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说课稿 (菁华6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选自于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抒写了诗人1928年秋重返英国剑桥大学,故地重游时的感受,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这首诗音韵和谐、意境优美,在朴素的诗句中把对康桥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再别康桥》代表了徐志摩的艺术成就,也代表了*新诗的艺术成就。

  二、说学生

  对八年级学生来讲,这首诗极易唤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但由于对现代诗知识掌握不多,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往往留于肤浅,蜻蜓点水,走马观花,难以深刻把握诗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把握诗中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由于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抽象难懂,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抓住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四、说方法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讨论点拔法来达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再别康桥》。让学生说一说这首歌的演唱者是谁,在学生答不出来的情况下,我再顺势导入:的确,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首歌的演唱者己经渐渐为人们所淡忘,但是,每当听到这首歌,我们总会想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就是徐志摩。今天我们就一起学*徐志摩的名篇——《再别康桥》,去感受那一段柔美的康桥情结。通过这样的导入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引发其阅读期待。

  接下来,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简要介绍英国剑桥大学以及徐志摩在此的求学经历,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深情朗读,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再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谈一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第三步: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走进意境,感悟诗情。

  这首诗的教学,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康桥景色“美丽”和“宁静”这两个特点,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首离别诗,人们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但这首诗却并没有像传统的离别诗那样过于注重伤感凝重的情绪的渲泄,而是侧重于对离别之地的自然景色的描写。那么诗中康桥的哪些景物让你感受到了美?请学生默读全诗展开丰富的想像,将文字转化成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从而引导学生抓住“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景物进行深入的品读。在此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点拔和指导,使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首诗里,诗人之所以能将原本*常的自然景物写得如此之美,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在对景物的描写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喜爱之情,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进而使学生明确:像金柳、青荇、深潭等这些被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叫做——意象。“意” 即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诗歌往往是借助于意象来抒发感情的。此时,可以再联系一下,曾学过的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渭城朝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句,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意象的理解,从而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接下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康桥的景色,除了“美丽”之外,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什么呢?(宁静)引导学生抓住开头的三个“轻轻的”和结尾的两个“悄悄的”,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讨论来体会诗中所渲染的宁静的气氛。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这种“静”与诗人的情感二者之间的关系。即:诗人不忍让自己的离别破坏这种境界,即使是挥挥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点喧哗,轻轻地来,轻轻的走,轻轻的告别和挥手,此时此刻,无声的悄悄是一首深情离别的歌,无言的沉默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至此,学生领悟了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所以,整首诗的教学,我实际上是按照由抓住物象——理解意象——体会意境——感悟诗情的顺序展开的。之后,全班有感情的齐读全诗,再次领悟诗歌优美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怀,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

  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作者对于康桥这个自己曾经获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这个曾给予自己智慧与自由情怀的美丽母校,表达了深情的赞美、无限的眷恋。

  作业:课外阅读徐志摩的`《沙扬娜拉》并与本诗进行比较。

再别康桥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选择的课题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再别康桥》,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技术与诗歌教学》。

  《再别康桥》是20世纪*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他的诗具有语言清新、意境优美等特点。而初一学生大部分喜欢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或者只是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

  如何在学生和诗歌中间架起一座彩虹桥,使抽象的诗歌变得具体可感呢?那就得借助信息技术了。

  教学分析

  诗歌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人们读诗,其实就是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情感的交流。

  于是我从走进文本、走*诗人、心灵碰撞这三部曲,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

  2、学*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3、反复诵读,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感悟作者对康桥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4、激发自己对诗歌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学素养,并试着自己创作。

  教学重点

  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悟;诗意地创作。

  教学难点

  细腻地感悟

  走进文本即通过朗读,知道本诗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再别康桥》所包含的感情也只有在用心反复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我把学*的第一个任务设置为:深情地朗读。

  信息技术与朗读的整合:什么是深情地朗读?如何通过多媒体去实现深情地朗读?整合后的效果如何?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要使朗读产生好的效果,必须理解文本,注意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问题. 初一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积累,有一定的朗读基础。但通常,学生在初读时可能是没有理解文本,也可能随大流,所以语气语速等把握不到位,感情*淡。那如何通过课堂上训练,引发学生的朗读素养呢?我想应该有一个朗读的范本,可以是学生范读,教师范读,我这里采用的是男声版录音范读。

  训练朗读的形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来设计。

  1.学生齐读一遍

  2.听录音范读

  3.学生点评自读和范读的区别,得出深情朗读要做到的几个要点。

  4.学生结合要点同桌互读,互相点评,共同提高。

  5.我们实践了这三点要求,男女生交叉读。

  6.教师点评

  实践证明:这一环节结束后,学生自觉得鼓起掌来,并纷纷表态:“比一开始读得好多了!”我也真切的感受到学生找到了朗读的感觉。这正是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所在。通过深情地朗读,走进文本,把握感情,为下一环节奠定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范读只是一个范本,这个范本本身没有做整合,这里整合的是利用范本师生间、生生间产生的一种互动的行为。

  本文的意境很美,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我把第二个任务设置为:细腻地感悟。这里涉及到一个整合,信息技术与想象联想的.整合:如何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走*作者,体会感情?多媒体应该展示怎样的画面?又该如何展示呢?

  传统的课堂,感悟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发声读,默读,或自己去联想想象,可以说是比较抽象的。多媒体的运用,能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文本和作者的情感在内化的过程中得以外显。但问题也就出来了,每个人想象的画面不一样,如何解决想象画面和展示画面的矛盾冲突呢?比如说画面是要单纯的景还是有人存在的景,要和现实相像的景还是虚幻一些的景。权衡利弊,我遵循的选画面的原则是尽量符合文章意境的图片。个性化少一点,共性化多一点的。至于该如何展示,我想随心所欲是最好的,所以我做了如下的链接。

  实践证明经过这么一整合,学生借画面欣赏景,借文字感悟情,情景交融,以景促读,以读促悟,极大的提高了感悟的质量。为了使学生和作者的心灵能碰撞出火花,我问:“如果画面中有作者,那作者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如果你在画面中,你的心情又如何呢?”

  这样自然而然的过渡到第三环节:诗意地创作。学生创作诗歌来源于深情朗读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细腻感悟后对借景抒情的理解,是在朗读感悟基础上的升华,需要调动生活的积累。比如小学毕业时的离别之情。下面是两个学生的创作片段。

  回忆,撑一把雨伞, 但我不能留恋,

  向记忆深处走去, 静谧是别离的号角

  浮想昔日友谊, 小鸟也为我沉默,

  在欢声笑语中留恋。 沉默是今天的母校。

  实践证明,此环节学生尽情畅写,任意几个学生一组合都是一首好诗。

  总之,本堂课的课件设计思路清晰,从走进文本到走*作者到心灵碰撞,每一步都有具体的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时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

  最后,我想说: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在信息的海洋中掠取一些教学信息传播给学生。通过师生的交互,学生的活动使之转化为知识,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智慧。

  以上是我个人的对诗歌教学的一种浅薄的想法,一家之言,见笑!还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再别康桥说课稿3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现代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学生是学*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本课时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诗情的领悟。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此外,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亮点探究法(好词、好句品味)让学生朗读、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三、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我谈谈我是如何导入课文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导入新课(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课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简介其曲折的爱情经历)

  1924年泰戈尔访华留影

  康桥风光、剑桥大学风貌(配上剑桥的优美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

  第二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我从*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

  课件展示:

  此地别燕丹,壮士怒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

  课件展示: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

  长篙……

  星辉……

  …… ……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我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课件展示:

  色彩明丽

  绘画美

  立体、动态

  第六步:结合画面,以图引文,引导学生进行齐背。

  第七步:迁移应用。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题: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提示:可从离别对象,诗歌意象,诗歌表现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较鉴赏。

  我的说课结束了,因水*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再别康桥说课稿4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受到审美的体验。

  3探究式学*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1.联想鉴别、协作探究 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

  1.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黄磊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其次,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再次,用多媒体以文字形式展示时代背景。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这样的导入课文,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

  2.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魅力。

  3.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把全诗分成七幅画面,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幅画面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受到审美的熏陶。

  4.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格律诗《望洞庭》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新格律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5.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我从*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比较是学生深入体会到《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6.迁移应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诗《偶然》和《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下作业:根据对《再别康桥》三美的分析,试分析这两首诗中的“三美”。

  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这节课我采用图示式的板书设计,兼以简洁的文字说明,体现课文内容,并利于学生背诵理解。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金柳 云彩。

再别康桥说课稿5

  【教学理念】

  1、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2、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3、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教材研究】

  1、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目标定位成:

  ⑴ 认知目标:

  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工具性)

  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研究性)

  ⑶ 德育目标:

  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人文性)

  4、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⑴ 教学重点:

  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

  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再别康桥说课稿6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选自于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抒写了诗人1928年秋重返英国剑桥大学,故地重游时的感受,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这首诗音韵和谐、意境优美,在朴素的诗句中把对康桥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再别康桥》代表了徐志摩的艺术成就,也代表了*新诗的艺术成就。

  二、说学生

  对八年级学生来讲,这首诗极易唤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但由于对现代诗知识掌握不多,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往往留于肤浅,蜻蜓点水,走马观花,难以深刻把握诗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把握诗中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由于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抽象难懂,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抓住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四、说方法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讨论点拔法来达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再别康桥》。让学生说一说这首歌的演唱者是谁,在学生答不出来的情况下,我再顺势导入:的确,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首歌的演唱者己经渐渐为人们所淡忘,但是,每当听到这首歌,我们总会想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就是徐志摩。今天我们就一起学*徐志摩的名篇——《再别康桥》,去感受那一段柔美的康桥情结。通过这样的导入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引发其阅读期待。

  接下来,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简要介绍英国剑桥大学以及徐志摩在此的求学经历,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深情朗读,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再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谈一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第三步: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走进意境,感悟诗情。

  这首诗的教学,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康桥景色“美丽”和“宁静”这两个特点,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首离别诗,人们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但这首诗却并没有像传统的离别诗那样过于注重伤感凝重的情绪的渲泄,而是侧重于对离别之地的自然景色的描写。那么诗中康桥的哪些景物让你感受到了美?请学生默读全诗展开丰富的想像,将文字转化成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从而引导学生抓住“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景物进行深入的品读。在此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点拔和指导,使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首诗里,诗人之所以能将原本*常的自然景物写得如此之美,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在对景物的描写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喜爱之情,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进而使学生明确:像金柳、青荇、深潭等这些被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叫做——意象。“意” 即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诗歌往往是借助于意象来抒发感情的。此时,可以再联系一下,曾学过的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渭城朝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句,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意象的理解,从而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接下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康桥的景色,除了“美丽”之外,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什么呢?(宁静)引导学生抓住开头的三个“轻轻的”和结尾的两个“悄悄的”,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讨论来体会诗中所渲染的宁静的气氛。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这种“静”与诗人的情感二者之间的关系。即:诗人不忍让自己的离别破坏这种境界,即使是挥挥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点喧哗,轻轻地来,轻轻的走,轻轻的告别和挥手,此时此刻,无声的悄悄是一首深情离别的歌,无言的沉默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至此,学生领悟了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所以,整首诗的教学,我实际上是按照由抓住物象——理解意象——体会意境——感悟诗情的顺序展开的。之后,全班有感情的齐读全诗,再次领悟诗歌优美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怀,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

  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作者对于康桥这个自己曾经获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这个曾给予自己智慧与自由情怀的美丽母校,表达了深情的赞美、无限的眷恋。

  作业:课外阅读徐志摩的《沙扬娜拉》并与本诗进行比较。


再别康桥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阅读


再别康桥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1)

——再别康桥说课稿 (菁华9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

  《再别康桥》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本单元收录了*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虽然本诗向来众说纷纭,但其艺术之美人所共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因此,从语言赏析入手,从情感体验切入,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本课体会现代诗歌的特点,多方面感受体悟诗歌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高一学生学*的第一首现代诗,为了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学*方法,从而能广泛欣赏诗歌,因此将本诗的学*目标确定为:

  ①、认知目标: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

  ②、能力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③、德育目标:培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高中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他们产生了对教师的过多依赖,从而缺失了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能力。针对此种情况将本课重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2 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教法分析

  1、诵读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是《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

  2、情境教学法

  (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2)用富有文学意韵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可感的视听形象,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学情学法分析

  分析:农村初中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决定在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联想鉴赏法

  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形成有形的图画,仔细揣摩、品味、感受诗歌的优美之处,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2、比较鉴赏法

  让学生学会将这首诗与其他描写离别诗句的比较,更好地把握《再别康桥》这首不同于其他描写离愁别绪哀婉、 缠绵、伤感的特点:哀而不伤,带有一丝惆怅,几分飘逸。从而领会诗中的诗意美。

  四、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从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偶然》谱成的曲子导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

  设计意图: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多媒体展示歌词,教师恰当的衔接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二)时空链接 走*作者

  (1)简介徐志摩。

  (2)关于再别康桥

  这一环节我先让穿越时空与徐志摩展开对话,顺着学生的发问,导出问题,先让学生自行解决,老师归纳。并用幻灯片展示。尽可能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诵读涵咏 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

  (2)个别朗读。

  (3)名家范读。 [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4)配乐朗读。 [我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上《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的音乐中,教师进行示范吟诵,注意节奏、轻重、情感,读出音韵美,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带动学生有感情朗读。]

  (5)学生齐读。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在“美读”中解决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学生带着对康桥的憧憬进入--

  (四).激发想象 赏景悟情

  A、品意象

  (1)诗中直接描写康桥的景物的有哪几节?(2、3、4节)

  (2)如果把这三节的内容换成三幅画,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景点,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尤其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加以具体的描述的学生。这一环节主要根据新课标教学建议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三节诗。

  (3)更进一步思考:诗人告别康桥时为什么不选取周围的建筑、那里的人们,而是选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目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这一段学*从诗歌画面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并解决教学重点2 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B、悟真情

  步骤:将全诗分为三个版块,分别赏析。抓住诗中意象,赏析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第二、三、节:通过重点赏析“新娘”“水草”“荡漾”“招摇”“甘心”等词语,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无奈而陶醉留恋于康河美景。

  第四、五节:通过重点赏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放歌”“笙箫“夏虫”等词语,体悟诗人情感的发展高潮。

  第一、七节:通过重点赏析:三个“轻轻的” “悄悄”“不带走一片云彩”词语通过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离别母校之时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同时感受诗歌的回环之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新课标所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凡读懂了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复咀嚼,只是一路顺畅地读下去,结果什么也得不到。诗歌浓郁的情感、跳跃的形象、凝练的语言,决定诗歌教学的特点: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启发联想、再现形象,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教师的讲与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探究性学*有机结合,让思考深入,以求突破本课的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五).比较阅读,剖析情感

  《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古代描写离别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试着比较异同。

  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寻找有关诗词名句,扩大课堂的容量。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离别之情的不同,体会这首离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课堂教学任务到此基本完成,如何达到DD

  (六)余音绕梁 收束全文

  诗人离别康桥时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离开人世时也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得很匆忙,因为飞机失事,那一年他才35岁。胡适饱含泪水写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带走了这个世界上的全部色彩……”

  诗人虽然过早地离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气,他的诗情、他的浪漫却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别康桥》成了*现代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仰慕。

  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下,老师与学生齐读《再别康桥》(配《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 在浓浓的诗意中结束对这首诗的学*。留给学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七、评价与反思

  《再别康桥》是一首精美的诗,因此,在说课方案中,我确立了朗读——鉴赏——比较这一教学思路,将朗读和鉴赏作为教学的重点,尤其是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去体验诗歌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和音乐美。在教材处理上,摒弃一般的从诗歌的开头讲到结尾的方式,从诗的中间入手,再说开头和结尾,这主要是根据诗的结构特点来确定的。直接抓住康桥的景物描写进行鉴赏,充分欣赏这首诗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再别康桥说课稿2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受到审美的体验

  3探究式学*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说学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1.联想鉴别、协作探究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

  1.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黄磊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再次,用多媒体以文字形式展示时代背景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这样的导入课文,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

  2.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魅力

  3.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把全诗分成七幅画面,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幅画面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受到审美的'熏陶

  4.比较阅读。

再别康桥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受到审美的体验

  3探究式学*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1.联想鉴别、协作探究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

  1.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黄磊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再次,用多媒体以文字形式展示时代背景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这样的导入课文,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

  2.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魅力

  3.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把全诗分成七幅画面,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幅画面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受到审美的熏陶

  4.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格律诗《望洞庭》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新格律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5.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我从*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比较是学生深入体会到《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6.迁移应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诗《偶然》和《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下作业:根据对《再别康桥》三美的分析,试分析这两首诗中的“三美”。

再别康桥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堂是《再别康桥》,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对本文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诗两首其一),选自《徐志摩全集》。从单元导语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对现代新诗进行学*,关于如何来鉴赏诗歌,单元导语也给了我们清晰的建议,即“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示意图表示)

  我就是在这样宏观的框架下来建构本单元的学*内容。同时,我们每一课着重讲框架中的一至两个知识点((《沁园春长沙》意象、知人论世;《雨巷》意象、音乐美;《再别康桥》、意象、情感、“三美”),使得每课之间在教学目标上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从而更系统地完成本单元的整理教学目标--“把握新诗的艺术特征、掌握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尝试写写现代诗”。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重点字词(7个);

  ②对“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爱、自由、美”的信仰追求)做一定的了解;

  ③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④学会分析每节的主要意象“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梦、夏虫、云彩”和诗人想借之表达的情感;

  ⑤理解现代新诗“三美”的美学主张,并学会分析本诗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的。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有感情的分层次诵读,让学生感受体验诗的意境和形象;

  ②采用多媒体教学(精选剑桥大学的图片),帮助学生感受康河之美、理解诗人的康河情结;

  ③围绕本诗,进行拓展阅读,包括《我所知道的康桥》、《偶然》、《你是人间四月天》,引导学生课下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材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使学生在经典诗文的学*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②使学生了解“诗意的栖居”不仅仅是一句高雅的口号,更是值得我们为之付诸实践的道理。

  教学重点:①重点字词的积累;

  ②把握“三美”的诗歌理论;

  ③对本诗“意象-情感”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①对“三美”诗歌理论的理解。

  三、【说教法】

  本堂课主要采用了兴趣导入法、讲解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通过分层次朗读、课堂讨论、重点识记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本诗

  五、【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设计:

  学生三分钟演讲来导入新课:

  1、上周假期作业是现代诗创作,刘媛媛同学提前在同学们的作品中选择了一首她最喜欢的现代诗(王真的《陌上花开》)来进行点评和分享。

  2、这首学生自己写的原创小诗,其中也运用到了“三美”的美学主张,为我们《再别康桥》的学*也起了一定的铺垫作用,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氛围。

  3、同龄人始终是同龄人最好的榜样。让学生来帮助老师导入新课,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

  (二)分层次朗读设计:

  1、齐读:清除阅读障碍,领略诗歌原味。

  ①勾画重点字词

  ②标出节数、韵脚

  2、抽读:每个学生读一小节,给更多学生展示的*台。

  ①自选一个角度(意象、意境、情感、语言、形式),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初步理解或第一印象。

  3、范读:听名家配乐朗诵,感受本诗的画面美。

  ①请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跟随优美的音乐和诗意的语言去想象徐志摩笔下如诗如画的康河美景。并谈谈哪一幅画面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老师跟随学生所描述的画面,共同讨论每一节诗的精彩之处。学生未提到的诗节,老师稍作补充。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突出学生在课堂之上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能够在本堂课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而主动地走进徐志摩笔下的康桥的世界。

  老师要明确的每一节的重点,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第一节:实写自身悄悄到来和离别康桥时的情思。

  1、三个“轻轻的”连用,有何表达效果?

  ①情感:为全诗奠定了轻柔缠绵的感情基调,写出了作者不忍心打破康桥的宁静。

  ②节奏:叠词的连用,使本诗的节奏更加舒缓、音韵更加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轻柔、飘逸、自由、绚烂

  (西天------------云彩)

  轻轻作别

  (淡淡的离愁、深深的情思)

  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康河的情景。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暗喻】*拓展比喻的分类和表达效果

  柔媚、美丽、娇羞

  (金柳------------新娘)

  心头荡漾

  (迷恋、挚爱)

  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

  1、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拟人】

  表达效果:

  ①赋予青荇以人的神态,形象地写出了青荇对诗人的热烈的欢迎

  ②“招摇”一词也写出了青荇在康河中那自由自在的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美的追求。

  自由自在

  (康河-----------青荇)

  游游招摇、甘心

  (自由追求、依恋之情)

  第四节:写榆阴下的清潭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泉,是天上虹”【暗喻】

  空间变化:下--上--下

  动静结合:静--动--静

  虚实结合:清泉 vs 虹/梦

  绚烂、静美

  清潭----------虹/梦

  揉碎、沉淀

  (眷恋、幸福、沉浸其中)

  第五节:诗人流连忘返、泛舟放歌的情景。

  1、这一节画面感极强,像电影里的镜头一般

  2、“寻梦”

  康桥之梦?

