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十篇)

首页 / 文库 / |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1

  听了李慧颖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 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李慧颖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最后我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供大家讨论一下:也就是该老师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画角需要什么工具?要画出角的哪几部分?,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发挥,没有这样具体的讨论学生可能会出现了各种画法不正确的画法,也许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会没顶点,有的边会不直……而这堂课也学会因为这些“不正确”而精彩。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2

  今天听了*飞娜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下面我就从以下几点说说我对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一些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同学们在生活中找角,使学生初步感知角,教师用纸片折角,让学生在观察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在折好角后,老师让学生感知角的两条线是直直的,这时老师将给出“角的顶点,直直的线是角的边”这一概念,同时让学生归纳出角的组成,从而揭示角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得出角的共同特点:一个顶点,两条边。以上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这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进行。

  在导入过程中,老师让学生在自己周围找角,有的甚至找到同学身上去了,这把原本抽象的角和生活中的角紧密的联系起来,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角的认识,还让他们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在整堂课中,学生的学*积极性都很高,学生亲自动手折角、画角及改变角的大小,主动的参与到学*中,体验角的一些本质属性。在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老师在多个地方运用了多媒体。特别是在显示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画法及变角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知识,而在展示学生所画角和用三根小棒摆角时,老师没有合理的利用投影仪。

  在巩固练*的环节上,老师根据较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首先是判断角、数角、做游戏—变角及角的大小,题的练*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会到熟,循序渐进。根据学生在练*过程中的表现可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达到了的,学生不仅认识了角,会判断角的大小,而且还会画角。另外,将角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充分体现了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就是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让数学学*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将学*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让他们在寻找发现探索中认识和掌握数学。

  值得商榷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用言语和行动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给予学生及时地肯定。其次,这节课的操作性较强,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较少,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没有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学*。总的来说,角的初步认识这节很多地方都值得我们学*。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3

  学*角的初步理解,学生在对矩形的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学*角的初步理解,正方形和三角形。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角度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我将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总结,通过找、画、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构成技能。

  首先,在教学介绍环节,我从学生识别的三角形、矩形等*面图形入手,用漂亮的云娃娃覆盖,让学生猜出它们是什么图形并给出理由,从而引出主题:对角度的初步理解。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观察角的集合发现角的共同特征,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讨论,指出角的一个顶点和两个边,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在孩子们掌握了角点有一个顶点和两个边之后,让学生确定一些图形中哪些是角点,哪些不是角点,并解释原因,以进一步加强对角点特征的理解和理解。

  本课程的难点在于角度的大小与两侧的分叉程度有关,而不是与两侧的长度有关。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先让学生用两支铅笔做一个物理角度,指出活动角度的顶点和两个边缘,让学生操作几次,播放活动角度,让学生感觉到两边合一时角度大小的变化,让孩子们操作,讨论并感知角度大小与两条边之间的关系。

  总之,我力求在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主线的理念,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教师只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解决问题不需要教师教给学生现成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划桨,让学生有进取心地思考,大胆尝试,积极探索,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4

  听了李慧颖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 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李慧颖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最后我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供大家讨论一下:也就是该老师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画角需要什么工具?要画出角的哪几部分?,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发挥,没有这样具体的讨论学生可能会出现了各种画法不正确的画法,也许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会没顶点,有的边会不直……而这堂课也学会因为这些“不正确”而精彩。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5

  经过李老师对《角的认识》这节课的精心设计,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另外在教学画角这一环节,尹老师先让学生讨论怎样画角,再让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然后又学生模仿着老师画角,最后再让学生独立画角。

  可能一定程度限制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发挥,但我觉得李老师的教学方式可能能更好地落实这一知识,并能有效合理利用课堂时间。个人觉得在教学角的特征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拿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只有摸过,感受过学生才能对角的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整节课无论是基础知识的落实还是重难点的突破,都是相当到位的。

  本节课分为三块内容,角的认识及判断,画角和角的大小。李老师在这三块内容教学中处理得清楚恰到好处。本人比较欣赏尹老师在教学中的细致,如在判断中,除了说说是角还是不是角的原因,还通过变一变把不是角的图形变成角,或把角转一转还是角。在角的大小教学中,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出示两个角,一个开口大但边短,另一个开口小但边长让学生判断哪个角大?学生可能会判断开口大的角大,以此来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6

  听了李慧颖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李慧颖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最后我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讨论一下:也就是该老师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画角需要什么工具?要画出角的哪几部分?,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发挥,没有这样具体的讨论学生可能会出现了各种画法不正确的画法,也许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会没顶点,有的边会不直……而这堂课也学会因为这些“不正确”而精彩。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7

  《角的初步认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此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姚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有以下几个亮点:

  1、新知识的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知识起点。

  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图片上找一找、指一指。交流过程中学生以为尖尖的部分就是角,这时候老师及时地告诉学生:这只是角的一部分,尖尖的点就是角的顶点。尊重了孩子真实的知识起点。在此基础上老师和孩子一起补充,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角。从后面的练*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叙述的比较到位。最终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面图形。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初步认识了“角”之后,让学生通过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理解角是有大小的。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做角、展示角,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注重知识的拓展延伸

  1、在认识了角之后安排了“数多边形角的个数”这个练*,通过研究让学生认识到边的数量和角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2、在研究“角是怎样变大变小”这个环节,教师不仅让学生自己探究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拉开、合拢有关。还在此基础上渗透了“两条边**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它们也是角这个知识点,为今后的学*埋下了伏笔。

  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如课前多创设一此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8

  从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来说,林思思老师已经树立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很活跃,有很多值得我们学*的地方:

  1.让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林老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从长方形导入新课,唤醒学生*时对角的认识,再通过学生摸角、找生活中的角,抽象出角,人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在课的结束部分,林老师让学生再找“五角星”上有几个角,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

  这节课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唱主角。真正实现了“知识不再是全靠教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这一目标。如比较角大小这一环节,教师只 提供给学生简单的材料(圆片)让学生亲自操作,主动去探索,折出了不同的角,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体验出角的大小。

  3.运用多媒体视频,突破教学。

  教学时教师播放一个画角的视频,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很清晰很直观,学生看完以后马上练*画角,教学效果很不错,这个视频也可以让学生重复看,突破了教学难点。

  值得探讨的两个问题:第一,比较角的大小用圆片折角,学生比较起来不是很直观,很难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建议可以改为活动角,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第二,角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的认知水*要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所以可以先从生活中去找再到数学中的角,这样可能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9

  根据学校教研工作安排,今天下午在教师会议室举行了以“立足图形与几何,有效开展探究过程中的操作活动”为主题的数学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郑春华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这堂课中,在郑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如: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郑老师通过一个圆片让孩子们自己想想办法,动手折出一个角。第二次折一折,折一个比老师手中大的角,折完与同桌交流为什么现在折的角比老师的角大?通过调动学生动手折角、观察等,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并且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无关,与什么有关?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的**大小有关。

  二、注重教师的引领指导与示范演示

  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郑教师为我们展示了他严谨扎实的课堂。如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陈老师先问孩子们可以怎么画角?学生们各抒己见,画法不一,郑老师话锋一转:打开课本第39页,看看书本上告诉我们角是怎么画的。然后郑老师演示了角的正确画法,最后孩子们才拿起尺子正确规范的画角。这样的教学过程步步落实,扎实到位,相信孩子们不仅学到的是画角的方法,更学会了严谨的学*态度。

  三、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郑教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先在生活中找一找、摸一摸哪些地方有角,然后出示了3时整的闹钟、折过的吸管、剪刀等实物画面,再抽象出角,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课的结束部分,学生学会本堂课有关角的一些知识后,郑老师让学生在长方形上剪一刀,会变成几个角?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会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商榷之处:

  郑老师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如果运用重叠法,把老师折的角与学生折的角重叠后比较角的大小,再利用活动角演示角的变大、变小过程,相信学生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的**大小有关这一结论会更明确、清晰。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10

  1、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

  在课一开始就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给图形分类,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形象的发现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教授新课做好了铺垫。在学*新知这一大块,又精心的设计了四个环节的学生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仅贴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2、合理引导,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带给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始终坚持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中获得充分释放,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教师成了学生学*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体验了学*进程中的苦与乐。

  3、利用多媒体优势,把抽象知识直观化。

  一位数学家以前说过:“数学这一学科是如此的严肃,最好不要失去机会把它弄得趣味化”。若利用课件在数学课中创设情景,能够营造出欢快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有强烈的学*动机,能够直观形象的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画法,这样就能更好地完成学*过程。

  在教学环节中,值得我们思考的有很多,比如:怎样把握整个教学环节和有限课时的冲突,有没有更合理的环节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十篇)扩展阅读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十篇)(扩展1)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菁华5篇)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

  江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课堂气氛活跃,能突出重点,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突破难点。是一节成功的课例。

  本节课有几大亮点:

  1、新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兔房子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创设了良好的学*情境。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在情境图图片上找一找、摸一摸,分一分角、指一指角,让学生初步感知“角”是怎么样的,让学生初步形成角的特征和概念。再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画一画等手段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概念以及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在“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发现角、认识角。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3、备课深入,能预知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并能通过电脑演示、实物演示来突破难点。

  4、练*设计形式多样,有层次有坡度。在练*过程中并用儿歌的形式让学生巩固对角的认识。

  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建议重复说明角的大小是指哪个部分的大小,老师最好把教具放到黑板演示,并多举例说明,让学生加深印象。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2

  李老师上的是一节扎实,有效的课。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生活中引出角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的学*应建立在学生生经验的基础上,李老师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不时地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是找数学,在生活是学数学,将数学教学变成活动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多种活动认识角,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亲自感知,亲身体验角的特征,在感知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的兴趣,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大家操作,讨论,发言,都跃跃欲试。

  二、注重课堂资源生成的再利用

  李老师还注重课堂资源生成的再利用。在引导探索角的基本特征时,先让学生在白纸上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角,展示学生不同的作品,但并不作出评价,到学生体验角的特征后,再让学生思考并判断自己画的是否是角,这样,在凸现学生个性思维,个体差异的同时,能够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

  三、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李老师在引导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一环节,我觉得设计的挺巧妙的,“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的一个难点,教师组织学生用2支自己的铅笔做成活动角,边操作边思考:“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变,所以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经过李老师的精心设计,这简单而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教学难点,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值得探讨的是: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时候,教师请个别学生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我个人认为,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学生手中都有一个三角板的,何不让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三角板在手上刺刺,摸一摸,让每个学生都有所体验,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

  总而言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和生活实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汲取了新知,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向上发展。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3

  现就曲老师执教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做一下点评。这个课题老师们研究的比较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本课题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无论怎样改,教材的重难点应该是大同小异。曲老师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无论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都把握的比较好。整节课的教学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观察、发现、交流、思考为主线,让学生在看、说、想中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

  一、结合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的,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新课时,曲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长方形等*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直观形象化。曲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五角星、三角板、红领巾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会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曲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师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的活动,体会感受什么样的图形就是一个角。通过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让学生摸一摸活动角,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总结出角的特征: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样为学生学*画角找到了依据。画角这一环节,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引一引的方法,解决了画角这一重点。整个过程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自主探究,较好地突破重难点

  曲老师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尝试的年轻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这一环节,我觉得设计的挺巧妙的,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的一个难点,教师通过演示活动角让学生观察,角的两条边**的越来越大,老师抓住了机会追问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的口越大角就越大。接着老师在屏幕上出示两个角,一个边较长,一个边较短,那这两个角哪个大呢?大部分同学以为边长的角大,这时课件演示两个角重合后一样大。学生明确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教学环节一层扣一层,层层都体现教师的设计巧妙,学生的积极参与,较好地突破重难点!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新颖,重难点突出,是比较成功的一节示范课。当然,由于曲老师也是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操作的过程中,个别环节处理的不是很到位,譬如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时候,教师请个别学生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我认为,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学生手中都有一个三角板的,何不让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三角板在手上刺刺,摸一摸,让每个学生都有所体验,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还有就是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教学难点时,如果能借助学生的直观感受,先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再利用电脑课件的的优势,通过两角的重合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与边的长短无关,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我们这节课也是经过两轮研讨三轮打磨出来的,曲老师也是一名勤奋好学,善于钻研的老师,希望我们的课堂展示能给大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4

  李老师上的是一节扎实,有效的课。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生活中引出角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的学*应建立在学生生经验的基础上,李老师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不时地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是找数学,在生活是学数学,将数学教学变成活动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多种活动认识角,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亲自感知,亲身体验角的特征,在感知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的兴趣,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大家操作,讨论,发言,都跃跃欲试。

  二、注重课堂资源生成的再利用

  李老师还注重课堂资源生成的再利用。在引导探索角的基本特征时,先让学生在白纸上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角,展示学生不同的.作品,但并不作出评价,到学生体验角的特征后,再让学生思考并判断自己画的是否是角,这样,在凸现学生个性思维,个体差异的同时,能够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

  三、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李老师在引导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一环节,我觉得设计的挺巧妙的,“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的一个难点,教师组织学生用2支自己的铅笔做成活动角,边操作边思考:“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变,所以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经过李老师的精心设计,这简单而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教学难点,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值得探讨的是: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时候,教师请个别学生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我个人认为,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学生手中都有一个三角板的,何不让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三角板在手上刺刺,摸一摸,让每个学生都有所体验,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

  总而言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和生活实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汲取了新知,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向上发展。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5

  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生活中引出角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的学*应建立在学生生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不时地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是找数学,在生活是学数学,将数学教学变成活动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多种活动认识角,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亲自感知,亲身体验角的特征,在感知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的兴趣,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大家操作,讨论,发言,都跃跃欲试。

  二、注重课堂资源生成的再利用

  毕老师还注重课堂资源生成的再利用。在引导探索角的基本特征时,先让学生在白纸上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角,展示学生不同的作品,但并不作出评价,到学生体验角的特征后,再让学生思考并判断自己画的是否是角,这样,在凸现学生个性思维,个体差异的同时,能够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

  值得探讨的是: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时候,教师请个别学生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我个人认为,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学生手中都有一个三角板的,何不让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三角板在手上刺刺,摸一摸,让每个学生都有所体验,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

  总而言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和生活实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汲取了新知,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向上发展。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十篇)(扩展2)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十篇)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 1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为基本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

  我认为杨云丽老师在课堂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1、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兴趣教师把“游乐园”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情境串起了整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提炼数学模型,并能运用这个数学模型去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师生互动中提炼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运算可以用乘法表示”。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列出乘法算式,然后出示乘法算式。

  3、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提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精彩起来。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 2

  纵观这节课,付老师能根据新课标精神、在深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抓住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

  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

  2、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

  3、怎样用乘法表示。

  本节课值得我学*和借鉴的地方有很多,但最让我欣赏的有以下几点:

  1、注重激励

  开展男女生摘星大比拼的激励措施,激励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给孩子营造这种宽松和谐的学*氛围,他们的学*是轻松的、愉悦的、高效的。

  2、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①开始,根据摆同样图形所需小棒的根数来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当孩子汇报起来很长很麻烦且听得不够清楚时,付老师及时引导孩子:怎样说大家才能听的更明白?这样能很好地凸显相同加数的个数。

  ②然后,根据几个加法算式进行观察并引导孩子思考: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样做能很好地凸显加数必须是相同的。

  ③在教学加法改写成乘法这一环节时,注重学法指导。一看:看相同加数是几。二数:数一数相同的加数有几个。三乘:把相同的加数和加数的个数相乘。使得孩子们在后面的改写中有据有依、有章可循,正确率相当高。

  ④在练*改写时,先让孩子尝试着选一题改写,再解释每个乘法中各个数字所表示的含义。不但巩固了改写的方法,而且加深了孩子对乘法含义的理解。

  ⑤为了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乘法的含义,教师又出示了5+4+1这个加法算式。先让孩子改写成乘法,当孩子们产生认知冲突时,教师及时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展开讨论。这个问题的提出很有价值,可以说即及时又必要。

  3、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并给予具体方法的指导

  本节课有好几处运用到合作。如:观察情景图,把你观察到的说给同桌听;又如:同桌合作用少捧摆相同的图形;再如:讨论什么样的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等等

  这些合作要求都很具体,便于操作。真正把合作落到了实处,实现了合作的最大价值。

  4、板书工整、条理清晰

  左边是加法算式,右边是乘法算式及读写。重点部分:

  “相同的加法”和“几个几”都用红笔来凸显。

  当然,对于本节课,我也有自己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1、要让课堂更加有效,我们设置的问题必须更加精练。

  课始:你问了两个问题: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与同桌说说。

  认真观察图中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分别摆了什么?这两个问题有交叉重叠之处,完全可以只保留一个。

  2、本节课只是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没有必要进行严谨的“求几个相同加法和的简便运算”的概念总结。

  3、应加强生生互动。

  如:选择一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后,应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每个数的含义,而不是只选几个代表说说。因为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每个孩子都要求会解释的。

  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若有不到的,请大批评指正。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 3

  今天赏析了戍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数学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不论是课的设计,还是教师引导参与学*活动的过程,还练*的方式,都给我了较好的启示。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用心引导,促进学生参与求知的有效性。

  一、以我的认识水*审视一下教材。

  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此节课的教学是搭建同数连加与乘法之间桥梁的一节重要概念理解课,是建立在加法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它与加法之间有这样的关系:同数相加可以写成乘法算式来简便计算,由此可知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它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写成乘法算式,这就是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当然,反过来,假若知道一个乘法算式,它表示的意义应该如何去理解呢?我认为,两种说法都可以,如6×3,可以说6个3相加,也可以说3个6相加,因为6×3也可以写成3×6,早已不再讲究乘和乘以的区别了。那就是说本节课重要的是让学生建立几个几相加,可以写成乘法算式的乘法初步认识,而不是让学生说已知乘法算式让学生去纠缠几个几相加的意义。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并会根据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和读乘法算式。难点是由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的方法。目标至少有这三条比较重要:一是什么样的计算才能写成乘法的简便计算形式(大概知道乘法是对加法的一种简便计算形式)。二是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到底有什么联系?即如何去确定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初步领会乘法的意义--A个B相加可写成A×B或B×A);三是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写成乘法算式(深入领会乘法的意义--只有相同的数连加才能写成加法的简便计算形式,即乘法算式)。

  二、整节课中有效教学的做法。

  1、引导学生经历了乘法认识的构建过程。从开课到结尾,老师努力提供了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机会,增强了参与的体验性。整节课设计了操作引发-观察思考-讲授新知-自主尝试-巩固拓展等几个环节,这些环节的设计体现学生逐层深入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发展的规律。号召全体学生参与各环节开展数学活动,暂不谈获得体验的多与少,但毕竟不同的人还是获得了不同的活动体验,而且这些体验也体现了螺旋上升,由此及彼,不断排除不清楚的认识,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的特点。这样做远远比老师讲学生听的效果要好得多。这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这也是提高数学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2、注重了思维过程的展示。数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怎样发展其思维?在哪里发展思维?在哪里培养思维能力?课中给了我们很多答案。老师在提问后,比较关注学生的答问,如一个学生答到了3+3还可以写成2×3,老师赶紧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6个3相加学生说可以写成6×3,老师认真问到了:“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可以写成这个样子?”等等。我认为,只有学生将自己对新知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了,才说明他是真正的对所不知识理解透了,否则就是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就是不知不解。老师对这个细节的重视,也是关注数学学*有效性的愿望之一。

