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传说优选【十】份

首页 / 文库 / |

  除夕的传说 1

 过年那天的晚上,外婆家里热热闹闹的,因为阿姨、姐姐、阿姨夫也从临安来外婆家过年。

  我们大家吃完团圆饭,就围着火炉烤火。阿姨说:“我们来拍录像吧!”大家都同意了。阿姨小心翼翼地从背包里拿出照相机,我就唱起了歌儿跳起了舞,大家都鼓起掌来,我见了,连声说:“谢谢!谢谢!”这时,姐姐又提出说要去溪东路散步。到了溪东路,我一边欣赏对岸的风景,一边哼着小曲。姐姐就走到我身边,为我打拍子。爸爸、妈妈就和阿姨、阿姨夫聊天。回来的路上,我无意中发现:街上张灯结彩,挂起了一只只小灯笼。爸爸和阿姨夫去抬烟花,我和姐姐就等着,想看看烟花到底是什么样的。阿姨夫把烟花点着后,烟花就一个个“蹦出来了”,有的是黄色的,有的是绿色的,有的是红色的,还有的是紫色的,颜色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漂亮极了!我们又回到了外婆家。我对大家说:“我们来表演节目吧!”第一个节目是我用葫芦丝吹《金孔雀轻轻跳》,可是吹到一半,突然吹错了一个音,我哈哈一笑,又吹了第二遍。第二个节目是阿姨夫吹《月光下的凤尾竹》。阿姨夫吹得优美动人,抑扬顿挫,大家纷纷鼓起掌来。我吹的和阿姨夫吹的相比,简直相差太远了。我听着阿姨夫吹的曲子,羞愧得脸都红了……最后一个节目是爸爸讲笑话,笑话的题目是《偷了两个人的东西》。我们听了哈哈大笑。表演中,大家一直嘻嘻哈哈,说说笑笑,真开心!

  这就是快乐的除夕夜。

  除夕的传说 2

  据说贴春联的*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除夕的传说 3

  1、除夕吃饺子的神话传说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2、什么是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3、除夕的历史记载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

  古代除夕吃什么

  1、先秦时吃“麦饭”,唐朝以后米、面才普及:无论年夜饭上有什么山珍海味,人们也少不了要吃主食。米饭、馒头、面条成为今天中国人最重要的主食,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先秦时期,中国人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所谓“五谷”中的粟、黍、稷,第一个对应的可能是“小米”,后两个则可能是“黄米”。

  2、魏晋至唐宋,羊肉长期统治餐桌;野味丰富,鹿肉曾是“大众食品”:过年餐桌上当然少不了肉。现在中国人吃猪肉最多,牛肉和羊肉次之。但是在魏晋直至唐宋这段时间里,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养羊区域扩大,羊肉超过猪肉,成为中国人餐桌上最主要的肉食。

  3、唐朝禁止吃鲤鱼,生鱼片是古代文人最爱:过年餐桌上当然也少不了“天上飞的”和“水里游的”。古代养鸡业很发达,人们也*惯吃鸡肉,孟浩然就有“故人具鸡黍,约我至田家”的名句。河中的鱼那是捕捞不尽,价格相当便宜。

  除夕的禁忌

  1、忌倒污水、倒垃圾:据说,随意乱倒污水、垃圾,乱丢杂物,随地便溺的话,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的话,就会降祸到人。

  2、忌剩下浆糊:腊月里贴窗花、对联剩下的浆糊不能留,一定要处理掉,以免来年的日子越过越糊涂。

  3、进餐忌讳有人来串门: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4、不能动“鱼”: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5、忌过早睡觉:守岁,其实就是在除夕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守岁”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6、零点必须回家:团圆的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吃完,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或者到亲戚家串门聊天,但必须在零点前回到家。

  除夕的传说 4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个被称为“祟”的小妖怪,它长着黑黑的身子,但手却是雪白的。每年春节除夕夜,它都要到人间害人,专门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脑门。

  凡是被“祟”的雪白小手摸过的小孩就会生病,莫名其妙地发高烧,整夜说胡话,等到十几天高烧退去后,小孩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

  所以,每年到了除夕这一天,家长们都怕“祟”来伤害自己的孩子,就整夜亮着灯,陪孩子一起玩,不让他们睡觉。这在当时叫做“守祟”。

  后来,人们觉得说“祟”这个怪物有些晦气,又因为“岁”与“祟”谐音,于是人们就慢慢改“守祟”为现在所说的“守岁”了。

  如今,随着生活水*的提高,每个家庭的除夕之夜都有了新的内容,特别是春节电视文艺晚会(即“春晚”)的兴起等,使除夕之夜过得更开心、更热闹。

  除夕的传说 5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 守岁的*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要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

  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安。 这种现象逐渐蔚成了绵绵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拜年”的风俗内容丰富,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

  除夕的传说 6

  据说贴春联的*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除夕的传说 7

  话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夕,这个聪明的孩子便与老婆婆一起跟着村子里的人来到了村后的竹林里。由于冬季在竹林里寒气逼人,大家冷得纷纷伐竹盖房、烧火取暖。这个被老婆婆救来的孩子就好奇的问大家:我们这竹林离村子那么*,就不怕夕会来到这里吗?有位老人回答他说:“我年小的时候就随乡亲们来这里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几年因为它饿极了也追来过,可是它每次都看到乡亲们在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这个孩子想了想告诉大家:“我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从今以后不用每到腊月里就出来逃难。”大家听后都非常高兴,纷纷问该怎么办?这个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会来了。乡亲们半信半疑的听着这个孩子的话,由村里的老者带着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们由于害怕“夕”会来没有人敢睡觉,除都在自家的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一些碎的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了火堆取暖,饿了就拿些吃的出来……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惧的缩做一团。这时那个聪明的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他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们守了一夜的碎竹节。”

  还没等还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这个孩子已经来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里硬闯,破坏了很多东西,于是他大声的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夕”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于是顺着孩子的声音忍着挨饿的肚皮来到了村中央的空地这里。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礓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天亮起来了,“夕”被人们扔到火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人们心中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那个救了这个村庄的聪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俗:腊月卅的夜里,大家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一起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放爆竹,贴门联。等到天亮彼此走访邻里给予问候与祝福。 初一早上乡亲们彼此走访看看相邻有没有受伤说一些吉祥客气的话。希望来年的腊月“夕”不再来。

  除夕的传说 8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这家伙专门害人,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后还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

  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喂的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始终没有找到。原来“夕”白天不出来,太阳落山后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也没人晓得它住在哪儿。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就找镇上的人们准备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了。七郎放出猎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人们一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这时“夕”有点斗不过,想逃跑了事,哪晓得后腿被猎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的传说 9

  相传,古时候有个文人叫韩文玉,韩文玉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有一年夏历腊月三十,左邻右舍都欢欢喜喜地过起了年,韩文玉却穷得没肉下锅。邻居的娃儿出来耍,手上拿着油腻腻的香鸡腊肉啃;韩文玉的娃儿见了,哭着回家向韩文玉要肉吃。韩文玉的妻子没办法,只好到邻居家借了两坨肉来煮。谁知肉刚下锅,邻居的当家人回了,怕韩家日后还不起,硬叫韩夫人去把肉提回来。韩文玉哄着娃儿,一家人有勉勉强强地过了个素年。

