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巨婴国》有感实用五份

首页 / 文库 / |

  读《巨婴国》有感 1

  当看到十分之一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是一本烂书了,但是网上两极分化的评论还有各个出版社的突然下架还是让我很好奇,没有读完没有资格下定义,说不定后面有很精彩的地方呢,这个想法是我坚持读完的动力。

  读完以后,怎么说呢,坚定了这是一本烂书的想法,但是不能不说,其中有几篇内容,大概占整本书十分之一吧,比如家暴问题,比如妈宝,比如父亲的缺位,如果单独拿出来还是挺好的文章的,但是整本书逻辑混乱,写得啰啰嗦嗦神神叨叨,老太太的裹脚布一张,而且很多用来论证的例子不知所云,完全是生拉硬套,让人看不出所举例子跟要论证的观点有什么必然联系。

  人说做心理研究的人如果自己本身没有一个强大的自我意识,很容易被研究对象带的自己也不正常,从武志红的很多论述内容,比如*白突然看见自己变成个魔鬼啊,比如自己变成能量球啊,比如某个朋友诅咒人啊,感觉作者就是一个精分很严重的人,所以才使得整本书逻辑混乱。

  从作者的论述看,作者的家庭和出身也是并不完整或者说并不美满的,导致产生很偏激的想法,比如对孝道的论述,也许从自身经历出发,引起了很多同样遭遇人的共鸣,所以才有了评价上的两极分化,这都ok,你从自身出发探究跟你同样遭遇的.人的心理问题,都是很好的切入点,但是以偏概全,把帽子扣到整个民族的头上就是你的不对了,一个咨询案例的个案就敢得出结论整个民族如何如何?

  读《巨婴国》有感 2

  今天用很快的时间阅读了《巨婴国》,讲了一个人对于中国社会人性的看法,不能说是对或是错,只是一种自己的观点并且表达上还算清晰流畅。作者依据弗洛伊德的观点观察社会及人性,根本上说仍然是一种西方思想的延续,但是有自己观点并且勇敢去表达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从人性角度上去理解的话,中国社会是一种独特的集体主义社会,小到家庭,大到团体,几千年的集体主义不能说没有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过益处,在资源匮乏的年代集体主义使得人类这个物种顺利存活下来,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物质资源极大的丰富,个体似乎脱离集体也能很好的生存,尤为明显的就是依据互联网生存的群体。

  集体主义,这个曾经的宠儿,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成为桎梏个人的一把枷锁了,作者是从家庭成长、个人心灵健康的角度阐述这个问题的。与时俱进,这是一个资源极度丰富,但是心灵日渐贫瘠的时代,自由、个性、自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人是要走向一个自我实现的时代的,虽然会受到出身或是形势的局限。作者想向我们传达的是,人性的力量本身无对错,只要社会家庭给予包容、理解、爱,至少就是可以避免很多不健康心理的产生,人本身也能活的很快乐。而这也和我之前的感悟相一致,以前以为人的价值是在关系中实现的,要成为像树一样能为别人做些什么的人,但是后来渐渐发现,这种想法抹杀了人性本身的自由、个性的成分,人活着,是为了自己更好的体验,不管是人性体验、社会体验、性体验、事业体验等,所以不论好与坏,都是一种其中的一部分,而胸怀这样的态度,人生便是充满乐趣的。活着很短暂,好好度过。

  读《巨婴国》有感 3

  微信朋友圈里,有个特别喜欢读书的姐姐,不但自己喜欢读,也会经常把自己觉得好的书推荐给我们。《巨婴国》就是她推荐给我的,一听完她的介绍就感觉这本书是非常适合我,立马从京东上面购买了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仅仅读了几天就觉得对自己感触特别大。

  书中有个异于常人的看法,作者说: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而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

  初次接触这个概念,我还有些不相信,不说别人,单论我自己,我觉得我的心理年龄怎么也能混到18岁吧。可是接下来的心理学专业解释,让我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这个社会,我们的这个国家,包括我,也包括你,我们的心理年龄都没有超过一岁。书越读,我就越来越承认自己就是一个巨婴。我对自己身上的毛病或者说心理反应一直懵懵懂懂,总在寻找方法解决,但是总是没有很好的方法。也看到,自身好多的问题是父母在教育自己时不恰当的行为导致的。

  举个自己的小例子。由于家庭条件一般,在我的印象里,父母从来不会主动给自己买一些他们觉得没有意义的东西。久而久之,我也不再提出要求。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懂事的孩子,可能自己知道提出要求也不会被满足,所以干脆就不开这个口吧。长大后,经济已不再是个困扰,而现在我依然会被当年的事情所影响,看到自己想要的,总是退缩,似乎知道自己得不到,所以连争取的尝试都不愿去做。最明显简单的例子,去逛街试衣服,总是莫名的想要退缩,对着自己最喜欢的那件似乎心中有个声音在喊,你得不到它,所以看看又放回去,然后走掉。你从来都…,你永远都……。,一次错误就把曾经所有的好全部抹杀。这也是我最痛恨的说法。偏执分裂带来的痛苦我却无能为力,因为这样说我的人是我的妈妈,我无法反抗,所以按照全能自恋的说法,我无法把愤怒投射给外界,所以只好把愤怒反馈给自己,毁灭不了世界,那么只好毁灭自己吧,导致的结果就是会想到自杀,幸好,我不够勇敢。

  巨婴国这个名字乍一听似有搞噱头的嫌隙,然而当你真的深入书中的内容后,你会发现,虽然我们的身体成熟,但我们的心理却是仍旧停留在婴儿时期,这就是作者武志红所言的巨婴。

  读《巨婴国》有感 4

  中国的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乃至心理学工作者,多半都有这样的体会:从学理的角度看,心理学知识说的头头是道;从科研角度看,心理学研究好像也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是,一旦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发现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换言之,心理学知识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有较大的距离。

  在大学时读心理学的书籍,总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将心理学理论本土化,这是心理学界的一大难题,任重而道远。

  今天,我开始做《巨婴国》的读书笔记,这本书的作者是武志红,国内的一名心理咨询师。书中的见解颇为震撼,最起码不是心理学中的一些老生常谈。心理学在植入中国后水土不服,国内一些优秀心理咨询师可以稍许缓解这一病症。他们一边学*着心理学中的正宗理论,一边接触着国内数以万计的真实故事。他们口中的心理学术语,会给人一种亲切感。

  我觉得,武志红干的事情,就是在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前面加上“中国式”三字。

  他是一位拓荒者,可他也很谦虚,明白自己到底在干什么。

  他说:“作为一名咨询师,我没有治疗理论上的野心,并不太想发明什么新的疗法、有中国特色的疗法,我只想弄明白,中国特色的家庭和中国特色的爱情,是怎么回事。”

  心理咨询这一领域的理论基础有三,精神分析学占据了一*之地,武志红属于这一派系。之前我反复研读过精神分析学的一些理论书籍,总是铩羽而归。这一次,希望能从武志红的文章中,看到解读精神分析学的接地气的诠释。

  读《巨婴国》有感 5

  每个人的生命是一个轮回,你势必会发现,“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不断在同一个地方以同一种姿势摔跤的历程。同样的,每个家族的生命也是一个轮回。命运之所以给我们这些轮回,正是为了让我们有机会通过这个功课。

  ——武志红

  很有幸阅读了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一书,读完真的是受益匪浅。看他的书感觉武志红老师真的是慧眼如炬,他拥有透过表面切到事物本质的特质,他的这种能力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

  《巨婴国》一书是武志红老师最新也是迄今为止分量最重的一部作品,成书更是耗达5年之久,这是一部系统透视中国国民性的心理学著作。“巨婴”就是成年的婴儿,身体上的各项指标是成年人,而心理上却仍旧是婴儿水*。巨婴国顾名思义就是是由巨婴组成的国度。而目前的大多数国人的心理水*仍停留在婴儿水*,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属于巨婴国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一个人有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可是当我们的心理年龄仍停留在一岁前的婴儿期那么我们的需求就不能按照正常成年人的需求所设定。在本书里国内的精神分析学界有这样的一个基本共识: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1岁,还停留在口欲期。

  传统的中医对于治病有望闻问切,而看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觉是社会充满了病态。而武志红老师把国人的这种情况称之为巨婴。但巨婴国》一书在我看来相当于针对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开除了药方开出。国人的成长看目前现状来讲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可是摆在面前实实在在的问题就有很多。这本书就是为我们解惑的。书里向我们描述了许多的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就是因为国人的巨婴心理。

  书里有这么一个章节就是:田朴珺的绝招——把牛人弄成孩子,毕竟田朴珺和王石的恋情一经曝光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而武志红老师查阅了无数的资料,并且通过资料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最深的关系里,你希望对方尊敬你,视你为一个高高在上的伟人,还是希望对方将你弄成一个孩子。答案肯定是后者,王石与田朴珺的关系,或许关键在于这一点,这种过于有进取心的女人,有一种能力,将牛人弄成孩子。至少邓文迪与默克多,关键是这一点,据说邓训斥默,就像训斥一个孩子。”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这些大佬的心理水*也在婴儿期。男人最后变成孩子,女人变成母老虎,凶悍对待对方的同时,也凶悍的捍卫着对方的权益。巨婴的心理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的恋情不是偶然是必然。

  《巨婴国》这本书从各个角度展示巨婴不同的心理,以及各种不通的需求,书里的案例很经典,经典的同时不得不佩服武志红老师对当下人们心理的判断。另外中国式好人的泛滥,这是种现象更是一种大多数人的状态,很多“好人”他不快乐,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带来的恶果是什么?还有人所具有的攻击性,国人过分的压抑自己的性格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于这些困扰着大多数人的问题你可以在书里找到完美的答案。

  记得以前我想过一个问题,我不快乐,但我要让周围的人快乐。我感觉不不是在为自己活,我是在为家人活,为朋友活。我一直想不通我为什么不能为自己活呢?说实话这问题我想很多朋友都想过,这本书里有答案!武志红老师会让你成为一个真实的人!

  读这本书收益很大,这是本能让你内在长大的书。躲在**躯壳里的婴儿,快速的成长吧,只有更好的长大社会和世界才会更美好。我个人很喜欢这本书,强烈推荐《巨婴国》!毕竟我也是巨婴国里的一员,我想快点长大!感谢这本书,真的喜欢!


读《巨婴国》有感实用五份扩展阅读


读《巨婴国》有感实用五份(扩展1)

——《巨婴国》读后感 (菁华3篇)

《巨婴国》读后感1

  很早就听说过武志红的《巨婴国》,想买读,可是因为某些原因,下架了,在正规*台都找不到了。

  但是对武志红的关注一直未断,订阅他在得到上的心理专栏,关注他的微博,订阅他的微博公众号,就这样一直跟随着他学*心理学,学*认识自我,学*成为自己。

  今年,一个偶然的的机会,发现有个微店在卖这本书,抱着不大的希望,以高价购买了这本书。

  收到货后,很惊喜,质感好,不是盗版复印本。

  爱不释手的天天捧着看,挤着时间看,终于花了将*三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

  看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感悟,有很多的想法想要分享,可是,真的到看完的那一刻却又感觉无话可说。

  简单说一下读完这本书后的感觉吧:

  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读了一本短篇小说集,各篇独立成,缺乏整体的逻辑性,书的前半部分读着很带感,后半部分感觉有些重复前半部分了。

  但是,本书的观点以及视角很值得期待,对于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于我,我觉得让我能够更好的觉知自己,构建成熟的心智模式,不再沉溺于幻想中。

  这本书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从整体上概括了我们*人普遍的心理状态是婴儿期的状态;

  第二部分,巨婴心理:共生,则是具体解读一下我们化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就是婴儿找妈,寻求共生;

  第三部分,*式好人,则是解读了*式好人的内在心理及其产生的根,实质是压抑封闭自己需求讨好他人;

  第四部分,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则通过现实现象具体分析了婴儿期的全能自恋在国人身上的具体表现。

  第五部分,孝就是顺,则是分析了*的孝顺化;

  第六部分,无回应即绝境,则对*人的巨婴心理根进行了解读。

  第七部分,从龙成为人,则告诉了我们如何从神魔成为人。

  我个人认为其中的逻辑性应该是:首先第1部分介绍我们的心理发展水*;然后第2部分说明在这种心理水*下,我们的生活模式是寻求共生;接着第、4、部分就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事及*社会的一些普遍行为方式进行了一些解读分析。最后第6、7部分则是告诉我们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心理成熟的人。

  生而为人,多有不易,生活就是有诸多艰难。我们如何成熟且自信的在这个社会生活、立足,是我们一生都要学*的题。或许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对自已的行为保持觉知,觉知它的根;对当下的生活保持体验的态度,让一切的感受流经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与它同在;对未知晓它的艰难但仍然充满期待。如此这般,头脑清醒、胆大心细的活着。

《巨婴国》读后感2

  其实从17年就听说过这本大名鼎鼎的书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本书从各大电商*台和书店全部下架了。正好单位同事有这本书,就好奇借了过来看看。大略读了读,有些感悟,以做记录。

  第一章: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

  作者的观点是:巨婴,指心理发展水*还停留在1岁前的成年人。多数国人,都是巨婴,这样的国度,自然是巨婴的国度。本书第一章的前几段作者就下了这么令人“震惊”的结论,这可能也是本书因此而下架的原因吧?1岁前婴儿的特点是婴儿必须和妈妈在一起,并且婴儿的生活是不能自理的,这也是*成年人最经典的特征,通过这样的类比说明*人的集体心理年龄还停留在1岁前。

  我承认这样的类比很直观,从婴儿的生活*惯上反思自己的行为看到自己的影子,但是还是觉得作者过于牵强。就像我们上学时候做阅读理解“都”、“全部”、“必须”这类词语的选项一般是错误的。然而至少是这个章节,到处充斥了这样的词汇。