  3、想到了以训练为主线。数学知识的构建就是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片面到全面、由单一到综合、由基础知识到基本技能的层次性练*中形成的。老师在整节课中设计了这样的一些练*:开课时的动手练*,动手后的计算练*,计算后的思维练*,获得乘法初步认识后的'尝试练*,形成系统认识后的拓展练*等,均对学生构建乘法的认识提供了很好的实验基地,实践出真知,真知显实效。老师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了实践数学学*有效性的基本意识。

  三、使本节课更有效的思考。

  1、动手操作更应重视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课中教师虽讲明了要求后再做,这是对动手有效性的关注,值得我们去借鉴。但你的要求中唯一缺少就是“摆后想一想怎样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这一数学问题。好像使操作活动显得有些多余,价值有些欠佳。

  2、“相同数连加”这一重要条件在改写成乘法算式中的重要作用突显得不够,也就是加法算式到底与乘法算式之间有什么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尚不明确。教师刚好做了一件本末倒置的事情,你不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怎样由这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再加上乘号来写成一个乘法算式,而由一个乘法算式让学生说说它表示的意义,一下子将课的进程卡壳,虽然此时你在关注学生的发言,将自己绞进了一个乘和乘以意义区别的选旋涡里,甚至连自己也说不清楚上一组算式与下一组算式的不同之处了,其实是一样的。由于此时的失误,导致后面练*中学生不能准确地列出乘法算式。使学生对乘法认识的实效性略显逊色。

  3、训练学生思维的发展要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当学生说到了2x3的来历后,老师没有允许,没有引导学生自己亲自爬过3×3,3×4,3×5等思维的楼梯,一下子就来到了3×6算式的理解,由于没有前面的铺垫,学生毫无准备,做起来肯定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二年级学生思维水*来讲,老师的这种做法乃一种“信天游”行为。使思维的训练失去了实效性。

  4、让学生在数学学*活动获得真正的体验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之一。此节课中有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明确什么样的算式才能列成乘法算式,教学中教师是用设问的方式来处理的。我认为,让学生经历了不同的算式如2+3+4,4+4+3+2,2×2×2×2等能否改写成乘法算式的体验后,再去问什么样的算式才能列成乘法算式,可能实效性要强得多。

  5、判断题的广泛应用也中提升数学学*有效性的好办法之一。这节课中,老师虽设计了根据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看图列乘法算式、根据叙述写出乘法算式、用加算式表示乘法算式等题型的训练,可谓形式丰富,内容全面,针对性较强。是不是再加上写出几道由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或由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的题目让学生去判断,可能会增强学生辨析正误的能力,也是澄清乘法初步认识的一种方法。所以,我认为,虽然判断题是练*的最浅层次,但对思维的训练确实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 4

  王老师的课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那儿童般的语言和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环节设计。本节课的亮点有: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

  在导入阶段,教师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一个*台。

  2、在新知的教学中能突出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乘法的来历,在教学时,刘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列出了几个加法算式后,教师出示了2+2+2+2…+2=?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然后引出了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样,乘法的来历就很明了了。

  3、在练*中突破难点。

  刘老师设计的练*都很典型,涉及了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尤其是后面的第4题,每竖行合作写算式时,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活跃的去做题。而老师在学生的反馈中也引导学生注意先想想是几个几,然后再列式,第六小题,涉及到了有加数不同的时候,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了不同的加数是不能用乘法计算的,只是时间关系,要是再让学生说一说就更好了。

  建议:

  1、在乘法的引入环节上。刘老师引导大家列出了很多几个相同数相加的算式,然后又出示了几个算式去观察是几个几,最后由2+2+2+…+2=?引出了可以写成一个比较短的算式,从而介绍乘法。我觉得可以列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后,直接就介绍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再说说这是几个几,可以写成几乘几,这样会节省出后面练*的时间。

  2、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体现的不太明显。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没有太多的体现。

  3、在语言上要多强调是几个几相加,不要光说是几个几。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 5

  《认识乘法》是二年级上学期的内容,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式得乘法的积。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自己对这堂课的一些看法。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左老师先创设了动画情景,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课件也制作得栩栩如生。在课件中都是展示一些学生喜爱的东西,最后的游戏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置,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了知识,并且注意联系生活,从而引出乘法。总结全课时老师也提出了我们身边还有哪些问题都可以用乘法解决。这些都是联系我们身边的实际情况,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更好地掌握了知识。

  二、精心设计活动,学生探索新知。

  教师在课堂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这一点在这节课中能很好地体现出来。老师的精心设计,引导了学生去自主学*、探索新知。比如: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数一数小兔和小鸡的只数,可以一只一只数,也可以两只两只,甚至一堆一堆地数,然后老师又让学生自己观察黑板上的连加算式,找出特点,等学生都说完以后再进行了归纳。在这之中老师起到了一个很好地引导作用,让学生找出规律,自己发现,让学生觉得是自己地成果。

  三、合作学*,培养交流意识。

  在课堂中教师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尤其是数学老师,要做到严格规范,语言精练。左老师上课抑扬顿挫,身形并貌,用自己的语言感染了学生和周围的听课老师,同时也十分规范精练。比如:有学生把“乘”读成了“乘以”,老师及时纠正了,并指导学生一起再读几遍。在遇到学生已经会乘法,并说出口诀的时候,他并没有展开说,只是表扬了学生,并说呆会儿会提问,这一点很重要,往往学生在学*已经会的知识时都是马马虎虎,不认真听讲,老师这样一说,让学生整节课都在认真听讲,随时准备回答问题。在巩固新知这一环节虽然魏老师准备的问题不多,但都很精练,非常典型。比如算算苹果和面包的个数,让学生先用加法,再用乘法改写。接着要求又进一步提高了,必须先摆学具,再列算式。然后一个游戏直接让学生不假思索地列出乘法算式,让学生对乘法算式的认识更进了一步。

  总之这节课是非常成功的一节课。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也很好地认识了乘法,整节课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是一节值得我们学*和效仿地好课。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个人意见,如有不对或欠缺的地方敬请周老师进行批评和指点。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 6

  今天有幸聆听了陈师上的《口算乘法》一课,感触颇深。如何上出扎实有效的计算课一直是我们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接下来就结合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情境为载体,算用结合,算用互促。

  计算教学原本较枯燥,学生学*兴趣不高,但如果结合实际情境,有了现实情境的支撑,学生的学*就变得有意义了。本课课首陈老师出示一个算式让学生编实际例子,寻找生活原型,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为课中的探究提供了现实起点。其次是课中新课探知部分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游乐园问题,逐渐增加人数,顺理成章循序渐进地探究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两位数,课末创设游乐园中算各种项目票价的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整个过程由解决问题贯穿始终,学生也兴致很高,让他们体验到计算不只是为了计算,还可以解决问题。

  二、以旧引新,以新延伸,让学生在大体系中学*计算。

  如果把本课知识比成一颗珍珠,那么整个乘法教学就是一串珍珠。只有把珍珠串起来,它才能散发出光芒。本课的知识在整个体系中并不是孤立的,前面有表内乘法,后面有乘法估算、笔算,还有更大数目的乘法口算。从陈老师这堂课我们可以感受这种联系。如:课前从2×9引入,先是口算,唤起学生对乘法口诀应用,接着是理解20×9的数学意义及现实意义,不仅复*了旧知,同时为后面的学*作好了孕伏,搭好脚手架。接下来是新课展开部分,让学生学*10×20,再20×20,从十乘几十到几十乘几十,再拓展到几百、几千乘几十,由此逐步总结出口算方法,再通过一定的口算练*和应用,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并学会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发展了思维。整个学*过程是一气呵成的,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学应该是求联求变的思想。

  三、重视算理与算法的理解与疏通,寻求两者和谐统一。

  计算教学的核心就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本课的算法是很简单的,就是看成几乘几,再在得数末尾添加同样多的0。但是学生解释为什么可以这样算时就不知道怎么表达了,因此理解算理是本课的难点。如何使这算法和看成几个十、百、千乘几再在得数末尾添上相应的0的算理联系沟通呢?从这堂课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和思考。陈老师在课首是以表内乘法9×2引出10×20、20×20让学生初步感知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算法,没有很快就进行方法优化。而是在接下来的练*中逐步引导到看成几个十乘几王得几个十。接着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整百整千数乘两位数,让他们在这过程中逐步体会到可以看成几个百、几个千乘几十得几个百或千,举一反三,最后通过观察这三种类型的口算,总结出计算方法是看成表内乘法来算,然后添加相应的0,从而优化概括出计算方法,促进新旧知的融合。这时我想学生的思想水*应该不是课前那种模糊混沌,应该是经历了一定的思考和体验,相信他们不只是会算了,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这样算。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 7

  王老师的课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那儿童般的语言和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环节设计。本节课的亮点有: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

  在导入阶段,教师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一个*台。

  2、在新知的教学中能突出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乘法的来历,在教学时,王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列出了几个加法算式后,教师出示了2+2+2+2…+2=?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然后引出了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样,乘法的来历就很明了了。

  3、在练*中突破难点。

  王老师设计的练*都很典型,涉及了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尤其是后面的第4题,每竖行合作写算式时,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活跃的去做题。而老师在学生的反馈中也引导学生注意先想想是几个几,然后再列式,第六小题,涉及到了有加数不同的时候,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了不同的加数是不能用乘法计算的,只是时间关系,要是再让学生说一说就更好了。

  建议:1、在乘法的引入环节上。王老师引导大家列出了很多几个相同数相加的算式,然后又出示了几个算式去观察是几个几,最后由2+2+2+…+2=?引出了可以写成一个比较短的算式,从而介绍乘法。我觉得可以列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后,直接就介绍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再说说这是几个几,可以写成几乘几,这样会节省出后面练*的时间。

  2、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体现的不太明显。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没有太多的体现。

  3、在语言上要多强调是几个几相加,不要光说是几个几。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 8

  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X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二、合理设计练*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基本练*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三、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本节课X老师利用教科书提供的教学资源:从课的引入到课后活动,都用教科书中的主题图、秋千图等,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相同加数求和的数学问题,从而感受产生乘法运算的必要性,理解乘法运算与按群数数的关系。在问题情境中充分让学生计数数法多样化,算式写法多样化,还通过比较,让学生类比加数相同的求和、加数不相同的求和与乘法的关系,更加深对乘法意思的理解。

  同时教学过程充分注意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学的各个层次做到了趣味化、情感化、活动化、自主化、生活化和开放化。明确了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注重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既训练了语言表达,有发展了多项思维。整堂课既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 9

各位老师,同行们:

  首先要谢谢钟老师和杨老师。这次我第三次听陈老师《乘法的初步认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这节课是学生学*乘法的初始课,也是一节概念课。乘法的意义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知识,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也是后续学*的知识基础,甚至在初中、高中要学的很多知识都与乘法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节课陈老师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为基本活动形式展开教学,在学*过程中感受乘法算式的简便,在认知过程中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陈老师的课堂清新自然,给我们呈现了一节“简洁但不简单,亲和而富有情意”的课堂,充分突显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兴趣

  本节课,陈老师安排了“抱团打天下”作为课前游戏,又出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如“帮喜羊羊们算钱”“游乐场解决问题”“摆小棒”等,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学会了运用“观察→问题→列式”的方法进行研究学*。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二、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体验学*乘法的必要性

  在课堂中陈老师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分三次体验学*乘法的必要性和优越性。第一次在“暖羊羊一共有多少钱”中学生算出4个10相加后,老师提问:如果再增加一张10元,是几个10相加呢?第二次在计算“村长一共有多少钱?”时,陈老师通过“我都听不清了,慢一点儿,我都不知道我该写多少个5了?”“这到底要加多少5啊?”“我现在写得够吗?”“还差几个5?”等语言来引导,这两个环节的明线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几个几”,暗线就是让学生感知了连加计算的麻烦。这时少数学生想到了用乘法表示,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后,全体学生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在练*环节“摆一摆”中,问学生“摆10个3”一共用多少根小棒?请用算式表示的时候,学生都选择乘法算式,当老师展示“10个3连加”的时候,发出了“实在太麻烦了”的感叹。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节课“乘法产生的必要性”藏在暗线里完成也是相当成功的。

  三、凸显乘法意义的教学,为后续学*打好基础

  乘法的意义是学*乘法计算和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基础。本节课陈老师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做得很透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一是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同数连加的情境。本节课陈老师从学生非常喜欢的“美羊羊、暖羊羊、喜羊羊”图片导入,让学生帮忙算钱,让学生数一数、圈一圈,体会每张人民币相同,再让学生想一想怎样用加法算式表示一共有多少元?并通过“说、写”等形式列出加法算式,促使学生概括这种加法算式的.特征是几个几相加,以此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为理解乘法意义打下基础

  二是突出强调了乘法意义的本质。(个人觉得这是陈老师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所在,我们一起来详细回顾一下)

  首先,在算“美羊羊3张5元一共有多少钱?”学生说出算式,教师先板书5+5,陈老师追问:我写得对吗?那要写几个5?然后在板书上再+5。又追问:为什么要写3个5?

  其次,在解决暖羊羊的问题时,在学生练*纸上完成,集体交流时,陈老师板书10+10+10+10=40后,陈老师问学生“加数都是几?为什么都是加10?那是几个10相加啊?”算出4个10相加后,老师接着又提问:如果再增加一张10元,是几个10相加呢?接着让学生说出5个10、6个10、7个10等。

  然后,在计算“村长一共有多少钱”学生汇报时,陈老师通过“你们说5+5+5,我都听不清楚到底该加几个5了。”学生自然会选择用11个5来表述,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总之也是做得很出彩的。

  陈老师通过反复追问,引导学生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与算式用“几个几”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生能概括地认识同数连加问题的特征,以此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为乘法算式改写做好准备,同时突出了乘法意义的本质。此外,还通过喜羊羊“5元、5元、5元、2元”非同数相加情况的对照,使学生形成对乘法现实模型的认识。

  三是通过多次对照、转换,明确乘法的意义。教学中,陈老师多次将同数连加的算式、实物图与“几个几”进行对照、转换,让学生能将同数连加的算式或情境,用更抽象、更概括地“几个几”的方式进行表达。在认识了乘法之后,陈老师指着11×5=55,问:这里的5表示什么?11表示什么?11是从哪里找到的?在图中可以找到11吗?在加法算式能找到11吗?请学生上台指一指11在哪里?……这样一方面架构起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桥梁,便于学生将同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另一方面使学生更为明确乘法的意义。

  四、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注意对问题的提升

  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学生的回答,但陈老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提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各位老师,同行们: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丰满起来,由于本人水*有限,以上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大家多指正。

  《乘法初步认识》评课稿 10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学*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要落实到让学生理解这样几个问题上: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2、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3、怎样用乘法表示。纵观这节课,我认为杨老师在课堂上有以下三个方面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一、 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有效的教学

  在课堂中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老师在出示了10个6用加法计算后,怎么办?然后教师适时介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 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提炼数学模型,并能运用这个数学模型去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师生互动中提炼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运算可以用乘法表示”。在课的最后教师让学生看图,列乘法算式,然后出示乘法算式5×4。*时在课堂上教师进行的练*,往往比较关注学生会不会列乘法算式,而杨老师把练*反过来,让学生逆向思考,这样的练*比重复机械地列乘法算式更能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三、 教师在教学中也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

  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往往都是一闪而过,但林老师很注重自己的评价语言。林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提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在学*了10个6的乘法算式后,教师提出:黑板上哪些算式和它很像。学生回答:3+3+3+3+3。教师追问:为什么?学生的回答是直白朴实的:因为都有许多一样的数字。这时林老师及时用数学语言加以提炼:是啊!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加数相同。“加数相同”这几个字并不一定非要从学生嘴里说出来,学生只要理解就可以了。教师这句简单的评价,既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肯定,又提升了学生的回答,恰到好处。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精彩起来。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十篇)(扩展3)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十)份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1

熊老师:

  你好!我今天听了你的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后,觉得你在这一年里,通过自己的认真学*,刻苦钻研,课堂教学技能较入校时大大提高,课堂驾驭能力上升很快,看到你的成绩,你很棒,我很高兴,也受感动。

  作为一名新老师,在你今天的这一课堂中,有很多地方是你的骄傲,值得欣赏。

  一是整堂课采用了观察教材插图信息,引出角的认识,再回到生活,找角、用手摸角去体验和感受角,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回归于生活”的数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这是数学教育中一个永恒的理念。

  二是认识了角后,通过孩子自己制作一个角,以及孩子手掌游戏,加深了孩子们对角的认识,巩固了孩子们对角的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初浅理论。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知识、掌握知识,体现了教师教得快乐、孩子学得快乐的课改理念。

  三是在结课时,对本堂课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本堂课学*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有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点滴疏理,有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沉淀和巩固。

  在这一堂课里,也有一些不尽满意的地方,或许是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共同思考,实践解决。比如:

  一是在开课环节,指导孩子观察教材插图,插图是一幅足球场,这对于农村的孩子了解足球场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换一幅孩子生活中的运动场(比如学校球场照片),让孩子去观察图中的角,找出角来,就更好一些,那样贴*他们的生活,之后再回到教材去观察,就更容易找准图中的角了。只要我们使用的数学课堂元素是贴*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其学*的兴趣和效果就不一样的了。

  二是在具体观察实物剪刀、三角板中的角的时候,你说它们只有一处有角,其实它们都不只一个角,应指导孩子仔细观察。

  三是对角的认识有一定理论基础后,应进一步把这一数学问题放到生活中去,教孩子们观察,从而得到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包含有各种不同的角,为下课时学*直角作好铺垫。

  四是在教孩子数角的个数时,不能只是直观的角,更应考虑隐藏的角,比如从一个角的顶点处向角内再画一条直线出来,就不只是2个角了,而是3个角,因为表面上看上去是两个角,而实际上还有一个大角。

  总之,你的这一堂课,为你点赞的地方比较多,体现了你的专业水*上升了很大,希望你继续发扬你的不懈追求精神,把课改理念,如小组建设、班级文化等,用于你的二年级班级,你的课堂就会更能体现你的风格和特点,更能在课改潮流中体现你的人生价值。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2

  本周我听了刘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深深地感觉到刘老师,无论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都是准确的、到位的。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课,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值得我学*: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刘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做手工,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刘老师让学生在五角星书签让学生找到角,进而引出课题。找出呈现在各种物体中的角;目的就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接着,她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中找角。这样,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有趣氛围。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许多物体上有角,为学生很好的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刘老师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

  刘教师设计了,在三角板上摸角、用圆形纸折角,画角等活动,让学生愉快、积极地参加到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刘老师设计了找角,折角、画角,变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三、强调自主学*,让学生自由发挥

  刘老师在教学角各部分名称的时候,有效地得用的教学资源数学书,让学生自己到寻找和发现尖尖的点叫什么?直直的边叫什么。在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又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边的长短不影响角的大小。是开口与角的大小有关。特别是画角这一教学环节,刘老师安排了先自己尝试画、课件演示画、教师画、学生再次画角、儿歌画角。这么丰富的环节让学生感受,让学生更轻松的掌握了画角的技能,每个活动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再比如利用学具做角这一环节中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的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无关,林老师通过完活动角、变魔术、验证等多环节,一层扣一层,每个活动都给学生提供了看说动想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层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积极参与。“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

  四、教师言行中渗透着对学生*惯的培养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讲学**惯的培养还是非常重要的,整整一节课下来,我们发现这个班的孩子听课状态非常好,是因为教师中上课中不时地用发言要举手的手势,“把你手中的活停下来,仔细听课!”这样的言行来规范学生。