  天快黑了,邻居早已点亮了年灯,全家老小围着火堆,说说笑笑地开始守岁了。而韩文玉这时还在山上砍准备烧火守岁的柴。韩文玉妻子缝了一下午破烂,又去房后捡煮饭的柴。一位好心老太婆看见了,对韩夫人说:“我们还有一堆辣椒杆送给你,还可以煮几天饭。”她谢过这位好心的老太婆,就去把辣椒杆背了回来。这时韩文玉也在山上挖了一个大树头捞了回来。 韩夫人烧辣椒杆煮饭,烟子呛人得很,吃饭后生火守岁,她又用辣椒杆做引火柴。这时正是亥时,天上的凶神奉了玉帝之命去人间降灾,阴司中的无常鬼也奉了阎君之令到人间给人类定生死。凶神出了南天门,刚到凡界,辣椒味呛得他们直打喷嚏,眼泪水长淌,凶神说:“凡人真歪!我还没下去,就整得我够受,要是真下去了,不知我还有没有脚杆回天庭呢!”想到这,吓得躲到天上不敢下来。无常鬼也缩在阴间不敢出来了。

  再说韩文玉挖的那个树头,原来是根万年沉香树,着火燃,香气四溢,直冲天庭。玉帝闻到沉香大喜,赞扬凡人竟烧如此异香敬供,便派善神下凡,减了天下人七分罪,并且遍洒甘露,降福人间。同时派文曲星官下凡,暗助韩文玉考上状元

  第二年,天下果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类过上了好日子.韩文玉也考上了状元。从此,人类每逢过年守岁,到了亥时,总先要烧一阵辣椒杆,希望能驱逐凶神免灾。然后又烧沉香树头,希望善神降福人间。

  除夕的传说 10

  除夕是一个热闹的节日,家家都在放鞭炮。我的生活也受到了除夕的影响,变得丰富多彩,因为我被那欢快的气氛深深的打动了。

  人们的窗上是红的:因为那上面贴着一张张红红的窗花,有的窗上贴着一张张倒了的“福”字。大家肯定会问为什么吧“福”字贴倒呢?因为这象征着福到了,年年有余。

  人们的心肠是红的:红色象征着福气、富贵,也代表着慈祥。人们一早就在忙着做饭,晚上把香喷喷的饭菜热情地端给前来串门的客人。使人们更加团结互助。其乐融融。

  人们的节目是红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人们的歌声让台下的观众红了起来。人们的舞台更是美不胜收,风度翩翩的小伙子和婀娜多姿的姑娘表演的节目也是红的。

  除夕真热闹,家家红红火火。愿我们的未来也如除夕那样红红火火,一直到老吧!


除夕的传说优选【十】份扩展阅读


除夕的传说优选【十】份(扩展1)

——除夕的传说故事(十)份

  除夕的传说故事 1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了。

  守岁的*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物,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安。

  除夕的传说故事 2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次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所以年三十晚上,每家每户都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除夕的传说故事 3

  除夕这个节日是由先秦时期的逐除演变而来。所谓“逐除”是指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有《吕氏春秋・季冬记》可考,而“逐除”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除夕最早应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传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当大雪封山,夕聚会到附*祸害乡邻找食物,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年,村子人在准备避难时,一位好心的婆婆救了饿晕在路边的孩子,并带到竹林躲避夕。婆婆告诉孩子,夕追到这,看到人们在伐竹就匆忙走了。孩子一思索,告诉大家,他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回家后各家的门一块红布。

  夕再次来袭,孩子出面吸引夕的注意,让村民往火里扔碎竹节,可大家因为害怕,都僵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夕被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但是那个救了村庄的聪明孩子却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俗。

  除夕的传说故事 4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讲了人间苦情,可玉皇大帝不但不同情,还嫌女儿带回一身穷气,让她当晚就回去。灶王奶奶气得立即就要走,转念一想,不行,两手空空回去怎么向百姓们交待呀?再说,也不能便宜了狠心的父亲。这时,正好王母娘娘也过来相留,她便顺势说:“俺不走了,明天扎把扫帚带回去扫扫穷气。”

  二十四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扎扫帚,玉皇来催她快回去。她说:“催啥哩,眼看要过年了,家里没有豆腐,明日俺要拐豆腐哩。”

  二十五这天,灶王奶奶正在切豆腐,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明天俺还要割肉哩!”

  二十六这天,灶王奶奶刚割了肉,玉皇再次催她快回去。她说:“催啥哩,家里穷得连只鸡都养不起,明天俺还要杀鸡哩!”

  二十七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杀鸡,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路上带点干粮,明天俺还要发面蒸馒头哩!”

  二十八这天,灶王奶奶正蒸馒头,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过年要喝喜酒,明天俺还要去打酒哩!”

  二十九这天,灶王奶奶刚打酒回来,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儿回去。她说:“催啥哩,俺们一年到头连顿饺子都吃不上,明天俺还要包饺子哩!”

  三十这天,灶王奶奶正包饺子,玉皇大帝大动肝火,要她今日必须回去。灶王奶奶准备的东西差不多了,就没有多说话,只是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一直捱到天黑才离开天宫。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没有睡觉,等着灶王奶奶回来。

  人们一看灶王奶奶回来了,还带回好多过年的好东西,就都点起香火、纸码、鞭炮迎接灶王奶奶。这时候,正是除夕夜的五更天。

  人们为了纪念灶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夏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祭灶,三十夜里不睡觉,叫做“守岁”。也有叫做“熬百岁”的。这是为了等着迎接贤惠善良的灶王奶奶从天上回到人间来。这一*俗一直流传至今。

  除夕的传说故事 5

  除夕守岁的由来

  守岁最早在西晋就有记载,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在日本、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受中国的影响,均有除夕守岁之说。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中华民族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

  除夕守岁的传说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惯。

  守岁*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除夕*俗的传统文化

  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2、传统座次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首*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3、饮食特色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4、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5、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6、守岁

  守岁的*俗在中国有*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俗的最早记载。

  除夕的传说故事 6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了。

  守岁的*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物,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安。

  除夕的传说故事 7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2007年,除夕依《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2014 年,除夕依***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进行调整,不再作为中国法定节假日。

  历史记载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除夕的传说故事 8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守岁的*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要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

  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安。这种现象逐渐蔚成了绵绵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拜年”的风俗内容丰富,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

  除夕的传说故事 9

  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惯。

  守岁*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七郎射“夕”

  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这家伙专门害人,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后还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

  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喂的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始终没有找到。原来“夕”白天不出来,太阳落山后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也没人晓得它住在哪儿。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就找镇上的人们准备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了。七郎放出猎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人们一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这时“夕”有点斗不过,想逃跑了事,哪晓得后腿被猎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除夕的传说故事 10

   除夕的来历

  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的*俗。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于是以后人们就用火药做成了红色的爆竹,开始在除夕燃放。

