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说课稿实用十份

首页 / 说课稿 / |

  摩擦力说课稿 1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初中八年级下册《摩擦力》。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

  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三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摩擦力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最基础的知识,是力学中重要的台阶。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了力、重力、弹力以及掌握了二力*衡的基础上学*的,它也是今后学*压强、浮力等概念规律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可以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帮助对力的概念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其次我谈一下学情,学生已经学*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学会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能够理解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根据新课标的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乐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设计和实验数据表格设计

  考虑到初中生的现状,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教学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动手操作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建立概念、深化概念、巩固概念、小结作业这五个环节。

  首先进入导入新课环节,在这个环节采用情景导入法;首先我会播放一组视频:足球在草地上滚动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矿泉水的瓶盖上有许多竖纹;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等。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摩擦力》。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设疑,引出摩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摩擦力概念的学*做铺垫。

  接下来进入建立概念环节,在这个环节采用活动实验教学法,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参与以下两个小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在其上滑动,体会桌面对手的前进有什么影响?

  2.将牙刷的刷毛直立在课桌的表面,用力推动或拉动牙刷,观察刷牙弯曲的方向与牙刷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并且通过多媒体出示如下题目:

  (1)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儿?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之后同桌交流,在此期间,教师巡视给出点拨指导,之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同学回答之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摩擦力的相关概念。

  由于学生初步接触相对运动,对它的意义理解不是很透彻,因此我会重点强调: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指的是相对接触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身感受、讨论、交流、概括,使其初步感知摩擦力的存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概括能力,使学生亲*物理,拉*物理与生活的距离。

  接下来进入巩固概念环节,为了加深学生对滑动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题来进行练*。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巩固所学知识,强化重点,深化难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求,也符合我们新课标的因材施教。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者还有什么问题要继续思考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结和质疑,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敢于创新、乐于思考精神。

  摩擦力说课稿 2

  1.说教材

  <摩擦力> 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相互作用”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

  本节内容有:

  1.滑动摩擦力;

  2.静摩擦力;

  3.摩擦力的调控。放在学*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有如下特点:

  1.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

  2.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3,先研究比较形象的滑动摩擦力,后研究较抽象的静摩擦力,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过程。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会应用公式f=Nμ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会应用公式f=μN解决实际问题。

  2.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2)教学难点: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

  2。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f=μN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探究、讨论并结合多媒体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3.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环境下完成学*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4.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多媒体)看一则消息(日常生活中人踩西瓜皮滑倒的例子)和两个图片(有关工业上传输带和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提出问题:看了一 则消息和两个录象它们告诉了我们哪些物理知识?--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再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摩擦的例子? 学生自由回答课堂的气氛活跃。例如可以让学生把手掌*放书桌上,不断加大压力并向后拉,从而感受不同类型摩擦力的存在,启发学生体验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区别和产生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1)滑动摩擦力:

  实验探究→导入新课→控制变量→相关运用。实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课本例题。

  (2)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强调正压力就是上节课的弹力,但是垂直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3)、巩固与练*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 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具体做法是:先留2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本和黑板上的知识内容,接着做这两个练*:练*1、2、3题。然后评讲。

  (4)、布置作业

  练*第3、4题。并预*下节教材.

  (5)板书板画

  板书、板图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简写概念、规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图。以上是对本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主动探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摩擦力说课稿 3

  1.说教材

  “摩擦力”是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三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内容放在学*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特点之二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大小计算,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内容的难点,准备在下节课重点介绍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和滑动摩擦力的应用。本节课的重点是两种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两种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对静摩擦力存在的认可和决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影响因素。 2.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通过做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3.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环境下完成学*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4.说程序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课件展示生活中摩擦力)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摩擦的例子?学生自由回答课堂的气氛活跃。让学生将手指压在导学案中的四种材料上往前,往后摩,从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结合导学案第一部分启发学生体验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区别和产生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1)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突破学生对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可利用刷子实验演示或用“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通过对由传感器得到的图像分析,和实验观察验证,得出最大静摩擦力的存在,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与最大静摩擦力与压力有关。并引出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

  提出探究目标讨论影响因素→提出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方案设计→选择实验数据处理方案→探讨试验中的注意事项→计时实验探究,结合导学案第二部分完成实验。

  对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估和交流。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其比例系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决定,称之为动摩擦因数(μ)即:F=μFN

  ③“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没有单位。[阅读P59表1了解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在上面的实验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些其他结论:

  ①与面积无关;

  ②在速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也无关。

  4.结合导学案第三部分师生一起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收获。

  并提出下节课的目标.

  5.板书板画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摩擦力说课稿 4

  一、教材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物体运动与摩擦力,通过摩擦力的定义、感受摩擦力让学生认识摩擦力。通过测量摩擦力知道摩擦力有大小,为下面环节准备。

  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影响因素,经历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了:拉力、重力、弹力和反冲力之后引入摩擦力,关于摩擦力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这为本课学*提供基础。

  3、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⑴、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⑵、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三、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难点:通过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感知静摩擦力的存在。

  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材料: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钩码、100目砂纸一张。

  2、分组实验材料:玻璃球10个、筷子一双、橡皮泥、棉布、线绳、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50g的钩码、一100目砂纸一张。活动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对比观察,感知摩擦和摩擦力

  ⑴、课件出示新旧轮胎,新旧运动鞋图片,请学生观察对比,发现它们的表皮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是什么使它们变得光滑了?

  ⑶、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会有摩擦现象发生?请学生举例。

  ⑷、15秒夹玻璃球比赛。

  思考:对筷子怎样改动能在15秒内夹得更多?

  ⑸、小结:(课件出示)由于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教师板书)

  (二)物体运动与摩擦力

  1、测量摩擦力

  ⑴、出示鞋子请学生思考鞋子往右运动时,摩擦力会朝哪个方向?(左)

  ⑵、鞋子受到的摩擦力会是多大呢?我们可以用什么仪器测量?(生:用测力计测量)

  师示范,“一小格,两小格,三小格……六小格”(物体刚运动时读数)

  ⑶、师:通过测量我们知道鞋子受到的摩擦力为“ n”,这是刚刚能够使鞋子运动起来的力。

  2、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⑴、(出示几种有代表性物体)这些物体运动时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一样吗?物体运动受到的摩擦力与什么有关呢?

  ⑵、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猜测。

  ⑶、提问:摩擦力有大有小,那么摩擦力会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让学生充分讨论,提出假设。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假设: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滑动或滚动有关系;

  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与被拉动的物体的轻重有关系。

  ⑷、教师小结:看来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我们今天先选择“表面粗糙和光滑哪个摩擦力大?”“物体的轻重不同,哪个摩擦力大?”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

  (三)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

  1、组织学生猜测: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有怎样的关系呢?说说你的理由?

