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儿童学的唐诗实用5篇

首页 / 唐诗 / |

  适合儿童学的唐诗 1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适合儿童学的唐诗 2

  宋·翁卷

  绿满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适合儿童学的唐诗 3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适合儿童学的唐诗 4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适合儿童学的唐诗 5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适合儿童学的唐诗实用5篇扩展阅读


适合儿童学的唐诗实用5篇(扩展1)

——少儿学唐诗 (菁华5篇)

少儿学唐诗1

  牧 童 骑 黄 牛,歌 声 振 林樾。

  意 欲 捕 鸣 蝉,忽 然 闭 口立。

少儿学唐诗2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 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少儿学唐诗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

少儿学唐诗4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少儿学唐诗5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适合儿童学的唐诗实用5篇(扩展2)

——儿童学唐诗优选【五】份

  儿童学唐诗 1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儿童学唐诗 2

  天回北斗挂西楼。

  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

  别作深宫一段愁。

  儿童学唐诗 3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儿童学唐诗 4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儿童学唐诗 5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适合儿童学的唐诗实用5篇(扩展3)

——儿童唐诗朗诵实用5篇

  儿童唐诗朗诵 1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儿童唐诗朗诵 2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儿童唐诗朗诵 3

  淮阳多病偶求欢,

  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

  明年谁此凭栏杆。

  儿童唐诗朗诵 4

  六朝文物草连空,

  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

  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

  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

  参差烟树五湖东。

  儿童唐诗朗诵 5

  清时有味是无能,

  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

  乐游原上望昭陵。


适合儿童学的唐诗实用5篇(扩展4)

——唐诗的作文 (菁华5篇)

唐诗的作文1

  或汪洋恣肆,或灵动轻盈,或豪壮奔放,或优雅宛转。这就是唐诗,灵活的形体,优美的词句,寄托着古人的情愫,给今人以启迪。

  漫步在唐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它的那份清丽与优雅,让我们的心也宁静下来。

  我手捧书本,念着《山居秋瞑》,在皎洁的月光下进入梦乡。

  再次醒来,我已置身群山之中,雨后的山十分宁静,松针上的雨水,嘀嗒嘀嗒地掉下来。月光斜照在松树上,被松针划开了一道道细长的口子。一股清澈的泉声传了过来,远处,一条清亮的泉水潺潺地淌过石头,在我眼前晃动。一位白发老者站在泉水边,浸在那碎得满地的晶莹的`月光中,口里喃喃地说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那就是诗人王维。竹林里传来了阵阵喧哗声,洗衣的妇女从河边归来,采莲的渔夫从荷塘中荡舟而归,诗人微笑着,享受在这幅美妙的秋韵图中。我上前问道:为何诗人对这山中是情有独钟?诗人笑答:尘世的喧嚣已让我厌烦,宁静的山中才是心灵的归宿,即便春天的芳华已尽,我也不愿离去。

  漫步在唐诗之中,我不仅可以感受那份清幽与宁静,而且也可以感受到在血雨腥风的那个时代,诗人所表现出来的壮志豪情。

  边关塞外,太守独宁孤城,敌军来势汹涌,犹如一大片乌黑的云,向城池逼来。在这生死关头,太守选择了突围,即便不成功,他也要以死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

  天上的箭如同密密的细雨一样斜织着,向敌方射击。刹那间,刀剑相碰的声音、战士们的喊叫声充满了边塞,鲜血将大地染红了一片,在夕阳的照射下如同紫红的胭脂。这时,黑云中突然射出一道金光,那是我军将士们的金甲,金甲在阳光的照射下,如同金鳞一般,发出夺目的光彩。突围成功了,敌军退到了易水边,半卷红旗传达着他们兵败的消息。

  漫游唐诗之中,我蓦然发现,古人的精神品质在当今社会中早已茫然无存。那些整日为名利、金钱生活的人们,怎不需要王维诗中的那份宁静?那些整日挥霍无度的青年们,怎不需要边关将士那一份热血情怀?

