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评课稿汇总五篇

首页 / 文库 / |

  《植树问题》评课稿 1

  植树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内容具有很强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老师的引领,也需要学生的探究。

  孙老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先通过画线段图来发现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孙老师上课的思路非常清晰,以创景引题---先学后教---展示反馈三个模块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纵观本节课,亮点之处有:

  1、注重知识的铺垫和兴趣的激发。

  新课开始,孙老师就和学生玩起了剪纸条的游戏,这个游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在游戏中找规律,使学生把学*中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注重“优化”的思想,学生的数学学*是学生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数学知识的一种解读。当学*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容易消除数学的枯燥感,使学生学*更主动。师生之间的语言互动与游戏巧妙的结合,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白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运用找规律解决植树问题。

  2、注重小老师的培养。

  孙老师在上这节课时,非常成功的应用小老师来教其他学生。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对不懂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来完成,之后让小老师上台,对自*提示中的问题一一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并且让学生对不懂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小老师来解答。孙老师这样做,充分的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果能长期坚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会很优秀的。

  3、充分体验,夯实学*基础。

  做完练*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规律,理解段数与点数的关系,孙老师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待学生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孙老师又追加了一问,“若路的两边都载,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使学生的思维慢慢升华,逐步提高。

  4、注重应用意识的培养,训练贯穿始终。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中明确指出的培养目标之一。本节课一开始教师就结合剪纸条,创造性地设计植树方案问题,进而比较段数与点数之间的关系。例题结束后,孙老师紧接着设计了一道有坡度的题(两边都要栽的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孙老师适当的点拨与引导,这样的过程给了学生多次尝试,修正的机会,打破了课堂内外的局限,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应用。最后给学生充分反馈本节课知识的空间。

  5、注重逆向思维的启蒙训练。

  在学生已掌握“点数=段数+1,段数=点数-1”的规律的基础上,孙老师巧妙的引导学生解决了逆向思考“总长=段数X间距”的问题,学生在头脑里建立了数学知识模型,达到了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效果,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广阔的空间。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孙老师可以从生活中抽象出这种植树的模型,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植树、折纸、路灯等不相关联的事件中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直切本节课的主旨,直接突破难点。

  总之孙老师的这节课,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整堂课节奏紧凑,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学有所获,学生的知识在不断的内化中升华。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单纯的看法,说的不到之处,还请见谅。

  《植树问题》评课稿 2

  “植树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通过施艳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施老师这节课目标非常明确,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提供了乐学条件,引发了学生乐学的动机,让学生在活动的氛围中增加了乐学的体验。

  一、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本节课的教学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例题感知间隔,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度应用拓展植树问题的认识。在例题探讨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找到关键词,再引导学生把数据改小,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改小数据,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考,照顾到后20℅的学生,更重要的让学生学会解题的方法。最后例举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的内容进行解决。

  二、注重实践体验自主探究。

  教学中,施老师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注重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对数形结合意识、一一对应思想的渗透。在例题探究中施老师激励学生自己设计,根据自己的思考探究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学生画的图,引导发现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紧接着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从而孩子质疑“为什么要加1?”这时,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而是通过其他孩子的讨论来解疑;并设计了图形个数与横线条数之间的关系来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的关系。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施老师上这节课的思路非常清晰,先是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动手画线段图,提炼出数学模型(棵数=间隔数+1),最后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到生活实际。整堂课节奏紧凑,层层深入,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引发了乐学的动机,在开放的课堂中提供了乐学条件,在活动的氛围中增加了乐学的体验。在上课过程中,“猜想到验证”的学生学*过程一直贯穿着整节课中。下面来谈谈蒋老师的亮点之处:

  1、把枯燥的数学理论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生活事例。

  本节课由观察图片、植树、栏杆、学生团体操队列、路灯、课中举例生活中哪里有间隔及创造间隔。所有的学*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认知的起点,激发了学*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概念剖析清晰,注重学生体验。

  例如:蒋老师对重点词“间隔、两端要种”的解释到位,还有在教例1时,得出答案,要求验证,不同方法画图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对植树规律的得出了实践性的体验,加深了对这个规律的理解。

  3、学生方面,学生上课热情高,主动参与,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有充分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4、整堂课中,蒋老师注重了学*方法的渗透,复杂问题---简单问题--找出规律,再用规律来解决复杂问题。

  《植树问题》评课稿 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主评的课是查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的第一课时,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是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利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植树问题是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查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要向学生渗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均分成若干段,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同,它们中间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同的情况,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同。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理解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并且会利用这一规律正确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是查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查老师的这节课无论是在教材的驾驭上,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理念的更新上,及在教学模式的探讨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我在听课这么长的时间后仍选择主评这节课的主要原因。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听完这节课后的几点感受。

  1 、联系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素材和依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目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植树问题可分为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直线上植树,二是在封闭图形上植树。直线上植树就有三种不同情况: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一端种一端不种,查老师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实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所有的学*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认知的起点,激发了学*的兴趣,同时选定将两端都种的情况作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来完成,定位很准确,关注了学生学*的起点,符合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一节课将直线上植树的三种情况一起来探究学*,必然会造成知识容量大,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累,教学效果也不如意的尴尬后果。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导入新课时,查老师让学生猜这样的一个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能写会算不说话。当学生猜出是“手”后,查老师让学生看自己的手掌,然后告诉学生,我们每个人的手里都蕴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张开小手,五个手指中间有四个间隔,在数学上把这个“4”叫“间隔数”,五个手指就表示五棵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关植树问题的知识,从而很自然地导入到新课。这样的导入,既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学*新课的热情,又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在实践应用环节中查老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类似于植树问题这样的现象,使学生再次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练*设计中,也是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如8个同学排队有几个间隔,6面彩旗有几个间隔,一件衬衫钉了8粒纽扣有几个间隔等内容,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3、教学目标的把握准确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并且会利用这一规律正确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一目标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发现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植树问题的“棵树=间隔数+1”,而且,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加上1,这个“1”表示的是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确这个“1”就是指末端的那棵树,明确了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正确地运用这一规律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而植树问题的题型又是灵活多变的,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因此,查老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如练*这样一道题: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当学生独立解答汇报后,查老师不是就此结束了事,而是再让学生说说每道算式的意义,12÷2=6(个)表示有6个间隔,6+1=7(个)表示一共有7个车站,然后,再进一步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掌握植树问题的规律。相邻的两站距离在植树问题中表示什么?求一共有几个车站就是求什么?这道题的关键是必须要知道先求出什么?怎么求?在一问一答中,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对植树问题这一规律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把握,运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4、有效地渗透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数学的灵魂,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方法入手的思想。本节课的重点是发现、理解和掌握解决植树问题的规律,即植树问题的公式推导。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查老师首先出示的是这样的一道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多少棵树苗?在学生自主探究独立解答完成这道题后,查老师为了能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索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用课件出示线段图,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这样一个一个的出示,很麻烦,不利于渗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于是,查老师就把刚才的例题中的100米的小路改成20米、25米、30米,在总长发生变化而间隔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数一数,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再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使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总是比所栽的棵数少1,从而得出“间隔数+1=棵数”这一规律,并且还明确了为什么要加1,这个“1”表示的是什么的道理。通过教师的有效引领和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感受到在数学学*中,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来解决,从而有效地渗透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

  5、关注细节,注重评价。

  查老师是我们铜陵市的名师,名师自有名师的风范,查老师在课堂上极具亲和力,教学中,查老师用女性特有的细致和温柔启发和激励学生,既关注细节,又注重评价,使她的课堂激情洋溢,精彩纷呈,掌声不断,高潮迭起。

  (1)、关注学生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关注细节就是要关注学生课堂学中*中的每一个细枝末节。查老师在这堂课中,特别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和思维过程,如,学生在独立练*时,查老师首先让学生判断是否属于两端都栽的问题,并且提问你是从哪个地方看出来的,既关注学生的学*结果,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当学生在练*时,查老师还不断地巡视,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及时地提示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分析,给学生以解题方法的提示。另外,查老师还特别关注学生学**惯方面的每一个细节,哪怕是与这节课教学内容无关的细节,查老师也十分关注。如,当学生回答问题语句不完整时,查老师要求学生要把一句话说完整;当学生板演算式忘记写单位名称时,查老师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算式的完整性;当学生板演不工整时,查老师又提醒学生书写时要注意规范工整;当学生口头答题忘记说答语时,查老师还是及时地提醒学生要注意答题的完整性。查老师对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如此地关注,无疑为我们在关注细节这方面做出了榜样。

  (2)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在查老师的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民主*等的教学氛围,特别是查老师敢于放下架子,站在与学生*等的高度,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拉*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和学*兴趣,使得学生在学*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创新,学*氛围浓郁。教学中,查老师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评价,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了学生的学*结果,又时刻关注了学生在学*过程中的发展变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查老师就用激励性的语言从正面加以肯定;当学生回答问题精彩时,查老师就让全体学生用热烈的掌声给予鼓励;当学生回答问题非常完整时,查老师不仅用语言进行表扬,并且还投以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时,查老师先表扬其正确的部分,再委婉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有效的维护了学生的自尊。

