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菁华10篇)

首页 / 心得体会 / | 心得体会,培训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1

  新课改在我校实行*一年了,也曾经到外地参观学*,但这次到兴华学校参加全国典型课改经验交流会,真的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参观学*,聆听了专家的讲座,又到班级听了几节随堂课,使我对新课改又有了新的认识。

  听课之后,我发现兴华学校的老师对学生的未来是多么负责与关注,关注他们学*的需要,关注他们发展的需要,关注他们未来的需要。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学。

  从学生那自信的言谈举止、阳光般笑容,发自内心的求知欲中,我感到了兴华学校学生人格的独特魅力。走进每一个教室,你都会看到: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欲望是那样的强烈,对知识的渴求是那样的执著,他们犹如春天的小草对旺盛生命的追求。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

  建立了学*小组,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机制,打造了小组团队精神,营建了积极进取的班级文化氛围,这些都让合作学*的理念落到实处,也使学生的资源共享变成现实。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都有获到成功的机会,成功的体验会激发学生再次获得成功的欲望,这种不断积累一定会产生的良性循环。

  3、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展示。

  课堂上学生高举右手,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同时,学生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实行兵教兵,兵正兵,兵强兵。最后还要检查目标达成的情况,

  4、把课堂还给学生,转变教师角色。

  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在课堂上学生是自己的主人。学生的行为是没有任何的约束,读书时或站或坐,表达是自由的,讨论时你争我抢,争先恐后,思想是开放的,只要围绕主题,可以用任何一种形式来表达。在课堂上我们听到的教学外最多的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人生我主宰"!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学*过程的积极性,既理想又成功,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再次就是在班级里学生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与鼓励。当每一个学生回答完自己的问题时,其他所有同学都必须为回答问题学生鼓掌,表示鼓励与尊重。

  5、把课堂还给学生,构建和谐课堂。

  在他们的课堂上,没有高高在上的老师,更没有滔滔不绝的讲解。这里教师真正成为"导师",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人,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在了解在倾听。在我所听的课上,无论是哪一个班级,教师在课堂上发言的机会总是最少的,学生根本不给教师什么发言的机会,只是下课时听到了老师那三言两语鼓励性的评价。而学生则完全主宰了课堂,他们时而静心思考,时而热烈讨论,时而激烈辩论,时而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而去书写反馈学到的知识。

  6、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主管理。

  通过对班级方方面面的检查和评价,从另一个角度再一次体现了"学生是班级真正的主人"这一理念,人人参与班级管理,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由于"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自学、合作学*的能力。

  总之,兴华学校的新课堂就是"把学*的空间,学*的权利,学*的快乐,学*的自由"都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学生当然将会终生难忘。兴华学校课改的成功经验对我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启发,促使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实施新课改,帮助和指导我积极地搞好新课改。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2

  这次我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20xx版《小学语文新课标标准》培训,通过学*新课程标准,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且还是学生学*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在学*的过程当中,我意识到课改的设想最终要靠教学实践去实现、去完善,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和学生学*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以下我就谈谈自己学*《新课程标准》的体会和感受:

  一、明确新课程标准的深远意义。

  听取专家的讲解,使我清晰地认识到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大致内容。通过培训学*,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小学语文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新增的大部分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对于一个小学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通过学*,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二、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更新教师观念。

  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一方面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三、结合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小学语文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我们只有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把握语文中的主要脉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讲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四、根据新课程标准化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3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專家语文课改研讨会。通过学*,我认识到了课改的必要性、急迫性,初步了解了课改的一些内容。

  新课标规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规定学生扩大知识面,规定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法和学生学*方法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法又要转变学的方法,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法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法一转变,学的方法也随之转变。学的方法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法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思上的教与学方法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热门思想汇报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成长的学*办法,拓宽学*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和探究式学*,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现实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一样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资源和课外学*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遇,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办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办法,希望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有较大的提高。在实践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4

  今年8月,我参加了高中语文课改远程培训,通过学*,有了新的认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去点燃这把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方法、学**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

  二: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发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的改革,需要学校、家长评价观念的转变,需要每一个人思索我们用什么样的评价观念才能有利于下一代更加健康地发展。新教材突出教学方法的转变,让学生在学*知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一开始,就运用亲身体验与亲身实践的新型方式进行学*。在传统的学*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而此次课改中强**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有了与老师*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的学*到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现在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三、转变观念,注重“过程”。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台,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去做:第一、在*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培训后,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5

  经过这几天的紧张的培训,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了心理准备,让我更加充满信心地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

  新课程改革是一种*行为,这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新时期的要求。社会对不一样类型的人才的需求,决定了首先要进行教育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自身的发展的要求。在世界的发展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一层不变的教育模式,教育是社会以展的前提。我们的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高中教育正逐步走向大众教育和普及

  。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系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资料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以人为本的教育,注重每个人的发展是多样化的,可选择的。更强调和注重个性的发展。这次学*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我们的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和伟大意义以及其深厚的内涵。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2、关注学生学*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3.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4.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的过程与方法。

  5.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提议。

  6、为教师教学创造较大的空间

  经过听取先进入新课程改革的省的报告,让我进一步了解到在新课程改革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比如:

  1、教育观念问题,注重学*、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主要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学*。

  2、课时不够,主要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同时也有教材本身的问题。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必须要注意强调知识的选择性。尽量及早通览教材,对高中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禁止在教材的选用上版本的不一样。

  3、对三维目标的落实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本实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要流于形式。

  4、在新教材改革中,很可能会造成教师忽视基本功的现象,主要体此刻

  (1)不认真研究课标。

  (2)不备学生,

  (3)不敢批评学生,盲目赞扬。

  (4)不重视教学设计。

  (5)不重视学生的*惯的培养,甚至导至性格外向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性格内向的学生受到冷落,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等一系列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我们实践中供给了可供参考的资料。让我们进一步休会到教育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次的教育改革都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目标之一,就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方式,学会探究式学*。探究式学*是学生在自主学*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所学*到的知识,谈谈个人粗浅的体会。

  一、*等对话,浓化探究氛围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理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在教学中,当学生*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等的教学观念,构建*等对话的教学*台,使教学"在师生*等的过程中进行"(见"新课程标准"),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这个过程不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以学*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表达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阅读、提问、思考、讨论,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分析者,为成疑难的思考者、研究讨论者,使学生在做学*主人的意识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学*热情去遨游知识的迷宫,以"敢探未探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陶行知语)的胆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寻找适合的答案。基于以上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常用语应是:"想读吗?""想怎样读?""想说什么?""想表演吗?""想知道吗?自己试试看。""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谁来帮帮我?谢谢!"等等,甚至有时候,教师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满足他们想当"老师"的愿望。首先,以合作学*小组(3--4人)为单位,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帮助自学,解决自学过程中碰到的个别疑难。其次,教师解疑,教师向其他小组的同学"请教",由愿作"导师"的学生解疑答难,老师则当"旁听生",在他们讲疑答难的时候,会惊喜地发现他们所具有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极大地出乎教师的想象,同时,也只有给学生足够自由的空间和活动的机会,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交流信息和切磋学问的论坛",探究才能成为现实。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不再像一般教师活动那样,把没有争议的定论教给学生,而是本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的精神,抓住契机,用心制造"问题场",设置一些问题的情境,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