  当今的人们,有多少能有古人的那份豪情壮志,又有多少能象王维那样不受诱惑,洁身自好?漫游唐诗,品味的是一份古代的情愫,叹息的是今人的庸俗。

唐诗的作文2

  我的老师曾说:“不同的年龄领会诗词的意境是不同的。”的确,唐诗宋词陪我走到今天时,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唐诗宋词在我的感悟中越来越散发出无可比拟的魅力。

  小学一年级时,唐诗宋词走进了我的生活。语文课上,我学会了《咏鹅》,无论走到哪里,见到熟人张口就背,一番表演后,总能得到大人的夸奖。诗词与我一样的幼稚,只是刚刚开始,就像小草在发芽,淡淡的。

  小学四年级时,我看到了诗人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摹下的美丽江南。我闻到了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荷花的芬芳。在诗词走进我的生活时,就像未成熟的苹果,青青的。

  今天的我已经走进了初中,大量的诗词歌赋吸引着我。闲暇时,我与李白“举杯邀明月”,与苏东坡“把酒问青天”。去体验“一览众山小”的雄奇;去了解“大漠孤烟直”的壮观;去欣赏“曲径通幽处”的幽美……无知的我走向了成熟,这时的诗词与我就像小树一样,枝繁叶茂的。

  在欣赏诗词时,我也不忘了从诗人遭遇的角度评价诗词.为那婉约、柔美、凄苦的李清照而叹息,我从充满她浓浓的愁绪的《醉花阴》中读懂了她满怀的相思之苦。我为那有着雄心壮志的辛弃疾而感慨万千,《破阵子》中,我看到了他保家卫国的一腔赤诚……

  以后的路还有很长,诗词也会始终陪伴我,我相信,以后我还会在读懂诗词的同时,更深的感悟生活的真谛。

唐诗的作文3

  世间万物,让我喜欢的东西不少,可能让我沉溺其中,让我心有所动、情有可依的当属唐诗了。在一片长长的浩瀚的历史夜空中,它犹如天边的一颗启明星,给了我敞亮,给了我智慧,给我的精神世界带来了能量。唐诗,我算是不折不扣地喜欢上了你。

  记得第一次与你相遇,是在图书馆,记得当时,是父亲一句一句念给我听,“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尽管我本能认为这些诗句朗朗上口,可年幼的我却一句也听不懂,在父亲的解释下也只是一知半解而已,但在我年幼的心灵中却种下了一粒名叫“唐诗”的种子。

  上了小学,在那一首首唐诗中,我看到了很多,那一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让我置身于那姹紫嫣红的花丛中,嗅到了花香,香气是那么沁人心脾,那些花,是那么美丽可爱;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我看到了那一缕洁白的月光,白的就像是诗人那颗纯洁的心;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我仿佛听到了大唐王朝的亡国之声,令人悲哀,令人叹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我品味到,那一杯杯酒,是诗人与朋友间深厚的情谊,使人潸然泪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让我看到了诗人独自一人在竹林中弹琴长啸。那粒名叫“唐诗”的种子,已经发芽,正在茁壮成长。

  上了中学,我在唐诗的大千世界中,我懂得了许多的道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告诉我只要有理想,不放弃,终将到达成功的彼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使我明白我想看得更远,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了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这一道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启示我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就能欣赏到绝美的风光,感受到“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一开始,我以为李白是一个飘逸豪放的诗人,但从“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中,我读出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那粒名叫“唐诗”的种子,慢慢长成了一棵小树,它将茁壮成长,更加郁郁葱葱。

  唐诗,你给予我的实在是太多,以至我时常在你这星河璀璨的诗词艺术中徜徉。你的营养,你的精神,你的魅力,滋养了我的另一个世界。

  恋上唐诗,不后悔!

唐诗的作文4

  唐诗如一片璀璨的星空,闪耀着迷人的光芒,令人陶醉,让人向往。

  唐诗生于唐朝,唐朝生于*,几十年来,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射到唐文化上,无数人去品读唐诗,赞美唐诗,尽情地遨游于唐诗之中。我自然也不例外。

  品读唐诗,我深深了解到了唐诗中的月明。不知谁在春江月里,第一个望见了月亮,便从此夜的千里婵娟,夜夜照亮无寐人的寂寥。月是游子眼中的故乡,床前明月光永远思念的霜露;月是思妇的牵挂,在捣衣声声中,夜夜减清辉;月是孤独人的酒友,徘徊着与举杯者对影成三人。

  品读唐诗,我明白了唐朝的酒烈。诗人纷纷举杯消愁,千金换酒,但求一醉。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人之一生,能向花间醉几回?醉卧人间荣辱皆忘,世态炎凉尽空,今朝的酒更是浓,且来烈酒一壶,放浪我豪情万丈。

  品读唐诗,我知道了唐诗中的离别苦。灞桥的水涓涓地流着,流不断历历柳的影子。木兰轻舟,已理棹催发,离愁做成昨夜的一场秋雨,添得江水流不尽;折尽柳条留不住的,是故人的脚步;挽断罗衣留不住的,是岁月的裙袂。一曲离歌,两行泪水,君向潇湘我向秦。都说西出阳关无故人,何地再逢君啊!