  求学之梦?

  爱情之梦?

  借此补充本诗的写作背景、诗人“爱、自由、美”的信仰和追求

  斑斓、绚烂、美好

  长篙----------寻梦

  漫溯、满载、放歌

  (情感的高潮)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了现实。

  1、让学生感受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转喜为悲),思考:为什么此时“我不能放歌”?

  因为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诗人从美梦中醒来,回到清冷的现实,离别之伤袭上心来,哪还有心情放声高歌。

  2、夏虫也为我沉默【拟人】

  悄悄的别离

  夏虫----------沉默

  沉默的康桥

  (回到现实、转喜为悲)

  第七节:呼应开头,最后点题。

  结合课后*题,解决第三题两个重要的知识点:

  1、徐志摩的这首经典之作到底美在哪里?结合*现代新诗“三美”的美学主张对其进行鉴赏:

  ①音乐美(语言)节奏、韵律

  节奏感( 叠字) 韵律美 (押韵)

  ②建筑美(形式)节的匀称、句的均齐

  全诗七节、四行一节、每行字数相*、

  错落排列、回环呼应

  ③绘画美(意象、意境)

  “云彩 金柳 夕阳 青荇 清潭...... ”

  意象:色彩丰富、视觉美感;意境优美

  2、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及其表达效果:

  ①强化了真挚的情感: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结构相同,个别字词稍作改动,都表达了诗人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与缠绵悱恻的情感,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的情绪始终绕在心头。

  ②创造了深邃的意境:诗人融情于景,他的情怀不是直白显露的,而是热烈而有分寸的;诗人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轻轻的到来又悄悄的离去,然而字字句句中又无不蕴藏着诗人对康桥的浓浓情思和依依不舍。这种淡淡的诗味和浓浓的情思,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总结:请学生来为我们总结一下本诗的大致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这是一首抒情意味极浓的诗,首节三个“轻轻的”写出了诗人对康桥难以割舍的感情,为全诗奠定了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中间四节描绘了康桥迷人的风光,渗透了诗人无限的情思,第六节是一个过渡,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最后一节只将第一节稍做改动,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心绪。

  课内拓展:《我所知道的康桥》节选、《偶然》、胡适《悼志摩》、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

再别康桥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 说方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1、导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2、分步实施:

  第一步: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第二步:诗歌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背诵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

  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用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3、小结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并分析诗歌的表达感情和写作风格,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4、作业设计

  ① 背诵课文。

  ②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我的说课结束了,因水*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再别康桥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单元地位、作用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花季雨季的高中生应该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学*本单位的新诗一定会激发那些有兴趣的高中生来写写新诗。

  2、教学目标、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我把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在于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诵读法

  《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

  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象《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

  2、情境教学法

  (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2)用富有文学意韵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可感的视听形象,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教学氛围。

  3、点拨法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在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中,教师适度的

  点拨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课堂预设的生成。

  三、说学法:

  作为高一学生,他们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感情体会较肤浅,并且缺乏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常常拿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品味诗歌的意境,所以我将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诗歌感情作为这节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法、朗读法、联想法,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朗读*惯。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从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偶然》谱成的曲子导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

  我的导入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多媒体展示歌词,教师恰当的衔接语,可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二)时空链接走*作者

  (1)简介徐志摩

  (2)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徐志摩展开对话,顺着学生的发问,导出问题,先让学生自行解决,老师归纳。并用幻灯片展示。尽可能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诵读涵咏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

  (2)个别朗读。

  (3)名家范读。[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4)配乐朗读。[我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上《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的音乐中,教师进行示范吟诵,注意节奏、轻重、情感,读出音韵美,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带动学生有感情朗读。]

  (5)学生齐读。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从而体味本诗音乐美的艺术性特点。在"美读"中解决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学生带着对康桥的憧憬进入--

  (四)激发想象赏景悟情

  A、品意象

  (1)诗中直接描写康桥的景物的有哪几节?(2、3、4节)

  (2)如果把这三节的内容换成三幅画,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景点,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尤其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加以具体的描述的学生。这一环节主要根据新课标教学建议"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三节诗。

  (3)更进一步思考:诗人告别康桥时为什么不选取周围的建筑、那里的人们,而是选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这一段学*从诗歌画面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并解决教学重点2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B、悟真情

  步骤:将全诗分为三个版块,分别赏析。抓住诗中意象,赏析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第二、三、节:通过重点赏析"新娘""水草""荡漾""招摇""甘心"等词语,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无奈而陶醉留恋于康河美景。

  第四、五节:通过重点赏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放歌""笙箫"夏虫"等词语,体悟诗人情感的发展高潮。

  第一、七节:通过重点赏析:三个"轻轻的""悄悄""不带走一片云彩"词语通过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离别母校之时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同时感受诗歌的回环之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新课标所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凡读懂了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复咀嚼,只是一路顺畅地读下去,结果什么也得不到。诗歌浓郁的情感、跳跃的形象、凝练的语言,决定诗歌教学的特点: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启发联想、再现形象,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教师的讲与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探究性学*有机结合,让思考深入,以求突破本课的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也达到了体味诗歌绘画美的目标。

  (五)比较阅读,剖析情感

  《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写离别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试着比较异同。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寻找有关诗词名句,扩大课堂的容量。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离别之情的不同,体会这首离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

  (六)综观全诗,发掘诗歌的建筑美

  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并听配乐朗诵,观看康桥美景。

  (课堂教学任务到此基本完成,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解决了教学的难点、重点)

  (七)余音绕梁收束全文

  诗人离别康桥时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离开人世时也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得很匆忙,因为飞机失事,那一年他才35岁。胡适饱含泪水写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带走了这个世界上的全部色彩……"

  诗人虽然过早地离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气,他的诗情、他的浪漫却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别康桥》成了*现代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仰慕。

  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下,老师与学生齐读《再别康桥》(配《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浓浓的诗意中结束对这首诗的学*。留给学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八)作业布置: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朗诵并背诵徐志摩诗歌《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这一声珍重里有密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九)评价与反思

  《再别康桥》是一首精美的诗,因此,在说课方案中,我确立了朗读—鉴赏——比较这一教学思路,将朗读和鉴赏作为教学的重点,尤其是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去体验诗歌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和音乐美。在教材处理上,摒弃一般的从诗歌的开头讲到结尾的方式,从诗的中间入手,再说开头和结尾,这主要是根据诗的结构特点来确定的。直接抓住康桥的景物描写进行鉴赏,充分欣赏这首诗景中含情,融情于景,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我的说课结束了,因水*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再别康桥说课稿7

  【教学理念】

  1、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2、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3、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教材研究】

  1、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目标定位成:

  ⑴ 认知目标:

  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工具性)

  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研究性)

  ⑶ 德育目标:

  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人文性)

  4、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⑴ 教学重点:

  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

  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再别康桥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单元地位、作用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花季雨季的高中生应该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学*本单位的新诗一定会激发那些有兴趣的高中生来写写新诗。

  2、教学目标、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我把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在于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诵读法

  《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象《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

  2、情境教学法

  (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2)用富有文学意韵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可感的视听形象,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教学氛围。

  3、点拨法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在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中,教师适度的点拨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课堂预设的生成。

  三、说学法:

  作为高一学生,他们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感情体会较肤浅,并且缺乏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常常拿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品味诗歌的意境,所以我将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诗歌感情作为这节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法、朗读法、联想法,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朗读*惯。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从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偶然》谱成的曲子导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

  我的导入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多媒体展示歌词,教师恰当的衔接语,可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二)时空链接走*作者

  (1)简介徐志摩

  (2)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徐志摩展开对话,顺着学生的发问,导出问题,先让学生自行解决,老师归纳。并用幻灯片展示。尽可能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诵读涵咏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

  (2)个别朗读。

  (3)名家范读。[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4)配乐朗读。[我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上《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的音乐中,教师进行示范吟诵,注意节奏、轻重、情感,读出音韵美,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带动学生有感情朗读。]

  (5)学生齐读。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从而体味本诗音乐美的艺术性特点。在"美读"中解决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学生带着对康桥的憧憬进入--

  (四)激发想象赏景悟情

  A、品意象

  (1)诗中直接描写康桥的景物的有哪几节?(2、3、4节)

  (2)如果把这三节的内容换成三幅画,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景点,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尤其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加以具体的描述的学生。这一环节主要根据新课标教学建议"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三节诗。

  (3)更进一步思考:诗人告别康桥时为什么不选取周围的建筑、那里的人们,而是选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这一段学*从诗歌画面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并解决教学重点2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B、悟真情

  步骤:将全诗分为三个版块,分别赏析。抓住诗中意象,赏析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第二、三、节:通过重点赏析"新娘""水草""荡漾""招摇""甘心"等词语,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无奈而陶醉留恋于康河美景。

  第四、五节:通过重点赏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放歌""笙箫"夏虫"等词语,体悟诗人情感的发展高潮。

  第一、七节:通过重点赏析:三个"轻轻的""悄悄""不带走一片云彩"词语通过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离别母校之时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同时感受诗歌的回环之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新课标所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凡读懂了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复咀嚼,只是一路顺畅地读下去,结果什么也得不到。诗歌浓郁的情感、跳跃的形象、凝练的语言,决定诗歌教学的特点: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启发联想、再现形象,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教师的讲与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探究性学*有机结合,让思考深入,以求突破本课的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也达到了体味诗歌绘画美的目标。

  (五)比较阅读,剖析情感

  《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写离别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试着比较异同。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寻找有关诗词名句,扩大课堂的容量。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离别之情的不同,体会这首离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

  (六)综观全诗,发掘诗歌的建筑美

  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并听配乐朗诵,观看康桥美景。

  (课堂教学任务到此基本完成,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解决了教学的难点、重点)

  (七)余音绕梁收束全文

  诗人离别康桥时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离开人世时也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得很匆忙,因为飞机失事,那一年他才35岁。胡适饱含泪水写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带走了这个世界上的全部色彩……"

  诗人虽然过早地离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气,他的诗情、他的浪漫却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别康桥》成了*现代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仰慕。

  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下,老师与学生齐读《再别康桥》(配《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浓浓的诗意中结束对这首诗的学*。留给学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八)作业布置: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朗诵并背诵徐志摩诗歌《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这一声珍重里有密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九)评价与反思

  《再别康桥》是一首精美的诗,因此,在说课方案中,我确立了朗读—鉴赏——比较这一教学思路,将朗读和鉴赏作为教学的重点,尤其是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去体验诗歌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和音乐美。在教材处理上,摒弃一般的从诗歌的开头讲到结尾的方式,从诗的中间入手,再说开头和结尾,这主要是根据诗的结构特点来确定的。直接抓住康桥的景物描写进行鉴赏,充分欣赏这首诗景中含情,融情于景,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我的说课结束了,因水*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再别康桥说课稿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第三课《再别康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这是*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我准备只花一个课时的时间来教学这首诗。但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生能够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这三个方面分析诗歌的“美”。

  (2)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两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

  2.难点:从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来感知“三美”。

  “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音乐美强调音节,绘画美讲求辞藻,建筑美则要求节和句的匀称,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同时,*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者详细分析和引导。

  二、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这其实也是教给学生一种学*方法,使他们学会自己主动探索知识并发现规律。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比较法、视听结合法。

  2.学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前找有关本课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则要积极参与讨论,课后根据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进行巩固和迁移。

  三、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做好PPT课件,找到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黄磊扮演的徐志摩在作别康桥时的朗诵片段,同时找到《再别康桥》的英文版朗诵和原文,并尽可能多的掌握有关徐志摩的创作情况和本诗的创作背景及与之相关的材料。在课前两天布置学生预*该课,让他们能主动地去查找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先设置三个问题:诗歌的感情基调怎么样?从诗歌的开始到结束,这种感情有否发生变化?如果有,是怎么变化的?播放黄磊朗诵的视听结合的《再别康桥》,让学生视、听、触三觉结合,初步体会诗歌的“三美”和意境之美。

  2.作者简介

  听完学生的回答,老师加以引导,对作者徐志摩的经历、思想和创作情况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进行补充式介绍(因为课前已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在这里特别要强调“康桥情结”,这样同学们能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等有一种宏观上的了解,便于接下来诗歌的整体赏析。

  3.整体鉴赏

  (1)朗诵全诗。

  ①让学生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②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2)鉴赏《再别康桥》。

  ①宏观上明确: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从每一诗节入手,我带着学生一起分析诗歌每一节的内容大意。

  ②微观上,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在幻灯片上列举*古代离别诗的意象,让同学们了解意象的叠印才使得诗歌充满美感,然后由我分节朗诵诗歌,让学生找出每一诗节的意象。

  分组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③从诗歌的形式入手:介绍‘‘三美”。介绍‘‘新月派”这个诗派,重点是把闻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论进行分析。我认为在“三美”中,绘画美最难,因此我重点分析本诗的绘画美,而其余二美则由学生自己分析回答,我只加以引导和总结。

  4.小结本文

  5.布置作业。(知识拓展)

  (1)阅读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2)运用三美理论赏析闻一多《死水》,300字左右。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进行拓展阅读能力。

  6.再次播放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在朗诵中再次体会并结束这一课。

  四、设计思路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首先考虑到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后结合教师的介人授课风格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年龄特点来展开。在取得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同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让同学们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并发展能力。

  板书设计

  诗歌三美:音乐美――音节(押韵)

  建筑美――匀称(句式)

  绘画美――辞藻(意象)


再别康桥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2)

——再别康桥说课稿菁选

再别康桥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选自于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抒写了诗人1928年秋重返英国剑桥大学,故地重游时的感受,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这首诗音韵和谐、意境优美,在朴素的诗句中把对康桥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再别康桥》代表了徐志摩的艺术成就,也代表了中国新诗的艺术成就。

  二、说学生

  对八年级学生来讲,这首诗极易唤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但由于对现代诗知识掌握不多,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往往留于肤浅,蜻蜓点水,走马观花,难以深刻把握诗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把握诗中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由于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抽象难懂,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抓住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四、说方法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讨论点拔法来达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再别康桥》。让学生说一说这首歌的演唱者是谁,在学生答不出来的情况下,我再顺势导入:的确,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首歌的演唱者己经渐渐为人们所淡忘,但是,每当听到这首歌,我们总会想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就是徐志摩。今天我们就一起学*徐志摩的名篇——《再别康桥》,去感受那一段柔美的康桥情结。通过这样的导入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引发其阅读期待。

  接下来,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简要介绍英国剑桥大学以及徐志摩在此的求学经历,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深情朗读,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再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谈一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第三步: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走进意境,感悟诗情。

  这首诗的教学,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康桥景色“美丽”和“宁静”这两个特点,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首离别诗,人们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但这首诗却并没有像传统的离别诗那样过于注重伤感凝重的情绪的渲泄,而是侧重于对离别之地的自然景色的描写。那么诗中康桥的哪些景物让你感受到了美?请学生默读全诗展开丰富的想像,将文字转化成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从而引导学生抓住“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景物进行深入的品读。在此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点拔和指导,使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首诗里,诗人之所以能将原本*常的自然景物写得如此之美,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在对景物的'描写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喜爱之情,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进而使学生明确:像金柳、青荇、深潭等这些被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叫做——意象。“意” 即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诗歌往往是借助于意象来抒发感情的。此时,可以再联系一下,曾学过的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渭城朝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句,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意象的理解,从而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接下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康桥的景色,除了“美丽”之外,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什么呢?(宁静)引导学生抓住开头的三个“轻轻的”和结尾的两个“悄悄的”,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讨论来体会诗中所渲染的宁静的气氛。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这种“静”与诗人的情感二者之间的关系。即:诗人不忍让自己的离别破坏这种境界,即使是挥挥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点喧哗,轻轻地来,轻轻的走,轻轻的告别和挥手,此时此刻,无声的悄悄是一首深情离别的歌,无言的沉默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至此,学生领悟了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所以,整首诗的教学,我实际上是按照由抓住物象——理解意象——体会意境——感悟诗情的顺序展开的。之后,全班有感情的齐读全诗,再次领悟诗歌优美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怀,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

  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作者对于康桥这个自己曾经获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这个曾给予自己智慧与自由情怀的美丽母校,表达了深情的赞美、无限的眷恋。

  作业:课外阅读徐志摩的《沙扬娜拉》并与本诗进行比较。

再别康桥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品味诗的意象美,体悟诗人的真情;

  2、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反复朗读,品味现代新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把握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情感。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3配乐朗读法——反复朗读,深入体会。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诗歌感情已经成为这节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法、朗读法、联想法,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朗读*惯。

  四、教学程序:

  这首诗歌我准备用一课时的时间处理完,内容不多,但是重点得突出。具体分为四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上课之前,我会给大家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里一首歌曲,词是徐志摩的诗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曲是专门为这首诗歌以及徐志摩本人而作,感情舒缓,意境朦胧,这首诗很能代表徐志摩,可以说是他的“标签”之作。通过歌唱更添上几分诗歌的"梦"态.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剧的人,或许可以从中捕捉到一些关于这段罗曼史的影子。徐志摩是个追求爱、自由和美得多情才子,通过这首歌曲将学生带入诗人丰富的感情世界。

  导入语:“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是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得诗意的内心。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给一段音乐,让学生自读诗歌,在读的过程中分析诗歌基本感情,然后讨论交流,说出诗歌感情基调以及朗读时应保持怎样的语调和节奏。

  首段三个“轻轻地”显出旋律轻快柔和,即抒发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又奠定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

  感情:离而不伤,别而不愁

  总体语调:舒缓低沉

  节奏:轻柔和谐

  (三)研析结构,分析意象,精读感悟

  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从分析意象出发,指导学生边读边悟情。

  1、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景物来表达特定感受,这些典型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景物,我们称它为意象。那么这首诗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品味诗歌意象上的绘画美,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彩虹似的梦、青草、星辉斑斓;这些意象清新飘逸,寄托了作者依依惜别的深情。

  对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离别的对象不同: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感情“离而不伤,别而不愁”。

  2、诗人既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又“不能放歌”,为什么如此的矛盾呢?

  介绍诗歌创作背景: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因此,可从徐志摩故地重游百感交集,无从说起:六年来的情感经历生活感受萦绕脑海,欲说还休——语言在复杂的情感面请意境失去了力量,只能是弹奏深幽低回的心曲。

  3、朗读诗歌首尾两节,比较作者在炼字上的不同,并品味诗歌语言的音乐美(押韵;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了诗人许多美好的印象,如今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用上心头。明明是那么浓烈的惜别之情,诗人却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轻轻地招一招手,悄悄地挥一挥衣袖,悄悄地走了,就像轻轻地来一样。多么的洒脱、飘逸!在这种人情、景致两心相知的境界中,我们感悟到一种悠远淡泊但是又执着坚定的意念,人世总有别离,但情致性灵却天长地久。

  诗人最后是“悄悄地”走了,从第一节“轻轻地”变为最后“悄悄地”,在原来的轻柔惜别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更为洒脱。进一步体会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

  4、综观全诗,发掘诗歌的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并听配乐朗诵,观看康桥美景。

  (四)、作业布置: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朗诵并背诵徐志摩诗歌《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这一声珍重里有密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再别康桥说课稿3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中国现代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学生是学*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本课时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诗情的领悟。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此外,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亮点探究法(好词、好句品味)让学生朗读、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三、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我谈谈我是如何导入课文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导入新课(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课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简介其曲折的爱情经历)

  1924年泰戈尔访华留影

  康桥风光、剑桥大学风貌(配上剑桥的优美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

  第二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

  课件展示:

  此地别燕丹,壮士怒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

  课件展示: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

  长篙……

  星辉……

  …………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我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课件展示:

  色彩明丽

  绘画美

  立体、动态

  第六步:结合画面,以图引文,引导学生进行齐背。

  第七步:迁移应用。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题: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提示:可从离别对象,诗歌意象,诗歌表现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较鉴赏。

  我的说课结束了,因水*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

  《再别康桥》说课稿

  浙江省武义第一中学冯红玉时间:20xx.5.16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中国现代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学生是学*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本课时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诗情的领悟。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此外,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亮点探究法(好词、好句品味)让学生朗读、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三、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我谈谈我是如何导入课文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导入新课(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课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简介其曲折的爱情经历)

  1924年泰戈尔访华留影

  康桥风光、剑桥大学风貌(配上剑桥的优美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

  第二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

  课件展示:

  此地别燕丹,壮士怒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

  课件展示: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

  长篙……

  星辉……

  …………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我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课件展示:

  色彩明丽

  绘画美

  立体、动态

  第六步:结合画面,以图引文,引导学生进行齐背。

  第七步:迁移应用。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题: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提示:可从离别对象,诗歌意象,诗歌表现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较鉴赏。

  我的说课结束了,因水*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再别康桥说课稿4

  一、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二、说课标与教材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再别康桥》一诗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xx)对诗歌学*的要求,将本节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反复朗诵,体验诗的节奏、韵律,体会作者浓郁的感情。

  2、感知和品味诗歌语言,咀嚼诗歌的意境之美。

  3、读出诗味,领悟诗意,陶冶性情。

  四、说重点难点

  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通过学*来掌握现代诗阅读的方法。

  五、说教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理念告诉我,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本课特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第一、诵读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处理”逐字逐句落实朗读,在分析中完成教学目标。课堂上,生自读、师范读;个别学生试读,齐读、背读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发现问题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当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目标控制,否则将流于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

  第三、欣赏联想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ppt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受到审美的体验。

  第四、探究法。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多媒体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兴趣的作用。

  六、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诵读法: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联想鉴别、协作探究。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探究

  七、说教学过程

  导、说、听—看、读—感、品—悟、议—赏、写—拓、诵、结、做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

  1、导一导:

  情境导入意在能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和徐志摩的内心世界,体味他的那份淡淡哀伤、那份恋恋不舍。因为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自然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投影并书写课题《再别康桥》,展示学*目标)

  2、说一说:

  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徐志摩,自己所知道的《再别康桥》。在此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用多媒体以文字形式展示时代背景。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3、听一听、看一看

  (认真听范读录音)正音,为情读奠基。理解题目,明确题目中的“再”,是诗人第二次离开,如今情难自控,再次挥笔成诗,可见作者对康桥的依恋。作者告别的对象不是人,而是物,是优美宁静的康桥风光。就这点此诗较之于一般的离别诗,就显得新颖而又含蓄。《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明白这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境之美。在这一环节中,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魅力。

  4、读一读、感一感

  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注意朗读的节奏,入情入境地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并交流诵读感受,让学生与范读录音比较找出差距。能够明确诗的特点:(1)、节奏轻盈舒缓,情感与景物和谐统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2)、这首诗感情很真挚。(边读边想象)本诗基调:含有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对康桥风景的赞美和深情。(感情变化:依恋—欢欣—陶醉—执着—激动—沉默—*静)(重点:彩梦————寻梦—————梦醒)

  5、品一品、悟一悟:

  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把全诗分成七幅画面,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幅画面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受到审美的熏陶。

  6、议一议、赏一赏:

  《再别康桥》的美体现在哪些地方?

