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重点字注音及翻译注释 30句菁华

首页 / 文库 / | 翻译

1、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的意思。坎穴:洞坑。

2、臆断:主观判断。

3、竟:最终。

4、曳:牵引,拖着。

5、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6、盖:因为。

7、溯:逆流而上。

8、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 今义:一种学科。

9、阅:过了,经过。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土。

13、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4、颠:通“癫”,疯狂。

15、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是。

1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7、溯(sù)流:逆流。

18、如:依照,按照。

19、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20、但:只,仅仅。

21、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22、沧州南: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县。南,南部

23、河干:河岸。干,岸。

24、竟:终了,最后。

25、颠:颠倒,错乱

26、据理臆断:根据某个寓意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27、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呢”。

28、资料更*不足:“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是整篇短文的句眼,一个“多”,一个反问句,包含了作者纪昀的情感,对当时社会的想法,然而由于我浅薄的知识,无法理清《阅微草堂笔记》撰写的时代、宋代理学家的特点、乾隆年间的故事,这些都是作者的生活环境,适当的资料更*,有利于学生了解纪昀的情感,“论事”方能全面“知人”。

29、物理:事物的道理。

30、如:依照。


《河中石兽》重点字注音及翻译注释 30句菁华扩展阅读


《河中石兽》重点字注音及翻译注释 30句菁华(扩展1)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合集五篇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1

  河中石兽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是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的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土。 钯,通“耙”。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是。

  24、河兵是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是指因为。

  26、啮是指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是指坑洞。

  28、不已是指不停止。已是指停止。

  29、倒掷是指倾倒。

  30、如是是指像这样。

  31、遂是指于是。

  32、溯(sù)流是指逆流。

  33、固是指固然。

  34、如是指依照,按照。

  35、然则是指既然这样,那么。

  36、但是指只,仅仅。

  37、据理臆断是指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38、欤是指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39、耳是指罢了。

  40、其一是指表面现象。

  41、其二是指:根本道理。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2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转转 一作:再转)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土。 钯,通“耙”。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这不是木片。是,这。�{,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是。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3、固:固然。

  34、如:依照,按照。

  35、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6、但:只,仅仅。

  37、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38、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39、耳:罢了。

  40、其一:表面现象。

  41、其二:根本道理。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3

  河中石兽

  清代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注释

  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临:靠*。也有“面对”之意。

  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山门:寺庙的大门。

  圮:倒塌。

  并:一起。

  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阅:过了,经过。

  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竟:终于,到底。

  曳:拖着,牵引。

  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土。钯,通“耙”。

  设帐:讲学,教书。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岂能:怎么能。

  为:被。

  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湮:埋没。

  颠:通“癫”,疯狂。

  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是。

  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盖:因为。

  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倒掷:倾倒。

  如是:像这样。

  遂:于是。

  溯(sù)流:逆流。

  固:固然。

  如:依照,按照。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但:只,仅仅。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耳:罢了。

  其一:表面现象。

  其二:根本道理。

  文章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jǐyún)(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考虑问题时,要从表到里分析原因,得出正确的解决根本方案。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它说明了这些道理:1.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2.实践出真知。 3.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同时也启示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1.干:古义:岸边。今义:做。

  2.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3.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4.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5.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6.是:代词,此,这。今义:表示判断(多指正确,但并不完全是)。

  7.但:古义:但,只。今义:表示转折但是,却。

  8.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9.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10.如:古义:像这样。今义:如果

  11.盖:古义:大概。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由上往下覆。

  一词多义

  1.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介词“被”)

  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为: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为:动词“认为是”或“是”)

  2.重:

  僧募金重修(重:读chóng,重新)

  乃石性坚重重:(读zhòng,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4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译文:

  沧州的南边,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于是划几条小船,拉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而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而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必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石面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再转。不停翻转,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的深刻道理的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字词解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的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的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 今义:一种学科。

  文章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

  题目: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 ,依据是(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 (湮(yān)于沙上),理由是(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上游) ,是因为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本文*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二石兽并沉焉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⑨盖石性坚重 ;④求之下流,固颠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是非木柿 ;问今是何世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士卒多为用者

  C. 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翻译下列句子。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5.老河兵为什么能成功?

  答案:

  1.①一起,都②事物的道理⑧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 4,固然。

  2.B(本题要认真审题,注意意义和用法两项都要相同,A项第一个“是”意为:这;第二个表判断;B项两个都是“被”之意;C项第一个为代词,代这件事;第二个代词,代石兽;D项第一个意为:在;第二个意为:比。只有B符合。)

  3.(石头)一再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水而上了。(关键词为:已、遂、溯)

  4.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不能主观臆断或盲目相信权威(只答重视实践得1分。)

  5.综合实际经验,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意思相*即可)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5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两者都,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土。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 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5、固:固然。

  36、如:依照,按照。

  37、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8、但:只,仅仅。

  39、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40、欤: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

  参考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终究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庙里设馆授徒,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像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很颠狂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颠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颠狂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道第二点的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


《河中石兽》重点字注音及翻译注释 30句菁华(扩展2)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五篇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里,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里,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里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里。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里,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译文:

  沧州的南边,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里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于是划几条小船,拉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而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而浮动,石头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里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必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石面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再转。不停翻转,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里的表面现象,不知道其里的深刻道理的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字词解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傎”):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的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的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 今义:一种学科。

  文章寓意:

  《河里石兽》是纪昀(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与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

  题目:对于河里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 ,依据是(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 (湮(yān)于沙上),理由是(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上游) ,是因为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里。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里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与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及赏析 2

  河中石兽

  清代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注释

  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临:靠*。也有“面对”之意。

  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山门:寺庙的大门。

  圮:倒塌。

  并:一起。

  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阅:过了,经过。

  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竟:终于,到底。

  曳:拖着,牵引。

  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土。钯,通“耙”。

  设帐:讲学,教书。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岂能:怎么能。

  为:被。

  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湮:埋没。

  颠:通“癫”,疯狂。

  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是。

  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盖:因为。

  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倒掷:倾倒。

  如是:像这样。

  遂:于是。

  溯(sù)流:逆流。

  固:固然。

  如:依照,按照。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但:只,仅仅。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耳:罢了。

  其一:表面现象。

  其二:根本道理。

  文章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jǐyún)(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考虑问题时,要从表到里分析原因,得出正确的解决根本方案。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它说明了这些道理:1.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2.实践出真知。 3.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同时也启示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1.干:古义:岸边。今义:做。

  2.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3.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4.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5.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6.是:代词,此,这。今义:表示判断(多指正确,但并不完全是)。

  7.但:古义:但,只。今义:表示转折但是,却。

  8.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9.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10.如:古义:像这样。今义:如果

  11.盖:古义:大概。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由上往下覆。

  一词多义

  1.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介词“被”)

  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为: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为:动词“认为是”或“是”)

  2.重:

  僧募金重修(重:读chóng,重新)

  乃石性坚重重:(读zhòng,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里,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里,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里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里。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里,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译文:

  沧州的南边,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里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于是划几条小船,拉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而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而浮动,石头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里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必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石面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再转。不停翻转,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里的表面现象,不知道其里的深刻道理的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字词解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傎”):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的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的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 今义:一种学科。

  文章寓意:

  《河里石兽》是纪昀(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与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

  题目:对于河里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 ,依据是(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 (湮(yān)于沙上),理由是(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上游) ,是因为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里。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里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与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古今异义1.干:古义:岸边。今义:做。2.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3.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4.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5.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6.是:代词 ,此,这。今义:表示判断(多指正确,但并不完全是)。7.但:古义:但,只。 今义:表示转折 但是,却。8.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9.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10...

  显示全部

  文言现象

  佚名

  古今异义

  1.干:古义:岸边。今义:做。

  2.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3.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4.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5.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6.是:代词 ,此,这。今义:表示判断(多指正确,但并不完全是)。

  7.但:古义:但,只。 今义:表示转折 但是,却。

  8.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9.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10.如:古义:像这样。今义:如果

  11.盖:古义:大概。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由上往下覆。

  一词多义

  1.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介词“被”)

  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为: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 (为:动词“认为是”或“是”)

  2.重:

  僧募金重修 (重:读chóng,重新)

  乃石性坚重 重:(读zhòng,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河中石兽

  [清代]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转转一作:再转)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注释

  此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石兽,古代帝王官僚墓前的兽形石雕,此处指寺庙门前石雕。

  沧州南: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县。南,南部。

  临:靠*,也有“面对”之意。

  河干(gān):河岸。干,岸。

  圮(pǐ):倒塌。

  沉焉(yān):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阅:经过,经历。

  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求:寻找。

  竟:终了,最后。

  棹(zhào):名词作动词,划(船)。

  曳(yè):拖。

  铁钯(pá):农具,用于除草、*土。钯,通“耙”。

  讲学家:讲学先生,以向生徒传授“儒学”为生的人。

  设帐:设馆教书。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来的木片。

  岂能:怎么能。

  为:被。

  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湮(yān):埋没。

  颠:颠倒,错误,一作“癫”,荒唐。

  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为:认为是。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盖:因为。

  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kǎn)穴:坑洞。

  倒掷(zhì):倾倒。

  如是:像这样。

  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遂:于是。

  溯(sù)流:逆流。

  固:固然。

  如:依照,按照。

  然:既然这样。

  则:那么。

  但:只,仅仅。

  据理臆(yì)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欤(yú):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呢”。

  赏析:

  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全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像和尚和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文章寓理于事,给了人们非常深刻的启示。

  此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是耐人寻味的。它说明天下的事物虽有其共同规律,但更有其殊性。而事物的特殊性,又是和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它更是发展变化的。现实中的许多生活经验,其实都能证明这一点。这也就是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河中石兽》重点字注音及翻译注释 30句菁华(扩展3)

——念奴娇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菁华5篇)

念奴娇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

  原文:

  念奴娇·凤凰山下

  明代:张红桥

  凤凰山下,恨声声玉漏、今宵易歇。三叠阳关歌未竞,哑哑栖鸟催别。含怨吞声,两行清泪,渍透千重铁。重来休问,尊前已是愁绝。

  还忆浴罢描眉,梦回携手,踏碎花间月。漫道胸前怀豆蔻,今日总成虚设。桃叶津头,莫愁湖畔,远树云烟叠。寒灯旅邸,荧荧与谁闲说?

