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

首页 / 说课稿 / | 说课稿,数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意识。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认整时,尤其是6时、12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体验来学*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闹钟声和录音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氛围,为学*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有序的,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接着再跟着电脑数钟面上的12个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二步骤是学*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动物钟面贴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并说一说,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当学生会认整时后,我用手势做整时让学生猜,伸直的手表示分针,握拳的手表示时针,然后老师说整时,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来,这一互动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对整时的认读掌握得非常深刻。

  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知识点:1、找朋友2、认识只有4个数字的整时钟表3、认识无数字的整时4、小明愉快的一天,并讨论:为什么都是8时?

  1、找朋友是一个基础巩固练*,让学生全员参与,给每个小朋友都带上头饰(钟面、整时的两种写法),让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个好朋友。这样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钟面和两种记时方法的联系,同时以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又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2、出示只有4个数字的整时钟表,让学生认,主要加深学生对钟面12个数所在位置的认识,知道12的正对面是6,3的正对面是9,从而判断出其它的数字,并读出钟面的时刻。

  3、出示无数字的钟面,这是拔高题,要求学生在心里想钟面各数字的位置,并认读出整时。

  4、我用课件出示小明愉快的一天,让学生边看录像边互相说“小明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并提出思考:为什么都是8时呢?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一个上午8时在看书,一个是晚上8时在睡觉,初步感知时间观念。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样?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 说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二课时:上下。

  2、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是通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属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第一学段。本节内容“上下”是学生学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学*的,继续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述事物的好*惯,学会用上下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3、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知识技能目标)

  (2)、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能力培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学会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二、 说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 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法。创设小动物去大树爷爷家做客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让学生能直观地明确三种动物的位置关系,体验到上下的位置关系,并创设三种动物变换位置关系的情境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 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新课标特别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方式,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说说教室的物品的位置关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进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 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通过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整理书架、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去加深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及理解其位置的相对性,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主题画 投影仪 小书架

  学具准备:剪刀 胶水

  三、 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引疑。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我创设了这一情境导入新课:今天,天气晴朗,森林里特别热闹,原来大树爷爷今天请客.小兔和小鸟一大早就到了.(出示主题画,先出示小兔和小鸟)让学生观察直观到小鸟和小兔的位置不一样,我顺势引出课题:“上下”。通过设疑引出课题,能让学生有发现问题的机会。

  第二环节: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 观察思考。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仔细观察小鸟和小兔的位置,让学生自由说说小鸟在小兔的哪个位置上,小兔在小鸟的哪个位置上,让学生初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

  2、 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引入松鼠,思考:松鼠站在哪?让学生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我注意使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说明小动物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再让学生描述松鼠的正确位置,从而体会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由于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与相对性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有必要作出适当的说明,对学生理解新知很有帮助。)

  3、换换位置,加深理解上下的相对性。

  让学生动手换一换小鸟和松鼠的位置,要求学生互相说说三种动物各自的位置关系。(学生能在变化中进一步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学会举一反三,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4、 指导看书,书写。

  指导学生根据判断的三种动物的相对位置,填写好书本的内容,注意上下的书写,培养学生正确书写的*惯。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应用新知去解决问题。

  1、联系身边的例子说一说。

  观察教室,讨论哪些物体的位置关系可以用“上下”来描述。学生自由观察,自由发表意见。(设计意图:联系学生身边的'例子来应用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 听口令,摆物品。要求每人准备好数学书,练*本,文具盒和铅笔等学*用品。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可以设计以下口令:数学书放在桌面上,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练*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等等。(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3、整理书架。每个小组一个小书架,一些书和其他学*用品。要求:小组内互相商量如何摆放这些物品,然后动手一起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说出物品的上下位置关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4、参观小明的房间。(课本练一练第1题)

  先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再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把各种物品的上下关系补充完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这一情境,要求学生回去整理自己的房间,养成物品摆放整齐的良好行为*惯。

  (以上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设计的。)

  5、巩固练*,内化新知。

  (1) 课本第59页练一练第2题。注意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在写数过程中,让学生说说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2) 课本第59 页练一练第3题:说一说。

  利用图画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是一道有一定开放性的题目,有多种的说法和答案,如船在桥的下面,人在桥的上面,桥在船的上面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第四环节: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完成第59页练一练第4题)。

  1、活动要求:先引导学生弄懂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动物头像,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小动物安排房子。

  2、活动形式: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分完后,与小组同学交流是如何安排的,说一说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与顺序。这样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交流合作的意识。

  第五环节:拓展思维,强化新知。(第59页练一练第5题)

  这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不做统一的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对不同水*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反馈的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有条理说出自己的推理过程。

  第六环节:总结深化,自我评价。

  结合新课标里提出新的评价体系,我在这一个环节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做个评价,每人一张评价表,在认为自己做得好的那格画上一个笑脸。

  对学*数学有兴趣

  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交流

  能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乐意倾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通过以上六个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乐意学*,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初步培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上册中已经学*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本单元要学*《20以内的退位减》。后续还要学*《100以内的加减法》、《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十几减九是二十以内退位减法教学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是学*十几减几的基础,既是为学生学*退位减法铺路,又为四则运算奠定了基础。因此,必须切实学好这部分内容。教材用卖气球、卖风车、猜字谜、套圈游戏等多个画面创设问题情景,为后面的学*做好情感上和思维上的准备。但这个情境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创设了元旦游艺活动的大情境来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学生情况:在一年级上册的学*中,学生已经学*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计算十几减九的知识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不是新知识,而是旧知识。但是一年级小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多种形式,掌握新知识。

  我的思考是:怎样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交流算法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2.通过动手操作、交流算法,使学生经历十几减9的过程,知道想加算减、破十法、连减等多种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计算。

  3.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经历十几减九的过程,感受算法多样化,理解算理。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大环节,其中第二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我又设计了五个小层次:下面我就具体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导入(3分钟)我以元旦快到了,班里要举行游艺活动这样的情境进入练*。

  【设计意图:在带着学生走向新知之前,再现与新知有关的原认知,复*前面所学的`20以内的进位加,数的分解和组成及10减几等知识,为今天学*新课做好铺垫。】

  接着我以元旦游艺活动,班里要用气球布置教室来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身边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并巧妙引出新课。】

  接下来进入第二个大环节 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这里 分为5步来完成的。

  (一)提取信息,提出问题 我是这样处理的。

  (二)动手操作,探究算法

  1.动手操作,同桌交流

  (1)师:你们都知道13-9=4,它是怎么算出来的?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再动手用小棒摆一摆,验证一下。然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的方法。

  (2)在学生操作交流中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算法

  (1)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①学生1:我是这样想的:1、2、39,拿走9个,1、2、3、4,剩下4个气球。

  师评价提升:哦,你是用数一数的方法来算的。

  ②学生2:我是这样想的,从9接着往下数10、11、12、13,一共数了4个数,所以13-9=4.

  ③学生3:我不摆学具,想9加几得12?9+4得13,所以13-9=4。

  a.学生3汇报后,教师板书这种算的过程:

  想:9+(4)=13,

  算:13-9=4

  b.总结算法并板书:想加算减。

  ④学生4:我是通过摆学具,先从10根小棒里拿掉9根,剩下的1根和另外3根合起来是4根,所以13-9=4。

  a.学生4汇报并用小棒演示,

  b.问:谁和他的方法一样,你再来说一说。

  c.师:哦,我听明白了,他们刚才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课件演示)

  d.指名再让学生把这种算法完整地说一遍。教师板书思维过程:13-9=4

  评价:你说得即清楚又明白,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拆10法,补10法)

  e.总结算法并板书:破十法。

  ⑤学生5汇报:13-3=10,10-6=4。

  评价:你是从13里面先减去3,再减去6这种连减的方法来算的。

  (2)总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可真聪明。现在咱们就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汇报鼓励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通过练*,巩固方法

  1.出示风车图,看图说图意,列式说方法。

  2.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同学们都在参加哪些游艺活动?(出示主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游艺活动,发现信息,提出十几减9的数学问题,并独立解决。

  3.汇报交流:你发现了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

  生1:我选择的是套圈活动,小朋友投了14个圈,套中9个,有几个没套中?

  列式是:14-9=5,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2:有16个风车,9个小朋友来领奖品,每人一个,还剩几个?

  列式是:16-9=7,

  生3:有15个字谜,9个小朋友,每人猜一个,还剩几个?

  列式是:15-9=6 ,

  3.小结: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快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你们想不想自己出几道十几减9的题考考你的同桌呢?

  【设计意图:回归主题图,感受数学的作用,体验学*的乐趣,为后面的学*做好情感上和思维上的准备。】

  (四)练*体会,优化方法

  1.自由出题,抢着说答案,说方法:学生出十几减九的题目。

  2.教师有目的的板书(按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

  3.优化算法:刚才这些同学算得这么快,他们用的都是什么方法呀?

  预设:生:他们用了想加算减,破十法。

  师:用这两种方法算题可真快呀!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但是学*还有社会性的一面,要从与别人的交流中吸取好的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觉比较、批判中建立起自己的计算方法即优化算法。】

  (五)观察题目,发现规律。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这些数字有什么特点?

  预设:生1:我发现它们的被减数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生2:我发现它们的得数都是按从小到大排列的。

  生3:我发现它们都是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能发现规律就说,不能发现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适当点拨规律:十几减九的得数比被减数的个位数多1。

  4.课件演示,理解规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得数中多的1,是从10里减去9个,剩下的一个1。

  【设计意图:谈收获,让学生体验学*成功后的喜悦,在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全面了解的同时,知道十几减九还有更巧妙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初步概括能力和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运用方法,巩固练*

  1.完成教材12页2题。独立做订正。

  2.游艺活动:送小鸟回家,算对了你会得到奖品。

  【设计意图:对十几减九的方法进行巩固,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按得数,排大小【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4. 联系生活实际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练*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口算十几减九的题。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

  三、课堂总结 完善新知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方面进行总结。

  四、回顾本节课的设计,我突出了以下几点:

  1.情境贯穿始终,激发学*兴趣。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我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学*。

  2.自主参与探究,亲历知识形成。

  通过游艺活动,锻炼学生思维,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活动中思维得到不同的发展,尊重学生主体。

  3.运用课件演示,理解规律内涵

  学生在学*了十几减9之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总结规律。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确十几减九的得数比被减数的个位数多1的道理。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1—5各数的认识”。

  一、说教材

  “1—5各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二、说教法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了三种教学方法来实施本节课教学的: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如新课开始时,出示课件“野生动物园”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教师发给学*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新知识的主要方式。

  1.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情境导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出示图片,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头大象,那么,除了大象,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 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

  学会运用数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它位于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先讲单元分析,再就第一小结第一课时进行教学设计。

  在说课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剖析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①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

  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③连加、连减、加减混和计算顺序的掌握。

  这也正是本单元教材编排的学生思维最*发展区。

  本单元是本学期的重点单元之一,约占教学总时数的25%,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工作将有利于顺利达成学期育人目标,同时教材的编排凸显以下四个特点:

  ①是以学生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数的组成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作为本单元新知识的生长点。

  ②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③各小节教学内容的编排,分三个层次:以实际情景提供计算题,并呈现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掌握算法;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

  ④“用数学”是结合计算出现的,让学生体会怎样发现、提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并且内容直接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

  总之,教材的编排是由直观操作等依靠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介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我认为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根据国家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数学学科育人要求,我拟定的单元目标是:①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②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采用的教学策略有二:①打破传统教学计算时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创设情景,把计算置入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给枯燥的计算教学注入生命与活力;②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贯穿练*中,培养计算能力。

  以本单元第一小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第一课时为例谈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57页例1,完成练*十的第1——4题。

  二、教学目标:

  通过直观手段,让学生理解、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探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评价:

  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

  五、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操作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题卡、学生备小棒。

  七、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激情引趣。(3分钟)

  2、合作学*、探究新知。(17分钟)

  3、实践运用,发展能力。(15分钟)

  4、独立思考、巩固新知。(5分钟)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趣:

  多媒体课件出示“公园花卉展”的主题图,问:你看到了什么?(有三种花,说出每种花的盆数)

  (二)合作学*、探究新知:拟分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在“公园花卉展”的情景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全班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出问题)

  第二环节:小组讨论先解决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计算时是怎样想的?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第三环节:小组汇报讨论的计算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按数的组成计算、想减算加、用十做单位计算、摆小棒看出来的……小组互评。多媒体直观演示,验证计算结果,并且让学生比较出那种方法最简便。体现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学生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其余的问题。

  第四环节:增加如“工人叔叔搬走10盆紫花,还剩多少盆紫花”,“红花和紫花的总数比黄花多多少盆”等整十数减整十数和加减混和计算的.问题,学生思考计算并且说明理由。学生进行自评。

  (三)实践运用,发展能力:

  (以一年级综合实践课“小猪爬山”的故事为题材设计闯关活动),小猪和伙伴们结伴去爬山,如果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进行德育渗透。

  第一关:计算并说说 40+20 3+2 6—4 5+4—7> 40—20 30+20 60—40 50+40—70。

  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第二关:看图写算式(旨在比较、对比整十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加整十数等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40+3和40+30。

  第三关:集体闯关,每个小组一张题卡,用时少、正确率高为优胜奖。号召学生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对闯关活动进行小结,师评为主。

  4、独立思考、巩固新知:学生独立完成练*十第1——4题。

  创设情景,激情引趣:结合教材创设“公园花卉展”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又对学生渗透爱护他人劳动成果的思想品德教育。

  合作学*、探究新知:学生在“公园花卉展”的情景中,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了多种数学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再相互交流,这种安排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留给学生探索、思考、动口、动手的时间和空间,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实践运用,发展能力:运用多媒体把“小猪爬山”的动画故事呈现给学生,通过连续的场景和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活动中运用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独立思考、巩固新知: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独立思辩的能力和良好的学**惯,同时也检查了本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一年级上数学《左右》。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三课时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

  “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通过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我共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根据教学大纲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认识“左右”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能够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

  乐趣,增强对数学学*的兴趣。

  根据我班学生的学情特点和本课目标,我将本课的重难点定为:

  4、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5、教学难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同时也是本单元的训。

  三、说学生

  从能力方面,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参与性的活动。知识方面学生在生活中和*日学*中对左右的知识有一定的感官体验,这些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基础。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本节课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和学*,重视让学生亲身体验,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充分挖掘现场课程资源来启发学生进行学*,并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广阔、自主的空间中充分发挥学*的主动性,在观察与操作中认识和体验左右。

  1、首先,创设一个和谐的学*情境,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的两只手,一只是左手,另一只是右手,初步感知了左与右,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2、在学生初步感知“左右”后,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开展各种学*活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做一做”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摆一摆”学具等。让学生在这些简单而有趣的活动中辨别左右,加深对左边和右边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学生既感到亲切而又不觉得枯燥,乐与参与学*。

  3、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左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因此,除了认识和体验“左右”外,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认识,并且体验到数学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说学法

  低年级儿童好奇、好动,知识的学*和巩固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因此,学生的学*应以活动为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基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左右”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不一定准确判断的情况下,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说、找、做、摆、看、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左右”的位置关系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

  1、说。是从生活经验入手,说左右手分别能做哪些事,这是对左右的初步认识。

  2、找。是找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这是对左右的进一步了解。

  3、做。这是听口令做动手的小游戏。除了能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区别左与右。

  4、摆。通过摆学具,使学生把对左右的认识变成得心应手的知识。

  5、看。这是让学生观察由于他们的转动,右边事物的不同,初步体验左右的相

  6、练。达到巩固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结合我班学生具体的学*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一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心理学指出,兴趣是诱发学生学*动机的强大动力,所以课堂伊始我通过谈话情境的创设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较为自然的引入新课。首先,我会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邀请大家一起来做游戏,如果你愿意请举起你的小手。你知道你举的是哪一只手吗?(右手)那么另一只手就是(左手)。然后随着学生的举手,我相机引入本课的学*,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对新朋友:左右(板书)。

  1、我说你做。感知左右。通过让学生找一找自身的左与右,再摸一摸、说一说,让学生对左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再以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形式调动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区别左与右。

  右手除了用来举手发言,还可以做什么?(拿筷子吃饭、拿笔写字……)左手呢?(吃饭时用左手拿碗……)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能帮我们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自己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脚……)

  2、摆一摆,说一说。探究学*物体的左右与顺序。

  通过“听口令摆一摆学具,再打乱顺序重新摆一摆,并说一说、问一问”等环节的设置把操作、观察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加深了学生对左右的认识。“想怎么摆就怎么摆”,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同时又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3、通过同桌面对面站着观察左手和右手进而让学生体验了左右的相对性,再通过“小判官”游戏及与老师面对面一起做动作的活动设置,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4、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通过帮小猫找小兔子的家,满足了孩子们乐于助人的积极性,使学生知道确定左右要有一个标准,通过组织学生在教室模拟上下楼梯的活动,让学生观察、思考、体验、感悟,使他们进一步明确:方向不同左右就不同,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应用到生活中去。

  (三)练*。

  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练*,因此,我在讲授完新知后,立即让学生做课后练*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让学生说说本节课自己的收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对知识的梳理能力。同时相机对学生进行走廊行走右侧通行的*惯培养训练。

  (五)检测

  课后题第三题作为测试题,能够有效的反应本本节课学生的学*情况,反应教学效果,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并且为接下来的学*提供依据。

  六、板书设计

  清晰的板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的板书力求做到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和数学教学的思想性。我的说课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

  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上册中已经学*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本单元要学*《20以内的退位减》。后续还要学*《100以内的加减法》、《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十几减九是二十以内退位减法教学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是学*十几减几的基础,既是为学生学*退位减法铺路,又为四则运算奠定了基础。因此,必须切实学好这部分内容。教材用卖气球、卖风车、猜字谜、套圈游戏等多个画面创设问题情景,为后面的学*做好情感上和思维上的准备。但这个情境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创设了元旦游艺活动的大情境来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学生情况:在一年级上册的学*中,学生已经学*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计算十几减九的知识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不是新知识,而是旧知识。但是一年级小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多种形式,掌握新知识。

  我的思考是:怎样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交流算法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2.通过动手操作、交流算法,使学生经历十几减9的过程,知道想加算减、破十法、连减等多种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计算。

  3.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经历十几减九的过程,感受算法多样化,理解算理。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大环节,其中第二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我又设计了五个小层次:下面我就具体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导入(3分钟)我以元旦快到了,班里要举行游艺活动这样的情境进入练*。

  【设计意图:在带着学生走向新知之前,再现与新知有关的原认知,复*前面所学的20以内的进位加,数的分解和组成及10减几等知识,为今天学*新课做好铺垫。】

  接着我以元旦游艺活动,班里要用气球布置教室来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身边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并巧妙引出新课。】

  接下来进入第二个大环节 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这里 分为5步来完成的。

  (一)提取信息,提出问题 我是这样处理的。

  (二)动手操作,探究算法

  1.动手操作,同桌交流

  (1)师:你们都知道13-9=4,它是怎么算出来的?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再动手用小棒摆一摆,验证一下。然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的方法。

  (2)在学生操作交流中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算法

  (1)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①学生1:我是这样想的:1、2、39,拿走9个,1、2、3、4,剩下4个气球。

  师评价提升:哦,你是用数一数的方法来算的。

  ②学生2:我是这样想的,从9接着往下数10、11、12、13,一共数了4个数,所以13-9=4.

  ③学生3:我不摆学具,想9加几得12?9+4得13,所以13-9=4。

  a.学生3汇报后,教师板书这种算的过程:

  想:9+(4)=13,

  算:13-9=4

  b.总结算法并板书:想加算减。

  ④学生4:我是通过摆学具,先从10根小棒里拿掉9根,剩下的1根和另外3根合起来是4根,所以13-9=4。

  a.学生4汇报并用小棒演示,

  b.问:谁和他的方法一样,你再来说一说。

  c.师:哦,我听明白了,他们刚才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课件演示)

  d.指名再让学生把这种算法完整地说一遍。教师板书思维过程:13-9=4

  评价:你说得即清楚又明白,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拆10法,补10法)

  e.总结算法并板书:破十法。

  ⑤学生5汇报:13-3=10,10-6=4。

  评价:你是从13里面先减去3,再减去6这种连减的'方法来算的。

  (2)总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可真聪明。现在咱们就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汇报鼓励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通过练*,巩固方法

  1.出示风车图,看图说图意,列式说方法。

  2.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同学们都在参加哪些游艺活动?(出示主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游艺活动,发现信息,提出十几减9的数学问题,并独立解决。

  3.汇报交流:你发现了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

  生1:我选择的是套圈活动,小朋友投了14个圈,套中9个,有几个没套中?

  列式是:14-9=5,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2:有16个风车,9个小朋友来领奖品,每人一个,还剩几个?

  列式是:16-9=7,

  生3:有15个字谜,9个小朋友,每人猜一个,还剩几个?

  列式是:15-9=6 ,

  3.小结: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快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你们想不想自己出几道十几减9的题考考你的同桌呢?

  【设计意图:回归主题图,感受数学的作用,体验学*的乐趣,为后面的学*做好情感上和思维上的准备。】

  (四)练*体会,优化方法

  1.自由出题,抢着说答案,说方法:学生出十几减九的题目。

  2.教师有目的的板书(按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

  3.优化算法:刚才这些同学算得这么快,他们用的都是什么方法呀?

  预设:生:他们用了想加算减,破十法。

  师:用这两种方法算题可真快呀!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但是学*还有社会性的一面,要从与别人的交流中吸取好的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觉比较、批判中建立起自己的计算方法即优化算法。】

  (五)观察题目,发现规律。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这些数字有什么特点?

  预设:生1:我发现它们的被减数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生2:我发现它们的得数都是按从小到大排列的。

  生3:我发现它们都是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能发现规律就说,不能发现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适当点拨规律:十几减九的得数比被减数的个位数多1。

  4.课件演示,理解规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得数中多的1,是从10里减去9个,剩下的一个1。

  【设计意图:谈收获,让学生体验学*成功后的喜悦,在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全面了解的同时,知道十几减九还有更巧妙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初步概括能力和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运用方法,巩固练*

  1.完成教材12页2题。独立做订正。

  2.游艺活动:送小鸟回家,算对了你会得到奖品。

  【设计意图:对十几减九的方法进行巩固,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按得数,排大小【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4. 联系生活实际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练*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口算十几减九的题。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

  三、课堂总结 完善新知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方面进行总结。

  四、回顾本节课的设计,我突出了以下几点:

  1.情境贯穿始终,激发学*兴趣。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我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学*。

  2.自主参与探究,亲历知识形成。

  通过游艺活动,锻炼学生思维,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活动中思维得到不同的发展,尊重学生主体。

  3.运用课件演示,理解规律内涵

  学生在学*了十几减9之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总结规律。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确十几减九的得数比被减数的个位数多1的道理。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找规律》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的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数及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找规律的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同时,教材内容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内容是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图形的排列规律。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根据找出的规律往下摆、往后涂,加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能够观察出事物的规律是《找规律》这个知识点最基本的基本。

  2)、教学难点: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怎么引导学生跳一跳再够到新的桃子。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我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我要突出的重点讲出。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再过渡到数字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三、说教法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排列,很多物品上装饰的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在教学时,特别要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另外,还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并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3.联系生活,发现规律

  4.动手操作,摆出规律,巩固发展

  5.教学总结

  四、说学法

  本节课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有数字、算式及图形的排列规律。学生在学的时候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观察比较法;2、讨论交流法;3、练*法;4、动手操作法。

  板书设计:

  找规律:一组组重复三次以上称为有规律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这节课的教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40页的内容。《比多少》是在学生学*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将为以后进一步学*数的比较打下基础。也为其他学科的学*及生活中的广泛用铺路。

  二、教法学法数学应该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本课设计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的数学,从操作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基于以上的知识,并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感知100以内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

  一些,多得多,少的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概括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4.情感目标:激活学生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

  多”的主观需要,使学生爱学,乐学,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以上目标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形成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意思,并能用它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三、教学过程分四层次:导入、新课、练*、总结.

  1.导入部分:

  猜班级人数:“我班级的人数比40多、比45少”,谁能猜一猜

  我班有多少人?通过猜数,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为新课的学*奠定基础。

  2.新课部分

  现在科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的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针对这样的认识以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本环节我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实践等方法探索新知,具体设计如下:

  课件出示鱼缸图(花金鱼15条、黑金鱼10条)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之中的一个词来描述二者之间的数量的多少关系。

  再出示“红金鱼48条”的鱼缸图,学生再次依照前面的方法尝试着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三者间数量的多少关系,在描述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概括力。

  3.练*部分

  基于一年级学生课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易疲劳的特点,我特将此环节设计为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新知,同时也使学生能力主动参与,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4.总结部分

  总结课上所学内容,并将课上所学知识用于生活,也要在生活寻找数学知识,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意思,锻炼动手操作,应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阅读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1)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分类和比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课教学以“帮妈妈放衣服”为主情境,通过妈妈与小朋友的对话,引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比较“厚薄”,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通过“在情境图中找一找,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寻找可比的对象,选择比较的标准来“比”,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和目标。

  二、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宽窄、粗细、厚薄等。

  (2)、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三、 说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宽窄、粗细、厚薄等。

  难点: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

  四、 说教学策略

  1、说学情

  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学生对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宽窄、粗细、厚薄等,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比较的多种方法。

  2、设计理念

  本着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设计了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气球、弹力球

  五、课前游戏:对口令。

  师说上句,生对下句。

  我说大,我对小;我说高,我对矮;我说低,我对高;我说长,我对短;我说薄,我对厚;我说轻,我对重;我说宽,我对窄;我说远,我对*……

  热闹的师生互动的对口令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兴趣。对口令的内容紧扣本课知识点,便于学生感知、理解,为“比一比”的学*做好铺垫。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请班里一名比较高的同学与自己合作比一比个子。得出老师比同学矮的结论。

  2、再请两个同学与第一个同学比个子,分别得出结论。

  3、引出课题。这些结论都是通过“比一比”得到的(板书:比一比),今天我就来研究“比一比”,看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还能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小事引出“比一比”的学*,使他们切身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民主地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师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驳,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研究“比一比”问题的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

  1、整体感知情境图。(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说说图上都有什么?

  学生们通过观察说出画面中左边有挂衣橱和存衣柜,放有爸爸、妈妈和小明衣服;右边是博古架,摆放着瓷马、花瓶、琉璃球等。

  2、比多少、厚薄。

  (课件播放)小明说:妈妈的衣服真多呀!

  师:你和小明的看法一样吗?你怎么知道的?

  (多媒体突出放大存衣柜,便于学生观察。)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数一数妈妈的'衣服有11件、小明的衣服有4件,所以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多。

  (2)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厚,所以妈妈的衣服多。

  (多媒体演示比厚薄的过程)……

  小结:同学们用了不少好方法比较出妈妈的衣服最多,通过“比一比”,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呢。

  3、比长短。

  师: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妈妈准备了三件外衣挂在衣橱里,(多媒体突出放大挂衣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学生们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结论,如: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小明的衣服比妈妈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小明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短;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比爸爸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最长,小明的衣服最短……对于能用多种标准进行比较的小组进行表扬。

  小结:比较的时候一定要确定谁跟谁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3、你还能比什么?

  仔细观察情境图,小组确定研究内容,选择一样主题图中的一件物品,合作进行比较研究。

  小组汇报,其它组补充、评价。

  小组可以选择琉璃球比较大小、轻重等;可以选择瓷马比较高、矮、多少等;也可以选择花瓶比较胖瘦、高矮等。

  小结:(根据小组合作学*情况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先带领学生充分感知情境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由“妈妈的衣服真多呀,你也这样认为吗”这个问题,激起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进行自主探索的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由扶到放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先是领着学生比较衣服厚薄,再半放给小组交流比较衣服长短,最后通过“还可以把什么东西比一比”,让小组自选研究题目,进行比较,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使他们对新知识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

  三、“闯关”巩固。

  第一关比多少、厚薄(多媒体出示第23页第1题)

  师问:哪边的书最多,哪本书最厚?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第二关比轻重(第24页第2题)。

  用多媒体模拟天*称量水果的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后判断轻重。

  说说理由。(学生可以结合压翘翘板的生活经验直观感受天*杠杆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翘的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演示,变教材的静态呈现为动态呈现,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从而更直观形象的感知天*称重的有关原理。】

  第三关比手的长短(第24页第4题)。

  演示活动:教师演妈妈,大同学扮演“我”,小同学扮演“弟弟”,比手。谁的手最长?

  【设计意图:结合自主练*中的的插图在课堂上组织分角色表演演示活动,紧紧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符合儿童欣赏、认知特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第四关:实践应用活动:谁哪合适?

  1、出示一个气球和一个弹力球。

  师:请你猜一猜哪个球重?哪个球轻?

  2、学生们掂一掂、试一试后,说说实际比较的结果。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猜测一下哪个球重,哪个球轻?熟悉这两种球的孩子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判断出弹力球比气球重,对与没有这种生活经验的孩子教师要组织他们亲身试一试,体会大得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的辨证思想。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开放题,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在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第五关:实践拓展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教室里还有什么可以比的东西,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

  大家好!

  一、说教材、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加减法(一)第八课时《分苹果》。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含义,对加法交换律有一定认识并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同时,本课10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后续学*20以内加减法应用以及100以内加减法应用的基础知识,需要每一个学生切实掌握。

  教材编写首先通过分苹果为学生积累对10的加减法的感性认识奠定基础,教材创设丰富多彩的练*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与合的意识。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十分重要,让学生将每次的分配过程用数据记录下来,从而引入10的各种分配方法。接下来通过练一练中连一连以及口算进一步巩固掌握10的加减法。爬台阶、说一说,填一填等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开阔思维自主探索,结合教师的引导,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对运算学*的兴趣、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方式及运用数*算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说学生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他们对新知识有很高的学*兴趣和热情,但年龄小,认识与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直观实物操作与言语解说引导相结合,采用多种练*方式,设计不同层次教学*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激发兴趣巩固所学,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简单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学生们通过本章节前几节课程的学*和练*,已经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体会到加法的交换律,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以及一定的运算思维方法,教学时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教学目标

  1. 在分苹果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

  2. 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3. 发展有条理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计算十几减9的基本思维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

  2.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别人合作学*的能力。

  3.培养学*数学的兴趣以及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对比归纳能力等。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因此在这节课中,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探索和掌握十几减9的基本思维方法。学生掌握了十几减9的基本思维方法,为后面学*十几减8、减7等其他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之三是使学生在学*过程中学会交流、合作和发展,获取信息的能力,以上3个目标的制定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星期天,许多小朋友也来到公园,(课件显示情景)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有的买气球,有的买风车。

  1.观察情景(一)。

  师:根据买气球的情景,你能提什么问题?(学生回答。)这个小朋友也是这样想的。(课件显示:还剩几个?)根据买风车的情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还有几个风车?)

  师:求这两个问题,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5-9

  16-9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情景资源进行再加工,让学生观察图中自己喜闻乐见的卖气球、卖风车、猜谜、玩套圈的情景,学生比较感兴趣,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剩几个气球?还有几个风车?还有几个字谜没猜中?等等,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要学*的内容。这样既尊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从自己比较熟悉的情景入手,提出数学问题,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解决自己发现问题的欲望。】

  2.观察情景(二)。

  师:在公园的这一角,同学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并列出了算式。下面我们再到公园的另一角看看,那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学生通过观察,可能回答:有的在猜字谜,有的在玩套圈。

  师:根据猜字谜的游戏,可以提什么问题?套圈游戏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还有几个没猜中?还有几个没套中?)

  师:求这两个问题分别怎样列式?

  分页标题#e#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9

  14-9

  【在两个不同的情景中培养了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并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3.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个数,都用减法计算,而且都要用减几的方法?(减9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十几减9的方法好不好?(板书课题:十几减9)

  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学*“15-9”的计算方法。

  下面我们就重点研究第一个问题。

  (1)学生自主探究。

  师:怎样计算15-9?下面请你独立思考,想办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教师巡视。)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请你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你们组的好方法。(教师巡视。)

  (3)全班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如:

  ①因为9+6=15,所以15-9=6(想加法算减法)。

  ②10-9=1,5+1=6(破十法)。

  ③5-5=0,10-4=6,0+6=6(连减)。

  ④15-10+1=6

  ……

  【本节课以15-9为突破口,在重点研究十几减9的基本思路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所用的方法。这样,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又有和同伴交流合作学*的机会,最后在全班交流汇报。在汇报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此时,计算15-9的基本思维方法得以充分展现,有的学生用“破十法”,有的学生用“连减法”,有的学生“想加法算减法”,还有的学生用“15-10+1”。方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2.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师:计算15-9时,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呢?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1)学生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喜欢的方法。

  教师提问: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针对出现的多种计算方法,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对比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比较、分析,从而优化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自己喜欢的方法。这样,好的计算方法更为明朗化,更为突出。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分页标题#e#

  (3)教师小结。

  师:(结合板书的方法)通过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知道了,有的同学喜欢用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减法,有的同学喜欢用10-9=1,1+5=6,有的同学喜欢用15-10=5,5+1=6,有的同学喜欢用15-5=10,10-4=6。这些方法都正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几个问题吗?

  3.迁移练*。

  (1)小组先交流解决16-9、12-9、14-9,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

  (2)让个别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得数,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还知道哪些十几减9的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算式,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然后同桌互相说说这四道题,自己是怎样想的?通过刚才的计算,现在自己最喜欢哪种方法?

  学生个别回答。

  师:看来对于十几减9的题,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方法了。

  【在学生获得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解决其他的十几减9的问题,既能使学生把15-9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其他问题中,使计算方法得以灵活运用和巩固,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注重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三、巩固练*。

  1.圈水果。

  师:下面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个圈水果的游戏好不好?(课件显示水果。)

  请拿出自己的练*题纸,想一想,圈一圈,算一算。把得数填在方框里,看谁算得最正确?

  学生做完后,教师把学生做的题放在投影仪上反馈纠正。

  2.跳木桩比赛。

  师:动物学校正在进行跳桩比赛,看看现在该谁上场了?(课件显示小兔。)你能帮小兔跳过木桩吗?

  练*:11-9,12-9,13-9,14-9,15-9,16-9,17-9,18-9。

  学生计算,帮小兔顺利跳过了木桩。

  3.小蚂蚁回家(混合练*)。

  师:工作了一天的小蚂蚁要回家了,你知道它们的家在哪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击课件。

  师: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准确地帮小蚂蚁找到了家,小蚂蚁也很感激同学们,夸奖你们是助人为乐的好学生。

  【(1)圈水果的游戏。借助直观的水果图,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建立计算十几减9的表象。

  (2)跳木桩比赛。不仅能让学生直接看到算式,抽象出思维方法,掌握扎实的计算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这样由第1题的具体到第2题的抽象,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帮蚂蚁回家。是加减混合练*,它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整个练*生动、有趣,层次分明。这样设计既符合儿童的特点,又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观察的能力、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一般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分页标题#e#

  四、小结。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你们学会了什么?

  课后总结

  1.备课时,无论对教材的处理,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特点,时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要只为新鲜而做表面文章。

  2.学生合作学*的方式不要走过场,流于形式,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3.在学生汇报探索研究的结果时,教师扮演的角色应是参与者、引导者,而不是裁判。教师要把每一次反馈评价的.权利都交给学生,如:“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吗?谁来重复一遍?”“就用他的方法试一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等等,看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教学民主却随处可见。

  4.本节课的目标是建立基本的思维方法,在计算速度上不要对学生要求过高,那应是下一节巩固练*所要达到的目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再从众多不同的*面图形中分类,概括、抽象出不同的*面图形的一般特征,并能辨认、拼组。

  教学目标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根据它们的特征,并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流程

  一、活动一:借玩具小熊猫引入新知。

  出示套在手上可以进行表演的玩具小熊猫,“小朋友们,我是谁呀?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玩玩,好吗?我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礼物,请你们从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拿在手里,谁来告诉大家,你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自由回答。

  让学生触摸物体表面,初步感知“体、面”的不同,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生1:摸起来挺硬。生2:滑滑的。生3:有的面**的,有的面弯弯的……

  揭示课题:认识*面图形。

  【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这里,教师将学生们喜欢的玩具动物小熊猫带进了课堂,将教师的语言转换成小熊猫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有趣。再让学生触摸物体的表面,感知其不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活动二:感知“面”是从“体”得到的。

  出示长方体,让学生试试能从长方体上找出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课件动态演示。再让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中找出长方形。

  生答:从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长方形。

  师启发谈话:“我们能从这些物体上找到长方形,那么能从它们上面找到其他的图形吗?请大家4人一组,找找看。”让学生自主活动,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从其他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

  结合学生汇报小组活动结果进行课件演示:

  ①从正方体上分离出正方形,揭示名称。

  ②从圆柱上分离出圆,揭示名称。

  ③从三棱柱上分离出三角形,揭示名称。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明白“体、面”之间的关系。

  一起出示四种图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板书在黑板上的四座房子里。

  【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教师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教师同时设计了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体会体和面的关系。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的学生在小组学*中进行互补、互学。教师拓展性的设问,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三、活动三:用“体”描“形”。

  小熊猫说:“小朋友真能干,已经能从不同的物体上找到不同的图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想办法用桌上的物体来描这些图形呢?小朋友试试看。”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寻找用“体”描“形”的方法。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物体描出来的,描出的是什么。

  师说:“小朋友们,这些图形挤在一张纸上一点也不舒服,于是它们找到了四座房子,它们跳呀跳,跳到了我们的黑板上,想请小朋友帮它们分房子。小朋友愿意吗?”(小黑板出示各种*面图形的卡片)点名请学生给图形按“门牌”分房子。

  让学生评价结果。

  【如何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呢?教师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用物体描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着,分房子的游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让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更增进了一步。】

  四、活动四:实践运用。

  师(出示课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说:“图形在房子里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它们来到花园捉迷藏。小朋友找找这里有我们认识的哪些图形。”学生自由发言。

  “你们看这些图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小朋友愿不愿意给它们穿上它们喜欢的衣服。”请学生给课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形涂色。

  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面图形,想起来的就站起来说。

  【学*生活中的'数学是课标精神的体现。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

  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寻找身边图形的活动,使我们的学*和生活紧密相连。】

  五、活动五:图形拼组。

  小熊猫:“小朋友玩得真不错,你们还能设计出新的玩法吗?”生1:用图形拼各种物体。生2:用图形画各种物体……

  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用图形进行拼组:可以用各种图形画,也可以用现有图形拼组,由学生自由选择。

  有的学生拼出了一辆车;有的画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有房子、有花草、有小鸡,烟囱还冒着烟;有的拼出了挺奇怪的汽车,好长好长的车厢,他说,我要在这儿安我的家,我住这,小猫住这,等等,我们想到哪儿,马上就可以出发……

  拼好后,学生们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有的学生看见了别人的作品,很快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修改自己的作品。可见学生的互相学*是多么的有效。在学生广泛参观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东西。

  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说说用了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物体。

  【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上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在学生的作品中,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学生那极其丰富的想像和不受拘束的创造。而这,无不得益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教学开放式的组织。教师让学生离开座位参观,给学生的互相学*提供了机会;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六、活动延伸。

  小熊猫:我们今天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一起说说。想想和这些新朋友还有什么新玩法,想到的小朋友别忘了告诉我。小朋友再见!生:小熊猫再见。

  【简单的课后练*,为学生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评析

  这是一节充满童趣的数学课。教师采用游戏活动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提供给学生愉快的学*环境,体现了课标提出的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际操作活动、小组活动,体现了课标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

  本节课教师还注重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比如:指导学生在课前收集各种形状的物体;在生活中寻找各种图形,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此外,教师也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开放性地寻找图形活动和拼组图形的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学*兴趣和自信心。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32-P33“认识物体和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的开端,也是本册后继学*“分类”的奠基内容。由于此内容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直观形象,学生生活中常见),所以在设计理念上尽力去按新课标的理念去进行教学设计。在学*形式上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以小组合作探究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发现和创造,学会归纳总结,尽力调动其积极性,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内容上尽量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在评价方式上,尽量改变只有教师去评价学生的现象,给学生一个民主的地位。评价方式的改变,转变了学生头脑中“师严”的看法,老师也可以是我们中的一员。

  案例正文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2-P33

  教学目的: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6盒各种形状的实物;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瞧!谁来了?

  生:机器人!

  师:对!机器人小叮铛今天要和我们一起学*,他还给每一组小朋友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礼物吗?

  师:快打开盒子,看看吧!

  生:哇,这么多礼物!

  师: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但是,小叮铛要考考我们,他说:“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在一起吗?”

  师强调: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请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好一些。动手吧!

  [评:借助学生已有的学*生活经验,(学生熟悉的机器人—小叮铛)引入新知,依据了学生的起点,切入点把握好,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过程中去。]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物体

  (1)、小组活动(老师巡视并参与进去)

  (2)、汇报

  师:这个组小朋友已经分好了,而且从得非常端正。

  问:哪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

  我们组把肥皂、药盒、牛奶盒、小积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妆品盒子放在一起;我们把茶叶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们还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师:这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们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生:一样。

  师:我们来看看小叮铛是怎样分的,(课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样吗?

  [评:这是大胆地让学生尝试着按自己认为的标准分一分,而且在学生分好的基础上,提出质疑,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的物体的外观有了初步的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到了数学。]

  2、揭示概念(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为了能区别它们,谁来给它们取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呢?

  师出示问:起个什么名字?

  生:长方体。

  师:为什么这么取名?(边问边板书)

  学生说明。

  师依次出示让学生为其取名,教师板书。

  师拿起一球,问:这是什么?

  生:球!

  师:(1)、请从桌上拿一个球(放进盒里);

  (2)、请你高高举起一个正方体;

  (3)、请你拿起一个圆柱;

  (4)、请你拿出一个长方体。

  3、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大家都拿对了,注意,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你手中的长方体,再摸一摸,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的样子给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汇报

  师:谁来大声地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的?你是怎样感觉到的?

  生: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我是看出来的;

  长方体有**的面——我是摸出来的;

  师:你是怎样摸的?摸给大家看一看。

  引导:请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的面?谁来数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学生数

  长方体有6个**的面。

  我们已经了解了长方体的样子,请小朋友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正方体、圆柱和球,把你感觉到的给小组朋友说一说。(生边摸边说)

  生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正方体的样子?

  生:正方体正正方方的——我是看出来的;

  正方体有**的面——我是摸出来的;

  正方体也有6个**的面——我是数出来的。

  我还发现正方体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这个孩子观察得真仔细)。

  师:长方体6个面都是一样大的吗?(教师拿起一个长方体)

  生:不一样

  师小结:对!只有正方体每个面的大小都一样

  师创设一个小情境:圆柱气嘟嘟地说,大家都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样子了,谁知道我的样子呢?(师悄悄问:小朋友,圆柱生气了,谁来说一说它的样子)(出示课件)

  生:圆柱的身子直直的,圆溜溜的,上下一样粗,上下两有**的圆形的面。

  师:球呢?

