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祭·2021》观后感心得体会 (菁华3篇)

首页 / 心得体会 / | 心得体会,观后感

《国之祭·2021》观后感心得体会1

  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从“恐怖之城”到“和*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是何等珍贵。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84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

  “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南京大屠杀发生84周年,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今年9月一致通过设立“*日”的议案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的人们高度警惕。今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84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18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的悠久历史。

  从“恐怖之城”到“和*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是何等珍贵。*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开创未来,*一以贯之的和*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国之祭·2021》观后感心得体会2

  84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大批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今年12月13日,*将迎来第四个法定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杀84周年。当天上午,党和*出*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以国家公祭的方式缅怀那段惨痛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共筑和*。

  84年前的*是一个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84年后的*是一个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走好新时代下的新的长征路,需要汇聚起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在国家公祭日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深情传承和深刻感悟家国之情、党民同心、和*正义这“三种力量”。

  感悟家国之情的力量。家国天下,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强大的国,何来幸福的家。“覆巢之下,岂有完卵”。84年前,泱泱中华,狼烟四起,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全国到处哀鸿遍野,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一时间,国将不国、家将不家,成了全国人民痛心疾首、痛彻心扉的呐喊与呼声。保卫南京、保卫家乡、保卫全*,成了空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敌人肆意践踏我中华大地的铁蹄下和血腥屠戮我同胞姐妹的暴行前,年轻的**人及其英勇不屈的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英勇反抗、浴血奋战,舍弃了小家,丢下了亲人,打败了罪孽深重的侵略者与一切*派,**了全*,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新*。84年来,全党全国人民接续传承家国之情,将个人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全面融合在一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迈进了新时代。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我们以国家公祭的名义铭记历史,就是要进一步传承家国之情,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不断开启新的征程。

  感悟党民同心的力量。同仇敌忾,党民同心,是*取得抗日战争和**战争伟大胜利的.必备前提和重要法宝。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建党之初,就将理想信念与根本宗旨与老百姓的愿望高度契合在了一起。正如党的*报告指出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从1921年到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民族**,建立了新*,创造了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心民心始终没有背离过。尤其是在南京大屠杀等残酷形势下,**人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绝对忠诚于人民,成为了人民信赖、当之无愧的坚强领导核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就是要提醒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感悟和*正义的力量。和*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正义是推动人类事业发展的最强力量。一切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民族、政党,都是反人类、践踏和*、背离正义的滔天罪行,都必须受到全人类的严正审判。84年前的南京大屠杀,更是人类和*正义史上的极大耻辱。这一段惨绝人寰的悲痛历史不仅*人民必须牢记,全世界全人类都在强烈谴责。殷忧启圣,多难兴邦。正义必胜!和*必胜!人民必胜。设立国家公祭日,举行国家公祭仪式,也是在维护与捍卫世界和*、为全人类伸张正义。党的*报告指出,**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人民也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是世界和*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国之祭·2021》观后感心得体会3

  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人们对战争灾难的痛恨,对和*生活的珍惜。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公祭日,每年都定期举行国家公祭。

  我们不能忘却那个令人悲痛的日子——1937年12月13日。我们不能忘却,南京在哭泣,中华在哭泣;我们不能忘却,在惨绝人寰的屠戮中失去的30万鲜活生命;我们不能忘却,失去的民族的尊严……这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痕,深深刻在历史的记忆里,提醒着我们曾经所承受的屈辱与不公。

  时间不能抚*所有的悲伤,记忆依旧是如此的深刻而痛楚,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庄重的仪式,祭奠逝者,抚慰生者,来凝聚勇气直面历史,把悲伤化作前行的动力。以国家的高度,以立法的形式,设立公祭日,悼念死难同胞,恰好契合了民众的意愿。在这一天,我们感念逝者,还生命以尊严。唯其不可忘却,他们才能在民族记忆和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


《国之祭·2021》观后感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国之祭·2021》观后感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1)

——《国之祭·2021》观后感心得体会 (菁华3篇)

