要面带笑容)

  学生按要求进行朗读。

  2、师:(投影)

  (2)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

  师解释一下“波澜”,学生按要求进行第二次朗读。

  3、师:(投影)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学生按要求进行第三次朗读。

  4、师:现在请哪位同学来示范朗读,做一下小老师。(朗读交流)

  5、师小结:要说这篇文章的朗读,主要要注意这样一些朗读的感觉:速度感,情节感,重音感,意味感。

  教法解读:散文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文体的语言,语句优美,意境深邃。要想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就要靠朗读。朗读是对文字的触摸,是对作品中生活气息的直接感受。本着这样一个宗旨,我设计了反复朗读这一环节。

  五、品味语言

  1、师:(出示投影)

  建议大家这样来品味语言:自由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出来,可动笔写写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学生活动)

  2、师:把你的见解讲给你的同桌听一下。同桌交流。

  3、师:把你的讲解讲给大家听。

  可能有的句子:

  (1)内容方面:

  第一、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第二、传情的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

  《散步》教学设计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第三、哲理性的句子

  ——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句式方面:

  第四、对称的句式

  (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____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师小结:说到这篇文章语言的欣赏,我们可重点关注“句子”。要品味它们的造型美、用词美、情趣美、蕴意美。要感受到它们对我们心灵的熏陶。

  教法解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这是理解散文的重要一环。通过这一设计,让同学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并从中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六、结束语

  在我们就要走出美文《散步》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吟诵文中最后一段。

  七、作业

  父母和子女是亲情的最大拥有者,让我们拿起笔来,书写我们的家,书写我们的亲情。写出温馨,写出温暖,写出温情。

  题目《爱》

  教法解读: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语文的好方法。所以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尽可能启发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亲情故事讲出来,要敢于披露真情实感。尽可能引导学生领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要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庭。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初中语文《散步》教案2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用坚实的臂弯为我们撑起了一片蓝天,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但是他们总有一天会变老,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小组展示积累生字词

  三、《散步》是一片公认的美文下面我们就来赏析探究这篇叙事散文美在哪里?板书:美(情感、人物、景物、语言)

  四、默读课文思考:

  默读课文,出示屏幕:初识散步

  1、散步的人有:

  2、散步的地点是:

  3、散步的季节是:

  4、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5、结果:

  师:散步时,发生了分歧,是谁解决的?(我!)解决分歧时我有没有压力?哪句话说明了这一点?(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2、大家讨论一下:出示屏幕:分析散步

  (1)、我为什么感到了责任的最大?

  (2)、假如“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或怎样做?

  真是娶了媳妇、有了孩子忘了娘,不孝!伤心!也有可能回家放弃散步。

  (3)什么原因使“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师总结: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先要考虑了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板书:尊老

  师:刚解决了分歧,母亲又改变了注意。而也正是儿子的孝心让母亲及时的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这又体现了中华民簇的另一传统美德板书:爱幼

  3、师:“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找生读最后一段。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出示屏幕:师: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小组讨论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整个世界”我和妻子能背动吧?意思是: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扶老,又要携幼,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使命感,责任重大)

  师:这是“散步”的第一种美:亲情美。板书:亲情

  4、师:大家喜欢这样的家庭吗?(喜欢!)出示屏幕:

  师:假如有一束花的话,你想送给谁?为什么?

  5、给这个家庭及家庭中的成员分别加一个修饰语:

  ()的家庭,()的母亲,()的“我”,()的妻子,()的儿子

  师: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二种美:板书:人物

  五、欣赏景物美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这一家人在亲情的沐浴下,踏着春天的小路,一路走来,大好春光尽收眼底,有什么样的情就有什么样的景。出示屏幕:赏析散步

  师:哪些段落是写景的?找出并分析它们的作用。第四段,第七段,找一生读第四段,齐读第七段。

  出示屏幕

  师: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富有生机,生命气息,清新,积极向上-------

  师:描写如此清新美丽的初春景色有什么作用呢?想一下文章中景物描写一般起什么作用?(衬托)这篇课文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什么?(以春天景物的美好来衬托一家人散步时和谐美满的氛围的;烘托散步时愉悦的心情)

  师:与前文写母亲有没有关系?

