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问题几点建议及对策 (菁华3篇)

首页 / 文库 / |

人才培养问题几点建议及对策1

  一、加强专业改革与建设

  1.开展专业综合改革。支持高校开展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综合改革,依据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推进教学团队、课程教材、实践资源等专业内涵建设,深化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环节的综合改革。加强高校相*专业、高校间同类专业的合作,开展以专业类、专业群为主体的重点专业建设,建设500个左右满足江苏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需要、彰显高校办学水*与特色的本科专业类和高职专业群。

  2.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我省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学科专业体系及动态调整机制。落实高校专业设置自*,根据国家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除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外,实行专业自主设置。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对连续两年初次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一段时间停招。

  3.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围绕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开放共享的课程教材体系。加强课程资源开发,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加强项目课程、教材建设,不断丰富项目库、案例库,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选课要求。学校新开课数年均不得低于总课程数的3%,本科高校的总课程数一般不得低于10门/每百名学生。优化课程结构,保证实践课程比例。创新课程组织、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形成结构优化的课程教学团队。建立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及时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引入课程教学。遴选建设一批精品开放课程,加强课程资源共享系统和共享制度建设。建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教材建设长效机制、教材评价选用机制,本着选优、选精、选特、选新的原则,遴选800部“十二五”省级推荐教材(含双语教材)。

  4.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研究性教学。本科院校国家和省级重点专业必须带头开设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创新性实验。建立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结合的学生学业成绩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不同类型和层次要求的评价方式,突出学*、实践、科研、创新等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考评,体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改革和完善考试办法,建设公共基础课和部分学科基础课试题库,加强考试的规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5.健全协同培养机制。按照“*推动、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的原则,分行业、分类型、分步骤、有重点地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教师、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文化艺术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推动学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多方联手,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6.探索技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发挥高职教育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开展中职与高职分段培养、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联合培养试点,通过学制衔接、课程衔接、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等多种途径,贯通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依托各类职教集团、行业协会开发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探索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分工协作、有机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7.构建寓研于教的培养模式。把科研成果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作为科研工作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努力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促进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的融合,促进科研基地与教学基地的融合,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本专科学生开放。支持本专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和工程、社会实践中培养人才。

  8.深化学分制改革。推进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改革,学生可以有条件地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与就业志向,进行专业与专业方向的自主选择,支持学有余力的学生跨专业修读课程、辅修第二专业或修读第二学位。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注册和毕业制度,允许学生在弹性学制规定的年限内,适当延长或缩短学*期限。

  9.重视培养国际化人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经验,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鼓励高校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专业开设双语课程并逐步增加数量。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和技术技能人才输出的需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设立江苏高校大学生境外学**资助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赴国外知名大学修学、访学,大力提高具有海外学*经历的在校生比例。

  三、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

  10.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全面落实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根据不同专业和人才培养要求,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标准和实践成绩考核办法,合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高职院校要全面实施理实一体、做中学、做中教、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项目教学等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时间应不少于总学时的50%。

  11.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制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将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建立地方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等,重点建设一批大学生科技创业实*基地。建成40所省级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30个省级创业实践基地和孵化基地、50个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12.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发挥*统筹管理作用,发挥行业指导协调职能,利用企业的技术、装备、人才、信息优势,形成“*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共建共享实*实训基地和实践教育中心的格局。“十二五”期间,新增200个以校企合作为主体的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新建110个装备水*高、运行机制灵活、投入效益明显、产学研用一体的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型和区域共享型高职教育实训基地;每年支持4000项以上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并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竞赛和学科竞赛活动;支持高职院校开展学生技能大赛和创新竞赛,构建国家、省、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体系,推进技能大赛国际化。

  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

  13.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使命感。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引导教师把培养人才当作自己的首要职责,把教学工作当作自己的第一要务,潜心教书育人。各高校要制订具体办法,切实强化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把教师教学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职务晋升、绩效考核、教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教学工作不合格的实行一票否决。要把教授为本专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专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提倡教学名师、知名教授为低年级学生上课,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动力。

  14.提升教师教学水*。完善教师培训和进修管理制度,高校要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学培训、教学咨询等,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教师专业水*和教学能力。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完善助教制度,实行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对青年教师普遍进行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各高校要依托大中型企业,共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到企业和基层一线实践制度,并将其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加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鼓励高校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和支持兼职教师申请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30%,其*家示范(骨干)院校达到50%,省示范院校达到40%,本科院校兼职教师数应不低于教师总数的10%。

  15.建立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按照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制定聘用、考核、晋升、奖惩办法。鼓励高校探索以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根据学校类型和教学岗位类别,制定具体考核标准,分层次、分类别对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基础课教师考核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教研成果和学术水*等情况;实验课教师考核指导学生实验实*、教学设备研发、实验项目开发和实验教学研究等情况;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考核教学质量、工程实践能力、参与企业应用研发、参与社会培训工作、指导学生实训实*等情况。

  五、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16.加快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推进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全面实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速实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加强网上教学*台和教学资源库建设,完善数字化教学支持、使用、评价等服务系统,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基于网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分学科专业大类建设满足学生自主学*需要、能提供全方位学*支持和服务的网上教学*台和教学资源库。加强江苏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推进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

  17.构建高校联动发展*台。依托区域高校教学联盟、教学联合体、职教集团、高等教育园区,整合区域性或同类型高等学校相关教学资源,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构建和完善高校学分互认体系,推进区域或职教集团内高校学生跨校、跨专业选课,实现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完善长三角高等教育教学联动发展机制,科学规划长三角高等教育教学联动发展项目,积极推进长三角高校学生交流访学、学分互认和高校数字图书共享。

  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制度

  18.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和完善多形式的教学评价制度,重视和发挥专家组织的评价功能,重视和发挥现代教育评价方法与技术的作用,加强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及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建立健全专门的教学质量评估督导机构。构建江苏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分别建立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状态数据库,加强动态监测和数据管理。

  19.健全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探索建立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评估制度。制定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有计划地开展本科教学评估,继续实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编制与发布制度,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持续发展能力、用人单位满意度、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水*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并以此作为促进院校发展、接受社会监督、提供*决策参考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鼓励我省高校参与全国性专业认证及评估。建立新专业建设定期评估制度,扩大独立学院专业抽检评估范围。建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素养抽查制度。继续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评优与抽检工作。

  七、扎实推进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20.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以“系统推进、重点突破,继承创新、整合提升,促进共享、提高效益”为原则,深入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健全国家、省、学校三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体系,支持高校积极争取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充分发挥质量工程项目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统筹规划,协同并进,力争在解决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上取得新突破。

  21.加强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管理。完善“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各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加强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提高项目实施效益。各高校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配套要求,安排专项资金,制定实施本单位教学质量工程方案。

  22.鼓励以创新为导向的教改研究。针对我省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论问题、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以及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中的关键环节与问题,加大省级教改研究课题立项力度,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积极发挥教学改革研究在教学改革方向上的引导作用、在教学改革项目建设上的示范作用、在推进教学改革力度上的激励作用和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辐射推动作用,调动高校和广大教师投身改革、深化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八、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3.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全过程,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学*实践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有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践环节,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富有实效的教育教学形式。推动高校普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鼓励建立学生学业发展中心,开展学业指导工作,全面支持学生学业发展,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

  24.发挥高校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富有江苏特色、具有高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加强大学精神的'培育建设,加强大学生艺术团建设,加强图书馆、校史馆、专题博物馆、体育等场馆建设,秉承办学传统,凝练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不断提升高校的文化品位,形成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以金陵文化、吴文化、楚汉文化和维扬文化为重点,建设一批集产、学、研为一体,具有江苏文化特点、服务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基地和大学文化精品讲坛。

  九、加强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

  25.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宏观指导。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研究制定高校分类发展规划,实施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发展和分类评估,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考评机制。加强对全省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管理,为高校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国家和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完善国家、地方和高校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制度,建立省级教学工作先进高校评选表彰制度。着力扶持建设一批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高校,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推进一批人才培养试点学院的改革创新,抓好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及时总结、推广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成功经验。

  26.切实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把教学质量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的核心标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科学统筹学校各项工作,推进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有机结合。要切实巩固和落实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每年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学校主要领导要集中精力抓教学,健全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完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做到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投入、政策导向、绩效评价和教师薪酬优先保障教学。建立健全教学激励机制和教学成果评价机制,将教学项目、教学成果与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同等对待。

  27.加大内涵建设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方面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完善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高校设立基金会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依法加大*的财政投入,优先保障教学投入。要加强对内涵建设的投入,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内涵建设支出比例分别不低于25%、20%。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改善教学基本条件,设立奖教基金。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确保生均财政拨款等增量部分优先用于师资队伍、学科、实验室等方面。

人才培养问题几点建议及对策2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把好进人关

  把“人才强队”作为地勘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各级领导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及培养,牢固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人才在地勘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把人才工作纳入单位总体工作之中,把人才强队战略作为加快地勘事业发展的基本战略。把有限的编制用来招收主专业的人才。每年都要少量连续的从不同的学院招收学生,保持人才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二、培训应该成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知道,当劳动者的收入水*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的层次会随之提高。在物质利益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与物质奖励相比,大家更愿意选择参加一定量培训的形式来作为应得的奖励,提高自身的含金量,以求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之地。可以说,培训已成为最大的奖励。

  第一我们要将培训本身作为激励职工积极向上的一种必要手段。给职工“充电”的机会,会使他们感觉单位对自己的发展是很重视的,而且在单位培训机会的分配上,必须本着“公*竞争,择优培训”的原则,使真正有能力、有潜能的人获得应有的培训机会。

  第二要改变过去重学历培训轻技能培训的旧观念,*几年毕业的学生并不缺少学校的专业知识,最缺的应该是实践和新的方法手段,特别地质专业人才最需要的是野外的实践经验,这需要大量工作的积累和师傅的引导,因此我们每年都到二级单位了解职工工作中有什么技术、技能上的需求?是否有新技术新方法需要推广?是否有新的规范要学*?如果是普遍性的就汇同人事、工会、总工办三家在职工集中的雨季举办培训班,这种培训班特别有针对性,对于新来的学生提高技能特别有效,而且最廉价。个别性问题就单独为他们请师傅,或外派培训。

  第三要把学历培训做为一种奖励,那些对单位发展有重大贡献的技术骨干需要加强科研能力提升,此时送他们参加学历培训就等于从实践又回到理论,会更有实效。

  第四要根据培训的效果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物质、精神或晋升激励。在单位中参加培训的人往往都希望尽早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单位如能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条件和环境,使他们能发挥所长,则是对他们最大的激励。

  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机制,建立一套严谨而又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一是创新选拔机制。以公开、*等、竞争、择优为导向,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华的选人用人机制。二是创新分配机制,完善分配激励制度。地勘单位要逐步建立起符合地勘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向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倾斜的薪酬制度,同时要不断深化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充分体现各类人才的价值。三是大力推进地勘文化建设,重视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工爱岗敬业精神,永葆地勘单位“三荣”精神,最终做到用先进的文化凝聚人才,用真挚的情谊感动人才,用良好的待遇吸引人才。

