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说课稿1

  *面图形的拼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这里主要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并感知*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一些关系。本课时的内容是*面图形的拼组。教材通过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活动,体会和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感知*面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过程,如:在做风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把长方形的纸转化成正方形的纸,再把正方形的纸剪成做风车叶片用的三角形,做成的风车转起来的轨迹形成圆形;再如教材在做一做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怎样把一个圆形剪成正方形,教师在处理这道题时,还可以让学生把剪成的圆形再剪成正方形。同时教材还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的活动让学生感知*面图形间的关系,从而学*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事物。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 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教学重难点】

  体会*面图形的特征,感知*面图形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明的基础。学生是开放的、有创造性的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的师生交往;他们会用自己的猜想、验证来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命气息。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充满着创造,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正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必须的基本素质。带着这些对新课程的认识,在《图形的拼组》教学中,我采用猜想、验证、操作等方法,具体如下:

  1、运用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受,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先大胆的猜想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再运用语言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猜想,从而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感知数学的严谨性。

  2、动手操作,积极互动法: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折、剪、拼等,运用多种感官理解图形的特征和联系,在实践中进行探究性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3、观察讨论、交流合作法: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实效性。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风车。问:“这是什么?”(风车)“喜欢玩风车吗?”(喜欢)“谁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需要哪些材料?”(小棒、钉子、纸……)

  “用什么形状的纸呢?”(正方形的纸)。

  (二)探究新知

  师:“小朋友们说的很对,做风车要用正方形的纸,正方形我们上学期已经认识过了,它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回忆一下我们还认识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1、探究长方形的边特征。

  “我们先看长方形(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介绍对边)在长方形里上面的边与下面的边相对,象这样的一组边叫做一组对边。找找看长方形里还有哪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一个长方形里有几组对边?”(让学生指出来)

  “请你观察一下,你认为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点?(对边一样长)你能想办法证明吗?”

  教学设想:对于长方形边的特点,学生已有感性的认识,这一环节,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先激活学生对长方形边的特点的感性认识——猜想阶段,再让学生验证猜想。

  “解决这个问题前,老师提出一个要求:

  (1)请每一个同学都独立思考,尽可能多的找出不同的方法。

  学生读要求后,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操作,寻找方法。

  小组交流汇报:

  师:大家稍停一下,很多同学都想出办法来了,下面小组交流。请看要求:

  (2)小组内的同学一个一个轮流说,听不懂要问。前面同学说过的后面同学不要重复说。

  (3)小组整理成果,准备向全班汇报:(你们小组想出那些办法?)

  (汇报交流,教师总结并板书:对边相等。)

  教学设想:在学生猜想阶段,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每一步的要求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增加合作的实效性。

  2、正方形的边的特点。

  “小朋友真能干,自己找出长方形边的特点,老师想出道小题考考你们,敢做吗?你能把长方形纸变成做风车用的正方形纸吗?谁愿意上前来表演?”(要求边剪边说过程)

  “你能说说正方形里有几组对边吗?(要求学生指出来)你认为正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呢?(四条边一样长)你能想办法证明吗?”(注意引导,怎样能让四条边对齐)

  汇报交流,总结并板书,四边相等。(过程同上)

  3、做风车感受图形的转换

  “小朋友们不仅能干而且聪明,现在我们放松一下,做个风车玩玩,谁愿意上来教大家做?(要求观察:正方形可以剪出四个一样的三角形)吹一吹,让你的风车转起来。看一看风车转起来象什么形状?”

  “你们做的风车真漂亮!老师有个建议,希望你们把风车送给我,让我布置学校的展览室,好吗?”(收集风车)

  教学设想:做风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感受*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作完风车后,教师设计用风车布置展览室的情景,既避免学生在下面的学*中转移注意力,有培养学生爱学校的意识。

  (三)简单图形的转换

  “我们只是用一张纸做了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发现正方形可以剪成四个一样的三角形,三角形一折,做成风车,风车转起来是个圆。你能用我们学过的图形拼出更多的图形吗?”(学生用学具拼摆图形,展示。)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如:我发现两个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教学设想: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相同的图形拼摆出各种各样的图形,感受*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和数学中的图形美。

  (四)巩固应用

  1、“你们的表现让我忍不住要送给你们一件礼物,希望你们能用它们拼出一个新的图案。”给学生送礼物(29页的1题:用8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形状?)要求小组合作。

  各小组展示汇报,评议哪组好,评出最佳合作小组。

  2、“你们用自己灵巧的小手设计那么多的漂亮的图案,简直就是小小的设计师。老师想请小设计师帮我个忙,行吗?老师搬家要铺地板砖,你能帮我设计一下地板砖的花色吗?”(学生用地板砖模型动手设计。完成教材29页2题。)

  展示,交流,你认为老师选哪一种呢?

  (五)圆形转化成正方形

  “你们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可是圆形一直没用,它可不高兴啦,我们现在把它请出来好吗?(课件出示圆形)瞧圆形给你们出了一道难题,它说你能把我转化成一个正方形吗?(学生思考,尝试,在学生实在没有办法时,要求看书。)着急了吧,别急,让咱们的好朋友——数学书帮帮我们吧。”(完成28页做一做)

  “看书前,老师给大家提出要求: (4)请仔细看书,看懂后说给同桌听。不懂的地方向同学请教。

  学生仔细看书,交流,请同学向全班解释。

  根据书中提供的方法拿出圆形纸剪一剪。请一个同学示范讲解,带领大家一起完成。

  你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正方形再转化成圆形吗?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的归宿是:教为了不教,学为了会学。会学*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终身学*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学*的方法,并在应用方法中感悟学*方法的优越性,进而使学生心里产生“我会学”的成就感,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学*。让学生在40分钟里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数学学*的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悟到:

  一、结合生活进行教学,选取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

  学生学*数学有两种体验:成功体验和生活体验。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情景在教学中以不同形式再现时,学生就会有兴趣,有冲动感。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做 “风车”,让学生拼摆各种图形、设计地板砖的花样等,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二、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关注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学*。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学*过程,尊重学生认知水*和已有经验。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时,教师采用先猜测再证明的方法,先用眼看边有什么特点,再用自己已有经验想办法证明自己说的没错。从而是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的严谨性。

  三、重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具体合作要求,使合作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了合作的技巧。

小学数学说课稿2

  教学内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并且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思维的深刻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和初步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开头,才意味着有好的结尾将出现。现在我就本节课的设计说明如下:

  一、从生活中来引发问题

  在一节课的开始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镜,并能引发新的问题,让学生能轻松愉快自然的接受,老师导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如:课的伊始,师生共同复*有关面积的知识,温古而知新,于是从生活入手,如测量橡皮用哪个面积单位、书本表面、再到黑板、操场等,很自然地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体现数学生活化,孩子们也能较自然地接受学*任务。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猜测——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我认为“猜”是自古至今的一种很好的游戏,一种娱乐项目。通过猜测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们带着迫切的心情,想知道猜的结果,才能做的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

  如:在得出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后,我让小朋友大胆地猜想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相信学生的能力,这样老师省力,学生更乐于学。

  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探索,善于发现。

  2.动手合作探究

  通过先猜测,然后有序地开展实验操作,能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交流、展示探究结果

  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

  4. 推测——验证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测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推测完成,培养学生的类比联想能力。

  三、迁移运用、分层提高

  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练*题。并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如:我们班都是数学爱好者,回答得真好,请你大胆地猜想,愿意与大家分享你的成功吗?等等……

  四、总结很关键

  老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加快专业成长,作为学生的表率,我们老师应该在*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和提醒,培养他们也成为一个会学*、善反思,有良好学**惯的人。这对他们终身收益!所以,课的最后,我们一般都要加上让学生或老师小结课堂。

小学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角的画法》是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和角的分类以及掌握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这节课的内容按给定的角的度数画角并能灵活的运用三角板中的角来拼出新的角。学*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用三角板拼角以及灵活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说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画法的知识接触很少。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这节课中,我用最直观的教学和总结的三步法让学生感悟画角的方法,同时结合三角板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拼出特殊的角。既让学生学会了画角,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节课最突出的教法就是利用180°量角器直观动态的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另外还运用了各种教具让学生来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法

  学法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我设计了自主学*、同桌合作学*和小组合作学*。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3)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

  分别画出45°、105°的角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3、(1)介绍三角板中的角,并让学生活动,看能组成那些角,

  (2)让同学根据三角板中的角,画一些特殊的角。

  三、巩固练*

  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10° 45° 60° 90° 105° 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 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小学数学说课稿4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学*关于*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P100~P10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能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

  1、周长的认识。

  2、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树叶图片。

  (二)、引导学生学*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教学过程:

  一、探索对比,引入概念。

  在生活中,学生更多的遇到的是具体图形,而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会出现得比较少,所以在第一个层次我采取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模式。以常见的树叶为例抽象出周长的概念。首先创设一个具体情境:为了迎接五城会的到来,小瓢虫星星积极开始了体育锻炼,每天都会到青叶操场上跑步。用多媒体演示小瓢虫星星在青叶操场上两次不同的跑步路线,让学生观察跑步路线是否相同,分小组讨论不同在哪里,在矛盾形成的同时,学生的学*兴趣顺势而涨,当学生观察得出结果:一次沿着青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最后跑到终点刚好跑完一周,另一次还是沿着树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但是最后没有跑回树根,离一周还差一点。在此同时教师揭示周长的概念:刚才星星第一次跑的是树叶一周的长度,也就是树叶的周长,我们把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通过两次不同爬行过程的比较,学生的脑中形成了周长完整的表象。在这一教学层次中不是把周长的概念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比较,合作交流,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提供感性材料,最后再水到渠成的揭示周长的概念。

  二、动手操作,落实概念。

  在学生的具体观察,比较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之后,出示多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手自己在手中的卡片上描一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使学生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了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

  三、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数学知识的活动,实现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分小组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绳子量套在图形上,在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②把图形简下来在直尺上滚动③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滚动剪下来的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先量出组成该图形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得出该图形的周长。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

  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这时再出示图形中较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厘米

  3厘米

  让学生求出他们的周长,这对于计算出以上具体图形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信手拈来的简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以下几种做法:

  长方形的周长:①4+2+4+2=12(厘米)②4×2+2×2=12(厘米)③(4+2)×2=12(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①3+3+3+3=12(厘米)②3×4=12(厘米)

  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法,而现实生活中正正规规给出长宽求周长的例子少之又少,为了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唯一,不总结公式。

  四、解决实际问题。

  1、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测量移动等方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教师结合多媒体展示边线移动的过程,直观地说明每组题中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图形的周长和图形大小无关,只和组成图形的边长有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2、路校长想在咱们学校周围修上一堵新围墙,你能帮路校长算算围墙要修多长吗?

  新课标里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求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这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会数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 初步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3、情感与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体验学*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并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其中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首先是猜一猜鸟巢体育馆人数的活动;接下来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给学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测的基础上,将"到底有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数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悟,从而发现数数的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然后是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交流: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最后是练一练的活动,包括接一接、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知的应用与拓展。

  2、采用小组合作学*,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共同决策,集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学*、充分交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机会。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了奥运福娃带来的挑战,让他们在挑战中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

  三、说学法。

  从学法来说,本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法。首先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我先让小组成员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后小组成员一齐动手操作。然后是小组议一议的活动,老师先引导学生: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共同促进。组与组之间也有交流。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学生的学*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

  四、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猜一猜

  课件出示鸟巢体育馆图片,引导学生:猜猜看,这儿可坐多少人?意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估计意识和能力。并由此导入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活动二:数一数

  活动前,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创设了挑战情境:小朋友,福娃带来了一些题目,小朋友每答对一道题,就可以得到一个福娃,全部完成,将得到一组福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接下来学生满怀信心地进入数小棒的活动。

  (1)数老师手中的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明确"10个一是十";

  (2)数一小捆的小棒:十根十根地数,明确"10个十是一百"; 复*已有旧知

  (3)小组合作数更多的小棒。

  晶晶带来挑战:怎样数更大的数?

  数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每盘大约多少根?

  学生自由猜测后,老师问:怎样能准确地知道小棒的根数?学生将自发地要求数。老师把小棒和橡皮筋分给各组,请小组合作数一数,并提出数的要求:

  (一)数的速度要快;

  (二)数的数量要准;

  (三)数出的小棒要捆扎好,让别人很快就能看明白。

  出示要求后,不是马上让他们数,而让他们先独立思考:该怎样数?再组内讨论:我们组怎样数?统一意见,达成共识。然后组内一起动手数小棒。

  数完后,分小组汇报:你们组有多少根?怎样数的?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这时,将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数法:可能有10根一小捆,10小捆扎成一大捆的;也可能有20根一小捆的,或50根捆的,两小捆捆成一捆的等等。

  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么多的数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说说你的理由。并说一说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这样从感知入手,注意了数和形的结合学生很自然地得出:10个一百是一千。 这部分是重点知识。

  学生在紧张有趣的数小棒活动中,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将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整个活动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活动三:指千在计数器上的位置。

  这样,在已有体验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相邻数位间的十进制关系,让生指具**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再让生用手写一下如何写一千。

  活动四、感受"一千":

  看一看,摸一摸,感受100页纸的厚度,()并用手势演示一下;根据100页纸的厚度估计200页,400页纸的厚度,同桌、小组同学进行验证;估计1000页纸的厚度,师出示1000页纸,比一比谁估计的准确;

  接着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纸教育。

  活动五、出示卡片199,它后面的数字是谁?师详细讲解,为何是200,接着问生209后面是?

  你能接着数吗?

  89-- 189-- 379-- 699-- 509-- 999--

  接*整十、整百拐弯处数的数法是学生数数中的难点,这一活动是为突破难点而设计的。

  活动六、1、(1)填一填。

  10个1是 10里面有 个1

  10个10是 100里面有 个10

  10个百是 1000里面有 个100

  (2)、 数一数。

  从198数到206

  从985数到1000

  这里,让学生找同伴互数,再个别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2、 填一填: ----、---、800、--、--

  这是一个开放性练*,学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十个十个或百个百个地数……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也可以反过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数,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都给予充分肯定,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的意识。)

  3、 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1000以内数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惯。

  最后进入总结的环节: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我们顺利完成挑战,同学也得到福娃(课件出示福娃图片)恭喜你们!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不断进步。

小学数学说课稿6

  一、说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

  二、说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说学*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学*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导入: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做操,上体育课都少不了要排队,你会不会派队呢?

  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按照老师的要排队,谁愿意来?

  出示要求:1面向老师排成一路纵队

  2每两位同学之间相隔一米

  告诉学生: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叫队伍的长,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叫间隔.

  提问:这路纵队长几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我们把刚才的三位同学看成三棵树苗的话,那么三棵树苗之间有几个间隔?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排队人数比间隔多一,间隔比人数少一

  2过度语: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3再次感悟: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左手,互相说说手指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比如: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如果我们把五个手指当成五棵小树苗的.话,五棵树苗之间应有几个间隔呢?四个间隔在几棵树苗之间呢?你能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

  提问找生回答:如果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几个间隔?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那你们再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那20棵树呢?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指导学生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7.刚才我们要求路的两端都要栽时,得出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知道了怎样求路的长度。如果知道了棵数与间隔数,你呢感求出路的长度吗?(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如果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还以这道题为例来研究一下:

  (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分小组交流,也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

  (3)反馈

  (4)展示结果:两端不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方法解决,如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等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一根木头长10米,*均分成5段,每锯一段要8分钟,共要花多长时间?

  2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3每隔6米种一棵树,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有多远?

  4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

  5公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电线杆(包括两端)共10根,求路长?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不只在植树当中才有,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学*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和两端都不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中,我们还会学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七、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但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学生的生活。

  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但在练*时,很多题都是给出间隔和棵数,求路的长度。如: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均是200米。

  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练*题3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还不能融汇贯通,所以做起来有些难度。他们不明白从一楼到二楼算一层,很多学生认为楼梯的拐角处也该算一层,后来我在另一个班上课之前就先让学生分成小组,去观察,体验,感受,然后讨论,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就不会出现前面的问题了。还有一道时钟的问题,五时时钟敲响5下,需要8秒,12时时敲响12下,需要几秒?要想做好这类题,就得让学生明白,需要的时间应该是第一次钟响与第二次钟响间隔的时间。避免上节课出现问题的同时我还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疑,让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小学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资料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是版数学教材第册第章第节资料。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本节资料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研究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本事目标:经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本事以及经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本事,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本事;

  (3)情感目标:经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兴趣。

  (或另分成三个层次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难点是

  下头,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到达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基于本节课的特点,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异常注重不一样难度的问题,提问不一样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经过课堂练*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供给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进取培养学生学*兴趣和动机,明确学*目标,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的进取性,激发学生主体的内驱力。

  3、说学法(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年级的学生认知处于发展阶段是,抓住学生特点,进取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本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进取性,激发学生学*的内驱力。

  最终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说教学流程:

  (1)由引入:把教学资料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景下学*能够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坚持,并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本事。

  (4)本事训练。课后练*使学生能巩固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资料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到达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教学程序:

  课堂结构:复*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小学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学生接触不确定现象。结合“抛硬币”游戏过程,体会落地的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是不能事先确定的。进而通过“摸球”试验,体会有的试验结果是一定发生的,有的是不可能发生的,有的是可能发生的。

  教学目标:

  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不是确定的。

  2、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二、说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观察法和动手实验法。在合作学*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初步体会动手实验法探索新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

  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引入本节内容的学*。(教师)生活中有些事情的结果无法确定,所以人们常用“可能”这个词来描述。

  (二)探究新知

  例1、例2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则是确定的。因此,可以让学生亲自做一做

  教学例1时可以让学生先猜“抛一枚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朝上?”“亲自抛一抛,验证猜想,最后用“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来描述这一现象。

  教学例2时,可让学生依次摸球得出结论再进行分类。

  例3应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进行分析和推理,最后列举出这场足球赛的3种可能结果。

  教学中注意有序地列出随机现象的所有可能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猜想、分析及推理能力。

  (三)课堂练*

  课堂活动及练*题1、2、3。

  (四)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1、教材简析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分米、厘米、毫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长度单位的换算及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它也是实际应用所必需的。

  2 、教学目标

  认识分米、厘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厘米 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这些单位间的进率。

  通过直观操作、小组交流等形式的学*,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4、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设想

  1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即认识1 米的基础上,打乱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认识厘米,再认识分米、毫米这样的顺序,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先认识分米,再认识厘米,最后认识毫米。这样教学之后,不需教师再花时间让学生去比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不等式:米>分米>厘米>毫米。这样有利于学生有序的建立数量观念,为学生以后学*数量打好基础。

  2 、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设计本节课时,我坚持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课一开始,从清明节扎小白花剩下的铅丝引入,使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与我们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消除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距离感。

  教学活动中,也都注重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生认识了1分米、1厘米, 1毫米之后,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东西长度是1分米、1厘米,1 毫米,哪些物体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数学知识学*之后,应该让这一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所以在练*中我让学生判断身边物体的高度、长度,如:旗杆高 10米 ,铅笔长 10厘米 ,身高 120 厘米 等等。

  3、亲身体验,从中感悟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只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数学学*的主人。我在设计本课时,采取看一看、数一数、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实践操作和空间想像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 、内容分层细化,着眼一个"实"字

  这一课主要分三段进行教学,第一段是认识分米,第二段是认识厘米,最后是认识毫米,课的知识量较大,所以教学时我把主要着眼点放在"厘米"的教学上,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花的时间相对较少。

  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米尺得出从"0"刻度线到"10"刻度线的这一段长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比一比 1分米有多长,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大约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此基础上落实米和分米间的单位进率。

  认识厘米时,从三角板入手,观察得出1厘米 的长度,同样让学生认识几厘米的长度,其中安排了一个游戏,通过小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评一评,既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各单位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安排了量文具盒,让学生既巩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认识毫米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 有多长,初步建立1毫米 的观念。

  5、重过程教学

  一般教学在教学新课后都非常注重对新知的练*巩固,有基本训练、专项训练、深化训练,使学生在练中达到教师所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现代数学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转而重视过程教学,重视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把主要时间集中于学生对1分米、1厘米 1毫米 的认识及建立它们的长度观念,只留少量的时间做些简单的巩固练*。


小学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1)

——小学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

小学数学说课稿1

  各位专家领导,早上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我将要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六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 》是版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 )年级册第()单元()的第()课时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而本节内容又是学*( )的基础,因此,在()(本单元或数与计算等内容)的学*中,占据()的地位。

  二、 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生活经验,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精神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突出重点

  难点:通过突破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根据新课标精神的要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的主人,应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

  1、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

  2、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共同探究;

  3、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

  1、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

  2、营造好学*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

  3、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达成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老师需要做如下的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教具:

  3、学具:

  五、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重点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置了()个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二是探索新知,解决问题;三是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四是小结评价,这里我着重讲一下前三个环节。

  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 )导入,这样导入的目的是:

  第二个环节是探索新知,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是达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为了分散重难点,便于学生掌握,我分成了()个层次进行教学,逐步递进;首先是( )学生活动,目的是:

  其次是()学生活动,目的是:

  再次是()学生活动,这样做的好处是:

  通过这( )个层次的学*,分散了重难点,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经历了探索的过程,使学生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有利于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第二个教学环节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安排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 )数学知识的使用价值,激发学生学*数学尤其是()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为了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置了三个梯度的练*内容,一是判断题,是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再现,需要所有学生都要掌握的;二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需要中等以上学生掌握;三是拓展运用,这有一定的难度,便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研究,同时也为下节课或()知识作铺垫和准备。

  总之,本节课总体上是本着“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基本理念,力求做到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在活动中学*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过程,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小学数学说课稿2

  *面图形的拼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这里主要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并感知*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一些关系。本课时的内容是*面图形的拼组。教材通过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活动,体会和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感知*面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过程,如:在做风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把长方形的纸转化成正方形的纸,再把正方形的纸剪成做风车叶片用的三角形,做成的风车转起来的轨迹形成圆形;再如教材在做一做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怎样把一个圆形剪成正方形,教师在处理这道题时,还可以让学生把剪成的圆形再剪成正方形。同时教材还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的活动让学生感知*面图形间的关系,从而学*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事物。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 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教学重难点】

  体会*面图形的特征,感知*面图形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明的基础。学生是开放的、有创造性的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的师生交往;他们会用自己的猜想、验证来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命气息。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充满着创造,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正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必须的基本素质。带着这些对新课程的认识,在《图形的拼组》教学中,我采用猜想、验证、操作等方法,具体如下:

  1、运用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受,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先大胆的猜想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再运用语言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猜想,从而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感知数学的严谨性。

  2、动手操作,积极互动法: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折、剪、拼等,运用多种感官理解图形的特征和联系,在实践中进行探究性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3、观察讨论、交流合作法: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实效性。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风车。问:“这是什么?”(风车)“喜欢玩风车吗?”(喜欢)“谁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需要哪些材料?”(小棒、钉子、纸……)

  “用什么形状的纸呢?”(正方形的纸)。

  (二)探究新知

  师:“小朋友们说的很对,做风车要用正方形的纸,正方形我们上学期已经认识过了,它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回忆一下我们还认识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1、探究长方形的边特征。

  “我们先看长方形(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介绍对边)在长方形里上面的边与下面的边相对,象这样的一组边叫做一组对边。找找看长方形里还有哪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一个长方形里有几组对边?”(让学生指出来)

  “请你观察一下,你认为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点?(对边一样长)你能想办法证明吗?”

  教学设想:对于长方形边的特点,学生已有感性的认识,这一环节,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先激活学生对长方形边的特点的感性认识——猜想阶段,再让学生验证猜想。

  “解决这个问题前,老师提出一个要求:

  (1)请每一个同学都独立思考,尽可能多的找出不同的方法。

  学生读要求后,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操作,寻找方法。

  小组交流汇报:

  师:大家稍停一下,很多同学都想出办法来了,下面小组交流。请看要求:

  (2)小组内的同学一个一个轮流说,听不懂要问。前面同学说过的后面同学不要重复说。

  (3)小组整理成果,准备向全班汇报:(你们小组想出那些办法?)

  (汇报交流,教师总结并板书:对边相等。)

  教学设想:在学生猜想阶段,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每一步的要求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增加合作的实效性。

  2、正方形的边的特点。

  “小朋友真能干,自己找出长方形边的特点,老师想出道小题考考你们,敢做吗?你能把长方形纸变成做风车用的正方形纸吗?谁愿意上前来表演?”(要求边剪边说过程)

  “你能说说正方形里有几组对边吗?(要求学生指出来)你认为正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呢?(四条边一样长)你能想办法证明吗?”(注意引导,怎样能让四条边对齐)

  汇报交流,总结并板书,四边相等。(过程同上)

  3、做风车感受图形的转换

  “小朋友们不仅能干而且聪明,现在我们放松一下,做个风车玩玩,谁愿意上来教大家做?(要求观察:正方形可以剪出四个一样的三角形)吹一吹,让你的风车转起来。看一看风车转起来象什么形状?”

  “你们做的风车真漂亮!老师有个建议,希望你们把风车送给我,让我布置学校的展览室,好吗?”(收集风车)

  教学设想:做风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感受*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作完风车后,教师设计用风车布置展览室的情景,既避免学生在下面的学*中转移注意力,有培养学生爱学校的意识。

  (三)简单图形的转换

  “我们只是用一张纸做了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发现正方形可以剪成四个一样的三角形,三角形一折,做成风车,风车转起来是个圆。你能用我们学过的图形拼出更多的图形吗?”(学生用学具拼摆图形,展示。)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如:我发现两个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教学设想: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相同的图形拼摆出各种各样的图形,感受*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和数学中的图形美。

  (四)巩固应用

  1、“你们的表现让我忍不住要送给你们一件礼物,希望你们能用它们拼出一个新的图案。”给学生送礼物(29页的1题:用8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形状?)要求小组合作。

  各小组展示汇报,评议哪组好,评出最佳合作小组。

  2、“你们用自己灵巧的小手设计那么多的漂亮的图案,简直就是小小的设计师。老师想请小设计师帮我个忙,行吗?老师搬家要铺地板砖,你能帮我设计一下地板砖的花色吗?”(学生用地板砖模型动手设计。完成教材29页2题。)

  展示,交流,你认为老师选哪一种呢?

  (五)圆形转化成正方形

  “你们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可是圆形一直没用,它可不高兴啦,我们现在把它请出来好吗?(课件出示圆形)瞧圆形给你们出了一道难题,它说你能把我转化成一个正方形吗?(学生思考,尝试,在学生实在没有办法时,要求看书。)着急了吧,别急,让咱们的好朋友——数学书帮帮我们吧。”(完成28页做一做)

  “看书前,老师给大家提出要求: (4)请仔细看书,看懂后说给同桌听。不懂的地方向同学请教。

  学生仔细看书,交流,请同学向全班解释。

  根据书中提供的方法拿出圆形纸剪一剪。请一个同学示范讲解,带领大家一起完成。

  你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正方形再转化成圆形吗?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的归宿是:教为了不教,学为了会学。会学*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终身学*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学*的方法,并在应用方法中感悟学*方法的优越性,进而使学生心里产生“我会学”的成就感,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学*。让学生在40分钟里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数学学*的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悟到:

  一、结合生活进行教学,选取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

  学生学*数学有两种体验:成功体验和生活体验。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情景在教学中以不同形式再现时,学生就会有兴趣,有冲动感。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做 “风车”,让学生拼摆各种图形、设计地板砖的花样等,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二、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关注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学*。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学*过程,尊重学生认知水*和已有经验。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时,教师采用先猜测再证明的方法,先用眼看边有什么特点,再用自己已有经验想办法证明自己说的没错。从而是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的严谨性。

  三、重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具体合作要求,使合作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了合作的技巧。

小学数学说课稿3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对称》。

  一、说教材

  首先,来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本单元是在三年级初步学*了轴对称的基础上继续教学轴对称图形,采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继续教学*移,要把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移两次;继续教学旋转,要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在内容的编排上先教学对称,再教学*移,然后教学旋转。本课一共分三课时,我这节课教的是第一课时。本课的重点在于结合实例,感知轴对称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本课的难点在于空间知觉的建立与培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经在三年级初步学*了轴对称图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认知水*,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实例,感知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道理。

  三、说教法

  我来谈谈我对教法、学法的认识,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学法应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我来谈谈我对教学程序的预设,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并分为如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复*旧知,引入新知;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一)、复*旧知,引入新知

  首先向学生们提出疑问,老师说“同学们,在学*新知识之前呢?老师要向大家请教几个问题,我们祖国首都的*,它是什么图形?具有什么特点?”学生根据三年级所学的知识顺利的回答出来。接着再提问两个差不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们对过去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与加深,也为了学*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好准备工作。其次老师再提问同学们“哪位同学能够给老师举出几个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呢?”引导学生做出回答。继而鼓励同学并教给他们一个表扬的小口诀。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加强复*的强度,让学生更加体会到轴对称图形的样子,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加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鼓励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认可,自然而然产生自豪感,有利于学生学*新知识的积极性。

  接着我给同学们动手演示,将一张长方型纸一面涂上颜色,然后沿中线对折,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做出回答。(板书:对称图形)这样设计是锻炼学生上课要仔细的学*,不能马虎,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其次提问“同学们,刚才哪位同学看到了老师是根据什么折的线,是随便折的吗?我看看谁观察的最仔细。”学生做出回答后,老师给予表扬并且加以明确,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板书:轴对称图形)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们养成凡事都要认真观察的好*惯,表扬学生可以让学生产生对新知的巨大兴趣,引发去探求新知的积极性。老师明确答案是为了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自觉形成一种研究数学问题就应该严密的观念。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首先我让学生们自己去体验一下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用长方形纸折出对称轴并画出来,让学生走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学讲解是让学生也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而且在讲解的过程中对知识的认识也会更全面。其次再以正方形为例,折出对称轴,这样可以让同学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再次向学生展示老师剪出的美丽图形,老师说“同学们,我这里有些好看的图案,知道我一共用了多长时间就剪出来了吗?”引发学生的兴趣,为了下一步的教学。老师逐步指导学生也可以剪出如此美妙的图形,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粘到黑板上,表扬同学们都是一群心灵手巧的好孩子。我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的空间,动手动脑融为一体,融会贯通,将自己的作品粘到黑板上,可以让学生在心灵上获得很大的满足感,鼓励学生会让学生有一种被重视、被认可的开心。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中我预设了三个层次练*。

  第一个层次:动手操作题

  62页上的“试一试”,首先让同学们动手119页上的图形,动手折一折,并且提出要求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如果是的话有几条对称轴?在62页的图上画出来。学生开始动手操作,老师巡视。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同学们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巩固,而且动手实践可以让同学提高兴趣。

  第二个层次:抢答题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多叫一些学生,因为机会均等,出现错误,要及时纠正,可以让同学自己来,老师起辅助作用。我这样设计是为了给每一个同学机会,让同学自己纠正错误可以促进同学们之间的友情,懂得互相帮助。

  第三个层次:练*题

  63页第2道,我采用让学生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的方式,可以让同学们加深记忆,并且有一种做小主人的感觉。解决第3道题时,我让同学们用语言描述出来,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们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口齿清晰。解决第4道问题时,因为有困难,可以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锻炼同学们的小组合作精神。

  第5道问题当成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回家完成。这样设计是让同学们懂得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我让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并且发言,老师给予奖励。可以叫这节课回答问题比较少的同学。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回顾整节课所学,巩固知识,叫回答问题少的同学来回答是考虑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照顾到每一位同学,鼓励学生更好的进一步的学*。

小学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把空间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内容。认识图形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认识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它们的特征以及周长,还有它们的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的活动初步认识并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几种*面图形,体会“面”在“体” 上,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渗透安全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会辨认这4种图形。 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学*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觉得本课难点是: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懂。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多种立体模型以及多种*面图形的学具。还有印泥画、小棒,白纸。

  二、说教法

  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我在教学中,给它们充分的动手和表达的空间与时间,并且新课标还强调,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运用的过程。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在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这些活动中来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本节课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等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三、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融入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方法为一体

  (我注重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纵观整节课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用体验的方法学*,首先是操作体验,然后是综合体验。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知。

  1、教师出示一幅印泥画问:画上的花朵是怎样画在纸上的? 2怎样把自己的手掌请到画纸上?自己试一试(我想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知道要把物体的一个表面请到纸上我们可以用印一印、画一画的方法。)接着我说今天我们就用印一印、画一画的方法从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上认识一些*面图形。来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再让学生齐读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课堂的中心环节:探索新知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探索性中学*,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2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在学*中体验。

  活动1:摸一摸,画一画。

  (1)教师依次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实物,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我想通过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起已学过的知识。这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学生应该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可能有部分学生不认识三棱柱,在这里我会通过实物简单介绍,再通过幻灯片认识三棱柱,为后面认识三角形做准备)

  (2)接着我让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学具,摸一摸它的表面,你有什么感觉?(学生会说光光的,滑滑的)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把刚才摸到的这个光光的、滑滑的面请到纸上.(学生会用印一印,画一画的方法完成)紧接着让学生把请到的面在全班展示,并说一说是从那个物体上得到的,你能说出它的名称吗?学生说出名称的同时教师依次在黑板上贴上四种图形,并告诉学生它们是*面图形。

  (3)通过幻灯片再现:从长方体上得到长方形,从正方体上得到正方形,从圆柱体上得到圆,从三棱柱上得到三角形(我想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感知面在体上来突破教学难点 )

  (4)试一试:

  ①说出大屏幕上出示的*面图形的名称。

  ②师生互动:教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用手描画出图形的形状。 (我想通过试一试让学生巩固这些*面图形的名称及形状) 为了使学生巩固这些*面图形的形状及基本特征,我设计了 活动2:摆一摆,说一说。

  我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四根同样长的小棒能摆一个图形,学生动手操作后会说能摆一个正方形,三角形。我问;能再摆一个长方形吗?为什么?学生会说;不能,因为小棒不够。我接着问;这个困难该怎么解决呢?学生会想到和同桌合作,通过同桌合作得知用6根或8根小棒都能摆出长方形,同时教育学生在今后的学*中遇到困难时别忘了合作学*。紧接着我会问:还有什么图形没摆,为什么?学生会说:圆形没摆,因为小棒是直的,圆的边是弧形的。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知识运用。

  我提出问题: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

  这个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会说道:门的形状、窗的形状等等

  在必要的时候我会作出引导,比如我们黑板的形状、桌子的形状等等。

  (1) 出示生活中的图片,想让学生观察然后再来说一说。 (我想通过找图片,让学生知道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2) 为了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的联系,数学就在我身边。 我设计了一个小朋友上学路上的情景。

  这些交通信息班是什么形状,有什么作用呢?

