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语文听课记录 (菁华3篇)

首页 / 语文 / | 语文

八年级下语文听课记录1

  1、王少伟老师:

  《我的第一本书》是现代诗人牛汉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叙述了60年前第一本书的故事,由此引出父子之间以及同学之间浓浓的情意,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而又苍凉的生活境况,带给我们的还有诗人对生活的那份独特感受。虽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文章内容却值得人们深思。

  上课伊始,徐老师就围绕文题设计了如下内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谁还能清楚地记得读过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呢?现代著名诗人牛汉写过一篇回忆性文章《我的第一本书》,谁能告诉大家,牛汉的第一本书指什么?是怎样的一本书?为何60年后仍然让诗人念念不忘?这几个问题的设置,一方面以此检查学生的预*情况,另一方面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快速引出课题。效果不错。

  2、赵雷老师:

  我来重点说说徐老师的第二个教学环节,研读课文深入探究。学生在朗读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简介卜老恩的《父与子》,因为这是一组漫画,围绕慈父与稚子发生的一系列忍俊不禁的小故事,表达善良与爱的主题。之所以简介这组漫画,源于课文“可是这一本却是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老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对此徐老师抓住“酷似”二字,引导学生朗读第二至第十自然段,同时思索:围绕书写了哪些事?诗人为什么要这么说?

  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你喜欢牛汉的父亲吗?为什么?同时提前学生注意乔元贞的父亲,在研讨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问题:同是做塾师,为什么乔元贞没跟着父亲去读书呢?这个问题应该是备课前没有注意的问题,此处体现了徐老师的灵活,她于是引导学生读课文,看看文章介绍了几位老师,尤其注意阅读乔元贞父亲肖像描写的那一段,同时思考“弄不成”老师为什么弄不来其他两本教材?

  经过研讨,加上老师的点拨,最终明确:当时社会经济极端落后,社会上有“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的说法,乔元贞的父亲身为塾师,却连自己的孩子的书本都买不起!牛汉的父亲作为一名老师,曾经评价过乔元贞比牛汉有出息,但乔元贞的出息却是一辈子走街串巷卖小食品!这能说明什么?!此时再结合当前“两免一补”以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说起,让学生反思,应该珍惜在校期间的学*机会。当然捎带也要说明,导致乔元贞的出息,一方面源于没有再读书,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当地的经济极端落后贫穷。

  3、单梅老师: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写的一篇散文随笔。作者通过对“第一本书”的故事的追叙,写出了自己对20世纪初*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苦难生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牛汉对自己小时候读到的第一本书的情愫也是如此,尽管这只是''''一本简单的一组画'''',曾经凄惨地''''简直是一团纸''''。但沉淀在心底,随着岁月的牵扯却不断地酝酿着。这份体察和感受对人的启发和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生活年代的久远,今天的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其中的甘苦和蕴含的意义。为了让生活在阳光下的学生能认识这份生活,感悟这份生活,从中获得情感上的教益,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徐老师安排了几个教学环节,达到了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苦难教育和情感教育。①筛选信息,感受作者对''''第一本书''''的独特情怀②研读文本,感动温情③认识生活,思考人生

  4、高超老师:

  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筛选信息这个环节,就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从内容上整体感知,了解“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其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所以在复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从中感受生活的苦难。

  苦难的生活是牛汉心中抹不去的沉重记忆,而在这记忆里有值得牛汉崇敬和赞美的,那就是来自于人间的温暖和友情,还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乐——人与狗合演“双簧戏”的情趣。这里是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色,激发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因此,在此环节中,徐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动故事中的温情。

  5、胥明豪老师:

  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学生体会生活的苦难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珍惜今天的学*条件和生活条件,激发学生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这是学*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徐老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完成了这个任务。

  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我们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用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自我的解读这样的弊病。阅读教学中要改变的学生的学*方法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化的自我阅读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现实中,缺乏自我体验的能力,抓住阅读权不放。这一点在徐老师的这节课上体现的不错,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很多。

八年级下语文听课记录2

  我以前没教过语文课,这也是第一次主评语文课,说实在的还是摸不到门道。本来准备请赵老师拿我们班先试上一下,这样我也能早点准备一下评课稿。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上,我自己上了。这一次我主要就拿赵老师上的课和我上的这一节课,对比着评。不到之处,还请见谅。

  《第八次》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外国历史故事,叙述了古代苏格兰王子布鲁斯英勇抗击侵略军,但屡战屡败,几乎丧失了信心。后来看到蜘蛛结网,受到启发,振作精神,经过第八次战斗,终于赶跑了侵略者,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赵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这一理念。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之处:

  1、在课堂上,始终强调朗读。

  我一般只会在第一课时注重让学生朗读,而且在词语方面可能更注重字义的理解。而赵老师的课堂从始至终始终强调朗读,而且是有感情的朗读。比如一开始的几组词语,赵老师也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的课文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课上练读,指读。小学生大多喜欢朗读,在喜欢别人声情并茂的朗读的同时,又害怕自己没有机会读,或没有别人读得好,赵老师并没有一味的请好的学生朗读,而是把机会也留给了那些不擅长朗读的学生。这样每个学生完全可以够的着,从而激发了他们读的欲望。照顾了学生间的差异。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如果我们无法创设一种情景让他尽情“散发”,那么无疑会抑制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在本课的教学中,赵老师让学生在课文的情景中,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来思考、来表现。布鲁斯的军队七战七败,他自己负伤后,也几乎失去了信心躺在那里唉声叹气,在体会了几个重点的字词:唉声叹气、几乎等以后,赵老师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一下布鲁斯会怎么想,充分让学生发言。这样,学生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3、感悟从“补白”中来。

  让学生抓住“空白”进行角色体验。有时为了追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课文往往有意识地留出空白。这些空白正是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的好材料。课文的最后一段便是如此,让学生想象布鲁斯王子是怎样动员那些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来参加第八次抵抗的。学生进入了角色,也就进入了课文的情境,学生对课文会有比较深刻的领会。角色体验促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化的表演、个性化阅读和理解提供了展示的舞台。那几个学生的演讲确实能让人觉得热血沸腾。我觉得,这样做是符合学生“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思想的。

  4、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我上课时,理解课文要么是一句一句理解,要么就是学生自读课文以后,说说感想。赵老师却采用的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比如蜘蛛结网,一次、两次……一直到七次,让学生在读得过程中体会到“累”了,让蜘蛛结网就更累了(补充句子)。又如把蜘蛛和布鲁斯王子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看听课笔记)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为什么布鲁斯王子感动了。

  5、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赵老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和思考,获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另外,赵老师在每一段之间的过渡、连接以及课外知识的拓展也是非常值得我学*的。

  今天能听赵老师的这一节课,真得让我受益匪浅。

八年级下语文听课记录3

  1、王少伟老师: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教学需要2个课时。而且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在这篇文章的两个重点中,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是叙事线索,学生比较好把握,所以胥老师把攻克“感受藤野先生高贵品质”这一重点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易到难的掌握本文的两个重点。教学效果明显,值得借鉴。

  2、徐利娟老师:

  我始终认为课堂要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课堂,真正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胥老师设计的中心问题促使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这样就很好,值得我去学*。但要领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感,课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就必须让学生通过朗读获得体验。

  3、奚新燕老师:

  本课是在学生恍然大悟的感慨声中结束的。

  总体来说,胥老师对于本课的设计及实践是非常好的,因为纵观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加之本篇幅较长,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住学生。应如何短时高效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胥老师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事例的分析,让学生对事例自行剖析,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这样,就实现了难文浅教,使学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加上关于文章的线索之争是学生自发的,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解答后的收获可以从恍然大悟的感叹声中听出,这也正是我所追求的。

  4、赵长兵老师:

  初二学生已基本熟悉了鲁迅的写作风格,学生对本课的学*有了思想准备,所以学*中虽然还是有些说法一时难于理解,不过因为在思想上有了认识,总体来说,在胥老师的指点下还是能读懂本文。