  作者还引用了精神分析师的观点,他们认为所有人的心理年龄停留在5岁前,所有民族都是这样,全世界人民都是这样。通过阅读这段我想用自己的话进行下概括。

  第一阶段0-6个月:

  这个时间段的婴儿会认为他就是整个世界,他就像一颗恒星,世界万物都围绕他转动。他也不能接受不同,不同即为敌对。

  第二阶段6个月-3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既要求亲密又要求独立。这期间需要妈妈在身边,但是也需要自己的自由时间。你必须忠于我,但是我也得有我的自由。因为*时在幼儿园工作,我发现很多孩子都是出于这个阶段。在家吃饭睡觉必须让妈妈陪,在幼儿园刚进门的时候虽然会和妈妈依依不舍甚至是大哭大闹,但是到了班级过不了一会儿,就会和老师、孩子们融入在一起,开始了自己的“自由”生活,暂时忘了妈妈。

  作者那句你必须忠于我,但是我也得有我的自由。我想应该也是大多数恋爱中的人所期望的态度吧?早恋时期的爱情总是卿卿我我、形影不离,指的应该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一阶段。

《巨婴国》读后感3

  每当悲伤难过的时候,最大的的乐趣之一就是读书了,听过了太多关于读书的意义,有让心灵饱满的,有让自己高贵的,有让别人感到羡慕的,有为了让自己更好的思考的,总之,读书是没有错的。用《巨婴国》的开场白说,让日常阅读成为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而对我来说,阅读让我生活的像个斗牛士,虽然我只是个癞蛤蟆。每一次的点滴的感悟都会慢慢成为看似黑暗生活的明灯。

  这本书我买来已经足足三个月了,睡觉之前总读上两篇。也是有史以为读的时间最久的一本书了吧。有很多朋友问这是什么书,怎么感觉写的这么不一样。因为里面的观点直击了国人性,更准确的说,道出了*国民性的某些真实。武志红作者,也是第一次被我记得牢牢的,因为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些人,他们的思想是独到的。让你读到,就觉得,啊,原来真的如此。这本书虽然归入心里学的范畴,可是写的却是朴实无华的,案例和分析相结合,简单易懂的。都是鲜活的身边的例子,我们所不理解的很多看似离谱的新闻背后的原因。

  这本书里,描述的内容很多,关于好人,关于麻烦,关于懂事,关于界限,关于全能自恋,关于依赖,甚至关于*女人脾气那么大,关于婴儿的呵护期,关于妈宝男,关于缺失的公公,关于投入和接受......等等。很多很多,因为有500页之多。而我也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来一点而已。

  1)关于孝顺

  孝的本义就是顺。上面是老,下面是子,二者是共生的。子要顺着父母的意思。也就是这个孝字。作为人来说,每个人都是*等的,正是因为这个孝字,我们将关系的不*等视为了必然,而这个却是不*等关系的源头。书里是反对孝顺的,说白了,是父母的控制欲。对父母好,本身是没有错的,可是你放眼望去,现在成群扎堆的妈宝男,还有很多绝望而自杀的孩子,已经是很多社会现象,你经常会看到一个故事下面留言的共鸣,才明白很多现象只是慢慢呈现了出来而已。孩子,花一样的心灵和世界,从小应该教他有一个独立的灵魂,这个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有独立灵魂的人,才是活出自我的人,一个活出自己的人,势必也是有爱的,也是会爱自己的父母的。更会爱身边的人的。

  2)关于婚姻择偶标准

  越来越成熟的我们,做出婚姻选择的标准,不是情欲与激情,更非爱与恋,而是安全感,女人对男人要求的安全感和男人对女人要求的安全感,结果是,婚姻相对稳定,但缺乏感情。现在社会爱情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如果小说和电影没有爱情故事,那么它根本不好意思放下去。

  而*的爱情故事基本都是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陆游唐婉,许仙白娘子....而拆散这些爱情力量的,都是来自家庭。《*凡的世界》也是如此,家庭的原因,一对对恋人走不到一起。而定海神针的家庭关系,在*式家庭轮回中,这个根基并不牢靠。

  没有感情的滋养,女人强势,想去控制丈夫,而丈夫觉得,小时候已经被母亲牢牢抓在手心,在这样的控制下,更想急于逃走的。逃走的方式有很多种,工作,爱好,或者其他女人。为何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当早日的激情过去,*凡的生活,是对两个人心里发展水*的极大考验,可是作为不成熟的孩子,同时又被父母牵绊太多,婚姻也就越来越沉重。

  等有了孩子,妻子终于发现,孩子极大程度上弥补了内心的空洞,于是开始抓孩子,并且最好是个儿子,这样抓的更紧。在这样的控制当中长大,可想而知,男孩长大对情欲抗拒的表达,女孩则不知情为何滋味。然后开始他们的重复轮回——夫妻缺少爱。公公永远是这个家可有可无的。除非他的生命宽广,精彩。否则他在家里就是一个零存在。不要说,这个太夸张,却是普遍一样的。

  莫言写的只是*的一些真实故事,可是竟然被认为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可是现实真的让人很心寒。而我发现身边很多夫妻关系好的.,都是男人积极投入到对孩子的重视当中的,把妻子孩子当成骨头一样来疼的。当一个个家庭失去健康的时候,可想这个社会?

  每当想到此处,我的心是凉的。改变又从哪里开始,教育读书,因为一个人灵魂伸展开来的时候,即使错了,也有重新来过的机会。真的希望日光之下,爱情不再是奢饰品,而是可以一生可以互相扶持,共同前进的帆和船。我非常喜欢犹太哲学家马丁*布格说的一句话: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揭示生命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依然是没有意思的。

  3)关于麻烦

  书里说到,没有麻烦就没有关系。很多人怕麻烦别人,,他觉得伸向别人的手,是不受欢迎的,所以叫麻烦别人。有这种麻烦哲学的人,难以发出对关系的渴望,所以势必会退到孤独之中。

  鲁米说:伸开双臂,如果你想被拥抱的话。我是非常作者坐着这个观点的,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自己就写过一片文章关系。和武老师的关点是不谋而合的。读书有时候让我觉得,原来我不孤单,还有朋友,他们的观点和我是一样的。因为自己本来是一个迟钝的人,所以经常麻烦朋友,也因此有很多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

  人际关系确实很复杂的,饱满的关系,必然是有爱恨情仇的,关系真正建立起来的时候,爱与恨就产生了。热情流动之后,你会体验到,人与人之前的热情,那种流动的感觉是多么的美好。谁付出,谁对谁错,都没那么重要了。因为在有交流的关系中,你的感情是饱满的。

  书里还有很多很多深刻的观点,是值得一看的。虽然批判的很犀利,可是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呈现出来的,还有那些没有呈现出来的例子。给自己一个独到的视野,更重要的是,更加清楚明白自己以后的追求。关于教育也给自己提了一个很深的醒,那就是绽放孩子的激情。


读《巨婴国》有感实用五份(扩展2)

——巨婴国读后感(10)份

  巨婴国读后感 1

  《巨婴国》是我读的武志红老师的第三本书,一直感觉他的书从心理和哲学来说浅显易懂,能让人从内心深处探究自己,学会补偿缺失和控制泛滥的情感。

  书中的总体框架是讲述:大多数成年人,心理上是婴儿。这里的“婴儿”具体指的是6个月以前的婴儿。在这个时期下的婴儿正处于“共生”心理,即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在这本书中,详细解释了“共生”的具体特征和由此引申出来的中国人大部分人的现状。

  如果婴儿在出生后的6个月内,缺乏母爱,那么长大后,他就会处于到处找妈的状态,用以治疗生命最早期的伤痛。譬如在爱情中,体现为两个人轮流扮演巨婴和全能妈的角色,以此寻求和建立婴儿时期的妈妈和孩子共生的状态。

  经典的爱情三大阶段:第一阶段:1+1=1,则我们是一个人(就好比婴儿觉得和妈妈是融为一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二阶段:1+1=0,则我的所有痛苦不幸都是因为你(由于分离和个性化,产生憎恨彼此的心理,这是重要的磨合阶段)第三阶段:1+1=2,则我是我,你是你,我们还是在一起(独立的灵魂,做各自真实的自己)

  由此我对爱情的理解又进了一步。想起曾经在网络中看到的一句话:“聚时一团火,散时两颗星”,大概是爱情中最美好的状态。

  多数国人心里都有个***:得到最好的照顾和最高级别的崇拜。这样的人在达官贵人中比比皆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特权主义,都是早期婴儿全能自恋的展现,即我是世界,世界是我,世界皆为我所用。而“全能自恋”是指对自己,对别人就演变成“绝对禁止”,相互呼应。

  “全能自恋”的一个案例就是“卓越强迫症”,这在如今的教育体系中随处可见。如今的我们仍然在应试教育中不可自拔。

  而由“全能自恋”又会引发出三个极端,即“自恋暴怒”、“彻底无助”、“被害妄想”,比如社会上随处可见的“路怒症”等一些恶性新闻。

  这样的好人又被称为“拖累症患者”,他们拼命的对别人好而忽略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一般伴随深深的自卑和恐惧。引发的原因有三种:3岁前妈妈时常不在身边,或者经常被妈妈忽视;1岁半后,妈妈和其他大人要求其听话,吞没了其独立成长的个性; 3岁以后恋父恋母情结没有被正确处理,导致性羞耻感的产生。

  中国人常讲孝顺孝顺,孝顺其实是要让孩子顺着老人的意思。而在孩子的最初时光,身为父母的我们有没有真正顺从孩子的意思呢?

  书中这一篇章对于“孝顺”的观点论述,让我想起了最*在新闻上频频出现的林妙可。9年前,长相甜美讨喜的林妙可,在她整个孩童时代,却表现出大人般的成熟。她很清楚大人喜欢看什么样的孩子,喜欢听什么样的答案,而她也尽力表现出大人所期待的那样。在本该天真烂漫不懂世事的年龄,却早熟得失去了自己,听候父母的安排,迎合父母的需求,满足父母的情绪,这样的“孝顺”有何意义?

  林妙可就像书中指出的“假自我”,假自我的核心是恐惧,恐惧父母离开自己,恐惧孤独。而由此引发的结果就是顺父母意,脱离自我。

  不得不说,这一章节推翻了大众眼中对孝顺的见解。特别值得一读。

  引用书上的一句话:“你的人生意义,在于你如何选择,你按照你的意志做了选择,人生才有自由。”

  从巨婴变成真正的人,关键是从假自我到真自我的过程。“我们必须勇敢,拿出真实的自我,去投入到关系中,我们也必须有耐心,给对方自由,信任对方的自发反应。”对方,包括爱人、父母和朋友。拥抱自己的本性,探究内心真正的想法和需求,因为,真正的自己胜过一个好的自己。

  巨婴国读后感 2

  其实从17年就听说过这本大名鼎鼎的书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本书从各大电商*台和书店全部下架了。正好单位同事有这本书,就好奇借了过来看看。大略读了读,有些感悟,以做记录。

  第一章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作者的观点是:巨婴,指心理发展水*还停留在1岁前的成年人。多数国人,都是巨婴,这样的国度,自然是巨婴的国度。本书第一章的前几段作者就下了这么令人“震惊”的结论,这可能也是本书因此而下架的原因吧?1岁前婴儿的特点是婴儿必须和妈妈在一起,并且婴儿的生活是不能自理的,这也是中国成年人最经典的特征,通过这样的类比说明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还停留在1岁前。

  我承认这样的类比很直观,从婴儿的生活*惯上反思自己的行为看到自己的影子,但是还是觉得作者过于牵强。就像我们上学时候做阅读理解“都”、“全部”、“必须”这类词语的选项一般是错误的。然而至少是这个章节,到处充斥了这样的词汇。

  作者还引用了精神分析师的观点,他们认为所有人的心理年龄停留在5岁前,所有民族都是这样,全世界人民都是这样。通过阅读这段我想用自己的话进行下概括。

  第一阶段0-6个月:这个时间段的婴儿会认为他就是整个世界,他就像一颗恒星,世界万物都围绕他转动。他也不能接受不同,不同即为敌对。

  第二阶段6个月-3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既要求亲密又要求独立。这期间需要妈妈在身边,但是也需要自己的自由时间。你必须忠于我,但是我也得有我的自由。因为*时在幼儿园工作,我发现很多孩子都是出于这个阶段。在家吃饭睡觉必须让妈妈陪,在幼儿园刚进门的时候虽然会和妈妈依依不舍甚至是大哭大闹,但是到了班级过不了一会儿,就会和老师、孩子们融入在一起,开始了自己的“自由”生活,暂时忘了妈妈。

  作者那句你必须忠于我,但是我也得有我的自由。我想应该也是大多数恋爱中的人所期望的态度吧?早恋时期的爱情总是卿卿我我、形影不离,指的应该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一阶段。

  巨婴国读后感 3

  “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是婴儿。”心理学家武志红的这个观点,旗帜鲜明地印在《巨婴国》红绿配色的书封上;而书中的配图,是以“闭眼咧嘴笑”的人物形象成名的艺术家岳敏君的作品——一个个都笑得像婴儿,却分明是大人。

  “岳敏君的作品,主角都是像被抽掉了脊梁骨的人,抽巴的人生,凝缩在抽巴的身体中。很多人反感他的画,但你走在大街上,满眼望去都是这样的图景。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超过6个月。”武志红言之凿凿。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用表面完整来逃避破碎心灵——逼婚的深层逻辑”“卓越强迫症:不优秀,不配活”……这些让时人焦虑的话题,在武志红看来,都能以“巨婴”理论解释。

  *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武志红。采访结束后,记者也不禁想扳着手指数一数,我几岁了?