  我把学生引入实践情景中,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并且我想通过对这些交通标志认识,来增进数学价值和作用认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同时还进行交通安全的教育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闯关游戏

  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5道闯关游戏练*题。

  1、第一关:“我说你猜

  我想通过这道题目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

  我要找的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的。

  我要找的物体的有两个面是圆形的。

  我要找的物体的面都是正方形的。

  2、第二关:“找规律(首先我会说:为了奖励大家成功闯过第一关,我们来做一个游戏,一起拍手拍肩,老师停下来,你们继续做。)从这个游戏中学生会发现规律:每次多拍一下。从此引出第二关:找规律(幻灯片出示),通过这一游戏,使学生加深对所学*面图形的认识

  3、分一分(课件出示)

  我想通过这道题加深学生对这四种图形的认识、区别*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面

  4第四关:考考你的眼力

  大屏幕出示*面组合图形,问:图*有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

  5、第五关:我会涂

  按要求给图形图上相应的颜色。

  第五个环节: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设计(略)

  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学数学说课稿5

  *面图形的拼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这里主要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并感知*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一些关系。本课时的内容是*面图形的拼组。教材通过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活动,体会和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感知*面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过程,如:在做风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把长方形的纸转化成正方形的纸,再把正方形的纸剪成做风车叶片用的三角形,做成的风车转起来的轨迹形成圆形;再如教材在做一做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怎样把一个圆形剪成正方形,教师在处理这道题时,还可以让学生把剪成的圆形再剪成正方形。同时教材还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的活动让学生感知*面图形间的关系,从而学*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事物。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 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教学重难点】

  体会*面图形的特征,感知*面图形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明的基础。学生是开放的、有创造性的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的师生交往;他们会用自己的猜想、验证来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命气息。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充满着创造,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正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必须的基本素质。带着这些对新课程的认识,在《图形的拼组》教学中,我采用猜想、验证、操作等方法,具体如下:

  1、运用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受,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先大胆的猜想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再运用语言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猜想,从而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感知数学的严谨性。

  2、动手操作,积极互动法: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折、剪、拼等,运用多种感官理解图形的特征和联系,在实践中进行探究性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3、观察讨论、交流合作法: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实效性。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风车。问:“这是什么?”(风车)“喜欢玩风车吗?”(喜欢)“谁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需要哪些材料?”(小棒、钉子、纸……)

  “用什么形状的纸呢?”(正方形的纸)。

  (二)探究新知

  师:“小朋友们说的很对,做风车要用正方形的纸,正方形我们上学期已经认识过了,它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回忆一下我们还认识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1、探究长方形的边特征。

  “我们先看长方形(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介绍对边)在长方形里上面的边与下面的边相对,象这样的一组边叫做一组对边。找找看长方形里还有哪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一个长方形里有几组对边?”(让学生指出来)

  “请你观察一下,你认为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点?(对边一样长)你能想办法证明吗?”

  教学设想:对于长方形边的特点,学生已有感性的认识,这一环节,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先激活学生对长方形边的特点的感性认识——猜想阶段,再让学生验证猜想。

  “解决这个问题前,老师提出一个要求:

  (1)请每一个同学都独立思考,尽可能多的找出不同的方法。

  学生读要求后,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操作,寻找方法。

  小组交流汇报:

  师:大家稍停一下,很多同学都想出办法来了,下面小组交流。请看要求:

  (2)小组内的同学一个一个轮流说,听不懂要问。前面同学说过的后面同学不要重复说。

  (3)小组整理成果,准备向全班汇报:(你们小组想出那些办法?)

  (汇报交流,教师总结并板书:对边相等。)

  教学设想:在学生猜想阶段,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每一步的要求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增加合作的实效性。

  2、正方形的边的特点。

  “小朋友真能干,自己找出长方形边的特点,老师想出道小题考考你们,敢做吗?你能把长方形纸变成做风车用的正方形纸吗?谁愿意上前来表演?”(要求边剪边说过程)

  “你能说说正方形里有几组对边吗?(要求学生指出来)你认为正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呢?(四条边一样长)你能想办法证明吗?”(注意引导,怎样能让四条边对齐)

  汇报交流,总结并板书,四边相等。(过程同上)

  3、做风车感受图形的转换

  “小朋友们不仅能干而且聪明,现在我们放松一下,做个风车玩玩,谁愿意上来教大家做?(要求观察:正方形可以剪出四个一样的三角形)吹一吹,让你的风车转起来。看一看风车转起来象什么形状?”

  “你们做的风车真漂亮!老师有个建议,希望你们把风车送给我,让我布置学校的展览室,好吗?”(收集风车)

  教学设想:做风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感受*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作完风车后,教师设计用风车布置展览室的情景,既避免学生在下面的学*中转移注意力,有培养学生爱学校的意识。

  (三)简单图形的转换

  “我们只是用一张纸做了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发现正方形可以剪成四个一样的三角形,三角形一折,做成风车,风车转起来是个圆。你能用我们学过的图形拼出更多的图形吗?”(学生用学具拼摆图形,展示。)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如:我发现两个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教学设想: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相同的图形拼摆出各种各样的图形,感受*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和数学中的图形美。

  (四)巩固应用

  1、“你们的表现让我忍不住要送给你们一件礼物,希望你们能用它们拼出一个新的图案。”给学生送礼物(29页的1题:用8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形状?)要求小组合作。

  各小组展示汇报,评议哪组好,评出最佳合作小组。

  2、“你们用自己灵巧的小手设计那么多的漂亮的图案,简直就是小小的设计师。老师想请小设计师帮我个忙,行吗?老师搬家要铺地板砖,你能帮我设计一下地板砖的花色吗?”(学生用地板砖模型动手设计。完成教材29页2题。)

  展示,交流,你认为老师选哪一种呢?

  (五)圆形转化成正方形

  “你们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可是圆形一直没用,它可不高兴啦,我们现在把它请出来好吗?(课件出示圆形)瞧圆形给你们出了一道难题,它说你能把我转化成一个正方形吗?(学生思考,尝试,在学生实在没有办法时,要求看书。)着急了吧,别急,让咱们的好朋友——数学书帮帮我们吧。”(完成28页做一做)

  “看书前,老师给大家提出要求: (4)请仔细看书,看懂后说给同桌听。不懂的地方向同学请教。

  学生仔细看书,交流,请同学向全班解释。

  根据书中提供的方法拿出圆形纸剪一剪。请一个同学示范讲解,带领大家一起完成。

  你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正方形再转化成圆形吗?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的归宿是:教为了不教,学为了会学。会学*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终身学*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学*的方法,并在应用方法中感悟学*方法的优越性,进而使学生心里产生“我会学”的成就感,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学*。让学生在40分钟里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数学学*的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悟到:

  一、结合生活进行教学,选取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

  学生学*数学有两种体验:成功体验和生活体验。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情景在教学中以不同形式再现时,学生就会有兴趣,有冲动感。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做 “风车”,让学生拼摆各种图形、设计地板砖的花样等,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二、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关注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学*。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学*过程,尊重学生认知水*和已有经验。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时,教师采用先猜测再证明的方法,先用眼看边有什么特点,再用自己已有经验想办法证明自己说的没错。从而是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的严谨性。

  三、重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具体合作要求,使合作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了合作的技巧。

小学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中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曲线图形的开始。它与“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的学*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年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因为这是今后系统地学*“圆”的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识水*和认知规律,这节课采用演示、操作等直观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的教具演示和学生的画、折、量等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充足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叙述操作过程,把感知经过思维转化为表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去思考问题,掌握知识。认识圆的特征,探索求证圆的特征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会学*。

  (一)激趣:

  生活导入(西瓜、奥运五环)引出圆是*面图形。用圆的原因是比球更直观,例举生活中的圆。

  (二)初步感知:

  1、设疑引起思维冲突:直尺画圆(圆的特征)圆是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2、通过看古人画圆、多媒体画圆、尝试画圆,师板演,二次画圆,总结圆规画圆(画圆步骤:定点、定长、旋转圆规)定点不能移动,定长不能改变。

  (三)认识半径

  老师想把刚才画圆的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画出来,应该从哪一点画到哪一点,用手指,可一画几条,无数。区分圆上、圆内、圆外。

  (四)认识直径

  让学生上来用直尺摆,还可以怎么摆,无数条,关键是什么。

  (五)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一条半径,再画一条、再画一条,通过量一量,得出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强调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相等。再通过量一量或折一折,半径、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得出:D=2RR=D/2

  为什么有些圆大有些圆小,是不是你们的圆规质量有问题?

  定长决定大小,定点决定位置

  (六)巩固:

  找一找,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七)拓展:

  生活中的圆的作用,车轮,把对圆的认识延伸到点的轨迹,为后续学*作铺垫。

  这一练*的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意在学生对圆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就让学生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加以验证。学生积极思考、热情高涨,学*兴趣极大地被调动起来。

  这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让学生在成功中享受喜悦,增强信心,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学生不仅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学会了画圆、而且掌握了圆的特征,半径直径之间的相互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使学生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走向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三、教学反思:

  我能按新课标的精神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学*方式,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探究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我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热情,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新知,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师仅仅作为一名“参与者、合作者”参与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每个教学环节紧凑,教学导语清晰、连贯能吸引学生。

  圆的认识是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直线*面图形认识的扩展,是对曲线图形的初步认识.本课的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入学*内容,加强操作实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创设生活化的学*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热情,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发学*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简要归纳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车轴放在轮的中央,让学生带着生活中问题学*数学知识,让学生观察图片、观察实物,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圆的概念。整堂课始终处于现实背景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教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启发学生原有认识,构建数学模型,体现了数学学*的价值。

  2、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动手实践是学生学*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在对圆的各部分认识中,还是对圆的特征的探索,教师都让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去进行自主探索发现,获取圆的有关知识,掌握圆的特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

  3、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中的工具作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学*活动中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创设学*情境,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运用,体现数学的价值,同时,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建立清晰的概念。

小学数学说课稿7

  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24时计时法》。这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年、月、日和时、分、秒等时间单位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计时法的感性经验基础上教学的,为学生今后灵活运用24时计时法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材有层次地安排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1、感知一天有24小时;

  2、了解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方法。

  依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实际,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学生的要求,我确定了一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过程,学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并能计算所经过的时间;2、数学思考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体验、计算、类推等数学活动,丰富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感性认识,发展形象思维;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是: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和发现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进行互换。

  为了较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创设情境、媒体演示、指导观察、组织交流等方法,以使教师定位于学生学*数学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学法上重点教会学生观察、比较、体验、合作、交流等方法,力求实现师生间动态的对话,形成真正的学*共同体。

  鉴于以上分析,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联系实际教学24时记时法。

  生活中经常应用24时记时法,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首先,以学生喜欢的脑筋急转弯引入,他们知道一天的两个6时可以用普通计时法区分,个别同学会用18时记录,接着,在生活中寻找类似18时的时刻,然后老师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引出课题。

  (2)设计了较好的教学形式。

  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关系是有些困难的。我首先提问:你认为一天是从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结束的?借助课件,学生感受了一天里时针的转动过程,知道一天时针转两圈,是24时,在转的过程中,选择有些时刻让学生动作表演,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一天是24时的理解和体会。

  其次,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同桌讨论:钟面上的内圈和外圈的数所代表的意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差12,这为后面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打好基础。

  再次,就是能根据教学的实况和进程来处理好课前预设和课堂动态生成的关系。原来在讲解“两种计时方法的互换”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我本来是做了比较多的铺垫。但是在上课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孩子对这两种记时方法的互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所以我就临时做了改动:这部分内容就让孩子们自己去讲,通过生生互动,他们把自己的课外知识和课内感悟进行交流,这样等于让他们去当“小老师”,这就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让孩子们更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再就是在归纳、小结两种记时方法怎么进行互换(这个环节,我根据孩子的实际学*情况,让他们自己来讲,这样,或许孩子们能听得更清楚;

  (3)扎实、灵活地安排练*形式。

  以练*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主。先是学一种练一种,随学随练,再就是巩固练*时,以做一做,画一画,抢答题等形式把两种计时法放在一起加强练*,同时还注意与生活相联系,让他们用两种计时法生活举例,带他们去超市,按24时计时法改写后,又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点拓展内容)。这样练*,层层递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记时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惯。

  另外,我还安排了“你知道吗”,和简单介绍原始人以及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的课外内容,让学生多了解一些与本课有关的内容,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

  最后课余时间用二十四时计时法设计周末的时间安排,做到学以致用,学*与生活相结合。

小学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节,即教学如何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我想,编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匠心不仅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机会练*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的编排原则。其逻辑顺序如下:

  例1,通过摆飞机模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2,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

  这样的例题编排,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逻辑画面。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设计了拾级而上的台阶。

  2、本课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

  3、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4、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发展为本”的理念,不仅注重双基的落实,还要注重学生的学*过程,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虑有以下三点。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5、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采取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电化教学、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氛围,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时,在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经历运用除法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合理地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许多数量之间都存在着倍数关系。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充分依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联系实际,复*旧知。

  以本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为例,我设计了三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复*题,如第1题:二年级三班学*舞蹈的有3人,学*绘画的人数是学*舞蹈人数的2倍,学*绘画的有多少人?学生说出答案后,讲一讲思考过程。这时,教师请学*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复*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三:

  一是唤起学生对已有“倍”的知识的回忆,为学*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是复*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师生情感交融,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心情。

  三是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课的'新授部分,我结合例2的电化教学,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参加的用小棒摆飞机的游戏活动。主要过程是这样的:先以动画形式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三位同学在用小棒摆飞机)并演示5根小棒摆一架飞机的过程。这时老师问:“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引导学生亲自参加到动手摆飞机的活动中来。学生在音乐声中摆完飞机以后,汇报结果,如“我用5根小棒摆了一架飞机”“我用15根小棒摆了3架飞机”等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适时提出问题“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学生兴趣盎然,提出了诸如“我用10根小棒摆几架飞机”的问题,由此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为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的基础上,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15÷5=3。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由于倍概念的复*及例2的学*,学生已经理解了用除法计算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图: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节目,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唱歌的是看节目的几倍?”等等,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讲解题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还能体会合作交流给自己带来的收获。

  此环节的教学设计,摒弃了传统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的套路,把应用题和运算教学结合起来,重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学生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快速获得正确答案,而是着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式。

  (四)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有基本练*、变式练*、开放练*等几个层次,目的是巩固新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清解题的思路,达到融会贯通。

  (五)发展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小学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表明:

  关于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教具。

  (2)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1*方厘米、1*方分米的学具。


小学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2)

——数学说课稿小学 (菁华9篇)

数学说课稿小学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了有关线段、角的概念、公理、性质,以及线段的画法之后学*的,角的画法是学*几何的基础知识,为后继学*中能正确合理的画出角,能根据角的关系解决几何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画角的和、差、几倍、几分之一;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的角;

  (3)、培养学生动手画图的能力,类比思维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会用量角器和三角板画角。

  难点:画角的和、差的第二种方法(移角的方法)。

  二、教法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我采取探究——主体参与性学*与类比发现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

  探究——主体参与性学*作为一种探索式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如在用三角板画特殊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活动的方法,启发学生通过主动动手操作、思考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进而完成知识的内化,使书本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课堂不再成为“一言堂”,学生也不再成为教师注入知识的“容器”。

  类比发现法是学生通过已学过的方法类比总结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如:角的画法的总结与五角星的画法。它也体现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学*方式。

  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如在突破难点时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使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与方法的合理性,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更完美地体现。另外,电脑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将教师的思路和策略以软件的形式来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附:教学用具:三角板、量角器、多媒体

  三、学法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问题情景,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以自己的动手活动与类比思考努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努力思索解决疑问的方式,这才使自己的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得到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附:学*用具:三角板、量角器、圆规和正三角形、正方形纸板

  四、教学过程

  在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及终结阶段的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自我动手能力和自我发现的能力,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上的五角星是同学们最熟悉也最喜欢的几何图形,你能够画出这样标准的五角星吗?

  温故知新,引入课题: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画两条线段的和、差、几倍、几分之一有几种方法?如何画?

  生: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用直尺度量出线段的长度,然后计算出线段的和、差、几倍、几分之一,再用直尺画出。

  第二种是:用直尺和圆规画出(生口述,师用多媒体演示)。

  师:与线段的画法类似,这节课我们将学*角的画法。

  教师板书:§1。7角的画法。

  (二)讲授阶段

  1、借助线段的画法(多媒体形式),提出问题。

  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一条线段的长度,也可以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用量角器能测量角的度数,能否用量角器画出某度数的角呢?学生自由讨论,动手试验。

  尝试训练画一个角等于35度。

  然后教师以画65度角为例详细讲解画角的具体操作方法与过程。借助动画,解决疑问,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作准备。

  (1)画线

  (2)对中(端点对中心)并合线(射线合零线)

  (3)描点(在相应刻度处描点)

  (4)画线(角的另一边)

  2、变式训练,提高学生识图和画图能力,突出重点。

  下列图中已给出一条射线,你能按要求画出角吗?

  (1)∠AOB=35度(2)∠COD=60度(3)∠EOF=45度(4)∠MON=70度

  3、类比画两条线段的`画角的和、差、几倍、几分之一的两种方法,试探索画角的和、差、几倍、几分之一的方法

  尝试训练已知如图中∠1和∠2,画一个角使它等于∠1+∠2吗?

  然后教师动画演示突破难点。

  4、通过例题使学生巩固方法,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口还需动手,通过例题,使学生巩固方法,加深认识,初步具备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突出重点,进而突破难点。

  例一、如图,已知∠α画出它的余角。

  (1)、让学生回忆余角的定义。

  (2)、实质是画90度角与∠α的差的方法。

  (3)、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教师板书画法。

  (4)、教师演示动画并进一步强调注意移角方法中的:“顶点重合、一边重合、和在外、差在内”。

  (5)学生完成课后练*2。

  例二、利用三角板,画105度的角

  (1)你手中的两个三角板有多少度的角?利用你手中的三角板画角,比一比谁画出不同大小的角最多。(15度、30度、45度、60度、90度、180度、…………)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有什么规律?

  (3)你能利用三角板画出105度的角吗?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学生板演画图,教师板书画法。)

  (4)教师动画演示并作评析:利用三角板画角,需设法用30、45、60、90、180度的角的和差表示。

  (5)学生完成课后练*题1、2

  例三画本书开头的五角星。

  1、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正三角形、正方形试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它们的中心,探索正三角形、正方形的画法。

  2、教师演示正三角形、正方形的画法。学生总结画法并画出五角星。

  3、师生一起听**欣赏红色五角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并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一)终结阶段

  (二)

  1、进行课堂练*,巩固概念,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

  学生完成四道练*题。这四道题都采取了直接使用量角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难度中等,使学生接受画角的方法,并能使用工具解决简单几何问题,同时为下一步的学*与提高打好基础。教师等学生完成后,叫成绩中等的学生起立回答,如果有错误,让其它学生起立纠正。

  2、课堂小结

  通过对角的和、差的两种画法的小结,使学生理清这节课的重难点。

  3、布置作业。

  课本*题1。5第6(3)、7,通过作业反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数学说课稿小学2

  一、说教材:

  质数和合数是在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质数和合数是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而且能记较快地看出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这一节内容中抽象概念较多,而且有些概念容易混淆,如: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能初步弄清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水*。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区别与联系。

  二、说教法、学法:

  首先,在学*准备中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对小组号码数字进行分类(按奇数、偶数分,按位数分等等)。对学生不同的分法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引导学生对非零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即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小组号码数的约数,并绘制成表,让学生观察表“按约数的个数来分”该怎样来分。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三类数的特点,归纳、概括出质数、合数的概念。然后教学例2:质数和合数的判断。教师指出还可以通过查质数表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引导学生制作质数表。从而使学生初步发现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再次是一些练*题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最后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三、说教学过程:

  (一)学*准备:

  让学生根据以往的学*经验,对自己的小组号码数进行分类(按奇数、偶数分,按位数分等等),同时引导学生对非零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即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从而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建立质数、合数概念:

  找约数进行分类、观察归纳出质数、合数概念。

  2、教学例2: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你认为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告诉学生还可以通过查质数表来判断,并指导学生制作质数表,引导学生发现,初步弄清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三)巩固拓展应用:

  1、填空

  2、判断

  3、思维训练

  (四)全课小节: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练*十三的第2、3题。

数学说课稿小学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早上好,根据评委老师的要求,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真分数和假分数》。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分数》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概括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以及初步探索并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拓展对分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分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1课时即教材第38页例2、例3,39页练一练。

  学生在前一阶段所认识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而且这些分数表示的都是一个数量中一部分与这个数量的关系。例2利用学生对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的已有认识,通过在图形里涂色,先后引出对4/4和5/4的认识。例3让学生通过在图形里涂色进一步丰富对假分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对上面例题中的分数进行分类,结合学生分类后的交流,明确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练一练”安排了两道题,第1题是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每组中的涂色部分,巩固对假分数的认识,第2题是让学生读分数,并说出题中的'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具体情况以及高年级学生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把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判定真分数和假分数,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语言表达等能力。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把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真分数和假分数。

  四、说教法学法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这种内在力量显示出来,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对数学产生深刻的兴趣。本课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涂一途、说一说、分一分、比一比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操作中学*,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全新地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研究性学*作为培养学生学*能力的重要学*方式愈来愈受到重视。所以在设计“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课时,我力图把研究带入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

  分数教学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一个是分数的意义,一个是分数的单位.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这两个概念,学*分数就可以举一反三,因此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我首先帮助学生从分数意义上理解和掌握新课的内容。通过让学生叙述分数的意义,回答分数的分数单位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内容,为学生学*真分数和假分数奠定基础。例2通过让学生涂色的操作,使学生经历假分数的产生过程。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制定的分数涂色,思考:分别把一个圆*均分成了几份?要表示这样的几份?每个分数中各有几个1/4?从而使学生由“1/4里有1个1/4,3/4里有3个1/4”顺利类推出4/4里有4个1/4?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表示5个1/4要用两个圆,先在第一个圆中涂出4份,再在另一个圆中涂出同样的一份,把这两个圆中涂色部分合在一起就能表示5个1/4。同时还要明确:5个1/4应该写成5/4.

  教学例3时,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在每组图形里涂色,再要求说说涂色时的思考过程。要让学生说清楚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每个分数中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假分数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学生比较例2、例3中每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大小,提出“你能根据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给这些数分分类吗?”然后依据学生的分类,引导学生在已经掌握的分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从特殊到一般,理解并掌握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自己得出应用的判断和结论。通常人们把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把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板书)。

  练一练1,通过涂色,让学生从图形中感受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师在这时要进一步追问“你能说说这些分数的分数意义以及分数单位吗?”第一个图形还可以问“谁能把没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让学生初步感受3/5和2/5合在一起就是“1”,为六年级学*相关应用题做铺垫。在练一练第2题中,还可以进行抢答,下列句子表述的对不对,“分子比分母小的都是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的都是都是假分数”“假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一样大”,这些抢答可以让学生思维活跃并且巩固学生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理解。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将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用精要的书面语言展示给学生,将教师的教学思路以直观、清晰的形式教给学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板书时要做到了书之有用,本节课板书把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区分以图示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清晰明了。

数学说课稿小学4

  一、说教材。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

  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

  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可爱的小蚂蚁带入课堂,根据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远,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说教具学具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实物学具米尺、20厘米长的直尺、图钉、小正方体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用时3分钟)

  首先电脑显示。教师激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伙伴,它也非常爱学*,有一天,它就沿着我们的一条课桌边爬了一次。”课件出示小蚂蚁在课桌上爬行,并替小蚂蚁提问:“小蚂蚁给同学们留下两个问题:它爬的是哪条课桌边?它爬的这条课桌边实际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给它量一量?”调动学生学*兴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学生感到疑惑之时,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好奇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设计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悬念,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状态,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用时1 6分钟)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

  第一块:

  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学。

  (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知道2厘米、4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

  学*测量方法。分3部教学。

  (1)量小棒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我让学生独立测量,再全班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用多媒体验证量的过程。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在让学生当小评委: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2)矫正测量方法。

  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当小评委:

  师:小蚂蚁看到同学们用尺子准确地量出了小棒长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于是,他组织几只小蚂蚁开展了测量活动,请小朋友们当评委。

  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20分钟)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

  完成练*2,3。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

  1、估测:开展“火眼金睛”活动,测量自己,自己中手掌的宽度,一扎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2、断尺量小刀。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

  电脑显示课始图,让学生回答:“现在能知道长多少了吗?”学生测量出课桌的长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后面的学*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

  [这一层次的练*,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1分钟)

  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今后还会学*他们。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效率。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

数学说课稿小学5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冀教版第三册《七的乘法口诀》。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有了1~6的乘法口诀作为基础,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学*能够在理解了七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的基础上来熟记口诀,并能够运用在生活中,也为后面的口诀的学*做一个更好的铺垫。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让学生经历小组合作学*,归纳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记住7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在算一算,数一数中,归纳、总结7的乘法口诀。

  3、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其中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学*能够在理解了七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的基础上来熟记并运用口诀。

  四、说教具、学具

  本课我使用的教具、学具主要有多媒体课件和找朋友卡片

  五、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用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分组合作学*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算一算,数一数,归纳、总结7的乘法口诀。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分组合作学*为主要方式,分如下三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1、巧设游戏,复*导入。

  2、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3、巩固提高,应用深化。

  六、说总体设计

  下面我就从这三方面谈谈本节课的总体设计

  (一)巧设游戏,复*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我们玩个开火车背口诀的游戏好吗?老师叫到哪个同学就从哪个同学往后背诵一至六的乘法口决,每行为一列火车,各列火车比胜负。”二年级学生对游戏、活动充满了热情,从游戏中入手,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即复*已有的旧知识,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七的乘法口诀的信心。游戏后我进行如下小结,一至六的乘法口诀大家学的都不错。今天我们就来学*7的乘法口诀,从而引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能够在理解了七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的基础上来熟记口诀。这是本节课其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这个重点和解决这个难点,教学中我将以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这一基本思路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数一数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这个环节我将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生活情景,引入交流

  在这个步骤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昆虫为切入点,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在学*之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昆虫?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我在奶奶家的院子里见过毛毛虫。有的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在花朵上见过蜻蜓,蝴蝶。学生的答案可能有各式各样,这时,我适时的引入有关七星瓢虫的知识窗,(出示课件知识窗)使学生了解昆虫的有关知识,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进行学*。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鼓励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同时也为后面观察主题图作好铺垫。

  第二步骤是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学生了解了昆虫的有关知识之后,我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出示课件主题图)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见过的昆虫可真多,老师这里有一副画,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图中的昆虫——小瓢虫,去发现一个七是七,两个七是十四……。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也许不会很快能找到,但我不想一开始就给学生某些暗示。因为只有学生经过认真思考的,动手数过的印象才会深刻。如果学生仍然发现不了,同时也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活动中来,我设计了一个争当一名小考官的环节:利用主题图让学生互相提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顺着学生的思维走,可能有学生提出,一棵丝瓜秧上有五只七星瓢虫,另一棵丝瓜秧上有两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几只七星瓢虫?也可能有学生提出:“一只七星瓢虫身上有七个点儿,两只七星瓢虫身上有几个点?”学生的这种提问是自然的,也正是我所需要的。于是我追问:“那三只呢,四只呢?七只呢?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的答案可能有多种多样,对此,我不打算作任何结论,只是想通过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显然这一目的已经达到,于是待学生回答后我引出学生喜欢的兔博士。(出示课件兔博士)。通过观察主题图,运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巧妙自然地将七的乘法口诀搬到小组交流中,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当小组成员遇到了交流的困难时,教师可及时加以引导(出示课件瓢虫图)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第三步骤是归纳总结,巩固记忆

  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后,引出学生喜爱的蓝灵鼠,(出示课件蓝灵鼠)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发言交流。此时我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们这个组是怎么算的?有什么发现?通过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编的乘法口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表述可能不够准确,于是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小瓢虫自学结果(出示小瓢虫的自学结果)加以修正补充。并让学生议一议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记住这些口诀。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记忆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只要学生表达清楚意思就应该加以鼓励,重要的是以此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自主学*的态度。接着让学生读一读七的乘法口诀。熟记七的乘法口诀,最后,水到渠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巩固提高,灵活运用。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这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难点,为此,我安排了如下四组练*。

  第一个练*是对口令的小游戏,(出示课件对口令小游戏)两人一组,一个人说口诀,一个人说得数。第二个练*是找朋友的小游戏,(出示课件找朋友的小游戏)每个同学手里拿一张卡片,(出示学具找朋友卡片)有的同学手里拿的是算式,有的同学手里拿的是得数,然后大家自由的下座找朋友。游戏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课堂上多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学生才会乐在其中。

  第三个练*是孔雀开屏。二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色彩鲜艳的孔雀图,(出示课件孔雀图)然后,将7乘几和6乘几的算式展示出来,(出示课件孔雀*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结果及口诀,出现错误及时引导,回答正确给予鼓励和赞扬。(播放孔雀开屏课件)这样,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巩固了七的乘法口诀的知识。

  第四个练*是身边的数学,(出示课件身边的数学)1个星期有7天,2个星期有多少天?3个星期、4个星期……7个星期呢?设计这组练*的目的是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把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我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师

  只是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而让学生在算一算,数一数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我没有刻意去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教师灵活把握。这样教学,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并在练*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也经常要用到。我认为,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这才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附板书设计

  七的乘法口决

  1个77×1=7一七得七

  2个77×2=14二七十四

  3个77×3=21三七二十一

  4个77×4=28四七二十八

  5个77×5=35五*十五

  6个77×6=42六七四十二

  7个77×7=49七七四十九

数学说课稿小学6

  自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份数和份数已经没有了原有的界限,也就是说,在解答简单的有关每份数和份数的应用题时,无需再考虑算式的意思。然而正是在<课标>的理念倡导下,使我在执教<小数乘整数>一课时遇到了障碍。

  如:一根铁丝,每次截取2米,4次共截取多少米?此题可以列式为:2×4或者4×2,可是到了五年级,由于受其影响,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时显得有些吃力。如:一根电线每次截取0.2米,4次共截取多少米?有学生列式为0.2×4,也有学生列式为:4×0.2,到底是0.2×4正确,还是0.2×4和4×0.2都正确呢,倘若按低年级的要求,又怎么让学生明确0.2×4和4×0.2在意义上的不同呢?如果从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上来理解,这道题应该是求4个0.2相加的和是多少?而4×0.2则符合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即4的十分之二是多少。我认为应该让学生从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来理解此题,正确列式为0.2×4,因为教材之所以通过两个层面来讲解小数乘法的意义,不难看出这两部分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小数乘法例题是以买东西为题材,因为它容易激活已有的经验,有助于学生领悟算法。前后共提出三个实际问题,教学三个乘法竖式,各有重点。三个竖式中教学的乘法知识综合起来,就是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第一个问题是求苹果多少元,计算9.6×3。学生第一次遇到小数乘以整数,可以想到的方法是把9.6元看成96角,于是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还可能想到9.6元是9元6角,于是分步计算求得结果。这些方法都是接受小数乘以整数的认识基础,看着教材中的竖式,体会9.6×3应该分两步算,以及每一步算什么,引导学生对算法深入地思考,既可以联系前面的算法作出具体的解释,也可以根据小数的组成进行推理。通过9.6×3的教学,学生初步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基本算法:可以像整数乘法那样列竖式计算。

  第二个问题求每千克香蕉多少元,计算12×5。整数乘法中,小数乘法中,教材先在积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

  还有一点在教学时应该注意。小数乘法的例题只是初步体会它可以用竖式计算,算法的得出在“试一试”后。所以,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要一气呵成,待形成计算方法后再进行练*。小数乘法例题里的三个计算都有预设的教学内容,需要及时巩固,才能进入后面的教学。所以,每个问题解决以后,都要适量安排练*,使教学的新知识消化、内化,保障后面的教学能突出重点。

  基于以上的要求,本人教学过程如下:

  一、引入课题:由一个生活中讨价还价的情景,引入避免可笑的情景,可以用小数乘法也可以用小数乘法来解决,这样引出课题,学生产生强烈学*小数乘法的愿望。

  二、教学例题:

  1、创设情景:创设一个购物的生活情景,引出苹果如何算。

  2、进行估算单价。这是生活中经常要甬道的。

  3、独立探索,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9.6×3的积。其中重点是解决用竖式来做的方法,知道积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算理,如果对答案有怀疑的还可以检算。

  4、理解算理:继续探索:12×5=?5.7×6=?学生完成试一试以及改错的练*,最后学生自行总结小数乘法的方法。

  三、巩固练*:结合生活中的里子积场促销活动,请同学帮忙买哪种比较合算,最后提示学生学好小数乘法就不会出现开始的笑话了,只有多算、多练,才能提高口算以及计算的基本技能。学生能主动探索,找到计算的方法,由情景的引入,引起学生学*小数的欲望,由讨价还价的场景吃到学好小数乘法的必要性;学生能通过探索、讨论、尝试掌握小数乘法的方法。最后的试一试又是两道题学生对后面加不加小数点起争论,加了就把数改了。

  这一节内容很多,同样小数乘法,各种可能遇见的问题都在这一教时完成,有些贪多不烂,部分同学在云里雾里,算理不能理解的非常到位,象这样的课如何呈现,如何处理例题与试一试中5种不同的种情,而且还要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

数学说课稿小学7

  一、说教材。

  这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会数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 初步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3、情感与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体验学*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并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其中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首先是猜一猜鸟巢体育馆人数的活动;接下来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给学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测的基础上,将"到底有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数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悟,从而发现数数的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然后是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交流: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最后是练一练的活动,包括接一接、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知的应用与拓展。

  2、采用小组合作学*,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共同决策,集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学*、充分交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机会。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了奥运福娃带来的挑战,让他们在挑战中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

  三、说学法。

  从学法来说,本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法。首先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我先让小组成员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后小组成员一齐动手操作。然后是小组议一议的活动,老师先引导学生: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共同促进。组与组之间也有交流。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学生的学*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

  四、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猜一猜

  课件出示鸟巢体育馆图片,引导学生:猜猜看,这儿可坐多少人?意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估计意识和能力。并由此导入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活动二:数一数

  活动前,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创设了挑战情境:小朋友,福娃带来了一些题目,小朋友每答对一道题,就可以得到一个福娃,全部完成,将得到一组福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接下来学生满怀信心地进入数小棒的活动。

  (1)数老师手中的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明确"10个一是十";

  (2)数一小捆的小棒:十根十根地数,明确"10个十是一百"; 复*已有旧知

  (3)小组合作数更多的小棒。

  晶晶带来挑战:怎样数更大的数?

  数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每盘大约多少根?

