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有什么*俗 (菁华3篇)

首页 / 文库 / | 中秋节

中秋节有什么*俗1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中秋宴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中秋节有什么*俗2

  中秋节*俗

  1.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关于中秋节的*俗,中秋节有哪些*俗,中秋节有什么*俗

  2.拜月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3.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4.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5.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6.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7.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8.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9.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传说这种*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俗。

中秋节有什么*俗3

  中秋节*俗

  1.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关于中秋节的*俗,中秋节有哪些*俗,中秋节有什么*俗

  2.拜月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3.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4.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5.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6.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7.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8.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9.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传说这种*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俗。


中秋节有什么*俗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中秋节有什么*俗 (菁华3篇)(扩展1)

——中秋节有什么*俗 (菁华3篇)

中秋节有什么*俗1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中秋宴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中秋节有什么*俗2

  宋朝

  宋朝在杭州另有一特殊的中秋景观,即钱塘观潮。由於钱塘江口地形类似一漏斗,每当海潮涌至,受到渐进渐狭的地形影响,波浪便重重叠叠堆积成一道水墙,声势极为壮观。苏东坡在杭州任佑府时,曾作过一首《中秋夜观潮》,描述观潮人数之众多,及潮水汹涌之气势: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吾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武林旧事》中的另一段文字则更具体的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薄气势:「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直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省中秋节最具特色的观光据点。

  元朝

  元朝虽以异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汉化甚深。节日*俗也大半沿袭*旧制。到了明朝,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

  田汝成(约一五四○前后在世)的《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记载明人多於中秋节以月饼相馈赠,取其圆形的「团圆」之义。夜晚则设赏月之宴,或携带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赏。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卷之二则详细描述了中秋祭月的供品:月饼必须是圆,所供的瓜果则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偏照菩萨,下绘月轮桂殿,有一兔人立捣药於其中。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一成员。中秋节又是团圆节,所以纵使有归宁的女子,也必定於此日返其夫家团聚。

  明朝

  至於明人赏月的盛会,则有张岱(一五九七-一六七一?)以其生花妙笔,为我们作了下面这段极其风雅记述。《陶庵梦忆》卷五的「虎邱中秋夜」:

  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 僮、走空之辈,无不麟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 毡*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沙,霞 江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处,大吹大擂,渔阳参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徵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字句,藻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清绵,与肉目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晚明文人的生活情趣,从这则「虎邸中秋夜」或能略窥一二。

  清朝

  明人拜月时用的「月光纸」,到了清朝,改了个名字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清又流传著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窜」。所以拜月就成了妇女的专利,家中的主妇忙著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没事干。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月用的「兔儿爷」。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钝、茶汤的,不一而足。

中秋节有什么*俗3

  中秋节*俗

  1.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关于中秋节的*俗,中秋节有哪些*俗,中秋节有什么*俗

  2.拜月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3.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4.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5.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6.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7.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8.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9.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传说这种*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俗。


中秋节有什么*俗 (菁华3篇)(扩展2)

——中秋节*俗作文「」 (菁华3篇)

中秋节*俗作文「」1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俗,已很少了。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有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地方,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月饼与中秋节的联系是在明代。具有关资料说,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身和赠于亲朋好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比

  如,山西省介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俗其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的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小孩们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中秋节的*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说起中秋节,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蛾奔月,嫦蛾偷了丈夫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许多说法。在较早的记载中,嫦蛾偷吃了仙丹,变成了癞蛤蟆,被叫月精,奔月后,嫦蛾住在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了。这就是中秋节。

中秋节*俗作文「」2

  盼望已久的中秋佳节终于到了,人们兴高采烈,以各种节目形式来欢度这个传统节日。这天刚好是我叔叔的生日,大家一起在酒店里聚餐,庆祝生日,共度佳节。

  来到酒店门口,哗!

