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俗的英语作文 (菁华3篇)

首页 / 英语作文 / | 英语作文

传统*俗的英语作文1

  China nation has a strong family concept and always have family reunion in some important days.

  Family Reunion Dinner is an essential custom on New Years Eve. They usually enjoy a big feast this day. And dumpling and fish are must during the Family Reunion Dinner on New Years Eve. Some people will put a coin inside one dumpling. The people who eat this dumpling will be to thought be a lucky guy. The fish could not be eaten out because the fish means extra things by partial tone. And it represents the wish for a prosperous year with abundant and even extra wealth and luck.

  *国家有很强的家庭观念,在一些重要的日子总是有家庭聚会。

  年夜饭是一个重要的*俗在新年前夕。他们通常喜欢一个大宴会。饺子和鱼必须在除夕的年夜饭。有些人会将一枚硬币放在一个饺子。吃这饺子的人会认为是一个幸运的人。鱼不能吃,因为谐音的鱼意味着额外的东西。,它代表着希望与丰富繁荣的一年,甚至额外的财富和运气。

传统*俗的英语作文2

  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for the Chinese people and is when all family members get together, just like Christmas in the West. All people living away from home go back, becoming the busiest time for transportation systems of about half a month from the Spring Festival. Airports, railway stations and long-distance bus stations are crowded with home returnees.

  During Spring Festival, the most improtant days are Spring Festival Eve and the first three days.Many customs accompany the Spring Festival.

  During Spring Festival time, you can see kinds of decorations.you can go to temple fairs and enjoy superb performances of the dances, stilt-walking and amazing acrobatic shows.so i like it .

  春节是*人民最重要的节日,所有的家庭成员聚在一起,就像西方的圣诞节。住远离家的所有人回去,成为最繁忙时间交通系统从春节约半个月。机场、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挤满了回家的海归。

  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天是春节前夕,前三天。春节有许多*俗。

  在春节期间,你可以看到各种装饰。你可以去庙会,享受一流的表演的舞蹈,和惊人的杂技节目。所以我喜欢它。

传统*俗的英语作文3

  My favoruite festival is Mid-Autumn Festival.

  On that day, I can get moon cakes, fruit and many other delicious foods. The moon cakes are round like the moon. They are delicious. They are different inside. On Mid-Autumn Festival I see my elder brother back from work.

  We get together. We talk and watch the moon! How happy we are!


传统*俗的英语作文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传统*俗的英语作文 (菁华3篇)(扩展1)

——传统*俗的英语作文 (菁华3篇)

传统*俗的英语作文1

  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

  People usually decorate the doors and windows with red papercuts.becouse red means good luck.People usually clean house too.becouse they want to sweep away bad luck.Children can get some new clothes or presents from their parents and grandparents.On New Years Eve,family always have a big dinner.Everybody are watch TV and talk.In the midnight,there usually fairworks.On New Years Day,people usually put on their new clothes and visit their femily and friends.

  They usually say Happy New Years Day. The Spring Festival finishes at the Lantern Festival after two weeks.People usually eat a kind of rice dumpling called yuanxiao.It can take people good luck all the year round.

  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

  人们通常用红色的剪纸装饰门和窗户。因为红色意味着好运。人们通常打扫房子。因为他们想要扫除坏运气。孩子们可以买些新衣服或礼物来自父母和祖父母。在新年前夕,家人总是有一大堆的晚餐。每个人都是看电视和聊天。在午夜,人们通常fairworks。在元旦,人们通常穿上他们的新衣服和访问他们femily和朋友。

  他们通常说新年快乐。春节结束在两周后的元宵节。人们通常吃一种叫元宵的粽子。它可以把人们一年四季好运。

传统*俗的英语作文2

  The spring Festival is coming soon!

  The festivel is considereded the most important one for Chinese people. It is on the first day of lunar year. It is also the day of reunion among family members. During these days, people would say "happy new year! or wish you make fortune! to each other. They would also visit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 Children would be given "red packets".

  Children would have more to eat and play than usual.Playing firecrackers is also a popular game for children.