《国之祭·2021》观后感心得体会1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一起来学*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之祭·2021》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之祭·2021》观后感心得体会2

  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从“恐怖之城”到“和*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是何等珍贵。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84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

  “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南京大屠杀发生84周年,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今年9月一致通过设立“*日”的议案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的人们高度警惕。今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84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18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的悠久历史。

  从“恐怖之城”到“和*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是何等珍贵。*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开创未来,*一以贯之的和*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国之祭·2021》观后感心得体会3

  84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大批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今年12月13日,*将迎来第四个法定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杀84周年。当天上午,党和*出*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以国家公祭的方式缅怀那段惨痛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共筑和*。

  84年前的*是一个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84年后的*是一个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走好新时代下的新的长征路,需要汇聚起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在国家公祭日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深情传承和深刻感悟家国之情、党民同心、和*正义这“三种力量”。

  感悟家国之情的力量。家国天下,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强大的国,何来幸福的家。“覆巢之下,岂有完卵”。84年前,泱泱中华,狼烟四起,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全国到处哀鸿遍野,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一时间,国将不国、家将不家,成了全国人民痛心疾首、痛彻心扉的呐喊与呼声。保卫南京、保卫家乡、保卫全*,成了空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敌人肆意践踏我中华大地的铁蹄下和血腥屠戮我同胞姐妹的暴行前,年轻的**人及其英勇不屈的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英勇反抗、浴血奋战,舍弃了小家,丢下了亲人,打败了罪孽深重的侵略者与一切*派,**了全*,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新*。84年来,全党全国人民接续传承家国之情,将个人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全面融合在一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迈进了新时代。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我们以国家公祭的名义铭记历史,就是要进一步传承家国之情,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不断开启新的征程。

  感悟党民同心的力量。同仇敌忾,党民同心,是*取得抗日战争和**战争伟大胜利的.必备前提和重要法宝。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建党之初,就将理想信念与根本宗旨与老百姓的愿望高度契合在了一起。正如党的*报告指出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从1921年到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民族**,建立了新*,创造了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心民心始终没有背离过。尤其是在南京大屠杀等残酷形势下,**人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绝对忠诚于人民,成为了人民信赖、当之无愧的坚强领导核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就是要提醒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感悟和*正义的力量。和*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正义是推动人类事业发展的最强力量。一切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民族、政党,都是反人类、践踏和*、背离正义的滔天罪行,都必须受到全人类的严正审判。84年前的南京大屠杀,更是人类和*正义史上的极大耻辱。这一段惨绝人寰的悲痛历史不仅*人民必须牢记,全世界全人类都在强烈谴责。殷忧启圣,多难兴邦。正义必胜!和*必胜!人民必胜。设立国家公祭日,举行国家公祭仪式,也是在维护与捍卫世界和*、为全人类伸张正义。党的*报告指出,**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人民也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是世界和*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国之祭·2021》观后感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2)

——2022《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 (菁华3篇)

2022《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1

  假期结束了,伴随着开学季,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开学第一课》也随之而来,今年的主题是“理想照亮未来”。

  开学第一课开播啦!通过“云课堂”方式和各地中小学生共上一堂课,生动讲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故事。今年是党的一百岁生日,《开学第一课》

  2021年《开学第一课》中,“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的儿女,14岁的都尔汗·拉齐尼和12岁的拉迪尔·拉齐尼来到了现场。当女儿都尔汗看到父亲生前的影像时,哽咽地说:“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军医!”“回到红其拉甫,守护我们的家,守护我们的祖国!”12岁的拉迪尔也掷地有声地承诺:“爸爸请你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学*,考上大学,长大当兵,退伍后当一名优秀的护边员。”为国守边,是拉齐尼一家三代人守护了72年的共同理想,而这个理想也将继续传承下去,因为他们心中时刻铭记着一句话:“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守边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革命先烈彭湃之子彭士禄曾自谦说,自己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这两件事,每一件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在为百姓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从核潜艇到核电站,彭士禄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前人未曾走过的路,因此他也被誉为是*核动力领域的“拓荒牛”。然而这位核动力领域的大科学家,却是一名孤儿。

