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数学教案 / | 数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涂色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学生在活动中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的。

  3、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实例和涂色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流程:

  一、周长和面积对比中感受面积的含义。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元和一角硬币,请同学们沿着硬币的轮廓画一圈,想想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呢?(圆形)请同学们来画画吧!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提示一定要沿着硬币的轮廓的边缘来画)比一比,看谁画得好!

  在这里感觉我设计的这个环节,学生缺少参与其中的热情,我这个设计还要思考,要让学生充满热情的去画,在教师的引领下,产生积极的数学思考。

  2、学生动手画

  3、如果我们画的两个圆是两只小蚂蚁的运动场,你能说说你的发现吗?(这个情境我没有在课的一开始设置。)

  A:大圆的周长长一些,小蚂蚁跑的路程多;小圆的周长短一些小蚂蚁跑的路程少些。

  B:一个圆(面积)大些,一个圆(面积)小些

  …………

  这些答案都有可能,因为学生上学期学*周长的时候,描过树叶的周长,所以学生说周长的可能性多一些,关于面积能提到我就顺势让学生涂面积,不提到,我就让学生帮助小蚂蚁铺草坪涂颜色。

  4、下面我们用彩笔涂上绿色,帮助小蚂蚁把运动场铺上草坪。

  A:涂完后,能从数学的角度去说说涂的感受吗?

  B:哪个涂得快些,哪个涂得慢些?为什么?

  A、B两个问题我到底怎么提好呢,还要结合课堂的生成,也想听听大家的意见。问题A给学生的思考空间更广泛一些。问题B过于直白。

  (大圆面大涂得慢,小圆面小涂得快些。这里学生不一定能一下子说出面积这个词语。)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就象刚才的两个圆形这样的)*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6、我们来摸摸课桌的表面,说说你的感觉,这个桌面的大小叫做课桌的面积。

  看看,说说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面,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总结:桌面、课本封面及其它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7、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摸和涂色中知道了什么是面积(板课题:面积)。能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吗?

  问题:这里我的初备是和一笑老师的的想法是相同的,先出示部分概念,这里我没想好怎么揭示这个概念,呈现这样两种形式,还想听听网友的意见。

  8、揭示概念:

  教师板书:物体表面的或*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导入中,我采用的是比较简单的形式,这个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自己的曾经的教学和前几天房间里的一个老师的困惑-----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区分的不好。所以我在对概念的引入从周长入手。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感受,周长是是表示长度的。而在涂面的时候,感受面积的概念是和长度的含义是不同的。学生不一定能表述的很清楚。但是在这画和涂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已经能充分感受他们的区别。学生在涂*面图形和摸实物的过程中自主建构了面积的概念。

  这里面对于周长和面积的区别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的很多。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画和涂的对比中去感受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一笑的教学设计我看了。她是从生活中物体的面积导入。更直接一些。我最欣赏一笑老师的二次设计中,给文具盒和橡皮做束身衣,这个部分,充分体现让学生感受物体表面积的大小。我的设计虽然是从*面图形引入,但是这个*面图形也是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抽象出来的图形,我想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并不是完全的抽象的。

  二、比较面积大小,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说说教室里一组物体的面,并比较一下他们面积的大小。

  2、有些图形我们一目了然就能比较出它的大小,但是有些图形我们就不能。出示书上39页比一比

  (1)提问: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些?

  让学生先进行直观估测,和后面的验证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2)找验证策略:

  A、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能不能结合学具袋里的学具想出办法来验证?

  B、个人尝试(让学生把学具袋里的'学具都可以尝试一下,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验证)

  C、小组同学交流,相互说一说。归纳小组的办法。(这里面的交流重在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

  D、小组展示验证,全班汇报,并说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现这样四种方法:折叠、用圆形图片摆、用小方块摆、用透明胶片的格子比较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反思和评价

  (3)小结: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验证过程必须科学、准确。

  三、巩固练*

  (1)第一个层次的练*我安排了41页的1、2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渗透数格子比大小是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其中第二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直观估测能力,发展空间知觉。

  (2)第二个层次的练*我安排了40页的画一画。这里我改了一下呈现顺序。感觉这个题目更有难度一些,接着做41页的3题。3题中的第二个图形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想办法,把两个三角行就可以合成一个小正方形。如果这个地方突破了,后面的4题就不成问题了。

  (3)第三层次的练*41页的4题。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面积的含义,同时拓宽学生的思维。

  四、全课总结: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面积的知识?

  全课的结束,我向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面积的问题。(我就在想,学生会不会提出,我们学校操场的面积那么大,我们怎么能知道他是多大呢,课桌的面积的大小到底是多大呢?)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涂色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学生在活动中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的。

  3、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实例和涂色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流程:

  一、周长和面积对比中感受面积的含义。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元和一角硬币,请同学们沿着硬币的轮廓画一圈,想想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呢?(圆形)请同学们来画画吧!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提示一定要沿着硬币的轮廓的边缘来画)比一比,看谁画得好!

  在这里感觉我设计的这个环节,学生缺少参与其中的热情,我这个设计还要思考,要让学生充满热情的去画,在教师的引领下,产生积极的数学思考。

  2、学生动手画

  3、如果我们画的两个圆是两只小蚂蚁的运动场,你能说说你的发现吗?(这个情境我没有在课的一开始设置。)

  A:大圆的周长长一些,小蚂蚁跑的路程多;小圆的周长短一些小蚂蚁跑的路程少些。

  B:一个圆(面积)大些,一个圆(面积)小些

  …………

  这些答案都有可能,因为学生上学期学*周长的时候,描过树叶的周长,所以学生说周长的可能性多一些,关于面积能提到我就顺势让学生涂面积,不提到,我就让学生帮助小蚂蚁铺草坪涂颜色。

  4、下面我们用彩笔涂上绿色,帮助小蚂蚁把运动场铺上草坪。

  A:涂完后,能从数学的角度去说说涂的感受吗?