  学生自由猜测后,老师问:怎样能准确地知道小棒的根数?学生将自发地要求数。老师把小棒和橡皮筋分给各组,请小组合作数一数,并提出数的要求:

  (一)数的速度要快;

  (二)数的数量要准;

  (三)数出的小棒要捆扎好,让别人很快就能看明白。

  出示要求后,不是马上让他们数,而让他们先独立思考:该怎样数?再组内讨论:我们组怎样数?统一意见,达成共识。然后组内一起动手数小棒。

  数完后,分小组汇报:你们组有多少根?怎样数的?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这时,将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数法:可能有10根一小捆,10小捆扎成一大捆的;也可能有20根一小捆的,或50根捆的,两小捆捆成一捆的等等。

  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么多的数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说说你的理由。并说一说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这样从感知入手,注意了数和形的结合学生很自然地得出:10个一百是一千。 这部分是重点知识。

  学生在紧张有趣的数小棒活动中,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将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整个活动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活动三:指千在计数器上的位置。

  这样,在已有体验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相邻数位间的十进制关系,让生指具**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再让生用手写一下如何写一千。

  活动四、感受"一千":

  看一看,摸一摸,感受100页纸的厚度,()并用手势演示一下;根据100页纸的厚度估计200页,400页纸的厚度,同桌、小组同学进行验证;估计1000页纸的厚度,师出示1000页纸,比一比谁估计的准确;

  接着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纸教育。

  活动五、出示卡片199,它后面的数字是谁?师详细讲解,为何是200,接着问生209后面是?

  你能接着数吗?

  89-- 189-- 379-- 699-- 509-- 999--

  接*整十、整百拐弯处数的数法是学生数数中的难点,这一活动是为突破难点而设计的。

  活动六、1、(1)填一填。

  10个1是 10里面有 个1

  10个10是 100里面有 个10

  10个百是 1000里面有 个100

  (2)、 数一数。

  从198数到206

  从985数到1000

  这里,让学生找同伴互数,再个别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2、 填一填: ----、---、800、--、--

  这是一个开放性练*,学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十个十个或百个百个地数……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也可以反过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数,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都给予充分肯定,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的意识。)

  3、 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1000以内数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惯。

  最后进入总结的环节: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我们顺利完成挑战,同学也得到福娃(课件出示福娃图片)恭喜你们!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不断进步。

数学说课稿小学8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教科书第31~33页的内容,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七的第4~7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在第二册的认识图形中,虽然已经接触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但那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

  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学*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以后学*容积的基础。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必须掌握熟练。

  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通过学生联系实际的操作活动,学*一些测量计算知识,可以帮助学*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学*体积的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前面所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几何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应当让学*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来源,理解它的意义,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要在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学*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他们的空间观念。

  4.教材编排特点:

  本节教材的编排可分两部分,即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教学,采用直观教学法。要求学生用若干个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摆成一个长方体,通过这样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的认识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一个长方体可以看作若干个体积单位组成的。再启发学生观察思考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得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文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和字母公式:V=abh。最后是指导运用公式,解答例1。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利用长方体体积计算的过渡得来的。通过让学生复*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都叫做棱长的知识,直接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同时讲解a3表示的意义。最后指导运用,解答例2。本课知识结构的编排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5.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两部分内容应当以第一部分为重点。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中,重点是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理解公式的意义。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键是通过反复操作,了解公式的来源,从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的选择

  教法和学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的“教”应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学方法应当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要附合知识的科学性,还要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1.要有充分的直观操作。

  学生思维的特点一般的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本课的教学采用直观操作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是总结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径。

  3.讲练结合。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学完长方体的体积,做完例1,可以出一组练*题,让学生熟练掌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然后教学正方体的体积,做完例2以后再出示一组练*题,让学生熟练掌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最后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总结,再让学生进行综合练*。

  4.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学*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可以把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直接迁移过来,让学生独立地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旧引新,创设情境

  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知识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中我设计的*题是为本课做好铺垫。

  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教师出示体积单位的模型)

  完成此题,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空间观念,为这一节课做好铺垫。

  2.有了体积单位,我们就可以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投影出示)

  问:①这个长方体你能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②将它切成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数一数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用投影出示)

  小结:把长方体切成棱长1厘米的小长方体,可以数出它的体积。

  (二)、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一节课教学效果如何,与学生学*的心理状态有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联系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问题,如果要生产电视机、电冰箱的包装箱,必须知道电视机、电冰箱的体积。如果要计量一池水的体积,还能切开数吗?“切开数”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是行不通的。那么怎么办?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揭示课题,激励学生上进好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探究新知。

  (三)、操作想象,推导公式。

  1.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并且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然后逐步脱离操作直观,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具体的过程是:

  师用投影出示长方体

  (1)请同学们拿出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个长方体,摆的时候思考,①每排摆了几个?②每层摆了几排?③摆了几层?④一共摆了多少个?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2)学生操作思考,教师出示表格,如下

  长方体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①

  ②

  ③

  (3)学生口答结果,师依次板书在表格中。

  (4)前面说过,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体积就是多少,所以可以用“体积”代替“总个数”(教师在“总个数”下板书“体积”)

  (5)想一想,怎样才能很快知道总个数?

  2.教师出示长方体。

  请同学们还用刚才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个长方体,摆的时候思考,每排摆几个?每层摆了几排?摆了几层?一共摆了多少个?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很快算出总个数?

  3.通过以上两次操作,想一想:①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与总个数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总结出: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②如果每排摆6,每层摆4排,排5层,摆成的长方体含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让学生口答,通过学生动手操作,首先吸引学生,刺激感官,启迪思维,提高兴趣,也是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程。

  (四)、依据规律,归纳公式。

  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中去,我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分组讨论下面问题:

  ①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宽、高)②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各抒已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出:总个数=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V=abh。进一步让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通过引导学生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让学生计算例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通过计算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最后把例1填完整。

  (五)、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教学的成功与否从反馈信息中去判断,通过练*及时反馈,进行矫正,有效的调控以改善学生的学*,优化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下表,要求学生口算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体积(立方厘米)

  ①421

  ②432

  ③444

  让学生口答后,提问:3号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何特点?这种长方体又叫什么?它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这样算?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如果用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用字母“a”表示棱长,求正方体的体积的公式应该是什么?V=a·a·a,也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а与3相乘。写“а3”时,3写在a的右上角。要写小些,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

  V=а3

  这样的教学是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不新,新知识不难,实现*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让学生独立完成例2,教师巡视,注意学生把“53”是否写正确,解答后集体订正。

  (六)、巩固练*,运用公式。

  练*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

  1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做第3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先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是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3.完成练*七第1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

  4.完成练*七的第7题,要注意这道题算式的运算顺序。

  5、教师出示火柴盒,计算出它的体积。

  问:这个火柴盒没有数量该怎样计算?学生明确应量出它的长、宽、高后,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并计算。这样设计,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计算长方体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七)、全课总结。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㈦作业。练*七的第5题。

  附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体积长宽高

  143112

  243224

  3645120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bhV=a·a·a

  V=a3

数学说课稿小学9

  一、说教学内容

  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例1、例2、例3及“做一做”和练*十第1至3题。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小数的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第2小节“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的内容。本课为这一小节第1课时,教学P58-59页例1-例3,完成“做一做”及练*十的第1-3题。

  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小数的性质实质上是研究在什么情况下两个小数相等的,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相通的,但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教材通过直观和学生所熟悉的十进复名数来进行教学。这部分内容安排了3个例题。例1教学小数的性质,例2、例3教学小数性质的应用。例2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有零的小数化简,例3是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2、教学目标

  (1)借助实物和直观图,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个小数化简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2)通过小数性质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应用小数性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小数的性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

  3、教学重点

  小数性质的推导和理解,真正掌握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4、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5、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在导入新课时,采用创设故事法导入,在抽象、概括小数的性质(即教学例1及下面的“做一做”)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出示实物图和直观图,让学生充分感知,联系旧知,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应用小数的性质(即教学例2、例3)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讲练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借助直观图理解、掌握新知的方法,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西游记》唐僧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有一天,他们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给三个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别装进三个袋子里,上面标注着长度:0.l米、0.10米、0.100米,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的肚子大,我吃长的。”说着拿回了标有“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气,上前对师傅说:“八戒好吃懒做,长的应该让给大师兄悟空吃。”悟空笑了笑说:“两位徒弟别吵了,无论哪个袋子都一样呀!”唐僧听了悟空的话,微笑着点了点头。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师傅对悟空的话点头微笑呢?这是因为大师兄悟空掌握了小数很重要的性质,学*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板书:小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汁,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故事中,引发起学主的学*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2、教学例1

  (1)课件演示0.1米、0.10米、0.100米。

  ①0.1米、0.10米、0.100米分别可以写成哪个比米小的单位表示?

  ②用分数又怎样表示

  ③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汇报得出:(师板书)

  ①0.1米是1/10米→1分米

  0.10米是10/100米→10厘米

  0.100米是100/1000米→100毫米

  ②0.1米、0.10米、0.100米都是指米尺上同一段的长度。(课件出示)

  又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多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样教学,也正是使本节课牢牢地扎根于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是小数意义的运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因而是有意义学*。

  (3)观察得小数的性质

  ①这三个数从左往右有什么变化?(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②这三个数从右往左有什么变化?(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数的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点题)

  呼应课始,揭示奥秘:由于悟空掌握了小数的性质,所以他面对两位师弟的争执说:“无论哪一袋都一样”。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4)练*:(课件出示)

  ①辨别下面各数中的“0”,哪些“0”是属于小数末尾的“0”(按数位说)

  0.0800.60300500.00000

  ②58页做一做(出示课件)(学生先在书上练,再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同时,通过看书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小数性质的应用: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有时要把某些小数化简,有时则要把某些小数改写成含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怎样才能满足这些需要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做下面两道题:

  1、教学例2:化简下面的小数

  0.70=105.0900=10.000=

  练一练:下面各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59页做一做1

  2、教学例3: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4.08=3=

  (注意:整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练一练、59页做一做2

  六、探究练*

  1、0.70去掉末尾的0大小有变化吗?

  4.08去掉0会怎样?

  0.31可以填0吗?

  2、小结:添“0”或去“0”只能在小数的末尾。

  七、巩固练*

  1、64页1题。(出示课件)

  2、判断理解:(“末尾”能否说成“小数点的后面”)

  ①把0.500.0600的小数点后面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②在5.3的末尾添上三个“0”,它的大小不变。()

  ③一个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大小不变。()

  3、64页第3题。(课本练*)

  八、拓展练*。

  1、你能在下面三个数中各点一个小数点使它们相等吗?试试看,相信你一定行。

  602060260200

  2、试试看你能写几个与30.200相等的数。

  【设计意图】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阶段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过程。在这一阶段,特别是抓住学生的求胜心理进行了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为探究和提炼改写规定小数部分位数的方法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指导,同时也为各个能力阶段的孩子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机会。确保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九、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对自己或同学有什么评价

  十、作业布置

  1、化简下列小数

  0.5025.3000.0090108.000

  2、不改变数的大小,按要求改写下列小数.

  1.5改写成两位小数是______

  29.5改写成三位小数是_____

  8.0改写成三位小数是______

  0.400改写成一位小数是______

  12改写成四位小数是______

  以上是我对小数的性质的简单的设想,有不到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小学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3)

——数学说课稿小学 (菁华9篇)

数学说课稿小学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了有关线段、角的概念、公理、性质,以及线段的画法之后学*的,角的画法是学*几何的基础知识,为后继学*中能正确合理的画出角,能根据角的关系解决几何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画角的和、差、几倍、几分之一;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的角;

  (3)、培养学生动手画图的能力,类比思维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会用量角器和三角板画角。

  难点:画角的和、差的第二种方法(移角的方法)。

  二、教法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我采取探究——主体参与性学*与类比发现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

  探究——主体参与性学*作为一种探索式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如在用三角板画特殊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活动的方法,启发学生通过主动动手操作、思考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进而完成知识的内化,使书本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课堂不再成为“一言堂”,学生也不再成为教师注入知识的“容器”。

  类比发现法是学生通过已学过的方法类比总结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如:角的画法的总结与五角星的画法。它也体现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学*方式。

  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如在突破难点时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使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与方法的合理性,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更完美地体现。另外,电脑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将教师的思路和策略以软件的形式来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附:教学用具:三角板、量角器、多媒体

  三、学法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问题情景,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以自己的动手活动与类比思考努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努力思索解决疑问的方式,这才使自己的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得到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附:学*用具:三角板、量角器、圆规和正三角形、正方形纸板

  四、教学过程

  在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及终结阶段的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自我动手能力和自我发现的能力,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上的五角星是同学们最熟悉也最喜欢的几何图形,你能够画出这样标准的五角星吗?

  温故知新,引入课题: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画两条线段的和、差、几倍、几分之一有几种方法?如何画?

  生: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用直尺度量出线段的长度,然后计算出线段的和、差、几倍、几分之一,再用直尺画出。

  第二种是:用直尺和圆规画出(生口述,师用多媒体演示)。

  师:与线段的画法类似,这节课我们将学*角的画法。

  教师板书:§1。7角的画法。

  (二)讲授阶段

  1、借助线段的画法(多媒体形式),提出问题。

  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一条线段的长度,也可以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用量角器能测量角的度数,能否用量角器画出某度数的角呢?学生自由讨论,动手试验。

  尝试训练画一个角等于35度。

  然后教师以画65度角为例详细讲解画角的具体操作方法与过程。借助动画,解决疑问,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作准备。

  (1)画线

  (2)对中(端点对中心)并合线(射线合零线)

  (3)描点(在相应刻度处描点)

  (4)画线(角的另一边)

  2、变式训练,提高学生识图和画图能力,突出重点。

  下列图中已给出一条射线,你能按要求画出角吗?

  (1)∠AOB=35度(2)∠COD=60度(3)∠EOF=45度(4)∠MON=70度

  3、类比画两条线段的`画角的和、差、几倍、几分之一的两种方法,试探索画角的和、差、几倍、几分之一的方法

  尝试训练已知如图中∠1和∠2,画一个角使它等于∠1+∠2吗?

  然后教师动画演示突破难点。

  4、通过例题使学生巩固方法,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口还需动手,通过例题,使学生巩固方法,加深认识,初步具备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突出重点,进而突破难点。

  例一、如图,已知∠α画出它的余角。

  (1)、让学生回忆余角的定义。

  (2)、实质是画90度角与∠α的差的方法。

  (3)、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教师板书画法。

  (4)、教师演示动画并进一步强调注意移角方法中的:“顶点重合、一边重合、和在外、差在内”。

  (5)学生完成课后练*2。

  例二、利用三角板,画105度的角

  (1)你手中的两个三角板有多少度的角?利用你手中的三角板画角,比一比谁画出不同大小的角最多。(15度、30度、45度、60度、90度、180度、…………)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有什么规律?

  (3)你能利用三角板画出105度的角吗?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学生板演画图,教师板书画法。)

  (4)教师动画演示并作评析:利用三角板画角,需设法用30、45、60、90、180度的角的和差表示。

  (5)学生完成课后练*题1、2

  例三画本书开头的五角星。

  1、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正三角形、正方形试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它们的中心,探索正三角形、正方形的画法。

  2、教师演示正三角形、正方形的画法。学生总结画法并画出五角星。

  3、师生一起听**欣赏红色五角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并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一)终结阶段

  (二)

  1、进行课堂练*,巩固概念,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

  学生完成四道练*题。这四道题都采取了直接使用量角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难度中等,使学生接受画角的方法,并能使用工具解决简单几何问题,同时为下一步的学*与提高打好基础。教师等学生完成后,叫成绩中等的学生起立回答,如果有错误,让其它学生起立纠正。

  2、课堂小结

  通过对角的和、差的两种画法的小结,使学生理清这节课的重难点。

  3、布置作业。

  课本*题1。5第6(3)、7,通过作业反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数学说课稿小学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课本35页,例题2、例题3、及做一做。)

  2、教材分析

  《解比例》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确定以下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分三个围度:

  (1)、认知: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3)、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4、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安排特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1、认识解比例的意义。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5、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过程中掌握知识。

  6、说学情、学法:

  学生是在学*了比、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学*解比例的,对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已经认识,为了更好的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学生主要采用了以练*法、讲解法和自学辅导法等。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想不想去旅游?(想)现在跟老师一起去北京世界公园去看一看,好不好!(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并让学生说图片的认识,适当教育)(这样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对这节课的注意。)

  复*引新出示按1:25制成,模型高度是5.86米,实际高度是146.5米的金字塔图片

  (1)同学们请用这四个数写一个比例,(请学生展示作品)。

  (2)比例同学们已经写出来了,那么谁来说说什么叫比例?(表扬学生)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学生齐说)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上面的比例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板书)

  (二) 教学新课

  1、出示例2。

  (1)、提问:这道例题和刚才的复*题有什么不同?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动笔写一写。)

  (2)、学生汇报解答过程。

  (3)、揭示课题 例题2就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板书: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例题2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项.这种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了吗?(能)

  出示练*题 8U12=XU45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教学例3。

  出示例3:(略)

  请同学们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这个比例,求出未知项x,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然后教师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积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数x。

  3.出示练*题 (略)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小结方法。提问:你认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要怎样解比例?

  练*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了什么内容?你是怎样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说板书设计:根据学生的学*特点,更容易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我设计以下板书。

数学说课稿小学3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面图形的拼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这里主要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并感知*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一些关系。本课时的内容是*面图形的拼组。教材通过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活动,体会和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感知*面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过程,如:在做风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把长方形的纸转化成正方形的纸,再把正方形的纸剪成做风车叶片用的三角形,做成的风车转起来的轨迹形成圆形;再如:教材在做一做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怎样把一个圆形剪成正方形,教师在处理这道题时,还可以让学生把剪成的圆形再剪成正方形。同时教材还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的活动让学生感知*面图形间的关系,从而学*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事物。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情感目标:

  4、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三)教学重难点:体会*面图形的特征,感知*面图形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明的基础。”学生是开放的、有创造性的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的师生交往;他们会用自己的猜想、验证来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命气息。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充满着创造,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正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必须的基本素质。带着这些对新课程的认识,在《图形的拼组》教学中,我采用猜想、验证、操作等方法,具体如下:

  1、运用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受,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先大胆的猜想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再运用语言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猜想,从而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感知数学的严谨性。

  2、动手操作,积极互动法: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折、剪、拼等,运用多种感官理解图形的特征和联系,在实践中进行探究性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3、观察讨论、交流合作法: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实效性。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风车。问:“这是什么?”(风车)“喜欢玩风车吗?”(喜欢)“谁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需要哪些材料?”(小棒、钉子、纸……)

  “用什么形状的纸呢?”(正方形的纸)。

  (二)探究新知:

  师:“小朋友们说的很对,做风车要用正方

  形的纸,正方形我们上学期已经认识过了,它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回忆一下我们还认识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1、探究长方形的边特征。

  “我们先看长方形(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介绍对边)在长方形里上面的边与下面的边相对,象这样的一组边叫做一组对边。找找看长方形里还有哪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一个长方形里有几组对边?”(让学生指出来)

  “请你观察一下,你认为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点?(对边一样长)你能想办法证明吗?”

  教学设想:对于长方形边的特点,学生已有感性的认识,这一环节,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先激活学生对长方形边的特点的感性认识——猜想阶段,再让学生验证猜想。

  “解决这个问题前,老师提出一个要求:

  (1)请每一个同学都独立思考,尽可能多的找出不同的方法。

  学生读要求后,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操作,寻找方法。

  小组交流汇报:

  师:大家稍停一下,很多同学都想出办法来了,下面小组交流。请看要求:

  (2)小组内的同学一个一个轮流说,听不懂要问。前面同学说过的后面同学不要重复说。

  (3)小组整理成果,准备向全班汇报:(你们小组想出那些办法?)

  (汇报交流,教师总结并板书:对边相等。)

  教学设想:在学生猜想阶段,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每一步的要求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增加合作的实效性。

  2、正方形的边的特点。

  “小朋友真能干,自己找出长方形边的`特点,老师想出道小题考考你们,敢做吗?你能把长方形纸变成做风车用的正方形纸吗?谁愿意上前来表演?”(要求边剪边说过程)

  “你能说说正方形里有几组对边吗?(要求学生指出来)你认为正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呢?(四条边一样长)你能想办法证明吗?”(注意引导,怎样能让四条边对齐)

  汇报交流,总结并板书,四边相等。(过程同上)

  3、做风车感受图形的转换

  “小朋友们不仅能干而且聪明,现在我们放松一下,做个风车玩玩,谁愿意上来教大家做?(要求观察:正方形可以剪出四个一样的三角形)吹一吹,让你的风车转起来。看一看风车转起来象什么形状?”

  “你们做的风车真漂亮!老师有个建议,希望你们把风车送给我,让我布置学校的展览室,好吗?”(收集风车)

  教学设想:做风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感受*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作完风车后,教师设计用风车布置展览室的情景,既避免学生在下面的学*中转移注意力,有培养学生爱学校的意识。

  (三)简单图形的转换

  “我们只是用一张纸做了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发现正方形可以剪成四个一样的三角形,三角形一折,做成风车,风车转起来是个圆。你能用我们学过的图形拼出更多的图形吗?”(学生用学具拼摆图形,展示。)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如:我发现两个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教学设想: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相同的图形拼摆出各种各样的图形,感受*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和数学中的图形美。

  (四)巩固应用

  1、“你们的表现让我忍不住要送给你们一件礼物,希望你们能用它们拼出一个新的图案。”给学生送礼物(29页的1题:用8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形状?)要求小组合作。

  各小组展示汇报,评议哪组好,评出最佳合作小组。

  2、“你们用自己灵巧的小手设计那么多的漂

  亮的图案,简直就是小小的设计师。老师想请小设计师帮我个忙,行吗?老师搬家要铺地板砖,你能帮我设计一下地板砖的花色吗?”(学生用地板砖模型动手设计。完成教材29页2题。)

  展示,交流,你认为老师选哪一种呢?

  (五)圆形转化成正方形

  “你们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可是圆形一直没用,它可不高兴啦,我们现在把它请出来好吗?(课件出示圆形)瞧圆形给你们出了一道难题,它说你能把我转化成一个正方形吗?(学生思考,尝试,在学生实在没有办法时,要求看书。)着急了吧,别急,让咱们的好朋友——数学书帮帮我们吧。”(完成28页做一做)

  “看书前,老师给大家提出要求:

  (4)请仔细看书,看懂后说给同桌听。不懂的地方向同学请教。

  学生仔细看书,交流,请同学向全班解释。

  根据书中提供的方法拿出圆形纸剪一剪。请一个同学示范讲解,带领大家一起完成。

  (六)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正方形再转化成圆形吗?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的归宿是:教为了不教,学为了会学。会学*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终身学*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学*的方法,并在应用方法中感悟学*方法的优越性,进而使学生心里产生“我会学”的成就感,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学*。让学生在40分钟里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数学学*的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悟到:

  一、结合生活进行教学,选取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

  学生学*数学有两种体验:成功体验和生活体验。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情景在教学中以不同形式再现时,学生就会有兴趣,有冲动感。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做“风车”,让学生拼摆各种图形、设计地板砖的花样等,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二、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关注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学*。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学*过程,尊重学生认知水*和已有经验。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时,教师采用先猜测再证明的方法,先用眼看边有什么特点,再用自己已有经验想办法证明自己说的没错。从而是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的严谨性。

  三、重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具体合作要求,使合作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了合作的技巧。

数学说课稿小学4

  一、说教材

  《商》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中的内容,这是一节新授课。商不变的规律是一个新的数学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必须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这是一种函数思想,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规律不但是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根据,也是以后学*小学除法的依据,也有助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学生在学*课本之前已经掌握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法则,为本课题的学*提供了知识铺垫和思想孕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商不变性质,会用商不变性质,对口算除法进行简便运算。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同时渗透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启蒙教育。根据前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性质,其中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思想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比较相关算式的内在联系,探究、发现、验证并运用规律,既让学生掌握了商不变性质,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激趣设疑,提出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两个步骤,分别是激趣设疑和提出问题,我用狐狸兄弟烧饼广告展开:小白兔最爱吃烧饼了,这一天,它来到森林里的小狐烧饼公司,想买到好吃又便宜的烧饼。但狐狸兄弟们的广告,把它难住了,不知该买哪一家的吃。狐狸大兄弟的广告:240元可以买40个!狐狸二兄弟的广告:480元可以买80个!狐狸三兄弟的广告:4800元可以批发800个!狐狸四兄弟的广告:60元可买10个!狐狸五兄弟的广告:24元可以买4个烧饼!通过这五道算式的计算,学生发现烧饼的单价都是6元。这时狐狸六兄弟又贴出了广告:烧饼每个:(2413)(413)=( )元,用算式设疑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欲罢不能,在学*行为中遇到障碍时,让学生观察之前的5个算式,引导提出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的?商在什么情况下会不变?等数学问题,明确学*目标,起到目标定向的作用。

  第二环节: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先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然后验证规律,最后是深化理解规律。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故事情境中的前5个算式,以24040=6为标准,观察其余算式中的被除数与除数的变,并将他们板书:

  24040=6

  48080=(2402)(402)=6

  4800800=(24020)(4020)=6

  6010=(2404)(404)=6

  244=(24010)(4010)=6

  变 不变

  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单组同学探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倍数的情况,双组同学研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倍数的情况,再由集体概括出商不变性质,同时强调同时、0除外来完善概念。当然,根据不完全归纳提出的猜想不完全可靠,而对小学生来将,对提出的假设也只能另举例子来检验。于是,我通过让学生写例子验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方法。最后我针对学生易错、易漏之处让学生通过判一判、填一填等即时练*深入理解规律。

  判一判

  35050=(35010)(5010)

  7525=(754)(254)

  36090=(360+10)(90+10)

  9113=(912)(133)

  填一填

  20040=(20xx)(400 )

  =(200○ )(405)

  =(20xx) ( ○ )

  = 50

  =20

  第三环节: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运用商不变性质来解决3600600=等被除数、除数末尾同时有0的除法,让学生所有学用,在口算是寻找最佳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第四环节:巩固练*,扩展应用

  共三道练*,第一道是口算,让学生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进行简算,其中象750050=等学生易错的题目,通过学生提醒学生的方式,提醒学生在简算时,被除数和除数末尾要去掉相同个数的0。

  第二道练*是解决课刚开始时狐老六提出的问题:烧饼每个:(2413)(413)=( )元。

  第三道练*属于开放性练*:24040=(200○ )(40○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从不同角度、不同类型、不同形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第五环节:归纳总结,完善认知

  通过询问你有什么收获?这些收获主要通过什么方式获得?进一步系统完善认知。

  第六环节:拓展延伸,孕伏新知

  简便计算 2000125=

数学说课稿小学5

  一、说教材。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

  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

  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可爱的小蚂蚁带入课堂,根据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远,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说教具学具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实物学具米尺、20厘米长的直尺、图钉、小正方体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用时3分钟)

  首先电脑显示。教师激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伙伴,它也非常爱学*,有一天,它就沿着我们的一条课桌边爬了一次。”课件出示小蚂蚁在课桌上爬行,并替小蚂蚁提问:“小蚂蚁给同学们留下两个问题:它爬的是哪条课桌边?它爬的这条课桌边实际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给它量一量?”调动学生学*兴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学生感到疑惑之时,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好奇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设计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悬念,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状态,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用时1 6分钟)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

  第一块:

  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学。

  (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知道2厘米、4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

  学*测量方法。分3部教学。

  (1)量小棒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我让学生独立测量,再全班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用多媒体验证量的过程。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在让学生当小评委: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2)矫正测量方法。

  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当小评委:

  师:小蚂蚁看到同学们用尺子准确地量出了小棒长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于是,他组织几只小蚂蚁开展了测量活动,请小朋友们当评委。

  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20分钟)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

  完成练*2,3。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

  1、估测:开展“火眼金睛”活动,测量自己,自己中手掌的宽度,一扎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2、断尺量小刀。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

  电脑显示课始图,让学生回答:“现在能知道长多少了吗?”学生测量出课桌的长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后面的学*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

  [这一层次的练*,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1分钟)

  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今后还会学*他们。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效率。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

数学说课稿小学6

  【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是中数学教材第册第章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兴趣。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3。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是(查同中学生心发展情况)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课后练*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教学程序:

  课堂结构:复*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数学说课稿小学7

  一、教材分析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经验,以及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这部分内容,能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为今后进一步学*统计知识打下基础。教材通过提供动物运动会场景,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引出不同的分类,从而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接着呈现相应的统计表让学生整理数据,并思考分析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想想做做”中的练*则强调实践与交流,让学生再一次全面亲身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解决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教学难点是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

  2、在学*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

  3、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活动,培养数学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惯,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分三大环节组织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创设热闹的动物运动会场景,通过谈话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然后交流,看到了什么?想知道些什么?这样设计,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主动进入学*状态,激起学生学*的兴趣,产生统计的需求,为新课的探究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合作学*,探究新知。

  我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合作交流,经历统计全过程。首先以谈话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提了这么多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统计经验,思考出可以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接着,组织学生思考要解决刚才提出的“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该怎样统计,要想知道“有几只小猴?几只小兔?几只小狗?”又该怎样统计。通过交流、引导,引出可以按比赛项目、按动物种类分别进行统计。结合交流,适时出示相应的统计表。这样设计,呈现了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意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就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处理数据。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分小组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的填写。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比较:看了两张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同,但总数不变。统计知识的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我这样设计,自然地让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了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而且通过多次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体会,从而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二层次应用统计数据,解决问题。我借助媒体创设了一个情景:工作员小熊要为跳高运动员每人发一件红色运动服,为长跑运动员每个发一件绿色运动服。厨师小猪要为每只小狗准备一份骨头套餐,为每只小猴准备一份桃子套餐,为每人小兔准备一份萝卜套餐。请你向他们提供一张最合适的统计表。这样设计,重在让学生学会应用统计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统计的价值,进一步体会到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结合书中的*题,我安排了两道联系生活的又不同层次的练*题。

  第一层次结合“想想做做”第1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调查统计小组里每个同学最喜欢的一类电视节目和一种球类活动。然后引导分析:两份统计表各是按什么来统计人数的?从统计表里你知道了我们班的哪些情况?最后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你还想知道我们班的什么情况?你最想统计什么?组织学生开展相似的统计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这一练*通过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知识得到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并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层次完成“想想和做”第2题。组织学生把一些图形先按形状再按颜色进行分类整理并填表,活动后组织学生交流“比一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这个练*重在让学生尝试把不完整的统计表补充完整后再统计,引导学生做事要有序,并且让学生再次经历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体验不同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本节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学*经验和媒体优势,选择、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统计素材和学*情境,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统计活动中采用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分析的学*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突出了统计活动的本质,学生在全程参与中不仅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同时又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数学说课稿小学8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用数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中的一个新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小学一年级下册19页的例3。

  2、教材分析:用数学不是孤立专项的训练,而是分散于新教材的各个单元,其目的在于让数学更加紧密的联系实际生活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了简单的用加法减解答问题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事实上,用数学目的是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综合提升,同时也是为后面文字叙述式的用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本节课在设计时,力求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社会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所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问题的含义。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感悟数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并掌握问题的含义并提出问题

  三、教具的准备

  由于一年级孩子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导,我特意设计了动画课件,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和多变性。

  四、课时安排

  本节课我安排1课时,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一是给出条件问题完备的应用问题,借助情景图让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知道什么是问题;二是给出明确的信息,数据,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理解意义进行计算;三是由学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受生活阅历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难以理解,也为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因此。我设计一个大家到公园游玩的故事,让孩子们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不断解决数学问题,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轻松完成学*任务。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 学*新知

  1、教师:冬天过去了,春天到来了,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小朋友们出来活动了,你们猜他们去干什么了?下面我来做动作大家猜好吗?

  2、教师藏在讲桌后面,喊:好了!学生一下子就说出“捉迷藏”;教师又拿出手绢,学生马上猜出是“丢手绢”;接着教师比划一个圆圆的东西放在地上一脚踢出去,学生情绪高涨,“踢足球”脱口而出。

  3、教师:你们太聪明了,看来难不倒你们了。小朋友们在活动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你们愿意帮忙吗?(学生会高兴地说:愿意!)

  (二)、读图明意 探究新知

  为了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提出并解决问题,把主题图稍作修改,一块一块的出示,如出示捉迷藏区域,丢手绢区域、踢球区域。让学生看一块根据相应的条件提出一个问题。)

  1、课件出示捉迷藏图(伴音提示:13个同学玩捉迷藏,这里有6个人,藏起来几个人?

  A、找出已知和未知

  (渗透给学生一道完整的文字叙述题至少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

  B、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C、总结思路,全班交流。

  2、 课件出示丢手绢图(伴音提示:丢手绢的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你能提出几个问题?)

  A、组内讨论(教师巡回参与,适时点拔,收集资料);

  B、请小组代表发言,介绍自己的问题及想法;

  C、讲评、鼓励;

  3、课件出示踢足球图(探究过程同2)

  (三)、巩固反馈 深化新知

  1.教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小动物们也来凑热闹,都等急了,看,他们来了。(课件出示:第20页的小动物图)

  2.教师:都有哪些小动物呀?(学生:有小鸟、小鹿和小鱼。)看着这幅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在黑板上板书问题。(这时,每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课件中把学生提问的部分闪动几次,以此让学生进一步的明确所提问题。)

  A、树上还有几只小鸟?

  B、草地上还有几只小鹿?

  C、有几条小鱼在做游戏?

  D、飞走了几只小鸟?

  E、跑了几只小鹿?

  F、游走了几条小鱼?

  ……

  4、教师:你能又对又快地解决这些问题吗?请你拿出练*本解决你喜欢的问题。

  5、学生反馈,集体订正。

  (四)、练*巩固

  课本练*四的第一到第三题。

  (五)、知识应用 体验成功

  教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么多问题,而且做得又对又快。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藏着许多数学问题,你能在其他地方找到数学问题吗?和同桌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身边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

  (六)、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这么多问题,而且还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看来学数学可真重要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七)、布置作业 课堂延伸

  请同学们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提个数学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它,好吗?

  (八)、板书设计

  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条件 问题

  来了13人捉迷藏,这里有6个人。 藏起来几人?

  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 一共多少人?

  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 。 还有几人没来?