  关于除夕的传说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即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春节前一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至于“除夕”的来历,有这样的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这时,村外来了个半大的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漂亮可人。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老婆婆无奈告诉孩子夕又来做乱,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答应后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闯进村。发现村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年在哈哈大笑。

  “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的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来)。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除夕节的风俗

  传统除夕*俗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传统除夕*俗2:传统座次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首*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传统除夕*俗3、守岁

  守岁的*俗在中国有*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传统除夕*俗4、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传统除夕*俗5、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传统除夕*俗6: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传统除夕*俗7: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除夕的传说优选【十】份(扩展2)

——除夕的传说作文实用十份

  除夕的传说作文 1

  今天,是除夕夜夜,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但是,除夕夜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夕的怪兽,它无恶不作、十分可恶,乡亲们也非常怕它。

  有一天,夕又来到村子里捣乱,它张牙舞爪地吃掉了乡亲们辛辛苦苦养殖的家畜,又把乡亲们种在地里的庄稼糟蹋了,还用它那巨大的爪子,毁坏了乡亲们居住的房子。它口里还喷出了巨大的.火焰,把村子烧的面目全非乡亲们吓的四处逃窜。虽然乡亲们憎恨夕,但却没有办法除掉它。一次在农历的腊月,一位老人走进村子,告诉了人们除掉夕的方法:一是要有红色,因为夕害怕红色;二是要有响声,因为夕害怕很大的响声;三是要有火,因为夕虽然能喷火,可是火焰会灼伤夕细嫩的皮肤,使夕化为灰烬。说完,老人便不见了。

  乡亲们认为这是神灵的指点,便按照神灵指点的方法,在农历的腊月三十这天,用红红的纸、衣服和燃烧竹子发出的响声吓跑了夕,又用一把大火把夕给彻底的赶跑了。后来人们发明了鞭炮,便用鞭炮代替燃烧竹子发出的响声来赶跑夕。所以,等到每年腊月三十夕到人间来作乱的时候,人们便穿上红色的衣服、燃放鞭炮来赶跑夕。因为这一天人们赶跑了夕,所以人们把这一天叫做除夕夜。

  每当我听完这个传说,我便在脑海里想像当时的情景,想像着中华文明的古老传说真是数不胜数呀!

  除夕的传说作文 2

  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这就是除夕的来历和*俗。

  除夕的传说作文 3

  除夕来了。小朋友你们知道除夕的来历吗?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有一次,我去奶奶家吃夜饭。在路上,我想今天有的吃饭了。到了奶奶家,我飞快地进去,爷爷急忙给我1000元压岁钱,我就收下了。过了会儿吃饭了,我迫不及待地上了饭桌,有鱼有牛肉……忽然,我这个碗差点掉了,旁边的人都捧腹大笑。吃饭吃好了,看了会儿电视,又坐了会儿,我们要走了,我说:“奶奶,再见!”

  在路上,我想过除夕太好了,因为有压岁钱拿。我一定不会忘记除夕的,它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节日了。

  除夕的传说作文 4

  中国农历年12月的最后一个晚上,叫做除夕。除,是去掉的意思;夕,指夜晚。除夕就是把本年中最后的一夜去掉,迎接将要来临的新的一年。在中国,除夕,又叫做“除夜”,“年夜”,也叫做“年三十”。

  在中国民间,除夕的风俗是很多的。除夕大扫除的风俗由来已久。除夕前几天,人们要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到了除夕这一天,人们还要进一步大扫除,进行“除故纳新”。这种*俗来源于古代的传说,据说,古代神话中颛顼有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好吃懒做,*日穿着破烂衣服,喝很稀的粥。有一年除夕夜晚,他又冻又饿,死在屋角。所以,除夕这天,人们乘大扫除机会,把家里的破烂衣服和剩饭剩菜拿出来,在新的一年来临前倒掉,表示不让贫穷到家里来。

  扫除之后,人们就在自己的家门贴上冬联,挂上灯笼,营造出一派节日景象。在民间,除夕要喝一种叫做“屠苏”的饮料,它是用酒或水制成的。传说,在一间叫“屠苏”的茅屋里,住着一个很不寻常的人,他专门在山林里采集草药。每当除夕时,他就将配制好的中药,往乡邻的屋里送,并告诉乡亲,来年初一时给全家人喝,可以驱病消灾。他还毫无保留地将药方告诉乡亲,于是乡亲们就称这种药为“屠苏”。“屠苏”到底是什么?据古代药**载,它是由大黄、桔梗等7种中药研制而成,具有防治疾病的作用。

  除夕夜,吃团圆饭,几乎是每家每户的传统*惯。这天,在外工作的人,只要有时间,都要赶回家中,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把最丰盛的食品拿出来,团团圆圆地吃一顿年夜饭。

  在中国各地,吃团圆饭并不都一样。在南方,这顿饭一般有十几道菜,其中一定要有豆腐和鱼,因为这是汉字“富裕”的谐音。在北方,团圆饭大多是饺子,全家人一齐包,这是一种把美味肉馅包在圆形的薄面皮里的食品,包好后,用开水煮熟,加上佐料,全家人坐在桌前,热热闹闹地聚餐。“饺子”具有象征团聚的意思。

  除夕晚上,大人带着孩子到亲朋好友家里送礼,拜年,叫做“馈岁”;邀请别人到自己家一起吃年夜饭,叫做“别岁”;叫完饭,大家互相祝贺道谢一番,各自回家,叫做“散岁”;在家里,晚辈要向长辈行礼,长辈对晚辈嘱托几句,还要给没有工作的小孩子压岁钱,并互相祝贺,叫“辞岁”;这时,大家都不愿去睡觉,一家人或看电视、或打牌等等,享受天伦之乐,直到新一年的到来,叫做“守岁”。

  “守岁”是最普遍的一项除夕活动。中国古代诗人陆游在“守岁”诗中,曾写有“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喧哗”的佳句。守岁时,小孩子最高兴,*时受大人管得比较严的孩子,到了此时也不受规矩的约束,可以同大人们一起高高兴兴地守岁到元旦天明,充满了辞旧迎新的欢乐气氛。

  除夕的传说作文 5

  上古时期,有一个怪物叫:“夕”,每到腊月三十都要出来祸害百姓,他让灶王爷送来吃的,否则就要吃人。灶王爷又要保护百姓,又斗不过夕,于是就请来了神农的孙子――“年”。

  年是个咱们这么大的小孩,他有两样武器,一条红绸,意志爆竹。他可不怕夕,他的本领可大了!

  刚一见到夕,年就跳到夕的头上,夕左顾右盼,就是找不到年,年又攀上树枝,夕往上一扑,年跳到地上,树被夕扑到了,砸在他的头上,夕疼的哇哇直叫。年掏出红绸,在空中一抖,红光迸现,夕立即倒在地上,而后跳起来跑了。

  年以为胜利了,就跑到灶王爷跟前报喜。这时,夕又回来了,他推到百姓的房子,百姓四散奔逃,忽然,几个爆竹打在夕的身上,夕疼的蹦起来,他顾不上伤人,调头就跑。原来呀,年听见房子倒的声音和百姓的求救声,就赶过来,这次,年没有用红绸而改用爆竹,夕的背上起火了,他趴在地上动不了了,终于被大火烧死了。百姓得救了!