  在比较阅读中,体会建筑美。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格律诗《望洞庭》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新格律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7、诵一诵:

  跟着音乐再次走进课本深情诵读(配肖邦的《小夜曲》)。再次感受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播放黄磊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比较是学生深入体会到《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8、结一结:

  诗者如酒,品诗如品酒,我们用“品”酒的心情品味了诗歌,品出了盎然的诗意。康桥——诗人一切美好生活的代名词,是诗人理想王国的象征。《再别康桥》——诗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康桥理想的告别曲。这首优美而哀婉的抒情诗的独特的魅力就在于它是诗人性灵的诗化,也是诗人执着追寻单纯信仰——爱、美和自由的歌吟。

  师生同送文本,并情深朗读:诗歌是油彩,它给生活带来绚烂;诗歌是清泉,它给心灵带来滋润;诗歌是星,引你走出暗夜;诗歌是霞,为你映亮黎明;诗歌是火,燃起燎原的热烈和豪放;诗歌是水,漾出无边的风月和柔情。来吧,燃烧你的热血,放飞你的生命,敞开你心扉,倾吐你的心声。张开你的口,在空气的乐谱上,写下你第一组明丽的音符,挥运你的笔,在纸张的天幕上,缀上你第一串闪亮的星星!

  八、说练*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写一写、拓一拓:

  1、带着自己的理解将自己喜欢的那一节改写成一段情景性的描写

  (ppt参考:微风轻拂,水波轻漾,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像在轻舞,又像是婴儿在母亲的怀中撒娇,在这美丽的柔波里,我心甘情愿地做她怀中的一条娇嫩的水草啊!)

  2、对第六节进行仿写。

  最后设计了做一做:(二选一)

  1、模仿本诗歌,用几个意象表达内心的某种情绪,写一首现代诗。

  2、有人说:“读《再别康桥》这首诗,能从诗中感受到面对精神归宿时的心灵的*静”结合你对诗的理解,写出你的读后感言。(读完《再别康桥》,那优美的意境,给予我心灵的*静,就像一片静湖的水面被荡出的波纹舒缓地传播着湖底的音籁,许久以后,似乎还沉浸在那温馨的碧湖,让人流连忘返… …)

再别康桥说课稿5

  尊敬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篇目——《再别康桥》。(课件展示题目)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说教学板书四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特点

  熟悉教材是成功授课的前提。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对整个文学鉴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契合了新课标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诗歌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可以说是诗坛的一棵常青树,因为它始终回荡着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2、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以上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能力目标:

  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说教法与学法

  由于高一年级学生对诗歌鉴赏尚处起步阶段,因而在课堂上,老师应将鉴赏搞得生动活泼,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愿听爱读,积极主动地鉴赏作品的*惯。加上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反复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进行赏析并对重要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进行审美体验。

  3、探究式学*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体现的作者情感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4、多媒体演示法。通过它音形色兼具的特点,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以利于学生形象直观地把握课堂内容。

  学法:反复诵读品语言,联想想象赏画面,知人论世悟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完成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一步:导入新课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相关剧照,这样能引起同学对剧情的回忆,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兴趣。

  第二步:作者简介。

  力求创新,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的生活、情感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设计这一步骤即所谓“知人论世”,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情感。

  第三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再让学生伴随优美的乐曲进行诵读,从而感受诗歌的音乐魅力。反复诵读,是学生学*诗歌的基础,同时,也契合了大纲中重视感悟、熏陶和语感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第四步: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该充分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每一节诗歌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请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重要意象,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第五步: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进行结构上的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不难发现本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第六步:揣摩作者情感,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基调。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作者与康桥的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较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诗中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我从中国诗词中筛选了以下几个将离愁写得黯然销魂的诗句,与《再别康桥》进行比较,以便学生把握本诗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基调,以突破教学难点:

  课件展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第七步:结合画面,以图引文,引导学生配乐试背全诗,再次整体感知诗歌的诗意美。

  第八步:迁移应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首诗《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后作业:从内容、形式、意境等方面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四、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过程,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再别康桥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受到审美的体验。

  3探究式学*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1.联想鉴别、协作探究 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

  1.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黄磊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其次,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再次,用多媒体以文字形式展示时代背景。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这样的导入课文,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

  2.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魅力。

  3.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把全诗分成七幅画面,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幅画面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受到审美的熏陶。

  4.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格律诗《望洞庭》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新格律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5.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比较是学生深入体会到《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6.迁移应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诗《偶然》和《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下作业:根据对《再别康桥》三美的分析,试分析这两首诗中的“三美”。

  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这节课我采用图示式的板书设计,兼以简洁的文字说明,体现课文内容,并利于学生背诵理解。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金柳 云彩。

再别康桥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堂是《再别康桥》,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对本文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诗两首其一),选自《徐志摩全集》。从单元导语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对现代新诗进行学*,关于如何来鉴赏诗歌,单元导语也给了我们清晰的建议,即“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示意图表示)

  我就是在这样宏观的框架下来建构本单元的学*内容。同时,我们每一课着重讲框架中的一至两个知识点((《沁园春长沙》意象、知人论世;《雨巷》意象、音乐美;《再别康桥》、意象、情感、“三美”),使得每课之间在教学目标上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从而更系统地完成本单元的整理教学目标——“把握新诗的艺术特征、掌握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尝试写写现代诗”。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重点字词(7个);

  ②对“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爱、自由、美”的信仰追求)做一定的了解;

  ③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④学会分析每节的主要意象“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梦、夏虫、云彩”和诗人想借之表达的情感;

  ⑤理解现代新诗“三美”的美学主张,并学会分析本诗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的。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有感情的分层次诵读,让学生感受体验诗的意境和形象;

  ②采用多媒体教学(精选剑桥大学的图片),帮助学生感受康河之美、理解诗人的康河情结;

  ③围绕本诗,进行拓展阅读,包括《我所知道的康桥》、《偶然》、《你是人间四月天》,引导学生课下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材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使学生在经典诗文的学*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②使学生了解“诗意的栖居”不仅仅是一句高雅的口号,更是值得我们为之付诸实践的道理。

  教学重点:①重点字词的积累;

  ②把握“三美”的诗歌理论;

  ③对本诗“意象—情感”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①对“三美”诗歌理论的理解。

  三、说教法

  本堂课主要采用了兴趣导入法、讲解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通过分层次朗读、课堂讨论、重点识记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本诗

  五、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设计:

  学生三分钟演讲来导入新课:

  1、上周假期作业是现代诗创作,刘媛媛同学提前在同学们的作品中选择了一首她最喜欢的现代诗(王真的《陌上花开》)来进行点评和分享。

  2、这首学生自己写的原创小诗,其中也运用到了“三美”的美学主张,为我们《再别康桥》的学*也起了一定的铺垫作用,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氛围。

  3、同龄人始终是同龄人最好的榜样。让学生来帮助老师导入新课,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

  (二)分层次朗读设计:

  1、齐读:清除阅读障碍,领略诗歌原味。

  ①勾画重点字词

  ②标出节数、韵脚

  2、抽读:每个学生读一小节,给更多学生展示的*台。

  ①自选一个角度(意象、意境、情感、语言、形式),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初步理解或第一印象。

  3、范读:听名家配乐朗诵,感受本诗的画面美。

  ①请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跟随优美的音乐和诗意的语言去想象徐志摩笔下如诗如画的康河美景。并谈谈哪一幅画面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老师跟随学生所描述的画面,共同讨论每一节诗的精彩之处。学生未提到的诗节,老师稍作补充。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突出学生在课堂之上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能够在本堂课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而主动地走进徐志摩笔下的康桥的世界。

  老师要明确的每一节的重点,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第一节:实写自身悄悄到来和离别康桥时的情思。

  1、三个“轻轻的”连用,有何表达效果?

  ①情感:为全诗奠定了轻柔缠绵的感情基调,写出了作者不忍心打破康桥的宁静。

  ②节奏:叠词的连用,使本诗的节奏更加舒缓、音韵更加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轻柔、飘逸、自由、绚烂

  (西天——云彩)

  轻轻作别

  (淡淡的离愁、深深的情思)

  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康河的情景。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暗喻拓展比喻的分类和表达效果

  柔媚、美丽、娇羞

  (金柳——新娘)

  心头荡漾

  (迷恋、挚爱)

  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

  1、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拟人

  表达效果:

  ①赋予青荇以人的神态,形象地写出了青荇对诗人的热烈的欢迎

  ②“招摇”一词也写出了青荇在康河中那自由自在的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美的追求。

  自由自在

  (康河——青荇)

  游游招摇、甘心

  (自由追求、依恋之情)

  第四节:写榆阴下的清潭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泉,是天上虹”暗喻

  空间变化:下——上——下

  动静结合:静——动——静

  虚实结合:清泉vs虹/梦

  绚烂、静美

  清潭——虹/梦

  揉碎、沉淀

  (眷恋、幸福、沉浸其中)

  第五节:诗人流连忘返、泛舟放歌的情景。

  1、这一节画面感极强,像电影里的镜头一般

  2、“寻梦”

  康桥之梦?

  求学之梦?

  爱情之梦?

  借此补充本诗的写作背景、诗人“爱、自由、美”的`信仰和追求

  斑斓、绚烂、美好

  长篙——寻梦

  漫溯、满载、放歌

  (情感的高潮)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了现实。

  1、让学生感受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转喜为悲),思考:为什么此时“我不能放歌”?

  因为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诗人从美梦中醒来,回到清冷的现实,离别之伤袭上心来,哪还有心情放声高歌。

  2、夏虫也为我沉默拟人

  悄悄的别离

  夏虫——沉默

  沉默的康桥

  (回到现实、转喜为悲)

  第七节:呼应开头,最后点题。

  结合课后*题,解决第三题两个重要的知识点:

  1、徐志摩的这首经典之作到底美在哪里?结合中国现代新诗“三美”的美学主张对其进行鉴赏:

  ①音乐美(语言)节奏、韵律

  节奏感(叠字)韵律美(押韵)

  ②建筑美(形式)节的匀称、句的均齐

  全诗七节、四行一节、每行字数相*、

  错落排列、回环呼应

  ③绘画美(意象、意境)

  “云彩金柳夕阳青荇清潭”

  意象:色彩丰富、视觉美感;意境优美

  2、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及其表达效果:

  ①强化了真挚的情感: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结构相同,个别字词稍作改动,都表达了诗人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与缠绵悱恻的情感,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的情绪始终绕在心头。

  ②创造了深邃的意境:诗人融情于景,他的情怀不是直白显露的,而是热烈而有分寸的;诗人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轻轻的到来又悄悄的离去,然而字字句句中又无不蕴藏着诗人对康桥的浓浓情思和依依不舍。这种淡淡的诗味和浓浓的情思,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总结:请学生来为我们总结一下本诗的大致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这是一首抒情意味极浓的诗,首节三个“轻轻的”写出了诗人对康桥难以割舍的感情,为全诗奠定了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中间四节描绘了康桥迷人的风光,渗透了诗人无限的情思,第六节是一个过渡,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最后一节只将第一节稍做改动,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心绪。

  课内拓展:《我所知道的康桥》节选、《偶然》、胡适《悼志摩》、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

再别康桥说课稿8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受到审美的体验

  3探究式学*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1.联想鉴别、协作探究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

  1.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黄磊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再次,用多媒体以文字形式展示时代背景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这样的导入课文,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

  2.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魅力

  3.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把全诗分成七幅画面,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幅画面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受到审美的熏陶

  4.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格律诗《望洞庭》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新格律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5.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比较是学生深入体会到《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6.迁移应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诗《偶然》和《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下作业:根据对《再别康桥》三美的分析,试分析这两首诗中的“三美”

  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这节课我采用图示式的板书设计,兼以简洁的文字说明,体现课文内容,并利于学生背诵理解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金柳云彩。

再别康桥说课稿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第三课《再别康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这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我准备只花一个课时的时间来教学这首诗。但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生能够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这三个方面分析诗歌的“美”。

  (2)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两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

  2.难点:从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来感知“三美”。

  “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音乐美强调音节,绘画美讲求辞藻,建筑美则要求节和句的匀称,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者详细分析和引导。

  二、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这其实也是教给学生一种学*方法,使他们学会自己主动探索知识并发现规律。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比较法、视听结合法。

  2.学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前找有关本课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则要积极参与讨论,课后根据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进行巩固和迁移。

  三、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做好PPT课件,找到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黄磊扮演的徐志摩在作别康桥时的朗诵片段,同时找到《再别康桥》的英文版朗诵和原文,并尽可能多的掌握有关徐志摩的创作情况和本诗的创作背景及与之相关的材料。在课前两天布置学生预*该课,让他们能主动地去查找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先设置三个问题:诗歌的感情基调怎么样?从诗歌的开始到结束,这种感情有否发生变化?如果有,是怎么变化的?播放黄磊朗诵的视听结合的《再别康桥》,让学生视、听、触三觉结合,初步体会诗歌的“三美”和意境之美。

  2.作者简介

  听完学生的回答,老师加以引导,对作者徐志摩的经历、思想和创作情况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进行补充式介绍(因为课前已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在这里特别要强调“康桥情结”,这样同学们能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等有一种宏观上的了解,便于接下来诗歌的整体赏析。

  3.整体鉴赏

  (1)朗诵全诗。

  ①让学生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②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2)鉴赏《再别康桥》。

  ①宏观上明确: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从每一诗节入手,我带着学生一起分析诗歌每一节的内容大意。

  ②微观上,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在幻灯片上列举中国古代离别诗的意象,让同学们了解意象的叠印才使得诗歌充满美感,然后由我分节朗诵诗歌,让学生找出每一诗节的意象。

  分组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③从诗歌的形式入手:介绍‘‘三美”。介绍‘‘新月派”这个诗派,重点是把闻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论进行分析。我认为在“三美”中,绘画美最难,因此我重点分析本诗的绘画美,而其余二美则由学生自己分析回答,我只加以引导和总结。

  4.小结本文

  5.布置作业。(知识拓展)

  (1)阅读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2)运用三美理论赏析闻一多《死水》,300字左右。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进行拓展阅读能力。

  6.再次播放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在朗诵中再次体会并结束这一课。

  四、设计思路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首先考虑到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后结合教师的介人授课风格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年龄特点来展开。在取得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同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让同学们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并发展能力。

  板书设计

  诗歌三美:音乐美――音节(押韵)

  建筑美――匀称(句式)

  绘画美――辞藻(意象)

再别康桥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本课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它是“新月诗派”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独抒性灵柔美飘逸的风格特点。

  二、说学生

  1、学生在前一课《沁园春长沙》的学*过程中已对“意象”有初步了解,掌握了一定的诵读技巧。

  2、高一新生对学*抱着极大的热情,对老师和同学也有新鲜感,能积极地参与讨论,课堂比较活跃。

  三、说教学目标

  1、品析“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掌握诵读技巧: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表达诗人丰富的情感,为单元活动“诗歌朗诵比赛”做准备。

  四、说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绘画美”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突破方法:采用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进而分析、归纳。

  难点:读出诗人的情感。突破方法:

  ①采用比较法,通过名家朗诵、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学生的自读找出差距,细细体会提高自己的诵读技能。

  ②老师直接指导,我将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落实诵读技巧。

  五、说教法和学法

  1、诵读法:有名家朗诵、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多种形式。

  2、合作探究法:

  ①老师根据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②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③老师点评,多肯定激励学生。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六、说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1、完成目标一:品析“三美”

  2、落实重点:“绘画美”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1、以播放歌曲《再别康桥》导入新课(3分钟)

  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引起学生的好奇“诗歌也可以唱?”

  2、简介作者:配以热播剧《人间四月天》的剧照用讲故事的形式来介绍。(2分钟)

  部分学生看过这部电视剧,即使没有看过,对其中的主要演员黄磊、周迅也比较熟悉。这些唯美的图片更是能唤起学生对徐志摩的好奇心。介绍时不回避诗人的情感经历,向学生讲述志摩的爱情故事,强调两位重要女性对他创作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诗人和他的创作。

  3、朗读课文:首先播放录音,然后学生试读。(4分钟)

  让学生再次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先听名家诵读,再到自己读,有一个比较,学生会自主地总结诵读技巧。

  4、进入重点的分析“对意象的把握”,运用的学法是“合作探究法”“比较法”“联系上下文法”。(25分钟左右)

  我设计的问题是:全文的意象有哪些?蕴含作者的情感是?

