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文言文翻译 (菁华3篇)

首页 / 文库 / | 翻译,三国志

三国志文言文翻译1

  【原文】

  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行奉义校尉。汉以策远修职贡,遣使者刘琬加锡命。琬语人曰:"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1〕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

  【注解】

  〔1〕禄(lù)祚(zuò):亦作"禄胙",福禄。

  【译文】

  孙权字仲谋。长兄孙策*定江东诸郡时,他年仅十五岁,试用为阳羡县*。曾被郡里举荐为孝廉,州里推举为茂才,奉义校尉。汉朝因为孙策远在江东还依然尽臣子的职责,交纳贡物,就派遣使者刘琬赐给他爵位和官服。刘琬对人说:"我看孙家兄弟都才华出众,深明事理,但都寿命不长,只有老二孙权,体态魁伟,相貌不凡,不同于凡人,有大贵的表相,寿命又是最长的,你们可以记住我说的这些话"。

  【原文】

  建安四年,从策征庐江太守刘勋。勋破,进讨黄祖于沙羡。

  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1〕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2〕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辅事焉。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七年,权母吴氏薨。

  八年,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动。还过豫章,使吕范*鄱阳,程普讨乐安,太史慈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等为剧县令长。

  九年,权弟丹杨太守翊为左右所害,以从兄瑜代翊。

  十年,权使贺齐讨上饶,分为建*县。

  十二年,西征黄祖,虏其人民而还。

  【注解】

  〔1〕奸宄(ɡuǐ):指违法作乱的人。

  〔2〕揖:招惹。

  【译文】

  建安四年,孙权跟从孙策征讨庐江太守刘勋。刘勋被打败后,又进军沙羡征讨黄祖。

  建安五年,孙策去世,把*大事交给孙权,孙权的悲痛还没有停止。孙策的长史张昭对孙权说:"孝廉,这难道是哭泣的时候吗?古时周公立的丧礼就连他儿子伯禽也没遵守,并不是他违逆父训,只是由于当时不能按丧礼办事罢了。况且现在奸诈之徒竞相角逐争斗,像豺狼那样的人充满道路,你却哀痛死去的兄长,顾念丧礼,这就像打开门户招引盗贼一样,这种行为不能算是仁德啊"。于是让孙权脱下丧服,扶他上马,外出巡视军队。这时,孙权只占据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五郡,而边远险要地方还未完全归附,并且天下的英雄豪杰散布在各州郡,做客的士人往往以个人的安危决定去留,君臣之间还没有建立起牢固的关系。张昭、周瑜等人认为可以与孙权一起成就大事业,所以尽心辅佐他。曹操上表奏封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任会稽太守,驻扎在吴郡,孙权派使丞到会稽郡处理日常事务。对待张昭以太师太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人都被任命为将军。广招有才能的人,有名望的士人,鲁肃、诸葛瑾等人这时开始做了他的宾客。分派众将,镇守并安抚山越族,讨伐那些不服从命令的人。建安七年,孙权的母亲吴氏去世。

  建安八年,孙权西征黄祖,击败了他的水军,但城池还未能攻克,而这时后方的山贼又作乱。孙权撤兵经过豫章,派吕范*定鄱阳,程普讨伐乐安,太史慈统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都做了军政任务繁重的各县县令或*。

  建安九年,孙权的弟弟丹杨太守孙翊被随从杀害,孙权任堂兄孙接替孙翊的职位。

  建安十年,孙权派贺齐讨伐上饶,分上饶部分地区为建*县。

  建安十二年,孙权西征黄祖,俘获了他的民众后撤军。

  【原文】

  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虏其男女数万口。是岁,使贺齐讨黟、歙,分歙为始新、新定、犁阳、休阳县,以六县为新都郡。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时甘宁在夷陵,为仁党所围,用吕蒙计,留凌统以拒仁,以其半救宁,军以胜反。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1〕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十四年,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权以瑜为南邵太守。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备领荆州牧,屯*。

  十五年,分豫章为鄱阳郡;分长沙为汉昌郡,以鲁肃为太守,屯陆口。

  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2〕,改秣陵为建业。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

  【注解】

  〔1〕逾月:一个多月。

  〔2〕城石头:修筑石头城。

  【译文】

  建安十三年春天,孙权再次征讨黄祖,黄祖先派水军抗击,都尉吕蒙打败了黄祖军队的先锋,凌统、董袭等人更是全力强攻,于是血洗该城。黄祖脱身逃跑,骑士冯则追上他砍下他的脑袋,俘虏了男女几万人。这一年,孙权派贺齐讨伐黟县和歙县,分歙县为始新、新定、犁阳、休阳四县,以六县设置新都郡。荆州刺史刘表死后,鲁肃请求接受使命去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借机观察荆州的变化。鲁肃还没有到荆州,曹操已率军来到荆州境内,刘表的小儿子刘琮率众投降。刘备准备南渡长江,鲁肃与他相见,向他转达了孙权的打算和计划,分析摆在他们面前的失败与成功的两种前途。刘备进驻夏口,派诸葛亮去拜见孙权,孙权派周瑜、程普等人率军行动,配合刘备。这时,曹操刚得到刘表的人马,气势很盛,孙权的谋士们都深感畏惧,大多劝孙权迎降曹操,只有周瑜、鲁肃主张坚决抗击曹军,意见刚好与孙权相同。周瑜、程普任左右都督,各自率军一万多人,与刘备同时进军,在赤壁与曹军遭遇,大败曹操的军队。曹操烧毁了剩下的船只,领兵撤退,士兵们饥饿难当,再加上瘟疫流行,死了一大半。刘备、周瑜等人又追击到南郡,于是曹操撤军北还,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派乐进镇守襄阳。这时甘宁在夷陵被曹仁的部队包围,孙权便用了吕蒙的计策,留下凌统抵御曹仁,用凌统的一半兵力解救甘宁,吴军胜利返回。孙权亲自率军包围合肥,派张昭攻打九江郡的当涂县。张昭进军不顺利,孙权攻打合肥城一个多月也未能攻克。曹操从荆州回来,派张喜率领骑兵奔赴合肥攻打,还没到达合肥,孙权已经撤退。

  建安十四年,周瑜和曹仁相互进攻防守,对峙了一年多,双方伤亡很大。曹仁弃城而逃。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刘备上表奏封孙权代理车骑将军,兼任徐州牧。刘备兼任荆州牧,驻扎在*。

  建安十五年,孙权分豫章郡设置鄱阳郡;分长沙郡设置汉昌郡,任命鲁肃为太守,驻扎在陆口。

  建安十六年,孙权将官署迁到秣陵。第二年,修筑石头城,改称秣陵为建业。听到曹操将要向南来侵犯,修筑了濡须坞。

  【原文】

  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1〕,乃退。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征令内移〔2〕。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注解】

  〔1〕肃:严正,认真。

  〔2〕内移:往内地迁移。

  【译文】

  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须坞,孙权与曹操相持了一个多月。曹操远远看见孙权的军队,感叹他们军容严整,于是就撤退了。起初,曹操担心长江北岸的郡县被孙权夺取,下令百姓往内地迁移。百姓们反而因此惊恐,从庐江、九江、蕲春、广陵一带东渡长江的有十多万户,长江西岸因此空虚,合肥以南只有皖城。

  【原文】

  十九年五月,权征皖城。闰月,克之,获庐江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男女数万口。是岁,刘备定蜀。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权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虚辞引岁"。遂置南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权大怒,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权住陆口,为诸军节度〔1〕。蒙到,二郡皆服,惟零陵太守郝普未下。会备到*,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权乃召蒙等使还助肃。蒙使人诱普,普降,尽得三郡将守,因引军还,与孙皎、潘璋并鲁肃兵并进,拒羽于益阳。未战,会曹公入汉中,备惧失益州,使使〔2〕求和。权令诸葛瑾报,更寻盟好,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备归,而曹公已还。权反自陆口,遂征合肥。合肥未下,撤军还。兵皆就路,权与凌统、甘宁等在津北为魏将张辽所袭,统等以死扞权,权乘骏马越津桥得去。

  【注解】

  〔1〕节度:调度。

  〔2〕使使:派使节。

  【译文】

  建安十九年五月,孙权征讨皖城。四五月间,攻克了皖城,活捉庐江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男女百姓数万人。这一年,刘备*定了蜀地。孙权因为刘备已得到益州,就派诸葛瑾去向刘备讨回荆州各郡。刘备不答应,说:"我正在图谋凉州,如果凉州*定,就把荆州全部归还给吴国"。孙权说:"这是借而不还,想用这些空话来拖延时间"。于是就设置了荆州南部三郡的主要官员,结果关羽把他们全部赶走。孙权大怒,就派吕蒙指挥鲜于丹、徐忠、孙规等人的军队二万余人,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派鲁肃率军一万驻扎在巴丘,防御关羽。孙权驻扎在陆口,指挥调度各路军队。吕蒙率兵一到,长沙、桂阳二郡都归附,只有零陵太守郝普不愿投降。正好刘备来到*,派关羽率军三万进兵到益阳,孙权就召回吕蒙等人,让他们援助鲁肃。吕蒙派人诱降郝普,郝普投降,三郡的将领和太守便全部得到了,于是领兵回返。孙权和孙皎、潘璋、鲁肃的军队一同进兵,到益阳抗击关羽。还未曾交战,恰巧曹操进攻汉中,刘备害怕失去益州,便派使节求和。孙权派诸葛瑾回复刘备,答应重新结为盟友。于是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地区属于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地区属于刘备。刘备返回去后,曹操撤退了。孙权从陆口返回,就征讨合肥。没有攻下,准备撤军回去。撤退的士兵全部上路后,孙权与凌统、甘宁等人却在逍遥津北面突然遭到魏将张辽袭击,凌统等人拼死保护孙权,孙权骑骏马冲过津桥才得以逃脱。

  【原文】

  二十一年冬,曹公次于居巢,遂攻濡须。

  二十二年春,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修好,誓重〔1〕结婚。

  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二十四年,关羽围曹仁于襄阳,曹公遣左将军于禁救之。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生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曹公且欲使羽与权相持以斗之,驿传权书,使曹仁以弩射示羽。羽犹豫不能去。闰月,权征羽,先遣吕蒙袭*,获将军士仁。蒙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以城降。蒙据江陵,抚其老弱,释于禁之囚。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2〕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余骑。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都督赵累等于章乡,遂定荆州,是岁大疫,尽除荆州民租税。曹公表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权遣校尉梁寓奉贡于汉及令王市马,又遣朱光等归。

  【注解】

  〔1〕重:重新。

  〔2〕象人:稻草人。

  【译文】

  建安二十一年冬天,曹操驻军居巢,攻打濡须坞。

  建安二十二年春天,孙权命令都尉徐详拜访曹操,请求归降。曹操派使者回复孙权,同意和好,决心重新结为姻亲。

  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孙权将要去吴郡,亲自骑马在庱亭射虎。他的马被虎咬伤,孙权用双戟向老虎刺去,虎受伤后退,经常的随从张世又用戈击打虎,将老虎捕获。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在襄阳包围了曹仁,曹操派左将军于禁去援救。正巧汉水暴涨,关羽用水军俘虏了于禁的全部步骑兵三万多人,押送到了江陵,只有襄阳城未能攻克。孙权内心畏惧关羽,表面上却想要为自己表功,写信给曹操,请求出兵讨伐关羽来效力。曹操想让关羽与孙权长期相互争斗,就让驿站传递孙权的信给曹仁,让曹仁用强弓将信射出城外让关羽看。关羽看信后拿不定主意,没能立即撤军。十月,孙权征讨关羽,先派吕蒙偷袭*,俘虏守将士仁。吕蒙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献城投降。吕蒙占据江陵,抚恤当地的老弱百姓,释放被囚禁的于禁等人。陆逊率另外一支军队攻占了宜都郡,得到了秭归、枝江、夷道,回师驻扎夷陵,扼守峡,以防御蜀军的进攻。关羽返回当阳,向西退保麦城。孙权派人诱降他。关羽假装投降,在城楼上树旗帜和草人迷惑孙权,自己乘机逃跑,兵士们都散离了,只有十几个骑兵跟随他。孙权先派朱然、潘璋在必经之路阻截他。十二月,潘璋的司马马忠在章乡抓获了关羽和他的儿子关*,以及都督赵累等人,孙权于是*定了荆州,这年流行瘟疫,孙权免除了荆州百姓的全部租税。曹操表奏孙权为骠骑将军,授予符节,兼任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派校尉梁寓向汉廷敬奉贡品,并让王购买马匹,遣送朱光等人返回北方。

  【原文】

  二十五年春正月,曹公薨,太子丕代为丞相魏王,改年为延康。秋,魏将梅敷使张俭求见抚纳。南阳阴、酂、筑阳、山都、中庐五县民五千家来附。冬,魏嗣王称尊号,改元为黄初。二年四月,刘备称帝于蜀。权自*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五月,建业言甘露降。八月,城武昌,下令诸将曰:"夫存不忘亡,安必虑危,古之善教。昔隽不疑汉之名臣,于安*之世而刀剑不离于身,盖君子之于武备,不可以已。况今处身疆畔,豺狼交接,而可轻忽不思变难哉?顷闻诸将出入,各尚谦约,不从人兵,甚非备虑爱身之谓。夫保己遗名,以安君亲,孰与危辱?宜深警戒,务崇其大,副孤意焉"。自魏文帝践阼,权使命称藩,及遣于禁等还。十一月,策命权曰:"盖圣王之法,以德设爵,以功制禄;劳大者禄厚,德盛者礼丰。故叔旦有夹辅之勋,太公有鹰扬之功,并启土宇,并受备物,所以表彰元功,殊异贤哲也。*汉高祖受命之初,分裂膏腴以王八姓,斯则前世之懿事,后王之元龟也。联以不德,承运革命,君临万国,秉统天机,思齐先代,坐而待旦。惟君天资忠亮,命世作佐,深睹历数,达见废兴,远遣行人,浮于潜汉。望风影附,抗疏〔1〕称藩,兼纳纤絺南方之贡,普遣诸将来还本朝,忠肃内发,款诚外昭,信著金石,义盖山河,朕甚嘉焉。今封君为吴王,使使持节太常高*侯邢贞,授君玺绶策书、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以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领荆州牧事,锡君青土,苴以白茅,对扬朕命,以尹东夏。其上故骠骑将军南昌侯印绶符策。今又加君九锡,其敬听后命。以君绥安东南,纲纪江外,民夷安业,无或携贰,是用锡君大辂、戎辂各一,玄牡二驷。君务财劝农,仓库盈积,是用锡君衮冕之服,赤舄副焉。君化民以德,礼教兴行,是用锡君轩县之乐。君宣导休风,怀柔百越,是用锡君朱户以居。君运其才谋,官方任贤,是用锡君纳陛以登。君忠勇并奋,清除奸慝,是用锡君虎贲之士百人。君振威陵迈,宣力荆南,枭灭凶丑,罪人斯得,是用锡君鈇钺各一。君文和于内,武信于外,是用锡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君以忠肃为基,恭勤为德,是用锡君秬鬯一卣,圭瓒副焉。钦哉!敬敷训典,以服联命,以勖相我国家,永终尔显烈"。是岁,刘备帅军来伐,至巫山、秭归,使使诱导武陵蛮夷,假与印传,许之封赏。于是诸县及五溪民皆反为蜀。权以陆逊为督,督朱然、潘璋等以拒之。遣都尉赵咨使魏。魏帝问曰:"吴王何等主也"?咨对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帝问其状,咨曰:"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而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帝欲封权子登,权以登年幼,上书辞封,重遣西曹掾沈珩陈谢,并献方物。立登为王太子。

  【注解】

  〔1〕抗疏:谓向皇帝上书直言。

  【译文】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去世。太子曹丕接替曹操做了丞相和魏王,改年号为延康。秋天,魏将梅敷派张俭来求见孙权,请求安抚接纳。南阳郡的阴、酂、筑阳、山都、中庐五县的五千多户老百姓前来归附孙权。冬天,新继位的魏王曹丕称帝,改年号为黄初。黄初二年四月,刘备在蜀称帝。孙权从*迁都鄂城,改名为武昌,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五月,建业宣称,喜降甘露。八月,修筑武昌城,并下令给诸将说:"生存时不忘灭亡,安逸时一定要考虑危险,这是古人有益的教导。从前,隽不疑是汉代的名臣,在太*的日子里还刀剑不离身,这说明君子认为武备是不能松懈的。何况我们现在正处在国境的边沿,像豺狼一样凶恶的敌人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向我们接*,怎么能够轻率而不考虑到突然的事变呢?*来我听说诸将出入时,都崇尚谦虚简约,不带侍从和兵器,可以说这是考虑欠周,不爱护自己。保全自己而留名后世,使君主和家人安心,这与崇尚谦虚简约相比,为什么要使自己处于危险和**的境地呢?应该深深地警戒,务必重视这个重大问题,符合我的意见办事"。自从魏文帝曹丕即位后,孙权派使者去请求做魏国的藩属,并送于禁等人回去。十一月,曹丕册封孙权说:"圣明君主的法度,是根据德行设立爵位,以功劳制定俸禄;功劳大的俸禄就丰厚,德行高的礼遇就隆重。所以周公有辅佐武王成王的功勋,姜太公有消灭商朝,使周朝强大的功业,他们分封土地,接受各种赐物,这是为了表彰大的功勋,使贤明的大臣有别于一般的人。*代,汉高祖称帝时,也把肥沃的土地分封给八个异姓王,让他们做诸侯,这是前代的美事,也是后世帝王最好的借鉴。我以无德承受天命而变革汉室的皇统,统治全国,执掌大政,想效法先代圣明的君主,处理政务思考问题常常通宵达旦。您天性忠诚聪明,上天让你降世辅佐帝王,洞明历代皇朝更替的次序,能远见汉废魏兴,从遥远的地方派遣使者渡过潜水、汉水,来求见我。得知我称帝的消息后立即归附我,上疏要做我魏朝的藩属,并敬献丝绸等南方的贡物,把我的将领全部送回,忠诚肃敬发自于内心,诚恳显露在外表,信义铭刻在金石之上,道义普盖山河,我表示赞赏。现在封您为吴王,派遣使者太常卿高*侯邢贞持节,授予您印玺、绶带、册封文书、金虎符第一到第五枚、左竹使符第一到第十枚,任命你以大将军、使持节的身份监督交州,兼任荆州牧,赐给您用白茅草包着的青土,你要报答称扬我的任命,治理好东部*。要上缴过去骠骑将军南昌侯的印玺、缓带、符节和册封文书。现在又加赏给你九锡之礼,请您敬听下面的命令:要安定东南,治理好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老百姓安居乐业,没有人怀有叛逆之心,所以赏给你大兵车两辆,枣红色公马八匹;您重视生财,鼓励农民从事生产,仓库盈满,所以赏给你王侯穿的礼帽和礼服,并配上一双红色的鞋子;因为您用德政教化人民,使礼教盛行,所以赏给你一套钟磬乐器;因为您倡导良好的社会风*,笼络安抚了百越夷民,所以赏给你有红色大门的房子居住;因为您运用才干和谋略,任用贤良方正之士为官,所以赏给你可以纳于屋檐下的殿坛台阶,以便登殿理事;因为您忠诚勇猛,清除奸恶,所以赏给您卫士一百人;因为您振威势于远方,宣扬武力于荆州以南,消灭了奸恶之人,使罪人得到应有惩罚,所以赏给您铡刀、铜钺各一具;因为您的文臣在内和睦,武将在外信从,所以赏给您红色的弓一张、红色的箭一百支、黑色的弓十张、黑色的箭一千支;因为您以忠顺为做人的原则,把恭敬俭让作为美好的品德,所以赏给你美酒一罐,并配上玉制的酒勺。要恭敬地对待你的职务啊!要切实遵行训言,以服从我的命令,努力辅佐我治理国家,以便永久地保存您显赫的功业"!这一年,刘备率军假说讨伐孙权,到了巫山、秭归,派使者去诱降武陵的夷民部落,假说授给他们印信,答应给他们封赏。于是各县及五溪一带的百姓都反吴降蜀。孙权任命陆逊为都督,率领朱然、潘璋等人迎战,派遣都尉赵咨出使魏国。魏文帝曹丕问赵咨:"吴王是个怎么样的君主"?赵咨回答说:"他聪明仁爱又有智慧,是个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曹丕问具体怎么解释,赵咨又回答说:"从凡人中起用鲁肃,是他的聪明;在一般兵士中提拔吕蒙,是他的明智;俘获了于禁而不杀,是他的仁爱;攻以荆州而兵士没有死一个人,是他的智慧;占据三州虎视天下,是他的雄才;屈身向陛下称臣,是他的谋略"。魏文帝想封赏孙权的长子孙登,孙权认为孙登年纪太小,上书辞谢,重新派遣西曹掾沈珩前去表示感谢,并献上江南特产,又自己立孙登为吴王太子。

  【原文】

  黄武元年春正月,陆逊部将军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三月,鄱阳言黄龙见。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余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自正月至闰月〔1〕,大破之,临阵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刘备奔走,仅以身免。