数学说课稿小学9

  教学重难点及教法说明

  说课内容是全日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圆的面积"。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通过直观、演示,把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再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圆的面积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今后进一步学*圆柱体,圆锥体等知识的基矗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是:

  1、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圆的面积》:

  渗透转化数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操作总结圆面积公式。难点是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关健是弄清圆与转化后的*似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本课教学,采用直观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等方法,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由圆转化为*似的长方形,总结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课堂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分四个环节来设计教学。

  第一个环节:复*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计算机的屏幕上显示出一个红颜色的圆,请同学看这圆一周的长度叫什么?这个圆所占*面的大小又叫什么?引出课题"圆的面积"。

  第二个环节:新授

  教学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不仅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而且可以勾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鉴于此,新授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公式的推导

  1、准备题

  请同学们回忆*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再想想,三角形、梯形又都是转化成哪一种图形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本课就用这种转化的方法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推导圆面积公式

  第一层次教授转化的方法。

  让学生看屏幕上的圆,老师把它*均分成8份,先把上面的4等份和下面的4等份分开,再交*地拼在一起,看看,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的*似图形?为什么说是*似的*行四边形呢?让学生继续观察,我们将其中左边的一个等份再*均分成2份,将一小份移到右边拼起来,现在拼成的图形*似什么图形?由圆转化成*似的长方形,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

  第二层次运用转化方法。

  让学生进行操作,再通过演示渗透极限思想。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6等份的圆,利用刚才的方法把它剪开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观察一下,拼成的*似的长方形与屏幕上8等份的比较一下,哪个更接*于长方形,为什么?如果我们把一个圆等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屏幕上演示)这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刚才是把一个圆*均分成8份、16份、32份,如果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更多,拼成的图形你会发现什么?由此可得: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于长方形,尽管形状发生了变化,但面积是不变的,也就是说,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

  第三层次推导公式

  让学生再注意观察屏幕上显示的由圆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思考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相当圆的哪一部分?那么,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归纳得到圆的面积。(公式略)回顾学*过程:将圆*均分成8份,进行拼图,目的是教给学生由圆转化为*似长方形的方法,并初步感知圆的形状变了,但面积并没有变。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将圆*均分成16份拼图,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拼成的图形更接*于长方形。

  此时,经过学生的空间想象,他们在大脑中已经形成了由圆转化成长方形的图像,这时在计算机上再显示将圆等分32份后拼成的*似于长方形的图像,会使学生在视觉上得到证实,他们的思维结果是正确的:将圆*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长方形,但面积始终是不变的。运用计算机显示由圆到*似长方形的图像的变换过程,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科学美,并充分体现构图美和动态美的特点,它能刺激学生,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有助于解除学生视听疲劳,提高学*效率。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3、小结

  让学生回忆一下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要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这样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阶段性练*

  a、看标有半径的圆,求面积。

  b、已知半径求面积。(练*时交待运算顺序。)

  (二)学*例1要求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注意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

  对于巩固练*,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正确地掌握公式,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第一层次的练*是以文字题的形式给出直径求圆的面积。

  第二层次的练*给出半径和直径求圆的周长和面积。

  第三层次的练*是在两个圆(一个标有圆心,一个没标圆心)中量出所需条件求圆的面积。

  然后,对全课进行总结,质疑问难。

  第四个环节:布置作业。

  (书中题)本节课可采用由计算机设计的三维动画,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解说、提问,使教学过程有机组合,充分显示了电化教学的优势,较之其它教学手段和方法更易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小学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4)

——小学数学说课稿 (菁华10篇)

小学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质数和合数是在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质数和合数是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而且能记较快地看出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这一节内容中抽象概念较多,而且有些概念容易混淆,如: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能初步弄清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水*。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区别与联系。

  二、说教法、学法:

  首先,在学*准备中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对小组号码数字进行分类(按奇数、偶数分,按位数分等等)。对学生不同的分法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引导学生对非零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即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小组号码数的约数,并绘制成表,让学生观察表“按约数的个数来分”该怎样来分。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三类数的特点,归纳、概括出质数、合数的概念。然后教学例2:质数和合数的判断。教师指出还可以通过查质数表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引导学生制作质数表。从而使学生初步发现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再次是一些练*题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最后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三、说教学过程:

  (一)学*准备:

  让学生根据以往的学*经验,对自己的小组号码数进行分类(按奇数、偶数分,按位数分等等),同时引导学生对非零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即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从而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建立质数、合数概念:

  找约数进行分类、观察归纳出质数、合数概念。

  2、教学例2: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你认为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告诉学生还可以通过查质数表来判断,并指导学生制作质数表,引导学生发现,初步弄清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三)巩固拓展应用:

  1、填空

  2、判断

  3、思维训练

  (四)全课小节: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练*十三的第2、3题。

小学数学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下面我将从“说教学理念、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本课的教学理念有:

  1、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强化主体意识。

  2、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3、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验证、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说教材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是义务教材六年制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内容。这部内容的学*是在学生学*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约分、通分的基础。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知规律,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分数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的关系。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2、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状态,养成注意倾听的*惯。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说教法

  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引导自学、合作探索相结合法,让学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等的分数,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知识的巩固阶段,我还采用组织练*法,当然以上这些教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本着“一法为主,多法为辅”的思想,我将多种教法进行优化组合,以达到促进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四、说学法

  1、学生在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发现法、操作体验法,学生在折纸上画出相应的阴影部分后,必然会对那三个图形进行观察和比较,从中有所发现。之后老师通过启发学生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证明那三个分数大小相等,让尝试中发现,在实践中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2、在学*例题的过程中教师先采用启发法,再采用自自学尝试法,独立自主地学*将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分数,并尝试完成做一做,达到检验自学的目的。

  五、说教学程序

  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本课的教学模式制定为:

  总之,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力争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把空间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内容。认识图形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认识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它们的特征以及周长,还有它们的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的活动初步认识并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几种*面图形,体会“面”在“体” 上,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渗透安全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会辨认这4种图形。 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学*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觉得本课难点是: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懂。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多种立体模型以及多种*面图形的学具。还有印泥画、小棒,白纸。

  二、说教法

  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我在教学中,给它们充分的动手和表达的空间与时间,并且新课标还强调,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运用的过程。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在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这些活动中来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本节课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等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三、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融入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方法为一体

  (我注重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纵观整节课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用体验的方法学*,首先是操作体验,然后是综合体验。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知。

  1、教师出示一幅印泥画问:画上的花朵是怎样画在纸上的? 2怎样把自己的手掌请到画纸上?自己试一试(我想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知道要把物体的一个表面请到纸上我们可以用印一印、画一画的方法。)接着我说今天我们就用印一印、画一画的方法从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上认识一些*面图形。来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再让学生齐读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课堂的中心环节:探索新知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探索性中学*,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2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在学*中体验。

  活动1:摸一摸,画一画。

  (1)教师依次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实物,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我想通过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起已学过的知识。这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学生应该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可能有部分学生不认识三棱柱,在这里我会通过实物简单介绍,再通过幻灯片认识三棱柱,为后面认识三角形做准备)

  (2)接着我让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学具,摸一摸它的表面,你有什么感觉?(学生会说光光的,滑滑的)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把刚才摸到的这个光光的、滑滑的面请到纸上.(学生会用印一印,画一画的方法完成)紧接着让学生把请到的面在全班展示,并说一说是从那个物体上得到的,你能说出它的名称吗?学生说出名称的同时教师依次在黑板上贴上四种图形,并告诉学生它们是*面图形。

  (3)通过幻灯片再现:从长方体上得到长方形,从正方体上得到正方形,从圆柱体上得到圆,从三棱柱上得到三角形(我想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感知面在体上来突破教学难点 )

  (4)试一试:

  ①说出大屏幕上出示的*面图形的名称。

  ②师生互动:教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用手描画出图形的形状。 (我想通过试一试让学生巩固这些*面图形的名称及形状) 为了使学生巩固这些*面图形的形状及基本特征,我设计了 活动2:摆一摆,说一说。

  我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四根同样长的小棒能摆一个图形,学生动手操作后会说能摆一个正方形,三角形。我问;能再摆一个长方形吗?为什么?学生会说;不能,因为小棒不够。我接着问;这个困难该怎么解决呢?学生会想到和同桌合作,通过同桌合作得知用6根或8根小棒都能摆出长方形,同时教育学生在今后的学*中遇到困难时别忘了合作学*。紧接着我会问:还有什么图形没摆,为什么?学生会说:圆形没摆,因为小棒是直的,圆的边是弧形的。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知识运用。

  我提出问题: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

  这个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会说道:门的形状、窗的形状等等

  在必要的时候我会作出引导,比如我们黑板的形状、桌子的形状等等。

  (1) 出示生活中的图片,想让学生观察然后再来说一说。 (我想通过找图片,让学生知道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2) 为了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的联系,数学就在我身边。 我设计了一个小朋友上学路上的情景。

  这些交通信息班是什么形状,有什么作用呢?

  我把学生引入实践情景中,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并且我想通过对这些交通标志认识,来增进数学价值和作用认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同时还进行交通安全的教育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闯关游戏

  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5道闯关游戏练*题。

  1、第一关:“我说你猜

  我想通过这道题目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

  我要找的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的。

  我要找的物体的有两个面是圆形的。

  我要找的物体的面都是正方形的。

  2、第二关:“找规律(首先我会说:为了奖励大家成功闯过第一关,我们来做一个游戏,一起拍手拍肩,老师停下来,你们继续做。)从这个游戏中学生会发现规律:每次多拍一下。从此引出第二关:找规律(幻灯片出示),通过这一游戏,使学生加深对所学*面图形的认识

  3、分一分(课件出示)

  我想通过这道题加深学生对这四种图形的认识、区别*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面

  4第四关:考考你的眼力

  大屏幕出示*面组合图形,问:图*有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

  5、第五关:我会涂

  按要求给图形图上相应的颜色。

  第五个环节: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设计(略)

  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学数学说课稿4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面试小学数学教师的8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倍数与因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

  《倍数与因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章第1课的内容,主要是讲述倍数与因数的含义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该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乘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将为今后进一步学*2、3、5倍数的特征以及质数合数的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判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了解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过程,培养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在探究倍数与因数关系过程中,感受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索与交流的情感品质。

  通过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我认为是理解并掌握理解和掌握倍数与因数的含义。教学难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会找7的倍数。

  二、说学情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之始,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很重要。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但推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我会紧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学内容、学情的分析和新课改的要求,本课我主要采取以讲授法为主,辅助以启发式教学法,讨论交流法,练*法等来展开教学,从而达到培养能力,养成良好*惯的目的。科学的学*方法十分重要,它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的“桥梁”。本节课我对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他们合作交流,自主归纳数学规律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所以我将着重介绍一下教学过程。

  环节一、谈话导入,激发求知欲

  在上课之初,我会播放国庆70周年阅兵的视频,让学生们一起再次为祖国妈妈庆生,感受祖国的强大,同时祝福祖国妈妈繁荣昌盛。接着屏幕放大阅兵的两个方阵,请学生们算一算各有多少人?学生不难给出算式为94=36(人),57=35(人),顺势询问算式中数字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出新课。

  通过视频导入,一方面增加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

  环节二、诱导启发,发现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2个学*活动

  活动一:辨析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首先,通过导入的问题,让学生们观察算式94=36,讲解这里的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然后让学生们根据57=35,思考“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学生们会有35是倍数,5和7是因数的错误回答。部分学生会质疑这样的表述到底35是谁的倍数,5和7是谁的因数。进而师生共同探究发现正确表述:35是5和7的倍数,5和7是35的因数。顺势强调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同时指明我们只在自然数(0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在整个过程中肯定学生们的发现,并给与正面的评价。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大屏幕中的算式253=75,205=100,再来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学生们会准确的回答出75是25和3的倍数,25和3是75的因数。100是20和5的倍数,20和5是100的因数。师生共同总结我们在表述倍数与因数关系时一定要注意,由于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应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对于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认真思考问题,向学生们投入更多的赞美语言。

  活动二:找寻7的倍数

  首先,在学生们可以根据给出算式顺利表示出倍数与因数关系后,让学生们思考“屏幕上哪些数是7的倍数”,独立思考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小组汇报的结果会有:7=71,14=72,77=711,所以7、14、77是7的倍数,表明这是利用本节课的倍数与因数关系去解决问题。还有14÷7=2,14是7的2倍,17÷7=2......3,17不是7的倍数等答案。指出这是利用除法去解决的,可以整除的都是7的倍数。顺势带领学生总结其实在倍数与因数的关系中,如果商是整数且没余数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在这些活动中,把学生置于学*的主体地位,鼓励,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独立学*的能力,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环节三、实践练*,巩固新知

  我设计了课后试一试的练*巩固所学知识,旨在培养学生进一步明确倍数与因数的含义,进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倍数与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环节四、引发反思,全课小节

  通过让学生回顾新知,谈收获,给学生再次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提醒,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师生共同完成课堂评价。

  环节五:布置作业,课后提高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作业我将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课后练*;选做题是找找生活中的运用。

  二、说板书设设计

  黑板上呈现的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的设计以提纲式的板书为主,这样可以很直观、很清晰、更明了的整课内容展示出来,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倾听,现在,我可以擦掉我的板书了吗?

小学数学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79—81页的《最大公因数》,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以及其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后续学*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并能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过程与方法: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养成良好的学**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难点为:能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第二方面:教法设想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高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善于表达的特点,我设计把“启发诱导”、“情景教学”、“实验操作”、“愉快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力求让学生们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探索新知,意在把抽象的概念教学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同时,也让孩子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方面:学法指导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探索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我设计了让学生在半独立的状态下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种学法的指导意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方面:教学程序

  依据教材特点、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第一个环节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用游戏引入,意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复*旧知,同时也为新知识的学*做好铺垫。

  8名学生每人都拿着一张数字卡片。听口令,手中的卡片是16的因数的同学快速跑到左边集合。待全体同学确认了是否正确后,再听口令,手中的卡片是12的因数的同学快速跑到右边集合。结果有一部分学生立即从左边跑到了右边。从而引发矛盾,“你们是16的因数,现在怎么却又跑到12的因数里面了呢?”从而导入课题——“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二)第二个环节是“创设情景、抽象概念”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首先通过铺方砖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感知、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然后,让学生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或者用学具摆一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学生们发现,可以用边长1分米的地砖铺地,也可以用边长2分米的方砖铺地,还可以用边长4分米的地砖铺地。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所以地砖的边长可以是1dm、2dm、4dm,最大是4dm。

  学生在操作探索中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初步建立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的表象。

  最后,利用集合圈帮助学生抽象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意在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概念,同时也渗透了集合思想。

  对于概念的描述,课程标准虽然只要求会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但是在总结、归纳、抽象概念时,应考虑从更广泛的角度上描述。不说两个数而是说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公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三)第三个环节是“自主探究、突破难点”

  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这部分教学我大胆放手,为学生创设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自学探究。学生可能会找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分别找出18和27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二是先找18的因数,再从中找27的因数,进而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三是先找27的因数,再从中找出18的因数,进而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通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如果有个别学生提出可以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出最大公因数,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一起探讨。如果时间不足,应该对发现这方法的同学特别提出表扬和鼓励,并提议其他学生课后可以根据教材第81页的“你知道吗”小知识了解一下这种方法,下节课再一起探讨。本环节中,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基础上,由学生进行方法的最优化。

  (四)第四个环节是“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新课程标准》要求巩固练*要体现层次性和科学性原则。

  我首先安排了基础练*,练*十五第1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其次是发展性练*。教材第81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如下规律:

  ①成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就是这两个数中较小的数。

  ②1和其它非0自然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

  ③两个连续自然数(0除外)的最大公因数是1。

  最后是提高练*。教材第83页第7、8题。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

  练*的设计从认识到理解,再到拓展应用,逐层加深,意在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第五个环节是“自我评价、大胆质疑”

  本课结束时,我抛出最后一个问题:在今天的学*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你对自己今天的学*做个评价好吗?

  让学生自主回顾归纳所学知识内容,重构认知,也为进一步学*新知识扫除了障碍。

  第五方面: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呈现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思路图。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8的因数:1、2、3、6、9、18

  27的因数:1、3、9、27

  18的因数:1、2、3、6、9、18

  27的因数:1、3、9、27

  第六方面:预设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力求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的探索新知,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以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设想,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去完善,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予以批评指正。

小学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这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会数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 初步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3、情感与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体验学*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并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其中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首先是猜一猜鸟巢体育馆人数的活动;接下来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给学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测的基础上,将"到底有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数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悟,从而发现数数的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然后是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交流: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最后是练一练的活动,包括接一接、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知的应用与拓展。

  2、采用小组合作学*,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共同决策,集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学*、充分交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机会。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了奥运福娃带来的挑战,让他们在挑战中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

  三、说学法。

  从学法来说,本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法。首先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我先让小组成员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后小组成员一齐动手操作。然后是小组议一议的活动,老师先引导学生: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共同促进。组与组之间也有交流。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学生的学*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

  四、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猜一猜

  课件出示鸟巢体育馆图片,引导学生:猜猜看,这儿可坐多少人?意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估计意识和能力。并由此导入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活动二:数一数

  活动前,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创设了挑战情境:小朋友,福娃带来了一些题目,小朋友每答对一道题,就可以得到一个福娃,全部完成,将得到一组福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接下来学生满怀信心地进入数小棒的活动。

  (1)数老师手中的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明确"10个一是十";

  (2)数一小捆的小棒:十根十根地数,明确"10个十是一百"; 复*已有旧知

  (3)小组合作数更多的小棒。

  晶晶带来挑战:怎样数更大的数?

  数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每盘大约多少根?

  学生自由猜测后,老师问:怎样能准确地知道小棒的根数?学生将自发地要求数。老师把小棒和橡皮筋分给各组,请小组合作数一数,并提出数的要求:

  (一)数的速度要快;

  (二)数的数量要准;

  (三)数出的小棒要捆扎好,让别人很快就能看明白。

  出示要求后,不是马上让他们数,而让他们先独立思考:该怎样数?再组内讨论:我们组怎样数?统一意见,达成共识。然后组内一起动手数小棒。

  数完后,分小组汇报:你们组有多少根?怎样数的?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这时,将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数法:可能有10根一小捆,10小捆扎成一大捆的;也可能有20根一小捆的,或50根捆的,两小捆捆成一捆的等等。

  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么多的数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说说你的理由。并说一说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这样从感知入手,注意了数和形的结合学生很自然地得出:10个一百是一千。 这部分是重点知识。

  学生在紧张有趣的数小棒活动中,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将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整个活动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活动三:指千在计数器上的位置。

  这样,在已有体验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相邻数位间的十进制关系,让生指具**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再让生用手写一下如何写一千。

  活动四、感受"一千":

  看一看,摸一摸,感受100页纸的厚度,并用手势演示一下;根据100页纸的厚度估计200页,400页纸的厚度,同桌、小组同学进行验证;估计1000页纸的厚度,师出示1000页纸,比一比谁估计的准确;

  接着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纸教育。

  活动五、出示卡片199,它后面的数字是谁?师详细讲解,为何是200,接着问生209后面是?

  你能接着数吗?

  89-- 189-- 379-- 699-- 509-- 999--

  接*整十、整百拐弯处数的数法是学生数数中的难点,这一活动是为突破难点而设计的。

  活动六、1、(1)填一填。

  10个1是 10里面有 个1

  10个10是 100里面有 个10

  10个百是 1000里面有 个100

  (2)、 数一数。

  从198数到206

  从985数到1000

  这里,让学生找同伴互数,再个别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2、 填一填: ----、---、800、--、--

  这是一个开放性练*,学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十个十个或百个百个地数……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也可以反过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数,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都给予充分肯定,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的意识。)

  3、 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1000以内数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惯。

  最后进入总结的环节: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我们顺利完成挑战,同学也得到福娃(课件出示福娃图片)恭喜你们!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不断进步。

小学数学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是中数学教材第册第章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兴趣。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3.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是(查同中学生心发展情况)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课后练*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教学程序:

  课堂结构:复*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小学数学说课稿8

  一、说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

  二、说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说学*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学*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导入: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做操,上体育课都少不了要排队,你会不会派队呢?

  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按照老师的要排队,谁愿意来?

  出示要求:1面向老师排成一路纵队

  2每两位同学之间相隔一米

  告诉学生: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叫队伍的长,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叫间隔.

  提问:这路纵队长几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我们把刚才的三位同学看成三棵树苗的话,那么三棵树苗之间有几个间隔?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排队人数比间隔多一,间隔比人数少一

  2过度语: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3再次感悟: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左手,互相说说手指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比如: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如果我们把五个手指当成五棵小树苗的.话,五棵树苗之间应有几个间隔呢?四个间隔在几棵树苗之间呢?你能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

  提问找生回答:如果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几个间隔?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那你们再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那20棵树呢?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指导学生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7.刚才我们要求路的两端都要栽时,得出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知道了怎样求路的长度。如果知道了棵数与间隔数,你呢感求出路的长度吗?(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如果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还以这道题为例来研究一下:

  (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分小组交流,也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

  (3)反馈

  (4)展示结果:两端不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方法解决,如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等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一根木头长10米,*均分成5段,每锯一段要8分钟,共要花多长时间?

  2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3每隔6米种一棵树,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有多远?

  4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

  5公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电线杆(包括两端)共10根,求路长?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不只在植树当中才有,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学*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和两端都不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中,我们还会学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七、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但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学生的生活。

  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但在练*时,很多题都是给出间隔和棵数,求路的长度。如: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均是200米。

  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练*题3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还不能融汇贯通,所以做起来有些难度。他们不明白从一楼到二楼算一层,很多学生认为楼梯的拐角处也该算一层,后来我在另一个班上课之前就先让学生分成小组,去观察,体验,感受,然后讨论,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就不会出现前面的问题了。还有一道时钟的问题,五时时钟敲响5下,需要8秒,12时时敲响12下,需要几秒?要想做好这类题,就得让学生明白,需要的时间应该是第一次钟响与第二次钟响间隔的时间。避免上节课出现问题的同时我还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疑,让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小学数学说课稿9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方程》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展开的,为下面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教学作铺垫,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1.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年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因此,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2.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生已经完成了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的学*,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是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方程知识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意图、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激情,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

  四、重、难点分析

  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方程的含义。

  小学生的认知水*还处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还存在着很大困难,所以将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因此,在学法中,让学生通过“感知交流→观察比较→得出概念→分析概念”的探究过程去发现新知,从而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2.教法

  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学*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以小组合作观察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观察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在与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在“*衡→不*衡→新的*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我将按创设情境→观察探究→知识运用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分页标题#e#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我首先提供了天**衡的情境图,通过“用等式表示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活动,引出“50+50=100”的等式,激活学生已经积累的关于等式的感性经验。这样,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观察探究——形成概念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突出这个重点。

  【感知交流】我提供了四幅天*图,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交流,用式子表示天*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通过展示图片,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观察比较】接着,我提出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比较,认识到列出的式子中,两个式子是等式,还有两个式子不是等式。而这里的等式与前面的等式不同,它们都含有未知数。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得出概念】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方程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充分地表达,从而得出方程的概念,即“像x+15=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分析概念】这部分是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在得到方程概念的基础上,我及时组织学生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帮助学生感受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种特殊的等式。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知识运用

  “试一试”通过列方程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方程的思想,并为进一步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一些准备。

  “练一练”安排了三道题。第一题采用学生抢答的方式,通过判断题中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引导学生体会等式与方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加深对方程含义的理解。第二题通过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在小组里交流,引导学生将已有的对方程的认识用外显的形式表达出来,促进学生自主地建构方程的模型,内化方程的概念。第三题采用全班交流的方式,根据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列方程的思维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对方程含义的理解。

  4.引导小结

  本课的小结采用学生小结的模式,这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梳理已经学*过的知识,然后我再对学生的小结进行总结。

  5.布置作业

  为了使所有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我布置了必做题:要求学生每个人写一篇数学日记,即通过这节课的学*,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同时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我布置了探究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苏教版第二册的内容。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因此我根据教材先了解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程度,紧接着来认识面值不同的人民币的币值,通过换算人民币明白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位关系,最后开展主要用元、角、分为人民币单位进行各种兑换练*。

  2、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1角=10分,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②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3、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1元=10角,1角=10分。

  二、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认知教学,因此在教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数学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三个游戏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三、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三点:

  1、在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成功。

  2、在动手操作进行实践活动中独立思考。

  3、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引出课题,全面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①学生自主认识1元,1角,1分的人民币。

  首先进行活动一:老师给你们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存钱罐,里面装了各种各样的钱,请你们把它们分一分类。分完了之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分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分类,然后选一个代表来汇报结果,你认识哪些人民币,怎样认识的?

  ②买文具。出示情景图。

  小组内交流:你想买什么文具?怎么付钱?

  如:有的同学想买柜台中1元钱的圆珠笔,有的同学想买1角钱的橡皮,可以怎样付钱?有几种方法?

  全班交流,把不同的付钱方法写在黑板上。

  问:看到同学们的付钱方法,你有什么想法吗?

  引导学生为什么不同的付钱方法都可以呢?从中让学生发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位关系

  阅读课本,质疑问难?书上47页印的人民币和我们用的人民币有什么地方不同?学生能找出书上印的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条红色斜线,为什么会有斜线呢?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书上印的人民币是样币,是给我们看的,是不能使用的。

  ③小组内做兑换人民币的游戏。如用1元换10角,1角换10分,1张5元的币换5张1元的币等等,在游戏中学*小面额人民币的换算关系。

  ④出示情境图,问:1元钱可以买什么东西?能找回多少钱?让学生说一说。

  3、猜价格游戏

  师:今天小朋友们表现得非常好,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个小奖品要送给大家,但是奖品太少了,送给谁好呢?如果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物品的价格,我就把物品送给谁,好不好?

  (教师先给出价格的范围,再根据学生猜的价格,老师给出高了或是低了的提示)

  4、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了什么新知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5)

——数学说课稿小学 (菁华5篇)

数学说课稿小学1

  一、说教材

  《四边形》是人教版教材第五册中第三单元关于空间与图形部分内容的第一课时。教材首先提供了一幅校园场景图,图上有许多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信息。如:长方形的篮球场、通道、窗户,正方形的地砖,*行四边形的推拉门、楼梯护栏,等等。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在主题图之后,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请学生找出四边形并涂一涂,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生进一步学*周长、面积计算及其他几何知识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不断修正、完善对四边形的认识,能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围一围、涂一涂、剪一剪、说一说、找一找等系列活动,掌握四边形的特征和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抽象能力。

  3、通过情境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四边形的特征和分类,难点则是四边形的分类。

  三、说教法和学法

  1、在情境中感知四边形。

  本课我没有克意地去创设情境,因为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要对课堂学*有帮助,而教材提供的正是这样一幅学生熟悉又喜爱的校园情境图。从图中,他们既可以找出早已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圆等图形,也可以找出本课所学的其他类型的四边形,如梯形、*行四边形、菱形等。既然教材给了我们这样一幅情境图,就用这一幅情境图来开课。

  2、在操作中体验四边形。

  华盛顿图书馆的墙壁上挂着这样一句话:听过的忘记了,见过的知道了,做过的理解了。说明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的重要性。在本课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四边形,体会四边形的特点,我安排了多次学生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分一分、说一说、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拼一拼等活动中逐步加深对四边形的认识。

  3、在合作中理解四边形。

  四边形内部的分类是比较复杂的,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单凭学生个人的力量很可能理不清诸多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出现漏分或交叉分的现象,不利于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我大胆地将问题抛给学*小组,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分类的标准,展示多种不同的分法,从而进一步感性地认识和区别各种四边形的特征。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或挂图)出示主题图,师谈话:同学们喜欢参加体育运动吗?看,图上的这些学生都在积极参加各项锻炼。仔细观察,校园里有许多图形,你发现了吗?

  学生观察后说说有哪些图形,师贴出相应的图片。

  你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分别叫什么吗?学生说完后师引导:这节课重点认识四边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就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所以上课伊始,我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生活实际情境校园场景引入四边形的教学,把认识四边形这一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图形无处不在,激发学*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四边形的特征。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的信封里除了上面找到的这些图形,老师还补充了生活中几个常见的图形:

  哪些图形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四边形呢?学生边讨论边操作。汇报时重点说一说上面前两个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

  小结:什么样的图形才是四边形?根据学生的归纳板书:

  四边形:四条直的边,四个角。

  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学生举例并相互评价。

  2、四边形的分类。

  师谈话:四边形真是一个大家族,它的各个成员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一起来给四边形分分类,理清它们的关系好吗?

  指导活动要求:①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②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③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④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行四边形、不规则四边形、梯形(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两组对边相等)

  梯形、不规则四边形(两组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正方形(四边相等)

  不规则四边形、梯形(四边都不相等)

  (4)按对角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对角相等)

  不规则四边形、梯形(对角不相等)

  3、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师出示把长方形、正方形分成一类的分法:

  (1)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的四边形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小组内说一说,可以借助三角板和直尺。

  (2)小组汇报,得出结论。板书:

  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引导学生观察电脑动画演示一般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过程,使学生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同其他的四边形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

  设计意图:几何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我尽量提供各种感性材料,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图形卡片进行两次分类,第一次通过观察、比较,抽象出四边形的共同特点;第二次分类进行交流、思考,理顺四边形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对四边形有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也进一步认识了两种特殊的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三)巩固练*,拓展提高。

  1、围一围。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象的四边形。学生互评。

  2、涂一涂。在一幅情景图中涂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

  3、剪一剪。剪一刀,你能使一个长方形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四边形吗?

  4、拼一拼。小组合作,看能不能将信封中的卡片拼成一个大的四边形。如: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一系列操作活动,巩固四边形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挑战困难的精神。

数学说课稿小学2

  一、教材分析

  《一分钟能干什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分、秒中的一个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是本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使学生懂得去珍惜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情境活动,让学生建立一分钟和一秒钟的概念,体会分与秒的关系,掌握1分=60秒,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过程目标: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1分钟的长短,并感受时间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及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情感目标:在实际操作及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体验学*数学的快乐,激发学*兴趣和学*热情。

  能力目标:通过拍一拍、听一听、读一读、唱一唱、写一写、等活动,培养学生估计时间的能力,教育学生从小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好*惯。

  教学重点:体验1分时间的长短,建立一分钟的概念。

  教学难点:估计一分钟有多长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时分的知识在一年级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能区分时针、分针和秒针;能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整点、半点;但是整点刚过和接*整点学生区分还有困难。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生活经验少,但思维比较活跃,他们还是以无意注意为主,而无意注意是由刺激物的特点引起的,在教学时,尽可能创设生动的数学活动,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知识变成学生的切身需要,使他们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通过操作交流去探索创新。

  二、教法学法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联系生活实际,用灵活多变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情感,充分放手让学生大量开展多种形式有趣的实践活动,开放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使学生较好的认识一分并且对于一分能干什么也会有深刻的认识。

  三、设计理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创设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数学的价值。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发展。在这节课中,主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是学*的“主人”,新课程强调学*数学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的过程。《一分钟能干什么》这一课意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数心跳、听音乐、读书、踢球等,体验时间的长短,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东西。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就是学*的“主人”。

  四、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根据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于是我利用20xx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场面,共同感受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体验一分钟的长短,这种安排的意图是用学生比较有兴趣的事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为新知的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课标强调要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整合。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一分钟时间的长短。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一分钟能干什么都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说说,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台,发挥自己的个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对时间的有关认识的记忆。

  (二)实践感知

  1.一分钟有多长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数心跳”这一活动,再次体验到一分钟的长短,强化学生的感知。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听一遍会忘记,只有自己做一遍才能永远的记住。在课堂中通过拍一拍、读一读、写一写、数一数、做一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对于一分钟的长短有了深刻的印象,为后面的估计打下了基础。

  2.分与秒的关系

  在我们体验完1分钟脉搏的跳动之后,让我们静静地看钟面,一起来认识1分。观察钟面,上面有两个我们的老朋友,最短走地最慢的是时针,这根长一点的走得比时针快的是分针,钟面上还有一根又细又长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针,它可记录比一分还短的时间,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请同学们观察钟面,动脑筋思考,一秒有多长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

  学生说出不同的办法,同时选择拍手的方法边观察钟面边体验1秒,5秒,10秒,60秒的长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数一数、分针与秒针的走动情况,学生发现了分与秒的关系。强调学生一定要把分与秒的关系记好,1分=60秒

  我从“1秒钟是多长”这里寻找切入点,让学生拍手做,分别观察分针和秒针的变化,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总结能力的培养。在认识秒针时,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钟面,区分时针、分针、秒针,然后总结出分与秒的关系。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和总结,比老师的讲解更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使学生在经历了观察、总结、推断的过程中体验了观察——思考——推断——总结——归纳——运用的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

  (三)活动体验

  1.1分钟能干什么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做计算题,读三字经,画太阳,拍球),学生分小组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学*活动,集体计时,汇报结果。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在一分钟里能做这么多事情,很骄傲。同时体验1分时间的长短,建立一分钟的概念。

  学生通过四种活动对比谈感受, 让学生明白感觉时间的长短有时还与心情和喜好有关,并不失时宜的进行热爱学*的思想教育。简单的练*,为学生提供了体验时间的机会,增进了同学之间或者师生之间的互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同时,把课本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加深了学生对一分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一分钟有多长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听着音乐在一分钟之内做自己喜欢的活动,这是对学生估测能力的训练,有了活动已做基础,先叫同学交流估计的办法,然后跟随一段欢快的音乐跳起来,估计一分到了就回到座位。

  这个环节为学生创造了充分的机会实践一分钟的体验。新课标中倡导从孩子们身边的生活中撷趣素材,联系生活学*数学,将数学还原于生活,指导于实践。我让学生在通过大量的活动感受到了一分钟后,再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来估计一分钟长短

  4.几分钟的长短

  在这一环节请学生选一首歌,估计一下大约需要几分钟,再全班一起唱唱,看看自己估计的对不对。新课标中倡导从生活中学*数学,还原于生活,指导于实践。让学生在通过大量的活动感受到了一分钟后,再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来估计一分钟以及几分钟的长短。在设计上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在学生有了一定时间的基础上马上让学生进行估算练*,促进知识的进一步的巩固。

  (四)拓展思维,课堂回顾

  1.中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检查学生掌握程度,我又设计了下面三个活动,把课堂气氛再次活跃起来。

  ①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这台春节晚会上,有我们熟悉的好朋友红果果、绿泡泡,他们俩看到同学们对分和秒掌握的这么好,想考考大家,你想接受他们的挑战吗?

  挑战第一关: 是时,分,秒关系的换算。

  1时=___分 1时30分=___分

  1分=___秒 1分20秒=____秒

  70分=___时___分 90秒=___分___秒

  挑战第二关: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会使用时,分,秒这几个单位。

  小华每天睡9( ) 跳绳10下用了7( )

  小亮吃饭用了20( ) 小明跑50米用了12( )

  挑战第三关:测试学生的计算速度。

  你能在一分钟内完成吗?