  生:有,因为母亲战胜了寒冬,战胜了疾病,我希望母亲也像这春天的万物一样充满生命的活力,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到生命,感悟到生命。

  师:找一生读第七段,问:这一段起什么作用?

  反映了母亲和儿子要走小路的原因,生机勃勃的春景烘托出生活的美好,他们一家人对生活的热爱。

  师: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景物美。板书:景物

  六、欣赏语言美

  出示屏幕: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个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师总结: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

  小组展示

  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七、对称句练*出示屏幕:

  1、目光短浅者,以物质的享受为生活的乐趣;志向高远者,_____

  2、努力的人,不一定都成功,而成功的人,——

  3、勤奋者,从失败中看到的是成功的希望,而懒惰者,——

  视理想的奋斗为生活的目标。一定要努力。从失败中看到的是绝望。

  师:这就是这篇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板书:语言

  八、拓展出示屏幕:拓展散步

  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真切感人的关爱。它不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说说你学完这篇课文,你觉得今后应该怎么做?

  九、教师寄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初中语文《散步》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2、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1min)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2min)

  问题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先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第一、散步的时间?——初春

  第二、散步的地点?——田野

  第三、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第四、散步中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分歧

  第五、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第六、谁来解决分歧?——我

  第七、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第八、我要如何解决呢?——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

  第九、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第十、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

  好,下面根据上面的回答,让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迅速组织语言,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师明确: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问题二:课文的题目是《散步》,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

  师引导: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真要出去散步,多累啊,应该让母亲在家多休息才好呢。

  生1:老人更需要关爱,如果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母亲会觉得很孤单。一家人一起散步,会让母亲感受到家的温暖。

  生2:文中说,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说明母亲的心里是期盼春天的到来,希望出去走走。

  师引导:春天总算来了,“总算”说明了什么。母亲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反映了什么。

  (朗读指导:“太迟、太迟了”、“挺不住”、“总算”、“熬”)

  师明确: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

  那作者为什么要写散步这件这么简单的事呢,它究竟表达了人间的什么情感?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与他的创作背景,思考以上问题。

  (三)作者与创作背景。(2min)

  莫怀威:笔名周*安、章大明。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和《家园落日》等。本文创作于1985年,创作的契机在于作者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乎意料的是他对*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而这些都是我们*人在追求对外开放、大力提高经济水*时代所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作者想通过此文呼吁人们捡回失落的亲情,多关心自己的亲人。那么下面让我们细读文章,体味文章的亲情。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体味亲情(14min)

  教师: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呢?首先,看看“我”,同学们说说文中的“我”这个人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

  关于“我”:[5分钟]

  你认为“我”是怎样一个人?

  (孝顺,善良的人)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板书:“我”:孝顺善良)

  关于我的母亲:[4分钟]

  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五)、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板书:小事情表现大主题)。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其实,在我们经过的*写出凡日子里,都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转瞬即逝一幕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久久回味,从而使我们更爱自己的家人,更珍惜亲情,珍爱生命。

  初中语文《散步》教案的反思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通过朗读、圈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从中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

  在教学方法上,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读与写(读与说)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初中语文名言 (菁华3篇)(扩展3)

——初中语文优秀作文 (菁华3篇)

初中语文优秀作文1

  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从来不敢在公开的场合说话,更不用提课堂上老师提问时,同学们的手都举得老高老高的,只有我极力地低着脑袋,生怕老师让我回答问题。长期以来,我的不敢表达,仿佛是横亘在我心中的一座山,让我无法逾越。

  我能够翻越心中的那座大山,走出内心的封闭,说真的,我应该感谢周老师。是周老师,用她的言行感化了我,让我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慢慢敢于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的言论了,逐渐成为一个善于表达的人。

  记得报到的第一天,记不清是什么原因,我是最后一个才到达的。填写好相关信息后,我一声不响的走出了办公室,属于我的夏令营学*生活拉开了帷幕。我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既新鲜又陌生,新鲜的是这里的环境,处处吸引着我的'眼球;陌生的是我找不到一位真正的朋友,只有一个人默默地感受这一切。

