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100以内认识》评课稿优选【5】篇

首页 / 文库 / |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认识》评课稿 1

  重点:

  认识整时,记录整时。

  难点:

  特殊时刻的认识。

  教学环节:

  (一)在解构钟表的活动中认钟面

  (二)结合生活认整时

  (三)尝试中学*记录时刻

  (四)区分中拓展认识

  (五)在游戏中辨析整时

  (六)运用中深化认识(机动内容)

  (七)小结中感受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的重要

  认识整时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从小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帮助学生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惯,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是有益处的。然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认钟表是比较困难的:首先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较弱;其次钟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度量工具,如何化难为简,启发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研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合作、交流、慢慢发现,是这节课是否有实效的.关键所在。因此,一学年数学组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学*研讨。

  设计过程中用心研发出来的亮点:

  一|、我们发现本课教师教学语言上易出错的两个重要知识点就是,钟面上的是12个数而不是数字;钟面上的7时是时刻而不是时间。教师的知识用语正确才不会误导学生。这应该是每一位教师最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二、我们起初也设计了谜语导入本课激发学生兴趣,但是发现其实学生带着钟表来上课,不用思考都能猜到答案是钟表,所以必须思考用什么样的导入才能极大地激活学生,所以换成现在的一个空表盘大大激活了学生研究的内动力,“把12个数送回家”,激活了学生兴趣、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思考怎样送12个数回家的过程中观察、对比、发现,学生真正地去研究了钟面,为后续学*一切相关知识打下了非常好的知识基础。我们有引导学生发现3、6、9、12这四个数的重要位置。其实凤娇老师的手表就是只有这四个数的表面,为突破本课难点又一次做了基础。

  三、我们研究本课的另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充分本节课能够深入发掘教材,开发教材,巧设教学环节,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

  我们打乱了教材出示的小明的一天的顺序,巧妙地加以运用,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课前的预*小热身,课上的一些列具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一步一步地启发学生成为学*的小主人。

  解说6个主题图的设计理念:

  (1)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有效利用时间,使学生更加深入的学*有关认识钟表的知识,课前精心设计了预*提示单,孩子虽然很小,但是他们的自学能力不可小视。

  (2)、数学知识趣味化

  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数学问题激活了学生的自主思考的内动力,例如:钟表真的坏了吗?学生深入地思考交流后知识提升了;他们谁说得对?争论什么呢?巧妙有效地突破本课难点。

  (3)关注学生,给予人文关怀

  一分钟的休息游戏时间,石头剪刀布,有效地利用的这个1分钟。

  (4)关注后进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5)教师充分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倾听、表达、课堂*惯的培养。夯实本课重点内容。

  (6)教师语言到位、学生明确要做什么。(由于孩子年龄小,我们在课件上也做了文字提示)

  (7)我们精心设计了有趣的课后检测环节。认钟表,奖励参观学校图书室、舞蹈室、微机室撤场的环节。

  不足: 教师有时过于着急,留给学生的时间过于短,要充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再充分些就更完美了。我们一学年会共同努力。望多多指教。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认识》评课稿 2

  尹老师的这节课教学思路清晰,语言充满童趣和亲和力,这节课是《数的顺序》是一年学生第二次认识数,第一次认识数是读数和写数。本次认识数是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清楚地了解了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知道数在表中的位置,尹老师在课一开始,创设了学生上体育课无序的图片让学生数,学生数不清,教师问怎么办,学生说排好队。教师又出示了一张有序图片,学生一下就说出来了,给学生渗透了一种有序思考的`意识。接下来是,出示2组数让学生观察说特点和怎样放入表中,教师语言引导的较好。*题的设计也是多样的。

  我个人觉得尹老师对百数表的观察不到位,用时太少,只是对横、竖、斜各方位的观察,每个方位只观察一个,没有做到从个别到整体,因次,学生对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不是很了解,从而导致孩子做题时不会,教师再回头讲的局面。如有不对之处,请指正。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认识》评课稿 3

  施老师在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进行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知识学*方法的迁移

  课始施老师让学生在复*旧知的基础上,感知新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课堂上,出示情境图:小羊。让学生大胆的猜测,估计。怎样才能知道正确答案呢?学生都会说去数。1—20你喜欢用什么方法数数?肯定每个学生说到的方法。紧接着,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数数,集体看图订正。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数数的熟练程度,我让10个学生上台演示。一个一个的往下数,学生很容易发现,满十个,十位就发生变化。利用小棒,让同桌互相监督数数,从具体到数字抽象,体会到数字和小棒的一一对应性。学生都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一个一个的数,放手让学生同桌进行比赛挑战,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的数数。

  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堂上,要求学生为农民伯伯数花生种子,和同桌相互数数比赛,看谁数的又对又快。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在亲身参与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的情感,让成功的欢乐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数数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数学有序思维的培养。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小棒的扎捆、学生手指的掰动,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有什么规律?在29、39、49……后面的数到底是多少,怎么才能做出准确判断?在学生激烈的探讨交流中,找到几十九后面的数是多少的规律,哪种兴奋之情难以言表呀!使得知识规律形象的展现在自己的脑海里,从而在把握数数规律的同事,体验到研究规律的方法,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情感。

  建议:通过让学生摆20以内的数,沟通数和数的组成之间的联系。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认识》评课稿 4

  今天听了施老师的100以内的认识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利用各种学具实物,让学生人人参与,培养了学生的数数能力。

  2、练*设计形式多样,也有梯度。如:个别数数、师生合作数数、一条龙数、数形结合的练*数的组成、巧数方格中各种颜色方块的个数的练*,猜数、寻找数学日记中的错误等等。不同形式的练*提高了学生数数的能力。拐弯处的'数数是一个难点,教师很清楚学生的学情,因此口头出了较多这样的练*,让学生一条龙接着数,很有针对性。

  3、在认识计数单位这个难点的处理上,教师采用让学生很快摆出要求根数小棒的方法,图形结合,让学生体验到了一和十这两个计数单位。

  有几处疑惑:设计在数草原上的羊的只数时,教师采取的是够十只圈起来的方法,是否也想让学生在数玉米豆时运用这种方法?如果是可以加以提示,好多学生还是一个一个数的。在认识计数单位十时可以演示从一堆小棒中数数时一不留神忘记数到哪了,所以葽十根十根捆起来。同时也能练*数的组成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计数单位十。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认识》评课稿 5

  《认识钟表》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正式、系统地接触有关时间的知识,主要目的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看钟表,学会认读钟面上整时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但上课前学生对钟表的认知起点并不是零。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多的关于钟表及时间的感性认识。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有效利用。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王老师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激发学*兴趣。如猜谜语等情形唤起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惯的教育。课堂中,王老师出示钟表店的钟表课件,学生兴趣盎然。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热情。

  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取知识。

  在这节课上,王老师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王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9时、3时,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摆时针、分针说时间练*,很好的把时钟的理解从具体到抽象教学。说一说身边的生活时间,效果明显。如出示升**8:00时钟、吃饭12:00时钟、踢球4:00时钟等练*设计,还有王老师设计摆时针的小游戏,让学生说时间,更加深了对时钟的理解。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练*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理解并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认识》评课稿优选【5】篇扩展阅读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认识》评课稿优选【5】篇(扩展1)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评课稿 (菁华3篇)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评课稿1

  重点:

  认识整时,记录整时。

  难点:

  特殊时刻的认识。

  教学环节:

  (一)在解构钟表的活动中认钟面

  (二)结合生活认整时

  (三)尝试中学*记录时刻

  (四)区分中拓展认识

  (五)在游戏中辨析整时

  (六)运用中深化认识(机动内容)

  (七)小结中感受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的重要

  认识整时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从小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帮助学生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惯,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是有益处的。然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认钟表是比较困难的:首先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较弱;其次钟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度量工具,如何化难为简,启发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研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合作、交流、慢慢发现,是这节课是否有实效的关键所在。因此,一学年数学组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学*研讨。