  【注解】

  〔1〕闰月:六月。

  【译文】

  黄武元年正月,陆逊的部将宋谦等人攻打蜀国的五个兵营,都攻破了,并杀了守将。三月,鄱阳传说黄龙出现。蜀军分别占据了险要地区,前后设兵营五十多个,陆逊根据战斗任务的大小用兵抵抗,从正月到六月,彻底打败了蜀军,在战场上被杀和放下武器投降的士兵有几万人。刘备逃跑,仅他本人没有被俘。

  【原文】

  初,权外托事魏,而诚心不款。魏欲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往与盟誓,并征任子,权辞让不受。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须督拒仁。时扬、越蛮夷多未*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余年"。文帝报曰:"君生于扰攘〔1〕之际,本有纵横之志,降身奉国,以享兹祚〔2〕。自君策名已来,贡献盈路。讨备之功,国朝仰成。埋而掘之,古人之所耻。朕之与君,大义已定,岂乐劳师远临江汉?廊庙之议,王者所不得专;三公上君过失,皆有本末。朕以不明,虽有曾母投杼之疑,犹冀言者不信,以为国福。故先遣使者犒劳,又遣尚书、侍中践修前言,以定任子。君遂设辞,不欲使进,议者怪之。又前都尉浩周劝君遣子,乃实朝臣交谋,以此卜君,君果有辞,外引隗嚣遣子不终,内喻窦融守忠而已。世殊时异,人各有心。浩周之还,口陈指麾,益令议者发明众嫌,终始之本,无所据杖,故遂俯仰从群臣议。今省上事,款诚深至,心用慨然,凄怆动容。即日下诏,敕诸军但深沟高垒,不得妄进。若君必效忠节,以解疑议,登身朝到,夕召兵还。此言之诚,有如大江"!权遂改年,临江拒守。冬十一月,大风,范等兵溺死者数千,余军还江南。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烧攻城车,杀略数千人。将军全琮、徐盛追斩魏将尹卢,杀获数百。十二月,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始复通也。然犹与魏文帝相往来,至后年乃绝。是岁改夷陵为西陵。

  【注解】

  〔1〕扰攘:吵闹混乱的暴x、纷乱。

  〔2〕兹祚(zīzuò):福泽。

  【译文】

  当初,孙权假托归附魏国,但在内心上却很不诚恳。魏国想要派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前往东吴与孙权结盟立誓,并要求孙权的儿子去做人质,孙权百般推辞不接受。秋天九月,魏国就命令曹休、张辽、臧霸出兵洞口,曹仁出兵濡须坞,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攻南郡。孙权派吕范等人总督五路大军,以水军抵御曹休等人,以诸葛瑾、潘璋、杨粲等人援救南郡,任命朱桓以濡须督的身份抗击曹仁。当时扬、越夷民大多还没有*定,内患没有消除,所以孙权恭敬地向魏文帝上书,请求允许改悔罪过,书中说:"如果我的罪行难以除去,不能被你赦免,我理当奉还土地和人民,请求寄身在交州,度过还剩下的生命"。魏文帝回复说:"您生在天下大乱之际,本来就有纵横驰骋天下的大志,能屈身奉事魏国,长期享有福泽。从您被册封为吴王以来,进献贡品的使者不停地奔走于道路。讨伐刘备的功业,魏国是仰仗着您才取得成功。像狐狸那样埋掘不定,古人也以为是可耻的。我与您君臣的名分已经确定,难道会乐于使军队劳苦远征江汉吗?朝廷讨论*大事,做君主的也不能独断专行;三公上表报奏您的错误过失,都是有根有据的。我自知不贤明,虽然像曾参的母亲怀疑儿子那样,但还是希望大臣们所说的话都是不真实的,并把它看做是国家的幸事。所以我先派使者去犒劳您,又派遣尚书、侍中来跟您实现先前的誓言,并来与您商定送太子做人质一事。您却借口推辞,不想让太子前来,议论的大臣们都觉得很奇怪。又让前都尉浩周劝你送太子前来,这实际上是大臣们共同的意见,以此来试探您的诚意如何,您果真借口推辞了。对外援引隗器,说他虽然送儿子给光武帝做人质却终于背叛的事例,对内比喻窦融,表白自己虽不送儿子做人质却能做到忠守不渝。世道和时代不同了,人们也会各有打算。浩周回来后,亲口陈述您的意见,越发让议事的大臣们发现了您所做的许多可疑的事,您所谓始终奉事魏国的保证,没有任何依据,所以我就只好同意了大臣们的意见。现在看了您所上的表,诚恳而深刻,内心非常感慨,以致伤感动容。当时即下诏书,命令各路军队只能深挖战壕,高筑壁垒,不能轻举妄动。如果真想表现出忠义和忠诚,来解除大家对您的疑虑,孙登早上来到魏国京都做人质,晚上我就下令让军队撤回。我这些话的诚意,就如同长江一样不可改变"。孙权于是改了年号,沿着长江防备魏军的进攻。冬天十一月,起了大风,吕范等部队的兵士被淹死了几千人,其余的军队就撤回了江南。曹休派臧霸率轻便的战船五百艘、敢死队一万人偷袭徐陵,烧掉了攻城的战车,杀掉了几千人。将军全琮、徐盛追杀魏将尹卢,斩杀俘获了几百人。十二月,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在白帝城拜访刘备,蜀、吴两国又开始恢复关系。然而孙权与魏文帝之间还互相有使者往来,到后年才断绝了关系。这一年,孙权改夷陵为西陵。

  【原文】

  二年春正月,曹真分军据江陵中州。是月,城江夏山。改四分,用乾象历。三月,曹仁遣将军常雕等,以兵五千,乘油船,晨渡濡须中州。仁子泰因引军急攻朱桓,桓兵拒之,遣将军严圭等击破雕等。是月,魏军皆退。夏四月,权群臣劝即尊号〔1〕,权不许。刘备薨于白帝。五月,曲阿言甘露降。先是戏口守将晋宗杀将王直,以众叛如魏,魏以为蕲春太守,数犯边境。六月,权令将军贺齐督麋芳、刘邵等袭蕲春,邵等生虏〔2〕宗。冬十一月,蜀使中郎将邓芝来聘。

  【注解】

  〔1〕尊号:指即帝位。

  〔2〕生虏:活捉。

  【译文】

  黄武二年正月,曹真拨出一部分军队占据了江陵中州。这一月,孙权在江夏山筑城墙。废用四分历,使用乾象历。三月,曹仁派将军常雕等人,率兵五千,乘坐油船,早晨渡到濡须坞附*的江心小岛。曹仁的儿子曹泰趁机领兵急攻朱桓,朱桓率兵抵抗,派将军严圭等击败了常雕等部。这一月,魏军全部撤退。夏天四月,孙权的大臣们劝他称帝,孙权没有答应。刘备死于白帝城。五月,曲阿宣称喜降甘露。先前,戏口守将晋宗杀掉了将军王直,率领兵众投降魏国,魏国任用他为蕲春太守,屡次侵犯吴国边境。六月,孙权命令将军贺齐率领麋芳、刘邵等人袭击蕲春,刘邵等人活捉了晋宗。冬天十一月,蜀国派中郎将邓芝来东吴访问修好。

  【原文】

  三年夏,遣辅义中郎将张温聘〔1〕于蜀。秋八月,赦死罪。九月,魏文帝出广陵,望大江,曰"彼有人焉,未可图〔2〕也",乃还。

  【注解】

  〔1〕聘:访问。

  〔2〕未可图:不能谋取。图,谋取。

  【译文】

  黄武三年夏天,孙权派辅义中郎将张温访问蜀国。秋天八月,赦免死罪。九月,魏文帝出巡广陵,远远望着长江,叹息说:"吴国有能人在那里,不能谋取啊"!于是回返。

  【原文】

  四年夏五月,丞相孙邵卒。六月,以太常顾雍为丞相。皖口言木连理〔1〕。冬十二月,鄱阳贼彭绮自称将军,攻没诸县,众数万人。是岁地连〔2〕震。

  【注解】

  〔1〕木连理:木:树木。连理:长连理枝。树木长连理枝。

  〔2〕连:接连。

  【译文】

  黄武四年夏天五月,丞相孙邵去世。六月,任命太常顾雍为丞相。皖口一带传言树木长连理枝。冬十二月,鄱阳贼寇彭绮自称将军,攻陷了几个县,有兵士几万人。这年连续发生地震。

  【原文】

  五年春,令曰:"军兴日久,民离农畔〔1〕,父子夫妇,不能相恤,孤甚愍〔2〕之。今北虏缩窜,方外无事,其下州郡,有以宽息"。是时陆逊以所在少谷,表令诸将增广农亩。权报曰:"甚善。今孤父子亲自受田,车中八牛以为四耦,虽未及古人,亦欲与众均等其劳也"。秋七月,权闻魏文帝崩,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苍梧言凤凰见。权分三郡恶地十县置东安郡,以全琮为太守,*讨山越。冬十月,陆逊陈便宜,劝以施德缓刑,宽赋息调。又云:"忠谠之言〔3〕,不能极陈,求容小臣,数以利闻"。权报曰:"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4〕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罚以威小人乎?此为先令后诛,不欲使有犯者耳。君以为太重者,孤亦何利其然,但不得已而为之耳。今承来意,当重咨谋,务从其可。且*臣有尽规之谏,亲戚有补察之箴,所以匡君正主明忠信也。《书》载‘予违汝弼,汝无面从’,孤岂不乐忠言以自裨补邪?而云‘不敢极陈’,何得为忠谠哉?若小臣之中,有可纳用者,宁得以人废言而不采择乎?但谄媚取容,虽暗亦所明识也。至于发调者,徒以天下未定,事以众济。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若不豫调,恐临时未可便用也。又孤与君分义特异,荣戚〔5〕实同,来表云不敢随众容身苟免,此实甘心所望于君也"。于是令有司尽写科条,使郎中褚逢赍以就逊及诸葛瑾,意所不安,令损益之。是岁,分交州置广州,俄复旧。

  【注解】

  〔1〕农畔(pàn):田界。借指田间。

  〔2〕愍(mǐn):怜悯;哀怜。

  〔3〕忠谠(dǎnɡ)之言:忠诚正直的言辞。

  〔4〕儆(jǐnɡ)戒:告诫人使注意改正缺点错误。

  〔5〕荣戚:喜乐与忧虑。

  【译文】

  黄武五年春天,孙权下令说:"战争已经打了很多年了,百姓们离开了农田,不能从事耕种,父子夫妇长期分离,不能够相互体贴抚恤,我很怜悯他们。如今北方的敌人已经退缩逃窜,国家没有战争,要下命令给各州郡,对百姓采取宽容安息的政策"。这时陆逊因为驻守的地方缺粮,上表请求孙权让各位将领广开农田。孙权回复说:"非常好。现在我们父子亲自接受分配农田,车府中的八头牛可以组成四对拉四张犁耕种,虽然赶不上古代君主圣贤,我也想与大家均田*等"。秋七月,孙权听说魏文帝曹丕去世,就征讨江夏郡,包围了石阳,没能攻取,撤兵回返。苍梧郡听说出现了凤凰。孙权分三郡还未开发的十个县设置东安郡,任命全琮为太守,去*定讨伐山越族的叛乱。冬天十月,陆逊上表向孙权陈述对国家有利该办的事情,劝孙策施德政,减轻刑罚,减少田赋,停止征收户税。又说:"忠诚之言,不能尽量陈说,而谄媚求容的小人,多次听说他们得逞"。孙权回复说:"设置法令,就是要用来阻恶防邪,防患于未然,怎么可能不设置刑罚以威服小人呢?这是先有法令制约,然后才依法制裁,是不想在社会上产生犯人。你认为刑罚太重的部分,施行这样的重刑,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只是不得已才这样去做罢了,现在接受你的意思,应当重新商定谋划,务必使法令合理适当。常在左右的大臣应尽力提出规劝的意见,亲属也应提出补察得失的建议,用以纠正君主的过失,表明自己的忠实信义。《尚书》上说:‘我有过失,你必须纠正我;不要我错了,你也跟着服从。’我难道不愿意听取忠实诚恳的话来弥补自己的欠缺吗?而你却说‘不敢全部陈说’又怎能算是忠实诚恳的规劝呢?如果地位低下的臣民中,有可采纳的意见,难道也因为这个人不重要而轻视人的言论而不采纳吗?如果是谄媚讨好的行为,即使像我这么愚昧的人,也能识别清楚。至于征发户税的问题,只是因为天下还没有*定,事业必须靠大家的支持才能成功。如果只是守住江东,只是着重推行仁政,兵力自然足够,还要增多干什么?只是固守江东,不求进取是要被人鄙薄的。如果不预先征收户税,恐怕临时征用就不那么容易了。我和你名分虽然不同,但荣辱悲喜实在是一样的。来表中说,你不愿意随众人用那种不正当的手段以求免祸,这确实是我真心希望你所做的"。于是孙权便下令主管官吏写好全部的法令条款,派郎中褚逢去送给陆逊和诸葛瑾过目,凡是他们感到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就让他们增删修改。这一年,孙权分交州地方设置广州,不久又撤销广州,仍为交州。

  【原文】

  六年春正月,诸将获彭绮。闰月,韩当子淙以其众降魏。

  七年春三月,封子虑为建昌侯。罢东安郡。夏五月,翻阳太守周鲂伪叛〔1〕,诱魏将曹休。秋八月,权至皖口,使将军陆逊督诸将大破休于石亭。大司马吕范卒。是岁,改合浦为珠官郡。

  【注解】

  〔1〕伪叛:诈降。

  【译文】

  黄武六年正月,众将俘获彭绮。十二月,韩当的儿子韩淙率领他的部属投降了魏国。

  黄武七年三月,孙权封儿子孙虑为建昌侯,撤销了东安郡。夏天五月,鄱阳太守周鲂假装背叛东吴,引诱魏将曹休。秋天八月,孙权来到皖口,派将军陆逊指挥众将在石亭大败曹休。吴国大司马吕范去世。这一年,孙权将合浦郡改名为珠官郡。

  【原文】

  黄龙元年春,公卿百司皆劝权正尊号。夏四月,夏口、武昌并言黄龙、凤凰见。丙申,南郊即皇帝位,是日大赦,改年,追尊父破虏将军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皇后,兄讨逆将军策为长沙桓王。吴王太子登为皇太子。将吏皆进爵加赏。初,兴*中,吴中童谣曰:"黄金车,班兰耳,昌门,出天子"。五月,使校尉张刚、管笃之辽东。六月,蜀遣卫尉陈震庆权践位。权乃参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造为盟曰:"天降丧乱,皇纲失叙,逆臣乘衅,劫夺国柄,始于董卓,终于曹操,穷凶极恶,以覆四海,至今九州幅裂,普天无统,民神痛怨,靡所戾止〔1〕。及操子丕,桀逆遗丑,荐作奸回,偷取天位。而睿么么,寻丕凶迹,阻兵盗土,未伏厥诛。昔共工乱象而高辛行师,三苗干度而虞舜征焉。今日灭睿,禽其徒党,非汉与吴,将复谁任?夫讨恶剪暴,必声其罪,宜先分裂,夺其土地,使士民之心,各知所归。是以《春秋》晋侯伐卫,先分其田以畀宋人,斯其义也。且古建大事,必先盟誓,故《周礼》有司盟之官,《尚书》有告誓之文,汉之与吴,虽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约。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故立坛杀牲,昭告神明,再歃加书〔2〕,副之天府。天高听下,灵威棐谌,司慎司盟,群神群祀,莫不临之。自今日汉、吴既盟之后,戮力一心,同讨魏贼,救危恤患,分灾共庆,好恶齐之,无或携贰。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土,无相侵犯。传之后叶,克终若始。凡百之约,皆如载书,信言不艳,实居于好。有渝此盟,创祸先乱,违贰不协,慆慢天命,明神上帝是讨是督,山川百神是纠是殛,俾坠〔3〕其师,无克祚国。于尔大神,其明鉴之"!秋九月,权迁都建业,因故府不改馆,征上大将军陆逊辅太子登,掌武昌留事。

  【注解】

  〔1〕靡所戾止:没有止境。

  〔2〕再歃(shà)加书:写下联盟誓约。

  〔3〕俾(bǐ)坠:丧失。

  【译文】

  黄龙元年春天,公卿大臣和各主管长官都劝孙权正式称帝。夏四月,夏口、武昌都传言黄龙凤凰出现。丙申月,孙权在南郊正式登基为帝。这天大赦,更改年号。追谥死去的父亲破虏将军孙坚为武烈皇帝,母亲吴氏为武烈皇后,哥哥讨逆将军孙策为长沙桓王,立吴王太子孙登为皇太子。将军官吏都晋升爵位,增加奖赏。当初,汉献帝兴*年间,吴中一带有童谣说:"黄金车,五色的耳,大开昌门,出天子"。五月,孙权派校尉张刚、管笃去辽东。六月,蜀国派卫尉陈震来庆贺孙权登上帝位。孙权与蜀国使者商议*分天下,豫、青、徐、幽四州属于吴,兖、冀、并、凉四州属于蜀。司州的土地,以函谷关为界,分别属于吴、蜀两国。制定盟书说:"皇天降下灾难,汉室的皇统失去了正常的秩序,叛逆之臣趁机篡取国家大权,从董卓开始,到曹操结束,他们穷凶极恶,作乱天下,致使*四分五裂,天下没有统一,人民痛苦和怨恨,没有止境。曹操的儿子曹丕擅权,倒行逆施,屡次作恶,篡夺了皇位。曹睿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丑,踏着曹丕行恶的足迹,倚仗兵力窃据大片国土,至今未能伏法就诛。从前共工作乱而被尧帝兴师问罪,三苗违犯法度而被虞舜征讨。如今消灭曹睿,擒拿他的党徒,除了蜀汉和吴国,还有谁能承担这样的重任?讨伐凶恶,消除残暴,一定要声讨他们的罪行。应该先分割他们的领土,夺取他的土地,让百姓和士人都能明确认识自己的归向。所以《春秋》中记载晋文公讨伐卫国,首先是把卫国的土地分给宋国人,我们正要遵从《春秋》的原则。而且古代建立伟大的功业,一定要先结盟立誓,所以,《周礼》中就有主管盟约及其礼仪的官职,《尚书》中就有‘告’、‘誓’一类的文章。蜀汉和吴国,虽然相互诚实信任完全是出于内心,但是分割魏国的土地,还是应当立盟约。诸葛亮丞相的德行和声望远*闻名,他辅助拥戴幼主,在外主持*大事,道义诚信感动了天地乾坤。我们重新缔结盟约,加深诚意来信守誓言,使东吴和西蜀的人民能全部知晓。所以设立祭坛,宰杀牲畜,明确地告知神明,歃血盟誓,把副本交藏两国天府。上天虽高,也能听取下情,神灵的威力,也能帮助诚心的实现。司慎、司盟和诸位神灵,无不光临受祭。从今日蜀、吴结盟之后,齐心合力,共同讨伐魏贼,扶危救难,有祸同当,共庆胜利,好恶一致,没有二心。如果有人危害蜀汉,那么吴国就讨伐他;如果有人危害吴国,那么蜀汉就讨伐他。各自守卫好自己的封土,互不侵犯。传于后代,始终如一。凡是各项盟约,都按照盟*载的原则办理。诚信的语言不加华丽的修饰,我们的真心是两国的友好。如果谁背弃盟约,首先制造灾祸,存有二心,不协同一致,怠慢天命,神明的上帝就会讨罚他、督察他,山川的诸神就会举发他、诛灭他,使他丧失民众,帝位不得久长。神灵啊,请明察吧"!秋天九月,孙权从武昌迁都到建业,就住在原来的府第里不再建筑新的宫殿,征召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基,掌管迁都后武昌的留守职事。

  【原文】

  二年春正月,魏作合肥新城。诏立都讲祭酒,以教学诸子。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洲。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1〕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

  三年春二月,遣太常潘浚率众五万讨武陵蛮夷。卫温、诸葛直皆以违诏无功,下狱诛。夏,有野蚕成茧,大如卵。由拳野稻自生,改为禾兴县。中郎将孙布诈降以诱魏将王淩,淩以军迎布。冬十月,权以大兵潜伏于阜陵俟之,浚觉而走。会稽南始*言嘉禾生。十二月丁卯,大赦,改明年元也。

  嘉禾元年春正月,建昌侯虑卒。三月,遣将军*、校尉裴潜乘海之辽东。秋九月,魏将田豫要击〔2〕,斩贺于成山。冬十月,魏辽东太守孙渊遣校尉宿舒、阆中令孙综称藩于权,并献貂马。权大悦,加渊爵位。

  【注解】

  〔1〕止:停止,此处作定居讲。

  〔2〕要击:中途拦截加以袭击。

  【译文】

  黄龙二年正月,魏国修筑合肥新城。孙权下诏设立都讲祭酒,以便教育几个儿子。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穿铠甲的兵士一万人航行海上寻求夷洲(今台湾)和洲。洲在海中,老年人传说秦始皇派遣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几千人到海上,寻找蓬莱仙山和仙药,定居在洲上不愿回来。世代相传现在已有几万户人家,洲的百姓,时常有到会稽一带买卖布匹的,会稽东部地区的百姓航海,也有遇到大风漂流到洲上的。洲极远,卫温等人终究没能到那儿,只俘获了几千夷洲人回来。

