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说课稿 (菁华5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

师说说课稿1

  一、文本认识

  打开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一股素雅温馨的自然风裹挟着夏雨新荷、鸟语花香,月光鱼影扑面而来,青山秀水的诗情画意,语文世界的奇妙和谐刹那间把我吸引了。

  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领略着大自然的丰姿,在诗意文字的引领下,我们突然打开了一扇奇异独特的大门,一直通向我们和大自然的心灵深处——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散文。全文以“望月”为聚焦点,虽形散却神聚。其静谧明雅的月色、清新俊逸的语言、深沉委婉的意境更给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提供了一个自然、质朴的视角。月亮是美的,看到月亮,使人顿生怜爱之情。而“小外甥”奇妙的想象,则使文章颇添了几分童话色彩,易于引起学生共鸣,便于启发他们同样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作为本单元的主体文章,《望月》还能通过课外拓展的教学形式,获得超越文本的意义建构,使学生在品读、感悟中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我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 品读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幻想的句子,感受文本语句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望月》说课稿《望月》说课稿。

  2、 积累描写月亮的诗句,领略诗词意境,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本次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1、在赏析体悟中感受“月光之美”。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用一个字或词来概括形容一下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板书: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疏理文章的脉络,以小标题的形式提炼出文章所蕴藏的三个因素的美。(板书:月光之美 古诗之美 想象之美)

  (师:是啊,如水流淌的月色美,意味深远的诗句美,文中小外甥新奇的想象也很美。如果说文中的美直接感染了读者的话,课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在那样的夜晚,“月光之美”和“古诗之美”曾经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和他的小外甥呢?)

  在这个环节,教师根据板书,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且引导他们反复品读,充分质疑,教师将有价值的问题强调凸显出来:“月光”和“诗”既不是水,又不是酒,如何让“我们”沐浴其间,又怎会使“我们”沉醉不已?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结合中心句读出自己的体会,深入感受“月色之美”。

  【设计意图】在教学第一部分时,我主要着眼于朗读的指导与训练,通过“品读析情法”、“感悟鉴赏”等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进入语境,同时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会。如从“吐洒”、“晶莹闪烁”、“镀”等词可以体会到月光的淡远、清幽,正如水一般澄澈;而“隐隐约约”、“黑色剪影”等词写出了月光的朦胧、宁静等等。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感受“月光之美”,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2、在拓展品读中沐浴“古诗之美”。

  (1)是啊!这明暗互衬、动静相宜的景,这让人动心动情的月光的美,如何不叫人沉醉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中心句,想一想,应该通过朗读强调哪些词语?

  (2)为什么在这句话中,“诗”这个词要用逗号隔开呢?

  (3)对啊!令我们“沉醉”的不仅是月光,还有什么?

  (4)“诵明月之词,歌窈窕文章”向来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

  汇合营销

  《望月》说课稿教案。下面,就让老师来扮演文中的“我”,同学们都是文中活泼聪颖的“小外甥”,我们还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诗句积累,一起来再现当时“赛诗会”的情景,一起沐浴、沉醉在诗的情感和意境中去吧。

  (5)配乐解说:你描绘的是明净清雅的林中之月。

  你展现的'是大气磅礴的沙漠月升。

  你勾勒了令人魂牵梦萦的故乡之月……

  或者: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诗人月下独酌时孤寂的身影。

  通过你的背诵,我似乎体会到了诗人在月夜快马加鞭赶回故里的欢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表达了诗人的愁绪与绵绵的思念。

  …… ……

  (6)再次回到中心句(幻灯):看来,同学们都是充满才气的小诗人,对写月亮的诗了解得还真不少,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这个中心句,经过刚才的“赛诗会”,你对这句有什么新的体会?你还能“品”出其它的意味吗?

  (7)小结:多美的意境啊!诗句因为月光多了一份灵动,月光却因为诗句添了一份厚重。月光和诗互相融合,浑然一体。让人沐浴其间,使人久久沉醉,不愿离去。

  【设计意图】在教学这一个环节时,我尽量通过学科间资源的整合,既增强了古诗词欣赏的直观性、情境性,又帮助学生调动主观情感积极参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在具体设计时,采用“想象感悟法”、“积累拓展法”等教学方法,通过“丰富朗读形式,读出韵味;渲染课堂气氛,读出情味。”和“激发学生想像,读出意味;巧妙点拨引导,读出余味。”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在立体化阅读中还语文以画面、还语文以意象,实现读者与文本及作者深层次的交流对话,感受到了诗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3、在迁移创作中放飞“想象之美”。

  指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望月》说课稿《望月》说课稿。让学生通过描写小外甥神情、语言等词句,感受“小外甥”爱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点,并且说一说:“在‘小外甥’眼里,月亮像____________ 。”(幻灯),同时,以“在我的眼里,月亮像_____________ 。”(幻灯)这样的说话练*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迁移创作,通过编写诗歌、画画,书法或创作童话的方法来具体地表现自己心中独特的那个月亮。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画里,在学生的笔下,“独特”的月亮代表着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本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扶放结合法”、“迁移运用法”,使学生参与主体的语文实践与创造,把自己对月亮的感性认知、对文章情感的深切体验以个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也进一步固化自己的阅读感受。

  4、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在这节课的学*中,我们和作者与“小外甥”一道,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月光中,沉醉在意象深远的古诗意境里,沉醉在充满情趣的创造空间里。正所谓“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人们眼中的月,实际上就是人们心中的月呀!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生活中,也能“以心观万物”,去体会“万物皆有情”的奇妙和乐趣!

  布置作业:(见附页)

  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到阅读教学的特点,在进行《望月》一课的教学预设时,我的理念是充分挖掘文本的情味、韵味和趣味,同时有效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努力构建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教育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在赏析体悟中感受“月光之美”、在拓展品读中沐浴“古诗之美”, 在迁移创作中放飞“想象之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培养学生懂得欣赏美的情怀和学会表现美的能力。此外,通过品析研读、语言积累、句式比较和想象写话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的综合运用,学生还体会到语文学*的规律,在学*的过程中实现了由“感”而“悟”,由“积累”到“运用”,由“理解”到“创造”的层层深入,并从中感受语文学*的乐趣所在。

  五、板书设计

  24、望月

  月光之美

  古诗之美 “沉醉”

  想象之美

  六、作业设计

  ☆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项作业完成。

  1、作业一:(阅读以下描写“月亮”的散文语段,积累并背诵。)

  【语段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望月》说课稿教案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朱自清:《荷塘月色》

  【语段二】“泰山月,是很美的。那空明澄碧的月色,令人想起潺潺的清泉。坐在泰山极顶的观月亮峰上赏月,云淡风清,玉盏般的圆月亮,悄无声息地悬在空中,那样的清,那样的静,恰似一泓蓄满琼浆的晶亮亮的湖,恍如一伸手,就可以掬下一杯清冽的甘露呢。”

  ——沈世豪:《泰山一片月》

  2、作业二:以《望雨》或《观云》为题,写一段话。

师说说课稿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位置与运动》单元中第4课时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初步了解运动的形式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运动的状态。在学生学会如何用参照物确定被研究物体的位置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帮助学生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学会利用相对运动的道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现象。

  学情分析

  通过前3课时的学*,学生已经基本理解参照物,学会用参照物确定被研究物体的位置,所以本节课内容学生应该比较容易理解。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2、科学探究目标: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法学法:我将教学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每个教学环节中会有具体的体现。

  设计理念:

  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钻研、持之以恒、合作学*的情感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所以,本节课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激起认知矛盾,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通过"荡秋千"活动,让学生明确如何判断运动与静止,最后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他们充分分析,讨论有关"相对运动"的问题,从而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明白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并能对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现象。

  依据这一思路,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环节: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呢?本课开始时,我就提出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同学们,你们*时都坐过汽车吧?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里观赏车外的景物,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注意力马上被调动起来,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起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往后走","实际上是车在地面上行驶"等。这时我又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运动着的世界之《动与静》,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他们积极投入到思考解决问题中去。)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用课件出示"荡秋千"活动 ,此时我会借助课件提出问题:"小明和小立同时坐在一个秋千上荡秋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动脑筋想一想,秋千上的小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如果你是小立,会感觉小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如果你是旁观者小方,会感觉小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接下来的环节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答案就会不同,我会抓住这一点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一定要说明理由,即以什么为参照物来判断的,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

  当然,必要时我也会做适当的补充,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模拟演示,让学生分别从秋千上的同学、地面上的同学的角度去观察小明的运动情况。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作出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变化,就是运动的;没变化就是静止的,动与静是相对的。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中,我不只是让学生知道最后的结论,而是想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总结提升,最终获得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真正体现科学探究活动的价值。在教学中我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适时对他们做一下引导,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效果如何呢?所以接下来我安排的是: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这时我播放多媒体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以及在湖中划船的运动情况,让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参照物不同结果也不同,.

  (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这才算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通过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问题,使学生的理论认识得到提升,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使学生对整个学*过程进行回顾,进一步明确如何去正确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进一步提升对物体运动的认识,更好地去解决实际问题。)五、课外拓展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认真观察电扇各部件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这是从课内向课外的一个延伸,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他们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提高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最后本节课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走……"的音乐声中结束。

  (设计意图:借助一首小小竹排江中游的歌曲既渗透静与动的相对性,又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一节课,使学生能回味无穷。课虽至,意犹在。)板书设计动与静

  有变化———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 相对的没变化———静止(设计意图: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板书时,我力争做到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板书,对探究的结论一目了然,)那么以上就是我设想的<.<动与静》的教学思路,我想在讲授时,加上教师的灵活调控,一定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师说说课稿3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经久不衰的散文名篇《师说》的教学分析及其设计。高中语文的新课标强调学生应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据此,我从语文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出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案.

  一、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教材:本课出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自读篇目。本单元所选的文言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本课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的力作,是唐宋散文中的名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这篇自读课的学*,能使学生了解唐宋散文的风貌,更能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欣赏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

  (二)关于学情: 虽然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针对以上情况,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二、教学目标

  (一)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在积累阶段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的诵读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2.通过自学,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实词有“师”“传”“从”“道”、虚词有“之”“其”“而”“乎”“所以”等。能够区别古今异义词语以及一词多义现象,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3.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情境导入—朗读吟诵—质疑—文本探究的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让学生认识从师的意义和能者为师的道理,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在当今这个社会,学生更应该养成尊师重道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文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1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语文课标指出,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

  2鉴赏分析本文的说理方式和方法

  难点: 本文是议论散文,文中的对比论证方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值得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借鉴,因此,学*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本文的既定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教法和学法上作出简单阐述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①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归纳法

  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二)学法

  ①诵读法

  这是学*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②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清代学者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因此,我将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③质疑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学生向老师质疑。特别是课文字词的疏通翻译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④练*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得当的练*巩固学生的知识。

  五、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立了整体教学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课堂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

  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为三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诵读以及理清思路掌握一些难懂实词虚词和句子

  第二课时主要进一步了解文章结构层次,体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第二课时则主要学*文中的正反对比论证方法以及体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导入及解题 (5分钟)

  我将以展示图片的方式导入,以这种直观的方式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者,学生齐读注释1,补充作者相关事迹以及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 (12分钟)

  (1)教师配乐示范朗诵

  (2)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

  (3)学生自由朗读

  (4)全班齐读

  (5)理清全文思路 (板书)

  3.分析理解文章第一二自然段,交流评议(21分钟)

  (1) 教师范读

  (2) 理解并归纳涉及的古今异义词语以及词语活用.

  例如,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 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4总结 (5分钟)

  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5.布置作业 (2分钟)

  抄写文中重要字词和句子

  (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通过抽查背诵及检查翻译来复*上节课所学。(8分钟)

  2、用第一课时一样的方法对第三四自然段进行学*(12分钟)

  (1)找一名学生示范朗读,并讲解对本段的字词积累,疏通文意。

  (2)由学生补充积累到的字词并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

  (3)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

  3、体会语言:整散结合 顶真手法 (13分钟)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拓展延伸 (9分钟)

  【问题设计】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5、作业布置 (3分钟)

  让学生课外搜集名人从师的故事,当做作文素材

  (四)第三课时设计

  1、复*上课所学,检查作业完成情况(5分钟)

  2、教师设问:(17分钟)

  通过教师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正反对比论证以及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1)课文的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说说这一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

  ——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批判反面

  现象中阐明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2)试谈论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教师的职责。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第三段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以能者为师,也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比较容易接受,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也很多。

  3、交流评议(9分钟)

  提出一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是前面学过的《劝学》和今天学*的《师说》都是和学*有关的论说文,说明古人很注重学*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学者”与“师”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大家讨论一下。设这个问题,一是让学生将所学道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中,二是促进师生间相互学*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发展。

  4、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4分钟)

  总结: 文章以“古之学者必有师”为中心论点,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 作业布置在精,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得到运用。因此,本课作业布置如下: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写一篇小论文

师说说课稿4

  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韩愈的《师说》。

  《师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第一板块“求学之道”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

  这次教学的对象是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但是对于文言文的学*,他们仍然有畏难心理。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高一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师说》是一篇探讨从师学*原则的文章,其中的观点对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

  在分析完教材与学前,我来说说我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学生能积累、掌握“师”“传”“从”“道”等几个常见文言实词以及 “之”“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常见的文言句式等

  ②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质疑、讨论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惯,使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并且熟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确定为学*正反对比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水*,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这次教学设计,我将遵循以上指导思想,注重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我将通过点拨法,即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还有归纳法,即对文中重要的实词以及虚词的用法进行归纳,来引导学生学*这篇课文。而学生通过诵读法、圈点法,提问法以及课堂巩固练*来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过程。我将分两个课时来进行我的.教学。我主要讲的是第二课时,但为了使教学过程完整,我会稍带补充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讲诉程门立雪的故事,引出尊师重教的思想,以激起学生的学*兴趣,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二)听读课文 整体把握

  这个环节主要是梳理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大意,解决字词问题,这是我上课的重点,也是我第一课时的内容,在这里我简单的介绍一下。

  在这一课时中,我首先会向学生介绍有关“说”这种文体的知识,也适当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其次,和学生一起解决文章的字词问题,包括各种实词虚词的含义以及常见文言句式的分析,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全文翻译,把握本文中心思想。最后,学生诵读课文,加深记忆和理解,也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下面让我详细说说我的第二课时,也就是本课的第三环节。

  这个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在结构,同时揣摩语言,关注文章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的写作特色,这也是我上课的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有这样几个问题:

  1、课文的中心论点?

  通过上一课时的梳理,我想这个问题学生并不难回答说出来,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作者在开篇就提出来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2、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后,能够大致明白作者在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所选取的角度是不同的,但还不能完全明白这种内在结构。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了。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实际上是作者从正面来论述这个中心论点,这里面包括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接着我就可以问学生,那么在作者看来,我们为什么要从师,我们又应该向谁从师。这样启发之后,学生就明白了,我们从师是因为老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而从师的标准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有了第一段这样的启发,我想学生很快就能够明白,第二段实际上是作者从反面来论证的,作者认为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那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几方面进行了论证?

  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锻炼搜寻有效信息和归纳的能力。要求学生将几方面的对比关系一一列出,并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通过每一组对比得出的结论。比如说通过古今的对比,作者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当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找寻中明确对比论证所具有的使用效果,并鼓励学生在*作中使用。

  4、在第三段作者引用了孔子的言行,那么他是想阐述什么观点?

  这个问题并不难,作者通过圣人孔夫子的言行,就是要说明,圣人无常师,这也就教导学生学*应该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当然,提这个问题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这里所运用的另一个论证手法,这就是举例论证。

  最后一段是作者阐述写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点分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韩愈写作的原因就可以了。

  (四)拓展应用,发散思维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组织一场讨论。《师说》里说明了老师应该扮演的角色,也说明了师生应该具有的一种关系,那么韩愈的观点还是用于今天的课堂吗?设置这个问题,一是为了引导学生评判性地看待所学道理,并能运用到实际思考中,二来也是为了促进师生间的*等对话。

  最后,我也会布置一个课后作业:同学们将讨论的思考写成一篇小论说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老师指导,谢谢!

  师说

  韩愈

  对象 结果 对 传道受业解惑 古今 圣益圣,愚益愚

  反 比 父子 小学而大遗 道存,师存论 (1) 例 贵贱 其智反不能及

  (2)证圣人无常师

  (3)

师说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为此,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导入法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 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语言*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 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这堂课里,我利用小学四年级的一篇同名课文,通过现代文方便理解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描写的情景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古人与今人对观潮的热情和看法导入课题。

  2、小组竞赛法 据研究表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了难易结合的朗读、译读、赏析和表演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通过竞赛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竞赛中主动的获取了知识。

  3、实践巩固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在这节课里,我安排了一个“学做主持人”的环 节,要 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来介绍钱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反映。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多媒体辅助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和巩固。钱塘江大潮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借助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壮观的画境,它能带给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的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过程中发现学*的快乐,为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弄清钱塘江的地形特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雄伟。并引导学*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语句,积累语言,学*作者的描写方法。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钱塘江地形图。

  教师进行介绍: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条有代表性的河流,那就是钱塘江。钱塘江是我国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方公里。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南亚的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钱塘江边一睹涌潮的景象吧。

  2、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板书“观潮”

  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在作者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最能体现钱塘江潮特点的词语。

  3、理解奇观

  教师板书“天下奇观”,并引导学生理解“奇观”

  【意图:此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给学生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顺理成章地引出关键词“奇观”。】

  (二)检查预*,学*生字

  1、采用多媒体形式出现本课生字词,指名读,重点强调“罩”“鼎”“崩”三个字的读音。再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 那个字记起来有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难字。

  3、多种形式读,如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进一步巩固生字词,这样既充分激发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意图:预*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但预*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更要有指导,预*的基本要求是

  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遇到难读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不能解决的画问号。

  2、大声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读书体会、感受写下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意图: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更有感染力,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实现以读代讲的目的。】

  2、学生模仿读。

  3、指名读,然后进行评议,看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如何改进?

  【意图:评价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的过程,因为只有自己入情入境地读了,才能评价别人,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的能力。】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意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把握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正是体现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我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逐步提升学生的感悟,这样不仅保证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还保持了读的兴趣,更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能独立识写大部分的生字,教师只需指导难写、易错字,为此,本课我重点指导了“蒙”“薄”“昂”三个字。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在力图简洁明了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突出文章脉络,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师说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师说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1)

——师说说课稿 (菁华12篇)

师说说课稿1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师说》的第一课时。《师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散文名篇。千古传诵,阐发了从师学*的重要性。他,力举复兴“古文”的大旗,一反六朝以来浮靡文风的影响,以自己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为唐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马说》,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今天,我们继续学*他的一篇著名的论说文——《师说》。

  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应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同时要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据此我从语文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出发设计了《师说》一课的的教学方案,现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

  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师说》是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对于刚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具有教育意义。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倡质朴的文风,注重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师说》正是韩愈反对骈文浮靡文风的创作实践的代表之作。本文的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对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A. [知识和能力目标]

  通过点拨、归纳,使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记诵积淀。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积累“师、传、道、受”等12个常用文言实词和“之、其”这两个常用的虚词;两个通假字;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的文言句式。

  B.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C.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初步感悟本文的语言美、思想美,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以上教学目标定位于文本本身的品味感知和记诵积累,重视欣赏文本而轻篇章的琐屑分析。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教出语文独特的美感来,教师要敢于根据自己的理解教课文,要善于品味教材,因此我在品味《师说》时品出了本文的“三美”(本教案后面附的全文教学构想中可以看到三美包括的具体内容),期待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共同品尝。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通过学生质疑、讨论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惯,使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针对本篇文言现象比较典型,且本篇为教材规定背诵篇目,

  我将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及熟读背诵课文。

  二、说教法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点拨词句,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发现文言现象的能力。

  三、说学法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教师搞“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对文言文学*,学生无所谓主动观念,对文言文学*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

  新教材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据此,制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正确的诵读,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理解性的记忆,实现诵读与背诵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

  其次采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预*。印发资料,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体介绍,让学生对本篇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拟分三课时进行。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的内容确立课型。

  第一课时:串讲和点拨,以诵读和字词积累为主;

  第二课时:讨论和分析,归纳文言词语用法,理解本篇的写法;

  第三课时:阅读鉴赏,熟读成诵,扩展阅读,学会知识的迁移。

  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微机等辅助教学手段。

师说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X号说课者。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是人教版教材第××单元第XX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了×××,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X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理论,是以后××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2.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是一门培养人的××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要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内蒙分校地址: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呼伦贝尔南路东达广场702室 事业单位微信二维码:

  考虑到××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活动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的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辨能力,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直观的感受。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列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相关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经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的真正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主要采取如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讲授新课(35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选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内蒙分校地址: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呼伦贝尔南路东达广场702室 事业单位微信二维码:

  趣味化。此外,我还重视教材中疑点的讲解,并适当对知识点进行引申,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和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这有利于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我的板书设计是:×××。

  5.布置作业。针对××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设计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

  七、我为何要如此上课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2.教学策略的选用

  (1)运用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内容所对应的×××现象,学生一般都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但缺乏对这种现象的深入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体验,促使学生对该理论进行思考和认知,做到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的统一。

  八、结束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本节课我根据××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了教学。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在教学中要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

师说说课稿3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大家好!

  让学生愉快地、充满自信地走进我的英语课堂,是我最大的愿望,让学生在我的英语课堂上享受快乐和成功是我孜孜以求的。我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不懈地努力着。今天,借电子白板这一*台,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说课,让我们一起探讨,共同成长。我说课的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2B Unit 3 What can you see?第一课时。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体系

  我说的是牛津小学英语2B Unit 3 What can you see?第一课时。牛津小学英语是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和牛津大学出版社联合编写的。这套教材从视听入手,注重学生的语言能力训练,内容贴*学生生活和学*实际,灵活性强。

  2.教材的内容

  2B第三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你看见了什么交通工具",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用英语提问问题"What can you see?"同时引出新的4个交通工具"a plane, a jeep, a boat, a train"并结合单词用"I can see a …"回答所提的问题。再次基础上,拓展到学生生活中看到的事物,灵活运用句型进行操练。

  3.教学的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注重培养学生特别是二年级这些刚刚学*英语*两年的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学*兴趣以及学*英语的态度。使他们建立起学*英语的自信心;通过单元中的词和基本结构句型的操练,提高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际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英语,满足主体需要,培养创新意识。

  (1)认知的目标

  a.能够听、会说、会读单词a plane, a boat, a jeep和a train

  b.能够听懂、会说、会读、句型:What can you see?及其回答I can see a…并能在适当的情景中自由运用。

  c.能够跟录音朗读对话,并能分角色进行表演。

  (2)能力的目标

  a.学生能自由替换复*句型,能够在真实语言环境下运用句型。

  b.学生能综合所学内容,根据所提供的情境,进行小组活动,组织对话。

  (3)情感的目标

  心理学认为:成功感是人的深层心理需要。使学生从"要我说""要我学"变成"我要说""我想试一试".让学生感受到英语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觉得自己能够用英语进行真实的日常生活对话,从而获得英语学*的成功感,自豪感。从根本上培养和保持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4)教学的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三课时,我今天所说的是第一课时。

  (5)教学的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图片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愉快教学法

  为了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创设良好的英语环境,同时紧扣see这一主题。我通过放大镜看镜下飞机导入课堂,随后设计了聚光灯、拉幕、连线等形式使原本枯燥的单词句型操练变得充满生机。教学中我用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眼神、手势、言语与学生进行交流,用恰当的语言激励学生。创设一种亲和的语言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情景教学法

  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开启思维的门扉。我在教授单词和句型时,运用电子白板给学生提供了与生活中相贴切的情景,让学生进行真实语境下的交际对话,让学生在声、文、图、象的新情境中去学*巩固,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交际法

  整个课堂上的对话要注重语言的交际性,灵活运用语言。通过电子白板所提供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真实的对话,达到真实交际。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通过复*导入、新课呈现、巩固操练、拓展延伸、教学反馈以及课后作业五个步骤进行设计。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的强大动力,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新课导入的关键。""Well begun,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复*导入分两块:

  ① Free talking:先是和学生进行每天都要操练的基本的问候语的问答复*,在此基础上运用What’s this?句型复*第一和第二单元学*的英语单词,同时运用图片复*学过的交通工具bike, bus, car和taxi.

  ② 听一听,唱一唱本单元C部分的英语歌曲"Row,row, row your boat."这一首优美的英文歌,全班同学在教师的带领下,边边唱边表演,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使学生能自然地进入到一个良好的学*状态中。

  新课呈现分两部分:

  ① 在前面唱歌曲的基础上,利用电子白板的放大镜功能,让学生上台看一看,教师顺势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 让学生通过观察,学*新单词boat,这样,既紧扣了上一环节唱的歌曲,又紧紧围绕"看"这一主题,对于第二个新单词plane,我运用了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让学生看看,紧紧围绕see这一主题,同时让学生保持新鲜感。为了围绕看这一主题,同时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引出第三个新单词时,我运用了电子白板的拉幕功能,拉出吉普车的尾部,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交通工具。在教室前面三个单词时,教师反复问,同时学生反复听What can you see?句型,为接下来的句型教学打好基础。

  ② 创设相应的情景。前面涉及的都是单词的教学,句型只是让学生反复听,有最直观的印象。在教第四个新单词时,我为学生创设了相应的情景,警察叔叔问小朋友:"What can you see?"小朋友通过放大镜找一找,回答:"I can see a train."这样,既引出了新单词train的教学, 又让学生在情景中学*本节课的句型"What can you see?" 及其回答"I can see a …"

  巩固操练分四部分:

  ① 读一读,利用电子白板,让大家跟着电脑读一读单词,要求学生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

  ② 做一做,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如何让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是教师始终要考虑的问题。为此,我利用电子白板的钢笔设计了让学生上台把单词和图片匹配的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③ 练一练,前面都是针对单词进行的复*,接下就是操练句型。利用电子白板的容器功能,让学生来点一点,练一练。

  ④ 演一演,让学生同桌之间自主选择想说的一个单词,让上台自己操作电脑,在电子白板上点击自己要说的图片,并把它表演出来。

  拓展延伸分两部分:

  1.在电子白板上出示铅笔盒的图片,问学生在铅笔盒里看见了什么。然后过渡到在课桌上看见了什么。

  2.拓展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问学生在教室里你能看见什么?学生用"I can see …"回答问题。

  教学反馈部分:

  利用电子白板,让学生做一做听录音,排序号的题目,及时反馈所学内容,让其中一个同学利用电子白板的钢笔功能上台做,其他学生在下面独立完成,做好教师当场批阅,反馈。

  布置课后作业部分:

  让学生课后与同学把生活中所看到的事物用所学句型练一练。

  四、教学总结

  这节课不论是新知识的呈现,还是单词和句型的操练形式,都能紧紧地抓住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用,提高了课堂实效,培养了学生学*的兴趣。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育教学,充分让学生主体参与、情景体验、游戏巩固,是一定能圆满实现课堂教育教学任务的。

师说说课稿4

  教育为本,质量为魂,教育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学校工作以教育为中心,课堂教学是关键。看似*常,并不*常的课堂教学,蕴含着众多的教学规律。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学知识与学做人,学知识与提高能力,全面要求与因材施教等这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出,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又在课堂教学中运行。它以何种形式来组合,又以何种形式来优化就可能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抓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听评课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手段。听评课是教师互相学*、切磋教艺、研究教学的重要措施,也是教育业务部门特别是学校领导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的方法之一。下面拟就怎样做好听课前的准备、听课中的观察和记录、怎样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的分析、怎样评价课堂教学等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听评课的功能

  听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牛鼻子,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就能促进整个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听评课具有以下功能:

  1、教研科研功能

  怎样去认识教学规律呢?听评课是捷径。通过听评课就能帮助教师认识规律,掌握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听评课既是教研活动,又是科研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既是一个验证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操作、升华为理论的过程。在听评课中可以学*吸收大量的教学理论、经验和先进的教改信息,在执教中去运用。也可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概括形成理论。如此循环反复,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必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听评课也是教育同行进行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研究、教学经验交流的一种好形式。一位哲学家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以后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是两个思想。"所以,教师之间开展听评课活动,就能达到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艺的目的。

  2、激励发展功能

  通常就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来说,可能有两条路可走(从相对意义来说)。一条是磨道式的循环,是走一条自我封闭的教学发展道路;一条是拉扯式上升,采取的'是对外开放,对内改造的策略,是教学能力发展的道路。

  听评课对开阔教师的视野,激励他们上进,发展他们的教学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教学诊断功能

  听评课就有"临床指导"的性质。为了查清教师教学质量一直很差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去听课,在评课时,对课做出综合分析。分析过程中,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问题。要对教师钻研教材、处理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教学程序的设计诸方面做一透视,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具体改进的意见。这是一个"诊──断──治"的过程。

  4、沟通协调功能

  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听评课活动是人际间的群体活动。它具有协调角色、沟通意见、融洽感情的功能。对教师而言,可借以挖掘潜力、激励进取、培养良好的教学风气;对学生来说,可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稳定教学秩序。同时,也具有协调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的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听评课具有多功能性,是最直接、最具体,因而也是最有效地研究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二、怎样去听课,教师听课应该按下面三个步骤来进行

  (一)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

  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教师要想听课真正学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要有心,听课就要做点准备工作。打算听谁的课,应该事先问问他教什么内容,把课本找来预*一下,看看课文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有没有难点、疑点;同时自己设想一下,假如让我教这样的课文,准备怎样去教,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如果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懵立懵懂地听,不理解教学者的意图,不熟悉教材,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

  教师去参加教研活动听公开课也要做准备。由于大多数教师*常埋头教学工作,对某些教学理论,学术研究知之甚少,因此去听较高一点的公开课会有一些不适应。这就需要在参加教研活动之前,千方百计去了解与钻研一下与之相关的学术理论,或向人求救,或者重温自己所积累的资料。这样能拓宽视野,缩短与学术的差距,这样听公开课就会收获更大一些。

  (二)听课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教师听课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还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既要看教,又要看学,二者兼顾。看教者对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参与的情绪,学*的*惯。总而言之要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有时教师听课也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地注释课堂上的每个方面。根据授课者的特点和*惯培养做跟踪式的动态分析;对一般的研究课,就着重看其在研究方向上的达成度;对于名家的课,宜着重领略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记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和零星评析。

  (三)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

  俗话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应对课堂实况过几片电影,应进行反复的琢磨。思考的办法有很多,或翻翻听课记录,或与执教者交谈,或将几节"互相牵连"的课做番比较,或写一篇"听课心得",或干脆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试试等。

  在分析总结他人课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每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老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在分析他人课时,听课者还要注意分析执教者的课外工夫,看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底和课前备课情况。这种情况对自己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师如何分析评课

  (一)从教学目的上分析

  目标是人做事的内在动因,目标越具体明确,做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越高,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定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的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的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缘此,评课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作出评析。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A. 看教学思路设计

  工作要有思路,写文章要有思路,上课同样要有思路,这就是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度,怎样安排祥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感;三是看教学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我们*时听课看到有些老师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造成的。所以评课,必须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价

  B. 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度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的了解授课者的授课重点、结构安排授课时间设计包括:

  1、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与衔接是否恰当。看看有无前松后紧(前面时间安排多,内容松散,后面时间少,内容密度大)或前紧后松现象(前面时间短,教学密度大,后面时间多,内容松散)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2、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的现象。

  3、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和集体时间的分配。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的现象。

  4、计算非教学时间,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评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评课的又一内容。什么是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单一的活动方式,它包括教师"教"的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A. 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他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B. 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评课教师既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工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C. 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既要评常规,更要看改革与创新。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现代化教育呼唤现代化教育手段。"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看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还要看教师适时、适当用了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视机、电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当前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还存在"四个一"现象,这应该在听课评课中得到解决。这"四个一"是:

  1、一讲到底满堂灌。不给学生自读、讨论、思考交流时间,教师"讲""灌"包打天下。

  2、一练到底,满堂练。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备课找题单,上课甩题单,讲解对答案,怪不得学生说:"不是灌就是串,要不就是满堂练。"

  3、一看走到底,满堂看。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没有反馈。名为"自学式",实为自由试"

  .4、一问到底,满堂问。有的教师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而提的问题,缺少精心设计,提问走形式。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常,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其次,言简意骇,有艺术性,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活泼、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感情交融。

  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的熟练程度

  (六)、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巴班斯基说:"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经济工作要讲效益,课堂教学也要讲效果。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想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测试手段。即当上完课,评课者提出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综合分析还包括从教师教学个性上分析,从教学思想上分析等。整体评析法的具体操作,不一定一开始就从6个方面逐一分析评价,而要对所听的课先理出个头绪来。怎样理:第一步,从整体入手,粗粗的看一看,全课的教学过程是怎么安排的,有几个大的教学步骤。第二步,又整体到部分,逐步分析各个教学步骤,要分别理出上面的6个内容。第三步,从部分到整体,将各个教学步骤理出的内容汇总起来。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全课的角度逐个分析评价。

师说说课稿5

  一、说教材与目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综合活动《魔术师》。这个活动将语言与绘画整合。诗歌富有童趣,具有丰富的想象,各种颜色变出的物体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教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为此我选择这个教材,尝试将诗歌与绘画结合,使幼儿多通道的参与。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依据《纲要》中“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的要求及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我制定了2个教育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使幼儿喜欢朗诵儿歌。2、感受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颜色,能大胆想象用画笔表现并根据自己画的内容进行仿编诗歌。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并学会朗诵。难点是用画笔表现生活中丰富的色彩并进行自己画的内容仿编诗歌。

  二、说活动准备:

  为了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特做如下活动准备:

  1、 为此次活动设计了课件、制作了魔术箱。

  2、为幼儿提供了蜡笔、纸张等。

  三、说教学方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的主体。因此,本次

  活动采用的教法有:

  1、游戏法: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纲要明确提出了“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的环境,支持、促进、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游戏法恰恰能完成纲要的要求。为此我设计了两个不同的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首先在学*诗歌时我以看颜色变魔术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在引导幼儿用各种颜色蜡笔画画时,我设计了游戏“变魔术”,让幼儿体验生活中的色彩。

  2、视听讲结合法:主要根据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幼儿的理解和认识更透彻。在自由、宽松且安静的环境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形象直观的课件。这些都充分的刺激了幼儿的视觉感官,引导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究因性和启发性提问,比如:说是魔术师?哪几种颜色在变魔术?等。讲就是指幼儿的讲述。幼儿通过在活动中集体讲、个别讲等形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在反复的表达讲述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从而能有感情的进行朗诵。而且这样能满足每个幼儿的愿望,充分注重了个别差异。视听讲结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调动

  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状态中。

  3、互动法:让每个人都互动起来,有师幼互动、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培养幼儿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

  四、说学法:

  幼儿是学*的主体,要让幼儿能主动积极的参与探究活动,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年龄特点,我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活动目标,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幼儿在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及动手能力上得到了提高。主要运用方法有:

  1、观察法:通过观察户外事物让幼儿切身体验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

  2、多通道参与法:《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对活动内容产生兴趣。

  大班综合活动《魔术师》说课

  3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动手变魔术,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尝试着用不同的色彩作画,大大激发幼儿的思维,为接下来的仿编诗歌打下基础。

  五、说活动程序:

  (一)自由探索色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开始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找颜色,萌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知道一种颜色可以变出多种物体,为下面学*诗歌埋下伏笔。

  (二)学*诗歌。

  此部分分为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是游戏“颜色变魔术”,教师依次用各种颜色的蜡笔变魔术,让幼儿再次感受周围生活色彩的丰富。第二环节是幼儿完整欣赏诗歌。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欣赏诗歌,欣赏后启发提问,帮助幼儿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表现形式。第三部分是利用课件让

  大班综合活动《魔术师》说课

  幼儿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直观形象的课件充分刺激了幼儿的感观,引导幼儿更细致的观察,更深刻理解诗歌内容。第四环节是幼儿学*朗诵诗歌。首先让幼儿跟着课件朗诵,接着组织幼儿集体朗诵,最后请个别幼儿朗诵,这样注意到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都动起来。第五环节是拓展幼儿思维,让幼儿想想诗歌中的颜色还可以变什么,为以后的仿编诗歌埋下伏笔。

  (三)游戏“变魔术”。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幼儿尝试用五种以上的色彩作画,让幼儿带着已学过的诗歌到绘画中体验、感觉。在理解诗歌的同时学*绘画,在绘画的过程中加强幼儿对诗歌的理解,特别是对色彩的感觉。两者相辅相承。

  (四)仿编诗歌

  出示自己画的图片让幼儿种与同伴讨论创编诗歌。利用这些图片能引起幼儿的思考,教师引导幼儿:“什么颜色变出什么?”“有几种颜色变魔术?”通过这样的仿编和操作活动,让幼儿利用刚学到的知识参与仿编,教师适时地指导和帮助,顺利自然的完成教学的难点。

  (五)结束。

  在此环节教师让幼儿一起收拾活动材料与诗歌结尾“回到盒子里,亲亲热热在一起”相呼应,旨在教育幼儿用完的物品要归位。最后为了巩固幼儿的情感体验与知识技能的掌握,我设计了延伸活动,把材料投放在区角中让幼儿继续作画仿编诗歌。

师说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100页的“用计算器计算”及相关练 *。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计算器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它给人们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同时为探索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接触和使用了计算器。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电子计算机打下基础。

  本节课内容的编排突出以下三个特点:①注重计算器与生活的密切联系;②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③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生活经历及学生的学情发展方面出发,我拟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① 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功能。

  ② 能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在计算中体会计算器的优点,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从小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

  ③ 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4、教学重、难点

  为了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按主次轻重处理好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初步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熟练地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的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三、说教法、学法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新的教学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观察,勤于动手操作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从小能博采众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使之初步建立起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本节课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课始时多媒体课件情境引入。教师根据课件加以叙述,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开展学*活动。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佳境。

  2、动手操作,互动合作法。

  让学生在“试一试”“想想做做”等活动中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从中体会到计算器的优点。还让学生在“找一找”的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找出规律。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良好*惯和合作探究的学*精神。

  3、激趣法。

  根据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本课设计了“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以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学*活动,我设计了下面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逛过超市吗?(生答)咱们今天再去逛一下金江的百惠超市,好吗?

