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菁选

首页 / 数学教案 / | 2023-03-07 00:00:00

苏教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教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增长学生的自然知识,产生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放在课前)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2.谈话:李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⑴(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

  那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学生交流: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没错。(结合图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教师板书0)。

  谁来温度计上表示出0℃。

  ⑵我们再来看上海的气温。(课件:点击上海出现温度计和上海的图片)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学生回答4摄式度后,教师板书4)在温度计上拨一拨。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图,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⑶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课件点击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

  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

  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对,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⑸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他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注意观察温度计,把这些温度记录在卡片上,并读一读。准备好了吗?

  香港:(19℃或+19℃)。写好了请举起你们的卡片。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用+19℃来表示的?这位同学是用19℃来表示的?行吗?为什么?(对,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哈尔滨:(-10℃)。老师写了10℃后举起来:“和老师的记录一样的请举牌。为什么没人和我的一样啊?(对,零下10摄式度,我们用-10℃来表示,10摄式度是表示零上10摄式度的)。

  西宁:你们记录好了,同桌互相校对一下再来交流。问:为什么这样用这个数来表示?

  ⒊我们再来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播放中央台播音员播报的天气预报(天津 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

  指名一位学生上前交流。师:你们觉得他记录怎样?这位同学的前面的正号没写,可以吗?老师把-1的负号去掉,你们同意吗?

  谁能在温度计上拨出11℃?谁来拨-1℃?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自主学*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苏教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我们学过哪些基本*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一张纸。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把这样大小的许多纸重叠在一起,你们看,是什么形状?(长方体)

  3、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的物体我们常见到,如保健箱、粉笔盒等等,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砖、墨水瓶盒子、教科书……)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联系很多,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很广。今天我们就来学*它。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

  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动手摸一摸切出的面。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师:这块萝卜有几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什么呢?(棱)

  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4、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学生取出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并且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回答: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三、认识长方体

  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并自学课本,同时在黑板上出示下列自学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2)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要板书。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把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称为相对的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长方体有12条棱,同方向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8个顶点。

  3、接着教师出示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告诉学生这也是长方体,在它的6个面中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在长方体中,也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指导学生进行想象。

  (1)师:①以上我们学*了有关长方体的知识,回忆一下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联系生活实际中你们见到的一些实物,说说它们的面、棱、顶点(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各抒己见,进行讨论)。②谁能说说教室这个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出示长方体模型。①师:你能看到长方体的哪几个面?②一般我们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③出示透视图。告诉学生:这幅图称为长方体的透视图。

  (3)尝试练*: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长方体,说明哪些不是长方体,为什么。

  5、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指导学生观察模型,指着模型的一个顶点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有几条棱?是哪三条棱?告诉学生: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惯上,我们把横的棱长称为长,纵的棱长称为宽,竖的棱长称为高。

  (2)教师取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再把同一模型换三个位置,分别由学生指出它的长、宽、高。

  (3)要求学生拿出各自带着的录音磁带盒,要求:①在教师规定的统一摆放位置,分别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②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摆放位置,量出长、宽、高并报出数据,让其他学生猜出报数据学生测量时的摆放位置。

  (4)尝试练*(略)。

  四、认识正方体

  1、以练*一第1题,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是5厘米的立体图形为例,告诉学生:“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2、学生取出正方体学具,教师要求学生动手量一量12条棱的长度,观察6个面的形状和大小。教师提出问题:发现了什么?

  经过讨论,让学生阅读课本,根据课本的叙述,要求学生讲出:(1)正方体的特征。(2)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五、总结比较

  师:我们分别学*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请取出按照练*二十二第5题要求制作的纸样,再请大家比较比较:

  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两者的关系怎样?


苏教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菁选扩展阅读


苏教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菁选(扩展1)

——人教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菁华3篇)

人教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2、使学生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以及数学表达的能力,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使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

  填一填:

  1、个位上的数是_________________的自然数一定

  是2的倍数,也叫_________。

  2、个位上的数是________的自然数一定是5的倍数.

  3、一个数,如果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

  的个位上一定是_____。这个数最小是。

  4、最小的偶数是,最小的奇数是,最大的偶数,最大的奇数。

  2的倍数有: 。

  5的倍数有: 。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

  偶数有: 。

  奇数有: 。

  课件出示

  师:用5、6、7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使这个数是2的倍数?说说什么样的数一定是2的倍数?可以摆成5的倍数吗?说说怎样摆?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生:口答)

  师:可以摆成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吗?为什么?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观察这个数的个位。那么你能从个位上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揭示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既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过程中来,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的学*新知。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学生填一填)

  师:学生独立填在课本19页上,然后观察。

  生:汇报结果

  1、课件出示:(学生填一填)

  师:学生独立填在课本19页上,然后观察。

  生:汇报结果

  1 2 3 4 5 6 7

人教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定义,感悟特性及性质,会运用数学语言简单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2.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绘制图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想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学*活动沟通联系,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性及性质。

  教学难点:

  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会在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1.师:在二年级和四年级我们都学*过图形的运动,你还记得这些是什么现象吗?(出示课件动态图片)

  预设:生:旋转现象

  2.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它们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

  3.这些现象是不是旋转呢?(出示秋千等动态图)

  这些也是旋转现象,也是物体绕一个点转动,只不过进行的是局部的圆周运动。

  4.生活中还有哪些旋转现象?(生:螺旋桨,风扇,钟表等)

  5.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还很多,我们就从与我们最密切的钟表开始,来探究图形的旋转吧。(板书课题)

  二、展开探索,学*新知

  (一)认识旋转方向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钟表的指针是怎样转动的?一起来比划一下。

  引出:与钟表指针转动的方向一样的叫做顺时针旋转。

  与钟表指针转动相反的方向叫什么?(逆时针)一起来比划一下逆时针旋转。

  2.旋转有几种情况?(两种: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

  3.这里的顺时针和逆时针指的是旋转的方向(板书)

  (二)借助钟面,明确旋转三要素

  1.动态出示指针从“12”旋转到“1”、从“2”旋转到“6”。

  师提问:

  (1)仔细观察甲、乙两个钟面上的指针的旋转过程有什么不同点?

  板书:角度、起止位置

  (2)甲乙两个钟面上的指针的旋转过程有什么相同点?

  板书:方向、中心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怎样从起止位置、旋转中心、方向、角度等方面描述一下指针从“12”旋转到“1”的过程呢?

  生: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30°到“1”。

  3.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下指针从“2”到“6”的过程吗?

  生答。

  4.你能想象一下指针从6到9的旋转过程吗?除了顺时针旋转还有其他转法吗?

  5.描述道闸的旋转(出示*题图片)

  师:打开课本83页,做一做,认真读题,想象或模仿一下车杆的起落,并将空格补充完整。

  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6.反馈。

  (三)简单图形的旋转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描述钟表指针、车杆等的旋转过程,下面我们来学*如何描述图形的旋转。

  1.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它有几条边,几个顶点?

  2.仔细观察,三角形在旋转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预设:位置变了,形状、大小没变,三角形的边的长度没变,夹角没变等。

  3.你能描述一下三角形是如何转动的?

  生: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师:他描述的对不对?三角形绕点o旋转我们看得很清楚,因为点o没变,顺时针也很容易看出,你怎么知道它是旋转了90°呢?

  生:看三角形的边

  4.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是不是这样。(课件演示)

  5.结论:我们可以根据图形上的边或点等部分旋转的角度来判断图形旋转的角度。

  (四)动手操作,感悟旋转性质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图形的旋转,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线段的旋转(课件出示)

  (1)如果我们让这条线段旋转,你觉得应该怎么转?

  (2)画出线段OA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2.谁来介绍一下自己是怎么画的?观察旋转前后的线段,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三角形的旋转(课件出示)

  (1)动手操作,感受三角形旋转的过程

  将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

  先想象旋转过程,再动手操作。

  提问:如何确定三角形旋转后的位置?

  预设: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每条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2)教师演示,总结画图步骤。

  (3)做一做:

  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吗?

  三、回顾小结,感受旋转的应用

  这节课我们深入探究了图形的运动中的旋转运动,艺术家们运用几何学中的*移、对称和旋转设计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我们来欣赏一下。希望同学们也能像艺术家们,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装扮我们的生活!

人教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3的倍数的个位上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呢?(课件出示)生结论:3,6,9是3的倍数,但12,15,18个位上的数就不是3的倍数。(出示课件)

  师:根据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字,能确定一个数是3的倍数吗?(不能)那么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

  3、观察讨论(二):3的倍数12和21。(课件出示)

  谈话:比较观察这两个数,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生:数字相同,数字排列的顺序不同)

  师:在3的倍数中,再找几个数,把他的数字顺序改变一下,看看是不是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3的倍数,改变数字的顺序后,仍然是一个3的倍数。

  师:在不是3的倍数中,也有这样的数,你能把他们一组一组地排列起来吗?(13,31;14,41;23,32;25,52;)这里又说明什么呢?

  生:一个不是3的倍数,改变数字的顺序后,仍然不是3的倍数。

  师:由此推想,3的倍数的特征和数字的排列顺序没有关系,那与这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有关吗?这里到底有什么奥秘呢?

  4、探索发现规律

  (1)活动: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些小棒和一张数位卡,我们在数位卡上分别来摆几个3的倍数,看看分别用了几根小棒。现在请你在3的倍数中任意选几个来摆一摆,开始。

  生:小组中完成并记录,然后汇报,教师板书如:12:1+2=3

  师:有什么发现?(是3的倍数)

  (2)活动:下面我们反过来试试看,请你数出21根小棒,摆成一个两位数,看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操作后汇报结果21:2+1=3)

  师:现在你猜想什么样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猜想:3的倍数,它的各位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3)活动: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举例,如49×3=147,166×3=498等,使学生进一步确认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还可以任意写一个数,利用这一结论来验证,如3697,3+6+9+7=25,25不是3的倍数,而3697÷3也不能得到整数商,因此,它不是3的倍数。

  5、出示总结: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在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通过活动的方式,减缓学生在概括时的思考难度。教学时,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完整过程。由于学生在概括2和5的倍数的特征时,只注意到了个位数,因此,学生在概括3的倍数时,也会很自然地寻找个位上的数的特征。但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于是产生认知冲突。经过进一步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使学生认识到:找出某个规律后,还要找出一些正面的、反面的例子进行检验,看是不是普遍适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

  三、练*中提升认识

  通过完成“做一做”,哪些数是3的倍数?你是怎样判断的?明确方法: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可以先把这个数各位上的数相加,看得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

  练*三,4、下面哪些数是3的倍数?在下面的( )里面“√”。

  42 78 111 165 655 5988 ( ) ( ) ( ) ( ) ( ) ( ) 49 95 311 82 20xx 2222 ( ) ( ) ( ) ( ) ( ) ( )

  1、下面用数字卡片摆出的数中,哪些是3的倍数?在每个数后面增加一张卡片,使这个三位数成为3的倍数。

  2、在□里填一个数字,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

  3、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课堂练*时,还可以把一些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经过不同的排列,再让学生判断,以加深对“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的理解。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思路,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方法,为后面的学*打好基础。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作业:根据3的倍数的特征找出100以内3的倍数。


苏教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菁选(扩展2)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菁选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 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 活动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学* 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 ( 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来学*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 ~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 地制作一张100 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苏教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菁选(扩展3)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菁选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5-6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课件出现:摩天轮、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由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知旋转现象,建立旋转的表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师:刚才,同学们反复地提到“旋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旋转”(板书课题)用语言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旋转的。还可以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这些物体的旋转。体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旋转。

  2.联系生活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那到底什么是旋转呢?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旋转含义,并板书。师:今天咱们就从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地钟表和风车开始研究吧!风扇、陀螺、旋转木马、钟表、车轮……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把学生的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二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复*导入】

  1. 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 16÷2=

  12÷3= 100÷25=

  220÷4= 18×4=

  25×4= 24×3=

  150×4= 20×86=

  学生口算

  2. 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探讨的内容。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1)

  【新课讲授】

  1.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教师以商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板书:12÷2=6。

  教师: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谁来说一说其他的式子?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2)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回答,如:在20÷10=2中,20是10和2的倍数,10和2是20的因数。或:20是10的倍数,20是2的倍数,10是20的因数,2是20的因数。(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2.举例概括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教师:在自然数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每个同学都在心中想一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学生举例,并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教师同时板书。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那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方式来叙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如:M÷N=P,M、N、P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你能从这些数中挑出两个数,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3、9、15、21、36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二第1题。

  3.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16和24和2472和820和5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练*。

  因数和倍数(1)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知识点比较少,教学中,我采取让学生反复说,互相说的.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他们自主学*和合作学*的能力。

  因数和倍数(2)

  【教学内容】

  一个数因数的求法和一个数倍数的求法(教材第6页例2、例3,教材第7~8页练*二第2~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重点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复*导入】

  说出下列各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0÷4=5 6×3=18

  在上面的算式中,6和3都是18的因数,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18的因数吗?18是3的倍数, 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3的倍数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2))

  【新课讲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我们一起找找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后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教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教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教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教师板书: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18的因数。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2的倍数有:2、4、6、8、10、16、……

  教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

  5的倍数有:5,10,15,20,……

  教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

  教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7页练*二第2~5题。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二第6~8题。

  【课堂小结】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练*。

  因数和倍数(2)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对于刚刚对因数和倍数有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充分发挥小组学*的优势,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方法进行反思,吸取同伴的好方法,很好的体现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xx页的内容及第xx页练*的第x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并总结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用长方形纸片(长3Cm,宽2Cm)与方格纸。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前面,我们通过研究两个数的因数,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今天,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在数轴上标出4、6的倍数所在的点

  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画有两条直线的纸。

  在第一条直线上找出4的倍数所在的点,画上黑点。在第二条直线上找出6的倍数所在的'点,圈上小圆圈。

  2.引入公倍数

  (1)学生汇报,多媒体课件出现两条数轴,并根据学生报的数,仿效出现黑点和小圆圈。

  (2)观察:从4和6的倍数中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演示两条数轴合并在一起,闪现12和21。

  (4)我们发现: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如果让你给这些数起个名,把它们叫做4和6的什么数呢?(板书:公倍数)

  说说看,什么叫两个数的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如果让你把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填在下面的图中,你会填吗?试试看。同桌两人可以讨论一下。

  4.引人最小公倍数

  学生汇报后问:

  (1)为什么三个部分里都要添上省略号?

