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菁选

首页 / 文库 / | 2023-03-10 00:00:00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7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1

  第一次阅读时是被书名吸引着,那时候还不知道吴非是谁?因为是一篇篇随笔,我也就随意读了一遍。感受是吴非老师性格率真,语言犀利。

  十多年前的一次培训会上有幸聆听了王老师的讲座(那会知道了吴非就是王栋生老师)。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屋外雷声阵阵,暴雨如注,但是大家被王老师的讲座吸引着:我清晰地记得王老师告诉我们他的一只眼睛高度*视,几乎失明,但是他的心是明亮的;他给我们展示希特勒那张傲慢的中学毕业照;给我们讲述希特勒与维特根斯坦之间的矛盾而引发的屠杀犹太人的推断;给我们讲述他想写一本《教育失误一百例》……

  再读《不跪着读书》,我的眼前就仿佛坐着王老师,低垂的眼袋顶着一双迷茫的双眼,讲述着他的所见所思所感,他直言不讳,他坦诚正直。

  王老师关爱每一个学生。他说课堂上“小睡有何不可”。现在的学生,特别是中学的学生,学业负担并没有因为“减负”的文件,口号而减下来,成堆的作业,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每天忙着应付着作业,没有足够的时间睡眠,更不用说留点时间给“思考”了。为什么学*?为什么写作业?为什么考试?为什么这么忙碌?当你不知道为什么做这件事的时候如何能把事情做好呢?每天市里的“百校行”总会抓拍到“孩子在课堂上睡觉”的镜头。总会因此而曝光学校,曝光教师,曝光学生?你可知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睡觉?王老师看到孩子在课堂上睡觉时,“请同桌帮他盖件衣服”,并对大家说,以后上课如果谁睡着了,就轻轻地替他盖上一件衣服。读到这的时候,我心里非常感动,为学生能遇到这样的老师而感到高兴。

  王老师鼓励每一个老师。他说“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我们很*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教师”。他鼓励年轻教师要有精神追求,要有独立的思考精神。如果教师都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如何能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我们看看现在学生的作文就知道了。还有几个孩子能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自己心中的话?“假大空”没有改变,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更严重的是“抄袭”“套文”层出不穷,学生的大脑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学生的作文成了别人文章的“镜像”。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师也不会写文章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抄来抄去,丢失的不是文章,而是独立的思想与精神。要想有独立的思想,“只要肯读书”。可能有老师会说,现在工作很忙,没有时间阅读。真的没有时间阅读吗?我们看到很多老师现在上课备课都不备了,拿着陈旧的教案,也能坦荡荡地走进教室,面对几十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是如何能做到不汗涔涔的?我很想知道其中的“诀窍”。

  王老师是一位理想主义者,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从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到他思想的矛盾和对现实无奈。正如他在“序”中所写:年轻时以为教育是诗,教师的一生也在为教育写诗,没想到后来总是要为教育写申告状,为学校的堕落而愤怒,为教师的尊严而呼喊。作为教师我认为自己应当是理想主义者,而现实却总在种植悲观,我以为自己的工作对青年成长有意义,没想到青年常常会对一个教师的理想投来同情的目光……

  虽然这些文章是十多年前写的,我们从当下的教育场中仍然可以看见王老师所描述的故事。教育是缓慢的,教育的变革更是缓慢的,让我们怀揣着梦想,在教育的“田字格”里书写一个个“人”。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2

  寒假里在读吴非的《不跪着教书》,其实一开始是了解是同事推荐的一篇来自他的博客文章,孙女考了三个一百分他所产生的担忧——给人印象深刻。看过了文章后,到图书馆借书正好看到作者写的书,顺手借来了。在难得的寒假闲暇中读着,渐渐被作者睿智的思考、犀利的笔锋所吸引,同时作为教师也产生了共鸣。

  读完“我不喜欢你的世故”,我的脑海中立刻就浮现出了一个孩子的话:我家有两个psp,你有吗?你家就住隔壁那个破小区,你这个穷光蛋!同作者一样,我同样也不能忍受这个孩子这样的炫耀、市侩,虽然与教学无关,但是在课堂中就是会出现这样不和谐的音符,仗着家里条件不错,把家庭条件一般的孩子不放在眼里,挖苦讽刺,不懂得尊重别人,缺乏*等意识。其实,他班级的同学中有条件更好的,家里大别墅、开宝马,但是却从来不炫耀,为人低调,学*踏实勤奋,从不把“钱”挂在嘴上,但在爱心节或捐款时会慷慨解囊。作为教师,除了教书,还要育人。虽然这样的孩子没法让人喜欢,但是我还是希望能从潜移默化的教学中让他感受到他的言行是错误的,只是不知道对于生活在社会、家庭大环境中的他有没有效果。

  如果说作为教师看了吴非的书会有共鸣,同样对作为家长的我也有启发。作者开家长会时遇到了一位和孩子一起写作的家长,虽然这位家长没有很深的文学功底,但是她愿意和孩子一起学*,一起成长,是一个合格的`母亲。我们白天是教师,回家还要成为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结束了一天的辛苦工作,做完了家务之后,是否还应该反思一下,如何和孩子一起成长。

  最后,就作者的一段话来勉励自己:“一个合格的学生,他的成长不仅注入了教师的智慧,更倾注着父母的心血。如果教师都能成为合格的教师,家长都能成为合格的父母,中国的教育还会有那么的的困难吗?”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3

  拜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不跪着教书》这一本书,刚开始是被这书的题目吸引了,因为这触及到现行教育的痛处和反应了教师的尴尬。

  吴非老师所描述的是教育界普遍存在着的一种状态:教师屈服于应试教育和奖项、荣誉的获得,成了考试分数或各种比赛的奴隶;教师缺少终身学*、提高专业水*的*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孩子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由于独生子女特殊的.生活环境,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在实践中又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独生子女在学*、生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好胜、自私、独立性小、依赖性大、宽容度小。而有些家长更是纵容自己的小孩,让教师在孩子面前无法树立威信。

  在这一系列问题面前,我们该如何应对,如何选择,继续做教书匠?还是做个独立的思想者。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重中之重,更是我们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但教师更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

  所以我们要:

  (1)善于学*,积极进取。教师只有成为好的学*者,才能成为好的教育者。

  (2)大胆创新,领先潮流。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社会教师的灵魂,教师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以创造性的劳动培养新一代创造型的人才,引导学生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4

  听到《不跪着教书》这个书名就觉着新奇,教书就教书干嘛是跪着,和不跪呢?带着这份好奇我捧起了这本书。

  本书作者是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的教授级高级教师王栋生老师写的教育随笔。书的封面就告诉我《不跪着教书》告诉你,教育有多难,教育有多美,同时封面也为我解读了跪与不跪的涵义。既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她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发人深省的思考引出,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不跪着教书?

  人们常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无私的春蚕等等,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自己本身应该是朵花,赏心悦目,吸引学生,教师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所以教师就是普通的人,有自己的家庭孩子,有自己的生理想,教师也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让学生铭记于心并学*的.人。读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悟是,教师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因为我们不仅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做人,既传道,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师首先要是一个思想先进,厚重,不盲从,很自信的人,学生才能懂得为人处事世,更能成为有思想有魄力,有高尚品格的人。如果教师自身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如王老师所说培养精神的侏儒。

  所以作为教师就要修炼自己,让自己成为有爱心的人,如《永不凋谢的玫瑰》一文,深深打动了我,它告诉我们在教育中给学生留一些申诉的时间,不要让孩子的善意被忽略,都一些耐心,都一些机智保护孩子的纯真善念,这样就为将来就会更加美好。

  同时书中好多关于教师自身素养提高对于教学的作用也让我受益匪浅,所以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我更清晰的意识到教育更重要的是传道。所以做好自己才能受益他人,让我们不断修炼自己,做一个具有精神高度和生命厚度的人。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5

  这是吴非老师的一本著作,看到书名《不跪着教书》时,心怦然而动,为什么说不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是什么意思?等等,这些疑惑堵在心头,要想知道答案,读下去吧!现在我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

  这本书一共分为六辑: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和在欢乐中沉思。虽说是六辑,但是我认为有一个总的理念就是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学生都应该具有审辩式思维,遇事要先思考,再去做。

  书中篇篇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正如吴非老师在“序”中说的:“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话发人深省。

  作为教师的我们是人而不是神,也不是伟大的蜡烛、园丁。我们与学生应该是共同成长的朋友,在生活中也是相互影响的伙伴,所以我们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然后想法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这种*等关系。吴非老师认为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简单地说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的意识。就这几点做起来很难,但是如果我们多读书,不让自己“文化贫血”,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不要跪着教书,那么就应该做站直了的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地学*,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和智慧,勇于创新,勇于挑战。同时也要让学生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6

  初次发现这本书是在某个悠闲的下午,不经意间这个书名中那个大大的“跪”字刺入眼帘。中国人曾经有着千百年给封建权贵下跪的历史,人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逆来顺受,我相信我们都不只一次的听到奴性思想这个词,可是,在教育的范畴里也用这样不和谐,甚至刻薄的字眼我还是第一次见。我很困惑,什么是跪着教书?谁在跪着教书?当然我更担心的是:我在跪着教书吗?

  书的作者是一位善于思考的长者,也是一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任教于南师大附中。他叫吴非,他把*几年来写的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汇集成这本书。虽是随笔杂感,但也用其中几篇杂文的题目将全书细分为: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在欢乐中沉思六个板块。虽是随笔杂感,却没有散文杂文般零散朦胧,每个故事都让人深思,每个问题都掷地有声,让我一边读,一边问着自己:是这样吗?

  作为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特点,说起来特殊,又很单纯;说是辛苦,又充满幸福。这本书开篇就说到:一位合格的教师,就说一盏灯,也许灯光未必耀眼,但一定能长久的照耀人一生的道路。不要简单的把你的工作理解为谋生的手段。的确,教师这个职业常常被缚之高台,说我们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给了我们很多溢美之词,也给了我们诸多束缚和非议。例如上次小学生给老师打伞的事件触动很多人的神经,一度成为热议的话题。但我相信凡是登上过三尺讲台的老师,都曾被孩子感动过,都因为孩子满足过幸福过。老师最大的安慰就是我们培养出了人,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只要能经常地发现这样的孩子,我们就会觉得既幸福又*常。感恩教育时下成了一个流行的词,其实我一直认为班上坐的大多数孩子都是普通的人,我没有想过要培养多少社会栋梁,没有想过我的学生要多几个高精尖人才,我只希望他们懂是非,辨黑白,希望他们能甘于*凡,热爱生活,可以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

  吴非老师在书中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读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身为师者,如果自身的学*能力都不是有效率的,那又怎么去教那些孩子呢?如果自己都没有终身学*的意识,又跟学生谈什么底蕴积累呢?在书中《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作者还说道:终身学*的立学之本是什么,是独立思考精神。学生不敢说,不敢想,是因为开始老师不准说不能说。从指鹿为马的时代,就有了能不能说真话的问题。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所以,不跪着教书,是一个教师最初的姿态,也应是一个终身的姿态。很难想象一名卑躬屈膝的教师能够教导出光明磊落的学生。老师还是得有点思想,有点脊梁。

  书中还提到,吴非老师认为评价一位老师的工作,简单地说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的意识。读到这三句话,我想大概是我只能算是入门级,我孩子为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而努力奋斗着。书中也提到了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师的风格。作者用生动直接的话语进行了比喻,没有风格的教师一如泥胎木偶,他的语文课如破庙庸僧在谈禅。看来,教学风格延续着教师的教学生命。

  用吴非老师的话说总得有点质疑的精神,于是在粗读了这本书后看到作者对于很多老师牺牲自己陪伴家人时间说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个人是觉得有点偏激了,劳作是神圣的,休憩也是神圣的。但每个人对于两者之间的权衡有着自己的考量。另外对于书中对于现存教育体制的一些质疑,作者也是抱有些消极情绪的。

  不管怎么说,不跪着教书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我们至少得有那么点风骨,有那么点风格。教师也不仅仅是园丁,他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就如最*微信朋友圈中疯转的那篇文章一样,只有老师是优雅的,我们的孩子才有望优雅。只有老师是从容的,我们的孩子才有望大气,只有老师是幸福的,我们的孩子才有望明亮。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7

  读着吴非老师《不跪着教书》的这本书,我被吴非老师的教育理想所深深地感动着。

  读了《只要肯读书》一文,我在思考,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我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永远地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吴非老师在文中讲了这样两件事:他有一次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课,看到坐在前排的两位教师一直在说话,旁若无人,且时进时出,引得一些教师侧目。教师竟然如此缺乏基本修养,吴老师很费解,只好当场提请他们不要妨碍别人。还有一次,吴非老师到江西“支教”,一上午的`报告,千人会堂中手机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前后左右,教师都全无顾忌地高声通话,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样。教师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低下,不少人枉为一名人民教师,这一点我深有同感。

  很少看到有教师主动读书,能拿起书本的也是一些时装,美容,汽车、婚姻家庭……能拿着一本《读者》看一看的,就已经是爱好文学之人了。能经常在一起谈谈最*所读书籍的人寥寥无几。吴非老师说,凡此种种,让人感慨不已。很多时候,他都不忍指责同行,知道每个人都有具体的难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名师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他说:“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因为,“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

  我认为,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读书,思考,实践,再读书,再思考,再实践,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规律,是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我将在今后的教育进程中坚持遵循这一规律,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阅读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1)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菁选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1

  拜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不跪着教书》这一本书,刚开始是被这书的题目吸引了,因为这触及到现行教育的痛处和反应了教师的尴尬。

  吴非老师所描述的是教育界普遍存在着的一种状态:教师屈服于应试教育和奖项、荣誉的获得,成了考试分数或各种比赛的奴隶;教师缺少终身学*、提高专业水*的*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孩子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由于独生子女特殊的生活环境,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在实践中又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独生子女在学*、生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好胜、自私、独立性小、依赖性大、宽容度小。而有些家长更是纵容自己的小孩,让教师在孩子面前无法树立威信。

  在这一系列问题面前,我们该如何应对,如何选择,继续做教书匠?还是做个独立的思想者。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重中之重,更是我们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但教师更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

  所以我们要:

  (1)善于学*,积极进取。教师只有成为好的学*者,才能成为好的教育者。

  (2)大胆创新,领先潮流。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社会教师的灵魂,教师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以创造性的劳动培养新一代创造型的人才,引导学生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2

  听到《不跪着教书》这个书名就觉着新奇,教书就教书干嘛是跪着,和不跪呢?带着这份好奇我捧起了这本书。

  本书作者是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的教授级高级教师王栋生老师写的教育随笔。书的封面就告诉我《不跪着教书》告诉你,教育有多难,教育有多美,同时封面也为我解读了跪与不跪的涵义。既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她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发人深省的思考引出,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不跪着教书?

