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来历及*俗(精选5篇)

首页 / 文库 / |

  春节来历及*俗 1

  一、新春扫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俗。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二、贴对联、福字、门神

  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们会踩着凳子,拿着糨糊和刷子,往门上贴对联,然后让下面的大人看看贴的是否端正。有的还横批,贴于门楣的横头上,对联贴在门的左右两边。还有的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祈求一年*安无事,增添节日喜乐气氛。

  三、祭祖、祭神

  春节祭神,是一种遍及我国东西南北的*俗。全国各地祭神*俗大同小异,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祭神之后,各地风俗也不尽相同,在我们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饭之前,各家各户派个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祠堂才会关门。

  四、吃水饺、吃汤圆、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区,春节都有早晨吃水饺的*俗,还经常在水饺里面放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硬币,大家就说他是全家当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苏淮安,早上有吃汤团的*俗,河南开封一带,春节这天既吃饺子又吃汤圆。春节期间还有吃年糕的*惯,年糕口味因地而异。

  五、守岁、给压岁钱

  除夕守岁,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邻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节晚会,大家终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来。

  压岁钱是小孩子和晚辈最喜欢的*俗。除夕吃过年夜饭后,长辈会向晚辈分别赠送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孩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这个*俗自汉朝开始就已经流行,当然,现在已经没有铜钱了,一般都是拿个红包装现金了。

  六、燃放炮竹

  新春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辞旧迎新,以示吉庆。当然,现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还是应该遵守国家规定,以安全为主。

  七、拜年

  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和*俗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问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从自家开始,小辈给长辈拜完年后,人们在外出相遇时,再笑容满面地互相恭贺新年。

  八、逛庙会

  春节期间,一般在农村里都会有庙会。早期的庙会,仅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又逐渐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动,还有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九、舞龙、舞狮

  龙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据说能够在天上呼风唤雨,也能为人间祈福消灾。早在汉代时期,就有舞龙求雨的活动。除了舞龙,还有舞狮子,也是春节期间比较普遍的*俗,在我们北方,也叫耍狮子,小时候经常见,现在也少了。

  十、踩高跷

  踩高跷,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娱乐活动,历史悠久,在《列子.说符篇》就有记载:“宋有兰子者……以双肢长倍其身,属其胫,并驱并驰。”踩高跷也叫“扎高脚”、“踏高跷”,表演的人在两只脚上绑上两三尺高的木质跷棍,表演各种古怪滑稽的动作,小时候基本村村都有这项活动,后来就越来越少了。

  春节*俗:忙年八件事

  忙年从农历腊月二十四日正式开始。

  忙年的第一件事是腊月二十四“扫房”,被列为忙年的首办之事。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虽然各地扫房子的*俗不尽相同,时间不一,但大都与迎春有关,都是特别重视。

  按民间的旧时传说说法:扫房子还有扫除晦气的作用。而“尘”与“陈”谐音。腊月扫房子在唐代时候盛行,叫“扫年”。另据宋代书籍记载:“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庭,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以祈新岁之安。”后来人们逐渐把扫房子演变成了一种过年的*俗。

  第二个内容是最关键的:为了过一个丰盛的年,人们在年前争先恐后地购买年货。办年货的.内容除了吃的、用的、节日礼品外,还要准备过年的祭祀食品及用品、庆贺时用的烟火、花炮等;布置环境用的红纸(写对联、春条幅)和门神、年画等,这些用品是绝对少不了的,它是家家户户能否欢天喜地过好年的物质保证。

  第三个内容是推汤元、做年糕。

  第四个内容是为全家大人、小孩从头到脚做一身新衣、新帽、新鞋。

  第五个内容是在腊月二十五日接玉帝。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玉皇天帝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祀天帝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第六是赶乱岁,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

  第七是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六洗福禄,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第八是过小除夕。除夕前一日,腊月二十九夜,全家在一起置酒宴聚会,叫“小除夕”。

  以上八件事,是每家在年前要做的八件事。有些地方有省略、合办。总之,以欢乐喜气的氛围过一个欢天喜地的年为最大愿望。

  春节来历及*俗 2

  春节的来历

  春节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湘潭人过年,隆重而热烈。过去,年前一两个月就开始“忙年”,年后一两个月几乎都在拜年待客中度过。

  大年三十守岁到初一,年尾接年头,表示喜庆、祥和、团圆。俗话说“麻雀也有个三十初一”,就是说,这两天,做工的要歇业,讨债的不上门,盗抢的要停手。

  过年*俗的形成,既有悠久历史的传承,也有许多美好的民间传说。

  早在殷商时期,先人们就开始了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就叫年。到了西汉,年的'名称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还有一种传说,说“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凶猛的怪兽。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人们在家门口贴红纸,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燃放鞭炮,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把"年"吓走,逐渐形成了守岁、放鞭炮的*惯。

  另有一种传说也与过年有关。相传古时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测算,设计出了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和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测算日月规律,创建历法。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来历及*俗 3

  一、新春扫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俗。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二、贴对联、福字、门神

  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们会踩着凳子,拿着糨糊和刷子,往门上贴对联,然后让下面的大人看看贴的是否端正。有的还横批,贴于门楣的横头上,对联贴在门的左右两边。还有的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祈求一年*安无事,增添节日喜乐气氛。

  三、祭祖、祭神

  春节祭神,是一种遍及我国东西南北的*俗。全国各地祭神*俗大同小异,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祭神之后,各地风俗也不尽相同,在我们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饭之前,各家各户派个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祠堂才会关门。

  四、吃水饺、吃汤圆、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区,春节都有早晨吃水饺的*俗,还经常在水饺里面放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硬币,大家就说他是全家当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苏淮安,早上有吃汤团的*俗,河南开封一带,春节这天既吃饺子又吃汤圆。春节期间还有吃年糕的*惯,年糕口味因地而异。

  五、守岁、给压岁钱

  除夕守岁,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邻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节晚会,大家终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来。

  压岁钱是小孩子和晚辈最喜欢的*俗。除夕吃过年夜饭后,长辈会向晚辈分别赠送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孩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这个*俗自汉朝开始就已经流行,当然,现在已经没有铜钱了,一般都是拿个红包装现金了。

  六、燃放炮竹

  新春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辞旧迎新,以示吉庆。当然,现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还是应该遵守国家规定,以安全为主。