  我听了本课后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商讨:

  1、是教师出示情景图后,老师提示“老师用红色标记标的构成了什么?小朋友伸开两臂构成了什么?”有学生答出了角的这个时候可以直接引入课题然后用课件抽象出角,这时进行角的教学比较合适。刘老师在这之后加入的“寻找教室里的角”有点为时过早,如果放在认识了角以后再找,不仅可以清楚地找到角,还能让学生在生活寻找角的顶点和边的位置。

  2、课件抽象出角后,让学生摸三角板感知角的环节,学生回答尖尖的,**的,如果这个环节改为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儿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我觉得闭眼想、用手比划,更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他们自然会说出直直的,不会在后面还在说边是**的。

  3、画角这个环节,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动手尝试画角,结果也许会出现很多不同的画法。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可能会没有顶点,有的画出来的两边可能不够直……如果从这些错例中去研究画角要注意什么?学生可能更容易掌握画角的方法。

  以上只是本人一些粗浅的看法,还希望各位老师共同探讨、批评指正。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3

  听了李慧颖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 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李慧颖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最后我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供大家讨论一下:也就是该老师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画角需要什么工具?要画出角的哪几部分?,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发挥,没有这样具体的讨论学生可能会出现了各种画法不正确的画法,也许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会没顶点,有的边会不直……而这堂课也学会因为这些“不正确”而精彩。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4

  江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课堂气氛活跃,能突出重点,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突破难点。是一节成功的课例。本节课有几大亮点:

  1、新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兔房子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创设了良好的学*情境。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在情境图图片上找一找、摸一摸,分一分角、指一指角,让学生初步感知“角”是怎么样的,让学生初步形成角的特征和概念。再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画一画等手段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概念以及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在“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发现角、认识角。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3、备课深入,能预知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并能通过电脑演示、实物演示来突破难点。

  4、练*设计形式多样,有层次有坡度。在练*过程中并用儿歌的形式让学生巩固对角的认识。

  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建议重复说明角的大小是指哪个部分的大小,老师最好把教具放到黑板演示,并多举例说明,让学生加深印象。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5

  李老师上的是一节扎实,有效的课。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生活中引出角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的学*应建立在学生生经验的基础上,李老师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不时地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是找数学,在生活是学数学,将数学教学变成活动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多种活动认识角,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亲自感知,亲身体验角的特征,在感知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的兴趣,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大家操作,讨论,发言,都跃跃欲试。

  二、注重课堂资源生成的再利用

  李老师还注重课堂资源生成的再利用。在引导探索角的基本特征时,先让学生在白纸上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角,展示学生不同的作品,但并不作出评价,到学生体验角的特征后,再让学生思考并判断自己画的是否是角,这样,在凸现学生个性思维,个体差异的同时,能够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

  三、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李老师在引导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一环节,我觉得设计的挺巧妙的,“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的一个难点,教师组织学生用2支自己的铅笔做成活动角,边操作边思考:“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变,所以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经过李老师的精心设计,这简单而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教学难点,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值得探讨的是: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时候,教师请个别学生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我个人认为,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学生手中都有一个三角板的,何不让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三角板在手上刺刺,摸一摸,让每个学生都有所体验,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

  总而言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和生活实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汲取了新知,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向上发展。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6

  今天听了宋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宋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宋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宋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三、强调自主学*,让学生自由发挥

  宋老师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尝试的好教师。特别是探索哪个角是从长方形上剪下来这一教学环节,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从不同的角中去寻找出:哪个角最有可能是从这个长方形中剪下来的?学生拿出了都是直角的角,学生马上发现他们拿出来的角的模样是一样的,老师抓住了机会追问道:这几个三角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的?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边的长短不影响角的大小。利用吸管做角这一环节中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的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无关,一层扣一层,层层都体现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积极参与。

  最后我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讨论一下:也就是该老师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画角需要什么工具?要画出角的哪几部分?,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发挥,没有这样具体的讨论学生可能会出现了各种画法不正确的画法,也许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会没顶点,有的边会不直……而这堂课也学会因为这些“不正确”而精彩。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7

  听了李慧颖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李慧颖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最后我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讨论一下:也就是该老师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画角需要什么工具?要画出角的哪几部分?,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发挥,没有这样具体的讨论学生可能会出现了各种画法不正确的画法,也许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会没顶点,有的边会不直……而这堂课也学会因为这些“不正确”而精彩。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8

  刘老师设计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这节课的设计构思非常巧妙,从鳄鱼张开的嘴巴抽象出角的概念,并用手势表示,再利用三角板的尖尖的角来突出组成图形的要素——顶点和边,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例证来巩固角的概念,巩固练*中的几个设计也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如比较哪个滑梯陡,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利用灯光扫射的转动过程来提出哪盏灯扫过的范围比较大,再把灯光扫射的两个角画下来进行比较角的大小等等。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课的开始利用鳄鱼张开的嘴巴产生角,在情境中产生问题,提出了什么是角的大小,“角大”指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典型的比较张开度的问题情境,刘老师借此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并通过从“实物图——手势——角”的逐级抽象,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也是本课的亮点,在历来的教学中画好角后老师会顺手添上一条短弧,角的定义中是没有也推导不出要画上这条短弧的,这对教师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对初学的学生来说就是“天外飞仙”,老师从没有认真去想过这弧线到底表示什么,只是一带而过地告诉学生,在两条边形成的这个夹角之间可以划上弧线,这就是角。而刘老师通过大转盘转动的不同方向呈现出旋转方向的短弧,学生可以直观知道短弧的表示作用,它表示的是开口的方向,两边所夹区域的含义,再和学生总结出表示角的大小要注意加上短弧,否则会搞不清楚我们所比较的到底是什么。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9

  3月8日下午第一节课,我听了张建婷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感觉到张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身上有着那种睿智、沉稳、大方、有条不紊等非常优秀的品质。张老师的教学有我值得学*的很多地方。

  张建婷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进行学*,体现我们学校宽和问学的理念。在课堂上设计游戏让学生摸图形,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在实物图中找角,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特征,学生能直观的认识角。在动手做角环节,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因为数学有时候是做出来的。角是有大有小的,这是角的本质属性之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自己的体验。整节课,学生学的非常好。

  值得探讨的地方是:画角时,是否教师能演示一下,毕竟画角不是说说或探讨出来的,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怎么画角。在做活动角时,变大变小等操作是否能让学生演示和说明。总的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特征,为今后的学*已经作好了铺垫。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10

  李老师上的是一节扎实,有效的课。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生活中引出角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的学*应建立在学生生经验的基础上,李老师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不时地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是找数学,在生活是学数学,将数学教学变成活动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多种活动认识角,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亲自感知,亲身体验角的特征,在感知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的兴趣,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大家操作,讨论,发言,都跃跃欲试。

  二、注重课堂资源生成的再利用

  李老师还注重课堂资源生成的再利用。在引导探索角的基本特征时,先让学生在白纸上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角,展示学生不同的作品,但并不作出评价,到学生体验角的特征后,再让学生思考并判断自己画的是否是角,这样,在凸现学生个性思维,个体差异的同时,能够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

  三、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李老师在引导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一环节,我觉得设计的挺巧妙的,“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的一个难点,教师组织学生用2支自己的铅笔做成活动角,边操作边思考:“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变,所以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经过李老师的精心设计,这简单而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教学难点,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值得探讨的是: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时候,教师请个别学生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我个人认为,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学生手中都有一个三角板的,何不让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三角板在手上刺刺,摸一摸,让每个学生都有所体验,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

  总而言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和生活实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汲取了新知,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向上发展。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十篇)(扩展4)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通用二十篇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38――39页及相应的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景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在操作体验中让学生感受到角有大小,感悟到角的大小只与两边**的程度有关。

  3、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交流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红旗上的五角星的名称缘由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的精神面貌真不错,老师准备把这几颗五角星奖励给表现最好的同学。(课件出示五角星)这几颗星星为什么叫五角星呢?师: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通过学生熟悉的“五角星”,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角是什么样的图形,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1、找角

  师: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角的家,在画面中,哪儿有角?

  师:不仅这里有角,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认真找一找,然后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生生互动)

  2、摸角

  师:谁愿意说说你们找到的角?

  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的角原来是这样的一个图形(点)。想想怎样才能把你们看到的角完整地指出来呢?(点、边、边)

  老师发现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这个点,还指了这两条直直的线。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吗?你们能像老师这样指角吗?试试看。

  师生一起指三角形的角、课本封面上的角。

  3、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同桌合作指一指课件中的角。

  师:角到底是什么模样呢?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课件演示)

  师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并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后板书(1个顶点、2条边)生再次指认实物角的各部分名称。

  4、判断角

  (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明理由,如五角的角与几何中的角的区别)

  5、创造角

  师提供学具:一条绳子、两根塑料条、圆或不规则纸片。讲故事:“蓝角、红角比大小”(课件出示图)。

  (在创造角的教学中,通过学生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说一说等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及同桌合作的学*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探索,使学生感受角有大小,更好的认识角的特征,建立角的表象。在学生介绍角的时候选择一个角来比一比两个角谁大谁小,这样可以更自然的引到活动角的比较大小。)

  6、画角

  a、请学生想想说说,应该怎样画角。

  b、教师规范画角的步骤。教师边画边说:先点一个点,从这个点起,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教师板演)。c、学生练*画角,教师给予鼓励。

  d、学生反馈后,再画一个跟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练*反馈,实际应用

  1、师:请同学们数一数三角形有几个角,再数一数每个小组桌面上其他图形的角。

  2、给你一个长方形,只能剪一刀,你能把它变成几个角学生操作后交流:不同的剪法,得到角的个数不一样。(电脑演示几种情况)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1、谈收获

  2、学唱《角的歌》:我的名字叫做角

  我有边儿是两条

  一个顶点两条边

  所以我叫角角角(课中安排学唱《角的歌》,旋律是学生熟悉并喜爱的,加上简明扼要的歌词和动作,是对“角”的一个特写,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五、课外延伸

  老师要交给你们一个任务,请你回去后仔细地观察一下,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角,听说过哪里有角,然后把它们写下来,题目就叫做:我所知道的角。

  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图形和线段的基础上教学的.。在这里,不给角下定义,也不讲角的度数,而是从观察事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制作学具等,加深其对所学几何图形的认识。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并不重要,而学生想了些什么更重要千万倍。学生的思维应在学生自己的头脑里产生,在尝试操作、讨论的过程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

  纵观整节课,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据自己对角的感受制作角、结合课本和实践小结角的特征、画角等几个部分。

  这里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识,自主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和对所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因为教师很难预料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再问仅此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

  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一、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老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老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老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研讨我觉得自己定位的知识目标对初次接触角的二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太大,特别是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而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

  通过这次校内公开课,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40页。

  教学目标与策略方法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2.掌握用直尺画角的方法,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验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策略与方法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学*方式。

  课前准备与课时设置

  主体画挂图或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硬纸条、图钉、圆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1.课件或图片出示校园生活情景图(有角的地方可以随机闪动。)

  问: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

  (不必强求学生把所有的角都说出来,只要能说出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演示。

  3.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有角,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角?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

  学生观看课件后先在小组内把看到的情景说出来,组内达成共识后,再进行班内交流。

  探究体验

  1.直观感知角。

  (1)引导学生小组内说一说、指一指身边物品中的的角,并用手感觉一下物品中角的样子。

  学生找出生活中的物品上角,如:桌子面上的角,黑板面上的角,文具盒上面的角,书面上的角……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指点角时一般只指角的顶点处,汇报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才能组成角。)

  2.初步认识角。

  (1)展示实物中的角(剪刀、吸管、水龙头、球门框。)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指角时一般只指角的顶点处,汇报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才能组成角。)

  2.初步认识角。

  (1)展示实物中的角(剪刀、吸管、水龙头、球门框)

  (2)去掉实物,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3)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A.先在抽象出的图形中依次闪动角的顶点和边,然后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B.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汇报交流时,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出角的样子。

  学生观察由实物抽象出角的过程,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小组交流角的特征,明确: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C.拿出画有角的图纸,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4)闭眼想像角的样子。

  3.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角。

  (1)用纸折角。

  A.提问:你能用圆形纸折一个角吗?比一比看谁折的又快又好?

  B.展示学生折的角,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折的。

  (选大小不同的角进行展示,出现不规的角,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

  C.让学生体验角的顶点和边的特点。

  (2)硬纸条做角。

  A.小组合作,制一个活动角。

  B.移动角的两边,观察角的大小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4.画角。

  A.自己试画一个角。

  B.演示画角的方法。

  C.按照正确画法画角。

  5.引导学生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此些新的收获?

  学生闭眼想像角的样子,并用手势划出来。

  学生动手折角,有的同学可能不会折,小组同学间可以相互帮助,折完后小组内说一说折的方法。

  学生把小组内好的作品在投影上展示,边展示边说明折的方法,并用手指一指角。

  用手摸一摸角的顶点和边,自己独立体验。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和图钉,先想一想怎样做,然后动手做出活动角。

  小组的一名同学移动活动角,其他同学观察比较,把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再画一个自己感觉满意的角。

  学生畅谈收获。

  实践应用

  1.投影出示练*八的第1题,判断下面的图形是否是角,不是的话,请说明理由?

  2.完成练*八的第2题。

  订正时老师可以投影出示,学生边指边说。

  3.比较角的大小。(练*八的第3题。)

  订正是可以用活动的投影片演示一下,用以验证比较的结果。

  4.拓展题。

  下图中有几个角,数数看?

  全班学生用手势进行判断,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数的结果。

  学生先观察,然后再用三角板的角比一比。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初步认识角》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教材分析: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主要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

  学生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能在图形中找角。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教学重点: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教学难点: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拼图形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那我们一起玩一个拼图游戏好不好?课件出示拼图要求:

  (1)用4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2)用3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3)用2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

  2、交流各自拼出的图形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用4根小棒拼成一个什么图形,用3根小棒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师:用两根拼成的是什么图形?请同学们展示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与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进而告诉学生,像这样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叫做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联系生活,找角

  (1)师指导学生指角方法。

  师:说起角啊,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看!这是一块三角板,上面有很多角,老师找到的就是这个角(师演示指角的方法)

  (2)先让学生指给同桌看,再请学生到前面把找到的角指给同学们看。

  2、初步感知,认识角(1)抽象出数学中的角。

  师:许多同学不但会找角,还能准确地指角,但是,我们数学中的角是什么样子的,大家想知道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2)师描角师:刚才我们在三角板上找到了角,现在老师就把这部分在黑板上描下来。(3)认识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扇子、剪刀、钟表抽象出角的过程)师:通过大家的仔细观察,我们找到了许多的角,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观察课件演示,这些角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课件闪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同桌互说,进行汇报。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看看每一个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找学生指出黑板上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指,教师板书)

  3、练*反馈。

  (1)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

  (2)下面的图中各有几个角?(课件出示:问题讨论)

  4、角的大小比较

  (1)师: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知道了数学中的角是怎样的图形,接下来老师和大家进行一个活动――做角,用2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做成一个活动角,根据活动角的变化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角。

  师: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画的这些角,哪个大,哪个小吗?你是怎样判断的?同桌讨论一下;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讨论后汇报。

  我们知道了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这说明什么?(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2)学生活动。

  学生用活动角造角。(任意造一个角、造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再造一个比老师的角小的'角)

  同桌一大一小玩造角游戏。

  5、自主探索,折角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做了活动角,转动活动角的一条边可以得到很多角,那我们能不能用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呢?自己试试看。”

  学生自己试折,折完后同桌互相展示、交流,然后全班展示。(教师巡视,如果学生折叠有困难,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出角的顶点、两条边。

  谁愿意到前面把你折的角展示给大家?

  6、体验感悟,画角

  (1)学生尝试画角。

  师:我们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也知道了角有大有小,那你们想不想自己画一画角呢?(打开课本58页找学生读要求)

  师: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让我们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想好了自己试着画一个角。

  (2)演示正确画角的方法。学生指挥,老师画,强调用直尺。 (3)学生再次画角。

  师:如果你对自己刚才画的角不太满意,你可以再画一个角,注意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三、总结收获

  师:现在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了角的哪些知识?(学生汇报)角的知识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只是初步的认识了角。

  师:这节课,大家学*的都很好,也很积极,老师想用一个符号评价大家的表现,猜猜是什么?(学生猜测)是一个对勾,这上面有没有角?角的顶点在哪儿?边在哪儿?其实角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无处不在。(欣赏图片)

  四、布置作业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能力和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图形家族成员中的几个成员,大家还认识它们吗?黑板上画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认识图形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成员:角,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就要学*“角的初步认识”。

  2、老师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引导探究

  1、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放PPT)让学生看图,这几个图形里都有角,同学们睁大你的眼睛看,这就是角。

  放有关学校的情景图的幻灯片让学生找角。学生一一做答。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角。

  3、师:那么,我们现在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角呢?同学们找找看,(请学生来指一指。)学生回答:课桌的角、课本的角、门和窗的角等等。

  4、师:同学们找了那么多角,那么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放PPT)边放边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再放一遍,老师说顶点,边,边。然后板书:顶点、边、边。

  5、师:我们都知道什么是角,也知道角的各个部分,那么角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同学们看大屏幕(放PPT),同学们看懂了吗?画角时,要先定顶点再画两条边。老师在黑板上再演示一遍。

  6、仔细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组成?(生答)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我们在表示角的时候,不能就这么点一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师动作演示:一个顶点,两条边,再用手画)拿起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指一指。现在,谁用这种方法来指一指这把尺上的角?(还有其他的角吗?)

  7、师: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画?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先画一个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成了一个角。请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个,试试。把你画的角的顶点与边指给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馈时指出顶点和边即可。)

  8,比较角的大小,放两个同样大小的角,但是边不一样长,提问学生,哪个角大,同学可能要说,边长的那个角大(放幻灯片),老师问学生是不是边越长角就越大哪?同学们看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它开口的大小有关。

  9、师:再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请你为自己画的角打分。

  10,折角: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纸折几个角,同桌比较一下大小。再用一张圆形纸折,看学生能否折出角,老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1、师:刚才画了一个角,老师在这里再添一条线,现在这里有几个角了?(学生指,教师画弧。)

  2、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剪去一个角,请你猜猜还剩几个角?

  3、师:你能告诉同伴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吗?

  师:同学们,我们要做一个角的模型,要选择哪些学具,试着做一下。【生从学具袋中选两根带孔的小棒做成一个角】通过刚才做活动角,你发现,一个角由几部分组成?

  生1:我觉得有两部分组成,两根小棒就行了。

  生2:我也觉得是两部分。

  师:如果没有带孔的点连接,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生1:不能把两根小棒连起来。

  生2:不能组成一个角。

  生3:组成一个角,这个孔不能少。

  师:是的,通过刚才做活动角,发现角是有三个部分组成的,我们把两根小棒叫做角的“边”,这两根小棒相交的地方就是有孔的位置叫做角的“顶点”。说一说,你们做的活动角的顶点和边在哪?

  【设计意图教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而这节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做活动角,让学生自主去发现角的三部分。】

  师:做的很好,如果去掉一根小棒,又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可以摆一个三角形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课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设计

  〖活动一〗引入

  从复*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这有四根一样长的小棒,你们可以用这四根小棒摆一个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吗?