  人们常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无私的春蚕等等,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自己本身应该是朵花,赏心悦目,吸引学生,教师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所以教师就是普通的人,有自己的家庭孩子,有自己的生理想,教师也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让学生铭记于心并学*的人。读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悟是,教师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因为我们不仅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做人,既传道,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师首先要是一个思想先进,厚重,不盲从,很自信的人,学生才能懂得为人处事世,更能成为有思想有魄力,有高尚品格的人。如果教师自身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如王老师所说培养精神的侏儒。

  所以作为教师就要修炼自己,让自己成为有爱心的人,如《永不凋谢的玫瑰》一文,深深打动了我,它告诉我们在教育中给学生留一些申诉的`时间,不要让孩子的善意被忽略,都一些耐心,都一些机智保护孩子的纯真善念,这样就为将来就会更加美好。

  同时书中好多关于教师自身素养提高对于教学的作用也让我受益匪浅,所以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我更清晰的意识到教育更重要的是传道。所以做好自己才能受益他人,让我们不断修炼自己,做一个具有精神高度和生命厚度的人。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3

  读着吴非老师《不跪着教书》的这本书,我被吴非老师的教育理想所深深地感动着。

  读了《只要肯读书》一文,我在思考,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我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永远地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吴非老师在文中讲了这样两件事:他有一次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课,看到坐在前排的两位教师一直在说话,旁若无人,且时进时出,引得一些教师侧目。教师竟然如此缺乏基本修养,吴老师很费解,只好当场提请他们不要妨碍别人。还有一次,吴非老师到江西“支教”,一上午的`报告,千人会堂中手机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前后左右,教师都全无顾忌地高声通话,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样。教师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低下,不少人枉为一名人民教师,这一点我深有同感。

  很少看到有教师主动读书,能拿起书本的也是一些时装,美容,汽车、婚姻家庭……能拿着一本《读者》看一看的,就已经是爱好文学之人了。能经常在一起谈谈最*所读书籍的人寥寥无几。吴非老师说,凡此种种,让人感慨不已。很多时候,他都不忍指责同行,知道每个人都有具体的难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名师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他说:“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因为,“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

  我认为,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读书,思考,实践,再读书,再思考,再实践,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规律,是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我将在今后的教育进程中坚持遵循这一规律,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4

  第一次阅读时是被书名吸引着,那时候还不知道吴非是谁?因为是一篇篇随笔,我也就随意读了一遍。感受是吴非老师性格率真,语言犀利。

  十多年前的一次培训会上有幸聆听了王老师的讲座(那会知道了吴非就是王栋生老师)。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屋外雷声阵阵,暴雨如注,但是大家被王老师的讲座吸引着:我清晰地记得王老师告诉我们他的一只眼睛高度*视,几乎失明,但是他的心是明亮的;他给我们展示希特勒那张傲慢的中学毕业照;给我们讲述希特勒与维特根斯坦之间的矛盾而引发的屠杀犹太人的推断;给我们讲述他想写一本《教育失误一百例》……

  再读《不跪着读书》,我的眼前就仿佛坐着王老师,低垂的眼袋顶着一双迷茫的双眼,讲述着他的所见所思所感,他直言不讳,他坦诚正直。

  王老师关爱每一个学生。他说课堂上“小睡有何不可”。现在的学生,特别是中学的学生,学业负担并没有因为“减负”的文件,口号而减下来,成堆的作业,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每天忙着应付着作业,没有足够的时间睡眠,更不用说留点时间给“思考”了。为什么学*?为什么写作业?为什么考试?为什么这么忙碌?当你不知道为什么做这件事的时候如何能把事情做好呢?每天市里的“百校行”总会抓拍到“孩子在课堂上睡觉”的镜头。总会因此而曝光学校,曝光教师,曝光学生?你可知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睡觉?王老师看到孩子在课堂上睡觉时,“请同桌帮他盖件衣服”,并对大家说,以后上课如果谁睡着了,就轻轻地替他盖上一件衣服。读到这的时候,我心里非常感动,为学生能遇到这样的老师而感到高兴。

  王老师鼓励每一个老师。他说“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我们很*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教师”。他鼓励年轻教师要有精神追求,要有独立的思考精神。如果教师都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如何能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我们看看现在学生的作文就知道了。还有几个孩子能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自己心中的话?“假大空”没有改变,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更严重的是“抄袭”“套文”层出不穷,学生的大脑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学生的作文成了别人文章的“镜像”。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师也不会写文章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抄来抄去,丢失的不是文章,而是独立的思想与精神。要想有独立的思想,“只要肯读书”。可能有老师会说,现在工作很忙,没有时间阅读。真的没有时间阅读吗?我们看到很多老师现在上课备课都不备了,拿着陈旧的教案,也能坦荡荡地走进教室,面对几十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是如何能做到不汗涔涔的?我很想知道其中的“诀窍”。

  王老师是一位理想主义者,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从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到他思想的矛盾和对现实无奈。正如他在“序”中所写:年轻时以为教育是诗,教师的一生也在为教育写诗,没想到后来总是要为教育写申告状,为学校的堕落而愤怒,为教师的尊严而呼喊。作为教师我认为自己应当是理想主义者,而现实却总在种植悲观,我以为自己的工作对青年成长有意义,没想到青年常常会对一个教师的理想投来同情的目光……

  虽然这些文章是十多年前写的,我们从当下的教育场中仍然可以看见王老师所描述的故事。教育是缓慢的,教育的变革更是缓慢的,让我们怀揣着梦想,在教育的“田字格”里书写一个个“人”。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5

  初次发现这本书是在某个悠闲的下午,不经意间这个书名中那个大大的“跪”字刺入眼帘。中国人曾经有着千百年给封建权贵下跪的历史,人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逆来顺受,我相信我们都不只一次的听到奴性思想这个词,可是,在教育的范畴里也用这样不和谐,甚至刻薄的字眼我还是第一次见。我很困惑,什么是跪着教书?谁在跪着教书?当然我更担心的是:我在跪着教书吗?

  书的作者是一位善于思考的长者,也是一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任教于南师大附中。他叫吴非,他把*几年来写的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汇集成这本书。虽是随笔杂感,但也用其中几篇杂文的题目将全书细分为: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在欢乐中沉思六个板块。虽是随笔杂感,却没有散文杂文般零散朦胧,每个故事都让人深思,每个问题都掷地有声,让我一边读,一边问着自己:是这样吗?

  作为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特点,说起来特殊,又很单纯;说是辛苦,又充满幸福。这本书开篇就说到:一位合格的教师,就说一盏灯,也许灯光未必耀眼,但一定能长久的照耀人一生的道路。不要简单的把你的工作理解为谋生的手段。的确,教师这个职业常常被缚之高台,说我们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给了我们很多溢美之词,也给了我们诸多束缚和非议。例如上次小学生给老师打伞的事件触动很多人的神经,一度成为热议的话题。但我相信凡是登上过三尺讲台的老师,都曾被孩子感动过,都因为孩子满足过幸福过。老师最大的安慰就是我们培养出了人,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只要能经常地发现这样的孩子,我们就会觉得既幸福又*常。感恩教育时下成了一个流行的词,其实我一直认为班上坐的大多数孩子都是普通的人,我没有想过要培养多少社会栋梁,没有想过我的学生要多几个高精尖人才,我只希望他们懂是非,辨黑白,希望他们能甘于*凡,热爱生活,可以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

  吴非老师在书中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读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身为师者,如果自身的学*能力都不是有效率的,那又怎么去教那些孩子呢?如果自己都没有终身学*的意识,又跟学生谈什么底蕴积累呢?在书中《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作者还说道:终身学*的立学之本是什么,是独立思考精神。学生不敢说,不敢想,是因为开始老师不准说不能说。从指鹿为马的时代,就有了能不能说真话的问题。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所以,不跪着教书,是一个教师最初的姿态,也应是一个终身的姿态。很难想象一名卑躬屈膝的`教师能够教导出光明磊落的学生。老师还是得有点思想,有点脊梁。

  书中还提到,吴非老师认为评价一位老师的工作,简单地说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的意识。读到这三句话,我想大概是我只能算是入门级,我孩子为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而努力奋斗着。书中也提到了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师的风格。作者用生动直接的话语进行了比喻,没有风格的教师一如泥胎木偶,他的语文课如破庙庸僧在谈禅。看来,教学风格延续着教师的教学生命。

  用吴非老师的话说总得有点质疑的精神,于是在粗读了这本书后看到作者对于很多老师牺牲自己陪伴家人时间说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个人是觉得有点偏激了,劳作是神圣的,休憩也是神圣的。但每个人对于两者之间的权衡有着自己的考量。另外对于书中对于现存教育体制的一些质疑,作者也是抱有些消极情绪的。

  不管怎么说,不跪着教书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我们至少得有那么点风骨,有那么点风格。教师也不仅仅是园丁,他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就如最*微信朋友圈中疯转的那篇文章一样,只有老师是优雅的,我们的孩子才有望优雅。只有老师是从容的,我们的孩子才有望大气,只有老师是幸福的,我们的孩子才有望明亮。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6

  寒假里在读吴非的《不跪着教书》,其实一开始是了解是同事推荐的一篇来自他的博客文章,孙女考了三个一百分他所产生的担忧——给人印象深刻。看过了文章后,到图书馆借书正好看到作者写的书,顺手借来了。在难得的寒假闲暇中读着,渐渐被作者睿智的思考、犀利的.笔锋所吸引,同时作为教师也产生了共鸣。

  读完“我不喜欢你的世故”,我的脑海中立刻就浮现出了一个孩子的话:我家有两个psp,你有吗?你家就住隔壁那个破小区,你这个穷光蛋!同作者一样,我同样也不能忍受这个孩子这样的炫耀、市侩,虽然与教学无关,但是在课堂中就是会出现这样不和谐的音符,仗着家里条件不错,把家庭条件一般的孩子不放在眼里,挖苦讽刺,不懂得尊重别人,缺乏*等意识。其实,他班级的同学中有条件更好的,家里大别墅、开宝马,但是却从来不炫耀,为人低调,学*踏实勤奋,从不把“钱”挂在嘴上,但在爱心节或捐款时会慷慨解囊。作为教师,除了教书,还要育人。虽然这样的孩子没法让人喜欢,但是我还是希望能从潜移默化的教学中让他感受到他的言行是错误的,只是不知道对于生活在社会、家庭大环境中的他有没有效果。

  如果说作为教师看了吴非的书会有共鸣,同样对作为家长的我也有启发。作者开家长会时遇到了一位和孩子一起写作的家长,虽然这位家长没有很深的文学功底,但是她愿意和孩子一起学*,一起成长,是一个合格的母亲。我们白天是教师,回家还要成为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结束了一天的辛苦工作,做完了家务之后,是否还应该反思一下,如何和孩子一起成长。

  最后,就作者的一段话来勉励自己:“一个合格的学生,他的成长不仅注入了教师的智慧,更倾注着父母的心血。如果教师都能成为合格的教师,家长都能成为合格的父母,中国的教育还会有那么的的困难吗?”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7

  这是吴非老师的一本著作,看到书名《不跪着教书》时,心怦然而动,为什么说不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是什么意思?等等,这些疑惑堵在心头,要想知道答案,读下去吧!现在我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

  这本书一共分为六辑: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和在欢乐中沉思。虽说是六辑,但是我认为有一个总的理念就是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学生都应该具有审辩式思维,遇事要先思考,再去做。

  书中篇篇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正如吴非老师在“序”中说的:“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话发人深省。

  作为教师的我们是人而不是神,也不是伟大的蜡烛、园丁。我们与学生应该是共同成长的朋友,在生活中也是相互影响的伙伴,所以我们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然后想法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这种*等关系。吴非老师认为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简单地说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的意识。就这几点做起来很难,但是如果我们多读书,不让自己“文化贫血”,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不要跪着教书,那么就应该做站直了的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地学*,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和智慧,勇于创新,勇于挑战。同时也要让学生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2)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优选【10】份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 1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不跪着教书》,我很惊诧,亦很迷惑,不知其意。不跪着教书?*时我们不是站着教书的吗?怎么是“跪着教书”?这“跪着教书”指啥?怎样才不是“跪着教书”?带着疑惑和好奇,我把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所写的这本《跪着教书》一口气读完,胸中涌起了无限的温暖,书中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作者吴非是南京师大附中的语文教师,擅写杂文随笔,这本书就是一本随笔集,这本书收录的,是吴老师*时对于一些教育教学现象的思考与感悟。此书篇幅很长,分为六辑,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不同问题,吴非先生确是一代大家,把*三百页的内容浓缩为一段话启迪我们,使我感触颇深。

  吴非先生所说的跪着教书是说教育界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老师常常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书本的奴隶,考试的奴隶,各种教学比赛的奴隶。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由此引出一个话题:看了书,值得我深思的问题是:教师是什么?要如何才能不跪着教书?