  “一个人有生理年龄,也有心理年龄,一个民族,也可以说有一个集体心理年龄。国内的精神分析学界有一个基本共识: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一岁。而我还有一个更激进的判断——没有超过6个月。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武志红说。

  1995年,还在北京大学念心理学时,武志红立下一个颇为宏大的心愿:一定要搞明白,人到底是怎么回事;2010年前后,他对“孝道”“中国式好人”的分析自成一家;2012年12月14日——他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他去电影院看了《一九四二》,电影临*结尾,那个肥头大耳的军需官懒洋洋地躺在床上,等着小女孩来伺候,“天哪,这不就是个巨婴吗!”武志红心里喊了一句,这种感性的认识把此前理性的思考都串联到了一起。

  共生、全能自恋、偏执分裂,这是武志红总结的巨婴的三大心理特征。6个月前的婴儿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甚至和世界都是一体的,“这种共生心理,就是集体主义的源头”;婴儿觉得,他一动念头,世界就该围着他转,“这是婴儿和巨婴最核心的心理,在任何一个共同体内,巨婴们都在争夺唯一说了算的话语权”。

  而共生和全能自恋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共生绞杀”:我必须和你共生在一起,我不能独自生存,而你必须听我的。“这在一切中国式关系中都可以看到,比如孝顺:父母不能独自生活,必须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而孩子必须听父母的。”武志红说。

  小婴儿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活在极端对立的两种感觉中:一旦被照顾得很好,全能自恋得到充分满足,他就会有神一般的感觉;一旦没有被照顾好,他就陷入彻底无助,同时也会生出暴怒。由此引申,武志红在做咨询时发现,国人多有“卓越强迫症”,“一个集美貌、学历和富有家庭于一身的女孩甚至对我说,无才华,都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

  也有人觉得,巨婴的理论过于惊世骇俗,但武志红觉得,其实很多人在用不同的方式阐释同一个问题。“比如,我在书中用了很多岳敏君的画作为插图,他画的就是巨婴;孙隆基写《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分析中国人的国民性”。

  武志红说:“我将我的发现、我的感觉分享出来,至此我的工作就已完成,至于读者如何看待,那是读者的事情,不是我能掌控的了。”

  “《巨婴国》是在解读中国人的国民性,我们社会多数人是巨婴——包括我在内。中国社会的绝大多数现象都可以用巨婴理论去解释。”武志红说。

  比如,催婚——典型的共生。学者孙隆基在其著作《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写道:在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一个人是不完整的,他甚至不能构成存在的'单元,他们会被排斥在家族体系之外,或者被忽视得厉害,必须结婚生子构成了一个完整家庭,才会构成一个被尊重的独立单元。

  武志红说:“共生,是逼婚、催婚、急着结婚等类似问题的原因。这是一个全社会都焦虑的话题——你怎么还没有结婚生子成立家庭?你不正常吗?”

  结婚生子还有一个好处,可以貌似活得像个正常人,以逃避内在的不完整。武志红讲了一个故事,一户人家的儿子得了精神分裂症,父母想到的一个解决办法是,给他盖一处房子,再娶个媳妇。“这种可怕的逻辑,就是用‘我的孩子还能成家’的表面完整,去掩盖儿子精神已经彻底破碎的真正事实”。

  比如,买房——缺乏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婴儿必须要获得的。武志红说:“关于安全感,国人容易有单一的物质化界定,比如,车子、房子。没有房子就不能结婚,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丈母娘推动了中国的房价。并且,国人也总是在劝那些在婚姻关系中没有爱情的人,‘别贪心,不可能得到一切’。”比如,路怒,就是典型的偏执分裂。

  2013年7月,北京大兴,一名男子在停车时和推着婴儿车的妇女发生口角,男子竟然抓起婴儿活活摔死在地;微博上流传一个视频,一名男子不知何故将车停在红绿灯前,占了两个车道,不仅如此,男子还冲下车挨个辱骂后面的车主,并猛踹这些车——“这都是自恋型暴怒,我是神,你不听我的,我让你去死。”

  甚至连《甄嬛传》《芈月传》等宫斗题材电视剧的收视热潮,都能用巨婴理论解释。“皇帝,就是全能自恋被充分满足的人,他一发号施令,整个世界就要围着他的意志运转。中国的男人多有一个***,而中国女人则多有皇太后梦——通过控制儿皇帝来控制世界。影视中的乾隆戏受欢迎,因为在讲***,而《甄嬛传》《芈月传》则是在讲皇太后梦”。

  “在我们的文化中,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名人,都极容易是巨婴。再重复一句:我也不例外。”武志红说。当“几零后”成为区分人群的标签,可在武志红看来,一代一代人的巨婴程度几乎不相上下,所不同的仅仅是“50后到70后还是假**、真巨婴;80后到00后则从内到外都是巨婴,不然哪来这么多‘宝宝’的流行语”。

  武志红说:“巨婴最重要的心理特点是共生与全能自恋,结合在一起构成共生绞杀。所以和巨婴相处的核心,就是该如何面对这份共生绞杀。”

  第一个关键是懂得界限,即,你是你我是我,特别是,每个人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即便是在最亲密的关系,如父(母)子、夫妻之间,也是如此。第二个关键是懂得你不一定非得听谁的,甚至在关键的时候,可以愤怒地还击对方,将入侵自己的对方推开。第三个关键是与你珍惜的巨婴建立起饱满的关系,当你们有了深刻的深度链接后,共生和全能自恋,就会消退大半。

  武志红提醒,不要想着帮巨婴长大,这样你就太自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所以,如果你和一个巨婴关系很*,就要首先尊重他是巨婴的事实,理解并接纳他的合理性。

  “走出或孤独或自我的状态,与另一个生命或社会建立起有充分链接的关系,一旦实现了这一点,意味着各种问题都得到了改善。”武志红说,成年人之所以是巨婴,一个原因是,希望能有机会,再退行到婴儿状态,被好好满足。既然如此,何不直接拥抱认可自己现在的状态。做你自己、让爱活出来,这是武志红给巨婴——也给他自己的答案。

  巨婴国读后感 4

  这一段时间一直再看一本书《巨婴国》, 今天才算把这本书看完了。 其中的一些概念和案例简直让人触目惊心。

  爆竹是用来驱魔避邪的,这个春节烟花爆竹被禁放了。清静的节日里,武志红的《巨婴国》倒是像爆竹一样,振聋发聩,给人不一般的震撼和冲击。

  说是冲击,也是期盼已久的了。此前在武志红的微信公众号上已了解了他的一些文章和风格,罗胖也有一期节目里推荐介绍过这本书,隐隐觉得这本书将要展开的对中国人的剖析与自己已有的认识是契合的,所以很是期待。该书对中国人的剖析是到位的,并有更大的延伸解读空间和张力,估计会有更好的后续作品来进一步解毒中国人的人性和陋*。

  书中提到了心理发育的三个阶段:

  口欲期:这个阶段一般是婴儿刚出生到6个月的阶段。 主要表现是所有的快感都集中在嘴巴上, 嘴巴就是他能够感知到的世界的中心。在这个阶段婴儿的心理主要表现得就是全能自恋, 在那个阶段的婴儿心中,自己就是这个宇宙的中心。 只要自己想要什么,通过哭声一表达就马上会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出现在眼前。 所以自己是全能的神,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世界只有自己。

  肛欲期:在这个阶段一般是婴儿出生6个月到3岁的阶段,快感的中心发生了转移,主要集中在**周围。 这个时期的心理特征主要是能够理解并且接纳有别人的存在。 此时已经有了我和你的概念。 但是还没有形成"他"。也就是说在他们的心中已经可以理解到世界上还有其他存在,自己不是世界的唯一。 但是此时他们还是和妈妈有共生感, 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但同时又能把别人和妈妈区分开。 把他们划分为"你们"。

  俄狄浦斯期: 在这一阶段一般是3岁之后, 快感中心再次发生转移,主要集中在性器官上。在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仇父恋母情节。 开始能意识到异性的吸引, 并且对同性的竞争者有着仇视心理。 到了这一阶段,心理发育基本成熟。 这个时候开始有了"他" 这个概念, 自我诞生。 在心中开始走向独立,也可以容纳你我之外的"他"存在。

  但是我们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处在第一个阶段。 即口欲期, 在我们自己的潜意识中,我们都是无所不能的神。 只要我们的欲望没有被满足,我发出去的能量没有被别人接纳并且积极正面返回给我,我就会产生一种感觉。 一种我的全能神的感觉被攻击的破碎了。 我已经不完整了, 我就会产生一种攻击性, 要么向外攻击你,要么向内攻击自己。

  比方说这个在我身上就有很好的例子, 当我对别人说话的时候,别人对我说的话没有回应(也有可能是没听见) 此时的我的就会暴怒,会产生一种可怕的攻击性。 甚至会想到把对方杀死。 但是因为有道德的压制,所以这股子毁灭的攻击性一般都不会向外,而是转而向内攻击自己。 "你怎么这么没用,说的话对方都不理你","你为什么要和他说话,你还是死了算了" 。我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的有过这种体验。 但是对方可能是更本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

  但是那在我们潜意识看来,我就是神。 你敢对神不尊敬, 那我就要灭了你。 好,我灭不了你。 我就灭了我自己。这就是我那时的心理活动。

  巨婴的主要表现就是全能自恋,我是神,你们都要听我的。 要不然都去死。 他们不会容忍自己有一点失控, 因为这样会破坏自己的感觉。 那种全能神的感觉。

  巨婴在我们人际关系中也很普遍, 要么你听我的, 要么我灭了你。 所以巨婴们不会容忍有任何反对的声音, 这就是对我全能感的自我的挑战。 一旦你挑战成功了,我就崩溃了。 所以在才会出现皇帝这个全能神般的产物, 这就是巨婴们的集体幻想。 我是皇帝,是全能的神。 所有忤逆我的人都要死。

  我是一个巨婴,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常会因为一件很小的失控事件而产生一种毁灭一切的感觉。 比如在读书时考试成绩不理想, 在和别人社交的时候别人没有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行动。 被老板批评这些事情都会让我崩溃, 因为在我的潜意识中我自己应该是无所不能的神。 我发出的任何微小的声音都因该被听到并且按照自己的心意运作。 否则自己的全能感破灭, 我不再是神。我就会化而为魔, 要不然就灭了别人,要不然灭了自己。

  写到这里,我响起了自己小时候的可笑经历。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经常会无端挑衅别人。 而且特别傻的就拦着一个陌生的同学问上一句"你拽不拽"? 这个词的挑衅味道十分明显。 但是我那时的心理很奇怪, 我问这一句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全能感。 如果对方回答是"是" 那么我势必会攻击他。 因为我是全能的神,他的回答不是我想要的。 所以我得攻击性就会出来, 要么攻击他,要么攻击自己。 但是如果他的回答是"否",那我的全能感就得到满足,就可以坚定自己是全能神的心态了。

  巨婴对自己的幻想是神,当神的自我感觉被打破时就会化而为魔。 但是在神魔之间还有"人"的存在, "人" 可以更加客观的对待整个世界, 他们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把自己和别人的界限严格的划出来。 所有人都不可以越过这条线。 这就是心理发育成熟的体现。 但是"人" 往往很孤立。 因为周围都是巨婴, 巨婴要的就是你服从他,残害自己。

  看看那些美国大片,我们之所以觉得精彩。 那是因为主角们都是一个真实的"人" 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 敢于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父母的或其他人的, 敢于面对一切。 他们也会有恐惧,但是绝对不会被恐惧所驱使。 他们可以直面恐惧而不是逃避。 因为最大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

  鲁迅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描绘的就是脱离了神或者魔而成为了"人"的境地吧。

  但是我们整个社会其实施行的就是一个巨婴政策, 我们的家庭从小教育我们要"乖"要"听话", 家长就成了神,而我们的自我被不断否定。 我们是能够被他们所掌控的,一旦我们做出什么他们不能够掌控的事情,他们那脆弱的全能感就会破碎,自我就会瓦解。 所以我们从小必须"听话"才能维持他们的全能感,我们小时候就像是胶水一样,通过控制我们才能去勉强粘住他们那支离破碎的自我。

  巨婴的关键就是想着成为神,而不是成为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宝。 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我们的内心才是我们行动的指导,我们才能够慢慢从巨婴长大**。 王阳明的心学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 一切皆在我心,不假外物。 我心中什么东西都有了,不需要向外去要回应。

  中国人都爱面子, 但是面子这个词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面子就是外表的东西,外表的东西都是虚的, 虚的东西都是靠不住的。 我们要面子是为了维系我们的全能自恋感, 我们要用我们的所有资源去支撑自己的这种全能感。 因为我们的内在的自我很虚,很脆弱。 所以我们必须要靠着外部的反馈去维持自己很好的假象。 那样的我们看起来很完美,很全能。 但毕竟那不是真实的自己, 一旦外界的反馈消失或者负面。 脆弱的自我将会分崩离析,支离破碎。

  真正的有效办法是屏蔽那些外在的东西,用自己的注意力感知内心的渴望。 通过自己内心的声音去滋养自己。 形成真正的自信力,而不是靠着外物得来的"他信力"

  或许我们对自己有千般不情愿,万般不满意。 但是我们还是要试着去把最真实的自己展现 出来。我们要意识到那才是真正的自己,独一无二。 《 巨婴国》中,我对一句话印象深刻:我们要更好的做自己,而不是做更好的自己。

  巨婴国读后感 5

  俄狄浦斯阶段是接受嫉妒和竞争,接受自己的嫉妒,也接受别人的嫉妒。嫉妒和竞争也是性能力的代表。简而言之就是能接受三角关系,接受复杂关系的处理。如果是占有欲极强,嫉妒心极强,控制欲极强,这实际上是心理没有完全发育好的表现,因为没有办法接受竞争,有非常强烈的妒忌心,那么个人的边界,个人和伴侣的边界,其实是非常模糊的。这个阶段可能会要求全身心的,甚至是一方的意识被消灭,没有办法接受复杂关系的存在,没有办法接受第三方的存在。