  春节快到了,这个节日被认为是*人民最重要的一个。

  它是在农历年的第一天。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会说“新年快乐!还是祝你好运!彼此。他们也会拜访他们的亲戚和朋友。孩子们将获得“红色packets"。

  孩子会比*时更多的吃和玩。儿童玩鞭炮也是一个受欢迎的游戏。

传统*俗的英语作文3

  There are many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a.

  My favourite festival is the Spring Festival. It is a very important festival for Chinese. Before the festival, people will go to visit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 They usually have a big dinner together and give best wishes to each other.

  Most children in China love this festival because they can play fireworks and lucky money from their parents and relatives.


传统*俗的英语作文 (菁华3篇)(扩展2)

——


传统*俗的英语作文 (菁华3篇)(扩展3)

——三月三的传统*俗 (菁华3篇)

三月三的传统*俗1

  包五色糯米饭

  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打扁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

  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为什么要在三月三采摘荠菜

  荠菜在南方四季都有。如果做菜吃,不论什么时候采摘都可以。但是入药的话,就以农历三月初采摘的荠菜药性最好。

  采药采药,采的就是天地之灵气,所以不管哪一种草药,都讲究采摘时间。不是合适的时间采来的,药效就会大打折扣。三月初的荠菜,开春发出来的第一批嫩苗刚刚成熟,储存了整个冬季的能量,而且初春天气还比较寒冷,生长慢,所以药用价值最高。以后再发出来的就长得快了,药用价值也就下降了。

  吃的荠菜,只采嫩芽。入药用的荠菜,就得用全株,一定要连根一起采摘,根部的药性更强。整株采回家晾干,就可以用一整年了。放一些在厨房的灶台上,还可以避蚂蚁。需要治病的时候,取几株,用开水煮七八分钟,就可以喝汤了。没有条件煮的时候,用干品来泡茶喝,也是可以的。

  壮族三月三的来历

  农历三月初三为我国传统令节,与“上巳节”、“清明节”、“踏青节”等都有密切的关连。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又是重要的歌舞节日,其中以壮族为最。由于是日的活动以对歌为主,故亦称“歌圩节”、“歌婆节”等,亦简称“歌节”。壮族关于三月三日的来历有多种的传说,有说一对青年男女山歌传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未能结合,双双殉情,后世青年为了纪念他们而形成歌节。

  传说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南时刘三组歌声优美,被奉为歌仙,财主们恨她以山歌揭露罪行,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入山谷身亡,后人便在她逝世的三月初三唱歌三天三夜,纪念歌仙。壮族能歌善歌之俗,宋代《太*寰宇记》等即有记载。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

  对歌时男女分别三五成群结队,双方选定后即开始对歌,歌词多为情歌,但由浅入深,所涉极其广泛,在“谈情说爱”的一问一答中歌唱现实生活、历史传说等等。其歌词旧时多为即兴编唱的。现在也有利用传承歌词的。曲调单一重复,但婉啭悠扬。这种对歌往往从傍晚开始,直到天亮,也有昼夜连续歌唱的。在歌圩上,青年男女还有碰彩鸡蛋、抛绣球等*俗。现在,壮族三月三的活动仍然十分盛行,届时有*组织的,更多则是民众自发的。现在的规模较旧时尤大,人如海,歌如潮,蔚为壮观。

  三月三,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三月三的传统*俗2

  1、包五色糯米板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壮人也爱枫叶,认为枫叶能“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利和*安。所以,农历三月三做五色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甚至做五色饭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围的墙脚下,以求驱邪保*安。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3、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传说靖西县旧州古镇,贫穷人家的儿子阿弟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阿秀在一次赶圩时,被镇上一个恶少看上了,要娶阿秀为妻,阿秀以死相胁,誓死不从。恶少贿赂官府,将阿弟判了死刑并关进地牢,等待秋后问斩。阿秀哭瞎了双眼后,开始为阿弟缝制绣球。针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绣球上。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绣球做好了。