  七、拜年

  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和*俗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问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从自家开始,小辈给长辈拜完年后,人们在外出相遇时,再笑容满面地互相恭贺新年。

  八、逛庙会

  春节期间,一般在农村里都会有庙会。早期的庙会,仅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又逐渐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动,还有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九、舞龙、舞狮

  龙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据说能够在天上呼风唤雨,也能为人间祈福消灾。早在汉代时期,就有舞龙求雨的活动。除了舞龙,还有舞狮子,也是春节期间比较普遍的*俗,在我们北方,也叫耍狮子,小时候经常见,现在也少了。

  十、踩高跷

  踩高跷,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娱乐活动,历史悠久,在《列子.说符篇》就有记载:“宋有兰子者……以双肢长倍其身,属其胫,并驱并驰。”踩高跷也叫“扎高脚”、“踏高跷”,表演的人在两只脚上绑上两三尺高的木质跷棍,表演各种古怪滑稽的动作,小时候基本村村都有这项活动,后来就越来越少了。

  春节*俗:忙年八件事

  忙年从农历腊月二十四日正式开始。

  忙年的第一件事是腊月二十四“扫房”,被列为忙年的首办之事。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虽然各地扫房子的*俗不尽相同,时间不一,但大都与迎春有关,都是特别重视。

  按民间的旧时传说说法:扫房子还有扫除晦气的作用。而“尘”与“陈”谐音。腊月扫房子在唐代时候盛行,叫“扫年”。另据宋代书籍记载:“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庭,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以祈新岁之安。”后来人们逐渐把扫房子演变成了一种过年的*俗。

  第二个内容是最关键的:为了过一个丰盛的年,人们在年前争先恐后地购买年货。办年货的内容除了吃的、用的、节日礼品外,还要准备过年的祭祀食品及用品、庆贺时用的烟火、花炮等;布置环境用的红纸(写对联、春条幅)和门神、年画等,这些用品是绝对少不了的,它是家家户户能否欢天喜地过好年的物质保证。

  第三个内容是推汤元、做年糕。

  第四个内容是为全家大人、小孩从头到脚做一身新衣、新帽、新鞋。

  第五个内容是在腊月二十五日接玉帝。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玉皇天帝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祀天帝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第六是赶乱岁,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

  第七是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六洗福禄,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第八是过小除夕。除夕前一日,腊月二十九夜,全家在一起置酒宴聚会,叫“小除夕”。

  以上八件事,是每家在年前要做的八件事。有些地方有省略、合办。总之,以欢乐喜气的氛围过一个欢天喜地的年为最大愿望。

  春节来历及*俗 4

  在中国,春节*俗是多彩多样的。不光在衣着。住房有讲究,就连吃的食物上也有许多含义。比如:吃圆粉,代表团团圆圆;吃火锅,说明红红火火;吃鱼,寓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日子甜甜蜜蜜。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贴春联,那么,你知道春联的由来吗?相传古代过年时,人们在桃符上题词,称“题桃符”。一般都是如:“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或“有令在此,诸恶远避”等压邪话或符咒。后来,有人在题桃符基础上题联语,联语都是些吉家话语,对仗工整,长短对等。王安石有诗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明代时,才将桃符改为春联。

  接着,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压岁夜是不能睡的,就十二点给小孩压岁钱,象征着一生**安安。“压岁钱”三字本来应该写作“压祟钱”。因为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叫“祟”,经常在大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他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病好了之后,聪明机灵的孩子就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家中的`尊长就会用红线穿上铜钱挂在小孩胸前,铜钱的数目与小孩的岁数相同。因为岁与祟字同音,压岁就是压祟,所以民间认为这样做可以压邪驱鬼。明清时期,压岁钱大多是用红绳串着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成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意为“长命百岁”;给已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

  在此,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财源滚滚来”!

  春节来历及*俗 5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同时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但当时并未正式命名和执行。1949年9月27日,***主持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决定我国采用***行的公历纪年,公历(阳历)1月1日称为“元旦”,夏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从此,“春节”成为我国人民法定的节日和隆重的年节,这就是春节的来历和*俗。

  春节源于农业的记时

  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著称于世的国家。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先民们为了掌握耕作的季节,不误农时,在生产实践中根据早象循环的规律,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这对于农作物的种植、管理、收获起了很大的作用。

  “年”的称谓始于周代。西汉《尔雅・释天》也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夏使用建寅的夏历,以月亮圆缺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初一),月亮圆的那天为望(十五)。月的开始以朔日子夜算起,正月初一为“年”,即一年的开始。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年”。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用颛顼历,以建亥孟冬之月(农历十月)的初一为“年”。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后,沿用秦代颛顼历,以农历十月初一为“年”。

  源于巫术仪式

  春节源于古代巫术仪式的说法不免过于宽泛笼统。远古时期的人但凡举行重要活动时几乎都有巫术仪式,所以巫术仪式说并没有切实解决问题。

  鬼节说

  鬼节说将人与自然的`矛盾斗争作为春节形成的根源,可以解释一些*俗的由来,像放爆竹、贴门神、饮屠苏酒等,无疑都是旨在驱邪求吉。但若将春节放到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观照,就会认识到驱邪还算不上是春节发生的动因。世界上凡是有“年”的时间概念的民族无不具有过新年的*俗。塔吉克族在农历三月过新年,土家族在农历七月初一过新年,畲族在农历十月底过新年,四川凉山彝族在农历十月和十一月之间过新年,普米族在农历十二月初六过新年,伊朗人的年节一般在公历3月21日,柬埔寨人的年节在公历4月13日,尼泊尔人的年节在公历4月份,埃塞俄比亚人的年节在公历9月11日,印度的年节在公历10月底,可见无论哪个季节,只要是新年,人们都有送旧迎新的庆祝活动。

  迎接新年说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新年”条中说:庆祝新年是古老而普遍的传统,庆祝活动中往往包括斋戒、涤罪、振奋以及迎新送旧等仪式。复始更新是新年节日的本质,借创世周年纪念之机,重温创世的故事,祝福神灵,振兴宇宙,鼓舞人群,这种含义在世界各民族的*俗中都可发现,仅有较明显或较隐晦之区别而已。