  三、质疑问难,搭建探究*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在学*过程中,有怀疑才会去思索,有思索才会进一步探究,然后才会有所得。另一方面,"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在任何时候都要鼓励学生提问。"(肯尼思.h.胡弗语)比如在学*一篇课文时,我们可先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紧扣教学要求,认真诵读或默读,在阅读感知、思考领悟中圈点勾划,旁批侧注,翻字典,查资料,扫除阅读障碍,在此基础上,再由他们自己提出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开始的时候,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能会带有任务观点,比较肤浅,不着边际,甚至在课堂上招致学生的唏嘘声,这时教师一定要加以鼓励,要善于把握学生们思维火花闪现的瞬间,使它燃起智慧之火炬,久而久之,学生们便具有善于疑的能力,能提出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四、表达交流,展示探究成果

  评价探究结果,具有共享学*成果,激励后继学*的意义。由于学生在探究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对探究的成果也进行了小范围交流讨论,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质疑,对来自各方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探究的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独特的见解,他们内心有着想展示思维成果的渴望与冲动,他们想在展示成果中展现自我。因此,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收益。善于表演的同学,可将文中的精彩片断改编成小品,举行书中人物化妆扮演会;心思细腻,不善言辞的同学可写探究报告,心得体会;善于辞令的同学可进行辩论,以展示思想。在探究成果展示会上,喜欢古诗词的同学朗诵、赏析了古今中外描摹春天的诗文来盛赞美春天。擅长丹青的学生则用手中的彩笔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长于写作的学生则写了一篇声情并茂的文章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这种表达和交流是完全自发的,没有任何的强制色彩和顾忌,表演不分优劣,认识不分高低,理解不分深浅,只要积极交流,积极展示,就给予热情鼓励。在展示探究成果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智慧和能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能落到实处。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天空,让他们用"探究"这一支点去"撬起"整个知识王国吧!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7

  我校于**年全面开始施行高中阶段体育选项教学。依据高中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和我校的场地器材情况,开设了篮球、乒乓、羽毛球、武术、健美操、田径和足球七个运动项目的选项教学。学生在入学伊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条件进行选报项目进行学*。

  听了张金生老师的精辟讲座之后,深受启发,课改不仅仅单从一个大的方向上改进,更要具体到课堂上去,这才是一线体育教师下功夫去做的。根据我校实际总结以下几点:

  1.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五大领域为目标的模块教学方案,开展符合学生需求的多种体育项目,培养健康体育三维观。

  新课程改革只给出了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要达成的学生水*目标,并没有切实给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因此各个地方的学校教学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和地域特征切合实际的开展特色体育项目或者常规教学内容,只要能够把握住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指导方向紧扣五大领域目标,课程内容积极健康都应该成为中学体育教学课堂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2. 模块教学系统化。

  在制定模块教学计划的时候要考虑技术掌握的系统性,不能今天教一个内容,明天再教其他内容,想教什么内容就教什么内容,学生们都学了,结果什么都没有掌握。所以说,不管是一个模块计划,还是高中阶段整体模块计划,都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过程。

  3. 以教材为依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创新教学,开展特色体育。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策略,与时具进;优化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延伸多种运动能力;组织方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耳目一新,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个性,利用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心理快乐;评价体系多元化构建,激发学生练*兴趣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能真正品尝体育的快乐和成功后的自信感。

  4. 加强教师基本功学*,课堂上树立人格魅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及时进行交流学*,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组织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探究能力,具有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和课程设置能力。而且教师一定要懂得教育教学规律熟悉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各个领域目标,具备一专多能的教育教学能力。

  最后,感谢XX市体育教研室的领导!希望多组织这样的学*活动,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上不断充电提高,为河南省体育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请专家老师们批评指正!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8

  我国正面临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过培训和学*,我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新课程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体现了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全新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的核心理念,也是最高层次的核心目标,新课程培养出来的不再是高分低能,而是全面发展的整体的人。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课堂主宰者转向*等中的首*;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向人格培育者;从单向传递者转向多向对话交往者;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建构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

  新课程对教师给了我们教师机遇,同时对我们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必须更新知识结构。新课程内容的出现迫使教师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准确把握任教学科中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存。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必须有开发课程的能力。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充实教材内容。教师还必须发展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学*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为老师独尊的架势,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为此,新课程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是师生的交流、学*过程以及学*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过程中培养学*和做人的品性。

  我认为,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十几年的寒窗苦换来的是一张录取通知书,没有朋友,没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对生活的热情,没有稳定而深刻的兴趣和爱好,这样的学生将来怎样生活在社会中,前途可想而知。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的主人,学*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以上是我在本次培训中的一点点收获和体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实施上我会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我相信,课程改革后一定会培育出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9

  今天是研修的第一天,我先认真学*了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受益匪浅,提出自己的学*心得。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尽管主要任务是要顽强推进教学方式和学*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但是课改是一项综合性改革。因此,在语文学科实施新课标,进行课改中,不论是思想观念上,还是具体操作层面上都发生巨大转变。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

  新课标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不少时候会把教师请下讲台,为学生的学*提供服务。与此同时,还要接受学生对教师服务质量的评判。这种角色意识和授课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标的基础。

  二、围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学*过程和学*方法。

  坚持实践性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8种*惯:

  (1)默读和“速读”*惯;

  (2)圈点批注和做读书笔记的*惯;

  (3),置疑和发问*惯;

  (4)使用工具书和看书下注释的*惯;

  (5)按照先指明X页X段X行再回答问题的*惯;

  (6)分析字结构记忆生字的*惯;

  (7)写完作文先读一遍和修改文章的*惯;

  (8)集体讨论的*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质疑等过程。

  三、走出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坚持多元化教学形式。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将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外出参观、考察、实地测量、现场制作、模拟面试、辩论会、排练节目、座谈会、赛诗会和“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等都将成为语文教学的形式。

  四、教师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谈创作过程和站在读者角度谈学*过程和学*体会,给学生以示范。

  新课标要求 “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将使教师再不能以学生大脑为容器——一味地灌输知识,一味地把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归拢到教学参考书的答案上,甚至强迫学生背答案;而应该以教师自己学*的过程为示范,使学生通过一次次模仿形成学*能力。

  五、突出教与学的互动,教学由实施预案向增加准备如何回答学生现场提出的问题转变。

  课上学生会主动提出的问题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这种现场发散式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这就需要师生间互相尊重、欣赏,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和补充。教师成为学生学*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帮助学生学*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六、讲读和阅读教学以课文为单位和与 “教学单元”为单位相结合”设计、施教。

  目前七年级上册(原初一第一册)课本有30篇课文和6个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 单元,尽管有15篇略读课文,但还要加上自读篇目。如果再沿袭原有教学方法是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新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课文间有较明显的内在联系,可按照教学单元组织学生进行 “求同与求异”的合作、探究式学*。