  2、出示收银情境。师:这位收银员是小丽阿姨,她每天要收上千人的购物款。你们看小明买了4支铅笔。(出示小明拿了4支铅笔,并标明每支2元),谁能帮小丽阿姨口算一下,小明应付多少钱?指名回答后,一位叔叔买了一部电视机2859元,一台电冰箱2507元,一个消毒柜628元)师问:谁又能口算出这位叔叔应付多少钱呢?(让学生稍做思考,体会口算时的困难。)师紧接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就来学*“用计算器计算”(板书:用计算器计算)

  (以上导入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出生动的画面,从而把学生带入到生活的情境中,这样既能吸引了学生,又能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到学*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教学认识、使用计算器。

  1、师:大家认识计算器吗?你们知道计算器面板上有什么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情况,适当小结:计算器面板上有显示器和键盘)

  2、师: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键盘上各个按键是做什么用的?(学生介绍后教师和学生一起重点认识:开机、关机、清除、数字、运算符号等按键。)

  3、师:你们知道计算器有什么作用吗?会使用它进行计算吗?(

  (三)梯级练*,巩固提高

  1、“试一试”

  765+469 3028-2965 589×76

  41600÷128 765+469-296 816÷68×27

  然后说一说: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准确、快捷)。

  (这一活动,放手让学生单独练*,使他们在操作中熟悉键盘,在操作中养成技巧,并从中体会到计算器在计算中的优点,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小就有使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意识。)

  2、比一比:课文第101页的第32 题

  (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既防止学生情绪冷却和学*疲劳,又达到逐步熟练使用计算器的目的)。

  3、找一找。

  ①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式子。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11111×11111=

  × =

  ②小组讨论找出式子的规律。

  (以上题目,让学生通过利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比较得数找规律填第六个式子。既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来参与学*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扩展延伸。

  ①回到情境引入的最后一道题(多媒体展示)

  ②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用计算器帮小丽阿姨算一下,买电视机、电冰箱、消毒柜的这位叔叔应付多少钱?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明白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体会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也回应了开头的引入。)

  (四)总结:这节课学了什 么?

  (这样的总结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显示器 例题:38+27和30×18

  面板构成 开机键(ON)

  关机键(OFF)

  键 盘 清除键(CE)

  数字键

  运算键

  优点:准确、快捷

  (这样的`板书设计让人一目了然,耳目一新。)

  总的来说,这堂课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并通过反复的操作使学生逐步熟练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整节课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我在学生学*时只是给予适可的帮助,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本节课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发挥,进行表现,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与兴趣,使学生学而不厌,体验学数学的乐趣,体验学数学的美。

师说说课稿7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师说》的第一课时。《师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散文名篇。千古传诵,阐发了从师学*的重要性。他,力举复兴“古文”的大旗,一反六朝以来浮靡文风的影响,以自己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为唐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马说》,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今天,我们继续学*他的一篇著名的论说文——《师说》。

  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应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同时要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据此我从语文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出发设计了《师说》一课的的教学方案,现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

  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师说》是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对于刚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具有教育意义。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倡质朴的文风,注重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师说》正是韩愈反对骈文浮靡文风的.创作实践的代表之作。本文的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对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A. [知识和能力目标]

  通过点拨、归纳,使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记诵积淀。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积累“师、传、道、受”等12个常用文言实词和“之、其”这两个常用的虚词;两个通假字;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的文言句式。

  B.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C.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初步感悟本文的语言美、思想美,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以上教学目标定位于文本本身的品味感知和记诵积累,重视欣赏文本而轻篇章的琐屑分析。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教出语文独特的美感来,教师要敢于根据自己的理解教课文,要善于品味教材,因此我在品味《师说》时品出了本文的“三美”(本教案后面附的全文教学构想中可以看到三美包括的具体内容),期待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共同品尝。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通过学生质疑、讨论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惯,使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针对本篇文言现象比较典型,且本篇为教材规定背诵篇目,

  我将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及熟读背诵课文。

  二、说教法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

  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点拨词句,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发........

  现文言现象的能力。

  三、说学法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教师搞“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对文言文学*,学生无所谓主动观念,对文言文学*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

  新教材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据此,制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正确的诵读,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理解性的记忆,实现诵读与背诵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

  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

  其次采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预*。印发资料,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体介........

  绍,让学生对本篇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拟分三课时进行。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的内容确立课型。

  第一课时:串讲和点拨,以诵读和字词积累为主;

  第二课时:讨论和分析,归纳文言词语用法,理解本篇的写法;

  第三课时:阅读鉴赏,熟读成诵,扩展阅读,学会知识的迁移。

  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微机等辅助教学手段。

师说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蒸发是常见的一种汽化方式。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是解释许多现象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到。学生对于蒸发现象很熟悉,因此,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实验,让学生自己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并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蒸发快慢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蒸发吸热才能解释一些有关的现象,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都很有用,所以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难点: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这两点知识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往往不能用来解释有关的现象。做好实验,使学生对蒸发吸热获得深刻的印象,同时在解释现象时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不要想当然地回答问题。例如回答扇扇子会感到凉快,不要因为一说凉快就认为是扇扇子能降温,而要运用蒸发吸热降温来解释。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节的教材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2.知道蒸发吸热利用蒸发降温;

  3.会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如何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个量随两个量变化的定量关系;学*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说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说教法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本节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设疑激趣引出课题──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教师点拨解疑释惑──创意设计应用实践──总结评估交流感受──课后实验巩固强化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谈话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等。

  五、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针对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主要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六、说教学流程

  (一)设疑激趣引出课题

  上课时,教师可以用棉花蘸酒精在黑板上写两个大字(例如:汽化或蒸发),字很快就没有了,同时闻到了酒精味。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自然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1.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

  2.学生分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通过对这个现象的讨论分析,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汽化:液态──气态;

  (2)蒸发:只在液体表面缓慢进行的汽化现象;

  (3)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3.教师引导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蒸发实例;

  4.学生继续分组讨论蒸发现象实例:

  学生汇报蒸发例子,例如:在晾晒衣服时,不管烈日炎炎,还是阴天,都可以干,只不过是速度不同,一方面强调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同时引出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让学生紧密联系实际,从生活走进物理。

  (三)猜想假设设计方案

  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是理解层次,应作为重点讨论,要求学生不仅记住这三个因素是怎样影响蒸发快慢的,而且应能结合实际举例说明。为此,在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首先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组讨论、猜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然后互相交流并且举出实例,不同意的可以反驳;最后学生设计可行性方案以便验证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控制变量法”在以前学*中曾经接触过,在这里引导学生逐步学*应用到自己的探究中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四)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在充分讨论猜想之后,根据设计的可行性方案利用身边的器材验证自己的猜想,最终得出结论。

  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例如:在两块玻璃上分别滴一滴酒精,一组:将其中一滴酒精摊*。二组:对其中一滴加热。三组:对其中一滴酒精扇风。对比总结

  出蒸发快慢与何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五)教师点拨解疑释惑

  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

  这一环节主要是从理论的.高度深层次来认识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应该说相对难度较大。可以首先由教师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是如何产生的,然后由学生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影响因素。

  在运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之后,教师让学生一个小实验:在同学胳膊上擦一些酒精,考虑如何使酒精尽快蒸发?

  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想出方法,在进行实验同时会感觉擦酒精处凉,说明蒸发吸热。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拿两支温度计,其中一支玻璃泡外包一层纱布,用滴管滴上酒精,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再对二者扇风,从而得出蒸发吸热的结论。

  在得出结论之后,可引导学生进行下面的推理分析:液体蒸发温度降低──与周围环境有温度差──从周围物体吸热──周围物体放热温度下降──液体蒸发产生致冷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

  (六)创意设计应用实践

  在学*了本节课的知识以后,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环节:学生联系实际讲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致冷。

  例如:电冰箱、冷风机致冷;狗夏天吐舌头;夏天用电风扇吹风;天热时往地上洒水……

  另外,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资料,例如:喷灌……

  第二环节:给学生出一部分创意设计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

  设计意图:设计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七)总结评估交流感受

  第一环节:教师对今天学生上课的表现进行正确地评价,及时表扬学生的闪光点;

  第二环节: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谈对本节课的感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八)课后实验巩固强化

  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一个简易实验:验证(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2)液体蒸发吸热有降温致冷作用。

  设计意图: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课堂,从物理走向生活。

  七、谈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从知识上看并不难,但应给予足够重视,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要充分利用,为此在课堂上做一些相关的实验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在*时有时观察不是很仔细,在课上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体会,最后得出结论,对于训练学生思维是大有好处的。

师说说课稿9

  《老人与海鸥》是安排在“人与动物和谐篇章”的第一课。学*这篇课文为学*其他课文打下学法基础和情感基础!

  主要内容:《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一位老人十多年如一日,每逢冬季来临,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充分展示了人与动物的和谐。

  文本结构:课文条理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两大部分之间呈因果关系。

  【说学情分析】

  知识水*: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速度,继续围绕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提高阅读速度。本课时学生已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读准文章。

  能力水*: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捕捉关键词句体味情感的能力,继续巩固这一学法。

  情感态度:抓住兴趣点——孩子天生就喜欢小动物,每个人与动物之间都可能发生很多有趣的、令人难忘的事。所以学*这篇课文,很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引导学生呵护动物!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文段,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3、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人与动物应和谐相处。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时数】

  2课时

  设计思路】

  为了更好地突破目标,本课教师教法先扶后放,以读为本,创设情境;学生学法自读悟情、激情美读, 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对话升华中,抓重点文句,品重点文段,入情入境地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亲情,感悟和谐之美。

  【教学统览】 1.入境,再现感人故事;(预设5分钟)

  2.入景,欣赏和谐画面; (预设18分钟)

  3.入情,体会灵魂震撼; (预设15分钟)

  4.入心,化作实际行动。 (预设2分钟)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入境,再现感人故事。

  1.美读词语。(撮嘴呼唤 应声而来 、亲昵说话 抑扬顿挫 啧啧称赞 翻飞盘旋 瞻仰遗容 肃立不动)

  2.画面呈现。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脑海里浮现的四幅画面;老师板书:喂养、呼唤、交谈、送别。

  3.串讲故事。老师请个别学生串讲画面,再现一个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给学生回顾故事提供有效的帮助,旨在让学生在直奔重点段落前,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有一个整体感知。

  二、入景,欣赏和谐画面。 (课文的第一部分)

  画面一:老人喂海鸥。

  1、范读,谈感受。在朗读时要注意读好“很小心”、“退开一步”、“撮起”、“呼唤”这几个词。

  2、朗读指导.课件出示“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引读:(引语中要定准节奏,读出味道!)

  海鸥来的多了,吃得快了,请你欢快地读读。

  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欢了,请你更欢快地读读。

  海鸥吃得心满意足了,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

  3、想象画面.“海鸥飞成的乐谱能唱出一支怎样的歌?”(课件出示填空:_____之歌)学生可能会说“快乐之歌”、“飞翔之歌”等等。

  4、配乐齐读.个性化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感受老人喂海鸥的画面是一篇有声有色的和谐乐谱,让画面和音乐融为一体,让灵动的画面唱起美妙的歌。

  5、总结学法:刚才我们采用体味关键词句,读中感悟,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

  画面二:老人呼唤海鸥的名字。

  1.感同身受.让学生抓住爸妈给孩子取名来理解老人为海鸥取名.拉*生本距离.

  2.语言文字训练.(“抑扬顿挫”.)先与形*字区别,再解释词语的意思,最后造句。

  3.师引读,生接读.师生一起用亲昵的语气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呼唤海鸥的名字。

  4.教师总结过渡到画面三。

  画面三:老人谈论海鸥。

  1、学生同桌对读:练*老人与作者之间的对话。

  2、指导朗读。(以读代讲,师及时指导朗读)汇报时,引导学生留意文中描写的老人“生动”的眼神,“亲昵”的语气和“抑扬顿挫”的语调,营造出和谐之声,感受浓浓的爱。

  3、小结板书:十多年的来,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相伴,在老人的心中,海鸥就像他的——生:儿女;在海鸥心中,老人就是他们的——生:父亲。老人与海鸥,他们就是——生:亲人。(板书:亲人)

  [设计意图] 这里有含义深刻的文句,教学时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字里行间寻觅老人对海鸥的爱。为此,通过教师范读、创设情境引读等,学生悟读、练读、男女生对读、美读,入情入境读。在读中体会情感,抓住“起起落落”引导读出节奏,读出味道!同时抓住“抑扬顿挫”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画面一详细指导,学法总结,为后文学*做了学法指导和打下情感基础。

  三、 入情,体会灵魂震撼 (课文的第二部分)

  1、结合老人感人的报道创设导语:(出示老人喂海鸥的画面,教师引读13、14、15自然段,出示四个场景的句子)。

  场景1——海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

  场景2——海鸥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

  场景3——海鸥纷纷落地,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两行,肃立不动……

  场景4——我们收遗像时,海鸥像炸了营似的扑过来……

  1、结合*时积累。谈谈海鸥心情:恋恋不舍、难舍难分、焦急万分、心如刀绞……

  2、结合插图理解想象。师:这一幕就像发生在亲人生死离别场面,你感受到了什么?(相机指导读出个性化体会和感受)

  3、句子对比,体会用词准确。首先师问:这里用了“扑”这个字,为什么不用“飞”呢?(换词对比谈感受,相机指导读)

  4、小练笔“如果你是白色旋涡中的一只海鸥,你会鸣叫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把前面的课文和自己的感受说进去)”。

  5、写法*得。请你仔细研读这几个场面,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这个场面写具体的呢?☆ 动静结合 ☆ 细致描写 ……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抓住描写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肃立不动”“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等句子,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从海鸥的动作中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情义。挖掘“扑”字的运用之巧妙,旨在体会作者如何准确用词来表达情感,抓一字悟妙用,也是在引领学生懂得如何遣词造句,推敲语言。在这一环节中,我还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在学生充分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安排学生想象海鸥的鸣叫,设身处地的想像海鸥在倾诉些什么。写话的过程,是练笔的过程,也是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和升华的过程。

  四、 总结全文,延伸情感

  1、师指着板书小结:因为老人与海鸥的情谊,所以才有了这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感人场面,虽然老人走了,但是他关爱动物的善举将由我们传承!

  2、布置作业。学生所感悟到的这种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情感不应该随课的结束而结束,应及时的进行拓展。所以我还布置了课后练笔内容:写一写生活中自己与小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至情至美的课文,我们希望这节课能结束在感情的至高点,所以我们在学生激情满怀的美读之后,用一段真情告白来为这节课画上一个句点,当然,课是结束了,这种情感我们却希望它延续下去,所以,我们在作业中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这是学生学文后情感的梳理,借作者的情思与心声来传学生学文之后的感受,融情感升华与文字训练于一体,这是小练笔应承载的一项功能,在本处,我想这种功能是必要的。

师说说课稿10

  教育为本,质量为魂,教育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学校工作以教育为中心,课堂教学是关键。看似*常,并不*常的课堂教学,蕴含着众多的教学规律。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学知识与学做人,学知识与提高能力,全面要求与因材施教等这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出,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又在课堂教学中运行。它以何种形式来组合,又以何种形式来优化就可能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抓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听评课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手段。听评课是教师互相学*、切磋教艺、研究教学的重要措施,也是教育业务部门特别是学校领导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的方法之一。下面拟就怎样做好听课前的准备、听课中的观察和记录、怎样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的分析、怎样评价课堂教学等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听评课的功能

  听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牛鼻子,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就能促进整个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听评课具有以下功能:

  1、教研科研功能

  怎样去认识教学规律呢?听评课是捷径。通过听评课就能帮助教师认识规律,掌握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听评课既是教研活动,又是科研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既是一个验证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操作、升华为理论的过程。在听评课中可以学*吸收大量的教学理论、经验和先进的教改信息,在执教中去运用。也可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概括形成理论。如此循环反复,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必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听评课也是教育同行进行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研究、教学经验交流的一种好形式。一位哲学家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以后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是两个思想。"所以,教师之间开展听评课活动,就能达到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艺的目的。

  2、激励发展功能

  通常就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来说,可能有两条路可走(从相对意义来说)。一条是磨道式的循环,是走一条自我封闭的教学发展道路;一条是拉扯式上升,采取的是对外开放,对内改造的策略,是教学能力发展的道路。

  听评课对开阔教师的视野,激励他们上进,发展他们的教学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教学诊断功能

  听评课就有"临床指导"的性质。为了查清教师教学质量一直很差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去听课,在评课时,对课做出综合分析。分析过程中,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问题。要对教师钻研教材、处理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教学程序的设计诸方面做一透视,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具体改进的意见。这是一个"诊──断──治"的过程。

  4、沟通协调功能

  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听评课活动是人际间的群体活动。它具有协调角色、沟通意见、融洽感情的功能。对教师而言,可借以挖掘潜力、激励进取、培养良好的教学风气;对学生来说,可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稳定教学秩序。同时,也具有协调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的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听评课具有多功能性,是最直接、最具体,因而也是最有效地研究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二、怎样去听课,教师听课应该按下面三个步骤来进行

  (一)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

  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教师要想听课真正学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要有心,听课就要做点准备工作。打算听谁的课,应该事先问问他教什么内容,把课本找来预*一下,看看课文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有没有难点、疑点;同时自己设想一下,假如让我教这样的课文,准备怎样去教,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如果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懵立懵懂地听,不理解教学者的意图,不熟悉教材,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

  教师去参加教研活动听公开课也要做准备。由于大多数教师*常埋头教学工作,对某些教学理论,学术研究知之甚少,因此去听较高一点的公开课会有一些不适应。这就需要在参加教研活动之前,千方百计去了解与钻研一下与之相关的学术理论,或向人求救,或者重温自己所积累的资料。这样能拓宽视野,缩短与学术的差距,这样听公开课就会收获更大一些。

  (二)听课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教师听课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还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既要看教,又要看学,二者兼顾。看教者对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参与的情绪,学*的*惯。总而言之要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有时教师听课也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地注释课堂上的每个方面。根据授课者的特点和*惯培养做跟踪式的动态分析;对一般的.研究课,就着重看其在研究方向上的达成度;对于名家的课,宜着重领略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记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和零星评析。

  (三)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

  俗话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应对课堂实况过几片电影,应进行反复的琢磨。思考的办法有很多,或翻翻听课记录,或与执教者交谈,或将几节"互相牵连"的课做番比较,或写一篇"听课心得",或干脆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试试等。

  在分析总结他人课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每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老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在分析他人课时,听课者还要注意分析执教者的课外工夫,看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底和课前备课情况。这种情况对自己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师如何分析评课

  (一)从教学目的上分析

  目标是人做事的内在动因,目标越具体明确,做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越高,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定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的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的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缘此,评课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作出评析。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A. 看教学思路设计

  工作要有思路,写文章要有思路,上课同样要有思路,这就是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度,怎样安排祥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感;三是看教学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我们*时听课看到有些老师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造成的。所以评课,必须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价

  B. 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度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的了解授课者的授课重点、结构安排授课时间设计包括:

  1、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与衔接是否恰当。看看有无前松后紧(前面时间安排多,内容松散,后面时间少,内容密度大)或前紧后松现象(前面时间短,教学密度大,后面时间多,内容松散)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2、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的现象。

  3、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和集体时间的分配。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的现象。

  4、计算非教学时间,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评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评课的又一内容。什么是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单一的活动方式,它包括教师"教"的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A. 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他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B. 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评课教师既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工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C. 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既要评常规,更要看改革与创新。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现代化教育呼唤现代化教育手段。"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看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还要看教师适时、适当用了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视机、电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当前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还存在"四个一"现象,这应该在听课评课中得到解决。这"四个一"是:

  1、一讲到底满堂灌。不给学生自读、讨论、思考交流时间,教师"讲""灌"包打天下。

  2、一练到底,满堂练。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备课找题单,上课甩题单,讲解对答案,怪不得学生说:"不是灌就是串,要不就是满堂练。"

  3、一看走到底,满堂看。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没有反馈。名为"自学式",实为自由试"

  .4、一问到底,满堂问。有的教师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而提的问题,缺少精心设计,提问走形式。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常,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其次,言简意骇,有艺术性,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活泼、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感情交融。

  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的熟练程度

  (六)、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巴班斯基说:"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经济工作要讲效益,课堂教学也要讲效果。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想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测试手段。即当上完课,评课者提出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综合分析还包括从教师教学个性上分析,从教学思想上分析等。整体评析法的具体操作,不一定一开始就从6个方面逐一分析评价,而要对所听的课先理出个头绪来。怎样理:第一步,从整体入手,粗粗的看一看,全课的教学过程是怎么安排的,有几个大的教学步骤。第二步,又整体到部分,逐步分析各个教学步骤,要分别理出上面的6个内容。第三步,从部分到整体,将各个教学步骤理出的内容汇总起来。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全课的角度逐个分析评价。

师说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

  《师说》是韩愈反对骈文浮靡文风的创作实践的代表之作。本篇是新编高中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不仅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课本即范例,学*教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对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A.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积累“师、传、道、受”等12个常用文言实词和“之、其”这两个常用的虚词;两个通假字;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的文言句式。

  B.基本能力目标

  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C.德育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针对本篇文言现象比较典型,且本篇为教材规定背诵篇目,我将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及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为: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二、说教法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点拨词句,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发现文言现象的能力。

  三、说学法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教师搞“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对文言文学*,学生无所谓主动观念,对文言文学*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

  新教材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据此,制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正确的诵读,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理解性的记忆,实现诵读与背诵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

  其次采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预*。印发资料,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体介绍,让学生对本篇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拟分三课时进行。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的内容确立课型。

  第一课时:串讲和点拨,以诵读和字词积累为主;

  第二课时:讨论和分析,归纳文言词语用法,理解本篇的写法;

  第三课时:阅读鉴赏,熟读成诵,扩展阅读,学会知识的迁移。

  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微机等辅助教学手段。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背景介绍(略)

  第二课时

  一、复*上课所学,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齐读第1、2自然段:(力求背诵)

  三、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提问,释疑答疑:

  重点句子解释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看不起他们,现在士大夫之类的智慧竟然不如他们,难道不是很值得奇怪的吗?)

  ④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听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

  四、讨论、归纳本课特殊的文言现象:(展示课件)

  此部分为突破重点之环节,在上节课布置作业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以课件图示出。加深学生印象,并通过此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并归纳文言现象,最终学会自主学*。这就是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通过前面的学*,达成了本课教学目标中的基础知识目标,那么,如何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其他几个目标呢?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以期达成基本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五、讨论、解读课文:(学生活动为主)

  长期以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词的理解上,而忽视了新教材所选篇目,不仅在文言知识上具有典型性,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具有启发性。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散文大家韩愈就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文学主张,那么,我们在学*经典文章的时候,为什么要忽视对其他丰富的思想性和科学的哲理性的探究呢?

  本篇在不仅在写法上,而且在思想内容上,颇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据此,引导学生理解本篇的构思,是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的。

  思考讨论:本篇是立论文章还是驳论文章?(结合题目)

  明确:本篇属于立论文章。

  1. 思考讨论:既然本篇属于立论文章,那么,它到底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议论,还是围绕一个论题来展开议论呢?

  明确:就立论文章而言,可以分为两类:(1)论证型立论文(2)阐述型立论文

  (1)所谓论证型立论文,即有一个完整的提挈全文的中心论点,作为摆事实讲道理加以证明的对象。

  (2)所谓阐述型立论文,是全文从几个角度上去阐述论题,即多侧面地揭示论题所包含的内容或意义,它只有阐述点(或曰分论点),没有中心论点。

  3.就从师这个论题,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本篇有三个阐述点

  第一个阐述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者立该点的理由是: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论定教师的职责,破除为师的神秘性。② “人非生而知之”,这是指出从师的必要。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是明确择师的标准。这三点理由,围绕人“必有师”,层层递进,有力地支持了阐述点。

  第二个阐述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针砭唐朝社会上崇尚门第、轻视知识、耻学于师的时弊,全面分析从师风尚不流传的原因。接着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①今之众人耻学于师,这是师道不传的下层社会基础。②为父者耻学于师,这是师道不传的家庭因素。③为官者——士大夫之族嘲笑相师,影响恶劣,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这是来自社会上层的最主要因素。一言以蔽之:师道不传,匹夫有责,士大夫尤甚。 (见表格)

  第三个阐述点是“圣人无常师”,论证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先举孔子从师行为作例证,次举孔子择师言论作引证,最后析理结论。

  文章末段说明作文由来(写作目的),对论题作一点补充交代,并且以李蟠这个从师学*的正面典型显示恢复师道是有希望的。

  六、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字词强化训练:布置相关的解释多义词练*

  (此练*的设计,是为着学生能将知识合理地向课外延伸,实现知识的迁移)

  2.写作训练:

  (由于本课不仅有较强的知识性,而且还有较好的思想性,可以结合学生理解的实际,进行写作训练。而且,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探究,也正体现了本课教学目标中德育目标的设计意图。)

  启发学生思考:

  作者论述从师学*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也是了不起的进步。

  关于从师学*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发展的余地。

  学*本篇后,以“谈教师的作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600字左右。

  第三课时 背诵指导、扩展阅读(略)

师说说课稿12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第21课——《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师说》是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现依据教学课标、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说课标、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课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的用法;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关于考纲

  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要求:

  ①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四)关于学情

  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一、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2、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

  2、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1、诵读法

  这是学*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

  ,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2、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3、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

  4、练*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

  “精”,要用最少的练*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三)教法

  1、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

  学生齐读注释

  ①;补充作者相关内容及文学常识(屏幕展示)

  2、整体把握(共21分钟)

  1)教师配乐示范朗诵(4分钟)

  2)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屏幕展示)(1分钟)

  3)教师诵读指导(2分钟)

  4)学生自由朗读(4分钟)

  5)个别学生示范朗读(4分钟)

  6)齐读(4分钟)

  7)理清全文思路(板书)(2分钟)

  3、着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钟)

  1)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2分钟)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6分钟)

  3)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3分钟)

  4)学生试

  背诵第一段(2分钟)

  4、课内巩固练*(共4分钟)

  出题(屏幕展示)

  5、布置作业

  四、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师说

  韩愈

  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二段对其子——于其身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医、师、工——士大夫

  “智不能及”

  三段:师生,师道关系

  四段:写作缘由


师说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2)

——师说说课稿 (菁华10篇)

师说说课稿1

  教育为本,质量为魂,教育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学校工作以教育为中心,课堂教学是关键。看似*常,并不*常的课堂教学,蕴含着众多的教学规律。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学知识与学做人,学知识与提高能力,全面要求与因材施教等这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出,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又在课堂教学中运行。它以何种形式来组合,又以何种形式来优化就可能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抓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听评课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手段。听评课是教师互相学*、切磋教艺、研究教学的重要措施,也是教育业务部门特别是学校领导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的方法之一。下面拟就怎样做好听课前的准备、听课中的观察和记录、怎样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的分析、怎样评价课堂教学等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听评课的功能

  听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牛鼻子,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就能促进整个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听评课具有以下功能:

  1、教研科研功能

  怎样去认识教学规律呢?听评课是捷径。通过听评课就能帮助教师认识规律,掌握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听评课既是教研活动,又是科研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既是一个验证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操作、升华为理论的过程。在听评课中可以学*吸收大量的教学理论、经验和先进的教改信息,在执教中去运用。也可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概括形成理论。如此循环反复,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必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听评课也是教育同行进行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研究、教学经验交流的一种好形式。一位哲学家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以后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是两个思想。"所以,教师之间开展听评课活动,就能达到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艺的目的。

  2、激励发展功能

  通常就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来说,可能有两条路可走(从相对意义来说)。一条是磨道式的循环,是走一条自我封闭的教学发展道路;一条是拉扯式上升,采取的是对外开放,对内改造的策略,是教学能力发展的道路。

  听评课对开阔教师的视野,激励他们上进,发展他们的.教学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教学诊断功能

  听评课就有"临床指导"的性质。为了查清教师教学质量一直很差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去听课,在评课时,对课做出综合分析。分析过程中,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问题。要对教师钻研教材、处理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教学程序的设计诸方面做一透视,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具体改进的意见。这是一个"诊──断──治"的过程。

  4、沟通协调功能

  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听评课活动是人际间的群体活动。它具有协调角色、沟通意见、融洽感情的功能。对教师而言,可借以挖掘潜力、激励进取、培养良好的教学风气;对学生来说,可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稳定教学秩序。同时,也具有协调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的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听评课具有多功能性,是最直接、最具体,因而也是最有效地研究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二、怎样去听课,教师听课应该按下面三个步骤来进行

  (一)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

  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教师要想听课真正学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要有心,听课就要做点准备工作。打算听谁的课,应该事先问问他教什么内容,把课本找来预*一下,看看课文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有没有难点、疑点;同时自己设想一下,假如让我教这样的课文,准备怎样去教,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如果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懵立懵懂地听,不理解教学者的意图,不熟悉教材,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

  教师去参加教研活动听公开课也要做准备。由于大多数教师*常埋头教学工作,对某些教学理论,学术研究知之甚少,因此去听较高一点的公开课会有一些不适应。这就需要在参加教研活动之前,千方百计去了解与钻研一下与之相关的学术理论,或向人求救,或者重温自己所积累的资料。这样能拓宽视野,缩短与学术的差距,这样听公开课就会收获更大一些。

  (二)听课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教师听课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还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既要看教,又要看学,二者兼顾。看教者对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参与的情绪,学*的*惯。总而言之要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有时教师听课也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地注释课堂上的每个方面。根据授课者的特点和*惯培养做跟踪式的动态分析;对一般的研究课,就着重看其在研究方向上的达成度;对于名家的课,宜着重领略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记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和零星评析。

  (三)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

  俗话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应对课堂实况过几片电影,应进行反复的琢磨。思考的办法有很多,或翻翻听课记录,或与执教者交谈,或将几节"互相牵连"的课做番比较,或写一篇"听课心得",或干脆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试试等。

  在分析总结他人课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每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老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在分析他人课时,听课者还要注意分析执教者的课外工夫,看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底和课前备课情况。这种情况对自己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师如何分析评课

  (一)从教学目的上分析

  目标是人做事的内在动因,目标越具体明确,做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越高,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定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的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的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缘此,评课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作出评析。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A. 看教学思路设计

  工作要有思路,写文章要有思路,上课同样要有思路,这就是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度,怎样安排祥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感;三是看教学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我们*时听课看到有些老师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造成的。所以评课,必须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价

  B. 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度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的了解授课者的授课重点、结构安排授课时间设计包括:

  1、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与衔接是否恰当。看看有无前松后紧(前面时间安排多,内容松散,后面时间少,内容密度大)或前紧后松现象(前面时间短,教学密度大,后面时间多,内容松散)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2、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的现象。

  3、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和集体时间的分配。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的现象。

  4、计算非教学时间,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评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评课的又一内容。什么是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单一的活动方式,它包括教师"教"的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A. 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他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B. 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评课教师既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工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C. 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既要评常规,更要看改革与创新。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现代化教育呼唤现代化教育手段。"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看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还要看教师适时、适当用了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视机、电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当前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还存在"四个一"现象,这应该在听课评课中得到解决。这"四个一"是:

  1、一讲到底满堂灌。不给学生自读、讨论、思考交流时间,教师"讲""灌"包打天下。

  2、一练到底,满堂练。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备课找题单,上课甩题单,讲解对答案,怪不得学生说:"不是灌就是串,要不就是满堂练。"

  3、一看走到底,满堂看。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没有反馈。名为"自学式",实为自由试"

  .4、一问到底,满堂问。有的教师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而提的问题,缺少精心设计,提问走形式。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常,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其次,言简意骇,有艺术性,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活泼、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感情交融。

  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的熟练程度

  (六)、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巴班斯基说:"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经济工作要讲效益,课堂教学也要讲效果。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想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测试手段。即当上完课,评课者提出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综合分析还包括从教师教学个性上分析,从教学思想上分析等。整体评析法的具体操作,不一定一开始就从6个方面逐一分析评价,而要对所听的课先理出个头绪来。怎样理:第一步,从整体入手,粗粗的看一看,全课的教学过程是怎么安排的,有几个大的教学步骤。第二步,又整体到部分,逐步分析各个教学步骤,要分别理出上面的6个内容。第三步,从部分到整体,将各个教学步骤理出的内容汇总起来。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全课的角度逐个分析评价。

师说说课稿2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移和旋转》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移和旋转》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的内容。*移和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物体运动变化中最简洁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化的必要手段,也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通过本节学*,增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和丰富内涵。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移和旋转的现象,能直观地区别这两种现象。

  情感目标:体验和感受数学活动的探究性,拉进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

  区别*移、旋转两种现象。

  二、教法和学法

  基于教材的特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为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制定教法、学法如下:

  1、教法采用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等学*方法,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法采用实际操作法、观察类比法、合作探究等学*方法,学会自学和总结。

  三、教学过程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创新始于探索,本节课我设计为四个环节,以期望在多种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一)、创设情境(发现新知)

  上课之初我会用多媒体演示生活中游乐园各种游戏活动的动态实例,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你喜欢哪种游戏活动?它是怎样运动的?