  2、师: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时,实验中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要不同?学生交流,教师填写在活动记录纸上。

  3、同学们的猜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些都只是我们的猜测,我们还需要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想法。老师今天给你们提供了一个测力计、塑料盒子(里面有两个50g的钩码)、一张砂纸。你们能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吗?请你们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填写实验计划表)

  4、实验提示。

  ⑴、砂纸两面的区别

  ⑵、正确使用测力计

  5、小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

  6、组织交流实验计划表,教师适时询问: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怎么改变?实验中不能改变什么条件,怎么保持它们不变?我们的实验做几次比较好?

  7、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1),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8、交流反馈,得出结论: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四)研究“物体轻重不同,摩擦力哪一个大?”(整个过程放手由学生分小组独立完成)

  1、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2、请同学们先猜测(物体重,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3、请学生谈谈实验中我们要注意什么?(不改变的条件,改变的条件,怎么改变?)

  4、请各小组独立完成实验并填写记录单2

  5、生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2,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根据实验报告单反馈实验结果:物体重,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五)实践活动

  1、课堂小结:通过以上实验的研究,你发现了物体在运动中,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2.摩擦力既然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和物体的重量有关,那我们在生活中该怎样来增大或减小摩擦力,使之为我们服务呢?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演示:汽车在雪地行驶时加防滑练,工人在自行车的转轴上刷油……

  3.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增大摩擦力,哪些是减小摩擦力?

  学生交流。

  4.做个小小设计家

  张大爷家最*买了一套新房,这两天准备装修卫生间了,装修公司的老板催他把地砖买回来。请你帮他出出主意,买什么样的地砖好呢?

  摩擦力说课稿 5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初中八年级下册《摩擦力》。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

  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三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摩擦力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最基础的知识,是力学中重要的台阶。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了力、重力、弹力以及掌握了二力*衡的基础上学*的,它也是今后学*压强、浮力等概念规律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可以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帮助对力的概念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其次我谈一下学情,学生已经学*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学会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能够理解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根据新课标的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乐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设计和实验数据表格设计

  考虑到初中生的现状,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教学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动手操作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建立概念、深化概念、巩固概念、小结作业这五个环节。

  首先进入导入新课环节,在这个环节采用情景导入法;首先我会播放一组视频:足球在草地上滚动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矿泉水的瓶盖上有许多竖纹;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等。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摩擦力》。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设疑,引出摩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摩擦力概念的学*做铺垫。

  接下来进入建立概念环节,在这个环节采用活动实验教学法,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参与以下两个小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在其上滑动,体会桌面对手的前进有什么影响?

  2.将牙刷的刷毛直立在课桌的表面,用力推动或拉动牙刷,观察刷牙弯曲的方向与牙刷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并且通过多媒体出示如下题目:

  (1)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儿?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之后同桌交流,在此期间,教师巡视给出点拨指导,之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同学回答之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摩擦力的相关概念。

  由于学生初步接触相对运动,对它的意义理解不是很透彻,因此我会重点强调: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指的是相对接触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身感受、讨论、交流、概括,使其初步感知摩擦力的存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概括能力,使学生亲*物理,拉*物理与生活的距离。

  接下来进入巩固概念环节,为了加深学生对滑动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题来进行练*。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巩固所学知识,强化重点,深化难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求,也符合我们新课标的因材施教。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者还有什么问题要继续思考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结和质疑,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敢于创新、乐于思考精神。

  摩擦力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运动与摩擦力》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运动与力》单元中承上启下的一课。本节课主要包含两个学*内容:1、感知摩擦力。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要求学后明确摩擦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它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运动物体的总重量等因素有关。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在探索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问题,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运用,同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培养科学的探究态度:敢于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并积极用实验去验证猜想的科学行为*惯。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和摩擦力。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探究技能: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并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研究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本课的重点: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物体重量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掌握测定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以学生为科学学*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三、说教学程序

  1、认知摩擦

  多媒体出示两物体经摩擦后的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轮胎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鞋底对比图片。通过图片的直观感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摩擦”现象,并让学生思考,举例说说生活、学*中的摩擦现象。我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粉笔写字、拉桌子、橡皮擦擦字等现象,最后,再强调指出“两个物体的接触面有相对运动时都会发生摩擦”。通过这一引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摩擦力”这概念作好铺垫,因为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刚刚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

  2、感知摩擦力

  认知了“摩擦”现象后,马上引入“摩擦力”这一知识概念。在教学中我以提问渗入:在前两课我们知道了当橡皮筋被拉长时产生了弹力;气球吹大后喷出气体,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两物体摩擦时是否也存在一种力?为什么这样引导?因为我想对“摩擦力”这个概念虽有“摩擦”现象做铺垫,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知理解,作一个很好的引入渗透,我觉得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如果将书上的摩擦力概念出示,直接让学生理解掌握,我觉得比较勉强,学生也必定理解不深。在此,以这样的提问引导,就能让学生较容易去思考联系,然后会尝试感知寻找“摩擦力”。在学生自己感知摩擦力的活动中,我就及时给予学生引导,比如:让学生比较手掌按在桌面拖动和离开桌面拖动时的用力大小来感知摩擦力,同时提问还能用什么方法感觉到摩擦力?从而希望学生自己去发现更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这样设计也是为让学生汇报结果并分析时引起学生的思考(接触面关系)。然后老师提出疑问: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让物体运动起来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什么因素引起的?

  3、推测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讲述:生活中到处都有摩擦现象,产生的摩擦力大小也不一样,我们来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当学生提出猜测后,给予小结: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状况有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重量有关。

  ②引导提问: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如何验证?

  4、设计实验

  ①实验探究“粗糙表面和光滑表面哪个摩擦力大”

  由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实验计划。首先,明确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让学生思考设计实验。如果在设计实验计划时出现困难,就及时给予点拨:从中也可以出现结构性材料加以引导。因为实验计划的制定,对于学生来说是探究的一个重点,同时可能也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全班集体交流。这样我想学生在交流时才会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因为交流之前给了每个人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在探究设计“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实验计划时应强调哪些条件改变?哪些不变?并明确实验方法,集体交流统一标准后教师可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结论得出要通过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所以,学生实验是重点,但实验过程中对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却是结论得出关键点。当学生实验探究时,要求小组实验过程中对同一物体拉动粗糙面和光滑面时的拉力大小进行记录。再对每组的数据进行板书,分析每组数据得出结论。结论的得出我想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所以对全班同学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十分关键,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也必须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所以在分析全班同学的数据前应该让学生先分析小组内实验现象,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得出结论。

  在得出“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这一结论后。

  ②再让学生思考设计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的对比实验,因为有了第一个实验计划的制定。对这个实验计划的制定学生会比较容易得出。所以教学时可让小组直接讨论,汇报设计方案。明确实验方法后让学生比较物体间接触面一样但轻重不同时的运动摩擦力,最后记录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4、课后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知识

  2、师: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有什么收获?