  ①教学设计过多的考虑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有些急于呈现一节优质课,对学生的知识接受、学生的理解能力考虑太少,所以课堂容量太大,知识点的落实不好,课堂上变成我引领学生,而没有尊重以学生的主体的地位。

  ②在教学过程中些着急,对于孩子问题的回答没有做出正确的评价,缺少激励性的语言。

  ③不能立足于学生,给学生思考时间,也没有给学生沉淀知识的时间,所以感觉每个知识点的完成,没有*时课堂上学生给我的“老师,我们会了”这种感觉

  5、单梅老师: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回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篇散文,文中除了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外,还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教学本文时,胥老师将学*目标定为两个方面,一是了解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二是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厚感情以及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为此,胥老师将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通过四件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厚感情;第二板块,通过地点的转换,引导学生探究鲁迅先生的心路变化历程,学*鲁迅先生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第三板块,结合课文最后一段和拓展训练,将一、二板块融合,升华主题灵活处理了文本,做到了长文短教,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6、高超老师: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两点需要改进:一是师生沟通有余,生生合作不足师生*等对话,课堂气氛和谐,可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表现欠佳二是拓展升华环节时间较紧,处理欠佳,收尾显得有些仓促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求索”,力争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7、翁杏艳老师: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提到了几类人,而按国别来说也就是日本人和*人。

  日本人中有他的医学院的同学,本能的认为*是弱国,*人也是低能儿。对于弱国的外国人充满了怀疑和侮辱。同时也有像藤野先生一样的日本人,真心的研究专业,不以国别划分人,同时认为文化无国界,有着较高的人文关怀。

  *人,在鲁迅的笔下好像种类更多。先是让人鄙夷的清国留学生,无所事事。还有愚昧的无知的国人。

  我想在鲁迅心中,藤野先生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先生,不仅是文化的传授者,更是鲁迅先生在异国心中的温暖。同时也是一个高层次的人。所以每当他看见先生的照片的时候,就更能坚持的走下去。

  胥老师这节课给学生精神上很多启示,很好。

  8、吴婷婷老师:

  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加之本文篇幅较长,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住学生。应如何高效地完成授课任务,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呢?胥老师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做的:

  首先,长文短教。将此文压缩为两课时,即:一课时分析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一课时领会鲁迅的爱国之情。

  其次,难文浅教。从分析事例入手,引导学生领会鲁迅的爱国之情,降低理解主题的难度。

  这两点设计是在研读课文,抓住典型事件,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的。抓住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才实现了长文短教;巧解线索(两条线索),才实现了难文浅教;由浅及深,深入浅出地从微言看大义,让学生领会文章的精髓。

  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又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师点拨到位,学生探究深刻,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八年级下语文听课记录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八年级下语文听课记录 (菁华3篇)(扩展1)

——八年级下语文听课记录 (菁华3篇)

八年级下语文听课记录1

  1、单梅老师:

  本文节选自《胡适自传》,自传式的语体特点和极有分寸的语言,让读者觉得仿佛在和一位谦谦君子拉家常。从他朴实而又饱含真情的语言中,了解到一位具有优秀品德的母亲,了解到母亲以迷人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儿子,了解到儿子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八年级的学生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逆反心理较重,往往把母亲的嘱咐当成唠叨。借助这篇美文,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明确自己的一切都来自母亲。鉴于以上两点,奚新燕老师确定如下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①深入走进文本,读懂母亲的优秀品格,读懂母亲的爱子之心。

  ②理解作者借典型经历和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的方法。

  ③品味文章语言,从中领悟母亲对儿子的深远影响。

  2、徐利娟老师:

  我来说说“赏析语言,感悟母亲”这个环节。

  ①学一学

  老师教给学生两种方法,比较赏析法、联系语境法。

  运用比较赏析法学读末段,老师分析“如果”句,给学生一个抓手。奚老师让学生去掉“如果”读一读品一品,再保留“如果”读一读品一品,让学生体会带有“如果”表现出的那种谦虚的语气,文如其人,使学生从字里行间窥见人物品行。

  运用联系语境法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哭”,这个问题学生自己就能分析。

  ②赏一赏

  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赏析语言。既有助于学生了解母亲的的性格特点,又有助于学生体验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加深了对文章自传体语言风格的认识,那就是朴实而又饱含真情。

  3、高超老师:

  我想就两个片断谈谈这节课的小小遗憾:

  片断(一),在引导学生品读“母亲与家人相处时,作者感受到什么?”这一环节时,第一位学生就一下子把母亲的性格全说出来了。情急之中老师就说了一句让他坐下。为了让课堂能沿着自己的预设进行下去,便请了另一位学生谈母亲一方面的性格,并没有让第一位学生具体地谈谈自己的感受。这应该是一位语文素养很高的学生,但是正是老师的一个小小举动可能打击了这个学生的积极性。

  片断(二),在进行“用文中5—7段的相关内容仿照例句,说出胡适的心声。”这一环节时,站起来两个学生都用8—12段的内容来回答,很明显学生对这一环节的要求没有明确,然而课堂上因为急于赶时间,并没有引导学生回到前一部分进行重新的思考,而是寥寥带过,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在这一环节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有一点点遗憾。

  4、卞于靖老师:

  奚老师在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学生们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和参与热情,尤其是针对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时,学生们的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这堂课,似乎就要圆满结束了。但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能力,奚老师我进一步把问题拓展延伸,问学生:“文章在结尾写到‘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对于前一个问题,学生们的回答依然是那么积极、热烈,但对于后一个问题,便戛然而止。于是教者让学生们互相交流,然后再汇报,但结果还是不*人意,发言的人只有寥寥几个,而且形成的答案跟课本的雷同。下课铃响了,教者又布置学生们回去练笔完成。由此也可以见到教者的课堂机智和灵活。

  5、袁辰琼老师:

  为了激发学生自觉地阅读文章的兴趣,奚老师深情地说:大家公认成为伟人不易,而我觉得*凡更难。母亲就是*凡与伟大的结合体。母亲真是一本永远也读不透的书。夜深人静之时,请撷一轮清辉,读几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吧。大屏幕多媒体展示推荐的文章:三毛的《守望的天使》、*的《我的母亲》、王恒绩的《疯娘》、韩静霆的《母爱是船也是帆》

  这四篇文章都是写母亲的,目的是潜移默化的教给学生用类的眼光解读文章,同时比较同题材文章的不同写法。这样的拓展阅读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八年级下语文听课记录2

  1、奚新燕老师:

  就卞老师这节课,我准备谈三点:

  ①分析一篇文章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方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减轻学生的阅读压力。特别是比较长的文章,如果让学生在读之前不及时的从文章的题目中捕捉到正确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感知。

  ②语文课堂上要重视朗读的训练。新课改中体现了教师要精讲,对于学生来说,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的课堂活动,我认为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来说最有效的课堂活动,就是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中精美的句子,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读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这一点卞老师做的非常好。

  ③文中留给学生拓展的时间少,比如:我们应该如何做,做一个环保人士,让大家找,我想:对同学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这个时间有点短。

  2、吴婷婷老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八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01年度*最佳报告文学。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卞老师用她的智慧引导学生去深刻思考了这些问题,非常的好。

  3、翁杏艳老师:

  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很有意义的环节:探究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从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卞老师通过阅读二则新闻的内容,导入“生态环境”这一话题,然后重点讲析课文“盲目”一词的深层含义,让学生明确: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接着用多媒体展示两组画面,开拓文章主题:一组:青海湖一组:沙漠化最后提出两个问题:①从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②让学生谈谈:假如你是当年新疆建设兵团的司令,你怎么规划塔里木河流域的开发。

  设计此项步骤的目的:①了解罗布泊消亡的深层原因。②通过假想训练,促进阅读理解。③通过多媒体画面展示,开拓文章的内涵。④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4、徐利娟老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卞老师确定了切实可行的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读、说和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放在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难点是探究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从中总结教训。