  阿秀用变卖了手饰的钱和家中的积蓄,买通了狱卒,见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从身上取出绣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这时,奇迹出现了,只见灵光一闪,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见,等醒来时,已躺在远离恶魔的一处美丽富饶的山脚下。后来,阿秀和阿弟结婚了,生了一儿一女,靠着自已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就是绣球的由来。

  4、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

  5、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对歌前,刘三姐的神像由众人抬着*一周,人们祈求她赐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对歌如意。人们敬完了歌仙刘三姐,争相亮开歌喉,相互对唱,歌声此起彼落。男女老少在这歌圩中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

  6、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铜鼓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曾是传递战争信号、陪葬和祭祖驱邪的器物使用。壮族每逢婚丧嫁娶、乔迁新居和盛大节日,都有打铜鼓、唱山歌的*惯,铜鼓文化已经成为壮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流传在壮族地区的铜鼓舞,表演时,一般是将四面铜鼓挂在村前的大榕树上,由四个小伙子敲击,作为伴奏;前面置一大皮鼓,由一老鼓手双手持棍敲击,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他边敲鼓,边舞蹈,有正面打、抬腿打、转身打、翻身打等各种击鼓动作,节奏由慢到快,反复变化,舞姿灵活敏捷。另有两个小伙,一个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边敲竹筒边舞,另一个拿雨帽为击鼓者扇凉,边扇边舞,三人彼此穿插跳跃,配合自然协调,场面热烈,情绪欢腾。

  7、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三月三的传统*俗3

  包五色糯米饭

  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打扁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

  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为什么要在三月三采摘荠菜

  荠菜在南方四季都有。如果做菜吃,不论什么时候采摘都可以。但是入药的话,就以农历三月初采摘的荠菜药性最好。

  采药采药,采的就是天地之灵气,所以不管哪一种草药,都讲究采摘时间。不是合适的时间采来的,药效就会大打折扣。三月初的荠菜,开春发出来的第一批嫩苗刚刚成熟,储存了整个冬季的能量,而且初春天气还比较寒冷,生长慢,所以药用价值最高。以后再发出来的就长得快了,药用价值也就下降了。

  吃的荠菜,只采嫩芽。入药用的荠菜,就得用全株,一定要连根一起采摘,根部的药性更强。整株采回家晾干,就可以用一整年了。放一些在厨房的灶台上,还可以避蚂蚁。需要治病的时候,取几株,用开水煮七八分钟,就可以喝汤了。没有条件煮的时候,用干品来泡茶喝,也是可以的。

  壮族三月三的来历

  农历三月初三为我国传统令节,与“上巳节”、“清明节”、“踏青节”等都有密切的关连。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又是重要的歌舞节日,其中以壮族为最。由于是日的活动以对歌为主,故亦称“歌圩节”、“歌婆节”等,亦简称“歌节”。壮族关于三月三日的来历有多种的传说,有说一对青年男女山歌传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未能结合,双双殉情,后世青年为了纪念他们而形成歌节。

  传说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南时刘三组歌声优美,被奉为歌仙,财主们恨她以山歌揭露罪行,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入山谷身亡,后人便在她逝世的三月初三唱歌三天三夜,纪念歌仙。壮族能歌善歌之俗,宋代《太*寰宇记》等即有记载。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

  对歌时男女分别三五成群结队,双方选定后即开始对歌,歌词多为情歌,但由浅入深,所涉极其广泛,在“谈情说爱”的一问一答中歌唱现实生活、历史传说等等。其歌词旧时多为即兴编唱的。现在也有利用传承歌词的。曲调单一重复,但婉啭悠扬。这种对歌往往从傍晚开始,直到天亮,也有昼夜连续歌唱的。在歌圩上,青年男女还有碰彩鸡蛋、抛绣球等*俗。现在,壮族三月三的活动仍然十分盛行,届时有*组织的,更多则是民众自发的。现在的规模较旧时尤大,人如海,歌如潮,蔚为壮观。

  三月三,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传统*俗的英语作文 (菁华3篇)(扩展4)

——中秋的传统*俗 (菁华5篇)

中秋的传统*俗1

  食田螺

  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惯。

  吃芋头

  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剥鬼而食之,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可敬。