  3×4= 5×6= 3×9=

  5×8= 24÷3= 12÷6

  ②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了解一分钟的重要性。

  一分钟,银行点钞机大约可以点1500张人民币。

  一分钟,中央电视台播音员大约可以播800个字。

  一分钟,汽车大约可以跑1200米。

  一分钟,激光大约可以走1800万千米。

  根据所给的数据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一分钟能干些什么

  1分钟我能穿好自己的衣服。

  我1分钟能吃一根香蕉

  1分钟能擦干净我的桌子。

  通过让学生知道一分钟虽然很短暂,但这一分钟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促进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好*惯。这个环节体现了在新课标强调的要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充分利用了生活这一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学生爱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2.课堂回顾

  在这一环节让谈谈学生的收获和体验,概括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课堂表现,还可以再次唤醒学生对本节课的记忆,揭示课题。

  同时根据情境,出示一句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来激励学生。

  学生的自我评价很真实,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激发他们参与和学*的兴趣。同时,把课本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加深了学生对一分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五)布置作业

  课已接*尾声,为了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让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介绍今年发生一些事情

  人造地球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在一分钟内完成,并成功进入太空;

  在20xx年奥运会开幕式前的一分钟,人们的心情是无比激动;

  在今年四川地震在抢救被埋在废墟里的人员时,那一分钟一秒钟是何等重要,每争夺一分一秒就可能生还一个生命。

  在第十四届世界杯足球赛中,德国队就是在最后1分时间进了一球,从而赢得了冠军。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正如人们常说,珍惜时间就等于珍惜生命。

  在这节课最后的一分钟,老师给大家带来几道有趣的课后作业,他们都在作业超市里,我们边听歌边把你喜欢的一道题记下来

  作业超市:

  1、估一估做一套眼保健操需要几分钟。

  2、调查你一分钟大约能跑多少米。

  3、收集有关描写时间的句子

数学说课稿小学3

  一、说教材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 “年、月、日”的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算单位。小学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小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方面知识的。本课是让学生借助观察年历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的,然后介绍*年、闰年的判断方法,以及拳头记忆法和大月歌诀记忆法,最后是算出*年、闰年全年的天数。

  3、教学重点、难点:

  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让学生建立时间单位的观念和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是教学的重点。掌握*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是教学难点。

  关于练*题的编排,编者是按照新授内容的顺序安排的,形成多样。第1题是先练*了年、月、日之间的进率,再说出*年和闰年的天数;第二、三、四题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能阅读日历、年历,并写出日期。

  (2)能够说出各月的天数并能正确分辨大月和小月。

  (3)理解、掌握*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说出*年和闰年的天数。

  这几条目标既有知识层,又有运用层,而且概括了本课时的知识点,明确、具体、可测。

  二、说教法

  1、教法上:

  (1)努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通过启发、诱导、设置悬念,培养学生探讨知识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步步扎实。

  (2)尽量利用直观教具、电化教学等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努力体现目标教学特点,在突破重点、难点的过程中重视教学信息的反馈和学生学*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年、月、日的进率时,我是通过让学生观察20xx年的年历使学生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通过教与学的双向反馈,使教师更加清楚学生对这一教学重点的掌握情况,使下面的教学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幻灯片演示*几年二月份的天数,学生通过动脑、想、说、总结概括等一系列的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2、教具准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准备了以下教具:年历、幻灯片、录音机等。通过这些教具,可以使学生直观地发现规律,学到知识。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通过让学生观察、看书、质疑、讨论、总结、概括、实践运用等手段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时,首先利用年历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等活动,并注意联系实际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通过让学生观察幻灯片中二月份的天数发现每四年一闰的规律。再经过计算20xx÷4和20xx÷4得出*年、闰年的判断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说一说教学过程程序。因为这是年、月、日的起始课,所以要有个好的开头,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我利用猜谜语的形式来导入课题,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老师让你们猜个谜好吗?请同学们注意听:有个宝宝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谁能说这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能猜到这是日历。然后,教师出示一本日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日历,可以知道:在日历上我们可以找到某年、某月、某日,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内容:“年、月、日”的认识,(板书课题)。这样,通过学生猜谜语和引导学生观察日历,导入课题,既直观形象,过度又自然,同时好能激发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为下面学*新知打下基础。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新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的特点,我分两次口述学*目标,我是这样出示学*目标的:同学们,你们知道这节课首先要完成哪两个任务吗?我来告诉你们,第一个任务是能够说出年、月、日的关系,能阅读日历、年历并写出日期;第二个任务是能够说出各月的天数,并能正确分辨大月和小月。这样出示目标既不枯燥乏味,又不死板,还能让学生记得住,激发求知欲。

  出示完目标后,教师将沿着这条线去教,学生也将沿着这条线去学。通过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20xx年的年历,使学生初步学会看年历并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等知识。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看年历,你知道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每个月各有多少天?看完后请同学们打开书,请同学们根据鸭博士提的问题认真观察年历。由于问题简单,学生看完后会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31天的月份有一、三、五、七、八、十、十二这几个月;30天的有四、六、九、十一这几个月;二月有28天。板书完后,我告诉学生通常把有31天的月份称大月(板书大月),把30天的月份叫小月(板书小月)。在学生熟悉了年历之后,借助于他们*时对时间的直接经验和想象力,把抽象的时间与具体事件联系在一起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如:20xx年的儿童节是星期几?国庆节是几月几号?你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号?你能用铅笔把它圈出来吗?通过这样的练*,使学生建立起了较长的时间观念,巩固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顺利地完成了前两个任务。

  在学生知道什么是大月,什么是小月后,让学生判断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月从而引出二月。这时我告诉学生,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个特殊的月份,为什么呢?再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年份的年历,发现二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板书29天),写完后我说明:通常把二月份有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闰年(板书*、闰年)。这时,我口头出示第三个学*目标:如何判断某一年是*年还是闰年,并能说出*年和闰年的天数就是我们将要完成的第三个任务。出现了*年和闰年后,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会有*年和闰年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让学生听一段录音:“你知道吗?……。”这个录音既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听完录音后,我用幻灯出示了20xx年到20xx年二月份的天数,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讨论,自己发现四年里有三个*年和一个闰年的规律,并经过计算得出闰年的年份与4的关系,从而学会判断方法。这样既加深了理解、记忆,还培养观察、概括能力,突破了教学难点。

  为了巩固判断方法,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我让学生对“做一做”的第3题进行了练*。为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我把原题进行了改动,把书中只给的年份都分别除以了4。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知识有限,这里只作为常识让学生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为了便于学生记忆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我给学生介绍了左手拳头数月份和用儿歌记忆大月的方法,这样学生既学得生动活泼,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兴趣,为计算一年的天数打下了基础。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看幻灯,图上有一个左拳头图,在左手的拳头上我们可以依次数出十二个月份。这时,我先引导学生在图上数月份,边数边标出月份。再学生观察图知道:凡是凸起的地方表示月份都是大月,凹下去的地方除了二月外都是小月。再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拳头上数月份进行练*。这样既能亲身体验,又能达到巩固的目的。由此再一道记大月的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在此,讲清十二月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常说的腊月。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各个月份的天数之后,让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自己计算出*年和闰年各有几天,并填在书上,通过提问,知道*年有365天(板书365天),闰年有366天(板书366天)。这样设计既巩固了新知,有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性。再通过“做一做”中的第1、2题进行练*。

  到此,本课知识已经学完,通过看书质疑进行小结。小结时我采用提问题、学生小结的方式: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归纳概括,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最后是回顾目标进行检测,通过测评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并及时补救,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掌握。测评时,我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练*题。这些练*紧扣重点,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五、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本节教学的重点定位于: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良好学*方法自主学*的能力。

  备课时,从课的容量上来看,量确实较大,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在40分钟内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年、闰年的知识和判断方法,会计算全年天数等,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年、月、日是常用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时间单位,也是来自学生自身和现实生活,教学时,我把教学内容纳入现实生活情境中,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环境中。上课时,师生先交流此时激动和高兴的心情,同时,也使学生感到,要学*的知识就在他们身边,接着借助课件演示讲解,年、月、日的概念,再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使学生初步体会年、月、日的时间概念,接着让学生说出课本中有意义的日子发生在什么时间,这样,再一次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一思想在学生头脑中明朗化。

  通过上这节课,我觉得本节的目标定位准确,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使课堂设计落在实处。

数学说课稿小学4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自主探究、归纳总结——小组合作、拓展规律——巩固深化、拓展应用——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好动、喜欢动画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因此在新课依始,我就给孩子们讲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小数点搬家(板书),利用“喜羊羊快餐店”通过价格的变化吸引顾客的情节,把学生溶入到故事中(板书:4.00元0.40元0.04元)。接着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数点向哪边搬家?快餐店的价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时学生都会带着疑问与好奇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会说:小数点向左边搬家了,快餐店价格便宜了,来的客人会越来越多了。[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及寓教于乐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在积极、轻松的心理状态下一边听故事,一边思考,为学*后面新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很好的心理状态和认知基础。]

  二、自主探索、归纳发现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以下三个阶段:观察讨论阶段、归纳总结阶段、实践应用阶段。

  1、观察讨论阶段

  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这一环节我采取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方式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讨论来进行学*。[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互相辨析,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最终成为科学的认识。]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可能会有以下答案:

  (1)从元、角、分间进率分析:

  4.00元表示4元0.40元表示4角0..04元表示4分

  4元是4角的10倍,4角是4分的10倍,4元是4分的100倍;

  反之4分是4角的十分之一,4角是4元的十分之一,4分是4元的百分之一。

  (2)从计数单位分析:4.00元是4个1,0.40元是4个十分之一,0.04元是4个百分之一。[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获得新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的目的。]

  2、归纳总结阶段

  结合前面的发现,我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小数点位置怎样移动?小数的大小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有了前面观察讨论阶段做铺垫,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4.00 元到0.40元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一位,小数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4.00元到0.04元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两位,小数就会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此时学生对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就会缩小这一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也只局限于价格上,而这时教师的引导就应该发挥作用,把学生的发现上升到一个普遍性的规律: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板书);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

  接着我追问学生: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这个数又会怎样变化呢?学生很自然地就会说出:缩小到原来的千分之一。如果向左移动四位、五位呢?学生都会轻松作答(……)[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思维的延伸和拓展提供了广阔、自主、多元化的*台,这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建立正确的表象,学生不但享受到了数学的乐趣,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3、实践应用阶段

  [刚发现的规律如果不反复操作运用,它就会很快从学生的记忆中淡化褪去,而认知规律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动手做、动脑想。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两个练*。]

  (1)淘气的小数点总是在28.5中蹦来蹦去,你能说出下面数与28.5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

  2.850.02850.285

  (2)帮小数点搬家:53.8÷1053.8÷10053.8÷1000

  (此题的第一小题学生会完成的很顺利,但在计算53.8÷100时,一部分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数位不够怎么办?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自己解决。因为在教材的情境设置中已蕴涵了这个信息,学生会发现4.0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时,0.400.04已出现了用0占位的方法。加上学生在学*小数的读写法时已有了“哪个数位没有数字可用0来占位”的知识支撑,学生很快就会想到用0补位的方法,从而得出结论:小数点在移动时,如果位数不够要用0补位。)[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关键]

  三、小组合作、拓展规律

  在这一环节,我接着小数点搬家这一话题提出一系列的启发性问题。

  问题一:自从小数点搬了两次家后,“喜羊羊快餐店”的客人可多了,喜羊羊着实高兴了一阵。可是月底一算帐却亏本了,为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小数点向左移动,钱越来越少了,价格便宜,当然不挣钱了。

  问题二:可做买卖也不能亏本啊,怎样才能扭亏为盈呢?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了一定的购物经验,会马上想到,小数点向右移,使快餐价格上升。

  问题三: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猜一猜:小数点向右移动,原小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有了探索小数点向左移动规律的经验,根据学生知识迁移的特点,很容易找到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因此在本环节我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学生很容易会总结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本环节这一连串三个问题步步设疑,环环相扣,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类推能力得以锻炼。]

  在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后,我乘胜追机,设计了这样的练*:

  (1)知道同学们有了新发现,淘气的小数点又来了,你能说出下面各数与0.0493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

  0.4934.9349.3

  (2)你能找到小数的家吗?

  0.9990

  0.09×100.09×1000.09×1000

  [本环节的练*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点右移规律的理解及巩固小数点右移的方法。]

  四、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猜一猜:小明的身高不小心写成了145米,猜一猜小明的正确身高是多少米?[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样的,通过与书本、门、旗杆的对比,把现实生活与数学学*密切地联系起来,体现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听一则有关小数点引发飞行事故的真实事例。[通过练*,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小数点的重要性,也使学生明确了小数的实际意义及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同时,把课堂教学引伸到了社会中,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小数点搬家,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可能会从知识、情感、价值观等等方面谈自己的感受,教师都会给予充分肯定。]

  六、板书

  小数点搬家

  0.04元0.40元4.00元

  缩小到原来左移右移扩大到原来

  十分之一一位一位10倍

  百分之一两位两位100倍

  千分之一三位三位1000倍

  [关于板书的设计,我摈弃了课本上冗长的规律叙述,采用直观,更简洁,更明了的板书设计,既突出重点又概括全面,使学生易看易懂,记忆深刻,从而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数学说课稿小学5

  一、说教材分析

  《质数和合数》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三节的内容,在教材第23--24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因数与倍数的关系,2、3、5的倍数的特征等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学生学*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在本章教学内容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给学生传授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逻辑分析能力。因此,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使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b、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熟记20以内的质数。

  2、能力目标:通过100以内的质数表的制作,使学生学会合理选取学*材料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间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独自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同时,本着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出本课的重点——质数和合数的意义;通过师生交流突破难点——如何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二、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强调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方法去分析事物,思考问题。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方式,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根据本节知识特点、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课标精神,我采取了动手操作,引导探索,发现规律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教学方法,构建探索型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说学法指导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让学生学会,教师更应该传授给学生的是学*方法,让学生会学。所以我准备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采取从个别到一般的概括方法,比较对照,区别异同的方法等学会分析、总结归纳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应当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上,所以根据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能力,我将教学思路拟订为“求约数,探底铺垫——找规律,自主探究——分类归纳,理解意义——解释应用,验证结论”。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1、 复*准备:让学生复*上节课学*的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主要复*因数的含义,为下面的新课垫定基础。

  2、 新课导入:由自然数能不能被2整除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引出今天的新课内容,自然数还可以分为质数和合数(板书课题)。然后让学生分别求出2、3、5、7和4、6、8、9的因数,仔细观察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精神)

  3、 过程展开:(1)小组派代表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根据同学们的观察归纳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叫做质数(或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学生自己观察归纳,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做学*的主人,这样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2)让同学们判断以下几个数17、22、35、87、96是质数还是合数,总结出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明确可以找出每个数所有的约数,再根据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来判断;一个数,只有找到1和它本身以外的第三个约数,就能判断这个数是合数还是质数。不必找出所有的约数来,这样可以提高判断的效率(在练*中总结方法不仅能加强同学们的应用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归纳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3)问同学们是不是还忘了1的存在?引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然后让同学们口头练*,说说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奇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最小的偶数是几,旨在让学生将质数、奇数、合数和偶数的概念区别开来。(4)让学生根据教材24页的表格,制作一个质数表,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小组可以先交流讨论一下,这个质数表可以怎样去做,怎样快速的判断出这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然后汇报方法,教师适当指点。比如可以先把是2的倍数的数划去,再把是3,5,7的倍数的数划去,最后验算一下剩下的数。

  4、 课堂拓展:判断正误

  a、最小的质数是1,最小的合数是2。 ( )

  b、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 ( )

  c、在自然数中,除了质数就是合数。 ( )

  5、课堂游戏

  让学生依次起来回答自己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比如我是1,我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我是2,我是质数……

  6、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怎样根据它们的意义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强调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加深学生的印象。(五年级的学生还处于思维的过渡期,虽然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但还是需要教师对知识点的反复强调来加深记忆)。

  7、课后作业:独立完成教材第25页的练*1、2、3题,以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内容。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2 3 5 7

  ↙↘ ↙↘ ↙↘ ↙↘ →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1 2,1 3,1 3,1 7 ↓

  质数(素数)

  4 6 8 9

  ↙↘ ↙↘ ↙↘ ↙↘ → 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因数

  1 2 4,1 2 3 6 , 1 2 4 8, 1 3 9 ↓

  合数

  1 →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获取新知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掌握了因数、倍数的知识后,能准确找出每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再通过观察因数的个数,学*质数合数的概念,比较容易接受。运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层次知识内在的联系,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悟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惯,而且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学环境。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在课堂上,凡是学生能自己发现的知识老师应该少暗示或不暗示,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给予学生亲自实践、思考、发现的机会,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究,去找寻。这样,学生才能在宽松、和谐的学*环境中,兴趣盎然地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同时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小学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6)

——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

数学说课稿1

各位老师、评委:

  大家好!

  我叫##,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八章第一节的内容:勾股定理我将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进行本节课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设计

  下面请大家和我共同走进教材,看第一部分内容 – 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数学第十八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内容,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是中学数学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勾股定理的发现、验证和应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它在理论上占有重要地位,学好本节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结合八年级学生实际水*、认知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勾股定理的由来,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能够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过程,并从中体会数形结合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介绍我国古代在研究勾股定理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本节课的重点:是勾股定理的'发现、验证和应用。

  难点:是用拼图方法、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指导: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要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采取自主探究发现式教学,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并利用教具与多媒体进行教学。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 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我采用了如下的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

  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通过以上的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的指导,相信大家已建立起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下面就来看以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心理,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图:

  一、读一读,引入勾股定理

  二、议一议,探索勾股定理

  三、拼一拼,验证勾股定理

  四、练一练,应用勾股定理

  五、谈一谈,总结勾股定理

  一、读一读,引入勾股定理

  首先,出示两幅图片,第一幅图片配上文字说明(引出勾股定理这一课题)。简单介绍勾股定理的历史,图片不仅给学生带来美感,也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产生学*的渴望,振奋精神投入到课堂之中。第二幅图片为20xx年在我国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场景,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大会的会徽,为著名的赵爽弦图。这样的导入富有科学特色和浓郁的数学气息,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学生倾听历史,欣赏赵爽弦图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我国古代在数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议一议,探索勾股定理

  接着讲述毕达哥拉斯到朋友家做客的故事,通过讲述毕达哥拉斯的故事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探究学*的最佳状态。然后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沿着毕达哥拉斯的足迹去探寻勾股定理。问题一:在图中你能发现那些基本图形?同学可以发现等腰直角三角形。问题二:与等腰直角三角形相邻的正方形面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同学通过直接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个数可以得出A的面积加上B的面积等于C的面积。从而得到。紧接着抛出第三个问题:由此你可以得出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存在着一种怎样特殊的数量关系吗?同学可以很快得出: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发现新知。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具有这样的特殊关系,那么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呢?最后探索出勾股定理。

  三、拼一拼,验证勾股定理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拼图,观察并分析;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接着全班交流。先有某一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评价和补充。教师及时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最终解决疑难,此时,老师发放勾股定理拼图模具,让同学试试看,能不能仿照上面的例子,利用手中的纸质模具拼一拼,拼出一个规则图形,使得它的面积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表示。当学生利用纸质模具拼出之后,进行拼图,此时可以进行分组合作互相协助。相信同学在老师的指导和互相帮助之下,可以很快的拼出赵爽弦图和毕达哥拉斯用来证明勾股定理的图形。通过这些实际操作,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数形结合的理解,拼图也会产生感性认识,也为论证勾股定理做好准备,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并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利用分组讨论,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练一练,应用勾股定理

  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分组打擂,闯关的游戏,采取小组内合作交流,小组间公*竞争的方式,小组的成果在全班展示,有一人代表小组到台前展示、板演、说明。师生共同评价,以加深对例题的理解与运用。针对例题再次出现巩固练*,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练*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在互评互议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以此突出教学重点。

  五、谈一谈,总结勾股定理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小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梳理学*思路。

  本课意在创设愉悦和谐的乐学气氛,优化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合作,营造一种学生敢想、感说、感问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教学活动,在学*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六、静一静,欣赏勾股定理

  让学生从这组图片当中进一步感受勾股定理神奇、美妙、美丽,课堂教学中动静结合,以免引起学生的疲劳。

  七、分层作业,巩固创新。

  .针对学生认知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既能巩固知识,有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本课意在创设愉悦和谐的乐学气氛,我始终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预设是生成的基础,通过我课前充分的预设,这节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数学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行四边形的面积》,它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三部分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目标

  *行四边行的面积是在学生已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行四边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的学*会为学生学*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的重要环节。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求*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转化的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探究并推导*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转化与等积变形。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遵循了概念教学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动手操作,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现已有的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出*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3、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灵活多样的练*,巩固*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分四大节进行: (下面我就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说一说)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开始,我结合阿凡提的趣事设疑导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征设计了学生现有知识水*无法解决的生活实际问题。接着,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猜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运用剪拼法,验证猜想。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学*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为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

  由于前面在数格子时已经有同学提到用割补的方法来求面积,所以我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将*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操作之后进行汇报,交流自己的验证过程。汇报的时候,剪拼的方法有好多种,在这时,我及时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沿高剪开?”引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并比较,进而讨论:拼出的长方形与原来*行四边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拼成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通过上面问题的思考,学生对*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得出推导过程:将一个*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后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行四边形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原来*行四边形的高,*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接着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整个操作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我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倡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进而建构了学生头脑中新的数学模型: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整个过程是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炼出来的,这样完全把学生置于学*的主体,把学*数学知识彻底转化为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分层训练,理解内化

  课堂练*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有效方法。新知需要及时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与内化。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三个层次的练*题。

  第一层:基本练*:课本例1。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正确分清*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第二层:综合练*:你会球场这个*行四边形的面积吗?通过不同的高引起学生的混淆,在计算中让学生明确只有找到*行四边形的底和它相对应的高,才能准确求出它的面积。并且根据已求的面积和另一条高,可求出与这条高相对应的底。

  第三层:扩展练*:比较几个*行四边形的面积。

  整个*题设计,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练*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充分提高归纳和总结能力。

  以上教学环节,我力求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利用“转化”的思维方法,“直观”的教学手段,变教师的“讲”为“导”,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探索,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数学说课稿3

  异面直线所成角说课稿《异面直线所成角》是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一章中的第二节《空间两直线》中的重要内容、《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相对独立的一章,而本节内容恰是把*面内的直线扩展为空间任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问题,是培养学生建立空间想象力的关键,下面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说课。

  第一方面:教学设计意图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和一定的作图识图能力,本节教学也要求培养学生对空间两直线所成角这一立体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依据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标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空间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并会作出,求出两异面直线所成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识图,作图能力,在*题讲解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发散思维。

  3、德育目标:在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探求热情和逻辑清晰的辩证主义观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问题中求出异面直线所成角。

  第二方面:教法的选定

  本节内容作为《立体几何》中两大重要概念之一––––"角"的初次接触,就要求学生能牢固的落实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及作法,并能对具体问题求出所成角,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其空间想象力,根据上述目标要求和学生思维模式缺乏"立体性"这一特点,我采用了"练*教学法",从*题入手,辅以计算机软件,将*面图形"立"起来,为学生创设较好的思维空间,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再利用"问题中心式"教法,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这样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方面:学法的指导

  要从两个方面教会学生落实本节内容。

  1、根据计算机软件所设计的空间几何图形,带领学生去识图,读图,作图,并能依据图形的特点去分析,作出或找出所要求的所成角,从而加强学生的图形空间想象力。

  2、找到所求角后,还需指导学生利用逻辑的分析和学过的*面几何知识最终解决问题。

  第四方面: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第一步:采用"温故式导入",提问学生"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加深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在同学回答的同时,由计算机打出概念,并在重点字"锐角或直角"处闪动,突出重点。

  再利用计算机演示空间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作法,重点体现选取不同点*移均可。

  第二步:进入例题讲解:"如何对具体问题求异面直线所成角呢"

  首先,由计算机给出本节第一道例题,及图。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审题,该题为求证"两直线*行"的简单证明题,其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异面直线所成角概念的理解,突出选取"空间任一点*移直线均可"这一原则,为此,特由计算机设计出选取不同点*移的图及证法,再一次强调概念。

  然后,进入第二道例题,同样由计算机给出题目和图,该题为"在已知正方体内求两组异面直线所成角问题",不同于前题教法处在于,在教师进行了启发性提问后,由计算机给出3个不同选点,教师让同学自己分析并到前面操作电脑,选取解法,用计算机进行演示,并由学生自己讲解、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解法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对特殊几何体中异面直线所成角问题应以几何体为依托,寻找特殊位置进行*移,并利用三角函数及*面几何知识进行求解"这一结论。

  例3的讲解思路及方法同例2相同。

数学说课稿4

  一、创设情境:

  常言道,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引入能充分唤起学生的注意。这节课的开头我采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易见的三个梯形实物的图片,以此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这是这样设计引入的:

  北京奥运会后,许多游客都发自内心的说出了同一句话:*,Beatuiful!特别是我国的建筑更是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国的建筑溶合了许多几何图形。如三角形。*行四边形,菱形同,矩形,正方形,另外,我还发现了一种几何图形出现的频率也很高,你们发现了吗?(投影展示图片)

  二、引入新知

  在这个阶段我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进行学*,在参与的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可一问一答,可讨论或争论,围绕学*目标前进,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了解思维的过程。这一过程这是这样设计的:

  师:是的,我们在这么多物体中都找到了梯形,它给世界带来了不同的美的体验,你能否根据刚才我们所看的图片,描述一下什么样的四边形叫梯形?

  生:

  师:虽然都是梯形,但我们发现它们的形状并不相同,你看下面三个梯形,后二个形状就很特殊,它是我们学过的哪一类梯形呢?

  (大屏幕展示)

  生:等腰梯形 , 直角梯形

  师: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它们的特征

  (大屏幕展示)直角梯形:有个角是直角的梯形

  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

数学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及地位:

  本节课我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节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比的联系,掌握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的,是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它是“*均分”问题的发展,并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今后学*“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础。

  按比例分配问题看似新知,实际上是用比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是学生在以往的学*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只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继而形成数学模型。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 1、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按比例分配是比的一种应用,又是“*均分”的发展,以加深对按比例分配的意义的理解。

  2、通过解决问题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3、创设民主和谐的学*氛围,在关注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灵活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情感,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体会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现实意义和特征,探索并掌握其解决策略,能正确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把比转化分数或成份,再使题目转化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或归一应用题来解决。

  教具准备: 幻灯片电视

  三、教学设想:

  本着《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要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这一理念,对比新旧教材对该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和学情的需求,本节课我预设了五个环节:热身练*,复*铺垫;激趣引入,揭示概念;引导探究,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体系;分层练*,拓展延伸。力求达到课堂环节环环相扣,学生认知步步为营。在每个环节中也只是预设了有层次性和目的性较强的问题,而给学生以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以问题为引路,在学*活动中活跃思维、畅所欲言,使所学的知识自然生成,使学生既对只是有较深的体验和理解,又可提高能力、训练思维,使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四、教法和学法

  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学中要因势利导,采用合理的教法,教给学法,掌握学法,学会用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法我总体归纳为两点:

  1、“引导—探索”是本节可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只是适当的点拨引领,而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活动中,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2、紧密结合实际体现数学的应用性。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只是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而忽略了数学自身的应用价值,本节课我将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其应用性,将数学生活化。例如:截木棒,分苹果,种树,分红利等情景的引入,问题的呈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体现数学价值的同时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课堂流程

  <一>、热身练*、复*铺垫

  1、 35米长的绳子*均分成7段,每段长()米,2段长()米,5段长()米。

  2、六二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2:3,男生占全班的(),女生占全班的()。

  3、盐和水的比是1:10,盐占盐水的( ),水占盐水的( )。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基本的认知水*出发,复*旧知,为新知做好铺垫,同时让学生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中来。)

  <二>,情景引入,揭示意义

  1、一根木棒,按1:1分成两段,你如何分?

  2、一个苹果3个同学来吃,如果让你来分,你如何分?

  教师:像这样将一个物体等分成若干份,叫做*均分。

  3、生活中的比

  (1)我们喝的鲜橙中橙汁与水的比是2:9.

  (2)安利洗涤剂与水的正常比是1:8.

  (3)妈妈做米饭时,水与大米的比是2:1.

  质疑:所给信息中,两个部分量是*均分吗?

  教师:像这样的分配方式叫做按比例分配,也就是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课题: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

  (设计意图;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易于解决的例子和生活中的比,使学生体会“*均分”和“按比例分”只是两种分配方式,“*均分”只是“按比例分”的特例,而“按比例分”是“*均分”的发展,从而体会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1.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的面积比是3:2。两中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问题2. 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各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47人,二班45人,三班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最主要的一个环节,以教材中的两个例题为依据,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师只是适当进行点拨,以及线段图的出示,让学生从份数转化成分数,然后用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对部分量和总量之间关系的掌握,让后在用份数归一的方法解决,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四>、对比归纳,形成体系

  同时呈现已解决的两个问题:

  1、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

  2、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

  3、小组交流,归纳概括。

  (设计意图:将已经解决的两个问题同时呈现,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概括“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策略,从而形成数学模型。)

  <五>、分层练*,巩固延伸

  1、基本练*

  (1)一个三角形三各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2)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2:3:4.这三个数的*均数是12.这三个数分别是多少?

  2、应用拓展

  小明说:“我爸爸和王叔叔合作投资做生意,爸爸投资8000元,王叔叔投资4000元,一年后共获利3000元,请你帮我算一算,我爸爸和王叔叔各应分得多少元钱?”

  (设计意图:练*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练*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体现和验证,我设计的练*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有利于数学知识的领会、掌握、巩固和发展,并能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设计意图:将已经解决的两个问题同时呈现,引导学生观

数学说课稿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矩形的判定》,根据新课标理念,对应本节,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策略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①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初中一年级第二册,第19章《四边形》的第二节的内容,是初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了不等式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不等式组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不等式的工具性内容。因此我认为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②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和交流使学生逐步得出矩形的判定方法,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并会用判定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2、通过探究中的猜想、分析、类比、测量、交流、展示等手段,让学生充分体验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在操作中学*感知,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展示中学会倾听。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中学会学*。

  3、使学生经历探究矩形判定的过程,体会探索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③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及证明过程教学难点:矩形判定方法的证明以及应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教学手段: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索、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的逻辑推理、动手实践等能力。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通过探索与交流,逐渐得出矩形的判定定理,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并会运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通过开放式命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对矩形的学*,谁能告诉我矩形是怎样定义的?(通过对矩形定义的回顾,引出判定矩形除了定义外,还有哪些方法,导入新课。)

  回顾:

  1、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矩形

  2、矩形的性质:对边:对边*行且相等。对角:四个角相等,都是直角。对角线:互相*分且相等。

  3、*行四边形的性质:

  环节二:尝试发现,探索新知:活动一:学生分成学*小组,限定仅用手中量角器尝试判定课前准备好的四边形纸板是否为矩形纸板,并说明理由。(此问题的解决以分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矩形的定义,得出矩形的判定定理一。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小组中,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探究进程并适当给予点拨。)活动结束,由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结果,并可适当板书进行推证、讲解。在此过程中,全体同学可互相补充、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

  活动二:学生分成学*小组,限定仅用直尺尝试判定课前准备好的*行四边形纸板是否为矩形纸板,并说明理由。(此问题的解决仍以分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矩形的判定定理一,得出矩形的判定定理二。)通过此种互动过程,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收获,体验成功的喜悦。

  定理一、定理二得出后,总结矩形的三种判定方法,并对题设进行比较、区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定理应用的条件。(学生比较,归纳。)

  环节三:应用辨析,巩固定理

  总结:矩形判定方法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是矩形矩形判定方法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矩形判定方法3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定理,应用定理,练*如下:

  一、判断题:

  1、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2、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3、对角线互相*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4、一组对角互补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二、填空题:

  1、若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等,且互相*分于O,则四边形ABCD是_形,若∠AOB=60,那么AB:AC=_,若AB=4cm,BC=_cm,矩形ABCD的面积为_。

  2、两条*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两组同旁内角的*分线相交所成的四边形是_形。*题设置原则及解决方法说明:

  判断题的设计加强学生对所学定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将给出的条件转化为应用定理所需的条件,辨析判定定理的题设,以便更好地应用定理。填空题第一题是对教材例2的改编,第二题是对教材*题的改编,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分别应用所学定理,使学生能够学*致用。这两道题的解决方法是先采用独立完成形式,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求助老师或同学,学生互助完成,派学生代表板书讲解。

  环节四:开放训练,发散思维

  变式训练

  △ABC中,点O是AC边上的一个动点,

  过点O作直线MN∥BC,设MN交∠BCA的

  *分线于点E,交∠BCA的外角*分线于点F。

  (1)求证:EO=EF

  (2)当点O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变式训练的设置,旨在发散学生的思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而移动、旋转等问题也是*年中考的热点。学生思考、讨论完成,教师适当点拨,加以讲解。

  环节五:反思小结,体验收获.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再现知识,教师点评,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合作,大胆思考给与肯定,提出希望。

  环节六:布置作业,反馈回授通过作业反馈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效果,并进一步巩固定理,应用定理。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7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认识万以内的数认识小数、分数的基础上学*的。为六年级进一步认识正负数打下基础。

  教材安排的正负数认识,主要以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实例为素材,从中进行抽象概括。在前面认识温度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拓展负数的表示范围。通过两个相反意义的量让学生去感知和研究,从中抽象出负数的概念,并指导学生读写。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共分三部分:

  一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二是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三是会读写负数。

  这三个目标体现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其中,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这节课的重点,体会负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和教学方法分析:

  刚进入中年级段的学生,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的练*,均应选择学生熟悉的情境。贴*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情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小组比赛贯穿整节课,让学生感到学*知识的过程是很快乐的。我还用多媒体课件准备了小练*,激发他们继续学*的热情。

  教具准备分析:

  这节课的多媒体课件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情境创设,包含“购物中心”、“营业状况”、“银行存折”三个环节,和练一练,其中,“购物中心大楼”是根据课本的山峰海拔改编而来,用地下一层用负数表示,更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练一练”这题我还专门设置小演示,能帮助老师和学生突破难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先问当天的天气,因为本节课学*时,通常已进入冬季,当天最低温度应该在0度以下,这样既复*了旧知,又为情境的创设埋下伏笔。创设一个学生跟笑笑和家长同行去购物的情境,主要为正负数的学*引路。把学生分成甲乙两组比赛,答对加10分,答错扣10分。也跟本节课知识联系在一起,而且用比赛的方式更能吸引学生很快进入课堂。

  二、进入情境,探索新知

  1、课件显示购物中心的大楼,

  (1)提出问题:这是一幢7层的大楼,女装在3楼,记作“3楼”,你知道超市所在的楼层是怎么作标记的吗?

