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认识说课稿(精选5篇)

首页 / 说课稿 / |

  10的认识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10的组成和写数。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二、说学情

  一年级学生才入学不久,好奇心强,对数学、游戏、创新思维等有特殊的兴趣和爱好,他们前一段的数学学*中打下了一定的数字基础。所以,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较容易。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学*技巧,还必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0的数概念和10的组成,体验数学在身边。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

  五、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情境,多媒体直观演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10,建立数感。

  2、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认识规律,本课的教学从直观到数学抽象,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

  说学法

  注意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1、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

  2、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

  3、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

  4、故事:9知道它最大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有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了。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在教学“10的认识时”用一个有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有一

  天,0--9几个数字娃娃做起了排队游戏。9最大当上了队长,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他神气的对0说:“你呀,表示一个物体没有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了。”0听了圆圆的眼睛里流出了眼泪,小朋友你能不能帮0想个办法呢?这样创设出学*情境课堂显得生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调动起来。

  5.引出10后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生活中和10有关的事情很多,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吗?

  让学生分别说说生活中的10

  学生分别说出:星期天我在广场看见10只气球;我在南桥看见10只风筝;我家阳台种有10盆花;我爸爸钓了10条鱼。

  组织活动:请小朋友们数数教室里第一排有几人?老师走进去,现在有几人?

  提问:想让学生第一排有几人怎么办?

  问:谁是第一排的第10个?怎么数的?

  (2)数字宝宝找家

  课件演示“0——10”各数字娃娃在玩耍的情况,到了回家时,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数字娃“5、6、9、10”不会回家,还在走来走去。师;小朋友们,你们可以把这些数字宝宝送回家吗?

  (3)说说10以内数的顺序

  请小朋友观察(实物投影)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9再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后面,10比0~9都大。请生分别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读0~10这几个数字。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就把教学直尺图这一枯燥的内容改为小朋友非常喜爱的“数字宝宝找家”。这里先是课件演示“0——10”各数字娃娃在玩耍的情况,到了回家时,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数字娃“5、6、9、10”不会回家,还在走来走去。然后,我就请小朋友帮这些数字宝宝找到自己的家,数字宝宝都找到家以后,我就让小朋友说10以内数的顺序,这一教学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目标的落实。】

  ●比大小。

  听到小朋友们都说10比9大,9可不服气了,就把10单独找来比大小。师板书:10○9、9○10,10和9的大小关系可以分别用什么符号表示。借助点子图着重强调9添上1就是10。

  ●10的写法

  (1)观察10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2)谁能说说10怎样写?

  (3)教师示范10的写法

  (4)在书本第65页的田字格里练*写10。

  10的组成。

  情境引入(课件演示):

  有一天,小聪约小伙伴去踢球,顺便从家里带10瓶饮料去和小朋友一起喝,把饮料装到袋子里,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就把10瓶饮料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聪可能会怎样装这10瓶饮料呢?

  (1)请你拿出10根小棒代替10瓶饮料,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种方法?谁能想办法,分得又快又好。

  (2)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3)请一个小组汇报你们组的方法(实物投影展示) 。

  (4)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0 10 10 10 10

  /\/\/

  \/\/\

  9 1 8 2 7 3 6 4 5 5

  全班学生齐读上面的10的组成。

  (5)引导学生推想10的另外的组成。

  教师:看到上面10的组成,你还能想到什么?请举例说明。学生:看到一组组成,还可以想到和它有联系的另外一组组成。如看到我马上就想到了。学生由推想出另外几组组成。

  (6)引导学生讨论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

  教师:根据刚才推想10的组成的过程,怎样去记忆10的组成?学生:学*时主要记住前面五种组成,其余几组成不必牢牢记住,完全可以由前面几种组成推想出来。

  (7)独立完成第65页10的组成的填空。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2.生生互动。

  同桌两人做游戏,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数合起来是10。

  3.练*九第1题。

  一个学生上来演示,其余学生在书上完成。

  4.练*九第2题。

  (1)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射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情景。

  补充练*:把下面的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1 4 5 7 2 9 0 6 8 3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老师的提问:今天你认识了哪位朋友呢?

  2.天你学得最高兴的是哪一部分的内容?

  10的认识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㈠教学内容

  《6—10的认识》是西师版一年级上册24页—27页的内容。是儿童已经认识0—5之后进行的,是一次数的扩展。本节内容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创设情景,让学生会摆、数、认、比、划、读、写6—10之间的各数,重点是10的认、读、写,会用6—10之间的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物体的个数,并能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二是让儿童结合情景,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出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还可以表示物体的顺序、位置;三是通过学*6—10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对《6—10的认识》教材安排了5个例题和一个课堂活动,例1是数一数,说一说,是让儿童整体地感受6—10各数,例2是“摆、数、认”6—10各数,例3是“比、划、读、写”6—10各数,逐步推进对6—10各数的认识。例4是认识几和第几。例5是结合直尺图完整地认识10以内的数。课堂活动有5个练*题,第1题是巩固6—10的认识,第2、4、5题是从基数与序数两个方面巩固10以内数的认识,突出几和第几。第3题是10以内数的组成,这样安排有利于儿童牢固掌握教学内容。

  ㈡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摆、数、比、划、读、写等活动达到能准确认识、读写6—10之间的各数,会用第几表示物体的顺序和位置,并能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

  ⒉过程与方法: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整理,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思考,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3.情感与态度:通过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儿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数学的乐趣,获得良好的学*体验,在教师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理念: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确定的要求,确定三维目标。

  ㈢重点:掌握6—10各数的认、读、写,会用1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物体的个数。

  ㈣难点:了解基数和序数,会用第几表示物体的顺序。

  二、说教法

  ⒈情景教学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学*,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⒉示范教学法,儿童的摩仿能力较强,教学中设计教师示范,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在示范教学中,形成师生互动的、宽松的、*等的、民主的学*氛围,学生手、脑、口、耳、眼齐用,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进行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亲身体验等活动,发现新知,构建新知,掌握新知。

  ⒉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学*中,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学以致用,巩固练*。在学完新的知识以后,及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即课堂活动),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增强了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㈠创设情境,学*新知

  ⒈教学例1

  ⑴师生谈话引出教学情境。课件出示我校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参加“绿色小天使”活动劳动的一幅画面。

  师:你能用一个数字说一句话表示图上的一部分内容吗?

  生:(说话)

  师:你能按6—10的数字顺序把画面中的人、事、物说一遍吗?。

  生:(说话),教师相机鼓励,板书6、7、8、9、10

  意图:教师创设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绿色小天使”活动是我校的一个特色活动,学生非常熟悉,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把数学融入生活;再按数字说话,让学生学会从不同方面看待同一事物,又蕴涵了数字大小的顺序。

  2、教学例2

  (1)教师指着黑板上的数字“6”说:如果我们要用磁性小圆片(师手上出示磁性小圆片)来表示“6”,你准备用几个?

  (6—10的认识)说课讲稿,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生:(6个)。

  教师抽生把6个磁性小圆片摆放在数字“6”的下方,并相机表扬,教师继续指着“7、8、9、10”说,你还可以用小圆片表示这几个数吗?

  生(答)。

  师:你准备摆几?抽生摆,其他学生为上讲台摆的学生加油。

  (2)教师指着圆片问:6个圆片用几表示?生答;师带领学生用数空的方式写“6”,用同样的方式教学后面的“7、8、9、10”。

  意图: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物体和数字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数感。

  3、教学例3(教师谈话)

  (1)师:小朋友真能干,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生答)。请小朋友伸出你们的两双小手,用手指表示我们今天学的“6、7、8、9、10”各数,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学,然后设计两个课堂活动加以巩固。

  集体活动:教师说,学生比。

  分组活动:同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一人说数字,另一人比手势,比完了之后相互交换。

  (2)课件出示例3的方格纸和“田”字格,指导学生看书,会用涂“小方格”的方法表示6—10各数,指导学生在田字格内正确书写6—10各数(课件示范,重点是“10”的写法,学生边看边读边数空),强调每个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让学生在书上边写边读“6—10”各数,教师巡视指导。

  意图:设计游戏活动,自主探究,数形结合,让学生把数和形有机联系起来,牢固掌握6—10的认识

  (二)巩固深化,运用新知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相互交流,集体订正。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在做第2题之前,可组织学生集体数数1—10,也可用开火车的形式数1—10,为完成该题作好充分的准备。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意图:巩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三)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师:今天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学到了很多很多知识,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交流比赛6—10可以表示什么,看谁说得多,说得好,明天来告诉老师好吗?

  意图:(1、巩固延伸课堂所学知识,促进学生牢固掌握;2、教育的民主化讲求*等,家庭教育的民主能使学生在*等、宽容、尊重的氛围中发展,有利于养成学生积极的学*态度和培养良好的学**惯。)

  10的认识说课稿 3

  说教学分析:

  1、说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第64、65页,练*九1---3题,《10的认识》。

  2、说教材位置:10的认识的编排是:先显示一幅主体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本节课内容是本单元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课重点是全面掌握10的组成,依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认知规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和设计本节课:

  (1)联系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课本是知识的载体,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教材是外在的,教师只有把教材加工成学生可以感受到的,学生的学*过程才变得生动有味。因此,我在教材提供素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扩大了教材的范围,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猜一猜、讲0和9的故事、做拍手游戏、找朋友、贴人、用展台进行直观演示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10,建立初步的数感。

  (2)以自主、合作、探索的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于学*的程度。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学经验和知识的积累,特别是10的认识这一内容,大多数学生在幼儿园或在家里已接触过。因此,我在教学中,不是让学生被动汲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而是创设了动手时间、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环境,体现知识形成过程,体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小组合作摆小棒、贴人游戏等。

  (3)引导学生感受到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完用10根小棒摆一个图形后, 问学生: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与10有关的奇妙的事很多,你能用动作或一句话表示出来吗?教完10的认识后,我安排了一个“课中操 十个手指”活动,一来让孩子们休息一下,二是让孩子们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建立数感。

  总而言之,本节课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其动手能力、交流合作技巧也得到发展

  3、说学生实际:

  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数字1--10,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但是,由于我校地处民族大街一带,家庭来源复杂,家长的素质不是很高,大多数孩子没有经过正规学前教育,学**惯比较差。开学一个月来,有3、4个学生在各方面很优秀,特别是学*方面。有3位学生很特别,汪洋本人还算努力,但家长没文化,一个字也不识,每次布置的大本和卷子作业都不完成;李永妍,开学学一个月了,连上课听讲都不会,更别说学*了;翟文杰是个特殊的孩子,虽然上过学前班,和没上的一样,上课很随便,说话也不清楚…

  4、说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要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的学*过程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本着充分体现了《课标》的精神,从导入到实践活动整个环节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且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动手、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创设和谐的学*氛围,拉*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跳跃,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教学的目的。

  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感受10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大小和组成以及10的写法。

  2. 能力目标: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3. 德育目标: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说教学重点:全面掌握10的组成。

  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说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计数器、尺子。

  说学具准备:小棒、数字卡片

  10的认识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1、本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认识”是在学*1——9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代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认识10的组成和写出数。

  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8、9的认识主要有两点不相同:

  一是没有安排10的序数意义,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比较熟悉了,没有像前面那样具体介绍。

  二是将10的组成提前到写数前面,而将写10安排在认识数的最,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在教学中利用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去更好地突出10的组成,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集中练*10的书写。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感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爱科学的教育。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关键。

  重点:认识数字10

  难点:区别10基数、序数的含义。

  关键:通过看图,说力,操作认识数字10。

  二、教法学法

  作为刚进校不久的一年级学生,他的思维过程都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特点。因此,根据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时,教师引入主题图,再通过学生观察图、说图、数点子图、抽象出数字10,并通过摆事实花朵加深学生对10的认识,最后通过教师演示计数器,让学生观察直尺图,点子图以及摆小棒让学生了解10的数序,比较大小。学生基数和序数的含义。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说、操作达到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新知,分工合作的目的,真正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把教师始终放在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教学方法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的主人。

  教学中需准备的教具有主题图、计数器、花朵、点子图、直尺图、小棒等。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了1—9的数,不仅能够正确数出1—9,还能读、写这些数,知道它们的大小和组成。那么比9大的数大家认识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

  二学*新知识

  1、学*数数和认数

  出示64页上10的主题图,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教师:图上画了些什么?请同学们数一数。

  学生数数,并交流自己数的结果。

  让学生从不同的起点再数画面上的人数和鸽子的只数,数后交流。

  让学生试着两个两个地数,看结果是多少。

  让学生观察64页上的点子图,并数出图上小圆点的个数。

  随着学生报结果的过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10,并引导学生读这个数。

  学生摆学具:在桌面上摆出10朵花。

  2、学*10以内是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先拨9颗珠子,再拨1颗,重点让学生感受拨9颗以后再拨1颗就是10颗的拨珠过程。

  引导学生在直尺上认识数。

  引导学生比较9和10的大小。

  三达标训练

  做练*九的1、3题。

  第1题先由学生在数轴上的方框里独立填数,然后交流自己填数时的“想”的过程,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

  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在表格里填10的组成,然后城完整地说一说10的组成。

  四、课堂小结

  1、学生对本课时的学*内容进行回忆、小结。

  2、学生说说自己本课时学*的主要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10的认识说课稿 5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9页到60页《10的认识》。

  二、我对教材的理解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教材先是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及多位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让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

  4、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小棒及学具盒,计数器,

  三、教法设想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住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象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四、学法渗透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体验来学*新知,积极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课堂,接着讲故事:“数字妈妈带0—9这几个数字到田里收玉米,每个数字宝宝只能够收和自己数目相同数量的玉米,9收的最多,1垂头丧气,而0干脆哭了起来,要小朋友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最后“1”和“0”想出了一个办法来组成一个新的数,这个数同学们知道吗?这么一问,学生的思维就像被激活了一样,同学们都异口同声的说“10”,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兴致盎然,对数学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积极性高。同时,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然后教师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数一数

  有趣的.情境是孩子学*新知的有效*台,在这一环节中,我就设计到广场上找10的情境,谁先找到10,10就和谁做好朋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让学生说说画面中有什么东西的数量可以用“10”来表示,如“画面上有10只鸽子、10个人……”最后提问学生是怎样数的,通过数樱桃,数苹果体会数法的多样性。接下来教师提出:数字10就在我们的身边,请小朋友们仔细的找一找,看看我们周围的哪些事物的数目是10?引导学生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摆一摆,拨一拨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10,在计数器上拨一拨10,填出尺子上的数字,感受0———10个数的顺序,体会序数

  10与基数10的不同。

  3、比较10和9的大小。

  我就利用课件出示点子图的,着重强调9添上1就是10,让学生比较10与9的大小时,我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要填大于号、为什么要填小于号?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有序思维。

  4、教学10的组成和分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这一教学过程我努力挖掘数学的“应用性”。学*“10的组成”本课的难点,尤其是让学生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的抽象思维过程。因此,我就设计了“帮助老师分草莓的活动”这一手脑并用的活动来冲破难点。学生边动手分边动口说,学生和老师共同整理10的组成。看到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最后把10的组成课件出示,学生看着板书很快就发现到:左右两边的数合起来都是“10”,而且左边的数越小,右边的数就越大,这样安排,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台,同时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提升了本节课学*的思维性,达到了知识的内化。为了巩固学生们对10的组成的学*,我设计了儿歌:凑是歌。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体。

  5、10的书写

  在教学10的书写时,我先让学生观察10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比较得出10是由两个数组成的,而且左边的1和右边的0与我们以前学过的“1”和“0”写法一样,然后教师范写数字“10”,最后让学生练写。这样设计是遵循了儿童的认识规律,因为写数是一年级学生学*中的难点之一,教师的示范十分重要。尤其是10是由1和0两个

  数字符号组成的,跟前面写的0——9有不同之处。

  (三)巩固练*,强化新知

  练*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就让学生完成了书本第60页“做一做”和第62页的练*1、2、3。

  (四)课堂总结

  通过老师的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师生共同总结学*收获,既能引导学生理顺知识,又体现了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延伸。


10的认识说课稿(精选5篇)扩展阅读


10的认识说课稿(精选5篇)(扩展1)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10篇)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1

  一、说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论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应由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去探索发现,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三者之间和谐统一的发展。本节课在设计时,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供充分的动手测量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体验长度单位毫米、分米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研究中认识毫米、分米,形成长度概念。不同的探究过程,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需要,为他们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品质。

  二、说教材:

  教材简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本着这一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而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又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感性认识。

  三、说教法

  1、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各是几厘米,再用尺子测量,发现问题,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感觉硬币的'厚度,观察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心体会。最后,教师让学生从学具和日常实物中找出厚度约为1毫米的实物来。

  2、教学分米的认识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先估计铅笔的长度,再实际测量,找一找、议一议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再让学生用直尺量出1分米长的小棒,并剪下,用手感知1分米长的长度,紧接着让学生说出学具和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最后抛开学具,用手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

  3、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如教学1厘米=10毫米时,先让学生观察学生尺子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一比,再数一数有几小格,告诉学生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从而得出结论。

  四、说学法

  1、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利用学具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通过分组学*,分组讨论,分组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同学合作学*中,既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的学*方法,又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

  五、说教具和学具

  1、教具:米尺、1分硬币、1分米长的小棒、1分米长或宽的实物、1毫米长或宽的实物。

  2、学具:1分硬币、小棒、剪刀、直尺、1分米和1毫米长或宽的实物。

  六、说教学过程

  一、认识毫米

  1、小组学*,温旧迎新

  (1)课件展示:观察直尺1厘米长度

  (2)课件展示:测量纸盒。

  (3)估计数学书长、宽、厚大约各是几厘米。

  (4)实际测量,小组交流。

  (5)发现问题,引出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意图:通过动手测量,发现数学书的长、宽、厚不是整厘米数,让学生产生悬念,发现问题,进而导入新课)。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思考:关于毫米的知识你都知道什么?

  (2)交流与碰撞

  (3)教师引导、归纳(课件演示1毫米长度)

  (4)讨论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板书:1厘米=10毫米

  1cm=10mm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教学生,把自己通过课后自学或其他渠道知道的知识告诉大家,互相补充,互相学*,初步对毫米有了认识)。

  3、建立1毫米的表象

  (1)让学生估计1分硬币的厚度

  (2)实际测量,验证与估计的差距。

  (3)感知1毫米有多长。

  (4)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厚约1毫米。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通过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心体会,用脑思考而后建立感知,使每个学生心中都有把“称”)。

  4、实际测量

  (1)测量橡皮擦长约几毫米。

  (2)测量字典厚约几毫米。

  二、认识分米

  1、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每个学*小组估计、测量铅笔长度。

  (2)交流、汇报。

  (3)认识分米。

  (4)讨论分米、厘米的关系(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cm

  想一想:从刻度0到刻度10是1分米,那么从刻度5到刻度几是1分米?

  2、建立1分米的表象

  (1)用直尺量出1分米长的小棒,并剪下用手感知1分米的长度

  (2)找一找学具和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义务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长度单位间的化聚和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先通过让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引入新的长度单位,接着用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方法,让学生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练*的安排是这样的:T1、2、3、6是实际操作题,使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T4是填计量单位。T5是分米、厘米、毫米间的换算,以巩固单位间的进率。

  2、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态度几方面出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厘米和毫米的正确表象。

  (2)、让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与合作意识。

  3、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使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4、教学关键: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参与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5、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使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具上需要准备的是多媒体课件,学具需要准备大量的实物,如:图钉、铅笔、树叶、绳子、纸条、硬币等。

  二、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过程,学会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努力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始终,运用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教学中,我准确把握知识的层次与深度,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通过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认识长度单位的具体观念。

  三、教学程序设计。

  本着“以发展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的素质教育课堂观,我特地设计了实践操作、以旧引新;自主探索,学*新知;总结全课,回顾整理;综合运用,深化巩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课程的理念。

  先说第一层次,实践操作,以旧引新。

  安排两个环节:1、复*长度单位米。同桌合作剪一条1米长的绳子。

  2、请学生用这1米长的绳子测量铅笔的长度,觉得怎样?从而引起学生学*新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因为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与发展。这样设计,旧知为新知的学*创造了条件,一方面通过剪1米长的绳子,复*了米,另一方面为下面建立四个长度单位的具体观念,提供了直观材料,并且安排用1米长的绳子测量铅笔的长度,激起了学生对探索新知的强烈渴求,使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去。)

  再说第二层次,自主探索,学*新知。

  先安排让学生简单的认识一下刻度尺,找到0刻度,为接下来学*厘米等单位做好准备。然后就是厘米的认识。我打算先让学生着重建立1厘米的具体观念,再认识几厘米,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学*简单的测量。具体我是这样做的:

  1、认识厘米。先让学生知道0-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再找一找直尺上还有哪里是1厘米?让学生尝试着归纳直尺上怎样的长度是1厘米,接着通过闭眼想,动手剪1厘米的绳子,与图钉比较,找自己身上的1厘米等手段建立并强化1厘米的具体观念。我想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例子,一定会让学生印象深刻。

  2、认识几厘米。充分发挥学生手中尺子的作用,让学生数0---5、4―7各是几厘米,从哪里到哪里是2厘米、4厘米,数数尺上共有几厘米。着重认识几厘米,可以为下面学*分米打下基础。

  (从认识1厘米,到认识几厘米,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用厘米测量。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先让学生量纸条的长度,然后交流,说说到底是怎样进行操作的,让学生各抒己见后再归纳测量的方法。在学生交流的方法中也许会出现不是从0刻度开始,或者尺子没有0刻度的情况,这里进一步让学生同桌讨论,交流测量方法。最后再让学生在学具或身体上寻找物体进行的练*。

  (对于用直尺测量的方法,在传统教学上,是一定要让学生测量物体对准0刻度后进行操作,而现实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因此,对从任意刻度开始的测量方法绝对不能加以否定。测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样量,而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生间的不同差异,先让学生尝试,再反馈,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来掌握测量的方法。)

  探索新知的第三方面我将一改以往先教分米的做法。在学生学会量之后再去测量,往往兴趣很高,但在量的过程中发现所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难以准确表达,出现了新的认知冲突,以此为突破口激起学生学*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的兴趣。

  先数直尺上的小格,引出1毫米,1厘米=10毫米,然后问周围有哪些事物的长度是1毫米,用剪刀剪下1毫米,用1分硬币比划一下1毫米,说说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等等。

  (这里我将课前准备的大量的感性材料提供给学生,因为“毫米”这个概念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比“厘米”更难以建立,教学中通过比划、找实物和观察老师提供的1分硬币的厚度来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一定会学得很愉快。)

  接下去请学生用1米、1厘米、1毫米的绳子去测量一下课桌边的长度,试一试有没有困难,引出分米的教学。教学时直接让学生能够剪出10厘米长的绳子,直观的感受1分米的具体观念,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比划1分米的实际长度,找1分米的实物。虽然在整节课中这是一个弱化的环节,但因为学生已掌握了厘米和毫米的学*方法,分米的教学会来得轻松些。

  最后,用1米、1分米、1厘米的绳子去比一比、量一量,也可以同桌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得出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做数学,比空洞的说教与死记硬背更好。

  (整个探索新知的过程,突出学生学*的自主性。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源泉,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个“再发现”。)

  说说第三层次,总结全课,回顾整理。问问学生有什么收获?简简单单的一个问题,能对全课的知识进行一次梳理。

  最后说说第四层次,综合运用,深化巩固。这里安排了三个综合练*。1、手指游戏:老师说长度,学生用手来比划。2、帮小红填上合适的单位。3、小明的日记。(改错题)特别是后两个练*,我一改以往枯燥的样式,把填单位和改错题放到具体的故事情境中,即生活中,因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多,将所获得的知识马上进行检验并用于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学*知识的最为根本的用意,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最后安排了一个课外练*,和爸爸妈妈合作,制作一份调查表,身边的常识量一量我知道。将课内的知识进行了延伸与应用,又增进了与爸爸妈妈的感情。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我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爱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努力体现学生是学*的真正的主人!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3

  一、说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论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应由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去探索发现,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三者之间和谐统一的发展。本节课在设计时,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供充分的动手测量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体验长度单位毫米、分米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研究中认识毫米、分米,形成长度概念。不同的探究过程,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需要,为他们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品质。

  二、说教材:

  教材简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本着这一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而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又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感性认识。

  三、说教法

  1、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各是几厘米,再用尺子测量,发现问题,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感觉硬币的厚度,观察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心体会。最后,教师让学生从学具和日常实物中找出厚度约为1毫米的实物来。

  2、教学分米的认识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先估计铅笔的长度,再实际测量,找一找、议一议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再让学生用直尺量出1分米长的小棒,并剪下,用手感知1分米长的长度,紧接着让学生说出学具和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最后抛开学具,用手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

  3、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如教学1厘米=10毫米时,先让学生观察学生尺子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一比,再数一数有几小格,告诉学生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从而得出结论。

  四、说学法

  1、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利用学具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通过分组学*,分组讨论,分组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同学合作学*中,既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的学*方法,又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

  五、说教具和学具

  1、教具:米尺、1分硬币、1分米长的小棒、1分米长或宽的实物、1毫米长或宽的实物。

  2、学具:1分硬币、小棒、剪刀、直尺、1分米和1毫米长或宽的实物。

  六、说教学过程

  一、认识毫米

  1、小组学*,温旧迎新

  (1)课件展示:观察直尺1厘米长度

  (2)课件展示:测量纸盒。

  (3)估计数学书长、宽、厚大约各是几厘米。

  (4)实际测量,小组交流。

  (5)发现问题,引出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意图:通过动手测量,发现数学书的长、宽、厚不是整厘米数,让学生产生悬念,发现问题,进而导入新课)。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思考:关于毫米的知识你都知道什么?

  (2)交流与碰撞

  (3)教师引导、归纳(课件演示1毫米长度)

  (4)讨论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板书:1厘米=10毫米

  1cm=10mm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教学生,把自己通过课后自学或其他渠道知道的知识告诉大家,互相补充,互相学*,初步对毫米有了认识)。

  3、建立1毫米的表象

  (1)让学生估计1分硬币的厚度

  (2)实际测量,验证与估计的差距。

  (3)感知1毫米有多长。

  (4)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厚约1毫米。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通过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心体会,用脑思考而后建立感知,使每个学生心中都有把“称”)。

  4、实际测量

  (1)测量橡皮擦长约几毫米。

  (2)测量字典厚约几毫米。

  二、认识分米

  1、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每个学*小组估计、测量铅笔长度。

  (2)交流、汇报。

  (3)认识分米。

  (4)讨论分米、厘米的关系(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cm

  想一想:从刻度0到刻度10是1分米,那么从刻度5到刻度几是1分米?

