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树》评课稿 (菁华3篇)

首页 / 文库 / |

《去年的树》评课稿1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7册的课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祝老师上本课时,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我的理解,有的课文偏重于工具性,有的偏重于人文性。因此,我觉得语文老师要把握好侧重点。而《去年的树》则是侧重于人文性的课文。因此,为了体现这一点,祝老师运用了动画《去年的树》,目的是让学生深深体会诚信,友情。

  在课堂中祝老师试图把学生带入文本,带入作者的心灵。因此,祝老师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重点,让学生带着忧伤,带着对大树的同情深深的去体会,去感悟。虽然方法有了,但是渲染气氛还不够浓烈,课堂基本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种境界,但还不是最佳。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最后3个自然段的学*中,祝老师提出问题:小鸟深情地注视着油灯的火苗,然后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那是什么歌,你能知道吗?有的学生说:“大树啊,大树,我们是好朋友。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我们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有的学生唱:“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还有伤还有痛,还要走还有我。”……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有的唱,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从孩子们的眼睛里可以看到学*的欲望和对友谊的向往,但是回味这节课,我感觉到教师语言的魅力的重要性,如果教师能加强语言的艺术性,那课堂会更加精彩。一节好的语文课给学生的就是一种享受,作为一名教师都要为之努力。

《去年的树》评课稿2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这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少许的伤感色彩,赞美高尚、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整篇童话故事内容简单,语言朴实无华,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鸟儿对树真挚情谊,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在*淡的语言中有一种深挚透明的美。

  黄老师的这堂课就整体而言是比较成功的`,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和细节处理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的地方。下面我就将自己在本次听课中的一些感受作如下评议:

  一、情感主线简明,教学版块清晰有层次

  同样一堂课,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上法,同样一篇文章,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解读。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本文的情感定位在赞颂鸟儿珍惜友情和信守诚诺的品质上,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情感主线。通过整体感知、感情朗读、引导想象、”三步来体会。内容线索定为:相处——分别——追寻——相会,层层深入,步步递进,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感受鸟儿诚信。而且黄老师很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真实体会,只要不脱离文本的本意都加以肯定,这很好。比如:理解“鸟儿与树天天在一起”的情景,让学生说出了不同的相依场景。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自由王国。

  二、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小鸟的真情

  整节课,黄老师很注重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读。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感受这篇童话特点的重要手段。(这篇童话里的主人公:鸟、树、门都会像人那样说话,语言表达湿浅简洁是童话的特点,也是课文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黄老师采取的是“读”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加提示语读、分角色读等等。且对每一次的“读”都有不同的要求,尽量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读中都能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体验。如:

  初读课文时,要求自由读,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通过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读后利用课件,完成填空练*,*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学1—4自然段时,老师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年的树和鸟儿在一起是怎样的情景?自由读课文,读后,问: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天天”,谈感受以体会他们间的友情,为下文的学*奠定了一定的感情基础。

  对于7—14自然段的学*,黄老师要求读后写体会,这是默读,让他们在静思默想中,细细咀嚼,慢慢品味,让他们逐步深入到童话故事中去,感受鸟儿在找树过程中的辛苦与他当时的心情,为有效对话进行必要的铺垫。在充分体会小鸟真情之后,指导感情朗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与情景的创设,黄老师逐步把学生带入文本中,引领着他们深入到童话中的角色,体会着小鸟的情感世界。

  [建议]在学*“追寻树”时,学生的学*兴趣似乎不是很高。这是不是因为吴老师在教学小鸟三次询问的片段时,将小鸟的话单独出示在投影中,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的缘故呢?这个地方是不是能用分角色读对话比较合适?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对词语的理解,还是句子的感悟,只有放在具体的语境当中才能体会得更深刻。小鸟的询问没有了对方的回应,显得空洞无力。那又怎么能让学生感受到鸟儿的那份焦急呢?没有感受的朗读,当然也就没有感情可言了。如果将对话成组出现进行教学,其效果会不会更好呢?