  通过师生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基本达成了上述的学*目标。

  5、袁辰琼老师:

  本文浅显易懂,饱含感情,适合学生自读。八年级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批受益者,接受的是新课程理念,他们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初中语文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学生也基本*惯了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方式,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应该可以通过小组互助合作的形式顺利完成。以上这些在这节课上都有所体现。

八年级下语文听课记录3

  1、徐利娟老师: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良好的学*和使用语言的*惯。从这些方面出发,袁老师选择了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自学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2、卞于靖老师: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为同乡马君则写的赠言。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的中的艰难经历和学*态度,旨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刻苦攻读,以其学有所成。袁老师在这节课上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历史地辩证地认识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感悟当今中学生应怎样尊师重教、刻苦学*。对学生的做人进行教育,学生获益匪浅。

  3、王少伟老师:

  从教师方面来说,主要是选择能对学生的学*方向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中的疑难的教法。从学生的方面来看,首先是要学会自主学*。无论是课前的预*,还是课上的思考、回答。这些都要求每个学生能独立完成大部分的学*任务。其次是合作学*与探究学*的方法。对于疑难问题或者是开放性问题,要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去解决。


八年级下语文听课记录 (菁华3篇)(扩展2)

——八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 (菁华3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1

  1、王少伟老师:

  《我的第一本书》是现代诗人牛汉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叙述了60年前第一本书的故事,由此引出父子之间以及同学之间浓浓的情意,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而又苍凉的生活境况,带给我们的还有诗人对生活的那份独特感受。虽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文章内容却值得人们深思。

  上课伊始,徐老师就围绕文题设计了如下内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谁还能清楚地记得读过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呢?现代著名诗人牛汉写过一篇回忆性文章《我的第一本书》,谁能告诉大家,牛汉的第一本书指什么?是怎样的一本书?为何60年后仍然让诗人念念不忘?这几个问题的设置,一方面以此检查学生的预*情况,另一方面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快速引出课题。效果不错。

  2、赵雷老师:

  我来重点说说徐老师的第二个教学环节,研读课文深入探究。学生在朗读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简介卜老恩的《父与子》,因为这是一组漫画,围绕慈父与稚子发生的一系列忍俊不禁的小故事,表达善良与爱的主题。之所以简介这组漫画,源于课文“可是这一本却是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老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对此徐老师抓住“酷似”二字,引导学生朗读第二至第十自然段,同时思索:围绕书写了哪些事?诗人为什么要这么说?

  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你喜欢牛汉的父亲吗?为什么?同时提前学生注意乔元贞的父亲,在研讨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问题:同是做塾师,为什么乔元贞没跟着父亲去读书呢?这个问题应该是备课前没有注意的问题,此处体现了徐老师的灵活,她于是引导学生读课文,看看文章介绍了几位老师,尤其注意阅读乔元贞父亲肖像描写的那一段,同时思考“弄不成”老师为什么弄不来其他两本教材?

  经过研讨,加上老师的点拨,最终明确:当时社会经济极端落后,社会上有“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的说法,乔元贞的父亲身为塾师,却连自己的孩子的书本都买不起!牛汉的父亲作为一名老师,曾经评价过乔元贞比牛汉有出息,但乔元贞的出息却是一辈子走街串巷卖小食品!这能说明什么?!此时再结合当前“两免一补”以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说起,让学生反思,应该珍惜在校期间的学*机会。当然捎带也要说明,导致乔元贞的出息,一方面源于没有再读书,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当地的经济极端落后贫穷。

  3、单梅老师: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写的一篇散文随笔。作者通过对“第一本书”的故事的追叙,写出了自己对20世纪初*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苦难生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牛汉对自己小时候读到的第一本书的情愫也是如此,尽管这只是''''一本简单的一组画'''',曾经凄惨地''''简直是一团纸''''。但沉淀在心底,随着岁月的牵扯却不断地酝酿着。这份体察和感受对人的启发和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生活年代的久远,今天的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其中的甘苦和蕴含的意义。为了让生活在阳光下的学生能认识这份生活,感悟这份生活,从中获得情感上的教益,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徐老师安排了几个教学环节,达到了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苦难教育和情感教育。①筛选信息,感受作者对''''第一本书''''的独特情怀②研读文本,感动温情③认识生活,思考人生

  4、高超老师:

  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筛选信息这个环节,就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从内容上整体感知,了解“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其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所以在复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从中感受生活的苦难。

  苦难的生活是牛汉心中抹不去的沉重记忆,而在这记忆里有值得牛汉崇敬和赞美的,那就是来自于人间的温暖和友情,还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乐——人与狗合演“双簧戏”的情趣。这里是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色,激发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因此,在此环节中,徐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动故事中的温情。

  5、胥明豪老师:

  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学生体会生活的苦难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珍惜今天的学*条件和生活条件,激发学生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这是学*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徐老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完成了这个任务。

  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我们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用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自我的解读这样的弊病。阅读教学中要改变的学生的学*方法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化的自我阅读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现实中,缺乏自我体验的能力,抓住阅读权不放。这一点在徐老师的这节课上体现的不错,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很多。

八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2

  《记承天寺夜游》

  (一)精心设计导语,走进苏轼。

  (二)出示学*目标

  1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 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能当堂背诵全文

  (三) 学*方法指导

  自读课文,“三看一查”,顺畅诵读。 尝试翻译全文,共同完成语文学*。

  (四) 探究 合作 交流

  1.作者为什么要想着夜里去承天寺游玩?他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2.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五)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

  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六)教师小结。

  运用纲要信号简洁明了的将文章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知识的巩固、积累和运用

  (七)当堂背诵课文。

  (八)作业

  教师能让学生在理解中背诵,逐步掌握本文的重点、难点,但气氛少活泼。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固定用法,能一定程度上自译成文。做到讲练结合,联系疏通新旧知识,分析精当。

八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3

  1、王少伟老师:

  《我的第一本书》是现代诗人牛汉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叙述了60年前第一本书的故事,由此引出父子之间以及同学之间浓浓的情意,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而又苍凉的生活境况,带给我们的还有诗人对生活的那份独特感受。虽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文章内容却值得人们深思。

  上课伊始,徐老师就围绕文题设计了如下内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谁还能清楚地记得读过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呢?现代著名诗人牛汉写过一篇回忆性文章《我的第一本书》,谁能告诉大家,牛汉的第一本书指什么?是怎样的一本书?为何60年后仍然让诗人念念不忘?这几个问题的设置,一方面以此检查学生的预*情况,另一方面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快速引出课题。效果不错。

  2、赵雷老师:

  我来重点说说徐老师的第二个教学环节,研读课文深入探究。学生在朗读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简介卜老恩的《父与子》,因为这是一组漫画,围绕慈父与稚子发生的一系列忍俊不禁的小故事,表达善良与爱的主题。之所以简介这组漫画,源于课文“可是这一本却是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老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对此徐老师抓住“酷似”二字,引导学生朗读第二至第十自然段,同时思索:围绕书写了哪些事?诗人为什么要这么说?

  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你喜欢牛汉的父亲吗?为什么?同时提前学生注意乔元贞的父亲,在研讨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问题:同是做塾师,为什么乔元贞没跟着父亲去读书呢?这个问题应该是备课前没有注意的问题,此处体现了徐老师的灵活,她于是引导学生读课文,看看文章介绍了几位老师,尤其注意阅读乔元贞父亲肖像描写的那一段,同时思考“弄不成”老师为什么弄不来其他两本教材?