  B:哪个涂得快些,哪个涂得慢些?为什么?

  A、B两个问题我到底怎么提好呢,还要结合课堂的生成,也想听听大家的意见。问题A给学生的思考空间更广泛一些。问题B过于直白。

  (大圆面大涂得慢,小圆面小涂得快些。这里学生不一定能一下子说出面积这个词语。)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就象刚才的两个圆形这样的)*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6、我们来摸摸课桌的表面,说说你的感觉,这个桌面的大小叫做课桌的面积。

  看看,说说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面,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总结:桌面、课本封面及其它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7、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摸和涂色中知道了什么是面积(板课题:面积)。能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吗?

  问题:这里我的初备是和一笑老师的的想法是相同的,先出示部分概念,这里我没想好怎么揭示这个概念,呈现这样两种形式,还想听听网友的意见。

  8、揭示概念:

  教师板书:物体表面的或*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导入中,我采用的是比较简单的形式,这个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自己的曾经的`教学和前几天房间里的一个老师的困惑-----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区分的不好。所以我在对概念的引入从周长入手。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感受,周长是是表示长度的。而在涂面的时候,感受面积的概念是和长度的含义是不同的。学生不一定能表述的很清楚。但是在这画和涂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已经能充分感受他们的区别。学生在涂*面图形和摸实物的过程中自主建构了面积的概念。

  这里面对于周长和面积的区别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的很多。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画和涂的对比中去感受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一笑的教学设计我看了。她是从生活中物体的面积导入。更直接一些。我最欣赏一笑老师的二次设计中,给文具盒和橡皮做束身衣,这个部分,充分体现让学生感受物体表面积的大小。我的设计虽然是从*面图形引入,但是这个*面图形也是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抽象出来的图形,我想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并不是完全的抽象的。

  二、比较面积大小,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说说教室里一组物体的面,并比较一下他们面积的大小。

  2、有些图形我们一目了然就能比较出它的大小,但是有些图形我们就不能。出示书上39页比一比

  (1)提问: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些?

  让学生先进行直观估测,和后面的验证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2)找验证策略:

  A、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能不能结合学具袋里的学具想出办法来验证?

  B、个人尝试(让学生把学具袋里的学具都可以尝试一下,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验证)

  C、小组同学交流,相互说一说。归纳小组的办法。(这里面的交流重在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

  D、小组展示验证,全班汇报,并说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现这样四种方法:折叠、用圆形图片摆、用小方块摆、用透明胶片的格子比较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反思和评价

  (3)小结: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验证过程必须科学、准确。

  三、巩固练*

  (1)第一个层次的练*我安排了41页的1、2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渗透数格子比大小是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其中第二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直观估测能力,发展空间知觉。

  (2)第二个层次的练*我安排了40页的画一画。这里我改了一下呈现顺序。感觉这个题目更有难度一些,接着做41页的3题。3题中的第二个图形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想办法,把两个三角行就可以合成一个小正方形。如果这个地方突破了,后面的4题就不成问题了。

  (3)第三层次的练*41页的4题。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面积的含义,同时拓宽学生的思维。

  四、全课总结: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面积的知识?

  全课的结束,我向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面积的问题。(我就在想,学生会不会提出,我们学校操场的面积那么大,我们怎么能知道他是多大呢,课桌的面积的大小到底是多大呢?)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2及练*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绘制*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最好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夹角较小)的方向。——靠*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 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 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 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搭配(2)(教材第102页及相关*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同学们,元旦快要到了,小红代表我们学校去参加县里面举办的跳棋比赛。可是,小红遇到了麻烦事,为穿哪套衣服而烦恼,她左选右选,还是拿不定主意,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红吗?

  2.(屏幕显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小红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会建议小红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3.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学生思考)

  此时,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2)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和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6.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回答)

  刚才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得出来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学具卡片拿出来,现在我们有一张图,在一幅图中怎样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连线)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完再课件演示)

  7.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小红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板书课题)。

  通过有顺序的搭配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可要做个有心人,说不定你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呢?

  刚才同学们为小红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欢,老师代表小红谢谢你们,选好了衣服,小红该吃早餐了,她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帮她一次吗?(生答)(课件出示)

  同学们请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生答)

  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配)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为小红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一起到公园里看看吧!(课件出示)

  请看屏幕,公园里都有哪些景色?(生答:有猴山,百鸟园,数学乐园)

  再仔细看看从猴山到百鸟园可以怎样走?从百鸟园到数学乐园呢?我要从猴山先到百鸟园再到数学乐园呢?一共有几种走法?

  (1)先自己标一标。

  (2)交流汇报。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太优秀了,请把你们的另一个学具拿出来,拉一拉,看看还能组成哪些两位数?记下来,也可以把数字换掉拉一拉。

  【课堂作业】

  教材第102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04页“练*二十二”第4、6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

  教学板书

  2×3=6(种)

  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反思:

  搭配这个知识学生比较熟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如何培养学生有顺序的搭配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力争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重难点突破:一是教学生首位固定法;二是教学生连线法。在教学时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和感悟这两种方法的作用,既方便快捷又避免遗漏。体会越深,前后感悟越矛盾,学生就能更深刻的掌握这个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我们已经学*了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是前面口算教学的延续,又是以后万以内加减法的基础,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的计算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设计理念: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会学数学的实用性,学有用的数学。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注意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变“学方法”为主动的“构建方法”,运用观察、探求、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初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渗透估算意识。

  教学目标:

  1、掌握口算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法学法:

  讲解法、引导法、自主探索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复*两位数的分成

  2、看谁算得又快又正确。

  35+30= 64+5=

  48+30= 79+4=

  53+40= 66+8=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这些题的呢?先来看左边这一组两位数加整十数,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生: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学生说教师板演。

  师:那么右边这一组两位数加一位数,你又是怎样计算的呢?

  生:我想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加整十数。

  学生说教师板演。

  二、新知讲授。

  课件出示“海宝”介绍上海世博会的资料。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观察主题图,找到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师: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回答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师:如果你是每个年级的领队老师,首先要考虑什么?

