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传说故事(十)份

首页 / 故事 / |

  除夕的传说故事 1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了。

  守岁的*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物,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安。

  除夕的传说故事 2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次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所以年三十晚上,每家每户都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除夕的传说故事 3

  除夕这个节日是由先秦时期的逐除演变而来。所谓“逐除”是指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有《吕氏春秋・季冬记》可考,而“逐除”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除夕最早应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传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当大雪封山,夕聚会到附*祸害乡邻找食物,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年,村子人在准备避难时,一位好心的婆婆救了饿晕在路边的孩子,并带到竹林躲避夕。婆婆告诉孩子,夕追到这,看到人们在伐竹就匆忙走了。孩子一思索,告诉大家,他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回家后各家的门一块红布。

  夕再次来袭,孩子出面吸引夕的注意,让村民往火里扔碎竹节,可大家因为害怕,都僵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夕被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但是那个救了村庄的聪明孩子却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俗。

  除夕的传说故事 4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讲了人间苦情,可玉皇大帝不但不同情,还嫌女儿带回一身穷气,让她当晚就回去。灶王奶奶气得立即就要走,转念一想,不行,两手空空回去怎么向百姓们交待呀?再说,也不能便宜了狠心的父亲。这时,正好王母娘娘也过来相留,她便顺势说:“俺不走了,明天扎把扫帚带回去扫扫穷气。”

  二十四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扎扫帚,玉皇来催她快回去。她说:“催啥哩,眼看要过年了,家里没有豆腐,明日俺要拐豆腐哩。”

  二十五这天,灶王奶奶正在切豆腐,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明天俺还要割肉哩!”

  二十六这天,灶王奶奶刚割了肉,玉皇再次催她快回去。她说:“催啥哩,家里穷得连只鸡都养不起,明天俺还要杀鸡哩!”

  二十七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杀鸡,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路上带点干粮,明天俺还要发面蒸馒头哩!”

  二十八这天,灶王奶奶正蒸馒头,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过年要喝喜酒,明天俺还要去打酒哩!”

  二十九这天,灶王奶奶刚打酒回来,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儿回去。她说:“催啥哩,俺们一年到头连顿饺子都吃不上,明天俺还要包饺子哩!”

  三十这天,灶王奶奶正包饺子,玉皇大帝大动肝火,要她今日必须回去。灶王奶奶准备的东西差不多了,就没有多说话,只是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一直捱到天黑才离开天宫。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没有睡觉,等着灶王奶奶回来。

  人们一看灶王奶奶回来了,还带回好多过年的好东西,就都点起香火、纸码、鞭炮迎接灶王奶奶。这时候,正是除夕夜的五更天。

  人们为了纪念灶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夏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祭灶,三十夜里不睡觉,叫做“守岁”。也有叫做“熬百岁”的。这是为了等着迎接贤惠善良的灶王奶奶从天上回到人间来。这一*俗一直流传至今。

  除夕的传说故事 5

  除夕守岁的由来

  守岁最早在西晋就有记载,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在日本、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受中国的影响,均有除夕守岁之说。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中华民族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

  除夕守岁的传说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惯。

  守岁*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除夕*俗的传统文化

  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2、传统座次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首*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3、饮食特色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4、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5、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6、守岁

  守岁的*俗在中国有*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俗的最早记载。

  除夕的传说故事 6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了。

  守岁的*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物,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安。

  除夕的传说故事 7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2007年,除夕依《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2014 年,除夕依***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进行调整,不再作为中国法定节假日。

  历史记载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除夕的传说故事 8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守岁的*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要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

  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安。这种现象逐渐蔚成了绵绵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拜年”的风俗内容丰富,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

  除夕的传说故事 9

  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惯。

  守岁*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七郎射“夕”

  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这家伙专门害人,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后还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

  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喂的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始终没有找到。原来“夕”白天不出来,太阳落山后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也没人晓得它住在哪儿。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就找镇上的人们准备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了。七郎放出猎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人们一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这时“夕”有点斗不过,想逃跑了事,哪晓得后腿被猎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除夕的传说故事 10

   除夕的来历

  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的*俗。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于是以后人们就用火药做成了红色的爆竹,开始在除夕燃放。

  关于除夕的传说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即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春节前一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至于“除夕”的来历,有这样的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这时,村外来了个半大的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漂亮可人。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老婆婆无奈告诉孩子夕又来做乱,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答应后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闯进村。发现村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年在哈哈大笑。

  “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的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来)。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除夕节的风俗

  传统除夕*俗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传统除夕*俗2:传统座次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首*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传统除夕*俗3、守岁

  守岁的*俗在中国有*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传统除夕*俗4、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传统除夕*俗5、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传统除夕*俗6: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传统除夕*俗7: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除夕的传说故事(十)份扩展阅读


除夕的传说故事(十)份(扩展1)

——除夕的传说故事 (菁华6篇)

除夕的传说故事1

  “噼噼啪啪,噼噼啪啪”随着一阵阵爆竹的响声,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对联,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迎来了*民间最隆重的节日——“过年”。可是“年”是怎么来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古时候,有一个村庄里忽然来了一只叫“年”的野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每到除夕的晚上,就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人们都很害怕它,拿它没关办法。一天,来了一位白发老人,他能将“年”兽驱走。到了除夕晚上,“年”兽就出来了,当它刚要吃人时,四周鞭炮声响,到处都是红光、火光。“年”兽大惊失色,仓皇而逃。人们见了,欢呼起来。

  从此以后,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就张灯结彩,放鞭炮,贴对联,这种*俗一直流传至今。

除夕的传说故事2

   除夕的来历

  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的*俗。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于是以后人们就用火药做成了红色的爆竹,开始在除夕燃放。

  关于除夕的传说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即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春节前一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至于“除夕”的来历,有这样的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这时,村外来了个半大的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漂亮可人。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老婆婆无奈告诉孩子夕又来做乱,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答应后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闯进村。发现村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年在哈哈大笑。

  “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的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来)。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除夕节的风俗

  传统除夕*俗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传统除夕*俗2:传统座次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首*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传统除夕*俗3、守岁

  守岁的*俗在*有*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传统除夕*俗4、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传统除夕*俗5、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传统除夕*俗6: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传统除夕*俗7: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除夕的传说故事3

  这天是大年三十,刚过晌午,山友老汉就呆不住了。

  山友老汉属羊,过了年就是本命年,整六十的人了,身子骨还挺硬朗。他一辈子无儿无女,靠给人放羊当倌为生。赶上现在年景好了,自己也吆上了一群羊。年前羊价硬,城里客商来了车,把一群羊买去了大半。送走了客,他到羊圈前给剩下的羊加料,一搭眼,坏了。半空的圈里,两只大羊不见了,其中就有领魂羊大老黑。

  领魂羊就是俗话里的领头羊,是一群羊的主心骨。这种羊聪明,能自个儿带羊群出栏寻水找食,是羊倌的好帮手。而且,羊倌之间有种说法,就是领魂羊能看破生死。

  老话说,脊背向天人所食,羊是人间一道菜。一群羊养到节令上,就得宰卖。一般羊傻乎乎的,见同伴被拖到一边在屠刀下哀鸣丧命,不一会就成了一团白花花的肉,还愣往前边凑,围成圈嚼着草瞧热闹。但领魂羊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所以每到年节宰羊时,稍有风吹草动,领魂羊就表现得非常不安。不过,羊倌感念领魂羊一年到头为羊群出了力,一般会饶它不死。时间长了,领魂羊也知道哪些羊该杀、哪些羊不该杀。如果杀了不该杀的羊,领魂羊就会疑神疑鬼,怕羊倌对自己也下刀子。

  难道是刚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惊了大老黑?山友老汉不放心,再仔细数了数,发现羊群中还少了两只秋末才出生的小黑羊,心里明白了。

  准是那两只小黑羊调皮乱跑,趁人没注意上了商户的车,被拉走了。大老黑一见连小羊都卖了,怀疑山友老汉明春不准备放羊了。如果没了羊群,它就没了用武之地,跟普通羊没了两样,就离挨刀不远了。惊怕之下,它借山友老汉在炕上喜滋滋数票子的当儿,带着个羊喽,悄悄跳过羊栏逃了。

  两只大羊,好几千块钱呢,尤其是大老黑,没了它,这羊群自个儿还真管顾不过来。山友老汉寻思着,也就着了急。

  幸好腊月二十八刚下过雪,山友老汉四下里一搜寻,只见雪地上几行羊蹄印出了圈,离了老营盘,向羊角峰方向迤逦而去。于是他赶紧披了件老羊皮袄,肩上搭了条拴羊的铁绳,提着根长长的拦羊棍,顺着足迹追了过去。

  老营盘原先是古城池遗址,后来成了村落,现在退耕还林,村里人都搬到山下镇上去了,山友老汉舍不得自个儿的羊,就留了下来。羊角峰在营盘西北约五里地,周边沟壑纵横,草木茂盛,是放羊的好地方。

  山友老汉顺着蹄印,轻车熟路上了峰,峰顶寒风凛冽,寒气逼人。厚厚雪地上,两只羊的脚印突然变得凌乱纷杂,好像受了惊似的各自奔逃了。

  难道碰见了野牲口?山友老汉警惕起来。他停住脚,仔细关注着四周的动静。

  突然,风中依稀传来阵阵呼救声。他提着拦羊棍循声摸过去,远远就见大老黑正站在峰顶一处悬崖边上,暴怒地冲着崖壁下晃着头上的大犄角。

  崖下是个仅能容身的巉岩,上面立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穿着旧军大衣,揪着几缕垂下来的枯树根。他看看头顶上发威的大老黑,又望望身后几十米的深沟,吓得脸色苍白,声嘶力竭地喊着救命。

  眼看那人稍不留神就会坠沟丧命,山友老汉大吼一声:“别动!”抡着棍子就冲了上去。大老黑一见主人,掉头逃了。

  山友老汉把拦羊棍探了下去,想把对方拉上来。可那人抓着棍试了试,龇着牙摆了摆手:“大叔,不行啊,我右腿崴了,使不上劲呀!”山友老汉想了想:“那你呆着别动,我回去到营盘路边的小卖部打个110。镇上派出所过年有值班,很快就能赶到。”

  这时山风一吹,那人脸色一变,几乎哭了出来:“别呀叔,这荒山野岭的,可别把我一个人丢在这。哎哟,我这腿痛,可能支持不住了,哎哟。”见他弯下腰要去揉腿,山友老汉吓了一跳:“别动!千万别乱动!”

  看来只能这样了。山友老汉一咬牙直起身,解下了自个儿的裤腰带。裤腰带是用土布扎成的,又宽又厚又长。他把腰带撕成两条,与羊铁绳拧在一起,把铁绳一头拴在一个老树根上,另一头挽成疙瘩垂下悬崖,看看长度勉强够了。他深吸了口气,把棉裤的腰襟系了系,然后顺着绳子溜了下去。

  下面地方本来就小,这下更挤了。山友老汉弯下腰,让对方扯住绳子,踩着自个儿肩膀,然后老汉慢慢直起身,把他顶了上去。那人踩着老汉一纵,翻到崖上脱了险。

  山友老汉却累得直喘气,他揉着肩膀,正要喊对方将他拉上去,可是他一仰脸,到嘴边的话生生咽了回去。只见对方一动不动,居高临下地望着他,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诡异笑容。

  山友老汉心一下子紧了,糟了,看来对方起坏心了。年末了,贼人多,这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喊破嗓子都没人能听见。就算对方不动手,自个儿年纪大了,身子不利索,没人帮助的话,也绝对爬不上这崖壁。寒冬腊月的,困在这儿时间一长准得冻僵掉下沟去,自己这把老骨头也就交待了。

  山友老汉正想着,见对方眼望四周滴溜溜乱转,就明白对方想动手了。这节骨眼上,还有谁能来救自己呢?他转着念头,突然心一动,有了主意。于是他窝下了身子,装作啥也不知道的样子,冲对方挥了挥手:“你赶紧走吧,我在这儿避一避。那只疯羊估摸着还在附*。那家伙可是个祸害,上月从屠刀下逃了出来,就跟人记了仇,见人落了单就冲出来拼命。前阵子硬把一个过路人挑出了肠子。***来了几大拨,端着枪愣没找着它。我歇会气,等它走远了,就悄悄爬上去。”

  那人本来就迷了路,听老汉这么一说,想起大老黑弯刀似的犄角,顿时害怕了。他急忙俯下身伸出了手:“叔啊,你一个人在这我不放心。快,我拉你上来。”

除夕的传说故事4

  守岁简介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因此,守岁是春节的*俗之一。守岁最早在西晋就有记载,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在日本、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受*的影响,均有除夕守岁之说。

  守岁由来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早在西晋周处的《风土志》中便见记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相传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过,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惯。

  守岁传说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它年。

  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安。

除夕的传说故事5

  除夕简介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除夕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个文人叫韩文玉,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有一年夏历腊月三十,左邻右舍都欢欢喜喜地过起了年,他却穷得没肉下锅。邻居的娃儿出来耍,手上拿着油腻腻的香鸡腊肉啃;他的娃儿见了,哭着回家向他要肉吃。他的妻子没办法,只好到邻居家借了两坨肉来煮。谁知肉刚下锅,邻居的当家人回了,怕韩家日后还不起,硬叫韩夫人去把肉提回来。韩文玉哄着娃儿,一家人有勉勉强强地过了个素年。