  饮桂花酒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

  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的传统*俗2

  婺源的中秋,空气中散发着八月桂花的香气,偶尔还有点点蛙叫片片虫鸣,初秋的天气似凉非凉,树叶正是最深绿的时候,小桥流水映衬青砖黛瓦。

  舞草龙灯是婺源乡村庆中秋的古*俗,意在祈福、图吉利。

  草龙灯是由稻草、木棍扎成的一条龙。

  在婺源这样一派恬静的乡野里,男人们拿出祈福用的香灯,插在用稻草、木棍扎成的草龙上。中秋之夜,乡亲们会拿出祈福用的香灯,点燃插在草龙上,长长的草龙灯星星点点,与天空的明月对应,煞是壮观。

  长江以南的皖南,提起皖南,最具代表性的皖南民俗文化当属徽州地区了。同样有舞草龙灯这一*俗。

  徽州舞草龙,最有特色的是歙县洪琴村的舞香龙。全村分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扎成5条香龙,明月之夜作“五龙闹中秋”之舞,很是热闹。龙身围2尺,用稻草捆扎而成,长约30余丈,每隔七八尺用一柄钢叉支撑;龙背上扎草辫。龙头制作很是精致。龙头和龙身的钢叉各由两名壮汉撑举,龙头主领全龙动作。入中秋之夜,龙头灯火齐明,龙身插满篾香,星光遍体。舞龙进入高潮时。鞭炮声震耳欲聋,烟雾弥漫,纸屑纷飞;灯光、月光、香火光交融一片,喊声、笑声、唿哨声一时齐发。五副锣鼓齐响,指挥着五龙表演。五条龙要协调一致,步伐整齐,队形和舞姿造型,都有常规。

  首先是“五龙献月”。五龙依次走圆场,后龙头接前龙尾,顺绕三圈,反绕三圈,盘成圆圈造型,象征亲人团圆。突然一龙昂首斜插入圈中,其余四龙依次紧跟,小跑步,往中心盘旋,逐层叠高,中心龙居于最高点,形成一座层次分明的五龙盘旋塔。稍停片刻,只听唿哨一响,撑龙人回身向后,反尾为首,在紧锣密鼓声中,小跑反盘,美其名为“五龙盘月”。

  然后是“五谷丰登”,五龙各自盘成圆形,其一居中,余者居四角,五圆彼此靠*,象征五个粮囤,同时各自在原地盘旋,一顺一反,重复三次。又一声唿哨,阵势猛然变化为“金龙追龙”。由一龙组成一个小圆,其余的围成一个大圆,前龙头和后龙尾将小圆夹住,小圆就象月亮绕地球一样,既自转又随着大圆圈的龙尾公转,于是,大圆、小圆同时旋转,越转越快,直至小圆公转一周才停。此时,鼓声如滚雷,锣声如急雨,气氛非常热烈。后五龙再度走圆场慢步行进,各自构成“梅花瓣”,然后靠拢,美其名为“花好月圆”,象征人们相亲相爱,美满幸福。

  怎么样,舞草龙这一地方*俗很是热闹吧。

中秋的传统*俗3

  临*中秋,家家都采购好多月饼,用来送老人,我妈妈要回娘家送烧鸡和月饼。有时候带我爸去。未婚的女婿是一定要到岳父母家送礼的,还要比较隆重的礼,因为这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

  那里的月饼,是很大的,表皮不*,俗称赖皮月饼,用蜡纸包着,油汪汪的。馅里有花生芝麻,有碎的冰糖,有红红绿绿的青红丝,送老人的烧鸡也是自己烤的,自己杀鸡,褪毛,煮的时候加大料,一两个钟头。煮完又熏,用红糖放锅底,灶下烧火,架一个铁箅子,放上鸡,盖好锅盖,几分钟就出锅了,红亮亮的,很好吃,是我们当地的特色食品。到了晚上要祭月,在院子里摆小桌子,摆上苹果葡萄月饼什么的,还要摆兔儿爷。兔儿爷是身穿甲胄,兔面人身的泥塑,很有趣,供奉完就是孩子们的好玩具了。