  预设:应该考虑要买多少张车票?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指名提问题。

  2、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写在练*本上。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汇报交流。

  (2)教学例2

  选择学生提出的“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的问题,针对学生列出的算式39+44=?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口算。

  汇报交流。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观察对比

  师:刚才学*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今天学*的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师引导:这两个算式的两个加数的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之和相比较,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也就是35+34是不进位加法,39+44是进位加法。

  师: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个位相加满十,一定要向十位进1。

  三、知识应用。

  1、填一填(判断十位上的数)

  师:你能利用口算的方法很快填出方框里的数吗?

  2、先说一说,再计算。

  23+46= 63+17=

  3、请你利用主题图中的信息完成下面的题目,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四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4、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我和爸爸一共要花多少钱?

  四、小结。

  师:大家今天一定有很多收获吧,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直观地认识几分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体会分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叙述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

  各种图形的纸片若干、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今天是小胖的生日,小丁丁带了一个蛋糕来为他祝贺,他们俩会怎么分这个蛋糕?(对半*分)

  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讨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

  1、(交流,汇报)小胖和小丁丁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呢?(半个)

  2、半个蛋糕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

  3、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指导的读法和写法。

  4、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这个蛋糕*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所以小胖和小丁每人能分到个蛋糕。

  5、动手操作

  (1)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纸片中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的,涂上颜色,并说一说。

  (2)那么空白部分又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圆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圆形纸片的,是()个圆形纸片。

  B、把一个三角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三角形纸片的,是()个三角形纸片。

  C、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都是它们的,大小是否相同?

  (一个正方形、圆……都是一个整体,因为整体大小不同,所以所得到的二分之一的大小也不同。)

  (二)、认识

  1、小胖和小丁丁正准备切蛋糕时,小巧和小亚也来祝贺小胖的生日了,于是他们决定四个人*分这个蛋糕,那又该怎么分呢?每人再拿出一个圆形纸片替代蛋糕,动手折一折,分一分。(可以同桌商量)

  (1)交流方法。

  (2)每人能分到多少蛋糕?你是怎样想的?

  (3)说一说是什么意思。会写吗?一起来书空一下。

  2、动手操作

  (1)你能从另外一些图形中找到吗?(每人再选一个图形,折一折、涂一涂,并且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它的的,然后全班交流。)

  (2)在这些图形的空白部分中有没有它的?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正方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4部分,每一部分都是正方形纸片的(),是()个正方形纸片。

  B、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正方形和圆形纸片的涂色部分同样都是它们的,大小相同吗?为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7÷3=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一、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周长

  1、剪一剪,初识一周边线

  秋天的树叶色彩缤纷,形状各异,每一片叶子都是秋姑娘写给我们的信。老师也收到了秋姑娘送给我的一片树叶。

  师:你能帮我剪下来吗?可以怎么剪?(师引导突出一周边线)

  师:一定要从他指的这个点开始剪吗?

  小结:从哪里开始剪都可以,只要沿着树叶一周的边线,最后回到起点就行了。

  (请学生剪下树叶)

  2、描一描,再识一周边线

  老师这儿还有一片树叶,你能一笔描出它一周的边线吗?[板书:一周边线]

  3、比一比,初步认识周长

  师:这两片树叶一周的边线一样长吗?

  对呀,边线是有长度的,有的边线长一些,有的短一些。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完成板书]

  二、结合身边实例,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

  1、摸一摸,围一围,说一说

  (1)用掌心摸一摸我们坐的课桌的表面。这个课桌面也是有周长的,用手指围一围课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谁能说说什么叫课桌面的周长?(课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课桌面的周长)

  (2)拿出数学书,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在哪里?比划给同

  桌看。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辩一辩,找一找,深化理解

  (1)出示一个苹果,这个苹果的周长在哪里?

  师:苹果是个立体物体,不好表示周长。但是如果我们把苹果切开,就露出了一个切面,像这样的*面就有周长。

  谁来指一指苹果切面的周长?

  (2)找一找你身边,哪里还能找到周长?

  生:黑板面的周长,门表面的周长等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周长。其实很多*面图形上也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周长”概念的建立,我设计首先是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进而认识*面图形的周长。其中通过一个立体苹果实物,让学生理解,周长是指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潜移默化中,起到了物体表面与*面图形这两方面的纽带作用。)

  三、注重操作辨析,探索*面图形的周长

  1、操作交流中认识*面图形的周长

  师: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并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

  (几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书本62页)

  2、变式析辨中加深*面图形周长的认识

  师:你们看,房子图上开了一扇门,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原来一样吗?变得怎样了?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变了,变长了。

  师:呀,房子图上又开了窗,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开了门的房子图相比,变了吗?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没变。

  明确:图形的周长只和外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有关,与图形里面的线段无关。

  师:这也是我们学过的*面图形,认识吗?它有周长吗?为什么?

  学生辩论后明确:没有周长,因为从起点围,围不到一周。

  师:添上什么它就也有周长了?

  生:

  总结:看来,只有怎样的'*面图形才有周长?(起点和终点手拉手,封闭起来的图形只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在描周长、剪周长的具体活动中并不能完全建立“周长”的概念,它还需要一定的观察、比较、思辨等思维活动的参与。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较为丰富而深刻的“周长”概念呢?我设计了一个逐步递进的冲突情境——开门的房子、开窗的房子、以前学过的角,让学生在经历冲突的过程中深化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四、自主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周长

  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周长,封闭的*面图形也有周长。

  1、探索规则图形的周长测量计算的方法

  我想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有什么好办法?同桌论讨商量。

  (用尺量,再计算)

  请两位同学合作到黑板上测量,其它同学在本子上算一算

  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可以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用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知道黑板上哪些图形的周长?为什么?