  (2)4和6的公倍数还有哪些?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3)有没有最小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几?(板书:最小公倍数)

  4的倍数6的倍数

  4,8,

  16,20,

  12,24,

  4和6的公倍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以及相关的练*。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知道分母、分子的含义和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生活中分数的广泛用途,会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师:中秋节到了,小华家买了很多月饼,分月饼的任务当然就落到小华的身上了。你看,小华一会儿就把这几块月饼分好了。你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些月饼的阴影部分占一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吗? 多媒体课件展示:

  等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理解单位“1”

  师:第二天,小华的爸爸又买回一盒月饼共8个,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月饼的要求。 课件演示:爸爸对小华说:小华,你把这8个月饼*均分给4个人吧。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小圆代替月饼,帮小华分一分吗?

  等学生分好后,抽一个学生分的小圆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师:这时,小华的爸爸又提出了问题。

  课件演示:爸爸对小华说:每个人得的月饼是这8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

  引导学生理解把8个月饼*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这8个月饼的14。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刚才小华分出了1个月饼的1/4,这儿又分出了8个月饼的1/4,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个1/4表示的月饼数量一样吗?

  多媒体课件演示下面的月饼图:

  引导学生理解两个1/4代表的数量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学生说出前一个1/4是1个月饼的.1/4,而后一个1/4是8个月饼的1/4。课件中随学生的回答在图形下出现相应的文字。

  师:对。前一个1/4是以1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均分的,而后一个1/4是以8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均分的。*均分的整体不一样,对分出来的每份数量有影响吗?

  让学生意识到,整体“1”的变化对每份的数量是有影响的。以1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1/4个月饼;以8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2个月饼。

  师:像这样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均分的分数还很多,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这幅图。 课件出示第2页的熊猫图。

  师:这里是把多少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请分一分,并填空。

  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要求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每个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作为一个整体来*均分的。 师:通过上面的研究,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分数都是以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均分的。

  师:像这样由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板书单位“1”的含义。

  师:把12个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其中的6个学生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这里是把谁看作一个整体? 教师再举两个例子,深化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

  2?理解并归纳分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些小棒,把它们*均分成5份或6份,想一想,其中的1份是全部小棒的几分之几?其中的2份呢?其中的3份呢?

  学生操作后回答,如:我拿了10根小棒,把它*均分成了5份,每份有2根小棒,这2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1/5。2份有4根小棒,这4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2/5??

  师:想想自己操作的过程,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吗?

  学生讨论后可能这样表述:把单位“1”*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但是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几份”,所以我们一般把前一个“几份”说成是若干份。

  归纳并板书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试一试: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师:看看最后(五星图)这个分数,请同学们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生:这个分数表示把15颗五角星*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占这个图形的35。

  师:把15颗五角星*均分成了5份,其中的1份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生:1/5)其中的3份呢?(生:3/5)35是由多少个15组成的?(生:3个)所以,35的分数单位是1/5,35/里面有3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说一说:3/7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5/6,9/10呢??

  3?说生活中的分数

  师:分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书上第3页课堂活动中的两个小朋友正在说生活中的分数,你们能像他们这样说一说生活中的分数吗?

  学生说生活中的分数。

  三、课堂小结

  (略)

  四、课堂作业

  1?第4页课堂活动第2题。

  2?练*一第1,2,3,4题。

  分数的意义

  师: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初步认识了分数,你能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吗?

  课件出示如下的题目:

  (1)把一个月饼*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这个月饼的();

  (2)把一张手工纸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 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 活动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学* 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 ( 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来学*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 ~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 地制作一张100 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制五年级下册108-109页。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经验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能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3.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教学难点:

  抽象概括计算规律。

  教学准备:

  计数器,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数学王国里有十个数字,它们是……

  生:0、1、2、3、4、5、6、7、8、9。

  师:就是0-9,用这简单的十个数字可以提出很多的数学问题。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例:用1、2、3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呢?

  师:问题提出来了,敢不敢迎接挑战?

  生:敢!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的?

  生:举个例子吧,221不行,因为十位上的2和百位上的.2重复了。

  师:看来“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就是指百位、十位、个位三个数位上的数字不能相同。下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把你的答案写在练*本上,咱比一比,谁写的又准确,速度又快。

  二、研究问题:

  1、解决问题: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写完了,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你的答案?

  生:(投影仪展示)123,321,213,132,321。

  师:还有其他的写法吗?

  生:(投影仪展示)123,132,213,231,312,321。

  师:两种写法,你认为哪一种更好?

  生:第二种更好。

  师:为什么?(学生茫然)同桌讨论一下。

  生:第二种更好,因为第一种有遗漏,少了231,而第二名同学是有规律地写的,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观察第二种写法有重复或遗漏吗?

  生:没有!

  师:看来按规律写是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老师把这种写法记录下来。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同学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身设计图案。

  3、同学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同学欣赏。

  二、学*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同学尽情发表自身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同学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

  (一)反馈练*: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

  1、分别利用对称、*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 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和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安排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复*导入】

  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练*: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324 153 345 2460 986 756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

  3×1=3 3×2=6 3×3=9

  3×4=12 3×5=15 3×6=18

  3×7=21 3×8=24 3×9=27

  3×10=30……

  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判断呢?(不能)

  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

  12→21 15→51 18→81 24→42 27→72

  教师: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

  (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汇报: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210 54 216 129 9231 9876

  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板书)

  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

  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402 5003 1272 2967

  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 35 45 100 332 876 74 88

  ①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判断的。

  ②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提示:①首先要考虑谁的特征?(既是2又是5的`倍数,个位数字一定是0)

  ②接着再考虑什么?(最小三位数是100)

  ③最后考虑又是3的倍数。(120)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三的第4、6、7、8、9、10、11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作业】

  完成练*册中本课时练*。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通过猜一猜、算一算、想一想、验一验、比一比等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中来,但教师在想一想这个环节中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导,这样效果更明显。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义。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重点:

  1、容积的概念。

  2、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具: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饮料瓶、纸杯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说出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二、准备:

  把泥放入一个长方体的小木盒中(压实,与上口*),然后扣出来,量一量泥块的长、宽、高。计算泥块的体积。这个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 )。

  三、新授:

  1、认识容积及容积单位:

  (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通过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呢?教具演示。

  ①1升(L)=1000毫升(mL)

  将1升 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结:1升(L)=1立方分米(dm3 )

  ②1升 = 1立方分米

  1000毫升 1000立方厘米

  1毫升(mL)=1立方厘米( cm3 )

  练一练:

  1.8L=( )mL 3500mL=( )L 15000cm3 =( )mL=( )L

  1.5dm3 =( )L

  (4)小组活动:(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升。

  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例一个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5×4×2 =40(立方分米) 40立方分米=4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

  做一做:一个正方体油箱,从里面量棱长是1.4米。这个油箱装油有多少升?(订正)

  小结:计算容积的步骤是什么?

  3、我们知道了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如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用长乘宽乘高,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的3次方。那有些不规则的物体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

  出示一个西红柿,谁有办法计算它的体积?小组设计方案:

  四、巩固练*:

  1、生物小组买来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深2.5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个长方体油箱的容积是20升。这个油箱的底长25厘米,宽20厘米,油箱的深是多少厘米?

  3、有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水箱,装满水后,倒入一个长方体水箱内,量得水深3分米,这个长方体水箱得底面积是多少?

  4、提高题:p55、16

  五、作业: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观察

  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2.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走动,观察。汇报交流。

  3.解释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没有。

  提问: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解释说明。

  (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

  1.教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三、拓展应用

  1.做教科书例2

  2.智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1.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

  2.从一个面看到物体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摆放方式。

  3.知道从两个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以确定小立方体的个数范围。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法。

  2。学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理念: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体验学*中通过合作交流带来的.方便和快乐。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预*课前知识。

  教学过程:

  一、实践调查

  课前让学生在汇景新城作实地调查,调查本小区住户情况

  二、课内交流

  1、让同学们根据调查所得的数学信息编一道数学应用题。

  2、根据所编的题目独立列式

  3、探讨和交流如何解决问题。

  (1)尝试通过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A、分组讨论不同的计算过程

  B、师:根据以上的结果你能判断“这栋楼能住150户吗?”

  (2)讨论算法

  三、*题巩固:

  1、试一试

  11×4324×1244×21

  2、练一练:

  第1、2题

  3、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进行计算

  四、综合应用:

  陈老师班上有42名同学,她为同学们购置书包和文具,一个书包24元,一个文具11元,买书包和文具各花了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信息社会已经到来,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选择具有丰富现实背景的学*材料,学生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后,在应用部分设置了分析数据、处理信息的练*题,以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图像分析事物并作出合理推断的能力。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能分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图像分析、判断、预测问题结果或趋势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并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引入:

  1、出示:条形统计图

  (1)某电影院上月各类影片观众人数统计图

  (2)新芽书苑20xx年3月第一星期故事书销售情况统计图

  2、提问:你已知道了条形统计图的哪些知识?

  3、现实生活中还有另一种统计图,你见过吗?出示:折线统计图。

  (1) 上虞电影院20xx年(1~6)月观众人数统计图。

  (2) 百官镇一农户96~20xx年人均收入统计图。

  二、展开:

  (一)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四人小组讨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2) 这两类统计图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结合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从折线统计图上我们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吗?还能了解到什么?

  4、结合课本进一步深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1、你认为哪幅条形统计图用折线统计图来绘制更合适?

  2、小组讨论:把这幅条形统计图绘制成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办法?

  A、小组讨论 B、汇报 C、提问:绘制的关键是什么?

  3、学生尝试绘制。

  (1) 出示“我们的调查资料”。

  (2) 想一想,哪几组数据用折线统计图绘制比较合适?

  (3) 请选择其中一组数据绘制。

  (4)小组交流绘制情况,分析增减变化的情况,并 推断发展趋势。

  (5)大组交流绘制情况,并纠错。

  三、应用

  1、出示:李X(住院)的体温变化情况统计图,提问:看图后,你能推断出什么?

  2、出示:百官镇一农户96~20xx年人均收入统计图。

  思考:A、看图后你有什么感受?

  B、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对比练*:

  (1)出示:“吉祥鞋店20xx年凉鞋、棉鞋销售情况统计图”。

  思考:A、两种鞋的销售趋势分别怎样?

  B、你有什么建议?

  (3) 出示:两家游泳衣专卖店的销售情况统计图。

  思考:A、比较这幅图,说说哪一幅比较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

  B、猜猜为什么乐乐专卖店会有这样的销售现象

  四、总结

  你又有什么新收获?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五、课外作业

  省略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包装的学问》。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特征及表面积计算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几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长方体的多种方案以及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教材把《数学与购物》这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安排在第六单元后,主要意图是通过这样一系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教材安排了三个内容,主要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两部分知识,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分别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计算中的最优策略以及多个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本课教学内容是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的最后一个内容。

  包装问题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经常遇到,教材创设包装的情境,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它不仅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更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本课学*之前,学生已熟练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能准确、迅速地计算出单一物体的棱长、表面积、体积,能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组合成新的正方体。初步接触了由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的变化。在第二单元探索活动《露在外面的面》中,又训练了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和计算露在外面的面 面积的能力。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大都接触过物品的包装,能清楚地意识到用包装纸包装起来的部分就是求物体的表面积。

  3、学生学*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学*方式的研究。

  学生在探究由四个或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对于方案的多样化与策略的最优化可能存在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到由4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的六种拼摆方案,但思维可能会无序,对于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也存在困难。因此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可以说是本课的较佳路径,让同伴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归纳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探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再通过比较、整合,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上促进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得不同水*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但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两张完全一样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玩一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分数王国”里有哪些数呢?“小数王国”里呢?

  (生汇报)

  师:“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吵了起来,它们在吵什么?

  生:和0.06都说自己更大。

  师:和0.06哪个数大?你能帮助它们吗?(板书课题——“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设计意图:用“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里的士兵吵架这个情境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孩子的学*兴趣。然后以比较“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分数和小数互化的需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内容。

  ⊙自主探索,学*新知

  1.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7页情境图。

  师:比一比,“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

  (2)大胆猜测,探究比较方法。

  方法一 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1÷20=0.05,因为0.060.05,所以0.06。

  方法二 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0.06=,=,因为,所以0.06。

  课件展示学生没有想到的画图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

  0.06>

  师小结: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时,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

  (1)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的“翻译”指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分数尺”和“小数尺”中呈现的例子说一说与0.125的互化过程。

  (3)引导学生理解数线上的同一个点既能表示一个分数,也能表示一个小数。

  3.归纳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1)探究将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练*,并思考转化方法。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班内反馈。

  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

  师小结: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4.归纳“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数。

  练*,探究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师小结: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是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小数的小数点去掉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教学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整合,从而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历观察讨论,操作等学*活动,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的乐趣,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品质。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彩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分别出示两张不同的孙悟空的照片。师:学们仔细看看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2.教师引导交流:孙悟空本人没有改变,只不过是外表的打扮装饰发生了改变。

  3.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变了而什么却没有变的概念。

  4.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什么变了而什么没有变的有关内容。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为下一步学*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一):1.师:在我们在学*这个新的内容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一下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被除数=课件出示:120÷30=(120×2)÷(30×2)=(120÷10)÷(30÷10)= 2.同学们说说这几道相等吗?(指名回答)。

  3.教师引导说出商不变的性质,课件出示商不变的性质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复*商不变的性质,为下一步更容易的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知。

  1.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把手中的纸*均折成4份,其中把3份图上你喜欢的颜色。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均分”。

  3.展示学生的作业。

  4.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正方形纸*均分成8份,16份,分好之后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5.教师归纳总结,并课件出示:设计意图:同一张纸能*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引导学生观察:

  观察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后,教师集体指导观察,并板书:

  教师归纳总结后,学生完成课本66页的填空题,完成后集体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一些表象,但这些表象还须上升为科学理论,这就需要学生能透过表象识别表现后蕴藏的规律,这才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便于以后举一反三,解决同类相关问题。

  7.课件出示:(通知互相讨论)

  (1)相比较,看看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2)在这个变化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8.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特别强调“同时”“同一个数”)。

  9.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要0除外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而分数的分母是不能为0的。

  10.同学们,现在你们来看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你们以前学*过得商不变性质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出示两性质作对比)

  师: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规律是一致的。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集体回答)。

  (2)指出下列分数是否相等。(指名回答)。

  (3)把和化成分母是10而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指名到台上板演)。

  (4)课件出示小故事。

  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三分到了这块的。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的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让学生课后去思考)

  设计意图:多样的练*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有调动了学*的积极性。

  四、回顾总结,梳理新知。

  同学们,你们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板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出示孙悟空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深入感知分数。请同学们用一张正方形纸片,动手折一折,通过三次的对折,每次找出一个和相等的分数,比较涂色部分大小有没有变化?(没有)。那么得到了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经历总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学生对此进行巩固后,再引导学生说出:0除外。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很快地突破了重难点,取得很好的效果。

  3.巩固练*,围绕中心。在设计练*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呈现,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所学知识,学有所获,并进一步学*约分和通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苏教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菁选(扩展4)

——人教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菁华3篇)

人教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2、使学生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以及数学表达的能力,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使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

  填一填:

  1、个位上的数是_________________的自然数一定

  是2的倍数,也叫_________。

  2、个位上的数是________的自然数一定是5的倍数.