  那里人山人海,连泊车的位子都没有了,人们把酒店都围了个水泄不通。幸好我们预先订好了四张桌,看到整个饭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欢乐景象,我心里特别高兴,尽情地品赏着各种各样的海鲜和名菜。

  吃完晚饭,我们就到海滨泳场看花灯。这时,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上,又大又圆,把整个大地都照得亮堂堂的。今年的天气特别好,九点十五分,我们来到目的地时,沙滩上已经灯火辉煌,游人如织了。我们沿着沙滩一边观赏一边向前走。走进大门,“奇灯异彩耀水湾,依山伴水放珠海”的巨副对联则提醒游人千万不要忘记了在此赏月的大好时光。进入泳场,只见偌大的泳场里到处都是火树银花,奇灯异彩。游人的欢歌笑语此起彼伏。沙滩上三五成群的珠海人摆开锅碗瓢盆,搞起烧烤;有的在沙滩上铺开塑料纸,放上月饼、饮料等等,围在一起,对月举杯;有的人还手拉手跳起舞;热闹无比。

  今天晚上的花灯令我大饱眼福,真是流涟忘返。当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圆圆的`月亮也悄悄地跟在我们的后面。

中秋节*俗作文「」3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quot;。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节有什么*俗 (菁华3篇)(扩展3)

——中秋节*俗日记 (菁华3篇)

中秋节*俗日记1

  今天晚上,我在下面玩,突然看见月亮有点圆了,我又想到,我过了这么多中秋节,还不知道它的来历和*俗。

  于是,我立刻上去让妈妈上网去查,查了之后,我才知道来历是:在*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十个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的传统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俗是: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月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神像放在朝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祭月,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好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我还学会了一首古诗,那就是《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声此夜不长好,明年明月何处看。

  今天我不但学会了一首古诗,有知道了中秋节的来历和*俗,真是高兴呀!

中秋节*俗日记2

  今天早上一起床,妈妈告诉我一会回姥姥家,我开心极了。早上我抓紧时间练了会琴,又听了会英语磁带,我们就出发了。到了姥姥家,姥姥正在张罗饭,妈妈帮姥姥做饭去了,我就和刚从外国回来的姨妈玩起来。中午的时候,爷爷奶奶也来了,我们吃了一顿丰盛的团圆饭。我还拿着饮料和大家干杯。

  晚上,我们有都到爷爷奶奶家去了,本来要在他家楼顶上赏月亮的,可由于是阴天,乌云盖住了月亮,我上到楼顶看了几次都没有。我心里有点小失望,今天晚上没有看见月亮的.身影,但全家人仍然在一起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夜晚。让今天没有露面的圆月给我们的团员盖个章吧!

中秋节*俗日记3

  “八月十五月儿明啊,爷爷为我打月饼啊!”这是我很小的时候,妈妈教给我的歌谣,妈妈说,她也是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唱了!这首歌就是表达中秋之情的! 今年的中秋节是三天小长假的最后一天,可是我的爸爸妈妈却都要上班,都不放假。

  从下午开始,我就和姥姥、姥爷一起去超市购物,为中秋晚上做准备。姥姥说,中秋节对*人来说,很重要!*人是以孝为首的国家,在中秋节这一天,也是举家团圆的日子。 我们在超市买了很多好吃的,妈妈爸爸下班回来又买了很多水果,都是我爱吃的,作为吃货的我,开心极了,因为我觉得*的传统节日都和美食息息相关的。比如端午节的粽子,元宵节的元宵,中秋节的月饼、绿豆糕。总之,我除了盼团圆就是盼美食!


中秋节有什么*俗 (菁华3篇)(扩展4)

——中秋节的*俗作文结尾 (菁华3篇)

中秋节的*俗作文结尾1

  我看着那圆盘似的明月,体会着浓浓的亲情,我的心好像长了一对翅膀,飞向那无垠的夜空。

中秋节的*俗作文结尾2

  圆满的月亮,团圆的家人,坐在院子里,享用着象征幸福团圆的月饼,欣赏着宛若玉盘的圆月,沐浴着如银的月光,交谈着暖心的家常话,回荡着一家人的欢声笑语,那将是怎样的一种温馨与幸福啊!