  小结:用线段围起来的图形,都可以用尺直接量一量,再计算的方法得到周长。

  2、探索不规则图形周长测量的方法

  要是我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可怎么办呢?同桌再商量商量(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

  两位学生上台操作,得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大约57厘米。

  3、在图形的变化中体验周长的变化

  这是一个方格图,每个方格的边长是多少?

  (1)求一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在这个方格图中来求正方形的周长,我们既可以数,也可以算,都是求这个正方形所有边线的总和。

  (2)求3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3个方格拼成的,你觉得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预设:12厘米、8厘米、10厘米

  师:答案不一样了,你支持哪种答案的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观点可以举手提问或反驳。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图形的周长就是它一周边线的长度,要求周长,关键是找准图形的一周边线。

  (3)求4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4个方格拼成的,你认为它的周长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有不同的答案吗?

  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8厘米,但是你看看它们形状一样吗?

  那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由3个方格拼成的图形并不是3个方格周长的总和。我利用这个“认识易错点”显现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争辩中深入思考,从而强化学生对“周长”的正确认识,有效地避免了错误。)

  五、实践应用周长,积累测量经验

  今天,我们和周长交上了朋友,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周长呢?那就让我们来执行几项任务吧。

  1、先请4人小组的组长来抽取任务

  2、在做任务时可能需要一些工具(软尺,米尺等)可以由组长到工具角借,请工具管理员介绍工具的用法3、小组合作,教师指导

  1号任务: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

  2号任务:测量课桌面的周长。

  3号任务:小组内选一位同学,测量它的腰围

  4号任务:沿中间曲线剪开,想办法弄清楚剪开后两个图形的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

  ①周长<②周长( )

  ①周长=②周长( )(提示:可以直接比,也可以把图形剪开来比。)

  4、汇报交流

  5、教师评价,评选出“智慧小组”、“团结小组”、“文明小组”

  (设计意图:采用分小组来抽取任务的形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小组间产生竞争意识,能更有效地完成任务。学生在自主测量物体和图形周长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测量、计算和交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中去认识和理解,让孩子们在操作中经历,在经历中应用数学知识。)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第88、89页例1

  教学目标

  1、会认、读、写小数,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读、写小数,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猜价格游戏。

  2、出示文具标价牌

  书包45元文具盒18元圆珠笔3.50元

  铅笔0.8元橡皮1.52元日记本5元

  (1)区别整数与小数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文具的标价,你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2)反馈交流,引出小数

  A、左边的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右边这组数有一个什么特点?

  B、像右边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小数。其中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数王国去认识小数。小数是怎么来的呢?

  一、认识小数

  1、设疑:对于小数,你了解多少?

  2、根据学生的回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试读小数

  A、根据已有经验试读

  B、方法小结。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部分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2)试写小数。

  A、请写一个你最喜欢的小数

  B、方法小结,强调小数点的位置。别看小数点小小的,圆圆的,它的作用可大了,它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它的右边是小数部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偏下的位置就是小数点的家了。

  C、再写出上面的其它小数。

  (3)找找生活中的小数

  A、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小数?(生自由说)

  B、小结: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看来大家*时真是善于观察,其实生活中小数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老师也找到了一些小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C、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小数,指名读,齐读。

  3、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

  (1)引入: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自己学会了读、写小数!那,这些商品又表示几元几角呢?

  (2)独立完成课本88页的表格。

  (3)反馈汇报,理解意义。

  A、课件出示表格,指名回答。

  B、理解意义:你知道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什么意思吗?(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呢?(几角)小数点右边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4)举例加深理解。

  4、自主探究例1

  (1)课件出示例1插图:说说他们在干什么?

  (2)自学例1要求:

  A、自由阅读,读懂例题1的一、二部分。

  B、独立思考:130厘米=()米。

  C、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反馈交流演示评价

  (4)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测量自己的身高,现在你能用刚才学的知识,把它换为用米作单位吗?

  一、实践应用、拓展练*

  第一关:猜谜语,我能行。

  师说动物名称,学生猜测后阅读相关资料。

  第二关:我会填。

  1、做一做中的练*。

  2、6厘米=()分米7元2分=()元

  0.6元=()角7.6米=()米()分米

  第三关:配钥匙

  第四关:我创意,我做主

  用0、1、2这三个数字和小数点组成小数,看谁写得多!

  二、总结延伸

  1、时间过得可真快,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2、如果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满分是10分,你能用小数为自己组的表现评分吗?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菁华9篇)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口算乘法、除法、笔算乘法、除法。(课本第112页的第2、3、4练*二十五的第1~4、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问题,并通过反思进行自己正。

  2、通过一定的练*使学生提高计算能力,达到计算熟练,实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宣布本节课复*内容。

  二、基本练*

  1、口算练*。

  60×20= 24×10= 23×20= 40×90=

  60÷3= 150÷5= 800÷4= 9000÷3=

  要求:(1)直接说出答案。 (回答语句要说完整)(2)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2、估算练*。

  79×30 14×39 35×19 61×80

  79÷4 12÷3 83÷9 430÷7

  要求:(l)直接说出答案,学生回答语句要完整。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估算的方法。比如除法中121÷3。可以把121看作120,120÷3=40,所以,121÷3坦40383÷9可以把83看作81,81+9=9所以83÷9估算时,不一定都把被除数看成接*的整百整十数。)

  3、笔算练*。

  22×14 11×25 45×34 86×13

  91÷7 8÷6 609÷35 62÷4

  要求:(l)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2)汇报结果,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结合题目,归纳出注意点:乘法计算中:(1)要注意进位问题;(2)要注意积的书写位置。

  除法计算中: (1)商的书写位置;(2)除数与商的积的书写位置(数位对齐);(3)被除中间有O的除法计算;(4)商的中间,末尾有的'除法。

  三、知识梳理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说一说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你都学到了什么?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进行交流后、回答、教师板书:因数末尾有O的口算、口算乘法、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笔算乘法、进位笔算、被除数末尾有O的除法口算、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及验算。

  计算:856÷7 2309÷3 2832÷4

  四、课堂活动

  1、计算2346÷5并验算

  要求:先观察题目,判断商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独立计算。汇报结果,并说一说除法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在验算中,要注意什么?