  设计过程中用心研发出来的亮点:

  一、我们发现本课教师教学语言上易出错的两个重要知识点就是,钟面上的是12个数而不是数字;钟面上的7时是时刻而不是时间。教师的知识用语正确才不会误导学生。这应该是每一位教师最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二、我们起初也设计了谜语导入本课激发学生兴趣,但是发现其实学生带着钟表来上课,不用思考都能猜到答案是钟表,所以必须思考用什么样的导入才能极大地激活学生,所以换成现在的一个空表盘大大激活了学生研究的内动力,“把12个数送回家”,激活了学生兴趣、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思考怎样送12个数回家的过程中观察、对比、发现,学生真正地去研究了钟面,为后续学*一切相关知识打下了非常好的知识基础。我们有引导学生发现3、6、9、12这四个数的重要位置。其实凤娇老师的手表就是只有这四个数的表面,为突破本课难点又一次做了基础。

  三、我们研究本课的另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充分本节课能够深入发掘教材,开发教材,巧设教学环节,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

  我们打乱了教材出示的小明的一天的`顺序,巧妙地加以运用,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课前的预*小热身,课上的一些列具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一步一步地启发学生成为学*的小主人。

  解说6个主题图的设计理念:

  (1)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有效利用时间,使学生更加深入的学*有关认识钟表的知识,课前精心设计了预*提示单,孩子虽然很小,但是他们的自学能力不可小视。

  (2)、数学知识趣味化

  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数学问题激活了学生的自主思考的内动力,例如:钟表真的坏了吗?学生深入地思考交流后知识提升了;他们谁说得对?争论什么呢?巧妙有效地突破本课难点。

  (3)关注学生,给予人文关怀

  一分钟的休息游戏时间,石头剪刀布,有效地利用的这个1分钟。

  (4)关注后进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5)教师充分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倾听、表达、课堂*惯的培养。夯实本课重点内容。

  (6)教师语言到位、学生明确要做什么。(由于孩子年龄小,我们在课件上也做了文字提示)

  (7)我们精心设计了有趣的课后检测环节。认钟表,奖励参观学校图书室、舞蹈室、微机室撤场的环节。

  不足:

  教师有时过于着急,留给学生的时间过于短,要充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再充分些就更完美了。我们一学年会共同努力。望多多指教。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评课稿2

  《认识钟表》这节课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让学生从小建立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惯。陈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教学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拨一拨、做一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课堂中通过形象、生动的积极主动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来学*知识。在这节课中,以下这几个方面做得很好,值得我们学*。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兴趣。

  陈老师在这节课上,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突出知识点。例如:在欣赏各种各样的钟面时,老师用准备很多漂亮、形状不一的钟面,激发学生的兴趣,难怪全班学生都想和这些钟面交朋友。再如:当学生观察了钟面后,在他们的汇报交流中认识又粗又短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分针后,又通过把时针、分针分别进行闪烁,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学钟面上有12大格时都把一大格一大格做了处理,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二、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

  陈老师在这节课上,注意创设了很多轻松愉悦的情节。如:老师创设了“老师是早上7时起床,你是什么时候起床的?”这个情景,展开教学,学生兴趣很浓。在认识了钟面以后,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因为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学生注意力很集中,一下子就拨出了这些时刻,正确率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来获取知识

  陈老师在这节课上,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己观察上的钟面,说说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8时、3时,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师说时间让学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评课稿3

  梁老师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充分尊重学生位主体的地位,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同时教师将学*与*时的学*生活练*起来,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一、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梁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使用了自制的直观教具,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时利用猜谜语的方法很快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在教学中,更是利用儿童话的语言,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组织学生的数学学*,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浓厚。

  二、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梁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几时上课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

  三、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十分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让小耳朵注意听,让小手放到位,耐心的培养学生,纠正学生的学**惯。这样持之以恒的培养,学生一定能养成良好的学**惯。

  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认识》评课稿优选【5】篇(扩展2)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5)份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1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 、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 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

  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

  (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

  (2)在认识了*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

  三、 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题还是巩固练*,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面图形以后。周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又如课尾的:“抓小偷”环节,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又紧扣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在认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和体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本堂课值得探讨的方面有:

  (1)在学生画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教师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品分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长方形、正方体(形)”异同点比较的这一难点。

  (2)教师的语言技巧。如评价的有效性、提问指向的明确性等。在课中老师曾提问:“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等,学生的回答各异: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时,教师的评价如果能够有所侧重,有意识地将比较本质的词句再说一说,可能会更助于学生认识图形,以及学*用科学的数学术语描述的意识。又如课的结尾处,要求学生涂一涂时,教师的要求是“选一个涂一涂”而学生的操作中是“选一

  类涂一涂”,这需要更准确的语言引导。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2

  《认识*面图形》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而杨老师上的是《认识图形》的一节练*课。杨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上一节课学到的新知识,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学*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对*面图形的认识。

  首先,“搭小棒”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与长方形。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教师的问题指向性非常明确。例如用小棒搭三角形时,教师提出了这一几个问题:“为什么你搭三角形搭得这么快?”“能搭出比刚才大一点的三角形吗?”“最少用几根小棒就能搭出一个三角形?”等,针对这几个问题的实践与思考,学生理解了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围成的这一本质特征,也知道了三角形是可以有大小的等拓展性知识。

  其次,“画一画”的活动使学生对*面图形的认识由形象转入抽象,进一步体会每个图形的本质特征。点子图比格子图更抽象,教师引导学生把点子图想象成钉子板,“交叉点就像钉子板上的钉子”,使学生有了空间想象的依托,降低了练*的难度。所以说教师的适时点拨还是非常到位的。

  最后的“折一折”活动,很好地把不同的*面图形沟通了起来。“把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两个三角形”、“在长方形纸上折出一个正方形”等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到,长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而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等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宽,更丰富了学生对于*面图形的认识。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3

  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面图形。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寓教于乐

  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

  第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和学*数学

  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正是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

  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找图形、变图形、分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

  2、教师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比如说:在学生从积木上找到*面图形后,教师问:“怎样将这些图形变到纸上?”再如:在围图形时,教师问:“能围出圆吗?为什么?”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3、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交流,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1、在组织学生想办法将面从体上变到纸上来时,如果能提供给小组更多的材料和工具,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想出更多、更有创意地方法。

  2、在教室中的实物上找图形时,如果能从教室里拓展到室外,那么一定会让孩子们更好地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练*的设计中,没有很好地对学优生进行更进一步在发散思维的提高培养。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们组的三位老师仔细地进行了一下反思,我们发现在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按要求进行小组合作学*方面我们做得还不错,但是如何真正地体现活动的实效性,使学生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我们做得还不够,这也是我们组下一个教研的重点。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4

  今天有幸聆听了一年级倪老师的一节课《认识图形》,本节课是学生认识“图形与几何”的开始,通过观摩,领悟到了倪老师的很多教学理念,学*到了许多教学策略,现总结如下:

  1、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效率。

  教师用书后的关盘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对它进行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本节课中,倪老师就是以此为依托,从而展开教学活动,极大地方便学生对相关立体图形进行建模,提高了课堂实效。

  2、 练*设计富有童趣,学生积极性较高。

  有效的练*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但是该年龄段的学生可能会在经历了新知学*之后对接下来的练*活动感到疲倦。但是在本节课中我们丝毫看不到学生的疲倦,相反的却是越来越感受到学生的热情,这与倪老师巧妙的练*活动设计是分不开的。

  商榷之处:本节课可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本年龄段的学生空间意识还不够强,我认为还要更多的从现实生活中去找一些模型让学生去充分感受,停留在画面上的立体图形与现实中的立体图形在学生感知上我觉得还是有差别的,这样也便于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5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以“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 、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 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 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

  三、 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题还是巩固练*,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面图形以后。周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又如课尾的“抓小偷”环节,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又紧扣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在认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和体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本堂课值得探讨的方面有:(1)在学生画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教师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品分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长方形、正方体(形)”异同点比较的这一难点。(2)教师的语言技巧。如评价的有效性、提问指向的明确性等。在课中老师曾提问:“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等,学生的回答各异: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时,教师的评价如果能够有所侧重,有意识地将比较本质的词句再说一说,可能会更助于学生认识图形,以及学*用科学的数学术语描述的意识。又如课的结尾处,要求学生涂一涂时,教师的要求是“选一个涂一涂”而学生的操作中是“选一类涂一涂”,这需要更准确的语言引导。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认识》评课稿优选【5】篇(扩展3)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评课稿实用5篇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评课稿 1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的数,知道10根小棒捆成1捆表示1个十,2个十是20,1捆和几根合起来是十几等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宦教师能深入钻研教材、教参,较好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整合教学资源,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知识,有效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具体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导入简洁、有效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认识20以内的数时均是借助于小棒来学*的,已经知道10根小棒可以捆成1捆,表示1个十。宦老师能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从学生熟悉的小棒入手,既复*了相关知识,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又很自然地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欲望,简洁有效!