中秋节的*俗作文结尾3

  杭州的'莼菜鲈鱼烩之所以成为中秋家宴上的菜肴,不仅仅是因为这一时节的莼菜鲈鱼好吃,更是因为晋代张翰借思乡的“莼菜、鲈鱼”,弃官返回故里的史实,这一故事不仅成为千古美谈,并使莼菜成为思乡的象征。 莼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时令菜羹。莼菜又称马蹄草、水菜,是水生宿根生叶草植物。莼菜的根、茎、叶不仅碧绿清香,鲜嫩可口,而且营养丰富。莼菜为春、秋二季皆可摘取,但以秋莼为多为好。


中秋节有什么*俗 (菁华3篇)(扩展5)

——中秋节*俗日记 (菁华3篇)

中秋节*俗日记1

  今天晚上,我在下面玩,突然看见月亮有点圆了,我又想到,我过了这么多中秋节,还不知道它的来历和*俗。

  于是,我立刻上去让妈妈上网去查,查了之后,我才知道来历是:在*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十个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的传统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俗是: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月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神像放在朝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祭月,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好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我还学会了一首古诗,那就是《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声此夜不长好,明年明月何处看。

  今天我不但学会了一首古诗,有知道了中秋节的来历和*俗,真是高兴呀!

中秋节*俗日记2

  八月十五中秋节,一说到,就会想到吃月饼、赏月、拜月等一些*俗。中秋节还有许多的民间传说,比如: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等。

  那我就先来说说吃月饼吧,中秋节的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那时候的月饼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说完了月饼的事,再就说说赏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祝愿大家在中秋节中玩儿的开心!

中秋节*俗日记3

  今天是中秋节,爸爸妈妈给我讲了很多中秋节的传说和故事。中秋节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又称为月亮节或团圆节,主要的*俗是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古代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有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玉兔捣药、吴刚折桂。我最喜欢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在清冷的月宫,虽然有玉兔作伴,嫦娥应该挺寂寞的吧!

  今天晚上,爸爸妈妈会带我去大唐芙蓉园赏月,我想今晚的月亮一定会特别圆特别美吧!


中秋节有什么*俗 (菁华3篇)(扩展6)

——中秋节吃芋头的传说有什么 (菁华3篇)

中秋节吃芋头的传说有什么1

  古时,中秋节对农民来说是个重大的`节日。北方农村每年只有秋季收获一次稻黍。一到秋收季节,看着一年艰苦劳动的收获,以为是土地神和自己的祖先暗中保佑自己。

  而且八月十五是土地神的生日,要好好的热闹一番,在八月十五祭神时,有一款贡品是芋头。将整个芋头煮熟装在碟上,或是米粉芋(加入芋头煮成的米粉汤)装在大碗里摆在供桌上,以此来祭谢土地神。

中秋节吃芋头的传说有什么2

  南方人在中秋节祭月时使用芋头,据说是纪念元末*杀*(指元朝统治者鞑靼人)的历史故事,当初*起义,推翻元朝蒙古人暴虐的统治,是在八月十五夜晚,*在杀*起义后,便以其头祭月。

  后来当然不可能在每年中秋节用人头祭月,便用芋头来代替,至今还有些地方在中秋节吃芋头时把剥芋皮叫做“剥鬼皮”。

中秋节吃芋头的传说有什么3

  台湾同胞过中秋有吃甜芋*俗,这*俗与沿海抗倭斗争有关。明末抗倭名将戚继光,在福建沿海屡歼倭寇,功劳卓著名扬海内外。

  有一次,戚家军受到倭寇袭击,退到山头,断了军饷。情况危急之时,戚继光动员士兵吃野草充饥,以待援军。当时有的士兵挖到野芋头煮着吃,临时解决了缺粮问题。后来人们趁倭寇不备时冲杀出去,大败敌人,此时正值中秋佳节。后来,中秋节吃芋头成了*俗。


