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元节说说 30句菁华

  • 中元节
  • 1、中元节,让我们一起为逝去的亲人,点一盏心灯,寄托无尽的哀思与怀念,祈求家族兴旺、子孙*安,祝远在天堂的亲人们,一切安好!

    2、你鬼头鬼脑鬼精灵,古灵精怪有人疼,色鬼贪鬼都怕你,不敢对你露笑容,吓得通通现原形。今天是中元节,你快把你的任务来执行:速让它们现原形!

    3、这是没有祝福话语的节日,逝去的亲人,您在那儿过的可好?天堂里是否开花了,枫叶红了,大雁南飞,碧空荡着云影,您是否隐在天龙,福佑子孙。

    4、愿天堂的逝者安息,愿活着的人更懂珍惜!珍惜每一份时光,珍惜每一份真情!珍惜活着的每一天,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珍惜这个看起来,并不完美的世界,让自己不留遗憾!

    5、掐指一算中元节好像不太远了,阴历七月就是厉害,服了。

    [阅读全文]...

  • 全国各地中元节*俗 (菁华3篇)

  • 中元节
  •   广西省:多杀鸭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河北省:荐新

      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面人

    [阅读全文]...

  • 中元节的由来是什么 (菁华3篇)

  • 中元节
  •   古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传说地宫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阅读全文]...

  • 中元节有什么*俗 (菁华3篇)

  • 中元节
  •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缓。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2、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那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安幸福

      3、祭祀土地和庄稼

    [阅读全文]...

  • 中元节的由来是什么 (菁华3篇)

  • 中元节
  •   古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传说地宫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阅读全文]...

  • 中元节的来历和*俗 (菁华3篇)

  • 中元节
  •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放灯之*俗就是为了让鬼魂可以托生。

      同时依照佛家的说法,阴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众生,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孝亲节)。所以中元节这天,一死一生,既可以寄托对逝去之人的哀思,又让人谨记父母的恩德。

      中元节的来历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任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阅读全文]...

  • 中元节的来历及由来 (菁华3篇)

  • 中元节
  •   1、中元节的来历

      1.1、“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1.2、中元节是道教与*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1.3、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2、中元节的禁忌

    [阅读全文]...

  • 中元节烧的叫什么 (菁华3篇)

  • 中元节
  •   中元节烧的纸是纸钱,人们相信纸钱就是阴间的钱。为了表示对死者的追悼,人们常常烧纸钱送给亡灵。传说七月十五鬼门关大开,很多已经逝去的先人会走出鬼域回家一趟,看看家里现在怎么样了。去收些钱带到下面去用。

      钱之俗早在汉代就有了。魏晋以后,南朝齐之时,人们普遍改为以纸寓钱祭灵。此俗一直沿*至今。

      *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除了被称为“中元”和“盂兰盆节”外,民间还称七月十五为鬼节,与清明、十月一合为三鬼节。民间的鬼节与佛教的中元节、盂兰盆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自己独特的色彩。

      根据民间*俗,七月十五要上坟扫墓,祭拜祖先,有的人家在门前或街道巷口烧纸钱。人们相信,纸钱就是死者另一个世界里的钱,多烧一些纸钱,死者在那个世界里才会有钱用。其实是一种对死者的悼念。

      据高承《事物纪原》卷九载:“汉以来,葬者皆有瘗钱。”在《史记·酷吏列传》中也有关于纸钱的记载:“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由此可知,纸钱之俗早在汉代就有了。

    [阅读全文]...

  • 中元节有什么*俗 (菁华3篇)

  • 中元节
  •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盆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阅读全文]...

  • 中元节各地的*俗 (菁华3篇)

  • 中元节
  •   湖北省

      麻城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团聚过节,焚烧纸钱祭拜逝去先人。祭祀当天,先献上荤食与白酒,并“馒头”饭,竹筷*摊于饭菜之间,灯火齐明,还要诉接祭之言。各家男丁亲自在纸钱上打印制作纸钱,烧纸毕,跪拜先人。之后合家聚筵。节日可以选择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间的任一天进行。

      云南省

      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湖南省

    [阅读全文]...

  • 中元节吃什么 (菁华3篇)

  • 中元节
  •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濑粉,是东莞人寿宴的传统食品,寓意长长久久,多福多寿。

      东莞最出名是烧鹅濑。烧鹅濑,最讲究的是一锅美味的高汤,那得用整只鸡、大块肉、大块骨,加许多特种药材和香料熬制。吃的时候,将濑粉在热水中烫一烫放入碗中,然后加上一大勺高汤,粉面再铺上一层皮脆肉嫩的烧鹅。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这一民俗的.另一说法是,母亲为出嫁的闺女用白面塑一双羊,当然还要蒸熟,而且羊头还要缠挂上红布条。娘家要组成一支小型送羊队伍到新姑爷家,由新姑爷动手切开面羊,并将切下的第一块用红绳拴挂在客厅中,这块“面羊肉”等到第二年的七月十五送来新面羊时才能取下来。这其中的讲究是“陈羊见新羊,年年有余粮。”新姑爷切完羊后,要吃羊头,出嫁的闺女则吃羊脚,其他的分送男方长辈邻里,以表和和美美,共享喜庆吉祥。

      广西人过“鬼节”,都是很少出远门、游泳、做其他生意上的大事,下午街上的商铺店面早早地关门歇业。“鬼节”给人们偷懒带来了一个很好的托辞, 活着的人也有了饕餐的理由。早早地准备好祭拜祖宗的香烛、元宝、纸钱,买好糕点水果,最重要的在这一天广西人家家都会吃鸭子!这一天凌晨,农贸市场卖家禽的摊位前就已经排满了要买鸭子的人群!(这一天的鸭子可以卖出全年的最高价)。广西境内靠江靠河的地方,还会放河灯以告慰祖先以及新亡的灵魂。(南方有水的地方居多,因此他们会认为江河是贯穿了阳间和阴间的地方)

    [阅读全文]...

  • 中元节为什么要放河灯 (菁华3篇)

  • 中元节
  •   放河灯是中元节的传统*俗,放河灯既可以寄托人们对先人的思念,还意味着将厄运随着逝水东流,一去不返。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这项古老的*俗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当时只是僧人在放生池里放河灯,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人们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的美好*俗。

      宋代规定中元节各地燃河灯、济孤魂、放焰口、演目连戏。此后,放河灯在七月半举行并随道教、佛教传播而流行全国。这一天,人们在家设酒馔、烧纸钱祭祖,到寺庙、道观参加放河灯等法事或道场活动。

      放河灯有这样一种说法,说是很多溺水而亡的孤鬼,为了投胎,往往会拉人下水让其溺死,来换取自己投胎的资格。民间就用“放河灯”的方式为它们超度,希望这些水鬼能不再受苦早日投胎,免的危害人间。传说二是,人间的河与丰都鬼城的河相连,人们把对先人的思念以及对地藏王菩萨说的话都通过河灯,带到阴间。

      明人田汝成编着的《西湖浏览志余》记载:“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放灯西湖及塔上、河中,谓之照冥。”四川《德阳县志·风俗》中记载:“(端午、中元节)夜则折纸做小舟式数十百,各置炬,其中顺流飘荡。”清人潘荣陛着的《帝京岁时纪胜·中元》云:“每岁中元建盂兰道场,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灯……罗列*,以数千计。”

    [阅读全文]...

标签索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