  2、建立1分米的表象

  (1)用直尺量出1分米长的小棒,并剪下用手感知1分米的长度

  (2)找一找学具和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4

  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课.件.园)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简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在今后学*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二、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也是学生学*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三、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出示公园淘气宝的告示:身高80厘米以上,1米30厘米以下的方可入内。你可以进入玩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身高多少,能否进入游玩。

  提问:这里涉及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情绪,做好学*的准备,同时这个情境是学生经常玩的,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做好准备)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

  ①出示二把尺子(一把以厘米为单位,一把以毫米为单位)观察这二把尺子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发现特点时,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②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出示一支4厘米长的铅笔分别放在这二把尺子上方的图,观察用哪把尺子好点?

  得出结论用这二把尺子量这4厘米长时,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再出示图,是4厘米5毫米的铅笔放在这二把尺子上的图,量这支铅笔,用哪把尺子好点呢?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有毫米的尺子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

  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预计学生不难发现:①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②1厘米=10毫米。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

  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

  ⑤应用毫米去估测

  谈话:通过学*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

  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

  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二三人说后,

  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到底是几毫米厚?

  (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师:请你象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

  (我认为学生因为学*过用厘米和米去测量物体,所以其测量的方法,读多少长的认读法都能正迁移到毫米的有关应用中去。所以我认为测量时把物体与0刻度线对齐或1刻度线对齐等去测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强调,如果学生有出现告知是可以的就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几毫米的长度观察建立上,放在估计长度,测量长度上。这样教学是符合当前几何教学的改革趋势,做到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等。)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教师承接上面师生估测活动,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不借助于直尺等有刻度的物体,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比如0到10,10到20的距离都是1分米。让学生用1分米长与所画的线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记住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如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手掌宽约1分米等。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③应用分米估测

  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分米的教学与刚才的毫米教学类似。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

  师: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师:从下往上看,这些单位是从小到大,你还想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比米大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比毫米小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说)。

  师告知学生: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比毫米小的单位,还有微米等。[1][1]

  小结:因为各国*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写篇数学小日记。

  (三)巩固练*

  巩固练*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题

  这些练*题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重复,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6

  一、说教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1、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知识。

  2、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3、让趣味练*,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请批评指正。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它是在学生学*了厘米、米以及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的重要基础,也能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本节课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惯。

  3、使学生感悟到知识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新大纲也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为了全面、准确地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将注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探索、积极学*。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课堂开始,就设计了猜一猜老师手中两本书哪本比较厚,哪本比较薄这一活动,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自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和探究中。

  2、给学生充分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老师包办过多,恨不得把许多知识瞬间都灌注给学生,留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过少,不利于学生的学*和发展。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在这节课中,我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动手测量的基础上,感受到1毫米有多长,通过观察找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切,都需要给学生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和获取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是新课程精神的体现。在教学中设计了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在练*中设计了改一改小马虎的日记,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建立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的人。”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论的知识。”这些至理名言充分说明了教给学生学*方法,培养学生学*能力的重要性。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努力做到“授人以渔”,我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学*方法:

  1、合作交流法

  小学生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合作学*首先满足了他们“说”的需要,在同一时间里,每个小组都有人在说,课堂成了说的海洋。学生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感到自由、轻松,乐于大胆讨论、质疑,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注意倾听,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创造力有明显的作用。

  2、动手操作法

  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见,手的动作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量一量等多种活动获取新知,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还使学生养成了善于思考、乐于动脑的好*惯。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首先创设猜一猜老师手中两本书哪本比较厚,哪本比较薄这一情景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再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一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表示的过程中,温故旧知。再从毫米产生的两个维度出发:一是所学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产生的需要,二是所学长度单位测量物体不够精确时产生的需要,设置测量学生身边的数学课本的长度、宽度、厚度这样的情境(数学课本的长度、宽度不是整厘米的,厚度不到1厘米),从而激起学生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1、认识毫米

  先让学生自主观察尺子,再交流你看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说明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体会1毫米的长度

  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1分硬币的厚度,再与尺子上面的小格比一比,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由此让学生感知1毫米的厚度,再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请学生扮演毫米,跟其他同学说一说毫米的特点,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或哪些地方的长度或厚度接*1毫米。

  3、操作作演示,引导学生推理得出1厘米=10毫米

  先让学生猜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数一数尺子上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多媒体演示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从而验证得出结论1厘米=10毫米。

  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已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实践等多种学*方式,使学生了解1毫米的概念,从而建立起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这样很好的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教师再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作用,让学生去猜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验证结论,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三)、巩固练*,培养能力

  1、在尺子上指一指10、20、15、24、48毫米在哪儿?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发现5毫米的位置,帮助学生快速找到几毫米的位置。

  2、完成课本上的做一做。

  3、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长度、宽度。

  4、填一填,填上合适的单位。

  5、改一改,小马虎的数学日记。

  这个环节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巩固,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四)、全课总结,学生说自己的收获。

  五、教学效果预估

  整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8

  教材分析:

  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在今后学*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也是学生学*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出示公园淘气宝的告示:身高80厘米以上,1米30厘米以下的方可入内。你可以进入玩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身高多少,能否进入游玩。 提问:这里涉及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情绪,做好学*的准备,同时这个情境是学生经常玩的,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做好准备)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 ①出示二把尺子(一把以厘米为单位,一把以毫米为单位)观察这二把尺子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发现特点时,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②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出示一支4厘米长的铅笔分别放在这二把尺子上方的图,观察用哪把尺子好点? 得出结论用这二把尺子量这4厘米长时,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 再出示图,是4厘米5毫米的铅笔放在这二把尺子上的图,量这支铅笔,用哪把尺子好点呢?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有毫米的尺子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 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预计学生不难发现:①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②1厘米=10毫米。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 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 ⑤应用毫米去估测 谈话:通过学*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 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 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二三人说后, 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到底是几毫米厚? (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师:请你象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 (我认为学生因为学*过用厘米和米去测量物体,所以其测量的方法,读多少长的认读法都能正迁移到毫米的有关应用中去。所以我认为测量时把物体与0刻度线对齐或1刻度线对齐等去测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强调,如果学生有出现告知是可以的就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几毫米的长度观察建立上,放在估计长度,测量长度上。这样教学是符合当前几何教学的改革趋势,做到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等。)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教师承接上面师生估测活动,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不借助于直尺等有刻度的物体,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比如0到10,10到20的距离都是1分米。让学生用1分米长与所画的线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记住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如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手掌宽约1分米等。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③应用分米估测 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分米的教学与刚才的毫米教学类似。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 师: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师:从下往上看,这些单位是从小到大,你还想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比米大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比毫米小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说)。 师告知学生: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比毫米小的单位,还有微米等。[1][1] 小结:因为各国*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写篇数学小日记。

  三、巩固练*

  巩固练*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题 这些练*题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重复,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它是在学生学*了厘米、米以及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的重要基础,也能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本节课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惯。

  3、使学生感悟到知识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新大纲也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为了全面、准确地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将注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探索、积极学*。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课堂开始,就设计了猜一猜老师手中两本书哪本比较厚,哪本比较薄这一活动,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自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和探究中。

  2、给学生充分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老师包办过多,恨不得把许多知识瞬间都灌注给学生,留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过少,不利于学生的学*和发展。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在这节课中,我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动手测量的基础上,感受到1毫米有多长,通过观察找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切,都需要给学生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和获取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是新课程精神的体现。在教学中设计了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在练*中设计了改一改小马虎的日记,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建立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的人。”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论的知识。”这些至理名言充分说明了教给学生学*方法,培养学生学*能力的重要性。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努力做到“授人以渔”,我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学*方法:

  1、合作交流法

  小学生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合作学*首先满足了他们“说”的需要,在同一时间里,每个小组都有人在说,课堂成了说的海洋。学生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感到自由、轻松,乐于大胆讨论、质疑,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注意倾听,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创造力有明显的作用。

  2、动手操作法

  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见,手的动作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量一量等多种活动获取新知,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还使学生养成了善于思考、乐于动脑的好*惯。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首先创设猜一猜老师手中两本书哪本比较厚,哪本比较薄这一情景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再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一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表示的过程中,温故旧知。再从毫米产生的两个维度出发:一是所学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产生的需要,二是所学长度单位测量物体不够精确时产生的需要,设置测量学生身边的数学课本的长度、宽度、厚度这样的情境(数学课本的长度、宽度不是整厘米的,厚度不到1厘米),从而激起学生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1、认识毫米

  先让学生自主观察尺子,再交流你看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说明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体会1毫米的长度

  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1分硬币的厚度,再与尺子上面的小格比一比,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由此让学生感知1毫米的厚度,再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请学生扮演毫米,跟其他同学说一说毫米的特点,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或哪些地方的长度或厚度接*1毫米。

  3、操作演示,引导学生推理得出1厘米=10毫米

  先让学生猜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数一数尺子上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多媒体演示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从而验证得出结论1厘米=10毫米。

  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已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实践等多种学*方式,使学生了解1毫米的概念,从而建立起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这样很好的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教师再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作用,让学生去猜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验证结论,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三)、巩固练*,培养能力

  1、在尺子上指一指10、20、15、24、48毫米在哪儿?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发现5毫米的位置,帮助学生快速找到几毫米的位置。

  2、完成课本上的做一做。

  3、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长度、宽度。

  4、填一填,填上合适的单位。

  5、改一改,小马虎的数学日记。

  这个环节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巩固,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四)、全课总结,学生说自己的收获。

  五、教学效果预估

  整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1、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知识。

  2、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3、让趣味练*,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请批评指正。


10的认识说课稿(精选5篇)(扩展2)

——分数的认识说课稿(精选10篇)

  分数的认识说课稿 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题目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 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91页到93页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意义,还是读写方法、计算方法,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

  二、说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这样的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均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学生生活中已经有这样的经验。例如,妈妈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给弟弟和妹妹,每人分得半个月饼。但学生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有以下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的经验。

  3、情感目标:通过具体事例,感受到数有整数向分数扩展,体会分数在数学和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根据教材的特点,我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只有*均分才能产生分数,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并描述几分之一的含义。这节课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圆片、正方形和长方形还有线绳等教具和学具。

  四、说教学流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一开始,由狗哥哥和狗弟弟分月饼的故事导入。在预*案中提到了,第一天,他们买了4个月饼,狗哥哥想要3个,狗弟弟不愿意,引导学生们说出必须要*均分月饼,分得的同样多,这样才公*。在这里强调*均分和分得同样多。接着出示情境,第二天,2个月饼,每人分得1个。到了第三天只买了一个月饼,那每人分得多少?这个问题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矛盾产生的创生点,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说出每人分半个。由此导入新课,半个月饼怎么用数来表示,引出今天学*的知识内容。让学了解本节课要学*的知识,而且说一说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达到这些学*目标。熟悉的分月饼的情境唤醒了学生对“*均分”的回忆,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基础,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学生们各抒己见,有写二分之一和一分之二2种写法的,老师比较两种不同写法的相同之处,都有1和2,很容易理解了毎人分得的个数可以用整数2、1表示。由分数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数学上是怎么规定分数的写法的。强化二分之一的意义和写法。

  二、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1、深入认识1/2

  接着,我让学生们用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来自己表现出二分之一来,学生有用圆片的、有用正方形的,有用长方形和线绳的,我将不同的表示方法分别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含义,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和同位交流,发现相同点都是把一个图形*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不同点是*均分的图形不同。看来,表示分数时一定要说清是“谁的”很重要。

  这样在学生动手动脑,交流分享中,丰富二分之一的表象,进一步感受到分数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说说我们教室里有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的,加深对二分之一的认识。

  2、动手操作自己创造一个分数

  引导学生要想得到分数必须*均分某个物体或者图形,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小组共同合作创造一个分数,先折,再画。然后考虑这些分数都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创造出了许多的分数,让同学们上台展示自己的分数,并且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都是*均分成了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还有同学思维能力比较强,创造出了像八分之四这样的分数。接下来就来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每个分数都有一条线和2个数字,这条线就是分数线,表示*均分。

  下面的数字是分母,表示分了几份;上面的数字是分子,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就像母亲背着孩子,学生们就更加深刻的记住了分子和分母,也比较容易的区分。由此,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分数的本质属性,同时在“做数学”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3、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我由小猴和小猪争论谁吃西瓜吃的多出示比较分数大小的题目。

  1/2 :1/4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西瓜的图片很容易就得出2分之1大,让学生自己提问,然后自己总结出为什么2比4小,2分之1却比4分之1大呢?学生说出了*均分的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越小。接着再出示8分之1.

  总结出分子是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再由一条纸条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六分之一进行比较,内化对整体1的认识。

  五、 联系生活,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先让学生看德国**,健身器材,巧克力上面藏着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出现过哪些分数,学生说出了,吃一个馒头或者一块面包或者一盘菜的几分之几。体现了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延伸铺垫。

  讲到这,这节课接*了尾声。我对学生的课上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出示8支铅笔)先把8支铅笔的1/8奖给发言积极的同学,每人奖励几支铅笔?再把8支铅笔的1/4奖给遵守纪律的同学,每人奖励几支铅笔?通过获得铅笔的支数不同活动,学生了解分数不但表示一个物体的一部分,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的一部分,为今后理解分数的意义做好铺垫。

  最后,在这种奖励的愉快氛围中进行全课小结。我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认知机构。

  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我设计了三组练*。第一题,填分数。第二题是比较分数的大小。第三题是拓展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做。这几道练*题形式不同,强化了学生的学*效果,有利于对知识的巩固。

  六、说学*评价

  这节课我采用自我反思评价,师生互相评价的方式,有利于建立学*自信心、主动性,体现评价的多样性,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板书主要是由我的书写和学生的作品组成的。突出重点,克服了课件上没有完整板书的弊端。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分数的认识说课稿 2

  一、关于教材

  《百分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五年级第六单元第一课时教材。它是学生在学*整数、小数的基础上以及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特别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教学基础上设计的。它是进一步学*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基础,特别是对于以后学*百分数的应用,解决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并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组织学生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关于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1.依据学生学情,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发展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

  2.具体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发现----综合概括等教法。

  学法分析:

  1.基于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记忆和模仿,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

  2.具体方法: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综合概括等

  3.通过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等活动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五、关于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由网络调查表“小学生最喜爱的动画片”直接给出百分数,引出课题。

  引导学生分析表格中的百分数,并教授百分数的正确读、写方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出示大量生活中运用百分数的实例,启发学生思考百分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四个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百分数

  其中探究活动一,回顾网络调查表“小学生最喜爱的动画片”,引出五洲小学四、五、六年级的调查表,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由分数推算出百分数,由学生小练笔来加深这一推算过程;

  探究活动二,这是课本上的案例,起初只给了学生三个球员罚中次数,引导学生讨论派几号球员更好,通过讨论结果启发学生考虑到另外一组罚球总数的数据,从而得出必须知道每个人罚球总数,看每人罚中的数占罚球总数的百分之几?用百分数描述每个球员的命中率;

  探究活动三,利用种子发芽实验,给出十组数据,让学生感受到分别用分数、通分后的分数和百分数表示的发芽率,哪一种能更直观的体现出发芽率的高低,进而让学生理解百分数便于比较的优势;

  探究活动四,再一次将生活中百分数的实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说出百分数在句子中的含义,理解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表示的是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通过板书再加强学生们的理解,最后通过趣味成语再一次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带领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百分数的读法、写法和意义。

  2、通过教师寄语让学生思考99%的汗水再加上1%的灵感等于成功这句话的含义!

  六、关于板书设计

  因为运用了大量多媒体,因此,板书就要简洁、明了,我主要呈现出课题、由分数推算出百分数的过程和百分数的写法及意义,让学生可以通过板书了解到本课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

  分数的认识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分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分数会感到困难。因此,本节课教学中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

  2、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3、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4、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分数,能正确读、写分数。

  四、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五、说教法

  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是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玩一玩中探索分数的意义,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

  六、说学法

  1、 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实物中认识“*均分”、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

  2、 进行比较、动手实践中学*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七、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分四个环节进行

  1、 活动引入,体会*均分。

  2、 主动探索,感悟新知。(从面到点)

  (1)认识几分之一:*均分——分母的意义——几分之一的意义——揭示课题。

  (2)认识1/2 :不同的图形用相同的分数表示。

  3、 利用学生资源(动手操作)比较分数的大小。

  4、 在生活中找分数,让学生体验分数来源与生活。

  八、教学程序设计

  1、导入:(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从学生最熟悉的分苹果出发,让学生感知*均分)

  创设情境,聪聪和明明分6个苹果,怎么分?

  生1:??师:这两种分法哪种最特别?为什么?(特出“*均分”)板书

  如果两个苹果分给2个人,怎么分?

  生:每人一个

  出示一个苹果,分给俩人,能*均分吗?怎么分?

  学生以圆为例动手操作,折出一样大,也就是*均分。(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

  2、教学几分之一(大量感知把一样东西*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的基础上再揭示分数,目的:传授程度减少,让学生自主探究)

  请选择信封里你喜欢的图形,折一折,分一分,你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反馈:(把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并给它们编号。1/2有3个,1/3、1/4、1/8、1/6、1/16、1/32各一个,不*均分的2个)

  师:这些图形是不是*均分的?为什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能*均分。师:为什么认为这些是*均分的?(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均分)

  观察一下这些*均分的分法有什么不一样?

  (1)(*均分的份数不同)

  (2)把( )*均分成( )??

  (根据第3问灵活提问,全部或有选择的)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如:把正方形*均分成n份,涂出了其中的一份)

  师:(拿出一个图形)这个图形整个用1来表示,那么这个图形*均

  分成了2份,这一份用什么数来表示?(如果生说不出师自己说)认识1/2、1/3、1/4??(在此插入书写方法)在图形下板书各种几分之一。

  师:为什么这一份用1/2,那一分却用1/4呢?

  生:*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它*均分成2份,它*均分成4份

  揭题:象这些1/2、1/3、1/8??我们都叫它为分数(板书:分数) 举例:1/4就表示把正方形*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的1/4。空白部分还有几个1/4?

  练*:(判断题)

  3、教学1/2(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把学生作品用1/2表示的图往下拉)我们来看这几个作品,都用分数1/2表示,图形不同,为什么都能用相同的分数1/2表示呢?

  小结:(能用1/2表示的这些图的共同点)把( )*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师:空白部分用哪个数来表示呢?为什么?

  (再次强调意义)1/2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选择一个分数说一说意义

  4、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拿出1/2和1/32的两个同样图形)我们来看这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用1/2表示,那个涂色部分用1/32表示的是这一块,(可以剪下比一比)哪个大?为什么呀?

  (1/2表示把一个图形*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均分成32份的一份大)

  板书:1/2>1/32

  2、猜想:1/2、1/8和1/32的大小

  板书:1/2>1/8>1/32

  3、自由选择两个分数比一比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4、说一个更小的分数。

  5、拓展练*。

  6、总结评价。

  分数的认识说课稿 4

  一、 说教材

  1. 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分数》的第一课。

  2.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了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

  一、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三下学生又学*了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抽象出单位“1”,概括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3. 学情分析:

  1.五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步入青春前期了,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了,开始学着要独立思考问题了。要让孩子主动发现、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2.本节课既要复*三年级已有的分数知识,也要为接下来的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教学打下基础,是一节过度课,要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和血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课堂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

  2.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增强数学学*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分数单位。

  三、 说教学方法

  1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学生

  虽然在前面的学*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自主探究等教学法,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2.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的数学课堂 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基于以上理念,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能让学生提炼出有效的学*方法,感悟数学学*的生命价值,体验学*的快乐。

  四、 说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多媒体呈现春游情境,以故事形式叙述 小明和丫丫去春游,她们带了一些食物,老师来给她们分一分,你看这样合不合适。(老师不*均分配,引导学生进行*均分)学生*均分后提问“小明和丫丫分别分得了这些事物的几分之几”学生会回答二分之一,从而引出课题——认识分数

  通过这个情境复*前面知识,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分数的兴趣,为更好的展开本课打下基础。

  2.唤醒已知,探究未知

  (1)出示36页的例1,让学生完成填空。回顾旧知,为学*学*新知做准备。学生回答后提问:你认为这些图中是把什么*均分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个月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引导比较,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引出概念: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通过师生问答带领学生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领悟单位“1”的概念。

  (2).举出一些例子让学生说一说能否看成单位“1”,如八颗棋子、两块糖、十粒豆子、一张熊猫图等。然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一下说一说他们发现的生活中的单位“1”

  锻炼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学*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感悟数学学*的价值,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3).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与适当表扬,“同学们真聪明,发现了这么多的单位1,现在老师让大家再来看一看这四幅图,并且跟同桌说一说这四幅图是把分别是把单位1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

  几份”,引导学生概括分数的意义并自学36页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自学后完成试一试(老师可先带大家一起说一下第一个分数,给学生做一次示范,再让同桌两人合作,一个说分数,一个说意义) 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与引导示范,帮助那些学*能力稍微薄弱的学生及时跟上课堂进度。

  (4).给学生一些材料如八颗棋子、两块糖、十粒豆子、一张熊猫图等,让学生小组合作,一些人把这些材料*均分成不同的份数,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另一些人说一说得出的分数的分数单位和表示的意义。然后在互换一下,让大家都有分一分和说一说的机会。 再次操作,让学生用学具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在操作中让学生体会到同样是这些学具却表示出了不同的分数,从而得出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分数也就不同,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调动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

  4. 实践应用,学用结合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 是怎样得到答案的。之后,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分数单位?

  这一环节,我会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达到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个学生真正掌握本课所学的内容。

  4.反馈总结,不知延伸

  让学生自己先来说一说,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过后,老师进行最终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去探究吧!”

  总结本课,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将学生的学*兴趣延伸到下节课,为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打下基础。

  分数的认识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的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只有“*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关键: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并描述几分之一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分月饼、折纸片、涂颜色、找分数等

  数学活动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件

  彩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两分米长的绳子。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四个环节完成:(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小朋友喜欢的动画片人物喜羊羊创设一个分东西的情景:

  (1)有4个苹果,*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

  (2)有2个草莓,*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

  这两个问题,学生很自然的用2、1等整数来描述分的结果,这时我出示第三个问题:1个月饼,*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学生会说每只羊分半个,“半个”还能像刚才那样用整数来表示吗?那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个问题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矛盾产生的创生点,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此时教师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分数――认识几分之一(板书)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

  1、认识

  (1)电脑演示,初步认识:

  多媒体

  课件

  演示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的过程。指出: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用数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写作1/2。(板书:二分之一 1/2 )

  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中间短短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均分;分数线下的“2”表示*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让学生借助月饼图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1/2的,剩下的那一份是这个月饼的1/2吗?明白*均分成的两份中,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2)动手操作,促进内化:

  ①让学生动手用各种图形来表示出1/2,体验不同折法。

  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的1/2。并启发思考: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 来表示,那是为什么?理解只要把一个图形*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没有*均分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些反例来突出“*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这一环节着眼一个“动”字,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 的表象,建构1/2 的意义,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也为后面学*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认识几分之一

  (1)猜想:分数是否只有1/2这一个呢?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们的几分之一呢?(板书:1/3 、1/4 、1/5 ……)

  (2)探究:让学生利用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请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3)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几分之一。

  指出:像1/2、1/3 、1/4 、1/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3、比较分数的大小

  通过把同样长的绳子反复对折,再比较其中的一份。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使学生体会和感悟: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同一个物体,*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完善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练*按照基础――提高――拓展分成了三个层次,意在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层、有度。

  1、基本练*:

  (1)说出***正方形在下图中分别用哪个数表示:

  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同样的一个正方形却用不同的数来表示?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2)下列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正确吗?正确的画√,不正确的画×。

  2、提高练*:设计了一道喜羊羊分西瓜的小故事:三个同样大的西瓜,逐个*均分成2份、3份、4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拓展练*:看主题图,在图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和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最后选取图中的一个多边形问学生:图中涂色部分还能用分数表示吗?这一问题无疑会与学生刚刚建立的新知产生矛盾,在学生的争执中,教师抛出答案:不能用几分之一表示,但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这将是我们后面要继续学*的内容。这个练*力图渗透分数由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的扩展。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通过回顾、交流,对情感态度、学*方式等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展现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逐步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板书设计:

  分数――几分之一

  1 …………其中的一份

  二分之一 ―― …………*均分

  2 …………*均分的份数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以上就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些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指教。谢谢大家!

  分数的认识说课稿 6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题目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 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91页到93页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意义,还是读写方法、计算方法,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

  二、说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这样的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均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学生生活中已经有这样的经验。例如,妈妈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给弟弟和妹妹,每人分得半个月饼。但学生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有以下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的经验。

  3、情感目标:通过具体事例,感受到数有整数向分数扩展,体会分数在数学和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根据教材的特点,我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只有*均分才能产生分数,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并描述几分之一的含义。这节课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圆片、正方形和长方形还有线绳等教具和学具。

  四、说教学流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一开始,由狗哥哥和狗弟弟分月饼的故事导入。在预*案中提到了,第一天,他们买了4个月饼,狗哥哥想要3个,狗弟弟不愿意,引导学生们说出必须要*均分月饼,分得的同样多,这样才公*。在这里强调*均分和分得同样多。接着出示情境,第二天,2个月饼,每人分得1个。到了第三天只买了一个月饼,那每人分得多少?这个问题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矛盾产生的创生点,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说出每人分半个。由此导入新课,半个月饼怎么用数来表示,引出今天学*的知识内容。让学了解本节课要学*的知识,而且说一说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达到这些学*目标。熟悉的分月饼的情境唤醒了学生对“*均分”的回忆,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基础,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学生们各抒己见,有写二分之一和一分之二2种写法的,老师比较两种不同写法的相同之处,都有1和2,很容易理解了毎人分得的个数可以用整数2、1表示。由分数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数学上是怎么规定分数的写法的。强化二分之一的意义和写法。

  二、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1、深入认识1/2

  接着,我让学生们用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来自己表现出二分之一来,学生有用圆片的、有用正方形的,有用长方形和线绳的,我将不同的表示方法分别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含义,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和同位交流,发现相同点都是把一个图形*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不同点是*均分的图形不同。看来,表示分数时一定要说清是“谁的”很重要。

  这样在学生动手动脑,交流分享中,丰富二分之一的表象,进一步感受到分数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说说我们教室里有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的,加深对二分之一的认识。

  2、动手操作自己创造一个分数

  引导学生要想得到分数必须*均分某个物体或者图形,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小组共同合作创造一个分数,先折,再画。然后考虑这些分数都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创造出了许多的分数,让同学们上台展示自己的分数,并且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都是*均分成了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还有同学思维能力比较强,创造出了像八分之四这样的分数。接下来就来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每个分数都有一条线和2个数字,这条线就是分数线,表示*均分。

  下面的数字是分母,表示分了几份;上面的数字是分子,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就像母亲背着孩子,学生们就更加深刻的记住了分子和分母,也比较容易的区分。由此,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分数的本质属性,同时在“做数学”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3、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我由小猴和小猪争论谁吃西瓜吃的多出示比较分数大小的题目。

  1/2 :1/4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西瓜的图片很容易就得出2分之1大,让学生自己提问,然后自己总结出为什么2比4小,2分之1却比4分之1大呢?学生说出了*均分的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越小。接着再出示8分之1.