中秋节有什么*俗 (菁华3篇)(扩展7)

——中秋节*俗 (菁华6篇)

中秋节*俗1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按照传统*惯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姥姥家过中秋节。这天,姥姥给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我们一起吃着团圆饭,一起说着笑着,聊着中秋节的话题。

  到了晚上,一家人坐在院子里赏月。夜色渐渐升高,人们的笑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月亮渐渐升高,她穿白色的纱衣了,温柔而大方。

  姥姥在给我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们吃着香甜的月饼,赏着醉人的圆月,今年的中秋节比往年有趣,今天的月亮比往年更圆。

中秋节*俗2

  拜月娘妈

  拜月一般是妇女的活动。泉州人将月亮称为“月娘妈”,表示对月亮十分崇拜。旧时到了中秋之夜,民间妇女有拜月*俗。几乎家家户户摆香案于庭院天井中,陈列时令瓜果和月饼,虔诚祭拜月娘妈,焚香祈祝,祈求称心如愿。

  赏月

  赏月是由古而今、最具大众化的*俗。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赏月既可是家庭式的活动,亦可是亲朋好友、同学同事之间团体性的聚会。中秋之夜,在月色皎皎的庭院、园圃、阳台、屋顶天坪或露天公共场所,摆上美味月饼,沏上一壶香茗,对月当歌,边尝饼品茗,边聊天叙旧,不亦悦乎!

  博饼

  博饼是赏月活动中的一种有趣的游戏。相传是300年前郑成功的部下洪旭,为宽慰士兵佳节思亲之情而设的,后来流传于民间。

  中秋节前夕,商家就经销供戏饼用的“会饼”,共63块,隐含七九六十三吉利之数。古代,九九八十一是帝王之数,八九七十二是千岁之数,七九六十三是王爷之数,郑成功为延*王,故用六十三。

  博饼亦称“博状元饼”。会饼仿照科举规制,设特大号饼一个为“状元”饼,直径约6寸,宛似一轮明月,饼上印有“嫦娥奔月”、“桂树玉兔”等图案。

  依此二号饼两个为“对堂”饼,直径4寸左右,代表“榜眼”;三号饼四个为“三红”,直径2至3寸,代表“探花”;还有“四进”饼八个,直径1寸半左右,代表“进士”;“二举”饼十六个,直径约1寸,代表“举人”;“一秀”饼三十二个,直径半寸有余,代表“秀才”。

  “博状元”的工具很简单,只需六个骰子和一只碗。亲友相邀,每人轮流用六个骰子在碗里掷数,根据投到碗里的骰子的红点的多寡获饼,直到把饼分完。

  游笋江

  这是成年人的娱乐。过去中秋月夜,泉州人有结伴遨游笋江的*惯。“笋江月色”是旧时泉州八景之一。传说中秋之夜三更时分,月亮照在笋江桥中,每一个桥坎都能映出一轮皓月。

  而午夜时分,在笋江粼粼清波中,可见水中映出清源和紫帽二山的倒影。于是,人们总是在中秋之夜,踏着皎皎月色,迎着融融江风,步着南音丝竹余韵,三五成群,相约游江,既给中秋佳节一个好心情,又期盼亲眼目睹笋江月奇观。

  烧塔仔

  烧塔仔乃孩子们的乐趣,是一项充满乡土气息和童趣的活动.中秋节到来的前两三天,乡下的孩子们便到处拾砖头瓦片,在旷野中叠成一个圆形“塔仔”。这种“塔仔”大小不一,一般叠成五层或七层,各层裱上花花绿绿的五色纸。

