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文章 (菁华5篇)

首页 / 文库 / | 文章

季羡林的文章1

  季羡林的如:“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等等许多人都耳熟能详,本报整理了大师的与大家分享,缅怀大师。

  我生*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

  *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天人合一”,就是和谐。

  如果我有优点,我只讲勤奋。

  工作是我的第一需要。

  一个“真”字示人。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学者们常说:“真理愈辩愈明。”我也曾长期虔诚地相信这一句话。但是,最*我忽然大彻大悟,觉得事情正好相反,真理是愈辩愈糊涂。

  歌颂我们的国家是爱国,对我们国家的不满也是爱国,这是我的看法。

  我说过不少谎话,因为非此则不能生存。但是我还是敢于讲真话的,我的真话总是大大超过谎话。因此我是一个好人。

  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季羡林的文章2

  季羡林先生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他十分是勤奋,他还说过要问他的优点就是勤奋。而他的做人标准是:朴实、真实。当季羡林先生还上北京大学的时候就十分的勤奋,闻鸡起舞表式这个人十分勤奋。可是季羡林先生起的比鸡都要早。在4点多钟就会起床。他是北京大学里第一个亮灯的人。季羡林还把吐火罗文的书翻译了出来。世界上懂这语言的人不超过30个人。季羡林先生也是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才学会的。但是已经有十几年没有接触过这种语言了。可季羡林先生却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研究并且最后翻译出了吐火罗文。而这时的季羡林先生已经年*70了。

  季羡林先生当时在德国留学时正好碰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上空飞机的隆隆声,而季羡林先生却仍旧给学生上课。而当时食物紧缺。季羡林先生好几天没吃东西了,肚子咕咕叫着,却还是教给学生知识。

  季羡林老先生还写出了1100多万字的学术专著。

季羡林的文章3

  人类是社会动物。一个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没有朋友。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在这一场搏斗中,如果没有朋友,则形单影只,鲜有不失败者。如果有了朋友,则众志成城,鲜有不胜利者。

  因此,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没有不重视交友之道的,而*尤甚。在宗理色彩极强的*社会中,朋友被尊为五伦之一,曰“朋友有信”。我又记得什么书中说:“朋友,以义合者也。”“信”、“义”涵义大概有相通之处。后世多以“义”字来要求朋友关系,比如《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之类就是。

  《说文》对“朋”字的解释是“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凤”和“朋”大概只有轻唇音重唇音之别。对“友”的解释是“同志为友”。意思非常清楚。*古代,肯定也有“朋友”二字连用的,比如《孟子》。《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却只用一个“朋”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朋友”才经常连用起来。

  在*几千年的历史上,重视友谊的故事不可胜数。最著名的是管鲍之交,钟子期和伯牙的故事等等。刘、关、张三结义更是有口皆碑。一直到今天,我们还讲究“哥儿们义气”,发展到最高程度,就是“为朋友两肋插刀”。只要不是结党营私,我们是非常重视交朋友的。我们认为,*古代把朋友归入五伦是有道理的。

  我们现在看一看欧洲人对友谊的看法。欧洲典籍数量虽然远远比不上*,但是,称之为汗牛充栋也是当之无愧的。我没有能力来旁征博引,只能根据我比较熟悉的一部书来引证一些材料,此时这就是法国著名的《蒙田随笔》。

  《蒙田随笔》上卷,第28章,是一篇叫做《论友谊》的随笔。其中有几句话:

  我们喜欢交友胜过其他一切,这可能是我们本性所使然。亚里士多德说,好的立法者对友谊比对公正更关心。

  寥寥几句,充分说明西方对友谊之重视。蒙田接着说:

  自古就有四种友谊:血缘的、社交的、待客的和男女情爱的。

  这使我立即想到,中西对友谊涵义的理解是不相同的。根据*的标准,“血缘的”不属于友谊,而属于亲情。“男女情爱的”也不属于友谊,而属于爱情。对此,蒙田有长篇累牍的解释,我无法一一征引。我只举他对爱情的几句话:

  爱情一旦进入友谊阶段,也就是说,进入意愿相投的阶段,它就会衰落和消逝。爱情是以身体的快感为目的,一旦享有了,就不复存在。相反,友谊越被人向往,就越被人享有,友谊只是在获得以后才会升华、增长和发展,因为它是精神上的,心灵会随之净化。

  这一段话,很值得我们仔细推敲、品味。

季羡林的文章4

  季羡林散文深深吸引着我,他的用词用句,没有一样不值得我学*。季羡林的写的文章,语言生动、感情浓郁,始我一看就深深爱上了这本书。

  比如这篇《老猫》吧,生动形象地为我们讲述了他家一只老猫与小猫的感情,小猫不是老猫生的,可是却像妈妈一样对待小猫。这只老猫与主人的感情也很深,老猫知道自己快死了,就离家了,为的就是不让主人看见它死了而伤心。在季羡林的语句中,我处处看见了真情。使人感动。

  比如写《寂寞》这篇吧,季羡林又把寂寞比作了石头屋,和毒蛇,让我们感到了,当时的寂寞。使我们身临其境,感觉自己也很寂寞,快乐都被这寂寞给带走了……

  又比如这篇《月是故乡明》吧,写了:长大了以后,到了他乡,想起了故乡时晚上在月亮下玩耍,很怀念过去的时光。他写这篇文章语言柔婉,写的这种感觉让人不由得泛起一丝乡愁,回忆起过去。

  《听诗》这篇,又写出了一个老人念的诗。老人念的先是轻如细水,后来又是高昂如潮,这是多么生动形象的比喻啊!把声音轻比作细水,把声音响又比作大潮!多么值得我们学*的语句!

季羡林的文章5

  对于猫,我从小到大似乎都少有机会*距离接触,但是绝对谈不上讨厌。我以为对猫和狗的喜欢,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喜欢。说到猫,却也不得不提到我公司里到处游荡、时而弄宠、惹人百般怜爱的那只黄白花猫。这两年来经历了“小黑”和“小白”那两只小狗的不知所终之后,这只花猫的出现,无疑延续了我们对小动物的喜欢之情。通常都说是狗比较懂人情,且会察人眼色的,然而这只猫让我觉得,猫也是非常聪明和懂事,干净而柔顺不说,而且很富有人情味。数日前曾“牛不喝水强摁头”的为猫拍摄了数十百张照片,并找了几张“猫姿”还不错的图片作为电脑屏幕的背景桌面。事实上我极为喜欢这只猫,而这只猫也不负我对它的喜欢。现在每天中午饭后,只要在眼色上得到我的准许,它都还会自作主张的跳上我的双膝来蜷伏休憩半晌,这或许是天冷的缘故,而且不驱赶它它是不会走的。而看到这只大花猫每当看到我时总是“咪喵,咪喵”的叫着,神态模样极为可爱,我心里总是感觉非常温暖。而尤其是读完季老先生的那篇散文《老猫》之后,感触是更加的强烈真挚,因为我能真切的体味到人与猫之间那种朦胧却并不难说清的温情。

  季老在那篇散文《老猫》里用了极多的笔墨、极长的篇幅来讲述其与猫的点滴往事,看似是信笔而至娓娓道来,但却满含着季老对人生的深刻体验。既是在说猫的故事,也是在写自己的生活,极尽生命之洞察和顿悟。季羡林曾自言道,自己是个拙于言词表达却内心极重感情之人。似乎于丹教授也曾说过,季老就是个老小孩儿。其实看完季老的这本书,我想不得不承认季老根本就是一个感情充沛、细腻柔弱,而且不失天真烂漫、赤子之心的老人家。季老付诸笔端的那些文章,不管是生活感悟记事,还是友人悼念篇什,或者是自我抒怀,虽看似琐碎散乱,却又不失优雅真挚,而且遣词用句不甚雕饰出于天然,极为唯美华丽曼妙,心思的细腻灵巧,情怀的饱满真诚,完全看不出是出于几*耄耋之年的老人家之手。尽管李敖大师曾针对世人皆说季羡林是国学大师之言而用语尖刻的说,季羡林只是个文字能力较好的弱弱教员而已,他几个加起来也没有资格称为国学大师。其实这事倒也不必较真,事实上季羡林也的确不是国学大师,这也是季老一再自我澄清的事情。但是不明所以的人们、媒体和报章,还是人云亦云的这般称呼季羡林。而在我的理解,这样的称呼只是出于一种尊敬之心。就像我们北方地区,通常都称一些年事已高、德高望重的人为“老师”一样,此老师当然不是校园里课堂上教书育人的彼老师。国学大师之于季羡林,或也可以是如此的吧……

  季羡林的这本散文集《老猫》,是数日前同学友人网购时多购一本送之于我的,据其说是因为其中某篇文字读起来很好而如此这般的。我虽也有过赠人以书之事,但却也没有这样的情况。其实读了季老的这部散文集,尤其是那些怀念故人和往事的篇章,再就是自言自语的抒怀感悟,我竟有心生知己之意。虽然我和季老在年龄上相差足有半个多世纪,但是情怀秉性和思想喜欢上,却也未尝没有半点相似之处,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和季老有很多很多相似的地方,当然这只是出于文字上的感同身受罢了。但我相信,这是“虽不*,亦不远矣”的事情。而今读书多是闲暇读闲书、喧闹中求取内心宁静而已。因为没有功利成份,所以实际效用几乎为零。但是人总得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求得*衡才好。读书于物质虽无多大关系,但是于精神层面却实有莫大益处。人生遗憾总无补。我以为凡是内心满怀深情之人,无所谓遗憾与得失。


季羡林的文章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季羡林的文章 (菁华5篇)(扩展1)

——季羡林的文章通用5篇

  季羡林的文章 1

  于情深处——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

  五月草长莺飞,窗外的春天盛大而暧昧。这样的春日,适合捧一本丰沛的大书在阳光下闲览。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正是手边一种:清淡的素色封面,一株水墨荷花迎风而立,书内夹有同样的书签,季羡林的题款颇有古荷风姿。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的散文名篇,写他无意在楼前清塘中投几颗莲子,竟得满塘风荷举。荷花是季老的爱恋所在,用它作书名,有以荷喻人,以荷喻文的用意,正所谓“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也。张中行在序言中说,季先生一身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这三个词,用于荷花也适合。在我看来,季先生学贯中外,兼容百家,既博且专,所通梵巴语、吐火罗语,均属国内绝学,是公认的学界泰斗,其精深与朴厚,均可想见,恰如荷花灼灼其华,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唯“深情”二字,不读他的散文,难以意会,就像不爱荷花的人,自然不能领会其清净与孤高。