  2、这些游戏的运动是否相同?分分类?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交流、感知并形成共识,引导学生进行类比。

  设计意图:由熟悉的图片引入,使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开始学*,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学*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类比、联想,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自主交流、总结,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建立模型(再探新知)

  此环节分为两部分

  1、理解*移和旋转的意义

  在引导学生给游戏活动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分类理由,让学生对*移和旋转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强调像缆车、滑滑梯都是**的、直直的运动称为*移。像大风车、摩天轮、转椅围着固定点做圆周运动称为旋转。然后提出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随处可见。让学生举出相关的例子,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理解,对于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及时的评价和肯定。同时着重强调*移不仅是上下*移、左右*移,还可以是斜着*移。最后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示出*移和旋转。

  2、第二环节是设计一个小实验,创设疑问。

  用电脑演示:一条小船,船头有一只小白兔,船尾有一只小黑兔,小船出发向下*移。由此产生争论:经过一段时间后,谁走的路长?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移一移”、“说一说”、“画一画”独立思考后,并在小组进行激烈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情况下,明确他们是同时走的,所以走的'路程一样长。也就是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只需看这个图形的某一点移动多少格。

  设计意图:教师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本着“放”的思想,使学生们在观察、讨论、操作中,感知、激发学生的思维,营造出“敢想、敢说、敢争论”的氛围,唤起创新意识。

  四、解释与应用(应用新知)

  我设计了四组练*题

  第一组走进知识*台在学生理解*移和旋转意义的基础上,学以致用。

  第二组跨进知识阶段经历了基本图形的*移、旋转后达到独立判断图形的变化。

  第三组攀登知识高峰结合实例、由易到难,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法。

  第四组游戏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五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师说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的阅读鉴赏侧重于“思考与领悟”,“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侧重于“领悟”的过程与方法(如“提要钩玄”、“质疑解难”、“融会贯通”等)。这篇课文是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赞扬了主人公烛之武是怎样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这篇文章除了描写外交辞令,还有叙事的描写,是一篇值得大家学*和借鉴优秀散文作品。

  2、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到学*中

  3、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学*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读懂课文,并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结合新课标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左传》的基本概况及其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找出活用词和特殊文言句式,并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体会主人公高超的语言艺术。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将生死置之度外,维护*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确立为以下三个:

  1、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常见文中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和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5、教学难点:

  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因此我将教学难点确立为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二.说教法和说学法:

  1、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三课时,利用多媒体视频,春秋形势图和录音朗诵的`教学教具。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自主学*,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2、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强调一些学**惯的养成,养成培养自主学*的技巧。通过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根据高中语文新课标“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充分预*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整理“分类式笔记”,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学*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领悟语言内涵,采用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并背诵课文;在探究烛之武说辩技巧上采用诵读品味法、圈点批注法、比较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文本对话法。

  三、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通过诵读品味法、圈点批注法、比较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文本对话法来感悟烛之武高潮的游说艺术。)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1)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军事外交家,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自己的善辩口才既保国家人民安全,又为*历史写下一篇篇瑰丽诗章。口才真的这么重要么?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同学们可以举出这样的实例么?(邹忌与齐威王、*访华时,美国记者问了一些侮辱*的问题,看看*怎么巧妙回答的1、“在你们*,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2、一个美国记者问**:“我们美国人都仰着头走路,为什么*人总是低着头走路呢?”这一提问不怀好意,*借题发挥,要让他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便哈哈大笑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美国人走下坡路,当然是仰着头走。我们*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要低着头走。”在场的人听罢,无不佩服*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

  我们今天记叙来领略一下烛之武是怎样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退敌军的。下面我们就继续来学*《烛之武退秦师》。

  (2)学生自主复述故事情节,检查复*第一课时的基本文言文知识。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根据标题提出自己的疑问读书(烛之武为什么退?怎么退?退的结果?),读后讨论。结合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1、细读悟理,精读悟情。

  (1)整体层次:思之有序。(这部分可分四个环节)

  1)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学生自主学*)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秦晋围郑)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临危受命)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研读悟学法)(智退秦师)

  <1>重点阅读第三段,对人物语言进行圈点批注。引导学生从自己最有感觉的地方入手,记下自己的感悟。抓住关键词语,作好圈点钩划。(自由地读,深入地读,感悟作品语言的魅力,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3>交流批注,感悟语言的魅力:请某位学生来谈谈自己喜欢的语言部分:好在哪里?怎么点评的?其他学生认真地听,并选取觉得合理的作好旁批。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朗读,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站在秦国立场上,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

  说明亡郑利晋,存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④“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至“将焉取之”

  从历史说到现实,挑拨两国的关系,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后必进犯秦国。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3)烛之武说退秦师,但又使秦伯留下杞子、逢孙、杨孙戍郑,这是否是“引狼入室”?

  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朗读--提问--讨论)(晋师撤离)

  (2)研读感悟,拓展解析。

  根据学生自己的解读,初步感悟了说辞的魅力。引导学生看看古人的评点,增加对说辞艺术的掌握。(清金圣叹说:“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

  清林云铭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

  (3)学*小结,认识升华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的说辞里,烛之武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和逻辑推理等角度来游说秦伯,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化险为夷,赞扬了烛之武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四、总结迁移,练*演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1、假设你看见一位老人往赣江倾倒污水,请结合主题,用恰当的话对老人进行一番劝说

  师:如果是你,要达到劝说的目的又要不失礼貌,不伤害老人的自尊,应该怎么说?请同学们想一想,讨论一下表达的时候应该注意那些方面,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来劝说一下这个老大爷。

  2、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这段评价霍英东先生一生的话。请补写语段开头的中心句。(要求不超过30字)

  他爱国至诚、爱港至深,坚持真理、爱憎分明,不畏邪恶、光明磊落,是爱国爱港的杰出代表;他面对逆境勇于拼搏,锲而不舍终至成功的传奇奋斗人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典型写照;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慈善事业,无私奉献,是服务社会的楷模;他为人谦厚,处事低调,生活俭朴,胸襟品格令人敬佩。他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融为一体,他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格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怀念。(参考答案:霍英东先生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

  3、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______,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6.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亟请于武公亟:多次

  b.大都不过参国之一都:大概

  c.蔓难图也图:对付

  d.国不堪贰贰:从属二主

  7.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8.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武姜生庄公时,因为难产,所以不喜欢庄公。

  b.祭仲跟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面听命的情况,并劝说庄公早点除掉太叔。

  c.当子封劝说庄公时,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人,势力虽大,反会崩溃。

  d.太叔做好准备要袭击郑国都城,姜氏打算作为内应为太叔打开城门。

  10.填空:

  多行不义,

  11.翻译下面三句话。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②厚将得众

  ③公伐诸鄢

  五、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模式由原来的“受人以鱼”转向自主的“授人以渔”,学生的学*由他主学*转向了自主学*。学生的学*过程是一个发现、探究和研究的认知过程。是新理念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在课堂上,利用了研究性学*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利用现代媒体,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这对于古文学*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学生的课外预*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惯很顽固。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犹如一份微型教学设计,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人物情节性格、形象

  (郑)危在旦夕

  烛之武→临危受命忠义

  →夜缒而出勇敢

  →智说秦伯机智

  (郑)转危为安

师说说课稿4

  课程介绍: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我叫赵艳,来自于镇江市第四中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分类》。生物分类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形态学知识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对该部分要求“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意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方法,而不是对生物进行属或种水*上的鉴定。如何让教学重点从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改变为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

  对于生物的分类,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方法、教学程序、综述”这样7个方面进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类”的第2节,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2、重点、难点的确定

  在本节课中,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而且新课标将具体内容标准定为“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

  3、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又是初次尝试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节内容将分成3课时进行。第1课时为尝试分类和科学的分类,第2课时为给动物分类,第3课时为给植物分类。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2课时。

  ㈡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②知道脊椎动物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①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②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如何达到)

  a、利用学生前面学过的动物知识为基础,以及书87页的表格练*,让学生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又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再通过拖动动物图片,强化学生的认识。

  b、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的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填写表格和拖动图片,并且讲出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为生物标本室的脊椎动物归类,使学生亲身体验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c、通过分组对脊椎动物标本分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过对生物标本室里各种动物标本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与b点结合介绍:同时~~;并~~)

  ㈢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真正学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2个活动,第一个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学生拖动动物图片,为动物进行分类,活动很有趣,但是要求学生讲出拖动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征);第二个是走出课堂,让学生参观标本室,参观很精彩,但是要将脊椎动物归类(同样是根据主要特征)。这样的2个活动,学生很乐于参与,而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的学会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㈣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课堂——标本室——课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标本资源,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㈤学*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和自主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㈥教学程序(附课堂教学结构流程设计表)

  1、情境导入(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本节课通过播放各种动物图片,引出“给动物分类”的内容。【呈现】

  (组织学生观看并说出其名称)

  b.优点: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入手,通过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和探究的氛围中。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

  2、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介绍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然后提问:你知道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么?【呈现】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

  (组织学生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呈现】)

  b.优点:由浅入深,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

  拖动的过程,又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3、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5分钟)

  a.处理:介绍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将它们分成许多不同的类群。然后提问:你能根据书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成5大类么?哪5大类?分别有哪些动物?【呈现】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填写书87页表格,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哪些是鱼类?为什么?

  (组织学生拖动鱼类图片,并讲出鱼类的主要特征。【呈现】)

  同样的方法,组织学生拖动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图片,并讲出主要特征。【呈现】

  b.优点:通过填写表格,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所了解。拖动图片很有趣,但还要求讲出理由,这就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自主探究。

  4、分组对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6分钟)

  a.处理:发出请求: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标本弄乱了,你能根据这些动物的特征重新分类整理吗?【呈现】然后强调进标本室的注意事项。【呈现】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明确分工。然后到标本室,观察标本,记录。)

  b.优点: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亲身体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这种走出课堂,使学生与动物*距离接触的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对学生热爱动物的一种情感教育,并且充分利用了学校资源。

  5、表达和交流分类成果(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组织1~2个小组交流分类成果,其他组进行补充或纠正。【呈现】

  b.优点:检验学生的实践成果,使学生享受到实践的喜悦。

  6、疑难解析(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提问:鸭嘴兽、蝙蝠、白暨豚、海龟各属于哪类动物?为什么?【呈现】

  (组织学生辩论、得出结论)

  b.优点:使学生对脊椎动物的各类群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㈦综述

  以上是对“生物的分类”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大胆的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分类的基本方法。整堂课,生动活泼,学生由始至终处于一种兴奋好奇的状态,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师说说课稿5

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韩愈的《师说》。

  《师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第一板块“求学之道”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

  这次教学的对象是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但是对于文言文的学*,他们仍然有畏难心理。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高一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师说》是一篇探讨从师学*原则的文章,其中的观点对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

  在分析完教材与学前,我来说说我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学生能积累、掌握“师”“传”“从”“道”等几个常见文言实词以及 “之”“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常见的文言句式等

  ②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质疑、讨论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惯,使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并且熟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确定为学*正反对比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水*,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这次教学设计,我将遵循以上指导思想,注重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我将通过点拨法,即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还有归纳法,即对文中重要的实词以及虚词的用法进行归纳,来引导学生学*这篇课文。而学生通过诵读法、圈点法,提问法以及课堂巩固练*来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过程。我将分两个课时来进行我的教学。我主要讲的是第二课时,但为了使教学过程完整,我会稍带补充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讲诉程门立雪的故事,引出尊师重教的思想,以激起学生的学*兴趣,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二)听读课文 整体把握

  这个环节主要是梳理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大意,解决字词问题,这是我上课的重点,也是我第一课时的内容,在这里我简单的介绍一下。

  在这一课时中,我首先会向学生介绍有关“说”这种文体的知识,也适当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其次,和学生一起解决文章的字词问题,包括各种实词虚词的含义以及常见文言句式的分析,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全文翻译,把握本文中心思想。最后,学生诵读课文,加深记忆和理解,也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下面让我详细说说我的第二课时,也就是本课的第三环节。

  这个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在结构,同时揣摩语言,关注文章的写作特色,这也是我上课的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有这样几个问题:

  1、课文的中心论点?

  通过上一课时的梳理,我想这个问题学生并不难回答说出来,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作者在开篇就提出来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2、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后,能够大致明白作者在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所选取的角度是不同的,但还不能完全明白这种内在结构。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了。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实际上是作者从正面来论述这个中心论点,这里面包括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接着我就可以问学生,那么在作者看来,我们为什么要从师,我们又应该向谁从师。这样启发之后,学生就明白了,我们从师是因为老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而从师的标准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有了第一段这样的启发,我想学生很快就能够明白,第二段实际上是作者从反面来论证的,作者认为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那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几方面进行了论证?

  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锻炼搜寻有效信息和归纳的能力。要求学生将几方面的对比关系一一列出,并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通过每一组对比得出的结论。比如说通过古今的对比,作者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当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找寻中明确对比论证所具有的使用效果,并鼓励学生在*作中使用。

  4、在第三段作者引用了孔子的言行,那么他是想阐述什么观点?

  这个问题并不难,作者通过圣人孔夫子的言行,就是要说明,圣人无常师,这也就教导学生学*应该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当然,提这个问题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这里所运用的另一个论证手法,这就是举例论证。

  最后一段是作者阐述写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点分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韩愈写作的原因就可以了。

  (四)拓展应用,发散思维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组织一场讨论。《师说》里说明了老师应该扮演的角色,也说明了师生应该具有的一种关系,那么韩愈的观点还是用于今天的课堂吗?设置这个问题,一是为了引导学生评判性地看待所学道理,并能运用到实际思考中,二来也是为了促进师生间的'*等对话。

  最后,我也会布置一个课后作业:同学们将讨论的思考写成一篇小论说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老师指导,谢谢!

师说说课稿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位置与运动》单元中第4课时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初步了解运动的形式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运动的状态。在学生学会如何用参照物确定被研究物体的位置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帮助学生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学会利用相对运动的道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现象。

  学情分析

  通过前3课时的学*,学生已经基本理解参照物,学会用参照物确定被研究物体的位置,所以本节课内容学生应该比较容易理解。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2、科学探究目标: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法学法:我将教学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每个教学环节中会有具体的体现。

  设计理念:

  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钻研、持之以恒、合作学*的情感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所以,本节课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激起认知矛盾,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通过"荡秋千"活动,让学生明确如何判断运动与静止,最后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他们充分分析,讨论有关"相对运动"的问题,从而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明白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并能对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现象。

  依据这一思路,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环节: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呢?本课开始时,我就提出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同学们,你们*时都坐过汽车吧?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里观赏车外的景物,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注意力马上被调动起来,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起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往后走","实际上是车在地面上行驶"等。这时我又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运动着的世界之《动与静》,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他们积极投入到思考解决问题中去。)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用课件出示"荡秋千"活动 ,此时我会借助课件提出问题:"小明和小立同时坐在一个秋千上荡秋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动脑筋想一想,秋千上的小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如果你是小立,会感觉小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如果你是旁观者小方,会感觉小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接下来的环节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答案就会不同,我会抓住这一点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一定要说明理由,即以什么为参照物来判断的,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

  当然,必要时我也会做适当的补充,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模拟演示,让学生分别从秋千上的同学、地面上的同学的角度去观察小明的运动情况。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作出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变化,就是运动的;没变化就是静止的,动与静是相对的。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中,我不只是让学生知道最后的结论,而是想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总结提升,最终获得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真正体现科学探究活动的价值。在教学中我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适时对他们做一下引导,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效果如何呢?所以接下来我安排的是: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这时我播放多媒体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以及在湖中划船的运动情况,让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参照物不同结果也不同,.

  (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这才算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通过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问题,使学生的理论认识得到提升,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使学生对整个学*过程进行回顾,进一步明确如何去正确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进一步提升对物体运动的认识,更好地去解决实际问题。)五、课外拓展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认真观察电扇各部件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这是从课内向课外的一个延伸,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他们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提高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最后本节课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走……"的音乐声中结束。

  (设计意图:借助一首小小竹排江中游的歌曲既渗透静与动的相对性,又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一节课,使学生能回味无穷。课虽至,意犹在。)板书设计动与静

  有变化———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 相对的没变化———静止(设计意图: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板书时,我力争做到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板书,对探究的结论一目了然,)那么以上就是我设想的<.<动与静》的教学思路,我想在讲授时,加上教师的灵活调控,一定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师说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我的老师》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下的最后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揭示了蔡老师美好的心灵。作者是用童心会议往事的,叙事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使得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事十分生动、感人。

  作者回忆了七件小事:蔡老师假装发怒;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教我们读诗;对老师的依恋;老师正确处理“我”与同学们的纠纷;梦中寻师。这七件小事的顺序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时到假期,从学*到生活,全面展现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更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爱。这七件小事,前五件略写,后两件想写。这样安排不但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而且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这篇课文共13个自然段,作者是循着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这条感情线索来抒写的。开头、结尾简洁明快又蕴含深情。用“最使我难忘的,使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开头,立即进入会议。用“可惜我在原校没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全结尾,充满了惋惜依恋之情。开头、结尾不仅从内容上呼应,而且使爱老师的感情贯穿全文。

  学*目标:

  1、学*本文选择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师生间深厚的情意。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结合课文重点体会如何围绕中心从日常生活的*凡小事中选择材料,并按一定的顺序组织材料。

  2、不同句式的不同表达效果。贬义词褒用,如“狡猾”。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根据先学后教的原则,制定了“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议一议”的语文学*方法。学*中,指导学生多朗读,运用齐读,精读、默读、浏览等阅读方法,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心灵融入浓浓的亲师之中,感悟那深挚的师生之情。

  三、课时安排

  学*本课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指导朗读,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学生质疑探究。第二课时:了解课文写的蔡老师的七件事情,重点学*后两件事,突出我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两个课时的内容可以穿**行,具体操作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

  本说课稿是这篇文章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检查预*。

  1、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魏巍的散文《我的老师》,去感受文中那浓浓的师生情。

  2、本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下几项学*任务(示标)。

  二、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一)

  1、浏览课文,思考: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学生汇报2分钟完成)

  2、读一读——仔细阅读课文。

  想一想——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画一画——画出这样的语句,品读,再旁边写批注(即自己的感受)。

  3、4分钟后小组交流。

  先学:(1)学生自学,教师相机巡视指导。组内交流。

  (2)检测。

  后教:指导有感情朗读。

  自学指导(二)

  1、浏览课文,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学生汇报2分钟完成)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读一读——仔细阅读课文。

  想一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画一画——画出这样的语句,品读,再旁边写批注(即自己的感受)。

  3、4分钟后小组交流。

  先学:(1)学生自学,教师相机巡视指导。组内交流。(2)检测。

  后教:指导有感情朗读。

  自学指导(三)

  1、结合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读一读,想一想,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清楚,做上记号。

  2、2分钟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还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先学:(1)学生自学,教师相机巡视指导。组内交流。

  (2)检测。

  后教:教师点拨,指导朗读。

  自学指导(四)

  1、浏览课文,想一想:这七件事作者是*均用力吗?那些详写,那些略写?标在书中。(2分钟)

  2、再想一想: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2分钟)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总结

  三、当堂训练

  文中的老师是一位()的老师

  文中的“我”是一个()的孩子

  四、小结

师说说课稿8

  一、分析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十二册第三组11课《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第三组教材以“*古典名著”为主题,*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4、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

  二、说教学思想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由此我确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是:

  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主人的学生观;

  ②坚持文道统一,重视方法指导的教学观;

  ③革新、开放的大语文教育观。

  三、说教法、学法

  随着课改的深入,现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在默默的思考:怎样教才能有效,怎样教才会有效呢?通过实践、反思,我慢慢的明白: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3、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程。

  4、用朗读贯穿始终。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以读为主,采用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创新意识的语文综合素质。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交流资料,走*名著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然后教师小结并简单说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任务型的初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任务进行初读。目的是落实字音教学,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内容,这样,既降低了难度,也提高了环节操作的实效性。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这一部分教学,我打算抓一个关键词“神机妙算”来展开。因为崔峦老师说:“提高课堂教学,问题不在多而在精。问题要提在课文内容、形式的特点上,提在语文训练的重点上,最好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神机妙算”就是这一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

  因此,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划出有关句子并写体会。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和合作学*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教学建议》又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环境。”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充当质疑者、并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巧妙安排之处。同学们通过自主学*,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师说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的阅读鉴赏侧重于“思考与领悟”,“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侧重于“领悟”的过程与方法(如“提要钩玄”、“质疑解难”、“融会贯通”等)。这篇课文是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赞扬了主人公烛之武是怎样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这篇文章除了描写外交辞令,还有叙事的描写,是一篇值得大家学*和借鉴优秀散文作品。

  2、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到学*中

  3、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学*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读懂课文,并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结合新课标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左传》的基本概况及其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找出活用词和特殊文言句式,并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体会主人公高超的语言艺术。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将生死置之度外,维护*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确立为以下三个:

  1、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常见文中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和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5、教学难点:

  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因此我将教学难点确立为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二.说教法和说学法:

  1、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三课时,利用多媒体视频,春秋形势图和录音朗诵的教学教具。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自主学*,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2、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强调一些学**惯的养成,养成培养自主学*的技巧。通过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根据高中语文新课标“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充分预*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整理“分类式笔记”,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学*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领悟语言内涵,采用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并背诵课文;在探究烛之武说辩技巧上采用诵读品味法、圈点批注法、比较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文本对话法。

  三、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通过诵读品味法、圈点批注法、比较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文本对话法来感悟烛之武高潮的游说艺术。)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1)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军事外交家,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自己的善辩口才既保国家人民安全,又为*历史写下一篇篇瑰丽诗章。口才真的这么重要么?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同学们可以举出这样的实例么?(邹忌与齐威王、*访华时,美国记者问了一些侮辱*的问题,看看*怎么巧妙回答的1、“在你们*,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2、一个美国记者问**:“我们美国人都仰着头走路,为什么*人总是低着头走路呢?”这一提问不怀好意,*借题发挥,要让他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便哈哈大笑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美国人走下坡路,当然是仰着头走。我们*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要低着头走。”在场的人听罢,无不佩服*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

  我们今天记叙来领略一下烛之武是怎样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退敌军的。下面我们就继续来学*《烛之武退秦师》。

  (2)学生自主复述故事情节,检查复*第一课时的基本文言文知识。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根据标题提出自己的疑问读书(烛之武为什么退?怎么退?退的结果?),读后讨论。结合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1、细读悟理,精读悟情。

  (1)整体层次:思之有序。(这部分可分四个环节)

  1)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学生自主学*)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秦晋围郑)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临危受命)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研读悟学法)(智退秦师)

  <1>重点阅读第三段,对人物语言进行圈点批注。引导学生从自己最有感觉的地方入手,记下自己的感悟。抓住关键词语,作好圈点钩划。(自由地读,深入地读,感悟作品语言的魅力,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3>交流批注,感悟语言的魅力:请某位学生来谈谈自己喜欢的语言部分:好在哪里?怎么点评的?其他学生认真地听,并选取觉得合理的作好旁批。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朗读,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站在秦国立场上,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

  说明亡郑利晋,存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④“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至“将焉取之”

  从历史说到现实,挑拨两国的关系,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后必进犯秦国。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3)烛之武说退秦师,但又使秦伯留下杞子、逢孙、杨孙戍郑,这是否是“引狼入室”?

  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朗读--提问--讨论)(晋师撤离)

  (2)研读感悟,拓展解析。

  根据学生自己的解读,初步感悟了说辞的魅力。引导学生看看古人的评点,增加对说辞艺术的掌握。(清金圣叹说:“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

  清林云铭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

  (3)学*小结,认识升华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的说辞里,烛之武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和逻辑推理等角度来游说秦伯,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化险为夷,赞扬了烛之武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四、总结迁移,练*演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1、假设你看见一位老人往赣江倾倒污水,请结合主题,用恰当的话对老人进行一番劝说

  师:如果是你,要达到劝说的目的又要不失礼貌,不伤害老人的自尊,应该怎么说?请同学们想一想,讨论一下表达的时候应该注意那些方面,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来劝说一下这个老大爷。

  2、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这段评价霍英东先生一生的话。请补写语段开头的中心句。(要求不超过30字)

  他爱国至诚、爱港至深,坚持真理、爱憎分明,不畏邪恶、光明磊落,是爱国爱港的杰出代表;他面对逆境勇于拼搏,锲而不舍终至成功的传奇奋斗人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典型写照;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慈善事业,无私奉献,是服务社会的楷模;他为人谦厚,处事低调,生活俭朴,胸襟品格令人敬佩。他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融为一体,他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格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怀念。(参考答案:霍英东先生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

  3、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______,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6.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亟请于武公亟:多次

  b.大都不过参国之一都:大概

  c.蔓难图也图:对付

  d.国不堪贰贰:从属二主

  7.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8.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武姜生庄公时,因为难产,所以不喜欢庄公。

  b.祭仲跟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面听命的情况,并劝说庄公早点除掉太叔。

  c.当子封劝说庄公时,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人,势力虽大,反会崩溃。

  d.太叔做好准备要袭击郑国都城,姜氏打算作为内应为太叔打开城门。

  10.填空:

  多行不义,

  11.翻译下面三句话。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②厚将得众

  ③公伐诸鄢

  五、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模式由原来的“受人以鱼”转向自主的“授人以渔”,学生的学*由他主学*转向了自主学*。学生的学*过程是一个发现、探究和研究的认知过程。是新理念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在课堂上,利用了研究性学*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利用现代媒体,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这对于古文学*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学生的课外预*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惯很顽固。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犹如一份微型教学设计,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人物情节性格、形象

  (郑)危在旦夕

  烛之武→临危受命忠义

  →夜缒而出勇敢

  →智说秦伯机智

  (郑)转危为安

师说说课稿10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高一《经济常识》第七课《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第二节第二框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我准备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来对这一课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本框题是第七课第二节第二框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家庭消费的内容》这一框知识的延伸,同时又为讲授《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做好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另外,该课题与高一新教材《经济生活》的第一课《生活与消费》密切联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修内容。教材围绕为什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及怎样树立正确消费观念依次展开,介绍了五点:不抑制消费;不超前消费;注重精神消费;科学消费;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教材首先从提倡适度消费入手,适度消费是正确的消费观念的重要内容,教材主要指明了消费主要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既不滞后又不超前消费。其次提出要注重精神消费,提出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家庭消费只注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文化消费这种不*衡、不协调的消费现象,指出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必须协调发展,不可一轻一重。接着要求要提高消费的科学性,科学消费是正确的消费观念的重要内容,教材主要提到在现实生活中,落后、愚昧、无知、不文明、不卫生的消费仍然大量存在,因此要求要改变这些落后的消费*惯。最后,教材提出要发扬艰苦奋壮斗、勤俭节约精神。这一点实际是对“树立正确消费观”这一问题的归纳和总结,也是正确的消费观的本质和中心所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运用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问题时,采用问题解答法,情境导入法等。同时能结合现实经济生活中不合理、不科学的消费现象,使学生认清其危害,从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分析、审视自己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鼓励学生敢于剖析自己、修正自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内容在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确立的依据主要是要依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

  本节的难点主要在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确立的依据是这部分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较难理解。

  四、说学情

  经过一个学期多的高中生活的学*,学生已经能适应高中的学*生活,对于如何学*政治这一科也都有自己的方法,但由于本校属于农村中学,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原有的知识储备较少,在理解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比较有难度,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尽量避免纯粹讲理论,不在理论上做太大突破,只是点到为止。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消费观的教育。

  五、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考虑采用以下教法:

  (一)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正是针对学生蕴藏着的学*的主动性,把学生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动机”设计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抽象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的学*。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与社会现象的分析、学生生活的情境联系起来,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二)问题教学法。在本部分的学*中,本人贯彻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采用问题教学方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采用问题式教学法,通过学—导—学,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积极性。

  (三)多媒体教学法。根据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原则,创设轻松的学*环境,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四)讨论法。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经过几个人共同的讨论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同时讨论法也是贯彻学生是学*主体的主要步骤。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利用活动,设定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唤起学生的兴趣是学*活动的基础。针对本框的内容,结合学生本地的实际,本人利用学生回答本校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秦始皇是否使用过手机。通过这一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这一设定的情境中,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能够把学生引入这一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二)新课讲授:问题设疑,导议相依,情境解答

  “学贵有疑”,精心设计问题,以疑导入,启发思考,层层诱导,讲议结合。

  关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学生通过情景思考,可以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几种正确消费观的教学。在本部分的教学中,本人主要设计了几个情景,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相关材料,自主的学*,解答。在这一环节中,本人主要设计如下五个问题:1、正确的消费观主要有哪些内容? 2、什么是适度消费?如何判断一种行为是否是适度消费?3、阅读美国老太太和*老太太的故事,分析她们两种消费行为?4、观看漫画“小儿麻痹症”,分析漫画讽刺社会上哪种错误的消费行为?5、读图,想想这样的消费观对吗?