  二、新知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现数形结合思想

  新授部分分三个层次教学。首先是通过摆二十几根小棒的操作,感知二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二十几,二十几里面有二个十和几个一,初步理解二十几的含义;接着继续通过小棒数数的活动,认识“几十九添上1是多少”这个百以内数认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教师采用了由直观到抽象的教学方法。在探究“二十九根添上1根是多少”时,让学生结合摆小棒的操作直观看出结果,并让学生结合小棒图进行充分地说理,有效突破难点。在探究“三十九根添上1根是多少”时,就直接让学生看图说结果和想法。然后脱离小棒让学生直接从“四十九添上1根是五十”说到“八十九添上1根是九十”,有效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第三层次是认识“九十九添上1一百”“一百里面有10个十”“10个十是一百”,教师依然是充分运用小棒来展开教学,学生在观察、说理中主动完善知识结构,对100以内数的含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认识。本环节较好地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认识在操作、观察、交流中得到完善,数感在数数、比较、交流中得到发展。

  三、注重通过比较,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注重通过比较,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几十九添上1是多少”时,教师课件出示学生自主探索出的“二十几添上1是三十”一直到“八十九添上1是九十”,让学生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比较、思考,能很快发现几十九添上1得到的都是整十数。这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二十九添上1得到的几十比二十九前面的几十多一个十?学生充分说理后,教师顺势让学生观察每一排都有这样的'规律,继而让学生用找到的规律进行对口令练*,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数感得到进一步培养,也初步体会到探索规律的价值。

  四、练*形式多样,逐步发展数感

  学生对百以内数的含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教师又通过多种形式的数数练*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数的含义的理解,不断发展数感。教师以“送礼物”串联整个练*环节,过渡自然,形成整体。数数过程中,教师还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深化学生对数的含义的认识。如在讲到羽毛球时,教师提问:二十五和五十二表示的数量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在比较、交流中进一步感受到前后(即数字)颠倒后所表示的数量是不一样的。学生的数感在数数、比较、交流中进一步得到发展。

  总之,本节课较上节课相比,有了很大进步,层次更清晰,教师的语言也更加规范,问题指向明确,引导也比较到位。个人觉得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加强:

  1.部分细节处理不够到位。如“添小棒数到二十九”时,应让学生说说二十九的含义,为理解后面的三十是怎么得到的做铺垫;“为什么九十九添上1是一百”,学生说理不到位,应让学生结合小棒多说一说,更深刻地理解“10个十是一百”。

  2.说理不够规范。如“三十九添上1是多少”,应强调“三十九后面的9根添上1根是10根”,而不是直接说“后面的9根添上1根是10根”。

  3.教师语言还不够精炼,需进一步锤炼;评价语言还有待进一步丰富。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评课稿 2

  听了施老师的“100以内数的认识”,感觉这堂课主要特色是将激发学生兴趣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于教学活动中。本节课重视数数和数的组成教学,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使学生对100以内的数从整体上有比较深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一、教学引入巧妙、精彩。课一开始,施设计了让学生报数,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上课的角色,每个学生都参与积极的站起来报数,自然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在学生报数中中,知道有26位学生,施老师问:26比我们以前学过的20小还是大?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历,让学生感受到比20还要大的数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数数,培养学生的数感。施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小羊数小羊的活动使数的认识由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施老师在这节课中加强了学生的观察,让学生在“用”数学中掌握这些概念,比如为了让学生数出数量是100的玉米粒,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充分操作,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法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明确100的基数含义,同时让学生在数物品的过程中对计数单位“一”、“十”和“百”有一个感性认识。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在数数的过程中老师们都注意渗透了估计、猜测,让他们了解体会在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吴老师让学生猜一猜一把小棒有多少根、在后面也出现了小羊有几只,通过这些练*从而培养学生了估计意识。

  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知识。本节课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了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活动,使学生从自始自终处于活动之中,学*的积极性很高,进行数的组成教学,并进一步通过百羊图的数数使学生知道10个十是一百。然后通过学生自己摆小棒来巩固数的组成,引导学生数数的.多样化,比如,从21往后1个1个的数,40以后2个2个的数,25以后5个5个的数,10个10个的数等等,从而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并突破数数的难度。整体教学以数数为主线,把数的组成教学估计数的培养巧妙的穿插,使整节课给人感觉是既重点突出又丰富多彩。

  建议:

  1.教师对学生的放手不够,如教师在出示两群羊的图片后,直接提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说出来,教师不用过多提示。

  2.学生在5个5个数数时和数出69、89、39这些数后面的数时,有些同学不能顺利的数出来,教师应在在此做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数出拐角处的数。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评课稿 3

  在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新知识。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学*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情境,让学生充分体会学*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本课教学中创设了小朋友到南极做客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景,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态度中学*新课。

  2、关注学生亲历探究、思维展现的学*过程,尽显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学*。本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亲自数一数企鹅、海豹、海鸥的只数,让学生亲历数100以内数的过程,又让学生动手摆小棒,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在操作中感知,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发展了学生数感。

  3、小组合作学*,体验成功的喜悦。整个课堂教学我以小组活动的形式为主,发挥小组合作学*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但教完后,我有了更深的感悟: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在摆小棒的过程中一下摆出100根是有难度的,假如先让学生摆出10根小棒,然后问学生你是怎样摆出来的?当学生说出一根一根摆出来的进行板书:10个一是十,然后逐个摆出30、50、60.......一直到100。

  在学生用一根一根数到十根捆成一捆,捆成10捆的时候,我应该从三个层次进行引导学生去读数,首先数1捆、2捆…….10捆,然后再数一个十,两个十、三个十、四个十……十个十,最后再数10、20、30、40……100。这样再顺理成章的引导学生去总结10个十是一百的教学,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评课稿 4

  100以内的数是学生在学*了0-20数的基础进一步教学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组成;继续培养学生数数的兴趣和估算意识,拓宽学生的思维,为以后学*数学奠定基础。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了幼儿园的学*,已经能数出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们的数感不强,只是单纯的数数,还没有在头脑中形成100以内数的概念。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们的估算意识和数数能力,利用猜猜教室里有多少位学生及百羊图,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猜数、点数(手口一致)感知100有多少,亲身体验出了100是比以前数过的数大得多。

  在教学数的组成时由于课前复*了20以内数的组成及小棒的'摆法,学生很顺利地摆出38根小棒,对数的组成也非常得心应手,由此往后摆到40根小棒,学生捆了4捆,很好的突破了教学中几十九后面的数是几的难点。

  反思本课的不足有以下几点:

  1、由于数数大部分同学都会所以学生非常活跃,但课堂秩序有点混乱,不利于后进生的关注,今后还需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规范学生的课堂纪律。