  品读唐诗,我体会到了唐朝诗人的清亮。一壶酒,一把剑,还有一轮残月,一路狂舞,一路豪饮,舞出一轮残月,舞出一颗盛唐的心,舞出一颗盛唐的剑胆,饮出一位诗坛的谪仙。醉卧长安,天子难寻,不是粉饰,不是虚名。喜笑悲歌气傲然,九万里风鹏正举。沧海一声笑,散发弄扁舟,踏遍故国河山,一生哪肯摧眉折腰!

  品读唐诗,我领悟了*古风。唐朝可以称得上是远古的大同社会: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故外户而不闭。从唐诗中,我看到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史,品读唐诗,我更加热爱自己伟大的祖国。

  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三百篇诗句在落花中尘埃落定。沏一杯菊花茶,捧一卷《唐诗三百首》,听一听巴山夜雨的倾诉,子夜琵琶的铮鸣,窗外有风透过明帘,蓦然间忘了今夕何年。

  品读唐诗,望穿历史;品读唐诗,祖国在我心。

唐诗的作文5

  我看过的书很多,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唐诗三百首》,因为它给了我无限的快乐。

  在我三岁的时候,外公经常带我到房前屋后活动。春天,我们在沙滩上放风筝,外公教我背唐诗“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外公屋后有一口池塘,几只鹅在水上游来游去的时候,外公教我背起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晚上,我们坐在树下乘凉,看到皎洁的月光,外公又教我背起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渐渐地,我对唐诗产生了一些兴趣。

  上幼儿园的时候,一天晚上,妈妈带我去买书。到了书店,我忙跑到书架那儿,细细选书。我看上了《唐诗三百首》,赶紧让妈妈给我买下。从此,它成了我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我迷上了唐诗。走亲戚的时候,也把它带上。在家里,无论外面有多喧闹,我都会专注的捧着它大声朗读、背诵。

  一次写作文时,我引用了几句优美的唐诗。我迷醉于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恬淡,感叹于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陶醉于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意境,感动于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深情……这篇作文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当时心里美滋滋的。

  唐诗啊,你给了我无限的快乐。我能不深深的喜爱你吗?


适合儿童学的唐诗实用5篇(扩展5)

——适合三岁幼儿背的唐诗优选【五】份

  适合三岁幼儿背的唐诗 1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适合三岁幼儿背的唐诗 2

  作者: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适合三岁幼儿背的唐诗 3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适合三岁幼儿背的唐诗 4

  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适合三岁幼儿背的唐诗 5

  作者: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适合儿童学的唐诗实用5篇(扩展6)

——唐诗导学案设计实用五篇

  唐诗导学案设计 1

  课题:12唐诗五首(第2课时)

  主备人:xxx审核人:xxx授课人:xxx备课时间:20xx.x.x.

  【学*目标】

  课标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目标达成:

  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流程:

  【课前展示】

  1、朗诵诗歌,圈点诗歌中的生字词。

  单车(dān)征蓬(péng)燕然(yān)

  荆门(jīng)仍怜(lián)贾亭西(jiǎ)

  啄春泥(zhuó)没马蹄(mò)白沙堤(dī)

  2、作者链接

  王维(701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称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有“诗魔”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创境激趣】

  上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借景抒情的唐诗,诗中的景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让我们记忆深刻。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三首唐诗,继续感受唐诗的魅力。

  【自学导航】【合作探究】

  (一)学*《使至塞上》

  1、划分节奏

  听老师朗诵诗歌,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理解词语

  (1)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2)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3)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4)胡天:胡地的天空,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5)孤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点燃的烽烟。多用狼粪,取其轻直且聚,不易为风吹散。

  (6)长河:指黄河。

  3、整体感知

  (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2)读懂诗情。此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飘泊的愁绪。