  发展到俄狄浦斯情结的这个期间,就意味着人不再单纯。她能接受一些复杂关系的存在,而且可以变得更加的微妙,也更加的开放和包容,但是在俄狄浦斯情结之前,其实是有边界的,那这个边界是非黑即白的,如果是完全的控制,可能产生的后果就是完全的毁灭。而心理学上呢,不仅有个人的心理学,集体的心理学,民族的心理学,还有国家的心理学,而这些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其实是一样的,如果一个国家它发展到了俄狄浦斯的这个时期,也意味着对于嫉妒心和竞争有更高的包容度,首先就是在性关系上在开放程度上的表现。

  如果是发展到了前两期,那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心理学和一个个人的心理学的发展阶段是一样的,这个时期就是非黑即白,有非常强烈的控制欲望,这个可能是双方之间的边界是非常非常不明显的,正如孩子和母亲之间的边界一样,认为母亲跟他是一体的,孩子,母亲跟外界的世界是一体的,所以就会有很多的对于控制上的要求,对于权限上的要求。

  再发展到俄狄浦斯情结之前的这个阶段呢,他可能是正常的一个婴儿,口欲期或者肛欲期。正常5岁之前,所有的心理发展就应该已经健全了成熟了,那如果没有发展到俄狄浦斯的时期,这个时期就意味着他要么停留在口欲期,要么停留在肛欲期,所以对于食物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食物,可能会给他带来非常充分的安全感,能够满足他的欲望,那么一个民族如果停留在这个时期,就会有非常发达的吃的文化。

  而共生巨婴是因为其实已经到了要发展到分化的阶段,应该接受复杂关系的阶段,但是不能接受,那这个过程中就是共生,它其实是病态的巨婴,他有5个特点,这5个特点是人格的不独立,所以会想方设法找妈妈,就是我要依附于谁,我要跟谁一起,所以第1个特点是我要抱大腿,第2个特点是抱了这条大腿后我们要一起生活,第三是不仅要一起生活,还要统一思想,我们要想的一样,第四式不能有异心,那也就是反对竞争,完全的嫉妒,第五是彼此之间不存在界限,但是彼此和外界之间有非常明显的界限。

  所以中国很容易出现的一个特色是,关系如果不好的情况下,妈妈就会把所有的精力投射到儿子身上,在此基础之上孩子往往会被妈妈的爱淹没,妈妈的爱的方式就是全方位的,孩子呢,就只能围绕着妈妈的感觉给予回馈。爱情在正常的关系里也会分为三个阶段,比较常见的最开始是1+1=1,这是第一阶段,两个人非常的要好,要好到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彼此之间没有界限,但是彼此和社会之间和世界之间是有界限的,第2个阶段是1+1等于0,因为完全没有界限了,反而可能有很多的负增长,会产生很多的消耗,会变成都是因为你,我才一无所有,都是因为你我才会有今天,那这种情况就是1+1=0,在这个阶段会充满憎恨埋怨,无可奈何而熬过了这个阶段就会变成1+1=2,彼此都是独立完整的人,会真正发展到俄狄浦斯时期,彼此有彼此之间的'界限,加起来和世界之间也有界限,在这种情况之下,是属于两个完整灵魂之间的爱情。

  为什么中国是一个盛行巨婴的国家,实在是因为有巨婴就会有巨婴的母亲,巨婴的母亲是怎么样的?很容易从身边找到原型,因为我们是强调集体文化的,所以在同步生长同步共生的情况下,也会失去同步发展,会没有个性,这一类优秀的母亲的特征可能是在内心无比的去崇拜这个孩子,在生活上对孩子有无微不至的照顾,只有遇到这样的母亲才会产生更多的妥协,比如说至少还有一个人能照顾她,至少饮食起居是不需要担心的,所以在无微不至照顾之下会做很多的妥协和勉强。中国人是非常担忧表现出攻击性的,因为这样就会跟大家不一样,但是真正的攻击性又很难被压抑,结果就是在该表示攻击性的时候并没有表示攻击性,在不应该表示攻击性的时候反而一览无遗,什么叫做该表示攻击性呢?这指的是用生气愤怒反抗的方式,在边界不明显的位置,去画清边界,不该表示攻击性的是,本来我们不应该对服务员,对安保人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生气,但是偏偏在这里遇到一点小小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命运,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其实就是付出更多的时间,但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情况之下,如果经济上比较匮乏,比较缺钱,那么要去赚钱就会没有这么多时间来陪伴所爱的人,他可能是配偶,可能是父母,还可能是孩子,如果没有足够的陪伴孩子,他在发育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很可能是他的心理发育没有办法从两人边界发展到三人边界,也就是他很可能没有办法过渡到能够接受开放、竞争、攻击性这样的关系,而是停留在共生,需要抱着大腿去依靠,需要有一个跟他差不多的节奏的人,一起来生活相互扶持,那么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控制欲和攻击性。

  巨婴国读后感 6

  很早就听说过武志红的《巨婴国》,想买读,可是因为某些原因,下架了,在正规*台都找不到了。

  但是对武志红的关注一直未断,订阅他在得到上的心理专栏,关注他的微博,订阅他的微博公众号,就这样一直跟随着他学*心理学,学*认识自己,学*成为自己。

  今年,一个偶然的的机会,发现有个微店在卖这本书,抱着不大的希望,以高价购买了这本书。

  收到货后,很惊喜,质感好,不是盗版复印本。

  爱不释手的天天捧着看,挤着时间看,终于花了将*三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

  看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感悟,有很多的想法想要分享,可是,真的到看完的那一刻却又感觉无话可说。

  简单说一下读完这本书后的感觉吧:

  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读了一本短篇小说集,各篇独立成,缺乏整体的逻辑性,书的前半部分读着很带感,后半部分感觉有些重复前半部分了。

  但是,本书的观点以及视角很值得期待,对于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于我,我觉得让我能够更好的觉知自己,构建成熟的心智模式,不再沉溺于幻想中。

  这本书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从整体上概括了我们中国人普遍的心理状态是婴儿期的状态;

  第二部分,巨婴心理:共生,则是具体解读一下我们化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就是婴儿找妈,寻求共生;

  第三部分,中国式好人,则是解读了中国式好人的内在心理及其产生的根,实质是压抑封闭自己需求讨好他人;

  第四部分,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则通过现实现象具体分析了婴儿期的全能自恋在国人身上的具体表现。

  第五部分,孝就是顺,则是分析了中国的孝顺化;

  第六部分,无回应即绝境,则对中国人的巨婴心理根进行了解读。

  第七部分,从龙成为人,则告诉了我们如何从神魔成为人。

  我个人认为其中的逻辑性应该是:首先第1部分介绍我们的心理发展水*;然后第2部分说明在这种心理水*下,我们的生活模式是寻求共生;接着第、4、部分就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事及中国社会的一些普遍行为方式进行了一些解读分析。最后第6、7部分则是告诉我们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心理成熟的人。

  生而为人,多有不易,生活就是有诸多艰难。我们如何成熟且自信的在这个社会生活、立足,是我们一生都要学*的题。或许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对自已的行为保持觉知,觉知它的根;对当下的生活保持体验的态度,让一切的感受流经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与它同在;对未知晓它的艰难但仍然充满期待。如此这般,头脑清醒、胆大心细的活着。

  巨婴国读后感 7

  当看到十分之一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是一本烂书了,但是网上两极分化的评论还有各个出版社的突然下架还是让我很好奇,没有读完没有资格下定义,说不定后面有很精彩的地方呢,这个想法是我坚持读完的动力。

  读完以后,怎么说呢,坚定了这是一本烂书的想法,但是不能不说,其中有几篇内容,大概占整本书十分之一吧,比如家暴问题,比如妈宝,比如父亲的缺位,如果单独拿出来还是挺好的文章的,但是整本书逻辑混乱,写得啰啰嗦嗦神神叨叨,老太太的裹脚布一张,而且很多用来论证的例子不知所云,完全是生拉硬套,让人看不出所举例子跟要论证的观点有什么必然联系。

  人说做心理研究的人如果自己本身没有一个强大的自己意识,很容易被研究对象带的自己也不正常,从武志红的很多论述内容,比如*白突然看见自己变成个魔鬼啊,比如自己变成能量球啊,比如某个朋友诅咒人啊,感觉作者就是一个精分很严重的人,所以才使得整本书逻辑混乱。

  从作者的论述看,作者的家庭和出身也是并不完整或者说并不美满的,导致产生很偏激的想法,比如对孝道的论述,也许从自身经历出发,引起了很多同样遭遇人的共鸣,所以才有了评价上的两极分化,这都ok,你从自身出发探究跟你同样遭遇的人的心理问题,都是很好的切入点,但是以偏概全,把帽子扣到整个民族的头上就是你的不对了,一个咨询案例的个案就敢得出结论整个民族如何如何?

  巨婴国读后感 8

  当看到十分之一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是一本烂书了,但是网上两极分化的评论还有各个出版社的突然下架还是让我很好奇,没有读完没有资格下定义,说不定后面有很精彩的地方呢,这个想法是我坚持读完的动力。

  读完以后,怎么说呢,坚定了这是一本烂书的想法,但是不能不说,其中有几篇内容,大概占整本书十分之一吧,比如家暴问题,比如妈宝,比如父亲的缺位,如果单独拿出来还是挺好的文章的,但是整本书逻辑混乱,写得啰啰嗦嗦神神叨叨,老太太的裹脚布一张,而且很多用来论证的例子不知所云,完全是生拉硬套,让人看不出所举例子跟要论证的观点有什么必然联系。

  人说做心理研究的人如果自己本身没有一个强大的自我意识,很容易被研究对象带的自己也不正常,从武志红的很多论述内容,比如*白突然看见自己变成个魔鬼啊,比如自己变成能量球啊,比如某个朋友诅咒人啊,感觉作者就是一个精分很严重的人,所以才使得整本书逻辑混乱。

  从作者的论述看,作者的家庭和出身也是并不完整或者说并不美满的,导致产生很偏激的想法,比如对孝道的论述,也许从自身经历出发,引起了很多同样遭遇人的共鸣,所以才有了评价上的两极分化,这都ok,你从自身出发探究跟你同样遭遇的人的心理问题,都是很好的切入点,但是以偏概全,把帽子扣到整个民族的头上就是你的不对了,一个咨询案例的个案就敢得出结论整个民族如何如何?

  巨婴国读后感 9

  其实从17年就听说过这本大名鼎鼎的书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本书从各大电商*台和书店全部下架了。正好单位同事有这本书,就好奇借了过来看看。大略读了读,有些感悟,以做记录。

  第一章: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

  作者的观点是:巨婴,指心理发展水*还停留在1岁前的成年人。多数国人,都是巨婴,这样的国度,自然是巨婴的国度。本书第一章的前几段作者就下了这么令人“震惊”的结论,这可能也是本书因此而下架的原因吧?1岁前婴儿的特点是婴儿必须和妈妈在一起,并且婴儿的生活是不能自理的,这也是中国成年人最经典的特征,通过这样的类比说明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还停留在1岁前。

  我承认这样的类比很直观,从婴儿的生活*惯上反思自己的行为看到自己的影子,但是还是觉得作者过于牵强。就像我们上学时候做阅读理解“都”、“全部”、“必须”这类词语的选项一般是错误的。然而至少是这个章节,到处充斥了这样的词汇。

  作者还引用了精神分析师的观点,他们认为所有人的心理年龄停留在5岁前,所有民族都是这样,全世界人民都是这样。通过阅读这段我想用自己的话进行下概括。

  第一阶段0-6个月:

  这个时间段的婴儿会认为他就是整个世界,他就像一颗恒星,世界万物都围绕他转动。他也不能接受不同,不同即为敌对。

  第二阶段6个月-3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既要求亲密又要求独立。这期间需要妈妈在身边,但是也需要自己的自由时间。你必须忠于我,但是我也得有我的自由。因为*时在幼儿园工作,我发现很多孩子都是出于这个阶段。在家吃饭睡觉必须让妈妈陪,在幼儿园刚进门的时候虽然会和妈妈依依不舍甚至是大哭大闹,但是到了班级过不了一会儿,就会和老师、孩子们融入在一起,开始了自己的“自由”生活,暂时忘了妈妈。

  作者那句你必须忠于我,但是我也得有我的自由。我想应该也是大多数恋爱中的人所期望的态度吧?早恋时期的爱情总是卿卿我我、形影不离,指的应该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一阶段。

  巨婴国读后感 10

  已经读完一段时间了,我也向许多人推荐过这本书,因为,它把中国人剖析得太深刻了,把中国社会的病根找出来了,以致不被社会所容。真理往往是超前的,相信随着中国社会的成长,民众的觉醒,有一天,它将会作为经典得与传承。