  七、关注学生的学*兴趣和经验,强调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学生将围绕自己对课文中最感兴趣的部分和知识深入探讨、思考和学*。因此,教师分析课文要突破由“从头到尾抚摩一遍”的教学*惯。要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综合性,通过指导学生首先寻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其写作手法,并强调学生个体的需求和体验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文水*。

  八、批改作文要针具体文章提出指导性修改意见。

  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惯,那种“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层次清楚、语言通顺”颠来倒去的“总批”一去不复返了。伴之而来的是增加眉批,要求教师指出学生的具体文章好在哪里、怎么个好法儿,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九、教师将自觉地完成终身学*的任务,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开放式教学和探究式和讨论式学*,结束了教师凭借一本教科书和一本参考“打天下”的历史,要求教师不但要为学生解答问题,还要为学生提供寻找辅导材料的线索。因此,教师必须建立和实践终身学*,才能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由上可知,教育科研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明显、不可替代。课改最终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这次培训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训,它要求教师全方位地了解教育对象、教育过程。因此,我一定会珍惜这次机会,多向专家请教学*,争取自己在这次学*中取得较大进步。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10

  4天时间里,从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中,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方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合作学*、探究性学*,都是以学生的用心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用心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用心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专家的观点是:“就应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用心,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我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是十分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专家认为,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我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用心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用心、主动、兴奋地参与学*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的潜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我学*的过程,教师也就能够自如地开展教学活动。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得难以驾驭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原因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精彩纷呈的学*活动,还不*惯参与学生的学*过程,观察和探究学生的学*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的认知状况,学生的需要没有真正地被关注。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

  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氛围的创设,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的意愿和动力。然后,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教师除了务必把学生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外,还需精心设计每一次自学的目标、资料,同时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

  总之,在学校的教育改革中,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用心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潜力的提高。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菁华10篇)扩展阅读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菁华10篇)(扩展1)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菁华10篇)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1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我收益非浅,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我收益非浅,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学*与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课改让我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勃勃生机。在这样一种契机下,在不断地摸索探求之中,使我无论是在教学行为上还是在教学意识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课程改革以来,我参加了几次培训,通过学*,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榜样。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建立合理的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将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高亮丽的风景线。

  师生情感关系,从整体上说,目前的状况仍难以另人满意,师生之间的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关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的源泉。优化师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二、上好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性.

  2、奖励激励,提高学*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台,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4、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5、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改进,力求将*的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更新的台阶!

  几天的培训,我的脑海里充斥着新的教学理念及以人为本的教学态度。关注全体学生,放下架子把学生当作朋友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学资源共享成为本次培训的一大收获。通过培训对新课程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但对具体实施仍有一定的困惑,还须在实践中不断学*、总结和反思,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参加类似的活动。

  新课程提出了一些新的课程理念,如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倡导课程的综合化,及以课程管理的“去集权化”等。这些理念对广大教师来说是全新的,在教学实践中没有遵循过的,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师应积极对其做出回应以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传统教育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忽视表现在很多方面。在课程设置上,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课程曾经是必修课程一统天下,学生没有迭择的余地,传统的学校管理的观念和方式有利于控制和效率,但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与传统的课程与教学相比,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键一点,就是新课程能够保障学生的个性化的学生权力的实现,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学*,就是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求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种全新的理念对传统学校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国历来有精英主义教育的传统,追求学业成绩的优秀,追求在考试竞争中打败同伴,脱颖而出,这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教育,它是以牺牲很多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新课程就是从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求得每一个学发展的角度来对学校文化进行重建的,在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为了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有个性的发展。在课程结构上开设大量的选修课,让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自由发展的机会。从而实现个性发展。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2

  走进新课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下,教师务必努力学*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我的专业发展。当然,至关重要的是学*现代教育新理念。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忙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新教材与现行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而且有可选取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惟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去寻找适合自我的学*方式,因此,这对教师的挑战也是不言而喻的。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就应是学生学*的促进者。

  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课追求讲深讲透,一步到位。对精讲多练的理解也有所偏差,认为精讲多练就是把公式、定理告诉给学生,然后相对于公式、定理的应用,编拟出很多题目要求学生做,大搞题海战术,从而使学生理解为学数学就是做题,而做题就是如何套用公式、定理。学生学到的不是数学,而只是解题技巧。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几千年来,教师只是传道者,传统教育认为教师就是把自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而以前大家都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务必有一桶水”、“学高为师”,但此刻这些观念都受到了挑战!不是吗?有的“学富五车”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就是比不上文凭不如自我的老师;有的学*成绩优秀的学生走出校门却比不上“差生”。这是因为现代科学知识量多而且发展快,教师要想在短短几年的学校教育中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况且此刻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他们能够看书、看报、看电视,甚至上网聊天下载信息,“打开窗户看世界”,教师作为学生惟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了,学生不再只囿于课堂。所以现代教师不能再把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激发者、辅导者、合作者、各种潜力和用心个性的培养者,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潜力上,做到“授之以渔”。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去获取自我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数学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潜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仅要思考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潜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学生各种潜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用心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就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过去教师们认为自我的任务只是教书育人,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规范好学生的行为,就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是一名好老师,学生考试成绩好,行为规范好,就是好学生。教育科研被认为是“教育专家”的事情,不主动参与,不愿参与,甚至不想参与,造成教育与研究的脱节,这些皆是片面的错误的做法。这天看来,那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老是“重复昨日的故事”,凭自我固有的经验办事,虽然工作起来“简单无忧”,但缺乏必须的理论指导,却完全是“事倍功半”,等着“专家们”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简单机械地照搬运用确实是不行了。站在教育第一线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更就应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行动研究”,把自我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由“教书匠”成为“教育家”。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就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传统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就是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离开了教科书,不明白教什么;离开了参考,不明白怎样样上课;离开了练*册和*题,不明白怎样去检测学生。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缺乏自主与创新。但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务必在新课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既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3

  今年8月,我参加了高中语文课改远程培训,通过学*,有了新的认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去点燃这把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方法、学**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

  二: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发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的改革,需要学校、家长评价观念的转变,需要每一个人思索我们用什么样的评价观念才能有利于下一代更加健康地发展。新教材突出教学方法的转变,让学生在学*知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一开始,就运用亲身体验与亲身实践的新型方式进行学*。在传统的学*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而此次课改中强**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有了与老师*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的学*到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现在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三、转变观念,注重“过程”。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台,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去做:第一、在*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培训后,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4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我收益非浅,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学*与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课改让我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勃勃生机。在这样一种契机下,在不断地摸索探求之中,使我无论是在教学行为上还是在教学意识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课程改革以来,我参加了几次培训,通过学*,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榜样。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建立合理的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将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高亮丽的风景线。

  师生情感关系,从整体上说,目前的状况仍难以另人满意,师生之间的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关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的源泉。优化师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二、上好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性.