  人们为了庆祝这次胜利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为了纪念年代功绩,就把正月初一就年。人们的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不过烧爆竹变成了放鞭炮,红绸也变成了对联了。

  除夕的传说作文 6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传说作文 7

  农历十二月三十,一年一度的除夕终于到了。说到除夕,它还有一个古老的神话:夕和年本来手下做事。年聪明勇敢,夕则又懒又馋,因为在天庭闹事,被玉帝贬下人间,成了一头大怪兽。

  夕这头大怪兽掉在原始森林里,夕先把森林里的动物吃了,然后呼呼大睡。不知过了多久,夕终于醒了,觉得肚子空荡荡的,好饿呀。于是,夕朝远处的村庄奔去。趁人们在睡觉时,开始吃村里的牛羊鸡鸭,更恐怖的是,夕吃完动物后就开始吃人了。村民的生活失去了安宁。可谁又能打败夕呢?于是,村里的老人带着村民朝天跪下,乞求玉帝能救救他们。

  年主动请战,他带上红布和竹筒,坐着祥云从天而降。年把带来的红布用力的甩了几下,就把夕的四只脚牢牢地捆住了。然后年把带来的竹筒点燃,对准夕的身体,夕被烧的皮开肉绽,结果倒在地上死了。村民见年杀死了夕,纷纷拍手欢赞,庆祝了两天两夜。

  从此以后,人们就将那天定为“除夕”,也就是农历十二月三十。

  除夕的传说作文 8

  今天,是除夕夜,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但是,除夕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夕的怪兽,它无恶不作、十分可恶,乡亲们也十分怕它。

  有一天,夕又来到村子里捣乱,它张牙舞爪地吃掉了乡亲们辛辛苦苦养殖的家畜,又把乡亲们种在地里的庄稼糟蹋了,还用它那巨大的爪子,毁坏了乡亲们居住的房子。它口里还喷出了巨大的火焰,把村子烧的面目全非乡亲们吓的四处逃窜。虽然乡亲们憎恨夕,但却没有办法除掉它。一次在农历的腊月,一位老人走进村子,告诉了人们除掉夕的方法:一是要有红色,因为夕害怕红色;二是要有响声,因为夕害怕很大的响声;三是要有火,因为夕虽然能喷火,可是火焰会灼伤夕细嫩的皮肤,使夕化为灰烬。说完,老人便不见了。

  乡亲们认为这是神灵的指点,便按照神灵指点的方法,在农历的.腊月三十这天,用红红的纸、衣服和燃烧竹子发出的响声吓跑了夕,又用一把大火把夕给彻底的赶跑了。后来人们发明了鞭炮,便用鞭炮代替燃烧竹子发出的响声来赶跑夕。因此,等到每年腊月三十夕到人间来作乱的时候,人们便穿上红色的衣服、燃放鞭炮来赶跑夕。因为这一天人们赶跑了夕,因此人们把这一天叫做除夕。

  每当我听完这个传说,我便在脑海里想像当时的情景,想像着中华文明的古老传说真是数不胜数呀!

  除夕的传说作文 9

 过年那天的晚上,外婆家里热热闹闹的,因为阿姨、姐姐、阿姨夫也从临安来外婆家过年。

  我们大家吃完团圆饭,就围着火炉烤火。阿姨说:“我们来拍录像吧!”大家都同意了。阿姨小心翼翼地从背包里拿出照相机,我就唱起了歌儿跳起了舞,大家都鼓起掌来,我见了,连声说:“谢谢!谢谢!”这时,姐姐又提出说要去溪东路散步。到了溪东路,我一边欣赏对岸的风景,一边哼着小曲。姐姐就走到我身边,为我打拍子。爸爸、妈妈就和阿姨、阿姨夫聊天。回来的`路上,我无意中发现:街上张灯结彩,挂起了一只只小灯笼。爸爸和阿姨夫去抬烟花,我和姐姐就等着,想看看烟花到底是什么样的。阿姨夫把烟花点着后,烟花就一个个“蹦出来了”,有的是黄色的,有的是绿色的,有的是红色的,还有的是紫色的,颜色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漂亮极了!我们又回到了外婆家。我对大家说:“我们来表演节目吧!”第一个节目是我用葫芦丝吹《金孔雀轻轻跳》,可是吹到一半,突然吹错了一个音,我哈哈一笑,又吹了第二遍。第二个节目是阿姨夫吹《月光下的凤尾竹》。阿姨夫吹得优美动人,抑扬顿挫,大家纷纷鼓起掌来。我吹的和阿姨夫吹的相比,简直相差太远了。我听着阿姨夫吹的曲子,羞愧得脸都红了……最后一个节目是爸爸讲笑话,笑话的题目是《偷了两个人的东西》。我们听了哈哈大笑。表演中,大家一直嘻嘻哈哈,说说笑笑,真开心!

  这就是快乐的除夕夜。

  除夕的传说作文 10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 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俗,击钟以分岁。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除夕的传说优选【十】份(扩展3)

——除夕传说作文优选【5】篇

  除夕传说作文 1

 过年那天的晚上,外婆家里热热闹闹的,因为阿姨、姐姐、阿姨夫也从临安来外婆家过年。

  我们大家吃完团圆饭,就围着火炉烤火。阿姨说:“我们来拍录像吧!”大家都同意了。阿姨小心翼翼地从背包里拿出照相机,我就唱起了歌儿跳起了舞,大家都鼓起掌来,我见了,连声说:“谢谢!谢谢!”这时,姐姐又提出说要去溪东路散步。到了溪东路,我一边欣赏对岸的风景,一边哼着小曲。姐姐就走到我身边,为我打拍子。爸爸、妈妈就和阿姨、阿姨夫聊天。回来的路上,我无意中发现:街上张灯结彩,挂起了一只只小灯笼。爸爸和阿姨夫去抬烟花,我和姐姐就等着,想看看烟花到底是什么样的。阿姨夫把烟花点着后,烟花就一个个“蹦出来了”,有的是黄色的,有的是绿色的,有的是红色的,还有的是紫色的,颜色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漂亮极了!我们又回到了外婆家。我对大家说:“我们来表演节目吧!”第一个节目是我用葫芦丝吹《金孔雀轻轻跳》,可是吹到一半,突然吹错了一个音,我哈哈一笑,又吹了第二遍。第二个节目是阿姨夫吹《月光下的凤尾竹》。阿姨夫吹得优美动人,抑扬顿挫,大家纷纷鼓起掌来。我吹的和阿姨夫吹的相比,简直相差太远了。我听着阿姨夫吹的曲子,羞愧得脸都红了……最后一个节目是爸爸讲笑话,笑话的题目是《偷了两个人的东西》。我们听了哈哈大笑。表演中,大家一直嘻嘻哈哈,说说笑笑,真开心!