  黄龙三年二月,孙权派太常番浚率兵五万征讨武陵的蛮夷。卫温、诸葛直都因违背命令,办事没有成效而被投入监狱诛杀而死。夏天,有野蚕作茧大小如鸡蛋一样大。由拳县自然生长禾稻,于是改由拳县为禾兴县。中郎将孙布假装投降以引诱魏将王淩,王淩率兵迎接孙布。冬天十月,孙权率大兵潜伏在阜陵等候王淩,王淩发觉后率兵逃走。会稽郡南始*县传说生长出嘉禾。十二月二十九日,发布大赦的命令,改第二年为嘉禾元年。

  嘉禾元年春正月,建昌侯孙虑去世。三月,孙权派将军*、校尉裴潜由海路到辽东。秋天九月,魏将田豫半路拦截,在成山斩杀了*。冬天十月,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派校尉宿舒、阆中令孙综向孙权自称藩属,还进献貂皮和骏马。孙权非常高兴,加封公孙渊爵位。

  【原文】

  二年春正月,诏曰:"朕以不德,肇受元命,夙夜兢兢,不遑〔1〕假寝。思*世难,救济黎庶,上答神祇,下慰民望。是以眷眷,勤求俊杰,将与戮力,共定海内。苟在同心,与之偕老。今使持节督幽州领青州牧辽东太守燕王,久胁贼虏,隔在一方,虽乃心于国,其路靡缘。今因天命,远遣二使,款诚显露,章表殷勤,朕之得此,何喜如之!虽汤遇伊尹,周获吕望,世祖未定而得河右,方之今日,岂复是过?普天一统,于是定矣。《书》不云乎,‘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大赦天下,与之更始,其明下州郡,咸使闻知。特下燕国,奉宣诏恩,令普天率土备闻斯庆"。三月,遣舒、综还,使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乘海授渊。举朝大臣,自丞相雍已下皆谏,以为渊未可信,而宠待太厚,但可遣吏兵数百护送舒、综,权终不听。渊果斩弥等,送其首于魏,没其兵资。权大怒,欲自征渊,尚书仆射薛综等切谏乃止。是岁,权向合肥新城,遣将军全琮征六安,皆不克还。

  【注解】

  〔1〕不遑:无暇,没有闲暇。

  【译文】

  嘉禾二年正月,孙权下诏书说:"我自以为没有崇高的道德,自承受天命即帝位以来,日夜操劳国事,就连不脱衣服小睡一会儿的时间也没有。很想*定世上的祸乱,救济百姓,对上报答神灵,对下宽慰人民。因而念念不忘,不断地访求俊杰人才,将与他们通力合作,共同*定天下。如果能同心协力,我要与他们团结到老。现在使持节督都幽州军事、兼任青州牧的辽东太守、燕王公孙渊,长期被曹魏逼迫,远隔在辽东一方,虽然诚心向往吴国,但道路却一直没有开通。现在他顺应天命,从遥远的地方派遣两个使者前来,显示了自己的忠心诚恳,奏章中也表达了深厚的情义,我得到这样的表彰,还能有什么喜悦能超过它呢?即使是商汤得到伊尹、周文公得到吕望、光武帝未*定天下时而先得河右五郡,跟今天我的心情相比,又怎么能超过呢?普天下统一,现在算是肯定了。《尚书》不是说过吗,‘君主一人有了可庆贺的事情,亿万臣民都得到幸福’。我要大赦天下,让那些罪人悔过自新,重新做人,命令下达州郡,让百姓们都知道。特别下诏书给燕国,让他们恭恭敬敬地宣扬这道诏令所给予臣民的恩典,让普天下民众都知道这个喜讯"。三月,送宿舒、孙综回辽东,并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人率兵万人,携带金银财宝珍奇异物,还有"九锡"的全部礼品,乘船渡海送给公孙渊。满朝文武,从丞相顾雍到以下的人都规劝孙权,认为公孙渊不可信,对他的恩宠礼遇太过分了,只要派一般官吏和几百兵士护送宿舒、孙综回去就可以了,孙权都不听从。后为,公孙渊果然杀了张弥等人,把他们的头送到魏国,没收了他们的兵器和物品。孙权大怒,想亲自征讨公孙渊,尚书仆射薛综等人极力劝谏,才劝阻了。这一年,孙权向合肥新城进军,派将军全琮征讨六安,都没有取胜,就撤军回来了。

  【原文】

  三年春正月,诏曰:"兵久不辍,民困于役,岁或不登〔1〕。其宽诸逋〔2〕,勿复督课"。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未至寿春,权退还,孙韶亦罢。秋八月,以诸葛恪为丹阳太守,讨山越。九月朔,陨霜伤谷。冬十一月,太常潘浚*武陵蛮夷,事毕,还武昌。诏复曲阿为云阳,丹徒为武进。庐陵贼李桓、罗厉等为乱。

  四年夏,遣〔3〕吕岱讨桓等。秋七月,有雹。魏使以马求易珠玑、翡翠、玳瑁,权曰:"此皆孤所不用,而可得马,何苦而不听其交易"?

  五年春,铸大钱,一当五百。诏使吏民输铜,计铜畀直。设盗铸之科。三月,武昌言甘露降于礼宾殿。辅吴将军张昭卒。中郎将吾粲获李桓,将军唐咨获罗厉等。自十月不雨,至于夏。冬十月,彗星〔4〕见于东方。鄱阳贼彭旦等为乱。

  六年春正月,诏曰:"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制,人情之极痛也;贤者割哀以从礼,不肖者勉而致之。世治道泰,上下无事,君子不夺人情,故三年不逮孝子之门。至于有事,则杀礼以从宜,要而处事。故圣人制法,有礼无时则不行。遭丧不奔非古也,盖随时之宜,以义断恩也。前故设科,长吏在官,当须交代,而故犯之,虽随纠坐,犹已废旷。方事之殷,国家多难,凡在官司,宜各尽节,先公后私,而不恭承,甚非谓也。中外群僚,其更*议,务令得中,详为节度"。顾谭议,以为"奔丧立科,轻则不足以禁〔5〕孝子之情,重则本非应死之罪,虽严刑益设,违夺必少。若偶有犯者,加其刑则恩所不忍,有减则法废不行。愚以为长吏在远,苟不告语,势不得知。比选代之间,若有传者,必加大辟,则长吏无废职之负,孝子无犯重之刑"。将军胡综议,以为"丧纪之礼,虽有典制,苟无其时,所不得行。方今戎事*异容,而长吏遭丧,知有科禁,公敢干突,苟念闻忧不奔之耻,不计为臣犯禁之罪,此由科防本轻所致。忠节在国,孝道立家,出身为臣,焉得兼之?故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宜定科文,示以大辟,若故违犯,有罪无赦。以杀止杀,行之一人,其后必绝"。丞相雍奏从大辟。其后吴令孟宗丧母奔赴,已而自拘于武昌以听刑。陆逊陈其素行,因为之请,权乃减宗一等,后不得以为比,因此遂绝。二月,陆逊讨彭旦等,其年,皆破之。冬十月,遣卫将军全琮袭六安,不克。诸葛恪*山越事毕,北屯庐江。

  赤乌元年春,铸当千大钱。夏,吕岱讨庐陵贼,毕,还陆口。秋八月,武昌言麒麟见。有司奏言麒麟者太*之应〔6〕,宜改年号。诏曰:"间者赤乌集于殿前,朕所亲见。若神灵以为嘉祥者,改年宜以赤乌为元"。群臣奏曰:"昔武王伐纣,有赤乌之祥,君臣观之,遂有天下,圣人书策载述最详者,以为*事既嘉,亲见又明也"。于是改年。步夫人卒,追赠皇后。初,权信任校事吕壹,壹性苛惨,用法深刻。太子登数谏,权不纳,大臣由是莫敢言。后壹奸罪发露伏诛,权引咎责躬〔7〕,乃使中书郎袁礼告谢诸大将,因问时事所当损益。礼还,复有诏责数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等曰:"袁礼还,云与子瑜、子山、义封、定公相见,并以时事当有所先后,各自以不掌民事,不肯便有所陈,悉推之伯言、承明。伯言、承明见礼,泣涕恳恻,辞旨辛苦,至乃怀执危怖,有不自安之心。闻此怅然,深自刻怪。何者?夫惟圣人能无过行,明者能自见耳。人之举措,何能悉中,独当己有以伤拒众意,忽不自觉,故诸君有嫌难耳;不尔,何缘乃至于此乎?自孤兴军五十年,所役赋凡百皆出于民。天下未定,孽类犹存,士民勤苦,诚所贯知。然劳百姓,事不得已耳。与诸君从事,自少至长,发有二色,以谓表里足以明露,公私分计,足用相保。尽言直谏,所望诸君,拾遗补阙〔8〕,孤亦望之。昔卫武公年过志壮,勤求辅弼〔9〕,每独叹责。且布衣韦带,相与交结,分成好合,尚污垢不异。今日诸君与孤从事,虽君臣义存,犹谓骨肉不复是过。荣福喜戚,相与共之。忠不匿情,智无遗计,事统是非,诸君岂得从容而已哉!同船济水,将谁与易?齐桓诸侯之霸者耳,有善管子未尝不叹,有过未尝不谏,谏而不得,终谏不止。今孤自省无桓公之德,而诸君谏诤〔10〕未出于口,仍执嫌难。以此言之,孤于齐桓良优,未知诸君于管子何如耳?久不相见,因事当笑。共定大业,整齐天下,当复有谁?凡百事要所当损益,乐闻异计,匡所不逮"。

  【注解】

  〔1〕登:谷物成熟。

  〔2〕逋:拖欠。

  〔3〕遣:派遣。

  〔4〕彗星:绕太阳运行的一种星体。后曳长尾,呈云雾状,俗称扫帚星。旧谓彗星主除旧布新,其出现又为重大灾难的预兆。

  〔5〕禁:受得住,耐久。

  〔6〕应:征兆。

  〔7〕引咎责躬: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同"引咎自责"。

  〔8〕拾遗补阙:引申为弥补缺漏。

  〔9〕辅弼(bì):亦作"辅拂",辅助。

  〔10〕谏诤(zhènɡ):照直说出人的过错,叫人改正。

  【译文】

  嘉禾三年春天正月,孙权下诏书说:"战争长期不停,百姓苦于沉重的赋税徭役,有时年景还很不好,作物没有收成。要宽缓百姓各种拖欠的租税,不要再催促征收"。夏天五月,孙权派陆逊、诸葛瑾等人率兵驻扎在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人进军广陵、淮阳,孙权率大兵包围合肥新城。这时,蜀丞相诸葛亮率兵进攻武功,孙权认为魏明帝不可能率军到南方打仗,可是,魏明帝却派兵援助司马懿抵御诸葛亮,自己亲自率水军东征。魏明帝还没到寿春,孙权就退兵回返建业,孙韶也停止进攻广陵。秋天八月,孙权任命诸葛恪为丹阳太守,讨伐山越。九月初一,天降严霜,冻坏稻谷。冬天十一月,太常潘浚*定武陵少数民族地区,*定武陵后,返回武昌。孙权下诏书恢复曲阿县为云阳县,丹徒县为武进县。庐陵的贼寇李桓、罗厉等人发动叛乱。

  嘉禾四年夏天,孙权派吕岱讨伐李桓等人。秋天七月,有冰雹。魏国使者请求用马换取珠宝、翡翠、玳瑁,孙权说:"这些都是我不用的东西,却能换取战马,何苦不听任他们来交易呢"?

  嘉禾五年春天,孙权铸造大钱,一枚抵五百小钱。下诏让官吏百姓交纳铜,按铜的重量付钱。还设立了禁止私铸货币的法律条文。三月,武昌传言甘露将降在礼宫殿。辅吴将军张昭去世。中郎将吾粲擒获了李桓,将军康咨俘获了罗厉等人。从去年十月开始不下雨,直到今年夏天。冬十月,彗星在东方出现。鄱阳贼寇彭旦等人叛乱。

  嘉禾六年正月,孙权下诏书说:"儿子守孝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制度,也是人最悲痛的感情的表示;贤明的人抑制个人的哀情而来服从国家的大礼,不孝顺的人也勉力做到服丧三年。天下太*,圣贤之道通畅,上下无事,君子就不会去剥夺人之常情,因此三年不登孝子的家门。至于有国事时,就要减少丧礼来顺从国事,穿着丧服也要来处理国事。所以圣人制定礼法,有礼制而不按时宜变通,也是行不通的。遇到丧事而不奔丧,这是不遵守古礼,但应顺从事宜,以国家大义为重而舍个人的哀情。以前特地设置条例,官吏在职的,遇到丧事,必须办理交代手续,有明知故犯的,要立即举报治罪,可是这样的法令从未认真执行过。现在正是国家多事多难的时候,凡在职的官吏,应该各自为国尽忠节,先公后私,不严格奉行朝廷所制定的法令,可以说是非常错误的。朝廷内外的大臣,请重新商议此事,务必让这方面的法令合情合理,详细地制定出条例"。顾谭发表意见,认为:"为奔丧立法,轻了则不能禁止孝子奔丧的强烈要求,重了刚离职奔丧本不是死罪,如果增设严刑,违背规定而去奔丧的一定会很少。如果偶有违法的,加重对他的处罚,在情义上来说于心不忍,减轻处罚则法令废弛不能施行。我认为官吏在远方任职,假如不通知,他一定不会知道。在选择接替人选期间,如果有奔丧犯法的,一定处以死刑,这就使官吏没有怠忽职守的罪责,孝子也不会犯重罪受到严刑惩处"。将军胡综发表意见,认为:"丧事的礼仪虽有典章法度,如果不根据特殊情况灵活变通,也是行不通的。现在正当战争期间,因此处理军政与一般国事应有所区别,官吏遇到丧事,明知有法令条例,却公然触犯,假如唯一考虑孝子不去奔丧所带来的耻辱,而不考虑做臣子犯法的罪责,这就是条例禁令本来太轻所造成的。大臣们以忠义为国,以孝道立家,已经献身做了臣子,怎么还能兼顾家庭?所以要做忠臣就不能做孝子。应该制出法令条文,用死刑来告诫臣子,如果有故意违法法令的,有罪就绝不能赦免。用死刑来制止臣子犯死罪,处置一个人,那以后这种行为就一定会绝迹"。丞相顾雍奏请孙权同意违法奔丧按死刑处置。这以后吴县县令孟宗违法奔母亲丧,事后在武昌自己拘禁自己听候惩罚。陆逊向孙权陈述孟宗的*时行为,并借机为之求情,孙权于是给孟宗减刑一等,并申明下不为例,由此违法奔丧的事就绝迹了。二月,陆逊讨伐彭旦等人,这一年,把他们都打败了。冬天十月,派卫将军全琮袭击六安,没有攻克。诸葛恪*定山越的叛乱后,向北驻扎在庐江郡。

  赤乌元年春天,孙权铸造了币值一千枚小钱的大钱。夏天,吕岱讨伐庐陵贼寇,结束后,返回陆口。秋天八月,武昌传言出现麒麟。有关官吏上奏说麒麟是天下太*的征兆,应该改年号。孙权下诏书说:"*来红色乌鸦聚集在殿前,我亲眼所见。如果神灵以为是吉祥的事,那改年号就用赤乌元年吧"。群臣奏请说:"过去周武王伐纣,有红乌鸦的吉祥征兆,君臣们见到了它,于是就拥有了天下,圣人在书策上记载的最为详尽,因为像*来的这件事已经很吉祥了,何况又是亲自明明白白地看见的"。于是就改年号。步夫人去世,追赠为皇后。当初,孙权信任校事吕壹,吕壹本性苛刻残忍,执法严酷。太子孙登屡次进谏劝说,孙权都不采纳,大臣们于是都不敢再说了。后来吕壹奸邪的罪恶被揭露,依法处死,孙权引咎自责,就派中书郎袁礼向诸位大将致歉,询问政事应该有什么改变。袁礼回来,孙权又下诏书责备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等人说:"袁礼回来,说已与子瑜、子山、义封、定公见了面,并征询了对当前朝政缓急先后的意见,每个人都以不主管民事为借口,不肯陈述自己的`意见,全部推给伯言和承明两人。伯言、承明见了袁礼,伤心流泪,说的话很沉痛,甚至还怀着恐惧的心理,有不自安的表现。我听说这些后

三国志文言文翻译2

  原文:

  韦曜字弘嗣,吴郡云阳人也。少好学,能属文,从丞相掾,迁太子中庶子。时蔡颖亦在东宫,性好博弈,太子和以为无益,命曜论之。和废后,为黄门侍郎。孙亮即位,为太史令,撰《吴书》孙休践阼,为博士祭酒。命曜依刘向故事,校定众书。又欲延曜侍讲,而左将军张布**宠幸,事行多玷,惮曜侍讲儒士,又性精确,惧以古今警戒休意,固争不可。休深恨布,然曜竟止不入。孙皓即位,为侍中,常领左国史。时所在承指数言瑞应。皓以问曜,曜答曰:“此人家筐箧中物耳。”又皓欲为父和作纪,曜执以和不登帝位,宜名为传。

  如是者非一,渐见责怒。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又于酒后使侍臣难折公卿,以嘲弄侵克、发摘私短以为欢。时有衍过,或误犯皓讳,辄见收缚,至于诛戮。曜以为外相毁伤,内长尤恨,使不济济,非佳事也,故但示难问经义言论而已。皓以为不承用诏命,意不忠尽,遂积前后嫌忿,收曜付狱,是岁凤凰二年也。曜因狱吏上辞曰:“囚昔见古历注所纪载多虚无,在书籍者亦复错谬。因寻控传记考合异同采摭耳目所及以作洞纪事尚未成又见刘熙所作释名时有的失而爵位之事又有非是又作官职训及辩释名各一卷欲表上之,乞垂哀省。”曜冀以此求免,而皓更怪其书之垢,故又以诘曜。而华核连上疏救曜,皓不许,遂诛曜,徒其家零陵。(节选自《三国志·吴书》)

  译文:

  韦曜,字弘嗣,是吴郡云阳人。他年少时好学。檀长写文章。任丞相的椽吏。升任为太子中庶子。当时蔡颖也在东宫,他一向喜爱下棋,太子孙和认为下棋没有益处,故让韦曜来论说此事。孙和被废黜后,韦曜任黄门侍郎,孙亮即位,韦曜为太史令,撰著《吴书》。孙休登基后,韦曜被任命为博士祭酒。孙休命令韦曜依照刘向所创体例,校核审定各类书籍,叉打算请韦曜担任侍讲。而左将军张布就是孙休亲*的宠臣,做事颇有过错,害怕韦曜任侍讲儒士后,因为韦曜性情处事明察刚正,怕他用古今事情为例警戒孙休的认识,就坚决争辩说韦曜不能担任此职。孙休极为恼恨张布,然而韦曜最终还是被阻止,未能入宫。孙皓即住以后,韦曜担任侍中,长期兼任左国史。其时孙皓周围的人迎合孙皓旨意,多次说出现祥瑞感应现象。孙皓以此询问韦曜,韦曜回答说:“这只是人家箱匣中的东西而已”孙皓又想为自己父亲孙和作“纪”,而韦曜坚持以孙和未登帝位为据,认为只宜将其历史记栽文字定作“传”。类似事情并非一次,渐渐地韦曜受到孙皓的责怪怨怒,孙皓每次设宴,没有不是一整天的,坐*中人不管能否饮酒都以七升为必饮限量,即使不必全部入口,也都要强灌喝完。

  另外孙皓在酒后让侍臣侮辱诘责大臣们,以嘲弄相侵,互相揭短作为乐趣。这时谁要有所过失,或者误犯孙皓之讳,就被拘捕,甚至被诛杀。韦曜认为朝臣在公共场合相互谤毁伤害,内心就会相互滋生怨恨,使大家不能和睦共济,这并非好事,故此他出示难题只是提问经典的辞义理论而己。孙皓认为韦曜不接受诏命,有意不尽忠主上,于是将他对韦曜前后不满的嫌隙忿恨积累一起,收捕韦曜投进监狱,这年是凤凰二年(273)。韦曜通过狱吏向孙皓上书说:“囚犯我过去发现古代历法的注释的记载有许多虚假而无根据的东西,书上的记载也有错谬之处。我寻査考究所记,考核异同,采摭査询的来的材料,来撰成《洞纪》一书,此事尚未完成。又看见刘熙所作的《释名》,不时出现错误,而关于爵位一事,又有解析不对之处,又作《官职训》与《辩释名》各一卷,想呈献陛下,恳求陛下垂恩怜惜省察。”韦曜希望因此求的免罪,而孙皓却又怪他奏章的有墨污,又以此诘问韦曜。经而华核接连上奏营救韦曜,孙皓没有准许,于是杀死韦曜,将他家属流放至零陵。