  我是被“孝顺”文化所伤害的,而且伤得很深,以致现在只能刮骨疗伤,其中的痛苦,不是一般人可以体会得到的。“孝顺”文化,本来就是一个皇权文化,是社会奴性的根本。为什么老子一定是对的?为什么一定要有尊卑之分?为什么不能像一对朋友一样?为什么不能真诚的互相对待?亲情本来就是以爱作为基础的,没有爱,亲情只剩下皮囊,表面功夫,怎么样都是假仁假义,唯利是图。这样的亲情,没有正能量的传递,只能相爱相杀。中国人内敛,但是,并不是没有爱。只是,“巨婴”社会,是一个不成熟的社会。如果不能觉醒,那么,“巨婴”就会传承下去,代代相传。这个也是隔代教育的悲剧。老一辈,在没有民主的权力的倾轧下,已经奴性化,他们已经完全是一个“巨婴”,这个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作为父母的新一代,我们要抛弃“孝顺”,释放爱的力量,引导子女追求生命的本质,释放自己的能量,这样,整个社会将完全改变。一个成熟的社会,是一个理性的,是一个尊重他人自由和权利,而不会如婴儿一样,没有道理可言。我经常看见一些家长放纵自己的孩子影响他人或侵犯他人,却认为,成年人,应该让着小孩。其实,这些家长是使用作为小孩的权力。如果,他们手头有点权力,那么,也一样会放大这个权力的使用。其实,他们是很悲哀的。在单位,顺从上头,在家里顺从老一辈,而压抑自己的能量释放。当然,这样安稳,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拼搏,一句话,就是舒服。这个是不成熟的表现。就好像一个“巨婴”,吃饱了睡,睡醒了吃,玩。一旦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只会哭闹。要不,就压抑住自己的需求。真的很形象。

  我希望可以从我开始,对子女的教育可以完全释放他们的能量,让他们追求生命的快乐。而我,也要成长,不能再作为一个“巨婴”,要释放自己的能量,追求生命的质量。喝茶,读书,锻炼,已经是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再增加一个写作,能够让我记录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生活,我想,这个是多么美妙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生命的本质,就应该是快乐,健康,自然。追求自己所爱,让正能量散发出去。虽然,很累,但是,却很快乐。也是给泺泺做榜样吧。就同泺泺说的,爸爸看书,我就不用看了。但是,我相信作为学霸的后代,智商超群的她,只要追求自己的快乐,她一定也会散发出自己的正能量的,并获得比爸爸更大的快乐。加油,我们一起成长,虽然你不在我身边。


读《巨婴国》有感实用五份(扩展3)

——《巨婴国》读后感范文五份

  《巨婴国》读后感 1

  很早就听说过武志红的《巨婴国》,想买读,可是因为某些原因,下架了,在正规*台都找不到了。

  但是对武志红的关注一直未断,订阅他在得到上的心理专栏,关注他的微博,订阅他的微博公众号,就这样一直跟随着他学*心理学,学*认识自我,学*成为自己。

  今年,一个偶然的的机会,发现有个微店在卖这本书,抱着不大的希望,以高价购买了这本书。

  收到货后,很惊喜,质感好,不是盗版复印本。

  爱不释手的天天捧着看,挤着时间看,终于花了将*三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

  看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感悟,有很多的想法想要分享,可是,真的到看完的那一刻却又感觉无话可说。

  简单说一下读完这本书后的感觉吧:

  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读了一本短篇小说集,各篇独立成,缺乏整体的逻辑性,书的前半部分读着很带感,后半部分感觉有些重复前半部分了。

  但是,本书的观点以及视角很值得期待,对于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于我,我觉得让我能够更好的觉知自己,构建成熟的心智模式,不再沉溺于幻想中。

  这本书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从整体上概括了我们中国人普遍的心理状态是婴儿期的状态;

  第二部分,巨婴心理:共生,则是具体解读一下我们化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就是婴儿找妈,寻求共生;

  第三部分,中国式好人,则是解读了中国式好人的内在心理及其产生的根,实质是压抑封闭自己需求讨好他人;

  第四部分,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则通过现实现象具体分析了婴儿期的全能自恋在国人身上的具体表现。

  第五部分,孝就是顺,则是分析了中国的孝顺化;

  第六部分,无回应即绝境,则对中国人的巨婴心理根进行了解读。

  第七部分,从龙成为人,则告诉了我们如何从神魔成为人。

  我个人认为其中的逻辑性应该是:首先第1部分介绍我们的心理发展水*;然后第2部分说明在这种心理水*下,我们的生活模式是寻求共生;接着第、4、部分就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事及中国社会的一些普遍行为方式进行了一些解读分析。最后第6、7部分则是告诉我们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心理成熟的人。

  生而为人,多有不易,生活就是有诸多艰难。我们如何成熟且自信的在这个社会生活、立足,是我们一生都要学*的题。或许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对自已的行为保持觉知,觉知它的根;对当下的生活保持体验的态度,让一切的感受流经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与它同在;对未知晓它的艰难但仍然充满期待。如此这般,头脑清醒、胆大心细的活着。

  《巨婴国》读后感 2

  中国人的里子

  爆竹是用来驱魔避邪的,这个春节烟花爆竹被禁放了。清静的节日里,武志红的《巨婴国》倒是像爆竹一样,振聋发聩,给人不一般的震撼和冲击。

  说是冲击,也是期盼已久的了。此前在武志红的微****上已了解了他的一些文章和风格,罗胖也有一期节目里推荐介绍过这本书,隐隐觉得这本书将要展开的对中国人的剖析与自己已有的认识是契合的,所以很是期待。该书对中国人的剖析是到位的,并有更大的延伸解读空间和张力,估计会有更好的后续作品来进一步解毒中国人的人性和陋*。

  一直以来,有一种很奇怪的感受:身为中国人,却很难理解自己和自己所在的社会,很难感受到所谓文化传统的好;反倒是西方的个人主义、民主自由等概念很好理解,也有着深刻丰富的理性内涵可以探索,有着深切细腻的感性体认可以言说;但自己的传统实在是没有感觉。也因此一直有一个怀疑:传统的好,是我没有学到呢,还是她原本就不存在自己当然就找不到,体会不到了呢?《巨人国》加深了我的怀疑。"中国传统文化"这件穿了几千年的"皇帝的新装",到底何时才能在心里脱下,何时才能直面自己裸奔了几千年的镜像呢?也许巨婴国是个开始。

  需要直面的是:个人而言,为什么特别看重"面子",就群体而言为什么非要强调"集体主义"(集体主义的核心和基本单位是家庭),就国家层面而言为什么总是"外儒内法"的那一套把戏呢?

  在传统里,个人是不存在的,是没有里子的,面子是外人他人赋予的存在感,所以只能以面子示人了。按照武志红的说法,传统中国人小时候的母婴关系很差,无法形成真自我,所以通过面子来维持假自我;而家庭这一集体的主义的维护,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个人无法存活。现阶段,不结婚的单身男女还是很难获得社会的理解和认同的,会被认为是不完整的。因为里子的破碎,必须千人一面,用共生的方式,追求和他人的融合,以此将个体镶嵌进一个集体性的自我中。集体主义社会满足的,其实就是大家长一个人的巨婴式的全能自恋,而每个人的动机和动力也是来自于成为某一个集体的代言人,即外在权力体系中的皇帝或是内在家庭中的大母神。因此,儒家可以让集体中的下层自己**了自己,有出头鸟的再用法家那一套予以压制。

  武志红对此有一通俗的概括,"中国式军师和帝王就是如此。中国历史,都是一个为所欲为的大流氓式的巨婴,加一个无欲的军师,联手创造的。经典如刘邦和张良、朱元璋和刘伯温等".贤妻良母和霸道丈夫,强势母亲和宝宝男,野蛮女友,完美秘书与领导的关系中也都能看到;传统故事中的经典形象也多是如此:许仙与白娘子、唐僧与孙悟空、聊斋爱情故事等。

  爆竹声声代表的是一种热闹,一个面子;现在的人们想静静了,也算是在拾缀拾缀自己的一些里子了。《巨婴国》这声爆竹不知能否驱走千年的心魔!

  《巨婴国》读后感 3

  已经读完一段时间了,我也向许多人推荐过这本书,因为,它把中国人剖析得太深刻了,把中国社会的病根找出来了,以致不被社会所容。真理往往是超前的,相信随着中国社会的成长,民众的觉醒,有一天,它将会作为经典得与传承。

  我是被“孝顺”文化所伤害的,而且伤得很深,以致现在只能刮骨疗伤,其中的痛苦,不是一般人可以体会得到的。“孝顺”文化,本来就是一个皇权文化,是社会奴性的根本。为什么老子一定是对的?为什么一定要有尊卑之分?为什么不能像一对朋友一样?为什么不能真诚的互相对待?亲情本来就是以爱作为基础的,没有爱,亲情只剩下皮囊,表面功夫,怎么样都是假仁假义,唯利是图。这样的亲情,没有正能量的传递,只能相爱相杀。中国人内敛,但是,并不是没有爱。只是,“巨婴”社会,是一个不成熟的社会。如果不能觉醒,那么,“巨婴”就会传承下去,代代相传。这个也是隔代教育的悲剧。老一辈,在没有民主的权力的倾轧下,已经奴性化,他们已经完全是一个“巨婴”,这个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作为父母的新一代,我们要抛弃“孝顺”,释放爱的力量,引导子女追求生命的本质,释放自己的能量,这样,整个社会将完全改变。一个成熟的社会,是一个理性的,是一个尊重他人自由和权利,而不会如婴儿一样,没有道理可言。我经常看见一些家长放纵自己的孩子影响他人或侵犯他人,却认为,成年人,应该让着小孩。其实,这些家长是使用作为小孩的权力。如果,他们手头有点权力,那么,也一样会放大这个权力的使用。其实,他们是很悲哀的。在单位,顺从上头,在家里顺从老一辈,而压抑自己的能量释放。当然,这样安稳,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拼搏,一句话,就是舒服。这个是不成熟的表现。就好像一个“巨婴”,吃饱了睡,睡醒了吃,玩。一旦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只会哭闹。要不,就压抑住自己的需求。真的很形象。

  我希望可以从我开始,对子女的教育可以完全释放他们的能量,让他们追求生命的快乐。而我,也要成长,不能再作为一个“巨婴”,要释放自己的能量,追求生命的质量。喝茶,读书,锻炼,已经是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再增加一个写作,能够让我记录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生活,我想,这个是多么美妙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生命的本质,就应该是快乐,健康,自然。追求自己所爱,让正能量散发出去。虽然,很累,但是,却很快乐。也是给泺泺做榜样吧。就同泺泺说的,爸爸看书,我就不用看了。但是,我相信作为学霸的后代,智商超群的她,只要追求自己的快乐,她一定也会散发出自己的正能量的,并获得比爸爸更大的快乐。加油,我们一起成长,虽然你不在我身边。

  《巨婴国》读后感 4

  微信朋友圈里,有个特别喜欢读书的姐姐,不但自己喜欢读,也会经常把自己觉得好的书推荐给我们。《巨婴国》就是她推荐给我的,一听完她的介绍就感觉这本书是非常适合我,立马从京东上面购买了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仅仅读了几天就觉得对自己感触特别大。

  书中有个异于常人的看法,作者说: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而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

  初次接触这个概念,我还有些不相信,不说别人,单论我自己,我觉得我的心理年龄怎么也能混到18岁吧。可是接下来的心理学专业解释,让我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这个社会,我们的这个国家,包括我,也包括你,我们的心理年龄都没有超过一岁。书越读,我就越来越承认自己就是一个巨婴。我对自己身上的毛病或者说心理反应一直懵懵懂懂,总在寻找方法解决,但是总是没有很好的方法。也看到,自身好多的问题是父母在教育自己时不恰当的行为导致的'。

  举个自己的小例子。由于家庭条件一般,在我的印象里,父母从来不会主动给自己买一些他们觉得没有意义的东西。久而久之,我也不再提出要求。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懂事的孩子,可能自己知道提出要求也不会被满足,所以干脆就不开这个口吧。长大后,经济已不再是个困扰,而现在我依然会被当年的事情所影响,看到自己想要的,总是退缩,似乎知道自己得不到,所以连争取的尝试都不愿去做。最明显简单的例子,去逛街试衣服,总是莫名的想要退缩,对着自己最喜欢的那件似乎心中有个声音在喊,你得不到它,所以看看又放回去,然后走掉。你从来都…..,你永远都…….,一次错误就把曾经所有的好全部抹杀。这也是我最痛恨的说法。偏执分裂带来的痛苦我却无能为力,因为这样说我的人是我的妈妈,我无法反抗,所以按照全能自恋的说法,我无法把愤怒投射给外界,所以只好把愤怒反馈给自己,毁灭不了世界,那么只好毁灭自己吧,导致的结果就是会想到自杀,幸好,我不够勇敢。

  巨婴国这个名字乍一听似有搞噱头的嫌隙,然而当你真的深入书中的内容后,你会发现,虽然我们的身体成熟,但我们的心理却是仍旧停留在婴儿时期,这就是作者武志红所言的巨婴。

  《巨婴国》读后感 5

  很早就听说过武志红的《巨婴国》,想买读,可是因为某些原因,下架了,在正规*台都找不到了。

  但是对武志红的关注一直未断,订阅他在得到上的心理专栏,关注他的微博,订阅他的微博公众号,就这样一直跟随着他学*心理学,学*认识自我,学*成为自己。

  今年,一个偶然的的机会,发现有个微店在卖这本书,抱着不大的希望,以高价购买了这本书。

  收到货后,很惊喜,质感好,不是盗版复印本。

  爱不释手的天天捧着看,挤着时间看,终于花了将*三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

  看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感悟,有很多的想法想要分享,可是,真的到看完的那一刻却又感觉无话可说。

  简单说一下读完这本书后的感觉吧:

  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读了一本短篇小说集,各篇独立成,缺乏整体的逻辑性,书的前半部分读着很带感,后半部分感觉有些重复前半部分了。

  但是,本书的观点以及视角很值得期待,对于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于我,我觉得让我能够更好的觉知自己,构建成熟的心智模式,不再沉溺于幻想中。

  这本书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从整体上概括了我们中国人普遍的心理状态是婴儿期的状态;

  第二部分,巨婴心理:共生,则是具体解读一下我们化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就是婴儿找妈,寻求共生;

  第三部分,中国式好人,则是解读了中国式好人的内在心理及其产生的根,实质是压抑封闭自己需求讨好他人;

