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说课稿(精选5篇)

首页 / 说课稿 / |

  力的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出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2节《二力*衡》。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即力的*衡概念、二力*衡条件及其应用。二力*衡是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保持的*衡状态,是物体受力*衡问题中最简单的一种情况,在力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又是今后进一步学*其它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二力*衡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一个纽带。这部分内容和方法的学*,关系到学生以后会不会进行受力问题的分析问题。因此,学*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的*衡和二力*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应用二力*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二力*衡条件。

  (2)学会分析一个物体受几个力及这几个力的*衡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于二力*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物理道理的意识。

  3、说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二力*衡条件是学生进行力与运动关系分析的基础,所以二力*衡条件是重点。

  (2)难点:力的*衡概念的建立是难点;由于初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处于萌芽状态,对物体受*衡力作用的分析、判断能力比较弱,所以运用二力*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本节的难点。区别一对*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也是一个小的难点。

  4、说教学器材

  教师演示:

  (1)自制二力*衡演示器

  (2)有关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1)学生已有的有关力及运动方面的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提供了知识基础。

  (2)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已经基本掌握了探究这种方法,这为本节课的学*提供了有利的方法保证。

  (3)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思维障碍。例如:电梯停止在三楼,要使它匀速上升到四楼,所用的拉力必定大于电梯静止时受到的力;当我们推讲桌而推不动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认为这是推力小于阻力的原因等。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一个物体在*衡状态下,对*衡力的理解和应用产生思维障碍。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①先演示;

  ②安排学生“探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实验进行实验设计、操作、观察、思考;

  ③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再适时地进行点拨,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说学法

  新课程要求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因此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是其它任何学*手段都不能代替的。在实验中,指导学生学会“实验探索—思考深入—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真正掌握二力*衡知识,安排了几个随堂练*。

  五、说教学过程

  复*提问:第一步:导入

  为了顺利实施目标做好知识上的铺垫,提出已学问题: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

  学生明确回答后,列举常见的例子。

  (一)创设情境引入:

  (1)找一个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上台即可,能够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兴趣。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位同学站在这里静止不动,虽然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为什么会保持静止呢?

  (2)教师边手拿粉笔盒上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边问学生粉笔盒所处的状态、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上述两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能把当前的问题同牛顿第一定律联系起来: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处于这两种状态下的物体是不是就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呢?实际生活生产中,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这时物体所受的力就是*衡力,当物体虽然受力但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力的*衡。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二力*衡内容。用多媒体投影:“力的*衡”,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二)探究二力*衡条件

  由于在初中阶段学生学*的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二力*衡,我们就从这开始。有的同学会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物体的其它状态:例如,火车刚出站或将要进站的时候处于*衡状态吗?显然不是!那么处于*衡状态的物体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设置这样的过度语能够为学生探究新知留下悬念,激发其解决问题的。)

  教师首先演示一下课本中的实验。(在这里教师做演示,目的是能给学生一个示范;有很多的问题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也知道学生的探究活动大多是已知结论的探究,并不是科学家们的那种未知结论的研究。所以演示还是有必要的,也可以改成边演示边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硬纸板受到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②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③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④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开始第五步前,提出问题:是不是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就一定位于*衡状态。

  ⑤将两钩码系在硬纸板上使两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用剪刀将硬纸板剪断,观察硬纸板的运动状态。

  按照探究实验的常规分几步进行,重点放在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上,等到学生完成后,先找几个成绩好一点的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讨论交流),然后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的设计方案以及空的记录表格,再由学生进行具体地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针对投影上提出的观察问题,请学*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二力*衡的条件。最后归纳、总结并投影出二力*衡的条件。

  在整个学生的探究实验中,教师的及时引导再加上前面演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设计、操作、观察、思考和总结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了,也反映了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得到二力*衡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提炼处理,使学生易记、易用。教师最后总结成八个字: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条件的记忆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三)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对所学知识作小结后,出示实例:吊着的电灯保持静止,灯受重力20牛,则此灯受拉力大小为多少?

  先由灯处于静止得到它受*衡力;然后分析灯受哪两个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据二力*衡条件,已知重力20牛,确定出灯受拉力20牛。

  最后再以提问的方式向学生强调一下一对*衡力与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应用二力*衡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趁热打铁,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随堂练*(能够起到紧扣重点、越过难点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小结和作业

  作业要尽量少而精,以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指导与联系的基础梳理。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二力*衡的条件,为了能使学生对这个重要的内容深刻理解,一方面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做好探究实验,主动地探求二力*衡条件,这是关键之所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力的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所用教材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属于初中物理“主题二运动和相互作用”中“机械运动和力”的内容之一,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的是固体压强的概念,这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在学生学*这个概念之前,已经学*了质量、密度、速度、力、简单机械等力学内容;在密度和速度的学*中运用过比值定义法等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后面的“液体的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等内容都是以压强概念为基础的。同时压强的知识对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和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有重要作用。编者也采用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图片和探究实验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强调学生是学*的主人,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学生熟悉的事物。

  展示压力作用效果不同的实例后,学生很容易发现和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根据生活经验和展示的实例,也容易提出“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猜想,并且容易设计出简单的实验验证猜想,是初中物理中适合学生运用科学探究学*的素材。

  二、学生学*心理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许多与压强概念有关的问题,但在学*中也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认识,特别是对于压力的概念,容易与重力混淆。因此要特别注意压力与重力的区别与联系。

  虽然学生在速度、密度的学*中,运用过比值定义法,但还不可能掌握这种重要的物理科学研究方法,因而学生在学*压强概念时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压强与压力成正比,与受力面积成反比等。可见压强概念的学*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压强概念的教学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学*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结合我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学*心理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结合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简单的现象。

  (2)知道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验证”的科学探究方法。

  (2)在设计实验时进一步学*控制变量法,在给出压强定义式的过程中,进一步学*比值定义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帕斯卡在物理学发展中对研究压强问题上的重大贡献,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努力创新,年少有为的科学精神。

  (2)在运用压强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现象的过程中,树立将物理知识运用于社会实际的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描述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创设教学情境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教师通过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为什么图钉的帽做得又大又*,图钉的尖。做得又细又尖?

  当人们在松软的地上行走时,为什么会在地上留下一道深深的脚印?

  为什么在泥泞的沼泽地里有轮子的车辆寸步难行,而装有履带的**和拖拉机却可以行动自如呢?

  在茫茫的雪原上,为什么徒步行走是那样的艰难,”

  引导让学生在物理情境中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

  (二)分析原因:针对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交流,以达到活跃课程气氛,激发学生学*兴趣的目的。

  (三)提出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有关

  (四)实验验证:教师提供几种教具,要求同学从中选择,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五)得出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都有关

  力的说课稿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

  学*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新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情趣。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

  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

  弹簧、锯条、乒乓球、溜冰鞋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学*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二)力的三要素

  1、力的方向

  请学生举例说明力的方向对产生效果的影响。

  2、力的大小

  请同学举例说明力的大小对产生效果的影响。

  3、力的'作用点

  说明:力的作用点肯定在受力物体上,举例说明各种力的作用点,如推、拉、提、压、托等作用的作用点。

  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三)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用手拍桌子,手也感到疼。

  2、演示实验:一位同学穿着溜冰鞋用力推墙,人往后退。

  总结: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第四节力的作用效果

  一、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单位:牛顿(N)

  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来自地球的力是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六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学*了力的概念,力的描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之后,进一步学*来自地球的力即重力。本节内容由“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四部分构成。本节内容也为之后受力分析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可以说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过渡句)知道了教材特点,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学生特点。也就是我说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对物体会下落、水会往低处流等现象已*以为常,但他们并不能给出十分科学的解释。因此我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学生认知水*上的不足,通过设置疑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过渡句)基于以上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力图把传授知识、渗透学*方法以及培养兴趣和能力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g=9.8N/kg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学会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过渡句)在教学目标设立的基础之上,我设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力的大小及其表示的物理意义。

  【难点】实验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过渡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取也至关重要

  五、教学方法

  结合教材特点,学情特点,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法。

  (过渡句)接下来就是我本次说课的重点教学过程的设计。

  六、说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采用游戏导入与多媒体导入相结合的方式导入新课。

  我会先找几位同学分别进行踢毽子、托篮球、倒水等活动。

  之后给学生播放几个录像片段(课件:树叶飘落、高山流水、羽毛球运动、下雨。)

  我会让学生思考这些活动和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根据观察很容易能回答出这些物体都会下落。

  之后继续提问让学生思考物体下落的原因,这时顺势导入课题——来自地球的力。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让学生经历活动并通过多媒体观看生活实例,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快速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到课堂学*中来。设立疑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于之后教学过程的展开。】

  之后是新课讲授环节:

  对于第一个知识点重力,我会结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物体下落的原因,在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重力概念: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能够使物体下落的力。

  之后我会向学生补充牛顿受到苹果从树上落下的启发而开始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

  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下落的苹果受什么力?

  (2)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回答后,我会与学生共同总结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设计意图:知识讲解与科学故事相结合,由自然现象引出重力概念,使学生感觉自然,易于接受。通过牛顿的故事,启发学生留意生活细节,从生活走向物理。】

  接下来是实验探究部分,探究物重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我会先给学生讲解可以通过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大小,顺带回顾其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为了方便学生提出猜想,我会先给学生发一大一小两个苹果,让学生拿在手里感受哪个更重,紧接着询问两个苹果的质量关系。

  然后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思考的讨论很容易得出猜想: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接下来让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为了方便学生展开设计,我会先让学生思考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怎样测量?然后在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基础上,适当补充自己的意见,形成如下实验方案

  (1)需测的物理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质量为50g的钩码一盒

  (3)实验步骤和记录

  【设计意图: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不光要教会学生知识点,还要帮助学生得到思想上的提升。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提出猜想,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之后让学生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分小组进行实验。这时我会巡视,指导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临时问题。

  力的说课稿 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的第四节《力》。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目标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特点是:“力”的概念较抽象,但贴*生活,相关事例十分普遍,尽管抽象概括性强,但较易吸引学生参与思考、讨论。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贯穿了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始终,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功率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并且力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这一节无论在知识学*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将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认知基础、技能基础还有思维障碍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年龄特点:九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有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操作兴趣、对探究活动充满渴求,这对新课的学*有很大的帮助。

  兴趣:力的概念虽然比较抽象,但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通过引导相信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

  认知基础: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对运动的有关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

  技能基础:九年级学生在以前的学*中进行过许多探究实验,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经验,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仍需要老师的进一步指导。

  思维障碍:学生在学*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情况,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学*目标。

  三、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记住力的单位。

  3、理解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常见的力。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让学生通过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力,通过力的示意图来描述力,从而使学生掌握把抽象形象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


力的说课稿(精选5篇)扩展阅读


力的说课稿(精选5篇)(扩展1)

——摩擦力说课稿 (菁华5篇)

摩擦力说课稿1

  尊敬的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将《摩擦力》安排在这个位置研究,既可以和《重力》、《弹力》相对比,加深学生对力的认识,又为下一步“二力*衡”的学*奠定基础。

  (二)教材的内容及特点

  1、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

  (1)摩擦力的概念;

  (2)探究活动: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3)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本节教材的内容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探究性,虽然摩擦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并不熟悉,这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二是实用性,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改变学科本位、注重科学探究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将本节课重点定为组织好学生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活动,尤其要引导学生灵活使用“控制变量法”制订试验的方案,设计试验的步骤。

  预计难点会出现在探究活动的“猜想与假设”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如果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猜想,可能会出现许多答案,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的大小,压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运动的方式,运动的速度等,由于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本身就是有争议的,所以要解释清楚它与以上因素的关系并不容易,有些关系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还无法接受,但是不让学生猜想,直接探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度的关系,又不符合科学探究的规律。因此形成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及物理研究方法;已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但不掌握二力*衡的有关知识。另外考虑到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并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有关这方面的生活体验。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法方面计划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教学方法有:指导探究法、引导谈话法、帮助分析法。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自主学*的热情,真正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学法方面主要指导学生使用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观察阅读法等。

  四、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首先,创设情境,利用夹玻璃球比赛活动引入:在这一活动中,我特意将常用的乒乓球改为更光滑的玻璃球并将其浸泡在肥皂水中,筷子使用的是光滑的塑料筷子。几次活动中,从来没有学生能夹出一个玻璃球,这样就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兴趣。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展示课题以后我们很快就进入【活动1】

  【活动1】让我们来体验!

  1、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 手*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这是一组对比活动,通过1、2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摩擦力的性质是阻碍,通过1和2与3的对比学生体会到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已经发生或要发生相对运动。这样不仅让学生其实体会到摩擦力是一种阻碍作用,而且为学生以后的分析是否存在静摩擦和分析摩擦力的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两次对比实验的体会,经过讨论,学生会很容易得出摩擦力的定义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物理学中常用字母f表示。

  到这里,学生对摩擦力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接下来通过活动2我们有可以带着学生回到生活中来。

  【活动2】比一比,看谁观察更细致!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让学生回顾生活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摩擦,无处不在!掌握摩擦的知识非常有用!师生共同分析这些现象。由于摩擦力的分类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课本内容有有所涉及,不可回避。所以,在分析学生例举的摩擦力事例时,我适时提醒学生两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状态,最后以投影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摩擦力的种类,使学生在进入下一个环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时没有很突兀的感觉。

  接下来,进入重头戏,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有猜想可说,也为了避免陷入假探究戳伤学生的探究热情,我设计了【活动3】

  【活动3】搓搓手,你有什么新发现?