  年作为时序循环的一个周期,在新的周期开始之际,人们祭祀善神,祈求风调雨顺,驱避恶神,预防灾害发生,这是人的生存本能的自然要求,并不需要什么特殊背景的触发才会形成过新年的*俗。公历的元旦在世界各国都被定为节日,它的根据仅仅就是新的一年的开始而已。21世纪即将到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筹划着世纪庆典,何以故?无他,新的世纪开始而已。春节的出现与此同理。


春节来历及*俗(精选5篇)扩展阅读


春节来历及*俗(精选5篇)(扩展1)

——元宵节的来历及*俗作文(精选十篇)

  元宵节的来历及*俗作文 1

  根据学校的惯例,本周五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庆元宵活动。

  整整一个中午和一个下午的闹元宵活动中,最令我兴奋的就是“寻宝”游戏了。“下面,5、小学六年级的寻宝游戏开始……”伴随广播响彻云霄起,全小学六年级的同学就一窝蜂地冲出教室,向操场奔去。也有的同学好像对当上“寻宝大王”没什么兴趣,不紧不慢地走在中间,急得后面的.人跟幽灵似的晃来晃去,想超也超不过去。我和邵玉晨伴随人流终于挤到了一楼,开始了大家的寻宝活动。

  大家漫无目地的向前走着,东张西望,期望有的意料之外收获。只见有的同学在慢悠悠地低着头找灯纸,也不看自己正往什么地方走;有的同学则拉着同伴东奔西跳,不知从什么地方下手;有的同学正在一块一块地方细心搜察。

  “房屋!”不知哪个叫我,我四下张望,只见朱谌懿、包扬雯、张乐遥正在向我和邵玉晨跑来。“去一号楼的花圃找找吧!”“走!”大家便向一号楼的花圃奔去。来到花圃,只见已经有几位同学已经在那里展开搜寻工作了。大家也埋头找了起来,翻翻草丛,没;翻翻低矮的灌木丛,没;弯腰看看松树底下,没;垫起脚尖看看树洞,没;翻开松动的青石板,还是没……期望之灯一次又一次地址燃,一次又一次地熄灭。一张张令我兴奋地白色纸条在我眼前出现,翻过来却是一片又一片令我失忘的空白。我一次又一次翻动每个可能的地方,却依然一无所获。不久,这个令我兴奋的游戏便在广播声中宣告结束。

  元宵节的来历及*俗作文 2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每个人都应该吃饺子和看灯笼,在灯笼上解谜语。汤圆也叫元宵。奶奶说:“元宵节过后,春节就过去了。吃完饺子,大家新的一年都是团团圆圆的,圆得满满的!”

  但是我们家没人会包饺子,我妈就去超市买了一些。有芝麻馅,豆沙馅,肉馅。今年妈妈给我的任务是包饺子。晚上,我开始煮饺子。我按照奶奶的教导方法:先把锅里的水烧开,放下饺子,然后关小火。过了一会儿,我妈让我往锅里加点凉水。没过多久,锅就可以煮了。打开盖子,我看到雪白的饺子漂浮在水中,就像大珍珠。多么诱人!

  妈妈帮我把饺子舀进碗里。我刚把碗端到桌上,每个人都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儿,全被吃掉了。锅里只剩一个了。爸爸说:“元宵节是为了在灯笼上解谜语。让我们每人玩一个灯谜,谁赢了谁将得到这个奖励

  汤圆。“每个人都赞成这种方法。但是父亲的谜语立刻被母亲猜中了。妈妈骄傲地说:“看来这个饺子是我的了!”我赶紧说,“你放心,我还没解开谜语。这个不算!”所有人都惊讶地看着我。妈妈说:“你也会打灯谜吗?”我说,“你猜怎么着,雨下得这么大,山都被冲下来了!什么词?“大家猜了半天也猜不出来。最后我宣布了答案:“是个‘雪’字!"

  我得到了最后一个饺子。很好吃。你赢的'就是最好的!

  元宵节的来历及*俗作文 3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吃汤圆、猜灯谜可有趣了,今天我们家就举行了一场灯谜游戏。

  吃过圆圆的、甜甜的汤圆,我们就开始玩猜灯谜的游戏了。只听妈妈说:“妹姐多,盖红被,挨着睡,不到秋天不出来。打一水果。”“石榴!”弟弟大喊。爸爸又问:“佳人离去,椅木忧伤。打一字。”我想了想说:“桂!”妈妈微笑着又问:“百里挑一,打一节气。”姥姥急忙说“白露!”妈妈又问:“天哭了,打一名词。”我不太确定地说:“天……空?”妈妈点了点头。

  做完游戏,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去公园看花灯了,里面有好多人,真热闹。小朋友们在公园里一起玩耍,大人们在一起有说有笑。我和弟弟跑到河边看到一艘大花船,我急忙叫上爸爸妈妈。爸爸说:“走,我们上去看看!里面应该有许多你们想看的、想玩的。”我们来到船上,我看到好多人在一起玩游戏,大人和小孩一起在玩老鹰抓小鸡,我们很快也加入到里面了,玩得真开心!我们还去猜灯谜了,有好多我不知道的,爸爸说:“孩子,回家了要多看看书,多了解一些字和词语的意思,慢慢的`你就懂了。”我点点头。

  今天的收获真不少,也学到了好多知识,我的“词库”又增加不少,我以后要好好学*,将来做个有用的人!今天,真是愉快的一天!

  元宵节的来历及*俗作文 4

  今天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佳节——元宵节。

  晚上放学回家,一进门,我使劲用鼻子嗅了嗅,好香的味道啊!我冲进厨房,原来那香香的味道,就是厨房里的那一大锅小汤圆飘出来的香味。我们家的汤圆是多种多样的,咸也有甜,特别好吃。咸汤是没有馅的,它是用香菜、芝士丸、娃娃菜、冬菇、腊肠、虾干等一起煮的;甜的`又有芝麻味和流沙味。其中我最爱的就是流沙汤圆了,流沙汤圆的皮是用糯米做的,口感特别好,一咬下去里面的流沙就都一窝蜂地涌出来,好像要去做什么重要的事情一样。

  除了吃汤圆,怎么可以缺少元宵节最经典的活动猜灯谜呢!我们有一副灯谜扑克牌,爸爸负责出题,我、妈妈、外婆猜谜,很多连妈妈和外婆都猜不出来的谜题,我都答对了,比如:乡间小路落满花(打一礼貌用语),我就能迅速地猜出来是“道谢”。因为小路也可以说是道,花儿落了,也可以说是花儿谢了,所以合起来谜底就是道谢;又比如: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打一中国省份名称),因为这里有四条江河,江河也可以说成“川”,所以谜底是四川。我一共猜中了五个灯谜,连我自己都觉得我是一个小女超人。当然也有很多我不会的,只能听妈妈和外婆来猜和解释,学*他们的方法。我觉得猜谜特别有意思也特别有意义,让我长了很多知识。我以后要多看书,多观察,多积累,未能成为猜谜小能手。

  元宵节的来历及*俗作文 5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节就要到了,你知道元宵节名字的来历吗?“元”是开始的意思,而“宵”就是夜晚,有一个词语叫“良宵美景”,这一年最早的良宵美景是什么时候呢?当然是正月十五啦!