  通过对第1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学生能够对本框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正确的消费观有哪些,同时由于本问题比较简单,适合于分层次的教学。第2个问题主要是针对什么是适度消费,以及如何判断一种消费行为是否是适度而设置。通过解答,学生能够清楚什么是适度消费,可以区分超前消费和抑制消费这两种消费形式。第3个问题主要是对第2个问题的延伸,通过一个*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故事,使学生理解信用消费,区分信用消费和超前消费。设置第2个和第3个问题的解答,主要是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学生在前面学*基础上了解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但具体来说还不太明确,通过对超前消费和信用消费的学*,可以更清楚消费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意义。第4个问题主要是通过漫画“小儿麻痹症”的,使学生清楚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关系。什么样的消费观才是科学的?学生往往很模糊,本人主要通过呈现几张有代表性的图片,在回答第5个问题中,让学生在看漫画和老师的讲解中了解什么是科学消费观。

  正确的消费观最后的一点是要求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在这方面本人主要是略讲的方式,没有大量的进行说教,主要是让学生明确要求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并不是要做为一种消费方式,而是一种精神在贯彻着的。

  (三)以讨论为手段,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讨论阶段,通过事先对本班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了解,再经过对呈现问题的讨论,可以起到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自己所学应用于生活中来。本人设置的讨论题目是“结合自已的亲身体会,以及今天所学想想学校为什么要开展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的活动?”。学生在上课前的情境激起学*的兴趣,同时又在结束前再对先前的情境进行思考,从而加深了学*的印象。

  (四)练*及作业布置

  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练*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多样化,但要以能提高学生技能、发展能力为目标。因此本人主要设置了两种练*,一种是高考问答题,一种是辨析题,学生结合自已的亲身体会,以及今天所学知识,学生对开放性试题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师说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3)

——教师说课稿 (菁华10篇)

教师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 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 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能力目标:

  a. 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惯

  b.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3)德育目标:

  a.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 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教学方法

  1.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惯。这种:能力及*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2.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3.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4.采用电教*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电教*台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1.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运用诵读法学*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至三节课的时间:

  第一课时,我用论语中的道理接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激起学生兴趣,接下来分学*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说案只详细说明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这节课我是按“复*课文句意——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联系学生学*和生活实际——总结延伸”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 复*课文句意,巩固学生上节课讨论、探究的成果

  先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接着通过展示各个句子,请同学们发言,

  逐一回答,接着再出示各句的解释。由于上节课,重点已让同学掌握这块内容,所以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从而达到巩固、复*、加深印象的效果。

  2.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

  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附)

  教学方法:先展示,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

  a.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

  b.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3.联系学生学*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这几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一: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例二:有位同学当有人在课堂上回答错问题或被老师点名批评时,就兴灾乐祸,取笑别人,也没有思考自己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讨论之后,回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解释

  例三:还有位同学不喜欢别人开他的玩笑,自己却喜欢捉弄同学,甚至对同学动手动脚的,面对这种情况,你们觉得他应该怎么要求自己呢?

  讨论之后,回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

  4.总结延伸

  我们学*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你们“任重而道远”啊!

  5.布置作业

教师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叫,一个快乐的信息技术教师,快乐是我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也是我最大的优点,大家常说快乐是可以传递的,我希望通过我的说课将我的快乐传递给在坐每一个人,希望大家时时都快乐。事事都开心。我今天快乐说课的题目是《制作演示文稿》,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把握大纲,说教材

  教学内容:本节是省编教材初中第二册(下)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是根据《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这个主题创意,初步制作好演示文稿之后,在初稿中使用艺术字提高标题的可读性,插入声音音效,增强表达效果,使用模板、背景等技术提高版面质量。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围绕演示文稿的制作展开的,前面已经学*了制作幻灯片,本节课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对幻灯片内容的具体充实和美。,同时也为后面的幻灯片动画的设置奠定了基础。

  课时安排:1课时

  本节课的重点:艺术字和声音的插入与编辑,模板与背景的应用。确定的依据是因为艺术字和声音的插入与编辑都是幻灯片修饰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他们插入和编辑后的效果都直接影响到修饰幻灯片的整体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使用模板可以方便、快捷的统一演示文稿的风格和外观,设置恰当的背景可以是幻灯片生动丰富,所以我将它们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本节课的难点: 声效的设置。确定的依据是插入的声音大都是事先编辑好的歌曲,可控性差。初二学生知识合理运用的能力有限,有时会出现把不该出声的出声,结果造成整体效果杂乱无章。所以我将它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凸显主体,说学情

  知识和能力方面:经过前面powerpoint的学*,学生已经熟悉演示文稿的基本制作步骤,这节课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上手,但是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我适当地采取分层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将放手让他们自学,而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让他们在同学和老师的引导、示范讲解下完成任务。

  生理和心理方面:初二的学生对于制作演示文稿的兴趣比较浓厚,但是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信息技术知识。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三、更新理念,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会使用艺术字,以提高标题的可读性

  会插入声音音效,增强表达效果

  能使用模板、背景等技术提高版面质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加以引导,让学生了解修饰的必要性,并知道从哪些方面对演示文稿进行修饰;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自主尝试、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会修饰演示文稿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鼓励学生大胆演示、展示作品,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通过对幻灯片修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信息素养。

  发展目标

  ⑴培养学生创新、团结协作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

  四、依据理论,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要方法恰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教学中穿插创设情境法、提问引导法、分层教学法和赏识教育法。通过“创设情境法”和“任务驱动法”,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通过“感知——模仿——迁移——运用”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正确操作方法,运用操作方法去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要求完成任务,在学生学*的过程我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作为导线,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将学生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让学生在探究与实践中解决问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愉快的学*,在教学中我采取适当的分层教学,并及时给予扬长性的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

  五、结合学情,说学法: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鱼,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我根据初二学生思维特点,努力给学生创造一种美好的学*氛围,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学*新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通过自主探究、协作学*、合作讨论和成果展示等学*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活动过程中实现知识传递、迁移。对于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声效的设置,我通过展示优秀作品,让学生评析它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使学生在评价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让学生在学*并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状态,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和学*兴趣,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的,积极营造信息技术课堂“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

  六、整合资源,说准备

  课前需要做好以下教学准备:

  『硬件准备』:一间拥有多媒体*台的计算机网络教室。

  『软件准备』:电脑装有PowerPoint20xx、多媒体电子教室、教师制作好的课件。

  『素材准备』:上节课制作好的幻灯片初稿。一些背景图片和声音文件

  七、情感互动,说过程

  合理的组织课堂教学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教学设计应注意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学*新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如下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打开上节课制作好的白色背景的《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最简单幻灯片,我再通过大屏幕投影插入了艺术字和声音、使用了模板、背景等技术的《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幻灯片。让学生说说喜欢那个演示文稿,并找出不同之处,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应该从哪些方面对演示文稿进行修饰,从而引出本节课内容:如何修饰演示文稿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反生强烈的反差,利用初中生强烈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的学*新知识的,为能顺利实现后面的学*做好铺垫。

  2、任务驱动,层层深入

  揭示任务一:插入艺术字

  提出对于文章的标题和每一个页面的小标题能不能进行设置达到更好的效果的问题。根据预*内容同学会说使用艺术字进行修饰。然后告诉学生根据课本提示自主学*完成幻灯片中标题的设置,如果遇到困难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解决:

  A、与同学交流

  B、向老师求助

  【设计意图】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又使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别人帮助下也能完成任务。

  在学生完成了上述操作之后,我让学生找到绘图工具栏中的“艺术字”按钮

  问学生:你能够使用绘图工具栏中的艺术字按钮改变一下艺术字的格式?试一试

  【设计的目的】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来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我说:可能有的同学在观看老师播放幻灯片时有音乐,并且注意了在“插入”菜单中有“影片和声音”,是的,背景声音应用于幻灯片时,会达到特殊的效果,让幻灯片声情并茂,可以烘托气氛,从而引出下一个任务

  揭示任务二:插入声音

  这个环节我首先通过示范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然后让学生试着将准备一些声音文件加入到幻灯片中,并体验一下效果,让学生通过练*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

  让学生带着下面三个问题练*。

  ①你如何做到播放时不显示声音图标

  ②你能区分声音自动播放与单击时播放的用途不同吗?各适合用在什么地方?

  ③如果让一个声音文件在多张幻灯片放映时连续播放,你能找到相关位置吗?

  建议学生小组内互相协作学*,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既聪明又细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的意识。

  通过问题:我们现在所有的幻灯片都是白色的底版,非常单调,我们有没有办法快速的改变所有幻灯片的底版

  揭示任务三:应用设计模板

  要求学生根据课本介绍,自主学*完成应用模板的设置,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辅导。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应用模板前后的变化,提示学生要选择与主题相配的模板,防止选择的模板不当影响主题的展示。让顺利完成任务的同学示范讲解,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学后有一个交流,使学生对学*的内容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同时让任务没有完成好的同学进一步掌握方法。

  我说:应用设计模板后,每一个模板的背景是固定,如果不满意这个背景我们也是可以修改的

  揭示任务四:设置背景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课本提示,自主学*完成图片作为背景的设置,同时提醒大家注意,除了图片可以做背景,还可以设置背景的颜色,过渡、纹理、图案等特殊效果也可以:大家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和审美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知识*展,巩固创新

  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每组同学利用上面的操作方法,完成幻灯片的修饰。小组内互相合作完成作品,班内展示各组的作品,每组派一个学生说出作品的设计构思。通过全班共同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修饰的灵活、合理的运用。最后教师点评,鼓励学生能有所创新地完成任务。

  【设计的目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相互学*的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4、归纳总结,梳理知识

  教师与学生一起简短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插入艺术字、加入声音、使用设计模板和使用背景的方法,使得我们的幻灯片作品修饰得更加漂亮和实用。这样将前面所学的零散知识汇总,使学生所掌握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大胆体验,尝试,主动探究不同的操作带来的不同的效果。提醒学生要灵活、合理运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5、知识的迁移

  今天我们学*了修饰幻灯片的一般制作步骤,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老师制作的《四季图》的初稿进行修饰设置。

  八、步步清晰,说板书

  修饰演示文稿

  (一)、插入艺术字

  (二)、插入声音

  (三)、应用设计模板

  (西)、设置背景

  九、优化教学,说理念

  1、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愉快的学*,并且通过多种学*方式(直观教学法,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和分层次教法),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2、整合的问题。本课在注意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学*外,同时注重语文素养、信息素养的培养,从而形成语文、信息技术、美术等学科的整合,如观察、倾听、述说、演示等。

  3、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4、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不同对象分别对待)

  5、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通过意义建构,学生的技能不断加强,实效性强。教学活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策略丰富、实用而新颖、独特,突破了学生的认知障碍,突破了难点,优化了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十 、分析教学,预评估

  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我在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本堂课学生的兴趣应该相当的高,在完成相关任务时,积极主动,同学之间友好互助。学生在展示作品时,不但锻炼了语言组织及语言表达能力,而且通过交流,分享成果,拓展了思路,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促进了学生完整、和谐的个性发展。

  美国诗人罗伊娜说过:“对于那些内心充溢快乐的人们而言,所有的过程都是美妙的。”我相信我已经将快乐充满你的内心,此时你是不是认为我的说课内容是个美妙的产物呢?请用您高高的分数肯定一下这个产物吧!谢谢大家!

  最后,我把自勉的几句话再次送给大家:

  请用信任的目光鼓励你的学生去尝试;

  请用微笑的目光鼓励你的学生去创造;

  请用赞许的目光评价你的学生提素养;

  请用高高的分数再次肯定我的说课内容。

教师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悄悄变化的我》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青春时光》中第一课《青春的邀约》第一框题的内容。本单元作为七年级下册的起始单元,既承接七年级上册的教材立意,又统领下册各个单元。以拥抱青春为主题,以学生成长为主线,设置了“青春的邀约”、“青春的心弦”、“青春的证明”三课内容,承接七年级上册生命教育的理念与思想,奠定七年级下册青春生命教育的底色。本课作为第一单元的开篇之课,在本课及本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青春期的门槛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搜集着青春期的有关讯息,以自己的眼光审视着青春,以自己的感受体味着青春。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他们想了解青春的知识却难以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或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熟却有着无法解决困惑,这就使得他们总是带着批判和困惑的心态去涉猎相关的知识。而学生对于青春期问题的热衷与困惑,又为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摆脱不必要的烦恼和忧虑,正确处理自己的心理矛盾,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能力目标】

  能从容面对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变化,自觉减少心理上的混乱与恐慌,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促进生理和心理协调发展。

  【知识目标】

  了解青春期的一些基本的生理和心理常识;了解青春期特有的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特征。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

  体验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

  【难点】

  能正视自身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学会解决矛盾,保持心理健康。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活动教学法。这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开课之初我会先展示材料:心理测试——写序号,把符合自己的内容的序号写下来。

  1.身体变化,使人骚动不安。

  2.喜欢看武侠小说、电影、电视剧等。

  3.变得爱顶撞家长。

  4.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

  5.对异性产生异常的好奇和兴趣。

  6.有心里话不爱跟大人说了,但与好朋友谈起来却没玩没了。

  7.在和他人争论时,明知自己错了,还是要撑下去。

  8.喜欢模仿自己崇拜的人。

  9.对自己的身体变化已经了解。

  10.喜欢在家里或班级、需要表现自己。

  我会提问:同学们,我们为什么变得爱顶撞家长、身体变化使人骚动不安、对异性产生异常的好奇和兴趣呢?其实是青春,带着一份特殊的邀约,款款而来。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我们的内心会面对一些新的问题,我们看待自然和社会的观点也会有所改变。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悄悄变化的我”这个的话题。

  这样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享受参与其中,有利于新课的学*。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悦纳生理变化

  1.身体变化

  【活动一】对比分析

  我会提出问题:同学们填写了表格后,想一想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讨论交流,我会引导学生得出:伴随着身体外形的变化,我们开始进入青春期。青春期在人的发育过程中,介于儿童期和成年期的过渡时期,它是继婴儿期后,人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这一时期,我们的身体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器官的完善、性机能的成熟。

  通过讲解相关链接中关于青春期的介绍,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2.青春带来旺盛精力

  【活动二】分享青春期

  多媒体展示图片:《尽情挥洒》、《凝神专注》、《渴望新知》、《志愿服务》

  让学生思考:从运动、娱乐、学*、社会实践等方面说明你所体验到的青春活力,并与同学们讨论分享。

  学生讨论,我会注意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变化,体验青春活力。

  最后总结出:青春期生理变化带给我们旺盛的生命力,使我们的身体充满能量。我们拥有充沛的精力、敏捷的思维,对成长充满强烈的渴望,感觉生活拥有无限可能。

  3.正确对待生理变化

  我会在多媒体显示材料:在青春期部分同学生理变化带来的一些烦恼:我的个子怎么没有别人高;我不想出门了,脸上长了痘痘,难看死了;体重又涨了,我不能再吃饭了,我要减肥;我不敢在公共场所说话了,我的声音可难听了……

  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同学为什么会有这些烦恼?如何帮助他们解决这些烦恼呢?

  学生回答,我会注意引导、点评。

  最后总结出:从刚才同学的发言中,我们可以得出,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表。一些正常的生理现象可能给我们带来烦恼。受遗传、营养、锻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身体的发育情况各不相同: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有的先长胖,有的先长高。我们要欣然接受青春花蕾的绽放。不因自己的生理变化而自卑,是我们对自己的尊重;不嘲弄同班的生理变化,是我们对同伴的尊重。青春的我们追求美。在追求形体、仪表等外在美得同时,也要提高品德和文化修养,体现青春的内在美。

  二、直面矛盾心理

  1.产生矛盾心理的原因及表现

  【活动一】自主探究

  我会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展开讨论:

  (1)你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

  (2)这些情况具体表现是什么?

  我会让学生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问题。

  我会进行点拨,并讲述:伴随生理发育,我们的认知能力得到发展,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情感世界愈加丰富……这些变化让我们感到新奇,也使我们产生矛盾和困惑,具体表现在:反抗与依赖;闭锁与开放;勇敢与怯懦。反抗与依赖强烈的**感,对他人的意见有抵触情绪,但内心并没有摆脱对他人的依赖;闭锁与开放内心活动丰富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少,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容易感到孤独和寂寞,希望得到关心和理解;勇敢与怯懦有时勇敢有时怯懦、比较害羞。

  2.尝试自我调节

  【活动二】对症下药

  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情景:

  情景一:我每天把自己一天的快乐和烦恼,记录到自己的日记本里。

  情景二:今天和小明闹得不愉快,心里很烦。下学后,我去操场和别人打球,让我忘记了烦恼。 情景三:我个子矮,大家都嘲笑我,所以整天闷闷不乐失去进取心,耽误了学*。有一天,我看潘长江专访,听他讲自己经历,他也有被别人嘲笑个子低,但是他却说“浓缩的都是精华”。从此以后,当别人再嘲笑,我也说“浓缩的都是精华”来反驳他们。我再也不为个子低而烦恼了。

  情景四:同桌把我心爱的铅笔盒碰掉,摔坏了。我暗示自己不要着急,同桌也不是故意的,避免了与同桌发生矛盾。

  让同学们结合情景内容,思考讨论:

  (1)在你出现心理矛盾的时候,你怎么对待心里矛盾的?

  (2)在你出现心理矛盾的时候,你是如何解决矛盾的?

  (3)根据情景显示我是怎么调节我的烦恼的?

  让学生回答,我会注意引导、点评。

  通过学生回答我接着讲述:情景一是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情景二是参加体育活动,转移注意力;情景三是自我解嘲;情景四是自我暗示。

  最后总结:面对心理烦恼我们可以这样做: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的温暖中放松自己;通过求助他人,学*化解烦恼的方法;通过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学*自我调节,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

  环节三:巩固提高

  讨论化解心理矛盾的几个方法,说一说每一个方法的优缺点,谈一谈哪一个方法比较适合自己(教师引导学生要综合采用这几种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解心理矛盾的方法,进而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青春期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我们要正确对待这些变化。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是正常现象,掌握解决心理变化的方法,要根据自己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时期出现的烦恼,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拓展作业: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青春成长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让学生把课堂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七、说板书设计

教师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从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预计等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持“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授课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中除了传授学生基本技能外,还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练过程中即掌握知识技能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思想。

  二、教材分析:

  本次课教材的内容是选自小学水*三教材内容。

  教材特点:它既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又有良好的健身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去和拼搏精神。所以这一运动特别受学生欢迎。

  三、学情分析:

  本次课教学的对象是农村小学五学生,班级男女比例相当,40人左右。学生素质一般,但也存在个别差异,男生基础较好,女生素质普遍较差;且不喜欢表现自己,所以在练*中需要多给予鼓励,评价标准因实际情况而定,但班风较好,同学间团结互助,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四、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

  (一)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技术原理和()技术特点,明确学*的目的性。

  (二)技能目标:初步学会()合理技术动作,使80%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动作。

  (三)情感目标:通过()的教学和练*,培养学生机智、勇敢和果断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纪律性。以游戏和比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六、教法和学法:

  根据人体技能动作形成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直观性、自觉性、积极性、循序渐进原则,我主要采取了一下方法。

  教法:

  1、启发教学法:通过语言动作,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创新能力。

  2、讲解示范法:通过精练适度的语言讲解,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动作感念,以优美的动作示范,有利于学生模仿正确的动作技术。

  3、纠正错误法: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完成的练*情况各有不同,通过纠正获得正确动作,提高学生学*的信心。

  学法:

  1、示范教学:配合师生的互动演示,这样能够体现内容的直观性,学生领会意图快,容易理解。

  2、分组学*和自主学*相结合:通过多次反复的练*达到熟练程度。

  3、组织小组间比赛:增强其竞争性和娱乐性气氛。

  七、教学过程:

  根据认知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将本课分成三个部分。

  (一)开始部分:分为两个内容,安排时间10分钟,一是课堂常规,二是准备部分,包括热身操和体育游戏。

  (二)基本部分:安排时间30分钟。第一个内容是学生探究阶段,时间安排10分钟。为了自主解决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和学*,并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第二个内容学*《》技术动作,时间安排20分钟,教师做完整动作示范,并精练讲解动作要领,师生分析、互评、归纳、总结动作要领。教师察看学生动作,并指导纠正动作。

  (三)结束部分:最后结束部分配用轻音乐进行放松,组织:学生站成四列横对,教师提示放松部位按颈、肩、腰、臀等部位依次进行放松。然后做课堂小结,最后师生道别。

  八、教学效果预计:

  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参与各个练*,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感情融洽。完成率在85%左右能够基本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预计课的练*密度为35%左右,最高心律为150—160次/分,*均心律可达120—130次/分,课堂效果较好。

  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教师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儿童韵律操,韵律操是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身体练*。这是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又能够通过美誉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体格,匀称的体型,健美的身姿。我从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和体质在教学中我力争让所以学生能随音乐完成动作,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完成动作,满足所有学生的表现欲,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身体发展目标:通过形体、韵律操的学练,养成健美体态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柔韧、力量、协调、灵巧等身体素质,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为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服务。

  知识技能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韵律操的认识和学*兴趣,掌握正确的身体姿态,能够按照音乐的节奏和速度,协调、规范、优美的完成动作组合及完成成套动作的学*,同时培养学生的模仿自学、自遍、自练的能力。

  心理发展目标:让学生在学*过程中获得成功感,体验韵律操的艺术魅力及其学*所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观及鉴赏能力,形成自信、自尊、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社会适应目标:增强学生相互合作,体验人际交往,促进全面协调发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重点

  学*并掌握韵律操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心随古动,学生能够跟着教师按节奏完成动作。

  (三)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韵律操的学*,让学生把每一个动作随着音乐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体操的韵律美。

  二、教法学法

  1、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快乐的乐感因素。

  2、激励创新,重视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激励学生参与音乐,参与舞蹈,参与健体使学生会欣赏美,创造美。

  3、韵律操教学由动作组合,跳跃组合两部分组成,是以最基本的跳跃动作,加上上肢的基本动作练*。通过复*与展示,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韵律感、节奏感,以及良好的参与意识,群体合作意识,课前对课的组织,教与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与创新,课上充分发挥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积极调动学生主动性等,掌握了韵律动作,更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后进行反思自己的教学,感受这节课不仅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对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格,健康的心理以及 陶冶学生身心美的情操。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他们的年龄特征是:(1)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差;(2)模仿能力、创新意识和好奇心强,是发展灵敏、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的最佳时期,通过韵律操的学*,逐步实现以体育德、以体增智、以体健美的学校体育目标。

  四、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倡导的是学生学*过程的开放,它突破传统的限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设探究的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创新精神。这节课因为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兴趣和爱好非常广泛,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又对单调持久的动作容易感到疲劳和厌倦,为了能把这节课上好,我通过三个部分来加以说明这节课的内容。

  准备部分:学生成四列横队站立,师生问好,课堂常规的练*,有利于全课教学的任务能够更好的完成。

  授课内容:韵律操是本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直观教学的方法和集体练*的方法进行韵律操的练*,首先,教师讲解动作,示范,教师放慢动作,要求学生模仿,不过分强调动作细节,只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能完成动作,待学生对动作有一个完整的身体感受之后,进行分解说明,再对动作做法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反复练*,教师及时给予指导与肯定,为了突出教学重点,韵律操从头到新学的内容串起来练*,巩固动作的正确性,我又安排男女分组进行展示,这样也会更加掉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韵律操的练*,进一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使学生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最后进行小游戏大西瓜、小西瓜,目的是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练*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结束部分:总结本节课的得失,学的好的同学要保持,动作不到位的同学做为课外练*。

  五、感受

  总之,通过这次评选课的磨练,我对自己的教学水*又上了一个新的提升。经验的积累,不断的学*,我会继续在体育课堂上探索新的教学之路。

教师说课稿6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因此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教材分析

  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教材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用“气温”和“海拔”这两个熟悉的情境,让学生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而在我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萌发了一个大胆地设想,那就是:改变原有的编排,整合学*内容,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经历进行教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此,我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需要的,掌握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初步应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正数、负数的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方面:

  ①、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然后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②、根据新课程标准新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我想通过正负数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③、通过对负数有关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对三者初步进行大小比较。

  四、说教学环节以及设计意图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在课前我准备一个热身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其意图有两点:

  一、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和教师都得到放松。

  二、又与我们今天所学的负数有直接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接下的学*做铺垫。下面,我来说说:

  第一个环节: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我们都知道: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她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于是,我改变原有课本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教学,一开始,就抛出一个思维价值很高的问题:“老师说几件事,把你所听到的数据信息记录下来,独立思考,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这些数据信息是我精心准备的:比赛中进球丢球、学生的转进转出、生意的盈利亏损。创设这三个情境,其目的有两个:

  一、这些情境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比教材中的温度学*更有兴趣。

  二、这些情境隐含了本节课的重点,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比如有用符号“√”“×”来表示,还可能会用“笑脸”,“哭脸”,当然也有学生就用正数、负数来表示。虽然他们的答案形式各样,但都有本质上的联系,我紧接又抛出一个价值很高的问题:刚才大家表达的只能自己明白,能不能找到一个统一的记录方法呢?于是动态生成里学*目标:认识负数,用正负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不惊让人觉得“负数”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这样的引入,学生自身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这时的学*,已经由被动化主动,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这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的再创造。

  引出负数后,我直接描述性的介绍,像什么样的数叫正数、像什么样的数叫负数。俗话说得好:不要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一无所知,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知道它们的概念后,就能很快的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接着,我通过“快速抢答并判断”的游戏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知识。还可以通过:“你能写出几个正数和负数”的练*,让学生体会正数和负数无限、对应等数学思想。现在新课标也注重要加强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我想在此,这些数学思想已经无形地渗透其中。

  第二个环节: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我利用课件播放中央电视台某日的天气预报,要求学生记录上述信息后,引导学生明白在生活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在介绍完温度计的基本知识后,让学生动手拨出上海4℃和北京-4℃,也就是零下4℃。不要小看学生拨一拨这个环节,我们教材是直接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让学生自己读出来。而我创造性地改变教材,其目的有两层意思:

  一、由静态化为动态,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比0℃低则用负数表示。

  其二、学生动手操作,兴趣盎然,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难点。

  在学生理性认识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后,我再出示哈尔滨-10℃,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4℃和-10℃相比,哪个更冷?再出示*最冷的城市:漠河-30℃和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南极:-88.3℃,用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示越来越冷的感受。这不仅将负数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而且又能体现在生活中学数学的理念。

  在进行数轴的练*教学时,我们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数轴教学是一个难点。于是,我利用温度计教具的优势,将温度计横着放,告诉学生这就像一条数轴,中间是0,让学生说出负数在0的哪边,正数在0的哪边。这样,学生不仅能形象的通过温度计教具,深刻地理解正数、0、负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又能渗透区间、极限等数学思想。

  第三个环节: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既然负数是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

  1、基础性练*。比如去五楼开会和到地下一楼,应按哪个键?学生一看,这的确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教师这时还可以运用旅游景点的海拔高度让学生再次感受“负数真的是无处不在”啊!多样化的练*,既不枯燥,又检查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

  2、形成性练*。比如上课时教师和学生可以演示方位中的负数。教师向北走几步,学生应该向南走几步等,这些不仅针对教学重点“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而且又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好学、乐学。

  3、拓展性练*。我借助“刘翔”这个不仅是小学生会关注,大人会关注,乃至全世界人都会关注的人物跨栏成绩的研究,播放“2004年雅典夺冠录像”,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提到最高处。当时风速是每秒-0.4米,为什么说要说-0.4米呢?给予学生讨论的空间,并用肢体语言表示出来。然后借助两位同学的表演,相对而跑,揭示出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数。再让学生想想如果风速是每秒+0.4米呢,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些有价值性的问题,我想,学生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学数学,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我相信,由于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开放、宽松的“舞台”,学生就能熟练轻松地总结知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课后我让学生写一篇以《生活中的负数》为题的数学日记,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然后,通过课件介绍有关负数的小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最后,以一句赠语激励大家: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实学*就像今天认识的正数、负数一样,不进则退。但愿每位同学都能像逆水中的小舟一样勇往直前,早日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样不仅能给课堂画上圆满的句号,又能充分的体现数学学科的人文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无穷魅力。

  五、预计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在知识性目标方面应该能够很好地落实,同时学生对所学过的数也能初步地形成知识系统,对负数的知识也能产生浓厚的学*兴趣。情感性目标也应能落实得比较到位。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数学的最佳方式。

  以上就是我对《认识负数》这一课认真设计后的个人想法和观点。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教师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30课诗五首中的《望岳》。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也壮志豪情。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

  一、说教材

  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他的三首诗,这就是我本课的说课内容————《杜甫诗三首》。这三首诗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本课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语文的良好*惯。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则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网络交互→知识内化→拓展深化

  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即兴创作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望岳》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走*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读全诗

  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

  〈二〉、网络交互,自主探究

  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

  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

  3、合作探究:

  你们能谈谈对《望岳》的了解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

  4、师生共同配乐朗读。

  〈三〉、知识内化,个性展示

  1、这一环节我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情放飞,最后教师作综合点评,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都得以高涨,使课堂气氛燃起熊熊之火。)

  2、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竞赛朗读。

  (至此,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学生真正做到了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四〉、拓展深化,即兴创作

  情景作文,模仿青年杜甫的口吻,把《望岳》改写成一篇叙事写景的散文,在悠扬的笛声中学生文思泉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体味诗人的酣畅豪情;在网络交互中重获立体的语文世界;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己的诗歌鉴赏;在反复诵读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以上就是我这节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教师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来应聘幼儿园教师的XX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的题目是《小鸟》,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小鸟》是幼儿园大班音乐课的内容,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本课生动活泼,节奏明快。歌曲描绘了小鸟在美丽的大自然自由翱翔的欢乐景象。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自然的魅力。根据新纲要标准:以音乐游戏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从培养幼儿的审美素养和创新精神入手,并在教学中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通过本课学*,引导幼儿感受音乐情绪,让幼儿轻松、热情、愉快的演唱歌曲。

  三维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学会记忆该歌词的方法,尝试用图标法去加注歌词;能够理解歌曲中的欢乐气氛。

  2、能力目标:通过图片联想记忆歌词,拓展想象能力,学会直观记忆歌词;通过表演歌曲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感染力

  3、情感目标:以积极的态度参与集体锻炼活动,小组活动中学会互帮互助;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

  活动重难点如下:

  1、活动重点:学会记忆该歌词的方法,尝试用图标法去加注歌词。

  2、活动难点:结合自己的理解给歌词加动作进行表演。

  二、说学情

  教师在活动中要时刻考虑幼儿的需求和身心发展特点,在开展活动之前全面了解幼儿的特点非常必要。大班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但是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也开始萌芽。这一阶段的幼儿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好学好问,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同时,也能够通过同伴间的合作完成更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享受成功的满足。本节课采用了游戏化教学的形式,使幼儿通过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学*,获得完整的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说活动方法

  为了突出活动的多样性、趣味性,切实在活动中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我综合运用了直观教具法、节奏演奏法、游戏法,让幼儿观察、思考、表演,积极调动多种感官,来理解歌词中大自然的美、感受旋律的魅力,并能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进行歌曲表演,知道如何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更多乐趣。

  四、说活动准备

  教育是一种环境,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社会经验、发展技能的方式。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为幼儿的活动配置充足的物质条件。

  1、课文相关的图片,如小鸟,蓝天,树林等;

  2、课文歌曲的录音材料;

  3、伴奏歌曲的钢琴。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活动过程。

  五、说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表演歌曲导入:《小鸭子》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以小动物的歌曲导入,加以模仿声音“啾啾啾啾”,引导幼儿说出本课的主题《小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上的导入,能创设良好的情境,集中幼儿注意力,启迪幼儿思维,激发幼儿学*兴趣。

  2、基本部分

  (1)观看图片,体验歌词

  为幼儿呈现小鸟的生活环境,引导幼儿思考、讨论。展示优美的图片,同时呈现出歌词。这样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利于他们更快地对歌词有直观的印象。

  (2)初读歌词,节奏演示

  为了之后的歌曲教唱活动顺利进行,将歌词部分进行带读是非常有必要的。带领幼儿打着节拍,将歌词有节奏的读出来。这样能让幼儿在掌握节奏的同时也进一步地扫除了歌词的障碍。

  (3)播放歌曲,初步跟唱

  播放音频,让幼儿感受歌曲中的情绪,体会旋律的优美。对歌曲的旋律有大致地把握,要求幼儿在听歌曲的时候将出现的一些地点,诸如:蓝天、树林、湖边、草地、田野、山岗,以自己理解的方式标画在书本上,这样对幼儿进一步把握歌曲,增加熟练度,提高直观性是非常有益的。

  (4)加配动作,表演歌曲

  在熟悉了歌曲的歌词和旋律之后,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表演歌曲。为歌曲加上动作的方式可以让幼儿更深刻地体会歌曲的情感、更能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同时也为幼儿表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结束部分

  结束环节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部分,“一个好的结束是下一个活动的开始”。精心设计一个适宜而有效的结束方式很有必要。

  我会采用游戏的方式,带领幼儿一起唱创编的儿歌:“蓝天里,有阳光。校园里,有花香。我们,我们,快乐地成长。”以轻松自然的方式结束本节课。

  六、说活动延伸

  好的教育活动不是止于特定的某一次活动,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特别是对幼儿能力、*惯的培养,活动延伸不可缺少。因此,我采用家园共育的方法进行活动延伸,让幼儿仔细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编,并唱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从而将这种对美的欣赏拓展延伸到课外。

  这是我本次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教师说课稿9

  一、说教材

  这次我的活动题目是《美丽的毛线画》。毛线画是指用各种颜色粗细长短的毛线通过弯曲、折叠、拼接等方法在纸上摆出各种造型,是集合了美术与手工的双重艺术形式。毛线画的工具比较简单,利用不同颜色粗细长短的毛线以及固体胶、剪刀、白纸等材料,既可以对具体事物进行细致刻画和处理,也可以锻炼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新的事物的能力,同样可作为幼儿表达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二、说学情

  中班幼儿在美术方面处于图式阶段,视觉感受性有了明显提高,手眼协调能力也进一步发展,在色彩认识上越来越精细,但对色彩的协调方面不是特别注重,所做的形象基本反映主题。在手工方面,幼儿的表现欲非常强,喜欢使用剪刀等工具并进行撕剪等方式。

  毛线画不进能促进幼儿手眼协调能力,还能提高幼儿专心做事能力,更能激发幼儿对美术想象的兴趣。幼儿在欣赏、发现、感受线条美的同时,大胆进行创作,不仅能将幼儿零碎的经验加以提炼,而且与《纲要》中提倡的“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理念相吻合,同时在我班开展毛线画,能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想象-发现-表现-创造”系列活动,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个性的发展。由此我设计了此次活动。

  三、说目标

  1、认知:学会较准确把握事物形状的基本结构,了解各种颜色的搭配。

  2、情感:喜欢用自己独特的审美表达自己的想法,大胆尝试,勇于探索。

  3、能力:学会线条组合的方法来表现事物基本形状,知道如何搭配颜色。

  4、创造: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的进行美术创造,并学会在欣赏和评价他人作品时讲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根据活动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于学会线条组合方式表现事物基本形状和如何搭配颜色,难点定于喜欢用自己独特审美表达想法,大胆自由尝试与创造。

  四、说准备

  活动前准备,可以让家长在家让孩子接触一下各种颜色长短粗细的毛线,对毛线有个大概了解。

  活动中准备:

  1、粗细长短不同的彩色毛线若干条

  2、固体胶,剪刀,白纸,小盒子

  3、PPT课件,老师事先自制的毛线画

  五、说教法,说学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的教法有:

  1、示范讲解法,通过老师的示范指导讲解,将毛线画的制作技巧方法教给幼儿,让幼儿掌握内容和基本动作技能。

  2、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观察欣赏演示,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本次活动设计中,我通过幻灯片的展示,让幼儿感受到毛线画的图案美。

  3、欣赏评价法:将幼儿不同特点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肯定各自的特点并且让幼儿自己对喜欢的作品进行评价。

  采用的学法是操作体验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让幼儿通过自己去制作毛线画体验制作的过程,掌握制作方法,提高手眼协调能力,激发创造性,表达自己情感。

  六、说流程

  我的活动分为7个环节,采用了环环相扣组织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1、导入活动:猜一猜,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语:小朋友们,你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小盒子,我请一个小朋友来摸一摸,猜猜里面是什么。然后逐一请幼儿摸一下并猜,直到猜对。接着老师问毛线的用途,幼儿作答。

  2、学*活动:玩一玩,引导幼儿学*毛线画 教师语:今天老师带着毛线宝宝要为小朋友们表演一个魔术大家想不想看呀?然后老师在黑板上贴上白纸,用不同颜色毛线涂上固体胶粘贴形状,同时老师口中也要解释制作过程与方法。

  3、欣赏活动:看一看,学会观察 老师再在黑板上展示一些事先制作号的毛线画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之后用PPT课件展示更加美丽精致的毛线画。

  4、实践活动:做一做,鼓励幼儿大胆创造 由幼儿自由大胆创作,老师在旁边适时指导,并且播放舒缓的音乐,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看谁的和别人的与众不同,帮助能力稍弱的幼儿进行制作。

  5、评价活动:评一评,学会欣赏与评价 幼儿先在小组内与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之后老师请个别幼儿上台展示并介绍。最后老师将所有幼儿的作品贴在墙上供大家欣赏,并让幼儿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请个别有二人以完整的话语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以及对作品进行评价。

  6、教师总结 教师语:今天小朋友都用毛线宝宝变出了各种美丽的毛线画,小朋友喜欢的话也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试一试,做出更美丽的毛线画!