  四、优化育才环境,敢于启用青年人才,加快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步伐

  目前,我们院员工较多,年龄结构不尽合理,青年职工偏多,工程师、高工人员较少,如果仍沿用原来的条条框框按部就班的聘任制度,显然不太合适。*几年,在启用青年同志,担当专业负责、技术负责方面,院里已取得显著的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为了顺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加快青年人才培养进程,尚应进一步**思想,放宽工龄、职称等条件的束缚,按现代企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大胆启用青年技术干部,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方针,在科研和生产工作中,让更多的年青人唱主角,挑重担。

  在基层配备选拔过程中,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摆在优先位置,尤其是在各专业负责人、现场设代等岗位上,由青年同志担任,充分发挥青年同志在基层管理岗位上敢闯敢干、勇于创新的初生牛犊的精神,在实践中学*,在学*中实践,施展才干,实现报负。无疑,这既加快了青年人才的成长步伐,也符合院生产工作的实际需要。

  五、结语

  总之,加强单位人才的培养,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的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面对新机遇、新形势,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才强队”的战略,加强人才的培养工作,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人才培养问题几点建议及对策3

  一、加强专业改革与建设

  1.开展专业综合改革。支持高校开展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综合改革,依据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推进教学团队、课程教材、实践资源等专业内涵建设,深化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环节的综合改革。加强高校相*专业、高校间同类专业的合作,开展以专业类、专业群为主体的重点专业建设,建设500个左右满足江苏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需要、彰显高校办学水*与特色的本科专业类和高职专业群。

  2.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我省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学科专业体系及动态调整机制。落实高校专业设置自*,根据国家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除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外,实行专业自主设置。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对连续两年初次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一段时间停招。

  3.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围绕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开放共享的课程教材体系。加强课程资源开发,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加强项目课程、教材建设,不断丰富项目库、案例库,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选课要求。学校新开课数年均不得低于总课程数的3%,本科高校的总课程数一般不得低于10门/每百名学生。优化课程结构,保证实践课程比例。创新课程组织、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形成结构优化的课程教学团队。建立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及时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引入课程教学。遴选建设一批精品开放课程,加强课程资源共享系统和共享制度建设。建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教材建设长效机制、教材评价选用机制,本着选优、选精、选特、选新的原则,遴选800部“十二五”省级推荐教材(含双语教材)。

  4.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研究性教学。本科院校国家和省级重点专业必须带头开设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创新性实验。建立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结合的学生学业成绩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不同类型和层次要求的评价方式,突出学*、实践、科研、创新等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考评,体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改革和完善考试办法,建设公共基础课和部分学科基础课试题库,加强考试的规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5.健全协同培养机制。按照“*推动、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的原则,分行业、分类型、分步骤、有重点地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教师、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文化艺术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推动学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多方联手,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6.探索技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发挥高职教育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开展中职与高职分段培养、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联合培养试点,通过学制衔接、课程衔接、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等多种途径,贯通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依托各类职教集团、行业协会开发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探索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分工协作、有机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7.构建寓研于教的培养模式。把科研成果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作为科研工作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努力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促进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的融合,促进科研基地与教学基地的融合,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本专科学生开放。支持本专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和工程、社会实践中培养人才。

  8.深化学分制改革。推进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改革,学生可以有条件地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与就业志向,进行专业与专业方向的自主选择,支持学有余力的学生跨专业修读课程、辅修第二专业或修读第二学位。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注册和毕业制度,允许学生在弹性学制规定的年限内,适当延长或缩短学*期限。

  9.重视培养国际化人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经验,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鼓励高校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专业开设双语课程并逐步增加数量。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和技术技能人才输出的需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设立江苏高校大学生境外学**资助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赴国外知名大学修学、访学,大力提高具有海外学*经历的在校生比例。

  三、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

  10.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全面落实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根据不同专业和人才培养要求,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标准和实践成绩考核办法,合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高职院校要全面实施理实一体、做中学、做中教、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项目教学等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时间应不少于总学时的50%。

  11.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制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将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建立地方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等,重点建设一批大学生科技创业实*基地。建成40所省级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30个省级创业实践基地和孵化基地、50个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12.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发挥*统筹管理作用,发挥行业指导协调职能,利用企业的技术、装备、人才、信息优势,形成“*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共建共享实*实训基地和实践教育中心的格局。“十二五”期间,新增200个以校企合作为主体的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新建110个装备水*高、运行机制灵活、投入效益明显、产学研用一体的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型和区域共享型高职教育实训基地;每年支持4000项以上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并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竞赛和学科竞赛活动;支持高职院校开展学生技能大赛和创新竞赛,构建国家、省、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体系,推进技能大赛国际化。

  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

  13.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使命感。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引导教师把培养人才当作自己的首要职责,把教学工作当作自己的第一要务,潜心教书育人。各高校要制订具体办法,切实强化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把教师教学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职务晋升、绩效考核、教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教学工作不合格的实行一票否决。要把教授为本专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专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提倡教学名师、知名教授为低年级学生上课,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动力。

  14.提升教师教学水*。完善教师培训和进修管理制度,高校要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学培训、教学咨询等,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教师专业水*和教学能力。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完善助教制度,实行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对青年教师普遍进行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各高校要依托大中型企业,共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到企业和基层一线实践制度,并将其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加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鼓励高校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和支持兼职教师申请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30%,其*家示范(骨干)院校达到50%,省示范院校达到40%,本科院校兼职教师数应不低于教师总数的10%。

  15.建立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按照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制定聘用、考核、晋升、奖惩办法。鼓励高校探索以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根据学校类型和教学岗位类别,制定具体考核标准,分层次、分类别对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基础课教师考核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教研成果和学术水*等情况;实验课教师考核指导学生实验实*、教学设备研发、实验项目开发和实验教学研究等情况;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考核教学质量、工程实践能力、参与企业应用研发、参与社会培训工作、指导学生实训实*等情况。

  五、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16.加快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推进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全面实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速实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加强网上教学*台和教学资源库建设,完善数字化教学支持、使用、评价等服务系统,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基于网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分学科专业大类建设满足学生自主学*需要、能提供全方位学*支持和服务的网上教学*台和教学资源库。加强江苏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推进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

  17.构建高校联动发展*台。依托区域高校教学联盟、教学联合体、职教集团、高等教育园区,整合区域性或同类型高等学校相关教学资源,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构建和完善高校学分互认体系,推进区域或职教集团内高校学生跨校、跨专业选课,实现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完善长三角高等教育教学联动发展机制,科学规划长三角高等教育教学联动发展项目,积极推进长三角高校学生交流访学、学分互认和高校数字图书共享。

  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制度

  18.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和完善多形式的教学评价制度,重视和发挥专家组织的评价功能,重视和发挥现代教育评价方法与技术的作用,加强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及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建立健全专门的教学质量评估督导机构。构建江苏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分别建立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状态数据库,加强动态监测和数据管理。

  19.健全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探索建立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评估制度。制定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有计划地开展本科教学评估,继续实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编制与发布制度,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持续发展能力、用人单位满意度、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水*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并以此作为促进院校发展、接受社会监督、提供*决策参考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鼓励我省高校参与全国性专业认证及评估。建立新专业建设定期评估制度,扩大独立学院专业抽检评估范围。建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素养抽查制度。继续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评优与抽检工作。

  七、扎实推进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20.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以“系统推进、重点突破,继承创新、整合提升,促进共享、提高效益”为原则,深入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健全国家、省、学校三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体系,支持高校积极争取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充分发挥质量工程项目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统筹规划,协同并进,力争在解决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上取得新突破。

  21.加强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管理。完善“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各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加强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提高项目实施效益。各高校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配套要求,安排专项资金,制定实施本单位教学质量工程方案。

  22.鼓励以创新为导向的教改研究。针对我省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论问题、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以及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中的关键环节与问题,加大省级教改研究课题立项力度,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积极发挥教学改革研究在教学改革方向上的引导作用、在教学改革项目建设上的示范作用、在推进教学改革力度上的激励作用和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辐射推动作用,调动高校和广大教师投身改革、深化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八、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3.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全过程,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学*实践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有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践环节,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富有实效的教育教学形式。推动高校普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鼓励建立学生学业发展中心,开展学业指导工作,全面支持学生学业发展,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

  24.发挥高校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富有江苏特色、具有高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加强大学精神的'培育建设,加强大学生艺术团建设,加强图书馆、校史馆、专题博物馆、体育等场馆建设,秉承办学传统,凝练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不断提升高校的文化品位,形成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以金陵文化、吴文化、楚汉文化和维扬文化为重点,建设一批集产、学、研为一体,具有江苏文化特点、服务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基地和大学文化精品讲坛。

  九、加强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

  25.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宏观指导。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研究制定高校分类发展规划,实施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发展和分类评估,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考评机制。加强对全省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管理,为高校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国家和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完善国家、地方和高校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制度,建立省级教学工作先进高校评选表彰制度。着力扶持建设一批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高校,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推进一批人才培养试点学院的改革创新,抓好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及时总结、推广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成功经验。

  26.切实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把教学质量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的核心标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科学统筹学校各项工作,推进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有机结合。要切实巩固和落实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每年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学校主要领导要集中精力抓教学,健全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完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做到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投入、政策导向、绩效评价和教师薪酬优先保障教学。建立健全教学激励机制和教学成果评价机制,将教学项目、教学成果与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同等对待。

  27.加大内涵建设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方面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完善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高校设立基金会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依法加大*的财政投入,优先保障教学投入。要加强对内涵建设的投入,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内涵建设支出比例分别不低于25%、20%。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改善教学基本条件,设立奖教基金。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确保生均财政拨款等增量部分优先用于师资队伍、学科、实验室等方面。


人才培养问题几点建议及对策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人才培养问题几点建议及对策 (菁华3篇)(扩展1)

——人才培养问题几点建议及对策 (菁华3篇)

人才培养问题几点建议及对策1

  一、加强专业改革与建设

  1.开展专业综合改革。支持高校开展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综合改革,依据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推进教学团队、课程教材、实践资源等专业内涵建设,深化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环节的综合改革。加强高校相*专业、高校间同类专业的合作,开展以专业类、专业群为主体的重点专业建设,建设500个左右满足江苏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需要、彰显高校办学水*与特色的本科专业类和高职专业群。

  2.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我省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学科专业体系及动态调整机制。落实高校专业设置自*,根据国家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除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外,实行专业自主设置。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对连续两年初次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一段时间停招。