  2、奖励激励,提高学*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台,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5

  在今年暑假开始的新课堂培训中,我认真听取了山西太谷教研室主任张四保同志的讲座,对此我感触很深。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学生成长是学校生命力的所在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摇篮,教师的成长是学校的根本,学生成长是学校生命力的所在。20xx年至今太谷中考高考能够飞速发展,尤其20xx年在已达到极限的情况下还能再上一个台阶,这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教育发生了本质的改变,课堂模式发生了改变。

  二、课堂是师生的主要阵地

  课堂是师生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学*能力和教师教学艺术提升的场所。课堂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能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亲自去体验、尝试,来逐渐打下学会生活、学会学*的基础,从各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尽量只起到指导的作用,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为重点。课堂是学生生活与学*的场所。教师是有限的空间,而课堂可以不局限于教室,它可以是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更为个性化的学*与生活的方式。因此,只要是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存在方式的场所都可以是课堂,要让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在课堂上,要在课堂之外,要让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暂时的而是终身的。

  三、太谷的课堂模式

  太谷的课堂模式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为了学生学而教。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其实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出现了问题。不要说&“道理我都懂&”,若做不到就不算懂。或许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观念要转化成教育理念才行,理念才决定有效的行动,我们要经常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毕竟不是一个普通的职业,虽然我们不骄傲地宣称&“阳光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也不张扬地自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我们非常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教育教育,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忘了目的要育人,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被动敬业地教书,一心一意地教书,其结果顶多就是一教书匠,永远成不了教育的行家,真正的教育行家。我们要把教育当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

  改变原有教学方式,重视合作性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合作性学*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素养。自主,合作探究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全部学*的群体作用。要利用好2人一小组4人一大组,要让小组长督促组员学*,让组员帮衬组长,要学会兵教兵,兵带兵。在合作中学*,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要改变原有的学*方式,主要是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是学*的主体,是学*过程中的主人,教师首先是学生自主学*的伙伴,其次是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通过培训,我发现,教育的观注点是学生,所以教师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培养学生身上来,学生成材了,教师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学校才能健康才持续发展。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6

  今天暑期的时候,我认真参与了教育局组织的新课改培训,教育技术培训,素质教育讨论活动,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与深深的理论引领,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拓宽了学*的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

  下面谈谈我对本次学*的心得。

  一、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展现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素有“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美誉。

  在对灵魂塑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文明的楷模。

  为此,教师要时刻谨记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

  那么,如何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履行教育义务的传统美德,是衡量教师道德水*高低的主要标志。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它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激励他们对学*的兴趣和爱好。

  了解学生和关心学生,是热爱学生的起点。

  教师仅仅把功课教好是不够的,还要多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一生着想,从思想上、学*上、生活上全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因势利导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热爱学生还要尊重和信任学生。

  教师要有民主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允许学生独立思考,切不可刺伤学生的自尊心。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评价学生的行为,和善*等地对待学生,绝不能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而对学生采用体罚、讽刺、挖苦等侮辱人格的做法。

  当学生进步时,教师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辞;当学生犯错或退步时,教师也不要任自己的批评侮辱之话泛滥。

  多一点微笑,多一点赞美,多一点信任,你会得到更多的回报。

  2、热爱祖国,爱岗敬业

  热爱祖国,献身教育事业,是教师道德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

  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

  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教育大发展的今天,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不计较个人得失,发扬“红烛”精神,甘做“人梯”,安于“粉笔生涯”,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怀,献身教育,鞠躬尽瘁。

  相反,如果教师不热爱自己的事业,“身在曹营心在汉”,必定不能把工作做好。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

  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凡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给学生树立好榜样;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事情,自己本身坚决不做,以免给学生留下坏的影响。

  教师要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言行来教育和感化学生。

  诚实正直,勤奋好学,礼貌待人,是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具体体现。

  如果教师缺乏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远大的理想,其教育必定失败。

  教师要教育学生勤奋刻苦,好学进去,自己必须勤奋好学,广学博览,精益求精。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用文雅和亲切的语言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教育学生。

  二、用学*引领自身专业成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老化速度大大加快,学*就成了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师终身学*,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自我提升的需要。

  “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终身学*观。

  教师要善于从教育实践中汲取能量和资源;善于在任何时间向任何人学*,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分享知识;善于和同事交流,扩大视野,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教师终身学*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要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教师就要具有终身学*的理念,拥有自主学*、自我学*的观点。

  因为终身学*已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

  只有主动去掌握新概念,学*新理念,研究新问题,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才会使自己重视终身受益。

  教育是全社会的大事,但重任主要落在教师身上。

  时代在变,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变,教师必须认清终身学*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终身学*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的教育需要。

  首先要加强政治思想方面的学*。

  我国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教师首先要以德育人。

  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正确的教育观可以造就人才,错误的教育思想则会摧残人才。

  教师的政治取向、道德素质、教育观、世界观和人身观对学生起直接影响作用。

  其次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

  课程走向综合化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方向。

  我身为一名中青年教师,又奋斗在课程改革实验的最前沿,更应当树立终身学*的意识。

  无论是教育家,还是中外名师,他们都具备较深的文化底蕴,这与经常学*是分不开的。

  随着课改如火如荼的展开,我们教师要有一种强烈的资源意识,克服“一支粉笔教下去,一本教案讲过来”的人生惰性,自觉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和知识结构,以便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知识的更新换代让我们的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新生事物,广阔的课内课外学*资源为他们知识的积累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我们在学校学*的那点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传授了。

  要想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不学*怎么可以,怎么能胜任更多的教育教学工作?生活是一个广阔的学*的课堂,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所不了解的,为了使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只有加紧学*的步伐!一个优秀教师应该抓紧一切时间增加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和学生共同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改革,当今的形势向每一位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树立终身学*的观点,在师一日,便不可荒废半日。

  通过学*不断获取新知识,增长自身的才干,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7

  在今年暑假开始的新课堂培训中,我认真听取了山西太谷教研室主任张四保同志的讲座,对此我感触很深。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学生成长是学校生命力的所在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摇篮,教师的成长是学校的根本,学生成长是学校生命力的所在。20xx年至今太谷中考高考能够飞速发展,尤其20xx年在已达到极限的情况下还能再上一个台阶,这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教育发生了本质的改变,课堂模式发生了改变。

  二、课堂是师生的主要阵地

  课堂是师生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学*能力和教师教学艺术提升的场所。课堂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能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亲自去体验、尝试,来逐渐打下学会生活、学会学*的基础,从各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尽量只起到指导的作用,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为重点。课堂是学生生活与学*的场所。教师是有限的空间,而课堂可以不局限于教室,它可以是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更为个性化的学*与生活的方式。因此,只要是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存在方式的场所都可以是课堂,要让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在课堂上,要在课堂之外,要让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暂时的而是终身的。

  三、太谷的课堂模式

  太谷的课堂模式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为了学生学而教。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其实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出现了问题。不要说“道理我都懂”,若做不到就不算懂。或许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观念要转化成教育理念才行,理念才决定有效的行动,我们要经常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毕竟不是一个普通的职业,虽然我们不骄傲地宣称“阳光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也不张扬地自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我们非常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教育教育,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忘了目的要育人,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被动敬业地教书,一心一意地教书,其结果顶多就是一教书匠,永远成不了教育的行家,真正的教育行家。我们要把教育当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