  总结出分子是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再由一条纸条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六分之一进行比较,内化对整体1的认识。

  五、 联系生活,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先让学生看德国**,健身器材,巧克力上面藏着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出现过哪些分数,学生说出了,吃一个馒头或者一块面包或者一盘菜的几分之几。体现了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延伸铺垫。

  讲到这,这节课接*了尾声。我对学生的课上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出示8支铅笔)先把8支铅笔的1/8奖给发言积极的同学,每人奖励几支铅笔?再把8支铅笔的1/4奖给遵守纪律的同学,每人奖励几支铅笔?通过获得铅笔的支数不同活动,学生了解分数不但表示一个物体的一部分,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的一部分,为今后理解分数的意义做好铺垫。

  最后,在这种奖励的愉快氛围中进行全课小结。我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认知机构。

  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我设计了三组练*。第一题,填分数。第二题是比较分数的大小。第三题是拓展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做。这几道练*题形式不同,强化了学生的学*效果,有利于对知识的巩固。

  六、说学*评价

  这节课我采用自我反思评价,师生互相评价的方式,有利于建立学*自信心、主动性,体现评价的多样性,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板书主要是由我的书写和学生的作品组成的。突出重点,克服了课件上没有完整板书的弊端。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分数的认识说课稿 7

  说教材: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充。学生初次学*分数会感到一定的困难。因此,我通过直观而形象的多媒体演示,以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乐学落到实处,并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体会只有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才可以用分数表示。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说明主题图。

  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块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谁来帮他们分一分?

  师:把4个苹果*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怎么分?

  生:把4个苹果*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2个苹果。

  2、师:把2瓶矿泉水*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怎么分?

  生:把2瓶矿泉水*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1瓶矿泉水。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揭示:每人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叫做*均分《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师板书:*均分)

  3、师:可是月饼只有一个,还能*均分给两个人吗?把一个月饼*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呢?(板书:把一个月饼*均分成2份)

  生:一半、半个……

  师:这个半个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吗?(1/2)

  师:同学们听过吗?像这样的数就是分数。(师板书: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

  二、动手实践 学知解困

  1、认识 。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我们把蛋糕*均分成了几份?

  师:这一半刚好是这2份中的1份(电脑演示书写过程,并出示1/2),这就是,谁会读?

  师:这一半是蛋糕的,那另一份呢?

  师:看来啊,这个蛋糕*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个蛋糕的(师板书:每份是它的1/2。)这个它指的是谁呢?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1/2的呢?

  同桌为一小组互相说一说。

  2、折出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文章《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1)动手操作。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蛋糕的1/2,老师这还有一张长方形的纸,又该怎么表示呢?

  (大屏幕出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折一折,把它的涂上颜色。)

  (2)同桌交流。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涂得?

  (3)展示不同的作品,并说出自己的折法,及时评价。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师:明明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这个长方形的1/2呢?

  (5)判断。下面这些图形都能用1/2来表示吗?

  3、认识不同的分数。

  师: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记录一些学生想认识的分数。)

  师:想不想用一个图形表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

  师:你能不能也象刚才这样,先折一折,再用斜线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可以吗?(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次你是把这个图形*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又是它的几分之一呢?(同桌交流并收集学生作品。)

  (展示学生作品在黑板上《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教案

  )

  师:涂色部分是几分之一?现在请仔细观察比较涂色部分。

  4、读、写分数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这么多分数,你觉得分数你会写吗?拿出手指跟张老师一起来写个1/2!

  (先写中间一短横,注意短横不要写得太长,短横下面写个2,写在下面的正中间,短横上面写上1,同样写在正中间。)

  三、综合运用 发展思维

  1.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图里涂色的部分吗?

  2.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3.它们分别占了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课后反思:学生能够积极发言,大胆提问。但数学语言表达不够完整,流利。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训练。

  分数的认识说课稿 8

  一、说说课题和对教材的认识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

  七章《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为: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同学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同学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和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别。分数概念笼统,同学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课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使同学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设置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确定本节课教学目的如下:

  (1)同学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局部的名称。

  (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同学笼统、概括的能力。

  (3)充沛发挥电脑教学的优势,启发同学发明性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局部的名称。同学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数所表达的意义,分数的实质是反映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因此分母、分子的含义是分数教学中最实质,最重要的局部。

  四、说说教学手段和教法

  针对以上特点,我创设了一些同学熟悉并感兴趣的实际情景。通过电脑媒体演示和同学动手操作,来增强同学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分层递进,由扶到放,是我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让同学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目的。根据直观性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动身,围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通过电脑媒体演示和同学动手操作、练*内容自制了多种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协助同学理解概念。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在课堂上,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同学学*的主动性。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完成例题的教学。本节课的各个例题运用不同的方式处置,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同学特点和学法指导

  同学的年龄小,接受能力弱,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强,笼统思维能力弱。我让他们都准备好学具,在学*中先观察教师的多媒体演示,同学再亲手操作实践,多次让同学分组讨论合作学*,营造出互动教学的气氛。同学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其同学的“学”,体现在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从理性上认识几分之一。

  六、渗透的教学理念

  ①数同学活化。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②教育对象的全体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必需摒弃精英教育,提倡“为所有人的数学”,应该真正面现全体同学,提供人人均等的学*机会,让每一位同学通过数学的学*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③数学教育的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应该激发每一位同学终身学*的愿望,奠定终生学*的基础,培养终身学*的能力,协助同学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数学考虑能力和情感态度也能得到进步和发展,真正体现“人人都能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④数学教育的差别性。允许同学富有个性地学*,尊重同学的学*差别是现代教学论所倡议的核心理念,在数学教育中我们同样要尊重同学的学*差别,“以学论教”,提倡个性化的学*方式,为同学提供适应自己发展的学*环境和条件,真正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七、说说教学程序

  (一)引入

  充沛利用多媒体,把同学带入生活情景,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发同学认识学*分数是我们生活的需要,以此激发同学的学*兴趣。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需在“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同学口头回答把2个饼,*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两个饼“*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饼*均分成两份(电脑演示动画),观察1个饼切成2份后, 这每一份生活中叫“半个”,“半个”饼是多少能用整数表示吗?由此引入新课。

  (二)新授课

  (1) 运用电脑演示,初步认识概念

  通过前边的导入过程,教师指出这半个饼就是一个饼的二分之一。为了进一步协助同学理解分数的意义,突破这一难点,引导同学在不同形状低上对折一次,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的操作练*,同学初步认识“*均分”,理解图中几份数和一份数的含义。这时,同学通过对概念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很快明白了几分之一的含义。巩固练*(会判断)

  (2)接着再教学分数写法、读法以和各局部名称。

  写法时,要讲清书写顺序,还要强调*均分成的总份数写在横线的下边,取的份数写在横线的上方。

  读法时,要先读出总份数,再读取的份数。

  各局部名称,让同学准确地知道各局部名称

  巩固练*(会填)

  ⑶教学例2,四分之一(课件:会折)

  实际操作,促进内化,这是我教学中一个放的过程,

  为了协助同学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对例2四分之一的认识是这样做的。先确定操作要求,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然后同学操作。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把同学的认识推向深入,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出现了三种类型正确折法,抽同学回答,教师演示

  这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同学分组进行讨论。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同学说出:因为把这张纸都“*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假如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均分”的概念,为以后学*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巩固练*(会读)

  (三)提高练*

  在练*过程中,强化同学的学*效果。

  练*使同学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为了使课内练*起到促进同学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活动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练*的形式要有变化,使同学在练*中坚持兴趣。二是练*的难度逐步提高,让同学做题时都要动脑想一想。三是面向全体同学,练*要有“弹性”,保证全班每个同学都有较多的参与机会。

  八、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同学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3)克服了课件上没有完整板书的弊端

  分数的认识说课稿 9

  一、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以一切立足于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为目的。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张扬学生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获取知识,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之美。

  二、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和写法上与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

  三、学情分析

  在学*分数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有了用整数表示物体个数多少的经验基础;理解了*均分的含义,具有了*均分的操作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有的学生也许听过几分之一,但他们不理解分数的含义。因此,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

  四、教学目标

  1、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初步让学生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2、通过开展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知分数的初步意义。

  3、在问题情境中,渗透分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表示出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五、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结合新课标教学理念,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并为学生准备了学具,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实际操作、合作交流,从而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建构过程。

  2、学法

  为了能让学生轻松有效学*,我通过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来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六、教具、学具

  教具准备:课件、双面胶

  学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片若干张;水彩笔。

  七、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出示幻灯片1):海宝做的一张关于上海世博会的手抄报。

  (出示幻灯片2)先看看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介绍。

  问:2个小朋友吃月饼,怎样分才公*?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热身,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同时为新课做铺垫。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动手操作、交流汇报

  请同学们用圆代替月饼*均分一分,并汇报结果,指名演示怎样得到一个圆的一半。

  月饼总数421

  分的人数222

  每人分的月饼数

  【设计意图】以一半作为学生认识几分之一的切入点,并在对折的过程中复*感知*均分的含义,为下面学*二分之一做铺垫。

  2、联系实际,寻找切入点

  让学生找日常生活中像这样分一半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均分可以是一个图形,也可以是一个实物。

  3、引发认知冲突,揭示课题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像这样的一半在数学上应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实践操作,感知理解

  1、认识12

  (1)揭示12的含义

  由分圆的过程得出:像刚才这样我们把一个圆*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圆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板书这句话,并提醒学生12的写法)

  【设计意图】由分圆的过程到概念的揭示,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形成过程。

  (2)理解12的含义

  A找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和自己对12含义的理解。

  B判断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辨认涂色部分是否可以用12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判断、质疑,进一步感受“*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使学生对12表面上的`理解上升到本质含义的层面上,有效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3)巩固12的含义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先折一折,再找出它的12涂上颜色。通过汇报交流,作品展示。教师归纳总结:形状不同、折法不同都没关系,只要是把一个物体*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2。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也为后面学*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认识几分之一

  通过师生谈话: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1)出示要求:从学具中任意挑选一个喜欢的图形,先折一折,再用斜线涂一涂,表示出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展示时要求学生说清楚:把一个图形*均分成了几份,其中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2)知识延伸

  师:如果我们把一个图形*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如果*均分成了20份、50份、100份呢?

  最后教师总结:像12、14、16、18------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设计意图】再次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创造的机会,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对12的理解逐步泛化为对几分之一的理解,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三)巩固理解、拓展延伸

  本节课我设计了3个练*,都出自于海宝制作的手抄报中。

  1、基础练*:填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看图,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呢?(包括:英国馆,建筑物,巴拿马**)

  3、观察整张手抄报,估一估,各版块各占了整个版面的几分之一。

  4、找生活中的分数。

  【设计意图】练*设计与课前用手抄报引入课题相呼应,使练*具有多样性、趣味性、层次性,并突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惯。

  (四)小结

  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可以从知识、能力或情感态度方面回答。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回忆和巩固,也是对学生今后学*方法和*惯的提示。

  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做了以下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把一个圆*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圆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分数的认识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为: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材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的基础。

  教学目标:

  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都必须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才可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分数所表达的意义,分数的实质是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分母、分子的含义是分数教学中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

  二、说学情: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对于*均分并不陌生,在二年级学*除法时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在生活中有时候也对一个物体进行*均分,你一份、我一份、他一份*均分一个物体;也有的同学在不同的渠道(包括看数学书)听说过甚至知道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一些分数,这些都是学*本课的宝贵的基础资源。但他们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三、说教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结合这节课的具体情况,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根据直观性原则,运用演示法,使学生初步感知几分之一。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创设了一些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景,通过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练*内容自制了多种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2、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的主动性。

  3、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索,获取知识,逐步完成例题的教学,达到最终的学*目的。

  四、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应该是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小,接受能力弱,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弱。让他们都准备好学具(圆形、正方形的纸片),在学*中先观察教师的演示,采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引领学生展开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五、说教学流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点,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利用多媒体,结合生活情景,创设提问,引发学生认识学*分数是我们生活的需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口头回答把2个饼,*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两个饼*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饼*均分成两份,观察1个饼切成2份后,这每一份生活中叫半个,半个饼是多少能用整数表示吗?由此引入新课。就要涉及到一个新的数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由此点出课题,使学生明确目标。

  这一环节是从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问题入手,问题简单,学生感到亲切,。当出现了半个或一半时,老师却提出要用一个数表示,这样就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⑴、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二分之一

  如何用分数来表示一半呢?老师用一个圆表示月饼。展示对折的方法:对齐,保证是*均分。剪开拿出其中的一份是一半,进行展示。同时让学生跟着动手进行同样的操作,

  ⑵、自主探究,认识二分之一

  打开数学书92页自学例1的内容。从例1中你知道了什么?

  ⑶、合作交流,深化认识

  ①学生合作交流,要求用语言表述。

  根据上面的自学提示和同桌交流,学生很容易的想到用对折的方法来找到圆的一半,在交流时引导学生理解对折后能把这个圆*均分,进一步强调要*均分。通过学生自学例1,学生会知道把一块月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板书二分之一),然后问学生:把这个圆*均分成2份,其中的这一份是这个圆的1/2,那另外那一份呢?学生会说也是这个圆的1/2。在此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

  在此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是以*均分为基础的,让学生初步感知二分之一。

  ②质疑。教师拿出一张圆形纸片,随手分成两半,这是1/2吗?(不是)为什么?学生会说:一边大,一边小,没有*均分。

  ③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得到1/2?进一步强化*均分,并让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表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均分、是谁的1/2.

  ④读写方法及各部分名称,引导学生书写。先写,是分数线表示*均分,再写2,是分母表示*均分的2份,最后写1是分子表示其中的1份,读作:二分之一,并让学生读一读。此时让学生摸一摸这个圆的1/2,并在圆上表示出1/2,巩固分数的写法。

  3、知识迁移,拓展认识

  ⑴下列图形中(图略),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这个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比较判断,加深对二分之一的理解: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⑵出示三分之一图,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

  不能,你觉得可以怎样表示?生说一说。

  交流三分之一的形成,分别说一说。教师板书。

  (让学生交流三分之一的形成,还是在巩固分数产生的意义。触发学生灵活思维。)

  ⑶联想: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学生回答后,板书:像1/2、1/3、1/4、1/6这样的数就是分数。分数的大家庭有好多成员,今天我们认识的是几分之一。

  ⑷动手操作:请大家折一折四分之一。

  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四分之一。

  ⑸展示交流::小组成员交流各自不同的折法,并互相说一说各自四分之一的意义。

  ⑹扩展延伸: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一个圆的五分之一呢?那六分之一,八分之一呢?请生分别来说一说。

  小结:把一个物体*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这个环节先动手折出四分之一,然后让学生想象五分之一,六分之一的产生,是想让学生把对分数的理解从直观感知过度到形象思维上来,能以此类推,理解分数产生的意义。)

  4、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做课本93页第一题

  通过题学生不但学会了写分数,还进一步巩固了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2]、聪明小判官。96页2题(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3]、同桌互练:我说你做,你说我做。你说出一个几分之一,我写出来。

  这样安排顺应学生学*规律,让学生互练,既扩大联系面,又提高学生的兴趣。

  [4]、寻找生活中分数。

  (1)出示91页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寻找分数。

  (2)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的数?

  充分利用教材呈现的资源,引出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分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也有分数。

  练*题紧紧围绕本课的重点,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在互动中调节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5、知识梳理,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你觉得你有什么收获?

  这样做,是对整堂课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

  6、趣味探究,拓展留疑

  说出凃色部分各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通过今天的学*,留下一个很有趣味性又极富挑战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去进行积极的探索,这种探索就是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同时练*注重了层次性,开放性,发展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又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既照顾了全体,也有效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六、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1其中的一份

  二分之一*均分

  2*均分的份数

  像1/2、1/3、1/4、1/6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10的认识说课稿(精选5篇)(扩展3)

——《分数的认识》说课稿(精选5篇)

  《分数的认识》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分数知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它是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儿童生活里没有这样的经验,而且表达方式也不相同,读数的方法也不相同。尤其是分数既表示一个量,又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小学生较难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分数的必要性。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学*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设计着眼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学法:课刚开始,教师就设疑:一半怎么写,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认识了二分之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以各种方式认识、表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并与同伴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获得新的知识。

  三、说教学流程

  (一)整体设计思路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虽然,学生在学*分数之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而已。首先从生活中引入分数,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知道产生分数学*分数的必要性。例如:表示半个西瓜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知道产生分数学*分数的必要性。接着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分数的必要性。

  2、学生要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先让学生认识分数1/2,又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实践操作中,使学生体会1/2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3、为使学生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2的基础上,再认识“几分之几”,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操作办法来表示自己所喜欢的分数,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读写,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4、在练*、反思与评价、课外延伸中,主要是要让学生进一步清楚地认识到分数是在“*均分”的前提下研究的一种数,是把一个物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同时也揭示学生对本节课学*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预设方案

  1、故事导入,激**趣

  通过小猴子分西瓜的故事导入,先4个分成2份,每人几个?(可能不是*均分,不公*,引出*均分),再2个西瓜*均分成2份到1个西瓜*均分成2份,怎么表示这"半个"?

  当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时,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半,并作集体交流。交流是要让学生说清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这一阶段的教学,复*"*均分",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是整数,自然引出分数。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对学生发出了挑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学*1/2

  (1)板书课题,直观演示,强调*均分

  师: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现在我们就来帮他们分一分(将一个桃子分成一大一小)

  (这里故意用错误的动作引起学生的质疑,为后面学*分数的意义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师:他们每人分到的半个桃子,在数学里用分数二分之一表示。

  板书:把一个桃子*均分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2)认、读、写分数及其意义、各部分名称

  指导学生认、读、写分数及其意义。

  (3)提高认识

  师:同学们,如果把这个桃子*均分成了3份,其中的1份是桃子几分之几呢?孙悟空把这个桃子*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桃子的几分之几呢?馋嘴的八戒一下子就吃了3份,你能用分数来表示吗?

  (4)强化*均分(出示题目)

  师:同学们,你能判断这些图中哪些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的?

  (从学生的现实学*状况入手,用多种手段加强巩固学生对“*均分”的理解,初步体验分数的意义)

  (5)认清1/2的含义

  用手中的材料(纸、线、图形、水果等)表示出二分之一,并作交流,师有选择地贴(画)到黑板上,并用涂色等方法表示出二分之一。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2。渗透单位"1"相同,则其1/2也相同,单位"1"不同,则其1/2也不相同。为学*分数乘法应用题埋下伏笔。同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突破重点。]

  3、认识几分之几

  (1)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办法来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试着把分数写出来。

  (2)展示学生的作品。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写出的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4)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分数、读分数的?

  (5)师引导学生小结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策略建议:在1、2出现的“折一折”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东西来折,如纸、手帕、线等。不但丰富了学生探究材料的来源,而且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学*分数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通过1/2的学*,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再让学生去进行自主创造、拓展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学生的办法也许五花八门,但只要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就应该给予肯定。]

  4、深化练*,巩固新知

  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在练*设计中采用了课本的“练一练”,是由浅入深的基本练*,旨在巩固新知,掌握重点内容。

  (课本55页“练一练”)

  (1)选择一个正确的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2)看分数,涂颜色。

  (3)判断对错,对的给笑脸,错的给哭脸。

  (4)谁能最快说出一个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而又有趣的练*题,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外,更有效在巩固了新知。)

  另外,为了培养思维的广度和灵活度,进行了一道拓展练*

  师:同学们真棒,特别是××同学的速度非常快,而且很准确。这是里有50个智慧果,我准备奖给你总数的1/50,你可以得到几个智慧果?

  师:你真了不起!其实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今天的表现都很出色,所以30位同学每人都能获得一个智慧果,那么我要拿走总数的几分之几呢?(学生争论)

  5、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结合实际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通过小结,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分数的认识》说课稿 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分数的再认识 》(板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 分数的再认识 》是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 五 )年(上 )册第三单元分数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通过在(“拿铅笔”、“看书”等 )情境中提出问题,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以后学*真分数,假分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培养自主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乐趣。

  根据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情况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两盒数量不同的铅笔,电脑课件等。

  二、说学情: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五 )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一定的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是他们需要方法上的'指导,在知识方面他们已经认识了单位”1”但对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理解还存在问题,这些都将作为我教学过程中考虑的因素。

  三、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情境中学*,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性和主动性。按照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

  四、说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我设计了如下的学法。在自主探究、讨论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从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同时采用分层练*法,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探索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在 开课之初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做一个小游戏:看成语说分数:投影成语,请同学来说分数。如十室九空,一分为二,百里挑一,并说说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以这样的方式导入即复*了旧知,奠定了知识的学*基础,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中去。

  (二)自主探索,加深认识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如下的两个活动

  (一)活动1(我拿一盒同样多的铅笔)

  先后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请同学们来猜猜看,他们拿出来的数目相同么?然后向同学展示,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一样多,两位学生都拿出的是4枝。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初步感知整体“1”相同时,同一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相同。

  (二)活动2(我拿出两盒数量不同的铅笔)

  再请两位同学上台,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再请同学猜,他们拿出的数目相同么?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同学拿出的是3枝。进而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同样是取出1/2,数目却不相同?学生经过讨论得出:整体“1”不同时,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根据学生汇报,我板书。

  然后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本中的主题图,让学生看看他们两人看的书页数一样吗?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体“1”不同时,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

  通过以上的探究学生加深了对分数本质的理解,在教学画一画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画法,并引导学生汇报总结一个图形的1/4有多种画法。

  教学中,我力求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发现规律进而总结规律。

  (三)深化认识,实践应用

  练*是数学学*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重要手段。为了加深同学们的认识我设计了不同层次(梯度)的练*。

  1.基础性练*:完成课后*题练一练的1—3题,主要是通过写一写,涂一涂、画一画、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2.应用性练*: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展示出示捐零花钱的情境,以及选一选和分数墙练*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3、探究性练*

  最后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些分数引导学生探究,那个分数接*1,那个分数接*0?

  这样有层次的作业体现了教学的循序渐*的原则,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学*这节课的感受。组织学生对自己学*过程的回顾和反思,让学生谈谈收获体验。同时我会布置作业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哪些可以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和你的同伴说一说。这样我把数学的*台从课堂内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思想。

  最后说下板书设计

  板书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为了突出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以上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分数的认识》说课稿 3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有关分数的的教学,教材分成两个学段进行,本册学*的内容是初步认识分数;而在五年级教材学*中将系统地认识分数,根据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及思维接受能力的阶段性,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通过本课的学*可以为以后继续学*分数和学*小数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因此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扩展,是一次质的飞跃,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还是在计数单位以及计算法则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别。

  对于*均分,学生在学*整数除法时已有过接触;对于分数,大多数学生有所了解,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还不很清楚,对分数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认识不清。

  三、教学目标:

  参照新课标,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充分理解“*均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和体验分子、分母的含义;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丰富的数学学*活动,使学生观察探究、动手实践、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情感与态度: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在学*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

  2、 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六、预设教学流程:

  为了使上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切实落实,我预设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分数。 在本步骤教学中,我设想由特殊到一般,从认识1/2迁移至认识几分之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第一环节:玩中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均分成2份,让学生用鼓掌的次数来表示分的结果,学生在拍完2下、1下后,立刻会产生困惑,半个蛋糕该怎么表示呢?这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自己思考“怎么表示心中的半个”,然后让学生展示在黑板上交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释,教师在肯定学生创造的基础上,揭示“半个”在数学上可以用1/2表示,结合多媒体演示把一个蛋糕*均分成2份,强调每份都是它的1/2。

  接着教师指导学生试试:把一个长方形纸*均分成两份,涂出长方形纸的1/2。教师在示范两次分数的书写后,让学生说一说分数的书写方法,并试着写一写,教师在明确分数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时向学生渗透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这样教学不仅在发展学生符号感上有意义,而且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对1/2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智慧和创造力的展示提供了舞台。

  本节课设计的第二个教学环节就是做中得。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拓展知识。以游戏和讨论的方式完成。

  (二)、探究交流、发展思维。

  1、认识1/4

  在学生认识了1/2后,我会让学生进行折一折,画一画的游戏:让学生用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自己折出1/4,并涂上颜色,然后展示在黑板上进行对比。提问学生:大家看他们的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4来表示,那是为什么呢?让学生观察发现:*均分的图形大小相同,他们的1/4也相同;*均分的图形大小不同,他们的1/4也不同。

  2、认识其他分数

  学生了解了1/4后,我接着提问:同学们认识了分数,你还想认识哪些分数?谁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过手中的材料把它表示出来呢?学生可以表示出来几分之一,也可能表示出几分之几。

  这部分内容我将采用自主创造的方式学*。学生利用学具折叠、涂色等方式,表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然后师生互动,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深化分数的含义。接着让学生把表示分数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并写出相对应的分数。

  3、练一练:这里设计了两个练*,主要考察学会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课件出示练*内容)

  (三)实践理解、深化提高

  接着我设计了一个猜数游戏。国王给他的三个儿子分田地,涂色部分表示三个儿子分得的田地,先不画出等分线,让学生猜是几分之一,猜对后再画出等分线,并比较三块田地的大小。这个游戏练*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对数的感觉,同时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3、1/6、1/8和1的关系,为后面学段继续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打下伏笔。

  (四)、总结延伸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总结延伸,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1、我学会了什么?

  2、我体会到了什么?

  3、我还有哪些问题想与老师或同学交流?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并让学生说说身边哪些地方还存在分数,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既做到了梳理新知、反馈评价,有能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归纳小结的良好*惯。

  七、教学特色: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学*方式。教学能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能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能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

  (1)自主学*,着眼一个“探”字。

  数学学*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学中能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例如:表示半个蛋糕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能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例如:当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张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在课堂上,能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分数的认识》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地位与作用

  《分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34~36页)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拓展的,为后面学*分数的性质以及公因数、公倍数等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的小学数学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教学目标

  过去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三维。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将教学目标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二、说学情

  《分数的再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次,五年级的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需要动手操作,理解知识需要具体的事物作支持。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教学中,我将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通过故事“西游记中的唐僧分饼”引入课题一天,在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又累又渴,于是孙悟空、沙和尚和猪八戒去摘果子解渴。不大一会三人腾云驾雾回来了。唐僧很高兴打开了干粮袋,里面装着2张糖饼,3张油饼。同学们,你能用分数表示出糖饼占饼总数的几分之几吗?油饼呢?唐僧说:你们辛苦了,给你们一张油饼吧。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徒弟们得到的这张油饼呢? 为什么这样表示?一张油饼分给三人吃吧。你们说怎样分才公*啊?