  译文:

  凤凰山下,恨声声玉漏为何不在今霄停歇。送别的三叠阳关曲还未唱完,城上啼鸟已经催人离别。一缕相思之情两行凄清的泪水,把衾被浸透冰冷如铁。再不要问今后相会之事,离别的杯前早巳愁苦至绝。

  曾记得浴后你给我描属梳鬓,还记得梦醒后我们手挽手踏碎花间明月。不要再空忆往日豆蔻年华时的旧事了,今后这些美好之事再难办到。南京桃叶渡口莫愁湖畔,远树云重重叠叠。夜阑人静帘幕空空,当我去剪灯花时,这绵绵相思之情又向谁诉说?

  注释:

  凤凰山下,恨声声玉漏、今宵易歇。三叠阳关歌未竞,哑哑栖鸟催别。含怨吞声,两行清泪,渍(zì)透千重铁。重来休问,尊前已是愁绝。

  凤凰山:此指福建同安之大风山。阳关:即《阳关曲》,因须重复唱三次,故谓三叠。此泛指离别之曲。哑哑:形容鸦啼的声音。渍:浸;沾。

  还忆浴罢描眉,梦回携手,踏碎花间月。漫道胸前怀豆蔻(kòu),今日总成虚设。桃叶津头,莫愁湖畔,远树云烟叠。寒灯旅邸(dǐ),荧荧与谁闲说?

  描眉:《汉书·张敞传》载:西汉张敝,夫妻恩爱。妻子梳洗时,敞为其画眉。后以此形容夫妻恩爱。怀:揣。豆蔻:俗名“含胎花”,有香味,象征处子,旧传宜女子佩带。桃叶津、莫愁湖:均南京城名胜,与旧时男女风情传说有关。旅邸:邸,高级官员的住所。此泛指一般旅舍。荧荧:形容灯光闪烁的样子。

  赏析:

  此词一片纯情,出自肺腑,虽不假雕饰,而感人之力犹强。

  词的上片写夫妻惜别情景,作者把笔墨的焦距,对准在临别之夜的焦点上。

  “凤凰山下,恨声声玉漏、今宵易歇。”前两句点明惜别的地点、时间,同时也渲染气氛,暗寓作者的感受。就地点而言,作者从大处落墨;至于具体的环境,是在饯别的宴*上,还是在闺房之中夫妻俩就着摇曳的烛光对酌,作者均不作进一步的交待,她更敏感的是对时间飞逝的感觉。她恨那时间的尺度——玉漏,怎么今夜一声一声,这么快就要滴完了。因“恨”,故觉时光“易”逝,曲折地写出良宵苦短之情。

  “三叠阳关歌未竞,哑哑栖鸟催别。”三、四句揭示出全词惜别主题,两人的心声尚未尽情倾吐,而城上的乌鸦不停地叫着,仿佛在催人道别。“阳关三叠”,揭出惜别主题;“栖乌催别”,烘托当时环境,而“催”字与上文“易”字均具美学上的“移情作用”,是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的感受。这两句是给“恨”字充实了具体的内容,揭示了此“恨”乃“离恨”。

  “含怨吞声,两行清泪,渍透千重铁。”五、六、七句正面写惜别之苦,手法全用白描,夸张句想法奇特而不悖情理,极具感情力度。情如丝,正写出了此情不绝如缕之状,偏于写实;而两行清泪浸透千重铁,则用夸张的笔法,形象地刻画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

  “重来休问,尊前已是愁绝。”末两句是一跌宕。“重来”句已遥想到将来重逢之日,但“尊前”句又跌落到眼前“愁绝”的痛苦现实。在作者看来,夫婿一别,万念俱灰,她失去了生活的.依靠,且不说日后重逢时“新婚不如久别”之类的安慰话,就是这眼前的痛苦,已使她柔肠寸断,无法承受了。

  下片换头承上转折,追想恩爱之时的幸福与欢乐,与“愁绝”恰成反衬。

  “还忆浴罢描眉,梦回携手,踏碎花间月。”“浴罢描眉”,作者的思绪从痛苦的巅峰折回到朝夕相处时的欢爱“浴罢描眉”,用典而不“隔”,概括了丈夫*日对她的体贴和宠爱;“梦回携手,踏碎花间月”,写尽夫妻之间的情意缱绻、兴趣相投,使人们仿佛目睹了这对恩爱夫妻穿行在花前月下,携手并肩,情话绵绵的情景。在一篇愁苦之辞中忽然插入这一段欢快之辞,作者的目的绝不是夸耀或自我陶醉,而恰恰相反,正是为了反衬今日的痛苦。

  “漫道胸前怀豆蔻,今日总成虚设。”“豆蔻”是青春和爱情的象征,“漫道”两字透露出作者的灰心和失望,又以“虚设”两字回应“漫道”,说尽作者的万念俱灭。在古代社会里,生为妇女是一大悲哀,沦为**是更大的悲哀,身为**而又富于才情是最大的悲哀。作者出身青楼,虽然从良,但她仍逃不脱当小妾和受歧视的命运,丈夫一走,她失去了支持她的支柱,而她又不甘心让自己的人格遭人践踏,所以,她在与丈夫分别的前夜,感到了人生最大的失望。

  “桃叶津头,莫愁湖畔,远树云烟叠。”桃叶津与莫愁湖指代南京,它们与上文的“凤凰山”构成遥远的空间距离,揭示出作者的孤独。“远树云烟叠”,意境迷茫,正与作者此时的心情相吻合。这是作者伫立窗前、翘首远望之所见,曲折地暗示了作者的心将伴随在丈夫的身边。

  “寒灯旅邸,荧荧与谁闲说?”词的最后两句思绪再次宕开,揣想同丈夫分别后自己孤独凄凉、苦苦相思的情景。每当夜深人静,自己对着一盏孤灯和落在帘幕上的影子,相思之苦阵阵袭来,但她竟连一个可以倾吐衷肠的人都没有,只好在孤独和寂寞中品尝人生的苦酒。

  这首词是古代妇女词作中不可多得的佳构,全词把千般情、万般愁巧妙地编织起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念奴娇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2

  原文:

  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代: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译文: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枝头的桂花像垂着的块块白玉,圆月映照了整个苍穹,夜空好似被洗净了一般。风拂动着眉梢和身躯,人儿仿佛就在水晶宫殿里一样。遥看天际,龙翻偃舞,宫殿如画,能感受到那儿歌舞升*而沸腾的气氛。白霜(月光)铺满大地,(我)愿意乘着缤纷的云朵腾空而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仍记得旧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畅饮,望云飘月移。过往的情境如刚消逝的梦,转眼却到了去年此时。自西而来的青雀与嫦娥都告知我佳节(中秋)快到了。(我)寄托旧知好友捎信于你,万万别辜负了这月宫甘甜的香醪。

  注释: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yǎn)蹇(jiǎn),观阙嵯(cuó)峨(é),缥(piāo)缈(miǎo)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偃蹇:骄横;傲慢;盛气凌人。嵯峨:屹立。缥缈:形容空虚渺茫

  记得去年今夕,酾(shī)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chóu)侣,莫负广寒沈醉。

  酾酒:斟酒。俦侣:伴侣;朋辈。

  赏析:

  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昨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念奴娇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3

  原文:

  念奴娇·炎精中否

  宋代:黄中辅

  炎精中否?叹人材委靡,都无英物。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草庐三顾,岂无高卧贤杰?

  天意眷我中兴,*神武,踵曾孙周发。河海封疆俱效顺,狂虏何劳灰灭?翠羽南巡,叩阍无路,徒有冲冠发。孤忠耿耿,剑铓冷浸秋月。

  译文:

  炎精中否?叹人材委靡,都无英物。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草庐三顾,岂无高卧贤杰?