  生:圆乎乎的,圆溜溜的。

  师引导:球没有**的面(这个小朋友真聪明,竖起大拇指,学生掌声响起来)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想让你们轻松地玩一玩,想玩吗?请听好,请从盒子里拿出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把它们*躺在桌上,然后用手轻轻地把他们分别推一下,请停下!请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长方体不会滚动,圆柱会滚动。

  师小结:哦,原来长方体不会滚动,圆柱会滚动,还有什么会滚动呢?

  生:球!

  师:对!我们来看球是怎样滚动的呢?——它和圆柱滚动的一样吗?(出示课件)

  生:不一样

  师:不错!球可以前后左右任意滚动。它和圆柱滚动的不一样,其中的秘密,只要我们认真学*,长大了就知道了。

  [评:在教学方式,教者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的程度。通过动手分,动嘴说,教师质疑等形式,既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使学生体验到了合作成功的喜悦。]

  4、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的长方体,圆柱和球都穿着花外衣,如果去掉它们的花外衣,你们还认识吗?请看我把牛奶盒的花外衣去掉是什么?(长方体)魔方的花外衣去掉又是什么?(正方体)茶叶盒的花外衣去掉呢?(圆柱)皮球的花外衣去掉呢?(球)

  其实,它们脱掉花外衣的样子就是它们对应的几何图形。(出示课件)老师边讲边出示课件,并把图形贴在黑板上。

  [评: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由生活中的具体物品,通过课件形象、生动地抽象为数学中的几何图形。过程自然,水到渠成。]

  三、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四种形状的物体

  师:其实,像这四种形状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谁来说一说

  (1)、形状是长方体的有哪些物体?

  生:文具盒,砖……

  师:哦!太多了,你们真会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

  (2)正方体又有哪些?

  生:魔方,骰子……

  (3)、圆柱的'有哪些?

  生:灯管。茶叶盒……

  (4)、乒乓球、玻璃球……

  小朋友们知道的真多呀!把你知道的回去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四、活动

  (1)、游戏

  ①抽生上来摸大袋子里的物体,把摸出来的感觉说给大家听,下边的小朋友猜是什么,猜对了有奖励。

  ②由老师当学生,下面的学生出题目让老师来摸。

  (2)数一数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告诉你们关于小叮铛的一个秘密——其实小叮铛是我们人制造的,它身上有我们今天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请同学们找一找,数一数它们都有几个?(出示课件)

  (3)、搭一搭(小叮铛背景音乐)

  小朋友,小叮铛就要走了,你们想送礼物给他吗?请小朋友将自己小组的物体搭一搭,搭什么?怎样搭?先商量一下,商量好后就用你们聪明的才智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

  (搭好后学生汇报,评出最好的给予奖励)

  [评:多种形式,富于变化的练*设计,教者运用了适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游戏法和竞赛法,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思,“比”中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用生活中的问题验证程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学生整理学具盒

  师:请把桌上的东西放进盒子里,把它们整理好。

  六、总结

  师:小朋友们学会了认识哪几种物体和它们的图形?

  抽生回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师:对!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知道了它们的样子,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它们的样子(生闭上眼睛和老师一道边说边比划四种物体的样子)。好了,小朋友们,老师觉得你们今天表现得非常好,老师对每个小朋友都很满意,你们今天对老师的表现满意吗?

  [评: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注重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比较恰当的艺术性的评价,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余兴来了。]

  案例反思

  1、教者的教学是比较清晰的。激趣引入——比较分类——汇报验证——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

  2、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注重学生的体验、探索。

  3、整节课创设了较多的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了“做”中学,“乐”中学,“玩”中学的乐趣,比较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4、在放手发动学生进行大胆尝试,发散学生思维,评价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计算方法。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不仅为以后*用方程解决小数,分数的问题奠定基础,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标对方程这一部分的要求,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实际情景,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法并正确的计算

  (2)在探索中,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3.教学重难点:依据本节课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培养学生正确解方程,并能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法

  本课的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以发展创新为宗旨,主要采用谈话法,引导探究法和观察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充分的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

  教具:多媒体课件

  三、学法

  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方式的要求,本节课学生主要以尝试法,自主探索法,合作交流法进行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我设计了激趣导入约3’、探索新知约20’、巩固应用约15’、课堂总结约2’,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具体过程如下:

  1.激趣导入

  我是这样导入的:大屏幕出示情境图,一天笑笑和淘气在做猜数游戏,笑笑:把你心里想的数乘2,再加上20,等于多少?淘气:等于80。笑笑:你想的数是30。淘气:你是怎么知道的?同学们你知道笑笑是怎么知道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猜数游戏》问题(教师板书)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既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

  2.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我分三步进行教学

  第一步自主探索方程的解法

  同学们,在上面的情景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呢?你能用一个是子把它表示出来吗?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结果:在上面的情境中我发现了心里想的数×2+20=80,如果我们把心里想的数看

  成是x这个使等式可以改写成什么?生: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和探索,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合作和探索的精神。

  第二步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现在大家自己动脑试试看你能不能把这个方程解出来?教师提示:如果用等式的性质来解该怎么做呢?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结果2x+20=80,我先在等式两边同事减去20就变成2x=60,再在等式两边同事除以2得出x=30(教师板书)非常好,刚才他说出了解方程的过程,在解方程中有些步骤是可以省略的,下面老师把这个方程完整的解给大家看:因为原题中没有x,所以我们在列式前要先把x设出来,解:设这个数为x 2x+20=80 2x=60 x=30 答:这个数为30。

  在解方程过程中,等号要对齐,计算完了不要忘记写答。现在你知道笑笑是怎么猜到了吧!这一环节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出发,主动参与有效的保持了学生学*的兴趣。

  第三步验证结果,巩固知识

  我们能不能验证一下我们的结果是否正确呢?怎么验证呢?引导学生把x换成30进行验证2×30+20=80,所以我们的结果是对的,现在同学们俩人一组也来做一下猜数游戏吧!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验证计算结果使知识及时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以上三步,引发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小结,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3.巩固应用

  练*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设计了三种练*:

  (1)基本练*:解方程6道题让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订正,巩固对知识的掌握

  (2)变式练*:解决问题1.2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订正,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的掌握

  (3)拓展练*:拓展题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在全班交流经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重点,使教学目标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观察、比较。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 说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二课时:上下。

  2、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是通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属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第一学段。本节内容“上下”是学生学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学*的,继续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述事物的好*惯,学会用上下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3、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知识技能目标)

  (2)、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能力培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学会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二、 说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 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法。创设小动物去大树爷爷家做客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让学生能直观地明确三种动物的位置关系,体验到上下的位置关系,并创设三种动物变换位置关系的情境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 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新课标特别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方式,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说说教室的物品的位置关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进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 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通过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整理书架、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去加深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及理解其位置的相对性,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主题画 投影仪 小书架

  学具准备:剪刀 胶水

  三、 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引疑。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我创设了这一情境导入新课:今天,天气晴朗,森林里特别热闹,原来大树爷爷今天请客.小兔和小鸟一大早就到了.(出示主题画,先出示小兔和小鸟)让学生观察直观到小鸟和小兔的位置不一样,我顺势引出课题:“上下”。通过设疑引出课题,能让学生有发现问题的机会。

  第二环节: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 观察思考。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仔细观察小鸟和小兔的位置,让学生自由说说小鸟在小兔的哪个位置上,小兔在小鸟的哪个位置上,让学生初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

  2、 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引入松鼠,思考:松鼠站在哪?让学生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我注意使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说明小动物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再让学生描述松鼠的正确位置,从而体会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由于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与相对性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有必要作出适当的说明,对学生理解新知很有帮助。)

  3、换换位置,加深理解上下的相对性。

  让学生动手换一换小鸟和松鼠的位置,要求学生互相说说三种动物各自的位置关系。(学生能在变化中进一步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学会举一反三,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4、 指导看书,书写。

  指导学生根据判断的三种动物的相对位置,填写好书本的内容,注意上下的书写,培养学生正确书写的*惯。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应用新知去解决问题。

  1、联系身边的例子说一说。

  观察教室,讨论哪些物体的位置关系可以用“上下”来描述。学生自由观察,自由发表意见。(设计意图:联系学生身边的例子来应用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 听口令,摆物品。要求每人准备好数学书,练*本,文具盒和铅笔等学*用品。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可以设计以下口令:数学书放在桌面上,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练*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等等。(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3、整理书架。每个小组一个小书架,一些书和其他学*用品。要求:小组内互相商量如何摆放这些物品,然后动手一起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说出物品的上下位置关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4、参观小明的房间。(课本练一练第1题)

  先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再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把各种物品的上下关系补充完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这一情境,要求学生回去整理自己的房间,养成物品摆放整齐的良好行为*惯。

  (以上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设计的。)

  5、巩固练*,内化新知。

  (1) 课本第59页练一练第2题。注意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在写数过程中,让学生说说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2) 课本第59 页练一练第3题:说一说。

  利用图画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是一道有一定开放性的题目,有多种的说法和答案,如船在桥的下面,人在桥的上面,桥在船的上面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第四环节: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完成第59页练一练第4题)。

  1、活动要求:先引导学生弄懂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动物头像,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小动物安排房子。

  2、活动形式: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分完后,与小组同学交流是如何安排的,说一说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与顺序。这样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交流合作的意识。

  第五环节:拓展思维,强化新知。(第59页练一练第5题)

  这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不做统一的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对不同水*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反馈的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有条理说出自己的推理过程。

  第六环节:总结深化,自我评价。

  结合新课标里提出新的评价体系,我在这一个环节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做个评价,每人一张评价表,在认为自己做得好的那格画上一个笑脸。

  对学*数学有兴趣

  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交流

  能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乐意倾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通过以上六个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乐意学*,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初步培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新教材更关注学生的经验与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另外新教材以发展人文精神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贴*学生生活实际为导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总把所要学*的知识渗透到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入境生情,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学*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人民币”。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为了突出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在这方面做了精心的安排。如主题图出示了3幅逼真的购物、乘车、存钱的画面,即只要进行商品交换,就要用到人民币。同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学生将*时的零花钱积攒起来,积少成多后,将这些钱用来办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如买好书捐赠给贫困的同伴等等。另外,新教材还多处精心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人民币。通过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民币的识别做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对全套人民币能清晰地识别,以识别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归纳出1元=10角、1角=10分,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3、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及节约用钱的良好*惯。

  (二)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三)教学难点:人民币的等价兑换。

  二、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这节课的设计我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动手实践,自主地学会新知。另外,小组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展,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碰撞。

  这节课的教学比较适合运用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机会。提高学生合作学*的意识。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钱?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

  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

  师:谁能说一说零花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在这里渗透德育:不乱花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

  师: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有关人民币的知识。(板书:认识人民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根据主题图,联系生活实际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举例不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这个回忆过程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找准学生的最*发展区,同时让学生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兴趣,突出知识生长点。

  (二)认识人民币。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用过哪些人民币?

  学生自由发言。

  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或者用过的人民币有的是几元的,有的是几角的,还有的是几分的,你们知道吗?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常用单位。(板书:元角分)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不同的人民币,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认识它们的?

  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师:同学们真不错,用那么多方法来认识人民币,请把课桌上的人民币中你认识的,给你的伙伴说一说。

  学生活动,互相说认识的人民币。

  师:每个小组的同学能把你们课桌上的人民币分分类吗?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分完后汇报交流。

  生l:我们把元的分成一类,角的分成一类,分的分成一类。

  生2:我们把纸币分一类,把分币分一类。

  生3:我们按数值来分类。

  师:人民币上的**,代表我们的祖国,我们爱护人民币,就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没有对“怎样认人民币和人民币的分类”进行传统的“授予”,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对已有经验的归纳与延伸。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过程,在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细心观察的良好*惯。

  (三)探索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一块1元钱的橡皮,你能想到不同的付钱方法买到这块橡皮吗?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然后把想好的方案说给大家听听。

  汇报交流。

  生1:我直接付l张1元的。

  生2:我付2个5角的。

  生3:我付5个2角的,还可以付10个1角的。

  生4:我还可以付1个5角和5个1角。

  师:同学们想出的付钱方法还真多,哪位同学能说说元和角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归纳,师板书:1元=10角。

  师:你真了不起,同学们桌上还有一个标价l角的练*本,请你们想出不同的付钱方法来购买这个本,然后互相说一说角和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讨论后汇报,师板书:1角=10分。

  换钱游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

  1个5分的可以换()个1分的;

  1张1角的可以换()个2分的,还可以换()个5分的;

  1张2角可以换()张1角;

  1张5角可以换()张1角;

  1张1元可以换()张5角的,还可以换()张2角;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清晰识别人民币,掌握元角十进关系、角分十进关系的基础上,对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游戏在师生之间或小组内进行,为每个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四)模拟购物,实践运用。

  师:接下来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选出一名超市经理。请“经理”先介绍一下超市的商品。各组推选出的“经理”介绍商品。

  师:请大家拿着自己的`钱去购买自己喜爱的物品吧!

  学生自由购物。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尊重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原则。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生动、轻松、愉快,学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有价值的数学。

  (五)评价及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上得高兴吗?你认为这节课谁表现得比较好?你应该向他学*什么?谁来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在热烈的购物之后,师生小结,学生由此回顾整个学*过程,多方面进行小结,提升成功的意义,满足学生成功欲望。

  总之,让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效沟通。那么,学生将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教育财富,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资源。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1—5各数的认识”。

  一、说教材

  “1—5各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二、说教法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了三种教学方法来实施本节课教学的: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如新课开始时,出示课件“野生动物园”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教师发给学*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新知识的主要方式。

  1.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情境导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出示图片,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头大象,那么,除了大象,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 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

  学会运用数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2)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把8和9的认识放在同一节课中完成,编排与前面6和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是要求更高。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资源虽不如6和7明显,却更丰富。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蝴蝶、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数数外,还体现了环保教育的主题。8和9的序数意义仍是采取6和7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的意义的不同。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体会8和9的基数的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8和9的学*,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

  二、教法和学法

  很显然,在教法和学法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动手操作学*。“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合作学*。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等、互助的学*氛围。

  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三、学生分析

  低年级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渴望动手参与的愿望强烈,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过程中来,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利用书上的主题图,引入8和9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情感和培养学生对城市环保的责任感。

  (二)教学8和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画。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主题图为师生提供了数量8和9的物体有:

  (1)校园两旁有8棵树。(2)花坛里有8朵花。

  (3)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4)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5)有8个同学和一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6)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学生数以上“8”和“9”的物体时,开始是凌乱的、无序的,教师小结时,应引导他们按一定的方位、按一定的顺序来数,如从上到下,从外到里,从大到小,等等。

  蝴蝶只数难数一些,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数一数,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如从上到下)数一遍,每数一只,就做一个记号。

  2.展示课前每人收集的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作业。

  拿出课前收集的关于8和9的数据,先在小组内向同伴们交流;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份在全班展评。最后全班同学都把自己收集的数据张贴在教室四周并自由交流、评议。

  【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感受8和9的数的意义,形成良好的数感,同时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

  3.摆学具。

  从学具中数出8个圆、9个三角形摆两个图形,喜欢摆什么图形就摆什么图形。

  (三)教学8和9的顺序。

  1.课件出示计数器,教师逐一拨珠,让学生数。当拨到第8颗、第9颗算珠时,算珠闪动变颜色。并问学生:7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8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

  2.课件出示直尺图:

  教师将教材中直尺图里的括号作了一些调整,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填好后再让学生顺着数一遍,倒着数一遍。最后可以让小组内的学生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互问互答。

  (四)教学比较7、8、9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

  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快速数出点子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每幅点子图左边都有5个点子,只要看右边的点子数就能很快地数出每幅图的点子数。】

  2.比较7、8、9的大小。

  请学生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学生的答案有以下6种:

  7<8 8<9 7<9 8>7 9>8 9>7

  3.用“>”、“<”号写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在书上填空,注意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在比较7、8、9这3个数大小时,没有像教材中那样直接呈现,而是让学生任意选择两个数来比较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五)教学8和9的序数含义。

  1.做改编题(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练*纸)。

  左数第8盆开了( )朵花。

  开了8朵花的是第( )盆。

  给左边的8个花盆涂上红色。

  给从左数的第9个花盆涂上绿色。

  【教材提供的这部分内容过于简单,而在认识6和7的序数意义时,有一部分学生对几和第几的感受有些模糊,所以将这部分内容作了些调整,设计了将8和9的基数、序数含义揉合在一起的练*,学生通过练*,弄清8和9的序数含义,又将它与基数含义区分开来,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2.把做好了的练*放到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讲评。对完成好作业的学生,教师给予鼓励。

  (六)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要求学生把调查实践作业和课堂上得到的奖励,课后收录到成长记录袋里。)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这节课的教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40页的内容。《比多少》是在学生学*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将为以后进一步学*数的比较打下基础。也为其他学科的学*及生活中的广泛用铺路。

  二、教法学法数学应该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本课设计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的数学,从操作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基于以上的知识,并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感知100以内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

  一些,多得多,少的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概括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4.情感目标:激活学生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

  多”的主观需要,使学生爱学,乐学,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以上目标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形成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意思,并能用它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三、教学过程分四层次:导入、新课、练*、总结.

  1.导入部分:

  猜班级人数:“我班级的人数比40多、比45少”,谁能猜一猜

  我班有多少人?通过猜数,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为新课的学*奠定基础。

  2.新课部分

  现在科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的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针对这样的认识以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本环节我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实践等方法探索新知,具体设计如下:

  课件出示鱼缸图(花金鱼15条、黑金鱼10条)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之中的一个词来描述二者之间的数量的多少关系。

  再出示“红金鱼48条”的鱼缸图,学生再次依照前面的方法尝试着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三者间数量的多少关系,在描述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概括力。

  3.练*部分

  基于一年级学生课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易疲劳的特点,我特将此环节设计为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新知,同时也使学生能力主动参与,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4.总结部分

  总结课上所学内容,并将课上所学知识用于生活,也要在生活寻找数学知识,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意思,锻炼动手操作,应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有几瓶牛奶》。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学法、教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第三节第一课时P79页和P80页相关练*。

  《二》、教材分析

  我对本课教学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几瓶牛奶”的情景活动。“有几瓶牛奶”是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初步进行加法的计算方法,是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也是今后学生学*100以内数的加减的基础前提,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笑笑有两盒牛奶,一盒是9瓶,另一盒是5瓶的相关信息,主题图中已经说明了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牛奶?

  教材共分三次活动进行,第一次活动是根据生活情境的观察进行思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列出加法算式,第二次活动,呈现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思考方法,例如通过摆小棒探索“9+5”进行加法的多种方法,特别是“凑成十”时,可以拆5凑9,也可以拆9凑5,“凑成十”的方法,第三次活动通过“圈一圈,算一算”两道加法算式,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或你喜欢方式来进行加法的算式计算,使学生练*参与面广,有利于学好这部分的知识。

  《三》、确定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简便性。

  2、能力目标: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理解和掌握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9加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学*的好*惯。

  3、情感目标: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与同学合作,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凑十法”,能够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正确表达“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与思维过程。

  二、说学情

  我班有65人,经过两个多月的常规培养和学*之后,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学**惯,有合作学*的意识,*段主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并且通过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在一定的基础上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没有系统的学*过,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学*了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后,我对这节课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过独立的思考,探索,动

  手,互相交流的算法,体会多样性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儿童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感知生动表象以及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的面前,从而使其亲自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的乐趣。在设计教学时,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儿童认识规律设置了“探索研究”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以下教学策略,较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策略。

  学法:自主探索,与同桌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的认识,我的教学思路是:老师的“教”体现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引导发现”;学生的“学”体现在尽量独立的进行“摆、算、说”的尝试。在尝试中创造出“凑十法”在尝试中发现9加几的速算规律。因此,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尝试、发现法”就是在尝试中有发现的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设计

  (一)、教学准备

  1﹑计数器,小棒

  2﹑自制课件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米奇)你们认识它吗?

  今天米奇就来到我们课上和我们一起学*。

  2﹑游戏。(坐碰碰车,相碰的做加法)

  下面米奇请同桌的小朋友

  做个凑十的游戏?

  你是1,我是9,我们都是好朋友。

  你是2,我是8,团结起来力量大。

  你是3,我是7,我们从小爱学*。

  你是4,我是6,说话老实不吹牛。

  你是5,我是5,两数凑十不马虎。

  我设计学生喜爱的游戏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表达和参与的热情。通过“对口令”游戏复*10的组成,不但激发了学生学*兴趣,又为学*“凑十”法做好铺垫。

  3、自主尝试,探索算法

  (1)谈话引入

  (师谈话,淘气的妈妈给淘气买了两盒牛奶,一盒有9瓶,一盒有5瓶,可是淘气的妈妈就要求他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瓶?数对了才能喝,这下可难住了淘气,小朋友你能帮一帮淘气数一数吗?

  根据妈妈的谈话的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出发点,用贴*学*生活情境展开探索,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感受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表达和参与的热情。

  师:淘气不知道两个盒子里有几瓶牛奶,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瓶,怎样解决?(师:到底有多少瓶牛奶呢?请自己动先脑想一想?如果需要,可以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或

  借助学生学具想一想算一算,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使学生的直观感知进一步深化,了解学生学*的情况)

  (2)探索算法

  四人小组,学*研究,交流方法

  师:你一定想出了自己的好方法,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吗?下面小组长组织,先在组内商量计算的方法,再选出代表一会儿在全班交流。(学生在组内讨论的时候,可以选一名或几名代表,我深入到小组中,及时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的讨论。) (3)全班交流成果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讨论的情景?你能试着说一说吗?

  生1:我是用小棒一个一个的数出来的1、2、3、4······14瓶,一共14瓶。

  师:这样的方法你觉得对吗?谁要补充?

  生2:我用的是加法9+5,把9凑成10,先从5瓶里拿出1瓶和9瓶放在一起是10瓶,再加4瓶,10+4=14。

  师:真了不起!这种方法你喜欢吗?

  板书

  (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

  生3:我也用加法,9+5,把5凑成10,从9里拿出5和5放在一起是10瓶,再加4瓶,10+4=14。

  板书

  (看小数,分大数,凑成十,加剩数)

  生4:我是这样算的把9看成10,把加的结果减去1。师:同学们真行!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5:我和大家都不一样,是用计数器算出来的,

  先在个位上拔9颗珠子,再在个位上拔5颗珠子,把个位上的10颗珠子表示在十位上,应在十位上拔1颗珠子,去掉个位上的10颗,个位上剩下4颗珠,也就是1个十和4个一,和起来是14。即是9+5=14。

  (以上五种方法都可以计算9加几,相对来说就是“9”添“1”凑成10,再用10和剩下的数相加计算起来比较简便。在情景教学中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有着不同的算法,展示了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

  师小结: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在教学中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同学们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这里达到个性优化。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圈一圈,算一算

  课本P79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说一说或摆一摆计算出得数,然后再汇报交流。(学生在圈的时候,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如拆大数或小数等。对学*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通过实物操作帮助理解问题。)

  (2)课本P80页第1题,第2题。

  (学生看图理解意图,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集中交流订正,从小就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样能准确检测出学生在课堂的学*效果。)

  本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检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这节课我为了巩固新知,深化思维,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设计如上练*,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力求面向全体学生。

  5、畅谈收获,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学*,你都有什么收获?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值得我们学*,老师相信你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努力,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更大的收获。

  首先让学生畅谈收获,然后教师总结评价,提出希望,最后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关于9加几的问题。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再一次向学生渗透生活中有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好*惯。这样,通过梳理,归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节课的安排善始善终。

  6、数学游戏

  搭积木(9加几)

  (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最喜欢的课堂学*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轻轻松松学知识,这不正是我们的追求。于是此环节我设计了游戏。)

  师:小淘气知道同学们这么爱动脑筋,很愿意和大家交朋友,我们看看,他会带领我们到哪里去呢? (出示摆一摆、算一算,小朋友们在公园游乐场的一角玩搭积木的游戏课件。)师:我们也像公园里的小朋友那样玩一玩、做一做吧。学生争先恐后地来玩这种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练了9+?的进位加法,并在算题的过程中练*了自己最熟练的有关加法的计算方法,达到练*和强化的目的。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方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摆一摆,算一算9+?,加深对计算算理的理解。再次用游戏来激发学生,小朋友们都很乐意帮助,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和运用多种算法。

  7、课外作业(购买食品)

  师:小淘气和大家一起逛了一会儿公园,他想请大家一起到公园的小店里吃点东西,你能帮他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吗? (出示课件:食品的价钱如下,糖果6元、面包3元、果汁4元、汉堡8元、巧克力7元、鸡腿9元、可乐5元。) (1)帮小淘气选择一个鸡腿和另一种食品并计算价钱。(学生选择后练*9加几的计算。) (2)自己任意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

  (学生自主选择进行任意两个数的计算。) (练*题设计生动、有趣,在愉悦的气氛中,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又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购买食品这一练*的设计,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五、板书设计:由于学生思维活跃、聪明、积极,经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之处,所以对本课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的,让学生从自身的认识基础出发,主动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个纯数学探索实践活动课。这个教学内容是在学*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用棋子摆一摆,进一步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和位值的概念。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100以内的数,最基础的知识是数的顺序;要弄清楚同一个数字放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出来的数就不同;还要弄清楚一个数的组成,它可以分成两个不大于9的数(或两个数字)之和。鉴于学生的年龄小,以上内容学起来较难理解,这个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儿童喜好动手玩的心理,把好玩的*惯引导到学*上,设计出生动有趣形象的“玩法”,使儿童在动手操作中感悟100以内的数和领会、理解有关的基础知识,并得到美的感受。这节课就是使抽象枯燥的数让学生“玩”出数学道理来。

  教科书出示了活动的两个范例,学生可以仿照教科书上的样子进行活动。首先由小精灵提出问题:“能用2个●表示不同的数吗?”(由于到目前为止,学生学过的数只限于100以内,所以这里的数只指一位数和两位数。)下面展示了四名学生小组活动的情景,其中三名学生在数位表上摆圆片,根据十位和个位上圆片的数量说出摆出的数,例如,两个圆片都放在个位,说明个位上数字是2,这个数就是2;两个圆片都放在十位,说明十位上数字是2,个位数是0,这个数是20;十位和个位各放一个圆片,说明十位数和个位数都是1,这个数就是11。另外一名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把这三种答案综合起来,表的左边是所用的圆片数,右边是摆出的三个数。在这里,要求学生理解不同数位的位值概念(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个位上的2表示2个一),同时熟练掌握2的组成(和是2的加法):2=0 2,2=1 1,2=2 0,就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摆出、说出所有答案。

  接下来,用同样的方法,用3个●摆出不同的数。三名负责摆的同学已经摆出3、12、21这三个数,负责列表的同学已经把他们的答案都写在纸上,但认为还有没摆出来的数,提示学生思考除了上面这三个数,用3个●还能摆出什么数。接下来,小精灵提出问题“用4个●、5个●……分别能表示哪些不同的数?”提示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实际摆一摆,把列表中的其他情形补充完整。最后,教材让学生不用摆,说出用9个●能表示哪些数。这就要求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利用归纳的方法来得出答案。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我从情感、能力、知识三方面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这个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学*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的情感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竞争的心理,树立学*的自信心。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3)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归纳整理。

  二、说教法、学法

  由于本堂课是一节数学活动课,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所以本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活动的形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只是起着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按照以上教学目标,我对本课进行了下面的设计。

  1.复*铺垫。

  由于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对数位和位值的概念比较熟悉,所以在开始活动前,我就利用数位表和计数器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例如,计数器的十位和个位都是两颗珠子,让学生说一说着两颗珠子分别代表什么。

  2.激发兴趣,探索求知。

  利用学生熟悉的两个可爱的小精灵聪聪和明明提问题来引入新课。例如,这两个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也来参加我们这个活动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四人小组合作,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动手操作,让多种感官参与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3.导放结合,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这个活动中,我注意尽量多给学生留一些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规律,去归纳整理。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师决不代替;动手让学生做,动口让学生说。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去获取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目的。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学的轻松,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觉自己的聪明才智.

  谈话激趣

  师:今天有那么多老师来听课,大家高兴吗?那么老师要看一看我们班哪个小朋友表现最好,最聪明,最爱动脑筋,能得到老师发的智慧花。

  复*铺垫

  1.数位顺序。

  2.师:首先,老师提一个问题,前边我们学过了100以内数的认识,谁能告诉大家,数位顺序哪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呢?

  师:个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十位上的数表示什么?百位上的数呢?

  2.用计数器拨数。

  师:现在老师在计数器上拨一个数,看仔细,十位和个位都拨上2个珠子,这个数是多少?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数位上的2分别代表什么?(学生回答。)你说的真好,大家给他鼓鼓掌。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你的计数器,我说数你拨珠,注意要边拨边说4,13,22,31,40。

  生:4,个位拨4。13,十位拨1,个位拨3。22,十位拨2,个位拨2。

  师:刚才小朋友们在拨这几个数时,你有什么发现?

  上的数加起来都是4。每个数与前面

  相邻的数相比,都是个位少一,十位多一,相差都是9。)

  师:你们说的真好!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真高兴,大家给他鼓鼓掌。下面请你们把计数器放在桌角,把数位表和准备的圆片拿出来,我们来搞一个有趣的活动。这个活动我们就叫“摆一摆,想一想”(出示课题)。在这个活动中大家要善于动脑筋,找规律,使我们的活动进行的又快又好。

  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师:瞧!我们的好朋友谁来了?(聪聪和明明。)这两个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呀,也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了。(出示问题。)看,聪聪给我们提问题了“你们能用2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

  1.用2个圆片摆数。

  师:大家能不能呀?提醒一点,到目前为止,我们学过的数只限于100以内。所以,在数位表上只能摆一位数和两位数,不摆三位数,大家开始,用2个圆片看能摆哪几个数?

  师:摆好的同学,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摆的?要说清楚,你把圆片放在哪一个数位上,这个数是多少?

  预生1:我把2个圆片都放在个位上,就是2。

  生2:我把2个圆片都放在十位上,个位上没有,就是20。

  生3:我把1个圆片放在十位上,1个放在个位上,就是11。

  板书:2个圆片。2,11,20。

  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2个圆片摆在个位上得到的数是2?而摆在十位上得到的数是20呢?

  生4:因为摆在个位上表示2个一,所以是2,而摆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所以是20。

  师:你讲的真好!大家给他鼓鼓掌。接下来,我告诉大家,看!咱们另一个好朋友小精灵也来凑热闹了,他是谁呀?(明明)对,小精灵明明他也要给大家提问题(出示问题)。(1)你能用3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大家能回答他吗?(2)用3个圆片摆数,请动手摆一摆,看能摆出几个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板书:3个圆片,3,12,21,30。

  师:从刚才摆的这两组数中,你发现些什么?怎样才能知道摆出的数不遗漏?回答的真好(鼓掌),你真聪明。

  2.用4个圆片,5个圆片摆数。

  师:看,这两个小家伙又给大家提出了更难的问题“用4个圆片,5个圆片……分别表示哪些不同的数”。

  好!大家真勇敢!你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让老师佩服。

  3.小组合作,共同探索。

  师:下面,咱们分四个小组合作,共同研究讨论几个圆片都能摆出哪几个数。每一小组老师发一个汇总表,分工合作,3个同学在数位表上摆圆片,小组长在汇总表上作记录,表的左边是圆片的个数,右边是摆出来的数。

  师:注意:作记录的同学要综合你们小组这三个同学摆的数。不要有重复的数。比比看,哪一组摆的又快,写的又好,写字的同学字要大一些,写工整,活动开始。(教师巡视。)

  师:大家在摆的时候呀,要善于动脑筋,善于发现规律,这样摆起来既快,又不容易遗漏。

  4.学生汇报。

  师:4个圆片能摆出哪几个数,哪一组给大家汇报?

  生:我们用4个圆片摆出了5个数(板书:4个圆片,4,13,22,31,40)。

  师:介绍介绍经验,你们怎么摆的这么快。(表扬这一组。)

  师:5个圆片能摆出哪几个数?(板书:5个圆片,5,14,23,32,41,50)哪一组要补充?

  5.勇于想象,探索规律。

  师:从刚才小朋友们用圆片摆数的过程,你发现有没有规律?下面我们不摆圆片,能不能在脑子里想摆圆片的方法,直接写出6个圆片,7个圆片,8个圆片,9个圆片都能表示些数?好,四个人合作,看哪一组填写的又快又好!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略)。

  总之,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并形成交流。

  师:是不是所有的小组都摆完了,四人小组长请到前面来,把你们组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大家互相评一评好吗?

  师:大家都摆完了吗?一齐看黑板,从以上我们所摆的圆片个数和写出来的数来看,同学们观察到有什么规律了吗?谁能说一说。

  小结

  师:谁能说一说今天研究的什么?你都有哪些收获?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中要学会观察,善于动脑,发现规律,使我们的学*能提高效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

  今天我对我上的《“加法”第一课时》进行说课,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加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及各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加法并探究加法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头列式,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学*基础,但他们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课程的设计就更应该充满趣味,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认知提高一个水*。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熟悉的情境和操作演示活动,体会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认识“+”号,会读加法算式,会根据直观图计算5以内的加法。

  3.通过学生操作、演示、表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4.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培养良好的学**惯及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计算的兴趣和对数学的求知欲。

  四、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加法,理解加法的含义,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来突出重点。

  难点:会用数的组成,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通过算法多样化的择优来突破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凑数游戏,导入新课

  与上课准备做得最好玩对口令游戏,复*数的组成,激发兴趣,做好知识准备;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这里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从以礼物送给今天表现最好的小朋友说起引出花朵,然后大家一起来研究花朵带来的问题,然后让同学们观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二步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小伙伴一起摆圆片,通过动手操作,让同学们初步感受加法的意义,并领悟计算方法。这个环节中学生动手、动脑实践,多种感官并用,学*的过程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思维水*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

  提高。

  2.认识加法

  进一步强调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认识加号,书空写加号,完成算式,读加法算式。从生活中发现加法。

  3.理解加法含义。

  第一层次,结合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例让学生会说出加法算式。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二层次,深化练*,利用课本第24页的主题图和做一做进行深化联系,让学生真正掌握加法及其意义。

  (三)联系生活,丰富对加法的认识

  课件播放,让学生说题意、列式、口头回答。拓展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既可以巩固加法含义,更可以让学生对于数学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穿插“课中操”,放松心情,整顿纪律。

  (五)全课小结,鼓励学生说。

  (六)布置课堂练*,在练*中我发现了问题:学生会列算式,但是不理解大括号的意思,如果在前面环节中说说大括号表示的含义,学生在做题时就容易些。

  本人在各方面存在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指出我这堂课存在的问题,提出宝贵的意见。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 说课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4

  页到65页《10的认识》。

  二、 我对教材的理解

  1、 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教材先是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及多位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让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

  4、教具、学具准备

  Flash课件,为每两个学生准备一张记录纸和十个卡片苹果。

  三、 教法设想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住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象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四、 学法渗透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数

  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体验来学*新知,积极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五、 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课堂,故事主要是说“在数字王国里,9以为自己是最大的数,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后来1和0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对付9……”课件演示到这,我就让学生来猜一猜,究竟“1”和“0”想出了什么办法来对付9?这么一问,学生的思维就像被激活了一样,同学们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兴致盎然,对数学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积极性高。同时,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比如:1和0站在一块儿就变成“10”,然后就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数一数

  有趣的情境是孩子学*新知的有效*台,在这一环节中,我就设计了孩子们喜爱的魔术表演情境,让学生边看魔术表演边复*1?——9的数数过程,并体会“9添上1就变成10”的过程。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真观察,让学生说说画面中还有什么东西的数量也可以用“10”来观察,如“画面上有10朵花、10颗星星……”最后让学生用“10”来说一句话,这样设计,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数字娃娃找家”

  在这一环节中,我就把教学直尺图这一枯燥的内容改为小朋友非常喜爱的“数字娃娃找家”。这里先是课件演示“0——10”各数字娃娃在玩耍的情况,到了回家时,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数字娃“5、6、9、10”不会回家,还在走来走去。然后,我就请小朋友帮这些数字娃找到自己的家,数字娃娃都找到家以后,我就让小朋友说10以内数的顺序,如:5相邻的前面一个数是谁?这一教学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也有助于学*目标的落实。

  为了巩固学生10以内数的顺序,我还创设了神舟六号发射现场倒计时的情境,学生们热情高涨,为了这个伟大的时刻而自豪,为了能够与宇航员一起倒计时而喝彩。整节课的气氛到了高潮时刻,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日后的学*态度,这不正是同时和他们进行了一次有效的科学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吗?

  3、比较10和9的大小。

  我就利用课件出示点子图的,着重强调9添上1就是10,让学生比较10与9的大小时,我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要填大于号、为什么要填小于号?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有序思维。

  4、教学10的组成和分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这一教学过程我努力挖掘数学的“应用性”。学*“10的组成”是本课的难点,尤其是让学生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的抽象思维过程。因此,我就设计了“分苹果”这一手脑并用的活动来冲破难点。活动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朋友,现在是苹果成熟的季节了,果园里的叔叔想请全班同学来帮忙摘苹果,但苹果摘下来以后,要把它们放到这2个筐子里,同学们想想,如果让你来放的话,可以怎么放?”学生以同桌2人为一组,自己进行分工:一个负责写记录表,一个负责分苹果,然后,让学生看着这些分法,说说自己的发现并汇报展示,学生说出了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是:看到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最后把10的组成进行板书,学生看着板书很快就发现到:左右两边的数合起来都是“10”,而且左边的数越小,右边的数就越大,这样安排,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台,同时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提升了本节课学*的思维性,达到了知识的内化。为了巩固学生们对10的组成的学*,我分别设计了猜糖游戏和对口令游戏。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体。

  5、10的书写

  在教学10的书写时,我先让学生观察10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比较得出10是由两个数组成的,而且左边的1和右边的0与我们以前学过的“1”和“0”写法一样,然后教师范写数字“10”,最后让学生练写。这样设计是遵循了儿童的认识规律,因为写数是一年级学生学*中的难点之一,教师的示范十分重要。尤其是10是由1和0两个数字符号组成的,跟前面写的0——9有不同之处。

  (三)巩固练*,强化新知

  练*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就让学生完成了书本第65页“做一做”和第67页的练*。

  (四)课堂总结

  通过老师的提问:今天你认识了哪位朋友呢?今天你学得最高兴的是哪一部分的内容?师生共同总结学*收获,既能引导学生理顺知识,又体现了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延伸。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突出重点、难点、又便于学生观察,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全面分析单元知识结构,准确把握学*标准

  本单元教材分为“数数和数的组成”、“读数和写数”、“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等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按照知识间的逻辑顺序和儿童学*的认识顺序,经过适当的扩充和有序的编排,构成了如下相对完整的单元知识结构:

  (附图{图})

  从上述结构图不难发现,前面三部分可概括为100以内数的认识,它是全单元教学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也是教学的重点。第四部分虽是100以内简单的加减法计算,但实际上可看成100以内数的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因为整十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就其本质而言刚好反映了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的特征。

  上述结构图还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全面展示了学生在本单元学*中,只有达到以下学*标准,才算是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真正掌握。

  ①熟练地数数。既要能熟练地结合买物数数,又要会准确地抽象数数,特别是接*整十数时能连续正确地数数。在数数时,不仅要能一个一个地数,还要能十个十个地数。

  ②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既要知道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又要明确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组成几十几。

  ③正确理解数位概念。数位概念在本单元学*中特别重要,它包括知道100以内数的数位名称及排列顺序,了解100以内数的计数单位,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等内容。

  ④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基本规则,并能根据这一规则熟练地读写100以内各数。

  ⑤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大小比较。

  上述学*标准告诉我们:本单元教学不只是单纯地引导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全面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学*标准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系统掌握100以内数的概念所包括的内容,确保他们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掌握真正落到实处。

  二、抓好数位概念的建立,通过数位概念促进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数位是指数中各个数字所占的特定位置,一个数的数值意义就在于这种数字和数位的有机结合。任何数学,都只有赋于具体的位置值后才有大小的意义,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从数值意义上对其进行读数和写数。显然,正确理解数位意义,切实建立数位概念,是正确读、写数的必要前提。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应把数位概念和读数写数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通过建立数位概念去促进读数、写数基本规则的理解和掌握。

  1.突出“数位”教学、帮助学生切实建立个位、十位等数位概念。

  在“数位”教学中,首先应利用学生熟悉的100以内数的组成的有关概念,引导他们按照数的组成方式去观察、认识排列的小棒或小棒图,为数位概念的建立提供感性材料。其次要充分利用计数器,特别是计数器珠子下面数位表的中介作用,让学生主动从小棒和珠子中抽象出数,并突出各个数学所占的具**置,从而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概念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读出抽象出来的各个具体的数,让他们在读数中初步体会数学与数位的有机结合,并从中了解每位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如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自然数是数字和数位的高度统一,还应引导学生对照数位表对“11”等特殊数作深入观察和思考,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同一个数字由于所在数位不同所表示的大小也就不同的道理,由此让学生对数位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最后对照数位表帮助学生了解每个数位的具体名称,并熟练地掌握其排列规律。这样,学生从具体到抽象获得对100以内数的数位的完整认识,他们头脑里关于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的概念也就比较清晰了。

  2.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的基本规则,较熟练地掌握100以内数读写的一般方法。

  教材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概念以后,明确给出了“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结论,这一结论概括了整数(甚至小数)读数和写数的基本规则。由于这一规则是直接建立在数位概念基础上的,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引导他们用已获得的数位概念去正确理解这一规则的含义,然后用规则去指导读数和写数。

  ①正确理解“高位”的含义。“高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三位数来说百位是高位,对两位数来说,则十位就是高位。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读数和写数理解这种相对意义,要防止他们用静止的观点去片面理解它的含义。

  ②引导学生在读数和写数的活动中主动概括其规则,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一规则。

  ③引导学生及时将概括出来的基本规则广泛运用于读数和写数的活动中去,促进其读数、写数水*的不断提高。

  三、以数的组成为中介、实现认数和计算的有机统一

  在本单元教学中,数的组成和数位概念是处于同等地位的核心内容,它不仅是理解100以内数的大小和数位意义的重要基础,同时又是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减法最直接的理论根据。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它在知识结构中的这种中介作用,进一步密切100以内数的概念和计算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及其计算的整体把握。

  1.在数的组成教学中适当渗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思路。

  学生在数数基础上对两位数有了初步认识以后,教师应适当注意引导他们按照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思路去观察和分析数的组成与分解。如教学数“35”的组成时,除要求学生“35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思路去思考和表述外,还可引导他们按照“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组成35”的思路进行叙述。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数的组成有较全面的理解,而且可以从计算方法上为后面的计算作必要的孕状。

  2.在计算中突出数的组成算理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复*题之前,要高度重视教材所安排的题的准备作用,通过复*题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的角度去认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使他们对其计算过程与方法有实质性的理解。如在“405”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按照45的组成的思路计算出结果。这样,使学生在计算中既明确意识到数的组成算理的指导作用,又把数的概念和计算两者高度结合起来,实现数的概念和计算知识内容的整体掌握。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数学(北京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教科书第75—76页的内容。

  2、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面图形,为以后学*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二、说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经历从立体图形到*面图形的过程,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行四边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三、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从立体图形到*面图形的过程,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四、说准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些图形,你还认识么?看课件说名字。

  再看桌面的立体图形,说给大家听你手里拿的是什么立体图形?

