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的压强说课稿汇总5篇

首页 / 说课稿 / |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 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液体的压强》是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由“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及“连通器”三个问题组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刚学*完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后提出的,由压力和压强的关系引出液体的压强。因此学*本节内容能巩固前内容,让学生懂得除固体产生压强,液体也会产生压强,气体也会产生压强。所以本节是联系前后知识的桥梁,是物理知识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2、教学目标: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我校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大小。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接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的愉悦,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三峡船闸”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从理论推导液体压强大小的公式,因为其中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物理模型法)尽管在前面已初步接触,但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理解,对学生来说仍然比较陌生,我将主要用分解问题、由浅入深的方法突破这一难点。

  4、课时安排:本节安排1课时

  5、教具准备:

  在这节课中,我准备的器材如下:

  教具:装满水的薄塑料袋、铁钉、薄膜手套、U形管压强计、盛水的大圆筒、刻度尺。

  学具:薄膜手套、U形管压强计、刻度尺、盛水的大圆筒、水、盐水(或煤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物理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不易理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记;学生长处是对知识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希望每节物理课都有实验,但不了解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思考问题。加上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对探究的感性经验较少,因此,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这方面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铺设悬念法通过多次设疑,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根据学生喜欢看实验、做实验的特点,采用教师演示实验法来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采用了学生演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养成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好*惯。利用多媒体演示播放一些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图片和视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学*方法:

  学生主要通过根据生活经验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提出合理的猜想,讨论实验方案,在课堂上对探究实验的观察思考、记录、对比分析、与其他同学交流与合作,总结归纳的学*方法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成为学*的真正主人。

  五、教学过程:

  1、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你见过活的带鱼吗?潜水艇为什么用厚钢板制成?拦河大坝为什么要设计成上窄下宽的形状?”

  这样设计旨在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特别是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能很快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问题上。

  2、讲授新课

  (1)复*上节压力和压强的知识,说明固体有压强,那么液体会流动有压强吗?以旧带新。

  (2)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

  让学生戴上薄膜手套,将手伸入水中不同的深度,感受水对手的压强,明确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

  (3)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

  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个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再用钉子从袋子扎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做符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

  (4)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什么有关:

  ①首先介绍压强计的使用方法,使学生知道压强计是怎样显示压强大小的,学会使用压强计。

  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提出合理的猜想,并引导学生讨论用控制变量法制订实验方案,大家相互点评并完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③方案成熟后,让两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同时在讲台分别演示探究活动(一组学生用水、另一组学生用盐水或煤油做实验),其他学生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

  ④指导学生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液体的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

  4、液体压强还与液体密度有关

  ⑤教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学生实验、对表现优秀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一方面是对优秀同学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同学的鼓励,促进全体同学都有进步。

  (5)液体压强的大小:

  可以从潜水员潜入海中不同深度,需要不同的装备,引出计算液体在不同深度处的压强,有助于使学生体会学*这一知识的实际意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采用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利用压强的定义公式结合质量、密度公式推导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

  由于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上的压强相等,只要算出某一深度液体竖直向下的压强,也就知道了液体在这一深度各个方向上压强的大小。如图:设有一水*放置装有液体的圆筒,距液面深h处假设有一水*放置的*面S,要计算*面S受到液体对其竖直向下的压强,可以按下面的步骤思考:

  1、这个液柱的体积是多大?V=Sh

  2、这个液柱的质量是多少?m=ρV=ρSh

  3、这个液柱有多重?对S的压力是多大?F=G=ρgSh

  4、*面S受到的压强是多少?P=F/S=ρgh

  因此,深度为h处液体各个方向上的压强为:P=ρgh

  (6)引导学生根据公式讨论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进一步明确液体的压强与密度、深度有关,与受力面积无关。

  (7)通过课本例题的计算加强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讲解例题时强调:

  1、利用公式计算时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2、通过对比计算结果再次明确液体的压强与仅与液体的密度、深度有关,与受力面积无关。

  (8)用所学知识讨论拦河大坝设计上窄下宽的道理,理论联系实际,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学*的兴趣。

  3、课堂小结:

  小结是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及时巩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

  4、课堂检测:理论联系实际,讨论以下问题:

  带鱼生活在深海中,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为什么?使本节课前后呼应。引导学生将学*到理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5、课后作业:p85页3 4题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液体的压强》是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由“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及“连通器”三个问题组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刚学*完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后提出的,由压力和压强的关系引出液体的压强。因此学*本节内容能巩固前内容,让学生懂得除固体产生压强,液体也会产生压强,气体也会产生压强。所以本节是联系前后知识的桥梁,是物理知识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2、教学目标: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我校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大小。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接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的愉悦,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三峡船闸”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从理论推导液体压强大小的公式,因为其中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物理模型法)尽管在前面已初步接触,但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理解,对学生来说仍然比较陌生,我将主要用分解问题、由浅入深的方法突破这一难点。

  4、课时安排:本节安排1课时

  5、教具准备:

  在这节课中,我准备的器材如下:

  教具:装满水的薄塑料袋、铁钉、薄膜手套、U形管压强计、盛水的大圆筒、刻度尺。

  学具:薄膜手套、U形管压强计、刻度尺、盛水的大圆筒、水、盐水(或煤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物理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不易理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记;学生长处是对知识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希望每节物理课都有实验,但不了解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思考问题。加上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对探究的感性经验较少,因此,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这方面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铺设悬念法通过多次设疑,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根据学生喜欢看实验、做实验的特点,采用教师演示实验法来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采用了学生演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养成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好*惯。利用多媒体演示播放一些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图片和视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学*方法:

  学生主要通过根据生活经验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提出合理的猜想,讨论实验方案,在课堂上对探究实验的观察思考、记录、对比分析、与其他同学交流与合作,总结归纳的学*方法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成为学*的真正主人。

  五、教学过程:

  1、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你见过活的带鱼吗?潜水艇为什么用厚钢板制成?拦河大坝为什么要设计成上窄下宽的形状?”

  这样设计旨在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特别是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能很快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问题上。

  2、讲授新课

  (1)、复*上节压力和压强的知识,说明固体有压强,那么液体会流动有压强吗?以旧带新。

  (2)、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

  让学生戴上薄膜手套,将手伸入水中不同的深度,感受水对手的压强,明确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

  (3)、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

  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个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再用钉子从袋子扎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做符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

  (4)、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什么有关:

  ①首先介绍压强计的使用方法,使学生知道压强计是怎样显示压强大小的,学会使用压强计。

  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提出合理的猜想,并引导学生讨论用控制变量法制订实验方案,大家相互点评并完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③方案成熟后,让两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同时在讲台分别演示探究活动(一组学生用水、另一组学生用盐水或煤油做实验),其他学生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

  ④指导学生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液体的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

  4、液体压强还与液体密度有关

  ⑤教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学生实验、对表现优秀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一方面是对优秀同学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同学的鼓励,促进全体同学都有进步。

  (5)、液体压强的大小:

  可以从潜水员潜入海中不同深度,需要不同的装备,引出计算液体在不同深度处的压强,有助于使学生体会学*这一知识的实际意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采用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利用压强的定义公式结合质量、密度公式推导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

  由于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上的压强相等,只要算出某一深度液体竖直向下的压强,也就知道了液体在这一深度各个方向上压强的大小。如图:设有一水*放置装有液体的圆筒,距液面深h处假设有一水*放置的*面S,要计算*面S受到液体对其竖直向下的压强,可以按下面的步骤思考:

  1、这个液柱的体积是多大?V=Sh

  2、这个液柱的质量是多少?m=ρV=ρSh

  3、这个液柱有多重?对S的压力是多大?F=G=ρgSh

  4、*面S受到的压强是多少?P=F/S=ρgh

  因此,深度为h处液体各个方向上的压强为:P=ρgh

  (6)、引导学生根据公式讨论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进一步明确液体的压强与密度、深度有关,与受力面积无关。

  (7)、通过课本例题的计算加强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讲解例题时强调:

  1、利用公式计算时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2、通过对比计算结果再次明确液体的压强与仅与液体的密度、深度有关,与受力面积无关。

  (8)、用所学知识讨论拦河大坝设计上窄下宽的道理,理论联系实际,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学*的兴趣。

  3、课堂小结:

  小结是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及时巩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

  4、课堂检测:理论联系实际,讨论以下问题:

  带鱼生活在深海中,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为什么?使本节课前后呼应。引导学生将学*到理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5、课后作业:p85页3 4题

  六、板书设计:

  略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 3

  一、教材分析:

  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较少,是本章的难点。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总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能应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受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获得学*的愉悦。

  三、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分析推导公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归纳结论,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观察、思考、记录、实验探究、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预案:

  [提出问题]

  1.水坝为什么上窄下宽?

  2.潜水员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

  3.深水炸弹为什么会在设定的深度爆炸?

  [实验演示]

  4.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分析论证]

  这一节课将帮助我们解决以上问题。

  我们知道只要物体对另一物体表面有压力,就存在压强。那么让我们思考一下,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力?如图容器装有液体,我们可任意把液体分为上下两层,由于上层的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就会压下层的液体,所以压力是存在的,那么在受力面上就会存在压强。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压强会跟什么因素有关?有多大?

  引导学生分析论证,设想水中有一高度h截面为s的水柱,计算这段水柱产生的压强,就能得到水中深度为h处的压强。

  F=mg=Vg=shg

  P=F/S=gh

  这结论与事实相符吗?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分组)

  [实验探究]

  学生实验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压强计、剪去顶部的大可乐瓶、小烧杯、大烧杯、刻度尺、一杯水、一杯浓食盐水。

  引导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把学生的实验报告投影,进行讲评。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结论。

  现在我们再来研究解答前面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鼓励、赞美。

  引导学生阅读信息窗。

  为什么几杯水竟把木桶压裂了?

  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解答:几杯水在细长的管中会形成很高的水柱,根据p=gh,产生的压强也较大,所以把木桶压破。

  [学以至用]

  老师读初中的时候曾经利用液体的压强知识解决过一次实际问题,现在我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同学们也想一想。

  例题:在老师念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家里面的排污管道堵住了(如图),洗碗池里的水排不出去,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让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讲述老师思考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与学生共享思考解决问题的乐趣。

  同学们,学完了这堂课后,请你们多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

  学的知识解释或解决。送你们一句话,留心身边事,发现处处有。

  [布置作业]课本P31EX1学生用书P19EX1、2、3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 4

  课题:

  液体内部压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知道u形管液体压强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②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领会液体内部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且在同一深度各方向上的压强相等;领会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领会不同液体在同一深度的压强不同。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②初步认识研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以实验和实例为基础,使学生产生对身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具有团队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重点: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难点: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大烧杯、u形管液体压强计、水,盐水

  板书设计

  第四章第二节探究——液体内部压强

  1、产生原因

  2、规律

  3、规律应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发现问题:

  ①由固体压强联想到液体压强

  ②潜水员的职业病

  ③水库堤坝的形状

  ④[探究1]观察现象,并能归纳总结。

  [结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问题]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探究2]液体对侧壁压强演示器[思考讨论]若瓶上的三个小孔在同一高度处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探究3]在两个相同的底部扎有橡皮薄膜的开口玻璃管中分别倒入深度相同的水和硫酸铜溶液。观察比较橡皮膜形状有何不同?

  2、提出猜想:

  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3、设计实验:

  [讲解]u形管液体压强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液体压强计是由金属盒、橡皮软管、玻璃u形管(内装有液体)组成。u形管的右管开口向上,左管通过橡皮软管跟一个扎有橡皮薄膜的金属盒相连,当金属盒的橡皮膜没有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边的水面相*。

  (a)u形管两侧液面原先是*齐的,表示两侧液面上方的压强相等。

  (b)当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侧液面便出现高度差,压强越大时,高度差也越大。思考归纳由于液体受重力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又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对容器侧壁产生压强。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思考进行猜想了解微小压强计的构造通过观察大概了解微小压强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控制变量法的渗透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为更好的探究埋下伏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4、进行实验:

  [学生探究] 4人一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提出液体内部压强可能的有关因素,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用u形管液体压强计和分别装有水和浓盐水的烧杯进一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5、分析结论:在探究过程中,运用了怎样的科学方法,如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得出结论的。

  6.总结及作业进行实验归纳液体内部各方向上都存在压强,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内部各个方向上的压强相等;液体内深度越大处,压强也越大;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压强也越大。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将规律应用于实际,体现物理来源于社会又回到社会(解决实际问题,为人类服务)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 5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作业与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说这节课。

  第一大块、说教材分析

  第一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性学*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本节安排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活动。探究性活动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为学生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因此本节课重要性显而易见。

  第二点、教学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有效的学*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所以准确、易懂、可行、可测的目标能使学生明确学*的方向和任务,从而选择正确的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学*。我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请各位评委看投影。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收集证据和分析归纳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的愉悦

  第三点、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放在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放在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因为其中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尽管在前面已初步接触,但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理解,对学生来说仍然比较陌生,我将主要用实验的方法突破这一难点。

  第四点、课时安排

  本节安排1课时,因为研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时,只要得到压强与深度、液体密度的定性关系,并不要求定量计算,这样容量就较少,能够用1课时完成。

  第五点、教具准备:

  请各位评委看投影

  演示用:装满水的薄塑料袋、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U形管压强计、课本图9-11实验装置、水、盐水、盛水的大圆筒

  学生用:U形管压强计、刻度尺、盛水的大圆筒、水、盐水(以上器材,每两位学生一组)

  只有准备充分的教具,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而实验又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基础。实验能为学生学*物理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能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的求知;是发展学生能力和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科学作风。因此选择以上教具。

  第二大块、说教学方法:

  《学生生存》一书中写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的人。”目前,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新时代,作为教育者,**敢地面对改革,自觉完成从重“教法”向重“学法”的转变。教育理论认为,好的学*效果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即智商、学*动力和学*方法,而教师能起到影响作用的是后两个因素。我针对初二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但喜欢看实验、做实验的特点,我准备用多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养成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惯。同时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思考、记录、对比分析、实验探究、总结归纳、交流与合作的学*方法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成为学*的真正主人。

  第三大块、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

  (1)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

  (2)潜水艇下潜的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

  (3)深海中的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

  教育专家指出: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的兴趣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斯托克威也曾说过:“要想快速有效地学*,任何东西你必须看它、听它和感觉它。”设计以上问题旨在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特别是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能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问题上。

  第二步、演示实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请各位评委看投影的五个实验

  (1)薄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学生用手指触及其表面,会感到有压力。

  (2)向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缓缓加水,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3)向上端开口、侧面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缓缓加水,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4)将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竖直插入水中,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5)做课本图9-11实验,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这五个实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的现象分析其中的道理,符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特点。经过这五个实验的分析,学生已经知道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有助于接着提出问题: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要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常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猜想,不能毫无依据乱猜。

  第三步、设计并进行实验

  学生猜想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设计时要注意使用“控制变量法”,讨论完后各组派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大家互相点评并完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事物、现象,深入全面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学得的知识能够保持较深的记忆。

  方案成熟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老师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在实验前用投影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四点,请各位评委看投影:

  (1)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前,应注意U形管两侧的液面不能出现高度差。

  (2)测定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时,一定要使金属盒保持在同一深度处。

  (3)本实验中,在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由浅入深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U形管中两管液面高度的变化;在测定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而转动压强计的探头时,我们必须认真观察两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是否改变。

  (4)玻璃仪器,轻拿轻放,以免打坏。

  第四步、各组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派代表汇报。

  第五步、老师评价。

  老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学生实验、师生对话、结论汇报,对表现比较优秀的同学们及时给予表扬,一方面是对优秀同学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同学的鼓励,能使全体同学都有进步。

  第六步、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学*内容。

  小结是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及时巩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七步、当堂巩固:内容是实验册第58页中的第1、2两题

  这两题正好复*了课堂上的实验,及时测验,及时反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第四大块、说作业与板书设计

  第一点、作业设计:课本第68页中的第1、2、3三题、自学信息库中的推导液体压强计算公式。

  第一题、与生活联系,让学生感受物理无处不在,身边也有许多的物理知识。

  第二题、讲述前人做的实验,这个小实验一般人不会相信,不能理解,而学过相关知识的同学能很容易解释,可见学*物理知识很有用处,能解释一些奇怪的现象,也能揭穿社会上一些骗人的小把戏。

  第三题、让学生做身边的小实验,使学生感受实验不一定非要在实验室进行,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

  前三题都较简单,可满足全体同学的学*需要,布置自学信息库中的推导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目的是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需要。

  第二点、板书设计:

  二、液体的压强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4、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将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作为板书,并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这种形式条理清楚,一目了然。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由于本人水*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汇总5篇扩展阅读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汇总5篇(扩展1)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菁选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8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液体的压强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2节。本节主要介绍了液体内部的压强及其大小和应用;学生前面已经学*了压强和压强的计算,为本节课的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而本节课作为对压强的进一步深入学*,也为以后继续学*气体压强、流体压强打下很好的基础,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学好本节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通过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知道了教材特点,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学生特点。也就是我说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一学期的物理学*,已具备了初步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对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已不再陌生,具体操作时,我适当引导即可,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都有压强。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并学会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设计实验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通过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体验探究过程,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的乐趣。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要上好一堂课,还要明确分析教学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的大小。

  难点:应用液体压强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说完了教学重难点,下面我将着重谈谈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向学生们展示生活中一些可以证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现象,由此引出课题。

  接下来,我会顺势让学生再例举生活中能体现出液体压强的事例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意图: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很顺利的过渡到了接下来要讲的重点内容。

  探究液体内的压强时,我会做3组演示实验,分别是

  1、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2、将水倒入一端开口、一端封闭,侧壁开口且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3、把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水中。

  意图:这是本堂课的一个重点,由这个演示实验将引导学生得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这一重要结论。

  接下来在讲如何计算液体压强的大小时,通过同学们的合作学*、不断探究,再结合我的引导,突破难点,从而掌握液体压强公式推导。最后对于液体压强的公式理解我作适当的补充。

  至此,本堂课的一大重点就解决了,而依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在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我将带领学生去探究液体压强在实际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以此加深学生们的记忆并让他们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我会向学生们展示连通器,并引导他们得出连通器的特点,让学生举一反三的列举一些连通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实况。

  接下来在巩固提升环节,我将让学生观察密度不同液体的压强有何不同。

  意图:这是巩固提升,关键是要让学生运用液体压强的公式去解决实际问题,解释生活现象。这样问题的设置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也符合学生的学*需求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我将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世界上第一大水电站,下部要比上部造得宽一些?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解释这一现象。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2

  各位老师好,我是3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压强》,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压强》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讲了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压力和压强的知识是对前面学*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液体压强做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对全章有重要的意义.