三国志文言文翻译3

  三国志·霍峻等传

  原文: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兄笃,于乡里合部曲数百人。笃卒,荆州牧刘表令峻摄其众。表卒,峻率众归先主,先主以峻为中郎将。先主自葭萌南还袭刘璋,留峻守葭萌城。张鲁遣将杨帛诱峻,求共守城,峻曰:“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帛乃退去。后璋将扶禁、向存等帅万余人由阆水上,攻围峻,且一年,不能下。峻城中兵才数百人,伺其怠隙,选精锐出击,大破之,即斩存首。先主定蜀,嘉峻之功,乃分广汉为梓潼郡,以峻为梓潼太守、裨将军。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子弋,字绍先,先主末年为太子舍人。后主践阼,除谒者。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请为记室,使与子乔共周旋游处。亮卒,为黄门侍郎。后主立太子璿,以弋为中庶子,璿好骑射,出入无度,弋援引古义,尽言规谏,甚得切磋之体。时永昌郡夷獠恃险不宾,数为寇害,乃以弋领永昌太守,率偏军讨之。遂斩其豪帅,破坏邑落,郡界宁静。迁监军翊军将军,领建宁太守,还统南郡事。景耀六年,进号安南将军。是岁,蜀并于魏。弋与巴东领军襄阳罗宪各保全一方,举以内附,咸因仍前任,宠待有加。《汉晋春秋》曰:霍弋闻魏军来,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及成都不守,弋素服号哭,大临三日。诸将咸劝宜速降,弋曰:“今道路隔塞,未详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苟也。若主上与魏和,见遇以礼,则保境而降,不晚也。若万一危辱,吾将以死拒之,何论迟速邪!”得后主东迁之问,始率六郡将守上表曰:“臣闻人生于三,事之如一,惟难所在,则致其命。今臣国败主附,守死无所,是以委质,不敢有贰。”晋文王善之,又拜南中都督,委以本任。后遣将兵救援吕兴,*交阯、日南、九真三郡,功封列侯,进号崇赏焉。

  (选自《三国志蜀书霍峻等传》)

  译文: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哥哥霍笃,在乡里召集数百人的军队。霍笃死后,荆州牧刘表令峻代管他的部下。刘表死后,霍峻率领众人投奔先主(刘备),先主让霍峻担任中郎将。先主从葭萌南归攻打刘璋,留下霍峻守卫葭萌城。张鲁派遣将领杨帛诱惑霍峻,要求共同守城,霍峻说:“我的头你可以得到,城池你不可能得到。”杨帛于是退去。后来刘璋的将领扶禁、向存等率领一万多人从阆水进军,攻围霍峻,将*一年,不能攻下。霍峻城中的士兵才几百人,等到他们懈怠的间隙,选精锐的士兵出击,大败了他们,立刻砍下了向存的首级。先主*定了蜀地,嘉奖霍峻的功劳,于是分割广汉为梓潼郡,让霍峻作梓潼太守、裨将军。担任官至三年,四十岁的时候死去,还葬成都。先主非常悼念痛惜,于是下诏诸葛亮说:“峻本来就是佳士,加上他对国家有大功,想要实行祭奠。”于是亲自率领群僚聚集哀哭凭吊祭祀,然后在他的墓地上留宿,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很荣耀。

  儿子霍弋,字绍先,先主末年为太子舍人。后主登基,任命他做谒者。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让他做记室,让他与自己的儿子诸葛乔一起周游军营各处。诸葛亮死后,担任黄门侍郎。后主立太子刘璿,让霍弋担任中庶子,刘璿爱好骑马射猎,出入没有节制,霍弋引经据典,尽心尽力规劝进谏,非常合乎商讨交流的礼仪。当时永昌郡的蛮夷之族依仗险要地势不臣服,多次入侵为害,就让霍弋兼任永昌太守,率领偏军讨伐他们,于是斩杀了他们的主帅,攻破他们的村寨,永昌郡界得到了安宁。调任监军翊军将军,兼任建宁太守,仍旧统管南郡事务。景耀六年,晋升封号为安南将军。这一年,蜀国合并到魏国。霍弋与巴东领军襄阳罗宪各保全一方的百姓,全部归附魏国,二人都沿袭从前的职务,被宠信礼遇。《汉晋春秋》记载:霍弋听说魏军攻来,想要奔赴成都,后主认为防卫敌人的策略已定,没有听从。等到成都失守,弋穿着素服号哭,聚众哀哭了三日。各位将领都劝他应该赶快投降,霍弋说:“如今道路阻隔堵塞,不清楚君主的安危,重大事故面前的去留,不能随便。如果主上与魏国讲和,被以礼相待,那么保护境内人民(或“保全境内”)投降,也不算晚。如果君主危急**,我将拼死抵抗魏军,何必说什么早晚呢!”得到后主东迁(即投降)的消息,才率领六郡将守上表说:“我听说人的成功得益于三种人(生于父,教于师,食于君),侍奉他们要始终如一,出现危难,就交出生命。如今我的国家败亡君主依附于您,坚守下去会死无处所,因此交出自己,不敢有二心。”晋文王(即司马昭)认为他很好,又任命他为南中都督,用原来的职务任命他。后来派遣他带兵救援吕兴,*定交阯、日南、九真三郡,分封功劳位列王候,晋升封号重赏他。


三国志文言文翻译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三国志文言文翻译 (菁华3篇)(扩展1)

——三国志文言文翻译 (菁华3篇)

三国志文言文翻译1

  【原文】

  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行奉义校尉。汉以策远修职贡,遣使者刘琬加锡命。琬语人曰:"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1〕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

  【注解】

  〔1〕禄(lù)祚(zuò):亦作"禄胙",福禄。

  【译文】

  孙权字仲谋。长兄孙策*定江东诸郡时,他年仅十五岁,试用为阳羡县*。曾被郡里举荐为孝廉,州里推举为茂才,奉义校尉。汉朝因为孙策远在江东还依然尽臣子的职责,交纳贡物,就派遣使者刘琬赐给他爵位和官服。刘琬对人说:"我看孙家兄弟都才华出众,深明事理,但都寿命不长,只有老二孙权,体态魁伟,相貌不凡,不同于凡人,有大贵的表相,寿命又是最长的,你们可以记住我说的这些话"。

  【原文】

  建安四年,从策征庐江太守刘勋。勋破,进讨黄祖于沙羡。

  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1〕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2〕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辅事焉。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七年,权母吴氏薨。

  八年,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动。还过豫章,使吕范*鄱阳,程普讨乐安,太史慈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等为剧县令长。

  九年,权弟丹杨太守翊为左右所害,以从兄瑜代翊。

  十年,权使贺齐讨上饶,分为建*县。

  十二年,西征黄祖,虏其人民而还。

  【注解】

  〔1〕奸宄(ɡuǐ):指违法作乱的人。

  〔2〕揖:招惹。

  【译文】

  建安四年,孙权跟从孙策征讨庐江太守刘勋。刘勋被打败后,又进军沙羡征讨黄祖。

  建安五年,孙策去世,把*大事交给孙权,孙权的悲痛还没有停止。孙策的长史张昭对孙权说:"孝廉,这难道是哭泣的时候吗?古时周公立的丧礼就连他儿子伯禽也没遵守,并不是他违逆父训,只是由于当时不能按丧礼办事罢了。况且现在奸诈之徒竞相角逐争斗,像豺狼那样的人充满道路,你却哀痛死去的兄长,顾念丧礼,这就像打开门户招引盗贼一样,这种行为不能算是仁德啊"。于是让孙权脱下丧服,扶他上马,外出巡视军队。这时,孙权只占据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五郡,而边远险要地方还未完全归附,并且天下的英雄豪杰散布在各州郡,做客的士人往往以个人的安危决定去留,君臣之间还没有建立起牢固的关系。张昭、周瑜等人认为可以与孙权一起成就大事业,所以尽心辅佐他。曹操上表奏封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任会稽太守,驻扎在吴郡,孙权派使丞到会稽郡处理日常事务。对待张昭以太师太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人都被任命为将军。广招有才能的人,有名望的士人,鲁肃、诸葛瑾等人这时开始做了他的宾客。分派众将,镇守并安抚山越族,讨伐那些不服从命令的人。建安七年,孙权的母亲吴氏去世。

  建安八年,孙权西征黄祖,击败了他的水军,但城池还未能攻克,而这时后方的山贼又作乱。孙权撤兵经过豫章,派吕范*定鄱阳,程普讨伐乐安,太史慈统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都做了军政任务繁重的各县县令或*。

  建安九年,孙权的弟弟丹杨太守孙翊被随从杀害,孙权任堂兄孙接替孙翊的职位。

  建安十年,孙权派贺齐讨伐上饶,分上饶部分地区为建*县。

  建安十二年,孙权西征黄祖,俘获了他的民众后撤军。

  【原文】

  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虏其男女数万口。是岁,使贺齐讨黟、歙,分歙为始新、新定、犁阳、休阳县,以六县为新都郡。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时甘宁在夷陵,为仁党所围,用吕蒙计,留凌统以拒仁,以其半救宁,军以胜反。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1〕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十四年,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权以瑜为南邵太守。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备领荆州牧,屯*。

  十五年,分豫章为鄱阳郡;分长沙为汉昌郡,以鲁肃为太守,屯陆口。

  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2〕,改秣陵为建业。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

  【注解】

  〔1〕逾月:一个多月。

  〔2〕城石头:修筑石头城。

  【译文】

  建安十三年春天,孙权再次征讨黄祖,黄祖先派水军抗击,都尉吕蒙打败了黄祖军队的先锋,凌统、董袭等人更是全力强攻,于是血洗该城。黄祖脱身逃跑,骑士冯则追上他砍下他的脑袋,俘虏了男女几万人。这一年,孙权派贺齐讨伐黟县和歙县,分歙县为始新、新定、犁阳、休阳四县,以六县设置新都郡。荆州刺史刘表死后,鲁肃请求接受使命去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借机观察荆州的变化。鲁肃还没有到荆州,曹操已率军来到荆州境内,刘表的小儿子刘琮率众投降。刘备准备南渡长江,鲁肃与他相见,向他转达了孙权的打算和计划,分析摆在他们面前的失败与成功的两种前途。刘备进驻夏口,派诸葛亮去拜见孙权,孙权派周瑜、程普等人率军行动,配合刘备。这时,曹操刚得到刘表的人马,气势很盛,孙权的谋士们都深感畏惧,大多劝孙权迎降曹操,只有周瑜、鲁肃主张坚决抗击曹军,意见刚好与孙权相同。周瑜、程普任左右都督,各自率军一万多人,与刘备同时进军,在赤壁与曹军遭遇,大败曹操的军队。曹操烧毁了剩下的船只,领兵撤退,士兵们饥饿难当,再加上瘟疫流行,死了一大半。刘备、周瑜等人又追击到南郡,于是曹操撤军北还,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派乐进镇守襄阳。这时甘宁在夷陵被曹仁的部队包围,孙权便用了吕蒙的计策,留下凌统抵御曹仁,用凌统的一半兵力解救甘宁,吴军胜利返回。孙权亲自率军包围合肥,派张昭攻打九江郡的当涂县。张昭进军不顺利,孙权攻打合肥城一个多月也未能攻克。曹操从荆州回来,派张喜率领骑兵奔赴合肥攻打,还没到达合肥,孙权已经撤退。

  建安十四年,周瑜和曹仁相互进攻防守,对峙了一年多,双方伤亡很大。曹仁弃城而逃。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刘备上表奏封孙权代理车骑将军,兼任徐州牧。刘备兼任荆州牧,驻扎在*。

  建安十五年,孙权分豫章郡设置鄱阳郡;分长沙郡设置汉昌郡,任命鲁肃为太守,驻扎在陆口。

  建安十六年,孙权将官署迁到秣陵。第二年,修筑石头城,改称秣陵为建业。听到曹操将要向南来侵犯,修筑了濡须坞。

  【原文】

  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1〕,乃退。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征令内移〔2〕。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注解】

  〔1〕肃:严正,认真。

  〔2〕内移:往内地迁移。

  【译文】

  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须坞,孙权与曹操相持了一个多月。曹操远远看见孙权的军队,感叹他们军容严整,于是就撤退了。起初,曹操担心长江北岸的郡县被孙权夺取,下令百姓往内地迁移。百姓们反而因此惊恐,从庐江、九江、蕲春、广陵一带东渡长江的有十多万户,长江西岸因此空虚,合肥以南只有皖城。

  【原文】

  十九年五月,权征皖城。闰月,克之,获庐江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男女数万口。是岁,刘备定蜀。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权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虚辞引岁"。遂置南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权大怒,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权住陆口,为诸军节度〔1〕。蒙到,二郡皆服,惟零陵太守郝普未下。会备到*,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权乃召蒙等使还助肃。蒙使人诱普,普降,尽得三郡将守,因引军还,与孙皎、潘璋并鲁肃兵并进,拒羽于益阳。未战,会曹公入汉中,备惧失益州,使使〔2〕求和。权令诸葛瑾报,更寻盟好,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备归,而曹公已还。权反自陆口,遂征合肥。合肥未下,撤军还。兵皆就路,权与凌统、甘宁等在津北为魏将张辽所袭,统等以死扞权,权乘骏马越津桥得去。

  【注解】

  〔1〕节度:调度。

  〔2〕使使:派使节。

  【译文】

  建安十九年五月,孙权征讨皖城。四五月间,攻克了皖城,活捉庐江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男女百姓数万人。这一年,刘备*定了蜀地。孙权因为刘备已得到益州,就派诸葛瑾去向刘备讨回荆州各郡。刘备不答应,说:"我正在图谋凉州,如果凉州*定,就把荆州全部归还给吴国"。孙权说:"这是借而不还,想用这些空话来拖延时间"。于是就设置了荆州南部三郡的主要官员,结果关羽把他们全部赶走。孙权大怒,就派吕蒙指挥鲜于丹、徐忠、孙规等人的军队二万余人,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派鲁肃率军一万驻扎在巴丘,防御关羽。孙权驻扎在陆口,指挥调度各路军队。吕蒙率兵一到,长沙、桂阳二郡都归附,只有零陵太守郝普不愿投降。正好刘备来到*,派关羽率军三万进兵到益阳,孙权就召回吕蒙等人,让他们援助鲁肃。吕蒙派人诱降郝普,郝普投降,三郡的将领和太守便全部得到了,于是领兵回返。孙权和孙皎、潘璋、鲁肃的军队一同进兵,到益阳抗击关羽。还未曾交战,恰巧曹操进攻汉中,刘备害怕失去益州,便派使节求和。孙权派诸葛瑾回复刘备,答应重新结为盟友。于是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地区属于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地区属于刘备。刘备返回去后,曹操撤退了。孙权从陆口返回,就征讨合肥。没有攻下,准备撤军回去。撤退的士兵全部上路后,孙权与凌统、甘宁等人却在逍遥津北面突然遭到魏将张辽袭击,凌统等人拼死保护孙权,孙权骑骏马冲过津桥才得以逃脱。

  【原文】

  二十一年冬,曹公次于居巢,遂攻濡须。

  二十二年春,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修好,誓重〔1〕结婚。

  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二十四年,关羽围曹仁于襄阳,曹公遣左将军于禁救之。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生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曹公且欲使羽与权相持以斗之,驿传权书,使曹仁以弩射示羽。羽犹豫不能去。闰月,权征羽,先遣吕蒙袭*,获将军士仁。蒙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以城降。蒙据江陵,抚其老弱,释于禁之囚。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2〕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余骑。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都督赵累等于章乡,遂定荆州,是岁大疫,尽除荆州民租税。曹公表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权遣校尉梁寓奉贡于汉及令王市马,又遣朱光等归。

  【注解】

  〔1〕重:重新。

  〔2〕象人:稻草人。

  【译文】

  建安二十一年冬天,曹操驻军居巢,攻打濡须坞。

  建安二十二年春天,孙权命令都尉徐详拜访曹操,请求归降。曹操派使者回复孙权,同意和好,决心重新结为姻亲。

  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孙权将要去吴郡,亲自骑马在庱亭射虎。他的马被虎咬伤,孙权用双戟向老虎刺去,虎受伤后退,经常的随从张世又用戈击打虎,将老虎捕获。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在襄阳包围了曹仁,曹操派左将军于禁去援救。正巧汉水暴涨,关羽用水军俘虏了于禁的全部步骑兵三万多人,押送到了江陵,只有襄阳城未能攻克。孙权内心畏惧关羽,表面上却想要为自己表功,写信给曹操,请求出兵讨伐关羽来效力。曹操想让关羽与孙权长期相互争斗,就让驿站传递孙权的信给曹仁,让曹仁用强弓将信射出城外让关羽看。关羽看信后拿不定主意,没能立即撤军。十月,孙权征讨关羽,先派吕蒙偷袭*,俘虏守将士仁。吕蒙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献城投降。吕蒙占据江陵,抚恤当地的老弱百姓,释放被囚禁的于禁等人。陆逊率另外一支军队攻占了宜都郡,得到了秭归、枝江、夷道,回师驻扎夷陵,扼守峡,以防御蜀军的进攻。关羽返回当阳,向西退保麦城。孙权派人诱降他。关羽假装投降,在城楼上树旗帜和草人迷惑孙权,自己乘机逃跑,兵士们都散离了,只有十几个骑兵跟随他。孙权先派朱然、潘璋在必经之路阻截他。十二月,潘璋的司马马忠在章乡抓获了关羽和他的儿子关*,以及都督赵累等人,孙权于是*定了荆州,这年流行瘟疫,孙权免除了荆州百姓的全部租税。曹操表奏孙权为骠骑将军,授予符节,兼任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派校尉梁寓向汉廷敬奉贡品,并让王购买马匹,遣送朱光等人返回北方。

  【原文】

  二十五年春正月,曹公薨,太子丕代为丞相魏王,改年为延康。秋,魏将梅敷使张俭求见抚纳。南阳阴、酂、筑阳、山都、中庐五县民五千家来附。冬,魏嗣王称尊号,改元为黄初。二年四月,刘备称帝于蜀。权自*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五月,建业言甘露降。八月,城武昌,下令诸将曰:"夫存不忘亡,安必虑危,古之善教。昔隽不疑汉之名臣,于安*之世而刀剑不离于身,盖君子之于武备,不可以已。况今处身疆畔,豺狼交接,而可轻忽不思变难哉?顷闻诸将出入,各尚谦约,不从人兵,甚非备虑爱身之谓。夫保己遗名,以安君亲,孰与危辱?宜深警戒,务崇其大,副孤意焉"。自魏文帝践阼,权使命称藩,及遣于禁等还。十一月,策命权曰:"盖圣王之法,以德设爵,以功制禄;劳大者禄厚,德盛者礼丰。故叔旦有夹辅之勋,太公有鹰扬之功,并启土宇,并受备物,所以表彰元功,殊异贤哲也。*汉高祖受命之初,分裂膏腴以王八姓,斯则前世之懿事,后王之元龟也。联以不德,承运革命,君临万国,秉统天机,思齐先代,坐而待旦。惟君天资忠亮,命世作佐,深睹历数,达见废兴,远遣行人,浮于潜汉。望风影附,抗疏〔1〕称藩,兼纳纤絺南方之贡,普遣诸将来还本朝,忠肃内发,款诚外昭,信著金石,义盖山河,朕甚嘉焉。今封君为吴王,使使持节太常高*侯邢贞,授君玺绶策书、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以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领荆州牧事,锡君青土,苴以白茅,对扬朕命,以尹东夏。其上故骠骑将军南昌侯印绶符策。今又加君九锡,其敬听后命。以君绥安东南,纲纪江外,民夷安业,无或携贰,是用锡君大辂、戎辂各一,玄牡二驷。君务财劝农,仓库盈积,是用锡君衮冕之服,赤舄副焉。君化民以德,礼教兴行,是用锡君轩县之乐。君宣导休风,怀柔百越,是用锡君朱户以居。君运其才谋,官方任贤,是用锡君纳陛以登。君忠勇并奋,清除奸慝,是用锡君虎贲之士百人。君振威陵迈,宣力荆南,枭灭凶丑,罪人斯得,是用锡君鈇钺各一。君文和于内,武信于外,是用锡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君以忠肃为基,恭勤为德,是用锡君秬鬯一卣,圭瓒副焉。钦哉!敬敷训典,以服联命,以勖相我国家,永终尔显烈"。是岁,刘备帅军来伐,至巫山、秭归,使使诱导武陵蛮夷,假与印传,许之封赏。于是诸县及五溪民皆反为蜀。权以陆逊为督,督朱然、潘璋等以拒之。遣都尉赵咨使魏。魏帝问曰:"吴王何等主也"?咨对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帝问其状,咨曰:"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而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帝欲封权子登,权以登年幼,上书辞封,重遣西曹掾沈珩陈谢,并献方物。立登为王太子。