  摩擦力说课稿 7

  尊敬的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将《摩擦力》安排在这个位置研究,既可以和《重力》、《弹力》相对比,加深学生对力的认识,又为下一步“二力*衡”的学*奠定基础。

  (二)教材的内容及特点

  1、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

  (1)摩擦力的概念;

  (2)探究活动: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3)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本节教材的内容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探究性,虽然摩擦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并不熟悉,这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二是实用性,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改变学科本位、注重科学探究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将本节课重点定为组织好学生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活动,尤其要引导学生灵活使用“控制变量法”制订试验的方案,设计试验的步骤。

  预计难点会出现在探究活动的“猜想与假设”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如果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猜想,可能会出现许多答案,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的大小,压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运动的方式,运动的速度等,由于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本身就是有争议的,所以要解释清楚它与以上因素的关系并不容易,有些关系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还无法接受,但是不让学生猜想,直接探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度的关系,又不符合科学探究的规律。因此形成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及物理研究方法;已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但不掌握二力*衡的有关知识。另外考虑到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并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有关这方面的生活体验。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法方面计划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教学方法有:指导探究法、引导谈话法、帮助分析法。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自主学*的热情,真正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学法方面主要指导学生使用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观察阅读法等。

  四、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首先,创设情境,利用夹玻璃球比赛活动引入:在这一活动中,我特意将常用的乒乓球改为更光滑的玻璃球并将其浸泡在肥皂水中,筷子使用的是光滑的塑料筷子。几次活动中,从来没有学生能夹出一个玻璃球,这样就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兴趣。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展示课题以后我们很快就进入【活动1】

  【活动1】让我们来体验!

  1、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 手*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这是一组对比活动,通过1、2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摩擦力的性质是阻碍,通过1和2与3的对比学生体会到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已经发生或要发生相对运动。这样不仅让学生其实体会到摩擦力是一种阻碍作用,而且为学生以后的分析是否存在静摩擦和分析摩擦力的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两次对比实验的体会,经过讨论,学生会很容易得出摩擦力的定义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物理学中常用字母f表示。

  到这里,学生对摩擦力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接下来通过活动2我们有可以带着学生回到生活中来。

  【活动2】比一比,看谁观察更细致!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让学生回顾生活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摩擦,无处不在!掌握摩擦的知识非常有用!师生共同分析这些现象。由于摩擦力的分类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课本内容有有所涉及,不可回避。所以,在分析学生例举的摩擦力事例时,我适时提醒学生两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状态,最后以投影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摩擦力的种类,使学生在进入下一个环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时没有很突兀的感觉。

  接下来,进入重头戏,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有猜想可说,也为了避免陷入假探究戳伤学生的探究热情,我设计了【活动3】

  【活动3】搓搓手,你有什么新发现?

  1、用轻重不同的力进行搓手,体会摩擦力的大小,发现了什么?

  2、在手上涂些肥皂液再搓,你又发现了什么?

  通过亲自动手,使学生接下来的猜想时有充足的依据!并且,加深了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的印象!

  至此,万事俱备,只剩下两只拦路虎(将这一活动称为“两只老虎”就是想激情学生的打虎热情。)

  【活动4】两只老虎!

  测定滑动摩擦力需要运用二力*衡的知识,这是几天后就会完全明白的内容,本身也不难理解,所以这里就按照课本安排让学生自主阅读“信息快递”。另外,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正确完成探究活动,设计时,提醒了部分同学:本实验要运用控制变量法,当然,点到即止。

  水到渠成,学生很自然的就开始进行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活动5】

  【活动5】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开始探究,教师巡视学生探究活动。通过讨论、探究、交流三个阶段归纳实验结论: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等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有了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作为理论基础,学生完全能够读懂、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所以,接下来我设计了【活动6】

  【活动6】阅读归纳: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完成验证性活动8.6。由学生交流后归纳结论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 增大接触面间的压力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减少压力

  2、接触面变得光滑些

  3、用滚动代替滑动

  4、加润滑油

  交流提升,让物理回归生活!

  三、交流提升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改变摩擦力的四种典型方法的事例要求学生讨论交流,并更进一步地把“自行车的哪些部位存在摩擦?”以开放题型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而把本节课的学生活动推到了高潮:每位学生都有话说,每位学生都能说清楚,增加学生的学*成就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识!

  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后,我布置了两条作业:

  1.阅读课本第55页“读一读”和“生活.物理.社会”

  2.以“假如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希望通过作业1帮助学生完善摩擦力知识体系,通过作业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摩擦力

  1、定义: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要做相对运动时,在接 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2、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等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b.增大接触面间的压力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a.减少压力

  b.接触面变得光滑些

  c.用滚动代替滑动

  d.加润滑油

  通过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强化重点知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前辈指教!谢谢!

  摩擦力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摩擦力是高中力学重要的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有助于后面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及动能定理等知识的学*,而且摩擦力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摩擦力的不可观察性,在许多情形下似乎是方向不定,使学生对摩擦力的方向分析有一定的难度。教材将这节内容安排在重力和弹力之后,以生活实例展开,以实验探究摩擦力的规律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归纳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②通过实验探究能发现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与接触面性质。

  ③能知道动摩擦因数μ与哪些因素有关。

  ④会利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①进一步熟悉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②注重实验探究方案设计的思考与改善。

  ③通过参与实验探究能进一步熟悉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参与观察、敢于实验,体会实验在探索物理规律中的作用和方法;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细致、耐心的实验修养。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F=μFN。通过初中的学*,学生只知道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知道他们之间的定性关系,而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就能得到这些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所以选此为这节课的重点。

  难点:滑动摩擦力方向判断。因为摩擦力的方向许多情形下似乎是不定的,使学生对摩擦力方向的分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将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五、说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自己观察、描述实验现象,思考、讨论、分析原因,自己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六、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看录像导入摩擦力,通过两个视频对比,让学生了解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他们学*摩擦力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摩擦力的例子,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并能应用于生活教学理念。

  2、探究摩擦力:

  (1)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师生共同做如下实验:

  ①小木块从倾斜的木板上滑下后在水*方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

  ②将一纸条夹入书中向外拉。

  ③将手*放在桌面上向前推(在部分学生手上涂洗洁精)

  让学生主动参与,成为学*主体,在体验中激发学生学*兴趣,并在动手中开始思考摩擦现象,为下面的探究打基础。

  在上面实验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从例子中找寻它们的共同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得出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学生通过对上面实验的研究、讨论、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学生动手体验摩擦力的大小,老师引导学生,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要通过实验来探究。

  再现物理实验探究的流程:提出问题——讨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分析总结归纳。老师要求每小组将自己的探究过程、注意事项、成果及存在问题写成实验报告并向全班汇报。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是设计 的实验方案一定要是科学的;通过相互交流,发现其它小组设计的优点和缺点,可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尊重实验结果。

  通过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F=μFN

  F为滑动摩擦力,FN为压力(对物表面的垂直作用力),μ为动摩擦因数。

  通过实验我们还得知动摩擦因数μ的数值与相互接触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课件给出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通过思考题的设置,不仅对上节课的静摩擦力进行了复*,而且更加深了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使学生对摩擦力有进一步的认识。

  最后老师有针对性的整理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而且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想将来有一天找出摩擦力的本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求的精神。