  生:可以摆一个正方形。

  【请学生上台演示】

  师:做的很好,如果去掉一根小棒,又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可以摆一个三角行

  【学生继续演示】

  师:如果从三角形中拿走一根小棒,又是一个什么图形呢?【师边说边拿走一根小棒】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图形——角。

  【设计意图对于正方形三角形,学生们在一年级就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设计意在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顾,为认识新的`几何图形做迁移铺垫。同时,由学生自己动手上台演示,激发了兴趣,调动了情绪,有活跃了学*气氛。】

  〖活动二〗感知

  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课件出示实物

  钟面红领巾剪刀吸管

  师:这些物体中都隐含着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角,让我们给这些角脱去漂亮的外衣,就变成这样,【课件演示从实物抽象出角来,声光提示。】

  师:你能在自己身边找出角吗?找到角后摸一摸,角是什么样的?

  生1:角尖尖的

  生2:角两边直直的

  【设计意图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这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中引出角,并从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活动三〗创造

  师:同学们,我们要做一个角的模型,要选择哪些学具,试着做一下。【生从学具袋中选两根带孔的小棒做成一个角】通过刚才做活动角,你发现,一个角由几部分组成?

  生1:我觉得有两部分组成,两根小棒就行了。

  生2:我也觉得是两部分。

  师:如果没有带孔的点连接,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生1:不能把两根小棒连起来。

  生2:不能组成一个角。

  生3:组成一个角,这个孔不能少。

  师:是的,通过刚才做活动角,发现角是有三个部分组成的,我们把两根小棒叫做角的“边”,这两根小棒相交的地方就是有孔的位置叫做角的“顶点”。说一说,你们做的活动角的顶点和边在哪?

  【设计意图教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而这节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做活动角,让学生自主去发现角的三部分。】

  〖活动四〗探索

  师:同学们,你们能让自己做的角变大吗?怎么变?

  生1:我把两根小棒往外一拉,角就变大了。

  生2:我拿住一边,把另一边一拉就变大了。

  师:你们能让角变小吗?

  生1:把两条边合拢一下,就变小了。

  生2:刚才,我们既能把角变大,又能把角变小,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与角的边有关。

  师追问:与边的什么有关,长短吗?

  生1:不是刚才边没有变长。

  生2:不是两条边张开的大,角就变大,张开的小,角就变。

  师小结

  【设计意图这段教学,通过拔动活动角,去体验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才能得以充分的感知,增强了认识效果,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五〗画角

  深化角的认识

  师:我们认识了角,现在在自己的练*本上任意画一个角。【学生画师巡视】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1:我是照着三角板画的

  生2:我是先画两条边,再画顶点。

  生3:我是先画顶点,再画的边。

  师:很好,通常我们常用生3的方法画角,请同学们看看【课件画角】,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按这样的方法再画一个角,看谁画的好。【指名学生黑板上演示。】

  【设计意图画角是这次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是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相互交流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学会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问题吗你觉得谁表现最好(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

  1、认识了一种新的图形——角。

  2、学会了画角。

  3、知道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6

  课题名称: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8-39页《角的初步认识》,第42页的第1—2题。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角和直角"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从观察实物中逐步抽象出所学的角,教材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喜欢做小动作,感觉数学枯燥无味,因此我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直尺;大头针,两根硬纸条,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剪刀。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的实物图。引导学生回顾复*,依次回答出各个图形的名称。最后出示角的图形,教师边出示边提问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认识吗?”同学们回答:“认识,角。”

  今天我们就来学*角。教师边说边出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儿童在的注意集中的时间较短,所以导入这个环节我尽量简化,开门见山,但又明确了学*目标,直入课题。教学时间大约用2分钟。

  二、新课讲授

  1、电脑出示一幅校园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什么?学生回答:“图中有正在做操的学生”,“正踢足球的学生,还有拿三角板的老师和修剪花木的老爷爷。”……这些情景中有角吗?同桌学生讨论找角。

  学生汇报,

  生1:老师手上的三角板上有角、老爷爷修剪树木用的剪刀上有角。

  生2:球门上有角、角球线有角。

  生3:表的两根针形成一个角,正在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形成一个角。

  ……

  (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

  教学过程说明:教学伊始,借助情景图创设情境,这样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内迫切想知道新知,同时也感受到了学*数学的乐趣,初步感知角。教学大约用了5分钟。

  2、举例

  其实在你身边就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发现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现在,咱们就伴随着轻松优美的音乐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角。

  师:谁愿意把你找的角指给大家看看。在日常生活中,角实在太多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都能找到角。

  学生汇报,

  生1:黑板上有角。边说边上去指角。

  生2:数学书上有角,边说边指角。

  生3:课桌上有角。用手比划。

  ……

  师:我们来看看大屏幕上的图形有角吗?(多媒体出示例1的3幅图),大家找一找,学生指出后多媒体演示抽象出角的图形。

  通过找日常生活中的角以及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剪刀、吸管、水龙头)中抽取出角,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来认识角,让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教学大约用了4分钟。

  3、折角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认识了角,大家观察得都很认真。接下来,老师想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折角(出示一张圆形纸),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最多。

  学生动手折角,教师将部分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用刚才所折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什么感觉;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怎样的?教师示范。指名学生回答。

  生1:这儿是尖尖的,这两边滑滑的、**的。生2:这儿有些刺手,这两边直直的。师:噢,原来角给我们的感觉是这样的:尖尖的,直直的。

  师:大家看!这尖尖的一点叫作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作角的边。边说边标出角各部分名称

  教师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标出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

  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我们来看看大屏幕上折出的角(多媒体出示3幅图),大家看一看这几个角的大小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

  师:这能够说明什么?

  生:这说明角是有大有小的。

  填出自己折出的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过程说明:通过折角让学生比较得出:角是有大有小的,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并对角的大小这一特点进行了初步认识。同时角的不同折法这一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大约用了6分钟。

  4、做和演示活动角

  (1)师:通过刚才折角的活动,同学们知道角是有大有小的。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条,小朋友们已经会折角和画角了,老师这有一个比较特别的角,你们看。(师电脑展示出活动角)你们想知道这个活动角是怎样做出来的吗?

  (2)师展示活动角的制作过程。大家想不想自己做一个活动角呢?请两个同学为一组,互相帮助,小心图钉,注意安全。

  (3)请小朋友们拿出做好的活动角,跟老师一起做动作。(慢慢张开)这时这个角变得怎样了?(**得越来越大,角也越来越大。)(慢慢缩小)这时这个角又变得怎样了?(**得越来越小,角也越来越小。)看来,一个角的大小与它**的大小有关,**得越大,这个角就越大,**得越小,这个角就越小。

  师:像这种角我们就把它叫做活动角。屏幕上有两根硬纸条和图钉做成的活动角,我们来看看这个活动角(屏幕演示)。两根硬纸条做成的边张开的比原来大了还是小了(大了),角比原来大了还是小了?

  生:角比原来大了。

  师:这两条边又怎样了?角又怎样了?

  生:两条边又张大了,角比原来大了。

  师:这能够说明什么?(四人一组讨论)

  生:角的大小跟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教学过程说明: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了认识动态中的角,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的关系。

  师:我们已经知道比较角的.大小的关键了,可是红角和蓝角却不知道,你看它们正在吵架呢?

  课件出示:红角和蓝角争吵的对话。你能想办法帮他们比大小吗?课件演示比较大小的过程。教师解说。

  课件演示大小一样,边长不同的两个角比大小。

  师:你从刚才的录像中能发现什么?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学过程说明:让学生在生动的故事情境中,通过观察,自己得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结论,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学会全面的看问题。教学大约用了8分钟。

  5、画角

  师:通过刚才的多种活动,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角,如果要把角画下来,该怎样画呢?让我们打开课本第39页,看看下面的例2,请根据书上的提示画一个角。

  学生先自学,然后再画角。

  师:有不少小朋友已经学会画角了,谁能教教老师。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示画一个角。

  媒体演示,教师讲解:这个小老师到底教得对不对呢,咱们一起看看大屏幕。先画一点作为角的顶点,用尺子从这个点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线,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线,就组成了一个角。

  教学过程说明:在教学画角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这一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来,当学生通过自学初步掌握画角的步骤和方法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适时的演示画角的过程。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留下的表象也非常深刻,角的画法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学大约用了5分钟。

  三、巩固练*

  1、做练*八的第1题。

  师:看来同学们对角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可是动物园里的四只小动物却不太清楚,它们每人画了一个角,我们一起看看它们画的是角吗?

  媒体出示小动物画的角,教师请学生判断它们画得是不是角,再说出理由。

  2、做练*八的第2题。

  3、剪一剪、猜一猜。

  师:你们的表现都很好,教师奖励你们做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剪一剪,猜一猜,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张正方形的纸,现在请小朋友猜一猜用剪子剪一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再剪一剪、试一试,看看会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反馈后,媒体演示。

  师:由于剪的方法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会想出不同的方法。

  教学过程说明:这种开放题的设计让学生动脑动手,加深对角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激发探究兴趣。教学大约用了8分钟。

  四、全课总结大约用了2分钟。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游览了角的乐园,我们在角的乐园里学*了哪些知识?

  五、板书设计

  课题

  角的大小跟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一个顶点,两条边。先画一点用尺子从这个点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线,

  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线,

  就组成了一个角。

  六、教学反思:

  七、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有效的数学学*方式。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我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

  2、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在主题图导入时,设计让学生伴随着音乐观察、寻找校园里角,还有在演示活动角的时候设计变魔术的情境以及让学生伴随轻松优美的音乐找角等等。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3、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重难点。而本节课课件的使用很好的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课件演示形象、直观,从学生学*的效果能够充分体现出来。

  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折一折、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剪一剪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7

  教学内容:

  《角的初步认识》

  课本P38、39、例1、例2及练*八中相应的练*。

  教学对象;

  二年级(上学期)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3、通过学*,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准备:

  情景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激发学*兴趣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个新的知识,先让我们看一段动画。

  (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发现思考问题。)

  2、课件情景图中闪动的是什么呀?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学*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感受到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发学生认识的兴趣。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课件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请同学们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

  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

  (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出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

  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2、制作角。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3)、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3、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角该怎么画?

  (2)、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2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3)、学生练*画角。

  请同学们在练*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教师巡视、指导

  总结画角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品抽取出数学中所要研究的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制作角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程度有关系,而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并且学会如何去画角。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找出课堂中的角,出示课件(教师和同学们在教室上课的.图画),引导学生独立发现生活中的角。

  2、在图形中找出角的个数,出示课件(黑板拉*出现教师讲的内容)。

  [设计意图]:练*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学生在练*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在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1、今天的这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学生总结回答,教师补充。

  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知识。

  2、下课。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五角星纸片等。

  【学具准备】直尺,三角板,,带孔木棒,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认识它吗?(五角星)

  师:那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五角星吗?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你可真聪明,那你能指出它的角都在哪里吗? 生:指角 师:不错,这就是它的角,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角,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认识角好吗?(板书角的初步认识)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新内容——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 联系实际,找角

  师:小朋友们刚才能够指出五角星中的角,一看大家就很聪明,老师忍不住想考考大家,我们这里有一张美丽的校园情景图,大家能找出这幅图中隐藏着的角吗?我要看看谁的眼力最好。

  生:到前面指角

  师:看来大家个个都是火眼金睛,这么快就找出了这里面的角。

  3、找生活中的角。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设计意图:立足三维目标,让课堂和谐*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说说,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对碰二:初步感知,指角认角

  1、指角。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注:所有学生指角的过程都是点了一下角的顶点处。)

  2、出示红领巾、数学书。这些*时用的实物中有角吗?谁来指一指?

  3、引导正确指角。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不是,这是个点)。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

  4、同桌互相指角。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演示)

  出示幻灯片,练*指角、辩角。

  6、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想不想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打开数学书39页看谁先找到答案。

  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学生做笔记)

  [设计意图: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教师没有去急着帮学生纠正语言与动作,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把学生对角的认识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几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然后自然地引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对碰三:动手操作,比角

  1.体会角的大小。

  (1)教师演示活动角(两条边张开一些):你发现角怎么样了?怎么会变大的?(板书:张开)(两条边收拢一些):这个角怎么样,怎么又会变小的?

  (2)小结:角的大小就是两边张开的大小。

  (3)改变角的大小。你能把自己做的角变大变小吗?学生上台展示,教师结合讲评。出示圆形纸折的直角,能做一个比这个角小一些的角吗?那么小很多的角应该怎么折呢?演示钉子板上的角,把刚才做的角变大些,变小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来感知角的大小是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为下面比较的大小作好准备。]

  2.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师生拿出活动角,教师做出一个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小和角,找两个小朋友的角和教师的角比。怎么样?(学生回答)

  (2)重叠法。

  ①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个小朋友的角,谁的大一些?

  ②学生想办法比较,指名上台演示,得出重叠法。一条边要对齐,看另一边张开的大小,再确定角的大小。

  ③巩固重叠法。同桌做两个角,比一比,教师巡视,指名两个学生演示一下。

  (3)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①教师拿出活动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大的角。

  ②把角的边剪短,思考:这样的`角小了吗?

  ③学生说理由并用重叠法证明角的大小没变。

  ④用自己的胳膊形成一个角,把角变大,再变大,想想,你的胳膊变长了吗?把角变小再变小,想想你的胳膊变短了吗?

  出示幻灯片,练*比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又开的大小有关这一知识点。注重了学生的观察、操作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对碰四:体验感悟,画角

  师:现在大家已经会比角了,那你能尝试画一个角吗?

  1、学生看书,勾画出画角的方法,边画边读。

  2、学生尝试画角,指几名同学板画。

  3、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

  4、再画一个角,标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比了角,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38~3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通过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探索角的知识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感知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小棒等。

  教学流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结交一个数学中的好朋友,大家愿意吗?

  生:愿意。

  师:这个朋友的名字叫什么呢?(板书:和角交朋友)

  生:角。

  师:对,这节课我们就和角交朋友。

  二、引导探究,学*新知

  1、联系实际,找角

  师:其实角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你认真观察,就能找到它,(课件出示39页例1的剪刀、吸管、水龙头)同学们请看,角朋友就藏在里面,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学生汇报。

  师:(课件出示剪刀、吸管、水龙头)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同学们相互说一说。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现在我们把这些角的外衣脱掉,仔细观察。(课件演示,将三个物体隐藏,出现不同方向的三个角)。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角。

  师:(课件出示38页主题图)同学们请看,下课了,同学们正在操场上活动呢?你能在这幅图中找到角吗?

  学生汇报:老师拿的三角板上有角。老爷爷剪树枝用的剪刀上有角,树上有角。小朋友伸开两臂组成了角。楼房上挂的钟上有角。楼房上挂的钟上有角。

  学生每说一个,课件出示红色闪动的角。

  2、初步感知,指角

  师:同学们的观察力可真强,找到了这么多的角,请同学们找一找自己手中三角板上的角,并给你的同桌指一指角在哪里?

  师:哪位同学到前边把三角板上的角指给大家看。

  学生到前面指三角板上的角。

  (注:提问的学生指角的过程都是点了一下角的顶点处。)

  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

  生:不是,这是个点。

  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

  学生活动:指角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学生到前面指出三角板上的一个角。学生都能指对。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出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动手摸一摸三角板。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会发现三角板上有尖尖的东西,感觉很扎手,发现了三个扎扎的点,三条直直的线等。

  师:同学们通过摸一摸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你们真了不起,其实数学上的角有自己的名字,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板书:边)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和角成为了好朋友,老师真替你们高兴。可有一些“假角”经常混在角的队伍里,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看谁一眼就能辨别真假。(课件出示练*八的第1题)。

  [设计意图:在这里,学生感知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所以在这里我没有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把对角的认识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逐步构建正确表象。]

  3、小组合作,折角

  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请看,你能在这张纸上找到角吗?

  生:不能。

  师:你能想办法用它折个角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

  小组活动:折角。

  师:哪一组选个代表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折的?

  学生汇报。

  师:你能指出折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吗?

  生:(拿着折好的角。边说边指)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

  [设计意图:把角的概念放到实践操作中感知。在指角、折角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眼、手等感官直接感知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培养。]

  4、动手操作,做角

  师:同学们心灵手巧,折出了这么多形状的角,你能动手做出一个角吗?小组四人合作,先想想你们打算用什么材料做角。然后可以用拼一拼,折一折,摆一摆等方法制作出一个角,做出角后,小组内互相指一指角的样子。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好。

  (学生用硬纸条、图钉、细绳、小棒等做角)。

  学生汇报,并互相评价。

  有的小组用绳子摆出了一个角,有的小组用小棒摆出一个角。有的.小组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出一个活动角,而且发现这个角可以变大,还可以变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会、理解角有大小这一知识点,在这里我注重了学生的观察、操作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5、体验感悟,画角

  师:刚才我们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制作出了这么多的角,我们还知道了角有大有小,下面就让我们亲手画一个角好不好?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是怎么画的,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边说边画)

  师:下面同学们就按照老师的方法来画一个角。

  学生活动:画角。

  展示学生画的角,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师:同学们,我们在画角时,角的开口可以朝上,可以朝下,可以朝左,也可以朝右。

  让学生画出开口方向不同的角。

  [设计意图:学生在画角时,认真思考、操作、体验、评价,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1、40页做一做的第1题

  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学生边说边指)

  2、找磕头机上的角

  (课件出示大庆的磕头机)

  师:这是在我们大庆随处都能看到的磕头机,你能在上面找到角吗?

  汇报时闪动红色的角

  3、课件出示练*八的第2题

  师:看下面各图,左边的三角形有哪几个角?右面的三角形有哪几个角?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角,和角成为了好朋友,知道了角有一顶点两条边,还学会了画角。

  2、知识延伸

  师:同学们课下就用今天我们结交的新朋友——角,来创作一幅美丽的图画,比一比,看谁创作的画最好看。

  [设计意图:学生用角创作画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大胆想象,在活动中体会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在认一认、说一说、指一指、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等活动,初步认识角,会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观察、比较,明白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3、在折一折、动手做的过程中学会做角;通过画一画,掌握角的画法,能够正确地画角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5、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会准确地画角。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上的画面:校园的一角。谁来说说校园里有什么?

  操场上的活动可真丰富,这里边还藏着我们今天要学*的新图形――角。老师手上拿着的三角板(抽象出三角板上的三个角),形状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叫做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评析]

  情境导入抓住了二年级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引导探究 学*新知

  1.联系实际,找角。

  师:在这幅校园图里有好多这样的角,你能找一找吗?让我们比比看,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请学生自己指出来: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组成的角、剪刀上张开形成的角、红旗上的角等等)

  [评析]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图片中找出角,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给学生均等的参与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从现实个发现角、认识角。

  2.初步感知,正确指角。

  (1)出示剪刀、吸管和水管的图片。这些*时用的实物中有角吗?谁来指指?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呢?

  (2)从实物中剥离出角的几何图形。如何把水管上的角画下来,会是怎么样的呢?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也可以用手比划比划,看看角什么样子的。然后老师在黑板上把这些角画出来。

  并让同学说说它们的形状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讨论并汇报)。整理并板书: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角的边。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指出三角尺上的角,并感受。

  (4)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哪些图形不是角。(题略)

  [评析]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没有去急着帮学生纠正语言与动作,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探究去接触知识,理解掌握知识。

  3.做角。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认识了“角”这个朋友,那么现在我们动手来做一个角。请同学们拿出这张纸,用折一折的办法,折出一个角来。

  学生自己做一个角,然后交流;并四个学生上讲台展示,并说出所折的角的两条边和顶点在哪里。

  [评析]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角,问题的挑战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经过努力形成了形状、大小不同的角,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定义角的大小。

  (1)教师演示活动角(两条边张开一些):你发现角怎么样了?怎么会变大的?(两条边收拢一些):这个角怎么样,怎么又会变小的?