  1、用轻重不同的力进行搓手,体会摩擦力的大小,发现了什么?

  2、在手上涂些肥皂液再搓,你又发现了什么?

  通过亲自动手,使学生接下来的猜想时有充足的依据!并且,加深了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的印象!

  至此,万事俱备,只剩下两只拦路虎(将这一活动称为“两只老虎”就是想激情学生的打虎热情。)

  【活动4】两只老虎!

  测定滑动摩擦力需要运用二力*衡的知识,这是几天后就会完全明白的内容,本身也不难理解,所以这里就按照课本安排让学生自主阅读“信息快递”。另外,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正确完成探究活动,设计时,提醒了部分同学:本实验要运用控制变量法,当然,点到即止。

  水到渠成,学生很自然的就开始进行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活动5】

  【活动5】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开始探究,教师巡视学生探究活动。通过讨论、探究、交流三个阶段归纳实验结论: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等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有了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作为理论基础,学生完全能够读懂、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所以,接下来我设计了【活动6】

  【活动6】阅读归纳: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完成验证性活动8.6。由学生交流后归纳结论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 增大接触面间的压力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减少压力

  2、接触面变得光滑些

  3、用滚动代替滑动

  4、加润滑油

  交流提升,让物理回归生活!

  三、交流提升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改变摩擦力的四种典型方法的事例要求学生讨论交流,并更进一步地把“自行车的哪些部位存在摩擦?”以开放题型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而把本节课的学生活动推到了高潮:每位学生都有话说,每位学生都能说清楚,增加学生的学*成就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识!

  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后,我布置了两条作业:

  1.阅读课本第55页“读一读”和“生活.物理.社会”

  2.以“假如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希望通过作业1帮助学生完善摩擦力知识体系,通过作业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摩擦力

  1、定义: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要做相对运动时,在接 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2、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等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b.增大接触面间的压力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a.减少压力

  b.接触面变得光滑些

  c.用滚动代替滑动

  d.加润滑油

  通过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强化重点知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前辈指教!谢谢!

摩擦力说课稿2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初中八年级下册《摩擦力》。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

  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三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摩擦力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最基础的知识,是力学中重要的台阶。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了力、重力、弹力以及掌握了二力*衡的基础上学*的,它也是今后学*压强、浮力等概念规律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可以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帮助对力的概念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其次我谈一下学情,学生已经学*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学会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能够理解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根据新课标的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乐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设计和实验数据表格设计

  考虑到初中生的现状,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教学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动手操作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建立概念、深化概念、巩固概念、小结作业这五个环节。

  首先进入导入新课环节,在这个环节采用情景导入法;首先我会播放一组视频:足球在草地上滚动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矿泉水的瓶盖上有许多竖纹;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等。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摩擦力》。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设疑,引出摩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摩擦力概念的学*做铺垫。

  接下来进入建立概念环节,在这个环节采用活动实验教学法,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参与以下两个小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在其上滑动,体会桌面对手的前进有什么影响?

  2.将牙刷的刷毛直立在课桌的表面,用力推动或拉动牙刷,观察刷牙弯曲的方向与牙刷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并且通过多媒体出示如下题目:

  (1)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儿?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之后同桌交流,在此期间,教师巡视给出点拨指导,之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同学回答之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摩擦力的相关概念。

  由于学生初步接触相对运动,对它的意义理解不是很透彻,因此我会重点强调: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指的是相对接触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身感受、讨论、交流、概括,使其初步感知摩擦力的存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概括能力,使学生亲*物理,拉*物理与生活的距离。

  接下来进入巩固概念环节,为了加深学生对滑动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题来进行练*。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巩固所学知识,强化重点,深化难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求,也符合我们新课标的因材施教。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者还有什么问题要继续思考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结和质疑,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敢于创新、乐于思考精神。

摩擦力说课稿3

  一、说教材

  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同时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通过网站知识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

  二、说目标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会根据物体的*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难点: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四、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F=FN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学生实验、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五、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环境下完成学*任务;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六、说程序

  教学中以了解、学*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通过动手实验引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与交流,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摩擦力的问题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的学*从已有的经验入手,从自己的感性认识开始,又通过教师的帮助了解现代科技中的相关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学*物理的兴趣,而且也调动了学生思维积极性。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既是自主的又是合作的,把学生的学*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与合作学*。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

  (1)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强调正压力就是上节课的弹力。

  (2)滑动摩擦力: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相关运用。在学生广泛猜想、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通过实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巩固与练*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然后评讲。

  4.小结

  教师让学生谈学*心得。

  5.布置作业

  (1)调查一下,哪些地方需增大摩擦,哪些地方需减小摩擦,用什么方法实现的。

  (2)练*第3、4题。

  在以上设计中,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摩擦力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摩擦力是高中力学重要的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有助于后面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及动能定理等知识的学*,而且摩擦力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摩擦力的不可观察性,在许多情形下似乎是方向不定,使学生对摩擦力的方向分析有一定的难度。教材将这节内容安排在重力和弹力之后,以生活实例展开,以实验探究摩擦力的规律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归纳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②通过实验探究能发现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与接触面性质。

  ③能知道动摩擦因数μ与哪些因素有关。

  ④会利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①进一步熟悉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②注重实验探究方案设计的思考与改善。

  ③通过参与实验探究能进一步熟悉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参与观察、敢于实验,体会实验在探索物理规律中的作用和方法;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细致、耐心的实验修养。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F=μFN。通过初中的学*,学生只知道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知道他们之间的定性关系,而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就能得到这些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所以选此为这节课的重点。

  难点:滑动摩擦力方向判断。因为摩擦力的方向许多情形下似乎是不定的,使学生对摩擦力方向的分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将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五、说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自己观察、描述实验现象,思考、讨论、分析原因,自己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六、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看录像导入摩擦力,通过两个视频对比,让学生了解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他们学*摩擦力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摩擦力的例子,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并能应用于生活教学理念。

  2、探究摩擦力:

  (1)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师生共同做如下实验:

  ①小木块从倾斜的木板上滑下后在水*方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

  ②将一纸条夹入书中向外拉。

  ③将手*放在桌面上向前推(在部分学生手上涂洗洁精)

  让学生主动参与,成为学*主体,在体验中激发学生学*兴趣,并在动手中开始思考摩擦现象,为下面的探究打基础。

  在上面实验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从例子中找寻它们的共同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得出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学生通过对上面实验的研究、讨论、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学生动手体验摩擦力的大小,老师引导学生,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要通过实验来探究。

  再现物理实验探究的流程:提出问题——讨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分析总结归纳。老师要求每小组将自己的探究过程、注意事项、成果及存在问题写成实验报告并向全班汇报。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是设计 的实验方案一定要是科学的;通过相互交流,发现其它小组设计的优点和缺点,可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尊重实验结果。

  通过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F=μFN

  F为滑动摩擦力,FN为压力(对物表面的垂直作用力),μ为动摩擦因数。

  通过实验我们还得知动摩擦因数μ的数值与相互接触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课件给出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通过思考题的设置,不仅对上节课的静摩擦力进行了复*,而且更加深了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使学生对摩擦力有进一步的认识。

  最后老师有针对性的整理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而且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想将来有一天找出摩擦力的本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求的精神。

  七、说板书设计

  第3节 滑动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2.产生条件

  3.方向

  4.大小:Ff=μFN

  通过罗列式的板书设计,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能够一目了然

  八、说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一堂设有探究实验的新课,学生对探究的对象——摩擦力并不陌生,能举出很多生活中的例子,但他们对探究的内容——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猜想的层面上,并没有很深的了解,这样的情况对课堂教学来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有了一定浅层面的了解后,在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好胜心的驱使下,肯定会开动脑筋,积极地思考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自己得出问题的结论。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将自己摆在了课堂主人翁的位置上,老师仅仅是起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却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新课程理念就是要体现这样一种学生为课堂主人的教育方式来达到一定的教育功能。所以,我认为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加设探究实验能更好地发挥教学功能,培养出能力强、科学素养高的学生。

摩擦力说课稿5

  尊敬的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将《摩擦力》安排在这个位置研究,既可以和《重力》、《弹力》相对比,加深学生对力的认识,又为下一步“二力*衡”的学*奠定基础。

  (二)教材的内容及特点

  1、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

  (1)摩擦力的概念;

  (2)探究活动: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3)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本节教材的内容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探究性,虽然摩擦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并不熟悉,这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二是实用性,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改变学科本位、注重科学探究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将本节课重点定为组织好学生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活动,尤其要引导学生灵活使用“控制变量法”制订试验的方案,设计试验的步骤。

  预计难点会出现在探究活动的“猜想与假设”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如果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猜想,可能会出现许多答案,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的大小,压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运动的方式,运动的速度等,由于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本身就是有争议的,所以要解释清楚它与以上因素的关系并不容易,有些关系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还无法接受,但是不让学生猜想,直接探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度的关系,又不符合科学探究的规律。因此形成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及物理研究方法;已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但不掌握二力*衡的有关知识。另外考虑到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并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有关这方面的生活体验。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法方面计划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教学方法有:指导探究法、引导谈话法、帮助分析法。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自主学*的热情,真正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学法方面主要指导学生使用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观察阅读法等。

  四、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首先,创设情境,利用夹玻璃球比赛活动引入:在这一活动中,我特意将常用的乒乓球改为更光滑的玻璃球并将其浸泡在肥皂水中,筷子使用的是光滑的塑料筷子。几次活动中,从来没有学生能夹出一个玻璃球,这样就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兴趣。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展示课题以后我们很快就进入【活动1】

  【活动1】让我们来体验!

  1、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 手*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这是一组对比活动,通过1、2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摩擦力的性质是阻碍,通过1和2与3的对比学生体会到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已经发生或要发生相对运动。这样不仅让学生其实体会到摩擦力是一种阻碍作用,而且为学生以后的分析是否存在静摩擦和分析摩擦力的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两次对比实验的体会,经过讨论,学生会很容易得出摩擦力的定义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物理学中常用字母f表示。

  到这里,学生对摩擦力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接下来通过活动2我们有可以带着学生回到生活中来。

  【活动2】比一比,看谁观察更细致!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让学生回顾生活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摩擦,无处不在!掌握摩擦的知识非常有用!师生共同分析这些现象。由于摩擦力的分类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课本内容有有所涉及,不可回避。所以,在分析学生例举的摩擦力事例时,我适时提醒学生两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状态,最后以投影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摩擦力的种类,使学生在进入下一个环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时没有很突兀的感觉。

  接下来,进入重头戏,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有猜想可说,也为了避免陷入假探究戳伤学生的探究热情,我设计了【活动3】

  【活动3】搓搓手,你有什么新发现?

  1、用轻重不同的力进行搓手,体会摩擦力的大小,发现了什么?

  2、在手上涂些肥皂液再搓,你又发现了什么?

  通过亲自动手,使学生接下来的猜想时有充足的依据!并且,加深了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的印象!

  至此,万事俱备,只剩下两只拦路虎(将这一活动称为“两只老虎”就是想激情学生的打虎热情。)

  【活动4】两只老虎!

  测定滑动摩擦力需要运用二力*衡的知识,这是几天后就会完全明白的内容,本身也不难理解,所以这里就按照课本安排让学生自主阅读“信息快递”。另外,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正确完成探究活动,设计时,提醒了部分同学:本实验要运用控制变量法,当然,点到即止。

  水到渠成,学生很自然的就开始进行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活动5】

  【活动5】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开始探究,教师巡视学生探究活动。通过讨论、探究、交流三个阶段归纳实验结论: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等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有了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作为理论基础,学生完全能够读懂、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所以,接下来我设计了【活动6】

  【活动6】阅读归纳: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完成验证性活动8.6。由学生交流后归纳结论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 增大接触面间的压力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减少压力

  2、接触面变得光滑些

  3、用滚动代替滑动

  4、加润滑油

  交流提升,让物理回归生活!

  三、交流提升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改变摩擦力的四种典型方法的事例要求学生讨论交流,并更进一步地把“自行车的哪些部位存在摩擦?”以开放题型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而把本节课的学生活动推到了高潮:每位学生都有话说,每位学生都能说清楚,增加学生的学*成就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识!

  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后,我布置了两条作业:

  1.阅读课本第55页“读一读”和“生活.物理.社会”

  2.以“假如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希望通过作业1帮助学生完善摩擦力知识体系,通过作业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摩擦力

  1、定义: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要做相对运动时,在接 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2、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等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b.增大接触面间的压力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a.减少压力

  b.接触面变得光滑些

  c.用滚动代替滑动

  d.加润滑油

  通过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强化重点知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前辈指教!谢谢!