  宋朝的国势还是如日中天吗?可叹人材*庸,不见杰出的英雄。金兵长驱直入三困汴京,谁是保国的`壁垒长城?天翻地复,二帝被虏,深仇大恨何时雪清。君王求贤三顾茅庐,民间自有隐居的豪英。

  天意眷我中兴,*神武,踵曾孙周发。河海封疆俱效顺,狂虏何劳灰灭?翠羽南巡,叩阍无路,徒有冲冠发。孤忠耿耿,剑铓冷浸秋月。

  上天希骥大宋中兴,新皇神武英明,如周武王姬发一样贤明。海内边陲愿为朝廷效力,狂妄的金人很快就要灰飞烟灭无踪。高宗南渡驾兴临安,使人无处拜谒宫廷。空怀愤慨激昂,一腔孤忠,相伴只有秋月下闪着冷光的剑锋。

  注释:

  炎精中否(pǐ)?叹人材委靡,都无英物。胡马长驱三犯阙(què),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草庐三顾,岂无高卧贤杰?

  精:太阳的别称,引申为国运。中否:是否处于正中。胡马:指金兵。阙:皇宫前面两边的门楼,代指京城。万国:天下、四面八方。两宫:指宋徽宗和宋钦宗,当时都被俘虏囚禁在北方。草庐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天意眷我中兴,*神武,踵(zhǒng)曾孙周发。河海封疆俱效顺,狂虏何劳灰灭?翠羽南巡,叩阍(hūn)无路,徒有冲冠发。孤忠耿耿,剑铓(máng)冷浸秋月。

  踵:追逐、追随。曾孙周发:指周武王姬发,继承文王未竞之业,灭商兴周。翠羽: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帜,指皇帝的仪仗。阍:宫门。剑铓:剑的尖锋。

  赏析:

  上片感叹广大的中原大地,没有御寇的统帅,也没有坚强能战的军队作保卫国家的长城,致使胡马的铁蹄三次入侵,直捣京阙,百姓奔走逃难,徽钦二帝被掳幽陷。表达了词中对国势衰颓及朝中人材*庸无能表示忧虑。“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两句把不满直接指向尸位素餐的文武百官,也企盼出现一位挽狂澜于既倒的“长城坚壁”。“草庐三顾,岂无高卧贤杰”两句,则委婉地劝诫朝廷要像刘备三顾茅庐延请诸葛亮出山一样,延揽人材,中兴宋室天下。当时许多词人都抒发过对入侵者的强烈愤怒,但到此时,由于投降派的得逞,致使抗战受到阻挠,那愤怒的忧国之音,无可奈何地降低了音调,从愤于外患而转向愤于内患。

  下片“天意眷我中兴,*神武,踵曾孙周发。河海封疆俱效顺,狂虏何劳灰灭?”五句对敌我双方的实力条件作了详尽的分析,指出新皇帝上应天时,下顺民心,又占尽地利,打败狂傲的敌人大局已定。“翠羽南巡,叩阁无路,徒有冲冠发”三句是一大转折,“翠羽南巡”四个字似褒实贬,对高宗置大局于不顾,闻风丧胆渡江南逃,贻误了中兴的大好时机表示深切的痛惜和强烈的不满、后两句则是在宣泄自己空怀一腔热血报国无门,“叩阍无路”的无不奈何的悲衰。结尾两句“孤忠耿耿,剑锥冷浸秋月”似乎是在表明词人杀敌报国之心不泯,随时准备挥剑上阵,杀退金虏,中兴大宋王朝的夙愿。

  全词表现了词人对朝廷无人、恢复无期的无比愤慨和对国家的耿耿忠心。词人的感情“高”而不“亢”,“壮”而不“强”,“愤”而含“悲”,为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充满了危机感和焦灼感,使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那被压抑的豪放,和深沉的悲凉。上片多用问句,“谁作长城坚壁?”“此恨何时雪?”淋漓尽致地宣泄心中的愤激之情。“岂无高卧贤杰”与下片“叩阍无路,徒有冲冠发”对应,写出“孤忠耿耿”、报国无门之痛。全词前后贯通,起伏跌宕,一气呵成。

念奴娇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4

  原文:

  念奴娇·炎精中否

  宋代:黄中辅

  炎精中否?叹人材委靡,都无英物。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草庐三顾,岂无高卧贤杰?

  天意眷我中兴,*神武,踵曾孙周发。河海封疆俱效顺,狂虏何劳灰灭?翠羽南巡,叩阍无路,徒有冲冠发。孤忠耿耿,剑铓冷浸秋月。

  译文:

  炎精中否?叹人材委靡,都无英物。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草庐三顾,岂无高卧贤杰?

  宋朝的国势还是如日中天吗?可叹人材*庸,不见杰出的英雄。金兵长驱直入三困汴京,谁是保国的壁垒长城?天翻地复,二帝被虏,深仇大恨何时雪清。君王求贤三顾茅庐,民间自有隐居的豪英。

  天意眷我中兴,*神武,踵曾孙周发。河海封疆俱效顺,狂虏何劳灰灭?翠羽南巡,叩阍无路,徒有冲冠发。孤忠耿耿,剑铓冷浸秋月。

  上天希骥大宋中兴,新皇神武英明,如周武王姬发一样贤明。海内边陲愿为朝廷效力,狂妄的金人很快就要灰飞烟灭无踪。高宗南渡驾兴临安,使人无处拜谒宫廷。空怀愤慨激昂,一腔孤忠,相伴只有秋月下闪着冷光的剑锋。

  注释:

  炎精中否(pǐ)?叹人材委靡,都无英物。胡马长驱三犯阙(què),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草庐三顾,岂无高卧贤杰?

  精:太阳的别称,引申为国运。中否:是否处于正中。胡马:指金兵。阙:皇宫前面两边的门楼,代指京城。万国:天下、四面八方。两宫:指宋徽宗和宋钦宗,当时都被俘虏囚禁在北方。草庐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天意眷我中兴,*神武,踵(zhǒng)曾孙周发。河海封疆俱效顺,狂虏何劳灰灭?翠羽南巡,叩阍(hūn)无路,徒有冲冠发。孤忠耿耿,剑铓(máng)冷浸秋月。

  踵:追逐、追随。曾孙周发:指周武王姬发,继承文王未竞之业,灭商兴周。翠羽: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帜,指皇帝的仪仗。阍:宫门。剑铓:剑的尖锋。

  赏析:

  上片感叹广大的中原大地,没有御寇的统帅,也没有坚强能战的军队作保卫国家的`长城,致使胡马的铁蹄三次入侵,直捣京阙,百姓奔走逃难,徽钦二帝被掳幽陷。表达了词中对国势衰颓及朝中人材*庸无能表示忧虑。“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两句把不满直接指向尸位素餐的文武百官,也企盼出现一位挽狂澜于既倒的“长城坚壁”。“草庐三顾,岂无高卧贤杰”两句,则委婉地劝诫朝廷要像刘备三顾茅庐延请诸葛亮出山一样,延揽人材,中兴宋室天下。当时许多词人都抒发过对入侵者的强烈愤怒,但到此时,由于投降派的得逞,致使抗战受到阻挠,那愤怒的忧国之音,无可奈何地降低了音调,从愤于外患而转向愤于内患。

  下片“天意眷我中兴,*神武,踵曾孙周发。河海封疆俱效顺,狂虏何劳灰灭?”五句对敌我双方的实力条件作了详尽的分析,指出新皇帝上应天时,下顺民心,又占尽地利,打败狂傲的敌人大局已定。“翠羽南巡,叩阁无路,徒有冲冠发”三句是一大转折,“翠羽南巡”四个字似褒实贬,对高宗置大局于不顾,闻风丧胆渡江南逃,贻误了中兴的大好时机表示深切的痛惜和强烈的不满、后两句则是在宣泄自己空怀一腔热血报国无门,“叩阍无路”的无不奈何的悲衰。结尾两句“孤忠耿耿,剑锥冷浸秋月”似乎是在表明词人杀敌报国之心不泯,随时准备挥剑上阵,杀退金虏,中兴大宋王朝的夙愿。

  全词表现了词人对朝廷无人、恢复无期的无比愤慨和对国家的耿耿忠心。词人的感情“高”而不“亢”,“壮”而不“强”,“愤”而含“悲”,为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充满了危机感和焦灼感,使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那被压抑的豪放,和深沉的悲凉。上片多用问句, “谁作长城坚壁?” “此恨何时雪?”淋漓尽致地宣泄心中的愤激之情。“岂无高卧贤杰”与下片“叩阍无路,徒有冲冠发”对应,写出“孤忠耿耿”、报国无门之痛。全词前后贯通,起伏跌宕,一气呵成。

念奴娇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5

  原文:

  念奴娇·天丁震怒

  金朝: 完颜亮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真珠索。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占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貔虎豪雄,偏裨真勇,非与谈兵略。须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译文: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珍珠索。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

  雪啊,仿佛天兵天将挟着巨怒,将那银子铺成的大海掀翻,将那珍珠缀成的帘子拆散打乱。六角形的雪花滚滚飞舞,把那山中的丘壑起伏填成一片*坦。这雪又像癫狂不已的白虎,以及猖獗横行的白麒麟,一齐扯断了珍珠绳索。还宛如鏖战的玉龙,打得鳞甲满天飘散。