  7、活动延伸 让孩子回家与父母共同制作更加复杂美丽的毛线画;将幼儿的毛线画作品中较精美有特色的布置成区域环境中的一部分

  七、特色与亮点

  通过家园合作,让幼儿能预先了解毛线,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在活动设计中,我既给予幼儿技法上的帮助,又给予幼儿充分的创造空间。活动中我始终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充分尊重每位幼儿的创造,肯定、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和表达方式,让幼儿在特别宽松、开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美、表现美。

教师说课稿10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位置与运动》单元中第4课时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初步了解运动的形式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运动的状态。在学生学会如何用参照物确定被研究物体的位置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帮助学生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学会利用相对运动的道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现象。

  学情分析

  通过前3课时的学*,学生已经基本理解参照物,学会用参照物确定被研究物体的位置,所以本节课内容学生应该比较容易理解。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2、科学探究目标: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法学法:我将教学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每个教学环节中会有具体的体现。

  设计理念:

  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钻研、持之以恒、合作学*的情感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所以,本节课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激起认知矛盾,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通过"荡秋千"活动,让学生明确如何判断运动与静止,最后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他们充分分析,讨论有关"相对运动"的问题,从而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明白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并能对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现象。

  依据这一思路,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环节: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呢?本课开始时,我就提出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同学们,你们*时都坐过汽车吧?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里观赏车外的景物,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注意力马上被调动起来,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起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往后走","实际上是车在地面上行驶"等。这时我又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运动着的世界之《动与静》,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他们积极投入到思考解决问题中去。)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用课件出示"荡秋千"活动 ,此时我会借助课件提出问题:"小明和小立同时坐在一个秋千上荡秋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动脑筋想一想,秋千上的小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如果你是小立,会感觉小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如果你是旁观者小方,会感觉小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接下来的环节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答案就会不同,我会抓住这一点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一定要说明理由,即以什么为参照物来判断的,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

  当然,必要时我也会做适当的补充,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模拟演示,让学生分别从秋千上的同学、地面上的同学的角度去观察小明的运动情况。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作出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变化,就是运动的;没变化就是静止的,动与静是相对的。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中,我不只是让学生知道最后的结论,而是想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总结提升,最终获得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真正体现科学探究活动的价值。在教学中我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适时对他们做一下引导,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效果如何呢?所以接下来我安排的是: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这时我播放多媒体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以及在湖中划船的运动情况,让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参照物不同结果也不同,.

  (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这才算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通过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问题,使学生的理论认识得到提升,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使学生对整个学*过程进行回顾,进一步明确如何去正确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进一步提升对物体运动的认识,更好地去解决实际问题。)五、课外拓展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认真观察电扇各部件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这是从课内向课外的一个延伸,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他们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提高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最后本节课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走……"的音乐声中结束。

  (设计意图:借助一首小小竹排江中游的歌曲既渗透静与动的相对性,又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一节课,使学生能回味无穷。课虽至,意犹在。)板书设计动与静

  有变化———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 相对的没变化———静止(设计意图: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板书时,我力争做到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板书,对探究的结论一目了然,)那么以上就是我设想的<.<动与静》的教学思路,我想在讲授时,加上教师的灵活调控,一定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师说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4)

——师说说课稿 (菁华9篇)

师说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学期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学*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课文具体描写了怀特森老师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学过程。第一天上课,怀特森老师给我们讲授“猫猬兽”这种动物,我们根据课堂笔记做的随堂测验竟然都得了零分,原来怀特森老师讲的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编造的,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结构清晰简洁,详细具体地描写了一堂科学课的经过,概括简略地描写了此后的科学课成了一种“冒险”,最后描写了“我”对怀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赞扬。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这篇课文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2、能力目标:自读自悟,以读促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质疑探究、个性化朗读、口语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解读,懂得从小就要学会质疑问难,大胆思考,科学求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

  三、说教学方法

  凸显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努力用活教材,通过感悟朗读、拓展补白等方式,提升语文阅读的广度与深度。

  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紧扣学生的关注点,开展探究性的学*活动,通过质疑解难、拓展学*、读读议议、读写结合等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获得情感体验,进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创造潜能。

  四、说教学流程

  课前,我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入题,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带进课文。

  接下去是第一环节:携问会文,走*最好的老师——怀特森先生。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考查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程度,要引导学生说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学生对怀特森先生的初步看法。

  第二环节是:精读会文,走*最好的老师——怀特森先生。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学生的畅意表达,灵活开展教学。设计了情境导读“看到这鲜红的零分,同学们个个都很愤怒,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学生,你会有什么反应?” 在学生忿忿然时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产生内心真实呐喊:算哪门子老师?然后及时转换角色,“得了零分,谁也不高兴,可怀特森先生其实也是用心良苦的,谁来替他说说话?” 学生进入怀特森先生的角色,义正词严却又语重心长地侃侃而谈,把本是半直接引用,半间接引用的怀特森先生的一番话条理清楚地表达了出来。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对怀特森先生的做法进行理性分析与判断,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且在以后的学*中内化为一种学*态度。然后让学生说说听了老师的解释后怎么想的?

  第三个环节是:延续话题,赞美最好的老师——怀特森先生。

  以“怀特森先生用这么一种出人意料的举动,独具匠心的教学方法,给了学生怎样的影响呢?”这个问题导入6——7自然段的学*,力图想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每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方式和人生导向。

  第四个环节是真情感言,情洒最好的老师。

  这一环节,我请同学写写学了本文的学*感言,从而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了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师说说课稿2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高一《经济常识》第七课《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第二节第二框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我准备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来对这一课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本框题是第七课第二节第二框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家庭消费的内容》这一框知识的延伸,同时又为讲授《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做好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另外,该课题与高一新教材《经济生活》的第一课《生活与消费》密切联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修内容。教材围绕为什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及怎样树立正确消费观念依次展开,介绍了五点:不抑制消费;不超前消费;注重精神消费;科学消费;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教材首先从提倡适度消费入手,适度消费是正确的消费观念的重要内容,教材主要指明了消费主要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既不滞后又不超前消费。其次提出要注重精神消费,提出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家庭消费只注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文化消费这种不*衡、不协调的消费现象,指出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必须协调发展,不可一轻一重。接着要求要提高消费的科学性,科学消费是正确的消费观念的重要内容,教材主要提到在现实生活中,落后、愚昧、无知、不文明、不卫生的消费仍然大量存在,因此要求要改变这些落后的消费*惯。最后,教材提出要发扬艰苦奋壮斗、勤俭节约精神。这一点实际是对“树立正确消费观”这一问题的归纳和总结,也是正确的消费观的`本质和中心所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运用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问题时,采用问题解答法,情境导入法等。同时能结合现实经济生活中不合理、不科学的消费现象,使学生认清其危害,从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分析、审视自己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鼓励学生敢于剖析自己、修正自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内容在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确立的依据主要是要依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

  本节的难点主要在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确立的依据是这部分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较难理解。

  四、说学情

  经过一个学期多的高中生活的学*,学生已经能适应高中的学*生活,对于如何学*政治这一科也都有自己的方法,但由于本校属于农村中学,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原有的知识储备较少,在理解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比较有难度,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尽量避免纯粹讲理论,不在理论上做太大突破,只是点到为止。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消费观的教育。

  五、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考虑采用以下教法:

  (一)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正是针对学生蕴藏着的学*的主动性,把学生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动机”设计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抽象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的学*。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与社会现象的分析、学生生活的情境联系起来,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二)问题教学法。在本部分的学*中,本人贯彻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采用问题教学方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采用问题式教学法,通过学—导—学,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积极性。

  (三)多媒体教学法。根据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原则,创设轻松的学*环境,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四)讨论法。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经过几个人共同的讨论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同时讨论法也是贯彻学生是学*主体的主要步骤。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利用活动,设定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唤起学生的兴趣是学*活动的基础。针对本框的内容,结合学生本地的实际,本人利用学生回答本校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秦始皇是否使用过手机。通过这一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这一设定的情境中,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能够把学生引入这一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二)新课讲授:问题设疑,导议相依,情境解答

  “学贵有疑”,精心设计问题,以疑导入,启发思考,层层诱导,讲议结合。

  关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学生通过情景思考,可以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几种正确消费观的教学。在本部分的教学中,本人主要设计了几个情景,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相关材料,自主的学*,解答。在这一环节中,本人主要设计如下五个问题:1、正确的消费观主要有哪些内容? 2、什么是适度消费?如何判断一种行为是否是适度消费?3、阅读美国老太太和*老太太的故事,分析她们两种消费行为?4、观看漫画“小儿麻痹症”,分析漫画讽刺社会上哪种错误的消费行为?5、读图,想想这样的消费观对吗?

  通过对第1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学生能够对本框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正确的消费观有哪些,同时由于本问题比较简单,适合于分层次的教学。第2个问题主要是针对什么是适度消费,以及如何判断一种消费行为是否是适度而设置。通过解答,学生能够清楚什么是适度消费,可以区分超前消费和抑制消费这两种消费形式。第3个问题主要是对第2个问题的延伸,通过一个*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故事,使学生理解信用消费,区分信用消费和超前消费。设置第2个和第3个问题的解答,主要是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学生在前面学*基础上了解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但具体来说还不太明确,通过对超前消费和信用消费的学*,可以更清楚消费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意义。第4个问题主要是通过漫画“小儿麻痹症”的,使学生清楚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关系。什么样的消费观才是科学的?学生往往很模糊,本人主要通过呈现几张有代表性的图片,在回答第5个问题中,让学生在看漫画和老师的讲解中了解什么是科学消费观。

  正确的消费观最后的一点是要求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在这方面本人主要是略讲的方式,没有大量的进行说教,主要是让学生明确要求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并不是要做为一种消费方式,而是一种精神在贯彻着的。

  (三)以讨论为手段,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讨论阶段,通过事先对本班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了解,再经过对呈现问题的讨论,可以起到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自己所学应用于生活中来。本人设置的讨论题目是“结合自已的亲身体会,以及今天所学想想学校为什么要开展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的活动?”。学生在上课前的情境激起学*的兴趣,同时又在结束前再对先前的情境进行思考,从而加深了学*的印象。

  (四)练*及作业布置

  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练*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多样化,但要以能提高学生技能、发展能力为目标。因此本人主要设置了两种练*,一种是高考问答题,一种是辨析题,学生结合自已的亲身体会,以及今天所学知识,学生对开放性试题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师说说课稿3

  一、走进文本,潜心研读——————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一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领会文章、进行洽谈、写作说明书等方面的语文能力。本文是本单元的一篇阅读文章,是马克思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文章,表达了作者直面自我,追求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统一的思考和阐述。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应有的责任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正确地去规划自己的人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确定:

  本文以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语言、缜密的思考和严格的推理,对“青年怎样选择职业”作了精辟论述。虽然时隔一个多世纪,但文中所表达的见解和一些哲理性的语句,对我们学生的就业仍有启发。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归纳,理解马克思所提出的“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的原则

  2、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3、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1、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归纳,理解马克思提出的“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

  业”的原则

  2、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教学难点:

  1、对马克思“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两大原则的概括归纳

  2、正确认识、评估自己,初步拟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二、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说学情

  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的实际,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是学*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和知识巨结构,是我们实施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高一的时候学过一些论说方面的文章,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但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较低,不能抓住关键语句分析,对马克思了解也比较少,对他的语言风格不熟悉。他们的思维还不够严密,较难理解课文富有逻辑性的内容。

  在情感兴趣方面:中职学生普遍学**惯不好,学*兴趣不浓,文化基础差,理解能力偏差,对论说文章的学*兴趣不高,但合作意识较好,而且他们正处于十六七岁的年龄,正式编制梦想、播种希望的年龄,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踌躇满志,想在社会中大干一场。可他们对自己认识不够,也不深,对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也很茫然,不能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自己的人生。

  优化组合,营造和谐————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导问法: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情思,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讨论法:通过讨论,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更好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法:通过探究、讨论、质疑,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具体采用的学*方法是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好*惯。

  三、以导为本,生动课堂———说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环节1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投影《马克思的自白》,请一位同学大声朗读。从这份自白中,你认为马克思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可从事的具体职业有哪些?学生通过对马克思自白的感悟和分析,对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有所了解,初步感受马克思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职业选择。这样就能较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环节2课文研读(以问题导路,逐步深入,各个击破)提出两个问题()

  要求学生从去寻找答案并圈画出相关语句,小组合作讨论。此举能引导学生对全文的内容能整体感知和把握,训练了学生的概括、理解、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握文章结

师说说课稿4

  教育为本,质量为魂,教育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学校工作以教育为中心,课堂教学是关键。看似*常,并不*常的课堂教学,蕴含着众多的教学规律。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学知识与学做人,学知识与提高能力,全面要求与因材施教等这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出,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又在课堂教学中运行。它以何种形式来组合,又以何种形式来优化就可能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抓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听评课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手段。听评课是教师互相学*、切磋教艺、研究教学的重要措施,也是教育业务部门特别是学校领导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的方法之一。下面拟就怎样做好听课前的准备、听课中的观察和记录、怎样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的分析、怎样评价课堂教学等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听评课的功能

  听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牛鼻子,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就能促进整个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听评课具有以下功能:

  1、教研科研功能

  怎样去认识教学规律呢?听评课是捷径。通过听评课就能帮助教师认识规律,掌握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听评课既是教研活动,又是科研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既是一个验证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操作、升华为理论的过程。在听评课中可以学*吸收大量的教学理论、经验和先进的教改信息,在执教中去运用。也可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概括形成理论。如此循环反复,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必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听评课也是教育同行进行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研究、教学经验交流的一种好形式。一位哲学家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以后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是两个思想。"所以,教师之间开展听评课活动,就能达到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艺的目的。

  2、激励发展功能

  通常就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来说,可能有两条路可走(从相对意义来说)。一条是磨道式的循环,是走一条自我封闭的教学发展道路;一条是拉扯式上升,采取的是对外开放,对内改造的策略,是教学能力发展的道路。

  听评课对开阔教师的视野,激励他们上进,发展他们的教学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教学诊断功能

  听评课就有"临床指导"的性质。为了查清教师教学质量一直很差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去听课,在评课时,对课做出综合分析。分析过程中,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问题。要对教师钻研教材、处理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教学程序的设计诸方面做一透视,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具体改进的意见。这是一个"诊──断──治"的过程。

  4、沟通协调功能

  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听评课活动是人际间的群体活动。它具有协调角色、沟通意见、融洽感情的功能。对教师而言,可借以挖掘潜力、激励进取、培养良好的教学风气;对学生来说,可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稳定教学秩序。同时,也具有协调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的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听评课具有多功能性,是最直接、最具体,因而也是最有效地研究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二、怎样去听课,教师听课应该按下面三个步骤来进行

  (一)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

  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教师要想听课真正学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要有心,听课就要做点准备工作。打算听谁的课,应该事先问问他教什么内容,把课本找来预*一下,看看课文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有没有难点、疑点;同时自己设想一下,假如让我教这样的课文,准备怎样去教,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如果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懵立懵懂地听,不理解教学者的意图,不熟悉教材,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

  教师去参加教研活动听公开课也要做准备。由于大多数教师*常埋头教学工作,对某些教学理论,学术研究知之甚少,因此去听较高一点的公开课会有一些不适应。这就需要在参加教研活动之前,千方百计去了解与钻研一下与之相关的学术理论,或向人求救,或者重温自己所积累的资料。这样能拓宽视野,缩短与学术的差距,这样听公开课就会收获更大一些。

  (二)听课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教师听课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还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既要看教,又要看学,二者兼顾。看教者对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参与的情绪,学*的*惯。总而言之要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有时教师听课也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地注释课堂上的每个方面。根据授课者的特点和*惯培养做跟踪式的动态分析;对一般的研究课,就着重看其在研究方向上的达成度;对于名家的课,宜着重领略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记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和零星评析。

  (三)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

  俗话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应对课堂实况过几片电影,应进行反复的琢磨。思考的办法有很多,或翻翻听课记录,或与执教者交谈,或将几节"互相牵连"的课做番比较,或写一篇"听课心得",或干脆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试试等。

  在分析总结他人课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每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老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在分析他人课时,听课者还要注意分析执教者的课外工夫,看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底和课前备课情况。这种情况对自己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师如何分析评课

  (一)从教学目的上分析

  目标是人做事的内在动因,目标越具体明确,做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越高,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定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的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的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的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缘此,评课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作出评析。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A. 看教学思路设计

  工作要有思路,写文章要有思路,上课同样要有思路,这就是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度,怎样安排祥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感;三是看教学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我们*时听课看到有些老师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造成的。所以评课,必须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价

  B. 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度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计算授课者的教学时间设计,能较好的了解授课者的授课重点、结构安排授课时间设计包括:

  1、计算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与衔接是否恰当。看看有无前松后紧(前面时间安排多,内容松散,后面时间少,内容密度大)或前紧后松现象(前面时间短,教学密度大,后面时间多,内容松散)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

  2、计算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看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无教师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过少的现象。

  3、计算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和集体时间的分配。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无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时间太少的现象。

  4、计算非教学时间,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评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评课的又一内容。什么是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单一的活动方式,它包括教师"教"的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A. 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他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B. 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评课教师既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性上下一番工夫,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C. 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评常规,还要看改革与创新。()尤其是评析一些素质好的骨干教师的课。既要评常规,更要看改革与创新。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现代化教育呼唤现代化教育手段。"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看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还要看教师适时、适当用了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视机、电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当前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还存在"四个一"现象,这应该在听课评课中得到解决。这"四个一"是:

  1、一讲到底满堂灌。不给学生自读、讨论、思考交流时间,教师"讲""灌"包打天下。

  2、一练到底,满堂练。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备课找题单,上课甩题单,讲解对答案,怪不得学生说:"不是灌就是串,要不就是满堂练。"

  3、一看走到底,满堂看。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没有反馈。名为"自学式",实为自由试"

  4、一问到底,满堂问。有的教师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而提的问题,缺少精心设计,提问走形式。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常,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其次,言简意骇,有艺术性,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活泼、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感情交融。

  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的熟练程度

  (六)、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巴班斯基说:"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经济工作要讲效益,课堂教学也要讲效果。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想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测试手段。即当上完课,评课者提出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综合分析还包括从教师教学个性上分析,从教学思想上分析等。整体评析法的具体操作,不一定一开始就从6个方面逐一分析评价,而要对所听的课先理出个头绪来。怎样理:第一步,从整体入手,粗粗的看一看,全课的教学过程是怎么安排的,有几个大的教学步骤。第二步,又整体到部分,逐步分析各个教学步骤,要分别理出上面的6个内容。第三步,从部分到整体,将各个教学步骤理出的内容汇总起来。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全课的角度逐个分析评价。

师说说课稿5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经久不衰的散文名篇《师说》的教学分析及其设计。高中语文的新课标强调学生应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据此,我从语文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出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案.

  一、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教材:本课出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自读篇目。本单元所选的文言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本课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的力作,是唐宋散文中的名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这篇自读课的学*,能使学生了解唐宋散文的风貌,更能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欣赏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

  (二)关于学情: 虽然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针对以上情况,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二、教学目标

  (一)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在积累阶段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的诵读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2.通过自学,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实词有“师”“传”“从”“道”、虚词有“之”“其”“而”“乎”“所以”等。能够区别古今异义词语以及一词多义现象,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3.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情境导入—朗读吟诵—质疑—文本探究的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让学生认识从师的意义和能者为师的道理,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在当今这个社会,学生更应该养成尊师重道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文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1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语文课标指出,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

  2鉴赏分析本文的说理方式和方法

  难点: 本文是议论散文,文中的对比论证方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值得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借鉴,因此,学*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本文的既定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教法和学法上作出简单阐述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①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归纳法

  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二)学法

  ①诵读法

  这是学*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②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清代学者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因此,我将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③质疑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学生向老师质疑。特别是课文字词的疏通翻译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④练*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得当的练*巩固学生的知识。

  五、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立了整体教学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课堂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

  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为三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诵读以及理清思路掌握一些难懂实词虚词和句子

  第二课时主要进一步了解文章结构层次,体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第二课时则主要学*文中的正反对比论证方法以及体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导入及解题 (5分钟)

  我将以展示图片的方式导入,以这种直观的方式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者,学生齐读注释1,补充作者相关事迹以及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 (12分钟)

  (1)教师配乐示范朗诵

  (2)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

  (3)学生自由朗读

  (4)全班齐读

  (5)理清全文思路 (板书)

  3.分析理解文章第一二自然段,交流评议(21分钟)

  (1) 教师范读

  (2) 理解并归纳涉及的古今异义词语以及词语活用.

  例如,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 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4总结 (5分钟)

  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5.布置作业 (2分钟)

  抄写文中重要字词和句子

  (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通过抽查背诵及检查翻译来复*上节课所学。(8分钟)

  2、用第一课时一样的方法对第三四自然段进行学*(12分钟)

  (1)找一名学生示范朗读,并讲解对本段的字词积累,疏通文意。

  (2)由学生补充积累到的字词并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

  (3)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

  3、体会语言:整散结合 顶真手法 (13分钟)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拓展延伸 (9分钟)

  【问题设计】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5、作业布置 (3分钟)

  让学生课外搜集名人从师的故事,当做作文素材

  (四)第三课时设计

  1、复*上课所学,检查作业完成情况(5分钟)

  2、教师设问:(17分钟)

  通过教师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正反对比论证以及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1)课文的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说说这一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

  ——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批判反面

  现象中阐明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2)试谈论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教师的职责。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第三段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以能者为师,也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比较容易接受,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也很多。

  3、交流评议(9分钟)

  提出一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是前面学过的《劝学》和今天学*的《师说》都是和学*有关的论说文,说明古人很注重学*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学者”与“师”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大家讨论一下。设这个问题,一是让学生将所学道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中,二是促进师生间相互学*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发展。

  4、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4分钟)

  总结: 文章以“古之学者必有师”为中心论点,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 作业布置在精,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得到运用。因此,本课作业布置如下: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写一篇小论文

师说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

  《师说》是韩愈反对骈文浮靡文风的创作实践的代表之作。本篇是新编高中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不仅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课本即范例,学*教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对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A.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积累“师、传、道、受”等12个常用文言实词和“之、其”这两个常用的虚词;两个通假字;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的文言句式。

  B.基本能力目标

  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C.德育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针对本篇文言现象比较典型,且本篇为教材规定背诵篇目,我将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及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为: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二、说教法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点拨词句,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发现文言现象的能力。

  三、说学法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教师搞“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对文言文学*,学生无所谓主动观念,对文言文学*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

  新教材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据此,制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正确的诵读,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理解性的记忆,实现诵读与背诵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

  其次采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预*。印发资料,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体介绍,让学生对本篇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拟分三课时进行。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的内容确立课型。

  第一课时:串讲和点拨,以诵读和字词积累为主;

  第二课时:讨论和分析,归纳文言词语用法,理解本篇的写法;

  第三课时:阅读鉴赏,熟读成诵,扩展阅读,学会知识的迁移。

  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微机等辅助教学手段。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背景介绍(略)

  第二课时

  一、复*上课所学,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齐读第1、2自然段:(力求背诵)

  三、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提问,释疑答疑:

  重点句子解释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看不起他们,现在士大夫之类的智慧竟然不如他们,难道不是很值得奇怪的吗?)

  ④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听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

  四、讨论、归纳本课特殊的文言现象:(展示课件)

  此部分为突破重点之环节,在上节课布置作业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以课件图示出。加深学生印象,并通过此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并归纳文言现象,最终学会自主学*。这就是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通过前面的学*,达成了本课教学目标中的基础知识目标,那么,如何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其他几个目标呢?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以期达成基本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五、讨论、解读课文:(学生活动为主)

  长期以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词的理解上,而忽视了新教材所选篇目,不仅在文言知识上具有典型性,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具有启发性。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散文大家韩愈就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文学主张,那么,我们在学*经典文章的时候,为什么要忽视对其他丰富的思想性和科学的哲理性的探究呢?

  本篇在不仅在写法上,而且在思想内容上,颇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据此,引导学生理解本篇的构思,是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的。

  思考讨论:本篇是立论文章还是驳论文章?(结合题目)

  明确:本篇属于立论文章。

  1. 思考讨论:既然本篇属于立论文章,那么,它到底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议论,还是围绕一个论题来展开议论呢?

  明确:就立论文章而言,可以分为两类:(1)论证型立论文(2)阐述型立论文

  (1)所谓论证型立论文,即有一个完整的提挈全文的中心论点,作为摆事实讲道理加以证明的对象。

  (2)所谓阐述型立论文,是全文从几个角度上去阐述论题,即多侧面地揭示论题所包含的内容或意义,它只有阐述点(或曰分论点),没有中心论点。

  3.就从师这个论题,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本篇有三个阐述点

  第一个阐述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者立该点的理由是: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论定教师的职责,破除为师的神秘性。② “人非生而知之”,这是指出从师的必要。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是明确择师的标准。这三点理由,围绕人“必有师”,层层递进,有力地支持了阐述点。

  第二个阐述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针砭唐朝社会上崇尚门第、轻视知识、耻学于师的时弊,全面分析从师风尚不流传的原因。接着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①今之众人耻学于师,这是师道不传的下层社会基础。②为父者耻学于师,这是师道不传的家庭因素。③为官者——士大夫之族嘲笑相师,影响恶劣,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这是来自社会上层的最主要因素。一言以蔽之:师道不传,匹夫有责,士大夫尤甚。 (见表格)

  第三个阐述点是“圣人无常师”,论证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先举孔子从师行为作例证,次举孔子择师言论作引证,最后析理结论。

  文章末段说明作文由来(写作目的),对论题作一点补充交代,并且以李蟠这个从师学*的正面典型显示恢复师道是有希望的。

  六、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字词强化训练:布置相关的解释多义词练*

  (此练*的设计,是为着学生能将知识合理地向课外延伸,实现知识的迁移)

  2.写作训练:

  (由于本课不仅有较强的知识性,而且还有较好的思想性,可以结合学生理解的实际,进行写作训练。而且,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探究,也正体现了本课教学目标中德育目标的设计意图。)

  启发学生思考:

  作者论述从师学*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也是了不起的进步。

  关于从师学*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发展的余地。

  学*本篇后,以“谈教师的作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600字左右。

  第三课时 背诵指导、扩展阅读(略)

师说说课稿7

  一、主体的选定:

  自我校“心灵小屋”开办以来,有许多学生通过书信、询问、交流等方式抒发内心的感受,我发现小学生成长到中年级,其自我意识逐步觉醒,独立性增强。不仅体现在和父母的交往上,还体现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同甘”但不能共苦,当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或是和同学发生矛盾时,很少能过主动分担,友善相处。从发展的角度看,引导小学中年级学生接纳人际交往的基本法则,搞好同学关系能为今后与他人和睦相处、合作学*、共同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与同学友善相处、共同进退的前提就是能够体察、感受对方,进而“以心换心”,传递彼此的理解和关怀。所以,确定“换位细考”这一活动主题既是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现实问题的引导,也是为他们社会性成长奠基。

  二、目标的解读:

  基于该阶段学生与同伴的交往进入一个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仍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心理特点,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以下三点:

  1、创设情景,尝试换个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

  2、引导学生接纳“换位思考,以心换心”的人际交往法则;

  3、学会积极乐观的看待和思考问题,学会宽容,欣赏他人,做一个快乐的儿童。

  三、方案设计:

  在教学中,根据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具体特点,我注重营造*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性和情感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四、教学环节:

  小学中年级心理健康活动对形式的趣味性相对低年级要求略低,但对于活动的参与性、情感性的要求更高,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班级特点、开展活动的环境条件等。本节课,我还考虑了学生之间的交往现状这一因素,课前深入学生生活,留心观察,分层了解学生的情况,积累了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突出问题-----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不懂得理解、关怀他人。为了帮助学生克服交际困难,学会交往,我设计了活动过程四部曲:

  1、情景导入,心有所动;

  2、参与体验,互换角色;

  3、情感分享,结交朋友;

  4、拓展互动,共建快乐。

  下面,我具体说说我是怎样教学这一课的:

  一、情景导入,心有所动:

  本节课上,我由一封信引发学生对类似感受的体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产生共鸣。听完了这封信,教室里格外的安静,我说“:同学们,相信大家也曾遇到过类似的烦恼,有谁想和老师、同学们说一说你当时的心情?”我记得其中有名学生这样说:“老师一次课上我想上厕所,但又怕耽误学*,我的身子接不自觉的左右搬动,老师看见了却狠狠地批评了我,说我不遵守课堂纪律,当时我又委屈有难过。”这样通过几个同学的发言进一步呈现里在学校生活中与老师、与同学间的种种烦恼和内心的感受,此时倾诉自己的苦脑和传递彼此的理解关怀,就成为大家共同的'愿望。

  二、参与体验,互换角色;

  “是啊,当我们感到苦恼、感到孤独的时候,多么希望得到朋友的支持和鼓励。老师知道还有很多同学在校园生活中遇到过这样不开心的事,现在你们可以在小组中尽情的倾诉,小组的同学会非常的欢迎你们!”听了我的活,孩子们消除了心中的顾虑,敞开心扉尽情的倾诉,在进一步激发小组合作后,我请同学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假如你是他们,你希望身边的同学怎样做?是一句最真诚的话语、一个最有感染力的动作、还是一幅最漂亮的图画?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关心和理解传递给彼此,同时感受集体的温暖。”伴着大家熟悉的歌曲《朋友》,孩子们第一次真正尝试了换个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

  三、情感分享,结交朋友: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我提供了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我通过巡视监控、个别辅导、参与其中来发现典型案例,以便情感分享。在我参与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向我说出了心中的故事,我们彼此换位,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刚才我真希望有一个摄像机,把大家传的理解和关怀的动人场面拍摄下来,因为老师看到了每一位同学脸上真诚的微笑,你们到底做了什么?是什么感动着你们呢?”在学生的自由发言中,我感受到他们的思维是那样的灵活,那样的富有创造力。我记得我们班的孩子用了好多表达关怀和理解的方法:有真诚的话语、富有感情的动作、讲笑话、唱歌、亲手绘制图片、倾听心声等等。当时我真的被他们打动了,并及时的做了小节:“同学们,一句温馨的话语会像春天灿烂的阳光,驱散内心的阴霾;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动作传递着无言的理解和鼓励;一幅亲手绘制的图画包含着多少关心和爱。”这样,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纳了人际交往的法则“换位思考”。

  四、拓展互动,共建快乐:

  “同学们,我们通过互换角色找到了彼此升上的闪光点,结识了更多的朋友,你们高兴吗?”孩子们异口同声-----高兴。“那么,说一说怎样才能做一个快乐的儿童?才能拥有一个快乐的家庭、班级、校园、社会?”带着问题,伴着歌声,孩子们在一次拥有了自由发展和创造的空间,在老师

  的启发下,他们联系社会,拓展到更多的人身上,使教学得到升华,真正学会了积极乐观的看待和思考问题,总结出只有多点沟通、多点理解、学会宽容、欣赏他人,才能给他人和自己带来更多的快乐!