  6、练*设计层次分明,训练扎实有效。

  本节课练*设计紧扣中心,突出了知识的强化应用,把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贯穿始终,努力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植树问题的不同题型。在题型设计上也由易到难,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求棵树的,如: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有求总长的,如:园林工人在公路一侧栽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有求每段长度的,如: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这些都较好地体现了思维的训练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值得商榷的是:

  1 、在探索植树问题的规律时,同学们探索的是在间隔的长度不变,而总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得出的“间隔数+1=棵数”的这一规律。可否再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在总长不变而间隔的长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得出植树问题的规律。如,设总长为20米,间隔的长度可分别为1米、2米、4米、5米、10米、20米,让学生多次从不同结果中发现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应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间隔数和棵树之间也存在着同样的规律,通过对不同条件的亲历探讨,从而使学生坚定了这一规律的正确性。

  2、课堂教学的开放程度不够,例题可否设计为在20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怎样种?需要几棵数?让学生设计植树的方案。使学生在老师提供的这一开放性的、富有挑战性的题目中,大胆设想,开放思维,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体验成功和快乐。

  以上两点只是我个人一点不成熟的建议,如有不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植树问题》评课稿 4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主评的课是查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的第一课时,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是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利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植树问题是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查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要向学生渗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均分成若干段,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同,它们中间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同的情况,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同。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理解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并且会利用这一规律正确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是查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查老师的这节课无论是在教材的驾驭上,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理念的更新上,及在教学模式的探讨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我在听课这么长的时间后仍选择主评这节课的主要原因。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听完这节课后的几点感受。

  1、联系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素材和依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目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植树问题可分为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直线上植树,二是在封闭图形上植树。直线上植树就有三种不同情况: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一端种一端不种,查老师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实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所有的学*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认知的起点,激发了学*的兴趣,同时选定将两端都种的情况作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来完成,定位很准确,关注了学生学*的起点,符合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一节课将直线上植树的三种情况一起来探究学*,必然会造成知识容量大,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累,教学效果也不如意的尴尬后果。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导入新课时,查老师让学生猜这样的一个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能写会算不说话。当学生猜出是“手”后,查老师让学生看自己的手掌,然后告诉学生,我们每个人的手里都蕴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张开小手,五个手指中间有四个间隔,在数学上把这个“4”叫“间隔数”,五个手指就表示五棵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关植树问题的知识,从而很自然地导入到新课。这样的导入,既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学*新课的热情,又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在实践应用环节中查老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类似于植树问题这样的现象,使学生再次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练*设计中,也是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如8个同学排队有几个间隔,6面彩旗有几个间隔,一件衬衫钉了8粒纽扣有几个间隔等内容,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3、教学目标的把握准确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并且会利用这一规律正确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一目标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发现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植树问题的“棵树=间隔数+1”,而且,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加上1,这个“1”表示的是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确这个“1”就是指末端的那棵树,明确了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正确地运用这一规律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而植树问题的题型又是灵活多变的,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因此,查老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如练*这样一道题: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当学生独立解答汇报后,查老师不是就此结束了事,而是再让学生说说每道算式的意义,12÷2=6(个)表示有6个间隔,6+1=7(个)表示一共有7个车站,然后,再进一步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掌握植树问题的规律。相邻的两站距离在植树问题中表示什么?求一共有几个车站就是求什么?这道题的关键是必须要知道先求出什么?怎么求?在一问一答中,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对植树问题这一规律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把握,运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4、有效地渗透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数学的灵魂,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方法入手的思想。本节课的重点是发现、理解和掌握解决植树问题的规律,即植树问题的公式推导。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查老师首先出示的是这样的一道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多少棵树苗?在学生自主探究独立解答完成这道题后,查老师为了能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索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用课件出示线段图,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这样一个一个的出示,很麻烦,不利于渗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于是,查老师就把刚才的例题中的100米的小路改成20米、25米、30米,在总长发生变化而间隔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数一数,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再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使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总是比所栽的棵数少1,从而得出“间隔数+1=棵数”这一规律,并且还明确了为什么要加1,这个“1”表示的是什么的道理。通过教师的有效引领和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感受到在数学学*中,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来解决,从而有效地渗透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

  5、关注细节,注重评价。

  查老师是我们铜陵市的名师,名师自有名师的风范,查老师在课堂上极具亲和力,教学中,查老师用女性特有的细致和温柔启发和激励学生,既关注细节,又注重评价,使她的课堂激情洋溢,精彩纷呈,掌声不断,高潮迭起。

  (1)、关注学生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关注细节就是要关注学生课堂学中*中的每一个细枝末节。查老师在这堂课中,特别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和思维过程,如,学生在独立练*时,查老师首先让学生判断是否属于两端都栽的问题,并且提问你是从哪个地方看出来的,既关注学生的学*结果,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当学生在练*时,查老师还不断地巡视,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及时地提示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分析,给学生以解题方法的提示。另外,查老师还特别关注学生学**惯方面的每一个细节,哪怕是与这节课教学内容无关的细节,查老师也十分关注。如,当学生回答问题语句不完整时,查老师要求学生要把一句话说完整;当学生板演算式忘记写单位名称时,查老师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算式的完整性;当学生板演不工整时,查老师又提醒学生书写时要注意规范工整;当学生口头答题忘记说答语时,查老师还是及时地提醒学生要注意答题的完整性。查老师对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如此地关注,无疑为我们在关注细节这方面做出了榜样。

  (2)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在查老师的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民主*等的教学氛围,特别是查老师敢于放下架子,站在与学生*等的高度,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拉*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和学*兴趣,使得学生在学*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创新,学*氛围浓郁。教学中,查老师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评价,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了学生的学*结果,又时刻关注了学生在学*过程中的发展变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查老师就用激励性的语言从正面加以肯定;当学生回答问题精彩时,查老师就让全体学生用热烈的掌声给予鼓励;当学生回答问题非常完整时,查老师不仅用语言进行表扬,并且还投以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时,查老师先表扬其正确的部分,再委婉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有效的维护了学生的自尊。

  6、练*设计层次分明,训练扎实有效。

  本节课练*设计紧扣中心,突出了知识的强化应用,把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贯穿始终,努力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植树问题的不同题型。在题型设计上也由易到难,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求棵树的,如: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有求总长的,如:园林工人在公路一侧栽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有求每段长度的,如: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这些都较好地体现了思维的训练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值得商榷的是:

  1、在探索植树问题的.规律时,同学们探索的是在间隔的长度不变,而总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得出的“间隔数+1=棵数”的这一规律。可否再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在总长不变而间隔的长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得出植树问题的规律。如,设总长为20米,间隔的长度可分别为1米、2米、4米、5米、10米、20米,让学生多次从不同结果中发现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应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间隔数和棵树之间也存在着同样的规律,通过对不同条件的亲历探讨,从而使学生坚定了这一规律的正确性。

  2、课堂教学的开放程度不够,例题可否设计为在20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怎样种?需要几棵数?让学生设计植树的方案。使学生在老师提供的这一开放性的、富有挑战性的题目中,大胆设想,开放思维,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体验成功和快乐。

  以上两点只是我个人一点不成熟的建议,如有不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植树问题》评课稿 5

  听了曹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一课,我们五年级组全体数学老师经过集体评议,从教师素养和教学效果两方面谈谈我们的认识。

  一、教师素养方面

  曹老师本节课无论是从教育理念还是对教材的解读与整合以及个人丰富风趣的教学语言等诸多方面都彰显了自身较高的专业素养,用他的热情与激情感染了每一位听课者,给大家以视听的享受。

  1、丰富风趣的语言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的表述具有新颖性,能够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课堂教学中来。本节课曹老师从课前准备到结束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显现出他独特的风韵格调。开课前一曲改编的幸福拍手歌将孩子不自觉的代入了课堂的准备之中。课堂引入巧妙引导,诱**感;课堂提问巧问促思,激起思维的波澜;课堂评价具体诚恳,点燃学生学*的热情,透着老师关爱之心。整节课教师激情四射,非常投入,引领着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活动之中。

  2、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教学中要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其经历有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方法的过程。曹老师本节课虽然教学容量大,但每一个知识点的形成和问题的探讨都不急于求成,善于等待。例如在探讨20米小路,每5米栽一棵树,为什么是4个间隔数?10米木头锯5段这个问题时,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当有5六个孩子都有答出时,教师没有急于给出答案。正是有了教师的等待,最后有孩子终于想到了解决题的办法。这不仅体现了曹老师对学生的一种信任,也是一种尊重。更是对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做出了很好的定位。

  3、注重课堂细节,重视学生学**惯的培养。良好的学**惯,是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是提高学*质量的诸多重要条件之一,是学会学*的一个重要指标。曹老师整节课善于组织课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惯。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做到有条理,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完整等等。例如学生在回答间隔、间距时。练*中单位、答语等细节问题。

  4、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曹老师能够熟练地操作多媒体教学设施辅助教学,课件精美实用。教态自然得体具有亲和力,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与人交往沟通能力,具有较高水*的班级管理与课堂调控、组织能力。