  七、说板书设计

  第3节 滑动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2.产生条件

  3.方向

  4.大小:Ff=μFN

  通过罗列式的板书设计,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能够一目了然

  八、说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一堂设有探究实验的新课,学生对探究的对象——摩擦力并不陌生,能举出很多生活中的例子,但他们对探究的内容——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猜想的层面上,并没有很深的了解,这样的情况对课堂教学来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有了一定浅层面的了解后,在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好胜心的驱使下,肯定会开动脑筋,积极地思考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自己得出问题的结论。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将自己摆在了课堂主人翁的位置上,老师仅仅是起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却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新课程理念就是要体现这样一种学生为课堂主人的教育方式来达到一定的教育功能。所以,我认为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加设探究实验能更好地发挥教学功能,培养出能力强、科学素养高的学生。

  摩擦力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同时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通过网站知识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

  二、说目标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会根据物体的*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难点: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四、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F=FN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学生实验、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五、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环境下完成学*任务;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六、说程序

  教学中以了解、学*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通过动手实验引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与交流,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摩擦力的问题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的学*从已有的经验入手,从自己的感性认识开始,又通过教师的帮助了解现代科技中的相关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学*物理的兴趣,而且也调动了学生思维积极性。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既是自主的又是合作的,把学生的学*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与合作学*。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

  (1)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强调正压力就是上节课的弹力。

  (2)滑动摩擦力: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相关运用。在学生广泛猜想、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通过实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巩固与练*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然后评讲。

  4.小结

  教师让学生谈学*心得。

  5.布置作业

  (1)调查一下,哪些地方需增大摩擦,哪些地方需减小摩擦,用什么方法实现的。

  (2)练*第3、4题。

  在以上设计中,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摩擦力说课稿 10

  1.说教材

  “摩擦力”是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三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内容放在学*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特点之二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大小计算,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内容的难点,准备在下节课重点介绍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和滑动摩擦力的应用。本节课的重点是两种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两种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对静摩擦力存在的认可和决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影响因素。 2.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通过做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3.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环境下完成学*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4.说程序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课件展示生活中摩擦力)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摩擦的例子?学生自由回答课堂的气氛活跃。让学生将手指压在导学案中的四种材料上往前,往后摩,从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结合导学案第一部分启发学生体验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区别和产生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1)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突破学生对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可利用刷子实验演示或用“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通过对由传感器得到的图像分析,和实验观察验证,得出最大静摩擦力的存在,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与最大静摩擦力与压力有关。并引出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

  提出探究目标讨论影响因素→提出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方案设计→选择实验数据处理方案→探讨试验中的注意事项→计时实验探究,结合导学案第二部分完成实验。

  对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估和交流。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其比例系数由接触面的材料决定,称之为动摩擦因数(μ)即:F=μFN

  ③“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没有单位。[阅读P59表1了解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在上面的实验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些其他结论:

  ①与面积无关;

  ②在速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也无关。

  4.结合导学案第三部分师生一起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收获。

  并提出下节课的目标.

  5.板书板画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摩擦力说课稿实用十份扩展阅读


摩擦力说课稿实用十份(扩展1)

——《摩擦力》说课稿 (菁华3篇)

《摩擦力》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20xx年审定的人教版新教材,本节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从学生们的亲身体验入手感知物理知识,二是增加了一些更直观的有关摩擦力的彩色插图,更多的从生活中理解摩擦力。这是本节的知识体系,包括认识摩擦力、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生活中的摩擦力三部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摩擦力是学*了弹力、重力后的又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力,是力学的基础。

  (2)这不仅是二力*衡的应用,而且为后面的功和简单机械的学*,甚至高中学*做好铺垫,在力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不但使学生们学*到摩擦力的有关知识,而且是学生们对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同时也逐渐培养学生们养成科学探究和重视知识应用的好*惯。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们虽具备了初步的归纳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异,知识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过程中乐学、会学,提高能力是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具体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感受体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定义结论、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兴趣、增强学*信心、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创新精神。

  重点:

  (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解释生活中摩擦现象。

  难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突破的措施:激趣诱导,以多种方式指导教学,把时间教给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通过游戏引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形成新知;设疑启发,引导探究;辩论比赛,巩固新知,对学生们进行适时正确的引导。

  学生们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们利用对教材的预*,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终形成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

  五、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分六个环节,分别是游戏引入、感受体验、科学探究、知识应用、回顾反思、作业布置。

  1、游戏引入:

  初二学生们活泼好动,对知识的渴求欲强,在新课开始我采用游戏引入,男生用一个涂油的碗,女生用一个干净的碗,在学生们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比赛抓碗游戏,而力气小的女生却出乎意料的赢了。创设情境教学,引人入胜,引出新课,为这节课顺利的进行打下基础。

  2、感受新知:

  问题是知识的产生点,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体验,教师用拟人的口吻,类比拔河,提出问题,贴*学生们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们接受,使师生间的距离拉*。

  生生合作,说出摩擦力的定义,培养学生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然后采用抢答的方式说出作用点和方向,不仅巩固新知,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摩擦力的方向是理解摩擦力的一个难点,学生们对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混为一谈,而且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使学生们总认为摩擦力就是阻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们分析人走路,同时解决了上面两个问题。而采用举手指的形式增加学生们的参与度。

  我设计了摩擦力大搜索这一环节,把学生们分成两大组进行举例比赛,在这种交流中学生们的表现欲被调动,使两个知识点顺利衔接,为突破难点做好铺垫。

  3、科学探究:

  根据学*金字塔的理论,只有让学生们动手操作,甚至是教别人或马上应用才是最高效的学*方法。在本环节学生们说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从生活经验进行多方位的猜想,拓展学*思路,小组自行合作设计实验方案,特别是如何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通过生生交流学会,通过我设计的火眼金睛环节等多种方式,真正学会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们在尝试成功的喜悦之后,信心更足了,而教师此时及时肯定他们的猜想,,鼓励他们合理分工后动手去验证,引导他们进行数据分析,而对于学生们的其他猜想,也广泛讨论实验,本实验根据学生们的猜想变量太多,小组合作分两个阶段有秩序的进行实验,使课堂活而不乱,得出规范的结论,最后交流与评估。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们学*的结果,而且还重视学生们的学*过程,即使是失败了,反思后再实践验证,这也是一种收获。本环节,我采用小组实验比赛的方式,选出几个优胜小组来。

  目的一是学会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增强学*信心;二是培养学生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三是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让学生们多角度、多方法解决问题,开拓学生们的思维,我设计了通过手和桌子探究摩擦力的方法,简单且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们对影响摩擦力的这两个因素的进一步理解。

  4、知识应用:

  根据学生们学*注意力不持久的现象,在此掀起课堂的高潮,我设计了辩论赛这一环节,主要有四个目的,一是在课堂中引用竞争机制,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们的学*兴趣,调动学*积极性;二是增强学生们的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四是顺利的进行知识点间的过渡。