  教师是什么?

  有人把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着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着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教师是什么?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的人。

  如何做到不“跪着教书”

  1、思想有深度

  因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已不再是单维的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而必须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人格建构。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语文名师窦桂梅老师的课堂就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在不断的提问和师生互动中体会的爱生之情让人感动,她那亲切、和善、*等、尊重的言语,无时无刻不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从人格上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老师的热爱,从而内在的履行“亲其师信其道”。

  2、知识有厚度

  吴老师在《只要肯读书》中提到:天下事道理多有相通。换个话题,说到教师的教学观念及业务素养,可能也该说一句:“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为什么教师的地位仍旧没有高起来,为什么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提高缓慢,除了社会的原因之外,教师本身道德修业意识比较淡薄也是一个方面。这集中反映在主动学*的意识不够。

  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者,职业读书人,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永远地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让自己有一定的高度、深度和厚度,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否则的确会“人云亦云”。

  以读书为支撑,教师可以立足课堂,从从容容播种传道,以读书为信仰,教师可以积极坦然而宁静,明朗的面对人生;以读书为生活,教师可涵养自己的丰富的感情、健全的理性、敏锐的判断,和不竭的创造力,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以读书为己任,可使教师的生命之树常青,无声的润泽学生也悄悄的葱茏自己。

  读书,思考,实践,再读书,再思考,再实践,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规律,是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我们要在今后的教育进程中坚持遵循这一规律,一路前行。

  最后我想说:《不跪着教书》真是一本好书。在此我只想好好地感谢吴非老师,他给我带来了触及灵魂的感悟。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希望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愿吴非老师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境界能给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带来深刻的反思和启迪,愿中国涌现出更多更多的“铁骨教师”,教育出的学生都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 2

  第一次阅读时是被书名吸引着,那时候还不知道吴非是谁?因为是一篇篇随笔,我也就随意读了一遍。感受是吴非老师性格率真,语言犀利。

  十多年前的一次培训会上有幸聆听了王老师的讲座(那会知道了吴非就是王栋生老师)。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屋外雷声阵阵,暴雨如注,但是大家被王老师的讲座吸引着:我清晰地记得王老师告诉我们他的一只眼睛高度*视,几乎失明,但是他的心是明亮的;给我们讲述他想写一本《教育失误一百例》……

  再读《不跪着读书》,我的眼前就仿佛坐着王老师,低垂的眼袋顶着一双迷茫的双眼,讲述着他的所见所思所感,他直言不讳,他坦诚正直。

  王老师关爱每一个学生。他说课堂上“小睡有何不可”。现在的学生,特别是中学的学生,学业负担并没有因为“减负”的文件,口号而减下来,成堆的作业,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每天忙着应付着作业,没有足够的`时间睡眠,更不用说留点时间给“思考”了。为什么学*?为什么写作业?为什么考试?为什么这么忙碌?当你不知道为什么做这件事的时候如何能把事情做好呢?每天市里的“百校行”总会抓拍到“孩子在课堂上睡觉”的镜头。总会因此而曝光学校,曝光教师,曝光学生?你可知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睡觉?王老师看到孩子在课堂上睡觉时,“请同桌帮他盖件衣服”,并对大家说,以后上课如果谁睡着了,就轻轻地替他盖上一件衣服。读到这的时候,我心里非常感动,为学生能遇到这样的老师而感到高兴。

  王老师鼓励每一个老师。他说“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我们很*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教师”。他鼓励年轻教师要有精神追求,要有独立的思考精神。如果教师都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如何能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我们看看现在学生的作文就知道了。还有几个孩子能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自己心中的话?“假大空”没有改变,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更严重的是“抄袭”“套文”层出不穷,学生的大脑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学生的作文成了别人文章的“镜像”。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师也不会写文章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抄来抄去,丢失的不是文章,而是独立的思想与精神。要想有独立的思想,“只要肯读书”。可能有老师会说,现在工作很忙,没有时间阅读。真的没有时间阅读吗?我们看到很多老师现在上课备课都不备了,拿着陈旧的教案,也能坦荡荡地走进教室,面对几十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是如何能做到不汗涔涔的?我很想知道其中的“诀窍”。

  王老师是一位理想主义者,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从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到他思想的矛盾和对现实无奈。正如他在“序”中所写:年轻时以为教育是诗,教师的一生也在为教育写诗,没想到后来总是要为教育写申告状,为学校的堕落而愤怒,为教师的尊严而呼喊。作为教师我认为自己应当是理想主义者,而现实却总在种植悲观,我以为自己的工作对青年成长有意义,没想到青年常常会对一个教师的理想投来同情的目光……

  虽然这些文章是十多年前写的,我们从当下的教育场中仍然可以看见王老师所描述的故事。教育是缓慢的,教育的变革更是缓慢的,让我们怀揣着梦想,在教育的“田字格”里书写一个个“人”。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 3

  《不跪着教书》是中学语文教师吴非老师的教育随笔。该书篇幅较长,分为六部分,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教育的不同问题。该书收录的是*年有关教育问题的杂感随笔,有的是记录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有的是教学的随想,有的则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

  一看书名,我很惊诧,更是迷惑,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地想揭开它的真面目。“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这两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吴非老师的字里行间透着点点思想和智慧,给我许多启发。在《母亲教我的歌》中,他写道:面对最早接触到的生活矛盾,孩子首先总会学*父母的态度。这一点我很有感触,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莫大的作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亲缘关系的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若父母亲缺乏理智,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家长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家庭教育具有及时性。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其情况可说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而学校,老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进行共性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周全到每个孩子的特点,易产生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良好的'行为*惯和心理品质,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可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当然这里只讲了很少的一点,这本书还让我收益颇多,比如让我明白:教师不仅是园丁,教师自己本身更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学生;教师也不仅是春蚕,其生命在每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教师更不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他本身就应该站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 4

  这是吴非老师的一本著作,看到书名《不跪着教书》时,怦然而动,为什么说不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是什么意思?这些疑惑堵在心头,想要知道答案,读下去吧!

  这本书一共分为六辑: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和在欢乐中沉思。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们不由得思索: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书中的教育随笔篇篇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

  教师究竟是什么?从古至今,教师被太多耀眼的字眼照耀: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有人把教师比作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也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还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其实,我觉得,教师就是教师,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的人。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中有一个小标题是“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吴非老师说:“课堂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这告诉我们不跪着教书,“老师应当是思想者”。吴非老师列举了现实中的一些跪着教书的现象:“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在教师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还能靠他去立人吗?”那我们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

  首先,教师的情感要丰满。教师应向学生广施仁爱、感恩、善良的人性,使学生具备仁慈善良、互助友爱、节俭朴素、自尊自爱的心灵,只有给下一代留下***的种子,我们的学生将来不管身处何等恶劣的环境,都能在心中盛开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都能照亮他前行的人生。

  其次,教师应努力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吴非老师认为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简单地说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的意识。

  第三,教师要读好书,也要教育学生读好书,要通过文学阅读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作者在书中提到:“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成长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吴非教师谈到“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读书。”我们也要尽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让学生有精力去读经典名著,从前人文化中吸取营养,要避免产生有文凭而没文化的学生。

  我们要做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地学*,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深厚底蕴,增长智慧。要时时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 5

  很偶然的,我在上网时看到一个大学同学的QQ签名上写着:不跪着教书,我很诧异,亦很迷惑,更百思不得其解,心想:这人,*时骄傲得很,怎么难道真的有学生给他难堪了?原来,丢脸丢大发了的一直是我,他说他指的是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亡羊补牢,我立马跑到图书馆买下了这本书。

  我对这本书的感觉真的可以用贪婪来形容,可能是工作一年以来一直感觉自己很忙,根本就没时间好好的阅读,现在一定要好好恶补一番。正如吴非老师在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也许一直以来教师这个职业的真谛很难捉摸:教师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呢?

  常常有人这样形容老师这份职业,老师是辛勤的园丁。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教师不应该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都在奉献的,都在实现自身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冶炼,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但是,一直以来,提倡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然而,吴老师也在书中提到,现在的老师是对课本,对参考书是顶礼膜拜的,记得在我记忆中听过这么一句话:老师是神,放的屁都是香的,意思就是说老师的话都是真的,而老师的话大多来自于书本,今天这个话题有些沉重了。在课堂中,也不乏有一些照本宣科的,缺乏的是教师自己独立思考的精神。一个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思想者,他才有充实的内心,才有可能始终充满活力,才能称得上知识分子。现今课堂上最缺少的通用语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培养驯良的思想奴隶,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一个优秀的教师如果自己都丧失了对思考的精神,能靠他去立人吗?作为教师,应当时常提醒学生学会识别皇帝的新衣,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且,吴老师的认为,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更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这比喻非常生动形象,现实中,教师就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但教师应该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头顶天,脚踏地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绝不能跪着教书。

  同时,吴非老师还认为,评价一个老师的工作,简而言之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的意识。这话虽说简单,做好的.还需花一定的功夫。

  首先,让学生喜欢你的课。我觉得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然学生听了两三年也说不出对这个老师上课的印象。其次,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说实话,语文是最有灵性的学科,让学生喜欢很难,讨厌也很难,毕竟这是最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让学生单纯的照着课本的知识点梳理,机械记忆,这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要引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这种思维,理科适用,学*语文同样也合用。从课本出发,学*阅读课外的名著,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让学生有终身学*的意识。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我想现在的学生家长,包括大部分老师也是持这样的观点的。关键学生自己是这么认为的吗?如何做呢?老师要有表率作用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

  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的第二辑是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这是有一年由吴非老师出的一道作文题,我同样深有感触。现在所谓的美丽,都被外表的光环罩住了,真正的独立的思想者鲜有所闻。而吴非老师就是其中一个充当思想者的角色,他在本书中不仅仅找出了中国教育的痼疾,还开出拯救痼疾的良药。纵观全书,你就会发现,作者在书中谈到的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或者说痼疾,比如不让学生请假过生日、不让学生迟到、不让学生组织课外活动,教师接受学生礼物,以及怎样做一个出色的教师、做一名优秀的校长、做一位合格的父亲等等,这些除了在文章中可以找到答案以外,作者还为所有的阅读者开出了一副普遍适用的良方,那就是:读书。

  不跪着教书,不做刻板思想的奴隶,站直了教书,才能教出大写的人。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给了我一次思想的洗礼。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 6

  《不跪着教书》是一本不错的而书籍。我有空时就翻翻,感觉不像一般的教育专著那么枯燥乏味。作者吴非本身是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这本书是他的教育随笔的结集。作者在这本书里的很多观点,跟我们日常工作是比较接*也是我们所向往的。

  如作者提倡的人性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善良,爱,感恩、独立等等的教育理想,无疑都涉及到生命本质的教育,也就是作者对教育本质的阐释。《在听郭橐驼说种树》一文中提到的“大量的个案表明,对子女学*过分关心,每周都跑到学校找老师通气的家长,子女学*能力都不算高,处世能力也比较差。”在《在和孩子一同成长》一文中提到“一个合格的学生,他的成长不仅注入了老师的智慧,更倾注着父母的心血。

  如果老师都能成为合格的教师,家长都能成为合格的父母,中国的教育还会有那么多的困难吗?”《诫徒》一文中提到“教师是人不是神。应当让学生知道我们爱什么,恨什么。不要听信“一碗水端得*”,学生的教养不一样,品德不在一个层次上,怎么可能“*”?还有很多很多的观点是我们工作中比较熟识的或者说是我们正在实践着的。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故事是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遇到家长的无理要求、无理取闹,遇到世故圆滑的学生,遇到上级领导的无理干涉,减负的问题……他从这些教育教学问题入手,分析现象,展现了他对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书中说了很多我们想说又不敢说的话,教了我们许多遇到的一些教育问题的处理方法,有些问题也有作者的无奈。

  在这本书的封面有两行字:“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两句话在这本书的序里也提到,并且在文章中不止一次的出现。我想也许这就是作者所崇尚和实践着的教育理想。可我们的日常工作经常会受到很我多因素的干扰,我们常常在做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我们的老师也常无耐地感叹:“什么时候还学校一片净土啊?”可是各级部门的领导下,有的工作我们不得不要做的',并且要努力去做的。

  作者在书中谈到:“现在教育界的一大苦处,就是该管的事无人问,不该管的事,被死缠不放。具体到教育学生,更是无事生非,我们中国,什么人都认为自己有关心下一代的责任,但是没有人考虑到自己是否具备关心下一代的资格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的孩子是不幸的。”有的不幸不是我们老师造成的,我们的老师也是弱势群体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想想社会赋予我们老师多么崇高的职责啊。可实际上谁都可以对我们的教育指手划脚,唯独我们一线的教师没有说话的权利。当然,这是个别现象,可这个别现象却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面对社会的功利和浮躁,面对这些压力,我们教师更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多做对学生有益的事情。那么作为一个教师,怎样才算没有跪着教书。读了这本书我有这样的体会:首先,教师要学会读书,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作者在《做最出色的教师》一文中提到:“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多读书,自觉地读书(这一点,我也要努力加油)。作者提倡教师要多读书,但不跪着读书,也就是要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特别是如今经济澎湃,物欲横流的时代,教育专家满天飞,随便哪个专家都著作一大堆,他们是否站在我们一线老师的角度来想问题,解决问题呢,那就难说了。所以说我们在读书时要学会独立思考,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不仅如此,作为一名教师还有责任和义务引导自己的学生热爱阅读。