  经过研讨,加上老师的点拨,最终明确:当时社会经济极端落后,社会上有“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的说法,乔元贞的父亲身为塾师,却连自己的孩子的书本都买不起!牛汉的父亲作为一名老师,曾经评价过乔元贞比牛汉有出息,但乔元贞的出息却是一辈子走街串巷卖小食品!这能说明什么?!此时再结合当前“两免一补”以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说起,让学生反思,应该珍惜在校期间的学*机会。当然捎带也要说明,导致乔元贞的出息,一方面源于没有再读书,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当地的经济极端落后贫穷。

  3、单梅老师: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写的一篇散文随笔。作者通过对“第一本书”的故事的追叙,写出了自己对20世纪初*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苦难生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牛汉对自己小时候读到的第一本书的情愫也是如此,尽管这只是''''一本简单的一组画'''',曾经凄惨地''''简直是一团纸''''。但沉淀在心底,随着岁月的牵扯却不断地酝酿着。这份体察和感受对人的启发和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生活年代的久远,今天的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其中的甘苦和蕴含的意义。为了让生活在阳光下的学生能认识这份生活,感悟这份生活,从中获得情感上的教益,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徐老师安排了几个教学环节,达到了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苦难教育和情感教育。①筛选信息,感受作者对''''第一本书''''的独特情怀②研读文本,感动温情③认识生活,思考人生

  4、高超老师:

  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筛选信息这个环节,就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从内容上整体感知,了解“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其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所以在复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从中感受生活的苦难。

  苦难的生活是牛汉心中抹不去的沉重记忆,而在这记忆里有值得牛汉崇敬和赞美的,那就是来自于人间的温暖和友情,还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乐——人与狗合演“双簧戏”的情趣。这里是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色,激发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因此,在此环节中,徐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动故事中的温情。

  5、胥明豪老师:

  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学生体会生活的苦难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珍惜今天的学*条件和生活条件,激发学生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这是学*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徐老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完成了这个任务。

  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我们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用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自我的解读这样的弊病。阅读教学中要改变的学生的学*方法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化的自我阅读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现实中,缺乏自我体验的能力,抓住阅读权不放。这一点在徐老师的这节课上体现的不错,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很多。


八年级下语文听课记录 (菁华3篇)(扩展3)

——八年级下历史工作总结 (菁华3篇)

八年级下历史工作总结1

  随着期末学业考试的到来,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也即将划上句号,回顾本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本期所做的主要工作

  1、贯彻教育方针,学*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经常阅读学*新课标和教学专业知识,体会其中的内涵与要求,并结合教学实际,转变教学观念。

  2、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兴趣,改进教学方法。

  (1)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营造师生*等、互助合作、共同探究的教学氛围。认真创设历史情境,让历史贴*学生、贴*生活。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4)历史教学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历史书籍。

  3、关心、了解、爱护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帮助学困生树立学*的信心。

  本期通过各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加强师生沟通,开展赏识教育。及时反馈信息,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耐心细致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积极引导学*上有困难的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历史学科能力,不断进步。

  4、利用各种辅助教学手段,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设备,如投影机、幻灯片、录音机、影碟机等辅助历史课堂教学,增强直观效果,提高学生兴趣。

  5、积极开展活动课教学,通过活动竞赛,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例如,开展了学唱和欣赏历史歌曲,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历史小论文写作、改革开放后家乡的新变化调查活动、寻访历史人物和历史遗迹、观看历史题材影片等历史外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

  6、扎实认真抓紧、抓好历史常规教学工作。

  做到开学有计划,期末有总结,课课有教案。*时,认真学*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结合实际写好教案。尽力上好每一节课,向45分钟要质量。课后,及时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总之,这个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圆满完成。教学有收获,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教学质量还不太理想,与先进学校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今后,应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八年级下历史工作总结2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级2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一、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二、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学困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三、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

  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四、认真批改作业和试卷: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试卷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通过努力,大多数学生基本掌握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中都取得优异的成绩。当然在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比较多,这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八年级下历史工作总结3

  本学期我担任中学八年级的历史工作教学。由于历史是中考必考科目,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和教科研理论学*.学*笔记达4000字左右。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态度,学*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积极参加历史教研室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5、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优质课评比活动。听课节数达20节左右。

  6、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活动,如

  (1)、历史人物访谈。

  (2)、交流历史学*方法、经验。

  (3)、历史专题报告会。

  (4)、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

  (5)、学*方法,复*方法指导。

  (6)、社会生活情况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8、努力开展课题研究,围绕《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群策群力钻理论,查资料,重实践。

  9、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10、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了学*资源与学生学*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历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四、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伙伴。


八年级下语文听课记录 (菁华3篇)(扩展4)

——八年级下历史教学总结 (菁华3篇)

八年级下历史教学总结1

  在本学期教学工作中我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历史课,就连以前极讨厌历史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

  在各个章节的学*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

  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在网上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七、狠抓学风。

  我所教的两个班,学生比较喜爱该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学*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积极性,开展了学*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风气。虽然大部分同学对该课很感兴趣,学*劲头也浓,只是差生面太大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都很差,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历史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学期,每次月考考试学生的成绩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当然,教学工作作中仍存在很多不足,比如,教学进度过快,课堂提问较少等等,这些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正。

八年级下历史教学总结2

  我们知道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相对低级的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小学时学生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而到了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慢慢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初一学生能够学*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只有充分了解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的起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准确把握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达到这个要求,初一历史教学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教师要依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注意小学教材与中学教材衔接。例如:孔子。学生在小学已学*了“大教育家孔子”,初一的学生不仅要学*大教育家孔子,还要学*作为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孔子是怎样教育学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首先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其次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的学说。再次掌握孔子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这样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二、激发学*的兴趣是引入门道的第一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动机的形成和强化,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这个成功还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例如,提供教坛讲故事。小学的历史学*是以故事形式进行的,初一学生已了解与初中课文有关的一些故事。让学生将小学了解的故事与相关的课文结合上讲台讲故事。每个学生都可通过努力做到。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勇气,还尝到了做小老师的滋味,内心充满成功的喜悦。又如,巧设疑。“思维自惊奇而开始”。惊奇和疑问也是兴趣的渊源,只有学生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去进行探索。学*“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学生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八年级下历史教学总结3

  这个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由于历史是中考必考科目,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和教科研理论学*。学*笔记达__左右。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态度,学*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积极参加历史教研室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 5、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优质课评比活动。听课节数达20节左右。

  6、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活动,如

  (1)、历史人物访谈。

  (2)、交流历史学*方法、经验。

  (3)、历史专题报告会。

  (4)、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

  (5)、学*方法,复*方法指导。

  (6)、社会生活情况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8、努力开展课题研究,围绕《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群策群力钻理论,查资料,重实践。

  9、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10、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了学*资源与学生学*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历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四、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伙伴。


八年级下语文听课记录 (菁华3篇)(扩展5)

——八年级下数学听课记录 (菁华3篇)

八年级下数学听课记录1

  一、回顾、提问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二、新课导入

  求证直角三角形角c=角a ,BC=a,AB=c,

  教师留时间学生自行思考,教师讲解做法。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三、例题讲解

  课本19页例题讲解、20页例题讲解。

  四、课后作业

  *题1.6

  学生活动:

  1、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总结。

  2、学生自行画直角三角形并与教师所做图型进行对照。

  3、学生对于定理的理解与记忆。

  4、例题中困惑的知识点的提出,教师点评。

  学*重点:

  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只需要一条直角边和斜边相等。 能通过定理的简单理解求证三角形全等。

  听课意见:

  本节课设计连贯、容量较少,学生易于掌握

八年级下数学听课记录2

  这节课属于任务型教学,整节课老师与学生关系融洽,互相配合,默契度非常之高。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老师熟悉新课标标准,面向全体同学,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让不同学生有不同发展,同时也以学生为中心,整节课利用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课程。

  这节课属于任务型教学,这节课属于任务型教学,整节课流程流畅,任务直接斜街非常好,学生清晰明白老师的教学流程,学*任务。可见老师的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也看出老师的教学专业素质高。

  除了时间上的不完美,这次课给人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因为整节课有活动在支撑,自始至终的活动教学,梯度有序的学*过程,自始至终的形成性评价,有效的奖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积极尝试,整合教材资源和自编资源,这也体现特级教师的教师魅力,让人不禁佩服赵老师。