  节目现场,彭洁还带来一份珍藏多年的彭士禄留下来的手稿,其中写道:坎坷的童年经历,磨练了我不怕困难艰险的性格,几十位“母亲”给我的爱抚,感染了我热爱百姓的本能。父母把家产无私分给了农民,直至不惜生命,给了我要为人民、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热血。延安圣地培育了我自力更生、艰苦拼搏、直率坦诚的*性。总之,我虽姓“彭”,但心中永远属姓“百家姓”。

  第三篇章“理想是路,开启幸福之路”中康辉两次“穿越时空”,看百年巨变,千年梦圆。节目进行了对话——小康说“小康”。当康辉置身于1937年的上海火车南站中时,废墟中硝烟弥漫,婴儿的啼哭仿佛就在耳边。但伴随着一列列高铁列车呼啸而过,我们又瞬间置身于新时代,共同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百年穿越”之后,康辉化身“小康”再次穿越两千多年,和课代表彭友馨一起走进一个汉代学堂,探寻“小康”一词在文献记载中的最早出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以绥四方。”(《诗经·大雅·民劳》)他们在与古代学者和学童们的时空对话中了解了古人的“小康理想”,更向古人描述了如今涵盖富足的生活、繁荣的文化、健全的法制、绿水青山的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小康内涵。节目展现了当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在时间的纵向打通、场景的横向勾连中,让同学们切身体验到一个更加立体、难忘的课堂。

  看完2021年《开学第一课》,让我明白了祖国这一路上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如今生活在和*年代的我们来说,有多么的来之不易。所以在*新时代的我们,一定要跟上社会的发展,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才有资格去肩负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重任。

2022《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2

  开学第一课作为中小学生每年必看的节目,在九月开学季的第一天,就会与我们准时见面。2021年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记住的日子,因为在今年是我们伟大的**第一百岁生日!也是我们伟大祖国发展建设至今,无数*员共同的生日;身为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在观看完开学第一课后,都会为节目中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深深的为之震撼。

  2021年《开学第一课》有一篇是以“理想是火,点燃革命热血”为主题,从一本距今已有101年历史的《*宣言》展开讲述。让我备受感动的是这本已经微微泛黄,仅有56页的小册子,指引着*、*、陈望道等早期*人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更点燃了百年来无数革命志士追求理想与信仰之火。

  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我深深地体会到,在祖国的发展历程中,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学*的事迹与精神。这也让我们这些中小学生可以体会到:革命先辈为了我们如今这个美好的社会生活,到底都做了什么,又经历过什么;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如今这个和谐美好的新世纪社会。

我不仅为先辈们的爱国精神而感动,更深深地体会到:一个国家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无数不计生死,不求回报之人的奋力拼搏,我们就无法拥有现在这个人人称赞的新*。

  让我们一起努力学*,掌握更多先进知识,这样我们才能在祖国的发展道路上,也能用上自身所学,为祖国的前进航道上,贡献出自己的那一份力量。让我们一起加油,为新*的美好明天,加油学*,建设出我们心中的社会主义新生活。

2022《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3

  今年亮贫困山区女孩梦想的“校长妈妈”张桂梅。她站在华坪女高的操场上,讲述了一堂既生动又感人的“开学第一课”,而这堂课的题目就是“我的理想”。

  她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作为老师的“第一课”。当年,全班同学看到她写的黑板字笑成一锅粥,但下课后这群孩子们却追着她说:“老师你行,你真行。我们要老师上课,我们想请老师给我们上课。”看着一双双对老师、对知识渴望的眼睛,张桂梅坚定了当老师的理想,更立志带领孩子们走出大山。

  她扎根贫困地区40余年,帮助18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孩圆梦大学,是为教育事业奉献一切的“张妈妈”。