  元宵节这一晚,街道上张罗着大大小小的花灯,走在街上,宛若遨游在灯的海洋中。花灯是元宵节最美的风景了!花灯的形态各不相同,寓意也各有千秋,比如街上挂的芙蓉灯,它的谐音为“福荣”“富荣”,象征新的一年荣华富贵,福至荣启;小朋友们提的玉兔灯,令人联想到天上的玉兔祈福*安;当然还有今年的生肖大使玉犬灯,寓意着戊戌鼠年旺旺发财……灯火通明的大街上,赏灯的人们真多雅,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富足舒心的笑容!

  在这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千姿百态的烟花在天上争奇斗艳。这些烟花有的像双龙戏珠,有的似银蛇乱舞,还有的像百花初放……绚丽多彩的烟花,不正是春天开放的第一丛花么?

  在浩渺的天空中,飘着一盏盏孔明灯。这一盏盏孔明灯,好似一只只遨游在夜空中的梦境之船,正向那遥远的`月亮驶去,又好像天上的嫦娥,把桂花的花瓣撒在了夜空中。这夜景,真是太美了!

  赏灯归来,一家人围坐在自家的院子里,品尝着美味的元宵,看着天上的烟花,望着明亮的月亮,月色如水,烟花和月光相互辉映,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啊!

  元宵节的来历及*俗作文 6

  伴随着鞭炮声,中国传统的元宵节迎来了。

  元宵节,元宵节,早上起来要吃一碗热气腾腾的元宵。元宵节是用大大小小的粘面条做成的。它被放在一个笼子里,上面盖着毛巾和红纸。熟元宵看起来像胖娃娃。一口一口,滚烫的黑芝麻滚到心脾,甜甜的情怀和滋味留在舌上,代表着一家人的和谐生活。

  元宵节也叫“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看灯笼。灯笼有很多种,有些是加菲猫形的,耳朵尖尖的,粉红色的小鼻子,樱桃一样的小嘴巴。开关一打开,加菲猫里的风车“尖叫”一声,风车就旋转起来。泡沫球在上下跳动,站在中间拉小提琴的小女孩在唱歌:“我们荡桨吧,船把浪推走……”有的是蜻蜓形状,大眼睛,小黑眼睛,薄纱一样的飞翼,一节一节的尾巴。只要一推开头,蜻蜓绿色的飞翔翅膀就会有节奏地起舞。买了一个莲花形的灯,小巧精致。树叶是白色和红色的,闪着明亮的光。

  亚洲超市门口有两条龙,水龙头上有一颗珠子,两边是白色的龙角,黑色的`大眼睛,锋利的牙齿,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今年是鼠年。有几只神气活现的老鼠站在大耳朵的龙身上,向我们招手…

  元宵节灯谜也是一项重要的活动。走在南丰服装广场上,满是灯谜。“下雪下雨了”“出水了”,爸爸兴奋地说。“答案是正确的,”女售货员说。“从小在一起,目前接触比较少(打个字)”,会是什么?我苦苦思索,找到了答案:孙。

  这个元宵节真的很有意思!

  元宵节的来历及*俗作文 7

  夫子庙的元宵节非常受欢迎,不管是老人、大人还是小孩都喜欢去夫子庙过元宵节。

  夫子庙过元宵节是人人都会买烟花爆竹放,白天是大家都在逛庙会,而元宵节的重头戏就是在晚上,大家登船向秦淮河另一头游去,一路上的河边景色让人叹为观止,所有人都急着上船时候,越晚河边景色就会越壮观,一到夜里,鞭炮声,烟花声响成一片,大家在这时候,感觉彼此之间并不陌生。

  夜里的烟花让夫子庙变得耀眼无比,紫里带着一点黄,而黄里却透着蓝,一层层的颜色让烟花变得绚丽许多,过了十二点,大家都也不肯回去,因为十二点,夫子庙是元宵节一天当中最亮的时候,秦淮河边上人海茫茫,偌大的夫子庙像一个巨大的灯笼,五光十色,灯火不熄,宴会不停,那一天人们是最兴奋的.一天,所有人都非常轻松的度过一整天,第二天更有活力,上班上学。有的人在放花灯,有的人在挂灯笼,有的人在欣赏月色,此时每个人都像夜里的荧光,也像夜里放肆发光的精灵,是那么亮眼。宴会到了夜里两点,人们才肯离去,非常不舍离去,宴会也算是圆满结束。结束后,人们该睡觉的睡觉,该干活的干活,该忙的忙,大家都回到了*常的日子里。

  元宵节的夫子庙,让人心驰神往,去了的想去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没去的更想去。

  元宵节的来历及*俗作文 8

  有关元宵节的由来,据说是在汉武帝时代,宫中有位宫女叫做“元宵”,很想念家中的亲人,但又无法出宫,有位大臣叫东方朔,他知道后决定要帮助元宵,于是他想了个办法。东方朔假扮成算命师,来为人民算命并说:“正月十五火焚身,就是指那天会有一位骑驴的女子,来烧这里,但只要在正月十三那天,城里的老人都到城门等候,天黑时,女子就会来,只要跪地祈求,全城便可得救。”

  果然在正月十三那天来了一位骑驴的女子(其实是元宵妹妹扮的)。女子说:“我是领旨来烧城的,但百姓求情,我就给你们一个预言:长安在劫,火烧帝阙,十六天火,燄红宵夜。”说完便离去了。汉武帝知道后请东方朔想办法,东方朔说:“听说火神爱吃汤圆,就叫元宵来做吧,毕竟她最会做汤圆,另外还要臣民一起做灯,十五晚上挂满大街小巷,并点燃爆竹,到时候,火神就会以为那是大火,一定能瞒过祂。十五的晚上元宵照东方朔的指示,果然见到自己的家人;从此以后,这个*俗就流传下来,也因为供奉的汤圆是元宵做的,所以人们也叫汤圆“元宵”,正月十五也称做“元宵节”。