  第四部分,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则通过现实现象具体分析了婴儿期的全能自恋在国人身上的具体表现。

  第五部分,孝就是顺,则是分析了中国的孝顺化;

  第六部分,无回应即绝境,则对中国人的巨婴心理根进行了解读。

  第七部分,从龙成为人,则告诉了我们如何从神魔成为人。

  我个人认为其中的逻辑性应该是:首先第1部分介绍我们的心理发展水*;然后第2部分说明在这种心理水*下,我们的生活模式是寻求共生;接着第、4、部分就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事及中国社会的一些普遍行为方式进行了一些解读分析。最后第6、7部分则是告诉我们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心理成熟的人。

  生而为人,多有不易,生活就是有诸多艰难。我们如何成熟且自信的在这个社会生活、立足,是我们一生都要学*的题。或许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对自已的行为保持觉知,觉知它的根;对当下的生活保持体验的态度,让一切的感受流经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与它同在;对未知晓它的艰难但仍然充满期待。如此这般,头脑清醒、胆大心细的活着。


读《巨婴国》有感实用五份(扩展4)

——巨婴国读后感 (菁华5篇)

巨婴国读后感1

  很早就读过这本书,作者武志红是我国国内目前比较厉害的心理咨询师,有着不一般的经历和思想,这本书一经出版就获得了很大的关注和话题讨论。

  书中指出,在当今社会,“巨婴症”似乎成为一种普遍的人类心理通病,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体中。在本书中“巨婴”是指“没法面对失控的,失控会引起他们巨大的无助感”的一种心里感应,他们外表看起来成熟,但心智方面却依然像婴儿一样极其不成熟,无法独立面对和承担,情绪不懂得自控,言行举止不懂得分寸。

  这样的心理按理来说应该只出现在婴儿身上,婴儿都想做为所欲为的龙。因为这个时期的婴儿分不清你我,他与母亲是共生的,认为俩人为一体,然而当这种心理出现在婴儿之外的人身上时,那么便是所谓的巨婴,这是一种病态的共生。

  巨婴国这本书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从整体上概括了我们*人普遍的心理状态是婴儿期的状态;第二部分,巨婴心理:共生,则是具体解读一下我们化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就是婴儿找妈,寻求共生;第三部分,*式好人,则是解读了*式好人的内在心理及其产生的根,实质是压抑封闭自己需求讨好他人;第四部分,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则通过现实现象具体分析了婴儿期的全能自恋在国人身上的具体表现。第五部分,孝就是顺,则是分析了*的孝顺化;第六部分,无回应即绝境,则对*人的巨婴心理进行了解读;第七部分,从龙成为人,则告诉了我们如何从神魔成为人。

  再次读这本书,结合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又有了新的感悟:生命就是一场修行,更多的是修炼自己的内心和行为,在文中我们看到巨婴和成年人的区别:巨婴觉得,我一发愿,事情就会立刻按照我的来,否则就会感到挫折。发生意外,巨婴体验到失控,为了解决失控,他们会试着立即找一个责任人或一个原因来,这样,他们的心就可以安定一些。而成年人则知道,好好沟通,在时间上持续,在空间上延伸,事情会逐渐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周围,时常会遇到“巨婴”,尤其在工作岗位中,所以更需要我们在招聘、人才选拔时倾向于选择心理上的"成年人",更确切地说,要选择心智成熟的人。管理心智成熟的人对管理者而言会很轻松,在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这类人的明显特征是能够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驱动,自我认知可以不断提升,同时也能够发挥正能量带动身边的人,在困难面前能愈挫愈勇。但是对心智不够成熟的人,就需要管理者扮演“大人”的角色,要持续付出额外的管理成本,去“取悦”他们,不断的发“糖果”让他们满意,因为他们不满意不但不出活儿,还会产生各种无端的怨言。

  如何才能面对困难消除巨婴症呢?这个也是我读完本书这两天一直思考的问题,直到我看了另外一本《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试着找到了一些答案:

  1、延迟满足其实就是先苦后甜,它让我们对痛苦的程度进行排序,先解决痛苦大的,然后解决痛苦小的,最后解决容易的。从心理感受来说,这是痛苦带来幸福、还是幸福带来痛苦的问题。因此,如果我们越善于使用延迟满足这个原则,就越能控制自己和使心智越来越成熟。

  2、承担责任分清楚哪些问题是自己的,哪些问题是别人的,勇于承担面对问题并想办法自己解决,不要推卸责任。

  3、尊重事实世界不停变化,我们得及时调整自己的观念,实事求是。

  4、保持*衡保持*衡的关键是放弃,很多人无法保持*衡,是因为无法承受放弃带来的痛苦,比如放弃抱怨、熬夜、依赖他人以及根深蒂固的观念等,这些都会带来痛苦,但是回避这些痛苦,心智就无法成熟。

  最后,我也希望自己成为优秀的“成年人”,在实践与磨练中会成长为不折不扣的一流人才。

巨婴国读后感2

  每个人的生命是一个轮回,你势必会发现,“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不断在同一个地方以同一种姿势摔跤的历程。同样的,每个家族的生命也是一个轮回。命运之所以给我们这些轮回,正是为了让我们有机会通过这个功课。

  很有幸阅读了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一书,读完真的是受益匪浅。看他的书感觉武志红老师真的是慧眼如炬,他拥有透过表面切到事物本质的特质,他的这种能力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

  《巨婴国》一书是武志红老师最新也是迄今为止分量最重的一部作品,成书更是耗达5年之久,这是一部系统透视*国民性的心理学著作。“巨婴”就是成年的婴儿,身体上的各项指标是成年人,而心理上却仍旧是婴儿水*。巨婴国顾名思义就是是由巨婴组成的国度。而目前的大多数国人的心理水*仍停留在婴儿水*,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属于巨婴国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一个人有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可是当我们的心理年龄仍停留在一岁前的婴儿期那么我们的需求就不能按照正常成年人的需求所设定。在本书里国内的精神分析学界有这样的一个基本共识:*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1岁,还停留在口欲期。

  传统的中医对于治病有望闻问切,而看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觉是社会充满了病态。而武志红老师把国人的这种情况称之为巨婴。但巨婴国》一书在我看来相当于针对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开除了药方开出。国人的成长看目前现状来讲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可是摆在面前实实在在的问题就有很多。这本书就是为我们解惑的。书里向我们描述了许多的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就是因为国人的巨婴心理。

  书里有这么一个章节就是:田朴珺的绝招——把牛人弄成孩子,毕竟田朴珺和王石的恋情一经曝光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而武志红老师查阅了无数的资料,并且通过资料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最深的关系里,你希望对方尊敬你,视你为一个高高在上的伟人,还是希望对方将你弄成一个孩子。答案肯定是后者,王石与田朴珺的关系,或许关键在于这一点,这种过于有进取心的女人,有一种能力,将牛人弄成孩子。至少邓文迪与默克多,关键是这一点,据说邓训斥默,就像训斥一个孩子。”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这些大佬的心理水*也在婴儿期。男人最后变成孩子,女人变成母老虎,凶悍对待对方的同时,也凶悍的捍卫着对方的权益。巨婴的心理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的恋情不是偶然是必然。

  《巨婴国》这本书从各个角度展示巨婴不同的心理,以及各种不通的需求,书里的案例很经典,经典的同时不得不佩服武志红老师对当下人们心理的判断。另外*式好人的泛滥,这是种现象更是一种大多数人的状态,很多“好人”他不快乐,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带来的恶果是什么?还有人所具有的攻击性,国人过分的压抑自己的性格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于这些困扰着大多数人的问题你可以在书里找到完美的答案。

  记得以前我想过一个问题,我不快乐,但我要让周围的人快乐。我感觉不不是在为自己活,我是在为家人活,为朋友活。我一直想不通我为什么不能为自己活呢?说实话这问题我想很多朋友都想过,这本书里有答案!武志红老师会让你成为一个真实的人!

  读这本书收益很大,这是本能让你内在长大的书。躲在**躯壳里的婴儿,快速的成长吧,只有更好的长大社会和世界才会更美好。我个人很喜欢这本书,强烈推荐《巨婴国》!毕竟我也是巨婴国里的一员,我想快点长大!感谢这本书,真的喜欢!

巨婴国读后感3

  《巨婴国》是我读的武志红老师的第三本书,一直感觉他的书从心理和哲学来说浅显易懂,能让人从内心深处探究自己,学会补偿缺失和控制泛滥的情感。

  书中的总体框架是讲述:大多数成年人,心理上是婴儿。这里的“婴儿”具体指的是6个月以前的婴儿。在这个时期下的婴儿正处于“共生”心理,即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在这本书中,详细解释了“共生”的具体特征和由此引申出来的*人大部分人的现状。

  如果婴儿在出生后的6个月内,缺乏母爱,那么长大后,他就会处于到处找妈的状态,用以治疗生命最早期的伤痛。譬如在爱情中,体现为两个人轮流扮演巨婴和全能妈的角色,以此寻求和建立婴儿时期的妈妈和孩子共生的状态。

  经典的爱情三大阶段:第一阶段:1+1=1,则我们是一个人(就好比婴儿觉得和妈妈是融为一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二阶段:1+1=0,则我的所有痛苦不幸都是因为你(由于分离和个性化,产生憎恨彼此的心理,这是重要的磨合阶段)第三阶段:1+1=2,则我是我,你是你,我们还是在一起(独立的灵魂,做各自真实的自己)

  由此我对爱情的理解又进了一步。想起曾经在网络中看到的一句话:“聚时一团火,散时两颗星”,大概是爱情中最美好的状态。

  多数国人心里都有个*:得到最好的照顾和最高级别的崇拜。这样的人在达官贵人中比比皆是,*、*、特权主义,都是早期婴儿全能自恋的展现,即我是世界,世界是我,世界皆为我所用。而“全能自恋”是指对自己,对别人就演变成“绝对禁止”,相互呼应。

  “全能自恋”的一个案例就是“卓越强迫症”,这在如今的教育体系中随处可见。如今的我们仍然在应试教育中不可自拔。

  而由“全能自恋”又会引发出三个极端,即“自恋暴怒”、“彻底无助”、“被害妄想”,比如社会上随处可见的“路怒症”等一些恶性新闻。

  这样的好人又被称为“拖累症患者”,他们拼命的对别人好而忽略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一般伴随深深的自卑和恐惧。引发的原因有三种:3岁前妈妈时常不在身边,或者经常被妈妈忽视;1岁半后,妈妈和其他大人要求其听话,吞没了其独立成长的个性; 3岁以后恋父恋母情结没有被正确处理,导致性羞耻感的产生。

  *人常讲孝顺孝顺,孝顺其实是要让孩子顺着老人的意思。而在孩子的最初时光,身为父母的我们有没有真正顺从孩子的意思呢?

  书中这一篇章对于“孝顺”的观点论述,让我想起了最*在新闻上频频出现的林妙可。9年前,长相甜美讨喜的林妙可,在她整个孩童时代,却表现出大人般的成熟。她很清楚大人喜欢看什么样的孩子,喜欢听什么样的答案,而她也尽力表现出大人所期待的那样。在本该天真烂漫不懂世事的年龄,却早熟得失去了自己,听候父母的安排,迎合父母的需求,满足父母的情绪,这样的“孝顺”有何意义?

  林妙可就像书中指出的“假自我”,假自我的核心是恐惧,恐惧父母离开自己,恐惧孤独。而由此引发的结果就是顺父母意,脱离自我。

  不得不说,这一章节推翻了大众眼中对孝顺的见解。特别值得一读。

  引用书上的一句话:“你的人生意义,在于你如何选择,你按照你的意志做了选择,人生才有自由。”

  从巨婴变成真正的人,关键是从假自我到真自我的过程。“我们必须勇敢,拿出真实的自我,去投入到关系中,我们也必须有耐心,给对方自由,信任对方的自发反应。”对方,包括爱人、父母和朋友。拥抱自己的本性,探究内心真正的想法和需求,因为,真正的自己胜过一个好的自己。

巨婴国读后感4

  *的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乃至心理学工作者,多半都有这样的体会:从学理的角度看,心理学知识说的头头是道;从科研角度看,心理学研究好像也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是,一旦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发现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换言之,心理学知识与*人的日常生活有较大的距离。

  在大学时读心理学的书籍,总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将心理学理论本土化,这是心理学界的一大难题,任重而道远。

  今天,我开始做《巨婴国》的读书笔记,这本书的作者是武志红,国内的一名心理咨询师。书中的见解颇为震撼,最起码不是心理学中的一些老生常谈。心理学在植入*后水土不服,国内一些优秀心理咨询师可以稍许缓解这一病症。他们一边学*着心理学中的正宗理论,一边接触着国内数以万计的真实故事。他们口中的心理学术语,会给人一种亲切感。

  我觉得,武志红干的事情,就是在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前面加上“*式”三字。

  他是一位拓荒者,可他也很谦虚,明白自己到底在干什么。

  他说:“作为一名咨询师,我没有治疗理论上的野心,并不太想发明什么新的疗法、有*特色的疗法,我只想弄明白,*特色的家庭和*特色的爱情,是怎么回事。”

  心理咨询这一领域的理论基础有三,精神分析学占据了一*之地,武志红属于这一派系。之前我反复研读过精神分析学的一些理论书籍,总是铩羽而归。这一次,希望能从武志红的文章中,看到解读精神分析学的接地气的诠释。

巨婴国读后感5

  每当悲伤难过的时候,最大的的乐趣之一就是读书了,听过了太多关于读书的意义,有让心灵饱满的,有让自己高贵的,有让别人感到羡慕的,有为了让自己更好的思考的.,总之,读书是没有错的。用《巨婴国》的开场白说,让日常阅读成为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而对我来说,阅读让我生活的像个斗牛士,虽然我只是个癞蛤蟆。每一次的点滴的感悟都会慢慢成为看似黑暗生活的明灯。