  二、教学效果

  曹老师这节课通过深入的解读和创造性的整合教材,精心设计,精彩的演绎,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师能有效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方式。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境界更高,学*效果更好,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2、有效的课堂提问,激发了不同学生的思考。 老师对关间词“间隔数、间距”的解释到位,对在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有几种栽法?让学生探究不同的植树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紧接着让学生比较三种植树方案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对植树规律得出了实践性的体验,加深了对这个规律的理解。在探究过程中的追问(为什么在相同的条件下,栽树的不一样呢?),使学生通过更深一步的思考,进一步重现了计算过程与思考方法,通过有条理的表述,让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自然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更深层的发展。

  3、学生参与学*活动面广,学生上课热情高,主动参与,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有充分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4、整堂课中,曹老师注重了学*方法的渗透,关注学生的学*起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5、练*设计层次分明,应用意识地培养和思维训练贯穿始终。最后问题的拓展与延伸到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与本节课首尾呼应。

  三、互动问题

  如何更有效的突破种树的棵树与间隔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植树问题》评课稿汇总五篇扩展阅读


《植树问题》评课稿汇总五篇(扩展1)

——《植树问题》评课稿 (菁华3篇)

《植树问题》评课稿1

  植树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内容具有很强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老师的引领,也需要学生的探究。

  郎老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先通过在20厘米尺子上摆小棒(不同间隔长)来发现栽树的棵数、间隔数、间隔长、总长之间的关系,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郎老师上课的思路非常清晰,以创景引题---先学后教---巩固提升三个模块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纵观本节课,亮点之处有:

  1、注重知识的铺垫和兴趣的激发。

  新课开始,郎老师就和学生玩起了猜谜、手指夹铅笔的游戏,这个游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在游戏中找规律,使学生把学*中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注重“优化”的思想,学生的数学学*是学生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数学知识的一种解读。师生之间的语言互动与游戏巧妙的结合,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白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运用找规律解决植树问题。

  2、充分体验,夯实学*基础。

  做完练*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规律,理解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郎老师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待学生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郎老师又进行对比提升,“如果路的两边都载,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使学生的思维慢慢升华,逐步提高。

  建议:

  教师要提醒每一步算出来的单位名称。

《植树问题》评课稿2

  《植树问题》是一种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曹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主线明朗清晰,目标定位准确,训练扎实有效,下面主要从评价方面予以点评:

  一、幽默诙谐的评价语言的使用恰当

  说到数学,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单调琐碎的计算、生涩复杂的应用题。的确数学以理性见长。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经常运用幽默、风趣的言语,就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曹老师多次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当有学生回答正确时,曹老师说:“恭喜你答对了!”“你们都学会抢答了”让学生记忆植树问题的三种规律时,曹老师又说:“刚才,同学们设计了三种方案,还知道了每种方案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这可是个宝贝,你们想得到它吗?(想啊,)那请闭上眼睛,打开你的大脑主机,我要把这个宝贝输入你的大脑了,千万别开小差啊,出现死机现象那可麻烦啦,准备好了吗?我要开始传宝贝了……好,收到了宝贝的同学请用最美的姿势坐好。”曹老师几句富有儿童化的、风趣幽默的话语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使整个课堂充盈着个性和生命力,充满了激情和趣味,拉*了师生间的距离,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合理运用赏识与鼓励性语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评价语言应以鼓励为主,让孩子获得自信,体验成功的快乐。《课程标准》也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这节课中曹老师赏识激励性语言的使用恰如其分,如:“不错,老师期待你更精彩的表现,有信心吗?”、“你想得真周到,真是个既细心又爱动脑的孩子”。“你回答得太棒了,老师感到震撼!”、“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很善于观察。”、“别急,慢慢说,这题稍微有点难度,很多同学还在思维的路上,我们再等一等。”曹教师赏识、激励性评价语言的使用,情真意切,让学生深受鼓舞,觉得自己能行,让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从而树立起上进的自信心。

  三、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1。评价过程中尽量以正激励为主,减少对比激励。正激励能满足学生受尊重的需要,完成既定目标;正激励能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提高教学效果。而这些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软弱感、无能感,不仅不能完成教师提出的既定目标,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如:曹老师发现女生发言不够积极,于是说:“看,今天男生表现得多好!”如此一来,挫伤了女生的积极性,这样说效果会更好一些,我相信女生在后面的表现中更棒!

  2。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本次课曹老师还是以教师评价为主,在以后的教学中评价应走向多元化:①教师鼓励评价,激发学生感悟学*的真谛,②学生评价教师,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③学生评价学生,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④学生自我评价,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植树问题》评课稿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主评的课是查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的第一课时,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是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利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植树问题是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查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要向学生渗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均分成若干段,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同,它们中间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同的情况,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同。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理解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并且会利用这一规律正确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是查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查老师的这节课无论是在教材的驾驭上,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理念的更新上,及在教学模式的探讨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我在听课这么长的时间后仍选择主评这节课的主要原因。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听完这节课后的几点感受。

  1、联系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素材和依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目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植树问题可分为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直线上植树,二是在封闭图形上植树。直线上植树就有三种不同情况: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一端种一端不种,查老师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实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所有的学*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认知的起点,激发了学*的兴趣,同时选定将两端都种的情况作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来完成,定位很准确,关注了学生学*的起点,符合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一节课将直线上植树的三种情况一起来探究学*,必然会造成知识容量大,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累,教学效果也不如意的尴尬后果。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导入新课时,查老师让学生猜这样的一个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能写会算不说话。当学生猜出是“手”后,查老师让学生看自己的手掌,然后告诉学生,我们每个人的手里都蕴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张开小手,五个手指中间有四个间隔,在数学上把这个“4”叫“间隔数”,五个手指就表示五棵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关植树问题的知识,从而很自然地导入到新课。这样的导入,既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学*新课的热情,又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在实践应用环节中查老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类似于植树问题这样的现象,使学生再次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练*设计中,也是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如8个同学排队有几个间隔,6面彩旗有几个间隔,一件衬衫钉了8粒纽扣有几个间隔等内容,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3、教学目标的把握准确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并且会利用这一规律正确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一目标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发现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植树问题的“棵树=间隔数+1”,而且,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加上1,这个“1”表示的是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确这个“1”就是指末端的那棵树,明确了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正确地运用这一规律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而植树问题的题型又是灵活多变的,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因此,查老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如练*这样一道题: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当学生独立解答汇报后,查老师不是就此结束了事,而是再让学生说说每道算式的意义,12÷2=6(个)表示有6个间隔,6+1=7(个)表示一共有7个车站,然后,再进一步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掌握植树问题的规律。相邻的两站距离在植树问题中表示什么?求一共有几个车站就是求什么?这道题的关键是必须要知道先求出什么?怎么求?在一问一答中,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对植树问题这一规律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把握,运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4、有效地渗透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数学的灵魂,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方法入手的思想。本节课的重点是发现、理解和掌握解决植树问题的规律,即植树问题的公式推导。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查老师首先出示的是这样的一道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多少棵树苗?在学生自主探究独立解答完成这道题后,查老师为了能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索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用课件出示线段图,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这样一个一个的出示,很麻烦,不利于渗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于是,查老师就把刚才的例题中的100米的小路改成20米、25米、30米,在总长发生变化而间隔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数一数,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再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使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总是比所栽的棵数少1,从而得出“间隔数+1=棵数”这一规律,并且还明确了为什么要加1,这个“1”表示的是什么的道理。通过教师的有效引领和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感受到在数学学*中,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来解决,从而有效地渗透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

  5、关注细节,注重评价。

  查老师是我们铜陵市的名师,名师自有名师的风范,查老师在课堂上极具亲和力,教学中,查老师用女性特有的细致和温柔启发和激励学生,既关注细节,又注重评价,使她的课堂激情洋溢,精彩纷呈,掌声不断,高潮迭起。

  (1)、关注学生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关注细节就是要关注学生课堂学中*中的每一个细枝末节。查老师在这堂课中,特别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和思维过程,如,学生在独立练*时,查老师首先让学生判断是否属于两端都栽的问题,并且提问你是从哪个地方看出来的,既关注学生的学*结果,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当学生在练*时,查老师还不断地巡视,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及时地提示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分析,给学生以解题方法的提示。另外,查老师还特别关注学生学**惯方面的每一个细节,哪怕是与这节课教学内容无关的细节,查老师也十分关注。如,当学生回答问题语句不完整时,查老师要求学生要把一句话说完整;当学生板演算式忘记写单位名称时,查老师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算式的完整性;当学生板演不工整时,查老师又提醒学生书写时要注意规范工整;当学生口头答题忘记说答语时,查老师还是及时地提醒学生要注意答题的完整性。查老师对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如此地关注,无疑为我们在关注细节这方面做出了榜样。

  (2)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在查老师的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民主*等的教学氛围,特别是查老师敢于放下架子,站在与学生*等的高度,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拉*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和学*兴趣,使得学生在学*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创新,学*氛围浓郁。教学中,查老师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评价,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了学生的学*结果,又时刻关注了学生在学*过程中的发展变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查老师就用激励性的语言从正面加以肯定;当学生回答问题精彩时,查老师就让全体学生用热烈的掌声给予鼓励;当学生回答问题非常完整时,查老师不仅用语言进行表扬,并且还投以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时,查老师先表扬其正确的部分,再委婉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有效的维护了学生的自尊。