  改变原有教学方式,重视合作性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合作性学*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素养。自主,合作探究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全部学*的群体作用。要利用好2人一小组4人一大组,要让小组长督促组员学*,让组员帮衬组长,要学会兵教兵,兵带兵。在合作中学*,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要改变原有的学*方式,主要是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是学*的主体,是学*过程中的主人,教师首先是学生自主学*的伙伴,其次是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通过培训,我发现,教育的观注点是学生,所以教师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培养学生身上来,学生成材了,教师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学校才能健康才持续发展。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8

  我参加县教育局小学数学新课标学*培训,这次学*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通过学*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学*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数学,感到学*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方式转变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经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这些都有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动力和能力,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9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天半的小学数学课改培训。通过培训,对于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认识,胸中总涌动着一股澎湃的课改激情。

  一、伴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启动,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在面向21世纪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引发了教材编写、学*方式以及教育评价等全方位的变革。

  1、数学课程在教材编写上,试图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精神的数学课程新体系。

  新教材在编写上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方式;强调体现教材的人文精神。在此思想指导下,新教材不是以例题、*题形式,而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安排的。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如:“实践活动”、“数学小调查”、“做一做”等栏目。加强了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在题材上引入了“奥运”、“环保”等内容,着眼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

  2、数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师要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

  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数学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的能力。

  3、数学课程在评价体系上,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关注过程。

  《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贯穿着评价观念的转变。强调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历程,激励学生的学*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课程评价应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和过程。这样的评价体系应做到评价目标多维性,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方法多样性,评价结果激励性。

  二、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

  我是这样抓住数学本质的问题解读教材的。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是解决现实生活中按比分配的问题。

  主题情境: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xx年级下册“图形的放缩”也是比的实际应用。图形放缩是研究图形的相似变换,图形变换的本质问题是变换下的不变量问题。图形放缩的不变量是什么,始终是这节教材探究的主题。

  图形是长方形时,容易观察到长方形放缩前后长的比等于相应的宽的比。这是可以从主题情境中观察到的。

  如果是一般图形(没有特定的边叫长或宽),它的放缩是什么保持不变呢?

  教材通过“画一画”感受关于一般图形的放缩,在放缩前后图形中任意两点之间水*距离的比与相应的竖直距离的比保持不变。

  教材又创设探究活动,体验一般图形放缩前后,图形上点所对应的数对中的两个数,必须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上述关于图形放缩变换下什么是不变量的发现、描述及其逐步抽象化的过程是学生需要经历的数学化过程。

  学校数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学会自主学*。自主学*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学会阅读,学会与教材文本对话。教师的责任不是直接教教材,而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学教材,鼓励学生自己与教材对话,然后针对学生自学教材中发现与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高明不是脱离教材另起炉灶,旁征博引,而是靠教材搭起师生的互动*台,捕捉契机,传授方法,启迪智慧,引导价值。这一切都必须源于教材;都必须立足于个性化地解读教材,不仅读懂而且读通教材的基础之上。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10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天半的小学数学课改培训。通过培训,对于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认识,胸中总涌动着一股澎湃的课改激情。

  一、伴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启动,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在面向21世纪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引发了教材编写、学*方式以及教育评价等全方位的变革。

  1、数学课程在教材编写上,试图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精神的数学课程新体系。

  新教材在编写上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方式;强调体现教材的人文精神。在此思想指导下,新教材不是以例题、*题形式,而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安排的。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如:“实践活动”、“数学小调查”、“做一做”等栏目。加强了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在题材上引入了“奥运”、“环保”等内容,着眼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

  2、数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师要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

  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数学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的能力。

  3、数学课程在评价体系上,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关注过程。

  《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贯穿着评价观念的转变。强调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历程,激励学生的学*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课程评价应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和过程。这样的评价体系应做到评价目标多维性,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方法多样性,评价结果激励性。

  二、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

  我是这样抓住数学本质的问题解读教材的。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是解决现实生活中按比分配的问题。

  主题情境: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xx年级下册“图形的放缩”也是比的实际应用。图形放缩是研究图形的相似变换,图形变换的'本质问题是变换下的不变量问题。图形放缩的不变量是什么,始终是这节教材探究的主题。

  图形是长方形时,容易观察到长方形放缩前后长的比等于相应的宽的比。这是可以从主题情境中观察到的。

  如果是一般图形(没有特定的边叫长或宽),它的放缩是什么保持不变呢?

  教材通过“画一画”感受关于一般图形的放缩,在放缩前后图形中任意两点之间水*距离的比与相应的竖直距离的比保持不变。

  教材又创设探究活动,体验一般图形放缩前后,图形上点所对应的数对中的两个数,必须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上述关于图形放缩变换下什么是不变量的发现、描述及其逐步抽象化的过程是学生需要经历的数学化过程。

  学校数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学会自主学*。自主学*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学会阅读,学会与教材文本对话。教师的责任不是直接教教材,而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学教材,鼓励学生自己与教材对话,然后针对学生自学教材中发现与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高明不是脱离教材另起炉灶,旁征博引,而是靠教材搭起师生的互动*台,捕捉契机,传授方法,启迪智慧,引导价值。这一切都必须源于教材;都必须立足于个性化地解读教材,不仅读懂而且读通教材的基础之上。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菁华10篇)(扩展2)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菁华6篇)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1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我收益非浅,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通过学*与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课改让我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勃勃生机。

  在这样一种契机下,在不断地摸索探求之中,使我无论是在教学行为上还是在教学意识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课程改革以来,我参加了几次培训,通过学*,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

  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榜样。

  师生情感关系,从整体上说,目前的状况仍难以另人满意,师生之间的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关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的源泉。

  优化师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

  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

  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

  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

  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建立合理的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

  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这将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高亮丽的风景线。

  二、上好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

  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性。

  2、学生应成为课堂学*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台,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3、奖励激励,提高学*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

  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

  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

  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4、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5、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

  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几天的培训,我的脑海里充斥着新的教学理念及以人为本的教学态度。

  关注全体学生,放下架子把学生当作朋友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教学资源共享成为本次培训的一大收获。

  通过培训对新课程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与体会。

  但对具体实施仍有一定的困惑,还须在实践中不断学*、总结和反思,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参加类似的活动。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

  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改进,力求将*的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更新的台阶!