  (2)小结:角的大小就是与角两条边张开有程度有关,把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把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师生一起,边操作边说)

  5.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老师拿出两个相差比较大纸折的角,怎么样比较?(学生回答)

  (2)重叠法。老师拿出差不多大的角,这两个角谁大谁小?①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个角,谁的大一些?②学生想办法比较,指名上台演示,得出重叠法。一条边要对齐,看另一边张开的大小,再确定角的大小。③巩固重叠法。同桌做两个角,比一比,教师巡视,指名两个学生演示一下。

  6、画角。

  1、学生尝试画角,在小组内讨论画角的方法。

  2、展示画角:先画一点,然后从这一点起用直尺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线,就画出了一个角。

  [评析]观察、叙述、操作,使学生尽快掌握画角的技能。

  三、巩固拓展

  1.数一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里各有几个角。

  四、欣赏生活中的角

  [总评]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感觉到了数学于生活,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为基本的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表现在:

  1.教师在课堂上敢于放手。在课堂上为学生的学*提供了充足了时间与空间。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通过找角、指角、做角、定义角的大小以及比较角的大小,都是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完成的,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

  2.注意了知识的拓展。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增设了一个拓展训练,别具匠心,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拓展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2.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子画角。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实物投影、三角板、活动角、;学生每人一个活动角、一副三角板、一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要学*有关角的知识,你对角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多媒体出示课本38页校园一角情境图)

  图中那些地方有角?

  (用多媒体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a.说说角的样子?

  b.指出下列各角中的顶点和边

  2.动手实践,感知角

  活动一:折角。

  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纸,动动脑筋,看谁能用你手中的纸折出一个角?(折角是让学生能亲自动手,制作一个角,进一步感知角,获取实际经验,为形成角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以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带角的图形,真正感悟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这就把角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深深的印在学生心中,也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活动二:超级“变变变”

  同学们,拿起你桌面的活动角,我们一起玩个超级“变变变”的游戏,我们一起变大,变小,那位同学能告诉我,教师怎么变大,怎么变小的?角变大时边变了没有?

  (通过活动,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去发现知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的奥秘,感悟其中的道理,自己会讲出来,充分的感知角,用变魔术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3.画角

  每人动手画一个角,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三、拓展延伸

  1.下面的图中各有几个角?你能找到吗?

  2.画一个有更多角的图形。

  四、回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2.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子画角。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实物投影、三角板、活动角、;学生每人一个活动角、一副三角板、一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要学*有关角的知识,你对角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多媒体出示课本38页校园一角情境图)

  图中那些地方有角?

  (用多媒体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a.说说角的样子?

  b.指出下列各角中的顶点和边

  2.动手实践,感知角

  活动一:折角。

  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纸,动动脑筋,看谁能用你手中的纸折出一个角?(折角是让学生能亲自动手,制作一个角,进一步感知角,获取实际经验,为形成角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以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带角的图形,真正感悟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这就把角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深深的印在学生心中,也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活动二:超级“变变变”

  同学们,拿起你桌面的活动角,我们一起玩个超级“变变变”的游戏,我们一起变大,变小,那位同学能告诉我,教师怎么变大,怎么变小的?角变大时边变了没有?

  (通过活动,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去发现知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的奥秘,感悟其中的道理,自己会讲出来,充分的感知角,用变魔术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3.画角

  每人动手画一个角,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三、拓展延伸

  1.下面的图中各有几个角?你能找到吗?

  2.画一个有更多角的图形。

  四、回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13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38--39页“角的初步认识”例1、例2。

  二、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提供了儿童熟知的三角板、剪刀、吸管等实物图,让学生对角有一个感性认识,能从生活中的事物中找角;再通过折角、做角、画角等探索性操作活动,使角的图形从实物中抽象出来,让学生了解角大小变化的规律和各个部分的名称。

  三、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角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些零散的关于*面图形“角”的知识和经验,如桌子上有角,三角板上有角,也有的学生会联想到元角分里的“角”、“牛角”的角。学生有初步的角的印象,但对于抽象出角的概念、特征,角的大小变化规律仍有一定的困难。“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们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因此,教材根据儿童学*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一折、摸一摸、比一比、剪一剪、摆一摆等,来帮助学生学*几何知识。

  四、教学目标

  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针对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实际情况,我拟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学会画角、做角,能从实物或*面图形中辨认角。

  (3)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和能从实物或*面图形中辨认角。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六、教具和学具

  教具:电脑课件,剪刀、三角板、吸管等含角的实物,纸条、图钉、圆形的纸等。

  学具:剪刀、小棒、纸条、图钉、圆形的纸等。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

  有谁知道三角形是由几条边组成的呢?粗心的“小马虎”在画三角形时忘画了一条边,(课件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这还是三角形吗?这是什么图形呢?

  (点评:从学生已有认识起点出发,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会变成什么图形,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揭示课题

  3、学生提问,确定学*目标:

  师:你心目中的角是怎样的?

  师:关于角,你想知道什么?

  (点评:尊重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建议教师应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目标从学生提出的众多疑问中选择有效问题。若是和本节课无关或者是以后学*的内容,教师可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再告知在今后学*中会慢慢解决。)

  (二)引导探究

  1.认一认:出示课件(房屋*面图中的角;钟面上时针、分针和秒针构成的角;西瓜切面上的角……),这些物体上哪里有角?

  2.找一找:寻找教室里的角。

  (点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角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3.摸一摸

  找一找三角板上的角,共有几个?找到三角板上其中的一个角,握住这个角,向手掌心刺一刺,你有什么感觉?再用手模摸这个角的两边,又有什么感觉?这些感觉说明什么?

  小结:一个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4.指一指:指出下面每个角的顶点和边。

  (点评:通过认一认、找一找、摸一摸、指一指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并归纳,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三)操作感悟

  1.折一折:小组合作,从“两根纸条、一枚图钉、一段毛线、一张圆圆的纸”等这些材料中自由的选择材料创造一个角,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里,哪组想的方法最多。

  (点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角的特征。组织学生从多种材料中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重组,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能力。)

  2.比一比

  (1)讨论:利用两根硬纸条和图钉,做出一个活动角。怎样让角变大变小?通过实验,发现什么?

  (2)两道眼力题: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14

  教学内容:

  课本P38、39、例1、例2及练*八中相应的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方法与过程: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通过制作角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程度有关系,而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

  情感与价值:让学生在练*、创作的过程中丰富对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大胆的想象,在活动中体会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准备:

  情景图,剪刀、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数学王国认识一位新朋友——角。说说你认识的角。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回答,可能会回答在哪见到过角。可利用媒体出示些生活中的角。

  2、出主题图找角:师:“角”有时非常的淘气,常常藏在我们周围的事物中,这些角到底藏在哪儿呢?现在请同学们把它们找出来好不好?(出示课本主题图,让学生在图画中找,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课件上出示这些角)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

  师:老师也找到一些物品,这上面有角吗?谁来说给大家听?你能出来指一指角在哪吗?(根据学生回答,在课件上演示出学生指的角)

  (2)、师:哦!老师明白了,原来角是这样的!(板书:·)这个是角吗?

  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同桌交流。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1)小组讨论找出角的各部分:

  师:刚才大家找到的这些都是角,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回答出这些角都是尖尖的,都有两条直的线,或者都有一个点,两条直的线)

  (2)归纳小结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把这个尖叫做角的顶点,从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直的线叫做角的边,那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学生: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板书并全班齐读。)

  2)让学生感知角:

  师:请同学们举起你自己的三角板,给同桌指出其中一个角的顶点和边。摸一摸它的顶点,什么感觉?再摸一摸它的两条边,又有什么感觉?(学生汇报感觉:顶点是尖尖刺刺的,两条边很光滑很直的)

  3、学*用尺子画角。

  (1)师:同学们,你们会画角吗?那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漂亮的角呢?四人小组自己研究一下,想个方法画一个角,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师巡视,展示一两名学生自己画的角,简单说说画法)

  (2)师:哗!老师刚才看到很多同学都想到方法画出了一个角,同学们真聪明,下面老师有一个又快又好的画法,你们想学吗?

  (课件演示画法,演示后让学生说一说,师示范画角,并说明画法:先画一个顶点,再用尺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2个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师:你们能用这个方法再画一个角吗?(找学生板演)

  (3)师:(展示学生画的角)画得真好,你能标上它的各部分名称吗?(请学生板演各部分名称)

  4、动手操作,做角。

  (1)师:同学们画得真好!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用自己的小手做一个角,好不好?你们面前有两根小棒和一张纸,你们能用它们做出一个角吗?看谁做的最好!(学生展开活动,教师巡视)

  (2)师: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做出的角?(展示学生作品,注意让学生说出所做的角的各部分名称,指出用小棒做的角是可以活动的)

  5、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引导学生观察活动角,让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变化:

  师:请同学们把用小棒做的活动角的两条边张开收小,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角的两条边张开时,角就变大,收小时,角就变小)

  (2)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其实角是有大有小的,老师这儿有一个角,你能用活动角做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吗?(教师和几名学生比较,指出让角变大就要让两条边张大)

  师:你能再做一个角比老师的角小的角吗?(再和学生比较,指出让角变小就要让两条边收小)

  (3)(课件出示课本练*八第3题的两个角)师:猜一猜这两个角谁大?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纷纷发表意见)

  师:刚才有的同学说用重叠的方法验证一下,那我们在电脑上试一试,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电脑演示两个角重合的过程,学生发现两个角一样大)师:原来这两个角是一样大的!大。

  (4)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系,角的两条边张开越大,角就越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完成P40页的1、2、题。

  2、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你们能用角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

  3、学生创作画。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今天的这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

  板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

  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15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38--39页“角的初步认识”例1、例2。

  二、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提供了儿童熟知的三角板、剪刀、吸管等实物图,让学生对角有一个感性认识,能从生活中的事物中找角;再通过折角、做角、画角等探索性操作活动,使角的图形从实物中抽象出来,让学生了解角大小变化的规律和各个部分的名称。

  三、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角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些零散的关于*面图形“角”的知识和经验,如桌子上有角,三角板上有角,也有的学生会联想到元角分里的“角”、“牛角”的角。学生有初步的角的印象,但对于抽象出角的概念、特征,角的大小变化规律仍有一定的困难。“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们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因此,教材根据儿童学*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一折、摸一摸、比一比、剪一剪、摆一摆等,来帮助学生学*几何知识。

  四、教学目标

  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针对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实际情况,我拟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学会画角、做角,能从实物或*面图形中辨认角。

  (3)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和能从实物或*面图形中辨认角。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六、教具和学具

  教具:电脑课件,剪刀、三角板、吸管等含角的实物,纸条、图钉、圆形的纸等。

  学具:剪刀、小棒、纸条、图钉、圆形的纸等。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

  有谁知道三角形是由几条边组成的呢?粗心的“小马虎”在画三角形时忘画了一条边,(课件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这还是三角形吗?这是什么图形呢?

  (点评:从学生已有认识起点出发,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会变成什么图形,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揭示课题

  3、学生提问,确定学*目标:

  师:你心目中的角是怎样的?

  师:关于角,你想知道什么?

  (点评:尊重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建议教师应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目标从学生提出的众多疑问中选择有效问题。若是和本节课无关或者是以后学*的内容,教师可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再告知在今后学*中会慢慢解决。)

  (二)引导探究

  1.认一认:出示课件(房屋*面图中的角;钟面上时针、分针和秒针构成的角;西瓜切面上的角……),这些物体上哪里有角?

  2.找一找:寻找教室里的角。

  (点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角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3.摸一摸

  找一找三角板上的角,共有几个?找到三角板上其中的一个角,握住这个角,向手掌心刺一刺,你有什么感觉?再用手模摸这个角的两边,又有什么感觉?这些感觉说明什么?

  小结:一个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4.指一指:指出下面每个角的顶点和边。

  (点评:通过认一认、找一找、摸一摸、指一指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并归纳,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三)操作感悟

  1.折一折:小组合作,从“两根纸条、一枚图钉、一段毛线、一张圆圆的纸”等这些材料中自由的选择材料创造一个角,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里,哪组想的方法最多。

  (点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角的特征。组织学生从多种材料中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重组,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能力。)

  2.比一比

  (1)讨论:利用两根硬纸条和图钉,做出一个活动角。怎样让角变大变小?通过实验,发现什么?

  (2)两道眼力题:

  (1)(2)

  观察思考:这两组角的边怎么样?大小怎么样?你发现了什么?

  验证:你是怎样比较的?用你的方法验证一下。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的大小有关。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两个角顶点对顶点,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谁张开的角度大,那个角就更大。

  (3)同桌比较刚才自己做的活动角谁大谁小。

  (四)动手经历

  1.你能将小棒做成角的样子在纸上画出来吗?试试看。

  2.讨论:画角的方法。

  3.小结:先画一点,然后从这一点起用直尺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线,并标明角的有关名称。

  (五)反馈练*

  1.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1)(2)(3)(4)(5)

  2.数一数。请你数一数,下面的图形里各有几个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16

  一、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角的初步认识》是京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行四边形,三角形,有了这些已有知识和感性经验作基础,本教学环节中设计了一些放手让学生在操作中做数学的环节,力求让学生在眼看、耳听、手动、脑想、口说中学*知识,发展抽象思维。

  二、学情分析: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角并不陌生,能够很容易的在周围的物体上找到角,怎样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为学生学*几何知识做好准备。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一个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会用尺子画角。

  2、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的大小有关。

  3、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深化对角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活动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角,会画角。

  教学难点: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的大小有关。

  五、教学准备:

  大小不等的圆纸片若干。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角

  1、同学们,这是什么?(三角板)你知道为什么叫它三角板呢?(因为它是三角形的,有三个角)

  2、谁能指一指它的三个角在哪?(生指三角板上角的顶点)

  师:我把你指的这个地方画在黑板上(师画一圆点)

  大家觉得这是不是一个角呢?(不是,这是一个点)

  3、“角”是什么样子的?谁再来指一指,描一描。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物品导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知识的冲突点,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出角。)

  (二)实物抽象,初识角

  1、从自己周围找角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三角板上有角外,其它物体上有没有角?下面大家从周围的物体中来找找角,比比看谁找得最多最准确。

  (学生“找角”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汇报:同学们发现哪些物体上有角呢?谁能给大家指一指。

  (生比划从周围物体上找到的角)

  2、老师也找到了一些,请看:(出示:钟表、相框、红领巾)

  你能在这些物品中找到角吗?(生指,课件抽象出角)

  3、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这些角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生观察,师介绍角的顶点和边)板书:顶点和边在数学上我们用弧线标出角,并给它起个名字(标1),这个角就可以读作角1,记作:∠1

  4、刚才你找到的角的顶点和边在哪呢?和你的同桌指一指,说一说。

  5、判断角刚才同学们认识了角,也找到许多的角,请大家看这些图形是不是角呢?(按点一:判断)(指名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找角”的活动初步认识角,从生活实物中抽象出角,引导学生观察找共同点,从而了解角的构成,并会读角和记角。另外再以一组判断题来检验学生初识角的成果,并加深对角的构成的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1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三册第38——39页例1,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

  2、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抽象思维等能力。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学*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会用尺子画角,体会角是有大有小的,感悟角的大小只与两边**的程度有关。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活动角,三角板、圆形彩纸、小棒等

  教学流程:

  一、情境激趣,乐学善启

  1、故事导入

  谈话:在数学王国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图形娃娃,他们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可开心啦!这不,它们正在玩“猜图形”的游戏呢。你们想玩吗?(出示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一个圆形,露出一部分)

  师: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图形?(猜完取出这个圆形)接着再依次出示一个信封,里面分别装着一个正方形、三角形,露出一个角让学生猜测。问:这次你们为什么不把它猜成圆形呢?

  2、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和“角娃娃”交个朋友,认识角这个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乐学善思,探索新知。

  1、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师:在图形娃娃中,就数“角娃娃”最调皮了。在大家玩捉迷藏游戏的时候,“角”娃娃躲到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体上来了。现在我们一起到美丽的校园去找找,看看角都躲在哪?(出示情境图)小朋友们,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学生找角,教师总结。

  老师这儿也有几种物体,你们从这些物体中找到角吗?谁来指一指?(电脑显示第39页上方的三幅图)。学生上前指出哪些部位藏着角。

  师:很好,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三个角。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剪刀、吸管、水管里用彩色线标出这些角。(课件演示)

  2、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展示角:刚才我们看到的都是生活中的角,那么在数学中我们学*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套,看看变成这什么样。(多媒体演示,将物体隐藏,出现不同方向的三个角)(出示例1图)

  (2)认识角:

  师:象这样的图形都是角。大家看看这三个角有什么共同点呢?

  ①下面请小朋友们拿出三角板,跟着老师做:用角的顶端轻轻扎扎我们的手心,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感觉角的顶点是尖尖的)然后再摸一摸角的这边和这边,是怎样的呀。(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

  ②师: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顶点、边、边)这个顶点和这两条边围成一个角,这两条边所夹的这个部分就是角,我们通常用小弧线来表示。

  ③请同学们说出屏幕上三个角各部分的名称(点击课件)。观察一下,每个角都有几个顶点几条边?(板书: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3、乐学实践,感知角的大小。

  (1)折角

  ①出示一张圆形的纸,问:大家看,这张纸上有角吗?(没有)你能用你会变魔术的小手将手中的纸做一个角吗?(小组比赛)

  ?(学生小组活学生"折角"活动)。

  师:老师看到各组同学折出了各种各样的角,有这样的吗?(教师一手持折出的黄色"直角")

  举起来让同学看看。

  ②谁能折出比老师这个角大的角?顶点不变。试试看!教师将两个折的角重叠,让学生比较大小。

  ③谁能折出比老师这个角小的角?也是顶点不变。试试看!

  教师将两个折的角重叠,再让学生比较大小。

  师:可见角不仅有大的,也有小的。它还有更有趣的特点呢!

  (2)认识角的大小

  ①师:老师也做了一个角,这个角的边是可以动的,我们就叫它活动角。

  师: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忙,愿意吗,哪位同学能把角变大一些吗?试试看。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名叫“超级变变变”。好,听老师的口令,举起你们的小手,先摆一个角。跟着老师说:变大,变大,再变大。问:“这个角是怎么变大的?”师:现在把它变小,变小,再变小。怎么会变小了呢?

  想一想,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呢?(板书: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③比大小:

  师:(出示师摆的角),谁敢跟老师的角比大小?(请一名学生上来)你们猜一猜哪个角大?究竟是怎样呢?(跟学生的角重合)

  ?师:大家认真观察,老师的角的两边刚好跟这个角的两边怎么样?(紧靠)为什么老师的边这么长,跟她的角却一样大呢?

  (学生的角张开一些后,问:现在谁的角大?为什么你们的边这么短,却比林老师的角大呢?

  ??师:那说明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呢?