力的说课稿(精选5篇)(扩展2)

——《力》说课稿 (菁华5篇)

《力》说课稿1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所以说本节内容显得尤其重要。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3)知道某些情况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标:

  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教学难点:

  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节知识的学*,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奠定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创设情景(视频播放)

  为什么人从绳子的中间用力拉时能够容易把车拉动呢?借以引入新课。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学*氛围,同时能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先复*力的合成,以便于学生学*新课。提出问题:力的分解应如何进行?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⑶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呢?根据*行四边形定则来分解又如何呢?

  这样设计是使学生明确已知一个力,如果根据*行四边形定则可以作出无数多个分力。

  如果给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分解的答案能唯一确定吗?

  ⑷探究Ⅰ(演示实验)

  观察在斜面上的小车,其重力产生的效果。

  步骤一:倾角不变情况下,在小车上一大钩码,待稳定后引导学生观察。

  步骤二:在小车重力不变情况下,改变倾斜角,引导学生观察。设计意图:用软的薄板做斜面是使小车重力压斜面的效果更加的明显;用弹簧是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小车重力产生沿着斜面向下滑的作用效果。

  课堂训练:已知一个力,根据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接着根据*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⑸探究Ⅱ(分组实验)

  设问:如图,大人斜向上拉车的力产生哪些效果?

  [器材](每两个学生一套)台秤、木块(一侧面带羊眼)、夹有滑轮的支架各一个,钩码细线若干。[步骤]

  ①把木块放在台秤上,如图,在实验记录表中第一行记录台秤的读数。

  ②用细绳一端与木块上的羊眼相连,另一端与钩码相连,并把绳子挂在支架上的滑轮上。保持滑轮的高度不变,增加绳上的钩码,在表中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

  ③保持钩码不变,改变滑轮的高度h,在表格中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并在探究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明确斜向上的拉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一个是竖直向上拉物体的作用效果,另一个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向前滑动。

  课堂训练:已知一个力,根据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接着根据*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结论: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后,根据几何知识就能计算分力的大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⑹利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下列现象①呼应新课引入(视频播放)

  设问:为什么人从绳子中间拉车时更容易把车拉动呢?为什么将绳子逐渐拉开时,绳子会断呢?②动画演示。

  设计意图: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进生活。同时使用动画演示,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整个授课过程大约30分钟)

  五、小结(大约三分钟)

  六、板书设计:

  ①根据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②根据力的*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③分力可以比合力大

《力》说课稿2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无处不在。

  2、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

  2、知道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篮球、铁钳、核桃

  2、学生准备:橡皮泥(面团)、弹簧、直尺、细木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使讲桌移动吗?

  指名学生说出方法并让学生上来演示。

  2、刚才大家想的办法都使讲桌移动了,尽管方法各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共同之处都对讲桌施加了一个什么?(先让学生说,学生很快说出“力”后,板书:力)

  二、自主探究:

  (一)、感受力的存在。

  1、出示一个篮球,你有没有办法让移动中的篮球停下来?上来试一试。(师生互掷篮球)。

  2、你看到力了吗?力是什么样子的?(为难学生,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力是无形的,我们只能感受到力的存在。)

  3、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你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吗?

  (1)、(双手轻轻拿住一根粉笔),感受到力了吗?

  (2)、(用力掰断粉笔),感受到力了吗?

  当 时,我感受到了力。你能用简单的箭头表示核桃受力的情况吗?

  4、学生用树枝感受力的存在,试着说出自己的感受。全班交流。

  5、打开书40页,看书上的四幅图,小组讨论,感受力的存在。(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活动:试着利用身边的物体感受力的存在,将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到黑板上,只要有成果,可以自由上来写。

  7、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吗?(可以安排讨论)

  8、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力无处不在。

  9、提问:我站在这儿,有力存在吗?晚上睡觉时有力存在吗?(为难学生,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进一步巩固力无处不在。)

  (二)、力对物体的影响

  1、通过前面几个我们感受力的活动,你发现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2、力除了对物体的运动有影响,对物体的其他方面还有影响吗?

  3、(出示橡皮泥)拿这块橡皮泥,用力捏一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注意即时性评价和他评)

  (三)、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

  1、扳手腕活动

  (1)、教师提问:边玩边思考:获胜主要靠什么?为什么扳手腕特别费劲呢?

  (2)、学生活动,教师参与指导

  (3)、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4)、要精确测量力的大小,就必须使用弹簧秤,下节课我们要详细的研究用弹簧秤测力的方法。

  2、开关门活动

  (1)、让两个学生上来,一个开门,一个关门。

  (2)、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3、总结得出:力有大小;力有方向。

  三、总结、评价

  1、你感觉你这节课表现怎么样?为什么?

  2、小游戏

  双方各伸出一只脚,顶在一起;都伸出一只手,也拉在一起,用力将对方拉向自己。

《力》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是#号,来自#。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

  我的说课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总结。

  一、教材分析:

  指导思想:

  按照贴*学生、贴*实际、贴*生活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和探究能力。

  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题既是对第一单元学*感悟的深化,又为第二单元的学*作了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理论依据: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

  文化对人的重大影响和作用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文化竞争力的含义和表现

  能力目标:明确文化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感受各国日益激烈的文化竞争力;探讨如何提升*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学*意识、责任意识、科技意识和成才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难点:感受文化竞争力、提升文化竞争力

  突破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对比法

  四、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参与了不少的文化生活。感悟到了文化的力量。90后学生整体上信息技术水*较高,但发展不*衡;在学*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惯于被动接受,探究精神较差,合作精神不强,注重书本,实践能力较弱等。

  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探究活动课中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资料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合作探究中来。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复*第一单元内容;

  2、分小组查找相关资料:*的文化实力 VS 发达国家文化实力

  要求:查找相关资料,并加以对比。

  教师活动:

  选取做得最好的一个小组,在课堂上展示。设计探究活动的“评价量表”,通过“评价量表”指导学生的探究,并对小组探究作出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亲自查阅资料,将资料整理对比,感受*文化实力和发达国家文化实力的差距,从而认识到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性。评价量表用于指导及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评价的过程中实施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

  六、整个课堂教学设计分为三个环节:

  课堂情景导入:

  播放《铁达尼号》3D视频的经典片段,显示材料:

  1997年,该片在全球的票房累计收入为18.45亿美元,在*有3.6亿人民币票房收入。

  20xx年,3D版《泰坦尼克号》自4月10日在*内地上映以来,已经创造了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成了《泰坦尼克号》全球第一大市场。

  思考:同样的演员、同样的情节,十几年之后还能在*有如此的票房收入,为什么?凭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数字对比引出学生对文化竞争力的思考)

  环节一:

  课堂探究一:

  请第X小组展示课前探究成果并根据探究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将搜集的材料数据制作成曲线图,横轴是年份,纵轴是文化实力数据,使学生一目了然:既看到我国*年来文化实力的不断提升,又看到我国文化实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

  让学生感悟文化竞争力,并对文化竞争力有初步认识,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文化竞争力的差距。

  环节二:

  含义

  文化竞争力 文化创新能力

  表现 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

  高素质的人才

  教师活动:解释文化竞争力、文化产业的含义

  学生活动:例举文化产业,归纳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文化竞争力的含义和表现。)

  环节三:

  课堂探究二:

  材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美国越来越注重对外文化战略……

  韩国: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不遗余力

  新加坡:建设强大的亚洲第一文化都市

  小组讨论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述这些国家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做法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掘发达国家提升文化竞争力的经验,以供借鉴。)

  课堂探究三:倾听*的声音

  材料一:让世界感受文化*

  材料二:全球"汉语热"扑面来 孔子学院"遍地花"……

  小组讨论二:

  *文化为何能在世界各地赢得尊重和喝彩?找出*提升文化竞争力的优势,并思考:我们拥有这么多的优势,为什么文化竞争力还是落后于人?

  (设计意图:发掘*的文化优势,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自豪的同时引发思维碰撞:有那么多优势却落后于人,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创新能力、科技含量、高技术人才等方面寻找原因,落实对文化竞争力的理解。)

  小组讨论三:

  作为中学生,我们能为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做出怎样的贡献?

  (设计意图:前一环节已经找到原因,可以对症下药,从创新能力、科技含量、高技术人才等方面来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同时,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只要是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的做法都给予肯定。)

  课后探究:

  分小组整理收集并补充相关资料,出一期关于文化竞争力的手抄报。

  七、板书设计

  (一)感受文化竞争力

  *的文化实力 VS 发达国家文化实力

  (二)认识文化竞争力

  含义

  文化竞争力 文化创新能力

  表现 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

  高素质的人才

  (三)提升文化竞争力

  创新能力

  科技水*

  高技术人才……

  八、总结:

  总结这节课的设计,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1、设计课前学生分小组探究活动,充分体现了综合探究课的特点和用意,让学生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搜集信息,又通过对信息的整理培养了学生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总结材料得出结论的能力,达到在探究中提高能力的目的。

  2、探究活动中提供了评价量表,既指导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作出了评价,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老师评价)使评价更合理、客观、全面。

  3、从教学过程的三个环节看:遵循了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结构,无论是我国和发达国家的文化实力差距,还是要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始终都围绕一个中心:文化竞争力的三个表现——创新能力、科技水*、 高技术人才来展开,使学生落实了对文化竞争力的认识。

  4、探究问题的设计针对性强,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还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力》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

  学*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新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情趣.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弹簧、锯条、乒乓球、溜冰鞋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学*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二)力的三要素

  1、力的方向.

  请学生举例说明力的方向对产生效果的影响.

  2、力的大小.

  请同学举例说明力的大小对产生效果的影响.

  3、力的作用点.

  说明:力的作用点肯定在受力物体上.举例说明各种力的作用点.如推、拉、提、压、托等作用的作用点.

  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三)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用手拍桌子,手也感到疼。

  2、演示实验:一位同学穿着溜冰鞋用力推墙,人往后退。

  总结: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第四节力的作用效果

  一、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单位:牛顿(N)

  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后记:

《力》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1)发展耐力跑;(2)游戏:搬物赛跑

  2、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发展耐力跑,通过学*,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跑的基本活动能力,并在跑的游戏中体验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因此,发展耐力跑是小学三年级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能较快地掌握用均匀的速度、轻松的步伐参与奔跑活动,初步体会跑时的动作和呼吸节奏。

  (2)、技能目标:培养跑的正确姿势,发展耐力素质和持久跑的能力,提高集体协同动作的水*。

  (3)、情感目标:培养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

  4、教材重点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本课教学重点是:(1)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耐力跑。(2)让学生在趣味性中体验发展耐力跑的身体感受。

  5、教学难点

  教会学生在奔跑中发展速度和能力的方法。

  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争强好胜,爱玩好动,爱表现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灵活的安排多种多样的游戏,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游戏欢乐的氛围中,忘却疲劳或推迟疲劳的出现。在课堂上还要让学生掌握耐力跑的方法和调节跑的速度。同时。还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学*发展耐力跑的游戏内容,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全面达成领域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游戏方法,使学生对本课充满了极大的热情与兴趣。在活动中体现出较高的学*欲望,态度积极。主动参与。

  2、说学法

  (1)在游戏活动中,能找到不断加速的感觉,能体验到发展耐力水*时的身体动作感受。

  (2)能通过游戏活动,感觉到位移速度能力和耐力水*的发展和提高,并能运用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改进跑的动作,形成身体正确姿势。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堂常规

  师生问好!

  (二)热身运动

  1、头部运动2、肩部运动3、体转运动4、腰部运动5、膝关节运动

  6、踝腕关节运动。

  (三)展开

  这一阶段是课的主要部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整节课的关键。

  (1)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游戏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对本课的活动充满热情和兴趣,体现出较高的学*欲望,态度积极、主动参与。

  (2)能找到不断加速的感觉,能体验到发展耐力水*时的身体动作感觉。

  (3)能通过游戏活动,感觉到位移速度能力和耐力水*的发展和提高,并能运用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改进跑的动作,形成身体的正确姿势。

  (4)在游戏活动中,充满竞争和拼搏意识和行动。表现出良好的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精神和勇敢顽强、不怕困难、刻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四)、游戏活动

  能自觉地遵守游戏中的有关安全活动的要求和规则。

  五、放松活动

  1、舞蹈放松。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放松。

  2、小结:师生互评。

  六、场地器材

  篮球场地、录音机一台、排球8个。


力的说课稿(精选5篇)(扩展3)

——二力*衡说课稿 (菁华5篇)

二力*衡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出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2节《二力*衡》。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即力的*衡概念、二力*衡条件及其应用。二力*衡是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保持的*衡状态,是物体受力*衡问题中最简单的一种情况,在力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又是今后进一步学*其它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二力*衡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一个纽带。这部分内容和方法的学*,关系到学生以后会不会进行受力问题的分析问题。因此,学*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的*衡和二力*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应用二力*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二力*衡条件。

  (2)学会分析一个物体受几个力及这几个力的*衡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于二力*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物理道理的意识。

  3、说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二力*衡条件是学生进行力与运动关系分析的基础,所以二力*衡条件是重点。

  (2)难点:力的*衡概念的建立是难点;由于初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处于萌芽状态,对物体受*衡力作用的分析、判断能力比较弱,所以运用二力*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本节的难点。区别一对*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也是一个小的难点。

  4、说教学器材

  教师演示:(1)自制二力*衡演示器 (2)有关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1)学生已有的有关力及运动方面的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提供了知识基础。

  (2)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已经基本掌握了探究这种方法,这为本节课的学*提供了有利的方法保证。

  (3)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思维障碍。例如:电梯停止在三楼,要使它匀速上升到四楼,所用的拉力必定大于电梯静止时受到的力;当我们推讲桌而推不动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认为这是推力小于阻力的原因等。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一个物体在*衡状态下,对*衡力的理解和应用产生思维障碍。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①先演示;②安排学生“探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实验进行实验设计、操作、观察、思考;③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再适时地进行点拨,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说学法

  新课程要求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因此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是其它任何学*手段都不能代替的。在实验中,指导学生学会“实验探索—思考深入—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真正掌握二力*衡知识,安排了几个随堂练*。

  五、说教学过程

  复*提问:第一步:导入

  为了顺利实施目标做好知识上的铺垫,提出已学问题: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

  学生明确回答后,列举常见的例子。

  (一)创设情境引入:(1)找一个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上台即可,能够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兴趣。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位同学站在这里静止不动,虽然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为什么会保持静止呢?