  新课程提出了一些新的课程理念,如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倡导课程的综合化,及以课程管理的“去集权化”等。

  这些理念对广大教师来说是全新的,在教学实践中没有遵循过的,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师应积极对其做出回应以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传统教育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忽视表现在很多方面。

  在课程设置上,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课程曾经是必修课程一统天下,学生没有迭择的余地,传统的学校管理的观念和方式有利于控制和效率,但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与传统的课程与教学相比,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键一点,就是新课程能够保障学生的个性化的学生权力的实现,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学*,就是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求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种全新的理念对传统学校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国历来有精英主义教育的传统,追求学业成绩的优秀,追求在考试竞争中打败同伴,脱颖而出,这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教育,它是以牺牲很多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新课程就是从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求得每一个学发展的角度来对学校文化进行重建的,在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为了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有个性的发展。

  在课程结构上开设大量的选修课,让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自由发展的机会。从而实现个性发展。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2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專家语文课改研讨会。通过学*,我认识到了课改的必要性、急迫性,初步了解了课改的一些内容。

  新课标规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规定学生扩大知识面,规定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法和学生学*方法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法又要转变学的方法,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法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法一转变,学的方法也随之转变。学的方法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法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思上的教与学方法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热门思想汇报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成长的学*办法,拓宽学*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和探究式学*,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现实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一样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资源和课外学*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遇,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办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办法,希望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有较大的提高。在实践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3

  走进新课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下,教师务必努力学*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我的专业发展。当然,至关重要的是学*现代教育新理念。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忙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新教材与现行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而且有可选取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惟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去寻找适合自我的学*方式,因此,这对教师的挑战也是不言而喻的。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就应是学生学*的促进者。

  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课追求讲深讲透,一步到位。对精讲多练的理解也有所偏差,认为精讲多练就是把公式、定理告诉给学生,然后相对于公式、定理的应用,编拟出很多题目要求学生做,大搞题海战术,从而使学生理解为学数学就是做题,而做题就是如何套用公式、定理。学生学到的不是数学,而只是解题技巧。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几千年来,教师只是传道者,传统教育认为教师就是把自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而以前大家都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务必有一桶水”、“学高为师”,但此刻这些观念都受到了挑战!不是吗?有的“学富五车”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就是比不上文凭不如自我的老师;有的学*成绩优秀的学生走出校门却比不上“差生”。这是因为现代科学知识量多而且发展快,教师要想在短短几年的学校教育中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况且此刻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他们能够看书、看报、看电视,甚至上网聊天下载信息,“打开窗户看世界”,教师作为学生惟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了,学生不再只囿于课堂。所以现代教师不能再把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激发者、辅导者、合作者、各种潜力和用心个性的培养者,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潜力上,做到“授之以渔”。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去获取自我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数学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潜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仅要思考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潜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学生各种潜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用心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就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过去教师们认为自我的任务只是教书育人,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规范好学生的行为,就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是一名好老师,学生考试成绩好,行为规范好,就是好学生。教育科研被认为是“教育专家”的事情,不主动参与,不愿参与,甚至不想参与,造成教育与研究的脱节,这些皆是片面的错误的做法。这天看来,那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老是“重复昨日的故事”,凭自我固有的经验办事,虽然工作起来“简单无忧”,但缺乏必须的理论指导,却完全是“事倍功半”,等着“专家们”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简单机械地照搬运用确实是不行了。站在教育第一线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更就应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行动研究”,把自我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由“教书匠”成为“教育家”。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就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传统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就是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离开了教科书,不明白教什么;离开了参考,不明白怎样样上课;离开了练*册和*题,不明白怎样去检测学生。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缺乏自主与创新。但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务必在新课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既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4

  在今年暑假开始的新课堂培训中,我认真听取了山西太谷教研室主任张四保同志的讲座,对此我感触很深。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学生成长是学校生命力的所在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摇篮,教师的成长是学校的根本,学生成长是学校生命力的所在。20xx年至今太谷中考高考能够飞速发展,尤其20xx年在已达到极限的情况下还能再上一个台阶,这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教育发生了本质的改变,课堂模式发生了改变。

  二、课堂是师生的主要阵地

  课堂是师生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学*能力和教师教学艺术提升的场所。课堂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能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亲自去体验、尝试,来逐渐打下学会生活、学会学*的基础,从各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尽量只起到指导的作用,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为重点。课堂是学生生活与学*的场所。教师是有限的空间,而课堂可以不局限于教室,它可以是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更为个性化的学*与生活的方式。因此,只要是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存在方式的场所都可以是课堂,要让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在课堂上,要在课堂之外,要让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暂时的而是终身的。

  三、太谷的课堂模式

  太谷的课堂模式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为了学生学而教。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其实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出现了问题。不要说&“道理我都懂&”,若做不到就不算懂。或许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观念要转化成教育理念才行,理念才决定有效的行动,我们要经常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毕竟不是一个普通的职业,虽然我们不骄傲地宣称&“阳光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也不张扬地自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我们非常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教育教育,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忘了目的要育人,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被动敬业地教书,一心一意地教书,其结果顶多就是一教书匠,永远成不了教育的行家,真正的教育行家。我们要把教育当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

  改变原有教学方式,重视合作性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合作性学*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素养。自主,合作探究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全部学*的群体作用。要利用好2人一小组4人一大组,要让小组长督促组员学*,让组员帮衬组长,要学会兵教兵,兵带兵。在合作中学*,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要改变原有的学*方式,主要是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是学*的主体,是学*过程中的主人,教师首先是学生自主学*的伙伴,其次是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通过培训,我发现,教育的观注点是学生,所以教师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培养学生身上来,学生成材了,教师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学校才能健康才持续发展。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5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天半的小学数学课改培训。通过培训,对于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认识,胸中总涌动着一股澎湃的课改激情。

  一、伴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启动,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在面向21世纪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引发了教材编写、学*方式以及教育评价等全方位的变革。

  1、数学课程在教材编写上,试图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精神的数学课程新体系。

  新教材在编写上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方式;强调体现教材的人文精神。在此思想指导下,新教材不是以例题、*题形式,而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安排的。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如:“实践活动”、“数学小调查”、“做一做”等栏目。加强了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在题材上引入了“奥运”、“环保”等内容,着眼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

  2、数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师要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

  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数学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的能力。

  3、数学课程在评价体系上,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关注过程。

  《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贯穿着评价观念的转变。强调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历程,激励学生的学*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课程评价应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和过程。这样的评价体系应做到评价目标多维性,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方法多样性,评价结果激励性。

  二、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

  我是这样抓住数学本质的问题解读教材的。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是解决现实生活中按比分配的问题。

  主题情境: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xx年级下册“图形的放缩”也是比的实际应用。图形放缩是研究图形的相似变换,图形变换的本质问题是变换下的不变量问题。图形放缩的不变量是什么,始终是这节教材探究的主题。

  图形是长方形时,容易观察到长方形放缩前后长的比等于相应的宽的比。这是可以从主题情境中观察到的。

  如果是一般图形(没有特定的边叫长或宽),它的放缩是什么保持不变呢?