  3.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围绕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开放共享的课程教材体系。加强课程资源开发,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加强项目课程、教材建设,不断丰富项目库、案例库,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选课要求。学校新开课数年均不得低于总课程数的3%,本科高校的总课程数一般不得低于10门/每百名学生。优化课程结构,保证实践课程比例。创新课程组织、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形成结构优化的课程教学团队。建立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及时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引入课程教学。遴选建设一批精品开放课程,加强课程资源共享系统和共享制度建设。建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教材建设长效机制、教材评价选用机制,本着选优、选精、选特、选新的原则,遴选800部“十二五”省级推荐教材(含双语教材)。

  4.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研究性教学。本科院校国家和省级重点专业必须带头开设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创新性实验。建立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结合的学生学业成绩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不同类型和层次要求的评价方式,突出学*、实践、科研、创新等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考评,体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改革和完善考试办法,建设公共基础课和部分学科基础课试题库,加强考试的规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5.健全协同培养机制。按照“*推动、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的原则,分行业、分类型、分步骤、有重点地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教师、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文化艺术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推动学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多方联手,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6.探索技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发挥高职教育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开展中职与高职分段培养、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联合培养试点,通过学制衔接、课程衔接、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等多种途径,贯通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依托各类职教集团、行业协会开发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探索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分工协作、有机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7.构建寓研于教的培养模式。把科研成果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作为科研工作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努力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促进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的融合,促进科研基地与教学基地的融合,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本专科学生开放。支持本专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和工程、社会实践中培养人才。

  8.深化学分制改革。推进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改革,学生可以有条件地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与就业志向,进行专业与专业方向的自主选择,支持学有余力的学生跨专业修读课程、辅修第二专业或修读第二学位。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注册和毕业制度,允许学生在弹性学制规定的年限内,适当延长或缩短学*期限。

  9.重视培养国际化人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经验,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鼓励高校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专业开设双语课程并逐步增加数量。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和技术技能人才输出的需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设立江苏高校大学生境外学**资助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赴国外知名大学修学、访学,大力提高具有海外学*经历的在校生比例。

  三、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

  10.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全面落实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根据不同专业和人才培养要求,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标准和实践成绩考核办法,合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高职院校要全面实施理实一体、做中学、做中教、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项目教学等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时间应不少于总学时的50%。

  11.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制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将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建立地方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等,重点建设一批大学生科技创业实*基地。建成40所省级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30个省级创业实践基地和孵化基地、50个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12.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发挥*统筹管理作用,发挥行业指导协调职能,利用企业的技术、装备、人才、信息优势,形成“*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共建共享实*实训基地和实践教育中心的格局。“十二五”期间,新增200个以校企合作为主体的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新建110个装备水*高、运行机制灵活、投入效益明显、产学研用一体的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型和区域共享型高职教育实训基地;每年支持4000项以上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并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竞赛和学科竞赛活动;支持高职院校开展学生技能大赛和创新竞赛,构建国家、省、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体系,推进技能大赛国际化。

  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

  13.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使命感。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引导教师把培养人才当作自己的首要职责,把教学工作当作自己的第一要务,潜心教书育人。各高校要制订具体办法,切实强化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把教师教学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职务晋升、绩效考核、教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教学工作不合格的实行一票否决。要把教授为本专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专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提倡教学名师、知名教授为低年级学生上课,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动力。

  14.提升教师教学水*。完善教师培训和进修管理制度,高校要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学培训、教学咨询等,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教师专业水*和教学能力。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完善助教制度,实行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对青年教师普遍进行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各高校要依托大中型企业,共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到企业和基层一线实践制度,并将其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加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鼓励高校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和支持兼职教师申请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30%,其*家示范(骨干)院校达到50%,省示范院校达到40%,本科院校兼职教师数应不低于教师总数的10%。

  15.建立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按照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制定聘用、考核、晋升、奖惩办法。鼓励高校探索以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根据学校类型和教学岗位类别,制定具体考核标准,分层次、分类别对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基础课教师考核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教研成果和学术水*等情况;实验课教师考核指导学生实验实*、教学设备研发、实验项目开发和实验教学研究等情况;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考核教学质量、工程实践能力、参与企业应用研发、参与社会培训工作、指导学生实训实*等情况。

  五、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16.加快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推进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全面实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速实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加强网上教学*台和教学资源库建设,完善数字化教学支持、使用、评价等服务系统,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基于网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分学科专业大类建设满足学生自主学*需要、能提供全方位学*支持和服务的网上教学*台和教学资源库。加强江苏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推进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

  17.构建高校联动发展*台。依托区域高校教学联盟、教学联合体、职教集团、高等教育园区,整合区域性或同类型高等学校相关教学资源,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构建和完善高校学分互认体系,推进区域或职教集团内高校学生跨校、跨专业选课,实现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完善长三角高等教育教学联动发展机制,科学规划长三角高等教育教学联动发展项目,积极推进长三角高校学生交流访学、学分互认和高校数字图书共享。

  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制度

  18.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和完善多形式的教学评价制度,重视和发挥专家组织的评价功能,重视和发挥现代教育评价方法与技术的作用,加强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及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建立健全专门的教学质量评估督导机构。构建江苏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分别建立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状态数据库,加强动态监测和数据管理。

  19.健全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探索建立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评估制度。制定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有计划地开展本科教学评估,继续实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编制与发布制度,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持续发展能力、用人单位满意度、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水*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并以此作为促进院校发展、接受社会监督、提供*决策参考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鼓励我省高校参与全国性专业认证及评估。建立新专业建设定期评估制度,扩大独立学院专业抽检评估范围。建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素养抽查制度。继续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评优与抽检工作。

  七、扎实推进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20.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以“系统推进、重点突破,继承创新、整合提升,促进共享、提高效益”为原则,深入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健全国家、省、学校三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体系,支持高校积极争取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充分发挥质量工程项目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统筹规划,协同并进,力争在解决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上取得新突破。

  21.加强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管理。完善“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各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加强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提高项目实施效益。各高校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配套要求,安排专项资金,制定实施本单位教学质量工程方案。

  22.鼓励以创新为导向的教改研究。针对我省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论问题、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以及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中的关键环节与问题,加大省级教改研究课题立项力度,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积极发挥教学改革研究在教学改革方向上的引导作用、在教学改革项目建设上的示范作用、在推进教学改革力度上的激励作用和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辐射推动作用,调动高校和广大教师投身改革、深化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八、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3.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全过程,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学*实践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有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践环节,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富有实效的教育教学形式。推动高校普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鼓励建立学生学业发展中心,开展学业指导工作,全面支持学生学业发展,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

  24.发挥高校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富有江苏特色、具有高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加强大学精神的'培育建设,加强大学生艺术团建设,加强图书馆、校史馆、专题博物馆、体育等场馆建设,秉承办学传统,凝练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不断提升高校的文化品位,形成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以金陵文化、吴文化、楚汉文化和维扬文化为重点,建设一批集产、学、研为一体,具有江苏文化特点、服务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基地和大学文化精品讲坛。

  九、加强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

  25.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宏观指导。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研究制定高校分类发展规划,实施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发展和分类评估,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考评机制。加强对全省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管理,为高校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国家和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完善国家、地方和高校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制度,建立省级教学工作先进高校评选表彰制度。着力扶持建设一批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高校,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推进一批人才培养试点学院的改革创新,抓好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及时总结、推广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成功经验。

  26.切实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把教学质量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的核心标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科学统筹学校各项工作,推进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有机结合。要切实巩固和落实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每年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学校主要领导要集中精力抓教学,健全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完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做到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投入、政策导向、绩效评价和教师薪酬优先保障教学。建立健全教学激励机制和教学成果评价机制,将教学项目、教学成果与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同等对待。

  27.加大内涵建设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方面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完善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高校设立基金会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依法加大*的财政投入,优先保障教学投入。要加强对内涵建设的投入,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内涵建设支出比例分别不低于25%、20%。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改善教学基本条件,设立奖教基金。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确保生均财政拨款等增量部分优先用于师资队伍、学科、实验室等方面。

人才培养问题几点建议及对策2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把好进人关

  把“人才强队”作为地勘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各级领导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及培养,牢固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人才在地勘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把人才工作纳入单位总体工作之中,把人才强队战略作为加快地勘事业发展的基本战略。把有限的编制用来招收主专业的人才。每年都要少量连续的从不同的学院招收学生,保持人才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二、培训应该成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知道,当劳动者的收入水*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的层次会随之提高。在物质利益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与物质奖励相比,大家更愿意选择参加一定量培训的形式来作为应得的奖励,提高自身的含金量,以求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之地。可以说,培训已成为最大的奖励。

  第一我们要将培训本身作为激励职工积极向上的一种必要手段。给职工“充电”的机会,会使他们感觉单位对自己的发展是很重视的,而且在单位培训机会的分配上,必须本着“公*竞争,择优培训”的原则,使真正有能力、有潜能的人获得应有的培训机会。

  第二要改变过去重学历培训轻技能培训的旧观念,*几年毕业的学生并不缺少学校的专业知识,最缺的应该是实践和新的方法手段,特别地质专业人才最需要的是野外的实践经验,这需要大量工作的积累和师傅的引导,因此我们每年都到二级单位了解职工工作中有什么技术、技能上的需求?是否有新技术新方法需要推广?是否有新的规范要学*?如果是普遍性的就汇同人事、工会、总工办三家在职工集中的雨季举办培训班,这种培训班特别有针对性,对于新来的学生提高技能特别有效,而且最廉价。个别性问题就单独为他们请师傅,或外派培训。

  第三要把学历培训做为一种奖励,那些对单位发展有重大贡献的技术骨干需要加强科研能力提升,此时送他们参加学历培训就等于从实践又回到理论,会更有实效。

  第四要根据培训的效果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物质、精神或晋升激励。在单位中参加培训的人往往都希望尽早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单位如能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条件和环境,使他们能发挥所长,则是对他们最大的激励。

  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机制,建立一套严谨而又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一是创新选拔机制。以公开、*等、竞争、择优为导向,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华的选人用人机制。二是创新分配机制,完善分配激励制度。地勘单位要逐步建立起符合地勘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向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倾斜的薪酬制度,同时要不断深化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充分体现各类人才的价值。三是大力推进地勘文化建设,重视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工爱岗敬业精神,永葆地勘单位“三荣”精神,最终做到用先进的文化凝聚人才,用真挚的情谊感动人才,用良好的待遇吸引人才。

  四、优化育才环境,敢于启用青年人才,加快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步伐

  目前,我们院员工较多,年龄结构不尽合理,青年职工偏多,工程师、高工人员较少,如果仍沿用原来的条条框框按部就班的聘任制度,显然不太合适。*几年,在启用青年同志,担当专业负责、技术负责方面,院里已取得显著的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为了顺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加快青年人才培养进程,尚应进一步**思想,放宽工龄、职称等条件的束缚,按现代企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大胆启用青年技术干部,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方针,在科研和生产工作中,让更多的年青人唱主角,挑重担。

  在基层配备选拔过程中,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摆在优先位置,尤其是在各专业负责人、现场设代等岗位上,由青年同志担任,充分发挥青年同志在基层管理岗位上敢闯敢干、勇于创新的初生牛犊的精神,在实践中学*,在学*中实践,施展才干,实现报负。无疑,这既加快了青年人才的成长步伐,也符合院生产工作的实际需要。