  4、名句赏析

  找出文中写景的名句,并赏析。

  【交流点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是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诗人以传神的笔调描绘了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大漠向无边的远方延展,视角广,景深长,给人以开阔、广袤、深邃的感觉;但这仅是*面的构图,接以“孤烟直”三个字,便有了立体感。“孤”显出人烟的稀少。“直”表现出诗人对边塞景物的惊异。“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添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示出浑然一体的气势。这里,圆与方、动与静、横与竖、大与小、高与低、远与*、轻与重、明与暗、升与沉、景与情等多样、对立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形成一种和谐美。

  5、小结

  【交流点拨】《使至塞上》一、二和七、八句叙事,三、四、五、六句写景。无论叙事还是写景,都准确而含蓄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激愤而抑郁的心情。单车问边,连个随从也没有。行程遥远,要过居延属国,到西北边陲。虽行至萧关,却依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征蓬出塞,大雁难归,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既是写诗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也是写诗人那种苍凉孤寂的情感。

  (二)学*《渡荆门送别》

  1、划分节奏

  听老师朗诵诗歌,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理解词语

  (1)*野:*原。

  (2)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3)结:凝聚。

  (4)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5)怜:喜爱。

  3、整体感知

  (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的原野出现并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2)读懂诗情。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交流点拨】主旨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不舍之情。

  4。名句赏析

  你觉得诗中写景最妙的是哪一句?说说理由。

  【交流点拨】“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远*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三)学*《钱塘湖春行》

  1、划分节奏

  听老师朗诵诗歌,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理解词语

  (1)初*: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

  (2)暖树:向阳的树。

  (3)没(mò):隐没。

  (4)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3、整体感知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交流点拨】如“初*”,春水初生;“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交流点拨】“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交流点拨】“处处”“家家”说明鸟很多,与初春季节景象不太符合。“几处”和“谁家”则很好地说明了初春时节万物刚开始复苏,鸟儿也只是三三两两活动的景象。

  4、赏析语言

  (1)请用你喜欢的句子赏析诗句。

  ①“从……中我看到了……”

  ②“从……中我听到了……”

  ③“从……中我感受到……”

  【交流点拨】从第一、二句中,我仿佛看到长衫飘飘的诗人骑马来到贾公亭旁,极目远眺。只见那西湖波澜动荡,与岸*齐。在那水天相接处,水波粼粼,云朵低垂,似乎要亲吻湖面了——它也爱早春的西湖。从“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仿佛听到了黄莺清脆婉转的鸣叫声。

  (2)诗人最喜爱的是湖东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诗人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外,未作任何说明。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出白沙堤美丽的景色吧。

  【交流点拨】有湖水,水中有鱼虾,有嬉戏的鸭子。有花草。绿草如茵,像铺了层绿地毯;花儿闪闪,散在绿草丛中。还有花树。杏花开了,散缀枝头;桃花也开了,红艳艳的,灿烂一片。还有人。有骑马的诗人,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吟诗;好朋友也来了,他们*地而坐,饮酒赏景,谈诗论文,吟诗作画……好不快活。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强化训练】

  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回答下面的问题。

  15.《钱塘湖春行》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的?

  “初*”“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或“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16.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机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两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解析:“乱花”指各种颜色的野花,从“渐”可以看出,描写的是初春各种花逐渐开放的景象;“繁花盛开、花团锦簇”描写的是各种花开得很艳丽时的情景,与诗歌中描写的“春”景不符。)

  【归纳总结】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戍边将士保卫家国的爱国精神,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而产生的孤寂和抑郁之情。

  【板书设计】

  首联:出使经过

  颔联:边塞形势奇特壮美的风光

  颈联:落日所见抑郁孤寂的内心

  尾联:到达边塞

  唐诗导学案设计 2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学*鉴赏律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格律美。

  2、在分析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格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

  反复诵读古诗,培养阅读兴趣,理解每首古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难点

  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点拨法

  1、录音机、范读带。(正字正音,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投影仪、胶片。(显示内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文体知识、精美插图、相关诗词等。)

  3、课件。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今天,我们撷取唐诗中的几颗明珠,一睹唐诗的风采。先看第一首《野望》。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性简傲,嗜酒,其诗*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声韵。还讲究*仄。

  王绩《野望》

  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

  东皋(gāo)薄(bó)暮徙(xǐ)倚犊(dú)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品析诗句。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们写景分别有什么特点?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6)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美丽的秋景,恬淡和*的生活,却让诗人发出了“相顾无相识”的感慨,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1、用白描的手法写景。颔联颈联中,诗人用白描手法,由远到*,静动相映,描绘出一幅山家秋晚图。

  2、借景抒情。用美丽的秋景和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野望秋野图萧瑟衰败正衬暮归图宁静安详反衬孤独无依

  背诵王绩《野望》,由律诗引出《黄鹤楼》的学*。

  崔颢《黄鹤楼》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1、听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再读,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边读边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学生讨论发言,老师引导,理解诗句含义。

  品读,体味诗中的情感。

  (1)前两联由传说写起,有什么作用?