  再薄的一张纸也有它的两面性,通过上面的辩论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力的两面性,所以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通过实例说出了具体的方法,从系鞋带到磁悬浮列车,加上老师展示的一些图片,使学生们大开眼界。这样不仅教会学生们辩证的看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热情。通过聪明屋的这一环节,,等到知识的升华。

  5、回顾反思

  达标测试环节,检验学生们在本节课的学*效果。

  小结部分,先让学生们主动总结,学生们交流,看谁的收获多,查漏补缺,让学生们学会知识的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六、作业布置:

  作业题设计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简单而新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们都有所收获。

  这时我的板书设计,一目了然。

  七、设计思路

  我们学校一直推行“1525高效生命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们。在这节课中,教师激趣诱导,情景教学;学生们探索发现,合作探究,同时加强合作交流,打造高效而有生命力的课堂。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看法,非常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同仁们的指点、帮助,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摩擦力》说课稿2

  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认知目标:知道摩擦力的种类,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难点:摩擦产生的原因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教材对滚动摩擦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讲,这在初中还是适当的。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

  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

  1、认识什么叫摩擦。

  先请同学们把手*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

  (三)关于第二个环节的学*,我打算请学生上讲台来完成书本上138页的“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实验。一个学生上台实验过程中,其它学生仔细观察,如发现台上学生操作有误,即可举手取而代之。这样做有几点好处:其一、台上学生得到了动手的机会;其二、台下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也由于有了驱动力,就不仅仅只是看“热闹”,而转为聚精会神看“门道”了,这样即使他们没有上台,但对这个实验也绝对印象深刻;其三、实验是同学动手做的,而不是老师包办的,故而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其四、实验装置只须一套,对实验器材简陋的部分学校,这个方案应该是可取的。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起着从旁引导的作用。一开始提出问题:如果要测一个力,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测什么力的?(拉力);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衡知识)。这时再让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的这一实验,然后再点一位同学上台操作实验。完成书本138至139的实验后,再让同学开动脑筋想想:如果想通过实验知道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谁大谁小,可以怎样来设计一个实验,谁想到谁就上台来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第三个环节是“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我打算由身边事例进而总结得出理论。

  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用滚动代替滑动;

  (4)使接触面脱离。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五)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1、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双手为什么先要擦上镁粉?而当他想要做回环动作时,双手又不能抓得太紧,为什么?

  2、某乡亲想清除黄豆中的砂粒,他把黄豆放在倾斜的桌面上,黄豆就顺着斜面滚下桌面,而砂粒都留在桌面上,这主要是由于

  A、砂粒比黄豆密度大B、砂粒比黄豆体积小C、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大D、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小

  3、一辆重100牛顿的小车,使它沿水*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需用推力10牛顿,这小车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

  4、下列事例各是哪种类型的摩擦:

  用黑板擦擦黑板时的摩擦

  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

  行驶中的汽车轮子与地面的摩擦

  (六)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小文章,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摩擦力》说课稿3

  我要讲的这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摩擦力》。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学*本节教材的知识,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②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③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全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勇气、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精神。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是实验的操作(让弹簧测力计拉动物块匀速运动)和记录测量数据的表格的设计。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播放一段多媒体画面:(汽车在雪地上艰难行走,而当轮胎上裹有铁链后就能前进自如了;沾了水的茶杯盖很难拧开,而用毛巾裹住时就很容易拧开了;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等等)。

  请学生思考一下这些都是什么原因?

  (二)新课学*

  1、什么叫摩擦力

  用二个长毛刷毛对毛合在一起,并产生相对运动,让学生看到二个毛刷的毛分别产生向不同方向的弯曲。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摩擦力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并且学生也会通过两个面的刷毛的弯曲方向不同进一步理解每个面受到摩擦力的方向。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摩擦的概念。

  课本中是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合在一起的,没有具体的区分,我在这里简单地向学生解释了三种摩擦的区别。对于滚动摩擦因为其实质是一种力矩,可以一带而过;而对于静摩擦可以作一点补充:当两个物体之间相对静止且又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是静摩擦,并且也可以用二个毛刷作演示。这对学生的理解并没有什么难度,况且在“科学世界”里面也提到了“走路时要利用鞋底与地面间的摩擦”,如不讲一下静摩擦,学生在这里当联系课本中的摩擦的定义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没有发生“相对运动”还会有摩擦?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指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们的猜想后,还要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可以对有的猜想进行归类,比如有的同学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重力大小有关,而有的同学说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可以指导他们将这二个猜想归为压力这一类。在各种猜想都列出来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很复杂,对于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是否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指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先让同学们思考:用什么工具来测滑动摩擦力?(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和摩擦力是同一个力吗?(不是);那如何才能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中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根据二力*衡的知识);那么实验中应该让木块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时的弹簧测力计应该怎样调零?(放在水*方向然后调零)。通过这样的引导既起到了复*的效果,又为他们下面的探究做了一定的铺垫。

  再让每组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那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运用怎样的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因为在八年级的学*中,研究弦振动的音调和欧姆定律时,已多次用到过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所以,这里对学生不算一个难点。

  然后请每组派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说说他们组制定出的探究计划,并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设计的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全班同学对他们方案的理解,特别是对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对不太科学的地方引导本组或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完善。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与数据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并适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实验结束后,还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能不能固定弹簧测力计不动而只拉动木板呢?为什么?并且让学生们再简单操作一次,让他们自己发现这样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比较稳定,容易读出正确数值,实验效果更好。而且这也更能帮助他们理解“相对运动”的含义。

  3、摩擦与我们

  回顾刚上课时播放的多媒体,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分别举出一些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事例;并且让他们在对“科学世界”内容的阅读和刚才实验的基础上,对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提出一些方法。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讨论,还可以采用全班抢答的形式,让他们自己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就可以了。

  4、当堂反馈

  (1)采用讨论的形式,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整个学*过程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要求学生回去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第4题的科学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

  (2)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文字并配上录音,介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5、课后作业

  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分别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的。


摩擦力说课稿实用十份(扩展2)

——摩擦力说课稿 (菁华5篇)

摩擦力说课稿1

  尊敬的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将《摩擦力》安排在这个位置研究,既可以和《重力》、《弹力》相对比,加深学生对力的认识,又为下一步“二力*衡”的学*奠定基础。

  (二)教材的内容及特点

  1、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

  (1)摩擦力的概念;

  (2)探究活动: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3)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本节教材的内容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探究性,虽然摩擦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并不熟悉,这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二是实用性,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改变学科本位、注重科学探究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将本节课重点定为组织好学生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活动,尤其要引导学生灵活使用“控制变量法”制订试验的方案,设计试验的步骤。

  预计难点会出现在探究活动的“猜想与假设”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如果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猜想,可能会出现许多答案,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的大小,压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运动的方式,运动的速度等,由于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本身就是有争议的,所以要解释清楚它与以上因素的关系并不容易,有些关系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还无法接受,但是不让学生猜想,直接探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度的关系,又不符合科学探究的规律。因此形成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及物理研究方法;已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但不掌握二力*衡的有关知识。另外考虑到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并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有关这方面的生活体验。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法方面计划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教学方法有:指导探究法、引导谈话法、帮助分析法。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自主学*的热情,真正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学法方面主要指导学生使用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观察阅读法等。

  四、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首先,创设情境,利用夹玻璃球比赛活动引入:在这一活动中,我特意将常用的乒乓球改为更光滑的玻璃球并将其浸泡在肥皂水中,筷子使用的是光滑的塑料筷子。几次活动中,从来没有学生能夹出一个玻璃球,这样就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兴趣。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展示课题以后我们很快就进入【活动1】

  【活动1】让我们来体验!