  2、本课没有很好的拓展学生的知识,在课后的5个5个数数及倒着数数的练*题中有一部分同学出错很多。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评课稿 5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很重要的认数教学的内容,这个阶段的数概念不仅是学*10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万以内的数、大数的认识)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学生在*时的生活中对100以内的数有着广泛的接触。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孩子们对于数100以内的数并不陌生。通常的孩子都能数到100,但是在数法上可能并不是很标准,很多孩子*惯了简单的口语式数数把几十几数成几几(如二十一数成二一等)。另外,拐弯处的数数也是一个难点,尤其在59 、69、79、89后面接着是几十,还是有不少孩子需要停顿一下想一想再数下去。

  二、教学中我用四种数数方式进行了数的巩固。

  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发现数数、理解数的组成、比较数的大小大部分学生掌握不错,不仅会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还会三个三个地数,顺着数倒着数基本没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数到几十九,接下去就不知道该数几十,三个三个的倒着数基本不会。在比较大小方面,学生不仅会比较,更重要的是他们能说出比较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来的。

  1、是让学生集体从0数到100;

  2、是分组数数,一二组用五个五个数的方法数到100,三四组十个十个的方法数到100;

  3、是分男女同学,女同学数100以内的双数,男同学数100以内的单数。这样,不但巩固了数的顺序,还加深了学生对单双数的概念和记忆。

  4、关于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达到了要求,而且不仅能会算,还能与老师、同学和家长交流算法。

  三、教学中我还注重提高小组合作学*的有效性。

  课中安排两次小组合作学*。第一次8人小组合作分类、数数,在活动中让学生试着与他人分工、合作。第二次小组合作学*设计综合练*,如果说第一次合作学*是教师安排的话,第二次合作可属于学生自发行为,当学生独自未数清画面数量时,自发产生小组分工、合作的需要,从而再次数数。

  但是本单元的教学仍有不足。

  1、学具小棒没有发挥好他的作用。对学生来说,100以内的数数没有什么困难,所以没有必要让他们借助小棒数,浪费了小棒操作的时间。学具小棒是在学生需要它帮助的时候再试着用。

  2、对100这个新的数概念建立得不深。可让孩子感受一下100在不同物体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概念,也可让孩子自己找找生活中的100。

  3、在做练*时,要激发孩子做的兴趣,让他们有动笔的欲。

  4、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与标准还有一段距离,另外,在具体的情景中用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也让一部分学生感到很困难。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认识》评课稿优选【5】篇(扩展4)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稿 (菁华5篇)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稿1

  一、激发兴趣,游戏导入。

  在导入阶段,潘老师通过谈话,让学生猜一猜接下来会是什么颜色,十分亲切自然,使学生对新学*课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导学生逐一用自己的话表述规律,发现规律,板书: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看起来更加一目了然。学生在观察、猜测中发现规律。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二、整合教材,精心设计。

  学生对规律并不陌生,教师先是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再让学生观察旗帜、彩花、灯笼是怎样摆放的。在呈现学生围成一圈的情景时,许多学生说出的是(男生到女生)的站立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这两种都是可以的,但由于是围成一圈,不便观察。课件呈现学生圈一圈的画面,将复杂的图形简单化,呈现的图形都是两个为一组的,有安排三个为一组。通过圈一圈的画面是学生更直接形象对规律知识的了解。,教师适时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猜一猜、水果这组图形后面的几个是什么,让学生探索水果排列的规律,对于前面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但教材中的主题图涉及的规律比较单一,如彩旗、、男女从的排列都呈现了两个为一组的颜色变化规律,这样可能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的多样性?练*猜一猜,后面的图形是什么?潘老师设计体现了物体形状和颜色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探索中思考,获取新的知识,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三、练*的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紧扣。

  潘老师的练*设计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到创造规律、最后在生活中找规律。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安排学生设计开放的学*活动。如在创造规律上,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形状设计出有规律的图形,在创造规律的时候,体现了创造的开放性,就是让每个学生用一两种彩色笔,自己设计有规律的图形。除了让学生用颜色来创造,还鼓励学生用声音或动作来创造规律,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台,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让学生创造规律,设计规律,感受规律的美,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在巩固知识的活动中一系列的数学活动选材不同,方式不同,丰富多彩。教师的精心设计使学生在每项学*活动当中人身思考,动口说,动手做,实实在在的在活动,使学生成为学*的真正主体。

  这节课值得商榷的问题是:一节课下来,学生都会找规律了。问题是:当学生找到规律后,是否要求他们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将找到的规律表示出来,又该要求学生的表述达到怎样的程度?还是只要学生感悟到规律,会摆,会画就行了?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稿2

  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有效。在新课的导入阶段,出示学生喜闻乐见,喜欢的六一节日的装扮主题图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十分亲切自然,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中去。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逐一出示彩旗、彩花和灯笼,男女生的排队跳舞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话表述规律和猜测接下去物体的排列规律。在教学课件中用了圈一圈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体的摆放都是以两个或三个为一组的,看起来更加一目了然。学生在观察、探究、猜测中发现规律。

  练*多样,层次分明,巩固有效。在练*中,屠老师通过涂一涂,说一说等不同形式,不同梯度的练*,由易到难。从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到创造规律、欣赏规律,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每个练*都精心设计,有明显的针对性,巩固性,实现了练*的实效性。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惯培养,始终如一。屠老师针对低段学生学*培养的特点,采取课堂中教师的提醒,学生的互相学*,口号提醒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认真倾听的*惯。

  这节课值得商榷的问题是:一节课下来,学生都会找规律了。问题是:当学生找到规律后,是否要求他们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将找到的规律表示出来,又该要求学生的表述达到怎样的程度?还是只要学生感悟到规律,会摆,会画就行了?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稿3

  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有效。在新课的`导入阶段,出示学生喜闻乐见,喜欢的六一节日的装扮主题图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十分亲切自然,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中去。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逐一出示彩旗、彩花和灯笼,男女生的排队跳舞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话表述规律和猜测接下去物体的排列规律。在教学课件中用了圈一圈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体的摆放都是以两个或三个为一组的,看起来更加一目了然。学生在观察、探究、猜测中发现规律。

  练*多样,层次分明,巩固有效。在练*中,屠老师通过涂一涂,说一说等不同形式,不同梯度的练*,由易到难。从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到创造规律、欣赏规律,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每个练*都精心设计,有明显的针对性,巩固性,实现了练*的实效性。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惯培养,始终如一。屠老师针对低段学生学*培养的特点,采取课堂中教师的提醒,学生的互相学*,口号提醒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认真倾听的*惯。

  这节课值得商榷的问题是:一节课下来,学生都会找规律了。问题是:当学生找到规律后,是否要求他们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将找到的规律表示出来,又该要求学生的表述达到怎样的程度?还是只要学生感悟到规律,会摆,会画就行了?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稿4

  我们数学团队的张**老师,本周为我们呈现了一节精彩的数学课《找规律》。本节课教师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欲望,也正是有了导入环节与自主探究环节的有效落实,才创设了合作交流环节的良好的互动交流的'氛围。本环节教师设计的合作要求是:先找一找这组图形的排列规律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按照这种规律小组同学合作涂一涂。虽然只是一句话,却从多个角度训练了学生的学*能力。首先是”找“,找规律既是对自主探究环节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又为下面的涂做好了准备。然后是“说”,本节课教师时时注重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注重表述的严谨性。最后是“涂”,在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孩子们面前变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本节课合作交流环节,正是教师设计了有效的问题,才给学生创造了宽松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欣赏规律带来的美感。所以我认为这节课是成功的。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稿5

  一、情境中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

  再过两个月,就是同学们自己的节日“六一”儿童节了,你们想不想在那一天,把自己的教室布置得漂亮些呢?好,老师现在就带领大家去看看别的小朋友是怎样布置他们的教室的。

  2、观察提问:

  (播放动画)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3、发现规律: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按一定的顺序一直排下去,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排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画面,看看哪些事物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

  学生汇报发现的规律。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东西都是有规律排列的。

  4、应用规律:

  (出示课件)根据规律填空。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把没有完成的完成。

  二、操作中深化规律

  1、自己动手涂一涂。

  2、贴一贴,展示作品。

  三、欣赏、发现生活中规律

  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是无处不在呀,有规律的事物会给人一种

  欣赏了规律的美,你能发现藏在我们身边的规律吗,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规律,老师希望大家课后仔细地去找一找,把找到的结果和感受告诉老师和同学,好吗?