  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巡堂适当的参与讨论,目的在于①了解讨论进度、正确度,②对讨论得比较热烈的小组给予鼓励,对讨论得比较安静的小组给予指导,总之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对讨论结果的设想是:根据前一课《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有关“意象”的知识,从课文中不难找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根据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联系上下文基本上能完成第二个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发言人不能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记录员不能抓住关键词板书。这需要老师的引导与完善,相信随着“合作探究法”的全面开展和同学们的多次锻炼,这个问题出现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

  5、过渡到目标一——品析“三美”(4分钟)

  先总结以上意象都可以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然后指出这就是本流派主张的“三美”之一——画面美。进而欣赏这首诗歌的另外“两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音乐美和建筑美”很容易理解,《导学案》中也有详细的讲解,所以老师在这里可以点到为止。

  6、作业:(2分钟)

  ①尝试朗诵全诗,要求抑扬顿挫地读出诗人细腻丰富的情感。

  ②课后阅读张贴的打印稿《古代送别诗歌20首》、《徐志摩诗选》,促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诗歌素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完成目标二——掌握诵读技巧,也就解决了难点——读出诗人的情感

  1、通过填空复*重点导入:作者选择了________意象,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起伏情感。(2分钟)

  请一个成绩中等偏下的同学来讲台上书写,了解同学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拉到课堂中来

  2、完成目标二——掌握诵读技巧,运用的学法是:朗诵法,比较法(与名家朗诵、老师范读以及《沁园春长沙》的读法比较),想象法(想象自己是那个时候那个地方的那个人)。(25分钟左右)

  我的步骤是:

  ①齐读:了解同学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②请一个同学来试读,根据在《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诵读技巧读出诗人的情感。

  ③学生点评“哪些读得好,哪些读得明显的不对”并让指出不对的同学重读一下,对有争议的地方老师适当指点。

  ④听名家诵读

  ⑤老师结合诗情,逐节逐句进行诵读指导并范读(提醒学生做笔记),学生当堂试读。

  如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地”,这个词要用轻柔舒缓的语调,仿佛诗人缓慢而轻柔的步履,读出诗人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第二节“新娘”这个词要读出惊艳的喜悦,声音比较柔美,此时诗人仿佛又回到过去的美好岁月,无比陶醉与幸福。

  ⑥小结诵读要点。

  3、疑点解析:学生提出问题,原则上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老师只作引导。(5—10分钟)

  4、作业:(3—5分钟)

  ①课外拓展:阅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写一篇鉴赏短文。

  目的:因为在第一课后写过《老马》的鉴赏短文,所以这里继续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强动手写的能力。

  ②背诵《再别康桥》

  ③完成《固学案》相关练*

  八、说板书设计

  1、借代比喻拟人比喻

  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

  “三美”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

  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2、作者选择了云彩金柳青荇清泉等意象,运用了借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康桥难分难舍、欢喜眷恋、兴奋高歌、情绪低落、悄然作别的起伏情感。

再别康桥说课稿11

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再别康桥》(板课题、作者),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一说这堂课的设计:一、说教材;二、说教学方法;三、说教学过程;四、说教学理念。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教材。《再别康桥》是技校一年级上学期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是必读课。这首诗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明确了诗歌阅读的标准:“初步理解诗歌的意象及语言特点,能够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根据这个要求,结合《再别康桥》情景交融的特点,我期望学生在学完这节课后,能达到以下目标(课件)知识与技能:

  (1)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真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比较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确立本课重难点如下:(课件)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品味。

  二、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根据我们学生学*的现状,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课件)

  第一,以诵读为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借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在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朗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诗歌比较抽象,因此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诗歌的内容。

  (二)说学法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里说:“请您毫不犹豫的在课堂上挤出时间让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吧,那样将得到百倍的补偿。”根据这个建议,结合我们学生的特点,在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主要运用以下学法:(课件)朗读理解法、质疑提问法、自主讨论探究法。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过程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导语。有句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我从一部以徐志摩为题材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剧情介绍开始,播放主题歌,给学生全新的视听感受。这样便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

  (二)接下来就进入了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由《人间四月天》顺势介绍作者徐志摩的简要情况,课件展示作者的照片和康桥的优美图片,让学生熟悉诗人,对诗歌的内容有一定的感知。(课件)

  (三)诗歌朗读。这一环节采用朗读法。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请学生欣赏配乐朗诵,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同时扫清字词的障碍。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最后学生齐读。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对诗歌内容逐步的理解,同时又为下面对诗意的鉴赏蓄势。

  (四)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畅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一些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这首离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课件)这个过程解决了教学重点之一“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五)那么接下来安排的内容就是讲解教学的第二个重点:“三美”的品析。(板书:“三美”)首先,分析诗的音韵、节奏和结构,体会“音乐美”(板书:美在语言——音乐美);第二,抓住具体意象,体会“绘画美”(板书:美在意境——绘画美),这里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那么我将怎么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呢?先给学生讲意象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把握和品位诗中的意象。采用“探究法”,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在学生讨论后,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对他们的答案适时肯定或点拨,真正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建议的“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教学经验。”最后教师总结本诗的意象:云彩、金柳、水草、水波和星辉。(课件)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体会“建筑美”(板书:美在形式——建筑美)。我将这些内容作为本课的板书设计,因为它能够直观地体现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六)在讲完诗歌的内容之后,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康河的图片,(课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背诵。

  (七)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课外作业题: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课件)要求学生讨论后下次课推举代表发言。

  四、说教学理念

  最后,说一说我的教学理念。我对“教学”的认识是: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教”是为了“学”,“教”应服务于“学”。因此,我在实践中努力遵循“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备课时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想一想,对这篇课文,我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做到“互讲互听”、“互启互发”,我的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更期望实现的目标是让学生都喜欢语文!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再别康桥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

  《再别康桥》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本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虽然本诗向来众说纷纭,但其艺术之美人所共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因此,从语言赏析入手,从情感体验切入,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本课体会现代诗歌的特点,多方面感受体悟诗歌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高一学生学*的第一首现代诗,为了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学*方法,从而能广泛欣赏诗歌,因此将本诗的学*目标确定为:

  ①、认知目标: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

  ②、能力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③、德育目标:培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高中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他们产生了对教师的过多依赖,从而缺失了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能力。针对此种情况将本课重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

  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2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教法分析

  1、诵读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是《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

  2、情境教学法

  (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2)用富有文学意韵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可感的视听形象,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学情学法分析

  分析:农村初中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决定在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联想鉴赏法

  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形成有形的图画,仔细揣摩、品味、感受诗歌的优美之处,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2、比较鉴赏法

  让学生学会将这首诗与其他描写离别诗句的比较,更好地把握《再别康桥》这首不同于其他描写离愁别绪哀婉、缠绵、伤感的特点:哀而不伤,带有一丝惆怅,几分飘逸。从而领会诗中的诗意美。

  四、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从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偶然》谱成的曲子导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

  设计意图: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多媒体展示歌词,教师恰当的衔接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二)时空链接走*作者

  (1)简介徐志摩。

  (2)关于再别康桥

  这一环节我先让穿越时空与徐志摩展开对话,顺着学生的发问,导出问题,先让学生自行解决,老师归纳。并用幻灯片展示。尽可能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诵读涵咏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

  (2)个别朗读。

  (3)名家范读。[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4)配乐朗读。[我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上《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的音乐中,教师进行示范吟诵,注意节奏、轻重、情感,读出音韵美,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带动学生有感情朗读。]

  (5)学生齐读。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在“美读”中解决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学生带着对康桥的憧憬进入--

  (四).激发想象赏景悟情

  A、品意象

  (1)诗中直接描写康桥的景物的有哪几节?(2、3、4节)

  (2)如果把这三节的内容换成三幅画,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景点,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尤其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加以具体的描述的学生。这一环节主要根据新课标教学建议“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三节诗。

  (3)更进一步思考:诗人告别康桥时为什么不选取周围的建筑、那里的人们,而是选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目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这一段学*从诗歌画面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并解决教学重点2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B、悟真情

  步骤:将全诗分为三个版块,分别赏析。抓住诗中意象,赏析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第二、三、节:通过重点赏析“新娘”“水草”“荡漾”“招摇”“甘心”等词语,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无奈而陶醉留恋于康河美景。

  第四、五节:通过重点赏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放歌”“笙箫“夏虫”等词语,体悟诗人情感的发展高潮。

  第一、七节:通过重点赏析:三个“轻轻的”“悄悄”“不带走一片云彩”词语通过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离别母校之时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同时感受诗歌的回环之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新课标所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凡读懂了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复咀嚼,只是一路顺畅地读下去,结果什么也得不到。诗歌浓郁的情感、跳跃的形象、凝练的语言,决定诗歌教学的特点: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启发联想、再现形象,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教师的讲与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探究性学*有机结合,让思考深入,以求突破本课的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五).比较阅读,剖析情感

  《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古代描写离别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试着比较异同。

  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寻找有关诗词名句,扩大课堂的容量。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离别之情的不同,体会这首离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课堂教学任务到此基本完成,如何达到DD

  (六)余音绕梁收束全文

  诗人离别康桥时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离开人世时也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得很匆忙,因为飞机失事,那一年他才35岁。胡适饱含泪水写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带走了这个世界上的全部色彩……”

  诗人虽然过早地离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气,他的诗情、他的浪漫却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别康桥》成了中国现代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仰慕。

  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下,老师与学生齐读《再别康桥》(配《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浓浓的诗意中结束对这首诗的学*。留给学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七、评价与反思

  《再别康桥》是一首精美的诗,因此,在说课方案中,我确立了朗读——鉴赏——比较这一教学思路,将朗读和鉴赏作为教学的重点,尤其是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去体验诗歌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和音乐美。在教材处理上,摒弃一般的从诗歌的开头讲到结尾的方式,从诗的中间入手,再说开头和结尾,这主要是根据诗的结构特点来确定的。直接抓住康桥的景物描写进行鉴赏,充分欣赏这首诗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再别康桥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单元地位、作用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花季雨季的高中生应该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学*本单位的新诗一定会激发那些有兴趣的高中生来写写新诗。

  2、教学目标、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我把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在于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诵读法

  《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

  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象《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

  2、情境教学法

  (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2)用富有文学意韵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可感的视听形象,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教学氛围。

  3、点拨法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在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中,教师适度的

  点拨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课堂预设的生成。

  三、说学法:

  作为高一学生,他们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感情体会较肤浅,并且缺乏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常常拿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品味诗歌的意境,所以我将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诗歌感情作为这节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法、朗读法、联想法,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朗读*惯。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从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偶然》谱成的曲子导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

  我的导入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多媒体展示歌词,教师恰当的衔接语,可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二)时空链接走*作者

  (1)简介徐志摩

  (2)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徐志摩展开对话,顺着学生的发问,导出问题,先让学生自行解决,老师归纳。并用幻灯片展示。尽可能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诵读涵咏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

  (2)个别朗读。

  (3)名家范读。[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4)配乐朗读。[我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上《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的音乐中,教师进行示范吟诵,注意节奏、轻重、情感,读出音韵美,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带动学生有感情朗读。]

  (5)学生齐读。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从而体味本诗音乐美的艺术性特点。在"美读"中解决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学生带着对康桥的憧憬进入--

  (四)激发想象赏景悟情

  A、品意象

  (1)诗中直接描写康桥的景物的有哪几节?(2、3、4节)

  (2)如果把这三节的内容换成三幅画,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景点,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尤其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加以具体的描述的学生。这一环节主要根据新课标教学建议"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三节诗。

  (3)更进一步思考:诗人告别康桥时为什么不选取周围的建筑、那里的人们,而是选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这一段学*从诗歌画面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并解决教学重点2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B、悟真情

  步骤:将全诗分为三个版块,分别赏析。抓住诗中意象,赏析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第二、三、节:通过重点赏析"新娘""水草""荡漾""招摇""甘心"等词语,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无奈而陶醉留恋于康河美景。

  第四、五节:通过重点赏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放歌""笙箫"夏虫"等词语,体悟诗人情感的发展高潮。

  第一、七节:通过重点赏析:三个"轻轻的""悄悄""不带走一片云彩"词语通过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离别母校之时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同时感受诗歌的回环之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新课标所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凡读懂了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复咀嚼,只是一路顺畅地读下去,结果什么也得不到。诗歌浓郁的情感、跳跃的形象、凝练的语言,决定诗歌教学的特点: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启发联想、再现形象,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教师的讲与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探究性学*有机结合,让思考深入,以求突破本课的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也达到了体味诗歌绘画美的目标。

  (五)比较阅读,剖析情感

  《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写离别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试着比较异同。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寻找有关诗词名句,扩大课堂的容量。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离别之情的不同,体会这首离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

  (六)综观全诗,发掘诗歌的建筑美

  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并听配乐朗诵,观看康桥美景。

  (课堂教学任务到此基本完成,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解决了教学的难点、重点)

  (七)余音绕梁收束全文

  诗人离别康桥时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离开人世时也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得很匆忙,因为飞机失事,那一年他才35岁。胡适饱含泪水写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带走了这个世界上的全部色彩……"

  诗人虽然过早地离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气,他的诗情、他的浪漫却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别康桥》成了中国现代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仰慕。

  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下,老师与学生齐读《再别康桥》(配《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浓浓的诗意中结束对这首诗的学*。留给学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八)作业布置: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朗诵并背诵徐志摩诗歌《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这一声珍重里有密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九)评价与反思

  《再别康桥》是一首精美的诗,因此,在说课方案中,我确立了朗读—鉴赏——比较这一教学思路,将朗读和鉴赏作为教学的重点,尤其是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去体验诗歌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和音乐美。在教材处理上,摒弃一般的从诗歌的开头讲到结尾的方式,从诗的中间入手,再说开头和结尾,这主要是根据诗的结构特点来确定的。直接抓住康桥的景物描写进行鉴赏,充分欣赏这首诗景中含情,融情于景,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我的说课结束了,因水*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再别康桥说课稿14

  一、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二、教材研究

  1、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目标定位成:

  认知目标: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工具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研究性)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人文性)

  4.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能力的笔В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计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处理”逐字逐句落实朗读,在分析中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发现问题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当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目标控制,否则将流于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

  四、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诵读法: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联想鉴别、协作探究

  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五、教学过程

  (结合课件)

  1.导入新课

  结合本单元几首诗歌,由复*旧知导入。

  2.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3.诵读体味(教学重点的解决)

  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要求学生谈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教师稍加点拨,答案不需标准,只要整体把握正确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导朗诵并结合作者独特的人生际遇分析本诗所体现的诗情和艺术上的“三美”,从而达到准确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这种引导是循序渐进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鉴赏品评(教学难点的解决)

  物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

  5.知识巩固迁移

  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件进行复*,自学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并进行比较赏析。

  7.板书设计(略)

再别康桥说课稿15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难点:从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来感知“三美”。

  为什么要确立以上两个教学重难点,而不确立其它重难点呢?其理由如下: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从学生认知情况来看,学生学*这篇课文时刚从初中升入高中,以前对意象的认识分析并不多,很难体会作者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需要教师的充分合理的引导。

  教学环节:

  (1)学生默读。

  (2)个别朗读。

  (3)名家范读。[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4)配乐朗读

  (5)学生齐读。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从而体味本诗音乐美的艺术性特点。在"美读"中解决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学生带着对康桥的憧憬进入课文学*)

  然后进行提问:

  (1)诗中直接描写康桥的景物的有哪几节?(2、3、4节)

  (2)如果把这三节的内容换成三幅画,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景点,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尤其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加以具体的描述的学生。这一环节主要根据新课标教学建议"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三节诗。

  (3)更进一步思考:诗人告别康桥时为什么不选取周围的建筑、那里的人们,而是选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这一段学*从诗歌画面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并解决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再别康桥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3)

——《再别康桥》教案 (菁华9篇)

《再别康桥》教案1

  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在这个环节中介绍作者:(略)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抒情诗。这个问题很简单,但很重要。它是一个“切入点”。阅读教学非常那个重要的一点就是寻找恰当的“切入点”,也有人叫做“导入”,但我以为二者有区别。“切入点”是对课文而言的,是为了把学生引入课文情景而寻找的突破口,属于阅读教学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导入”是对课堂而言,是为了把学生从课前的无序状态引入课内的有序状态而设计的教学环节,属于阅读教学外部组成部分。提出“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出下面的核心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

  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诗歌意象的问题。高一的学生可能不会顺利的回答出“通过意象来抒发感情”,这不要紧。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歌的第二小节,抓住“金柳”这个词,让学生充分品味。“金柳”是这一小节表现的对象,作者为何如此表现它?我们来推测一下,是不是“ 金柳”包含了什么东西在里面?是的。作者写“金柳”是“新娘”。作为同学们,可能感觉到奇怪,由“金柳”怎么会想到“新娘”呢?是不是与作者的生活有关系?会不会与作者的感情有关系?有可能。谁能说说作者与剑桥大学有什么关系?简要介绍作者的生活历史。由此学生明白了,原来由“金柳”联想到“新娘”是有原因的。不仅这个如此,其他很多作品,作者写什么,怎么写都可能与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有关系。下面可以总结一下什么是“意象”了: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包含了作者感情因素的形象。理解“意象”必然伴随着联想与想象。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读者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接下来,作者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是什么?要想——美丽的影子;“荡漾”是什么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所为联想,就适合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同学们“荡漾”过吗?如果你荡漾过,你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到作者用词之妙。哪位同学荡漾过?不妨说说。好了,下面请一位同学完整的朗诵这一小节。

  四、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

  这个问题更深入了,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理解诗歌,进入到作者精神世界,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灵活及时地把握学生的感觉,相机引导在此非常重要。先朗读,后回答。作者的感情有变化,是进一步了,感情更强烈了,从“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可以看出这种变化。“青荇”“招摇”,整天与金柳相伴,早夕相处,你低头看着我,我仰头看着你,说着别人永远听不懂的话,诉说彼此之间的心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水草这一节着意表现“意象”。是在“柔波”里呀!在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中,经常使用“柔波”一词,我想是有其特殊含义的,同学们读“柔波”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请同学们说一说,就像孩子在妈妈温暖的怀抱,就像恋人含情脉脉的秋波,就像老是甜美的微笑……多美呀,真的是“甘心”呀,不用叹号不行呀!感情进一步发展了,更加强烈了。同学们感受到这种强烈的变化了么?感受到了,那就好,请同学们来读一读。“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一定要大声读么?使劲喊,行么?不行。怎么办?“使劲轻读”?好,使上劲,换得轻轻地读。

  五、请一位同学朗读第四小节

  读得不错。不过老师有一个问题:“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老是觉得写得不好。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写清泉嘛,怎么成了彩虹呢?作者写错了。是不是?这个地方很多老师容易疏忽,这么一问,就问出趣味来了。彩虹,象征美好的事物,代表了作者的梦。“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噢,明白了,原来彩虹就是作者的梦呀!这个美好的梦怎么了?“揉碎”了,“沉淀”了,就是说,这个梦没有变成现实。正是因为没有变成现实,所以才在人的心中深埋多年,不能忘怀,时不时地“荡漾”一下。读这样的句子,体会到了作者的什么?似乎有一些伤感。这种写法,我们叫做“移情”。景随情迁,以情入景,以我观物,则物皆我之所色。古人有这种句子:“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出自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诗人唯恐读者把那一泉清泉只是当做普通的泉水,看不出它的特殊之处,所以才用这样的写法来提醒读者。在诗人眼里,这的确不是一般的泉水,那里有作者的“梦”。作者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来到英国,来到剑桥。在这里,作者遇到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启蒙者,同时也是自己最倾心追慕的女子林微音,并从此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他说:“我的眼睛是剑桥叫我睁开的,剑桥是我的心灵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恋之乡。”所以,在别人眼里的清泉,在诗人眼里就是彩虹,就是梦。

  六、一提到梦,人们常常回忆起往昔的生活,特别是那些铭刻心头的往事。

  诗人也是这样,提到“梦”,他就好像回到了那个美好的时刻,让他难以自持。于是他就去寻找那昔日的梦。昔日的梦究竟是怎样的美好呢?作者告诉我们了么?

  “撑一直长篙”。你知道什么是长篙么?噢,在《社戏》里学过,多美好呀!你们撑过船么?撑过,感觉如何?美极了。我们想象一下:长长的船篙,轻轻地波动着水面。船上只有两个人,划呀划呀,往远处划,为什么?那儿人少呀。来到幽静的地方,心里高兴,那就唱吧:放开喉咙,尽情歌唱。你看,天上的星星闪闪发光,好像在想我们眨眼睛。美不美?太美了。诗人高兴得放声歌唱,他醉了——诗歌到这里可以说达到了高潮。联系上一节,我们可以说,这里所写的就是作者那个美好的“梦”。荡漾在作者心头的也就是这梦中的情和景。那么,这一小节如何朗读?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谁有过“放歌”的经历,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刻!让同学们展开想象:可以张开双臂,仰起头,沉浸在遐想中……“放歌”二字的读法也可以变成“放——歌——”

  七、诗人沉浸在里面,没有醒来。对吗?

  不对。诗人很快就醒来了。“但我不能放歌”。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种什么滋味?遗憾。既然不能放歌,只好怎么办?“悄悄”地离开。“悄悄”就是我的“笙箫”,憋在心里,此时无声胜有声。夏虫了解我的心,也不叫了。我“沉默”,整个康桥都“沉默”。我的那份感情呀,还是藏在心底吧,就让我一个人知道。从诗歌情感的发展脉络看,这就是从高潮一下子滑落下来,形成了一个大的波折。那么,朗读的时候也要有所体现

  八、为了突出“沉默”的特点,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怎么写的?