  (过渡句)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

  二、说学情

  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有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具备了较强的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学生之前已经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是明显的这一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压强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过渡句)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难点】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五、教学方法

  (过渡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题法。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我采用的学*方法是:合作交流法、观察归纳法。·

  (过渡句)接下来我将着重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六、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图片:展示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穿与不穿滑雪板站在雪地上,让学生观察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穿滑雪板的人不会陷到雪地里面。再举出体型大的骆驼为什么可以在沙漠中行走,而不会陷进沙里,蚊子口器那么小为什么容易刺破皮肤,以此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进而引出今天的课题——压强。(板书)

  【设计意图】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时,我将分别演示两组实验,让学生观察两次实验的现象以及试验中有哪些因素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1)在同一块海绵上放两个小桌,甲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个砝码;(2)保持与上一次乙实验相同,丙实验把小桌反过来放在海绵上,在小桌上放一个砝码。

  我将引导学生根据两次实验的现象,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板书)(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并说明:上述实验中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定义为: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板书)并让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P=F/S,单位N/m2。(板书)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有名称:帕斯卡(Pa)(板书),并且1N/m2=1Pa。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最后讲授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板书),我通过出示一些生活实例的图片:推土机的宽链条、美工篆刻刀的刀头、火车上的破窗锤、火车轨道下面铺设的枕木,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派代表组回答。学生会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说出:推土机的链条和火车轨道下面铺设的.枕木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篆刻刀和破窗锤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我将总结: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

  新课讲授完,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一道练*题,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解决:水*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通过这个题目,也能将本节课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会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我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既能让我在第一时间内知道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回去搜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么方式来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事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

  七、板书设计

  (过渡句)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由易到难的排布,重难点突出,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与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说这节课。

  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液体的压强的学*在第一课时我们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的得出和生活中的液压现象。影响因素教材的编排与设计从公式的推导和实验探究两方面来得出的。所以这一节课我认为应起到两个主要作用:一,公式的推导,教材在以前的公式推导上都是直接一步可以得出的,而这节课的公式推导是要结合几个方面来完成。需要学生把数学上的推导能力迁移过来。二,本节课的实验探究由于器材好准备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此外本节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也比比皆是,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点充分让学生感受物理的实用性与趣味性。因此本节课重要性显而易见。

  二、教学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有效的学*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所以准确、易懂、可行、可测的目标能使学生明确学*的方向和任务,从而选择正确的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学*。我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收集证据和分析归纳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的愉悦

  三、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放在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放在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因为其中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尽管在前面已初步接触,但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理解,对学生来说仍然比较陌生,我将主要用实验的方法突破这一难点。

  四、教具准备:

  演示用:橡皮膜、U形管压强计、、水、盐水、盛水的大圆筒学生用:矿泉水瓶(去底),针小气球说教学方法:

  《学生生存》一书中写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的人。”目前,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新时代,作为教育者,**敢地面

  对改革,自觉完成从重“教法”向重“学法”的转变。教育理论认为,好的学*效果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即智商、

  学*动力和学*方法,而教师能起到影响作用的`是后两个因素。我针对初二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但喜欢看实验、做实验的特点,我准备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养成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惯。同时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思考、记录、对比分析、实验探究、总结归纳、交流与合作的学*方法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成为学*的真正主人。

  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设置情景,引入课题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

  (1)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

  (2)潜水艇下潜的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

  (3)深海中的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

  通过这几个问题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初步知道液体压强的存在及特点第二步、学生实验探究液体对容器的压强

  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理解液体压强的产生原因。这一步教师启发引导但不可包办代替,学生的阅读也必不可少。因为学生看到的比听到的要记忆深刻。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所准备的物品来进行实验探究。因为简便易行所以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

  这一步的最后就是让学生根据现象自己总结出液体不仅对容器底还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第三步教师演示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基于本校班容量较大且仪器配备不足这个实验采用演示,并且这个实验的学生便于观察。实验之初要把本实验要用到的试验方法,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在复*一下,尤其是在介绍器材作用时强调是用U型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来体现液体压强的大小。我们教师在演示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一定要到位。要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知道该观察什么,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首先在空气中摁橡皮膜让学生观察看到的现象,并提问如果放入水中谁来代替我的手来给橡皮膜压力和压强;在探究液体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压强关系时的教师故意改变深度又改变朝向让学生思考错误原因来提起注意。

  实验结束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结论,教师规范。

  第四步理论推导

  理论推导的过程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所以这一环节也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并有推导来的公式和实验结论合二为一。指导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是液体的压强和所处的深度。学生对于深度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在这通过举例来帮助学生。

  第五步当堂巩固

  首先回应课堂引入环节的三个问题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然后用多媒体展示练*

  第六步、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学*内容。

  小结是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及时巩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大块、说作业与板书设计

  一上网或询问他人了解人体血压,并思考长颈鹿的血压是否和人体的血压差不多。我认为这项作业非常重要,这是学生学以致用的需要,也是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和生活密切相关和自身密切相连的重要途径,纠正学生物理就是做题的观念。

  二课后练*第二点、板书设计:二、液体的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4、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将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作为板书,并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这种形式条理清楚,一目了然。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由于本人水*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作业与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说这节课。

  第一大块、说教材分析

  第一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性学*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本节安排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活动。探究性活动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为学生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因此本节课重要性显而易见。

  第二点、教学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有效的学*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所以准确、易懂、可行、可测的目标能使学生明确学*的方向和任务,从而选择正确的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学*。我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请各位评委看投影。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收集证据和分析归纳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的愉悦

  第三点、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放在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放在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因为其中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尽管在前面已初步接触,但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理解,对学生来说仍然比较陌生,我将主要用实验的方法突破这一难点。

  第四点、课时安排

  本节安排1课时,因为研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时,只要得到压强与深度、液体密度的定性关系,并不要求定量计算,这样容量就较少,能够用1课时完成。

  第五点、教具准备:

  请各位评委看投影

  演示用:装满水的薄塑料袋、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U形管压强计、课本图9-11实验装置、水、盐水、盛水的大圆筒

  学生用:U形管压强计、刻度尺、盛水的大圆筒、水、盐水(以上器材,每两位学生一组)

  只有准备充分的教具,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而实验又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基础。实验能为学生学*物理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能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的求知;是发展学生能力和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科学作风。因此选择以上教具。

  第二大块、说教学方法:

  《学生生存》一书中写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的人。”目前,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新时代,作为教育者,**敢地面对改革,自觉完成从重“教法”向重“学法”的转变。教育理论认为,好的学*效果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即智商、学*动力和学*方法,而教师能起到影响作用的是后两个因素。我针对初二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但喜欢看实验、做实验的特点,我准备用多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养成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惯。同时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思考、记录、对比分析、实验探究、总结归纳、交流与合作的学*方法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成为学*的真正主人。

  第三大块、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

  (1)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

  (2)潜水艇下潜的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

  (3)深海中的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

  教育专家指出: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的兴趣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斯托克威也曾说过:“要想快速有效地学*,任何东西你必须看它、听它和感觉它。”设计以上问题旨在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特别是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能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问题上。

  第二步、演示实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请各位评委看投影的五个实验

  (1)薄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学生用手指触及其表面,会感到有压力。

  (2)向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缓缓加水,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3)向上端开口、侧面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缓缓加水,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4)将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竖直插入水中,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5)做课本图9-11实验,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这五个实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的现象分析其中的道理,符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特点。经过这五个实验的分析,学生已经知道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有助于接着提出问题: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要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常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猜想,不能毫无依据乱猜。

  第三步、设计并进行实验

  学生猜想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设计时要注意使用“控制变量法”,讨论完后各组派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大家互相点评并完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事物、现象,深入全面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学得的知识能够保持较深的记忆。

  方案成熟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老师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在实验前用投影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四点,请各位评委看投影:

  (1)、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前,应注意U形管两侧的液面不能出现高度差。

  (2)、测定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时,一定要使金属盒保持在同一深度处。

  (3)、本实验中,在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由浅入深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U形管中两管液面高度的变化;在测定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而转动压强计的探头时,我们必须认真观察两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是否改变。

  (4)、玻璃仪器,轻拿轻放,以免打坏。

  第四步、各组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派代表汇报。

  第五步、老师评价。

  老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学生实验、师生对话、结论汇报,对表现比较优秀的同学们及时给予表扬,一方面是对优秀同学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同学的鼓励,能使全体同学都有进步。

  第六步、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学*内容。

  小结是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及时巩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七步、当堂巩固:内容是实验册第58页“WWW”中的第1、2两题

  这两题正好复*了课堂上的实验,及时测验,及时反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第四大块、说作业与板书设计

  第一点、作业设计:课本第68页“WWW”中的第1、2、3三题、自学信息库中的推导液体压强计算公式。

  第一题、与生活联系,让学生感受物理无处不在,身边也有许多的物理知识。

  第二题、讲述前人做的实验,这个小实验一般人不会相信,不能理解,而学过相关知识的同学能很容易解释,可见学*物理知识很有用处,能解释一些奇怪的现象,也能揭穿社会上一些骗人的小把戏。

  第三题、让学生做身边的小实验,使学生感受实验不一定非要在实验室进行,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

  前三题都较简单,可满足全体同学的学*需要,布置自学信息库中的推导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目的是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需要。

  第二点、板书设计:

  二、液体的压强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4、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将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作为板书,并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这种形式条理清楚,一目了然。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由于本人水*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较少。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总结。本节共有两个段标,分别是“令人惊奇的实验”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在“令人惊奇的实验”中安排了“活动1”是模仿帕斯卡的裂桶实验,主要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的过程,体会液体压强的“神奇”。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有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惯,帕斯卡实验对于激发学*兴趣、认识液体也有压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要安排得紧凑、要有“令人惊奇”的效果。可以将活动3中的问题(1)的讨论与该实验过程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只看“热闹”不看“门道”的情况。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上,“活动2”是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安排这个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教材中仅提供器材而没有作其他方面的陈述,对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得出结论等内容都要求学生自己进行.通过该实验使学生知道,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有关,与液体性质有关,与方向无关等。“活动3”通过对几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达到扩展视野的目的。由于《课程标准》中对液体的压强未作要求,所以没有编入有关液体压强的公式及计算的内容。教材第10页上面的方框中的内容要指导学生认真填写,但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思考。

  2、三维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液体内部压强跟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经历模仿帕斯卡的实验过程,体会帕斯卡实验的意义,认识液体内部压强跟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的应用价值.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液体压强的特点

  难点:用液体压强知识解释实际的现象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归纳结论,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观察、思考、记录、实验探究、交流与合作。

  三、学情分析

  新课标的理念适应了学生对世界认知的构建心理,能否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开展研究活动,对教师来说是一场教学理念的革命。液体压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对于液体压强的认识只停留在朦胧阶段,所以本节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对液体压强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由于初三学生已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在教学安排上,从新课引入,到教学中间的设疑、亲身体会,处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培养学生从观察、实验着手,从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㈠引入新课

  活动1令人惊奇的实验(模仿帕斯卡的实验)

  此实验可安排作为课外活动,由老师带领学生做演示实验。

  提出问题:为什么几杯水就把饮料瓶压裂了?由此你想到哪些问题?你的猜想是什么?

  ㈡新课讲授

  1、活动2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①本活动使用的仪器是简易压强计,一般不介绍它的制造原理,直接介绍使用方法即可。让学生知道U形管两液面高度差的大小表示压强计金属盒上橡皮膜受到的压强的大小,压强越大,两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就越大。

  ②学生提出猜想

  ③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实验方法讨论。⑴假如液休内部压强与深度有关,你的实验方案是什么?⑵假如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你的实验方案又是什么?实验结论为“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深度有关,深度增加,压强增大.不同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④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压强

  a.内部是否有压强: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玻璃缸内的液体中,观察压强计两管中液面产生高度差,得出结论:液体内部有压强。

  b.各个方向,改变橡皮膜方向,得出结论,观察现象:U形管中仍有高度差。结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c.压强随深度的关系:改变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将其固定在水面下10厘米处,变膜的方向,记录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结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d.同一深度,压强和液体密度的关系:比较同一深度水和盐水的压强;记录压强计在盐水中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结论: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e.深度不变,各个方向压强关系:压强计金属盒固定在水面下5厘米处,记下两次液面高度差,任意改变膜的方向,记录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结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对于“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的特点,不必刻意地让学生去实验,可以在活动结束后,向学生提问,“你在实验过程中是否还有其他新的发现?”

  让有兴趣的.学生再去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或重新实验,让那些能够发现上述特点的同学,享受成功的喜悦.

  2、活动3讨论下列问题

  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后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讨论“帕斯卡为什么用几杯水就能把水桶撑破”这个问题时,让学生明确液体产生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质量大小没有直接关系。在讨论“潜水员进行深水作业时,为什么必须穿上特制的潜水服?为什么还要限制潜水的深度”这个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围绕水下的环境特点展开讨论。

  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时。要及时给予鼓励、赞美,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物理的兴趣。

  3、总结液体压强的特点:

  ⑴液体内部有压强

  ⑵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⑶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4、学以至用:

  老师读初中的时候曾经利用液体的压强知识解决过一次实际问题,现在我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同学们也想一想。

  例题:在老师念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家里面的排污管道堵住了(如图),洗碗池里的水排不出去,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让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讲述老师思考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与学生共享思考解决问题的乐趣。

  同学们,学完了这堂课后,请你们多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或解决。送你们一句话,留心身边事,发现处处有。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液体的压强》,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设计、说板书设计等五方面说说这节课,请各位多指教。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及处理:

  教材从液体的流动性和液体有重力出发研究了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也有压强。重点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利用实验定性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深度的关系;利用物理模型“液柱”从压强的定义公式推导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通过例题理解液体压强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较少,是本章的难点。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总结。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认真做好“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因此,我认为《液体的压强》这节内容划分为两课时教学为宜。第一节课时,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会应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第二节课时,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和三峡船闸的原理。熟练应用液体压强公式并学*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由浅入深,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一节课时的重点是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难点是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2、教学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会应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的能力,学*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用废矿泉水瓶和气球自制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4、教学准备: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教学课件,准备各种实验器材,多元化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主动性。

  2、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组内自定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

  3、演示实验器材:液体底部和侧壁压强演示仪一套、压强计、大烧杯、刻度尺、水和盐水。

  4、学生实验器材:塑料袋、铁钉、废矿泉水瓶、气球、大烧杯、刻度尺、水和盐水(学生每小组一套)。

  二、说教法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总结归纳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由于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兴趣。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说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实验、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液体压强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诸如拦河坝上窄下宽、深水炸弹等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结合课件):

  【一、引入新课】(2min)

  1、烧杯放在水*桌面上对桌面会不会产生压强?为什么? (复*:温故知新)

  2、如果在烧杯中加入水,水对烧杯底和杯壁会不会产生压强?为什么?

  (说明:在复*旧知识中引出新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兴趣。)

  板书课题:14.2液体的压强

  3、当问题出现不同意见时,最好的验证方法是什么?(实验)

  (说明:解答问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不盲目跟随,用实验验证。虽然学生的想法很多很多,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有的难免有点不着边际,但是老师应当给予适度的评价,切不可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惯。)

  【二、探究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强】(3min)

  1、如何设计实验探究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无压强?

  (说明:让学生讨论液体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的原因,并亲自动手实验,可用铁钉扎破装水的塑料袋。既锻炼学生的自主设计、动手实验能力,又促进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和建议,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惯,更是为了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中,能够敢于大胆的想象,为解决液体内部压强做个铺垫。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当主人,自主设计实验。)

  2、其他液体行不?比如盐水。

  (说明:设置一个小的问题,就从研究的水转移到普遍的液体上。这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3、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说明: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实验结论,养成良好的实验*惯。)

  板书:液体对容器底部和容器侧壁都有压强。

  【三、反馈练*一】(1min)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

  (说明:反馈练*题设计与实验结论形式不同,意义相同,可以考察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情况和知识迁移能力。)

  【四、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的特点】(12min)

  第一环节:课题的提出:刚才探究了液体底部和侧壁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有无压强呢?试举生活实例说明。到了夏天游泳时,当水到达脖子时,呼吸时会有什么感觉?又说明了什么?

  第二环节:猜想和假设:如果有,如何验证呢? 将绑着橡皮膜的正方体放入水中。发现上下前后左右都凹下去了。

  (说明:从学生生活中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学生顺着教师设置的台阶进行猜想与实验设计。降低难度,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探究。保持探究活动的兴趣和连续性)

  第三环节:实验设计:出示压强计,简单解释其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学生设计实验思路,绘制实验表格。

  (说明:设计实验是做好实验的前提,可以明确实验目的步骤,优化实验方案,预防实验安全事故发生和应急处置预案。)

  第四环节:进行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说明:初中学生往往喜欢做实验,但容易忽视数据记录,数据处理能力尤其薄弱,在此教会学生如何处理数据。)

  第五环节:分析论证:根据刚才实验,发现压强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与什么无关? 由刚才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是由哪些数据得出的?

  板书:液体内部各方向都有压强;同一深度,液体各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液体压强公式:p=ρg h

  第六环节:交流评估: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说明:通过交流评估,分析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思考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和完善方案。通过探究实验,落实新课标要求,在强调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同时,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学*,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思维*惯。给学生创设出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亲自参与探究、发现和体验,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学*,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科学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一进行猜想一设计实验一进行实验一分析论证—交流评估。使学生知道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控制变量法)

  【五、反馈练*二】(5min)想想议议1、带鱼生活在深海中。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2、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为什么? 3、潜水员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4、深水炸弹为什么会在设定的深度爆炸?

  (说明: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从生活、生产和现代军事中的现象入手,引起学生思考。根据规律的有关内容,学生相互讨论、畅所欲言、大量举例。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把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六、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8min)

  1、由于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我们只要算出某一深度液体竖直向下的压强,也就同时知道了液体在这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

  2、假设液面下某处有个水*放置的*面,计算这个*面上方液柱对这个*面的压强?设*面在液面下的深度为h,*面的面积为s,引导学生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p=ρg h

  3、例题解答

  (说明:1、从实验探究知道:液体的压强与深度、密度有关,与方向无关。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采用物理模型的方法,在液体中取一段“液柱”,利用压强的定义公式结合质量、密度公式,很容易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p=ρgh。2、公式推导出以后总结方法,进一步从公式理解液体压强与密度、深度有关,与受力面积无关。3、通过例题理解液体压强公式和单位。)

  【七、反馈练*三】(4min)

  (说明:1、从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出发,学以致用,利用液体压强公式理解拦河坝设计上窄下宽的道理,通过展示三峡大坝、潜水服、我国研制的深海潜水艇图片,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2、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计反馈练*题,回归课本回归教材)

  【八、小结】(2min)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你记住了哪些知识?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还有什么疑问?

  (说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归纳总结)

  【九、布置作业】(3min)

  (说明:1、作业设计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回归课本回归教材。2、课外小实验:用矿泉水瓶和气球自制学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实验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节约的好*惯,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进一步了解认识深水炸弹的应用和原理,拓展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内容式板书,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一目了然,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 14.2 液体的压强

  一、液体的压强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各方向都有压强

  二、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1、压强计——U型管两侧液面高度差。

  深度h:同种液体深度增加,压强也增大。

  2、因素

  密度ρ: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也越大。

  3、同一深度,液体各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4、液体的压强公式:p=ρg h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较少,是本章的难点。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总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能应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受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获得学*的.愉悦。

  三、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分析推导公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归纳结论,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观察、思考、记录、实验探究、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预案:

  [提出问题]

  1.水坝为什么上窄下宽?

  2.潜水员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

  3.深水炸弹为什么会在设定的深度爆炸?

  [实验演示]

  4.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分析论证]

  这一节课将帮助我们解决以上问题。

  我们知道只要物体对另一物体表面有压力,就存在压强。那么让我们思考一下,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力?如图容器装有液体,我们可任意把液体分为上下两层,由于上层的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就会压下层的液体,所以压力是存在的,那么在受力面上就会存在压强。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压强会跟什么因素有关?有多大?

  引导学生分析论证,设想水中有一高度h截面为s的水柱,计算这段水柱产生的压强,就能得到水中深度为h处的压强。

  F=mg=Vg=shg

  P=F/S=gh

  这结论与事实相符吗?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分组)

  [实验探究]

  学生实验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压强计、剪去顶部的大可乐瓶、小烧杯、大烧杯、刻度尺、一杯水、一杯浓食盐水。

  引导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把学生的实验报告投影,进行讲评。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结论。

  现在我们再来研究解答前面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鼓励、赞美。

  引导学生阅读信息窗。

  为什么几杯水竟把木桶压裂了?