  每逢元宵节除了提灯笼、吃元宵外,当然各地都会办的就是猜灯谜活动。但如今各地都有许多不同型态的`节庆安排,像放天灯、放蜂炮、炸寒单等,变成每年固定举办的民俗庆典活动,也象征年节即将告一段落,代表过完元宵后,又将是上学、工作的开始了。

  元宵节的来历及*俗作文 9

  元宵节,就是一个人知户晓的节日,每个人不管有多忙都会抽出一些时间去陪家人:元宵节,就是亲戚朋友从五湖四海赶来欢乐地聚在一块儿,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欣赏那夜空中的光彩夺目的火树银花。

  大街上车水马龙,到处张灯结彩。市中心周围四条宽阔的马路上灯火通明,使整个城市笼罩在灯的海洋里,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我们一家在花园里漫步,真舒服啊!

  最值得引人注目的,还是那“非花却比花甚之”的烟花了。一颗颗五彩的烟花腾空而起,一粒粒“金砂”喷射而出,在空中傲然绽放。烟花炸开以后,一颗颗亮闪闪的东西飘落下来,真像一颗颗彩色的.流星;有的烟花炸开以后是双层的,接着变成美丽的形状了;有的炸开以后就像下起了流星雨,刷刷地往下落;还有的如同一道道彩色的金环,把天空变得光彩夺目,几声脆响,夜空又绽放出几朵美丽的花朵。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有五颜六色的满天星,金黄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牵牛花,火红的玫瑰花,粉红的月季、银色的百合……绚丽多彩。

  开放的礼花如一个个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颗颗拖着彩带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昼一样,把元宵之夜变得无比美丽,赤橙黄绿青蓝紫,样样俱全,姹紫嫣红,把夜空装点得美丽、婀娜,把大地照射得如同白昼。“通!”山上又升起个通体发红的大火球。它飞到半空,“啪”的一声,化作千万颗小火星飞溅开来,拖着长长的、闪光的尾巴缓缓落下,好似翩飞的蝴蝶,从空中旋落;又好似被风吹散的蒲公英,不知是哪个调皮鬼,给它们涂上七彩的颜色……“通通通!”“嗤嗤嗤!”看!一颗颗发亮,五颜六色的火焰拖着长长的尾巴,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蹿上夜空;瞧!那边升出了“天女散花”,这里出现了“孔雀开屏”!哇!再瞧瞧那里的“含苞待放”……天空中顿时成了“花”园,“花”的海洋,璀灿夺目,火树银花,多美呀!整个镇区都沸腾了……

  随着一声声的炮响,人们在惊呼,在赞叹,夜色中,人们微微扬起的脸上也变幻着多姿的色彩,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他们不也像一朵朵美丽的烟花吗!

  元宵节的来历及*俗作文 10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到这时候,人们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闹元宵。在我的家乡,农民们会祈神拜佛,祈求在新的一年能够过一个丰收年。因此,每年的这一天,村里面都会举行一场声势浩大的“迎神”活动,那时候也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了,活动结束后,剩下各种各样美味的年糕、糖果等便成为我们的“战利品”了,那快乐的时光与美好的回忆,让人难以忘怀。

  今天的元宵节过的和往常不一样,那天一大早,妈妈就去市场买回了年糕需要的东西,有面粉、芝麻馅,椰子**,还有花生。然后,我们全家总动员一起来做年糕,这可是我的拿手好戏,不一会儿,一个样致精巧的小年糕就在我手上诞生了,我跟姐姐比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好看。比赛开始了,欢乐的笑声弥漫在节日的热闹气息里!几个小时后,我们吃着自制的年糕,心里充满收获的喜悦。

  到了晚上,节日的气氛更浓了,我们在烟花五彩缤纷的美丽景色,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吃饭喝足后,一个活动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看花灯了,市文化宫里人山人海,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各式各样的花灯、有飞机、有轮船,在园林式的花灯………令人目不暇接,过足了眼瘾后,我们又去了各种有趣的活动。一直到很晚,我们才依依不舍地打道回府。

  元宵节看花灯,吃年糕,举行了“迎神”仪式便是我们家乡元宵节的主要特点了。


春节来历及*俗(精选5篇)(扩展2)

——春节*俗和来历汇总五篇

  春节*俗和来历 1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过年传统*俗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贴春联、贴福字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都用红纸书写的。过年传统*俗中,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3、放爆竹

  在中国过年传统*俗中,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来除旧迎新。诗人王安石就写过一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尤�,总把新桃换旧符。”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春节*俗和来历 2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 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不相信他依旧劝说着他,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 *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 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说的`话。这件事 =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俗和来历 3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祝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俗一

  【正月初一】传统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民俗专家告诉记者,其实拜年时跟除夕守岁直接相关的。在传说中,每到除夕年兽都会出来为害,人们经过一夜的.守岁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吓跑了年兽,所以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

  关键词:拜年/开门炮仗/占岁/贴画鸡/聚财

  【正月初二】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是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比如说带的礼物都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关键词:姑爷节/祭财神(开斋日)

  【正月初三】传统*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

  关键词:羊日/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四】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关键词:迎接灶王爷

  【正月初五】初五又被称为“破五”,这一天对于商家来说是个大日子,祈求一年财源广进,迎财神正是这天。 “商店这天要开张,放鞭炮。 ”

  关键词:迎财神/路头神/送穷/开市

  【正月初六】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还要喝一种素菜汤,这种汤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种蔬菜做成的。

  关键词:石头生日/送穷(送子)

  【正月初七】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关键词:人日/捞鱼生/摊煎饼/踏青/登高

  春节的*俗二

  【正月初八】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关键词:谷日/顺星

  【正月初九】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关键词:天日/拜天公

  【正月初十】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滑的大石头上,由十个小伙子或十个小姑娘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关键词:石不动

  【正月十一】民歌中有“十一请子婿”的说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们在这一天宴请子婿。相传,这是因为初九庆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还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这天用来请子婿吃饭,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费了。