八年级下数学听课记录3

  这次有幸听了张老师的《解决问题》一课,反思如下: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在本节课课中,张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比如例题中的团体队形问题、练*中的晨跑问题、家庭中的`垃圾问题、照片问题、春游问题等,学*材料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2、多样化的解决策略。

  在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张老师始终让学生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多种方法的寻找中,加强学生的说理能力,让学生说说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3、练*设计由浅入深,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练*即跑步问题、家庭中的垃圾问题、照片问题、春游问题由浅入深,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灵活性、多变性。学生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选择、去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如最后的春游问题,让学生在寻找哪一种方法更省钱的过程中,寻找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策略。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4、注意开展小组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氛围。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同桌商讨,最后再小组合作解决。在小组学*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别人交流的能力。特别是最后一个旅游问题,学生一开始没有想到买团体票,他们觉得没有到50人,就不能买团体票,通过小组讨论,他们觉得可以加两个老师,最后又想到可以多买两张票来凑足50个人。在小组合作中,他们的思维更开阔了,数学应用能力也更强了。

  但是,我在这里也碰到了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矛盾。我在预设中先告诉学生:老师是免票的。但上课时由于紧张,忘记告诉学生,在反馈时,学生想到可以加两个老师,我本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就加两个老师凑足50个人。但我想着自己的预设,就生硬地告诉学生说老师是免票的,错过了课堂生成精彩的好机会。事后我想了一想,可以在学生说加两个老师,赞同学生的做法后,再次提出如果老师免票的话,怎么办?再让学生思考。这样整节课可能更完善。


八年级下语文听课记录 (菁华3篇)(扩展6)

——八年级语文《登高》说课稿 (菁华3篇)

八年级语文《登高》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登高》选自劳动教育出版社全国中等职业技术通用教材版语文第七单元《古代诗词五首》中的第三首。在缤纷灿烂的唐代诗苑,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花王之一。《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犹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它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充分体现了杜甫的人生情怀和律诗风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中起点的模具、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上的优势有: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敢于表达,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学*兴趣不高、探究能力不强、审美意识欠缺。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能力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念。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悲秋的真正含义,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五、教法、学法分析

  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诗要反复地读”,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的有关重要的信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台*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学生将采用诵读品味法、自主探索法、小组合作法开展学*活动。

  六、教学过程分析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自读课文,信息整合,分组合作,推选代表四步骤。

  首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班级QQ群进行课前预*,然后让学生运用手机、图书馆资料查找跟杜甫相关的知识信息,接着以寝室为单位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最后每个寝室推选一位学生代表作为课堂发言人。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独自登高的场景,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表演诗人登高,引领学生较快地走进文本。

  (二)知人论世

  本环节由学生结合课前预*任务自主完成,设计一个问题: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杜甫。

  回味杜甫漂泊的人生经历和他忠君爱国、心系天下的情怀,引入本诗写作背景。

  (三)、沉浸文本、整体感悟

  在整体感悟环节,以学生自主品读为主。我会紧扣朗诵,发挥诵读传情达意,移情会意的作用。

  首先我会配音听读诗歌,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萧瑟的水墨动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了解杜甫律诗抑扬顿挫的形式美。

  其次学生自由诵读、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再次角色饰演、移情诵读,师生点评,体会情感,要求学生找出诗歌的诗眼。

  (设计理念:通过多种方式的吟诵让学生体会诗人悲壮愁苦的情怀,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分析意象、品味意境

  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领悟情境美。在此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诗人如何写“悲”?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诗歌的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要解答问题,必须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从而明确诗歌的情感。这一过程中可让学生自由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五)、合作交流,探讨情感

  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通过诵读,感受诗中展现的人物形象,在此环节设计一个问题:诗人“悲”什么?

  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命将尽而事业无成。在重阳佳节这天,诗人独自登上高处,面对万里江天,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在悲叹景色之秋,悲叹个人命运之秋时,更加悲叹国家之秋。这一过程,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大多数学生只能领悟诗人从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秋的过程,教师把握教学难点,围绕课堂的核心问题追问“诗人为何而悲”,结合诗人创作背景,以“艰难苦恨”的理解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小我到大我的飞跃,由悲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提升。

  (六)拓展延伸

  秋天是*古代诗人经常吟咏的意象,想一想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关秋天诗句的描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设计理念:体会不同诗人对待秋的不同情感,强化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回顾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

  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八)、作业

  找出《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字数不少于100字。

  七、板书设计分析

  写景: 首联: 风、天、猿 (悲自然之秋)

  渚、沙、鸟

  颔联: 落木

  长江

  抒情: 颈联: 万里、多病、独登台 (悲人生之秋)

  尾联:艰难苦恨、潦倒新亭 (悲国家之秋)

  八、教学反思分析

  在本堂课授课结束后,我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引领学生用多种方式品读文章,让学生沉浸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2、通过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3、由于学生基础不一,个别学生没能深刻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批评指正!

八年级语文《登高》说课稿2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会使我们的灵魂更有深度、广度。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唐朝大诗人杜甫。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杜甫的《登高》。

  一、说教材:

  *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颠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杜甫和李白又以其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唱出了唐诗最美的乐章。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二单元集中选录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的七首诗歌,其中杜甫诗就有三首,这三首诗均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有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而《登高》又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之诗风,极具审美特质。(出示课件一:《登高》的写作背景)

  《登高》写于唐代宗天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当时杜甫流浪到了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都相继辞世。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可唐朝,地方军阀们趁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然一处混乱。在如此之境中,具有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的杜甫,一人拖着病体登高,写下了本诗。

  (出示课件二:登高 杜甫)

  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诗首联起笔扣题,几种景物不以任何关联词语组合在一起,视角由高及低,由远而*,动景和静景相衬,生灵情状对举,构成鲜明生动的意象之美。把人带入一种天高地远、寂寥空旷的意境,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秋意。

  颔联将源远流长的长江与广袤无垠的天地绾接,以时间和空间立体交叉的手法,工稳对仗中创造出了超越现实的博大宏伟、深沉凝重的意境,引发深沉的感慨。

  颈联依然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时空交融写法,流露感情的真实底蕴——一联八意,意意言悲,字字珠玑,如泣如诉。

  尾联以生活细节见长。从侧面,我们看到了在重重悲苦的重压下的杜甫,仍心系人民,心忧国家,这份深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足以让人泣下。

  本诗感情之深厚丰富已让人感喟不已,而四联又皆对仗工稳,(出示课件三)明代擅长音律的诗论家胡应麟称赞本诗为:“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许印芳《律髓辑要》中又做了如下评价:“七言律八句皆对,首句仍复用韵,初唐人已创此格,至老杜始为精密耳。”也难怪它以“律细”而冠绝古今。

  (出示课件四)

  针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还有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要求: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并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出示课件五)

  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生*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能力目标(重点):

  1、培养颂读诗歌的能力。

  2、赏析情景交融,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情感目标(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启迪爱国主义情怀。

  其中,能力目标是教学重点,情感目标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诗是最适于吟诵的。本课主要釆用吟诵法和引导点拨法进行教学;学生则在吟诵和联想描摹中体味理解。

  三、说教学设计

  本课釆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1、导入新课:因课前已印发了资料《杜甫的一生》《杜甫诗歌名句集》,并布置了预*,用猜猜出他是谁的课件导入,既可以对杜甫多一层理性认识,又可以把学生的目光、思想集中在杜甫身上,为下一步的漫谈作者作品做铺垫。

  2、漫谈作者作品:这一环节釆用漫谈的方式完成了知识目标,并充分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

  3、指导诵读理解,走入诗境:这一环节从整体感知到逐联解读入境,从理解到想像描摹,从诵读到体味吟咏,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教给学生四则读诗之法,即知人论世,披词入情,想像入境,感受韵律。同时,指导学生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理解“意境”“沉郁顿挫”“情景交融”等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釆用吟诵法和引导点拨法,以突破教学重点。