  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沾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貔虎豪雄,偏裨英勇,共与谈兵略。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谁曾想起那雄关山岭上,将士在寒风中伫立,雪白的衣带紧粘着战旗的一角。戈矛泛着炫目的颜色,剑戟摇曳着凛冽的寒光,军帐中腾腾杀气萦绕。兵士们如貔虎野兽般雄壮,将佐们个个英勇,都在一起论略谈韬。此情此景下,应当一醉方休,用醉眼看那一片宽旷的碧空高高。

  注释: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bó)。六出奇花飞滚滚,*填了山中丘壑。皓(hào)虎颠狂,素麟猖獗(jué),掣(chè)断珍珠索。玉龙酣(hān)战,鳞甲满天飘落。

  天丁:天兵,一说为天上的六丁神。震怒:大怒,异常愤怒。珠箔:即珠帘。六出:雪花六角,因用为雪花的别名。皓虎:白色的老虎。素麟:白色的麒麟。珍珠索:一作“真珠索”。

  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gǎo)带沾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jǐ),杀气横戎幕。貔虎豪雄,偏裨(pí)英勇,共与谈兵略。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僵立:因寒冷而冻得僵硬直立。缟带:白色的衣带。“沾旗脚”一作“占旗脚”。戎幕:行军作战时的营帐。貔虎:比喻勇猛的军队。偏裨:偏将与裨将,古时将佐的通称。“英勇”一作“真勇”,后者应为错字。兵略:即战略。“共与”一作“非与”,后者应为错字。

  赏析:

  词的上片前三句“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以一种磅礴的气势开篇:一定是天兵发怒了,掀翻了银海,散乱了珠帘,变作了天地间的这场大雪。

  下面二句“六出奇花飞滚滚,*填了山中丘壑”,漫天大雪,转眼间将山中的丘壑便填*了。

  下面五句,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形容雪势。“皓虎”、 “素麟”,“掣断”的“珍珠索”,“酣战”的“玉龙”,“满天”的“鳞甲”。将逼人的雪势,形象地展示出来了。

  完颜亮巧用博喻手法,大笔挥洒,展现北国豪雪雄浑壮观的景象,堪称大气磅礴。绝无“天人宁巧许,剪水作飞花”的纤柔娇媚淡雅之态,亦无扑朔迷离婉秀之姿。谓其“俚而实豪”,雄气狂放,壮阔恢宏,豪宕奇险,借咏雪酣畅淋漓地展露其为人为词的'当行本色,是再恰切不过的了。

  如果说上片重在写景,那么下片则重在抒情,描述了边塞军旅在这大雪中的豪情壮志。

  开头三句“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沾旗脚”,谁能想到边关征夫在这风雪中的情景呢?以此从单纯的天上雪景过渡到“万里关山”去了。

  下面六句,描述了边塞将士在雪中的豪迈气势,剑戟戈矛,在雪色中闪射着寒光,一座座军营透出一派杀气。无论是将领还是兵士,个个豪雄英勇,都在商略如何克敌制胜。

  结尾二句“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雪中豪饮,一醉方休,且看取雪后初晴的寥廓碧空。于豪放中又抹上一层浪漫色彩。

  完颜亮笔横四野,墨翻惊澜,天上人间,丘壑、雪势军威人情浑融一体,豪咏狂吟谱成这阕咏雪绝唱。


《河中石兽》重点字注音及翻译注释 30句菁华(扩展4)

——河中石兽教学反思(十)份

  河中石兽教学反思 1

  昨天我在执教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的《<世说新语>两则》这篇课文时,在不同的班级里使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结果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先在七年级三班上的这节课,和多数语文老师一样,我对七年级的学生自主学*文言文的方法一直不是很放心,所以在讲文言文的课堂上,我往往还是以教师为主。有时也会就一些问题让他们讨论解决,但是都是些不紧要的词句。这节课,我还是沿用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在通过多种形式的熟读后,我采取重点字词帮他们解决,一块来疏通句意的方法。在课堂上边讲边巡视,发现多数学生笔记还是做的很认真的。讲完之后,让他们私下再熟悉一下,然后找了几个学生就课后*题中的字词解释,上黑板做一遍,其他学生在下面做。想不到找了5个同学,竟然只有一个学生做的比较好,其余几个不是填字漏字就是词意不恰当。更令人生气的是:《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家君”、“尊君”几个词各自的意义有什么不同?我都讲了三遍了。学生起来回答这个问题还是错了,气得我差点吐血!

  第二节课我又到了七年级七班(我带这两个班的语文)上这篇课文,在临上课时,我突然想: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学这篇课文呢?前两天在听我校丁老师的课,人家六年级的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不是也很强吗?于是,在我引导下经过多种形式的熟读课文后,我说:“同学们,今天这篇课文比较短小精悍,有关字词的学*就由我们自己动手解决了,大家可以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找出重点字词、语句,弄明白它们的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可以放到小组里讨论解决,还是解决不了的,咱们放到课堂上来一起解决。记住,遇到不会的问题,一定要提出来,要不我就问你了。哪个组里做好了,就可以先举手。现在开始吧。”

  很快学生拿起来笔,在书上写写画画,非常投入。我也不用声嘶力竭的反复讲解了,在他们中间比较轻松的做一下指导。很快有的学*小组展开了讨论,接着其他小组也相继展开了。讨论几分钟后,也没见哪个学生举起手来提问问题。我知道这个班的学生有些胆怯,于是,我说:“看来同学们的文言知识掌握的很好呀!没有一个问题要问,是真的没有呢?还是不好意思?大家可要注意了,你不说,我可要问你了。”话音一落石玉环同学举起了手,接着很多同学也举起了手,僵局打破了。学生们共提了十多个问题,多数没用我来解答,还是学生解答的。课堂气氛由原来的沉闷变得活泼起来。学完内容后,我找学生上黑板做题,天哪,竟然全对了!

  今天和我的同事刘谈起这个问题时,她也感叹:有时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说的口干舌燥、累得筋疲力尽,学生在下面还是各干各的事,就是不理你呢!

  看来在课堂上我们教师真的需要少说了,一定要甩掉不放心的包袱,给学生以任务,以压力。他们乐着学,我们也给自己减了压,何乐而不为呢?!

  河中石兽教学反思 2

  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记叙了居里夫人小时候不迷信权威,通过动手试一试来寻求问题正确答案的事,赞扬了她肯动脑、善思考、重实践、敢发问的优良品质和可贵精神,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课文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依循“设疑--探疑--释疑”的线索,一步一步地揭示全文的中心--“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课文言*旨远,极富人生启迪意义。

  今天,我讲了《动手试一试》这篇课文,一上课,我就问学生们,一块石头方如今装满水的杯子里,为什么水不会流出来。孩子们个个举起了手,有的说,因为石头有缝,可以吸水;有的说,因为石头轻,漂在水面上……虽然进行了课前预*,但是还是回答出了错误的答案,可见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并不是很到位。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学*完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都能说出课文的大概内容。那么,为什么刚才老师说的话,你们不想一想就认为对,就猜是石头的问题呢?记住,实践最重要。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把酱油、醋、辣椒混在一起,尝尝是什么味道。”学生们亲眼看着我把这几样东西放到一起,然后用手指沾了一下,尝了尝,我说什么味道也没有,孩子们都要自己试一试,学生们很快就一个个龇牙咧嘴的下去了,说不对味,又辣又酸。我不满意的摇摇头,请学生们再看一遍我的动作,这时才有人看出我下去的是中指,而尝的却是食指。我让他们说说刚才的试验你知道了什么,孩子们说还要听老师的话,因为老师让我们认真看我们没有认真看。还有其他的吗?老师做这个试验可不是想让你们听老师的话。又有同学站起来了。说道,要认真观察。对!我高兴的肯定道。老师就是想告诉你们,遇到问题不光要自己动手亲自试验,还要多——“观察”。学生接过话题。

  “我说,孩子们科学需要实践,更需要细心。刚才,老师伸到杯子里的是中指,舔的是食指,这非常重要的一点大家都没有看出来。科学可来不得半点马虎。说一说,这次试验你有什么收获呢?”孩子们都不好意思的笑了,说出了要仔细观察,要不然就会闹笑话。我想,这节课孩子们不但从课文中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明白了道理,这对他们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河中石兽教学反思 3

  《河中石兽》一文对倒塌于河中的石兽位置有三种不同的判断。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河中石兽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先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多读,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第一步先读通,第二步读熟,“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熟悉了课文之后,再逐字逐句的解释词语,让学生知道文言文的许多词义和现代文是有区别的,还要让学生知道古今词义的不同解释,所以我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以读为主,先处理好字词和解释,把基础的知识弄扎实,接下来第二课时再根据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深刻涵义。

  重点分析几个人物的不同看法,到底谁说的正确,为什么正确?这就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思考。因此,第二节课上课前最好和部分学生沟通交流,学生不理解的道理可以问物理老师,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制作课件演示,所以安排两节课,就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去主动学*,主动探究生活中的现象,这样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潜移默化的被激发了出来,最后揭示故事的道理就很容易了。