  6、练*设计层次分明,训练扎实有效。

  本节课练*设计紧扣中心,突出了知识的强化应用,把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贯穿始终,努力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植树问题的不同题型。在题型设计上也由易到难,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求棵树的,如: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有求总长的,如:园林工人在公路一侧栽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有求每段长度的,如: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这些都较好地体现了思维的训练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值得商榷的是:

  1、在探索植树问题的规律时,同学们探索的是在间隔的长度不变,而总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得出的“间隔数+1=棵数”的这一规律。可否再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在总长不变而间隔的长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得出植树问题的规律。如,设总长为20米,间隔的长度可分别为1米、2米、4米、5米、10米、20米,让学生多次从不同结果中发现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应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间隔数和棵树之间也存在着同样的规律,通过对不同条件的亲历探讨,从而使学生坚定了这一规律的正确性。

  2、课堂教学的开放程度不够,例题可否设计为在20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怎样种?需要几棵数?让学生设计植树的方案。使学生在老师提供的这一开放性的、富有挑战性的题目中,大胆设想,开放思维,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体验成功和快乐。

  以上两点只是我个人一点不成熟的建议,如有不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植树问题》评课稿汇总五篇(扩展2)

——《植树问题》评课稿 (菁华3篇)

《植树问题》评课稿1

  《植树问题》是一种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曹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主线明朗清晰,目标定位准确,训练扎实有效,下面主要从评价方面予以点评:

  一、幽默诙谐的评价语言的使用恰当

  说到数学,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单调琐碎的计算、生涩复杂的应用题。的确数学以理性见长。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经常运用幽默、风趣的言语,就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曹老师多次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当有学生回答正确时,曹老师说:“恭喜你答对了!”“你们都学会抢答了”让学生记忆植树问题的三种规律时,曹老师又说:“刚才,同学们设计了三种方案,还知道了每种方案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这可是个宝贝,你们想得到它吗?(想啊,)那请闭上眼睛,打开你的大脑主机,我要把这个宝贝输入你的大脑了,千万别开小差啊,出现死机现象那可麻烦啦,准备好了吗?我要开始传宝贝了……好,收到了宝贝的同学请用最美的姿势坐好。”曹老师几句富有儿童化的、风趣幽默的话语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使整个课堂充盈着个性和生命力,充满了激情和趣味,拉*了师生间的距离,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合理运用赏识与鼓励性语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评价语言应以鼓励为主,让孩子获得自信,体验成功的快乐。《课程标准》也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这节课中曹老师赏识激励性语言的使用恰如其分,如:“不错,老师期待你更精彩的表现,有信心吗?”、“你想得真周到,真是个既细心又爱动脑的孩子”。“你回答得太棒了,老师感到震撼!”、“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很善于观察。”、“别急,慢慢说,这题稍微有点难度,很多同学还在思维的路上,我们再等一等。”曹教师赏识、激励性评价语言的使用,情真意切,让学生深受鼓舞,觉得自己能行,让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从而树立起上进的自信心。

  三、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1。评价过程中尽量以正激励为主,减少对比激励。正激励能满足学生受尊重的需要,完成既定目标;正激励能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提高教学效果。而这些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软弱感、无能感,不仅不能完成教师提出的既定目标,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如:曹老师发现女生发言不够积极,于是说:“看,今天男生表现得多好!”如此一来,挫伤了女生的积极性,这样说效果会更好一些,我相信女生在后面的表现中更棒!

  2。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本次课曹老师还是以教师评价为主,在以后的教学中评价应走向多元化:①教师鼓励评价,激发学生感悟学*的真谛,②学生评价教师,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③学生评价学生,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④学生自我评价,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植树问题》评课稿2

  植树问题是一种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对吕老师吕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我提几点自己的看法。

  先来说说这节课的亮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是这一节课的灵魂所在,是学生在一节课中学*的方向,吕老师详尽、明确地表明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贴*生活。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寻找手指上的数学信息,引出间隔数的概念,通过植树问题寻找其规律,然后欣赏有类似的现象的图片,从而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情操,最后运用所学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符合新课标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三、例题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本上的例题是“在100米长的路一侧每隔5米栽树”。让学生理解并算出这么长的公路一侧能植几棵树?比较抽象,特别是特困生就会没兴趣。在这里吕老师先把100的小路改为20米的小路,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就能找出答案,让学生知道用线段图的方法,也是一种数学解题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得出植树问题的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因此在下面的练*中学生很自然的想到用得到的规律来计算结果。最后把这种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广到解决其它植树问题上来。这种先降低例题难度,然后在练*中提高难度的动态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我想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中,很有指导意义。

  下面我来说说我对这节课的思考:

  我认为学*植树问题就是一个建模的过程,即给出与植树问题有关的生活情境,通过一定的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再应用数学模型这样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让学生能够通过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发现本节课的学*内容。

  本节课吕老师的教学思路是由手指中的数学问题引入,再分别探究三种植树情况,最后应用所得规律解决问题。

  在第一种两端都种的种植情况展示后,吕老师设计了自行设计其他情况下的植树方案,完成表格1的环节,在这里有的学生出现的疑惑,他们不理解老师的要求,我想在这里可以明确说明其他情况就是同样的米数,不同的间隔数,或者不同米数不同间隔数。在这里我有另外一个思考,在这个环节之前师生已经列出了求棵树可以用总长除以间隔长度的这样的式子,而这是属于我们的猜想,接下来这一环节应该是要验证并明确规律。在这一环节学生在表格上直接填写的时候,很多学生就是已经把这一结论当作是正确的,是在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学*过奥数,在这之前可能已经掌握,而未接触过这一学*内容的学生,对于这样的结论还是将信将疑的,他们需要通过其他的例子来验证这一结果的正确性。

《植树问题》评课稿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主评的课是查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的第一课时,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是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利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植树问题是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查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要向学生渗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均分成若干段,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同,它们中间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同的情况,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同。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理解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并且会利用这一规律正确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是查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查老师的这节课无论是在教材的驾驭上,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理念的更新上,及在教学模式的探讨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我在听课这么长的时间后仍选择主评这节课的主要原因。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听完这节课后的几点感受。

  1、联系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素材和依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目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植树问题可分为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直线上植树,二是在封闭图形上植树。直线上植树就有三种不同情况: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一端种一端不种,查老师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实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所有的学*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认知的起点,激发了学*的兴趣,同时选定将两端都种的情况作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来完成,定位很准确,关注了学生学*的起点,符合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一节课将直线上植树的三种情况一起来探究学*,必然会造成知识容量大,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累,教学效果也不如意的尴尬后果。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导入新课时,查老师让学生猜这样的一个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能写会算不说话。当学生猜出是“手”后,查老师让学生看自己的手掌,然后告诉学生,我们每个人的手里都蕴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张开小手,五个手指中间有四个间隔,在数学上把这个“4”叫“间隔数”,五个手指就表示五棵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关植树问题的知识,从而很自然地导入到新课。这样的导入,既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学*新课的热情,又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在实践应用环节中查老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类似于植树问题这样的现象,使学生再次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练*设计中,也是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如8个同学排队有几个间隔,6面彩旗有几个间隔,一件衬衫钉了8粒纽扣有几个间隔等内容,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3、教学目标的把握准确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并且会利用这一规律正确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一目标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发现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植树问题的“棵树=间隔数+1”,而且,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加上1,这个“1”表示的是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确这个“1”就是指末端的那棵树,明确了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正确地运用这一规律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而植树问题的题型又是灵活多变的,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因此,查老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如练*这样一道题: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当学生独立解答汇报后,查老师不是就此结束了事,而是再让学生说说每道算式的意义,12÷2=6(个)表示有6个间隔,6+1=7(个)表示一共有7个车站,然后,再进一步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掌握植树问题的规律。相邻的两站距离在植树问题中表示什么?求一共有几个车站就是求什么?这道题的关键是必须要知道先求出什么?怎么求?在一问一答中,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对植树问题这一规律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把握,运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4、有效地渗透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数学的灵魂,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方法入手的思想。本节课的重点是发现、理解和掌握解决植树问题的规律,即植树问题的公式推导。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查老师首先出示的是这样的一道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多少棵树苗?在学生自主探究独立解答完成这道题后,查老师为了能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索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用课件出示线段图,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这样一个一个的出示,很麻烦,不利于渗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于是,查老师就把刚才的例题中的100米的小路改成20米、25米、30米,在总长发生变化而间隔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数一数,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再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使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总是比所栽的棵数少1,从而得出“间隔数+1=棵数”这一规律,并且还明确了为什么要加1,这个“1”表示的是什么的道理。通过教师的有效引领和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感受到在数学学*中,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来解决,从而有效地渗透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

  5、关注细节,注重评价。

  查老师是我们铜陵市的名师,名师自有名师的风范,查老师在课堂上极具亲和力,教学中,查老师用女性特有的细致和温柔启发和激励学生,既关注细节,又注重评价,使她的课堂激情洋溢,精彩纷呈,掌声不断,高潮迭起。