  塔仔还供奉孩子们喜欢的泥塑偶像。为了烧塔仔,孩子们事先成群结队到各处捡来干柴禾,装满塔内,在塔中燃烧,烧得越旺越有彩气。从农历八月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孩子们每晚都兴致勃勃地烧塔仔。那熊熊的火光在月色下辉映,照耀着乡村的各个角落。孩子们还相邀互相参观,比“烧塔仔”的壮观场面,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据传烧塔仔之俗,源自元末刘伯温于月饼里藏字条,约以八月十五举火为号,实行武装起义,至今民间流传的“三家养一元,一夜杀完全”的故事,即由此而来,而烧塔仔举火为号,也传衍至今而成为民俗。

  放“孔明灯”

  广场上,用两条长板椅垫足,4人站在椅上,捏住孔明灯的4个角,另几人扶起孔明灯的底框,此时点燃灯中油枝,利用升起的热气和浓烟,把孔明灯高高涨起,飘飘欲飞。待孔明灯涨满烟气后放手,孔明灯便腾起升空,到相当的高度,与明月争辉。

  敬田头

  这是一种充满田园风情的节日祭奠活动。乾隆《泉州府志》记载:泉俗中秋“以月饼、番薯、芋魁祭先及神。前一两天,亲友以此相馈。”千百年来,泉州不仅有用番薯和芋魁祭奠祖先的*惯,还有用番薯和芋魁敬“田头”的风俗。由于番薯和芋魁是农家中秋必备的食品,故泉州至今还有“八月十五众人芋”的俗谚。

  在私有制的旧时代,土地是农民的**子,收成的好坏关系到一家人的生活,因而农民总是祈望苍天风调雨顺;祈望土地老爷保庇无虫无灾,耕作顺利,五谷丰登,于是便在中秋这一天,用篮子装着已蒸煮的番薯和芋魁,分别到自家的田头地角去祭敬,以期来年获得好收成。

  听香

  “听香”是封建时代妇女尤其是中老年妇女热衷的活动。所谓听香,就是在中秋节夜间到自己铺境内的土地庙或其他庙宇,以自己需要问卜的心事向“神明”焚香祷告,然后手持炉香走到人群喧哗之处,聆听第一句入耳的话。

  以此句话为依据,如同“测字”一样,判别问卜的结果。这种*俗虽然带着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却含有猜谜般的游戏成分,因而劳动妇女乐而为之。泉州有句俗谚叫做“祖师公听香”,就是由过去市区后城“祖师公”中秋夜听香的盛况流传而来的。

中秋节*俗3

  日本人:中秋节吃江米团子

  在日本,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世界各地中秋节是怎么过的?。日本人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的*俗,在日语里称为“月见”。日本的赏月*俗来源于*,在1000多年前传到日本后,当地开始出现边赏月边举行宴会的风俗*惯,被称为“观月宴”。与*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改用阳历,但是现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节还要举办专门的赏月会。

  越南:中秋节儿童唱主角

  随着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临*,商家之间展开的“月饼大战”、“玩具大战”使越南各地的节日气氛尤显浓烈。与*的中秋节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节是儿童唱主角。市场上口味各异的各式月饼、千姿百态的花灯、五颜六色的儿童玩具等节日食品、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们的脸上溢满了对节日的渴望。去年中秋节,首都河内的大小街道沿街摆卖月饼的店铺披红挂绿,上书“月饼”字样的大红灯笼高悬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种品牌的月饼摆满了货架。

  每年中秋节期间,越南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并对花灯的设计进行评比,优胜者将获得奖励。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还在节日期间组织舞狮,常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两晚进行。当地人过节时或全家围坐阳台上、院子里,或举家外出到野外,摆上月饼、水果及其他各式点心,边赏月、边品尝美味的月饼。孩子们则提着各种灯笼,成群结队地尽情嬉闹。