  3、一个数,如果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

  的个位上一定是_____。这个数最小是。

  4、最小的偶数是,最小的奇数是,最大的偶数,最大的奇数。

  2的倍数有: 。

  5的倍数有: 。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

  偶数有: 。

  奇数有: 。

  课件出示

  师:用5、6、7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使这个数是2的倍数?说说什么样的数一定是2的倍数?可以摆成5的倍数吗?说说怎样摆?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生:口答)

  师:可以摆成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吗?为什么?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观察这个数的个位。那么你能从个位上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揭示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既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过程中来,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的学*新知。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学生填一填)

  师:学生独立填在课本19页上,然后观察。

  生:汇报结果

  1、课件出示:(学生填一填)

  师:学生独立填在课本19页上,然后观察。

  生:汇报结果

  1 2 3 4 5 6 7

人教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2.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5和15 21和28 30和18 8和9 11和33 12和42

  过渡: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问题需要用最大公因数的知道来解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出示教材第62页例3。

  (1)引导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在贮藏室的长方形地面上铺正方形地砖。要求既要铺满,又要都用整块的方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如何拼摆。

  每组4人,在课前印好画有长方形的方格纸,每人选择一种边长的方砖,试一试,只要画满一条长边,一条宽边就可以。

  教师巡视指导,辅导学生。

  (3)多媒体演示拼摆过程,进一步验证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况。

  (4)教师:应该怎样选择方砖来铺地呢?

  通过交流,得出结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5)12和16的公因数有1、2、4,其中最大公因数是4。所以可选边长是1 dm、2 dm、4 dm的地砖,边长最大的是4dm。

  三、巩固练*

  1.教材第63页练*十五第5题。

  此题是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要剪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而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70的因数又是50的因数,要使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所以要找70和50的最大公因数。学生弄清题意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

  2.教材第63页练*十五第6题。

  此题也是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要使每排的人数相等”则每排的人数必须既是48,又是36的因数,要使每排的人数最多,所以要找48和36的最大公因数,学生理解题意即可完成。

  3.教材第64页练*十五第9题。

  此题检查学生当两数是倍数关系、互质关系、一般关系情况下求最大公因数的能力。

  参考答案:

  5.长方形的边长是70和50的最大公因数是10 cm,所以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10cm。

  6.每排人数是36和48的最大公因数,是12人。

  男生:48÷12=4(排)女生:36÷12=3(排)

  9.(1)A (2)C (3)C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64页练*十五第7、8、10题。

人教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3的倍数的个位上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呢?(课件出示)生结论:3,6,9是3的倍数,但12,15,18个位上的数就不是3的倍数。(出示课件)

  师:根据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字,能确定一个数是3的倍数吗?(不能)那么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

  3、观察讨论(二):3的倍数12和21。(课件出示)

  谈话:比较观察这两个数,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生:数字相同,数字排列的顺序不同)

  师:在3的倍数中,再找几个数,把他的数字顺序改变一下,看看是不是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3的倍数,改变数字的顺序后,仍然是一个3的倍数。

  师:在不是3的倍数中,也有这样的数,你能把他们一组一组地排列起来吗?(13,31;14,41;23,32;25,52;)这里又说明什么呢?

  生:一个不是3的倍数,改变数字的顺序后,仍然不是3的倍数。

  师:由此推想,3的倍数的特征和数字的排列顺序没有关系,那与这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有关吗?这里到底有什么奥秘呢?

  4、探索发现规律

  (1)活动: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些小棒和一张数位卡,我们在数位卡上分别来摆几个3的倍数,看看分别用了几根小棒。现在请你在3的倍数中任意选几个来摆一摆,开始。

  生:小组中完成并记录,然后汇报,教师板书如:12:1+2=3

  师:有什么发现?(是3的倍数)

  (2)活动:下面我们反过来试试看,请你数出21根小棒,摆成一个两位数,看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操作后汇报结果21:2+1=3)

  师:现在你猜想什么样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猜想:3的倍数,它的各位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3)活动: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举例,如49×3=147,166×3=498等,使学生进一步确认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还可以任意写一个数,利用这一结论来验证,如3697,3+6+9+7=25,25不是3的倍数,而3697÷3也不能得到整数商,因此,它不是3的倍数。

  5、出示总结: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在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通过活动的方式,减缓学生在概括时的思考难度。教学时,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完整过程。由于学生在概括2和5的倍数的特征时,只注意到了个位数,因此,学生在概括3的倍数时,也会很自然地寻找个位上的数的特征。但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于是产生认知冲突。经过进一步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使学生认识到:找出某个规律后,还要找出一些正面的、反面的例子进行检验,看是不是普遍适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

  三、练*中提升认识

  通过完成“做一做”,哪些数是3的倍数?你是怎样判断的?明确方法: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可以先把这个数各位上的数相加,看得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

  练*三,4、下面哪些数是3的倍数?在下面的( )里面“√”。

  42 78 111 165 655 5988 ( ) ( ) ( ) ( ) ( ) ( ) 49 95 311 82 20xx 2222 ( ) ( ) ( ) ( ) ( ) ( )

  1、下面用数字卡片摆出的数中,哪些是3的倍数?在每个数后面增加一张卡片,使这个三位数成为3的倍数。

  2、在□里填一个数字,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

  3、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课堂练*时,还可以把一些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经过不同的排列,再让学生判断,以加深对“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的理解。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思路,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方法,为后面的学*打好基础。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作业:根据3的倍数的特征找出100以内3的倍数。


苏教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菁选(扩展5)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页例4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会归纳总结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能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养成良好的计算、验算*惯。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你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特殊情况的小数除以整数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口算

  2。4÷2 4。8÷6 9。09÷9

  8。24÷8 6÷5 1÷5

  2、填空,并说出为什么?

  (复*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为下面学*验算做好准备)

  3、列竖式计算(生板演)

  (1)7。44÷4(2)7。44÷8

  (3)102÷24(4)4。551÷5

  四道逐渐变难

  二、探究新知

  1、在评价学生的计算结果中帮助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解题,你能说出小数除以整数是怎么除的吗?

  学情预设:学生有的会把步骤在说一遍,有的会讲出前面“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和“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两种特殊情况的小数除以整数的算法,教师一一给与肯定。

  师:做小数除以整数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四人小组讨论并归纳

  学情预设:生根据小数乘法经验说出转化乘整数除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哪一位不够商1就商0,然后继续除。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然有余数,要添0后再除。

  课件出示补充。

  2、在暴露计算错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验算。

  (1)师:为了保证我们的计算正确,怎么办?——验算

  验算是一种很好的学*方法和*惯,怎样验算黑板上面的小数除法呢?

  学情预设:生根据整数除法经验能说出用乘法验算除法,或估算一下,或用被除数除以商等。

  师:四人小组,一人选一道进行验算,算完在组内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门诊台

  课件出示。

  小结:用估算能知道计算有没有错;用乘法或再除一遍的方法能保证计算正确

  三、巩固练*

  1、小马虎也做了两道题,请同学们看看他做对了吗?如果不对应该怎么订正?

  37。8÷6=63 7。4÷5=1。4……4

  2、计算并验算

  43。5÷29 1*÷27

  1。35÷15 207÷45

  3、书第20页:7、8题

  四、课堂小结

  说说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统计技能,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均数的相互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回忆*均数及中位数的求法,指生回答。

  2、求下列这组数据的*均数和中位数。生独立完成后课件出示。

  (二)完成例1

  1.出示例题: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师:提出集体舞的要求:身高接*,跳出的舞才更整齐。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10名队员。

  3.根据学生汇报,师课件随机演示选择结果。

  *均数= (1.32+1.33+1.44+1.45+1.46+1.46+1.47+1.47

  +1.48+1.48+1.49+1.50+1.51+1.52+1.52+1.52

  +1.52+1.52+1.52+1.52)÷20

  =29.5÷20

  =1.475

  中位数=(1.48+1.49)÷2

  =2.97÷2

  =1.485

  接*1.485m的同学人数太少,不适合大多数同学的

  身高。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6cm。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1.485m的比较合适。

  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1.52m左右的比较合适。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3cm。

  1 . 52出现的次数最多,最能应这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4.小结:以众数1.52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师:(小结)集体舞一般要求队员身高差不多,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1.52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所以以众数1.52为标准选出来的队员身高会很均称,组成的舞蹈队形也会很整齐很美观!

  5.师生共同归纳众数概念。

  师揭示众数的概念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6、做一做,

  7、小练*:

  学校举办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五(1)班和五(2)班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求这次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比较三个统计量:

  (三)学*众数的特征

  师出示练*题:

  1、五(1)班21名男生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如下(单位:次):

  19 23 26 29 28 32 34 35 41 33 31

  25 27 31 36 37 24 31 29 26 30

  (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2)如果成绩在31~37为良好,有多少人的成绩在良好及良好以上?

  2、一个射击队要从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参加比赛。在选拔赛上两人各打了10发子弹,成绩如下:

  甲:9.5 10 9.3 9.5 9.6 9.5 9.4 9.5 9.2 9.5

  乙:10 9 10 8.3 9.8 9.5 10 9.8 8.7 9.9

  (1)甲、乙成绩的*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师:在找三组数据的众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师小结:在一组数据中,众数有一个,也有多个,甚至没有。同时众数也反应了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2、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四)综合练*

  你去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休闲类服装型号的“均码”是什么意思吗?均码一般是根据人的*均身高、胸围等数据确定的统一商品型号,与多数人的型号接*。所以,均码里蕴涵着*均数和众数的原理。

  (五)联系情境,应用众数

  销售衣服问题。

  师:小明很喜欢做社会调查。他到一家服装店调查后,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一则信息:服装店销售了20件T恤,尺寸如下:(单位:cm) 42 39 38 40 41 41 42 39 40 41 41 41 41 40 41 40 41 40 40 41

  师: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如果你是这家服装店的经理,你会怎样进货?

  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想法。

  师:(小结)从中可以看出,在衣服的尺码组成的一组数据中,41cm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也就是41cm衣服销售量最大。所以,可以多进一些41cm的衣服。商品的销售里面也要用到众数的知识,由此看来,生活中还真少不了众数啊!

  (五)拓展延伸(“生活中的数学”)均码问题。

  师:同学们去商场买过衣服吗?如果你去买过会发现,商场里很多休闲的服饰,它的型号都是均码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课后请同学们调查和了解一下:什么是“均码”?

  (六)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了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面、棱、顶点之间的关系,建立空间想象。

  教学准备:

  每生准备一个长方体,长方体框架;师准备教学道具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图形了,大家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最简单的图形,请你们快速说出它们的名字。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点,一条直线)

  生:点、线

  师:我的这个点和线都画在一个什么上?

  生:黑板、面

  师:对,都画在一个面上。现在请你们拿出身边的长方体,找一找长方体中的点、线、面。

  师生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

  二、新授

  师:长方体中的线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棱”,长方体中的点也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顶点”。

  师:我们现在初步了解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如果大家想更多的了解长方体,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师:大家提出的既有关于面、棱、顶点数量的问题,又有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合作学*,解决课件中给出的这些问题。

  小组合作学*,完成以下问题:

  面1、长方体有几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棱1、长方体有几条棱?

  2、哪些棱长度相等?

  顶点1、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棱是怎么形成的?顶点是怎么形成的?

  师:我们先来解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生:8个

  师:怎样有序地数?

  生:可以先依次数上面的四个,再依次数下面的四个。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呢?

  生:6个

  师:谁能有次序地数出这些面?

  师:谁能用具体的方位名词有次序地数出来?

  师:长方体有6个面,依次是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

  师:还可以怎么数?

  师: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了观察物体,现在试着从一个角度观察我手中的长方体,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生:3个

  师:这三个面的对面都看不到,所以用3乘2就是总数。用这样的方法也能数出长方体的面数。

  师: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有的长方体中也有正方形。

  师: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长方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生: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上面和下面

  师:你们说的前与后,左与右,上与下都是相对的关系,所以简单说就是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生:我们是看出来的。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有看错人的时候,所以用眼睛看出来的不一定正确,你们有什么方法能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吗?

  生:可以把长方体拆开,拿相对的面对比,如果完全重合,就说明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师:你的方法真棒,那我们就一起来操作和证明一下。

  师:相对的两个面放在一起完全重合了,说明大家的结论是正确的。

  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完全相同?完全相同的两个面,它们的面积相等,周长相等,长相等,宽也相等。

  师:关于长方体的棱,你们知道有几条吗?

  生:12条

  师:谁能有次序地、不重不漏地数出来?