  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解答:几杯水在细长的管中会形成很高的水柱,根据p=gh,产生的压强也较大,所以把木桶压破。

  [学以至用]

  老师读初中的时候曾经利用液体的压强知识解决过一次实际问题,现在我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同学们也想一想。

  例题:在老师念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家里面的排污管道堵住了(如图),洗碗池里的水排不出去,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让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讲述老师思考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与学生共享思考解决问题的乐趣。

  同学们,学完了这堂课后,请你们多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

  学的知识解释或解决。送你们一句话,留心身边事,发现处处有。

  [布置作业]课本P31EX1学生用书P19EX1、2、3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液体的压强》是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由“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及“连通器”三个问题组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刚学*完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后提出的,由压力和压强的关系引出液体的压强。因此学*本节内容能巩固前内容,让学生懂得除固体产生压强,液体也会产生压强,气体也会产生压强。所以本节是联系前后知识的桥梁,是物理知识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2、教学目标: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我校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大小。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接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的愉悦,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三峡船闸”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从理论推导液体压强大小的公式,因为其中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物理模型法)尽管在前面已初步接触,但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理解,对学生来说仍然比较陌生,我将主要用分解问题、由浅入深的方法突破这一难点。

  4、课时安排:本节安排1课时

  5、教具准备:

  在这节课中,我准备的器材如下:

  教具:装满水的薄塑料袋、铁钉、薄膜手套、U形管压强计、盛水的大圆筒、刻度尺。

  学具:薄膜手套、U形管压强计、刻度尺、盛水的大圆筒、水、盐水(或煤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物理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不易理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记;学生长处是对知识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希望每节物理课都有实验,但不了解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思考问题。加上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对探究的感性经验较少,因此,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这方面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铺设悬念法通过多次设疑,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根据学生喜欢看实验、做实验的特点,采用教师演示实验法来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采用了学生演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养成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好*惯。利用多媒体演示播放一些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图片和视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学*方法:

  学生主要通过根据生活经验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提出合理的猜想,讨论实验方案,在课堂上对探究实验的观察思考、记录、对比分析、与其他同学交流与合作,总结归纳的学*方法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成为学*的真正主人。

  五、教学过程:

  1、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你见过活的带鱼吗?潜水艇为什么用厚钢板制成?拦河大坝为什么要设计成上窄下宽的形状?”

  这样设计旨在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特别是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能很快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问题上。

  2、讲授新课

  (1)、复*上节压力和压强的知识,说明固体有压强,那么液体会流动有压强吗?以旧带新。

  (2)、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

  让学生戴上薄膜手套,将手伸入水中不同的深度,感受水对手的压强,明确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

  (3)、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

  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个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再用钉子从袋子扎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做符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

  (4)、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什么有关:

  ①首先介绍压强计的使用方法,使学生知道压强计是怎样显示压强大小的,学会使用压强计。

  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提出合理的猜想,并引导学生讨论用控制变量法制订实验方案,大家相互点评并完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③方案成熟后,让两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同时在讲台分别演示探究活动(一组学生用水、另一组学生用盐水或煤油做实验),其他学生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

  ④指导学生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液体的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

  4、液体压强还与液体密度有关

  ⑤教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学生实验、对表现优秀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一方面是对优秀同学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同学的鼓励,促进全体同学都有进步。

  (5)、液体压强的大小:

  可以从潜水员潜入海中不同深度,需要不同的装备,引出计算液体在不同深度处的压强,有助于使学生体会学*这一知识的实际意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采用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利用压强的定义公式结合质量、密度公式推导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

  由于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上的压强相等,只要算出某一深度液体竖直向下的压强,也就知道了液体在这一深度各个方向上压强的大小。如图:设有一水*放置装有液体的圆筒,距液面深h处假设有一水*放置的*面S,要计算*面S受到液体对其竖直向下的压强,可以按下面的步骤思考:

  1、这个液柱的体积是多大?V=Sh

  2、这个液柱的质量是多少?m=ρV=ρSh

  3、这个液柱有多重?对S的压力是多大?F=G=ρgSh

  4、*面S受到的压强是多少?P=F/S=ρgh

  因此,深度为h处液体各个方向上的压强为:P=ρgh

  (6)、引导学生根据公式讨论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进一步明确液体的压强与密度、深度有关,与受力面积无关。

  (7)、通过课本例题的计算加强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讲解例题时强调:

  1、利用公式计算时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2、通过对比计算结果再次明确液体的压强与仅与液体的密度、深度有关,与受力面积无关。

  (8)、用所学知识讨论拦河大坝设计上窄下宽的道理,理论联系实际,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学*的兴趣。

  3、课堂小结:

  小结是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及时巩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

  4、课堂检测:理论联系实际,讨论以下问题:

  带鱼生活在深海中,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为什么?使本节课前后呼应。引导学生将学*到理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5、课后作业:p85页3 4题

  六、板书设计:

  略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汇总5篇(扩展2)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菁选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液体的压强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较少。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总结。本节共有两个段标,分别是“令人惊奇的实验”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在“令人惊奇的实验”中安排了“活动1”是模仿帕斯卡的裂桶实验,主要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的过程,体会液体压强的“神奇”。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有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惯,帕斯卡实验对于激发学*兴趣、认识液体也有压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要安排得紧凑、要有“令人惊奇”的效果。可以将活动3中的问题(1)的讨论与该实验过程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只看“热闹”不看“门道”的情况。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上,“活动2”是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安排这个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教材中仅提供器材而没有作其他方面的陈述,对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得出结论等内容都要求学生自己进行.通过该实验使学生知道,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有关,与液体性质有关,与方向无关等。“活动3”通过对几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达到扩展视野的目的。由于《课程标准》中对液体的压强未作要求,所以没有编入有关液体压强的公式及计算的内容。教材第10页上面的方框中的内容要指导学生认真填写,但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思考。

  2、三维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液体内部压强跟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经历模仿帕斯卡的实验过程,体会帕斯卡实验的意义,认识液体内部压强跟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的应用价值.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液体压强的特点

  难点:用液体压强知识解释实际的现象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归纳结论,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观察、思考、记录、实验探究、交流与合作。

  三、学情分析

  新课标的理念适应了学生对世界认知的构建心理,能否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开展研究活动,对教师来说是一场教学理念的革命。液体压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对于液体压强的认识只停留在朦胧阶段,所以本节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对液体压强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由于初三学生已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在教学安排上,从新课引入,到教学中间的设疑、亲身体会,处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培养学生从观察、实验着手,从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㈠引入新课

  活动1令人惊奇的实验(模仿帕斯卡的实验)

  此实验可安排作为课外活动,由老师带领学生做演示实验。

  提出问题:为什么几杯水就把饮料瓶压裂了?由此你想到哪些问题?你的猜想是什么?

  ㈡新课讲授

  1、活动2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①本活动使用的仪器是简易压强计,一般不介绍它的制造原理,直接介绍使用方法即可。让学生知道U形管两液面高度差的大小表示压强计金属盒上橡皮膜受到的压强的大小,压强越大,两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就越大。

  ②学生提出猜想

  ③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实验方法讨论。⑴假如液休内部压强与深度有关,你的实验方案是什么?⑵假如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你的.实验方案又是什么?实验结论为“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深度有关,深度增加,压强增大.不同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④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压强

  a.内部是否有压强: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玻璃缸内的液体中,观察压强计两管中液面产生高度差,得出结论:液体内部有压强。

  b.各个方向,改变橡皮膜方向,得出结论,观察现象:U形管中仍有高度差。结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c.压强随深度的关系:改变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将其固定在水面下10厘米处,变膜的方向,记录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结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d.同一深度,压强和液体密度的关系:比较同一深度水和盐水的压强;记录压强计在盐水中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结论: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e.深度不变,各个方向压强关系:压强计金属盒固定在水面下5厘米处,记下两次液面高度差,任意改变膜的方向,记录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结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对于“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的特点,不必刻意地让学生去实验,可以在活动结束后,向学生提问,“你在实验过程中是否还有其他新的发现?”

  让有兴趣的学生再去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或重新实验,让那些能够发现上述特点的同学,享受成功的喜悦.

  2、活动3讨论下列问题

  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后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讨论“帕斯卡为什么用几杯水就能把水桶撑破”这个问题时,让学生明确液体产生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质量大小没有直接关系。在讨论“潜水员进行深水作业时,为什么必须穿上特制的潜水服?为什么还要限制潜水的深度”这个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围绕水下的环境特点展开讨论。

  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时。要及时给予鼓励、赞美,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物理的兴趣。

  3、总结液体压强的特点:

  ⑴液体内部有压强

  ⑵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⑶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4、学以至用:

  老师读初中的时候曾经利用液体的压强知识解决过一次实际问题,现在我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同学们也想一想。

  例题:在老师念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家里面的排污管道堵住了(如图),洗碗池里的水排不出去,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让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讲述老师思考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与学生共享思考解决问题的乐趣。

  同学们,学完了这堂课后,请你们多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或解决。送你们一句话,留心身边事,发现处处有。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液体的压强》是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由“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及“连通器”三个问题组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刚学*完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后提出的,由压力和压强的关系引出液体的压强。因此学*本节内容能巩固前内容,让学生懂得除固体产生压强,液体也会产生压强,气体也会产生压强。所以本节是联系前后知识的桥梁,是物理知识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2、教学目标: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我校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大小。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接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的愉悦,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三峡船闸”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从理论推导液体压强大小的公式,因为其中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物理模型法)尽管在前面已初步接触,但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理解,对学生来说仍然比较陌生,我将主要用分解问题、由浅入深的方法突破这一难点。

  4、课时安排:本节安排1课时

  5、教具准备:

  在这节课中,我准备的器材如下:

  教具:装满水的薄塑料袋、铁钉、薄膜手套、U形管压强计、盛水的大圆筒、刻度尺。

  学具:薄膜手套、U形管压强计、刻度尺、盛水的大圆筒、水、盐水(或煤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物理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不易理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记;学生长处是对知识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希望每节物理课都有实验,但不了解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思考问题。加上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对探究的感性经验较少,因此,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这方面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铺设悬念法通过多次设疑,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根据学生喜欢看实验、做实验的特点,采用教师演示实验法来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采用了学生演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养成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好*惯。利用多媒体演示播放一些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图片和视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学*方法:

  学生主要通过根据生活经验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提出合理的猜想,讨论实验方案,在课堂上对探究实验的观察思考、记录、对比分析、与其他同学交流与合作,总结归纳的学*方法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成为学*的真正主人。

  五、教学过程:

  1、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你见过活的带鱼吗?潜水艇为什么用厚钢板制成?拦河大坝为什么要设计成上窄下宽的形状?”

  这样设计旨在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特别是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能很快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问题上。

  2、讲授新课

  (1)、复*上节压力和压强的知识,说明固体有压强,那么液体会流动有压强吗?以旧带新。

  (2)、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

  让学生戴上薄膜手套,将手伸入水中不同的深度,感受水对手的压强,明确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

  (3)、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

  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个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再用钉子从袋子扎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做符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

  (4)、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什么有关:

  ①首先介绍压强计的使用方法,使学生知道压强计是怎样显示压强大小的,学会使用压强计。

  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提出合理的猜想,并引导学生讨论用控制变量法制订实验方案,大家相互点评并完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③方案成熟后,让两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同时在讲台分别演示探究活动(一组学生用水、另一组学生用盐水或煤油做实验),其他学生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

  ④指导学生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液体的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

  4、液体压强还与液体密度有关

  ⑤教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学生实验、对表现优秀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一方面是对优秀同学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同学的鼓励,促进全体同学都有进步。

  (5)、液体压强的大小:

  可以从潜水员潜入海中不同深度,需要不同的装备,引出计算液体在不同深度处的压强,有助于使学生体会学*这一知识的实际意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采用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利用压强的定义公式结合质量、密度公式推导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

  由于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上的压强相等,只要算出某一深度液体竖直向下的压强,也就知道了液体在这一深度各个方向上压强的大小。如图:设有一水*放置装有液体的圆筒,距液面深h处假设有一水*放置的*面S,要计算*面S受到液体对其竖直向下的压强,可以按下面的步骤思考:

  1、这个液柱的体积是多大?V=Sh

  2、这个液柱的质量是多少?m=ρV=ρSh

  3、这个液柱有多重?对S的压力是多大?F=G=ρgSh

  4、*面S受到的压强是多少?P=F/S=ρgh

  因此,深度为h处液体各个方向上的压强为:P=ρgh

  (6)、引导学生根据公式讨论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进一步明确液体的压强与密度、深度有关,与受力面积无关。

  (7)、通过课本例题的计算加强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讲解例题时强调:

  1、利用公式计算时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2、通过对比计算结果再次明确液体的压强与仅与液体的密度、深度有关,与受力面积无关。

  (8)、用所学知识讨论拦河大坝设计上窄下宽的道理,理论联系实际,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学*的兴趣。

  3、课堂小结:

  小结是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及时巩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

  4、课堂检测:理论联系实际,讨论以下问题:

  带鱼生活在深海中,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为什么?使本节课前后呼应。引导学生将学*到理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5、课后作业:p85页3 4题

  六、板书设计:

  略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2节。本节主要介绍了液体内部的压强及其大小和应用;学生前面已经学*了压强和压强的计算,为本节课的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而本节课作为对压强的进一步深入学*,也为以后继续学*气体压强、流体压强打下很好的基础,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学好本节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通过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知道了教材特点,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学生特点。也就是我说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一学期的'物理学*,已具备了初步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对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已不再陌生,具体操作时,我适当引导即可,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都有压强。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并学会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设计实验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通过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体验探究过程,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的乐趣。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要上好一堂课,还要明确分析教学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的大小。

  难点:应用液体压强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说完了教学重难点,下面我将着重谈谈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向学生们展示生活中一些可以证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现象,由此引出课题。

  接下来,我会顺势让学生再例举生活中能体现出液体压强的事例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意图: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很顺利的过渡到了接下来要讲的重点内容。

  探究液体内的压强时,我会做3组演示实验,分别是

  1、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2、将水倒入一端开口、一端封闭,侧壁开口且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3、把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水中。

  意图:这是本堂课的一个重点,由这个演示实验将引导学生得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这一重要结论。

  接下来在讲如何计算液体压强的大小时,通过同学们的合作学*、不断探究,再结合我的引导,突破难点,从而掌握液体压强公式推导。最后对于液体压强的公式理解我作适当的补充。

  至此,本堂课的一大重点就解决了,而依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在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我将带领学生去探究液体压强在实际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以此加深学生们的记忆并让他们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我会向学生们展示连通器,并引导他们得出连通器的特点,让学生举一反三的列举一些连通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实况。

  接下来在巩固提升环节,我将让学生观察密度不同液体的压强有何不同。

  意图:这是巩固提升,关键是要让学生运用液体压强的公式去解决实际问题,解释生活现象。这样问题的设置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也符合学生的学*需求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我将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世界上第一大水电站,下部要比上部造得宽一些?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解释这一现象。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与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说这节课。

  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液体的压强的学*在第一课时我们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的得出和生活中的液压现象。影响因素教材的编排与设计从公式的推导和实验探究两方面来得出的。所以这一节课我认为应起到两个主要作用:一,公式的推导,教材在以前的公式推导上都是直接一步可以得出的,而这节课的公式推导是要结合几个方面来完成。需要学生把数学上的推导能力迁移过来。二,本节课的实验探究由于器材好准备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此外本节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也比比皆是,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点充分让学生感受物理的实用性与趣味性。因此本节课重要性显而易见。

  二、教学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有效的学*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所以准确、易懂、可行、可测的目标能使学生明确学*的方向和任务,从而选择正确的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学*。我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收集证据和分析归纳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的愉悦

  三、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放在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放在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因为其中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尽管在前面已初步接触,但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理解,对学生来说仍然比较陌生,我将主要用实验的方法突破这一难点。

  四、教具准备:

  演示用:橡皮膜、U形管压强计、、水、盐水、盛水的大圆筒学生用:矿泉水瓶(去底),针小气球说教学方法:

  《学生生存》一书中写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的人。”目前,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新时代,作为教育者,**敢地面

  对改革,自觉完成从重“教法”向重“学法”的转变。教育理论认为,好的学*效果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即智商、

  学*动力和学*方法,而教师能起到影响作用的是后两个因素。我针对初二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但喜欢看实验、做实验的特点,我准备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养成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惯。同时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思考、记录、对比分析、实验探究、总结归纳、交流与合作的学*方法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成为学*的真正主人。

  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设置情景,引入课题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

  (1)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

  (2)潜水艇下潜的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

  (3)深海中的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

  通过这几个问题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初步知道液体压强的存在及特点第二步、学生实验探究液体对容器的压强

  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理解液体压强的产生原因。这一步教师启发引导但不可包办代替,学生的阅读也必不可少。因为学生看到的比听到的要记忆深刻。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所准备的物品来进行实验探究。因为简便易行所以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

  这一步的最后就是让学生根据现象自己总结出液体不仅对容器底还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第三步教师演示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基于本校班容量较大且仪器配备不足这个实验采用演示,并且这个实验的学生便于观察。实验之初要把本实验要用到的试验方法,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在复*一下,尤其是在介绍器材作用时强调是用U型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来体现液体压强的大小。我们教师在演示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一定要到位。要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知道该观察什么,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首先在空气中摁橡皮膜让学生观察看到的现象,并提问如果放入水中谁来代替我的手来给橡皮膜压力和压强;在探究液体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压强关系时的教师故意改变深度又改变朝向让学生思考错误原因来提起注意。

  实验结束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结论,教师规范。

  第四步理论推导

  理论推导的过程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所以这一环节也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并有推导来的.公式和实验结论合二为一。指导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是液体的压强和所处的深度。学生对于深度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在这通过举例来帮助学生。

  第五步当堂巩固

  首先回应课堂引入环节的三个问题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然后用多媒体展示练*

  第六步、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学*内容。

  小结是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及时巩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大块、说作业与板书设计

  一上网或询问他人了解人体血压,并思考长颈鹿的血压是否和人体的血压差不多。我认为这项作业非常重要,这是学生学以致用的需要,也是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和生活密切相关和自身密切相连的重要途径,纠正学生物理就是做题的观念。

  二课后练*第二点、板书设计:二、液体的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4、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将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作为板书,并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这种形式条理清楚,一目了然。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由于本人水*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5

  各位老师好,我是3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压强》,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压强》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讲了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压力和压强的知识是对前面学*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液体压强做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对全章有重要的意义.