  天快黑了,邻居早已点亮了年灯,全家老小围着火堆,说说笑笑地开始守岁了。而韩文玉这时还在山上砍准备烧火守岁的柴。他妻子缝了一下午破烂,又去房后捡煮饭的柴。一位好心老太婆看见了,对韩夫人说:“我们还有一堆辣椒杆送给你,还可以煮几天饭。”她谢过这位好心的老太婆,就去把辣椒杆背了回来。这时韩文玉也在山上挖了一个大树头捞了回来。韩夫人烧辣椒杆煮饭,烟子呛人得很,吃饭后生火守岁,她又用辣椒杆做引火柴。这时正是亥时,天上的凶神奉了玉帝之命去人间降灾,阴司中的无常鬼也奉了阎君之令到人间给人们定生死。凶神出了南天门,刚到凡界,辣椒味呛得他们直打喷嚏,眼泪水长淌,凶神说:“凡人真歪!我还没下去,就整得我够受,要是真下去了,不知我还有没有脚杆回天庭呢!”想到这,吓得躲到天上不敢下来。无常鬼也缩在阴间不敢出来了。

  再说韩文玉挖的那个树头,原来是根万年沉香树,着火燃,香气四溢,直冲天庭。玉帝闻到沉香大喜,赞扬凡人竟烧如此异香敬供,便派善神下凡,减了天下人七分罪,并且遍洒甘露,降福人间。同时派文曲星官下凡,暗助韩文玉考上状元

  第二年,天下果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过上了好日子.韩文玉也考上了状元。从此,人们每逢过年守岁,到了亥时,总先要烧一阵辣椒杆,希望能驱逐凶神免灾。然后又烧沉香树头,希望善神降福人间。

  除夕风俗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除夕夜的传说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过大年的一天晚上,有一个怪物出现在人间,人们都害怕极了。

  这个怪物在人间兴风作浪,搅的人们不得安宁。有个村民说:“我们去求求灶王爷,让他去天上找个神仙打败夕。”村民们异口同声的说:“好,就这么办。”

  于是,人们找到了灶王爷,求他去天上找个神仙治服夕,灶王爷听后,腾云驾雾到天上求助天帝帮忙。

  到天帝那里,他把人间的事情从头到尾的叙述了一遍,天帝听后,立即派了个小仙童叫年,让年随灶王爷下凡除怪。

  下凡后,年找到夕说:“怪物还不跪地求饶。”

  夕听后哈哈大笑说:“你个小毛孩还想让我跪地求饶太可笑了。”

  年拿出红段子向夕挥去,夕见情况不妙就趴在地上装死。年见夕已死,便高兴地蹦来跳去。夕见年已中计,就趁年跳到自己嘴边时张开嘴巴想吃掉年,幸亏年的动作敏捷闪开了夕的嘴巴。年见身旁有一堆竹子,便施法让竹子燃烧起来“噼噼啪啪——”的声音把夕吓得跑了起来。于是,人们点了一把火把惊惶失措的夕烧死了。

  年临走前,把人们的房门上都贴上了红色的纸条上写着吉祥的话语,代表治服夕用的红缎子,从此就有了春联。而且人们每年都会在除掉夕那一夜放爆竹来驱赶夕,并把这一晚称做除夕夜。

  除夕夜的传说故事点评

  除夕夜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过大年的一个晚上出现怪物让人民不得安宁,后来神仙把怪物制服了,现在我们以后每年过年除夕夜都要守岁,守岁是代表着岁岁*安,年年*安。小朋友你们知道除夕夜守岁的说法,所以小朋友们除夕之夜可不能早睡,跟爸爸妈妈一起守岁*安。

  除夕夜的百科资料

  除夕夜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而此时也是让孩子了解传统春节,接受传统教育的最佳时机。这天晚上一家人要做三件事情:祭祖、吃年夜饭、守岁。

除夕的传说故事6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只叫“夕”的妖兽,庞头大面,耸耳长鼻,足有两三头大象那么大,力气大得惊人,法力无边。这家伙每年农历腊月三十,跑到凡间践踏庄稼,吞吃人畜。它来时呼风唤雨,天昏地暗,闹得天下人心惶惶,诸家不安。老百姓找土地爷告状,土地又找庙王汇报,庙王再找灶王爷算账。因为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来专管凡间事的,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庭汇报一次下界情况。人们为了过上安宁日子,这年刚进腊月,就商量着一同送了好多礼物给灶王爷,求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句好话,早些把夕除掉。这天,灶王爷带着礼物驾祥云来到南天门,径直跑到玉皇大帝的宫中叫道:“臣灶王参见!”玉皇大帝是个长眠不醒的天君,全没理会他。灶王又高叫一声,可玉皇大帝仍在梦里应道:“我叫你到下界好生看管,为何擅离职守,跑到天上,还不知罪吗?”灶王回禀道:“陛下,臣是来报告下界事情的。”玉皇大帝这才消了睡意,忙问:“下界怎么样?”灶王答道:“好倒好,不过……”玉皇大帝听他言语吞吐,追问道:“到底如何?”灶王遂将夕的形象、厉害以及害人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然后又将礼物呈上说:“这是老百姓托我送给陛下的,求您大发慈悲,急速除夕。”

  玉皇大帝见百姓遭劫,已是十分怜念,又见大家馈赠厚礼,更感盛情难却,即下旨命身边的神农氏去除夕。神农氏考虑到自己年老体衰,恐有不便;但这是御旨,岂能违抗?万般无奈之下,叫来了他的八个儿子,将除夕之事细说了一番。儿子们听了,七个哑然无应,独有那个叫“年”的儿子,最聪明,胆量又大,勇敢机智,当看到父亲有些忐忑不安,挺身走向前说:“父王放心,我去除夕。”年因排行老大,所以人称他为“大年”。

  大年虽然慷慨答应,但神农氏总是放心不下,遂传来灶王爷叮嘱道:“今令大年下凡除夕,恐是凶多吉少,为难之际,求你助他一臂之力。”说完拿出一条红绫带和一支火枪,交给大年说:“这是祖传的两件法宝,红绫带能刺伤夕的眼睛,火枪喷出的火焰可以把它烧死。”

  灶王爷带着大年驾着祥云,来到了下界,他们挨家告诉老百姓要挂红绫于大门上,只有一个财主偏偏不挂。腊月三十,夕来了,走了许多村庄,见家家门上悬挂红绫,不敢*身;当路过财主家门口时,见没挂红绫,就闯了进去,眨眼,把财主全家吃了个精光。这时,大年和灶王爷赶来了,夕见事情不妙,大发淫威,张开血盆大口,朝大年扑来。大年往后一闪,取出火枪一按,火光直射在夕身上。这家伙欲往后退,灶王爷将红绫一甩,刺瞎了它的双眼,夕疼痛难忍,一命归了西天。

  从此,天下人过上了安全幸福的日子,为了不忘大年的救命之恩,就把农历正月初一命为“大年”,腊月三十定为“除夕”,成为民间的节日风俗。


除夕的传说故事(十)份(扩展2)

——除夕的传说优选【十】份

  除夕的传说 1

 过年那天的晚上,外婆家里热热闹闹的,因为阿姨、姐姐、阿姨夫也从临安来外婆家过年。

  我们大家吃完团圆饭,就围着火炉烤火。阿姨说:“我们来拍录像吧!”大家都同意了。阿姨小心翼翼地从背包里拿出照相机,我就唱起了歌儿跳起了舞,大家都鼓起掌来,我见了,连声说:“谢谢!谢谢!”这时,姐姐又提出说要去溪东路散步。到了溪东路,我一边欣赏对岸的风景,一边哼着小曲。姐姐就走到我身边,为我打拍子。爸爸、妈妈就和阿姨、阿姨夫聊天。回来的路上,我无意中发现:街上张灯结彩,挂起了一只只小灯笼。爸爸和阿姨夫去抬烟花,我和姐姐就等着,想看看烟花到底是什么样的。阿姨夫把烟花点着后,烟花就一个个“蹦出来了”,有的是黄色的,有的是绿色的,有的是红色的,还有的是紫色的,颜色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漂亮极了!我们又回到了外婆家。我对大家说:“我们来表演节目吧!”第一个节目是我用葫芦丝吹《金孔雀轻轻跳》,可是吹到一半,突然吹错了一个音,我哈哈一笑,又吹了第二遍。第二个节目是阿姨夫吹《月光下的凤尾竹》。阿姨夫吹得优美动人,抑扬顿挫,大家纷纷鼓起掌来。我吹的和阿姨夫吹的相比,简直相差太远了。我听着阿姨夫吹的曲子,羞愧得脸都红了……最后一个节目是爸爸讲笑话,笑话的题目是《偷了两个人的东西》。我们听了哈哈大笑。表演中,大家一直嘻嘻哈哈,说说笑笑,真开心!

  这就是快乐的除夕夜。

  除夕的传说 2

  据说贴春联的*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除夕的传说 3

  1、除夕吃饺子的神话传说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2、什么是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3、除夕的历史记载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

  古代除夕吃什么

  1、先秦时吃“麦饭”,唐朝以后米、面才普及:无论年夜饭上有什么山珍海味,人们也少不了要吃主食。米饭、馒头、面条成为今天中国人最重要的主食,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先秦时期,中国人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所谓“五谷”中的粟、黍、稷,第一个对应的可能是“小米”,后两个则可能是“黄米”。

  2、魏晋至唐宋,羊肉长期统治餐桌;野味丰富,鹿肉曾是“大众食品”:过年餐桌上当然少不了肉。现在中国人吃猪肉最多,牛肉和羊肉次之。但是在魏晋直至唐宋这段时间里,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养羊区域扩大,羊肉超过猪肉,成为中国人餐桌上最主要的肉食。

  3、唐朝禁止吃鲤鱼,生鱼片是古代文人最爱:过年餐桌上当然也少不了“天上飞的”和“水里游的”。古代养鸡业很发达,人们也*惯吃鸡肉,孟浩然就有“故人具鸡黍,约我至田家”的名句。河中的鱼那是捕捞不尽,价格相当便宜。

  除夕的禁忌

  1、忌倒污水、倒垃圾:据说,随意乱倒污水、垃圾,乱丢杂物,随地便溺的话,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的话,就会降祸到人。

  2、忌剩下浆糊:腊月里贴窗花、对联剩下的浆糊不能留,一定要处理掉,以免来年的日子越过越糊涂。

  3、进餐忌讳有人来串门: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4、不能动“鱼”: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5、忌过早睡觉:守岁,其实就是在除夕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守岁”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6、零点必须回家:团圆的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吃完,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或者到亲戚家串门聊天,但必须在零点前回到家。

  除夕的传说 4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个被称为“祟”的小妖怪,它长着黑黑的身子,但手却是雪白的。每年春节除夕夜,它都要到人间害人,专门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脑门。

  凡是被“祟”的雪白小手摸过的小孩就会生病,莫名其妙地发高烧,整夜说胡话,等到十几天高烧退去后,小孩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

  所以,每年到了除夕这一天,家长们都怕“祟”来伤害自己的孩子,就整夜亮着灯,陪孩子一起玩,不让他们睡觉。这在当时叫做“守祟”。

  后来,人们觉得说“祟”这个怪物有些晦气,又因为“岁”与“祟”谐音,于是人们就慢慢改“守祟”为现在所说的“守岁”了。

  如今,随着生活水*的提高,每个家庭的除夕之夜都有了新的内容,特别是春节电视文艺晚会(即“春晚”)的兴起等,使除夕之夜过得更开心、更热闹。

  除夕的传说 5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 守岁的*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要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

  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安。 这种现象逐渐蔚成了绵绵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拜年”的风俗内容丰富,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

  除夕的传说 6

  据说贴春联的*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除夕的传说 7

  话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夕,这个聪明的孩子便与老婆婆一起跟着村子里的人来到了村后的竹林里。由于冬季在竹林里寒气逼人,大家冷得纷纷伐竹盖房、烧火取暖。这个被老婆婆救来的孩子就好奇的问大家:我们这竹林离村子那么*,就不怕夕会来到这里吗?有位老人回答他说:“我年小的时候就随乡亲们来这里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几年因为它饿极了也追来过,可是它每次都看到乡亲们在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这个孩子想了想告诉大家:“我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从今以后不用每到腊月里就出来逃难。”大家听后都非常高兴,纷纷问该怎么办?这个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会来了。乡亲们半信半疑的听着这个孩子的话,由村里的老者带着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们由于害怕“夕”会来没有人敢睡觉,除都在自家的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一些碎的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了火堆取暖,饿了就拿些吃的出来……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惧的缩做一团。这时那个聪明的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他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们守了一夜的碎竹节。”

  还没等还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这个孩子已经来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里硬闯,破坏了很多东西,于是他大声的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夕”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于是顺着孩子的声音忍着挨饿的肚皮来到了村中央的空地这里。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礓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天亮起来了,“夕”被人们扔到火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人们心中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那个救了这个村庄的聪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俗:腊月卅的夜里,大家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一起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放爆竹,贴门联。等到天亮彼此走访邻里给予问候与祝福。 初一早上乡亲们彼此走访看看相邻有没有受伤说一些吉祥客气的话。希望来年的腊月“夕”不再来。