  “对于超市所在的楼层是怎么作标记”这个问题,学生如果*时注意观察,可以根据日常生活讨论回答。

  (2)对学生可能出现的“-1楼”“负一楼”。两种回答,教师都应肯定,此时,正好可以引出“-1”读作“负一”。

  (3)为学生避免学生产生疑问,小结时要告诉学生在写数时,正数前面的“+”可以不写。

  2、进入营业状况

  (1)学生观察助民超市3个月的经营情况表,讨论:

  3月份盈利16900元,4月份-127元表示什么?5月份的15200元呢?

  (2)通过讨论对比,学生很容易得出:-127表示亏损127元。15200表示赚了15200元。

  (3)让学生明白:利润如果是正数,表示盈利(或赚了),利润如果是负数,则表示亏损(或赔了),

  3、看银行存折

  笑笑和妈妈买东西钱不够,学生讨论:如果取出200元,存折上会有怎样的变化?

  探究:存折上的正负数的含义是什么?

  反馈小结:收入(存钱)用正数表示,支出(取钱)用负数表示。

  三、巩固练*

  (1)小结一下各组的得分,答对道题,记作,答错道题,记作这样做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把答对答错的记分与本节课所学的正负数有机地联系起来。

  (2)课件出示:“练一练”。让学生明白,第1和第3小题,要填的数表示方向和数值,数前应有正负号,而第2题方向指明,最后一空只需填数,不要正负号。第3小题可能有些困难,可以适时进行课件演示。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不仅跟随笑笑和妈妈去逛了购物中心,还明白了负数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含义:负数可以表示地下的楼层,可以表示存折上支取的金额,可以表示亏损,还可以表示规定方向的反方向……

  五、作业

  看课本,哪些情况下也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由于本节课并不是完全按课本进行的讲述,课本内容也可作为本节课的检测内容。

  板书设计

  板书时,我把黑板分为两部分,左边记正数表示的量,右边记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量,还特别写上的负数的读法。同一种事物写在一排,便于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总结。

  把甲乙两组的得分情况也板书在黑板上,这些课本上虽然没有,但却是学生生活中常接触到的,而且跟本节课所学内容是有同样意义的。

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分数和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学*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法,教材通过有趣的情境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本课学*的重点是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探索用1减去一个分数的运算是学*的难点。

  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的意义,具有初步的迁移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且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尝试运用创设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拓展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及直观的教具教给学生数形结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探索出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整体设计,关系到学生发展的水*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预设教学目标时,我们力求准确。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基础及能力水*,本着服务于学生这一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合作交流的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动手操作、归纳总结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惯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在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圆片、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二、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出示情景图)小熊笨笨要请爸爸品尝自己亲手种植的大西瓜。(板书课题)看它们吃得多有滋味啊!

  (二)出示学*目标。

  学生齐读

  (三)自学指导一

  自学指导:(自学课本75页,认真思考:)

  1、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把这个西瓜*均分成了()份,大熊吃了其中的()份,小熊吃了其中的()份,他们一共吃了()份,一共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3、列式计算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时间:5分钟要求:语言清晰流畅书写认真)

  (四)交流汇报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

  3、观察这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怎样计算分母相同的加法算式?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五)自学指导二

  1、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大熊比小熊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生2、还剩下几分之几?

  2、学生独立完成。

  3、小组内交流讨论。

  4、集体订正。

  5、小结: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减。

  (六)巩固练*,强化新知

  此环节预设了四组题,基础题、中等题、思维训练题和开放题。这些练*题注意开拓学生的思维,增长创新意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育理念。

  (七)畅谈感受,交流收获

  本着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理念,本节课的总结将采取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方式进行,全班交流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以求共同进步。

  (八)教学效果预测

  到此为止,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

  试想: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一定会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乐学、爱学、会学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是生活中存在的,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人。

  板书设计:

  吃西瓜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减。

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比高矮》是北师大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学*比大小、比多少基础上进行学*,也为以后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数学。学生经历的是对实际量的比较活动,从中可获得直观、具体数学活动经验。比高矮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学生难在比高矮的方法。对于做一做与练一练的某些*题,不能只靠直观得出答案,需要借助想像、思维和推理,有的用直观教具加以演示,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预设为:

  1、认知目标:

  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长短关系,体会高矮、长短相对性,建立比较的意识,能对事物进行高矮或长短的比较。

  2、能力目标:

  掌握比较高矮、长短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的想像、推理能力与表达与倾听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好*惯,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比较高矮、长短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比较的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课堂上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了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情境,提供学生自由选择比较方法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让学生通过参与比较活动,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数一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体验来学*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六个教学环节:按高、矮的顺序排队,初步体验高矮;参与比高矮,感悟高矮的相对性;经历比高矮,感悟比高矮的方法;拓展时空,感受高矮与生活的联系;巩固应用,体验创新之乐;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步骤、初步体验高矮。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体育老师怎样排同学们队伍引出课题“比高矮”请一小组的学生上台按照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并评价排列的队伍有没有按老师的要求排,应该怎样调整。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高矮,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二步骤参与比高矮,感悟高矮的相对性。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先请两个高矮比较悬殊的小朋友出来比高矮,让矮的回位置,再请一个全班的跟他比,这样学生参加比高比矮的活动,不仅体会到高与矮是相对的,也初步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

  第三步骤经历比高矮,感悟比高矮的方法感悟、明确比高矮、。

  在这一环节,我叫两位差不多高上台比高矮,就这样站着比,不容易比较出高矮引导学生说出更好的方法比较高矮,再出现幻灯放出淘气和笑笑比高矮的方法。教师小结,小组内互比身高,再出现比长短,引导学生说比长短应注意什么同组的同学相互交流比高比矮的体会。

  2、在这一环节,我用幻灯放出淘气和笑笑比高矮,同学们淘气和笑笑也用这种方法比高矮的,但是淘气同学这样做,你觉得对吗?师:哦,原来背对背比较高矮时,同学们不能把脚跟踮起来,除此还要注意什么呢?

  小结:正确方法,背对背比较高矮时,要把背挺直,脚后跟要着地,鞋子的高度也要一样高。

  3、在这一环节,我要求小组内互比身高

  (1)师讲清要求再比(2)反馈

  4、进行反馈练*

  (1)出示课件主题图

  学生自行观察主题图

  师:图中淘气和笑笑在做什么?结合实际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老奶奶和小朋友比高矮你能用()比()高()比()矮句式表述,你还发现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用互相句式表述。

  (2)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些玩具,我们可以比一比,谁高谁矮;也用()比()高()比()矮句式表述自己小组听。

  (3)师:同学们掌握了比高矮(全班同学交流反馈。)

  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体现了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生在说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领悟比较的方法,学会有条理地思考。

  第四步骤拓展时空,感受比高矮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比高矮。目的是发挥了孩子的想像力,又训练了语言口头表达能力。

  第五步骤巩固应用,体验创新之乐

  1、师出示课件课本第18页第一题练一练

  2、出示课件的画√,最矮的画○

  3、出示课件课本第17页第2题做一做

  4、组织讨论课本第19页“三只小兔比高矮”。他们没有站在同一高度上。

  学生讨论交流那该怎样比,引导学生想出办法来比一比三只小兔的高矮,再反馈。目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六步骤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这些活动在玩的过程中,咱们学到什么呢?


小学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7)

——小学数学说课稿 菁选

小学数学说课稿 14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说课稿 ,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3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性格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就是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因数、倍数以及2、5的倍数特征,为本节课的学*做好了铺垫工作。同时本节课的学*有利于学生很好地找出一些数的因数,是今后判断质数、合数的基础。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学生已经学*了2、5的倍数的特征,但3的倍数的特征与2、5的倍数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学生不能仅从一个数的个位加以观察、归纳来得出结论,因此对于学生们来讲如何探索得出这个特征就较有难度,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帮助和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猜想论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严谨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教学难点是: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采用讲授法、练*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观察到教材是直接出示百数表进行探究的,我认为可能需要先对学生的学*进行一定的铺垫,所以在导入环节我会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如何研究2、5的倍数的特征的?

  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回顾,自行提出用百数表继续探究,也有助于我顺势提出课题。

  (二)讲解新知

  教材接下来提出了三个问题,其实我认为作为教师不要一口气把问题都提出来,或者并不一定是要全部提出来。要极力引导学生思考,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那么我会让学生在百数表中先圈出3的倍数,进一步提出可否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会与什么有关。学生结合已有经验便能够发现之前学*的结论在此并不适用,进而引导出后续学*内容。

  经历了猜想失败后我会注重鼓励学生,让学生多做尝试。我会从两个维度提示——我们单纯横着看找不到什么规律,还能怎么看;或是提示我们只看个位不行还能怎么看,逐渐让学生发现“斜着看时,十位依次增大1,个位依次减小1,总和不变”。

  此处结合上一部分引导的两个维度,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重点讨论3的倍数对于个位是否还有特殊要求以及十位与个位的和有没有什么规律。之后再组织学生反馈,多次举例验证,便可以得出个位可以是任意数且十位和个位的和均为3的倍数。

  但是在这里我观察到学生的感知其实一直都是“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因此进行提问,我们今后可以怎样找3的倍数。可能有学生提出可在已经圈好的百数表中对照找寻,我便顺势提出若为几百几千是否还要准备其他的数表,进一步突出总结特征的便捷性及总结的全面性。

  在此基础上便能让学生自己尝试总结,我辅以规范性板书: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三)课堂练*

  在课堂练*环节,我便会利用教材中的做一做部分,先让学生判断下面的数是否为3的倍数。

  24 58 46 96

  然后在此基础上尝试在每个数后面加一个数使这个三位数成为3的倍数。

  这样分阶段的练*既能够检查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够锻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四)小结作业

  最后我会提问学生:今天有什么收获?并带领学生回顾3的倍数的特征,发现研究倍数的特征时方法各有不一,以此体会数学知识的多样性。

  关于课后作业,我会让学生思考什么样的数字同时是2、3、5的倍数,并尝试列举1000以内的这种数字。这样的作业能够在夯实本节课学*内容的同时,又兼顾到之前学*的内容,真正达到作业的目的。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遵循简洁明了、突出重点的原则,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略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的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五、教学具准备

  学具:每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两分米长的绳子。

  六、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利用小朋友们喜欢的《西游记》的故事创设一个分东西的情景。同时播放背景音乐。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和沙僧找水喝,没想到,他俩找到了一个大西瓜,他们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了,就商量着和沙僧先吃掉这个西瓜,可是俩个人该如何分西瓜才公*呢?

  (二)学*新课、探究新知

  1、 引入“一半”,引导学生经历分数“从整体知识到分数

  知识”的数学化过程。

  (1) 学具操作,理解“一半”

  先让学生说一说该如何分西瓜,怎样知道是“一半”, 然后通过折圆形纸片的一半,强调*均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均分,明白只要把一张纸*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这张纸的一半。为下一步理解分数的的`意义打下基础。

  (2)发挥想象,创造符号,表达“一半”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通过画图、写字或者写数字等方式创造出表示一半的符号。

  学生自由活动,小组交流,展示,让学生说出理由。表扬学生的创新精神,着重针对画图的学生作品讲解。

  在小结中总结三个共同特点,第一,都注意到了*均分;第二,都*均分成了两份;第三,都取了其中的一份。(师边说边板书—,2,1),引出在数学上,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数学上把像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中间短短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均分;分数线下的“2”表示*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让学生齐读分数。

  (3)进一步理解1的意义:

  ①让学生动手用各种图形来表示出1/2,体验不同折法。

  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的1/2。并启发思考: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 来表示,那是为什么?理解只要把一个图形*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没有*均分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些反例来突出“*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这一环节着眼一个“动”字,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主

  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 的表象,建构1/2 的意义,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也为后面学*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故事衔接,深入认识分数

  (1)就在猪八戒和沙僧准备分西瓜的时候,孙悟空从天而降,批评了他们,八戒只好求饶,说西瓜四个人一块吃,你能帮他们再分一分吗?通过故事的发展,自然引出对1/4的认识。

  (2)动手操作,创造1/4.

  通过折长方形纸片的1/4,加深对此分数的理解。

  (3)利用图形,探索其他分数

  ①让学生利用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请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②继续创造几分之几

  我们知道猪八戒是最馋嘴的,我们帮他们把西瓜分成了四份,可是猪八戒一不留心吃掉了两份,它吃掉了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学生思考,展示交流 重点理解:里面有几个?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 基础练*:让学生辨别图中阴影部分可以用1/2表示2414吗?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2、 提高练*:让学生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学以致用。

  3、 拓展练*:一条长1米的绳子,把它*均分成10份,每份是( )米,也就是( )。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分数——几分之一

  读作:二分之一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88-89页的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亿以内的四则运算、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特殊表现形式,其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要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利用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重视直观、引导、注重启发,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发展,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突破点: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小数,认识小数,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长度单位和元、角、分,掌握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方法。

  三、教法学法:

  教法: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学*数学的实际,选择了创设情境法、谈话启发法、发现法、练*法等教学方法。

  学法:在学法方面,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学*、探究学*、合作学*的方式。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因此让学生用观察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类推法主动学*、探究学*、合作学*

  四、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多媒体课件、几种常见的实物图片

  学生方面:

  1.测量自己身高,并以几米几厘米的形式记录下来。

  2.搜集生活中的小数。

  五、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出示逛超市购物的情景,出示各类商品的价格。让学生把这些数分成两类。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再分一分的形式,引出生活中的小数,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初步认识小数》。让学生发现和挖掘身边的数学,体现学*数学的现实意义,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2、联系经验,学*读写

  从刚才的情景得出的数中,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组数,比一比它们之间有什么不一样,表示商品的价格的小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再汇报。后教师小结这样的数叫小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前面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是小数部分。

  接着指名学生读,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纠正。然后同桌互相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读,并多让几个学生起来读一读。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部分的数和小数部分的数在读法上不同,整数部分跟我们*时读的一样,是几就读几是几十就是几十。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读法不同,只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是几就读几。学*写小数,师示范写,学生学着写。让学生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和写法。

  3、理解生活中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1)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由于学生*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所以通过课件展示商品价格,放手让学生试着填写价格表,再说说自己收集的商品价格表示多少,最后引导学生知道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元”,右边第一位表示“角”,右边第二位表示“分”。让学生产生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意义的感受。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也是放手通过“做一做”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感知。

  (2)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由于1分米、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是在第五册已经学过的知识,不是本课的重点,把分数写成小数是一种规定,不需要孩子们去探究。因此本环节在教学用“米”作单位的一位小数时采取接受性的学*方式,而在教学用“米”作单位的两位小数时采取探究性的学*方式,通过一步一步引导,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左边表示“米”,右边第一位表示“分米”,右边第二位表示“厘米”。学生就会很快明白小数在长度单位中的实际含义,以及初步感知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4、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为了使课内的练*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的形式多样,保持学生学*的兴趣;二是练*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

  (1)找找身边的小数。让学生体会到小数无处不在,激发了学生学*小数的`兴趣。

  (2)出示小数卡片,让学生读出上面的小数。进一步巩固并加深学生对小数的读写的认识。

  (3)你能用米作单位的小数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身高吗?猜老师的身高,既是巩固小数读法与意义,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数感,形式活泼,吸引学生。

  5、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满分为10分,你给自己打多少分?用我们今天学的小数给自己打一个合适的分数。

  用小数的形式评价自己的学*行为,既关注了学生情感的需求,让学生体会到学会知识的快乐,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的求知欲。

  六、教学感悟

  本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地建构起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让学生经历比较、举例、验证、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小数,明白了小数的含义。通过读、想、议、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参与了学*过程,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于难点知识,教师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完成,真正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不仅把学*的时间、空间、展示机会留给了学生,而且教学内容得到了多次的反馈强化,拓展了知识的宽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68、69页例1。《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口算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惯,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实用价值,并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学*方法的选择,注重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运用,尊重每一名学生的独特感受,同时也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本课内容的一个知识生长点就是表内乘法,将整十、整百、整千数和一位数相乘转化成表内乘法来进行计算,以此来渗透转化的学*方法。为学*乘法估算和笔算乘法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理解算理,学会口算方法。

  (2)、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乘法计算问题,解决问题,感觉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4)、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由算理想算法。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本着体现计算教学新理念的原则,重视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为学生搭建*台,逐步地去感悟哪种口算方法最优化,逐步熟练地运用口算方法并能有效地进行迁移。本节课教学的主要思路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多位数乘一位数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计算教学,计算教学往往枯燥乏味,而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导致学生对学*数学失去兴趣。首先创设游乐园这个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他们更关注、更积极地参与下面的教学活动;然后提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数学问题,锻炼学生的提问及解答问题的能力,情景图是和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学*素材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学*愿望。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以解决同一问题的策略也各不相同。因此,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他们充分的时间空间思考、交流,在交流中探索10乘几的口算方法,肯定鼓励学生的独特想法,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3、迁移类推,发现规律。

  学生在9乘几的基础上计算10乘几,再由10乘几推出几十、几百的数乘一位数,使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并得出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再呈现一组有规律的乘法算式,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简便算法,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为后面的学*打好基础。

  4、课堂反馈,检查效果。

  练*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1)基本练*;(2)解决问题,这些练*既重视基本训练,又注意了综合性训练,层次比较鲜明,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设计,体现了练*的坡度,把握了练*的难度,使得绝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达成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 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

  1、导入:师:大家喜欢去游乐场玩吗?现在我们一起去游乐园玩一玩。

  出示主题图:

  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3、大家看到小精灵聪聪的话了吗?一起读。(生提出问题时,让2名学生说出算式)

  第二、解决问题,探究算理。

  (一)探究10乘几的算理

  师:小精灵聪聪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出示例1的第(1)题: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10人要多少钱?(问题写在纸上,用幻灯放映)

  2、学生独立思考进行计算。(齐读题目,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再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汇报,老师板书:2×9=18(元)(你是怎样想的?)

  2×10=20(元)

  3、探究10乘几的算理

  师:2×10没有乘法口诀,你是怎样想的?(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说一说你的想法,看看哪一组想到的的方法最多)

  学生的回答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2×9=18,18+2=20)

  (2)看成10个2相加来计算 (2+2+2+2+2+2+2+2+2+2=20)

  (3)2×10表示2个10相加,所以是20。(10+10=20)

  (4)用1乘2等于2,再在2的后面添上一个0。(板书:1个十×2=2个十 )

  老师把4种算法都板出来

  4、你最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优化算法)

  师:在后面的学*中,我们可以再试试,看看哪种方法最简便。

  5、练*(每人一张答题卡)

  3×10 5×10 10×8 6×10 4×10 10×7

  展示,并让2名学生说算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加深学生对10乘几的算理算法的理解。

  (二)探究20乘几的算理

  1、出示例1的第(2)题: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

  2、学生齐读题,自己解答,汇报,老师板书:20×3=60(元)

  3、探究20乘几的算理

  师: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的回答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将20×3看成2×3=6,再添上一个0,就是60了。(即2个十×3=6个十 )

  (2)因为10个3是30,所以20个3是60 (20个3相加)

  (3)20×3表示3个20相加,(20+20+20=60。)

  把算法板出来

  4、你最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

  (三)口算练*,小结算法。

  1、口算400×5=

  师:我们来看这个算式,看谁的反应最快。老师板出题目,生说算法。(让几名学生说算法)生汇报,老师板答案。

  2、做一做: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师:有没有信心接着下面的挑战。

  30×9= 300×9= 3000×9= (写在纸卡上放映)学生说答案,老师在题卡上写出答案。

  师:大家是用什么方法算得又对又快?

  让学生在体验中,优化自己的口算方法。

  3、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板课题:口算乘法)我们通常把这类题目转化为表内乘法来计算,先把题目看作表内乘法,计算出积后,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质疑。

  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69页,认真看一看。有不明白的吗?

  5、请同学们看课本68页的主题图,谁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提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问题?(3名学生说)

  第三、巩固练*,掌握应用。

  1、做练*十五第一题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1页,练*十五第一题,自己把得数写在课本上,看看谁写得又对又快。

  先全班独立口算,在课本上写得数。展示一名学生答案,并让学生说出3个算式的想法。

  2、做游戏:我出你答。

  师:现在我们做个“我出你答”的 游戏好吗?老师说算式,你们说答案。(师说两个)

  师:谁来说个算式大家答?(2-3名学生说)

  同桌两人玩游戏,每人说两个算式。

  3.做练*十五第2题、第3题。(先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再解答)

  (1)读题后,独立计算。

  (2)学生汇报。

  (3)你是怎么想的?

  第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5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第6册第2——3页上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减法等相关知识。学生对小数意义的学*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主动投入学*活动。本节课就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通过设置贴*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笑笑买文具”让学生经历认、读、写小数的学*过程并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实现认识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①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②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③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惯。

  四、教学重点:

  ①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②具体认识小数的特征。

  ③学生能正确读、写、认小数。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五、设计理念:

  因为本课中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小数。为了完成从分数到小数的过渡,我力求在课上体现以下几点:

  1、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测量长度单位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元数,这些都是生活中用到小数的最常见的情况。本节课选用从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出发,紧密结合“笑笑买文具”这一具体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数的现实作用。

  2、体现数学教学的朴素与真实。从“数学课本的单价是多少?”引出“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读法”“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写法”等知识内容,很有数学味。

  3、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学中小数的认识及小数特征的探索,力求在学生自我观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教师应在其中起到引导者及合作者的作用。

  4、在课堂设计中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对小数的理解到对小数特征的体会,应具有层次性。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师:开学了!我们又发新书了。谁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的单价是多少?你能写下来吗?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写的定价:7.40元。

  师:在数学上我们一般把它读作:七点四零元。

  说一说:这个数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数呢?

  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领学生轻轻松松走进生活,走*小数,初步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地应用。另外还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联系实际,探究发现。

  1、小数的认识。

  (1)观察情景图:

  板书:买文具

  让学生看买文具的情景图,在小组里自由地说出每件文具的价格。

  (2)在班内汇报交流,让学生读出小数: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

  水彩笔:16.85元

  (在这个环节中,注重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因为小数表示价格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许多学生已经有体验,并已了解部分相关知识,让学生交流互学,效果会比较好。)

  (3)你能说说小数的特征吗?

  A.认识小数点

  让学生观察小数,跟同桌说说小数有什么特点,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进行补充讲解,这个数中的点叫做小数点。

  师介绍,我们原来学*的数字如:7,27等数都叫做整数。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数是小数,生汇报后,师做小结:像0.50,1.06……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B.认识小数的两个部分

  师:我们可以把小数分为三个部分: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小数点。以小数点为界限,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右面是小数部分。

  1。06

  整数部分小数部分

  (“小数”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真正地去接触认识。对于小数各部分的认识应以教师的介绍和强调作为重点,不必让为学生盲目地去猜想和讨论,以免误导。)

  2、小数的读法

  让学生再读一读“文具店”各商品的价格,师逐一板书“0.50读作:零点五零元”等等。

  (读小数和写小数的学*过程要求每个学生都开口读一读,动手写一写,才能使知识落实到位。)

  3、小数可以表示什么

  在本课中,用小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1)我们刚才知道了数学课本的价钱是7.40元,那么它到底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呢?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并说明自己的想法。

  (3)班内交流:7.40元表示7元4角0分。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做小结:整数部分是几就是几元,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数是几就是几角,第二位数是几就是几分。

  (4)让学生说出每一件商品的标价所表示的意义。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水彩笔:16.85元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课本上填出答案,然后在班内反馈。

  4、小数的写法。

  (1)师拿出10元2角5分,让学生说出总共是多少钱,然后让学生试着用小数表示出来。

  (2)班内反馈:10元2角5分10.25元

  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师做小结:把10元写在小数点的左边,2角写在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5分写在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

  (3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页的“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反馈。对做全对的学生进行鼓励。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完成书上练一练①②。

  2、实践活动。

  笑笑买完文具回到家后,她想把这学期的教科书的价格统计出来,我们也一起来帮她统计一下吧。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6

  一、前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

  (2)合作与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要切实实现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互动、探究、合作来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教学准备数学书本,每组学生一张校园*面设计图,学生分小组按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坐。

  五、教学过程

  数学学*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体验探索、实践活动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课的一开始,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在班级内的位置;介绍完自己后,再把你前后左右分别是谁也介绍一下;转个方向再次介绍,从而引出“为什么同一个人,他一会在你的左边,一会又是在你的前面呢?让学生体会到用前后左右描述位置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引出新课,用东南西北来描述。

教师板书:东南西北

【课始师生的谈话,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数学的兴趣,而且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为后面认识东南西北埋下了伏笔,同时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第一层次: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让学生介绍自己所知道辨别方向的方法,如:看太阳辨别方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这两种方法在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写);用指南针辨别方向;看积雪辨别方向;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等等。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层次:辨别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坐在教室里,你能辨别现在的东南西北吗?我给学生出示了三个活动内容:

  1、你首先找到的是哪个方向,用什么方法找到的?

  2、你是怎么根据这一个方向辨别出另外的三个方向的?

  3、你知道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些什么吗?

学生依据个人的不同经验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有的先找到了东方,那是太阳升起的方向,有的先找到了西方,那是太阳落下去的方向,有的先找到了北方,那是北极星的方向。然后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如听口令做动作等,感知南与北相对,东与西相对。此时,教师注意进行方法的指导:东南西北是按顺时针的方向排列的。这里教师不对学生做统一的要求,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惯。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教室的东南西北四面墙上都有些什么?

将物体与方向建立联系,有利于学生对方位的记忆。认识了东南西北,接着我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东南西北分别坐着谁?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不同方向的认识。接着我让讲台前的学生进行介绍,同时变换方向进行介绍,学生可能会受前后左右相对性的影响,认为方向也会因为转个方向,而使自己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通过探讨使学生明白,方向是固定的,不会因观察者的朝向而发生变化,从而使学生区别前后左右的相对性。

随后安排一个开火车找方向的小游戏,让学生闭眼想象,睁眼判断,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三层次:辨别地图上的东南西北课前,我带领学生进一步熟悉了校园,让学生说一说校园中的建筑物在学校的大**置。然后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画好方格的校园*面图,让学生以操场为中心,先确定操场四周的四个方向,再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物体补充完整。学生独立设计,反馈。预计学生中会出现上方定为东南西北的都有,让各种不同表示方法的同学做一下介绍,从而引出为了统一,方便大家观察,地图一般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设计的。

教师板书: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让学生亲身经历画*面图,统一*面图方向的过程,感受方法的多样性,明确了统一方向的必要性。实现了从实际方向向地图方向的迁移,注重了对学*过程及学*方法的探究。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本环节主要设计了灵活有趣,富有创新的练*。

  1、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周海军和王小娟同学上学可以怎样走?(练*一第3题)

  2、出示北京***广场及四周建筑的照片和相应的*面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各建筑物之间的位置。

【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知识运用实际生活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课到此时,我想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多的收获与想法,让学生说一说本课的收获与遗憾,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遗憾,因为这是急需解决的。至于本节课的板书,我致力于条理清晰,简明扼要。本节课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各种活动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教学中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这一课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教师的有效引导,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谢谢!板书设计东南西北北(上)西(左)东(右)南(下)教学反思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我在本课时教学中努力挖掘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素材,找准结合点,力求做到在每个环节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一些实践活动的空间。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方位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到方位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结合校园和教室的具体情况,让学生介绍校园和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这一单元虽然内容不多,但要让学生真正把握住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还需要教师多动脑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面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7

  教材安排了一个例题和一题试一试,本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基础上出现的把除数个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看做和他接*的整十数来试商(不需要调商)的两位数除法。这部分内容由于在除的过程中不需要调商,学生容易掌握,在基本掌握了试商的方法后再学*在除的过程中需要调商的,就有利于难点的突破。因此学好本课内容是学好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基础。

  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学生的实际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学*,使学生初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用四舍法试商,进一步巩固除法笔算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笔算这一部分的试题;

  2、在学生体验四舍五入法试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用能力,在比较小结试商方法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

  3、结合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贵在思,激励学生养成认真思索的好*惯。本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四舍五入试商法比较熟练的进行试商,顺利正确的进行笔算。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说、思、议、练、评,在实践中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为了实现目标,我主要安排以下几个活动。

  一、说说做做,作好知识准备

  1、说一说。说说下面的各数最接*哪一个整十数。通过这一个说一说,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找出一个数与它最接*的整十数,为四舍五入法试商作好准备。说说一个数里面最多有几个几十(如:92里面最多有()个30等)先让同桌互说,然后口答。通过这一个说一说,训练学生的试商思考方法,有利于学生迅速准确地进行试商。

  2、做一做。列竖式计算(97÷30、3800÷60),让学生独立做题后交流说说试商方法和结果。让学生重温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通过这一部分的知识准备,为学生自主学*新知树立强有力的支撑。让学生感悟到研究新知的思索方向。

  二、例4的探索。

  教师通过改变复*题97÷30出示例4:97÷32,鼓励学生自己来试一试,和旁边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来思考计算的,然后和全班同学说说。在练*和交流中让学生发现把32看作30来试商这一方法比较好,鼓励学生用刚才发现的试商方法来试一试:20xx÷51,学生解题后说说试商方法和计算结果。

  通过改变数字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做一做,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的去尝试解题,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在解题中发现试商方法:可以把除数看成和它接*的整十数来试商。在尝试成功中感受学*的快乐。鼓励学生马上运用发现的试商方法试一试,延伸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然后组织学生把刚才的题目和学过的题目比一比,让学生说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比较发现新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的整十数来试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表述能力。

  三、运用知识。

  1、说说下面各题的除数分别看作几十来试商。教师出示题目后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然后口答。通过全班学生都能说一说这一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四舍这一试商方法。

  2、结合情境算一算:教师出示三题相关这一部分计算的一步应用题,让学生进行解答计算。通过这一结合实例的练*,让学生在计算中运用四舍这一试商方法,让学生在解题中体会到计算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存在,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确立想学好数学的思想。

  3、教师创设情境:王老师带着500元钱去买玩具,机器人每个21元,小熊每只32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且算一算。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并解答,让学生运用知识解答问题,鼓励学生有多种结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有用性。

  在这节课中,为学生构造探索新知的知识基础后让学生独立尝试,发现四舍五入这一试商方法,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学到知识,能力得到发展。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8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下册第二单元《加和减(二)》的内容。

  百以内加法计算分20以内进位加法,百以内不进位加法及百以内进位加法三个阶段。学生经过加和减(一)的学*,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不进位),在此基础上,教学需要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口算。

  学生分析

  在学*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明白了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位的道理,如果将多样化的学*情境呈现给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掌握这一新知识。

  基于班级实际情况,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口算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一知识目标达成并非是本班全体学生所需要,而是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使不同水*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的提高,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并在合作交流中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下面就围绕本节课做简单介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积极思考的学*态度。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设计过程设计意图及存在问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小朋友们,你们星期天或节假日,做完作业最喜欢玩什么?

  2、哇,大家喜欢玩的东西还真不少呢!看看这三个小朋友正在玩什么游戏?

  (演示课件:P48、主题图)

  小红:“我有6张画片。”

  小强:“我有24张画片。”

  小兰:“我有9张画片。”

  3、看到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收集信息)

  4、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板书)

  5、小朋友们,看看在这些问题中,哪些能用加法解决呢?你能列出算式吗?

  板书:24+6 6+9 24+9 24+6+9

  5、在这些算式中,哪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板书结果)

  6+9=15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剩下的我们这节课来解决!

  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1、 计算24+6

  (1) 24+6先算什么呢?得多少?(4+6=10)

  (2) 先算4+6=10,接下去该怎样算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3) 我们还是请小棒来帮忙,用摆小棒的方法算一算。学生摆小棒,想算法。

  (4) 交流操作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演示课件。(先摆两捆4根小棒,再摆6根,4根小棒和6根小棒合起来是10根,10根正好捆成一捆。和原来的2捆合在一起一共是3捆,是30根。)

  (5)不摆小棒,谁能说一说24+6应该怎样想?生答师板书:24+6=30

  (6)学生自己自由说说算法,再指名。

  仿例练*:38+2 43+7

  2、 计算24+9:

  (1) 你想怎样计算24+9?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学生仍可借助小棒摆一摆)

  (2)学生汇报算法

  A:24+6=30,30+3=33

  B:4+9=13,20+13=33

  C:23+(1+9)=33

  D:24+10=34,34-1=33

  ……

  (3)在这些算法中,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4)选择一种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仿例练*:34+8 46+7

  3、计算24+6+9:

  (1)要知道三人一共有多少张画片,还可以怎样列算式?

  (2)板书学生写的算式。

  (3)这些算式都是把三个数相加,可老师发现在这些算式中有两个算式列得特别好,能让老师很快算出和是多少?你找到了吗?(用彩笔划出:24+6+9 6+24+9)(使学生体会把能凑成整十数的数先相加会比较快)

  4、试一试:

  (1)出示:8+42 5+39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今天你学了什么知识?与我们前面学的知识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

  2、老师这里,有刚才玩画片的那三位小朋友做的题,请同学们帮他们检查一下。(课件:判断)

  (1)小红:25+8=23 ( )

  (2)小强:47+5=97 ( )

  (3)小兰:36+7=43 ( )

  错在哪?你能帮他改正吗?

  3.小朋友们真厉害,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摘苹果的游戏,大家说好不好?