  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就有了***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有可能始终站立着,像一个大写的人一样顶天立地地的站着……其次,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的教学风格延续着一个老师的教学生命,它可能长久地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我们要接受专家的指导,但不迷信专家,有自己的思想。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面对家长的无理要求,我们更应该多想想我们的学生,如果我们所做的事情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就应该坚持。第三,教师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特别是在*常与学生家长接触时,应该理智地保持适当的距离。对学生要有爱心、同情心,用正直善良、高度负责的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赢得同行、家长和学生的尊重。

  我不得不承认,作者所追求和向往的“不跪着教书”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是一种高尚的教育。而现实却往往令人失望。悬在每个教师头顶那许多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指挥棒,岂能容你做得了半点主,你能不下跪吗?反思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很惭愧,我不敢说我没有过跪着教书的历史。我也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谁能读书,思考,实践,再读书,再思考,再实践,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规律,是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我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坚持遵循这一规律,一路前行。够理直气壮地说:“我从未有过跪着教书的历史!”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 7

  《不跪着教书》是中学语文教师吴非老师的教育随笔。该书篇幅较长,分为六部分,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教育的不同问题。该书收录的是*年有关教育问题的杂感随笔,有的是记录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有的是教学的随想,有的则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

  一看书名,我很惊诧,更是迷惑,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地想揭开它的`真面目。“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这两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吴非老师的字里行间透着点点思想和智慧,给我许多启发。在《母亲教我的歌》中,他写道:面对最早接触到的生活矛盾,孩子首先总会学*父母的态度。这一点我很有感触,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莫大的作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亲缘关系的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若父母亲缺乏理智,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家长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家庭教育具有及时性。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其情况可说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而学校,老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进行共性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周全到每个孩子的特点,易产生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良好的行为*惯和心理品质,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可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当然这里只讲了很少的一点,这本书还让我收益颇多,比如让我明白:教师不仅是园丁,教师自己本身更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学生;教师也不仅是春蚕,其生命在每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教师更不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他本身就应该站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 8

  初次发现这本书是在某个悠闲的下午,不经意间这个书名中那个大大的“跪”字刺入眼帘。中国人曾经有着千百年给封建权贵下跪的历史,人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逆来顺受,我相信我们都不只一次的听到奴性思想这个词,可是,在教育的范畴里也用这样不和谐,甚至刻薄的字眼我还是第一次见。我很困惑,什么是跪着教书?谁在跪着教书?当然我更担心的是:我在跪着教书吗?

  书的作者是一位善于思考的长者,也是一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任教于南师大附中。他叫吴非,他把*几年来写的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汇集成这本书。虽是随笔杂感,但也用其中几篇杂文的题目将全书细分为: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在欢乐中沉思六个板块。虽是随笔杂感,却没有散文杂文般零散朦胧,每个故事都让人深思,每个问题都掷地有声,让我一边读,一边问着自己:是这样吗?

  作为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特点,说起来特殊,又很单纯;说是辛苦,又充满幸福。这本书开篇就说到:一位合格的教师,就说一盏灯,也许灯光未必耀眼,但一定能长久的照耀人一生的道路。不要简单的把你的工作理解为谋生的手段。的确,教师这个职业常常被缚之高台,说我们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给了我们很多溢美之词,也给了我们诸多束缚和非议。例如上次小学生给老师打伞的事件触动很多人的神经,一度成为热议的话题。但我相信凡是登上过三尺讲台的老师,都曾被孩子感动过,都因为孩子满足过幸福过。老师最大的安慰就是我们培养出了人,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只要能经常地发现这样的孩子,我们就会觉得既幸福又*常。感恩教育时下成了一个流行的词,其实我一直认为班上坐的大多数孩子都是普通的人,我没有想过要培养多少社会栋梁,没有想过我的学生要多几个高精尖人才,我只希望他们懂是非,辨黑白,希望他们能甘于*凡,热爱生活,可以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

  吴非老师在书中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读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身为师者,如果自身的学*能力都不是有效率的,那又怎么去教那些孩子呢?如果自己都没有终身学*的意识,又跟学生谈什么底蕴积累呢?在书中《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作者还说道:终身学*的立学之本是什么,是独立思考精神。学生不敢说,不敢想,是因为开始老师不准说不能说。从指鹿为马的时代,就有了能不能说真话的问题。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所以,不跪着教书,是一个教师最初的姿态,也应是一个终身的姿态。很难想象一名卑躬屈膝的教师能够教导出光明磊落的学生。老师还是得有点思想,有点脊梁。

  书中还提到,吴非老师认为评价一位老师的工作,简单地说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的意识。读到这三句话,我想大概是我只能算是入门级,我孩子为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而努力奋斗着。书中也提到了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师的风格。作者用生动直接的话语进行了比喻,没有风格的教师一如泥胎木偶,他的语文课如破庙庸僧在谈禅。看来,教学风格延续着教师的教学生命。

  用吴非老师的话说总得有点质疑的精神,于是在粗读了这本书后看到作者对于很多老师牺牲自己陪伴家人时间说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个人是觉得有点偏激了,劳作是神圣的,休憩也是神圣的。但每个人对于两者之间的权衡有着自己的考量。另外对于书中对于现存教育体制的一些质疑,作者也是抱有些消极情绪的。

  不管怎么说,不跪着教书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我们至少得有那么点风骨,有那么点风格。教师也不仅仅是园丁,他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就如最*微信朋友圈中疯转的那篇文章一样,只有老师是优雅的,我们的孩子才有望优雅。只有老师是从容的,我们的孩子才有望大气,只有老师是幸福的,我们的孩子才有望明亮。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 9

  去年,师兄送我一本《不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是中学语文教师吴非老师的教育随笔。该书篇幅较长,分为六部分,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教育的不同问题。该书收录的是*年有关教育问题的杂感随笔,有的是记录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有的是教学的随想,有的则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

  一看书名,我很惊诧,更是迷惑,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地想揭开它的真面目。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这两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吴非老师的字里行间透着点点思想和智慧,给我许多启发。在《母亲教我的歌》中,他写道:面对最早接触到的生活矛盾,孩子首先总会学*父母的态度。这一点我很有感触,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莫大的作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亲缘关系的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若父母亲缺乏理智,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家长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家庭教育具有及时性。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其情况可说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而学校,老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进行共性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周全到每个孩子的特点,易产生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良好的行为*惯和心理品质,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可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当然这里只讲了很少的一点,这本书还让我收益颇多,比如让我明白:教师不仅是园丁,教师自己本身更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学生;教师也不仅是春蚕,其生命在每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教师更不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他本身就应该站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 10

  拜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不跪着教书》这一本书,刚开始是被这书的题目吸引了,因为这触及到现行教育的痛处和反应了教师的尴尬。

  吴非老师所描述的是教育界普遍存在着的一种状态:教师屈服于应试教育和奖项、荣誉的获得,成了考试分数或各种比赛的奴隶;教师缺少终身学*、提高专业水*的*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孩子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由于独生子女特殊的生活环境,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在实践中又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独生子女在学*、生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好胜、自私、独立性小、依赖性大、宽容度小。而有些家长更是纵容自己的小孩,让教师在孩子面前无法树立威信。

  在这一系列问题面前,我们该如何应对,如何选择,继续做教书匠?还是做个独立的思想者。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重中之重,更是我们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但教师更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

  所以我们要:

  (1)善于学*,积极进取。教师只有成为好的学*者,才能成为好的教育者。

  (2)大胆创新,领先潮流。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社会教师的灵魂,教师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以创造性的劳动培养新一代创造型的人才,引导学生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3)

——《不跪着教书》的读书心得体会汇总5篇

  《不跪着教书》的读书心得体会 1

  第一次阅读时是被书名吸引着,那时候还不知道吴非是谁?因为是一篇篇随笔,我也就随意读了一遍。感受是吴非老师性格率真,语言犀利。

  十多年前的一次培训会上有幸聆听了王老师的讲座(那会知道了吴非就是王栋生老师)。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屋外雷声阵阵,暴雨如注,但是大家被王老师的讲座吸引着:我清晰地记得王老师告诉我们他的一只眼睛高度*视,几乎失明,但是他的心是明亮的;他给我们展示希特勒那张傲慢的中学毕业照;给我们讲述希特勒与维特根斯坦之间的矛盾而引发的屠杀犹太人的推断;给我们讲述他想写一本《教育失误一百例》……

  再读《不跪着读书》,我的眼前就仿佛坐着王老师,低垂的眼袋顶着一双迷茫的双眼,讲述着他的所见所思所感,他直言不讳,他坦诚正直。

  王老师关爱每一个学生。他说课堂上“小睡有何不可”。现在的学生,特别是中学的学生,学业负担并没有因为“减负”的文件,口号而减下来,成堆的作业,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每天忙着应付着作业,没有足够的时间睡眠,更不用说留点时间给“思考”了。为什么学*?为什么写作业?为什么考试?为什么这么忙碌?当你不知道为什么做这件事的时候如何能把事情做好呢?每天市里的“百校行”总会抓拍到“孩子在课堂上睡觉”的镜头。总会因此而曝光学校,曝光教师,曝光学生?你可知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睡觉?王老师看到孩子在课堂上睡觉时,“请同桌帮他盖件衣服”,并对大家说,以后上课如果谁睡着了,就轻轻地替他盖上一件衣服。读到这的时候,我心里非常感动,为学生能遇到这样的老师而感到高兴。

  王老师鼓励每一个老师。他说“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我们很*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教师”。他鼓励年轻教师要有精神追求,要有独立的思考精神。如果教师都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如何能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我们看看现在学生的作文就知道了。还有几个孩子能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自己心中的话?“假大空”没有改变,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更严重的是“抄袭”“套文”层出不穷,学生的大脑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学生的作文成了别人文章的“镜像”。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师也不会写文章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抄来抄去,丢失的不是文章,而是独立的思想与精神。要想有独立的思想,“只要肯读书”。可能有老师会说,现在工作很忙,没有时间阅读。真的没有时间阅读吗?我们看到很多老师现在上课备课都不备了,拿着陈旧的教案,也能坦荡荡地走进教室,面对几十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是如何能做到不汗涔涔的?我很想知道其中的“诀窍”。

  王老师是一位理想主义者,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从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到他思想的矛盾和对现实无奈。正如他在“序”中所写:年轻时以为教育是诗,教师的一生也在为教育写诗,没想到后来总是要为教育写申告状,为学校的堕落而愤怒,为教师的尊严而呼喊。作为教师我认为自己应当是理想主义者,而现实却总在种植悲观,我以为自己的工作对青年成长有意义,没想到青年常常会对一个教师的理想投来同情的目光……

  虽然这些文章是十多年前写的,我们从当下的教育场中仍然可以看见王老师所描述的故事。教育是缓慢的,教育的变革更是缓慢的,让我们怀揣着梦想,在教育的“田字格”里书写一个个“人”。

  《不跪着教书》的读书心得体会 2

  我捧起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为什么取名为“不跪着教书”呢?在我从教的这些日子里,有没有跪着呢?带着期待、怀疑、审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便放不下了,胸中涌起无限的温暖……书中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

  书中的篇篇随笔如阵阵波涛,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让我洞悉当今教育现状,反省自身的教育行为。

  另外有一篇文章《口才》讲有个学生考进名校不久,非常高兴地同父母和刚从海外回来的亲友到学校参观,岂知一进校门就遇见了班主任,父母出于礼貌问班主任:我们的女儿在校表现怎么样呢?班主任当着学生的面对家长说:你们的女儿嘛用功是很用功啦,就是脑子笨了一点,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看到这,我也不禁愤怒起来,这是为人师该说的话吗?该生回家痛哭不止,要求转学,父母也觉得失望,亲友也很难堪。

  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思考:教师的批评只会使这些学生感到学校生活不愉快、看到老师害怕疏远、对考试感到紧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一事实,“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们的每一点成功。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时在看到成绩优秀同学那一字不差的.作业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绩较差同学那满是狼籍的作业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记得我还在担任班主任的时候,有一次在批改周记的时候,看到班上的“小调皮”在自己的周记里写:“尽管我读书读得很不好,字也写得不好看,可是我一定会认真地学*,争取考上好成绩。”我感慨不已,其实在每个学生的心中,他们都渴望被别人认可,我表扬了他。以后的日子里,我总是变着法子夸奖他,我发现他脸上的微笑越来越多,课堂上的发言也越来越积极。大家都说,他变了!

  《不跪着教书》的读书心得体会 3

  假期中读了《不跪着教书》,读了之后就舍不得搁下,索性一口气把它读完,感觉自己内心深处一直以来想一吐为快的想法在书中得到了宣泄。这本书中没有深奥晦涩难懂的教学理论,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简易实在的教学杂感,教学反思和教学随想。读了作者沉甸甸的思考,且不说受益匪浅,有一点对自己日后的教学生涯的帮助,就应当值得去读。

  同样作为教育工作者,同样是语文教师,吴老师是怎样认为做好语文老师的呢?