  优点:

  1、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2、本节课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3、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形成多元化的学*方式。

  建议:

  学生的感悟、运用非常到位了,如果老师能让学生多说一点就好了。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认识》评课稿优选【5】篇(扩展5)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数认识》听课报告菁选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数认识》听课报告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听课能学*其他老师的课堂经验,很有必要写一篇听课报告,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100以内数认识》听课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听了施老师的“100以内数的认识”,感觉这堂课主要特色是将激发学生兴趣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于教学活动中。本节课重视数数和数的组成教学,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使学生对100以内的数从整体上有比较深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一、教学引入巧妙、精彩。课一开始,施设计了让学生报数,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上课的角色,每个学生都参与积极的站起来报数,自然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在学生报数中中,知道有26位学生,施老师问:26比我们以前学过的20大还是小?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历,让学生感受到比20大的数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数数,培养学生的数感。施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小羊数小羊的活动使数的认识由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施老师在这节课中加强了学生的观察,让学生在“用”数学中掌握这些概念,比如为了让学生数出数量是100的玉米粒,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充分操作,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法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明确100的基数含义,同时让学生在数物品的过程中对计数单位“一”、“十”和“百”有一个感性认识。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在数数的过程中老师们都注意渗透了估计、猜测,让他们了解体会在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吴老师让学生猜一猜一把小棒有多少根、在后面也出现了小羊有几只,通过这些练*从而培养学生了估计意识。

  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知识。本节课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了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活动,使学生从自始自终处于活动之中,学*的积极性很高,进行数的组成教学,并进一步通过百羊图的数数使学生知道10个十是一百。然后通过学生自己摆小棒来巩固数的组成,引导学生数数的.多样化,比如,从21往后1个1个的数,40以后2个2个的数,25以后5个5个的数,10个10个的数等等,从而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并突破数数的难度。整体教学以数数为主线,把数的组成教学估计数的培养巧妙的穿插,使整节课给人感觉是既重点突出又丰富多彩。

  建议:

  1.教师对学生的放手不够,如教师在出示两群羊的图片后,直接提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说出来,教师不用过多提示。

  2.学生在5个5个数数时和数出69、89、39这些数后面的数时,有些同学不能顺利的数出来,教师应在在此做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数出拐角处的数。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认识》评课稿优选【5】篇(扩展6)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说课稿合集5篇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说课稿 1

  一、整体说明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中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学*“时间的计算”以及“24时计时法”等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学生能否牢固掌握本节课的内容非常关键。

  (二)学生情况简析

  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会了认读整时和半时。同时在生活中,学生已积累了大量的生活体验和实际的认知经验。因此,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多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互教互助,让每个学生都真正的“动”起来。

  (三)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有观察发现法、讨论法、实际操作法、合作学*法等。

  (四)教学整体的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内容多而零乱,我准备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寓教于乐。一方面让会认读钟表的学生保持极高的学*兴致,能把自己的经验具体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语言;另一方面也让还不会看钟面的学生能在愉快、和谐、自主的环境中主动接受知识。本节课的练*部分是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这一原则而设计的。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掌握1时=60分;认识用“x:xx”表示的时刻,会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的精神。

  (三)情感目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能合理地利用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惯。

  三、说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重点: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二)教学难点:正确读出钟面上接*整点的时刻。

  (三)难点的突破:针对“能正确读出钟面上接*整点的时刻”这一难点,我准备采用生动可爱的动画形象来引发学生的兴趣。置学生于积极的观察、分析和小组辩论活动之中。这样,不仅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能培养学生合作学*的精神。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导入,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1、整时时刻的认读

  2、用看图说话的方式,以引导学生说明“一位小学生的作息时间”来导入课题,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状态。

  (二)交流、辩识、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了解有关钟面的基础知识。

  首先,在教学中,我利用钟面模型的课件以及学生手中的实物,让学生仔细观察,解决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逐步建立起“我能行”、“我真的很棒”的信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其次,让学生认识1分钟,并通过“数一数自己的脉搏在一分钟里能跳动多少次”活动来体验一分钟的长短、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然后,交代1小时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得出时、分之间的进率关系(1时=60分)。从而为以后的时间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2、合作学*如何看钟面

  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演示在9:00时刻的基础上表针走到9:05的过程,让学生目睹“分针走过9时整后,又继续走了5小格,这就是9时零5分。再依次出现6时10分、7时30分让学生认读。

  在这部分内容中,“正确读出钟面上接*整点的时刻”是本课难点所在,针对这一难点,我利用两个可爱的小动物争论的场面,引导学生进入小组辩论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发现,在操作中提高,总结规律、突破难点。而且使学生警惕自己在以后的练*中“千万别做那只小笨猪!”

  解决这一难点后,大量的认读巩固也至关重要。在这一环节,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中可以调动的钟表及学生手中的实物,继续采取学生互动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生生互考、互练,将以往的“学数学”转变为“做数学”,让全体学生都有交流的空间。达到能熟练认读钟表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三)巩固、应用知识。将数学还原回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整个练*部分以闯关形式出现,极具挑战性的题目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一关:“把显示相同时间的电子钟和闹钟用线连起来”的问题设计,意在巩固刚刚学过的内容。

  第二和第三关:“找出分针和时针”的问题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第四关:“选择合适的时间再用线连起来”的问题设计,为的是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效果预测:本节课内容虽然多而零乱,但并不难理解,只要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教师把握好讲课的速度,学生应有一定的能力扎实地掌握。同时,我们也不能期望以往不会认读钟表的学生仅仅在一节课中就把有关时间的知识全部熟练掌握。尤其是像认读3时55分这样的难点。而且,在学*了非整时时刻的认读后,还有可能引起个别学生学*上的负迁移。可能会把整时的时刻读成“x时60分”等等。这就有待于进一步学*、巩固和提高。)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说课稿 2

  教材分析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时间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一般来说,他们的活动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设计思路

  本课从导入到实践活动,学生都是在以非常熟悉的“我的一天”来设计的。注重了学生学*学*方式的转变,体现了有效教学的理论。进行这一知识的教学,体现以生活为依托,以实践为第一。在教学中,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方式进行学*,让他们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找寻数学知识,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发展,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使40分钟的课堂变的有效果、有效率、有效应。

  学生的学法:

  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要结合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才能把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其主动掌握时间的基础知识,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也参与了有效学*的过程。

  我的设计理念:

  一、感受数学生活化的魅力。

  由于时间在生活当中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从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入手引入正题,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去认识钟表,通过讨论、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经验上升到知识体系。

  二、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我让学生应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安排表,激发学生练*的兴趣,促使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能力应用于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在实践探究中,学生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方式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三、感受数学中的情感。

  数学并不是枯燥的,它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生活,这也是在有效教学中“全人”发展的特征体现。在本课中我通过让学生了解自己妈妈的作息时间,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心灵的震撼。虽然是短短的几句话,也是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感恩教育。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和电子表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读、写整时时刻。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发展数感。

  3.建立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惯。

  教具、学具:教学课件、钟表和钟表模型

  教学流程

  本课我主要由五个教学环节来完成

  一、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

  (1)猜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创设情景,有效的课堂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2)根据出主题图设题提问。

  提问:你能说出你自己的作息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呢?(看挂钟或电子表。)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电子表面。

  (1)观察钟面和电子表面: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观察的对象,可以观察钟面,也可以观察电子表面,互相讨论、交流意见,教师参与共同研究。

  (2)学生交流、反馈(得出以下几种答案)。

  钟面:①有1~12个数字(点击闪烁)。②有2根指针,长针和短针。(身体又细又长的叫分针;身体又粗又短的叫时针。)

  电子表:①由数字表示时间。②中间有2个点会闪烁。

  (开放式的课堂,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学生自主、有效的获取知识,学生掌握知识也就更加扎实。)

  2.认识整时。

  (1)课件依次出现“我的一天的生活”。

  观察画面,说一说我接下来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观察、交流。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描述任何事物时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学生的评价客观、真实。培养学生的自主评价能力。)

  (2)认识钟面上整时刻。

  ①观察钟面,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充分交流

  ③引导学生小结:我们在看钟面时不仅要看时针,

  还要看分针,如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④反馈练*。出示模型钟:说说这是几时?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此环节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探究中发现知识。)

  (3)认识电子表的整时刻。

  1、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方式,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小组讨论完成。

  2、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电子表上的时刻的?