  规范语言:我手里拿的立体图形是长方体。

  刚才大家认得都很清楚,记忆力真不错!

  它们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大家庭里,除了立体图形,还有另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面图形。(课件出示:*面图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面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立体图形,丰富学生对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唤起学生的学*兴趣,初步体会图形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面图形就藏在你的立体图形上,它的某一个面就是*面图形,请你找一找、摸一摸,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追问:你的手掌上是什么感觉。(滑滑的,**的。)摸:*。对了这就是*面图形。(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

  大家好!

  一、说教材、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加减法(一)第八课时《分苹果》。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含义,对加法交换律有一定认识并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同时,本课10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后续学*20以内加减法应用以及100以内加减法应用的基础知识,需要每一个学生切实掌握。

  教材编写首先通过分苹果为学生积累对10的加减法的感性认识奠定基础,教材创设丰富多彩的练*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与合的意识。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十分重要,让学生将每次的分配过程用数据记录下来,从而引入10的各种分配方法。接下来通过练一练中连一连以及口算进一步巩固掌握10的加减法。爬台阶、说一说,填一填等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开阔思维自主探索,结合教师的引导,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对运算学*的兴趣、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方式及运用数**算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说学生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他们对新知识有很高的学*兴趣和热情,但年龄小,认识与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直观实物操作与言语解说引导相结合,采用多种练*方式,设计不同层次教学*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激发兴趣巩固所学,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简单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学生们通过本章节前几节课程的学*和练*,已经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体会到加法的交换律,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以及一定的运算思维方法,教学时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教学目标

  1. 在分苹果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

  2. 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3. 发展有条理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数数数的组成》(板书课题),该内容的知识基础是20以内数的认识,同时又为20以内读数、写数以及万以内数的认识作铺垫,就像一座彩虹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在此处安排100以内的数数、数的组成,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的认知发生一个飞跃,那就是引领学生的思维从一个一个数发展到一十一十数,感悟几个十组成几十,几个十和几个十组成几十几。

  二、说目标

  结合学生实际、教材内容,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会一十一十数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2、经历数数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在具体情景中从一个一个数发展到一十一十数,并感悟出几个十组成几十,几个十和几个几组成几十几,掌握“数群”策略,体现数群思想。

  3、提供交流、活动*台,营造宽松愉悦氛围,让学生感受数的奥妙,体验学*的乐趣。

  这样一来,三维目标有机融合,形成一种活力。其中让学生会一十一十地数数及数的组成是重点,建立“10个一是一十”的数群策略是难点。

  三、说学情

  为了能较好的落实这些教学目标,在上课之前,我还将充分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那就是很多孩子都能从1数到100,但只是浅层次的数,没有思维的深度,因此可以提供展示*台,做到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对于那些*时思维能力比较弱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勤于思考,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整个探究活动中。当然,对于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要积极引导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养成善于展示、勇于创新的学*品质。

  四、说教法

  但是这一切的关键是要采用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目的。因为学生是学*的主体,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我只是一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针对100以内数数及组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将采用观察法、发现法、合作法、展示法、归纳法等。不过,教无定法,只要是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和选择教法。

  五、说设计思路

  我的设计思路是启动、互动、自动、整合。启动就是激起数数兴趣和动力,互动就是探究出数数方法,形成“数群”策略,自动就是运用数群策略感悟数的组成,整合就是巩固、拓展、升华。

  六、说教学流程

  (一)启动

  数学知识从那里来?从生活中来,从学生已知发展而来。我首先给学生提供了数数*台:四人一组,每组提供一堆零散的小棒(46根)。

  小朋友们,请数一数你们的小棒,到底有多少根呢?

  这是学生们已经拥有的知识和能力,每组的小朋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数着小棒,并争先恐后地说着最后的结果“46根”。在学生数的过程中,老师千万不能闲着,要到他们中间去走一走、看一看,摸清学生的思维脉搏,那就是大多数学生的数数方法是“一个一个地数”。这是学生思维从一个一个地数发展到一十一十地数的生长点,探究活动就从这儿开始,接下来进入互动部分。

  (二)互动

  1、肯定:老师微笑着肯定着学生的成功,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数数方法:一根一根数(并板书:一个一个数)

  2、再次提供数数*台:(出示10枝装的铅笔整整4盒,盒子外面还零散着6枝铅笔)你能数出这些铅笔一共有多少枝吗?

  学生一会儿就能报出准确的结果:46枝!这时老师千万不能只关注“46枝”这个结果,一定要把住学生思维的跳动:他们会一根一根地数吗?应该不可能!因为学生只能通过观察,发现10枝一盒,4盒40枝,盒外的6枝也可以一眼看出,不必也不需要一根一根地数,而是一群一群地数,即采用“数群”策略,得出“46枝”。这个情景把学生逼到了思维的边缘,在润物无声的思维冲突中从“一根一根数”突围而出,发展到“十根十根数”,可谓一个飞跃,全新的教学理念就体现在这样的细节上。

  3、导出“数群”策略:“十根十根数”

  当老师追问学生的数数方法时,学生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居然采用了“十个十个数”的方法,学生能不高兴吗?(并板书:一十一十数)在快乐的学*中,学生“创造”了数数的方法,有了成就感和自豪感,“数群

  ”思想不知不觉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这样,我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这正体现了一种理念,那就是:真正的数学学*,是让学生自己学会而不是教师教会,是让学生想懂而不是老师讲懂。自己学会才是真会,自己想懂,才是真懂。

  (三)自动

  当得出“一十一十数”是数数的好方法时,学生的学*内动力更加强劲,一切水到渠成,进入自动状态。

  1、数小棒(请小朋友们拿出开始的46根小棒):这时我们来数这些小棒,你准备采用什么数数方法呢?

  我们可以大胆地预测,学生大多数会认可“一十一十数”的方法。此时此刻老师组织每组学生合作将每十根小棒捆成一捆,每组4捆零6根。学生会在观察、操作中深刻地思考:10个一是一十。这种有观察、有思考的操作活动就是“做数学”。捆完之后,请他们看着自己的操作成果一起数一数,学生会兴高采烈地数着:一十、二十、三十、四十、四十六,体验着数数的快乐。

  2、数动物:出示例2的主题图(灰兔、白兔、黑羊、白羊数量不一,依次排列,每行10只,共10列。)

  让学生说出各种动物的只数,彰显数数方法及数的组成。比如:灰兔有多少只?(28只)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数的?(十只十只数)你知道2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吗?(2个十和8个一)……

  当说到灰兔、白兔、黑羊、白羊一共有多少只时,老师要特别留心,因为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思维,一种是四种动物的只数相加(28272322=100),另一种是在图上数,刚好10个十,10个十是一百。这时老师要把住学生的思维,不否定“只数相加”的方法,但要张扬“10个10个数”的方法,让学生在“一十一十数”的基础上感悟10个十是一百,一百就是由10个十组成的。还可以安排学生一捆一捆地数小棒,深化知识:10个十是一百,一百就是由10个十组成的。这是从10到100的飞跃,是“数群”策略的进一步发展。

  (四)整合

  1、数数活动:一个一个数,从66数到88;一十一十数,从10数到100,再从100数到10。感受着两种数数方法的策略。

  2、数的组成:例3的情景图(乒乓球、钢笔、月饼),运用、巩固几个十组成几十,几个十、几个一组成几十几的认知。

  3、说说生活中你用到的数(几十或几十几),学生激动地说着。

  4、延伸:老师话峰一转,如果我们遇到很大很大的数,你还会采用一十一十数的方法吗?请小朋友们课外去交流交流。此时让学生的思维又有了一个新的生长点,那就是:遇到很大很大的数,能一十一十数吗?假如不能,又会是怎样的数数方法呢?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简单明了,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能呈现出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数数数的组成

  一个一个数:

  一十一十数: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点击)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位加减法、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点击)

  知识目标: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能力目标: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制订了以下教学重、难点:)(点击)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四、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利用效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宗旨,

  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点击)

  教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点击)(教学过程是教学有效性的实施途径和保证,为了有效实施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在开课时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问学生早上有几个人喝牛奶。我接着说:“小明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点击)。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试着自己提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板书),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新知(点击)

  第一环节,理解图意,列出算式。(点击)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学生在本册第三单元已经学过10以内加减法,列算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环节,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我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我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汇报交流算法。(点击)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我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学生讨论。

  第四环节,讲解凑十法。(点击)我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针对算式9+5=,我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

  第五环节,介绍拨计数器的方法。我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环节,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9+3=;6+9=。

  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3、巩固练*,解决问题

  (学生学*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设计了由易到难的三道题目。)

  (1)“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

  (2)“看图列示,解决问题”。目的是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教学时先培养学生的审题*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3)“登山游戏”。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

  4、总结提升,复*小结。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板书9加几的进位加法)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系统的构建,为此我把板书设计如下:)我的板书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说教学效果:

  (最后,我来预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作为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缘谖宓ピ第三课时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它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

  3、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能够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

  4、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和“左右”的相对性。

  二、说学生

  1、六、七岁的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左右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是不一定能准确的加以判断。因此让他们更加熟悉这些常用的方位很有必要。

  2、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知识的学*和巩固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以活动为主,培养学生学*兴趣。

  三、教学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课件:机灵狗

  1、同学们,可爱的机灵狗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想和你们一起学*,一起做游戏,你们喜不喜欢它?(喜欢)

  2、喜欢机灵狗的同学请举手。你举的是哪只手?(右手)另一只手就是(左手)。

  出示课题:左右

  教学生区分“左”、“右”两字。

  二、操作感受,认识左右。

  1、借助亲身体验,初步感知“左右”

  (1)右手除了用来举手发言,还可以做什么?(拿筷子吃饭、拿笔写字……)左手呢?(吃饭时用左手拿碗……)

  (2)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能帮我们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自己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脚……)

  (3)利用身体左右的朋友跟机灵狗做动作。

  2、借助身边事物,理解左边和右边

  (1)向大家介绍左边的同学是谁?右边的同学是谁?

  (2)出示课件:丁丁和当当在摆文具

  师:丁丁和当当也来到了我们课堂,他们在摆什么呢?

  生:摆文具。

  师:丁丁给当当提出了一个问题,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生:从左数,橡皮是第二个;从右数,橡皮是第4个。

  机灵狗质疑:为什么同一块橡皮,一会儿是第2个,一会儿是第4个?

  师:当当也给丁丁提出了一个问题,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生:尺子的左边有橡皮、有铅笔,右边有铅笔盒、有小刀。

  议一议:根据重新排列的文具图,同桌同学议一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代表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3)摆一摆,解决课本第61页“练一练”第2题。

  准备:课本、练*本、尺子和铅笔

  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

  3、联系生活实际,实践应用“左右”。

  出示情境图:田田星期天要到小明家玩。

  学生说一说三间房的位置。

  师:田田忘了小明家的门牌号码,他只记得小明家在左边。小明家住几号房?

  生:7号房。

  4、教师现身演示,体验“左右”相对性。

  (1)让学生举起右手,教师面向黑板,也举起右手,问:老师举的是哪只手?(右手)你们的右手和老师的右手在同一边吗?(在同一边)

  (2)教师转过身来,面向学生,再问:老师的右手和你们的右手仍在同一边吗?(不在同一边)

  (3)思考:老师的右手为什么和你们的右手不在同一边?

  (4)师:如果老师和你们不是面对面站着的呢?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解答“练一练”第3题。

  出示课件:上下楼梯。

  (1)机灵狗提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老师请6位同学上来演示。(这6位同学模仿画面上下楼梯的情景,举着右手走)

  师:他们都是靠右走,为什么不在同一边?

  (3)师:如果上下楼梯的人有的靠左走,有的靠右走,会出现什么情况?

  (4)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如上下楼梯要靠右走。

  2、解答“练一练”第4题。

  出示课件:停车场上。

  ①机灵狗提问: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一共有几辆车?

  ②学生解答,鼓励学生说出多种计算方法。

  四、数学游戏,综合运用。

  游戏规则:老师先请一位同学站在讲台上,再请另一位同学站在他的左边(或右边),站对的留在台上指挥下一位同学,站错的回座位……

  五、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左右)

  六、布置作业。

  观察生活中“左右”的现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七、板书设计。

  出示课题:左右

  区分“左”、“右”两字。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3

  一、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练*四》是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加与减(二)中“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一节练*课。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加与减(二)是在学生已学*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100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加减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练*四》是在学*了本单元第一课: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后安排的一节练*课。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同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涉及进位加法运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学过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100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减法以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法,对加减法的意义了一定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但还不够熟练。甚至一部分学生在列竖式时,会忘记“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将进位的小1漏写或漏算。

  (四)教学目标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 进一步理解、巩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认真思考的良好学**惯。

  (五)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两种以上的方法(口算和列竖式计算),能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这也是教学难点之一,还包括从具体情境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说教法和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本节课教学中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主要采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并运用游戏、竞赛、观察、交流等形式辅助教学,设计适合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教学过程。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根据自己的学*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等方式,感受到数学问题并非凭空捏造、遥不可及,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流程

  该学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上进心和求知欲,但年龄小、自制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该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并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了“在数学智慧王国中逛商城”的情境,来贯穿整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不断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与探索欲。下面就整个教学过程作具体阐述:

  (一) 创设情境,引入学*

  创设“在数学王国里逛商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朋友,今天数学王国的商商城开张,淘气和笑笑决定去逛一逛。你们想去吗?请用行动告诉我吧。”引导学生进入学*情境。

  (二) 体验情境,快乐学*

  1、 智慧图书馆。我在这一环节设计了“参观小书架”的活动:根据已经创设的情境出示图书专柜图,引出图书统计表即第1题,请学生看统计表理解并交流题意“大家算一算,每一个小书架一共有多少本书”,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观察统计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 智慧门诊。以淘气在商场里遇见老朋友啄木鸟医生的情境引入。淘气说:有几棵树生病了,请医生帮忙看看树病在哪儿。由学生扮演医生,帮淘气找到数的并在哪里,再开个“药方”給树治治病。通过体验当医生的角色,交流帮小树开“药方”的心得,进一步巩固竖式计算的方法,突出教学重点。

  3、 智慧购物街。这一环节设计了以下活动:“智慧泡泡店”、“小小服装设计师”、“体育明星店”。

  活动一:智慧泡泡店。笑笑在智慧商场里买了神奇的智慧泡泡水。瞧,这是她吹出的泡泡,出示有算式的泡泡。提出要求:如果算错了,那个泡泡就会破。进入计算情境,比一比,看看谁最后得到泡泡多。通过游戏与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的情感。并通过竞赛规则的方式提醒学生计算时要做到准确、熟练。

  活动二:小小服装设计师。“淘气来到了童装店,遇到了许多小朋友,他们都穿上了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可该配哪顶帽子呢?请大家帮这些小朋友搭配一下吧。”请学生观察第4题后,说说题意,算一算得数是几就连哪一顶帽子,再连一连,看谁该戴哪顶帽子。汇报交流时提问:77+8为什么没有帽子?提高分析为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体育明星店。安排这个环节是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谈话引入:好孩子不仅爱学*,也爱锻炼。笑笑又买了一副羽毛球和一副乒乓球。出示第6题,组织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第6题。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培养解决问题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 智慧广场。在参观智慧广场小猴和“摘桃比赛”表演时需要获得入场券,先要通过“智慧大闯关”环节。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第7题,接着集体订正,交流时,说说自己是怎么比较的,鼓励发现左右两式间的关系直接比较的方法。闯关成功,观看小猴摘桃表演,看练*第8题,选择一只喜欢的小猴,算一算,帮他很快的摘到桃子。通过活动,在游戏与比赛中强化计算能力,从而突出教学重点。

  (三) 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1、 这节课我们去数学王国逛商城,你玩的开心吗?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今天的表现怎样?

  2、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最后的总结与交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不但学会反思和评价自己,而且学会反思和评价他人。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图形的拼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纪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面图形的特征和转化

  教具学具准备:

  2张长方形的纸、1把剪刀、1张正方形的纸、1根小木棍、1颗针.20根小棒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

  举例法、实验法、讲解法。

  三、教学过程:

  第一:引入

  赏赐课我们所学的内容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来复*一下。说算式让学生抢答。

  随意的说。

  第二:先动手做一个折风车的活动

  让学生体会和理解*面图形的特征。(教材27页第一题:沿虚线折一折)

  教师用纸当场做给学生看,教学生一起来,边做边讲。

  最后让学生明白:

  长方形的特征:对边相等。正方形的特征:四边相等。

  第三:用几个*面图形来拼组一个*面图形。

  使学生明白他们之间的转换关系。(教材28页做一做)

  教师用纸当场做给学生看,教学生一起来,边做边讲。

  *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圆变正方形、正方形变长方形等等。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今天我上的是“义务教育阶段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第一课时教材27页的内容。

  2、教材简介《标准xxxx》将分类放在了“统计与概率”领域,突出了分类与统计的密切联系,这也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出现统计的内容。例1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分类的含义,掌握分类计数的方法,并会表达分类计数的结果,为以后学*统计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能过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收集的数据。

  (3)在分类的过程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4、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5、教学难点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能过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收集的数据。

  6、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气球教具二、教法学法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探究,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从而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分类和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为后面的统计教学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从中体会分类的意义。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分类整理的意义课件出示两个书架:整理前的书架整理后的书架问题:如果要看《365夜故事》,你更愿意从哪个书架上找?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二)分类计数认识象形统计图

  1、借助情境进行分类出示例1

  2、选定标准分类计数按形状进行分类

  3、动手操作表示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收集的数据

  。4、认识象形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回答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

  5、研讨其他标准再按颜色分类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出示教材*题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反思

  教材,的,标准,说课稿,教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3)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12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意识。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认整时,尤其是6时、12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体验来学*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闹钟声和录音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氛围,为学*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有序的,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接着再跟着电脑数钟面上的12个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二步骤是学*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动物钟面贴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并说一说,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当学生会认整时后,我用手势做整时让学生猜,伸直的手表示分针,握拳的`手表示时针,然后老师说整时,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来,这一互动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对整时的认读掌握得非常深刻。

  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知识点:1、找朋友2、认识只有4个数字的整时钟表3、认识无数字的整时4、小明愉快的一天,并讨论:为什么都是8时?

  1、找朋友是一个基础巩固练*,让学生全员参与,给每个小朋友都带上头饰(钟面、整时的两种写法),让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个好朋友。这样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钟面和两种记时方法的联系,同时以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又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2、出示只有4个数字的整时钟表,让学生认,主要加深学生对钟面12个数所在位置的认识,知道12的正对面是6,3的正对面是9,从而判断出其它的数字,并读出钟面的时刻。

  3、出示无数字的钟面,这是拔高题,要求学生在心里想钟面各数字的位置,并认读出整时。

  4、我用课件出示小明愉快的一天,让学生边看录像边互相说“小明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并提出思考:为什么都是8时呢?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一个上午8时在看书,一个是晚上8时在睡觉,初步感知时间观念。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样?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统计》的内容。

  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了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本册的统计,以整理数据为主要内容。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继续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用画“√”的方法记录,为以后学*用画“正”的方法记录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直接关系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收集和整理数据时,往往要把数据进行分类和计数。本单元教材没有把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灌输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分一分、数一数的愿望。收集信息和计数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教材没有明确规定哪一种比较好,而是让学生在整理数据的实践中体会,在同学间的交流中比较和选择。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调查和收集数据。收集数据是统计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教材很重视收集数据,把它作为统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要学生到小组里收集铅笔、橡皮、直尺的数量,到课程表中收集一些学科的周课时数等,让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分类、边计数,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改变传统的数学教材片面关注制作统计图、表技能的现象,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教材重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产生统计需求,初步形成统计策略,在调查、收集信息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方法,利用整理后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在统计的全过程中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

  2、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来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惯。

  2、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自己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及彼此的交流中选取最为恰当的统计方法。

  二、说教法

  在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宗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的有效途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将先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背景,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性学*,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广泛交流,体现数学课堂的开放性。

  说学生:

  全班37名学生。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一定合作交流学*的能力。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设计、组织学

  生进行有价值的统计活动。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一是安排学*小组。二是每个学*小组准备学具,把5个正方形、7个三角形和4个圆混杂着放在一个盒子里。

  1、引入新课。出示杂乱地贴在黑板上的图形,先让学生说说有哪些图形,然后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分一分、排一排来知道每种图形有多少个。

  (以此来复*旧的统计方法来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进行新课。

  1)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自己的方法来统计盒子里各种图形的个数,并把统计的结果的`结果填在表内。

  2) 交流统计方法。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利用的什么统计方法,如何操作的。如果教科书中的方法学生没有想到,可以让他们看看书上的插图,说说图中的学生是怎样整理的,并让他们照书上的方法再做一做。完成以后把学生的各种记法以及画“√”的记法进行比较,说说各种记法的特点,比一比哪种记法既清楚又方便。

  (在此我依照学生课堂的实际情况来操作,以学生的意愿为统计的主要策略,但在交流中,我会引导学生在多种的统计方法中选取比较方便清楚的,让学生自己交流比较,选择出适合的统计方法。)

  3) 分析数据。根据统计表里填写的内容回答书上的问题,并思考还能知道什么?(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统计数据的意识,不光要学会回答问题,还要能提出问题并解答。)

  3、组织练*。

  1) 统计小组里的铅笔、橡皮、直尺各有多少。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并填写表格。

  2) 请组长介绍统计方法和结果,并把结果填写在黑板上预先画好的表格里,并回答课本上提出的问题。

  3) 通过结果,你想说点什么?如果我是文具店的经理,你们想对我说些什么?

  (作为老师,在此环节中充当学生学*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充分培养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反思:

  1、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而课程标准则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这部分内容比较繁琐,分小组进行合作学*是有效的学*方式。

  2、教师将教科书的盆花变各种图形,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些数据,使教材更具有实用性。

  3、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信息,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4、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统计,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验。

  5、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善于把握课堂激励机制,使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6、明确要求,才能“有的放矢”。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应让学生先明确要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样,课堂上的讨论、操作等活动才不会流于形式而落到实处。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它位于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先讲单元分析,再就第一小结第一课时进行教学设计。

  在说课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剖析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①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

  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③连加、连减、加减混和计算顺序的掌握。

  这也正是本单元教材编排的学生思维最*发展区。

  本单元是本学期的重点单元之一,约占教学总时数的25%,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工作将有利于顺利达成学期育人目标,同时教材的编排凸显以下四个特点:

  ①是以学生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数的组成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作为本单元新知识的生长点。

  ②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③各小节教学内容的编排,分三个层次:以实际情景提供计算题,并呈现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掌握算法;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

  ④“用数学”是结合计算出现的,让学生体会怎样发现、提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并且内容直接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

  总之,教材的编排是由直观操作等依靠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介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我认为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根据国家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数学学科育人要求,我拟定的单元目标是:①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②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采用的教学策略有二:①打破传统教学计算时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创设情景,把计算置入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给枯燥的计算教学注入生命与活力;②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贯穿练*中,培养计算能力。

  以本单元第一小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第一课时为例谈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57页例1,完成练*十的第1——4题。

  二、教学目标:

  通过直观手段,让学生理解、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探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评价:

  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

  五、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操作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题卡、学生备小棒。

  七、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激情引趣。(3分钟)

  2、合作学*、探究新知。(17分钟)

  3、实践运用,发展能力。(15分钟)

  4、独立思考、巩固新知。(5分钟)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趣:

  多媒体课件出示“公园花卉展”的主题图,问:你看到了什么?(有三种花,说出每种花的盆数)

  (二)合作学*、探究新知:拟分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在“公园花卉展”的情景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全班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出问题)

  第二环节:小组讨论先解决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计算时是怎样想的?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第三环节:小组汇报讨论的计算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按数的.组成计算、想减算加、用十做单位计算、摆小棒看出来的……小组互评。多媒体直观演示,验证计算结果,并且让学生比较出那种方法最简便。体现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学生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其余的问题。

  第四环节:增加如“工人叔叔搬走10盆紫花,还剩多少盆紫花”,“红花和紫花的总数比黄花多多少盆”等整十数减整十数和加减混和计算的问题,学生思考计算并且说明理由。学生进行自评。

  (三)实践运用,发展能力:

  (以一年级综合实践课“小猪爬山”的故事为题材设计闯关活动),小猪和伙伴们结伴去爬山,如果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进行德育渗透。

  第一关:计算并说说 40+20 3+2 6—4 5+4—7> 40—20 30+20 60—40 50+40—70。

  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第二关:看图写算式(旨在比较、对比整十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加整十数等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40+3和40+30。

  第三关:集体闯关,每个小组一张题卡,用时少、正确率高为优胜奖。号召学生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对闯关活动进行小结,师评为主。

  4、独立思考、巩固新知:学生独立完成练*十第1——4题。

  创设情景,激情引趣:结合教材创设“公园花卉展”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又对学生渗透爱护他人劳动成果的思想品德教育。

  合作学*、探究新知:学生在“公园花卉展”的情景中,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了多种数学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再相互交流,这种安排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留给学生探索、思考、动口、动手的时间和空间,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实践运用,发展能力:运用多媒体把“小猪爬山”的动画故事呈现给学生,通过连续的场景和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活动中运用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独立思考、巩固新知: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独立思辩的能力和良好的学**惯,同时也检查了本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再从众多不同的*面图形中分类,概括、抽象出不同的*面图形的一般特征,并能辨认、拼组。

  教学目标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根据它们的特征,并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流程

  一、活动一:借玩具小熊猫引入新知。

  出示套在手上可以进行表演的玩具小熊猫,“小朋友们,我是谁呀?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玩玩,好吗?我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礼物,请你们从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拿在手里,谁来告诉大家,你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自由回答。

  让学生触摸物体表面,初步感知“体、面”的不同,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生1:摸起来挺硬。生2:滑滑的。生3:有的面**的,有的面弯弯的……

  揭示课题:认识*面图形。

  【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这里,教师将学生们喜欢的玩具动物小熊猫带进了课堂,将教师的语言转换成小熊猫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有趣。再让学生触摸物体的表面,感知其不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活动二:感知“面”是从“体”得到的。

  出示长方体,让学生试试能从长方体上找出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课件动态演示。再让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中找出长方形。

  生答:从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长方形。

  师启发谈话:“我们能从这些物体上找到长方形,那么能从它们上面找到其他的图形吗?请大家4人一组,找找看。”让学生自主活动,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从其他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

  结合学生汇报小组活动结果进行课件演示:

  ①从正方体上分离出正方形,揭示名称。

  ②从圆柱上分离出圆,揭示名称。

  ③从三棱柱上分离出三角形,揭示名称。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明白“体、面”之间的关系。

  一起出示四种图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板书在黑板上的四座房子里。

  【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教师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教师同时设计了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体会体和面的关系。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的学生在小组学*中进行互补、互学。教师拓展性的设问,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三、活动三:用“体”描“形”。

  小熊猫说:“小朋友真能干,已经能从不同的物体上找到不同的图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想办法用桌上的物体来描这些图形呢?小朋友试试看。”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寻找用“体”描“形”的方法。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物体描出来的,描出的是什么。

  师说:“小朋友们,这些图形挤在一张纸上一点也不舒服,于是它们找到了四座房子,它们跳呀跳,跳到了我们的黑板上,想请小朋友帮它们分房子。小朋友愿意吗?”(小黑板出示各种*面图形的卡片)点名请学生给图形按“门牌”分房子。

  让学生评价结果。

  【如何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呢?教师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用物体描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着,分房子的游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让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更增进了一步。】

  四、活动四:实践运用。

  师(出示课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说:“图形在房子里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它们来到花园捉迷藏。小朋友找找这里有我们认识的哪些图形。”学生自由发言。

  “你们看这些图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小朋友愿不愿意给它们穿上它们喜欢的衣服。”请学生给课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形涂色。

  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面图形,想起来的就站起来说。

  【学*生活中的数学是课标精神的体现。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

  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寻找身边图形的活动,使我们的学*和生活紧密相连。】

  五、活动五:图形拼组。

  小熊猫:“小朋友玩得真不错,你们还能设计出新的玩法吗?”生1:用图形拼各种物体。生2:用图形画各种物体……

  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用图形进行拼组:可以用各种图形画,也可以用现有图形拼组,由学生自由选择。

  有的学生拼出了一辆车;有的画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有房子、有花草、有小鸡,烟囱还冒着烟;有的拼出了挺奇怪的汽车,好长好长的车厢,他说,我要在这儿安我的家,我住这,小猫住这,等等,我们想到哪儿,马上就可以出发……

  拼好后,学生们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有的学生看见了别人的作品,很快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修改自己的作品。可见学生的互相学*是多么的有效。在学生广泛参观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东西。

  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说说用了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物体。

  【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上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在学生的作品中,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学生那极其丰富的想像和不受拘束的`创造。而这,无不得益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教学开放式的组织。教师让学生离开座位参观,给学生的互相学*提供了机会;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六、活动延伸。

  小熊猫:我们今天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一起说说。想想和这些新朋友还有什么新玩法,想到的小朋友别忘了告诉我。小朋友再见!生:小熊猫再见。

  【简单的课后练*,为学生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评析

  这是一节充满童趣的数学课。教师采用游戏活动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提供给学生愉快的学*环境,体现了课标提出的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际操作活动、小组活动,体现了课标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

  本节课教师还注重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比如:指导学生在课前收集各种形状的物体;在生活中寻找各种图形,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此外,教师也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开放性地寻找图形活动和拼组图形的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学*兴趣和自信心。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分类和比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课教学以“帮妈妈放衣服”为主情境,通过妈妈与小朋友的对话,引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比较“厚薄”,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通过“在情境图中找一找,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寻找可比的对象,选择比较的标准来“比”,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和目标。

  二、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宽窄、粗细、厚薄等。

  (2)、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三、 说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宽窄、粗细、厚薄等。

  难点: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

  四、 说教学策略

  1、说学情

  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学生对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宽窄、粗细、厚薄等,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比较的多种方法。

  2、设计理念

  本着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设计了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气球、弹力球

  五、课前游戏:对口令。

  师说上句,生对下句。

  我说大,我对小;我说高,我对矮;我说低,我对高;我说长,我对短;我说薄,我对厚;我说轻,我对重;我说宽,我对窄;我说远,我对*……

  热闹的师生互动的对口令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兴趣。对口令的'内容紧扣本课知识点,便于学生感知、理解,为“比一比”的学*做好铺垫。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请班里一名比较高的同学与自己合作比一比个子。得出老师比同学矮的结论。

  2、再请两个同学与第一个同学比个子,分别得出结论。

  3、引出课题。这些结论都是通过“比一比”得到的(板书:比一比),今天我就来研究“比一比”,看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还能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小事引出“比一比”的学*,使他们切身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民主地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师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驳,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研究“比一比”问题的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

  1、整体感知情境图。(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说说图上都有什么?

  学生们通过观察说出画面中左边有挂衣橱和存衣柜,放有爸爸、妈妈和小明衣服;右边是博古架,摆放着瓷马、花瓶、琉璃球等。

  2、比多少、厚薄。

  (课件播放)小明说:妈妈的衣服真多呀!

  师:你和小明的看法一样吗?你怎么知道的?

  (多媒体突出放大存衣柜,便于学生观察。)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数一数妈妈的衣服有11件、小明的衣服有4件,所以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多。

  (2)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厚,所以妈妈的衣服多。

  (多媒体演示比厚薄的过程)……

  小结:同学们用了不少好方法比较出妈妈的衣服最多,通过“比一比”,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呢。

  3、比长短。

  师: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妈妈准备了三件外衣挂在衣橱里,(多媒体突出放大挂衣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学生们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结论,如: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小明的衣服比妈妈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小明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短;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比爸爸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最长,小明的衣服最短……对于能用多种标准进行比较的小组进行表扬。

  小结:比较的时候一定要确定谁跟谁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3、你还能比什么?

  仔细观察情境图,小组确定研究内容,选择一样主题图中的一件物品,合作进行比较研究。

  小组汇报,其它组补充、评价。

  小组可以选择琉璃球比较大小、轻重等;可以选择瓷马比较高、矮、多少等;也可以选择花瓶比较胖瘦、高矮等。

  小结:(根据小组合作学*情况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先带领学生充分感知情境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由“妈妈的衣服真多呀,你也这样认为吗”这个问题,激起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进行自主探索的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由扶到放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先是领着学生比较衣服厚薄,再半放给小组交流比较衣服长短,最后通过“还可以把什么东西比一比”,让小组自选研究题目,进行比较,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使他们对新知识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

  三、“闯关”巩固。

  第一关比多少、厚薄(多媒体出示第23页第1题)

  师问:哪边的书最多,哪本书最厚?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第二关比轻重(第24页第2题)。

  用多媒体模拟天*称量水果的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后判断轻重。

  说说理由。(学生可以结合压翘翘板的生活经验直观感受天*杠杆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翘的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演示,变教材的静态呈现为动态呈现,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从而更直观形象的感知天*称重的有关原理。】

  第三关比手的长短(第24页第4题)。

  演示活动:教师演妈妈,大同学扮演“我”,小同学扮演“弟弟”,比手。谁的手最长?

  【设计意图:结合自主练*中的的插图在课堂上组织分角色表演演示活动,紧紧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符合儿童欣赏、认知特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第四关:实践应用活动:谁哪合适?

  1、出示一个气球和一个弹力球。

  师:请你猜一猜哪个球重?哪个球轻?

  2、学生们掂一掂、试一试后,说说实际比较的结果。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猜测一下哪个球重,哪个球轻?熟悉这两种球的孩子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判断出弹力球比气球重,对与没有这种生活经验的孩子教师要组织他们亲身试一试,体会大得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的辨证思想。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开放题,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在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第五关:实践拓展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教室里还有什么可以比的东西,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1—5各数的认识”。

  一、说教材

  “1—5各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二、说教法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了三种教学方法来实施本节课教学的: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如新课开始时,出示课件“野生动物园”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教师发给学*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新知识的主要方式。

  1.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情境导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出示图片,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头大象,那么,除了大象,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 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

  学会运用数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位加减法、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能力目标: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 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教学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四、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在开课时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问学生早上有几个人喝牛奶。我接着说:“小明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试着自己提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 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新知。

  第一环节,理解图意,列出算式。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学生在本册第三单元已经学过10以内加减法,列算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环节,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我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我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汇报交流算法。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我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学生讨论。

  第四环节,讲解凑十法。我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针对算式9+5=,我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

  第五环节,介绍拨计数器的方法。我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 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环节,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9+3=;6+9=。

  (1)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2)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3、巩固练*,解决问题。

  (1)“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

  (2)“看图列示,解决问题”。目的是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教学时先培养学生的审题*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3)“登山游戏”。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

  4、总结提升,复*小结。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作为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的“加法”教学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加法》一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中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2、 学情分析

  本课虽是学生在数学学*中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是学生们大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面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基础,课程的设计就更应该充满趣味、问题设计有梯度,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认知提高一个水*。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 通过操作演示,是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这个符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

  ② 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4、教学重点:

  掌握对自己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计算方法中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演示法、小组研讨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三、说学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给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素质教育也要求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节课我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说教学过程

  1、复*铺垫

  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正方形卡片以及圆形卡片摆在桌面上后,分成两堆。引导学生复*1~5以内数的组成,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为下面的加法算式中得数的得出起到铺垫作用,从而完成新课的导入。

  2、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个步骤进行。

  (1)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首先通过电脑反复演示气球放在一起的过程,让

  他们说一说自己的直观感受和体验,或者由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引导说,把气球放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然后通过点子图加深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把3个点子和1个点子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个点子,用加法计算。点子图既突出了合并,又能使学生感受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且,还能体现出由直观情境向半抽象水*的过渡。

  (2)学*加法算式。首先引导学生说出:由气球的数量抽象出要用数字3和1表示。然后教师说明:在数学上,要求一共有几个气球,就是要把数字3和1合起来,用符号“+”表示。教师再次强调说明:把3和1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最后教读加法算式。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就是把两只手的圆片合并在一起。这一步通过自己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巩固发展,在练*中提高

  (1)发散联想,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①课本第24页“做一做”。②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游戏(红花配绿叶)。多种形式的*题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课本第25页松鼠玩耍图,通过动画演示引出算式3+2=□。

  (4)课本第25页做一做。

  ① 通过读懂图意,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② 巩固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可以根据图点数,在一个数的基础上接着数,也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解决。

  ③ 通过对比4+1=5、1+4=5和1+3=4、3+1=4这两对算式式,使学生通过直观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4、总结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知识内容、学*方法,能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掌握学法。

  5、布置作业

  适量的作业可及时反馈学生的学*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品质。

  6、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又突出了教学重点,简洁明了。

  7、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采取情境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1)了解信任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

  (2)指导小组学*,培养交流意识。

  (3)发挥课件的动态立体优势,给学生学*的空间。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1—5各数的认识”。

  一、说教材

  “1—5各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二、说教法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了三种教学方法来实施本节课教学的: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如新课开始时,出示课件“野生动物园”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教师发给学*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新知识的主要方式。

  1.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情境导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出示图片,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头大象,那么,除了大象,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 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

  学会运用数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0

  说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连加、连减”第一课时。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计算理解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是联系学生生活实践中,让学生体验连加、连减的方法和步骤,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索能力,属于培养学生学*20以内进位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它主要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计算出的得数,而学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克服计算障碍,就着重训练学生把先算的数记在脑子里,起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知识技能目标)

  (2)让学生按照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体验学*的乐趣。(能力培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计算的*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

  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理解并说出连加、连减的含义。

  教学难点: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说教法与学法的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生活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实践,具体形象法。创设喂小鸡这一情景,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让学生能直观的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

  2、观察讨论,探讨研究法。

  新课标特别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方式,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感受生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生活劳动,进一步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观察意识。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通过老师下口令,学生数手指头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去加深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初步感知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质疑问,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有位和你们一样的小朋友,他叫小明,他家有个农场他是个爱劳动的孩子,经常在家里干活,今天他又来帮爸妈干活了。瞧!他在干什么?(出示多媒体课件,小明在喂5只小鸡)请问:现在地上有几只小鸡在吃米?

  二、观察探索,学*连加

  出示喂小鸡的情景,教师分步操作,学生观察;

  操作一:5只小鸡在吃米,又跑来了2只。

  师:看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一共有几只小鸡?(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谁会列式?

  板书:5+2

  操作二:又来了1只

  师:这时你又想告诉大家什么?

  生:又来了1只。

  师:谁会列式?生说。师板演:5+2+1=8谁会读这个算式?读作:五加二再加一等于八。

  该怎么运算哪?

  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叫连加,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的得数记在心里,再把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算出结果。(这个连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哪?你能用手指当做小鸡来数一数,说一说吗?)

  三、学*连减

  师:连接上面的情景,让学生猜想,小鸡吃完食物会怎么样?

  生:又去玩了,走开了。

  课件演示,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请学生站起来指着图说说)

  生:有8只小鸡,吃完食物后走了2只,后来又走了2只,还剩下几只?

  列示:8—2—2=4

  师:这里的8224各表示什么意思?你会读这个算是吗?