  除夕的传说 8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这家伙专门害人,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后还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

  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喂的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始终没有找到。原来“夕”白天不出来,太阳落山后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也没人晓得它住在哪儿。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就找镇上的人们准备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了。七郎放出猎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人们一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这时“夕”有点斗不过,想逃跑了事,哪晓得后腿被猎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的传说 9

  相传,古时候有个文人叫韩文玉,韩文玉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有一年夏历腊月三十,左邻右舍都欢欢喜喜地过起了年,韩文玉却穷得没肉下锅。邻居的娃儿出来耍,手上拿着油腻腻的香鸡腊肉啃;韩文玉的娃儿见了,哭着回家向韩文玉要肉吃。韩文玉的妻子没办法,只好到邻居家借了两坨肉来煮。谁知肉刚下锅,邻居的当家人回了,怕韩家日后还不起,硬叫韩夫人去把肉提回来。韩文玉哄着娃儿,一家人有勉勉强强地过了个素年。

  天快黑了,邻居早已点亮了年灯,全家老小围着火堆,说说笑笑地开始守岁了。而韩文玉这时还在山上砍准备烧火守岁的柴。韩文玉妻子缝了一下午破烂,又去房后捡煮饭的柴。一位好心老太婆看见了,对韩夫人说:“我们还有一堆辣椒杆送给你,还可以煮几天饭。”她谢过这位好心的老太婆,就去把辣椒杆背了回来。这时韩文玉也在山上挖了一个大树头捞了回来。 韩夫人烧辣椒杆煮饭,烟子呛人得很,吃饭后生火守岁,她又用辣椒杆做引火柴。这时正是亥时,天上的凶神奉了玉帝之命去人间降灾,阴司中的无常鬼也奉了阎君之令到人间给人类定生死。凶神出了南天门,刚到凡界,辣椒味呛得他们直打喷嚏,眼泪水长淌,凶神说:“凡人真歪!我还没下去,就整得我够受,要是真下去了,不知我还有没有脚杆回天庭呢!”想到这,吓得躲到天上不敢下来。无常鬼也缩在阴间不敢出来了。

  再说韩文玉挖的那个树头,原来是根万年沉香树,着火燃,香气四溢,直冲天庭。玉帝闻到沉香大喜,赞扬凡人竟烧如此异香敬供,便派善神下凡,减了天下人七分罪,并且遍洒甘露,降福人间。同时派文曲星官下凡,暗助韩文玉考上状元

  第二年,天下果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类过上了好日子.韩文玉也考上了状元。从此,人类每逢过年守岁,到了亥时,总先要烧一阵辣椒杆,希望能驱逐凶神免灾。然后又烧沉香树头,希望善神降福人间。

  除夕的传说 10

  除夕是一个热闹的节日,家家都在放鞭炮。我的生活也受到了除夕的影响,变得丰富多彩,因为我被那欢快的气氛深深的打动了。

  人们的窗上是红的:因为那上面贴着一张张红红的窗花,有的窗上贴着一张张倒了的“福”字。大家肯定会问为什么吧“福”字贴倒呢?因为这象征着福到了,年年有余。

  人们的心肠是红的:红色象征着福气、富贵,也代表着慈祥。人们一早就在忙着做饭,晚上把香喷喷的饭菜热情地端给前来串门的客人。使人们更加团结互助。其乐融融。

  人们的节目是红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人们的歌声让台下的观众红了起来。人们的舞台更是美不胜收,风度翩翩的小伙子和婀娜多姿的姑娘表演的节目也是红的。

  除夕真热闹,家家红红火火。愿我们的未来也如除夕那样红红火火,一直到老吧!


除夕的传说故事(十)份(扩展3)

——除夕传说的故事范文五份

  除夕传说的故事 1

  这天是大年三十,刚过晌午,山友老汉就呆不住了。

  山友老汉属羊,过了年就是本命年,整六十的人了,身子骨还挺硬朗。他一辈子无儿无女,靠给人放羊当倌为生。赶上现在年景好了,自己也吆上了一群羊。年前羊价硬,城里客商来了车,把一群羊买去了大半。送走了客,他到羊圈前给剩下的羊加料,一搭眼,坏了。半空的圈里,两只大羊不见了,其中就有领魂羊大老黑。

  领魂羊就是俗话里的领头羊,是一群羊的主心骨。这种羊聪明,能自个儿带羊群出栏寻水找食,是羊倌的好帮手。而且,羊倌之间有种说法,就是领魂羊能看破生死。

  老话说,脊背向天人所食,羊是人间一道菜。一群羊养到节令上,就得宰卖。一般羊傻乎乎的,见同伴被拖到一边在屠刀下哀鸣丧命,不一会就成了一团白花花的肉,还愣往前边凑,围成圈嚼着草瞧热闹。但领魂羊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所以每到年节宰羊时,稍有风吹草动,领魂羊就表现得非常不安。不过,羊倌感念领魂羊一年到头为羊群出了力,一般会饶它不死。时间长了,领魂羊也知道哪些羊该杀、哪些羊不该杀。如果杀了不该杀的羊,领魂羊就会疑神疑鬼,怕羊倌对自己也下刀子。

  难道是刚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惊了大老黑?山友老汉不放心,再仔细数了数,发现羊群中还少了两只秋末才出生的小黑羊,心里明白了。

  准是那两只小黑羊调皮乱跑,趁人没注意上了商户的车,被拉走了。大老黑一见连小羊都卖了,怀疑山友老汉明春不准备放羊了。如果没了羊群,它就没了用武之地,跟普通羊没了两样,就离挨刀不远了。惊怕之下,它借山友老汉在炕上喜滋滋数票子的当儿,带着个羊喽,悄悄跳过羊栏逃了。

  两只大羊,好几千块钱呢,尤其是大老黑,没了它,这羊群自个儿还真管顾不过来。山友老汉寻思着,也就着了急。

  幸好腊月二十八刚下过雪,山友老汉四下里一搜寻,只见雪地上几行羊蹄印出了圈,离了老营盘,向羊角峰方向迤逦而去。于是他赶紧披了件老羊皮袄,肩上搭了条拴羊的铁绳,提着根长长的拦羊棍,顺着足迹追了过去。

  老营盘原先是古城池遗址,后来成了村落,现在退耕还林,村里人都搬到山下镇上去了,山友老汉舍不得自个儿的羊,就留了下来。羊角峰在营盘西北约五里地,周边沟壑纵横,草木茂盛,是放羊的好地方。

  山友老汉顺着蹄印,轻车熟路上了峰,峰顶寒风凛冽,寒气逼人。厚厚雪地上,两只羊的脚印突然变得凌乱纷杂,好像受了惊似的各自奔逃了。

  难道碰见了野牲口?山友老汉警惕起来。他停住脚,仔细关注着四周的动静。

  突然,风中依稀传来阵阵呼救声。他提着拦羊棍循声摸过去,远远就见大老黑正站在峰顶一处悬崖边上,暴怒地冲着崖壁下晃着头上的大犄角。

  崖下是个仅能容身的巉岩,上面立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穿着旧军大衣,揪着几缕垂下来的枯树根。他看看头顶上发威的大老黑,又望望身后几十米的深沟,吓得脸色苍白,声嘶力竭地喊着救命。

  眼看那人稍不留神就会坠沟丧命,山友老汉大吼一声:“别动!”抡着棍子就冲了上去。大老黑一见主人,掉头逃了。

  山友老汉把拦羊棍探了下去,想把对方拉上来。可那人抓着棍试了试,龇着牙摆了摆手:“大叔,不行啊,我右腿崴了,使不上劲呀!”山友老汉想了想:“那你呆着别动,我回去到营盘路边的小卖部打个110。镇上派出所过年有值班,很快就能赶到。”

  这时山风一吹,那人脸色一变,几乎哭了出来:“别呀叔,这荒山野岭的,可别把我一个人丢在这。哎哟,我这腿痛,可能支持不住了,哎哟。”见他弯下腰要去揉腿,山友老汉吓了一跳:“别动!千万别乱动!”

  看来只能这样了。山友老汉一咬牙直起身,解下了自个儿的裤腰带。裤腰带是用土布扎成的,又宽又厚又长。他把腰带撕成两条,与羊铁绳拧在一起,把铁绳一头拴在一个老树根上,另一头挽成疙瘩垂下悬崖,看看长度勉强够了。他深吸了口气,把棉裤的腰襟系了系,然后顺着绳子溜了下去。

  下面地方本来就小,这下更挤了。山友老汉弯下腰,让对方扯住绳子,踩着自个儿肩膀,然后老汉慢慢直起身,把他顶了上去。那人踩着老汉一纵,翻到崖上脱了险。

  山友老汉却累得直喘气,他揉着肩膀,正要喊对方将他拉上去,可是他一仰脸,到嘴边的话生生咽了回去。只见对方一动不动,居高临下地望着他,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诡异笑容。

  山友老汉心一下子紧了,糟了,看来对方起坏心了。年末了,贼人多,这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喊破嗓子都没人能听见。就算对方不动手,自个儿年纪大了,身子不利索,没人帮助的话,也绝对爬不上这崖壁。寒冬腊月的,困在这儿时间一长准得冻僵掉下沟去,自己这把老骨头也就交待了。

  山友老汉正想着,见对方眼望四周滴溜溜乱转,就明白对方想动手了。这节骨眼上,还有谁能来救自己呢?他转着念头,突然心一动,有了主意。于是他窝下了身子,装作啥也不知道的样子,冲对方挥了挥手:“你赶紧走吧,我在这儿避一避。那只疯羊估摸着还在附*。那家伙可是个祸害,上月从屠刀下逃了出来,就跟人记了仇,见人落了单就冲出来拼命。前阵子硬把一个过路人挑出了肠子。****来了几大拨,端着枪愣没找着它。我歇会气,等它走远了,就悄悄爬上去。”

  那人本来就迷了路,听老汉这么一说,想起大老黑弯刀似的犄角,顿时害怕了。他急忙俯下身伸出了手:“叔啊,你一个人在这我不放心。快,我拉你上来。”

  除夕传说的故事 2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俗。 守岁的*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要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

  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安。 这种现象逐渐蔚成了绵绵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拜年”的风俗内容丰富,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

  除夕传说的故事 3

  在河北省沧州一带,年年夏历腊月,家家户户都从二十三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上还要熬夜,叫做“守岁”。这个风俗,跟灶王奶奶有关。

  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惠善良,很同情天下的穷人。她偷偷地爱上了一个给人家烧火做饭的穷小伙子。玉皇知道后十分恼怒,就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子受罪。王母娘娘同情女儿,从中讲情,玉皇才勉强地给穷小伙封了个“灶王的职位”。穷小伙成了家家户户的“灶王爷”,玉皇的小女儿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了。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就常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穷百姓们。玉皇本来就嫌弃穷女婿和小女儿,又听说小女儿从天上往回带东西,非常生气,就规定只准他们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宫一趟,其余时间不准回天了。

  第二年,眼看快过年了,可是穷百姓们还是缺这少那的,有的连锅盖都揭不开了。灶王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腊月二十三到了,她打算回娘家去给穷百姓们要点吃的东西回来。可是,自己家里连点面星星也没有了,路上没干粮咋办哪?百姓们知道后,就你凑一把我凑一把地弄了些面,烙了两张饼,给灶王奶奶带着上路了。

  关于除夕守岁熬年的传说故事介绍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讲了人间苦情,可玉皇大帝不但不同情,还嫌女儿带回一身穷气,让她当晚就回去。灶王奶奶气得立即就要走,转念一想,不行,两手空空回去怎么向百姓们交待呀?再说,也不能便宜了狠心的父亲。这时,正好王母娘娘也过来相留,她便顺势说:“俺不走了,明天扎把扫帚带回去扫扫穷气。”

  二十四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扎扫帚,玉皇来催她快回去。她说:“催啥哩,眼看要过年了,家里没有豆腐,明日俺要拐豆腐哩。”

  二十五这天,灶王奶奶正在切豆腐,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明天俺还要割肉哩!”

  二十六这天,灶王奶奶刚割了肉,玉皇再次催她快回去。她说:“催啥哩,家里穷得连只鸡都养不起,明天俺还要杀鸡哩!”

  二十七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杀鸡,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路上带点干粮,明天俺还要发面蒸馒头哩!”

  二十八这天,灶王奶奶正蒸馒头,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回去。她说:“催啥哩,过年要喝喜酒,明天俺还要去打酒哩!”

  二十九这天,灶王奶奶刚打酒回来,玉皇又来催她快点儿回去。她说:“催啥哩,俺们一年到头连顿饺子都吃不上,明天俺还要包饺子哩!”