  河中石兽教学反思 4

  由于是教的同一个年级两个班,并且同学们学*成绩有一定差距,我在这个班特意让同学们认真预*,课前我挑选了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了解了下情况,发现不够理想。

  原打算生生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疏通文意。在了解学生的预*情况后,我认识到这样做是不行的。

  于是,在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后,在翻译背诵阶段,我带着大家逐字逐句的翻译,当然是结合课下注解,学生知道由他们说,他们不会的由我来引导他们。

  这样一节课下来,领着学生读翻译背诵,感觉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中下等学生都能跟着思路走。并且能够记一些知识点。

  通过这篇文言文教学使我明白,对于难度比较大的文章,老师还是要领着学生借助课下注解,逐字逐句的翻译的,这样学生掌握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学生自己动了脑,然后老师又引导他们进行自己总结,应该说课堂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对于简单的文言文教学,老师可以学生合作,老师引导帮助他们完成。

  在带领学生翻译完之后,我让同学们思考这篇文章围绕着什么写了什么,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并提示有几个主要人物,他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最后作者通过他们的事情想要告诉我们读者什么观点。

  通过本节课,我明白,要想取得好得教学效果,教师必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依据学情选择教学方法然后,创设好的教学氛围,学生学*得开心,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老师一定要敢于创新,这样你的学生才会敢于创造。

  河中石兽教学反思 5

  这篇课文我本节课重点放在梳理文章脉,把握文章层次。并且我把这篇课文的重点放在理解字词、课文内容和让学生自己归纳课文中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上;把难点放在让学生知道学*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上。

  首先我让他们自己借助课文下面的注解和工具书自己初步阅读感知课文内容。

  读了几分钟后全班一起朗读(他们边读的时候我把他们读错的字写在黑板上,然后在一起更正读音)。更正之后我再带他们朗读一篇课文,紧接着让他们自己在朗读几篇。这样他们就会对课文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便于他们更好地学*课文。这一点我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带他们多读文章,这样不仅能熟知课文内容,而且还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接下来就是对基本知识的学*以及掌握课文内容。对于作家作品的介绍我让学生自己展示预*结果。对字词和课文内容我讲的比较详细。我先让他们自己翻译字词,把不会翻译的作上记号(在学*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等时间到了我让每个小组自由站起来回答问题并讲解课文内容,由于文章内容有点长我让他们一段一段来学*。如果将的内容太多我发现对农村中学得孩子来说要他们把那么多的内容记

  下来就有些困难,他们消化不了。我把每段里面重要的词语句子要他们做上记号,再让他们当堂把这些内容记下来。过几分钟后我在检查他们学*的情况,真的和我预想的差不了多少。我觉得人有了压力之后才会有动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用这种方式让他们掌握文章内容效果还可以。我真的很开心他们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感到很欣慰。学完文章内容之后,我马上进入第二环节提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归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待学生回答之后便明确答案(寻找石兽的故事)。接着问他们课文中讲了他们用几种方法来寻找石兽的?然而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回答的不是太好,他们都只找到了三种,他们都把第一种给漏掉了。最后又问学生他们是怎样找到石兽的?学生马上回答是根据老河兵提供的线索在河的上游找到石兽的。

  文章的最后我问学生从他们寻找到石兽这件事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对于这个问题他们回答的就不是很全面。

  对于这篇课文我觉得自己在教学生朗读和让他们课文重要词句这方面做得还可以。他们之后做这课的*题时很多学生都不用看书,这点值得我高兴。在课文提升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好。以后自己要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对于学问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给自己充电,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我一定会不断的学*,是自己越来越优秀!

  以上是我对这篇课文的认识和反思,有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指点指点,谢谢!

  河中石兽教学反思 6

  上完课,心里感慨万千。我觉得,这真是遗憾的美丽,美丽的遗憾。

  我曾经在三个班讲过这一课,各有差异。最好的一次,是在文玉六班的那一节。学生表现的太好了,我们师生真的是融为一体,都是激情迸发的。对,就是这样,不仅仅是一种热情了。

  所以,我忽略了很多内容。

  在鼎新上完这节课,我觉得真是,什么都没有达到最好,什么都有遗憾。所以,静下心来反思,成功之处,须再接再厉;不足之处,须一一消除。我觉得,每一次的成功或失败,都是前进的一节节阶梯。我需要这些阶梯,不断向上,不断向上,我觉得,成功是没有终点的,进步也是毫无止境的。

  这节课,我是着重朗读。我觉得,朗读,也是文言文学*的一大重点。如果一开始上课,就翻译翻译再翻译,真是无聊无聊很无聊的。这样,学生永远不会喜欢文言文,永远都会觉得文言文是个大包袱,很想一脚把它踢开的。所以,我想尝试文言文的朗读教学。如果学生在朗读中得到无穷的趣味,他们将不会再惧怕文言文。再者,在朗读中,本身就是理解的过程。在朗读与理解中,可以有助于他们理解能力的提高,更有助于他们朗读水*的进步。

  所以,在这个方面的设计上,我觉得,没有任何错误。而朗读,也是讲究层次性的。所以,在朗读过程中,我按照自由读、理解读、探究读、趣味读的思路,在整节课中步步推进,让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感悟和提高。当然,这个过程中是充满了遗憾的,但总体还是有种美感的。这是一种文言韵味的美感,与现代文的美截然不同的。我喜欢这种美感,也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感。

  要着重朗读,必然会刻意去淡化文言文的翻译,这项“大活儿”。因为,如果真的要翻译的话,不是一两节课能完成的,当然也不可能在一节公开课中尽善尽美。所以,我要淡化这一项,因为,我的中心是朗读�D�D在不影响文章内容理解基础上的多样化朗读。

  而文言文的翻译,我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是安排在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的工作。不是本节课的目标。

  当然,我的设计是很用心的,反复修改很多处。没有上课,总觉得很完美。上课之后,才发现,处处有漏洞。真的是应了文中的那句话:然则天下之事,但只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而我,就是这芸芸众生之一啊!

  首先,在自由朗读展示中,学生读的太快,如果在第一个同学读的时候就指出来,其他同学自然就会注意到这个问题,自然就会读的有滋有味。可是,我没有及时指正。而学生读完第一段,就应该阅读全文,形成整体概念。可是,我没有继续引导学生读下去。

  其次,在合作理解中,学生四人合作,有一些同学拿出文言文翻译,照着读。我又一个个去要求,不能这样做。这个工作,应该在学生合作之前,对学生做出明确要求的。可是,我没有,把这事儿给忘了!

  再者,在动画演示之后,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再回读课文,在脑海中品味一下,相当于再巩固。可是,我没有,就这样草草了事了。

  第四,在趣味阅读中,我的引导不够,所以,学生也就不能激发灵性,游刃有余了。如果这个地方引导的好,这就是一大美点,可是,因为我的原因,美点就成了一个小小的分隔符一样渺小了,唉!

  所以,综上所述,我的这节课,真的是遗憾多多,回味多多啊!它就如一朵美丽的牡丹花,开到绚烂时,遗落了几枚怒放的花瓣,令人感叹啊!

  河中石兽教学反思 7

  《河中石兽》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寺庙的石兽丢失,众人寻找石兽的故事,论述了做任何事不能主管臆断,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本文是一篇古文,文中有很多的字词句很重要,要求学生要掌握其注音,字义,及句子的含义。

  按教学设想,这时本课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我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字词句,并学*第一二自然段。我首先介绍纪晓岚这个人物,然后白板出示重点字词句,学生已经通过预*了解了这些字词,所以课堂上主要是检查预*情况。通过课堂展示,我发现学生预*的都很认真,只有个别子的写法需注意,如:木柿( ),学生通过和“肺”,.

