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密码》读书心得 (菁华3篇)

首页 / 心得 / | 读书心得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1

  前段时间,阅读了培育室推荐书目《课堂密码》。这本由教育学博士周彬编写的书,开本并不像流行小说那样大,封面也*淡毫不起眼,但是书名中的“密码”二字让我眼睛一亮。转而又想,这一类的书铺天盖地,该不会又是哪一位“大家”将以前的谈论稍稍改装一下而冠之以名吧!于是我随手翻了翻目录——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倒是很有条理,系统性很强。随手又翻到书中某一页,语言很*实,没有让人感觉深邃的理论,没有让人觉得自己很渺小的1、2、3、4条说教,和我们*时的教学随笔差不多。从第一页开始看起,感觉这本书如同此时心境应该冲泡的一杯绿茶,陪你梳理已被纷杂的事物扰乱的心绪;又如同工作中的导师,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又引领你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作者带着我们走*课堂,既不远离课堂,也不走进课堂,才发现课堂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正如作者所言,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当我们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惯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态来行事,而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生活,才可能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深有体会。首先在课堂纪律上,记得刚工作当老师时,总觉得孩子们多么可爱,不忍心拉下脸来,一段时间过后,发现孩子们倒是对我很亲热可上课“神游”的现象与日俱增。无奈之下,只好一顿镇压,孩子们个个面面相觑,大气都不敢喘。这下自己反倒觉得可能课上得太枯燥乏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理想中的课堂应该是很活跃,大家积极参与讨论的。不过想法好,方法必须也好,不然课堂气氛就很难控制,越到后来课堂气氛越“热烈”,几个调皮的学生也借此机会“争先恐后”。提出一个问题,更多的时候不是大家积极讨论分析这个问题的本意,而是有些闹哄哄的吵问题之外的东西,让我不得不制止他们的“奇思妙想”。这其中作为教师我在引导方面做的很不好。

  其次在上课节奏上,我属于慢性子的人,事情要慢慢干要干得精。刚开始教书总是在课堂中洋洋洒洒地说上一大片,随自己性子,想到哪说到哪。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问题了,在充分相信学生学*能力的同时也需要明白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说上课的时候没有注意循序渐进,一下把难的简单的都灌下去这课基本就上不下去了。有时候上课过程当中因为没有注意过度,从书本上的基本知识点直接过度到一些比较难的实际练*,学生往往就比较“迷惑”地看着我,这个时候一般都是自己教学出了问题,需要我重新结合知识点把要解决的问题解释再解释,因此也浪费了不少时间。到现在好多了,我会在课前先预测学生易于接受和难以接受的知识,易于接受的知识或学生有一定基础的知识一语带过,就重点难点着重讲解,注重练*。这样课堂节奏有条不紊,任务总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还有是在学生与教师主体与客体的处理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学*效率都非常重要,但是发现自己的课堂我易于向孩子以灌输为主,很少让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他们的主动性被我遏制着,往往是我牵着他们走。其实这样孩子就失去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思维也发生了变化。

  面对着这些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针对这样一个好动好玩的班级,我的课堂教学从哪方面如何入手?我想我从《课堂密码》一书中受到了一些启发,是值得我遵照和学*的。

  一、面向全体,面向基础,注重因材施教。

  全面发展的人要通过全面发展的教育来培养,但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均发展。我们的教育不是让每个学生变成统一规格的“标准”,而是造就充满活力的、具有个性的一代新人。我们美术课上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个别是毫无基础可言。因此,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有全体目标,又要有分层目标。也就是在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课堂评价时也不能一锅端,应遵照其原有的水*来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积极性,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水*。

  二、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努力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最佳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打破“传授——接受”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发现”教学。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独立自主研究来发现问题,获取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能提出探索目标,激励学生学*动机;能通过质疑、设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精心讲解、适当点拨,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主体作用于主要体现在学生能积极思考;能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学*知识;能提出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样的师生关系民主、*等,学生成了学*的主人,课堂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钻研精神。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在新世纪没有创造能力,就只能在别人身后爬行。教学最本质的规律就是教会学生学*、教会学生生存,教会学生钻研,教会学生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只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由原来的“学会”变为“会学”,教师也由原来的“教”到达“不教”。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与归宿——学生独立探究和创造力得到发展。也可以尝试使用“指导——自学”式、“提问——讨论”式、“引导——探究”式等创造性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

  教学是教师的主要职责,课堂教学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在一边学*一边实践当中,我发现了很多问题,也发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过问题总是接踵而来,不知何时能成为一名成熟的,优秀的教师,我将为之不懈努力。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2

  我本期读了《课堂密码》一书,深有感触,它为我们的教学方法改革指明了方向,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趣教学”、“有效教学”。本人教学几十年,一直教数学,深知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维性、知识性和逻辑性,如何培养学生实际运用逻辑思维的能力、教育探究能力等,如何在课堂上完成上述的教学任务,采用“有趣教学”的方法最有效。

  “有趣教学”,顾名思义,那就是在教师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知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教育家鸟中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的被迫学*,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心理活动、年龄段和科目等特征为依据,发掘数学教材中激趣、引趣的知识,运用多种、多变、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刺激、培养学生的学*数学的兴趣。

  《课堂密码》一书中讲到:“要让学生对学*趣味较浓,需要教师采用一些外在于学科知识的方法,姑且称之为外包装与广告效应。教师既要向学生说明这些学科知识的未来价值,又要将这些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他们对学科知识的外在兴趣。在每堂的.课堂切入时,对学科知识的包装都特别重要,因为这决定着学生能否将之集中到课堂上。”《课堂密码》中的这些话谈到了教师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学*兴趣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采取这样一些措施:用生活实例的形式,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利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可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如概率一节中用掷硬币来探究频率、频数,让学生亲自参与,从中获得快乐。同时,利用参观、实地考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拓展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见多识广知识。

  总之,激发学生兴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的是让学生对学科知识有持久的兴趣,那就必须用学科知识的逻辑思维来锻炼学生,让他们在对学科知识的整合来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体会到学*知识的乐趣价值。在实现了课堂的有趣之后,我们又谈如何实现“有效”呢?如何仅仅停留在“有趣”这一层面上,学生课堂上很高兴,但却毫无收获,这样的兴趣是难以持久的,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持久的兴趣,就得让他们在课后有真正的收获,而且觉得有趣之外,觉得这种可持续的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趣的同时掌握了多少学科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在些学生的理解能力很好,但对一些实际应用,其探索的题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分析问题也比较深刻。但有些学生理解能力就要差一些,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总是模糊不清,逻辑思维较乱。但他这一次做得不好,可下一次或许就能够做好些,这说明他正在努力追求进步,对学科学*有兴趣,和积极赶上。因此我们不能把他和优秀的学生进行比较,而去批评他,应该看到他的点滴进步,保有他有了些收获,就会有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是持续性的,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通过不断的努力,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逐步提高,这样他们就会越来越爱学*。

  要真正地促使课堂有趣和知识有效的互换与互助,需要为两者的转换预留足够的时间,教师在学科知识结构的整合中,学科逻辑与思维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如中考数学的总复*,教师就得进行对每个知识面点系统复*,进行归类,知识点的整合,各知识点的展示,并进行解题的方法指导,学生方面要善于反思总结,一堂课学生究竟有没有兴趣,有没有知识上的收获,最佳的决定者是学生本人,学生对自己学*过程和参与和体验是其产生与维持兴趣的决定要素,因学生要能够同想,自己去适应、反思、总结。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与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多引导他们,明确学*学科知识的目的,端正态度,教给他们学*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心理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上的困难。这样他们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自主学*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实现“有趣”与“有效”之间的转换。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3

  《课堂密码》是一本很不错的书,里面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学科深度上,当学科还没有分化的时候,教师普遍看重育人,这就是韩愈所讲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学科分化之后,教师普遍看重教授知识。至今,我们评价一位教师有没有教育智慧时,虽然也看这位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但更重要的却是看学生的学科成绩。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教材,一是教师。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是以一次性的、*面化的形式呈现的。之所以说它一次性,是因为它不会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解释;之所以说它*面化,是因为它不会根据学*情境的变化进行演绎。但也正因为如此,教材较教师提供的学科知识更有权威性,也更有逻辑性。于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科知识,并不重在学科知识本身的权威性与深刻性,而是对教材弱点的补充,也就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教材提供的学科知识进行多重解释,根据学*环境的变化对教材提供的知识进行多样演绎。因此,教师在学科知识上的深度,并不是让教师在学科知识内容上更精尖,而是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在内容上越是精尖的教师,学生学起来就越艰难,能够掌握学科知识的学生人数也越少。在内容理解上越是深刻的教师,越是可以帮助学生学*,让学生学得更有趣,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学科知识。

  其次在教育广度上,教师教学生,是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而非专业选手。当专业教练教专业选手时,可以把专业选手描述成是“一个学*学科知识的人”。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尽管学*是他们的专职工作,但在众多学科中喜欢上哪门学科,致力于哪门学科,并没有强制性的限制,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学生称为业余选手,把他们描述成是“一个人在学*学科知识”。而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第一步是如何吸引这些业余选手,以便让他们在专业学*这条路上更愿意走下去。只有他们愿意走下去了,才有机会发挥专业教练的专业价值。两相对比,专业教练教专业选手,走的是专业深度的道路,教学广度对他们的要求并不太高;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就得先走教学广度的道路,因为教学广度是教师推进专业深度的前提与手段。

  从“一个人在学*学科知识”的立场出发,就意味着必须把学生当作是一个整体的人来对待,这样可以在以下3个方面来加强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一,学科教师要全面爱护与关心学生。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科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总成绩;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总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师生关系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师生关系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爱护,师生关系本身也就不复存在。如果连师生关系都不复存在,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也就无从谈起。“亲其师信其道”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第二,教师要力求让“书面化的学科知识”生活化。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对书面语言的理解与使用还需要锻炼,他对文字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薄弱,而书面化学科知识的最大弱项在于,它的表达方式是书面语言而非口头语言,使用的是抽象思维而非具象思维。因此,学科知识生活化的过程,就是教师把学科知识从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从抽象逻辑转化为具象逻辑的过程。第三,要从学生的知识原点出发,引导学生走到学科知识的终点。教材所呈现的学科知识并不是对学生的初始要求,而是对学生学完教材后的最终目的。如果我们用最终目的去要求初始学*的学生,往往会吓跑了学生。