  三十这天,灶王奶奶正包饺子,玉皇大帝大动肝火,要她今日必须回去。灶王奶奶准备的东西差不多了,就没有多说话,只是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一直捱到天黑才离开天宫。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没有睡觉,等着灶王奶奶回来。

  人们一看灶王奶奶回来了,还带回好多过年的好东西,就都点起香火、纸码、鞭炮迎接灶王奶奶。这时候,正是除夕夜的五更天。

  人们为了纪念灶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夏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祭灶,三十夜里不睡觉,叫做“守岁”。也有叫做“熬百岁”的。这是为了等着迎接贤惠善良的灶王奶奶从天上回到人间来。这一*俗一直流传至今。

  除夕传说的故事 4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次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所以年三十晚上,每家每户都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除夕传说的故事 5

  相传,古时候有个文人叫韩文玉,韩文玉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有一年夏历腊月三十,左邻右舍都欢欢喜喜地过起了年,韩文玉却穷得没肉下锅。邻居的娃儿出来耍,手上拿着油腻腻的香鸡腊肉啃;韩文玉的娃儿见了,哭着回家向韩文玉要肉吃。韩文玉的妻子没办法,只好到邻居家借了两坨肉来煮。谁知肉刚下锅,邻居的当家人回了,怕韩家日后还不起,硬叫韩夫人去把肉提回来。韩文玉哄着娃儿,一家人有勉勉强强地过了个素年。

  天快黑了,邻居早已点亮了年灯,全家老小围着火堆,说说笑笑地开始守岁了。而韩文玉这时还在山上砍准备烧火守岁的柴。韩文玉妻子缝了一下午破烂,又去房后捡煮饭的柴。一位好心老太婆看见了,对韩夫人说:“我们还有一堆辣椒杆送给你,还可以煮几天饭。”她谢过这位好心的老太婆,就去把辣椒杆背了回来。这时韩文玉也在山上挖了一个大树头捞了回来。 韩夫人烧辣椒杆煮饭,烟子呛人得很,吃饭后生火守岁,她又用辣椒杆做引火柴。这时正是亥时,天上的凶神奉了玉帝之命去人间降灾,阴司中的无常鬼也奉了阎君之令到人间给人类定生死。凶神出了南天门,刚到凡界,辣椒味呛得他们直打喷嚏,眼泪水长淌,凶神说:“凡人真歪!我还没下去,就整得我够受,要是真下去了,不知我还有没有脚杆回天庭呢!”想到这,吓得躲到天上不敢下来。无常鬼也缩在阴间不敢出来了。

  再说韩文玉挖的那个树头,原来是根万年沉香树,着火燃,香气四溢,直冲天庭。玉帝闻到沉香大喜,赞扬凡人竟烧如此异香敬供,便派善神下凡,减了天下人七分罪,并且遍洒甘露,降福人间。同时派文曲星官下凡,暗助韩文玉考上状元

  第二年,天下果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类过上了好日子.韩文玉也考上了状元。从此,人类每逢过年守岁,到了亥时,总先要烧一阵辣椒杆,希望能驱逐凶神免灾。然后又烧沉香树头,希望善神降福人间。


除夕的传说故事(十)份(扩展4)

——除夕的传说 (菁华6篇)

除夕的传说1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俗的来历,在汉族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开始的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然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而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就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慢慢的就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惯。

  守岁*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除夕的传说2

春联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汉族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汉族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汉族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俗开始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

除夕的传说3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年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惯吃饺子,这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惯。由于地理气候方面原因,除夕、春节之际北方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寒冬,冬天的北方地区白茫茫一片,冰天雪地,基本上没办法种植作物,可选用的食材不多,过年多吃饺子。而南方地区,尤其是沿海一些地方,基本上四季绿意盎然,南方冬季在蔬果等食材上占有极大的优势,所以在饮食的选择上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在地利方面,又得益于水资源充沛分布广所以各类渔获充足食材多样;所以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上,南方的饮食会丰富多样一些。

除夕的传说4

  除夕传说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惯。

  守岁*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除夕夜的传统风俗

  一、守岁

  守岁,等待新一年的到来。“岁”,*古代与“年”相通用,岁即是年,年即是岁。“除夕”即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之意。

  旧时腊月三十夜晚,人们吃完年夜饭后,就按各自分工,各司其职。家长要主持祭拜神佛、祖先,迎接“全神下界”。孩子们跑到户外放鞭炮、烟花,妇女们则要忙着准备包饺子的面和馅。忙罢,全家老少围炉而坐,边吃干货、瓜果,边说古论今、打牌、下棋,通宵不眠,谓之“守岁”。据说,守岁的风俗在晋代就已十分流行。

  二、压岁

  子夜时分,随着辞旧迎新时刻的来临,鞭炮声、欢笑声、祝福拜年声响成一片,交织在一起,家家呈现出热情奔放、欢乐祥和的景象。孩子们此时最期待,也最兴奋,他们纷纷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则要忙不迭地给“压岁钱”。压岁钱古时称“压祟钱”、“压胜钱”,其最早出现在汉代。压祟钱并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钱币,而是一种铸成钱币形状的玩赏物,有避邪压魔的寓意。长辈给小辈压岁钱,是希望小辈*安幸福,远离晦气和灾难。

  三、踩岁

  此外,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秸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四、团圆饭

  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人全年吃的最长的一顿饭,是*人最为看重的家庭宴会。

  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合家欢”,是一年中的最后一顿饭,全家围坐在一起共进晚餐,辞旧岁。

  在菜肴上尽最大努力而使其丰富,宁可将其剩下,为的是取“顿顿有余”、“年年有余”的口彩,预示全年丰衣足食。年夜饭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鱼,年年有“鱼”,一年有“余”,图个吉祥,图个喜庆。

  这顿饭是全年吃的时间最长的一顿饭,*间要向老人敬酒,全家共贺。

  如今年夜饭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围,而在于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和关爱。年夜饭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有希望之意。

  五、放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后来,爆竹本身的喜庆色彩使得人们对于爆竹的象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喜庆的爆竹迎神。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符号。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体验到旧与新的差别,使生活更加富于艺术美感。

除夕的传说5

  除夕的传说

  1、除夕的介绍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2、除夕的由来的传说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3、守岁的传说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个被称为“祟”的小妖怪,它长着黑黑的身子,但手却是雪白的。每年春节除夕夜,它都要到人间害人,专门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脑门。凡是被“祟”的雪白小手摸过的小孩就会生病,莫名其妙地发高烧,整夜说胡话,等到十几天高烧退去后,小孩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所以,每年到了除夕这一天,家长们都怕“祟”来伤害自己的孩子,就整夜亮着灯,陪孩子一起玩,不让他们睡觉。这在当时叫做“守祟”。

  除夕吃什么食物

  1、除夕吃饺子

  招财进宝。在中华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是新旧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是必须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

  2、除夕吃鱼

  意为年年有余。因为*传统有年年有余(鱼)的说法,所以鱼是年夜饭必备的一道菜。除夕夜吃鲤鱼,鲤同”礼“谐音,过年吃鲤鱼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鲫鱼,鲫同”吉“谐音,过年鲤鱼和鲫鱼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鲢鱼,鲢同”连“谐音,过年吃鲢鱼连年有余。为了吃出连年有余的好意头,您可以除夕两条鱼,年夜饭吃一条,大年初一吃一条,就是连年有余。如果制作一条的话,年夜饭吃终端,大年初一吃头尾,这样就是连年有余,有头鱼尾。

  3、除夕吃猪手

  发财就手。猪手,可以焖猪手,也可以发菜猪手,也可以花生猪手等等,吃法很多,因为猪手寓意着发财就手,做什么都会顺顺利利,就手发财,干什么也都会发财就手。所以这道菜式也是广州街坊最喜欢的一道吉祥菜!

  春节的饮食

  1、春节的水果可防病

  春节里享受美味时却不能忽略身边的水果。它能够调节改善人体的代谢机能,预防各种疾病、增进身体健康。如苹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具有生津止渴、补脑助血、安眠养神,治疗慢性腹泻、减肥等功效。梨子富含糖分、维生素、矿物质及果胶等。性寒凉,具有降压化痰、润燥和津的功效。咳嗽、痰多的老年人更应多吃。

  2、春节的蔬菜不可少

  家庭餐桌上越来越丰盛,到了春节更是顿顿离不开鱼肉荤腥。然而,市民却常感觉到疲劳倦怠、胃肠胀气。其实,市民不妨多吃一些蔬菜,便可以解除这些身体危机。

  3、春节的品种巧搭配

  菜肴品种繁多是春节饮食的特点。在安排节日饮食时,应该在注重色、香、味的前提下,力求荤素搭配,凉热调理,干稀中和。

除夕的传说6

  过年那天的晚上,外婆家里热热闹闹的,因为阿姨、姐姐、阿姨夫也从临安来外婆家过年。

  我们大家吃完团圆饭,就围着火炉烤火。阿姨说:“我们来拍录像吧!”大家都同意了。阿姨小心翼翼地从背包里拿出照相机,我就唱起了歌儿跳起了舞,大家都鼓起掌来,我见了,连声说:“谢谢!谢谢!”这时,姐姐又提出说要去溪东路散步。到了溪东路,我一边欣赏对岸的风景,一边哼着小曲。姐姐就走到我身边,为我打拍子。爸爸、妈妈就和阿姨、阿姨夫聊天。回来的路上,我无意中发现:街上张灯结彩,挂起了一只只小灯笼。爸爸和阿姨夫去抬烟花,我和姐姐就等着,想看看烟花到底是什么样的。阿姨夫把烟花点着后,烟花就一个个“蹦出来了”,有的是黄色的,有的是绿色的,有的是红色的,还有的是紫色的,颜色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漂亮极了!我们又回到了外婆家。我对大家说:“我们来表演节目吧!”第一个节目是我用葫芦丝吹《金孔雀轻轻跳》,可是吹到一半,突然吹错了一个音,我哈哈一笑,又吹了第二遍。第二个节目是阿姨夫吹《月光下的凤尾竹》。阿姨夫吹得优美动人,抑扬顿挫,大家纷纷鼓起掌来。我吹的和阿姨夫吹的相比,简直相差太远了。我听着阿姨夫吹的曲子,羞愧得脸都红了……最后一个节目是爸爸讲笑话,笑话的题目是《偷了两个人的东西》。我们听了哈哈大笑。表演中,大家一直嘻嘻哈哈,说说笑笑,真开心!

  这就是快乐的除夕夜。


除夕的传说故事(十)份(扩展5)

——长城的传说故事作文汇总十篇

  长城的传说故事作文 1

  世界上有七大奇迹,七大奇迹之首便是长城。

  据史料载,有二十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十万里以上。

  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导游让我们自由爬长城时,叮嘱我们不要走远,走远就回不来了。有人就笑着道:“怎么会呢?一直走到嘉峪关,就到家了。”

  万里长城的工程量,据估计,若将其砖石、土方修筑一条厚1米,高5米的大墙,可环绕地球十几圈。若铺一条宽5米,厚35厘米的马路,则可绕地球三四十周。如此浩大的工程量,让人咋舌。我们经常说,这体现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如何如何,其实这岂能仅仅是智慧所及,想来这该是一种百折不挠的韧性,一种迎难而上的决心,这才是每一个奇迹,或更小范围的说,每一个成功的不二法门。

  长城的形态很美,是一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龙,就着山势,时而怒哮而下,时而挥爪而上。映着角下苍翠的山色。山的色彩,是随着四季而变的。像夏日里,城是飞龙在天;秋日里,城是潜龙勿用——城墙与遍山落叶融为一体,一片苍茫的黄,如何能辨得出来呢;冬日里,长城是休息的赫美斯神,待来年继续奔跑;春天里,它宁静,安然,只剩下欣慰,看万物生机勃发。

  看长城,走一路当然有壮丽风景,然而走一路莫过于一次长征,时间不允许,那就见一落叶吧。来到天下第一雄关——山海关。

  山海关远远出乎我的意料,以为是一片苍茫,以为是孤城孑立,然而,它好像是一座极为普通的大土方,插在群楼之间,极为不协调。站在城墙上,放眼望去,目光已被层层的楼群绊了无数跤,于是,怎么也不想看出去了,就此为止了吧。

  走在城墙上,有些惆怅,有些失落,而且城墙上也是熙熙攘攘,满街尽是叫卖声。那声音很亲切,与兰州的小街没什么两样。

  哦。

  长城它,原来就是想给人以家的感觉。古代戌边将士歌苍凉,长城,是一道隔断,分离了中原与蛮夷。今日,长城是道脉络,连接着各个角落。城市依长城而建,因为长城带来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精神与生命。

  长城的传说故事作文 2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爸爸终于带我去游览了伟大的长城。长城分别是海长城、路长城和山长城。长城的起点在秦皇岛,终点在嘉峪关,长约6000多千米。

  爸爸带我去爬的是闻名中外的山长城——八达岭长城。远看长城,它就像一条巨龙,趴在起伏的山峰上,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着。

  车子很快抵达了长城脚下,听爸爸说这一段长城城墙1米多高,是用青灰色的砖砌成的,脚下是巨大的青石台阶。我和爸爸一边爬着一边想要往更高处攀登,刚开始我是一步两个台阶地爬,过了一会,只能一步一个台阶了,再过十几分钟,我便不想爬了。爸爸说:“既然来到了长城,最起码要爬到好汉坡吧,再加油,我们到第一个烽火台休息一下。”就这样,过了几分钟我们便到达了烽火台。我站在烽火台上,只听见风在呼呼地吹。放眼望向远处的群岭,长城这条巨龙,蜿蜒在山脊上,似乎有了生命一样,正在奔腾着,像是要去探寻天际的奥秘,雄伟极了。妈妈告诉我说,长城秦朝就开始修建了,主体部分是明朝修建的。我们就这样边走边聊,不一会走过了五六个烽火台了。我俯视长城脚下,好高哇,不觉有点害怕,再回头看看,游人像赶集似的,有金发碧眼的欧洲人,还有皮肤黝黑的非洲人,形成一条巨大的人流,不断掀起“浪花”,那景象非常有趣。

  我们继续往前爬,这时我已经汗流浃背了,还好有扶梯可以扶着走,就这样走走停停,在瞭望口用望远镜向远处看看,玩玩,我心想:我一定要当一次好汉。一个多小时后,我终于到达了“好汉坡”。我兴奋地叫起来,“我是好汉啦!”。站在上面我不禁想到了造长城的劳动人民更是辛苦,他们是怎样把石头和砖搬上去的,那时候还没有起重机、吊车,他们啊才是最伟大的。

  “好汉坡”后面是北九楼,过了北九楼就可以下山,“上山容易,下山难,”走过这艰难的路程,我们便依依不舍地走出了长城。

  再回头看看这雄伟、壮观的长城,背后的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汗水,长城,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长城,我爱你!