  五、结语

  总之,加强单位人才的培养,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的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面对新机遇、新形势,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才强队”的战略,加强人才的培养工作,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人才培养问题几点建议及对策3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不仅要重视人才引进,更要重视人才的就地培养。引进的人才犹如“空降兵”,确实可以解决本地在某些领域的人才匮乏,但仅靠“空降兵”是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才强县的战略目标的,因为:一是人才引进成本较高,针对的应该是一小部分帅才,而不是中坚力量的将才。但要实现人才强县,不仅要帅才,更要一大批一线的将才。二是引进的人才由于根不在桐庐,当工作和生活上受到不便和困难后比较容易放弃,也可能因有更好条件的吸引而离开,稳定性相对不如县内自己培养的人才。

  办法(建议):

  1、增加培训经费的预算。

  2、规范培训经费的使用。

  3、建立真实可信的培训需求和人才需求统计渠道。

  4、鼓励广大企业单位自主自觉开展员工培训。

  办理结果:叶林茂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重视本地人才培养的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县委人才办、县人事局的领导非常重视,对您的提案进行了专题研究。*年来,我们在不断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的同时,积极转变观念,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切实发挥出本土人才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引领、支撑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为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开发力度,强化本土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今年在人才专项资金预算中专门拿出112万元,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等8支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为助推企业持续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今年还首次采用项目委托外包的形式,与浙江大学经管学院联合举办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级研修班,邀请了国内外享有较高盛名知名学者郎咸*等为大家授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实施技能人才“522”培养工程。技能型人才出现结构性短缺,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正成为影响我县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加快培养一批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在前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目前正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该制度出台后,县人才办每年将拿出一定人才专项资金,用于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和高技能人才的奖励补助,通过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科学的评价使用机制、健全的激励保障措施,逐步形成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的技能人才队伍,

  三是开展“330”优秀创新团队遴眩为适应我县经济发展重点和转型升级需要,推进我县企业技术创新树立典型,培育一批本土化的优秀创新人才,我们将选择企业经营者有积极性、产品技术含量较高、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作为我县第一批重点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服务对象加以重点培育,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四是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工程。抓好本地人才的培养,加强对回桐大中专毕业生的培养和使用是关键。*几年来,我们在引导大学生就业的同时,我们积极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为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今年以来先后4次召开部门协调会和大学生座谈会。为搭建服务创业的一体化扶持体系,先后成立了大学生 “创业联盟”和“专家服务团”,发放了服务联系卡。针对一些大学生有创业激情、却没有创业项目的现状,建立了大学生创业项目信息库,召开了创业项目推介会,遴选了投入少、效益好、发展前景大的12个涉农项目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参考。为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资金难题,专门出台了《桐庐县大学生创业资助资金实施细则》,已有4名大学生领取了2万至5万不等的创业项目资助资金。

  五是实施环境优化工程。今年初,我县先后下发《关于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三项工作制度》等7个政策文件,进一步健全人才工作组织网络,整合人才工作力量资源,通过落实人才工作联*会议制度、联络员制度及信息收集和反馈制度,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同时,我建立“定向联系、定时交流、定题协调、定期通报”机制,帮助解决企业和各类人才在生产、工作、生活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举行优秀人才代表座谈会、联谊会、青年集体婚礼等为大型活动,丰富企业人才业余生活,畅通人才沟通渠道,促进企业人才互动,形**才集聚效应。此外,我县还坚持每两年开展一次“十佳人才”和“重才爱才单位”评选,宣传人才创业创新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尊才重才、爱才护才的良好氛围

  *年来,尽管我们在加强对本地人才培养使用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对与您提出的建议,今后我们将进一步转变观念,重视本土人才的开发管理,强化本土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制定本土人才成长的激励政策,努力营造尊重本土人才的良好氛围,切实做好本地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在此,对您提的宝贵意见表示感谢,并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以促进我们的工作进步。


人才培养问题几点建议及对策 (菁华3篇)(扩展2)

——人才培养方案 (菁华9篇)

人才培养方案1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xx﹞4号)、《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xx﹞13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xx〕61号)等文件精神,对接国家教学标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育质量,决定开展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题培训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内容

  1、学*《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2、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专题解读。

  3、“1+X”证书制度与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介绍;扩招100万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介绍。

  4、研讨交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制工作。

  二、参加人员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教育司相关领导,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相关领导,各省(区、市)职教行政、教研机构负责人及学科教研员,中、高职业院校校领导、教务处与专业负责人等。

  三、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承办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四、时间、地点

  1、时间:20xx年10月28日至31日(28日报到,31日离会)。

  2、报到地点:南京珍宝假日酒店(江宁店)(南京市江宁区双龙大道1706号),南京水晶蓝湾公寓酒店(南京市江宁区双龙大道1568号)。

  3、会议地点:南京珍宝假日酒店(江宁店)(南京市江宁区双龙大道1706号)。

  五、其他

  1、本次活动收取会务费900元/人(由上海程津会务会展服务有限公司开具发票),住宿费470元/天/间(标准间合住235元/天/人,单住470元/天/人)。住宿统一安排,会务费、住宿费、往返差旅费由参加人员所在单位承担。

  2、培训证书:活动结束后,由教育部职教所培训中心统一颁发证书,培训学时计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

  3、本次会议预计接待人数600人,请参加人员于10月18日前,将基本信息按附件要求的报名方式发送回执,报满即止。本次活动不提供接送站(机),请自行前往。

人才培养方案2

  医院“人才培养计划”选拔和培养实施办法 为加强我院人才的培养,建设医院临床教育、科研和管理队伍的后备人才库,促进队伍的建设,现设立医院“人才培养计划”,以促进医院的发展。“人才培养计划”的选拔、培养和管理遵循公开、公*和公正的原则,重点加强各重点专科、领先专科、新兴专科等的建设,由本人申报或科室推荐申报,医务科组织专家评议和审定。“人才培养计划”选拔工作每年举行一次,每批选拔名额为20名,并就其中优秀者(5名)推荐参加医院“优秀青年医生”的评审。

  一、选拔条件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强烈的事业心及工作责任感,能积极承担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项任务,具有奉献精神。

  2、年龄40周岁以下,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毕业满1年以上,具有本科毕业学历毕业工作满3年,具有大专学历毕业工作满4年,具有中专毕业学历毕业工作满5年的在职临床工作人员。

  3、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有较全面的业务能力。

  4、善于团结协作,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5、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二、选拔程序

  1。本人申请、科室推荐,填写《医院人才培养计划推荐表》。

  2。“人才培养计划”的选拔采用申报者自荐由医务科组织有关专家及主管科室对申报材料内容的真实性、工作目标的科学性,实施方案的

  可行性、经费预算的合理性等进行评议,然后由“人才培养计划”评议小组审定批准,报院务、党委会通过。

  3。入选 “人才培养计划”者在院内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结果无异议后,医务科公布 “人才培养计划”正式名单。

  三、资助经费

  1、入选“人才培养计划”者培养期为两年,最高资助额为1万元人民币,并以第一年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年经费资助的依据。

  2、资助经费主要用于培养人才而开展有关培训、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国内进修等,采取“实报实销制”。

  四、组织管理

  1、医务科成立“人才培养计划”选拔、培养和实施评议小组,形成以医务科为操作机构,其它职能处室参与和协调的综合考评体系,全面负责“人才培养计划”的选拔、培养和考核等管理工作。

  2、“人才培养计划”所在科室应为“入选者”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鼓励“入选者”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3、医务科将为“入选者”配备导师,落实培养计划。特设“育才奖”,对期末考核优异的“入围者”的导师和所在科室的人员予以表彰。

  4.医务科和科室对“入选者”既要全面关心,又要严格要求,对他们各个阶段的思想表现、业务水*和工作实绩定期跟踪检查。

  (1)医务科对“入选者”的培养模式:第一年以专科轮转为主,第二年结合本人、导师和科室的三方需求采取“个体化“的培养。

  (2)“入选者”定期(至少半年一次)在医务科或科室组织工作汇报

  或学术讲座,并将书面材料上报医务科备案,作为考核成绩评定依据。

  (3)“人才培养计划”评议小组对“入选者”的工作实施目标管理。科室及导师应辅助入选的培养对象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并对计划的落实予以一定的监督,在年度考核时对照既定目标,依据原订考核目标标准,测评“入围者”的工作实绩。

  (3)顺利完成项目计划的“入选者”,将在培养期末获“医院青年骨干”证书。

  (4)年度考核不合格者;未能正常履行工作职责者;违反院纪院规和职业道德,弄虚作假者;触犯法律法规者;调离本单位者,医务科将撤消“入围者”资格,终止资助。

  7、对“入围者”中有能力开展科研者,选择进展良好或者位列学科前沿的课题作为院级课题立项追加科研经费。

人才培养方案3

  一、职业与岗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经分析研究,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范围、就业岗位及职业资格证书框架如下:

  二、招生对象与修业年限

  (一)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

  (二)修业年限:三年

  三、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培养适应物流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技术实践型人才。

  要求毕业生要具有物流企业采购管理、物料控制、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组织、物流市场开发、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专业能力;培养学生在具备传统物流基本能力的同时能适应金融物流新发展的需要并且具有较强的物流实际操作能力。

  (二)基本要求: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比较系统地掌握物流的基本理论,掌握流通实践技能,熟悉通行的物流规则和惯例,以及熟练掌握企业的运输、装卸搬运、仓储配送、货代、流通加工、信息等作业流程。尤其是培养在物流企业从事物流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专门人才。

  四、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一)知识结构:

  1.具有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与业务执行的能力;

  2. 具有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的能力;

  3. 具有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的能力;

  4. 具有采购与供应管理的基础能力

  5.具有产品质押监管的基础能力;

  6.具有一定创新与再学*的基础能力;

  5.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

  6. 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和计算机操作及信息处理的水*。

  (二)能力结构

  物流管理专业能力结构表

  (三)素质结构:

  1)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职业道德素质,特别是爱农情结的培养;

  2)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3)良好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

  4)从事本专业领域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五、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分析

  根据企业物流岗位要求,其业务流程简单可以总结为仓储与配送、报关、第三方物流。在传统物流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重视新兴的金融物流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加入金融监管,质押监管等教学内容。

  产品流通方面,高职教育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概况为以下三个层次:

  ①基层产品物流操作人才。主要从事具体的物流作业,从事职业:包括叉车工、质押监管员、经纪人、理货员、订单员、采购员、质检员、报关员、拣货员等。

  ②中层物流管理人才。从事职业:包括仓储(配送)经理、金融物流经理、运输经理、调度、供应链协调员、物料经理、物流营销经理、质量经理、采购经理等。

  ③高层物流管理人才。从事职业:包括物流规划师、物流系统分析师、物流咨询师、物流策划师等。

  为保证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设置基础*台、核心能力、专业拓展三类课程,通过核心能力课程学*,学生可以考取和“助理物流师证书”“国际货运代理员证书”、“外销员资格证书” 、“电子商务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