  1、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 手*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这是一组对比活动,通过1、2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摩擦力的性质是阻碍,通过1和2与3的对比学生体会到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已经发生或要发生相对运动。这样不仅让学生其实体会到摩擦力是一种阻碍作用,而且为学生以后的分析是否存在静摩擦和分析摩擦力的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两次对比实验的体会,经过讨论,学生会很容易得出摩擦力的定义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物理学中常用字母f表示。

  到这里,学生对摩擦力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接下来通过活动2我们有可以带着学生回到生活中来。

  【活动2】比一比,看谁观察更细致!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让学生回顾生活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摩擦,无处不在!掌握摩擦的知识非常有用!师生共同分析这些现象。由于摩擦力的分类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课本内容有有所涉及,不可回避。所以,在分析学生例举的摩擦力事例时,我适时提醒学生两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状态,最后以投影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摩擦力的种类,使学生在进入下一个环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时没有很突兀的感觉。

  接下来,进入重头戏,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有猜想可说,也为了避免陷入假探究戳伤学生的探究热情,我设计了【活动3】

  【活动3】搓搓手,你有什么新发现?

  1、用轻重不同的力进行搓手,体会摩擦力的大小,发现了什么?

  2、在手上涂些肥皂液再搓,你又发现了什么?

  通过亲自动手,使学生接下来的猜想时有充足的依据!并且,加深了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的印象!

  至此,万事俱备,只剩下两只拦路虎(将这一活动称为“两只老虎”就是想激情学生的打虎热情。)

  【活动4】两只老虎!

  测定滑动摩擦力需要运用二力*衡的知识,这是几天后就会完全明白的内容,本身也不难理解,所以这里就按照课本安排让学生自主阅读“信息快递”。另外,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正确完成探究活动,设计时,提醒了部分同学:本实验要运用控制变量法,当然,点到即止。

  水到渠成,学生很自然的就开始进行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活动5】

  【活动5】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开始探究,教师巡视学生探究活动。通过讨论、探究、交流三个阶段归纳实验结论: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等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有了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作为理论基础,学生完全能够读懂、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所以,接下来我设计了【活动6】

  【活动6】阅读归纳: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完成验证性活动8.6。由学生交流后归纳结论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 增大接触面间的压力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减少压力

  2、接触面变得光滑些

  3、用滚动代替滑动

  4、加润滑油

  交流提升,让物理回归生活!

  三、交流提升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改变摩擦力的四种典型方法的事例要求学生讨论交流,并更进一步地把“自行车的哪些部位存在摩擦?”以开放题型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而把本节课的学生活动推到了高潮:每位学生都有话说,每位学生都能说清楚,增加学生的学*成就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识!

  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后,我布置了两条作业:

  1.阅读课本第55页“读一读”和“生活.物理.社会”

  2.以“假如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希望通过作业1帮助学生完善摩擦力知识体系,通过作业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摩擦力

  1、定义: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要做相对运动时,在接 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2、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等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b.增大接触面间的压力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a.减少压力

  b.接触面变得光滑些

  c.用滚动代替滑动

  d.加润滑油

  通过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强化重点知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前辈指教!谢谢!

摩擦力说课稿2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初中八年级下册《摩擦力》。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

  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三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摩擦力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最基础的知识,是力学中重要的台阶。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了力、重力、弹力以及掌握了二力*衡的基础上学*的,它也是今后学*压强、浮力等概念规律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可以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帮助对力的概念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其次我谈一下学情,学生已经学*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学会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能够理解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根据新课标的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乐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设计和实验数据表格设计

  考虑到初中生的现状,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教学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动手操作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建立概念、深化概念、巩固概念、小结作业这五个环节。

  首先进入导入新课环节,在这个环节采用情景导入法;首先我会播放一组视频:足球在草地上滚动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矿泉水的瓶盖上有许多竖纹;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等。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摩擦力》。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设疑,引出摩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摩擦力概念的学*做铺垫。

  接下来进入建立概念环节,在这个环节采用活动实验教学法,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参与以下两个小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在其上滑动,体会桌面对手的前进有什么影响?

  2.将牙刷的刷毛直立在课桌的表面,用力推动或拉动牙刷,观察刷牙弯曲的方向与牙刷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并且通过多媒体出示如下题目:

  (1)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儿?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之后同桌交流,在此期间,教师巡视给出点拨指导,之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同学回答之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摩擦力的相关概念。

  由于学生初步接触相对运动,对它的意义理解不是很透彻,因此我会重点强调: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指的是相对接触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身感受、讨论、交流、概括,使其初步感知摩擦力的存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概括能力,使学生亲*物理,拉*物理与生活的距离。

  接下来进入巩固概念环节,为了加深学生对滑动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题来进行练*。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巩固所学知识,强化重点,深化难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求,也符合我们新课标的因材施教。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者还有什么问题要继续思考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结和质疑,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敢于创新、乐于思考精神。

摩擦力说课稿3

  一、说教材

  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同时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通过网站知识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

  二、说目标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会根据物体的*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难点: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四、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F=FN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学生实验、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五、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环境下完成学*任务;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六、说程序

  教学中以了解、学*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通过动手实验引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与交流,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摩擦力的问题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的学*从已有的经验入手,从自己的感性认识开始,又通过教师的帮助了解现代科技中的相关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学*物理的兴趣,而且也调动了学生思维积极性。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既是自主的又是合作的,把学生的学*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与合作学*。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

  (1)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强调正压力就是上节课的弹力。

  (2)滑动摩擦力: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相关运用。在学生广泛猜想、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通过实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巩固与练*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然后评讲。

  4.小结

  教师让学生谈学*心得。

  5.布置作业

  (1)调查一下,哪些地方需增大摩擦,哪些地方需减小摩擦,用什么方法实现的。

  (2)练*第3、4题。

  在以上设计中,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摩擦力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摩擦力是高中力学重要的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有助于后面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及动能定理等知识的学*,而且摩擦力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摩擦力的不可观察性,在许多情形下似乎是方向不定,使学生对摩擦力的方向分析有一定的难度。教材将这节内容安排在重力和弹力之后,以生活实例展开,以实验探究摩擦力的规律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归纳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②通过实验探究能发现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与接触面性质。

  ③能知道动摩擦因数μ与哪些因素有关。

  ④会利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①进一步熟悉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②注重实验探究方案设计的思考与改善。