  3、引导学生小结:在电子表上,如果点的后面是2个0,前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时。

  4、反馈练*。

  出示模型钟:这个时刻用电子表的方式来表示,该怎样写呢?

  (强调:电子表表示的整时刻时,点的后面是2个0。)

  5、小结:今天我们学*了用两种方法来表示整时刻。一种是文字表示,一种是电子表的形式。(小结加深学生对时间两种表现形式的理解)

  三、知识延伸。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起床的时间是6时,看动画片的时间也是6时呢?(得出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初步感知时针每天转2圈。)

  2.练*十六第3题。

  (1)提问:①钟面上现在是几时?

  ②再过1小时是几时呢?

  (2)反馈(教师演示课件):分针转一圈,时针走一格。(4时)

  (3)学生独立认识其余钟面时间。

  3.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安排表。

  (这个实践活动体现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的关注发展和关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情感体验。

  你能说出妈妈一天的作息时间吗?她的作息时间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这样呢?(体现有效教学的特征,关注“全人”发展。)

  五、小结。

  师:学*了这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道理?希望通过这节课大家不仅能认识钟表,还要懂得珍惜时间,和时间一起赛跑!应用较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

  (渗透有效教学的内涵,节时高效。相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课后总结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作为一名刚刚踏上数学教学之路的我来说,整堂课的设计和实施免不了会有许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够给我批评指正,我虚心接受,并将努力改善。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整时,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建立时间观念”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根据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他们的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体验来学*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小丸子给他们带来谜语,让学生猜出闹钟,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出示各种造型的钟面,并提问“小朋友你们也想设计出这么漂亮的钟表吗?”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情感,营造了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氛围。接着,教师继续激励学生,要想设计更漂亮的、美观的钟表,先要学会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小闹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分针12个数,并且强调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接下来我通过演示拨闹钟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的走动方向,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时针和分针是按照从数字1到12这样顺时针方向走的。再让学生沿着这个方向拨一拨闹钟,进一步巩固知识。

  2、教学整时的认,读,写

  我创设了一个小朋友起床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试认整时。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用课件出示3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拨钟面,先老师说时间学生拨,然后让学生作主说时间老师来拨,为了突破只有当分针指向12才是整时这一难点,在这里我故意将分针偏离12,让学生判断老师拨的是不是他们所说的整时。最后我让同桌之间互相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掌握了认时整时的方法。

  3、学*时刻的另一种表示法——电子表示法

  教师出示有许多钟表的课件,让学生发现了一个不同的钟表——电子表。接着出示钟表和电子表表示的时刻,让学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教师再提问:电子表是怎样表示时间的?像电子表这样表示时刻的方法你还在哪里见过?你能试用这种方法表示3时吗?

  学生试着用电子表示法写时间。教师小结出用电子表表示时间的方法,为了巩固知识,我紧接着出示8时、10时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出来。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

  2、教材分析:本节课学*教材91—92页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3、教学目标: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教学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5、教学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6、关键点:正确找出整时钟面上的共同特点:分针都指着12。

  二、说教法学法:

  1、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课堂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积极性。

  2、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体验来学*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3、教具学具:电脑课件、实物钟、电子表、学生用钟表学具

  三、总体设计: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闹钟声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认识钟表。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氛围,为学*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初步认识钟面。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接着再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学*整时的认、读、写。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钟面出示在课件中,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做一个时针和分针交朋友的小游戏。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这为今后的教学作铺垫。

  3、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充分利用教材,看91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课件展示)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三大板块:

  1、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

  2、找朋友。

  3、动手拨出时间。

  1、让学生看课本92页图,让学生边看边互相说“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写出每个时间,再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也为后面的作业打下铺垫。

  2、在找朋友中,让学生全员参与,给每个小朋友都带上头饰(钟面和整时的两种写法),让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个好朋友。这样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钟面和两种记时方法的联系,同时以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又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3、让学生用手中的钟表学具拨出任意整时,小组互相说出所拨的时间。

  四、思维拓展

  1、练*十六第3题。

  2、指名拨出下列时间:6时和12时、3时和9时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五、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样?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说课稿 5

  教材分析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时间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一般来说,他们的活动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设计思路

  本课从导入到实践活动,学生都是在以非常熟悉的“我的一天”来设计的。注重了学生学*学*方式的转变,体现了有效教学的理论。进行这一知识的教学,体现以生活为依托,以实践为第一。在教学中,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方式进行学*,让他们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找寻数学知识,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发展,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使40分钟的课堂变的有效果、有效率、有效应。

  学生的学法:

  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要结合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才能把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其主动掌握时间的基础知识,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也参与了有效学*的过程。

  我的设计理念:

  一、感受数学生活化的魅力。

  由于时间在生活当中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从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入手引入正题,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去认识钟表,通过讨论、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经验上升到知识体系。

  二、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我让学生应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安排表,激发学生练*的兴趣,促使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能力应用于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在实践探究中,学生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方式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三、感受数学中的情感。

  数学并不是枯燥的,它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生活,这也是在有效教学中“全人”发展的特征体现。在本课中我通过让学生了解自己妈妈的作息时间,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心灵的震撼。虽然是短短的几句话,也是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感恩教育。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和电子表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读、写整时时刻。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发展数感。

  3.建立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惯。

  教具、学具:教学课件、钟表和钟表模型

  教学流程

  本课我主要由五个教学环节来完成

  一、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

  (1)猜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创设情景,有效的课堂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2)根据出主题图设题提问。

  提问:你能说出你自己的作息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呢?(看挂钟或电子表。)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电子表面。

  (1)观察钟面和电子表面: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观察的对象,可以观察钟面,也可以观察电子表面,互相讨论、交流意见,教师参与共同研究。

  (2)学生交流、反馈(得出以下几种答案)。

  钟面:①有1~12个数字(点击闪烁)。②有2根指针,长针和短针。(身体又细又长的叫分针;身体又粗又短的叫时针。)

  电子表:①由数字表示时间。②中间有2个点会闪烁。

  (开放式的课堂,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学生自主、有效的获取知识,学生掌握知识也就更加扎实。)

  2.认识整时。

  (1)课件依次出现“我的一天的生活”。

  观察画面,说一说我接下来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观察、交流。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描述任何事物时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学生的评价客观、真实。培养学生的自主评价能力。)

  (2)认识钟面上整时刻。

  ①观察钟面,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充分交流

  ③引导学生小结:我们在看钟面时不仅要看时针,

  还要看分针,如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④反馈练*。出示模型钟:说说这是几时?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此环节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探究中发现知识。)

  (3)认识电子表的整时刻。

  1、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方式,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小组讨论完成。

  2、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电子表上的时刻的?

  3、引导学生小结:在电子表上,如果点的后面是2个0,前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时。

  4、反馈练*。

  出示模型钟:这个时刻用电子表的方式来表示,该怎样写呢?

  (强调:电子表表示的整时刻时,点的后面是2个0。)

  5、小结:今天我们学*了用两种方法来表示整时刻。一种是文字表示,一种是电子表的形式。(小结加深学生对时间两种表现形式的理解)

  三、知识延伸。

  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起床的时间是6时,看动画片的时间也是6时呢?(得出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初步感知时针每天转2圈。)

  2.练*十六第3题。

  (1)提问:①钟面上现在是几时?