  从传说写到现实,由传说的美好与现实的“空余”寻常江楼构成强烈的反差,诗人的怅然若失的情绪表露出来。

  (2)诗的颔联写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黄鹤一去”把读者的视野引向茫茫远方;“白云千载”又让人联想到上下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只两句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创设出一种苍茫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诗句描绘出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景象,葱茏茂盛而富有生机:晴空万里,远望汉阳,一棵棵树木清晰可数;鹦鹉洲上,芳草茂盛,一片葱绿。这段写景,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4)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诗人“愁”该如何理解?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呢?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1、意境开阔、气魄宏大。诗的开头从黄鹤楼美丽的传说写起,仙人、黄鹤引发人们美好的联想。写到“黄鹤一去”,写到“白云千载”,意境开阔,引人遐思。

  2、风景如画,情真意切。诗的颈联描绘了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眺望远处所见到的空明悠远的画面,融情于景,眼前景虽美,何处是乡关?景中蕴含诗人浓浓的乡愁。

  黄鹤楼首联引传说颔联发感慨以景衬情思乡思亲颈联绘美景情景交融尾联抒乡情

  王维《使至塞上》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附属小国小勃律。737年,节度使崔希逸打破吐蕃军。王维奉命出塞犒赏三军,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初读,读准字音和节奏,感知诗的内容。

  (1)理解诗句的内容

  首联:以简练的笔墨叙写此次出使的经历。

  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作者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颈联:千古名句,描绘塞外苍凉壮观的景象。

  尾联:借用“燕然勒石”的典故,写出了将士们保卫家国的决心,表达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2)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首联的“单”字可见其孤独寂寞,颔联两个比喻,表达诗人的激愤和抑郁,颈联描写塞外壮观美景,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借典故表达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之情。

  (1)颔联中“征蓬”“归雁”比喻什么?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像振翅北飞的大雁。诗人虽然是奉使出塞,却有漂泊无依之感,暗写诗人被排挤出京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2)品读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描绘了塞外雄伟壮观的景象。诗人选取“大漠”“烽烟”“长河”“夕阳”这些意象,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色彩鲜明。且“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虽景物不多,但层次丰富。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戍边将士保卫家国的爱国精神,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而产生的孤寂和抑郁之情。

  使至塞上诗中有画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画中有情赞叹赞美

  1、背诵学过的三首唐诗。

  2、说说每首诗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李白《渡荆门送别》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豪迈奔放、飘逸若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学生听读,整体感知。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写作者李白出四川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的景色及感受。

  (2)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故乡的依依不舍,出蜀游历的满腔豪情。

  品读诗句,体味内涵。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叙事,交代行踪。作者从蜀地出来,经过荆门来到楚地。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船过荆门后长江**特有的景色:山逐渐消失,眼前是一片低*的原野;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一个“随”字生动的将山与*原的位置的变化展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表现出长江奔腾汹涌的气势。这联诗,景中蕴藏着诗人初出四川时的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

  (3)诗的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蕴含诗人怎样的心情?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句借助瑰丽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描绘出船行出三峡后江面*静,宽广无边的绮丽景象。诗人借天镜“飞”、海楼“结”,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1)全诗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诗的颈联写到“飞天镜”“结海楼”,借助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江面上*静无波,云雾弥漫的景象,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2)用词精炼传神。“随”“入”等动词的运用,都很凝练传神,富有表现力。

  (3)衬托手法。颈联中,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之*静无波;云彩变换构成海市蜃楼反衬江岸之辽阔。

  这首诗描绘了出蜀经荆门至楚地过程中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及初出四川时的喜悦之情。

  渡荆门送别动景随入渡荆门之景静景飞天镜结海楼送别之情依依不舍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朗读

  ①把握诗歌节奏自读—范读(配乐朗诵)—试读—齐读

  ②把握诗歌感情范读(配乐朗诵)—学读—齐读—赛读

  品味诗句,把握内容

  (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早春。从春潮、早莺争暖树、新燕筑窝、乱花、浅草看出。

  (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话看出?