  开头写的是“轻轻的我走了”,结尾写的道“悄悄的我走了”。一片寂静。作者就这样走了,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轻手轻脚走来,又轻手轻脚离开的身影。在他的内心深处,藏着无限的留恋。

  九、最后,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

  十、拓展。

  徐志摩是*现在诗歌史上的重要代表。以他为代表的“新月派”诗歌,为*新诗的发展建立了功劳。他赞同闻一多先生的“三美”诗歌理论,认为诗歌要有韵律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他的诗集有《志摩的诗》《冷翡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他的诗广为流传,人们张口就可以朗诵,据说,1928年11月,也就是作者再别康桥后,就去了印度,拜见了他朝思暮想的大文豪泰戈尔。泰戈尔当众朗诵了徐志摩的《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着甜蜜的忧愁。”写的多好啊!同学们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找徐志摩的诗选来读一读。

  【教学总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过一周多的反复演练,加上同组老师的耐心指导,自己又详细地设计过渡语,觉得万无一失,做到了尽善尽美,但是讲完研究课后,我感慨良多,收获颇丰。

  一、自我反思

  在各种体裁作品的语文教学中,诗歌是相当有难度的,是一块硬骨头,十分难啃。我本着挑战自我的想法,依然选择了《再别康桥》这篇文质兼美的现代诗歌。

  首先要确定学*目标,这是一节课的终极目标,也是贯穿课堂的一条理念。诵读是学*诗歌最好的方式,而读出情感,读出意蕴,读出自己,就是更大的挑战了。因此,品味诗歌语言,进行诵读训练就理所当然地成为首要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应交给学生学*的方法和思路,特别是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不是机械死板的教条,去禁锢学生鲜活的思想。解剖诗歌,要在找出意象及其特点的前提下,描绘所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据于此,我就把“指出诗歌意象,描绘美妙的意境”以及“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难舍难分的无奈和感伤”作为学*目标。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之中,给予学生分析诗歌方法的引领和指导。

  情境导入是一种对学生春风化雨的熏陶和感染。于是我播放着优美的小提琴《月亮河》,再投出康桥的图片,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康桥的美妙意境。接着,我声情并茂的范读诗歌,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徐志摩进行自我反思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他说:“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上的线索。”所以对志摩作品的解读就要“知人论诗”。其中最能表达徐志摩的“康桥情结”的两句话是“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的眼是康桥叫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之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诗。问题如下:1.请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2.说一说诗歌表达的情感; 3.指出这首诗中的情绪高涨的一节诗。这几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基本上能说出来。

  有了这些铺垫,我针对第二节诗指导学生来品读赏析。首先提问学生读,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但是不够浓烈,表现得不够充分。于是,我找其他学生评价,并再次读这一节。最后我做出这样的指导:“荡漾” 的意思:(水波)一起一伏的动。这里形容心情起伏,无法*静,写出作者的心动,但不是一下,是一层层的涟漪,一波波的荡开。声音要饱含热爱,蓄积在喉间,再轻声发出(重音轻读法);语速要慢;语调要有起伏,轻柔。然后我做了示范,再次让刚开始的同学读,明显有了很大的提高。只是情感还有待提高。于是,我指导学生从意象、修辞和情感三个方面来剖析这节诗。学生经过同桌之间的讨论,很快确定了答案:意象是金柳和艳影;修辞是比喻;情感是欢喜和眷恋。

  做了这样一个例子,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指导学生自选诗节从意象、修辞和情感三个方面入手,以有情感的品读为突破口,达到吃透类似诗歌的目的。学生有了探究的方向和思路,因此探究的热情很高。当他们展示自己的成果时,我发现有差距的时候,就立即给予引导。事后考虑,当时有点太急了,应当先质疑,引起其他同学的思考,并由别的同学帮助他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彰显出整个课堂教学相长的和谐场景。也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更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整体的提升。

  通过分析和诵读训练,学生体会到了诗歌营造的美妙意境。于是,我开始延伸迁移,指导学生从意象、修辞和情感三个方面,依据诗歌内容,选择其中一节,借助修辞手法,采撷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作画笔,把康桥优美的景色描绘下来。这个环节中,是对整个学*目标的检测,学生也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学才情。

  最后,让学生再次读诗,读出自己心中的康桥。接着我播放《人间四月天》的徐志摩的主演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让学生比较一下,各自的特点。

  二、评课情况

  只是展示学*目标,找一学生朗诵是不够的,应该给学生解释说明,或者让学生自己感悟两分钟。范读时,播放的背景音乐声音有点大,没有完全彰显出朗诵的魅力。延伸迁移部分,学生写的时间应适当延长一些。

  三、学生反馈

  通过这节课,学生掌握了诗歌欣赏的方法:从意象入手,借助修辞来分析意象的特点,并根据特点来理解其中的情感。同时,学生有了自己的“康桥”。

《再别康桥》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学*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二)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分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二)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吟诵诗作。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师生明确: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2.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教师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

  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一般认为此诗是诗人1928年秋第三次欧游归途中所作。

  2.了解诗中内容大意。

  师生明确: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板书:

  再别康桥

  缓步飘然离

  恋恋不舍

  金柳

  水草

  清潭

  泛舟

  沉默中惆怅

  不得不离去

  (三)课后练*

  1.完成练*第四题。

  2.谈炎你对徐志摩诗的认识,将所获写成三四百字的小文章。

  [小资料]

  为诗句燃断想象长须的徐志摩

  志摩写作的态度是严肃的,他在《轮盘》自序里说:“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的一个。”在《猛虎集》的自序里他又说:“但为了一些破烂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经燃断了多少根想象的长须。”所以一些极普通的字眼,一经从他笔下流出就标出了自己的分量。

《再别康桥》教案3

  一、教学重点

  1、 学生通过学*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 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 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

  1、 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 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 、教学步骤

  【导语】

  以古 曲《阳关三叠》入境,与 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 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 (离别)

  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正文】

  1、整体感知

  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

  (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

  2、对比鉴赏(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本诗的意境美)

  通过对比得出:“金柳”、“新娘”、“艳影”给人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好像让人看见了一幅新娘对着镜子摇曳身姿的动态画面一样,而“柳树”、“姑娘”、“影子”通过对比就显得枯燥无味。

  “娘”和“ 漾”押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

  4、鉴赏

  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把组分好,然后每小组一小段)

  (总结参考------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进行总结)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我还能撑一支长篙去寻找自由的梦吗?今晚的沉默将伴着我悄悄地离开。离开这自由的康桥,离开这自由的梦。

  现在大家已经把文本的意境表达出来了。作者给大家描绘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康河世界。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然大家已经把诗中的画描述出来了,那么你能给每幅画取一个美丽的名字吗?

  5、诗图

  6、思考[来源:]

  作者在描写这些让人憧憬的景观时,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请在诗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或词。

  难舍难分(有一种不愿打破宁静的依依不舍之情)

  欢喜 (看到康桥有如此的美景作者满心欢喜)

  眷恋 (招摇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征是我想要的)

  迷恋 (很多梦想藏在浮藻间他们都是我的梦)

  沉醉 (撑着长篙寻着梦我快乐无比我要放歌)

  失落 (回顾现实青春不再梦不再只能离别吧)

  难舍难分(失去了梦让我的心隐隐作痛还是走吧)

  7、写作背景(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了解)

  1922年归国后,徐志摩在现实的*为了生活苦苦挣扎。1928年当他第三次欧游,第二次游历英国剑桥时,站在曾经梦想飞翔的康桥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 由欢乐。作者感慨万千,后来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感怀的离别诗篇 。

  8、朗诵

  首先:老师范读

  其次:学生互读(在朗读时要加强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通过对比让学生有所感)

  9、总结

  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辉、夏虫。音乐美——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 口。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 字数相*,回环呼应。

  10、探讨

  作者离别的仅仅就是自己的母校剑桥大学吗?他 离别的还有什么呢?

  1、曾经想要实现的 文学上的梦。

  2、两年的康桥生活让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缘,文章里的第二段中隐含有林徽因的出现让作者心境 荡漾的意思。

  11、板书

  绘画美 音乐美 建筑美

  12、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对《再别康桥》进行扩写。

  【教学反思】

  新月派的诗歌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因此在阅读鉴赏时要好好的揣摩形式与内容这两方面,然后才能在把握作者写作情感的基础上去有感情的朗诵。以此作为出发点 我从两个角度入手对文章进行了分析。第一,内容方面的“绘画美”作为教学难点重点突破;第二,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在诗歌的字句中如何的体现。这两点突破之后再进行朗读训练,会更有益于对这篇诗歌的理解和把握。

  具体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对诗歌“绘画美”的感悟,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对比鉴赏法、美文扩写法、讨论法等,从不同的方面调动学生对诗歌意境进行感悟。化抽象的美为一种可鉴赏的美。对于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的把握,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在第四、第五段上有很大的障 碍。特别是对“揉碎”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彩虹似的梦已经被揉碎了;一种是彩虹似的梦分散在每一片浮藻间。怎么会“满载一船星辉”呢?在这里我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幻化出满天的星星洒满康河,一叶扁舟摇曳其间的场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一段中体现情感的词在美文扩写的过程中大体都有涉及,稍加点拨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读可以说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朗读过程中我采用了对比朗读的方法。用自己的范读和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flash进行对比。让学生领悟到诗歌朗读是要把握节奏、重音等基本内容还要领悟作者的情感融进自己的感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学 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读法。

  本节课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内容的层次方面,临场上没有很好的把握。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下:第一,内容的设计方面有点偏多,有点想要面面俱到。这样一堂课的容量太 大,使得有些内容还没讲完就下课了。比如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如果重新教授的话应该分两节课要好一点。第二,讲台上比较紧张,在授课时出现的本应该在后讲授的内容放到了前边讲。造成课堂的内容很乱。第三,在课前预*时没有明确的问题提示,最好应该让学生先尝试着扩写文章。这样课堂上就不用苦思冥想还无所得了。

  总的来说就设计而言应设计成两课时;就预*而言应该让学生明确预*的内容;就备课而言,应该熟记于心。努力做到课前仔细准备、课上临场不乱。

《再别康桥》教案4

  一、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二、教材研究

  1、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目标定位成:

  认知目标: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工具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研究性)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人文性)

  4.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能力的笔В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计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处理”逐字逐句落实朗读,在分析中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发现问题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当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目标控制,否则将流于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

  四、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诵读法: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联想鉴别、协作探究

  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五、教学过程

  (结合课件)

  1.导入新课

  结合本单元几首诗歌,由复*旧知导入。

  2.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3.诵读体味(教学重点的解决)

  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要求学生谈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教师稍加点拨,答案不需标准,只要整体把握正确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导朗诵并结合作者独特的人生际遇分析本诗所体现的诗情和艺术上的“三美”,从而达到准确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这种引导是循序渐进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鉴赏品评(教学难点的解决)

  物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

  5.知识巩固迁移

  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件进行复*,自学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并进行比较赏析。

  7.板书设计(略)

《再别康桥》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诵读吟咏,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2.分析诗中意象,理解诗歌中创造的形象,感受诗中营造的意境。

  能力目标

  了解新诗的体裁、风格及艺术表现特点,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情感目标

  作者创造的意境鲜明、富有动态的画面——诗意美

  知识点教法与手段

  1.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2.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绘画美。 教师讲解学生思考讨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方法

  1.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2.理解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教师讲解学生思考讨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A.提问 1.找同学背诵《泌园春。长沙》 (5分钟)

  B.导语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就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传世的《再别康桥》留给了诗坛,也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人们。现在让我们走进徐志摩,走进他的《再别康桥》。 教师(2分钟)

  C.解题 在*现代文学的诗坛上,曾诞生了这样一位诗人:他出身巨商名门,才情横溢光耀,思想率真复杂,深谙*传统文化,又汲取了欧美文化——特别是剑桥文化的精髓,在*的新诗史上创造了迷人的艺术奇观。他就是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 年轻的诗人奔波云游,社交极广,结交了许多文化名人,早年曾游学于英美,因此康桥时期是诗人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海上,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教师(3分钟)

  D.读课文 教师范读一遍,学生自读、齐读各一遍辨析字音:荇() 斓() 衅() 溯() 衍() 谰() 畔() 朔() 师生互动(5分钟)

  E.分析课文 1.怎样理解《再别康桥》的画面美? 这首诗意境优美(诗中有画)。通过联想、想象,读者可以感受到,七节诗展示的是七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卷,诗人用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2.怎样理解《再别康桥》的音乐美? 这首诗韵律和谐。诗人深崇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尤重音乐美,因此除第五节不押韵外,其他六节都严格押韵,而且频频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四行一节,诗作的单行和双行错落排列,每句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8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此外,轻轻悄 师生互动(30分钟) 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节奏相同,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3.怎样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做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师生互动(30分钟)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一、作者简介:徐志摩 笔名:云中鹤 《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

  二、现实(1) 飘然而去 依恋 金柳 借寻梦 水草 康桥景色 秀美 景

  (2-5) 清潭 抒 星辉 情 现实

  (6-7) 飘然而去 依恋

《再别康桥》教案6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理解作者的生*经历和人生理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3、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说明:

  本课作为“诗歌及其欣赏”单元的重点篇目,其学*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学**惯有重大意义。因此本课强调学生能抓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来整体把握诗歌,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关注作者的生*经历来帮助深化对诗歌的解读,体现由表及里的学*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最后诗歌的朗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音乐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注重思路的连贯,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起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通过意象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教学的重点。

  2、通过与徐志摩其他诗歌的比较来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是教学的难点。

  说明:

  诗歌的形象是诗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诗人寄托情感的所在,因而对意象的正确把握是理解诗歌的基础。另外,能通过比较阅读来明确作者的创作缘由,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问题由难化易,强化学生的认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以李白与徐志摩不同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学生关注徐志摩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通过比较调动情感,并且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引发学生阅读本诗的兴趣。

  走进作家

  由徐志摩的生*和主要作品,转而介绍他的康桥情结。

  1、你对徐志摩了解多少呢?

  2、什么是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1、思考关于徐志摩的有关常识。

  2、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从而理解康桥情结。

  作家的生*和作品为理解作品打好基础。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初读诗歌

  1、请一位学生先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集体朗读。

  思考:应该以什么感情朗读?

  1、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能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

  2、在倾听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通过朗读逐渐走*诗歌,同时提高朗读水*。

  理解诗歌从意象入手,理解诗歌。

  1、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

  2、通过这些意象可以看出诗歌表现了什么内容?反映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学生发言,相互补充。可以采用独立思考、互相讨论等形式。对意象的把握是理解诗歌的一种方法,它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形象性,掌握诗歌的内容。

  比较阅读

  出示《康桥再会吧》、《沙扬娜拉》。

  1、离别之愁是人之常情,但徐志摩在其他离别诗中表现的情感却和这首诗有很大差别,为什么?

  2、分析《再别康桥》的创作缘由。

  1、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从两首诗中找到关键的词语比较诗歌不同的感情基调。

  2、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家理想的失落有关。提高学生鉴赏诗歌和探究学*的能力。

  阅读交流*文学史上因为作家的理想不能实现,却造就了优秀作品的例子有哪些?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谈谈自己所熟悉的例子。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再读诗歌播放示范朗读的录音,或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在朗读和倾听中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培养学生听、读的能力。

  布置作业

  1、读读徐志摩。(包括他的生*和作品)写作读书笔记。全面研究作家、作品。

  思路点拨

  本课教学有多种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教学重点。如从诗歌的“三美”艺术特征入手,分析诗歌中美的具体体现;还可以从诗歌朗读的角度安排课堂教学,在学生的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品味诗歌的意蕴;或与*古代的离别诗进行比较教学,找到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从而来发现这首诗歌的独特性与无穷魅力。总之,采用什么角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教师应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在一堂课中有最大的收获。

  练*举隅

  1、这首诗的构思很有特点,你能说出一二吗?

  2、假设你要写一首表现离别的诗歌,你会选择哪些意象?

  3、这首诗歌的“三美”特征具体体现在何处?

《再别康桥》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地朗诵,掌握现代诗歌的诵读技巧,初步学*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品味诗歌中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赏析意象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任务驱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过程:

  一、创情境导入。

  引入*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诗词导入。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二、检查预*

  1.字词

  2.学生交流了解的徐志摩有关知识。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社”主要成员之一。注重意境创造和音韵和谐。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云游》等。

  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

  三、听《再别康桥》录音朗诵,读出诗歌的音乐之美

  1.点名朗读要求字正腔调圆、节奏感强、有感情

  2.师生齐读

  四、分组朗读、讨论、讲析,感知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一)、体会音乐美

  1、分组朗读,讨论:我们读这首诗,感觉很美,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

  2、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3、我们读古诗,古诗讲求韵律,那么这诗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有)请同学讨论找出韵脚?

  4、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解:

  这首诗读来让我们感到:舒缓、轻柔、低沉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板书:回环往复)

  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板书:韵律和谐)

  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二)体会建筑美。

  1、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

  2、每一节有几行?(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

  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板书:句的整齐)

  (三)体会建筑美和诗人的`感情

  1、分组讨论学生自读、全班齐读诗的基础上体会这首诗表达的感情。

  愁绪、眷恋、惜别、依恋

  2、康桥,有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找出诗人表达感情的意象。

  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夏虫等

  3、齐读、赏析第二节。

  (1)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4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

  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

  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4)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5)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4、齐读、品析第三节,根据以下思考题,讨论作者借助“青荇”表达感情的?

  (1)“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2)文中“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甘心”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3)学生发言交流自己的理解后,老师明确: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5、齐读、品析第四节,根据以下思考题,讨论作者借助“清潭”表达感情的?

  (1)第四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3)学生发言谈自己的理解后,老师明确: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6、总结本诗的绘画美。

  上述三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很美。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荡漾”“招摇”“揉碎”“沉淀”,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五、品味五、六节。

  1、请大家看到第五节和第六节。齐读。这两节的感情相同吗?

  ——不同。第五节兴奋欢快,第六节失意低落。(两个词:放歌/沉默)

  2、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你怎么看出来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这一句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六、品味第一节和第七节的感情。

  1、回头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都是直接抒发诗人感情的。先看第一节。作者再来康桥有什么特点?什么轻?

  ——轻轻地——脚步轻。

  2、"轻轻的",写了作者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的情景,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连用三个,达到了一种什么效果?

  ——唱三叹。连用三个,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体会到诗人会康桥的感情之浓烈。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

  3、请男生齐读第一节。再请女生齐读最后一节。

  4、第一节里面,诗人写到“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明明是不能带走的为什么徐志摩还要说不带走呢?我们*有很多人,因为喜欢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游。”或者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表现作者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突出作者的洒脱和飘逸。从作别到不带走,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那样的沉重。感情是轻快的。

  5、最后一节为什么又不说“轻轻的”而又变成“悄悄的”?

  ——避免重复

  那怎么不是其他的,如“静静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节影响,“悄悄~~今晚的康桥”而且都是叠字,产生种音韵美,承上节而来,读起来一气呵成,章法严谨。

  七、课堂内容小结,看《再别康桥》视频,听录音,再次感受徐诗的“三美”。

  这节课我们学*了诗歌《再别康桥》,在诗人笔下,康桥是有灵魂的,或者是有灵性的,作者通过描绘一些意象,景中含情,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对康桥美景的无比眷恋之情。

  学*了本课,我们同学们要学会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八、作业。

  1.背诵《再别康桥》

  2.徐志摩是格律诗“三美”的实践者,谁提出的“三美”主张。同学们可查阅相关资料。

  九、板书

  再别康桥

  作别

  金柳

  内容:作者“悄悄地”走青荇

  潭水景中含情,融情于景

  寻梦

  沉默

  告别

  音乐美回环往复韵律和谐

  形式:三美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绘画美意境鲜明色彩绚丽

《再别康桥》教案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1. 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 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具有浪漫情怀的现代派诗人。

  2、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 西出阳关无故人 的无奈,又有 天下谁人不识君 的豪迈,还有 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 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三、 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再别康桥》是诗人1928年第三次漫游欧洲,再回母校,故地重游时所作的,所以这个题目中有一个 再 字;那么,从这个 别 字,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啊?离别(学生答)对,它是一首离别诗。

  1.正音,正字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笙箫(xiāo) 载

  ①zǎi

  ②zài载歌载舞 装载 登载 斑斓(澜、阑)

  2.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朗读时语调要柔和、舒缓。

  五、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多情自古伤离别 ,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一份哀伤。《再别康桥》的基调是否依然如此呢?它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后,你感觉到通常离别诗的那种沉重和压抑了吗?如果没有,它又带给了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明确:这首诗歌没有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的悲痛压抑,给我们带来的是清新飘逸、空灵自然的感觉。

  这首诗之所以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感觉,不得不归功于诗人所选择的抒情对象。我们都知道,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准确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的。所以说,有诗歌的地方就一定有意象,诗歌是离不开 意象 的,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一支蜡烛,它是一个物质存在,它是一个意象吗?(学生答)不是,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中的蜡烛却可以称之为意象,为什么?因为 蜡炬成灰泪始干 中的蜡烛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这里的蜡烛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了。古人常说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于海 (《文心雕龙 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写入作品中的物和情的结合而形成的意境,意境=物+情,意象是客观物象和主观情理的融合。清代的王国维曾经说过 一切景语皆情语 ,也就是说,作品中的 物 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就可以从诗中的 景 、 物 入手,从意象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

  同学们,《再别康桥》中有那些意象呢?这些意象又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诵读全诗。

  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后,大家觉得这首诗歌的意象有哪些呢?

  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清潭,星辉

  这短短的一首诗中就有这么多意象,这些意象都浸染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一下这首诗歌。

  六、探究欣赏–欣赏

  三美

  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大致说说你觉得美在哪里?