  请学生来数

  师:刚刚那位同学的数法我再来展示一下,同学们仔细观察,他是分成几组来数的?每组有几条?

  生:三组,每组有4条。

  师:为什么要这样数?

  生:因为每一组中的棱长度是相等的。

  师:哪些位置的棱长度相等呢?

  生:位置相对的棱

  师:我们用尺子量一量是否相等。

  师:确实,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师展示长方体框架:假如这个框架中缺少了一条棱,你能想象出缺的这条棱的样子吗?为什么?

  生:因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可以通过相对的棱想象缺的那条棱的样子。

  师:如果在一组相对的棱中去掉三根,剩一根,你能想象出去完整的长方体的样子吗?为什么?

  生:能,可以通过剩下的那根,想象出跟它相对的其他三条棱的样子。

  师:按这样的道理,我们在每一组棱中都去掉三根,依然可以想象出完整的长方体的样子。我来试试去掉这些棱后,会是什么样子。

  生:只剩下三根棱。

  师:这三根棱有什么特殊?

  生:它们相交于一个顶点。

  师:对。这是三条非常特殊的棱,我们把它们分别称作长方体的“长”“宽”“高”。也就是说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在一个长方体中,我们通常把竖着的这条棱叫做“高”,正对着我们的棱叫做“长”,“长”旁边的那条是“宽”。大家来指一指我手中的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体会同一个长方体因摆放位置不同而引起的长宽高的变化。

  师:根据相对的棱相等,所以“长”对面的棱也是“长”,“宽”对面的棱也是“宽”,“高”对面的棱也是“高”,由此可知,长方体有4条长,4条宽,4条高。共计12条。

  师:如果让大家利用小木棒来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思考一下需要几组木棒,共几根?在下面给出的木棒中你可以如何搭配来组建长方体,它们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出示例题:

  四根8厘米,八根3厘米,四根6厘米,两根5厘米。

  生1:长8,宽3,高6

  生2:长8,宽3,高3

  生3:长6,宽3,高3

  师:生2和生3搭建的长方体都是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想象一下,把长缩短到3厘米,这个长方体会变成什么样子?

  生:变成了正方体

  师:对,变成了长、宽、高都是3厘米的正方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是正方体,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师:关于面、棱、顶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棱和面有什么关系?棱和顶点有什么关系?

  生:两个面相交的位置是棱,两条棱相交的位置是顶点。

  巩固练*

  书上例题1、2

  小结

  作业布置

  练*册《长方体的认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第8单元总复*

  第1课时小数乘、除法复*课

  【教学内容】:教材P113第1题及练*二十五第2、3、13、14、2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建构小数乘法的知识网络,并能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熟练、正确地进行笔算小数乘法,按照要求截取积的*似值,并能解答有关的小数乘法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题组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让学生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提高计算正确率及速度,更深刻了解积与因数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合作题组练*,使学生自我意识中建立小数乘法的知识网络,并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达各个知识点,在思维中理清各知识之间的联系。

  难点:深刻理清积与因数的联系及培养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复*归纳,质疑引导;练*体验,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生独立做一做

  师生交流小数点的移动的规律。

  即时练*:完成教材第113页第1题(1)。

  二、整理和复*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元旦节,老师家搞了一次小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的购物清单吧!

  出示购物清单:苹果每千克2。5元,买了4。8千克;

  买了3件同样的玩具,共用73。5元;糖果每千克1。2元,共用22。32元;

  师:从清单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信息你可以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算一算苹果的总价和玩具的单价吧!教师巡视,算完后

  师:谁来说说苹果的总价你是怎么解决的?

  (先让一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并让他说说2。5×4。8是怎样算的,

  师:那也就是说,计算小数乘法的方法是先,再,最后。板书:计算方法

  师:玩具的单价你又怎么解决的?(再让一个学生说73。5÷3是怎么算的,一起回忆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算算糖果的单价吧。教师巡视,算完后汇报方法。22。32÷1。2

  师:也就是说在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必须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像这里的22。32÷1。2就要转化为223。2÷12,再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出示:5。98÷0。23 19。76÷5。2 8。84÷1。7 21÷1。4

  师:这几道题在计算时该怎么转化呢?

  除法法则:一看:看看除数是几位小数。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数位(把除数转换成整数)。三对齐: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同学们刚才算的三道题到底对不对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说验算的方法)

  师:小数乘除法的验算与整数乘除法的验算方法是相通的。

  即时练*:指名板演教材第115页练*二十五第2题。

  三、整理和复*小数乘除法的简算

  师:刚才我们用竖式算出了苹果的总价,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数的特征,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试试吧!

  (巡视,选有代表性的作业展示,指名说简算依据。)

  师:看来整数乘法运算定律也适用于小数。(板书:运算定律)

  即时练*:完成教材练*二十五第3、13题。

  四、复*取*似数

  师:既然是元旦节就要有节日的气氛,老师准备用彩带布置家。我们一起看看吧!

  用40米彩带做花环,彩带每卷长7。5米。

  (1)需要买几卷彩带?40÷7。5=5。333…(卷)≈6(卷)

  师:5。333…是循环小数,而且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板:循环小数—无限小数)

  师:这里要用进一法取商的*似数。(板书:取*似数:进一法)

  (2)一卷彩带3。18元,一共需要多少钱?(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3。18×6=19。08(元)≈19。1(元)(板书:四舍五入法)

  (3)每1。5米做一个花环,40米彩带可以做多少个花环?

  40÷1。5=26。666…(个)≈26(个)(板书:去尾法)

  师:取*似数就有三种方法,同学们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哟!

  即时练*:完成教材第117页练*二十五第14题。

  五、混合运算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棒!这么快就把清单中的一些问题解决了。老师这也有两道题目想请你们帮忙算一下,好吗?比比看谁算的快。

  4。6+5。4÷0。27 3。2×25 ÷8

  (学生汇报时要说运算顺序。)

  师:你是怎么想到要先算再算

  师:看来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板书: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

  六、拓展提高:教材第118页练*二十五第21*题。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分析:领先的运动员与最后的运动员相遇时,两人跑完了2个3km即6km,所以两人的相遇时间可以用两人跑的总路程6km除以两人的速度和求得。相遇时离返回点的距离可以3km减去最后的运动员跑的路程,也可以用领运动员跑的路程减去3km求得。(10分钟,100m)

  七、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对小数乘除法进行了整理与复*。谁来说说我们主要复*了哪些知识?这节课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八、作业:教材第113页第1题(2),练*二十五第3、5、6、16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除法复*课

  因数→整数计算方法先,再,最后

  除数→整数一看、二移、三对齐

  运算定律

  小数乘除法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

  循环小数——无限小数

  四舍五入法

  *似数进一法

  去尾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P7及练*二第3、5、6、7、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有关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认真计算与及时检验的学**惯。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出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都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都比被乘数大。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口算。0.9×6 7×0.08 1.87×O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2.思考并回答。(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小数乘法。(板书课题)

  二、情景引入

  1.教学例5。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鸵鸟吗?知道鸵鸟是一种跑得比较快的动物吗?有一只鸵鸟正在帮助2个小朋友解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鸵鸟正驮着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凶猛的非洲野狗紧紧追上来了!小朋友说:“哎呀,它追上来了!”鸵鸟说:“别担心,它追不上我!”

  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取信息:

  所求问题:(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所需条件:(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

  思路分析:

  (1)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倍数的含义:谁来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是什么意思?(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野狗那么快,还要快。)

  (2)追问提高学*新知的兴趣:

  ①非洲野狗能追上他们吗?(非洲野狗追不上鸵鸟。)

  ②“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该怎样列式计算呢?(生回答:56×1.3)

  ③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3)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小结: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让学生独立计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并集体订正。

  (4)指导学生用估算进行验算: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及结果,你认为对吗?你是怎么验证的?(板书验算,完善课题)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验算的方法:

  ①用原式再计算一遍。

  ②把这个算式的因数交换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对与否。

  ③观察法:观察小数位数或第二个因数比1大还是比1小。

  ④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师小结: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来检验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喜欢用那一种就用那一种来验算。

  (5)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书上的小朋友算得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因数中,56是整数,因数1.3中只有1个小数,所以积中小数点的位置点错了,应该点在2与8之间,即积应为72.8。

  师:很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每个小朋友都要养成认真做题、仔细检查的好*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起非洲野狗的速度怎么样?非洲野狗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由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刚才有同学提到56×1.3式子中第二个因数比l大,所以积就比被乘数大,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用自己喜欢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最后集体订正。

  2.练*二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四、课堂小结。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作业:5、6、7

  课外作业:教材第9页练*二第10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及验算


苏教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菁选(扩展6)

——五年级上册数学日记菁选

【精华】五年级上册数学日记三篇

  很快一天又过去了,想必大家都学*了不少新知识,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日记了。日记写什么内容才新颖、丰富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日记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上册数学日记 篇1

  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日记范例1

  “铃铃铃”下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走出了教室。我和张靖娜,邹诗瑶和杜鑫越在一起玩游戏——异想天开。

  我们四个人一人拿出三块纸分别在纸上写出人物,地点,和做的什么事,写完之后把它们捏成一个小球,打乱顺序,分好堆,人物一堆,地点一堆,事情一堆,一人在三堆里拿出一个球,打开并按照人物地点和事情连成一个句子。我先读,郝老师在锅里抓鱼,哈哈哈,我们四个不由得笑出声来,张靖娜读,出雷宇航在电饭锅里洗澡。哈哈哈,有一阵笑声,我插着腰撅着嘴看着张靖娜,扑哧一声笑了。我们又恢复了刚才的状态,这回到邹诗瑶了,她还没等说呢自己先笑上了,我们着急得对邹诗瑶说:快点。邹诗瑶笑眯眯地说:杜鑫越在英语书上摘苹果。杜鑫越边笑边看邹诗瑶,我有那么傻吗。最后一个是杜鑫越:张靖娜在厕所里吃黑芝麻糊。咦呀,我要吐了。哈哈哈愉快地笑声给我们的.校园添了几分色彩。“铃铃铃”上课的铃声响起了我们收拾好东西上了第二节课。

  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日记范例2

  小学趣味数学对小朋友数学学*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同学们一定要多学多练。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数学日记:我的数学小实验,欢迎大家阅读。

  今天中午,为了能把筷子体积测得更准确,我叫爸爸从化学室拿了一个细长的量筒,刻度单位更小,每个单位只有1立方厘米。此时,我似乎感觉到了胜利在向我招手,真可谓万事具备,只差动手实验了。

  首先,我用铅笔在一次性筷子上划了一道分界线,将筷子*均分成两段,并用水浸泡,以免筷子在测定过程中洗水。随后,将筷子插入量筒中,并用滴管将水滴入量筒中,让量筒内的水涨到筷子的分界线上,记下量筒内的水位刻度(38毫升)后,将筷子从量筒内取出,再记下量筒内的`水位刻度(34。5毫升),前后两次水位刻度之差就是这一部分筷子的体积,即3。5立方厘米。用同样的方法,我又测量了筷子另一部分的体积是5立方厘米,两次测定结果相加得到这双筷子的体积为8。5立方厘米。当我得到这个结果时,我兴奋地叫了,此时的我是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啊!

  接着,我又按每人一天使用3双计算出了我们学校(1500人)及全国(12亿)一年消耗的一次性筷子量,分别是13。96立方米和11169000立方米。结果使我大吃一惊,每年竟有这么多的木料做成一次性筷子被浪费了,真是太可惜!在此,我呼吁在校的同学,不!是全国人民,也不!应该是全世界的每个人都不要再使用一次性筷子了,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森林资源,使我们共有的地球环境更加美好,让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呼吸到干净、清新的空气。

  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日记范例3

  数学日记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形式是不拘一格的,同学们可以写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小学频道为大家提供了数学小日记之感冒的代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8月14日,我突然感冒了,一下子闹了8天。好了之后,我对这次生病做了一次统计。具体如下:

  第一,时间的代价——8天。这8天里,我不能出门玩,不能跑步,不能学*,我什么不能做,妈妈也不能出门,我在这8天里很郁闷。

  第二,金钱的代价。我在这8天的具体花销如下:

  1、打了7次针,一针3元。3×7=21(元)

  2、输了5天液,一天25元。5×25=125(元)

  3、打了一针退烧针5元。

  4、2盒6元的严迪。2×6=12(元)

  5、一盒21元的清开灵。

  6、一盒9元的感冒颗粒。

  7、化验血相一次13元。

  共计21+125+5+12+21+9+13=206(元)。

  原来一次小小的感冒要付出这么多的代价。以后,我一定要好好锻炼身体,少生病。

  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日记范例4

  我们已给本学期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又迎来了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

  吃过午饭,妈妈带我到山坡上去找小棒。我和妈妈先把茅草的杆子砍回家,然后妈妈用米尺量10厘米长一根,用剪子剪断。妈妈一边剪,一边让我数,数到10根就捆一捆。

  捆了10捆,妈妈说,好了,不剪了。然后,妈妈叫我把10捆打开,两根两根的数,数到100;又5根5根的数,数到100;我都数对了。妈妈问我:还可以怎么数?“10根10根的数”。

  “10根一捆,你说100根要捆几捆?”我想了一下,说:“10捆。”妈妈高兴的说:“对,你真聪明!”我觉得数数真有趣!