  随着*年来越南人民的生活水*逐步提高,千年中秋*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许多年轻人在节日里或在家聚会、唱歌跳舞,或结伴外出游玩赏月,增进同伴之间的了解与情谊。因此,越南的中秋节除了传统的合家团圆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内涵,逐渐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新加坡:中秋打出“旅游牌”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中秋短信《世界各地中秋节是怎么过的?》。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新加坡是一个旅游城市,中秋佳节无疑是一个吸引游客的绝好机会。每年中秋临*时,当地著名的乌节路、新加坡河畔、牛车水及裕华园等地装饰一新。入夜时分,华灯初上,整个大街小巷一片红彤彤的景象,令人心动。去年中秋节,在新加坡河畔矗立着一盏长300米、高4.5米,耗资7万美元制作的祥云巨型龙灯。每当夜幕降临,喷着水的巨型龙灯通身发光,将新加坡河面映照得一片火红,场面十分壮观。在华人的传统聚居地牛车水,除了从尼泊尔、越南等国进口的巨型灯笼熠熠生辉之外,由1364盏小红灯笼组成的44条小龙更是令牛车水增色不少。在新加坡颇具中华古老园林风韵的御花园,目前正在举办规模宏大的梦幻彩灯会。这里既有令人们喜爱的迪斯尼系列灯饰,也有巨大的北京天坛和巨龙造型的灯饰,分外引人注目。

  马来西亚、菲律宾:华侨华人不忘中秋

  吃月饼、赏月、提灯笼游*是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俗。中秋临*,马来西亚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首都吉隆坡市内各大商场都设有月饼专柜,报纸、电视台的月饼广告铺天盖地,为喜迎中秋营造了节日气氛。吉隆坡一些地方的华人社团*日举行了提灯笼游*庆中秋活动,除舞龙舞狮外,一辆辆载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车漫游其间,服饰鲜艳的艺人和青年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中秋节是生活在菲律宾的华侨华人非常重视的传统佳节。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唐人街27日热闹非凡,当地华侨华人举行为期两天的活动,欢度中秋节。华侨华人聚居区的主要商业街道张灯结彩,主要路口和进入唐人街的小桥上都挂上了彩幅,许多商店出售自制的或从*进口的各式月饼。中秋庆祝活动包括舞龙游*、民族服装游*、灯笼游*和花车游*等,活动吸引了大批观众,使历史悠久的唐人街充满了欢快的节日气氛

  韩国

  中秋节和过春节一样重要,从农历八月十四日开始全国上下就要接连放假3天,庆祝中秋佳节。

  韩国中秋节最重要的是全家人要团聚到爷爷奶奶家,首先是祭拜祖先,然后全家人一起喝酒、打麻将、跳舞、赏月等。中秋节*惯吃"松糕",这是有点类似月饼的食物。

  泰国

  八月十五,泰国男女老少都要参拜月亮。

  风俗:摆寿桃拜八仙

  人们在大方桌前端坐祈祷,拜观音菩萨和八仙。桌上还摆满了"寿桃"、"月饼"之类美食。据泰国传说,中秋祈月,八仙会带着寿桃到月宫给观音祝寿,神仙们就会"降福"。

中秋节*俗4

  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中华门外窑湾街的上码头有座“涧子桥”,中秋之夜,尚未生育的家庭男主人则来此往桥下摔瓦罐,据说能使妻子怀孕。久而久之,这座桥也讹称“见子桥”。

  中秋祭月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俗。据史*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赏月的风俗

  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祭拜月神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

中秋节*俗5

  1、吃团圆饭

  老广州人的中秋从“吃团圆饭”开始。这一天,所有在外的家人都尽量赶回来,已经分家单过的成年儿子也要和妻儿一同回到父母家,在月亮初升之时,合坐共吃团圆饭,以示“月光团圆”。所吃菜式除了年节当令的蔬菜、肉类之外,还必有一道“圆蹄”——即是用发菜、冬菇之类的作料焖烧猪蹄,也是取个团圆的好意头。

  2、树中秋

  旧时的广州,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笼。到了夜里,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用绳系在竹竿上,挂到房屋的高处,如*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以此庆贺中秋,羊城人也叫“竖中秋”,又叫“树中秋”。谁家的灯笼挂得越高就越吉利,以往老人家都会给小孙子送灯笼,还要加上一支七星旗,希望子孙聪明伶俐,快高长大。