  教材通过“画一画”感受关于一般图形的放缩,在放缩前后图形中任意两点之间水*距离的比与相应的竖直距离的比保持不变。

  教材又创设探究活动,体验一般图形放缩前后,图形上点所对应的数对中的两个数,必须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上述关于图形放缩变换下什么是不变量的发现、描述及其逐步抽象化的过程是学生需要经历的数学化过程。

  学校数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学会自主学*。自主学*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学会阅读,学会与教材文本对话。教师的责任不是直接教教材,而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学教材,鼓励学生自己与教材对话,然后针对学生自学教材中发现与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高明不是脱离教材另起炉灶,旁征博引,而是靠教材搭起师生的互动*台,捕捉契机,传授方法,启迪智慧,引导价值。这一切都必须源于教材;都必须立足于个性化地解读教材,不仅读懂而且读通教材的基础之上。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6

  4天时间里,从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中,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方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合作学*、探究性学*,都是以学生的用心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用心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用心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专家的观点是:“就应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用心,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我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是十分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专家认为,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我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用心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用心、主动、兴奋地参与学*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的潜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我学*的过程,教师也就能够自如地开展教学活动。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得难以驾驭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原因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精彩纷呈的学*活动,还不*惯参与学生的学*过程,观察和探究学生的学*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的认知状况,学生的需要没有真正地被关注。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

  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氛围的创设,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的意愿和动力。然后,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教师除了务必把学生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外,还需精心设计每一次自学的目标、资料,同时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

  总之,在学校的教育改革中,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用心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潜力的提高。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菁华10篇)(扩展3)

——语文新课改培训的心得体会通用五篇

  语文新课改培训的心得体会 1

  新课改在我校实行*一年了,也曾经到外地参观学*,但这次到学校参加全国典型课改经验交流会,真的受益匪浅,新课改参观学*心得体会。通过这次参观学*,聆听了专家的讲座,又到班级听了几节随堂课,使我对新课改又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的学*心得体会。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学。

  从学生那自信的言谈举止、阳光般笑容,发自内心的求知欲中,我感到了学校学生人格的独特魅力。走进每一个教室,你都会看到: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欲望是那样的强烈,对知识的渴求是那样的执著,他们犹如春天的小草对旺盛生命的追求。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

  建立了学*小组,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机制,打造了小组团队精神,营建了积极进取的班级文化氛围,这些都让合作学*的理念落到实处,也使学生的资源共享变成现实。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都有获到成功的机会,成功的体验会激发学生再次获得成功的欲望,这种不断积累一定会产生的良性循环。

  3、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展示。

  课堂上学生高举右手,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同时,学生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实行兵教兵,兵正兵,兵强兵。最后还要检查目标达成的情况,

  4、把课堂还给学生,转变教师角色。

  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在课堂上学生是自己的主人。学生的行为是没有任何的约束,读书时或站或坐,表达是自由的,讨论时你争我抢,争先恐后,思想是开放的,只要围绕主题,可以用任何一种形式来表达。在课堂上我们听到的教学外最多的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人生我主宰"!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学*过程的积极性,既理想又成功,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再次就是在班级里学生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与鼓励。当每一个学生回答完自己的问题时,其他所有同学都必须为回答问题学生鼓掌,表示鼓励与尊重。

  5、把课堂还给学生,构建和谐课堂。在他们的课堂上,没有高高在上的老师,更没有滔滔不绝的讲解。

  这里教师真正成为"导师",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人,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在了解在倾听。在我所听的课上,无论是哪一个班级,教师在课堂上发言的机会总是最少的,学生根本不给教师什么发言的机会,只是下课时听到了老师那三言两语鼓励性的评价。而学生则完全主宰了课堂,他们时而静心思考,时而热烈讨论,时而激烈辩论,时而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而去书写反馈学到的知识。

  6、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主管理。

  通过对班级方方面面的检查和评价,从另一个角度再一次体现了"学生是班级真正的主人"这一理念,人人参与班级管理,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由于"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自学、合作学*的能力。

  总之,学校的新课堂就是"把学*的空间,学*的权利,学*的快乐,学*的自由"都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学生当然将会终生难忘。学校课改的成功经验对我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启发,促使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实施新课改,帮助和指导我积极地搞好新课改。

  语文新课改培训的心得体会 2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的人,可见基础教育改革必须着力于学生学*方式的转变。为此《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学*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种学*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全班学*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交流,丰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发展思维和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地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探究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欲望,使学生乐于学*。比如上《月光曲》这一课时,要学生闭上眼睛,播放音乐让学生仔细听,然后问:刚才你们听到音乐时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回答:刚开始舒缓优美的旋律让人犹如在清风明月中散步。有的学生回答:中途激昂雄浑的曲调就像大海的惊涛骇浪。这时我说:美妙的音乐给我们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一起欣赏吧!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地观看海边月夜的录像资料,当学生看得如痴如醉时,我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在这里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又特意让学生先听后看,激发联想,也激发探究《月光曲》美妙深远的意境的欲望,为感悟音乐与文字的联系搭起形象直观的桥梁,使学生身临其境、听其声、观其境,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在欢乐的心态中学*知识。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要使学生形成自主学*能力,教师应以大语文观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自读自悟的机会。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促使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鼓励学生大胆地试着讲,老师适当点拨、引导、精讲,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再创造,有利于学生猜测与验证。如教学《丰碑》一文时,我将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经过筛选归纳,成为两个问题:

  (1)丰碑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军需处长为什么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我以这两个问题为凭借,组织、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我给学生充分的学*时间,让学生通过读、画、圈、批、注等方式积极参与自学,主动寻求知识,培养能力,既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又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方法。

  三、组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握好交流讨论的时机,积极、有序地组织合作学*。同时,教师也要及时抓住并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参与各组的交流讨论,巧设悬念、精要点拨,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合作学*达到最佳效果。例如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读诗句、看插图、联系注释想诗意;在学生自主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以小组为单位按合作学*法进行学*,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小画家、翻译家、朗诵家、故事家中的一个角色,分别以特有的形式表达对诗的感悟。然后再让小组推荐、学生汇报学*结果,其他学生当小评委,与汇报的学生进行自由交流,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调控。这样学生不仅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在充分民主、轻松愉悦、乐于探究的氛围中学懂古诗,而且在课堂中构建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形式交互进行的立体型的交流网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课堂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多元化感悟。

  四、善于质疑问难、敢于探究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朝思想家张载说:于不疑处读书,定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喜悦。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即使是无疑也要寻疑,将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之中,从教材中发现问题,主动、大胆地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文句、课文插图、课间空白等内容质疑,并且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此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理想的风筝》一文时,让学生自读课文质疑,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为什么文章开头要写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而不直接描写刘老师的外貌?这时教师不急于回答,而是组织学生联系课文中描写刘老师的两件事反映出来的人物精神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白,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并非闲笔,目的是借春天的生机盎然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乐于探究,敢于探究。

  总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更新观念,转换角色,依据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真正让学生喜欢语文、会学语文。

  语文新课改培训的心得体会 3

  8月22日至26日我参加了高中语文课改培训,通过听教育专家的讲解以及与同行的互动,有了新的认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观点的提出,摆脱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在已往的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将学生的大脑作为一个简单的容器,把课堂作为灌输和填鸭的场所,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灌"和"填"的流程,久而久之,课堂就成为了一潭死水。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去点燃这把火把,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准备: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方法、学**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如在讲授《荔枝图序》一文时,鉴于学生对句子“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难以理解,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几只荔枝,然后把同学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动手剥掉荔枝的皮。这时,他们会对“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一句有了视觉上的感受。最后再让他们动口尝一尝,这样,不仅加深对“浆液甘酸如醴酪”的品味,还掌握了荔枝核的形状。这样讲解,不仅使学生很快解决了难点,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师讲解、启发的教学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印象深刻。