  同学们见面的第一天,周老师组织团建,进行破冰行动,要求每位营员来个自我介绍。同学们反映强烈,纷纷大胆而热情地介绍着自己,时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而我内心像有一只扑腾扑腾在跳的小鹿一样,胆战心惊。怎么办?怎么办?这一节课的时间仿佛过得很慢很慢。最终,轮到我了,周老师让我站起来做自我介绍。当我站起来的那一刹那,仿佛有千万支箭射穿了我的心。有那么一刻,我脸孔通红,说不出一句话。我的耳边传来同学的窃窃私语声,我的双手握得更紧了,头上不停地冒着冷汗。“请同学们安静,让这位同学做自我介绍。”周老师温和而有磁性的声音回荡在操场中。同学们渐渐安静了下来,胆战心惊的我注视着周老师微笑的面孔,仿佛如一日暖阳,直照进我的心房,氤氲着我冰冷的心。我默默告诉自己:谁敢就赢!深吸一口气,定下神来,娓娓道来,向同学们做了一番精彩的自我介绍。当我坐下时,班级里掌声一片。我如释重负,吁了一口气,紧皱的眉头也舒展开了,顿时笑颜如花……

  下课后,周老师特地来到我的座位旁,看着我的双眸说:“每个人都会有第一次,而往往就在这个时候,谁敢去做,谁就是赢家!只要你迈出了这一步,以后的路就会轻松很多。”“谢谢老师,我会继续加油的!”我咬咬牙,坚定地说。

  每个人刚开始都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都不敢贸然向前走,这时候,可以勇敢的去尝试、去挑战它、战胜它,你就会有满满的成就感,取得属于自己的胜利!

  荆棘曲折,谁敢就赢;勇于拼搏,初心不变……

初中语文优秀作文2

  故乡的小村庄藏着我永远不变的情思。

  那是个收麦子的季节。父亲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就早早起来磨好了镰刀,买好了煎饼油条。吃过早饭,趁着太阳还未出来,我们就走向田野。

  黄金铺地,老少弯腰。在收获的金色斑纹之中,我的父老乡亲们早早就分散在地里弓腰割麦。

  一色的金黄包围着村庄,四通八达的道路是村庄呼吸的气道。我一蹦一跳地走在小路上,时不时有长辈笑着说:“你不能多割麦子呀!你还小,别累着。”镰刀挥舞没多会,那些先前涌上心头的诗意很快就退化了。麦秆上的灰斑扑到你的身上。只要是裸露的手臂,一会就变了色。麦芒时不时探出尖尖的刺挠你两下。父母亲不时让我休息。停下来后,我就赶紧寻找麦茬地里忙忙碌碌的`小虫,逗着他们玩。这时候,劳累已经被抛到脑后。

  有一年湖里的麦地遇到洪水。麦子在大水中奄奄一息,只露出不长的麦穗在水中张望。村人不得不在水中割麦。镰刀下水,刷刷的水声搅动着水和麦子的世界。沉重的麦个子滴着哗啦啦的水,那是世界上最重的麦捆。爸爸把家中的两块门板也卸了下来。我和他一人拉一块,在拥挤的水道中前进着。我拉着拉着,就游了起来。跟着大人来的小伙伴们在河道里打起了水仗,水花四溅。这些“小蚂蚁”来回搬运着麦捆,还不忘着玩乐。

  夏季的场地,聚集了忙碌的人们。收获后铡过的金黄的麦秸*摊在场地上,围成一个圆圆的圈。爷爷牵着喂饱的牛绕着场地转圈子。时间一分一秒地走过,厚厚的麦草被碾压成扁*状的光滑麦草,麦粒被石磙碾下悄然藏在草层中。我拿着一把叉子在圈子的周围把碾出圈外的麦草麦粒拨到圈内。爷爷一边和我说话,一边和那头老黄牛拉呱。