  关键词:子婿日

  【正月十二】从新年到正月十一,人们吃的食物中大多丰富且多油。因此,从这天开始,人们开始饮食清淡,清肠润燥。更重要的是,由于三天后将是元宵节,从这天开始就要准备。家里将会买灯笼,搭灯棚。

  关键词:搭灯棚

  【正月十三】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三。元宵节的准备还在继续。在中国南方,这天要欣赏灯笼。络绎不绝的中国人会在这天去城隍庙赏花灯。而这仅仅是元宵节的序幕。除了传统的红灯笼外,还有许多不同样式的花灯。灯展通常从今天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

  关键词:买灯笼/点灯

  【正月十四】今天是农历正月十四。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十四这天所有的事都是为了第二天的元宵节。这天,灯会正是开放供市民购买灯笼。为了元宵节,像舞龙和舞狮的表演开始在大街上演*。也有人写灯谜猜灯谜来增加节日欢乐气氛。在中国,灯谜是非常传统的字谜游戏。大人和孩子都喜爱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猜灯谜

  【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春节*俗和来历 4

  拜亲朋也讲究次序: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这种*俗早在宋朝时就已流行。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到了清朝年间,拜年礼仪有了升华。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一般说来,*辈间拜年则拱手致语就行了。

  首先拜家里长辈。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当然,长辈受拜以后,一定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不能忘记的是向邻居长辈拜年。中国有句古话:远亲不如*邻。所以向邻居长辈拜年仅次于本属长辈,一般说,邻居长辈也会给“压岁钱”的。

  其次是走亲戚拜年。初一或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并须带贺礼。进门后还得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

  接着就是礼节性的拜年了。如给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一般的'情况下,不宜久坐,客套话完了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也应择日回拜。

  还有一种就是感谢性的拜年。凡过去一年中对人家欠情的,如曾帮助过自己的人或老师、师傅、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感恩谢意。

  拜年*俗中最隆重的应该说是团拜。团拜,现在已成为礼仪活动了,甚至还带有国际性,一些与中国友好的国家会致电***贺新年;中国驻外使节也会举办春节团拜活动。“团拜”形式,大约起源于清朝时期,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就曾说过:“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春节*俗和来历 5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过年传统*俗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贴春联、贴福字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都用红纸书写的。过年传统*俗中,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3、放爆竹

  在中国过年传统*俗中,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来除旧迎新。诗人王安石就写过一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尤�,总把新桃换旧符。”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春节来历及*俗(精选5篇)(扩展3)

——春节的来历和*俗实用5篇

  春节的来历和*俗 1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元宵,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民国初年还有***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还有粘高梁面、黄米面等。馅则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锦、豆沙、枣泥等。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黄豆的“百子汤元”,还有实心圆子和薄皮的“碌皮汤园”。

  春节的来历和*俗 2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xx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俗

  1、腊月二十三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守岁的*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尤铡W馨研绿一痪煞�。”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长进,好好做人。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6、正月初一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安安度过一岁。

  7、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8、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9、舞龙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俗。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10、舞狮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动舞狮。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

  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子的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密妞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可见舞狮者全身。舞狮要使出浑身解

  人们为什么特别喜欢在春节时舞狮呢?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出现一头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后来,有人建议用狮舞来吓唬怪兽,果然奏效,那怪兽逃之夭夭。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11、备年货

  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12、贴春联福字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13、吃团圆饭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

  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14、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春节的来历和*俗 3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的*俗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 守岁的*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长进,好好做人。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春节的来历和*俗 4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祝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俗一

  【正月初一】传统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民俗专家告诉记者,其实拜年时跟除夕守岁直接相关的。在传说中,每到除夕年兽都会出来为害,人们经过一夜的守岁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吓跑了年兽,所以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

  关键词:拜年/开门炮仗/占岁/贴画鸡/聚财

  【正月初二】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是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比如说带的礼物都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关键词:姑爷节/祭财神(开斋日)

  【正月初三】传统*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

  关键词:羊日/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四】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关键词:迎接灶王爷

  【正月初五】初五又被称为“破五”,这一天对于商家来说是个大日子,祈求一年财源广进,迎财神正是这天。 “商店这天要开张,放鞭炮。 ”

  关键词:迎财神/路头神/送穷/开市

  【正月初六】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还要喝一种素菜汤,这种汤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种蔬菜做成的。

  关键词:石头生日/送穷(送子)

  【正月初七】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关键词:人日/捞鱼生/摊煎饼/踏青/登高

  春节的*俗二

  【正月初八】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关键词:谷日/顺星

  【正月初九】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关键词:天日/拜天公

  【正月初十】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滑的大石头上,由十个小伙子或十个小姑娘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关键词:石不动

  【正月十一】民歌中有“十一请子婿”的说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们在这一天宴请子婿。相传,这是因为初九庆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还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这天用来请子婿吃饭,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费了。

  关键词:子婿日

  【正月十二】从新年到正月十一,人们吃的食物中大多丰富且多油。因此,从这天开始,人们开始饮食清淡,清肠润燥。更重要的是,由于三天后将是元宵节,从这天开始就要准备。家里将会买灯笼,搭灯棚。

  关键词:搭灯棚

  【正月十三】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三。元宵节的准备还在继续。在中国南方,这天要欣赏灯笼。络绎不绝的中国人会在这天去城隍庙赏花灯。而这仅仅是元宵节的序幕。除了传统的红灯笼外,还有许多不同样式的花灯。灯展通常从今天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

  关键词:买灯笼/点灯

  【正月十四】今天是农历正月十四。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十四这天所有的事都是为了第二天的元宵节。这天,灯会正是开放供市民购买灯笼。为了元宵节,像舞龙和舞狮的表演开始在大街上演*。也有人写灯谜猜灯谜来增加节日欢乐气氛。在中国,灯谜是非常传统的字谜游戏。大人和孩子都喜爱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猜灯谜

  【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春节的来历和*俗 5

  现代民间*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春节是中国人民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也是属于一个传统风水因为涉及到一些拜神,祭祖的活动。它就像是国外的圣诞节,*安夜一样。对于中国人民春节是十分重要的。每年都有几亿人为了回家过春节,与家人团聚。不惜从不同的地方回到家中。而春节也是有着好几千年的历史了。比起圣诞节那是非常的久远了。而且关于春节的来历还有一段神话故事的。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春节的来历和*俗。了解中国文化就的从了解春节的风俗*惯开始。