  大学问家长于散文随笔者多的是,季羡林先生算不得最好,但用心之多、用情之深,过之者寥寥。这情,一是对散文写作的迷恋,书中所收文章,最*的二篇,《清华梦忆》写于2000年11月7日,《九十述怀》写于同年12月20日——步趋期颐之年尚笔耕散文不辍,应该寄托着无限的生命情绪吧;二是季老表达的对世事人生的深情,全书共十辑,“寻根齐鲁”,“魂断德国”,“清华梦忆”,“燕园春秋”,“拥抱自然”,“馨爱市井”,“感悟人生”,“品味书香”,“屐叠芳草”和“收藏落叶”,从年轻时的才俊文章,壮年时的得意佳作,到耄耋之年的怀旧之文,贯穿始终只一个字——情。人老情不枯,相反却浓厚有加,这已经奇了,季先生的奇特之处还不仅在此:一方面理智发达,足以成长为大学者,另一方面又多情敏感,修炼成散文大家。

  季先生是学问家里少见的多情之人,甚至可以说多愁善感,他的散文,悲情远大于欢意。他喜爱动物花草,“经常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惹起万斛闲愁”——马缨花慰寥寂寞,二月兰同其痛苦,牡丹、香橼振奋精神,枸杞、夹竹桃凭添诗意,二十岁与兔子,八十多岁与老猫、喜鹊经历同样的悲欢离合。在他眼里,书,斋,小胡同,山水,无一不关情,可以说寓情深于草木虫鱼,寄心魄于日月星辰。还有家国之爱恨,凡世之情爱,最让人不能卒读的是他的怀人之作,悼师友之谊泪湿青衫,念母亲之恩五内俱焚,尤其《母与子》、《三个小女孩》、《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夜来香开花的时候》、《重返哥根廷》,几乎就是和着泪写成,在明媚的五月,读来添无限惆怅。同样怀胡适,张中行写来满纸诙谐,季羡林忆得却通篇心酸,这种情感,在他写陈寅恪、吴宓、傅斯年、沈从文、***中俯首皆拾。季羡林散文向来被视作“学者散文”一派,因为他学问大,饱经忧患,又见多识广;敢说真话,又洞明世事,集史、识、才、情于一身。但他的情之浓,郁之深,悲之切,同类大家中恐怕无人能及。季羡林写他最喜欢的书,是《史记》、《红楼梦》,杜甫诗,李煜、纳兰性德词,等等,多是悲郁之作,想来也就释然。

  说来也怪,季先生深情如斯,却几乎不提自己的情感纠葛。前些日子翻看杂志,偶然读到一篇关于季羡林婚恋的文章,是根据季先生回忆录《留德十年·迈耶(Meyer)一家》写的。年轻的季羡林在留学德国时与迈耶家的伊姆加德小姐相恋,一台打字机是他们之间的桥梁,但季羡林因为国内有妻儿,拒绝了爱情。季羡林在回忆录中写道:“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还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会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

  文章最后说,有好事者被这段爱情故事所感动,专程到哥廷根遍寻伊姆加德的下落,最后终于找到了她。结果出人意料之外:伊姆加德小姐终身未婚,独身至今,而那台老式的打字机依然静静地放在桌子上。

  好一对深情人。可惜了。这是题外话。季羡林先生文章一片真情,有口皆碑。对于他的高深学问,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只有景仰,抑或淡漠,而对他表达的情感世界,却可以品味,甚至妄加揣测。季羡林在谈到散文创作时曾写道: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叙述文,也必须有点抒情的意味。这是他的为文之道,亦是为人之道,散文人生,此之谓也。学问无大小,人生无贵贱,文章无高低,情感却有真假浓淡深浅——算是这个春天我读季老文章的一大收获吧。

  清塘之荷 生命之韵——季羡林《清塘荷韵》赏读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于八十六岁高龄时完成的一篇上乘佳作,它清新俊逸,脱尽浮华,行文*易晓畅,直白中蕴蓄着哲理,情感朴素真挚。细加品读,如同品尝陈年佳酿,芳香四溢,韵味悠长,让人回味,令人叹服。

  一、恋荷之情韵

  荷花是季老的爱恋所在。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流露了对荷花的极其喜爱之情,面对楼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数亩清塘,努力寻找30多年前残存在记忆里的荷花“碎影”,心里总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因此,每次看到清清池塘“总觉得是一块心病”。清波荡漾,绿柳拂水,荷叶田田,莲花迎风,这是季先生对楼前数亩清塘的殷切期盼。这种期盼之情便十分自然地转化为“种荷”的举动。作者生怕“千年不烂”的洪湖莲子不发芽,就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一条缝。种了莲子,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一位髦耋老人的率真情感跃然纸上。可是,第一年、第二年,虽翘首般地祈盼,但水面上毫无“生”的动静,即使在完全灰心无望的时刻,作者仍情有独钟地对它寄托着期待,切盼奇迹的出现。到了第三年的春天,投下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这好像使作者见到了满塘的希望。但碧波荡漾的楼前清塘依旧只是那几片水浮莲似的荷叶,仍然让作者度过了“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令人灰心的一年”。以上这些文字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尽情渲染和铺张。为接下来描写满塘的荷叶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到了第四年,“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荷叶迅速扩散蔓延,遮掩半个池塘。此时狂喜过望的作者又每天至少几次徘徊在池塘边,兴致勃勃地数那荷花的朵数,晚上一家又坐在池塘边伴着清香纳凉,作者更把它视为家珍,誉为“季荷”。作者描绘种荷、盼荷、赏荷的过程,其实正是作者恋荷情感的自然流露。莲子、荷花的生存状态与作者的爱好、心境、情绪全都融合到一起,成为作者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中作者为我们创设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其景、其情值得我们反复玩味,体验。

  二、绘荷之风韵

  荷花是“花之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然而,荷花在季先生的笔下,却另有一番风韵。它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静卧一年二年,甚至第三年也只有孤零零的五六个叶片,但是到了第四年,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原来*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速度,都是惊人的快。”这不正是荷花强大生命力的体现吗?“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茂密的荷叶、红艳耀目的荷花也正因其顽强的生命力而尽显风韵,成了作者眼中的一道风景。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而面对莲瓣的凋落,作者也精心描绘:“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读这段文字,我们好像在欣赏一个十分精彩的画面,月下荷塘,波光粼粼,微风不经意时吹落了一叶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飘荡。整幅画面生动而细腻,柔和而宁静。它似乎在启示我们: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面对生命的消逝,它却是如此的*静,走得如此的飘逸,如此的洒脱。荷花是彻悟生命的智者。由此,我们亦可领悟到季老那种豁达超然、充实丰厚的人生境界。

  三、显荷之神韵

  荷,清新自然,淡雅出俗。而这篇文章语言朴实凝练、自然清新,可谓深得荷之神韵。在描写月下荷塘的情景时,作者“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看“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动静结合,细致入微,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宁静、安详、柔和、清新的画画。这里没有刻意地修饰,也没有过分地夸张,就在信手描写中十分自然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之美。再看文章最后对残荷的描写:“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一下子从夏天转入了秋天”。“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失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这是一段虚写的文字,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寄予了对残荷的美好的祝福,也是作者人生理想的体现。它朴实得不能再朴实了,但感情却是深沉而厚实的。我们读这段文字,不仅能感受到一位老人对荷的美好祝福,更能感受到老人的厚重与踏实,它正如清水中的莲,朴实庄重,韵味十足。此外,古诗句的熟练运用,如写荷塘荷花盛开场面时,运用了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月下荷塘之幽静,运用了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等。这不仅增加了散文的意蕴,而且使文章更具有一种清新淡雅的诗意之美。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读后感

  应当说,谈读书论学问,是读书人永远感兴趣的话题。怎样读书做学问是因人而异的,没有一定之规与模式,但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方式与方法,尤其是大师们的成功经验与做法,是值得学*与借鉴的。当代中国出版社新*出版了一本《季羡林谈读书治学》的小册子,是季羡林先生专门谈论自己读书、治学体会的文章汇集,其中还介绍了诸如陈寅恪、胡适等学术界前辈的治学经验。拜读后感受很多,也深受启发。

  季先生是学术大师。他读了一辈子书,研究了一辈子学问,在许多学术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仅专著就有100多部。由他谈读书治学论学问,是当之无愧的;他在长期的读书生涯中,摸索、积累与总结出的一些做学问的经验与做法,是值得我们后人学*、汲取与借鉴的。季羡林早年就读于德国一所大学,并获得瓦尔德施米特著名教授的博士学位。德国教授在大学里是至高无上的,不肯轻易收博士生,一旦收留,对博士生的论文要求又高又严。季羡林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待论文写成后,他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一篇很长的绪论,自我感觉良好。当他把绪论交给教授时,不但没有得到夸奖,反而被退了回来,彻底给否定掉了。教授对他说:“你的文章(绪论)费劲很大,引书不少。但都是别人的意见,根本没有你自己的创见。看上去面面俱到,实际毫无价值。”在这剧烈的打击面前,他悟出了这样的道理:“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从沉痛的教训中总结出的这一真理,成为日后季先生写文章的信条,并坚持了一辈子。收集在这本小册子中的*40篇文章,可以说篇篇都有着新意与见解。与此同时,他的学问之道也颇见特色。

  在一般人眼中,像季羡林这样的大师级学者,做学问会有一套独特的办法,一定很神圣、很神秘。其实,季先生读书治学的做法也很*常,使用的是笨办法,是从基础做起的。通常情况下,他“是用比较大张的纸,把材料写上。有时候随便看书,忽然发现有用的材料,往往顺手拿一些手边能拿到的东西,比如通知、请柬、信封、小纸片之类,把材料写上,再分类保存。”他顺便介绍道:向达先生在做学问时亦是采用这种办法,即“把材料写在香烟盒上。”而陈寅恪先生采用的办法则是,把有关资料用眉批的形式写下来:“今天写上一点,明天写上一点,积之既久,资料多到能够写成一篇了,就从眉批移到纸上,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他们的这些做法虽各有不同,但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既动脑又动手,扎扎实实从一点一滴做起,认真积累资料,在吃透材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问题,再科**用材料。写出的文章(出手的成果),才有见地,有说服力,更有价值。这使我联想到,在电脑早已普及的今天,还用得着这种手工作业吗?回答是否定的。电脑里储存的资料固然应有尽是,但那是人家的,并未转化成自己有用的材料。再说,电脑里的资料太多太杂,往往使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难以辨别真伪,或浅尝辄止。正如季先生在书中的文章中说的那样:如果你的脑海里没有这方面的问题,所有的资料对你都是无用的。反过来说,只要脑海里有某一个问题,一切资料,才有可能对你有用。这就告诉我们,不论通过什么渠道,采用何种手段搜集资料、做学问,都是在深入思考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论什么时代,工具如何先进,要想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必须沉下心来,老老实实思考些问题,认认真真搜集属于自己的资料,踏踏实实做点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除此以外,别无捷径可走。有一分投入,才有一分收获。