  ②再过1小时是几时呢?

  (2)反馈(教师演示课件):分针转一圈,时针走一格。(4时)

  (3)学生独立认识其余钟面时间。

  3.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安排表。

  (这个实践活动体现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的关注发展和关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情感体验。

  你能说出妈妈一天的作息时间吗?她的作息时间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这样呢?(体现有效教学的特征,关注“全人”发展。)

  五、小结。

  师:学*了这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道理?希望通过这节课大家不仅能认识钟表,还要懂得珍惜时间,和时间一起赛跑!应用较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

  (渗透有效教学的内涵,节时高效。相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课后总结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作为一名刚刚踏上数学教学之路的我来说,整堂课的设计和实施免不了会有许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够给我批评指正,我虚心接受,并将努力改善。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认识》评课稿优选【5】篇(扩展7)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评课稿(精选5篇)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评课稿 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重点是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和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难点是1元及1元以下人民币的换算及应用。虽然人民币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不是一个新知识,但是学生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一个初浅的认识阶段。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大多数学生认识1元,1角,5角,这些人民币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基本都能分辨。但2角的纸币现在比较少见,所以有可能不认识。至于1分、2分、5分这些已经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很远了,对于现在的学生是陌生的。

  陈老师这节课设计了几个前测问题,通过前测了解到大部分的孩子对人民币还是有一定的认识的。根据这前测在第一环节中,陈老师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以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觉的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

  第二环节人民币的分类中,陈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感知、去实践,学生的热情高涨,对人民币的分类更轻松,对进一步认识人民币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里安排小组合作学*,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当然分完后,最好能立即要求学生整理好学具。

  第三环节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时,陈老师同样运用前测题目“怎么拿出1元钱”,分析学生的不同拿法,从而明确1元=10角=2个5角。虽然使学生知道1元=10角并不难,但对其的应用是本课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陈老师给学生准备了60角和60分,在3元=()角换币时,让学生动手圈一圈,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材料,对突破这样的难点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四环节模拟购物活动中,既然认识了钱,就是为了要学会买东西,因而最后的环节陈老师设计了解决实际问题:买东西。这里陈老师是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解决的,我想如果变成一张练*单,让生先动手做做,再汇报是否更好一些?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已经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是一节值得我们好好学*的课。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评课稿 2

  一、 亮点

  1.注重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在教学中,张忠华老师借助认识人民币,引导学生要爱护人民币,养成节约用钱、合理安排零花钱的好*惯,让学生从小做起,利于良好*惯的养成。

  2.注重小组、同位之间的交流合作。在教学中,张老师选取两次学生合作交流的形式,一是在认识每种人民币的时候,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认识每种人民币的特点,找到每种人民币中包含的信息;二是在教学人民币单位之间的关系时,通过同位的合作交流,采取换钱的游戏形式,进一步体会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学生在换钱的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体会了知识的来龙去脉的过程,特别是不同的换钱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从多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

  3.教学过程清晰、流畅,教学重难点突出。在教学中,教师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出发,提出问题“小朋友在干什么?”,然后重点认识人民币的特点和教学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整个过程一目了然,不拖泥带水。

  二、建议

  1.课前的口号不是特别合适。口号“加油努力,一切为了人民币”,要注意场合,特别是小学生,建议此处去掉有些喧宾夺主的口号。

  2.学生虽然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汇报初步认识了人民币,但是具体是否都认识呢?还可以在学生汇报后,教师在此处增加一个环节,教师说钱数,让学生拿出相应的人民币,由此加深对人民币的正确认识。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评课稿 3

  《认识人民币》在培智学校的一个教学难点,在仔细听了学校王老师的授课之后,感到这是一堂比较成功而且有实效性的数学课。本节课通过学生认识人民币、猜认商品价格、连线等环节进行阶梯式教学,不仅出色的完成了知识目标,同时非常注意对智障学生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拓展训练。

  这堂课值得我学*的地方有这样几点:

  1、让生活走进数学

  人民币的认识对培智学生来说有虽有初步的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认识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它,体现它的社会价值。因此王老师在整个教学中这个思想一直贯穿始终:在拿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那币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付币,提高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这样既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使学生对学*内容有亲*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2、课堂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场所。

  智障教育的教学原则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情景性原则。它要求教师不仅在教学环境中创造出情景,而且也要求教师在学生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教育活动。因此,二者都强调“用生活来教育”,在“连线”这一教学活动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述;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索,又有教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不同程度的学生也有不同的要求,能力弱一点的同学由能力好的同学带领,分组合作学*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关注,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立体交叉互动。在这互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参与实践机会,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学生真正地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

  3、德育目标的渗透到课堂

  积极、向上的学*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品质,对于智障学生来说有时比学*数学知识更重要。综观这堂课,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完全是一种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教师在结课时的“不能乱花钱、撕钱”的提示,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富德育于教学中。

  当然这堂课也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1、让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放手再大一点:可以角色扮演,让扮演买东西的学生说要买什么,扮演售货员的学生说要多少钱,买东西的学生付款,然后再进行模拟,可能效果会更好。

  2、教师的语言可以再简练一些,毕竟这是数学课而不是生活课。

  3、可做些课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评课稿 4

  “认识时间”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定的情境,制作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愉快地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的呈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师在教学时注意了*时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时间。在课题的引入时,教师用了谜语导入的形式,让学生说自己的作息时间是怎样安排的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话题,来结合教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在直观中来呈现知识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运用了自己制作的挂图,通过看钟面上的阴影部分,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1时=60分时,让学生自己拨钟,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操作,对时与分的关系一目了然。

  三、在体验中理解知识

  在学*了新的知识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拨一拨、做一做, 在教学中寓教于乐,溶练*于游戏中,练*穿插在新授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新知。人民币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有初步的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认识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它,体现它的社会价值。所以,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以购物为主线,组织学生的学*活动。既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使学生对学*内容有亲*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文具就摆放在教师的堂桌上。买东西要看物品的价格,要认识人民币,会使用人民币,会换算人民币。然后,在购物的情境中通过换币,体会、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最后在购物中学会简单的付币,提高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

  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两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完全是一种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例如,“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认识人民币”等教师温馨的话语、宽松的教学环境、自由的学*状态对学生的心灵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正是这样的课堂,才保证了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状态下畅所欲言,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还有,必要的常规训练,良好行为*惯的养成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本节课中许多看似是教师“不经意”的细小环节,实际上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果。

  五、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会更精彩一些

  在出示课题《认识人民币》后,让学生同桌说一说,盒子里的人民币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然后指名说一说按1元、1角、1分的顺利逐渐展开认识的教学活动。其实学生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就只有这些吗?人民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对于10角就是1元,买1元的物品可以付成10个1角的、2个5角的、5个2角的等等的多种方式,是有一定基础的。老师完全可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进行交流,除了认识1角、1元、1分,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人民币的知识?因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之前是有一定生活基础的。老师和其他同学在学生不断的谈话中,对知识进行不断的补充和说明,这样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课堂,这样学生会表现的更精彩。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评课稿 5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重点是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和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难点是1元及1元以下人民币的换算及应用。虽然人民币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不是一个新知识,但是学生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一个初浅的认识阶段。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大多数学生认识1元,1角,5角,这些人民币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基本都能分辨。但2角的纸币现在比较少见,所以有可能不认识。至于1分、2分、5分这些已经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很远了,对于现在的学生是陌生的。

  陈老师这节课设计了几个前测问题,通过前测了解到大部分的孩子对人民币还是有一定的认识的。根据这前测在第一环节中,陈老师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以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觉的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

  第二环节人民币的分类中,陈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感知、去实践,学生的热情高涨,对人民币的分类更轻松,对进一步认识人民币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里安排小组合作学*,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当然分完后,最好能立即要求学生整理好学具。