  春节的*俗

  1、腊月二十三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守岁的*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尤铡W馨研绿一痪煞�。”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长进,好好做人。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6、正月初一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安安度过一岁。

  7、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8、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9、舞龙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俗。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10、舞狮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动舞狮。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

  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子的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密妞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可见舞狮者全身。舞狮要使出浑身解

  人们为什么特别喜欢在春节时舞狮呢?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出现一头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后来,有人建议用狮舞来吓唬怪兽,果然奏效,那怪兽逃之夭夭。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11、备年货

  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12、贴春联福字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13、吃团圆饭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

  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14、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过年期间的饮食注意

  规律饮食,不要“暴饮暴食”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家家户户的茶几上、餐桌上、零食、菜肴都很丰富,很多人在春节那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嘴的,饮食极其不规律,且很容易暴饮暴食。不规律的进食和暴饮暴食,都极大的加重了胃肠道的负担,因而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腹胀、口苦,甚至恶心、呕吐、腹泻等。

  多食蔬菜,主食也不要忘记

  节日期间荤腥吃的多,也要注意多吃蔬菜。新鲜蔬菜是一种碱性食物,不仅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可解油腻,维持肠胃正常蠕动,预防便秘,而且能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物质,维持人体的*衡。

  饮酒适量

  过量的饮酒会造成肝脏、大脑、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等损伤,节假日也必须注意限量饮酒,不要因为高兴或“面子”而来者不拒,醉酒、酗酒后容易伤己,喝醉耍酒疯,还会破坏春节和气的氛围,尤其应避免酒后开车,不是为了交警和罚单,而是为了自己及家人的生命安全。


春节来历及*俗(精选5篇)(扩展4)

——元宵节的来历和*俗 (菁华3篇)

元宵节的来历和*俗1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据《娄书纂要》载:“正月十五日曰上元”。 故*古代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 十五日夜亦曰“元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或“元夕节”。《东京梦华录》中记:“正月十五日元宵”; 《梦梁录》卷一中道:“正月十五日元夕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自唐代以来“元宵”有观灯之*俗,故元宵节又称为“灯节”。关于元宵节的由来,有以下几种有趣传说:

  元宵节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 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炸雷。 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元宵节” 为什么会有耍龙灯的*俗?在《西游记》“老龙王拙计犯天条,魏丞相遗书托冥吏” 一回中,有唐朝丞相魏征梦斩泾河龙王之神话传说,民间据此又有“大闹红灯把灯办,*娘娘眼又明”, “龙灯本是唐朝兴”之传说。 民间由此说唱云:“只因长安遭干旱,龙君错把雨薄行。错行雨薄不大紧,淹死长安众黎民。太白金星把本奏,奏与玉帝得知情。玉帝急忙把旨降,才命魏征斩龙君。斩了龙君不大紧,夜夜缠倒闹宫庭。唐王醒来心害怕,三台选举八位臣。八位老臣拿本奏, 不如超度老龙神。超度龙神无须敬,才兴元宵耍龙灯。”

元宵节的来历和*俗2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一进皇宫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自从她进宫以后就非常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就向她保证,一定让她和家人团聚。于是东方朔对皇上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而且喜欢所有人和家人团聚,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然后让是所有人回家团圆。”从此,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的来历和*俗3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据《娄书纂要》载:“正月十五日曰上元”。 故*古代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 十五日夜亦曰“元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或“元夕节”。《东京梦华录》中记:“正月十五日元宵”; 《梦梁录》卷一中道:“正月十五日元夕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自唐代以来“元宵”有观灯之*俗,故元宵节又称为“灯节”。关于元宵节的由来,有以下几种有趣传说:

  元宵节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 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炸雷。 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元宵节” 为什么会有耍龙灯的*俗?在《西游记》“老龙王拙计犯天条,魏丞相遗书托冥吏” 一回中,有唐朝丞相魏征梦斩泾河龙王之神话传说,民间据此又有“大闹红灯把灯办,*娘娘眼又明”, “龙灯本是唐朝兴”之传说。 民间由此说唱云:“只因长安遭干旱,龙君错把雨薄行。错行雨薄不大紧,淹死长安众黎民。太白金星把本奏,奏与玉帝得知情。玉帝急忙把旨降,才命魏征斩龙君。斩了龙君不大紧,夜夜缠倒闹宫庭。唐王醒来心害怕,三台选举八位臣。八位老臣拿本奏, 不如超度老龙神。超度龙神无须敬,才兴元宵耍龙灯。”


春节来历及*俗(精选5篇)(扩展5)

——元旦的来历及由来 (菁华3篇)

元旦的来历及由来1

  元旦简介: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即1月1日)。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元旦由来:

  1949年9月27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界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元旦的来历及由来2

  *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20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20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元旦的传说

  还有个传说,是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

元旦的来历及由来3

  元旦简介: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即1月1日)。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元旦由来:

  1949年9月27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界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春节来历及*俗(精选5篇)(扩展6)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的意义及*俗作文(5)份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的意义及*俗作文 1

  在我的家乡湖南,过年有着许多风俗*惯,与北方有着些许不同。

  在我们这里,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人们开始准备过年的小吃—团子,而不是北方的年糕或饺子。这是一道用面粉制成的美食,面团中夹杂着胡萝卜丁、干豆腐、猪肉等,包好之后放火上蒸,不多久,香喷喷、热腾腾地一笼团长就出炉了。光看那白嫩的外皮,就馋得人口水直流,咬上一口更让人赞不绝口,唇齿留香。团子不仅可以蒸着吃,还可以煎着吃。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在这天,街上比以往都要热闹。家家都在准备年货,而小孩子们也在为过年做准备,买爆竹,买小玩意儿。

  过了小年,人们更忙碌了,家家户户进行大扫除,给家中的大小物品“洗个澡”,将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除夕眨眼就到了。家家户户贴对联、贴年画,准备年夜饭。到了晚上,鞭炮声络绎不绝,此起彼伏,好不热闹!一家人围着在一起边看着联欢晚会边吃着年夜饭,不知不觉就迎来了新的一年。在除夕夜,大人、小孩是要守岁的,长辈们会给小孩子们压岁钱,寄托着“岁岁*安”的美好祝福。

  初一这一天很讲究。早上一般都煮面条吃,寓意着长长久久。在这一天人们通常都闭门不出,各自在家休息。春节的假期也就基本上从初一至初六,过了初六,人们就陆陆续续上班了。

  正月十五元宵节,放花灯、猜灯谜在这里是不流行的,只是煮煮汤圆吃而已,所以相对于北方的元宵节,就不那么热闹了。汤圆有各种各样的,有芝麻馅儿、花生馅儿、奶黄馅儿……如玉盘珍珠,惹人喜爱。

  过了十五,年就算过完了,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大家伙儿又开始了一年的忙碌。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的意义及*俗作文 2

  一年一度的春节来到了,大部分人们都忙着收拾行李,回家过个大新年呢!