  ③通过参与实验探究能进一步熟悉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参与观察、敢于实验,体会实验在探索物理规律中的作用和方法;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细致、耐心的实验修养。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F=μFN。通过初中的学*,学生只知道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知道他们之间的定性关系,而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就能得到这些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所以选此为这节课的重点。

  难点:滑动摩擦力方向判断。因为摩擦力的方向许多情形下似乎是不定的,使学生对摩擦力方向的分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将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五、说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自己观察、描述实验现象,思考、讨论、分析原因,自己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六、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看录像导入摩擦力,通过两个视频对比,让学生了解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他们学*摩擦力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摩擦力的例子,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并能应用于生活教学理念。

  2、探究摩擦力:

  (1)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师生共同做如下实验:

  ①小木块从倾斜的木板上滑下后在水*方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

  ②将一纸条夹入书中向外拉。

  ③将手*放在桌面上向前推(在部分学生手上涂洗洁精)

  让学生主动参与,成为学*主体,在体验中激发学生学*兴趣,并在动手中开始思考摩擦现象,为下面的探究打基础。

  在上面实验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从例子中找寻它们的共同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得出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学生通过对上面实验的研究、讨论、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学生动手体验摩擦力的大小,老师引导学生,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要通过实验来探究。

  再现物理实验探究的流程:提出问题——讨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分析总结归纳。老师要求每小组将自己的探究过程、注意事项、成果及存在问题写成实验报告并向全班汇报。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是设计 的实验方案一定要是科学的;通过相互交流,发现其它小组设计的优点和缺点,可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尊重实验结果。

  通过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F=μFN

  F为滑动摩擦力,FN为压力(对物表面的垂直作用力),μ为动摩擦因数。

  通过实验我们还得知动摩擦因数μ的数值与相互接触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课件给出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通过思考题的设置,不仅对上节课的静摩擦力进行了复*,而且更加深了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使学生对摩擦力有进一步的认识。

  最后老师有针对性的整理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而且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想将来有一天找出摩擦力的本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求的精神。

  七、说板书设计

  第3节 滑动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2.产生条件

  3.方向

  4.大小:Ff=μFN

  通过罗列式的板书设计,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能够一目了然

  八、说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一堂设有探究实验的新课,学生对探究的对象——摩擦力并不陌生,能举出很多生活中的例子,但他们对探究的内容——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猜想的层面上,并没有很深的了解,这样的情况对课堂教学来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有了一定浅层面的了解后,在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好胜心的驱使下,肯定会开动脑筋,积极地思考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自己得出问题的结论。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将自己摆在了课堂主人翁的位置上,老师仅仅是起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却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新课程理念就是要体现这样一种学生为课堂主人的教育方式来达到一定的教育功能。所以,我认为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加设探究实验能更好地发挥教学功能,培养出能力强、科学素养高的学生。

摩擦力说课稿5

  尊敬的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将《摩擦力》安排在这个位置研究,既可以和《重力》、《弹力》相对比,加深学生对力的认识,又为下一步“二力*衡”的学*奠定基础。

  (二)教材的内容及特点

  1、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

  (1)摩擦力的概念;

  (2)探究活动: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3)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本节教材的内容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探究性,虽然摩擦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并不熟悉,这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二是实用性,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改变学科本位、注重科学探究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将本节课重点定为组织好学生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活动,尤其要引导学生灵活使用“控制变量法”制订试验的方案,设计试验的步骤。

  预计难点会出现在探究活动的“猜想与假设”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如果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猜想,可能会出现许多答案,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的大小,压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运动的方式,运动的速度等,由于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本身就是有争议的,所以要解释清楚它与以上因素的关系并不容易,有些关系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还无法接受,但是不让学生猜想,直接探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度的关系,又不符合科学探究的规律。因此形成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及物理研究方法;已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但不掌握二力*衡的有关知识。另外考虑到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并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有关这方面的生活体验。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法方面计划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教学方法有:指导探究法、引导谈话法、帮助分析法。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自主学*的热情,真正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学法方面主要指导学生使用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观察阅读法等。

  四、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首先,创设情境,利用夹玻璃球比赛活动引入:在这一活动中,我特意将常用的乒乓球改为更光滑的玻璃球并将其浸泡在肥皂水中,筷子使用的是光滑的塑料筷子。几次活动中,从来没有学生能夹出一个玻璃球,这样就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兴趣。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展示课题以后我们很快就进入【活动1】

  【活动1】让我们来体验!

  1、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 手*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这是一组对比活动,通过1、2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摩擦力的性质是阻碍,通过1和2与3的对比学生体会到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已经发生或要发生相对运动。这样不仅让学生其实体会到摩擦力是一种阻碍作用,而且为学生以后的分析是否存在静摩擦和分析摩擦力的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两次对比实验的体会,经过讨论,学生会很容易得出摩擦力的定义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物理学中常用字母f表示。

  到这里,学生对摩擦力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接下来通过活动2我们有可以带着学生回到生活中来。

  【活动2】比一比,看谁观察更细致!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让学生回顾生活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摩擦,无处不在!掌握摩擦的知识非常有用!师生共同分析这些现象。由于摩擦力的分类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课本内容有有所涉及,不可回避。所以,在分析学生例举的摩擦力事例时,我适时提醒学生两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状态,最后以投影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摩擦力的种类,使学生在进入下一个环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时没有很突兀的感觉。

  接下来,进入重头戏,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有猜想可说,也为了避免陷入假探究戳伤学生的探究热情,我设计了【活动3】

  【活动3】搓搓手,你有什么新发现?

  1、用轻重不同的力进行搓手,体会摩擦力的大小,发现了什么?

  2、在手上涂些肥皂液再搓,你又发现了什么?

  通过亲自动手,使学生接下来的猜想时有充足的依据!并且,加深了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的印象!

  至此,万事俱备,只剩下两只拦路虎(将这一活动称为“两只老虎”就是想激情学生的打虎热情。)

  【活动4】两只老虎!

  测定滑动摩擦力需要运用二力*衡的知识,这是几天后就会完全明白的内容,本身也不难理解,所以这里就按照课本安排让学生自主阅读“信息快递”。另外,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正确完成探究活动,设计时,提醒了部分同学:本实验要运用控制变量法,当然,点到即止。

  水到渠成,学生很自然的就开始进行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活动5】

  【活动5】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开始探究,教师巡视学生探究活动。通过讨论、探究、交流三个阶段归纳实验结论: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等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有了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作为理论基础,学生完全能够读懂、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所以,接下来我设计了【活动6】

  【活动6】阅读归纳: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完成验证性活动8.6。由学生交流后归纳结论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 增大接触面间的压力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减少压力

  2、接触面变得光滑些

  3、用滚动代替滑动

  4、加润滑油

  交流提升,让物理回归生活!

  三、交流提升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改变摩擦力的四种典型方法的事例要求学生讨论交流,并更进一步地把“自行车的哪些部位存在摩擦?”以开放题型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而把本节课的学生活动推到了高潮:每位学生都有话说,每位学生都能说清楚,增加学生的学*成就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识!