  这就是快乐的除夕夜。

  除夕传说作文 2

  “大年”和“除夕”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说起它们的由来,有则神奇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只叫“夕”的妖兽,庞头大面,耸耳长鼻,足有两三头大象那么大,力气大得惊人,法力无边。这家伙每年农历腊月三十,跑到凡间践踏庄稼,吞吃人畜。它来时呼风唤雨,天昏地暗,闹得天下人心惶惶,诸家不安。老百姓找土地爷告状,土地又找庙王汇报,庙王再找灶王爷算账。因为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来专管凡间事的,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庭汇报一次下界情况。人们为了过上安宁日子,这年刚进腊月,就商量着一同送了好多礼物给灶王爷,求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句好话,早些把夕除掉。这天,灶王爷带着礼物驾祥云来到南天门,径直跑到玉皇大帝的宫中叫道:“臣灶王参见!”玉皇大帝是个长眠不醒的天君,全没理会他。灶王又高叫一声,可玉皇大帝仍在梦里应道:“我叫你到下界好生看管,为何擅离职守,跑到天上,还不知罪吗?”灶王回禀道:“陛下,臣是来报告下界事情的。”玉皇大帝这才消了睡意,忙问:“下界怎么样?”灶王答道:“好倒好,不过……”玉皇大帝听他言语吞吐,追问道:“到底如何?”灶王遂将夕的形象、厉害以及害人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然后又将礼物呈上说:“这是老百姓托我送给陛下的,求您大发慈悲,急速除夕。”

  玉皇大帝见百姓遭劫,已是十分怜念,又见大家馈赠厚礼,更感盛情难却,即下旨命身边的神农氏去除夕。神农氏考虑到自己年老体衰,恐有不便;但这是御旨,岂能违抗?万般无奈之下,叫来了他的八个儿子,将除夕之事细说了一番。儿子们听了,七个哑然无应,独有那个叫“年”的儿子,最聪明,胆量又大,勇敢机智,当看到父亲有些忐忑不安,挺身走向前说:“父王放心,我去除夕。”年因排行老大,因此人称他为“大年”。

  大年虽然慷慨答应,但神农氏总是放心不下,遂传来灶王爷叮嘱道:“今令大年下凡除夕,恐是凶多吉少,为难之际,求你助他一臂之力。”说完拿出一条红绫带和一支火枪,交给大年说:“这是祖传的两件法宝,红绫带能刺伤夕的眼睛,火枪喷出的火焰可以把它烧死。”

  灶王爷带着大年驾着祥云,来到了下界,他们挨家告诉老百姓要挂红绫于大门上,只有一个财主偏偏不挂。腊月三十,夕来了,走了许多村庄,见家家门上悬挂红绫,不敢*身;当路过财主家门口时,见没挂红绫,就闯了进去,眨眼,把财主全家吃了个精光。这时,大年和灶王爷赶来了,夕见事情不妙,大发淫威,张开血盆大口,朝大年扑来。大年往后一闪,取出火枪一按,火光直射在夕身上。这家伙欲往后退,灶王爷将红绫一甩,刺瞎了它的双眼,夕疼痛难忍,一命归了西天。

  从此,天下人过上了安全幸福的日子,为了不忘大年的救命之恩,就把农历正月初一命为“大年”,腊月三十定为“除夕”,成为民间的节日风俗。

  除夕传说作文 3

  除夕,也就是“除夕”。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饺子看起来像“金元宝”。新年蛋糕听起来像“年高”,是好运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一起吃饭。团圆饭“新年有家人团聚的味道。吃团圆饭时,“鱼。不能动,因为这条鱼代表“丰富”和“一年不止一次”。一个象征&来年。财富和财富。,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这一年的起源还有另一个传说。传说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受到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动物被称为“年”。在冬天,当山缺少食物时,它会闯入村庄,寻找人和牲畜,使人们处于持续的恐慌之中。人与“年”经过多年的奋斗,人们发现年害怕三样东西:红色、火和噪音。所以在冬天,人们会在门上挂红桃花心木板。他们在门口生火。他们熬夜敲门。“年”的这个晚上,当我闯进村子的时候,我看到每个房子里都有红灯和火光。我听到了很大的噪音。我害怕极了,于是跑回山里,再也不敢出来了。夜晚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互相祝贺。他们装饰灯笼,喝酒,举行宴会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每个家庭都会在门上贴红纸对联,点灯笼,敲锣打鼓,在冬天的这个时候燃放鞭炮和烟花。晚上,通宵守夜;第二天一大早,他们互相祝贺。这是代代相传的,并成为“元旦”。

  除夕传说作文 4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除夕”是一年之中人们除旧布新、祈福禳灾的日子。

  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民间多俗呼“年三十”或“大年三十”。在我国民间普遍重视次日,被成为“年关”。旧日,工商业者视端午、中秋、除夕为一年中之三大节关,每个节关都要结算帐目,而以除夕为最重要,要理清一年的来往帐,核实盈亏,规划来年。中国传统风俗,除夕与春节,时相接,俗相类,实为一个传统佳节。

  “除夕”,义谓旧岁至此而除夕,新岁自明晨开始,有除旧布新之吉兆。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千门万户瞳痛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梦梁录》卷云:“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家不论大小户,俱洒扫门,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话供物,以祈新岁之安。”《万历嘉兴府志》:“腊月,乡人以朱墨图面,跳舞于市,行古礼。除夕,易门神,桃符,春贴,井皆封,爆竹,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谓之守岁。”除夕守岁,始自南北朝。

  除夕传说作文 5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除夕”是一年之中人们除旧布新、祈福禳灾的日子。

  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民间多俗呼“年三十”或“大年三十”。在我国民间普遍重视次日,被成为“年关”。旧日,工商业者视端午、中秋、除夕为一年中之三大节关,每个节关都要结算帐目,而以除夕为最重要,要理清一年的来往帐,核实盈亏,规划来年。中国传统风俗,除夕与春节,时相接,俗相类,实为一个传统佳节。

  “除夕”,义谓旧岁至此而除夕,新岁自明晨开始,有除旧布新之吉兆。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千门万户瞳痛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梦梁录》卷云:“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家不论大小户,俱洒扫门,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话供物,以祈新岁之安。”《万历嘉兴府志》:“腊月,乡人以朱墨图面,跳舞于市,行古礼。除夕,易门神,桃符,春贴,井皆封,爆竹,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谓之守岁。”除夕守岁,始自南北朝。


除夕的传说优选【十】份(扩展4)

——《春节的传说》作文实用十份

  《春节的传说》作文 1

  春节它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祖活动,是我国先民经过一年的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他们的农、猎收获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这就是“腊祭”。

  由于宗教、风俗自身的保守性和历代统治阶级出于自身的提倡,这种生产力低下的原始时代的传统礼俗,一直保留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各个历史时期,沿袭到20世纪40年代,演化为“春节”的*俗。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过年的“年”字,就是年景好、五谷丰登的`意思。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打农历收成好叫“年成好”把正月一日作为“年日”。

  “年”有一个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叫“年”的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串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的晚上“年”到了村庄,有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啪”的声音,就吓的跑到另一个村庄,迎头看到了一家门前晒件大红衣裳,不知其物就吓跑了。后来又到了一个村庄,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就夹着尾巴逃走了。

  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门神、贴春联、贴窗花、守岁、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放鞭炮、耍龙灯、敲锣打鼓等*俗。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俗。

  《春节的传说》作文 2

  我的老家是金溪,今年我就在那儿过的年,可有意思啦!