  (2)教师边手拿粉笔盒上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边问学生粉笔盒所处的状态、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上述两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能把当前的问题同牛顿第一定律联系起来: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处于这两种状态下的物体是不是就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呢?实际生活生产中,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这时物体所受的力就是*衡力,当物体虽然受力但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力的*衡。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二力*衡内容。用多媒体投影:“力的*衡”,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二) 探究二力*衡条件

  由于在初中阶段学生学*的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二力*衡,我们就从这开始。有的同学会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物体的其它状态:例如,火车刚出站或将要进站的时候处于*衡状态吗?显然不是!那么处于*衡状态的物体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设置这样的过度语能够为学生探究新知留下悬念,激发其解决问题的。)

  1、教师首先演示一下课本中的实验。(在这里教师做演示,目的是能给学生一个示范;有很多的问题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也知道学生的探究活动大多是已知结论的探究,并不是科学家们的那种未知结论的研究。所以演示还是有必要的,也可以改成边演示边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硬纸板受到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②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③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④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开始第五步前,提出问题:是不是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就一定位于*衡状态。

  ⑤将两钩码系在硬纸板上使两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用剪刀将硬纸板剪断,观察硬纸板的'运动状态。

  按照探究实验的常规分几步进行,重点放在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上,等到学生完成后,先找几个成绩好一点的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讨论交流),然后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的设计方案以及空的记录表格,再由学生进行具体地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针对投影上提出的观察问题,请学*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二力*衡的条件。最后归纳、总结并投影出二力*衡的条件。

  ⑵在整个学生的探究实验中,教师的及时引导再加上前面演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设计、操作、观察、思考和总结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了,也反映了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3)在得到二力*衡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提炼处理,使学生易记、易用。教师最后总结成八个字: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条件的记忆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三)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对所学知识作小结后,出示实例:吊着的电灯保持静止,灯受重力20牛,则此灯受拉力大小为多少?

  先由灯处于静止得到它受*衡力;然后分析灯受哪两个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据二力*衡条件,已知重力20牛,确定出灯受拉力20牛。

  最后再以提问的方式向学生强调一下一对*衡力与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应用二力*衡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趁热打铁,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随堂练*(能够起到紧扣重点、越过难点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小结和作业

  作业要尽量少而精,以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指导与联系的基础梳理。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二力*衡的条件,为了能使学生对这个重要的内容深刻理解,一方面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做好探究实验,主动地探求二力*衡条件,这是关键之所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二力*衡说课稿2

  《二力*衡》一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下第九章第一节,是学生在第八章已经建立了力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的,二力*衡是物体受力*衡最简单的情况,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为后面研究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力与运动的关系、压强、浮力的学*等设下伏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学*这节课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对本节课制定了以下目标:

  (1)、对于*衡态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认识*衡力的概念

  (2)、知道二力*衡的条件

  (3)、知道二力*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4)、会用二力*衡条件解决简单的*衡问题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得出二力*衡条件,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通过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探索、领略科学探究方法,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力*衡是本章的重点,是今后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学*压强和浮力,分析力与运动的基础,所以二力*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初中学生的推断能力普遍停留在经验的水*上,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善,对物体受*衡力都的分析判断比较盲目,因此运用*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第八章已经建立了力的概念,学*了弹力、重力、摩擦力,会画力的示意图,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些为本节课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2.学生已有的科学探究方法基础

  学生在学*速度、密度知识时,对控制变量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应用,可以迁移类推到本课,并通过比较、概括、归纳得出结论。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提供了有利的方法基础。

  3.学生的思维障碍

  学生现有的经验认识存在一定的错误性。如物体静止在空中要使它匀速上升或下降,所用的拉力必然大于或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这一错误的认识造成学生对物体在*衡状态下,对*衡力大小的理解产生思维障碍;学生已学*了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与*衡力在大小方向上有共同的特点,学生很容易混淆,对物体受力分析方面有思维障碍。

  依据教材内容、学科特点、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法、演示法、探究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生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利用多媒体图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提出问题:这些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它们受力作用吗?分别受哪几个力的作用?讨论总结出几个力*衡和*衡状态、二力*衡等概念。

  引导学生从两个力的三要素去探究;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演示探究二力*衡的条件:介绍实验装置,讨论操作方法。

  归纳总结二力*衡条件:

  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把实验结论概括为: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更为清晰明确,方便学生记忆运用。

  (1)物体受*衡力作用时,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非*衡力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比较*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以便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正确的进行受力分析。

  学以致用,物理课来源于生活应用与实际,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从*衡力的判断、方向大小应用等方面设置了练*题,以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

  1、*衡状态、*衡力、二力*衡

  2、二力*衡条件

  3、*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4、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培养的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去粗取精,条理清晰,加深学生对各个知识点逻辑关系理解,形成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一定数量的作业,有利于知识内化、能力的提升。

  以上是我根据课标、学情、学科特点谈的我的教学设计,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二力*衡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二力*衡”这节的内容涉及到最简单的受力分析和最基本的运动状态分析,它也是将来学*多力*衡的基础,因此它是初中物理的学*重点之一。

  二力*衡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三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它的前面是力、力的测量、重力和同一直线的二力合成,后面是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本节内容需要以机械运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力的作用效果和重力等知识为基础。

  关于*衡状态的概念,教材是直接给出。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衡状态,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将运动状态进行分类,通过老师引导,得出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都是*衡状态。

  探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根据教材要求,要分别探究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对于静止物体的*衡条件比较容易探究,采用学生实验寻找结论;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探究,由于匀速直线运动不好控制,因此本节课采用DIS探究实验进行研究,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分析匀速上升的钩码受到的拉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得出*衡条件。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物体的*衡状态。②掌握二力*衡的条件。③会用二力*衡的条件判断一对*衡力。

  【过程与方法】①经历探究二力*衡条件的过程,感受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DIS实验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的过程,感受用图像来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带来的变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新课引入时,通过直升机空投救灾物资的情景,感受生命的重要性。②在探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中,分工合作做实验,交流、归纳结论,养成合作学*的*惯。③通过了解二力*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二力*衡的条件。难点是二力*衡条件的探究过程。

  二、说教法

  为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本节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教学:以实验和实例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探究静止小车所受的拉力关系和老师演示用传感器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拉力与重力的关系的实验,归纳得出二力*衡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加深对二力*衡条件的理解。

  要突出的重点是:二力*衡条件。方法是: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得出二力*衡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加深理解二力*衡的条件。

  要突破的难点是: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本节课就是通过DIS演示实验突破难点,通过DIS演示实验,得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F—t图像,组织学生对图像进行讨论、分析,逐步归纳得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二力*衡条件。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猜想,实验的基本步骤,引导学生逐步得出静止物体的二力*衡所要满足的四个要素,即: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进而演示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F-t图像,进一步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整个过程中,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一步步的找到结论。运用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以及喜欢动手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感悟科学研究中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和作用。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环境下完成学*任务。最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二力*衡的实例。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引入: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对运动状态的分析,提出*衡状态的概念。

  环节二:认识*衡与*衡力

  要求学生对所列举的几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衡物体的受力有个全面地认识,进一步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衡叫二力*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环节三:实验探究

  活动一:学生探究实验

  设问:物体受两个力要处于静止状态,两力满足怎样的条件?

  猜想: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来考虑。

  在猜想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式,结合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实验,并合理的完成实验:交流实验结论,得到静止物体的二力*衡条件。

  活动二:演示实验

  设问:用绳拉着物体匀速上升,物体受到的拉力和重力又满足怎样的条件呢?

  演示:分析F-t 图像,得到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

  归纳两个实验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环节四:实际应用,巩固提高

  利用二力*衡知识,联想生活中二力*衡的实例.解释杂技表演中的*衡道理。提高应用意识。

  环节五: 归纳总结

  总之,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通过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得出结论,整个学*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还提升了情感。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为了探究二力*衡的条件,设置了两个实验,分别探究物体静止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衡条件,课堂实验气氛较活跃,教学内容能够顺利的完成。

  对于学生实验: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猜想两个水*方向上的拉力应满足的条件,学生基本能够猜想正确,并且能够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对猜想加以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找到了静止物体的二力*衡条件。

  对于演示实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关于这节课,有以下不足之处:

  1、新课引入时,分析匀速吊起的货物受力情况时,没有很好引导,以致学生分析时有点偏离主题。

  2、在用所学知识举出生活中的二力*衡实例时,学生举到了教室中的电灯,此时电灯受到了两个拉力作用,涉及到了多力*衡。而此时我为了把学生引入到上课的主题,也没有很好的扩展。使得教学过程流于完成教学任务的形式。

  本节课完全是以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物理规律的探究课,上完这节课,我感到了要上好这节课的难度。因为要把握好此类课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需要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用新的思想和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正确的引导与分析,这样才能上好一堂有质量的好课。

二力*衡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出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2节《二力*衡》。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即力的*衡概念、二力*衡条件及其应用。二力*衡是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保持的*衡状态,是物体受力*衡问题中最简单的一种情况,在力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又是今后进一步学*其它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二力*衡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一个纽带。这部分内容和方法的学*,关系到学生以后会不会进行受力问题的分析问题。因此,学*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的*衡和二力*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应用二力*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二力*衡条件。

  (2)学会分析一个物体受几个力及这几个力的*衡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于二力*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物理道理的意识。

  3、说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二力*衡条件是学生进行力与运动关系分析的基础,所以二力*衡条件是重点。

  (2)难点:力的*衡概念的建立是难点;由于初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处于萌芽状态,对物体受*衡力作用的分析、判断能力比较弱,所以运用二力*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本节的难点。区别一对*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也是一个小的难点。

  4、说教学器材

  教师演示:(1)自制二力*衡演示器 (2)有关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1)学生已有的有关力及运动方面的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提供了知识基础。

  (2)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已经基本掌握了探究这种方法,这为本节课的学*提供了有利的方法保证。

  (3)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思维障碍。例如:电梯停止在三楼,要使它匀速上升到四楼,所用的拉力必定大于电梯静止时受到的力;当我们推讲桌而推不动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认为这是推力小于阻力的原因等。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一个物体在*衡状态下,对*衡力的理解和应用产生思维障碍。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①先演示;②安排学生“探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实验进行实验设计、操作、观察、思考;③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再适时地进行点拨,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说学法

  新课程要求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因此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是其它任何学*手段都不能代替的。在实验中,指导学生学会“实验探索—思考深入—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真正掌握二力*衡知识,安排了几个随堂练*。

  五、说教学过程

  复*提问:第一步:导入

  为了顺利实施目标做好知识上的铺垫,提出已学问题: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

  学生明确回答后,列举常见的例子。

  (一)创设情境引入:(1)找一个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上台即可,能够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兴趣。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位同学站在这里静止不动,虽然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为什么会保持静止呢?

  (2)教师边手拿粉笔盒上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边问学生粉笔盒所处的状态、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上述两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能把当前的问题同牛顿第一定律联系起来: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处于这两种状态下的物体是不是就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呢?实际生活生产中,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这时物体所受的力就是*衡力,当物体虽然受力但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力的*衡。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二力*衡内容。用多媒体投影:“力的*衡”,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二) 探究二力*衡条件

  由于在初中阶段学生学*的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二力*衡,我们就从这开始。有的同学会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物体的其它状态:例如,火车刚出站或将要进站的时候处于*衡状态吗?显然不是!那么处于*衡状态的物体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设置这样的过度语能够为学生探究新知留下悬念,激发其解决问题的。)

  1、教师首先演示一下课本中的实验。(在这里教师做演示,目的是能给学生一个示范;有很多的问题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也知道学生的探究活动大多是已知结论的探究,并不是科学家们的那种未知结论的研究。所以演示还是有必要的,也可以改成边演示边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硬纸板受到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②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③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④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开始第五步前,提出问题:是不是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就一定位于*衡状态。

  ⑤将两钩码系在硬纸板上使两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用剪刀将硬纸板剪断,观察硬纸板的运动状态。

  按照探究实验的常规分几步进行,重点放在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上,等到学生完成后,先找几个成绩好一点的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讨论交流),然后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的设计方案以及空的记录表格,再由学生进行具体地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针对投影上提出的观察问题,请学*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二力*衡的条件。最后归纳、总结并投影出二力*衡的条件。

  ⑵在整个学生的探究实验中,教师的及时引导再加上前面演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设计、操作、观察、思考和总结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了,也反映了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3)在得到二力*衡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提炼处理,使学生易记、易用。教师最后总结成八个字: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条件的记忆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三)二力*衡条件的应用

  对所学知识作小结后,出示实例:吊着的电灯保持静止,灯受重力20牛,则此灯受拉力大小为多少?