  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互动探究、学*新知

  首先让学生猜测如果每个同学拿出自己所带笔的1/2,是否相同。肯定会有两种答案,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验证。在验证过程中,先叫全班学生拿出所带笔的偶数支。再是让学生数出偶数支的1/2。最后全班交流,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通过拿笔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对分数有更深的了解。

  (三)运用新知,拓展延伸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比较两本书的1/3不同,使学生认识到:

  1/3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1/3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使认识进一步提升的:

  任何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四)巩固反馈,发展能力

  在处理具体练*中,我觉得应该指出的是。

  1.画一画中,无论如何画,只要是整个图形的1/4是一个小正方形既可。通过这样的学*活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练一练第1题重点是分割法、移动法、旋转、合并这些方法的使用。

  3.练一练第2题重点体现涂法的多样性。

  4.练一练第3题重点除了体现画法多样性之外,还要比较*均分之后,每一个图形的两个1/2是否相同;还要比较这三个图形的1/2是否相同。这部分其实是“总数相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总数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把已经形成的抽象认识,进行了及时的练*和必要巩固和强化。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节课我不仅注重了知识的教学,同时也注意了学*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在经历猜测、验证、总结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小结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主动回答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那些问题,学以致用。

  (六)布置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有层次的*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

  五、说板书

  分数的再认识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

  《分数的认识》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1、说课的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教时认识分数及93页做一做。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分数会感到困难。分数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物体和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本节课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能直观地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沟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1)、教材以游乐园的形式,呈现了本单元的基本学*内容,体现了在玩中认识数学以及人与生活、自然的有机联系。

  (2)、认识几分之一通过两个学生分月饼的情境引入分数,使学生知道把一块月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 。利用迁移推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学生通过动手折出之分几一、创设学*情境,重视教学知识的操作性,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并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5、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理解只有*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和认识几分之一是教学重点;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是教学难点;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学生尽可能多的材料,通过学生折、玩、涂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说教法

  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是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玩一玩中探索分数的意义,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说学法

  1、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实物中认识*均分、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

  2、进行比较、动手实践中学*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四、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分四个环节进行:

  1、活动引入,体会*均分。

  2、主动探索,感悟新知。(从面到点)

  (1)认识几分之一:*均分分母的意义几分之一的意义揭示课题。

  (2)认识1/2 :不同的图形用相同的分数表示。

  3、利用学生资源(动手操作)比较分数的大小。

  4、在生活中找分数,让学生体验分数来源与生活。

  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从学生最熟悉的分苹果出发,让学生感知*均分)

  1、创设情境,聪聪和明明分6个苹果,怎么分?

  2、老师:这两种分法哪种最特别?为什么?(特出*均分)板书

  3、如果两个苹果分给2个人,怎么分?

  生:每人一个

  4、出示一个苹果,分给俩人,能*均分吗?怎么分?

  5、学生以圆为例动手操作,折出一样大,也就是*均分。(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

  二、教学几分之一(大量感知把一样东西*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的基础上再揭示分数,目的:传授程度减少,让学生自主探究)

  1、请选择信封里你喜欢的图形,折一折,分一分,你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2、反馈:(把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并给它们编号。1/2有3个,1/3、1/4、1/8、1/6、1/16、1/32各一个,不*均分的2个)

  老师:这些图形是不是*均分的?为什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能*均分。

  老师:为什么认为这些是*均分的? (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均分)

  3、观察一下这些*均分的分法有什么不一样?

  (1)(*均分的份数不同)

  (2)把( )*均分成( )

  4、(根据第3问灵活提问,全部或有选择的)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如:把正方形*均分成n份,涂出了其中的一份)

  5、老师:(拿出一个图形)这个图形整个用1来表示,那么这个图形*均分成了2份,这一份用什么数来表示?(如果生说不出师自己说)认识1/2、1/3、1/4(在此插入书写方法)在图形下板书各种几分之一,教读法

  6、老师:为什么这一份用1/2,那一分却用1/4呢?

  生:*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它*均分成2份,它*均分成4份

  7、揭题:象这些1/2、1/3、1/8我们都叫它为分数(板书:分数)

  8、举例:1/4就表示把正方形*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的1/4。

  空白部分还有几个1/4?

  8、练*:(判断题)

  三、教学1/2(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师把学生作品用1/2表示的图往下拉)我们来看这几个作品,都用分数1/2表示,图形不同,为什么都能用相同的分数1/2表示呢?

  小结:(能用1/2表示的这些图的共同点)把( )*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2、老师:空白部分用哪个数来表示呢?为什么?

  3、(再次强调意义)1/2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选择一个分数说一说意义

  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拿出1/2和1/32的两个同样图形)我们来看这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用1/2表示,那个涂色部分用1/32表示的是这一块,(可以剪下比一比)哪个大?为什么呀?

  (1/2表示把一个图形*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均分成32份的一份大)

  板书:1/2>1/32

  2、猜想:1/2、1/8和1/32的大小

  板书:1/2>1/8>1/32

  3、自由选择两个分数比一比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4、说一个更小的分数。

  五、生活中的分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看到这些东西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A、用什么分数表示想到几分之一?

  B、拓展练*


10的认识说课稿(精选5篇)(扩展4)

——《倍的认识》说课稿 (菁华5篇)

《倍的认识》说课稿1

  一、说内容:

  本节课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82例1、例2及相关练*

  二、说目标:

  1、通过操作初步理解“倍”的意义;

  2、能用“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和认真思考的*惯,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说重、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四、教、学具准备:

  磁石片、小棒、小黑板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

  1、数8根小棒,每2根分一份;说8里面有( )个2;

  2、数9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说9里面有( )个3。怎么算?

  (让学生熟练掌握两种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分两排摆小棒,3根和6根,再说说3与6有什么关系?师小结引入新课。从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初步认识一个数是另一个为几倍。(刚才同学们说到的3和6的这些关系,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其实,3和6之间还存在其他的一些关系,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探究3和6之间一种新的数量关系:倍数关系。(板书:倍的认识))

  2、能过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指导看书,完成例2,培养学生的学*方法。

  4、通过议一议的(8是4的几倍?8是2的几倍?)活动,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5、小结:要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想: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那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三)课堂活动

  指导看书,引导说8、6、48的倍数关系。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探究了什么?你能举例说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五)作业

  六、教学得失: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初步理解了倍的意义,通过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去体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中,在复*练*铺垫中的分一分,花费时间较多,导致作业练*没有完成;二是课堂活动的2题,对于“6的8倍是48”与“48是6的8倍”两句话的理解,学生易弄混,说不清。这是我在之前对教材和学生研究的不够。

《倍的认识》说课稿2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倍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说教材,《倍的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是《7的乘法口诀》中的例2、例3。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乘法的初步认识2——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本内容的学*,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与能力,培养数感,为今后学*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为倍的认识提供了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和分两行摆点子的情境图。首先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正方形的情景,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然后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建构“思维模式”。

  本课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已经有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趋向,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主要依赖具体形象思维。因此我把“倍的认识”这一知识,溶合在学生的直观感受、操作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刺激中体验“倍”的概念形成过程与促进“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维模式建立。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制定的教学目标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与操作,引导学生体验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几个几”与“几倍”之间的联系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惯,渗透“倍”与乘除运算的关系。

  (2)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丰富“倍”的表象,深化倍的认识,培养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地说明问题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通过示范、指导来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概念。

  通过讨论、交流突破难点。

  熟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最适合他们的就是直观形象的学*了。

  四、说教法与学法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发现学*法、游戏激趣法,把这四种教法融合到整个教学中,尽管本节课“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原本并不是让人生畏的、令人生厌的,而是通过自己努力,体验成功、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

  美国教育学教授柯普兰提出“儿童对数学概念理解必须由儿童自己获得,教师的责任是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建构主义学*观也认为“数学学*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学*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为此我十分注重学生学*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的学*方法为:自主探究法、类比迁移法、合作交流法、直观操作法、分析发现法,在教学中通过层层深入把“一个数几倍的含义”暗含在概念形成过程中,把“求一个数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通过亲身操作体验,让学生“有感而发”,真正“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方法”。

  本课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倍”,让学生初感受到“倍”,还给学生准备了圆片、小棒、三角形等学具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丰富“倍”的表象,深化倍的认识,培养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地说明问题本质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具体来说说教学过程。本课时教学安排了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3、强化概念,巩固认知

  4、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5、课堂总结,延伸巩固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感知倍)

  首先,说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感知倍)

  一上课,我首先请同学们看看教室墙上的“小组评比栏”,挑选两个小组的红花数行比较,板书在黑板上,挑选三对:

  第一组:2朵

  第四组:4朵

  第三组:1朵

  第五组:2朵

  第九组:3朵

  第十组:6朵

  我请学生们任选一对用数学语言说说它们得到的红花朵数的关系,学生已经会用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来描述两组红花朵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回答完后,我说:“你们都说的非常好,你们知道吗,老师只用同一句话,就能描述任何一对中两个组红花朵数的关系,你们想知道嘛?”“比如第四组的红花是第一组的2倍。第五组的红花是第三组的2倍,第十组的红花是第九组的2倍”。在陈老师的介绍中,你有没有发现哪个新的数学名词?(学生初次听到谁是谁的几倍这样的数学语言,而且老师用同样的一句话就能描述每两组红花的关系,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感知倍,接下来,我文学生“对倍你都想知道些什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倍”,板书“倍的认识”。这个环节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创设相对比较开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然后老师用倍的关系来描述,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让学生比较,渗透“倍”也是由两个数量相比较而产生的大背景。同时由于在先前的学*中,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主要存在的是相差关系,也可以这么说,在学生的头脑中相差关系已经形成了深刻的认知结构。鉴于此,既要沟通两个数之间的相差关系,又要拓展除了两个数之间存在的相差关系以外的关系,因此,教师事先准备了讨论的学*材料,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环节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认识倍)

  我说“今天,有三个小朋友也跟我们一起来研究倍的认识,你们看”,出示例2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是怎样摆小棒的,第一个小朋友摆的1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几根?第二个小朋友摆的了2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几根?第三个小朋友摆的了3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几根?然后老师指出第一个小朋友有1个4根,把一个正方形4根看成1份,第二个小朋友有2个4根就是有2份4根,也可以说成4的2倍,(板书)第二个小朋友和第一个小朋友摆得小棒数量成倍数关系,第二个小朋友的小棒数量是第一个小朋友的2倍,然后让学生说说3个4根就是有()份()根,可以说成()的()倍,第三个小朋友和第一个小朋友的倍数关系,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本环节教学遵循学生认识规律组织教学,由扶到放,从“份”→“倍”的认识,发展到这里由“几个几”→“几份”→“几倍”的认识,通过摆小棒的直观,引导学生建立“几个几”与“几倍”的联系,概括“倍”的含义,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体现了通过具体形象抽象本质属性并加以概括的过程。接下来我转回到开题的小红花,让学生根据刚刚学的()是()的()倍,来说说为什么这三对中两个组红花朵数都是2倍的关系。再一次强调几个几与几倍的关系,同时强调“1份”的重要性,通过一倍量的变化,再次加深倍的含义

  从更高的需求层次上激励了学生学*的兴趣,训练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什么内容,为下面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作好铺垫。

  在讲完“一个数是几倍”的含义后,课本中的例3教学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以此来进入第三环节:强化概念,巩固认知

  第三环节:强化概念,巩固认知(理解倍)

  首先出示例3,让学生们用学具摆一摆,第二行应该摆多少个圆片,并在小组内说说为什么这样摆,怎样计算呢?第一行摆2个,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摆4个2,就是4×2=8。如果要求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3倍呢?该怎样摆和计算呢?然后老师摆出第一行有三根小棒,请同学们摆出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倍数,然后再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想的、摆的、算的。这个过程要反复用学具操作,在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然后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然后请学生们利用学具中的12个小星星设计一个方案,把星星排成两行,然后请同组的同学来用“倍”来说一句话,表示()是()的()倍,让学生在次通过摆一摆来创造“倍”,并讲讲怎样摆才能清楚的看出来,这一过程一定要学生去经历,让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去探索,在亲身的感受中明白道理,过直观演示与操作,引导学生体验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几个几”与“几倍”之间的联系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惯,渗透“倍”与乘除运算的关系。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丰富“倍”的表象,深化倍的认识,培养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地说明问题本质的能力。

  在探究完新知后,进入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巩固深化(应用倍)

  1、列式计算:

  (1)4的7倍是多少?

  (2)7的3倍是多少?

  2、78页第一题

  3、小明有5本故事书,连环画的本数是故事书的7倍,小明有多少本连环画?

  4、用脑猜一猜老师今年几岁?

  (预设:学生随意的猜测35、28、30、42、33……)

  师:出示信息,老师的年龄是5的倍数。你最先排除哪些数?

  (预设:学生容易想到排除28、42、33)

  师:是呀,35和30这几个数都有可能。(再出示信息)老师的年龄是5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学生揭晓谜底,并且说出理由。

  5、动口说一说

  看,陈老师老师带来的水果真多呀!(出示情境画面)

  (2个桃3个苹果4个梨6个菠萝8个草莓12个西瓜)

  看着这幅图,你会用今天学*的有关“倍”的知识说一句话吗?

  6、摆一摆,填一填

  第一行:

  第二行:

  (1)你能用“倍”来说一句话吗?为什么?

  (2)第二行再摆()个,第二行的个数才是第一行的2倍。

  (3)第一行去掉()个,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的2倍。

  本练*环节中通过多种渠道(耳听、手动、眼看、口动)、多种形式巩固并加深对"倍"的理解,问题带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的练*更能体现学生的生体性,促使学生从发散思维中寻找规律,使学生的思维水*进入更高一个层次。总之,练*设计力求融知识性、趣味性、发展性为一体,把夯实基础知识与发展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以求达到发展思维、形成技能的目的。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的叙述能力,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的价值。

  通过一系列的练*后,使学生在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理解倍的概念,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最后进行第五环节:课堂总结,延伸巩固。

  第五环节:课堂总结,延伸巩固

  我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懂得了什么知识?(学生交流)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仔细听老师拍了几下?(4下)请你们也用掌声表扬一下自己,请注意你们拍的下数是老师的3倍。(生齐拍)你们拍了几下?怎样计算?

  师:掌声里都有“倍”的知识,可见“倍”的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课后请小朋友们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倍”的知识解决的问题,把它记录下来。

  这个环节让学生参与全课总结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巩固新知,又使学生品尝到收获的喜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学*时空,激发他们用数学、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整节课的新知识不是老师强加于学生的,是学生通过旧知识的牵引,主动获取的,体现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倍”是乘法的重要含义之一,要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思维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注重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通过从形象到抽象的层层递进练*,提供了一个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认知,去反思,去巩固,去运用,去发展新知,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本节课充分利用了情景图,形象地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的呈现过程更清晰,更有利于师生的互动。板书的设计从旧知的表示两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用多少来描述,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从旧知到新知的过渡学*,层层递进,简单明了,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形成。我的说课说完了,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倍的认识》说课稿3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倍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说教材,《倍的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是《7的乘法口诀》中的例2、例3。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乘法的初步认识2——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本内容的学*,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与能力,培养数感,为今后学*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为倍的认识提供了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和分两行摆点子的情境图。首先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正方形的情景,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然后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建构“思维模式”。

  本课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已经有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趋向,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主要依赖具体形象思维。因此我把“倍的'认识”这一知识,溶合在学生的直观感受、操作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刺激中体验“倍”的概念形成过程与促进“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维模式建立。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制定的教学目标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与操作,引导学生体验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几个几”与“几倍”之间的联系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惯,渗透“倍”与乘除运算的关系。

  (2)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丰富“倍”的表象,深化倍的认识,培养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地说明问题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通过示范、指导来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概念。

  通过讨论、交流突破难点。

  熟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最适合他们的就是直观形象的学*了。

  四、说教法与学法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发现学*法、游戏激趣法,把这四种教法融合到整个教学中,尽管本节课“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原本并不是让人生畏的、令人生厌的,而是通过自己努力,体验成功、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

  美国教育学教授柯普兰提出“儿童对数学概念理解必须由儿童自己获得,教师的责任是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建构主义学*观也认为“数学学*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学*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为此我十分注重学生学*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的学*方法为:自主探究法、类比迁移法、合作交流法、直观操作法、分析发现法,在教学中通过层层深入把“一个数几倍的含义”暗含在概念形成过程中,把“求一个数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通过亲身操作体验,让学生“有感而发”,真正“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方法”。

  本课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倍”,让学生初感受到“倍”,还给学生准备了圆片、小棒、三角形等学具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丰富“倍”的表象,深化倍的认识,培养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地说明问题本质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具体来说说教学过程。本课时教学安排了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3、强化概念,巩固认知

  4、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5、课堂总结,延伸巩固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感知倍)

  首先,说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感知倍)

  一上课,我首先请同学们看看教室墙上的“小组评比栏”,挑选两个小组的红花数行比较,板书在黑板上,挑选三对:

  第一组:2朵

  第四组:4朵

  第三组:1朵

  第五组:2朵

  第九组:3朵

  第十组:6朵

  我请学生们任选一对用数学语言说说它们得到的红花朵数的关系,学生已经会用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来描述两组红花朵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回答完后,我说:“你们都说的非常好,你们知道吗,老师只用同一句话,就能描述任何一对中两个组红花朵数的关系,你们想知道嘛?”“比如第四组的红花是第一组的2倍。第五组的红花是第三组的2倍,第十组的红花是第九组的2倍”。在陈老师的介绍中,你有没有发现哪个新的数学名词?(学生初次听到谁是谁的几倍这样的数学语言,而且老师用同样的一句话就能描述每两组红花的关系,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感知倍,接下来,我文学生“对倍你都想知道些什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倍”,板书“倍的认识”。这个环节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创设相对比较开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然后老师用倍的关系来描述,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让学生比较,渗透“倍”也是由两个数量相比较而产生的大背景。同时由于在先前的学*中,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主要存在的是相差关系,也可以这么说,在学生的头脑中相差关系已经形成了深刻的认知结构。鉴于此,既要沟通两个数之间的相差关系,又要拓展除了两个数之间存在的相差关系以外的关系,因此,教师事先准备了讨论的学*材料,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环节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认识倍)

  我说“今天,有三个小朋友也跟我们一起来研究倍的认识,你们看”,出示例2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是怎样摆小棒的,第一个小朋友摆的1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几根?第二个小朋友摆的了2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几根?第三个小朋友摆的了3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几根?然后老师指出第一个小朋友有1个4根,把一个正方形4根看成1份,第二个小朋友有2个4根就是有2份4根,也可以说成4的2倍,(板书)第二个小朋友和第一个小朋友摆得小棒数量成倍数关系,第二个小朋友的小棒数量是第一个小朋友的2倍,然后让学生说说3个4根就是有()份()根,可以说成()的()倍,第三个小朋友和第一个小朋友的倍数关系,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本环节教学遵循学生认识规律组织教学,由扶到放,从“份”→“倍”的认识,发展到这里由“几个几”→“几份”→“几倍”的认识,通过摆小棒的直观,引导学生建立“几个几”与“几倍”的联系,概括“倍”的含义,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体现了通过具体形象抽象本质属性并加以概括的过程。接下来我转回到开题的小红花,让学生根据刚刚学的()是()的()倍,来说说为什么这三对中两个组红花朵数都是2倍的关系。再一次强调几个几与几倍的关系,同时强调“1份”的重要性,通过一倍量的变化,再次加深倍的含义

  从更高的需求层次上激励了学生学*的兴趣,训练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什么内容,为下面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作好铺垫。

  在讲完“一个数是几倍”的含义后,课本中的例3教学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以此来进入第三环节:强化概念,巩固认知

  第三环节:强化概念,巩固认知(理解倍)

  首先出示例3,让学生们用学具摆一摆,第二行应该摆多少个圆片,并在小组内说说为什么这样摆,怎样计算呢?第一行摆2个,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摆4个2,就是4×2=8。如果要求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3倍呢?该怎样摆和计算呢?然后老师摆出第一行有三根小棒,请同学们摆出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倍数,然后再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想的、摆的、算的。这个过程要反复用学具操作,在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然后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然后请学生们利用学具中的12个小星星设计一个方案,把星星排成两行,然后请同组的同学来用“倍”来说一句话,表示()是()的()倍,让学生在次通过摆一摆来创造“倍”,并讲讲怎样摆才能清楚的看出来,这一过程一定要学生去经历,让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去探索,在亲身的感受中明白道理,过直观演示与操作,引导学生体验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几个几”与“几倍”之间的联系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惯,渗透“倍”与乘除运算的关系。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丰富“倍”的表象,深化倍的认识,培养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地说明问题本质的能力。

  在探究完新知后,进入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巩固深化(应用倍)

  1、列式计算:

  (1)4的7倍是多少?

  (2)7的3倍是多少?

  2、78页第一题

  3、小明有5本故事书,连环画的本数是故事书的7倍,小明有多少本连环画?

  4、用脑猜一猜老师今年几岁?

  (预设:学生随意的猜测35、28、30、42、33……)

  师:出示信息,老师的年龄是5的倍数。你最先排除哪些数?

  (预设:学生容易想到排除28、42、33)

  师:是呀,35和30这几个数都有可能。(再出示信息)老师的年龄是5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学生揭晓谜底,并且说出理由。

  5、动口说一说

  看,陈老师老师带来的水果真多呀!(出示情境画面)

  (2个桃3个苹果4个梨6个菠萝8个草莓12个西瓜)

  看着这幅图,你会用今天学*的有关“倍”的知识说一句话吗?

  6、摆一摆,填一填

  第一行:

  第二行:

  (1)你能用“倍”来说一句话吗?为什么?

  (2)第二行再摆()个,第二行的个数才是第一行的2倍。

  (3)第一行去掉()个,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的2倍。

  本练*环节中通过多种渠道(耳听、手动、眼看、口动)、多种形式巩固并加深对"倍"的理解,问题带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的练*更能体现学生的生体性,促使学生从发散思维中寻找规律,使学生的思维水*进入更高一个层次。总之,练*设计力求融知识性、趣味性、发展性为一体,把夯实基础知识与发展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以求达到发展思维、形成技能的目的。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的叙述能力,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的价值。

  通过一系列的练*后,使学生在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理解倍的概念,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最后进行第五环节:课堂总结,延伸巩固。

  第五环节:课堂总结,延伸巩固

  我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懂得了什么知识?(学生交流)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仔细听老师拍了几下?(4下)请你们也用掌声表扬一下自己,请注意你们拍的下数是老师的3倍。(生齐拍)你们拍了几下?怎样计算?

  师:掌声里都有“倍”的知识,可见“倍”的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课后请小朋友们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倍”的知识解决的问题,把它记录下来。

  这个环节让学生参与全课总结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巩固新知,又使学生品尝到收获的喜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学*时空,激发他们用数学、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整节课的新知识不是老师强加于学生的,是学生通过旧知识的牵引,主动获取的,体现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倍”是乘法的重要含义之一,要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思维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注重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通过从形象到抽象的层层递进练*,提供了一个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认知,去反思,去巩固,去运用,去发展新知,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本节课充分利用了情景图,形象地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的呈现过程更清晰,更有利于师生的互动。板书的设计从旧知的表示两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用多少来描述,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从旧知到新知的过渡学*,层层递进,简单明了,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形成。我的说课说完了,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倍的认识》说课稿4

  一、说内容:

  本节课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82例1、例2及相关练*

  二、说目标:

  1、通过操作初步理解“倍”的意义;

  2、能用“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和认真思考的*惯,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说重、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四、教、学具准备:

  磁石片、小棒、小黑板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

  1、数8根小棒,每2根分一份;说8里面有()个2。

  2、数9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说9里面有()个3。怎么算?