  大年三十一大早,一阵阵鞭炮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便不由自主地吟诵起了王安石写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吃过早饭,全家人忙着杀鸡,杀鸭,准备年夜饭。最有趣的是公鸡去毛之后,唯独在鸡尾巴上留下三根羽毛。我便怀着好奇的心情便去问奶奶:“奶奶,为什么要在鸡尾巴上留下三根羽毛呢?”

  奶奶说:“这三根羽毛象征着人们吉祥、幸福、美好的生活。包含这激情和对祖国的春节祝福。”

  我若有所悟地说:“哦,原来是这样。”

  奶奶又说:“把这只鸡放进盆里,再加上一根大葱端着去庙里祭拜,许上愿望,希望来年的牲畜能够更加兴旺。”

  到了下午,奶奶忙着蒸寿糕,爸爸在一旁帮忙碌着,并不断地在糯米糕上用花生摆上一个“寿”字,这才知道这是为外公祝寿准备的。

  晚上,家家户户包饺子,这种饺子的原料不是用面粉做的,而是用糯米粉做的。饺子必须要包甜的或咸的'陷,放在锅里炸后才能吃,吃在嘴里弹力十足,有嚼劲,回味无穷。

  吃完饺子,过了一会儿,一颗烟花飞向空中,瞬间爆炸,那爆炸的烟花仿佛是一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展开的花瓣。看着这些美丽的烟花,我也情不自禁想去放一束。

  正月到亲朋好友家拜年时要喝糖水,我便去问爸爸:“到亲朋好友家拜年时为什么总要喝糖水?”爸爸说:“因为这样可以让亲朋好友之间的友情更加甜蜜,使我们快快乐乐的过新年。”

  这次回老家收获很大,因为我了解了很多*俗,使我和家人的感情更加深入。只有和家人在一起甜甜蜜蜜的生活才能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从中获得快乐。

  《春节的传说》作文 3

  相传,在非常久以前,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非常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气风云的不测,使他非常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阿衡见此,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心中忐忑不安。他万分惧怕万年因创建历法而得宠,国君会怪罪自己提出祭祀天神的主意。于是,他阴谋策划,派了一个刺客去除掉万年。刺客攀上日月阁,见万年正在阁上观察星斗,便张弓搭箭,准备射死他。谁知,刺客被卫士发现,被当场缉拿。祖乙知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的。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春节的传说》作文 4

  春节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来自农业,古人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解字・禾部》称:“年,谷熟也。”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周期为月,每月不见月亮那天为朔,正月朔日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西汉正式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关于“年”的传说:上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兽,形貌狰狞,凶猛异常,喜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种口味,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发现“年”每隔365天到人群聚居地尝次口鲜,且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便返回山林,且“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备年货

  吃喝饮食类是年货中的重头戏,要把主食、副食、干的、鲜的、生的、熟的都备齐。

  备年货一进腊月门儿就开始了,先是准备熬“腊八粥”用的腊八米及泡“腊八蒜”用的米醋及大蒜,腊月廿三要买“祭灶”用品,接着开始备猪肉、羊肉、鸡鸭等。此外,年糕、糖果、蜜饯以及走亲戚要带的点心匣子,也要在节前备好。

  穿戴方面,过年都讲究穿新衣、戴新帽,尤其是小孩子,过年都喜欢穿上新衣服。

  春节用品是必不可少的,如炮仗、灯笼、“走马灯”、年画等。此外,写春联用的大红对子纸,以及祭神、祭祖先的神像、灶王像、香蜡纸马,也要在备的年货之中。

  贴门神

  贴门神是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据说,大门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春联的*俗,约始于1000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桃符”。桃符是指古人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神荼、郁垒的桃木板,以为能镇恶压邪。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春联种类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贴窗花和“福”字

  过年时,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各种剪纸――窗花。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因大多贴在窗户上,也被称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春联的同时,人们往往也在门楣或墙壁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有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除夕到来前,家家户户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叩拜神灵,其实就是给祖先、诸神拜年。

  过去,祭祖仪式一般于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举行,仪式隆重。而现在,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团年饭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龛面前摆起美酒佳肴,进行拜祭。

  挂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传统的年画多为木刻水印,色彩鲜明,画面热闹,线条单纯。题材主要有五谷丰登、春牛、风景、花鸟等。当代的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从工艺到题材都丰富多彩,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有三个重要的传统年画产地: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民国初年,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创造出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除夕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俗后来逐渐盛行,直到今天,人们还*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后来,爆竹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火药发明后,从烧竹子发展为用纸筒灌装火药引爆,炸开后响声贯耳,纸屑飞扬,于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后人们又用麻茎把爆竹编成串来放,

  《春节的传说》作文 5

  据介绍,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上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成为中国传统节日。

  《春节的传说》作文 6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春节的传说》作文 7

  过春节我们可以放鞭炮,穿新衣,还可以收压岁钱。可是你知道春节的传说吗?我来给你讲一讲吧。

  在山洞里有一个怪兽叫年,每年的除夕,它就会下山去袭击村里面的老百姓,并且抢老百姓的粮食。老百姓实在受不了了,每到除夕前一天就会去躲到城里去。但总这样也不是个办法,有一天,他们遇到了一位仙女,仙女说年最怕炮、鼓、对联和红色的东西,村民们便准备了这些东西做防备。除夕那一天年又来袭击村里面的老百姓,可它走到村里的房子一看,每家每户都贴着红色的对联,外面放着红色的东西。人们趁年不注意就开始放冲天炮、板炮和鞭炮……怪兽年看了害怕极了,连忙跑到山下,不敢再来了。人们为了纪念,就把这几天称为“过年”,而且每年都会庆祝。

  直到今天过年时,家家户户依旧会贴春联放鞭炮,期待着未来生活的幸福美满。河南省沁阳市实验小学三年级陈宇航

  《春节的传说》作文 8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惯。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再给其他人拜年。

  《春节的传说》作文 9

  春节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来自农业,古人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解字・禾部》称:“年,谷熟也。”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周期为月,每月不见月亮那天为朔,正月朔日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西汉正式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关于“年”的传说:上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兽,形貌狰狞,凶猛异常,喜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种口味,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发现“年”每隔365天到人群聚居地尝次口鲜,且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便返回山林,且“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备年货

  吃喝饮食类是年货中的重头戏,要把主食、副食、干的、鲜的、生的、熟的都备齐。

  备年货一进腊月门儿就开始了,先是准备熬“腊八粥”用的腊八米及泡“腊八蒜”用的米醋及大蒜,腊月廿三要买“祭灶”用品,接着开始备猪肉、羊肉、鸡鸭等。此外,年糕、糖果、蜜饯以及走亲戚要带的点心匣子,也要在节前备好。