  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日记范例5

  有一天,我正在课室做数学作业。然后,我遇到了一道数学的题目弄不懂,这道数学题目是: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题目给了我两个条件,横截面的面积是30*方厘米,宽是6厘米,我想:长方体的体积不是长乘宽乘高吗?为什么题目只给我们底面积和宽呢?我想了好久都不知道怎么做。于是,我就去问数学老师了。

  老师看了看题目,对我说,横截面就是长方体的底面积,宽在题目上所表示的'是长方体的高。这下子我终于明白了如何去求长方体的体积。我又学多了一个新知识,我真开心啊。

  后来,我看见这样的题目我再也不怕了。我用老师教我的方法分辨出与这种类型的题目解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这个知识对我来说真的很有帮助,我利用它破除了很多我不会的题目。我的心里比谁都开心,因为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充满了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出来,好好的利用它们,破除出更大的难题和考验。数学的知识真是学无止境,让我们学都学不完。我希望用最大的努力学好高深莫测的数学问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日记 篇2

  今天中午我和爸爸到王大妈水铰店去吃水铰,我们共花了十七元,吃完饭我们回到家里。到了下午我们又去洗澡共花了二十元,我们洗完澡刚到家门口电话响起来,爸爸拿起电话,只听见电话里的人教我爸爸跟我去买运动鞋,我爸爸问:“你是谁?”“我是秦川的妈妈。”说完就挂掉电话。于是爸爸又带我去买运动鞋共花了四十五元,问:今天我们共花了多少元?我算十七加二十加四十五等于七十九元,啊,今天共花了七十九元。

五年级上册数学日记 篇3

  今天上午,我按照爸爸让我写的“假期计划”,开始了复*数学、练*数学、加强数学的“启动仪式”!

  刚开始,我觉得有点难,不过越做越觉得简单,觉得数学是那么有趣!例如:

  有一个五位数,最低位数字是8,位数字是3,个位上的数字是十位上数字的2倍,前三位数字的'和与后三位数字的和都是19,这个五位数是多少?解答:

  先算出这个五位数的位和最低位,再算十位8÷2=4,然后算8+4=1219-12=7,最后算3+7=1019-10=9,这个五位数是39748!

  以前不喜欢数学、觉得枯燥的我,现在觉得数学原来是那么简单,那么有趣了!你一定会爱上数学!


苏教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菁选(扩展7)

——五年级上册数学日记菁选

【实用】五年级上册数学日记4篇

  即将要到一天的结尾了,在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日记了。你所见过的日记应该是什么样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日记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上册数学日记 篇1

  “摩尔庄园”是在我们小学生中非常流行的一个游戏,可以让大家在紧张学*之余,放松自己。同时,我也发现,“摩尔庄园”中也蕴藏着不少的数学小知识,在游戏之余,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数学水*。

  我在游戏里的家里没有家具,在游戏的“杂志”中,我发现一套漂亮的小家具,价值3300摩尔豆,但是,我只有3000摩尔豆的存款,我应该怎么做才能买到这套家具呢?

  于是我开动脑筋,发现摩尔豆存到银行是有利息的,利率为每日3%,也就是说,我的.3000摩尔豆存到银行,每日的利息为:3000*3%=90摩尔豆。

  一日后,我的存款变成:3000+90=3090摩尔豆;

  二天后,我的存款变成:3000+90×2=3180摩尔豆;

  三天后,我的存款变成:3000+90×3=3270 摩尔豆;

  四天后,我的存款变成:3000+90×4=3360 摩尔豆。

  也就是第四天后,我的存款便可以支付家具的费用了!

  我觉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包括游戏,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很多生活中的小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来解决!

五年级上册数学日记 篇2

  这个寒假,我要去北京参加比赛,由于时间较紧张,我们决定坐飞机去,然而乌鲁木齐-北京航班全价票是2410元/张,太贵了。爸爸和我决定在网上订购打折机票,影响机票折扣的因素有很多,如行程安排、订票时间、团体购票、淡旺季等等,但是影响最大的是订票时间,越早折扣越多,价钱越便宜,我们决定:提前订票!

  根据我们的行程安排,去北京时间可以比较宽松,定2月14日之前的机票都可以,回程因为我们的活动18号才结束,所以只能定2月19日的机票!

  因为爸爸、妈妈是南航会员,所以我们先用里程积分兑换机票,但是查询后发现14号之前的兑换票已经没有了,所以我们先定了19号返程的兑换票。原本每15000公里积分可以兑换一张北京返回的'机票,但加1000公里积分可以坐高端经济舱,这样我们就小小的奢侈了一把,用了48000公里积分兑了3张机票而不用付钱!

  去程经过我们网上搜索,是在2月12号最便宜,是4.5折,这样,我们全家的机票就由全价7230元变成3250元。这样一来,我们这趟去北京来回的机票只需要付3250元就可以了,比正常的全价14460元便宜了11210元,划算吧!

  我们可以用打折扣、积分兑换等各种途径降低成本,而且还运用了加、减、乘、除等我们学过的数**算,数学真是无处不在呀!

五年级上册数学日记 篇3

  12月6日,星期六,是我奶奶的生日。生日那天,爸爸先送我去打羽毛球,我学羽毛球的时间是上午10:00-11:50。我们羽毛球班里有15个学生,每次上课开始,毕老师会让我们先热身,每个人要颠球500个,然后,捡羽毛球50个,每人打3组,一组要打5次。之后,让我们排成1列,每列5人,练*挥拍的.动作,挥拍的动作有4步,如果谁扣球时,5次不过网,就要做100个蹲起。这次我做了20个蹲起,只有1次没过网,最多的同学做了100个蹲起。我们打得很开心。

  11:50下课了,爸爸按时接我,开车把我送到了酒店。酒店一共有3层,我们在第2层吃饭。奶奶一共请了2桌客人,一共20人。妈妈买了一个大蛋糕,她把蛋糕*均分成了20份,每个人可以吃到蛋糕的二十分之一。可是,我的弟弟小牛牛想要最大的一份。怎么办呢?妈妈分的蛋糕谁也不多,谁也不少,牛牛又想要最大的,这可让我为难了。突然,

  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妈妈不喜欢吃蛋糕,我把妈妈的二十分之一块蛋糕给了牛牛,这下子牛牛就有了最大的一块,也就是二十分之二块蛋糕。牛牛很开心,我也很高兴,因为,我用学过的分数解决了问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日记 篇4

  今天上午,我按照爸爸让我写的“假期计划”,开始了复*数学、练*数学、加强数学的“启动仪式”!

  刚开始,我觉得有点难,不过越做越觉得简单,觉得数学是那么有趣!例如:

  有一个五位数,最低位数字是8,位数字是3,个位上的数字是十位上数字的'2倍,前三位数字的和与后三位数字的和都是19,这个五位数是多少?解答:

  先算出这个五位数的位和最低位,再算十位8÷2=4,然后算8+4=1219-12=7,最后算3+7=1019-10=9,这个五位数是39748!

  以前不喜欢数学、觉得枯燥的我,现在觉得数学原来是那么简单,那么有趣了!你一定会爱上数学!


苏教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菁选(扩展8)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份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包装的学问》。

  二、教材分析

  包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教材创设了“包装糖果”的情景,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它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同时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本课学*之前,学生已熟练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能准确、迅速的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初步认识了由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的变化。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大都接触过物品的包装,清楚地意识到用包装纸包装物品就是求物体的表面积,但实际所需的包装纸又比物体的表面积大,因而教师要和学生理清本课研究的是“接口处不计”的包装方式,这样的活动才能和生活进行有效沟通。

  3、学生学*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学*方式的研究。

  学生在探究由四个或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对于方法的多样化与策略的最优化可能存在问题,因此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可以说是本课的较佳路径,让同伴之间相互协作,共同探讨。

  四、教法学法

  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在合作探究中探索出不同的包装方法,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总结,领会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策略。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渗透节约的意识,体会包装的学问在生活中的应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究多个相同长方体最节省包装纸的叠放方法。

  难点是:理解最节省包装纸的包装策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准备若干个长方体纸盒。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今天的课堂有什么不同?(有很多听课的老师)

  师: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来一睹同学们的风采,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说“加油!我是最棒的!”。(生齐说)

  师:为了今天这节课,老师也把自己包装了一下。做了发型,还买了件新衣服呢。你们想对李老师说些什么?

  师:谢谢同学们,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生:可以)上课!

  通过课前交流,既可以消除师生初次见面的'陌生、恐惧感,拉*彼此之间的距离;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为课堂营造良好的气氛,它是“点燃快乐课堂的火种”。

  (二)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关于包装的图片(课件出示图片)。师:你们看了这几幅图片后有什么感受,请说一说。

  物品经过包装,显得更精美,可包装的目的不仅如此,在包装中还有许多其它的学问,今天我们就来学*《包装的学问》。(板书课题)

  再过几天就是李老师的4岁小侄子的生日,我买了盒蛋卷,(课件出示一盒长方体形状的蛋卷盒(10cm×8cm×5cm))老师也打算把这盒蛋卷包装后送给他,(课件演示用包装纸包装蛋卷盒)在包装时我遇到了个问题,请看。(课件出示问题:如果接头处不计,最少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呢?)

  师:谁能帮老师想一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就是计算它的表面积。)怎么计算你可以说说吗?(生回答)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动手计算一下这个长方体蛋卷盒的表面积好吗?(生完成后交流反馈,课件展示老师的计算。)

  设计意图:既复*了旧知识,又为下面组合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打

  下了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三)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小组活动,自主探究。

  师:老师的爱人也买了一盒同样的蛋卷,包装时一共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呢?(一个需要340cm,两个就是需要680cm。)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说一说。(可以合起来包装,就不是680cm了。)

  问:合起来包装为什么就不需要680cm包装纸呢?(有的面重合起来了。)

  师:重合的面在包装时需要用包装纸包装吗?(不需要)

  师:可以怎样包装呢?请同学们同桌合作,拿出两个长方体纸盒摆一摆。(学生同桌合作,探索组合包装的方法。)

  请一名学生展示摆放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用实物展示。)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包装方法?再指名展示,老师在黑板上用实物展示。(展示结束,课件出示三种组合包装的方法图。)

  2、展开猜想,交流讨论。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三种包装方法有什么不同?(重合的面不同。)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请看第一种方法重合的是哪些面?(生:两个最大的面。)

  师:我们可以说“重合了两个大面”。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呢?(生:第二种方法重合的是两个中面,第三种方法重合的是两个小面。)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这三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最节约包装纸?(生:第一种)

  问:第一种方法最节约,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想的吗?(指名交流。)

  3、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师:这个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验证呢?(可以分别计算出三种组合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再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问:怎样计算大长方体的表面积?(预设学生回答:可以根据组合后的大长方体的长宽高直接计算出表面积;也可以把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去重合面的面积。)

  先让学生计算出第一种方法包装后的大长方体表面积。(指名板书)师: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再指名板书)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哪种方法简单一些?(指名回答)(把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去重合面的面积。)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另两种的表面积。(指名板书)师:从计算的结果看,是不是和我们刚才的猜想一致呢?(一致)师:谁能说一说在包装时究竟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吗?(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二个长方体的包装方案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三个、四个或者多个长方体拼摆的基础,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寻找最节约方式,并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再组织交流,达到一种资源的共享。

  四、组合三个,再次体验。

  师:李老师的孩子也想买一盒送给他的小弟弟,你能帮李老师想一想三盒蛋卷可以怎样包装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动手摆一摆。(学生小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三、教学准备

  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新学期开始了,丽丽要为自己买一个新的铅笔盒,请同学们帮助她选一选,哪家文具店的最便宜。

  (二)玩中学。

  1、设立情境,复*旧知作铺垫。

  出示主题图,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读一读各种文具标价牌上的文具价格。

  2、借助问题探究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的方法,发展数感。

  (1)思考“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这个问题应如何解决。(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2)自主探究比较4.9元与5.1元大小的方法。(学生借助以往的`知识,独立思考比较方法。)

  可能出现的比较方法:

  六十铺中小学教育网(),上万资源永久免费下载,无须注册!

  a、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

  b、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

  c、以小数点为中心,4.9元小数点前是4,5.1元小数点前是5?

  (3)组内交流比较方法后推选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3、提出新问题,延长知识点。

  (1)根据主题情境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根据学生提的问题,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

  让大家试着解决。

  4、试一试。

  完成“试一试”的两道题。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再与同伴检查完成情况,每人选一题说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三)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反馈评价时说说如何比较0、05元与0、50元、6、00元与6、0元的方法,说说有什么发现。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四)做中得。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进一步明晰比较三个数大小的策略与相应的步骤,并能对策略与结果的合理性作出判断。

  (五)总结。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科书是在第一课“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开始的。比较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结合学生的游戏和身边熟悉的事物,通过学生能够理解的一些简单概念,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内容有“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等。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书本内容的联系,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交流,丰富和提高。使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学*中的乐趣,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的含义,会判断并会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都是数学的内容,激发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的*惯。

  教学总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同样多、多些、少些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结合具体事物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以及“谁和谁同样多”。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使学生体验多、少和同样多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做游戏,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学*的快乐。

  教学准备:课件、椅子和花片

  学*方式:游戏活动、体验交流、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高矮、长短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方式: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第三课时:大小、轻重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8—9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熟悉的事物和自己的体验,了解大小的含义,感受物体的轻重,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用天*表示的图,说出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活动,亲自体验,感受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初步的数学思考和简单的推理。

  教学准备:课件、天*、苹果、羽毛球、饮料和面包实物。

  学*方式:观察讨论、亲自体验教学过程.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理解0表示没有的这一实际意义、会读,会写0,2、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惯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2、能正确的书写0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个小玩意,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生:想

  师:(拿出盒子)看!(摇一摇)你们知道里面放了什么吗?

  生:(摇摇头)不知道!

  师:那哪位小朋友敢上来把小手伸进这盒子里,摸摸,感受一下,这里面究竟放的是什么呢?

  生:(踊跃举手)

  师:你来!

  生1:(把手伸进去。)

  师:你摸到了什么?告诉大家是什么感觉?

  生1:好像有几根小棒!师:哦,你说有小棒。好的,你也摸摸,摸到了什么?

  生2:圆圆的东西!

  师:圆圆的东西它是什么呢?你猜猜,大家也来帮他想想!你也上来摸摸。(再请一位学生)

  生3:应该是棒棒糖!

  师:你说是棒棒糖,那你拿出来给大家看看,是不是的呢?

  生3:(拿出一个)是的,老师,是棒棒糖!

  师:哇,这位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那老师就把这个棒棒糖奖给你!

  生3:谢谢老师。

  师:(摇摇盒子)同学们,里面还有棒棒糖么?

  生:有!

  师:现在呢,老师把这它拿出来,(又摇摇,无声)现在还有么?

  生:没有了。

  师:那么老师一共在盒子里面放了几个棒棒糖?用什么数字来表示?