  教师只有从对学科知识的过度关注中走出来,才可能以“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代言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学生更愿意向一个“人”学*,而不愿意向死板的、*面化的、抽象的教材学*。如果教师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那么他也势必会获得死板、*面化与抽象的形象。

  对教师个人而言,这本书可以改变学科教师只对学科知识负责的意识,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科深度不再越来越深,而教育广度越来越广。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 (菁华3篇)扩展阅读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 (菁华3篇)(扩展1)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 (菁华3篇)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1

  看完《课堂密码》总觉得也应该说些什么。既然是“密码”,那就不一定人人都可以“解密”。自知愚笨,悟性不高,无法解开所有密码。所以,看不懂的、解不了的也就不勉强自己了。因为现在的教师,即使他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而他的“课外功”不够,还是算不了一个“好”教师,仅仅因为他教的学生的成绩没有那些“课外功”十足的教师教的学生的成绩来得好。呜乎,悲哉!人人都清楚,这十足的“课外功”要耗去一个教师的多少精力和时间,他哪会有精力和时间去研究学生和教材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更不用说通过阅读来提升教学理念来。

  回想自己刚参加工作时,业余时间里,自己有足够的精力看些教育和教学书籍及杂志,当然还有不少的专业杂志。在上班时间里,备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我总是能找到时间找学生谈心。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从容,有条不紊,也从来没有喊过一声“苦”“累”,因为那个时候,真不觉得苦和累。自己真是把教书这个职业当作自己“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一生”的事业了。至于学生,他们有时间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做好事”“文艺汇演”“参观工厂”“学农”等等,而这些活动表面上看是占了学*时间,实际上却是促进了学生的学*。所有这些让他们懂得:学*即生活,生活即学*;学*时学*,娱乐时娱乐。那个时候我们学生的英语课本没有现在这样厚,学生要记要背的单词也没有现在这么多,可是,他们的英语基础和语言能力却要比现在的学生好得多。学*的兴趣也是自然的而不是逼出来的。

  然而,现在的教师,早上6:30到校,“督促”学生早读或称作“早辅导”白天上课、备课、做课件、改作业、教育学生充斥了他们的每一天。说实在的,连备课也不可能做到每次认认真真了,更不用说有时间好好地研究学生和教材了。即使想找学生谈谈心,也不忍心占用他们的时间了。早自*?要早读,不忍心打断他们;课间?一天至少8节课,总不至于课间可怜的10分钟也去占用,而且很多的时候是不到10分钟的,老师有拖堂的或提前上课的,自己累点没有关系,但真不忍心;午间?一大堆的作业放学前要上交,又不忍心占用他们做作业的时间。所以,除了不得不处理的问题,随时随地解决,能省的“谈心”就省了,不能省的就“硬着心肠”占用他们的早自*、课间或午间时间了。傍晚5:30回家,那是一种怎么样的脚步?灌铅似的!记得一年青教师的妈妈问她女儿的一句话:“你们老师都有没有‘家’,他们烧不烧饭,吃不吃饭?都这么早上班,这么晚下班。”是的,要不是老公工作轻松,我可能很多的时候会饿肚子。因为很多的时候“累”超过了“饿”。可想而知,一个“累”超过“饿”的人当他回到家里时会作出什么选择。弄吃的还是“睡一会儿再说”?往往这“睡一会儿再说”,即使醒来也不想再起来了。有过不少这样的经历。这样一种状态,怎么可能会有精力看书?即使有心看书,不一会儿就会睡着。至于现在的学生,学校里上课,做作业,到了家里继续做作业。正像我儿子说过的:“反正我做好了作业也不能玩,那就慢慢做了。”所以,很多的学生混着时间做作业。哪来以前学生“学*即生活,生活即学*;学*时学*,娱乐时娱乐”的境界?学生和老师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真的好怀念以前的日子,可能真的是老了,也许是精神上的富足没有心情去追究物质上的贫乏,那时候,没有现在吃得好也没有现在穿得好。而现在物质上的富足却掩盖不了精神上的缺失。吃好,穿好,却总觉得心里面少了些什么。前几天散步时碰到以前学校的一个同事,他今年已经退休。我们摇着头谈现在的教育,感慨颇多!

  又扯远了,大概又是一种老了的表现吧!今天食堂老板说的一句“你太老了”又一次提醒我真不该是还有理想和追求的年纪了。那是年轻人的事,记得80年代有一首歌里有句歌词:“有人喜欢你,只是因为你年轻”。到了我们这个年龄,很少有东西可以左右我们的了,为了对得起自己就多做些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吧!我非常认同这种说法:“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虽然我已经走不了多远了,但总可以走下去。那就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走到哪就算哪!

  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也为了自己教得轻松还是得注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课堂密码》封底周彬说了下面这些话:“ 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

  当我们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惯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态来行事,而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尊重同事,尤其是同事的课堂时,才可能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2

  当双手接过《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这本书后,我首先被那句简介——“一位草根教育专家的课改宣言,一份高效课堂完整解决方案”所深深吸引,我禁不住心生赞叹。因为作者于春祥老师本身就是一位一直实践在教学一线上、时刻未曾脱离过课程改革的“草根教育专家”,是一直活跃在我们临淄教育一线的优秀教育专家,他时时用他质朴但发人深省的语言和文字对我们的课堂进行深入的指导,因此他对我们的高效课堂的打造才更有发言权。他对“高效课堂”的完美阐释是极有权威性的,是令人心悦诚服的,是令我们所要围绕深入锻造的课堂典范。他发现了像我们这样的一类学校老师的最*发展区。

  细读此书,感受于春祥老师从实战角度进行的高效课堂的“大揭密”:课堂教学规律的探寻,神奇杜郎口的有效解读,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教学常规的保障,课堂教学模式的解构与重建,都涉及高效课堂核心问题。文章大多采用教育叙事的方式,娓娓道来,透彻阐释,智慧引领,对课堂教学进行了细致关注与哲学解读,强烈的人本思想,浓厚的文化思辨在润物无声地引领我们“发现”并践行着高效课堂密码。

  面对当前课堂上老师一味激励“零批评”的现状,作者给出了有力的说服。他认为:课堂需要激励,但却不能拒绝批评,学生犯了错误就要承担责任。当然批评应该建立在尊重、理解、责任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学生如果天天生活在激励的赞美之中,他们的性格将会变得脆弱。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时,教师要注意频率不宜过高,否则会使激励失之严谨。由此我想到: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激励和批评教育学生时千万不要走入极端,批评鼓励要抓好“度”。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将优秀变成*惯,而不是让孩子把优秀变成仅仅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

  作为一位长年实践在课改一线的教育专家,于老师在“信息化生态课堂理论与模式构建”一篇提出了“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用以指导老师们的教学。“三维目标记心间,学展点练四连环。没有学、没有展,紧闭尊口不发言。有了学、有了展,师生一起再点练。课堂原本很简单,模式一变一重天。”我觉得,作者的“建构课堂教学模式”正是为一线教师提供了“进入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路径,而“进入课堂教学模式”是模仿、学*阶段,入门后再“适时整合研究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最终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风格。我认为我们学校的语文课堂应该在“出模”后的基础上再不断的提升、整合,继续不断超越自己!

  对我们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于老师阐述了其高屋建瓴的建议和做法。正像朱永新老师所说的那样,“只有教师的发展,才有学生的发展”,可见教师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每天读书、写作、反思,则是教师发展的必经之路。于老师在“美丽指数最大化定律”中提到,教师要重视气质美丽,学会用文化化妆。于老师援引了法国的一项研究:“爱读书的女人不易发胖,显得年轻”。在这一文章磨,于老师劝告我们:“朋友,当你走出美容厅之后,别忘了找个地方静心读书。”这一点,在我公公的身上极有体验。在退休十余几年来与书为伴的日子里,虽然公公已经71岁高龄,但他的心态却一直像年轻人一样青春阳光,甚至更过之!我想这一切,都与读书密不可分。正如窦桂梅老师所言:读书是女老师最好的化妆品,是男老师最好的名片。

  研读《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这本书,并且深受启发教育之后,我暗下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不断学*,不断地寻求教学规律,有意识地运用教学中的规律。我要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学,要让自己明明白白地教!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3

《课堂密码》是一本很不错的书,里面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学科深度上,当学科还没有分化的时候,教师普遍看重育人,这就是韩愈所讲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学科分化之后,教师普遍看重教授知识。至今,我们评价一位教师有没有教育智慧时,虽然也看这位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但更重要的却是看学生的学科成绩。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教材,一是教师。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是以一次性的、*面化的形式呈现的。之所以说它一次性,是因为它不会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解释;之所以说它*面化,是因为它不会根据学*情境的变化进行演绎。但也正因为如此,教材较教师提供的学科知识更有权威性,也更有逻辑性。于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科知识,并不重在学科知识本身的权威性与深刻性,而是对教材弱点的补充,也就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教材提供的学科知识进行多重解释,根据学*环境的变化对教材提供的知识进行多样演绎。因此,教师在学科知识上的深度,并不是让教师在学科知识内容上更精尖,而是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在内容上越是精尖的教师,学生学起来就越艰难,能够掌握学科知识的学生人数也越少。在内容理解上越是深刻的教师,越是可以帮助学生学*,让学生学得更有趣,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学科知识。

其次在教育广度上,教师教学生,是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而非专业选手。当专业教练教专业选手时,可以把专业选手描述成是“一个学*学科知识的人”。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尽管学*是他们的专职工作,但在众多学科中喜欢上哪门学科,致力于哪门学科,并没有强制性的限制,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学生称为业余选手,把他们描述成是“一个人在学*学科知识”。而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第一步是如何吸引这些业余选手,以便让他们在专业学*这条路上更愿意走下去。只有他们愿意走下去了,才有机会发挥专业教练的专业价值。两相对比,专业教练教专业选手,走的是专业深度的道路,教学广度对他们的要求并不太高;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就得先走教学广度的道路,因为教学广度是教师推进专业深度的前提与手段。