  骑马。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

  (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4)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联?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5)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两句)

  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6)全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清新优美、生机勃勃的景色,字里行间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西湖的喜爱,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诗人描写了西湖早春莺飞燕舞、花乱草浅、柳树成荫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1)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全诗以游踪为线索描写西湖美景。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最后到湖东的白堤,使整首诗结构严密。

  (2)景中寄情,情景交融。诗中描写了西湖美丽的自然风光,在写景中寄寓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钱塘湖春行(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初春之景赞赏西湖、热爱自然

  本课的五首诗都是唐代律诗,格律工整,情感真挚,感人至深。而“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

  上课伊始,紧扣每首诗题眼设问,初步感知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通过“找、画、写”的方式潜心会文,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语言文字中感受诗人的情怀。

  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并通过“以读激情”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指导学生不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内部,发现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唐诗导学案设计 3

  阅读目的:

  1.通过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学*唐诗的兴趣。

  2.通过对唐诗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华。

  3.在阅读中感受唐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活动准备:

  1.搜集、背诵唐代著名诗人的诗句。

  2.搜集唐朝诗人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激发阅读兴趣;

  2.授予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家,唐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登高望远,每每涌现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气;浪迹天涯时不免生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这些浩如烟海的诗歌,或咏山川名胜,或颂边塞将士,或诉百姓疾苦,或鞭挞权贵,或抒发人生情怀……读之往往令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回味无穷。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进唐诗的百花园,在缤纷的唐诗奇葩中尽情徜徉。

  二、走进唐诗,你吟我诵;

  1.我最喜欢的一首唐诗(小组推荐,激情朗诵)。

  2.我最喜欢的一句唐诗(自由发言,体现感悟)。

  3.我最欣赏的唐代诗人(学*诗人品质,从中受到启发)。

  三、品位唐诗[出示课件]:

  1.到唐诗中赏雪景:

  ①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

  ②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③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到唐诗中听鸟鸣:

  ①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②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③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3.到唐诗中赏月:

  ①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空涧中。

  ②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4.到唐诗中旅游:

  ①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①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②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③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

  5.到唐诗中体验真情:

  ①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②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四、亲*唐诗:

  唐诗的魅力远远不只这些,唐诗的背后更是充满悬疑、充满诱惑与神秘!下面请大家来展示一下你所积累的与唐诗有关的逸闻趣事。

  ①“推敲”一词的来历。

  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③宋之问吟诗遇老虎;

  ④白居易进长安。

  五、布置阅读唐诗要求

  1每人准备《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有条件的同学在家庭小书架上添置《唐诗词典》。

  2每周背两首唐诗,并借助资料理解与此诗有关的诗人、诗意、及与诗歌内容有关的知识。

  3时间为一学期,中途将举办吟诵、背诵、知识竞赛等活动。

  4学期末举行一次唐诗*作比赛(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或一首唐诗,根据诗意*作,选出优秀*作,评选出本班最佳“作家”)

  六、结束语:

  唐诗中的优美的诗句,伴随着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成长;唐诗中动人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对***的追求,希望同学们在唐诗的陪伴下茁壮成长。

  唐诗导学案设计 4

  教学文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课堂类型:主题型群文教学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把握古体诗的特点,理解两首诗歌内容。

  2、比读诗歌,运用求同法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出自我。

  教学过程:

  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

  唐代是古典诗歌的巅峰时期。唐诗中有四季变换的美好,有万物欢腾的生机,有高山大川的壮丽,还有野草小花的顽强。我们今天学*的《唐诗二首》似乎与这些诗歌都不同。

  (设计意图:以两位诗人格律诗中的名句导入,一方面是做课前热身,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境;另一方面,这些对仗的诗句为学生发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形式上的特点作以参照;其三,也与课末的主题相呼应:诗歌可以描绘美、传播美,还有更为重要的是关照民生,关注现实。)

  二、初读求同,读懂诗歌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两首诗歌,说说这两首诗歌在形式上有哪些共同之处。可以从字句、押韵、*仄、表达方式等角度来说。

  预设:

  这两首诗都很长,有很多句,不像格律诗一样是四句或者八句。

  这两首诗押韵有变化,不固定。

  这两首诗每句中的字数也不相同。有二言,三言,七言,九言。

  这两首诗都没有对仗、*仄的限制。

  这两首诗都是古体诗,叙事诗。

  (屏显,共读)

  与格律诗相比,古体诗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各句字数也没有严格限制;用韵灵活,可以押*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中途可以换韵;不讲究*仄、对仗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古体诗中的歌行体,《卖炭翁》是乐府体。

  2、结合课下注释,快速了解诗意。

  这两首诗歌都是叙事诗,它们分别叙述了怎样的故事?这两个故事有哪些相同之处?