  这本书我买来已经足足三个月了,睡觉之前总读上两篇。也是有史以为读的时间最久的一本书了吧。有很多朋友问这是什么书,怎么感觉写的这么不一样。因为里面的观点直击了国人性,更准确的说,道出了*国民性的某些真实。武志红作者,也是第一次被我记得牢牢的,因为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些人,他们的思想是独到的。让你读到,就觉得,啊,原来真的如此。这本书虽然归入心里学的范畴,可是写的却是朴实无华的,案例和分析相结合,简单易懂的。都是鲜活的身边的例子,我们所不理解的很多看似离谱的新闻背后的原因。

  这本书里,描述的内容很多,关于好人,关于麻烦,关于懂事,关于界限,关于全能自恋,关于依赖,甚至关于*女人脾气那么大,关于婴儿的呵护期,关于妈宝男,关于缺失的公公,关于投入和接受等等。很多很多,因为有500页之多。而我也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来一点而已。

  1)关于孝顺

  孝的本义就是顺。上面是老,下面是子,二者是共生的。子要顺着父母的意思。也就是这个孝字。作为人来说,每个人都是*等的,正是因为这个孝字,我们将关系的不*等视为了必然,而这个却是不*等关系的源头。书里是反对孝顺的,说白了,是父母的控制欲。对父母好,本身是没有错的,可是你放眼望去,现在成群扎堆的妈宝男,还有很多绝望而自杀的孩子,已经是很多社会现象,你经常会看到一个故事下面留言的共鸣,才明白很多现象只是慢慢呈现了出来而已。孩子,花一样的心灵和世界,从小应该教他有一个独立的灵魂,这个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有独立灵魂的人,才是活出自我的人,一个活出自己的人,势必也是有爱的,也是会爱自己的父母的。更会爱身边的人的。

  2)关于婚姻择偶标准

  越来越成熟的我们,做出婚姻选择的标准,不是情欲与激情,更非爱与恋,而是安全感,女人对男人要求的安全感和男人对女人要求的安全感,结果是,婚姻相对稳定,但缺乏感情。现在社会爱情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如果小说和电影没有爱情故事,那么它根本不好意思放下去。

  而*的爱情故事基本都是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陆游唐婉,许仙白娘子而拆散这些爱情力量的,都是来自家庭。《*凡的世界》也是如此,家庭的原因,一对对恋人走不到一起。而定海神针的家庭关系,在*式家庭轮回中,这个根基并不牢靠。

  没有感情的滋养,女人强势,想去控制丈夫,而丈夫觉得,小时候已经被母亲牢牢抓在手心,在这样的控制下,更想急于逃走的。逃走的方式有很多种,工作,爱好,或者其他女人。为何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当早日的激情过去,*凡的生活,是对两个人心里发展水*的极大考验,可是作为不成熟的孩子,同时又被父母牵绊太多,婚姻也就越来越沉重。

  等有了孩子,妻子终于发现,孩子极大程度上弥补了内心的空洞,于是开始抓孩子,并且最好是个儿子,这样抓的更紧。在这样的控制当中长大,可想而知,男孩长大对情欲抗拒的表达,女孩则不知情为何滋味。然后开始他们的重复轮回——夫妻缺少爱。公公永远是这个家可有可无的。除非他的生命宽广,精彩。否则他在家里就是一个零存在。不要说,这个太夸张,却是普遍一样的。

  莫言写的只是*的一些真实故事,可是竟然被认为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可是现实真的让人很心寒。而我发现身边很多夫妻关系好的,都是男人积极投入到对孩子的重视当中的,把妻子孩子当成骨头一样来疼的。当一个个家庭失去健康的时候,可想这个社会?

  每当想到此处,我的心是凉的。改变又从哪里开始,教育读书,因为一个人灵魂伸展开来的时候,即使错了,也有重新来过的机会。真的希望日光之下,爱情不再是奢饰品,而是可以一生可以互相扶持,共同前进的帆和船。我非常喜欢犹太哲学家马丁*布格说的一句话: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揭示生命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依然是没有意思的。

  3)关于麻烦

  书里说到,没有麻烦就没有关系。很多人怕麻烦别人,,他觉得伸向别人的手,是不受欢迎的,所以叫麻烦别人。有这种麻烦哲学的人,难以发出对关系的渴望,所以势必会退到孤独之中。

  鲁米说:伸开双臂,如果你想被拥抱的话。我是非常作者坐着这个观点的,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自己就写过一片文章关系。和武老师的关点是不谋而合的。读书有时候让我觉得,原来我不孤单,还有朋友,他们的观点和我是一样的。因为自己本来是一个迟钝的人,所以经常麻烦朋友,也因此有很多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

  人际关系确实很复杂的,饱满的关系,必然是有爱恨情仇的,关系真正建立起来的时候,爱与恨就产生了。热情流动之后,你会体验到,人与人之前的热情,那种流动的感觉是多么的美好。谁付出,谁对谁错,都没那么重要了。因为在有交流的关系中,你的感情是饱满的。

  书里还有很多很多深刻的观点,是值得一看的。虽然批判的很犀利,可是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呈现出来的,还有那些没有呈现出来的例子。给自己一个独到的视野,更重要的是,更加清楚明白自己以后的追求。关于教育也给自己提了一个很深的醒,那就是绽放孩子的激情。


读《巨婴国》有感实用五份(扩展5)

——读小说《三国演义》有感实用五篇

  读小说《三国演义》有感 1

  东汉末年,汉帝昏庸不理朝政,奸臣当道鱼肉百姓,诸侯割据一时间战火不断、民不聊生,许多英雄豪杰纷纷揭竿而起,因此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匡扶汉室、肝胆忠义的英雄好汉。他们有着忠义爱国、团结信任、刻苦勤奋的好品德、同时又传承了知恩图报、以礼待人、孝敬长辈的中华美德,抒写了一段又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故事。《三国演义》中最忠义的当属关羽关云长,他虽无奈降曹,但却身在曹营心在汉,当听说刘备还在世时,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回到刘备身边;最机智的当属诸葛亮,他运筹帷幄,先草船借箭再巧借东风,火烧赤壁大败曹操八十万大军,打得曹军丢盔卸甲,落荒而逃;最有胆识的当属赵云,他将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毅然冲入敌人百万大军单骑救主……

  这些英雄都被世人所传颂,他们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如果人人都学*这种三国精神,人类文明还怕进步不了吗?正是这些英雄气概熏陶着中华儿女,才使我们的祖国不断强大繁荣。回首中国*代史,虚弱的满清**被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被几百年地封建思想奴化了的人们,像个奄奄一息的病人一样,思想狭隘、目光短浅。整个社会一片黑暗,人民受到了欺压与虐待,暗无天日。但伟大的民族气节没有泯灭,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不甘当亡国奴,用生命捍卫了民族之魂,再次展现了三国之中的忠、孝、仁、义的中华民族之精神。如果当时没人敢站出来维护正义,个个畏畏缩缩,贪生怕死,中国可能早已成为别人的附庸。一个社会可以没有财富,但它不可以没有正义。中国人要展现出中国的气节,我们可以输,但我们的精神不能输,因为这是千千万万个英雄用鲜血换来的!这是我们的旗帜,我们的精神,更是我们的骄傲!所以,请让三国精神飞翔吧!让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飞翔吧!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正是三国演义告诉我的.:一个国家的强大体现在它的气概、气节上。神舟十一号的升空就说明了这一点,伴随着“点火”的声音,神舟十一号升空了,这一刻,既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航空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这件事情的背后,不就是中华民族那不服输、不气馁的伟大民族精神吗?不就是中国人民对祖国未来的殷切期盼吗?不就是祖国未来蒸蒸日上的美好标志吗?

  “三国精神”是伟大的,是不会被时间遗忘的,是不会被人们遗忘的。它如一盏明灯,为黑暗中迷失的人们指明方向;它如一棵迎风傲立的梅树,不屈服,不言弃;它如一艘飞船,承载着中华人民的伟大梦想。

  今天的我们,是世界的宠儿,在我们享受美好生活的时候,不要忘了祖**亲所承受的千灾百难,也不要忘了那些烈士为民族强大而付出的宝贵生命,更不要忘了那永不屈服的“梅树”精神——中华气节!

  让三国精神飞翔吧!让中国飞翔吧!让中国人民远大的理想和殷切期盼飞翔吧!

  读小说《三国演义》有感 2

  趁着放寒假,我看完了《三国演义》。一次次勇与力的互搏,一**谋与略的较量,令人回味无穷,感慨万千。

  《三国演义》围绕着汉室宗亲刘玄德展开。刘玄德虽为皇亲国戚,却十分贫穷,靠贩卖草鞋为生。二十几岁的时候,黄巾起义,刘玄德与同想为国效力的关云长和张翼德结为兄弟,斩黄巾除董卓,收了常山赵子龙后又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孔明,在这些文臣武将的帮助下,他打出了一片天地,与东吴孙权、北魏曹孟德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势。

  看完了书,我最佩服的`当数皇叔刘玄德。其实刘玄德并不厉害,空城计他绝对使不出来,让他上战场领兵作战,他也不会打。但为什么他还是经常能赢呢?关键就在这两个字:仁义。因为他仁义,赵子龙才会死心塌地地跟随他;因为仁义,诸葛孔明才肯出山,为他出谋划策;因为他仁义,那么多*民百姓才这么信任他,这么支持他。他的仁义,弥补了他的一些缺陷。使他在诸雄争霸的时候也能异军突起,匡扶汉室,登上王位。

  如果刘玄德不仁义,那么他或许也不会得到那么多猛将与谋士,他只会像一个草芥百姓一样,看着孙权与曹孟德对决,也不会那么出名,那么脍炙人口了。如此看来,仁义,真乃得天下之关键也。

  读小说《三国演义》有感 3

  《三国演义》围绕着汉室宗亲刘玄德展开。刘玄德虽为皇亲国戚,却十分贫穷,靠贩卖草鞋为生。二十几岁的时候,黄巾起义,刘玄德与同想为国效力的关云长和张翼德结为兄弟,斩黄巾除董卓,收了常山赵子龙后又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孔明,在这些文臣武将的`帮助下,他打出了一片天地,与东吴孙权、北魏曹孟德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势。

  看完了书,我最佩服的当数皇叔刘玄德。其实刘玄德并不厉害,空城计他绝对使不出来,让他上战场领兵作战,他也不会打。但为什么他还是经常能赢呢?关键就在这两个字:仁义。因为他仁义,赵子龙才会死心塌地地跟随他;因为仁义,诸葛孔明才肯出山,为他出谋划策;因为他仁义,那么多*民百姓才这么信任他,这么支持他。他的仁义,弥补了他的一些缺陷。使他在诸雄争霸的时候也能异军突起,匡扶汉室,登上王位。

  如果刘玄德不仁义,那么他或许也不会得到那么多猛将与谋士,他只会像一个草芥百姓一样,看着孙权与曹孟德对决,也不会那么出名,那么脍炙人口了。如此看来,仁义,真乃得天下之关键也。

  读小说《三国演义》有感 4

  在智谋人才,魏国有郭嘉、荀彧、贾诩、程昱、司马懿等人,蜀国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吴国有周瑜、鲁肃、陆逊,人都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势均力敌,是当时杰出才。

  武将,《三国演义》的描写,熟知了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虎上将。上,魏国的'武将也不逊于蜀国,夏侯渊、徐晃等将领也智勇双全,张辽在逍遥津之战中显示了超强的作战能力,张合也在对蜀国作战中屡立奇功。只不过《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蜀国为正统,才着重刻画了关羽、张飞等蜀国人物。吴国,吕蒙、甘宁、太史慈等人一时的豪杰,吴国老将军黄盖,赤壁大战曾向周瑜献火攻之策,以苦肉计诈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

  三国才旗鼓,才让三国富有魅力。

  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间人才对比均衡,魏国地域广阔,政治上好才制度,了邓艾、钟会等人才,但蜀国和吴国才制度落后,优秀的文臣武将少于魏国,这蜀国和吴国走向衰落的原因。

  读小说《三国演义》有感 5

  明代罗贯中先生的著作《三国演义》是家喻户晓的一本长篇历史小说,也是我国文化经典中的四大名著之一。

  前一段时间,我听到同学们说《三国演义》里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我听得十分入迷,可又觉得自己已经不像是他们的同学了,我掉队很远了。我有点着急了,如果不赶紧读这本书,我和同学们就没有共同语言了。那天,我匆匆忙忙地从书堆里找出了这本让我大开眼界的书。

  读着读着,我慢慢地明白了这本书写的是东汉末年以刘备、孙权、曹操为首的三个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知斗争。

  这本书里的军事谋略和忠诚勇敢让所有读者都得到了启示。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从忠的角度和奸的角度进行思考,渐渐感觉这不是一本小说,而是一块活化石。

  书中的英雄人物有很多,可令我最敬佩的还是五虎将之一的赵云。他武艺高强,非常勇猛,刘备曾赞誉他“浑身都是胆”。在大战长板坡“单骑救主”的情节中,我终于明白,他勇猛无敌的胆气就是来自于他的忠诚。

  当得知君主的儿子阿斗身陷曹营时,他立即行动,单枪匹马冲入曹营。曹军向他追杀过来,他奋力应战,英勇无比。他的马让曹军绊倒时,他摔了下来,十分危险,可他一点都不慌张。他一不小心被大刀砍伤了手臂,鮮血直流,可小阿斗仍然在他的怀里睡得香香的。敌人一窝蜂地冲了过来,他还是不放弃,他要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阿斗的生命。在这关键时刻,张飞一把大刀大吼着赶来了,他们冲出重围救主成功。