  长城的传说故事作文 3

  “耶!我们到咯!我们爬上北八楼啦!万岁!”从八达岭长城至高点北八楼的烽火台上传来了我和弟弟的欢呼声。是的,2018年的一月,我们一家在长城“登顶”了。

  像孔子说的那样:“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一去不返,许许多多的事情会被我们淡忘,而“爬长城登顶”却是我脑海中一个深深的记忆。

  一月的北京,天气寒冷。我们乘坐着大巴开往长城脚下。远远望去,一条“蛟龙”在崇山峻岭中蜿蜒着,我一眼就认出那便是书上描述的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我们来到长城脚下,导游告诉我们,长城上的温度较低,阶梯的坡度最高达到七八十度,这听起来让人“提心吊胆”,但是,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让我们鼓足了勇气买了门票,开始了爬长城的艰难之旅。

  一开始,坡度并不陡,风也没那么大。我们边聊天边往上走,一口气爬到了北四楼。随着体力的消耗,我们放慢了脚步。慢慢地,不仅长城的海拔越来越高,调皮的大风也鼓足了劲迎面向我们扑来,我们的脸被吹得通红又刺痛。尽管如此,我们丝毫不畏惧这可怕的环境。我们顶着风踉跄地继续向上爬,偶尔停下来休息并欣赏一下长城周边的景色。连绵起伏的群山间,似乎看不见长城的尽头。阶梯的坡度开始有变化,时而陡峭,时而*缓,当走到坡度最陡峭的地方,接*于垂直的坡度让我们丝毫不敢松懈。我们紧紧地抓着旁边的栏杆,一步一步地向上挪,生怕一不留神就会顺着阶梯滚得“鼻青脸肿”了。爸爸妈妈也在一旁鼓励着我们,我和弟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我们像灵活的小猴子一溜烟地向上窜,不一会就把爸爸妈妈都甩到后面了。虽然很累,但是弟弟还不忘得意地说:“谁说小朋友不如大人呢!”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战”,我们克服了困难,征服了自己,登上了长城至高点北八楼,成为了真正的“好汉”了!我们更感受到了祖国“一览众山小”和“长城如巨龙”的壮观河山。

  登上长城,我学会了想要知道一件事的结果,就要亲身去体验。登上长城,我懂得了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登上长城,我明白了当你觉得困惑的时候,美好的事物即将出现在前方。登上长城,我知道了战胜自己是一件多么令人开心的事。登上长城,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我,一个了不起的我!

  长城的传说故事作文 4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星期二,我和爸爸来到了八达岭,准备一睹长城的风采。

  我们登长城的那天,正下着大雨。抬眼望去,层层叠叠的青山被雨水洗刷得苍翠欲滴,轻纱般的白雾如丝巾一般缠绕在山岭的腰间,雄伟的长城犹如一条巨龙,高高地卧在群山之上,抬头昂首,对着天空发出阵阵威鸣。虽然豆大的雨点如同连珠炮似的向我们砸来,可是我们仍然兴致高昂,随着如海如潮的人流,一起向山上涌去。

  半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了城墙之上。细观长城,我更被它的雄伟所震撼。长城是由千千万万块石砖堆砌而成的。在它的顶部,每隔几块石砖就设有一个垛口,在城墙的下方,均匀分布着许多伏击用的射击口。立于长城之上,俯视下方,三面都是悬崖绝壁,令人大气都不敢喘,敌人更不可能攀爬上来,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难怪能守护家园,抵御外敌那么多年,我不禁为祖先的智慧赞叹不已。

  又走了一程,我们来到了一处烽火台前。烽火台顶部是一个瞭望台,为了方便士兵及时发现敌情,点燃烽火。其下有一个小洞,是供往来的士兵、车马穿行的。我们弯下腰,小心翼翼地穿过潮湿阴暗的地道。透过地道的窗户往外看,只见连绵不断的山峰上,远处的一座烽火台显得格外高大,仿佛其余的城墙都成为这位巨人的陪衬。我兴奋地告诉爸爸:快点走,我们就要爬到长城的最高点了。爸爸听了,淡淡地笑了笑,说:等会爬上去你就知道了。

  雨,渐渐的大了起来。我们咬紧牙关,冒着狂风暴雨,踏进了那座烽火台的入口。刚一进去,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到窗前,想领略那一览众山小的美景。谁知,窗外仍然布满了绵延不绝的群山,每座山头上都矗立着一座更高大、更壮观的烽火台。眺望远处,青山此起彼伏。长城也随着群山,向更高、更险的地方蜿蜒而去。我正看得出神,爸爸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看到了吧。长城没有最高点,总是一山更比一山高。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学*也是这样,一定要有高远的目标,才能不断进步啊!

  下长城的时候,我不禁再次回头遥望那苍翠的青山和横卧的巨龙。山顶上的烽火台如同一把把火炬,顷刻间点亮了我心中的火苗。从现在起,我一定会更刻苦地学*,不能骄傲自满,要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长城的传说故事作文 5

  小时候,我的梦里常常浮现这一幅情景:我和爸爸妈妈在古长城上走着……

  在10月1日前,“你想去哪里玩呢?”妈妈亲切地问道。我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去古长城咯!”妈妈的神色有点紧张,不过妈妈还是露出一丝丝微笑。我知道我家并不富裕。

  在幼儿园的时候,我与同学在一起玩捉迷藏,我躲在一个角落里,一不小心把自己的衣服弄破了。同学们都嘲笑我,说我的衣服质量太差了,简直就是一件破衣服。回家后,妈妈发现我的衣服有破裂,马上拿出针线帮我缝补衣服,妈妈在缝补中,不小心吧自己的手弄出血了,我真是看在眼里,庝在心里啊!妈妈连坑都不吭一声,又接着缝下去了。第二天我穿着妈妈缝好的衣服上学去了,同学们陆续从我身旁走过,脸上显示出更加嘲笑的神情说:“破了就扔了吧,还穿这干嘛呢?哈哈……”我不能扔,这是我妈妈用血来替我缝补上的。我绝对不扔,”我的意志很坚强地说。

  今晚妈妈和爸爸商量着怎样可以凑足钱去古长城。当时我哭了。在10月1日的前一个晚上,我不知不觉地在移动着,似乎坐在一列火车上,声音很响。可是我没被吵醒,我在妈妈的怀抱中睡得正香很香。

  阳光四射,照射在“一条长龙”身上。“咦?我在哪里啊,这是我家吗?”我有无数的问题。我的小脑袋装去处看看,妈妈正在准备早餐,而爸爸正在拍照片,留个做纪念。我看着他们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我也不能落后,我们吃完早餐。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向那条长龙进攻。我实在是太兴奋了,就独自走到了前面。连爸爸妈妈跑都没有我走得快。我看着一望不见尽头的古长城,马上加快了脚步。我的脚似乎快断了,可是还是看不到古长城的尽头。妈妈看我看累得气喘吁吁,并叫住我:“先休息一下吧。”我决定慢慢走,一边等等爸爸妈妈,一边休息。等爸爸妈妈追上来时,我感觉有一种力量,在我的心中流着。我有加快了脚步,似乎已经看见有隐隐约约的城楼。我向爸爸妈妈高高的挥手,他们连忙跑了过来。“哇,真壮观。”我自豪地说。我望了望我所走的路程,太长了。

  没想到,这次去古长城和我脑子里浮现的差不多耶!

  长城的传说故事作文 6

  去年暑假,我跟着爸爸游了北京。古老的故宫、壮观的天坛、美丽的颐和园,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还没到长城,雄伟的长城就隐隐约约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像一条巨龙,盘旋在燕山连绵起伏的山岭上。这让我对它最终的面目又添了几分好奇。车才刚停稳,我就从座位上弹了起来,向车外跑去。

  下了车,我才站住脚,一股雄伟的气息就扑面而来。那一块块饱经历史沧桑的城砖远远地出现在我面前,它们连成连绵起伏的城墙,向前伸展、蔓延。将目光从远处收回,我看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写着几个红色大字——“不到长城非好汉”。走*细看,才发现题词者原来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我和爸爸就忍不住露露笑脸,摆摆动作,拍几张相片留念了。

  刚登上长城,我气力十足,一口气爬过了两个烽火台。可随着山坡的陡峭,我的步伐变得越来越蹒跚,呼吸也急促起来,脚则慢慢地变得无力,感觉自己随时都有可能从台阶上摔下去。“我还没有当上好汉,不能松懈!”想到这里,我不由鼓足了劲儿,继续爬长城,追队伍。回头看看后面的爸爸,他还是跟刚登上长城时一样,慢悠悠地、小心翼翼地走着,急得我不时催促:“爸爸,快点,快点!”

  我们好不容易爬上了第三个烽火台。抬头往前看,这时的长城更像向前遨游的巨龙,一直游到遥远的东方,与日月同晖。繁茂的树林环抱着长城,雪白的云朵镶嵌在蔚蓝的天空中,映衬着长城,这样的景致美极了。不知走过了多少个台阶,我和爸爸终于抵达了目的地——第六个烽火台。此时的我已经“奄奄一息”了,拼命地喘气,但喜悦的心情不禁让我叫了起来:“终于到了,我是好汉喽!”不过,我也不忘看看别人是怎么爬长城的:你看,有的正奋力地向前冲,有的正蹒跚地向上爬,还有的坚持不住了,正大口大口地喘气呢!而我是三种体验全都有,一开始奋力冲,后来蹒跚爬,最后到顶时,拼命喘气。

  这次游长城,不仅让我得到“好汉”这一名副其实的称号,更让我懂得了只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最终造就你心中的那座“长城”的道理。

  长城的传说故事作文 7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关”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折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而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

  “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把它肯定下来,司马迁把它写入《史记》之中。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四顾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有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缓,收“易守难攻”之效。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了。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了。长城,作为一顶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2001年06月25日,长城作为春秋至明时期古建筑,被***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长城全长约12600里。在万里长城上有许多关口。这些地方多以“关”、“口”命名。而在张家口的长城处,却以“门”命名,谓之“大境门”。是个游玩的好去处。

  长城的传说故事作文 8

  暑假里,我跟随爸爸妈妈去北京游玩,我们游了很多名胜古迹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如:天坛、故宫、颐和园、十三陵、***广场、还登了长城,参观了动物园和军事博物馆呢!

  在这次旅行中,我觉得最有趣的还是登长城了。一进长城门口,人不太多,地势也比较*缓,地上铺着灰色的砖,有很多砖都坑坑洼洼的。我想:一定是游客们登长城留下的足迹吧。两侧是半人高的凸凹不*的墙。我活蹦乱跳、箭步如飞地往上奔跑着,越跑越快,一会看见了一个灰色小屋,我想着一定是让人们歇脚的地方吧!走到那里,工作人员解释说:“这里是以前打仗时传递消息和存放炮火的地方。”我恍然大悟!

  我慢慢的注意到了长城外的山坡,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我和爸爸妈妈继续往前走,人渐渐多了起来,路也渐渐陡了起来,我有点失去信心了,因为刚刚才爬了一个烽火台呀,还有七个呀!但是又想:半途而废可不是我的作风呀!我决定无论多艰难都要坚持到最后。所有的人有秩序的向前行。因为是随着旅行社来的,所以我们的时间有些紧张,八达岭的“好汉坡”是个家喻户晓的好地方,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所以好汉坡就是我们的目的地。我们急切地奔跑着,带着美好的心情和软和的清风,我们虽然很劳累,但我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着,感到非常高兴。第二个峰火台、第三个、第四个……终于看到了八达岭的“好汉坡”,看到了我们胜利在望,我喘了一口气,飞快的朝好汉坡奔去。啊,我到了,我胜利了,高兴得我们又是拍照又是拥抱。此时的山看起来更加翠绿,云雾更加轻盈。他们仿佛在对我微笑着说:“小朋友你是最棒的!”我也兴奋的对着大山呼喊:“我胜利了!”