  (过渡句)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

  二、说学情

  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有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具备了较强的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学生之前已经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是明显的这一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压强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过渡句)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难点】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五、教学方法

  (过渡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题法。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我采用的学*方法是:合作交流法、观察归纳法。·

  (过渡句)接下来我将着重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六、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图片:展示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穿与不穿滑雪板站在雪地上,让学生观察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穿滑雪板的人不会陷到雪地里面。再举出体型大的骆驼为什么可以在沙漠中行走,而不会陷进沙里,蚊子口器那么小为什么容易刺破皮肤,以此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进而引出今天的课题——压强。(板书)

  【设计意图】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时,我将分别演示两组实验,让学生观察两次实验的现象以及试验中有哪些因素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1)在同一块海绵上放两个小桌,甲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个砝码;(2)保持与上一次乙实验相同,丙实验把小桌反过来放在海绵上,在小桌上放一个砝码。

  我将引导学生根据两次实验的现象,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板书)(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并说明:上述实验中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定义为: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板书)并让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P=F/S,单位N/m2。(板书)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有名称:帕斯卡(Pa)(板书),并且1N/m2=1Pa。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最后讲授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板书),我通过出示一些生活实例的图片:推土机的宽链条、美工篆刻刀的刀头、火车上的破窗锤、火车轨道下面铺设的枕木,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派代表组回答。学生会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说出:推土机的链条和火车轨道下面铺设的枕木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篆刻刀和破窗锤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我将总结: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

  新课讲授完,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一道练*题,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解决:水*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通过这个题目,也能将本节课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会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我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既能让我在第一时间内知道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回去搜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么方式来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事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

  七、板书设计

  (过渡句)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由易到难的排布,重难点突出,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较少,是本章的难点。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总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能应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受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获得学*的愉悦。

  三、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分析推导公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归纳结论,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观察、思考、记录、实验探究、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预案:

  [提出问题]

  1.水坝为什么上窄下宽?

  2.潜水员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

  3.深水炸弹为什么会在设定的深度爆炸?

  [实验演示]

  4.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分析论证]

  这一节课将帮助我们解决以上问题。

  我们知道只要物体对另一物体表面有压力,就存在压强。那么让我们思考一下,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力?如图容器装有液体,我们可任意把液体分为上下两层,由于上层的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就会压下层的液体,所以压力是存在的,那么在受力面上就会存在压强。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压强会跟什么因素有关?有多大?

  引导学生分析论证,设想水中有一高度h截面为s的水柱,计算这段水柱产生的压强,就能得到水中深度为h处的压强。

  F=mg=Vg=shg

  P=F/S=gh

  这结论与事实相符吗?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分组)

  [实验探究]

  学生实验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压强计、剪去顶部的大可乐瓶、小烧杯、大烧杯、刻度尺、一杯水、一杯浓食盐水。

  引导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把学生的实验报告投影,进行讲评。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结论。

  现在我们再来研究解答前面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鼓励、赞美。

  引导学生阅读信息窗。

  为什么几杯水竟把木桶压裂了?

  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解答:几杯水在细长的管中会形成很高的水柱,根据p=gh,产生的压强也较大,所以把木桶压破。

  [学以至用]

  老师读初中的时候曾经利用液体的压强知识解决过一次实际问题,现在我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同学们也想一想。

  例题:在老师念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家里面的排污管道堵住了(如图),洗碗池里的水排不出去,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让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讲述老师思考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与学生共享思考解决问题的乐趣。

  同学们,学完了这堂课后,请你们多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

  学的知识解释或解决。送你们一句话,留心身边事,发现处处有。

  [布置作业]课本P31EX1学生用书P19EX1、2、3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7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作业与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说这节课。

  第一大块、说教材分析

  第一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性学*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本节安排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活动。探究性活动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为学生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因此本节课重要性显而易见。

  第二点、教学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有效的学*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所以准确、易懂、可行、可测的目标能使学生明确学*的方向和任务,从而选择正确的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学*。我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请各位评委看投影。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收集证据和分析归纳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的愉悦

  第三点、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放在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放在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因为其中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尽管在前面已初步接触,但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理解,对学生来说仍然比较陌生,我将主要用实验的方法突破这一难点。

  第四点、课时安排

  本节安排1课时,因为研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时,只要得到压强与深度、液体密度的定性关系,并不要求定量计算,这样容量就较少,能够用1课时完成。

  第五点、教具准备:

  请各位评委看投影

  演示用:装满水的薄塑料袋、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U形管压强计、课本图9-11实验装置、水、盐水、盛水的大圆筒

  学生用:U形管压强计、刻度尺、盛水的大圆筒、水、盐水(以上器材,每两位学生一组)

  只有准备充分的教具,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而实验又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基础。实验能为学生学*物理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能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的求知;是发展学生能力和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科学作风。因此选择以上教具。

  第二大块、说教学方法:

  《学生生存》一书中写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的人。”目前,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新时代,作为教育者,**敢地面对改革,自觉完成从重“教法”向重“学法”的转变。教育理论认为,好的学*效果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即智商、学*动力和学*方法,而教师能起到影响作用的是后两个因素。我针对初二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但喜欢看实验、做实验的特点,我准备用多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养成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惯。同时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思考、记录、对比分析、实验探究、总结归纳、交流与合作的学*方法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成为学*的真正主人。

  第三大块、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

  (1)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

  (2)潜水艇下潜的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

  (3)深海中的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

  教育专家指出: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的兴趣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斯托克威也曾说过:“要想快速有效地学*,任何东西你必须看它、听它和感觉它。”设计以上问题旨在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特别是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能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问题上。

  第二步、演示实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请各位评委看投影的五个实验

  (1)薄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学生用手指触及其表面,会感到有压力。

  (2)向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缓缓加水,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3)向上端开口、侧面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缓缓加水,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4)将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竖直插入水中,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5)做课本图9-11实验,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这五个实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的现象分析其中的道理,符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特点。经过这五个实验的分析,学生已经知道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有助于接着提出问题: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要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常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猜想,不能毫无依据乱猜。

  第三步、设计并进行实验

  学生猜想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设计时要注意使用“控制变量法”,讨论完后各组派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大家互相点评并完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事物、现象,深入全面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学得的知识能够保持较深的记忆。

  方案成熟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老师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在实验前用投影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四点,请各位评委看投影:

  (1)、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前,应注意U形管两侧的液面不能出现高度差。

  (2)、测定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时,一定要使金属盒保持在同一深度处。

  (3)、本实验中,在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由浅入深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U形管中两管液面高度的变化;在测定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而转动压强计的探头时,我们必须认真观察两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是否改变。

  (4)、玻璃仪器,轻拿轻放,以免打坏。

  第四步、各组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派代表汇报。

  第五步、老师评价。

  老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学生实验、师生对话、结论汇报,对表现比较优秀的同学们及时给予表扬,一方面是对优秀同学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同学的鼓励,能使全体同学都有进步。

  第六步、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学*内容。

  小结是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及时巩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七步、当堂巩固:内容是实验册第58页“WWW”中的第1、2两题

  这两题正好复*了课堂上的实验,及时测验,及时反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第四大块、说作业与板书设计

  第一点、作业设计:课本第68页“WWW”中的第1、2、3三题、自学信息库中的推导液体压强计算公式。

  第一题、与生活联系,让学生感受物理无处不在,身边也有许多的物理知识。

  第二题、讲述前人做的实验,这个小实验一般人不会相信,不能理解,而学过相关知识的同学能很容易解释,可见学*物理知识很有用处,能解释一些奇怪的现象,也能揭穿社会上一些骗人的小把戏。

  第三题、让学生做身边的小实验,使学生感受实验不一定非要在实验室进行,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

  前三题都较简单,可满足全体同学的学*需要,布置自学信息库中的推导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目的是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需要。

  第二点、板书设计:

  二、液体的压强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4、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将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作为板书,并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这种形式条理清楚,一目了然。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由于本人水*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8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液体的压强》,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设计、说板书设计等五方面说说这节课,请各位多指教。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及处理:

  教材从液体的流动性和液体有重力出发研究了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也有压强。重点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利用实验定性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深度的关系;利用物理模型“液柱”从压强的定义公式推导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通过例题理解液体压强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较少,是本章的难点。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总结。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认真做好“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因此,我认为《液体的压强》这节内容划分为两课时教学为宜。第一节课时,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会应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第二节课时,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和三峡船闸的原理。熟练应用液体压强公式并学*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由浅入深,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一节课时的重点是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难点是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2、教学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会应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的能力,学*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用废矿泉水瓶和气球自制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4、教学准备: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教学课件,准备各种实验器材,多元化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主动性。

  2、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组内自定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

  3、演示实验器材:液体底部和侧壁压强演示仪一套、压强计、大烧杯、刻度尺、水和盐水。

  4、学生实验器材:塑料袋、铁钉、废矿泉水瓶、气球、大烧杯、刻度尺、水和盐水(学生每小组一套)。

  二、说教法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总结归纳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由于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兴趣。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说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实验、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液体压强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诸如拦河坝上窄下宽、深水炸弹等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结合课件):

  【一、引入新课】(2min)

  1、烧杯放在水*桌面上对桌面会不会产生压强?为什么? (复*:温故知新)

  2、如果在烧杯中加入水,水对烧杯底和杯壁会不会产生压强?为什么?

  (说明:在复*旧知识中引出新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兴趣。)

  板书课题:14.2液体的压强

  3、当问题出现不同意见时,最好的'验证方法是什么?(实验)

  (说明:解答问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不盲目跟随,用实验验证。虽然学生的想法很多很多,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有的难免有点不着边际,但是老师应当给予适度的评价,切不可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惯。)

  【二、探究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强】(3min)

  1、如何设计实验探究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无压强?

  (说明:让学生讨论液体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的原因,并亲自动手实验,可用铁钉扎破装水的塑料袋。既锻炼学生的自主设计、动手实验能力,又促进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和建议,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惯,更是为了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中,能够敢于大胆的想象,为解决液体内部压强做个铺垫。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当主人,自主设计实验。)

  2、其他液体行不?比如盐水。

  (说明:设置一个小的问题,就从研究的水转移到普遍的液体上。这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3、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说明: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实验结论,养成良好的实验*惯。)

  板书:液体对容器底部和容器侧壁都有压强。

  【三、反馈练*一】(1min)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

  (说明:反馈练*题设计与实验结论形式不同,意义相同,可以考察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情况和知识迁移能力。)

  【四、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的特点】(12min)

  第一环节:课题的提出:刚才探究了液体底部和侧壁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有无压强呢?试举生活实例说明。到了夏天游泳时,当水到达脖子时,呼吸时会有什么感觉?又说明了什么?

  第二环节:猜想和假设:如果有,如何验证呢? 将绑着橡皮膜的正方体放入水中。发现上下前后左右都凹下去了。

  (说明:从学生生活中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学生顺着教师设置的台阶进行猜想与实验设计。降低难度,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探究。保持探究活动的兴趣和连续性)

  第三环节:实验设计:出示压强计,简单解释其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学生设计实验思路,绘制实验表格。

  (说明:设计实验是做好实验的前提,可以明确实验目的步骤,优化实验方案,预防实验安全事故发生和应急处置预案。)

  第四环节:进行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说明:初中学生往往喜欢做实验,但容易忽视数据记录,数据处理能力尤其薄弱,在此教会学生如何处理数据。)

  第五环节:分析论证:根据刚才实验,发现压强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与什么无关? 由刚才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是由哪些数据得出的?

  板书:液体内部各方向都有压强;同一深度,液体各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液体压强公式:p=ρg h

  第六环节:交流评估: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说明:通过交流评估,分析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思考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和完善方案。通过探究实验,落实新课标要求,在强调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同时,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学*,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思维*惯。给学生创设出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亲自参与探究、发现和体验,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学*,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科学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一进行猜想一设计实验一进行实验一分析论证—交流评估。使学生知道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控制变量法)

  【五、反馈练*二】(5min)想想议议1、带鱼生活在深海中。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2、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为什么? 3、潜水员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4、深水炸弹为什么会在设定的深度爆炸?

  (说明: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从生活、生产和现代军事中的现象入手,引起学生思考。根据规律的有关内容,学生相互讨论、畅所欲言、大量举例。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把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六、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8min)

  1、由于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我们只要算出某一深度液体竖直向下的压强,也就同时知道了液体在这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

  2、假设液面下某处有个水*放置的*面,计算这个*面上方液柱对这个*面的压强?设*面在液面下的深度为h,*面的面积为s,引导学生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p=ρg h

  3、例题解答

  (说明:1、从实验探究知道:液体的压强与深度、密度有关,与方向无关。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采用物理模型的方法,在液体中取一段“液柱”,利用压强的定义公式结合质量、密度公式,很容易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p=ρgh。2、公式推导出以后总结方法,进一步从公式理解液体压强与密度、深度有关,与受力面积无关。3、通过例题理解液体压强公式和单位。)

  【七、反馈练*三】(4min)

  (说明:1、从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出发,学以致用,利用液体压强公式理解拦河坝设计上窄下宽的道理,通过展示三峡大坝、潜水服、我国研制的深海潜水艇图片,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2、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计反馈练*题,回归课本回归教材)

  【八、小结】(2min)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你记住了哪些知识?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还有什么疑问?

  (说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归纳总结)

  【九、布置作业】(3min)

  (说明:1、作业设计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回归课本回归教材。2、课外小实验:用矿泉水瓶和气球自制学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实验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节约的好*惯,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进一步了解认识深水炸弹的应用和原理,拓展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内容式板书,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一目了然,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 14.2 液体的压强

  一、液体的压强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各方向都有压强

  二、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1、压强计——U型管两侧液面高度差。

  深度h:同种液体深度增加,压强也增大。

  2、因素

  密度ρ: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也越大。

  3、同一深度,液体各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4、液体的压强公式:p=ρg h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汇总5篇(扩展3)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 液体的压强优质课菁选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 液体的压强优质课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液体的压强说课稿 液体的压强优质课,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液体的压强》是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由“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及“连通器”三个问题组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刚学*完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后提出的,由压力和压强的关系引出液体的压强。因此学*本节内容能巩固前内容,让学生懂得除固体产生压强,液体也会产生压强,气体也会产生压强。所以本节是联系前后知识的桥梁,是物理知识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2、教学目标: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我校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大小。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接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的愉悦,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三峡船闸”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从理论推导液体压强大小的公式,因为其中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物理模型法)尽管在前面已初步接触,但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理解,对学生来说仍然比较陌生,我将主要用分解问题、由浅入深的方法突破这一难点。

  4、课时安排:本节安排1课时

  5、教具准备:

  在这节课中,我准备的器材如下:

  教具:装满水的薄塑料袋、铁钉、薄膜手套、U形管压强计、盛水的大圆筒、刻度尺。

  学具:薄膜手套、U形管压强计、刻度尺、盛水的大圆筒、水、盐水(或煤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物理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不易理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记;学生长处是对知识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希望每节物理课都有实验,但不了解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思考问题。加上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对探究的感性经验较少,因此,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这方面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铺设悬念法通过多次设疑,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根据学生喜欢看实验、做实验的特点,采用教师演示实验法来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采用了学生演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养成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好*惯。利用多媒体演示播放一些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图片和视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学*方法:

  学生主要通过根据生活经验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提出合理的猜想,讨论实验方案,在课堂上对探究实验的观察思考、记录、对比分析、与其他同学交流与合作,总结归纳的学*方法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成为学*的真正主人。

  五、教学过程:

  1、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你见过活的带鱼吗?潜水艇为什么用厚钢板制成?拦河大坝为什么要设计成上窄下宽的形状?”

  这样设计旨在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特别是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能很快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问题上。

  2、讲授新课

  (1)、复*上节压力和压强的知识,说明固体有压强,那么液体会流动有压强吗?以旧带新。

  (2)、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

  让学生戴上薄膜手套,将手伸入水中不同的深度,感受水对手的压强,明确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

  (3)、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

  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个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再用钉子从袋子扎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做符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

  (4)、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什么有关:

  ①首先介绍压强计的使用方法,使学生知道压强计是怎样显示压强大小的,学会使用压强计。

  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提出合理的猜想,并引导学生讨论用控制变量法制订实验方案,大家相互点评并完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③方案成熟后,让两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同时在讲台分别演示探究活动(一组学生用水、另一组学生用盐水或煤油做实验),其他学生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

  ④指导学生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液体的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

  4、液体压强还与液体密度有关

  ⑤教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学生实验、对表现优秀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一方面是对优秀同学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同学的鼓励,促进全体同学都有进步。

  (5)、液体压强的大小:

  可以从潜水员潜入海中不同深度,需要不同的装备,引出计算液体在不同深度处的压强,有助于使学生体会学*这一知识的实际意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采用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利用压强的定义公式结合质量、密度公式推导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

  由于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上的压强相等,只要算出某一深度液体竖直向下的压强,也就知道了液体在这一深度各个方向上压强的大小。如图:设有一水*放置装有液体的圆筒,距液面深h处假设有一水*放置的*面S,要计算*面S受到液体对其竖直向下的压强,可以按下面的步骤思考:

  1、这个液柱的体积是多大?V=Sh

  2、这个液柱的质量是多少?m=ρV=ρSh

  3、这个液柱有多重?对S的压力是多大?F=G=ρgSh

  4、*面S受到的压强是多少?P=F/S=ρgh

  因此,深度为h处液体各个方向上的压强为:P=ρgh

  (6)、引导学生根据公式讨论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进一步明确液体的压强与密度、深度有关,与受力面积无关。

  (7)、通过课本例题的计算加强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讲解例题时强调:

  1、利用公式计算时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2、通过对比计算结果再次明确液体的压强与仅与液体的密度、深度有关,与受力面积无关。

  (8)、用所学知识讨论拦河大坝设计上窄下宽的道理,理论联系实际,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学*的兴趣。

  3、课堂小结:

  小结是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及时巩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

  4、课堂检测:理论联系实际,讨论以下问题:

  带鱼生活在深海中,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为什么?使本节课前后呼应。引导学生将学*到理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5、课后作业:p85页3 4题

  六、板书设计:

  略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汇总5篇(扩展4)

——《压强》说课稿 (菁华3篇)

《压强》说课稿1

  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压强》,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六个方面谈谈我队这节课的理解:

  一, 教材分析: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材进行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它是学*大气压强,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的基础,是贯穿全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的重点。

  2.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了解压强的概念。

  (2) 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

  (4) 了解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观察生活中各种与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法。

  (2)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试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使用控制变量法。

  (3) 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活动,培养学生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是学生获得对压强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下基础。

  (3)经历探究性物理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难点:利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法分析:

  (1) 本节课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从 实验中总结规律,并自己设计实验规律,总结结论。

  (2) 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学法分析:

  (1) 采用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的学*法。

  (2) 通过对本节课的探究学*,培养学*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善于总结的思维方式。

  四.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在炎热的夏天,蝉在树上叫个不停,在茫茫的沙漠中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驮着沉重的货物稳健地在松软的沙子上行走,同学们:“你们知道蝉是怎样从树上吸取汁液的吗?在松软沙子上的骆驼又是如何行走自如的呢?”

  蝉在吸吮树汁,口器捕到树皮上时,对树皮一定有压力,骆驼站在地面上,它的脚一定对地面也有压力,那么蝉的口器能刺入树皮,对树皮会造成什么影响呢?骆驼的脚又会对沙地造成什么影响呢?(洞,脚印)都是压力的作用效果。

  (二)新课导学

  1.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1) 提出问题

  压强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 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猜想上面问题的答案,如: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3) 设计实验

  用海绵。小桌子。钩码等实验器材做P77 14.1-3实验

  (4) 进行实验

  A. 让受力面积保持不变,改变压力的大小,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B. 让压力的大小保持不变,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观察海绵凹陷的深浅

  (5) 讨论与分析

  让学生讨论3到5分钟,并分析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6) 讨论和论证

  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圆珠笔或铅笔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刚才的结论。

  2, 压强

  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明显。如果受力面积和压力都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该怎样比较的呢?

  我们可以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那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引入的新的物理量:压强

  (1)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 公式:P=F/S

  (3)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时N,面积的单位时M2 ,压强的单位时N/M2,它有一个专用的名称叫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1Pa=1N/M2

  3, 课堂训练

  用投影显示P77例题,分析理顺解题思路,让学生演板,书对桌面的压强,并仔细讲解。

  4,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需要减小压强,那么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3到5分钟,然后总结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S一定时: F增大,P增大

  F减小,P减小

  F一定时: S增大,P减小

  S减小,P增大

  举例: (1)书包带为什么做的很宽?