  季先生在他的大半生中,既教学又搞科研,有一阵子还担任大学主要领导,社会活动肯定少不了,哪来得那么多时间著书立说,写下那么多文章?让人难以理解,这里固然有其“秘诀”。他在书中写道:“我既然没有完整的时间(写文章),就挖空心思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在会前、会后,甚至在会中,构思或动笔写文章。有不少会,讲话空话废话居多,传递的信息量却不大……在这时候,我往往只是用一个耳朵或半个耳朵去听,就能兜住发言的全部信息量,而把剩下的一个耳朵或一个半耳朵全部关闭,把精力集中到脑海里,构思,写文章。当然,在飞机上、火车上、汽车上,甚至自行车上,特别是在步行的时候,我脑海里更是思考不停。积之既久,养成‘恶’*,只要在会场一坐,一闻会味,心花怒放,奇思妙想,联翩飞来,‘天才火花’,闪烁不停。在掌声中,一篇短文即可写成。”这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追求,是一种本事,更是一种精神与境界。

  在我看来,不论在何种环境下,只要勇于确立这种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明确方向与目标,并持久以恒,坚定的走下去,胜利的“果实”就会频频向你招手。

  在我熟悉的一些知识圈里的人,当年的确才华出众,亦立过大志,曾亦轰轰烈烈拼搏过一阵。然而,热度过后,就凉在一边了,久而久之,学业上大都**。还有一种情况,研究学问,写文章,像狗熊掰棒子,一个题目(问题)做完了,一篇文章写成了,便转移了视线,不再问津了。这样一个研究问题、做学问的态度与方式,很难在学术领域,在专业上,有所见树,有所作为,即便有,也是蜻蜓点水。大师则不然,他是始终持这样一种态度与做法:抓住一个题目,得出了结论,写成了文章后,并不把它置诸脑后,而是念念不忘,甚至终生不放。1947年他发表过一篇论文《浮屠与佛》,限于当时的条件,文中有几个问题勉强得到解决,后心里总是不踏实,时常挂在心上。直到***年,季先生获得了新的材料,便又写了一篇论文,解决了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季羡林先生对此反复强调:“学术问题,有时候一时难以下结论,必须锲而不舍,终生以之,才可能得到越来越精确可*的结论。”时代在发展,情况在变化,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还会出现,学无止境,真理的探寻没有终结。在学术上,只有孜孜以求,永不满足,才能不断有新的收获,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季羡林的文章 2

  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非常少几个断片。记得有一个晚上同几个同伴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非常。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是古老的都城,尽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非常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此外,就是同一个老朋友在大毒日头下面跑过许多条窄窄的灰土街道到崇效寺去看过一次牡丹;又因为去得太晚了,只看到满地残英。至于海棠,不但是非常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短到几乎没有。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天气陡然暖了起来,已经是夏天了。

  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非常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结在海棠树下檐边中间的蜘蛛网,借了星星的微光,把影子投在天幕上。一切都是这样静。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立刻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

  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非常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看花苦为译秦名,我也就不译了。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

  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在这捶尽的五月天,当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她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填满却*在眼前。

  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然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季羡林的文章 3

  季羡林先生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他十分是勤奋,他还说过要问他的优点就是勤奋。而他的做人标准是:朴实、真实。当季羡林先生还上北京大学的时候就十分的勤奋,闻鸡起舞表式这个人十分勤奋。可是季羡林先生起的比鸡都要早。在4点多钟就会起床。他是北京大学里第一个亮灯的人。季羡林还把吐火罗文的书翻译了出来。世界上懂这语言的人不超过30个人。季羡林先生也是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才学会的。但是已经有十几年没有接触过这种语言了。可季羡林先生却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研究并且最后翻译出了吐火罗文。而这时的季羡林先生已经年*70了。

  季羡林先生当时在德国留学时正好碰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上空飞机的隆隆声,而季羡林先生却仍旧给学生上课。而当时食物紧缺。季羡林先生好几天没吃东西了,肚子咕咕叫着,却还是教给学生知识。

  季羡林老先生还写出了1100多万字的学术专著。

  季羡林的文章 4

  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我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象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道:"正是这样!"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堵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四、五十年前去,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季羡林的文章 5

  今个俺写一点季羡林,为什么写一点季羡林呢,因为俺对季羡林了解不多,恕小辈无知。初看到这个题目或许你会感到惊讶,谁叫季羡林都不知道,还愧是写文字的。知道季羡林是在高中的《语文阅读》课本上,他写了一篇叫《荷塘清韵》的文字,说实话我感觉写的很一般,与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相比,逊色多了。

  当时读他的文字没有什么感觉,只觉在末尾有一句:我为我的季荷祝福。整篇文字没有一点新异,都是些陈词烂调,自己写不出来开始引用死人的东西。倒数第二句竟然引用了雪莱那句自欺欺人的话,雪莱的那句既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话,让人的耳朵听到都长糨子。后来知道他是一代鸿儒,研究梵文印度学,翻译很多著作,出版24部书可谓著作等身,而当有记者问他印度什么时间独立他竟然胡言乱语回答不出来。俺竟不知他是一代鸿儒,一说到名家大师就会让人想到他的著作,提到鲁迅会想到《狂人日记》,提到巴金会让人想到《家》,提到冰心会让人想到《繁星》《春水》,提到沈从文会想到《边城》,而提到季羡林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

  季羡林有很多头衔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等等等。高寿九十多了,人称季老,大凡姓氏后挂个老字,身价就噌噌的上升,就会有一群奴才鸡犬苍蝇围着转。在2006年还被评为感动中国,不知道感动中国的理由是什么,一群评委吱吱呜呜也没说个所以然来。我看到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把感动中国奖杯时,季老连说受之有愧受之有愧,他为什么说自己受之有愧,他拿到这个奖,心里也不舒服,这不等于扇他两耳光吗。在颁奖词里有个荒唐的理由是他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请问各位国民谁听过这本书谁读过这本书,就这样感动了全中国。

  季羡林或许在研究印度学散文学有极大的成就,但我想他能感动中国还是牵强了些,还不如授他一个什么文学研究之类的奖。说实在的季先生研究的那些玩意,只是极少极少的人能够看明白,他能带给泱泱国民什么。据吹鼓手们介绍,他一生最牛的贡献就是,提出了一个“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理论”来解释东西方文化的变迁。我当场晕倒,隔壁瞎眼二大爷喝完二锅头后不是这样说的么?

  在《病榻杂记》中季羡林请辞三顶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接着李敖发飙说:“别人全死光了,他还没死,所以他就变成国学大师了!这些桂冠,他三个都不及格的,根本轮不到他!中国有句老话:‘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季羡林只是个老资格的人,根本轮不到他做大师。”这是李敖在接受《南方周刊》记者时说的。强烈支持这个观点,五体佩服。*来,“孔子热”持续发烧,连王朔都站出“说三道四”了,他可不带文雅的,张口就骂。2007年8月17日,他发文《惊闻季羡林进言定孔教为国教》,季羡林建议将孔教定位国教是“开历史倒车”,并骂季羡林先生为“老贼”,称其“临死还要祸害中华”。王朔的话有点偏激,但也不无道理。

  我想这季老一大把年纪了不容易,还要发挥余热尽其所能做个秋后蚂蚱,又出版了《生命沉思录》谈哲学谈人生谈文学说“现在的长篇小说的形式,很难说较之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有什么优越之处。戏剧亦然,不必具论。至于新诗,我则认为是一个失败。”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头睁着眼说瞎话,一副遗老嘴脸,把小说诗歌的成绩一概抹杀,除了他写的散文功绩,一个人说一次昏话并不难,难的是一直说昏话。

  季羡林在书中也写到:“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用季羡林的话说,“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这是谁给他戴的帽子,弄得他浑身起鸡皮疙瘩,不言自名就是那些蝇营狗苟的人,逢迎拍马,趋炎附势。这批人的大量存在,说明了什么我也弄不明白。最后借用何三坡在博客的话收尾:“老朽不可怕,可怕的是他身边的那些个嗡嗡乱飞的虫子,趋炎附势的苍蝇,总想把一个满嘴昏话的老糊涂虫抬到大师椅子上坐着,这才是我们应该警惕的事情。”


季羡林的文章 (菁华5篇)(扩展2)

——季羡林散文优选【5】份

  季羡林散文 1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匝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从梁柱的粗细来看,依稀还可以看出当年的富贵气象。

  这富贵气象是有来源的。在几百年前,这里曾经是明朝的东厂。不知道有多少忧国忧民的志士曾在这里被囚禁过,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里受过苦刑,甚至丧掉性命。据说当年的水牢现在还有迹可寻哩。

  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个院子里,就仿佛进入了古墓。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把我的记忆提到几千年前去;有时候我简直就像是生活在历史里,自己俨然成为古人了。

  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但是也有紧张不泰然的时候。往往在半夜里,我突然听到推门的声音,声音很大,很强烈。我不得不起来看一看。那时候经常停电,我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爬起来,摸索着找门,摸索着走出去。院子里一片浓黑,什么东西也看不见,连树影子也仿佛同黑暗粘在一起,一点都分辨不出来。我只听到大香椿树上有一阵?的声音,然后咪噢的一声,有两只小电灯似的眼睛从树枝深处对着我闪闪发光。

  这样一个地方,对我那些经常来往的朋友们来说,是不会引起什么好感的。有几位在白天还有兴致来找我谈谈,他们很怕在黄昏时分走进这个院子。万一有事,不得不来,也一定在大门口向工友再三打听,我是否真在家里,然后才有勇气,跋涉过那一个长长的胡同,走过深深的院子,来到我的屋里。有一次,我出门去了,看门的工友没有看见,一位朋友走到我住的那个院子里。在黄昏的微光中,只见一地树影,满院石棺,我那小窗上却没有灯光。他的腿立刻抖了起来,费了好大力量,才拖着它们走了出去。第二天我们见面时,谈到这点经历,两人相对大笑。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汲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人声,没有电灯,没有一点活气。在煤油灯的微光中,我只看到自己那高得、大得、黑得惊人的身影在四面的墙壁上晃动,仿佛是有个巨灵来到我的屋内。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在这样无可奈何的时候,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在这以前,我知道这些树都是马缨花;但是我却没有十分注意它们。今天它们用自己的香气告诉了我它们的存在。这对我似乎是一件新事。我不由得就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了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使我仿佛游泳在香海里。