  吴老师认为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简单地说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的意识。言简意赅,把握住了现代“师道”的实质。当然,他也没有回避“应试教育”,高中语文教学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在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给学生一粒人文的种子,一是设法帮学生搞到一张进大学的门票。这是现阶段我们这些“语文匠人”的追求。同时,吴老师又在更高的层次上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使命。语文课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这是吴老师一篇文章的标题。我想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教师是工作者,教师是劳动者,教师是指导者,而更应该是“思想者”。我国有过不需要思想的年代,所以我们愚昧疯狂。那个时代已经过去,我们除了反省,更重要的是去实践,去破除内心的封闭意识,要学会思想。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语文学科应该是认知、思想的工具。如果仅仅是把它当作一门学科知识,照搬教参来传授,而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个人智慧,那势必会使这门学科黯然失色,而且我认为这种行为还是对教师职业的亵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爱因斯坦语)作为青年教师,我要学*和思考的东西还有很多,努力保持的教学个性,要有自己的教学见解和主张。

  语文教师要保有职业的激情(精神追求)。吴非老师在书中谈到的上海于漪老师于老师虽已是古稀之人了,但是她依然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她能够在长年从教后依然保持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敏感,能对未知领域不停地探索,能始终对教学保持浓厚的兴趣,在灵魂深处永远地有那种“热爱”的禀赋,这是实属不易的事。于漪常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这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而现在许多教师没有任何“精神追求”,就是在那里“混吃等死”,这是十分遗憾可悲的事情。我作为青年教师,前方还有很长的路,心中还有理想。坚持向吴老师和于老师学*,始终保持自己的职业激情,教书的心永远年轻,一辈子学做教师。

  要坚持读书,善于思考。“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读书应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在,我觉得,在教师进修问题上,也得用这句话。——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

  然而现实却遇见了尴尬的事情,在中学里学生读书,准确地说是读点小说,甚至名著都是一种罪过。有些教师自认为让一些*时酷爱名著、小说之类的同学改邪归正,从此不再看这等“闲书”,是教育的成功。想起这我心中油然就会产生悲痛之感。我现在已为人师,但是我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所以对于这我当然很有感触。说实在的,我如今不爱读书跟以前读书是一种罪过的教育不无关系。刚有点想读书的念头,就被老师扼杀了,拿着收缴的书挥袖而去,这样的背影一次次的出现我的眼前,自然,久而久之读书的兴致没有了,到了大学里有了时间却没有了兴致。不爱读书,这是可悲的。

  不读书也就没有了知识的营养,也就不会思考,自然也就没有了独立思想的精神。我教语文学科,而语文是最有灵性的、最具思想性的学科。我们和学生之间的需要桥梁,这个桥梁就是语文,语文是人与人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

  为人师表,说的就是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的最初的理想很有可能就是来自学科的基础学*,一个能言善辩、妙语连珠的语文老师很可能“铸造”有成就的学生。于是如何做好这个表率,吴非老师说的好: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只有教师肯读书才能要求学生肯读书。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努力使自己成为最出色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

  简而言之,作为一名教师,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要有“精神追求”,要多读书。当然这只是我从书中读出的几个观点,要做好神圣有尊严的教师,远不止这些。

  《不跪着教书》的读书心得体会 4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这是我读完《不跪着教书》一书后,印象最深,震撼最大的一句话。反思我们的学生,不仅让我想起了很早以前的一个真实的笑话——《船长几岁了》:一位法国教育心理专家曾给上海的孩子出了一道题目:“一艘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那么船长有几岁?”1998年,用这则笑话测验我国沿海某市的小学生与初中生,结果做出答案的竟达90%,即使在上海某重点中学的高三年级,也还是有10%的学生得到75—32=43岁的答案。只有10%的学生认为此题十分荒谬,无法解答。当然,这10%的学生答对了,因为该题目只不过是一则欧洲笑话,不可能有答案。而同一道题目在法国小学做实验时,超过90%的同学提出了异议,甚至嘲笑老师是“糊涂”蛋。

  无独有偶,我身边一些有心的老师也在自己班作过同样的测验,结果情况也一样不容乐观。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敢怀疑题目有错?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相信自己?我想作为老师,我们也是有责任的。

  首先,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常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在教学中,我们是否真正把发现问题的空间留给了学生?是否真正珍视学生的反叛精神?是否让学生把问题带进课堂又带到了课外?

  其次,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教师是工作者,劳动者,指导者,但教师最起码应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教师只有成为思想者,才具备教育者的素质。教师具有怀疑精神与批判精神,才能胜任教育。但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有这样的问题意识?是否有这样的思辨意识?答案也不肯定。如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但凡上课就来个小组讨论,也不管有否需要;再如提倡数学问题生活化,但凡上课就来个情境创设,也不管效果如何?

  正如林华民老师所提出的把课堂当做师生共同质疑释疑的地方是我们老师当务之急的事!

  《不跪着教书》的读书心得体会 5

  清楚记得我与这本书第一次见面的情景,上完第一节数学课,来到办公室,就见到同事的办公桌上有一本书,题目很吸引我的眼球——《不跪着教书》,迫不及待的捧起书来打量它一番,“想要教师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这两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跪着,趴着,还是站着?一个重重的问号敲打着我的脑门。作为一位普通教师,第一次面临这个思想炮弹的轰炸。我在心底深深地追问:怎样做到不跪着教书呢?

  不跪着教书,首先要有站起来的勇气,要有视野的宽度、知识的厚度、思想的深度。教师的人格独立了,才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思想独立了,才能教会学生用智慧去怀疑,去判断,去立论,去创新!“我美丽,因为我思想。”“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师的人格伟岸与厚重,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猥琐与浅薄。试想,如果教师不能坚持独立的见解,只会唯唯诺诺,学生又怎么能够独立思考,怎么能够形成独立的人格呢?

  不跪着教书,其次要有执着的教育追求,视教育为事业,视教育为希望,视教育为理想,视教育为信念,视教育为生命。而不是把教师的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谋名的台阶、谋利的渠道、谋权的踏板。因此,作为老师,要像张思明那样用心去营造局部的晴天,要像李镇西那样全身心地践行着自己“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理想,要像窦桂梅那样执著地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要像霍懋征那样用满腔的爱心去唤醒、呵护、雕塑学生的心灵……

  不跪着教书,还要有高超的教育智慧。肖川博士指出:“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所以教师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吴非是这样的一位有着独立人格傲然挺立的教师。我们是站着,跪着,还是趴着?相信读完《不跪着教书》,每一位教师也都会生出这样的内省来。

  最后我想说:《不跪着教书》是一本好书,但愿吴非对教育时弊的无情针贬不只是他个人的感叹,但愿他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境界不是他个人的一厢情愿和自作多情。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4)

——《不跪着教书》的读书心得 (菁华3篇)

《不跪着教书》的读书心得1

  闲暇之时,再次翻开吴非老师写的《不跪着教书》一书。观点鲜明,言辞犀利,一针见血,震惊于吴老师所提及的种种教育中的无奈与愤怒,感叹于他对教育界的疾声呐喊,他提出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头顶天,脚踏地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绝不能跪着教书。“这样的观点让我陷入了沉思,教师究竟该是什么样的.?什么叫做不跪着教书?带着这些疑问,我看完了整本书。

  如今的这个社会,还是有着太多的“跪求生存”。有人会面对强权折腰,有人会面对不公隐忍,谓之以“生存之道”。吴老师一句“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深深震撼了我,如果连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育工作者都对世俗匍匐行礼,我们所鄙夷、无奈的生活不是被我们自己一代代地传了下去吗?是的,我们的肩上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更重要的是“为人”的传承。如此,我们就要向吴非老师所说的,得要站直了教书,得要有铁骨!

  那么又如何实现铮铮铁骨?

  “只要读书,什么都好办”,“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书中的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书中提及的教师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似乎也晃动着自己的影子:有时候工作繁忙,我对外出的业务进修怨声连连,埋头于作业批改之时往往忽略“及时反思”,对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怒气重生却鲜少缺乏深度的思考,图书馆似乎也只成为要写论文时才去的地方。突然想起大学时候,老教授提出的“教师与教书匠的区别”的话题,心里一惊,长期日复一日的生活似乎让我越来越成为一名“匠”而已。是时候该反思了,只有常读书会思考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才会对身边事务进行思辨性的判断与分析,才能告诉面对的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思想,什么是为人!

  此外,书中也提及如今教师内心的困惑。不知何时起,“园丁与蜡烛”称谓开始让教师们焦躁不安。社会舆论中,这个称谓成为了精神枷锁;家长心目中,这个称谓成为了无条件付出的理由。有人说,教师也只是普通人,有着自己的柴米油盐的生活,有着做自己的教好书育好生的职业理想,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情绪。社会舆论对教师职业“虎视眈眈”,而教师们却更多地感觉不到社会给予“教师”这个职业的宽容与善意。或许,教师们都该一起来读一读这本书了,吴老师掷地有声地告诉我们:教师是思想家。我们是园丁,是蜡烛,是引领孩子探索世界、认识未来的阶梯,这是教师职业与生俱来赋予的使命,我们有着自己的美丽思想,我们不必理会他人的质疑,无惧舆论的无理抨击,无视不怀好意的谄媚,我们勤勉工作、努力提升、关爱学生,我们不跪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的读书心得2

  这是吴非老师的一本著作,看到书名《不跪着教书》时,怦然而动,为什么说不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是什么意思?这些疑惑堵在心头,想要知道答案,读下去吧!

  这本书一共分为六辑: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和在欢乐中沉思。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们不由得思索: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书中的教育随笔篇篇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

  教师究竟是什么?从古至今,教师被太多耀眼的字眼照耀: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有人把教师比作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也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还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其实,我觉得,教师就是教师,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的人。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中有一个小标题是“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吴非老师说:“课堂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这告诉我们不跪着教书,“老师应当是思想者”。吴非老师列举了现实中的一些跪着教书的现象:“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在教师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还能靠他去立人吗?”那我们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

  首先,教师的情感要丰满。教师应向学生广施仁爱、感恩、善良的人性,使学生具备仁慈善良、互助友爱、节俭朴素、自尊自爱的心灵,只有给下一代留下*的种子,我们的学生将来不管身处何等恶劣的环境,都能在心中盛开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都能照亮他前行的人生。

  其次,教师应努力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吴非老师认为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简单地说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的意识。

  第三,教师要读好书,也要教育学生读好书,要通过文学阅读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作者在书中提到:“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成长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吴非教师谈到“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读书。”我们也要尽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让学生有精力去读经典名著,从前人文化中吸取营养,要避免产生有文凭而没文化的学生。

  我们要做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地学*,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深厚底蕴,增长智慧。要时时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不跪着教书》的读书心得3

  书,究竟什么叫跪着教书,什么叫不跪着教书,我没有在书中找到明确的答案,我又搜出一些读后感,希望得到启发,还是不够清晰、不够完整。

  经过再次拜读,终于解出这道考题的答案。是不是应该这样理解呢?

  一、对“跪着教书”的理解

  跪着教书,就是失去了大脑思考的功能,失去了对人性美、人情美的感悟能力,失去了对弱者的同情与怜悯性,失去了一切情感连接的纽带,失去了作为人的基本尊严,屈从于应试教育的各种考核、各种奖项、各种荣誉。把学生在校的时间无限延长,把“你死我活”的绝情冷漠引进班级,不顾学生内心感受地强迫他们也做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师生共同被动地把全部的精力投放到书本、投放到考试、投放到分数上,导致学生不懂得生活,不懂得感情,不懂得感恩,教师不懂得心灵修炼,不懂得不断阅读,不懂得终身学*,不仅思想贫血, 而且专业缺钙,成了没水*、没了底气、教师立不起,学生、家长看不起你。

  二、对“不跪着教书”的理解

  不跪着教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浇灌祖国的花朵,更重要的是不断通过读书、思考、自我教育等各种自我修炼方式获得足够的养分让自己也成为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成为让孩子们倾慕的最鲜艳的生命之花;教师不仅要成为只会吐丝的春蚕,在奉献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精神境界;教师不应该是蜡烛,而要在无私奉献的同时,实现与学生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共同成长, 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和信念的人,是一个站直的铁骨铮铮的人。

  不跪着教书,就是要求你成为照亮孩子未来一生的道路的明灯,这是在追求一种幸福,绝不是谋生的手段、发财的途径、升官的渠道;站着教书,是与形形色色的粗野作斗争,是与体制的弊端做抗衡,是与扭曲的价值观做较量,是与人性中最残酷、最冷漠、最虚荣、最功利、最丑恶的一面做决裂。

  三、成长中的育人梦想

  60后的我,从小就对教师这一职业有着神圣感;生长在偏僻农村的我,最有缘的就是中学还未毕业的教师人群;当时,只对他们有能力教我们识字、算题而充满崇敬。现在想来,虽然他们个个文化水*有限,见识也不广,但他们个个都是朴实、真诚、热爱生命的。在我十年寒窗的经历中,没有逼迫补课的经历,也没有因犯错而遭受过任何伤害。只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小学时,经常在六一儿童节期间晚上外出演出,在演出完毕,老师总能步行几公里送我安全回家,自己才又拖着疲惫的身体拐几公里路程,摸黑回家;初三晚自*问完问题,老师也几次行走几公里路送我回家,自己再原路返回。当时,我只觉得感动,但没想到,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事情还留在我的记忆,给我的生命打下了终生的烙印。

  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是现代教师最清楚的使命。但能否完全落实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值得质疑。可是那些曾经默默无闻、没有太高学问的乡村教师,是真正用他们*凡的生命照亮幼小生命前进的路程,让他们的学生安全、温暖、勇敢、自信地走向理想的彼岸。

  上了大学的我,听我们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课,为他们的学识渊博所震撼。为了自己也能成为业务精湛的称职教师,我把所有的时间用在读课本、背教材上,我的学科成绩全达到95分以上,当时觉得自己很优秀。可是,95分以上的成绩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上大学期间,也正是**学*、成长的起始阶段,是适应社会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我却除了学*就是学*,真正成了读书的机器、分数的奴隶。休息、娱乐、社交、体育锻炼、逛街、认识市场、干家务、学*生活等,都被我的“跪着读书”所代替,大脑全是语法规则、固定搭配、词汇短语,没了情感、没了情趣、没了思想,走向工作岗位,更多的是迷茫、困惑。