  (1)、关注学生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关注细节就是要关注学生课堂学中*中的每一个细枝末节。查老师在这堂课中,特别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和思维过程,如,学生在独立练*时,查老师首先让学生判断是否属于两端都栽的问题,并且提问你是从哪个地方看出来的,既关注学生的学*结果,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当学生在练*时,查老师还不断地巡视,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及时地提示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分析,给学生以解题方法的提示。另外,查老师还特别关注学生学**惯方面的每一个细节,哪怕是与这节课教学内容无关的细节,查老师也十分关注。如,当学生回答问题语句不完整时,查老师要求学生要把一句话说完整;当学生板演算式忘记写单位名称时,查老师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算式的完整性;当学生板演不工整时,查老师又提醒学生书写时要注意规范工整;当学生口头答题忘记说答语时,查老师还是及时地提醒学生要注意答题的完整性。查老师对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如此地关注,无疑为我们在关注细节这方面做出了榜样。

  (2)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在查老师的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民主*等的教学氛围,特别是查老师敢于放下架子,站在与学生*等的高度,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拉*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和学*兴趣,使得学生在学*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创新,学*氛围浓郁。教学中,查老师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评价,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了学生的学*结果,又时刻关注了学生在学*过程中的发展变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查老师就用激励性的语言从正面加以肯定;当学生回答问题精彩时,查老师就让全体学生用热烈的掌声给予鼓励;当学生回答问题非常完整时,查老师不仅用语言进行表扬,并且还投以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时,查老师先表扬其正确的部分,再委婉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有效的维护了学生的自尊。

  6、练*设计层次分明,训练扎实有效。

  本节课练*设计紧扣中心,突出了知识的强化应用,把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贯穿始终,努力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植树问题的不同题型。在题型设计上也由易到难,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求棵树的,如: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有求总长的,如:园林工人在公路一侧栽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有求每段长度的,如: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这些都较好地体现了思维的训练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值得商榷的是:

  1、在探索植树问题的规律时,同学们探索的是在间隔的长度不变,而总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得出的“间隔数+1=棵数”的这一规律。可否再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在总长不变而间隔的长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得出植树问题的规律。如,设总长为20米,间隔的长度可分别为1米、2米、4米、5米、10米、20米,让学生多次从不同结果中发现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应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间隔数和棵树之间也存在着同样的规律,通过对不同条件的亲历探讨,从而使学生坚定了这一规律的正确性。

  2、课堂教学的开放程度不够,例题可否设计为在20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怎样种?需要几棵数?让学生设计植树的方案。使学生在老师提供的这一开放性的、富有挑战性的题目中,大胆设想,开放思维,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体验成功和快乐。

  以上两点只是我个人一点不成熟的建议,如有不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植树问题》评课稿汇总五篇(扩展3)

——《解决问题》评课稿 (菁华3篇)

《解决问题》评课稿1

  今天上午听了一节二年级数学上册用加减混合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课,受益匪浅。我认为这节课是成功的,有待我们学*和借鉴。雷老师虽已年过五旬,但他不服老的敬业精神,以及课堂上独特的教学风格为所有的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凸显数学学*的生活化;还注意研究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体现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从整体上看,他们都完成了教学任务,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我认为本节课以下几方面处理得好:

  一、课前复*练*。

  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非常有必要,而且要长抓不懈。

  二、用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教学。

  通过创设情境“美术兴趣小组作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整节课始终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积极参与学*的过程。

  三、教师注重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例5时,教师注重了三个环节的教学。

  1、在“知道了什么?”环节教师重在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男生有多少人?”第二个问题是“美术数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同时明确两个数学信息:女生有14名,男生比女生少5人”。

  2、在“怎样解答?”环节中,第一个问题是旧知,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解决问题较为容易。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是教学的重点,关键要教学两点:

  一是引导学生理解“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的含义,即就是求美术小组男生和女生合在一起是多少人;

  二是要通过分析,会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作为解决第二个问题的信息。同时还应注意,学生用“14—5+14=23(人)”解决第二个问题,也予以肯定。

  3、在“解答正确吗?”环节,教师重在梳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再解决第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的结论是解决第二个问题的信息等。

  在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情境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策略与方法进行相应的梳理,引导学生学会连贯地思考,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养成反思的*惯,同时使学生充分感受加、减法计算和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注重知识的拓展。

  通过4道巩固练*,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挖掘其思路,鼓励他们大胆的讲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及时给予肯定或鼓励,并在鼓励学生想法、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又不忘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让他们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都得到了共同的发展。

  总之,雷老师这节课思路清晰,数学语言简练,很具有感染力,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同时,他教态亲切自然,注重课堂中的评价语,师生关系融洽,老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专注,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

《解决问题》评课稿2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使他们了解替换的策略不仅能解决数学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教学例1时,出示问题后,让学生“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或大杯”与“720毫升果汁倒入1个大杯和6个小杯”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从而感受到假设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接着让学生根据提供给他们提纲进行合作探究,在学生充分交流后,让学生上台用“大杯”替换成“小杯”或“小杯”替换“大杯”的过程,同时说说怎样求各种杯子的容量并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这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经历了整个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在教学例1后增加了如下练*:课件出示学生经常看到的达能饼干的广告,在广告中得到了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这一数学信息,由此引入练*题,小明早晨吃了12块饼干和一杯牛奶的钙含量是500毫克,求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和每杯牛奶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这样,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思维顿时也活跃了起来,再加上有例1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很快地想到用“一杯牛奶”替换“8块饼干”的解题策略,这样,成功地解决了问题,提高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层次内容之间有效的联系与综合,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在教学设计时,对几个重要环节成功处理后,我深深感受到最大的难题是处理好各个板块之间的衔接。板书也非常的清晰,并且把几种替换的问题进行了比较,让学生看的更清晰,因为本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学生独立解决的问题不多,如果练*多些的话,会更好。

《解决问题》评课稿3

  5月5日听了一年级曲晓艳老师的《解决问题》一课,解决问题教学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吗,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本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教师注重解决问题一般步骤的渗透。

  教师在出示问题情境后,引领学生“知道了什么”来梳理题目信息说,然后“怎么解答”最后重视学生的检验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检查。检查是个很好的*惯,解决问题的检查过程和一般的计算等题有所不同,它既是对自己做题过程认真与否的检查,更重要的是对解题思路的反思,既可以顺向根据解题步骤再思考一遍,又可以根据结果逆向思考。

  2、教师重视学生动手操作活动。

  学生年龄小,思考问题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本节课曲老师用微课来讲解搭配的方法,然后用学具让学生操作。

  3、注重学生自主交流能力

  学生在展示自己的想法时,老师让学生之间互相配合,一人摆,一人说想法,学生思路得到了沟通,达成一致。


《植树问题》评课稿汇总五篇(扩展4)

——英语评课稿汇总10篇

  英语评课稿 1

  沈老师撰写的英语说课稿,步骤清晰实在,训练扎实系统,设计动静结合,意图明确中肯。沈老师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基本上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的教学思想,结合小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通过“Let’s do” 、“Let’s play”、“Let’s sing”,直观演示等多种活动途径,进行愉快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目标达成率较高。接下来就说课稿中的第二大环节“新知呈现及巩固操练”谈一谈沈老师如何合理设计课堂活动的。

  案例片段:

  1.幻灯片出示教师的一天作息时间图,教授“thirty、forty、breakfast”。

  ① 教学“thirty、breakfast”:幻灯片出示图片1,师指图中钟面询问学生时间,引出时间6:35(six thirty-five),教学“thirty”。接着师指着自己吃早饭的动作,引导学生说出“It’s time to have breakfast”,教学“breakfast”。

  ② 教学forty:幻灯片出示图片2,同法教学forty。

  ③ 讨论图片3、图片4。

  ④ 幻灯片同时出现4幅图,教师用句型“I…at…”来总体描述自己的作息时间。在总结自己作息的同时,新授句型“I…at…”也给学生留下了初步印象。

  (意图:出示学生熟悉的老师的作息时间图,利用多媒体设置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话要说,在了解老师作息时间的同时,不知不觉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2. Let’s do:学生制作自己的作息表。教授句型“What time do you …? I…at …/ At …”“It’s late .”对于学生做好的作息表,老师用句型“What time do you …?” 询问,引导他们用“I…at …/ At …”回答;并用“It’s late.”来评价某些学生的作息时间。

  (意图:由谈论老师的作息时间过渡到谈论学生自己的作息时间,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加上小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在急于展示自己作息的情况下,必然要先努力学好本课的新授句型。)

  3. Let’s play:转转盘。操练刚刚新授的句型,形式可以是:师转生答、生转生答、生转师答。

  4. Let’s sing:学唱《What time do you get up?》,巩固新授知识。

  (意图:游戏、歌曲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设计这两项活动,使学生在乐中学,在愉快的体验中再次巩固了新授知识。)

  评析:

  一、活动的设计有趣味性

  沈老师能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以老师的作息时间表引出新授单词和句型,比较新颖而又自然,而且非常生活化。教师还注意利用多媒体、歌曲、实物、体态语言、表情动作等作为教学资源,创设讲解、操练和运用英语的情景,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沈老师能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教学过程,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地去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地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二、活动的设计有层次性