  【注解】

  〔1〕抗疏:谓向皇帝上书直言。

  【译文】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去世。太子曹丕接替曹操做了丞相和魏王,改年号为延康。秋天,魏将梅敷派张俭来求见孙权,请求安抚接纳。南阳郡的阴、酂、筑阳、山都、中庐五县的五千多户老百姓前来归附孙权。冬天,新继位的魏王曹丕称帝,改年号为黄初。黄初二年四月,刘备在蜀称帝。孙权从*迁都鄂城,改名为武昌,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五月,建业宣称,喜降甘露。八月,修筑武昌城,并下令给诸将说:"生存时不忘灭亡,安逸时一定要考虑危险,这是古人有益的教导。从前,隽不疑是汉代的名臣,在太*的日子里还刀剑不离身,这说明君子认为武备是不能松懈的。何况我们现在正处在国境的边沿,像豺狼一样凶恶的敌人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向我们接*,怎么能够轻率而不考虑到突然的事变呢?*来我听说诸将出入时,都崇尚谦虚简约,不带侍从和兵器,可以说这是考虑欠周,不爱护自己。保全自己而留名后世,使君主和家人安心,这与崇尚谦虚简约相比,为什么要使自己处于危险和**的境地呢?应该深深地警戒,务必重视这个重大问题,符合我的意见办事"。自从魏文帝曹丕即位后,孙权派使者去请求做魏国的藩属,并送于禁等人回去。十一月,曹丕册封孙权说:"圣明君主的法度,是根据德行设立爵位,以功劳制定俸禄;功劳大的俸禄就丰厚,德行高的礼遇就隆重。所以周公有辅佐武王成王的功勋,姜太公有消灭商朝,使周朝强大的功业,他们分封土地,接受各种赐物,这是为了表彰大的功勋,使贤明的大臣有别于一般的人。*代,汉高祖称帝时,也把肥沃的土地分封给八个异姓王,让他们做诸侯,这是前代的美事,也是后世帝王最好的借鉴。我以无德承受天命而变革汉室的皇统,统治全国,执掌大政,想效法先代圣明的君主,处理政务思考问题常常通宵达旦。您天性忠诚聪明,上天让你降世辅佐帝王,洞明历代皇朝更替的次序,能远见汉废魏兴,从遥远的地方派遣使者渡过潜水、汉水,来求见我。得知我称帝的消息后立即归附我,上疏要做我魏朝的藩属,并敬献丝绸等南方的贡物,把我的将领全部送回,忠诚肃敬发自于内心,诚恳显露在外表,信义铭刻在金石之上,道义普盖山河,我表示赞赏。现在封您为吴王,派遣使者太常卿高*侯邢贞持节,授予您印玺、绶带、册封文书、金虎符第一到第五枚、左竹使符第一到第十枚,任命你以大将军、使持节的身份监督交州,兼任荆州牧,赐给您用白茅草包着的青土,你要报答称扬我的任命,治理好东部*。要上缴过去骠骑将军南昌侯的印玺、缓带、符节和册封文书。现在又加赏给你九锡之礼,请您敬听下面的命令:要安定东南,治理好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老百姓安居乐业,没有人怀有叛逆之心,所以赏给你大兵车两辆,枣红色公马八匹;您重视生财,鼓励农民从事生产,仓库盈满,所以赏给你王侯穿的礼帽和礼服,并配上一双红色的鞋子;因为您用德政教化人民,使礼教盛行,所以赏给你一套钟磬乐器;因为您倡导良好的社会风*,笼络安抚了百越夷民,所以赏给你有红色大门的房子居住;因为您运用才干和谋略,任用贤良方正之士为官,所以赏给你可以纳于屋檐下的殿坛台阶,以便登殿理事;因为您忠诚勇猛,清除奸恶,所以赏给您卫士一百人;因为您振威势于远方,宣扬武力于荆州以南,消灭了奸恶之人,使罪人得到应有惩罚,所以赏给您铡刀、铜钺各一具;因为您的文臣在内和睦,武将在外信从,所以赏给您红色的弓一张、红色的箭一百支、黑色的弓十张、黑色的箭一千支;因为您以忠顺为做人的原则,把恭敬俭让作为美好的品德,所以赏给你美酒一罐,并配上玉制的酒勺。要恭敬地对待你的职务啊!要切实遵行训言,以服从我的命令,努力辅佐我治理国家,以便永久地保存您显赫的功业"!这一年,刘备率军假说讨伐孙权,到了巫山、秭归,派使者去诱降武陵的夷民部落,假说授给他们印信,答应给他们封赏。于是各县及五溪一带的百姓都反吴降蜀。孙权任命陆逊为都督,率领朱然、潘璋等人迎战,派遣都尉赵咨出使魏国。魏文帝曹丕问赵咨:"吴王是个怎么样的君主"?赵咨回答说:"他聪明仁爱又有智慧,是个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曹丕问具体怎么解释,赵咨又回答说:"从凡人中起用鲁肃,是他的聪明;在一般兵士中提拔吕蒙,是他的明智;俘获了于禁而不杀,是他的仁爱;攻以荆州而兵士没有死一个人,是他的智慧;占据三州虎视天下,是他的雄才;屈身向陛下称臣,是他的谋略"。魏文帝想封赏孙权的长子孙登,孙权认为孙登年纪太小,上书辞谢,重新派遣西曹掾沈珩前去表示感谢,并献上江南特产,又自己立孙登为吴王太子。

  【原文】

  黄武元年春正月,陆逊部将军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三月,鄱阳言黄龙见。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余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自正月至闰月〔1〕,大破之,临阵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刘备奔走,仅以身免。

  【注解】

  〔1〕闰月:六月。

  【译文】

  黄武元年正月,陆逊的部将宋谦等人攻打蜀国的五个兵营,都攻破了,并杀了守将。三月,鄱阳传说黄龙出现。蜀军分别占据了险要地区,前后设兵营五十多个,陆逊根据战斗任务的大小用兵抵抗,从正月到六月,彻底打败了蜀军,在战场上被杀和放下武器投降的士兵有几万人。刘备逃跑,仅他本人没有被俘。

  【原文】

  初,权外托事魏,而诚心不款。魏欲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往与盟誓,并征任子,权辞让不受。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须督拒仁。时扬、越蛮夷多未*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余年"。文帝报曰:"君生于扰攘〔1〕之际,本有纵横之志,降身奉国,以享兹祚〔2〕。自君策名已来,贡献盈路。讨备之功,国朝仰成。埋而掘之,古人之所耻。朕之与君,大义已定,岂乐劳师远临江汉?廊庙之议,王者所不得专;三公上君过失,皆有本末。朕以不明,虽有曾母投杼之疑,犹冀言者不信,以为国福。故先遣使者犒劳,又遣尚书、侍中践修前言,以定任子。君遂设辞,不欲使进,议者怪之。又前都尉浩周劝君遣子,乃实朝臣交谋,以此卜君,君果有辞,外引隗嚣遣子不终,内喻窦融守忠而已。世殊时异,人各有心。浩周之还,口陈指麾,益令议者发明众嫌,终始之本,无所据杖,故遂俯仰从群臣议。今省上事,款诚深至,心用慨然,凄怆动容。即日下诏,敕诸军但深沟高垒,不得妄进。若君必效忠节,以解疑议,登身朝到,夕召兵还。此言之诚,有如大江"!权遂改年,临江拒守。冬十一月,大风,范等兵溺死者数千,余军还江南。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烧攻城车,杀略数千人。将军全琮、徐盛追斩魏将尹卢,杀获数百。十二月,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始复通也。然犹与魏文帝相往来,至后年乃绝。是岁改夷陵为西陵。

  【注解】

  〔1〕扰攘:吵闹混乱的暴x、纷乱。

  〔2〕兹祚(zīzuò):福泽。

  【译文】

  当初,孙权假托归附魏国,但在内心上却很不诚恳。魏国想要派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前往东吴与孙权结盟立誓,并要求孙权的儿子去做人质,孙权百般推辞不接受。秋天九月,魏国就命令曹休、张辽、臧霸出兵洞口,曹仁出兵濡须坞,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攻南郡。孙权派吕范等人总督五路大军,以水军抵御曹休等人,以诸葛瑾、潘璋、杨粲等人援救南郡,任命朱桓以濡须督的身份抗击曹仁。当时扬、越夷民大多还没有*定,内患没有消除,所以孙权恭敬地向魏文帝上书,请求允许改悔罪过,书中说:"如果我的罪行难以除去,不能被你赦免,我理当奉还土地和人民,请求寄身在交州,度过还剩下的生命"。魏文帝回复说:"您生在天下大乱之际,本来就有纵横驰骋天下的大志,能屈身奉事魏国,长期享有福泽。从您被册封为吴王以来,进献贡品的使者不停地奔走于道路。讨伐刘备的功业,魏国是仰仗着您才取得成功。像狐狸那样埋掘不定,古人也以为是可耻的。我与您君臣的名分已经确定,难道会乐于使军队劳苦远征江汉吗?朝廷讨论*大事,做君主的也不能独断专行;三公上表报奏您的错误过失,都是有根有据的。我自知不贤明,虽然像曾参的母亲怀疑儿子那样,但还是希望大臣们所说的话都是不真实的,并把它看做是国家的幸事。所以我先派使者去犒劳您,又派遣尚书、侍中来跟您实现先前的誓言,并来与您商定送太子做人质一事。您却借口推辞,不想让太子前来,议论的大臣们都觉得很奇怪。又让前都尉浩周劝你送太子前来,这实际上是大臣们共同的意见,以此来试探您的诚意如何,您果真借口推辞了。对外援引隗器,说他虽然送儿子给光武帝做人质却终于背叛的事例,对内比喻窦融,表白自己虽不送儿子做人质却能做到忠守不渝。世道和时代不同了,人们也会各有打算。浩周回来后,亲口陈述您的意见,越发让议事的大臣们发现了您所做的许多可疑的事,您所谓始终奉事魏国的保证,没有任何依据,所以我就只好同意了大臣们的意见。现在看了您所上的表,诚恳而深刻,内心非常感慨,以致伤感动容。当时即下诏书,命令各路军队只能深挖战壕,高筑壁垒,不能轻举妄动。如果真想表现出忠义和忠诚,来解除大家对您的疑虑,孙登早上来到魏国京都做人质,晚上我就下令让军队撤回。我这些话的诚意,就如同长江一样不可改变"。孙权于是改了年号,沿着长江防备魏军的进攻。冬天十一月,起了大风,吕范等部队的兵士被淹死了几千人,其余的军队就撤回了江南。曹休派臧霸率轻便的战船五百艘、敢死队一万人偷袭徐陵,烧掉了攻城的战车,杀掉了几千人。将军全琮、徐盛追杀魏将尹卢,斩杀俘获了几百人。十二月,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在白帝城拜访刘备,蜀、吴两国又开始恢复关系。然而孙权与魏文帝之间还互相有使者往来,到后年才断绝了关系。这一年,孙权改夷陵为西陵。

  【原文】

  二年春正月,曹真分军据江陵中州。是月,城江夏山。改四分,用乾象历。三月,曹仁遣将军常雕等,以兵五千,乘油船,晨渡濡须中州。仁子泰因引军急攻朱桓,桓兵拒之,遣将军严圭等击破雕等。是月,魏军皆退。夏四月,权群臣劝即尊号〔1〕,权不许。刘备薨于白帝。五月,曲阿言甘露降。先是戏口守将晋宗杀将王直,以众叛如魏,魏以为蕲春太守,数犯边境。六月,权令将军贺齐督麋芳、刘邵等袭蕲春,邵等生虏〔2〕宗。冬十一月,蜀使中郎将邓芝来聘。

  【注解】

  〔1〕尊号:指即帝位。

  〔2〕生虏:活捉。

  【译文】

  黄武二年正月,曹真拨出一部分军队占据了江陵中州。这一月,孙权在江夏山筑城墙。废用四分历,使用乾象历。三月,曹仁派将军常雕等人,率兵五千,乘坐油船,早晨渡到濡须坞附*的江心小岛。曹仁的儿子曹泰趁机领兵急攻朱桓,朱桓率兵抵抗,派将军严圭等击败了常雕等部。这一月,魏军全部撤退。夏天四月,孙权的大臣们劝他称帝,孙权没有答应。刘备死于白帝城。五月,曲阿宣称喜降甘露。先前,戏口守将晋宗杀掉了将军王直,率领兵众投降魏国,魏国任用他为蕲春太守,屡次侵犯吴国边境。六月,孙权命令将军贺齐率领麋芳、刘邵等人袭击蕲春,刘邵等人活捉了晋宗。冬天十一月,蜀国派中郎将邓芝来东吴访问修好。

  【原文】

  三年夏,遣辅义中郎将张温聘〔1〕于蜀。秋八月,赦死罪。九月,魏文帝出广陵,望大江,曰"彼有人焉,未可图〔2〕也",乃还。

  【注解】

  〔1〕聘:访问。

  〔2〕未可图:不能谋取。图,谋取。

  【译文】

  黄武三年夏天,孙权派辅义中郎将张温访问蜀国。秋天八月,赦免死罪。九月,魏文帝出巡广陵,远远望着长江,叹息说:"吴国有能人在那里,不能谋取啊"!于是回返。

  【原文】

  四年夏五月,丞相孙邵卒。六月,以太常顾雍为丞相。皖口言木连理〔1〕。冬十二月,鄱阳贼彭绮自称将军,攻没诸县,众数万人。是岁地连〔2〕震。

  【注解】

  〔1〕木连理:木:树木。连理:长连理枝。树木长连理枝。

  〔2〕连:接连。

  【译文】

  黄武四年夏天五月,丞相孙邵去世。六月,任命太常顾雍为丞相。皖口一带传言树木长连理枝。冬十二月,鄱阳贼寇彭绮自称将军,攻陷了几个县,有兵士几万人。这年连续发生地震。

  【原文】

  五年春,令曰:"军兴日久,民离农畔〔1〕,父子夫妇,不能相恤,孤甚愍〔2〕之。今北虏缩窜,方外无事,其下州郡,有以宽息"。是时陆逊以所在少谷,表令诸将增广农亩。权报曰:"甚善。今孤父子亲自受田,车中八牛以为四耦,虽未及古人,亦欲与众均等其劳也"。秋七月,权闻魏文帝崩,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苍梧言凤凰见。权分三郡恶地十县置东安郡,以全琮为太守,*讨山越。冬十月,陆逊陈便宜,劝以施德缓刑,宽赋息调。又云:"忠谠之言〔3〕,不能极陈,求容小臣,数以利闻"。权报曰:"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4〕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罚以威小人乎?此为先令后诛,不欲使有犯者耳。君以为太重者,孤亦何利其然,但不得已而为之耳。今承来意,当重咨谋,务从其可。且*臣有尽规之谏,亲戚有补察之箴,所以匡君正主明忠信也。《书》载‘予违汝弼,汝无面从’,孤岂不乐忠言以自裨补邪?而云‘不敢极陈’,何得为忠谠哉?若小臣之中,有可纳用者,宁得以人废言而不采择乎?但谄媚取容,虽暗亦所明识也。至于发调者,徒以天下未定,事以众济。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若不豫调,恐临时未可便用也。又孤与君分义特异,荣戚〔5〕实同,来表云不敢随众容身苟免,此实甘心所望于君也"。于是令有司尽写科条,使郎中褚逢赍以就逊及诸葛瑾,意所不安,令损益之。是岁,分交州置广州,俄复旧。

  【注解】

  〔1〕农畔(pàn):田界。借指田间。

  〔2〕愍(mǐn):怜悯;哀怜。

  〔3〕忠谠(dǎnɡ)之言:忠诚正直的言辞。

  〔4〕儆(jǐnɡ)戒:告诫人使注意改正缺点错误。

  〔5〕荣戚:喜乐与忧虑。

  【译文】

  黄武五年春天,孙权下令说:"战争已经打了很多年了,百姓们离开了农田,不能从事耕种,父子夫妇长期分离,不能够相互体贴抚恤,我很怜悯他们。如今北方的敌人已经退缩逃窜,国家没有战争,要下命令给各州郡,对百姓采取宽容安息的政策"。这时陆逊因为驻守的地方缺粮,上表请求孙权让各位将领广开农田。孙权回复说:"非常好。现在我们父子亲自接受分配农田,车府中的八头牛可以组成四对拉四张犁耕种,虽然赶不上古代君主圣贤,我也想与大家均田*等"。秋七月,孙权听说魏文帝曹丕去世,就征讨江夏郡,包围了石阳,没能攻取,撤兵回返。苍梧郡听说出现了凤凰。孙权分三郡还未开发的十个县设置东安郡,任命全琮为太守,去*定讨伐山越族的叛乱。冬天十月,陆逊上表向孙权陈述对国家有利该办的事情,劝孙策施德政,减轻刑罚,减少田赋,停止征收户税。又说:"忠诚之言,不能尽量陈说,而谄媚求容的小人,多次听说他们得逞"。孙权回复说:"设置法令,就是要用来阻恶防邪,防患于未然,怎么可能不设置刑罚以威服小人呢?这是先有法令制约,然后才依法制裁,是不想在社会上产生犯人。你认为刑罚太重的部分,施行这样的重刑,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只是不得已才这样去做罢了,现在接受你的意思,应当重新商定谋划,务必使法令合理适当。常在左右的大臣应尽力提出规劝的意见,亲属也应提出补察得失的建议,用以纠正君主的过失,表明自己的忠实信义。《尚书》上说:‘我有过失,你必须纠正我;不要我错了,你也跟着服从。’我难道不愿意听取忠实诚恳的话来弥补自己的欠缺吗?而你却说‘不敢全部陈说’又怎能算是忠实诚恳的规劝呢?如果地位低下的臣民中,有可采纳的意见,难道也因为这个人不重要而轻视人的言论而不采纳吗?如果是谄媚讨好的行为,即使像我这么愚昧的人,也能识别清楚。至于征发户税的问题,只是因为天下还没有*定,事业必须靠大家的支持才能成功。如果只是守住江东,只是着重推行仁政,兵力自然足够,还要增多干什么?只是固守江东,不求进取是要被人鄙薄的。如果不预先征收户税,恐怕临时征用就不那么容易了。我和你名分虽然不同,但荣辱悲喜实在是一样的。来表中说,你不愿意随众人用那种不正当的手段以求免祸,这确实是我真心希望你所做的"。于是孙权便下令主管官吏写好全部的法令条款,派郎中褚逢去送给陆逊和诸葛瑾过目,凡是他们感到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就让他们增删修改。这一年,孙权分交州地方设置广州,不久又撤销广州,仍为交州。

  【原文】

  六年春正月,诸将获彭绮。闰月,韩当子淙以其众降魏。

  七年春三月,封子虑为建昌侯。罢东安郡。夏五月,翻阳太守周鲂伪叛〔1〕,诱魏将曹休。秋八月,权至皖口,使将军陆逊督诸将大破休于石亭。大司马吕范卒。是岁,改合浦为珠官郡。

  【注解】

  〔1〕伪叛:诈降。

  【译文】

  黄武六年正月,众将俘获彭绮。十二月,韩当的儿子韩淙率领他的部属投降了魏国。

  黄武七年三月,孙权封儿子孙虑为建昌侯,撤销了东安郡。夏天五月,鄱阳太守周鲂假装背叛东吴,引诱魏将曹休。秋天八月,孙权来到皖口,派将军陆逊指挥众将在石亭大败曹休。吴国大司马吕范去世。这一年,孙权将合浦郡改名为珠官郡。

  【原文】

  黄龙元年春,公卿百司皆劝权正尊号。夏四月,夏口、武昌并言黄龙、凤凰见。丙申,南郊即皇帝位,是日大赦,改年,追尊父破虏将军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皇后,兄讨逆将军策为长沙桓王。吴王太子登为皇太子。将吏皆进爵加赏。初,兴*中,吴中童谣曰:"黄金车,班兰耳,昌门,出天子"。五月,使校尉张刚、管笃之辽东。六月,蜀遣卫尉陈震庆权践位。权乃参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造为盟曰:"天降丧乱,皇纲失叙,逆臣乘衅,劫夺国柄,始于董卓,终于曹操,穷凶极恶,以覆四海,至今九州幅裂,普天无统,民神痛怨,靡所戾止〔1〕。及操子丕,桀逆遗丑,荐作奸回,偷取天位。而睿么么,寻丕凶迹,阻兵盗土,未伏厥诛。昔共工乱象而高辛行师,三苗干度而虞舜征焉。今日灭睿,禽其徒党,非汉与吴,将复谁任?夫讨恶剪暴,必声其罪,宜先分裂,夺其土地,使士民之心,各知所归。是以《春秋》晋侯伐卫,先分其田以畀宋人,斯其义也。且古建大事,必先盟誓,故《周礼》有司盟之官,《尚书》有告誓之文,汉之与吴,虽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约。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故立坛杀牲,昭告神明,再歃加书〔2〕,副之天府。天高听下,灵威棐谌,司慎司盟,群神群祀,莫不临之。自今日汉、吴既盟之后,戮力一心,同讨魏贼,救危恤患,分灾共庆,好恶齐之,无或携贰。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土,无相侵犯。传之后叶,克终若始。凡百之约,皆如载书,信言不艳,实居于好。有渝此盟,创祸先乱,违贰不协,慆慢天命,明神上帝是讨是督,山川百神是纠是殛,俾坠〔3〕其师,无克祚国。于尔大神,其明鉴之"!秋九月,权迁都建业,因故府不改馆,征上大将军陆逊辅太子登,掌武昌留事。