  宁静的夏夜,场地上多人露天看麦。劳累一天的农人唠嗑一会,交流下当天的收麦情况,聊聊夏季种啥,拍打着蒲扇驱赶着蚊子,慢慢睡去。我依偎在爷爷身旁听着他如雷的鼾声,数着天上的星星。

  这也是收麦子的季节。黄金铺地,机器弯腰。突突的收割机代替了镰刀,也带走忙碌的记忆。打麦的场地没有了,年迈的老人骑着电动车跟着收割机转悠。没有了割麦的劳累,村人也无需像以前那么操劳。

  走在意杨围绕的小村外围的路上,看着曾经的麦田和打麦的场地,我突然感觉村庄瘦了,瘦骨嶙峋。瘦瘦的村庄后,藏着一个童年的我。

  这里,我小时候的乐土。这里,有我童年的记忆,藏着我永远不变的情思。

初中语文优秀作文3

  有的人收获了成功,有的人收获了勇气,有的人收获了名利……而我收获了友情。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老师布置完了作业,就匆匆忙忙地走了。而我因为坐在第四组,老师又把作业写在了靠*第一、二组的黑板上。于是许多第四组的同学和我拿出了100米短跑的架势,在老师的身影消失在教室门口之际,宛如离弦的箭般冲向第1、2组。最终号称“飞毛腿”的我率先占领了抄作业圣地。我一边哼着小调,一边兴高采烈地抄着作业。

  “咕噜——”我的笔因为抓得不太紧,掉在了同学小A桌子底下。

  这可怎么办呢?我正冥思苦想着:小A昨天才刚刚跟我发生了矛盾,他应该是不会帮我把笔捡起来给我的吧。

  而又因为我们地板凹凸不*,所以我的笔一直在发出“咕——噜噜——”的奇怪声音,好像在对着我说:“主人,快叫小A把我捡起来吧!”

  听着我那笔可怜兮兮的“哀声”,我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般,真不是滋味:“为什么我昨天要与小A闹矛盾呢?”

  尽管我鼓起了勇气,但心里还是像有一只小鼓在敲打一般“咚咚咚”叫。“小……A……”。

  虽然我的话是那么地结巴,又是那么地小声,但他还是听见了。

  他弯下腰捡起了笔,递给了我,说:“没关系,我帮你捡。”

  我不好意思地接过了笔,说:“对不起,昨天的事,是我不对。”

  “没关系,知错就改就好了。”他笑眯眯地对我说。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友谊之船发出的汽笛声,我咧着嘴,大声地笑着答应道:“好嘞!”

  于是,在那一天,我俩又和好如初了,像亲兄弟一般,友谊之船驶向了友情的港湾。

  通过了这件事,我明白了人做错了事要知错就改,也收获了比这更重要的一件“宝物”——友情。


初中语文名言 (菁华3篇)(扩展4)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 (菁华3篇)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1

  老师们好!接下来和大家研讨的是《春》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依据地位说教材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结构精巧、语言精致、笔触清晰,文辞优美。部编教材将此篇选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对中学生学*语文、学*写作是一个引领。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我们要帮助学生学好第一课,第一个单元,一方面要学好课文,增益知识,提高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热情和兴趣,养成良好的学*方法和*惯,建立学好初中语文的决心和信心。教学好《春》这一课,等于为学生架设好了小初衔接的桥梁,开启了初中语文快乐的学*之旅。

  二、依据学情说目标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安排不仅由课文特点决定,也是由学生的特点决定的。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易于接受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并在脑海中产生鲜明的印象,教学时应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在小学已经训练过朗读,现在升到初中,应该进一步提升朗读能力,变朗读为美读;语言积累是语文学*的基础内容,不管是那个学段,都应该贯穿语文课堂的始终。基于学生特点和单元教学目标,我将《春》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

  1、把握文章的内容层次;

  2、感受文章传达的情感;

  3、体会文章写景的妙处。

  三、依据目标说创意

  根据教学目标,我对《春》一课进行了教学创新设计,本课最大的创意是:朗读浸润整个课堂,以读带品,以读带赏:自读——读出层次;导读(重音)——读出感情;深读(停连)——读出自我。

  四、依据创意说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前预*和课堂教学两部分。

  课前预*要求:

  1、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朱自清的生*,了解他散文的特点;

  2、自读课文,能发音吐字准确清晰,力求顺畅流利地朗读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写春的?