  “柿”比较,很容易记住。这就是教会学生类比,我想这就是收获。而且,相信长期坚持这样教,效果一定会越来越好。

  学生以前做事经常主观臆断,不认真分析,学*了这篇文章后,他们都陷入了沉思,并纷纷不是以后做事之前要三思,这很好。我想,老师的人物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这会给学生很深远的影响,我会继续在我的课堂上潜移默化的教给学生一些道理。

  河中石兽教学反思 8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一 “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还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练*:当地**要把小石潭所在地开发成旅游盛景区,如果请你作为设计师来设计景点,你会怎样设计?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点亮了:“幽竹阁”、“玉佩泉”、“翠蔓廊”、“观鱼台”、“望溪亭”……争先恐后的发言,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也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又是普通班 ,基础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学*惯;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现代人总会对文言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我们要学*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 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其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惯,形成诵读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一切学生都必须切切实实地“经历”才行。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河中石兽教学反思 9

  本节课是本单元《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有点困难,虽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接触,但毕竟这些经验还是模糊的。为此,我充分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与知识经验,让他们在具体的环境中操作、辨认,增加他们自己探索、体验的机会。

  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先设计"找同学"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由于自己所占位置不同(即所面对的方向不同),找到的前后左右的学生不一样。由于面对的方向发生变化,所以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也在发生变化,虽然前后左右的学生发生了变化,但找到的这四个同学所占的方向没有改变,从而引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揭示课题。

  在新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感受并理解新知。

  如:首先借助学生已有"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经验,将学生带入操场,辨认"东、西"方向。由于南、北两个方向学生较难辨别,我又借助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来帮助学生对"南、北"方向的理解。在学生已经基本知道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我又设计让他们说说校园内四个方向的建筑物,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这四个方向。

  第二层次的教学是要帮助学生建立方向感。我又采取让学生分别面朝南、西、北四个方向,说说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方向。虽然刚开始,学生叙述有点困难,但随着方向感的逐步建立,他们也较清楚的辨别出了各个方向。

  为了发展学生的方位观念,我又让学生回到教室,观察、交流教室里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从学生的反馈中,我明显感受到学生已经能够清楚的辨别现实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在教学的最后,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方向"在我们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我又拓展了两个小故事——"环球旅行"和"小雁归队"的故事。增加这个教学环节,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还让他们深刻感受到"方向"在咱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虽然这是本学期的第一节新授课,但我认为今天的教学是成功的,整节课老师充当的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学生在玩一玩、认一认、辩一辩的活动中掌握并理解了新知,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体。

  河中石兽教学反思 10

  教案分析:

  本文节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故事围绕着“如何才能找到十多年前掉进河中的石兽”展开,僧、讲学家、老河兵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意见。故事的结局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目标:

  1、 落实文言重要实词,反复朗读,知晓文章大意。

  2、 了解“叙述”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

  3、 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4、 培养学生客观对待分析事情的态度。

  教学重点:落实重要字词;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办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检测字词落实情况)

  PPT展示

  河中石兽

  清.纪(ji)昀

  ——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师:朗读推开记忆的门,在朗读中回忆重要字词。

  PPT展示

  圮 并 阅 棹 设帐 物理 是 携 耳 确论 湮 颠

  二、字句落实

  1、落实第三段重要字词

  PPT展示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如是再啮:像;冲刷,侵蚀。

  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固颠:本来。

  如其言:依照。

  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但知其一:只。

  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2、结合字词挑战自己

  PPT展示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3、再次朗读,整理内容(了解故事大意)

  PPT展示

  文章记叙了 (概括),得出了 的道理(原文)。

  提示: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短文前面记叙,后面议论,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三、研读赏析,讨论人物

  PPT展示

  三类人:

  僧——出家人,居于寺庙,四大皆空;

  讲学家——居于书塾,研究经史,讲学教书;

  老河兵——长年驻扎河边,巡河,镇守河防。

  思考:

  1、讲学家和老河兵分别为了什么而“笑”?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正确的办法?

  明确:(1)讲学家嘲笑僧的错误做法;老河兵嘲笑僧的错误做法,以及对众人的盲目追寻的世风而无奈。

  (2)僧只考虑水流性质,考虑问题不全面;讲学家只根据书本知识,考虑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老河兵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水流性质、石性和沙性出发,全面考虑。

  3、纪昀给我们讲述了三人“河中寻石兽”的故事,把僧、讲学人和老河兵进行对比,告诉我们“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能否把这句话改成下面的句子?

  PPT展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有矣,不可据理臆断。

  明确:多指空谈多,实践少。反问句,加强作者情感。

  四、走向生活

  学了《河中石兽》,回望自己的学*、生活,我收获(懂得)了 。

  板书:

  借事说理

  僧:考虑问题不全面

  讲学人:空谈理论

  老河兵:阅历深广,实践经验

  批判“空谈理论,盲目追从”的世风(遗憾)

  强调“实践出真知”。

  《河中石兽》教学反思

  《河中石兽》设计的特点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围绕“译——议——悟”的结构模式,

  从知识能力到情感体验,从文本走向生活。具体有如下收获。

  1、 突出了重点:在诵读中体味、感悟。

  2、 突破了难点:巧用“换字法”,体会“多”和反问句的情感,既避免了空洞的分析,又体现了“过程和方法”。

  3、 体现了特点:抓住了学科与文体的特点,上出了一定的“文学味”。

  这是《河中石兽》的第二课时,所以文言字词的重点稍有偏颇,但课后有学生问我:老河兵的方法是不对的?突然意识到,我犯了文言文的忌讳,本末倒置,没有扎实“言”,而高屋建瓴地探究了“文”的蕴含。以下是我几点不足。

  1、过度预设:第一板块“点译、句译、全文理解”,随着PPT的呈现,看似学生回答得流畅,但是流畅的背后是教师过度预设,这抛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如果让学生借助注释口头翻译,把盲点疑问等标注出来,也许课堂生成地更有效果。“全文理解”,由于时间关系,我也只是用“一段话概括”故事来检测落实,其实这没有真正的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于文言文,我们该落实到字词,还是粗略地了解大意?这也是个疑问,也许是家常课和公开课的问题。

  2、资料更*不足:“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是整篇短文的句眼,一个“多”,一个反问句,包含了作者纪昀的情感,对当时社会的想法,然而由于我浅薄的知识,无法理清《阅微草堂笔记》撰写的时代、宋代理学家的特点、乾隆年间的故事,这些都是作者的生活环境,适当的资料更*,有利于学生了解纪昀的情感,“论事”方能全面“知人”。

  3、忽视知识序列衔接:初一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仍处于低层状态,接受识记文言字词也许比较合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实词”、“虚词”等,这些也许是他们知识大门敞开所需要的,当然也需注意随文而教的问题;然而,这篇文章,我把后半部分的设计重点放在了体悟上,两次“笑”的不同,论“三类人”的做法,还强行灌输了“表达方式”的内容,初一学生的知识需要和我所教的知识,有一定的落差。


《河中石兽》重点字注音及翻译注释 30句菁华(扩展5)

——古诗词的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实用5篇

  古诗词的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1

  作品原文

  苏秀道中①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②。

  一夕骄阳转作霖③,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④,且喜溪流岸岸深⑤。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⑥。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⑦。

  作品注释

  ①此题为编者所加。

  ②苏:今江苏苏州。秀:秀州,今浙江嘉兴。作者曾几曾任浙西提刑,这首诗可能作于浙西任上。

  ③霖:一连数日的大雨。

  ④此句语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

  ⑤此句语出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⑥最佳音:这里指雨打梧桐的声音。

  ⑦岁:指一年的农事收成。望岁:盼望丰收年成。

  作品译文

  一夜之间,炎炎烈日的晴空,忽然降下了渴望已久的甘霖;我在睡梦中惊醒,只觉得浑身舒适,凉气沁人。我不愁屋子会漏雨,淋湿我的床;只是欣喜溪流中涨满了雨水,不用再为干旱担心。我想,那千里*野上,喝够了水的稻子一定是葱绿一片;于是觉得,这五更天雨水敲打着梧桐,是那么的动听。像我这没有田地的人尚且欢欣鼓舞,更何况田间的农夫,祈望着丰年,该是多么的高兴。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诗人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时为浙西提刑任上。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颔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颈联承“且喜”句。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三四化用杜句,十分自然。秋雨梧桐,一般都觉得愁人,作者却说是最美妙的声音,这也表明了他对人民的关切心情。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写大雨后庄稼复苏的生机,突出了“喜”字,体现了诗人的劳动人民感情。

  这首诗咏物的技巧和起承转合暂且不说,我们只来说一说这里面表现出的作者的心态,我觉得“喜”字是全诗的中心,发觉凉冷是一喜,看到溪流涨水是二喜,设想稻花秀色、桐叶佳音是三喜,百姓收成有了保证是四喜,这一“喜”字贯穿了始终。最难得的还有作者全诗都化用了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表现出了关心国计民生,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的可贵精神。

  这首诗语言简明洗练,轻巧明快,没有任何难懂的地方,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把农民兄弟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与他们同喜同悲。一位不事农桑的文人士大夫能拥有这样的情怀,不仅在封建社会,即使是在今天都是难能可贵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吉甫敢于为民**,排击煊赫一时的秦桧。

  作者简介

  曾几(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古诗词的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2

  原文: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

  宋代: 苏轼

  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

  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

  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译文:

  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

  南有杨梅北有卢橘,白色的花朵青青的叶子冬天也不落败。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烟雨蒙蒙的春天,它们的果实开始成熟,堪称荔枝的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荔枝的外壳好似海上仙女的大红袄,荔枝的内皮便是仙女红纱的内衣。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根本无须美人杨贵妃赏鉴,荔枝本身自有动人的资质、绝世的姿容。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

  天公遗留这仙品在凡尘,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使然。

  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这荔枝与松树一同生长,不像山楂、梨子那样,会因霜雪变得果质粗糙。

  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

  主人清洗杯盏,斟满了美酒,用洁白的盘子端来了这红色龙珠般的荔枝。

  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我听说荔枝的美味好似烹制好的江鳐柱,又像鲜美的河豚腹。

  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

  我一生做官不过是为了糊口养家,为求得一官半职,早把乡土之念看轻了。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哪里知道人生变幻无常,居然能在异乡品尝到如此佳果,贬谪到这遥远的南方也是一件好事啊。