从“一个人在学*学科知识”的立场出发,就意味着必须把学生当作是一个整体的人来对待,这样可以在以下3个方面来加强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一,学科教师要全面爱护与关心学生。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科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总成绩;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总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师生关系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师生关系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爱护,师生关系本身也就不复存在。如果连师生关系都不复存在,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也就无从谈起。“亲其师信其道”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第二,教师要力求让“书面化的学科知识”生活化。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对书面语言的理解与使用还需要锻炼,他对文字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薄弱,而书面化学科知识的最大弱项在于,它的表达方式是书面语言而非口头语言,使用的是抽象思维而非具象思维。因此,学科知识生活化的过程,就是教师把学科知识从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从抽象逻辑转化为具象逻辑的过程。第三,要从学生的知识原点出发,引导学生走到学科知识的终点。教材所呈现的学科知识并不是对学生的初始要求,而是对学生学完教材后的最终目的。如果我们用最终目的去要求初始学*的学生,往往会吓跑了学生。

教师只有从对学科知识的.过度关注中走出来,才可能以“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代言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学生更愿意向一个“人”学*,而不愿意向死板的、*面化的、抽象的教材学*。如果教师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那么他也势必会获得死板、*面化与抽象的形象。

对教师个人而言,这本书可以改变学科教师只对学科知识负责的意识,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科深度不再越来越深,而教育广度越来越广。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 (菁华3篇)(扩展2)

——《课堂观察》读书心得体会 (菁华3篇)

《课堂观察》读书心得体会1

  5月14,我有幸参加了吉林省思想品德中小学教研员省级培训班。此次培训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课堂观察的理论与实践。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理论。感觉很新奇,也很有收获。

  5月16日下午,吉林省教育学院副院长杨玉宝教授,给我们做了《课堂观察的理论与基本技术》的专题讲座。为我了解课堂观察这一新事物提供了理论依据。接下来,师大附中思想品德学科郝主任,给学员讲解了《思品学科课堂观察记录的内容与方法》。让课堂观察由理论走向了实践。5月17日在师大附中我们又听了两节课,亲身实践了一下课堂观察的几个环节。虽然还有些茫然和忙乱,但是这一新的理论却让我有了很多新感受。

  一、课堂观察体现以学生为本

  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式,最早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它的基本理念是服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它转变了以往听课的理念,由对讲课人挑剔到对听课人指导服务。 以往听课,我们更多的是关注老师的教学情况,如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情况、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等,而在这次听课我们把视角更多地投向学生,学生是学*的主体,投入越多产出也就越多,即使老师讲得再精彩,学生如果没有认真的听讲,对于这样的学生课堂效率就相当低。当我们把视线转向学生时,可以更好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的或者坏的,以后再自己的课堂上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调整或者采取一些特别的措施。

  二、课堂观察为了“有效教学”。

  追求有效是教学的永恒主题,但是“有效教学”的追求究竟落实在哪里?我们认为最终应落实到“课堂”。那么,有效的课堂教学又从何而来?通过课堂观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课堂观察最直接的目的追求,也是落实有效教学的基础工程。

  传统的教研方式逐渐显露出三个严重的不足,一是离散化,缺少基于主题的研究,所谓的研究没有聚焦的内容,呈现出“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现象;二是粗放化,缺少精细化的描述与分析,因此,“好象”、“感觉”、“似乎”这类的模糊词汇充塞在课堂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不痛不痒,没有“冲击性”;三是范式化,以种种先验性的评课套路与话语诠释千变万化的课堂,这种教研方式在生动的教学现象情境中常常会捉襟见肘,无法取得实质性的、针对性的效果。课堂观察有利于这三个问题的解决。

  课堂观察试图在实践层面解决教学理念的问题。事实上,教学理念的更新最终必须依靠“自觉的实践”,而不是“书面的言说”。课堂观察中呈现的现象与细节,常常会给人以“刺痛感”,以“震动感”。“怎么会这样的?”“真的是这样啊!”之类的感叹常常会出现在教师们的感言中,在这样的感言中,真正深层次的理念就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课堂观察就似一面镜子,可以照亮被我们遗忘或者没有引起重视的教学环节。

  我通过学*课堂观察,产生了不少的困惑:我们进行课堂观察时,我的观察对象是学生,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会疏忽了课堂的其他细节,对于教学环节会记录不太详细,对于课堂的整体性没有很好的把握。同时观察点的选定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量表的设计在实际操作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我想存在这种问题一个是对课堂观察的认识、理解还不够全面、深入,教学思想还没转化过来吧,以后还要深入学*,在课堂观察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得失。

  课堂观察是一朵盛开的“奇葩”,它改变了我们以往听课时对课堂教学缺乏反省意识、对很多问题视而不见的状况。课堂观察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愿意以它为镜,它就会使我们从提高课堂效率的迷茫中解脱出来;只要我们愿意走进它,它就会成为我们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辅助手段。

《课堂观察》读书心得体会2

  假期中,我学*了课堂观察一书,在学*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课堂观察是一门大学问,是需要教师的专业精神与相当的专业水*的。

  通过学*让我对课堂观察有了初步的认识。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课相比,我认为传统听课关注的是全面的'整体的课堂,而课堂观察则把观察的视角缩小,从点中看全面。也可以说课堂观察是在传统听课的基础上把听课目标更细致化,更明确化。以前我在听课中,在一堂课上,一个听课老师既要观察老师的一言一行,又要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这样对于听课老师来说确实很难观察得细致、全面。课堂观察则是通过集体合作,分清各小组听课目标,在此基础上更明确地把握听课重点,甚至有时会通过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得到有力的数据证明,从而更加客观地进行评论。通过某个细节,某个特定的角度,观察课堂,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课堂观察,它有明确的目标性,计划性,组织相当严密。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由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把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三个阶段,课堂观察也是一种团队合作,它由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

  课堂观察让我们听课、评课者消除了很多疑虑,因为它所关注的问题不再是对教师的评价,不再是为教师的教学划分等级,它指向的是学生课堂学*的改善,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合作体关注学*,研究学*和促进学*的过程。它旨在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观察跟传统的听课评课不同的还在于,它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堂观察中,教师不只是在观察,其实是在通过观察而参与研究,所以“当看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情景,自然会联想到自己*时的教学情形,从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即时生发基于自身教学理解和实践的教学假设:如果我来教,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在观察他人的同时,实际上在对照自己,从他人身上学*优点,或者找到共同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法,促成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专业发展。

  通过学*课堂观察我们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理论,有了理论就要实践,学校安排第二周我们数学组来一次课堂观察,我的任务是观察学*目标,要观察教师的提出时间,提出的方式,教学行为,学生行为,样题检测。看了之后我一点也不明白,一次又一次的请教蔡主任,请教青年路小学的老师,心里总算有了一点眉目,但还是迷迷糊糊,这次我带着任务听课,发现就是跟以前不一样,我一心听老师的学*目标完成的咋样,目标达成了没有,样题检测时学生会不,我可以通过数字分析来评价学*目标达成情况。第一次虽然不太成功,可老师们知道路该咋走了。

  第四周我们又进行了第二次课堂观察,这一次老师们说的比上一次好多了,评课着和授课者有了互动,但是我们的评课语言有待提高,要慢慢的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我希望自己的评课水*越来越高。

《课堂观察》读书心得体会3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要想“长教常新”,只有不断学*,不断读书,不断思考,才会不断提升,不断成长。本次假期,通过拜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使我对“课堂观察”这一崭新的课堂研究方法有了深入了解,心中疑惑得到解答,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领会,学*和借鉴到新的经验方法来改善听评课的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课堂效益。

  一.认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是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目的,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分析、研究。“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的关系

  传统听评课主要体现形式:

  1.进入课堂时,听评课者自己没有充分准备,也未与上课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2.听课过程中主要关注教师单方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学*给予足够的关注;评课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发挥话语过多。

  3.评课结果往往只是体现为一个无法解释的分数。

  4.使用结果时往往错误类推,以一堂课类推教师的其他课。

  5.“为听评课而听评课”。把听评课当成任务来做,教师听评课不是主动的为了自身专业发展和学生有效学*的愿望,而是迫不得已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

  6.评课形式化。参与听评课的老师在发言时,要么大而全,要么过于客套,要么由专家或教研员把课堂变成了“一言堂”。

  三.传统听评课群体中存在的三种独立角色:

  1.评课专业户----自己很少或几乎不上课,评课却是他们的中心工作。

  2.模仿专业户---听课仅仅是为了模仿。

  3.听课任务户---听课就是为了听课。简单处理、任务取向,没有问题,不去思考,没有反馈,按规定填写“听课手册”了事。

  四.听评课改革趋势----三大转变

  三大转变——简单变复杂、对立变理解、业余变专业。

  1.改变思维方式。对一堂课的评价,要考虑个体、时间、空间、情境等多种因素,把小整体放到大整体中去思考。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复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

  2.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

  3.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行(学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

  五.课堂观察的目的

  “观察他人的课堂,最终服务于自己的课堂”,这才是课堂观察最为根本的目的。通过课堂观察,不仅要丰富自己的课堂经验,修正自己的课堂教训,还要加深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

  1.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经验

  2.拓展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

  3.反观自己课堂教学不足

  4.探寻课堂教学的内在机理

  总而言之,课堂观察既不是对他人的课堂进行鉴别与改造,也不是装饰或者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而是通过优化听课人与上课人的课堂教学理念,以此提升听课人与上课人的课堂教学能力,实现上课人与听课人课堂教学的优化与改造。

  “教学无涯,教无止尽”。通过阅读《课堂观察》一书,我汲取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期待课堂观察能真正地帮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定位,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思考能力。取人之长,为我所用,从而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 (菁华3篇)(扩展3)

——《高效课堂》读书笔记 (菁华3篇)

《高效课堂》读书笔记1

  读了《高效课堂》一书,使我深有感触,明白高效课堂是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学*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发展。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用科学方法去打造“高效课堂”,就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德施教:

  我们常说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有着爱心,是发自内心的爱心,但不是热情而短促的,而是如涓涓细流般长久的,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崇敬、关注并影响学生行为。那怎样才能使学生爱上你呢?如果将学生对老师的爱能迁移到课堂上,爱上你的课,那相信你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师!