  但是因为时间紧迫,为了赶车,我只能恋恋不舍的往回跑。心想:这么伟大的充满智慧和力量的建筑,古人在艰苦落后的条件下,是怎么在崇山峻岭之中建起来的呢?他们遇到了多少挫折和磨难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暗下决心:我要努力学*,靠自己的本领再次登长城,探索我心中的这些问题。

  长城的传说故事作文 9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虽然我没爬上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但却去过鲜为人知的南长城。

  今年暑假,老爸、老妈带我到临海去玩,听他们说临海有一座古长城,我从来没爬过长城,就嚷嚷着一定要去。

  我们一家来到了古长城脚下,只见一座高大的暂新的牌坊展现在我们眼前,牌坊上雕刻着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雄镇东南”。牌坊的后面,就是南长城的进口了。

  老爸买了门票,我们就开始爬长城了。只见立在我们眼前的是几百级陡峭而狭窄的楼梯,真是望而生畏!为了安全,我们都靠着楼梯的两边,一手紧握着栏杆,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往上爬。为了鼓舞士气,我们一家还举行了一个爬楼梯的比赛。一路下来,我荣获第一,老爸居第二,老妈只能排名第三了。我们都爬得气喘吁吁的,终于爬上了第一个歇脚点——揽胜门。

  听老爸、老妈说,揽胜门上有很多垛口,是专门打仗用的。原来这儿是个烽火台,专门点火互相汇报敌情的,现在已经建了一座两层楼高的亭子了,亭子上还雕刻着——“湖山一览”四个字,显然是为了现在的游览而修筑的。我们站在这里,远*的大好风光一览无余。

  我们终于爬上了真正的长城。我觉得临海的长城虽然很长,但不敢和北京的长城相提并论,临海的长城只有5千米,宽三米左右,是用大石块铺起来,两边的围墙一边高,一边低,是用青砖砌成的,高的这一边一个垛口,一个洞眼,一个垛口,一个洞眼,很有规律的排列着。我猜测,垛口是放作战时的武器用的,洞眼是用来眺望敌情用的吧。

  爬长城的路上,太阳热得像个火球,我们爬得大汗淋漓,不时地停下来休息。才爬了1千米,我们就感到双腿发软、有气无力。突然,我兴奋地大声欢呼起来,因为我看到了古代时打仗用的大炮,这个大炮圆滚滚、黑漆漆的,搁放在石块上,后面有根线,听爸爸说,这根线是打火用的,叫导火线。当这根线点着时,在炮口处塞个炸弹,就可以把敌人炸得片甲不留了。

  我们在长城上停留了两三个小时,一饱眼福了,才下了这个隋朝的古建筑。

  妈妈告诉我:北京的万里长城上写着这么一句话——“不到长城非好汉”。现在,我终于爬上了名副其实的长城,虽然短了一点,虽然它坐落在南方,但也充当了一回好汉。

  长城的传说故事作文 10

  放假后,妈妈一直在和旅行社联系去北京旅游的事,想带着我参加北京二日游,但终未能如愿,我有些心急,所以妈妈决定随一日游的团去北京。13号晚上11点半,我们在假日旅行社门前集合,12点准时从沧州出发,路线是到北京先看升旗,然后去长城,下午去海底世界,最后返沧。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车没有走高速,由于廊坊路段正在修路,所以堵车1个多小时,半路上又下起了雨,到达北京时**已经高高地升起了。在***广场略作停留,然后我们驱车赶往八达岭长城。

  蒙蒙细雨一直在下,我们到达长城脚下时,停车场上已经停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很多车辆。下车后,很多小商贩向我们推荐方便雨衣,为了避雨,也为了“御寒”,所有的人都同样的装束,服装一致,准备登长城。虽然下着雨,但售票口,长城入口到处都是人,用人山人海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终于检票进入,我们开始了攀登。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我一边想着***的《清*乐。六盘山》,一边向上攀登。在蒙蒙细雨中的长城上看不到天高云淡,只感觉飘在了云里、雾里。开始时,感觉还行,越到高处,越感觉气短心慌,汗水伴着雨水浸湿了衣服。越过了第三个城台口的时候,我们开始稍作休息,一位同行的孩子妈妈有些体力不支,心跳加速。她开始犹豫了,我妈妈也有些动摇,但我们几个孩子却精神头很大,坚持要做“好汉”,她们也只好硬着头皮往上爬。爬过第四个城台口时,抬头再看,巍峨的长城像一架云梯悬在空中,直上直下,我有些望而却步了!妈妈鼓励我说:坚持就是胜利!因为妈妈血压高,而且有恐高症,所以妈妈和一位阿姨停了下来,由导游小姐和阿姨的老公带着我和她的女儿继续攀登,最后我们终于爬上了长城的顶峰,到达了好汉坡,并在***题词的石碑前拍照留念!

  万里长城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登上长城的顶端需要一种精神和坚持不懈的信念,“不到长城非好汉”指的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中,我们也需要这种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力量,不仅做爬长城的好汉,还要做生活中的好汉,学*中的好汉!


除夕的传说故事(十)份(扩展6)

——中秋节传说故事范本十份

  中秋节传说故事 1

  1、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讲述了嫦娥被逢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一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嫦娥奔月”的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据现存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淮南子》等古书。

  2、吴刚折桂

  吴刚伐桂,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之一。相传吴刚受天帝惩罚到月宫砍伐桂树,但桂树随砍随合。天帝把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作为对吴刚的惩罚。

  传说南天门的吴刚和月亮里的嫦娥很要好,但他经常挂著与嫦娥相会,而疏于职守。玉皇大帝知道后,一气之下,就罚吴刚到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桂的大树,如果吴刚不砍光这棵月桂树,便不能重返南天门,亦不能与嫦娥相会。

  这样,年复一年,吴刚总是砍不光这棵月桂树。而只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树叶从月亮上掉落地面上。谁家最勤劳,金叶子就飘到谁家,那家就有无穷无尽的财富。

  3、玉兔捣药

  玉兔捣药是中国神话传说故事之一。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

  这种白兔拿着**,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时候,文人写诗作词,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像辛弃疾的《满江红・中秋》即以玉兔表示月亮。

  4、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将“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5、玄宗故事

  《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著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

  中秋节传说故事 2

  吴刚折桂

  南天门的吴刚和月亮里的嫦娥很要好,但他经常挂著与嫦娥相会,而疏于职守。玉皇大帝知道后,一气之下,就罚吴刚到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桂的大树,如果吴刚不砍光这棵月亮树,便不能重返南天门,亦不能与嫦娥相会。

  吴刚砍啊,砍啊,从冬天砍到夏天,足足砍了半年,眼看快要将树砍光,玉帝却派乌鸦来到月亮树旁,"唰"的一声,把吴刚挂在树上的上衣叼去了。吴刚马上放下斧头,去追乌鸦。衣服追回后,吴刚回到树旁一看,只见被砍下的所有枝叶又生到树上去了。从此,每当吴刚快要砍光大树的时候,乌鸦就站在树上哇哇大叫,吴刚只要停下斧头,望它一眼,大树便会重新长出枝叶。

  吴刚每天伐树不止,千万年过去了,那棵神奇的桂 吴刚伐桂树依然如旧,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

  玄宗故事

  据说,在天宝初年某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玄宗正在宫中赏月,那位被玄宗请到宫廷传授神仙之术的叫罗公远的大师,过来对玄宗说:“陛下能否和臣到天上月宫中一游呢?”玄宗马上表示同意。

  于是,罗大师取过一根桂树枝(有说是手杖)向着空中掷去,桂枝化作了一座银白色的天桥。罗公远邀玄宗与他同登此桥,走了好远,眼前突然出现了华美壮观的宫殿,罗公远告诉玄宗这就是月宫。

  这时,数百名仙女在广庭翩翩起舞,而且伴有美妙的音乐。玄宗一下子被吸引了,不知不觉上前询问:“这是什么曲子啊?”

  仙女们回答:“此《霓裳羽衣》也。”

  玄宗如醉如痴,他本来精通音律,于是把曲调默记于心。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朱元璋起义

  元朝末年,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各类反抗活动纷纷涌现。朱元璋借此机会,便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很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中,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同时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果然一起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大获成功。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自然更加重视吃“月饼”的*俗,每到中秋佳节,必定分发月饼,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此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这许许多多中秋节千年流传的故事,很多被渐渐淡忘,节日的氛围也变了味道!开心的小编希望这些美好而古老的传说能够永恒的流传下去!

  中秋节传说故事 3

  (一)嫦娥奔月

  据说远在四千多年前,有穷国的国王后羿,勇武善射,但生性暴戾,不体恤民间疾苦,弄得民不聊生。后羿想长生不老,从崑仑山找来长生之药,准备择日吞药,此事为嫦娥得知,为体恤子民,免售后羿长期残暴统治,乃先将此药吃下,突然身轻如燕,飘飘然向月宫腾空飞去,后羿发现,以箭射嫦娥,嫦娥以进入广寒宫,成了月神,称为「明月之神」或「太阴娘娘。」

  (二)月神生日

  八月十五日是月神的生日。月神是女性神,相传为日神的配偶神。我国以嫦娥为月神,代表美丽、善良以及一切足以代表女性优美的.性格。中秋节为月神生日,台湾并没有专祀月神的庙,都配祀在太阳公庙里。台北市内湖太阳公庙,八月十五日信徒们前往祭拜月神,一般民众:有在户外院内设香案供鲜花、水果、月饼、焚香烧金,放炮祭月,全家人在团圆的气氛中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就是所谓的「拜月」。

  (三)土地公生日

  八月十五日除了月神生日外,也是土地公生日,土地公庙要演戏酬神,农夫们在田里插「土地公拐杖」,用竹子一根,上端绑以金纸,这种竹杖是给土地公走路时作拐杖用,并祈求明年会存更好的收成。

  (四)推翻元朝

  相传,元末,中原汉民不甘受其统治,爱国之士纷纷抗元,朱洪武的军师刘伯温要属下扮道士到各县卖符,并称:今年天将降灾,要避灾者可于八月十五日悬挂日月旗,旗将藏于大月饼中。到了这天,各地民众都切大月饼,将其中所藏的旗都挂起来,元人看了大吃一惊,朱洪武就一击成功,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后来,这种日月旗就是「明」旗。另外类似的传说是月饼内藏一条纸,内写「八月十五夜杀**」,大家切月饼时看到这一张纸,大家一起把**杀了,元朝就推翻了。

  (五)玄宗漫游月宫

  在唐朝,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游夜宫的传说了。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六)玉兔捣药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 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 “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姊妹们,到月宫陪伴嫦娥住了!

  (七) 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的砍下去 。

  (八)玉兔入月宫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

  中秋节传说故事 4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

  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中秋节传说故事 5

  朱元璋和月饼起义的传说

  ‘月饼’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食品,关于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有很多民间传说。比如月饼跟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就有重要联系。我想这个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虽然这个故事只是传说,但是讲一讲也挺有意思的。

  话说元朝末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贪污盛行。元朝**残酷地压榨,剥削**百姓,弄得民不聊生。终于,老百姓们忍无可忍,纷纷组织起来,想要起义推翻元朝。朱元璋联合各路起义军,准备在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晚上揭竿而起。

  但是元朝**对老百姓看管得极其严格。到处都是重兵把守,连只苍蝇都飞不进来,想要传递消息事比登天。正在朱元璋束手无策的时候,他的谋士刘伯温出了个主意说:“您可以派人给起义军们烙饼,然后把写着‘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塞到饼子里。这样消息就神不知鬼不觉地传出去了。”

  朱元璋听完,连连夸奖说这真是妙计,于是他派人做了很多带字条的饼子。又派人用篮子装好,送到各个军营。守城的官兵一看送的是吃的,一点儿也没怀疑,更想不到饼里竟然会有东西,于是放心地把那些人放进城。结果这些饼就被送到了各个士兵的手里。

  士兵们吃了饼,看到了饼里的.纸条,这下子人人都得到了起义的消息。他们立刻云集响应,八月十五那天,起义军全都聚集起来,黑压压一片。朱元璋在那天正式挑起了反元的大旗,起义军如同星火燎原,一路攻城略地,势力越来越大。终于,大将徐达攻克了元大都,元朝灭亡。朱元璋建立了明朝,这就是明太祖。

  在登基大典之后的庆功宴上,朱元璋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大饼作为赏赐,发给大臣一人一个。后来人们在饼里加上各种馅料,月饼就这样诞生了。从此每到中秋节,人们都会坐在一起,团团圆圆地吃月饼,赏明月。

  中秋节传说故事 6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传说故事 7

  第一传说:唐高祖与“祝捷饼”

  中秋节的第一主角是月饼。关于月饼的来历,传说很多,较流行的观点是出现在唐朝。唐初,***势力强大,李渊太原起兵时曾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换取北方的相对安定。唐朝建立后,突厥一方面支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唐朝分庭抗礼。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为了*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渊委任当时著名将领李靖为北征总指挥(行军总管),反击突厥,最终得胜。

  李靖凯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当晚有吐鲁番人向李渊献饼祝捷。李渊其时正与群臣分享李靖胜利的喜讯,看到圆圆的祝捷饼十分高兴,笑对当空,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应该邀请月亮之神下凡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可口的胡饼。李渊遂将胡饼分给群臣,君臣一道品尝,赏月。据说,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俗由此而来,并由宫中传到民间。