  生:读作:8减2再减2等于4。

  小结:像这样三个数用减号连起来的算式叫连减,在计算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减的得数记在心里,再把记在心里的得数剪掉第三个数,算出结果。

  四、巩固深化

  做一做:课本上的两道题,看图列式说图意,用手计算。

  强调: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减去是用划去或圈出来表示。

  反馈:你的算式是?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学生相互评价。完成练*题。

  五、课外延伸

  学生说说生活中连加、连减的例子。

  六、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5+2+1=88—2—2=4

  说总结反思:

  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创新性,对学*数学有兴趣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能积极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乐意倾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能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学生乐意学*,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初步的培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连山区世纪小学的李娜。我说课的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题目是:“小兔请客”。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设想。我将本次说课分为“设计理念、设计思路、教学程序”三部分。

  第一部分: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设想。

  1、创造利于学生成长的课程环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数学、探索知识成为学生的需要。

  2、提供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不断适应新的学*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学*。

  3、鼓励算法多样化,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应有的尊重。

  因此,在现实情境中,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第二部分:设计思路

  1、教材特点

  “小兔请客”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也是进一步学*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学生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他们只对数学学*的过程和外部活动感兴趣,他们更乐于在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学*。那么,生动有趣的学*情境,形象具体的直观演示,丰富多彩的游戏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参与学*活动的热情。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4、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教材、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我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熟练地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第三部分:教学程序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程序安排如下:

  ***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全面分析单元知识结构,准确把握学*标准

  本单元教材分为“数数和数的组成”、“读数和写数”、“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等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按照知识间的逻辑顺序和儿童学*的认识顺序,经过适当的扩充和有序的编排,构成了如下相对完整的单元知识结构:

  (附图{图})

  从上述结构图不难发现,前面三部分可概括为100以内数的认识,它是全单元教学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也是教学的重点。第四部分虽是100以内简单的加减法计算,但实际上可看成100以内数的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因为整十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就其本质而言刚好反映了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的特征。

  上述结构图还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全面展示了学生在本单元学*中,只有达到以下学*标准,才算是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真正掌握。

  ①熟练地数数。既要能熟练地结合买物数数,又要会准确地抽象数数,特别是接*整十数时能连续正确地数数。在数数时,不仅要能一个一个地数,还要能十个十个地数。

  ②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既要知道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又要明确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组成几十几。

  ③正确理解数位概念。数位概念在本单元学*中特别重要,它包括知道100以内数的数位名称及排列顺序,了解100以内数的计数单位,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等内容。

  ④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基本规则,并能根据这一规则熟练地读写100以内各数。

  ⑤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大小比较。

  上述学*标准告诉我们:本单元教学不只是单纯地引导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全面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学*标准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系统掌握100以内数的概念所包括的内容,确保他们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掌握真正落到实处。

  二、抓好数位概念的建立,通过数位概念促进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数位是指数中各个数字所占的特定位置,一个数的数值意义就在于这种数字和数位的有机结合。任何数学,都只有赋于具体的位置值后才有大小的意义,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从数值意义上对其进行读数和写数。显然,正确理解数位意义,切实建立数位概念,是正确读、写数的必要前提。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应把数位概念和读数写数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通过建立数位概念去促进读数、写数基本规则的理解和掌握。

  1.突出“数位”教学、帮助学生切实建立个位、十位等数位概念。

  在“数位”教学中,首先应利用学生熟悉的100以内数的组成的有关概念,引导他们按照数的组成方式去观察、认识排列的小棒或小棒图,为数位概念的建立提供感性材料。其次要充分利用计数器,特别是计数器珠子下面数位表的中介作用,让学生主动从小棒和珠子中抽象出数,并突出各个数学所占的具**置,从而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概念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读出抽象出来的各个具体的数,让他们在读数中初步体会数学与数位的有机结合,并从中了解每位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如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自然数是数字和数位的高度统一,还应引导学生对照数位表对“11”等特殊数作深入观察和思考,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同一个数字由于所在数位不同所表示的大小也就不同的道理,由此让学生对数位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最后对照数位表帮助学生了解每个数位的具体名称,并熟练地掌握其排列规律。这样,学生从具体到抽象获得对100以内数的数位的完整认识,他们头脑里关于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的概念也就比较清晰了。

  2.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的基本规则,较熟练地掌握100以内数读写的一般方法。

  教材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概念以后,明确给出了“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结论,这一结论概括了整数(甚至小数)读数和写数的基本规则。由于这一规则是直接建立在数位概念基础上的,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引导他们用已获得的数位概念去正确理解这一规则的含义,然后用规则去指导读数和写数。

  ①正确理解“高位”的含义。“高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三位数来说百位是高位,对两位数来说,则十位就是高位。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读数和写数理解这种相对意义,要防止他们用静止的观点去片面理解它的含义。

  ②引导学生在读数和写数的活动中主动概括其规则,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一规则。

  ③引导学生及时将概括出来的基本规则广泛运用于读数和写数的活动中去,促进其读数、写数水*的不断提高。

  三、以数的组成为中介、实现认数和计算的有机统一

  在本单元教学中,数的组成和数位概念是处于同等地位的核心内容,它不仅是理解100以内数的大小和数位意义的重要基础,同时又是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减法最直接的理论根据。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它在知识结构中的这种中介作用,进一步密切100以内数的概念和计算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及其计算的整体把握。

  1.在数的组成教学中适当渗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思路。

  学生在数数基础上对两位数有了初步认识以后,教师应适当注意引导他们按照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思路去观察和分析数的组成与分解。如教学数“35”的组成时,除要求学生“35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思路去思考和表述外,还可引导他们按照“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组成35”的思路进行叙述。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数的组成有较全面的理解,而且可以从计算方法上为后面的计算作必要的孕状。

  2.在计算中突出数的组成算理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复*题之前,要高度重视教材所安排的题的准备作用,通过复*题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的角度去认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使他们对其计算过程与方法有实质性的理解。如在“405”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按照45的组成的思路计算出结果。这样,使学生在计算中既明确意识到数的组成算理的指导作用,又把数的概念和计算两者高度结合起来,实现数的概念和计算知识内容的整体掌握。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4)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12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 说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二课时:上下。

  2、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是通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属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第一学段。本节内容“上下”是学生学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学*的,继续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述事物的好*惯,学会用上下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3、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知识技能目标)

  (2)、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能力培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学会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二、 说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 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法。创设小动物去大树爷爷家做客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让学生能直观地明确三种动物的位置关系,体验到上下的位置关系,并创设三种动物变换位置关系的情境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 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新课标特别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方式,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说说教室的物品的位置关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进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 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通过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整理书架、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去加深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及理解其位置的相对性,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主题画 投影仪 小书架

  学具准备:剪刀 胶水

  三、 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引疑。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我创设了这一情境导入新课:今天,天气晴朗,森林里特别热闹,原来大树爷爷今天请客.小兔和小鸟一大早就到了.(出示主题画,先出示小兔和小鸟)让学生观察直观到小鸟和小兔的位置不一样,我顺势引出课题:“上下”。通过设疑引出课题,能让学生有发现问题的机会。

  第二环节: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 观察思考。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仔细观察小鸟和小兔的位置,让学生自由说说小鸟在小兔的哪个位置上,小兔在小鸟的哪个位置上,让学生初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

  2、 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引入松鼠,思考:松鼠站在哪?让学生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我注意使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说明小动物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再让学生描述松鼠的正确位置,从而体会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由于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与相对性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有必要作出适当的说明,对学生理解新知很有帮助。)

  3、换换位置,加深理解上下的相对性。

  让学生动手换一换小鸟和松鼠的位置,要求学生互相说说三种动物各自的位置关系。(学生能在变化中进一步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学会举一反三,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4、 指导看书,书写。

  指导学生根据判断的三种动物的相对位置,填写好书本的内容,注意上下的书写,培养学生正确书写的*惯。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应用新知去解决问题。

  1、联系身边的例子说一说。

  观察教室,讨论哪些物体的位置关系可以用“上下”来描述。学生自由观察,自由发表意见。(设计意图:联系学生身边的例子来应用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 听口令,摆物品。要求每人准备好数学书,练*本,文具盒和铅笔等学*用品。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可以设计以下口令:数学书放在桌面上,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练*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等等。(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3、整理书架。每个小组一个小书架,一些书和其他学*用品。要求:小组内互相商量如何摆放这些物品,然后动手一起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说出物品的上下位置关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4、参观小明的房间。(课本练一练第1题)

  先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再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把各种物品的上下关系补充完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这一情境,要求学生回去整理自己的房间,养成物品摆放整齐的良好行为*惯。

  (以上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设计的。)

  5、巩固练*,内化新知。

  (1) 课本第59页练一练第2题。注意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在写数过程中,让学生说说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2) 课本第59 页练一练第3题:说一说。

  利用图画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是一道有一定开放性的题目,有多种的说法和答案,如船在桥的下面,人在桥的上面,桥在船的上面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第四环节: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完成第59页练一练第4题)。

  1、活动要求:先引导学生弄懂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动物头像,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小动物安排房子。

  2、活动形式: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分完后,与小组同学交流是如何安排的,说一说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与顺序。这样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交流合作的意识。

  第五环节:拓展思维,强化新知。(第59页练一练第5题)

  这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不做统一的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对不同水*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反馈的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有条理说出自己的推理过程。

  第六环节:总结深化,自我评价。

  结合新课标里提出新的评价体系,我在这一个环节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做个评价,每人一张评价表,在认为自己做得好的那格画上一个笑脸。

  对学*数学有兴趣

  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交流

  能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乐意倾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通过以上六个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乐意学*,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初步培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计算十几减9的基本思维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

  2.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别人合作学*的能力。

  3.培养学*数学的兴趣以及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对比归纳能力等。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因此在这节课中,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探索和掌握十几减9的基本思维方法。学生掌握了十几减9的基本思维方法,为后面学*十几减8、减7等其他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之三是使学生在学*过程中学会交流、合作和发展,获取信息的能力,以上3个目标的制定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星期天,许多小朋友也来到公园,(课件显示情景)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有的买气球,有的买风车。

  1.观察情景(一)。

  师:根据买气球的情景,你能提什么问题?(学生回答。)这个小朋友也是这样想的。(课件显示:还剩几个?)根据买风车的情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还有几个风车?)

  师:求这两个问题,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5-9

  16-9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情景资源进行再加工,让学生观察图中自己喜闻乐见的卖气球、卖风车、猜谜、玩套圈的情景,学生比较感兴趣,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剩几个气球?还有几个风车?还有几个字谜没猜中?等等,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要学*的内容。这样既尊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从自己比较熟悉的情景入手,提出数学问题,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解决自己发现问题的欲望。】

  2.观察情景(二)。

  师:在公园的这一角,同学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并列出了算式。下面我们再到公园的另一角看看,那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学生通过观察,可能回答:有的在猜字谜,有的在玩套圈。

  师:根据猜字谜的游戏,可以提什么问题?套圈游戏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还有几个没猜中?还有几个没套中?)

  师:求这两个问题分别怎样列式?

  分页标题#e#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9

  14-9

  【在两个不同的情景中培养了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并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3.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个数,都用减法计算,而且都要用减几的方法?(减9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十几减9的方法好不好?(板书课题:十几减9)

  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学*“15-9”的计算方法。

  下面我们就重点研究第一个问题。

  (1)学生自主探究。

  师:怎样计算15-9?下面请你独立思考,想办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教师巡视。)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请你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你们组的好方法。(教师巡视。)

  (3)全班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如:

  ①因为9+6=15,所以15-9=6(想加法算减法)。

  ②10-9=1,5+1=6(破十法)。

  ③5-5=0,10-4=6,0+6=6(连减)。

  ④15-10+1=6

  ……

  【本节课以15-9为突破口,在重点研究十几减9的基本思路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所用的方法。这样,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又有和同伴交流合作学*的机会,最后在全班交流汇报。在汇报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此时,计算15-9的基本思维方法得以充分展现,有的学生用“破十法”,有的学生用“连减法”,有的学生“想加法算减法”,还有的学生用“15-10+1”。方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2.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师:计算15-9时,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呢?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1)学生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喜欢的方法。

  教师提问: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针对出现的`多种计算方法,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对比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比较、分析,从而优化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自己喜欢的方法。这样,好的计算方法更为明朗化,更为突出。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分页标题#e#

  (3)教师小结。

  师:(结合板书的方法)通过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知道了,有的同学喜欢用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减法,有的同学喜欢用10-9=1,1+5=6,有的同学喜欢用15-10=5,5+1=6,有的同学喜欢用15-5=10,10-4=6。这些方法都正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几个问题吗?

  3.迁移练*。

  (1)小组先交流解决16-9、12-9、14-9,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

  (2)让个别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得数,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还知道哪些十几减9的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算式,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然后同桌互相说说这四道题,自己是怎样想的?通过刚才的计算,现在自己最喜欢哪种方法?

  学生个别回答。

  师:看来对于十几减9的题,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方法了。

  【在学生获得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解决其他的十几减9的问题,既能使学生把15-9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其他问题中,使计算方法得以灵活运用和巩固,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注重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三、巩固练*。

  1.圈水果。

  师:下面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个圈水果的游戏好不好?(课件显示水果。)

  请拿出自己的练*题纸,想一想,圈一圈,算一算。把得数填在方框里,看谁算得最正确?

  学生做完后,教师把学生做的题放在投影仪上反馈纠正。

  2.跳木桩比赛。

  师:动物学校正在进行跳桩比赛,看看现在该谁上场了?(课件显示小兔。)你能帮小兔跳过木桩吗?

  练*:11-9,12-9,13-9,14-9,15-9,16-9,17-9,18-9。

  学生计算,帮小兔顺利跳过了木桩。

  3.小蚂蚁回家(混合练*)。

  师:工作了一天的小蚂蚁要回家了,你知道它们的家在哪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击课件。

  师: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准确地帮小蚂蚁找到了家,小蚂蚁也很感激同学们,夸奖你们是助人为乐的好学生。

  【(1)圈水果的游戏。借助直观的水果图,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建立计算十几减9的表象。

  (2)跳木桩比赛。不仅能让学生直接看到算式,抽象出思维方法,掌握扎实的计算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这样由第1题的具体到第2题的抽象,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帮蚂蚁回家。是加减混合练*,它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整个练*生动、有趣,层次分明。这样设计既符合儿童的特点,又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观察的能力、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一般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分页标题#e#

  四、小结。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你们学会了什么?

  课后总结

  1.备课时,无论对教材的处理,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特点,时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要只为新鲜而做表面文章。

  2.学生合作学*的方式不要走过场,流于形式,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3.在学生汇报探索研究的结果时,教师扮演的角色应是参与者、引导者,而不是裁判。教师要把每一次反馈评价的权利都交给学生,如:“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吗?谁来重复一遍?”“就用他的方法试一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等等,看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教学民主却随处可见。

  4.本节课的目标是建立基本的思维方法,在计算速度上不要对学生要求过高,那应是下一节巩固练*所要达到的目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1—5各数的认识”。

  一、说教材

  “1—5各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二、说教法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了三种教学方法来实施本节课教学的: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如新课开始时,出示课件“野生动物园”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教师发给学*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新知识的主要方式。

  1.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情境导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出示图片,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头大象,那么,除了大象,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 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

  学会运用数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低年级的数学本身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都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低年级数学教学就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好的数学教学应从学*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足以证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一、说教材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0—61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了“前后”、“上下”的位置与顺序,理解了位置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它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和掌握其相对性。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培养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

  2、能力目标: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倾听与交流能力,质疑与评价能力,以及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用生活中有关“左右”的情景,让学生在学*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浓厚的学*兴趣。渗透“事物之间相对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认识“左右”位置的关系,准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二、说教学法

  1、说教法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况**验左右的位置,会激发学生的学*主动性和探索性,使课堂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学生在愉快的“玩”中巩固了知识。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改变学生的学*方式,让学生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4)练*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感受物体的位置,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5)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学内容是丰富的、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精彩纷呈的。所以本节课利用多种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创新,让更多的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达到最高层次。

  2、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方法。

  (4)通过灵活、有趣的游戏和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境激疑

  新课开始,我利用课赛情境,让高兴的同学举手。从而引出课题:《左右》。

  二)、互动解疑

  1、说一说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一说常用左右手做哪些事情?

  学生举例的过程,既是教师了解学生认知基础的过程,也就是他们自己熟悉左右的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象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这样,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充分感知自身的左和右,让他们在各自原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2、玩一玩

  通过带着学生玩“举右手,抬左腿、摸左耳??”这些“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帮助学生借助身体器官认识并正确分辨左右。在这一环节中,我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选择学生最熟悉的左手、右手为突破口,借助身体的器官,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体验,领会左右的含义,分辨左右的位置关系。通过自主寻找、合作讨论、游戏反馈等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合作交流的能力,体现了数学学*的自主性与合作性。

  3、摆一摆。

  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叙述摆学具,通过摆的活动,让学生把身体的左右迁移到生活中来,使学生学会确定物体的左右。在听老师的叙述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如何用语言来叙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说一说。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东西,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

  三)、启思导疑

  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握手,请学生判断,老师是用右手握手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后,老师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

  相对,用右手握手方向刚好相反。通过质疑、释疑,让学生发现“左右”的相对性。

  四)、实践运用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学是谁?

  2、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一共有()辆车。(课本61页练一练第3题)

  3、我问你答

  4、拓展延伸

  有一个小朋友要上楼,你能告诉他应该走哪边吗?

  如果他不走右边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学生自由发言)

  你知道为什么“上下楼梯要靠右行”了吗?

  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他们都是靠哪边走的?

  走路时我们要注意什么?(结合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结: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交通规则,我国规定每个公民都靠自己的右边行走或行车。现在请同学们都靠自己的右边来回走一走歌谣:同学们,请记住,上下楼梯靠右走,不追逐,不打闹。走马路,也靠右,安全第一永记住。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在我们的生活中,认识左右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帮助,就让我们到生活中去体会吧!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有着广阔的生活背景,也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本课时是《找规律》知识体系中的起始内容,即让学生探索,发现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所熟悉的“六一”儿童节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包含着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同时还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操作等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创造规律。

  3、教学目标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爱动,好奇心强,因此可以设计一系列的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基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知道下一个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主题图,认识规律同时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通过涂色与摆学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美。

  4、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结合农远资源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图形或物体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知道下一个图形或物体。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说学情分析

  经过上个学期的学*,我班孩子们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学**惯,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不仅活泼,好动,而且形成了我班孩子所特有的风格——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敏捷。

  他们在生活中,学*中已经多多少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和规律性的*题,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和研究,也就是说《找规律》内容是我班孩子初次正式接触,怎样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规律,领悟规律的内涵,将是我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游戏、尝试、探索、练*、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在教学手段上,运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图文结合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找规律、创造规律的主要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环节:

  (一)游戏引入,感知规律

  以“动作接龙”的游戏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上课开始,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引入,营造了和谐的学*氛围,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学生们主动参与到游戏中来,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增强了学生探究规律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1、看图找规律

  创设情境:“六一”到了,学校组织联欢会,这是同学们布置的会场,一起来看看吧。

  然后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图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设计意图:借助农远资源我利用主题图,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六一”联欢会。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知识与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探究,在农远资源的.辅助下,更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初步感知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学生找到图中有规律的事物之后,再去完成例1,轻而易举。(课件出示例1)

  最后师生共同小结:这些图形、物体和小朋友都是两个为一组,重复出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去找规律,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亲身感知、体验事物的排列规律,逐步发展其动手、观察及推理能力,初步感知规律的美,并掀起了探究规律的高潮。】

  2、摆图找规律

  这个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的活动来探索规律,创造规律。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为学*例2做准备的,我并没有先出示例2,而是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借助给定的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律摆一摆,并说说是按什么规律摆的,学生们大胆的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进行相互间交流,创造性的摆出多种方法,在操作和尝试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了学*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操作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组是怎么摆的,按照什么规律,紧接着完成例2学*,水到渠成。(课件出示例2)

  3、涂色找规律

  请学生合作探究:根据从中发现的规律继续涂下去,看哪个小组涂得又快,又准,又好?涂完后,派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组是按照什么规律涂色的。(课件出示例3)

  【设计意图:我从学生的爱好—画画入手,为学生

  创设了他们喜爱的涂色比赛情境,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在活动中又一次感知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4、师生互动找规律

  这个环节我利用掌声来找规律。

  【设计意图:利用掌声来找规律,让学生亲身感知、体验事物的排列规律,使数学更贴*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寻找身边规律的欲望,为后面生活中找规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联系生活,创造规律

  1、生活中找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找出身边的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2、创造规律

  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创造出美丽的图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出新的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的方式,用涂色活动来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大胆创作中加深了对规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

  3、欣赏作品

  将学生有特色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让学生们边欣赏边评价,并说说作品是按照什么规律创作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相互间欣赏作品,开阔了视野。在欣赏和评价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取长补短,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美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应用创新意识。】

  (四)尝试练*,应用规律

  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应用,为了巩固新知,加深对规律的理解,此环节,我设计了三种类型的练*题。(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富有情趣,富有挑战性,此环节,我设计了不同梯度的练*题,循序渐进,在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驱使下,学生们积极思考,参与创作,增强了应有创新意识。】

  (五)课堂小结,欣赏和畅谈规律

  1、欣赏有规律的图片。(播放课件)

  只要我们留心地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规律,比如斑马身上有规律的条纹,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保护自己;马路上的斑马线,提醒我们过马路的时候注意安全;还有春天生机勃勃,夏日晴空万里,秋天果实累累,冬天大雪纷飞,冬去春来,夏去秋来,四季有规律的变换等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有了农远资源库提供的课件的展示,使学生感受规律美,学会欣赏规律美,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2、课堂小结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找到规律的?一起归纳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然后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的生活打扮的更加美丽,精彩。希望同学们能够做一个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孩子!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重点,解决知识难点,整个黑板主要用于展示学生涂画规律和动手创造规律的作品。这样安排既便于学生观察,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例1例3

  红黄一组,重复出现。绿黄一组,重复出现。

  绿紫一组,重复出现。蓝黄红一组,重复出现。

  紫红一组,重复出现。

  女男一组,重复出现。

  例2

  正方体、圆柱体一组,重复出现。

  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一组,重复出现。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

  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上册中已经学*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本单元要学*《20以内的退位减》。后续还要学*《100以内的加减法》、《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十几减九是二十以内退位减法教学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是学*十几减几的基础,既是为学生学*退位减法铺路,又为四则运算奠定了基础。因此,必须切实学好这部分内容。教材用卖气球、卖风车、猜字谜、套圈游戏等多个画面创设问题情景,为后面的学*做好情感上和思维上的准备。但这个情境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创设了元旦游艺活动的大情境来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学生情况:在一年级上册的学*中,学生已经学*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计算十几减九的知识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不是新知识,而是旧知识。但是一年级小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多种形式,掌握新知识。

  我的思考是:怎样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交流算法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2.通过动手操作、交流算法,使学生经历十几减9的过程,知道想加算减、破十法、连减等多种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计算。

  3.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经历十几减九的过程,感受算法多样化,理解算理。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大环节,其中第二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我又设计了五个小层次:下面我就具体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导入(3分钟)我以元旦快到了,班里要举行游艺活动这样的情境进入练*。

  【设计意图:在带着学生走向新知之前,再现与新知有关的原认知,复*前面所学的20以内的进位加,数的分解和组成及10减几等知识,为今天学*新课做好铺垫。】

  接着我以元旦游艺活动,班里要用气球布置教室来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身边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并巧妙引出新课。】

  接下来进入第二个大环节 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这里 分为5步来完成的。

  (一)提取信息,提出问题 我是这样处理的。

  (二)动手操作,探究算法

  1.动手操作,同桌交流

  (1)师:你们都知道13-9=4,它是怎么算出来的?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再动手用小棒摆一摆,验证一下。然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的方法。

  (2)在学生操作交流中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算法

  (1)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①学生1:我是这样想的:1、2、39,拿走9个,1、2、3、4,剩下4个气球。

  师评价提升:哦,你是用数一数的方法来算的。

  ②学生2:我是这样想的,从9接着往下数10、11、12、13,一共数了4个数,所以13-9=4.

  ③学生3:我不摆学具,想9加几得12?9+4得13,所以13-9=4。

  a.学生3汇报后,教师板书这种算的过程:

  想:9+(4)=13,

  算:13-9=4

  b.总结算法并板书:想加算减。

  ④学生4:我是通过摆学具,先从10根小棒里拿掉9根,剩下的1根和另外3根合起来是4根,所以13-9=4。

  a.学生4汇报并用小棒演示,

  b.问:谁和他的方法一样,你再来说一说。

  c.师:哦,我听明白了,他们刚才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课件演示)

  d.指名再让学生把这种算法完整地说一遍。教师板书思维过程:13-9=4

  评价:你说得即清楚又明白,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拆10法,补10法)

  e.总结算法并板书:破十法。

  ⑤学生5汇报:13-3=10,10-6=4。

  评价:你是从13里面先减去3,再减去6这种连减的方法来算的。

  (2)总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可真聪明。现在咱们就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汇报鼓励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通过练*,巩固方法

  1.出示风车图,看图说图意,列式说方法。

  2.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同学们都在参加哪些游艺活动?(出示主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游艺活动,发现信息,提出十几减9的数学问题,并独立解决。

  3.汇报交流:你发现了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

  生1:我选择的是套圈活动,小朋友投了14个圈,套中9个,有几个没套中?

  列式是:14-9=5,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2:有16个风车,9个小朋友来领奖品,每人一个,还剩几个?

  列式是:16-9=7,

  生3:有15个字谜,9个小朋友,每人猜一个,还剩几个?

  列式是:15-9=6 ,

  3.小结: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快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你们想不想自己出几道十几减9的题考考你的同桌呢?

  【设计意图:回归主题图,感受数学的作用,体验学*的乐趣,为后面的学*做好情感上和思维上的准备。】

  (四)练*体会,优化方法

  1.自由出题,抢着说答案,说方法:学生出十几减九的题目。

  2.教师有目的的板书(按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

  3.优化算法:刚才这些同学算得这么快,他们用的都是什么方法呀?

  预设:生:他们用了想加算减,破十法。

  师:用这两种方法算题可真快呀!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但是学*还有社会性的一面,要从与别人的交流中吸取好的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觉比较、批判中建立起自己的'计算方法即优化算法。】

  (五)观察题目,发现规律。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这些数字有什么特点?

  预设:生1:我发现它们的被减数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生2:我发现它们的得数都是按从小到大排列的。

  生3:我发现它们都是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能发现规律就说,不能发现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适当点拨规律:十几减九的得数比被减数的个位数多1。

  4.课件演示,理解规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得数中多的1,是从10里减去9个,剩下的一个1。

  【设计意图:谈收获,让学生体验学*成功后的喜悦,在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全面了解的同时,知道十几减九还有更巧妙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初步概括能力和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运用方法,巩固练*

  1.完成教材12页2题。独立做订正。

  2.游艺活动:送小鸟回家,算对了你会得到奖品。

  【设计意图:对十几减九的方法进行巩固,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按得数,排大小【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4. 联系生活实际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练*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口算十几减九的题。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

  三、课堂总结 完善新知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方面进行总结。

  四、回顾本节课的设计,我突出了以下几点:

  1.情境贯穿始终,激发学*兴趣。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我将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学*。

  2.自主参与探究,亲历知识形成。

  通过游艺活动,锻炼学生思维,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活动中思维得到不同的发展,尊重学生主体。

  3.运用课件演示,理解规律内涵

  学生在学*了十几减9之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总结规律。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演示,让学生明确十几减九的得数比被减数的个位数多1的道理。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摆一摆想一想》是一个纯数学探索实践活动课。这个教学内容是在学*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用棋子摆一摆,进一步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和位值的概念。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100以内的数,最基础的知识是数的顺序;要弄清楚同一个数字放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出来的数就不同;还要弄清楚一个数的组成,它可以分成两个不大于9的数(或两个数字)之和。鉴于学生的年龄小,以上内容学起来较难理解,这个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儿童喜好动手玩的心理,把好玩的*惯引导到学*上,设计出生动有趣形象的“玩法”,使儿童在动手操作中感悟100以内的数和领会、理解有关的基础知识,并得到美的感受。这节课就是使抽象枯燥的数让学生“玩”出数学道理来。

  教科书出示了活动的两个范例,学生可以仿照教科书上的样子进行活动。首先由小精灵提出问题:“能用2个●表示不同的数吗?”(由于到目前为止,学生学过的数只限于100以内,所以这里的数只指一位数和两位数。)下面展示了四名学生小组活动的情景,其中三名学生在数位表上摆圆片,根据十位和个位上圆片的数量说出摆出的数,例如,两个圆片都放在个位,说明个位上数字是2,这个数就是2;两个圆片都放在十位,说明十位上数字是2,个位数是0,这个数是20;十位和个位各放一个圆片,说明十位数和个位数都是1,这个数就是11。另外一名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把这三种答案综合起来,表的左边是所用的圆片数,右边是摆出的三个数。在这里,要求学生理解不同数位的位值概念(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个位上的2表示2个一),同时熟练掌握2的组成(和是2的加法):2=0 2,2=1 1,2=2 0,就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摆出、说出所有答案。

  接下来,用同样的方法,用3个●摆出不同的数。三名负责摆的同学已经摆出3、12、21这三个数,负责列表的同学已经把他们的答案都写在纸上,但认为还有没摆出来的数,提示学生思考除了上面这三个数,用3个●还能摆出什么数。接下来,小精灵提出问题“用4个●、5个●……分别能表示哪些不同的数?”提示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实际摆一摆,把列表中的其他情形补充完整。最后,教材让学生不用摆,说出用9个●能表示哪些数。这就要求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利用归纳的方法来得出答案。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我从情感、能力、知识三方面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这个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学*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的情感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竞争的心理,树立学*的自信心。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3)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归纳整理。

  二、说教法、学法

  由于本堂课是一节数学活动课,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所以本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活动的形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只是起着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按照以上教学目标,我对本课进行了下面的设计。

  1.复*铺垫。

  由于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对数位和位值的概念比较熟悉,所以在开始活动前,我就利用数位表和计数器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例如,计数器的十位和个位都是两颗珠子,让学生说一说着两颗珠子分别代表什么。

  2.激发兴趣,探索求知。

  利用学生熟悉的两个可爱的小精灵聪聪和明明提问题来引入新课。例如,这两个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也来参加我们这个活动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四人小组合作,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动手操作,让多种感官参与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3.导放结合,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这个活动中,我注意尽量多给学生留一些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规律,去归纳整理。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师决不代替;动手让学生做,动口让学生说。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去获取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目的。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学的轻松,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觉自己的聪明才智.

  谈话激趣

  师:今天有那么多老师来听课,大家高兴吗?那么老师要看一看我们班哪个小朋友表现最好,最聪明,最爱动脑筋,能得到老师发的智慧花。

  复*铺垫

  1.数位顺序。

  2.师:首先,老师提一个问题,前边我们学过了100以内数的认识,谁能告诉大家,数位顺序哪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呢?

  师:个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十位上的数表示什么?百位上的数呢?

  2.用计数器拨数。

  师:现在老师在计数器上拨一个数,看仔细,十位和个位都拨上2个珠子,这个数是多少?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数位上的2分别代表什么?(学生回答。)你说的真好,大家给他鼓鼓掌。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你的计数器,我说数你拨珠,注意要边拨边说4,13,22,31,40。

  生:4,个位拨4。13,十位拨1,个位拨3。22,十位拨2,个位拨2。

  师:刚才小朋友们在拨这几个数时,你有什么发现?

  上的数加起来都是4。每个数与前面

  相邻的数相比,都是个位少一,十位多一,相差都是9。)

  师:你们说的真好!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真高兴,大家给他鼓鼓掌。下面请你们把计数器放在桌角,把数位表和准备的圆片拿出来,我们来搞一个有趣的活动。这个活动我们就叫“摆一摆,想一想”(出示课题)。在这个活动中大家要善于动脑筋,找规律,使我们的活动进行的又快又好。

  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师:瞧!我们的好朋友谁来了?(聪聪和明明。)这两个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呀,也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了。(出示问题。)看,聪聪给我们提问题了“你们能用2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

  1.用2个圆片摆数。

  师:大家能不能呀?提醒一点,到目前为止,我们学过的数只限于100以内。所以,在数位表上只能摆一位数和两位数,不摆三位数,大家开始,用2个圆片看能摆哪几个数?

  师:摆好的同学,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摆的?要说清楚,你把圆片放在哪一个数位上,这个数是多少?

  预生1:我把2个圆片都放在个位上,就是2。

  生2:我把2个圆片都放在十位上,个位上没有,就是20。

  生3:我把1个圆片放在十位上,1个放在个位上,就是11。

  板书:2个圆片。2,11,20。

  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2个圆片摆在个位上得到的数是2?而摆在十位上得到的数是20呢?

  生4:因为摆在个位上表示2个一,所以是2,而摆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所以是20。

  师:你讲的真好!大家给他鼓鼓掌。接下来,我告诉大家,看!咱们另一个好朋友小精灵也来凑热闹了,他是谁呀?(明明)对,小精灵明明他也要给大家提问题(出示问题)。(1)你能用3个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大家能回答他吗?(2)用3个圆片摆数,请动手摆一摆,看能摆出几个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板书:3个圆片,3,12,21,30。

  师:从刚才摆的这两组数中,你发现些什么?怎样才能知道摆出的数不遗漏?回答的真好(鼓掌),你真聪明。

  2.用4个圆片,5个圆片摆数。

  师:看,这两个小家伙又给大家提出了更难的问题“用4个圆片,5个圆片……分别表示哪些不同的数”。

  好!大家真勇敢!你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让老师佩服。

  3.小组合作,共同探索。

  师:下面,咱们分四个小组合作,共同研究讨论几个圆片都能摆出哪几个数。每一小组老师发一个汇总表,分工合作,3个同学在数位表上摆圆片,小组长在汇总表上作记录,表的左边是圆片的个数,右边是摆出来的数。

  师:注意:作记录的同学要综合你们小组这三个同学摆的数。不要有重复的数。比比看,哪一组摆的又快,写的又好,写字的同学字要大一些,写工整,活动开始。(教师巡视。)

  师:大家在摆的时候呀,要善于动脑筋,善于发现规律,这样摆起来既快,又不容易遗漏。

  4.学生汇报。

  师:4个圆片能摆出哪几个数,哪一组给大家汇报?

  生:我们用4个圆片摆出了5个数(板书:4个圆片,4,13,22,31,40)。

  师:介绍介绍经验,你们怎么摆的这么快。(表扬这一组。)

  师:5个圆片能摆出哪几个数?(板书:5个圆片,5,14,23,32,41,50)哪一组要补充?

  5.勇于想象,探索规律。

  师:从刚才小朋友们用圆片摆数的过程,你发现有没有规律?下面我们不摆圆片,能不能在脑子里想摆圆片的方法,直接写出6个圆片,7个圆片,8个圆片,9个圆片都能表示些数?好,四个人合作,看哪一组填写的又快又好!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略)。

  总之,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并形成交流。

  师:是不是所有的小组都摆完了,四人小组长请到前面来,把你们组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大家互相评一评好吗?

  师:大家都摆完了吗?一齐看黑板,从以上我们所摆的圆片个数和写出来的数来看,同学们观察到有什么规律了吗?谁能说一说。

  小结

  师:谁能说一说今天研究的什么?你都有哪些收获?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中要学会观察,善于动脑,发现规律,使我们的学*能提高效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

  说教材分析

  《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教学内容。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对100以内数的认知,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年级儿童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也少,对人民币只是初步的认识,对于要用到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原则只有初步的意识。本节课的教学会使学生对人民币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说设计理念

  数学知识要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适当调整教材的呈现方式,力争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课堂上以聪聪和明明两个小精灵为主线,让它们成为学生学*的伙伴,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当它们自己遇到难题时,让学生帮助解决,进一步激起学生学*的兴趣。

  说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培养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3.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多媒体课件、玩具熊,笔、橡皮、尺、练*本等。

  每个学生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老师出示一件物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师:猜一猜,用多少钱买来的?

  2.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使用钱?(请学生回答。)

  师:好的,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教师边看边问: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3.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问:零花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渗透德育: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

  小结: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

  (看课件)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小朋友:

  (课件播放配音)我叫聪聪。我叫明明。嗨!大家好,认识我们吗?我们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比一比,看谁学得好。

  师:同学们,加油呀,可不能输给聪聪和明明。

  二、新授:认识人民币。

  1.认识人民币。

  师: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

  (1)区别新版和旧版:以10元为例。

  ①课件显示放大的10元,问: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识的?点击数字10和汉字拾,点击单位圆(大写)。

  ②课件显示放大的10元(新版),问: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识的?

  小结:对!看人民币上的数字和数字后的单位就能知道它的面值。

  ③区别:这两张10元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图案、大小、颜色,等等。)

  ④联系实际:10元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2)区别纸币和硬币。

  ①课件显示5角纸币,问:你是怎样认识的?

  ②课件显示5角硬币,认一认。

  ③课件同时出现5角纸币和硬币,区别不同。

  ④课件出示背面,问:背面是什么?(**。)

  小结:**是我们国家的标志。人民币上都有**,所以我们应该爱护它,不要随意损坏它。

  2.随意点几张大额人民币,集体回答。

  20元,50元(新、旧版),100(新、旧版)。

  3.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人民币,把它拿出来。

  活动形式:两人一组,一个拿,一个认。

  4.分类:这么多的钱放在一起,多不整齐,请小朋友想办法分类整理一下。

  (1)按单位分:元、角、分(板书)。

  (2)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3)按数字大小分。

  (4)按新版、旧版分。

  请学生汇报:展示台上展示。

  5.请小朋友们把钱推到左上角,将书翻到第47页,你发现书上的人民币和我们*时所见到的人民币有什么不一样?(课件显示。)

  小结:像这样,在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道红色斜线,这样叫样币,是不可以使用的。

  三、换钱游戏:进行简单的计算。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不知道聪聪、明明认识了没有?

  (课件播放配音)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人民币按单位有元、角、分。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做一个换钱游戏,好吗?

  一张2角可以换________个1角。

  一张5角可以换________个1角。

  小朋友们,动手换一换吧!

  活动形式:两人一组,可以左右两人一组,也可以前后两人一组。

  (引导)小朋友,我们看聪聪、明明在干什么呢?

  2.情景对话:出示课件并配音。

  聪聪:明明,明明,你到哪去?明明(手里拿着一堆钱):我拿10个1角钱去买一把尺。

  聪聪:你拿这么多1角钱,丢了一个多可惜呀!那怎么办呢?谁来帮帮我?

  请学生回答。

  明明:谢谢你!现在我知道了。1元钱可以换10个1角钱。

  (板书:1元=10角)

  四、实践活动。

  (课件显示,配音)我们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元、角之间的关系,同学们想不想活动活动,老师准备了一些小奖品,奖给活动中表现好的同学。

  1.师生互换:老师手中有1元钱,能换你手中几张2角钱?(同桌可以互相帮忙。)

  2.生生互换(解决不同的付钱方法):找方法多的和最简便的。

  师:(拿一件玩具)买这件玩具要花1元1角,有几种付钱方法?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请小组汇报(组员可以帮忙),发给点子最多那组奖品,表扬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许多种方法,再说出哪种方法最简便。

  3.(课件播放配音)小朋友们想不想用自已手中的钱去买自已想要的东西?好,让我们去小小超市看一看吧!

  选四名售货员,开始自由下座位买。

  【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养成勤俭节约的好*惯。】

  五、总结。

  (课件配音)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课件配音)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再见。

  生:聪聪、明明再见!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新教材更关注学生的经验与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另外新教材以发展人文精神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贴*学生生活实际为导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总把所要学*的知识渗透到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入境生情,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学*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人民币”。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为了突出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在这方面做了精心的安排。如主题图出示了3幅逼真的购物、乘车、存钱的画面,即只要进行商品交换,就要用到人民币。同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学生将*时的零花钱积攒起来,积少成多后,将这些钱用来办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如买好书捐赠给贫困的同伴等等。另外,新教材还多处精心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人民币。通过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民币的识别做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对全套人民币能清晰地识别,以识别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归纳出1元=10角、1角=10分,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3、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及节约用钱的良好*惯。

  (二)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三)教学难点:人民币的等价兑换。

  二、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这节课的设计我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动手实践,自主地学会新知。另外,小组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展,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碰撞。

  这节课的教学比较适合运用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机会。提高学生合作学*的意识。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钱?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

  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

  师:谁能说一说零花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在这里渗透德育:不乱花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

  师: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有关人民币的知识。(板书:认识人民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根据主题图,联系生活实际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举例不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这个回忆过程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找准学生的最*发展区,同时让学生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兴趣,突出知识生长点。

  (二)认识人民币。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用过哪些人民币?

  学生自由发言。

  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或者用过的人民币有的是几元的,有的是几角的,还有的是几分的,你们知道吗?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常用单位。(板书:元角分)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不同的人民币,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认识它们的?

  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师:同学们真不错,用那么多方法来认识人民币,请把课桌上的人民币中你认识的,给你的伙伴说一说。

  学生活动,互相说认识的人民币。

  师:每个小组的同学能把你们课桌上的人民币分分类吗?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分完后汇报交流。

  生l:我们把元的分成一类,角的分成一类,分的分成一类。

  生2:我们把纸币分一类,把分币分一类。

  生3:我们按数值来分类。

  师:人民币上的**,代表我们的祖国,我们爱护人民币,就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没有对“怎样认人民币和人民币的分类”进行传统的“授予”,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对已有经验的归纳与延伸。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过程,在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细心观察的良好*惯。

  (三)探索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一块1元钱的橡皮,你能想到不同的付钱方法买到这块橡皮吗?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然后把想好的方案说给大家听听。

  汇报交流。

  生1:我直接付l张1元的。

  生2:我付2个5角的。

  生3:我付5个2角的,还可以付10个1角的。

  生4:我还可以付1个5角和5个1角。

  师:同学们想出的付钱方法还真多,哪位同学能说说元和角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归纳,师板书:1元=10角。

  师:你真了不起,同学们桌上还有一个标价l角的练*本,请你们想出不同的付钱方法来购买这个本,然后互相说一说角和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讨论后汇报,师板书:1角=10分。

  换钱游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

  1个5分的可以换()个1分的;

  1张1角的可以换()个2分的,还可以换()个5分的;

  1张2角可以换()张1角;

  1张5角可以换()张1角;

  1张1元可以换()张5角的,还可以换()张2角;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清晰识别人民币,掌握元角十进关系、角分十进关系的基础上,对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游戏在师生之间或小组内进行,为每个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四)模拟购物,实践运用。

  师:接下来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选出一名超市经理。请“经理”先介绍一下超市的商品。各组推选出的“经理”介绍商品。

  师:请大家拿着自己的钱去购买自己喜爱的物品吧!

  学生自由购物。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尊重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原则。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生动、轻松、愉快,学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有价值的数学。

  (五)评价及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上得高兴吗?你认为这节课谁表现得比较好?你应该向他学*什么?谁来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在热烈的购物之后,师生小结,学生由此回顾整个学*过程,多方面进行小结,提升成功的意义,满足学生成功欲望。

  总之,让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效沟通。那么,学生将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教育财富,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资源。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第三章加减法,第八课时----可爱的企鹅.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能根据情景图做有关的加减法.

  (二)教学知识目标

  1.理解问题情景中的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

  2.学会做有关的加减法.

  (三)教学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

  看图正确理解数量关系

  二、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出示情景图----可爱的企鹅1)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三)活动一:观察讨论,学*新知1

  (观察图片:可爱的企鹅1)

  教师:仔细观察图,说说图的意思,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2.教师提问

  (1)想一想图中的大括号表示什么 问号又表示什么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这幅图的意思吗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板书:6+3=9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自由交流)

  (四)活动二:加深理解,强化新知.

  1.(出示图片:可爱的企鹅2)

  2.小组合作学*

  要求:(1)仔细看图,完整地说一遍图意.

  (2)图中的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 问号又表示什么意思

  (3)怎样算出藏起来多少只企鹅呢 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3.小组汇报

  (五)动手操作.(展示课件3)

  三.巩固练*,启发思维(完成练一练1---3题)

  四.小结

  五.说教学方法

  1. 设计教学法

  所谓设计教学法,就是设想、创设一种问题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计划去执行解决问题.设计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实际活动的学*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活动之时,一定要先设立一个实际的问题,然后由学生去拟定学*计划与内容,而后运用有关的具体材料,从实际活动当中去完成解决问题.因此,整个的设计教学是包括实际的思考与各样的活动在内;一边思考,一面执行;既用脑,也用手。

  设计教学法不仅活泼,而且也会有许多创意的学*活动从中产生,设计教学是有目的的学*活动;学生在有明确的目的及强烈的意愿中学*,必然能提高他们参与学*的热诚,再者,当一个设设由学生自己去思想,去拟订计划时,更可训练他们的思考,组织和搜集资料的能力;一切手,脑并用的活动,对于他们精通知识与培养纯熟的思考和技能,都是有益处的;学生们由始至终获得完整的经验,更是宝贵.在本节课中,通过创设企鹅的情景图,让学生独立思考,理解大括号的意义并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利用系统的步骤,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藉以增进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必须认真地去设计各种问题,以使学生达到有兴趣集中学*注意力去思考和参与讨论等的目的.