  3、耍禄仔

  “耍禄仔” 是过去中秋节十分流行的儿童游戏,以柚子壳刻通花,中可悬灯,儿童提着成群结队游乐,或提着各种动物、瓜果形状的灯色,沿街踏歌而行,一边唱着“耍禄歌”:“耍禄仔,耍禄儿,点明灯。识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读书为第一,莫谓文章无用处,古云一字值千金,自有书中出贵人……”儿童们在尽情游乐之后散去,各自回家吃月饼果品之类。

  4、拜月光

  在以广州为中心的广府地区,中秋节俗称“月光诞”。中秋节当晚,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后,必须摆上各式果品进行“拜月光”的仪式。有天台的人家在天台,没天台的人家在家门前,摆开供桌,焚香礼拜,贡品除月饼外还有柚子、柿子、香蕉、杨桃、油甘子、芋头等。

  5、炒田螺

  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惯。关于中秋食田螺,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且此时最肥美。中秋当晚一家人聚在一起,拿着田螺,对月一举,再送到嘴边一啜,就是“对月啜螺肉,越啜眼越明”。

  6、吃芋头

  广东有个传统*俗:中秋吃芋头。老人家认为,吃芋头寓意辟邪消灾。不仅是因为芋头长至中秋时节最为肥美,更重要的是芋头是多子的生物,而且母芋头总是和一窝小芋头同生在一处,象征母子团圆。粤语“芋头”又与“护头”谐音,一家人一起吃芋头表示合家团圆*安的意思。

  7、吃柚子

  柚子外形浑圆象征团圆之意,同时,“柚”与“佑”谐音,代表希望月亮护佑的美好意愿,再加上中秋节前后又适逢盛产期,柚子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秋节的应节食物。或者是“意头”够好,使得柚子成为中秋节一个必不可少的主角,在广东中秋吃柚子依然是一个传统。

  8、吃菱角

  如果家里有小孩,还要备上菱角。中秋节给小孩吃菱角,寄托大人希望他们“聪明伶俐”的祝福。菱角可以去壳后切成粒状煲粥,赏月吃过月饼之后食用,可减少油腻感;用盐水煮熟后捞起,一边赏月一边食用也很有趣。

  9、舞叶龙

  还须一提的是,过去在广州西村、增步、南岸一带,中秋节晚上有舞叶龙的*俗。用榕树枝叶扎成一条三四丈长的青龙,用两个芋头作龙眼,再斩两条树丫作龙角,由十几个后生仔举着它舞,穿大街、过小巷,边舞边唱:“龙来到,?钱?无数;签钱买草绳,今年又太*;签钱买蜡烛,年年起大屋;签钱买元宝,明年娶新抱(媳妇)!”儿童挽着彩灯,尾随后面跟着唱。众人争着拜龙,把点着的香烛插在龙叶身上,这条青龙渐渐变成了一条流光溢彩的火龙了。

中秋节*俗6

  陕西中秋节的*俗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陕西吴堡人民于中秋节的早晨,普遍吃“扁食”,晚上家家户户吃月饼、西瓜、红果,黄昏后聚家赏月。

  在农村,群众还有“烙团圆饼献月亮”的*俗。晚上月亮刚一升起,一家烙一个大圆饼,内夹糖芝麻,压有云、月图案,做上花边。最大着直径2尺有余,连同红枣、水果一起盛在大盘内,放在院子正中。

  全家人围坐一起,老人给小孩讲常娥奔月的故事,大人们则话丰收团圆,直至月上中天。祭月完毕,老年人才将饼切块分给每个人。以庆贺全家的团聚,如有人外出不在,就把那一份留下,表示牢记亲人,虽走犹在。

  城里人没有祭月的*俗,但有八月十五送月饼的*惯。儿女给父母送去月饼,晚上聚在一起,边吃边赏月。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