  【注解】

  〔1〕靡所戾止:没有止境。

  〔2〕再歃(shà)加书:写下联盟誓约。

  〔3〕俾(bǐ)坠:丧失。

  【译文】

  黄龙元年春天,公卿大臣和各主管长官都劝孙权正式称帝。夏四月,夏口、武昌都传言黄龙凤凰出现。丙申月,孙权在南郊正式登基为帝。这天大赦,更改年号。追谥死去的父亲破虏将军孙坚为武烈皇帝,母亲吴氏为武烈皇后,哥哥讨逆将军孙策为长沙桓王,立吴王太子孙登为皇太子。将军官吏都晋升爵位,增加奖赏。当初,汉献帝兴*年间,吴中一带有童谣说:"黄金车,五色的耳,大开昌门,出天子"。五月,孙权派校尉张刚、管笃去辽东。六月,蜀国派卫尉陈震来庆贺孙权登上帝位。孙权与蜀国使者商议*分天下,豫、青、徐、幽四州属于吴,兖、冀、并、凉四州属于蜀。司州的土地,以函谷关为界,分别属于吴、蜀两国。制定盟书说:"皇天降下灾难,汉室的皇统失去了正常的秩序,叛逆之臣趁机篡取国家大权,从董卓开始,到曹操结束,他们穷凶极恶,作乱天下,致使*四分五裂,天下没有统一,人民痛苦和怨恨,没有止境。曹操的儿子曹丕擅权,倒行逆施,屡次作恶,篡夺了皇位。曹睿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丑,踏着曹丕行恶的足迹,倚仗兵力窃据大片国土,至今未能伏法就诛。从前共工作乱而被尧帝兴师问罪,三苗违犯法度而被虞舜征讨。如今消灭曹睿,擒拿他的党徒,除了蜀汉和吴国,还有谁能承担这样的重任?讨伐凶恶,消除残暴,一定要声讨他们的罪行。应该先分割他们的领土,夺取他的土地,让百姓和士人都能明确认识自己的归向。所以《春秋》中记载晋文公讨伐卫国,首先是把卫国的土地分给宋国人,我们正要遵从《春秋》的原则。而且古代建立伟大的功业,一定要先结盟立誓,所以,《周礼》中就有主管盟约及其礼仪的官职,《尚书》中就有‘告’、‘誓’一类的文章。蜀汉和吴国,虽然相互诚实信任完全是出于内心,但是分割魏国的土地,还是应当立盟约。诸葛亮丞相的德行和声望远*闻名,他辅助拥戴幼主,在外主持*大事,道义诚信感动了天地乾坤。我们重新缔结盟约,加深诚意来信守誓言,使东吴和西蜀的人民能全部知晓。所以设立祭坛,宰杀牲畜,明确地告知神明,歃血盟誓,把副本交藏两国天府。上天虽高,也能听取下情,神灵的威力,也能帮助诚心的实现。司慎、司盟和诸位神灵,无不光临受祭。从今日蜀、吴结盟之后,齐心合力,共同讨伐魏贼,扶危救难,有祸同当,共庆胜利,好恶一致,没有二心。如果有人危害蜀汉,那么吴国就讨伐他;如果有人危害吴国,那么蜀汉就讨伐他。各自守卫好自己的封土,互不侵犯。传于后代,始终如一。凡是各项盟约,都按照盟*载的原则办理。诚信的语言不加华丽的修饰,我们的真心是两国的友好。如果谁背弃盟约,首先制造灾祸,存有二心,不协同一致,怠慢天命,神明的上帝就会讨罚他、督察他,山川的诸神就会举发他、诛灭他,使他丧失民众,帝位不得久长。神灵啊,请明察吧"!秋天九月,孙权从武昌迁都到建业,就住在原来的府第里不再建筑新的宫殿,征召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基,掌管迁都后武昌的留守职事。

  【原文】

  二年春正月,魏作合肥新城。诏立都讲祭酒,以教学诸子。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洲。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1〕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

  三年春二月,遣太常潘浚率众五万讨武陵蛮夷。卫温、诸葛直皆以违诏无功,下狱诛。夏,有野蚕成茧,大如卵。由拳野稻自生,改为禾兴县。中郎将孙布诈降以诱魏将王淩,淩以军迎布。冬十月,权以大兵潜伏于阜陵俟之,浚觉而走。会稽南始*言嘉禾生。十二月丁卯,大赦,改明年元也。

  嘉禾元年春正月,建昌侯虑卒。三月,遣将军*、校尉裴潜乘海之辽东。秋九月,魏将田豫要击〔2〕,斩贺于成山。冬十月,魏辽东太守孙渊遣校尉宿舒、阆中令孙综称藩于权,并献貂马。权大悦,加渊爵位。

  【注解】

  〔1〕止:停止,此处作定居讲。

  〔2〕要击:中途拦截加以袭击。

  【译文】

  黄龙二年正月,魏国修筑合肥新城。孙权下诏设立都讲祭酒,以便教育几个儿子。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穿铠甲的兵士一万人航行海上寻求夷洲(今台湾)和洲。洲在海中,老年人传说秦始皇派遣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几千人到海上,寻找蓬莱仙山和仙药,定居在洲上不愿回来。世代相传现在已有几万户人家,洲的百姓,时常有到会稽一带买卖布匹的,会稽东部地区的百姓航海,也有遇到大风漂流到洲上的。洲极远,卫温等人终究没能到那儿,只俘获了几千夷洲人回来。

  黄龙三年二月,孙权派太常番浚率兵五万征讨武陵的蛮夷。卫温、诸葛直都因违背命令,办事没有成效而被投入监狱诛杀而死。夏天,有野蚕作茧大小如鸡蛋一样大。由拳县自然生长禾稻,于是改由拳县为禾兴县。中郎将孙布假装投降以引诱魏将王淩,王淩率兵迎接孙布。冬天十月,孙权率大兵潜伏在阜陵等候王淩,王淩发觉后率兵逃走。会稽郡南始*县传说生长出嘉禾。十二月二十九日,发布大赦的命令,改第二年为嘉禾元年。

  嘉禾元年春正月,建昌侯孙虑去世。三月,孙权派将军*、校尉裴潜由海路到辽东。秋天九月,魏将田豫半路拦截,在成山斩杀了*。冬天十月,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派校尉宿舒、阆中令孙综向孙权自称藩属,还进献貂皮和骏马。孙权非常高兴,加封公孙渊爵位。

  【原文】

  二年春正月,诏曰:"朕以不德,肇受元命,夙夜兢兢,不遑〔1〕假寝。思*世难,救济黎庶,上答神祇,下慰民望。是以眷眷,勤求俊杰,将与戮力,共定海内。苟在同心,与之偕老。今使持节督幽州领青州牧辽东太守燕王,久胁贼虏,隔在一方,虽乃心于国,其路靡缘。今因天命,远遣二使,款诚显露,章表殷勤,朕之得此,何喜如之!虽汤遇伊尹,周获吕望,世祖未定而得河右,方之今日,岂复是过?普天一统,于是定矣。《书》不云乎,‘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大赦天下,与之更始,其明下州郡,咸使闻知。特下燕国,奉宣诏恩,令普天率土备闻斯庆"。三月,遣舒、综还,使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乘海授渊。举朝大臣,自丞相雍已下皆谏,以为渊未可信,而宠待太厚,但可遣吏兵数百护送舒、综,权终不听。渊果斩弥等,送其首于魏,没其兵资。权大怒,欲自征渊,尚书仆射薛综等切谏乃止。是岁,权向合肥新城,遣将军全琮征六安,皆不克还。

  【注解】

  〔1〕不遑:无暇,没有闲暇。

  【译文】

  嘉禾二年正月,孙权下诏书说:"我自以为没有崇高的道德,自承受天命即帝位以来,日夜操劳国事,就连不脱衣服小睡一会儿的时间也没有。很想*定世上的祸乱,救济百姓,对上报答神灵,对下宽慰人民。因而念念不忘,不断地访求俊杰人才,将与他们通力合作,共同*定天下。如果能同心协力,我要与他们团结到老。现在使持节督都幽州军事、兼任青州牧的辽东太守、燕王公孙渊,长期被曹魏逼迫,远隔在辽东一方,虽然诚心向往吴国,但道路却一直没有开通。现在他顺应天命,从遥远的地方派遣两个使者前来,显示了自己的忠心诚恳,奏章中也表达了深厚的情义,我得到这样的表彰,还能有什么喜悦能超过它呢?即使是商汤得到伊尹、周文公得到吕望、光武帝未*定天下时而先得河右五郡,跟今天我的心情相比,又怎么能超过呢?普天下统一,现在算是肯定了。《尚书》不是说过吗,‘君主一人有了可庆贺的事情,亿万臣民都得到幸福’。我要大赦天下,让那些罪人悔过自新,重新做人,命令下达州郡,让百姓们都知道。特别下诏书给燕国,让他们恭恭敬敬地宣扬这道诏令所给予臣民的恩典,让普天下民众都知道这个喜讯"。三月,送宿舒、孙综回辽东,并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人率兵万人,携带金银财宝珍奇异物,还有"九锡"的全部礼品,乘船渡海送给公孙渊。满朝文武,从丞相顾雍到以下的人都规劝孙权,认为公孙渊不可信,对他的恩宠礼遇太过分了,只要派一般官吏和几百兵士护送宿舒、孙综回去就可以了,孙权都不听从。后为,公孙渊果然杀了张弥等人,把他们的头送到魏国,没收了他们的兵器和物品。孙权大怒,想亲自征讨公孙渊,尚书仆射薛综等人极力劝谏,才劝阻了。这一年,孙权向合肥新城进军,派将军全琮征讨六安,都没有取胜,就撤军回来了。

  【原文】

  三年春正月,诏曰:"兵久不辍,民困于役,岁或不登〔1〕。其宽诸逋〔2〕,勿复督课"。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未至寿春,权退还,孙韶亦罢。秋八月,以诸葛恪为丹阳太守,讨山越。九月朔,陨霜伤谷。冬十一月,太常潘浚*武陵蛮夷,事毕,还武昌。诏复曲阿为云阳,丹徒为武进。庐陵贼李桓、罗厉等为乱。

  四年夏,遣〔3〕吕岱讨桓等。秋七月,有雹。魏使以马求易珠玑、翡翠、玳瑁,权曰:"此皆孤所不用,而可得马,何苦而不听其交易"?

  五年春,铸大钱,一当五百。诏使吏民输铜,计铜畀直。设盗铸之科。三月,武昌言甘露降于礼宾殿。辅吴将军张昭卒。中郎将吾粲获李桓,将军唐咨获罗厉等。自十月不雨,至于夏。冬十月,彗星〔4〕见于东方。鄱阳贼彭旦等为乱。

  六年春正月,诏曰:"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制,人情之极痛也;贤者割哀以从礼,不肖者勉而致之。世治道泰,上下无事,君子不夺人情,故三年不逮孝子之门。至于有事,则杀礼以从宜,要而处事。故圣人制法,有礼无时则不行。遭丧不奔非古也,盖随时之宜,以义断恩也。前故设科,长吏在官,当须交代,而故犯之,虽随纠坐,犹已废旷。方事之殷,国家多难,凡在官司,宜各尽节,先公后私,而不恭承,甚非谓也。中外群僚,其更*议,务令得中,详为节度"。顾谭议,以为"奔丧立科,轻则不足以禁〔5〕孝子之情,重则本非应死之罪,虽严刑益设,违夺必少。若偶有犯者,加其刑则恩所不忍,有减则法废不行。愚以为长吏在远,苟不告语,势不得知。比选代之间,若有传者,必加大辟,则长吏无废职之负,孝子无犯重之刑"。将军胡综议,以为"丧纪之礼,虽有典制,苟无其时,所不得行。方今戎事*异容,而长吏遭丧,知有科禁,公敢干突,苟念闻忧不奔之耻,不计为臣犯禁之罪,此由科防本轻所致。忠节在国,孝道立家,出身为臣,焉得兼之?故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宜定科文,示以大辟,若故违犯,有罪无赦。以杀止杀,行之一人,其后必绝"。丞相雍奏从大辟。其后吴令孟宗丧母奔赴,已而自拘于武昌以听刑。陆逊陈其素行,因为之请,权乃减宗一等,后不得以为比,因此遂绝。二月,陆逊讨彭旦等,其年,皆破之。冬十月,遣卫将军全琮袭六安,不克。诸葛恪*山越事毕,北屯庐江。

  赤乌元年春,铸当千大钱。夏,吕岱讨庐陵贼,毕,还陆口。秋八月,武昌言麒麟见。有司奏言麒麟者太*之应〔6〕,宜改年号。诏曰:"间者赤乌集于殿前,朕所亲见。若神灵以为嘉祥者,改年宜以赤乌为元"。群臣奏曰:"昔武王伐纣,有赤乌之祥,君臣观之,遂有天下,圣人书策载述最详者,以为*事既嘉,亲见又明也"。于是改年。步夫人卒,追赠皇后。初,权信任校事吕壹,壹性苛惨,用法深刻。太子登数谏,权不纳,大臣由是莫敢言。后壹奸罪发露伏诛,权引咎责躬〔7〕,乃使中书郎袁礼告谢诸大将,因问时事所当损益。礼还,复有诏责数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等曰:"袁礼还,云与子瑜、子山、义封、定公相见,并以时事当有所先后,各自以不掌民事,不肯便有所陈,悉推之伯言、承明。伯言、承明见礼,泣涕恳恻,辞旨辛苦,至乃怀执危怖,有不自安之心。闻此怅然,深自刻怪。何者?夫惟圣人能无过行,明者能自见耳。人之举措,何能悉中,独当己有以伤拒众意,忽不自觉,故诸君有嫌难耳;不尔,何缘乃至于此乎?自孤兴军五十年,所役赋凡百皆出于民。天下未定,孽类犹存,士民勤苦,诚所贯知。然劳百姓,事不得已耳。与诸君从事,自少至长,发有二色,以谓表里足以明露,公私分计,足用相保。尽言直谏,所望诸君,拾遗补阙〔8〕,孤亦望之。昔卫武公年过志壮,勤求辅弼〔9〕,每独叹责。且布衣韦带,相与交结,分成好合,尚污垢不异。今日诸君与孤从事,虽君臣义存,犹谓骨肉不复是过。荣福喜戚,相与共之。忠不匿情,智无遗计,事统是非,诸君岂得从容而已哉!同船济水,将谁与易?齐桓诸侯之霸者耳,有善管子未尝不叹,有过未尝不谏,谏而不得,终谏不止。今孤自省无桓公之德,而诸君谏诤〔10〕未出于口,仍执嫌难。以此言之,孤于齐桓良优,未知诸君于管子何如耳?久不相见,因事当笑。共定大业,整齐天下,当复有谁?凡百事要所当损益,乐闻异计,匡所不逮"。

  【注解】

  〔1〕登:谷物成熟。

  〔2〕逋:拖欠。

  〔3〕遣:派遣。

  〔4〕彗星:绕太阳运行的一种星体。后曳长尾,呈云雾状,俗称扫帚星。旧谓彗星主除旧布新,其出现又为重大灾难的预兆。

  〔5〕禁:受得住,耐久。

  〔6〕应:征兆。

  〔7〕引咎责躬: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同"引咎自责"。

  〔8〕拾遗补阙:引申为弥补缺漏。

  〔9〕辅弼(bì):亦作"辅拂",辅助。

  〔10〕谏诤(zhènɡ):照直说出人的过错,叫人改正。

  【译文】

  嘉禾三年春天正月,孙权下诏书说:"战争长期不停,百姓苦于沉重的赋税徭役,有时年景还很不好,作物没有收成。要宽缓百姓各种拖欠的租税,不要再催促征收"。夏天五月,孙权派陆逊、诸葛瑾等人率兵驻扎在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人进军广陵、淮阳,孙权率大兵包围合肥新城。这时,蜀丞相诸葛亮率兵进攻武功,孙权认为魏明帝不可能率军到南方打仗,可是,魏明帝却派兵援助司马懿抵御诸葛亮,自己亲自率水军东征。魏明帝还没到寿春,孙权就退兵回返建业,孙韶也停止进攻广陵。秋天八月,孙权任命诸葛恪为丹阳太守,讨伐山越。九月初一,天降严霜,冻坏稻谷。冬天十一月,太常潘浚*定武陵少数民族地区,*定武陵后,返回武昌。孙权下诏书恢复曲阿县为云阳县,丹徒县为武进县。庐陵的贼寇李桓、罗厉等人发动叛乱。

  嘉禾四年夏天,孙权派吕岱讨伐李桓等人。秋天七月,有冰雹。魏国使者请求用马换取珠宝、翡翠、玳瑁,孙权说:"这些都是我不用的东西,却能换取战马,何苦不听任他们来交易呢"?

  嘉禾五年春天,孙权铸造大钱,一枚抵五百小钱。下诏让官吏百姓交纳铜,按铜的重量付钱。还设立了禁止私铸货币的法律条文。三月,武昌传言甘露将降在礼宫殿。辅吴将军张昭去世。中郎将吾粲擒获了李桓,将军康咨俘获了罗厉等人。从去年十月开始不下雨,直到今年夏天。冬十月,彗星在东方出现。鄱阳贼寇彭旦等人叛乱。

  嘉禾六年正月,孙权下诏书说:"儿子守孝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制度,也是人最悲痛的感情的表示;贤明的人抑制个人的哀情而来服从国家的大礼,不孝顺的人也勉力做到服丧三年。天下太*,圣贤之道通畅,上下无事,君子就不会去剥夺人之常情,因此三年不登孝子的家门。至于有国事时,就要减少丧礼来顺从国事,穿着丧服也要来处理国事。所以圣人制定礼法,有礼制而不按时宜变通,也是行不通的。遇到丧事而不奔丧,这是不遵守古礼,但应顺从事宜,以国家大义为重而舍个人的哀情。以前特地设置条例,官吏在职的,遇到丧事,必须办理交代手续,有明知故犯的,要立即举报治罪,可是这样的法令从未认真执行过。现在正是国家多事多难的时候,凡在职的官吏,应该各自为国尽忠节,先公后私,不严格奉行朝廷所制定的法令,可以说是非常错误的。朝廷内外的大臣,请重新商议此事,务必让这方面的法令合情合理,详细地制定出条例"。顾谭发表意见,认为:"为奔丧立法,轻了则不能禁止孝子奔丧的强烈要求,重了刚离职奔丧本不是死罪,如果增设严刑,违背规定而去奔丧的一定会很少。如果偶有违法的,加重对他的处罚,在情义上来说于心不忍,减轻处罚则法令废弛不能施行。我认为官吏在远方任职,假如不通知,他一定不会知道。在选择接替人选期间,如果有奔丧犯法的,一定处以死刑,这就使官吏没有怠忽职守的罪责,孝子也不会犯重罪受到严刑惩处"。将军胡综发表意见,认为:"丧事的礼仪虽有典章法度,如果不根据特殊情况灵活变通,也是行不通的。现在正当战争期间,因此处理军政与一般国事应有所区别,官吏遇到丧事,明知有法令条例,却公然触犯,假如唯一考虑孝子不去奔丧所带来的耻辱,而不考虑做臣子犯法的罪责,这就是条例禁令本来太轻所造成的。大臣们以忠义为国,以孝道立家,已经献身做了臣子,怎么还能兼顾家庭?所以要做忠臣就不能做孝子。应该制出法令条文,用死刑来告诫臣子,如果有故意违法法令的,有罪就绝不能赦免。用死刑来制止臣子犯死罪,处置一个人,那以后这种行为就一定会绝迹"。丞相顾雍奏请孙权同意违法奔丧按死刑处置。这以后吴县县令孟宗违法奔母亲丧,事后在武昌自己拘禁自己听候惩罚。陆逊向孙权陈述孟宗的*时行为,并借机为之求情,孙权于是给孟宗减刑一等,并申明下不为例,由此违法奔丧的事就绝迹了。二月,陆逊讨伐彭旦等人,这一年,把他们都打败了。冬天十月,派卫将军全琮袭击六安,没有攻克。诸葛恪*定山越的叛乱后,向北驻扎在庐江郡。

  赤乌元年春天,孙权铸造了币值一千枚小钱的大钱。夏天,吕岱讨伐庐陵贼寇,结束后,返回陆口。秋天八月,武昌传言出现麒麟。有关官吏上奏说麒麟是天下太*的征兆,应该改年号。孙权下诏书说:"*来红色乌鸦聚集在殿前,我亲眼所见。如果神灵以为是吉祥的事,那改年号就用赤乌元年吧"。群臣奏请说:"过去周武王伐纣,有红乌鸦的吉祥征兆,君臣们见到了它,于是就拥有了天下,圣人在书策上记载的最为详尽,因为像*来的这件事已经很吉祥了,何况又是亲自明明白白地看见的"。于是就改年号。步夫人去世,追赠为皇后。当初,孙权信任校事吕壹,吕壹本性苛刻残忍,执法严酷。太子孙登屡次进谏劝说,孙权都不采纳,大臣们于是都不敢再说了。后来吕壹奸邪的罪恶被揭露,依法处死,孙权引咎自责,就派中书郎袁礼向诸位大将致歉,询问政事应该有什么改变。袁礼回来,孙权又下诏书责备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等人说:"袁礼回来,说已与子瑜、子山、义封、定公见了面,并征询了对当前朝政缓急先后的意见,每个人都以不主管民事为借口,不肯陈述自己的`意见,全部推给伯言和承明两人。伯言、承明见了袁礼,伤心流泪,说的话很沉痛,甚至还怀着恐惧的心理,有不自安的表现。我听说这些后