  通过对物流企业尤其是物流企业广泛的社会调研,追踪行业最新动态,依据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点的需求,融合物流职业资格标准,以物流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参照就业岗位要求:以公司的运输、装卸搬运、质押监管、仓储配送、货代、流通加工、信息等作业流程为载体,融合职业岗位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4

  一、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的主要问题

  为什么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很大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又很难就业?主要的问题是我国大部分高校早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上存在很大问题。

  (一)培养方向模糊,课程设置欠佳。电子商务专业虽然在*开设已有十多年,但这个专业的培养方向依然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定位不明确,缺少岗位群细分,缺少具体岗位能力分析,培养的依旧是“万金油式”学生。这从各学校的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上就能看得出来,课程设置只是计算机课程和经管类课程简单的堆砌,学生在校期间学的课程多而杂没有系统性,造成学生什么课程都蜻蜓点水般得接触下,但又都没有学精,最后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而不被企业所录用。

  (二)实践教学匮乏。电子商务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既有商务与管理内容,又有技术内容,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所以对理论和实践要求都很高。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的电子商务试验系统,但主要都是电子商务模拟实验,通过这些模拟实验虽然能使学生对电子商务有一个初步认识,但由于软件本身脱离实际商业环境,再加之教师本身很少参与实际运作管理,课程的实*指导、创业指导都受到极大限制。并不能使学生感受到实际工作中电子商务的应用。

  (三)师资严重缺乏。师资是困扰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基本都是从计算机和市场营销等专业转行而来的,在教学中虽能应付部分专业课,但是由于本身缺乏系统的电子商务学*,再加之缺乏电子商务实战经验,所以在教学的.时候难免会显得力不从心。

  二、问题解决

  (一)给电子商务专业一个明确的定位。电子商务的特征决定了电子商务人才知识必须是复合型的,但复合型性决不意味着是一堆现有技术和商务知识的随意组合。作为学院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时应给电子商务一个明确的定位,明白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什么。这样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定位上,就可以有依托行业,根据行业特点和要求,比如服装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汽车电子商务、地产电子商务等,确定职业岗位,制定人才培养规格。这样围绕特定行业的企业对电子商务的需求专门设计。既避免了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模糊不清”及“广泛适应性带来的不适用”等不足,又能让高校学生在学*期间努力将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专业知识积累、电子商务应用技能向该行业看齐,继而在就业时候没有太大的难度。

  (二)做活电子商务实训。

  1、增加校内实训课程所占比重:电子商务专业本身是对实训要求较高的专业,所以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可以合理安排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验课,并采取多种实践方式,加大实践课程学时的比重,增强学生各知识层和多种技能的培训。另外就是增加学生的商务类课程设计实训环节;2、建立校内电子商务模拟公司,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学院可以建立电子商务模拟公司并选拔优秀的学生参与到组织与管理中,并进行岗位竞聘,轮岗,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技能,并丰富和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更能够加强学生的组织协调及社交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实践经验;3、做好校企结合:作为学院应该同各类企业尤其是本经济区域内有关企业加强合作。合作可以采取的形式有,联合办学,例如:企业网络营销推广方案的设计、企业电子商务的实施方案等等,使得学生完成实际项目的同时能够完成课程的学*与操作,并获得一定的收益,提高学生的动手积极性。

  (三)加大力度培养师资队伍。

  在电子商务师资队伍建设这,作为学院除了重视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外更应该重视双师结构,应采取不拘一格的方式来扩充提升自己的师资队伍。比如:1、从相关行业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电子商务人才充实到学校的教师队伍中;2、鼓励专职教师参与企业实际营运,每学期选派教师到企业中挂职锻炼;3、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选拔部分教师到更高的学府去深造,并鼓励动员鼓励教师进行一些创新型的教学改革。

  总而言之,目前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仍有很多突出问题,致使很多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作为高校应该认真分析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时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的解决对策,提高电子商务教学质量。培养出真正“为企业所需,为社会服务”的电子商务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5

  为加通信学院社团服务部干事的工作能力,提高干事考核活动、管理社团的能力,制定以下计划

  一.培养目的:

  通过培养使干事具备较强交际能力、领导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写作功底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学生,同时,使干事具有提出问题并能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合理处理工作和学*的关系的能力,以及熟悉本部门的主要工作。

  二.具体计划:

  1.培养干事的工作能力。为了让干事在锻炼同时做好工作,把所有干事根据特长分成2组,分别为外务组,内务组。

  外务组负责辅助协会策划活动,以助手身份深入到整个社团内部工作,负责协助社团的活动,总结社团服务部的活动,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内务组负责财务管理工作,写新闻稿,制定值班表,部门内的人文关怀(生日贺卡等),以及每学期的资料整理,制作评分表,并且仍需参加各社团的考核活动。

  外务组及内务组成员应定期调换职位,以保证干事得到充分锻炼。

  2.培养干事的活动能力。

  所有的干事轮流参加社团考核活动,了解活动的各个基本元素

  社团服务部会安排每位干事至少一次完整参加社团活动,包括策划,组织,行动,反馈。

  社团服务部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本部门活动,要求所有干事参加。

  3.干事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多给干事创造互相倾诉,互相交流的机会,并定期安排演讲活动,让干事站在讲台,锻炼口才。同时,也会在开会时候突然给他们话题,让他们面向大家,能够面不改色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4.对于干事写作能力的培养,先教干事怎样写策划和总结(发给干事一些策划书和总结),让他们有东西可以模仿,逐渐找到自己写作的感觉。并且加入到社团活动中,参加社团策划,完成实践。同时,所有的干事应当轮流写新闻稿。

  5.增强干事的团结合作精神,首先有定期的例会,提供交流的时间,让干事交流感情,其次适当的人文关怀,过生日时送贺卡等。

人才培养方案6

各学院:

  我校留学生学历教育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为了进一步做好留学生学历教育工作,现就留学生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教学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各学院参照执行。

  一、培养方案

  1、我校留学生学历教育培养方案的修订应按照教育部、*、*部联合发布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20xx] 9号令(见附件,以下简称第9号令)的要求执行。

  2、留学生来我校接受的是学历教育,在完**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要求后将颁发江苏师范大学的学历和学位证书,为了既体现国际教育特点又保证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在不违背第9号令要求的前提下,要尽可能与我校开设的相应专业的培养方案相同,总学分应在140学分以上。

  3、根据第9号令第五章“教学管理”第二十三条“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校统一的教学计划安排外国留学生的学*,并结合外国留学生的'心理和文化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调整外国留学生的必修和选修课程”的要求,可根据留学生的特点,对必修和选修课程做适当调整。

  4、根据第9号令第五章“教学管理”第二十四条“汉语和*概况应当作为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的必修课;政治理论应当作为学*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类专业的外国留学生的必修课,其他专业的外国留学生可以申请免修”的要求,对非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类专业留学生,可将政治理论课程改为*历史、汉语语言、*概况、*人文类课程等。

  二、教学管理

  1、外国学历教育留学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内容、获得规定的学分和学分绩点才可获得相应的学历、学位证书。

  2、根据专业,留学生的教学管理纳入到相应学院、专业管理。统一编入专业班级、统一编号,与*学生享有同等学*权利和义务。

  3。 根据第9号令要求,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专业学院根据外国学历生特点和实际学*情况,对留学生的课程学业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考核。为了便于后续工作,各学院要为留学生建立教学档案,教学档案由各学院整理、存放。各学院要在学期末将留学生每学期的学*成绩、考勤、综合表现等报送国际学院教务办公室备案。

  三、要求

  请各学院在3月30日下班前,将修订好的培养方案纸本文件

  和电子文档交国际学院教务办公室。

  联系人:国际学院教务办公室樊老师;联系电话:3329

  附件:

  教育部、*、*部联合发布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20xx] 9号令。doc

  教务处、国际学院

  二零xx年三月二十七日

人才培养方案7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为了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拥有深厚宽广的理论基础、系统全面的民航运输管理专业知识、热爱民航事业的航空商务和运输产品设计工程师、航空运输产品营销策划师、航空运输生产运行调度工程师,能在国家及省、市的民航运输管理部门、民航运输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民航运输组织、生产、经营、指挥、商务营运、现场运行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的性质

  对于我们民航运输管理专业的人来说,更应该意识到,由于我们专业未来可从事的行业很多,所以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心中的“乌托邦”职业方向。二专业的就业对每个二专业同学的要求都很高,不仅需要我们对民 航知识、民航系统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还需要我们对此如数家珍,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就业中构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能更快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注重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和客户打交道的能力。同时需要我们了解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更好的摸清客户的心理。

  三、专业发展方向

  1、民航运输:培养适应民航现代建设需要,掌握从事民航运输生产服务和管理的人才。就业方向一般在航空公司、机场、旅*业等,从事经营分析、航班计划编制、舱位控制、运力和航线网络资源分配、机组排班和调度、不正常航班恢复、航空运输生产组织、市场开发及销售等工作。如民航客运营销员、售票业务主管、民航地面服务人员。

  2、物流管理:培养具有现代物流及航空货运相关知识,从事物流业务操作与管理,特别是航空物流业务管理所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就业方向一般在民航国际、国内货物运输管理与操作人员、民航货运舱位分配及控制人员、机配载人员及配载业务主管及物流企业一线操作与管理人员。

  3、航空服务:培养适应民航现代化建设需要,服务于机场生产、运营和管理的一线人才。 就业方向一般是各大机场。

  4、也可到民航业以外的企业公司从事管理销售方面的工作或者在*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四、专业优势与劣势

  民航运输管理专业的优势:能够培养我们全方面的能力;综合实力较强;掌握专业知识,上升空间和潜力都很大;工作环境好。

  民航运输管理专业的劣势:可替代性较强,其他专业的人士有可能经过培训与我们站上同一岗位;用人单位需要的素质能力较苛刻,有些人很难达到。

  五、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l 知识方面

  1、掌握经济学、管理学、交通运输学、航空理论、民航运输管理等基本理论。

  2、掌握一般的最优化方法和计算机在民航运输中应用的基本技术。

  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4、熟练掌握航空运输规划学、航空运输经济学、航空运输管理学、航空运输市场学、航空客运与货运、值机与配载等专业知识。

  l 素质方面

  1、热爱民航运输管理事业,对从事民航生产、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

  3、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和价值效益意识,能够科学的思考和分析问题。

  4、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法制意识和革新意识。

  l 能力方面

  1、具有民航运输组织指挥、民航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基本能力。

  2、了解民航工程设备及民航运输组织管理的发展动态。熟悉国际和国内关于航空运输规划与管理的方阵、政策和法规。

  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熟悉各类常用的计算机软件。

  六、现在所面临的问题

  1、本专业的同学大多对专业的发展前途以及就业方向没有太多的了解,大家仍然处于一个迷惘的状态,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2、由于学院中存在的流言蜚语以及一些其他的原因,本专业的很多同学对专业的优越性存在着疑问,都多多少少有着一些转专业的想法,这样会使本专业人数锐减,消弱了竞争力。