  本课,沈老师在教学中先由老师介绍自己的作息时间引出句型“I…at…”,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时间表,通过谈论自己的时间表引出新授句型“What time do you …? I…at …/ At …”,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并且让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了拓展性练*,挖掘了学生创造使用语言的能力,从教师的语言输入转为学生的语言输出,符合语言的*得规律。

  三、活动的设计有生活性

  沈老师这节课的设计非常的生活化,本身这节课讨论的句型就是作息时间,老师以自己的作息时间引出学生的作息时间,让学生感到非常贴*生活,易于理解。生活经验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亲身经历,属于直接经验。对于这些,学生熟悉、印象深刻且易产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若能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造各种真实的、学生所熟知的情景,更容易激发学生用英语交流的兴趣和学*的主动性,也更有利于学生在情景中获得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值得探讨的地方是:在本堂课中,沈老师在布置任务前或句型操练前,我认为应该更明确更详细一点,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好的示范。比如教授句型“What time do you …? I…at …/ At …”引入不够明确,没有写出具体的方法。同时,我们老师还可以增加课堂的足够多的input(输入),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多的out put(输出)。

  英语评课稿 2

  《Toys I like》是 Unit2的一课内容。我也已将这一课内容教授完毕,但是与陈老师的一课相比较,我的课就显得比较单一,设计思路似乎也比较狭窄,也可以说是属于"传统"型的,并没有注重学生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由此也想到,我班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差实在也不能太怪罪于那群孩子们,纯属"教导无方"。

  陈老师的课在教授单词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拓展阅读。学生在学*了一些熟知的玩具的基础上,她又介绍了三种传统玩具:翻花绳,元宵节的兔子灯,更有民族特色的京剧面具。通过这一节课,她班上的孩子不仅是了解了如何玩,对于其中的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也能有所感受,更重要的是阅读技能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这节课上,陈老师选择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玩具为话题,首先从简单的玩具翻花绳入手,先由教师演示玩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阅读文章。而传统玩具兔子灯以及色彩绚丽的面具,也为学生喜爱和感兴趣。因此,顺势呈现的5篇阅读文章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围绕着话题层层推进,轻松扫除了阅读时的障碍。

  在这一课上,陈老师基本采用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有的是教师提出关键词,引导学生用关键词去理解整篇文章,有时利用关键问题来提纲挈领,抓住文章的中心意思。也有时学生自己排序,阅读完成的阅读文章。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由易到难,从扶到放。这样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所获也更多。

  这一堂课是值得我去学*的,如果说还有什么建议的话,我认为在教授传统的京剧面具的时候,还可以介绍一下西方国家的一些面具,这样学生可能对外面的世界会了解的更多,也会与我们传统的京剧面具有一个比较。英语学科强调学生能够乐于了解外国文化*俗,我想如果能设置这样一个环节,学生也一定会乐于接受的,教学效果可能也更好。

  观察了一下陈老师出示的5篇文章,单篇文章的字数就达到了80左右,这是我班的学生所不及的。当然,这也不是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这期间需要我去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在这过程中学生也是会有发展的,阅读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英语评课稿 3

  上课的内容是话题作文Health,执教的是潘老师,感谢潘老师给我们带来非常精彩的这堂课,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语言知识得到有效训练,综合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教学效果非常好。我受益匪浅,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学*内容有趣,符合学生胃口,大量的输入,保障了学生语言的输出。她利用多媒体课件,容纳更多地信息,使学生有话可说。

  2、课堂环节层层深入,衔接自然。潘老师有很强的亲和力,面带微笑,教态自然。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于老师的问题能及时做出反应。学生在本堂课中真正起到主体地位,老师起到主导地位。

  我想每堂课最美的其实就是教学的过程。教师在精心备课之后,只有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轻松愉快的合作,课堂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才是我们教师所能得到的历练,教学才能相长。

  英语评课稿 4

  一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高中英语课

  徐老师的这一堂课是一堂清晰实在,扎实系统,动静结合的英语课。教师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上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歌曲导入,充分调动起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头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本堂课一开始,教师就用一首悦耳的歌曲导入新课,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里,被激活。接着教师利用词汇表引出单词教学,自然有效。

  2、关注教学方法,体现了一个活字。

  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单词呈现形式多样。应该说整堂课中,教师在引入单词时,都是比较新颖而又自然,而且具有生活化的。教师还注意利用图片,身体语言,表情动作等作为教学资源,创设讲解,操练和运用英语的情景。徐老师能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教学过程,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的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3、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

  训练方式多样,有全班活动,师生互动,小组活动等,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在活动中发展能力。教师为了巩固本课的内容,精心设计了多个活动:有大声朗读,数字接龙,内容非常丰富不但使单词、句型的操练面广,练*次数多,而且还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热闹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

  4、关注教师的人格魅力——激情四射。

  拥有了激情的教师,能更好地把学*快乐传播给学生,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教育教学会演奏出一首首流畅和谐动人的乐曲。徐老师正是这样一个有独特人格魅力的教师。从最开始的单词的领读到随后的词组的齐声朗读,以及最后全班同学的大声朗读,徐老师精神十足,言语铿锵有力,给学生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在徐老师的带动下,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英语学*之中。这实在是值得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学*。

  在英语课中,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还应该有利于学生学*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课堂的活动应该以语言运用为落脚点,本堂课上,徐老师很好的贯彻了:在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这样的一个学*过程中,学*者处于相对自然的态势,不断的在*得和使用语言,学和用每分每秒都和谐的交织在一起。

  另外,本堂课中,老师在单词和词汇的操练上如果及时地和高考的试题结合起来,会使这节高三的复*课更加精彩。

  英语评课稿 5

  范霞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是一堂清晰实在,扎实系统,动静结合的小学英语课。教师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上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创新情景,体现了以情景为主线。本节课主要通过创设情景来传授新知。可以说新颖的情景再现,充分调动起学生兴趣。良好的开头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范霞老师利用学过的职业话题,很自然的过度,引出新课,具有温故引新的效果。

  2、关注教学方法,体现了一个“活”字。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新内容呈现形式多样。让学生根据挂图自然切入,通过对话灵活学*。播放录像,听力练*;英汉互译,巩固新知。这些多样的教学方式极

  大的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总之,李范霞老师能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教学过程,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的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英语评课稿 6

  英语写作课是公认的难上的课,而朱菲菲老师给我们送来了这样一节优秀的作文理论课,给我们今后的教学带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第一、引题

  朱老师以自己为话题,让学生问他几个问题,以增进彼此的了解,融洽师生关系,从而更快的接受老师,更快的融入课堂。而且这样的方式也很好地锻炼了口语能力,使英语学以致用。

  第二、如何写一篇优秀的文章

  A、审题目:要认真审题,看到考题后,先不要急于动笔,要仔细看清题目要求的内容。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思出一个框架或画面,确定短文的中心思想,不要匆匆下笔,看懂题意,根据提供的资料和信息来审题。审题要审格式、体裁、人物关系、故事情节、主体时态、活动时间、地点等。

  B、圈要点:防止遗漏要点。要点是给分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防止写作过程中遗漏要点,同学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把情景中给出的各个要点逐条列出。

  C、列提纲:为写作做好准备。根据文章要点短文的中心思想将主要句型、关键词语记下,形成提纲。

  D、定基调:定出时态、人称、顺序、开头、结尾。

  E、写全文:写短文时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1)避免使用汉语式英语,尽量使用自己熟悉的句型。几种句型可交替使用,以避免重复和呆板

  (2)多用简单句型,记事、写人一般都不需要复杂的句型

  (3)注意语法、句法知识的灵活运用

  语态、时态要准确无误;主谓语要一致,主语的人称和数要和谓语一致;注意人称代词的宾格形式;注意冠词用法,注意拼写、标点符号和大小写等。

  (4)上下文要连贯

  (5)不会表达,另辟蹊径、改错句

  中考作文时,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同学们出错在所难免。因此,改错这一环节必不可少。中考作文评卷是根据要点、语言准确性、上下文的连贯性来给分,根据错误多少来扣分。因此中考时花几分钟时间用来检查错误显得尤为重要。检查错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看字数是否达到要求。看有无遗漏要点

  (2)看文体格式是否正确规范

  (3)看词语使用是否正确,有无语法或用词上的错误(n. art. v. adj. /adv.)