  生:2个!

  师:那现在呢?盒子里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那谁知道没有了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

  生4:没有了用0来表示。

  师:真棒!

  这位小朋友肯定在家里的时候就已经把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预*了,大家要向他学*!老师现在把这棒棒糖给你,作为奖励!今天我们就是要跟0交朋友,大家愿意么?(板书:0的认识)

  生:愿意

  二、提升巩固

  师:好的!从刚才的游戏中,我们知道了,没有了就用……(提示大家一起回答)

  生:0来表示。

  师:非常好!大家看,老师的'手里有几支铅笔?

  生:三支!

  师:是的,有三支铅笔。那我现在把这支借给这位小朋友,同学们再看,我手里,还有几支铅笔?

  生:两支!

  师:哦,两支。那如果老师把这两支铅笔都借给他了呢?那老师就没有铅笔了!那么……?(被打断)

  生:用0来表示!老师现在有0支铅笔

  三、0的写法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声音也很洪亮。那就是说,老师有……

  生:0支铅笔(一起回答)

  师:说了这么久,大家想知道,我们的好朋友0到底长什么样吗?

  生:想!

  师:(拿出卡片)这就是我们的好朋友0,大家仔细想想,你们见过它么?是不是很像鸡蛋?(提示)

  生:对,还像乒乓球、鸭蛋、鹅蛋……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现在拿出你们的小手来,跟着老师一起认真地学*写0。(老师边写边说)从上线中间起,碰左线腿着地,再转到右边,碰右线回到起点相交。我们再来写一遍,从上线中间起,碰左线腿着地,再转到右边,碰右线回到起点。同学们要注意了,0像鸡蛋圆溜溜,可不能把它写成了方形,也不能把它写成这样,有棱角(在黑板上作错误的示范),要把0写成椭圆形,圆溜溜的,这样,它就很漂亮了。大家都会了么?

  生:会了。

  四、动手练*,家庭作业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笔和纸,动动你的小手,试着自己写几个0,老师要看看,哪位小朋友能够写得又快又好!

  如果有同学不是很会写的话,请举手,老师来帮帮你。(学生写,老师下去走走,指导)看来同学们都写得不错!回家之后多练*几遍,给爸爸妈妈看看,下次课上,老师要请同学上讲台来展示!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5

  一、比较——比大小、比轻重、比长短、比多少、比高矮

  二、认识10以内的数

  三、认识物体——认识立体图形

  四、合与分

  五、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六、分类

  七、认识11~20各数

  八、认识钟表认识整时、半时、大约几时(几时刚过、快几时了)

  九、20以内的加法

  第一单元:比一比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科书是在第一课“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开始的。比较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结合学生的游戏和身边熟悉的事物,通过学生能够理解的一些简单概念,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内容有“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等。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书本内容的联系,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交流,丰富和提高。使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学*中的乐趣,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的含义,会判断并会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都是数学的内容,激发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的*惯。

  教学总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同样多、多些、少些

  第二课时:高矮、长短的认识

  第三课时:大小、轻重的认识

  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

  整体感知:

  本单元是认识10以内的数。由于学生在入学前受过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对10以内的数有所了解,

  认识10以内的数

  课题、0的认识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后,认识比较抽象的“0”。教学时通过连续的演示过程,让学生体验0的产生——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0也和5、4、3、2、1一样,也是一个数,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本课的主要内容有:0的产生——0的意义——0还表示什么(开始、分界线)——生活中的0(站位)——0的写法(示范—描红—独立写)因此本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0的意义,学写0。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了解0的意义,体会0在生活中的作用,建立数感。

  0的含义比较广泛,除了表示没有、起点外,还可以表示界限,表示号码中的空位。这些知识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过,感受0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就可以了。

  课题、6-9各数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安排在1-5的认识之后,已有了1-5认识的基础。

  6-9的认识主要内容有:6-9的基数含义:数数抽象出数表述6-9的数表示的实物;6-9的写法:示范描写独立写,渗透数的顺序

  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数是数出来的,学写数字,会用6-9的数字表示事物的个数,建立数感。

  数是从具体事物的数量里抽象出来的。“数”是一类等价集合在元素的个数方面的共同属性。因此多数、多说,学生对数的概念就比较清楚了。

  课题10的认识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0----9各数后认识10。教学时通过观察,让学生体验10的产生感知数的横向联系。

  本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10的意义学写10。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了解10的意义,体会10在生

  活中的作用,建立数感。

  课题:>=<

  使学生初步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或其他的方法比较多少。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动”的情境中,通过演一演,数一数,比一比等形式经历把“同样多”、“多”、“少”

  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过程,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课题:顺序

  会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

  课题:顺序

  会用10以内的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课题:有趣的数字

  有趣的数字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介绍了各种有趣的数字,包括印刷体、手写数字、中国数字、计数器上的数、以及古代石块和结绳记数等内容。还安排了用小棒

  (火柴棒)拼方块字的游戏。

  第三单元认识物体

  分一分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了解它们的外部牲,能辨认生活中较简单的物体形状。

  搭积木

  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

  经历摆一摆、推一推、搭一搭等实践活动过程。

  玩泥巴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观。

  经历“玩泥巴”的全过程

  第四单元合与分

  课题:合与分

  在动手摆的基础上,了解5以内数的组成。

  课题:7的组合

  1、进一步经历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的操作过程。

  2、知道并能写出6、7的组成。3、使学生在数学游戏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如:1和6组成7,2和5组成7,3和4组成7,6和1组成7,5和2组成7,4和3组成7.

  课题:分一分

  经历把一个整体分成任意两部分的过程。能根据分的过程和结果,说出8、9的组成。

  让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数一数等动的情境中,经历8、9的分解过程,根据“分”的结果体会“合”的情况

  第4课时

  教学内容:10的组成。教材第40—41页

  第五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会读加法算式,会根据直观图在加法算式中填数。

  第二课时:五以内的加法

  教学内容:⒈能根据具体情境和问题写加法算式,会口算5以内的加法。

  ⒉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熟悉的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经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提出加法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⒊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

  例题:4只灰兔和一只白兔,合起来是5只兔子。

  板书:4+1=5或1+4=5

  第三课时:五以内的减法

  教学内容:⒈认识“-”,会读减法算式,会计算5以内的减法。

  ⒉通过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情和操作活动,体会减法的意义。

  ⒊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游戏活动。

  例题:从5个里面拿走2个,还剩3个,可以用算式表示。你知道怎么表示吗?

  5-2=3

  第四课时:童话故事

  教学内容:

  ⒈学*有关0的加减法。

  ⒉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会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⒊结合童话故事,使学生受到做事专心和关心长辈的教育。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口算卡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根据情境图提出简单的问题,会计算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一共有几个人”。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根据情境图提出简单的问题,会计算得数是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一共有几只猴子”

  观察情景图,能根据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有关10的简单加减问题,并会计算。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计算和观察,使学生了解在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一样,巩固所学知识。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整理加法表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或点子图中的.简单规律。

  第十课时整理10以内减法表

  教学内容:

  能把10以内的减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减法表中,能发现减法表的简单规律,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第十一课时动物乐园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能选择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并写出算式表示,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第六单元分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了解分类的含义,能按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会按不同的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

  1.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按自己确定的标准对立体图形进行分类的过程,体验分类的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善于观察的品质。

  第七单元认识11—20各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数实物的过程中,认识并能准确的读出11-20各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动”的情景中,通过数一数,说一说,做一做等达到熟练的数11-20各数,然后进一步学*认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11~20各数

  让学生在操作和尝试过程中,体验“10个一是一十”的合理性。知道10个一是一十和11~20各数的组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11~20各数之间都有哪些数,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知道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认识钟表,会看整时、半时。

  让学生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时间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惯,使学生学会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1.区分时针和分针呢?2.整时、半时的时候分针、时针的特点。3.画时针,分针

  第二课时:大约几时

  教学内容:

  认识钟表上表示的“几时刚过”“快几时啦”和“大约是几时”等。

  第九单元20以内的加法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使学生掌握10加几,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的计算。


苏教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菁选(扩展9)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范本5份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1

原文地址: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7单元作者:飞燕 第七单元  认识11—20各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数实物的过程中,认识并能准确的读出11-20各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操作和尝试过程中,体验“10个一是一十”的合理性。知道10个一是一十和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11~20各数之间都有哪些数,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经历在观察、猜想、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比较20以内数大小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动”的情景中,通过数一数,说一说,做一做等达到熟练的数11-20各数,然后进一步学*认数。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在合作交流中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学*活动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惯,培养估计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动手操作,鼓励个性化的做法,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在数实物的过程中,认识并能准确的读出11-20各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操作和尝试过程中,体验“10个一是一十”的合理性。知道10个一是一十和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11~20各数之间都有哪些数,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经历在观察、猜想、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比较20以内数大小的过程。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操作和尝试过程中,体验“10个一是一十”的合理性。   教学时间:3课时:   课  时  计 划 总第35课时 教学课题: 认识11—20各数  第1课时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在数实物的过程中,认识并能准确的读出11-20各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动”的情景中,通过数一数,说一说,做一做等达到熟练的数11-20各数,然后进一步学*认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学*活动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惯,培养估计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数实物的过程中,认识并能准确的读出11-20各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动”的情景中,通过数一数,说一说,做一做等达到熟练的数11-20各数,然后进一步学*认数。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画有各种水果的图片、每个学生准备一小把花生米。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都喜欢吃什么水果?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水果店看一看,好吗?(教师出示主题图片) 这么多水果,你们都认识他们吗?(学生自由站起来说出他们认识的水果的名字。) 二 学生自学 1 水果店有这么多水果,每种水果都有多少个呢?学生试着数每种水果。   2 教师提出游戏的要求。 抓一小把花生米。先估计大约有多少个。放桌子上数一数。 3 出示69页插图。学生数一数。 三 研究讨论 1 水果店有这么多水果,每种水果都有多少个呢? 在学生交流各有多少时,教师要关注一下学生是怎样数的。 学生试着数每种水果都有几个。 (1)自己数,把结果写书上。 (2)把数的结果与组内同学交流。 (3)指名把数的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2 小结;刚才同学们数得很好,水果的个数都数对了。下面我们做一个数花生米的游戏好吗? 教师提出游戏的要求。 (1)抓一小把花生米。 (2)先估计大约有多少个。 (3)放桌子上数一数。 指名做示范。 (1)一名学生抓一把花生米。 (2)全班猜出这把花生米可能有几个。(教师把学生猜的数字分别写在黑板上。) (3)这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数。 同桌或个人数。每人抓一把花生米,先估计有多少粒,再数一数。这样连续做两次。 3 出示69页第一幅图。 (1)学生自己数出有多少个鸡蛋。 (2)同桌互相说数的结果。 (3)观察11这个数是由哪两个数字组成的。说说在田字格中怎样写。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 4按上面的方法在组内学*其余数字。 实物投影上同时出现69页的其余插图。 学生先数出有多少个鸡蛋,然后指名说用什么数字表示,在说一说怎么写。 在田字格里和老师一起写12-20几个数字。 5 出式表示20的图片。 6学生按顺序齐读11—20几个数字。提要求:从7数到20。 7学生在组内数。指名提出数数的要求,同桌互相数 四 练* 完成练一练第一题。教师巡视指导。组内同学互相读直尺上的数。 完成练一练第二题。组内同学先正着数,倒这数,然后指名数。 完成练一练第三题。仔细观察情境图后,在小组内让每个同学都说说发现了什么。 六 小结 1 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 2结合“身边的数学”,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那些身边的数。     课  时  计 划 总第36课时 教学课题:  认识10—20各数 第2课时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操作和尝试过程中,体验“10个一是一十”的合理性。知道10个一是一十和11~20各数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在合作交流中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动手操作,鼓励个性化的做法,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操作和尝试过程中,体验“10个一是一十”的合理性。知道10个一是一十和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10个一是一十和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小棒、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1~20各数,谁能从11数到20?谁能倒着数? 齐数、指名数 二 学生自学 1 蓝灵鼠给我们带来什么问题?数出(  )根小棒,摆在桌子上。 2 学生用橡皮筋把10根小棒捆起来。 3先摆一捆,再摆上一根。这是多少根小棒?用数字几来表示?是几个十几个一? 反过来: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4.你还能摆出一个十和几个一?用哪个数来表示?同桌两人一边摆一边交流。 5.两捆小棒图。问:这是几个十?用几表示?   三 研究讨论 1 谈话:可爱的蓝灵鼠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看它给我们带来什么问题?:数出13根小棒,摆在桌子上。 学生动手按自己的想法摆小棒,摆完的同学同桌互相数一数,看是不是13根。 请两位学生演示摆的过程,教师及时评价,鼓励学生与众不同的摆法。   2 谈话: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怎样做能够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13根,不用数,一看就明白。自己试着做一做。 组织学生集体交流做法。引导学生用橡皮筋把10根小棒捆起来。 问:“这一捆小棒是多少根?是几个一?”板书:10个一 问:“这一捆是几个十?”板书:1个十 让学生动手把小棒10个10个地捆成1捆。   3 教师小结:10个一根捆成了一捆,就变成了一个十根,我们就说“10个一是一十” 师生游戏;我说你摆。看谁动作又轻又快。 自己动手用橡皮筋捆小棒。捆好后举起给老师看。   1.先摆一捆,再摆上一根。这是多少根小棒?用数字几来表示?是几个十几个一? 反过来问: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多少?学生齐读:10个一是一十 2.你还能摆出一个十和几个一?用哪个数来表示?同桌两人一边摆一边交流。 汇报小组活动情况,一边摆一边说。 3示两捆小棒图。问:这是几个十?用几表示?教师板书:20  2个十 学生动手操作,回答问题。 同桌合作活动,边摆边说。学生动手摆出2捆小棒。 四  练*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数一数。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自己数一数。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数的。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数法,及时评价。 看书中的图画自己数一数,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2.游戏活动:摘苹果,排顺序。出示苹果树(每个苹果卡片背面都写有数字13~20各数)提出游戏要求。 学生摘下苹果,读出数字,并说出数字的组成。其余同学用手势判断对错。自己找朋友,排顺序。大家齐读排好顺序的数字。 3.完成练一练第2题。教师读题。 学生独立完成书中的填空。 五 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         课  时  计 划 总第37课时 教学课题: 认识10—20各数  第3课时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了解11~20各数之间都有哪些数,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经历在观察、猜想、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比较20以内数大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了解11~20各数之间都有哪些数,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了解11~20各数之间都有哪些数,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20根小棒,40块糖(或用其它易找到的东西代替)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做一个猜小棒的游戏,你们高兴吗?” (出示课件或用投影)出示兔博士和教材73页覆盖部分小棒的图。 兔博士神秘的说:“同学们,在这张纸的下面盖住了一些小棒,而所有的小棒和在一起表示11~20之间的数,你能猜出,纸片盖住的小棒可能是几? 二 学生自学 1、猜纸的下面可能盖着几根小棒。把数字写下来。 2、比一比 谁分得的糖多了,你想怎么帮他们呢? 让学生充分的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你能用算式来表式吗?怎样表示?   三 研究讨论 1、猜纸的下面可能盖着几根小棒。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主要引导学生说清自己是怎样想的。 请几名学生说一说他们猜的根数,和猜的理由,然后教师揭开迷底。并让猜对的学生举手,向他们表示祝贺。请猜的不对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猜多了还是猜少了。 接着做3~4次这样的游戏。 2、比一比 师 :“刚才猜小棒的游戏中,同学们表现的特别棒,所以现在兔博士还想请你们帮个忙,你们愿意吗?” 出示两堆糖,并叙述:“红红和聪聪每人分得一堆糖,他们俩儿吵起来了,都说自己分得的糖多了,你们能不能和兔博士来帮帮他们俩儿呀?” 你想怎么帮他们呢?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先数一数他们每人分得了几块糖,再比一比就知道谁分得的糖多谁分得的糖少了。   请两名学生到前面来数糖块。   让学生充分的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你能用算式来表式吗?   学生数糖块。 红红有1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2