  4、课堂拓展: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要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教育,首先应育人,其次才在育才。杜甫崇高的人格,深广的忧思,豁达的心胸,无不可以启开我们的思想之门,情感之闸,尤其是他晚年的作品,更是思想的沉淀,情感的升华,艺术的完臻。因此,我选取了他的晚年作品《江汉》,要求学生诵读想像,描摹杜甫的形象,并寄一语给杜甫,来表达自己的情思。如此,便把学生对杜甫的理解、崇拜等感情内化为自己思想情感的一次累加,潜移默化中启迪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5、小结:这一环节主要对杜甫晚年创作特点作一总结,使学生形成一种整体认识,以便于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视角自读杜甫的诗作。最后以深情的配乐背诵做结,学生可在音乐和文学的双重美感中得以情感的陶冶,也是一次艺术修养得以提升的机会。

  6、作业:为杜甫写一二百字的小传。这既是一次小练笔,又是一次资料、思想、情感的整理,可以说是对本课的一种课外延伸。

  四、总结:

  诗歌是灵魂的声音,是优美的旋律,是人格的净地。有人说:“读诗可以使人巧慧。”我要说,读杜甫的诗,可以使人变得深沉、真诚。

八年级语文《登高》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登高》选自劳动教育出版社全国中等职业技术通用教材版语文第七单元《古代诗词五首》中的第三首。在缤纷灿烂的唐代诗苑,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花王之一。《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犹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它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充分体现了杜甫的人生情怀和律诗风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中起点的模具、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上的优势有: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敢于表达,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学*兴趣不高、探究能力不强、审美意识欠缺。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能力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结

  协作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念。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悲秋的真正含义,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五、教法、学法分析

  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诗要反复地读”,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的有关重要的信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台*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学生将采用诵读品味法、自主探索法、小组合作法开展学*活动。

  六、教学过程分析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自读课文,信息整合,分组合作,推选代表四步骤。

  首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班级QQ群进行课前预*,然后让学生运用手机、图书馆

  资料查找跟杜甫相关的知识信息,接着以寝室为单位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最后每个寝室推

  选一位学生代表作为课堂发言人。

  (设计理念:旨在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提

  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独自登高的场景,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表演诗人登高,引领学生较快地走进文本。

  (二)知人论世

  本环节由学生结合课前预*任务自主完成,设计一个问题: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杜甫。

  回味杜甫漂泊的人生经历和他忠君爱国、心系天下的情怀,引入本诗写作背景。

  (设计理念:为下文的诗歌鉴赏奠定基础。)

  (三)、沉浸文本、整体感悟

  在整体感悟环节,以学生自主品读为主。我会紧扣朗诵,发挥诵读传情达意,移情会意的作用。

  首先我会配音听读诗歌,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萧瑟的水墨动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了解杜甫律诗抑扬顿挫的形式美。

  其次学生自由诵读、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再次角色饰演、移情诵读,师生点评,体会情感,要求学生找出诗歌的诗眼。

  (设计理念:通过多种方式的吟诵让学生体会诗人悲壮愁苦的情怀,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分析意象、品味意境

  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领悟情境美。在此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诗人如何写“悲”?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诗歌的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要解答问题,必须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从而明确诗歌的情感。这一过程中可让学生自由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设计理念:旨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突破教学重点。)

  (五)、合作交流,探讨情感

  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通过诵读,感受诗中展现的人物形象,在此环节设计一个问题:诗人“悲”什么?

  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命将尽而事业无成。在重阳佳节这天,诗人独自登上高处,面对万里江天,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在悲叹景色之秋,悲叹个人命运之秋时,更加悲叹国家之秋。.这一过程,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大多数学生只能领悟诗人从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秋的过程,教师把握教学难点,围绕课堂的核心问题追问“诗人为何而悲”,结合诗人创作背景,以“艰难苦恨”的理解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小我到大我的飞跃,由悲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提升。

  (设计理念:通过思考、合作、点拨、体悟这一逐层深化的过程,完成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达到审美体验的高度。)

  (六)拓展延伸

  秋天是*古代诗人经常吟咏的意象,想一想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关秋天诗句的描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设计理念:体会不同诗人对待秋的不同情感,强化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回顾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

  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八)、作业

  找出《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字数不少于100字。

  七、板书设计分析

  写景:首联:风、天、猿(悲自然之秋)

  渚、沙、鸟

  颔联:落木

  长江

  抒情:颈联:万里、多病、独登台(悲人生之秋)

  尾联:艰难苦恨、潦倒新亭(悲国家之秋)

  (设计理念:主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发展。)

  八、教学反思分析

  在本堂课授课结束后,我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引领学生用多种方式品读文章,让学生沉浸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2、通过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积

  极性。

  3、由于学生基础不一,个别学生没能深刻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批评指正!


八年级下语文听课记录 (菁华3篇)(扩展7)

——八年级语文月考反思 (菁华3篇)

八年级语文月考反思1

  本周我校举行了月考,现就这次月考出现在的一些情况作一点总结和反思。

  从这次考试的试题来看,难度并不大,题目基本出自同步训练,都是以前做过的题目,但是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并不理想。从具体题目来看,答题情况如下:

  第一题:基础积累部分,这一部分学生做的从总体情况来看还算可以,大部分学生能得到30分左右,只有少数学生得分在20分以下。这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时课上学*不注意听讲,不能当堂完全成对字词的掌握。针对出现的这种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中下游水*学生的.管理。

  第二题:阅读感悟

  这一部分一共有两篇阅读文章,一篇来自课内,一篇来自课外。学生对课内阅读答题还算可以,特别是一些好学生,基本不失分,而一些中游水*的学生答题就不够理想了,更不用说下游水*的学生了。这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的不够理想,这也本学期从开学以来很学生出现的一个共病,那就是学*热情的不高,对学*失去了兴趣,许多教师都是有这样的感觉。而第二篇课外阅读学生的答题情况和课内阅读也现的情况差不多。本次考试的课外阅读并不难,文本内容很好理解。但是答题情况不是很理想。

  分析这次月考学生成绩不理的原因,我认为也许有这么几点:

  第一,学生对这次月考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我。

  第二,学生这段时间的学*兴趣从总体来看有所下降,至于其中的原因也许有很多,不做过多分析。

  针对这些原因,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常学*情况的把握,做好学生的日常积累,让学生在*时就把该掌握的问题都掌握了,不要留到期中考试一并处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八年级语文月考反思2

  一个月的时间匆匆而逝,有的是不断的忙碌,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反思,也有很多的困惑。通过月考,发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很多的不足,希望通过对试卷及对自己教学的反思,在语文教学的路途中不断前行。

  一、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积累与运用、文言文阅读、消息知识。学生出错最多的是在文言文上出错很多,主要是有错字及对个别字的翻译和句子的翻译不准确及古诗的填空不正确。选择题出错率更高,学生不能正确理解题目的要求。消息的基础知识及运用错误就更大。

  二、成绩分析

  15班的成绩与16班成绩差距不大,不管是基础知识还是文言文、消息知识的解答都很不尽人意,与其它班级的成绩相比差距更大。而16班的成绩较期末考试大幅度下滑,跌至低谷。

  三、原因分析

  月考结束了,成绩也出来了。我有种抓狂的感觉,心理很堵,很冷,也很燥。一直以来对自己的教学是很有信心的,对自己的教学热情更是我最大的骄傲。通过这次月考,也让我发现了工作中的很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戒骄戒躁,扎扎实实的搞好自己的课堂教学工作,使自己能有较大的进步。

  首先是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总以为语文是熏陶和渐染的过程,或多或少的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特别是对于学*基础差的学生,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还是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有了好的纪律,才可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混杂了不少浑水摸鱼不肯思考和读书的学生,也许我和学生一样,都该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先教好学好最基本的,然后才能够加深和拓展教材的内容;也许是自己的课堂有点务虚了,还是要实实在在的从字词句篇开始,点点滴滴打下基础,至于情感的熏陶,哲理的感悟,美文的享受应该循序渐进。

  其次是还不能很好的转换角色,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不能很好定位。对教材和考点还很不熟悉,不能很好的把握重难点;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中的问题;对学生的指导不够。

  面对那一张张满是红叉的试卷,我有点无力的感觉。一份试卷有70分是考背诵默写的,可是拿60分以上的寥寥无几,我沉默了,我无语了,我真的无法了解现在的孩子们了:他们都在想什么?他们都想干什么?他们来上学是为什么……我有太多的为什么想问他们,没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如何能学好语文!!面对他们四个字可以错三个字的试卷,真的无奈,那些都是说过多少遍,提醒过多少遍的,可是为什么一转眼他们就可以很潇洒的忘了,忘了,没有一丝的惭愧,没有一丝反省的意思。仍旧是一付的茫然,仍然一如既往的开心,他们可知道在他们茫然的表情后面是父母和老师那无奈的苦涩!