  2、课本第112页的第2、3、4题。

  五、课堂作业

  练*二十五的第1~4、13题。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教学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一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教材P2—3页例1,P6页练*一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指南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升旗仪式吗?你们知道太阳是从什么位置升起

  的吗?

  2、揭示课题:东南西北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1)

  二、自主学*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3页内容)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3页例1并完成自学 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三)自学检测

  1、图书馆在校园的.东面,体育馆在校园的 面。教学楼在校园的面,大门在校园的 面。(参看课本第3页)

  2、早晨当你面对着太阳,你的后面是( )面,你的右面是( )面,你的左面是( )面。

  3、傍晚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左面是( )面,你的右面是( )面。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小组或教师讲解)。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分组方法:异质分组,汇报顺序: 3、4号先汇报,1、2号作补充,不同的方法说出每一步的思路)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方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描述方法。

  (1)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特点?

  四、达标训练

  1、早晨当你面对着太阳,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右面是( )面,你的左面是( )面。

  2、傍晚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左面是( )面,你的右面是( )面。

  3、晚上当你面对北极星,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右面是( )面,你的左面是( )面。

  4、填空。

  五、堂清检测(1-3题必做,4题选做,5题思考题)

  1、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我面向太阳,我的后面是(

  )方,

  左边是(

  ),右边是( )方。

  2、傍晚,夕阳西下,我面向太阳,我的后面是( ),左边是()方,右边是( )方。

  3、看图回答问题:

  (1)上图中学校的北面是( ),学校的南面是( )。阳光超市的东面有( )、( )。

  (2)少年宫的西面有( )、( )。

  4、坐在自己的座位看看你的东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5、你家的大门是朝哪个方向?东南西北的邻居是谁?和邻居之间发生过什么有趣的故事说给大家听听?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教材P6页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东、南、西、北

  北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第十单元

  总复*

  教材分析:

  复*的重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他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广角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只要初步体会集合、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就可以了,所以只在练*中出现,加深了解。

  复*目标:

  1、通过总复*,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进一步提高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通过练*,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数感、空间观念、统计思想,以及应用意识等得到提高与发展。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成功的体验,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复*重点:

  有关除法、乘法计算,统计知识、面积,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统计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加强。

  第五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练*二十五的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2、了解用乘法、除法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口算(出示口算卡)。

  5010

  8200

  400310

  56

  800 8

  255

  20xx

  555

  2、计算。

  20307

  50612

  40085

  45063

  要求

  (1)学生独立计算。

  (2)汇报结果,并说一说计算的步骤、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二、要点复*

  1、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图书馆里有16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每层放8本,书架一共可以放几本书?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出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2)根据题中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计算。

  (3)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有目标地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4)鼓励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一般情况下学生解答方法有: 8516 8(165) =4016 =880 =640 =640

  (5)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某送奶站共有3个送奶小组,每个小组有4人。每天要送牛奶816份,每个送奶员要送多少份?

  (1)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2)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3)组织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活动。

  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每-步解决了什么问题

  (4)教师小结。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根据题目中绘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120页的第14、15、16题。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复*内容:

  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均数,小数的读写、简单的加、减法。(课本第113页的第5、第115页的第9、10题,练*二十五的第5、10~12题。)

  复*目标:

  1、通过复*,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

  2、使学生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3、进一步理解*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

  4、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统计知识点

  1、出示:某地区1994~20xx年沙尘天气情况统计表。

  2、学生取出方格纸,按照统计表数据制作统计图。

  (1)教师出示图例,引导学生制作。

  某地区1994~20xx年抄尘天气情况如下图,读懂统计图。

  横轴上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使学生明白横轴上表示年份,纵轴表示沙尘的天数)

  (3)指导画图。

  ①纵轴上每格表示多少天?1996年的13天应该怎么表示?(使学生懂得这里每格表示2天。但是这不是确定的,也可以改成每格表示1天)

  ②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辅导。

  3、回答问题。

  (1)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表中得到的信息。如*十年,每年都有沙尘暴)

  20xx年沙尘暴天气最多达20天,*几年沙尘暴天气逐步增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算出这个地区10年中*均每年的沙尘天数。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答案,说出想法。

  二、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读法

  教师:你们都认识这些数吗?是什么数?

  2.54 0.09 4006.57 5.6 7.089 123.59 800.9 22.709

  (1)请学生读出这些小数。

  (2)你还知道哪些小数?说一说,让同学写一写。

  2、小数大小比较。

  (1)出示两组小数让学生比较大小。

  ①1.02〇0.98元 0.69元〇0.7元 4分米〇3.8分米 l.2米〇 0.12米

  ②四名同学身高统计表(单位:米)

  姓名王凤李娟刘丽李芳

  身高146150135148

  (2)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和比较后的体会。

  虽然学生根据小数的含义进行,但是也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简便的比较方法,比如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小的`,这个小数就小。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5+4.3= 1.8+0.4= 1.1一0.4=

  先计算,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活动

  1、练一练:课本第115页的第9、10题。

  2、课内外作业:课本第117页的第5、10、11、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复*,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一)

  第一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导入新课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新知识点:

  1、口算除法

  (1)口算。

  (2)估算。

  2、笔算除法。

  (1)基本的笔算除法

  (2)除法的验算。

  教学要求:

  1、会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几百几十以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惯。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使学生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

  为了避免学生在不理解算理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口算过程,套用计算法则,本册教材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既没有注明一般的口算思路,也没有出示笔算除法的法则,二是充分调动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1)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

  学生已有的与除法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表内乘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这些口算经验是帮组学生解答除法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因此,教学时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口算经验,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并将它灵活运用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情景中。

  (2)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学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有序思考方法。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除法口算经验,结合一定的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养成一种有序的思考和操作*惯,从而自主概括出笔算除法的计算规律。