  【活动目的:预*为走入文本,进行课堂的朗读指导、情感体验、语言品析、手法欣赏作了充分的铺设。】

  五、课堂教学过程包括五个部分:

  1、入课

  2、第一个教学内容自读——读出层次

  3、第二个教学内容导读(重音)——读出感情

  4、第三个教学内容深读(停连)——读出自我

  5、结课

  (一)入课: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每个人心中都藏有一副迷人的画卷。对于春天,有的人吟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惆怅,有的人唱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伤,而朱自清却被春的活力所感动,谱写了一曲春的赞歌。

  【活动目的:用诗意的语言走进课文,同时为课堂奠定情感基调】

  (二)第一个教学内容:自读——读出层次

  这个教学内容我设置了一个主问题:本文结构明晰,对春的赞美一气呵成: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抒情线索行文。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划出三个部分的起止点吗?

  然后是学*活动: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的层次。

  2、用师生串读的方式,读出层次。

  师读(1、2段盼春)——指名学生读(3—7段绘春)——师生全体读(8—10段赞春)

  (朗读要求:声音响亮,身姿端正,仪态大方,感情充沛。)

  3、学生再读“盼春”部分,试着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各段内容。

  【活动目的:通过串读和自读,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主体内容,明确作者写了悄然而至的春草,五彩缤纷的春花,“吹面不寒”的春风,“密密斜织”的春雨,喜迎春归的人们这五种图景。】

  (三)第二个教学内容:导读(重音)——读出感情

  语言片段三:这个教学内容分三个步骤

  第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或段落,在相关的内容旁边做一点小小的批注。)

  第二,学生交流,教师点拨,重点点拨盼春和赞春部分,体现对春天到来的急切、欣喜,对春天的热爱,对春天的赞美,对春天的珍惜。)

  第三,指导学生用“重音”读出感情。

  语言片段一: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了。

  指导:两个“盼望着”,语气应该递进,后一个要重读,表达一种急切而欣喜的“盼望”心情;“来、*”传达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心情和气氛,所以要重读。

  语言片段二: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指导:“一切”是这段要表达的对象,可以重读;后面排比句中的“朗润、涨、红”突出了山水太阳的不同特点,表现初春各种事物勃勃生机的景象,可以重读,重读之后,排比句强调语势的特点也就表现出来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也在这重读中表达出来了。

  语言片段三: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指导:结尾这三句话,赞美了春天新、美、力的特点。第一句话“春天、新、生长”要重读,着重赞美了春天是新的、生长着的;第二句话“春天、笑、走”要重读,着重赞美春天是漂亮的、欢快的;第三句话“春天、铁、向前去”要重读,着重赞美春天是强盛的、有力的。这三个排比句,应该读得一句比一句昂扬。但不要过于阳刚,要读出春天的柔美之感。

  【活动目的:本单元的朗读重点之一是掌握重音,读出重音,就是强调课文中的某些内容,突出表达某些情感。实现这一个目标的前提是正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既明确文章作者表达的情感,也学会在朗读中通过重音传情达意。】

  (四)第三个教学内容:深读(停连)——读出自我

  这个教学内容我安排了四个步骤。

  1、提出主问题:请大家默读下面文段,从写法角度说说你的发现。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2、学生交流,教师点评归纳。

  学生能发现的:

  ①借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比喻突出色彩,拟人使景物更有灵性,排比增强气势,加强情感。

  ②发挥想象描写写春花想到了秋果。

  ③调动各种感官描写视觉、听觉、嗅觉,突出春天的五彩缤纷,生机盎然。

  学生难发现的:

  ①句式富于变化,短句为主,生动活泼

  ②虚实结合,(花是实,果是虚)以想象拓展画面

  ③动静相宜,动态为主,写春花就写蜜蜂嗡闹、蝴蝶翻飞。烘托映衬春花的繁多、灿烂。表现出了春天的生机。

  3、指导学生用“停连”读出画面、读出景物的特性。

  例: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我是这样指导的: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用拟人手法描绘出百花争先恐后景象开放的情形,要连读,读出争先恐后的画面感。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再三设譬花色,强调花色的艳丽,增强画面的色彩美,要停顿。