  课堂是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学生的学*状态某种程度上折射着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艺术水*。课堂教学既要讲科学性,又要讲艺术性,使我们的课堂具有动感、情感、美感,才会使课堂产生感染力,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入其门,达其成。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的良师益友,很好的撇杨学生的学*兴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人在学*兴趣的引导下学*,自觉性和创造性变回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学*效率也会有大幅度提高,进而就会更加热爱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一节课,不仅要“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已浓;还要课结束,趣获存”,使学生始终保持学*兴趣。主演还是我们,课堂上如何操作,老师是编剧。

  三、有效教学:

  高效课堂的主体是学生,然而我们如何才能在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这就看老师在课堂如何操作。可见老师的因素也尤为重要。

  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在课堂内通过学*获得高效的发展是高效课堂的根本。真正的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愿学、善学、乐学,学生能从学*中体验到一种成长的喜悦和幸福!而学生这种理想的学*状态的出现,则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对巩固练*与提高练*的精心编制。

  为此教师必须努力扎实的抓好学生的课前预*,并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能让学生高效自主、合作学*的活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这样教师自然而然在学生提高的同时,自身素质也能得到极大的提升。我还觉得高效课堂在某种程度上对师生关系作了一些改变,而这种改变的,是由传统课堂中教师反复枯燥的讲、学生无奈被动听的单向灌输关系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教师点拨提升,引导学生多方位的交流讨论。

  高效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批判式的吸收与改进,抛弃糟粕吸收精华,或者说是一种变革与升华。这种课堂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师生真正*等融洽、和谐温暖的新型师生关系。当然在高效课堂的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式的,这对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准和要求比传统课堂下的要求更高、标准更高!

  四、科学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主体地位,而老师处于引导地位,老师的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这一主题进行。看学生,以学生来评价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看学生是否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高。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具备以上条件外,课堂教学还要能做到精心设计与详尽准备,这才会上出一节节的高效课,有了这样一节节的高效课,学生自然就愿学、善学、乐学。为了这些目标,我要努力奋斗,让自己成为一个拥有高效课堂的老师。

《高效课堂》读书笔记2

  读了《高效课堂》一书,使我深有感触,明白高效课堂是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学*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发展。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用科学方法去打造“高效课堂”,就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德施教:

  我们常说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有着爱心,是发自内心的爱心,但不是热情而短促的,而是如涓涓细流般长久的,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崇敬、关注并影响学生行为。那怎样才能使学生爱上你呢?如果将学生对老师的爱能迁移到课堂上,爱上你的课,那相信你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师!

  课堂是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学生的学*状态某种程度上折射着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艺术水*。课堂教学既要讲科学性,又要讲艺术性,使我们的课堂具有动感、情感、美感,才会使课堂产生感染力,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入其门,达其成。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的良师益友,很好的撇杨学生的学*兴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人在学*兴趣的引导下学*,自觉性和创造性变回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学*效率也会有大幅度提高,进而就会更加热爱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一节课,不仅要“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已浓;还要课结束,趣获存”,使学生始终保持学*兴趣。主演还是我们,课堂上如何操作,老师是编剧。

  三、有效教学:

  高效课堂的主体是学生,然而我们如何才能在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这就看老师在课堂如何操作。可见老师的因素也尤为重要。

  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在课堂内通过学*获得高效的发展是高效课堂的根本。真正的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愿学、善学、乐学,学生能从学*中体验到一种成长的喜悦和幸福!而学生这种理想的学*状态的出现,则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对巩固练*与提高练*的精心编制。

  为此教师必须努力扎实的抓好学生的课前预*,并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能让学生高效自主、合作学*的活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这样教师自然而然在学生提高的同时,自身素质也能得到极大的提升。我还觉得高效课堂在某种程度上对师生关系作了一些改变,而这种改变的,是由传统课堂中教师反复枯燥的讲、学生无奈被动听的单向灌输关系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教师点拨提升,引导学生多方位的交流讨论。

  高效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批判式的吸收与改进,抛弃糟粕吸收精华,或者说是一种变革与升华。这种课堂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师生真正*等融洽、和谐温暖的新型师生关系。当然在高效课堂的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式的,这对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准和要求比传统课堂下的要求更高、标准更高!

  四、科学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主体地位,而老师处于引导地位,老师的'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这一主题进行。看学生,以学生来评价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看学生是否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高。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具备以上条件外,课堂教学还要能做到精心设计与详尽准备,这才会上出一节节的高效课,有了这样一节节的高效课,学生自然就愿学、善学、乐学。为了这些目标,我要努力奋斗,让自己成为一个拥有高效课堂的老师。

《高效课堂》读书笔记3

  当今的教学需要高效,而高效课堂就是要达到一个让老师和学生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效的完成教与学的过程。然而,高效课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只要备好课就可以了,讲好可以了。而现在必须从学生的自主和积极意识出发,不仅要学会而且要高效讲究方法。暑期通过学*《打造高效课堂》一书,我有以下的体会:

  打造高效的课堂不单要用心去对待学生,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吃课本。这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在构建有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和把握教材,要靠教师钻研教材,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把握教材不仅是指理解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更是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刻的把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内容,目标和对整一册书结构的整合。

  要对结构做良好的整合就必须建立好知识树,因为他是知识结构的一种形态,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知识结构图理清教材的思路和个部分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知识树是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的一种重要的凭借。个年级的教师相互之间不了解教材,降低了课堂效率。在数学课上,教师带着学生做游戏,虽然数学知识没有学多少,但学生很开心,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所以我们只要肯下功夫读课本并吃透课本,做到心中有课本,目标在心中,自然会在课堂上收到得心应手的高效效果。

  要开放课堂,自主学*。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动起来——身动、心动、神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展开小组学*、独学、对学、群学;让学生养成独自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的学*能力。让课堂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动,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的学*氛围。

  教学要面向全体。以往教学只注重面向好生、中等生,忽略差生。在今后教学中,利用学生合作学*机会,让学生承担一部分教学任务,使之成为小老师,形成“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好生带动中等生,中等生带动差生,生生动起来的浓厚学*氛围。

  高效课堂的成功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就要把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学*效率。

  打造高效的课堂就要有一种独特的教学境界,可以不带课本,没有书面教案,这种境界对教师本身而言,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是抽象的,没有一个学生是天生的后进生,老师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并持之以恒,就能在最大可能上使他们取得进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对待和了解我们的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智商;了解他们的情商;了解他们的性格;了解他们的家庭。只有充分的了解了这些我们才可以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各个同学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辅导。必要可以作家访。从学生入手,而不是单单的从知识入手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 (菁华3篇)(扩展4)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实用10篇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 1

  今年暑假,读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周彬著的《课堂密码: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一书,假期中静下心来读了读,该书分为五个部分,即: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这本书很有条理,系统性很强。随手又翻到书中某一页,语言很*实,没有让人感觉深邃的理论,和我们*时的教学随笔差不多。这本书如同工作中的导师,引领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当我们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惯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态来行事,而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尊重同事,尤其是同事的课堂时,才可能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我们每天都在喊""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大家也都在努力做,可是效果并不是很好,我们每天在忙碌中度过,早上进教室指导早读,收作业,批改作业,督促改错,辅导学生;我们每天在抱怨中生活,抱怨学生这个题讲了好几遍,学生依然出错。抱怨班上总是那几个调皮的学生让你不省心。我们每天都在责怪自己,每天都在勤奋地工作,但是一件事都没有做好。

  我捧着《课堂密码》坐在桌前,静心地品味"密码"的滋味,不由地在得到美美的享受同时,也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感到了隐隐的阵痛,又仿佛给予我的困惑以答案,让我毫无选择地细细盘点着自己走进课堂的点滴收获。当看到周彬博士观点时,有一种被感动的感觉,特别是周彬博士提到的很多问题也都是走进课堂时看到听到的,看到周彬博士分析得那么透彻,我自己也收获颇多、感悟不少。

  为何教师总是忙而无功?周博士在书中告诉我们,要"打造有效课堂"。什么叫课堂教学?什么叫"有效课堂"?仿佛没有比考试更直接、更权威、更有说服力的。作者对考试前师生既紧张又忙碌的日子描写让人不免一笑:用忙碌来麻痹自己的神经,减轻紧张感。教师生怕还有什么知识点没有讲给学生听,学生生怕还有什么知识点没有掌握,大家都在过着查漏补缺的生活。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在考前百分之百地掌握知识点,学生自己也是如此。可是,教师与学生呈现出来的疲态、显现出来的茫然,很难让人相信这支疲惫之师能够在高考或中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确实,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知道:在学生前期的学*中,储存知识的能力肯定比提取知识的能力更重要;但在后期的学*中,提取知识的能力就显得更有价值了。当然,只是根据学*的阶段来区分知识的储存与提取哪个更有价值,既不科学也不全面,因为不管是知识的储存还是知识的提取,都是贯穿于学*、教学的整个过程的。

  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公式:"成绩竞赛=专业竞争+时间竞争"。在教育理论上,良好的教学业绩至少要三个要素——教师是的教学专业水*、教师的投入程度和教学工作环境,其中教学的专业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是,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教师间的教学竞争中,这个结论就不那么准确了。在一个学校中,教学的工作环境可以不予考虑,所以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和教师投入的时间就是考察一名教师的教学成绩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对于一名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是比较固定的.,就像是一个人的智商和体质往往是天生的,虽然可以改变,但是改变的成本非常的大,过程也很长,为了达到快速提高成绩的办法目的,很多老师就不得不在时间上打主意。

  对于很多事情"笨鸟先飞、勤奋、忙碌"都是褒义,但是对于教师来说怎么能高效的完成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第一,在教学上,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能力,这样就需要根据新课程标准仔细研读把握教材,备课时不断提升自己对课堂的预见能力,设计生动有效地活动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真正的给学生们带来他们喜欢和需要的知识。这个要求是非常高的,在与不断地学*、思考和严格要自我要求,这也是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最好加以改变的一条。