  (3)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考的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归纳、整理运算程序和运算规律的.过程,它是计算活动过程中的提炼和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首先,让学生在思考每个例题时,自言自语地、轻声的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或与同桌)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提供过程的范例。让说得好的学生在班上交流,或者教师根据多个学生的表述概括出班上学生的不同解题策略。通过有层次的说过程、说算理,自主归纳出口算或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2、拓宽主题图的情景视野。

  为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景中学*除法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材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从中引出需要用除法解决的若干问题。但是,这些素材还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因此,实际教学时,老师应根据当地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将除法的学*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健康成长、交通、体育、娱乐、饮食和科普知识等联系起来,使枯燥乏味的除法计算融入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提高学生学*的兴趣。

  3、把估算放在与口算、笔算同等重要的地位。

  “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是《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的关于估算的学*目标。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①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作用,认识到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②将估算、口算、笔算的数学结合起来。教学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估算算法与其他算法结合起来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作业,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③适当补充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估算内容,加大估算应用的力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4、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乘法和除法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入手,将乘法运算的思维方法迁移到除法当中。如:教学60÷3( )时,可引导学生思考3×()=60。又如,在验算除法时,可依据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引出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检验方法。这样,通过从矛盾的双方入手,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既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又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观察.交汉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使同学通过观察.丈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同学在学*活动中体会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的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设计理念

  一、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同学探索的动机。

  在这节课中,通过创设两只猫比散步路线的长短这样一个实例,设置悬念,让同学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中开始学*,并且让这个情景贯穿整节课,充沛调动了同学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巧设数学活动,激励同学主动探究。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为同学的探究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同学通过操作.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学*方式,提高学*效率,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比方:先说怎样可以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让同学借助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初步得同长方形周长计算有哪些战略;通过猜一猜图形的周长初步感知计算方法,培养了数学直觉;用自身的方法算一算图形的周长,让同学感悟解决问题的战略多样化;说说自身比较喜欢哪种计算方法,等等。

  三、和时反馈反思,渗透学*战略。

  在本课的教学中,对学*过程的和时反馈,对解决问题结束的和时反思,使同学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认知过程。比方,通过反馈周长的计算方法,暗示性地让同学注意战略的优化;用试一试的方法教学正方形的周长,让同学感受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全课小结时,通过交流收获与体会,使同学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最好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夹角较小)的方向。——靠*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 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 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 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最好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夹角较小)的方向。——靠*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 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 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 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练*十六第5~8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

  23×30 40×30 60×700 32×40

  80×70 90×42 65×100 700×2

  60×72 48×20 37×20 87×30

  二、计算

  完成教科书第76页练*十六的第5题。

  让学生用竖式的方法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讲讲时要提醒学生哪一位上满几十要想前一位进几。

  三、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十六的第7、8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讲评时要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计算的过程。

  提醒:第8题,求的是56套明信片共卖多少钱?和每套明信片有12张,有没有联系?要让学生分析出每套12张是一个多余的条件。

  四、游戏活动

  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第6题。

  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可多增加一些题目,有几道算式的结果要相同,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拿到一道算是二。算式的结果与蜜蜂身上的数相同的就可认为蜜蜂停在这朵花上。

  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单元内容:教材第2-8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单元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第一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早锻炼;

  8:30-9:00吃早饭;

  9:00-11:00看书、做作业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

  (2)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时间的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练*: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练*,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

  2、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其他知识吗?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师:那你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出示本课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这节课的时间。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一学期第56-58页。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分类(2)》是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图形概念教学内容,本内容的教学分为2个课时,教材第一课时呈现了小亚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的情境,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颜色的小棒来拼搭三角形框架,也就是不同长度的边来拼搭三角形,并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从而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体会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教材第二课时是通过“折一折”与“画一画”等具体操作活动来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并利用对称性了解等腰三角形两底脚相等,等边三角形三个角相等。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学*本课之前已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还知道了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在日常生活中也对三角形有了一些接触和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发现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

  3、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探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渗透分类思想和数学思考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

  能按边的长短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类三角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

  彩色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课题

  复*三角形知识

  谈话引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礼物---出示帆船。这艘帆船是由多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组成的。

  回忆:关于三角形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2、反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三个角,三个顶点。

  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板书:三角形)

  【策略说明:通过复*回顾已有的有关三角形知识并揭示课题。对于能够很好反馈出二年级所学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学生,老师应该予以肯定。】

  二、实践操作,探求新知

  1、拼搭三角形框架

  (1)观察学具盒:不同颜色的小棒长度不同,相同颜色的小棒长度相同

  操作要求:选好学具先在桌面围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的再进行拼搭。

  小组合作:用所提供的学具拼搭三角形框架,比一比哪组拼搭的不重复的三角形最多。

  合作要求:轻声讨论怎样搭不重复,再独立拼搭。

  (3)交流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把拼搭的三角形框架展示在黑板上。

  【策略说明: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二年级已学过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生用小棒拼搭三角形框架的过程中,为了搭出更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会思考寻找一定的方法,从而提高了有序思维的能力,同时为三角形按边的特点进行分类奠定基础。并且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能合理分工,体现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分类比较,探究特征

  (1)分类比较

  同学们真聪明,利用小组合作出了这么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谁搭的和他们不同呢?

  看来查找不方便,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寻找起来了更方便?(让学生思考方法,体现分类的需求)

  小组讨论:还有没有新的方法将这些三角形分类?