  3、11级的民航运输管理专业相较于10级、09级在成绩上实力相对较为薄弱。

  4、现在本专业仍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性格比较内向,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着欠缺,而且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这样的性格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将不会适应民航业的工作。

  5、本专业的同学对于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未来职业规划。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会留在民航系统工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轨迹,那么我们需要从现在开始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再根据自己的的规划来明确目标。

  七、提高方案

  本专业相较于其他专业灵活性更大,以后更多的是与人交往,因此具备一个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相处 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我们需要了解专业特性,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和就业趋势,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

  1、成绩是就业必不可少的敲门砖。同时,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占有一*之地。因此,针对我们班成绩较为薄弱的现象,我们会在大二大三期间提高大家的学*氛围,让大家意识到成绩的重要性,养成主动学*的好*惯。

  2、英语是我们民航专业的重中之重,因此学好英语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会让大家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建议大家养成每天学*英语的好*惯。并实施组团考证的措施,旨在提高英语学*氛围,督促每个人对英语的学*。逐步进行学*小组的分工,让有相同目标的同学在一起互相帮助,带动其他同学。此外,鼓励大家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学*小语种,既是兴趣也是提高日后个人就业的竞争力。

  3、民航业工作压力大强度大,因此对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有很高的要求。除了学*,体育锻炼也同样重要。我们会多组织大家一起进行户外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增进友谊的同时也锻炼了每个人的身体。鼓励大家每天锻炼一小时,养成*惯,提高身体素养。例如,每周几天的时间去羽毛球馆组团锻炼,或者组织班级间的篮球联谊赛。

  4、针对部分同学性格较为内向的问题,我们会定期召开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的班会,将表达的内容弄的更加的多元化。例如,我的职业规划,我对民航以后发展的看法等等。将班会的主动权交给同学,让同学们都有能够上台的机会。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练*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口齿伶俐的人。

  5、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同学对本专业的发展保持着一种悲观的态度。我们会在大二大三期间,陆续的为大家提供本专业毕业同学的就业趋势,让大家能够了解自己以后出去能够做什么,不再处于一个迷惘的状态。同时,我们会争取学院老师的支持,请为我们上课的老师为我们讲解我们的就业方向,为我们解答疑惑,指点迷津。

  6、再好的理论也需要实践的支持,因此我们需要在以后的学*中多多给自己创造机会。例如,鼓励大家在假期或者空闲时间寻找能够锻炼自己能力的兼职;多与自己的学长学姐包括已经就业的师兄师姐交流,向他们吸取经验补充自己的不足;多去参与民航系统的讲座,充实自己。

  八、对于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与课程学*误区:

  l 建议:1)应该具体调研航空公司需要怎样的人才,并根据调研成果开设课程。

  2)设置的课应该更加人性化,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3)设置课程时应该考虑学校的现有硬件,为学生提供最优化的课程方案。

  2 误区: 1)本科阶段是全方面提高技能的阶段,不能要求每门课程都学得很透彻.

  2)对就业的方向明确后要主攻某一个课程,但不意味着其他的课程都放下,要系统的学*。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大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重视起来。在现在还来得及的时候抓紧时间来弥补他,重视到现在所做的一切对未来就业的重要性。

人才培养方案8

  一.培养目的:

  通过培养使干事具备较强交际能力、领导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写作功底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学生,同时,使干事具有提出问题并能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合理处理工作和学*的关系的能力,以及熟悉本部门的主要工作。

  二.具体计划:

  1.培养干事的工作能力。为了让干事在锻炼同时做好工作,把所有干事根据特长分成2组,分别为外务组,内务组。

  外务组负责辅助协会策划活动,以助手身份深入到整个社团内部工作,负责协助社团的活动,总结社团服务部的活动,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内务组负责财务管理工作,写新闻稿,制定值班表,部门内的人文关怀(生日贺卡等),以及每学期的资料整理,制作评分表,并且仍需参加各社团的考核活动。

  外务组及内务组成员应定期调换职位,以保证干事得到充分锻炼。

  2.培养干事的活动能力。

  所有的干事轮流参加社团考核活动,了解活动的各个基本元素

  社团服务部会安排每位干事至少一次完整参加社团活动,包括策划,组织,行动,反馈。

  社团服务部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本部门活动,要求所有干事参加。

  3.干事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多给干事创造互相倾诉,互相交流的机会,并定期安排演讲活动,让干事站在讲台,锻炼口才。同时,也会在开会时候突然给他们话题,让他们面向大家,能够面不改色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4.对于干事写作能力的培养,先教干事怎样写策划和总结(发给干事一些策划书和总结),让他们有东西可以模仿,逐渐找到自己写作的感觉。并且加入到社团活动中,参加社团策划,完成实践。同时,所有的干事应当轮流写新闻稿。

  5.增强干事的团结合作精神,首先有定期的例会,提供交流的时间,让干事交流感情,其次适当的人文关怀,过生日时送贺卡等。

人才培养方案9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为了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拥有深厚宽广的理论基础、系统全面的民航运输管理专业知识、热爱民航事业的航空商务和运输产品设计工程师、航空运输产品营销策划师、航空运输生产运行调度工程师,能在国家及省、市的民航运输管理部门、民航运输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民航运输组织、生产、经营、指挥、商务营运、现场运行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的性质

  对于我们民航运输管理专业的人来说,更应该意识到,由于我们专业未来可从事的行业很多,所以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心中的“乌托邦”职业方向。二专业的就业对每个二专业同学的`要求都很高,不仅需要我们对民 航知识、民航系统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还需要我们对此如数家珍,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就业中构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能更快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注重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和客户打交道的能力。同时需要我们了解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更好的摸清客户的心理。

  三、专业发展方向

  1、民航运输:培养适应民航现代建设需要,掌握从事民航运输生产服务和管理的人才。就业方向一般在航空公司、机场、旅*业等,从事经营分析、航班计划编制、舱位控制、运力和航线网络资源分配、机组排班和调度、不正常航班恢复、航空运输生产组织、市场开发及销售等工作。如民航客运营销员、售票业务主管、民航地面服务人员。

  2、物流管理:培养具有现代物流及航空货运相关知识,从事物流业务操作与管理,特别是航空物流业务管理所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就业方向一般在民航国际、国内货物运输管理与操作人员、民航货运舱位分配及控制人员、机配载人员及配载业务主管及物流企业一线操作与管理人员。

  3、航空服务:培养适应民航现代化建设需要,服务于机场生产、运营和管理的一线人才。 就业方向一般是各大机场。

  4、也可到民航业以外的企业公司从事管理销售方面的工作或者在*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四、专业优势与劣势

  民航运输管理专业的优势:能够培养我们全方面的能力;综合实力较强;掌握专业知识,上升空间和潜力都很大;工作环境好。

  民航运输管理专业的劣势:可替代性较强,其他专业的人士有可能经过培训与我们站上同一岗位;用人单位需要的素质能力较苛刻,有些人很难达到。

  五、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l 知识方面

  1、掌握经济学、管理学、交通运输学、航空理论、民航运输管理等基本理论。

  2、掌握一般的最优化方法和计算机在民航运输中应用的基本技术。

  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4、熟练掌握航空运输规划学、航空运输经济学、航空运输管理学、航空运输市场学、航空客运与货运、值机与配载等专业知识。

  l 素质方面

  1、热爱民航运输管理事业,对从事民航生产、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

  3、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和价值效益意识,能够科学的思考和分析问题。

  4、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法制意识和革新意识。

  l 能力方面

  1、具有民航运输组织指挥、民航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基本能力。

  2、了解民航工程设备及民航运输组织管理的发展动态。熟悉国际和国内关于航空运输规划与管理的方阵、政策和法规。

  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熟悉各类常用的计算机软件。

  六、现在所面临的问题

  1、本专业的同学大多对专业的发展前途以及就业方向没有太多的了解,大家仍然处于一个迷惘的状态,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2、由于学院中存在的流言蜚语以及一些其他的原因,本专业的很多同学对专业的优越性存在着疑问,都多多少少有着一些转专业的想法,这样会使本专业人数锐减,消弱了竞争力。

  3、11级的民航运输管理专业相较于10级、09级在成绩上实力相对较为薄弱。

  4、现在本专业仍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性格比较内向,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着欠缺,而且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这样的性格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将不会适应民航业的工作。

  5、本专业的同学对于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未来职业规划。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会留在民航系统工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轨迹,那么我们需要从现在开始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再根据自己的的规划来明确目标。

  七、提高方案

  本专业相较于其他专业灵活性更大,以后更多的是与人交往,因此具备一个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相处 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我们需要了解专业特性,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和就业趋势,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

  1、成绩是就业必不可少的敲门砖。同时,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占有一*之地。因此,针对我们班成绩较为薄弱的现象,我们会在大二大三期间提高大家的学*氛围,让大家意识到成绩的重要性,养成主动学*的好*惯。

  2、英语是我们民航专业的重中之重,因此学好英语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会让大家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建议大家养成每天学*英语的好*惯。并实施组团考证的措施,旨在提高英语学*氛围,督促每个人对英语的学*。逐步进行学*小组的分工,让有相同目标的同学在一起互相帮助,带动其他同学。此外,鼓励大家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学*小语种,既是兴趣也是提高日后个人就业的竞争力。

  3、民航业工作压力大强度大,因此对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有很高的要求。除了学*,体育锻炼也同样重要。我们会多组织大家一起进行户外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增进友谊的同时也锻炼了每个人的身体。鼓励大家每天锻炼一小时,养成*惯,提高身体素养。例如,每周几天的时间去羽毛球馆组团锻炼,或者组织班级间的篮球联谊赛。

  4、针对部分同学性格较为内向的问题,我们会定期召开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的班会,将表达的内容弄的更加的多元化。例如,我的职业规划,我对民航以后发展的看法等等。将班会的主动权交给同学,让同学们都有能够上台的机会。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练*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口齿伶俐的人。

  5、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同学对本专业的发展保持着一种悲观的态度。我们会在大二大三期间,陆续的为大家提供本专业毕业同学的就业趋势,让大家能够了解自己以后出去能够做什么,不再处于一个迷惘的状态。同时,我们会争取学院老师的支持,请为我们上课的老师为我们讲解我们的就业方向,为我们解答疑惑,指点迷津。

  6、再好的理论也需要实践的支持,因此我们需要在以后的学*中多多给自己创造机会。例如,鼓励大家在假期或者空闲时间寻找能够锻炼自己能力的兼职;多与自己的学长学姐包括已经就业的师兄师姐交流,向他们吸取经验补充自己的不足;多去参与民航系统的讲座,充实自己。

  八、对于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与课程学*误区:

  l 建议:1)应该具体调研航空公司需要怎样的人才,并根据调研成果开设课程。

  2)设置的课应该更加人性化,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3)设置课程时应该考虑学校的现有硬件,为学生提供最优化的课程方案。

  2 误区: 1)本科阶段是全方面提高技能的阶段,不能要求每门课程都学得很透彻.