  先由灯处于静止得到它受*衡力;然后分析灯受哪两个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据二力*衡条件,已知重力20牛,确定出灯受拉力20牛。

  最后再以提问的方式向学生强调一下一对*衡力与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应用二力*衡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趁热打铁,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随堂练*(能够起到紧扣重点、越过难点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小结和作业

  作业要尽量少而精,以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指导与联系的基础梳理。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二力*衡的条件,为了能使学生对这个重要的内容深刻理解,一方面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做好探究实验,主动地探求二力*衡条件,这是关键之所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二力*衡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二力*衡”这节的内容涉及到最简单的受力分析和最基本的运动状态分析,它也是将来学*多力*衡的基础,因此它是初中物理的学*重点之一。

  二力*衡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三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它的前面是力、力的测量、重力和同一直线的二力合成,后面是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本节内容需要以机械运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力的作用效果和重力等知识为基础。

  关于*衡状态的概念,教材是直接给出。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衡状态,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将运动状态进行分类,通过老师引导,得出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都是*衡状态。

  探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根据教材要求,要分别探究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对于静止物体的*衡条件比较容易探究,采用学生实验寻找结论;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探究,由于匀速直线运动不好控制,因此本节课采用DIS探究实验进行研究,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分析匀速上升的钩码受到的拉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得出*衡条件。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物体的*衡状态。②掌握二力*衡的条件。③会用二力*衡的条件判断一对*衡力。

  【过程与方法】①经历探究二力*衡条件的过程,感受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DIS实验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的过程,感受用图像来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带来的变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新课引入时,通过直升机空投救灾物资的情景,感受生命的重要性。②在探究二力*衡条件的实验中,分工合作做实验,交流、归纳结论,养成合作学*的*惯。③通过了解二力*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二力*衡的条件。难点是二力*衡条件的探究过程。

  二、说教法

  为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本节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教学:以实验和实例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探究静止小车所受的拉力关系和老师演示用传感器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拉力与重力的关系的实验,归纳得出二力*衡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加深对二力*衡条件的理解。

  要突出的重点是:二力*衡条件。方法是: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得出二力*衡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加深理解二力*衡的条件。

  要突破的难点是: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本节课就是通过DIS演示实验突破难点,通过DIS演示实验,得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F—t图像,组织学生对图像进行讨论、分析,逐步归纳得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二力*衡条件。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猜想,实验的基本步骤,引导学生逐步得出静止物体的二力*衡所要满足的四个要素,即: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进而演示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F-t图像,进一步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整个过程中,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一步步的找到结论。运用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以及喜欢动手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感悟科学研究中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和作用。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环境下完成学*任务。最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二力*衡的实例。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引入: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对运动状态的分析,提出*衡状态的概念。

  环节二:认识*衡与*衡力

  要求学生对所列举的几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衡物体的受力有个全面地认识,进一步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衡叫二力*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环节三:实验探究

  活动一:学生探究实验

  设问:物体受两个力要处于静止状态,两力满足怎样的条件?

  猜想: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来考虑。

  在猜想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式,结合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实验,并合理的完成实验:交流实验结论,得到静止物体的二力*衡条件。

  活动二:演示实验

  设问:用绳拉着物体匀速上升,物体受到的拉力和重力又满足怎样的条件呢?

  演示:分析F-t 图像,得到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衡条件。

  归纳两个实验得出二力*衡的条件

  环节四:实际应用,巩固提高

  利用二力*衡知识,联想生活中二力*衡的实例.解释杂技表演中的*衡道理。提高应用意识。

  环节五: 归纳总结

  总之,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通过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得出结论,整个学*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还提升了情感。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为了探究二力*衡的条件,设置了两个实验,分别探究物体静止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衡条件,课堂实验气氛较活跃,教学内容能够顺利的完成。

  对于学生实验: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猜想两个水*方向上的拉力应满足的条件,学生基本能够猜想正确,并且能够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对猜想加以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找到了静止物体的二力*衡条件。

  对于演示实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关于这节课,有以下不足之处:

  1、新课引入时,分析匀速吊起的货物受力情况时,没有很好引导,以致学生分析时有点偏离主题。

  2、在用所学知识举出生活中的二力*衡实例时,学生举到了教室中的电灯,此时电灯受到了两个拉力作用,涉及到了多力*衡。而此时我为了把学生引入到上课的主题,也没有很好的扩展。使得教学过程流于完成教学任务的形式。

  本节课完全是以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物理规律的探究课,上完这节课,我感到了要上好这节课的难度。因为要把握好此类课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需要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用新的思想和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正确的引导与分析,这样才能上好一堂有质量的好课。


力的说课稿(精选5篇)(扩展4)

——力的合成说课稿 (菁华3篇)

力的合成说课稿1

  各位专家领导,早上好!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力的合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新教材第一册(必修)第一章第五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和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力的.合成部分,在今后的力学和运动学甚至其他章节的一些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物理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物理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物理思想,物理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学会用实验的方法归纳总结出物理知识,并且知道怎样恰当的运用误差的观点来处理数据。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能从力的作用效果上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知道合力大小与分力大小之间的关系;知道合理的大小与两分力间夹角的关系;知道矢量,标量的概念,知道它们有不同的运算规则;掌握力的*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合力;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之一——等效法。

  2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结果要符合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加强图解法和计算法的练*突出重点。

  难点: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通过实验突破难点。 /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但是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归纳,很容易得出结论的这一特点,我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媒体幻灯片视图教学和实验归纳法。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引入新课

  如图甲,一个力用力F可以把一筒水慢慢地提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筒水慢慢地提起。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

  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那么力F就叫做F1与F2的合力,如果我们要求F1和F2的合力,就叫力的合成。我们这节课就来学*力的合成符合什么规律。

  由此引入新课。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力的合成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

  (一)第五章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对以前所学内容的延伸扩展,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在高中已学*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学*了力的图示和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些都对本节内容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本节内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行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同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后续课的学*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衡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2、重点与难点

  重点:

  (1).通过实例,理解等效替换、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难点

  “*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角度说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行四边形定则

  (3)指明合力大小和分力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说出等效思想的价值。

  (2)评价求合力的方法---力的*行四边形定则所用到的探究方法,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应用到力的合成的现象,并建构起简单的物理模型加以分析。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在高中已学*位移、加速度等矢量,学*了力的图示和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些都对本节内容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四、教学方法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抽象思维,但也需要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我采用探究实验法为主进行教学,同时辅以启发式教学,并辅之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去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真实情境导入新课。由两个小孩提水为什么会和一个大人提水产生相同的效果的漫画,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列举生活中遇到的利用等效替代来解决问题的例子,加深对等效替代思想的理解,最好是教室内存在的和生活中常见的,比如灯棍、风扇、自行车的结构等。以此完成重点内容“等效替换”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合力和分力。学生完成初中所学二力合成内容后,再通过设问:在提水的`例子中大人用的力与小孩用的力在大小和方向上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引出下一个环节:探究活动

  2、探究活动:

  通过亲身探究,完成探索过程。解决重点内容二。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可能会有学生猜想合力一定大于分力,合力等于分力之和等。为打破学生对‘合成就是求和’的思维定势,这时教师适时的进行实验演示,学生读数:用弹簧测力计拉钩码,模拟大人、小孩提水桶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合力与分力不是简单的代数和的关系,似乎还和夹角有关,如何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呢?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3、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实验问题:

  ①为什么两次要拉到同一点O呢?

  ②为什么要作力的图示而不是力的示意图?

  ③为了尽量减小实验中的误差,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④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实验,互相合作,记录角度合力,分力,及分力方向等。教师巡视解惑。

  4、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学生探究之后,请每一组同学在白纸上作出分力和合力的图示,猜测存在的关系。教师补充总结。得出结论:*行四边形定则(播放动画)加深理解。

  5、例题分析,强化主题

  例题:运用*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力F1=45N,方向水*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用作图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教师要引导学生规范作图,得出合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图*惯。通过过程探究,动画播放和练*,解决学生存在的难点问题。

  6、问题扩展

  取一较大质量砝码,用细棉线提起,学生讨论用一根线易断还是用两根易断。

  教师: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不如一根线呢?

  引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和分力的关系学生预测:分组完成计算

  力F1=60N,力F2=60N。当两个力的方向夹角为0°、60°、90°、120°、180°时,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总结出二力合成的合力范围并完成探讨:合力和分力间存在什么关系。回扣现象解释。

  教师多媒体演示,实物演示加深印象例

  3、求下面几种情况下合力的大小范围

  (1)、F1=8N、F2=10N(2)、F1=2N、F2=10N(3)、F1=10N、F2=10N

  7、引申:生活中还存在大量的想象: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多个力的合力如何求出?。学生讨论的出,教师再次展示课件以加深印象。

  8、共点力。简单给出即可,不做重点解释。

  共点力分析,指出高中研究范围和*行四边形定则适用范围

  9、学生交流,小结

  10、作业

力的合成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新教材第一册(必修)第一章第五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和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力的合成部分,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依据等效思想总结出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行四边形定则,同时,矢量运算始终贯穿于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能从力的作用效果上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知道合力大小与分力大小之间的关系;知道合力的大小与两分力间夹角的关系;知道矢量,标量的概念,知道它们有不同的运算规则;掌握力的*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合力;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之一——等效法。

  (2)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结果要符合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加强图解法和计算法的练*突出重点。

  难点: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通过实验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指导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激学法、比较法、目标导学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及总结归纳等六种方法。对于学法指导主要是提供学生观察、思考、及尝试表达的机会。

  三、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举例)一个人用力F可以把一桶水慢慢地提起,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桶水慢慢地提起.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

  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那么力F就叫做F1与F2的合力,如果我们要求F1和F2的合力,就叫力的合成。我们这节课就来学*力的合成符合什么规律。

  (二)新课教学

  1、本节课的学*目标:

  (1)知道共点力的概念

  (2)知道合力和分力是从力的效果的角度区分

  (3)掌握*行四边形定则,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法则

  (4)会用图示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5)知道矢量和标量的概念,知道它们有不同的运算规则

  2、学*目标完成过程: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1《力的合成》,回答下列问题:

  ①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与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的一样,那这个力就是这个力的。

  ②如果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2)如何进行力的合成呢?请同学看下面实验,

  ①通过演示实验的结果,用三角板以F1、F2为邻边作*行四边形,在误差范围内,F几乎是F1、F2为邻边作*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经过人们很多次的精细的实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也就是说,对角线就表示F1、F2的合力。

  ②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观察学生实验情况,数据处理,要求操作的规范,遵从实验结果,尽量把误差减小到最小。

  要求同学用*行四边形法则作出F1、F2的合力,与实际合力对照,相距多大。

  总结:可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不是简单的把两个力相加减,而是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行四边形,这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叫做*行四边形定则。以后我们还要利用这个定则进行速度、加速度等合成,只要是矢量的合成,就遵从*行四边形定则。

  如果在实验中,对角线与合力相距较远,那就找一找原因,是否有错误操作,即使操作完全正确,也会有实验误差,也不会完全重合。这种情况很正常,一个规律的得出要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进行多次实验才总结出来,并不是一次实验就能得到的。

  (3)运用*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

  力F1=45N,方向水*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用作图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解:选取某一标度,利用0.5 cm的长度表示15N的力,作出力的*行四边形,用刻度尺量出对角线的长度L,利用F=15L/0.5N,即可求出。(教师要在黑板上板演)

  巩固训练:

  ①两个力互成30°角,大小分别为90N和120N,用作图法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如果是三个共点力作用在物体上,又如何求他们的合力呢?为什么可以这样求?

  学生讨论会得到:先求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就得到其合力。因为每一次合成都遵从每两力与其合力产生共同效果的思想,所以可以这样合成。

  ③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63的思考与讨论

  提问:如果两个分力F1、F2大小一定时,合力与它们的夹角有什么关系,合力的大小与两个分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自行设定F1和F2的大小,并用作图法求出0°,60°,90°,

  150°,180°时合力F的大小,学生用作图法得到:

  Fmax=F1+F2 (两力夹角为0°)

  Fmin=︳F1-F2︱(两力夹角为180°,F合与F大的方向一致)

  Fmin ≤ F合≤Fmax ( 0°≤θ≤ 180°)

  总结:①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大于等于二力之差,小于等于二力之和【来.源:全,品…中&

  ②合力F可以大于某一分力,也可以小于某一分力

  (4)作业:

  ①课本P64 3、4

  ②有F1=5N,F2=8N,F3=10N,它们之间的夹角可以任意改变,求它们的最大合力和最小合力。【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5)板书:

  1、概念:合力

  力的合成

  共点力

  2、力的合成遵循*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说课稿(精选5篇)(扩展5)

——摩擦力说课稿实用十份

  摩擦力说课稿 1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初中八年级下册《摩擦力》。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

  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三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摩擦力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最基础的知识,是力学中重要的台阶。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了力、重力、弹力以及掌握了二力*衡的基础上学*的,它也是今后学*压强、浮力等概念规律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可以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帮助对力的概念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其次我谈一下学情,学生已经学*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学会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能够理解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根据新课标的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乐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设计和实验数据表格设计

  考虑到初中生的现状,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教学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动手操作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建立概念、深化概念、巩固概念、小结作业这五个环节。

  首先进入导入新课环节,在这个环节采用情景导入法;首先我会播放一组视频:足球在草地上滚动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矿泉水的瓶盖上有许多竖纹;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等。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摩擦力》。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设疑,引出摩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摩擦力概念的学*做铺垫。

  接下来进入建立概念环节,在这个环节采用活动实验教学法,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参与以下两个小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在其上滑动,体会桌面对手的前进有什么影响?