  二、了解学生,有的放矢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比如,让我教《七根火柴》时,先播放《长征组歌》,音乐把学生带进了艰难的长征岁月,因势讲述此课文的背景,然后播放“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画面,最后定格在红军“过草地”上。然后设置两名红军相互依偎的情景,配以声音,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红军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高尚品质,感受到了他们对党的无限忠诚。这种形象逼真的方式比教师口干舌燥的讲解要好得多。

  四、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征之一是综合化,强调每个学科彼此建立联系,跟科技发展及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同时强调跨学科的、建立在各个学科之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对传统教育的极大挑战。传统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书本知识传授。课程的综合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用他们有切身感受的事情教导他们,激发孩子的学*兴趣。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观也是一个挑战。通过课程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方式,甚至需要全民的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课改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尤为重要的是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五.课改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发展。

  每个家长最关注的是:我的孩子最后得了多少分?对于这个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的领导认为,必须伴随相应的评价制度的改革,从更多地关注结果到更多地关注过程,从更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等可通过考试评价的学*成果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用考试难于评价的成果。这种新的评估方式是纵向的,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而以前的评估是横向的,往往以为传统意义上的主科不好,就会让一个学生在班级里抬不起头。因此,课程的改革,需要学校、家长评价观念的转变,需要每一个人思索我们用什么样的评价观念才能有利于下一代更加健康地发展。在一次国际教育研讨会上,香港一位教授曾说,一个人的人品无法考,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说因为做人的事情没法考,我们的教育就不管做人吗?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反思的问题。

  许多新课程包括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学生的发展有独特的价值,这种价值有很多方面是没法考的。实际上,考试应该伴随着课程而发展,而不是课程改革追随考试,绝不能本末倒置。新教材突出教学方法的转变,让学生在学*知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一开始,就运用亲身体验与亲身实践的新型方式进行学*。在传统的学*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而此次课改中强**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有了与老师*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的学*到知识。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把学生领到这一领域,这就要教师在*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收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和老师发上共鸣,对于教学课堂而言,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现在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我深知,实施素质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语文新课改培训的心得体会 4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对教育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有新的标准。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新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打破了语文课“一部教材教到底,一张嘴讲到底”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仿佛一阵春风,唤醒了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过去的语文课枯燥乏味,新课程改革开始使现在语文课开始焕发生机和活力。语文课也就不再是单纯的教“教材”,以学生为主,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实践活动来学*语文,真正的进入到课文当中,感受课文的美。学生学得更深入更扎实,而且越学越有滋味。语文课上,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学生的语文素质逐渐提高。下面谈谈本人的一点感受。

  要留足够的空间给学生质疑

  过去的老教法是教师教教材,根据教材在课文中向学生提问,师问生答。而结合新课改要求,在品读课文时,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能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感悟含义,从而获取新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乐意的去学。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尽量的少提或不提,问一大串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就受到制约,失去了质疑的权利与机会。在教学中,多让学生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书。如在教学“牧场之国”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荷兰是牧场之国?”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全文,这样学生思考的空间较大,也就尽情的品读了全文。反之,如果提这样的问题“荷兰有多少牧马?草原有多大?”等这些繁琐无味的问题,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难点,适时让学生质疑,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的好奇心也得到了满足,就会主动地去探索新的知识。总之,在语文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学*需求,设计问题,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主动的参与中,感受学*语文的乐趣。

  重视过程,强化训练。

  语文学*是认知过程,同时又是实践过程。还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能力离不开学生的参与,离不开求知实践。为此,我们必须把“过程”放在比“结论”更重要的位置,把学生的参与落在实处。*惯上,人们一提起参与就会觉得是指学生课堂答问。教师也常常把不能按照教师的设计顺利答出答案叫做“不配合”、“不参与”。这种只求“结论”不重视探讨“过程”的做法,即使问得再多,对学生的思考、判断、分析、综合等能力的训练也是毫无裨益的。因此,重视“过程”的实质就是重视学生的思维实践。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过程”的训练:

  强化“读”的过程。读,是学生直接感知课文的最主要的环节,没有充分的读的过程就不可能产生深刻的理解。

  强化思考的过程。我们倡导的启发式教学的要义在于教师提供指导性参考,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逐步探出问题的结论。思考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直至完善的过程。那种“教师即问,学生即答,回答不出,教师自答”的简单问答式是不可取的。

  强化表达过程。表达即信息交流,表达过程就是思维流程的展示过程。强化这一过程的结果,必然使思维从无序到有序,有紊乱到条理分明,增强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

  强化动手过程。也就是说要养成勤于动手的*惯,学会标记、圈点、批注,学会在动手中获得知识、方法,获得能力。

  朗读要让学生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

  新课改的要求是语文课堂上要体现以读为主,但一遍又一遍的读书,学生只是声音响亮一点,读来读去,只是停在一个层次上徘徊,学生的朗读水*没有真正的提高,教师朗读指导方法单调、生硬、机械。比如:老师这样的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等此类引导,会导致学生在朗读中不能把理解和感悟融于一体。这样做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在指导朗读时,应重视学生内心体验,语言的内蕴,朗读的表情达意等,而不是重声音的形式,表层的技巧。比如在学*“华山的险”时,指导学生读“只见峭壁林立,横空出世,山路夹在缝间。天空在这峰林争雄的世界里,似乎也缩成了一条线,瘦瘦的,直直的,失去了那浩大的气派。”“在深深的山坳里崛起一条峡而长的山脊,远看似一条绳子从天上斜斜地横放下来,那就是苍龙领”。这几句话时,我让学生通过欣赏图片,感受华山的高、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读得就比较深入。接着,找几个同学继续读,感受华山的高、险一次紧接着一次,在这过程中,融入到课文中,感受着华山带给人的美感。而朗读指导不应停留在表面上,应深入到课文里面去,引导学生读文入情,读文入境,使学生受到作者写作情感的感染,再把这种感受读出来,才能使人如临其境。

  总之,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应该融入到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游动的语流中。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只要我们不断地学*,努力地探索,我相信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会别有一番天地!

  语文新课改培训的心得体会 5

  这次我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2015版《小学语文新课标标准》培训,通过学*新课程标准,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且还是学生学*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在学*的过程当中,我意识到课改的设想最终要靠教学实践去实现、去完善,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和学生学*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以下我就谈谈自己学*《新课程标准》的体会和感受:

  一、明确新课程标准的深远意义。

  听取专家的讲解,使我清晰地认识到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大致内容。通过培训学*,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小学语文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新增的大部分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对于一个小学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通过学*,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二、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更新教师观念。

  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一方面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三、结合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小学语文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我们只有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把握语文中的主要脉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讲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四、根据新课程标准化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