  三、抓住两个“看”,引导想象,深化主题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文字很简单,作者略去了鸟儿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黄老师抓住文中的两个“看”加以想象与比较:

  第一次鸟儿“看着”灯火,他仿佛看到了什么?第二次他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他又会想些什么呢?这两次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后,感慨较多,在多元理解中,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信守诺言。

  此外,这节课还有一些精彩的地方:①课件的制作,简单明了,突出重点、创设情景恰到好处地把学生领入了童话角色中。②导语的设计,非常精妙,使上下环节的教学过渡自然。③指导读儿化音。重视本地学生的薄弱点。④自然常态的公开课显得很美。

  最后,我提两点商榷的地方:①关于情景图:鸟儿在树上唱歌图,是不是在讲句时:“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才出现比较好些呢?②老师的话少说一些,再多留时间给学生读书更好。

《去年的树》评课稿3

  周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1、课前准备比较充分,能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比较形象地根据所示画面直观地了解这篇童话的内容,为深入挖掘深层次的内涵意义做了较好的铺垫。

  2、注意紧抓住童话中的几段人物对话,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这四段对话的朗读训练,达到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目的,使学生在对话中深刻感受到了小鸟与大树的真挚友情,使学生真正深入课文,深入了小鸟的心理,既为学生创造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3、[建议]: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的理解不一定就是学生唯一的理解,我们要做的就是控制教学的一个大方向,毕竟语文的学*是多元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真实体会,只要不脱离文本的本意就可以了。努力使作品潜在的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之间的进行有机的融通,所以在确定了以“赞颂鸟儿珍惜友情和信守诚诺的品质”为情感主线的基础上,还应允许其它主题作为副线而存在。如:爱护树木,不能乱砍伐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的自由王国。

  教学永远都是遗憾的艺术。在我的教学中,也有许多经不起推敲的地方,我当多学*、常请教、勤反思,尽力采百家之花粉,酿自己教学之蜜,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去年的树》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去年的树》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1)

——《去年的树》评课稿 (菁华3篇)

《去年的树》评课稿1

  第一节是由五小的丁洁老师执教《去年的树》(四级上册),所用学生是一小三年级学生,整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丁洁老师基本功扎实,一板流畅的简笔画让听者和学生赏心悦目,教师的过渡语设计精心,简笔画过硬,使孩子对学*很有兴趣,拉*了孩子和文本的距离,线索清楚。对学生的学情也把握的比较到位,师生互动比较默契。

  本节课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生*惯,学生只要一拿书读就拿笔勾画、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见老师*时非常注意学生学**惯的点滴培养。《去年的树》的字词教学比较扎实,教师不仅抓住重点字词,还抓住标点来悟,注重培养孩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适时地范读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老师的即时评价运用的也非常到位,当一个孩子听完其他同学的发言后做了精彩的补充,老师马上表扬:“我看到了我们班的金耳朵!”这样既表扬了优秀的听的认真的孩子,也给没注意听讲的孩子提了个醒。注重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好*惯,不过在学生评价过后,教师再给学生以肯定就好了,在学生读小鸟的语气不足时,教师如果用即时性的语言告诉学生该怎么读,就更好了。整堂课教学目标明确,文章条理清晰明了。圆满地完成预定目标。《去年的树》这篇文章的落脚点是多元的,站在好朋友的角色来看,人一定要守信,从结尾来看,有快乐的音符闪动,给人带来富有生命的价值取向;再从去年的树来看,去年的树没有了,变为火柴一划消失了,就是伤感。所以这篇文章是多元的价值取向。老师要理解个性化的文本,不要对学生定位太死,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思维,所以老师千万不要死扣教参,这点丁洁老师把课文的结尾就定的有些伤感了。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有些多了点,我们应该在评价中发现美、创造美,让大家的认识共同提高。

《去年的树》评课稿2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这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少许的伤感色彩,赞美高尚、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整篇童话故事内容简单,语言朴实无华,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鸟儿对树真挚情谊,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在*淡的语言中有一种深挚透明的美。

  黄老师的这堂课就整体而言是比较成功的`,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和细节处理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的地方。下面我就将自己在本次听课中的一些感受作如下评议:

  一、情感主线简明,教学版块清晰有层次

  同样一堂课,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上法,同样一篇文章,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解读。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本文的情感定位在赞颂鸟儿珍惜友情和信守诚诺的品质上,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情感主线。通过整体感知、感情朗读、引导想象、”三步来体会。内容线索定为:相处——分别——追寻——相会,层层深入,步步递进,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感受鸟儿诚信。而且黄老师很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真实体会,只要不脱离文本的本意都加以肯定,这很好。比如:理解“鸟儿与树天天在一起”的情景,让学生说出了不同的相依场景。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自由王国。

  二、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小鸟的真情

  整节课,黄老师很注重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读。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感受这篇童话特点的重要手段。(这篇童话里的主人公:鸟、树、门都会像人那样说话,语言表达湿浅简洁是童话的特点,也是课文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黄老师采取的是“读”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加提示语读、分角色读等等。且对每一次的“读”都有不同的要求,尽量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读中都能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体验。如:

  初读课文时,要求自由读,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通过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读后利用课件,完成填空练*,*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学1—4自然段时,老师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年的树和鸟儿在一起是怎样的情景?自由读课文,读后,问: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天天”,谈感受以体会他们间的友情,为下文的学*奠定了一定的感情基础。

  对于7—14自然段的学*,黄老师要求读后写体会,这是默读,让他们在静思默想中,细细咀嚼,慢慢品味,让他们逐步深入到童话故事中去,感受鸟儿在找树过程中的辛苦与他当时的心情,为有效对话进行必要的铺垫。在充分体会小鸟真情之后,指导感情朗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与情景的创设,黄老师逐步把学生带入文本中,引领着他们深入到童话中的角色,体会着小鸟的情感世界。

  [建议]在学*“追寻树”时,学生的学*兴趣似乎不是很高。这是不是因为吴老师在教学小鸟三次询问的片段时,将小鸟的话单独出示在投影中,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的缘故呢?这个地方是不是能用分角色读对话比较合适?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对词语的理解,还是句子的感悟,只有放在具体的语境当中才能体会得更深刻。小鸟的询问没有了对方的回应,显得空洞无力。那又怎么能让学生感受到鸟儿的那份焦急呢?没有感受的朗读,当然也就没有感情可言了。如果将对话成组出现进行教学,其效果会不会更好呢?

  三、抓住两个“看”,引导想象,深化主题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文字很简单,作者略去了鸟儿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黄老师抓住文中的两个“看”加以想象与比较:

  第一次鸟儿“看着”灯火,他仿佛看到了什么?第二次他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他又会想些什么呢?这两次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后,感慨较多,在多元理解中,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信守诺言。

  此外,这节课还有一些精彩的地方:①课件的制作,简单明了,突出重点、创设情景恰到好处地把学生领入了童话角色中。②导语的设计,非常精妙,使上下环节的教学过渡自然。③指导读儿化音。重视本地学生的薄弱点。④自然常态的公开课显得很美。

  最后,我提两点商榷的地方:①关于情景图:鸟儿在树上唱歌图,是不是在讲句时:“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才出现比较好些呢?②老师的话少说一些,再多留时间给学生读书更好。

《去年的树》评课稿3

  9月26日是我们周三的听评课研讨时间。由于其他工作我遗憾地错过了颜老师精彩的课堂,但也准时地听取了其他语文老师对颜景军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的高度评价。由此我深深感悟到,颜老师的课越来越有内含,越来越受老师和学生们的喜爱。她的温柔似水,丝丝入耳,深入人心,听颜老师的课就像是听故事,有趣、自然、舒服、亲切。

  颜老师能在课堂上不急不拘,对学生学*方法的指导非常到位,比如:让学生自主探究读课文时,恰如其分地提醒学生要按一定的顺序说自己在读中的感悟,并在读书过程中提醒学生正确的读书姿势。由此看来颜老师的课堂比较注重学生学*方法和学**惯的培养。

  颜老师的课以朗读贯穿课堂,而且整堂课在读的过程中给了孩子足够的时间以及大量想象的空间,想象鸟儿与树的样子,想象鸟儿给树唱歌,树听鸟儿唱歌,把鸟儿一次次寻找树的焦急心情,让学生在读与悟的过程中,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