  六.说学法

  1.自主学*

  自主学*是学生在教学条件下能够主动地进行学*,是和被动学*相对而言的.专家们认为自主学*应体现在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等方面.这是一个理想的境界,最终的目标.在义务教育阶段,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学*的自觉性,感到学*是自己的事,而且是一件愉快的事,愿意学*,热爱学*。

  2.合作学*

  合作学*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 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合作学*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下组之间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全面发展的目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8和89页,《找规律》的例1~例3及“做一做。”

  “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找规律”作为新单元的第一课,非常重要。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这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将会造成阻碍。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知道下一个物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主题图,认识规律同时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通过涂色,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图形或物体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知道下一个图形或物体。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的准备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以学生为学*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游戏、尝试、探索、练*、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在教学设计上,注意重点内容的处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找规律、创造规律的主要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由魔术导入,在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规律的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教具的辅助,演魔术的情境,体现新课程标准情境教学的理念,意在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情境,促使他们较快融入其中,并激发他们学*的积极性、自主性,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2、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布置教室。

  设计意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发现什么,都是怎样排列的,他们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由此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规律,也就是一种物品摆放的规律是什么?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设计意图:此环节分三个层次,先出示“彩旗”,引导学生找规律;接着同时出现“灯笼”图、彩花图和“小朋友排队”图,由学生同桌讨论找出规律;最后汇报说清规律。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摆一摆,猜一猜。

  2、涂一涂。

  设计意图:完成老师的任务,设计一条手链,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地发散并创设出更多的、更复杂的规律,从而培养他们大胆创新的意识。

  此环节重在体现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以“听会忘,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1、联系生活找规律。(课件出示“生活中的规律”图)

  2、做规律

  听规律,做出有规律的动作等。

  3、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按规律摆学具环节,对“规律”的感知、体验已得到加强,已能判断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所以此环节承上启下,意在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体现“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符合新课标和新理念。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全面分析单元知识结构,准确把握学*标准

  本单元教材分为“数数和数的组成”、“读数和写数”、“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等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按照知识间的逻辑顺序和儿童学*的认识顺序,经过适当的扩充和有序的编排,构成了如下相对完整的单元知识结构:

  (附图{图})

  从上述结构图不难发现,前面三部分可概括为100以内数的认识,它是全单元教学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也是教学的重点。第四部分虽是100以内简单的加减法计算,但实际上可看成100以内数的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因为整十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就其本质而言刚好反映了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的特征。

  上述结构图还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全面展示了学生在本单元学*中,只有达到以下学*标准,才算是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真正掌握。

  ①熟练地数数。既要能熟练地结合买物数数,又要会准确地抽象数数,特别是接*整十数时能连续正确地数数。在数数时,不仅要能一个一个地数,还要能十个十个地数。

  ②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既要知道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又要明确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组成几十几。

  ③正确理解数位概念。数位概念在本单元学*中特别重要,它包括知道100以内数的数位名称及排列顺序,了解100以内数的计数单位,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等内容。

  ④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基本规则,并能根据这一规则熟练地读写100以内各数。

  ⑤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大小比较。

  上述学*标准告诉我们:本单元教学不只是单纯地引导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全面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学*标准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系统掌握100以内数的概念所包括的内容,确保他们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掌握真正落到实处。

  二、抓好数位概念的建立,通过数位概念促进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数位是指数中各个数字所占的特定位置,一个数的数值意义就在于这种数字和数位的有机结合。任何数学,都只有赋于具体的位置值后才有大小的意义,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从数值意义上对其进行读数和写数。显然,正确理解数位意义,切实建立数位概念,是正确读、写数的必要前提。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应把数位概念和读数写数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通过建立数位概念去促进读数、写数基本规则的理解和掌握。

  1.突出“数位”教学、帮助学生切实建立个位、十位等数位概念。

  在“数位”教学中,首先应利用学生熟悉的100以内数的组成的有关概念,引导他们按照数的组成方式去观察、认识排列的小棒或小棒图,为数位概念的建立提供感性材料。其次要充分利用计数器,特别是计数器珠子下面数位表的中介作用,让学生主动从小棒和珠子中抽象出数,并突出各个数学所占的具**置,从而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概念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读出抽象出来的各个具体的数,让他们在读数中初步体会数学与数位的有机结合,并从中了解每位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如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自然数是数字和数位的高度统一,还应引导学生对照数位表对“11”等特殊数作深入观察和思考,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同一个数字由于所在数位不同所表示的大小也就不同的道理,由此让学生对数位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最后对照数位表帮助学生了解每个数位的具体名称,并熟练地掌握其排列规律。这样,学生从具体到抽象获得对100以内数的数位的完整认识,他们头脑里关于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的概念也就比较清晰了。

  2.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的基本规则,较熟练地掌握100以内数读写的一般方法。

  教材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概念以后,明确给出了“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结论,这一结论概括了整数(甚至小数)读数和写数的基本规则。由于这一规则是直接建立在数位概念基础上的,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引导他们用已获得的数位概念去正确理解这一规则的含义,然后用规则去指导读数和写数。

  ①正确理解“高位”的含义。“高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三位数来说百位是高位,对两位数来说,则十位就是高位。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读数和写数理解这种相对意义,要防止他们用静止的观点去片面理解它的含义。

  ②引导学生在读数和写数的活动中主动概括其规则,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一规则。

  ③引导学生及时将概括出来的基本规则广泛运用于读数和写数的活动中去,促进其读数、写数水*的不断提高。

  三、以数的组成为中介、实现认数和计算的有机统一

  在本单元教学中,数的组成和数位概念是处于同等地位的核心内容,它不仅是理解100以内数的大小和数位意义的重要基础,同时又是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减法最直接的理论根据。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它在知识结构中的这种中介作用,进一步密切100以内数的概念和计算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及其计算的整体把握。

  1.在数的组成教学中适当渗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思路。

  学生在数数基础上对两位数有了初步认识以后,教师应适当注意引导他们按照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思路去观察和分析数的组成与分解。如教学数“35”的组成时,除要求学生“35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思路去思考和表述外,还可引导他们按照“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组成35”的思路进行叙述。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数的组成有较全面的理解,而且可以从计算方法上为后面的计算作必要的孕状。

  2.在计算中突出数的组成算理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复*题之前,要高度重视教材所安排的题的准备作用,通过复*题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的角度去认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使他们对其计算过程与方法有实质性的理解。如在“405”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按照45的组成的思路计算出结果。这样,使学生在计算中既明确意识到数的组成算理的指导作用,又把数的概念和计算两者高度结合起来,实现数的概念和计算知识内容的整体掌握。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5)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6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2—33页上,主要内容有“猜数游戏”;“想一想”、“练一练”;6和7的加减法。

  本课时教材我通过设计一个“猜数游戏”和“摆数活动”,使学生学会六、七的加减法。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积累经验,发展数感,培养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2、通过观察和操作等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正确熟练地掌握六、七的加减法计算。

  3、培养观察、语言表达、动手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6和7的加减法,突破方法是引导学生在游戏中,通过合作与交流使学生掌握所有的算式。

  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突破方法是组织多种形式的练*,使学生熟练掌握6和7的计算。

  二、说教法与学法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数学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我根据数学学*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了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游戏、活动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来,设计了新颖的情景教学,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教学过程紧扣教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的引导,使整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有效的学*就是激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本课教学中,我注意实践操作与游戏活动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玩、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设计了五个环节:复*导入、猜数游戏、摆数活动、回顾总结、课堂作业。

  (一)首先是复*导入

  在上新课前我用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儿歌《数鸭子》,让学生边听边唱,在情境中复*巩固之前学过的10以内的数字及大小的排列,然后以开火车游戏复*了有关5的加减法算式,为学*6、7的加减法做好了铺垫。接着以猜一猜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创设了学生良好的学*氛围。

  (二)接着进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猜数游戏

  在猜一猜导入的情景下,学生对新课学*有了一定的兴趣,因而我自然的引入6的猜数游戏活动,这一活动是学生十分喜欢的,每个人都有积极参与的信心。关于6的猜数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6的加法算式

  1、先是老师变,学生猜。在猜数游戏时,我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教具——红枣6颗,用双手演示,让学生通过猜数引出得数是6的加法。然后是学生自己变,自己猜。请学生把豆子也拿出来变一变,同桌之间进行变戏法的活动,并且记录算式。从变戏法这一有趣的情境出发,激发起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初步体会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并在动手实践中掌握6的加法。

  2、师生共同整理并小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先由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算式,我在黑板上以花朵的形式把他们的结果展示出来,花朵是6,每两片花叶合起来的结果等于花朵上的6,这样便于学生对加法的理解。等学生说完自己的算式后,我再以课件的形式出示已经整理好的算式,引导学生比较发现数字不同,但结果相同的两种加法算式的异同,在整理零乱算式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好*惯,初步感受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二:6的减法算式

  我再改变猜数形式,用单手猜数再引出相应的减法,从而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6的加减法。并使学生充分地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是我先做示范,接着让学生自己进行猜

  数活动。最后师生共同整理并小结,学生的`汇报同样以学生熟悉的房子的形式板书出来,方便学生再次观察,最后课件出示整理好的减法算式,让学生齐读,在头脑中对数学知识的规律性,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摆数活动

  学*了6的猜数游戏后,学生兴趣高涨,跃跃欲试,我便顺势引导,先用自己准备好的教具苹果娃娃在黑板上分别演示有6个苹果,再添进来1个,是几个?学生很明白就能列出来算式6+1=7,然后又说从7个苹果中去掉一个,很直观的表现出减法的应用,学生很快就能列出来7—1=6,通过我的加减法演示后,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7个圆片,组织同桌合作学*7的加减法,我巡视、指导参与学生操作活动,通过摆数活动,进行实践操作,主动探究,得出7的所有加减法算式,这样做给每个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使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体会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四)回顾总结

  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通过老师引导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使学生脑海中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五)课堂作业

  由于时间关系,最后7的减法算式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汇报时间,我就留成了最后进行的课堂作业,让学生继续在剩余的时间和课后去完成。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 说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二课时:上下。

  2、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是通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属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第一学段。本节内容“上下”是学生学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学*的,继续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述事物的好*惯,学会用上下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3、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知识技能目标)

  (2)、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能力培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学会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二、 说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 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法。创设小动物去大树爷爷家做客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让学生能直观地明确三种动物的位置关系,体验到上下的位置关系,并创设三种动物变换位置关系的情境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 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新课标特别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方式,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说说教室的物品的位置关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进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 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通过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整理书架、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去加深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及理解其位置的相对性,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主题画 投影仪 小书架

  学具准备:剪刀 胶水

  三、 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引疑。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我创设了这一情境导入新课:今天,天气晴朗,森林里特别热闹,原来大树爷爷今天请客.小兔和小鸟一大早就到了.(出示主题画,先出示小兔和小鸟)让学生观察直观到小鸟和小兔的位置不一样,我顺势引出课题:“上下”。通过设疑引出课题,能让学生有发现问题的机会。

  第二环节: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 观察思考。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仔细观察小鸟和小兔的位置,让学生自由说说小鸟在小兔的哪个位置上,小兔在小鸟的哪个位置上,让学生初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

  2、 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引入松鼠,思考:松鼠站在哪?让学生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我注意使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说明小动物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再让学生描述松鼠的正确位置,从而体会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由于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与相对性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有必要作出适当的说明,对学生理解新知很有帮助。)

  3、换换位置,加深理解上下的相对性。

  让学生动手换一换小鸟和松鼠的位置,要求学生互相说说三种动物各自的位置关系。(学生能在变化中进一步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学会举一反三,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4、 指导看书,书写。

  指导学生根据判断的三种动物的相对位置,填写好书本的内容,注意上下的书写,培养学生正确书写的*惯。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应用新知去解决问题。

  1、联系身边的例子说一说。

  观察教室,讨论哪些物体的位置关系可以用“上下”来描述。学生自由观察,自由发表意见。(设计意图:联系学生身边的例子来应用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 听口令,摆物品。要求每人准备好数学书,练*本,文具盒和铅笔等学*用品。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可以设计以下口令:数学书放在桌面上,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练*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等等。(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3、整理书架。每个小组一个小书架,一些书和其他学*用品。要求:小组内互相商量如何摆放这些物品,然后动手一起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说出物品的上下位置关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4、参观小明的房间。(课本练一练第1题)

  先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再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把各种物品的上下关系补充完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这一情境,要求学生回去整理自己的房间,养成物品摆放整齐的良好行为*惯。

  (以上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设计的。)

  5、巩固练*,内化新知。

  (1) 课本第59页练一练第2题。注意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在写数过程中,让学生说说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2) 课本第59 页练一练第3题:说一说。

  利用图画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是一道有一定开放性的题目,有多种的说法和答案,如船在桥的下面,人在桥的上面,桥在船的上面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第四环节: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完成第59页练一练第4题)。

  1、活动要求:先引导学生弄懂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动物头像,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小动物安排房子。

  2、活动形式: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分完后,与小组同学交流是如何安排的,说一说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与顺序。这样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交流合作的意识。

  第五环节:拓展思维,强化新知。(第59页练一练第5题)

  这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不做统一的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对不同水*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反馈的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有条理说出自己的推理过程。

  第六环节:总结深化,自我评价。

  结合新课标里提出新的评价体系,我在这一个环节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做个评价,每人一张评价表,在认为自己做得好的那格画上一个笑脸。

  对学*数学有兴趣

  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交流

  能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乐意倾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通过以上六个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乐意学*,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初步培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说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连加、连减”第一课时。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计算理解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是联系学生生活实践中,让学生体验连加、连减的方法和步骤,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索能力,属于培养学生学*20以内进位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它主要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计算出的得数,而学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克服计算障碍,就着重训练学生把先算的'数记在脑子里,起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知识技能目标)

  (2)让学生按照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体验学*的乐趣。(能力培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计算的*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

  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理解并说出连加、连减的含义。

  教学难点: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说教法与学法的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生活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实践,具体形象法。创设喂小鸡这一情景,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让学生能直观的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

  2、观察讨论,探讨研究法。

  新课标特别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方式,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感受生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生活劳动,进一步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观察意识。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通过老师下口令,学生数手指头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去加深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初步感知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质疑问,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有位和你们一样的小朋友,他叫小明,他家有个农场他是个爱劳动的孩子,经常在家里干活,今天他又来帮爸妈干活了。瞧!他在干什么?(出示多媒体课件,小明在喂5只小鸡)请问:现在地上有几只小鸡在吃米?

  二、观察探索,学*连加

  出示喂小鸡的情景,教师分步操作,学生观察;

  操作一:5只小鸡在吃米,又跑来了2只。

  师:看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一共有几只小鸡?(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谁会列式?

  板书:5+2

  操作二:又来了1只

  师:这时你又想告诉大家什么?

  生:又来了1只。

  师:谁会列式?生说。师板演:5+2+1=8谁会读这个算式?读作:五加二再加一等于八。

  该怎么运算哪?

  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叫连加,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的得数记在心里,再把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算出结果。(这个连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哪?你能用手指当做小鸡来数一数,说一说吗?)

  三、学*连减

  师:连接上面的情景,让学生猜想,小鸡吃完食物会怎么样?

  生:又去玩了,走开了。

  课件演示,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请学生站起来指着图说说)

  生:有8只小鸡,吃完食物后走了2只,后来又走了2只,还剩下几只?

  列示:8—2—2=4

  师:这里的8224各表示什么意思?你会读这个算是吗?

  生:读作:8减2再减2等于4。

  小结:像这样三个数用减号连起来的算式叫连减,在计算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减的得数记在心里,再把记在心里的得数剪掉第三个数,算出结果。

  四、巩固深化

  做一做:课本上的两道题,看图列式说图意,用手计算。

  强调: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减去是用划去或圈出来表示。

  反馈:你的算式是?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学生相互评价。完成练*题。

  五、课外延伸

  学生说说生活中连加、连减的例子。

  六、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5+2+1=88—2—2=4

  说总结反思:

  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创新性,对学*数学有兴趣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能积极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乐意倾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能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学生乐意学*,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初步的培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低年级的数学本身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都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低年级数学教学就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好的数学教学应从学*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足以证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一、说教材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0—61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了“前后”、“上下”的位置与顺序,理解了位置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它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和掌握其相对性。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培养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

  2、能力目标: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倾听与交流能力,质疑与评价能力,以及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用生活中有关“左右”的`情景,让学生在学*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浓厚的学*兴趣。渗透“事物之间相对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认识“左右”位置的关系,准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二、说教学法

  1、说教法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况**验左右的位置,会激发学生的学*主动性和探索性,使课堂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学生在愉快的“玩”中巩固了知识。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改变学生的学*方式,让学生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4)练*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感受物体的位置,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5)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学内容是丰富的、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精彩纷呈的。所以本节课利用多种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创新,让更多的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达到最高层次。

  2、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方法。

  (4)通过灵活、有趣的游戏和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境激疑

  新课开始,我利用课赛情境,让高兴的同学举手。从而引出课题:《左右》。

  二)、互动解疑

  1、说一说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一说常用左右手做哪些事情?

  学生举例的过程,既是教师了解学生认知基础的过程,也就是他们自己熟悉左右的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象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这样,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充分感知自身的左和右,让他们在各自原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2、玩一玩

  通过带着学生玩“举右手,抬左腿、摸左耳??”这些“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帮助学生借助身体器官认识并正确分辨左右。在这一环节中,我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选择学生最熟悉的左手、右手为突破口,借助身体的器官,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体验,领会左右的含义,分辨左右的位置关系。通过自主寻找、合作讨论、游戏反馈等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合作交流的能力,体现了数学学*的自主性与合作性。

  3、摆一摆。

  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叙述摆学具,通过摆的活动,让学生把身体的左右迁移到生活中来,使学生学会确定物体的左右。在听老师的叙述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如何用语言来叙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说一说。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东西,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

  三)、启思导疑

  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握手,请学生判断,老师是用右手握手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后,老师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

  相对,用右手握手方向刚好相反。通过质疑、释疑,让学生发现“左右”的相对性。

  四)、实践运用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学是谁?

  2、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一共有()辆车。(课本61页练一练第3题)

  3、我问你答

  4、拓展延伸

  有一个小朋友要上楼,你能告诉他应该走哪边吗?

  如果他不走右边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学生自由发言)

  你知道为什么“上下楼梯要靠右行”了吗?

  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他们都是靠哪边走的?

  走路时我们要注意什么?(结合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结: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交通规则,我国规定每个公民都靠自己的右边行走或行车。现在请同学们都靠自己的右边来回走一走歌谣:同学们,请记住,上下楼梯靠右走,不追逐,不打闹。走马路,也靠右,安全第一永记住。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在我们的生活中,认识左右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帮助,就让我们到生活中去体会吧!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认识物体”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直观几何体的不同形状,并知道相应的名称,不要求学生能表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

  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在玩中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学*的主体,努力创设*等、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进行学*,使学生切实感受物体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地探索新知和合作学*的*惯。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的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利用“分一分”、“找朋友”、“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1、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2、游戏找朋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由实物抽象出形状图形,培养学生抽象能力,在由形状说出生活中是这种形状的实物的练*活动,建立起四种几何体在头脑中的表象。

  3、通过摸一摸的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也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搭一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可以得到自由的发挥,并能感受复杂物体的形状与简单几何体之间的联系。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统计》的内容。

  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了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本册的统计,以整理数据为主要内容。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继续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用画“√”的方法记录,为以后学*用画“正”的方法记录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直接关系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收集和整理数据时,往往要把数据进行分类和计数。本单元教材没有把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灌输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分一分、数一数的愿望。收集信息和计数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教材没有明确规定哪一种比较好,而是让学生在整理数据的实践中体会,在同学间的交流中比较和选择。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调查和收集数据。收集数据是统计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教材很重视收集数据,把它作为统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要学生到小组里收集铅笔、橡皮、直尺的数量,到课程表中收集一些学科的周课时数等,让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分类、边计数,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改变传统的数学教材片面关注制作统计图、表技能的现象,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教材重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产生统计需求,初步形成统计策略,在调查、收集信息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方法,利用整理后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在统计的全过程中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

  2、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来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惯。

  2、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自己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及彼此的交流中选取最为恰当的统计方法。

  二、说教法

  在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宗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的有效途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将先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背景,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性学*,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广泛交流,体现数学课堂的开放性。

  说学生:

  全班37名学生。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一定合作交流学*的能力。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设计、组织学

  生进行有价值的统计活动。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一是安排学*小组。二是每个学*小组准备学具,把5个正方形、7个三角形和4个圆混杂着放在一个盒子里。

  1、引入新课。出示杂乱地贴在黑板上的图形,先让学生说说有哪些图形,然后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分一分、排一排来知道每种图形有多少个。

  (以此来复*旧的统计方法来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进行新课。

  1)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自己的方法来统计盒子里各种图形的个数,并把统计的结果的结果填在表内。

  2) 交流统计方法。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利用的什么统计方法,如何操作的。如果教科书中的方法学生没有想到,可以让他们看看书上的插图,说说图中的学生是怎样整理的,并让他们照书上的方法再做一做。完成以后把学生的各种记法以及画“√”的记法进行比较,说说各种记法的特点,比一比哪种记法既清楚又方便。

  (在此我依照学生课堂的实际情况来操作,以学生的意愿为统计的主要策略,但在交流中,我会引导学生在多种的统计方法中选取比较方便清楚的,让学生自己交流比较,选择出适合的统计方法。)

  3) 分析数据。根据统计表里填写的内容回答书上的问题,并思考还能知道什么?(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统计数据的意识,不光要学会回答问题,还要能提出问题并解答。)

  3、组织练*。

  1) 统计小组里的铅笔、橡皮、直尺各有多少。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并填写表格。

  2) 请组长介绍统计方法和结果,并把结果填写在黑板上预先画好的表格里,并回答课本上提出的问题。

  3) 通过结果,你想说点什么?如果我是文具店的经理,你们想对我说些什么?

  (作为老师,在此环节中充当学生学*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充分培养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反思:

  1、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而课程标准则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这部分内容比较繁琐,分小组进行合作学*是有效的学*方式。

  2、教师将教科书的盆花变各种图形,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些数据,使教材更具有实用性。

  3、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信息,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4、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统计,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验。

  5、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善于把握课堂激励机制,使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6、明确要求,才能“有的放矢”。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应让学生先明确要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样,课堂上的讨论、操作等活动才不会流于形式而落到实处。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6)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第一课时《认识图形》。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四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教才进行简单的分析,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内容。《认识图行》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他们的特征、周长,还有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4、评价目标: 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状况,激励学生的学*热情,也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会辨认这四种图形;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体会面在体上。

  说教法、学法 教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四维目标呢?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针对这种情况,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60-61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前后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方位感不强,不一定能准确的加以判断。而“上下” “前后”“左右”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达到熟练、准确地辨别“前、后”的位置,就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完成。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 认识物体的 前后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借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用“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日后学*方向与位置做好铺垫。

  3、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学生年龄的特征,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良好*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能正确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而教学难点定为让学生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5、教具准备方面,(我选用)多媒体课件、小红花、动物图片等、课前还为学生准备了卡丁车图片作为学具。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一年级的小学生更喜欢用形象来思维的。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贯穿于整节课,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森林运动会”这一情景,仿佛身临其境,便于学生充分地 感知物体间的前后位置关系。

  同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注重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方式,在观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体验前后的含义,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探索的乐趣。

  三、说教学设想

  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充分挖掘现场资源来启发学生学*,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一个自主的空间中观察、操作,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 学*的主人。

  学生将通过说、找、摆、做、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前后”位置关系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构建了探索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结果是——对!小兔子骄傲自满,结果输给了小乌龟。小兔子为此很不服气,今天,又找到了乌龟,非要再赛一次,乌龟明白,这次小兔子肯定不会睡大觉了,就对小兔子说:“比赛可以,但这次的路线必须有我来定。”小兔子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现在我们就到赛场去看一看。

  (二) 观察交流,获取新知

  同学们,今天森林之王老虎给我打电话说森林王国有一场运动会,邀请我们一年级二班的同学去观看。还等什么,赶紧去看看吧:百米赛跑都快要开始了,我用电脑出示动物赛跑图,问:同学们,你们看到哪些小动物?老师最喜欢小兔子(我把小兔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小兔子的前面、后面有哪些小动物?学生在观察中很容易发现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后面是小乌龟。同时也可能有学生会发现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和小鹿,后面是小乌龟和小蜗牛。 只要回答合理,我都给予表扬说“你真棒”、“观察得真仔细”等等,并用小红花作为奖励。

  通过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同时,动态的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其它的同学,这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的自**。

  然后,我激发兴趣,看完了紧张的百米赛跑,可惜我们错过了卡丁车比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时利用笑笑发来的短信

  2号车排在最前面,3号车排在4号车的后面,1号车在最后面。

  请各小组同学根据短信的内容,利用手中的卡丁车图片在小组内说一说,摆一摆。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请一组同学到前面利用图片边说边摆。这里我会给说的好的学生给予评价。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回放,让学生对照自己摆的对不对。

  卡丁车大赛的情境新颖时尚,同学们团结合作,认识字的同学读信息,其他同学摆图片,在小组内观察与交流中,解决了这样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结合实际,启发思维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让中间一横排同学起立,说说前后分别是谁,向后转再说一说前后分别是谁,让学生发现问题,明确方向发生了变化,前后顺序就变了。然后我继续问学生:前在哪儿?后在哪儿?方向转一转,前后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小脸)对着就是前。(后背)对着就是后。方向转一转,前后就(改变)。最后根据问题和学生的回答编出下面这首儿歌:

  小朋友们告诉我,前、前在哪儿?

  老师老师告诉你,(小脸)对着就是前。

  小朋友们告诉我,后、后在哪儿?

  老师老师告诉你,(后背)对着就是后。

  123、321方向转一转,前后怎么样?动脑想一想。

  123、321方向转一转,前后就会(改变),就会(改变)

  这样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前后的意义,体验到前后的相对性,同时更深一层理解到以什么为标准,确定前后的重要性,既考查了学生是否掌握“前后”概念意义,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使学生再次获得愉快、成功的数学情感体验。

  (四 )拓展应用,培养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明和同学们去儿童乐园买票的情境图。在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一共有多少个人在买票?

  之后,我出示了一道排队的思考题作为这节课的拓展延伸。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少,对直观的事物感兴趣。因此,我采用了这种图文结合的板书,使教学内容更加美观实用,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有着广阔的生活背景,也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本课时是《找规律》知识体系中的起始内容,即让学生探索,发现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所熟悉的“六一”儿童节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包含着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同时还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操作等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创造规律。

  3、教学目标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爱动,好奇心强,因此可以设计一系列的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基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知道下一个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主题图,认识规律同时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通过涂色与摆学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美。

  4、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结合农远资源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图形或物体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知道下一个图形或物体。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说学情分析

  经过上个学期的学*,我班孩子们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学**惯,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不仅活泼,好动,而且形成了我班孩子所特有的风格——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敏捷。

  他们在生活中,学*中已经多多少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和规律性的*题,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和研究,也就是说《找规律》内容是我班孩子初次正式接触,怎样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规律,领悟规律的内涵,将是我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游戏、尝试、探索、练*、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在教学手段上,运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图文结合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找规律、创造规律的主要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环节:

  (一)游戏引入,感知规律

  以“动作接龙”的游戏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上课开始,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引入,营造了和谐的学*氛围,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学生们主动参与到游戏中来,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增强了学生探究规律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1、看图找规律

  创设情境:“六一”到了,学校组织联欢会,这是同学们布置的会场,一起来看看吧。

  然后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图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设计意图:借助农远资源我利用主题图,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六一”联欢会。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知识与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探究,在农远资源的辅助下,更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初步感知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学生找到图中有规律的事物之后,再去完成例1,轻而易举。(课件出示例1)

  最后师生共同小结:这些图形、物体和小朋友都是两个为一组,重复出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去找规律,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亲身感知、体验事物的排列规律,逐步发展其动手、观察及推理能力,初步感知规律的美,并掀起了探究规律的高潮。】

  2、摆图找规律

  这个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的活动来探索规律,创造规律。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为学*例2做准备的,我并没有先出示例2,而是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借助给定的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律摆一摆,并说说是按什么规律摆的,学生们大胆的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进行相互间交流,创造性的摆出多种方法,在操作和尝试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了学*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操作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组是怎么摆的,按照什么规律,紧接着完成例2学*,水到渠成。(课件出示例2)

  3、涂色找规律

  请学生合作探究:根据从中发现的规律继续涂下去,看哪个小组涂得又快,又准,又好?涂完后,派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组是按照什么规律涂色的。(课件出示例3)

  【设计意图:我从学生的爱好—画画入手,为学生

  创设了他们喜爱的涂色比赛情境,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在活动中又一次感知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4、师生互动找规律

  这个环节我利用掌声来找规律。

  【设计意图:利用掌声来找规律,让学生亲身感知、体验事物的排列规律,使数学更贴*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寻找身边规律的欲望,为后面生活中找规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联系生活,创造规律

  1、生活中找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找出身边的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2、创造规律

  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创造出美丽的图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出新的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的方式,用涂色活动来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大胆创作中加深了对规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

  3、欣赏作品

  将学生有特色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让学生们边欣赏边评价,并说说作品是按照什么规律创作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相互间欣赏作品,开阔了视野。在欣赏和评价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取长补短,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美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应用创新意识。】

  (四)尝试练*,应用规律

  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应用,为了巩固新知,加深对规律的理解,此环节,我设计了三种类型的练*题。(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富有情趣,富有挑战性,此环节,我设计了不同梯度的练*题,循序渐进,在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驱使下,学生们积极思考,参与创作,增强了应有创新意识。】

  (五)课堂小结,欣赏和畅谈规律

  1、欣赏有规律的图片。(播放课件)

  只要我们留心地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规律,比如斑马身上有规律的条纹,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保护自己;马路上的斑马线,提醒我们过马路的时候注意安全;还有春天生机勃勃,夏日晴空万里,秋天果实累累,冬天大雪纷飞,冬去春来,夏去秋来,四季有规律的变换等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有了农远资源库提供的课件的展示,使学生感受规律美,学会欣赏规律美,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2、课堂小结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找到规律的?一起归纳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然后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的生活打扮的更加美丽,精彩。希望同学们能够做一个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孩子!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重点,解决知识难点,整个黑板主要用于展示学生涂画规律和动手创造规律的作品。这样安排既便于学生观察,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例1例3

  红黄一组,重复出现。绿黄一组,重复出现。

  绿紫一组,重复出现。蓝黄红一组,重复出现。

  紫红一组,重复出现。

  女男一组,重复出现。

  例2

  正方体、圆柱体一组,重复出现。

  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一组,重复出现。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教材与资源应用

  1.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及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找规律的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同时,教材内容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数学的乐趣。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图形的排列规律。

  2、说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并运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交流的活动中,经历发现生活中有规律排列现象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身边事物,发现和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美。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事物中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我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我要突出的重点讲出。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三、设计理念:

  1、学生学*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有意识地利用学生身边或感兴趣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从疑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教学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我在本节课中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方式,在猜一猜、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等活动中,体验感悟规律,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并从课堂上得到成功的快乐。

  3、本节课的设计,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主,创设学生主动学*、探索的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

  4、本节课的设计中注意各科知识间的整合,如:让同学们做有规律的动作,是与音乐课的整合,让学生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则是与美术课的整合。这样把数学课与艺术交融,让数学学*更加愉快,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并非枯燥乏味,数学学*是如此生动活泼、快乐有趣。

  四、说教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并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1. 情境导入,初步感知规律。

  2. 探究新知,认识规律。

  3. 身边数学,稳固延伸规律。

  4.接洽生活,内化规律特征。

  5.全课总结,再现生活规律。

  五、说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初步感知规律。

  利用给学生带来的礼物引出规律

  2. 探究新知,认识规律。

  在这一部分,出示课本的主题图认识规律。

  老师在这一部分重点指出:有一种规律是事物重复出现,重复的是哪一部分,学生起来回答,老师用圆圈重重地划出。之后,过渡到形状规律。

  之后,我领着学生进行拍手游戏,拍手也是有规律的。我一句话也不说,只管着拍手,当学生听出我拍手的规律时,不自觉地跟着我拍起来。那种全班同学都动手的感觉,真好!有人说,老师就是一个表演者,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很希望能够拥有表演的艺术,能够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3.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活动

  第1活动:火眼金睛观察推理下一个出现的图案是什么

  第2个活动:心灵手巧

  (1)摆一摆摆出有规律的图形。

  (2)自己画一画涂一涂涂出有规律的颜色来。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规律,动手创造规律。

  4、接洽生活,内化规律特征。

  这一部分首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生活中的有规律的图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轻松一下,一是欣赏生活中的规律。二是调整一下疲惫的心情是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好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有规律的。如声音、动作等。可以让学生学学声音,做做动作。把音乐体操融合在一起。达到脑力和体力运动充分结合。

  5. 全课总结,再现生活规律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一起归纳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然后用有规律的掌声对自己的这节课表示评价。最后请同学们下课后一男一女有规律的走出教室。这样就把这节课的内容内化了真正的用于到生活实践中去。

  六、说教学反思

  课堂设计循序渐进,基本上能引导学生把规律认识透彻。这堂课对学生的评价及时、有效。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84-85页的内容及相应的*题。

  (二)、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方式帮助学生学*新知识,并且为学*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本课分成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是先创设一幅教师带学生过马路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数一数,图中有些什么?有多少?并且通过这个情境图向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和注意安全的教育。第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数一数及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去学*“11-20各数”的认识、组成、数的顺序及大小。第三,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新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知道这些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并掌握20以内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2、在日常生活中发现11-20各数。

  3、能积极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并参与数学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数11-20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的.学*方式去认识11-20各数。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数一数、摆一摆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组成、数的顺序和大小。

  3、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去巩固新知识。

  三、教学过程:

  第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请看一看这幅图,你都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1位老师和9个学生一共10个人。

  生2:再接着数一共是19人。

  生3:我发现有14棵树、20条斑马线。

  ……

  师:大家说得可真好,这幅中告诉我们过马路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通过情境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第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过程

  1、操作、数数。

  师:大家看看老师有一把铅笔,猜一猜,有几支?

  生:[自由猜测]9、15、16、20……

  师:小朋友猜了这么多,那到底谁猜的对呢?怎么办?

  生: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好,我们数数看,。

  生:1、2、……10,

  师:好的,老师先把这10支捆成1捆,那么再接着数下去。

  生:11、12……20。(再把这10支捆成1捆)

  师:这里一共是20支,你猜对了吗?(台下一片欢呼声)

  师:现在你们能像老师刚才的样子,拿20根小棒,同桌合作,一个摆一个数吗?

  (同桌合作,一个摆一个数)

  师:这些数是我们今天学*的新知识。(揭示课题)

  师: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哪些事物是表示“11-20各数”的。

  (班上桌子的张数、男女生各有20人……)

  2、摆小棒,读数。

  (教师直接出示11支铅笔)

  师:你们知道这表示多少?

  生:[快速且大声地回答]11

  师: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看出来了,怎么看的呢?

  生:[大部分学生抢着举手],1捆就是10根,再加旁边的1根,就是11。

  师:[拿起1捆小棒]简单地说,几个十?

  生:1个十。

  师:[再拿出1根小棒]几个一?

  生:1个一。

  师:[教师语速放慢]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好,刚才老师讲的这句话,谁还会说?[指名复述这句话]

  师:还有好多同学都会说,都想说,那同桌互相说吧?[同桌互说]

  师:刚才都是老师摆小棒,现在小朋友能不能也用这种方法摆一个十几,同桌合作,一个摆一个说组成,有问题吗?

  生:没问题。[同桌合作后个别汇报]

  师:你摆的小棒表示几?生1:17。

  师:好多小朋友都看不见你摆的,你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摆的吗?

  生1:我是先拿1捆,再加7根。

  师:也就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生1:是由1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生2:我摆的是19,是由1个十和9个一组成。

  ……

  [同桌之间根据各自所摆的数字互相猜数、评价]

  3、数的顺序和大小。

  师:小朋友很聪明,能够看着小棒读出它们表示的数,现在看看尺子图,把你认识的数字读出来好吗?(生顺数、倒数、读单数、双数)

  师:尺子上的数字,越往右,你发现什么?生:数字越来越大。

  师:老师看着尺上的数字,就能想出好多问题,比如,15前一个数是几?后面又是几

  生:它的前面是14,后面是16。

  师:比16多1是几?生:17。

  师:19比20少几?生:少1个。

  师:谁能学老师的样子,看着尺上的数字给大家提问题,并且比我提得更好?

  [学生提问,其他倾听回答]

  师:好多小朋友还想提,那同桌合作,1个提问,1个答。[同桌内交流]

  师:小朋友能否把尺上的数字记住,不用看尺子进行抢答。

  师:13比14少几?19前一个数是几?2个十是几?[抢答]

  第三、学*应用,巩固新知。

  1、分组比赛,看哪组数得最好。

  A、从11数到20B、从7数到13

  C、19倒数到10D、从11数到18

  2、摆小棒的游戏。

  师出示数字卡片,一个摆一个读数和说数的组成。

  3、找朋友。

  下面拿数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去找数字相同的好朋友。

  第四、小结。

  师:这节课中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事?

  生1:我学会了11~20各数。

  生2:猜数字我很喜欢

  ……

  四、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情境图尺子图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见,综合实践活动十分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当学*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此理念的主导下,我设计了《小小商店》这节实践活动课。本节课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中的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也就是课本第86--87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只有一个知识点:就是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取币、换币、找币的操作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教材借助“小小商店”这一学生熟悉的背景,采用现场模拟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商店的真实情景,运用“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扮演售货员与顾客,用对话形式提出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复*巩固前面几个单元学过的一些数量关系。在商店的中间,教材设计了一些与活动有关的问题,其中前两个问题是人民币的计算的进一步提高,需要学生逆思考,第三个问题的开放性比较大,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用多种方法解决。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此外,教材还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说教材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我认为“在活动中懂得不同面额人民币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付款方式的多样性。”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我以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为指导思想,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知识、能力和品德三方面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取币、换币、找币的操作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和“用数学”的情感,并受到勤俭节约的教育。

  三、说教法、学法:

  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根据综合学*活动课的课型特点,我采用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以渗透教育为原则,以训练实践能力为目的,力求做到把信息技术运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需要,我准备了:

  1、媒体课件一套。

  2、用实物把教室布置成临时的小小商店,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现场进行交易活动。

  3、回收站所需的牌子。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钱包(自制),学具人民币若干。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说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设计,首先我先说一下整体设计。

  国际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你听了,但是你忘了;你看了,把它记住了;你做了,你理解了。”如何让学生从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是我们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主导下,我们现在的课堂已不能象以前那样传统的一味的传授知识,我们要让学生从"学"数学变为"做"数学,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乐园。因此,本节课,我将本着“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以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为指导思想,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诱导学生按照“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践操作,探索问题---联系实际,创新应用”的规律组织教学,整个活动过程分为四大环节:激趣引入、探讨方法、模拟购物活动、交流评价。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体验生活,学会把知识综合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第一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约5分钟)。

  由电脑演示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导入新课,使他们愉快地进入购物情境,进入角色。

  第二层:模拟表演,实践体验。(约20分钟)

  教师选定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一两名学生扮演废品回收员,其余的扮演顾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人民币卡片购买商品、废品回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让买卖双方互相检查对方在进行人民币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

  第三层:活动汇报,体验交流(约10分钟)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理话,展示自己选购物品的自主性,以及合理安排零用钱的巧妙之处和购买物品的经验方法。同时,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懂得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惯,珍惜每一分钱,把钱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和最适当的时候,做一个有主见、善理财巧安排的好学生。最后评选最佳消费者。

  第四层:联系生活,渗透思想教育。(约5分钟)。

  (二)说局部设计

  下面我就以教学程序为框架,以"诱思探究教学论"为先导,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具体说说本节课的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都能体会到:情境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学*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因此。课一开始,我先给同学们创设这样的情境:放一段热闹喜庆的音乐: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我们的“小小商店”顺利开张了。(出示课题)熊猫经理特别欢迎小朋友去“小小商店”逛一逛。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小朋友,从屏幕上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对同学们说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发言),让学生交流物品名称和它们各自的价钱重点是说清楚画面上每一种商品的名称和价格。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及时作以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么,你们自己有零用钱吗?父妈给你的零用钱,你*时怎样使用的?分组交流如何使用零用钱。然后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因势利导,对使用比较合理的学生给予肯定表扬,对花费不恰当的学生给予纠正引导。

  我这样设计,借助“小小商店”这一情境,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把学生带入到快乐的学*情境之中,使课堂一开始就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每一个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学*情境之中。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2、模拟表演,实践体验。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培养实践能力”。鉴于此,我设计了此环节。具体的我是这样设计的:

  (1)进入角色,若干名售货员进场。

  (2)分发购物登记卡、现金记帐卡。让学生把所购买的“商品”的名称其金额、购买理由等记入《购物登记卡》和《现金记帐卡》上。

  (3)分组合作进行模拟体验。

  活动要求:

  1、顾客要检查售货员有没有找错零钱。

  2、卖易拉罐和矿泉水瓶的同学要检查废品回收员有没有算错一共应该付多少钱。

  3、售货员要看清顾客付款对不对。

  4、可以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可以合伙购买。

  教师注意调控场面,诸如“顾客”进入“商场”的先后顺序,购物的时间控制。

  教师选定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一两名学生扮演废品回收员,其余的扮演顾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人民币卡片购买商品、废品回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让买卖双方互相检查对方在进行人民币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另一方面要在学生碰到困难时给以适当的帮助和提示。

  我这样设计,除了复*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也反映了在日常生活中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时经常出现的几种情形。例如,计算买两种商品一共要花多少钱,卖东西时怎样找零,买东西时钱不够怎么办,怎样比较两种商品的价格,等等。这些情形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曾经遇到过或将来会遇到的`,通过这种现实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切身体会人民币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充分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让学生展示选购货物的自主性,关注学生所购物品的趋向,鼓励学生认真合理安排自己的“零用钱”,把钱正确合理的使用,并指导学生填好“两卡”以便交流。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体验自主的快乐,通过活动的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我们大家都知道,学生的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里,在设计上我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望得到了满足。而这,无不得益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教学开放式的组织。同时,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三个教学环节:

  3、分组交流,分享快乐。

  1)、交流在活动中,各自购买哪些物品。(介绍购物登记卡)

  2)、交流买东西过程应该注意什么事项。

  3)、谈一谈,在购物中,自己有哪些经验。

  4)、交流购买物品的意图。

  5)、交流买东西中应考虑到什么?