  “一个女孩可以影响三代人。”张桂梅说,如果能培养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大山里的孩子就不会辍学,更不会成为孤儿。正是因为这样的信念,她坚持拖着病体忘我工作,持续12年家访超过1600户,行程11万余公里。传奇坎坷的人生、突出的贡献,使她先后获得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优秀*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她是时代最闪耀的一颗“星”,她是张桂梅,是我们的好榜样!虽然我只是一名学生,现在并不能做出特别突出的贡献,但是我被“张妈妈”的事迹深深感动着,立志一定要好好学*,坚定理想,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国之祭·2021》观后感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3)

——2022清明祭英烈心得体会 (菁华3篇)

2022清明祭英烈心得体会1

  不知不觉中,冬天的寒冷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迎接我们的是暖和的春日。小草钻出了地面,柳树长出了芽孢,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何不去踏青?

  踏青的好时候一般在清明节前后,俗话说“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雨”,在清明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要祭祀,缅怀逝去的先人。

  ——是谁为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打下了上奠基?你一定会想起英烈们。是啊,多少革命烈士的鲜血——才染红了*!多少革命先烈魁梧的身躯——才筑成了中华民族的今天!

  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在敌人的枪口下,坚贞不屈,谱写了一曲女英雄的赞歌。

  邱少云——*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视死如归,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整场战斗的胜力。

  赵一曼——抗日巾帼英雄,在与日寇殊死搏斗中为国捐躯。

  如今,仍有不少人时常回顾历史,不忘为国捐躯的英烈们。

  我们的先烈,经过多少磨难,就只为见到祖国的复兴——而今天,祖国能立足于世界之林,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我们首先应该学*先烈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

  在学*生活中,我们时常遇到小困难:复杂的数学题、艰难的一个任务、老师的批评——遇到这些困难时,想一想我们有没有退缩呢?又有什么理由退缩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少不了绊脚石和拦路虎,但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的原因就是能否勇于战胜它,夸过它,其实与困难作斗争,成功后的喜悦是更珍贵的。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还应该学会珍惜。珍惜分分秒秒,珍惜每一粒米,珍惜每一天。现在‘浪费’现象并不少见,在革命先烈生活的那个年代,粮食是多么宝贵啊!所以我们要杜绝浪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珍惜生活的一点一滴,才能发现生活中小事的‘美’之处。

  我们的缅怀,缅怀的是先烈,是先烈的千古绝唱,是先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清明节,让我们在缅怀的同时,反思自己,多加学*:学*先烈的爱国精神、为人民服务。

  让我们走*先烈,回顾历史,倾听英烈谱写的复兴之歌;让我们走向美好生活,发现美丽,续写新时代的美好愿望!

2022清明祭英烈心得体会2

  *日,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政治工作部、*国防动员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全国妇联等10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在清明节期间开展“传承·20xx清明祭英烈”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部署开展以缅怀英烈、传承英烈精神为重点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时间总是在流逝,但情感却是永恒。

  清明时节,祭奠英烈,是缅怀、是追思、更是传承。我们生活在和*幸福时期,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这是老一辈革命人用鲜血换来的安宁。今天我们以清明为节点缅怀英烈,不仅是仪式,也是一次时代心灵的碰撞,一次隔空对话的震撼,更是想要通过这个仪式来追寻英雄足迹,激发起人们心中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让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奋进、向上。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遥思以往革命者,为人民**、为民族独立甘愿牺牲,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无数侵略者的铁蹄,这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号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与担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虽逝者远去,但其精神却得以永驻。

  清明祭英烈,为人民奉献的底色最值得敬仰。

  我们国家一路走来,筚路蓝缕,到现在的“*车”跑出加速度、“*桥”横跨*、“*路”贯穿东西……现在的*已然是方志敏烈士书中所述的“可爱的*”。而这一切,离不开革命先辈们的浴血奋战,离不开革命先辈们的精神指引,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团结一致,更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无私奉献。

  最*,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截至4月1日18点30分,已有30名失联扑火人员的遗体被找到,包括27名森林消防队员和3名地方干部群众。灾难面前,总是让人感到沉重,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加了解到有这样一批又一批敢于向前、甘愿为人民奉献牺牲的英雄在守护我们的.*安,在传承先辈们的奉献精神。