八年级语文月考反思3

  一个月的时间匆匆而逝,有的是不断的忙碌,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反思,也有很多的困惑。通过月考,发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很多的.不足,希望通过对试卷及对自己教学的反思,在语文教学的路途中不断前行。

  一、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积累与运用、文言文阅读、消息知识。学生出错最多的是在文言文上出错很多,主要是有错字及对个别字的翻译和句子的翻译不准确及古诗的填空不正确。选择题出错率更高,学生不能正确理解题目的要求。消息的基础知识及运用错误就更大。

  二、成绩分析

  15班的成绩与16班成绩差距不大,不管是基础知识还是文言文、消息知识的解答都很不尽人意,与其它班级的成绩相比差距更大。而16班的成绩较期末考试大幅度下滑,跌至低谷。

  三、原因分析

  月考结束了,成绩也出来了。我有种抓狂的感觉,心理很堵,很冷,也很燥。一直以来对自己的教学是很有信心的,对自己的教学热情更是我最大的骄傲。通过这次月考,也让我发现了工作中的很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戒骄戒躁,扎扎实实的搞好自己的课堂教学工作,使自己能有较大的进步。

  首先是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总以为语文是熏陶和渐染的过程,或多或少的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特别是对于学*基础差的学生,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还是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有了好的纪律,才可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混杂了不少浑水摸鱼不肯思考和读书的学生,也许我和学生一样,都该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先教好学好最基本的,然后才能够加深和拓展教材的内容;也许是自己的课堂有点务虚了,还是要实实在在的从字词句篇开始,点点滴滴打下基础,至于情感的熏陶,哲理的感悟,美文的享受应该循序渐进。

  其次是还不能很好的转换角色,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不能很好定位。对教材和考点还很不熟悉,不能很好的把握重难点;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中的问题;对学生的指导不够。

  面对那一张张满是红叉的试卷,我有点无力的感觉。一份试卷有70分是考背诵默写的,可是拿60分以上的寥寥无几,我沉默了,我无语了,我真的无法了解现在的孩子们了:他们都在想什么?他们都想干什么?他们来上学是为什么……我有太多的为什么想问他们,没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如何能学好语文!!面对他们四个字可以错三个字的试卷,真的无奈,那些都是说过多少遍,提醒过多少遍的,可是为什么一转眼他们就可以很潇洒的忘了,忘了,没有一丝的惭愧,没有一丝反省的意思。仍旧是一付的茫然,仍然一如既往的开心,他们可知道在他们茫然的表情后面是父母和老师那无奈的苦涩!


八年级下语文听课记录 (菁华3篇)(扩展8)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总结汇总5篇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总结 1

  本学期,我担任初二1班和初二8班两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本学期教学工作的主要做法

  1、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进步和提高。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学**惯和学*状态,鼓励孩子,尽可能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2、注重自学和互助的相结合。让孩子在自*时间和课堂自主时间充分进行预*和自主学*。课堂上注重互助合作学*探究,发挥优秀孩子的榜样引领作用,做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3、注重课堂教学实效。精心分析学情,了解孩子的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课堂教学做到重点难点突出,针对性强。

  4、注重学*方法引导。在学*过程中,注重引领孩子总结一些规律和方法性的知识。

  5、认真做好常规工作。积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用好多媒体教学技术。

  6、减轻孩子课业负担。充分发挥课堂40分钟的作用,尽可能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没有自*的时候不布置课后作业。

  7、充分发挥语文笔记本在整理和积累中的有效作用,把日常学*中的重难点和方法技巧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宝贵的学*资料。

  8、认真学*,不断提高教学水*。教学中积极进行听评课学*,学*教研组内老师们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探索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

  二、下学期工作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1、加强写作练*。以周记本为载体,根据训练重点,利用晚自*、练字时间、课堂进行片段训练,并进行重点指导。

  2、课堂上注重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和口语表达训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强化书法练*。注重实效,不定期抽查个别书写差的同学的练*进行面批指导。

  4、发挥大作文的引导作用。重视每次大作文的示范作用,批改好每一次大作文,强化孩子的写作技巧的引导,从质上提高孩子的写作水*。

  5、开展读书活动。利用好图书角、主题阅读丛书等资源,加强课外阅读训练,摘抄阅读笔记,开展读书交流展示等活动,丰富知识,培养语文素养。

  6、做好个别辅导、差生转化工作,对这部分同学分配固定任务,进行有计划的辅导。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总结 2

  本备课组共五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团结协作,积极开展课改活动,在课改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备课组的集体协作

  每周定时定点举行备课组活动,讨论教学工作内容,对教材的重难点进行分析,统一认识,明确教育教学目标,协同工作,收效好。

  二、导优辅差工作

  初二年级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最关键的时期。学生的思想和学*状况在这一时期常会出现分化。为了及早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树立学*的信心,我们本着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指导思想,针对本年段学困生多,学生发展程度极不*衡这一特点,在开学初我们即对各班学生进行摸底、分析,确定导优辅差的对象并定出计划。每周一次的义务辅导活动,得到了学生的欢迎与响应,许多学生的学*热情提高了,学*态度端正了,学*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加强网络班的教学工作

  继续加强网络班的教育与教学工作。经过*两年的教改及实验班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学生的自主与协作学*能力得到了提高。网络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和使用语文电子课本进行自主与协作学*,带给学生的是创新精神、适应能力、与人合作的精神、良好的思维品质、处理信息的能力、道德修养和终身学*意识。它彻底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制,为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位学生带着一双慧眼快乐地学语文。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为了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本备课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讲故事活动、写字活动、提高听力质量活动、课本剧表演、辩论赛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实现了美好情感的自我教育。

  总之,初二年语文教学在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较顺利地完成了,但是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今后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水*而还应继续努力。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总结 3

  本学期,我担任9班和10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本人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普遍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全的知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尊敬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程度和思想觉醒,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是本人这学期的具体做法:

  一、课前筹备:备好课。

  1、认真研究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明确,了解教材的构造,重点与难点,控制知识的逻辑,能运用,知道应填补哪些材料,怎样才干教好。

  2、了解学生学生的兴趣、需要、方法、*惯、学*新知识会有哪些困难,采用相应的预防办法。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控制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二、上课。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固性。同时,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绪,活泼课堂气氛,使学生轻轻松松地学语文。课堂上讲练结合,提问面向全体学生,采用自主答复问题的方式,谁想答复问题的就自己站起来答复,不用举手。为了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设计了课前三分钟演讲,效果还是不错的。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

  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材料,对各种辅助材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剖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涌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积极参与科组教研活动,虚心向前辈门学*,博采众长,提高教学程度。

  总之,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都力争严格要求自己。但仍存在着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仍会一如既往的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最好。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总结 4

  本学期继续担任初二xx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一学期下来,我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充分尊重他们,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对本阶段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学*国家的有关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始终不忘人民教师职责,爱学校、爱学生,关心时事,热爱人民。作为一名教师,我从自身严格要求自己,通过政治思想、学识水*、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不断提高,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在教育行业中不断成长,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工作