  6)、交流如何合理正确地使用零用钱。

  这样,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理话,展示自己选购物品的自主性,以及合理安排零用钱的巧妙之处和购买物品的经验方法。同时,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懂得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惯,珍惜每一分钱,把钱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和最适当的时候,做一个有主见、善理财巧安排的好学生。最后评选最佳消费者。

  4、联系生活,渗透思想教育。

  具体的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时你喝完了饮料之后会怎样处理用完的易拉罐或矿泉水瓶呢?(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电脑播放好孩子源源的故事:源源是个非常勤俭的孩子,他经常将家里用完以后的废旧物品,如:易拉罐、矿泉水瓶等,送到回收站换钱,然后把这些钱攒起来捐给希望工程和贫困山区的小朋友们。

  看到这些,你想说些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

  我这样设计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通过设立“回收站”,可以让学生明白易拉罐和矿泉水瓶都是可回收的废弃物,帮助小朋友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和意识。

  到此,整个教学过程全部结束。

  六、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组织学生具体的实践操作活动尝试,基本上不需要板书,所以此部分略写。

  七、在课改实验中,如何运用"诱思探究"教学论进行教学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教学设计是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和"诱思探究"教学思想的。

  总览整节课,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力求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理念,内容设计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之上,通过学生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来完成。切实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方式,使课堂真正做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新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了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目标,本节课的设计,我在这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尝试。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取币、换币、找币的操作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实践过程中体验到其中的乐趣,使学生爱学、乐学。整节课洋溢着愉快的学*气氛。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方式,不再是"听听练练",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操作实践,去体验交流。在经历了之后,学生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思维得到了锻炼,并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探索的快乐,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很多孩子在未学*这一课前,已能数出100以内数,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未有10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很注重学生数感的建立,主题图给了学生100这个数有多大的概念,通过估计和比较建立数感。教材还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例题1、2、3的教学都是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进行,通过操作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初步掌握数100以内数的方法。

  经过对教材的理解的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数100以内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2、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3、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建立100以内数概念,正确数出100以内数。

  教学难点:数数时接*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二、教法和学法

  1、动手操作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合作学*,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等、互助的学*氛围。

  三、教学过程

  1、本课学*是建立在学生20以内数的认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

  他们对100以内数看似了解,却概念模糊,教师在引入时为学生创设学*情境,给孩子们送来礼物,100颗星星,通过观察、估计、比较逐步建立数感。

  2、数植物的种子

  首先向学生展示1粒种子的大小,接着让孩子抓一把进行估数,这时也是想通过操作建立数感,但这数感建立已进一步扩展到了视觉,触觉,和空间的`范围,然后动手数一数,通过数数达到要验证估计是否准确,学生主动探索数数方法的目的。最后以汇报的形式与全体进行交流。学生数数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些是方便快捷,也有些是繁锁缓慢,在这时,对于各种方法的优劣我不进行评论,而是让各种方法得以展示,至于哪一种方法较好,孩子们在操作中是能够体会到的。

  3、数100

  这一环节以学生的操作学具为主,要求就更进一步了,物品选择,正好要数出100,还得让人一眼看出有100。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在于引导孩子们选择自己认为是方便、快捷的方法把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并在操作中发现,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这一知识点。通过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让孩子经历数1到100的过程,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逐步突破本课的难点,数接*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在这插入课本36页的练*题2这幅小皮球图,我认为并不重在数出100,而在于用什么方法来数,由于有格子,整齐排列,又有色彩间隔,学生可以较好的去思考以不同方法数出皮球的数量,可能会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二十个二十个数,五十个五十个数,前面所学知识既得到巩固,又得到发展。

  4、数数

  边摆小棒边数数,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到十的形成,学会数100以内的数,通过操作突破本课难点,数数时接*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以竞赛形式练*数数,使得课堂气氛热烈、愉快。孩子的学*兴趣高涨。知识在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巩固。

  猜数游戏的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孩子的数感。游戏中部分孩子不断提醒同伴“猜得太大了,大了,小了,很接*了……”另一部分孩子在帮助下所猜出的数不断接*目标数,直到猜中。游戏过程中学生的数感得到培养,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5、生活中的数

  100以内数生活中有很多,通过学生的说一说,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是如此贴*,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它位于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先讲单元分析,再就第一小结第一课时进行教学设计。

  在说课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剖析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①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

  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③连加、连减、加减混和计算顺序的掌握。

  这也正是本单元教材编排的学生思维最*发展区。

  本单元是本学期的重点单元之一,约占教学总时数的25%,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工作将有利于顺利达成学期育人目标,同时教材的编排凸显以下四个特点:

  ①是以学生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数的组成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作为本单元新知识的生长点。

  ②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③各小节教学内容的编排,分三个层次:以实际情景提供计算题,并呈现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掌握算法;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

  ④“用数学”是结合计算出现的,让学生体会怎样发现、提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并且内容直接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

  总之,教材的编排是由直观操作等依靠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介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我认为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根据国家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数学学科育人要求,我拟定的单元目标是:①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②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采用的教学策略有二:①打破传统教学计算时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创设情景,把计算置入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给枯燥的计算教学注入生命与活力;②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贯穿练*中,培养计算能力。

  以本单元第一小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第一课时为例谈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57页例1,完成练*十的第1——4题。

  二、教学目标:

  通过直观手段,让学生理解、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探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评价:

  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

  五、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操作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题卡、学生备小棒。

  七、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激情引趣。(3分钟)

  2、合作学*、探究新知。(17分钟)

  3、实践运用,发展能力。(15分钟)

  4、独立思考、巩固新知。(5分钟)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趣:

  多媒体课件出示“公园花卉展”的主题图,问:你看到了什么?(有三种花,说出每种花的`盆数)

  (二)合作学*、探究新知:拟分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在“公园花卉展”的情景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全班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出问题)

  第二环节:小组讨论先解决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计算时是怎样想的?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第三环节:小组汇报讨论的计算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按数的组成计算、想减算加、用十做单位计算、摆小棒看出来的……小组互评。多媒体直观演示,验证计算结果,并且让学生比较出那种方法最简便。体现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学生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其余的问题。

  第四环节:增加如“工人叔叔搬走10盆紫花,还剩多少盆紫花”,“红花和紫花的总数比黄花多多少盆”等整十数减整十数和加减混和计算的问题,学生思考计算并且说明理由。学生进行自评。

  (三)实践运用,发展能力:

  (以一年级综合实践课“小猪爬山”的故事为题材设计闯关活动),小猪和伙伴们结伴去爬山,如果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进行德育渗透。

  第一关:计算并说说 40+20 3+2 6—4 5+4—7> 40—20 30+20 60—40 50+40—70。

  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第二关:看图写算式(旨在比较、对比整十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加整十数等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40+3和40+30。

  第三关:集体闯关,每个小组一张题卡,用时少、正确率高为优胜奖。号召学生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对闯关活动进行小结,师评为主。

  4、独立思考、巩固新知:学生独立完成练*十第1——4题。

  创设情景,激情引趣:结合教材创设“公园花卉展”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又对学生渗透爱护他人劳动成果的思想品德教育。

  合作学*、探究新知:学生在“公园花卉展”的情景中,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了多种数学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再相互交流,这种安排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留给学生探索、思考、动口、动手的时间和空间,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实践运用,发展能力:运用多媒体把“小猪爬山”的动画故事呈现给学生,通过连续的场景和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活动中运用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独立思考、巩固新知: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独立思辩的能力和良好的学**惯,同时也检查了本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意识。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认整时,尤其是6时、12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体验来学*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闹钟声和录音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氛围,为学*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有序的,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接着再跟着电脑数钟面上的12个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二步骤是学*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动物钟面贴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并说一说,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当学生会认整时后,我用手势做整时让学生猜,伸直的手表示分针,握拳的手表示时针,然后老师说整时,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来,这一互动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对整时的认读掌握得非常深刻。

  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知识点:1、找朋友2、认识只有4个数字的整时钟表3、认识无数字的整时4、小明愉快的一天,并讨论:为什么都是8时?

  1、找朋友是一个基础巩固练*,让学生全员参与,给每个小朋友都带上头饰(钟面、整时的两种写法),让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个好朋友。这样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钟面和两种记时方法的联系,同时以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又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2、出示只有4个数字的整时钟表,让学生认,主要加深学生对钟面12个数所在位置的认识,知道12的正对面是6,3的正对面是9,从而判断出其它的数字,并读出钟面的时刻。

  3、出示无数字的钟面,这是拔高题,要求学生在心里想钟面各数字的位置,并认读出整时。

  4、我用课件出示小明愉快的一天,让学生边看录像边互相说“小明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并提出思考:为什么都是8时呢?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一个上午8时在看书,一个是晚上8时在睡觉,初步感知时间观念。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样?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创设情境。

  1、复*。

  复*学过的0—9几个数。

  2、教师讲故事。

  通过教师讲故事,引出9认为它最大,就骄傲自满了。让学生想办法对,用所学过的数字,看看能不能拼成一个比9大的数。

  二、学*新课。

  1、出示挂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挂图,并说说从中发现什么。)

  2、指名学生利用挂图数数。

  3、引导学生理解图中的9个学生和1个老师共是10人。

  4、利用现场人数进行教学。

  (首排8人,再加上2人,就等于10人)

  5、利用学生的双手进行教学。

  6、利用尺子进行教学

  (小黑板出示尺子)

  7、教学书写10。

  (1)教师书写10示范。

  (2)完成课本第65页的写字练*。

  (3)写给同桌看,互相欣赏。

  三、课堂练*。

  1、把10枝铅笔任意的分成两份。(指名学生回答如何分)

  2、玩游戏。

  (1)、教师说一个数字,学生应对一个数字,使两个数字的和是10。

  (2)、教师先拍手,学生拍的次数与教师的次数和是10。

  3、完成课本第65页的“做一做”。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完成课本第65页1-3题。

  指名板演,教师抽出个别做得不太好的来讲解。

  四、课堂小结。

  学*了什么?这节课快乐吗?

  板书设计

  10的认识

  评课:

  对本节课的一些看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10,就一个10,应该说内容是比较单调、枯燥无味的,但是在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气氛很高,教学效果较好,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对10的认识、和10的组成及10以内的数字结构。

  本节课的亮点。

  一、教材处理得比较好

  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中去。从复*到新授到练*都过渡得自然,在新授部分,教师通过观察挂图、现场人数、自己的双手等活动进行教学10的认识,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切身认识10;在练*部分,教师也设计了多种练*形式,有分铅笔,有玩游戏等练*,练*的多样性,能使学生从不同方面,理解、认识新学的内容,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评价处理得好。

  评价有自评、互评、教师评。在这节课的评价中,教师发挥了评价的功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不断上升,学生参与度较高。如在学生答对题时,给予掌声鼓励;在学生表现得不错的'时,教师很自然地竖起拇指给予表扬鼓励或是奖励小红花;在一些地方,如学生书写10时,写得不是很好,教师不是一口否认,而是挑个好看点给予表扬,再要求学生回去要认真练*写“10”。我认为这些评价是非常恰当、合理的。不像一些课堂整节课的评价很少,或是只要学生答对一个问题,就全班同学鼓掌齐说:你真棒或你真厉害。这样浪费时间不说,还会弄得物极必反。

  三、数字故事导入,促使教学效果的提升。

  教师利用小学生比较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在两部分使用了编故事进行教学或练*,我认为,这样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学*效果的提升。同时教师还通过故事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9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很大很大,看不起别人这种骄傲自满的不良*惯。

  四、教师的自身素质较好,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素质包括:语言、板书、演示、智慧、评价等。我认为在这节课中,教师的良好素质在于他的语言、智慧、评价等这几个方面。整节课教师的语言生动,富有激情,可谓跌宕起伏,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做得也很到位。教师的组织能力也较高,从整节课的开始到结束,教师都能自然应对,不管是学生答对还是答错,教师都能做出恰当的处理,在分组齐读10的组成时,教师不断地竖起拇指,表扬这组好点,那组好点,形成组与组之间的比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最后齐读10可以分成5和5,教师的一个手势,更是把课堂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充分体现出了教师具有较高素质。更像一位台上的表演家。

  值得注意的一些地方

  一、游戏练*形式虽好,但是要注意练*的秩序,教师只有把握住课堂的秩序,才能使游戏练*为课堂教学服务,充分发挥出练*的巩固作用。如教师拍几次鼓,学生就应对拍几次才能和老师的凑成10,在中过程中,全班同学应对,出现混乱的现象。

  二、在练*10的组成时,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彩色笔分成两个数组成10,在这环节中,我认为,当学生分完了,教师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分法,多让学生展示展示自己的成果,肯定的学生的成果,让学生享受的劳有所获的感觉。这样学生更会自愿地参与到学*中去。

  三、在课的最后,教师可为今后的学*更大的数留下伏笔。如:今天我们学*了10,那么同学说说还会不会有比10大的数呢?-------------今后我们将继续学*这些内容。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1

  教材分析

  《桌子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观察与测量》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桌子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就像剥豆荚,从皮剥到豆,不断明确的过程。

  学生分析

  学生年龄虽小,但都已经大略认识尺子(学生尺每个学生都见过),以他们的经验出发,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怎么使用(当然不一定很准确地使用,所具有的知识也未必全面),比如说,在完成课本第7页第2题“连一连”的题目中,有的学生就用尺子画线,他们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在裁纸活动中,有的学生没有剪刀,为了将纸撕齐,以尺子压纸边进行,也是取用了尺子的直,可见,学生对尺子并不陌生。当全班一起了解物体长度时,有个别学生最先试着用尺测量,就会带动其他学生效仿。一年级的学生都有模仿和好动的*惯,知道的学生会向不知道的同学甚至全班传授,公布结果;而不知道的学生会转身,回头,甚至下座位,问、看别人怎么做。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学中就要给他们时间,有要求、有目的地让他们表达自己,在争论与探索中获取知识。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聪明、积极,经常会出现一些教师始料不及之处,使得课前的设计会发生许多变化,不能按事先预计好的进行下去。所以,教师应面对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从他们的认识基础出发,主动学*。

  设计思路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比如说:学生在集体中具体认识尺子后,说明尺子上数字的作用;教师指明“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即是1厘米”,及时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巩固、肯定(或纠正)他们原有的`看法,利用这点使他们做到举一反三。

  认识尺子之后,是练*巩固。由学生自己测量同一物体,出现不同答案时,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参与、思考。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此时,教师再以一句简练、切中要害的话总结或提示,就能顺利地达到让每个学生理解和牢记的效果,比起教师限制学生活动,先做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完成,要来得生动得多,积极得多。

  之后,教师从旁引导,走出关键的一步,其余交由学生尝试完成。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能对长度进行估测。

  3.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体会厘米的含义。

  4.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

  绘制放大的尺子图;制作幻灯直尺图,便于学生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准备各类尺子(米尺、钢卷尺、皮尺),拓宽学生认识尺子的知识面。

  教学流程

  一、引入。

  很自然地引入主题:我们来了解桌子有多长。

  板书课题:测量物体。

  二、讲授。

  1.估计: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在这里若出现大多数学生已经很熟练地说出×ד厘米”,在后面的学*中请学生留心找一找答案是什么?

  【这部分安排,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能力。】

  2.测量:在学生估计得数后,求证一下,(先避开用尺子,给个假设)如果不用尺子,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呢?展开讨论,再由各小组汇报用什么方法?(用文具盒、书、笔等。)测量的桌子是多长呢?(希望是几个文具盒长,几本书长……)多提问几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师: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

  总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所以,我们才会找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经过测量,你们认为统一的工具最好是什么呢?(引入尺子,并为介绍尺子做铺垫。)

  【旨在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3.认识尺子。

  (1)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以一句话“它们用在各自不同的地方”,结束对尺子种类的介绍。)而在我们的学*中,最常用的就是你们这种(从学生手中取过)学生尺。(同时,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

  (2)师:那么,请你们看看,常用的学生尺上有些什么呢?(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再汇报。这样可避免部分学生不观察或观察不仔细,漏掉东西。)

  生1:有数字。

  生2:有一些小线、小格。

  师:这是刻度线,小格就是由这些刻度线分出来的,你们仔细数一数,每一个数字和下一个数字之间,也就是最长的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个小格。(帮助学生认准尺子)

  生3:有字母cm。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激起其他学生关注。)

  教师再讲讲cm的含义——c和m合在一起,表示厘米的意思,说明“cm”和“厘米”可以互相替换,而且指出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教师在学生开始估测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解答。请学生说,我们的桌子单位是××厘米。

  (3)师:在尺子上找到“0”了吗?它在什么位置上表示什么意思?(生:尺子最左边,表示开始起点。)

  师提醒:量物时,一般从起点0刻度线量起。

  师:尺子上还有些数字是什么意思?( 引出厘米的长度。)请找到尺子上从“0~1”这一段,从0~1是几厘米?(从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出发。)

  学生先猜,再互相交流。

  师: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么0~1就是(生:“1厘米”)。

  在黑板直尺图上用彩色笔画出0~1之间是1厘米。

  以抢答形式,再让学生说一说,5~6、9~10、0~2、0~6之间分别是几厘米等问题。(缓解,调动情绪,及时给予表扬,对最难的问题答对者以奖励,激励大家多思考。)

  (4)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比划感

  受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什么东西是1厘米长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多给予肯定。)

  4.量物。

  (1)要求学生取出统一物体(学具中的大三角形),找到长边(正好整数),小组讨论试着量,再汇报。面对结果不统一时,大家讨论原因,说明最好从0刻度量起。并找一人上台演示,在学生演示过程中,教师跟着演示一步步说明要求: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再量这个大三角形(等腰)的一个短边,不够整数,全班交流该读作多少。

  师:离哪个刻度线比较*,就是大约几厘米。

  三、练*。

  铅笔长( )厘米。

  2.打开书看第15页第3题,判断谁量得对。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出错误原因。指出从一个整刻度到另一个整刻度测量也是对的。

  3.小组活动,完成第15页第1题,先估计,再测量。

  四、总结。

  师:学完这一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通过学*这一节课,知道了我的课桌有多长,用尺子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有厘米,厘米也可以cm表示,测量时,要从0刻度开始,也可以从整刻度开始,1厘米有多长,等等。

  课后反思

  上完课发现,学生已有的基础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致使原先设计好的课无法正常进行下去,课上虽也根据突**况灵活变动了,但因种种原因,变动后课堂把握不是很成功,许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能激活课堂气氛的构想没能淋漓尽致发挥作用。面对突发事件,课堂的驾驭能力还要提高,备课时也要多方面思考周全,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1—5各数的认识”。

  一、说教材

  “1—5各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二、说教法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了三种教学方法来实施本节课教学的: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如新课开始时,出示课件“野生动物园”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教师发给学*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新知识的主要方式。

  1.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情境导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出示图片,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头大象,那么,除了大象,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 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

  学会运用数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3

  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方式帮助学生学*新知识,并且为学*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使本课的新知不断内化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培养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本节课内容之前已经初步认识11-20各数,但是这种认识局限于数字到名称的简单对应。对于数字所包含在进一步、深层次的含义即数的组成,理解不够深刻。这是一个将两位数量化的过程。需要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再逐步抽象成数字。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学生学*经验的把握,制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十位和个位。

  3.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观察、分析能力。

  4、了解数的'文化,培养学生喜欢数学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11-20各数的读写以及组成

  教学难点:数位的意义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难点,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借助直观操作,为学生的学*活动架起一座认识的桥梁。因此打算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学具小棒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主要采取观察法和自主探索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数一数、摆一摆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组成、数的顺序和大小。使整个教学遵循了由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班上有个评比台,于是我巧妙借助学生身边的资源,通过“每十个笑脸换一个大拇指”的评价规则,让他们初步感知十进制计数方法,为后面的“满十进一”学*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我将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突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层层递进。

  第一层次:用小棒表示11只海鸥。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一边摆10根,一边摆1根”,这种摆法能够让大家一眼看出是11根小棒,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初步感知“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第二个层次用计数器表示13个小朋友。

  我用计数器直观地展示了“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再由形象的计数器过度到抽象的数位表。并初步渗透了“满十进一”的十进制计数法。

  第三个层次根据数位表写数,理解个位和十位上数字的含义。

  引导学生交流“11”这里面的两个“1”意思一样吗?

  三个层次的环节教学结束后,再次设计巩固性小练*,这种练*及时有效地带领学生把前面零散的知识回顾整理,总之在这个大环节中,我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操作学*时间,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探究中体验,实践中感悟。

  (三)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既然数字是由于生活的需要产生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这一环节我设计一些有梯度的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逐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1)基础性练*。根据表格和数位表写数

  (2)巩固性练*。11-20各数顺着数大家都会了,那么倒过来怎样数呢?

  (五)课堂总结,知识延伸

  知识的延伸是学*的继续,这个环节中我希望通过“数学小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十进制”是怎样产生的,不但吸引了学生是学*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喜欢数学爱上数学的情感。

  在最后我又与“导入”呼应设计了“10个笑脸可以换成一个大拇指!那你要想得到2个大拇指,那就是贴多少个笑脸?3个拇指?……10个大拇指要贴多少个笑脸呀?

  【设计意图】一方面可以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另一方面更是能将学生学*的兴趣延伸到课后、生活中去。

  六、说板书设计

  认识11-20各数

  10个一是1个十

  满十进一

  我设计的了简洁美观的板书,因为一年级的孩子认字不多,所以板书的字数不宜过多,除了课题以外,我就把“10个一是1个十”这个知识要点板书出来;至于“满十进一”究竟该不该写呢?我们团队经过反复研究,认为我们这节课,从开始的“大拇指”——“小棒”——“计数器”的操作中都渗透了“满十进一”,所以我决定板书出来,这为孩子以后学*更多数位的数打下基础。

  以上是我对《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的理解和教学设计,不足之处请评委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4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再从众多不同的*面图形中分类,概括、抽象出不同的*面图形的一般特征,并能辨认、拼组。

  教学目标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根据它们的特征,并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流程

  一、活动一:借玩具小熊猫引入新知。

  出示套在手上可以进行表演的玩具小熊猫,“小朋友们,我是谁呀?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玩玩,好吗?我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礼物,请你们从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拿在手里,谁来告诉大家,你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自由回答。

  让学生触摸物体表面,初步感知“体、面”的不同,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生1:摸起来挺硬。生2:滑滑的。生3:有的面**的,有的面弯弯的……

  揭示课题:认识*面图形。

  【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这里,教师将学生们喜欢的玩具动物小熊猫带进了课堂,将教师的语言转换成小熊猫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有趣。再让学生触摸物体的表面,感知其不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活动二:感知“面”是从“体”得到的。

  出示长方体,让学生试试能从长方体上找出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课件动态演示。再让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中找出长方形。

  生答:从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长方形。

  师启发谈话:“我们能从这些物体上找到长方形,那么能从它们上面找到其他的图形吗?请大家4人一组,找找看。”让学生自主活动,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从其他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

  结合学生汇报小组活动结果进行课件演示:

  ①从正方体上分离出正方形,揭示名称。

  ②从圆柱上分离出圆,揭示名称。

  ③从三棱柱上分离出三角形,揭示名称。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明白“体、面”之间的关系。

  一起出示四种图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板书在黑板上的四座房子里。

  【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教师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教师同时设计了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体会体和面的关系。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的学生在小组学*中进行互补、互学。教师拓展性的设问,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三、活动三:用“体”描“形”。

  小熊猫说:“小朋友真能干,已经能从不同的物体上找到不同的图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想办法用桌上的物体来描这些图形呢?小朋友试试看。”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寻找用“体”描“形”的方法。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物体描出来的,描出的是什么。

  师说:“小朋友们,这些图形挤在一张纸上一点也不舒服,于是它们找到了四座房子,它们跳呀跳,跳到了我们的黑板上,想请小朋友帮它们分房子。小朋友愿意吗?”(小黑板出示各种*面图形的卡片)点名请学生给图形按“门牌”分房子。

  让学生评价结果。

  【如何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呢?教师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用物体描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着,分房子的游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让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更增进了一步。】

  四、活动四:实践运用。

  师(出示课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说:“图形在房子里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它们来到花园捉迷藏。小朋友找找这里有我们认识的哪些图形。”学生自由发言。

  “你们看这些图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小朋友愿不愿意给它们穿上它们喜欢的衣服。”请学生给课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形涂色。

  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面图形,想起来的就站起来说。

  【学*生活中的数学是课标精神的体现。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

  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寻找身边图形的活动,使我们的学*和生活紧密相连。】

  五、活动五:图形拼组。

  小熊猫:“小朋友玩得真不错,你们还能设计出新的玩法吗?”生1:用图形拼各种物体。生2:用图形画各种物体……

  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用图形进行拼组:可以用各种图形画,也可以用现有图形拼组,由学生自由选择。

  有的学生拼出了一辆车;有的画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有房子、有花草、有小鸡,烟囱还冒着烟;有的拼出了挺奇怪的汽车,好长好长的车厢,他说,我要在这儿安我的家,我住这,小猫住这,等等,我们想到哪儿,马上就可以出发……

  拼好后,学生们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有的学生看见了别人的作品,很快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修改自己的作品。可见学生的互相学*是多么的有效。在学生广泛参观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东西。

  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说说用了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物体。

  【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上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在学生的作品中,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学生那极其丰富的想像和不受拘束的创造。而这,无不得益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教学开放式的组织。教师让学生离开座位参观,给学生的互相学*提供了机会;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六、活动延伸。

  小熊猫:我们今天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一起说说。想想和这些新朋友还有什么新玩法,想到的小朋友别忘了告诉我。小朋友再见!生:小熊猫再见。

  【简单的课后练*,为学生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评析

  这是一节充满童趣的数学课。教师采用游戏活动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提供给学生愉快的学*环境,体现了课标提出的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际操作活动、小组活动,体现了课标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

  本节课教师还注重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比如:指导学生在课前收集各种形状的物体;在生活中寻找各种图形,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此外,教师也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开放性地寻找图形活动和拼组图形的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学*兴趣和自信心。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加减法(一)第八课时《分苹果》。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含义,对加法交换律有一定认识并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同时,本课10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后续学*20以内加减法应用以及100以内加减法应用的基础知识,需要每一个学生切实掌握。

  教材编写首先通过分苹果为学生积累对10的加减法的感性认识奠定基础,教材创设丰富多彩的练*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与合的意识。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十分重要,让学生将每次的分配过程用数据记录下来,从而引入10的各种分配方法。接下来通过练一练中连一连以及口算进一步巩固掌握10的加减法。爬台阶、说一说,填一填等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开阔思维自主探索,结合教师的引导,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对运算学*的兴趣、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方式及运用数**算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他们对新知识有很高的学*兴趣和热情,但年龄小,认识与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直观实物操作与言语解说引导相结合,采用多种练*方式,设计不同层次教学*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激发兴趣巩固所学,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简单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学生们通过本章节前几节课程的学*和练*,已经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体会到加法的交换律,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以及一定的运算思维方法,教学时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1. 在分苹果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

  2. 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3. 发展有条理思考问题的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7)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通用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体会数的意义,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数数、读数、写数,初步体会数序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

  三、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数字、

  四、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开学这几天,你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1、同学之间互相介召、互相说、

  2、指名回答、

  教师提问:有认识一位新朋友的吗?谁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有更多的吗?这2个新朋友是谁?

  教师板书:

  1 2 3 4 5

  (根据学生所说的板书)。

  (教师谈话:有一位小朋友叫“淘气”,他也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笑笑”、有一天,“淘气”请“笑笑”到家里做客、

  (二)出示主题图

  课本第六页

  教师提问

  1、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

  2、他们在玩些什么玩具?请你数一数,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物体数量、

  (学生:他们在玩玩具,有5个积木、4辆汽车、3个皮球等等)

  尝试探索

  教师提问

  1、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物体的数量的?(数出来的)

  2、你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

  指名数一数、说一说、

  1、小组讨论:你认为怎样数数比较好?为什么?

  思考:如果有更多的物体,又可以怎样数数呢?

  (三个三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2、小组合作:数出铅笔盒里文具的个数、(指名展示,全班交流、)

  3、如果你想请你的新朋友到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1:我准备拿2个洋娃娃请好朋友玩、

  学生2:我准备拿4辆小汽车请好朋友玩、

  学生3:我准备拿5把玩具枪请好朋友玩、

  揭示课题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准备了那么多的玩具,你们真是一个好客的小主人、同时我也听出来了,你们说出了许多数量是1 、2、3、4、5的物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教师板书:玩具(1、2、3、4、5)

  指导书写

  教师谈话:我们会数出数量是1、2、3、4、5的物体,这些数该怎么写呢?谁会写1?2怎么写?(指名板书)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写的怎么样?那么怎样写才能写的又漂亮又规范呢?

  出示田字格及示范字。

  教师提问:看到这些字你有什么感觉?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练*怎么写的、(生描示范字,师巡视指导、)

  比较:你认为哪儿写的比较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比较数序

  1、看图数数、

  教师谈话:“淘气”和“笑笑”玩的高兴及了,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一些水果、出示水果图,见课本

  教师提问:都有那些水果?各有多少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明确:1、3、5叫单数,2、4叫双数、

  2、比一比、什么水果最多?什么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3、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用?

  4、数序

  教师谈话:2个好朋友刚吃过水果,动画片开始了、出示火车图

  教师提问:他们在干什么?“淘气”说老虎在第一节,“笑笑”说熊猫排第一节,他们谁说的对?小松鼠在第几节?大象呢?

  (三)总结说说这节课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六、教学反思: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数学,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介绍新朋友”的情节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欲望。创设情境,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数数,从而感受到数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广泛,同时也激发学生数数、用数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体会数数的方法,感悟出数物体的数量时要一一对应,数更多物体数量进行渗透、同时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

  先引导学生观察数的写法,有了认识之后再描,最后自己写,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在不知不觉的演示过程中学会了书写。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感悟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同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进一步增加学*的兴趣,从而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1、本节课,让学生在经历数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感悟一些数数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力求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情境,提供学生参与学*的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增强了应用意识,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

  2、数学的学*不仅在课上、课下,也不应该局限于教师的“引”与学生的主动探索,还应该利用恰当时机进行拓展、如数数的方法,以及单数与双数的概念,教师巧妙的设计,把他们引入课堂,通过做游戏的形式,使学生感悟、理解,同时也为今后的加减法的学*打下了基础。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1、教学内容:《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认识人民币是小学数学教材中唯一的一个单元。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此之前,学生都有过用钱的经历,从小就知道钱是好东西,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都已经认识人民币了。

  3、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根据教材的编排要求并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境中,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3)、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惯。

  4、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本课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是重点,用钱、换钱,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引导,通过师生交谈、问答法、课堂交流法,引导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来理解知识。教学中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使学生学*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教师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小学生好动、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认识人民币的知识并不全面,这节课就是要系统学生的知识,认识各种人民币,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3、动机和兴趣上: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学*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自主学*,探索新知、拓展应用,加深认识、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

  设计思路:实物导入——情景产生问题——凸显解决问题策略

  课始,教师出示存钱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生:存钱罐)说的对,这是老师小时候用的存钱罐,漂亮吗?你们有没有自己的存钱罐?看来,大多同学都有自己的存钱罐。咱们国家的钱叫什么知道吗?对,咱们国家的钱是归全国人民的,所以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这时,教师就板书课题。然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

  (二)自主学*,探究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3个教学环节:小组交流初步认识—全班交流再次认识—拓展介绍深化认识

  要想分类数,那得先会认,认识人民币的小朋友举手,太好了,课前老师让你们带的钱带来了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将你带来的钱介绍给大家,介绍时说清这2件事,课件出示:1、你这张钱面值是多少?(也就数字是1角还是5元,这也是钱的正面)2、你这张钱的`图案是什么?

  活动一: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倾听、指导,发现素材。

  活动二:全班交流。学生展示钱币并介绍,教师组织其他同学倾听、提问,并注重与学生对话,适当解读,如图案。通过同样面值的不同式样介绍套数及人民币的收藏价值,根据交流先后分区域板书。(大面额的教师提供)大面值的教师现场提供。

  活动三:换零钱。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么多人民币(指板书)如果要给他们分类的话,可以分为几类?为什么?(竖线隔开,板书元角分,介绍人民币的单位)

  生活中常常要换零钱,比如乘公交车。我现在有1元钱(出示)要换成成角的。现在各组准备成角的钱和我换,1角、2角、5角都行,但合起来得和我这1元相等。(小组讨论、凑钱)现场兑换,方案不同,都是10角。板书:1元=10角。推想一下1角是多少分呢?板书:1角=10分

  关于人民币,你还知道那些知识?或者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适当拓展介绍,如:人民币的地位、趣闻、爱护等)

  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推理、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发现了1元=10角,1角=10分,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拓展应用,加深认识

  1、认一认,填一填。自主练*第1题

  2、数一数,填一填。

  小组活动后展示,同学评价,教师总结。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我们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1元=1角=让我们从现在起,做人民币的小卫士,爱护和使用好人民币,下课!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既简明,又突出重点,让学生看上去一目了然,能很清楚地看到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新教材更关注学生的经验与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另外新教材以发展人文精神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贴*学生生活实际为导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总把所要学*的知识渗透到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入境生情,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学*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人民币”。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为了突出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在这方面做了精心的安排。如主题图出示了3幅逼真的购物、乘车、存钱的画面,即只要进行商品交换,就要用到人民币。同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学生将*时的零花钱积攒起来,积少成多后,将这些钱用来办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如买好书捐赠给贫困的同伴等等。另外,新教材还多处精心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人民币。通过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民币的识别做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对全套人民币能清晰地识别,以识别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归纳出1元=10角、1角=10分,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3、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及节约用钱的良好*惯。

  (二)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三)教学难点:人民币的等价兑换。

  二、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这节课的设计我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动手实践,自主地学会新知。另外,小组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展,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碰撞。

  这节课的教学比较适合运用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机会。提高学生合作学*的意识。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钱?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

  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

  师:谁能说一说零花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在这里渗透德育:不乱花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

  师: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有关人民币的知识。(板书:认识人民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根据主题图,联系生活实际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举例不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这个回忆过程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找准学生的最*发展区,同时让学生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兴趣,突出知识生长点。

  (二)认识人民币。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用过哪些人民币?

  学生自由发言。

  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或者用过的人民币有的是几元的,有的是几角的,还有的`是几分的,你们知道吗?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常用单位。(板书:元角分)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不同的人民币,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认识它们的?

  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师:同学们真不错,用那么多方法来认识人民币,请把课桌上的人民币中你认识的,给你的伙伴说一说。

  学生活动,互相说认识的人民币。

  师:每个小组的同学能把你们课桌上的人民币分分类吗?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分完后汇报交流。

  生l:我们把元的分成一类,角的分成一类,分的分成一类。

  生2:我们把纸币分一类,把分币分一类。

  生3:我们按数值来分类。

  师:人民币上的**,代表我们的祖国,我们爱护人民币,就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没有对“怎样认人民币和人民币的分类”进行传统的“授予”,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对已有经验的归纳与延伸。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过程,在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细心观察的良好*惯。

  (三)探索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一块1元钱的橡皮,你能想到不同的付钱方法买到这块橡皮吗?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然后把想好的方案说给大家听听。

  汇报交流。

  生1:我直接付l张1元的。

  生2:我付2个5角的。

  生3:我付5个2角的,还可以付10个1角的。

  生4:我还可以付1个5角和5个1角。

  师:同学们想出的付钱方法还真多,哪位同学能说说元和角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归纳,师板书:1元=10角。

  师:你真了不起,同学们桌上还有一个标价l角的练*本,请你们想出不同的付钱方法来购买这个本,然后互相说一说角和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讨论后汇报,师板书:1角=10分。

  换钱游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

  1个5分的可以换()个1分的;

  1张1角的可以换()个2分的,还可以换()个5分的;

  1张2角可以换()张1角;

  1张5角可以换()张1角;

  1张1元可以换()张5角的,还可以换()张2角;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清晰识别人民币,掌握元角十进关系、角分十进关系的基础上,对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游戏在师生之间或小组内进行,为每个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四)模拟购物,实践运用。

  师:接下来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选出一名超市经理。请“经理”先介绍一下超市的商品。各组推选出的“经理”介绍商品。

  师:请大家拿着自己的钱去购买自己喜爱的物品吧!

  学生自由购物。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尊重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原则。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生动、轻松、愉快,学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有价值的数学。

  (五)评价及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上得高兴吗?你认为这节课谁表现得比较好?你应该向他学*什么?谁来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在热烈的购物之后,师生小结,学生由此回顾整个学*过程,多方面进行小结,提升成功的意义,满足学生成功欲望。

  总之,让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效沟通。那么,学生将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教育财富,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资源。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84-85页的内容及相应的*题。

  (二)、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方式帮助学生学*新知识,并且为学*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本课分成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是先创设一幅教师带学生过马路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数一数,图中有些什么?有多少?并且通过这个情境图向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和注意安全的教育。第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数一数及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去学*“11-20各数”的认识、组成、数的顺序及大小。第三,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新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知道这些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并掌握20以内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2、在日常生活中发现11-20各数。

  3、能积极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并参与数学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数11-20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的学*方式去认识11-20各数。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数一数、摆一摆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组成、数的顺序和大小。

  3、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去巩固新知识。

  三、教学过程:

  第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请看一看这幅图,你都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1位老师和9个学生一共10个人。

  生2:再接着数一共是19人。

  生3:我发现有14棵树、20条斑马线。

  ……

  师:大家说得可真好,这幅中告诉我们过马路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通过情境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第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过程

  1、操作、数数。

  师:大家看看老师有一把铅笔,猜一猜,有几支?

  生:[自由猜测]9、15、16、20……

  师:小朋友猜了这么多,那到底谁猜的对呢?怎么办?

  生: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好,我们数数看,。

  生:1、2、……10,

  师:好的,老师先把这10支捆成1捆,那么再接着数下去。

  生:11、12……20。(再把这10支捆成1捆)

  师:这里一共是20支,你猜对了吗?(台下一片欢呼声)

  师:现在你们能像老师刚才的样子,拿20根小棒,同桌合作,一个摆一个数吗?

  (同桌合作,一个摆一个数)

  师:这些数是我们今天学*的新知识。(揭示课题)

  师: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哪些事物是表示“11-20各数”的。

  (班上桌子的张数、男女生各有20人……)

  2、摆小棒,读数。

  (教师直接出示11支铅笔)

  师:你们知道这表示多少?

  生:[快速且大声地回答]11

  师: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看出来了,怎么看的呢?

  生:[大部分学生抢着举手],1捆就是10根,再加旁边的1根,就是11。

  师:[拿起1捆小棒]简单地说,几个十?

  生:1个十。

  师:[再拿出1根小棒]几个一?

  生:1个一。

  师:[教师语速放慢]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好,刚才老师讲的这句话,谁还会说?[指名复述这句话]

  师:还有好多同学都会说,都想说,那同桌互相说吧?[同桌互说]

  师:刚才都是老师摆小棒,现在小朋友能不能也用这种方法摆一个十几,同桌合作,一个摆一个说组成,有问题吗?

  生:没问题。[同桌合作后个别汇报]

  师:你摆的小棒表示几?生1:17。

  师:好多小朋友都看不见你摆的,你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摆的吗?

  生1:我是先拿1捆,再加7根。

  师:也就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生1:是由1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生2:我摆的是19,是由1个十和9个一组成。

  ……

  [同桌之间根据各自所摆的数字互相猜数、评价]

  3、数的顺序和大小。

  师:小朋友很聪明,能够看着小棒读出它们表示的数,现在看看尺子图,把你认识的数字读出来好吗?(生顺数、倒数、读单数、双数)

  师:尺子上的数字,越往右,你发现什么?生:数字越来越大。

  师:老师看着尺上的数字,就能想出好多问题,比如,15前一个数是几?后面又是几

  生:它的前面是14,后面是16。

  师:比16多1是几?生:17。

  师:19比20少几?生:少1个。

  师:谁能学老师的样子,看着尺上的数字给大家提问题,并且比我提得更好?

  [学生提问,其他倾听回答]

  师:好多小朋友还想提,那同桌合作,1个提问,1个答。[同桌内交流]

  师:小朋友能否把尺上的数字记住,不用看尺子进行抢答。

  师:13比14少几?19前一个数是几?2个十是几?[抢答]

  第三、学*应用,巩固新知。

  1、分组比赛,看哪组数得最好。

  A、从11数到20B、从7数到13

  C、19倒数到10D、从11数到18

  2、摆小棒的游戏。

  师出示数字卡片,一个摆一个读数和说数的组成。

  3、找朋友。

  下面拿数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去找数字相同的好朋友。

  第四、小结。

  师:这节课中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事?

  生1:我学会了11~20各数。

  生2:猜数字我很喜欢

  ……

  四、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情境图尺子图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10的组成和写数。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二、说学情

  一年级学生才入学不久,好奇心强,对数学、游戏、创新思维等有特殊的兴趣和爱好,他们前一段的数学学*中打下了一定的数字基础。所以,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较容易。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学*技巧,还必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0的数概念和10的组成,体验数学在身边。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

  五、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情境,多媒体直观演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10,建立数感。

  2、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认识规律,本课的教学从直观到数学抽象,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

  说学法

  注意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1、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

  2、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

  3、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

  4、故事:9知道它最大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有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了。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在教学“10的认识时”用一个有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有一

  天,0--9几个数字娃娃做起了排队游戏。9最大当上了队长,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他神气的对0说:“你呀,表示一个物体没有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了。”0听了圆圆的眼睛里流出了眼泪,小朋友你能不能帮0想个办法呢?这样创设出学*情境课堂显得生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调动起来。

  5.引出10后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生活中和10有关的事情很多,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吗?

  让学生分别说说生活中的10

  学生分别说出:星期天我在广场看见10只气球;我在南桥看见10只风筝;我家阳台种有10盆花;我爸爸钓了10条鱼。

  组织活动:请小朋友们数数教室里第一排有几人?老师走进去,现在有几人?

  提问:想让学生第一排有几人怎么办?

  问:谁是第一排的第10个?怎么数的?

  (2)数字宝宝找家

  课件演示“0——10”各数字娃娃在玩耍的情况,到了回家时,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数字娃“5、6、9、10”不会回家,还在走来走去。师;小朋友们,你们可以把这些数字宝宝送回家吗?

  (3)说说10以内数的顺序

  请小朋友观察(实物投影)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9再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后面,10比0~9都大。请生分别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读0~10这几个数字。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就把教学直尺图这一枯燥的内容改为小朋友非常喜爱的“数字宝宝找家”。这里先是课件演示“0——10”各数字娃娃在玩耍的情况,到了回家时,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数字娃“5、6、9、10”不会回家,还在走来走去。然后,我就请小朋友帮这些数字宝宝找到自己的家,数字宝宝都找到家以后,我就让小朋友说10以内数的顺序,这一教学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目标的落实。】

  ●比大小。

  听到小朋友们都说10比9大,9可不服气了,就把10单独找来比大小。师板书:10○9、9○10,10和9的大小关系可以分别用什么符号表示。借助点子图着重强调9添上1就是10。

  ●10的写法

  (1)观察10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2)谁能说说10怎样写?

  (3)教师示范10的写法

  (4)在书本第65页的田字格里练*写10。

  10的组成。

  情境引入(课件演示):

  有一天,小聪约小伙伴去踢球,顺便从家里带10瓶饮料去和小朋友一起喝,把饮料装到袋子里,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就把10瓶饮料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聪可能会怎样装这10瓶饮料呢?

  (1)请你拿出10根小棒代替10瓶饮料,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种方法?谁能想办法,分得又快又好。

  (2)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3)请一个小组汇报你们组的方法(实物投影展示) 。

  (4)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0 10 10 10 10

  /\/\/

  \/\/\

  9 1 8 2 7 3 6 4 5 5

  全班学生齐读上面的10的组成。

  (5)引导学生推想10的另外的组成。

  教师:看到上面10的组成,你还能想到什么?请举例说明。学生:看到一组组成,还可以想到和它有联系的另外一组组成。如看到我马上就想到了。学生由推想出另外几组组成。

  (6)引导学生讨论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

  教师:根据刚才推想10的组成的过程,怎样去记忆10的组成?学生:学*时主要记住前面五种组成,其余几组成不必牢牢记住,完全可以由前面几种组成推想出来。

  (7)独立完成第65页10的组成的填空。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2.生生互动。

  同桌两人做游戏,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数合起来是10。

  3.练*九第1题。

  一个学生上来演示,其余学生在书上完成。

  4.练*九第2题。

  (1)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射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情景。

  补充练*:把下面的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1 4 5 7 2 9 0 6 8 3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老师的提问:今天你认识了哪位朋友呢?