  除了晚宴,早餐午餐也要改善,蒸饽饽、包子,我会揉面,烧火,出锅热气腾腾。除了月饼外,晚上都要举行家宴,菜式很丰富。一家人在院子里赏月喝酒。此时是秋季,正是收成的时候,从这天起开始吃芋头、地瓜、花生、萝卜和雏鸡等,叫做“尝鲜。

  吃完饭,月上中天,分吃供奉的水果和月饼,再吃一点尝鲜,饱的要命,有种富足的感觉。

  而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中秋的传统*俗4

  中秋节,是*的传统佳节,我最喜欢过中秋,因为可以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一边听妈妈讲故事。

  不过今年的中秋下雨了,不能赏月,但我们一家人还是坐在一起吃月饼。记得去年的中秋节,我们一起赏月,那天的月亮圆的像一面铜镜,高高的悬挂在夜空中,照得那个夜晚很美丽。“你看那月亮里面有一个身影在浮动,妈妈告诉我说,”那就是传说中的嫦娥,她是在思念自己的丈夫,所以中秋节是用来表示团员和祝福思念远方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幸福快乐,我点了点头,终于理解了中秋节的意义了。

中秋的传统*俗5

  食田螺

  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惯。

  吃芋头

  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剥鬼而食之,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可敬。

  饮桂花酒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

  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传统*俗的英语作文 (菁华3篇)(扩展5)

——传统*俗作文 (菁华5篇)

传统*俗作文1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形成的,那关于这个节日的*俗你是否了解呢。

  端午节有许多的*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在我妈妈的故乡――三明就有一种“插茱萸”的*俗。

  茱萸是一种草,它细细长长的,又是绿油油的。每到端午节,当地的老人们就会在自家的每一个门的两旁都插上一?茱萸,以求神灵保佑*安。

  有一次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见外公搬来一节长梯,在门的旁边(门框前)架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词,然后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细找这门边的裂缝,等到找到了裂缝之后,再把那一?茱萸草插上去,然后下来。

  我们和外公在远处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门上被我们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风徐徐吹过,门旁的茱萸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身体,好像笑这对我们说“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安的!”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端午节*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随这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少人会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议:大家要保持这种*俗把古老又悠久的*俗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在我们的*有着许许多多古老的传统节日,现在我为大家说说端午节吧!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是我们*十分隆重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前的旧*俗,直到现在人们还在过端午节,它是纪念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了,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还有有趣的划龙舟比赛呢!奶奶在家已经煮好了香喷喷的粽子,打开锅盖满屋都飘着粽子的清香,让我闻得口水直流个不停。我迫不及待地剥开粽子叶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真是回味无穷呀!

  吃完粽子后,爸爸带我去看划龙舟比赛,这里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的可热闹了!比赛开始了,各个队伍都蓄势待发,随着一阵枪声一条条龙舟飞快地划过水面,犹如一支支箭向前飞去。在场的观众们兴奋喊道着加油加油,在为参赛者加油鼓励,参赛者们听了心里充满了信心使劲地划桨,水花到处飞溅。各条龙舟你追我赶的,最后,落后的一号终于追上了遥遥领先的二号第一个冲过了终点,观众们不禁欢呼起来,到处都是一片欢乐的海洋。啊!这真是我最难忘的一天了。

  *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呀!他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还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等着你去找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节日要吃香喷喷的粽子呢?世界上还有几个节日要比热闹的龙舟赛呢?