  (2)坐在沙发上为什么比坐在板凳上舒服?

  让学生回答P78想想议议。

  (三)课堂小结: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四)课堂练*:用幻灯展示6道题,从而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和加强。

  (五)布置作业:(1)P79 4 (2) 动手做P79 5

  五,板书设计

  压强

  1, 压力的作用效果

  (1)压力的大小

  (2)受力面积的大小

  2, 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公式:P=F/S

  (3)单位:帕斯卡――帕――Pa

  1Pa=1N/M2

  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S一定时: F增大,P增大

  F减小,P减小

  F一定时: S增大,P减小

  S减小,P增大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的学*和探究,从而归纳出影响压强的因素,压强的定义,以及公式和单位,并且总结出了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了使用控制变量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准确的总结出物理规律。

《压强》说课稿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作业与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说这节课。

  第一大块、说教材分析

  第一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性学*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本节安排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活动。探究性活动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为学生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因此本节课重要性显而易见。

  第二点、教学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有效的学*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所以准确、易懂、可行、可测的目标能使学生明确学*的方向和任务,从而选择正确的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学*。我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请各位评委看投影。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收集证据和分析归纳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的愉悦

  第三点、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放在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放在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因为其中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尽管在前面已初步接触,但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理解,对学生来说仍然比较陌生,我将主要用实验的方法突破这一难点。

  第四点、课时安排

  本节安排1课时,因为研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时,只要得到压强与深度、液体密度的定性关系,并不要求定量计算,这样容量就较少,能够用1课时完成。

  第五点、教具准备:

  请各位评委看投影

  演示用:装满水的薄塑料袋、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U形管压强计、课本图9-11实验装置、水、盐水、盛水的大圆筒

  学生用:U形管压强计、刻度尺、盛水的大圆筒、水、盐水(以上器材,每两位学生一组)

  只有准备充分的教具,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而实验又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基础。实验能为学生学*物理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能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的求知;是发展学生能力和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科学作风。因此选择以上教具。

  第二大块、说教学方法:

  《学生生存》一书中写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的人。”目前,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新时代,作为教育者,*敢地面对改革,自觉完成从重“教法”向重“学法”的转变。教育理论认为,好的学*效果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即智商、学*动力和学*方法,而教师能起到影响作用的是后两个因素。我针对初二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但喜欢看实验、做实验的特点,我准备用多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养成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惯。同时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思考、记录、对比分析、实验探究、总结归纳、交流与合作的学*方法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成为学*的真正主人。

  第三大块、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

  (1)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

  (2)潜水艇下潜的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

  (3)深海中的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

  教育专家指出: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的兴趣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斯托克威也曾说过:“要想快速有效地学*,任何东西你必须看它、听它和感觉它。”设计以上问题旨在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特别是注意力分散的学生,能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问题上。

  第二步、演示实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请各位评委看投影的五个实验

  (1)薄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学生用手指触及其表面,会感到有压力。

  (2)向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缓缓加水,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3)向上端开口、侧面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缓缓加水,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4)将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竖直插入水中,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5)做课本图9-11实验,观察橡皮膜形状的变化。

  这五个实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的现象分析其中的道理,符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特点。经过这五个实验的分析,学生已经知道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有助于接着提出问题: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要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常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猜想,不能毫无依据乱猜。

  第三步、设计并进行实验

  学生猜想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设计时要注意使用“控制变量法”,讨论完后各组派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大家互相点评并完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事物、现象,深入全面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学得的知识能够保持较深的记忆。

  方案成熟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老师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在实验前用投影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四点,请各位评委看投影:

  (1)、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前,应注意U形管两侧的液面不能出现高度差。

  (2)、测定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时,一定要使金属盒保持在同一深度处。

  (3)、本实验中,在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由浅入深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U形管中两管液面高度的变化;在测定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而转动压强计的探头时,我们必须认真观察两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是否改变。

  (4)、玻璃仪器,轻拿轻放,以免打坏。

  第四步、各组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派代表汇报。

  第五步、老师评价。

  老师根据刚才的课堂讨论、学生实验、师生对话、结论汇报,对表现比较优秀的同学们及时给予表扬,一方面是对优秀同学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同学的鼓励,能使全体同学都有进步。

  第六步、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学*内容。

  小结是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及时巩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七步、当堂巩固:内容是实验册第58页“WWW”中的第1、2两题

  这两题正好复*了课堂上的实验,及时测验,及时反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第四大块、说作业与板书设计

  第一点、作业设计:课本第68页“WWW”中的第1、2、3三题、自学信息库中的推导液体压强计算公式。

  第一题、与生活联系,让学生感受物理无处不在,身边也有许多的物理知识。

  第二题、讲述前人做的实验,这个小实验一般人不会相信,不能理解,而学过相关知识的同学能很容易解释,可见学*物理知识很有用处,能解释一些奇怪的现象,也能揭穿社会上一些骗人的小把戏。

  第三题、让学生做身边的小实验,使学生感受实验不一定非要在实验室进行,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

  前三题都较简单,可满足全体同学的学*需要,布置自学信息库中的推导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目的是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需要。

  第二点、板书设计:

  二、液体的压强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4、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将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作为板书,并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这种形式条理清楚,一目了然。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由于本人水*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压强》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xx,我说课的题目《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是人教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四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教材压强部分的升华,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本节课的特点是探究活动多,生动有趣,所得规律应用性强。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思考,做好探究实验并能应用探究得到的结论正确解释现象,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科学理念。

  2、教学难点重点。

  (1)难点:

  ①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②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

  (2)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让学生初步知道流体具有流动性。

  ②让学生初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③让学生初步了解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

  ④让学生能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简单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实验使学生加强动手实践能力。

  ②培养学生用所学流体的压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加强爱科学和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研究实际问题的探索精神。通过本节课的学*进一步感受物理学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物理。

  4、教具与学具。

  教师器材:说课PPT课件、机翼模型分析flash、两个圆形纸、圆珠笔笔杆、优酸乳饮料和两个管子。

  学生每组器材:两个乒乓球、两张纸,一张纸条、水槽、注射器、硬币、漏斗、机翼模型、绳子。

  二、说学情。

  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初三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让学生动手做些实验,来观察流体运动而产生的一些现象,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利用生活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存在关系,通过探究学*,发现其规律。本节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科学理念。

  三、说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主要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学生先通过三个探究实验自己动手研究,最后小组讨论分析总结归纳得出本节课所学规律,这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既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再用电脑投影展示飞机机翼的侧面图,观察其特点,让学生自己利用所得到的规律分析解释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从中体会学*物理的乐趣。

  还需要说明一点的是针对本节课侧重现象的特点,不准备设计独立的评价与练*,而是把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的解释作为一种练*,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把课堂最后时间作为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解释分析有关火车站的安全线、狂风掀翻屋顶、硬币跳高等现象,在体会物理知识的无穷魅力的同时,进一步把现象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思考结束本堂课。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学*,探究新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一)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引入:利用空中客车A380来到*的新闻和用漏斗吹乒乓球做“吹球球不走”的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课。

  (二)第二环节:合作学*,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当流体流动时,流体压强的大小跟静止时有什么不同?

  流体压强与流速有什么关系?进行猜想,通过以下三个实验探究

  实验一:请同学们站立起来,手握两张纸,让纸自然下垂,在两张纸中间向下均匀持久地吹气,看见什么现象?

  实验二:点燃一只蜡烛,用一细管往蜡烛火焰的旁边均匀持久地吹气,火焰将向哪一边倾斜呢?

  实验三:将事先折好的两只小船,放入脸盆内,然后用矿泉瓶当作水管向船中间的水域冲水,两船如何运动?

  分小组实验,完成后每组派一名同学上台演示,并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引导学生集体总结归纳,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三)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你能解释吗?

  媒体展示狂风掀翻的屋顶,火车站的安全线,让学生分析解释其中原因,巩固新知的同时锻炼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四)第四环节: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通过吹纸小实验让学生分析其中原因,再过渡到分析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五)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获得了什么收获?

  (六)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实践作业:

  制作一个模型飞机,比一比看谁的模型飞机在空中飞行的时间长。

  2、调查作业:

  调查和收集一下生活中还有那些与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相关的现象,并尝试解释。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第4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一、流体:气体、液体统称为流体。

  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

  流速小的位置压强大。

  三、飞机升力的产生:原因:物体两侧流体的流速不同,产生压强差。

  应用:飞机、小喷雾器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汇总5篇(扩展5)

——压强说课稿 (菁华5篇)

压强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选自沪粤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一课,既是对以往固体液体压强知识的复*巩固,又是对压强知识的深化和提高,也为后面大气压知识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

  1)大气压强的存在

  2)大气压强的测量

  3)大气压强的应用,分两课时完成。

  本次课主要学*前两部分。

  2.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动脑,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尽管大气压比较抽象,但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和多媒体,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学生完全能够完成本节内容的学*。

  3.教学目标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特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本次课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②了解大气压的估测方法以及测量方法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观察与实践,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②体验自主动手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③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活动的

  兴趣,提高学生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热情。

  4.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本次课的教学重点是:

  ①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②大气压强的估测和测定

  本次课的教学难点是:

  ①用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②学生自主动手探究估测大气压

  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予以阐述。

  第二部分【教法及学法】

  本次课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演示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生分组自主探究法、游戏活动法。

  第三部分【教学器材】

  本节课要用到的教学器材如照片所示,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尽量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体。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四个教学环节进行:

  1.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在本节课开始,教师拿出一个饮料瓶并设置问题:“老师这里有个饮料瓶,你能想出几种办法让它变扁呢?利用你手边的饮料瓶试一试。”学生通过实践想到的办法可能有“捏扁、吸扁”,紧接着教师继续设问:“用手将饮料瓶捏扁,是因为手对饮料瓶有力的作用,那么用嘴吸饮料瓶时是什么力量使它变扁了呢?”通过引导分析学生较易答出:“瓶外空气”。然后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猜想:既然液体有压强,那么与液体同样具有流动性,受到重力的气体是否也有压强,从而引入课题,并板书标题“大气压强”。

  开篇通过简便易行的小实验,直接切入主题,简洁、明了,而且实验器材来源于生活,随手可得,让学生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2.分组探究,讨论交流,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教师先进行“覆杯实验”的演示,并利用动画解释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探究:要求学生尽可能设计多种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物体或老师提供的器材可以进行“吸盘挂重物”“两吸盘吸在一起拉不开”“堵口的注射器拉不开”“笔帽吸嘴唇”等实践活动,边让学生交流讨论展示边引导学生进行解释,以加强对大气压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兴趣,我又设计了几个有趣的演示实验:

  (1)“彩沙喷‘泉’”(在有支管的锥形瓶口装一吸管,倒插在彩沙中,通过支管抽气,很快彩沙通过吸管进入瓶内形成喷“泉”)。

  (2)“自动上升的小试管”(在较大的试管中灌满水,将较小的试管插入大试管一定深度,倒置,水流出,小试管在大试管中自动上升“)

  (3)“饮料真的是吸上来的吗”(让两个学生分别吸两瓶装满饮料的饮料瓶,一个密闭,一个敞口,密闭的吸不上,敞口的轻松吸上,进行对比)

  (4)“谁压扁了易拉罐”(将加热后的易拉罐倒置在水面,很快易拉罐变扁)。并让学生对实验进一步解释。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曾经说过:“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这些实验让学生在惊讶中领略科学的神奇。

  通过这些探究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以此达到对第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3.历史故事开篇,自主探究估测大气压和了解托里拆利实验

  教师邀请两个“大力士”同学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大气压的威力。接着结合课件中的动画给学生讲马德堡半球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物理发展史中的盛事。紧接着提出问题:大气压究竟有多大呢?然后安排学生利用所学压力压强知识和手边老师提供的吸盘、注射器、弹簧测力计等器材进行分组实验估测大气压。学生较容易想到通过测压力和受力面积来计算出大气压的值。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实验室所用弹簧测力计量程较小,吸盘被拉动瞬间弹簧测力计读数较难把握,学生实验探究难以成功,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用装沙子或水的挂瓶,或者用小钩码加橡皮泥来代替弹簧测力计测拉力的大小。实验时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组织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估,让学生了解到:吸盘中的空气往往难以充分排尽,拉动吸盘时受力面积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因素会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从前面所做的“覆杯实验”入手,让学生思考“用水槽装水封口,换更高的容器实验结果又会怎样呢?”实验后水依然不流出,继续发问:“大气压究竟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呢?”此时播放大气压支持水柱的实验视频,引导学生分析获知:大气压的大小就等于它所支持的水柱所产生的压强,获得一种可以准确测量大气压值的方法,但此实验有缺陷:支持水柱过高,实验操作不方便,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换用密度更大的液体---水银来解决问题,由于水银有毒,所以我通过实验视频给学生介绍托里拆利实验并结合动画进行分析,让学生计算出大气压的值。

  在这个自主探究性学*活动中,进一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步步深入,循序善诱,让学生学会了用转换法的思路和等效替代的方法来获取科学知识,以此达到对第二个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4.回顾小结,活动迁移以及课后研讨

  先组织学生回顾小结,以便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

  接下来设定两个活动:

  (1)怎样将底部有小孔的饮料瓶灌满水?“(灌满水,盖上盖拿出水面即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安排学生进行用吸管搬运乒乓球比赛的游戏活动,游戏规则是不允许用手接触乒乓球。(用吸管吸球搬运即可)。这个游戏寓教于乐,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物理的热情和兴趣,也增进了师生关系。

  最后,我设计了两个课后研究问题:

  (1)收集和了解身边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及应用。

  (2)撰写小论文:《假如没有了大气压》,

  学生可任选其一。这样设计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能力及想象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本次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专家评委!

压强说课稿2

  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压强》,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六个方面谈谈我队这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材进行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它是学*大气压强,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的基础,是贯穿全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的重点。

  2、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

  (4)了解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与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试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活动,培养学生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是学生获得对压强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下基础。

  (3)经历探究性物理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难点:利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法分析:

  (1)本节课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规律,并自己设计实验规律,总结结论。

  (2)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学法分析:

  (1)采用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的学*法。

  (2)通过对本节课的探究学*,培养学*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善于总结的思维方式。

  四、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在炎热的夏天,蝉在树上叫个不停,在茫茫的沙漠中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驮着沉重的货物稳健地在松软的沙子上行走,同学们:“你们知道蝉是怎样从树上吸取汁液的吗?在松软沙子上的骆驼又是如何行走自如的呢?”

  蝉在吸吮树汁,口器捕到树皮上时,对树皮一定有压力,骆驼站在地面上,它的脚一定对地面也有压力,那么蝉的口器能刺入树皮,对树皮会造成什么影响呢?骆驼的脚又会对沙地造成什么影响呢?(洞,脚印)都是压力的作用效果。

  (二)新课导学

  1、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

  压强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猜想上面问题的答案,如: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3)设计实验

  用海绵。小桌子。钩码等实验器材做P77 14.1-3实验

  (4)进行实验

  A、让受力面积保持不变,改变压力的大小,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B、让压力的大小保持不变,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观察海绵凹陷的深浅

  (5)讨论与分析

  让学生讨论3到5分钟,并分析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6)讨论和论证

  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圆珠笔或铅笔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刚才的结论。

  2,压强

  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明显。如果受力面积和压力都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该怎样比较的呢?

  我们可以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那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引入的新的物理量: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公式:P=F/S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时N,面积的单位时M2,压强的单位时N/M2,它有一个专用的名称叫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1Pa=1N/M2

  3,课堂训练

  用投影显示P77例题,分析理顺解题思路,让学生演板,书对桌面的压强,并仔细讲解。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需要减小压强,那么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3到5分钟,然后总结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S一定时:F增大,P增大

  F减小,P减小

  F一定时: S增大,P减小

  S减小,P增大

  举例:(1)书包带为什么做的很宽?

  (2)坐在沙发上为什么比坐在板凳上舒服?

  让学生回答P78想想议议。

  (三)课堂小结: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四)课堂练*:用幻灯展示6道题,从而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和加强。

  (五)布置作业:(1)P79 4 (2)动手做P79 5

  五,板书设计

  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

  (1)压力的大小

  (2)受力面积的大小

  2,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公式:P=F/S

  (3)单位:帕斯卡――帕――Pa

  1Pa=1N/M2

  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S一定时:F增大,P增大

  F减小,P减小

  F一定时: S增大,P减小

  S减小,P增大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的学*和探究,从而归纳出影响压强的因素,压强的定义,以及公式和单位,并且总结出了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了使用控制变量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准确的总结出物理规律。

压强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了固体、液体、气体的压强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压强”的知识有了更丰富的了解,本节知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联系密切,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从而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1、知识与技能:知道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学会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长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体会科学技术的力量,关注科技的两面性,加强安全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从教材的安排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上看,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因该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较广泛的应用,且较为抽象,所以教材中有关它的应用──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期。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现象比较感兴趣,喜欢动手,但欠缺对问题深入的思考及理性的研究。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从直观现象入手,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降低学生学*难度。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这节课综合采用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比较归纳并辅以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创设情境,倡导合作探究和自主学*,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学法:把学生置身于大量的物理情景之中,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学*的原动力,学生学*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产生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由PPT配音介绍1905年鄂洛多克火车站发生的惨案,由事件的悬疑造成知识的“悬疑”,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展示学*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流体概念的教学

  直接引出流体的概念──有流动性的气体、液体统称为流体。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教学

  先由液体和气体静止时内部压强的特点轻松过渡到液体和气体流动时的压强。再利用简单的小实验“吹纸条”为猜想提供事实依据。最后利用伯努利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前,首先从连通器的角度分析各细管中液柱的高度为什么相等,并猜想流体流动后液柱的高度的变化。实验时引导学生找到“液柱高度的变化”及“不同位置的流速”这些实验的观察点,并从液体和气体压强的角度对液柱高度的变化进行分析,是解决这一重点知识的关键。

  先探究气体,再探究液体。探究完“气体流动时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先回头分析“吹纸条看到的现象”,以验证猜想,然后再进行液体流动时压强的探究。实验完成后,教师对同学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并简单进行物理学史教育:这就是著名的伯努利原理,实际上早在200多年以前,瑞士物理学家伯努利已经用上述装置验证了这一结论。此时,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基本解决,而且课前设下的悬疑也已拨云见日,即将被揭开。

  然后回到“鄂洛多克惨案”,并顺势带出另一个相同的事故“奥林匹克”号惨案,因为这两个事故的产生具有共性。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现场模拟,自己选择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找到藏在幕后的“黑手”。(根据各组的情况可选择其中一个事故进行模拟实验,然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

  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设计出了很多合理的方法,请看视频(视频展示)。通过这些实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抽象问题直观化,利于同学们成功找到产生现象的根本原因,并感叹人类的不遵循自然的规律必遭大自然的惩罚。并知道了不能跨越安全线,不能靠*高速行驶的列车,不能让两船并列行使,由此潜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增强了安全意识。

  另外,我把“危害”放前,“应用”置后,有两个用意:一是为课前的悬疑服务,为解决这个悬疑,必须把两个事故放在前面,以迎合学生们急以解决疑问的好奇心理,提高课堂效率。二是符合人类认识大自然,战胜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科学发展的真实历程。

  教学过程中以“提出问题──建立事实──形成假说──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应用”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自主探究,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第一个设疑已经解决,再创设下一个悬疑。

  3、飞机的升力的教学

  (1)比一比,谁是大力士?