  游戏规则:谁能将写有算式的苹果的结果,回答正确,老师就将其作为礼物送给他。

  36+8 25+7 65+5 6+54 46+40 54+7 32+8 66+6

  从情景入手,把“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设计成用学生自己创造问题来展开和验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和理解计算方法。从“自己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再“进行分类”到“自己探究算法”。使学生在“探究算法——操作验证——交流评价——总结算法”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例题:教学24+6时,学生已经学过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知道应该把个数上的数相加,现在出现了个位上相加满10的新问题,该怎样解决呢?下边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探索。可以启发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想想该怎样算。在学生摆小棒时,重点研究4根加6根是10根,这10根怎么办的问题,把10根捆成一捆,即把10个一变成1个十,再把这一捆与原先的两捆合起来得到3捆,也就是30,利用此表象再抽象地进行数的计算,先算4+6=10,再算20+10=30。

  教学24+9时,也先问学生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使探索活动有针对性,然后启发学生先摆小棒,再想想怎样算,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算法。教材上预测了学生可能采用的两种算法,实际教学中可能情况更复杂些,都要让学生交流,只要正确合理都应肯定。但是提倡第二种算法,即先算个位上的4+9=13,再算20+13=33,因为这种算法对后续的进位加法笔算的学*能发挥铺垫作用。不过这种提倡不用强加的方式,而是通过题组练*予以引导

  在本节课中,此环节有所疏漏,即设疑而未解疑,只在课前让学生列出解决的算式而课堂中没能得到消化,这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把握能力还不强。

  在这里让学生们来找出计算中的错误,学生能很快发现,但是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解释错误的原因,也恰恰是体现了学生对算理的模糊性。

  最后这个环节以游戏的形式呈现,符合了儿童的年龄特点,激发了他们的学*兴趣,但是存在的较大问题是,学生往往过于急迫想要得到奖品而忽视了得到时必须做出的努力,这也就是许多小朋友高举双手,站起来却回答不出问题的原因。教师在进行这个活动时应适时引导,并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的思考,让游戏为获得新知提供帮助,而不是为

  从情景入手,把“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设计成用学生自己创造问题来展开和验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和理解计算方法。从“自己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再“进行分类”到“自己探究算法”。使学生在“探究算法——操作验证——交流评价——总结算法”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例题教学24+6时,学生已经学过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知道应该把个数上的数相加,现在出现了个位上相加满10的新问题,该怎样解决呢?下边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探索。可以启发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想想该怎样算。在学生摆小棒时,重点研究4根加6根是10根,这10根怎么办的问题,把10根捆成一捆,即把10个一变成1个十,再把这一捆与原先的两捆合起来得到3捆,也就是30,利用此表象再抽象地进行数的计算,先算4+6=10,再算20+10=30。

  教学24+9时,也先问学生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使探索活动有针对性,然后启发学生先摆小棒,再想想怎样算,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算法。教材上预测了学生可能采用的两种算法,实际教学中可能情况更复杂些,都要让学生交流,只要正确合理都应肯定。但是提倡第二种算法,即先算个位上的4+9=13,再算20+13=33,因为这种算法对后续的进位加法笔算的学*能发挥铺垫作用。不过这种提倡不用强加的方式,而是通过题组练*予以引导

  在本节课中,此环节有所疏漏,即设疑而未解疑,只在课前让学生列出解决的'算式而课堂中没能得到消化,这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把握能力还不强。

  在这里让学生们来找出计算中的错误,学生能很快发现,但是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解释错误的原因,也恰恰是体现了学生对算理的模糊性。

  最后这个环节以游戏的形式呈现,符合了儿童的年龄特点,激发了他们的学*兴趣,但是存在的较大问题是,学生往往过于急迫想要得到奖品而忽视了得到时必须做出的努力,这也就是许多小朋友高举双手,站起来却回答不出问题的原因。教师在进行这个活动时应适时引导,并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的思考,让游戏为获得新知提供帮助,而不是为游戏而游戏。

  在本堂课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来计算24+9,那“算法多样化”是否“多多益善”,是否要提供“算法最优化”?对于《课程标准》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如何理解?我认为算法多样化绝不是形式上的越多越好,而是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角度提出的,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从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价值观角度提出的。为此,数学教学中算法多样应区别于趣味数学的游戏,应当组织学生学会从多种算法中分析、辨别出最佳或较佳的方法,当然不应是教师主观指定的算法。最佳或较佳方法中的标准,一是简捷方便,二是具有一般性,也就是在同类问题中均可使用,这两条标准必须同时具备。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费用”。同时,学生发现自己所创造的算法被列为最佳成或较佳,在他们幼小心灵里会萌发出自我价值,增强学*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中会主动挑战自我,这才是教学改革的真谛。本节课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希望各位老师能多提出一些批评和指导。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第一部分的知识,它被安排在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之后学*。这是认识小数中比较重要的一环,这也是为以后进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小数的四则运算做知识积累准备。它是整个有关小数学*中的基础,可以说是一相当重要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已接触过小数。但这个单元的内容还是挺丰富的:初步认识并感知小数的意义;简单小数的大小比较;读小数和写小数;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三、设计意图: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对小数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感知的基础上,应有深入的了解,并掌握其有关性质、方法。本节课教材的编排是先让学生认识数位顺序表,然后是小数的读和写。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我将教材作了适当的处理,先让学生读小数。虽然小数的读法并没有正式教学与概括,但从学生接触小数起,就不可避免地与读法进行碰撞,因此在不经意间大部分学生已能正确地读出小数了。由读小数引入,教学数位顺序表的相关知识,再进行写小数。

  在上述基础知识和理念的支撑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熟悉小数数位顺序表,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2、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刻苦钻研、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流程:

  一、教学数位顺序表导入:

  1、观察一下,这些小数有几部分组成?

  (三部分,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如340.009的整数部分问:3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4呢?

  2、谁还记得整数的其他的数位?(学生回答,按一定顺序即可)(课件出示)每个数位对应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关于整数数位你还知道哪些知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整数数位顺序表的知识是学生掌握小数数位知识的基础,而这两部分之间又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因此整数数位知识的复*越系统完整,就越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在注意学生发言的有序性、条理性,语言的规范性,为顺利探究小数部分的数位知识埋好伏笔。】

  3、看整数部分,你认为小数的数位应在整数部分的哪边?(在整数部分的右侧)中间怎样区分呢?(用小数点隔开)

  4、通过上一节课的学*,我们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那么,十分之一表示小数部分有几位小数?(有一位小数)所以十分之一就在小数点后的第几位?(第一位)它所占的数位叫做十分位,十分位的计数单位就是十分之一.

  5、你能推测小数部分的第二位是什么吗?为什么?

  (小数部分的第二位是百分位,因为它表示有两位小数,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谁能依次说出小数部分后面几位的数位顺序以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千分位——千分之一;万分位——万分之一;十万分位——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位——百万分之一……)

  (5)出示下表,提问:为什么后面用省略号?(表示后面还有很多数位)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关数位的知识,有了整数部分的数位知识作依托后,相信学生能自己探索出小数部分。抱着这样一个信念,怀着对学生的信任,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概括。在稍做引导的基础上(十分位的得出教师应予以提示,它既是小数部分的起始位,又和整数部分有着差别),让学生根据整数部分的知识自行推断概括。】

  6、看着这张数位顺序表,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小数部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你怎样证明?(0.1米就是1分米,0.01米是1厘米,1分米等于10厘米,因此0.1米里有10个0.01米)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但这样的.话学生就成了被动接受。虽然小数部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是10,但理解的难度显然有所增加。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真正理解,我在这里安排了验证的环节,让学生借助计量单位加以理解,并在验证的过程中理解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

  7、你能根据小数数位顺序表的有关知识,完成下面这几道填空吗?

  (1)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位,计数单位是();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位,计数单位是()。

  (2)从左往右数,小数部分的第四位是()位,计数单位是()。

  (3)10个0.01是(),0.1里有()个0.001。

  (4)6.825有6个()、8个()、2个()、5个()组成。

  (5)说说下面各数中的“2”分别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意思?

  20.045.420.250.672

  我们要把数位顺序表牢记,这样就能正确地解题了。

  【当学生掌握了上述知识后,我设计了以上一些课后练*题。由最基本的根据数位表知识填空到运用数位表的知识解题,层层递进,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教学小数的读法。

  1、(出示图)熊猫、电动车、土星绕太阳数据。

  问:你会读出以上的数据吗?

  2、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先读整数部分,再读小数点,最后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3、如果我们要把读法写下来,可以采用这样的书写格式:

  29.42读作:二十九点四二

  【虽说读小数是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但我们不难发现,只要学生开始接触小数,就必定要把它读出来。因此在四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会读小数了。如果学生的读法不规范,那么教师也必然会予以指正,只不过没有向学生说明白而已。因此,我改变了教材的编排体系,将读小数的读法安排在课的第二步,既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满足需要,又为后面的新知探究创设了自然的衔接。如果有个别学生产生错误,可让其他学生予以指正,并授于方法,让双方学生都获得满足:情感满足与知识获取的满足。小数的读法有两种,一是直接读,二是根据小数的意义读。根据参考书的意见,我只要求学生掌握第一种读法。】

  三、教学小数的写法

  1、出示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均海*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写在自己本子上,指名板演,说明书写格式)

  2、写出下面的小数。

  五点零六十点零零二三百点七一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我让学生独立根据信息进行写小数,相信学生都能完成。在写完小数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概括小数的写法,在教学知识的时候不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综合练*:

  1、读出下面各数0。0770。004

  2、说出24.375小数部分每个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3、一个数的十位和百分位上都是6,个位和十分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

  4、一个小数,由4个1、5个0.1、7个0.01组成,这个数是()。

  【写小数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根据读法写,一是根据小数的数位知识写,比较而言,后者的难度要高一些。因为是第一课时,我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进行*题的练*,以后就要求学生将表记在脑中,随时进行运用。】

  五、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中的内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然后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为学*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和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朝三暮四》视频)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猴子很笨,同学们很聪明,栗子的总颗数有没有变化呢?什么发生变化?

  引入: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朝三暮四》,在数学中也有类似《朝三暮四》故事里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谈话:天气渐渐转凉,学校要组织大家参加冬季比赛了,看,四年级同学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一说)

  提问: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到的问题可能有:跳绳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三)探索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问题(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提问: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提问: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跳绳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

  谈话:既然得数相同,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连接起来。改写成28+17=17+28

  板书:28+17=17+28(学生齐读这个等式)

  提问:比较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提问:你能照样子再写出几个像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学生动笔写,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板书三个)。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得完吗?

  谈话:既然写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板书省略号)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提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是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说来说说怎么表示?

  生:a+b=b+a

  提问:a和b分别代表什么?

  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这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是加法运算律中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加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紧密围绕并运用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整个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模仿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括能力。

  师: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

  考考你

  (1)您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吗?

  96+35=35+()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75+25=25+75

  46+59=46+59

  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学的真不错,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游戏,看看同

  学们的反应快不快。游戏:对口令

  师:83+17=生:17+83=

  97+44=35+65=

  88+75=300+600=

  a+b=785+68=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知道加法交换律只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其余的不变。

  (4)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四)探索加法结合律,自主合作

  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同学提到的问题,看看有什么发现。

  出示问题(2):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你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23

  提问:如果老师想突出强调先算跳绳的人数,可以怎么做?

  生:添上小括号

  教师给28+17加上小括号。

  提问:还是这个式子28+17+23,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

  学生同桌交流,指名说说。

  教师添上括号:28+(17+23)。

  提问: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数学符号相同,得数相同,但运算顺序不同)

  师:既然得数相同,我们可以写成等式:

  板书:(28+17)+23=28+(17+23)

  课件出示: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指名学生口答。

  归纳加法结合律:

  提问:观察这三个等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提问: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学生独立写一写)教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加法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考考你:运用加法结合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45+36)+64=45+(□+□)

  560+(140+70)=(560+□)+□

  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知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还知道了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设计意图:围绕“变与不变”这一关键点,通过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初步感受规律。接着再经过学生个性化的验证及交流,从而确认加法结合律并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样发展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五)巩固应用,扩展提高

  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棒!那现在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闯关呀。我们的闯关开始啦!

  1.第一关:火眼金睛

  下面的等式各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8)+48

  2.第二关:大显身手

  在途中,小熊遇到了麻烦,它想把树上的苹果摘下来,可是它必须答对问题,才能拿到苹果,你能帮助它吗?

  相加等于100?

  3.第三关:勇夺第一,想想做做4

  38+76+2438+(76+24)

  全班男生完成第1题,女生完成第2题。

  提问:为什么每组两道题的得数相同?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观察(88+45)+1245+(88+12),哪题运算简便。

  小结:可见,合理地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内容,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含量,学生在观察辨析中比较,在思考对比中升华,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有时可以使计算简便。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作好了铺垫。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11

  一、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引导探索学*,促进主动发展

  "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探索性学*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93-99页的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图形变换和确定物**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而直线和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的起始概念,也是进一步学**面图形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在这一学段的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特征,初步学会画直线和线段

  2、使学生学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是理解直线的特征

  (三)关于教学流程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

  1、设疑激情: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课中出示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的一角的简笔画,组织学生给简笔画中的线条归类,引出课题"直线"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强调学生建立空间感、符号感、数学感及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留给学生学*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直线和线段的特征及两者的异同,并通过自主操作、交流,掌握画直线和线段、量线段的方法

  3、应用提高:学*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获得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线段,分辨出某一物体由哪些线段组成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问题

  4、交流评价: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如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三、教学过程(相关图形参见课件)

  (一)设疑激情(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1、多媒体出示描绘校园一角的画面,有假山、流水,还有太阳、小鸟、教学楼以及小树、各种花

  2、引导学生欣赏图画,感受校园美景,激发热爱学校的情感然后去掉颜色,成为一幅线描画

  3、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幅画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线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讨论完成)

  4、汇报:以一株花为例,请学生给线分类多媒体显示花变大,各线条间稍分开指名分类,随着学生的指点,线跳入相应的框中,框下分别注有直的线、曲的线

  5、引出课题:像这样笔直的线,是直线(板书),今天的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直的线

  (二)引导探索

  1、认识直线:

  (1)认识直线的特征:

  课件出示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的照片,突出散落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问:它是什么形状?老师把它这样(用手把线拉直)(变直了),这种线你能给它取个名称吗?(板书: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它有什么特征?教师把毛线一点一点拉长问:"还可以拉长吗"(可以)现在老师一个人不能把它拉长,谁来帮老师拉一拉?请两位同学上来拉教师问:"还可以拉长吗?如果它不断地拉长,请你想象一下,它可以拉到哪儿?"从中引出直线的一个特征:无限延长(板书:无限延长),那它有尽头吗?引出直线的另一个特征:没有端点(板书:没有端点)

  (2)画直线:既然直线那么长,我们能把它全部画下来吗?学生回答:"不能"所以我们画的只是直线的一部分请同学们试着画一条直线

  (3)学生汇报交流画直线的工具、方法教师总结

  (4)判断直线(课件出示):请你认真观察哪条是直线?哪条不是直线?

  (5)在生活中你见过直线吗?

  2、认识线段:

  (1)认识线段的特征:

  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许多物体的边是直的,但它有端点,那它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杨浦大桥上一根根斜拉的钢索的照片(有的说是线段,那么板书:线段如果没有人回答,那么教师说)

  请看大屏幕:这是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之间的一段叫线段(板书:线段)教师画一条线段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线段和直线比较有什么相同点?(直)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点?得出线段的特点:有限长、有两个端点

  (3)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3、量线段

  (过渡)从刚才的学*中,我们已经画了线段,知道线段有长度,它可以用尺子等工具来测量

  (1)请你量一量数学书有多少长?先别忙着量,你先估计一下这本书有多长,把它写在旁边(教师请几位小朋友说估计的长度)那么它到底是几厘米呢?我们就动手量一量吧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12

  一、说教材

  我说的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中的《角的度量》一课,本单元学*的主要内容有:线段、直线与射线的认识,*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后面学*画角、角的分类的基础。教材注重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必要性,认识量角的工具量角器的特征,在自主探索中体会、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二、说学生

  学生对于角的有关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体验,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小小的量角器虽然被拿在学生的手中,但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一条条放射状的线,不同的刻度,会使学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至于怎样用它测量角的大小,就更显得无从下手了。而且,在实际中,学生似乎没有度量角的需要,他们所掌握的完全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很少能应用到生活中。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本节课的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

  能力目标:在测量角大小的活动中,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情感目标:1、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大胆尝试,积极表达,使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2、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培养。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在自主探索中逐步体会、总结量角的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量角,是一种知识与技能的学*。过去的教学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操作,然后进行大量的练*加以巩固这项技能。无疑,这种方式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低效的。新课程标准倡导: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因此,本节课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量角的意义和量角的方法,形成度量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一个放风筝比赛,怎样判断谁的风筝放的高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展开新知的学*,然后设计几个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即找角和量角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意义,探索、总结量角的方法,逐渐掌握量角的技能。最后,在研究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中,来体会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下面我分别说一说。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首先,与学生谈话,你喜欢风筝吗?放过吗?参加过比赛吗?

  这样,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的热情。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小动物们放风筝比赛的图片,看,他们放得多认真!到了评比的时候了,这可急坏了刚当上裁判的小猴子,它只记得比赛规则是同样长的绳子,看谁放的风筝高,却忘记了怎样才能知道谁放得风筝高的办法。怎么办呢?你们能帮帮小猴子吗?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确,要知道谁的风筝放得高,只要知道绳子与地面所形成的角的大小就可以了,所成的角越大,风筝放得越高。在这里运用多媒体课件,抽象出绳子与地面所成的角,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

  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思维,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本节课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量角的方法

  1、体会用量角器的必要性

  你们真有办法,要知道谁放得风筝高,只要知道风筝线和地面所成的角的大小就可以了,可是,怎样才能知道角的大小呢?

  这一句追问,进一步激活思维,学生会积极参与讨论,知道角大小的方法,从而引出本课要学*的内容,“角的度量”。在交流中,学生会有不同的知道角大小的方法,如,用小一点的角进行测量;用直尺测量;把两个角重合比较大小;用量角器测量等方法。

  在这里,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方法,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在这种情况下用把两个角重合的方法不适用,用小一点的角测量虽然可以知道角的大小,但是不能较精确的'知道一个角比另一个角大多少,这几个方法在使用时都有局限性,只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才是最简单、最有效的,使学生产生学*用量角器量角的愿望,为学*量角奠定情感的基础。当学生有了学*的需要时,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学*活动。

  2、认识量角器

  请拿出准备的量角器,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汇报。

  认识量角器上的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8个大格,180个小格、1°的角。知道度是量角时用的单位。

  学生拿到量角器后看到的就是这些,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量角器,同时可以保持学生学*的兴趣。在这里,我先引导学生自由汇报,然后运用多媒体演示量角器量角的原理及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3、在量角器上找角

  你们的眼睛真亮,找到了量角器这么多的秘密,其实量角器上还藏着很多角呢,你能试着找一找吗?请你在练*纸上画出你找到的角。

  学生尝试在纸上的量角器上画角。

  你找到了哪个角?你知道它是多大的角吗?

  请学生到前面展示自己画的角,并试着说出这个角有多大。

  这个活动实际上就是体验量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量角器的中心点,就是所有角的顶点,从这一顶点引出的任意两条射线都可以形成角,而且每个角都可以知道度数,为后面量角做好铺垫。

  4、尝试量角

  你在量角器上已经找到这么多的角了,能尝试着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大小吗?

  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应该是学生早就想知道了,在学生认识了量角器后引导学生尝试测量角的大小,要学*的内容就呼之欲出了。

  学生尝试测量练*纸上的几个角。给出的几个角的开口有的向左,有的向右,有的向下。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逐渐掌握量角的方法,研究解决量角时出现的问题,如读内圈刻度还是读外圈刻度;把角的一边对准“0”度刻度线比较简便等。

  这样教学就是前面提到的“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师要熟悉学生学*的思维,顺应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站在更高的角度关注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学*能力的形成。

  5、总结量角的方法

  刚才在展示量角方法的时候,同学们有几个共同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引导学生交流总结量角的方法,即:量角器的中心点要和角的顶点重合,角的一边和量角器的“0”度刻度线重合,看另一边的刻度。因为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深有体会,怎样量角学生在实践中一点一点的体会,一点一点摸索,所以量角时的注意事项完全可以总结,并且能深刻理解量角的本质,逐渐形成量角的技能。从而使本节课主要内容的学*达到了水道渠成的效果。

  6、解决问题

  同学们已经会用量角器量角了,我们就可以帮助小猴子裁判,判断谁放的风筝高了。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小猴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前面创设的情境更完整,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数学的信心,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更主要的是学生体会到了学*的乐趣和成功乐趣,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五、联系生活体会量角的用处

  出示生活中量角的例子:滑梯的角度;椅子靠背的倾斜角度;踢足球时选择射门的位置;这里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生活中抽象的角,让学生感知测量角的大小的作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的意识和*惯,体会数学的价值。

  六、说板书设计

  在学生总结量角方法的时候,根据学生的交流,相应地板书,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重点、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13

  《认识方向》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经常出现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是培养他们空间观念的好素材,但在过去的教材中很少出现。本课是第一教时,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

  为此,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正确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2、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认识并理解方位知识;

  3、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课的重点时使学生认识东南等4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1、从学生经验出发,探索新知

  2、结合学具,整理概念

  3、发挥主动性,突破难点

  4、回归生活,应用提高

  下面我说说我在各环节的构想:

  1、从学生经验出发,探索新知

  小学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虽然学生以前没学过东南这4个新方向,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方向已有所了解,因此,我以包场一些单位为背景图,从说说各单位在十字路口的位置关系出发,让学生尝试发现东南这4个方向;在此基础上,我抓住一个方向,在演示、讨论的过程中完善学生对新方向的认识,在他们头脑中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2、结合学具整理概念

  当学生认识4个方向之后,我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去理解概念,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留给学生学*数学的生动场景。在课中,我把指南针与练*中的方向板整合,并将本课的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融于其中,让学生完成方向板,之后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方向感。

  3、发挥主动性,突破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为了突破难点,我将方向板再次使用。我并没有直接将方法教给学生,而是先让他们讨论解决,当一部分学生讨论后仍觉困难,我随之指出方向板可以帮助我们。这样学生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但我觉得只有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心里才有一种寻求答案的动力,才会认真去掌握方法。因为学生差异,在之后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渐渐地,学生由扶着方向板过渡到在自己头脑里建立一个方向板。

  4、回归生活,应用提高

  学*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获得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问题及游戏。

  因为生活中的方向与*面图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将*面图上的方向正确引入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实际上学生在这点上差异较大,一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方向较熟悉,不需引导能顺利指出方向;另一部分学生要经过思考或借助工具,要老师扶一扶;个别学生难以辨别空间方向,要架着走。针对这些情况,我再次利用方向板,给各层次学生不同目标,自己能辨别的自主探索,要扶一扶的利用方向板,困难学生多给他锻炼几次,这样,保证了绝大多数学生将*面图上的方向顺利引入到空间中。

  此外,我结合学生自己的住址,设计了让学生画画家在学校的大致方向,使学生在练*时经历空间

  方向和*面方向的有机融合,体验数学的价值,提高了学生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还有下棋的游戏等练*。

  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和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和变化的主体。这些正是我在这节课中的尝试和摸索。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14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认识、读写几分之一的数,会比较大小。2、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其中我把“认识、读写、比较大小”确定为本课的重点。把“理解含义”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关于教法、学法

  教学中,我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法,力求知识让学生自己学会。同时利用、图形等辅助教学。

  下面,我就把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展示给大家。

  三、教学流程

  (一)第一个环节:复*导入,计划2分钟完成。首先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秋节吃月饼导入复*。我是这样导入的:中秋节的时候你们吃月饼了吗?今天啊,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月饼,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们愿意吗?(出示复*题)①把4块月饼*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块?②把2块月饼*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块?③把1块月饼*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块?从而引出课题:这半块月饼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应该怎样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几分之一”。(板书、齐读课题)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切入,既激发了兴趣,又调动了学*的积极性。】

  (二)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计划用20分钟完成。

  1、第一个步骤自主探究。我出示自学指导:①把一块月饼*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②把一块月饼*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③把一个圆*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④先自己看书自学,想一想,填一填,再和同桌说一说。(时间3分钟)

  【自学指导的设计,能够更加明确地引导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过程中,我要深入其中,了解学情督促自学,为汇报作准备。

  2、第二个步骤汇报交流,①我组织学生逐题汇报,并借助帮助学生理解1/2的含义:把一块月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板书)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说理训练,通过练说、指名说、互说等形式理解的1/2含义。

  ②接着引导学*读写。重点强调书写顺序,并介绍各部分名称及读写方法。1/2读作二分之一(板书)。

  ③1/4、1/3的认识方法与1/2基本相同,但要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自主理解1/4、1/3的含义。(我适时板书)

  ④接下来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举出生活中几分之一的数,说说它的'意义。【使学生知道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用几分之一的数来表示,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最后进行小结:像1/2,1/4,1∕3,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板书)

  3、第三个步骤动手操作。共设计2个操作活动:①第一个活动按要求折出一个长方形的1/5,并涂上颜色。②第二个活动拿出喜欢的图形,折出几分之一涂上颜色。

  【这个环节将例1和例2的活动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含义。】

  汇报时组织学生到前面边演示边汇报,并贴在黑板上,观察不同的折法,异中求同。

  4、第四个步骤比较分数的大小。(5分)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比较分数大小,并总结规律:分子

  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以上就是探究新知,也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我采用想、说、折、比等活动强化重难点;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说来强化思路,培养思维能力。】

  (三)第三个环节:巩固提高,计划10分钟完成。

  我设计了3组练*题

  1、看图写分数2、判断对错。3、写分数,比大小。

  【通过各种不同层次的练*,巩固本节课知识。】

  (四)第四个环节:本课总结(2分钟完成)

  【让学生谈收获,总结归纳本课的内容。】

  (五)第五个环节:课堂作业(5分钟完成)

  【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1、填一填:1/5读作( ) 三分之一写作( )

  2、比大小:1/4()1/5 1/6() 1/3

  最后设计了一道思考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发展。】


小学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8)

——小学数学说课稿菁选

小学数学说课稿(精选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1、内容

  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课时《*均分(1)》,教材第7页至9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

  2、地位

  *均分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分数的基础,是较关键的数学概念。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均分”。

  3、编排的特点

  (1)在对比与活动中突出*均分的含义。

  例1中通过创设“分一分”的活动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通过不同的分物情况,使学生在对比中获得对“*均分”的直观认识。再通过小结进一步理解*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充分经历*均分的过程,同时关注分的结果。

  教材在主题图的设计中,即突出体现了学生对*均分物过程的参与性,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均分的结果。

  例2则呈现了在生活中两种*均分物的情况之一:等分,教材即重视*均分的过程与方法,又突出*均分的结果。

  (3)注重用数学语言描述*均分,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

  让学生边摆边说*均分的过程,可以不断加深*均分在学生脑海中相应表象,从而为建立除法概念打下基础。

  教材在例题和多个练*的设计中,都在:“分一分”“摆一摆”或“圈一圈”的活动后,增加了“填一填”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均分的过程。这样编排,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均分概念的理解。

  为用语言叙述除法算式的含义和运用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问题、说明选择算法的依据都作了充足的准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操作中理解“*均分”的含义,能进行*均分。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想:渗透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均分的含义、方法。

  难点:掌握*均分(等分)的方法。

  二、说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提炼和升华理论知识。

  三、说教学法

  (一)创设情境:创设参观科技园学生分食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引导观察:由小精灵带领大家来观察,卡通人物更具有儿童情趣,学生更乐于参与活动。多让学生说一说,训练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能力。

  (三)操作活动:用手中的学具,来亲自动手分一分,同桌之间再相互交流分法。在活动中探究*均分的方法,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四)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交流探究和学生演示等活动,最后解决“*均分”的问题,得出结果,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分的结果。

  (五)积淀经验:课堂回顾,总结本课的活动经验和知识点,为今后学*除法做好准备。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建立“*均分”概念。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1、提供主题图动画素材,通过观察,建立*均分的表象,提升语言表述能力。通过课件出示主题图动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把图中小朋友分东西的场景进行描述,尤其是对“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进行猜想:小朋友手里拿的橘子、糖果应该放在哪一堆里?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情境的原因是孩子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具有浓厚的兴趣,这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在观察分食品的场景中,那种要求分的公*、一样多的分配方案是出自孩子们内心需求的,因此,会很自然的产生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通过这一环节,让他们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2、情境导入,实际操作。利用各种学具代替实物,按照小精灵的要求将这些“实物”进行分配,然后集体交流,汇报分的过程及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是相对开放的,学生利用学具代替实物,按照3个人来分,会出现每人分得同样多,也会出现每人分得不同样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展示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的策略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实现经验互补,这个环节使进一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3、对比分的结果,特殊中认识“*均分”。利用实物动画操作演示,选取*均分和没有*均分的小组进行对比,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

  【设计意图:经过*均分和没有*均分的对比,让学生再次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过程和分法,建立深刻的“*均分“表象——每份分得同样多”。】

  4、讨论小结,确立“*均分”的含义。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均分”的概念。由此揭示这种公*的分法——*均分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和交流,引导一部分学生能比较清楚地说出*均分的过程和方法。】

  5、联系生活,感悟概念。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过*均分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均分的亲身体验,学更容易将生活经验转化为学*经验,有利于学*经验的迁移,对*均分的实际意义理解更深。】

  (二)动手操作,探究“*均分”的方法。

  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读懂题意,理解“*均分”(教学例2)。读题后,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获取数学信息,引发思考:可以怎样*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读题,将数学活动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寻找问题中的“关键词”,加深对文字含义的理解。这对于学困生的学*很有帮助。】

  2、实际操作,应用“*均分”。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分一分,再边分边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设计意图: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完成“把18个橘子*均分成6份”的任务,并在全班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流中进一步体会“*均分”的含义,探究*均分之一“等分”的方法。在不同分法的'交流中,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最优化解题策略有

  进一步的体验。】

  3、交流分法,提升对“*均分”的认识。说一说你的*均分物的方法,讨论:结果是怎样的?提出结论:不论怎样*均分,分的结果都相同,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均分”。

  【设计意图:结合分后的直观图和语言表述,再次强调*均分的含义。】

  (三)应用新知,理解“*均分”。

  这个环节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辨析练*。完成“做一做”,根据学生差异,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操作,再让学生交流分的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均分“的概念判断“哪种分法对”,让学生在运用“*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活动中,渗透份数、每份数,巩固对“*均分”的认识。】

  2、基本练*。把10盒酸奶*均分成2份,每份几盒?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再进行交流,并规范表述:把多少*均分,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设计意图:这里重有通过“连线”的方法展现*均分的过程,并与后面所要学*的包含情况所采取的“圈一圈”的方式进行区分。练*后,同样设有语言表述的环节,体现对语言表述能力培养的连续性。】

  3、深化练*,渗透乘法与除法的关系。看图完成填空,让说一说*均分的过程、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这里的枫叶都是分好的,安排了让学生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片枫叶的内容,学生可以一片一片地数,也可以用加法或乘法计算,对乘法与除法的关系作了很好的渗透。完成后,让学生根据枫叶图,把*均分的结果完整的说一说,并通过动作与语言的结合,进一步理解“*均分”的概念,为除法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础。】

  (四)课堂回顾,升华“*均分”。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教师让

  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爸爸妈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活动、操作和情感体验等方面来总结今天的学*活动,升华对“*均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年、月、日是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量的计量”中时间单位第一课时。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了时、分、秒等较短的时间单位之后,并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年和月是比较大的时间单位,教材首先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年历,初步了解年、月、日、*年,闰年的基本含义以及内在关系,在初步掌握各月天数后,引出*年、闰年全年天数的计算,然后介绍*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小学低年级学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世界最为接*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离他们生活较远,较大的时间单位。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认识,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一年、一日,知道世纪、年、月、日的关系,记住大月、小月分别是哪几个月。

  2、知道*年、闰年的天数,知道判断闰年、*年的方法。

  3、结合本节课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重点确定为:让学生获得较长的时间观念,即年、月、日的认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中发现并掌握闰年、*年的判断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准备: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a)学生准备:各年份的年历表若干张。

  b)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设计理念:

  本课总体设计,本着“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教育理念,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力求让全体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参与学*过程。

  三、教法、学法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显着特征是学*方式的转变。我采用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探究性学*方式,围绕“经历学*过程”这一主线组织教学。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遵守师生互动的原则,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为主。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新课标赋予的教学任务,我对本课的教学过程作了如下的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2、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3、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4、总结评价,拓展思维。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一组数)在导入部分,我用课件出示生活中的许多数,引出年、月、日三个时间单位,从而揭示课题。这样的引入,是通过生活化的情景,既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又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为顺利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做了思维上的'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本环节分以下几步进行:

  1、认识一年和一日2、认识年历表

  3、记大月、小月4、计算*年、闰年的天数

  5、学**年、闰年的规定6、学*世纪

  1、认识一年和一日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太阳、地球、月亮运动轨迹。同时配音说明: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是一日,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这样的设计,是想从浩瀚的宇宙中揭示抽象的数学知识。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组织教学的作用,另一方面更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认识年历表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真正的探究性学*中学会学*,不断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与智能结构。因此,我采用小组协作学*的方式,让学生去观察、讨论、发现年历表上所蕴含的数学信息。并把从年历表上发现到的信息记录下来,并展开比赛:看哪一组的小朋友观察、讨论得最认真。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汇报,概括总结并板书。

  通过学生观察年历卡,小组研究获取知识,这样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和创造学*的机会,充分体现开放式教学的思想,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3、记忆大、小月(演示:拳头记忆法、歌诀法等)

  (1)教师提出疑问:以上这些知识都是小朋友们通过自主合作学*发现的,要求记住这些知识,怎样很快地记住31天的大月有哪几个月?学生汇报并演示这些方法。

  (2)游戏记大、小月

  为了学生进一步记住大小月的月份,我采用了游戏记大小月的形式:老师说到大月时男生站,说到小月时女生站,比比谁的反应最快。这样的环节安排,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4、计算*年、闰年的天数

  出示:*年31×7+30×4+28=()天

  闰年31×7+30×4+29=()天

  提出问题:31×7、30×4、28各表示什么?