  本人今年担任初二xx班的语文教学,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不断学*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业务能力。

  1、尊重学生——是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关键。

  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探究。

  2、明确学*目标——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语文教学最忌千篇一律,容易使学生厌烦。如果千篇一律地字词教学,课文分析,归纳总结,这样既费时又费力,学生学*完一篇课文也不知自己这堂课进步了多少。初二的学生,字词教学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完成。他们有这个能力而且有各自独特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一般字词教学只作为一个检查过程。课文分析看是那一类文体,新的文体传授给新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依据方法自我解决。最主要的是根据教材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水*,解决哪些疑难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课堂才能实效高效。

  3、分层合作——是实现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模式必由之路。

  学生的层次不同,思考的效率不同,往往会造成一些学生怕于思考,懒于探索,依赖别人的思想。教学中如果让好中差混成一个小组,这样好的学生永远成为领头人,成为代言人,而差生永远就在小组中得不到重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行分层分小组合作的方法,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不同小组以不同层次的任务,学生在层次相同,能力相同的情况下有了思考问题的时间,这样就达到了分层次合作的目的,也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挑战性任务。

  4、规范作业——养成良好的学**惯。

  学生学*新课和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要靠一定的作业来巩固提高。通过规范化的作业使学生的思路明晰,条理清楚。养成良好的学**惯。这是新课程标准里的一个鲜明观点,而规范化的作业可以使学生的*惯得以形成。养成学生良好的学**惯。

  5、制定帮教方案——促进学生全面提高

  对个别的学*困难的学生,能悉心辅导,经常面批作业,找出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补漏。例如,自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差生,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教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课堂上,采用多提问,多检查,及时疏导,及时反馈的形式,努力提高后进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同时,在班级中开展互帮互学小组,进行一帮一的学*活动,使学生端正思想,互相学*,互想促进,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氛围。*时,自己还注意两手抓:一方面培养好尖子生,一方面通过尖子生辅导后进生,以先进帮助后进,以好带差,促进双赢效果。

  6、开展课题研究——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在课题研究工作中我所做的工作有:

  1、提高课前准备工作有效性。

  (1)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我在备课时独立钻研,自主备课,自主备课时不但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料、备重点难点训练点,备思路,备教学策略,切实提高备课的质量。

  (2)提高学生预*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预*的方法,并通过课堂训练提高预*质量的达成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题,以教促学。重视预*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入手,学根据预*情况开展教学。

  2、对课堂操作的有效性的研究。

  (1)教学目标:首先,我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情而制定,三维一体的目标落实到课堂有所侧重;其次,我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恰当地调整预设目标和生成新的目标,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也有所侧重;再次,我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自我评估。

  (2)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的促进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就难有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在不同层面上,不断协调和共同发展。课堂中我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3)教学结构:课堂中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新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它包括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我在教学时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比较理性的文章,较适于对文章作粗线条的处理的课文我多采用问题导引法,对比较感性的文章,对文章的精彩细部时我让学生多读,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

  (5)学*评价:学*评价应是完整的评价,包括激励和批评;学*评价应是针对性的评价,既要避免空洞,又要避免机械频繁地评价;学*评价应是发展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指导作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3、对课后反思有效性的研究。

  一方面个人勤思考、勤动笔,养成教学反思*惯。另一方面加强反思的交流与研讨,学*其他老师先进经验,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取得进步。

  三、遵守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成绩已属过去,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总结 5

  本学期工作即将结束,我在这学期的课堂教学中能够渗透新课标理念,不断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在教导处的安排下,深入学*、钻研探究式教学,并作了一定量的理论学*笔记,学*中,获益非浅。能够按照计划完成教学工作,备课及时,作业量适中,批改指导及时具体。根据语文教研组的安排,积极参入语文研修课的上、听、评课,从其他教师身上取长补短,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能够尊重学生,营造民主*等的课堂氛围。本学期教材,除文言文外,大部分课文由学生根据自学的模式自学,教师点拨指导,通过尝试,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学*实践的方法,进一步培养了学*的兴趣。学*过程中,学生在语言上形成了一定的积累,增加了阅读,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当然,学生的阅读面还显得窄了一些,阅读的量还需加大。另外,在作文的训练指导上还有待提高。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一直围绕着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作着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实践,也通过自身的经历深深的感知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精练到位,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高,对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进而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阅读教学来实现的,而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入、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如果

  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呢?然而,对于涉世未深、知识还不丰厚的初中生来说,想让他们直接从文本当中激起阅读兴趣,从而获得知识上的教益,得到美的享受,那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教师在教学之前,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思想上往往是困惑迷茫的,常常不知道作品好在何处,应该学*借鉴什么,即使偶尔有一些美的感受体验,也是凭直觉,无法用言语加以表达,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而教师有效的引领学生领悟文章主旨,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靠的不是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的和探索性的提问,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其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上来看,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没有好处的。

  那么,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首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肤浅,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太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容易挫伤学生学*的积极性,事与愿违。问题的难度应以水*较高的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

  其次,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

  第三,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不受“标准答案”的束缚,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精神。

  第四,科学地确定问题的指向,切忌提“漫谈式”的问题,单求课堂“热闹”,弄的最终不知所问所答是为何而来。

  第五,培养学生生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识,把学生推向主体,很多问题由学生自己生成,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发现问题;当学生的问题提得过多过杂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整合,随着问题的解决,正确对待不断产生的新问题。第六,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鼓励学生不断产生新疑。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效率;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应重视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二:八年级下语文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19/20)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两个班共有学生*百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及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厌学的学生逐渐多起来,但大多数学生学*还比较努力,有上进心。在教学中,我认真教学、创新思想与方法,现将本期的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一、实践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刚参加工作的我反复学*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了解学生,探究教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激发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传统的应试教学课堂是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但忽视了学生学*的动机、兴趣,如何激活学生所需的先辈知识,启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成为课堂教学的难题之一。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把握好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

  二、自主学*,提高学*效率。

  这既是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体现。我在教学中,改变了传统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自主学*过程中提高学*效率。

  三、以阅读教学为重点。

  1.结合亲身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

  2.加强了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地培养。

  4.在借助导读、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四、注重学生学*方法的掌握。从基础入手,再提高学生掌握学*的方法,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学*中得到提高,初步获得了一些语文实践能力。

  五、教育教学不足

  一学期来,在学校领导的悉心指导和关怀下,在同事的大力帮助和鼓励下,在学生的良好配合下,教育教学任务得以完成。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所长进。但我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向我的领导、同事学*,以便在以后的教学有所进步。

  篇三:八年级下语文教学总结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三班语文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细研教材、潜心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同时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由于准备充分,教学效果明显,学生易于接受。

  二、激发学*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讨论、交流、探究等学*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中享受学*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以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之门。

  2、培养积极探究*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有关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空间,我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1、利用早读课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以提高他们的语感

  农村的学生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有的学生回答问题语言不连贯,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这样也制约了他们的阅读及写作能力,所以我对班中这样的学生规定每天早上必须大声朗读20分钟,而且要能学普通话经过这学期,他们虽然还不是很好,但也了明显的进步。

  2、选择美文,让学生感悟理解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美文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四、加强课外阅读、写作和*字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这学期我继续加大训练力度为此,我规定学生每周都要阅读两篇课外文章并写两篇作文(课外文章的阅读要适合初中生),写作训练是每周二、周四各一次,其中一篇写所读文章的读后摘抄感受,另一篇以半命题或命题,或材料自选为主写一篇600作文,有不少学生卷面书写不认真,为了提高他们书写能力,我规定他们每天必须练字,每天一页,每周一交上来所练内容主要是以字帖为主,也可以以抄课文,总之要认真书写经过这么长时间训练,他们进步还真不小。

  五、作业设置合理、批改及时

  在作业设置上,我这学期主要安排了作文两套(分大小作文),同步训练、还有“一周一记”、*字等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我要更加努力的工作,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