  颜老师设计的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角色,这更易于让学生体会文章“珍惜友情,信守诺言”的情感。如果朗读时颜老师安排鸟儿让一人朗读,那一次比一次着急的心情,是否会表现的更强烈呢。

  《去年的树》虽是一篇简短的童话故事,里面却蕴含了“珍惜友情,信守诺言” 的深刻道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


《去年的树》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2)

——《燕子》评课稿 (菁华3篇)

《燕子》评课稿1

  一、揭题导读多韵味。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的把握,主要是强调学*过程中“情、趣、韵“的追求。课始,力求在读读背背,吟吟诵诵中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诗意的春天。

  方法一:导读揭题。

  1、读句导入。读读下面这段话,并补充完整。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

  2、齐读这段话。说说你对燕子的了解。

  3、阳春三月,春天的使者燕子翩然而至,拉开了春天美丽的画卷。(出示课题,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4、自由读课文,捕捉几幅春天的镜头。(设计点评:把课文第一段话作为特殊的谜面,以*似猜谜的方式引入新课的学*,更符合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既增添了童趣,又快速接触了文本,营造出浓浓的语文学*氛围。)

  方法二:古诗营韵。

  1、春天到了,站在春天的肩头,感受着春天的温馨和甜蜜,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人对春天的赞美。请同学们来背诵几首有关春天的诗。(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板书与课文有关诗句)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B.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C.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2、明媚的春光里燕子翩然而至。(出示课题)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从课文中去发现这些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设计点评: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古诗积累,导入新课学*,架构起学生旧知与新知的桥梁,使学生在吟吟诵诵中享受诗韵,迈入春天。)

  二、品读积累守本位。

  学语文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这必须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来完成。以学生读通课文感知内容为基础,力求通过想像品读、配图解说、积累诵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地读,完成全程阅读。

  方法一:概括品读,摘词解说。

  1、概括画面。读着课文,你发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给画面取个好听的名字。(预计学生能概括出“可爱的燕子”、“光彩夺目的春天”、“机灵的飞燕”、“春天的曲谱”等有关燕子外形、飞行、停歇及春光四方面内容的画面题目。)

  2、圈点品读。哪些词语描绘出燕子的机灵可爱与春光的明媚,自由选择四个画面中的其中之一,找到相应的段落读一读,圈圈点点做上记号。

  3、交流品味,感情朗读。

  4、摘词解说。请同学们自选其中的一个画面,在小卡片上写上图的名称,在卡片上摘录关键词语,看着卡片介绍自己喜欢的这幅画面。

  乌黑光亮俊俏轻快

  剪刀似的

  可爱的小燕子

  斜着身子“唧”的一声

  掠沾荡漾

  机灵的飞燕

《燕子》评课稿2

  在杜老师执教的《燕子》一课中,我看到了年轻教师在历练中成长的羽翼更加丰满,感受到她们身上执着的气息和散发出的生机勃勃的活力。下面我结合这节课具体谈一谈:

  一、有了“根基”意识。

  我们都知道,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深入解读教材、分析学情是备课的重要环节。杜老师在教材理解方面做到了深入、细致,并且能用自己的目光审视文本,没有局限与参考书的范围之中。这一点是很难能可贵的。比如她没有按课文自然段的叙述顺序来讲解,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描写“春天”和“燕子”的段落归纳,按一定的联系和线索重新组织教学,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凸显课文的主题。

  二、教学设计用心,撰写细致。

  教案中既有过度语又有预设方案,设计详细。

  三、目标达成有实效。

  上课过程中,老师的引导自然,能在情境中进行引领并能尊重学生的感受。我观课时注重了学生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比如读词、读句的有效性和提高率。这节课在读词方面杜老师采用了自由读、领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对容易读错的音节及时进行纠正,如对“掠”的学*,及很到位。再读课文方面,老师也通过想象画面等方式进行情景创设,在情景中指导朗读,效果一次比一次好。

  我对这节课提一点建议:在第三自然段感受燕子飞行的动态美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老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指导感受作者的用词准确的特点即可,句句都那样分析,破坏了了文章的意境美。最后一个自然段,虽然注意到了“打比方”的修辞手法的作用,但是在引领上有些操之过急,“音符”与“停着的燕子”做了比较,“几痕细线”没做具体分析,其实“痕”字用的相当好,也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体会。