  2.将牙刷的刷毛直立在课桌的表面,用力推动或拉动牙刷,观察刷牙弯曲的方向与牙刷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并且通过多媒体出示如下题目:

  (1)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儿?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之后同桌交流,在此期间,教师巡视给出点拨指导,之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同学回答之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摩擦力的相关概念。

  由于学生初步接触相对运动,对它的意义理解不是很透彻,因此我会重点强调: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指的是相对接触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身感受、讨论、交流、概括,使其初步感知摩擦力的存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概括能力,使学生亲*物理,拉*物理与生活的距离。

  接下来进入巩固概念环节,为了加深学生对滑动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题来进行练*。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巩固所学知识,强化重点,深化难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求,也符合我们新课标的因材施教。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者还有什么问题要继续思考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结和质疑,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敢于创新、乐于思考精神。

  摩擦力说课稿 2

  1.说教材

  <摩擦力> 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相互作用”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

  本节内容有:

  1.滑动摩擦力;

  2.静摩擦力;

  3.摩擦力的调控。放在学*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有如下特点:

  1.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

  2.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3,先研究比较形象的滑动摩擦力,后研究较抽象的静摩擦力,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过程。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会应用公式f=Nμ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会应用公式f=μN解决实际问题。

  2.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2)教学难点: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

  2。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f=μN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探究、讨论并结合多媒体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3.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环境下完成学*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4.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多媒体)看一则消息(日常生活中人踩西瓜皮滑倒的例子)和两个图片(有关工业上传输带和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提出问题:看了一 则消息和两个录象它们告诉了我们哪些物理知识?--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再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摩擦的例子? 学生自由回答课堂的气氛活跃。例如可以让学生把手掌*放书桌上,不断加大压力并向后拉,从而感受不同类型摩擦力的存在,启发学生体验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区别和产生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1)滑动摩擦力:

  实验探究→导入新课→控制变量→相关运用。实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课本例题。

  (2)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强调正压力就是上节课的弹力,但是垂直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3)、巩固与练*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 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具体做法是:先留2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本和黑板上的知识内容,接着做这两个练*:练*1、2、3题。然后评讲。

  (4)、布置作业

  练*第3、4题。并预*下节教材.

  (5)板书板画

  板书、板图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简写概念、规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图。以上是对本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主动探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摩擦力说课稿 3

  1.说教材

  “摩擦力”是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三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内容放在学*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特点之二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大小计算,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内容的难点,准备在下节课重点介绍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和滑动摩擦力的应用。本节课的重点是两种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两种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对静摩擦力存在的认可和决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影响因素。 2.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通过做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3.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环境下完成学*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4.说程序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课件展示生活中摩擦力)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摩擦的例子?学生自由回答课堂的气氛活跃。让学生将手指压在导学案中的四种材料上往前,往后摩,从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结合导学案第一部分启发学生体验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区别和产生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1)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突破学生对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可利用刷子实验演示或用“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通过对由传感器得到的图像分析,和实验观察验证,得出最大静摩擦力的存在,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与最大静摩擦力与压力有关。并引出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

  提出探究目标讨论影响因素→提出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方案设计→选择实验数据处理方案→探讨试验中的注意事项→计时实验探究,结合导学案第二部分完成实验。

  对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估和交流。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其比例系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决定,称之为动摩擦因数(μ)即:F=μFN

  ③“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没有单位。[阅读P59表1了解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在上面的实验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些其他结论:

  ①与面积无关;

  ②在速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也无关。

  4.结合导学案第三部分师生一起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收获。

  并提出下节课的目标.

  5.板书板画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摩擦力说课稿 4

  一、教材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物体运动与摩擦力,通过摩擦力的定义、感受摩擦力让学生认识摩擦力。通过测量摩擦力知道摩擦力有大小,为下面环节准备。

  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影响因素,经历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了:拉力、重力、弹力和反冲力之后引入摩擦力,关于摩擦力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这为本课学*提供基础。

  3、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⑴、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⑵、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三、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难点:通过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感知静摩擦力的存在。

  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材料: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钩码、100目砂纸一张。

  2、分组实验材料:玻璃球10个、筷子一双、橡皮泥、棉布、线绳、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50g的钩码、一100目砂纸一张。活动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对比观察,感知摩擦和摩擦力

  ⑴、课件出示新旧轮胎,新旧运动鞋图片,请学生观察对比,发现它们的表皮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是什么使它们变得光滑了?

  ⑶、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会有摩擦现象发生?请学生举例。

  ⑷、15秒夹玻璃球比赛。

  思考:对筷子怎样改动能在15秒内夹得更多?

  ⑸、小结:(课件出示)由于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教师板书)

  (二)物体运动与摩擦力

  1、测量摩擦力

  ⑴、出示鞋子请学生思考鞋子往右运动时,摩擦力会朝哪个方向?(左)

  ⑵、鞋子受到的摩擦力会是多大呢?我们可以用什么仪器测量?(生:用测力计测量)

  师示范,“一小格,两小格,三小格……六小格”(物体刚运动时读数)

  ⑶、师:通过测量我们知道鞋子受到的摩擦力为“ n”,这是刚刚能够使鞋子运动起来的力。

  2、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⑴、(出示几种有代表性物体)这些物体运动时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一样吗?物体运动受到的摩擦力与什么有关呢?

  ⑵、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猜测。

  ⑶、提问:摩擦力有大有小,那么摩擦力会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让学生充分讨论,提出假设。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假设: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滑动或滚动有关系;

  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与被拉动的物体的轻重有关系。

  ⑷、教师小结:看来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我们今天先选择“表面粗糙和光滑哪个摩擦力大?”“物体的轻重不同,哪个摩擦力大?”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

  (三)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

  1、组织学生猜测: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有怎样的关系呢?说说你的理由?

  2、师: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时,实验中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要不同?学生交流,教师填写在活动记录纸上。

  3、同学们的猜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些都只是我们的猜测,我们还需要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想法。老师今天给你们提供了一个测力计、塑料盒子(里面有两个50g的钩码)、一张砂纸。你们能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吗?请你们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填写实验计划表)

  4、实验提示。

  ⑴、砂纸两面的区别

  ⑵、正确使用测力计

  5、小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

  6、组织交流实验计划表,教师适时询问: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怎么改变?实验中不能改变什么条件,怎么保持它们不变?我们的实验做几次比较好?

  7、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1),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8、交流反馈,得出结论: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四)研究“物体轻重不同,摩擦力哪一个大?”(整个过程放手由学生分小组独立完成)

  1、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2、请同学们先猜测(物体重,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3、请学生谈谈实验中我们要注意什么?(不改变的条件,改变的条件,怎么改变?)

  4、请各小组独立完成实验并填写记录单2

  5、生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2,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根据实验报告单反馈实验结果:物体重,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五)实践活动

  1、课堂小结:通过以上实验的研究,你发现了物体在运动中,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2.摩擦力既然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和物体的重量有关,那我们在生活中该怎样来增大或减小摩擦力,使之为我们服务呢?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演示:汽车在雪地行驶时加防滑练,工人在自行车的转轴上刷油……

  3.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增大摩擦力,哪些是减小摩擦力?

  学生交流。

  4.做个小小设计家

  张大爷家最*买了一套新房,这两天准备装修卫生间了,装修公司的老板催他把地砖买回来。请你帮他出出主意,买什么样的地砖好呢?

  摩擦力说课稿 5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初中八年级下册《摩擦力》。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

  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三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摩擦力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最基础的知识,是力学中重要的台阶。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了力、重力、弹力以及掌握了二力*衡的基础上学*的,它也是今后学*压强、浮力等概念规律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可以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帮助对力的概念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其次我谈一下学情,学生已经学*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学会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能够理解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根据新课标的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乐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设计和实验数据表格设计

  考虑到初中生的现状,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教学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动手操作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建立概念、深化概念、巩固概念、小结作业这五个环节。

  首先进入导入新课环节,在这个环节采用情景导入法;首先我会播放一组视频:足球在草地上滚动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矿泉水的瓶盖上有许多竖纹;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等。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摩擦力》。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设疑,引出摩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摩擦力概念的学*做铺垫。

  接下来进入建立概念环节,在这个环节采用活动实验教学法,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参与以下两个小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在其上滑动,体会桌面对手的前进有什么影响?

  2.将牙刷的刷毛直立在课桌的表面,用力推动或拉动牙刷,观察刷牙弯曲的方向与牙刷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并且通过多媒体出示如下题目:

  (1)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儿?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之后同桌交流,在此期间,教师巡视给出点拨指导,之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同学回答之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摩擦力的相关概念。

  由于学生初步接触相对运动,对它的意义理解不是很透彻,因此我会重点强调: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指的是相对接触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身感受、讨论、交流、概括,使其初步感知摩擦力的存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概括能力,使学生亲*物理,拉*物理与生活的距离。

  接下来进入巩固概念环节,为了加深学生对滑动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题来进行练*。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巩固所学知识,强化重点,深化难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求,也符合我们新课标的因材施教。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者还有什么问题要继续思考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结和质疑,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敢于创新、乐于思考精神。

  摩擦力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运动与摩擦力》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运动与力》单元中承上启下的一课。本节课主要包含两个学*内容:1、感知摩擦力。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要求学后明确摩擦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它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运动物体的总重量等因素有关。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在探索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问题,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运用,同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培养科学的探究态度:敢于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并积极用实验去验证猜想的科学行为*惯。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和摩擦力。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探究技能: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并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研究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本课的重点: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物体重量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掌握测定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以学生为科学学*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三、说教学程序

  1、认知摩擦

  多媒体出示两物体经摩擦后的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轮胎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鞋底对比图片。通过图片的直观感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摩擦”现象,并让学生思考,举例说说生活、学*中的摩擦现象。我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粉笔写字、拉桌子、橡皮擦擦字等现象,最后,再强调指出“两个物体的接触面有相对运动时都会发生摩擦”。通过这一引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摩擦力”这概念作好铺垫,因为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刚刚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

  2、感知摩擦力

  认知了“摩擦”现象后,马上引入“摩擦力”这一知识概念。在教学中我以提问渗入:在前两课我们知道了当橡皮筋被拉长时产生了弹力;气球吹大后喷出气体,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两物体摩擦时是否也存在一种力?为什么这样引导?因为我想对“摩擦力”这个概念虽有“摩擦”现象做铺垫,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知理解,作一个很好的引入渗透,我觉得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如果将书上的摩擦力概念出示,直接让学生理解掌握,我觉得比较勉强,学生也必定理解不深。在此,以这样的提问引导,就能让学生较容易去思考联系,然后会尝试感知寻找“摩擦力”。在学生自己感知摩擦力的活动中,我就及时给予学生引导,比如:让学生比较手掌按在桌面拖动和离开桌面拖动时的用力大小来感知摩擦力,同时提问还能用什么方法感觉到摩擦力?从而希望学生自己去发现更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这样设计也是为让学生汇报结果并分析时引起学生的思考(接触面关系)。然后老师提出疑问: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让物体运动起来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什么因素引起的?

  3、推测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讲述:生活中到处都有摩擦现象,产生的摩擦力大小也不一样,我们来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当学生提出猜测后,给予小结: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状况有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重量有关。

  ②引导提问: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如何验证?

  4、设计实验

  ①实验探究“粗糙表面和光滑表面哪个摩擦力大”

  由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实验计划。首先,明确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让学生思考设计实验。如果在设计实验计划时出现困难,就及时给予点拨:从中也可以出现结构性材料加以引导。因为实验计划的制定,对于学生来说是探究的一个重点,同时可能也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全班集体交流。这样我想学生在交流时才会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因为交流之前给了每个人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在探究设计“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实验计划时应强调哪些条件改变?哪些不变?并明确实验方法,集体交流统一标准后教师可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结论得出要通过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所以,学生实验是重点,但实验过程中对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却是结论得出关键点。当学生实验探究时,要求小组实验过程中对同一物体拉动粗糙面和光滑面时的拉力大小进行记录。再对每组的数据进行板书,分析每组数据得出结论。结论的得出我想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所以对全班同学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十分关键,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也必须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所以在分析全班同学的数据前应该让学生先分析小组内实验现象,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得出结论。

  在得出“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这一结论后。

  ②再让学生思考设计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的对比实验,因为有了第一个实验计划的制定。对这个实验计划的制定学生会比较容易得出。所以教学时可让小组直接讨论,汇报设计方案。明确实验方法后让学生比较物体间接触面一样但轻重不同时的运动摩擦力,最后记录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4、课后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知识

  2、师: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有什么收获?