  尤其教小学英语,怎么也无法跟大学储存的那些语言信息链接,思想的缺血,业务的缺钙,情绪的低落,只能靠高压的课堂管理,机械的重复教会最基础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背的东西渐渐遗忘,教学上的难题随时出现,我才意识到,我的大学是在跪着求高分的虚荣中葬送。

  不断充电之旅、浓厚的教研氛围、书香的校园氛围早就惊醒了迷茫中的我。思维的改变、阅读的积累、写作中的思考,让我摆脱跪着读书、跪着教书的困境。

  当然,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教育体制的现状、社会评价的倾向、家长的各种期望、上级部门的各种测评,都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我也曾经怀疑过育人的真诚是否能与传统势力抗衡,试图迎合、放弃自己的追求,读了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特级教师吴非的这本书,让我坚定了我的信念,我要义无反顾地走出传统育人的误区,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打破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理解并欣赏孩子发自心灵深处的人性之美、情感之美,送孩子永不凋谢的玫瑰;像吴非老师那样,能发现孩子住进五星级宾馆后,第一个念头就是让含辛茹苦的爸爸妈妈能住一夜的感恩之心,激发孩子报答社会的无穷潜能;把学生培养得像吴非老师的医科大毕业的学生郭虹那样,在年三十夜里,陪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生命的后几个小时,替她换上街道居委会准备的衣服,推着躺车把她送到太*间去,让老人最后一段生命不再孤独。

  并利用自己学*研究家庭教育的特长,继续做家庭教育志愿者,引导家长绝不让任何邪恶的种子无意间落进孩子纯洁的心田,给孩子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经过我反复打磨写成的《是谁弄丢了孩子的天赋》就是倡导天下父母加强“家风建设”,把文明引入社会的每一个细胞。

  本次阅读,更加坚定了我做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有方法、有智慧、有素养、有人格魅力、有育人梦想的教育大师的梦想。

  只有我们每个人坚定信念,才不会被世俗观念、被传统势力所压倒,才不会跪着教书,才能站着做一个铁骨铮铮的人,才能找到冲破禁界线和生命成长的*衡点,既不让孩子在应试教育的氛围里受阻,又能生机勃勃地成长,作一盏照亮学生生命之路的常明灯。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5)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 (菁华3篇)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1

  读完了吴非的《不跪着教书》,我又一次翻开了书的首页,读了作者的《序》,突然发现自己似乎能感受到他的内心,他在真挚地呼唤,大声地呐喊,直面现实,怀揣梦想,毫不放弃。

  书翻完了,我在想作者是如何分节归类的呢?于是翻开第一章,我想寻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第一章的题目是:永不凋谢的玫瑰。我在想作者为何要用这个题目呢?它下面的10篇小文章又有怎样的共同点被穿插到了一起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又大概地阅读了这些文章。有了如下自我的想法:(不管对错,权当自我记录吧)

  玫瑰是爱情的象征,是美好情感的一种。这一章节应该是用现象与事实告诉我们孩子应该拥有哪些永不凋谢的美好情感吧。由此,我总结了这样的`短句:有人性美,懂得感恩,尊重老师,热爱祖国,乐观生活,善良是盏灯,放过弱者,懂得奋斗,孝顺父母,有民族的歌。这些应该就是王栋生觉得孩子的内心应该拥有的东西吧,这些美好应该在他们的心中永不凋谢吧!

  读着这样的短句,我又问,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呢?《小学生守则》里总是把热爱祖国放在最前面的啊。在读,也许你会发现,一个人首先要有人性,才会有后面的吧,也许根本就没有先后的顺序。

  我这个老师真的能将这些美好的感情传达给孩子,去呵护,引导他们拥有吗?这应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2

  读着吴非老师《不跪着教书》的这本书,我被吴非老师的教育理想所深深地感动着。

  读了《只要肯读书》一文,我在思考,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永远地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

  吴非老师在文中中讲了这样两件事:他有一次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课,看到坐在前排的两位教师一直在说话,旁若无人,且时进时出,引得一些教师侧目。教师竟然如此缺乏基本修养,吴老师很费解,只好当场提请他们不要妨碍别人。

  还有一次,吴非老师到江西“支教”,一上午的报告,千人会堂中手机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前后左右,教师都全无顾忌地高声通话,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样。教师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低下,不少人枉为一名人民教师,这一点我深有同感。很少看到有教师主动读书,能拿起书本的也是一些时装,美容,汽车、婚姻家庭……能拿着一本《读者》看一看的,就已经是爱好文学之人了。能经常在一起谈谈最*所读书籍的人寥寥无几。吴非老师说,凡此种种,让人感慨不已。很多时候,他都不忍指责同行,知道每个人都有具体的难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名师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他说:“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

  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因为,“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

  我认为,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

  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

  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读书,思考,实践,再读书,再思考,再实践,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规律,是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我将在今后的教育进程中坚持遵循这一规律,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3

  我捧起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为什么取名为“不跪着教书”呢?在我从教的这些日子里,有没有跪着呢?带着期待、怀疑、审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便放不下了,胸中涌起无限的温暖……书中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

  书中的篇篇随笔如阵阵波涛,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让我洞悉当今教育现状,反省自身的教育行为。

  吴非老师在书中的《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提到“语文老师应当是思想者,语文课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学会思考是“师与匠之间的差别”我们要学会思考,思考如何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学生吗?

  在《教师要有精神追求》和《做最出色的教师》中,他也把我带入思考的王国,思考的同时也让意识到教师没有信仰,没有精神追求,他的学生很难成为站立起来的人。就如2011年汶川大地震中冒出来一个“范跑跑”,身为一名教师却在紧急关头丢开学生率先脱逃,尽管事后他如何为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标榜,但是你觉得他值得原谅吗?尽管他也有信仰与追求,可是他的出发点不是站在一个为人师的立场上,他的行为直接影响着他的学生。如果每个学生都引以为鉴的话,不敢想像,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会伦落成什么样。这也让我想到了地震中的另外一个老师,当地震发生时,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冰雹般的砖瓦,水泥板坠落在他的身上,热血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那张开的双臂成为了永恒。让他做出这一举动的是什么样的精神与情操呢?他的形象对多少人产生了极大的震憾呢?教师二字所包含的`意义与追求,在他的身上闪闪发光!

  另外有一篇文章《口才》讲有个学生考进名校不久,非常高兴地同父母和刚从海外回来的亲友到学校参观,岂知一进校门就遇见了班主任,父母出于礼貌问班主任:我们的女儿在校表现怎么样呢?班主任当着学生的面对家长说:你们的女儿嘛用功是很用功啦,就是脑子笨了一点,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看到这,我也不禁愤怒起来,这是为人师该说的话吗?该生回家痛哭不止,要求转学,父母也觉得失望,亲友也很难堪。

  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思考:教师的批评只会使这些学生感到学校生活不愉快、看到老师害怕疏远、对考试感到紧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一事实,“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们的每一点成功。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时在看到成绩优秀同学那一字不差的作业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绩较差同学那满是狼籍的作业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6)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实用十份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 1

  《不跪着教书》是一本不错的而书籍。我有空时就翻翻,感觉不像一般的教育专著那么枯燥乏味。作者吴非本身是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这本书是他的教育随笔的结集。作者在这本书里的很多观点,跟我们日常工作是比较接*也是我们所向往的。如作者提倡的人性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善良,爱,感恩、独立等等的教育理想,无疑都涉及到生命本质的教育,也就是作者对教育本质的阐释。《在听郭橐驼说种树》一文中提到的“大量的个案表明,对子女学*过分关心,每周都跑到学校找老师通气的家长,子女学*能力都不算高,处世能力也比较差。”在《在和孩子一同成长》一文中提到“一个合格的学生,他的成长不仅注入了老师的智慧,更倾注着父母的心血。如果老师都能成为合格的教师,家长都能成为合格的父母,中国的教育还会有那么多的困难吗?”《诫徒》一文中提到“教师是人不是神。应当让学生知道我们爱什么,恨什么。不要听信“一碗水端得*”,学生的教养不一样,品德不在一个层次上,怎么可能“*”?还有很多很多的观点是我们工作中比较熟识的或者说是我们正在实践着的。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故事是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遇到家长的无理要求、无理取闹,遇到世故圆滑的学生,遇到上级领导的无理干涉,减负的问题……他从这些教育教学问题入手,分析现象,展现了他对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书中说了很多我们想说又不敢说的话,教了我们许多遇到的一些教育问题的处理方法,有些问题也有作者的无奈。

  在这本书的封面有两行字:“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两句话在这本书的序里也提到,并且在文章中不止一次的出现。我想也许这就是作者所崇尚和实践着的教育理想。可我们的日常工作经常会受到很我多因素的干扰,我们常常在做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我们的老师也常无耐地感叹:“什么时候还学校一片净土啊?”可是各级部门的领导下,有的工作我们不得不要做的,并且要努力去做的。作者在书中谈到:“现在教育界的一大苦处,就是该管的事无人问,不该管的事,被死缠不放。具体到教育学生,更是无事生非,我们中国,什么人都认为自己有关心下一代的责任,但是没有人考虑到自己是否具备关心下一代的资格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的孩子是不幸的。”有的不幸不是我们老师造成的,我们的老师也是弱势群体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想想社会赋予我们老师多么崇高的职责啊。可实际上谁都可以对我们的教育指手划脚,唯独我们一线的教师没有说话的权利。当然,这是个别现象,可这个别现象却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面对社会的功利和浮躁,面对这些压力,我们教师更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多做对学生有益的事情。那么作为一个教师,怎样才算没有跪着教书。读了这本书我有这样的体会:首先,教师要学会读书,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作者在《做最出色的教师》一文中提到:“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多读书,自觉地读书(这一点,我也要努力加油)。作者提倡教师要多读书,但不跪着读书,也就是要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特别是如今经济澎湃,物欲横流的时代,教育专家满天飞,随便哪个专家都著作一大堆,他们是否站在我们一线老师的角度来想问题,解决问题呢,那就难说了。所以说我们在读书时要学会独立思考,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不仅如此,作为一名教师还有责任和义务引导自己的学生热爱阅读。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就有了***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有可能始终站立着,像一个大写的人一样顶天立地地的站着……其次,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的教学风格延续着一个老师的教学生命,它可能长久地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我们要接受专家的指导,但不迷信专家,有自己的思想。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面对家长的无理要求,我们更应该多想想我们的.学生,如果我们所做的事情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就应该坚持。第三,教师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特别是在*常与学生家长接触时,应该理智地保持适当的距离。对学生要有爱心、同情心,用正直善良、高度负责的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赢得同行、家长和学生的尊重。

  我不得不承认,作者所追求和向往的“不跪着教书”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是一种高尚的教育。而现实却往往令人失望。悬在每个教师头顶那许多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指挥棒,岂能容你做得了半点主,你能不下跪吗?反思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很惭愧,我不敢说我没有过跪着教书的历史。我也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谁能读书,思考,实践,再读书,再思考,再实践,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规律,是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我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坚持遵循这一规律,一路前行。够理直气壮地说:“我从未有过跪着教书的历史!”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 2

  人应该有一种忧患意识,对于教师更是重要。有了忧患意识,人才能保持头脑的清醒,清醒才能觉醒,觉醒的人多了,旧的体制才会被打破,新的法则才会应运而生。

  《不跪着教书》是一本直面现实,教人冷静、沉默、深思、批判、反省的好书。好在哪里?尽管揭露的丑的东西太多;尽管作者的笔端太严肃和冷峻了;尽管都是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尽管除了叹气还是叹气,但这也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作为教师多叹叹气则少一些麻木,多一些清醒;少一些应付,多一些责任;少一些浮华,多一些真挚。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太应该叹气了!来一次心灵的吐旧纳新吧!

  作者无非强调,作为教师是应该有思想的,不应该“跪”着教书。实际上他所强调的是教师自身思想上、人格上的独立。然而,改“跪”为“站”,谈何容易啊!

  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不喜欢“跪”着做人的,更何况教书了。

  古代知识分子对待且凶且恶的世俗现状,既不想合于污淖,又想积极入世施展抱负,结果往往难遂人愿,于是有了“一生好入名山游”、“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李太白,有了“采菊东离下”的陶渊明和“流觞曲水”的王羲之。终归是曲高和寡不为世俗所容,除了留下千古的郁闷之外,更多的是知识分子特有的人格及思想的高标,乃至于对后世知识分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郁闷的事太多,诚如作者所言:教师的功利主义思想;社会对权力的过分崇拜;学生人文情怀的丧失;学校领导的官僚化;假、丑、恶的肆虐,真、善、美的黯谈;教师利益分争的尔虞我诈。

  “当年,我自认为学校是净土,忽略了学校只是社会的一部分,现在我终于知道世上唯一可‘静’下来的可能只有人的心境了。”作者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来自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而情感核心是缘于他对祖国、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深深的热爱。

  像吴非的这种失落感,非彼独有,凡具有良知的教师都会有此共鸣。因为我始终相信,教育队伍中人性的、思想的火光仍是熠熠不止的。面对失落、彷徨乃至于与世俗的格格不入,我们如何抉择呢?我们无法“归隐田园”,也无法“放浪形骸”,因为现实的责任远远重于心中的不痛快。由此想到了“行吟泽畔”的三闾大夫“清醒”的自白,想到了他“与世推移”和“深思高举,自令为放”的困境抉择。

  历史告诉我们,做精神上的富足者远比做物质上的蠹虫要有意义得多。“要让学生站着做人,我们就绝不能跪着教书”,这就是作者的心灵告白。尽管“站”着是那么的不合时宜,会招致非议和蔑视,甚至会吃“大亏”,但只要信念不倒,希望也总是会有的。世上“跪”着的人太多,但唯独教师不能轻易言“跪”,只有站直了身板,学生才有希望,教育才有希望,民族才有希望?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 3

  我捧起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为什么取名为“不跪着教书”呢?在我从教的这些日子里,有没有跪着呢?带着期待、怀疑、审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便放不下了,胸中涌起无限的温暖……书中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

  书中的篇篇随笔如阵阵波涛,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让我洞悉当今教育现状,反省自身的教育行为。

  吴非老师在书中的《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提到“语文老师应当是思想者,语文课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学会思考是“师与匠之间的差别”我们要学会思考,思考如何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学生吗?