  “树上”领起后面的联想,“花下”领起后面蜜蜂酿蜜喧嚣沸腾的景象,要停顿。

  “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是说杂样儿;“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是说散在草丛里。两个比喻写出野花的细小明艳,一个拟人用想象的笔法写出野花的情态,使画面呈现生机。要连读,读出野花的繁多,读出野花的明艳,读出野花的情态。

  4、方法学用。用所学的停顿和连读的方法,朗读下面三个语言片段。

  语言片段一: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语言片段二:

  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语言片段三: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活动目的:《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文中的语言都是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体现出了作者一定的写作个性。在这一教学环节,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第二个朗读重点——停连,欣赏本文写景手法的独特之处,感受作者朱自清的写作个性与语言风格。】

  (五)结课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运用新学的朗读技巧,串联表演读文。

  指名一生读盼春——指名五生读绘春——全体生读赞春,教师情不自禁加入

  【活动目的:串联演读,既是对课堂朗读学*的检验,也是朗读的升华,同时课堂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是继前两个单元的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之后的一个写景散文单元。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正如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优美开篇,才有接下来《济南的冬天》的温情叙述,竹乡的美丽富饶、树林和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此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还有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下面是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详细说明。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据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C、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学*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

  根据初一学生的学情分析,他们虽已经学*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散文的写法要求。所以知识目标1、2设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来探究文章的语言特色是文章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

  《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三、说教学程序

  总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探究合作,构建新课堂。

  (一)导语设计,激发美。(1分钟)

  先播放一组春光图,在优美旋律的中,教师激情导入: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春景,会让你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本堂课我们继续走入朱自清的春,细细赏读作者的生花妙笔奇在何处。

  [说明]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导语通过音乐、图画、诗般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发对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学*兴趣。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同时也交代了学*要点。

  (二)跳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课文提纲。(2分钟)

  [说明]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思路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此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在教学处理上要简明扼要。这2个环节是3分钟。

  (三)学生自读,体会景物特点,体会春色美。(10分钟)

  在初一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

  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设一些质疑,等到同学们讨论地差不多的时候用幻灯片出示,作为对学生思考不足的补充。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1。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美。(10分钟)

  理清思路之后,就要抓住重点品味、理解、赏析作品了,要注重对语言的品味。《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这一个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我设计的问题是作者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来描写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欢哪些?

  在学生回答差不多时,教师可依据回答情况挑选下面的问题给以点拨、提示。

  1、提问法提示

  (1)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呢?

  (5)“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2、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

  ①调换词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

  ②增删词语。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变语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实说法。如“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说明]此环节的设计落实了知识目标B和能力目标。设计的依据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五)细处研读,感悟写法美。(10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风景难写)

  此环节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春风”一段:

  如,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的气味;③特有的音响;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此环节采用读、赏、析、说相结合的方式,有利激起学生学*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六)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总结美、寻找美,创造美。(10分钟)

  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

  读完《春》,同学们会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请同学们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并且试着运用它去说一段描述春天的话。

  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教师可用多媒体投出有关诗词名句。

  (七)分层作业,美的训练,美的迁移。(2分钟)

  1、写一段描写家乡秋景的文字。

  2、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3、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教师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可采用诗文朗诵(如《春之声》诗文朗诵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搞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学*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学生写作水*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秋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秋景”上。第二、三道是选做题,第二题学生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学生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学生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板书设计:

  昐春宏观勾勒:山——朗润水——涨太阳——红教师示范完成

  绘春(微观描绘)

  特点层次

  春草图钻鲜嫩

  春花图繁茂艳丽树上—花下—遍地

  春风图和煦轻盈触觉—嗅觉—听觉

  春雨图细密*和植物—人

  迎春图赶趟儿

  赞春新、美、力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朱自清的《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前两个单元,比如《在山的那边》《紫藤萝瀑布》《理想》等,主要是书写人生感悟,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