  摩擦力说课稿 7

  尊敬的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将《摩擦力》安排在这个位置研究,既可以和《重力》、《弹力》相对比,加深学生对力的认识,又为下一步“二力*衡”的学*奠定基础。

  (二)教材的内容及特点

  1、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

  (1)摩擦力的概念;

  (2)探究活动: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3)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本节教材的内容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探究性,虽然摩擦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并不熟悉,这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二是实用性,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改变学科本位、注重科学探究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将本节课重点定为组织好学生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活动,尤其要引导学生灵活使用“控制变量法”制订试验的方案,设计试验的步骤。

  预计难点会出现在探究活动的“猜想与假设”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如果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猜想,可能会出现许多答案,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的大小,压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运动的方式,运动的速度等,由于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本身就是有争议的,所以要解释清楚它与以上因素的关系并不容易,有些关系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还无法接受,但是不让学生猜想,直接探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度的关系,又不符合科学探究的规律。因此形成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及物理研究方法;已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但不掌握二力*衡的有关知识。另外考虑到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并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有关这方面的生活体验。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法方面计划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教学方法有:指导探究法、引导谈话法、帮助分析法。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自主学*的热情,真正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学法方面主要指导学生使用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观察阅读法等。

  四、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首先,创设情境,利用夹玻璃球比赛活动引入:在这一活动中,我特意将常用的乒乓球改为更光滑的玻璃球并将其浸泡在肥皂水中,筷子使用的是光滑的塑料筷子。几次活动中,从来没有学生能夹出一个玻璃球,这样就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兴趣。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展示课题以后我们很快就进入【活动1】

  【活动1】让我们来体验!

  1、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 手*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这是一组对比活动,通过1、2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摩擦力的性质是阻碍,通过1和2与3的对比学生体会到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已经发生或要发生相对运动。这样不仅让学生其实体会到摩擦力是一种阻碍作用,而且为学生以后的分析是否存在静摩擦和分析摩擦力的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两次对比实验的体会,经过讨论,学生会很容易得出摩擦力的定义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物理学中常用字母f表示。

  到这里,学生对摩擦力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接下来通过活动2我们有可以带着学生回到生活中来。

  【活动2】比一比,看谁观察更细致!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让学生回顾生活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摩擦,无处不在!掌握摩擦的知识非常有用!师生共同分析这些现象。由于摩擦力的分类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课本内容有有所涉及,不可回避。所以,在分析学生例举的摩擦力事例时,我适时提醒学生两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状态,最后以投影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摩擦力的种类,使学生在进入下一个环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时没有很突兀的感觉。

  接下来,进入重头戏,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有猜想可说,也为了避免陷入假探究戳伤学生的探究热情,我设计了【活动3】

  【活动3】搓搓手,你有什么新发现?

  1、用轻重不同的力进行搓手,体会摩擦力的大小,发现了什么?

  2、在手上涂些肥皂液再搓,你又发现了什么?

  通过亲自动手,使学生接下来的猜想时有充足的依据!并且,加深了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的印象!

  至此,万事俱备,只剩下两只拦路虎(将这一活动称为“两只老虎”就是想激情学生的打虎热情。)

  【活动4】两只老虎!

  测定滑动摩擦力需要运用二力*衡的知识,这是几天后就会完全明白的内容,本身也不难理解,所以这里就按照课本安排让学生自主阅读“信息快递”。另外,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正确完成探究活动,设计时,提醒了部分同学:本实验要运用控制变量法,当然,点到即止。

  水到渠成,学生很自然的就开始进行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活动5】

  【活动5】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开始探究,教师巡视学生探究活动。通过讨论、探究、交流三个阶段归纳实验结论: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等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有了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作为理论基础,学生完全能够读懂、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所以,接下来我设计了【活动6】

  【活动6】阅读归纳: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完成验证性活动8.6。由学生交流后归纳结论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 增大接触面间的压力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减少压力

  2、接触面变得光滑些

  3、用滚动代替滑动

  4、加润滑油

  交流提升,让物理回归生活!

  三、交流提升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改变摩擦力的四种典型方法的事例要求学生讨论交流,并更进一步地把“自行车的哪些部位存在摩擦?”以开放题型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而把本节课的学生活动推到了高潮:每位学生都有话说,每位学生都能说清楚,增加学生的学*成就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识!

  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后,我布置了两条作业:

  1.阅读课本第55页“读一读”和“生活.物理.社会”

  2.以“假如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希望通过作业1帮助学生完善摩擦力知识体系,通过作业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摩擦力

  1、定义: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要做相对运动时,在接 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2、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等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b.增大接触面间的压力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a.减少压力

  b.接触面变得光滑些

  c.用滚动代替滑动

  d.加润滑油

  通过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强化重点知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前辈指教!谢谢!

  摩擦力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摩擦力是高中力学重要的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有助于后面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及动能定理等知识的学*,而且摩擦力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摩擦力的不可观察性,在许多情形下似乎是方向不定,使学生对摩擦力的方向分析有一定的难度。教材将这节内容安排在重力和弹力之后,以生活实例展开,以实验探究摩擦力的规律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归纳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②通过实验探究能发现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与接触面性质。

  ③能知道动摩擦因数μ与哪些因素有关。

  ④会利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①进一步熟悉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②注重实验探究方案设计的思考与改善。

  ③通过参与实验探究能进一步熟悉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参与观察、敢于实验,体会实验在探索物理规律中的作用和方法;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细致、耐心的实验修养。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F=μFN。通过初中的学*,学生只知道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知道他们之间的定性关系,而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就能得到这些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所以选此为这节课的重点。

  难点:滑动摩擦力方向判断。因为摩擦力的方向许多情形下似乎是不定的,使学生对摩擦力方向的分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将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五、说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自己观察、描述实验现象,思考、讨论、分析原因,自己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六、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看录像导入摩擦力,通过两个视频对比,让学生了解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他们学*摩擦力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摩擦力的例子,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并能应用于生活教学理念。

  2、探究摩擦力:

  (1)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师生共同做如下实验:

  ①小木块从倾斜的木板上滑下后在水*方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

  ②将一纸条夹入书中向外拉。

  ③将手*放在桌面上向前推(在部分学生手上涂洗洁精)

  让学生主动参与,成为学*主体,在体验中激发学生学*兴趣,并在动手中开始思考摩擦现象,为下面的探究打基础。

  在上面实验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从例子中找寻它们的共同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得出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学生通过对上面实验的研究、讨论、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学生动手体验摩擦力的大小,老师引导学生,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要通过实验来探究。

  再现物理实验探究的流程:提出问题——讨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分析总结归纳。老师要求每小组将自己的探究过程、注意事项、成果及存在问题写成实验报告并向全班汇报。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是设计 的实验方案一定要是科学的;通过相互交流,发现其它小组设计的优点和缺点,可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尊重实验结果。

  通过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F=μFN

  F为滑动摩擦力,FN为压力(对物表面的垂直作用力),μ为动摩擦因数。

  通过实验我们还得知动摩擦因数μ的数值与相互接触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课件给出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通过思考题的设置,不仅对上节课的静摩擦力进行了复*,而且更加深了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使学生对摩擦力有进一步的认识。

  最后老师有针对性的整理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而且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想将来有一天找出摩擦力的本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求的精神。

  七、说板书设计

  第3节 滑动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2.产生条件

  3.方向

  4.大小:Ff=μFN

  通过罗列式的板书设计,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能够一目了然

  八、说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一堂设有探究实验的新课,学生对探究的对象——摩擦力并不陌生,能举出很多生活中的例子,但他们对探究的内容——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猜想的层面上,并没有很深的了解,这样的情况对课堂教学来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有了一定浅层面的了解后,在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好胜心的驱使下,肯定会开动脑筋,积极地思考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自己得出问题的结论。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将自己摆在了课堂主人翁的位置上,老师仅仅是起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却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新课程理念就是要体现这样一种学生为课堂主人的教育方式来达到一定的教育功能。所以,我认为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加设探究实验能更好地发挥教学功能,培养出能力强、科学素养高的学生。

  摩擦力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同时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通过网站知识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

  二、说目标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会根据物体的*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难点: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四、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F=FN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学生实验、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五、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环境下完成学*任务;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六、说程序

  教学中以了解、学*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通过动手实验引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与交流,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摩擦力的问题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的学*从已有的经验入手,从自己的感性认识开始,又通过教师的帮助了解现代科技中的相关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学*物理的兴趣,而且也调动了学生思维积极性。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既是自主的又是合作的,把学生的学*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与合作学*。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

  (1)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强调正压力就是上节课的弹力。

  (2)滑动摩擦力: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相关运用。在学生广泛猜想、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通过实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巩固与练*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然后评讲。

  4.小结

  教师让学生谈学*心得。

  5.布置作业

  (1)调查一下,哪些地方需增大摩擦,哪些地方需减小摩擦,用什么方法实现的。

  (2)练*第3、4题。

  在以上设计中,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摩擦力说课稿 10

  1.说教材

  “摩擦力”是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三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内容放在学*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特点之二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大小计算,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内容的难点,准备在下节课重点介绍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和滑动摩擦力的应用。本节课的重点是两种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两种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对静摩擦力存在的认可和决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影响因素。 2.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通过做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3.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环境下完成学*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4.说程序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课件展示生活中摩擦力)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摩擦的例子?学生自由回答课堂的气氛活跃。让学生将手指压在导学案中的四种材料上往前,往后摩,从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结合导学案第一部分启发学生体验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区别和产生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1)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突破学生对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可利用刷子实验演示或用“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通过对由传感器得到的图像分析,和实验观察验证,得出最大静摩擦力的存在,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与最大静摩擦力与压力有关。并引出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

  提出探究目标讨论影响因素→提出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方案设计→选择实验数据处理方案→探讨试验中的注意事项→计时实验探究,结合导学案第二部分完成实验。

  对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估和交流。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其比例系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决定,称之为动摩擦因数(μ)即:F=μFN

  ③“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没有单位。[阅读P59表1了解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在上面的实验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些其他结论:

  ①与面积无关;

  ②在速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也无关。

  4.结合导学案第三部分师生一起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收获。

  并提出下节课的目标.

  5.板书板画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力的说课稿(精选5篇)(扩展6)

——简历领导力的自我评价(精选5篇)

  简历领导力的自我评价 1

  本人从事软件开发项目经理已有5年。我经常听到其它同行说他们客户的需求又要变啦。而且当时在做需求分析的时候,客户没有提出,等差未几做好时提出。假如要修改,而当时在设计数据库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个题目,修改数据库又要耗掉大量时间,增加开发本钱。假如不修改,项目又完成不了,无法收钱。

  又或者软件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在使用一些查询功能的时,反应好慢。随着数据越录越多,这些查询功能就会越慢,假如要解决这个题目,一定需要修改数据库。而要修改数据库,对于软件开发来说,是十分痛苦的。

  由此可见,数据库的设计十分重要。一个好的数据库,可以应变客户不断出现的需求,而本人对数据库的设计有着深刻的熟悉……

  对于软件界面,我以为,由于很多操纵员的使用水*不高,软件界面过于复杂,会使操纵员难于进手,不知是从那里开始。增加了实施的难度。我以为,一个成功的软件,应该就是不需要进行培训,一打开操纵界面就会操纵。

  简历领导力的自我评价 2

  一年来,我能够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和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始终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己任,团结同志,爱护学生,教学严谨,工作踏实。在语文教学中,把学生学*兴趣的激发、语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言传身教,工作尽职尽责。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围绕“严、细、实、活、精”五字要求,能够深入班级、宿舍,积极研究新时期年轻班主任、学生的思想动态,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各类活动有检查,有评比,“科学、健全、高效”的德育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工作中,能够集思广益,虚心听取大家意见。虽然在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加大“精细化”管理力度方面有一些思考和举措,有一些有特色的德育亮点,但没有形成有声有色的局面,没有创出学校德育工作的品牌和特色。

  做人低调,工作踏实,为人正直,襟怀坦荡是我一贯的原则和特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敬业爱岗,拿出吃苦耐劳的精神,发挥模范带头的作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工作,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简历领导力的自我评价 3

  我的工作职责是配合局领导班子和其它业务科室及机关工作人员共同来完成全年各项民族宗教工作目标,当好局领导班子的助手,做好各业务科室的后勤保障服务工作,做好外事协调和宣传工作。做好上情下达,将上级及局领导指示及会议精神及时传达贯彻,对基层反映的问题及时整理和上报,完成局党务、政务所需的文字材料的起草工作,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和任务。

  一、努力学*,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和业务素质

  书到用时方恨少,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知识的欠缺,只有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努力学*,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胜任本职工作,否则,不进则退,终究要被环境所淘汰。努力学*理论知识,学*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领会上级部门重大会议精神,在政治上、思想上始终同***保持一致,保证在行动上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同时,结合本职工作,我认真学*有关的民族宗教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并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努力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自己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希望,将来回首自己所做的工作时不因碌碌无为而后悔,不因虚度时光而羞愧。