三国志文言文翻译2

  原文:章武三年春①,先主于永安病笃②,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③,谓亮曰:“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④,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⑤,效忠贞之节⑥,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⑦:“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倾之,又领益州牧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⑨。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军资所入,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⑩。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出师表》。

  翻译:章武三年的春天,先主(刘备)在永安病情加重,(于是)把诸葛亮召到成都,把后事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要高于曹丕十倍,必能安定国家,最终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称帝吧。”诸葛亮哭着说道:“我一定尽我所能,精忠卫国,死而后已!”先主又传诏,命令后主说:“你和丞相一起做事,侍奉他就如同侍奉我一样。”建兴元年,册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始治理国家的事务。后来,又加封诸葛亮为益州牧。政事无论巨细都由诸葛亮决定。南部和中部的几个郡联合起来叛乱,诸葛亮因为刘备刚刚去世,没有轻易用兵作战,而是让使者去吴国下聘礼,和他们结亲,成了友好邻国。

  三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南征,到秋季就把叛乱全部*息了。军备充足,国家富饶,于是开始练兵*武,以待将来大举进军中原。五年,率领各部军队向北出发,进驻汉中,临出发时,上书了《出师表》。

  注释:①章武:三国蜀汉刘备的年号,章武三年即公元221年。②笃:重。③属(zhǔ):通“嘱”,嘱托。④嗣子:继承人,指刘禅。⑤股肱:大腿和胳膊的上部,都是人体的有力部位。比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⑥效:奉献。⑦敕(chi):君主对臣下或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⑧益州牧:益州的行政长官。益州是当时蜀国的核心地域。⑨与国:盟国。⑩俟(si):等待。大举:指出兵中原。

三国志文言文翻译3

  原文

  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也。周幼孤,与母兄同居。既长,耽古笃学,家贫未尝问产业,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研精六经,尤善书札,颇晓天文;诸子文章,非心所存,不悉遍视;身长八尺,体貌素朴,推诚不饰。

  建兴中,丞相亮领益州牧,命周为劝学从事。亮卒于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大将军蒋琬领刺史,徙为典学从事,总州之学者。后主立太子,以周为仆,转家令。时后主颇出游观,增广声乐。周上疏谏曰:“昔王莽之败,豪杰并起,跨州据郡,欲弄神器,于是贤才智士思望所归,未必以其势之广狭,惟其德之薄厚也。是故于时更始、公孙述及诸有大众者多已广大,然莫不快情恣欲,怠于为善,游猎饮食,不恤民物。”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百姓扰扰,皆进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臣群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惟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时晋文王为魏相国,以周有全国之功,封阳城亭侯。又下书辟周,周发至汉中,因疾不进。六年,至冬卒。(摘编自《三国志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译文

  谯周,字允南,是巴西郡西充国人。谯周幼年丧父,与母亲、哥哥一起生活。**后,酷爱古籍,笃志好学,家里虽然贫穷,但他不曾治理产业,整天诵读经典文籍,乐呵呵地独自喜笑,有时因而忘记了睡觉吃饭。他精心钻研《六经》,尤其擅长撰写书信,很熟悉有关日、月、星等天体的自然现象;不太喜爱诸子的文章,不全部拿来阅读;身高八尺,衣着外表简朴,诚实而没有矫饰。

  建兴年间,丞相诸葛亮兼任益州牧,任命谯周担任劝学从事。诸葛亮逝世于魏国境内的军营中,谯周在家听到消息后,马上前往奔丧。不久便有诏书禁止人们奔丧,只因谯周行动迅速得以到达。大将军蒋琬兼任刺史,升调谯周为典学从事,主管州中做学问的人。后主刘禅立太子,让谯周服侍太子,后调任为家令。当时后主常常外出游玩,增加供奉音乐的人数。谯周上疏进谏道:“先前王莽败亡,群雄一起举事,占据州郡,都想称霸一方,于是贤能的人才聪明的士人纷纷选择归附自己所仰望之人,不一定看那人的势力和地盘的大小,只看他的德行厚薄;所以当时的更始帝刘玄、公孙述及其他拥有大批军队的人,多数都已占有广大的土地,然而他们都放纵情欲,懒得修德施仁,整天游猎吃喝,而不怜惜百姓的财物。

  景耀六年冬,魏国大将军邓艾攻占江由,长驱直入。而蜀国本以为敌军不会马上攻来,未作守城的准备。等到听说邓艾已进入阴*,百姓慌乱骚动,纷纷逃进山林荒野,不能禁止。后主刘禅召集群臣讨论对策,无人能想出妙计。有人认为蜀国与吴国,本为友盟,可以投靠吴国;有人认为南中七郡,陡峭险阻,容易守御,可以南奔。只有谯周认为:“自古以来,没有寄依别国而作天子的事,现在如果投奔吴国,一定要臣服吴国。而国家的政令和伦理不同,大的能吞并小的,这是自然规律。从这一点看,魏国能够吞并吴国,而吴国却不能吞并魏国,这是很明白的事。同样是做小称臣,哪比得上向大国称臣?与其遭受两次屈辱,哪比得上忍受一次屈辱?再说如果投奔南中七郡,就应该早作准备,然后才能有所凭依。现在大敌当前,灾祸失败将要到来,手下人的心志,没有一个可以保证不改变,恐怕出发的那一天,就会发生不测之变,还能等到您到南中七郡吗?”于是后主听从谯周的建议。刘姓*安无事,整个蜀国也因此而完好,都得力于谯周的谋划。

  这时晋文王司马昭为魏国的相国,因为谯周有全蜀归附的功劳,封谯周为阳城亭侯。又下诏书征召谯周,谯周动身到汉中,因病不能前往。泰始六年,到冬天谯周去世。


三国志文言文翻译 (菁华3篇)(扩展2)

——《三国志》优秀读后感 (菁华3篇)

《三国志》优秀读后感1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它是历朝历代之必然之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载风云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歌词写的是就是三国环节的事情。

  东汉末年,皇上连续昏庸无道。造成天地群英并起,割据天地。

  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它是来源于蜀、魏、晋以外中立方米人员对诸葛亮的客观性点评!三国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诸葛亮年轻人时耕读于荆州市武汉市郊,地域上称其卧龙山、伏龙。受刘备邀约出仕,随刘备进军四方,创建蜀汉*,官封丞相。其为蜀国立已过赫赫战功,大公无私,鞠躬尽瘁。三国刘备则在三国诸葛亮的輔助下,由原来的拙於用兵之道,每战则败,奔亡不暇变成之所向披靡。乃为为一大贤臣,受三国刘备白帝城托孤,致死以统一中华民族还于旧都以民为本,却壮志未酬病逝五丈原。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光,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地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人物泪满襟。

  后《出师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便是你一生真实的真实写照,《出师表》几篇好似陆游赞扬道:出师一表真实姓名世,千载谁堪上下间。你的忠贞不屈,你的一点智慧,历史更为你写出了光辉的一笔!

  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曹操,一代枭雄,却被三国演义欺诈变成一个小人,其实要不然。但我却觉得他不但并不是一个小人反倒应该是真英雄,真豪杰。实际上在为一个颇有做为的帝皇,曾说我心与曹操是互通的。三国曹操他在华北地区实行囤田对农牧业修补起了十分大的作用;三国曹操唯才是用,国防安全上发展战略战略定位灵活变幻无常(老话一说三国曹操,曹操就到也是用以叙述三国曹操用兵如神,兵贵神速);三国曹操在文学方面亦大有可为,善于以诗词描绘政治军事理性化和理想化,雄心壮志,诗里铺满不断进取的精神。一代枭雄,纵风景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之陨,也是万般无奈。可是他对历史时间的奉献的确不可忽视的。

  多少人曾骂你奸雄,汉贼,我觉得,你告一段落*北方*三十年的军阀割据,使*北方普通百姓得以*稳,历史让你写出了光辉的一笔!

  三国君王刘备,孙权,曹丕,哪一位获得了天地?尤如海市蜃楼,富贵荣华稍纵即逝,功名,名与利,支配权,好似海市蜃楼一般,可望而不可及。笑看三国,风光一时,名垂千古。

《三国志》优秀读后感2

  只要老师带我们到图书馆看书,我就会像一只饥饿的狼一样,冲进去拿起了叁国志来看,在图书馆里叁国志几乎都被我看遍了。有诸葛亮孔明的计策,例如:空城计,还有十五次败走,都是孔明的计策,我因为很佩服孔明,所以很喜欢借叁国志来看。

  叁国志的主要人物有孔明、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人物,叁国志这本书不用想也知道一定是战争类的书籍,刘备也常因孔明的计策获胜,不过孔明的计策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像司马懿仲达就能识破孔明的计谋。这里面也有许多充满智慧的人,例如:孔明。司马懿。陆逊等,这里面的计策都令我非常佩服。

  诸葛孔明因为学*天文,气象,易经,所以能算出何时刮东风而火烧连环船;何时会起大雾,而草船借箭;摆八卦阵法以挡追兵。如果我们*常能多读书,相信定能学以致用,像诸葛亮孔明一样急中生智,临危不乱。

  孔明不仅有智慧,有谋略,它还忠君爱国,对刘备忠心耿耿,即使后来刘备儿子阿斗继位,他还是竭心尽力的辅佐,一直到死。这么好看的书,千万不要错过。

《三国志》优秀读后感3

  《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巨著,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又开始读《三国志》,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_、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_,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刘皇叔刘备,三顾茅庐,三上卧龙岗,为了请来诸葛亮,47岁的刘备不顾大雪和遥远的路程,每次都亲自登门拜访,当刘备第三次到草房旁时,连小童都不耐烦了,但刘备仍然耐心等待诸葛亮醒来,因为刘备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须得到人才,而为了得到人才就必须亲自诚心拜访。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伪君子,是不义小人,他先后投过,公孙瓒、袁绍、陶谦、吕布、曹_、刘表……而驱使他“忘恩负义”的是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

  也有人说,刘备爱哭,刘备是个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后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对刘备是不公*的,刘备虽然爱哭,但要看他什么时候哭。刘备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轻兵逃离,而他没有,他却抱着与百姓共存亡的决心,带着百姓作战,当被曹_围困的时候,他哭了,为什么?是为自己没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刘备在知道关羽被杀时哭过,那是为了兄弟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难道不应该吗?……我更应该向刘备学*坚韧、永不放弃的性格。

  三国这类的古典文学,自然是读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阅读古典文学上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做个知识渊博的小学。


三国志文言文翻译 (菁华3篇)(扩展3)

——《三国志》读书心得 (菁华3篇)

《三国志》读书心得1

  《三国志》中,我最欣赏的则是曹操。曹操在那个诸侯称雄的年代,可谓是天下罕见的全才。

  他文武双全,官拜骁骑校尉(仅次于将军),足见其勇略。董卓进京,不少满口仁义的汉室栋梁对董卓的恶行是敢怒而不敢言。唯有曹孟德,不惜背上谄媚小人的骂名,怀揣兵刃,栖*董卓身旁,意欲为国除贼。须知,若刺董成功,自己也将身首异处。曹孟德此举,足见其大智大勇。

  刺董失败后,曹操辗转奔波,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他已有十万兵甲。而后,瞅准时机,亲率劲旅迎献帝回朝,定都许昌。有人认为曹操乃大汉*,以挟天子之便,掌控天下。可是当年十八镇诸侯讨伐董卓时,除了曹操与孙坚力战西凉军外,其他诸侯哪一个不是坐观成败,以图渔利?献帝出逃,袁绍、公孙瓒,甚至是汉室宗亲的刘表,都未营救圣驾。只有曹操急行军数百里前去护驾。

  纵观曹孟德的功绩,灭二袁,亡吕布,*西凉,收汉中。所行无一不是完成汉廷的一统大业。虽然曹孟德的'文治武功,冠绝天下。但当他扫*北方时,已是烈士暮年。他急于在死前完成统一大业,怎奈心有余而力不足,故有赤壁之败。然而兵败赤壁,却决定了曹操此生是无法完成*定天下的宏愿的。于是他精心治理辖内的军政,为继任者*定四海奠定基础。

  尽管对于曹操的忠奸,世人褒贬不一。但我始终认为,曹操乃国之大贤,扫*四海,使得万民安居乐业。这便是我看《三国志》时的一些读书心得体会。

《三国志》读书心得2

  《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巨著,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又开始读《三国志》,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刘皇叔刘备,三顾茅庐,三上卧龙岗,为了请来诸葛亮,47岁的刘备不顾大雪和遥远的路程,每次都亲自登门拜访,当刘备第三次到草房旁时,连小童都不耐烦了,但刘备仍然耐心等待诸葛亮醒来,因为刘备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须得到人才,而为了得到人才就必须亲自诚心拜访。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伪君子,是不义小人,他先后投过,公孙瓒、袁绍、陶谦、吕布、曹操、刘表……而驱使他“忘恩负义”的是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

  也有人说,刘备爱哭,刘备是个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后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对刘备是不公*的,刘备虽然爱哭,但要看他什么时候哭。刘备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轻兵逃离,而他没有,他却抱着与百姓共存亡的决心,带着百姓作战,当被曹操围困的时候,他哭了,为什么?是为自己没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刘备在知道关羽被杀时哭过,那是为了兄弟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难道不应该吗?……我更应该向刘备学*坚韧、永不放弃的性格。

  三国这类的古典文学,自然是读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阅读古典文学上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做个知识渊博的小学生。

  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文争武斗,英杰辈出。三国鼎立,终归于晋,激烈动荡之后,那一幅幅荡人心弦的画面凝固远去,成为历史的瞬间。这个时代,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短暂的一瞬,却又是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

  在三国志中你可以体会到战马奔腾与士兵奋战之声。感受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壮怀激烈,你还可以聆听到刘关张他们桃园三结义的誓言。

  人们憧憬的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渴望了解那些血溅山河的英杰们,而人们也应知道,三国时代不单单是一个乱世英雄的舞台,豪杰角逐也并不是这段历史的全貌。当你想探寻三国历史真面目的时候,三国志无疑是你最好的选择。

  三国第一英雄曹操。《三国演义》把曹操写的那么奸,我实在为他不*。在中学时期,我学了曹操的短歌行,就被他的文采和文章中的胸襟抱负深深打动。《观沧海》,《龟虽寿》这两篇千古绝唱,我就感觉到,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要给结束分裂战争,给黎明百姓带来安定生活的大英雄。

  《三国志。魏武本纪》对曹操的事迹的记载,使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当然,人人都有缺点的,曹操也不例外。感觉《三国演义》把这些扩大化了。

  最后,陈寿也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紧接着,我想说说荀彧。荀彧这个人物,如果没看过《三国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王佐之才。也许很多人说荀彧没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但是,我只能说,《三国演义》夸大了妙计,奇谋的作用。荀彧,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他谋的是天下。他是方眼整个天下为曹操出谋划策。

  他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多次纠正曹操的错误的战略决策。简单的说,荀彧就是为曹操研究,把谁谁谁放在哪个州,对付谁谁谁。我军应该先进攻谁,先跟谁停战议和,先得那一块地方,然后再怎么怎么样。这是制定大的战略,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荀彧和曹操就是下棋的人。这是我的理解。

  再来说说蜀国刘备。

  陈寿的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是个大英雄,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与曹操相比,刘备的机权干略,略显不足。所以创下的基业不如曹操。但是,也能称为一代雄主。

  这个评价比较中肯。刘备根本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昏庸无能,心慈手软,爱哭鼻子的人。他是个英雄,他有自己的抱负,也有自己的能力。并且,具备了成为曹操最大对手的资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东坡这首千古绝唱描写了一个真实的周瑜。周瑜的一生是完美的,他的谋略,胆识,胸襟,抱负,也是我十分佩服的。

  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一展他的抱负。对他的远见卓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段话:“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大致是要周瑜率军抢先占领西川,吞并汉中张鲁,然后回师襄阳与孙权北拒曹操,二分天下,并且可以图谋北伐,一统中原。可惜英年早逝,大计无人主持啊。

  三国真实个群英荟萃,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和感慨。乱世之中,英雄辈出。我不由想起一首歌的歌词写得好:“湮没了荒城古道,远去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但当生前事,何计生后评。”

《三国志》读书心得3

  《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无论是乳臭未干的孩童还是风烛残年的老者,只要你提及《三国演义》,他们都能与你乐道几句。相比《三国演义》,它的“老祖宗”——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也是毫不逊色。这个国庆假,《三国演义》读过不谈,恶补了一下《三国志》,那么,就分享一下我对两部宏伟巨著的小看法和小感触吧。

  两者,一为正史,一为野史,或者是小说更加恰当。这很大程度决定了两者的不同,小说是写给读者看的,所以它需要很多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成功的人物形象支撑。正史写给当朝统治者看的,所以它需要的是在政治方向正确的情况下,尽量还原历史原貌。

  既然这样,那陈寿和罗贯中笔下的同一段历史,肯定会碰撞出不少火花。举几个让我印象最深的例子吧。在众所周知的《温酒斩华雄》中,关羽第一次展现了自己的高超武艺,在群雄中脱颖而出。正史却记载,华雄是死于孙坚的古锭刀下。当身边有些人还以为阿斗是孙尚香所生的时候,《三国志》却只是“权稍畏之,进妹固好”一笔带过。黄巾军起义首领张角,演义中说他乃是个“不第秀才”,然而当时还未有科举制,汉朝还是用“举孝廉”选拔官员,科举是隋文帝之后的事,三国时,哪来秀才之说?要说演义中刘关张一同作战,最经典的桥段非《三英战吕布》莫属了吧,结果《三国志》一翻,妈耶,虎牢关一战,吕布也是败给了孙坚!可怜了我的江东之主呀,功劳全算在了刘关张头上去了。这也让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罗贯中神话了刘关张一波人,丑化了我们的“奸雄”曹丞相,于是小说善恶两派全了,“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我们同样人才济济的江东,就只能沦落到打酱油的尴尬境地了。

  刘关张赵马黄诸葛的神化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即使他们可能不那么真实,但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历史上的人物了,而更是伟大的艺术形象,当然,这都没什么。但是,在这里我得为被丑化的曹丞相“美言几句”。这位世人皆知的大奸雄,在演义中是名奸诈多疑的角色。让他成为奸雄的,有这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大“功劳”。演义中记载,曹操欲刺董卓未遂,于是四下逃命,逃命过程中,借宿在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夜里听到磨刀声,疑心人要杀他,便屠了别人一家。“却见缚一猪欲杀”,原来是要款待他,便继续奔逃。路上偶遇“手携果菜而来”的伯奢,曹操虽然知道他是好意,但怕伯奢知道后带人追杀,“知而顾杀”。陈宫问其何故,曹操便留下了这么一句豪言壮语。这句话《三国志》中不曾记载,它的出处是在《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具体有三个版本,《魏书》说,伯奢儿子要打劫曹操,曹操被迫**。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操怀疑人家要他命,便杀了他们。《孙盛杂记》中说是曹操听到人家“食器”声,以为人家要杀他,杀了人全家,“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显然罗贯中选择了《孙盛杂记》的说法,但他改编的有些不那么真实,说磨刀就算了,还说是杀猪,难道,曹操能听到微小的磨刀声,却听不到撕心裂肺的猪叫么?就算曹操真的说了这么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我依然要说,首先曹操是凄怆地说的,只代表当时就事论事,而不是他的`人生观,更没有说是“天下人”。其次,这句话,我觉得有两种意思,宁可以译为“宁可”,但也不是不能翻译成“难道”,类似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同时“毋”也有“不能”和“没有”两种意思,那么就是说这句话,也可以翻译成“难道只要我负了他人,就没有别人负我的地方吗?”裴松之是公元372年出生的,是南朝人,当时没有标点,我这么翻译也不能算错。

  如果说曹操还有什么黑历史的话,那就是大军*徐州了。演义中说陶谦手下投降的黄巾军又惹事,杀了曹操父亲夺了其家产,落草为寇,然后曹操蛮不讲理屠了徐州。而《三国志》中则是直截了当的说杀他父亲的人正是陶谦,虽然手法还是很极端,但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

  *,也非常欣赏、推崇曹操,主张坚决为曹操翻案。98他还曾特地前去许昌瞻仰魏都遗迹,并与罗章龙合作一首《过魏都》。在他的《沁园春雪》中也可以看出,他认为,无论是秦王汉武,唐高宋祖或是成吉思汗都缺乏文采,然而曹操不仅是颇有军事才能,还能称得上一位伟大的诗人。历代皇帝能说在文学上有造诣的,能和曹操相提并论的只有李煜了,但高晓松却说:“光从统治者的层面来看的话,李煜都不配给他提鞋,两只手都提不起一只。”

  其实,对于三国,还有很多可说的,但由于篇幅原因,我选择了这个性格复杂,后人颇多争议的,也是我很喜欢的人物——曹操。一孔之见,翘盼高论!