  (让学生熟练掌握两种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分两排摆小棒,3根和6根,再说说3与6有什么关系?师小结引入新课。从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初步认识一个数是另一个为几倍。(刚才同学们说到的3和6的这些关系,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其实,3和6之间还存在其他的一些关系,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探究3和6之间一种新的数量关系:倍数关系。(板书:倍的认识))

  2、能过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指导看书,完成例2,培养学生的学*方法。

  4、通过议一议的(8是4的几倍?8是2的几倍?)活动,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5、小结:要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想: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那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三)课堂活动

  指导看书,引导说8、6、48的倍数关系。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探究了什么?你能举例说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五)作业

  六、教学得失: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初步理解了倍的意义,通过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去体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中,在复*练*铺垫中的分一分,花费时间较多,导致作业练*没有完成;二是课堂活动的2题,对于“6的8倍是48”与“48是6的8倍”两句话的理解,学生易弄混,说不清。这是我在之前对教材和学生研究的不够。

《倍的认识》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今天这节课主要教学倍的认识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倍的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认识“倍”的学*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会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学*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观察、比较、推理、迁移、有条理地叙述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而教师只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我主要运用如下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根据教材内容以森林运动会为开头,采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学*过程中儿童的视觉感受能力最强,我为学生提供了黄花、蓝花图片,以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进行积极的、独特的思考,从有趣、新鲜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学生在活动的情境中打开了思路,激发了灵感,使学生的学*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2、动手操作法:如在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时让学生进行操作并在基础上完成相应的填空,学生把动手操作和口头表达结合起来边摆边说,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进一步突出要求一个数量是另一数量的几倍,就是把其中的一份看作一份,看另一个数量是这样的几份,就是第一个数量的几倍,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三、说学法

  学法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为了使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我的设计有独立活动、也有同桌两人活动。再通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等方式让学生建立了倍的概念在具体活动中,我让学生说说小动物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数量关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从参观动物运动会引入小动物之间不仅存在相差关系,还存在着倍数关系引入倍的概念。

  (二)主动探索,探究新知

  这里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是倍的认识,通过观察蓝花有朵看作一份,黄花有这样的三份,也就是3个2朵,可以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之后变化蓝花的朵数。说出黄花的朵数与蓝花之间的倍数关系。学生能够感受到把蓝花的朵数看作一份,黄花有这样的几份,黄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几倍。

  第二层次是教学求一个在认识倍的基础上,要求小鹿的只数是小鸭的几倍,除了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外,也可以用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来表求。结合除法的含义来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就是求几里面有几个几这样的数量关系。之后是趣味游戏拍拍手,先是老师拍2下请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拍一拍,然后老师拍,全班同学漆器按老师的要求拍一拍,并说说你们拍的是老师的几倍。通过几次的尝试,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倍的认识,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摆小棒练*进一步巩固倍的认识。学生通过摆摆说说填填的形式进一步理解了倍的概念。

  (三)巩固新知,应用拓展

  练*内容的设计,由易到难,分层安排,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第一层基础练*是进一步巩固倍的相关知识,并用倍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层是有关倍的一些变式练*,让学生动动小脑筋把红圆和绿圆成倍数关系进一步巩固了倍的认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力与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空间。

  在这这节课结尾的动动小脑筋这个环节,许多老师对我提出建议说这个环节花的时间太长了,可以缩短一些时间来让学生来完成补充*题。

  最后没有总结,其实我本来的意图在做完书上的练*之后做一个总结,但是那个总结我只问了学生你认为你学的好吗?却忘记接着问学生生你有什么收获,。以至于许多老师都问我你怎么没有总结。最后一个环节处理的不是很好。那希望各位老师给以批评指正。


10的认识说课稿(精选5篇)(扩展5)

——圆的认识说课稿通用10篇

  圆的认识说课稿 1

  【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实验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内容是认识圆的特征和学会画圆。这部分知识是小学最后一个*面图形的教学,是在前五种*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安排的,是为进一步学*圆的周长和面积,以及为下学期学*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做好准备,起到桥梁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班有57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对图形教学非常感兴趣。,敢于动脑、动手。但是有部分学生,特别是留守生,在家未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形成不爱动脑筋的*惯,针对这些情况我实行小组合作式教学。

  【目标定位】:

  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及认知规律,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初步拟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 认识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 学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与直径。理解掌握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 使学生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目标定位后,我结合学情分析确定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认识圆的特征。

  2、掌握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圆的正确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纸片,直尺、圆规。

  【教法运用】:

  依据教材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出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本节课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通过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去建构新知,尽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操作、观察、交流、质疑、概括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交流,学会与人分享,学会反思,实现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发展。

  【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设想,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为了增强课堂的凝聚力,复*引入的时候我就动用了课件,出示了一组图形,让学生直观感受,从中找出与众不同的图形,找出“圆”。再让学生说出区别于其他图形的理由:圆不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是由曲线围成的),而其他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接下来我又用圆形钟面、硬币等实物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圆”,激发学生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从而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学*圆的特征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主要分为三个环节:

  (1) 认识圆心。请学生们拿出课前已备好的圆形纸片,引导他们按不同的方向对折手中纸片,看看能发现什么。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再在全班交流汇报。老师在大家的众多发现中,突出肯定“许多折痕都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并不失时机的告诉学生这个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让学生在自己的圆形纸片上点上“点”,用“O”表示出来。之后在“圆周上、圆外、圆中心、圆中任意地方”点一“点”,让学生辨误,强化对“圆心”的认识,了解“圆上”的概念,为学*半径和直径做好准备。

  (2) 认识半径。请学生在自己的圆周上任意定几个点,再用有刻度的直尺量一量圆心到圆上这任意一点的距离,请同学报出测量结果,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的就能发现“同一个圆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老师再用课件演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这个圆的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从而揭示半径的概念。让学生在自己的圆形纸片上用字母“r”表示出半径来。引导学生探究: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从而掌握“在同一圆里可以画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这一基本知识。

  (3) 认识直径。引导学生观察手中圆形纸片,动手描一描这些折痕,通过实践活动,感知直径的特点,并让学生练*画直径。让成功者告诉其他学生“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用字母d表示,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并感染其他学生。随之老师用课件揭示直径的概念,让学生也在圆上表示出来,并通过比一比在单位时间内画直径,看谁画的多?量一量你又能发现什么?通过画、量、想等心智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直径有无数条且长度都相等。最后请学生观看课件,并让学生探索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这样通过半扶半放的教学,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在学完半径、直径、圆心的概念后我安排了两个小练*,目的是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运用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学*圆的画法

  (1)、了解画圆的工具和使用方法

  画圆的工具很多,这里着重介绍圆规。圆规有两个脚,它的一脚有针尖,另一脚装有铅笔或粉笔,针尖一脚固定在一点上,右手握圆规,左手按住纸,不要用力过大,另一脚旋转画圆,教师边讲边示范。

  (2)、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步骤

  第一步: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即半径)。

  第二步: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选好的一点(即圆心)上。

  第三步: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圆就画好了。

  (3)、练*画圆

  1、学生自己随意画圆。

  2、学生动手按指定的半径与直径自己画圆。

  四、拓展延伸,强化理解。

  学*了半径、直径、圆心,通过辨析比较,深化对概念的理解。结合半径、直径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设计两个层次的练*:

  (1) 判断题与填空练*,强化对概念的理解。

  (2) 拓展延伸题。

  设计这组练*的目的是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把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信心。

  【评价反思】:

  本节课我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教师既是这堂课的设计者、引导着、也是这堂课的参与者,而让学生成为这堂课的主人,让他们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堂课中,我没有刻意去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走,灵活把握,适时点燃学生求新知的欲望,让学生在反思中成长,在享受成功中成熟。在这堂课中,我遵循数学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原则,给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走进生活,办他们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这才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我的说课完毕,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圆的认识说课稿 2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的认识》。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93页-94页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教材通过圆的直径和半径以及它们的长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圆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了解画圆的步骤和掌握画圆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二 、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讨论、观察发现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发现和掌握圆的特征。

  三 、说学法

  这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发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学*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 、说教学准备

  1.圆形实物、直尺,圆规,圆形纸片等。

  2.多媒体课件。

  五 、说教学程序

  这一节课,我们安排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寻找圆,欣赏圆。第二部分,感知圆,认识圆。第三部分,学画圆,探究圆。第四部分,巩固圆,拓展圆。

  (一)寻找圆、欣赏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节课,我们五年级数学组确定不需要任何花俏的东西来导课,只是让学生通过黑板、课件或桌面上的学具片等看到圆,直奔课题――圆。接着老师借助古希腊的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的 “在一切*面图形中,圆最美”这句话,带学生一起走进圆的世界(课堂),这样导课直接、简单、有效。

  (二)感知圆、认识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们根据这一理念,设计了一个摸圆游戏,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分一分,说一说,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回忆起我们已经学过的*面图形,又能帮助学生从感官上体验圆和其它*面图形的区别,圆摸上去是弯弯的,学生对圆有了初步感知。接下来老师让学生对这些*面图形分类,要求分成两类,学生也很容易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梯形归为一类,把圆单独归为一类,再问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分,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对圆和其它*面图形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学生能清楚地看到,第一类图形是由线段首尾连接所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所围成的,形成正确表象――圆是一种*面上的曲线图形。

  (三)学画圆、探究圆。

  实践是认知的来源,孩子们的智慧,集中在手尖上,手是意识的培养者,是智慧的创造者。所以,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动手操作(画圆),自主学*(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1)我们先让学生说说画圆的方法,然后介绍圆规,让学生第一次利用圆规尝试画圆,学生在画圆时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就从问题入手,明确画圆的每一个步骤,定点(固定针尖)---定距(两脚**)----旋转一周(成圆),

  (2)由教师直观演示画圆,学生掌握圆规的使用方法后,安排学生第二次自由画圆。

  (3)自学圆的各部分名称

  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自学、交流、操作等活动,自主建构起对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再通过交流反馈来及时检查自学的效果。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在自己画出的圆里标出圆心,画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并分别用字母O 、r、 d表示。

  (4)实践出真知。在学生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后,安排了一定练*来检验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判断半径,认识直径。

  第一幅的线段,两端都不和圆心、圆上相连,第二幅一端在圆心,另一端在圆内。第三幅图,一端在圆心,另一端在圆外。第四幅图是半径。学生在这四幅图的判断过程中,认识圆内、圆外、圆上的点,进一步明确半径的意义,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圆上有无数个点,圆的半径也有无数条。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在探究圆内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以四人小组合作形式,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的方法来探究: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设计意图:在实物画圆时,让学生说出画圆的办法,充分体现学生学*的自主性,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体现方法的多样化。从实物画圆到用圆规画圆这一过程,让学生感受用圆规画圆的普遍性,使方法得以优化。在学*圆各部分的名称时,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可以通过自学、交流、操作等活动,自主建构起对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在研究圆的特征时,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掌握新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意识。

  (四)巩固圆、拓展圆。

  我们安排了三个环节,第一,练*。第二,总结。第三,拓展。

  及时的反馈练*,可以巩固新知,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设计练*,注意把知识性、趣味性、发展性有机结合,设计了三组练*。

  练*后老师让学生说收获、提疑问。

  学生回顾总结之后,出示了生活中美丽的圆让学生欣赏。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前后呼应,通过回顾总结,对知识进行梳理,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学*方法和经验;同时将“圆”再次回归生活,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的价值。

  六、说练*设计

  及时的反馈练*,可以巩固新知,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设计练*,注意把知识性、趣味性、发展性有机结合,设计了三组练*。

  七、说板书设计

  圆

  圆心 位置

  半径(直径)大小

  (同一圆内) r=d/2 d=2r (无数条,长度相等)

  这样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布局合理,体现形式美和简洁美。把知识的重点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加深学生的印象。

  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合作学*,探究性学*,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的深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这节课我们设计的意图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学*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

  本节课我们的教学理念是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任务,让他们自己去完成;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开创。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聆听。

  圆的认识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这节教材的内容有:画圆的步骤和方法,圆心、半径和直径的认识,圆的特征。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初步感受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通过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再引导学生借助“圆规”方式画,再次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加强操作、研讨等数学活动,通过小组学*这种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实践、探索,逐步形成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教学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尝试成功的愉悦。另一方面,又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学*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教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同一圆内直径、半径的特征,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并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知道圆各部分名称与关系

  2.学会画圆

  教学难点:画出规定条件的圆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让他们探索、发现圆的特征。

  2.学法。

  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我在学法上安排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等方法。教学圆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教学圆的画法时,采用了尝试法与操作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我会让学生举举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的?”学生可能会说出:硬币、光碟、路标、钟面、车轮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接着我会出示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欲望。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接着,我会出示的两组图形,第一组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行四边形,第二组就是刚认识的圆,通过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组图形是由线段首尾连接所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所围成的,形成正确表象——圆是一种*面上的曲线图形。

  1.找圆心、认识半径、直径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自学课本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掌握画圆方法

  在教学画圆的过程中,我同样会放手让同学们大胆的动脑,动手探索不同的画圆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用绕线钉子画圆,还有用圆规画圆等等。最后我会让学生自学画圆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汇报,我引导他们归纳出画圆的一般步骤:(1)定点(也就是定圆心的位置)(2) 定长(也就是定半径的长度),(3)旋转画圆。接着我会示范一次画圆的方法,强调画好后要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3.利用特征,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充满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价值。

  圆的认识说课稿 4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圆的 认识”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几何初步知识,既是一节起始课,也是学*“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圆形物体,在低年级也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是都是直观的表象认识,这节课将更深入的去认识圆。

  二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个部分的名称。

  2 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 经历圆的认识过程,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圆心,半径与圆的位置,圆的大小的关系。

  三 教法学法

  设计具体有现实意义的`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不着痕迹地将学生带入圆的研究之中。六年级的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已经有了较大发展,本课的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思考、讨论归纳等活动,自主探索,深入地认识圆,了解圆。

  四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小明家距离学校300米,分析小明家的具**置这一贴*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得出小明家的位置实际上是在以学校为中心,300米为半径的一个圆上,让学生感知圆心,半径,圆是有无数个点组成,从而揭示本课的学*任务――圆的认识。

  2 自主探索,学*新知

  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发现,折痕都交于一点,即圆心。所有折痕都经过圆心,引出半径直径的感念,并且得出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

  再通过量的方法和分析推理的方法讨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从而得出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

  3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1)设计在一个圆内找半径直径的练*,加强学生对半径直径概念的理解:直径和半径都是经过圆心的线段,半径的两个端点一个是圆心,一点在圆上,直径是经过圆心,两个端点在圆上。

  (2)归纳小结本节课中学生对圆的认识,并提出墨子的“一中同长”的说法,让学生思考。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对比,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一中同长”就是对圆的特征的最好诠释。

  圆的认识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圆的认识就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就是在学生学过了*面直线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教学就是进一步学*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很重要。

  这节教材的内容有:圆心、半径和直径的认识,圆的特征,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和学*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感受并发现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并提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折一折、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等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活动曾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圆与生活的联系,从数学的角度感受圆的美,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和信心。

  学*目标: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知道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 :半径、直径、及其关系,圆的正确画法。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思维往往就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就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让他们探索、发现圆的特征。

  2.学法。

  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就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我在学法上安排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等方法。教学圆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教学圆的画法时,采用了尝试法与操作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首先让学生欣赏图片,并抽象出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的。从生活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探索新知部分

  (1)找圆心、认识半径、直径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自学课本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我这样设计意在于让生从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知道折痕的交点叫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的线段叫半径,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2)研究圆的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相互关系。

  我想让学生画几条直径和半径,并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把自己的发现先在组内交流再大组汇报,学生汇报时让学生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任何直径都是半径的2倍呢 能举例说明吗。我出示两张大小完全不同的圆形纸片,问:“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学生恍然大悟,必须加上“在同一个圆内”这个前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圆的特征,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接着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出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我这样设计意在于让生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知道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就是半径的2倍。

  (3)学*画圆方法

  在教学画圆的过程中,我同样会放手让同学们大胆的动脑,动手探索不同的画圆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用绕线钉子画圆,还有用圆规画圆等等。最后我会让学生自学画圆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汇报,我引导他们归纳出画圆的一般步骤:第一、定点(也就是定圆心的位置)第二、 定长(也就是定半径的长度),第三、旋转画圆。让学生尝试画圆,碰到困难时,教师才给予适度指导。如:圆规的正确握法等。画任意圆就是不难的,较难的就是给定直径长度画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学生画圆时,由不熟练到熟练,由画任意圆到按给定半径长度画圆,再到给定直径长度画圆,循序而渐进。再次借助多媒体演示,感知圆的形成,结合实际操作,关键让学生体会圆规两脚的距离即半径,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有利于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圆的画法就是本课时又一个教学难点 ,我采用操作法与尝试法相结合,力求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总之我在自主学*就是尽可能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自主学*流于形式。在展示交流时要尽量把展示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展示中不断获取知识和方法。我要尽量做到调控和把握。在检测时我在把握基础的同时注意提升性练*针对易错点设计了判断,选择生活应用等题型,从不同角度,不同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考测。

  圆的认识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第11册第四单元圆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了*面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本课时的教学是进一步学*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很重要。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圆;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圆内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3、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它们认识周围事物的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教学难点:半径、直径、及其关系,圆的正确画法。

  二、说教学方法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教学关键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如:电脑的演示、练*的设计、学法的指导、讨论的组织,没有教师精心的安排是不行的。

  1、教法:以演示法、尝试法为主。

  采用教师引导下,课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相结合、教师演示与学生尝试相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以多媒体图象、文字、声音,动画的综合运用来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思维,从而深刻的理解新知。

  2、学法。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我很注重学法的指导。

  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教学圆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教学圆的画法时,采用了尝试法与操作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教学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时,主要采用了讨论法,使个人实践与小组合作学*,互相讨论相结合,学生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说过程和意图

  (一)复*铺垫,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过哪些*面几何图形?旧知识的复*,为新知识学*做好铺垫。教师有意分类,导出圆是*面上的曲线图形。从而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感知圆,使学生对圆有足够的感性认识。

  ①举实例

  ②借助实物比照画圆

  ③剪出圆形纸片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由学生熟悉的圆形物体引入。再借助实物比照画圆。由实物→图形→特征,符合几何知识教学的结构。

  2、实验操作,抽象概念。

  思维与动手密不可分、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有意识地对折痕进行观察,让他们探索、发现圆的特征。

  ①认识圆心、半径。懂得: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学生悟出圆的特征,在感性认以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符合认知规律。

  A:画半径比赛:谁画的半径最多。(谁画完了吗?)

  B: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为什么?

  当学生通过比赛、测量得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②认识直径

  A: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懂得: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B: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你能否发现直径有什么特征?为什么?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机会,启迪学生的思维。

  C:汇报得出:同一个圆里,直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③认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又是继续学*圆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又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观察、比较等活动后,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我力争为学生创造一个*等和谐、活跃的课堂学*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在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有利于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内化为表象,形成思维;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讲清用什么办法得出“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的长度等于半径的2倍”这一结果的。

  3、师生小结圆的特征。

  (三)感知形成操作画圆

  1、观察电脑投影,演示圆的形成,向学生渗透圆是与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

  2、让学生自学课本,尝试画圆的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①介绍圆规

  ②自学画圆步骤,尝试画圆

  ③讨论:怎样用圆规画圆?

  ④汇报、教师示范画圆。

  让学生尝试画圆,碰到困难时,教师才给予适度指导。如:圆规的正确握法等。画任意圆是不难的,较难的是给定直径长度画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学生画圆时,由不熟练到熟练,由画任意圆到按给定半径长度画圆,再到给定直径长度画圆,循序而渐进。再次借助多媒体演示,感知圆的形成,结合实际操作,关键让学生体会圆规两脚的距离即半径,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有利于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圆的画法是本课时又一个教学难点,我采用操作法与尝试法相结合,力求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四)综合练*,启智培能

  精心安排课堂练*,以教材为主,在不脱离教材的同时,突出思维训练,形式多样,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和谐、有利巩固所学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1、基础训练:判断题和练*二十五第五题。

  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巩固圆的特征。

  2、发散练*:下面图形你看到了什么条件?联想到了什么条件?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实际应用: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

  经学生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再用多媒体演示。趣味性展示了用圆形、方形、椭圆形做成的三种车轮在行进中的优劣,进一步感受到车轮要做成圆的道理。努力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又使课之将终,而趣犹在。

  (五)总结

  简要总结,使学生明确学*目的,利于系统的掌握知识。

  (六)作业

  1、练*二十五第4题

  2、思考:你能想办法在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圆吗?作业布置适度、适量力争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延续到课外。

  (七)板书设计

  力求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布局合理,体现形式美和简洁美。把知识的重点鲜明地在学生眼前。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加深学生的印象。

  圆的认识说课稿 7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圆的 认识”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几何初步知识,既是一节起始课,也是学*“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

  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圆形物体,在低年级也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是都是直观的表象认识,这节课将更深入的去认识圆。

  二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使学生们认识圆,知道圆各个部分的名称。

  2 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 经历圆的认识过程,让学生们通过直观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圆心,半径与圆的位置,圆的大小的关系。

  三 教法学法

  设计具体有现实意义的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们的学*兴趣,不着痕迹地将学生们带入圆的研究之中。六年级的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已经有了较大发展,本课的学*主要是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思考、讨论归纳等活动,自主探索,深入地认识圆,了解圆。

  四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小明家距离学校300米,分析小明家的具**置这一贴*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们得出小明家的位置实际上是在以学校为中心,300米为半径的一个圆上,让学生们感知圆心,半径,圆是有无数个点组成,从而揭示本课的学*任务——圆的认识。

  2 自主探索,学*新知

  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和发现,折痕都交于一点,即圆心。所有折痕都经过圆心,引出半径直径的感念,并且得出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

  再通过量的方法和分析推理的方法讨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从而得出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

  3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1)设计在一个圆内找半径直径的练*,加强学生们对半径直径概念的理解:直径和半径都是经过圆心的线段,半径的两个端点一个是圆心,一点在圆上,直径是经过圆心,两个端点在圆上。

  (2)归纳小结本节课中学生们对圆的认识,并提出墨子的“一中同长”的说法,让学生们思考。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对比,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一中同长”就是对圆的特征的最好诠释。

  圆的认识说课稿 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直线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对圆有了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三个知识点:一是圆心、半径、直径的认识;二是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三是圆的基本特征的认识。从认识直线图形到认识圆这样的曲线图形,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空间图形”的学*经验,而且能够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这部分知识也是后面学*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抽象能力还比较弱,对圆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具体的物体的面上,“物”和“图”分辨不清,导致他们对“圆上”和“圆内”分辨不清,这样就必然影响到他们对半径的正确认识。因此,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圆心、半径,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我打算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正确掌握使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2、在这一过程中积累认识图形的学*经验,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四、教学策略。

  为此,本节课我将重点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的策略。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引导从中找圆,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从实物图中抽象出圆,再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找圆丰富表象;二是,以画圆为主线认识特征的策略。第一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画圆,初步感受特征;第二用圆规画圆,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第三任意画圆,通过折一折、比一比发现圆的基本特征。三是,自主探究的策略。引导学生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自主地认识圆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提问,引入新课

  课堂伊始,首先进行启发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圆这种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学*圆,关于圆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提出:什么是圆?圆和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明确学*目标,激发探究的兴趣。

  (二)、自主探索,认识圆的特征

  1,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在明确学*目标的基础上,出示教材中的四幅圆形实物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指出这些物体中的圆,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时地利用多媒体把圆从实物图中抽象出来,同时告诉学生,这些图形都是圆。然后引导学生到生活中找圆,问学生:你在哪些地方还看到过圆?通过观察交流,丰富学生关于圆的表象,为进一步认识圆打下基础。

  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事先准备的图钉、线、圆形硬片等学具自己动手画圆。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圆的。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将重点关注利用图钉和线画圆的方法,并着力引导学生把这种画法说清楚。因为这种画法是对圆心、半径的形象感知的过程,为他们认识圆心与半径提供经验。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提问:圆和以前学过的*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都是线段围成的图形,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2,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首先借助四幅连续的图片,引导学生学*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的用圆规画圆。然后,老师用圆规画圆并告诉学生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通常用O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通常用r 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通常用d 表示。

  3,认识圆的基本特征。

  在画圆感知特征的基础上,出示例3,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解决问题。老师通过巡视了解情况,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及时提出问题:根据(1)你能发现什么?组织班内交流。

  本环节的设计力求以画为主线,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充分感知,提高操作、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数学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三)、应用练*,巩固拓展

  设计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巩固拓展有关圆的知识。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指出各圆的半径和直径,并量出它们的长度,意在巩固基本特征。第2题巩固画圆方法,进步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练*十七第一题进步认识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第二题感受圆的大小与半径有关。第三题进一步体会圆心确定位置,半径确定大小。这些练*都应该在学生独立解答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引导点拨,提高练*的效率。

  (四)、总结反思,梳理知识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内容及收获进行总结反思,帮助他们建立起科学的知识系统,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他们自觉建构知识的良好*惯。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圆的认识一节的教学设计坚持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为核心,以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为主线,着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圆的特征,努力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发展,预期应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中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专家批评指正。

  圆的认识说课稿 9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设计理念

  地位学情: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后所要认识的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种图形。学生认识圆应握它的特点,借助多媒体使学生体会到圆所蕴涵的美学特征与文化积淀。本课教学针对的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初步具有处理信息和网络上自主学*的能力,特别是结合远程多媒体教学使这成为现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生是学*过程的主体,远程多媒体教育网络成为学生学*的重要*台。

  理念设想: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数学教学应适合学生认知水*,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及知识经验上。提供充分活动和交流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及方法经验,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彰显美学价值,让学生感受到圆与人们的生活、建筑、人文艺术和实际应用等息息相关。

  (二)、目标设置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和画圆的方法。

  2、技能目标: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熟练掌握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画面、图像、演示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圆的存在与作用,感受其神奇与蕴含的美学价值。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目标设置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即通过多媒体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于掌握圆的特征,能熟练地画圆。

  (三)、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目标设置和重难点特制定

  1、教法:以学定教、合作探究如情景陶冶法等。

  2、学法:顺学而导、互助学*如师生互动学*法等。

  二、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创设情景,展现大自然中随时都有圆的存在。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神奇进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顺利地导入到新课之中。(课件展示,宇宙星际、其它星球、地球、月亮和生活中的日落等美景以及大自然中的物体如鲜花等)

  (二)、探究新知

  1、创作圆:

  学生在准备好的纸上作圆,方法工具不限。同时教师课件演示一两种作圆的过程方法,以启迪学生。)

  2、学生完成后我会提问:

  (1)你是用怎样的方法画的?在学生作答间我会适时做出科学的评语固定的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

  r表示。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课件圆的画面及各部分的名称展示)

  (2)同时根据课件图片请学生分析圆上、圆内、圆外和圆心各指什么?我再适时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3、学生探索

  (1)此时我会播放课件--以半径旋转并标有直径的圆,请学生观察分析并且提问你发现什么?学生会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等。

  (2)我再结合课件图片总结:圆的半径在旋转中,与圆的直径重合时,半径只有直径的一半,由此得出:r=d/2d=2r

  给答对的学生给予奖励、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课件展示两个分别以半径和直径旋转的圆)

  (3)接下来我会再问那圆有多少条半径和直径呢?为什么?学生自己看着旋转的圆自己总结,我适时做出评述圆的半径有无数条、直径也有无数条、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相等直径也相等,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4、知识延伸

  (1)我会向学生提问:刚才同学们画圆时都用到些什么工具和方法啊?和大家交流借鉴一下经验好吗?学生:学生会说出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我再课件播放(可能会用到的工具如硬币、线、笔、圆规等)。

  (2)此时我会装作很着急的样子向学生问:老师想画一个直径8厘米的圆可不可以用一块钱的硬币?为什么啊?生:学生会从大小不符合等方面来说明不行。此时我又会说那我要是想画一个半径6厘米的圆又该怎么办呢?为什么啊?生:可能会比较为难(我再适时从大小符合以及方便等方面慢慢导出学生说出用圆规画)

  (3)接下来我再小结得出画大小不同的圆我们通常用圆规来画并播放课件圆规确定半径的方法以及圆规画圆的方法的重复过程(并得出结论用圆规画圆可以画出大小不同的圆、也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圆,再次论证得出半径越大,圆越大。半径越小、圆越小)

  (三)、知识反馈

  1、请同学们用圆规画出一个半径5厘米的圆并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画好之后相互检查以巩固刚才所学的方法。

  2、解释生活中的圆的相关运用如:

  (1)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2)飞标标靶的靶圈为什么是圆的?我会适时引导加以巩固。

  (四)、知识拓展

  1、史料连接:有关圆的知识、名言、名句以及网页链接等,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体会到圆所蕴涵的历史与文化积淀、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激情以及在以后的数学学*中更加用心。(课件展示)

  2、圆与生活:(课件展示圆与人们的生活如鲜花、日落、小桥流水、雄壮美丽的建筑物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体现有圆的应用的物体等等,使本课知识得以拓展,学以致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返回到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三、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无数条r=d/2d=2r

  直径半径

  圆的认识说课稿 10

  一、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了直线图形知识的基础上,学*的新知识曲线图形。圆的认识是曲线图形的起始课,通过对圆的研究,不仅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还为今后学*圆锥、圆柱乃至中学的球体打下好的基础。基于我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a、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b、在认识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中培养探究意识、发现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

  c、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的'特征能够使用圆规熟练地画圆。

  教学难点:自主、合作探究出圆的特征。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通过学生的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成为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2、学法: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

  基于上述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二、说教学过程:

  (一)寻宝中创造“圆”

  教师活动: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寻宝活动情境,小明得到这样一张纸条——“宝物距离小明左脚3米。”同学们你们桌上有一张白纸,上面有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代表小明的左脚,你能帮助小明找到宝物吗?用1厘米表示1米,请在纸上表示出你的想法。

  学生活动: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找到自己认为可能的一点或者几点,再通过汇报交流,教师用课件依次出示学生找到的2个点、3个点……甚至更多的点,直到把找到的点连成一个圆。(板书:①是什么?)教师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考与尝试中初步感知宝物的范围就是在以小明的左脚为圆心,3米为半径的圆上。

  二、对比中初识“圆”。

  教师提问:为什么宝物可能在的位置就一定是个圆呢?(板书:②为什么?)出示课件:这些图形的中心到各顶点的距离也是3米,难道这些图形不是宝物可能在的位置吗?