  (4)看单词拼写、字母大小写是否有错,标点符号有无遗漏或用错等等

  (5)注意时态、语态、人称是否上下文一致

  G、誊定稿

  考试中,书面表达应做到先打草稿,写完后多读几遍,检查是否有误,然后再抄到试卷上,注意字迹要工整,不涂、不画、不勾不抹,避免不必要的扣分。

  本堂课对如何应付中考作文作了全面的讲解,从中可以看出,教师的基本功非常扎实,也为上课作了充分的课前准备。要写好作文,要求学生多积累,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要有词汇基础、短语基础、句型基础等。遗憾的是如果把带读短语和句型的时间用在写作文上,这样就不是空谈理论,而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同学们完成写作之后,先让学生自己点评其他人的作文,运用上课中提到的改作文的方法来改写错误,使学生在发现别人的错误的同时,改掉自己的毛病。这将是一个亮点,这种方法往往让学生记忆深刻、终生难忘。效果则会更好。从总体来看,这是一堂较好的作文理论课。为我们今后教作文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同时不管是教态,还是语言,都非常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英语评课稿 7

  评课稿宋圣波通过这次赛课活动,英语组各位老师精彩生动的课堂展示,我充分认识到我们学校的英语学*已经进入到一个拔高的新阶段,各位老师突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大胆实践永威“先学后教,当堂练*”的教学模式,把教学重点定位在学生扎实的基础学*,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几位英语老师的授课模式相仿又各具特色。运用“先学后教,当堂练*”的模式较为熟练,教学环节流畅、完整。先学过程中学僧自学指导的针对性较强。后教过程中注重了启发性的引导和兵教兵的训练。

  1、简单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几位老师课的模式几乎都是:展示教学目标→自学指导1→自学指导2→自学指导n→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布置作业,各位老师的特色又通过自学指导的不同形式得以体现,使学生在自学环节的形式和内容出现多样化,从而实现不同的自学目标。在整个的自学环节中,学生的听、说、读、理解、运用等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2、老师们上课时,教态自然大方。课堂纪律良好,学生坐姿端正。悦耳动听的韵律歌,活泼有趣的游戏是英语课堂牢牢抓住学生注意力和培养学*兴趣的法宝。

  3、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内容。教师们的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达到了英语教学口语化的目的。是英语知识生活化,口语化。拉*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培养了学生说英语的意识,用英语的能力。

  以上是各位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共同之处,我就各位老师的课简单评书如下:

  贾老师的课:

  1、从教学目标上看,本课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明确,符合大纲的要求,符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操作性强。

  2、贾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能够正确使用英语进行教学,语言清晰,表达准确。教学态度真诚,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自始至终用英语授课,显示了较强的外语教学基本功和驾驭课堂和教材的能力。

  3、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比较丰富,尝试以学生为主体,寓学于乐。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让学生或老师们记忆深刻,久久不忘。一点不成熟的看法:Guide2环节中Read and underline sentences with “please”and “don’t”可以省略,因为本环节中Liste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中解决了问题“What are the library rules?”与此问题重复,可以设置为熟读关于library rules的句子。任老师的课:夯实基础知是保持学*兴趣的基础。色彩鲜艳,新颖美观的教学卡片是任老师吸引学生的法宝之一,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着学生大量地进行口语表达,此中不仅体现了她有着较高的教学艺术,也反映了她的学生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在英语课中,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还应该有利于学生学*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课堂的活动应该以语言运用为落脚点,本堂课上,任老师很好的贯彻了在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教师个人素质较高,课堂驾驭能力强,口语流利,动作优雅,富有激情,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自身人格魅力较高,使整个一节课神采飞扬。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应更具体一些。可以给更多的学生尤其是性格内向羞涩的学生提供更多口语练*的机会。

  张老师的课:

  1、本课的亮点就是简笔画的有效运用,词汇是英语学*的基础,词汇掌握不牢固,阅读,听说读写都无法顺利进行,枯燥的讲解和机械的记忆,都会使学起来味同嚼蜡,毫无趣味,相反,若能利用较为夸张生动活泼的简笔画进行教学,则会在小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态亲切、自然,英语口语流利,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说的氛围,是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英语语音,体验英语语音。

  3、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本节课单词量较大,知识密度大,张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培养学生自信心,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了语言交际能力,遵循了使用性原则。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本课的情感比较强,在语音语调方面应该加强练*,让学生听录音,进行模仿,表达出文中的情感。总之,通过这次赛课活动,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努力学*、反思、进步,使自己成长为一名让学校、社会都放心、满意的合格教师。

  英语评课稿 8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聆听了鲁老师和王老师的两节课,让我收获颇丰。下面,我把两节课放在一块来评。我认为这两节课的优点存在很多共性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较好的综合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自如,表达简洁准确。

  2、合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能使用音像、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而且课件制作质量高,为学生提供观察、模仿、尝试和体验的真实的语言环境,使英语学*更好的体现真实性和交际性特征。

  3、本节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让学生在看图认读动词短语、看图问答,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 / Why ? / Let’s try听音判断对错的基础上,逐步了解新句型的表达方式,又通过一系列的操练,听录音,回答问题、指名理解短文内容、师领读、生齐读、同桌互读、指名读、小组比赛朗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在掌握句型的基础上,仿句型编写对话,两人一组进行合作式练*,加深学生对句型的理解与记忆,在这种情景练*中,教师给了学生实践的空间,使学生的知识不断巩固,技能逐步形成,同时,突出了语言的交际特点,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及创新品质。

  4、教师能依托教材,整体设计教学目标,并且能够创新教材,让学生仿写对话、根据新句型结构和抽到的卡片信息编写对话等,充分考虑语言学*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5、教学过程中,教师能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接触、理解、操练、运用语言等环节,逐步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

  6、学生能积极参与各种课堂学*活动,敢于开口,能积极与同桌配合,运用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

  7、通过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我认为第一节课不足的地方有:

  1、找助手发放奖品,影响他自己听课,同时他下位送奖品,也分散了其他学生的注意力。

  2、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句型:“Why do you like …?/Because Ican….”询问别人喜欢某物的原因,教师强调还不够到位,若是在学生第一次接触这节课的话,应该会有难度,达不到今天的这个效果。

  第二节课不足的地方有:

  1、学生课堂表现不如第一节课的学生积极、大胆,声音较小。鼓励方式少,且力度不够。

  2、过去式的一般疑问句Did +主+动词原形+其他?这个句型中板书不够清晰,完整。在讲授过程中没有重点强调主语后的动词要用原形,语调训练不到位。

  3、鼓励方式较少,且力度不够。

  对于这两节课,我的建议是:

  第一节课:

  1、第一节课在编写,仿写对话时,若再能询问不同的人称,如What’s his favourite season ? / He likes…, /Why does he like ? Because he can… ,变换不同的人称对句型进行适当的扩展,我想效果应该会更好。

  2、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这句话还有一个同义句,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在教学中教师如果点到并让学生

  第二节课:

  1、第二节课若通过一般过去式与一般现在时对比,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两种时态的理解和运用。

  英语教学不仅是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把知识灵活运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我认为本节课听、说、读的训练很到位了,但写的训练不够突出,若在后面的巩固操练环节再出示一些不同类型的练*题,效果会更好。我认为,今天这两节课在这方面都有所欠缺。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英语评课稿 9

  学*了U6 My e-friend语音、文化和卡通板块的一节优质课。各版块之间在内容上并无紧密联系,但授课教师独具匠心,将所有内容整合得十分巧妙。

  教师首先告知学生们自己的网友名叫Windy,自己收到了一封来自她的信件,就自然地向同学们展示了中文信封的书写格式。并以要给Windy回信为由,又展示了英文信封的书写格式,并进行了二者之间的对比,文化板块结束后,教师打开了网友寄来的信,里面有两张图片,一张正巧是书上语音部分的配图。正好展示了冬天的景象,自然引出了语音部分的rhyme,从诗中归纳出字母w的发音。另一张图片是Bobby和Sam的故事,通过以读故事的形式学*Cartoon time。

  整节课的主线清晰,各版块之间的连接十分精巧,最后是以给Windy回信作为结束的,回信的内容是介绍自己的情况,又做到了首尾呼应。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英语评课稿 10

  我评的是白海燕老师教授的PEP6 Unit2 B Let’s tal这节课。单元主题是seasn,涉及四季及相关活动的教学。作为一名刚踏上教学岗位的新教师,白海燕老师能大胆实践,运用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我们听课老师收获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课堂结构十分清晰,教学环节设计紧扣,过渡自然。

  如在新课导入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聆听歌曲,复*铺垫热身,然后自然地利用图片引入课堂教学内容seasn。生活化地引入,师生互动,唤醒学生的“前知识”,为后面教学内容的深入展开自然铺垫。

  二、利用版块式的教学设计,活动设计有层次性

  作为一名刚踏上讲台的新教师,利用板块式的设计进行教学,便于操作,而且扎实有效。

  同时,本课中,白老师在教学中体现了非常明显的层次性。从单词到句子,再到篇章。层层递进。不断滚雪球。如课文内容呈现时,先让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再阅读课文校对答案。先听,再阅读,然后读文本并作对子活动,难度逐步增加。

  三、注重交流的有效性

  白老师在教学中,采用Chant、sng,看图说话、对子活动等活动都很注意交流的信息沟创设,都是真实的交际,而非明知故问。交际真实有效。特别是“看看,说一说”这个活动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利用时间的瞬间转变促成了交流的有效性,让学生的活动富于意义的交流。

  四、能熟练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给学生创设交际的*台,降低学*的难度。增加学*的有效性。

  觉得有一点建议,就是让学生猜四季的时候,不要呈现图片,也不要教师讲解,直接利用文字描述,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给出答案会不会更有利于五年级学生的学*。

  其次,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否增加一些趣味性游戏会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植树问题》评课稿汇总五篇(扩展5)

——小学语文《太阳》评课稿汇总五篇

  小学语文《太阳》评课稿 1

  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课。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和手段,以学科专题网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的资料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本节课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了教育目标的个性化。