  2)对就业的方向明确后要主攻某一个课程,但不意味着其他的课程都放下,要系统的学*。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大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重视起来。在现在还来得及的时候抓紧时间来弥补他,重视到现在所做的一切对未来就业的重要性。


人才培养问题几点建议及对策 (菁华3篇)(扩展3)

——企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菁华3篇)

企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1

  根据*和市财政局印发的会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为加大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力度,高端会计人才紧缺难题,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培养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为引领,以培养高级会计师、总会计师为重点,以培养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为基础,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次递进衔接的会计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我市会计人才队伍业务潜力和整体素质,为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带给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到20xx年分类培养:精通会计业务、精于财务管理、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和操作潜力很强的会计领军人才350人(其中:力争入选全国会计领军人才50人,具有国际资格的注册会计师50人);会计业务娴熟,善于财务管理,职业决定潜力强,操作潜力强的青年英才600人;具有国内先进水*的高级会计人才及总会计师2000人;加大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培养,届时占会计人员的比例西部。

  三、遴选条件和程序

  会计领军人才。取得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含透过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或者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执业5年以上,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含会计学博士毕业工作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财务部(科)负责人或后备骨干。本人申报、单位审查推荐;由市财政局组织对财会、英语和综合知识进行考试;再面试、综合审查评选;商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确定培养人选。

  会计青年英才。取得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讲师等专业技术资格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获得全国会计师考试金银榜的考生,条件可适当放宽。人选确定方法同会计领军人才。

  国内高级会计人才。选取企事业财务部(科)长以上、高级会计师,年龄55岁以内,由本人报名、单位推荐,根据每年培养计划,综合*衡确定培养人选。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贴合*规定报考条件的会计人员。

  四、培养措施

  完善正高级会计师考试评审方法、资料,适时增加正高级会计师评审数量,提升正高级会计师质量。

  加大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按照国内水*设置培训资料,强化管理、理论、综合潜力培养。对优秀学员颁发荣誉证书;优秀人才纳入市委组织、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库管理;向有关部门推荐使用。

  结合会计师年龄、学历、职务和从事财会工作年限等,修订完善报考评审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鼓励我市高等院校开展高级会计师专业知识考前学*培训,用心参加全国高级会计师专业考试;总结完善高级会计师评审办法,强化专业技能、综合知识和实际工作潜力等全面考察,增加高级会计师数量,提高质量;强化高级会计师综合潜力再提升,结合高级会计师年度继续教育,完善培训方式和资料,明确学*任务目标,增强学*自觉性。

  实行自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市财政局指导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考前学*培训、考试合格激励、选送注册会计师到市内外培养提高和引进注册会计师的激励政策规定。

  鼓励我市贴合条件的广大会计人员参加高校、网校专业学*培训,用心参加全国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选取优秀院校、网校供会计人员选取学*;对参加全国会计师考试获得金银榜的会计人员给予表彰。

  五、组织实施

  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组成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全市高端会计人才重大培养政策,指导市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

  高端会计人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制定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具体实施办法,组织开展市高端会计人才选拔,在市内外高等院校中选取培养机构,指导监督培养院校设计培养方案、实施培养和管理,向领导小组汇报全市会计人才培养工作。

  培养院校协助市财政局做好学员选拔、面试工作;具体负责培养资料设计、培养教学、调研指导、考核管理,全面落实市高端会计人才综合潜力素质提升,培养状况报告等工作。

  各区县组织、财政、人力社保部门,市级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优秀会计人才推荐上报工作,营造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企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2

  所谓人才培养,即为人才的培训、养成。人才培养的模式因为中心指导思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培养企业行政管理人才,通过某些学校和一些企业之间的合作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其他许多外来因素有机结合,达到企业和学校所预期的培养人才的效果。现代的许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人才瓶颈,人才资源的匮乏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于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被提出来。要求从职工出发、以人为本、关心员工。尊重每一个职工的存在价值。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为公司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使员工主动参与公司的建设。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所遇到的问题,尤其是人才瓶颈问题。以人为本的培养人才的理论能够有效推动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一、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必要性

  人不可貌相,每个员工都可能是潜在的人才。所以,实行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企业能给员工提供合适的机会和环境,企业将有可能发掘更多的人才。因此,企业应着力于员工的素质培养。把素质培养放在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首位,将其作为首要目标,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采用民主管理的手段,加强员工的思想建设。使员工拥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

  1、以人文本的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遵循。尊重公司员工在公司中的主人翁的地位和作用。调动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企业活力,形成良性循环。在现代经济社会,与其说各企业相互竞争,不如说各企业领导的人才之间的较量。一流的产品以一流的企业为基础,而一流的企业形成的基础是一流的人才。三者都做到最优才能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才能使企业的效益得到保证,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

  2、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的必要性。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企业中的以人为本,就是在企业中,把员工作为中心,以人促物,通过对企业员工管理的强化,来促进对位物的管理。从而推动企业的全面管理过程。因此,企业在用人时或者在招聘时,对于人才的合理利用非常重要,可以有效避免资源和人的能力的浪费。作为企业的'行政管理,要像物尽其用那样做到人尽其才。采取发放福利,升职加薪等避免优秀人才的流失。

  二、怎样坚持以人为本理论

  以人为本看起来简单,实行起来却不易,其实施过程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以人为本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政策的,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政策性。与企业行政管理紧密相关。要做的人尽其才,对人才进行科学配置。根据不同的性格把不同的人放在各自适合的岗位。利于企业的发展。反之,人才配置不合理,就会降低整个企业的效率,造成秩序混乱,员工抱怨成风,公司不稳定,就更谈不上公司的发展。所以对于公司员工的合理分配至关重要,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调动公司每个员工的积极性。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方面来努力激发公司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主动参与公司的各种建设和财富创造。对于企业效益的提升、企业发展质量的保证和企业收入的大幅增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在公司中实行民主管理。要注重企业员工的精神追求,增强员工的主动创造性。员工有行使自己参与公司企业行政管理甚至一些决策方面的民*利。这不仅体现了公司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还可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创造性,是企业的职员既享有人权,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利于企业人才的培养和挖掘。

  3、努力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这里的素质指的是员工自身内在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这是员工的宝贵财富,也是企业的一笔重要财富,是员工工作的必备条件,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水*。因此对于员工自身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

  4、提高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并把这一项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要引导自己的员工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员工的自我管理树立正确的方向,不断丰富员工自我管理的内涵。员工的自我约束力是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基础,良好的自我管理对于企业的行政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利于企业行政管理效果的增强。利于良好企业文化的形成。

  5、科学充分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这是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的基本要求。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大大减少企业资源的浪费,实现大幅度企业节约的同时一定程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三、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方法措施

  1、企业要树立每个员工都是人才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使公司的每个员工都参与管理,并努力营造全员管理的氛围。以人为本的理论不能只停留在书面上和口头上,要切实运用到公司的行政管理的具体行动中。例如,可以加强企业技术方面的建设提升和创新使员工可以直接与行政管理人员进行问题探讨。加强企业内部局域网的建设,员工可以通过自己的邮箱直接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同时企业要对员工的积极参与实行鼓励政策,如果员工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要给与适当的奖励和表扬,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这样将会大大地调动员工参与公司建设的积极性,利于企业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2、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还应该强调以人为本的团队精神。企业要注重员工团队精神的培养。使团队合作精神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挖掘员工潜能发挥员工个性的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员工之间的相互合作精神,以及整个企业的团队精神。利于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从而使企业在社会的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勇敢的迎接风险,面对来自各方的挑战。

  3、企业用大力鼓励员工自主学*。企业用大力鼓励员工自主学*,并且要积极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学*环境,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企业内部设立图书馆,并存放一些与公司有关的书籍供员工闲时阅读学*。利于公司员工的成长和快速适应公司的发展。或者公司可以定期举行职工培训,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4、着力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的提高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拥有战略执行、员工激励甚至管理专家的职能。因此,其本质即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监管,以发现和培养有些的企业人才作为业绩标准,调动人力资源部门招贤纳士的主动性。同时企业要督促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使其与其他公司各部门保持和谐的关系。

  四、结语

  21世纪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国家企业各个部门都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所以,坚持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方案势在必行,只有努力的践行,才能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得以生存。企业的优秀领导者或者公司优秀的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这样带出来的企业团队才会更加从满激情,在同行业之间有着极高的竞争力。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时代潮流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企业取得成绩的必然要求。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和抵御外来风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企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3

  为了强化全县中小企业人才资源配置,提升中小企业人才队伍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以催生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人才匮乏、技术单一、思路狭窄、难以适应中长期发展之需求等突出矛盾,根据省、市中小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暨远程教育的总要求,结合我县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工作实际,以服务全民创业,激发群众创业激情,积极实施“以培训促人才、以人才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培训工作新格局,努力提高中小企业员工队伍和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做好全方位的人才培训服务工作。

  一、目标任务

  以催生中小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目的,以逐步完善和提高中小企业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训环境、培训条件、培训数量、培训质量为目标,促进和带动全县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和完善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建设的带动作用,通过企业员工、青年农民在岗及岗前知识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县域经济带头人、优秀青年农民企业家、合格的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创业人才和高素质的中小企业员工队伍,以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推动全县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20xx年按照市中小企业局下达的人才培训工作任务,全年培训各类人才4000人以上。

  二、培训内容

  根据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和人才需求趋势,今后一段 时间,开展以下专业知识为内容的人才培训工作:

  1、以岗前和在岗专业技能为主的技能型人才培训;

  2、以各类工程专业技术为主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

  3、以激发群众创办中小企业为主的创业人才培训;

  4、以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为主的管理人才培训;

  5、以产品营销策略为主的中小企业营销人才培训;

  6、以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和应用为主的科技人才培训;

  7、以企业标准计量、质量管理为主的管理型人才培训;

  8、以中小企业安全生产为主的安全管理型人才培训。

  三、培训对象

  根据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带动作用的支柱行业、支柱产业以及有培训需求的中小企业员工、管理工作者、专业技术人员、青年农民及有志于中小企业创业者等,进行全方位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 辅导培训服务。

  四、培训师资

  在充分利用我县中小企业创业培训中心(培训基地)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我们将根据全县中小企业人才发展需求的之实际,适时聘请国家、省、市有关单位和大专院校专家教授以及本地区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成功人士、乡土人才、典型人才和优秀中小企业管理人士,作为全县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工作的师资保障。

  五、时间安排

  计划分几个月集中一段时间,分期、分批做好下列各项培训工作:

  1—3月份:中小企业员工技能培训1500人;

  4—5月份:中小企业创业知识培训1000人;