  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有花香慰我寂寥,我甚至有一些*乎感激的心情了。

  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北京终于**了。1949年的10月1日给全中国带来了光明与希望,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与希望。这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在我的生命里划上了一道鸿沟,我仿佛重新获得了生命。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到现在,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是我生命史上最重要、最充实、最有意义的十三年。我看了许多新东西,学*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我当然也看了很多奇花异草。我曾在亚洲大陆最南端科摩林海角看到高凌霄汉的巨树上开着大朵的红花;我曾在缅甸的避暑胜地东枝看到开满了小花园的火红照眼的不知名的花朵;我也曾在塔什干看到长得像小树般的玫瑰花。这些花都是异常美妙动人的。

  季羡林散文 2

  枸杞树

  在不经意的时候,一转眼便会有一棵苍老的枸杞树的影子飘过。

  这使我困惑。

  最先是去追忆:什么地方我曾看见这样一棵苍老的构记树呢?是在某处的山里么?是在另一个地方的一个花园里么?但是,都不像。

  最后,我想到才到北*时住的那个公寓;于是我想到这棵苍老的枸杞树。

  我现在还能很清晰地温*一些事情:我记得初次到北*时,在前门下了火车以后,这古老都市的影子,便像一个秤锤,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

  我迷悯地上了一辆洋车,跟着木屋似的电车向北跑。

  远处是红的墙,黄的瓦。

  我是初次看到电车的;我想,电不是很危险吗?后面的电车上的脚铃响了;我坐的洋车仍然在前面悠然地跑着。

  我感到焦急,同时,我的眼仍然如入山**上,应接不暇,我仍然看到,红的墒,黄的瓦。

  终于,在焦急、又因为初踏入一个新的境地而生的迷惘的心情下,折过了不知多少满填着黑土的小胡同以后,我被拖到西城的某一个公寓里去了。

  我仍然非常迷悯而有点儿*于慌张,眼前的一切都仿佛给一层轻烟笼罩起来似的。

  我看不清院子里有什么东西,我甚至也没有看清我住的小屋。

  黑夜跟着来了,我便糊里糊涂地睡下去,做了许许多多离奇古怪的梦。

  虽然做了梦,但是却没有能睡得很熟。

  刚看到窗上有点发儿白,我就起来了。

  因为心比较安定了一点儿,我才开始看得清楚:我住的是北屋,屋前的小院里,有不算小的一缸荷花,四周错落地摆了几盆杂花。

  我记得很清楚:这些花里面有一棵仙人头,几天后,还开了很大的一朵白花,但是最惹我注意的,却是靠墙长着的一棵构记树,已经长得高过了屋檐,枝干苍老钩曲,像千年的古松,树皮皱着,色是黝黑的,有几处已经开了裂。

  幼年在故乡的时候,常听人说,枸杞树是长得非常慢的,很难成为一棵树。

  现在居然有这样一棵虬干的老枸杞树站在我面前,真像梦;梦又掣开了轻渺的网,我这是站在公寓里么?于是,我问公寓的主人,这构记有多大年龄了,他也渺茫:他初次来这里开公寓时,这树就是现在这样,三十年来,没有多少变动。

  这更使我惊奇,我用惊奇的眼光注视着这苍老的枝干在沉默着,又注视着接连着树顶的蓝蓝的长天。

  就这样,我每天看书乏了,就总到这棵树底下徘徊。

  在细弱的枝条上,蜘蛛结了网,间或有一片树叶儿或苍蝇蚊子之流的尸体粘在上面。

  在有太阳或灯光照上去的时候,这小小的网也会反射出细弱的清光来。

  倘若再走*一点儿,你又可以看到许多叶上都爬着长长的绿色的虫子,在爬过的叶上留了半圆的缺口。

  就在这有着缺口的叶片上,你可以看到各样的斑驳陆离的彩痕。

  对了这彩痕,你可以随便想到什么东西:想到地图,想到水彩画,想到被雨水冲过的墙上的残痕,再玄妙一点儿,想到宇宙,想到有着各种彩色的迷离的梦影。

  这许许多多的东西,都在这小的叶片上呈现给你。

  当你想到地图的时候,你可以任意指定一个小的黑点儿,算作你的故乡。

  再大一点儿的黑点儿,算作你曾游过的湖或山,你不是也可以在你心的深处浮起点儿温热的感觉么?这苍老的枸杞树就是我的宇宙。

  不,这叶片就是我的全宇宙。

  我替它把长长的绿色的虫子拿下来,摔在地上。

  对着它,我描画着自己种种涂着彩色的幻象。

  我把我的童稚的幻想,拴在这苍老的枝干上。

  在雨天,牛乳色的轻雾给每件东西涂上一层淡影。

  这苍黑的枝干更显得黑了。

  雨住了的时候,有一两个蜗牛在上面悠然地爬着,散步似的从容。

  蜘蛛网上残留的雨滴,静静地发着光。

  一条虹从北屋的脊上伸展出去,像拱桥不知伸到什么地方去了。

  这枸杞的顶尖就正顶着这桥的中心。

  不知从什么地方来的阴影,渐渐地爬过了西墙。

  墙隅的蜘蛛网,树叶浓密的地方仿佛把这阴影捉住了一把似的,浙渐地黑起来。

  只剩了夕阳的余晖返照在这苍老的枸杞树的圆圆的顶上,淡红的一片,焰耀着,俨然如来佛头顶上金色的圆光。

  以后,黄昏来了,一切角隅皆为黄昏所占领了。

  我同几个朋友出去到西单一带散步。

  穿过了花市,晚香玉在薄暗里发着幽香。

  不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曾读过一句诗:黄昏里充满了木樨花的香。

  我觉得很美丽。

  虽然我从来没有闻到过木樨花的香,虽然我明知道现在我闻到的是晚香玉的香。

  但是我总觉得我到了那种缥缈的诗意的境界似的。

  在淡黄色的灯光下,我们摸索着转*了幽黑的小胡同,走回了公寓。

  这苍老的枸杞树只剩下了一团凄迷的影子,靠北墙站着。

  跟着来的是个长长的夜。

  我坐在窗前读着预备考试的功课。

  大头尖尾的绿色小虫,在糊了白纸的玻璃窗外有所寻觅似的撞击着。

  不一会儿,一个从缝里挤进来了,接着又一个,又一个。

  成群地围着灯飞。

  当我听到卖玉米面悸悖戛长的永远带点儿寒冷的声音,从远处的小巷里越过了墙飘了过来的时候,我便捻熄了灯。睡下去。

  于是又开始了同蚊子和臭虫的争斗。

  在静静的长夜里,忽然醒了,残梦仍然压在我心头,倘若我听到又有窸窣的声音在这棵苍老的枸杞树周围,我便知道外面又落了雨。

  我注视着这神秘的黑暗,我描画给自己:这枸杞树的苍黑的枝干该更黑了罢;那只蜗牛有所趋避该匆匆地在向隐僻处爬去罢;小小的圆的蜘蛛网,该又捉住雨滴了罢;这雨滴在黑夜里能不能静静地发着光呢?我做着天真的童话般的梦。

  我梦到了这棵苍老的枸杞树——这枸杞树也做梦么?第二天早晨起来,外面真的还在下着雨。

  空气里充满了清新的沁人心脾的清香。

  荷叶上顶着珠子似的雨滴,蜘蛛网上也顶着,静静地发着光。

  在如火如荼的盛夏转入初秋的澹远里去的时候,我这种诗意的,又充满了稚气的生活,终于不能继续下去。

  我离开这公寓,离开这苍老的枸杞树,移到清华园里来,到现在差不多四年了。

  这园子素来是以水木著名的。

  春天里,满园里怒放着红的花,远处看,红红的一片火焰。

  夏天里,垂柳拂着地,浓翠扑上人的眉头。

  红霞般的爬山虎给冷清的深秋涂上一层凄艳的色彩。

  冬天里,白雪又把这园子安排成为一个银的世界。

  在这四季,又都有西山的一层轻渺的紫气,给这园子添了不少的光辉。

  这一切颜色:红的,翠的,白的,紫的,混合地涂上了我的心,在我心里幻成一副绚烂的彩画。

  我做着红色的,翠色的,白色的,紫色的,各样颜色的梦。

  论理说起来,我在西城的公寓做的童话般的梦,早该被挤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

  但是,我自己也不了解,在不经意的时候,总有一棵苍老的枸杞树的影子飘过。

  飘过了春天的火焰似的红花;飘过了夏天的垂柳的浓翠;飘过了红霞似的爬山虎,一直到现在,是冬天,白雪正把这园子装成银的世界。

  混合了氤氲的西山的紫气,静定在我的心头。

  在一个浮动的幻影里,我仿佛看到:有夕阳的余晖返照在这棵苍老的构记树的圆圆的顶上,淡红的一片,熠耀着,像如来佛头顶上的金光。

  海棠花

  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

  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

  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枝干都非常粗大,最高的枝子竞高过房顶,秋后叶子落光了的时候,

  看到尖尖的顶校直刺着蔚蓝悠远的天空,自己的幻想也仿佛跟着爬上去,常默默地看上半天;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

  搬过家来以前,曾在春天到原来住在这里的亲戚家里去讨过几次折枝,当时看了那开得团团滚滚的花朵,很羡慕过一番。

  但这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现在回忆起来都有点儿渺茫了。

  家搬过来以后,自己似乎只在家里持过一个春天。

  当时开花时的情景,现在已想不真切。

  记得有一个晚上同几个同伴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

  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竞单调得很。

  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

  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

  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

  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愿肪留下一片淡白。

  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

  北京是古老的都城,尽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

  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

  此外,就是同一个老朋友在大毒日头下面跑过许多条窄窄的灰土街道到祟效寺去看过一次牡丹;又因为去得太晚了,只看到满地残英。

  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

  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短到几乎没有。

  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天气陡然暖了起来,已经是夏天了。

  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

  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

  长昼无聊,我躺在铺在屋里面地上的*子上睡觉,醒来往往觉得一枕清凉,非常舒服。

  抬头看到窗纸上历历乱乱地布满了叶影。

  我间或也坐在窗前看点儿书,满窗浓绿,不时有一只绿色的虫子在上面慢慢地爬过去,令我幻想深山大泽中的行人。

  蜗牛爬过的痕迹就像是山间林中的豌蜒的小路。

  就这样,自己可以看上半天。

  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

  结在海棠树下檐边中间的蜘蛛网,借了星星的微光,把影子投在天幕上。

  一切都是这样静。

  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

  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

  六年前的秋天,当诲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

  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

  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

  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

  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立刻从即时起仔俘细细地过日子了。

  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

  到了德国,更是如此。

  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

  季羡林散文 3

  缘分与命运本来是两个词儿,都是我们口中常说,文中常写的。但是,仔细琢磨起来,这两个词儿涵义极为接*,有时达到了难解难分的程度。

  缘分和命运可信不可信呢?