《燕子》评课稿3

  语文阅读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

  《燕子专列》评课

  语文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体系: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的讨论十分的激烈,因为这两个目标定位直接指向语文课程的两个基本属性:知识与能力是工具性的范畴,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文性的范畴,孰轻孰重争论不休,要想在教学中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又谈何容易。

  可是,在参加的各种活动中,很少听到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讨论,我想这是因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结果性目标,比较容易显性和量化,是否达成比较容易判断,而过程与方法是过程性目标,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课一结束就很难去考证。但是,个人认为过程与方法目标十分重要,是体现新课程目标设置的一个亮点,所谓的三维目标和原来的教学目标相比,不就多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吗?

  那么我们的课堂中如何来体现过程性目标呢?我就最*听的《燕子专列》一课,谈谈自己的理解。

  首先,教师要有过程意识,学*就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时间概念。甚至有教育专家偏激的是:学*就是浪费时间。可见学*过程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把学*的过程充分的展开,让学生去尝试、去经历,只有经历了错误和失败,他们才会有对正确的追求、对成功的渴望。比如,在《燕子专列》这堂课中,老师让学生尝试做瑞典*的发言人,来呼吁居民们拯救燕子这一环节时,就把过程展开了:学生自由说---老师反馈引导---学生提升。这就是一个过程的展开,学生充分的经历了学*的过程。

  其次,过程性目标要体现教学增量。如果为了过程的展开而展开,在同一个教学层面上展开,那是在浪费教学时间,所以看一个教学环节的展开是否体现过程性目标的关键在于学生有没有提升,教学有没有增量。比如,教师让学生抓住“纷纷”“四处”想象哪些人,来到哪里寻找燕子?这一环节,如果在学生自由准备的基础上,教师不断的引导,让他们想象这些人的神情、动作、语言,使学生的想象和语言进一步发展,那么这一环节学生就得到了提升,教学就有了增量。相反如果在学生自由准备的基础上知识反馈,不管学生说得如何都加以肯定,那么学生只是在简单的重复,不会有发展,教学也就没有增量。

  第三,过程性目标的落实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通过前面的两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引导在教学环节展开的过程中取到关键作用,她就像梯子一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向上提升。


《去年的树》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3)

——古诗评课稿 (菁华3篇)

古诗评课稿1

  5月6日,春城一小与双窖镇中心小学开展了“手拉手”“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在春城一小举行,双方都派出了实力较强的老师上课,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共上了6节课。语文上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下册的古诗《绝句》,上课的老师分别是春城一小的王仿和双窖中心小学的张海云。

  下面是听课感受——同样精彩,各显千秋。

  一、两位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能力较强。理解教材、熟悉教材,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熟练掌握古诗教法。

  二、理解诗意、感悟意境,方法灵活多样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两位教师在学生熟读古诗的基础上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段理解诗意,如演一演,练一练,画一画,做游戏,讲故事等。特别是在运用多媒体理解诗意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例如理解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老师播放动画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教室里听到了黄鹂的鸣叫,看到了白鹭在天上飞;在教学诗歌的后两句时,老师又出示了课件“窗含雪”“门泊船”的画面。这样的直观教学,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情景逼真,一幅“色彩明丽,景色迷人”的图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获得快感的同时又明白了诗歌的意思,在快乐中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三、注重朗读,重视背诵

  小学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求比较低,“诵读浅*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根据课后的背诵要求,

  这首诗的教学应侧重于读,要把诗读通顺,读出感情,熟读成诵。

  两位教师都重视了读书,读书的形式较多,如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有自由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等。特别在指导学生如何读出诗的节奏、抑扬顿挫方面,两位教师采用了同样的教法,首先出示了标有停顿的古诗课件,然后让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抽查学生或指名学生朗读,示范读或放录音读等。经过教师的不断引导、点拨,学生很快掌握了节奏,结果读得“有板有眼”。在背诵方面,两位老师都比较重视。而张老师的教学比较到位,她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背,做动作试背,做游戏试背等,然后采取了“挑战”的形式背诵古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背诗的目标。