  2.天你学得最高兴的是哪一部分的内容?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面图形,为以后学*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辨别出这四种*面图形,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这四种*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辨认。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动手操

  作能力及合作意识,所以这节课我将以“自主学*、合作探究、精讲释疑、训练检测”四环节教学模式呈现教学内容。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学*。

  三、说教学流程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通过课件出示一个由一些立体图形拼成的机器人,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学*兴趣,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达到新课标强调的“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学*,在体验中学*,在学*中体验”的目的,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1、帮新朋友取名

  2、给新朋友找家

  在这个环节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亲自体验从体上找面,体会面在体上。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知道面都是*的。然后通过观察课件:面从体上滑下,加深学生对面在体上的理解。突破本课的难点,切实反应“学数学”不如“做数学”的理念。

  3、新朋友自我介绍

  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假如你是这些图形,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呢?我这样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合作交流抽象出四种*面图形的特征,突出本课的重点。

  (三)、联系生活,深化新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为了将数学课上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图形呢?通过找图形让学生体验到,这些图形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同时渗透了交通安全教育。

  (四)、趣味练*,拓展新知

  我通过让学生找、涂、数、拼等多层次的练*,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1、教材37页练一练第一题,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先指名学生蒙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再连一连。

  2、第2题涂一涂,第5题数一数。加深学生对*面图形的认识。

  3、拼一拼,在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几何美。

  四、板书设计

  *面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跳绳》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的一节新授课,本课是在7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8的加减法教学的。学生基本掌握了简单的说和算。

  二、学生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0-10并掌握了7以内的加减法,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个班的学生大部分上过学前班,数的组成也基本上知道;大部分的学生会看图说算式。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相关的加减法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交流加减法算式,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三、说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8”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境列出算式,并能说出算式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4.初步养成仔细观察、主动思考、认真倾听、大胆交流的良好学**惯。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8”的加减法,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能用“8”的加减法解决问题。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情景演示法,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结合情景图,鼓励学生仔细观察、主动思考,然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说出算法,掌握8

  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口算。

  (二)创设情景引入。

  (三)学*新知。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主题图

  1、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并解决

  (1)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你能列算式解决吗?

  (2)你能说一说算式中各数字的含义吗?

  (3)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能给大家讲讲吗?

  (4)根据刚才找到的数学信息,你还能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吗?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吗?

  (5)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吗?

  3、师写算式学生猜算式表示的意义。

  4、“8”的组成。

  学生动手操作将8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

  5、说一说。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结合给出的算式3+5=□进行交流。

  练*

  1、课本练一练1、2题。

  2、手指游戏:同桌两人进行,要求两人的手指合起来是8个。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的表现怎么样?

  (五)作业布置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

  本节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统计这个单元的例2,学生在例1的学*中已经初步经历了统计的过程,能够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与例1最大的不同的是,例2出现了记录数据的过程和方法,展示了描述数据的方法:统计表和完整条形统计图,学生需要进一步加深对统计过程的认识,拓展完善统计方法。

  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对统计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完善对统计过程和方法的认识与体验,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迈出重要的一步。下面我围绕本节课的的几个主要环节来说明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的:

  一、注重经历统计过程,引导学生“钟爱”数据

  作为统计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本节课我特别注重学生对于统计过程的经历。因为今天的内容是学生统计学*的开始,在上一节学*中学生并没有完整的'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对于描述数据的方法也是不完整和不完善的,可以说学生本节课的学*是完整认识统计过程的开始。所以在课上我创设了一个完整的现实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感受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使得他们在知识的拓展中不断地经历与完善,从而加深他们对统计数据的认识与理解。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充分感受到数据的重要,从而培养了学生对统计数据的“钟爱”的*惯。尤其是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学生深深感受到用真实的数据说话才更有说服力,才能更加合理的解决问题。可以说,统计观念在这样的一个经历过程中悄然萌芽。

  二、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我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以研究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力求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引领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课上我们以选择合适的活动场所作为情境创设,通过大家意见不统一这样一个“矛盾”,引领学生以现实问题“到底选择去哪里呢?”作为课堂研究的起始,从而展开研究活动。而且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追求方法的合理性,追求数据结果的真实性,追求方案实施的可行性,一切的决定以数据作为依据,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来帮助我们进行决策。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力求使得学生感受到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重要价值以及必要性。整节课下来,用统计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已经成为学生头脑中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三、注重审视数据,引领学生关注数据结果的真实性

  对于统计教学,课标中指出,统计观念还表现在“对收集数据的方法以及数据结果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对于这一点,我在本节课上也有所体现。在学生汇报收集数据结果的过程中,我预设了2种方案:如果学生出现数据结果不一致现象,我则抓住这个生成,“逼”着学生想办法来验证数据,寻找真实的数据。如果学生的数据结果一致,则提出疑问:老师的记录的结果和你们不一样,咱们谁的对呢?仍然是“逼”着学生想办法来验证数据,寻找真实的数据。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想借助这样的一个过程,帮助学生把目光从对个体数据的关注转移到对整体数据的关注上,与此同时训练学生对数据的结果进行审视与质疑的*惯。追求数据结果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是统计的目标与追求,这样的活动过程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在每个细小的环节处“精打细算”,让统计观念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悄然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是我们统计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带着这样淳朴又简单的愿望,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我们一定会收获得更多。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新课程《数学》一年级上册中的"6以内的合成"。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小学一年级上册第28—29页

  本节课围绕的4、5、6的组成设计了三个操作活动。活动一,4的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2个蓝色花片和2个红色花片,合起来有几个花片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目的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合起来的含义,体验合的方法,并通过摆出的花片学*2和2组成4。活动二,5的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两种颜色的花片,使它们合起来是5个的活动要求。这个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会有不同的做法。在学生操作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5的组成式。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归纳出1和4,2和3这两个组成式。活动三:6的组成。在学生学会了5的组式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总结归纳出6的组成式。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交流、归纳4—6各数的组成式的过程。

  2、理解和体会合的方法,学会6以内数的组成,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的意识,愿意表达自己个性化的做法,初步形成对数学学*的自信心和兴趣。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合与分的方法,掌握2—6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分与合的方法,了解6以内数的组成。

  二、学情分析

  (一)注重直观演示、操作,探索简单的规律,发掘学生的潜能。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直接经验是思维表象形成的基础,学生学*所需要的直接经验主要来源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具的演示、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实践。因此,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借助实物:圆片为教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眼看、手动、脑想、口说中沟通多种感官的信息,在合作探索中抽象知识,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二)精心创设情境、游戏,激发兴趣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爱活动,学*兴趣是支持、推动他们投入学*的巨大内动力。因此,我努力创设多种情境,鼓励学生手、口、脑并用,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又通过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借助多媒体课件,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保持热情、高涨的情绪,从而体验学*数学的快乐变"苦学"为"乐学"。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三、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1、说出10以内数的顺序。

  2、猜数:一个数比3大比10小,它可能是几?

  3、用我们学过的数字说一句话。

  二、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话:同学们,刚才这几位同学说的好吗?我们给他们鼓鼓掌!(学生热烈鼓掌)

  同学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

  谁来示范一次,要求越慢越好!大家也照样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2、现在谁来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吗?

  生:把分开的两个手合在一起

  说得真好!看来只有把分开的两手合在一起才能拍响。(板书课题:合)。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数的合成。

  [说明:通过鼓掌,使学生理解合与分的意义。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一)学生动手操作合的过程,学*4的合成。

  拿出2个蓝色圆片和2个红色圆片,合起来有几个圆片?

  (1)放手让学生活动,教师适当引导。

  (2)全班反馈,交流摆的结果。

  使学生知道两种颜色的圆片摆的先后不一样,结果相同。

  教师讲解:2合2合起来是4,并写出表达式。

  结合学生的表达,板书22

  (3)把两种颜色的圆片分出来。

  (4)下面同桌合作,每人拿出一种颜色的圆片,使他们合起来是4个。

  (5)交流拿的方法,总结让学生知道,无论哪的是哪种颜色的圆片他们的顺序如何,都是1和3合起来是4个。谁还可以说出几和几合成4?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同学们们真了不起,自己学会了4的几种不同合成。

  3、比较两种分法

  提问:观察这两种分法,同学们们有什么发现?(分成的2个数交换了位置)教师小结:当我们找到一种分法后,可以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即可得到另一种分法。

  (二)探索5、6的合成。

  1、师:同学们们很聪明,一会儿就将4的合成学会了。下面拿出两种不同颜色的圆片,使他们合起来是5。

  (1)学生自主操作。(通过摆两种颜色的圆片,探究5的合成)

  (2)让4人合作交流得出的结论。

  (3)小组长归纳汇报探索结果。

  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

  (4)去掉圆片的颜色,使学生归纳几和几合成5。

  (5)选择好的方法记5的组成。

  2、拿出两种颜色的圆片,使他们合起来是6个。(方法如5的合成)

  [说明:在探究新知阶段,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探索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让学生的思考力逐步生长。通过摆圆片、“手势法”的练*,学生能有序的记忆。]

  四、游戏活动,运用巩固

  1、“轻松入门”:看图填空。

  (1)学生自己完成填空。(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并说出2、3的合成。

  (1)先摆一摆,再看一看2可以分成几和几?3可以分成几和几?(2)完成书上练*。

  (3)请学生说出2和3的分与合。

  2、“快乐学*”:填一填

  3、“小试牛刀”:看图画一画

  4、数学游戏:教师说游戏规则,同桌之间经行。

  小学生的学*大多以无意识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因此在这一环节,以游戏巩固,可以再次激发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深化认识

  1、这节课你学*了什么内容?(完整揭示课题:6以内数的合成)

  2、回家把6以内各数的合成说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师:今天同学们玩得高兴又学到了知识,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请你们把今天学的和做的游戏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玩一玩,好不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小朋友再见!

  (简单的课堂小结,让学生的学*成就感再次得到满足;教师对课后的要求,巧妙地将学*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书本延伸到生活。)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事,大家早上好!我是一年级数学老师岳银,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图形》,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研读课本说教材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是课本70—71页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起始课,教材主要通过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它们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为充分运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教材所呈现的物品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安排的活动也都是学生可以操作的,旨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加感性认识,为深刻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学情说目标

  在入学前,孩子们已经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他们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几何体有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感性认识,有的甚至可以叫出它们的名字。可以说在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几何体的经验,但是由于个人生活背景不同,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虽然已经有形状方面的初步感知和体验,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不会太难,但要他们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段教学目标的规定,结合以上对教材的研读和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2、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学*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经验,感受分类思想。

  3、培养观察、表达和归纳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根据教材特点,本节课教学重点为: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明确这些基本立体图形的特征。结合学生认知水*,本节课难点确定为:在生活中逐步抽象、辨认出基本的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三、师生共进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根据儿童年龄、心理及认知规律的特点,结合本节课的相关内容,我采用了引导观察法、合作交流法、操作发现法等多种方法结合,来引导学生展开对立体图形特征的`探究,并在操作活动中加深认识,发展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方法的指导。本节课学生学*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让他们在观察,发现,交流,操作中,亲身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立足课堂说过程

  为了体现教材编写意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设计了以下5个教学环节:

  1、联系生活———分图形

  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进行分类,感受分类思想,不仅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四类物体的外观形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2、交流对比———认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体现生本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安排了方法指引,合作探究,反馈辨析这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个层次:方法指引。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学具,先看一看它的形状,再摸一摸面的特点,最后滚一滚,看是否能滚动,从而得出长方体的特征,并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探究立体图形特点的方法。

  第二个层次: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利用刚才的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继续研究其他立体图形的特征,再次体会探究的方法,积累经验。

  第三个层次:反馈辨析。通过学生的反馈,质疑,补充,总结,加深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球进行特点辨析,巩固理解。

  3、游戏巩固————辨图形

  本环节设计的猜物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再次巩固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最后落脚到特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辨析上,即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不是正方体,让学生在观察,发现,交流,总结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4、联系生活—————找图形

  通过生活中常见物品,建筑的展示,让学生根据形状特点抽象出立体图形的数学模型,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这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和认识,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学以致用—————用图形

  本环节通过“为什么不把足球设计成正方体形状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顺应理念说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既要关注知识的掌握,也要关注学生的学*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中我将通过各种激励式评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不断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体验数学学*的快乐。

  本节课板书以教学内容为主,力求一目了然。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初步预设,具体实施过程将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进行适当调整。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图形》,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教学设想。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其特征、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低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上学期,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会用鼠标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正确辨认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各种立体图型、*面图形的学具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计过程:1、出示五种立体图形,请同学们找一找熟悉的好朋友。

  2、在认识新朋友之前你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为学*新知作铺垫,同时介绍三棱柱,扫清学前障碍。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

  设计过程:1、创设拼图宝宝情境,请同学们找一找,再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图形。

  2、你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吗?

  3、概括: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面图形。

  整合点:用多媒体演示分类过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在黑板上逐一粘贴的繁琐,方便快捷,一目了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动态过程会与多数学生猜测的思维过程完全吻合,从新课开始就调动起学生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

  设计过程:1、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里找他们?

  2、长方体的这个面是什么形状?你能从这些立体图形上找出长方形吗?

  3、你能从这些立体图形上找出其他*面图形吗?

  4、摸一摸立体图形的每个面,说说摸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整合点: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这几种*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了解的不透彻,通过多媒体演示“面”从“体”分离的'过程,能够直观的、生动的体现出体和面的关系,即“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点,从而化难为简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活动三:给新朋友画像

  设计过程:1、小组讨论,看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新朋友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

  2、学生活动,提出要求:请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这些新朋友。

  教学评价及效果:经过交流,学生想到折、印、画、圈等方法。再一次深化了教学难点,体会到“面在体上”。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活动四:找朋友

  设计过程:1、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

  2、找出交通标志牌上的*面图形。

  整合点:传统教学中,只能是一名学生说,其他同学在脑中想象,但是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学生能够真实的看到生活中的图形和交通标志,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在生活中普遍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知识与生活间精心搭设了一座桥梁,生动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三)练*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个环节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效果最佳的环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完美整合。结合学生生性好玩的特点,我用游戏的形式设置不同层次的练*。

  练*一分饼干

  整合点:利用多媒体教学,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其中,提高了学生对图形的辨别能力。同时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让教师在短时间内根据分图形的情况,准确掌握了所有学生的学*情况,及时做到教学反馈。

  练*二火眼金睛

  整合点:象这种图形套着图形的题,学生找全是个难点,教师在黑板上画会出现图形重合的现象,学生看得也就不是很清楚,但是,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数的过程,让学生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练*三小小设计师

  整合点:比起传统教学的拼图设计,这个练*让学生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在拼组过程中又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效果及评价:三个游戏练*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强化了教学重点:即正确辨认四种图形。这种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的教学方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寓教于乐,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四)小结 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你打算怎样把这些图形介绍给爸爸妈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出*面图形各自的基本特征,初步渗透图形特征,为下节课学*作铺垫。

  六、教学评价:

  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这节课教师对学生的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学*过程评价。主要是指在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学*态度、语言表达和合作精神。评价的方式有自评、互评和师评。

  2.学*效果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学*结果的评价。发挥学*的激励作用,因材施教,适时指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取长补短,有更大进步。

  七、教学反思:

  1、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合理恰当的整合在一起,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提高了学*效

  率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更有效的学*知识,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2、多媒体资料的引用。文字、图片、影音和动画练*等,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教学方式注意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锻炼。正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

  总之,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耐心的聆听,不足之处请予以指正,谢谢!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为加减法及其应用、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四、说教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棒模型、计数器模型

  2、学具: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六、说教学设计

  1、进入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开课时以谈话导入新课“小朋友们知道早上喝什么最有益健康吗?”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能够想到牛奶,进而再进一步创设情境,教师接着说:“老师也很喜欢喝牛奶,而且老师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教师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出示情境图后,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观察情境图,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加减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牛奶。”在这里,*惯培养点体现的是搜集信息*惯的`培养。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你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体现质疑问难*惯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又有前面学*的基础,能够提出“一共有几瓶牛奶?”这样的加法问题。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新知

  为了能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同时帮助后进学生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设计了简单的复*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提出“求‘一共’就是求什么?”,学生回答“求‘一共’就是求总数。”,进而教师提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的要求,学生在10以内加减法及其解决问题的学*的基础上列数学算式“9+5=”。为了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教师追问“还可以怎样解决?”,学生列式“5+9=”。在这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只列数学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算法探究,但是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直接口算得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9+5=14,这时教师就可以质疑:“你是怎样算的?”但是并不需要学生在这时给出答案,而是组织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等会我们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师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在这里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算式转化成实物,在学生的脑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同时,为后面的“凑十法”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学生就用手中的小棒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活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到黑板用小棒模型进行演示,边讲边摆小棒,“我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这样可以让其他学生清楚地看到计算的过程,并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培养学生的倾听*惯。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这样的汇报只要一个,两个就可以了,不用演示,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但要及时的止住学生类似的想法,以免浪费时间。教师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班级中会有少数学生想到用“凑十法”计算,学生汇报时同样到黑板演示,“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我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1加9等于10,再加上4根小棒就是14根小棒,所以9+5=14。”学生汇报后,教师要进行质疑“你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给9?”学生会回答,“因为9根小棒加上1根小棒就是10根小棒。”这时学生可能用语言解释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帮助,告诉学生凑成10之后,剩下几根小棒再和10相加就是十几,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凑十法”,并理解“凑十法”的简便之处。然后讲解“这种先将一个加数凑成十再进行计算的计算方法叫做‘凑十法’。”同时板书。然后教师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

  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

  9+3=;7+9=。

  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回到解决问题中,针对算式9+5=,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然后教师介绍第三种方法:拨计数器。教师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计数器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3、巩固练*,解决问题

  练*第一题是“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可以先演示第一小题,然后在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反馈,说算法。

  练*第二题是解决问题“一共有几条鱼”。此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先审题,说清楚图的意思,求什么,培养学生的审题*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讲解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4、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展示本课学生解决的数学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能够从算式中找到相同点“这些算式都是9加几的算式。”此时教师板书副标题,《9加几的进位加法》。之后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总结计算方法。

  最后,“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第1课时《分类与整理》。分类与整理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学生学*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单元的“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本节课选取学生熟悉的游乐场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气球分类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学*分类,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并将分类的结果整理成图或表。

  2、能力目标:通过分一分、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表达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3、情感目标:初步体验将生活中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的.好处,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本节课的重点是: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的结果整理成图或表。

  二、说教法

  1、情境创设法

  《课标》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本节课开头我采用了猜一猜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并将小礼物奖励给今天表现最棒的同学,引导学生给小礼物归类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主要内容通过多媒体、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掌声鼓励等方式体现愉快的教法。在练*时,采用美观的图片来刺激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2、探究发现法

  本节课选取学生熟悉的游乐场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气球分类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的结果整理成图或表。

  3、联系生活法

  《课标》中强调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我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分类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用途,了解生活中分类现象,体会分类的作用如此之大。

  三、说学法

  教师的教还有赖于学生的学,“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我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本节课我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学*:

  1、实践操作法

  本节课创设让学生参与操作的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中运用学具,将气球按颜色或形状为标准进行分类。让每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实践,通过分一分、数一数、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了分类的过程,掌握了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动手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新理念。

  2、学*讨论法

  讨论法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你是怎么整理的,为什么这样整理?”这个问题充分发表见解,给学生的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较大的空间,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了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有五个环节: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为学生带来6件礼物,激发学生兴趣,礼物为6件,是通过颜色和大小得来,初步让学生感知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紧接着联系生活说说分类的现象,体会分类的作用之大。最后利用整理前后的书架的便捷,揭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小朋友手中的气球该如何分类?

  (2)动手操作:同桌两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将游乐场的气球按颜色或形状为标准分一分,数一数,将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3)展示结果:通过展台和黑板,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将分类结果整理成图或表,让学生初步认识图和表。

  (三)课堂练*

  1、将水果和蔬菜进行分类。

  2、将*面图形整理成图,并按图填一填表,按表比一比多少。

  3、将飞机、轮船、汽车、摩托车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

  (四)课堂小结

  我们可以以形状、颜色、用途和功能等标准进行分类。由于选择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不同。我们可以将分类结果整理成图或表。

  (五)作业布置

  练*七1、2题。

  五、课后反思

  分类现象应联系生活,灵活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表述不完整和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应旁敲侧击引导学生回答,而不能代替学生回答,应将机会留给学生。语言也应该更精炼。

  最后,谢谢各位老师,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4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今天我当家》。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通过活动体会数学、了解数学、认识数学,所以教科书设计了《今天我当家》的情境。借助有趣的情境,在实践活动中综合复*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可以提出有趣的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在这一活动中,渗透了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的教育。

  计算对学生来说可以说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但如果在有趣的情境中就不一样了。一年级的小孩子喜欢活动,让孩子们在买东西的模拟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孩子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的价值。

  一、 教学设计理念: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实

  践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2.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的作用在于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需要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孩子们明确学数学还要用数学。

  3.解决问题要成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而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探索、研究和创新的过程,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历程。

  4.自主为本,合作协作。把每一个人的能量凝聚为团队精神,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的意识。

  二、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今天我当家”的模拟情境中,让孩子们灵活运用100以内

  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我当家”的过程,培养良好的合作、倾听意识,勇于思考、大胆尝试的意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教学重点是: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是对提出的问题能正确解答,培养孩子们勇于思考,大胆尝试的意识。

  三、 教学方式与学*方式:

  在本节课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把孩子们引入到购物和吃

  饭的模拟活动中,引导孩子们在小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数学最主要的是要有学*的兴趣,在购物和吃饭这样的模拟活动中,足以能调动起孩子们的学*兴趣。有了学*的兴趣,孩子们就会用原有的数学经验在活动中自主地提出问题,并能对提出的问题加以解决。同时引入小组竞争机制,开展小组之间的比赛,能进一步保持孩子们的学*兴趣,吸引孩子们参与到活动中来。也正是因为孩子们有了学*的兴趣,有了参与活动的热情,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中有些也可能是不可预料的,所以孩子们的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也只有这样的学*方式,才会充分挖掘孩子们的资源。

  四、 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

  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更真实的实践活动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学*的兴趣,我把教材中的图片情境设计成模拟商店的情境。在课前,布置每个孩子都带一些商品实物,对于鸡、鸭、鱼、肉比较难带的实物,可以让孩子们设计成一幅图。这样课堂上会出现一个小小的购物模拟商店。除了准备商品实物外,还要准备一些假钞,用扫描仪扫出来的钞票,为学生在购物活动中做准备。

  教师的评价对孩子来说是最具有震撼力的,所以我不会吝啬我的语言,会给他们鼓励。同时会培养孩子们之间的相互评价、相互欣赏的能力。

  五、 教学过程设想: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同学们,*时都是爸爸妈妈为我们买菜做饭,爸爸妈妈很辛苦,今天让我们也当回家,让我们自己去采购自己动手为爸爸妈妈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好吗?(板书课题:今天我当家)

  用这样的话导入,让孩子们体会到爸爸妈妈劳动的辛苦,激发孩子们学*的欲望,并直奔课题。

  (二)、实践活动:(25分钟左右)

  这是四个小组第一次比赛:在比赛购物前让孩子们说说,这顿晚饭要做什么?打算买哪些东西?买东西时要注意什么?让孩子

  们说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各小组确定方案的过程,确定自己要买什么,谁买谁卖,并注意在买东西过程中不要算错钱。

  接下来四个小组分头进行模拟购物活动。我们班是34个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大约是8、9个学生。每组可以有2-----3个售货员,其他的是小小购物员。教师参与活动,询问有没有要包饺子的小组,如果有就参与其中,如果没有教师建议其中一个小组今天的晚餐包饺子,为后面在“吃饭”这个情境中也有数学问题做准备。

  各小组进行汇报:各小组说说买了哪些东西,怎样买的?在买东西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吗?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互相说说汇报得怎样,如果有听课教师,可以让孩子询问听课教师的意见,可以这样说:“老师,您好!您认为我们小组的同学汇报得如何?您给我们小组打多少分呢?”这样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胆量,使各小组的比赛更激烈。

  接下来各小组根据自己买的东西,设计今天的晚餐,设计在一张4开纸上,可以画、可以写。教师巡视各小组,给出建议,并引导想能否在晚餐中找出数学问题。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晚餐内容,在展示中注意是否与自己买的东西相符,在展示中看哪小组发现了数学问题。在给各小组打分时可以像前面让听课教师来打分。如果没有听课教师,教者即是裁判。

  在整个“今天我当家”的模拟实践活动中,让孩子们通过有趣的

  购物活动灵活地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合作、倾听意识,体会到学*数学是快乐的,并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三)、小组对抗:(13分钟左右)

  给各小组时间和机会,根据模拟商店的情境以及各小组的晚餐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互相考一考,采取抢答的方式。提出正确的数学问题加10分,答对了加20分。如果学生不能提出“30元可以买些什么?”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这样说:“老师也想到了

  一个问题,不知道怎样解决,你们能帮助一下我吗?”像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只要学生的答案合理就给予鼓励。

  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们自由地开放地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尝试的意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最后进行总结,评选出优胜小组,说说他们为什么会取胜?让孩子们知道团结合作的重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的意识。

  (四)、课外延伸:(1分钟)

  回家后在父母的帮助下真正“当一回家”,去帮助父母买菜或买其他的东西。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我希望在我的课堂中让孩子们感受到学*数学是快乐的,能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孩子们在互动有序、活而不乱的课堂氛围中敢想、敢说、敢争议。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 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是让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教材通过“跳绳”这个游戏来教授新知识,即方便又实用。教材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抓住所有儿童的天性-----“好玩”来设计。取材于学生所熟悉喜爱的活动,让学生感到亲切、生动有趣。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二、 说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等多种计算方法,能熟练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计算,也能够较为熟练的运用竖式计算,已理解并牢记竖式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运数学语言表达计算思维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思维、计算的能力。

  2.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活化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轻松愉快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的`算理,掌握退位的方法。

  三、 说教学流程

  1.从游戏“跳绳”开始,即复*以前学*的内容,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由“第一届阳光体育节”引出课题,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获取信息,引发问题。

  3.自主探究,合作学*。利用学具先拨一拨,说一说。再列竖式解决。在列竖式时,需要注意哪些?和学生一起边回忆边写。最后小结列竖式的要求。

  4.掌握方法后,通过一系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即玩的高兴,又学到知识,将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很轻松,玩的高兴,学的轻松,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所萌发出的满足感、学*信心,中主动意识。是教学的成功所在。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8)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认识图形.一》是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过程,掌握知识。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3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袋子,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二)、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3、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游戏:猜一猜

  学生闭上眼,摸一摸老师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四)、游戏

  1、看一看

  2、摸一摸

  3、猜一猜

  板书:

  认识图形:

  正方形 长方形 圆柱 球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为加减法及其应用、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四、说教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棒模型、计数器模型

  2、学具: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六、说教学设计

  1、进入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开课时以谈话导入新课“小朋友们知道早上喝什么最有益健康吗?”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能够想到牛奶,进而再进一步创设情境,教师接着说:“老师也很喜欢喝牛奶,而且老师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教师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出示情境图后,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观察情境图,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加减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牛奶。”在这里,*惯培养点体现的是搜集信息*惯的培养。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你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体现质疑问难*惯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又有前面学*的基础,能够提出“一共有几瓶牛奶?”这样的加法问题。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新知

  为了能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同时帮助后进学生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设计了简单的复*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提出“求‘一共’就是求什么?”,学生回答“求‘一共’就是求总数。”,进而教师提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的要求,学生在10以内加减法及其解决问题的学*的基础上列数学算式“9+5=”。为了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教师追问“还可以怎样解决?”,学生列式“5+9=”。在这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只列数学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算法探究,但是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直接口算得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9+5=14,这时教师就可以质疑:“你是怎样算的?”但是并不需要学生在这时给出答案,而是组织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等会我们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师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在这里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算式转化成实物,在学生的脑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同时,为后面的“凑十法”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学生就用手中的小棒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活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到黑板用小棒模型进行演示,边讲边摆小棒,“我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这样可以让其他学生清楚地看到计算的过程,并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培养学生的倾听*惯。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这样的汇报只要一个,两个就可以了,不用演示,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但要及时的止住学生类似的'想法,以免浪费时间。教师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班级中会有少数学生想到用“凑十法”计算,学生汇报时同样到黑板演示,“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我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1加9等于10,再加上4根小棒就是14根小棒,所以9+5=14。”学生汇报后,教师要进行质疑“你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给9?”学生会回答,“因为9根小棒加上1根小棒就是10根小棒。”这时学生可能用语言解释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帮助,告诉学生凑成10之后,剩下几根小棒再和10相加就是十几,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凑十法”,并理解“凑十法”的简便之处。然后讲解“这种先将一个加数凑成十再进行计算的计算方法叫做‘凑十法’。”同时板书。然后教师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

  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

  9+3=;7+9=。

  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回到解决问题中,针对算式9+5=,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然后教师介绍第三种方法:拨计数器。教师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计数器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3、巩固练*,解决问题

  练*第一题是“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可以先演示第一小题,然后在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反馈,说算法。

  练*第二题是解决问题“一共有几条鱼”。此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先审题,说清楚图的意思,求什么,培养学生的审题*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讲解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4、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展示本课学生解决的数学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能够从算式中找到相同点“这些算式都是9加几的算式。”此时教师板书副标题,《9加几的进位加法》。之后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总结计算方法。

  最后,“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11减几是小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中的一节,内容包括准备题、例1到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11减几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学*有关11减几的计算方法, 并能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 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

  4、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体验到成功解决 数学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点:

  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交流中培养学 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教学难点:

  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分析问题的思路,掌握11减几的计算方法。

  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

  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过程:

  在引入新课的时候应用学生以往学过的知识设置问题,让学生知道用17-5的方法计算11-5是不行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让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算法,再交流得出计算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对比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比较、分析,从而优化自己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练*过程中应用添圆列算式以及摘苹果游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学*热情,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达到巩固新知的作用。

  最后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等方面作全面的总结。

  我采用的复*题是和新课密切相关的,几加几等于11、11减1再减几、用10减几再加1,这些都是新课要用到内容。在引入新课的时候我采用问题引入法,从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入手,让学生知道用以前的方法,也就是从散的里面减不够,设置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集体备课的思路

  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重要性,初步培养统计的观念,并在初步学*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认识统计图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年级上册通过最喜欢的水果这一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简单问题并回答问题。

  《组织比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的第一课时,在教材中先后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组织比赛买气球调查你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三个活动,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鼓励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增长统计活动的经验。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继续学*有关的统计知识。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形式呈现数据;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与一年级上学期绘制的象形统计图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对统计图的分析中,学生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借助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发展统计观念。

  2、使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根据信息做出判断和决策。

  4、学会与人合作,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方法

  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的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落实课堂教学效果,展现真实的课堂教学,我本着以生为本,发展能力的原则,从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考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由奥运和福娃引入"组织什么比赛好呢",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从而明确,统计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强调自主,注重合作交流。小组活动中收集数据时,方法多种多样,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整理数据,在愉悦的动手中了解了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活动好,又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增强了合作意识。再根据统计图上的的信息做出决策:组织参与人数最多的那项活动才好,又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联系课堂实际设计练*,让学生在小组里统计得到奖励的福娃,要求学生分析统计结果,作出比较,切实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

  1.教材说明

  教材将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加法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把两个数“合起来”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并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同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应用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教材分为四个板块:第一块为加法的初步认识,主题图是一个变化过程,让学生在此变化中理解加法的含义,就是表示“合起来”,在教材中的主题图里渗透了三个具体问题的含义,都可以用1+2=3这个算式来表示,渗透了不同的含义的事情可用一个抽象的'算式来表达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抽象的作用及数学的简洁美。接着,教材安排了一个变化的情境图,小丑合气球,来进一步直观形象地表达、说明加法的含义,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图意,明确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说出加法算式,从而来帮助学生对加法的含义有更深一层的理解;第二块“做一做”是一个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学具的活动,如摆一个圆片,再摆一个,一共是几个?摆两个圆片,再摆两个,一共是几个?让学生在操作中巩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并能说出加法算式;第三块为1—5的加法,在学生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及各数的组成,并初步知道加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块根据儿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初步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通过三个小朋友计算4+1=?的思考过程,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计算的过程,尊重学生的想法,同时,引导学生使其初步认识到应用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第四块教材安排了“做一做”练*。通过学生自己看图计算3+2=5和2+3=5,3+1=4和1+3=4两组算式,来进一步巩固算理和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2.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加法含义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在进行加法教学前,学生已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能够自觉的运用加法进行计算,但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加法进行计算以及我们是如何用加法进行计算的。因此,再进行加法的教学时,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的同时感知用数的组成计算的简便。将他们对加法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其次,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也着重培养学生发展其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与同伴交流的乐趣,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惯。

  3.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并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惯。

  (4)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4.教学重点

  (1)知道加法的含义

  (2)激励学生说出自己计算4+1=5的过程

  5.教学难点

  (1)知道加法的含义

  (2)使学生会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课时的教学核心内容是学会10的加减法,在分苹果的活动中,使学生体会10的加减法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知识目标:

  1.学会10的加减法.

  2.通过游戏学会凑10法.

  (三)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四).教学重点:

  10的加减法

  (五).教学难点:

  体会10的加减法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学过程

  一.复*(展示课件1)

  二.新授

  1.导入.(出示情景图,展示课件2)

  今天老师请你们帮个忙,把这堆苹果分成两堆,每堆有几个 你有几种分法 (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每个人用10根小棒试着分一分)

  2. 建立模型,体会10的加减法.

  (1)全班交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9个一堆,1个一堆,可以列式:9+1=10,1+9=10

  8个一堆,2个一堆,可以列式:8+2=10,2+8=10

  7个一堆,3个一堆,可以列式:7+3=10,3+7=10

  ...

  最后总结出几加几得10的所有算式,让学生自己吧算式整理排列好,并问:哪种排列方法好 并说出理由.

  1+9=10 2+8=10 3+7=10

  4+6=10 5+5=10 6+4=10

  7+3=10 8+2=10 9+1=10

  让学生看算式,找一找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1)使学生初步感知:在总量10不变的前提下,一部分量依次增加,另一部分量就依次减少

  (2)出示表格,问这个表格怎么填(只要表格中上下两个数相加等于10就行)

  通过填空体会10减几得几的减法.

  10减1得9,10减2得几 10减3得几 ......

  让学生独立填一填,从而总结出10减几得几的规律.

  10-9=1 10-2=8 10-3=7

  10-4=6 10-5=5 10-6=4

  10-7=3 10-8=2 10-9=1

  (3)数学游戏——数字划拳游戏(同位同学相互做,比如说:一个同学出2根手指,让对方同学出8组成10)

  三.巩固练*

  完成练一练第1,2,3,4题.(展示课件4)

  练一练

  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

  连一连.

  练一练

  10-3=

  5+4=

  10-5=

  2+8=

  8-2=

  10-7=

  10-4=

  10-6=

  3+7=

  4+6=

  9-3=

  0+10=

  四.说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象.声音.文字于一体,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更形象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我在教学中就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情景图的展示,作业的设计就充分利用了这点.

  2. 情景展示与实物演示法

  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学*新的知识,另外通过数小棒这些真实的实物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加深了他们的记忆,也在游戏中学*了新的知识.

  五.说学法

  1.自主学*

  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同时,要培养他们自主学*的学* *惯,让他们独立思考,独自发现规律,不能由老师全权代替.

  2.合作互动学*

  合作互动学*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合作互动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积极主动,易于合作.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

  我说课的内容是京版教材第一册第九单元的学看钟表,由于水*有限,在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指导思想我依据以下两点:

  1、建构主义观强调知识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的,因此要强调学生的自身感悟和探究;

  2、《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应该选择现实生活素材进行教学;

  根据以上的具体要求,本次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已有认知和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和动手实践认识钟表,通过对比观察会看钟表的整时和半时,感悟钟表指针指向的道理,体会钟表在生活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学看钟表》是北京市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也是小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关于时间的知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首先认识钟面,通过观察知道钟面上有1—12个数字,是怎样排列的;认识时针和分针。其次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几时半”时刻的方法,能正确读出这样的时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时间和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把数学知识的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向学生进行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教育。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有许多关于时间的信息: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吃饭、休息的时间、……况且大多数孩子在家庭、幼儿园已经了解了一些看钟表的方法,应该说许多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认识钟表”的知识经验。在上课前我也做了一些调查:

  1、首先我找几名学生做了课前访谈,我拿着钟表分别问了整时和半时,有80%的学生都能正确的说出整时,但只有40%的学生能正确的说出半时,当我在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时,也仅有一两个学生能准确的说清楚认识钟表的方法。

  2、我在班中做了调查问卷。

  问卷表明,有91.5%的学生能够正确的分清分针、时针。85%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整时,但一些学生在书写上还有问题,有71.4%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半时,并且只有25.7%的学生能够正确的画出半时,可见,学生对钟表的认识还是粗浅的、感性的,不能真正掌握认识钟表的方法。而且多数学生表达时间的方式为几点、几点半。

  为此,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认知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各种生动的具体活动中学看钟表。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在观察比较,总结归纳出认读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区分时针与分针。

  2.经历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3.感受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会区分时针与分针,认读整时和半时。

  教学难点:

  认读半时,掌握认读方法。

  教学环节: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好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仔细听。猜猜他是谁?

  2、师:对了,答案就是钟表。生活中它有什么用啊?钟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他可以告诉我们几点上学,叫我们起床,你会看钟表吗?如果自己学会了看钟表,那该多方便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看钟表。

  【设计意图:从谜语导入,激起学生兴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时间的联系,从而揭示认识钟表的重要性,让学生产生认知需求。】

  二、自主感知钟面

  1、钟表王国的兄弟姐妹可多了,你都见过哪些种类的钟表?你们想去钟表大世界看看吗?(出示图片)

  2、师:快拿出你们的钟表,仔细观察,钟表面上,都有些什么?

  生:数字、指针、格

  3、我们认识了时针和分针,你知道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是朝哪个方向走的吗?(用手指比划一下)像这样顺着表针走的方向叫顺时针方向。引导学生发现时针比分针走的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它们不停地在钟面上走着,随时告诉我们是什么时间了,该去做什么事了。

  【设计意图:通过对钟面详细的观察,让学生明白两根针是如何按数字的方向走的,学生有了对顺时针方向的认识,头脑中有了表针走动的表象,在认半时的时候,学生自己就知道分针走过了7,是7时半,还没有到8不能是8时半。这样就分散认半时时的难点。】

  三、动一动,认识整时

  其实,小钟表不仅能帮小猴解决问题,我们在学校一天的学*和生活也离不开它。

  1、老师也用时间记录了的一我们同学的一天,你知道这是几时吗?

  为什么是8时呢?(几名学生说)(贴图)

  对了,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我们还可以把这个时间记录下来,先写数8,再写一个时间的.时,读作8时。(板书:8时)

  谁来完整的说说,8时我们在干什么?

  2、时间滴答滴答向前走,转眼间,同学们上第二节课了,谁能完整的说说,现在是几时?你们在干什么?(出示图片和钟表)

  快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分针和时针各指向几,就是9时?

  3、时间过的真快,两节课结束了,同学们的大脑该放松一下了。10时是我们上课间操的时间,你知道,分针和时针该指向几吗?(出示图片)

  生说

  对,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就是10时。(出示钟表)

  4、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3个整时的时刻,快来观察一下,这三个钟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出示三个钟面)

  几名生回答: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指向9就是9时,指向10就是10时。(圈出分针,出示时间)

  你们找到认识整时的方法了吗?

  对,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出示重点字)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用课件出示3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3个钟面的分针都指向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培养学生进行思维的梳理,使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观察、概括、抽象、归纳等思维活动,突出培养学生对数学规律的发现和概括。】

  5、拿出你的小钟表,播出一个你喜欢的整时,和同桌说一说,

  6、刚才我们一起找出了认识整时的方法,此时,我们在干什么呢?(出示午餐图片)你认识这个时间吗?快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对,这个时刻就是12时整,他比较特殊,当分针和时针重合在一起,都指向12,这个时候就是12时整。你记住他了吗?

  四、动一动,认识半时

  1、吃完午餐后,同学们该午休了,从12时到1时,经过一个小时的午休,同学们该进行下午的学*了,下午第一节课的时间是几时呢,快来看看吧,你认识这个时刻吗?(出示图片钟表贴图)

  生说,1时半或2时半,

  2、到底是几时半呢?我们一起看一看!

  3、请你仔细观察,从1时到1时半,时针和分针是怎样变化的?(出示动态指针)

  生说变化:时针走到1和2之间,我们也可以说刚刚经过1,没到2.

  分针从12走到了6,我们也可以说,走过了6大格

  4、所以,当时针刚刚经过1没到2,分针指向6,这个时刻就是1时半。(圈出1、2,分针闪动)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钟表动态演示从1时到1时半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半时的表象认识。有效的避免了学生错把1时半认成2时半的发生。】

  5、我们结束了一天的学校生活,回到了家里,大家是怎么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的,一起到西西家看看吧。

  6、这是几时半,小伟在做什么?(出示图片和钟表)

  真聪明,这是5时半,西西在做......

  请你仔细观察,另外两幅图中,西西什么时间在做什么?(6时半看动画片,8时半睡觉)

  7、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三个半时的钟面,有了学*整时的经验,你们一定能够很快找到认识半时的方法。快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吧。(出示三个钟面)

  几个生说:这三时钟的分针都指向6,时针刚刚经过5,没到6,就是5时半......(圈出5、6、8)

  8、怎样认识半时呢?

  生说

  对了,分针指向6,时针刚刚经过几,就是几时半。(出示重点字)你也来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次的对比观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整时和半时的表针指向特点。有利于学生更加熟练的辨认整时和半时。】

  9、播钟。拿出你的小钟表,拨一个你喜欢的半时,考考你的同桌。

  五、情节引入电子钟表

  1、经过了一夜的休息,西西自己起床了,没用妈妈叫,原来他有了自己的新手表,你见过这种时间表示方法吗?(出示起床图片,电子表)

  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是电子计时法,你知道这是几时吗?

  2、你在哪还见过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老师也带来了几个电子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认识他们吗?一起来看看这都是什么时间?(出示电子表)

  生:第一个钟面上,是12时

  怎样用电子计时法来表示这个时刻呢,先写12,再写两个竖着的圆点,最后再写两个0。读作12时。

  3、第二个钟表是几时啊?生:6时半

  你知道如何用电子计时法表示它吗?