  我认为,不能全信,又不可不信。

  我决不是为算卦相面的“张铁嘴”、“王半仙”之流的骗子来张目。算八字算命那一套骗人的鬼话,只要一个异常简单的事实就能揭穿。试问普天之下――番邦暂且不算,因为老外那里没有这套玩意儿――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的孩子有几万,几十万,他们一生的经历难道都能够绝对一样吗?绝对地不一样,倒*于事实。

  可你为什么又说,缘分和命运不可不信呢?

  我也举一个异常简单的事实。只要你把你最亲密的人,你的老伴――或者“小伴”,这是我创造的一个名词儿,年轻的夫妻之谓也――同你自己相遇,一直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经过回想一下,便立即会同意我的意见。你们可能是一个生在天南,一个生在海北,中间经过了不知道多少偶然的机遇,有的机遇简直是间不容发,稍纵即逝,可终究没有错过,你们到底走到一起来了。即使是青梅竹马的关系,也同样有个“机遇”的问题。这种“机遇”是报纸上的词,哲学上的术语是“偶然性”,老百姓嘴里就叫做“缘分”或“命运”。这种情况,谁能否认,又谁能解释呢?没有办法,只好称之为缘分或命运。

  北京西山深处有一座辽代古庙,名叫“大觉寺”。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流泉,有三百年的玉兰树,二百年的藤萝花,是一个绝妙的地方。将*二十年前,我骑自行车去过一次。当时古寺虽已破败,但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忆念难忘。去年春末,北大中文系的毕业生欧阳旭邀我们到大觉寺去剪彩。原来他下海成了颇有基础的企业家。他毕竟是书生出身,念念不忘为文化做贡献。他在大觉寺里创办了一个**茶院,以弘扬中国的茶文化。我大喜过望,准时到了大觉寺。此时的大觉寺已完全焕然一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玉兰已开过而紫藤尚开,品茗观茶道表现,心旷神怡,浑然欲忘我矣。

  将*一年以来,我脑海中始终有一个疑团:这个英年歧嶷的小伙子怎么会到深山里来搞这么一个茶院呢?前几天,欧阳旭又邀我们到大觉寺去吃饭。坐在汽车上,我不禁向他提出了我的问题。他莞尔一笑,轻声说:“缘分!”原来在这之前他携伙伴郊游,黄昏迷路,撞到大觉寺里来。爱此地之清幽,便租了下来,加以装修,创办了**茶院。

  此事虽小,可以见大。信缘分与不信缘分,对人的心情影响是不一样的。信者胜可以做到不骄,败可以做到不馁,决不至胜则忘乎所以,败则怨天尤人。中国古话说:“尽人事而听天命。”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儿饼决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但又必须“听天命”。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衡。

  季羡林散文 4

  引导语:季羡林先生是深受广大师生爱戴的一代宗师,又是享誉中外的语言学家、翻译家、佛学家,还是别具一格的散文家。今天我们一起读一下季羡林的散文《晨趣》。

  晨 趣

  季羡林

  一抬头,跟前一片金光:朝阳正跳跃在书架顶上玻璃盒内日本玩偶藤娘身上,一身和服,花团锦簇,手里拿着淡紫色的藤萝花,都熠熠发光,而且闪烁不定。

  我开始工作的时候,窗外暗夜正在向前走动。不知怎样一来,暗夜已逝,旭日东升。这阳光是从哪里流进来的呢?窗外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枝叶繁茂,仿佛张开了一张绿色的网。再远一点,在湖边上是成排的垂柳。所有这一些都不利于阳光的穿透。然而阳光确实流进来了,就留在藤娘身上……

  然而,一转瞬间,阳光忽然又不见了,藤娘身上,一片阴影。窗外,在梧桐树和垂柳的缝隙里,一块块蓝色的天空,成群的鸽子正盘旋飞翔在这样的天空里,黑影在蔚蓝上面划上了弧线。鸽影落在湖中,清晰可见,好像比天空里的更富有神韵。

  朝阳越升越高,透过浓密的枝叶,一直照到我的头上。我心中一动,阳光好像有了生命,它启迪着什么,它暗示着什么。我忽然想到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每天早上对着初升的太阳,**沉思,幻想与天地同体,与宇宙和一。我从来没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没有这一份福气。可是我也感到太阳的威力,心中思绪翻腾,仿佛也能洞察三界,透视万有了。

  现在我正处在每天工作的第二阶段的开头上。紧张地工作了一个阶段以后,我现在想缓松一下,心里有了余裕,能够抬一抬头,向四周,特别是窗外观察一下。窗外风光如旧,但是四季不同: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情趣各异,动人则一。现在正是夏季,浓绿扑人眉宇,鸽影在天,湖光如镜。多少年来,当然都是这样个样子。为什么过去我竟视而不见呢?今天,藤娘身上一点闪光,仿佛照透了我的心,让我抬起头来,以崭新的眼光,来衡量一切,眼前的东西既熟悉,又陌生,我仿佛搬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把我好奇的童心一下子都引逗起来了。我注视着藤娘,我的心却飞越茫茫大海,飞到了日本,怀念起赠送给我藤娘的'室优千津子夫人和室优佑厚先生一家来。真挚的友情温暖着我的心……

  窗外太阳升得更高了。梧桐树椭圆的叶子和垂柳的尖长的叶子,交织在一起,椭圆与细长相映成趣。最上一层阳光照在上面,一片嫩黄;下一层则处在背阴处,一片黑绿。远处的塔影。屹立不动。天空里的鸽影仍然在划着或长或短、或远或*的弧线。再把眼光收回来,则看到里面窗台上摆着的几盆君子兰,深绿肥大的叶子。给我心中增添了绿色的力量。多么可爱的清晨。

  多么可爱的清晨,多么宁静的清晨!此时我怡然自得,其乐陶陶。我真觉得,人生毕竟是非常可爱的,大地毕竟是非常可爱的。我有点不知老之已至了。我这个从来不写诗的人心中似乎也有点诗意。

  此身合是诗人来

  鸽影湖光入目明

  我好像真正成为一个诗人了。

  一九八八年十月十三日

  季羡林散文 5

  二月兰

  季羡林

  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

  我在燕园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这种小花,直到前年,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且冲云霄,连宇宙都份佛变成 紫色的了。

  自从意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即涌上心头。

  原来很少想到的事情,现在想到了;原来认为十分*常的琐事,现在显得十分不*常了。

  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这种十分*凡的野花竞在我的生命中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

  我回忆的丝缕是从楼旁的小生山开始的。

  这种野花碰到小年,只在小山前后稀疏地开上那么几片。

  遇到大年,则山前山后开成大片。

  二月兰仿佛发了狂。

  我们常讲什么什么花“怒

  放”,这个“怒”字下得真是无比地奇妙。

  二月兰一“怒”,份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但是花们好象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的。

  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

  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

  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子。

  然而,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馈就有了悲欢。

  人自已多情,又把情移到花,“泪眼问花花不语”,花当然“不语”了。

  如果花真“语”起来,岂不吓坏了人!这些道理我十分明白。

  然而我仍然把自己的悲欢挂到了二月兰上。

  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

  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

  当婉如还活着的时侯,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支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

  我的小猫虎子和味味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他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所有这些琐事都是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了。

  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天.老祖和婉如已经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虎子和**也不知钻到了燕园中哪一个幽暗的角落里,等特死亡的到来。

  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和凄凉 。

  对于我这样的心情和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二月兰一点也无动于衷,照样自己开花。

  世事沧桑,于她如浮云。

  我想学*二月兰,然而办不到。

  不但如此,她还硬把我的记忆牵回到我一生最倒霉的时候。

  在十年浩劫中,我被管制劳动改造,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捡破砖碎瓦,还随时准备着被***押解到什么地方去“批斗”,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笑对春风。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

  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德华他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婉如和延宗也尽可能地多回家来。

  我的小猫憨态可掬,依偎在我的身旁。

  所有这一些极其*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

  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到了今天,否极泰来,我一下子成为“极可接触者”。

  到处听到的是美好的言词,到处见到的是和悦的笑容。

  然而,一回到家,虽然德华还在,延宗还有。

  可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

  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按说我早巳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年龄,应该超脱一点了。

  然而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我还有一件心事:我想弄清楚,什么叫“悲”?什么又叫“欢”?如果没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这问题本来是一清二白的。

  现在却是悲欢难以分辨了。

  我想得到答复,走上了每天必登临的小山,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却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选自(季羡林散文精选)》(有删节)

  季羡林散文精选【2】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

  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

  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

  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灭族,小事一端,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

  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

  他们威仪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

  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

  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他们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

  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

  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在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利极大,娇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

  在这一类人中,好东西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

  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

  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尖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落得一个全尸。

  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至于我辈*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

  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

  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

  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再说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

  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

  “考”者,考试也。

  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

  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举人进士,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

  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

  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

  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灾难并不限于知识分子:“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这是一个“*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

  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

  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季羡林散文精选【3】

  听雨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

  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

  ”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

  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

  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

  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

  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我*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

  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

  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

  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

  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

  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

  ”是颇有一点诗意的。

  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

  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

  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

  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

  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

  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


季羡林的文章 (菁华5篇)(扩展3)

——安全的文章 (菁华5篇)

安全的文章1

  交通事故时时刻刻都会发生,它就像颗威力十足的炸药,一时大意,这颗埋伏在我们生活中的炸药就会爆炸,炸得家庭破碎,炸得人心悲苦。

  所以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曾经就有过这样一则交通安全事故:那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我和妈妈在方塔街上散步。突然,一辆车“唰”地一下擦肩而过,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男孩骑着自行车,不知要去哪儿,由于他骑得太快了,差一点儿就撞上了斑马路上的行人。行人劝他不要骑得那么快,可他不听劝告,继续骑他的“飞车”,脸上不时露出得意而急促的神情。我想:这个男孩可能是有什么急事吧!要不然他怎么会骑得那么快呢?