  预设: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可以按颜色来分,分成三根小棒颜色都相同的三角形、两根小棒颜色相同的三角形、三根小棒颜色都不相同的三角形。

  小结:三角形按颜色分,其实也就是按边的长短来分。

  汇报交流: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黑板将自己拼搭的三角形按边分类,边分边介绍方法。(其他小组一起分类)

  特例分析:

  思考:为什么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因为两根蓝色的小棒的长度和与一根*棒的长度相等,所以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策略说明:在寻找能拼搭的所有不重复三角形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考的逻辑性,不重复、不遗漏的有序思考思想。在查找分类的过程中组织学生研究有特例“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能否拼搭三角形框架”,来完善学生的认知。】

  探究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1)认识三角形名称

  归纳:这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板书)

  (2)小结并补充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把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类。

  (3)巩固复*:请同学们轮流将自己搭的三角形框架放回学具篮,边放边说它是个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4)同桌互评:在整理学具的过程中,同桌已经知道按边来分这些三角形的名字的小朋友举手。

  【策略说明:通过整理学具巩固新知,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对新知掌握情况的及时评价。】

  归纳总结,完善分类

  (1)介绍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人们形象地将等腰三角形两条长度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条腰所夹的角叫顶角,一条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底角。

  观察:每个等腰三角形都有2条腰,1条底。有1个顶角和2个底角。

  找一找:等腰三角形框架中的腰

  (2)提问:你能在等边三角形里面找到腰吗?(等边三角形中有三组相等的边)

  反馈: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3)完善分类

  小结:由此看来,三角形按边的长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一类是等腰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练*巩固,内化知识

  判断下面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用手势表示。

  1、等腰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

  3、三边不相等的三角形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的内容在书本p56-58,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边看边想,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还想知道什么?

  【策略说明:通过翻书阅读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自主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不断思考求知的学*欲望。】

  五、作业布置:练*册P73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早锻炼;

  8:30-9:00吃早饭;

  9:00-11:00看书、做作业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

  (2)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时间的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练*: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练*,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

  2、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其他知识吗?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师:那你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出示本课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这节课的时间。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教具准备: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引出: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2)全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4、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是,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拓展应用:

  1、13×3 70×5 24×2 15×3 31×3 34×2 24×4 13×5 2

  ⑴、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⑵、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相关作业。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菁选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过程:

  1、创设学*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小组讨论。

  4、交流结果,小组一:12+12+......+12=288(24个12相加)

  小组二:12x4x6=288

  小组三:12x3x8=288

  小组四:12x20+12x4=288

  小组五:用竖式计算

  5、方法归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连加,第二类连成,第三类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6、总结出方法

  7、研究笔算方法

  8、巩固法则

  9、总结所学内容,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观察。交汉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使同学通过观察。丈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同学在学*活动中体会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的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设计理念

  一、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同学探索的动机。

  在这节课中,通过创设两只猫比散步路线的长短这样一个实例,设置悬念,让同学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中开始学*,并且让这个情景贯穿整节课,充沛调动了同学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巧设数学活动,激励同学主动探究。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为同学的探究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同学通过操作。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学*方式,提高学*效率,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比方:先说怎样可以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让同学借助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初步得同长方形周长计算有哪些战略;通过猜一猜图形的周长初步感知计算方法,培养了数学直觉;用自身的方法算一算图形的周长,让同学感悟解决问题的战略多样化;说说自身比较喜欢哪种计算方法,等等。

  三、和时反馈反思,渗透学*战略。

  在本课的教学中,对学*过程的和时反馈,对解决问题结束的和时反思,使同学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认知过程。比方,通过反馈周长的计算方法,暗示性地让同学注意战略的优化;用试一试的方法教学正方形的周长,让同学感受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全课小结时,通过交流收获与体会,使同学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 42÷6=72÷9=

  2、最大能填几?

  ()×4<25 ()×7<60 ()×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打算将班级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23盆花*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3)动手操作: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2、余数要比除数小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例5、例6及“做一做”,练*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题意,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

  2.初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算理和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0在商中的占位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口算:

  3+0=

  0+7=

  8-0=

  6×0=

  0×9=

  0×3=

  师:我们已经学*了一个数加零、减零、乘零的计算方法,那么0除以一个数又会得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板书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课件出示例题。0÷5=

  (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3)全班反馈。明确:因为0和5相乘得0,所以0÷5=0。

  (4)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1题。

  (5)想一想: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什么呢?

  小结概括: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并板书。

  2.教学例6。

  (1)课件出示例6情境图: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课件出示例6第(1)个问题。

  ①你会列式计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8÷2=

  ②组织学生试算,思考。在试算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解决的?

  ③教师巡视,根据学生试算的情况指名板演。

  ④全班反馈。师:被除数十位上的0除以2,商是几?(0)写在什么数位上?(十位上)商十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不可以)

  ⑤强调:商十位上的0不可以不写,因为0在这里起占位的作用,如果不写,商就是14,结果不正确。

  ⑥讲解简便写法并板书。十位上的0÷2=0,可以直接在商的十位上写0,不必写清计算过程。

  (3)例6第(2)小题组织学生试算,并将计算的过程和方法在小组中交流,讨论。然后指名汇报。

  强调:十位上的1除以2,不够商1,要商0。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两种书写方法。

  3.师:怎样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呢?

  小组讨论,全班反馈。

  n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这一位商0。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做完后,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3题。读完题后,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教材练*五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商中间有0的除法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例6:(1)208÷2=104(2)216÷2=108

  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这一位商0。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时,我重视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学生在试一试、辩一辩、算一算等过程中,给自己提供一种自我探究、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从而真正理解了“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n的规律,掌握了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对于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的算理比较容易理解,但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错在哪里?怎样避免这些错误?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在计算时每一步都要认真计算。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过程,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在学*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口算思路,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尝试教学法

  教具:

  题卡、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看卡片说得数(表内乘除法)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知

  刚才的口算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表内乘除法口算,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许多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口算除法。(板书课题,提出目标。)

  同学们请看黑板上的.挂图,你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根据我们获得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轻声说一说)

  师有重点地板书如下:

  生1:赵伯伯*均每次运多少箱黄瓜?

  生2:王叔叔*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3:李阿姨*均每人运多少箱?