  首先引导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性的竞赛,漏斗口朝上,放入乒乓球,从下方使劲吹气,看谁能把乒乓球吹出去。其结果肯定是吹不起来,然后再口朝下的吹。同学们会发现还是吹不下来,但不吹的时候反而却掉下来了。

  这个活动把课堂推入一个小高潮。

  选用这个学生活动的目的:一是为了学以致用,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对知识加以巩固深化;二是体会身边的物理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增加学生继续学*的兴趣和欲望;三是为飞机升力的教学埋下伏笔,承上启下。

  然后欣赏飞鸟与飞机的视频,再次设疑:向下吹乒乓球时,由于乒乓球受到了向上的压力差克服了自身重力而没有掉下来,“小鸟和飞机为什么也能在空中飞翔而不掉下来呢?”

  (2)飞机的升力

  首先让学生回顾视频中飞机起飞的情景,并提问:飞机起飞之前为什么要在长长的跑道上加速?

  然后进行现场模拟。先把长方体机翼的飞机放在跑道上,用电扇使空气相对飞机发生相对运动,通过档位的控制以改变空气流动的速度模拟飞机的加速,结果飞不起来。此时可不失时机地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科学的创新和发展是曲折的、艰辛的、严谨的,是需要失败的。再把流线型机翼的飞机放在跑道上,结果飞起来了。通过两架飞机的对比实验,让学生真实直观的认识到上凸下*的机翼形状是飞机飞起来的关键。这是一次实验的对比,一次科学的跨越,一次思维的碰撞,一次火花的迸发,引发学生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将课堂带入另一个高潮。

  (3)这种形状机翼的飞机为什么就能飞起来呢?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还得解决机翼上下空气流速大小的问题,怎样让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的流动非常形象地展现在同学眼前呢?只有靠课件。

  在突破难点知识的过程中,还原了人们认识发现物理规律的历程和科学探究的曲折道路,使教材变得更加立体生动,使学生的学*过程更加丰富有趣。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亲历探究,在动手动脑中形成知识,在应用知识中享受快乐,切身感受物理学科学*的特点,课堂教学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4、知识的应用

  有关这一知识的应用我又选择了三个素材:灰雁倒飞、汽车尾翼板、香蕉球。灰雁倒飞,实际上是利用情景设疑让学生猜想“灰雁怎样才能迅速降低高度摆脱危险?”让学生的思维产生冲突,增加学生学*的兴趣,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灰雁倒飞、汽车尾翼板又都是对飞机机翼倒置的应用,具有相似性。美丽的曲线──香蕉球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品尝足球运动的魅力和神奇,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以满足学生的欲望。

  素材是课堂的灵魂,只有好的素材,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大量的情景,利用情境引入、情景设疑、情境探究、情境观察、情境分析和情境应用等环节环环相扣,既体现出知识的呈现规律,又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激发学*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学生创设了可以触摸的学*研究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拓展了思维空间,体现出情景教学的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五)课堂小结

  与以往不同的是,采取了一种诱惑式的方式。因为到此为止,这节课的内容已基本完成,但学生的思维已经有所疲乏和倦怠,利用同学们想了解香蕉球产生的欲望激励同学们必须达到老师的.要求──回答“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通过对知识进行重现,让学生明确本节所学的主要知识,给新知识的授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六)巩固练*

  通过进一步*题的练*,达到巩固知识,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并要求同学们在辨析中灵活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辨析能力。让学生感到物理无处不在,让自然的神奇带给学生无尽的探究欲望!

  (七)家庭作业

  这些*题的设置有助于把兴趣延伸到课外,并通过课外的拓展实践,促进技能的迁移创新。

压强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压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的是固体的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这一节内容又是初中物理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本身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压力的概念,了解静置物体对水*面的压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掌握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单位。

  (2)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4)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

  难点:压力和重力的区别联系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初二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学生分析:

  在前面的学*中学生已经学*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三幅图片展示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力和压强)

  (二)讲授新课

  (1)通过观看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并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从而引出压力的概念。接着让学生作出一些图形的压力的示意图。对压力和重力再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压力与重力是不同的两种力,并强调只有在水*面时,压力大小与重力相等。

  (2)压力的作用效果:

  接着让学生用手压铅笔的两端时,有何感受?

  a、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b、提出假设:学生进行大胆猜测

  c、设计实验:

  d、验证假设: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e、得出结论: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受力面积下,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相同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3)压强的计算公式: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结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

  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N/m2(Pa),且1Pa=1N/m2,并说明1N/m2的意思。并举例说明帕是一个很小的单位。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压强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压强》,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首先,我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压强》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压力和压强的知识是对前面学力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液体压强做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内容对全章有重要意义。

  (过渡句)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

  二、说学情

  在前面的学*中学生已经学*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学生之前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过渡句)通过比较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利于后续的应用。因此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压强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控制变量法,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以及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过渡句)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难点】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五、教学方法

  (过渡句)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题法。

  (过渡句)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六、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图片:展示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穿与不穿滑板站在雪上,效果截然不同。再举出骆驼为什么不会陷进沙里,蚊子口器为什么容易刺破皮肤,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兴趣,引出今天的课题——压强。(板书)

  【设计意图】正如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时我将分别演示两组实验:(1)在同一块海绵上放两个小桌,甲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个砝码;(2)实验保持与上一次乙实验相同,丙实验把小桌反过来放在海绵上,再在小桌上放一个玛法。

  我将引导学生根据两次实验的现象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板书)(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并说明:上述实验中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定义为: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并提问由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根据比值定义法,P=F/S,单位N/m2。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有名称:帕斯卡(Pa),并且1N/m2=1Pa。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最后讲授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板书),我通过出示一些生活实例的图片:推土机的宽链条、美工篆刻刀的刀头、火车上的破窗锤、火车轨道下面铺设枕木,原因是什么?学生会说出:推土机的链条和火车轨下面铺设的枕木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篆刻刀和破窗锤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我将总结: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新课讲授完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一道练*题,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解决:水*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通过这个题目也能将本节课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会结合板书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课程结束后给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回去搜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么方式来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事例。

  七、板书设计

  (过渡句)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由易到难的排布,重难点突出,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汇总5篇(扩展6)

——液体压强教学反思汇总5篇

  液体压强教学反思 1

  探究性学*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本节安排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活动。

  探究性活动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为学生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因此本节课重要性显而易见。

  设计并进行实验

  学生猜想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设计时要注意使用“控制变量法”,讨论完后又让各组派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互相点评并完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事物、现象,深入全面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学得的知识能够保持较深的`记忆。

  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

  (1)、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前,应注意U形管两侧的液面不能出现高度差。

  (2)、测定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时,一定要使金属盒保持在同一深度处。

  (3)、本实验中,在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由浅入深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U形管中两管液面高度的变化;在测定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而转动压强计的探头时,我们必须认真观察两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是否改变。

  方案成熟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巡视并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各组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派代表汇报。充分体现了的导演作用,学生当好演员。

  液体压强教学反思 2

  首先通过图片展示水坝上窄下宽,潜入海中不同深度时需要穿不同的潜水服,引出液体压强的概念,并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液体深度不同时压强可能不同,有助于学生体会学*液体压强的实际意义,调动学*的积极性。

  通过迷你实验室小实验,让学生明确感受到容器侧壁也受到压强作用,并分析装有液体的容器底部,同样受到水的压力作用,因此水对容器底部也有压强。

  在探究液体压强的过程中,先进行理论推导,再实验验证的思路和方法,突出了科学探究中的分析论证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液体压强的应用及传递,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总结出连通器的特点,以及帕斯卡原理的应用。

  本节课虽然知识点不多,但需要理解应用的多,且原理复杂,对于简单地应用学生基本能理解,但对于较复杂的设备,比如课本上的液压千斤顶图,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液体压强推导时有些同学不理解,在作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压强和压力概念混淆,密度的字符书写不标准,液体压强计算公式应用起来不熟练,这些问题在*题课时都需要加以强调,尤其注意对学生良好*惯的养成。

  液体压强教学反思 3

  首先通过图片展示水坝上窄下宽,潜入海中不同深度时需要穿不同的.潜水服,引出液体压强的概念,并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液体深度不同时压强可能不同,有助于学生体会学*液体压强的实际意义,调动学*的积极性。

  通过141页的迷你实验室小实验,让学生明确感受到容器侧壁也受到压强作用,并分析装有液体的容器底部,同样受到水的压力作用,因此水对容器底部也有压强。

  在探究液体压强的过程中,先进行理论推导,再实验验证的思路和方法,突出了科学探究中的分析论证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液体压强的应用及传递,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总结出连通器的特点,以及帕斯卡原理的应用。

  本节课虽然知识点不多,但需要理解应用的多,且原理复杂,对于简单地应用学生基本能理解,但对于较复杂的设备,比如课本上的液压千斤顶图,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液体压强推导时有些同学不理解,在作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压强和压力概念混淆,密度的字符书写不标准,液体压强计算公式应用起来不熟练,这些问题在*题课时都需要加以强调,尤其注意对学生良好*惯的养成。

  液体压强教学反思 4

  这是一堂集新课讲解和实验探究教学的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多种学*方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多点开花,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的教学理念。

  物理是实验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要通过实验去呈现、去验证。本节课,物理实验贯穿教学全过程,从液体中是否存在压强到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及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都给每位学生提供探讨用的实验。

  我利用每次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步骤分明,并结合实验,让学生对控制变量法有所体会。坚持下去,必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力、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能力。

  不足:

  1、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浪费了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时间超过规定要求。

  2、没有板书,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的感知水*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压强教学反思认识液体教学反思

  液体压强教学反思 5

  《液体的压强》我上了三节课,这让我自己也感到吃惊,发现自己变得好像不会上课了。

  以前讲液体压强的时候,往往是两节课解决问题:第一节课讲液体压强的特点,及液体压强的公式推导,第二节课讲解液体压强的应用,包括液体压强的计算与连通器原理和应用。感觉两节课下来学生也能掌握得好好的。现在为什么变成了三节课呢?主要是在第一节课中我花了太多的时间。

  在第一节课,我带领学生用实验器材认识了液体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分析其原因是液体受到了重力作用,并说明这也是液体压强的根本原因)

  2、液体顷容器的侧壁有压强。(重点分析了液体具有流动性,从而对阻碍其向外流散的侧壁有压强)

  3、液体的内部有压强。(动手和学生组装简易压强计让学生了解其构造及原理并注意细节:如U型管中的水看不清楚怎么解决?U型管中出现了高度差说明了什么?如何检验压强计是否漏气?)实际上这部分内容挺耽误时间的。

  4、让学生辅助我进行实验,探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密度和方向的关系,并得出定性结论(一名学生帮助我专门作记录,并及时把记录向同学们汇报,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地去观察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5、讨论:

  1)深度到底该如何判断:(分别说出a、b、c、d四点在液体中的深度,好多学生都说出b是0cm,c是22cm,d是12cm,看来这个说明的意义还是巨大的,不然测试中提问c、d两点谁的压强大时,学生就有麻烦了)

  2)回忆学*浮力时大鱼和小鱼的争论,如果改成“大鱼大,所以受到的压强大”和“小鱼深,所以受到的压强大”的说法时,到底谁对谁错?

  3)讨论人类对深海的探测,让学生尝试想象一下连钢板都能被压缩的深海中竟然生存的鱼类可能有着什么样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认为设置比较好,学生很感兴趣,也能想象出深海中鱼的一些特点,如形状、发光等)

  4)当堂对比实验,学生讨论:矿泉水瓶(瓶中装有适量水)放在手上时,正放与倒放时瓶子对手的压强的比较;矿泉水瓶中的水在正放与倒放时对底部压强的比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液体的与因体压强不同之处。这个实验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到了固体压强的分析要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角度分析,而液体压强的不同要从液体的深度与密度的角度去分析。加深了对液体压强知识的理解。

  5)课后讨论:当你在游泳池中游泳时,潜入水下1米时受到的压强P1、当你在巢湖中游泳时,潜入水下1米时受到的压强P2、当你潜入大海中深度为1米时受到的压强P3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你又有什么发现?

  通过这节课的学*,学生们在探究中掌握了知识,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很轻松地回答了我提出的各种问题,当第二节课时我让学生自己试着分析并推导出液体的压强公式时很多学生都能正确地说出其得出结论的过程。

  1.本课重点是在归纳液体压强规律的基础上,分析液体内某一深度处压强的计算步骤和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在分析、推导前设想一段液柱(学生的抽象思维),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限制,补充做了演示实验(学*支撑点)使学生的思维由形象过渡到抽象,使学生先有一个实际感受,再进行想象,搭一个阶梯,就比较容易了。

  2.本课分析较多,为了使学生在45分种内不至于疲劳,让学生对例题自己练*,并且分为三部不同条件进行练*,练*后再分析液体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更为恰当。同时让学生通过练*、比较分析,这样得出结果就顺理成章。

  3.讲解中,对公式p=ρhg中的h表示深度要特别强调,避免学生误认为h是液体内某处到容器底部的距离,否则将在计算中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汇总5篇(扩展7)

——压强说课稿优选【五】份

  压强说课稿 1

  各位老师好,我是3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压强》,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压强》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讲了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压力和压强的知识是对前面学*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液体压强做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对全章有重要的意义.

  (过渡句)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

  二、说学情

  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有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具备了较强的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学生之前已经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是明显的这一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压强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过渡句)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难点】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五、教学方法

  (过渡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题法。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我采用的学*方法是:合作交流法、观察归纳法。·

  (过渡句)接下来我将着重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六、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图片:展示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穿与不穿滑雪板站在雪地上,让学生观察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穿滑雪板的人不会陷到雪地里面。再举出体型大的骆驼为什么可以在沙漠中行走,而不会陷进沙里,蚊子口器那么小为什么容易刺破皮肤,以此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进而引出今天的课题——压强。(板书)

  【设计意图】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时,我将分别演示两组实验,让学生观察两次实验的现象以及试验中有哪些因素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1)在同一块海绵上放两个小桌,甲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个砝码;(2)保持与上一次乙实验相同,丙实验把小桌反过来放在海绵上,在小桌上放一个砝码。

  我将引导学生根据两次实验的现象,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板书)(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并说明:上述实验中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定义为: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板书)并让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P=F/S,单位N/m2。(板书)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有名称:帕斯卡(Pa)(板书),并且1N/m2=1Pa。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最后讲授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板书),我通过出示一些生活实例的图片:推土机的宽链条、美工篆刻刀的刀头、火车上的破窗锤、火车轨道下面铺设的枕木,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派代表组回答。学生会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说出:推土机的链条和火车轨道下面铺设的枕木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篆刻刀和破窗锤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我将总结: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

  新课讲授完,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一道练*题,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解决:水*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通过这个题目,也能将本节课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会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我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既能让我在第一时间内知道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回去搜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么方式来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事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

  七、板书设计

  (过渡句)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由易到难的排布,重难点突出,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压强说课稿 2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说学生:流体力学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对流体力学现象的理性思维和认识不足,因此学生对本节课的情景创设与实验探究具有很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有所欠缺,老师要及时地进行兴趣激发与技巧引导。

  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流体力学的基础,是液体压强与大气压强的延伸与拓展。主要由“流体的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两大知识点组成。

  教材抓住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特点,利用实验探究、模型展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物理规律,从而让学生能进一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回归生活。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他们现有的知识储备,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3、了解生活中跟流体压强和流速相关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流体的压强跟流速相关的现象。

  2、通过探究实验,体验流体压强差产生的升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物理学的魅力所在,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物理,热爱科学。

  2、通过本节进一步培养学生交流讨论,和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难点:运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具准备:演示器材:吹风机,水槽、水、乒乓球、两只纸船、水槽、矿泉水瓶等;分组器材:白纸条、一枚

  1角的铝质硬币、刻度尺、学生自制机翼模型等。

  【教法学法】

  本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出物理知识,再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采用“情境引入——实验探究——应用反思——课外拓展”四位一体的教学过程。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合作探究”——鉴于物理学科中“实验探究”在教学中的突出地位,用“学案导学、合作探究”替代“学案导学、展示激学”模式,将学生分成六个合作学*小组。

  目标达成:知识用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乐趣、良好的思维*惯,和让学生学会善于观察、善于归纳的科学实践能力。

  反馈调控措施: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通过自评与互评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况,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教学活动。

  【教学流程】

  1. 情境设疑,导入新课:

  情景创设1:让一学生用漏斗把乒乓球吹起来!

  情景创设2:向上吹气,乒乓球吹不走!

  情景创设3:再水盆的边缘放一个乒乓球,用小棒划动中间的水,观察现象。

  设计理念:创设激趣、设疑情景,目的是为了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

  引入流体的概念:气体与液体都具有流动性,叫流体。

  板书:8.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实验探究,感悟新知:

  一、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提出问题:流体压强与流速有什么样的关系?

  2、猜想与假设 :

  猜想1:液体和气体流动越快,它的压强越大。

  猜想2:液体和气体流动越快,它的压强越小。

  猜想3:液体和气体流动越快,它的压强不变。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3、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一:

  实验一:用双手将一张纸条靠在嘴唇下,另一端自然下垂,沿纸的上方水*吹气,观察现象。

  实验二:请同学们手握两张纸,让纸自然下垂,在两张纸中间向下吹气,观察现象。

  ——边做边想:分析这两个实验的现象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并猜想其中的原因?

  实验三:演示:在两根固定好的*行的玻璃管两侧放置两个乒乓球,然后让学生用大吸管向乒乓球中间吹气,观察现象。

  设计理念:学生通过对以上三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与概括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得出结论:气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多媒体板书。

  二、探究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导语:气体的压强差异会产生这么奇妙的效果,液体的压强与流速之间是否也有相似性质呢

  情景导入:1912年,“奥林匹克”号与“豪克”号的意外相撞事故。

  学生活动二:

  两只纸船漂在水面上,让学生用矿泉水瓶向中间喷水,看小船是向两侧分开还是向中间靠拢?

  根据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思考两纸船靠拢的原因——进行类比性推理训练能力的培养。

  得出结论:液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多媒体板书。

  学生活动三:

  硬币跳高比赛——以比赛形式进行探究活动,迅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预设感想:当学生真的把硬币吹起来的时候,学生个个兴奋不已,学生在惊愕中体验到了科学的力量有多么的神奇!

  知识反馈:尝试解释激趣与导课实验,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找到原因?

  情景强化:用吹风机吹乒乓球的实验——乒乓球放到吹风机口,无论朝向什么方向,乒乓球好像被什么吸住了,不会掉下来。

  学生归纳结论:板书: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体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设计理念:将教材上的一个实验探究改为多个实验探究,目的是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兴趣,并通过归纳概括,使实验现象更具有说服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

  关心科技,走进生活

  三、探究飞机的升力产生的原因:

  导入:飞机起飞的动态画面——几十吨的飞机腾空而起并在空中自由飞翔,靠的是什么力量呢?——利用直观情景更容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活动四:

  拿出上节课布置的小制作作业——按照右图的尺寸折成的机翼模型,用嘴对着“机翼”前端细线的位置水*吹气,观察现象?教师强调机翼的形状,学生思考升力产生的原因?

  情景模拟与释疑——利用动画的好处是直观形象,学生易于接受。

  再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出:在相同时间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长,速度比下方气流大.