  第二,在自身素质提高方面,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决定教学专业水*的关键,像是专业知识水*、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的思想都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像是语言表达能力和思想都是与生俱来的,要想改变非常的难,需要坚持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所以不断地学*,给自己充电,不断为自我实现而努力。

  第三,在时间分配方面,教师的工作琐碎而繁杂,但就是在一样的工作强度下,还是经常看到很多教师不会占用学生的课下时间、利用课间时间充分的运动、课下进行午休,并且他们也不把工作带回家中,一样可以把工作完成的很出色。他们怎么做到的?秘诀就是合理分配时间:由于课前备课十分精细,学生们能够当堂达成学*任务,课下基本不用找学生辅导;合理制定计划,按部就班的完成一项项工作;不拖拖拉拉,把工作赶到前面做。每当自己挠头于眼前大把的工作而犹豫先完成哪项的时候,别人早已进行一半了。

  做到合理计划工作时间,不仅有利于自己的工作,对于身体和心情也是一样有利的。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 2

  《课堂密码》是一本很不错的书,里面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学科深度上,当学科还没有分化的时候,教师普遍看重育人,这就是韩愈所讲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学科分化之后,教师普遍看重教授知识。至今,我们评价一位教师有没有教育智慧时,虽然也看这位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但更重要的却是看学生的学科成绩。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教材,一是教师。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是以一次性的、*面化的形式呈现的。之所以说它一次性,是因为它不会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解释;之所以说它*面化,是因为它不会根据学*情境的变化进行演绎。但也正因为如此,教材较教师提供的学科知识更有权威性,也更有逻辑性。于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科知识,并不重在学科知识本身的权威性与深刻性,而是对教材弱点的补充,也就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教材提供的学科知识进行多重解释,根据学*环境的变化对教材提供的.知识进行多样演绎。因此,教师在学科知识上的深度,并不是让教师在学科知识内容上更精尖,而是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在内容上越是精尖的教师,学生学起来就越艰难,能够掌握学科知识的学生人数也越少。在内容理解上越是深刻的教师,越是可以帮助学生学*,让学生学得更有趣,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学科知识。

  其次在教育广度上,教师教学生,是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而非专业选手。当专业教练教专业选手时,可以把专业选手描述成是“一个学*学科知识的人”。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尽管学*是他们的专职工作,但在众多学科中喜欢上哪门学科,致力于哪门学科,并没有强制性的限制,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学生称为业余选手,把他们描述成是“一个人在学*学科知识”。而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第一步是如何吸引这些业余选手,以便让他们在专业学*这条路上更愿意走下去。只有他们愿意走下去了,才有机会发挥专业教练的专业价值。两相对比,专业教练教专业选手,走的是专业深度的道路,教学广度对他们的要求并不太高;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就得先走教学广度的道路,因为教学广度是教师推进专业深度的前提与手段。

  从“一个人在学*学科知识”的立场出发,就意味着必须把学生当作是一个整体的人来对待,这样可以在以下3个方面来加强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一,学科教师要全面爱护与关心学生。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科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总成绩;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总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师生关系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师生关系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爱护,师生关系本身也就不复存在。如果连师生关系都不复存在,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也就无从谈起。“亲其师信其道”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第二,教师要力求让“书面化的学科知识”生活化。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对书面语言的理解与使用还需要锻炼,他对文字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薄弱,而书面化学科知识的最大弱项在于,它的表达方式是书面语言而非口头语言,使用的是抽象思维而非具象思维。因此,学科知识生活化的过程,就是教师把学科知识从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从抽象逻辑转化为具象逻辑的过程。第三,要从学生的知识原点出发,引导学生走到学科知识的终点。教材所呈现的学科知识并不是对学生的初始要求,而是对学生学完教材后的最终目的。如果我们用最终目的去要求初始学*的学生,往往会吓跑了学生。

  教师只有从对学科知识的过度关注中走出来,才可能以“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代言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学生更愿意向一个“人”学*,而不愿意向死板的、*面化的、抽象的教材学*。如果教师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那么他也势必会获得死板、*面化与抽象的形象。

  对教师个人而言,这本书可以改变学科教师只对学科知识负责的意识,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科深度不再越来越深,而教育广度越来越广。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 3

  前段时间,阅读了培育室推荐书目《课堂密码》。这本由教育学博士周彬编写的书,开本并不像流行小说那样大,封面也*淡毫不起眼,但是书名中的“密码”二字让我眼睛一亮。转而又想,这一类的书铺天盖地,该不会又是哪一位“大家”将以前的谈论稍稍改装一下而冠之以名吧!于是我随手翻了翻目录——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倒是很有条理,系统性很强。随手又翻到书中某一页,语言很*实,没有让人感觉深邃的理论,没有让人觉得自己很渺小的1、2、3、4条说教,和我们*时的教学随笔差不多。从第一页开始看起,感觉这本书如同此时心境应该冲泡的一杯绿茶,陪你梳理已被纷杂的事物扰乱的心绪;又如同工作中的导师,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又引领你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作者带着我们走*课堂,既不远离课堂,也不走进课堂,才发现课堂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正如作者所言,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当我们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惯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态来行事,而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生活,才可能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深有体会。首先在课堂纪律上,记得刚工作当老师时,总觉得孩子们多么可爱,不忍心拉下脸来,一段时间过后,发现孩子们倒是对我很亲热可上课“神游”的现象与日俱增。无奈之下,只好一顿镇压,孩子们个个面面相觑,大气都不敢喘。这下自己反倒觉得可能课上得太枯燥乏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理想中的课堂应该是很活跃,大家积极参与讨论的。不过想法好,方法必须也好,不然课堂气氛就很难控制,越到后来课堂气氛越“热烈”,几个调皮的学生也借此机会“争先恐后”。提出一个问题,更多的时候不是大家积极讨论分析这个问题的本意,而是有些闹哄哄的吵问题之外的东西,让我不得不制止他们的“奇思妙想”。这其中作为教师我在引导方面做的很不好。

  其次在上课节奏上,我属于慢性子的人,事情要慢慢干要干得精。刚开始教书总是在课堂中洋洋洒洒地说上一大片,随自己性子,想到哪说到哪。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问题了,在充分相信学生学*能力的同时也需要明白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说上课的时候没有注意循序渐进,一下把难的简单的都灌下去这课基本就上不下去了。有时候上课过程当中因为没有注意过度,从书本上的基本知识点直接过度到一些比较难的实际练*,学生往往就比较“迷惑”地看着我,这个时候一般都是自己教学出了问题,需要我重新结合知识点把要解决的问题解释再解释,因此也浪费了不少时间。到现在好多了,我会在课前先预测学生易于接受和难以接受的知识,易于接受的知识或学生有一定基础的知识一语带过,就重点难点着重讲解,注重练*。这样课堂节奏有条不紊,任务总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还有是在学生与教师主体与客体的处理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学*效率都非常重要,但是发现自己的课堂我易于向孩子以灌输为主,很少让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他们的主动性被我遏制着,往往是我牵着他们走。其实这样孩子就失去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思维也发生了变化。

  面对着这些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针对这样一个好动好玩的班级,我的课堂教学从哪方面如何入手?我想我从《课堂密码》一书中受到了一些启发,是值得我遵照和学*的。

  一、面向全体,面向基础,注重因材施教。

  全面发展的人要通过全面发展的教育来培养,但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均发展。我们的教育不是让每个学生变成统一规格的“标准”,而是造就充满活力的、具有个性的一代新人。我们美术课上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个别是毫无基础可言。因此,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有全体目标,又要有分层目标。也就是在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课堂评价时也不能一锅端,应遵照其原有的水*来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积极性,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水*。

  二、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努力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最佳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打破“传授——接受”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发现”教学。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独立自主研究来发现问题,获取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能提出探索目标,激励学生学*动机;能通过质疑、设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精心讲解、适当点拨,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主体作用于主要体现在学生能积极思考;能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学*知识;能提出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样的师生关系民主、*等,学生成了学*的主人,课堂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钻研精神。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在新世纪没有创造能力,就只能在别人身后爬行。教学最本质的规律就是教会学生学*、教会学生生存,教会学生钻研,教会学生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只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由原来的“学会”变为“会学”,教师也由原来的“教”到达“不教”。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与归宿——学生独立探究和创造力得到发展。也可以尝试使用“指导——自学”式、“提问——讨论”式、“引导——探究”式等创造性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

  教学是教师的主要职责,课堂教学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在一边学*一边实践当中,我发现了很多问题,也发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过问题总是接踵而来,不知何时能成为一名成熟的,优秀的教师,我将为之不懈努力。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 4

  今年暑假,读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周彬著的《课堂密码: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一书,假期中静下心来读了读,该书分为五个部分,即: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这本书很有条理,系统性很强。随手又翻到书中某一页,语言很*实,没有让人感觉深邃的理论,和我们*时的教学随笔差不多。这本书如同工作中的导师,引领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当我们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惯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态来行事,而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尊重同事,尤其是同事的课堂时,才可能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我们每天都在喊""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大家也都在努力做,可是效果并不是很好,我们每天在忙碌中度过,早上进教室指导早读,收作业,批改作业,督促改错,辅导学生;我们每天在抱怨中生活,抱怨学生这个题讲了好几遍,学生依然出错。抱怨班上总是那几个调皮的学生让你不省心。我们每天都在责怪自己,每天都在勤奋地工作,但是一件事都没有做好。

  我捧着《课堂密码》坐在桌前,静心地品味"密码"的滋味,不由地在得到美美的享受同时,也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感到了隐隐的阵痛,又仿佛给予我的困惑以答案,让我毫无选择地细细盘点着自己走进课堂的点滴收获。当看到周彬博士观点时,有一种被感动的感觉,特别是周彬博士提到的很多问题也都是走进课堂时看到听到的,看到周彬博士分析得那么透彻,我自己也收获颇多、感悟不少。