  学生活动:让学生利用“对比”的研究方法发现:正多边形只是中心到顶点的距离相等,而到各边上的距离并不相等;而圆是中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从而是学生体会理解圆的概念就是:“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教师引出《墨经》中的“圆,一中同长也”,一中即圆心,同长即半径。墨子的发现比西方人早了1000多年……学生感悟到的是:中国语言文字是高度凝练与概括的,进而体验到民族自豪感。

  三、画圆中感受“圆”。

  教师活动: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要求

  1、每人画一个圆,大小相同,想一想你们是怎样画出大小相同的圆的?

  2、每人再画一个圆,大小各不相同的圆。你们有是怎样画出来的?(板书:③怎样做?)

  学生活动:提出的问题后,自然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内的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得出结论:应如何画圆,认识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通过小组合作总结的经验,教师继续提问:刚才我们研究完了怎样画圆——我们是不是又应该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呢?(板书:④为何这样做?)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实践的感受,再一次体会:因为确定了圆心,确定了长度,所以画出曲线上的所有点和圆心的距离都一样长,这就符合了圆的特点——“圆,一中同长也。”符合圆的特点,当然就是一个圆了。

  设计目的:将圆的特征与画圆的方法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画圆中感受圆的特征,利用圆的特征指导画圆,突破了以往教学中,画圆和圆的特征相分离的教学方法。

  四、应用中解读“圆”。

  教师活动:(出示篮球场画面)篮球场的中间为什么要做成一个圆呢?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前面环节的时间研究,可以顺利的解决这个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活动:再想想,怎样画这个大圆呢?

  学生活动:让学生在画圆的经历中体验到不同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一样的,让学生体验到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这样的设计可以把经验、直观与抽象有机的结合起来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断修正自己知识体系的建构。

  五、再次寻宝突破“圆”。

  教师活动:孩子们,我要告诉你们,科学家们还喜欢追问这个问题:“一定这样吗?”(板书:⑤一定这样吗?)请看——“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宝物一定在左脚为圆心、半径是3米的圆上吗?

  学生活动:这是对学生刚刚建构的知识体系的一个冲击。他们会茫然不知所措,此时(老师出示半个西瓜的图片),学生就会恍然大悟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圆是一中同长的,球也是一中同长的。不过,在一个*面内,“一中同长”的就是圆,不是球。

  板书设计说明:小学数学,从做题意义上来讲,很简单;但是从奠基意义上说,却很不简单。让学生从一个《圆的认识》的学*过程中,看到数学学科研究方法以及它的魅力。

  说课结束!


10的认识说课稿(精选5篇)(扩展6)

——《认识小数》说课稿优选【10】篇

  《认识小数》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小数的初步认识”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领域。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读写、数位、四则运算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拓展。小数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数,有不少学生已经认识并会读写小数,本节内容是学生学*小数的起始部分,是今后继续学*小数意义和小数四则运算的必备知识。

  教材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注意体现“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有意义的……”课程理念,借助学生熟悉的情境,选取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学情分析,我拟定了以下目标:

  二、说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认识小数并体验到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会正确读写小数。

  2、通过与整数的比较,知道小数的组成,能熟练说出一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各是多少。了解小数的十分位、百分位。

  3、通过模拟购物的情境,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会熟练说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4、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提高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强调,有效的学*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这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小数。

  多媒体播放明明妈妈买水果的录像:电子称上依次显示出:3.25、0.8、2.7这些数,并适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这些数与以前学过的数的区别,引出小数,板书课题。这样引入使学生知道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小数的积极性。

  环节二、师生交流,认识小数。

  这个环节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借助经验,读写小数

  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部分学生已经具有了读写小数的能力。因此我让学生先试读这些小数,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反馈、纠正和同伴互助、讨论汇报得出读写小数的方法,使学生正确的进行小数的读写。这样教学重视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步:比较迁移、认识小数

  此环节我采用对比迁移的方法,先让学生观察小数与整数的区别,很自然地引出小数点、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地教学。并借助整数的数位迁移到小数部分的数所占的位置也有名字,从而告诉学生2在十分位上、5在百分位上。这样设计既沟通了整数与小数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简单的分析推理能力,蕴含着简单有效的学*方法。

  第三步:模拟购物、理解小数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根据三年级孩子喜欢游戏的特点,我设计了模拟购物的环节,让学生理解用元作单位的小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首先多媒体出示部分商品及价格,要求学生先读出这些小数,接着进行小组

  合作。要求各组选出一名学生当售货员,一名学生当核对员,另两位学生当顾客,进行模拟购物。购物时要说出物品的价格是几元几角几分。(说对了,就把相应的图片送给他)最后在全班进行汇报。在汇报的基础上进行

  交流、概括。得出结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整数部分的数表示几元,十分位上的数表示几角,百分位上的数表示几分。

  环节三、指导看书,培养*惯

  课堂上我及时指导学生看书,并让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填一填。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环节四、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数学知识的掌握,不仅靠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趣、有层次的课堂训练。依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

  (1)基本练*

  因为这节课是起始课,基础练*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把教材练*十八的第1题、第3题、第5题作为基本练*题。通过这个练*,巩固新知,使学生熟练地读写小数,掌握小数的组成。

  (2)趣味练*

  这个练*借助动画,加上童声配音,使练*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会把元为单位的小数改写成几元几角几分;又会把几元几角几分改写成用元作单位的小数,加深对小数的理解。

  (3)拓展练*

  为了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进一步的认识小数。我设计了拓展练*。出示三张数字卡片,让学生用这些卡片组成小数,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以上多层次的练*,使学生在学会新知的同时,形成技能。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环节五:梳理反思,全课总结。

  课堂总结是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在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和学*方法后,我进行及时总结,总结中有知识的概括,有数学思想的渗透。既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又关注了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的活动经验。

  六、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简捷性。整体来看,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重心,又凸显了清晰的课堂结构。

  附板书设计:小数的初步认识

  3.252.70.8……都是小数

  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3.25读作:三点二五

  十百

  分分

  位位

  以上是我对《小数的初步认识》的说课,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多多指教。

  《认识小数》说课稿 2

  说内容:

  教科书第68页“整理与反思”,完成第68—70页“练*与实践”第1-9题。

  说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小数的意义,掌握整数和小数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掌握整数与小数的读写方法。体会整数与小数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

  2、使学生通过复*增强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意识,体会数在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方面的价值,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通过复*进一步感受数学学*的乐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说重点:

  能根据概念间的联系与发展把知识分类整理,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的能力。

  说难点:

  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说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经过六年的学*,已经学完了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行总复*,使我们进一步牢固掌握小学数学的知识,为今后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整数、小数,包括负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回顾与整理

  1、自主整理。

  学生在小组里一起回忆已经学过哪些有关整数和小树(包括负数)的知识。

  2、完善认知结构。

  (1)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整数?自然数和整数有什么关系?

  (2)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读写整数和小数时要注意什么?

  (4)怎样比较整数、小数的大小?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5)怎样求一个数的*似数?求一个数*似数的方法与把一个数改写有什么不同?

  (6)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的?

  三、练*与实践

  完成“练*与实践”第1——7题。

  四、总结与反思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是怎样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的?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认识小数》说课稿 3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1-92页的内容, 完成练*二十中的1-2题。

  二、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结合情境初步理解以米或元为单位的一位小数的含义,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整数和自然数。

  基本技能:能正确地认读写一位小数,并用小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基本思想:让学生在经历在生活中体验小数的含义过程中,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渗透抽象和“迁移、识转化“等推理的数学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在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惊醒数学学*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与态度:进益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理解以米或元为单位的一位小数的含义,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能正确地认读写一位小数,并用小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难点: 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并用小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谁能说一下,下面这些数是什么数?

  1/2 、2、 35、 100 、2/4 1/3 、

  生: 1/2 是分数;2是整数; 35是整数 ; 100是整数; 2/4 是分数; 1/3是分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像 2、35、100这样的整数,还学过像 1/2 、 2/4 、 1/3.这样的分数。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数?

  生:数字中带小圆点的数

  师:数字中带小圆点的数我们叫做“小数”,你在哪里见到过小数呢?

  生:在超市,每样物品多少钱有小数;

  也是在超市,物品的重量在电子台秤上也有小数

  量身高时,我的身高是1.35米。

  量体温时,我的体温是38.5度

  师:同学们真的很善于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小数,小数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很紧密,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小数,好不好?(板书课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结合情景,认识小数的读写。

  1、小数的认识

  师:老师也找到了一些有关小数的信息,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1:这些数中间都有小圆点

  生2:小数点前面有数,小数点后面也有数。

  师:同学观察很仔细。像3.45 0.85 2.60 36.6 1.2 和1.5 这样中间有一个小圆点的数,叫做小数。

  师:下面谁在能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小数?

  生1:我的视力是1.5

  生2:数学书的价钱是7.20元

  生3:我看到大瓶饮料是1.5升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小数,说明小数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小数。

  2、以3.45为例介绍小数的读法

  师:我们认识了小数,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谁能试一下?

  生:3.45(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读作:三点四五)

  师:小数的中间这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是小数的重要标志。我们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前面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的部分是小数部分。

  多媒体再次出示商品标签、体温图片等图片,

  师:请同学们来试读其它的小数

  生:学生读出小数。(结合具体的情境,学生读出小数,体会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师: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小数,谁能说一下我们应怎么读小数呢?

  生: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部分要按照顺序读出每个数字。

  (三)教学例1。

  师:学校组织同学们测量身高,王东的身高是1米3分米,只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王东的身高? 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生1:1米我们会用1米来表示,但3分米怎样用米表示我们组就不会了。

  生2:应是1.3米,1米用1表示,3分米是0.3米 ,加起来就是1.3米

  师:为什么3分米是0.3米你能给大家讲解吗?

  生:把一米分成10份,一份就是1/10米,也是0.1米

  师:刚才这名同学说的非常好,其实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板书)

  生: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1分米是十分之一米

  师:1/10米我们还可以写成0.1米。请同学们一边观察米尺,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

  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1分米是(1 )/(10 )米,还可以写成( 0.1 )米。

  3分米是( )/( )米,还可以写成( )米。

  师:你还能仿照上面的例子,说几个小数吗?

  生1:8分米是8/10米,还可以写成0.8米

  生2:6分米是8/10米,还可以写成0.6米

  师:小红身高1米3分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为什么?

  生 :1.3米。因为1米是1米,3分米是3/10米,也是0.3米,1米3分米也就是1.3米。

  4、通过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的含义

  师:1分米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1分米和0.1米的关系是什么?

  生: 1/10米=0.1米

  师:3分米是3/10米,还可以写成0.3米。怎样用式子表示?

  生: 3/10米=0.3米

  师:如果老师去掉每个式子中的单位名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1/10 = 0.1 3/10 = 0.3 (板书)

  师:谁来读一读这几个式子。

  师:根据上面的规律,谁能很快地告诉老师:4/10=( ) 7/10=( ) 9/10=( )

  生:4/10=(0.4 ) 7/10=(0.7 ) 9/10=( 0.9)

  师:通过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生1:等式左边都是十分之几,等式右边都是零点几

  生2:十分之几就可以写成零点几

  师:在线段图上,你能很快的找到0.2 0.9 吗? (学生理解分数和小数的关系后,脱离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完成课本92页做一做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朋友聚会,小数进入蓝房子,不是小数的进入粉房子。

  师:动物朋友举行聚会,小数进入蓝房子,其它的数进入粉房子,谁能说一说这些动物都应进入那个房子呢?

  2、多媒体出示课件练*二十课件

  师:请同学们读出下面的小数,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来读这些小数的?

  3、我来填小数

  (1)用小数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

  师:谁会来填这些小数呢,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四、了解历史,拓展知识

  我国古代用小棒表示数。为了表示小数,就把小数点后面的数放低一格。如3.12的表示。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最早使用小圆点作为小数点的是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 还有一部分国家是用逗号表示小数点的。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非常不错,谁来说一下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数”家族的一个成员---小数,小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对于小数你还想知道哪些?下课后同学们可就感兴趣的问题查查资料。在以后生活中,请同学们多观察小数并正确使用小数。

  《认识小数》说课稿 4

  一、教者对认识一位小数教材的理解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一位、二位小数的初步认识读写法,比较小数的大小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为了适应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易于接受,教材采取了小步子的编排方法,小数的初步认识只限于两位数,而且是直观认识和具体比较,不抽象概括。

  教材编排的顺序是:结合十分之几,先出现一位小数,再结合百分之几,出现两位小数,在一位、两位小数的后面分别出现了小数的大小比较,最后教学一些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一位小数的认识、读写法。也是本单元起始教材,是学好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的基础,所以采取了多种直观,结合学过的几何初步知识和计量单位的知识,联系分数引出小数。

  因此,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会用小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计算问题,及孕伏了小数的组成,整数、小数的概念名称,为以后系统学*小数打下基础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

  2.会读写一位小数。

  3.渗透联系、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

  教学关键是十进分数与一位小数之间联系。

  二、引导学生学*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遵循知识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教学程序

  (一)引起知识正迁移的练*:运用投影仪出示三道口答题。

  1.把下列各图中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

  2.把1米*均分成10份,1份是1米的()(),就是()()米,3份是1米的()(),就是()()米。

  3.1米=()分米,1元=()角设计这三道练*题,目的是为学*新知识做好铺垫,以旧促新,引起新知识的正迁移。

  (二)引入新课

  过去学过了整数,还初步认识了分数,今天我们开始初步认识一位小数。那么什么样的数是一位小数呢?是这节课要研究的。这样导入新课的目的是唤起学生对学*一位小数的欲望,激发学生学*兴趣,孕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生做好学*新知识的心理准备。

  (三)讲授新课

  1.教学例1:

  (1)影出复合片,例1内容:师指投影片图问:每段多长?你能在米尺上找到1分米的长度吗?用米做单位是多少?(板书:1分米是110米),3分米、7分米呢?

  (2)讲解指黑板,用米作单位表示1分米是110米,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师写作0.1米,读作零点一米。让学生读两遍。同样方法,3分米,7分米,9分米,怎样写、怎样读。师小结,引导观察我们知道十分之几米。都不够1米,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3)尝试练*:①让学生拿出米尺,找出1厘米. 1厘米用分数作单位写成110分米,还可以怎样写?②同样2厘米,5厘米呢?

  2.教学小数的组成。

  ①出示:小青身高1米4分米,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

  ②讨论:4分米是410米,可以写成0.4米。1米是整米数,要在圆点左面写1,表示1米,合起来写成1.4米,读作一点四米。

  ③讲解:小数中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小数点的右边是小数部分。看小数是几位小数要看它的小数部分是几位,小数部分是几位这个小数就是几位小数。④提问:那么刚才我们所说的小数都是几位小数呢?为什么?

  3.教学例2。让学生尝试自己学*回答。

  ①出示,1元=()角,1角是()()元,用元作单位可以写成()元;2角是()()元,可写成()元。引导学生总结出:十分之几元不够1元,也可以写成零点几元。

  ②1元3角,用元做单位,可以怎样表示?

  4.教学一位小数的读写。以前学过的数、像0、1、2、3、4......都是整数,今天学的数,像0.1、0.2、1.3、1.4等都是小数。那么怎样写小数呢?先把整米、整元的数写在小数的整数部分,然后写小数点,再把表示十分之几米、十分之几元的数都写在小数部分。读小数的时候,先读整数部分的数,再读点,再读小数部分每位上的数字。练*:卡片上的小数读法、写法。

  5.看书、讨论、质疑问难。这部分是新知传授过程,传授知识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设计意图是围绕本课教学目标,运用多种教法,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规律,揭示知识规律,以达到最佳动态。教学例1采劝扶着走"的方式,例2采取引导学生"自己走"的方式,并通过演示操作,类推、比较、观察、尝练、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自己参与教学活动,获取新知识。

  (四)练*作业及教学小结的安排。

  完成教材做一做1--3题。补充把小数改写成分数的内容。这样既巩固所学知识,又通过逆向思维训练,加深对小数含义理解,使知识向能力转化。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有关小数的知识很多,在实际中运用也很广泛,你们观察一下,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小数。

  布置作业(略)。

  《认识小数》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学生学*小数知识的起始部分,是对数的认识的一次扩展,是今后进一步学*小数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沟通分数与小数联系的重要基础。小数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数,部分学生已经会读或会写小数。本节课我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授课的。

  二、说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以及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知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2、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3、能用学过的小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是情感。

  三、说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把本节课的重难点定为:

  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小数;

  难点:知道一位小数可以用十分之几表示,两位小数可以用百分之几表示。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感受新知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为切入点,通过学生阅读相关信息,引出小数,并通过板书“15.05”这一小数,对学生进行小数的读写指导。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教材中的情境图,是经过多位专家反复研讨和论证的,它贴*学生的生活并富有极强的科学性,能真正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学*小数重要性。因此,本节课我通过选用教材中的情境图引出小数进行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在教学一位小数的含义时,我采用了老师领学的教法,向学生渗透一位小数所示的含义,从而对学生自主合作学*两位小数的含义做好迁移。这样设计是让学生通过经历“学*——模仿——迁移——反思”的过程,学会学*的方法,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

  3、分层训练、巩固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练*要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技能的双重效果,授课时,我设计了“知识窗、欢乐谷、智慧园”三种形式的练*。在组织练*时我注重了以下两点:一是练*形式的多样性,二是练*设计的趣味性和层次性。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形成技能,感受学*数学的快乐。

  4、联系生活,运用新知

  本环节通过“量一量、填一填”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五、板书设计

  像0.4,0.48,2.5……这样的数,就是小数。

  15.05读作:十五点零五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的数,如:0.1=1/100.5=5/10

  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数,如:0.01= 1/100 0.03=3/100

  总之,本节课我通过四个教学环节的设立,让学生经历了“学*——模仿——迁移——反思”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了学*的方法;通过三个注重,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认识小数》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P88-89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会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学*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教材在编写时,结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结合元、角、分和常用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易于接受。

  这是学生在课本中第一次接触小数,虽说是第一次,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因此,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教学难点是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二、说教法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本节课的小数都结合元、角、分和常用的长度单位出现,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本节课,我选择了以讲解法、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法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补课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价格竞猜,引入小数

  老师今天带了一些礼物要奖给今天表现好的学生,但在那之前要请大家先来猜猜这个奖品的价格是多少?(标价牌上的价格是0.7元)

  同学们都有去超市买东西的经验吧,老师也在超市里收集了一些商品的价格,请看(出示主题图)。

  这些价格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有什么区别?

  这些价格都是用小数表示的,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数——小数。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小数

  (1)像5.98、0.85、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圆点叫做小数点。

  (2)你们会读小数吗?谁来说说这些小数应该怎么读呀?

  (3)学生尝试读,读错的师生进行纠正。(提示小数的读法)

  (4)那小数应该怎么写呢?让我们动手试试。

  (5)你们知道这些食品的价格吗?分别是几元几角几分呢?

  (6)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结合实际说一说。

  2、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复*旧知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

  (2)课件展示一米长的尺,在尺上找出一分米来。

  (3)把一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想一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1米的1/10是几分之几米?

  师:1分米是1/10米,1/10米还可以写作小数0.1米。(课件显示两种对应的表示方法)

  (4)不足1米,可以用分数、小数表示,那3分米要写成以米为单位,怎么写呢?9分米呢?

  师小结:不足1米,小数点左边是0。

  (5)观察这三个分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观察这三个小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3、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1)同学们,面对同样的事物,我们只要换个角度,又有了新的发现。请看:(课件展示将1米的尺子*均分成100份)

  现在1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

  (2)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呢?

  (3)那么3厘米用小数怎么表示?你是怎么想的?18厘米呢?

  (4)想一想: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写成两位小数?

  (5)观察发现:百分之几可以改写成两位小数。

  4、老师的身高155厘米=()米

  (1)观察前面两组小数的相同点(整数部分都是0),为什么都是0?如果超过1米,整数部分还会是0吗?

  (2)老师的身高是155厘米,你能把它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吗?

  (三)巩固练*

  1、看图填写合适的分数或小数。

  2、教材89页做一做。

  3、改写数学日记。

  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一篇数学日记,你能帮他把日记里的这些数据改成用小数表示吗?(早晨。我从2米4分米的床上爬起来,用2分米的牙刷刷牙,迅速洗脸,到早餐店买了一个6角钱的鸡蛋和1元5角钱的包子后,飞奔到学校)

  2米4分米=()米2分米=()米6角=()元1元5角=()元

  (四)课堂小结

  回顾刚才的学*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总之我是通过生活情景初步感知小数,再利用生活情景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深刻理解小数的含义,最后运用巩固,不仅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实用工具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认识小数》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整数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具体的量和几何直观,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小数。认识小数都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材首先安排了一组图,从质量、价格、体温、身高四方面说明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后以“量身高”为主要情境组织教学,通过人民币、米制系统、面积、数轴这样的直观、半直观来帮助学生体会、认识小数的含义。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以后系统学*小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会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通过具体实例,知道以米为单位,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

  2、借助“米尺”模型,认识0.1米与1分米与十分之一米之间的关系,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方法。

  3、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会认、读、写一位小数,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小数的含义。

  借助“米尺”模型,认识0.1米与1分米与十分之一米之间的关系,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联系。

  二、说学情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已经见过小数,部分学生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但对小数的含义、读写法都没有正确、统一的认识。对小数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有还有就一定难度,教学时要借助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去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属于概念教学,较为抽象,所以,本节课我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知识迁移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相结合的学*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结合情境,认识小数

  1、激趣导入,引出小数。

  新课开始我创设了数王国运动会的情境,用动画的形式出示3.45,让学生试读,问学生知道他是什么数吗?从而揭示本节课的内容的学*。

  2、认读小数。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在哪见过小数?并出示书中的情景图,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小数和我们原来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同,再此基础上指出,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以3.45这个小数为例,放手让学生尝试读小数,并自己总结出小数的读法。

  (二)借助米尺,初识小数

  1、出示例1情境图,提出问题。

  王东身高1米3分米用米做单位怎么表示,学生尝试解决,学生可能会说出1米3分米等于1、3米,但说不清原因。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学*。

  2、教学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这一部分内容既是全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用米尺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回忆分数的知识,告诉学生1分米除了可以用分数表示,还可以写成小数0.1米。学生直观感受到1分米,十分之一米,0.1米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在米尺上再找一找哪是0.1米,让学生感受只要把1米*均分成十份,这每一份都是0.1米,加深对小数含义的理解。

  然后问学生3分米你能用小数表示吗?请你写在本上,从而教学小数的写法。

  接着让两人一组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到米尺上找小数,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直观感受,进一步理解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学到这例1的问题学生会很容易解决了。重点让学生体会1.3米表示的现实意义,加深对小数的认识,然后通过课件演示在尺子上表示1.3米,为数轴上表示小数做铺垫。那老师身高1.6米是多高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巩固练*,运用小数

  1、完成课本92页做一做。

  2、填一填,画一画。

  3、在数轴上写出相应的小数。

  所有的*题设计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并巩固小数的写法,其中第一题的设计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知识迁移,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第2题利用正方形使学生内化分数和小数的关系,第3题引入数轴,不仅巩固了小数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4、了解古代小数的表示方法,丰富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四)全课总结,分享收获

  学生谈谈本节课有那些收获?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认识小数》说课稿 8

  教学此课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把握“小数初步认识”与四下年级学*“小数的意义”的教学目标。分析前后两次认识小数,无论在初步认识还是学*小数意义,都会涉及分母是10,100的分数,教材中都借助于“米尺”的工具认识用小数表示几分米,几厘米。所不同的是本课属于初步认识小数,只让学生感受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与分母是10,100的关系。本课教学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发挥学生的学*潜能。我们知道虽然是初步认识小数,但学生在生活中对小数有一定的感知基础,这种感知基础如何在学*小数时得到利用和发挥。本课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激发学生对学*小数的兴趣。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对此课的学*素材作了适当的整合与改进,教学后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整理如下:

  我共安排了三个片段。

  教学片段一发挥潜能中感悟实际含义,并学会读,写小数。

  1、在谈话中引入小数,并试读小数

  2、写小数

  3、发挥学生原有的积累,解读以上“单价”与身高“的含义,并填表。

  从学生身边的材料中呈现出小数,并自然地结合读、写,这样使学生感受到今天所要学*的小数于生活,学生发挥着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进行试读,自己去解读这些小数的实际含义,为下一环节认识小数打下了基础。

  教学片段二,引发探索,初步认识小数

  1、认识一位小数

  (1)出示下图,引发学生观察,想象。

  ①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看到哪些数?你是怎么想到的?

  揭示十分之一可以用小数0.1表示,那十分之九可以用零点几表示?

  (2)继续利用此图认识小数

  演示,如果这整个图形表示1元钱,那么这里的一格表示多少呢?一角是多少元呢?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其他的几角,用“十分之几元”表示,也可以用”零点几元”表示(同桌互相说一说)

  ② 再接着提出如果整个图形代表1米的长度,那么这里的一格有表示多少呢?(同桌互说几分米就是“十分之几米”也就是“零点几米”师生对口令

  2、认识两位小数

  (1) 认识“几厘米”与“百分之几米”的关系

  从中教师突然提出:1厘米等于多少米?

  (出示米尺)引发学生思考应该是多少米呢?1米有多少厘米呢?

  得出:1厘米=1/100米=0.01米

  师:是啊,1/100米还可以写成小数0.01米。

  ⑵师在米尺上指出6厘米、18厘米,让学生说出分数和小数。

  师板书:6厘米=6/100米=0.06米

  18厘米=18/100米=0.18米

  师生对口令

  (2) 认识“几分”与“百分之几元”的关系。

  3、概括小结。

  ①仔细观察,你觉得我们研究的小数跟我们以前学*的什么数有关?(分数)

  ②(贴出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一位小数跟怎样的分数有关呢?(组织讨论)

  ③两位小数又跟怎样的分数有关?

  以上的教学中借助于一个图(*均分成10份,每份刚好是一个小正方形),把复*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元,角,分的关系,以及与米、分米、厘米的关系都整合在一起,使学生感悟到这一长条表示一个整体,得出的 于这一整体表示“1元”钱时的 元,以及这一整体表示“1米”长度时的 的联系。从0.1到0.1元,再到0.1米的认识,这是在整体的视角下对小数的直观认识。同时在以上的教学中充分发挥着图的直观作用,并结合对口令的方式,使教学过程达到动态生成,和谐流畅的效果。

  教学片段三,组织练*,加深认识小数。

  1、说一说生活中的小数(展示生活中的例子)

  指着姚明的身高2.26米到底表示什么意思呢?