  本节课根据学生在学*方法、学*水*、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注重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出了不同层次的学*目标,提供不同的学*资源,创设不同的思维空间,在新技术的支撑下和教师的启发下,使每个人在自己的“最*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如本节课开始时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四个可选择性学*方式和目标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二、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发展性。

  多媒体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支点。本节课注重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网络学*课文及有关知识,这是任何学具不能比拟的。学生真正从书本向生活拓展,呈现多元、开放态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创新智能培养目标得以落实。

  三、体现了教学训练的层次性。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组织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激活了思维,克服了障碍,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本节课课后作业的设计:学生可选择三个不同层次的作业来完成。

  四、体现了教学模式创新性。

  本节课中教师大胆地改革教学流程,创新性地运用学科教学网站,为学科整合课探索了一套崭新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学*时可选择不同的学*方式和内容,教师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些有益的探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掌握了一定的学*方法,形成了较强的学*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小学语文《太阳》评课稿 2

  发现“笑”的语句,初悟“番茄太阳”的含义。

  教学伊始,老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明明的笑”的语句,让学生初步感悟“番茄太阳”的含义。接着,请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笑”的语句子,再次去感受,去品味,去想象明明的笑脸。而后,请指名学生朗读喜欢句子,并进行了这样几次自然的追问,“这笑听起来……”“让上我们感觉到……”“我们仿佛看到了女孩……”,这样学生不光从语言文字的表面感受到了明明那种灿烂的笑脸,活泼的身影,而是让学生在进一步的品味中,在单调的文字中读出了一个鲜活的明明——亲切天真可爱。

  深入“笑”后背景,再悟“番茄太阳”的别样意义。

  “读了这么几句明明爱笑的语句,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请学生自由质疑,顺势引出明明是个盲童的背景。然后通过读、说、议几个环节体味明明遭遇是不幸的,如这样的想象设计:明明怎么和外界接触?又如:明明在生活中会碰到的许多困难时,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展开想象,感受她的可爱让人“隐隐心疼”。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再读描写笑的语句,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对比、震撼,为明明虽是这样一位先天的眼盲孩子但又是如此乐观、开朗而深深地感染。

  迂回“笑”的内涵,三悟“番茄太阳”深层内涵

  老师引领学生在自读、品味、想象“明明的笑”后,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你会用怎样的词?学生有的说灿烂;有的说是天真,有的说可爱的。在深入了解明明的身体情况和探究作者“我”的心情变化的原因后,老师又问:“仅仅是我一个人在享受明明的笑吗?这是一种怎样的笑呢?”学生此时的答案是:灿烂、天真、乐观、温暖、爱生活。这样的一问两处设,有纵深有层次地突出了“笑”的深层内涵,学生再读那句“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世界上最美的‘番茄太阳’。”一句时,内心除了涌动着真诚的感动之外,还能体味到了爱心包含的意义。

  是啊,残疾人尚且如此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向往光明,追求美好,那我们岂不是更应该如此?老师没有就此停住‘番茄太阳’的传递,她请学生读读课文说说“是什么能使孩子有这样灿烂的笑”,感受父母对明明浓浓的爱;请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小节体味社会上的他人对明明纯纯的爱;介绍作者的背景资料感怀作者纯真的爱。相信在这节课之后,这“红红的‘番茄太阳’会一直挂每个学生的心中,挂在听课者的心中。

  小学语文《太阳》评课稿 3

  今天上午,我们观摩了赵老师执教的《晚上的“太阳”》一课后,我感受很深,收获颇多。

  赵老师的这堂课扎实、清新、高效,非常精彩。这种精彩来源于老师对教材和学情的准确把握,来源于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这节课教学流程清晰、简洁,教学方法灵动,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有效。现将成功之处归纳如下:

  一.三维目标定位准确,落实到位。赵老师将这一课时的目标定位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情境展开合理想象、说话,懂得遇事要积极动脑动手的道理等”这些目标的设定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学*需求,是课堂教学有效乃至高效的前提。赵老师正是紧紧围绕这几个教学目标展开有序、扎实的教学过程的。特别是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落实,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如让学生想象说话:爸爸无可奈何时嘴里还会说什么?当医生说是是爱迪生用智慧救了妈妈,爸爸可能会说什么?如果你在场,你会说什么?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具体情境中进行说话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二.*惯培养春风化雨。“好*惯,益终生。”赵老师非常重视学生良好的语文学**惯的培养。首先非常重视学生读的*惯,如读书不拖音,带着自己的感情和体会读等。其次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惯,如在提问“化险为夷”的意思时,当学生茫然时,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课堂上不仔细听就会漏掉一些知识,可见认真听讲是多么的重要啊!激发学生专心听讲。

  三.以学生为本,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让学生想象说话时,充分肯定学生的答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指名朗读后,让学生来评价学生的朗读。品读重点段时让学生自读自悟,画一画,同桌议一议,上讲台演一演等等教学方法的使用无不体现了把学生当成学*的主体的理念。

  四.课堂教学体现了探究性。上课开始,在读了课题后老师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第四自然段时,读了爱迪生说给妈妈的话后又抛出了“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现,自主探究。

  五.重视学*方法的指导。如在说话训练时一直强调把话说准确、说清楚、说完整,读书时要求学生做到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教给学生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等。学生在学*中*得方法,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六.课的结束并不是学*的结束,老师一个“关于爱迪生你还想知道什么?”的问题,很自然的将学*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课后作业让学生自选一个,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需求。

  七.课堂语言准确、简练,富有亲和力,整堂课教师激情四射,教师用自己的个人魅力牵引着学生,使学*成为一种享受,一次愉快的旅程。

  小学语文《太阳》评课稿 4

  听黄老师上的《太阳是大家的》一文,通过整堂课的教学看出教师的基本功扎实,教态大方、亲切、富有亲和力。在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处理上及教材的驾驭能力,都较好,板书设计有特色,这节课主要优点是:

  一、充分准备,突出重难点

  教师课前精心备课,不仅准备了音乐和文相关的资料、图片。,从听觉、视觉、感官上吸引了孩子,调动了孩子的各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欲望。如:课前一首欢快的〈七色光〉歌曲的引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阳光的美好,太阳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课中,老师收集了许多战争给儿童带来伤害,痛苦的照片,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我们生活的美好。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主动学*的*惯

  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的*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是帮助学生随机解决一些比较独立的单独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筛选,使问题集中到与课文主要内容有密切相关的一,两个问题上,如:太阳为我们人类做了哪些好事?为什么说太阳是大家的?这些问题是文章的灵魂,在读悟中促使学生理解。这样,既突出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三、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提升

  这首优美的小诗,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理解其蕴含的思想情感。课上,老师采用了各种形式的读,指名读,小组读,范读等等。每次读都是有目的的指导,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理解去读,并说说读后的感受,尤其是第三小节的,蹦蹦跳跳的叹号,摇头晃脑的问号,使文章增添了情趣,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步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读书,体悟感情,实现了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的提升。

  四、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去拓展,去创造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是很有潜力的,这就看老师怎样去发现,引导。黄老师善于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如:第二小节中的“……”的拓展训练,老师设计得很有梯度,先是老师范说,接着大屏打出句子让学生试填写,最后放手让学生去拓展说,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说得非常好。课后老师出示世界儿童手拿和*鸽的图片,让学生说说,你想对世界儿童说些什么?使学生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使自己的情感再一次提升,学生们说(和*、友谊、快乐、温暖)并相机板书,再板书的过程中使课文的重难点在老师的引导下得以突破。

  小学语文《太阳》评课稿 5

  《小巴郎,童年的太阳》是一首具有新疆民歌风味的歌曲。歌曲热情、活泼、开朗,充满童真童趣,内含舞蹈韵律。歌曲中出现的相似乐句、学生对每一乐句结束音音准的掌握,及切分节奏的掌握。歌曲教育学生: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团结、互帮互助,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徐向晖老师这节课基本把握教学重点,学生基本都能有感情的演唱这首***族儿歌《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并能用***族的典型节奏为歌曲伴奏,对切分节奏掌握较好,但歌曲第一部分同首异尾第一句后半句学生仍然没有掌握到位,还是会唱错,如果落实到位会更好。教学各环节设计合理,徐老师也能精神饱满的进行范唱、伴奏、表演,很好的起到了示范作用。

  本课导入环节徐老师播放星光大道阿尔法演唱的具有新疆风格歌曲视频给学生以直观形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引出新疆伴奏乐器手鼓。接着徐老师为《小巴郎,童年的太阳》歌曲用铃鼓伴奏,激发学生学*积极性,跟着老师学*节奏伴奏。在学*歌曲环节中,徐老师把音乐知识融入到歌曲教学中,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有助于歌曲的学*,同时强调歌曲情绪。学*完乐曲第一段徐老师让学生加入了铃鼓伴奏,在乐曲第二部分徐老师还加入了新疆舞蹈动作,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拓展部分徐老师做得也很丰富,欣赏了新疆的特色特产,同时让学生聊聊对自己家乡的了解,并且现场表演了一首永强童谣。徐老师的基本功扎实,课堂控制也很到位,唯一的课堂缺陷就是整体内容有点多,没能突出课的重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