  生4:李叔叔*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5:李叔叔*均每次大约运多少箱?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

  指第一个问题,会列算式吗?(指名列式)

  请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会读吗?指名读(顺读、倒读)

  三、思考交流,探索新知

  1、60÷3=20(箱)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2、小组选代表全班交流

  方法一:想乘法算除法————20×3=60,所以60÷3=20。

  方法二:去添0法————6÷3=2,所以60÷3=20。

  方法三: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

  方法四:6个十÷3=2个十=20。

  小结:同学们的口算方法都不错,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方法。我们做题时不管采用哪种口算方法,只要算得又对又快就行了。

  4、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并与同桌说说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5、指名回答,师板书。强化两种读法。同时说出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6、刚才我们所学的知识就在14——15页,同学们看书填空,有不懂的就提出来。(4、5题下节课再研究)

  通过上面的学*,同学们已经撑握了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进行练*,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活动体验,巩固运用。

  1、做一做1、2题。

  (1)题独立完成。

  (2)题独立完成,指名说口算方法。再观察一列(还可再加两题),看看能发现什么?

  师生总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商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计算时,应根据题目条件灵活计算。

  (3)学*“你知道吗?”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让生感受数学符号产生过程和数学家的智慧。同时让学生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一些有关除法史料以及对学生渗透数学文化。

  2、看算式,写得数。(小黑板)

  480÷6640÷8420÷7540÷9400÷5210÷7800÷8 100÷5200÷4320÷8450÷9280÷4300÷6560÷8

  指名核对,并选题说计算方法。

  3、列式计算。

  (1)、320里有多少个4?

  (2)、90除以3等于多少?

  (3)、7除420得多少?

  (4)、被除数360,除数是9,商是多少?

  独立完成,指名核对。

  4、在□填上合适的数

  180÷□=30210÷□=30

  1500÷□=300 3000÷□=600

  五、回顾全课,畅谈感受。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你们有哪些哪些收获?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室,回顾刚才学*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7÷3=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搭配(2)(教材第102页及相关*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1.(课件出示)同学们,元旦快要到了,小红代表我们学校去参加县里面举办的跳棋比赛。可是,小红遇到了麻烦事,为穿哪套衣服而烦恼,她左选右选,还是拿不定主意,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红吗?

  2.(屏幕显示:一件牛仔上衣、一件T恤;两条裙子、一条裤子)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小红都有哪些上衣和下衣呢?(生答:2件上衣,3件下衣)

  你会建议小红穿哪套衣服呢?(学生自由说,请学生说)

  3.你们提到了这么多的穿法,同学们真是有心,如果一件上衣只配一件下衣的话,一共有多少不同的搭配?(学生思考)

  此时,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找学生来回答他们的搭配过程)

  (1)先选上衣,一件上衣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就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另一件上衣也可以分别与三件不同的下衣搭配,也有三种不同的穿法,有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

  (2)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6种不同穿法。

  请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搭配方法,思考:上衣的数量和下衣的数量与有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回答)2×3=6(种)。(板书)

  6.同学们真棒,刚才老师还给你们留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搭配的时候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回答)

  刚才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得出来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学具卡片拿出来,现在我们有一张图,在一幅图中怎样表示出不同的搭配呢?(用连线)想一想连线时应注意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完再课件演示)

  7.同学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数学广角,刚才你们为小红搭配衣服,就是运用了我们数学广角的知识――搭配(板书课题)。

  通过有顺序的搭配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可要做个有心人,说不定你还能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呢?

  刚才同学们为小红搭配的衣服,每一套她都非常喜欢,老师代表小红谢谢你们,选好了衣服,小红该吃早餐了,她又拿不定主意了,你能再帮她一次吗?(生答)(课件出示)

  同学们请看屏幕,早餐里都有哪些饮料和点心?(生答)

  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择一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刚学的方法,找出不同的搭配来。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教师强调,按一定的顺序搭配)谢谢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为小红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一起到公园里看看吧!(课件出示)

  请看屏幕,公园里都有哪些景色?(生答:有猴山,百鸟园,数学乐园)

  再仔细看看从猴山到百鸟园可以怎样走?从百鸟园到数学乐园呢?我要从猴山先到百鸟园再到数学乐园呢?一共有几种走法?

  (1)先自己标一标。

  (2)交流汇报。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太优秀了,请把你们的另一个学具拿出来,拉一拉,看看还能组成哪些两位数?记下来,也可以把数字换掉拉一拉。

  【课堂作业】

  教材第102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04页“练*二十二”第4、6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

  教学板书

  2×3=6(种)

  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反思:

  搭配这个知识学生比较熟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如何培养学生有顺序的搭配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力争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重难点突破:一是教学生首位固定法;二是教学生连线法。在教学时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和感悟这两种方法的作用,既方便快捷又避免遗漏。体会越深,前后感悟越矛盾,学生就能更深刻的掌握这个知识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最好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夹角较小)的方向。——靠*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 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 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 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一、 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

  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教学难点: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

  四、教学进度表安排:

  周次 时间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1 2、9—2、13 位置与方向 3

  2 2、16—2、20位置与方向2+2

  3 2、23—2、27 口算除法、笔算除法3+1

  4 3、2—3、6笔算除法 4

  5 3、9—3、13 笔算除法 4

  6 3、16—3、20 整理和复* 2+2

  7 3、23—3、27简单的数据分析、*均数2+2

  8 3、30—4、3 整理和复*、年、月、日2+2

  9 4、6—4、10 整理和复*、口算乘法 2+2

  10 4、13—4、17 口算乘法 1

  期中复*考试3

  11 4、20—4、24 笔算乘法 4

  12 4、27—5、1 整理和复*、面积 2+2

  13 5、4—5、8 面积 4

  14 5、11—5、15 面积、整理和复*2+2

  15 5、18—5、22小数的初步认识 4

  16 5、25—5、29 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 1+3

  17 6、1—6、5 解决问题、数学广角 2+2

  18 6、8—6、12 总复* 4

  19 6、15—6、19期末复*4

  20 6、22-6、26 期末复*4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