  2、内化提升。

  1、姚明的身高是2.26米表示多少米多少分米多少厘米?或多少米多少厘米?

  老师女儿的身高是1米10厘米=( )米,为什么1.1米和1.10米都可以?你是怎么想的?

  3、 用分数与小数表示下面图中的阴影。

  追问:这里的0.3和0.30意思一样吗?大小呢?(当学生表示出以上3图的分数和小数后,投影继续把第3个图逐一增加说出百分之几和零点几几.说完百分之百和1后,再出示1..1的图让学生说一说,这个图表示什么小数?

  4、猜数

  0 1米

  师:这里是多少?你能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吗?

  一个数比0.6大比0.7小,你猜这个数是多少?

  生口答

  师:0.63是把0—1*均分成了几份?

  五、知识拓展(机动)

  以上练*分为三个层次。在第一层次中呈现了生活中有关小数的素材,其目的是让学生发挥生活中的经验积累,以及利用今天所学到小数认识,对这些小数作出一定的解读。这不仅能进一步的巩固小数的认识,而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对小数学*的兴趣。第二层次的练*让学生直观图,再次认识*均分成10、100份后所得的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起到及时巩固小数的认识的作用。并且在练*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针对第三个图形,让*均分成100份的阴影部分逐步增加。这一做法不单单是回答分数与小数,而且渗透了小数的计数单位“几个0.01”的认识。

  第三层次的练*其目的是练*分数与小数,数形结合。且渗透小数大小的比较。

  回顾本课,之所以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一、是抓住了学生学*的起点,二是创设了便于学生整体对比的探究素材。三是做到在练*中拓展、在联系实际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认识小数》说课稿 9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的《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说教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初步认识小数,为以后继续学*小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说设计理念

  1、联系儿童的生活认识小数。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了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数的现实作用。

  2、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小数的形象支撑。这适应了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

  3、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4、在课堂设计中注意提问的深度,提高问题的思考价值。在提问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认知水*,重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5、把握好教学要求。本单元不要求离开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小数的认、读、写,也仅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能力目标:在理解小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发展,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难点:会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写成几元几角几分的数。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讲授法、谈话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教学中要做到有扶有放,扶放有度。使学生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有助学生技能的形成。

  学*方法:

  学生在课前进行社会调查,上课时积极参与学*活动,在主动探究中获取新知识。把数学探究活动与知识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概括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六、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板块: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2)联系生活,探究新知;(3)实际运用,巩固认识;(4)课堂小结,体验成功。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新课前,我布置孩子们调查一下身边超市的任意五种商品的价格。

  一上课,我就让他们把自己调查的结果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我在黑板上板书,板书时注意将这些当数分成两类,即整数和小数。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数,跟我们以前学的整数

  一样吗?那这些数有什

  么共同特点呢?通过小组同学交流发现这些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从而引出今天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第二板块: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第一步骤是联系生活实际,认、读、写小数。

  出示情境图:几位同学去商场买水果的情景。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表示水果的质量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再汇报。后教师小结这样的数叫小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前面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是小数部分。

  并在后面接着板书:三点二五千克、二点七千克、零点八千克。

  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部分的数和小数部分的数在读法上不同,整数部分跟我们*时读的一样,是几就读几是几十就是几十。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读法不同,只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是几就读几。(如:3.25读作三点二五)

  我们已经会读这些小数了,那这些小数是怎么写的呢?让我们动手来试一试。教师说几个不同类型的小数,学生写一写。

  学*写小数,师示范写,学生学着写。让学生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和写法。

  设计意图: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是相对比较简单,部分学生已经能结合生活中的经验读出简单的小数,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个别学生存在困难,相互帮助就可解决,这样既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进行知识经验的迁移,又能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节约更多的时间去突破教学难点。

  第二步骤是理解用“元”做单位的小数表示的意义

  1、出示情境图,教师引导学生看商店的价目表。

  2、让同学们仔细想想,这些东西卖多少钱,由学生回答,读小数。

  师举例说明:整数部分表示的是几元,小数部分小数点第一位表示的是几角,第2位表示的是几分。(12.68元读作十二点六八元就是12元6角8分)学生自己填一填,再全班反馈。

  第三板块:实际运用,巩固认识

  《课程标准》指出:练*,要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的形式多样,保持学生学*的兴趣;二是练*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

  1、小数存在我们的生活中,现在又以帮同学测量身高的方式让学生用小数来读出身高,1点几厘米。

  2、用小数表示同学的身高。

  由生独立做,再在反馈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怎样用小数表示身高。

  第四板块:引导学生总结

  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使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体会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的*惯,提高了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

  八、设计说明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本节课设计时,我遵循以下原则:情境引入激发兴趣,学*过程体现自主,知识建构循序渐进,思想方法有机渗透。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说明,不足之处,请各位指正,谢谢!

  《认识小数》说课稿 10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

  本课教学内容所处的地位:

  《小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运算,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学*的,是对数的认识的再一次扩展。学好本节课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为今后系统学*小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使学生易于接受,小数的初步认识范围只限于认识两位小数,学生认识了两位小数,也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使学生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小数部分而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结合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认识小数的含义,以及掌握小数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含义。小数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理解,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我借助米尺、正方形纸,让学生分一分、涂一涂、说一说,通过大量的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来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所表示的意义。

  易错处就是读小数时,学生受整数读法的影响。比如:0.48读成零点四十八,教学时我加强了对小数读法的指导。


10的认识说课稿(精选5篇)(扩展7)

——《10的认识》说课稿合集十篇

  《10的认识》说课稿 1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9页到60页《10的认识》。

  二、我对教材的理解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教材先是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及多位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让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

  4、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小棒及学具盒,计数器,

  三、教法设想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住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象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四、学法渗透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体验来学*新知,积极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课堂,接着讲故事:“数字妈妈带0—9这几个数字到田里收玉米,每个数字宝宝只能够收和自己数目相同数量的玉米,9收的最多,1垂头丧气,而0干脆哭了起来,要小朋友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最后“1”和“0”想出了一个办法来组成一个新的数,这个数同学们知道吗?这么一问,学生的思维就像被激活了一样,同学们都异口同声的说“10”,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兴致盎然,对数学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积极性高。同时,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然后教师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数一数

  有趣的情境是孩子学*新知的有效*台,在这一环节中,我就设计到广场上找10的情境,谁先找到10,10就和谁做好朋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让学生说说画面中有什么东西的数量可以用“10”来表示,如“画面上有10只鸽子、10个人……”最后提问学生是怎样数的,通过数樱桃,数苹果体会数法的多样性。接下来教师提出:数字10就在我们的身边,请小朋友们仔细的找一找,看看我们周围的哪些事物的数目是10?引导学生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摆一摆,拨一拨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10,在计数器上拨一拨10,填出尺子上的数字,感受0———10个数的顺序,体会序数

  10与基数10的不同。

  3、比较10和9的大小。

  我就利用课件出示点子图的,着重强调9添上1就是10,让学生比较10与9的大小时,我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要填大于号、为什么要填小于号?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有序思维。

  4、教学10的组成和分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这一教学过程我努力挖掘数学的“应用性”。学*“10的组成”本课的难点,尤其是让学生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的抽象思维过程。因此,我就设计了“帮助老师分草莓的活动”这一手脑并用的活动来冲破难点。学生边动手分边动口说,学生和老师共同整理10的组成。看到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最后把10的组成课件出示,学生看着板书很快就发现到:左右两边的数合起来都是“10”,而且左边的数越小,右边的数就越大,这样安排,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台,同时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提升了本节课学*的思维性,达到了知识的.内化。为了巩固学生们对10的组成的学*,我设计了儿歌:凑是歌。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体。

  5、10的书写

  在教学10的书写时,我先让学生观察10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比较得出10是由两个数组成的,而且左边的1和右边的0与我们以前学过的“1”和“0”写法一样,然后教师范写数字“10”,最后让学生练写。这样设计是遵循了儿童的认识规律,因为写数是一年级学生学*中的难点之一,教师的示范十分重要。尤其是10是由1和0两个

  数字符号组成的,跟前面写的0——9有不同之处。

  (三)巩固练*,强化新知

  练*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就让学生完成了书本第60页“做一做”和第62页的练*1、2、3。

  (四)课堂总结

  通过老师的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师生共同总结学*收获,既能引导学生理顺知识,又体现了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延伸。

  《10的认识》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1、本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认识”是在学*1--9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代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认识10的组成和写出数。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8、9的认识主要有两点不相同:一是没有安排10的序数意义,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比较熟悉了,没有像前面那样具体介绍。二是将10的组成提前到写数前面,而将写10安排在认识数的最,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在教学中利用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去更好地突出10的组成,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集中练*10的书写。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感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爱科学的教育。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关键。

  重点:认识数字10难点:区别10基数、序数的含义。

  关键:通过看图,说力,操作认识数字10。

  二、教法学法

  作为刚进校不久的一年级学生,他的思维过程都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特点。因此,根据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时,教师引入主题图,再通过学生观察图、说图、数点子图、抽象出数字10,并通过摆事实花朵加深学生对10的认识,最后通过教师演示计数器,让学生观察直尺图,点子图以及摆小棒让学生了解10的数序,比较大小。学生基数和序数的含义。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说、操作达到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新知,分工合作的目的,真正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把教师始终放在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教学方法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的主人。

  教学中需准备的教具有主题图、计数器、花朵、点子图、直尺图、小棒等。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了1-9的数,不仅能够正确数出1-9,还能读、写这些数,知道它们的大小和组成。那么比9大的数大家认识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

  二、学*新知识

  1、学*数数和认数

  出示64页上10的主题图,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教师:图上画了些什么?请同学们数一数。

  学生数数,并交流自己数的结果。

  让学生从不同的起点再数画面上的人数和鸽子的只数,数后交流。

  让学生试着两个两个地数,看结果是多少。

  让学生观察64页上的点子图,并数出图上小圆点的个数。

  随着学生报结果的过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10,并引导学生读这个数。

  学生摆学具:在桌面上摆出10朵花。

  2、学*10以内是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先拨9颗珠子,再拨1颗,重点让学生感受拨9颗以后再拨1颗就是10颗的拨珠过程。

  引导学生在直尺上认识数。

  引导学生比较9和10的大小。

  三、达标训练

  做练*九的1、3题。

  第1题先由学生在数轴上的方框里独立填数,然后交流自己填数时的“想”的过程,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

  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在表格里填10的组成,然后城完整地说一说10的组成。

  四、课堂小结

  1、学生对本课时的学*内容进行回忆、小结。

  2、学生说说自己本课时学*的主要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10的认识》说课稿 3

  一、 说课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4

  页到65页《10的认识》。

  二、 我对教材的理解

  1、 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教材先是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及多位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让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

  4、教具、学具准备

  Flash课件,为每两个学生准备一张记录纸和十个卡片苹果。

  三、 教法设想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住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象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四、 学法渗透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数

  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体验来学*新知,积极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五、 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课堂,故事主要是说“在数字王国里,9以为自己是最大的数,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后来1和0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对付9……”课件演示到这,我就让学生来猜一猜,究竟“1”和“0”想出了什么办法来对付9?这么一问,学生的思维就像被激活了一样,同学们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兴致盎然,对数学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积极性高。同时,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比如:1和0站在一块儿就变成“10”,然后就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数一数

  有趣的情境是孩子学*新知的有效*台,在这一环节中,我就设计了孩子们喜爱的魔术表演情境,让学生边看魔术表演边复*1?——9的数数过程,并体会“9添上1就变成10”的过程。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真观察,让学生说说画面中还有什么东西的数量也可以用“10”来观察,如“画面上有10朵花、10颗星星……”最后让学生用“10”来说一句话,这样设计,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数字娃娃找家”

  在这一环节中,我就把教学直尺图这一枯燥的内容改为小朋友非常喜爱的“数字娃娃找家”。这里先是课件演示“0——10”各数字娃娃在玩耍的情况,到了回家时,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数字娃“5、6、9、10”不会回家,还在走来走去。然后,我就请小朋友帮这些数字娃找到自己的家,数字娃娃都找到家以后,我就让小朋友说10以内数的顺序,如:5相邻的前面一个数是谁?这一教学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也有助于学*目标的落实。

  为了巩固学生10以内数的顺序,我还创设了神舟六号发射现场倒计时的情境,学生们热情高涨,为了这个伟大的时刻而自豪,为了能够与宇航员一起倒计时而喝彩。整节课的气氛到了高潮时刻,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日后的学*态度,这不正是同时和他们进行了一次有效的科学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吗?

  3、比较10和9的大小。

  我就利用课件出示点子图的,着重强调9添上1就是10,让学生比较10与9的大小时,我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要填大于号、为什么要填小于号?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有序思维。

  4、教学10的组成和分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这一教学过程我努力挖掘数学的“应用性”。学*“10的'组成”是本课的难点,尤其是让学生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的抽象思维过程。因此,我就设计了“分苹果”这一手脑并用的活动来冲破难点。活动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朋友,现在是苹果成熟的季节了,果园里的叔叔想请全班同学来帮忙摘苹果,但苹果摘下来以后,要把它们放到这2个筐子里,同学们想想,如果让你来放的话,可以怎么放?”学生以同桌2人为一组,自己进行分工:一个负责写记录表,一个负责分苹果,然后,让学生看着这些分法,说说自己的发现并汇报展示,学生说出了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是:看到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最后把10的组成进行板书,学生看着板书很快就发现到:左右两边的数合起来都是“10”,而且左边的数越小,右边的数就越大,这样安排,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台,同时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提升了本节课学*的思维性,达到了知识的内化。为了巩固学生们对10的组成的学*,我分别设计了猜糖游戏和对口令游戏。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体。

  5、10的书写

  在教学10的书写时,我先让学生观察10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比较得出10是由两个数组成的,而且左边的1和右边的0与我们以前学过的“1”和“0”写法一样,然后教师范写数字“10”,最后让学生练写。这样设计是遵循了儿童的认识规律,因为写数是一年级学生学*中的难点之一,教师的示范十分重要。尤其是10是由1和0两个数字符号组成的,跟前面写的0——9有不同之处。

  (三)巩固练*,强化新知

  练*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就让学生完成了书本第65页“做一做”和第67页的练*。

  (四)课堂总结

  通过老师的提问:今天你认识了哪位朋友呢?今天你学得最高兴的是哪一部分的内容?师生共同总结学*收获,既能引导学生理顺知识,又体现了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延伸。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突出重点、难点、又便于学生观察,提高教学效率。

  《10的认识》说课稿 4

  说教学分析:

  1、说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第64、65页,练*九1———3题,《10的认识》。

  2、说教材位置:10的认识的编排是:先显示一幅主体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本节课内容是本单元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课重点是全面掌握10的组成,依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认知规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和设计本节课:

  (1)联系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课本是知识的载体,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教材是外在的,教师只有把教材加工成学生可以感受到的,学生的学*过程才变得生动有味。因此,我在教材提供素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扩大了教材的范围,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猜一猜、讲0和9的故事、做拍手游戏、找朋友、贴人、用展台进行直观演示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认识10,建立初步的数感。

  (2)以自主、合作、探索的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于学*的程度。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学经验和知识的积累,特别是10的认识这一内容,大多数学生在幼儿园或在家里已接触过。因此,我在教学中,不是让学生被动汲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而是创设了动手时间、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环境,体现知识形成过程,体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小组合作摆小棒、贴人游戏等。

  (3)引导学生感受到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完用10根小棒摆一个图形后,问学生: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与10有关的奇妙的事很多,你能用动作或一句话表示出来吗?教完10的认识后,我安排了一个“课中操十个手指”活动,一来让孩子们休息一下,二是让孩子们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建立数感。

  总而言之,本节课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其动手能力、交流合作技巧也得到发展。

  3、说学生实际:

  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数字1——10,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但是,由于我校地处民族大街一带,家庭来源复杂,家长的素质不是很高,大多数孩子没有经过正规学前教育,学**惯比较差。开学一个月来,有3、4个学生在各方面很优秀,特别是学*方面。有3位学生很特别,汪洋本人还算努力,但家长没文化,一个字也不识,每次布置的大本和卷子作业都不完成;李永妍,开学学一个月了,连上课听讲都不会,更别说学*了;翟文杰是个特殊的孩子,虽然上过学前班,和没上的一样,上课很随便,说话也不清楚…

  4、说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要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的学*过程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本着充分体现了《课标》的精神,从导入到实践活动整个环节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且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动手、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创设和谐的学*氛围,拉*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跳跃,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教学的目的。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感受10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大小和组成以及10的写法。

  2.能力目标: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3.德育目标: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说教学重点:全面掌握10的组成。

  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说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计数器、尺子。

  说学具准备:小棒、数字卡片

  《10的认识》说课稿 5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9页到60页《10的认识》。

  二、我对教材的理解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教材先是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及多位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让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

  4、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小棒及学具盒,计数器,

  三、教法设想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住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象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四、学法渗透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体验来学*新知,积极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课堂,接着讲故事:“数字妈妈带0—9这几个数字到田里收玉米,每个数字宝宝只能够收和自己数目相同数量的玉米,9收的最多,1垂头丧气,而0干脆哭了起来,要小朋友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最后“1”和“0”想出了一个办法来组成一个新的数,这个数同学们知道吗?这么一问,学生的思维就像被激活了一样,同学们都异口同声的说“10”,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兴致盎然,对数学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积极性高。同时,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然后教师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数一数

  有趣的情境是孩子学*新知的有效*台,在这一环节中,我就设计到广场上找10的情境,谁先找到10,10就和谁做好朋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让学生说说画面中有什么东西的数量可以用“10”来表示,如“画面上有10只鸽子、10个人……”最后提问学生是怎样数的,通过数樱桃,数苹果体会数法的多样性。接下来教师提出:数字10就在我们的身边,请小朋友们仔细的找一找,看看我们周围的哪些事物的数目是10?引导学生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摆一摆,拨一拨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10,在计数器上拨一拨10,填出尺子上的数字,感受0———10个数的顺序,体会序数

  10与基数10的不同。

  3、比较10和9的大小。

  我就利用课件出示点子图的,着重强调9添上1就是10,让学生比较10与9的大小时,我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要填大于号、为什么要填小于号?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有序思维。

  4、教学10的组成和分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这一教学过程我努力挖掘数学的“应用性”。学*“10的组成”本课的难点,尤其是让学生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的抽象思维过程。因此,我就设计了“帮助老师分草莓的活动”这一手脑并用的活动来冲破难点。学生边动手分边动口说,学生和老师共同整理10的组成。看到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最后把10的组成课件出示,学生看着板书很快就发现到:左右两边的数合起来都是“10”,而且左边的数越小,右边的数就越大,这样安排,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台,同时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提升了本节课学*的思维性,达到了知识的内化。为了巩固学生们对10的组成的学*,我设计了儿歌:凑是歌。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体。

  5、10的书写

  在教学10的书写时,我先让学生观察10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比较得出10是由两个数组成的,而且左边的1和右边的0与我们以前学过的“1”和“0”写法一样,然后教师范写数字“10”,最后让学生练写。这样设计是遵循了儿童的认识规律,因为写数是一年级学生学*中的难点之一,教师的示范十分重要。尤其是10是由1和0两个

  数字符号组成的,跟前面写的0——9有不同之处。

  (三)巩固练*,强化新知

  练*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就让学生完成了书本第60页“做一做”和第62页的练*1、2、3。

  (四)课堂总结

  通过老师的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师生共同总结学*收获,既能引导学生理顺知识,又体现了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延伸。

  《10的认识》说课稿 6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4

  页到65页《10的认识》。

  二、我对教材的理解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教材先是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及多位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让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

  4、教具、学具准备

  Flash课件,为每两个学生准备一张记录纸和十个卡片苹果。

  三、教法设想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住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象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四、学法渗透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体验来学*新知,积极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课堂,故事主要是说“在数字王国里,9以为自己是最大的数,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后来1和0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对付9……”课件演示到这,我就让学生来猜一猜,究竟“1”和“0”想出了什么办法来对付9?这么一问,学生的思维就像被激活了一样,同学们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兴致盎然,对数学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积极性高。同时,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比如:1和0站在一块儿就变成“10”,然后就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数一数

  有趣的情境是孩子学*新知的有效*台,在这一环节中,我就设计了孩子们喜爱的魔术表演情境,让学生边看魔术表演边复*1?——9的数数过程,并体会“9添上1就变成10”的过程。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真观察,让学生说说画面中还有什么东西的数量也可以用“10”来观察,如“画面上有10朵花、10颗星星……”最后让学生用“10”来说一句话,这样设计,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数字娃娃找家”

  在这一环节中,我就把教学直尺图这一枯燥的内容改为小朋友非常喜爱的“数字娃娃找家”。这里先是课件演示“0——10”各数字娃娃在玩耍的情况,到了回家时,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数字娃“5、6、9、10”不会回家,还在走来走去。然后,我就请小朋友帮这些数字娃找到自己的家,数字娃娃都找到家以后,我就让小朋友说10以内数的顺序,如:5相邻的前面一个数是谁?这一教学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也有助于学*目标的落实。

  为了巩固学生10以内数的顺序,我还创设了神舟六号发射现场倒计时的情境,学生们热情高涨,为了这个伟大的时刻而自豪,为了能够与宇航员一起倒计时而喝彩。整节课的气氛到了高潮时刻,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日后的学*态度,这不正是同时和他们进行了一次有效的科学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吗?

  3、比较10和9的大小。

  我就利用课件出示点子图的,着重强调9添上1就是10,让学生比较10与9的大小时,我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要填大于号、为什么要填小于号?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有序思维。

  4、教学10的组成和分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这一教学过程我努力挖掘数学的“应用性”。学*“10的组成”是本课的难点,尤其是让学生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的抽象思维过程。因此,我就设计了“分苹果”这一手脑并用的活动来冲破难点。活动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朋友,现在是苹果成熟的季节了,果园里的叔叔想请全班同学来帮忙摘苹果,但苹果摘下来以后,要把它们放到这2个筐子里,同学们想想,如果让你来放的话,可以怎么放?”学生以同桌2人为一组,自己进行分工:一个负责写记录表,一个负责分苹果,然后,让学生看着这些分法,说说自己的发现并汇报展示,学生说出了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是:看到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最后把10的组成进行板书,学生看着板书很快就发现到:左右两边的数合起来都是“10”,而且左边的数越小,右边的数就越大,这样安排,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台,同时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提升了本节课学*的思维性,达到了知识的内化。为了巩固学生们对10的组成的学*,我分别设计了猜糖游戏和对口令游戏。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体。

  5、10的书写

  在教学10的书写时,我先让学生观察10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比较得出10是由两个数组成的,而且左边的1和右边的0与我们以前学过的“1”和“0”写法一样,然后教师范写数字“10”,最后让学生练写。这样设计是遵循了儿童的认识规律,因为写数是一年级学生学*中的难点之一,教师的示范十分重要。尤其是10是由1和0两个数字符号组成的,跟前面写的0——9有不同之处。

  (三)巩固练*,强化新知

  练*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就让学生完成了书本第65页“做一做”和第67页的练*。

  (四)课堂总结

  通过老师的提问:今天你认识了哪位朋友呢?今天你学得最高兴的是哪一部分的内容?师生共同总结学*收获,既能引导学生理顺知识,又体现了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延伸。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突出重点、难点、又便于学生观察,提高教学效率。

  《10的认识》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㈠教学内容

  《6—10的认识》是西师版一年级上册24页—27页的内容。是儿童已经认识0—5之后进行的,是一次数的扩展。本节内容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创设情景,让学生会摆、数、认、比、划、读、写6—10之间的各数,重点是10的认、读、写,会用6—10之间的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物体的个数,并能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二是让儿童结合情景,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出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还可以表示物体的顺序、位置;三是通过学*6—10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对《6—10的认识》教材安排了5个例题和一个课堂活动,例1是数一数,说一说,是让儿童整体地感受6—10各数,例2是“摆、数、认”6—10各数,例3是“比、划、读、写”6—10各数,逐步推进对6—10各数的认识。例4是认识几和第几。例5是结合直尺图完整地认识10以内的数。课堂活动有5个练*题,第1题是巩固6—10的认识,第2、4、5题是从基数与序数两个方面巩固10以内数的认识,突出几和第几。第3题是10以内数的组成,这样安排有利于儿童牢固掌握教学内容。

  ㈡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摆、数、比、划、读、写等活动达到能准确认识、读写6—10之间的`各数,会用第几表示物体的顺序和位置,并能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

  ⒉过程与方法: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整理,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思考,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3.情感与态度:通过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儿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数学的乐趣,获得良好的学*体验,在教师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理念: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确定的要求,确定三维目标。

  ㈢重点:掌握6—10各数的认、读、写,会用1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物体的个数。

  ㈣难点:了解基数和序数,会用第几表示物体的顺序。

  二、说教法

  ⒈情景教学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学*,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⒉示范教学法,儿童的摩仿能力较强,教学中设计教师示范,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在示范教学中,形成师生互动的、宽松的、*等的、民主的学*氛围,学生手、脑、口、耳、眼齐用,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进行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亲身体验等活动,发现新知,构建新知,掌握新知。

  ⒉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学*中,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学以致用,巩固练*。在学完新的知识以后,及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即课堂活动),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增强了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㈠创设情境,学*新知

  ⒈教学例1

  ⑴师生谈话引出教学情境。课件出示我校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参加“绿色小天使”活动劳动的一幅画面。

  师:你能用一个数字说一句话表示图上的一部分内容吗?

  生:(说话)

  师:你能按6—10的数字顺序把画面中的人、事、物说一遍吗?。

  生:(说话),教师相机鼓励,板书6、7、8、9、10

  意图:教师创设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绿色小天使”活动是我校的一个特色活动,学生非常熟悉,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把数学融入生活;再按数字说话,让学生学会从不同方面看待同一事物,又蕴涵了数字大小的顺序。

  2、教学例2

  (1)教师指着黑板上的数字“6”说:如果我们要用磁性小圆片(师手上出示磁性小圆片)来表示“6”,你准备用几个?

  (6—10的认识)说课讲稿,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生:(6个)。

  教师抽生把6个磁性小圆片摆放在数字“6”的下方,并相机表扬,教师继续指着“7、8、9、10”说,你还可以用小圆片表示这几个数吗?