原文地址: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6单元作者:飞燕 第六单元  分  类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了解分类的含义,能按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经历分类过程,初步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个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摆放日常用品的*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善于观察的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了解分类的含义,能按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了解分类的含义,能按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   教学时间:2课时。   课  时  计 划 总第33课时 教学课题:  整理玩具 第1课时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了解分类的含义,能按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经历分类过程,初步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个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摆放日常用品的*惯。   教学重点: 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了解分类的含义,能按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了解分类的含义,能按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都认识他,你们看他是谁呀?(教科书中的同伴“亮亮”) 亮亮这几天特别高兴,因为他家搬进了新楼房,你们想不想看看亮亮自己的卧室呢 二 学生自学 师:这就是亮亮的卧室。(出示65页2题图)。 1 你们觉得聪聪的卧室怎么样? (乱七八糟) 2 怎样收拾才使亮亮房间变得这么整洁? 3 说说亮亮是怎样摆放自己的玩具的呢?   三 研究讨论 师:这就是亮亮的卧室。(用CAI出示65页“2整理小卧室”图)。 1 你们觉得亮亮的卧室怎么样? (乱七八糟) 2 谁能帮他整理一下? (指名多个学生口述整理方法。按学生口述教师演示整理的结果) 3 我们怎样收拾才使亮亮房间变得这么整洁? 师小结:生活中像这样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分类) 4自从大家帮亮亮整理房间后,亮亮每天把自己的卧室收拾得干干净净,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你们看,他把自己的玩具摆放得多有条理呀!(出示教材64页例1图) 5 谁说说聪聪是怎样摆放自己的玩具的'呢? 6 亮亮学会整理房间、摆放玩具后,他想出2 个小题考考你们,看你们能不能分对。(呈现教材64页情景图,让学生观察)问:亮亮让我们分得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呀!这些东西都是干什么用的? 7这些物品按用途怎样分? 下面大家打开书64页,看看书中图,在学*用品下打“∨”,在食品下面画“○”,把我们穿的、戴的用线圈在一起。 四 练* 我们看看亮亮考我们的第二题(出示65页练一练1题),聪聪让我们按腿数给这些小动物分类。 除了按动物的腿数分以外,还可以怎样分?   小结:刚才大家用分类的知识对小动物进行了不同分类,如果你们再仔细看看,还会发现很多分类的方法。   六 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       课  时  计 划 总第34课时 教学课题: 分类  第1课时   教学要求: 1.  知识与技能:会按不同的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 2.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按自己确定的标准对立体图形进行分类的过程,体验分类的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善于观察的品质。 教学重点: 会按不同的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善于观察的品质。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积木、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谈话引入: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块儿玩积木好吗?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一套积木,谁能说说你的积木是什么样子的?   二 学生自学 1、  分一分。引导学生发现各种立体图形的数量、颜色、大小等,在让学生自己确定标准进行分类。 2、  说一说。 3: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呢?组内学生述说理由。   三 研究讨论 学生通过观察汇报。 生1:我的积木有正方体、长方体、球体。 生2:我的积木有大的、有小的。 生3:我的积木有蓝颜色的、有绿颜色和红颜色的。 (学生充分说自己的发现)   1、  分一分。 引导学生发现各种立体图形的数量、颜色、大小等,在让学生自己确定标准进行分类。 2、  说一说。 生1:我按颜色分,把相同颜色的积木放在一起。 生2:我按大小分,把大的积木放在一起,把小的放在一起。 生3:我按形状分,把相同形状的积木放在一起。   (如果学生还有其他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就应该给予肯定)   3: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呢?组织学生述说理由。   四 试做 1、  实物图片投影显示各种蔬菜、水果。(可打乱顺序) 2、  请同学汇报看到了什么,不清楚的,教师说明。 3、  请学生按自己确定的标准分类。   生1:我按蔬菜分有:胡萝卜、西红柿、黄瓜…… 生2:我按水果分有:梨、桃、香蕉…… 生3:我按颜色分…… 4、  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标准是否符合常理。   五 练* 1、  实物图片显示课后2题的各种图形。 2、  请同学汇报各种动物图片的名称。 3、  请学生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生1:我把会飞的放在一起:蝙蝠、蜻蜓…… 生2:我把会跑的放在一起:兔子、牛、羊…… 生3:我把会游的放在一起:鱼、螃蟹……   4、  对学生的不同的分类方法,教师应给予鼓励。 5、  实物图片展示课后备干部3题(注意一组一组的展示)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学生自己观察,然后说明理由。 6、注意说明第4组中的小刀不是玩具。   六 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3

原文地址: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5单元作者:飞燕 第五单元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通过熟悉的情境和操作活动,体会加减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向为加法运算的过程。能根据具体情境和问题写加法算式。认识“+、-”,会读加减法算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根据情境图提出简单的问题,能把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减法表中,能发现加减法表的简单规律,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通过计算和观察,使学生了解在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一样。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熟悉的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经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提出加法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学*有关0的加减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数一数,提一提,算一算等形式经历观察情境图、发现、交流图中数学信息的过程。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减法表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形式发现减法表中的简单规律。让学生经理独立思考、比较、自主编题的过程,同学间相互评价,互动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游戏活动。结合童话故事,使学生受到做事专心和关心长辈的教育。培养初步的问题意识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体验与同伴合作学*的快乐。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愿望,培养自主发展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学*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独立思考、比较、自主编题 教学时间:11课时。   课  时  计 划 总第22课时 教学课题:  5以内的加法 第1课时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通过熟悉的情境和操作活动,体会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向为加法运算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认识“+”会读加法算式,会根据直观图在加法算式中填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计算机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熟悉的情境和操作活动,体会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向为加法运算的过程。 教学难点: 认识“+”会读加法算式,会根据直观图在加法算式中填数。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创设 教师谈话引入,创设一个三个小朋友做纸花的情境:3个小朋友看见老师奖励同学们用的纸花不多了。就主动给老师帮忙做纸花。(出时情境图 二 学生自学 1、  你从这幅图看见了什么?一共做了几朵花? 2、  学生动手摆一摆。 3、  自己是怎样知道的。 同学们算式是什么?(3  +  2  =  5 )加号 读作:(3加2等于5)   三 研究讨论 1  教师提问:你从这幅图看见了什么?一共做了几朵花? 学生仔细观察图。     2指导学生动手摆一摆。 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小花片亲自动手摆一下。   +   一共5朵   3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是怎样知道的。 小组内订的试着说一说加号和加法算式。 根据同学们说得把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3+  2  =  5 加号 读作:3加2等于5。 四 试做 算一算,要求学生看图说出其中的数字信息。 学生观察图画,独立思考,再列算式。   五 练* 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先摆在动笔再方框里填数。再读出算式。 第2题: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自己画,最后在方框里填数。 数学活动,身边的数学。 各组把老师奖励的小纸花拿出来,算一算共几多? 哪一组得的最多?   六 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     课  时  计 划 总第23课时 教学课题:  5以内的加减法 第2课时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具体情境和问题写加法算式,会口算5以内的加法。 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熟悉的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经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提出加法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情境和问题写加法算式,会口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难点: 经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提出加法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画面上有什么?分别有多少?他们都是什么颜色的? 大小相同吗学生观察图画,小组之内交流后分别汇报。 二 学生自学 1、看完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解答?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汇报。 2 还有别的算法吗? 3与兔子有关的问题你还能提出来吗?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 研究讨论 1 教师提问:看完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解答?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汇报 2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并板书:2+3=5 3还有别的算法吗?板书:3+2=5 4与兔子有关的问题你还能提出来吗?引导学生说出4只灰兔和一只白兔,合起来是5只兔子. 板书:4+1=5或1+4=5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⒊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 试做 出示练一练的第1题,指导学生认识集合圈。 师:你知道这种图形是什么意思吗? 师:你们真聪明。下面我们就算一算,把空填上。   五 练* ⒉完成练一练中的2、3、4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练*) 第3题,教师可做一些口算卡片让学生练*。 第4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中有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长颈鹿的只数和大树的棵数提出不同的加法问题,并算一算。(可以让学生以竞赛的方式看哪组说得多,本组同学完成算式)   六 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     课  时  计 划 总第24课时 教学课题:  5以内的加减法 第3课时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认识“-”,会读减法算式,会计算5以内的减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情和操作活动,体会减法的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游戏活动。   教学重点: 认识“-”,会读减法算式,会计算5以内的减法。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情和操作活动,体会减法的意义。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卡片、小花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指名学生表演,一生拿5张卡片上场,让两名学生表演送卡片。 师:根据刚才的表演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表演,提出自己想到的问题。   二 学生自学 1 学生同桌合作用花片摆一摆刚才的表演情境. 2 你是怎么摆花片的? 3用画图的方法表示。 4 怎样写算式? 5减号是什么样的? 6这个算式怎样读?   三 研究讨论 1 出示兔博士的话,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花片摆一摆刚才的表演情境。 学生同桌合作用花片摆。 2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摆花片的? 学生交流摆花片的方法。 3 师:我们还可以用画图的方法表示。 学生动手操作画图,用斜线画去拿走的部分。师介绍画图的方法。 4 师:从5个里面拿走2个,还剩3个,可以用算式表示。 你知道怎么表示吗?学生尝试交流如何列式。学生回答。学生小组之内读减法算式。 5 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并板书:5-2=3师: 6 认识“-”吗?这个算式怎样读? 教师强调认识“-”,并指导学生读减法算式   四 试做 出示算一算的题。让学生逐题说图意,指导学生边演示边说。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汇报订正。 学生了解图意后,第1题小组合作计算填空,第2题同桌合作填空,第3、4题自己完成。 五 练*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练一练。 教师指导学生摆花片。 师:摆出4个花片,去掉2个,还剩几个?剩下2道题学生在小组内叙述。 学生写算式。学生叙述并写出算式,交流订正 六数学游戏;教师发给每组卡片并强调游戏规则。一位学生翻卡片,大家轮流说出与这个数有关的许多算式。然后另一个同学翻卡片,依次类推。 先由一组同学演示然后其他组活动。   七 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         课  时  计 划 总第25课时 教学课题: 5以内的加减法  第4课时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会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过程与方法:在童话故事的情境中,学*有关0的加减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童话故事,使学生受到做事专心和关心长辈的教育。   教学重点: 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会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学*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卡片、小花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出示课件,播放音乐,教师讲述“小猫钓鱼”的故事,使学生明白小猫一条鱼也没钓到。 2.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小猫为什么一条鱼也没钓到?   二 学生自学 1小猫和妈妈一共钓了几条鱼? 2 小猫等妈妈等得着急了,自己把3条鱼全吃光了。 3讨论:一共有3条鱼,小猫吃了三条鱼,还剩几条鱼? 4怎样列式? 5小猫这样做你觉得对吗?为什么?   三 研究讨论 1出示兔博士,引出问题:小猫和妈妈一共钓了几条鱼? 2教师引导写出加法算式并板书:0+3=3 3继续讲故事:小猫等妈妈等得着急了,自己把3条鱼全吃光了。 4引导学生讨论:一共有3条鱼,小猫吃了三条鱼,还剩几条鱼? 5怎样列式?学生汇报列式并解释, 教师板书: 3-3=0 6讨论:小猫这样做你觉得对吗?为什么? 四 练* 1 演示: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 2 指导学生依据课件讲故事并提出问题列式计算。 (学生可能写出不同的算式,只要合理就应肯定。)学生看课件讲故事,相应在小组之内提出问题后全班交流,学生依据问题列式计算,算完后全班交流。 3学生看书第2题。用线把小动物和他应该坐的椅子连起来,再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连线。 4指导学生做第3题,要求学生尽量口算。 教师巡视指导,给每一个学生口算的机会。 五 数学游戏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4