  精神需要传承,信仰需要延续。清明,不仅是因为节日与节气,更是家国情怀的一次洗礼,更是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是最核心的民族精神。

2022清明祭英烈心得体会3

  今日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清明节祭英烈作文。早晨,我就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随着祭奠的人潮来到了镇雄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

  一进大门,就看见高耸入云的人民*屹立在陵园当中,碑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大字金光闪闪。大家拖着沉甸甸的步伐顺着石阶上去,只见一排排烈士墓碑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安静地睡着。

  我的心不由得一下子沉重起来。是这些烈士们打下了今日这美丽的江山,是这些烈士用宝贵的生命换来了我们这么好的学*环境。我恭恭敬敬地给他们献上了鲜花,一边瞻仰墓碑,观看碑文,一边听爸爸为我讲述着他们的动人故事。同时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他们保家卫国的壮举:在那阴霾满天、白色恐怖的时代(清明节祭英烈作文),在那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在那枪林弹雨、鲜血淋淋的战场上,来自五湖四海转战南北的先烈们,怀着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安宁与幸福,为了**全*,来到了镇雄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献上了自我宝贵的生命……

  这时,虽然太阳已挂在天边,但我的心就像冰封一样。烈士们献出了鲜活的生命,就是为了我们的今日,难道大家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如果烈士们泉下有知,看见我们没努力读书浪费光阴的话,他们的心必须会痛的!他们会不安的!

  安息吧!英雄们!你们*凡而动人的.事迹将成无字的丰碑永远铭刻在我们心里;你们的英雄浩气将永世长存,并激励我们勤奋学*;你们的精神将成为我们永恒的追求!我的心里情不自禁地萌发了一种梦想和信念,并将伴随我去行动,永远成为自我的信念和追求。此时,我感觉无数的丰碑很高大,并将永垂不朽!


《国之祭·2021》观后感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4)

——“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体会 (菁华3篇)

“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体会1

  天宫课堂是*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授课由*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同时通过媒体、“学*强国”*台和载人航天工程网征集授课内容、互动提问和创意建议,择优纳入“天宫课堂”筹划实施。

  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开始,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叶光富在*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3名航天员在轨介绍展示*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

“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体会2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1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天宫课堂”观后感心得体会3

  “天宫”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座空间站。你还别说,“天宫”这个名字可不是随便定的,那里面如一座宫殿,样样俱全。

  空间站是一个可供宇航员短期住宿,并可以做各种太空研究和实验的“太空酒店式实验室”。那为什么要修建空间站呢?空间站可以测试未来可能用于太空飞行的各种技术设备。还能获得“失重”环境——这种在地面上难以长时间获得的特别环境。但是往返一次太空成本相当高,能一次在太空中多待些时间,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所以这样一个功能全面,又能让宇航员住久一些的地方就诞生了。

  首先,我们先来介绍我们“宫殿”的规划。

  天和核心舱就是宫殿的卧室,主要供宇航员们居住。货运和载人飞船就如地上的车辆一般,用来运送货物和人员。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目前还暂未完工,它们就是“宫殿”中的研发实验室,用于各种太空实验和科研工作。

  太空中会面临各种可想而知的危险,其中的威胁来自于我们熟知的太阳。众所周知,太阳是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依靠,它提供源源不绝的各种能量,滋养万物生长。但是它释放的X射线和伽马射线都是非常致命的,这两种射线能轻易穿透你的皮肤,破坏身体所有细胞。那我们在地球上为什么可以天天晒太阳呢?那是因为,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把它们反射或者吸收了。空间站架设的位置必须考虑这个安全因素。国际上一般选择了在距地面1000公里的位置,我们的“天宫”,为了程度的安全,架设在距地面400公里的位置。这样既能获得地球磁场的保护,也能获得大气层的保护,一举两得。

  古时的天宫,据说在云端,那里住着各路神仙,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今时的“天宫”住着许多宇航员和科学家,他们在高高的天上为*的太空科技进步,不断努力,让我们不再依赖国外技术,在俯瞰地球的同时也能真正放眼整个宇宙,对太空的了解不断深入。

  所以,我们的“天宫”真是名副其实的空中宫殿啊!或许这就是“天宫”之名的由来和美好寓意吧。“天宫”之门已经打开,腾云驾雾,遨游太空,未来可期!