  我们家也不例外,每逢春节来临之际,我们都会回到老家,为春节的`到来做准备。每次吃年夜饭前,我们总会忙得不可开交,打扫卫生、贴春联、忙活年夜饭……

  记忆里最充满欢声笑语的画面,是在大年三十那天,奶奶总会笑眯眯地在厨房包饺子。有一次,我觉得光看别人包饺子而自己不动手,这多没意思呀。于是我跑到了奶奶跟前,对她说:“奶奶,奶奶,我也想来包饺子!”奶奶一听可高兴了,就让我也加入这大团队。我摸索着抱了起来,一把就抓了一个饺子皮,又挖了一勺肉馅放进去。可是没想到它似乎很调皮,只要我把它包起来,它就拼命的往外钻,可当我把饺子皮都打开时,它又缩成一团。反反复复,这下可把我急坏了!差点就把它扔进了垃圾桶。奶奶看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笑盈盈地安慰我:“在我们尝试一件新的事情时,刚开始难免会有失败,需要我们多加练*,不必灰心。”后来在奶奶的帮助下,我逐渐剥出了一个完美的大胖饺子。印象中,那年的年夜饭格外好吃!

  除了包饺子外,我们一家人还会一起贴春联、看春晚、守岁、走亲戚拜年……小时候我还放过鞭炮呢!穿上新衣服,去张灯结彩的大街上走一走,感受新年新气象,全身都会被浓浓的年味裹着。

  热闹的春节会持续好几天,整个城市充满着欢声笑语,所有的人仿佛都沉浸在这种气氛中。走在路上,满大街都是红红火火的大灯笼,多喜庆啊!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的意义及*俗作文 3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间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己这一*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春节的*俗多着呢!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的意义及*俗作文 4

  说起春节,大家都不陌生吧!春节是美好的,它寓意新一年的开始。当然,在春节里也发生了许多充满乐趣的事情,跟我一起去瞧一瞧吧!

  怀着愉快的心情,迈着轻快的步伐,我来到了奶奶家。临*中午,我激动地“蹦”上椅子,坐等红包。大家知道红包的典故吗?且听我细细道来:有一位叫年的怪兽,它惧怕红色。人们处处防着它,后来知道了它怕红,为了不让它侵害孩子,就用红色的纸张把钱包住,送给小孩。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每年,用甜言蜜语,哄得长辈们速掏红包,我呢,笑开了花!

  夜晚悄悄拉开了帷幕,我的心情越来越激动,因为,只有过年,我和弟弟才允许放烟花。于是,带着期盼的眼神问妈妈:“妈妈,我可以和弟弟一起去放烟花吗?”妈妈迟疑了一下,我紧张得心脏扑通扑通蹦到了嗓子眼,妈妈微微一笑,我喜得一蹦三尺高。

  此刻,我的心情是格外兴奋。只见弟弟点燃一个大的烟花,我站在旁边捂住耳朵屏住呼吸等着礼花开放。当礼花喷放出七彩的光芒时,我贺弟弟高兴得跳起来了。礼花冲上天空,形成了一道美丽的弧线。它们在空中不时变换着形状,一会儿像春天的小雨点,一会儿像冬天里的雪花……它们在空中竞相开放,把黑暗的夜空装点得万紫千红,像一个美丽的花园。我们陶醉在绚烂的烟花中。

  望着夜空,我许下心愿,希望爸爸妈妈身体健康,我和弟弟学*进步,快乐地成长!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的意义及*俗作文 5

  你们知道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贴春联吗?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从前有只叫“年”的怪兽,它特别凶猛,它的舌头可以伸到肥肥胖胖的肚皮上,它的牙齿可以碰到下巴。“年”等到除夕的时候就会出来吃人,可是这次它来到人间,“年”发现气氛不对,一看,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挂上了灯笼。突然,一位老伯伯家的门打开了,里面有个人穿着红色的衣裳指着“年”哈哈大笑,“年”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就飞快地溜走了。

  就这样,家家户户过年时挂上了灯笼,贴了春联,放了鞭炮,成了一种*俗。

  除了贴春联、放鞭炮,还有剪窗花。我的妹妹都是剪小白兔、小花猫、小猪皮皮……这些东西,而我却不是,我要剪的是妈妈亲手教给我的一手艺:首先要折好成一个扇形,扁扁的扇形;第二步,在剪好的扇形上画各种各样的图形;第三步,沿着我画的图形剪下来;第四步,作品完成了,这就是剪纸的步骤。

  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吃年夜饭,当我从房间里走出来,总会闻到一股香喷喷的味道,那就是黄瓜鱼的味道,可香了!全部的饭和菜都齐了,我就开始大口大口地吃起鱼肉来。我还发现,家里墙上多了一幅画,一个小男孩坐在一片茶叶上,旁边有着朵朵莲花,男孩手里抱着一条大鲤鱼,妈妈问我:“你知道为什么要贴这幅画吗?”我说:“妈妈,我不知道。”“那好,妈妈来和你讲讲,首先,是“年年有余”,余同鱼谐音,所以我们过年的时候要吃鱼,你是不是看到门上有挂蝙蝠?”“是的。”我回答。“因为蝠同福谐音。所以门上可挂蝙蝠,要是挂一百个蝙蝠,就说明是百福,长命百岁的。还有把福倒过来,寓意福到了,说明幸福的时光到来了。”

  再说说我的压岁钱,每年我都会收到很多压岁钱,比如妈妈给我的,干妈给我的,姥姥给我的……现在我的压岁钱都快超过三千了呢!

  我喜欢春节!因为可以放鞭炮,挂蝙蝠,还有压岁钱……真想每天都是春节,钱拿多多的,我爱春节。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