  预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了诗人所住的茅屋被肆虐的秋风吹破,茅草横飞,屋漏遇雨,长夜难眠的经历。

  《卖炭翁》叙述了在终南山伐薪烧炭的老人,辛辛苦苦烧成的千余斤碳被宫里的太监掠夺而去的事。

  过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叙之事是诗人的亲身经历,《卖炭翁》所叙之事是诗人的所见所闻。那么这两个故事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请大家再读诗歌。

  预设:

  这两个故事中人民生活都很悲惨。

  两个故事中都有一个可怜的老人。

  两个故事都揭露了现实的黑暗。

  ……

  3、两首诗中都有一位老人形象,结合两诗中具体的词句,说一说哪位老人的遭遇更悲苦?请你为老人代言,用朗诵表现出其生活的悲苦。

  小组讨论、交流。朗读,展示。

  预设:

  杜甫的遭遇更悲苦。他生活贫穷,住的是茅草屋,盖的被子很破旧。“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从“冷似铁”“踏里裂”等细节描写可以看出他生活穷苦。

  杜甫的遭遇更悲苦。他的茅草屋被风吹破,又遇上冷冷秋雨,长夜难眠,一家人生活无所依凭。“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一内心独白透露出国家战乱,生活无依的悲苦。“长夜”不仅仅是指这一个晚上,还有以后那些悲苦的漫漫岁月。

  杜甫的遭遇更悲苦。他处于战乱当中,流离失所,在朋友的资助下好不容易盖的茅屋又被吹破。“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屋子破漏,秋雨不停不歇下得越来越大,屋里一定是又湿又冷。

  卖炭翁更悲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由外貌描写可以看出卖炭老人伐薪烧炭生活又脏又累,烧炭时间长。“苍苍”与“黑”形成对比,写出卖炭翁年事已高,但为生存下去,还要辛苦劳作。

  卖炭翁更悲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矛盾心理更凸显老人悲惨的生活境况。

  卖炭翁更悲苦。“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他辛苦半年烧成的炭却被宫里的宦官变相掠夺了。

  (设计意图:通过三次求同,引导学生逐步进入诗歌深层。第一次求同,意在发现两首诗语言形式的特点,略处理;第二次求同,意在整体感知内容,以横向对比的方式激发学生探寻发现的兴趣,略处理;第三次求同,聚焦人物刻画,深入诗歌品读词句,这一环节需精研细磨。)

  三、背景引入,读懂社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群童“为盗贼”,《卖炭翁》中是否也有“盗贼”?造成两位老人如此悲苦的原因是这些“盗贼”吗?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做了左拾遗,后因直言上谏被贬。他亲眼见到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带给人民极大的苦难,看到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759年,他抛弃官职,携带家小逃荒辗转到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一座草堂,过上暂时安定的生活。761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他的茅屋,生活又陷入漂泊无着的状态。

  《卖炭翁》是为“苦宫市”而作。“苦宫市”,即人民以“宫市”为苦,“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但是,中唐时期“不复行文书,置白望(采购的宦官)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预设:战乱、灾荒让百姓穷困潦倒,生活难以为继,而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巧取豪夺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真正的盗贼是那些衣着光鲜的统治阶级及其爪牙。

  【设计意图:在比较人物遭遇的基础上,引入背景介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把握现实主义作品的写实特点。】

  四、对举再读,读懂诗人

  1、交替朗读,比读品悟。

  师(低沉悲哀):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生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悲凉凄苦):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生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师: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生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经历风雨,经历苦难的杜甫,他想到的是______

  (屏显)

  女: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男: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女: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男: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女:一车炭,千余斤

  男: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身为官位的白居易,他看到的是_____________

  2、仔细观察课本上《卖炭翁》的插图,你觉得这个插图符不符合诗人的创作意图?如果让你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画一幅插图,你会怎样画?