  第三环节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时,陈老师同样运用前测题目“怎么拿出1元钱”,分析学生的不同拿法,从而明确1元=10角=2个5角。虽然使学生知道1元=10角并不难,但对其的应用是本课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陈老师给学生准备了60角和60分,在3元=()角换币时,让学生动手圈一圈,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材料,对突破这样的难点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四环节模拟购物活动中,既然认识了钱,就是为了要学会买东西,因而最后的环节陈老师设计了解决实际问题:买东西。这里陈老师是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解决的,我想如果变成一张练*单,让生先动手做做,再汇报是否更好一些?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已经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是一节值得我们好好学*的课。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认识》评课稿优选【5】篇(扩展8)

——一年级数学《比的基本性质》评课稿优选【5】份

  一年级数学《比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1

  沈老师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无可挑剔,对同学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同学的交流亲切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尽管是一堂旧教材的课,但在沈老师设计的课堂中,却让人欣喜的发现新的课程规范中的新理念,为旧教材与新理念的有机结合作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作用。下面就这节课谈谈自身的体会。

  1、教材简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的内容之一,在小学数学学*中起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分数的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会变吗?分数的分子分母如何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呢?同学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

  2、教材处置

  (1)坚持以本为本的原则,把教材中的陈说性教学为猜测与验证性发现。

  (2)把总结式教学为同学自我发现、自我总结的探究性学*。

  (3)以教师的主导地位转化为同学为主体的同学探究性学*。

  2、教学过程

  这节课充沛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同学的知识积累,使同学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节课以“商不变的性质”复*引入,通过一组练*题充沛复*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

  在新授过程中,沈老师没有单一地把今天所要学*的内容直接出示给同学,而是把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一种让同学在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同学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身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方法。整个课堂创设了一种“猜测——验证——反思”的教学模式,以“猜测”贯穿全课,引导同学迁移旧知、大胆猜测——实验操作、验证猜测——质疑讨论、完善猜测等,把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不只学得快乐,而且每个同学的个性也充沛得到了发展,为同学的久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沈老师设计的练*题的也是由浅入深,形式多样。既复*了新知识,并让同学在练*中有所提升,组织同学自身讨论寻求解决的方法,体现了自主学*。

  一年级数学《比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2

  1、整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师生互动性良好。

  2、整堂课体现了大容量快节奏,练*设计形式多样本课教学设计紧凑,环环相扣,容量大,节奏快,充分利用了课上的每一分钟无论在学生验证猜想时,还是探究化简比的方法时,教师都要求全员参与练*设计层次性强,有梯度,题型灵活多样,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关注了全体。

  3、这节课教师通过几个简短地师生对话,应用新旧知识间的迁移引入新知,干脆利落。

  4、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都会特别强调一些关键性知识、易混淆知识和易疏忽知识时,常会采用加重语气、改变字样、运用比较或反复训练等方法,让学生特别重视这些注意点,防患于未然。而这节课里冯老师采取放手让学生去判断,形成认知冲突。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其实强调一些关键性知识、易混淆知识和易疏忽知识,也可以采用先让学生“吃一垫”来加深体验,然后“长一智”而自觉引起注意,成熟于已然。

  5、各环节的连接都是在师生默契的对话中顺利进行。

  6、我们知道,在数学教学中,每个教学内容一般都以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每次活动的目的与要求、内容与形式不尽相同,就可能造成活动板块之间的割裂。教师一般通过设计过度语言或采用前呼后应等手法来弥补这种“裂痕”,使各个环节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但在具体操作上难免有生硬预设嫌疑,冯老师注重联系点的有效生成,所以自然、流利。

  这节课美中不足的是:冯老师面部表情再和蔼可亲一些会更好。

  一年级数学《比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3

  今天听了冯老师执教的《比的基本性质》,冯老师课堂上快节奏的教学,学生精神饱满的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冯老师做到了引导者的驾驭,掌控课堂,带领学生在快节奏,高效率的氛围中有效学*,收获颇丰。

  1、《比例的基本性质》作为一节认识比例后的概念教学课,冯老师能够抓住概念教学的特点,扎实有效的开展教学,整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师生互动性良好,突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2、数学语言的严谨性、严密性是数学特有的,在课堂中,冯老师自己的语言的语简洁有力,不罗嗦,而对于学生的语言更是强调到位,让全体学生认真倾听,纠正数学语言中不足、不准的地方,集体强调,如对于一个分数形式的比的读法,比如对于两个比判断过程中的表述问题,冯老师都强调到位,一语中的。

  3、课堂练*设计有针对性,有梯度,层层深入,教师能够吃透教材,把握考试的重点,将考试的知识要点在课堂上贯穿,这体现在教师设计的小组竞赛题上,体现在教学新课后的运用上,教师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能够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与指正,反馈及时。练*的效果、练*的质量都非常高。

  4、利用积分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后面的抽取分值的方法,点燃了学生的学*热情,更将本节课的学*知识得到了延续,在教学中,冯老师还注重了对学生激励性评价,使得学生学*气氛很好。

  5、课堂环节设计的题目吸引学生的眼球,有种数学中有语文,学科不分家的感觉,这些颇有新意的设计,“众人拾柴火焰高”,“试手气,展才气”等,既温馨,又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

  一年级数学《比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4

  今天听了冯老师执教的《比的基本性质》一课。冯位老师围绕活动主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注重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效果良好。

  优点:

  1、课堂教学中都体现了类推的数学思想,转化的思想,开学伊始对分数基本性质、除法商不变性质的复*,在教学中,由最简分数到最简整数比,这些由旧知的复*到新知的引入与理解,充分体现了数学中的'类推思想和转化思想,不仅教会学生学*的方法,更提高了学生的学*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2、教学中做到了分散难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了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利用学生课前阅读,各类判断题的判断(前项后项乘的数不同,前项后项运算不同,没有加上0除外等等),让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并在教学中,有效建立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与比的基本性质的关系,分散了教学的难点,抓住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3、课堂容量大,冯老师的教学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特点,课堂教学容量大,将课堂教学看作是考试一样,引导学生在紧张、高效的情况下学*、了解、巩固、提高。

  建议: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在判断中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但缺乏学生亲自动手化简的过程,如果让学生自己亲自去化简,会充分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的基本性质。

  一年级数学《比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5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冯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五年级数学下册关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课程。

  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1、从整体看本课程,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主线,巧妙引入——呈现问题——假设猜想——推理论证——总结结果——解决问题,这样将一节课串起了,做到了严谨落实,具有启发性和方向导向性,给学生以明确的学*指导和方法拓展,也为以后自主学*做好了铺垫。

  2、新旧知识的衔接处理巧妙,从开始计算因此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再复*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根据两者的联系,让学生非常巧妙的猜测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时也让学生能够很快的记住。

  3、问题引导有趣,细节处理到位,从开始的悟空分西瓜引出问题,有力的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和培养了收集信息的能力。接着从一个除法算式中得出商不变的规律,着重强调了0除外的原因,在由商不变规律猜想出来的分数基本性质中,也引出了0除外,同样给学生明确的解释,加深学生的印象和对细节的关注,养成良好的学**惯。

  4、方法多样化,为什么分数的大小不变呢?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证实,包括计算和动手操作,在小组合作中感受分数大小不变的原因,并且对为什么用纸张表示出的几个分数相等,做到了准确的讲解。

  5、问题引出课题,又用课堂知识做了解决,最后证实了分西瓜的结论。而且在练*设计中做到了层层推进,由易到难,变化多样性,从乘法延伸到加法。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在用正方形纸张折叠出三个分数时,教师已经在上呈现出了图形,学生会受到上的图折叠,思维受到了限制,可能不会再去想其他的方法。

  2、课堂的结尾由于时间的紧的缘故,教师对于后面两个较难的题做出答案后,没有及时给出方法总结,可以说一说这种题型的做题方法,让学生能够较快的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