  但这样很有可能会发生交通事故的。果然不出我所料。我和妈妈在一个拐弯的地方,看见许多人围在路中央,我们就带着好奇心走了过去。“啊”我不禁惊叫起来。这不是刚才骑“飞车”的那个男孩吗,他怎么被车撞了?我听见旁观者议论纷纷,“唉!这孩子这可怜啊!刚才不小心撞上了一辆大卡车,连人带车一起飞了出去。”“如果这个孩子车骑得慢一点,如果那个开车的开慢一点,如果……”可是,再多的“如果”也不能使这朵已经完全凋谢的蓓蕾重新开放。这个男孩的父母不知为这个倒在血泊中的孩子操了多少心,可现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离去,让父母悲痛万分……

  现在城市交通繁忙了,像这种悲惨的交通事故在国内多如繁星,因为我国交通事故死伤率居世界第一。所以,无论交警在不在场,我们都要自觉的遵守交通法规我们小学生不仅自己要遵守交通法规,而且发现有人违反了,应及时地批评、劝阻。

安全的文章2

  生命是顽强的,但也是脆弱的。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拂过我们脸庞时,我们感受的是温暖和惬意;当看到花儿摇曳在微风中时,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美丽和动人;当陈暮下一家人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共进晚餐时,我们感受到是幸福和温馨。然而要享受这些生命美好的前提条件,是我们拥有健康、完整的生命。

  数天前我买一辆新车,刚刚三岁的宝宝坐到车上,兴奋极,我的心情也极好,准备载着爸爸、妈妈和老婆一起到外面踏踏青。刚要准备发动车,小家伙就嚷起来:“爸爸,爸爸,你没系安全带,快系安全带。”由于我一直在金属粉末事业部工作,对坐车系安全带、骑车戴头盔等防护用品的理念理解的很深入,很自然的就系好安全带,同时也对儿子的提醒感到温暖和幸福,并对儿子说声:“谢谢提醒”。我刚系好,儿子又嚷起来:“还有我的安全带没系呢,爷爷、奶奶你们都系好安全带。”我妈妈当然照着他的要求系好安全带,同时故意问他:“为什么要系安全带啊”?小家伙一脸严肃的说:“没有为什么,坐车就要系好安全带,老师还说不能坐在前排,坐在后面才安全”。我们都被小家伙的言辞和表情逗乐。

  路过红绿灯的时候,小家伙又在喊:“红灯,爸爸,红灯,快停,停”。我就说:“好的,红灯,我们停”。车上的人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是对的,都笑着说:“小屁孩,哪里知道这么多,你真棒”。小家伙好像受到鼓舞,一路上对我进行各种交通指挥,一会喊走,一会喊停,遇到有时他指挥的不对的时候,我还耐心的告诉他该怎么做,小家伙很认真的学*着,愉快的行程就这样持续在儿子不断叫嚷声中。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儿子说的话,“没有为什么,坐车就要系好安全带”。是啊,遵守交通规则,还要问为什么吗?我们不是活在1+1=2的世界里,任何东西都要问个为什么,规则自有规则存在的道理,很多规则都是用血淋淋的教训总结出来的。然而总是有一些所谓的大人们,把问题复杂化,缺失小孩子的单纯,总是喜欢别出新裁,比如戴个安全帽,就是不系帽带、开个车就是不系安全带,整的跟自己很高大上、很懂的样子,直到出现不可挽回的悲剧才猛然警醒,才悔不当初该如何如何,但终究是晚。其实在过红绿灯的路口,一辆车都没有,而且我的车是临时牌照,闯红灯也不会被电子眼拍到,不会驾驶证扣分,但我作为新手,另外考虑到给儿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考虑到交通规则,我还是规规矩矩的停下来,我在想如果今天我不遵守交通规则,那么以后我有牌照,会不会也养成闯红灯的坏*惯呢;儿子看到我不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那么他长大后潜移默化中也很可能变成一个不遵守规则的人,这对他的个人成长是很不好的。

  曾记得,去年黄河路上小汽车撞上三轮车导致一位母亲离世;难以忘记,去年一位同事在三号路上不幸发生车祸至今卧床;同时,每天全国各地不停地上演着各类各样车毁人亡的交通事故,我不禁在想:生命的脆弱可能凋零于我们不知所畏的举手抬足间,也可能枯萎于我们上班的路途中。悲剧发生的共同点就是必然有一方不遵守规则所致。所以我想到的是,安全不仅仅是系好一根安全带,不仅仅是骑车戴好头盔,因为那些都是补救措施。遵守规则才是对生命最好的维护,真爱生命,首先就要从细节做起,从系好你的安全带做起,从遵守交通规则,遵守作业规则做起,也许这样你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活。

  逝去才是生命之中不可承受的重量,也许一个人的离去不会为自己带来痛苦,但是他却把痛苦放大在妻儿、父母身上百倍,永久地煎熬着他们的身躯、吞噬着他们的精神。每当我想起这些,我更能理解生命的意义,为自己,也为家人,珍爱生命。因为,我的耳畔时常会想起儿子稚嫩的口吻:爸爸,请系好安全带。

安全的文章3

  随着时代的`飞速前进,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来连自行车都买不起的家庭,都买起小轿车,什么奔驰、宝马、雪铁龙、本田……车子的牌子真是五花八门啊。交通事故对我们来说不再是遥不可及!家乡经济飞速发展,我家过上小康生活,爸爸非要买汽车,买一个汽车就等于在自己身边安上一个将要爆炸的炸弹啊!

  妈妈常说交通安全隐患要预防。独自出门的机会多,妈妈也越来越替我担心,每次出门都叮嘱“你要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慢慢行。”妈妈您放心,我时刻牢记交通法则:上学校靠右边走,不在马路上逗留、玩耍,看见车子及时躲避,尽量不骑车;不在机动车道内骑车,在人行道上行走;红灯停、绿灯行等。

  有的司机为赚点钱耍点小聪明,把可容纳19个人的汽车硬塞25个人,多危险啊!他肯定是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就一次不遵守交通规则没关系,不会出问题。这样车我绝对不坐。喝酒是开车的克星。爸爸说:“只要一喝酒就会乱手脚,如果喝过酒开车就会满头金星乱飞,像是把司机的眼给蒙起来开车一样,四处乱撞。酒后驾车,是害人害己的缺德司机!”所以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记得有一次,我上学快迟到。爸爸要开车送我上学。“您喝酒吗?”“没有!”车刚到十字路口,红灯亮。我虽然心急如焚,但我还是不断地提醒着爸爸不能闯红灯。

  交通安全在我心中,学好交通安全,争做交通安全小达人。这样才能行万里*安路,做百年长乐人。

安全的文章4

  生命像一根透明的丝线,一端系着昨天的眼泪和欢笑,另一端又迎接着明天的希望与成功。站在两端之间,我们才知道“生命”是多么的珍贵,但它又是多么的脆弱,需要我们时时珍惜!哪一个人不愿笑语长在,哪一个家庭不愿幸福美满,哪一个企业不愿兴旺发达,哪一个国家不愿繁荣昌盛。安全就如一根七彩的丝线把我们这一个个美好的愿望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稳定、祥和、五彩缤纷的美好世界。

  国家的安全是国泰,民众的安全是民安。有了安全,我们才能以休闲的心情漫步在夕阳西下的田野上、小河边,低声吟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了安全,我们才能以坚定的意志去攀登人生的阶梯,放声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了安全,我们的企业才能象三春的桃李红红火火,有了安全,我们的国家才能在建设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上稳步前进。安全就如一颗光芒四射的太阳,照亮我们整个人生,安全就如一根长长的纽带,联系着我们的生死存亡。我们人类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为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措施,例如为了交通的安全,我们经常在路旁看到一些交通安全标志。但是,尽管如此,还是有些人员麻痹大意,致使飞机打顿儿、轮船沉底、火车亲嘴等等一系列恶性事故屡见不鲜、屡杜不绝、给人民带来了无以弥补的灾难性后果。面对死亡很少有人能够坦然,无论是谁,总想享受这个美好的世界久一些。生老病死,本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路程,可是安全事故却又无形地给人的生命加上了一道枷锁。

  安全是什么,安全是企业的生命,是家庭的幸福,是工作的快乐,是单位的效益。我们要认清生产与安全的关系,安全与生产是相互依存的。安全是伴随着生产而言的,生产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的,生产过程中必须保证安全,不安全不能生产!如果单纯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生产的安全,肯定会发生事故,从而造成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经常看到报纸上和身边的一次次血的教训,在为他们失去生命惋惜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真正做到安全的生产,很多事故的发生归结起来就是他们忽略了安全意识,没有按章作业。08年12月24日,唐山遵化市港陆钢铁有限公司2号高炉煤气泄漏事故共造成17亡27伤;又如我厂的4。17事故,同事赵龙突然间的离我们而去……这些事故给本来欢乐、祥和的时光增添了沉重悲哀的气氛,给当事人的家庭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究其事故的原因,都是因为头脑中放松了安全这根弦;只要我们严格按操作规程工作,稍微谨慎一点,这类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安全不是生产指标,欠产了可以追回来,可安全是人命关天的头等大事,因违规操作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给活着的人留下了无尽的哀伤,白发人送黑发人,给欢乐祥和的家庭带来了沉重打击。

  在安全极度关注的今天,我希望少几颗无辜的心因为安全事故而远离人间。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三不伤害”的原则,确保职工以饱满的热情,努力的工作态度,在各自不同的岗位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发展与辉煌贡献自己一份力量。人生道路漫漫长,悠悠岁月需*安。朋友们,为了我们能潇洒的走完人生,为了我们家庭幸福,为了我们企业兴旺,为了我们国家昌盛,更为了整个世界少一点悲哀,多一份欢笑。来吧!珍爱生命,安全生产!