  为何教师总是忙而无功?周博士在书中告诉我们,要"打造有效课堂"。什么叫课堂教学?什么叫"有效课堂"?仿佛没有比考试更直接、更权威、更有说服力的。作者对考试前师生既紧张又忙碌的日子描写让人不免一笑:用忙碌来麻痹自己的神经,减轻紧张感。教师生怕还有什么知识点没有讲给学生听,学生生怕还有什么知识点没有掌握,大家都在过着查漏补缺的生活。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在考前百分之百地掌握知识点,学生自己也是如此。可是,教师与学生呈现出来的疲态、显现出来的茫然,很难让人相信这支疲惫之师能够在高考或中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确实,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知道:在学生前期的学*中,储存知识的能力肯定比提取知识的能力更重要;但在后期的学*中,提取知识的能力就显得更有价值了。当然,只是根据学*的阶段来区分知识的储存与提取哪个更有价值,既不科学也不全面,因为不管是知识的储存还是知识的提取,都是贯穿于学*、教学的整个过程的。

  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公式:"成绩竞赛=专业竞争+时间竞争"。在教育理论上,良好的教学业绩至少要三个要素--教师是的教学专业水*、教师的投入程度和教学工作环境,其中教学的专业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是,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教师间的教学竞争中,这个结论就不那么准确了。在一个学校中,教学的工作环境可以不予考虑,所以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和教师投入的时间就是考察一名教师的教学成绩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对于一名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是比较固定的,就像是一个人的智商和体质往往是天生的,虽然可以改变,但是改变的成本非常的大,过程也很长,为了达到快速提高成绩的办法目的,很多老师就不得不在时间上打主意。

  对于很多事情"笨鸟先飞、勤奋、忙碌"都是褒义,但是对于教师来说怎么能高效的完成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第一,在教学上,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能力,这样就需要根据新课程标准仔细研读把握教材,备课时不断提升自己对课堂的预见能力,设计生动有效地活动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真正的给学生们带来他们喜欢和需要的知识。这个要求是非常高的,在与不断地学*、思考和严格要自我要求,这也是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最好加以改变的一条。

  第二,在自身素质提高方面,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决定教学专业水*的关键,像是专业知识水*、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的思想都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像是语言表达能力和思想都是与生俱来的,要想改变非常的难,需要坚持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所以不断地学*,给自己充电,不断为自我实现而努力。

  第三,在时间分配方面,教师的工作琐碎而繁杂,但就是在一样的工作强度下,还是经常看到很多教师不会占用学生的课下时间、利用课间时间充分的运动、课下进行午休,并且他们也不把工作带回家中,一样可以把工作完成的很出色。他们怎么做到的?秘诀就是合理分配时间:由于课前备课十分精细,学生们能够当堂达成学*任务,课下基本不用找学生辅导;合理制定计划,按部就班的完成一项项工作;不拖拖拉拉,把工作赶到前面做。每当自己挠头于眼前大把的工作而犹豫先完成哪项的时候,别人早已进行一半了。做到合理计划工作时间,不仅有利于自己的工作,对于身体和心情也是一样有利的。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 5

  课堂上,为什么我们的教师积极忙碌却徒劳无功?为什么有的学生总给老师制造麻烦?为什么有学生听课走神?为什么学生会沉默不语?为什么学生不听老师的话?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一线教师。而《课堂密码》一书,就像是解开这些课堂现象的密码,透视出掩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有效的指导教师对自己的课堂实践作出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课堂密码》从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五个方面打开"课堂困惑"之门,让我们深深感觉到:莫把课堂只当课堂;莫把课堂只当教学;莫让课堂止于安静;以学生为师,在学生的心灵中教书,既愉快又有成就感;以同事的课堂为友,会尊重同事的劳动成果,更乐意向同事的课堂学*,不是把听课、评课当作一项任务,而是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才能发现课堂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本人认为《课堂密码》提出的观点、问题、案例很值得我们去深思与研读,特别以下几个观点我更有兴趣:

  一、学得好,还要考得好"。周彬老师用"爱人教育我"放、找东西的实例来说明在*时的学*中,不管我们用什么方法,也不管我们用什么逻辑来掌握学科知识,似乎只要记住了或者储存好了学科知识完事大吉了。可是,当我们身处考场时,储存得好好的学科知识,不但不会主动跳出来,即使我们去找,也不见得能找到。然后论述一、从"知识的储存"向"知识提取"的转变,提出了考前如果教师和学生呈现出来的疲惫、显现出茫然,学生不可能考好成绩;考试的竞争不是知识储存量的竞争,而是知识提取量的竞争。二、"知识提取"对"知识储存"的工具功能,发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知识储存过程中运用的方法越简单,学生的知识提取就越是难;逻辑越是清晰,学生提取知识就越是容易。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储存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提取知识;不但要让学生在做作业时提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在考试中提取知识。既要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还能让他们提取出来的学科知识为他人所理解,还要求教师与学生能够不断地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在储存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不忘记旧知识。三、为了"知识提取"的"知识储存",在教育的意义上,学生学*的成就感并不在于他储存了多少学科知识,而是在于提取多少学科知识。有的学生有了辛苦的储存,但却得不到有效的提取。也就是学科成绩不好。因此,重视学科成绩的提取,在于强化学生的学*责任,更在于促使学生在学*环境中进行互动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自己。

  二、为何教师总是忙而无功周彬老师指出:"有的人一生都很忙,也显得很聪明,但最终却一事无成"。这种现象现实生活存在不少,本人颇有同感。周彬老师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1、深陷课堂教学的"忙碌之井"。指出了,在时间管理上,有的老师认为,我们每天课都上不完,哪有时间看书?很少人会想到,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不投资的人自然是买不起房子的;一个不再看书的人,必然会在每堂课中都处于挣扎状态。要上好一堂课是非常容易的,但要每堂课都上好却是非常困难的。教师要从课堂教学能力向学科教学能力的转变,需要课堂教学经验在量上的积累,但更需要教师学科教学能力在质上的突变。前者需要教师潜入课堂教学之中,后者需要教师跳出课堂教学。

  2、踏上学科教学的"理性之路",我们行走时若只是盯着脚下的路,虽然每一步都走得稳健,但离最终目标往往相去甚远。我们认为学*与储存知识点时要"盯着脚下的路",但在总结与提取学科知识时要"盯着前方的路"。学科教学的困惑在于,为了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就必须将学科知识肢解为知识点,让学生逐点学*与掌握。可是在学生逐步学*与掌握的过程中,越是仔细,越是投入的学生,就越是难返身整理与总结学科知识,也就是说,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学科的知识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综合学科知识能力,可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因此,不管在学期初,还是在学期中与学期末,只有站在学科教学的高度,始终盯着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教学目标,再在每次课堂教学中努力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点,才能避免虽然学科教学赢得知识点上的胜利,却偏离了最终的学科教学目标的情况。

  3、打开教育教学的"展望之窗"。学校是帮助学生学*得更好的地方。学生学*得更好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学生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二是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了。如果只是对学生的短期学*成绩负责,前者肯定最重要;如果对学生的长期发展负责,对学生的终身学*负责,后者肯定更重要。如果学校只是对学生的短期成绩负责的话,难免会以牺牲"牺牲越来越喜欢学*"为代价。

  一旦牺牲学生对学*兴趣,最终的结果恐怕只能是即没有培养起学生的学*兴趣,也没有让学生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学*兴趣,需要学校与教师的眼界,又需要与教师的教学水*的。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系统驾驭,远比训练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点更为困难;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学*兴趣,又远比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更为重要。

  周彬老师在《课堂密码》中对课堂的独特见解,本人学*后,在课堂教学中受到了一些启迪。上面只是我一些点滴的感悟。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 6

  我本期读了《课堂密码》一书,深有感触,它为我们的教学方法改革指明了方向,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趣教学”、“有效教学”。本人教学几十年,一直教数学,深知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维性、知识性和逻辑性,如何培养学生实际运用逻辑思维的能力、教育探究能力等,如何在课堂上完成上述的教学任务,采用“有趣教学”的方法最有效。

  “有趣教学”,顾名思义,那就是在教师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知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教育家鸟中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的被迫学*,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心理活动、年龄段和科目等特征为依据,发掘数学教材中激趣、引趣的知识,运用多种、多变、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刺激、培养学生的学*数学的兴趣。

  《课堂密码》一书中讲到:“要让学生对学*趣味较浓,需要教师采用一些外在于学科知识的方法,姑且称之为外包装与广告效应。教师既要向学生说明这些学科知识的未来价值,又要将这些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他们对学科知识的外在兴趣。在每堂的课堂切入时,对学科知识的包装都特别重要,因为这决定着学生能否将之集中到课堂上。”《课堂密码》中的这些话谈到了教师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学*兴趣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采取这样一些措施:用生活实例的形式,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利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可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如概率一节中用掷硬币来探究频率、频数,让学生亲自参与,从中获得快乐。同时,利用参观、实地考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拓展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见多识广知识。

  总之,激发学生兴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的是让学生对学科知识有持久的兴趣,那就必须用学科知识的逻辑思维来锻炼学生,让他们在对学科知识的整合来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体会到学*知识的.乐趣价值。在实现了课堂的有趣之后,我们又谈如何实现“有效”呢?如何仅仅停留在“有趣”这一层面上,学生课堂上很高兴,但却毫无收获,这样的兴趣是难以持久的,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持久的兴趣,就得让他们在课后有真正的收获,而且觉得有趣之外,觉得这种可持续的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趣的同时掌握了多少学科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在些学生的理解能力很好,但对一些实际应用,其探索的题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分析问题也比较深刻。但有些学生理解能力就要差一些,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总是模糊不清,逻辑思维较乱。但他这一次做得不好,可下一次或许就能够做好些,这说明他正在努力追求进步,对学科学*有兴趣,和积极赶上。因此我们不能把他和优秀的学生进行比较,而去批评他,应该看到他的点滴进步,保有他有了些收获,就会有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是持续性的,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通过不断的努力,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逐步提高,这样他们就会越来越爱学*。