师说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的阅读鉴赏侧重于“思考与领悟”,“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侧重于“领悟”的过程与方法(如“提要钩玄”、“质疑解难”、“融会贯通”等)。这篇课文是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赞扬了主人公烛之武是怎样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这篇文章除了描写外交辞令,还有叙事的描写,是一篇值得大家学*和借鉴优秀散文作品。

  2、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到学*中

  3、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学*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读懂课文,并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结合新课标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左传》的基本概况及其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找出活用词和特殊文言句式,并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体会主人公高超的语言艺术。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将生死置之度外,维护*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确立为以下三个:

  1、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常见文中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和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5、教学难点:

  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因此我将教学难点确立为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二.说教法和说学法:

  1、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三课时,利用多媒体视频,春秋形势图和录音朗诵的教学教具。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自主学*,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2、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强调一些学**惯的养成,养成培养自主学*的技巧。通过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根据高中语文新课标“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充分预*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整理“分类式笔记”,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学*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领悟语言内涵,采用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并背诵课文;在探究烛之武说辩技巧上采用诵读品味法、圈点批注法、比较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文本对话法。

  三、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通过诵读品味法、圈点批注法、比较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文本对话法来感悟烛之武高潮的游说艺术。)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1)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军事外交家,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自己的善辩口才既保国家人民安全,又为*历史写下一篇篇瑰丽诗章。口才真的这么重要么?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同学们可以举出这样的实例么?(邹忌与齐威王、*访华时,美国记者问了一些侮辱*的问题,看看*怎么巧妙回答的1、“在你们*,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2、一个美国记者问**:“我们美国人都仰着头走路,为什么*人总是低着头走路呢?”这一提问不怀好意,*借题发挥,要让他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便哈哈大笑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美国人走下坡路,当然是仰着头走。我们*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要低着头走。”在场的人听罢,无不佩服*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

  我们今天记叙来领略一下烛之武是怎样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退敌军的。下面我们就继续来学*《烛之武退秦师》。

  (2)学生自主复述故事情节,检查复*第一课时的基本文言文知识。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根据标题提出自己的疑问读书(烛之武为什么退?怎么退?退的结果?),读后讨论。结合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1、细读悟理,精读悟情。

  (1)整体层次:思之有序。(这部分可分四个环节)

  1)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学生自主学*)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秦晋围郑)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临危受命)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研读悟学法)(智退秦师)

  <1>重点阅读第三段,对人物语言进行圈点批注。引导学生从自己最有感觉的地方入手,记下自己的感悟。抓住关键词语,作好圈点钩划。(自由地读,深入地读,感悟作品语言的魅力,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3>交流批注,感悟语言的魅力:请某位学生来谈谈自己喜欢的语言部分:好在哪里?怎么点评的?其他学生认真地听,并选取觉得合理的作好旁批。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朗读,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站在秦国立场上,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

  说明亡郑利晋,存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④“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至“将焉取之”

  从历史说到现实,挑拨两国的关系,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后必进犯秦国。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3)烛之武说退秦师,但又使秦伯留下杞子、逢孙、杨孙戍郑,这是否是“引狼入室”?

  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朗读--提问--讨论)(晋师撤离)

  (2)研读感悟,拓展解析。

  根据学生自己的解读,初步感悟了说辞的魅力。引导学生看看古人的评点,增加对说辞艺术的.掌握。(清金圣叹说:“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

  清林云铭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

  (3)学*小结,认识升华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的说辞里,烛之武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和逻辑推理等角度来游说秦伯,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化险为夷,赞扬了烛之武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四、总结迁移,练*演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1、假设你看见一位老人往赣江倾倒污水,请结合主题,用恰当的话对老人进行一番劝说

  师:如果是你,要达到劝说的目的又要不失礼貌,不伤害老人的自尊,应该怎么说?请同学们想一想,讨论一下表达的时候应该注意那些方面,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来劝说一下这个老大爷。

  2、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这段评价霍英东先生一生的话。请补写语段开头的中心句。(要求不超过30字)

  他爱国至诚、爱港至深,坚持真理、爱憎分明,不畏邪恶、光明磊落,是爱国爱港的杰出代表;他面对逆境勇于拼搏,锲而不舍终至成功的传奇奋斗人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典型写照;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慈善事业,无私奉献,是服务社会的楷模;他为人谦厚,处事低调,生活俭朴,胸襟品格令人敬佩。他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融为一体,他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格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怀念。(参考答案:霍英东先生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

  3、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______,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6.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亟请于武公亟:多次

  b.大都不过参国之一都:大概

  c.蔓难图也图:对付

  d.国不堪贰贰:从属二主

  7.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8.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武姜生庄公时,因为难产,所以不喜欢庄公。

  b.祭仲跟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面听命的情况,并劝说庄公早点除掉太叔。

  c.当子封劝说庄公时,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人,势力虽大,反会崩溃。

  d.太叔做好准备要袭击郑国都城,姜氏打算作为内应为太叔打开城门。

  10.填空:

  多行不义,

  11.翻译下面三句话。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②厚将得众

  ③公伐诸鄢

  五、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模式由原来的“受人以鱼”转向自主的“授人以渔”,学生的学*由他主学*转向了自主学*。学生的学*过程是一个发现、探究和研究的认知过程。是新理念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在课堂上,利用了研究性学*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利用现代媒体,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这对于古文学*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学生的课外预*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惯很顽固。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犹如一份微型教学设计,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人物情节性格、形象

  (郑)危在旦夕

  烛之武→临危受命忠义

  →夜缒而出勇敢

  →智说秦伯机智

  (郑)转危为安

师说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二、说学生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孔子离他们是比较遥远的,对那个年代的生活情况不是很了解,无想想象,所以会有学生说到挖草根,吃树皮。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只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因此在教学中应处理好知识理解和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注意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要让孩子们真正地走进文本,从对话中,从文本中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彬彬有礼和不怕辛苦。需要教师引导下的深入地阅读,让孩子们自读、自悟、自得。在读中获得愉悦地享受,在读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孔子的好品质,我选择了上课文的二三四段,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体会,去感悟,重点感悟孔子的谦虚好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字词的理解还是句子的理解都体现了这一点。

  二、说教法: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正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在小学语文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段的训练,并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三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以孔子的品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阅读探究并体验,配合板书,最后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多元对话中,培养他们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运用能力。本节课我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第二段是本篇课文的重点,是孔子谦虚好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在这里要把学生引入文本,和文本对话,在阅读中去发现,去感悟,去体会。

  首先我紧扣课题,由“孔子还有哪些好的品行”这个问题开始,激起孩子们走进文本的阅读期待。以学生的自读为主,让他们在放声诵读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整体感知课文的第二段,并请他们把能表现孔子良好品行的句子划下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学会读书,培养自我学*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谈谈自己的阅读感觉:“你找到了孔子的哪些好品质”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汇报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文本获取知识的过程。

  接下来是重点感悟孔子的不怕辛苦,在教学这个重点去的时候主要是根据三年级学生阅读的特点,通过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本。让学生找一找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紧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关键词,体会孔子拜师路上的艰辛。让学生想象一下,当时孔子可能是怎么样的?于是学生想到了他走得渴了,可能会去喝河里的水,想到累了睡在露天,可能会冻得发抖。学生还感受到了晚上行路的时候,他可能会因为没有灯光而摔跤,可能会碰到野兽,还可能会被荆棘划破!通过让学生交流他们所想象到了生活场景,升华自己的情感,从而把自己的感受溶入到文本中,读中悟,悟中读,在读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到孔子当时路途中的艰难困苦。为下文理解“风尘仆仆”做好了准备,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地体会到了孔子的谦虚好学!

  第三是角色朗读,语境体验。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语言、发展语感。学*母语尤其要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这篇课文语言流畅,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细致,对话很有意思,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让学生分角色读读孔子和老子的话,将学生从旁观者推向了与文本对话的位置,成为有情感的“事中人”,促进学生走进教材,积极进行角色体验,随后,将体验所得通过表情朗读显现出来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

  整堂课下来,感觉必竟和学生的生活离得太远了,所以学生在理解风餐露宿、风尘仆仆等词时,体会还不是很深刻,在有些地方显得有点乱,学生的感受不是很深刻。如果上好此类课文,有待于我们以后进一步去实践研究。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证。在此我特别要感谢我们学科组全体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师说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5)

——师说说课稿 (菁华10篇)

师说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能用轻松愉快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理发师》。

  2、能主动地参与到在表演的过程中,并从中体会劳动带来的乐趣。

  3、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的强弱变化,并能在歌曲中正确的演唱。

  教学重点:用轻松愉快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并适当的.表演

  教学难点:感受音的强弱变化

  教学内容:表演并演唱歌曲《理发师》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教学设计

  一、谜语导入

  谜语:手

  二、聆听

  1、初听,老爷爷在做什么?出示课题

  2、教师范唱,剪发时都发出了哪些声音?都是什么发出的?用动作模仿出来。

  3、再次聆听,教师表演

  4、学生动作模仿:当音乐中出现这些声音时用动作模仿出来。

  5、读歌词,感受歌曲节奏及音的强弱。

  三、学唱歌曲

  1、随音乐模唱歌曲旋律

  2、解决歌曲中的字音及”哎”字的情绪。

  3、完整演唱歌曲

  4再次完整演唱注意声音的控制

  5、表演唱,用声音和动作表现出老爷爷此时的心情

  四、音乐实践活动

  1、个人表演

  2、师生合作表演

  3、生生合作表演

  4、小结

  五、总结

师说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

  《师说》是韩愈反对骈文浮靡文风的创作实践的代表之作。本篇是新编高中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不仅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课本即范例,学*教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对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A.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积累“师、传、道、受”等12个常用文言实词和“之、其”这两个常用的虚词;两个通假字;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的文言句式。

  B.基本能力目标

  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C.德育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针对本篇文言现象比较典型,且本篇为教材规定背诵篇目,我将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及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为: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二、说教法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点拨词句,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发现文言现象的能力。

  三、说学法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教师搞“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对文言文学*,学生无所谓主动观念,对文言文学*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

  新教材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据此,制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正确的诵读,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理解性的记忆,实现诵读与背诵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

  其次采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预*。印发资料,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体介绍,让学生对本篇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拟分三课时进行。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的内容确立课型。

  第一课时:串讲和点拨,以诵读和字词积累为主;

  第二课时:讨论和分析,归纳文言词语用法,理解本篇的写法;

  第三课时:阅读鉴赏,熟读成诵,扩展阅读,学会知识的迁移。

  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微机等辅助教学手段。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背景介绍(略)

  第二课时

  一、复*上课所学,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齐读第1、2自然段:(力求背诵)

  三、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提问,释疑答疑:

  重点句子解释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看不起他们,现在士大夫之类的智慧竟然不如他们,难道不是很值得奇怪的吗?)

  ④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听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

  四、讨论、归纳本课特殊的文言现象:(展示课件)

  此部分为突破重点之环节,在上节课布置作业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以课件图示出。加深学生印象,并通过此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并归纳文言现象,最终学会自主学*。这就是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通过前面的学*,达成了本课教学目标中的基础知识目标,那么,如何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其他几个目标呢?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以期达成基本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五、讨论、解读课文:(学生活动为主)

  长期以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词的理解上,而忽视了新教材所选篇目,不仅在文言知识上具有典型性,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具有启发性。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散文大家韩愈就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文学主张,那么,我们在学*经典文章的时候,为什么要忽视对其他丰富的思想性和科学的哲理性的探究呢?

  本篇在不仅在写法上,而且在思想内容上,颇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据此,引导学生理解本篇的构思,是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的。

  思考讨论:本篇是立论文章还是驳论文章?(结合题目)

  明确:本篇属于立论文章。

  1. 思考讨论:既然本篇属于立论文章,那么,它到底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议论,还是围绕一个论题来展开议论呢?

  明确:就立论文章而言,可以分为两类:(1)论证型立论文(2)阐述型立论文

  (1)所谓论证型立论文,即有一个完整的提挈全文的中心论点,作为摆事实讲道理加以证明的对象。

  (2)所谓阐述型立论文,是全文从几个角度上去阐述论题,即多侧面地揭示论题所包含的内容或意义,它只有阐述点(或曰分论点),没有中心论点。

  3.就从师这个论题,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本篇有三个阐述点

  第一个阐述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者立该点的理由是: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论定教师的职责,破除为师的神秘性。② “人非生而知之”,这是指出从师的必要。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是明确择师的标准。这三点理由,围绕人“必有师”,层层递进,有力地支持了阐述点。

  第二个阐述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针砭唐朝社会上崇尚门第、轻视知识、耻学于师的时弊,全面分析从师风尚不流传的原因。接着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①今之众人耻学于师,这是师道不传的下层社会基础。②为父者耻学于师,这是师道不传的家庭因素。③为官者——士大夫之族嘲笑相师,影响恶劣,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这是来自社会上层的最主要因素。一言以蔽之:师道不传,匹夫有责,士大夫尤甚。 (见表格)

  第三个阐述点是“圣人无常师”,论证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先举孔子从师行为作例证,次举孔子择师言论作引证,最后析理结论。

  文章末段说明作文由来(写作目的),对论题作一点补充交代,并且以李蟠这个从师学*的正面典型显示恢复师道是有希望的。

  六、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字词强化训练:布置相关的解释多义词练*

  (此练*的设计,是为着学生能将知识合理地向课外延伸,实现知识的迁移)

  2.写作训练:

  (由于本课不仅有较强的知识性,而且还有较好的思想性,可以结合学生理解的实际,进行写作训练。而且,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探究,也正体现了本课教学目标中德育目标的设计意图。)

  启发学生思考:

  作者论述从师学*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也是了不起的进步。

  关于从师学*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发展的余地。

  学*本篇后,以“谈教师的作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600字左右。

  第三课时 背诵指导、扩展阅读(略)

师说说课稿3

  我说课的内容是《爱如茉莉》。本文是一篇以情感人的叙事文,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爱如茉莉》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一组课文主要反映如何正确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学生成长具有积极的指导价值。课文《爱如茉莉》讲述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的小事,告诉读者,父母之间的爱如茉莉一般*淡无奇,却洁白纯净。

  结合教材特点,以及本班学情,教师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这三个维度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了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并设计了“整体感知——精读感悟——升华感情——深化理解”四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完成教学目标,养成良好的读书*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上课,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的爸爸爱你的妈妈吗?你的妈妈爱你的爸爸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语文源于生活,这样的导入既自然、得体,引人思考,又靠*课文内容和主题。此问一出,自然会引发学生议论的冲动,产生急于交流的兴奋,达到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抢占阅读制高点的目的。

  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用一两句话概括关于爸爸妈妈的故事。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样设计是为了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接着,教师要求再读课文,划出课文中最感人的地方,仔细体会,并在空白处做旁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进而向学生指出了精读的范围和要求。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做旁批的要求,意在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惯。

  这一环节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教师随堂巡视。在充分的自读自悟自得后,组织交流。学生找到的细节不外乎以下几处:

  *妈妈生病仍念念不忘要给爸爸包饺子;*爸爸得知妈妈生病住院顾不上吃饺子便直奔医院;*病房里爸爸紧握着妈妈的手伏在床沿边睡着了;*爸爸怕妈妈半夜醒来不敢睡;*妈妈怕惊动爸爸整夜不敢动,手脚都麻木了。

  组织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阅读体会,珍视学生的感悟,及时进行点拨和朗读指导。当然,阅读教学中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教师选择了课文中有核心教学价值的精妙语段,课堂上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驻足鉴赏。

  当学生读到“爸爸紧握着妈妈的手伏在床边睡着了”一处时,教师围绕“紧握”一词引导学生体会爸爸对妈妈的担心、关爱之情,让学生畅所欲言:爸爸到底想要紧握住什么?学生通过读书感悟到:爸爸紧握着妈妈的手是希望给妈妈一股力量,战胜病魔;爸爸紧握着妈妈的手是怕自己睡得沉,半夜妈妈醒来无法照顾她。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如果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无法理解,教师将进行以下引导:生活中你在什么时候会紧握着别人的手?学生会想到:害怕时我会紧握妈妈的手;激动时我会紧握朋友的手。调动了学生这样的体验,再引导学生换位思考,问题就化难为易了。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情境,给予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的*台,帮助学生联系生活。

  又如学生读到“妈妈怕惊动爸爸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一处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妈妈手脚刚开始麻木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妈妈手脚麻木僵硬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在一次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的过程中感悟到:妈妈为了让爸爸多睡上一会,默默的忍受着,这种爱是*淡无奇的,是真真切切的,也是实实在在的。特级教师高林生老师曾经说过:“现在的孩子感情太粗糙。语文课堂上要通过对文本细节的品读感悟,使孩子的感情细腻起来。”一篇课文,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扎扎实实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的训练,远比面面俱到要有效得多。

  此时,教师引读课文最后一段: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如此深情地关爱着对方,作者的心中不由得发出赞叹——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妈妈和女儿都说出这样的比喻,你觉得妥当吗?爱和茉莉之间到底有什么相似点?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描写茉莉的句子,体会“*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等词语的内涵,发现爱和茉莉的共同点:爸爸妈妈的爱是用行动表达的,他们的爱就像茉莉一样*淡无奇;爸爸妈妈都为对方着想,不求回报,他们之间的爱就像茉莉一样洁白纯净。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板书:爱如茉莉,*淡无奇;爱如茉莉,洁白纯净,爱如茉莉,幽香缕缕。

  出示图片,教师谈话引导:生活中还有许多的细节让人感受到爱。在你心里爱像什么?请用这样的.句式写下你对爱的理解。从读到写,是仿造积累,文本内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发展。

  在音乐中,师生共同分享对爱的感受:爱是什么?爱是伤心时的一个拥抱,爱是哭泣时的一条手帕,爱是口渴时端上的一杯水,爱是寒冷时送来的一件衣。爱如茉莉一般*淡无奇,却洁白纯净,幽香缕缕。

  最后,教师布置作业:把文章有感情地读给爸爸或者妈妈听,观察他们表达爱的方式?把你观察到的或者爸爸妈妈诉说的爱故事写下来。这样的作业体现了文本的社会价值,同时通过孩子的声音把文章中如茉莉般洁白纯净的爱传播得更远。

  本课的板书,教师抓住爱和茉莉两条线索,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文章的主题,起到了突破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的作用。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预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

师说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语文与生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解释;并能查字典,准确理解加点字的意思;能过运用这种方法,预*课文,弄懂不理解的字与词。

  2、诵读与积累:熟读并背诵古今贤文(真理篇)。

  3、写好钢笔字:描红《学会合作》,注意行款整齐,字体工整。

  4、口语交际:漫话奇思妙想,旨在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和奇妙的幻想,并能勇敢流畅的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5、写好毛笔字:学写毛笔字"医""匪",注意字。

  教学重点 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 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 投影或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二、语文与生活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为"鉴往知来"中的"鉴"选择合适的解释。

  ①引导学生通读这段文字,整体感知着段文字的意思。

  ②品读"学*历史的意思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鉴往知来’。"同桌互相讨论,师引导学生理解。

  ③引导学生细读课本中"鉴"的解释,

  ④交流:指生说出选择,并说明选择该义项的理由。

  ⑤师总结,生再读句子理解。

  2、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弄懂句子中带点字的意思:款款、徐、拂、隅、鲜。

  3、预*即将学*的课文,用这个方法弄懂不理解的字或词。

  三、诵读与欣赏

  1、自读《古今贤文(真理篇)》,借助字典解决生字,并理解一些成语的意思。

  2、检查朗读情况,指生读,即时正音。

  3、生再读文章,进行讨论文章的意思。

  4、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对文章中一些句子的理解,师可适当予以补充,并再次朗读文章。

  5、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快速记忆。

  6、指导背诵全文,教给学生方法,理解记忆法。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 二 四 题

  第二课时

  一、复*

  1、检查前一节课的作业

  2、小结

  二、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学会合作》这段话。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些钢笔字的特点,揣摩运笔方法。

  (3)让学生说说写钢笔行楷的注意点。

  3、练*。

  4、反馈。

  三、写好毛笔字

  1、学生观察课本中的两个字"医""匪".

  2、教师示范书写,讲解要点。

  3、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4、评讲书写作业。

  5、学生再次练写。

  四、总结本节课学*情况并布置口语交际的预*。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愿意把你们的奇思妙想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二、指导:

  1、教师明确本次口语练*的步骤:先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讲,其余学生评议。

  2、学生分组,讲奇思妙想。

  3、每组派代表上台讲。

  4、全班同学评议:谁想得奇妙,讲得精彩。

  三、反馈:

  1、教师对学生讲的奇思妙想进行评议。

  2、讲一讲自己的奇思妙想。

  3、并发出号召

师说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我的老师》这篇课文是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写人为主,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写作典范,体现了第二学段到第三学段的过渡,既是对学生学*简短篇章的提高,又是为以后学*长篇文章打下基础。课文选自著名的作家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课文由春天的风筝引出对小学历史老师的回忆,从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情景来刻画了一个热爱生活的幽默乐观敬业的老师形象,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深深的敬佩之情。本文是一篇很好的身残志坚的教育文章。整篇文章充满激情,文笔优美。正印证了作家本人说的“作家要有能点燃别人心灵的激情之火。”正是他的文章也点燃我们学*的激情之火。

  根据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阅读和*作要求,品读文章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运用于*作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情——有一定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我制定了以下第二课时的学*目标:

  1、复*巩固生字词,并随文理解。

  2、通过品读探究重点段落,感受老师的人格魅力,激发我们对老师的敬佩。

  3、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和写作的顺序,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并进行片段练*。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老师的人格魅力和作者情感。

  2、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进行片段练*。

  二、说教学方法:

  课文本身激情飞扬和文采优美,那么演绎激情与心灵碰撞将成为本课堂的主旋律。

  1、激情品读法:情发自心,只有心灵产生火花才有感情流露,阅读是情感的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

  2、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结合法。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探究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学*的能力;自主探究是合作探究的基础,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也体现学生的合作性,也演绎了学*的激情。

  3、角色体验法:只有真实的体验得到的感情才是最真切的,通过角色互换体验,让学生实现真正和文本对话,和人物对话,和作者对话。

  4、片段训练法:语文的工具性就是要通过阅读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安排片段训练,正是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学以致用。

  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恰如其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激情,和学生一起演绎作者的激情。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 “上节课我们从课堂上认识了一位残疾的历史老师刘老师,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这问题的设置目的是复*上节课感受的刘老师的形象。学生通过回答朗读,温故而知新,为本节课堂做感情铺垫。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上课幽默乐观敬业

  2、回忆上节课感悟老师形象的方法,并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归纳为:

  抓住重点词句激情品读

  角色互换体验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总结归纳方法是理论知识的提高。

  3、“这样一个残疾的老师,他却演绎了生命的激情。今天我们将和同学们再次走进他的心灵,却探询老师内心世界。让我们再次读课题——我的老师”。

  我用充满激情的导入将学生带进文本,这样的设计既复*了上节课学*的内容,让学生对老师在外貌上有个初步的印象,为后面品读课文打下感情基础。而且还检查了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学情而可以作出适当的调整。

  (二)品读课文,感受老师形象

  1、同学们,看春天来了,引读课文描写春天的语段(用课件展示:北方的冬季漫长而又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在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感受引出刘老师放风筝的部分。

  朗读优美文段是对语言的积累,也是享受祖国文字的优美,使语文真正姓“语”。

  2、“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放风筝的部分。说说你心中的刘老师是什么样?“

  这是引领整堂课的线索,我牢牢抓住这条线索,带动学生去品读,去感悟文章内容,和刘老师一起放风筝,和作者一起走进课堂,真正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把书读厚,读透。

  A、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运用学过的批读课文的方法,把你独特的感受批注在课文中。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初步掌握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也体现语文新课标的要求阅读要有自己的感受的目标,也体现阅读的层次性。

  B、同桌交流,感受老师形象。

  这一环节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训练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感受老师的形象。

  C、合作探究,感悟老师人格魅力。

  (1)、根据学生的交流我适当地课件出示描写老师放风筝的句子。学生找到一处,就品读一处。采用角色体验和激情品读的方法来解读文本。

  举例:根据学生回答,我课件出示:

  “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A、首先说说自己感受到什么?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B、你是刘老师,你跑起来很困难,干嘛不让你的学生帮你放好,自己拿着就行了?

  你是刘老师,你望着自由翱翔的风筝,你笑什么呢?

  你是刘老师,你的腿脚不灵活,干嘛做这么多的风筝?

  此时此刻作为刘老师的学生的你,就看着奔跑着的,腿脚不方便的的放风筝的刘老师,你会想什么?

  你是刘老师的学生,你就站在刘老师身边,望着把风筝放上天空的刘老师那得意和满足的笑容,你又会想些什么?

  通过对不同学生的角色体验的追问,是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那坚强、活泼对生活的热爱。也体会到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敬意。

  C、最后把自己的感受送进文字中去读。

  这样一步步真实的体验,走进老师的心里,学生感受既真切又强烈。真正体现了语文阅读对个性感悟的要求,对独特感受的诊视。

  (2)、讨论升华感情

  A、课件展示:最后一段话

  理解“淳朴的爱与追求”是什么?说

  B、你觉得作为一个少年自己应该怎么做??

  有了前面的情感积淀,学

  生有感而发,而且是一发不可收拾,滔滔不绝,也体现了语文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自然就会联想到自己的思想行为。这种设计也体现了语文的思想性,教育性。

  (四)揣摩文章表达方法,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一定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不能只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本文是一篇很典型的写人的文章,本组的写作训练点也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因此揣摩表达方法,并运用*作,是事半功倍。

  1、根据板书回顾课文,想想是怎么来描绘刘老师的形象?

  学生找到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老师板书),并朗读体会。

  通过典型的事例

  2、本文的协作顺序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呢?回顾课文,从全局来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学会倒叙。

  3、片段训练,拓展延伸。

  学到这里,学生的情感积淀和写作方法的积淀后,我也激情的引导:“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生命演绎着生活的激情。孩子们,你心目中的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想告诉我们吗?选取一个片段,来说说,让我们也从你的语言从你的文字来感悟老师的魅力吧。”根据学情,可以采取思考后说一段,时间允许就写一段,还可以交流,如果时间不够就可以作为课外的小练*,为这组的*作打基础。

  4、展示欣赏作品。

  四、说板书:

  上课敬业乐观

  我的老师敬佩

  放风筝热爱生活

  好的板书是课文浓缩的精华,使人一眼就明白文章的主题和这内容。我的板书从三个方面概括老师的形象,一目了然。

  五、说作业设计:

  1、写片段《我的老师》

  2、读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

  3、魏巍的《我的老师》

  4、读“跪着教书36年的老师”的故事。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作业体现的是科学性,人文性。写片段是教学生能把写作方法迁移,读《理想的风筝》是更多了解作者,读魏巍的《我的老师》是为了比较阅读,读“跪着教书36年的老师”的故事,是为了感受更多优秀老师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设计是体现了窦桂梅老师的提倡的“主题教学”思想。

师说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蒸发是常见的一种汽化方式。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是解释许多现象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到。学生对于蒸发现象很熟悉,因此,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实验,让学生自己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并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蒸发快慢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蒸发吸热才能解释一些有关的现象,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都很有用,所以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难点: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这两点知识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往往不能用来解释有关的现象。做好实验,使学生对蒸发吸热获得深刻的印象,同时在解释现象时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不要想当然地回答问题。例如回答扇扇子会感到凉快,不要因为一说凉快就认为是扇扇子能降温,而要运用蒸发吸热降温来解释。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节的教材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2.知道蒸发吸热利用蒸发降温;

  3.会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如何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个量随两个量变化的定量关系;学*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说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说教法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本节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设疑激趣引出课题──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教师点拨解疑释惑──创意设计应用实践──总结评估交流感受──课后实验巩固强化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谈话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等。

  五、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针对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主要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六、说教学流程

  (一)设疑激趣引出课题

  上课时,教师可以用棉花蘸酒精在黑板上写两个大字(例如:汽化或蒸发),字很快就没有了,同时闻到了酒精味。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自然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1.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

  2.学生分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通过对这个现象的讨论分析,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汽化:液态──气态;

  (2)蒸发:只在液体表面缓慢进行的汽化现象;

  (3)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3.教师引导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蒸发实例;

  4.学生继续分组讨论蒸发现象实例:

  学生汇报蒸发例子,例如:在晾晒衣服时,不管烈日炎炎,还是阴天,都可以干,只不过是速度不同,一方面强调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同时引出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让学生紧密联系实际,从生活走进物理。

  (三)猜想假设设计方案

  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是理解层次,应作为重点讨论,要求学生不仅记住这三个因素是怎样影响蒸发快慢的,而且应能结合实际举例说明。为此,在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首先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组讨论、猜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然后互相交流并且举出实例,不同意的可以反驳;最后学生设计可行性方案以便验证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控制变量法”在以前学*中曾经接触过,在这里引导学生逐步学*应用到自己的探究中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四)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在充分讨论猜想之后,根据设计的可行性方案利用身边的器材验证自己的猜想,最终得出结论。

  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例如:在两块玻璃上分别滴一滴酒精,一组:将其中一滴酒精摊*。二组:对其中一滴加热。三组:对其中一滴酒精扇风。对比总结

  出蒸发快慢与何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五)教师点拨解疑释惑

  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

  这一环节主要是从理论的高度深层次来认识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应该说相对难度较大。可以首先由教师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是如何产生的,然后由学生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影响因素。

  在运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之后,教师让学生一个小实验:在同学胳膊上擦一些酒精,考虑如何使酒精尽快蒸发?

  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想出方法,在进行实验同时会感觉擦酒精处凉,说明蒸发吸热。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拿两支温度计,其中一支玻璃泡外包一层纱布,用滴管滴上酒精,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再对二者扇风,从而得出蒸发吸热的结论。

  在得出结论之后,可引导学生进行下面的推理分析:液体蒸发温度降低──与周围环境有温度差──从周围物体吸热──周围物体放热温度下降──液体蒸发产生致冷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

  (六)创意设计应用实践

  在学*了本节课的知识以后,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环节:学生联系实际讲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致冷。

  例如:电冰箱、冷风机致冷;狗夏天吐舌头;夏天用电风扇吹风;天热时往地上洒水……

  另外,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资料,例如:喷灌……

  第二环节:给学生出一部分创意设计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

  设计意图:设计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七)总结评估交流感受

  第一环节:教师对今天学生上课的表现进行正确地评价,及时表扬学生的闪光点;

  第二环节: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谈对本节课的感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八)课后实验巩固强化

  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一个简易实验:验证(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2)液体蒸发吸热有降温致冷作用。

  设计意图: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课堂,从物理走向生活。

  七、谈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从知识上看并不难,但应给予足够重视,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要充分利用,为此在课堂上做一些相关的实验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在*时有时观察不是很仔细,在课上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体会,最后得出结论,对于训练学生思维是大有好处的。

师说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因为敬爱的*和傣族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

  *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人们敲起了象脚鼓,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放着一串串喜庆的花炮,迎接*的到来。*身着傣族服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了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起舞,手拿银碗与人们互相泼水祝福。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了字里行间,作者在人们欢迎*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基于此,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欢乐。

  3、体会*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不同的学*方式很学*方法,基于这样的一种教学理念,我把识字教学这个重点设计为自主探究识字,鼓励他们用自己最喜欢最*惯的方法认记汉字。对阅读教学的处理,大纲要求,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所以对教学目标中的两个难点的突破我是通过设计各种形式的读:如齐读、分组读、领读、对读、挑战读、表演读等各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因为学生对泼水节并不是很熟悉,所以课前我要求学生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为了帮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泼水节的情趣和欢乐,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根据以上的教学思路,我把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首先播放一段泼水节的影片,问学生你知道这是个什么节日吗?学生很自然地会说是泼水节。老师进一步引导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泼水节是难忘的呢?引出第二个环节

  (二)范读课文。(课件)师问: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师接着说:如果自己读一遍课文你一定知道的会更多。

  (三)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然后请教同学或老师。

  2、标记自然段。

  (四)认识生字:老师先过渡:看到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一群生字宝宝羡慕极了,急着要跟大家交朋友呢!(老师用富有童趣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下一个环节)

  1、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自由读的方法。

  2、不会的提出来,同学帮他想办法记住。

  3、识字游戏:制作字卡,凤凰花的形状,认识了就奖励他。(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五)再读课文:

  过渡语:认识了生字宝宝,大家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好了!(指名分段读,师生评价)

  四、学*第一自然段:

  1、出示"凤凰花"的图片,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两个词语。让学生知道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2、播放泼水节的影片,感受节日欢快的喜庆气氛,指导朗读感悟。

  五、指名读二、三自然段:

  提出问题:

  1、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用"因为所以"说说原因。(目的是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的?自读第三段,划出相应的句子

  3、交流感悟:(学生先说哪句就先感悟哪句)

  句子一: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的心情。

  句子二: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象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驶国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了天空。

  抓住"鲜红的地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都

  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会铺地毯,从而感悟傣族人民用撒花瓣这种独特的迎客方式及当时的喜庆气氛。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与喜庆。

  句子三:人们欢呼着:"*来了!"