  整齐交错–建筑美 爽口悦耳–音乐美 秀丽迷人–绘画美

  (一)音乐美

  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轻轻 悄悄 等叠字的仿佛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

  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这样,通篇章节错落有致,诵读时,自然会有 一种旋律感。

  (二)建筑美

  通过诵读,我们从听觉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诗音韵之谐和,节奏之明晰,感到了音乐的美感,那么我们再看看诗的外形,谈谈诗行的排列有何特点?

  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 回环呼应

  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每句字数6-8字,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美学家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读着本诗,一种流动的建筑美和凝固的音乐美,令你心境摇摇,美不胜受。

  (三)绘画美

  1. 读了很多遍课文 ,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 诗中有画 。

  2. 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意象?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七、比较阅读

  1.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 西出阳关无故人 的豪迈,也有 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苦涩,更有 杨柳岸,晓风残月 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思考:《再》这首诗跟古代的离别诗词,在离别的对象、氛围、意象的选择上有什么不一样?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 轻轻、悄悄、沉默 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 此时无声胜有声 !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给人回归自然,融合自然的感觉。

  3.与其他送别诗相比较,本诗情感上有何不同? 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 多情自古伤离别 ,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以 轻轻的 悄悄的 沉默 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所以说本诗营造的气氛轻松。

《再别康桥》教案9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艺术美和人情美。

  2.理解《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

  3.体悟《我爱这土地》深沉而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再别康桥》中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3.《我爱这土地》中抒情主人公真挚的爱国情感。

  4.《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吟咏法;

  2.欣赏法;

  3.点拨法。

  媒体设计

  1.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片尾曲的MTV。

  2.配合朗诵,播放一组*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抵御日寇入侵的画面及《黄河大合唱》MTV、《我爱你*》MTV。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他就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传世的《再别康桥》留给了诗坛,也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人们。现在,让我们走进志摩,走进他的《再别康桥》。

  2.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地对祖*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二、解题

  1.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曾留学英国剑桥大学两年。在他临别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来到剑桥大学碧波荡漾的康河里泛舟,在康桥上漫步,他流连忘返,如痴如醉。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于是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写于风雨飘摇的1938年。那时日寇的铁蹄正肆意践踏着祖国的大地。面对山河破碎、国土沦丧,诗人无法抑制的拳拳爱国热情终于喷发出来,他拿起笔写成了《我爱这土地》,从此,这首诗在抗战时期广为传诵。

  三、研*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听录音,指导朗读。

  ②学生朗读,体会。

  (解说:这两首诗的可读性非常强,宜多朗读,在多次朗读中让学生体会诗的美。《再别康桥》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我受这土地》注重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2.欣赏品味

  ①《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第一节写久违的学生作别母校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生怕打扰了康桥的静谧;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二节至第六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是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像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只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五、六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的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一切归于寂然,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节回环对应,诗意也有递进,间接表达出作者深挚的感情。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神思飘逸,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描述。

  (解说: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的许多作品中,《再别康桥》就是将他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深化到对大自然的描写和自己的想像中,以刻意营造的无限的诗意美,传达一种眷恋母校的人情美。)

  ②《再别康桥》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是对音节而言的,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主要表现在:①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②音节和谐,节奏感强。③回环复沓。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这优美的音乐般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它低徊曲折,一咏三叹,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所谓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所谓建筑美,指的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其中,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古诗词,以使学生能较好地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这一特点。对绘画美和建筑美,可先分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学生便可豁然开朗。)

  ③《我爱这土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诗人先把自己幻化成一只不屈的鸟,为我们的土地苦难的历史,为我们悲愤的人民,为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而歌,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诗表现出一种“沉郁“的感情特点,这种”沉郁“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动人。同时,诗人对祖国的”黎明“抱乐观的信念,所以,对可以预期的光明幸福的未来,也唱出了一曲深情的恋歌。

  最后,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感激流再次升华,用直抒胸臆的自白点燃了情感爆发的导火线:“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在此呼应了标题,省略号的运用再次表达了这份“爱”的凝重。这两句,曾激起了多少炎黄子孙的共鸣啊!

  (解说:爱国是永恒的主题。尽管本诗爱国主义的主旨较直白,但还应把它作为教学重点,引起学生的共鸣。)

  ④《我爱这土地》的意象。

  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四组意象是有象征意义的。“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意象展示了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永远汹涌着”的“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抒写了人民的悲愤和激怒,象征抗战力量的日渐壮大和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苦难人民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黎明”。

  (解说: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让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

  ⑤诗人为什么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我”这只鸟不是百灵,也不是蓝天中啼叫的黄鹂,诗人在诗中仅仅选用了“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这里如果改成“珠圆玉润”“动听”“柔弱”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解说:对诗的语言进行咀嚼和揣摩,用自己的理解和想像去增补诗意跳跃所带来的断层或空白,更能品出诗味来。)

  2.课堂训练

  学生有表情朗读两首诗歌。

  (解说:再次朗读能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同时让学生“反刍”,使学生加深理解或重新理解。)

  四、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

  1.徐志摩《偶然》《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2.戴望舒《雨巷》;

  3.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再别康桥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4)

——再别康桥说课稿 (菁华9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1

  一、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二、教材研究

  1、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目标定位成:

  认知目标: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工具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研究性)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人文性)

  4.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能力的笔В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计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处理”逐字逐句落实朗读,在分析中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发现问题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当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目标控制,否则将流于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

  四、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诵读法: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联想鉴别、协作探究

  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五、教学过程

  (结合课件)

  1.导入新课

  结合本单元几首诗歌,由复*旧知导入。

  2.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3.诵读体味(教学重点的解决)

  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要求学生谈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教师稍加点拨,答案不需标准,只要整体把握正确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导朗诵并结合作者独特的人生际遇分析本诗所体现的诗情和艺术上的“三美”,从而达到准确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这种引导是循序渐进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鉴赏品评(教学难点的解决)

  物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

  5.知识巩固迁移

  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件进行复*,自学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并进行比较赏析。

  7.板书设计(略)

再别康桥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第三课《再别康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这是*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我准备只花一个课时的时间来教学这首诗。但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生能够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这三个方面分析诗歌的“美”。

  (2)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两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

  2.难点:从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来感知“三美”。

  “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音乐美强调音节,绘画美讲求辞藻,建筑美则要求节和句的匀称,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同时,*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者详细分析和引导。

  二、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这其实也是教给学生一种学*方法,使他们学会自己主动探索知识并发现规律。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比较法、视听结合法。

  2.学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前找有关本课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则要积极参与讨论,课后根据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进行巩固和迁移。

  三、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做好PPT课件,找到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黄磊扮演的徐志摩在作别康桥时的朗诵片段,同时找到《再别康桥》的英文版朗诵和原文,并尽可能多的掌握有关徐志摩的创作情况和本诗的创作背景及与之相关的材料。在课前两天布置学生预*该课,让他们能主动地去查找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先设置三个问题:诗歌的感情基调怎么样?从诗歌的开始到结束,这种感情有否发生变化?如果有,是怎么变化的?播放黄磊朗诵的视听结合的《再别康桥》,让学生视、听、触三觉结合,初步体会诗歌的“三美”和意境之美。

  2.作者简介

  听完学生的回答,老师加以引导,对作者徐志摩的经历、思想和创作情况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进行补充式介绍(因为课前已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在这里特别要强调“康桥情结”,这样同学们能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等有一种宏观上的了解,便于接下来诗歌的`整体赏析。

  3.整体鉴赏

  (1)朗诵全诗。

  ①让学生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②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2)鉴赏《再别康桥》。

  ①宏观上明确: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从每一诗节入手,我带着学生一起分析诗歌每一节的内容大意。

  ②微观上,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在幻灯片上列举*古代离别诗的意象,让同学们了解意象的叠印才使得诗歌充满美感,然后由我分节朗诵诗歌,让学生找出每一诗节的意象。

  分组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③从诗歌的形式入手:介绍‘‘三美”。介绍‘‘新月派”这个诗派,重点是把闻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论进行分析。我认为在“三美”中,绘画美最难,因此我重点分析本诗的绘画美,而其余二美则由学生自己分析回答,我只加以引导和总结。

  4.小结本文

  5.布置作业。(知识拓展)

  (1)阅读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2)运用三美理论赏析闻一多《死水》,300字左右。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进行拓展阅读能力。

  6.再次播放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在朗诵中再次体会并结束这一课。

  四、设计思路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首先考虑到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后结合教师的介人授课风格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年龄特点来展开。在取得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同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让同学们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并发展能力。

  板书设计

  诗歌三美:音乐美――音节(押韵)

  建筑美――匀称(句式)

  绘画美――辞藻(意象)

再别康桥说课稿3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受到审美的体验

  3探究式学*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说学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1.联想鉴别、协作探究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

  1.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黄磊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再次,用多媒体以文字形式展示时代背景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这样的导入课文,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

  2.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魅力

  3.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把全诗分成七幅画面,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幅画面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受到审美的'熏陶

  4.比较阅读。

再别康桥说课稿4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受到审美的体验

  3探究式学*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1.联想鉴别、协作探究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

  1.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黄磊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再次,用多媒体以文字形式展示时代背景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这样的导入课文,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

  2.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魅力

  3.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把全诗分成七幅画面,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幅画面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受到审美的熏陶

  4.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格律诗《望洞庭》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新格律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5.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我从*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比较是学生深入体会到《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6.迁移应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诗《偶然》和《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下作业:根据对《再别康桥》三美的分析,试分析这两首诗中的“三美”。

再别康桥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受到审美的体验。

  3探究式学*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1.联想鉴别、协作探究 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

  1.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黄磊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其次,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再次,用多媒体以文字形式展示时代背景。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这样的导入课文,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

  2.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魅力。

  3.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把全诗分成七幅画面,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幅画面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受到审美的熏陶。

  4.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格律诗《望洞庭》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新格律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5.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我从*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比较是学生深入体会到《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6.迁移应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诗《偶然》和《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下作业:根据对《再别康桥》三美的分析,试分析这两首诗中的“三美”。

  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这节课我采用图示式的板书设计,兼以简洁的文字说明,体现课文内容,并利于学生背诵理解。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金柳 云彩。

再别康桥说课稿6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有一位诗坛奇才,他悄悄地来,又悄悄的走,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却写下了许多华美的诗篇“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就是徐志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去感受他那独特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的康桥情结

  康桥就是今天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以一名特别生的身份在这里就读,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学*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

  重点:体会诗的意境美 (板书)

  (用课件展示作者照片及简介)

  三、检查预*,整体感知

  1.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正字正音,初步感知课文

  2. 读学案上字词,落实基础知识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四、深入理解

  1、感受音韵美

  学生听一遍课文朗读,学生模仿读一遍,引导学生走*课文

  点学生姓名起来朗读,师生共同纠正,更好地把握其情感节奏

  感受诗歌排列的工整、叠词的运用、每一诗节的押韵(如第一诗节“来、彩”,我们写诗时也可以用)等

  2、体会情感美

  学生朗读第一诗节,重点在”来”字,体会那种再次来到母校,故地重游的淡淡喜悦之情教师再读一遍,进一步体会作者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又无声息的荡去,生怕打扰康桥的静谧,体现出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

  最后一小节处理同上 ,重点在”走”字,体会那种即将离别的淡淡的惆怅与失落最后诗节与首节回环对应,诗意递进,间接表达出作者的深挚情感

  3.分析意象美

  教师以第二诗节为例,进行分析 (板书:金柳)

  “金柳”的意象,“金”字写出了夕阳的灿烂,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在传统诗歌中就有折柳送别*俗,“柳”与“留”谐音,这是对传统的继承;新娘的比喻新奇,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这种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眷恋的感情“金柳”就是一个意象

  意象是包含了作者主观情谊的客观事物比如余光中的《乡愁》,运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达出对大陆的思念与眷恋之情写诗歌就是用形象表达思想,不是空洞的喊口号我们在写诗歌时就要借某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由学生自读26诗节,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诗节、句子,甚至一个字,先读品味再自己分析,写在学案二(3)题后面,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推选一名同学总结发言

  比如:“青荇”的招摇得意,自己愿变成一片水草永远融入这美好的大自然.体现出作者对这里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等等.

  彩虹似的梦,充满了昂扬的基调,梦是美丽的,也是虚幻的,但有梦不觉夜长在拜伦潭到底有什么样的梦呢?比如邂逅才女林徽因的爱情之梦,学*西方强大祖国的梦,是作者情不自禁要唱起歌来.

  夏虫沉默,反衬静默的情景

  4、播放歌曲《再别康桥》,由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想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意象美

  5、向学生推荐徐志摩诗集,激发学生读更多的诗

  五、拓展延伸

  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朗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及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力求读出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六、作业: 用自己喜欢的意象,写一首小诗

  七、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学*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

  重点: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金柳 新娘

再别康桥说课稿7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受到审美的体验

  3探究式学*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1.联想鉴别、协作探究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

  1.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黄磊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再次,用多媒体以文字形式展示时代背景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这样的导入课文,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

  2.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魅力

  3.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把全诗分成七幅画面,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幅画面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受到审美的熏陶

  4.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格律诗《望洞庭》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新格律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5.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我从*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比较是学生深入体会到《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6.迁移应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诗《偶然》和《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下作业:根据对《再别康桥》三美的分析,试分析这两首诗中的“三美”。

再别康桥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单元地位、作用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花季雨季的高中生应该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学*本单位的新诗一定会激发那些有兴趣的高中生来写写新诗。

  2、教学目标、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我把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在于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诵读法

  《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象《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

  2、情境教学法

  (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2)用富有文学意韵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可感的视听形象,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教学氛围。

  3、点拨法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在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中,教师适度的点拨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课堂预设的生成。

  三、说学法:

  作为高一学生,他们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感情体会较肤浅,并且缺乏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常常拿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品味诗歌的意境,所以我将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诗歌感情作为这节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法、朗读法、联想法,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朗读*惯。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从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偶然》谱成的曲子导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

  我的导入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多媒体展示歌词,教师恰当的衔接语,可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二)时空链接走*作者

  (1)简介徐志摩

  (2)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徐志摩展开对话,顺着学生的发问,导出问题,先让学生自行解决,老师归纳。并用幻灯片展示。尽可能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诵读涵咏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

  (2)个别朗读。

  (3)名家范读。[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4)配乐朗读。[我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上《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的音乐中,教师进行示范吟诵,注意节奏、轻重、情感,读出音韵美,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带动学生有感情朗读。]

  (5)学生齐读。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从而体味本诗音乐美的艺术性特点。在"美读"中解决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学生带着对康桥的憧憬进入--

  (四)激发想象赏景悟情

  A、品意象

  (1)诗中直接描写康桥的景物的有哪几节?(2、3、4节)

  (2)如果把这三节的内容换成三幅画,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景点,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尤其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加以具体的描述的学生。这一环节主要根据新课标教学建议"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三节诗。

  (3)更进一步思考:诗人告别康桥时为什么不选取周围的建筑、那里的人们,而是选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这一段学*从诗歌画面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并解决教学重点2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B、悟真情

  步骤:将全诗分为三个版块,分别赏析。抓住诗中意象,赏析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第二、三、节:通过重点赏析"新娘""水草""荡漾""招摇""甘心"等词语,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无奈而陶醉留恋于康河美景。

  第四、五节:通过重点赏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放歌""笙箫"夏虫"等词语,体悟诗人情感的发展高潮。

  第一、七节:通过重点赏析:三个"轻轻的""悄悄""不带走一片云彩"词语通过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离别母校之时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同时感受诗歌的回环之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新课标所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凡读懂了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复咀嚼,只是一路顺畅地读下去,结果什么也得不到。诗歌浓郁的情感、跳跃的形象、凝练的语言,决定诗歌教学的特点: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启发联想、再现形象,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教师的讲与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探究性学*有机结合,让思考深入,以求突破本课的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也达到了体味诗歌绘画美的目标。

  (五)比较阅读,剖析情感

  《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写离别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试着比较异同。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寻找有关诗词名句,扩大课堂的容量。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离别之情的不同,体会这首离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

  (六)综观全诗,发掘诗歌的建筑美

  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并听配乐朗诵,观看康桥美景。

  (课堂教学任务到此基本完成,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解决了教学的难点、重点)

  (七)余音绕梁收束全文

  诗人离别康桥时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离开人世时也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得很匆忙,因为飞机失事,那一年他才35岁。胡适饱含泪水写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带走了这个世界上的全部色彩……"

  诗人虽然过早地离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气,他的诗情、他的浪漫却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别康桥》成了*现代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仰慕。

  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下,老师与学生齐读《再别康桥》(配《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浓浓的诗意中结束对这首诗的学*。留给学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八)作业布置: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朗诵并背诵徐志摩诗歌《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这一声珍重里有密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九)评价与反思

  《再别康桥》是一首精美的诗,因此,在说课方案中,我确立了朗读—鉴赏——比较这一教学思路,将朗读和鉴赏作为教学的重点,尤其是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去体验诗歌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和音乐美。在教材处理上,摒弃一般的从诗歌的开头讲到结尾的方式,从诗的中间入手,再说开头和结尾,这主要是根据诗的结构特点来确定的。直接抓住康桥的景物描写进行鉴赏,充分欣赏这首诗景中含情,融情于景,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我的说课结束了,因水*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再别康桥说课稿9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受到审美的体验

  3探究式学*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1.联想鉴别、协作探究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

  1.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黄磊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再次,用多媒体以文字形式展示时代背景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这样的导入课文,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

  2.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魅力

  3.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把全诗分成七幅画面,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幅画面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受到审美的熏陶

  4.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格律诗《望洞庭》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新格律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5.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我从*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比较是学生深入体会到《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6.迁移应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诗《偶然》和《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下作业:根据对《再别康桥》三美的分析,试分析这两首诗中的“三美”。


再别康桥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5)

——再别康桥说课稿 (菁华9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

  《再别康桥》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本单元收录了*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虽然本诗向来众说纷纭,但其艺术之美人所共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因此,从语言赏析入手,从情感体验切入,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本课体会现代诗歌的特点,多方面感受体悟诗歌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高一学生学*的第一首现代诗,为了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学*方法,从而能广泛欣赏诗歌,因此将本诗的学*目标确定为:

  ①、认知目标: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

  ②、能力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③、德育目标:培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高中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他们产生了对教师的过多依赖,从而缺失了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能力。针对此种情况将本课重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2 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教法分析

  1、诵读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是《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

  2、情境教学法

  (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2)用富有文学意韵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可感的视听形象,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学情学法分析

  分析:农村初中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决定在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联想鉴赏法

  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形成有形的图画,仔细揣摩、品味、感受诗歌的优美之处,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2、比较鉴赏法

  让学生学会将这首诗与其他描写离别诗句的比较,更好地把握《再别康桥》这首不同于其他描写离愁别绪哀婉、 缠绵、伤感的特点:哀而不伤,带有一丝惆怅,几分飘逸。从而领会诗中的诗意美。

  四、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从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偶然》谱成的曲子导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

  设计意图: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多媒体展示歌词,教师恰当的衔接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二)时空链接 走*作者

  (1)简介徐志摩。

  (2)关于再别康桥

  这一环节我先让穿越时空与徐志摩展开对话,顺着学生的发问,导出问题,先让学生自行解决,老师归纳。并用幻灯片展示。尽可能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诵读涵咏 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

  (2)个别朗读。

  (3)名家范读。 [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4)配乐朗读。 [我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上《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的音乐中,教师进行示范吟诵,注意节奏、轻重、情感,读出音韵美,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带动学生有感情朗读。]

  (5)学生齐读。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在“美读”中解决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学生带着对康桥的憧憬进入--

  (四).激发想象 赏景悟情

  A、品意象

  (1)诗中直接描写康桥的景物的有哪几节?(2、3、4节)

  (2)如果把这三节的内容换成三幅画,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景点,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尤其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加以具体的描述的学生。这一环节主要根据新课标教学建议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三节诗。

  (3)更进一步思考:诗人告别康桥时为什么不选取周围的建筑、那里的人们,而是选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目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这一段学*从诗歌画面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并解决教学重点2 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B、悟真情

  步骤:将全诗分为三个版块,分别赏析。抓住诗中意象,赏析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第二、三、节:通过重点赏析“新娘”“水草”“荡漾”“招摇”“甘心”等词语,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无奈而陶醉留恋于康河美景。

  第四、五节:通过重点赏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放歌”“笙箫“夏虫”等词语,体悟诗人情感的发展高潮。

  第一、七节:通过重点赏析:三个“轻轻的” “悄悄”“不带走一片云彩”词语通过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离别母校之时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同时感受诗歌的回环之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新课标所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凡读懂了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复咀嚼,只是一路顺畅地读下去,结果什么也得不到。诗歌浓郁的情感、跳跃的形象、凝练的语言,决定诗歌教学的特点: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启发联想、再现形象,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教师的讲与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探究性学*有机结合,让思考深入,以求突破本课的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五).比较阅读,剖析情感

  《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古代描写离别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试着比较异同。