  其实,这个传说并不能作为月饼起源的依据。上古时,中国古人对日、月、星辰等天体十分崇拜,便有“春祭日,秋拜月,夜占星”的风俗,在拜月时,都会供上一种圆圆的小饼子,这个小饼子才是月饼的雏形。

  第二传说:杨贵妃为“月饼”起名

  说了月饼来历的传说,再说月饼这个名字的故事。在早期,人们并不把月饼叫“月饼”,其叫法很多,如李渊说的“胡饼”,还有“小饼”、“月团”、“宫饼”、“金饼”(宋代)、“月糕”(元代)等叫法。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饼。过去,**把生活在中国北方、西方的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统称为“胡人”。胡人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面饼,被**称为“胡饼”。这种饼圆圆的,糖馅、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么,胡饼又是如何改称月饼的?这便与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杨贵妃有关了。

  杨玉环,原名杨芙蓉,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美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重要的是姿色出众,真若出水芙蓉,男人见了没有不动心的。好色的李隆基听说后,便把时年已27岁的儿媳妇搞到了自己的后宫,册封为贵妃,万千宠爱集于她一身。有一年中秋节,李隆基和杨贵妃一起吃胡饼赏月。风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风雅,觉得胡饼一名不好听,想改个名字。但起什么名字好呢?一时想不出来。杨贵妃抬头一望,其时高悬空中的一轮圆月,恰如这圆圆的胡饼,遂脱口而出――月饼。李隆基一听,连连拍手叫绝。“月饼”一名,由此叫出来了。

  但这个传说似乎不靠谱。有这样的记载,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节赐饼给新科进士,当时此饼并不叫月饼。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饼仍不叫月饼的。有的学者称“月饼”一词出现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中,我查了一下,并无此词。

  其实,在宋代,人们也不把月饼叫“月饼”,文人喜欢称之为“金饼”,如与梅尧臣齐名的宋代文学家苏舜卿有诗句:“云头艳艳开金饼”、“金饼隔林月”。在宋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尚没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才变浓,但多称之为“月糕”。一直到明代,“月饼”才正式定名,中秋节吃月饼风俗也广为流行。如“明嘉靖《威县志》称,”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会》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第三传说:吃月饼与“杀**”

  中秋的传说多是美妙的,但这个“杀**”的故事却渗透了一段不愉快,它与元末起义的传说有关。在元未,天灾人祸连连,民不聊生,蒙古人对中原**的统治也更为严厉。为防止**造反,还不准民间私藏铁器,十户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的不满,民间反抗情绪强烈,各地都在酝酿起义,相约“杀**”,推翻元**。当时公开聚会是行不通的。为了传递统一行动的信号,保证隐秘,南方的朱元璋,即后来的明太祖,便选择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机会,将写有起义信号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通过这种传递方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势力。

  其实,这个传说应该是张冠李戴了,想出“吃月饼,杀**”妙计的是当时江苏泰州的大盐商、后来在苏州称王的的吴王张士诚,而不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当年并没有这么牛,他和尚、要饭出身,后来过不下去了,才跟着郭子兴闹革命,并最终夺得江山的。

  第四传说:嫦娥奔月与“不老药”

  嫦娥奔月,是一则家喻户晓的爱情传说,在所有中秋传说中,它是最为凄美的。嫦娥奔月怎么与中秋节联系上的?这里故事就多了。

  嫦娥,原名��娥,她是神话人物后羿的妻子。到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嫦娥奔月有两种版本,均见于《淮南子》。一种版本是,嫦娥偷吃不老药奔月:“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长生不死药,贪心的嫦娥背着丈夫偷后吃后,跑到了月亮上,成为了月亮女神。

  另一种版本是,嫦娥被迫吃不老药:跟后羿学*射箭术的逢蒙听说后羿搞到了长生不老药,于是前去偷窃。逢蒙未能得手,恶从胆边生,欲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自己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

  在这两种版本之外,我曾依古人笔记进行过分析,提出了嫦娥奔月的另一种版本:她是因为丈夫后羿有了婚外情,绝情之下,才跑到了月亮上。此观点后被不少人拿去了,成了他们自己的研究心得。闲话少说。嫦娥奔月后,变成了“月精”,即月亮女神。

  成神了,人间便就开始拜神嫦娥了,但拜月是女人的事情,即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特别是结了婚的女人,在中秋节一定要拜拜月的,因为月属阴,主生育,过去是多子多福,拜月自然是希望自己多怀孕。拜月时,会供上一种圆圆的有馅的饼子,这种圆饼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月饼”。除了供月饼,另会有瓜果之类的时鲜,特别是有籽的瓜是不能少的。除了拜月,过去女人在中秋时,还要“摸秋”和“送瓜”,送瓜就是送子,此行为是过去中国民间乞子心愿的一种流露。

  中秋节传说故事 8

  【月亮传说】

  中秋的来源,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最为人熟悉的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作月精。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花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与嫦娥为伴。

  【吴刚伐桂】

  传说吴刚因为学仙犯了错,被天帝贬到月宫去砍桂树,桂树高五百丈,什么时候他将这棵树砍断,就算刑罚期满。可是这棵桂树是棵神树,随砍随合,因此吴刚伐桂,只能永远地砍个不停。人们在中秋赏月时,常将月亮上的阴影看做是桂花树,说是吴刚就在那里砍树。

  【嫦娥奔月】

  在与中秋节有关的神话传说中,嫦娥奔月流传最广。传说嫦娥是远古时候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的妻子。当时十日齐出,非常炎热,庄稼都给晒焦了,给神州大地带来了巨大的恐怖和灾害。后羿为民除害,射落九日,留下一个太阳,人们终于得以正常生活,后羿因此为天下人所敬慕。他听说昆仑山西王母那里有种“不死药”,这种药,一人吃了可以升天,两个人分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于是,他跋山涉水,前往讨取,终于得到。后羿与嫦娥夫妻恩爱,他舍不得心爱的妻子,也舍不得众乡亲,不愿意一个人上天成仙,就把药带回家交给嫦娥保存。后羿有个叫逢蒙的徒弟是个奸佞小人,在八月十五日趁后羿出猎之机,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为使不死药不落入坏人手中,便一口吞下肚去。不料吞下药后,她身轻如燕,竟身不由己地飞上了月宫。后羿便在院子里设下供案,摆上瓜果食品,对月遥念嫦娥。人们也纷纷仿效,以后年年如此,于是便形成了八月十五这个节日。

  【霓裳羽衣曲】

  传说,有一年的八月十五日夜晚,道士罗公远陪唐明皇赏月,唐明皇无意中说道:“如能上得月宫去游玩一次多好呀!”罗公远说道:“万岁想游月宫,那不困难。”说罢口中念念有词,又把拐杖朝空中一掷,眼前立即现出一座银色天桥,通向月亮。二人一同登桥,不一会儿,只觉得一阵寒气袭来,香味扑鼻。二人来至一座宫城门口,门口一棵桂花树又高又大,树下有只白兔在捣药,城楼门匾上写着“广寒清虚之府”几个大字,二人知道这是到了广寒宫了。进了月宫,只见琼楼玉宇、奇葩异草,数百名仙女翩翩起舞,悠扬的音乐声在空中飘荡回响。唐明皇精通乐律,暗暗记下。游了一遭之后,依依不舍地回往人间。落地时一震而醒,方知原是一场梦。唐明皇赶紧记下在月宫听到的仙乐,经整理,便是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节传说故事 9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

  元朝末年,**打算团结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蒙古人,迎义军!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无锡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红烧玫瑰糖芋头,据说也与此有关。相传蒙古灭宋之后,民族压迫深重,**时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约好中秋之夜一齐动手。为了厌胜,人们要吃红烧芋头,象征蒙古人人头落地,这就是现在中秋节吃糖芋头的来历。

  这个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供养,监视**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极了,便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潮人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因此每至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蒙古人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蒙古人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中秋节传说故事 10

  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八月中秋时,农作物基本都成熟了,农民为了庆祝丰收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也有历史学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的时候。

  这一天,唐军裴寂看见月亮,成功发明了月饼作为军粮,成功解决了军中粮食不够的问题。此后,人们便把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以此作纪念。


除夕的传说故事(十)份(扩展7)

——鬼节的故事传说优选【5】篇

  鬼节的故事传说 1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在我的家乡也有一个特别的风俗——月半。

  说是月半,其实是鬼节,这个名字得从一个传说说起。传说世间总存在些无法投胎的恶鬼·饿鬼·野鬼。他们总是偷民粮·饶民居。天神看不过去,就施法把他们的喉咙封住,设下一团火,即使他们把食物送到嘴里,也会融化掉,应饥饿也不会再去扰民居了。有的人同情他们,同时也担心封的正是自己的祖先,便把天神封喉的日子成为鬼节,正是七月十五。到了那天傍晚,在家门口摆好几桌食物,招待鬼们。

  今天,又到了鬼节,到了傍晚,家家户户门前都摆上了各总各样的食物,等待和尚来点水。据说一种水可以灭掉鬼喉咙理里的火,所以每次都请一个和尚来点水,当然,过了12点,火又会燃起来。点完水与12点前这段时间,有的地方规定不许乱走,有的地方没有规定。过了12点,当然也是我们大涨贪口的时候了。

  一年一度的鬼节真好玩,对鬼们来说就不是完了,那可是一年一餐啊!

  鬼节的故事传说 2

  今天在游泳完回家的路上,我闻到了一股呛人的味道。仔细看了看,路边有很多火堆,我看到第一个的时候,本以为是烧垃圾,但是我看路边全都是的时候,就不这么认为了。我让妈妈把车开得离那些火堆*点,才发现这烧的是纸,我想这会不会是什么诅咒法,有人想咒路上的人出车祸?于是我就问妈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否像我说的那样。

  妈妈却告诉我,你想多啦,今天是鬼节。

  天哪!开车回家!

  因为我听说鬼节晚上是不能出去的,会有很多鬼出现。妈妈说没事的,又不是三月三鬼节,说到三月三鬼节,我又问妈妈,为什么会有两个鬼节呢?

  她说:“传统的迷信里,三月三鬼节是指天上的鬼,而七月半鬼节是指死去人的灵魂,完全是两个概念。”我想了一下,那这样,烧纸就能讲得通了,是为了纪念死去的人。

  不过我倒是觉得,烧纸太污染环境,而且毕竟烧纸也是封建迷信,所以还是少做比较好。

  鬼节的故事传说 3

  传说这天晚上,那些溺死的水鬼,会从鄱阳湖的水底爬上岸,就好像人们赶集一样,顺着湖堤,穿过大街小巷,举行浩浩荡荡的狂欢。

  一顶斗笠,一片蓑衣,从鬼群中飘上岸来,绕着废弃的渡口,不停地来回旋转。虽然看不见脸,也没有身子和手脚。大家活灵活现地说,那是老艄公樟树爷爷的鬼魂上了岸。

  俊秀的花和尚,如一棵柳树一样,从拥挤的鬼群中,拔地而起。他飕飕像风一样,飞到桅杆顶上。身体舒展,做个飞燕展翅的姿势,噗通一声扎入水中,一次,两次,三次。噗通噗通,跳水的声音,响了一个晚上。

  高高溅起的浪花,像雨点一样。洒到妮子的窗口,湿了妮子的屋顶,还在妮子的出门的路口,留下一汪徘徊的水印。

  一个稚气的童音,在寂静的巷子里回响。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像珠玉滚落在石板上,像夜莺在夜风中轻啼,说不出的清脆,悠扬,婉转,流畅。

  有人禁不住开了门,面前出现一个清秀的小童子。小童子冲他招招手,这人不自禁跟着他走。一直走到湖里面,再也没有回来。这个童子就是小秀才。

  为了抵御水鬼的迷惑,岸上的人们,会在湖畔边,沙洲上,或者家门口,烧一堆纸钱,周围插满影影绰绰的蜡烛,然后把门一关,用毯子蒙住脑袋,躲进黑夜里假寐。

  黄大脚吧嗒吧嗒走路声,苦草尖细悲戚的哭诉声,金镯子打捞东西的叹息声,小白菜老师拉风琴的声音,若有若无地飘进人们的耳朵。

  这些水鬼,有的死了上百年,有的死了几十年。但是他们活着时的痴、嗔、癫、狂、情、爱、怨、仇,依然是那么强烈,那么执着。以致无论人们如何给他们招魂,他们也不肯转世投胎。

  鬼节的故事传说 4

  鬼节的前一天,我们一起去奶奶家里。

  我还很纳闷的,这又不是什么节日,怎么还买火纸啊?姑姑说明天就是七月半了,得多烧点钱给爷爷。汗。我身上顿时起了一层鸡皮疙瘩,头皮阵阵发麻。看样子还是要去那片坟地咯!奶奶说昨天姑奶奶来了,还带了几包火纸,说是晚上她娘托梦给她说没钱了。所以赶忙送火纸来了。我们听完一阵阵地发笑,但听完之后。老爸在砸火纸,我在花园里鼓捣着含羞草,奶奶和姑姑正在剥花生,我脑袋里浮现出来的都是以前过中元节的晚上一些人在马路上烧纸钱情景。不一会儿,老爸和叔叔一起开车去了坟地。我拉着姑姑一起。毕竟大约有一年多没有去了嘛。姑姑死活都不去,我一个劲儿地拉着她:“走啦,省的和那个谁一样说晚上来找。”就这样我们在5分钟之后来到了坟地。

  那片坟地在栗子园里,因为修建公路,所以有一多半的坟都转移到马岭山上去了,还好爷爷的没有被冲走。因为怕影响市容,所以就用围墙把坟都围了起来。更加增添了几分恐惧感。走进坟地,看见杂草丛生,坟上堆得土被雨水打的坑坑洼洼的,让人看了就不寒而栗。不一会儿,就来到了爷爷的坟前,匆匆忙忙地上完了坟,就离开了。

  晚上,老天就像故意跟我作对似的。先是天气突变,变成雷阵雨了;又是讲好了跟我睡的老妈居然毁约。可怜,只好自己睡了!