  得出结论:气流在机翼上下表面由于流速不同产生了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四、探究生活中的流体现象:

  你能用今天所学解释学案上的生活现象吗——预设并准备了几个与流体压强知识有关的生活画面和自然现象。

  设计理念:一为巩固所学,二是让学生感受到流体压强的知识就在身边而且应用广泛。

  图片情境:火车站站台上要设一条安全线且不允许人进入。

  图片情境:“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诗句。

  图片情境:下雨打伞遇到大风时,雨伞为什么会被向上吸起来?

  图片情境:草原犬鼠如何将自己的巢穴打造成“空调系统”?

  视频情景:模拟龙卷风——为什么排水管能将纸片吸起并抛向空中?

  实验情景:对着纸杯口沿水*方向吹气,纸杯为什么会跳出来?

  ——六个小组抽签,每组解释一个,比比哪个小组的解答思路清晰,语言简练,说理透彻!

  设计理念:学案导学、合作探究,学以致用,升华能力——培养小组内的交流合作精神,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等能力。

  预设感想:利用学案上设计的六个生活情景,让学生学以致用,引导学生从物理回归生活,让学生尝试用刚获得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既巩固了新知,又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探索实践,走出课堂

  图片情景:鼓励学生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制作一个飞机模型,一周以后举行航模比赛,看谁的模型飞的高,飞的时间长——动手动脑,学以致用,激发兴趣,发展智力。

  畅谈收获:

  以小组为单位,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自主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感悟和体会、还想知道那些知识等。

  设计理念:知识与技能的提炼,过程与方法的拓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布置作业】

  乒乓球是我们济宁十二中的体育优势项目,是我校的骄傲与自豪……弧圈球是乒乓球运动中最为实用的一种技巧。请你上网查询“弧圈球” 的原理。

  作业设计理念:情感上:实事求是,激起自豪;知识上:学以致用,课外延伸;能力上:激发兴趣,发展特长。

  【时间安排】

  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相得益彰——既要放得开,也要收的拢。在时间安排上教师应适当矫正,灵活掌握。

  压强说课稿 3

  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大气压强》,我说课的内容有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和我的物理教学思想六个板块。

  【教材分析

  《大气压强》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十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对大气压强的研究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运用压强、压力、水的沸点、液体密度、液体压强等内容来认识的,由“想想议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从而用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进一步学*大气压强的测量和应用。本节大气压强的学*是高中阶段进一步学*的基础,大气压强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等有广泛的意义。

  【设计思想

  1.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按照“体验→思考→分析→探究→应用”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探究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3.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所以,能动手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给学生亲*感和真实感,多媒体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表准要求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大气有压强;

  ·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设计综合应用目标导学,自学与指导,实验与讨论相结合、启发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由六个环节、八个活动组成。

  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投影并解说)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疼痛;生活在高原上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左右就沸腾了……

  实验演示: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设计说明: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2.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活动1]学生选择器材,仿照上述演示实验和课本图动手实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

  (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活动2] 师生分析实验: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学生代表分别说明,不足部分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补充。

  (3)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为了给学生强烈的感受冲击,可以由学生来做“马德堡半球”实验。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活动3] 师生回顾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

  (1)在刚才的实验中,你碰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克服困难并完成实验的?

  (2)学生汇报完后,教师作说明。

  [活动4]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设计说明:由实验设疑,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四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讨论来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特点,并尽可能解决活动中碰到的问题]

  3.怎样测量大气压?

  [活动5] 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活动6] 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投影):(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P0=ρ汞gh=1atm=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活动7] 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讨论后,逐一投影)

  (1)器材:吸盘、弹簧测力计;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2)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以上两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将实验的思路总结出来,进行实验。

  (3)师生共同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设计说明: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学*到一种间接测量大气压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欣赏自己的方法,学*他人的方法,来拓展自己的思维]

  4.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活动8] 学生自学与教师演示:(配合投影)

  (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高压锅与宇航服。

  (2)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3)实验演示: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液体液面上方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就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计说明:关注社会和生活,思考大气压怎样服务于人类,并形成对知识进行应用的意识]

  5.本节小结。(投影)

  (1)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你可以做哪些实验来证明?你还可以列举哪些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你会估测大气压吗?有哪些方法?说一说。

  (3)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4)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6.课后作业(投影)

  (1)自我评价与作业。

  (2)设计实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利用大气压的知识设计一种水杯,只要滴入少量水,就可以涌出许多水来。

  [设计说明:通过小结,让学生把本节知识条理化,也是对本节内容的一个巩固;然后由作业再检验和提高]

  【板书设计

  大气压强

  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

  原因:重力、流动性

  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标准大气压:P0=1.01×105Pa

  影响因素:高度等

  气压计:水银、无液(高度计)

  应用:抽水机

  【我的物理教学思想

  1.物理情景是物理学*的催化剂,学*物理知识,就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物理情景中去,使得学*富有新鲜和实在的气息。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时,我们可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我设想的物理情景有:人工模拟真空──将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掉,再观察纸片的“命运”;可以观察硬纸片的凹凸情况──是向上凹还是向下凸……然后由此展开讨论和实验,就可明确是不是被水“粘”住了。

  2.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刺激作用,在“做中学”,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比如:在估测大气压数值的活动中,一开始,可以不给任何器材,让学生先自行讨论和确定器材,激发他们的学*热情,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两组由学生动手实验,这会让学生感到极大的兴奋,因为这样的实验来源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3.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比如: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的大小,为何选择1米长左右的玻璃管?为何选用汞,而不用水或其他液体?等等,通过一系列引导和讨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温”科学家经历的实践过程,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压强说课稿 4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压强》。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概念。本节内容是在学*了弹力、重力、摩擦力等知识后另一种力的学*迁移,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是整个单元的理论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在结构上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同时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了解生活生产实例,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②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③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观察生活中各种有关压强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初步学*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的自信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因为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统领全章的作用,所以确定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作为本课的重点;又因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够,因此,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如何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他们认真听讲,且容易理解并掌握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课选用讲授、讨论、观察、探究和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教学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求教法选用恰当,又要求学法运用正确,而且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和学生的知识水*及年龄特点,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较好完成教学任务,我引导学生运用“阅读、观察、讨论、探究”等方法进行学*。通过阅读,了解教材内容,产生疑问,认真听讲;通过观察,认识实验现象,加深理解;通过讨论,开拓视野,巩固知识,提高运用能力;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的自信心。

  四、说教学程序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才能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1、引入新课:

  以幻灯形式出示教材第76页中两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片,思考并讨论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压力的教学:

  教材没有给压力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压力。因此为了使学生了解压力的概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书放在气球上。接着提出问题:“气球形状改变受什么力的作用?这个力的作用在哪里?方向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总结出压力的概念。

  3、压强的教学: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并演示二个小实验:

  实验一:书压气球,然后逐渐多加几本书。

  实验二:用粉笔、牙签分别压气球。

  然后提出问题:“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这二个实验,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学生探究:

  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启发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进行实验探究。

  本节的探究学*活动,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我采用分组探究实验活动,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砝码、铅笔等来完成教材第77页实验,比较在压力不同时的压痕深度有什么不同。在完成实验以后,我让学生用手压铅笔两端感受压力的效果不同,然后由老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这样分层次的教学,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设计、操作,自觉自主地去挖掘新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3)压强计算公式:

  压力的作用效果用什么来表示呢?这是我们本节课要学*的一个新物理量——压强。启发学生回忆速度概念的学*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压强的概念。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接着,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公式变形。结合压强计算公式学*压强的单位并说明其物理意义。列举实例对压强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概念。然后,通过讲解例题加强对压强公式的应用和加深对压强意义的理解。

  4、压强知识的应用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中的 “想想议议”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是什么?”然后总结出: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

  最后,通过列举生活生产中的实例使学生知道压强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引导学生正确利用压强公式学会分析和利用控制变量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对参与物理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的自信心。

  5、小结:强调本节课学*的重点内容。

  6、课堂练*:让学生完成教材第79页第4题,加强对压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7、作业:复*课文,做第79页第1、2题。

  附板书设计:

  压强

  一、 压力概念: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二、 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压力大小

  2、受力面积。

  三、压强:

  1、压强概念: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 压强公式:P=F/S F=PS S=F/P

  3、 压强单位:N/ m2,专用名称帕斯卡,简称帕,符号为pa。

  四、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1、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2、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

  压强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较少,是本章的难点。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总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能应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受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获得学*的愉悦。

  三、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分析推导公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归纳结论,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观察、思考、记录、实验探究、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预案:

  [提出问题]

  1.水坝为什么上窄下宽?

  2.潜水员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

  3.深水炸弹为什么会在设定的深度爆炸?

  [实验演示]

  4.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分析论证]

  这一节课将帮助我们解决以上问题。

  我们知道只要物体对另一物体表面有压力,就存在压强。那么让我们思考一下,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力?如图容器装有液体,我们可任意把液体分为上下两层,由于上层的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就会压下层的液体,所以压力是存在的,那么在受力面上就会存在压强。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压强会跟什么因素有关?有多大?

  引导学生分析论证,设想水中有一高度h截面为s的水柱,计算这段水柱产生的压强,就能得到水中深度为h处的压强。

  F=mg=Vg=shg

  P=F/S=gh

  这结论与事实相符吗?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分组)

  [实验探究]

  学生实验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压强计、剪去顶部的大可乐瓶、小烧杯、大烧杯、刻度尺、一杯水、一杯浓食盐水。

  引导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把学生的实验报告投影,进行讲评。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结论。

  现在我们再来研究解答前面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鼓励、赞美。

  引导学生阅读信息窗。

  为什么几杯水竟把木桶压裂了?

  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解答:几杯水在细长的管中会形成很高的水柱,根据p=gh,产生的压强也较大,所以把木桶压破。

  [学以至用]

  老师读初中的时候曾经利用液体的压强知识解决过一次实际问题,现在我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同学们也想一想。

  例题:在老师念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家里面的排污管道堵住了(如图),洗碗池里的水排不出去,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让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讲述老师思考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与学生共享思考解决问题的乐趣。

  同学们,学完了这堂课后,请你们多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

  学的知识解释或解决。送你们一句话,留心身边事,发现处处有。

  [布置作业]课本P31EX1学生用书P19EX1、2、3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汇总5篇(扩展8)

——大气的压强教案实用5篇

  大气的压强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说出大气压产生的原因,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知道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托里拆利实验,知道如何测量大气压强以及大气压的数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大气压存在的原因和大气压的测定。

  【难点】

  大气压的测定。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拿出马德堡半球进行讲解:这是两个半球,将两个半球靠在一起,抽去里面的空气制成马德堡半球,在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实验名字叫拔河,请几位力气大的同学上台来与马德堡半球进行拔河,在规定时间内,如果把半球拉开,则同学们赢,反之则半球赢。

  时间到,马德堡半球依然纹丝不动,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不能将半球拉开?在学生存在疑惑的时候,

  教师引导,大气像液体一样具有流动性,那么它是不是也像液体存在液体压强一样也存在大气压强呢?我们这节课就来一探究竟。

  环节二:建立规律,生成新知

  演示:

  1.将塑料挂钩挂在光滑的墙上;

  2.在玻璃管里盛满水,用纸片覆盖,再倒立过来,水不会流出来;

  3.请同学用吸管吸饮料。

  师生总结:大气压强确实存在,产生原因是由于重力,且空气具有流动性,发生了挤压。

  环节三:深化概念

  提问:大气压强如何测量?

  教师播放演示实验: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手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手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为760mm。把管子倾斜,竖直高度差也不发生变化。

  教师讲解:实验中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银面的上方是大气,因此,是大气压支持管内这段水银柱不会落下,大气压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这个实验最早是由意大利科学家

  当学生得出实验结论之后,教师对实验过程进行提问:

  1.以下操作对实验有无影响:

  a.玻璃管是否倾斜;

  b.玻璃管的粗细;

  c.在不离开水银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距水银面的位置。学生结合教材在交流讨论后会得出不会影响实验结果的结论。

  2.如果在实验中玻璃管不慎漏有少量空气,液体高度减小,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大小关系。

  生答: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3.这个实验利用了什么思想?

  生答:等效替换。

  4.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做气压计,影响大气压的因素有哪些?

  生讨论得:高度。

  师继续补充:还与温度有关,气温升高时,空气密度变小,大气压减小。

  师: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做气压计。学生思考大气压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环节四:巩固提高

  问:我们如何解释拔河比赛中拉不开马德堡半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

  环节五:小结作业

  提问:大气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数值是什么?课后思考如何用塑料瓶分离蛋黄和蛋清。

  四、板书设计

  略

  大气的压强教案 2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的自信心。

  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五、教学用具: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

  六、教学设计

  1、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2、活动10.2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

  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物理上用P表示压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压强公式:P=F/S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板书: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又叫帕斯卡。)该单位读作"牛顿每*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3、10.3利用体重计和方格纸测量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猜一猜设计实验实验并收集数据思考与讨论。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5、布置作业。

  大气的压强教案 3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有压强的事例.

  2.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

  教具:橡皮碗一对,茶杯,硬纸片,大、小试管,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现在我们学*大气压强的知识.先请同学们看两个实验.

  演示课本图11—2、11—3实验.演示前说明做法.

  让学生讨论:什么原因使两个皮碗紧贴在一起拉不开呢?

  什么原因使硬纸片不掉下来呢?

  二、大气压强

  分析上面实验中现象的原因.皮碗周围只有空气,没有别的物体,把皮碗紧压在一起的力,只能是空气产生的.

  向上托住硬纸片不掉下来的力,也只能是空气产生的.

  上面的实验证明,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

  人们很早就对大气压强进行研究了.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马德堡半球的故事.并讨论原因.

  讲述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板书:一、大气的压强

  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三、大气压强有多大

  1.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很大.

  2.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边做边讲.

  让学生注意观察玻璃管倒立在水银槽里后,水银柱的变化:先下降,到一定高度后停止下降,这时水银柱高约760mm.

  让学生思考并试着回答:

  (1)水银柱上方是真空还是空气?

  (2)是什么力量支持着水银柱不落下来?

  教师解释水银柱不落下来的原因.这个实验表明水银柱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

  3.大气压强的值

  引导学生回忆前章学过的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讨论如何计算出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p=ρgh=13.6kg/m3×9.8N/kg×0.76m=1.01×105Pa.

  用比喻使学生体会大气压强的大小:人的手掌面积约为50cm2,作用在手掌上的大气压力约等于500N,相当于一个质量50kg的同学站在手上.可见压力是很大的.

  板书:2.大气压强等于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Pa.

  讨论:大气压强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如果把玻璃管内的水银换成水,大气压强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水银密度是水的13.6倍,所以水柱的高度应为水银柱高的13.6倍,13.6×760mm≈10m.

  即大气压强约等于10m高(三层楼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

  介绍大气压发现的历史:抽水机为什么只能把水抽到10m.

  讨论:大气压为什么没有把我们压瘪?

  四、讨论“想想议议”.先猜后演示.再讨论原因,教师归纳、解释.

  五、布置作业

  1.课本中本节练*题1、2.

  2.课本中本章后的*题3.

  3.阅读章后的“大气压发现的历史”.

  大气的压强教案 4

  一、地位和作用:

  是压强概念的巩固和延伸,也为下一章学*“气体浮力”作必要的准备。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比较熟练掌握了压强,液体的压强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某些知识的转移和类比作了铺垫。本章内容的编排是在认识大气压强存在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因此符合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特点和大纲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4.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实验研究思考获得知识的能力。

  思想目标:

  让学生掌握由实验探讨物理知识的认识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重点和难点处理:

  1.大气压强的存在是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学生基础和思维水*。

  处理: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是难点。

  依据:教材只要求像课本中那样简单说明大气压强支持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就行,而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

  处理:利用演示实验与水柱类比突破此难点。

  四、教材的看法:

  课本以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入新课,尽管故事很吸引人,但是由于文中已解释原因,对部分预*过的学生来说,已经失去神秘感,没有了悬念。如果教师以此实验引入,这部分学生满足于已有的答案,不能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我采用取硬币的思考题,由于学生没见过,因此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却又得不出正确答案,因此好奇心更大,观察实验更仔细、认真。

  五、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启发式引导等多种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参与探索,教师因势利导。

  六、教学过程安排: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一些主要环节采取了以下安排:

  1.实验引入新课(约5分钟)

  ①出示思考题:

  把一块硬币放在*底大盘里,倒上红墨水,刚好淹没硬币,请同学们把硬币拿出来而不沾湿手。

  然后让学生讨论,此时气氛活跃,学生得出各种结论,教师不作解释,让学生观察。

  演示:

  把点燃的纸放入杯子,倒扣在硬币附*的盘子里,实验效果明显,水全被吸入杯子,学生一片惊讶、好奇,这就迅速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②纸片托水实验:先空杯,再装水,两次实验结果不一样,原因是什么?

  此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过渡到本节的学*。

  2.大气压强(约15分钟)

  ①讲述大气压强的定义。

  ②气体与液体类比找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以及大气压的方向。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气体也受到重力,因此气体也能产生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液体压强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气体同样具有流动性,所以气体压强的方向也向各个方向。

  ③ 演示纸片托水实验,旋转不同的方向,证明大气压的方向也是向各个方向的。

  ④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强的存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问号,然后师生共同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因为实验室的马德堡半球容易漏气,师生共同参与,有利于教师控制场面)。

  接着,师生共同分析此实验的作用:首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马德堡半球很难打开的原因。

  ⑤学生实验: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提问学生实验时的感觉,以及此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接受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强存在的认识,此时再看一段录象。

  ⑥录象演示瓶子吃鸡蛋的实验(即课本图11—4)。

  启发学生此实验证明了什么?

  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接受了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这时教师趁机引导,转入大气压大小的教学。

  3.大气压的大小(约15分钟)

  由纸片托水实验,知道大气压可支持水柱,换用量筒,发现大气压可支持一量筒水,那么到底大气压可支持多少水柱,历史上有人用10米长的玻璃管做实验,发现玻璃管仍充满水,还是没测出大气压的值,说明用水测大气压不方便。此时,引导学生由P=ρgh分析得出用密度大的水银来实验,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①介绍实验装置。

  ②模拟操作过程。

  ③录象演示操作过程。

  ④分析:为什么大气压支持的是76cm高的水银柱?

  如果玻璃管上端有进气口,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⑤演示(用水类比):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水槽中装满水,用一手堵住一端的开口,从水中把玻璃管提起,让学生观察水柱。然后把手慢慢松开,让学生观察哪段水柱由大气压强支持。

  通过此实验,学生很容易接受哪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支持的,

  因此可得出:

  P大气=ρ水银gh=13。6×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76米=1。01×105帕≈105帕。

  ⑥讲述大气压1。01×105帕的物理意义。同时提问学生大气压很大,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为什么房子不会被压垮。

  4.大气压强的应用(约8分钟)

  ①.解释取硬币的实验。

  ②.演示喷泉实验,让学生解释。

  本节第一个实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此时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

  但是物理语言的驾驭能力还比较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

  关键,规范这类简答题的答法。

  喷泉实验,让学生自己解答。

  5.小结和作业(约2分钟)

  回顾讲解的知识点、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学*物

  理的重要手段。

  作业:练*1、2、3。

  大气的压强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实验现象,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大小

  【教学难点】

  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用具】

  玻璃杯1个,粗玻璃管1根,小试管1个,烧杯1个,水槽1个,烧瓶1只,乒乓球1只,硬纸片1块,水适量,注射器1只,马德堡半球一个,抽气机一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提问:

  (1)液体内部压强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压强怎样计算?

  二、情境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实验演示:

  (1)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原因?