  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寻找有关诗词名句,扩大课堂的容量。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离别之情的不同,体会这首离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课堂教学任务到此基本完成,如何达到DD

  (六)余音绕梁 收束全文

  诗人离别康桥时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离开人世时也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得很匆忙,因为飞机失事,那一年他才35岁。胡适饱含泪水写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带走了这个世界上的全部色彩……”

  诗人虽然过早地离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气,他的诗情、他的浪漫却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别康桥》成了*现代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仰慕。

  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下,老师与学生齐读《再别康桥》(配《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 在浓浓的诗意中结束对这首诗的学*。留给学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七、评价与反思

  《再别康桥》是一首精美的诗,因此,在说课方案中,我确立了朗读——鉴赏——比较这一教学思路,将朗读和鉴赏作为教学的重点,尤其是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去体验诗歌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和音乐美。在教材处理上,摒弃一般的从诗歌的开头讲到结尾的方式,从诗的中间入手,再说开头和结尾,这主要是根据诗的结构特点来确定的。直接抓住康桥的景物描写进行鉴赏,充分欣赏这首诗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再别康桥说课稿2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受到审美的体验

  3探究式学*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说学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1.联想鉴别、协作探究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

  1.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黄磊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再次,用多媒体以文字形式展示时代背景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这样的导入课文,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

  2.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魅力

  3.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把全诗分成七幅画面,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幅画面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受到审美的'熏陶

  4.比较阅读。

再别康桥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受到审美的体验

  3探究式学*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1.联想鉴别、协作探究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

  1.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黄磊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再次,用多媒体以文字形式展示时代背景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这样的导入课文,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

  2.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魅力

  3.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把全诗分成七幅画面,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幅画面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受到审美的熏陶

  4.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格律诗《望洞庭》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新格律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5.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我从*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比较是学生深入体会到《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6.迁移应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诗《偶然》和《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下作业:根据对《再别康桥》三美的分析,试分析这两首诗中的“三美”。

再别康桥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堂是《再别康桥》,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对本文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诗两首其一),选自《徐志摩全集》。从单元导语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对现代新诗进行学*,关于如何来鉴赏诗歌,单元导语也给了我们清晰的建议,即“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示意图表示)

  我就是在这样宏观的框架下来建构本单元的学*内容。同时,我们每一课着重讲框架中的一至两个知识点((《沁园春长沙》意象、知人论世;《雨巷》意象、音乐美;《再别康桥》、意象、情感、“三美”),使得每课之间在教学目标上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从而更系统地完成本单元的整理教学目标--“把握新诗的艺术特征、掌握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尝试写写现代诗”。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重点字词(7个);

  ②对“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爱、自由、美”的信仰追求)做一定的了解;

  ③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④学会分析每节的主要意象“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梦、夏虫、云彩”和诗人想借之表达的情感;

  ⑤理解现代新诗“三美”的美学主张,并学会分析本诗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的。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有感情的分层次诵读,让学生感受体验诗的意境和形象;

  ②采用多媒体教学(精选剑桥大学的图片),帮助学生感受康河之美、理解诗人的康河情结;

  ③围绕本诗,进行拓展阅读,包括《我所知道的康桥》、《偶然》、《你是人间四月天》,引导学生课下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材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使学生在经典诗文的学*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②使学生了解“诗意的栖居”不仅仅是一句高雅的口号,更是值得我们为之付诸实践的道理。

  教学重点:①重点字词的积累;

  ②把握“三美”的诗歌理论;

  ③对本诗“意象-情感”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①对“三美”诗歌理论的理解。

  三、【说教法】

  本堂课主要采用了兴趣导入法、讲解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通过分层次朗读、课堂讨论、重点识记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本诗

  五、【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设计:

  学生三分钟演讲来导入新课:

  1、上周假期作业是现代诗创作,刘媛媛同学提前在同学们的作品中选择了一首她最喜欢的现代诗(王真的《陌上花开》)来进行点评和分享。

  2、这首学生自己写的原创小诗,其中也运用到了“三美”的美学主张,为我们《再别康桥》的学*也起了一定的铺垫作用,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氛围。

  3、同龄人始终是同龄人最好的榜样。让学生来帮助老师导入新课,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

  (二)分层次朗读设计:

  1、齐读:清除阅读障碍,领略诗歌原味。

  ①勾画重点字词

  ②标出节数、韵脚

  2、抽读:每个学生读一小节,给更多学生展示的*台。

  ①自选一个角度(意象、意境、情感、语言、形式),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初步理解或第一印象。

  3、范读:听名家配乐朗诵,感受本诗的画面美。

  ①请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跟随优美的音乐和诗意的语言去想象徐志摩笔下如诗如画的康河美景。并谈谈哪一幅画面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老师跟随学生所描述的画面,共同讨论每一节诗的精彩之处。学生未提到的诗节,老师稍作补充。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突出学生在课堂之上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能够在本堂课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而主动地走进徐志摩笔下的康桥的世界。

  老师要明确的每一节的重点,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第一节:实写自身悄悄到来和离别康桥时的情思。

  1、三个“轻轻的”连用,有何表达效果?

  ①情感:为全诗奠定了轻柔缠绵的感情基调,写出了作者不忍心打破康桥的宁静。

  ②节奏:叠词的连用,使本诗的节奏更加舒缓、音韵更加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轻柔、飘逸、自由、绚烂

  (西天------------云彩)

  轻轻作别

  (淡淡的离愁、深深的情思)

  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康河的情景。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暗喻】*拓展比喻的分类和表达效果

  柔媚、美丽、娇羞

  (金柳------------新娘)

  心头荡漾

  (迷恋、挚爱)

  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

  1、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拟人】

  表达效果:

  ①赋予青荇以人的神态,形象地写出了青荇对诗人的热烈的欢迎

  ②“招摇”一词也写出了青荇在康河中那自由自在的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美的追求。

  自由自在

  (康河-----------青荇)

  游游招摇、甘心

  (自由追求、依恋之情)

  第四节:写榆阴下的清潭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泉,是天上虹”【暗喻】

  空间变化:下--上--下

  动静结合:静--动--静

  虚实结合:清泉 vs 虹/梦

  绚烂、静美

  清潭----------虹/梦

  揉碎、沉淀

  (眷恋、幸福、沉浸其中)

  第五节:诗人流连忘返、泛舟放歌的情景。

  1、这一节画面感极强,像电影里的镜头一般

  2、“寻梦”

  康桥之梦?

  求学之梦?

  爱情之梦?

  借此补充本诗的写作背景、诗人“爱、自由、美”的信仰和追求

  斑斓、绚烂、美好

  长篙----------寻梦

  漫溯、满载、放歌

  (情感的高潮)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了现实。

  1、让学生感受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转喜为悲),思考:为什么此时“我不能放歌”?

  因为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诗人从美梦中醒来,回到清冷的现实,离别之伤袭上心来,哪还有心情放声高歌。

  2、夏虫也为我沉默【拟人】

  悄悄的别离

  夏虫----------沉默

  沉默的康桥

  (回到现实、转喜为悲)

  第七节:呼应开头,最后点题。

  结合课后*题,解决第三题两个重要的知识点:

  1、徐志摩的这首经典之作到底美在哪里?结合*现代新诗“三美”的美学主张对其进行鉴赏:

  ①音乐美(语言)节奏、韵律

  节奏感( 叠字) 韵律美 (押韵)

  ②建筑美(形式)节的匀称、句的均齐

  全诗七节、四行一节、每行字数相*、

  错落排列、回环呼应

  ③绘画美(意象、意境)

  “云彩 金柳 夕阳 青荇 清潭...... ”

  意象:色彩丰富、视觉美感;意境优美

  2、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及其表达效果:

  ①强化了真挚的情感: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结构相同,个别字词稍作改动,都表达了诗人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与缠绵悱恻的情感,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的情绪始终绕在心头。

  ②创造了深邃的意境:诗人融情于景,他的情怀不是直白显露的,而是热烈而有分寸的;诗人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轻轻的到来又悄悄的离去,然而字字句句中又无不蕴藏着诗人对康桥的浓浓情思和依依不舍。这种淡淡的诗味和浓浓的情思,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总结:请学生来为我们总结一下本诗的大致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这是一首抒情意味极浓的诗,首节三个“轻轻的”写出了诗人对康桥难以割舍的感情,为全诗奠定了一个轻柔缠绵的基调;中间四节描绘了康桥迷人的风光,渗透了诗人无限的情思,第六节是一个过渡,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最后一节只将第一节稍做改动,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心绪。

  课内拓展:《我所知道的康桥》节选、《偶然》、胡适《悼志摩》、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

再别康桥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 说方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1、导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2、分步实施:

  第一步: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第二步:诗歌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背诵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

  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用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3、小结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并分析诗歌的表达感情和写作风格,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4、作业设计

  ① 背诵课文。

  ②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我的说课结束了,因水*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再别康桥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单元地位、作用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花季雨季的高中生应该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学*本单位的新诗一定会激发那些有兴趣的高中生来写写新诗。

  2、教学目标、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我把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在于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诵读法

  《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

  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象《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

  2、情境教学法

  (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2)用富有文学意韵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可感的视听形象,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教学氛围。

  3、点拨法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在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中,教师适度的

  点拨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课堂预设的生成。

  三、说学法:

  作为高一学生,他们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感情体会较肤浅,并且缺乏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常常拿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品味诗歌的意境,所以我将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诗歌感情作为这节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法、朗读法、联想法,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朗读*惯。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从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偶然》谱成的曲子导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

  我的导入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多媒体展示歌词,教师恰当的衔接语,可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二)时空链接走*作者

  (1)简介徐志摩

  (2)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徐志摩展开对话,顺着学生的发问,导出问题,先让学生自行解决,老师归纳。并用幻灯片展示。尽可能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诵读涵咏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

  (2)个别朗读。

  (3)名家范读。[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4)配乐朗读。[我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上《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的音乐中,教师进行示范吟诵,注意节奏、轻重、情感,读出音韵美,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带动学生有感情朗读。]

  (5)学生齐读。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从而体味本诗音乐美的艺术性特点。在"美读"中解决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学生带着对康桥的憧憬进入--

  (四)激发想象赏景悟情

  A、品意象

  (1)诗中直接描写康桥的景物的有哪几节?(2、3、4节)

  (2)如果把这三节的内容换成三幅画,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景点,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尤其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加以具体的描述的学生。这一环节主要根据新课标教学建议"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三节诗。

  (3)更进一步思考:诗人告别康桥时为什么不选取周围的建筑、那里的人们,而是选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这一段学*从诗歌画面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并解决教学重点2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B、悟真情

  步骤:将全诗分为三个版块,分别赏析。抓住诗中意象,赏析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第二、三、节:通过重点赏析"新娘""水草""荡漾""招摇""甘心"等词语,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无奈而陶醉留恋于康河美景。

  第四、五节:通过重点赏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放歌""笙箫"夏虫"等词语,体悟诗人情感的发展高潮。

  第一、七节:通过重点赏析:三个"轻轻的""悄悄""不带走一片云彩"词语通过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离别母校之时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同时感受诗歌的回环之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新课标所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凡读懂了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复咀嚼,只是一路顺畅地读下去,结果什么也得不到。诗歌浓郁的情感、跳跃的形象、凝练的语言,决定诗歌教学的特点: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启发联想、再现形象,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教师的讲与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探究性学*有机结合,让思考深入,以求突破本课的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也达到了体味诗歌绘画美的目标。

  (五)比较阅读,剖析情感

  《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写离别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试着比较异同。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寻找有关诗词名句,扩大课堂的容量。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离别之情的不同,体会这首离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

  (六)综观全诗,发掘诗歌的建筑美

  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并听配乐朗诵,观看康桥美景。

  (课堂教学任务到此基本完成,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解决了教学的难点、重点)

  (七)余音绕梁收束全文

  诗人离别康桥时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离开人世时也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得很匆忙,因为飞机失事,那一年他才35岁。胡适饱含泪水写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带走了这个世界上的全部色彩……"

  诗人虽然过早地离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气,他的诗情、他的浪漫却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别康桥》成了*现代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仰慕。

  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下,老师与学生齐读《再别康桥》(配《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浓浓的诗意中结束对这首诗的学*。留给学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八)作业布置: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朗诵并背诵徐志摩诗歌《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这一声珍重里有密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九)评价与反思

  《再别康桥》是一首精美的诗,因此,在说课方案中,我确立了朗读—鉴赏——比较这一教学思路,将朗读和鉴赏作为教学的重点,尤其是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去体验诗歌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和音乐美。在教材处理上,摒弃一般的从诗歌的开头讲到结尾的方式,从诗的中间入手,再说开头和结尾,这主要是根据诗的结构特点来确定的。直接抓住康桥的景物描写进行鉴赏,充分欣赏这首诗景中含情,融情于景,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我的说课结束了,因水*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再别康桥说课稿7

  【教学理念】

  1、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2、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3、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教材研究】

  1、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目标定位成:

  ⑴ 认知目标:

  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工具性)

  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研究性)

  ⑶ 德育目标:

  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人文性)

  4、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⑴ 教学重点:

  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

  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再别康桥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单元地位、作用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花季雨季的高中生应该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学*本单位的新诗一定会激发那些有兴趣的高中生来写写新诗。

  2、教学目标、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我把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在于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诵读法

  《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象《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

  2、情境教学法

  (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2)用富有文学意韵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可感的视听形象,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教学氛围。

  3、点拨法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在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中,教师适度的点拨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课堂预设的生成。

  三、说学法:

  作为高一学生,他们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感情体会较肤浅,并且缺乏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常常拿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品味诗歌的意境,所以我将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诗歌感情作为这节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法、朗读法、联想法,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朗读*惯。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从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偶然》谱成的曲子导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

  我的导入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多媒体展示歌词,教师恰当的衔接语,可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二)时空链接走*作者

  (1)简介徐志摩

  (2)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徐志摩展开对话,顺着学生的发问,导出问题,先让学生自行解决,老师归纳。并用幻灯片展示。尽可能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诵读涵咏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

  (2)个别朗读。

  (3)名家范读。[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4)配乐朗读。[我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上《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的音乐中,教师进行示范吟诵,注意节奏、轻重、情感,读出音韵美,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带动学生有感情朗读。]

  (5)学生齐读。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从而体味本诗音乐美的艺术性特点。在"美读"中解决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学生带着对康桥的憧憬进入--

  (四)激发想象赏景悟情

  A、品意象

  (1)诗中直接描写康桥的景物的有哪几节?(2、3、4节)

  (2)如果把这三节的内容换成三幅画,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景点,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尤其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加以具体的描述的学生。这一环节主要根据新课标教学建议"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三节诗。

  (3)更进一步思考:诗人告别康桥时为什么不选取周围的建筑、那里的人们,而是选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这一段学*从诗歌画面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并解决教学重点2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B、悟真情

  步骤:将全诗分为三个版块,分别赏析。抓住诗中意象,赏析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第二、三、节:通过重点赏析"新娘""水草""荡漾""招摇""甘心"等词语,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无奈而陶醉留恋于康河美景。

  第四、五节:通过重点赏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放歌""笙箫"夏虫"等词语,体悟诗人情感的发展高潮。

  第一、七节:通过重点赏析:三个"轻轻的""悄悄""不带走一片云彩"词语通过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离别母校之时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同时感受诗歌的回环之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新课标所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凡读懂了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复咀嚼,只是一路顺畅地读下去,结果什么也得不到。诗歌浓郁的情感、跳跃的形象、凝练的语言,决定诗歌教学的特点: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启发联想、再现形象,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教师的讲与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探究性学*有机结合,让思考深入,以求突破本课的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也达到了体味诗歌绘画美的目标。

  (五)比较阅读,剖析情感

  《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写离别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试着比较异同。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寻找有关诗词名句,扩大课堂的容量。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离别之情的不同,体会这首离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

  (六)综观全诗,发掘诗歌的建筑美

  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并听配乐朗诵,观看康桥美景。

  (课堂教学任务到此基本完成,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解决了教学的难点、重点)

  (七)余音绕梁收束全文

  诗人离别康桥时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离开人世时也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得很匆忙,因为飞机失事,那一年他才35岁。胡适饱含泪水写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带走了这个世界上的全部色彩……"

  诗人虽然过早地离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气,他的诗情、他的浪漫却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别康桥》成了*现代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仰慕。

  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下,老师与学生齐读《再别康桥》(配《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浓浓的诗意中结束对这首诗的学*。留给学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八)作业布置: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朗诵并背诵徐志摩诗歌《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这一声珍重里有密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九)评价与反思

  《再别康桥》是一首精美的诗,因此,在说课方案中,我确立了朗读—鉴赏——比较这一教学思路,将朗读和鉴赏作为教学的重点,尤其是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去体验诗歌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和音乐美。在教材处理上,摒弃一般的从诗歌的开头讲到结尾的方式,从诗的中间入手,再说开头和结尾,这主要是根据诗的结构特点来确定的。直接抓住康桥的景物描写进行鉴赏,充分欣赏这首诗景中含情,融情于景,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我的说课结束了,因水*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再别康桥说课稿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第三课《再别康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这是*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我准备只花一个课时的时间来教学这首诗。但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生能够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这三个方面分析诗歌的“美”。

  (2)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两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

  2.难点:从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来感知“三美”。

  “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音乐美强调音节,绘画美讲求辞藻,建筑美则要求节和句的匀称,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同时,*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者详细分析和引导。

  二、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这其实也是教给学生一种学*方法,使他们学会自己主动探索知识并发现规律。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比较法、视听结合法。

  2.学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前找有关本课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则要积极参与讨论,课后根据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进行巩固和迁移。

  三、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做好PPT课件,找到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黄磊扮演的徐志摩在作别康桥时的朗诵片段,同时找到《再别康桥》的英文版朗诵和原文,并尽可能多的掌握有关徐志摩的创作情况和本诗的创作背景及与之相关的材料。在课前两天布置学生预*该课,让他们能主动地去查找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先设置三个问题:诗歌的感情基调怎么样?从诗歌的开始到结束,这种感情有否发生变化?如果有,是怎么变化的?播放黄磊朗诵的视听结合的《再别康桥》,让学生视、听、触三觉结合,初步体会诗歌的“三美”和意境之美。

  2.作者简介

  听完学生的回答,老师加以引导,对作者徐志摩的经历、思想和创作情况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进行补充式介绍(因为课前已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在这里特别要强调“康桥情结”,这样同学们能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等有一种宏观上的了解,便于接下来诗歌的整体赏析。

  3.整体鉴赏

  (1)朗诵全诗。

  ①让学生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②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2)鉴赏《再别康桥》。

  ①宏观上明确: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从每一诗节入手,我带着学生一起分析诗歌每一节的内容大意。

  ②微观上,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在幻灯片上列举*古代离别诗的意象,让同学们了解意象的叠印才使得诗歌充满美感,然后由我分节朗诵诗歌,让学生找出每一诗节的意象。

  分组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③从诗歌的形式入手:介绍‘‘三美”。介绍‘‘新月派”这个诗派,重点是把闻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论进行分析。我认为在“三美”中,绘画美最难,因此我重点分析本诗的绘画美,而其余二美则由学生自己分析回答,我只加以引导和总结。

  4.小结本文

  5.布置作业。(知识拓展)

  (1)阅读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2)运用三美理论赏析闻一多《死水》,300字左右。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进行拓展阅读能力。

  6.再次播放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在朗诵中再次体会并结束这一课。

  四、设计思路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首先考虑到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后结合教师的介人授课风格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年龄特点来展开。在取得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同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让同学们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并发展能力。

  板书设计

  诗歌三美:音乐美――音节(押韵)

  建筑美――匀称(句式)

  绘画美――辞藻(意象)


再别康桥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6)

——再别康桥的教案 (菁华3篇)

再别康桥的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

  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

  (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

  五、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六、课后小结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谢榛《四溟诗话》)

  七、课后作业

  1、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

  2、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再别康桥的教案2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简历及其创作风格;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章法、节奏、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美,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欣赏法、探究式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朱自清先生说过:现代诗人应当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有一位文学家也说过,在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忘记的诗集有三部:一是胡适的《尝试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诗》。就是现在,也有许多朋友喜欢徐志摩的诗,可见他的诗影响之大、之深、之远。

  二、作者简介: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笔名云中鹤。出身于富商家庭,父亲因兴办实业,蜚声浙江。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堂,1915年进入北京大学学*。1918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国留学学*银行业(他父亲希望他将来成为银行家),1919年得知五·四运动爆发,激起心中的爱国热情。1920年去英国剑桥留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的真正悠闲自由的日子。据他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他卧仰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的影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他是个个性主义者,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简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他崇拜大自然,主张人类接*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的不少诗语言清新,比喻贴切,风格轻柔明丽。

  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年仅36岁。真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离开了我们。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表现了他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因音节和谐,意境优美而备受读者青睐。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诵读,教师提示:这首诗象一首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腻的感情。节奏要轻慢一点。语气要舒缓、轻柔、低沉(特别是:悄悄、轻轻、沉默)。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或者播放范读磁带,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问: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问:诗人为什么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说“我轻轻地走了”?他后面连用了两个“轻轻的”都在“我”之后,就更符合语法规范。

  明确:调整语序的作用,主要是强调。连用三个“轻轻的”,突出了“宁静”,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表现了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深情,以及无奈与感伤。诗人不忍心惊动康桥呀。同时衬出了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而且这样一写,音韵上感觉也好一些。

  四、分析鉴赏

  一)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意象美

  1问:大家对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是什么印象?