  5、学**年、闰年的规定

  质疑:那么*年、闰年又是怎样规定呢?指出:答案就在书上。鼓励学生看书81页中间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并划出来。学生通过自学、交流,了解*年闰年的规定。然后,课件出示:

  (1)规定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是闰年,不是4的倍数的是*年。

  (2)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不是400的倍数的年份是*年。

  由此得出四年一闰的规律。

  6、判断*年、闰年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根据四年一闰的规律,我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讨论、自学课本等手段来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计算这些年份是否是4或者是400的倍数来判断是*年还是闰年。这时,出现了一段小小的插曲,一个孩子非常激动、开心的说:“老师,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个能很快判断一个数是否是4的倍数的方法,如果这个数的末尾两位数是4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4的倍数。这样,我就能很快地用口算判断一个年份是*年还是闰年。”这个孩子的表现,是我课前完全没有预想到的,但我立刻肯定了他的想法,并向全班同学推广。这段小小的插曲,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这也提醒我们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要提高对学生的研究,充分了解、信任学生,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吻合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材料。

  7、反馈练*

  为了避勉集中练*给学生造成疲劳感,我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力求达到“新”、“活”、“实”、“用”的目的,使学生作到有张有弛,从而形成理解,记忆,应用,发展的学*水*。所以在认识了*年、闰年之后,我设计了以下练*:

  对号入座:

  19xx年19xx年19xx年

  20xx年18xx年20xx年

  闰年*年

  ()()

  8、认识世纪

  通过小组交流能让学生及时反馈获得的数学信息,表述自己独到的发现。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所以在认识“世纪”这个比年大的时间单位这一环节,我仍然采用自主学*方式,让学生自学、交流得出:1世纪=100年

  紧接着有针对性的进行反馈练*……

  接着对零乱的知识进行有序的整理,便于更好的有意记忆。

  总结质疑: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对这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关注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情感。为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练*的趣味性,我把不同层次的练*,设计成几个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独立版块,让学生自动选择练*,使各类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1、我显身手

  2、我当包公

  3、走进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4、欢乐总动员

  学生制20xx年()月的月历表,并提醒学生好好珍惜和利用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四)总结评价,拓展思维

  为了提高学生喜欢数学,主动研究数学的情感态度,我提出:请同学们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走进网络世界,上网查一查有关年、月、日的更多知识。这样的教学,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把学生的探究学*引入纵深。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学**惯,达到“曲散意未尽”的效果。

  (五)板书设计

  它简洁名了,用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引申谈话:

  总之,本课从“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理念出发,在整堂课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的能动性,力求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性的学*活动中来。我相信,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际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小学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教材的主要内容是:"*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本节课的学*,要求学生在掌握了*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这节课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的基础。很显然,这节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材编写的特征: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教材以*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重点,先用数方格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含义,为推导*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再是通过割补实验,把一个*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从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明确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来源。

  (3)教材编写的内涵:

  教材编写中渗透了数学中的变换思想,进一步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同时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学*品质",更重要的是通过"比一比、看一看、动一动、想一想"等手段让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用一用".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行四边形面积。

  2、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等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过程。

  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问题的理解,主要找出*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长方形等积转化成*行四边形。

  (六)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行四边形课件,学生准备任意大小的*行四边形纸片、三角板、剪刀。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多次讨论,使他们自主、快乐地解决问题。在本节课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法的体现:(1)在导入部分我采用了创设生活情境,设疑引入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2)在探究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大胆放手,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熟悉的具体情境中,通过探究和体验,感受新知;联系生活经验,构建新知;小组合作交流,扩展新知;创新活动设计,超越新知。

  (二)说学法

  坚持"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和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学以致用"是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学*数学的终结所在。让学生感到数学的有趣和可学,我们还应注重将数学知识提升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教学教程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以校园风景图为引入,绿色文明指示牌为的图形为疑问,说说他们的面积,猜想,设疑。引发兴趣。这样设计,由生活中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环节,使学生完成了学*新知的心理准备――成为一名探索者,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探索,推导公式

  1、数方格法求面积(课件出示) 数完后,问问学生结果如何?你发现了什么?

  这样设计,让学生掌握用数来计算*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进一步证实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初步感知到了*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转换法

  教师启发谈话,如果要求在实际生活中*行四边形的面积,经常用数方格这种方法方便吗?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我们已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新知,求出*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然后让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拿出剪好的*行四边形,每四人一组,想一想,动一动,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个*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呢?

  学生动手若干分种,教师要注意巡视,可选择做得对的小组派一名学生给全班演示,说说你们的想法。然后教师再重点的演示和完善的叙述*移(可能学生说得不准确)。

  3、归纳:

  提问:这个*行四边形转换成了什么图形?它们的面积有变化没有?拼成的这个长方形与*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用字母怎样表示?S=ab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数学的信心。这样做完全把学生当作学*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三)实际应用:

  1.测量*行四边形的长、高。

  2.计算停车场的面积。

  3.变式练*。

  4.拓展练*。

  四)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问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全盘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四、说预设效果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突破难点达到突出重点的教学思路。教学难点的突破主要是给学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听、嘴说、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新知,应用新知,让学生体会学*数学的快乐。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初步形成了空间观念、渗透了转换思想,总之使学生掌握了学法,为学*提供一把释疑解难的钥匙。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

  *行四边形面积 = 底 × 高

小学数学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理论依据,我确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掌握*均数的意义和求*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均数的.意义和求*均数的方法。

  2. 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均数。

  四、说学情

  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五、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探索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

  1、 观看微视频,学生自主学*求一组数据的*均数的两种不同的方法。(设计意图)

  2、 展示ppt课件 (设计意图)

  3、总结:

  求*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法

  (2)常用方法 先求总数÷份数=*均数

  整个教学设计,我根据教材特点与四年级学生实际,做了很多的预设。因为学生是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生命个体,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争取在课堂教学中,在组织学生讨论、评价,让学生在生成知识的同时,生成学*经验,生成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小学数学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的有以下三点:

  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2、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分析等理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应用题里的等量关系,会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难点:分析应用题里的等量关系。教具准备:小黑板、写好题目的纸条等。

  这节课在学生已有的解方程、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为以后学*更深入的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热爱自然科学的品质。

  二、教学教法:

  针对本课的知识特点,采用了下面几种方法进行教学:讲授法、对比法、分组讨论法。在准备阶段,让学生独立完成*题,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可以用算术方法和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此题,从而为今天学*较复杂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在新课阶段,应用讲授法和对比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例1和准备题的内在联系,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从而掌握本课的知识重点,同时也能理解掌握本课的难点。在小结阶段,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得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在练*阶段,教师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巩固练*。

  三、教学步骤。

  在教学步骤上,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准备。

  教师出示复*题,学生读题后说:“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解答这道题。”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设原来有X千克,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二、新课。

  教师出示例1,请学生思考:这道题和上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想: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X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X千克 5千克 7袋 40千克

  解:设原有X千克。

  X-5X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教师:“用方程解答应用题也要检查答案对不对。检验时,要先检查方程是不是符合题意,然后再把解得的'X的值代入原方程,看解得对不对。请你用上面的方法检验例1的答案对不对。”

  教师出示例2:

  小青买4节五号电池,付出8.5元,找回了0.1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想:付出的钱数-4节电池的钱数=找回的钱数

  8.5元 4X 0.1

  解:设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X元。

  8.5-4X=0.1

  4X=8.5-0.1

  4X=8.4

  X=8.4

  X=2.1

  答: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2.1元。

  想一想:这道题还可以怎样想?列出方程来。

  教师:从上面的例题可以看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根据题目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就是方程),再解答出来。

  三、小结。

  教师:大家分组来总结列出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再写出答案。

  把例1中的前两个条件改写成“商店原来有15袋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问题改成“每袋饺子粉重多少千克”,该怎样解?

  四、练*。

  1、下面两题,先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把每个方程补充完整。

  (1)小明买4支铅笔,每支X元,付给营业员3.5元,找回0.1元。

小学数学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最大公因数》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等几方面展开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课程标准》对本课教材作了以下要求:1、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2、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知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约分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后续学*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的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也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

  二、基于学生定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及课标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通过小组合作学*活动,增强合作意识,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发扬勇于探索、自主学*的精神,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以学定教说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为此,课前我对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到: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93的学生能熟练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87的学生能正确表述 “因数的含义、一个数因数的特点”。

  2、学生喜欢的学*方式:有97的学生喜欢以“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学*。

  根据学生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难点为: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关键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针对教学重点,我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作到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针对教学难点,我主要遵循三条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整个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探、疑、动、悟。

  在学法上我采取让学生用动手操作、自主操作、合作交流的学*方法进行学*,主要讲究重操、重学、重*、重实。

  四、基于活动定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于是,我决定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从“四导”入手:导新、导学、导练、导总结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新

  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的大地震。我国**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在第一时间给日本捐送了救灾物资。我家孩子也在家折了一些千纸鹤想寄给日本的小朋友,她折了红色千纸鹤10个,黄色千纸鹤15个,要想让它们分别装入信封,每种颜色的一样多并且没有剩余,每个信封可以装几个?最多装几个?同学们想不想帮他回答这个问题呢?学完本节课“最大公因数”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这一现实情景的对话设计,积极引导着学生进入今天的数学探究之中。这一环节着眼一个“疑”。

  (二)动手操作,导学探究。

  1、操作实验、感知概念

  出示例题: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长16分米,宽12分米储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请同学们想一想,按这个要求,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呢?...看来,一下子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困难,我们可以借助学具来完成。”这一过渡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的探究之中。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同学们可能找出了边长是1分米、2分米、和4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正好把贮藏室铺满。学生在动手

  操作中感知形成的表象,为抽象数学概念提供了直观支柱。

  2、联系旧知、建立概念

  请同学们结合因数的知识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1、2、4和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也可能会说,1、2、4是16和12的共同的.因数;1、2、4是16和12公有的因数等。

  从学生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要使正方形的地砖是整块的,它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接着把16和12的因数,通过罗列的方法写在黑板上,(板书)同学们不难发现,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引导学生说出:16和12的公因数是:1、2、4。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是:4。所以地砖的边长可以是 1 dm、2 dm、4 dm,最大是4dm。接着让学生总结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板书)最后用集合圈形式的展示,让学生懂得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还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示。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晰,更形象地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学生凭借对因数概念的理解,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经历了抽象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了数学概念,也获得了数学方法。有效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现在让我们解决怎么装千纸鹤的问题,可以怎么办?”同学们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了问题。(因为10和15的公因数是1、5,最大公因数是5,所以每袋可以装1个或5个,最多可以装5个。)这一活动,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设计意图】:“活动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本环节我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互动,在互动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这一环节主要着眼于“探”、“动”。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有梯度练*的设计,意在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为此,我把练*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1、基本练* :准备一些数字卡片,1、2、3、4、6、9、12、18,按老师的口令站队,是12的因数的站在左边,是18的因数的站在右边,这样就有一些同学不知道该站在哪边,老师再明确: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的,请站在中间。通过游戏巩固了学*知识,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公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2、开放提高: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在两个学生用列举法板书之后,让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出:列举出27的因数,再看哪些是18的因数,从而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也可能会想出:列举出较小数18的因数,再看哪些是27的因数,从而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针对学生的回答,我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你真了不起,发现了快捷、有效的好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这个练*,进一步突破了教学难点。

  3、拓展应用:育才小学六(2)班有男生24名,女生30名,参加了争当“环保小卫士”活动,如果男女生分别进行分组,每组人数一样多,每组可以有几人,最多有几人?当学生找出可以施行的方案后,老师又追问:“如果是你,你认为每组几人比较合适?” 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三个层次的练*做到了有趣、有益、有层、有度。这一环节主要着眼于“悟”。

  (四)引导总结,完善建构

  最后让学生说出这节课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

  五、师生参与成板书

  好的板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网络图,因此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突出以下几点:(1)条理清楚,层次明确。(2)突出重点,与课堂小结相呼应。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中自主的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应用概念。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放飞了孩子的心灵!

小学数学说课稿7

各位评委,大家好!

  一、说教材:

  1、说课题: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分数的初步认识》。

  2、说教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这节课的所学的内容是从整数到分数的一次数的概念的扩展,而且知识较为抽象。无论从其意义以及读写法都与整数有着很大的差异。学好这节课才能为今后继续学*分数和小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教师有必要在教学时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与生活,而且是在“*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

  3、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初步认识和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读写比较简单的分数。

  (2)、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判断、逻辑思维等能力。

  (3)、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

  (4)、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的是故事化的激趣导入,给学生讲一个《小熊分饼》的故事。在故事中渗透“*均分”概念的回顾,引导学生动手分一分“饼”,说分法。巧设认知的矛盾,从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新知识1/2时,我组织学生动手分一分,从分的过程中形成1/2的表象。然后,让学生表述过程和表示1/2的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明确分数的形成是从生活当中用整数不能表述时才产生的。接着,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去判断,从而形成“不是*均分的图形不能用分数表示。”教师帮助加上“暂时”,完善认识。也为接下去的教学作好铺垫。

  3、生活化导引,继续自主探究:

  光从书面上认识分数是不够的。因而,接下去我就引导学生到生活当中去找分数。(家中的大门、窗户、半月……)在学生表述完后,追问:“教室里的窗户有好几扇是有好几块玻璃的,我打开其中一扇,问‘打开的是整扇窗的____.’”让学生初步接触其它分数。

  接着,我就组织学生自己想几个分数,请几位同学读一读后,再请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学具把其中一个分数表示出来。这样做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探讨。

  小组合作完成后,再请小组代表汇报,这里要注意学生的表述是不是完整,让学生明确“______是_______的_______。”

  认识了一些其他分数后,接下去利用学生展示过的学具,将上面的涂色部分再添上几份,同样让学生表述出来。这样让学生明确几分之几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

  练*:将课后的练*2、3用投影片放出来,请学生口述。

  4、巩固新知,文本练*:

  分数的读法:课后练*5 请几位学生口头读一读。

  分数的写法:课后练*6 请同学们用手指书空,明确书写顺序。

  5、结合新知,拓展认识:

  请学生观察出示的实物图,问:“这能用分数表示吗?”(暂时不能)

  “那你能猜一猜吗?”

  “谁能来证实一下你猜的准不准?”(折一折)

  “现在你们明白老师为什么要加上‘暂时’两个字了吧!”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不是*均分的图形,只有通过再次分,分的份数多了,才能将所取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6、回顾总结,口语表述:

  通过最后一环节,请学生口语表述学会了什么,回顾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说,达到总结的目的。

  三、说板书:

  板书很简洁,但重点突出、给教学带来很大方便,给学生的表述做出参考。

小学数学说课稿8

各位评委: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数的意义》。

  首先我将对教材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又学*了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抽象出单位1的概念,概括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的单位。为进一步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学*分数四则运算以及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例1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涂色部分,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感受被*均分的对象是非常广泛的,从而抽象出“单位1”的概念以及概括分数的意义并认识分数的单位。“试一试”和“练一练”要求学生说明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该分数含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使学生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同时,不断巩固对分数单位的认识。练*六的1-5题主要是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进而理解分数的意义。

  根据上述

  教材内容与结构的分析,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和生活经验,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 让学生在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

  3、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惯,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结合学生的基础,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的意义

  难点:认识分数单位以及对单位1的理解

  接着我将谈谈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以及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意义,在小组交流中,抽象出单位1的含义以及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进而认识分数的单位,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的学*数学。

  为了掌握这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动手写一写,动脑想一想,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最后我将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这部分我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回顾,激活记忆

  首先,通过谈话问学生“把一个蛋糕分成2半,每半表示多少?”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能很快回答是1/2,然后通过媒体呈现例1

  的几幅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并引导学生小组间相互说一说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且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预设学生在填写最后一幅图的分数时,出现“2/3、2/6、1/3”,这时肯定1/3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二、自主探究,概括新知

  这一环节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 合作交流,理解单位“1”

  先让学生观察思考这几个分数,小组间交流这些分数分别是把什么*均分后得到的?再全班交流,预设学生能认识到这里分别是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均分的,这时向学生明确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把它叫做“单位1”,接着要求学生根据对单位1的理解,同桌间相互说说这几个分数分别是把单位1*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再指生回答。

  (二) 概括分数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先让学生说一说把什么看作单位1,再交流这几个分数是把单位1*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对于第一个物体预设学生能说出把这个饼看作单位1,3/4是把单位1*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中间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学生能仿照第一个物体较容易的说出,对于最后一个由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向学生明确是把这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看作单位1,然后把单位1*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1份,根据上述对4个分数的讨论,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再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结果适时总结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揭示本节课的课题并板书——分数的意义。全班齐读分数的意义。接着让学生试着说一说练*六的第3题各分数表示的意义,并仿照第(1)中的格式相互间说一说,第(3)小题,通过画直观的`钟面图,让学生认识到一节课的时间与1小时的关系。在对分数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上,向学生说明什么是分数单位,接着让学生结合例1完成试一试中的问题,小组里相互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再说一说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期间要帮助那些对分数单位不是很理解的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中,体会对单位1的理解以及认识分数的单位,感受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内化知识,解决问题

  为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我安排了如下的练*:

  练一练是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且说出每个分数单位是什么以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使学生在例1基础上巩固了对分数单位的认识。

  练*六的第1题要求学生先读一读各个分数,再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体会并知道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第2题让学生根据2/3涂一涂,由于被看作1的桃的数量不同,每次需要涂的桃的个数也不同,有利于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特别是对单位1的理解。

  练*六的4-5

  题作为课堂作业。第4题要告诉学生0到1这一段表示单位1,通过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分数的意义,把握分数与整数的关系,第5题让学生在比较中更加透彻地理解分数。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不仅加深了对单位1的理解,进而内化了分数的意义且进一步认识了分数的单位,也为后面学*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了准备。

  四、课堂总结,全面升华

  课结束前,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

  通过总结,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以上就是我本节课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

小学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西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第一课时《认识周长》。认识周长是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我们本课讲的周长不仅仅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是包含了所有的*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

  二、说学生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

  三、说目标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参与学*、合作学*的目的。

  (4)创新目标:在学生充分参与学*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我们把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周长概念的建立和周长测量上,特别是周长概念的建立。

  四、说教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消极的学*变为主动积极的学*,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我们主要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反馈教学法,融合成“合作参与——探究交流”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自学、组织交流、点拨释疑、巩固运用等程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中、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重构认知。

  五、说过程

  一、尝试探究,认识周长。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两只蚂蚁比赛的动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然后引出周长概念。并让学生通过“五做”来感知,感悟,最后理解周长概念。摸一摸,通过摸一些图片的一周,来初步感知周长;描一描,把这些图形的一周描在纸上,抽象出图形的周长;想一想,让学生想象图形的周长,初步形成周长概念;然后再找一找周围一些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让学生理解周长是相对于*面图形来说的;最后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周长概念。

  二、合作探究,量中理解。通过第一环节的的学*,学生认识到了周长是围图形一周的长度,那这些图形的周长究竟是多长呢?这就需要去测量,在测量中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本环节是做书上练*,测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周长,然后再测量难度更大的圆的周长,遵循了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三、联系生活、应用周长。数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了数学知识,应该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环节让学生先尝试着找找生活中周长知识的应用,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老师事先搜集的一些例子,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相互测量一下对方的腰围,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说特点

  我们认为本课的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以“做数学”为核心来指导教学。

  所谓“做数学”,就是“做中学数学”。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数学教学的具体组织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做出来”的数学,而不是给以“现成的”数学。“做数学”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思考,在实验操作、讨论争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在本节课中,我们始终坚持“做数学”的原则,让学生在做中学。为了使学生形成周长的表象,建立好周长的概念,我们让学生去摸一摸图形的一周,再把这一周给描在纸上,还在周围找一找其他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最后来量一量具体图形的周长,量同学的腰围等。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去充分的感知周长,理解周长。让学生亲自去做一做,抽象的数学概念会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深刻。就象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的“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但动手操作不应该是脖子以下的活动,应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活动中,动手操作应为学生学*知识服务,应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服务,更应为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服务。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动手之前进行思考,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

  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抓手来组织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其空间观念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观察、实验和必要的动手操作,再通过心理活动的内化去获得表象,形成空间观念。几何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形”的科学抽象与概括,同时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条件。以前我们的教学由于受传统观念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只重视求周长的计算教学,而忽视了概念教学或者过分强调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直观和表象的作用,以至于造成学生对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不深刻,空间观念淡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结合有关知识的教学设计一些灵活、巧妙,富有吸引力、想象力的问题来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机。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把本课设计为三个层次:识周长,量周长,用周长,让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形成周长的表象,建立周长的概念。特别是想象图形的周长这个环节,是我们独特的设计,能更好地落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以“小步子,多反馈”为主线来精心设计。

  课堂是有限的,如何能处理好时空的有限性和学生思维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我们考虑的一个重点。我们在设计本课的时候,以“小步子,多反馈”为主线,精心设计了很多的小环节,并注重学生信息的反馈。特别是在测量图形周长的环节里,如果让学生测量太多的图形,操作就只会流于形式,于是我们充分利用了教材的资源,先测量书上练*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周长,让学生的学*落实到“知识”上。然后安排学生测量一个圆片的周长,这是因为书上练*很典型,而圆片的一周是曲线,它可以体现出很多的测量方法,并能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肤浅的讨论很多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更有意义。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加上一个比较灵活的环节,测量腰围和生活中其他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并及时进行反馈。

  这样,以信息反馈,师生互动为原则,利用反馈教学法,尽可能的让学生从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科学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调控,使教与学产生共鸣,情感产生共振,定会使学生在这个轻松、活泼、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其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必将得到发展与提高!

  六、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很简单,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们只把周长的概念板书了下来。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小学数学说课稿10

  说教材:

  *行与相交是苏教版数学教材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课的知识点是:让学生知道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和*行),掌握*行的概念,认识生活中的*行现象,会借助用三角板和直尺及其它工具画*行线。*面内两直线的*行与相交的位置关系在数学学科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进一步学*图形位置关系的重要基础,比如*行四边形、梯形等知识。很少看到如这类知识点,大量的感性素材总结出的理性概念,而在实际运用概念时又要充分的利用直接的感受,小学数学知识系统中,数感的充分利用在这节课显示的淋漓尽致,因此在教材教学目标的设定中,增加了感知关系这一目标,为的就是强调数学直观感受。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行,增强*行这一概念的数学直接感知。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用合适的方法作出一组*行线,能借助直尺和三角尺画出已经直线的*行线。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行现象,产生学*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感知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行,会画*行线。

  教学难点:学会画*行线的方法。

  说教法和学法: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充分感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形成同一*面内两条直线*行与相交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在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的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行线的认识。在操作活动中,不仅培养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还调动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参与程度。

  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充分感知

  围绕三张生活图片(路灯、跑道、电线杆)

  问1:图片中的直线或线段带给你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问2: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出你的直观感受(可以让学生在提供的几幅直线关系中一一选择对应,也可以让孩子自己画出这种直线关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一种难度较小,第二种需要现场生成,有一定难度。

  二、根据感知、生成概念

  根据生成出的三种位置关系,引导出相交、不相交、*行的不完全概念,回到课本,深刻认识以上三个概念,看看有哪些我们的总结是正确的,哪些有偏颇。

  这个时候开始强调“同一个*面”这个概念,先看看我们刚才三组位置关系是不是在同一*面内呢(画在同一个黑板、画在同一张纸同一个*面的实际解释),同一个几个正例的强调,再结合一些否例(不同面上不相交的非*行关系)的演示可以加深孩子对同一个*面内这个限制条件的必要性认识。

  三、 概念升华、回归生活

  大家说说,在生活中你还发现哪里有*行的例子呢?

  概念回归的过程必然是升华的过程,结合学生的举例和解释,老师要引导孩子注意不相交的数感解释,还要引导孩子注意解释是否在同一个*面,还要注意语句的精炼和严谨性(互相*行,谁是谁的*行线等)

  四、动手操作,深化*行认识

  学**行线的画法,就是本课突破难点之处,如果可以老师要借助,结合示范,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效率优势。

  (1) 借助实物边沿画*行线(直尺的上下、左右边等)

  (2) 在方格纸上画*行线(实际教学中可能产生思维火花的一种画法,因为可以画出非水*或非竖直的*行线。)

  (3) 标准的三角尺和直尺的推轨式画法。

  (4) 利用折纸产生的折痕也可以轻松得到*行线。

  五、 练*部分主要是有层次的对本课知识技能进行巩固,教材上的练*就很好,如果需要可以增加一些文字判断,选择、填空等练*

  书上想想做做的1到4题都可以让学生完成,第5题(在方格纸上的金鱼图案),里面有好几组*行关系是非水*、非竖直关系的情况,而且因为多条线段的原因,孩子对*行线的寻找无形中就增加了难度,所以此题也是充分考察学生对*行线的感知是否准确,敏锐。

小学数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通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通分和约分一样,也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同时通分还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教材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体现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教材以分数的大小比较为线索,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数大小的比较,体现了把知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和归纳的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的把两个分数通分。

  能力目标:在教学中渗透数学转化的思想,通过自主的探究,小组合作,使学生经历分数的大小比较和通分的过程,体现了知识的迁移类推的思想。

  情感目标: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思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通分的方法,并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内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新课标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遵循讲练结合,引导启发,点拨的教法。

  2:学法:学生作为学*活动的主体,在学法的选择中,体现合作交流中学,学后合作交流的思想。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设计了一个情境小问题,“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你想在那一天做什么呢?”然后导入情境问题:去年六一儿童节那天,去游乐园玩的小朋友有很多,这些小朋友有的玩“激流勇进”,有的玩“疯狂老鼠”,游乐园的管理人员做了一个统计,在这些小朋友中,有5/6的小朋友玩了“激流勇进”,有3/4的小朋友玩了“疯狂老鼠”,同学们,请你们说一说,玩哪一项游戏的人比较多呢?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发表意见,明确异分母分数的比较,进而引出课题,板书课题。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自然引出本课要探究的重点内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主题的思考,为学生学知丰富了情趣,为后面的学*打下伏笔。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教学例4时,先出示世界地图,并提出问题。上学生看世界地图观察、判断,然后给出条件并使学生明确,要比较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的大小,只要比较这两个分数就行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说方法,说结果,说理由,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方法,明确通分母分数比较的方法。在教学比较同分子分数大小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73页“再比较一下”,然后老师提出问题,上下两行分数相比较,有什么不同点,怎样比较同分子分数,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比较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73页做一做,然后汇报方法结果。

  2:教学例5时,在例4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提出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子怎么比较大小呢,课件出示例5,提出问题,黄豆和蚕豆哪个蛋白质的含量比较高,明确只要比较2/5和1/4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就好了,接着引导学生明白这两个分数的特点。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比较大小的方法,汇报时,有的同学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较,有的同学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这两个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进行比较,之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方法,并说明理由,然后明确为了便于分数相加减,所以我们来学*把异分母分数化为同分母分数,此时引导公分母的概念,引导学生讨论,有什么数做公分母,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最后引导学生用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完成例5,之后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总结通分的意义,概念和方法,板书通分概念,之后在做一做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惯,让学生先观察,根据分母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课堂小结。

  (三)结合实践,学以致用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首先是直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完成教材75页第1题,接着巩固通分的方法,完成75页第2、3、5题,最后是通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完成75页第4、6题,练*题的设计从浅到深,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感觉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总结。

  (四)评价与反思

  整节课,我通过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由情境图导入,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解决问题》是本册教材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形成问题解决的一些基本策略。

  2、教材选择了某旅游团到宾馆住宿的事情,提出了小组合作帮助导游设计几个住宿方案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与同学合作。巩固除法的知识,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听取同伴得以斯,在各种方案的制定与讨论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教学目标:

  (1)、结合旅游团的住宿问题,经理小组合作,一起设计、交流、讨论住宿方案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学过得知世界决胜火种的现实问题,并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3)、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1)、结合旅游团的住宿问题,经理小组合作,一起设计、交流、讨论住宿方案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学过得知世界决胜火种的现实问题,并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学过得知世界决胜火种的.现实问题,并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4、本节课在教材的处理上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熟悉的旅游话题来展开讨论。

  5.在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他们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授课的手段。教学力求体现自觉性原则、运用培养自学及目标教学的基本模式,采用自学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自主性教学原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主动自学,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为主线。强化学生合作学*、自学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和创造才能,保证课堂训练的密度。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学法是学生学*知识的方法。如何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会学”,主要要突出如下三点:

  1、本节课所要采用的是提出小组合作帮助导游设计几个住宿的方案,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前,由学生独立思考

  2.男游客的住宿问题在老师的教扶下进行,学生的思路已经被打开了,在解决女游客的住宿问题上,已经有法可依了,仍然是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说明白教师怎样指导学生掌握所确定的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结论的方法,逐步练就“会学’’的本领,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看书自学思考的学*能力,从而落实教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是教师具体施教的步骤,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体现与教学思想的展示过程。

  我教学全过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抽象概括――适时强化。

  (1)导人新课。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小学数学说课稿13

  一、说课资料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均分》

  二、教材简析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资料,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的,所以*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过实践操作明确*均分的含义。

  包括以下几层资料:(1)例1经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均分的含义。

  (2)经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资料是例1、例2。经过*均分的学*,为学生学*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资料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经过实践操作明确“*均分”的含义,构成*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本事。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均分含义的基础上,所以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均分”的含义,构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探究,并经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构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进取性;

  2、经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经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资料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本事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资料做了自我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经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均分和不*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经过小组合作*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均分的结果。

  3、经过确定练*,巩固*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均分,并能把不*均分变成*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一样的方法*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我是小小设计师”,经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终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本事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经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庄市小学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XX班的XX、XX、XX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样分比较好呢?(学生自由发言)

  (2)这三个小朋友十分聪明,在数学测验当中她们又获得了并列第一名,还是6本笔记本作为奖品,这次你会怎样分?

  (3)比较这两种不一样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均分)

  (5)第二次你们为什么*均分呢?(因为他们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均分吗?为什么这样分?

  (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均分。

  此刻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样分比较好?

  (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

  (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能够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

  谁能这样说一说?自我说一遍吧。

  (8)6本本子*均分给几个小朋友?(2个)*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也能够看作*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3本)能够说每份都是3本。说明每份分得怎样样?(同样多)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均分。

  (二)实践操作,体验*均分的过程

  1、创设情境

  新学期,XX小学的爱心小火苗行动开始了!每个小组也把准备好的奖品送给你

  们组结对的小朋友吧。看看你们组的学*用品是什么?共有几件?要求*均分给几个结对的小朋友?

  2、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

  汇报;媒体任意出示下头几句话:

  把4个铅笔盒*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12块橡皮*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8把尺子*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练*,巩固*均分的特点

  寒假里,XXX家来了几个结对的小朋友,他拿出了好多好吃的招待他们。想一想,是*均分吗?为什么?

  (1)10个香蕉:4、6

  (2)12个面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块巧克力*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谁分的对呢?(书上16面第二题。用手势表示)

  师:第三种第份分得的同样多,为什么不对呢?

  (要求是*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它是*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份数和份数搞错了。)

  那你觉得在*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看清分的份数,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三)进一步经历*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

  1、师:我们学校也准备了一些图书要送给手拉手兄弟班级呢。15本书*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你们会怎样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吧。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有不一样的方法,但聪明的学生就会在*均分的时候,用上乘法口诀来帮忙,为学*除法作了准备)

  3、每人动手分一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几张,选你喜欢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4、想一想,说出分的结果

  大队部还准备了12个书包,*均分给期望小学4个班,每班分到()个

  (四)全课总结

  (五)再次体验,拓展思维

  1、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

  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出现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齐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纽扣吧。

  先听清楚教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纸上。

  2、学生汇报,媒体出示结果

  12钉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2)粒。

  12钉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6)粒。

  12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4)粒。

  12钉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3)粒。

  12钉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2)粒。

  12钉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粒。

  问:仔细观察结果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明白为什么钉的件数越多,*均每件的纽扣数就越少呢?(总数不变)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案,选出你们觉得最适合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将纽扣粘在真正的样品上。完成的小组,就一来将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吧!

小学数学说课稿14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理念、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一下阐述:

  一、说教材

  ()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年级册第()页至第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学生已经认识了,学会了,本课将进一步学*,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适时的提出,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同时启发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也是今后进一步学*知识的基础。

  根据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对比等学*活动,认识,理解,掌握,探究和发现,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成功带来的快乐,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自主发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是。

  二、说学情

  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三、说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动态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数学学*过程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遵循“引导探究学*,促进主动发展”的新教改思路。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性渐进原则和直观性原则。

  四、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景,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说学法

  ⒈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探究学*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达到人人学数学的目的。

  ⒉改变学生的学*方式,让学生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的乐趣。

  六、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根据教材内容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以及等教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等学具。

  七、说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即: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尝试探究,解决问题——多层训练,深化知识——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我播放根据教材内容自制多媒体动画,引出课本主题图。接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出与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师指出本课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是:。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抵制状态进入兴奋状态,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引入,更接*学生生活,更能让学生接受,从而激发学生深厚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高潮]

  第二环节: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本环节中,我前后组织学生进行了几次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保持高度学*热情和探究欲望的活动过程中,始终以愉悦的心情,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掌握和体会数学的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主体验,获得自主发展。]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深化知识。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练*题组设计如下: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学*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⑵你有什么收获?

  ⑶你有什么感想?

  ⑷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⑸你还有什么疑惑?

  ⑹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你感觉你组内的其他同学表现如何?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交流学*所得,增强学生学*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八、说板书设计

  科学的板书设计往往对学生全面理解学*内容,提高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课的板书设计包括:。这样的板书设计既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学*起到帮助作用。

  以上是我对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由于时间短促,有很多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多加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说课稿15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应聘小学数学教师的××号考生,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了解了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他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的教育对象时小学三年级学生,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要接受知识的变化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了长、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四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又知道了长、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的知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目标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物,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点

  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周长的概念有了认识,并且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应为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概括抽象能力,并会熟练应用公式去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五)说教学难点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和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将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因此我把教学难点定为,让他们应用所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去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根据读讲精炼教学法的理念将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1、情景教学法,三年级学生已经对周长的概念有所掌握,因此我先通过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出问题,即让他们考虑长方形和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如何计算的问题,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数学学*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来,所以我打算运用情景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

  3、充分运用课件、学具的辅助作用。

  三、说学法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本课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好的学*、理解、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我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汇报的活动,总结推导出计算公式,从而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良好的学*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本机可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景,复*导入

  学生已经在二年级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在上一节的内容学*中也掌握了周长的概念,因此我创设“学校有两个花坛,小明想知道这个长方形花坛和正方形花坛的周长,谁来帮帮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的用已学知识来思考所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将旧知与新知达到很好的衔接,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比如学生会想到用绳子去围的方式;会想到用尺子量边长的方式,通过复*导入的方式,既回忆了旧知,有开拓了思维,从而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

  (二)自主学*,探究新知

  1、为了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我设计了自主学*、独立尝试、小组交流、总结归纳等环节,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已有认知,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且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让他们的思维取长补短,互相学*,通过自主探究,学生会得出几种不同的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可能会列出以下式子:

  (1)6+4+6+4﹢=20

  (2)6×2﹢4×2=20

  (3)(6+4)×2=20

  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列出以下式子:

  (1)5+5+5+5=20

  (2)5×2+5×2=20

  (3)5×4=20

  根据学生列出的式子,我会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公式的文字表示,在学生讨论后,我出示课件,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课件内容如下:

  长×2+宽×2=长方形周长

  长+宽+长+宽=长方形周长

  (长+宽)×2=长方形周长

  在此基础上,反问学生: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有了长方形做铺垫,请学生说出刚才所展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文字表示,学生可能会说出如下的计算方法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学生通过总结文字形的表示方法,既培养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变化过程,又为进一步揭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做了铺垫,有利于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达到教学目标。

  (三)随堂练*,巩固新知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在本节课中的练*安排中,我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巩固,让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的“做一做”,并选定几名同学去黑板板演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我还安排了与实际问题相关的题目,目的是加强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呢学*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理解,形成一个系统的思路,对前面的探索过程加以梳理,引导学生说出: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他的长和宽,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他的边长。设计的目的是不仅让学生掌握公式,还要让他们明白与问题的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请学生回忆本堂课所学内容,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以明确本节课的重点,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