  生:先写6,再写两个圆点,再写3和0

  4、相信你也能用电子计时法表示出黑板上的时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应该如何表示,找两个同学到黑板上写。

  六、拓展知识

  现在有各种这样的钟表帮助我们表示时间,那你知道古时候人们如何表示时间吗?想不想看看。(出示图片并介绍)古时候的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发明了很多表示时间的方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课后继续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古代计时方法,丰富知识,激发兴趣】

  七、总结回顾

  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我们一起渡过了40分钟的时间,真快呀!同学们,时间就是这样,很快过去而且不会再回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时间非常宝贵,我们要好好利用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一、经过和大家一起学*,小猴已经会看钟表了,为了表示对大家的感谢,小猴邀请大家一起参加智力大闯关游戏。

  1、第一关,连线(练*卷子4个表面)

  钟表图:6时9时半3时3时半

  选项:3时半6:00 9时半3:00

  分别说一遍确定方法。

  第三个和第四个钟面上你是怎么知道哪个是3时和哪个是3时半的?

  2、第二关,照样子写一些(卷子3个表面)

  请你将钟面上的时间用两个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

  例子:9点9时11点的4点半的

  9:00

  二、回家后制作一张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让你的星期天更加有充实。

  【本节课的设计特点】

  (一)在动态中认识钟表。

  学生伸出手指跟着钟表的指针顺时针转动,边走边数,体会顺时针方向。

  教师利用钟表动态演示从1时到1时半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半时的表象认识。

  有效的避免了学生错把1时半认成2时半的发生。

  (二)在对比中学看钟表。

  第一次对比:凸显整时表针指向特征,有利于学生准确熟练的辨认整时。

  第二次对比:区别整时、半时。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熟练的辨认整时和半时。

  第三次对比:凸显半时表针指向特征,有利于学生准确熟练的辨认半时。

  (三)、本节课以情境以及联系学生的一天生活等活动,贴*学生生活实际,同时把对时间的认识融入到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在交流中巩固对钟表的认识。

  教师的提问,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出现意见的分歧,让他们自己说说为什么,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学生一步步对钟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对比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 教材分析

  教材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分别安排了两部分内容,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教材第38页就是单一标准的分类教学内容,教材在设计单一标准的分类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没有提出过高要求;教材第39页就是不同标准的分类教学内容,在已经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后,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兴和灵活性,同时,各种能力得到提高,让他们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

  二、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能够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对事物进行分类,但还未能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个别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进行分类。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单一标准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不同标准的分类在学生已经学会了分类的基本方法后,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三、 教学目标

  1. 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 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 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四、 教学重点:

  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体验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五、 教学难点:

  体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过程,掌握知识。

  二、了解学生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6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共同探究;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一、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二、营造好学*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三、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蓝猫,我先出示漂亮的蓝猫图片,然后说:小朋友,今天聪明的蓝猫来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咱们每个组的桌上都有一个袋子,这是蓝猫给大家的'礼物,看一看是些什么?蓝猫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这里用蓝猫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题,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小组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小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认识立体图形》:经过上面的活动,学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经验,这时教师揭示概念,出示一般模型,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抽象化。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亲自去摸一摸,可以加深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和同学的交流有利于丰富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以上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教师以一句“蓝猫放映的时间到了”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投影屏幕上来。通过幻灯片,从一个个实物图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一般模型图。

  前面的两次小组活动,以实物和模型为研究对象,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再过渡到模型图,逐渐抽象,为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两人游戏:猜一猜

  一人闭上眼,摸一摸别人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这一组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安排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四)、游戏中体验特征

  1、推一推

  2、搭一搭

  3、摸一摸

  用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对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更丰富的体验,并能培养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0

  学生在学*这部分知识之前学*了比较,并且已经接触了减法,是总数减部分数等于另一部分,和这节课的减法意义有所不同,而且“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这样的数学语言学生叙述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节课重点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根据情境让学生从图上发现信息,再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接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不当之处老师做以引导。在巩固练*的.过程中我选择了同桌合作的方式,循序渐进,从摆图形到用语言叙述“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再到列算式解答,这是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一个形成过程,这样可以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所以上课中间安排了“唱首歌轻松一下”的活动。为了巩固新知识我安排了“考考你”,一是出示题目巩固练*,二是拍手游戏,使学生参与活动面更广。最后把直观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也是分层教学的一个体验,由实物抽象为数字的比较,可以找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一次比赛,检验他们的学*效果,并且使他们有一定的提高。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

  大家好!

  一、说教材、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加减法(一)第八课时《分苹果》。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含义,对加法交换律有一定认识并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同时,本课10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后续学*20以内加减法应用以及100以内加减法应用的基础知识,需要每一个学生切实掌握。

  教材编写首先通过分苹果为学生积累对10的加减法的感性认识奠定基础,教材创设丰富多彩的练*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与合的意识。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十分重要,让学生将每次的分配过程用数据记录下来,从而引入10的各种分配方法。接下来通过练一练中连一连以及口算进一步巩固掌握10的加减法。爬台阶、说一说,填一填等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开阔思维自主探索,结合教师的引导,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对运算学*的兴趣、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方式及运用数**算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说学生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他们对新知识有很高的学*兴趣和热情,但年龄小,认识与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直观实物操作与言语解说引导相结合,采用多种练*方式,设计不同层次教学*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激发兴趣巩固所学,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简单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学生们通过本章节前几节课程的学*和练*,已经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体会到加法的交换律,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以及一定的运算思维方法,教学时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教学目标

  1. 在分苹果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

  2. 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3. 发展有条理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3637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第八课时,所呈现的内容是学生学*8和9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练*课,本节课是利用可爱的企鹅这一学生熟悉的有趣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有关加减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进一步巩固8和9的加减法。由于图中第一次呈现大括号的形式,所以教学中需要教师作适当地讲解,对图中每个符号的出现,都应让他们清清楚楚,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理解图中的大括号、问号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

  义的理解。

  2、巩固8和9的加减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计算;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3、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大括号、问号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看图正确理解数量关系,准确熟练地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五)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具图片、小棒等。

  二、说学生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大部分学生对猜谜语、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兴趣。经过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学生的听课*惯正在逐步的`得到规范,有了初步的数感和问题意识,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很欠缺,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训练。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情境教学法。

  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使数学由抽象变具体,激活学生的学*思维。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去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由于本课第一次出现大括号和问号,学生理解其意义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喜爱的小动物企鹅在冰山上玩耍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用数学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第一课时《认识图形》。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四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教才进行简单的分析,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内容。《认识图行》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他们的特征、周长,还有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4、评价目标: 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状况,激励学生的学*热情,也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会辨认这四种图形;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体会面在体上。

  说教法、学法 教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四维目标呢?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针对这种情况,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数学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乐学、爱学。

  本课按运动会的开幕→比赛→发奖→回家四个环节,用主持人“机灵狗”串成活动情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出“看开幕表演发现图形”、“看比赛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赛结束制作奖杯”、“运动员回家估算乘车问题”等四大环节,让学生自始自终置身于运动会情境中,积极而又自然的参与每个环节的学*,真正的感受生活,体验数学。

  二、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与竞争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既能为学生提供参与交流的学*空间与*台,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本课的教学,我安排了两次合作学*,第一次是“生生互评”,让学生在解决了运动场上的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互相评价;第二次是“利用图形制作奖杯”,根据各种图形,团队先设计构思出奖杯,然后分工贴奖杯。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参与面大,考虑问题策略多样化,合作学*促进了学生更加生动活泼的参与学*。

  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生活“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本课教学的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渗透着生活问题数学化。如运动会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用它来作为知识的切入点,学生就会感到数学知识就在他们身边;如“乘车问题”,生活中经常遇到,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一问题,他不仅会觉得有趣,而且会有成功感。这些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

  四、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的自**交给学生。

  在引导学生观看小动物的比赛时,通过情境的再次创设学生争先恐后提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独立解决,在汇报交流时采用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的自信心,又充分挖掘了每个学生的潜能。

  本节课借助了多媒体的声、色、光、动画等视听媒体优势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培养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欣赏美的能力。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看整时

  教学难点:整时时针、分针所在的位置

  教学具准备:实物钟、模型钟,实物展示及相关多媒体课件,头饰。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嘀嗒……)

  再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闹钟声……)

  2.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离不开钟表,钟表有着各种不同的形状,(圆的、方的、扇形的……)钟面上还有丰富的知识,你们想知道吗?

  二、整合问题:

  1.说一说,关于钟表,你都知道哪些知识内容?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钟表。

  三、解决问题:

  1.自主学*,解决问题

  学生拿出学具钟,说说在钟面上你都看见了什么?

  2.合作学*,解决问题

  同桌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名汇报)

  3.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1)时针、分针、12个数(数一数)12个大格、一些小格(秒针)

  (2)师拨动按钮,生说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顺时针)

  四、总结归纳

  1.认识整时

  (1)师:听闹钟又响了,文文还在睡懒觉呢。(出示情境图)

  快告诉文文,现在是什么时刻了,再睡下去,她会迟到的。

  (纠正7点说成7时)

  (2)师:再说说这些是什么时刻?(出示图片)8时、3时、6时

  生观察这些钟面上的.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

  生汇报: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整时的常用方法8时、3时、6时(文字表示法)

  (4)整时的另一种表示法:8:00 3:00 6:00

  你见过这种时间吗?在哪见过?(电子表示法)

  (5)怎样用电子表示法记录时间?(同桌互练)

  五、拓展应用

  1.找朋友(头饰)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刻别找错呀。

  2.拨钟表说时间。(同桌互做)

  3.过一小时是几时?(出示图片)生思考动手操作

  六、升成创新

  出示缺少时针的钟面,分针指向12.问:这是几时,你想让它是几时,怎么办?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扩展9)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8、9页的内容。本课是在了解儿童的认数、数数情况,以及1~5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小猫钓鱼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理解0的含义,即0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或)分界点,学会读、写0。教科书的编排是先认识0的意义(表示什么物体也没有),再认识、理解0的其他含义,最后书写0,并将知识拓展到课外,寻找生活中用到0的地方。根据一年级新生喜欢听故事和做游戏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说学前分析

  对0的认识,许多学生只把0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对0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点)基本没有接触过,因而对0的更深刻的认识,单独安排一节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0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可以认识到一个数所表示意义的多样性,体会答案的不惟一性。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三个含义,通过直尺认识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能力目标:

  2、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

  3、体会数的意义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4、通过探究活动发展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生活中会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做事要认真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惯.

  教学难点:

  理解0的三种含义

  四、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情境导入法: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学*的浓厚兴趣与动机。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容易疲劳,因此,我以钓鱼游戏的形式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引入多媒体教学,

  设计小猫钓鱼的情景图,以鲜活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通过出示直尺、温度计等实物引导学生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学法可归纳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二)举例说明法:学生说出生活中用0的例子,理解0的含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操作观察法:利用直尺、温度计、台秤等实物或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直观感知0表示起点和分界线的意义,突破学*的难点。

  (四)活动练*法:把练*设计成各种活动,使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生乐学的欲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播放数字歌)

  (一)组织学生做钓鱼游戏,并计数,比比看在一定的时间里谁钓的鱼最多?多者获胜。利用游戏的形式开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今天,小猫们也举行了一场钓鱼比赛,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比赛的情况呀?我们来帮小猫记一记,四只小猫分别钓了几条鱼,好吗?(出示主题图).

  (点评:“借助小猫钓鱼”的有趣情境,呈现一组情景图,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变化过程.我在这里注意联系学生的儿童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欢的童话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新知探究:教学0的含义。

  (一)0表示没有。

  你们能把这些数(小猫钓的鱼的条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吗?

  1.出示图片

  (1)学生在书上写数.

  (2)展示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点评: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很重要,在学生评价中我有意识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互评.)

  教师:小黄猫一只也没钓着,在他的下面应该写几呢?(写0)它怎么一条鱼也没有钓着呀?(因为做事不认真,三心二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我们做事时不能像小黄猫一样,应该认真做事,专心致志……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0”的认识.(板书:0的认识)

  教师: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0也和1、2、3这些数一样,也是一个数.

  师指着小猫下面的0问:在这里0表示什么呢?(没有)板书:没有

  2、实践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思。

  (1)猜铅笔的游戏。先是师生猜再由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猜一猜,注意要创造出用0表示的。

  (2)教师举例让学生理解:如小猴吃桃、放飞气球等。

  (3)学生举例: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0表示。(我有一支铅笔用玩了,剩下0枝。妈妈给我了三个苹果,我一天吃完了,我还有0个苹果……)通过这一环节,不但使学生可以清楚地理解0表示没有的含义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就可以用0表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对说得好的学生应及时给与表扬和奖励。

  3、教学书写0。

  1、教师:我们刚才已经认识了0,那么0像什么呀?说一说,你会写0吗?

  2、课件演示:0的写法,学生认真观察。

  3、教师在黑板上边演示边讲解,强调格式,学生书空。

  4、描红,练*书上的第8页写一写,写完后进行展示。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小猫钓鱼》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在了解儿童的认数、数数情况,以及15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小猫钓鱼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理解0的含义,即0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点,学会读、写0。教科书的编排是先认识0的意义(什么物体也没有时),再学*书写0,最后认识、理解0的其他含义,并将知识拓展到课外,寻找生活中用到0的地方。根据一年级新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使学生乐学、爱说。

  学情分析:

  对0的认识,许多学生只把0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对0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点)基本没有接触过,因而对0的集训,单独安排一节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0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可以认识到一个数所表示意义的'多样性,体会答案的不惟一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理解0的意义,知道0和1、2、3.....一样,也是一个数。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使学生初步知道生活中0所表示的几种常见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观察图,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惯.

  教学难点:

  理解0的不同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鱼形卡片,直尺,温度计。

  课型

  数的认识授新

  教学时间分配:

  见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幸福的家,你们看!(出示课件)小猫也有自己幸福的家,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猫爷爷带领着他们一家人外出钓鱼,说一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事,大家早上好!我是一年级数学老师岳银,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图形》,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研读课本说教材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是课本70—71页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起始课,教材主要通过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它们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为充分运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教材所呈现的物品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安排的活动也都是学生可以操作的,旨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加感性认识,为深刻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学情说目标

  在入学前,孩子们已经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他们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几何体有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感性认识,有的甚至可以叫出它们的名字。可以说在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几何体的经验,但是由于个人生活背景不同,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虽然已经有形状方面的初步感知和体验,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不会太难,但要他们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段教学目标的规定,结合以上对教材的研读和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2、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学*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经验,感受分类思想。

  3、培养观察、表达和归纳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根据教材特点,本节课教学重点为: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明确这些基本立体图形的特征。结合学生认知水*,本节课难点确定为:在生活中逐步抽象、辨认出基本的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三、师生共进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根据儿童年龄、心理及认知规律的特点,结合本节课的相关内容,我采用了引导观察法、合作交流法、操作发现法等多种方法结合,来引导学生展开对立体图形特征的探究,并在操作活动中加深认识,发展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方法的指导。本节课学生学*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让他们在观察,发现,交流,操作中,亲身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立足课堂说过程

  为了体现教材编写意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设计了以下5个教学环节:

  1、联系生活———分图形

  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进行分类,感受分类思想,不仅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四类物体的外观形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2、交流对比———认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体现生本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安排了方法指引,合作探究,反馈辨析这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个层次:方法指引。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学具,先看一看它的形状,再摸一摸面的特点,最后滚一滚,看是否能滚动,从而得出长方体的特征,并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探究立体图形特点的方法。

  第二个层次: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利用刚才的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继续研究其他立体图形的特征,再次体会探究的方法,积累经验。

  第三个层次:反馈辨析。通过学生的反馈,质疑,补充,总结,加深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球进行特点辨析,巩固理解。

  3、游戏巩固————辨图形

  本环节设计的猜物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再次巩固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最后落脚到特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辨析上,即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不是正方体,让学生在观察,发现,交流,总结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4、联系生活—————找图形

  通过生活中常见物品,建筑的展示,让学生根据形状特点抽象出立体图形的数学模型,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这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和认识,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学以致用—————用图形

  本环节通过“为什么不把足球设计成正方体形状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顺应理念说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既要关注知识的掌握,也要关注学生的学*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中我将通过各种激励式评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不断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体验数学学*的快乐。

  本节课板书以教学内容为主,力求一目了然。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初步预设,具体实施过程将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进行适当调整。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小节6和7的认识及加减法中的用数学部分,主题图为课本47页插图:金色的秋天。

  教材简析:

  1、 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包括两道例题和一组做一做的*题,练*中的13题《美丽的小湖》也是类似的题目,其内容都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教材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

  2、 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渡的桥梁。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教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 技能目标:会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这三个目标在教学中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关键所在。

  对于教材重难点的确定,我是通过如下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1、从教材知识点分析:6和7的加减法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它又是进一步学*8和9以及10的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

  2、 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通过观察图画,分析并叙述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进而选择正确算法,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

  针对重难点,我打算采取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教学过程:

  共分四大环节: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针对一年级学生纯真幼稚、富于幻想的心理特征,我创设了如下情境:同学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对,是秋天,秋姑娘呀,正忙着给勤劳的人们送去丰收和喜悦呢!看,她给咱们每个小组也送来了一份礼物(电脑出示)你能根据算式猜想一下,这些礼物各属于哪个小组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用到哪些知识呢?我设计这个环节,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借此复*6和7的加减法,为后面学*它的应用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知识,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好,咱们还是随秋姑娘一起去大自然中转一转,看一看吧!(出示插图,导入新课)

  二、放手学生,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

  1、 让学生对着插图,进行观察和交流。

  具体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由*及远或者由远及*有序地观察,借此培养他们初步地自主学*的意识,至于学生观察到什么,我不去做过多限制,不管是蓝天、白云、还是房子、小草,这些都是学生利用双眼来认知大自然的宝贵素材。

  接着安排小组交流观察的内容,并尝试提出疑难问题,在互通知识中,也给每位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

  然后,由小组代表在进行交流,并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做到知识共享。

  而这观察、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感悟体验的过程,学生从中感悟到自然美、家乡美,进而激发起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师用空洞的语言所不能替代的。

  2、 教学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

  作为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我在与学生一起观察、感悟的过程中,有选择地解答一些疑难问题,并最终将重点巧妙地引到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教学上,比如说:图中还有哪些你以前从没见过的数学符号?你知道它代表什么意思吗?或者说:老师这儿有两个新朋友,你想认识一下吗?这些导语都是可行的。

  接下来,我主要借助多媒体演示,先引导学生分别认知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明确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在演示中,注意把大括号的尖朝向各个方向,以避免学生认为大括号的尖总是朝上的误区。自制教具演示也是可以的.。再引导他们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合在一起表示的意义,并能对着情境图叙述完整的图意,互相反复交流,直至明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在引导学生叙述图意的过程中,其实已孕伏了应用题的结构,即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学*应用题是非常有益的。

  3、 针对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在学生理解了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之后,能够明确这幅图要求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学生,也就是把男生和女生合起来,根据加法的意义,应该说不难解决。用左边的4人加上右边的2人,一共6人,或者用男生2人加上女生4人。但我决不就此满足,而要深挖教材,引导学生列出多种算式,如扎小辫的3人加上不扎小辫的3人;低头的1人加上不低头的5人等等,打破了原先只用左右两堆求和的思维定势。这样做,我认为有利用于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况且,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当然算式的选择也得视题而定。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并与第一幅图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不同之处,自己去表述图意,如有困难,可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没必要过多讲解。如此反复之后,明确要求的问题是还剩几个向日葵盘?是求一部分,根据减法的意义,应该列式为7—2=5。利用电脑的优势,我也可将问号移到另一边,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7—5=2。这是两道容易混淆的减法算式,应加以辨析。而当问号移到算式中得数的位置时,这幅图则有上述两种列式。这两道应用题的教学,意在让学生从中感悟两点:

  1、问号的位置决定着列式方法。

  2、问号既然是要求的问题,那它必定是算式中的得数。

  同时辅以清晰明了的板书设计,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至此为止,我认为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已真正突破。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加强烈。新教材蕴含着许多有待学生发现的奥秘,我认为只要教师充分地理解教材、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就可以满足他们这种强烈的需要。

  4、 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有了刚才的分析验证,对于做一做中的两道题目,我放手学生自己进行辨析,从中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在全面搜集学生信息的基础上,我也要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二、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课本51页插图《美丽的小湖》与前面的知识点是类似的,因此,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对着图画进行讲故事比赛,如《小鸭的一家》、《小青蛙比本领》、《小金鱼找朋友》等等,以加深学生对图意的理解,从而能够正确列式解答问题,并辅以可行的奖励机制,如评选故事大王、速算冠军以及优胜小组等,意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逐步培养自己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时机可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当然,这项活动也可视教学情况放到第二节课或者课外进行,毕竟,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

  四、及时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庭院里有数学、田野中有数学、小湖边也有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还有哪些地方也有数学,比一比,看一看,谁是爱数学的小博士。这样,就将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引向课外,从而体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新的教学理念。

  总之,我在教学中,不光利用多媒体,还要利用多种媒体,使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重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我相信,这金色的秋天会让孩子们拥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好,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

  【设计理念】:跟据《数学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一年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对100以内数的认知。我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直观形象地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从而使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的思维特点达到和谐与统一,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认识人民币》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本单元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1元及小于1元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其进率。

  2、教材分析:新教材更关注学生的经验与兴趣,以发展人文精神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贴*学生生活实际为导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有浅入深,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范围中学*数学。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二)能力目标:

  通过认一认,分一分,付一付,换一换等活动,学会简单的购物,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合作意识,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三、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及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二)教学难点:

  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把教学重点定为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及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是因为人民币这一生活素材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尽管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人民币,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需要将这些知识和经验加以整理。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同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计算还不够准确,类推的能力还比较低,在掌握人民币单位的进率时,还存在一些困难。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单位间的换算。

  四、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与合作的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直观形象地演示,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

  2、直观演示法

  3、实物操作法

  五、说教具准备:

  师生各准备一套1元以下教材人民币。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让学生听一首儿歌《一分钱》。听完儿歌后提问:刚才这首儿歌里唱到了什么。从而自然而然引出课题《认识人民币》。以学生熟悉的儿歌《一分钱》来带入课题,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通过学生熟悉的儿歌《一分钱》来带入课题。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热情。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探求新知,认识人民币

  1、认一认,初步感知人民币。

  通过小组认币活动及讨论后得出要认识人民币就要从正面、背面认识人民币。还可以根据人民币上的数字、大小、图案、颜色来认识人民币。人民币上的**是我们祖国的象征,爱国也要爱护人民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我借助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使学生很直观地认识人民币。

  2、分一分,辨别人民币。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及小组讨论后得出:人民币有以下几种分法:

  第一种分法:按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来分。

  第二种分法:按纸币和硬币来分。

  第三种分法:按人民币上的数字来分。

  教师根据这几种分法着重推出第一种分法。按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来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以小组互相合作与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是学*的主人,教师起到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3、付一付,换一换的深化认识

  出示情境图,着重引导学生思考买一本练*本一元钱你打算怎样付钱呢?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付费方法。买一本笔记本可以有不同的付款方法:教师借助数字教育资源将人民币一角一地数出10角来。从中推出1元=10角。以同样的方法推出1角=10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付币、换币等活动。借助数字教学资源,学会简单的购物,感受人民币的价值,并加深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实践应用,巩固深化

  1、*题1:观看情境图,要求学生将物品的价格与对应的人民币连起来。

  2、*题2:要求学生根据图意将人民币进行换一换。

  【设计意图】以上的这些练*设计形式多样、层次分明。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将所学*得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让学生学会使用人民币。感受人民币使用价值。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 扩展延伸,课堂小结

  1、播放儿童歌曲《一分钱》来调节课堂气氛。并结合儿童歌曲,对学生进行珍惜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2、观看情境图。教师借助情境图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

  3、课堂小结:让学生一起回顾整节教学的流程,借助数字教育资源一起读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人民币的进率是1元=10角、1角=10分。

  七、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简明精要,重点突出,将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探讨的知识,很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

  附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元 角 分

  1元=10角 1角=10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

  说教材:

  此教学内容节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中《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找规律”是新教材“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8——89页,例1~例4,有一个基本的循环组,以它为基础,重复出现。例1~例3,循环组中每种图形只有一个,例4,循环组中有的图形不止一个,为从数量角度寻找规律做了铺垫。

  说教法:

  教材为学生的学*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于是在设计时我充分的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重视实现显性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探索找规律的过程,同时挖掘隐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三位一体的有效课堂教学。

  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于是我采取了“大班教学小班化”的教学形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组长负责,分工合作,交流展示。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认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猜测、推理的能力。

  说学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我采取了独立观察和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方式,通过猜一猜、找一找、涂一涂、摆一摆、演一演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依据新的教学理念,把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寻找规律作为这节课的主旋律,真正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了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学*的小主人,我实施了六步走教学法,

  一、观察发现,引出规律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上课开时,我为数学课堂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老师请来了极为神秘嘉宾和我们共同学*,你想认识他吗?通过让学生观察喜洋洋和灰太狼的排列发现规律,接着老师表扬(XX你真棒XX你真棒)自然而然引出课题——找规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在这一环节,我出示欢度“六一”的主题图让学生探索规律。让学生独立观察这些彩旗、彩花、灯笼的排列有什么规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选择代表全班交流,教师课件演示。最后小结他们都是一组一组的重复出现的,为学生揭示了找规律的方法,也为后继学*打下基础。

  三、动手操作,体验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第一步:涂一涂。涂联欢会入场券。这种学*将枯燥的简单机械的练*变得趣味化,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当中。

  第二步:做一做。

  第二步:摆一摆。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不适合长时间不间断的进行数学学*,于是我设计了请你跟我做一做的环节,旨在通过接动作,摆学具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规律,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自己建构知识体系。

  四、小组合作,创造规律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起点,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创造规律,体现了“大班教学小班化”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感悟到规律是可以创造出来的,让学生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

  五、转换形式,表演规律

  根据规律演一演(用声音或动作)。从学生的作品中选择规律让学生用声音或动作演一演,并及时组织学生相互欣赏,评价。对学生的成绩做出充分的肯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六、深入生活,寻找规律

  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体验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规律美,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藏在身边的规律,将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实现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

  亮点:

  1、体现数学—生活—数学的大课程观。

  2、“做中学”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3、“大班教学小班化”教学模式。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体现《标准》的新理念,以“大班教学小班化”模式逐步展开、层层深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第一课时《认识图形》。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四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教才进行简单的分析,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内容。《认识图行》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他们的'特征、周长,还有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4、评价目标: 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状况,激励学生的学*热情,也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会辨认这四种图形;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体会面在体上。

  说教法、学法 教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四维目标呢?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针对这种情况,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分与合》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把10以内数的组成单独安排一个单元,并以分与合的思想为基础教学这些数的组成,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的一个特点。这样安排有三点理由:一是分与合是重要的思想,是认识客观世界常用的方法,也是学*数学的一种策略,应该让学生掌握这种思想方法。二是以分与合的思想为基础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有利于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数的组成的实质内容。三是以分与合的活动为载体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给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记忆的机会与条件。

  而我们第一课时将要学*2—5的分与合。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掌握“分”与“合”的关系。教材结合具体的操作活动,把分与合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认识“分”的同时也体会“合”。

  首先,把若干物体分成两部分,往往有很多种结果,从无序地分到有序地分,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水*。教材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分的过程的有序性,发现一个数的不同分法所蕴含的规律,学会有序地操作和思考。但是,我们在教学2—5的分与合时,教材没有提出有序分的要求,把4个桃、5个花片的各种分法都呈现出来,旨在让学生自由地分。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分实物的活动,探索并掌握2—5各数的分与合,进一步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分”与“合”的关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熟练地掌握2—5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四、说教学方法

  说教法:

  1.谈话法:抛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他们的学*兴趣,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让课堂教学不再枯燥乏味。

  2.讲授法

  说学法:

  1.观察法:在出现实物或是画面时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方法。观察目的明确,比如怎么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将各种可能的分法全部分到?先要观察再思考,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引入

  1.谈话: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上课,大家欢迎吗?小朋友怎么欢迎呢?来,表示一下。(学生回答不出来时,放一张拍手的图片)

  (学生热烈鼓掌)

  谢谢你们的掌声!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样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

  (指名示范,但动作比较快)

  做得很好,就是有点快。谁再来示范一次,要求越慢越好!

  (再指名示范)

  大家也照样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从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避免机械、枯燥地导入,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现在谁来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样拍手的呢?

  生: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3.师: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响。(板书:分与合)

  在数学的王国里,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下数的分与合。

  让学生能从抽象的思维到具体的动作中体会到这就是分与合。

  二.展开

  1.教学4的分与合:

  (1)依次出示4只桃、2只盘子

  谈话:这里有4只桃,如果要把它们放在2只盘子里,请你想一想,可以怎样放?

  (2)引导思考:根据你的摆法,能说一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吗?

  (师:4可以分成1和3。小朋友,现在跟老师一起念一遍:4可以分成1和3。)

  (3)提问:动一动自己面前的小棒,你能得出4的其它分法?可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4的其它分法。

  (4)讨论:你知道几和几合成4?可以根据黑板上4的分的式子来说4的合成。

  请你用小棒代替4只桃子,自己动手摆一摆。

  请学生上台一边说自己的摆法,一边演示桃子是怎么分的。(教师板书学生说的4的分的式子)

  教学4的分与合,先认识“分”,再认识“合”,把“分”与“合”分开教学,便于逐个理解含义,初步感受它们是有联系的。

  教学4的组成,分三步进行。首先把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让学生边操作边体会“分”;接着把分4个桃抽象成把数4分成3和1、2和2、1和3;然后想一想“几和几合成4”。教学的第一步是开放的,学生在交流中能发现三种不同的放法。这里的交流,一方面呈现了放法是多样的,找到了可能的多种放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理解和记忆4的组成提供形象支持。教学的第二步是渐进的,从左边图示的一个盘里放3个桃,另一个盘里放1个桃,得出4分成3和1,让学生理解431表示什么意思,是怎么得到的。接着让学生思考中间和右边的分桃图又能得出什么。先半独立完成4分成2和几,再独立完成4分成几和几。教学的第三步要在“分”的基础上推理“合”:因为4分成3和1,所以3和1合成4。这道例题是本单元的第一道例题,教学任务不局限于4的组成,还有分与合的思想,研究数的组成的方法,这些都直接关系其他各数组成的教学。所以,必须让学生参加分桃的活动,经历由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的过程。

  2.教学5的分与合

  (1)(张开左手手掌)请小朋友像老师这样竖起你的左手,现在有几个手指竖着?你能把自己竖着的5个手指分成两部分吗?那么5可以分成几和几?一共有多少种分法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一个不漏的找出5的所有分法?

  下面就请同桌的两个人一起来分手指,想想5的分与合。交流后组织反馈:

  5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3和2,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1和4。

  5可以分成1和4,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成3和2,可以分成4和1。

  对能按照一定顺序说的和使用联想方法的学生给予鼓励。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有次序地记住5的所有分法。

  (2)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通过两个学生在不同位置观察5朵花摆成1朵和4朵的同一种分法,体会把5分成4和1和把5分成1和4是一致的,实质上是一组分解的两种表达。然后让学生看着5朵花摆成2朵和3朵的图,写出这组分解的两种表示。教材给一种表达画上虚线框,让学生明白它可以从另一种表达得到。

  教学5的分与合,同时提出“分”与“合”的问题,引导学生由“分”的结果直接说出“合”的答案,使两者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三.巩固练*

  课本上的练*。(基础题)

  课外练*。(加深题)

  第1题是让学生自己探索并掌握2、3的分与合。

  第3题要帮助学生理解每节车厢上的数与车头上的数的关系,然后再填一填。最后再读一读,体会其中的规律。

  四.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小结的意图是: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和印象

  六、说板书设计

  4 4 4

  / / /

  3 1 2 2 1 3

  列竖式的板书能体现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知识、直观形象。

  能让学生清楚明了的看到今天所学的内容。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

  11减几是小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中的一节,内容包括准备题、例1到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11减几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学*有关11减几的计算方法, 并能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 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

  4、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体验到成功解决 数学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点:

  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交流中培养学 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教学难点:

  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分析问题的思路,掌握11减几的计算方法。

  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

  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过程:

  在引入新课的时候应用学生以往学过的知识设置问题,让学生知道用17-5的方法计算11-5是不行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让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算法,再交流得出计算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对比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比较、分析,从而优化自己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练*过程中应用添圆列算式以及摘苹果游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学*热情,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达到巩固新知的作用。

  最后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等方面作全面的总结。

  我采用的复*题是和新课密切相关的,几加几等于11、11减1再减几、用10减几再加1,这些都是新课要用到内容。在引入新课的时候我采用问题引入法,从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入手,让学生知道用以前的方法,也就是从散的里面减不够,设置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试验本第24-25页:数龙—百的数列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目标是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空间中做数学、学数学、喜爱数学.让孩子们通过用100以内的数和基本图形来描述、探索实际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片断,从实际生活中引入概念与方法,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并解决之,逐步形成“数学化” 的能力。

  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20的数列,学生对数列已经有了初步的概念,并且初步理解并掌握了找20以内相邻数的方法.这些都为本课题内容的学*作了充分的知识铺垫和思路孕伏。教材编入这一部分内容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巩固找一个数的相邻数的方法,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在掌握找相邻数的基础上,会找与一个数相邻的整十数,从而进行推算练*,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等能力.为进一步学*百以内的加减法打好坚实的基础.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的重点: 通过+1,-1得到邻数,结合数射线进行凑整.

  难点: 回到整十数和进到整十数。

  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百的数列。

  2、能找出相邻数,并知道邻数的由来。(+1,-1)

  3、结合数射线进行凑整、推算的练*。

  4、培养学生推算、归纳的能力。

  说教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力求体现合作交流,培养创新意识”这一教学思想,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多媒本演示,组织讨论探索,引导合作发现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的全过程来并做到“有所争议、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构建活动化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空间中做数学、学数学、喜爱数学.同时亲身体验成功和愉悦。

  二、说学法指导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在学*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方法:

  1、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数龙上的各个数,找一个数的的相邻数,从而得出一个数的相邻数可以用+1和-1的方法得到.

  2、推理的方法:从小袋鼠怎么样跳回到40与怎么样进到50,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普遍,总结出一个数回到上一个整十数与进到一个整数规律.,从而进行推算练*.

  3、尝试法,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找出与一个数相邻的整十数,然后再通过小袋鼠与小青蛙演示,来验证自己的结果,最后总结出回到上一个整十数与进到下一个整十数的方法.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1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摘果子”。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学*加减法,主要内容为10以内减法的学*。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 5以内的减法。教材通过摘果子的情境,将具体的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5-2=3,为以后10以内减法及更大数的减法学*做准备。根据数学课程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活动与情况中,初步体会减法的数学含义,认识减法。

  2. 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能用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初步感知减法与生活的联系,在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重点:初步体会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计算5以内减法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计算5以内减法,并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列两个式子3+2,4+1,准备5个苹果,然后叫两名同学来做题,做对的可以吃到苹果以资奖励。

  二、探究新知:

  (1)让班内的其他同学看5个苹果,然后拿走两个,让同学们回答还剩下几个,教师在黑板上列式子。

  (2)讲出减号的意义。

  (3)让学生说说是如何想的。

  三、做练*:

  (1)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思考。

  (2)让学生独立试做。

  (3)教师给班级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4)全班汇总。

  (5)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1—5各数的认识”。

  一、说教材

  “1—5各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二、说教法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了三种教学方法来实施本节课教学的: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如新课开始时,出示课件“野生动物园”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教师发给学*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新知识的主要方式。

  1.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情境导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出示图片,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头大象,那么,除了大象,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 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

  学会运用数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一册第二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9的认识和有关9的加减法》第二课时。

  2、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包括数10以内数、认数字、写数字、10以内各数的组成、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这部分教材是小学生开始学*数学的最基础的课题之一。在这一阶段给学生打好基础,对进一步学*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一般来说,儿童在入学前都会数10以内的数,有些还能认数字,即使有些还不认识,逐步记住数字的字形,也不困难。而写数字就比较困难了。初入学的儿童对数字的结构和笔顺不易掌握,另外,手指也不灵活,拐弯不圆滑,要写得整齐匀称就更难一些,因此,教学生写数字要作为一个重点。

  数学一年级上册“9”的认识说课稿:10以内的加、减法是进一步学*数学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10以内加、减法,教材在讲认数的时候,出现数的组成,在知道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讲加、减法。因此,学好10以内的数的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今天教学的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9的组成、基数与序数的含义、指导9的写法。

  在教学9的组成时,教材强调要通过让学生动手摆,自己归纳9的组成。初步培养分析、综合的能力。

  在教学基数与序数的含义时,教材要求把序数与基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在指导9的写法时,因为9与6容易混淆,要加强分辨字形的练*。

  根据编者意图以及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要求:

  (1)通过操作发现9的组成。

  (2)通过说一说、对一对、连一连、拍一拍等游戏熟悉9的组成。发展学生的思维,初步培养学生对应的思想方法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3)会写数字9。

  本课的重、难点:发现9的组成。

  3、练*安排。

  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在练*的安排上,我采用学练结合的方式,其中,在9的组成的练*上,我先让学生说9的组成卡片,再对口令,然后连线,最后击掌,采取了多种方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使学生在愉悦的学*环境中由不熟悉到熟悉,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作业的安排上,我安排了练*九第1题和在□中填数,使学生对9的组成作进一步的练*。

  二、说学情。

  1、现有基础:

  学生通过9以内的数的学*,对9以内的数的组成以及发现过程已十分熟悉,对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写数时,还不够圆滑、匀称。

  2、学*动力:

  一年级学生处于智力开发的初级阶段,自觉性很差,动力明显不足,需要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学*能力:

  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他们思考、观察、表达、练*、概括的能力尚未形成,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

  三、说教法:

  根据本课知识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动手操作,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具有抽象性。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也还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因此,教一年级学生学*数学时,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一摆、弄一弄,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学会了学*。

  2、寓学于乐,逐步提高。

  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感到,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学*和工作时,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情绪低落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生动活泼的学*气氛,可以提高学生学*的效率和兴趣。

  四、说学法。

  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下列学法: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2、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学会分析、综合、整理。

  五、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为新授课,具体步骤如下:

  1、复*:9以内数的顺序。

  2、新授:

  (1)学*“9”的组成。

  先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学生找出四种不同的摆法,再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按顺序填在书上。

  (2)熟悉“9”的组成。

  通过填数的组成卡片、对口令、连线、击掌等形式逐步熟悉“9”组成。

  (3)区分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把基数与序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进一步加深对基数与序数含义的理解。

  (4)指导“9”的写法。

  加强9与6的比较,指出9的上面象个0,下面象个1,但要连续起来写,还要注意笔顺。

  3、总结:对本课所授内容进行回顾。

  4、作业:

  练*九中的第1题和在□中填数。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对100以内数的认知,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钱,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换钱游戏、购物购票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人民币的过程,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动能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及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良好*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难点:能正确区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四、教法、学法:

  由于本节课是《认识人民币》的起始课,学生对人民币只有初步的认识,因此,我引入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先通过换钱游戏和购物购票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它的商品功能;再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动”中思。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紧扣知识点,设计各种活动,力求达到让每一个学生想学、会学、学会、会用。

  五、教具、学具:

  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方式,我准备使用真币或挂图演示,每个学生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爱听故事这一特征,我一开始就以故事引入。

  口述1:从前,有个爱问问题的孩子。一天,他又拉着爷爷问问题了:“爷爷,爷爷,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钱呀?”爷爷想了想,笑着说:“我们国家有188元8角8分钱”。

  这样,我利用故事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把身心准备和知识准备真正合二为一,很自然地引出了新课。

  挂图2:出示购物、购票、乘车、存钱图。

  我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人民币,让他们初步感受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和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我再通过调查班级中哪些小朋友有存钱的*惯,教育学生要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二)、动手操作,认识人民币。

  挂图出示3:我国发行的第5套所有面值的人民币

  我利用课件出示了我国发行的人民币的品种,让学生对我国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挂图出示4:

  说一说:介绍自己钱袋里的人民币

  分一分:学生尝试将人民币分类

  辨一辨:说说两种50元、100元的人民币有何异同?

  认一认:同单位的人民币各有几种?

  学生活动由我的任务而始,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初步认识了人民币,在分类活动和简单的计算中感知了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我又通过区分人民币的异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三)、提炼知识,综合运用

  在此教学环节中,我首先设计了换钱游戏。

  出示5:1张2角可以换______张1角;

  1张5角可以换______张1角;

  先让学生明白:以角为单位的3种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及它们的面值。

  继续做换钱游戏,我出示1个1元纸币,问“你应拿几个1角纸币才能换取老师手中的1元纸币”?让学生小组合作,在自己桌上先摆出1个1元硬币(或纸币),然后再摆出与1元等价的10个1角硬币(或纸币)。最后,我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元和角之间的关系:1元=10角。

  出示6:1张1元可以换______张1角。

  1元=10角

  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购物活动。

  挂图出示7:橡皮(1角)练*本(5角),铅笔(2角)

  1、1元钱能买______块橡皮。

  2、1元钱能买______支铅笔。

  3、1元钱还能买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在购物游戏中,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1元=10角的关系,同时,通过对价格的了解,感受了1元的币值。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挂图出示8:游乐园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游乐园购票”活动,学生根据手中的备用钱,自主选择游乐项目,这样,我把单调的课堂练*变得生动有趣。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巩固认识了人民币,在思考中感受了人民币的价值,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获得了数学知识,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

  评价分析: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的过程。本节课中,我把评价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评价方式多样化,在学生换钱游戏中,以学生自评为主;在购物购票活动中,以学生互评为主;学生汇报结论时,以师评为主,利用发展性评语。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为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1.2教材知识结构和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有两方面的知识,首先由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介于同学们对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物体长度有直观的理解,所以本节课着重点应放在借助实际动手测量来帮助他们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引出国际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方便他们以后对测量的学*和应用)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和圆这些*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和学**惯为我们进一步学*新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厘米和米的进率关系。

  能力目标:

  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情感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惯。

  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统一长度单位以及厘米和米。本节课先由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种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养成一定的学**惯,由于年龄较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兴趣,让他们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识,此外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学*。

  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多样化学*方式,在学*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六、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在古代,就有了计量的需要,最初是直接比较。比如,拿两条绳子比一比哪一条长,有时很不方便,人们就选取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把要比较的物体同身体上选定的那一部分长度来比较,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如一寸、一尺就是根据人体的一部分长度来确定的,把中指顶端一节定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定为一尺(现在叫一扎)。裁缝在量一块布的长度的时候,有的用脚,有的用扎。同学们看这座漂亮的房子,我们想知道它有多长,也需要来量一量。

  (2)操作探究,感悟新知

  现在我们来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有的同学选用小方块,有的同学选用三角形纸片,有的同学选用小刀,同一本数学书,他们的测量结果却是不一样的,同学们总结出了这是因为选用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我们要统一长度单位。

  (3)巩固操练

  选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小木块,来测量这些摆放整齐的物品。(通过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实际测量以后,体会到测量活动中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从而引出国际同意长度单位的新知)

  (4)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5)练* 我们统一选用小方块来作为长度单位,测量一下这些物体的长度。用直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设计以上两个练*,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在练*结束后,让学生来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充分肯定学生的学*成绩并提出新的要求,这能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

  八、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线,遵循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 “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到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