  (3)试管放在长玻璃管中倒过来会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4)抽气机抽取马德堡半球内气体时,橡胶管会怎样?为什么会发生形变?受到了谁施加的力?这说明了什么?

  三、新课

  (一)大气压的存在

  师生分析上述实验,得出结论: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阅读教材86内容。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那么,大气压有多大呢?你能否设计实验测量出来?

  (二)怎样测量大气压?

  [活动]讨论:如何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

  讨论后,给予鼓励

  学生可能说出的方法:

  (1)器材:吸盘、弹簧测力计;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2)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以上两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将实验的思路总结出来。

  问:还有其他方法吗?

  [活动]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试管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试管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活动]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P0=ρ汞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想想议议]教材88页“想想议议”

  学生计算,并讨论、交流。

  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思考抽水机工作原理,并讨论、交流。

  四、知识拓展

  介绍大气压强发现的历史(见附页)

  本节小结。

  (1)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

  (2)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3)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2)练*册76页第7、8题

  计算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板书设计:14.3大气压强

  一、大气压的存在

  二、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三、大气压的大小:760mm高汞柱

  标准大气压P0=1.013×105Pa

  四、气压计

  附页

  大气压发现的历史

  17世纪以前的人们认为自然界不存在真空,即所谓“自然界厌恶真空”。对于抽水机能把水抽上来,认为是活塞上升后,水要立即填满活塞原来占据的空间,以阻止真空的形成。

  2000多年以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然害怕真空”的说法。人们曾用这种说法来解释抽水机为什么能抽水:活塞向上一提,水面和活塞之间形成了一段真空,自然害怕真空,于是水就升上来填补这段真空。人们还常常用“真空吸力”来解释这种现象,把钢笔吸墨水、用吸管喝汽水等都说成是“真空吸力”的作用。

  1640年,在古老的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制造了一台抽水机,准备用它把探矿坑里的水抽走。但是抽水机造成以后,用来一试,水被提到不足10米高的地方就不再上升了。技师们千方百计地改进抽水机,保证活塞和水面间是真空,结果还是不能使水再升高。这是什么原因呢?

  人们便去请教那位发现单摆规律的伽里略,那时他已经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了。76岁的伽里略曾经对“自然害怕真空”的说法产生过怀疑,他猜想:也许空气有压力吧?抽水机是不是靠压力把水压上来的呢?遗憾的是,不久伽里略便逝世了。

  在伽里略去世的1642年,他的学生托里拆利设计了一个实验。证实了伽里略的猜想。

  托里拆利预料,因为水银的密度大约是水的14倍,如果用水银代替水,水银升起的高度应该是水升起高度的1/14。托里拆利设计了用水银柱检验这个预想的方案。1643年他的学生做了这个试验,结果证明了他的预想是正确的。在托里拆利试验中,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就是真空,可见自然界是可以存在真空的。托里拆利用一根大约1米长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往里面灌满水银,用食指封住开口的一端,然后将玻璃管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手指,管里的水银就往下降,降到管里的水银面比管外的水银面大约高76厘米,水银就不再下降了。管里水银面的上边没有空气,叫托里拆利真空。管内的水银柱是被大气压支持着的。托里拆利试验不但揭示了大气压的存在,而且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托里拆利试验的消息传到法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兴趣。帕斯卡推论说,如果水银柱是被大气压支持着的,那么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水银柱应该较短。1648年他的朋友沿多姆山山坡从山脚到山顶设立了若干观察站,每个站上装一个托里拆利气压计,结果发现水银柱的高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证明了帕斯卡推论的正确。

  同一时期,德国的科学家格里克也进行了大气压强的试验研究,他做了一个水气压计,水能升高到他住房的第三层,格里克认为水的上升是大气压的作用。通过长期的观察,他还发现水柱高度的变化与天气有关,1660年他根据一次气压的突然下降,预报了一场大的风暴。

  按照这个实验结果来推算,一个人的手掌面积大约是50厘米2,上边应受到大约500牛顿的压力,这相当于一个50千克的人踩在上面。1米2的桌面上,所受的大气压力相当于10吨重的物体压在桌面上。作用在人体表面上的大气压力相当于12~15吨的物体的重力。这似乎是难以相信的。但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事实使人们信服了。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汇总5篇(扩展9)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通用五篇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知道u形管液体压强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②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领会液体内部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且在同一深度各方向上的压强相等;领会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领会不同液体在同一深度的压强不同。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②初步认识研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以实验和实例为基础,使学生产生对身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具有团队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重点: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难点: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大烧杯、u形管液体压强计、水,盐水

  板书设计

  第四章第二节探究——液体内部压强1、产生原因2、规律3、规律应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发现问题:

  ①由固体压强联想到液体压强

  ②潜水员的职业病

  ③水库堤坝的形状

  ④[探究1]观察现象,并能归纳总结。

  [结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问题]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探究2]液体对侧壁压强演示器[思考讨论]若瓶上的三个小孔在同一高度处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探究3]在两个相同的底部扎有橡皮薄膜的开口玻璃管中分别倒入深度相同的水和硫酸铜溶液。观察比较橡皮膜形状有何不同?

  2、提出猜想:

  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3、设计实验:

  [讲解]u形管液体压强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液体压强计是由金属盒、橡皮软管、玻璃u形管(内装有液体)组成。u形管的右管开口向上,左管通过橡皮软管跟一个扎有橡皮薄膜的金属盒相连,当金属盒的橡皮膜没有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边的水面相*。

  (a)u形管两侧液面原先是*齐的,表示两侧液面上方的压强相等。

  (b)当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侧液面便出现高度差,压强越大时,高度差也越大。思考归纳由于液体受重力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又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对容器侧壁产生压强。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思考进行猜想了解微小压强计的构造通过观察大概了解微小压强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控制变量法的渗透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为更好的探究埋下伏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4、进行实验:

  [学生探究] 4人一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提出液体内部压强可能的有关因素,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用u形管液体压强计和分别装有水和浓盐水的烧杯进一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5、分析结论:在探究过程中,运用了怎样的科学方法,如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得出结论的。

  6.规律应用:略

  7、总结及作业进行实验归纳液体内部各方向上都存在压强,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内部各个方向上的压强相等;液体内深度越大处,压强也越大;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压强也越大。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将规律应用于实际,体现物理来源于社会又回到社会(解决实际问题,为人类服务)

  授课教师:周晓静授课

  班级:初二(3)班

  授课时间: 12.9授课

  地点:物理实验室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2

  教学要求:

  1.复*、总结前节实验课的内容,使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2.使学生掌握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和公式。

  教具:

  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器。

  教学过程:

  一、复*、总结前节实验,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问:上节课,我做过什么实验?我做的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液体的压强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问:为什么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对容器壁也有压强?

  根据学生回答,着重指出是由于受到重力和有流动性。

  问:上节课,同学们从自己做的'实验看到了什么?能得出什么结论?哪位同学讲讲?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补充,板书: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二、讲述液体压强的计算,得出液体压强的公式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楷体字。讲:这一节,我们学*液体压强的计算。

  板书:

  2.液体压强的计算

  2.让大家先计算一道固体压强的题“一根长方体铁柱,底面的长和宽都是1厘米,高20厘米,立在桌子上,对桌面的压强多大?”(板画一根长方体铁柱如课本图10-14乙)

  找三、四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余学生在本子上算。

  3.讨论怎样计算水面下20厘米深处的压强。因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只要求出20厘米深处竖直向下的压强就行了。

  可以设想在20厘米深处有个正方形水*面,边长是1厘米,这个面上方的水柱压着它,正方形水*面受到的压强就等于上方液柱对它的压强。(边讲边画出课本图10-14甲)

  怎样计算这个水柱对这个面的压强呢?应该先求什么……

  让学生讨论计算步骤,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1)求水柱体积V=Sh,

  (2)求水柱质量=V=Sh,

  (3)求水柱对底面的压力F=G=g=gSh,

  液体压强的公式p=gh

  4.引导学生讨论公式的物理含义:

  (1)对同种液体,p与深度h成正比,h增大,p增大。

  (2)对不同液体,深度一定时,p与液体密度成正比,大的p大。

  (3)公式中不包含面积S,所以压强p的大小跟所取的受力面积大小没有关系。

  讨论课本中本节后面的练*题2。巩固对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5.做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加深印象。(用塑料小瓶代替桶,用1米长的乳胶管代替长玻璃管。用刀片在塑料小瓶壁上竖划几条缝,把乳胶管密接在瓶口上。把少量水倒入乳胶管,把胶管提起到一定高度,瓶壁上的缝即被水压开,水沿缝流出。)

  6.让学生做课本上本节的例题。

  (1)做题前提醒学生注意统一单位。用千克/米3,h用米。

  (2)根据计算结果进一步强调p与S无关,而压力与S有关系。

  7.讨论节后的“想想议议”。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本节后面的练*题1,3,4。

  (2)提倡课下阅读章后的阅读材料:“开发海洋”。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过程,认识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连通器原理

  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连通器里装同种液体各液面静止时相*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实验:(使用希沃功能的手机同屏功能,展示录制的实验)

  通过导管从四楼向一楼的压得很扁的水瓶注水,观察瓶的变化。(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容器底,容器壁有压强。拓展:水柱很深,高达10米,产生的压强很大。

  (组织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与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阻挡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并且越深产生的压强越大。

  二、进行新课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有。为什么说有?

  就像我们在吃火锅时,在中间有一个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开了。假如设想一下,把隔板的一边的水拿走,另一边的水对侧壁就有压强。因此,我们都同意当隔板还在时,两边的水对它有压强,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内部有压强。

  (一)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引导类比

  我们先看能不能把液体分成若干小液滴,(边画示意图,边讲解)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在这个描述中,关键词是“大量、密集”。

  1、直接类比

  请找出日常与“大量、密集”有关的事物,请同学们想得越多越好,尽可能多地告诉我。

  街上走的人群、乱哄哄的苍蝇、箱子中的苹果、一袋子大米??我们从一大箱苹果开始研究。

  2、拟人类比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只苹果,被装在箱子中。这时,你有何感受?

  呼吸困难、愤怒、受到挤压、挣扎、无奈??3、象征类比大家的感受也就是:无奈地承受。现在以“无奈地承受”为题,说说日常哪些现象是这样的?

  在圈中的羊、在网中的鱼、同学们的学*状况??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我们学*状况是如何无奈地承受?各方面的`压力,如家长、同学、亲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后对于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样的成绩在不同的班级或不同的学校感觉也不同。

  可见,由于学*的状况造成的无奈与压抑,来自各个方面,并与名次、学*环境都有关系。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而使陌生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该环节是学生思维最独特、最发散的环节。在以上的这三个环节中,学生的想法很多,发散思维得到从没有过的训练,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他们更熟悉,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这几个环节中,只起组织、引导的作用。为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切不可为了赶进度,匆匆而过,使学生来不及思考讨论,在最能锻炼学生能力的环节,达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适用问题

  对应学*的无奈,你能否体验液体中的每个液滴的感受?每个小液滴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关,也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四)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说

  根据刚才的讨论,请你谈谈对液体压强有关因素的看法。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不同的深度压强不同,不同的液体中同一位置的压强也不同。

  (五)检验论证

  我们用实验来验证,现在有这样一种测液体压强的仪器──压强计(教师简介:我把手指压在橡皮膜上,在右侧的“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看到“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压强)。

  请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交流。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压强是相等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六)评估

  今天的实验只能到此为止。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实验:

  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

  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

  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知识应用:

  请同学们阅读书上材料,了解液体压强规律的应用(边阅读,边讨论)。

  请一位同学说明什么是连通器?举几个连通器例子。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4

  【 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液体内部压强公式,能用该公式简单说明一些物理现象;

  (2) 通过观察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 能用液体压强公式解释帕斯卡实验,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橡皮膜玻璃管液柱*衡实验,引导学生初步学*替代的思想,了解它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逻辑性强、科学严密的特点;

  (2)通过帕斯卡实验的学*,激发学*物理的兴趣。

  【 教学重点 】

  用液体压强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 教学难点 】

  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 教学过程 】

  一、液体压强的大小 [来 ]

  1.提出问题设计方案

  演示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引导学生回忆上堂课实验得出的结论。 回忆并回答液体压强的特点。

  强调:得到的这个规律是定性的,我们能不能具体测出液体内部一点上的压强是多大呢?

  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方案? 对于定量测量,开始时,学生可能缺乏思路,在教师提醒下大胆猜想,慢慢接*主题:

  提出方案环节衔接不上时,教师适当分解问题,如:

  (1)橡皮膜凹进玻璃管中受到哪些力?

  (2)橡皮膜受到液体给它向上的压力被压进玻璃管中去。

  (3)能否从受力*衡入手来测量液体给橡皮膜的压力?

  (4)可以给膜施加一个向下的力与压力*衡。测量这个力的大小就能得到液体压力的大小。

  (5)压强怎么计算?

  (6)压强=压力 / 膜的受力面积;往管内加一定的水或沙,它们的重力等于压力。

  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实验方案。 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综合思考形成设计方案,写在设计卡片上。

  请学生报告自己的实验方案或对各个问题的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和改进。 交流讨论实验方案,基本形成合理的定量推理思路。

  2. 挑选方案,推导公式 画出烧杯、玻璃管的结构图,带领学生对橡皮膜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分析 F 水柱 = G 水柱 = 水 gh 水柱 S。

  由受力分析得: P = F 水柱 / S = 水 gh 水柱 。 能正确分析橡皮膜的受力,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

  进行演示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衡时管内水面与烧杯水面的关系。

  提示:加入水时,水柱的高度就等于膜到液面的距离,即对应位置的`深度。

  这也和我们以前得到的结论“越深的地方,压强越大”是一致的。 注意到最终管内水柱与液面相*。

  最终明确公式中常用的 h 即为液体该处的深度。

  3.推广结论 推广得出:液体内深度为 h处的压强为: P= gh

  意识到公式中的 h 是液体的深度,该公式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

  指出推广公式的物理意义,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结合公式,分析影响液体压强的几个因素。 知道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有:液体密度、该处深度和重力加速度。

  二、帕斯卡实验 一定量的水改变深度将会得到不同的压强值。帕斯卡实验刚好验证了这个结论。

  演示以下实验: 观察现象,关注实验现象及结论。

  用输液软管连接漏斗和灌有一定量水的气球。把连接气球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漏斗置于较低位置时加水。让学生观察现象。气球变大变薄,但没有破(将破未破)。问学生:改变漏斗位置会发生什么?

  缓慢提高漏斗,达到一定高度时,气球破裂(课前注意反复试验,把握好灌水量,不要在提高漏斗时再加水)。 针对教师问题积极猜想:

  (1)提高漏斗,不会有变化;

  (2)提高漏斗,气球会破。

  提问:气球怎么破的?是什么使它破的?

  听取学生的解释,适当总结。 一些同学能够根据压强公式解释现象。

  引入数据讲解书上例题。 积极思考例题计算过程,对实验现象及原因有更深的理解。

  引申提问: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帕斯卡实验的现象发生?我们是怎样利用液体这个特性的 ? 展开讨论,举出类似的例子。或在教师提示下将关注并收集相关资料。

  三、课堂小结

  (1)液体内 h 深度的压强公式;

  (2)定量计算及定性解释帕斯卡实验。

  四、课堂练* 讨论完成“发展空间”中“自我评价”的第3题。

  【 实践活动 】

  (1)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动手做一做帕斯卡实验,加深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2)收集关于三峡大坝的相关资料,包括坝体的形状、高度、宽度等数据及坝体设计原理等,形成小型书面总结。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能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液体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

  能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到液体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对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案进行归类并得出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结论。

  教法:

  启发谈话与归纳相结合

  教具:

  多媒体课件、水、烧杯、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侧壁开口的玻璃管、U形管压强计、盐水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

  1、 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

  2、 潜水员下潜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

  3、 深海中的带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

  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旨在设疑,吸引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兴趣味,引出课题。

  一、探究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1、 类比设疑:

  ①一木块放入烧杯底部,问:它对烧杯底部有压强吗?为什么?对烧杯侧壁产生压强吗?为什么?

  ②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问:水对烧杯底和侧壁会不会产生压强?为什么?

  指导探究:

  ①反问:只凭我们的想象能轻易下结论吗?还需干什么?

  ②(用手用力挤压烧杯)就算烧杯受到压强,我们却不

  学生思考并回答:因为木块受重力所以对烧杯底部有压强;由于木块并不挤压烧杯壁,所以对烧杯壁没有压强。

  类比上一问题情境提出自己的猜想:因为水也受重力,所以对烧杯底也有压强;但水具有流动性,但烧杯壁阻碍了他的流动,于是对烧杯壁产生挤压作用,所以对烧杯壁有压强。

  回答:还要通过实验对猜想进行检验。

  向学生渗透类比的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增强用实验检验真理的意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易直接观察到。实验时,我们怎样能清楚的知道烧杯受不受压强呢?

  ③只有水来做实验,有说服力吗?

  3、巡回指导

  4、引导交流

  5、(课件展示: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的动画)板书结论。

  二、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1、 提出问题:通过探究我们知道液体对容器地和侧壁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呢?请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你的'猜想。

  2、 仪器验证:出示压强计,介绍其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并引导学生用它检验水或盐水内部是否有压强。

  3、既然液体内部的压强是 小组讨论并交流,确定可由弹性较大的橡皮膜来显示。

  回答:还要换用其他液体再做。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

  交流并总结结论。

  联系游泳等生活体验提出猜想

  认真听讲,练*使用,验证猜想。 向学生渗透转换的学*方法。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意识。

  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有大小的,那么根据刚才的观察你认为液体压强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4、 计实验:引导各小组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并制定实验表格。

  5、 进行实验:巡回指导,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惯。

  6、 分析论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归纳实验结论。(课件显示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7、(课件出示帕斯卡裂桶实验)讲解帕斯卡在1648年表演的木桶实验,以此强调:对同一液体,液体的压强只与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多少无关。

  根据实验现象提出猜想:可能与橡皮膜所朝的方向、液体的深度、液体的密度有关。

  各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并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听讲 合理的猜想为科学探究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控制变量法的又一次运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深化理解深度对液体压强的影响,教育学生学*科学家勇于坚持真理,大胆实践的精神。

  液体压强公式

  1、 推导公式:(课件出示图)设想在水中某处有个水*放置的*面,如何计算这个*面上方液柱对这个*面的压强?设*面在液面下的深度为h,*面的面积为S。

  强调:

  ①深度的具体含义,课件出示练*。

  ②液压只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

  2、例题应用:出示课本例题,引导学生解答。

  观察讨论丛压强的定义式考虑,逐步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质量、重力、对底面的压力、压强,最终得到液体压强公式:p=ρgh

  利用液体压强公式独立解题,并交流。

  向学生渗透建立理想模型的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

  回应课前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本节所学知识讨论: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潜水员下潜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

  深海中的带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 小组讨论并交流:

  潜水员要潜入深水中,而随着深度的增加,潜水员受到的压强会越来越大,所以要穿潜水服。

  生活在深海中的带鱼,打捞上来以后它受到的压强突然减小,改变了它生存的环境,使其不能生存,因此我们见到的带鱼打捞上来就是死的。 前后呼应,利用自己的探究所得,解释了自己的疑惑,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巩固练*:

  课件出示练*

  学生练*,及时反馈 考查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补救。

  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过程,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培养学生的梳理反思能力

  布置作业:

  巩固性作业:P37 2、3、4

  拓展性作业:伴你学P4211

  实践性作业:调查液体的压强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情况

  板书设计:二 液体的压强

  1、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

  2、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相等;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公式:p=ρgh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