  生(答)。

  师:你准备摆几?抽生摆,其他学生为上讲台摆的学生加油。

  (2)教师指着圆片问:6个圆片用几表示?生答;师带领学生用数空的方式写“6”,用同样的方式教学后面的“7、8、9、10”。

  意图: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物体和数字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数感。

  3、教学例3(教师谈话)

  (1)师:小朋友真能干,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生答)。请小朋友伸出你们的两双小手,用手指表示我们今天学的“6、7、8、9、10”各数,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学,然后设计两个课堂活动加以巩固。

  集体活动:教师说,学生比。

  分组活动:同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一人说数字,另一人比手势,比完了之后相互交换。

  (2)课件出示例3的方格纸和“田”字格,指导学生看书,会用涂“小方格”的方法表示6—10各数,指导学生在田字格内正确书写6—10各数(课件示范,重点是“10”的写法,学生边看边读边数空),强调每个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让学生在书上边写边读“6—10”各数,教师巡视指导。

  意图:设计游戏活动,自主探究,数形结合,让学生把数和形有机联系起来,牢固掌握6—10的认识

  (二)巩固深化,运用新知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相互交流,集体订正。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在做第2题之前,可组织学生集体数数1—10,也可用开火车的形式数1—10,为完成该题作好充分的准备。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意图:巩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三)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师:今天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学到了很多很多知识,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交流比赛6—10可以表示什么,看谁说得多,说得好,明天来告诉老师好吗?

  意图:(1、巩固延伸课堂所学知识,促进学生牢固掌握;2、教育的民主化讲求*等,家庭教育的民主能使学生在*等、宽容、尊重的氛围中发展,有利于养成学生积极的学*态度和培养良好的学**惯。)

  《10的认识》说课稿 8

  一、教材分析

  1、本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认识”是在学*1——9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代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认识10的组成和写出数。

  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8、9的认识主要有两点不相同:

  一是没有安排10的序数意义,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比较熟悉了,没有像前面那样具体介绍。

  二是将10的组成提前到写数前面,而将写10安排在认识数的最,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在教学中利用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去更好地突出10的组成,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集中练*10的书写。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感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爱科学的教育。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关键。

  重点:认识数字10

  难点:区别10基数、序数的含义。

  关键:通过看图,说力,操作认识数字10。

  二、教法学法

  作为刚进校不久的一年级学生,他的思维过程都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特点。因此,根据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时,教师引入主题图,再通过学生观察图、说图、数点子图、抽象出数字10,并通过摆事实花朵加深学生对10的认识,最后通过教师演示计数器,让学生观察直尺图,点子图以及摆小棒让学生了解10的数序,比较大小。学生基数和序数的含义。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说、操作达到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新知,分工合作的目的,真正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把教师始终放在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教学方法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的主人。

  教学中需准备的教具有主题图、计数器、花朵、点子图、直尺图、小棒等。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了1—9的数,不仅能够正确数出1—9,还能读、写这些数,知道它们的大小和组成。那么比9大的数大家认识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

  二学*新知识

  1、学*数数和认数

  出示64页上10的主题图,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教师:图上画了些什么?请同学们数一数。

  学生数数,并交流自己数的结果。

  让学生从不同的起点再数画面上的人数和鸽子的只数,数后交流。

  让学生试着两个两个地数,看结果是多少。

  让学生观察64页上的点子图,并数出图上小圆点的个数。

  随着学生报结果的过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10,并引导学生读这个数。

  学生摆学具:在桌面上摆出10朵花。

  2、学*10以内是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先拨9颗珠子,再拨1颗,重点让学生感受拨9颗以后再拨1颗就是10颗的拨珠过程。

  引导学生在直尺上认识数。

  引导学生比较9和10的大小。

  三达标训练

  做练*九的1、3题。

  第1题先由学生在数轴上的方框里独立填数,然后交流自己填数时的“想”的过程,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

  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在表格里填10的组成,然后城完整地说一说10的组成。

  四、课堂小结

  1、学生对本课时的学*内容进行回忆、小结。

  2、学生说说自己本课时学*的主要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10的认识》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㈠教学内容

  《6—10的认识》是西师版一年级上册24页—27页的内容。是儿童已经认识0—5之后进行的,是一次数的扩展。本节内容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创设情景,让学生会摆、数、认、比、划、读、写6—10之间的各数,重点是10的认、读、写,会用6—10之间的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物体的个数,并能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二是让儿童结合情景,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出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还可以表示物体的顺序、位置;三是通过学*6—10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对《6—10的认识》教材安排了5个例题和一个课堂活动,例1是数一数,说一说,是让儿童整体地感受6—10各数,例2是“摆、数、认”6—10各数,例3是“比、划、读、写”6—10各数,逐步推进对6—10各数的认识。例4是认识几和第几。例5是结合直尺图完整地认识10以内的数。课堂活动有5个练*题,第1题是巩固6—10的认识,第2、4、5题是从基数与序数两个方面巩固10以内数的认识,突出几和第几。第3题是10以内数的组成,这样安排有利于儿童牢固掌握教学内容。

  ㈡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摆、数、比、划、读、写等活动达到能准确认识、读写6—10之间的各数,会用第几表示物体的顺序和位置,并能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

  ⒉过程与方法: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整理,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思考,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3情感与态度:通过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儿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数学的乐趣,获得良好的学*体验,在教师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理念: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确定的要求,确定三维目标。

  ㈢重点:掌握6—10各数的认、读、写,会用1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物体的个数。

  ㈣难点:了解基数和序数,会用第几表示物体的顺序。

  二、说教法

  ⒈情景教学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学*,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⒉示范教学法,儿童的摩仿能力较强,教学中设计教师示范,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在示范教学中,形成师生互动的、宽松的、*等的、民主的学*氛围,学生手、脑、口、耳、眼齐用,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进行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亲身体验等活动,发现新知,构建新知,掌握新知。

  ⒉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学*中,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学以致用,巩固练*。在学完新的知识以后,及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即课堂活动),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增强了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㈠创设情境,学*新知

  ⒈教学例1

  ⑴师生谈话引出教学情境。课件出示我校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参加“绿色小天使”活动劳动的一幅画面。

  师:你能用一个数字说一句话表示图上的一部分内容吗?

  生:(说话)

  师:你能按6—10的数字顺序把画面中的人、事、物说一遍吗?。

  生:(说话),教师相机鼓励,板书6、7、8、9、10

  意图:教师创设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绿色小天使”活动是我校的一个特色活动,学生非常熟悉,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把数学融入生活;再按数字说话,让学生学会从不同方面看待同一事物,又蕴涵了数字大小的顺序。

  2、教学例2

  (1)教师指着黑板上的数字“6”说:如果我们要用磁性小圆片(师手上出示磁性小圆片)来表示“6”,你准备用几个?

  生:(6个)。

  教师抽生把6个磁性小圆片摆放在数字“6”的下方,并相机表扬,教师继续指着“7、8、9、10”说,你还可以用小圆片表示这几个数吗?

  生(答)。

  师:你准备摆几?抽生摆,其他学生为上讲台摆的学生加油。

  (2)教师指着圆片问:6个圆片用几表示?生答;师带领学生用数空的方式写“6”,用同样的方式教学后面的“7、8、9、10”。

  意图: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物体和数字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数感。

  3、教学例3(教师谈话)

  (1)师:小朋友真能干,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生答)。请小朋友伸出你们的两双小手,用手指表示我们今天学的“6、7、8、9、10”各数,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学,然后设计两个课堂活动加以巩固。

  集体活动:教师说,学生比。

  分组活动:同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一人说数字,另一人比手势,比完了之后相互交换。

  (2)课件出示例3的方格纸和“田”字格,指导学生看书,会用涂“小方格”的方法表示6—10各数,指导学生在田字格内正确书写6—10各数(课件示范,重点是“10”的写法,学生边看边读边数空),强调每个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让学生在书上边写边读“6—10”各数,教师巡视指导。

  意图:设计游戏活动,自主探究,数形结合,让学生把数和形有机联系起来,牢固掌握6—10的认识

  (二)巩固深化,运用新知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相互交流,集体订正。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在做第2题之前,可组织学生集体数数1—10,也可用开火车的形式数1—10,为完成该题作好充分的准备。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意图:巩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三)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师:今天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学到了很多很多知识,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交流比赛6—10可以表示什么,看谁说得多,说得好,明天来告诉老师好吗?

  意图:(1、巩固延伸课堂所学知识,促进学生牢固掌握;2、教育的民主化讲求*等,家庭教育的民主能使学生在*等、宽容、尊重的氛围中发展,有利于养成学生积极的学*态度和培养良好的学**惯。)

  《10的认识》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㈠教学内容

  《6—10的认识》是西师版一年级上册24页—27页的内容。是儿童已经认识0—5之后进行的,是一次数的扩展。本节内容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创设情景,让学生会摆、数、认、比、划、读、写6—10之间的各数,重点是10的认、读、写,会用6—10之间的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物体的个数,并能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二是让儿童结合情景,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出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还可以表示物体的顺序、位置;三是通过学*6—10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对《6—10的认识》教材安排了5个例题和一个课堂活动,例1是数一数,说一说,是让儿童整体地感受6—10各数,例2是“摆、数、认”6—10各数,例3是“比、划、读、写”6—10各数,逐步推进对6—10各数的认识。例4是认识几和第几。例5是结合直尺图完整地认识10以内的数。课堂活动有5个练*题,第1题是巩固6—10的认识,第2、4、5题是从基数与序数两个方面巩固10以内数的认识,突出几和第几。第3题是10以内数的组成,这样安排有利于儿童牢固掌握教学内容。

  ㈡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摆、数、比、划、读、写等活动达到能准确认识、读写6—10之间的各数,会用第几表示物体的顺序和位置,并能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

  ⒉过程与方法: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整理,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思考,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3.情感与态度:通过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儿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数学的乐趣,获得良好的学*体验,在教师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理念: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确定的要求,确定三维目标。

  ㈢重点:掌握6—10各数的认、读、写,会用1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物体的个数。

  ㈣难点:了解基数和序数,会用第几表示物体的顺序。

  二、说教法

  ⒈情景教学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学*,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⒉示范教学法,儿童的摩仿能力较强,教学中设计教师示范,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在示范教学中,形成师生互动的、宽松的、*等的、民主的学*氛围,学生手、脑、口、耳、眼齐用,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进行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亲身体验等活动,发现新知,构建新知,掌握新知。

  ⒉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学*中,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学以致用,巩固练*。在学完新的知识以后,及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即课堂活动),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增强了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㈠创设情境,学*新知

  ⒈教学例1

  ⑴师生谈话引出教学情境。课件出示我校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参加“绿色小天使”活动劳动的一幅画面。

  师:你能用一个数字说一句话表示图上的一部分内容吗?

  生:(说话)

  师:你能按6—10的数字顺序把画面中的人、事、物说一遍吗?。

  生:(说话),教师相机鼓励,板书6、7、8、9、10

  意图:教师创设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绿色小天使”活动是我校的一个特色活动,学生非常熟悉,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把数学融入生活;再按数字说话,让学生学会从不同方面看待同一事物,又蕴涵了数字大小的顺序。

  2、教学例2

  (1)教师指着黑板上的数字“6”说:如果我们要用磁性小圆片(师手上出示磁性小圆片)来表示“6”,你准备用几个?

  (6—10的认识)说课讲稿,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生:(6个)。

  教师抽生把6个磁性小圆片摆放在数字“6”的下方,并相机表扬,教师继续指着“7、8、9、10”说,你还可以用小圆片表示这几个数吗?

  生(答)。

  师:你准备摆几?抽生摆,其他学生为上讲台摆的学生加油。

  (2)教师指着圆片问:6个圆片用几表示?生答;师带领学生用数空的方式写“6”,用同样的方式教学后面的“7、8、9、10”。

  意图: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物体和数字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数感。

  3、教学例3(教师谈话)

  (1)师:小朋友真能干,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生答)。请小朋友伸出你们的两双小手,用手指表示我们今天学的“6、7、8、9、10”各数,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学,然后设计两个课堂活动加以巩固。

  集体活动:教师说,学生比。

  分组活动:同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一人说数字,另一人比手势,比完了之后相互交换。

  (2)课件出示例3的方格纸和“田”字格,指导学生看书,会用涂“小方格”的方法表示6—10各数,指导学生在田字格内正确书写6—10各数(课件示范,重点是“10”的写法,学生边看边读边数空),强调每个数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让学生在书上边写边读“6—10”各数,教师巡视指导。

  意图:设计游戏活动,自主探究,数形结合,让学生把数和形有机联系起来,牢固掌握6—10的认识

  (二)巩固深化,运用新知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相互交流,集体订正。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在做第2题之前,可组织学生集体数数1—10,也可用开火车的形式数1—10,为完成该题作好充分的准备。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意图:巩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三)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师:今天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学到了很多很多知识,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交流比赛6—10可以表示什么,看谁说得多,说得好,明天来告诉老师好吗?

  意图:(1、巩固延伸课堂所学知识,促进学生牢固掌握;2、教育的民主化讲求*等,家庭教育的民主能使学生在*等、宽容、尊重的氛围中发展,有利于养成学生积极的学*态度和培养良好的学**惯。)


10的认识说课稿(精选5篇)(扩展8)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5篇)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义务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长度单位间的化聚和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先通过让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引入新的长度单位,接着用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方法,让学生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练*的安排是这样的:T1、2、3、6是实际操作题,使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T4是填计量单位。T5是分米、厘米、毫米间的换算,以巩固单位间的进率。

  2、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态度几方面出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厘米和毫米的正确表象。

  (2)、让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与合作意识。

  3、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使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4、教学关键: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参与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5、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使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具上需要准备的是多媒体课件,学具需要准备大量的实物,如:图钉、铅笔、树叶、绳子、纸条、硬币等。

  二、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过程,学会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努力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始终,运用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教学中,我准确把握知识的层次与深度,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通过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认识长度单位的具体观念。

  三、教学程序设计。

  本着“以发展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的素质教育课堂观,我特地设计了实践操作、以旧引新;自主探索,学*新知;总结全课,回顾整理;综合运用,深化巩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课程的理念。

  先说第一层次,实践操作,以旧引新。

  安排两个环节:1、复*长度单位米。同桌合作剪一条1米长的绳子。

  2、请学生用这1米长的绳子测量铅笔的长度,觉得怎样?从而引起学生学*新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因为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与发展。这样设计,旧知为新知的学*创造了条件,一方面通过剪1米长的绳子,复*了米,另一方面为下面建立四个长度单位的具体观念,提供了直观材料,并且安排用1米长的绳子测量铅笔的长度,激起了学生对探索新知的强烈渴求,使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去。)

  再说第二层次,自主探索,学*新知。

  先安排让学生简单的认识一下刻度尺,找到0刻度,为接下来学*厘米等单位做好准备。然后就是厘米的认识。我打算先让学生着重建立1厘米的具体观念,再认识几厘米,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学*简单的测量。具体我是这样做的:

  1、认识厘米。先让学生知道0-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再找一找直尺上还有哪里是1厘米?让学生尝试着归纳直尺上怎样的长度是1厘米,接着通过闭眼想,动手剪1厘米的绳子,与图钉比较,找自己身上的1厘米等手段建立并强化1厘米的具体观念。我想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例子,一定会让学生印象深刻。

  2、认识几厘米。充分发挥学生手中尺子的作用,让学生数0---5、4—7各是几厘米,从哪里到哪里是2厘米、4厘米,数数尺上共有几厘米。着重认识几厘米,可以为下面学*分米打下基础。

  (从认识1厘米,到认识几厘米,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用厘米测量。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先让学生量纸条的长度,然后交流,说说到底是怎样进行操作的,让学生各抒己见后再归纳测量的方法。在学生交流的方法中也许会出现不是从0刻度开始,或者尺子没有0刻度的情况,这里进一步让学生同桌讨论,交流测量方法。最后再让学生在学具或身体上寻找物体进行的练*。

  (对于用直尺测量的方法,在传统教学上,是一定要让学生测量物体对准0刻度后进行操作,而现实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因此,对从任意刻度开始的测量方法绝对不能加以否定。测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样量,而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生间的不同差异,先让学生尝试,再反馈,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来掌握测量的方法。)

  探索新知的第三方面我将一改以往先教分米的做法。在学生学会量之后再去测量,往往兴趣很高,但在量的过程中发现所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难以准确表达,出现了新的认知冲突,以此为突破口激起学生学*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的兴趣。

  先数直尺上的小格,引出1毫米,1厘米=10毫米,然后问周围有哪些事物的长度是1毫米,用剪刀剪下1毫米,用1分硬币比划一下1毫米,说说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等等。

  (这里我将课前准备的大量的感性材料提供给学生,因为“毫米”这个概念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比“厘米”更难以建立,教学中通过比划、找实物和观察老师提供的1分硬币的厚度来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一定会学得很愉快。)

  接下去请学生用1米、1厘米、1毫米的绳子去测量一下课桌边的长度,试一试有没有困难,引出分米的教学。教学时直接让学生能够剪出10厘米长的绳子,直观的感受1分米的具体观念,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比划1分米的实际长度,找1分米的实物。虽然在整节课中这是一个弱化的环节,但因为学生已掌握了厘米和毫米的学*方法,分米的教学会来得轻松些。

  最后,用1米、1分米、1厘米的绳子去比一比、量一量,也可以同桌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得出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做数学,比空洞的说教与死记硬背更好。

  (整个探索新知的过程,突出学生学*的自主性。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源泉,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个“再发现”。)

  说说第三层次,总结全课,回顾整理。问问学生有什么收获?简简单单的一个问题,能对全课的知识进行一次梳理。

  最后说说第四层次,综合运用,深化巩固。这里安排了三个综合练*。1、手指游戏:老师说长度,学生用手来比划。2、帮小红填上合适的单位。3、小明的日记。(改错题)特别是后两个练*,我一改以往枯燥的样式,把填单位和改错题放到具体的故事情境中,即生活中,因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多,将所获得的知识马上进行检验并用于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学*知识的最为根本的用意,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最后安排了一个课外练*,和爸爸妈妈合作,制作一份调查表,身边的常识量一量我知道。将课内的知识进行了延伸与应用,又增进了与爸爸妈妈的感情。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我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爱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努力体现学生是学*的真正的主人!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2

  教材分析:

  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在今后学*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也是学生学*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出示公园淘气宝的告示:身高80厘米以上,1米30厘米以下的方可入内。你可以进入玩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身高多少,能否进入游玩。 提问:这里涉及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情绪,做好学*的准备,同时这个情境是学生经常玩的,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做好准备)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 ①出示二把尺子(一把以厘米为单位,一把以毫米为单位)观察这二把尺子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发现特点时,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②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出示一支4厘米长的铅笔分别放在这二把尺子上方的图,观察用哪把尺子好点? 得出结论用这二把尺子量这4厘米长时,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 再出示图,是4厘米5毫米的铅笔放在这二把尺子上的图,量这支铅笔,用哪把尺子好点呢?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有毫米的尺子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 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预计学生不难发现:①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②1厘米=10毫米。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 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 ⑤应用毫米去估测 谈话:通过学*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 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 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二三人说后, 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到底是几毫米厚? (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师:请你象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 (我认为学生因为学*过用厘米和米去测量物体,所以其测量的方法,读多少长的认读法都能正迁移到毫米的有关应用中去。所以我认为测量时把物体与0刻度线对齐或1刻度线对齐等去测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强调,如果学生有出现告知是可以的就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几毫米的长度观察建立上,放在估计长度,测量长度上。这样教学是符合当前几何教学的改革趋势,做到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等。)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教师承接上面师生估测活动,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不借助于直尺等有刻度的物体,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比如0到10,10到20的距离都是1分米。让学生用1分米长与所画的线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记住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如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手掌宽约1分米等。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③应用分米估测 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分米的教学与刚才的毫米教学类似。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 师: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师:从下往上看,这些单位是从小到大,你还想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比米大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比毫米小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说)。 师告知学生: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比毫米小的单位,还有微米等。[1][1] 小结:因为各国*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写篇数学小日记。

  三、巩固练*

  巩固练*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题 这些练*题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重复,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3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的第1课时,本课内容是在学*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四、教法和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五、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纸尺、塑料尺、一分钱硬币、小金箍棒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四根金箍棒(1米、20厘米、1分米、7毫米),生活中常见的接*1毫米和1分米的物品。

  六、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情境导入,引发冲突:

  课前,播放《西游记》主题曲《猴哥》,顺势引出孙悟空和他那件非常厉害的兵器——金箍棒,此时用课件展示金箍棒逐渐变短,最后变到耳朵里的过程,在学生回答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后,问他们想不想看看真的金箍棒,随即老师拿出一号金箍棒,学生先估计,然后量出长1米,也可以说长100厘米。出示长20厘米的二号金箍棒,先估计长度,再说说测量方法。这样设计主要有3个目的:

  一是选用富有童趣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整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唤醒学生对米、厘米的记忆,有效复*了原有的知识。

  三是这两根金箍棒在后面学*分米时,还将用到,可谓一材多用。然后利用最小的金箍棒,引发冲突,学生用纸条尺测量时发现长度不到1厘米,用精确到厘米的纸条尺不能精确测量出其长度,此时教师再鼓励学生想办法,并引导他们最终在尺子上0——1之间把毫米表示出来,并及时告诉学生,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数学家真的把每个厘米分成了很多的小格,并且规定这1小格就是1毫米,从而引入认识1毫米的教学。这一环节通过动手量不到1厘米的金箍棒,充分暴露学生的认知起点,感受到学*新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就是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和尝试,画出毫米以后,教师及时鼓励,说他们可以像数学家那样思考问题了,增强其自信心,为下面的学*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首先认识毫米,先让学生在尺子上找1毫米,再利用展台选几名学生指出不同位置的1毫米,使学生明白1厘米之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然后通过用手势表示1毫米、找1毫米的物体、画几毫米等形式加深对毫米的认识和感知。在教学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画一条10毫米的线段,一边画一边想,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自然、很轻松的得出结论:10毫米就是1厘米。学生在自己画线段时发现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非常有成就感。最后明确毫米的用途,别看1毫米特别短,用处可不小,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精确的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都要用到毫米。我们现在能不能准确测量出那根小金箍棒的长度呢?通过测量真正感受到毫米的用途,更明确了测量的方法。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在纸条尺上用剪刀剪下10厘米,老师再出示一根1分米长的小金箍棒,和学生10厘米长的纸条比一比,结果长度相等,得出:1分米=10厘米。分米的教学直观引入,简单有效。接着通过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借助纸条或直尺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找一找身边长度大约为1分米的物体等形式充分感知1分米。在理解分米和米的关系时,先让学生说说2号金箍棒的长度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几分米,用剪下的1分米尺子比一比,也可根据分米和厘米的关系想一想。学生能回答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后让学生思考:1号金箍棒的长度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几分米,此处难度较大,学生发言完毕后,及时鼓励,并用课件演示:1米=10分米。

  (三)总结长度单位

  教师首先指出毫米和分米,同米和厘米一样,都是计量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然后让学生把这4个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学生回答时,让其他同学分别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再请学生思考,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该怎样选择长度单位。通过这一环节,对已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了梳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能力。在学生对长度单位的选择有了明确认识后,告诉他们:生活中,人们就是这样来运用长度单位的,然后出示几则信息: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约8844米。中学生课桌高度应为7分米左右,椅子高度应为4分米左右。新加坡竹节虫是世界上最长的昆虫,细长的身体达27厘米。世界上最小的鸟是生活在古巴和美国的一种蜂鸟,其体长大约为5厘米。地板厚度在6—8毫米之间能确保地板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及散热功能。由此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

  在*题的设计上,不仅注重了知识的综合性、生活性、还注重了趣味性。我设计了两个题型:

  一是单位换算,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每个题目都让学生说说自己换算的想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

  二是改“八戒的日记”,这是对长度单位的又一次梳理,练*时,学生能通过用手势描述、在脑海中想象等形式来表述物体的长度,在感受用错单位造成笑话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数学的亲切和合理选择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再通过“你想对八戒说些什么”这一问题,使学生明白对待学*要谨慎、认真。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总结,并告诉学生:金箍棒还能变得更长,也能变得更短更短,短到眼睛看不清了(课件)。这就需要比米更大的单位和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在今后的学*中会逐步学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查找资料提前进行一些了解。这不仅对整节课进行了回顾,而且自然引出了下节课和以后将要学*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开阔学生思维的作用。

  总之,整节课我始终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为素材,通过观察、估测、实测、思考等丰富的活动,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其学*热情,让他们不仅学有所获,而且学得轻松、快乐!

  七、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mm、dm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八、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课的引入,注重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总的设计思路为:以学生身高的变化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接着,在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认知冲突;然后让学生用眼观察直尺、结合课件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在类比联想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深化拓展知识。当然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实际上教学流程还要随着学生学*的实际情况而变化。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简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在今后学*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二、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也是学生学*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三、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出示公园淘气宝的告示:身高80厘米以上,1米30厘米以下的方可入内。你可以进入玩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身高多少,能否进入游玩。

  提问:这里涉及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情绪,做好学*的准备,同时这个情境是学生经常玩的,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做好准备)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

  ①出示二把尺子(一把以厘米为单位,一把以毫米为单位)观察这二把尺子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发现特点时,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②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出示一支4厘米长的铅笔分别放在这二把尺子上方的图,观察用哪把尺子好点?

  得出结论用这二把尺子量这4厘米长时,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再出示图,是4厘米5毫米的铅笔放在这二把尺子上的图,量这支铅笔,用哪把尺子好点呢?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有毫米的尺子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

  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预计学生不难发现:①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②1厘米=10毫米。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

  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

  ⑤应用毫米去估测

  谈话:通过学*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

  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

  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二三人说后,

  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到底是几毫米厚?

  (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师:请你象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

  (我认为学生因为学*过用厘米和米去测量物体,所以其测量的方法,读多少长的认读法都能正迁移到毫米的有关应用中去。所以我认为测量时把物体与0刻度线对齐或1刻度线对齐等去测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强调,如果学生有出现告知是可以的就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几毫米的长度观察建立上,放在估计长度,测量长度上。这样教学是符合当前几何教学的改革趋势,做到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等。)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教师承接上面师生估测活动,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不借助于直尺等有刻度的物体,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比如0到10,10到20的距离都是1分米。让学生用1分米长与所画的线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记住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如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手掌宽约1分米等。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③应用分米估测

  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分米的教学与刚才的毫米教学类似。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

  师: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师:从下往上看,这些单位是从小到大,你还想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比米大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比毫米小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说)。

  师告知学生: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比毫米小的单位,还有微米等。[1][1]

  小结:因为各国*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写篇数学小日记。

  (三)巩固练*

  巩固练*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题

  这些练*题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重复,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5

  《认识分米和毫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

  1、教学分米的认识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先测量吸管的长度,再通过牛奶盒的吸管,知道10厘米长的线段可以用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后在尺上找一找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再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分米,感知1分米长的长度,紧接着让学生画出一分米的线段,最后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2、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测量卡的厚度,硬币的厚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体验1毫米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或磁卡,感觉1毫米的厚度,然后用心体会。最后,教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能用毫米表示单位的实物来。

  3、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如教学1厘米=10毫米时,让学生观察学生尺,引导学生知道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再数一数有几小格,从而得出结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