《国之祭·2021》观后感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5)

——《鹰之重生》观后感心得 (菁华3篇)

《鹰之重生》观后感心得1

  每一只鹰要活下去,必须要开始一个新的蜕变过程。

  那么,对于我们的学*呢。

  在学*的旅途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能否像鹰一样,进行一个蜕变的过程,然后迎接重生呢?其实,我觉得,只要我们有毅力,有一颗能忍受痛苦的心,任何事情我们都能做到。人生在世,不会永远都一帆风顺,每一个人都要进行蜕变才能有新的开始。就像鹰一样,如果在40岁它不作出蜕变的决定,那么它就无法生活下去。我们在学*中,也同样是这样。如果我们不作出决定,不作出重要的,能铸就我们成功的决定,接下来的路,我们还能走的下去吗?当然不能。

  比如我自己,在学*中我总是想不劳而获又或者是一步登天。总是幻想哪一次的考试我能一蹴而就,却每次都忽视了努力的过程。我每次都只是看中结果,而不想要有一个过程来完成它。所以,我的成绩总是徘徊不前,数学也总是低落谷底。这也应该是每一个人的通病。毕竟大家都想要把学*提上去,可是我们认为那些不重要的决定和努力,往往是成就我们的关键因素和必备的东西。

  看完鹰的重生,我深深的感慨。一个人在世上行走,他需要很多。勇气、毅力、坚持,大的方面说,我们具备了这些就有可能成为伟人;小的方面说,我们运用好这些就能为学*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这对于我们来说都必须是要有一个过程,有一个忍受痛苦的决定。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历狂风暴雨,怎能见到世间最美丽的彩虹呢?

  鹰的.重生能让它再活30年。而现在作出的决定却能够成就我们高考的辉煌。只是两年的痛苦与忍耐,却能换来我们日后一生的安逸。何乐而不为呢?

《鹰之重生》观后感心得2

  上周四教研会,负责教学工作的王校长首先为大家播放了一个7分钟的视频材料《鹰之重生》。画面背景是蓝天、白云,翱翔于长空的鹰。在震人心魄的背景音乐声中,画外音介绍了鹰的成长历程:鹰的寿命大约是70年,前40年鹰搏击长空,绝对是空中霸主。然而40岁后,鹰开始老化,它们的爪变秃了,无法抓牢猎物;它们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弯到了胸膛;它们的羽毛,又厚又密,使得飞翔十分吃力。它必须做出艰难的决定,或者等死或者经历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150天漫长的蜕变。它必须在高山悬崖上筑巢,然后用它的喙击打岩石,以致喙全部脱落,然后等待长出新的喙;然后它会用它的喙,把趾甲一根根拔除,然后等待长出新的趾甲;新的趾甲长出后,它继续用它的喙,将羽毛一根根拔掉,5个月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鹰重回蓝天,开始它后30年的飞翔……后边还有些内容,但是鹰艰苦的蜕变,悲壮的重生,却始终烙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去。

  其实感到震撼的不仅仅是我,还有在座的许多教师。大家静静的看着视频,没有人说话。

  鹰面临蜕变,我们教师何尝不是如此呢?40岁左右的教师,工作时间大多一二十年,我们的阅历是增长了,我们的经验是丰富了,然而我们的意志也消磨了,不再有当初的冲劲;我们的思维也定型了,没有了创新的意识;我们的知识老化了,不再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要怎么办?我们必须做出重生的决定,我们必须开始艰难的蜕变。

  我们首先需要蜕变的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发展观、学生观、质量观、知识观都必须进行根本的改变,我们必须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我们必须明白我们为什么而教。