  在《教师要有精神追求》和《做最出色的教师》中,他也把我带入思考的王国,思考的同时也让意识到教师没有信仰,没有精神追求,他的学生很难成为站立起来的人。

  另外有一篇文章《口才》讲有个学生考进名校不久,非常高兴地同父母和刚从海外回来的亲友到学校参观,岂知一进校门就遇见了班主任,父母出于礼貌问班主任:我们的女儿在校表现怎么样呢?班主任当着学生的面对家长说:你们的女儿嘛用功是很用功啦,就是脑子笨了一点,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看到这,我也不禁愤怒起来,这是为人师该说的话吗?该生回家痛哭不止,要求转学,父母也觉得失望,亲友也很难堪。

  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思考:教师的批评只会使这些学生感到学校生活不愉快、看到老师害怕疏远、对考试感到紧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一事实,“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们的每一点成功。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时在看到成绩优秀同学那一字不差的作业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绩较差同学那满是狼籍的作业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记得我还在担任班主任的时候,有一次在批改周记的时候,看到班上的“小调皮”在自己的周记里写:“尽管我读书读得很不好,字也写得不好看,可是我一定会认真地学*,争取考上好成绩。”我感慨不已,其实在每个学生的心中,他们都渴望被别人认可,我表扬了他。以后的日子里,我总是变着法子夸奖他,我发现他脸上的微笑越来越多,课堂上的发言也越来越积极。大家都说,他变了!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 4

  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的心里砰然而动,直觉告诉我,这应该是一本好书。“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不假思索的买了回来,一口气读完。感到作者是一个崇尚独立思考精神的思想者,笔锋犀利,观点鲜明。读后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一时间仿佛悟到了许多。是的,吴非老师说出了我久积胸间想说却又不会表达的感觉。可以说跪着教书是我们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书本的奴隶,考试的奴隶。我们曾经有过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我们身上或多或少的透着些奴性,我们自己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人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在《不跪着教书》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人和生命本质的全面地关注。对那些反人性的愚昧残酷的教育,对扼杀生命的专制落后的教育,作者或扼腕长叹,或抑郁愤慨,惑无情讥刺……如果说人的本质,是由精神灌注出来的,那么,作者提倡的人性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善良,爱,感恩独立等等的教育理想,无疑都涉及到生命本质的教育,也就是教育本质的阐释。把“人的教育”写在我们的旗帜上,让学生既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又成为有科学精神的人,也许,这就是作者教育的理想。

  《不跪着教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书里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

  有人把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着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着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如果教师是跪着教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 。由此引出一个话题:教师该怎样教书?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看看现实,可以说跪着教书是我们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书本的奴隶,考试的奴隶。我们曾经有过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我们身上或多或少的透着些奴性,我们自己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看来只能先从教师不能跪着教书做起。

  跪着,意为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意为人云亦云,意为趋炎附势,意为为生存而失去教师的责任。吴非老师几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条是:“不跪着教书”。也就是说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人格独立了,才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思想独立了,才能教会学生用智慧去怀疑,去判断,去立论,去创新!“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师的人格伟岸与厚重,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猥琐与浅薄。

  不跪着教书,必须要有站起来的勇气,要有视野的宽度、知识的厚度、思想的深度。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深记自己做为教师的责任。开启学生的智慧,完善学生的品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的人。作为教师还要有高超的教育智慧。肖川博士指出:“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也就是说要想拥有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必须从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渊博自己的学识水*、陶冶自己的心性修养、升华自己的教育追求来入手,才能不断地积淀自己的教育智慧,舍此,别无他径可寻。

  针对目前教育界很多教师“跪着教书”的现实,吴老师给出了一个良方:就是读书。“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该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了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教育首先要培养有善心有同情心的人,这是吴非的基本观点。因此教师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这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大目标。也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师的人格伟岸与厚重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猥琐与浅薄。

  我们要做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和智慧。要时时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还有《这不是尊重,是歧视》,写到学生、家长对教师的不尊重,一味强调自己的个人利益,似乎教师应该多做牺牲、完全服从于学生的需要。社会上的类似报道也不少,老师对学生稍作批评,学生就受不了,不但不自省,反而做出种种不理智的举动来,结果责任全在老师身上。因此,“班主任可以适当批评学生”的条文出台,引来社会的热议。“教师要严守师德,正身为范,但是教师也要捍卫职业尊严”,“如果把教师当作可以随意使唤的仆役,不仅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侮辱,也是对文明的亵渎”。

  作为教师,对于书中披露的许多中小学教育的问题和造成这些现象的社会根源,身受感同。吴非老师直面现实,直逼人生,洞烛幽微,鞭辟入里地揭开种种的疮疤并剖析个中的原因,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作者对祖国、对民族所倾注的一片真情。我想,如果每个教育者,在琐碎劳顿的教育工作中都能这样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创新,那么我们就能不跪着教书,学生就能站直腰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有更辉煌的明天。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 5

  最*,我读到了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看似轻松的文笔中渗透着作者鲜明新颖的思想与智慧,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的 一段话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由此引出一个话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有人把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着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着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

  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我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永远地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教师“必须读一百本书”的目标、每年推荐的“教师必读书目”,对教师的读书是一种很具体、很有效的指导。假如,我们的教师都有一些值得一读的好书;假如,我们的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为丰富自己而不断地读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把读书作为提高生命质量的途径;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边读书,边研究思考,那么,我们的教师生活就充实了,精神就丰满了,心灵就净化了,生命就有价值了,人生就有意义了。

  有读者说,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对目前教育的现状的警示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过,作者仅仅是找出了中国教育的痼疾而已,却没有能开出拯救痼疾的良药。而我的体会是,《不跪着教书》的可贵之处不仅仅是“找出了中国教育的痼疾”,而在于“开出拯救痼疾的`良药”。不是吗?如果你能仔细地、从头到尾地读完全书,你就会发现,作者在书中谈到的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或者说痼疾,比如不让学生读名著、不让学生请假过生日、不让学生迟到、不让学生组织课外活动,教师搞有偿家教、教师接受学生礼物、教师接受学生家长宴请、教师要学生家长办事,以及怎样做一个出色的教师、做一名优秀的校长、做一位合格的父亲,等等,这些除了在文章中可以找到答案以外,作者还为所有的阅读者开出了一副普遍适用的“良方”,那就是:读书。

  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吴非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两件事:他有一次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课,看到坐在前排的两位教师一直在说话,旁若无人,且时进时出,引得一些教师侧目。教师竟然如此缺乏基本修养,吴老师很费解,只好当场提请他们不要妨碍别人。还有一次,吴非老师到江西“支教”,一上午的报告,千人会堂中手机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前后左右,教师都全无顾忌地高声通话,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样。吴非老师说,凡此种种,让人感慨不已。很多时候,他都不忍指责同行,知道每个人都有具体的难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名师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他说:“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

  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 6

  书中的篇篇随笔如阵阵波涛,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让我洞悉当今教育现状,反省自身的教育行为。

  吴非老师在书中的《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提到“语文老师应当是思想者,语文课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学会思考是“师与匠之间的差别”我们要学会思考,思考如何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学生吗?

  在《教师要有精神追求》和《做最出色的教师》中,他也把我带入思考的王国,思考的同时也让意识到教师没有信仰,没有精神追求,他的学生很难成为站立起来的人。就如2011年汶川大地震中冒出来一个“范跑跑”,身为一名教师却在紧急关头丢开学生率先脱逃,尽管事后他如何为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标榜,但是你觉得他值得原谅吗?尽管他也有信仰与追求,可是他的出发点不是站在一个为人师的立场上,他的行为直接影响着他的学生。如果每个学生都引以为鉴的话,不敢想像,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会伦落成什么样。这也让我想到了地震中的另外一个老师,当地震发生时,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冰雹般的砖瓦,水泥板坠落在他的.身上,热血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那张开的双臂成为了永恒。让他做出这一举动的是什么样的精神与情操呢?他的形象对多少人产生了极大的震憾呢?教师二字所包含的意义与追求,在他的身上闪闪发光!

  另外有一篇文章《口才》讲有个学生考进名校不久,非常高兴地同父母和刚从海外回来的亲友到学校参观,岂知一进校门就遇见了班主任,父母出于礼貌问班主任:我们的女儿在校表现怎么样呢?班主任当着学生的面对家长说:你们的女儿嘛用功是很用功啦,就是脑子笨了一点,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看到这,我也不禁愤怒起来,这是为人师该说的话吗?该生回家痛哭不止,要求转学,父母也觉得失望,亲友也很难堪。

  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思考:教师的批评只会使这些学生感到学校生活不愉快、看到老师害怕疏远、对考试感到紧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一事实,“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们的每一点成功。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时在看到成绩优秀同学那一字不差的作业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绩较差同学那满是狼籍的作业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 7

  最*,我读到了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和“在欢乐中沉思”等等系列文章中显现出一种为人的道理,一种正直纯洁的气质。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爱与敬重的阅读”一目,作者说:“现在的青年教师,读书条件远远胜过前辈,也许是因为诱惑太多,读书的动力和效率反而不如前辈。功利的应试教育让他们上了大学,功利的读书又驱使他读到更高的学位,最后,应试与功利教育孵出的一代人走上了讲台,他只能把自己的一套‘经验’搬给学生。我不止一次地听到已经毕业的学生在议论一些教师的粗俗无知”。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也在问自己,是不是也带着功利的应试教育去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只会学*做题的工具?会不会在我的学生毕业后也会说我曾经的历史老师什么也没教会我。在应试教育这样的大背景下,潜移默化中我肯定有这样的行为。其实真正的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课本上的知识,更应该在教学的同时让学生的眼界思维更加开阔。那么怎样开阔学生的眼界,这就需要教师先开阔自己的眼界。初中历史作为开卷考试的`小学科,在“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学生的重视程度低,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会告诉学生,你们的学*不仅仅局限初中中考,到了高中,历史是主科并且是闭卷考试,你们现在多记住一些历史知识,有了基础高中学*才会更游刃有余。备课时,我也会看高中的历史课本,把初中的历史知识更好的转化为高中历史知识的基础,多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和分析历史史料的能力。希望我的学生走进高中历史课堂的时候,能够有基础有能力学的更好。

  “人类道德文明宝贵库中的优秀篇章像一盏盏明灯,长久地照耀着世界。在这些滋养了人类的经典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就有了***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有可能始终站立着,想一个人一样地活着。童年少年时一本感动过自己的好书,会在漫长的岁月中支撑着自己。如果每一年都能读几本这样的好书呢?如果这种阅读意识能伴随他的一生呢?如果所有的教育者都能有这样阅读理念呢?”西方有人批评中国学生有文凭而无文化,即使不怀好意,也应当引以为戒。我想每一个教师更应该引以为戒吧,我们的确有大学的文凭学位,可是“文化”我们又有多少呢?我常常也会问自己,如果学生看的书比我多,问的问题我回答不出来那我该多么无地自容。“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被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每次备课,我都会查阅很多相关的资料,设想学生会有哪些疑问,我又该怎样回答。后来慢慢发现,知识的积累应该是从*时开始的,不仅仅备课时要精心的准备,*时更应该多读书,从点滴积累。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现有一桶水。

  吴老师说,“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我很*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老师。”

  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 8

  拜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不跪着教书》这一本书,刚开始是被这书的题目吸引了,因为这触及到现行教育的痛处和反应了教师的尴尬。

  吴非老师所描述的是教育界普遍存在着的一种状态:教师屈服于应试教育和奖项、荣誉的获得,成了考试分数或各种比赛的奴隶;教师缺少终身学*、提高专业水*的*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孩子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由于独生子女特殊的生活环境,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在实践中又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独生子女在学*、生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好胜、自私、独立性小、依赖性大、宽容度小。而有些家长更是纵容自己的小孩,让教师在孩子面前无法树立威信。

  在这一系列问题面前,我们该如何应对,如何选择,继续做教书匠?还是做个独立的思想者。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重中之重,更是我们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但教师更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

  所以我们要:

  (1)善于学*,积极进取。教师只有成为好的学*者,才能成为好的教育者。

  (2)大胆创新,领先潮流。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社会教师的灵魂,教师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以创造性的劳动培养新一代创造型的人才,引导学生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 9

  学校为我们买了很多的课外书,老师们可以借了阅读并要求写出读书笔记。带着一点点抵触情绪,我不太情愿地开始选书了。站在一大堆的书面前,有那么一本书,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了我。首先是它那让人喜欢的江南水墨画的封皮,然后就是这本书的题目,这个触及到现行教育的痛处和教师的尴尬的题目让我不由自主的选择了它。《不跪着教书》。什么意思?如果说老师是在跪着教书,那也太可怕了!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了阅读。