  穿戴方面,过年都讲究穿新衣、戴新帽,尤其是小孩子,过年都喜欢穿上新衣服。

  春节用品是必不可少的,如炮仗、灯笼、“走马灯”、年画等。此外,写春联用的大红对子纸,以及祭神、祭祖先的神像、灶王像、香蜡纸马,也要在备的年货之中。

  贴门神

  贴门神是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据说,大门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春联的*俗,约始于1000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桃符”。桃符是指古人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神荼、郁垒的桃木板,以为能镇恶压邪。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春联种类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贴窗花和“福”字

  过年时,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各种剪纸――窗花。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因大多贴在窗户上,也被称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春联的同时,人们往往也在门楣或墙壁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有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除夕到来前,家家户户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叩拜神灵,其实就是给祖先、诸神拜年。

  过去,祭祖仪式一般于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举行,仪式隆重。而现在,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团年饭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龛面前摆起美酒佳肴,进行拜祭。

  挂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传统的年画多为木刻水印,色彩鲜明,画面热闹,线条单纯。题材主要有五谷丰登、春牛、风景、花鸟等。当代的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从工艺到题材都丰富多彩,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有三个重要的传统年画产地: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民国初年,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创造出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除夕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俗后来逐渐盛行,直到今天,人们还*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后来,爆竹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火药发明后,从烧竹子发展为用纸筒灌装火药引爆,炸开后响声贯耳,纸屑飞扬,于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后人们又用麻茎把爆竹编成串来放,

  《春节的传说》作文 10

  “噼噼啪啪,噼噼啪啪”随着一阵阵爆竹的响声,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对联,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迎来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过年”。可是“年”是怎么来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古时候,有一个村庄里忽然来了一只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每到除夕的晚上,就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人们都很害怕它,拿它没关办法。一天,来了一位白发老人,他能将“年”兽驱走。到了除夕晚上,“年”兽就出来了,当它刚要吃人时,四周鞭炮声响,到处都是红光、火光。“年”兽大惊失色,仓皇而逃。人们见了,欢呼起来。

  从此以后,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就张灯结彩,放鞭炮,贴对联,这种*俗一直流传至今。


除夕的传说优选【十】份(扩展5)

——春节的传说实用十份

  春节的传说 1

春节的传说

传说中,有一种名叫“年”的怪物,头长尖角,非常凶猛,它一直深居海底,但是,每到春节,它就会爬上岸来,伤害人们的性命,因此,春节时,村里的人们都到山洞里,来躲避“年”的`伤害。 春节晚上,“年”闯进村里捣乱时,“年”发现今年的气氛与往年的气氛不同,忽然,“年”听见噼里啪啪的响声,“年”立即起了鸡皮疙瘩,它还看见了一位身穿红袍的老人,吓得立即逃跑了,从此“年”再也不敢再来捣乱了。原来,“年”有三怕:一怕红色,二怕火光,三怕响声。 因此,春节时,人们都贴福字,放鞭炮,灯火通明,还要串访亲戚。因此,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过年方式。

  春节的传说 2

  一年一度的新年终于快要来到了,孩子们是最快乐幸福的啦!因为可以吃到很多想吃的东西和收到很多红包。

  相传过年有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它心狠手辣,等到冬天的晚上,地上积满了雪,羊群、牛群都睡了的时候,年这个怪兽就悄悄来到它们中间……

  早上人们来放牛羊,发现死了很多,只剩下一根根骨头,人们都非常想知道是谁吃了牛羊。一天晚上,人们提着灯笼等在羊圈旁,只见一个怪物出现了,它指甲长长的尖尖的,向前举起,脚大大的。更定人惊讶的是它还会飞。两只眼睛像星星一样一闪一闪的。

  人们看到了互相讨论:怪兽最怕什么?经过不断的观察,发现它最怕红纸、鞭炮还有红灯笼。

  第二天晚上,人们在家里的门上贴上红纸、挂好灯笼,还在门前挂好鞭炮。等年兽来了到时候果然被吓跑了。

  从此,人们过新年都要贴上红红的对联,挂上灯笼,还要打鞭炮!人们吃饺子、汤圆,开心极了!更让小朋友高兴的是还能收到一个个红包,装满了压岁钱!

  过年真热闹,喜气洋洋的,并且我们又大了一岁!

  春节的传说 3

  传统民谣

  中国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北京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太原的《避债谣》:“二十三,保证还;二十四,我发誓;二十五,找老姑;二十六,找老舅;二十七,不要急;二十八,再想法;二十九,明天有;三十不见面,初一碰见拱拱手。”

  豫东民谣:“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门上瞅;年三十,吃饺子”。

  春节的传说 4

  春节风俗源远流长,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是值得非常重视的,同时也是我们大家非常喜欢亲朋好友团结的日子,小朋友们在这一天是最开心的`啦,每年都会有很多的红包,还能有家人和亲人的陪伴。

  春节可是我们小朋友们的大日子,让我们一起传承这么重要的春节。

  春节的传说 5

  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居海底,每年除夕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听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以驱除“年”兽;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早,还要走亲窜友道喜问好,相互庆贺*安度过了“年”关。

  春节的传说 6

  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春节。每到大年三十,商场里人来人往,大家都忙着买年货。但你知道吗?过年还有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我讲给你听吧!

  传说中,在一个山谷里住着一只叫“年”的怪鼠,每到春节的晚上“年”都会袭击山下的一个村子。村子里的人非常害怕年,准备到城里过年,在路上,他们看见一个仙人,仙人对他们讲“年”最害怕红色的东西和响声,人们听了以后,连忙去买了春联和锣鼓。到了晚上“年”又来了,它看到红色,听到锣鼓声赶紧逃跑了,从此村庄太*了。

  现在,我们每到过年,吃完午饭,就兴高采烈地跑到爆竹店里买许多礼花。到了晚上,我便迫不及待的拿出礼花撕开包装袋,取出礼花,用打火机小心翼翼的点燃后向天空发射,只听一声“啪”,一束美丽的烟花挂在天空上,五彩缤纷,好看极了。

  这就是春节的传说。

  春节的传说 7

  春节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来自农业,古人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解字・禾部》称:“年,谷熟也。”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周期为月,每月不见月亮那天为朔,正月朔日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西汉正式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关于“年”的传说:上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兽,形貌狰狞,凶猛异常,喜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种口味,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发现“年”每隔365天到人群聚居地尝次口鲜,且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便返回山林,且“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备年货

  吃喝饮食类是年货中的重头戏,要把主食、副食、干的、鲜的、生的、熟的都备齐。

  备年货一进腊月门儿就开始了,先是准备熬“腊八粥”用的腊八米及泡“腊八蒜”用的米醋及大蒜,腊月廿三要买“祭灶”用品,接着开始备猪肉、羊肉、鸡鸭等。此外,年糕、糖果、蜜饯以及走亲戚要带的点心匣子,也要在节前备好。