  8—9月份: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培训1000人;

  10—11月份:中小企业工程技术培训500人;

  全年累计培训以上各类人才4000人以上。

  六、培训方式

  彬县中小企业局将与彬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县职业教育中心联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结合我县中小企业的类别特点、行业结构、产业布局、园区建设和规划现状等,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培训中心(培训基地)的主体地位和功能优势,对县域内所有的培训对象按行业类别、职业特点,并以企业现场培训与基地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期、分批、分类、分专业、分区域轮流开展培训。

  七、培训管理

  我局负责对人才培训项目的总体领导和业务指导;负责对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及建设工作负总责,并定期对培训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彬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负责培训工作的具体建设实施、人才培训工作方案和培训计划的编制及培训业务的具体开展工作。

  八、培训*台

  各项培训将以理论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理论教学*台:

  充分利用彬县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在不断完善现有设施和管理的基础上,实时开展理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及辅导培训工作。

  2、现场教学*台:

  根据每期人才培训的具体内容和培训工作的实际要求,在我县选取具有一定教学培训条件的支柱行业、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品牌企业作为现场教学培训*台,开展切合我县实际的一系列后备人才的现场教学培训工作。

  九、基础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基础资源的前提下,对中小企业培训基地已有的教学培训*台、教学设施、教学仪器、教学用具、电教设备等硬件设施逐步加以更新、添置、扩大和完善,并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以彬县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为依托的完整的中小企业配套服务体系。

  十、预期效果

  通过彬县中小企业创业培训基地的逐步建设与完善,将彻底改变现有的人才培训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县人才培训规模和水*,预计年可新增培训人数500人以上;这对改善全县中小企业人才培训环境、促进全民创业和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和推动作用。


人才培养问题几点建议及对策 (菁华3篇)(扩展4)

——人才培养建议 (菁华3篇)

人才培养建议1

  1、着力研究,提高对企业人才工作的认识。

  人才培养是企业的义务,也是对员工负责的表现,更是赢得员工忠诚的重要手段。人才是企业中的中坚力量,对企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如果没有充足人才资源做支撑,将无法适应经济市场化、知识化的要求。抓紧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优秀的青年人才,加快企业人才资源开发,构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工作机制,是有效的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任务。

  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既贴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也贴合人才这一动态概念特点。为企业如何顺应发展提升竞争力指明了方向,所以将企业的人才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为企业的发展供给充足的人才保证,为企业的发展发挥充分的作用。

  2、多措并举,拓宽企业人才培养途径。

  人才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人才当培养目标明确之后,就要制定培养计划,加大培养力度,经过多种途径,促进人才的迅速成长。

  (一)政治素质的培养。根据不一样时期的发展需要,举办领导干部培训班、后备干部培训班,青年干部党的知识学*班等。使领导干部到达“掌握理论、加强党性、增长知识、锻炼本事”。加强管理人才职业道德教育。企业管理人才要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才能取信于广大职干人员,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经常利用反面案例进行廉政勤政教育。

  (二)领导本事的培养。读书学*是培养人才本事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系统地学*领导科学理论,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技术,按照不一样层次人才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系统地学几门领导科学,提高人才的管理本事和水*。

  (三)业务素质的培养。对业务拔尖的人才,要逐人详细做好业务方面培养规划,保证其在从事工作的同时,不影响业务的发展。必要时,要有计划地为其配备好各种梯队,保证人才有从事业务工作的良好的环境条件,要避免因对人才使用不合理,而造**才的浪费。

  (四)要尊重个体价值。尊重个体价值体现最为直接的就是对付出劳动、实现创造的劳动者给予必要的荣誉、职位、经济激励。重要的是要建立人才收入与经济效益、工作业绩、个体贡献挂钩的分配机制,大力推进知识、资本等要素参与分配,并针对不一样的需求分别施以“保健因素”或“激励因素”,从而满足各类人才不一样的心理需求,更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人才的进取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潜能,发挥知识在创新中的作用。

  (五)要用人所长。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标准,是用人所长的关键。要按照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人才三个类别,把人才细分为尖端人才、高级人才、中级人才和基础人才等阶梯层次,合理配置,有效开发,让尖端人才有荣耀,高级人才有空间,中级人才有阶梯,基础人才有盼头。在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标准中,应力求准确、明晰、实用,尽量剔除繁琐的、模糊的、不合理的要求,既不误选又不求全责备,有专长就让其发挥、有潜能就去发掘,做到选用一名人才,就树立一面旗帜。

  3、人企结合,加大企业人才工作力度。

  人才工作,是经济发展中的一项战略性工作。企业的人才培养与开发,从微观角度来看,它关系着个人自身价值的体现和发展空间;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它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决定企业成败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加大企业人才工作力度至关重要。

  (一)高层党政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在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下,切实加强实施人才战略的组织领导。坚持干部队伍年轻化和德才兼备原则,建设一支以具有较高领导水*的高层次党政领导人才为重点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根据企业发展的方向,培养大批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必须首先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本事,健全和规范专业技术人才评选考核制度,带动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人才培养建议2

  十多年前国家对地勘单位的改革使地勘单位的发展进入了低潮期,许多单位靠发展二产、三产求生存,很多单位数年未招收地勘专业的学生。造成了此刻各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结,中间有很大的断层,而我们物勘院在全局算是技术为量较强的单位,专业人员结构表现为副高33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30%;工程师29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27%,地质物探类工程师仅有20人,仅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8%;助理工程师37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34%。这样的人才比例是十分不科学的,也不利于单位发展。这样的情景在很多单位会表现得越来越严重。*年来,随着地勘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局对地勘类人才的需求到达了求贤若渴的地步。有的偏远单位很难招到学生,新招来的学生还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各单位急于让学生参加学历培训,以到达提高素质的目的,但五、六年过去这些刚工作两年就专升本,本升研的职工工作本事上的提升很小,并且学*时间还严重影响到生产的安排,安排他们的面授时间已成为分院领导的心病。经过调研,本人对地勘单位人才的培养提出一些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把好进人关

  把“人才强队”作为地勘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各级领导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及培养,牢固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人才在地勘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把人才工作纳入单位总体工作之中,把人才强队战略作为加快地勘事业发展的基本战略。把有限的编制用来招收主专业的人才。每年都要少量连续的从不一样的学院招收学生,坚持人才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二、培训应当成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明白,当劳动者的收入水*到达必须程度时,需要的层次会随之提高。在物质利益基本满足的情景下,与物质奖励相比,大家更愿意选择参加必须量培训的形式来作为应得的奖励,提高自身的含金量,以求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之地。能够说,培训已成为最大的奖励。

  第一我们要将培训本身作为激励职工积极向上的一种必要手段。给职工“充电”的机会,会使他们感觉单位对自我的发展是很重视的,并且在单位培训机会的分配上,必须本着“公*竞争,择优培训”的原则,使真正有本事、有潜能的人获得应有的培训机会。

  第二要改变过去重学历培训轻技能培训的旧观念,*几年毕业的学生并不缺少学校的专业知识,最缺的应当是实践和新的方法手段,异常地质专业人才最需要的是野外的实践经验,这需要很多工作的积累和师傅的引导,所以我们每年都到二级单位了解职工工作中有什么技术、技能上的需求?是否有新技术新方法需要推广?是否有新的规范要学*?如果是普遍性的就汇同人事、工会、总工办三家在职工集中的雨季举办培训班,这种培训班异常有针对性,对于新来的学生提高技能异常有效,并且最廉价。个别性问题就单独为他们请师傅,或外派培训。

  第三要把学历培训做为一种奖励,那些对单位发展有重大贡献的技术骨干需要加强科研本事提升,此时送他们参加学历培训就等于从实践又回到理论,会更有实效。

  第四要根据培训的效果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物质、精神或晋升激励。在单位中参加培训的人往往都期望尽早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单位如能为他们供给施展才能的条件和环境,使他们能发挥所长,则是对他们最大的激励。

  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机制,建立一套严谨而又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

  一是创新选拔机制。以公开、*等、竞争、择优为导向,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华的选人用人机制。

  二是创新分配机制,完善分配激励制度。地勘单位要逐步建立起贴合地勘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向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倾斜的薪酬制度,同时要不断深化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贴合市场经济法则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充分体现各类人才的价值。

  三是大力推进地勘文化建设,重视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工爱岗敬业精神,永葆地勘单位“三荣”精神,最终做到用先进的文化凝聚人才,用真挚的情谊感动人才,用良好的待遇吸引人才。

  四、优化育才环境,敢于启用青年人才,加快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步伐

  目前,我们院员工较多,年龄结构不尽合理,青年职工偏多,工程师、高工人员较少,如果仍沿用原先的条条框框按部就班的聘任制度,显然不太适宜。*几年,在启用青年同志,担当专业负责、技术负责方面,院里已取得显著的成效,也积累了必须的经验。

  为了顺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加快青年人才培养进程,尚应进一步**思想,放宽工龄、职称等条件的束缚,按现代企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大胆启用青年技术干部,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方针,在科研和生产工作中,让更多的年青人唱主角,挑重担。

  在基层配备选拔过程中,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摆在优先位置,尤其是在各专业负责人、现场设代等岗位上,由青年同志担任,充分发挥青年同志在基层管理岗位上敢闯敢干、勇于创新的初生牛犊的精神,在实践中学*,在学*中实践,施展才干,实现报负。无疑,这既加快了青年人才的成长步伐,也贴合院生产工作的实际需要。

  五、结语

  总之,加强单位人才的培养,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的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应对新机遇、新形势,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才强队”的战略,加强人才的培养工作,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供给人力资源保证。

人才培养建议3

  ① 办学模式:多模式的办学形式,除常规的学历、学位教育外,还可以建立半工半读类型的学校,以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推行通才教育的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学*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

  ② 人才培养结构方面:由于不同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层次不同,因而学校要注重专业人才培养的三角形结构,特别要重视一般大学、高职、高专学校自动化人才的培养。

  ③ 实践教学环节:学校要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议国家制定相应的法令法规,提倡全社会支持学校的实践教学,确立用人单位在“终身教育”上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④ 教学改革:对于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考核体系,应提出量化性的指标,便于执行和考核。

  在北京地区座谈会上,各与会代表在自动化人才培养意见与建议主题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对普通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及培养建议,主要意见与建议如下:

  ① 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之间的关系,克服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惯及清高的情绪。

  ② 人才培养遵循学*、实践、再学*、再实践的过程。

  ③ 走出去、请进来。请历届毕业学生现身说法,介绍在社会这个大海里搏击的体会,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讲学或讲座,请国外厂商定期进行产品介绍以此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④ 力求高等教育与最新技术同步。

  在北京地区座谈会上,北京工商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副董事长何为高工认为: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应该有它的理念,课程、实验等环节的安排能够体现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学校要给学生创造成才的*台,并给学生以建议,使学生在能够按着自己的目标制定自己的人生规划 的同时,又能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