  穿好睡衣,盖好被子,我很不情愿的睡下了。冷风顺着脸颊“呼呼”的吹,雨“啪嗒啪嗒”的下,惹的我一个劲儿的打颤。突然听见什么响声,我露开脸,慢慢的环视四周,突然我“啊!”地一声惨叫,吓昏了。早上醒来才知道原来是风铃。

  鬼节的故事传说 5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四,是鬼节,又叫孤寒节。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连我的父辈也说不出来,看来是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了,大家都已经忘记它的来历了。

  曾记得,小时过这个节,家里都做馍馍(和饺子的做法是一样的,只不过饺子用的是面粉,馍馍用的是米粉)。那是一年才做一次的,我们姐弟几个是高兴得不得了的。母亲还没做好,我们就已经围得团团转了。母亲只好把我们支开,就叫我们去摘稔子。于是我们就约了一大群"猴子"(也是被家里支开的),浩浩荡荡向山上冲去,笑声就在山谷里回荡。

  到了晚上,我们就跟着大一点的孩子去吹笛子。笛子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的,也不懂是什么调,只是乱吹一气,心里就是觉得高兴。夜深了,要回家了。在回家之前是一定要把自己亲手制作的笛子砍掉的。至于为什么要把笛子砍掉,父亲也说不清楚。他只是说这*俗大约是起源于西楚霸王的时候,和出征什么有关的。是不是出征前吹笛子祈求凯旋归来,那就不得而知了。

  回想小时候,再想想现在,觉得人世恍惚了,死的死了,走的走了。唉,想想也怪没劲的。


除夕的传说故事(十)份(扩展8)

——粽子的来历与传说故事范文五份

  粽子的来历与传说故事 1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儿媳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说法。

  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而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另外还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由于饮食文化的传播,早在古代时,我国制作粽子的技术就传到了国外,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有吃粽子的*俗。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吃粽子的,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欢庆圣诞节,一边吃粽子,甚至连一些已经出嫁的女儿,在这天也要赶回娘家,再来尝尝母亲亲手制作的粽子。

  缅甸人也爱吃粽子。在端午节,他们用糯米作主料,用熟香蕉和椰蓉作馅,这种粽子香气诱人,软软的,甜甜的,别有风味。

  日本的端午节是在阳历的五月五日,他们包粽子的主料是米粉,其形状酷似钟形。

  马来西亚人包的粽子,形状很像我国广东的粽子,其特点是个头较大,除鲜肉粽、火腿粽外,还有豆沙粽和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

  粽子的来历与传说故事 2

  粽子的来历最早是祭祀食品

  粽子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是一种祭祀用食品。粽子用作祭祀,并不自祭祀原屈原。粽子最初用作祭祖及神灵。东晋范注《祠制》说:“仲夏荐角黍。”说明当时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灵的*俗。角黍,即角形的粽子。所谓“角”,是指古代祭祀时最高级的供品为牛,粽子的形状代表牛角;“黍”就是一种黄黏米。用谷物制成的“角黍”代表“阳”;包角黍用的“菰叶”(粽叶)为“阴”,阴阳结合,有驱邪纳福、祈求*安的意思。

  粽子来历的民间传说

  据唐沈亚之《屈原外传》记载,屈原投江后,人们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装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到了东汉建武年间(公年22—55年),长沙有个各叫区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见了三闾大夫屈原显灵,说到祭祀食物被蛟龙窃走,并告诉他以后再投,须裹上蓼叶,再缠上五色线,这些东西,蛟龙害怕,就不会吃了。区回把这次奇遇告诉了乡民,乡民们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作粽子。这个*俗一直沿袭至今。这个神奇的传说,最先被梁朝文学家吴均写成一篇志怪小说,收在《续齐谐记》里。说明粽子是人们纪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后来又成为端午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至于为什么把它投向水中,一种说法是给屈原吃的,另一种说法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就是说专门用粽子来喂蛟龙,以免它伤害屈原的身体。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粽子来历的另一种说法纪念台骀

  山西民俗学家认为,粽子的.来历和古时三晋先民治水的故事有关。台骀,作为远古历史人物,据山西省历史学者考证,台骀治水从年代上要早于大禹治水,是颛顼帝时代治水官员。当时台骀为治水患,奔波南北,疏导汾水,一路导水至灵石山头被阻,台骀带领百姓奋战在灵石山头,开山泄水工程异常艰难,人们日夜施工吃住都在山上,挖山不止。

  当时水满为患又无路可通,也没有船只,(禹王治水时也是徒步上下,才有三过家门而不进的故事,据考证台骀治水要早于大禹,台骀治水以汾水为主,是以治水的历史和传说只在山西流传,而大禹治的是黄河,所以大禹的治水足迹和功绩要大于台骀)台骀和他带领的开山百姓每天的饮食来源就成了问题,汾河**每家都有劳力在随台骀治水,为了保证粮食的按时运送到工地,不耽误和影响人们的饮食保障,人们想出了以水送食的办法,用竹桶和芦叶等包裹食物,以木筏相乘顺流而下,把食物送给下游的治水的人们,途中也有不少食品被水中的鱼虾吃掉。随着人口的流动,很快(粽子的最早原形)这种食品就传遍了整个汉民族。

  粽子的来历与传说故事 3

  你猜今天是个什么日子,对啦!是端午节。说起端午节的由来,人们总是记着一个人。那就是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二十四五岁的时候,他当上了一个叫“左徒”的'官,权力只次于皇帝和宰相。他在朝廷里,任用贤才,把楚国变得越来越强大,东联齐国,西抗秦国。但是,由于小人的离间,楚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正直的`屈原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了传世之作《离骚》。他像一朵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后来,楚王听了秦国使者的的话与齐国断交,之后被秦国诱引去,做了三年俘虏,囚死在了秦国。屈原对一名渔夫说:“我宁愿死在江中,也不要玷污了我的清白。”

  最后他抱着一个石头跳进了江中。屈原的自杀,表示他热爱楚国的精神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每逢五月初五,总会把粽子投进江中,让鱼儿不吃屈原的尸体;有时还会划龙舟,目的是驱赶江中的鱼。

  到了今天,*俗也遗传下来了,只是端午节时不是扔粽子,而是吃粽子。瞧!这些就是端午节的由来,据说在端午节的时候,还要在角落喷些雄黄,就可以驱灾辟邪。好,祝贺大家端午节快乐!

  粽子的来历与传说故事 4

  春秋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称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震远同湖州粽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粽子的来历与传说故事 5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说文?夂》:"葼,敛足也。"意为鸟飞时收敛腿爪。《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制作,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除夕的传说故事(十)份(扩展9)

——除夕的由来传说范文5份

  除夕的由来传说 1

  除夕是什么意思

  除夕是指农历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也就是春节的前一天晚上,因常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大年三十。除夕这一天对全球华人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当晚往往通宵不眠,称之为守岁。有关守岁*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惯。

  为什么要过除夕

  在传说以外,据史料记载,除夕守岁始自南北朝时期。“岁”字在中国古代与“年”字相通用,岁即是年,年即是岁。据《说文解字》释,“年”,“谷熟也”。《谷梁传》中也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就连甲骨文中的“年”字,亦是谷穗成熟的样子。因而,可以推断,“年”是丰收喜庆的日子,而过年则是对丰年的庆贺和祈祷。

  此外,除夕夜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秸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除夕*俗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

  在汉族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汉族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汉族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除夕的由来传说 2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年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惯吃饺子,这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惯。由于地理气候方面原因,除夕、春节之际北方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寒冬,冬天的北方地区白茫茫一片,冰天雪地,基本上没办法种植作物,可选用的食材不多,过年多吃饺子。而南方地区,尤其是沿海一些地方,基本上四季绿意盎然,南方冬季在蔬果等食材上占有极大的优势,所以在饮食的选择上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在地利方面,又得益于水资源充沛分布广所以各类渔获充足食材多样;所以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上,南方的饮食会丰富多样一些。

  除夕的由来传说 3

  除夕为什么吃团圆饭

  到了除夕这天晚上,全家人都要团聚在一起,举杯祝酒,一起吃年夜饭。在外地的家庭成员,凡是能够回家的,一般都在除夕之前赶回家中,所以年夜饭又叫“团圆饭”。

  除夕团圆饭原因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人们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熬,称作“年关”,每到这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安地度过这一夜。

  吃过饭后,谁也不敢睡觉,坐在一起闲聊壮胆。不吃年夜饭是熬不过年的。所以就逐渐形成了除夕吃团圆饭的*惯。

  除夕团圆饭意义

  到了除夕这天晚上,全家人都要团聚在一起,举杯祝酒,一起吃年夜饭。在外地的家庭成员,凡是能够回家的,一般都在除夕之前赶回家中,所以年夜饭又叫“团圆饭”。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除“疫痨之鬼”,这是除夕的由来。除夕夜,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夜达旦不眠为守岁。古代人吃年夜饭时,桌上放一个烧的很旺的火炉,全家人围着火炉吃年夜饭,因此也叫“围炉”,不是日子过得红火兴旺。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因为一年之中大家都很忙,只有过年才能团聚在一起,所以特别重视除夕的团圆。古人用餐时男女不同*,但吃年夜饭时,男女老幼都在一起吃,不是全家永远欢乐团聚。

  除夕团圆饭注意的事项

  1、膳食结构搭配合理

  人体应保持微碱性状态,如果人体血液呈酸性,血黏度和胆固醇都比较高,人就容易疲劳,同时抵抗力也会下降。而荤菜几乎都是酸性食品,因此,节日饮食切莫餐餐只吃大鱼大肉,要有碱性食物搭配着吃。蔬菜、水果是富含钾、钠、钙、镁等矿物质元素的碱性食品,含碱量最高的要数海带,其次是青菜、莴笋、生菜、芹菜、香菇、胡萝卜、萝卜等。

  2、品种选择切忌猎奇

  野味不是常见的肉类食物,其品质不在有关机构的检测范围之内,携带了哪些疾病、寄生虫等等消费者都不得而知,安全隐患非常大。

  3、餐具选用莫忘安全

  一般说来,陶瓷餐具在餐具中毒性最小,但如果色彩非常鲜艳或带有彩饰可能含铅量过高;铝制餐具无毒,但长期使用有可能导致老年痴呆;铁制餐具毒性不大,但切忌使用生锈的铁制餐具;不锈钢餐具有微毒性,其中含有的镍、钛对人体有害。

  除夕的由来传说 4

  一、除夕守岁的意义

  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守岁*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守岁的“守”,即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

  二、守岁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惯。

  三、守岁的原因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之一。除夕之夜讲究一见人团圆,而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有的家庭一桌年夜饭有时候能吃一夜。但大部分家庭会在在吃过年夜饭后,将茶点瓜果摆满一桌,全家人围桌谈话。

  关于守岁,有三个不同的传说。一个为,迎接灶王奶奶。相传玉皇的小女儿也就成了“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大家。从腊月23开始,“灶王奶奶”便开始收集年夜饭所需东西,直到除夕才收集齐,为了为了人们能过个好年,连夜赶回人间,人们守岁就是为了迎接她。

  还有一个传说为“守岁熬年”。这也是人们最常听说的一个传说,即为了一年来一次的年兽,每到除夕之夜,人们把“年”肆虐的这一夜,视做关口来熬,为消磨时光,一家人团聚交谈,有祈求*安度过这一夜的意思。时间长了后,除夕熬年守岁的*俗就形成了。

  守岁还有驱走邪瘟病疫之说。传说邪魔、瘟疫病毒害怕灯光、火光,因此人们在除夕之夜灯火通明,放鞭炮等,就是为了驱走对人们不利的邪瘟病疫。

  四、守岁要注意的东西

  1、如果是自家大门对准邻居家大门,那么,请务必在自家大门口外面的门框上挂两个中国结,以趋利避害。

  2、大门上的“福”字,千万不要倒着贴。

  3、家中破损的家居要处理:该扔的扔、该修理的修理。千万不要届时坐在摇晃的椅子上。

  4、晚上所有的灯要打开,一直开它三天三夜。

  5、晚上八点之前要烧香拜佛。

  6、要穿红衣裳、挂红灯,放鞭炮。以图吉利。

  7、大年三十这一天千万不要骂小孩,更不能争吵,否则来年不利。

  8、自己单独过年的朋友,大师建议你将你的电视机全天全夜开放,以增加自己的“气场”。

  除夕的由来传说 5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村外来了个半大的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漂亮可人。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老婆婆无奈告诉孩子夕又来做乱,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年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年在哈哈大笑。"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的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来)。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