  本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春》《济南的冬天》等,构思精巧,语言精湛,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春》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着不同的特征,每个人对于四季都有自己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特征,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油然而现。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天的赞歌。

  二、说学情学法

  初一的学生已经学*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拓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在上课时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提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通过朗读自主学*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多次让学生朗读课文,读顺,读熟,并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欣赏春天的美。

  四、说教学过程设定环节

  环节1 导入新课。首先问学生喜不喜欢春天。学生无非回答两种答案,喜欢或者不喜欢。喜欢春天的人占大多数。因为春天充满了生机活力,给人以努力的力量。每当春天到来人们总情不自禁的抒发自己内心的喜爱之情,特别是古人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文曲赋。课前布置学生去积累搜集有关春的古诗文,了解古人对春的感受。接下来看看今人是怎么赞美春天的,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朱自清的著名抒情散文《春》。

  环节2 走进作者。学*课文之前简单的介绍作者,让学生对朱自清有初步的了解。

  环节3 课题解说。解说作者写《春》的写作背景。知道作者为什么写下这篇精品散文。不仅仅是为了赞美春天,而赋予它新的内涵—————渴望一个新的社会的出现。也表现了他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环节4 研读课文

  (1)教师示范朗读。由我示范朗读,读出感情,先带领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春天,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熟悉字词,正音解字。并把生字词板书在黑板上,请学生上台标注读音,加深印象。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3)学生自由朗读。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作者的热爱之情。并给学生提示这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的。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要把握好重音、停顿、速度、抑扬等。

  (4)理清文路。请学生站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个朗读接龙,一段由一位同学朗读。学生读一段老师简单的讲解这一段的大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简单的了解。讲解完之后根据大意给课文划分层次,分为三个部分。从盼春到绘春再到赞春。课文也描写了五副春景图,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5)再读,深入探究课文。请学生自由快速的朗读一遍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句子并举手发言。提问后老师一一给以解疑。老师在解答时学生也可思考问题。在解答完全部同学的疑问后老师反问学生问题,问学生作者把春天当作是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并说说理由。学生可以根据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来着重突出自己的感受和领悟。

  (6)齐声朗读课文。最后请学生齐声朗读一遍课文。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同时要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初中语文名言 (菁华3篇)(扩展5)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 (菁华3篇)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1

  教学要求:

  1、学*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3、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程序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鼓励质疑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

  2、板书课题,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

  (鼓励学生课前预*收集,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汇报交流,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质疑导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二、初读感知,读中悟学

  自读课文,要求:

  (1)把句子读通顺,自学生字词。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检查交流:

  (1)指名读课文,正音释词。

  (2)交流: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精读探究,品味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里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语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交流感受:你读懂了什么?从句中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3、师生品味重点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于是,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掩着面叹息……”

  4、师生交流评价

  (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的自主性。)

  5、仿写句子: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6、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积累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3、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4、收集有关惜时的资料办一版专题手抄报。

  (鼓励学生从课文的内容不同角度的想开去,积极拓展他们的思维。把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的综合性。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2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古人端正学*态度,改进学*方法。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四,预*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罔殆谓哉焉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五,教学过程:

  A、三分钟演讲

  B、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的论述。

  C、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D、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E、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F、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G、指导背诵

  H、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方面的道理。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学*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初中语文名言 (菁华3篇)(扩展6)

——初中语文名言 50句菁华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4、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5、衔远山,吞长江。

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7、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8、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9、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0、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12、停车坐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15、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7、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8、26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9、行远必自尔,登高必自卑。

20、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21、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2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4、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5、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6、*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7、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 永<<凤栖梧>>

29、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30、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

3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咏石灰>>

33、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3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清?郑板桥<<竹石>>

3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 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37、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唐?杜甫

38、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已亥杂记>>

39、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清?曹雪芹<<红楼梦>>

4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

4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42、明月别枝惊雀,清风半夜鸣蝉。

4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4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47、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唐?韩愈<<原道>>

4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战国?屈原<<卜居>>

49、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50、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