  穿戴方面,过年都讲究穿新衣、戴新帽,尤其是小孩子,过年都喜欢穿上新衣服。

  春节用品是必不可少的,如炮仗、灯笼、“走马灯”、年画等。此外,写春联用的大红对子纸,以及祭神、祭祖先的神像、灶王像、香蜡纸马,也要在备的年货之中。

  贴门神

  贴门神是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据说,大门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春联的*俗,约始于1000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桃符”。桃符是指古人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神荼、郁垒的桃木板,以为能镇恶压邪。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春联种类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贴窗花和“福”字

  过年时,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各种剪纸――窗花。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因大多贴在窗户上,也被称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春联的同时,人们往往也在门楣或墙壁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有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除夕到来前,家家户户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叩拜神灵,其实就是给祖先、诸神拜年。

  过去,祭祖仪式一般于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举行,仪式隆重。而现在,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团年饭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龛面前摆起美酒佳肴,进行拜祭。

  挂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传统的年画多为木刻水印,色彩鲜明,画面热闹,线条单纯。题材主要有五谷丰登、春牛、风景、花鸟等。当代的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从工艺到题材都丰富多彩,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有三个重要的传统年画产地: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民国初年,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创造出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除夕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俗后来逐渐盛行,直到今天,人们还*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后来,爆竹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火药发明后,从烧竹子发展为用纸筒灌装火药引爆,炸开后响声贯耳,纸屑飞扬,于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后人们又用麻茎把爆竹编成串来放,

  春节的传说 8

  万年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的传说 9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祝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惯。

  人人都知道春节要贴“福”字。而我们通常都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做记号准备**。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每户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户人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在热闹的除夕夜,各种各样的烟花爆竹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新年之际,人们都会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安安度过一岁。

  春节的传说 10

  春节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除夕的传说优选【十】份(扩展6)

——除夕的传说优秀作文(精选五篇)

  除夕的传说优秀作文 1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除夕”是一年之中人们除旧布新、祈福禳灾的日子。

  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民间多俗呼“年三十”或“大年三十”。在我国民间普遍重视次日,被成为“年关”。旧日,工商业者视端午、中秋、除夕为一年中之三大节关,每个节关都要结算帐目,而以除夕为最重要,要理清一年的来往帐,核实盈亏,规划来年。中国传统风俗,除夕与春节,时相接,俗相类,实为一个传统佳节。

  “除夕”,义谓旧岁至此而除夕,新岁自明晨开始,有除旧布新之吉兆。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千门万户瞳痛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梦梁录》卷云:“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家不论大小户,俱洒扫门,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话供物,以祈新岁之安。”《万历嘉兴府志》:“腊月,乡人以朱墨图面,跳舞于市,行古礼。除夕,易门神,桃符,春贴,井皆封,爆竹,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谓之守岁。”除夕守岁,始自南北朝。

  除夕的传说优秀作文 2

  过新年时,我在奶奶家待了两天,在那两天我玩了很多玩具,有飞机、汽车、照相机……我还和爸爸、妈妈、妹妹、伯伯去看了两场电影,电影很精彩。过年街上人很少,车也很少,但是很热闹,街上到处都是红灯笼,晚上还有一闪一闪的小彩灯。

  我决心要了解除夕的*俗,我就上网查了一下,网上说:“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夜大晦日,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而十二月小月时为廿九日,有些地区又会改称二九暝。“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而这些是过年的*俗:吃年夜饭,贴春联,贴福字,拜年发红包等等。我也在奶奶家里做了这些。

  我这两天特别高兴,我以后要多学*一点常识。

  除夕的传说优秀作文 3

  今天,是除夕夜夜,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但是,除夕夜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夕的怪兽,它无恶不作、十分可恶,乡亲们也非常怕它。

  有一天,夕又来到村子里捣乱,它张牙舞爪地吃掉了乡亲们辛辛苦苦养殖的家畜,又把乡亲们种在地里的庄稼糟蹋了,还用它那巨大的爪子,毁坏了乡亲们居住的房子。它口里还喷出了巨大的火焰,把村子烧的面目全非乡亲们吓的四处逃窜。虽然乡亲们憎恨夕,但却没有办法除掉它。一次在农历的腊月,一位老人走进村子,告诉了人们除掉夕的方法:一是要有红色,因为夕害怕红色;二是要有响声,因为夕害怕很大的响声;三是要有火,因为夕虽然能喷火,可是火焰会灼伤夕细嫩的皮肤,使夕化为灰烬。说完,老人便不见了。

  乡亲们认为这是神灵的指点,便按照神灵指点的方法,在农历的腊月三十这天,用红红的纸、衣服和燃烧竹子发出的响声吓跑了夕,又用一把大火把夕给彻底的赶跑了。后来人们发明了鞭炮,便用鞭炮代替燃烧竹子发出的响声来赶跑夕。所以,等到每年腊月三十夕到人间来作乱的时候,人们便穿上红色的衣服、燃放鞭炮来赶跑夕。因为这一天人们赶跑了夕,所以人们把这一天叫做除夕夜。

  每当我听完这个传说,我便在脑海里想像当时的情景,想像着中华文明的古老传说真是数不胜数呀!

  除夕的传说优秀作文 4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了。

  守岁的*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安。

  除夕的传说优秀作文 5

  除夕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圆、和谐。这天可以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关于除夕,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传说: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民知道夕最怕红色跟声响,于是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贴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一年安宁,这种*惯慢慢流传下来,从此年三十晚便称为除夕了。

  除夕的早上天还没亮,大人们都纷纷起床,穿上新衣,开始放鞭炮,听大人说这是“接年”。到了九点多钟,大人们开始炖肉、炒菜,连说话的工夫都顾不上,爸爸在底下生火,妈妈在上面做菜,姥姥在旁边洗菜、切菜,我跟姐姐也在一旁帮大人们做事。作文

  到了中午,鞭炮声又想起来了,大人们都在烧纸,祈求来年家人**安安。不一会儿香喷喷的一桌子菜做好了,我们一家围在一起,相互倾吐着过年的喜悦。

  吃完饭后,开始贴对联了,爸爸先把门框给刷干净,再涂上浓浓的浆糊。最后,把长长的对联贴上去,远远望去,那是一种红红火火、万象更新的美。

  下午,大人们开始和面包饺子。除夕吃饺子这是必不可少的。妈妈先把肉剁碎,然后再放入青菜、葱、姜等调料,剁上几分钟后,又放油、盐等。馅料准备好后,就开始包饺子了。手拿一张饺皮,用筷子挑上一点馅,对折合上,再那么弯,两头再一捻,一个元宝似的饺子出来了,闻着肉馅的香味,看着都让人流口水。

  晚上,一家人坐在电视机旁,看《春节联欢晚会》。这一夜谁也睡不着,都想要亲身感受迎接新年到来的那一刻,那一刻又要放一次炮,这是“送年”,也是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夜深了,家家户户都会灯火通宵,不许间断,旧的一年便在人们的欢笑声中,悄悄地离去了。

  除夕真令人难忘啊!假如天天都能像除夕那样和家人团圆,那该多好啊!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