  抓住欢呼一词,感悟人们见到*的激动心情。

  4、指导朗读:在这个环节中要边引导学生感悟边知道朗读,把傣族人民的欢乐场面和人民热爱*的心情读出来。可以采用指名读,齐读,表演读等形式反复训练。

  六:小组合作学*第四、五自然段。

  1、提出合作学*的要求:(1)小组合作,用喜欢的方式读4、5段。(2)思考:*是怎样跟傣族人民欢度节日的?画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合作成果:学生先说哪句就先感悟哪句,边感悟边知道朗读。

  句子一:*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了人群中。

  (1)观察课文插图:*穿着什么样的傣族服装?通过着装感悟*的*易*人。

  (2)抓住笑容满面一词来感悟*的饿亲切、和蔼。

  (3)想象:这时*会对人们说什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课文内容。

  句子二: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象脚鼓什么样?(上网查资料,提高学生学*兴趣)

  (2)通过*跟人们一起敲鼓跳舞,感悟*同傣族人民心连心。

  句子三:*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感悟这句话:

  1、*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目的;引导感悟*热爱傣族人民。

  2、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祝福什么?目的:引导感悟傣族人民爱*。

  3、练*用"一手一手""一边一边"说话。

  语文学*的目的之一是训练语言的运用能力。

  4、交际互动:师演*,生演傣族人民,互相祝福:再现情景,感悟*很傣族人民的深情厚意。

  5、之后课件再次演示泼水的场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九)学*6、7、8段。

  过渡: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啊!(教师用夸张而富有感情的语调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绪)然后说,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继而进行朗读指导训练:可以采用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读,挑战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出1961年的泼水节的幸福、快乐和难忘之情。

  (十)小结升华:*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那么令人难忘?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读一遍课文吧!

  (十一)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节日?

  (十二)作业:课外搜集少数民族的节日和民间*俗并写下来。最后两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拓展课外知识容量,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说明;知道写12个字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本课需要2课时讲完,所以写字教学部分我会分别放在每课时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训练,12个字中最难写的是:恩、寿、凤、凰四个字,它们分别是上下结构和半包围结构的字。其中的重点比画是凤凰二字的部首,要作为重点来指导。

师说说课稿8

  一、分析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十二册第三组11课《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第三组教材以“*古典名著”为主题,*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4、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

  二、说教学思想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由此我确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是:

  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主人的学生观;

  ②坚持文道统一,重视方法指导的教学观;

  ③革新、开放的大语文教育观。

  三、说教法、学法

  随着课改的深入,现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在默默的思考:怎样教才能有效,怎样教才会有效呢?通过实践、反思,我慢慢的明白: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3、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程。

  4、用朗读贯穿始终。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以读为主,采用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创新意识的语文综合素质。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交流资料,走*名著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歇后语、故事。然后教师小结并简单说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任务型的初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任务进行初读。目的是落实字音教学,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内容,这样,既降低了难度,也提高了环节操作的实效性。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这一部分教学,我打算抓一个关键词“神机妙算”来展开。因为崔峦老师说:“提高课堂教学,问题不在多而在精。问题要提在课文内容、形式的特点上,提在语文训练的重点上,最好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神机妙算”就是这一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

  因此,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划出有关句子并写体会。我并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和合作学*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教学建议》又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环境。”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充当质疑者、并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诸葛亮巧妙安排之处。同学们通过自主学*,合作探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

师说说课稿9

  一、主体的选定:

  自我校“心灵小屋”开办以来,有许多学生通过书信、询问、交流等方式抒发内心的感受,我发现小学生成长到中年级,其自我意识逐步觉醒,独立性增强。不仅体现在和父母的交往上,还体现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同甘”但不能共苦,当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或是和同学发生矛盾时,很少能过主动分担,友善相处。从发展的角度看,引导小学中年级学生接纳人际交往的基本法则,搞好同学关系能为今后与他人和睦相处、合作学*、共同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与同学友善相处、共同进退的前提就是能够体察、感受对方,进而“以心换心”,传递彼此的理解和关怀。所以,确定“换位细考”这一活动主题既是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现实问题的引导,也是为他们社会性成长奠基。

  二、目标的解读:

  基于该阶段学生与同伴的交往进入一个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仍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心理特点,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以下三点:

  1、创设情景,尝试换个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

  2、引导学生接纳“换位思考,以心换心”的人际交往法则;

  3、学会积极乐观的看待和思考问题,学会宽容,欣赏他人,做一个快乐的儿童。

  三、方案设计:

  在教学中,根据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具体特点,我注重营造*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性和情感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四、教学环节:

  小学中年级心理健康活动对形式的趣味性相对低年级要求略低,但对于活动的参与性、情感性的要求更高,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班级特点、开展活动的环境条件等。本节课,我还考虑了学生之间的交往现状这一因素,课前深入学生生活,留心观察,分层了解学生的情况,积累了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突出问题-----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不懂得理解、关怀他人。为了帮助学生克服交际困难,学会交往,我设计了活动过程四部曲:

  1、情景导入,心有所动;

  2、参与体验,互换角色;

  3、情感分享,结交朋友;

  4、拓展互动,共建快乐。

  下面,我具体说说我是怎样教学这一课的:

  一、情景导入,心有所动:

  本节课上,我由一封信引发学生对类似感受的体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产生共鸣。听完了这封信,教室里格外的安静,我说“:同学们,相信大家也曾遇到过类似的烦恼,有谁想和老师、同学们说一说你当时的心情?”我记得其中有名学生这样说:“老师一次课上我想上厕所,但又怕耽误学*,我的身子接不自觉的左右搬动,老师看见了却狠狠地批评了我,说我不遵守课堂纪律,当时我又委屈有难过。”这样通过几个同学的发言进一步呈现里在学校生活中与老师、与同学间的种种烦恼和内心的感受,此时倾诉自己的苦脑和传递彼此的理解关怀,就成为大家共同的愿望。

  二、参与体验,互换角色;

  “是啊,当我们感到苦恼、感到孤独的时候,多么希望得到朋友的支持和鼓励。老师知道还有很多同学在校园生活中遇到过这样不开心的事,现在你们可以在小组中尽情的倾诉,小组的同学会非常的欢迎你们!”听了我的活,孩子们消除了心中的顾虑,敞开心扉尽情的倾诉,在进一步激发小组合作后,我请同学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假如你是他们,你希望身边的同学怎样做?是一句最真诚的话语、一个最有感染力的动作、还是一幅最漂亮的图画?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关心和理解传递给彼此,同时感受集体的温暖。”伴着大家熟悉的歌曲《朋友》,孩子们第一次真正尝试了换个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

  三、情感分享,结交朋友: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我提供了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我通过巡视监控、个别辅导、参与其中来发现典型案例,以便情感分享。在我参与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向我说出了心中的故事,我们彼此换位,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刚才我真希望有一个摄像机,把大家传的理解和关怀的动人场面拍摄下来,因为老师看到了每一位同学脸上真诚的微笑,你们到底做了什么?是什么感动着你们呢?”在学生的自由发言中,我感受到他们的思维是那样的灵活,那样的富有创造力。我记得我们班的孩子用了好多表达关怀和理解的方法:有真诚的话语、富有感情的动作、讲笑话、唱歌、亲手绘制图片、倾听心声等等。当时我真的被他们打动了,并及时的做了小节:“同学们,一句温馨的话语会像春天灿烂的阳光,驱散内心的阴霾;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动作传递着无言的理解和鼓励;一幅亲手绘制的图画包含着多少关心和爱。”这样,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纳了人际交往的法则“换位思考”。

  四、拓展互动,共建快乐:

  “同学们,我们通过互换角色找到了彼此升上的闪光点,结识了更多的朋友,你们高兴吗?”孩子们异口同声-----高兴。“那么,说一说怎样才能做一个快乐的儿童?才能拥有一个快乐的家庭、班级、校园、社会?”带着问题,伴着歌声,孩子们在一次拥有了自由发展和创造的空间,在老师

  的启发下,他们联系社会,拓展到更多的人身上,使教学得到升华,真正学会了积极乐观的看待和思考问题,总结出只有多点沟通、多点理解、学会宽容、欣赏他人,才能给他人和自己带来更多的快乐!

师说说课稿10

  教学目的:

  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学*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4.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通过复*前一课内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孔孟二人的区别。

  二.介绍作者:黄仁宇(见教材框文)

  三.词语积累:

  (1)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 D )

  A.曾皙xi 浴乎沂yi 舞雩yu 庖pao厨

  B.马厩jiu 饿殍piao 老羸lei 沟壑he

  C.谲jue诈 桴fu筏 经筵yan 商鞅yang

  D.赠仪yi 篡chuan位 热忱chen 贵戚qi

  (2)判断解释有误的一项( D )

  A.形影相随(跟随) 毫不讳忌(忌讳) 斩钉截铁(砍断)

  B.礼尚往来(崇尚) 不为已甚(太) 改弦更张(拉弓弦)

  C.草菅民命(茅草) 无的放失(箭靶的中心) 一针见血(看见)

  D.百家争鸣(发表意见) 截然相对(界限分明) 融会贯通(懂得)

  (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课前提示内容。把孔孟二人加以精细比较,找出二人的差异,进而研究造成这些差异的时代根源。

  四.内容板书:

  相同点相异点个性原因间接原因

  孔子儒家圣人,形影相随,宗旨相配。生活态度轻松愉快对人性看法性恶来自先天对“礼”的看法重视闲雅热忱春秋时期,不至于完全失望

  孟子凡事紧张人性本善不重视革命性战国时期,国君草菅人命

  五.讨论:作者认为,孔孟的差异,折射了春秋战国时期间剧烈的变化,*古代社会如此早熟,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要解释这种现象,应该研究*历史地理的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结合*历史地理特点来解释这种现象?

  (教师不说标准看法,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难句理解:(可穿插于内容清理中)

  1.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提示:所谓“紧张”,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2.“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3.“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的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表因果关系,用“针对”一词是否恰当?

  提示:不恰当。“针对”一词不表原因,而上文内容也并不是什么“条件”。应改为“因此”。

  4.“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

  5.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6.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7.何谓“低水**等思想”?

  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

  8.“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9.学*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异。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3.研究历史文化现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

  七.完成课后练*。


师说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6)

——教师说课稿 (菁华9篇)

教师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向量的加法》是《必修》4第二章第二单元中“*面向量的线性运算”的第一节课。本节内容有向量加法的*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及应用,向量加法的运算律及应用,大约需要1课时。向量的加法是向量的线性运算中最基本的一种运算,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为后继学*向量的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向量的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奠定了基础;其中三角形法则适用于求任意多个向量的和,在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中有很普遍的应用。所以本课在“*面向量”及“空间向量”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节课中学*了向量的定义及表示,相等向量,*行向量等概念,知道向量可以自由移动,这是学*本节内容的基础。学生对数的运算了如指掌,并且在物理中学过力的合成、位移的合成等矢量的加法,所以向量的加法可通过类比数的加法、以所学的物理模型为背景引入,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向量加法的意义,准确把握两个加法法则的特点。

  三、教学目的:

  1、通过对向量加法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向量加法的概念,结合物理学实际理解向量加法的意义。能正确领会向量加法的*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的几何意义,并能运用法则作出两个已知向量的和向量。

  2、在应用活动中,理解向量加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表述两个运算律的几何意义。掌握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向量之和,比如共线向量,共起点向量、共终点向量等。

  3、通过本节的学*,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分类、归纳等数学方面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向量的加法法则。探究向量的加法法则并正确应用是本课的重点。两个加法法则各有特点,联系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质相同,但是三角形法则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且简便易行,所以是详讲内容,*行四边形法则在本课中所占份量略少于三角形法则。

  难点:对三角形法则的理解;方向相反的两个向量的加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法则的实质是:将已知向量首尾相接,而不是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之间必须构成三角形。

  五、教学方法

  本节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类比:由数的加法运算类比向量的加法运算。2、探究:由力的合成引入*行四边形法则,在法则的运用中观察图形得出三角形法则,探求共线向量的加法,发现三角形法则适用于任意向量相加;通过图形,观察得出向量加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等,这些都体现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3、讲解与练*:对两个法则特点的分析,例题都采取了引导与讲解的方法,学生课堂完成教材中的练*。4、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直观地表现向量的*移,相等向量的意义,更能说清两个法则的几何意义及运算律。

  六、数学思想的体现:

  1、分类的思想:总的来说本课中向量的加法分为不共线向量及共线向量两种形式,共线向量又分为方向相同与方向相反两种情形,然后专门对零向量与任意向量相加作了规定,这样对任意向量的加法都做了讨论,线索清楚。

  2、类比思想:使之与数的加法进行类比,使学生对向量的加法不致于太陌生,既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又能从对比中看出两者的不同,效果较好。

  3、归纳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环节①学完*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后,归纳总结,对不共线向量相加,两个法则都可以选用。②由共线向量的加法总结出三角形法则适用于任意两个向量的相加,而三角形法则仅适用于不共线向量相加。③对向量加法的结合律和探讨中,又使学生发现了三角形法则还适用于任意多个向量的加法。归纳思想在这三个环节中的运用,使得学生对两个加法法则,尤其是三角形法则的理解,步步深入。

  七、教学过程:

  1、回顾旧知:本节要进行向量的*移,且对向量加法分共线与不共线两种情况,所以要复*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等概念,这些都是新课学*中必要的知识铺垫。

  2、引入新课:

  (1)*行四边形法则的引入。

  学生在物理学中虽然接触过位移的合成,但是并没有形成三角形法则的概念;而对*行四边形法则学生已学过,很熟悉。所以我决定由力的合成引入向量加法的*行四边形法则。*行四边形法则的特点是起点相同,但是物理中力的合成是在有相同的作用点的条件下合成的,引入到数学中向量加法的*行四边形法则,所给出的图形也是现成的*行四边形,而学生刚学完相等向量,对相等向量的概念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易产生误解:表示两个已知向量的有向线段的起点必须在一起才能用*行四边形法则,不在一起不能用。这时要通过讲解例1,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移向量,使表示两个向量的有向线段有共同的起点。这一点对理解及运用法则求两向量的和很重要。

教师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是必修1第2章第2节的内容,属于“课程标准”必修部分——生物1:分子与细胞的相关内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一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脱水缩合方式、蛋白质的功能等内容。在本节课之前,学*了糖类和脂质,以及元素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打下了基础。另外,本节课的学*又为后面学*核酸、酶的相关知识做铺垫。因此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对于本节课抽象的知识的学*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一些图片等直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说教学目标

  1、说出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说明脱水缩合的过程。

  2、通过对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的分析,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学*,逐步认同“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说出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概述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其中说明氨基酸的脱水缩合方式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直观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学*兴趣。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我采用的学*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观察归纳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采用复*导入的方式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前面学过的糖类由哪些元素组成?可分为几类?有什么功能?

  2、脂质有哪些种类和功能?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答案。

  顺势引出本节课要学*另一类重要化合物——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采用复*导入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前面知识的掌握,并能很好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新课展开

  在新授环节,首先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有哪些?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积极回答,肉类、蛋类、奶类、豆类中含丰富的蛋白质。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摄入人体的蛋白质,可以直接被消化利用吗?会通过什么样的过程被利用。预设有些思维敏捷的学生会提出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我会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相应的鼓励性评价。顺势总结得出自然界中已经发现的氨基酸约有100多种,在生物体内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生物体内的氨基酸又有共同的特点。接着出示不同的氨基酸,引导学生观察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小组观察,讨论得出:在每个氨基酸分子中,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与同一个碳原子相连,这个碳原子还分别与一个氢原子、一个可变的侧链基团(R)相连接。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自主得出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接着我会请部分学生上台尝试书写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其他学生在自己的练*本上书写。请同学上台尝试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顺势提问不同的氨基酸区别主要在于什么?学生观察得出在于R基的不同。

  对于氨基酸间的脱水缩合方式,首先提出问题: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不同的氨基酸是通过什么方式结合的呢?出示教材中2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肽键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氨基酸之间的脱水缩合方式。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肽键、肽链、多肽等概念。在这部分难点内容,先以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小组讨论,由简到繁,共同总结出氨基酸间的脱水缩合方式,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对于氨基酸的功能,首先我请同学说一说了解到哪些蛋白质的功能,再出示教材中蛋白质的部分功能举例表格,帮助学生了解蛋白质的功能有哪些。

  3、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会在黑板上出示几个例子,引导学生自主判断哪些不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帮助学生加深对氨基酸特点和结构通式的掌握。

  4、小结作业

  课堂的最后,我会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布置如下作业:是否可以和糖类、脂肪的鉴定一样,用某些化学试剂也能使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发生特定的颜色反应,从而鉴定蛋白质,引导学生课下搜集资料。

  七、说板书设计

教师说课稿3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____,这节课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____ 年级上下册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了____ 的基础上,对____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____ 等

  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____的工具性内容。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哎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

  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

  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了____,对____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____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难点确定为:

  二、说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的能力,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掌握____,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____的过程,培养学生 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 能力,加深对 函数与防城、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 等数学思想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说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知道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复*就知,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建构注意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____是本节课深入研究____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情境。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 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 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 数学概念(定理等) 要明确其 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 ,通过对 定义 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____环节。

  (5)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的只是、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掌握了哪些学*数学的方法?

  (7)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教师说课稿4

各位领导,前辈,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作为一个年轻教师,今天能得到一次名师指路的机会,非常荣幸。真诚的感谢所有的老师们。

  在国培学*了这么久,聆听了很多专家教授们的高屋建瓴,收获满满。在今天的说课设计中我也尝试着学以致用,下面我将通过对学*前后的教学设计比较,来进行说课,也算是我这段时间学*的汇报。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按三个步骤来进行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学法和说教学流程。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有余数除法的表达形式很抽象,二年级学生的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能力还不强。因此,本节课以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逐步抽象概括出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数学模型。

  新课标对数学课堂的提出的“四基”目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实践体会*均分后有剩余情况,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知道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经历有余数除数知识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全面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理解有余数除法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渗透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说学法:

  在杨良春老师的课,他提到课堂是以学生为本,所以我们要从凸显学生主体的视角出发,建立了每节课的学法。

  所以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让学生操作感知,有余数除数的产生的必要性。然后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建立有余数的除法模型。最后在有层次的练*中,巩固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然后通过小组交流得到能力的提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当然老师主导的作用也必不可少。

  三、说教学流程(见)

  本节课我将按照以下四个环节来进行导学。

  一、活动导入,初步感知。

  如果按照一堂常态课的设计,我会先给出问题:6个面包每3个一袋,可以装几袋?然后类比推进到7个面包每3个一袋,可以怎么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通过这样的对比活动来感知有余数产生的必要性,实现表内除法到有余数除法的过渡。

  在学*了阎教授的新课程的解读一课,她提出课改改革的本质之一就是课堂的开放性。于是我做了这样大胆的尝试,我把活动的素材换成同时出现3种不同的食物,分别按种类每3个一袋,可以装几袋?

  对比之前的设计,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更能体会有余数除法产生的必然性,也增加了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学*也变得更多样化了。

  作为本节课第一个合作活动,我会给出明确的合作要求。

  活动一:将三种食物(6个面包,7个苹果,8个糖)按种类每3个装一袋,你会怎么装?

  (1)动手操作:独立分一分,用简洁的方式表示。

  (2)说过程:同桌互相说一说*均分的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分一分的过程中,自己经历*均分后正好分完和*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让余数的概念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并且能通过同桌互相说,互相纠正补充,能规范有余数除法的表达。

  赵雄辉教授说到,让学生自主学*后的“展示”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可以在展示中抓住某些课堂生成的资源来突破重难点。

  比如,在汇报展示中,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比如“圈一圈,摆一摆”的方法。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老师始终记得自己的主导地位。老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追问来挖掘问题的本质,决定课堂的走向。因此我会追问:

  1、为什么剩下的1,2个为什么不继续装?以此来突破余数的含义。

  2、将上面*均分的情况进行分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目的是区别有余数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情况。

  3、生活中你能找到像苹果,糖果这样*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吗?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广泛性。

  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通过学生的合作,汇报,质疑,补充。老师的追问就达到了初步感知的作用,开放的数学课堂会产生未曾预约的精彩。

  因为合作要求中提到用简洁的方式表示,当然也有学生补充了用除法算式的方法。此时学生会发现*均分正好分完的情况是可以用已学知识来解决的,但*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就会与已学知识产生矛盾,所以有余数除法产生的必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我趁机赶紧追问:

  4、你会用算式表示苹果,糖果*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吗?

  学生并不能马上确定用哪种算式来表达,因此我将安排第二个合作活动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会提示学生其余两种我们选苹果的分法情况来写一写算式。

  二、主题探索,建立模型。

  活动二:

  小组合作:把7个苹果,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2袋,还剩1个。用算式表示。

  1、先独立思考,用你喜欢的算式表示。

  2、结合图,在组内互相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字所对应的含义。

  3、组长分工,准备汇报。

  我们知道感知表象只是进行数学学*的第一步,我们要给学生建立起数学模型,设置这样的小组合作活动是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通过从已知知识的类比迁移,通过小组合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模型。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算式表示,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结合图,说出每个算式中数字的含义则是学生通过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真正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接下来小组展示环节,我们就可以看到数学模型从模糊到清晰的的建立过程,提高数学的符号意识。

  汇报反馈:

  方式1:7—3—3=1(个)

  方式2:7÷3=2(个)多1个

  方式3:7÷3=2(个)1(个)

  从学生的汇报情况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学生在本堂课中的发展,有的学生进行了表内除法的顺向迁移,有些学生还是停留在加减运算,甚至还有学生手足无措的无法完整的表示,掌握了这样的学情,我们接下来的问题串才更有针对性。

  追问1:你喜欢哪个算式为什么?

  比如:有学生会所喜欢第一种,就会有学生反驳:如果是100个面包*均分给3个人,那这样写太麻烦,除法算式更简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美,有余数除法的模型也逐步清晰了。

  在学生争论第二种和第三种哪种更好的时候,我会给出数学家是这样表示的

  7÷3=2(个)……1(个),强化学生数学的符号意识。

  此时有余数的除法就清楚的呈现在眼前了。

  7÷3=2(个)……1(个)

  提问2:你知道这个算式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为余数起名。揭示主题:顾名思义,这种算式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在操作感知和已知知识的基础上,给学生大胆表达的机会,时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会取出很多名字,“剩数”“多数”,肯定他们的想法,数学家们给出余数这个名字。

  追问3:余数表示的含义是什么?你能完整的说说这个算式的含义吗?

  让学生在此理解这个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含义。

  提问4:糖果的分法你能用有余数除法的算式表示吗?最快最迅速的应用。

  提问5:有余数除法与表内除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对比观察,揭示本质。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操作,观察,对比活动,有余数除法的模型就牢固的建立起来了。

  接着我们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

  三、巩固实践,深入理解。

  基础练*(见)是模仿性练*,利用类比的思想,及时巩固有余数除法的模型,素材的选择也从生活素材推广到数学图形,丰富有余数除法的类型,比如有余数为1,2,3等等,体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提高练*:(见)原来设计的是举出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例子。设计意图是让孩子们感受到有余数除法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但是后来我结合这节课的重难点反思,这节课主要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原来的设计要求太好,从时间上考量,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要花费时间,所以我决定给出既有的有余数的模型,而且与原来的有余数除法两个单位不同,这次选择的是两个单位相同的这种模型,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去发挥,学生举例的形式也不至于太单一,只要想哪些情境能用这个解决即可,当然老师要引导学生的举例的多样性,比如*均分和包含两种形式都要概括,等等,最后来概括哪些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生活问题,周期问题等等)

  四、拓展提升,综合应用。

  在这堂课的末尾我设计了一道综合拓展题,力求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通过摆小棒,进行观察,比较,交流得出结论,也是为下节课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埋下伏笔,体现了数学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

  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为什么?

  (1)分析题意,提取信息。学生动手试一试,进行猜测。

  (2)追问:5根可能吗?

  (3)追问:6根呢?7根呢?

  (4)再追问:那你认为最多可能剩几根?

  (5)得出结论:所以有哪些可能呢?1,2,3,4根。

  (6)提升:那么如果是这堆小棒摆了4个5边形,有剩余,这堆小棒可能有多少根呢?

  本节课从装东西(初步感知),到观察特点分析(感知清晰),到抽象概念(形成算式),再应用概念,遵循了学生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科学性,数学的模型思想,数学的价值性等等。

  通过不同时期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我深刻意识到在一个月学*,我成长了不少。感谢国培,感谢老师们。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所有内容,谢谢大家的聆听。

教师说课稿5

  一、说课内容

  说课时间规定不得超过15分钟,超时将酌情扣分。说课后,专家组根据说课情况和测试项目内容提出面试问题,申请人进行答辩。 面试题目一般不少于2个,回答时间不超过5分钟。下面我介绍一下说课的内容主要包括: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2) 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4)试讲中考查的重点

  (5)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6)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

  (7)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8)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9)灵活教法及促进学生发展的实效性

  (10)各种教学手段的合理选择及有效运用

  (11)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诱发探究

  (12)学生主体积极参与、师生关系和谐互动

  (13)善于扣紧教学重点、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14)贴*生产生活实际、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等。

  二、试讲技巧与经验总结

  我建议大家试讲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把试讲所需教材准备好,接着把教材整体复*一遍,然后是搜集和学*说课稿范文,最后制作几份相关说课稿模板。建议没有说课经验的考生把全部说课内容都写出来,做到有备无患。

  考试当天要按时到考场。

  (1)候考。

  一般抽到8号以后的考生要等到下午才能试讲。等到有人叫你时,你要带上书,说课稿,身份证,准考证,到指定的考场候着,那时你还不能抽题。

  (2)抽题后,上交说课稿。

  我的经验是最好准备两三份说课稿,正式说课之前留给自己一份,说课的时候要交给考官。如果你只有一份说课稿,只有看考官能否允许等你说完课之后再交,如果按规定是不行的。

  (3)尝试换题。

  如果你抽到的题目正好是你不熟悉的,毕竟这次面试的机会很难得,所以我建议你最好和考官商量一下可否换题。

  (4)试讲。

  依照我的经验说课时切不可表现出紧张的情绪,如果你表现出太过紧张的情绪,那么你就很难通过试讲。考生声音洪亮,语言表达流畅,注意衣着,表现稳重大方,是很容易赢得

  考官的赞赏。说课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比较好。因为超过12分钟要扣分。

  (6)板书。

  如果要新的规定说试讲者必须写板书,那么你就要写板书。如果没有规定,那么你可写也可不写板书,因为试讲时间才12分钟,即使你写板书也不要写得太多。

  (7)答辩。

  说课稿占10%的成绩,说课占40%的成绩,回答问题占50%。考官一般会问大家2—3个与说课有关的问题。提问的问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课程理论类。二、教学方法类。如你的教学思路是什么?教学设想与框架是什么?三、基本情况类,如你是刚毕业的吗?以前有没教过书等问题。

  另外,需要提醒大家是,在准备说课稿的时候要注意听课对象。因为听课对象是老师不是学生,所以我建议大家说课的角度应该放在,你是怎么上这堂课?你要怎么教学生?千万别把考官当学生,给他们具体讲教材的内容。

教师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蒸发是常见的一种汽化方式。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是解释许多现象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到。学生对于蒸发现象很熟悉,因此,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实验,让学生自己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并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蒸发快慢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蒸发吸热才能解释一些有关的现象,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都很有用,所以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难点: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这两点知识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往往不能用来解释有关的现象。做好实验,使学生对蒸发吸热获得深刻的印象,同时在解释现象时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不要想当然地回答问题。例如回答扇扇子会感到凉快,不要因为一说凉快就认为是扇扇子能降温,而要运用蒸发吸热降温来解释。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节的教材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2.知道蒸发吸热利用蒸发降温;

  3.会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如何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个量随两个量变化的定量关系;学*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说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说教法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本节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设疑激趣引出课题──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教师点拨解疑释惑──创意设计应用实践──总结评估交流感受──课后实验巩固强化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谈话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等。

  五、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针对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主要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六、说教学流程

  (一)设疑激趣引出课题

  上课时,教师可以用棉花蘸酒精在黑板上写两个大字(例如:汽化或蒸发),字很快就没有了,同时闻到了酒精味。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自然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1.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

  2.学生分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通过对这个现象的讨论分析,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汽化:液态──气态;

  (2)蒸发:只在液体表面缓慢进行的汽化现象;

  (3)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3.教师引导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蒸发实例;

  4.学生继续分组讨论蒸发现象实例:

  学生汇报蒸发例子,例如:在晾晒衣服时,不管烈日炎炎,还是阴天,都可以干,只不过是速度不同,一方面强调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同时引出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让学生紧密联系实际,从生活走进物理。

  (三)猜想假设设计方案

  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是理解层次,应作为重点讨论,要求学生不仅记住这三个因素是怎样影响蒸发快慢的,而且应能结合实际举例说明。为此,在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首先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组讨论、猜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然后互相交流并且举出实例,不同意的可以反驳;最后学生设计可行性方案以便验证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控制变量法”在以前学*中曾经接触过,在这里引导学生逐步学*应用到自己的探究中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四)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在充分讨论猜想之后,根据设计的可行性方案利用身边的器材验证自己的猜想,最终得出结论。

  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例如:在两块玻璃上分别滴一滴酒精,一组:将其中一滴酒精摊*。二组:对其中一滴加热。三组:对其中一滴酒精扇风。对比总结

  出蒸发快慢与何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五)教师点拨解疑释惑

  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

  这一环节主要是从理论的高度深层次来认识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应该说相对难度较大。可以首先由教师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是如何产生的,然后由学生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影响因素。

  在运用分子动理论观点解释蒸发现象及影响因素之后,教师让学生一个小实验:在同学胳膊上擦一些酒精,考虑如何使酒精尽快蒸发?