原文地址: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8单元作者:飞燕 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知道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认识钟表,会看整时、半时。认识钟表上表示的“几时刚过”“快几时啦”和“大约是几时”等。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时间的过程。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了解钟面上表示的大约是几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惯,使学生学会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认识钟表,会看整时、半时。认识钟表上表示的“几时刚过”“快几时啦”和“大约是几时”等。 教学难点: 会看整时、半时。认识钟表上表示的“几时刚过”“快几时啦”和“大约是几时”等。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钟表若干个,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钟表。   教学时间:2课时。                       课  时  计 划 总第38课时 教学课题: 认识钟表  第1课时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知道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认识钟表,会看整时、半时。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时间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惯,使学生学会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教学重点: 知道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认识钟表,会看整时、半时。 教学难点: 认识钟表,会看整时、半时。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钟表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创设   谈话引入:老师为了准备这节课,今天早上6点就起床了,(师在钟表上拨6点,挂在黑板上。)你们是几点起床的? 指名说自己起床的时间   师:你是怎么知道时间的? 学生回忆自己知道时间的过程 二 探究与体验 1 师:有的小朋友是爸爸妈妈看了钟表告诉你时间的,有的小朋友是自己看钟表知道时间的,看钟表能知道时间,你能把你起床的时间拨在你带来的表上吗? 学生活动,拨时间。   2老师把典型的整时、半时的钟表挂在黑板上。 师:你们都认识这些时间吗? 学生纷纷说出6点…… (师在学生发言过程中,相机点出6点也叫6时,然后把几块表的时间都写在表的下面) 师:(指着拨有几时的钟表) 像6时、7时、8时……这些整时,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可能说到大针指着12、小针指着6,就是6时   3 师指出长针、短针分别叫分针、时针。师问:我们怎么区分时针和分针呢? 指名回答。其中一位同学在黑板上找出其它表的时针、分针。 4 在学生回答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整时、半时的时候分针、时针的特点。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半时。下面我们小组合作,每个人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间,让小组内其他同学猜一猜,开始。 学生小组内活动。   三 实践与应用 1.  找朋友 师:刚才,同学们小组活动的很好。在日常生活中,几时我们还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6:00、7:30……这样的表示方法,你在哪里还见过?   师:看来,同学们都特别棒,大家非常棒,而且都是生活的有心人,*时对自己身边的事物特别关心,观察得也特别细致。如果教师把这些钟表的顺序打乱,你还能找到每个钟表所对应的时间吗?(把相同的时间用线连起来) 指名到黑板上连线,并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  画时针 师:我们说得正高兴,我们的老朋友聪聪也急急忙忙地来了,他一个人抱了三个钟表。由于一着急,摔了一跤,把每个钟面上的一根针都摔掉了,瞧,聪聪多伤心呀!(出示一小哭脸) 你能帮他把表针修好吗?   (完成练一练第2题)掉的表针画上去。     师注意看时针画的是不是短短的粗粗的。 师:我们帮聪聪把表修好了,你瞧他多开心呀 3.  聪聪的星期天 师:聪聪告诉我,他急急忙忙赶来,就是为了告诉我们他昨天的星期天是怎么过的。那他是怎样过的呢?(投影出示图片或看书76页“聪聪的星期天)   学生把“聪聪的星期天“用小故事的形式讲出来。   (师注意多找几个同学说,着重看每项活动的时间说的对不对) 思考:为什么有两个9时呢?学生思考后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一天有早上的9时和晚上的9时,时针在钟面上要走2圈。 师:聪聪的星期天安排的多     教学后记:                             课  时  计 划 总第39课时 教学课题: 认识钟表 第2课时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认识钟表上表示的.“几时刚过”“快几时啦”和“大约是几时”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了解钟面上表示的大约是几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钟表上表示的“几时刚过”“快几时啦”和“大约是几时”等。 教学难点: 认识钟表上表示的“几时刚过”“快几时啦”和“大约是几时”等。 教学方法:观察、操作、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创设 师:老师今天来给小朋友上课,所以老师今天早上快6时就起床了,你们是几时起床的?又是怎么知道时间的? 学生汇报自己起床的时间并说出看钟表时间的理由 。 如:老师我起床时分针指着11不是12,时针接*6;老师我起床时分针在12和1之间 师: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所用的时间不正好是整时或半时,这样的时间怎么看呢,大约几时呢?二 学生自学 二 探究与体验 1.  看一看 出示教科书中“看图说话”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画面: (1)  看到这两幅图你想说什么? 先组内互相说一说然后在全班交流   说的时候要指导说出:他们在什么,什么时间干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要多找一些学生说: ①“3时刚过”或 “3时多一点”或“大约3时” ,同学们正在教室上课 ②“快5时啦”“马上5时”“5时不到”“大约5时”,红红在收拾书包。   (2)“大约3时”“大约5时”分针和时针指向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汇报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得出: ①  分针刚刚走过12,时针接*几就是“几时刚过”可以说成“大约几时” ②  分针没有走过12还差一点点时钟接*几就是“快几时啦”也可以说成“大约几时” (3)  你们从这两幅图中还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①  我会看钟表上的“几时刚过”和“快几时啦” ②  我知道什么是“大约几时 ” ③  我要向红红和亮亮学*上课认真听讲完成好作业学会整理好书包,不乱放书和本。 教师评价学生的发言 2.比一比 屏幕出示:一行三面钟时间分别是:7时57分、8时2分和8时整比较,你发现分针指向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比较,小组讨论发言   3.拨一拨 让学生拨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大约时刻,并说一说这个时刻你干什么? 教师从中选取几个钟面学生演示,请他们在全班汇报   4.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回家后大家注意这样几个时间: 你大概什么时间起床的? 你大概什么时间吃饭的? 大概几时睡觉? 你还能自己提出几个大概的时间记录. 学生动手操作,先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在全班交流   三 实践与应用 1、  小动物找家。 同学们今天表现真不错,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好不好?教师拿出不同时刻动物头饰的钟面,和它对应的时刻数字小房子卡片,分给各组,动物找到和自己对应时刻的小房子,说明找到家了。 完成练一练2题。 学生开始游戏,在小组内活动,找不到家的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 学生在书上连一连,组长负责订正。   2、  练一练1题, 小朋友们,你们是几时放学?几时吃晚饭?几时看新闻联播?几时睡觉?…… 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自由表达。   3、  身边的数学 出示“太阳刚刚升起”和“太阳快落山”的情境。引导学生回忆*时我们看到这些情景时大约分别是几时。 学生畅所欲言。     教学后记: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5

原文地址: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7单元作者:飞燕 第七单元  认识11—20各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数实物的过程中,认识并能准确的读出11-20各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操作和尝试过程中,体验“10个一是一十”的合理性。知道10个一是一十和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11~20各数之间都有哪些数,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经历在观察、猜想、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比较20以内数大小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动”的情景中,通过数一数,说一说,做一做等达到熟练的数11-20各数,然后进一步学*认数。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在合作交流中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学*活动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惯,培养估计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动手操作,鼓励个性化的做法,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在数实物的过程中,认识并能准确的读出11-20各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操作和尝试过程中,体验“10个一是一十”的合理性。知道10个一是一十和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11~20各数之间都有哪些数,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经历在观察、猜想、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比较20以内数大小的过程。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操作和尝试过程中,体验“10个一是一十”的合理性。   教学时间:3课时:   课  时  计 划 总第35课时 教学课题: 认识11—20各数  第1课时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在数实物的过程中,认识并能准确的读出11-20各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动”的情景中,通过数一数,说一说,做一做等达到熟练的数11-20各数,然后进一步学*认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学*活动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惯,培养估计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数实物的过程中,认识并能准确的读出11-20各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动”的情景中,通过数一数,说一说,做一做等达到熟练的数11-20各数,然后进一步学*认数。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画有各种水果的图片、每个学生准备一小把花生米。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都喜欢吃什么水果?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水果店看一看,好吗?(教师出示主题图片) 这么多水果,你们都认识他们吗?(学生自由站起来说出他们认识的水果的名字。) 二 学生自学 1 水果店有这么多水果,每种水果都有多少个呢?学生试着数每种水果。   2 教师提出游戏的要求。 抓一小把花生米。先估计大约有多少个。放桌子上数一数。 3 出示69页插图。学生数一数。 三 研究讨论 1 水果店有这么多水果,每种水果都有多少个呢? 在学生交流各有多少时,教师要关注一下学生是怎样数的。 学生试着数每种水果都有几个。 (1)自己数,把结果写书上。 (2)把数的结果与组内同学交流。 (3)指名把数的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2 小结;刚才同学们数得很好,水果的个数都数对了。下面我们做一个数花生米的游戏好吗? 教师提出游戏的要求。 (1)抓一小把花生米。 (2)先估计大约有多少个。 (3)放桌子上数一数。 指名做示范。 (1)一名学生抓一把花生米。 (2)全班猜出这把花生米可能有几个。(教师把学生猜的数字分别写在黑板上。) (3)这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数。 同桌或个人数。每人抓一把花生米,先估计有多少粒,再数一数。这样连续做两次。 3 出示69页第一幅图。 (1)学生自己数出有多少个鸡蛋。 (2)同桌互相说数的结果。 (3)观察11这个数是由哪两个数字组成的。说说在田字格中怎样写。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 4按上面的方法在组内学*其余数字。 实物投影上同时出现69页的其余插图。 学生先数出有多少个鸡蛋,然后指名说用什么数字表示,在说一说怎么写。 在田字格里和老师一起写12-20几个数字。 5 出式表示20的图片。 6学生按顺序齐读11—20几个数字。提要求:从7数到20。 7学生在组内数。指名提出数数的要求,同桌互相数 四 练* 完成练一练第一题。教师巡视指导。组内同学互相读直尺上的数。 完成练一练第二题。组内同学先正着数,倒这数,然后指名数。 完成练一练第三题。仔细观察情境图后,在小组内让每个同学都说说发现了什么。 六 小结 1 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 2结合“身边的数学”,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那些身边的数。     课  时  计 划 总第36课时 教学课题:  认识10—20各数 第2课时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操作和尝试过程中,体验“10个一是一十”的合理性。知道10个一是一十和11~20各数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在合作交流中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动手操作,鼓励个性化的做法,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操作和尝试过程中,体验“10个一是一十”的合理性。知道10个一是一十和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10个一是一十和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小棒、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1~20各数,谁能从11数到20?谁能倒着数? 齐数、指名数 二 学生自学 1 蓝灵鼠给我们带来什么问题?数出(  )根小棒,摆在桌子上。 2 学生用橡皮筋把10根小棒捆起来。 3先摆一捆,再摆上一根。这是多少根小棒?用数字几来表示?是几个十几个一? 反过来: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4.你还能摆出一个十和几个一?用哪个数来表示?同桌两人一边摆一边交流。 5.两捆小棒图。问:这是几个十?用几表示?   三 研究讨论 1 谈话:可爱的蓝灵鼠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看它给我们带来什么问题?:数出13根小棒,摆在桌子上。 学生动手按自己的想法摆小棒,摆完的同学同桌互相数一数,看是不是13根。 请两位学生演示摆的过程,教师及时评价,鼓励学生与众不同的摆法。   2 谈话: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怎样做能够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13根,不用数,一看就明白。自己试着做一做。 组织学生集体交流做法。引导学生用橡皮筋把10根小棒捆起来。 问:“这一捆小棒是多少根?是几个一?”板书:10个一 问:“这一捆是几个十?”板书:1个十 让学生动手把小棒10个10个地捆成1捆。   3 教师小结:10个一根捆成了一捆,就变成了一个十根,我们就说“10个一是一十” 师生游戏;我说你摆。看谁动作又轻又快。 自己动手用橡皮筋捆小棒。捆好后举起给老师看。   1.先摆一捆,再摆上一根。这是多少根小棒?用数字几来表示?是几个十几个一? 反过来问: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多少?学生齐读:10个一是一十 2.你还能摆出一个十和几个一?用哪个数来表示?同桌两人一边摆一边交流。 汇报小组活动情况,一边摆一边说。 3示两捆小棒图。问:这是几个十?用几表示?教师板书:20  2个十 学生动手操作,回答问题。 同桌合作活动,边摆边说。学生动手摆出2捆小棒。 四  练*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数一数。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自己数一数。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数的。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数法,及时评价。 看书中的'图画自己数一数,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2.游戏活动:摘苹果,排顺序。出示苹果树(每个苹果卡片背面都写有数字13~20各数)提出游戏要求。 学生摘下苹果,读出数字,并说出数字的组成。其余同学用手势判断对错。自己找朋友,排顺序。大家齐读排好顺序的数字。 3.完成练一练第2题。教师读题。 学生独立完成书中的填空。 五 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         课  时  计 划 总第37课时 教学课题: 认识10—20各数  第3课时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了解11~20各数之间都有哪些数,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经历在观察、猜想、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比较20以内数大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了解11~20各数之间都有哪些数,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了解11~20各数之间都有哪些数,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20根小棒,40块糖(或用其它易找到的东西代替)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做一个猜小棒的游戏,你们高兴吗?” (出示课件或用投影)出示兔博士和教材73页覆盖部分小棒的图。 兔博士神秘的说:“同学们,在这张纸的下面盖住了一些小棒,而所有的小棒和在一起表示11~20之间的数,你能猜出,纸片盖住的小棒可能是几? 二 学生自学 1、猜纸的下面可能盖着几根小棒。把数字写下来。 2、比一比 谁分得的糖多了,你想怎么帮他们呢? 让学生充分的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你能用算式来表式吗?怎样表示?   三 研究讨论 1、猜纸的下面可能盖着几根小棒。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主要引导学生说清自己是怎样想的。 请几名学生说一说他们猜的根数,和猜的理由,然后教师揭开迷底。并让猜对的学生举手,向他们表示祝贺。请猜的不对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猜多了还是猜少了。 接着做3~4次这样的游戏。 2、比一比 师 :“刚才猜小棒的游戏中,同学们表现的特别棒,所以现在兔博士还想请你们帮个忙,你们愿意吗?” 出示两堆糖,并叙述:“红红和聪聪每人分得一堆糖,他们俩儿吵起来了,都说自己分得的糖多了,你们能不能和兔博士来帮帮他们俩儿呀?” 你想怎么帮他们呢?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先数一数他们每人分得了几块糖,再比一比就知道谁分得的糖多谁分得的糖少了。   请两名学生到前面来数糖块。   让学生充分的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你能用算式来表式吗?   学生数糖块。 红红有1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