  生:美丽。

  师:对,可以说是风光如画呀。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2、找寻意象:康桥的美丽是通过哪些景物写出来的?(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潭,长篙,星辉。

  这些自然景物都是柔美的`。它们都已超越了本身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恋情。而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景象就是意象。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3)提问:诗人告别时,哪些举动可以体现出对康桥的深情?

  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二)具体整体感受意象美。(有条件可以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1、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照射下的柳树,它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好像美艳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及浓烈的温柔之爱。“艳影”在诗人“心头”“荡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谁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娘呢?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在*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送别时人们往往都有折柳赠别*俗。真是伤心不过灞桥柳呀。

  2、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青荇,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明确: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很可爱,让人有亲*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并有向诗人打招呼,欢迎诗人之意。“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

  3、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这里的潭即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这里游玩。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般的梦。融情入景,将人带入了梦一般的意境中。

  4、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别康桥。想象自己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5、第六节,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愁重重,情绪顿时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往日欢愉的康桥也无语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归于寂然,将诗人的离愁推到了极点。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过千万语呀!

  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笙箫的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

  6、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云彩本是不能带走的,诗人却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加上两个“悄悄”表露诗人不愿掠动心爱的康桥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至此,将诗人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悄悄”、“轻轻”中表现了出来,同时排出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之感。

  五、小结:此诗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离情别绪,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给人以审美享受。原因在于他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人们总是充满怀念。

  六、再次诵读,读出感情。

再别康桥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理解作者的生*经历和人生理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3、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说明:

  本课作为“诗歌及其欣赏”单元的重点篇目,其学*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学**惯有重大意义。因此本课强调学生能抓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来整体把握诗歌,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关注作者的生*经历来帮助深化对诗歌的解读,体现由表及里的学*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最后诗歌的朗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音乐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注重思路的连贯,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起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通过意象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教学的重点。

  2、通过与徐志摩其他诗歌的比较来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是教学的难点。

  说明:

  诗歌的形象是诗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诗人寄托情感的所在,因而对意象的正确把握是理解诗歌的基础。另外,能通过比较阅读来明确作者的创作缘由,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问题由难化易,强化学生的认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李白与徐志摩不同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学生关注徐志摩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通过比较调动情感,并且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引发学生阅读本诗的兴趣。

  走进作家

  由徐志摩的生*和主要作品,转而介绍他的康桥情结。

  1、你对徐志摩了解多少呢?

  2、什么是徐志摩的康桥情结?3、1、思考关于徐志摩的有关常识。

  2、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从而理解康桥情结。

  作家的生*和作品为理解作品打好基础。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初读诗歌

  1、请一位学生先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集体朗读。

  思考:应该以什么感情朗读?

  1、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能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

  2、在倾听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通过朗读逐渐走*诗歌,同时提高朗读水*。

  理解诗歌从意象入手,理解诗歌。

  1、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

  2、通过这些意象可以看出诗歌表现了什么内容?反映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学生发言,相互补充。可以采用独立思考、互相讨论等形式。对意象的把握是理解诗歌的一种方法,它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形象性,掌握诗歌的内容。

  比较阅读

  出示《康桥再会吧》、《沙扬娜拉》。

  1、离别之愁是人之常情,但徐志摩在其他离别诗中表现的情感却和这首诗有很大差别,为什么?

  2、分析《再别康桥》的创作缘由。

  3、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从两首诗中找到关键的词语比较诗歌不同的感情基调。

  4、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家理想的失落有关。提高学生鉴赏诗歌和探究学*的能力。

  阅读交流*文学史上因为作家的理想不能实现,却造就了优秀作品的例子有哪些?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谈谈自己所熟悉的例子。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再读诗歌播放示范朗读的录音,或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在朗读和倾听中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培养学生听、读的能力。

  布置作业

  1、读读徐志摩。(包括他的生*和作品)写作读书笔记。全面研究作家、作品。

  思路点拨

  本课教学有多种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教学重点。如从诗歌的“三美”艺术特征入手,分析诗歌中美的具体体现;还可以从诗歌朗读的角度安排课堂教学,在学生的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品味诗歌的意蕴;或与*古代的离别诗进行比较教学,找到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从而来发现这首诗歌的独特性与无穷魅力。总之,采用什么角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教师应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在一堂课中有最大的收获。

  练*举隅

  1、这首诗的构思很有特点,你能说出一二吗?

  2、假设你要写一首表现离别的诗歌,你会选择哪些意象?

  3、这首诗歌的“三美”特征具体体现在何处?


再别康桥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7)

——再别康桥读后感 (菁华6篇)

再别康桥读后感1

  你来或者不来,去或不去,康桥都在那里,不喜不悲。

  倒是来这里的人在康桥的柔波旁、榆柳下演绎他们的悲欢离合。

  你是人间四月天的烟云,黄昏吹着晚风的柔,轻如风,悄无声息,轻如雪,悠闲飘落。

  来时一袭长衫,去时衣袂飘飘。

  挥手之间,西天的云彩成为你永恒的背景,。

  当时伊人在,曾伴彩云归。

  因为喜欢一个人,所以喜欢了一座城市,所以喜欢了哪里的一草一木。

  轻柔的晚风,吹拂河畔渡满霞光的柳枝,摇曳出一份妩媚,晃动出一丝娇媚,荡漾成粉红色的回忆。

  回忆会褪色吗?波光里的艳影告诉我,依旧如昨。

  所有的前尘往事一同随波荡漾起来。

  还是那条河,还是那湾水,清凉氤氲在心头。

  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吧,悠闲自在地摇摆,用自己喜欢的姿势,没有嘈杂与喧嚣,没有羁绊和束缚。

  没有争夺与血腥。

  如果这里是桃源,我就是那一株桃树,简简单单,别无所求。

  一条水草也会有梦,绝不因它是一条水草而卑微。

  自由的空气,静美的恬淡,爱的馨香。

  倘若这是卑微的,也是伟大的卑微。

  因为梦里的清泉折射的是七彩的阳光,纵使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纵使梦想别现实割得支离破碎。

  每一个碎片都会保留它最本真,最完整的原貌,即使尘封在心底,也会随心动而鲜活。

  探寻,追寻,寻到过那隔绝人世的优美与宁静,在星光与波光中涵养着自由的灵性,忘情于康桥的优美,沉迷于自然地纯洁,人生在奇异的月光下斑斓而多彩,奏响美的旋律,放飞爱与自由的翅膀,在星辉斑斓里放歌,那是理想的宣言。

  哀莫大于心死,其实其莫大于心不死,其实哀莫大于心不死而不得不死。

  那首欢愉轻松的歌如今唱来必定变得沉重而无奈,理想的琴被现实折断了弦,语气痛苦的回忆不如选择忘记,语气厉声质问,不如选择沉默,与其选择苦苦哀求不如选择淡然放手。

  抓不住的何止是时间,春去春来之后,沧桑的何止是双眸。

  就让笙箫去演绎我沉默的离歌吧。

  该是离去的时候了,再见!四季常青最翠绿的草坪、天空的行云、大地的温软、漂浮在水面上的桂花香、带着草味的和风以及看天、听鸟、读书……所有的梦意与春光,再见!人生的春天,还有那个人。

  不想让你看到我转身之后,离去之时的忧伤落寞的背影,不想让你看到这忧伤落寞的背影彳亍在夕阳中,消失在地*线。

  没有华丽的转身,只有悄悄地挥手。

  告别时,留下完美的记忆。

  因为美,所以痛会多一些吧,所以,回忆会更多一些味道,是落寞还是苍凉,是的,薄暮时分,对着西天的云彩落寞地想念一段旧时光,或者一个人。

  终无言,是看透了繁华落尽,是明白了铅华洗净,还是一江春水的绵绵情思,一川烟雨的万般愁绪。

  风轻云淡,优雅的身影遮不住内心的忧伤。

  终无言,其实是爱到深处的寂寞。

再别康桥读后感2

  我轻轻地打开书,低声地读着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多么美丽,多么丰富的哲学诗句,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不断回味。

  徐志摩是一位著名的现代诗人和散文家。康桥情结贯穿于徐志摩的诗文创作之中,其中以《离开康桥》最为著名。在第三次欧洲之行回来的途中,徐志摩去找他的英国朋友,但是很遗憾,他的英国朋友都不在那里。面对汹涌的大海和广阔的天空,他写下了回到剑桥的感受。

  轻轻地合上书,我的思绪还没有从柔软缓慢的情节和深深的回忆中走出来。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回忆的旧事,像一场梦,夹杂着许多泪水和欢笑。

  我童年的记忆不亚于徐志摩的。仔细回忆,童年的时光总是那么快乐。第一次“咿咿呀呀”学说话,第一次去上幼儿园,第一次考试得到100分,第一次有着那么多的回忆,回忆即使被风吹走,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对我的牵挂,会一直埋在我记忆的深处。

  童年已经渐渐远去,现在,我已经成长为一个充满理想的青年。祖国美好的未来,还在等着我们去创造呢。我想这就是徐志摩的想法。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十分喜爱这首小诗,安静而深沉。我想,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从现在开始,抓住每一分每秒,努力学*,掌握优秀的技能,在未来才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再别康桥读后感3

  《再别康桥》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然而,满目疮痍的*,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 康桥理想逐渐破灭。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徐志摩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靡一时。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诗的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行文看似洒脱,实则是无奈与惆怅:诗人知道,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无法带走的,改变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经的梦想,而带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实浊的眷恋与忧愁。往下,诗人运用比喻,将金柳看成是荡漾自己心头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第四节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还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种“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开阔而悠远,正如诗人那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愁情。那绚烂如虹的梦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间诗人轻轻地吟哦也许正是对往日康桥理想的一种悼念?情感在每一个意境中不断升华至高潮。如果说诗的前四节描写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节则回忆人的活动。诗人仿佛看到往日的自己长蒿漫溯,在康桥寻梦的情景,那时的自己是怎样的意气风发啊,现实中的诗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为要离别,因为离别时是满心的不舍与惆怅。唯有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的心境,如一张拉满弦的弓,箭未离弦,便被人活生生的抢了去,那淡淡的思绪曾有瞬间的高涨,但这高涨又在瞬间消失了,正如他悄悄地来,呼应了开头。诗作的情绪线索是:淡淡的哀伤——逐渐升华——高涨瞬间——回复淡淡的哀伤,在这样的线索中,整首诗情与景浑然一体。而诗人构思之精妙体现于取裁的巧妙。诗的开头:“轻轻地,我走了”诗的结尾:“悄悄地,我走了”两个一前一后的“我走了”,说明诗人截取的是“走”这一瞬间,而并非从来到走这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一瞬间已在诗人心中永远定格,诗人的一系列情感与他所描绘的康桥的一切意境都在瞬间中完成。瞬间便是永恒。也许,这也正是《再别康桥》这首诗在众多的离别抒情诗中脱颍而出,为世人所喜爱,经久不衰的原因。

  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诗。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节各描写一个景物一个意境,而节与节之间是相互联系,上承下启的。以第二、第三节为例。第二节中,前两句诗人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清荇”。可见句子之间、诗节之间的环环相扣。诗人非常重视诗行本身的美感作用。他的诗作很考究诗歌的外形整齐。这样的整齐偏重于诗的整体排列顺序的整齐规划,至于诗行长短并不做呆板限制。这首诗使用 式的诗形,而诗句有长有短,诗的整体错落有致而并不单调死板,使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诗的参差错落的图案美及严谨稳定中内含变化的和谐感。

  诗人说:“诗歌的美妙不在于它的文字意义,而在于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可见,诗人追求的是音节的音律和节奏。在其诗歌里,音节与内容达到了自然完美的统一。“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两个“轻轻地”叠用,与其说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说是诗人在有意增强节奏的轻盈。诗人将节奏视为诗内在的生命,他所谓的“内含的音节的均整”,更多的是追求诗行间“顿”的数目大致相等,而非字数的相等。顿,即按句中不同成分来区分音节。如诗的最后一节按意群可作这样的划分:“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的每一句之间的顿数是大致相等的,使得整首诗富有整体一致的节奏感。在音韵方面,这首诗偶句押韵,同一节二、四句押相同的韵,造成了一种叠荡起伏的音韵美。在诗人有节奏有韵律的吟唱中,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愁绪也在变化、扩散开来。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 。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

  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再别康桥读后感4

  这首诗深深吸引着我,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仔细推敲着、琢磨着诗中的第一字、每一句,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仿佛自己置身于康桥,陶醉在如画的意境中,乐不思返,幻想着自己自由自在的泛舟康河,康桥美妙的傍晚带给我如醉如痴的`感受。

  康河边上的垂柳在夕阳余辉的照射下变成了金色,仿佛是位新娘站在我眼前。康河的水清清的、静静地可以看到河底的水草,天上的彩虹倒映在榆荫下,星星点点在闪烁着光彩。我撑一支长篙,在水*如镜的河面上慢慢行驶,夕阳的余辉照在船上,金光闪闪,四周围静悄悄,撑篙轻划水面,沉默而无言,与康桥依依惜别。

  诗人感情细腻,善于观察景物,在生活中积累沉淀下来,才会把康桥的傍晚描绘的如此美丽幽静,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其实,生活中美好的景物、事物就在我们身边,要善于细心观察、耐心捕捉,体验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读这首诗之前,我只知道康桥是个地方,错误的以为是徐志摩 的故乡,诗人要远行辞别家乡,临行前写下的这首诗。通过读书,我才知道康桥在英国伦敦,是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河,河的名字叫葛兰大,也就是康河。这次读书,我感到了自己知识的贫乏,这么一部传世精典之作,我居然不知道康桥是哪里。读书让我进步,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知识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要养成每天读书的好*惯,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再别康桥读后感5

  暑假,悠闲中重拾徐志摩诗集,真的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一种灵魂的洗涤,特别是那首《再别康桥》。“康桥”的清新淡雅,“康桥”的美仑美奂,饱醮深情的志摩以无限的眷恋,描绘的是一个令人神驰心往的清幽家园。那片片西天的云彩也是作者的挚爱。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朴实无华的句子,带给人的是一种飘逸洒脱的感受。别具一格的用词,使诗的意境更为精妙地体现,贴切而生动三个轻柔的动作加上“轻轻地,轻轻地,轻轻地”,诗中淡雅的忧伤像毛毛细雨,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人的心肺。

  再读《别了康桥》,开头的几句,它就把我的三魂六魄都摄了去。感怀着它给我的清幽的美和伤感的情绪。诗人的才情,诗人的多愁善感就如徐徐飘来的杨絮,*素中夹着深蕴,浑然天成。在你随心所欲中体味它的空灵、轻快。作者对剑桥大学的爱,对那读书生活的印象,挥之不去,萦萦于心,此中真情,此中真意,如何表达?这就莫过于康河了。“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康河周围的一草一木,成了作者感情发泄的寄托物。正因为作者情之所致,所以就连河畔的金柳也成了新娘,“自己”还情愿做水草。写到这里诗人心头“荡漾”起了一阵阵不可抑制的柔情。“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诗人澎湃的感情,在此达到了高潮。你看,“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永留在他心爱的康河。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此处的那一潭水,不再仅仅是一潭水,而是诗人美好情怀的溶合物。是斑斓多彩的,是有丰富内涵的。“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多么美好的意象,多么炙热的表白。“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现实与梦想,现在与过去,已如过眼烟云,飘然而逝。“我”极力的追怀,“我”想拥有那烂漫、甜蜜的生活。然而,当年的快乐、欢欣如今却化作了一片沉默,是再也找不回来了。早期热烈的罗曼蒂克,如今已变成了轻烟笼罩般的伤感。不用送行,不用洒泪告别,甚至也“不带走一片云彩,”只是“轻轻的来,”“悄悄的走“,但是,康河的美妙、清幽,将永远在诗人的心胸里长存,诗人的灵魂早已经和康桥融为一体了。

  第一节一连三个“轻轻的”使人浮躁的心顿时*静下来,想“轻轻的”欣赏这首诗。心无杂尘,诗中的意境便更容易在心中展现。夕阳西下,余晖洒落,给河畔的柳树镀上了一层金色,朦胧中,仿佛一位身姿袅娜的新娘。艳丽的红衣倒映在波光之中,诗人的心,也随着水波起伏,荡漾起离别的惆怅。他轻轻的挥一挥衣袖,向那西天灿烂的晚霞道别。诗中的美景一一在我的眼前呈现,诗人的心情也在我的心头涌起。辉煌的景色衬托出离别的苦痛,诗人要离别这美丽的康桥,怎能不感到伤心。

  接着诗人发出了“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愿望。读至此处,一股感动油然而生。在康桥,河流都是温润的柔波,即使做一条水草,诗人也心甘情愿。可见诗人真是恋极了康桥,爱极了康桥。

  转眼就要离别,自然要触发诗人对往昔美好的回忆。晚霞倒映在潭水中,仿佛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康桥寄托着诗人年轻的梦,榆阴下的潭水,水中的青荇、浮藻,无不唤起诗人对过去追寻梦想的回忆。

  诗人撑着长篙,驾一叶小舟,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象征着诗人昔日在康桥,纵情的谁寻自己的梦想,向青草更青出,梦想更深处漫溯,探寻。心中充满了年轻的豪情。读到这里,离别的伤感似乎悄然隐去,只留下梦的美好。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诗人又把自己拖回了现实。梦境幻灭,令人感到有些失落。心凝重了,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此刻仿佛在用心与康桥对话,向她倾诉离愁。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1925年(1928)故地重游的归国途中,在轮渡上所写。

  意境与灵感往往在一瞬间生成、“泛滥”,继而产生的激情总一发不可收;而被这种激情“煎熬”的、激励的、托起之后,也许就是千古的经典!《再别康桥》如何在那种环境中“出炉”不敢妄言,但那潭水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和“波光里的艳影”是不是勾起他对当年的旧梦,远去的缠绵或尽在咫尺的柔怀、感慨合二为一呢......潺潺水流之声,跃跃之荡之情怀,怎不叫人触景生情,思绪万千!一幕幕景象眼前掠过,虽景依旧,却人事全非。重寻旧途、旧欢,已是枉然。于是“不能放歌”,诸绪隐隐,暂且沉默。然,春风已起何惧秋波!那观不住的激昂只能换一种角度或方式,一吐为快!此时的“沉默”也绝非“今夜的康桥”,也就是“今夜的康桥”,绝非是诗人他自己也就是诗人他自己。此时此刻诗人*乎全陷入对往昔之种种之中。当诗人俯首醒来,恍然自己是在告别,进而使得诗的尾巴上涂上了几分苦涩,怅惘和难言的情怀。

  诗的开篇便洒脱、轻灵、舒展。巧妙地连“请出”了三个“轻轻的”来配合“走”、“来”、“招手”、“作别”等动作,以肢体语言将一个飘逸、洒脱的诗人形象活脱脱地推到了读者的面前。这里,“轻轻”二字蕴含着诉之不尽的依恋之情,道不尽的惜别之意,用轻盈的、温馨的笔触渲染了夕阳映照中康桥的宁静之美,更有此间“人去春又回,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继而,诗人抓住了康桥这一景物中“金柳”、“青荇”和“潭水”这几个意象作为寄情,把对康桥的依恋、惜别之情融入其中。河畔的金柳被比喻成新娘,美艳绝伦,荡起诗人心海的涟漪;河底的青荇也被诗人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你无需猜疑,那“油油的青荇”就是在向诗人招手,不由得你不有“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渴望;此间的静与动,微动与被情动,活灵活现。以情寄或情的微妙衬托出既朦胧又清晰的画卷。

  注重文字的取舍、含蓄,注重艺术技巧,是早逝的徐志摩惯用的“伎俩”。他往往很会利用一种梦幻般的情调,巧妙地将气氛、氛围、感情和意象融为一体;更能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与其互换,使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首诗的美,当然不只限于诗人那份细腻的感情上,在意念、艺术形式上,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尤其是“恋”而不“贪”,足能给人留下美丽的回忆,这大概是好多人喜欢的原因吧。

  “轻轻地来悄悄地去”,“不带走一片云彩”,人生若能如此坦荡,落落大方,何乐而不为啊!

再别康桥读后感6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然而,满目疮痍的*,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

  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