  二、脚踏实地,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我深深地感触到办公室综合性协调部门的重要性,办公室的工作担负着参谋,监督,协调,服务的职能,半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体会到,干好办公室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干好工作就要首先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清楚自己所应具备的职责和应尽的责任。按照分工,摆正位置,做到不越位,不离任、不超位,严格遵守职责,完成本职工作。只有把位置任准,把职责搞清,团结同志、诚恳待人,脚踏实地,忠于职守、勤奋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从小事做起,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工作,才能完成好本职工作,进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简历领导力的自我评价 4

  一、政治思想方面

  古语说:“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要做好畜牧兽医局的管理工作,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思想。我认真学*党的理论,坚持用党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的精神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提高自己的工作领导水*。

  二、业务能力方面

  我主要分管的是动物卫生监督、兽药饲料监管、畜产品安全这三方面的工作。*时,我就注意积累动物卫生防疫,兽药饲料的鉴别,识别畜牧产品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了解熟悉畜牧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跟上时代,与时俱进,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目前,通过不断的岗位磨练,我已能够熟练的处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自己的决策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三、工作态度

  实际工作中,我始终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原则。具有很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奋发进取,一心扑在工作上;每件小事都会当成大事来做;当天事当天完成,不拖拉;不计名利和得失。来往接待有礼有节,*和待人。

  四、工作业绩

  作为一名领导人员,我本着对党、对单位高度负责的态度,理清工作思路,明确自己的职责,摆正自己的位置,认真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今年,主要做了以下这些工作:

  一是狠抓饲料兽药的监管。对制售、使用假劣饲料、兽药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打击。

  二是加强了对饲料兽药经销商的条件审查,从源头上控制不合格的产品进入市场,维护养殖户的切身利益。

  三是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省动物防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大牲畜交易市场的检疫力度,抓好动物疫病防制工作,降低动物疫病死亡率,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四是加大对市场、屠宰、经营、加工场所的监督检疫,依法严查违法案件,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确保畜牧业生产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简历领导力的自我评价 5

  在工作的这段时间以来,我感受很深,虽然这并不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但是在此期间,我一直持着谦虚谨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无论是思想上、学*上还是工作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收获,现个人评价如下:

  一、严格要求自己

  在本部门工作中,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及时地完成每一项任务,并虚心学*,不断改正工作中的不足;对于集团及公司的制度和规定都是认真学*并严格贯彻执行;另外,我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很好的协调及沟通,配合各部门负责人落实及完成公司各项工作,并热心帮助其他同事,与人相处和谐融洽。

  二、工作上

  本人自20xx年工作以来,先后在xx部门、xx科室、会计科等科室工作过,不管走到哪里,都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争当行家里手。就是凭着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我已熟练掌握储蓄、会计、计划、信用卡、个贷等业务,成为xx行业务的行家里手。我工作过的岗位大部分在前台,为了能更好的服务客户,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客户,我给予不同的帮助和服务,记得有一位第一次到我行客户,当我了解到他要贷款买二手房时,由于他不知该怎么办,只是有个想法,我便详细地向他介绍了个贷的所有手续。除了在服务客户上我尽心尽力,在行里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我也积极响应,经常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竞赛,展示自我,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单位的嘉奖。

  三、学*上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从没有放弃学*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由于我毕业财校属于中专,刚工作我就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大专,并于xx年毕业,但我没有满足于现状,又于xx年自修东北大学金融本科,由于学*勤奋刻苦,成绩优良,学*中受到老师充分肯定,目前正在积极准备论文答辩。不但掌握和提高了金融知识,也有了一定的理论水*,完全达到了本科生所具有的水准。学*理论的同时,更加钻研业务,把学到的金融知识融会到工作中去,使业务水*不断提高,并于xx年参加全国中级经济师资格考试,顺利通过同时被行里聘为中级师。在多年的业务知识考核当中,每次会计业务资格考试都达到1级水*。

  但是我也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主要是学*不够深入,政治敏锐性不够强,工作方式方法欠妥,文字功底不够扎实,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力的说课稿(精选5篇)(扩展7)

——青力冬奥·聚力青春征文(精选5篇)

  青力冬奥·聚力青春征文 1

  自从冰墩墩儿当选上奥运吉祥物,我就一直有个愿望,想和她一起去参加冬奥会的滑冰比赛。今天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今天是短道速滑的第二个比赛日,也就是男子500米的金牌之争。我和冰墩墩儿被分到了一组,太好了,我们可以并肩作战了,我在第一道,冰墩墩儿在第四道,我们披挂整齐上场了,我们只是用眼神交流了一下,就彼此会意了,只听比赛的枪声打响了,我像一只离了弦的箭一样冲在了前面,我使出全身力气滑想把韩国的选手甩掉,可是那个韩国选手可真是紧追不舍,还有一圈了,我和韩国选手齐头并进,这可不行,我要让***在赛场的上空飘扬,怎么能让韩国人抢了我的风头,可是我有体力不支了,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冰墩墩儿冲到了我们的前面,好了,我不怕了,我依然努力地滑,最后一圈我没有给韩国选手任何机会,冰墩墩儿更棒,他是第一个冲破终点线的,此时的我们忘记了疲惫,我们在赛场上欢呼,我们胜利了,看着鲜艳的***冉冉升起,激动人心的**响彻奥运赛场,别提我们有多开心了,当然我们也拥抱了第三名韩国选手,他也很优秀,场下我们是朋友。

  这次比赛真是令我太激动了!

  青力冬奥·聚力青春征文 2

  顾名思义,“冬奥会”就是冬天举办的奥运会,那自然都是能看到一些冰雪运动的,比如说冰球、冰壶、滑雪、滑冰······种类繁多,我就说一下我看了冰壶比赛后的感想。和所得到的启发。

  我想,冰壶中较难的因该就是投壶了,要是力度没控制好,角度没掌握好,那么将会输掉整场比赛,真是十分困难。不过我十分敬佩投壶的选手们的精神。在这种情况下,选手们,还得努力投好壶,尽量投出决定性的球,投出两分的成绩,才能让自己的队占上上风。

  投壶固然重要,但没有擦冰的人,球也不会很理想的到达指定区域。在刷子刷了之后,球为什么可以滑得更远呢?因为场地上撒了一些小颗粒,在刷子的摩擦之后,就会变成水,光滑的壶面在有水的冰面上就能滑得更快啦!所以说,擦冰人是个球的导航仪,呵呵!

  队长负责战略,俗话说“动手动脑”嘛!打球也是这样的,要有战略,所以队长是个文武之人,既会投壶,又有战略。厉害呀!

  投壶还要有始有终,要是前七个球都打好了,对方最后一个球却让我方前功尽弃,所以说,不到最后,谁都不要放弃,就是这样。

  最后,我说下自己的感想,人生就像冰球赛场,要是差了分毫的距离,就会失去许多的东西,所以我们要从小打好基础,长大才会大有作为。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嘛。

  青力冬奥·聚力青春征文 3

  这一天,我坐上了时光飞船来到了20xx年冬天的北京。这一年在这里要举办举世瞩目的冬奥会!

  我欣喜的发现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友人。尽管他们有着不同的肤色,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是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相同的笑容。我看到北京的街道干净而又宽阔。路上车来车往。路旁的花草树木欣欣向荣,茂盛又蓬勃。高耸的大楼,繁华的街道,热情的人们,这一切都向世界展现着我的祖国日益强大和文明友善。我看到运动员们为了祖国的荣誉努力拼搏。志愿者们的友善和帮助让每一位来到中国的友人都感到温暖快乐。冬奥会的举办让世界了解北京,了解我的祖国。此时此刻,我站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我真的为我的祖国——中国感到自豪和骄傲!

  当我在为冬奥会的举办欣喜的同时,我也高兴的发现这时的我已经十六岁了,我不仅个子长高了,也已经从一名小学生成为了一名高中生。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了一所优秀的高中学*。我在这里认识了许多友善的新同学。我的梦想是成为祖国的栋梁。我正在为了我的梦想努力学*更多的知识。我希望以后可以为我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傍晚的时候,我乘坐时光飞船回到了20xx年。一天的未来之旅结束了,但我却更加期待未来的到来。我真心的祝福20xx年在北京举办的冬奥会圆满成功,我也相信七年后的我能通过努力实现我的梦想!

  20xx年,祖国冬奥加油!十六岁的自己加油!

  青力冬奥·聚力青春征文 4

  奥运会虽然胜利结束了,但奥运健儿奋力拼搏的精神铭刻在我心中,时时鼓舞着我。

  这不,星期五我们利用班队会进行了悠悠球比赛。腼腆的我也鼓起勇气成为比赛选手之一。

  这时只听我们的主持人王鹏发话了:“悠悠球大赛正式开始,规则是:参赛者不能戴手套、护指。比两场,第一场是比花样,第二场比睡眠。”王鹏的话音刚落,阳光小队的“王牌”—————万涛和炎黄小队的何森已迫不及待地出场了。他们大步流星地上了台,万涛先出招,他先用了“金字塔”可意不如人愿,他输了。但他并不难过,我猜想:他可能在想我下次一定能赢。

  火力少年队和智多星小队开始PK了,只听主持人高兴地说:“现在轮到我们的悠悠球精英王宪晨PK严宇翔了,请他们上台。”这时,我心想:我能打败对手吗?他那么厉害,我真有些害怕。可又转念一想:就是输了也贵在参与吗!想着想着,我就大踏步上了讲台。我先出招“回收卫星”,我先使劲扔出悠悠球,悠悠球像流星一样飞了出去。全班同学顿时屏息凝视,教室里安静极了,说时迟那时快,我迅速收回球,低下头,再次出招,悠悠球似闪电一般冲上了半空,我顺势一收,又轻松一接收球了。班上立刻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王宪晨也毫不示弱,他用的是“星际航行”,他先小心翼翼地做了一个魔术球的动作,又在空中缓缓的转了一圈,就收了起来,这次我们俩打了个*局。我俩对视了一下各自镇定自若,我们又进行了6场加时赛,最后一场比谁的悠悠球睡眠时间最长谁获胜。此时,赛场上以达到了白热化阶段,同学们都为我们捏了一把汗。我的心已提到嗓子眼,我悄悄地瞟了王宪晨一眼,他也紧张极了,不时搓着手心里的汗。一声令下,我们同时放出悠悠球,此时的悠悠球在飞快旋转,如果你不仔细看,还真以为它睡着了呢!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了,我暗自嘀咕:“千万别停呀!”就在这时,王宪晨收球了,我一看稳操胜券了也收回了我的宝贝。教室里霎时欢呼声四起,主持人高声宣布:“这次大赛获胜者严宇翔。”

  我心里充满了喜悦,美滋滋地站在讲台上。我想:敢拼、爱拼才会赢。奥运精神助我成功,奥运健儿在给我力量。今后我会继续沿着奥运足迹不断努力,克服任何困难。

  青力冬奥·聚力青春征文 5

  今天对我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有两位小客人要来到我的家乡。他们是北京冬奥会吉祥物熊猫冰墩墩和北京冬残奥会的吉祥物灯笼娃娃雪容融。我想带他们参观家乡的一个国家5A级名胜风景区采石矶。

  一大早,我们约好在景区门口集合。冰墩墩穿着超能量冰晶外衣,酷似宇航员。雪容融身穿红彤彤的棉袍,可爱极了。我们手拉着手欢笑着进入景区,开始游玩。

  我们先来到山脚下的一片牡丹园,那里的花开得争奇斗艳,有红的、白的、粉的,一朵比一朵漂亮,美丽极了!乐得他们上窜下跳,闻闻这朵,嗅嗅那朵。接着我们又经过了一片水杉林,那里的水杉长得又高又直,就像一群待检阅的士兵。忙得他俩一会儿与这株合影,一会儿与那株拥抱。我们边走边聊,不知不觉来到了山中间的三元洞,它是一座很大的天然石洞,傍山临江,嵌在崖壁间。我们走进洞里,立刻感觉到洞内的凉爽。洞内有上下两层,洞内还有一个洞,直通长江。穿过长洞,我们看见江水拍击着洞边的崖壁,浪花飞溅,令人眩目。望着眼前的滚滚长江,我吟诵起诗仙李白在采石矶写下的留传千古的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他俩连连拍手叫好,欢呼着:真是历史悠久呀!

  突然冰墩墩在前面大喊快来快来,上面有座古楼,我们快去看看。我们三步并着两步的跟在他后面跑,不一会儿来到了山顶上的古楼,这座楼是太白楼,它面临长江,背连翠螺山,浓荫簇拥,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古建筑。我们边感叹古建筑的构造,边向楼顶攀爬,终于到达了太白楼的楼顶。只见远处的楼房、*处的大树、奔流的江水全在我们的脚下,抬头看着天空,我不禁想,这要是晚上可真有一种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感觉呢!他俩不禁连连赞叹:真是太壮观了!你的家乡真美呀!看到他俩一脸惊叹的表情,我不禁为我的家乡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

  时间过得真快,太阳快要落山了,冰墩墩和雪容融依依不舍地下山与我告别。他们说:这可真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我高兴地说:欢迎你们以后常来玩呀!

  这可真是难忘的一天!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