安全的文章5

  许多的事儿,成了败了还可以重来;许多的花儿,开了谢了还可以盛开。唯有这鲜活的生命,一出生就约定不可更改。生命只有一次精彩,欢笑还是悲伤,靠自己主宰。

  2011年安全生产月的主题是:“关爱生命、安全发展”,它已成为安全宣传的主旋律。谈及安全,真的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安全在重经济建设和发展中是一个不变的主题,安全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轻者伤害自己,重者危机他人。没有安全意识和安全观念是最为可怕的事情,回想起各种媒体经常播放的各种关于建筑安全事故的报道,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忽视安全隐患、缺乏安全观念是对自己和家人的不负责任,每个事故的发生都会给一个或是多个家庭带来致命的创伤和打击。我们身为施工现场的管理者,理应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才是对自己和公司的最大负责。

  在施工工程中要时刻绷紧安全这跟弦,始终严格按规程操作,甘当安全施工的“胆小鬼”。毋庸置疑,侥幸和麻痹心理是安全施工的大敌,安全施工不需要粗枝大叶,在操作具体的设备时,我们一定要记得时时提醒自己注意安全,要发扬“胆小鬼”的作风,遵章守纪,决不违章。每一道工序,每一次操作,都要做到谨小慎微,不蛮干。施工前,要检查身边是否还有不安全隐患存在,安全措施是否落实等等,不要嫌这样做麻烦,也不要认为这样是在小题大做,因为在施工中,你只有对自己严格要求,对自己“苛刻”,才能真正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在我们人生旅途的每一步,同样也离不开“安全”这根拐杖。“孩子小心脚下的路”这是母亲对刚蹒跚学步的我们的关爱。“过马路左右看,小心汽车”这是父亲对骑车上学的我们的叮嘱。“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是现在我们每天上班时恪守的信念。安全在我们心中,安全在每一个商会大厦项目人心中,它意味着什么?安全就意味着商会大厦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安全就意味着申安公司的蓬勃发展,安全就意味着每一个完整家庭的幸福。

  不要用生命的躯体去抗击无情的危险,不要让心爱的岗位成为惨痛的记忆,安全是最美丽、最动人、最实在的幸福。用关爱确保生命,用安全促进发展。“重视安全”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境界。全社会之所以花费力气去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宣传,安全学*,安全知识普及,就是想唤起人们对安全的重视,提高人们的安全技能,尽可能的做到安全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关爱生命,使每一个企业都安全发展。“关爱生命,安全发展”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应该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内心,落实与我们的每一个行动之中。

  安全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安全是火,点燃了生命之灯;安全是灯,照亮了生命之路。有了安全做保障,商会一定会创造新的辉煌!


季羡林的文章 (菁华5篇)(扩展4)

——感恩的文章 (菁华5篇)

感恩的文章1

  你1岁的时候,她喂你并给你洗澡。

  而作为报答,你整晚哭着。

  当你3岁的时候,她怜爱地为你做菜,而作为报答,你把一盘她做的菜扔在地上。

  当你4岁的时候,她给你下彩色笔,而作为报答,你涂了满墙的抽象画。

  当你9岁的时候,她付了很多钱给你辅导钢琴,而作为报答,你常常旷课并且从不练*。

  当你14岁的时候,她付了一个月的野营费,而你没有给她打一个电话。

  当你18岁的时候,她为你高中毕业感动得流下眼泪,而你跟朋友聚会到天明。

  当你19岁的时候,她付了你的大学学费又送你到学校,你要求她在离校门口比较远的地方下车,怕被朋友看见会丢脸。

  当你20岁的时候,她问你:“你整天去哪里?”而你回答:“我不想像你一样。”

  当你23岁的时候,她给你买家具让你布置你的新家,而你对朋友说她买的家具真是糟糕。

  当你30岁的时候,她对怎样照顾婴儿提出劝告,而你对她说:“妈,现在时代已经不同了。”

  当你40岁的时候,她给你打个电话告诉你,有亲戚过生日,而你回答她:“妈,我很忙,没时间。”

  当你50岁的时候,她常患病,需要你的看护,你反而在读一本关于父母在孩子家寄身的书。

  终于有一天,她去世了,突然你想起了所有从来没有做过的事,它们却像榔头痛击着你的心。

感恩的文章2

  我们的人生之路总是阳光明媚,晴空万里,到底哪一缕阳光最耀眼有人说是优异的学*成绩,有人说是给予别人帮忙……而我认为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最灿烂的阳光应当属于知恩图报,感激帮忙我们成长的每一个人。是的,学会感恩,是一种情怀,学会感恩,更是一种情操。!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要苍天明白我不认输。感恩的心,感激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我。感恩的心,感激命运,花开花落,我依然会珍惜。”

  在这感恩的节日里,一首感恩的歌,唱出了它的真谛,也把我带入了深深的沉思……

  花儿不可能一年四季都常开不败;月亮也不可能从月初圆到月尾;身有残疾的人渴望拥有健全的体魄;饥寒交迫的人期望一生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的.人追寻精神的充实……

  恰恰因为生活中有着这么多缺憾,我们才有了更多完美的追求。不要过多的奢求什么,不要过分的抱怨生活的不公、命运的不*、造化的弄人。相反地,我们应当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也许我少了别人所拥有的,但却得到了他人所无法收获的。抛却所有愤恨不*,抛却所有怨天尤人,让我们心怀感恩,感激我们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了我们最宝贵的生命;感激所有爱过我们的人,因为他们让我们沐浴了阳光;感激所有伤害过我们的人,因为他们教会了我们成长;感激生命中所有的欢乐幸福,因为它们使心田洋溢着芬芳;感激生活中所有挫折磨难,因为它们让心灵变得更为坚强!

  有了一颗感恩心,这世界就不再是穷山恶水,人生就不再是波翻浪涌,生命就不再是暗淡无光,生活就不再是味同嚼蜡……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感恩”是一种认同,这种认同源于心灵深处;“感恩”是一种回报,这种回报洁净无暇;“感恩”是一种钦佩,这种钦佩应当从内心涌出……

感恩的文章3

  父母是一片天,是一片遮风挡雨的天,父母是一颗树,保护我们成长,他们无私的奉献着自我的生命,让孩子在成长中得到安全的保护。他们的付出是不要任何回报的,他们为儿女的成长感到欣慰,为自我的付出无悔。世上因为有了他们的爱,突破了层层阻碍,在冷暖人间有了一方真情挚信的风景……孩子们如雨后春笋一般活泼向上,但也如野草般参差不齐。

  好的家庭能够培养和谐的性格,造就一个好人。因为有了父母,迷茫中才有了坚定的信念;催擦的星光,才有了瞬间的点亮。每一个儿童欢乐童年都有您保驾护航。流泪时,您默默祝福、守候;悲伤时,您轻声安慰;失败时,你谆谆开导。多少个难忘的时光,每一天能够听到您温柔的话语,每一天能够感受到您强大的支撑的力量。

  经历过多少严寒骄阳,多少白昼黑夜,伟大的父母,你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呀看着一点一点长大的孩子,一点一点成熟的影子,您脸上已布满沟壑,青丝变成白发。您回忆我们小时欢乐身影,培育着美丽的未来,您关心着儿女的温饱,您惦记着儿女的归来。您是开启孩子人生之路的人,您是怀抱爱的人,您是引领看到未来的人。

  因为有了您,无知孩童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良好*惯成就了我们一生。

  因为有了您,世界有了期望;因为有了您,世界充满了爱;因为有了您,世界变得如此美丽无比!

感恩的文章4

  当你蹒跚学步时,是父母在一旁扶着你;当你人生的路崎岖不*时,是父母帮忙你走过坎坷;当你学*压力大的时候,是父母给你一杯热茶……父母为你付出了这么多,难道我们不应当学会感恩吗?

  “妈妈,你怎样不找点叫我?我该迟到了。”我埋怨道。“好了,你快点,我在楼下等你。”妈妈一边说一边走出门。我磨磨蹭蹭刷完牙,穿好衣服,匆匆赶下楼去。妈妈早已在楼下等着,北风呼呼的叫着,我冻得发抖,妈妈把自我的大衣给我披上。

  但我喋喋不休地埋怨道:“我快要迟到了,可要被批评,快一点,快一点。”妈妈已经把车踩得最快了,能够听我说要更快,只好又加快脚步。风“嗖嗖”从我耳边吹过,像小刀一样,刮的我的耳朵痛得很。到了学校,果然迟到了,我飞快地向教室奔去,妈妈望着我说:“别跑,细心摔倒!”我根本没听见,赶到教室时已经气喘吁吁,我低着头走进教室。

  晚上,我回到家。朝屋里喊道:“妈,我回来了!”但屋里静悄悄的。爸爸走出来对我说:“嘘!你妈穿太少衣服着凉了。”我听了,眼泪在眼眶里打滚着。心想:妈妈为了我不着凉,竟让自我受苦,这都是为了我呀,都是因为爱我呀,我竟还埋怨她……我跑到床边,贴着妈妈的耳朵轻轻地说:“多谢您,妈妈。”从那时起,我学会了做家务,怎样孝敬父母,还学会到感恩。

  父母给我们关怀,为什么我们不会去感恩呢?父母那么爱我们,我们也应当去爱自我的父母!

感恩的文章5

  满腹惆怅,总无人互诉衷肠,恰今天是感恩节,所以就允许我逢着这个节日,来倾诉一下心里积蓄已久的心思吧?!

  外面的天空,刚刚结束了雪花的风舞,这时的阳光也出来凑热闹了,似是想让走在路上的一粟,忘记刚才的诗意、寒意,因此便听任照在身上的、暖洋洋的空气在肆虐着,但是也没人说他的坏话,只因没人能离开他,若是没了他,再去树林篝火晚会,守着萤火虫,看瞬间的光芒,等待着人生最后一夜的慢慢临*,看眸瞳中的泪珠滑落脸颊两侧时,就只剩下苦楚了。然而,我在这漫漫人生路途中,好坏走了一遭,虽说要时刻追逐生命的辛苦,可我的路上正是有了你们,点点滴滴的辛苦才可以化作心中的甘露,滋润了心田的那份饥渴,正如心中阴霾遇到久违的阳光,笑与泪都流逝在向隅而泣的那个角落里了,具体的,我也只能耸肩撇嘴,束手无策,只因我不想回到那年不再纯白的季节里,去寻找不可能的结局了!而你们于我,就像空气,不可或缺,却又是我的致命~

  此时的我,正寄意单曲循环的曲调,偶然拉开窗帘,忽然发现,一样的冬天,我的窗外满是尘埃,玻璃上尽是水珠,在屋里热气的渲染下,都在拼命地往下滑落,就像活在这世界上的我们一样,为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也正是如此,在拼命地玩命,然而我们的活着,哪只是只有尘埃如此简单,话至此,总有点“臭味相投”的微妙在其中由此我便更加迫切的想要看滴滴的水珠,静静地,就这么看着,看着他们在独自漫步,想要找回家的路,从清晨到日暮,可是,我们一切都不回去了……

  我不是神仙,却羡慕眷侣的幸福,唯独愿望的招手,我只希望在茫茫人海中,不必费心的彼此约束,只相濡以沫,萍聚在爱的小窝里,相敬如宾,恩爱到白首,我无怨,只希望你无悔,仅此而已,可往往最简单的幸福,需要最繁琐的约束,可我只需要自由,穿着红衣红鞋,纷飞在爱的国度,让阳光找不到的地方都充溢着爱着你的爱!可是,二十多年了,谁可相依?