  注释:

  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

  南村诸杨北村卢:作者自注“谓杨梅卢橘也。”

  垂黄缀(zhuì)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先驱:杨梅、卢橘开花结果都比荔枝早,果味又不及荔枝美,故称“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rú),红纱中单白玉肤。

  海山仙人:指荔枝,因它产于南海滨。绛罗襦:形容荔枝外表如大红罗袄。红纱中单:形容荔支的内皮如同红纱的内衣;中单:贴身内衣。白玉肤:形容荔枝的瓤肉莹白如玉。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妃子笑: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之句,李肇《唐国史补》说,杨贵妃生于蜀,爱吃荔枝。

  倾城妹:漂亮的少女。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yú)。

  尤物:指特殊美的女子或特别名责的物。这里指荔枝。

  云山得伴松桧(huì)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先生洗盏酌(zhuó)桂醑(xǔ),冰盘荐此赪(chēng)虬(qiú)珠。

  桂醑:新酿的桂酒。赪虬珠:赤龙珠,指荔枝。

  似闻江鳐(yáo)斫(zhuó)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斫:用刀切开。江鳐柱:蛤蜊一类的名贵海味。腹腴:鱼腹下的肥肉。

  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chún)鲈(lú)。

  涉世:犹言渡世。莼鲈:蔬羹,鲈鱼脍。莼:莼莱,叶可做汤。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良图:最好的计划,谋略,更带讽刺意味。

  赏析:

  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四月,苏轼第一次吃到了因博得过杨贵妃的一笑而闻名的荔枝。经他的品赏,荔枝本身就被比作了穿着绛罗襦和红纱内衫的海山仙人、倾城美女,不是给“妃子笑”作陪衬的物品了。相反在诗里,妃子倒过来只成了荔枝的陪衬,一起作为陪衬的还有山楂和梨,都被荔枝比下去了。与荔枝同享赞美的是作为荔枝伴侣的松、桧和品味相像的江鳐柱、河豚鱼,而杨梅和卢橘则因为比荔枝稍为早熟,许其为“先驱”。东坡先生一边喝着桂花酒,一边饶有兴致地作着点评,令人感到情趣盎然,而细读之下,却又寓意良深。荔支的“厚味”和“高格”原是东坡先生的人格像喻,“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寓含着不需要皇家的赏鉴,其自身的美便具有价值的意思。

  与黄州时期咏海棠的诗相比,虽然都是以物自比,借物抒怀,但含义很不相同。海棠诗是一片凄清寂寞的'氛围,诗人与海棠孤独相对,同病相怜;此诗却显得热闹,为荔枝找了许多先驱、陪衬和伴侣,仿佛并不孤独。海棠是那种流落异邦、得不到欣赏的美,荔枝则是自具风姿、远处南方的云山之上与松桧同老、不必等待欣赏的美。所以,写海棠诗的苏轼心怀孤傲不*之气,写荔枝诗的苏轼则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颇为放达自适。所谓“南来万里真良图”,这远离朝廷、没有霜雪打击的南方,才是适宜于荔枝生长之地,回顾北方的霜雪之下被困的山楂和梨,真是粗俗之物了。

  因此,作此诗的次年,苏轼再次吃到荔枝的时候,就更明快地表示: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古诗词的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3

  作品原文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①园中柳。

  盈盈②楼上女,皎皎③当窗④牖。

  娥娥⑤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⑥娼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作品注释

  ①郁郁:茂盛的样子。

  ②盈盈:姿态优美。

  ③皎皎:皎洁,洁白。

  ④牖(yǒu)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上古的"窗"专指"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后泛指窗。

  ⑤娥娥:漂亮。

  ⑥娼家女:青楼女子。

  作品译文

  河边草地青青,园里的柳树茂盛。

  在楼上那位仪态优美的女子站在窗前,洁白的肌肤可比明月。女子打扮得漂漂亮亮,伸出纤细的手指。

  从前她曾是青楼女子,而今成了喜欢在外游荡的游侠的妻子。

  在外游荡的丈夫还没回来,在这空荡荡的屋子里,实在是难以独自忍受一个人的寂寞,怎堪独守!

  作者及作文时代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曾有说法认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例如其中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

  作品赏析

  作品解释

  她,独立楼头体态盈盈,如临风凭虚;她,倚窗当轩,容光照人,皎皎有如轻云中的明月;为什么,她红妆艳服,打扮得如此用心;为什么,她牙雕般的纤纤双手,扶着窗棂,在久久地引颈远望:她望见了什么呢?望见了园久河畔,草色青青,绵绵延延,伸向远方,“青青河畔草,绵绵思无道;远道欲何之,宿昔梦见之”(《古诗》),原来她的目光,正随着草色,追踪着远行人往日的足迹;她望见了园中那株郁郁葱葱的垂柳,她曾经从这株树上折枝相赠,希望柳丝儿,能“留”住远行人的心儿。原来一年一度的春色,又一次燃起了她重逢的希望,也撩拔着她那青春的情思。希望,在盼望中又一次归于失望,情思,在等待中化成了悲怨。她不禁回想起生活的波弄,她,一个倡家女,好不容易挣脱了欢场泪歌的羁绊,找到了惬心的郎君,希望过上正常的'人的生活;然而何以造化如此弄人,她不禁在心中呐喊:“远行的荡子,为何还不归来,这冰凉的空床,叫我如何独守!”

  本诗定的就是这样一个重演过无数次的*凡的生活片断,用的也只是即景抒情的*凡的章法、“秀才说家常话”(谢榛语)式的*凡语言;然而韵味却不*凡。能于*凡中见出不*凡的境界来,就是本诗,也是《古诗十九首》那后人刻意雕镌所不能到的精妙。

  作品结构

  诗的结构看似*直,却直中有婉,极自然中得虚实相映、正反相照之妙。诗境的中心当然是那位楼头美人,草色柳烟,是她望中所见,但诗人--他可能是偶然望见美人的局外人,也可能就是那位远行的荡子--代她设想,则自然由远而*,从园外草色,收束到园内柳烟,更汇聚到一点,园中心那高高楼头。自然界的青春,为少妇的青春作陪衬;青草碧柳为艳艳红妆陪衬,美到了极至。而唯其太美,所以篇末那突发的悲声才分外感人,也只是读诗至此,方能进一步悟到,开首那充满生命活力的草树,早已抹上了少妇那梦思般的哀愁。这也就是前人常说的《十九首》之味外味。如以后代诗家的诗法分析,形成前后对照,首尾相应的结构。然而诗中那朴茂的情韵,使人不能不感到,诗人并不一定作如此巧妙营构,他,只是为她设想,以她情思的开展起伏为线索,一一写成,感情的自然曲折,形成了诗歌结构的自然曲折。

  诗的语言并不经奇,只是用了民歌中常用的叠词,而且一连用了六个,但是贴切而又生动。青青与郁郁,同是形容植物的生机畅茂,但青青重在色调,郁郁兼重意态,且二者互易不得。柳丝堆烟,方有郁郁之感,河边草色,伸展而去,是难成郁郁之态的,而如仅以青青状柳,亦不足尽其意态。盈盈、皎皎,都是写美人的风姿,而盈盈重在体态,皎皎重在风采,由盈盈而皎皎,才有如同明月从云层中步出那般由隐绰到不鲜的感觉,试先后互易一下,必会感到轻重失当。娥娥与纤纤同是写其容色,而娥娥是大体的赞美,纤纤是细部的刻划,如互易,又必?格不顺。六个叠字无一不切,由外围而中心,由总体而局部,由朦胧而清晰,烘托刻画了楼上女尽善尽美的形象,这里当然有一定的提炼选择,然而又全是依诗人远望或者悬想的的过程逐次映现的。也许正是因为顺想象的层次自然展开,才更帮助了当时尚属草创的五言诗人词汇用得如此贴切,不见雕琢之痕,如凭空营构来位置词藻,效果未必会如此好。这就是所谓“秀才说家常话”。

  六个叠字的音调也富于自然美,变化美。青青是*声,郁郁是仄声,盈盈又是*声,浊音,皎皎则又为仄声,清音;娥娥,纤纤同为*声,而一浊一清,*仄与清浊之映衬错综,形成一片宫商,谐和动听。当时声律尚未发现,诗人只是依直觉发出了天籁之音,无怪乎钟嵘《诗品》要说“蜂腰鹤膝,闾里已具”了。这种出于自然的调声,使全诗音节在流利起伏中仍有一种古朴的韵味,细辨之,自可见与后来律调的区别。