  要真正地促使课堂有趣和知识有效的互换与互助,需要为两者的转换预留足够的时间,教师在学科知识结构的整合中,学科逻辑与思维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如中考数学的总复*,教师就得进行对每个知识面点系统复*,进行归类,知识点的整合,各知识点的展示,并进行解题的方法指导,学生方面要善于反思总结,一堂课学生究竟有没有兴趣,有没有知识上的收获,最佳的决定者是学生本人,学生对自己学*过程和参与和体验是其产生与维持兴趣的决定要素,因学生要能够同想,自己去适应、反思、总结。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与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多引导他们,明确学*学科知识的目的,端正态度,教给他们学*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心理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上的困难。这样他们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自主学*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实现“有趣”与“有效”之间的转换。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 7

  读了《课堂密码》一书,真的让我从中领会了许多知识,让我获得了许多感悟。

  一、博大而炽热的爱:

  名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或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它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名师魏书生,李吉林都向教育、向学生献上了最宝贵,最有价值的爱。这也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人生追求的原动力。我也要像他们一样,把我全部的爱与热情献给我的学生,我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乐学善学的智者

  现代社会是需要终身学*的社会。教师更是需要不断学*的职业。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必须通过不断的学*,向书本、向实践、向各种信息渠道学,引千道清泉、聚万座富矿、集百家之长,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才能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兴趣。成为学生的“活字典”和“百科书库”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永不未泯的童心

  每一位教师都应具有一颗未泯的童心,斯霞老师直到七八十高龄还在与小学生亲密接触,他们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一同欢笑,一同烦恼,试问他们又怎么不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又怎么会不亲其师信其道呢?他们是我学*的榜样,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总之,做一个“有效的”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是所有教师应有的追求。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 8

  读了《课堂密码》一书,真的让我从中领会了许多知识,让我获得了许多感悟。

  一、博大而炽热的爱

  名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或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它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名师魏书生,李吉林都向教育、向学生献上了最宝贵,最有价值的爱。这也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人生追求的原动力。我也要像他们一样,把我全部的爱与热情献给我的学生,我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乐学善学的智者

  现代社会是需要终身学*的社会。教师更是需要不断学*的职业。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必须通过不断的学*,向书本、向实践、向各种信息渠道学,引千道清泉、聚万座富矿、集百家之长,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才能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兴趣。成为学生的“活字典”和“百科书库”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永不未泯的童心

  每一位教师都应具有一颗未泯的童心,斯霞老师直到七八十高龄还在与小学生亲密接触,他们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一同欢笑,一同烦恼,试问他们又怎么不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又怎么会不亲其师信其道呢?他们是我学*的榜样,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总之,做一个“有效的”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是所有教师应有的`追求。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 9

  《课堂密码》是一本很不错的书,里面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学科深度上,当学科还没有分化的时候,教师普遍看重育人,这就是韩愈所讲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学科分化之后,教师普遍看重教授知识。至今,我们评价一位教师有没有教育智慧时,虽然也看这位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但更重要的却是看学生的学科成绩。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教材,一是教师。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是以一次性的、*面化的形式呈现的。之所以说它一次性,是因为它不会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解释;之所以说它*面化,是因为它不会根据学*情境的变化进行演绎。但也正因为如此,教材较教师提供的学科知识更有权威性,也更有逻辑性。于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科知识,并不重在学科知识本身的权威性与深刻性,而是对教材弱点的补充,也就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教材提供的学科知识进行多重解释,根据学*环境的变化对教材提供的知识进行多样演绎。因此,教师在学科知识上的深度,并不是让教师在学科知识内容上更精尖,而是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在内容上越是精尖的教师,学生学起来就越艰难,能够掌握学科知识的学生人数也越少。在内容理解上越是深刻的教师,越是可以帮助学生学*,让学生学得更有趣,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学科知识。

  其次在教育广度上,教师教学生,是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而非专业选手。当专业教练教专业选手时,可以把专业选手描述成是“一个学*学科知识的人”。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尽管学*是他们的专职工作,但在众多学科中喜欢上哪门学科,致力于哪门学科,并没有强制性的限制,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学生称为业余选手,把他们描述成是“一个人在学*学科知识”。而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第一步是如何吸引这些业余选手,以便让他们在专业学*这条路上更愿意走下去。只有他们愿意走下去了,才有机会发挥专业教练的专业价值。两相对比,专业教练教专业选手,走的是专业深度的道路,教学广度对他们的要求并不太高;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就得先走教学广度的道路,因为教学广度是教师推进专业深度的前提与手段。

  从“一个人在学*学科知识”的立场出发,就意味着必须把学生当作是一个整体的人来对待,这样可以在以下3个方面来加强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一,学科教师要全面爱护与关心学生。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科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总成绩;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总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师生关系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师生关系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爱护,师生关系本身也就不复存在。如果连师生关系都不复存在,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也就无从谈起。“亲其师信其道”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第二,教师要力求让“书面化的学科知识”生活化。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对书面语言的理解与使用还需要锻炼,他对文字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薄弱,而书面化学科知识的最大弱项在于,它的表达方式是书面语言而非口头语言,使用的是抽象思维而非具象思维。因此,学科知识生活化的.过程,就是教师把学科知识从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从抽象逻辑转化为具象逻辑的过程。第三,要从学生的知识原点出发,引导学生走到学科知识的终点。教材所呈现的学科知识并不是对学生的初始要求,而是对学生学完教材后的最终目的。如果我们用最终目的去要求初始学*的学生,往往会吓跑了学生。

  教师只有从对学科知识的过度关注中走出来,才可能以“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代言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学生更愿意向一个“人”学*,而不愿意向死板的、*面化的、抽象的教材学*。如果教师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那么他也势必会获得死板、*面化与抽象的形象。

  对教师个人而言,这本书可以改变学科教师只对学科知识负责的意识,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科深度不再越来越深,而教育广度越来越广。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 10

  课堂上,为什么我们的教师积极忙碌却徒劳无功?为什么有的学生总给老师制造麻烦?为什么有学生听课走神?为什么学生会沉默不语?为什么学生不听老师的话?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一线教师。而《课堂密码》一书,就像是解开这些课堂现象的密码,透视出掩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有效的指导教师对自己的课堂实践作出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课堂密码》从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五个方面打开"课堂困惑"之门,让我们深深感觉到:莫把课堂只当课堂;莫把课堂只当教学;莫让课堂止于安静;以学生为师,在学生的心灵中教书,既愉快又有成就感;以同事的课堂为友,会尊重同事的劳动成果,更乐意向同事的课堂学*,不是把听课、评课当作一项任务,而是希望能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才能发现课堂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本人认为《课堂密码》提出的观点、问题、案例很值得我们去深思与研读,特别以下几个观点我更有兴趣:

  一、学得好,还要考得好"。周彬老师用"爱人教育我"放、找东西的实例来说明在*时的学*中,不管我们用什么方法,也不管我们用什么逻辑来掌握学科知识,似乎只要记住了或者储存好了学科知识完事大吉了。可是,当我们身处考场时,储存得好好的学科知识,不但不会主动跳出来,即使我们去找,也不见得能找到。然后论述一、从"知识的储存"向"知识提取"的转变,提出了考前如果教师和学生呈现出来的疲惫、显现出茫然,学生不可能考好成绩;考试的竞争不是知识储存量的竞争,而是知识提取量的竞争。二、"知识提取"对"知识储存"的工具功能,发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知识储存过程中运用的方法越简单,学生的知识提取就越是难;逻辑越是清晰,学生提取知识就越是容易。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储存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提取知识;不但要让学生在做作业时提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在考试中提取知识。既要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还能让他们提取出来的学科知识为他人所理解,还要求教师与学生能够不断地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在储存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不忘记旧知识。三、为了"知识提取"的"知识储存",在教育的意义上,学生学*的成就感并不在于他储存了多少学科知识,而是在于提取多少学科知识。有的学生有了辛苦的储存,但却得不到有效的提取。也就是学科成绩不好。因此,重视学科成绩的提取,在于强化学生的学*责任,更在于促使学生在学*环境中进行互动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自己。

  二、为何教师总是忙而无功周彬老师指出:"有的人一生都很忙,也显得很聪明,但最终却一事无成"。这种现象现实生活存在不少,本人颇有同感。周彬老师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1、深陷课堂教学的"忙碌之井"。指出了,在时间管理上,有的老师认为,我们每天课都上不完,哪有时间看书?很少人会想到,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不投资的人自然是买不起房子的;一个不再看书的人,必然会在每堂课中都处于挣扎状态。要上好一堂课是非常容易的,但要每堂课都上好却是非常困难的.。教师要从课堂教学能力向学科教学能力的转变,需要课堂教学经验在量上的积累,但更需要教师学科教学能力在质上的突变。前者需要教师潜入课堂教学之中,后者需要教师跳出课堂教学。

  2、踏上学科教学的"理性之路",我们行走时若只是盯着脚下的路,虽然每一步都走得稳健,但离最终目标往往相去甚远。我们认为学*与储存知识点时要"盯着脚下的路",但在总结与提取学科知识时要"盯着前方的路"。学科教学的困惑在于,为了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就必须将学科知识肢解为知识点,让学生逐点学*与掌握。可是在学生逐步学*与掌握的过程中,越是仔细,越是投入的学生,就越是难返身整理与总结学科知识,也就是说,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学科的知识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综合学科知识能力,可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因此,不管在学期初,还是在学期中与学期末,只有站在学科教学的高度,始终盯着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教学目标,再在每次课堂教学中努力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点,才能避免虽然学科教学赢得知识点上的胜利,却偏离了最终的学科教学目标的情况。

  3、打开教育教学的"展望之窗"。学校是帮助学生学*得更好的地方。学生学*得更好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学生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二是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了。如果只是对学生的短期学*成绩负责,前者肯定最重要;如果对学生的长期发展负责,对学生的终身学*负责,后者肯定更重要。如果学校只是对学生的短期成绩负责的话,难免会以牺牲"牺牲越来越喜欢学*"为代价。

  一旦牺牲学生对学*兴趣,最终的结果恐怕只能是即没有培养起学生的学*兴趣,也没有让学生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学*兴趣,需要学校与教师的眼界,又需要与教师的教学水*的。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系统驾驭,远比训练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点更为困难;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学*兴趣,又远比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更为重要。周彬老师在《课堂密码》中对课堂的独特见解,本人学*后,在课堂教学中受到了一些启迪。上面只是我一些点滴的感悟。