  打开书,看了作者的自序,觉得王栋生老师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魅力的老师,序中有这样一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想要让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与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要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自序中总的阐述了他的一个思想:教师应该是个有思想有理想的人。里面有个句子,我觉得说的很对,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教师一旦没有了独立思考,就无从提个人智慧,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作者所说的是教育界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老师失去思想能力和*惯,大

  脑麻木、长期沉默,常常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书本的奴隶;教师屈服于应试教育和奖项、荣誉的获得,成了考试分数或各种比赛的奴隶;教师缺少终身学*、提高专业水*的*惯,不仅思想贫血,而且专业缺钙,成了没水*、没底气、学生看不起的教师。不跪着教书本来是教师的职业底线,现在却成为教师的职业理想。看到这儿,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为什么作者说如果教师是跪着教书的,那么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

  教师是什么?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作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但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在生命的每一个季节,他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更不仅仅是工程师和蜡烛,人类的灵魂不可能通过一个固定的燃烧自己的流程去塑造。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这两个字背后是一个更真实的字: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着自己的油盐酱醋,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的人。

  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在《做最出色的教师》一文中,吴老师曾经说过,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被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我很*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老师。

  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出色,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作者说的对,那就是要坚持读书,多读书,而且善于思考。书中多次强调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坚持读书,善于思考。只要读书,什么都好办,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书中的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的心为之一颤,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读的书还太少,思考的深度尚浅。校长经常提醒我们应该博览群书,但是,自己却常常以忙、累为借口推脱。事后我反问自己: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准备好一桶水,甚至源源不断的水源了吗?尤其是书中讲到现在的教师普遍缺乏思考,只知埋头苦干,不知及时反思,对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视而不见,缺乏深度的思考。想想自己也一样,有时经常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没有及时去反思,时间过了也就忘了。现在我告诉自己思考也会成为一种*惯,长期的缺乏思考教师就会

  成为教书的机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必须激励自己多思考。读了《不跪着教书》整本书后,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挺直了身板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要经常弯下腰去俯视学生的优缺点,要不时蹲下身子与学生*等的心贴心的交流,偶尔还要跪下去仰视孩子们的天真和纯洁还有我们时刻在说的闪光点。这样我们教师才是该站的时候如青松,该跪的时候如阶梯!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 10

  一、教师要有尊严,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书*十年,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原因何在,就是因为缺乏尊严,没有铁骨。繁琐的工作,使我产生职业倦怠。得过且过,没有个性,缺乏激情,使我见了什么都无所谓。我成了十足的教书匠。我是跪着教书,跪在应试教育的面前,俯首贴耳,惟命是从。

  所幸的是,这本书让我彻底清醒,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自己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才能教出善于思考的学生。正如书中序言所写:“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xxx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二、教师要不断进修,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和自身素质。

  “评价一个老师的工作: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

  学生有终身学*的意识”。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喜欢你任教的学科,教师本身就要有让人信服的魅力:良好的修养、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谈吐、较高的.业务水*。这些素质并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后天慢慢培养出来的。只有不断地进修,不断地汲取知识,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我。所以只有教师自己拥有终身学*的意识,才能让你的学生有终身学*的意识。

  三、教师还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生活,需要关爱,需要同情,更需要一颗善良的心。善良的心充溢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教育也如此,一样需要有仁爱,需要有爱心的教师。爱孩子首先要走*孩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理解全班每个孩子的悲哀与欢乐。爱孩子,必须尊重孩子。要尊重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爱孩子,就必须信任孩子,信任孩子的潜在能力。在师生之间,只有架起“爱”的桥梁,才能到达教育的最理想的彼岸。唯有在教育中注入更多的关爱与希望,生命之花才能永不枯竭地绽放,教育之树才能永远长青。

  吴非书中说到,好教师的最高追求不是成绩,而是能将学生身上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诱发出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能互相诱发对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后双方都得到很好的升华。但愿我们都能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争取做一名最出色的教师。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体会菁选(扩展7)

——《不跪着教书》的读书笔记范本五份

  《不跪着教书》的读书笔记 1

  这本书几年前曾在图书馆见过,这次终于有机会把它翻完了。开始一看到《不跪着教书》这一题目时心砰然而动,但让我纳闷了很久“难道我们是跪着教书的么?”带着疑惑且不知其意的情况下终于把它翻完。

  书中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正如吴非老师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

  教师是一个人而不是神,也不是伟大的什么蜡烛、园丁。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但教师应该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头顶天,脚踏地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绝不能跪着教书。

  坐下沉思,回过头来再想想身边的学生,其实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都有光环,那些*日里成绩稍微差一点的学生,他们只不过是一个折断了一只翅膀的天使。但他们往往又是体育健将,绘画的行家,唱歌的能手,劳动的榜样,守信的楷模………他们的品质往往会比学*好的同学还要好。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日生活中要及时总结和表扬他们的长处,要用他们的长处弥补他们的短处,要想办法挖掘他们的潜能,然后再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慢慢转移到学*上来,从而激发他们在学*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成功中培养自信。

  著名主持人杨澜在培养小孩的时候,是这么说的:“我不期望我的小孩成绩有多么优秀,但是我希望她是一个开心健康的孩子,凡事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也许孩子调皮捣蛋,但是换一个方向,他就是聪明伶俐,勇于冒险;也许孩子喜欢狡辩,凡事据理力争,但这正说明孩子富有辩才,口才一流;也许孩子沉默寡言,内敛含蓄,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他有一颗心思细腻凡事都会替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也许孩子确定表现倔强,凡事唯我独尊,但是你能否定将来做大事者不正是这样勇于坚持自我,执着唯一的人么?我表达的并不是说完全顺着孩子的个性随波逐流,我想说的是,顺着孩子的个性去引导孩子成长。比如还是一团泥巴,那你就按照泥巴的特性帮他塑造成一个精美的陶具,而不是光亮的玻璃;如果孩子是一株小草,就不要拔苗助长逼迫孩子成为参天大树,而是让他自由生长,感受小草的快乐,实现小草的梦想。

  吴老师认为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简单地说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的意识。言简意赅,把握住了现代“师道”的实质。课堂中我们要有激情,这种激情劲儿很重要地来自言辞,不仅仅是将预先准备的内容表达地流畅、有韵味,更多的还是对随机出现的问题能接过话题阐释和借题发挥,有了新意,有了深度,学生怎么会厌学呢,学生喜欢有激情的老师,喜欢有激情的课堂,我们得靠激情感染学生。

  我们要和学生对话沟通,要展现所教学科的内在魅力,体验老师的妙趣横生。你看,这将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我们现在所做的不仅仅是传播,更是创造,传说人本来是泥做的,因为得到一口灵气而开始了生命,也许经后我所做的就是要传承这股灵气,让更多的生命有新的呼吸。有教学个性的教师,他们的课往往体现着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展现自己的学养;而一个不善于思考问题的教师,只能做“传声筒”。

  我们要做站直了的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不断的学*,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和智慧,勇于创新,勇于挑战。同时也要让学生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

  《不跪着教书》的读书笔记 2

  《不跪着教书》是中学语文教师吴非老师的教育随笔。该书篇幅较长,分为六部分,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教育的不同问题。该书收录的是*年有关教育问题的杂感随笔,有的是记录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有的是教学的随想,有的则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

  一看书名,我很惊诧,更是迷惑,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地想揭开它的真面目。“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这两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吴非老师的字里行间透着点点思想和智慧,给我许多启发。在《母亲教我的歌》中,他写道:面对最早接触到的生活矛盾,孩子首先总会学*父母的态度。这一点我很有感触,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莫大的作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亲缘关系的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若父母亲缺乏理智,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家长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家庭教育具有及时性。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其情况可说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而学校,老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进行共性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周全到每个孩子的特点,易产生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良好的行为*惯和心理品质,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可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当然这里只讲了很少的一点,这本书还让我收益颇多,比如让我明白:教师不仅是园丁,教师自己本身更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学生;教师也不仅是春蚕,其生命在每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教师更不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他本身就应该站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的读书笔记 3

  在《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中,老师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做教师的职责,身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持之以恒要做到的:

  一、要抛弃学科本位的思想:身为教师,不负责任,那就是老师的悲哀。老师对学生要有正确的评价观,不以分数为标准把学生划分成三六九等,应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做事的态度,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做人的原则,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优异的学*成绩,但他认真,诚信,富有爱心,作为教师,你应该为这样的学生自豪,虽然这样的学生不会给你带来所谓的荣耀,但会让老师的内心变得踏实!

  二、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一个老师不能一味用语言教育学生,身教重于言教,老师良好的行为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老师,你希望学生善良,那老师的内心就要柔软和慈悲,你希望学生正直,那老师就要诚信,你希望学生积极向上,你老师就要不畏困难,你希望学生阳光朝气,那教师就要乐观开朗,老师要知道,若干年后,在你的学生身上会折射出老师的影子,我们希望,这些影子是美好的!

  三、要有执着的方向:在当今人心浮躁的社会,老师要耐得住寂寞,不沽名钓誉,要能经受住一些诱惑。我们要明确,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老师的着力点在学生,把学生培养成站立的“人”是我们永远努力的方向,身为教师,千万别把心思花在人际关系的内耗上。

  《不跪着教书》这本书展示了老师的气节和气度,它是一本让老师补钙,让老师醒神的好书,值得一读。

  《不跪着教书》的读书笔记 4

  我捧起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为什么取名为“不跪着教书”呢?在我从教的这些日子里,有没有跪着呢?带着期待、怀疑、审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便放不下了,胸中涌起无限的温暖……书中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

  书中的篇篇随笔如阵阵波涛,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让我洞悉当今教育现状,反省自身的教育行为。

  吴非老师在书中的《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提到“语文老师应当是思想者,语文课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学会思考是“师与匠之间的差别”我们要学会思考,思考如何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学生吗?

  在《教师要有精神追求》和《做最出色的教师》中,他也把我带入思考的王国,思考的同时也让意识到教师没有信仰,没有精神追求,他的学生很难成为站立起来的人。

  另外有一篇文章《口才》讲有个学生考进名校不久,非常高兴地同父母和刚从海外回来的亲友到学校参观,岂知一进校门就遇见了班主任,父母出于礼貌问班主任:我们的女儿在校表现怎么样呢?班主任当着学生的面对家长说:你们的女儿嘛用功是很用功啦,就是脑子笨了一点,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看到这,我也不禁愤怒起来,这是为人师该说的话吗?该生回家痛哭不止,要求转学,父母也觉得失望,亲友也很难堪。

  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思考:教师的批评只会使这些学生感到学校生活不愉快、看到老师害怕疏远、对考试感到紧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一事实,“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们的每一点成功。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时在看到成绩优秀同学那一字不差的作业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绩较差同学那满是狼籍的作业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记得我还在担任班主任的时候,有一次在批改周记的时候,看到班上的“小调皮”在自己的周记里写:“尽管我读书读得很不好,字也写得不好看,可是我一定会认真地学*,争取考上好成绩。”我感慨不已,其实在每个学生的心中,他们都渴望被别人认可,我表扬了他。以后的日子里,我总是变着法子夸奖他,我发现他脸上的微笑越来越多,课堂上的发言也越来越积极。大家都说,他变了!

  《不跪着教书》的读书笔记 5

  最*,我读到了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和“在欢乐中沉思”等等系列文章中显现出一种为人的道理,一种正直纯洁的气质。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爱与敬重的阅读”一目,作者说:“现在的青年教师,读书条件远远胜过前辈,也许是因为诱惑太多,读书的动力和效率反而不如前辈。功利的应试教育让他们上了大学,功利的读书又驱使他读到更高的学位,最后,应试与功利教育孵出的一代人走上了讲台,他只能把自己的一套‘经验’搬给学生。我不止一次地听到已经毕业的学生在议论一些教师的粗俗无知”。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也在问自己,是不是也带着功利的应试教育去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只会学*做题的工具?会不会在我的学生毕业后也会说我曾经的历史老师什么也没教会我。在应试教育这样的大背景下,潜移默化中我肯定有这样的行为。其实真正的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课本上的知识,更应该在教学的同时让学生的眼界思维更加开阔。那么怎样开阔学生的眼界,这就需要教师先开阔自己的眼界。初中历史作为开卷考试的小学科,在“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学生的重视程度低,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会告诉学生,你们的学*不仅仅局限初中中考,到了高中,历史是主科并且是闭卷考试,你们现在多记住一些历史知识,有了基础高中学*才会更游刃有余。备课时,我也会看高中的历史课本,把初中的历史知识更好的转化为高中历史知识的基础,多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和分析历史史料的能力。希望我的学生走进高中历史课堂的时候,能够有基础有能力学的更好。

  “人类道德文明宝贵库中的优秀篇章像一盏盏明灯,长久地照耀着世界。在这些滋养了人类的经典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就有了***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有可能始终站立着,想一个人一样地活着。童年少年时一本感动过自己的好书,会在漫长的岁月中支撑着自己。如果每一年都能读几本这样的好书呢?如果这种阅读意识能伴随他的一生呢?如果所有的教育者都能有这样阅读理念呢?”西方有人批评中国学生有文凭而无文化,即使不怀好意,也应当引以为戒。我想每一个教师更应该引以为戒吧,我们的确有大学的文凭学位,可是“文化”我们又有多少呢?我常常也会问自己,如果学生看的书比我多,问的问题我回答不出来那我该多么无地自容。“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被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每次备课,我都会查阅很多相关的资料,设想学生会有哪些疑问,我又该怎样回答。后来慢慢发现,知识的积累应该是从*时开始的,不仅仅备课时要精心的准备,*时更应该多读书,从点滴积累。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现有一桶水。

  吴老师说,“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我很*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老师。”

  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