  ④小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板书: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

  4、乐学善画。

  (1)观察画角

  师:请看黑板,我们先来学*怎样画角。(教师示范)

  师:谁能说一说画角的时候要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2)动手画角

  师:你觉得画角时要注意什么?(小朋友们注意了:在画的时候要把尺子按紧,否则线画歪了,就不是一个角的图形了。)

  三、巩固练*,拓展新知(智力闯关)

  (1)辨一辩

  (2)排一排

  (3)数一数

  (4)摆一摆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娃娃,那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呢?

  儿歌出示:

  小小角,真简单,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

  先画顶点再画边。

  五、作业:

  1、画一个角,并标出它各部分的名称;

  2、欣赏生活中的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18

  一.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68页“认识角”。

  二.学*目标和重难点:

  1.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观察、操作、抽象思维等能力。

  (3)在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学*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2.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会用尺子画角,体会角是有大有小的,感悟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尺、活动角

  4.学具准备:纸、尺子、长角形卡片,活动角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时间:1分钟)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角,你们想认识它吗?(板书课题:初步认识角)在学*新课之前,让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目标:

  (设计意图:简单明了,直入主题,亲切的儿童语言能具有亲和力,能激发学生学*兴趣。)

  二出示学*目标(时间:1分钟)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培养观察、操作、抽象思维等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目标,完成学*任务。)

  三展开活动,学*新知(时间:30分钟)

  1.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展示角:角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变成这样。(多媒体演示红领巾、扇子、闹钟、剪刀,将物体隐藏,出现三个角)(出示例1图).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感知能力差,让抽象图形,形成表象,有利于学生学*新知,奠定基础。)

  (2)找角

  师:同学们,除了大屏幕中的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或者在我们的教室,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大家仔细看一看,认真找一找,把你看到的,找到的角说给你的同桌听,好吗?(同桌交流)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角?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角有一定初步的感知时,再次巩固对角的初步理解,为突破重难点奠定基础。)

  (3)认识角:

  ①谁能说说角是什么样的吗?

  先让学生摸教师的三角形,摸任意一个角,感受一下角是怎样的,再自由发言,最后老师告诉学生: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②学生任意摸摸身边的角,边摸边说角的各部分名称,从而巩固角的各部分名称。

  ③小结:原来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边讲边屏幕板演)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突破重点。)

  (4)判断角

  角爷爷过生日,设宴请客,客人都是角家族的成员,瞧,这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赶来参加宴会,小朋友,快帮帮角爷爷,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动手实践,感知角的大小。

  (1)折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纸,动动脑筋,看谁能用手中的纸折出一个角。(同桌交流)(投影学生折的角)

  (2)认识角的大小

  .课前老师给每组发了一个活动的角,请大家拿出来,

  (一)出示学*指导(共10分钟)

  学*指导:

  步骤一:拉一拉角的两边,看看角的变化。

  步骤二:讨论:想一想,什么情况下角会变大,什么情况下角会变小?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汇报交流:

  1.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师引导:原来角是有大小之分的,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系,张开的口大,这个角就大,张开的口小,这个角就小,那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关系吗?(相应出示幻灯片填空: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系,张开的口(大),这个角就(大),张开的口(小),这个角就(小)。)。

  2.比大小:老师也做了两个角,分别是蓝角和红角,(多媒体出示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度不同的角),你们觉得老师做的怎么样?猜一猜哪个角大?瞧!哥俩在争吵呢?他们在吵什么呢!结果如何,让我们赶快去看看吧!得出小结:(角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然后出示《儿歌》,帮助学生记忆。

  3.认真观察,体验画角。

  教师示范画角,学生模仿用手在纸上画角。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环节来突出难点)

  四.巩固练*,拓展新知。(时间:6分钟)

  1.讲述蓝猫去梦幻乐园的故事,看到这样几个字母:MFT,原来这是一个密码,只要找出这里面有几个角,洞门就会打开,你能帮帮他吗?

  2.蓝猫进入梦幻乐园:

  (1)游戏:射篮球(数出下面图形有几个角和几条边)

  (2)拓展题:坐火箭:给你一个长方形,只能剪一刀,现在有几个角?

  (设计意图:巩固对角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升华新知。(时间:1分钟)

  小朋友,你们今天学得开心吗?请闭上眼睛想想,你今天学会了什么?谁表现得最好。

  (设计意图:再次巩固学*这一课的新知。)

  六.课后作业:

  (时间:1分钟)我们今天认识了角,请同学们回去仔细观察一下,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角,听说过哪里有角,明天跟老师或同学们分享一下,好吗?(设计意图:巩固本课学*的新知)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边

  记作: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19

  教学内容: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初步学会比较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能力,观察比较能力。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和形式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从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的自信心,产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面角的方法,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活动角、三角板等。

  学具准备:

  图形纸、正方形纸、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媒体出示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这就是咱们学校美丽的校园,你们看,我们学校不仅有漂亮的教学楼而且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有做韵律操,有踢足球等等。咱们学校里还有许多角,你能找到吗?(学生找角。)

  教师总结:大家说得很好,像老师手上的三角板、老爷爷修剪树木用的剪刀、球门、角球线,以及伸开两臂正在做操的小朋友等等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角。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联系生活实际: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教室里,就有很多物体表面有角,你们能找到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找找看吧!(学生找角。)2、新授:

  师:角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请小朋友看大屏幕,这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吗?这些角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同座位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屏幕上的角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它们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都有两条直直的线。)

  角的顶部有一点,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顶点。(演示)

  这两条直直的线又叫什么?(这是角的两条边。)

  角有两部分组成,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练*题:(课件显示)

  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角?

  (二)折角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认识了角,大家观察得都很认真。接下来,老师想请你们拿出一张纸折角,看谁折角的速度最快。

  学生动手折角,教师将部分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教师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

  教师:大家看一看这几个角的大小一样大吗?(不一样大。)

  这能够说明什么?(这说明角是有大有小的。)

  (三)演示活动角

  通过刚才折角的活动,同学们知道角是有大有小的。

  师:像这种角我们就把它叫做活动角。它是有两根硬纸两根硬纸条和图钉做成的活动角,我们来看看这个活动角(屏幕演示)。两根硬纸条做成的边张开的比原来大了还是小了(大了),角比原来大了还是小了?

  这两条边又怎样了?角又怎样了?(两条边又张大了,角比原来大了。)

  这能够说明什么?(同桌讨论)

  角的大小跟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板书)

  师把纸条剪短,现在这个角的大小变了吗?

  从这里你们能发现什么?(板书: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四)画角

  1、通过刚才的多种活动,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角,如果要把角画下来,该怎样画呢?学生动手尝试。

  有不少小朋友已经学会画角了,谁能教教老师。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示画一个角。

  教师一边画一边讲解:先画一点作为角的顶点,用尺子从这个点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线,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线,就组成了一个角。

  2、巩固: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本上画一个角。(请几个学生上台画角)

  三、拓展延伸:

  你们的表现都很好,教师奖励你们做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折一折,猜一猜,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张正方形的纸,现在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一个正方形去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再折一折、试一试,看看会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集体反馈。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20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能用所学知识识别和判断角,并能向别人介绍角。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剪刀,活动角,不规则纸,绳子。

  【教学过程】

  一、操作感知,引入概念。

  师出示一个颜色鲜艳的长方形盒子,装有学生已学过的一些*面图形,生闭眼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形状。师语:我们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图形?(先猜圆形,再猜长方形)追问:“这次你们为什么不猜成是圆形?你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参与活动,新课开展。

  (一)联系实际,找角

  1、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师:你发现了什么?咱们比比看,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2、抽同学汇报,表扬发现角的孩子。

  3、找生活中的角。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二)初步感知,指角认角

  1、出示红领巾、数学书。这些*时用的实物中有角吗谁来指一指。

  2、引导正确指角。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

  3、同桌互相指角。

  4、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想不想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打开数学书39页看谁先找到答案。

  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三)小组合作,折角

  1、折角。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法用它折个角吗?

  2、指一组学生将折的角贴在黑板上。

  3、还有不同折法的也过来贴上(有不同折法的贴出),对折出来不是角的要让学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4、说一说折的角的各部分名称,

  (四)动手操作,做角

  1、做角。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认识了“角”这个朋友,那么现在我们动手来做一个角。

  学生选择材料自己做一个角,然后交流。

  师:你还能用什么做成角呢。

  2、体会角的大小。

  (1)教师演示活动角(两条边张开一些):你发现角怎么样了怎么会变大的(板书:张开),怎么又会变小呢?(两条边收拢一些)

  (2)小结:角的大小就是两边张开的大小。

  (3)改变角的大小。你能把自己做的角变大变小吗学生上台展示,教师结合讲评。出示圆形纸折的直角,能做一个比这个角小一些的角吗那么小很多的角应该怎么折呢。

  3、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师生拿出活动角,教师做出一个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的小的角,找两个小朋友的角和教师的角比。

  (2)重叠法。①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个小朋友的角,谁的大一些②学生想办法比较,指名上台演示,得出重叠法。一条边要对齐,看另一边张开的大小,再确定角的大小。③巩固重叠法。同桌做两个角,比一比,教师巡视,指名两个学生演示一下。

  (3)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①教师拿出活动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大的角。

  ②把角的边剪短,思考:这样的角小了吗。

  ③学生说理由并用重叠法证明角的大小没变。

  ④用自己的胳膊形成一个角,把角变大,再变大,想想,你的胳膊变长了吗?把角变小再变小,想想你的胳膊变短了吗?

  4、课件出示主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五)体验感悟,画角。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中有角,只要善于观察,你就会发现。师:你能尝试画一个角吗?

  1、学生看书,勾画出画角的方法,边画边读。

  2、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

  3、再画一个角,标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三、练*与巩固。

  1、辨认角。课件出示书上第1题。

  2、数角。课件出示书上第2题。

  3、比较角。课件出示书上第3题。

  4、一张正方形纸,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做了角,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初步认识了角。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十篇)(扩展5)

——认识面积评课稿实用十篇

  认识面积评课稿 1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低,在形体教学中,往往依靠直观形象,帮助学生掌握新知。以往通过实物演示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现在再加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学生印象会更为深刻。上课时,老师叫学生拿出实物进行观察,进而揭示像椰子汁罐、八宝粥罐这类的形体就叫做圆柱体,简称圆柱。但是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差,怎样由实物转到立体几何图形呢?这时就是发挥多媒体课件优势的.时候了,我用它来演示实物抽象到立体图形,突破了这个教学难点。接下来,让学生再仔细观察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及周围的面,引入圆柱的特征,并配以多媒体课件演示,利用画面的反复闪烁引起学生的注意,突出了这个重点。这样,能更为深刻地理解概念,掌握知识。

  圆柱侧面积的推导用动手演示当然也可以,但运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则显得更为方便。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屏幕上逐步演示沿着圆柱体的侧面上的一条高剪开,并展开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是特例),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推导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如: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什么?宽呢?长方形面积等于什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求?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的面积公式。这种声情并茂的动态演示,牢牢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它们十分投入地关注画面的移动、展现,对每一处的变化都观察得十分细致、全面。这样学生就不用机械地背诵公式,他们的头脑里随时会再现出这一场面,为加深学生的记忆创造了条件。

  认识面积评课稿 2

  引入新课内容后,学生的第一个活动就是摸身边的物体的表面——摸自己的脸面。初步感知什么是物体的表面,然后请学生到台上摸长方体、正方体及硬币的表面,在引导学生评价的基础上,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物体的表面是指一个物体露在外面的每一个面。第二个活动中,让学比较三个*面图形谁的表面大,谁大谁小?数学书的封面与课桌面谁大谁小,……在这些比较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到,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此时,老师适时告诉学生,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引出面积的一部分意义。

  接着,老师举例说,比如:这块黑板面的大小就是这块黑板面的面积。并让学生照样子说一说,进一步理解面积的这一意义。接下来,让学生在观察、倾听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封闭图形”的意义,然后通过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封闭图形也有大有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接着教师又提出一个物体到底有多大?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描述,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物体来说明,这样就出现了单位统一的必要性,接着教学面积的有关单位。整节课条理清楚,在需要的前提下出示一个个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最后让学生归纳概括及看书得出面积的准确意义,到此时,学生通过大量的活动,充分地理解了面积的意义,并理解面积的有关单位。

  认识面积评课稿 3

  今天在网上观看了著名特级教师俞##在xxxx年上的一节三年级概念课《面积的认识》,底气造就了大气,正是俞老师自身的底气-----对教材的独特见解,深入的挖掘;对学生的了解;对知识建构的把握,造就了这一堂大气的概念课。老师们都知道,概念课好上,但是要把一节概念课上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俞老师却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充满大智慧的数学概念课。下面就把我听课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1.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扎实的课。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是什么呢?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进一步是他在学*的过程中有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愈来愈主动的投入到学*中去。俞老师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和学生谈自己理解的“面”;接着是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引导,过渡到数学学科中所谓的“面”,揭示面积的概念,再接着,组织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安排测量身边物体面积的实践体验活动,巩固知识,积淀新经验,内化知识。学生从学到什么是物体的面,到发现面是有大小的,再到主动测量,主动建立测量标准,无不体现这是一节扎实的课。

  2.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充实的课。

  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俞老师面向全体学生,该动手时全体都动手,该思考时,学生都被俞老师引入深深地思考中,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从这一意义上讲,这是一节充实的课。

  3.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实的课。

  听俞老师的课,没有一点作秀的痕迹,就像他在上一节*时的课。从课的开头就可见得,一般的公开课,上给听课者听的成分居多,总是用一些高科技的多媒体手段吸引听课的老师,总是让孩子们去配合自己的表演。可是俞老师的课时扎扎实实上给孩子们的课,没有用过多的多媒体手段,只是用自己的幽默风趣的语言,简洁明了的带领孩子们去遨游数学的世界,全无他人,这是一节真正的*实的课。

  4.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真实的课。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从这一意义上讲,有遗憾的课才是一节真实的课,有缺点才能有进步,才能给听课者留下反思的空间,才能与听课者一同进步。俞老师的这节课在开头用了大量的时间在生活中找物体的面,学生面的概念建立的很好,可是正是这一部分用的时间太长了,导致后面学*面积的概念,面积单位用时短,学生的操作稍嫌少了些,如果学生的操作在多一些,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将更加深刻。

  扎实、充实、*实、真实的课堂是我们教师对课堂的追求,俞老师正是给我们展现了一堂这样的课。

  认识面积评课稿 4

  《面积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长度单位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其它*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几点。

  一、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面积的概念在本单元是一个重要起始概念,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看一看,看图片的大小,人身高的大小;摸一摸、摸自己的手掌、和桌面的大小,数学书的封面等;比一比、比手的大小和桌面的大小,黑板和数学书的封面大小比较等方法,最后形成概念。使学生通过观察和重叠多种比较活动,获得感性的认识,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二、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在前面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的操作来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出示各种形状的玩具和两张卡片,让学生比较这些图形的'面积大小,从而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汇报讨论,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并养成严谨的学*态度。

  在本节课中由于学生实际操作占用的时间较多,所以在面积单位的确立中过的不够扎实,需后面加强指导。

  认识面积评课稿 5

  校本教研让我们开展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等教研活动。

  作为年青教师的我从中受益匪浅,现将区教研员韩老师针对我执教的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认识面积》一课的点评记录如下:

  韩老师:你的这节课体现了课改精神。

  你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领悟面积的内涵,概念理解方式灵活,可喜的是没有让学生背记概念,而是通过实物举例,动手去摸索理解,去把握。

  韩老师:尤其是将手画的黑板上,这个环节的设计处理不仅面积由物体表面大小迁移到图形大小上来,而且让学生明确规则图形有面积,不规则的图形也有面积,而且也有大小。

  韩老师:从你的课堂上多次体现课改理念自主探究,合作学*不论是认识面积,还是比较面积大小都有所体现。

  韩老师:课堂上还体现了估算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先估算,在进行计算,这种训练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很有帮助。

  韩老师:课堂体现了学生主体性。

  学生参与知识学*的全过程,让学生经历找面积比较的过程,并体验比较大小的方法的多样化。

  韩老师:从你的这节课,让我看到泡崖小学教师的课改理念体现很明显,课堂上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但是有优点也有缺点,下面,我就说说这一节课的问题。

  韩老师:我觉得你们班的学生*时的训练就不到位,尤其是课堂举手发言直喊老师,不要求举手姿势特别规范,但是不能站着,甚至下地喊。

  郭主任:对,这样显得课堂特别乱,再加上你的动作也比较随意,说话,站姿,手势给人感觉很闹。

  韩老师:老师的语言要抑扬顿挫,不能总是大声,学生也大声,课堂上你显得躁,正像郭主任说得那样,准备匆忙就显得毛躁。

  韩老师:再就是你在课堂上组织教学能力还得加强,如果一个环节结束,马上让学生调整状态,进入下一个环节,不能你光顾着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雪地状态。

  现在看一节课的好坏,主要是看学生学的状态。

  郭主任:教师讲的在好,学生不听,那么也是失败的,你要在组织教学方面多下功夫。

  要学生运用各种激励的语言,让每个学生的视线始终跟着老师走,一年级老师在课堂组织教学上就非常值得借鉴,有时间不妨去看看,就“还有一双小眼睛没看我”,“男生中有一个小脑袋没有转过来”……总之,教师鼓励语言要灵活、生动。

  韩老师:面积大小比较时反馈要控制速度,课堂教学动作要快,说的也那么快,下面好多学生都没有听明白,这时你要加以控制。

  还有有一个学生回报公式法,但是单位你没有及时纠正。

  我:对,这个问题我发现了,但是以为以后才认识所以不想浪费时间。

  韩老师:这种想法不对,至少得给学生一个准确得知识。

  要学会控制课堂,课堂发言也要有所把握,不能有几个举手的都要叫,要灵活处理,再有就是练*反馈要有侧重,不能一个模式。

  郭主任:韩老师提了这么多宝贵意见,今后你要努力调整自己的教学,加强学生得训练,

  我:感谢韩老师这么诚恳的帮助我,我光注重教材的研究挖掘,却忽略了自身素质的培养和学生训练,今后要在这些薄弱环节上努力。

  认识面积评课稿 6

  郑洋洋老师所执教的《认识面积》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2页内容。

  “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几何概念教学课,从长度到面积,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为面积单位教学及以后学*其他*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有大有小,但是要上升到数学的认识,尚需要丰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实践操作,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的目的。为此,郑老师较准确的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等学*过程,得到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学*中体会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合作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郑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将枯燥的几何概念课上的得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呈现如下几个亮点:

  亮点一:注重知识性和情趣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必须要传授知识。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被动接受,而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其间的奥妙全在一个“趣”字。为此,我们提倡“知情”统一的课堂,要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材料,组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本节课,郑老师在导入环节巧妙的引入学生喜欢的动物,小兔子作为导入手段,通过小兔子比较贪吃想吃更大片的树叶来引出面积这个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能在课堂的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提高学生学*本节课的欲望。

  亮点二:注重“生活味”和“数学味”的统一

  如果说生活的“味”是亲切自然、丰富多彩的,那么数学的“味”则是抽象严谨、精炼深刻的。数学教学应使“生活味”与“数学味”有机融合。本节课,郑老师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体(树叶、字典等),并以学生的学*环境为主阵地,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如:黑板,课桌,课本等物体,通过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感受物体面的存在等活动,把间接的数学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初步建立“面”的概念。在这里,生活是形式,数学是本质。