《课堂密码》读书心得 (菁华3篇)(扩展5)

——读《发现高效课堂密码》有感(精选5篇)

  读《发现高效课堂密码》有感 1

  在放暑假时,学校向我们推荐了《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这本书,读过之后,我觉得这样的书籍对于我们来说就像一个指南针,为我们的教学道路指明了方向。

  高效课堂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我个人认为要想使自己的课堂达到高效,教师要花时间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材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并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预案,以便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其次,要想使自己的课堂达到高效,应从关注每一位学生开始,让他们在参与中学*,从而获得学*的乐趣。于老师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想要生产快乐,就得充分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这一点,我和于老师产生了共鸣。在二年级《会说“对不起”》这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写道歉信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你和同学之间有没有过矛盾或做错事而没有及时道歉,或道歉不够诚恳的?现在就请你拿出刚才老师发给你们的纸,我们一起来写一封道歉信,写完后折起来,信外面写别人的.名字,里面写自己的名字和要说的话。我又以“邮递员”的身份把信发放了下去。最后我又让收到道歉信的同学和写道歉信的同学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这节课学生学的开心,老师教的舒心。

  最后,我有一个深深的感受,那就是作者的恒心毅力。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对于读书,这点我觉得自己做的很不够,觉得工作忙,没时间读书。于是我选择在晚上睡觉前留出一部分时间,可以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思考我可以做到。可每天写一点往往做的不好,我们在课堂中会遇到很多生成性问题,下课后处理作业或其他事情,没有及时记录下来,丢失了反思的时机。于老师在书中告诉我们“不写”又如何成长呢?作者每天给自己定下了读书的任务、写作的任务,不管多晚多疲惫,都坚持完成,《发现高效课堂的密码》就是这样坚持写下来的。我想,这坚持来源于作者的追求,因为心中有梦,所以才不停息脚步。我自己是最缺乏坚持的,记得当时看到叶澜教书说过的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两年的教学反思,就有肯成为名师。”当时我也有写教学反思的冲动,可是后来就放弃了,我感觉到坚持做一件事,真的很不容易。

  读完此书受益匪浅,作为一名老师,在教学中虽然已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些经验与于老师有共同之处。有些却又不同,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以致用,我坚信: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只有我们自己肯努力,才能真正感受到教育的精彩。

  读《发现高效课堂密码》有感 2

  在放暑假时,学校向我们推荐了《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这本书,读过之后,我觉得这样的书籍对于我们来说就像一个指南针,为我们的教学道路指明了方向。

  高效课堂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我个人认为要想使自己的课堂达到高效,教师要花时间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材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并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预案,以便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其次,要想使自己的课堂达到高效,应从关注每一位学生开始,让他们在参与中学*,从而获得学*的乐趣。于老师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想要生产快乐,就得充分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这一点,我和于老师产生了共鸣。在二年级《会说“对不起”》这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写道歉信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你和同学之间有没有过矛盾或做错事而没有及时道歉,或道歉不够诚恳的?现在就请你拿出刚才老师发给你们的纸,我们一起来写一封道歉信,写完后折起来,信外面写别人的名字,里面写自己的名字和要说的话。我又以“邮递员”的身份把信发放了下去。最后我又让收到道歉信的同学和写道歉信的同学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这节课学生学的开心,老师教的舒心。

  最后,我有一个深深的感受,那就是作者的恒心毅力。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对于读书,这点我觉得自己做的很不够,觉得工作忙,没时间读书。于是我选择在晚上睡觉前留出一部分时间,可以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思考我可以做到。可每天写一点往往做的不好,我们在课堂中会遇到很多生成性问题,下课后处理作业或其他事情,没有及时记录下来,丢失了反思的时机。于老师在书中告诉我们“不写”又如何成长呢?作者每天给自己定下了读书的任务、写作的任务,不管多晚多疲惫,都坚持完成,《发现高效课堂的密码》就是这样坚持写下来的。我想,这坚持来源于作者的追求,因为心中有梦,所以才不停息脚步。我自己是最缺乏坚持的,记得当时看到叶澜教书说过的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两年的教学反思,就有肯成为名师。”当时我也有写教学反思的冲动,可是后来就放弃了,我感觉到坚持做一件事,真的很不容易。

  读完此书受益匪浅,作为一名老师,在教学中虽然已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些经验与于老师有共同之处。有些却又不同,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以致用,我坚信: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只有我们自己肯努力,才能真正感受到教育的精彩。

  读《发现高效课堂密码》有感 3

  借助暑假的闲暇时间,我认真阅读了于春祥老师的《发现高效课堂密码》,受益匪浅。书的封面是这样一句话:“一位草根教育专家的课改宣言,一份高效课堂完整解决方案。”再配以黄色的封面,看起来特别温馨。于春祥老师坚持研究学*,坚持课堂教学改革,让教师们成长很多。 细读此书,我感受到了于老师对高效课堂的深入解读与阐述,书中的文章大多数采用教育叙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对课堂教学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对我们教师起到了循循善诱的引领作用。令我非常钦佩。

  那么高效课堂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我根据自己读完后的理解浅谈下自己的感受。

  密码一,明确什么是高效课堂?简单地说,高效课堂就是在单位课时内所产生的最高效率和效益的课堂。这种高效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上,学生的学应该是高效的,老师的教也应该是高效的。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让学生学会学*,获得知识才是更重要的!

  于老师告诉我们:“课堂上指望一个老师带四五十个学生,再苦再累也不会带出高效来,一旦把小组变成一个个‘动车组’,效率就会大大的提高”。反思自己的课堂,还是有些趋向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机会少一些。今后的课堂上,一定让学生有更多的小组合作,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他们的学*积极性,自己获取知识。

  密码二,怎样让学*变得快乐?于老师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想要生产快乐,就得充分满足学生预*和表达的欲望。因此,课堂上应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自主地进行学*,获取知识,这样就能大大的提高他们对学*的兴趣,从而让学*变得快乐!

  密码三,建立*等的师生关系。现在的课堂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了,学生都希望有自己展示的舞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中来,变“要我学”到“我要学”。这样的课堂,想不高效都很难!

  于老师的书中有很多很多的定律,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于老师的文字清新隽永,蕴含哲理,激励着我们,引领着我们走在研究,实践高效课堂的路上。于老师的这本《发现高效课堂密码》,为我们开启并实践高效课堂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教师上好一节课不容易,学生学好一节课更不容易,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中获取知识,享受快乐。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做到实践高效课堂,其实高效课堂并不神秘,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享受课堂,享受快乐吧!

  读《发现高效课堂密码》有感 4

  那么高效课堂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我根据自己读完后的理解浅谈下自己的感受。

  密码一,明确什么是高效课堂?简单地说,高效课堂就是在单位课时内所产生的最高效率和效益的课堂。这种高效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上,学生的学应该是高效的,老师的教也应该是高效的。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让学生学会学*,获得知识才是更重要的.!

  于老师告诉我们:“课堂上指望一个老师带四五十个学生,再苦再累也不会带出高效来,一旦把小组变成一个个‘动车组’,效率就会大大的提高”。反思自己的课堂,还是有些趋向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机会少一些。今后的课堂上,一定让学生有更多的小组合作,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他们的学*积极性,自己获取知识。

  密码二,怎样让学*变得快乐?于老师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想要生产快乐,就得充分满足学生预*和表达的欲望。因此,课堂上应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自主地进行学*,获取知识,这样就能大大的提高他们对学*的兴趣,从而让学*变得快乐!

  密码三,建立*等的师生关系。现在的课堂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了,学生都希望有自己展示的舞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中来,变“要我学”到“我要学”。这样的课堂,想不高效都很难!

  于老师的书中有很多很多的定律,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于老师的文字清新隽永,蕴含哲理,激励着我们,引领着我们走在研究,实践高效课堂的路上。于老师的这本《发现高效课堂密码》,为我们开启并实践高效课堂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教师上好一节课不容易,学生学好一节课更不容易,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中获取知识,享受快乐。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做到实践高效课堂,其实高效课堂并不神秘,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享受课堂,享受快乐吧!

  读《发现高效课堂密码》有感 5

  在放暑假时,学校向我们推荐了《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这本书,读过之后,我觉得这样的书籍对于我们来说就像一个指南针,为我们的教学道路指明了方向。

  高效课堂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我个人认为要想使自己的课堂达到高效,教师要花时间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材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并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预案,以便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其次,要想使自己的课堂达到高效,应从关注每一位学生开始,让他们在参与中学*,从而获得学*的乐趣。于老师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想要生产快乐,就得充分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这一点,我和于老师产生了共鸣。在二年级《会说“对不起”》这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写道歉信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你和同学之间有没有过矛盾或做错事而没有及时道歉,或道歉不够诚恳的'?现在就请你拿出刚才老师发给你们的纸,我们一起来写一封道歉信,写完后折起来,信外面写别人的名字,里面写自己的名字和要说的话。我又以“邮递员”的身份把信发放了下去。最后我又让收到道歉信的同学和写道歉信的同学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这节课学生学的开心,老师教的舒心。

  最后,我有一个深深的感受,那就是作者的恒心毅力。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对于读书,这点我觉得自己做的很不够,觉得工作忙,没时间读书。于是我选择在晚上睡觉前留出一部分时间,可以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思考我可以做到。可每天写一点往往做的不好,我们在课堂中会遇到很多生成性问题,下课后处理作业或其他事情,没有及时记录下来,丢失了反思的时机。于老师在书中告诉我们“不写”又如何成长呢?作者每天给自己定下了读书的任务、写作的任务,不管多晚多疲惫,都坚持完成,《发现高效课堂的密码》就是这样坚持写下来的。我想,这坚持来源于作者的追求,因为心中有梦,所以才不停息脚步。我自己是最缺乏坚持的,记得当时看到叶澜教书说过的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两年的教学反思,就有肯成为名师。”当时我也有写教学反思的冲动,可是后来就放弃了,我感觉到坚持做一件事,真的很不容易。

  读完此书受益匪浅,作为一名老师,在教学中虽然已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些经验与于老师有共同之处。有些却又不同,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以致用,我坚信: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只有我们自己肯努力,才能真正感受到教育的精彩。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