  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想出方法,在进行实验同时会感觉擦酒精处凉,说明蒸发吸热。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拿两支温度计,其中一支玻璃泡外包一层纱布,用滴管滴上酒精,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再对二者扇风,从而得出蒸发吸热的结论。

  在得出结论之后,可引导学生进行下面的推理分析:液体蒸发温度降低──与周围环境有温度差──从周围物体吸热──周围物体放热温度下降──液体蒸发产生致冷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

  (六)创意设计应用实践

  在学*了本节课的知识以后,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环节:学生联系实际讲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致冷。

  例如:电冰箱、冷风机致冷;狗夏天吐舌头;夏天用电风扇吹风;天热时往地上洒水……

  另外,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资料,例如:喷灌……

  第二环节:给学生出一部分创意设计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总结评估交流感受

  第一环节:教师对今天学生上课的表现进行正确地评价,及时表扬学生的闪光点;

  第二环节: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谈对本节课的感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八)课后实验巩固强化

  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一个简易实验:验证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液体蒸发吸热有降温致冷作用。

  设计意图: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课堂,从物理走向生活。

  七、谈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从知识上看并不难,但应给予足够重视,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要充分利用,为此在课堂上做一些相关的实验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在*时有时观察不是很仔细,在课上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体会,最后得出结论,对于训练学生思维是大有好处的。

教师说课稿7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跳起来》是一节音乐欣赏课,主要欣赏《马刀舞》、《小步舞曲》两首风格迥异的乐曲,一首激烈昂扬,一首舒缓优雅,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两首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在许多电影电视中出现过,通过以往的记忆学生更容易理解欣赏乐曲,《马刀舞》富有X的快节奏的音乐能够很好的提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欣赏热情,以优雅的舞步体会《小步舞曲》。

  (二)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对于音乐的节奏,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演奏乐器有一定辨知能力,对于电影电视媒介中常出现的但没有留意的音乐在欣赏的时候更能够提起欣赏兴趣。

  (三)教学环境的分析

  本节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课堂实践活动来配合欣赏教学,从而更好的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和效果,所以需要配备多媒体设施的教室,桌椅的摆放要预留出一片开阔的空间为课堂实践活动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

  (一)欣赏管弦乐《马刀舞》,古钢琴独奏《小步舞曲》,通过迥异的风格对比讨论分析不同风格的音乐描绘的是怎样不同的场景,利用哪些元素来表现出不同的场景。

  (二)欣赏的过程中利用音乐软件辨别管弦乐的演奏乐器,通过舞蹈的形式体会小步舞三拍子的音乐特点。

  (三)在《马刀舞》中感受紧张激烈的战斗气氛,在《小步舞曲》的舒缓典雅中翩翩起舞.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两首乐曲的特色欣赏与对比分析

  (二)教学难点:课堂实践活动中三拍子的小步舞与《小步舞曲》音乐的节拍要

  四、教法、学法分析

  《跳起来》是一节生动有趣的欣赏课,四年级的学生欣赏能力正处于萌芽状态,所以本节课以学生“自主讨论探究”为主,老师“知识情景引导”为辅,通过老师的情景引导,语言提示让学生去发现欣赏过程中的亮点。在欣赏过程中采用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体验欣赏教学方法,《马刀舞》从单纯音响和现场演奏两个角度去欣赏,不同的欣赏效果对比非常明显,更容易使学生理解乐曲,《小步舞曲》从听音乐欣赏到以舞蹈的形式来体会乐曲,使学生融入到音乐当中,感受乐曲的魅力所在。《马刀舞》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管弦乐的知识,以对乐曲的听觉记忆为线索,共同探讨所听到的乐器,老师对其进行整理归纳,将知识点慢慢具现化,由讨论到总结到层层梳理,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小步舞曲》以舞蹈活动为主,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师生共通过合作,老师来领舞带动全体学生,舞蹈的同时,用肢体与综合感官来理解音乐。最后全体学生共同讨论欣赏后的对比总结,让学生从老师的引导中渐渐独立能够把自己在欣赏中的所感所想进行总结。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点

  1、以描绘战场的视频资料导入,激烈的战争场景与教学内容主题相契合,更好的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

  2、以音频与视频两个角度去欣赏音乐,单纯的音频资料熟悉音乐,演唱会的音响将音乐立体的展现给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

  3、利用ppt文件,展示管弦乐队的整体画面,使学生有一定印象,利用动态的动画图片构成管弦乐队的缩略图,将管弦乐的分布简化,使学生能系统的记忆其分组,利用textbook软件为学生展示乐队中的各组别的演奏乐器,既能展示乐器外形,又能聆听乐器的音色,加深学生的记忆,拓宽学生音乐视野。

  六、课后总结与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所以在课堂环节的分配和时间的把握上老师要仔细的拿捏,虽然,两首都是舞蹈音乐,但是《马刀舞》节奏太快,不适合学生进行舞蹈配合,所以尽量用《马刀舞》提升课堂气氛,小步舞的教授要分步,由易到难,由单人到双人配合,建议将该课分为两个课时。

教师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做为初中生物课的开篇之作,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阶段过渡到初中阶段,兼具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特征,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爱活动、爱玩,课堂教学中有时候无法一直保持注意力。需要老师的提醒和管理。生物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实际生活中见的太多,并不陌生,对于生物的几个特征也有一些认识,所以理解生物的特征并不太难。只是要把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些物体是否属于生物,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判断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学*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学*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由于学生刚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融入生物课之中,让其产生一种归属感,找到一种家的感觉。要创设民主、*等、和谐、宽松的学*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从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入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不要把这节课引的过难,要从感性入手。第一课的教法要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为基点。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在本课都应围绕“兴趣”做文章。

  说学法:倡导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唤醒学生的学*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的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长白山风光片,展示长白山的秀美山川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从学生熟知的长白山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生物圈之中,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从感性入手,拉*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为后续教学打开了局面。然后让学生说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这时可能会对某一个产生的不同的判断,这时教师不要进行评判,做出结论,而是由此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如何判断什么是生物?也就是说生物应有哪些特征。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课堂上要充分激活。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

  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讨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激励学生的学*兴趣。

  (四)知识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

  教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去收集资料。

  (五)巩固与练*

  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到前面模仿中央台《幸运52》栏目的方式,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比划一个猜,通过这种形式既复*了知识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们每个人也是生物圈的一个成员。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做为生物圈的一分子,学完本课内容有什么感想,从而提升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的意识,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六)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校园内有哪些生物做好记录。这样既可以把课堂教学得以延续,调动了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也为生物课的后续教学打下了铺垫。

  七、说板书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最后由多媒体课件展出

教师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匆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第二课。本单元主题是引导学生抓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从文本中获得人生启迪。本课承担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即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激起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情感积累和自主学*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强。

  三、说教学目标

  本课需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这里我重点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根据新课标中“语文教学中应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要求,结合学情,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以下三个维度作了设定。

  知识与能力: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学*借鉴作者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读书、参与研讨交流,注重引导学生把读书与思考、读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借鉴作者的表达方法,注重学生良好学**惯的养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在读书中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之情,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四、说教学理念:

  本课的教学以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积累、运用为主线,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凸现语言运用”的教学理念。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来确定。《匆匆》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体验深、语言美、情感浓。鉴于此,在教学中我采取诵读法、联系生活体验法、感悟法等。

  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情况,注重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诵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体验,把读书与感悟结合起来。

  六、说重、难点

  本节课的学*重点是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味语言的美,积累语言;难点是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懂得时间的宝贵。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结构,大致可分为范读导入、品味研读、积累运用、激励反思、拓展阅读这几大模块,下面我就具体的实施过程作一个具体的说明:

  (一)激情范读,确立情感基调

  课始,向学生简介作者,并告诉学生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具有朴实优美、耐人寻味的特点,然后,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给学生确立朗读的情感基调。

  作者在文中的表达虽然有一定的伤感,但整个基调还是积极向上的,所以朗读时切不可一味伤感,而应该是一种若有所思的情绪,课前老师应该用自己的范读来给全文一个情感定位。

  (二)品味研读,感受语言魅力

  [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后,要求学生再一边默读,一边归纳文章的主题。可以提炼课文的中心词(如:匆匆、一去不复返等),也可以用已学过的名言警句来表达。

  [品读探究]

  2、围绕中心问题再读全文,在文中圈画出时光匆匆的句子。可以写写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好*惯。这一环节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在文中“走”一趟。

  3、学生汇报交流,重点研读几个句、段,品味句子意思,体味句子的表达效果。如:句段一:“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1)这一句中,“八千多日子”看起来虽多,但一个“溜”字,却写出了流逝快速,无声无息。“针尖上的水”是怎样一种状态?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明白那是挂不住,也抓不住的,从而切实感受作者惋惜、着急的心情。

  (2)再指导学生读这一段,读出作者的心情,也读出自己的感受。

  (3)结合这里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感受,理解本段的“头涔涔”、“泪潸潸”,并试着联系生活实际用这两个词语说话。

  句段二: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抓住“茫茫然”一词,让学生从文中找动词,感受作者是怎样茫然度日的。

  (2)将“洗手、吃饭、默默、遮掩、躺在床上、叹息”这一连串琐碎的动作罗列出来,另外将与之对应的动作也找出来,如“过去、过去、过去、过去、跨过、飞过、溜走、闪过”,再将行动的“慢”与时间的“快”进行比照,感受时间流逝的飞快。

  (3)再指导学生读这一段,感受作者细腻的文笔和情感。

  句段三:“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1)让学生揣摩这个比喻句的作用,理解作者如何用“轻烟”、“薄雾”的空虚飘渺,把“时光的匆匆”具体形象化,用“吹散”、“蒸融”的细微变化,表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悄无声息,让人无奈、心痛。

  (2)像这些运用了生动修辞的句子很多,再让学生从文中多找出几个,自主研读,体会表达效果。

  这样由扶到放的教学手段,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引导学生参与学*过程。

  (3)以上这些生动的语句,安排学生抄写一两处,积累语言。

  (三)、读写结合,落实积累运用

  崔峦曾说过:语文教学有两个美丽的转身,其中一个就是“由重理解向重读写结合转变”。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实践性很强,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读写结合也是一项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并重的实践活动。”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能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点很多,这里,可以结合课后“*题3”用“xxx的时候,日子xxx”的句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可以结合文中的比喻,仿写句子;可以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能将读书与写话进行有机的结合,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四)、激励反思,促进情感升华

  课本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感悟,是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重要过程。

  本文结尾,作者的一句“不能*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呢?”问到了我们的心里,我们愿意白白走一遭吗?教学最后,让学生谈自己的学*收获,学生谈到的应该就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了。肯定会有许多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反思,获得“珍惜时间”的感悟,从而达到情感、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达成。

  (五)、链接阅读,拓展阅读空间

  崔峦同志说过的另一个美丽转身就是“阅读教学应由重课内阅读向既重课内又重课外转变”。本节课,我将结合课后“阅读链接”,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了解更多文人墨客对时间的感悟,如《明日歌》、《题城南庄》等。

  八、说作业设计

  基于语言积累与运用方面的落实,我设计的作业为:

  1、背诵课文;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3、联系实际,谈谈时间的宝贵。

  九、说教学反思

  散文虽美,但毕竟趣味性不够,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学*起来兴趣可能不太浓,特别是许多语言比较深奥,耐人寻味,需细细揣摩、领悟。过多的讲解会降低语文的“文”味,不去引导品味,又可能体会不到。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学*散文的兴趣,是这类课文教学比较难以把握的问题。


师说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7)

——教师说课稿 (菁华6篇)

教师说课稿1

  【说教材】

  《环保袋》是江苏省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环保节约,从我做起》中的内容。本节内容是让学生制作环保袋,渗透爱护环境、节约的思想,激发学生从小养成环保节约的好*惯。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纸工制作符号及如何对山线和谷线划痕,这对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

  【说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环保袋的结构特点,掌握制作方法。

  (1)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环保袋的制作中,进一步培养熟练运用纸质材料,使用工具进行剪、折、粘贴的动手能力。

  (2)情感目标:初步了解“白色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渗透爱护环境、节约的思想,激发学生从小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本课的重点:

  通过教学和学生实践,让学生掌握剪、折、粘贴的技法。

  本课的难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自主设计环保袋。

  【说学情】

  《劳动与技术》这门课是本学期刚开设的,大多数学生接触之后都很喜欢。而且,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都有一些小小的劳动实践经验。但是,由于不少学生都有重语数英而轻所谓的副课心理,因此课堂上往往学*不太认真,不在意制作的质量,纪律也较松散,常导致教学效果不太好。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

  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以学生操作性学*为主要特征,强调耳、目、手、脑并用。既要使学生学*一些浅显的劳动知识,学会使用一些常用工具,初步掌握一些劳动的基本技能,又要使学生在从事操作性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技术意识,培养初步的技术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学生的操作学*过程应该是富有生机和探究精神的学*过程。

  【说过程】

  教学准备:CAI课件、日常生活中购物用的环保袋和塑料袋,制作好的环保袋作品。

  学生准备:“06环保袋”制作材料、剪刀、双面胶、直尺、垫板等。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去超市购物,你们想不想去啊?老师带了2个购物袋。(1个塑料袋和1个纸环保袋)你们觉得哪一个袋子是环保的。

  师:将环保袋和不环保的塑料袋对比,让学生了解不环保的塑料袋对境产生的危害。多媒体出示生活中塑料垃圾的图片。看完图片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介绍什么是“白色污染”。

  PPT出示:“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是由于随意乱丢乱扔的不环保的塑料袋难于降解处理,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及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危害。

  1.影响农业发展。废塑料制品混在土壤中不断累积,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2.对动物生存构成威胁。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体中的废塑料制品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

  3.废塑料随垃圾填埋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如果将废塑料制品填埋,200年也降解不了

  环保袋就是可循环使用,丢弃后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或不会给环境带来污染的购物袋,它是环保的、安全的。

  师:大家都没有带购物袋,那今天我们就动手制作一个环保袋再去购物好吗?

  这一环节充分运用儿童好奇的心理特点,通过熟悉的生活场景,渗透爱护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及强烈的动手欲望。

  二、探究学*,认识环保袋的结构。

  师:出示制作完成的环保袋作品和环保袋PPT各角度的图片,让学生按制作图例,小组讨论制作这个环保袋所需要的制作部件。小组汇报交流。

  师:展示06材料中的各部件,让学生选择本节课要完成的环保袋的部件。

  师:介绍其他两个部件的用途。(课后完成)

  师:让学生看图例,说出制作过程。(板书)

  剪下制作部件、粘贴袋体粘贴拎带、袋口、粘上装饰物

  在这一环节中,我以自主学*、合作学*,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制作的过程,而是让学生以小组讨论需要的部件,如何制作。06号材料中有两个部件是制作另外款式的环保袋。

  (3)实践体验,制作环保袋。

  教师对一些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播放背景音乐)

  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动手操作,及时提醒学生在制作时要细致、安静及安全使用工具,对学生在制作中的亮点及时点评,以便使其他学生受到启发。因为音乐可以增强人的想象力,思维能力,五官四肢灵敏协调能力、再造想象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在操作的同时放一些轻音乐。

  (4)评评议议,成果展示。

  举办“小商品交易会”

  1.分组摆放作品,布置卖场。

  2.讨论、评选好的环保袋,并下定单。(从方法正确、作品美观、团结互助、耐心细心等方面评价)

  3.根据客户下定单量,评出“最热销产品”“推荐产品”等奖项。

  这一环节以游戏的形式开展评价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有一定的经济意识和市场概念。

  (5)拓展延伸,创新制作。

  把今天学到的“白色污染”说给爸爸妈妈听。用学到的制作方法和爸爸妈妈一起设计制作一个大的环保袋。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环保节约,不仅要从我做起,而且要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

  (6)板书

  环保袋

  剪下制作部件

  粘贴袋体

  粘贴拎带、袋口

  粘上装饰物

教师说课稿2

  一、说课内容

  说课时间规定不得超过15分钟,超时将酌情扣分。说课后,专家组根据说课情况和测试项目内容提出面试问题,申请人进行答辩。 面试题目一般不少于2个,回答时间不超过5分钟。下面我介绍一下说课的内容主要包括: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2) 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4)试讲中考查的重点

  (5)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6)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

  (7)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8)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9)灵活教法及促进学生发展的实效性

  (10)各种教学手段的合理选择及有效运用

  (11)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诱发探究

  (12)学生主体积极参与、师生关系和谐互动

  (13)善于扣紧教学重点、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14)贴*生产生活实际、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等。

  二、试讲技巧与经验总结

  我建议大家试讲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把试讲所需教材准备好,接着把教材整体复*一遍,然后是搜集和学*说课稿范文,最后制作几份相关说课稿模板。建议没有说课经验的考生把全部说课内容都写出来,做到有备无患。

  考试当天要按时到考场。

  (1)候考。

  一般抽到8号以后的考生要等到下午才能试讲。等到有人叫你时,你要带上书,说课稿,身份证,准考证,到指定的考场候着,那时你还不能抽题。

  (2)抽题后,上交说课稿。

  我的经验是最好准备两三份说课稿,正式说课之前留给自己一份,说课的时候要交给考官。如果你只有一份说课稿,只有看考官能否允许等你说完课之后再交,如果按规定是不行的。

  (3)尝试换题。

  如果你抽到的题目正好是你不熟悉的,毕竟这次面试的机会很难得,所以我建议你最好和考官商量一下可否换题。

  (4)试讲。

  依照我的经验说课时切不可表现出紧张的情绪,如果你表现出太过紧张的情绪,那么你就很难通过试讲。考生声音洪亮,语言表达流畅,注意衣着,表现稳重大方,是很容易赢得

  考官的赞赏。说课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比较好。因为超过12分钟要扣分。

  (6)板书。

  如果要新的规定说试讲者必须写板书,那么你就要写板书。如果没有规定,那么你可写也可不写板书,因为试讲时间才12分钟,即使你写板书也不要写得太多。

  (7)答辩。

  说课稿占10%的成绩,说课占40%的成绩,回答问题占50%。考官一般会问大家2—3个与说课有关的问题。提问的问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课程理论类。二、教学方法类。如你的教学思路是什么?教学设想与框架是什么?三、基本情况类,如你是刚毕业的吗?以前有没教过书等问题。

  另外,需要提醒大家是,在准备说课稿的时候要注意听课对象。因为听课对象是老师不是学生,所以我建议大家说课的角度应该放在,你是怎么上这堂课?你要怎么教学生?千万别把考官当学生,给他们具体讲教材的内容。

教师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课是湘版三年级风来了。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课,教师以春夏秋冬四季风不同的特点进行启发,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创意和绘画,来表现风吹来时的情景和感受。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本课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对于风的感性体验学生比较丰富,风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自然现象,对于它的表现只有从其它相关联的事物上去体现,可以让学生通过看看、想想、讲讲、画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记忆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主动发展,素质全面提高。

  二、说学情

  学生经过一年级美术的学*,绘画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有个别同学因为有一段时间去参加珠心算训练而没有参加美术课程的学*,构图表现能力较弱。需要加强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春、夏、秋、冬风的不同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简单的创意和绘画,来表现风吹来时事物的变化及特征,感受不同的风带来的快乐、兴奋、紧张、害怕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回忆春夏秋冬四季刮风时周围事物和人物的变化。

  【难点】

  运用线条大胆的表现出风来时的情景和感受。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基本掌握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

  而《风来了》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我采用“教为主导,学为主题”的教学思想,通过直观演示法,诱导探究法,操作发现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体验,并发现彩墨画中的奥妙从而获得知识。

  学法:有效的绘画学*方法,不是一味的去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发挥想像的,动手操作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方法为:动手尝试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受美术的乐趣。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自制长纸条门帘下垂,师用扇子扇动,请同学们注意看,发生了什么?

  生:门帘动了。

  师:为什么老师做的门帘动了呢?

  生:因为有风了。风来了。

  师:对。因为风来了。(边说边板书课题:风来了,并随即用简笔画法风把“风”字装饰)

  环节二:讲授新知识

  (一)风的形成和作用

  师问:风是怎么形成的呢?生答:空气流动产生风。冷热空气流动的快,风就大,空气流动的慢,风就小。风的大小对人们又什么作用呢?

  生(讨论后)答:大风能让风车转动,抽水快;大风能让帆船行走的快;可以放风筝,把衣服吹干。

  师:我忍不住要夸奖同学们了。你们想到风的作用真多。“听,它来了,它又走了,它没给自己留下什么,却给大地换了新装。”

  (二)教师细说春夏秋冬的风

  注意用语调把四季风的特点和给人的感受表达出来。并即兴板演柳树在不同风中的形态。

  春风来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们都背过这些诗歌,春风像剪刀,把嫩绿的叶子剪出。春风给我们什么感觉呢?

  生:暖暖的,舒服的。像妈妈的手抚摸着我。

  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为什么不表演一下春风中的感觉呢?我们像花一样,在春风中绽开了,微笑一下。那么用线条画春风的时候,一定要自然而流畅,这样才能表现出春风中舒畅的感觉。

  师要随机直观演示流畅线条风的画法。

  春风中,我们的衣服是什么样的?画面色彩是什么色的?注意观察。

  欣赏(课件):同龄人笔下的春天的风。剪贴加绘画《春姑娘》、儿童版画《放风筝》、黑、白铅笔画《放风筝》。

  闷热的夏天,树叶都打了卷儿,狗热的直吐舌头,这时候忽然来了一阵风,啊,你是什么感觉?

  高兴、兴奋。怎么表现出来?举手欢呼、把衣服画成夏天的短衣服短裤。

  当瓜果飘香的季节----秋天来临时,一阵风吹来,空气里飘来瓜果的香气。但,一天天过去,风的脾气变大了。我们欣赏《阵风》这幅画是谁的作品?他是哪个国家的画家?作品名称是什么?阵风是什么意思呢?感受到了风了吗?怎么看出来的?

  师总结:大风来的时候,有些物体的形态就会发生变化。师即兴简笔画----无风时的柳树。

  当大风来的时候,它会有什么变化呢?师即兴简笔画-----风中的柳树。风越大树的变化会更大,比如说树干弯了、树断了。

  出示课件图片:接着我们再来看看人在大风中的样子。(多引导动作和表情的不同)。观察从哪里看出画面有风的?风是从哪个方向吹过来的呢?并引导学生欣赏人物的动态及事物随风飘动的形态。

  师:欣赏了这些图片,我们知道人在风中不仅有动作的不同,而且有外形的变化,同时还有表情的变化,有舒心的,有兴奋的,有紧张的,有艰难的。

  有一首风的儿歌,又科学又好听,对我们的绘画有很大帮助。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展示风级儿歌: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青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三级叶动红旗展,四级枝摇飞纸片,五级带叶小树摇,六级举伞步行艰,七级迎风走不便,八级风吹树枝断,九级屋顶飞瓦片,十级拔树又倒屋,十一、十二级陆上很少见。

  环节三:巩固练*、创作实践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讨论:如何结合自己的想象与感受,画一幅非常有趣的关于风来了的作品?

  师: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想像,以自己为主体,表现自己在不同风中的感受。用单色的表现方式画,注意要添画合适情景,画出风来了的感觉。

  学生作画,教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

  整理工具,材料,养成良好*惯。

  环节四:作品展示与评价,教师小结。

  教师鼓励性讲评:优秀的绘画作品像一朵朵花开在春风里,供我们欣赏;如一张张精美的帆,瞧!我们的帆船出发了!如一台风车,风车转动了,带给我们童年的欢乐。

  同学们,这,就是老师和你们共同完成的风来了的图画。

  七、板书设计

  风来了

  风的形成和作用

  合适情景,画出风来了的感觉。

教师说课稿4

  一、说教学思想: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创、自学、自练、合作练*,发展学生的学*能力,培养合作意识与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与生活态度。

  二、说教材特点

  本课除了要加强学生运球的巩固复*之外,还要重点解决学生初步掌握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学*的问题,为以后的教学竞赛与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三、说学情

  我所任教的是高一年级,班级人数较多且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在学*时对篮球教学接触不多,因此对篮球的知识与技术认识也很少,但他们又对球类学*有很强的新鲜感。在前1节课的篮球学*中他们表现对篮球学*的好奇,但对基本技术的学*感到很枯燥,开始学*时注意力都集中在篮球上,有的学生在争抢篮球,有的学生抱着球各处跑,有的学生急急忙忙去投篮……另外由于学校的设施器械少,不能做到人手一个篮球,教学也只能在一个篮球场上展开。这些问题给我的提示是:在篮球教学的前几单元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重视课堂的组织性。

  四、说目标

  认知目标:学*与了解胸前双手传接球的动作方法及进一步建立运球的动作概念。

  技能目标:让学生学好传接球技术动作,巩固与提高运球技术。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密切配合,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双手胸前传接球—准确的手型及接球的缓冲与传球的翻腕动作。

  难点:双手胸前传接球—上下肢协调用力与手对球的控制能力。

  六、说教法与学法

  常规部分与热身部分:教师主要采用示范法。学生主要采用观察法、模仿练*法。

  学*与活动部分:教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法、分解练*法、游戏与比赛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积极性评价法。学生主要采用观察法、模仿练*法、自我评价法、团体评价法。

  放松与结束部分:教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法、积极性评价法,学生主要采用观察法、模仿练*法。

  七、场地:

  篮球场一片;2、篮球40只。

  八、说预计教学效果:

  预计*均心率为:130--135次/分。

  最高心率为145次/分,出现在四十分钟。

  运动密度约为40%,运动负荷为中等。

  九、说教学实践部分

  本课结构安排分四个部分:常规部分、热身部分、教学游戏、学*、组织练*部分、放松与结束部分

  常规部分

  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上课人数;师生问好;考勤;宣布本课内容、任务,提出要求及处理见*生。这部分约3分钟。

  热身部分

  这部分每一位学生手拿一球,绕2片篮球场地做运球、抛接球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与活动部分做好准备,并能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这部分共用5分钟。

  教学游戏

  名称:运球抢球(男女分组)游戏方法:一人持球运球,要保护住球另一人在吧犯规的前提下进行抢夺球,在篮球场内。这部分约8分钟。

  学*介绍篮球传接球的方法

  本部分是课的核心,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与提高这两项技术,教师根据由易到难,由分解到组合的教学原则。教师先做1-2次的完整示范,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动作概念,然后教师分解讲解动作要领,学生跟随着做。教师讲评学生做的动作。这部分约4分钟

  组织练*

  两人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8分钟)

  三人传球练*。(8分钟)

  砸篮板练*。(6分钟)

  教师在学生练*时要巡回指导,发现错误时纠正,个别错误个别纠正,普遍错误集体纠正

  放松与结束部分

  引导学生进行放松活动,之后做课堂小结,指出优点与不足之处,达到鼓励学生与继续提高的目的。最后师生再见,归还器材。这部分约3分钟。

  本次课我之所以选择这样教材内容、教法及设计程序,主要的思考在于在前面的几节课教学中的体会。有不少学生对篮球的兴趣浓厚,但是他们往往不愿在球性及基本功上下功夫,最好一到球场马上比赛或投篮练*。忽视篮球基本功的学*,学生就学得不扎实,技术提高慢、不规范。

  另外也想尝试在教学营造一个相对更自由宽松的环境;希望能通过让学生看展板、自主练*及分组竞赛游戏来提高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与相关运动技能。

教师说课稿5

  一、说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成长的足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人教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再见,我的小学生活》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的教学是围绕学生毕业前的生活展开的要让学生通过回顾小学六年的成长历程,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为将来升入中学的学*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本课教学中,要让同学们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感受从外表的变化到自己取得的进步,以及积累的成长经验,为自己的成长感到骄傲,为第二课组织学生写临别感言,以恰当的方式对帮助自己成长的同学和老师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作好铺垫。可见,本课在本单元乃至整册课本的教学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综合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能为自己的成长进步感到骄傲,增强对学校的亲*感,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和老师的教育之恩。

  (2)能力目标:能收集和整理反映自己成长进步的有关资料,并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分类整理,制作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培养收集资料、分类和整理的能力。

  (3)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材料,认识自己在小学六年的学*生活中身体的变化、学*的进步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知道自己的成长进步离不开学校生活,离不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们的帮助。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在于制作成长记录袋。对于即将毕业的孩子们来说,六年的小学生活是他们人生的开始,是他们人生的重要经历,制作成长记录袋不仅可以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也可以使他们体会成长的烦恼和艰辛,从而树立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去迎接崭新的学*生活。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同学们在收集和整理个人成长资料时可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所以,我把本课的难点定为:“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收集和整理成长资料”,使每个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成长记录袋的设计和制作,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二、说学情分析。

  从年龄特点来看,六年级的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方式,去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学*的快乐。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有许多奇特的想法和创造力,爱发表自己的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些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一)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物展示台、成长记录袋范例。

  (二)教学手段: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特点,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和“问答法”进行教学。

  (三)理论依据: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突出趣味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强调让学生在体验、探究和研讨的活动过程中,自主地学*。在教学中,积极地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在教材和学生生活之间建立起联系,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原则,以学生活动为主,在活动中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来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讨论法”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可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时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能培养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的学*兴趣和动机。

  学法: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进行学*的:

  1、课前,布置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反映自己成长进步的照片、奖状、证书、作业本、成绩册、评语等。

  2、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活动中来,引导学生采用“体验式”的学*方法,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激发学生对本课学*内容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学生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的过程、学*的时间和学*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善于学*。

  4、在组织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时,我设计活动,让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式”学*方法,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意识,感受同学间的真诚帮助。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让学生收集反映自己成长进步的照片、奖状、证书、作业本、成绩册、评语等,并将它们按时间进行分类整理。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约7分钟)

  1、活动设计:多媒体展示课前收集的班上两位同学从小时候到现在的照片请学生猜一猜,他们是谁。然后提问,你们从中发现什么变化了吗?学生自由回答。回答之后教师小结:我们都在成长。

  教师用语言引出成长过程这个词,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趣事,讲述的趣事件数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

  学生活动:通过照片和同学谈论的趣事感受同学的成长变化,由此想到自己的成长变化。

  设计意图:由照片实物和身边的事导入,激发孩子活动的兴趣。

  2、活动设计:教师谈话引入课题,多媒体出示课题,成长的足迹。

  设计意图:明确活动主题。

  (二)回顾成长,活动载情。(约20分钟)

  1、活动设计:将学生分为8人一个小组,请学生将课前收集的能反映自己成长进步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相互欣赏,并进行评比。

  学生活动:直观感受,交流,讨论。(约3分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回忆,能看到自己成长的变化。8人一个小组,利于学生开放式讨论,交流的资料也比较全面。这一环节的设计重视有效的小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完善在综合性学*中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的方法、策略。

  2、活动设计:学生运用实物展示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约15分钟)

  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表现给予鼓励、表扬,注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分类进行评价。

  如展示评语的,师可以这样评价: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老师用他们的心血为我们写了多少的评语呀!我们在对评语做进一步整理和回忆的过程中,再一次深深地感到了成长的道路上老师的关心、鼓励,或表扬,或批评,这都是老师们心血的浇灌呀!

  展示作文的,师可以评价如下:这些作文写得很好,同学们能从各自的成长过程中,选取独到的事例,再现老师的鼓励、教育和关爱,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是啊,老师就是这样用睿智的话语,给予我们关心和爱,激起我们心灵的震撼,激励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展示照片的,师可以评价如下:和老师一起度过了六年的时光,如今即将分别,我们的照片记住了和老师同学在一起的美好瞬间,让我们一起进行一次回忆之旅吧!这些实物成为我们成长的岁月里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

  学生活动:直观感受,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讨论、交流、汇报、展示中,从不同角度回顾追忆,感受老师的辛勤付出,感受浓浓师情。这一环节的设计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自主学*为主,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学*方式展开学*和探究活动,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彰显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综合性、开放性、个体性。

  3、活动设计:请班主任老师,给全班同学送上寄语。(约2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使学生为自己成长的变化而感到自豪。

  4、活动设计:教师将*时收集的班级中从一到六年级的值得纪念的照片,展示给学生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

  (三)感谢师恩,树立初步的人生观。(约7分钟)

  1、活动设计:谈话,让学生懂得今天能取得这么多的成绩,是与家长的辛勤哺育,老师的传授知识,社会的教育环境分不开的。教导学生懂得感恩。

  2、活动设计:请几位同学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恩。(学生课前准备节目,如诗歌朗诵,歌伴舞《感恩的心》等。)(约5分钟)

  3、活动设计:(音乐声中)教师谈话,激起学生感恩之情,带领学生全体起立,敬礼,一起说:“谢谢您,亲爱的老师!”(约2分钟)

  4、活动设计:教师小结,展望未来,激起学生追求新的学*生活的希望。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的主题,升华情感,激励学生,展望未来,懂得感恩,为确保下阶段活动奠定基础。

  总之,本节课努力贯彻“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这一新课程教学理念,努力让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希望各位评委多提宝贵意见,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做得更好。

  以上就是我本次说课的内容,谢谢!

教师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XX好!

  我是来应聘幼儿园教师的XX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的题目是《可爱蜻蜓》,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可爱蜻蜓》是大班幼儿美术领域的内容。新《纲要》提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可爱的蜻蜓是幼儿既感兴趣,又能充分动手动脑的美术创作活动,我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宽松的环境,尊重个体差异,为不同水*的幼儿考虑。通过画可爱的蜻蜓让幼儿去体验、感受色彩的美丽以及活动带来的愉悦、满足感、成就感。

  (二)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画出可爱的小蜻蜓并进行着色。

  技能目标:通过给小蜻蜓着色,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目标: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美感。

  (三)活动重难点

  为了更好的实现以上三维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美感。本节课的难点为通过给小蜻蜓着色,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二、说学情

  为了更好的把握本节课的内容,我还对学情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大班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强,喜欢与同伴交往,同时,他们的思维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在本活动中,我非常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运用了大量的直观材料,激发幼儿的学*兴趣和学*动机,引导他们在以游戏为主的活动中获得社会经验。

  三、说活动方法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为了让幼儿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获得知识,获取经验。因此,在本活动中我将采用游戏法、观察法、视听讲结合法以及表演法进行本活动的教学。通过多种感官的调动,帮助幼儿理解本活动的意义,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从中获得生活经验。

  四、说活动准备

  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珍视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是幼儿教育要遵循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为幼儿创设一个形象直观的学*环境。根据这一特点,在活动中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背景音乐以及图书引导幼儿看图说话,培养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好和求知欲。

  五、说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课之初我将以律动的形式整理纪律:“一二三,我坐端。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小手小手放哪里?小手小手,放这里(腿上)。”通过师幼互动做动作的方式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整理了纪律。

  接着以自创的儿歌进行导入:“我是一个小蜻蜓,飞行本领强;我要在那蓝天下,自由的飞翔。我是一个小蜻蜓,飞行本领强;我要飞到教室里,和小朋友一起玩。”在演唱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辅之图画和音乐,以此来导入本活动。充分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将他们吸引到活动中来。

  (二)基本部分

  首先,要求幼儿描述图片中小蜻蜓的特征,幼儿边描述教师边板画。大班幼儿的思维主要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蜻蜓图片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其次,让幼儿自己动手画一画,在幼儿进行美术创作之前,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引导,例如:给小蜻蜓着色、画背景、多画几个小伙伴等。在幼儿进行绘画时,我会走到他们身边,进行个别指导,以此来体现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最后是作品展示环节。在这一环节我将先引导幼儿对他人的作品进行点评,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鉴赏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然后我再给予称赞和鼓励性的评价。

  六、说活动延伸

  好的教育活动不是止于特定的某一次活动,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特别是能力、*惯的培养,活动延伸不可缺少。因此,在活动的最后我将会延伸到区域角,让幼儿到区域角表演导入中的儿歌,帮助幼儿把本次活动中学到的知识继续延伸。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