  亮点三: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对小学生而言,概念教学可以适当地淡化它的定义,而要注重感知和体验,在丰富和坚实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本节课,郑老师首先通过若干个大小区别明显的物体的面,比如课本和课桌的面,给学生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来。在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入面积概念,然后通过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等学*活动让学生领悟概念的内涵,拓展概念的外延。郑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等方法,然后通过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样化的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如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大小的时候,让学生自己选择是通过填充三角形,圆形或者正方形来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等等,使同学们自己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到选择正方形是最方便也最容易的一种方法。学生在全面、主动地参与学*过程的`同时,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亮点四:注重现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在告诉我们两个图形所用的方格个数,猜猜哪个图形面积大这一环节用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郑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1.作为一名新教师,板书书写欠规范。

  2.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以后,应当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老师没有把这样的机会放手给学生。

  3.本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果把重叠法也用到本节课中,那么这节课将更加完美了。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简单评价。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领导指正。谢谢。

  认识面积评课稿 7

  一、注重面积认识的直观性和层次性。

  在课开始部分,教师就设计有效活动,安排了两个同学分别擦洗大小黑板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二维空间的认识,由此积累认识面及认识面的大小的活动经验。再接着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身体物体的面,引导学生感知面的大小,进而让学生能很好地理解面积的含义。

  二、注重对面积概念认识的全面性。

  学生的生活经验常常认为只有向上摆放的“面”才有面积,为了突出面积概念的本质,教师让学生摸摸桌子的侧面,球面,看看湖面、钟面,从而丰富了“面”的表象,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面积概念。

  三、精心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认识面积单位的需求。

  教师精心选择了两个长方形,使学生用已有的观察、重叠方法都不能方便地进行比较,产生认知冲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借助另一个图形来比较?如何借助另一个图形来比较?从而激发学生用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意

  四、设计多种形式的练*,让学生逐步内化对面积概念的认识。

  第一个练*题比较国家、省份面积的大小,用目测法。第二个练*是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确定图形的大小;第三个练*则是提高练*,从中渗透了面积与长、宽、边长间的联系,为下节课的学*埋下了伏笔。

  建议与改进:

  1、在发展学生面积守恒的观念时,教师最好用数学书来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书在横放、竖放、斜放时的现象,从而渗透“图形的面积不会因摆放形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守恒规律。

  2、教师的过渡语还不够精炼。例如,在学*完物体表面的面积后,教师可如此过渡:“物体的表面的大小,那我们学*的图形有大小吗?好,现在,我们

  一起用手来比划出几个图形。”

  认识面积评课稿 8

  认识面积是一节内容比较难的概念课,在让学生由实物表面的面积到封闭图形表面的面积,由具体到抽象的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在这节课中我选取生活中教室中的事物让学生先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我先出示比较两个脚印的大小,比较数学书和自备本封面的大小入手,让他们初步感知了物体的面是有大有小的,也让他们体会到可以通过重合法和观察法直观的比较出谁的面大,谁的面小。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我再过渡到对*面图形的面的大小比较上,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原来*面图形的面同样是有大有小,从而自己总结出关于面积的定义,这种通过活动来认识概念的方法,就把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对面的积的理解。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

  在认识面积单位的过程中,用正方形,三角形等自选单位测量和估计图形的面积,体会自选单位的多样性。在比较之初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法直接看出谁的面积大,当我出示两个看起来面积差不多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比较的.方法。有的同学用直尺量,利用了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去比较;有的同学通过重叠的方法去发现;预设时还想让学生通过画小方格或者印小方格的方法去得出结论。全班同学在交流时,同学们是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学生对于面积的比较形成了自己的方法。

  最后在练*中,同时通过择优,也看到小方格在面积比较中的作用(即数格子的方法),为下几节课利用小方格来认识面积,认识面积单位作好了铺垫,比生硬的灌输更让学生容易接受。学生对面积的本质特征又有了更好的巩固。这样既把感受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在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较好,学*氛围比较融洽。

  认识面积评课稿 9

  今天上午听了三年级组吴老师的《认识面积》后感受颇深,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重视情景创设。

  数学知识的学*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课的开始是否能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老师以神偷奶爸的任务贯穿,使原本枯燥的数学概念课变得趣味盎然,有效驱动并保持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注重探索体验。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本节课中,老师通过导学单的引领,带动学生在自主探索、充分的体验的基础上,运用摸一摸、涂一涂、比一比等各种方法,真真切切地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经历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比较面积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从大到小排列5个图形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有着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三、体现了有意义的学*。

  本节课的学*,老师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领悟面积的内涵,概念理解方式灵活,通过实物举例,动手去摸去理解,去把握,而不是让学生背记概念。老师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深化面积的含义,区分周长。比如: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说一说;再比如提供图片区分周长与面积,既巩固了以前所学,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面积的理解。不仅注意到了数学知识的连贯性,更是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对概念进一步强化。

  整节课,学生们学*劲头高涨,探索活动充分到位; 教师教学设计精巧,点拨到位,很好地体现了市局的指导理念,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认识面积评课稿 10

  一、本节课新课程理念鲜明突出

  1、教师像导演。从提出教学目标,到完成教学任务,整个过程,教师始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老师出示了“圆”后,启发学生提出学*目标“本节课你们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学生生成问题“什么是圆的面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以及怎样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有关问题。”在引导学生生成学*目标中扮演好了引导者角色。在学生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老师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实现知识迁移,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圆剪拼成*似的*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进而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构建新知识。从这个层面来看,老师是一个很好的组织者。在学生剪、拼图形的过程中,老师能够深入每一小组指导学生如何将圆剪拼成长方形,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从这个层面看老师是一个很好的合作者。

  2、学生像演员。在推导圆的面积计算过程中,从学生动手实践剪圆、自拼图形,到学生自主探究和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过程,学生个个是主体,个个是主角,演的轻松,演的有特色,学的真实,用的灵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

  二、本节课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学生有四次动手操作的机会:第一次是将圆按照4等份、8等份、16等份、32等份、64等份的要求进行分剪。第二次是学生将剪好的纸片拼成自己熟知的长方形等其他图形。第三次是学生通过展台展示自己的拼图。这既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体现,又是突破难点重点的需要,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学*数学、享受数学”。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中,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了让学生观察生活环境中自动喷水这一情境,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圆形,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最后又让学生计算出喷水头喷出的最大面积,即圆的面积是多少*方米。通过联系实际,计算面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本节课也有几个值得商榷和加以改进的方面:

  1、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节课可以引导学生把圆折成三角形,尝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可以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2、创设教学情境要立足于教学内容。总而言之,这节精品课,不仅充分展示了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而且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去学*和探索。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十篇)(扩展6)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0篇)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1

  纵观这节课,付老师能根据新课标精神、在深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抓住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

  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

  2、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

  3、怎样用乘法表示。

  本节课值得我学*和借鉴的地方有很多,但最让我欣赏的有以下几点:

  1、注重激励

  开展男女生摘星大比拼的激励措施,激励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给孩子营造这种宽松和谐的学*氛围,他们的学*是轻松的、愉悦的、高效的。

  2、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①开始,根据摆同样图形所需小棒的根数来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当孩子汇报起来很长很麻烦且听得不够清楚时,付老师及时引导孩子:怎样说大家才能听的更明白?这样能很好地凸显相同加数的个数。

  ②然后,根据几个加法算式进行观察并引导孩子思考: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样做能很好地凸显加数必须是相同的。

  ③在教学加法改写成乘法这一环节时,注重学法指导。一看:看相同加数是几。二数:数一数相同的加数有几个。三乘:把相同的加数和加数的个数相乘。使得孩子们在后面的改写中有据有依、有章可循,正确率相当高。

  ④在练*改写时,先让孩子尝试着选一题改写,再解释每个乘法中各个数字所表示的含义。不但巩固了改写的方法,而且加深了孩子对乘法含义的理解。

  ⑤为了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乘法的含义,教师又出示了5+4+1这个加法算式。先让孩子改写成乘法,当孩子们产生认知冲突时,教师及时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展开讨论。这个问题的提出很有价值,可以说即及时又必要。

  3、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并给予具体方法的指导

  本节课有好几处运用到合作。如:观察情景图,把你观察到的说给同桌听;又如:同桌合作用少捧摆相同的图形;再如:讨论什么样的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等等

  这些合作要求都很具体,便于操作。真正把合作落到了实处,实现了合作的最大价值。

  板书工整、条理清晰

  左边是加法算式,右边是乘法算式及读写。重点部分:

  “相同的加法”和“几个几”都用红笔来凸显。

  当然,对于本节课,我也有自己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1、要让课堂更加有效,我们设置的问题必须更加精练。

  课始:你问了两个问题: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与同桌说说

  ②认真观察图中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分别摆了什么?这两个问题有交叉重叠之处,完全可以只保留一个。

  2、本节课只是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没有必要进行严谨的“求几个相同加法和的简便运算”的概念总结。

  3、应加强生生互动。

  如:选择一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后,应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每个数的含义,而不是只选几个代表说说。因为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每个孩子都要求会解释的。

  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若有不到的,请大批评指正。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2

  纵观这节课,付老师能根据新课标精神、在深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抓住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

  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

  2、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

  3、怎样用乘法表示。

  本节课值得我学*和借鉴的地方有很多,但最让我欣赏的有以下几点:

  1、注重激励

  开展男女生摘星大比拼的激励措施,激励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给孩子营造这种宽松和谐的学*氛围,他们的学*是轻松的、愉悦的、高效的。

  2、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①开始,根据摆同样图形所需小棒的根数来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当孩子汇报起来很长很麻烦且听得不够清楚时,付老师及时引导孩子:怎样说大家才能听的更明白?这样能很好地凸显相同加数的个数。

  ②然后,根据几个加法算式进行观察并引导孩子思考: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样做能很好地凸显加数必须是相同的。

  ③在教学加法改写成乘法这一环节时,注重学法指导。一看:看相同加数是几。二数:数一数相同的加数有几个。三乘:把相同的加数和加数的个数相乘。使得孩子们在后面的改写中有据有依、有章可循,正确率相当高。

  ④在练*改写时,先让孩子尝试着选一题改写,再解释每个乘法中各个数字所表示的含义。不但巩固了改写的方法,而且加深了孩子对乘法含义的理解。

  ⑤为了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乘法的含义,教师又出示了5+4+1这个加法算式。先让孩子改写成乘法,当孩子们产生认知冲突时,教师及时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展开讨论。这个问题的提出很有价值,可以说即及时又必要。

  3、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并给予具体方法的指导

  本节课有好几处运用到合作。如:观察情景图,把你观察到的说给同桌听;又如:同桌合作用少捧摆相同的图形;再如:讨论什么样的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等等

  这些合作要求都很具体,便于操作。真正把合作落到了实处,实现了合作的最大价值。

  板书工整、条理清晰

  左边是加法算式,右边是乘法算式及读写。重点部分:

  “相同的加法”和“几个几”都用红笔来凸显。

  当然,对于本节课,我也有自己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1、要让课堂更加有效,我们设置的问题必须更加精练。

  课始:你问了两个问题: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与同桌说说

  ②认真观察图中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分别摆了什么?这两个问题有交叉重叠之处,完全可以只保留一个。

  2、本节课只是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没有必要进行严谨的“求几个相同加法和的简便运算”的概念总结。

  3、应加强生生互动。

  如:选择一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后,应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每个数的含义,而不是只选几个代表说说。因为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每个孩子都要求会解释的。

  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若有不到的,请大批评指正。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3

  听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结合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如何训练学生的复述、分析、评价等口头表述能力”,谈几点收获

  1、利用好玩的生活情境,初步感知乘法的意义

  课堂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情境游乐园入手,直接把学生松散的心紧紧抓牢。通过让学生观察游乐园中活动项目,发掘数学信息,初步感知相同加数这个概念。

  2、师生互动交流,共同体验乘法意义

  整节课学生学*热情高涨,思维打开了,争着回答黑板上几个加法算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展示着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的利用学生的发言小结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对乘法的读写法作了明确的点拨示范,给了学生很好的榜样作用。

  3、练*形式丰富多彩,及时巩固了乘法的意义

  练*的形式有看图填空、判断(我来当小老师),方式有动手摆学具、抢答、小组比赛等,通过多种练*手段,既调动了学*积极性,又全方位的巩固了乘法的意义。

  4、课堂中对学生的复述、分析能力方面训练到位

  建议:

  1、在得出乘法意义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计算。如4+4+…+4随着加数的越来越多,解决这样的问题用加法来计算太麻烦了,亲身体会到加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局限性,从而使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

  2、练*题中可以适当的进行拓展,比如利用5+5+5+6可以写成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3、针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评,教师的评价比较欠缺。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4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为基本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

  我认为杨云丽老师在课堂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1、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兴趣教师把“游乐园”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情境串起了整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提炼数学模型,并能运用这个数学模型去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师生互动中提炼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运算可以用乘法表示”。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列出乘法算式,然后出示乘法算式。

  3、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提升,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精彩起来。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5

  今天听了林老师这节课,首先我认为很成功的落实了这样几个问题上: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2、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3、怎样用乘法表示以及乘法的写法和读法。其次,林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让学生在童趣中学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林老师根据低年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利用数学小精灵并借助多媒体呈现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游乐园”情景中。同时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有价值、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参与动机,为学生理解数学,学*知识搭建一个有力的“支架”。

  二、让学生在各种学*活动中学数学

  学*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主动建构,理解乘法的意义,林老师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

  如在课的伊始,教师创设游乐园里“飞机图”的情境,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从生活情境和加法算式两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每份数量相同于加法算式中加数相同的特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加法算式的书写,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教师提出“观察这个加法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又一次针对本质特点进行提问,充分释放了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通过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三、让学生在需要中学数学

  从过山车的7个2相加,到8个2,9个2,10个2,再到,如果我们全班都去坐过山车,就有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2+2+2+2+……通过写连加算式让学生体验到用加法表示多个数相加的繁琐,促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对相同加数的连加产生强烈的改革需要,有一种想创造简便写法的欲望,再一次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发展的过程。这时林老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同时也充分感知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四、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练*中巩固所学知识

  在练*环节,林老师也颇费苦心,她以挑战的形式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分层练*,通过写一写、分一分、改一改的练*,既重视了基础训练,同时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林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当然,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在此我也想提一点自己觉得疑惑的地方:

  如何能更好体现乘法的简便

  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是在列加法算式(加数相同)太繁琐时产生的一种简便运算,因此这节课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林老师在这节课虽然有所体现,但是学生却感受不够深刻,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些呢?如果能够在这里设置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再引出乘法算式,学生或许能够对乘法的意义理解更加透彻。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丰满起来,以上都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大家多指正。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6

  今天赏析了戍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数学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不论是课的设计,还是教师引导参与学*活动的过程,还练*的方式,都给我了较好的启示。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用心引导,促进学生参与求知的有效性。

  一、以我的认识水*审视一下教材。

  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此节课的教学是搭建同数连加与乘法之间桥梁的一节重要概念理解课,是建立在加法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它与加法之间有这样的关系:同数相加可以写成乘法算式来简便计算,由此可知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它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写成乘法算式,这就是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当然,反过来,假若知道一个乘法算式,它表示的意义应该如何去理解呢?我认为,两种说法都可以,如6×3,可以说6个3相加,也可以说3个6相加,因为6×3也可以写成3×6,早已不再讲究乘和乘以的区别了。那就是说本节课重要的是让学生建立几个几相加,可以写成乘法算式的乘法初步认识,而不是让学生说已知乘法算式让学生去纠缠几个几相加的意义。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并会根据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和读乘法算式。难点是由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的方法。目标至少有这三条比较重要:一是什么样的计算才能写成乘法的简便计算形式(大概知道乘法是对加法的一种简便计算形式)。二是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到底有什么联系?即如何去确定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初步领会乘法的意义--A个B相加可写成A×B或B×A);三是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写成乘法算式(深入领会乘法的意义--只有相同的数连加才能写成加法的简便计算形式,即乘法算式)。

  二、整节课中有效教学的做法。

  1、引导学生经历了乘法认识的构建过程。从开课到结尾,老师努力提供了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机会,增强了参与的体验性。整节课设计了操作引发-观察思考-讲授新知-自主尝试-巩固拓展等几个环节,这些环节的设计体现学生逐层深入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发展的规律。号召全体学生参与各环节开展数学活动,暂不谈获得体验的多与少,但毕竟不同的人还是获得了不同的活动体验,而且这些体验也体现了螺旋上升,由此及彼,不断排除不清楚的认识,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的特点。这样做远远比老师讲学生听的效果要好得多。这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这也是提高数学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2、注重了思维过程的展示。数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怎样发展其思维?在哪里发展思维?在哪里培养思维能力?课中给了我们很多答案。老师在提问后,比较关注学生的答问,如一个学生答到了3+3还可以写成2×3,老师赶紧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6个3相加学生说可以写成6×3,老师认真问到了:“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可以写成这个样子?”等等。我认为,只有学生将自己对新知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了,才说明他是真正的对所不知识理解透了,否则就是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就是不知不解。老师对这个细节的重视,也是关注数学学*有效性的愿望之一。

  3、想到了以训练为主线。数学知识的构建就是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片面到全面、由单一到综合、由基础知识到基本技能的层次性练*中形成的。老师在整节课中设计了这样的一些练*:开课时的动手练*,动手后的计算练*,计算后的思维练*,获得乘法初步认识后的尝试练*,形成系统认识后的拓展练*等,均对学生构建乘法的认识提供了很好的实验基地,实践出真知,真知显实效。老师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了实践数学学*有效性的基本意识。

  三、使本节课更有效的思考。

  1、动手操作更应重视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课中教师虽讲明了要求后再做,这是对动手有效性的关注,值得我们去借鉴。但你的要求中唯一缺少就是“摆后想一想怎样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这一数学问题。好像使操作活动显得有些多余,价值有些欠佳。

  2、“相同数连加”这一重要条件在改写成乘法算式中的重要作用突显得不够,也就是加法算式到底与乘法算式之间有什么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尚不明确。教师刚好做了一件本末倒置的事情,你不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怎样由这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再加上乘号来写成一个乘法算式,而由一个乘法算式让学生说说它表示的意义,一下子将课的进程卡壳,虽然此时你在关注学生的发言,将自己绞进了一个乘和乘以意义区别的选旋涡里,甚至连自己也说不清楚上一组算式与下一组算式的不同之处了,其实是一样的。由于此时的失误,导致后面练*中学生不能准确地列出乘法算式。使学生对乘法认识的实效性略显逊色。

  3、训练学生思维的发展要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当学生说到了2*3的来历后,老师没有允许,没有引导学生自己亲自爬过3×3,3×4,3×5等思维的楼梯,一下子就来到了3×6算式的理解,由于没有前面的铺垫,学生毫无准备,做起来肯定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二年级学生思维水*来讲,老师的这种做法乃一种“信天游”行为。使思维的训练失去了实效性。

  4、让学生在数学学*活动获得真正的体验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之一。此节课中有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明确什么样的算式才能列成乘法算式,教学中教师是用设问的方式来处理的。我认为,让学生经历了不同的算式如2+3+4,4+4+3+2,2×2×2×2等能否改写成乘法算式的体验后,再去问什么样的算式才能列成乘法算式,可能实效性要强得多。

  5、判断题的广泛应用也中提升数学学*有效性的好办法之一。这节课中,老师虽设计了根据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看图列乘法算式、根据叙述写出乘法算式、用加算式表示乘法算式等题型的训练,可谓形式丰富,内容全面,针对性较强。是不是再加上写出几道由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或由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的题目让学生去判断,可能会增强学生辨析正误的能力,也是澄清乘法初步认识的一种方法。所以,我认为,虽然判断题是练*的最浅层次,但对思维的训练确实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7