  没错,只有端午节,一个伟大的节日,一个神圣的节日。说起端午节,还得从屈原的故事说起。

  传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荐能,富国强兵,力主联秦抗齐,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反对,使屈原被谗免去职位,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报国无望,便含恨投江自尽。屈原死后,出国的百姓异常悲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有些渔夫则驾起船只,把事先准备好的粽子、鸡蛋扑通扑通地往江里丢,说是让鱼吃了,就不会咬屈原的尸身。流传至今,便有了吃粽子的*惯。所以过端午节的这天,满街都是卖粽子的小贩,我们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你知道粽子是怎样包的吗?哈,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先用一些新鲜的粽叶包住糯米,在里面放各种配料,然后用线捆扎好。包好的粽子放在锅上蒸,等满屋飘着粽子香的时候就可以吃了。吃粽子的时候,要先把线解开,剥开粽子叶,里面藏着红红的粽肉,升腾着热气,散发着一种特有的粽香,两个粽子用盘子装着,活像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照耀下晶莹剔透,散发着浓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个粽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味道真是棒极了。

  吃完粽子,便来到河堤上观看龙舟赛。在这一天,每个村子都会组织一支队伍,而后拉到涟水河进行比赛。只见碧波荡漾的河面上,五颜六色的龙舟整装待发,队员们个个摩拳擦掌,仿佛胜券在握。而站在岸边的观众比队员们还要紧张,个个屏息凝视着河面。裁判一声令下,一艘艘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飞一般地向前冲去。顿时,河面上鼓声震耳欲聋。一千米的水道上,队员们憋红了脸,咬紧了牙,拼命地划。太好了,我们村的龙舟领先了,因为我们村的队员配合默契,所以龙舟就特别听他们的指令,行动自如。龙舟的身后留下了一条条波纹,原来*静的水面,如布满硝烟一般。尾随在后的龙舟,不紧不慢地跟着,鼓手们也使出了吃奶的劲,使劲地敲,这锣声一声接着一声,清脆而有力。别的龙舟也不甘落后,一边划船,一边和着鼓声,“一二一二”地喊着口令往前冲,那口令里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河面上热闹极了,口令声、锣鼓声、划桨声,汇成了一首激昂雄浑的乐曲,乐曲里有着浓重的端午节的气氛。

  故乡的端午节啊,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爱国精神的一种钦佩。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传统*俗作文2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听到这首儿歌,就让我想起了端午节。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要吃粽子、赛龙舟、悬艾叶、我最喜欢看赛龙舟的比赛了,这比赛并不是为了争谁第一水第二,是为了在观众面前展示他们娴熟的技能与美好的姿态。

  我先来说说粽子吧。粽子是用墨绿色的芦叶包裹着糯米和枣子。煮熟后,剥开芦叶,只见米团里仿佛镶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好看。粽子的的`味道美极了,芦叶散发着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腻。

  粽子还有一个悠久的故事。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屈原一生写过许多著名的诗篇,提出过许多爱国的政治主张,但是君王不采纳。后来君王沦丧,他满怀忧愤跳江自尽。人民还念他,崇敬他。两千多年来,人们把粽子投入江中,当做献给诗人的祭品。——这就是粽子的由来。是的,每逢端午节,人们怎么会忘记伟大的诗人屈原呢?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俗。

  我们*真是当之无愧的文明古国,一个端午节都有如此深厚的意义。

传统*俗作文3

  我的家乡春节的风俗很多,不信你看。

  一到春节,男女老少就都穿着漂亮的新衣,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迎接着新年的到来。每家每户都张贴着红红的对联和年画。到处都敲锣打鼓。小朋友们都去拜年、送贺卡。到了夜晚,处处张灯结彩。有名的店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什么走马灯、官灯、冰灯、纱灯……各式各样。一旁,鞭炮声、擦炮声,响个不停,火箭炮、烟花,火光冲天。出门在外的人,必宁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呢!

  怎么样,我家乡春节的风俗多吧,你想到我的家乡来过年吗?

  我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傣族。傣族又称摆夷族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民居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民居大有不同。傣族的居民建筑以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具或其他物品。傣族人的服饰也很有特色。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女子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傣族的小吃也有当地的特色。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傣族还有许多特色烧烤如,香茅草烤鱼,是一道傣族风味菜。一般先将洗净的鱼裹上味道芬芳的香茅草,然后置于火上烧烤,烤后鱼香四溢。真是让人垂涎挂齿!傣族最重要的节日要数泼水节了,泼水节其实是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清明节前后举行。泼水节的时候,如果被水泼的越湿,被水泼得越多,就代表你收到的祝福就越多。一盆盆水代表着一盆盆的祝福。这就是傣族,它是我国一个传统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

  元宵节,这是一个好日子!一个热闹的日子!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一个令人陶醉的日子!一个令人欢乐的日子!让我们一起来谈论谈论吧!