  我们更需要蜕变的是我们的言行。教师即课程,言行即教育。我们的语言要启迪智慧,激励发展。我们的行动要示范引领,陪伴成长。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学堂,个性发展的舞台。

  我们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的来临,我们必须适应电子时代和云时代的来临;我们必须适应学生个性的乖张,我们必须适应家长和社会的苛求;我们必须适应一切新问题的出现。只有适应了,才能顺势而为,引领改变。我们必须改变旧的的思想和做法:成绩重要,但绝不是学生成长的唯一;规范重要,但学生个性绝不能忽视;知识重要,但能力更是孩子生存和生活的必须;严格管理重要,但爱心正是严格管理的出发点;经验重要,学*更是教师成长的必须……

  改变了,我们才能重生;改变了,我们才能更幸福的工作,快乐的生活。

《鹰之重生》观后感心得3

  康老师让我读《鹰的重生》的文章,读过之后,感悟最深的是:人生的抉择很重要,而更加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去丰实自己的内在,不断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屏障。

  容易的道路,也许在短暂的时间里是利益可嘉的,拿长远的眼光来看已经在被人生淘汰 困难的道路很难行,这里有泥泞,有荆棘,有艰辛,还有……

  如果你选择了艰难的道路,并一味的闭门造车,那结局也是非常惨痛的。那怎样才能让人生的里程碑走的更加光辉多彩呢?那必将是坚持目标,迎接挑战,不断学*,不断实践,不断的合作。

  这不就是我自己的重生吗?


《国之祭·2021》观后感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6)

——天宫课堂直播心得体会观后感(精选五篇)

  天宫课堂直播心得体会观后感 1

  星期四,我和同学们一起收看了中国航天“天宫课堂“,神舟十三号的翟志刚、王亚*、叶光富宇航员变身“太空教师”,给我们上了非常生动有趣的一课。宇航员们开展了许多太空实验:“太空健身”、“细胞培养”、“浮力消失”……,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王亚*宇航员做的一系列关于水的实验,水在太空中由于失重,展示了和在地面完全不同的奇妙现象。水膜张力实验中,折好的纸花在水膜表面转动,慢慢绽放,简直太美了!水球光学实验中,水球中注入空气后形成圆泡,水球和圆泡中的镜像竟然一正一反!泡腾片实验中,在水球中加入颜料和泡腾片后,水球中快速产生许多气泡,慢慢变大成了“蓝色水球”,就像我们的地球一样,多么的神奇啊!

  通过天宫课堂,我不仅学到了奇妙的科学知识,同时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空间站的建立,飞天梦的实现,靠的就是先进的航天科技。仰望星空,我将更加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天宫课堂直播心得体会观后感 2

  今天,我们在教室参与了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首次太空授课,“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和叶光富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物理课。

  首先,王亚*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天和核心舱的主要结构,先后带我们参观了居住区、卫生区和太空厨房。随后,老师还介绍了太空跑步机、太空自行车、“企鹅服”等运动装置的用法,并解释了太空中锻炼的重要性:空间站几乎没有重力,微重力的环境会使人血液上涌、骨骼疏松、肌肉萎缩,需要坚持锻炼以保持身体健康。叶光富老师还为我们演示了在太空中如何行走、转身,从而让我们对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

  接着,就是最激动人心的太空实验环节了。三位老师演示了太空细胞学实验、浮力实验、泡腾片实验等,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水球成像实验。王亚*老师先制成一个水膜,再向水膜中缓缓注水。由于微重力环境下表面张力较强,水膜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

  老师又向水中注入一个气泡,将脸靠*水球时,水球里竟然呈现了一正一反两个像。老师解释道,这是由于气泡将水球分割成两部分,使其分别成像。这样一节别开生面的“天宫课堂”结束之后,我终于明白了“太空授课是物理课堂上最生动的实践案例”这一说法。

  正如王亚*老师在课程最后给我们青少年的寄语,“我们是祖国含苞待放的花朵,希望我们的梦想在广阔无垠的太空中绽放”,我们当今的任务就是努力学*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报效祖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按计划将在轨驻留6个月,在这6个月时间,主要工作是要进一步验证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的关键技术。具体来讲,就是要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天舟三号一起配合进一步验证。