  今天赏析了戍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数学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不论是课的设计,还是教师引导参与学*活动的过程,还练*的方式,都给我了较好的启示。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用心引导,促进学生参与求知的有效性。

  一、以我的认识水*审视一下教材。

  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此节课的教学是搭建同数连加与乘法之间桥梁的一节重要概念理解课,是建立在加法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它与加法之间有这样的关系:同数相加可以写成乘法算式来简便计算,由此可知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它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写成乘法算式,这就是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当然,反过来,假若知道一个乘法算式,它表示的意义应该如何去理解呢?我认为,两种说法都可以,如6×3,可以说6个3相加,也可以说3个6相加,因为6×3也可以写成3×6,早已不再讲究乘和乘以的区别了。那就是说本节课重要的是让学生建立几个几相加,可以写成乘法算式的乘法初步认识,而不是让学生说已知乘法算式让学生去纠缠几个几相加的意义。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并会根据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和读乘法算式。难点是由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的方法。目标至少有这三条比较重要:一是什么样的计算才能写成乘法的简便计算形式(大概知道乘法是对加法的一种简便计算形式)。二是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到底有什么联系?即如何去确定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初步领会乘法的意义--A个B相加可写成A×B或B×A);三是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写成乘法算式(深入领会乘法的意义--只有相同的数连加才能写成加法的简便计算形式,即乘法算式)。

  二、整节课中有效教学的做法。

  1、引导学生经历了乘法认识的构建过程。从开课到结尾,老师努力提供了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机会,增强了参与的体验性。整节课设计了操作引发-观察思考-讲授新知-自主尝试-巩固拓展等几个环节,这些环节的设计体现学生逐层深入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发展的规律。号召全体学生参与各环节开展数学活动,暂不谈获得体验的多与少,但毕竟不同的人还是获得了不同的活动体验,而且这些体验也体现了螺旋上升,由此及彼,不断排除不清楚的认识,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的特点。这样做远远比老师讲学生听的效果要好得多。这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这也是提高数学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2、注重了思维过程的展示。数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怎样发展其思维?在哪里发展思维?在哪里培养思维能力?课中给了我们很多答案。老师在提问后,比较关注学生的答问,如一个学生答到了3+3还可以写成2×3,老师赶紧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6个3相加学生说可以写成6×3,老师认真问到了:“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可以写成这个样子?”等等。我认为,只有学生将自己对新知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了,才说明他是真正的对所不知识理解透了,否则就是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就是不知不解。老师对这个细节的重视,也是关注数学学*有效性的愿望之一。

  3、想到了以训练为主线。数学知识的构建就是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片面到全面、由单一到综合、由基础知识到基本技能的层次性练*中形成的。老师在整节课中设计了这样的'一些练*:开课时的动手练*,动手后的计算练*,计算后的思维练*,获得乘法初步认识后的尝试练*,形成系统认识后的拓展练*等,均对学生构建乘法的认识提供了很好的实验基地,实践出真知,真知显实效。老师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了实践数学学*有效性的基本意识。

  三、使本节课更有效的思考。

  1、动手操作更应重视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课中教师虽讲明了要求后再做,这是对动手有效性的关注,值得我们去借鉴。但你的要求中唯一缺少就是“摆后想一想怎样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这一数学问题。好像使操作活动显得有些多余,价值有些欠佳。

  2、“相同数连加”这一重要条件在改写成乘法算式中的重要作用突显得不够,也就是加法算式到底与乘法算式之间有什么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尚不明确。教师刚好做了一件本末倒置的事情,你不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怎样由这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再加上乘号来写成一个乘法算式,而由一个乘法算式让学生说说它表示的意义,一下子将课的进程卡壳,虽然此时你在关注学生的发言,将自己绞进了一个乘和乘以意义区别的选旋涡里,甚至连自己也说不清楚上一组算式与下一组算式的不同之处了,其实是一样的。由于此时的失误,导致后面练*中学生不能准确地列出乘法算式。使学生对乘法认识的实效性略显逊色。

  3、训练学生思维的发展要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当学生说到了2x3的来历后,老师没有允许,没有引导学生自己亲自爬过3×3,3×4,3×5等思维的楼梯,一下子就来到了3×6算式的理解,由于没有前面的铺垫,学生毫无准备,做起来肯定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二年级学生思维水*来讲,老师的这种做法乃一种“信天游”行为。使思维的训练失去了实效性。

  4、让学生在数学学*活动获得真正的体验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之一。此节课中有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明确什么样的算式才能列成乘法算式,教学中教师是用设问的方式来处理的。我认为,让学生经历了不同的算式如2+3+4,4+4+3+2,2×2×2×2等能否改写成乘法算式的体验后,再去问什么样的算式才能列成乘法算式,可能实效性要强得多。

  5、判断题的广泛应用也中提升数学学*有效性的好办法之一。这节课中,老师虽设计了根据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看图列乘法算式、根据叙述写出乘法算式、用加算式表示乘法算式等题型的训练,可谓形式丰富,内容全面,针对性较强。是不是再加上写出几道由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或由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的题目让学生去判断,可能会增强学生辨析正误的能力,也是澄清乘法初步认识的一种方法。所以,我认为,虽然判断题是练*的最浅层次,但对思维的训练确实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8

  王老师的课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那儿童般的语言和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环节设计。本节课的亮点有: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

  在导入阶段,教师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一个*台。

  2、在新知的教学中能突出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乘法的来历,在教学时,王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列出了几个加法算式后,教师出示了2+2+2+2…+2=?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然后引出了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样,乘法的来历就很明了了。

  3、在练*中突破难点。

  王老师设计的练*都很典型,涉及了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尤其是后面的第4题,每竖行合作写算式时,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活跃的去做题。而老师在学生的反馈中也引导学生注意先想想是几个几,然后再列式,第六小题,涉及到了有加数不同的时候,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了不同的加数是不能用乘法计算的,只是时间关系,要是再让学生说一说就更好了。

  建议:1、在乘法的引入环节上。王老师引导大家列出了很多几个相同数相加的算式,然后又出示了几个算式去观察是几个几,最后由2+2+2+…+2=?引出了可以写成一个比较短的算式,从而介绍乘法。我觉得可以列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后,直接就介绍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再说说这是几个几,可以写成几乘几,这样会节省出后面练*的时间。

  2、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体现的不太明显。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没有太多的体现。

  3、在语言上要多强调是几个几相加,不要光说是几个几。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9

  今天赏析了戍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数学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不论是课的设计,还是教师引导参与学*活动的过程,还练*的方式,都给我了较好的启示。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用心引导,促进学生参与求知的有效性。

  一、以我的认识水*审视一下教材。

  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此节课的教学是搭建同数连加与乘法之间桥梁的一节重要概念理解课,是建立在加法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它与加法之间有这样的关系:同数相加可以写成乘法算式来简便计算,由此可知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它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写成乘法算式,这就是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当然,反过来,假若知道一个乘法算式,它表示的意义应该如何去理解呢?我认为,两种说法都可以,如6×3,可以说6个3相加,也可以说3个6相加,因为6×3也可以写成3×6,早已不再讲究乘和乘以的区别了。那就是说本节课重要的是让学生建立几个几相加,可以写成乘法算式的乘法初步认识,而不是让学生说已知乘法算式让学生去纠缠几个几相加的意义。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并会根据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和读乘法算式。难点是由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的方法。目标至少有这三条比较重要:一是什么样的计算才能写成乘法的简便计算形式(大概知道乘法是对加法的一种简便计算形式)。二是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到底有什么联系?即如何去确定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初步领会乘法的意义--A个B相加可写成A×B或B×A);三是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写成乘法算式(深入领会乘法的意义--只有相同的数连加才能写成加法的简便计算形式,即乘法算式)。

  二、整节课中有效教学的做法。

  1、引导学生经历了乘法认识的构建过程。从开课到结尾,老师努力提供了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机会,增强了参与的体验性。整节课设计了操作引发-观察思考-讲授新知-自主尝试-巩固拓展等几个环节,这些环节的设计体现学生逐层深入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发展的规律。号召全体学生参与各环节开展数学活动,暂不谈获得体验的多与少,但毕竟不同的人还是获得了不同的活动体验,而且这些体验也体现了螺旋上升,由此及彼,不断排除不清楚的认识,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的特点。这样做远远比老师讲学生听的效果要好得多。这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这也是提高数学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2、注重了思维过程的展示。数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怎样发展其思维?在哪里发展思维?在哪里培养思维能力?课中给了我们很多答案。老师在提问后,比较关注学生的答问,如一个学生答到了3+3还可以写成2×3,老师赶紧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6个3相加学生说可以写成6×3,老师认真问到了:“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可以写成这个样子?”等等。我认为,只有学生将自己对新知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了,才说明他是真正的对所不知识理解透了,否则就是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就是不知不解。老师对这个细节的重视,也是关注数学学*有效性的愿望之一。

  3、想到了以训练为主线。数学知识的构建就是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片面到全面、由单一到综合、由基础知识到基本技能的层次性练*中形成的。老师在整节课中设计了这样的一些练*:开课时的动手练*,动手后的计算练*,计算后的思维练*,获得乘法初步认识后的尝试练*,形成系统认识后的拓展练*等,均对学生构建乘法的认识提供了很好的实验基地,实践出真知,真知显实效。老师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了实践数学学*有效性的基本意识。

  三、使本节课更有效的思考。

  1、动手操作更应重视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课中教师虽讲明了要求后再做,这是对动手有效性的关注,值得我们去借鉴。但你的要求中唯一缺少就是“摆后想一想怎样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这一数学问题。好像使操作活动显得有些多余,价值有些欠佳。

  2、“相同数连加”这一重要条件在改写成乘法算式中的重要作用突显得不够,也就是加法算式到底与乘法算式之间有什么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尚不明确。教师刚好做了一件本末倒置的事情,你不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怎样由这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再加上乘号来写成一个乘法算式,而由一个乘法算式让学生说说它表示的意义,一下子将课的进程卡壳,虽然此时你在关注学生的发言,将自己绞进了一个乘和乘以意义区别的选旋涡里,甚至连自己也说不清楚上一组算式与下一组算式的不同之处了,其实是一样的。由于此时的失误,导致后面练*中学生不能准确地列出乘法算式。使学生对乘法认识的实效性略显逊色。

  3、训练学生思维的发展要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当学生说到了2*3的来历后,老师没有允许,没有引导学生自己亲自爬过3×3,3×4,3×5等思维的楼梯,一下子就来到了3×6算式的理解,由于没有前面的铺垫,学生毫无准备,做起来肯定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二年级学生思维水*来讲,老师的这种做法乃一种“信天游”行为。使思维的训练失去了实效性。

  4、让学生在数学学*活动获得真正的体验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之一。此节课中有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明确什么样的算式才能列成乘法算式,教学中教师是用设问的方式来处理的。我认为,让学生经历了不同的算式如2+3+4,4+4+3+2,2×2×2×2等能否改写成乘法算式的体验后,再去问什么样的算式才能列成乘法算式,可能实效性要强得多。

  5、判断题的广泛应用也中提升数学学*有效性的好办法之一。这节课中,老师虽设计了根据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看图列乘法算式、根据叙述写出乘法算式、用加算式表示乘法算式等题型的训练,可谓形式丰富,内容全面,针对性较强。是不是再加上写出几道由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或由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的题目让学生去判断,可能会增强学生辨析正误的能力,也是澄清乘法初步认识的一种方法。所以,我认为,虽然判断题是练*的最浅层次,但对思维的训练确实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10

  王老师的课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那儿童般的语言和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环节设计。

  本节课的亮点有: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

  在导入阶段,教师出示游乐场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一个*台。

  2、在新知的教学中能突出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乘法的来历,在教学时,王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列出了几个加法算式后,教师出示了2+2+2+2…+2=?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然后引出了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样,乘法的来历就很明了了。

  3、在练*中突破难点。

  王老师设计的练*都很典型,涉及了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尤其是后面的第4题,每竖行合作写算式时,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活跃的去做题。而老师在学生的反馈中也引导学生注意先想想是几个几,然后再列式,第六小题,涉及到了有加数不同的时候,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了不同的加数是不能用乘法计算的,只是时间关系,要是再让学生说一说就更好了。

  建议:

  1、在乘法的引入环节上。王老师引导大家列出了很多几个相同数相加的算式,然后又出示了几个算式去观察是几个几,最后由2+2+2+…+2=?引出了可以写成一个比较短的算式,从而介绍乘法。我觉得可以列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后,直接就介绍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再说说这是几个几,可以写成几乘几,这样会节省出后面练*的时间。

  2、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体现的不太明显。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没有太多的体现。

  3、在语言上要多强调是几个几相加,不要光说是几个几。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十篇)(扩展7)

——怎么写角的初步认识评课汇总五篇

  怎么写角的初步认识评课 1

  从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来说,林思思老师已经树立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很活跃,有很多值得我们学*的地方:

  1、让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林老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从长方形导入新课,唤醒学生*时对角的认识,再通过学生摸角、找生活中的角,抽象出角,人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在课的结束部分,林老师让学生再找“五角星”上有几个角,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节课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唱主角。真正实现了“知识不再是全靠教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这一目标。如比较角大小这一环节,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简单的材料(圆片)让学生亲自操作,主动去探索,折出了不同的角,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体验出角的大小。

  3、运用多媒体视频,突破教学。

  教学时教师播放一个画角的视频,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很清晰很直观,学生看完以后马上练*画角,教学效果很不错,这个视频也可以让学生重复看,突破了教学难点。

  值得探讨的两个问题:

  第一,比较角的大小用圆片折角,学生比较起来不是很直观,很难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建议可以改为活动角,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二,角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的认知水*要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所以可以先从生活中去找再到数学中的角,这样可能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怎么写角的初步认识评课 2

  作为一名新老师,在你今天的这一课堂中,有很多地方是你的骄傲,值得欣赏。

  一是整堂课采用了观察教材插图信息,引出角的认识,再回到生活,找角、用手摸角去体验和感受角,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回归于生活”的数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这是数学教育中一个永恒的理念。

  二是认识了角后,通过孩子自己制作一个角,以及孩子手掌游戏,加深了孩子们对角的.认识,巩固了孩子们对角的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初浅理论。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知识、掌握知识,体现了教师教得快乐、孩子学得快乐的课改理念。

  三是在结课时,对本堂课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本堂课学*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有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点滴疏理,有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沉淀和巩固。

  在这一堂课里,也有一些不尽满意的地方,或许是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共同思考,实践解决。比如:

  一是在开课环节,指导孩子观察教材插图,插图是一幅足球场,这对于农村的孩子了解足球场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换一幅孩子生活中的运动场(比如学校球场照片),让孩子去观察图中的角,找出角来,就更好一些,那样贴*他们的生活,之后再回到教材去观察,就更容易找准图中的角了。只要我们使用的数学课堂元素是贴*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其学*的兴趣和效果就不一样的了。

  二是在具体观察实物剪刀、三角板中的角的时候,你说它们只有一处有角,其实它们都不只一个角,应指导孩子仔细观察。

  三是对角的认识有一定理论基础后,应进一步把这一数学问题放到生活中去,教孩子们观察,从而得到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包含有各种不同的角,为下课时学*直角作好铺垫。

  四是在教孩子数角的个数时,不能只是直观的角,更应考虑隐藏的角,比如从一个角的顶点处向角内再画一条直线出来,就不只是2个角了,而是3个角,因为表面上看上去是两个角,而实际上还有一个大角。

  总之,你的这一堂课,为你点赞的地方比较多,体现了你的专业水*上升了很大,希望你继续发扬你的不懈追求精神,把课改理念,如小组建设、班级文化等,用于你的二年级班级,你的课堂就会更能体现你的风格和特点,更能在课改潮流中体现你的人生价值。

  怎么写角的初步认识评课 3

  《角的初步认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此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姚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有以下几个亮点:

  1、新知识的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知识起点。

  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图片上找一找、指一指。交流过程中学生以为尖尖的部分就是角,这时候老师及时地告诉学生:这只是角的一部分,尖尖的点就是角的顶点。尊重了孩子真实的知识起点。在此基础上老师和孩子一起补充,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角。从后面的练*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叙述的比较到位。最终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面图形。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初步认识了“角”之后,让学生通过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理解角是有大小的。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做角、展示角,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注重知识的拓展延伸

  (1)在认识了角之后安排了“数多边形角的个数”这个练*,通过研究让学生认识到边的数量和角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2)在研究“角是怎样变大变小”这个环节,教师不仅让学生自己探究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拉开、合拢有关。还在此基础上渗透了“两条边**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它们也是角这个知识点,为今后的学*埋下了伏笔。

  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如课前多创设一此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怎么写角的初步认识评课 4

  李老师上的是一节扎实,有效的课。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生活中引出角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的学*应建立在学生生经验的基础上,李老师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不时地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是找数学,在生活是学数学,将数学教学变成活动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多种活动认识角,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亲自感知,亲身体验角的特征,在感知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的兴趣,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大家操作,讨论,发言,都跃跃欲试。

  二、注重课堂资源生成的再利用

  李老师还注重课堂资源生成的再利用。在引导探索角的基本特征时,先让学生在白纸上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角,展示学生不同的作品,但并不作出评价,到学生体验角的特征后,再让学生思考并判断自己画的是否是角,这样,在凸现学生个性思维,个体差异的同时,能够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

  三、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李老师在引导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一环节,我觉得设计的挺巧妙的,“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的一个难点,教师组织学生用2支自己的铅笔做成活动角,边操作边思考:“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

  (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变,所以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经过李老师的精心设计,这简单而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教学难点,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值得探讨的是: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时候,教师请个别学生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我个人认为,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学生手中都有一个三角板的,何不让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三角板在手上刺刺,摸一摸,让每个学生都有所体验,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

  总而言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和生活实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汲取了新知,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向上发展。

  怎么写角的初步认识评课 5

  今天听了xxx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下面我就从以下几点说说我对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一些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同学们在生活中找角,使学生初步感知角,教师用纸片折角,让学生在观察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在折好角后,老师让学生感知角的两条线是直直的,这时老师将给出“角的顶点,直直的线是角的边”这一概念,同时让学生归纳出角的组成,从而揭示角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得出角的共同特点:一个顶点,两条边。以上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这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进行。

  在导入过程中,老师让学生在自己周围找角,有的甚至找到同学身上去了,这把原本抽象的角和生活中的角紧密的联系起来,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角的认识,还让他们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在整堂课中,学生的学*积极性都很高,学生亲自动手折角、画角及改变角的大小,主动的参与到学*中,体验角的一些本质属性。在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老师在多个地方运用了多媒体。特别是在显示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画法及变角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知识,而在展示学生所画角和用三根小棒摆角时,老师没有合理的利用投影仪。

  在巩固练*的环节上,老师根据较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首先是判断角、数角、做游戏—变角及角的大小,题的练*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会到熟,循序渐进。根据学生在练*过程中的表现可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达到了的,学生不仅认识了角,会判断角的大小,而且还会画角。另外,将角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充分体现了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就是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让数学学*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将学*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让他们在寻找发现探索中认识和掌握数学。

  值得商榷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用言语和行动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给予学生及时地肯定。其次,这节课的操作性较强,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较少,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没有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学*。总的来说,角的初步认识这节很多地方都值得我们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