  赵云的故事让我震惊:一个忠心的人居然有这么大的勇气,大得连敌人都怕他。赵云应该算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读了他的故事后,我也想做这样的人了。如果我忠于国家和人民,我也就不怕任何困难了,我也是无敌的勇了。


读《巨婴国》有感实用五份(扩展6)

——读《秋》有感实用五份

  读《秋》有感 1

  《秋》是巴金老人的名著《肌瘤三部曲》的内容,作者读后的理解让人别有一番风味。卓越教育老师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资料,以供参考。

  最*在阅读巴金老人的名著《激流三部曲》之三《秋》时,脑海里总是时不时冒出“天凉好个秋”这五个字。秋天本该是个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硕果累累的季节。可是说心里话,在阅读过程中,我却总感觉心里很憋闷,有几次不得不放下书,走到外面透口气。读完后,我昨晚一夜无眠,有很多话是不吐不快。

  高家大少爷觉新的窝囊、懦弱、作辑主义让人气不打一处来。他以为抱着“牺牲我一人,幸福全家人”这样的愚蠢念头,别人就会谅解他,感激他;他以为他的唯唯诺诺可以讨好身边所有人,可是他真的大错特错了。他一次又一次的退缩,一次又一次的充当老好人,不仅没有得到别人应有的尊重和感恩,相反换来的是别人的鄙视和愤懑。自己都不把自己当回事,别人又怎么能把你当回事呢?面对别人的故意刁难不是去反驳而是默默承受,时间长了,别人不自觉中就把你当成软的柿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堂堂高家大少爷,在整个公馆人的眼里也许连一个丫环都不如。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固然与那个陈旧的制度和吃人的旧礼教有关,还有他遭遇的太多灾难共同造成他那个样子。可是同样一母所生,又在一个公馆里长大的其他兄弟姐妹为什么遇事态度和他截然相反呢?二弟高觉民对任何事都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他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虽然有时过于偏激,但总比逆来顺受强百倍。三妹淑华敢说敢作,天不怕地不怕,按自己的想法活着,虽然也因此遭到不少人的为难,可也没见到她少一根毫毛。所以高新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罪魁祸首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是他自己做人没有个性和自己的原则。每次面对那些所谓的长辈们的羞辱选择忍气吞声,以为像鸵鸟那样遇到危险把头埋在沙子里面就可以躲过这一劫。结果呢?“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不是说善良不好,但是无原则的善良就是对坏人的姑奸养息,对恶势力的推波助澜。退一步也许会海阔天空,可是一味的退避就是自寻死路。人就是这样,你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必在沉默中灭亡。

  我在阅读时真的好恨那个人吃人的时代,也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崭新的时代。倩儿、淑贞还有很多人的宝贵生命就这样被那可恶的旧礼教吞噬了。看起来,吃人礼教还真的满吓人的。难怪每次别人规劝觉新不要害怕,要起来反抗时,他总是念念叨叨:你们不知道我心里有多苦,我的处境有多可怕,想以此来搪塞和逃避。其实那些旧的制度和礼教并没有那么可怕,它们就像***当年的豪言“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你一打它就倒”。可惜在那个特定的背景下,觉新还没有那样的觉悟。他遭遇的苦难太多了,一次一次眼睁睁看见自己心爱的人被剥夺生命,而自己却无法救助她们。也许是对自己太失望了,他变的心灰意冷,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哀莫过于心死”。他如僵尸般行走在这个世界上,变的悲观厌世。他带着有色的眼睛看这个世界,难怪在他眼里,秋天的天空是灰蒙蒙的,到处是秋风扫落叶般的萧瑟凄凉。可在有信仰和追求的觉民眼里秋天却是另番景象,而且他坚信:秋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看来环境一样,心境如果不同,那他所看的世界也必定迥然不同。

  合上书本后,我脑海里总是拂不去对高觉新这个大少爷的厌恶和愤怒。他的唯唯诺诺和老好人面目不仅害苦了周围人,更重要的是害了他自己。他天真得自以为自己多吃点苦,多遭点罪,就可以换来别人的谅解和同情,就可以挽救那个已经摇摇欲坠的高家大梁。他以为别人会明白的良苦用心,他打碎牙齿吞在自己肚里,就可以换来所有人的满意。也许他到死都不不明白,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是多么的可悲。你可以在某一时刻让所有得人满意,你也可以在所有时刻让某一些人满意,但是你永远不能在所有时刻让所有的人满意。你如果太在意别人,必然就会迷失自己。

  读《秋》有感 2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秋,本来就是个使人感叹、悲伤的季节,而这个季节的种种,在郁达夫笔下更显凄凉。

  郁达夫先写南方的秋,“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玩赏不到十足”,再写北方秋天特点,使北国之秋得以突出。

  写北国之秋时,郁达夫先生特别写了南方所不常有的槐树落蕊、秋蝉、奇特的雨,写出了秋浓厚的意境、姿态,处处都体现出了故都秋的独特之处。

  从古至今,历代诗人、词人都喜欢写秋,是因为“对于秋,总是一样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郁达夫先生也是这样认为,秋的风,总是伴随着代表“生命枯萎”的黄叶,而且,它总是吹到你心底里,帮你找出某个你曾经为此伤心的事,让你再伤心一回。

  郁达夫当时的心情,受局势影响,和他自己的“沉沦”,是不喜欢南方的“美景之秋”,喜欢的是北方的“凄凉之秋”。文中所写景物最为寻常,但我们能通过郁达夫的所见,看到北国浓厚的秋意。

  而今的秋天,不是很明显,有时候,仿佛跳过了这个季节,直接进入冬季,其中的原因,或是因为全球变暖,北京一带也热了起来,我们不能听到秋蝉那衰弱的残声,和奇特的'雨声;或是时代变了,不再是当年郁达夫那个肃杀的时代了,而是欣欣向荣的新中国,也没有那种心情去感受秋的凄凉。我们再也感受不到那深沉,悲凉的秋——时代变了,秋的宁静,秋的韵味,都被人们遗忘掉了,遗失在某个欢乐的年份。

  读《秋》有感 3

  读完一本书,无论如何都有冲动写一篇读书心得,那种感觉是很棒的。

  《秋》的情节安排明显比《春》紧凑许多。一波未*一波又起,高潮迭起。现在想来,《春》更像是一个过渡,花了大笔墨讲淑英觉醒到出走的过程。没想到的是,读《家》时最喜欢的觉慧,随着《家》的完结,竟再也没出现过,当起了隐形人。倒是觉民的个性越来越鲜活,淑华也越来越讨人喜欢。

  巴金在序中提到自己写《秋》写哭了,本打算安排觉新自杀,拆开觉民和琴,让觉民被捕。但是,温暖的友情让他放弃了灰色结局。确实,结局不坏,在觉新给觉慧和淑英的两封信中*静又意味深长地结束了。那两封信又读得我小小感动。

  刚读罢卖公馆分家的高潮,一面叹惋一个大家庭的没落一面期待着觉新等兄妹的新生活,作者却让故事戛然而止。“亲爱的读者,你们应该想到,生命本身就是不会完的。那些有着丰富的(充实的)生命力的人会活得长久,而且能够做出许多许多的事情来。”其实关于搬家之后的一些*况,在觉新的信中作出了简单的交代。读《秋》正读得酣畅淋漓之时,却被作者突如其来的尾声搞得意犹未尽。这种感觉就像,心情激动精神紧张地看完《秋》,抬头看看窗外,风轻云淡,谁曾想到昨日大雨瓢泼。还沉浸在淑华觉民一场场“目无尊长”的抨击中,读来大快人心!还无奈着淑贞的跳井、枚表弟的病逝,又想起瑞珏、梅、蕙等一个个年轻生命被封建礼教摧残致死,真有点愤愤不*。当觉新终于说出“我办不到”的时候,着实欣慰了下!

  现在的我和觉新差不多一个岁数了,我想若是再早些年看《春》《秋》,心情会更激动吧!读《家》的时候比觉民觉慧小一点,也正好在一个叛逆期,于是当时对觉慧敢于反抗的精神非常欣赏。读罢《秋》,发现自己真是越来越觉新了……同时也唤醒了曾经那个叛逆、愤世嫉俗,有梦想有实际行动去追求梦想的那个我。虽然现在的我也是带点叛逆,厌世恶俗的,却已不再那么锋芒毕露了。至于梦想么,渐渐沦为幻想了~

  一向对美食敏感的我,也留意了《秋》里面的吃食。凉拌蜇皮,椒麻鸡,火腿,皮蛋,粽子,盐蛋,多角形的小块点心蒸蒸糕,猪油米花糖,绿豆夹沙饼以及冰粉儿。小说也因为有这些食物的出场显得更饱满更细致更亲切。最后觉新在信里提到搬出老家后,他们“早睡早起。十点钟开早饭,四点钟开午饭,另外吃早点消夜,都是在外面去买。”原来他们一日四餐呐。

  其实《秋》并不像“秋”这个意象给人感觉阴郁萧索。“并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秋天过了,春天就会来的。”分家之后的日子虽然清静,我却怀念起了觉新他们兄妹几个在老宅里嬉笑打闹的那些美好回忆。

  美好的与不美好的,通通随着老宅的完结,成了永久的记忆。

  读《秋》有感 4

  很喜欢巴金这位作家,读过他的《激流三部曲》,他在写作《家春秋》时还不满30岁,让我对她的敬佩之情有增添不少。最*,我刚刚读完这部作品,心理起伏跌宕,书中很多的故事情节让我印象比较深刻:

  语言描写*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对话中,巴金笔下人物的语言中规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较合拍,而发生冲突时的语言刻画,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可恶的觉英和淑华的对话,觉民和克安的对骂,让读者为正面人物的命运牵挂,恼恨反面人物的语言,写活了。不过我觉得,对于觉民的心理活动,语言描写,特别在*常的叙述中,有些理想化,少了生活的积淀,不是微笑就是冷笑,略显脱离生活,和觉慧比较起来,差异性不大,看完《秋》,差不多就会把觉慧忘掉,让觉民弄混了,语言的描写不够鲜明。

  文笔很干净。看《家》,虽然仅仅看了几页,但是一个简洁、明快、大气的笔触已经跃然纸上了,景物的描写,对于月光的注释,令我耳目一新。没有家长里短的叙述,有一种大家庭子弟的眼光,比较脱俗,当然,老舍的“俗”也不是不好。

  中心人物的描写牵动着我的眼光。你可能不喜欢觉新,但是你不能漠视觉新。巴金在觉新身上投入弄笔重墨,不管是他处理事务也好,还是他的感情生活,觉新的身影总在读者的眼前挥之不去,而且有时候搞得读者胸口发闷,对于自己一个不喜欢的人这样牵挂,简直是一种折磨,巴金的觉新,自然成为文学人物里面一个经典形象。后来孙道临演绎得也比较成功,我有一个天真的想法,陈道明演可以不可以?王志文呢?

  景物描写。一件事情,只要提上一千遍,那人们肯定记住。高家的大花园,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不厌其烦。人是怀旧的,巴金的笔,景物描写也没有脱离开这个令他感伤的地方,好像我们现在的“忆童年”,不同的人不同的写法,巴金的年轻的眼睛,到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的关于月光的描写,想起来老舍的《月牙》,不断的点到月光,每次有不同。

  故事的选择。五四时期,长篇小说并不多,匕首,投枪比较多,而巴金的《家春秋》,却似徐锡麟怀抱的炸弹,不断地投向旧世界的人群。选择多少人物?选择怎样的人物?选择怎样的冲突?情节?年轻的巴金,用一个大家庭的兴衰,用新世界和旧世界的冲突,用年轻人的决裂和幻灭,为不同的人指出了不同的道路,文学是救国的,是治病的,洋洋洒洒三卷俊文,虽比不得《红楼梦》,却可作为我们回忆五四时期人们的生活和写作特点的良好教材,特别是出自一个年轻人的笔下,尤为可贵。(你可以从里面截出秋的)

  关于人物。粗分一下,男人女人。从思想性和道德性来看,巴金比较同情女人。从三兄弟的眼睛里面,除了那几个姨太太以外,都是好女人,特别是自己亲属,这也难怪,感情发挥作用。围绕着觉新的几个表妹,表姐,老婆,丫环,宛如大观园里面的金钗们,让人怜爱。一时间,被善良的女人们包围了,让男读者们垂涎欲滴,乐不思蜀。恨不能冲进小说,替代觉新的交色扮演,好好的享受那几段错过的缘分。

  而周伯通们,郑国光们,克明们的描写,在巴金自己的嘴里说,是重点刻画的人物,是对立面,他们的角色,并非无足重轻,正是这些人决定了人物的命运,通过巴金的笔,一个个面目可憎,死守礼教的“坏男人”们,用他们的手段撕扯着读者的心理,这种折磨,才令人印象深刻。

  读《秋》有感 5

  最*几个星期,我读了《森林报.秋》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维.比安基是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有“发现森林第一人”,“森林哑语翻译者”的美誉。

  《森林报.秋》这本书让我认识了许多陌生的小动物,如:水老鼠,星鸦,水龟虫等。还有很多吸引我的地方,不过,我最喜欢的地方,莫过于六条腿的马了,我来给大家讲讲吧。

  一群大雁在田里大吃特吃他们当中的放哨兵们站在四面,几匹马儿在旁边吃草。可是有一匹马儿真奇怪,竟然有六条腿,其中两条腿还穿着裤子!放哨的大雁感觉情况不妙,急忙让其他大雁快点逃走。两条腿穿裤子的主人—马儿后面的猎人只好空手回家。哇!好机警的大雁啊!真让我佩服。

  还有《森秋林报.秋》让我更深的了解大自然中的小动物,植物的生活方式,丰富了我的课外知识。所以,这本书还是很好的哦!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动心了呢?那就快来读《森林报.秋》吧!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