  先来说说元宵节的*俗吧!有哪些呢?有吃元宵、送花灯、猜灯谜、踩高跷、耍龙灯……好多好多好玩的游戏呢。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猜灯谜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猜灯谜不仅有趣,还可以培养语言能力呢?你们呢?喜欢哪一个呢?

  那么,元宵节有哪些诗句呢?欧阳修的元夕、崔液的上元夜、李商隐的诗曰、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还有李白的……有空一起去欣赏欣赏一下这么多古人写下的这些好诗好词吧!

传统*俗作文4

  *的文化源远流长,传统节日也多得数不清:有中秋节,有端午节,有元宵节……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现在就让我带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下我的家乡玉林在新年的气氛,一起走进玉林人过春节的文化吧!

  过年前几日,我看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大家都在忙得不可开交。原来,过年前家家户户都有“三忙”:一忙,每个家庭都要打扫卫生;二忙,忙着准备所需要的鸡、鱼、肉、蔬菜等,以及春联、香纸、蜡烛等;三忙,准备好“炸”的食品,如白散、苏角等,特别是白散。

  在玉林的大街小巷人人都强着买,爷爷跟我说,白散是玉林的特色小吃,过年必须要吃,因为吃白散是祈福新年吉祥!这圆圆的白散象征着“合家团圆”。鼓起的形状配上吉祥的字样,是在恭祝大家新的一年里“福多、禄多、寿长、喜悦”。现在,这里已经开始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了。

  在除夕夜的晚饭后,我帮爸爸贴春联、门神等,并协助奶奶准备好年货作为迎新春之用。

  在鞭炮声中,我们迎来了鼠年的大年初一。今天长辈们还会派发红包给我们晚辈,所以,我很开心。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围在一起吃大米粉。大碌米粉又称大米粉,像筷子般一样粗细,“碌”在玉林话中是粗圆型物体的意思,与俸禄的“禄”音相同。它被列入了“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呢,重要的是,这样一碗大碌米粉不仅好吃,还寓意着美好的祝愿。

  这就是玉林的春节*俗,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俗作文5

  今天是立夏节,昨天妈妈回家的时候拿了一盒鸭蛋。妈妈先把两个鸭蛋在清水里洗干净,而后把鸭蛋放铁锅里去煮,煮好后用凉水冲洗一下放在桌子上。

  早上,妈妈又给了我一个鸡蛋。我套上塑料袋把三个蛋高兴地放进了书包。

  到了学校,老师说今天下午比赛顶蛋。我左等右等终于盼到了顶蛋比赛。老师说把自己的蛋都拿出来,同学们就纷纷拿出了蛋。我看见同学们带来了鸭蛋、鹅蛋、还有鸡蛋。

  老师又说每个人跟自己周围的同学比一比。我先和我同桌比了一比,我拿起一个茶叶蛋,同桌拿了一个白煮鸡蛋,我们抓住蛋的蛋尖,使劲力气两个蛋相碰,“啪”一声,我的蛋裂出了一个蜘蛛网。我马上又换了一个鸭蛋上场,这次我赢了芸芸、宁宁、烨烨,最后我被刘宁的一个茶叶蛋给顶碎了。

  我们班的烨烨和怡怡都带了一个鹅蛋,老师说让他们俩比一比,看看谁赢谁输。他们两个握紧蛋头,烨烨顿时很紧张。突然全班叫起了加油!加油!加油!女同学为怡怡加油,男同学为烨烨加油,教室里声音震天动地,“啪”的一声,只见烨烨的蛋裂了一个蜘蛛网。怡怡赢了。老师宣布今年的“蛋王”是怡怡。顶蛋比赛快要结束的时候,烨烨说下次要带个蛩龙蛋,硕硕说下次带个鸵鸟蛋,他们的话把全班同学都逗笑了。

  这一天我很开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