  预设:

  诗人站在茅屋门口,屋外是漫天的雨丝。远处隐约有更多破败的茅屋,还有百姓在战乱中死伤倒地的图景。

  诗人站在大雨中飘摇破败的茅屋里,眼前浮现出一座座高大坚固的房屋。

  ……

  3、上海余党绪老师曾评价杜甫的茅屋是“最神圣的茅屋”,可以做这幅画的题目。如果让你给《卖炭翁》的插图拟题目,你会拟一个怎样的题目?

  预设:

  最无耻的买卖

  最卑鄙的掠夺

  最职业的讽喻

  最有力的控诉

  ……

  (板书两个标题,过渡到下个环节)

  4、浏览链接材料,杜甫和白居易的笔下相同的是什么?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杜甫《昼梦》

  注释:什么时候才能消除战乱,让老百姓安心种田,普天下再没有虎狼之吏横征暴敛,残酷地向老百姓搜刮钱财呢?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杜甫《洗兵马》

  注释:怎能得到强壮有力之士挽下银河,把甲胄、兵器全部清洗,永不再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温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白居易《新制布裘》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观刈麦》

  诵读。结合诗句简析,思考两位诗人关注的相同点。

  小结:那一句句“安得”中,饱含着诗人对天下太*、人民安宁的祈盼;那一腔惦念里,充满着对民生的关注、对百姓的悲悯。不管是为官还是为民,不管是身受苦难,还是衣食无忧,他们饱览人民疾苦,体察人间冷暖,他们用文字呐喊、用文字为民**;他们心里有大爱,眼中有民生,笔端流露出的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未得天子知,甘受时人嗤。——白居易《寄贾生》

  结课:唐诗中不仅有四季美景,不仅有闲情雅趣,还有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对民生疾苦的呼吁。正如蒋勋所说:

  文学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文学有另外一个职责是真正使人类的灾难、苦难、孤独和寂寞被人听到。——蒋勋

  同学们,请把目光投注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当中,看一看更多的人群,我们的身边还有像农民工、环卫工、病弱衰老等生活艰难、悲苦的群体。希望你们心中有悲悯,笔下有民生,书写有情怀的文字。

  (设计意图:课堂落点是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一环节通过三个步骤推进:运用对举的方法给诗歌插图、拟题,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关注点、着力点;通过分角色比读,引领学生感受诗人的悲悯情怀;拓展朗读两位诗人其他诗句,加深学生的对诗人情怀的认知。)

  唐诗导学案设计 5

  译文

  前面看不到古代知人善任的君王,后面又看不到举贤授能的贤君。

  想到天地是那样永久长远,独个儿流下了悲伤的眼泪。

  赏析

  这首诗,是古今一致公认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一句五个字,但却包括了燕昭王在内的许多古代贤王,他们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大约怎么也不会任用像武攸宜这样的`无能之人;至于作者自己,如有像燕昭王这样的统治者,才能一定会得到施展,抱负终会实现。但这一切不过是感慨而已,因为前代的贤王已成过去,是见不着的。

  “后不见来者”,后代的贤君也将会有的,但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自己又怎么能见得着呢!

  前代的贤王见不着,后代的贤君等不到,空有治国安民的理想,终一生不得实现,这该是多么令人忧郁的事情啊!

  这首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字的存在。一、二句的“前”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望的“眼前”与“身后”,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昔与以后的时代;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诗人的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沉的表现。

  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的心理活动,最后一句才写外部表情。内心是表情的依赖,表情是内心的反映,两者恰当结合,勾画出一个胸怀大志而又不逢其时、独立悲叹的动人形象。

  全诗的语句长短不齐,音调富于变化,更有助于表达诗人起伏强烈的慨叹之情。

  译文

  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谈说笑毫无拘束,忘了回去的时期。

  文体知识

  本诗属于*体诗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名句点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诗句有随遇而安的理趣。

  名句运用

  类似本诗描写云的诗句有陶潜《归去来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王勃《滕王阁诗》中有“闲云潭影日悠悠”等。

  难句解析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

  拓展积累

  颔联“兴来每独往,胜事自知”中“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一个“空”字透露出来的不是消极、悲观、失望之情,而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情逸致。可谓“空”字不空、词“空”意丰。王维运用“空”字的诗句还有:

  《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桃源行》》中有:“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鸟鸣涧》中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过香积寺》中有:“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