  因为承诺不敢信,因为誓言不敢听,所以到现在,我都感觉自己的活着毫无意义,现在的世界到处都是灯红酒绿、车水马龙,而我也许更适合那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生活,过着“竹喧归浣女”的日子,看海边的落日,看山前的日出,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坐享天上云卷云舒,那是一种惬意,这种画意,只应天上有,人间不曾闻。

  再回首,云遮断了归途,再回首,今夜的月光不再有,再回首,我们在一起多少年了?虽然我心依旧,可还是恍然如梦~~~如今这有那无尽的长路陪伴我了,可是远方的你们,一切都好吗?

  我们都没得选择,有选择的只剩从从容容了吧,只是这次我将不再哭了,只因你我这次是一去不回头了,走向那条慢慢永无止境的路了~~~

  最后,还是用那句永不凋落的花一般的来结束我的肺腑之言吧,“你若安好,我便晴天”,只愿远方的你,一切安好!


季羡林的文章 (菁华5篇)(扩展5)

——劳动的文章 (菁华5篇)

劳动的文章1

  开学了,同学们都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学校。学校的景象令我们大吃一惊。操场里的草经过一个暑假的生长,除了蓝球场,它们几乎把整个操场都覆盖了。有的竟长得比人还高。活像一棵棵小树。这让我们怎么上体育课呢?于是,学校便组织了一场劳动——除草。要求三至六年级的同学都参加。于是第二天我们便带着工具到到学校,准备除草。

  开始除草了,我心想:这么多的草,什么时候能铲完呀 !草这么深这么粗,怎么铲呀!我不禁有些害怕。哎,怕有什么用,还是慢慢干吧!

  在老师的指挥下,这时两位身强力壮的同学扛着两把大铁铲,走进“密林”在前面为我们开路。我们跟在他们后面把路从两边加阔,没拿工具的则跟在我们后面捡草,然后运走。大家都干得热火朝天,汗流浃背,却没有一个人休息。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与草激战,我们终于杀出了一条“草”路,到了对面,那两个同学也累得气喘吁吁,又有两个身强力壮的同学接过原来两位同学的铲子继续“战斗”。这时英语教师也扛着一把铁铲前来为我们助陈。大家一看老师也来了,更是倍受鼓舞。干得更加带劲了。只见老师挥动铁铲,呼呼几下,草就倒下了一大片。真可谓是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在老师的带动下,我们很快就铲了一半了,这时,班长把女生也叫了过来,让我们男生休息。一会又让我们男生干,女生休息……就这样我们干了半天,可还没干完。下午我们又干了半天,总算干完了。虽然很累,但是,操场却换上了新装,原来的一棵棵“小树”没了,遍地的狗尾草和大根草没有了,操场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真是“干前吓一跳,干后才知道呀!”

  通过这次劳动,我懂得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什么困难都能够解决的。

劳动的文章2

  我们学校举办过多种文化活动,如:全英文圣诞晚会,运动晚会呀……志愿者都得参加,而我是志愿者社的成员,我就得尽一份责任,可这么多文化活动我并不是非常喜欢,我最喜欢的则是——那一次普通的社团活动,我们去打扫教师宿舍。

  刚开始的时候,看见这一场景,把我吓得目瞪口呆:大家都把劳动工具扛在肩上,拍着整齐的队伍,整装待发。只听老师一声令下:“出发!”大家就一队一队地“冲”出去。不一会儿,就到了“打扫现场”,一眨眼的工夫,大家就已到位。只见大家热火朝天的干着老师分配给自己的任务。 我趁大家不注意,偷偷的瞄了一下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露着开心的笑容,并没有半点抱怨,我还听见有人说:“这个任务真好!不仅为别人服务,还锻炼了自己,不错。”旁边还有人附和着“It's verygood!”大家听到后都开怀大笑。

  欢乐的时刻总是过得那么快,经过一节课的努力,这里也渐渐变干净了,听见有人在感叹:“欢乐的时光总是这么短暂,一晃,时间就过去了。经过一节课的努力,这里也渐渐变干净了,这时听见有人在感叹:“劳动真光荣啊。”是啊,一个人为了社会辛勤地劳动着,非常光荣;而那些只会偷吃别人劳动成果的人,最可耻!

  如果是一个默默无闻,为大家奉献的志愿者,不是更光荣吗?一个志愿者,微不足道;两个志愿者,尽一份力;十个志愿者,造福身边的人;那成千上万个志愿者能怎样呢?可以造福社会!行动起来吧,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

劳动的文章3

  提起劳动有人便会想到脏和累。劳动固然又脏又累,也很辛苦,但它却另有一番情趣。

  三月是植物开花的季节,是搞绿化和美化环境的好时节,我们学校的同学都参加了绿化、美化校园的劳动。

  那是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同学们把劳动工具带来了,有的还带了树苗、花苗。劳动开始了,有的锄草,有的种树栽花,大家又说又笑,干得热火朝天。阳光射在他们身上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往下流,同学们却顾不得擦一下,还是一个劲地挖,不一会儿,他们身后便出现了一块新翻的土地。

  花园里有许多草,必须锄掉才能栽上新苗。几个女同学争先恐后地锄草“哎哟”突然不知是谁叫了一声,我循声望去看见小芳的手被刺扎了一下鲜血出来。只见她用手帕包住伤口,不顾同学劝阻,抱起一捆锄掉的杂草朝校门外走去,花园里的草很快就锄完了,也都集中到校门口的垃圾堆上去了。同学们开始栽花,我们先在地里挖个坑,然后把小花苗端端正正地放在坑里,再用手把花苗按贤紧,使花苗跟土连得更紧一些,最后在每棵花苗根处浇点水。

  太阳落山了,晚霞布满了西边的天空把校园染成光亮的橘红色,真是美丽极了。劳动结束了,我们确实感到很累,手上还有泥土。但看到这美丽整洁的校园,想到不久将出现的亭亭玉立的小树,五颜六色的花朵,我们就不觉得累了,感到的是轻松愉快,心里甜甜的。

劳动的文章4

  人们常说:“劳动最光荣。”可我却没怎么劳动过,今天,正好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我就来给温馨的房间增点光添点彩吧。

  说干就干,我撸起袖子,开始了我的劳动生涯。

  先扫地!我熟练地找到扫帚,左看看,又看看,却不知该从何扫起。犹豫了几秒钟后,我做出了决定:“先扫阳台!”我一转身来到了阳台中,试着扫了几下,咳,呸!尘土飘得到处都是,我只好先退出“战场”,待“战火”燃尽时再进去。

  五分钟后,我走进了阳台,抄起扫帚,摆了一个“V”字手——胜利的标志,开始扫地,我拿着扫帚左扫扫,右扫扫,上扫扫,下扫扫,眼前的景物越来越模糊,四肢越来越无力,不扫了!我把扫帚扔到一边,赌气的想。可是,眼前出现了两个熟悉的身影,他们走来走去,来回穿梭,非常忙碌。哎呀!那不是爸爸和妈妈吗?他们每天都那么辛苦,扫多少遍地都毫无怨言,而我却……唉!

  我重新拿起扫帚,准备与浮尘

  一决高下。走进阳台,我拿着扫帚就开始狂扫,还没干到五分钟呢!豆大的汗珠已经像虫子爬一样流了下来,现在的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了,但我仍然在毫不松懈地扫着地,任何一个尘土都逃不过我的“法眼”。二十分钟后,终于搞定了。打开窗帘,一阵风吹来,翻开了我的书本,紧接着,一缕阳光射进来,正照到新翻开的那一页上。

  我抬起满是汗水的头,望着远处清澈的天空,心里舒畅极了,因为,我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劳动的文章5

  “妈妈,你知道我当了劳动小能手吗?”

  “当然知道了,你身上不是戴了‘劳动小能手’的牌子吗!”

  “那你知道劳动小能手是干什么的?还是我来告诉你吧,是来打扫我们班教室的。妈妈你知道么,这个工作做起来有点累,但是我做的很开心,因为能让我们班的教室变的很干净。”妈妈为我做这份工作有什么感受。我说:“每天在马路上打扫卫生的叔叔阿姨们一定很辛苦,我希望所有的人都不要乱丢垃圾了。”


季羡林的文章 (菁华5篇)(扩展6)

——季羡林《清塘荷韵》的读后感 (菁华3篇)

季羡林《清塘荷韵》的读后感1

  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就应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陰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盼后,在第三年,奇迹最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这是生命的使者啊!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先*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

  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一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应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随着天气变寒,翠妆褪尽,满池残荷,继而消逝得了无影踪。此时也不必伤感哀叹,该去的终将会离去,该来的必然会到来。待到来年春水溢,又该是翠盖千叠,满塘红艳了……

季羡林《清塘荷韵》的读后感2

  清塘荷韵是季爷爷的代表名篇,这天我读了清塘荷韵,**淡淡的文字,读起来却感触颇深。清塘荷韵是写了季爷爷把几颗洪湖的莲子投入门前的池塘,期望长出莲叶荷花。经过四年的耐心等待,最后长出了大片荷叶,叶子扩张的速度惊人地快。光长荷叶是不行的,荷花也接踵而至。那里的荷花不仅仅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文中还写了他读过一本诗话,其中有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认为第二句对仗不工整。我与爸爸探讨时,爸爸也有同感,爸爸对了一句:池花对影落,日葵向陽开,我看比较工整。

  清塘荷韵文中还提到,一年夏天,天气十分炎热,而荷花却开得特欢,几乎连池塘的水面都看不见了,写出了荷花生命力的旺盛,也写出了季爷爷喜爱荷花的情绪。文章的后面写他的一个爱花的邻居,天天数荷花。季爷爷是明白的,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明白隐藏着多少花骨朵儿。荷花的生命力也是很顽强的。

  季爷爷写的文章,诗句引用得很多。如在文章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静静的池塘里静静地开着荷花,这种境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季爷爷的文章个性好,值得我们学*的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以后慢慢品读和体会。

季羡林《清塘荷韵》的读后感3

  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就应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陰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盼后,在第三年,奇迹最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这是生命的使者啊!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先*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

  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一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应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随着天气变寒,翠妆褪尽,满池残荷,继而消逝得了无影踪。此时也不必伤感哀叹,该去的终将会离去,该来的必然会到来。待到来年春水溢,又该是翠盖千叠,满塘红艳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