  六个叠词声、形、两方面的结合,在叠词的单调中赋予了一种丰富的错落变化。这单调中的变化,正入神地传达出了女主人公孤独而耀目的形象,寂寞而烦扰的心声。

  无须说,这位诗人不会懂得个性化、典型化之类的美学原理,但深情的远望或悬想,情之所钟,使他恰恰写出了女主人公的个性与典型意义。这是一位倡女,长年的歌笑生涯,对音乐的敏感,使她特别易于受到阳春美景中色彩与音响的撩拔、激动。她不是王昌龄《闺怨》诗中那位不知愁的天真的贵族少女。她凝妆上楼,一开始就是因为怕迟来的幸福重又失去,而去痴痴地盼望行人,她娥娥红当也不是为与春色争美,而只是为了伊人,痴想着他一回来,就能见到她最美的容姿。因此她一出场就笼罩在一片草色凄凄,垂柳郁郁的哀怨气氛中。她受苦太深,希望太切,失望也因而太沉重,心灵的重压,使她迸发出“空床难独守”这一无声却又是赤裸裸的情热的呐喊。这不是“悔教夫婿觅封侯”式的精致的委婉,而只是,也只能是倡家女的坦露。也唯因其几*无告的孤苦呐喊,才与其明艳的丽质,形成极强烈的对比,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诗人在自然真率的描摹中,显示了从良倡家女的个性,也通过她使读者看到在游宦成风而希望渺茫的汉末,一代中下层妇女的悲剧命运--虽然这种个性化的典型性,在诗人握笔之际,根本不会想到。

  作者要表达的含义

  《青青河畔草》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二首。在笔者看来,这是一首既为大家熟悉却又不为大家所知的诗。说它为大家熟悉,是因为此诗在现代被引用极广。“青青河畔草”一句在被言情大师琼瑶借鉴,引为小说的篇名,并写入电视剧歌词之后,乐坛常青树周华健的一首《忘忧草》也以此句入歌:“青青河畔草,静静等天荒地老”,并在大街小巷传唱。而第二句的“盈盈楼上女”中的“盈盈”,则成了武侠大师金庸先生的力作《笑傲江湖》中的女主角之名。从这一层面来看,这首诗是为大家所熟悉的。而这首诗的影响之深、之远、之广,也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当被问及“青青河畔草”、“盈盈”出自何诗、此诗的原意又是什么时,试问又有多少人能够对答如流。笔者本人就是个例证。很小的时候就因琼瑶的《青青河边草》而对“青青河畔草”一句念念不忘,却直到高中时才无意中在一本诗集中看到此诗的全貌,虽然记忆了下来,但对此诗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却知之甚少。直到今年有幸聆听了曹旭老师在课堂上对此诗的精辟讲解,并在曹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一遍遍吟读之后,才对此诗的蕴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新的体会。在真诚地感谢曹老师让自己有如此难得的学*机会之时,又在深思,虽然经过了“中华诗词学”的熏染,但毕竟次数有限的课程,如《青青河畔草》这般堪称是经典之作的诗词,自己所真正理解的又能有多少呢?庆幸的是自己可以遇到如此博学而又诲人不倦的导师,为以后自学提供了方法和指导,但是对于没有这样学*机会的人来说呢?无疑是个莫大的遗憾。也许会有人对中华诗词不屑一顾,然而,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是,中华诗词是中国几千年来文明的沉淀,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明、历史。在今天这个人心浮躁、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竞争激烈的社会,学*这些诗词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一个人的气质,而这些国学的精粹又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继承和发扬。我们也绝不能让中华文明的火炬黯淡在我们这辈人手中!

  作者简介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汉无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

  古诗词的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4

  原文: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译文

  青天上的明月是什么时候升起的?我现在停下酒杯想问一问。

  人追天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明月皎洁,如明镜飞上天空,映照着宫殿。遮蔽月亮的云雾消散殆尽,幽幽月光尽情挥洒出清冷的光辉。

  人们知道这月亮晚上希海上升起,又是否知道它早晨也希这云间消失?

  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娥孤单地在月宫住着又有谁与她相伴?

  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的月亮,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耀过古人。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只是匆匆过客,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注释

  题下作者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丹阙:朱红色的宫殿。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但见:只看到。宁知:怎知。没(mò):隐没。

  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

  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

  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

  金樽:精美的酒具。

  赏析: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故“于古今为创调”(王夫之《唐诗评选》)。

  古诗词的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5

  原文:

  谒金门·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

  清代:厉鹗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隔水残霞明冉冉,小山三四点。

  艇子几时同泛?待折荷花临鉴。日日绿盘疏粉艳,西风无处减。

  译文: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隔水残霞明冉冉,小山三四点。

  艇子几时同泛?待折荷花临鉴。日日绿盘疏粉艳,西风无处减。

  注释: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隔水残霞明冉(rǎn)冉,小山三四点。

  冉冉:袅袅升动貌。

  艇(tǐng)子几时同泛?待折荷花临鉴(jiàn)。日日绿盘疏粉艳,西风无处减。

  临鉴:对镜。绿盘:喻荷叶。

  赏析:

  厉鹗词以典丽见长,此词“秋浓人淡”、“绿盘疏粉艳”两句,尤为颖异尖新。上片是人看景,清远空灵之极;下片是景中人,遐想绮旎。全词清雅婉丽,意境幽美。风味在**、白石之间。


《河中石兽》重点字注音及翻译注释 30句菁华(扩展6)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及赏析优选【5】份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里,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里,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里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里。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里,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译文:

  沧州的南边,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里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于是划几条小船,拉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而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而浮动,石头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里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必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石面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再转。不停翻转,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里的表面现象,不知道其里的深刻道理的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字词解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傎”):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的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的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 今义:一种学科。

  文章寓意:

  《河里石兽》是纪昀(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与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

  题目:对于河里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 ,依据是(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 (湮(yān)于沙上),理由是(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上游) ,是因为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里。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里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与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及赏析 2

  河中石兽

  清朝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转转 一作:再转)

  《河中石兽》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河中石兽》注释

  此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石兽,古代帝王官僚墓前的兽形石雕,此处指寺庙门前石雕。

  沧州南: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县。南,南部。

  临:靠*,也有“面对”之意。

  河干(gān):河岸。干,岸。

  圮(pǐ):倒塌。

  沉焉(yān):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阅:经过,经历。

  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求:寻找。

  竟:终了,最后。

  棹(zhào):名词作动词,划(船)。

  曳(yè):拖。

  铁钯(pá):农具,用于除草、*土。 钯,通“耙”。

  讲学家:讲学先生,以向生徒传授“儒学”为生的人。

  设帐:设馆教书。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来的木片。

  岂能:怎么能。

  为:被。

  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湮(yān):埋没。

  颠:颠倒,错误,一作“癫”,荒唐。

  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为:认为是。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盖:因为。

  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kǎn)穴:坑洞。

  倒掷(zhì):倾倒。

  如是:像这样。

  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遂:于是。

  溯(sù)流:逆流。

  固:固然。

  如:依照,按照。

  然:既然这样。

  则:那么。

  但:只,仅仅。

  据理臆(yì)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欤(yú):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呢”。

  《河中石兽》赏析

  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全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像和尚和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文章寓理于事,给了人们非常深刻的启示。

  此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是耐人寻味的。它说明天下的事物虽有其共同规律,但更有其殊性。而事物的特殊性,又是和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它更是发展变化的。现实中的许多生活经验,其实都能证明这一点。这也就是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河中石兽》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1.干:古义:岸边。今义:做。

  2.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3.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4.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5.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6.是:代词 ,此,这。今义:表示判断(多指正确,但并不完全是)。

  7.但:古义:但,只。 今义:表示转折,但是,却。

  8.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9.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10.如:古义:像这样。今义:如果

  11.盖:古义:大概。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由上往下覆。

  一词多义

  1.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为: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 (为:动词“认为是”或“是”)

  2.重:

  僧募金重修 (重:读chóng,重新)

  乃石性坚重 (重:读zhòng,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棹: 名词作动词,划(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暴涨:动词用为名词,洪水)

  《河中石兽》创作背景

  纪昀晚年,也即公元17***(乾隆五十四年)到公元1798年(嘉庆三年)期间,开始收集民间狐鬼神怪故事,包括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整理并写成了《阅微草堂笔记》,此文即是其中的一篇。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里,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里,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里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里。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里,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边,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里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于是划几条小船,拉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而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而浮动,石头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里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必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石面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再转。不停翻转,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里的表面现象,不知道其里的深刻道理的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字词解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傎”):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的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的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 今义:一种学科。

  文章寓意:

  《河里石兽》是纪昀(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与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

  题目:对于河里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 ,依据是(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 (湮(yān)于沙上),理由是(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上游) ,是因为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里。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里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与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里,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里,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里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里。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里,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边,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里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于是划几条小船,拉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而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而浮动,石头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里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必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石面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再转。不停翻转,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里的表面现象,不知道其里的深刻道理的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字词解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傎”):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的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的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 今义:一种学科。

  文章寓意:

  《河里石兽》是纪昀(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与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

  题目:对于河里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 ,依据是(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 (湮(yān)于沙上),理由是(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上游) ,是因为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里。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里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与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里,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里,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里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里。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里,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译文:

  沧州的南边,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里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于是划几条小船,拉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而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而浮动,石头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里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必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石面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再转。不停翻转,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里的表面现象,不知道其里的深刻道理的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字词解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傎”):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的`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的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 今义:一种学科。

  文章寓意:

  《河里石兽》是纪昀(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与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

  题目:对于河里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 ,依据是(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 (湮(yān)于沙上),理由是(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上游) ,是因为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里。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里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与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