  科技强,则国强。自信之路成功,为中国航天点赞。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天宫课堂直播心得体会观后感 3

  本月,我国空间站自主推出的“天宫课堂”上线在即,由航天员亲自担当的“太空教师”仪式感满满。传道授业天上来,千万学子齐聚一堂的科普大讲座令人期待。参与其中,宇宙专属的.魅力跨越时空,于浩瀚太空某处把科学的片刻身影呈送在你我面前。这种用科学讲述科学的科普仪式,如果能再多“亿”点,谁又会拒绝呢?

  早在2013年,我国航天员王亚*的太空首课就在无数“零零后”心里埋下了小小的理想。事实上,太空课堂展示的实验完全可以在地球上模拟并复刻还原,甚至效果会更加完美。从这个角度来看,太空开课显然不是因为有什么科普知识只能在太空中才得以演示和传播。偏要在条件复杂,变数更多的空间站中授课讲解,看重的就是教学之外的奇妙“仪式感”。

  天宫课堂直播心得体会观后感 4

  今天,我观看了一个名叫“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的直播课。这个视频主要讲述了“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的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我觉得最神奇的情节是水球。第一处就是王亚*老师做了一个水球。它非常漂亮,只见王亚*老师将水滴放进水膜中,然后水膜会一点点变厚,继续向水膜里添加水滴,最后变成了一个漂亮的水球。王亚*老师还说在陆地上是做不了水球的,只有在微重力的情况下才能完成。

  老师们的太空之旅真是又神奇又有趣,真想像他们一样勇敢地完成祖国神圣的太空任务。

  天宫课堂直播心得体会观后感 5

  ”同学们,你们好!”随着航天员老师王亚*清亮的声音穿过大气层,从遥远的太空飞到我的耳畔时,我期待着”天宫第一课”开始了。

  天宫的课堂很清晰。虽然在相距遥远、神秘浩瀚的太空中,我却发现课堂的画面依然十分清晰,丝毫不受影响,甚至连航天员老师们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都看的一清二楚,仿佛触手可及。这大大超乎了我之前的想像,令我感叹不已。后来我知道了,这短短半个小时的天宫第一课,背后可全都是国家的雷达、信号塔、传输带这些黑科技”默默地付出”。没有它们,恐怕就没有后面精彩实验什么事儿了,看来,中国的科技真是越来越发达啊!

  天宫的课堂很奇妙。课中有一位同学提问:在太空能不能像在地球上正常行走?航天员老师叶光富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便尝试着在太空行走起来。结果可想而知,他的身体来了一个360度的大挪移,头朝地、脚朝天飘了起来,看上去十分滑稽可笑。看来,太空是一种完全失重的环境,人是无法正常行走的。紧接着,王亚*老师又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奇特的实验:在乒乓球浮力消失实验中,乒乓球竟然沉到了水底,这是因为太空中的浮力几乎全部消失的缘故;在水膜张力试验中,小水膜慢慢扩大,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大水球,这让我明白了水膜表面的张力会变强;在泡腾片的实验中,王亚*老师将蓝色的颜料注入大水球中,随后放入泡腾片,瞬间便产生了许多气泡,出现了一副奇妙的景象。

  天空的课堂很亲切。这份亲切,让我想到了我的校园。太空中的航天员老师,跟我校园的老师一样,都是辛勤的园丁,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陪伴我们成长,向我们传授知识,让我们的好奇心满足,让我们的梦想实现,他们都一样,是我们学*的榜样。

  天空的课堂很激扬。看天空第一课,激起了我奋斗的热情、学*的激情。让我在心中暗暗决心,要和这些航天员老师一样,投身到祖国的科技事业中去,努力创造、创新,拥抱未来,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这,就是天空的课堂,它是中国在太空的家,也是一个个传奇写照的来源。在这里,我真情希望,让无尽的太空,永远照亮我们中国人成长的足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