三国志文言文翻译 (菁华3篇)(扩展4)

——《三国志》读后感 (菁华6篇)

《三国志》读后感1

  有这样一本书,它的作者凭着它流芳千古;它也成为*历史文化的瑰宝,*文坛的里程碑;它的名字从此载入史册。这本书是*第一部演义体小说,也是最有名的一部。这本书创造了许多琅琅上口的故事,许多已被改编成京剧、电影。这本书的名字叫:《三国演义》。它是*四大名著之一,在*、乃至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但是,在这部着作的背后,还有一部着作,它就是——《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体国别史。如果说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那么,《三国志》几乎是有实无虚。可以说,读《三国演义》是享受,读《三国志》是学*。在《三国志》中,我认识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有才华横溢又忠心耿耿的政治天才诸葛亮;有勇冠三军又生性高傲的武神关羽;有精明强干晚年又昏庸无比的吴主孙权;有**如麻又爱才如命的魏武帝曹操……

  陈寿用生动的笔风,细腻的笔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制造了一份份详细的“个人简历”。另外,我也从《三国志》中了解到许多人生的真谛。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告诉我们骄兵必败;空城计告诉我们有时虚比实更真;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告诉我们忠义是做人的本质,也是做事的原则……书中含有很多的道理值得我们去揣摩和探索。《三国志》之所以成为历史名著,不仅仅因为它的历史价值,还因为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国志》不仅对研究历史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对其它许多方面有莫大的帮助。

  比如,在商业方面,首先要培养出多个有能力又忠心耿耿的心腹,然后委以重任,这样企业就可能蒸蒸日上。还要认真思考:为什么曹操**如麻,他手下将官仍愿为其赴汤蹈火?他用什么方法博得将心的呢?还可以研究三个国家是如何衰败、兴盛的呢?《三国志》也是一部大书,一部不亚于红楼的宝典,其中的奥秘无穷无尽。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连接了现代通向古代的桥梁,有些人看完《三国志》,很可能就不会再读《三国演义》了。这样不对,因为一个是艺术,一个是历史;必须公*对待,这样我们的知识面就会更加广泛,理解也会更加透彻。

  相信,你在看完《三国志》之后,对《三国演义》里人物的看法会有改变。

《三国志》读后感2

  呼……花了将*一年终于将《三国志》读完了,其实三国真正的历史根本没罗贯中写得那么好,什么关羽斩文丑颜良,过五关斩六将,什么张飞气吞长坂,三英战吕布等等英雄事迹全是虚构而已。三国志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凉州人:马腾、锦马超;孙家三代:孙坚、孙策、孙权以及被世人所称的飞将军吕布……他们都有自己的领土,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文臣武将,为什么最终是司马家族一统九州,建立了*历史上的有一个朝代—晋,那是因为能与之争锋的英雄豪杰都已去世,不然就是还没世。

  有一些人不会过早死去,那他们又为何过早死去呢,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他们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发挥出来,反而把短处尽情释放;袁绍官渡之战不听沮授、田丰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溜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然而死后儿子们不仅不团结,还勾心斗角,相互争权夺势,最终一手打下来的江山被曹操占领,其实如果袁绍当初听沮授的意见,不把自己的荆、青、并、幽四州分别交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自己坐镇邺城的话,就不会有那种悲惨的结局了;再说刘表,其实刘表是太懦弱,就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刘表只适合在治世,而不适合在乱世,三国就是一个乱世,所以他的结局就可想而知。

  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登用,真是无能。结果死后,儿子刘琮也不战而降,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领土,就白白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则被毒死;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万人敌吕布杀死;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果曹操在治世就是能臣,在乱世就只好当奸雄了,其实曹操最初也想当能臣,但是报国无门,只好当奸雄了,如果说曹操是大汉的灭亡者不如说是大汉的继承者。虽然自己在世时能驾驭自己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呕心沥血打下来的江山就落入司马家族手中;刘备在百姓眼里是仁义的化身,其实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真的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他不仅奸诈还十分狠心,把自己的义子刘封毫不留情的杀死,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代枭雄刘备也有缺点,就是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无能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灭亡,*又进入另一个朝代的统治:晋朝。

《三国志》读后感3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历朝历代之必然之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写的是就是三国时期的事情。

  东汉末年,皇帝接连昏庸无道。导致天下群雄并起,割据天下。

  “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

  ——这是来自蜀、魏、晋之外中立方人士对诸葛亮的客观评价!诸葛亮,字孔明,诸葛亮青年时耕读于荆州襄阳城郊,地方上称其卧龙、伏龙。受刘备邀请出仕,随刘备转战四方,建立蜀汉*,官封丞相。其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则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由原来的“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变而为无往不胜。实乃为一大忠臣,受刘备白帝城托孤,致死以统一中原还于旧都为己任,却天妒英才病逝五丈原。“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后《出师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你一生真实的写照,《出师表》两篇正如陆游称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你的赤胆忠心,你的神机妙算,历史更为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曹操,一代枭雄,却被三国演义误导成为一个小人,实则不然。但我却认为他不仅不是一个小人反而应该是真英雄,真豪杰。其实在为一个颇有作为的帝皇,有一位伟人曾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曹操他在北方实行囤田对农业生产恢复起了很大的作用;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俗语“一说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贵神速);曹操在文学方面亦有所作为,善于以诗歌抒写政治理想和抱负,雄心壮志,诗中充满奋发进取的精神。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之陨,也是无可奈何。但是他对历史的贡献确实不容忽视的。

  多少人曾骂你奸雄,汉贼,在我看来,你结束了*北方*三十年的军阀割据,使*北方人民得以安定,历史为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三国君主——刘备,孙权,曹丕,哪一位得到了天下?尤如海市蜃楼,荣华富贵稍纵即逝,功名,名利,权利,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可望而不可及。笑看三国,风光一时,名垂千古。

《三国志》读后感4

  《三国志》和《易中天品三国》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凉人;马腾;小霸王:孙策……他们都有自己的领土,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文臣武将,为什么最终是司马家族一统九州,建立了*历史上的有一个朝代—晋,那是因为能与之争锋的英雄豪杰都已去世,不然就是还没世。

  有一些人不会过早死去,那他们又为何过早死去呢,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他们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发挥出来,反而把短处尽情释放;袁绍官渡之战不听沮授、田丰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溜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然而死后儿子们不仅不团结,还勾心斗角,相互争权夺势,最终一手打下来的江山被曹操占领,其实如果袁绍当初听沮授的意见,不把自己的荆、青、并、幽四州分别交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自己坐镇邺城的话,就不会有那种悲惨的`结局了;再说刘表,其实刘表是太懦弱,就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刘表只适合在治世,而不适合在乱世,三国就是一个乱世,所以他的结局就可想而知。当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登用,真是无能。结果死后,儿子刘琮也不战而降,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领土,就白白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则被毒死;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万人敌吕布杀死;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果曹操在治世就是能臣,在乱世就只好当奸雄了,其实曹操最初也想当能臣,但是报国无门,只好当奸雄了,虽然自己在世时能驾驭自己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呕心沥血打下来的江山就落入司马家族手中;刘备在百姓眼里是仁义的化身,其实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真的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他不仅奸诈还十分狠心,把自己的义子刘封毫不留情的杀死,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代枭雄刘备也有缺点,就是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无能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灭亡,*又进入另一个朝代的统治:晋朝。

  《三国志》和《易中天品三国》这两本书让我了解了真正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读后感5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三国这个乱世,群雄逐鹿,人才辈出。其中,它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我并不喜欢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他把曹操写的那么阴险狡诈,和《三国志》中的曹操截然不同。《三国志》里的曹操是一名乱世之中的英雄,足智多谋,我觉得他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反而,他是一个很讲情义的人。关羽上次战败,不仅与刘备走散,还落到了曹操手中。曹操摆出大量的好处请求关于能归降于他,但关羽没有答应,坚持要去找刘备。过了几天关羽走了,只留下了一封信。曹操看见后,非但没有派兵去将关羽追回来,发呢让他去找刘备,可见他是一个惜才且讲情义的人。

  一个国家的兴亡,除了要有一个贤明的君王,其次,一个足智多谋,忠心耿耿的谋士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就像诸葛亮,他一心为刘备出谋,使得蜀国的实力日益壮大起来。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他不骄不傲。街亭失守,他却自降三级。刘备死,后主刘禅继位。可诸葛亮非但没有篡位。反而更加忠心地辅佐刘禅,才总算稳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这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宣扬和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每当听到这首词,我的脑子里就会浮现出三国时将士厮杀的情景——那是一个真正的三国!

《三国志》读后感6

  《三国志》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书,因为它里面既真实也很生动,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曹操。我看完以后就感觉这书,每一个细节都很详细、具体。

  里面我发现了很多历史上的黑幕,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面所向披靡,八卦阵、出师表更是辉煌,但是在真实历史上陈寿没有过多的去描写诸葛亮,而且我还发现诸葛亮是屡战屡败,周瑜也没有想象的笨,而且特别的聪明孙坚、孙权的很多步妙棋都是周瑜帮忙的。

  我最喜欢的角色——曹操,看完三国演义后,再看《三国志》以后就会对它感到有一种很佩服的感觉。曹操在三国演义里被写的很凶恶、残害百姓、一位奸雄,但是他确实如此吗?百姓们都很爱戴它,曹操是一位很伟大政治家、军事家、作为一位诗人可以说,也是很有才气的。七步诗的曹丕是谁教育出来——曹操,他没有想象的凶恶,反而很友善。为什么三国演义会如此贬低曹操抬高刘备,其实只是因为南宋想找一个借口而已。

  《三国志》从某些意义角度来说,没有三国演义那么吸引人。它里面太真实了没有很大的趣味性,有很多三国演义里虚构的故事或传说都没有。赤壁之战里没有借东风之类的故事,曹操只不过是输给了瘟疫和水土不服。三英战吕布《三国志》里没有后来我翻了很多资料最后发现但是人物实力,距离相差太远了。

  《三国志》有点偏向与陈寿个人观点,但是大部分还是事实,对人物的观点存在一些偏见,我对《三国志》还有一点很好奇就是,《三国志》的精彩程度为什么不进四大名著。《三国志》有一点比较有意思就是全书没有一个到字。


三国志文言文翻译 (菁华3篇)(扩展5)

——三国志读后感 (菁华6篇)

三国志读后感1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志,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志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 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志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此奈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志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三国志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三国志读后感2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志,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志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 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志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此奈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志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三国志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三国志读后感3

  呼…花了将*一年终于将《三国志》读完了,其实三国真正的历史根本没罗贯中写得那么好,什么关羽斩文丑颜良,过五关斩六将,什么张飞气吞长坂,三英战吕布等等英雄事迹全是虚构而已。三国志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凉州人:马腾、锦马超;孙家三代:孙坚、孙策、孙权以及被世人所称的飞将军吕布……他们都有自己的领土,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文臣武将,为什么最终是司马家族一统九州,建立了*历史上的有一个朝代—晋,那是因为能与之争锋的英雄豪杰都已去世,不然就是还没世。

  有一些人不会过早死去,那他们又为何过早死去呢,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他们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发挥出来,反而把短处尽情释放;袁绍官渡之战不听沮授、田丰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溜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然而死后儿子们不仅不团结,还勾心斗角,相互争权夺势,最终一手打下来的江山被曹操占领,其实如果袁绍当初听沮授的意见,不把自己的荆、青、并、幽四州分别交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自己坐镇邺城的话,就不会有那种悲惨的结局了;再说刘表,其实刘表是太懦弱,就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刘表只适合在治世,而不适合在乱世,三国就是一个乱世,所以他的结局就可想而知。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登用,真是无能。结果死后,儿子刘琮也不战而降,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领土,就白白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则被毒死;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万人敌吕布杀死;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果曹操在治世就是能臣,在乱世就只好当奸雄了,其实曹操最初也想当能臣,但是报国无门,只好当奸雄了,如果说曹操是大汉的灭亡者不如说是大汉的继承者。虽然自己在世时能驾驭自己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呕心沥血打下来的江山就落入司马家族手中;刘备在百姓眼里是仁义的化身,其实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真的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他不仅奸诈还十分狠心,把自己的义子刘封毫不留情的杀死,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代枭雄刘备也有缺点,就是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无能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灭亡,*又进入另一个朝代的统治:晋朝。

三国志读后感4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

  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

  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志读后感5

  《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巨著,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又开始读《三国志》,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刘皇叔刘备,三顾茅庐,三上卧龙岗,为了请来诸葛亮,47岁的刘备不顾大雪和遥远的路程,每次都亲自登门拜访,当刘备第三次到草房旁时,连小童都不耐烦了,但刘备仍然耐心等待诸葛亮醒来,因为刘备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须得到人才,而为了得到人才就必须亲自诚心拜访。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伪君子,是不义小人,他先后投过,公孙瓒、袁绍、陶谦、吕布、曹操、刘表……而驱使他“忘恩负义”的是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

  也有人说,刘备爱哭,刘备是个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后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对刘备是不公*的,刘备虽然爱哭,但要看他什么时候哭。刘备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轻兵逃离,而他没有,他却抱着与百姓共存亡的决心,带着百姓作战,当被曹操围困的时候,他哭了,为什么?是为自己没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刘备在知道关羽被杀时哭过,那是为了兄弟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难道不应该吗?……我更应该向刘备学*坚韧、永不放弃的性格。

  三国这类的古典文学,自然是读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阅读古典文学上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做个知识渊博的小学生。

  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文争武斗,英杰辈出。三国鼎立,终归于晋,激烈动荡之后,那一幅幅荡人心弦的画面凝固远去,成为历史的瞬间。这个时代,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短暂的一瞬,却又是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

  在三国志中你可以体会到战马奔腾与士兵奋战之声。感受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壮怀激烈,你还可以聆听到刘关张他们桃园三结义的誓言。

  人们憧憬的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渴望了解那些血溅山河的英杰们,而人们也应知道,三国时代不单单是一个乱世英雄的舞台,豪杰角逐也并不是这段历史的全貌。当你想探寻三国历史真面目的时候,三国志无疑是你最好的选择。

  三国第一英雄曹操。《三国演义》把曹操写的那么奸,我实在为他不*。在中学时期,我学了曹操的短歌行,就被他的文采和文章中的胸襟抱负深深打动。《观沧海》,《龟虽寿》这两篇千古绝唱,我就感觉到,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要给结束分裂战争,给黎明百姓带来安定生活的大英雄。

  《三国志。魏武本纪》对曹操的事迹的记载,使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当然,人人都有缺点的,曹操也不例外。感觉《三国演义》把这些扩大化了。

  最后,陈寿也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紧接着,我想说说荀彧。荀彧这个人物,如果没看过《三国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王佐之才。也许很多人说荀彧没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但是,我只能说,《三国演义》夸大了妙计,奇谋的作用。荀彧,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他谋的是天下。他是方眼整个天下为曹操出谋划策。

  他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多次纠正曹操的错误的战略决策。简单的说,荀彧就是为曹操研究,把谁谁谁放在哪个州,对付谁谁谁。我军应该先进攻谁,先跟谁停战议和,先得那一块地方,然后再怎么怎么样。这是制定大的战略,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荀彧和曹操就是下棋的人。这是我的理解。

  再来说说蜀国刘备。

  陈寿的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是个大英雄,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与曹操相比,刘备的机权干略,略显不足。所以创下的基业不如曹操。但是,也能称为一代雄主。

  这个评价比较中肯。刘备根本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昏庸无能,心慈手软,爱哭鼻子的人。他是个英雄,他有自己的抱负,也有自己的能力。并且,具备了成为曹操最大对手的资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东坡这首千古绝唱描写了一个真实的周瑜。周瑜的一生是完美的,他的谋略,胆识,胸襟,抱负,也是我十分佩服的。

  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一展他的抱负。对他的远见卓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段话:“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大致是要周瑜率军抢先占领西川,吞并汉中张鲁,然后回师襄阳与孙权北拒曹操,二分天下,并且可以图谋北伐,一统中原。可惜英年早逝,大计无人主持啊。

  三国真实个群英荟萃,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和感慨。乱世之中,英雄辈出。我不由想起一首歌的歌词写得好:“湮没了荒城古道,远去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但当生前事,何计生后评。”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谈起三国,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我原来也非常崇拜诸葛亮,认为曹操是坏人,可是在看了陈寿写的《三国志》后,我却开始成了曹操的超级粉丝。

  因为他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还是一个很好的喜剧演员。他可称得上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全才。

  说到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那非曹操莫属。早期董卓作乱,是曹操先起义讨伐,各地纷纷响应,后组成了一支盟军,可大家谁也不愿当先锋,怕打战会损失自己的兵力,削弱自己的势力。各官僚整天沉迷于声色,甚至还在内部内讧,发生火并的丑事。此时,只有曹操胆识过人,带着自己微弱的部队追击董卓,虽然因寡不敌众而败,但也不失大将风度。并使他由本“名微而众寡”而逐渐“名扬诸侯”。

  曹操还具有远见卓识。在其他军阀都忙着打战时,只有曹操采用谋士的建议开始命令军队屯田。因而后来袁绍军在吃桑葚,袁术军在吃河蚌,而更惨的是还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时,只有曹操的军队丰衣足食。我想:那些挨饿的士兵正想着怎么逃出去,投奔曹操的大军吧。这也是曹操军能不灭的原因。

  曹操的远见卓识,还体现在:汉献帝出逃,狼狈之极,袁绍等拒绝迎接时,只有曹操去救皇帝,抓住这个好机会逢迎来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地利用朝廷名义行事,不断扩充地盘,壮大实力。后来,当袁绍等悟出了迎奉天子的好处,想与曹操共享这张王牌,你说袁绍天不天真,曹操怎么可能答应呢?

  曹操本人又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凡是谋士想到的,曹操也基本可以想到,这是没谋士时,他还能胜的原因。在延津,得胜的曹军返回途中突然遇见文丑军,部下都认为应抛弃辎重撤退,而曹操下令等敌军抢辎重时出击,把辎重当诱饵,结果袁军败,文丑阵亡。

  据记载,就连赤壁大战,功劳也不全归周瑜、诸葛亮。主要还是曹操军中出了疫病,曹操的损失非常大,再加上赤壁大火,曹操只得把剩下的船烧了撤退。

  曹操还是伟大的文学家,有许多诗作大气磅礴,流传千古。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激励了古今中外多少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呀!

  曹操在生活是个很好的戏剧演员,他有一个招牌——“笑”!不管遇到什么难事,都大笑面对,不管悲伤还是高兴,可见他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这也是我们应该向他学*的地方。

三国志读后感6

  《三国志》中对老将黄忠的死只有寥寥数语:明年卒,追谥刚侯。

  所以,我们永远也无法得知黄老将军死前的遗言,我们不知道他是厌倦了乱世沙场还是惋惜自己不能继续在沙场征战,回顾一生,不知他是否还有什么遗憾。

  关于黄忠,史书的记载并不多,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回顾。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曾在刘表手下做中郎将。曹操攻克荆州后,在长沙太守韩玄处任职。刘备占领荆州四郡后黄忠投靠刘备,随刘备入蜀。

  黄忠对于蜀汉*,有两大功绩。

  一是在收川战役中率军自葭萌关入成都,冲锋陷阵,勇冠三军。刘备攻下益州后,拜黄忠为讨虏将军。

  二是在汉中定军山战役中击败并杀死夏侯渊,立下大功,迁为征西将军。刘备为汉中王后,拜黄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与关羽同列。

  诸葛亮赞誉黄忠:

  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八月,黄忠去世。有子黄叙,英年早逝,无后。

  这里可以说一下,黄忠与关羽不合在历史上确有此事,一大原因就是关羽太高傲,刘备想拜黄忠为后将军时,诸葛亮就曾对刘备说:

  而今便令(关、黄)同列。马、张在*,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也就是说,黄忠的功劳,马超、张飞亲眼所见,所以封黄忠为后将军,他们不会有意见。可是关羽在荆州,听到自己与黄忠同列,一定会不高兴。

  事实也正如诸葛亮预料的那样,当关羽得知自己与黄忠同列后,生气地说道:

  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于是关羽不愿意接受刘备的封赐,还是费诗一番劝解,关羽才最终接受。

  以上,便是黄忠的一生了。


三国志文言文翻译 (菁华3篇)(扩展6)

——三国志陈寿的名言 30句菁华

1、一为不善,众美皆亡。

2、人命至重,难生易杀。

3、以仁为富,以义为贵。

4、凿石索玉,剖蚌求珠。

5、及溺呼船,悔之无及。

6、度德而让,古人所贵。

7、恶不可积,过不可长。

8、振穷救急,倾家无爱。

9、每有患急,先人后己。

10、用人无疑,唯才所宜。

11、若卵投石,岂可得全。

12、街谈巷说,必有可采。

13、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14、非常之事,何得因循。

15、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1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7、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18、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

19、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

20、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

21、致治在于任贤,兴国在于务农。

22、行赏不遗仇雠,用戮不违亲戚。

23、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

24、墉基不可仓卒而成,威名不可一朝而立。

25、水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

26、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27、国之有民,犹水之有舟,停则以安,扰则以危。

28、枳棘之林,无梁柱之质;涓流之水,无洪波之势。

29、非成业难,而得贤难。非得贤难,而用之难。非用之难,而任之难!

30、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