  以上三个方面是两位教师突出的共同的优点,而她们在教学中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色。

  王仿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方面,教法灵活多变,运用自如。例如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抓重点词语教学,讲故事,做游戏等,特别是在理解诗的第一、二句意思时所设计的课堂练*为后面深入理解诗意做了很好的铺垫,设计得很巧妙。大胆渗透古诗知识的教学——对仗,教师不是采用理论说教,而是通过“找朋友”的一道练*题让学生感性认识了“对仗”,学得自然,教得自然,事半功倍。

  张海云老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她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读诗合作找出“景物”,找出“颜色词语”,共同探究诗歌的意思。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探究品质,培养学生合作学*、

  自主学*的良好*惯。

  这两节课如果学生更能入情入境地读诗,教师上课更有激情一些,那么课堂就会更加精彩。

古诗评课稿2

  言传诗词之美 畅谈心得体会

  ——《言传古诗词之妙》评课稿

  学*诗歌,使学生具有优雅、有品位的浪漫情怀。诗歌教学,使教师挥洒自如、开怀畅谈,尽享语文教学的乐趣。

  感谢党老师慧眼识人,感谢王舒老师精心演绎,在阳光灿烂的冬日午后,让我们共度好时光。

  王舒老师的《言传古诗词之妙》古诗赏析课,上的非常成功,我主要用两个字谈谈我的感受。一是美,一是实。

  首先说说美。如诗如画的古诗词图片,扣人心弦、触动情思的配乐,教师行云流水、诗意盎然的语言,全方位的打造了一个妙可言说的古诗词佳境。化茧成蝶、翩然起舞,从容、洒脱的王舒引领我们如在画中游,感觉真是美不胜收。这么成功的一节课,是王舒老师多个不眠之夜,大量阅读资料,潜心揣摩,苦心历练的结果。课美人更美,王舒老师广泛学*、潜心钻研、不断自我挑战、勇攀高峰的优秀品质令我折服。淡然、淡定、与世无争、潜心育人、精心上课的王舒是我要效仿的榜样。

  再说说实。准备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一个月的准备时间,瘦了十斤的王舒老师把学生领上了古诗词赏析的“溜光大道”,值了。然而受益的又何止学生,我们全组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她感动,受其触动,在古诗词教学方面颇有收获,产生许多新的想法要在教学中尝试。仅以我举例,我听了王舒老师的五节课,从她板书的四次改变;

  教学思路的逐步清晰明了;重、难点内容的确立、突破;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方法的逐步细化、具体、可操作等等宏观之处以及细节方面她都做得扎实而有效。她在教学过程中,时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扎扎实实的为学生服务。例如学生介绍背景、作者时,教师指导学生紧扣作者经历明确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了李煜人生的经历、作品的风格、把握了李煜的感情变化,为学生理解《相见欢》《虞美人》做足了铺垫。再有,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我感悟,小组交流,主动展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具体到位,有个别指导,还参与到小组讨论中适时点拨,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学会联系背景,体会作者感情。个性的每个学生的看法都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完善;共性的重点知识老师呈现在黑板上——“知作者、品词语、赏手法”三步赏析诗词的方法简单易操作。学以致用,讲解《相见欢》,自学《虞美人》,是方法落到实处的再现。

  总之一句话,扎实育人、踏实做人,真乃王舒之本色。

古诗评课稿3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陈老师《古诗长廊》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知难而上,勇于创新。

  教学过程一去传统的“逐首教学” “逐环教学”模式,以“写‘数字’的诗——写‘山’的诗——写‘动物’的诗——写‘植物’的诗”为主题,将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本课设计做到了以下几方面的整合:

  1、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即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力求使精读与泛读都能在课堂上示范方法。

  2、新旧知识的整合,做到以旧引新,以旧释新,以新带旧,以新比旧,新旧知识互相融通,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点,使学生脑中的知识经梳理、归纳后有序化、条理化,形成链接、组成知识环。

  3、诗文整合,“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诗文有效结合,定能使各自的优势得到互补,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语言信息量,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

  本课的教学设计,多次安排了积累、整理语言的环节。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