  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后,我布置了两条作业:

  1.阅读课本第55页“读一读”和“生活.物理.社会”

  2.以“假如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希望通过作业1帮助学生完善摩擦力知识体系,通过作业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摩擦力

  1、定义: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要做相对运动时,在接 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2、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等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b.增大接触面间的压力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a.减少压力

  b.接触面变得光滑些

  c.用滚动代替滑动

  d.加润滑油

  通过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强化重点知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前辈指教!谢谢!


摩擦力说课稿实用十份(扩展3)

——《摩擦力》说课稿实用十份

  《摩擦力》说课稿 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社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编排在弹力之后。该节知识是力学的基础,更是高中物理知识的基础。所以这节内容的教学如何引领学生自主积极地探究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体验摩擦力特点规律的发生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应高度重视本节教学过程;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在许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对于初学者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高中物理《课标》对该知识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其中,对静摩擦力规律的认识应该包括最大静摩擦力。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断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摩擦力又是高中力学三类常见的力之一,是受力分析的基础。本节课学*的成败对以后学*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能定理的应用以及摩擦力做功与产生热能的关系等问题都将带来影响,所以本节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重点:

  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力和机械》一章已经学*了摩擦力的基本知识,但还不会具体的计算。会分析简单的现象,但不深入。另外,通过前面几章的学*,学生基本适应了高中的学*方式,以及初步具备了探究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2、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4、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5、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

  6、会根据物体的*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4、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四、教法学法

  (实验探究、分析归纳、观察提问、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巩固)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力、重力、弹力,对力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就尝试采用实验探索、问题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巩固,加强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规律的全过程,学*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不是生硬的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学法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中做到“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学*能力,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学法指导可分为:⑴、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有了疑问,才有学*的动力,而问题的解决恰好就是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⑵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如本节课的“控制变量法”,并将此方法迁移应用到其它方面。从而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知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以达到教学最佳效果。

  所以,本节学*方法指导主要是教给学生“三会”:会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会用实验进行探索,会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规律。

  教法:引导启发演示实验讨论分析多媒体辅助学法:观察法探究实验法讨论归纳法交流合作法

  五、教学程序

  引出摩擦力,提问生活中摩擦力例子,举例。使学生了解摩擦力带给我们的生活的情况,培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对其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用手推桌子,桌子为什么没有移动?(边演示边讲解)

  静摩擦力用刚才的例子,提问: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如何?大小与什么有关?激发学生学*的欲望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观念。

  实验探究,提问同学,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及产生条件。动摩擦力

  实验探究

  产生条件大小(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定量分析方向

  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会有所不同,进行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学以致用

  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利弊举例,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怎样使用摩擦力,如何增大减小摩擦力更好的应用于生活中。

  《摩擦力》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一)分析教材

  《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本课与《力在哪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降落伞》共同组成了《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

  本课所在的单元与前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起,完成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物质世界部分“运动与力”部分内容的学*,并为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部分内容的学*储备基本的力学知识。

  本单元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力在哪里、力能改变运动的方向和物体的形状,就力有大小以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进行建构。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以认知为重要目的的观察、阅读、分析和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力、了解常见的力,从而提高认知水*,探究能力和研究兴趣。

  本课在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需要前面力学知识的铺垫,尤其是《力在哪里》中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和测量力的大小知识和技能,又为下一课《降落伞》的学*,提供了知识支撑。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摩擦现象和摩擦力。重点在于体验摩擦力。

  第二部分,研究各种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第三部分,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要减小摩擦力。

  这些内容打算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要完成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摩擦力,讨论摩擦力的“功”与“过”,通过探究了解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分析本课的知识结构,并结合第一课时要完成的任务,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方面:

  能够使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减小固体摩擦力的验证实验。

  (2)科学知识方面:

  认识摩擦力,知道如何减小摩擦力,能够说出摩擦力的“功”与“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摩擦力,喜欢用学到的摩擦力知识解决生活中摩擦力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认识摩擦力,通过实验研究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认识,以及实验过程中变量的理解与控制。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遵循学生学*规律,抓住科学课的特点谈谈本课的教法设计:

  1、由形象到抽象,遵循科学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

  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摩擦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还不能从理性的层面上觉察到。所以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设置活动,把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化解到活动产生的现象中,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帮助学生对摩擦概念的理解。

  2.实践为主,多种学*方式综合,突出科学课的特点。

  大胆猜测、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科学的重要学*方式。

  据分析:学生在第三单元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又通过本单元前三课力学知识的学*,已经初步具备进行自主探究实验的素质和能力。

  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教学设计体现: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提高。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充分应用现代教学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我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例如:导入时,通过游戏,追问什么样的神秘力量使我们要费更大的力气才能拉开两本书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自主学*,着眼一个“探”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科学学*的主体中指: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之后,让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并且通过实验去验证,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3)动手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交给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对比实验了解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内化了摩擦力的知识,培养了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本课的教学准备主要是教师准备:书本、塑料*板、弹簧测力计、小木块、洗洁精、玻璃烧杯、玻璃棒、圆木棍、水槽、抹布、实验记录单、多媒体课件。(我之所以准备这些材料,是因为它们既贴*了学生的生活,又注重了与内容的紧密联系,能充分帮助学生完成探究实验。学生利用这些典型的材料,依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实验,在操作中验证假设,在探究中获取知识。)

  (二)设计思路

  我在教学时依照教学目标并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学内容上大胆创新,根据力运动的特点,通过操作演示和引用视频再现力运动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发现。引导他们亲身经历“发现问题――进行预测――实验研究――合作交流――生活运用”的科学探究过程。

  《摩擦力》说课稿 3

  1.说教材

  <摩擦力> 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相互作用”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

  本节内容有:

  1.滑动摩擦力;

  2.静摩擦力;

  3.摩擦力的调控。放在学*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有如下特点:

  1.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

  2.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3,先研究比较形象的滑动摩擦力,后研究较抽象的静摩擦力,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过程。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会应用公式f=Nμ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会应用公式f=μN解决实际问题。

  2.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2)教学难点: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

  2。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f=μN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探究、讨论并结合多媒体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3.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环境下完成学*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4.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多媒体)看一则消息(日常生活中人踩西瓜皮滑倒的例子)和两个图片(有关工业上传输带和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提出问题:看了一 则消息和两个录象它们告诉了我们哪些物理知识?--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再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摩擦的例子? 学生自由回答课堂的气氛活跃。例如可以让学生把手掌*放书桌上,不断加大压力并向后拉,从而感受不同类型摩擦力的存在,启发学生体验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区别和产生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1)滑动摩擦力:

  实验探究→导入新课→控制变量→相关运用。实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课本例题。

  (2)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强调正压力就是上节课的弹力,但是垂直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3)、巩固与练*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 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具体做法是:先留2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本和黑板上的知识内容,接着做这两个练*:练*1、2、3题。然后评讲。

  (4)、布置作业

  练*第3、4题。并预*下节教材.

  (5)板书板画

  板书、板图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简写概念、规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图。以上是对本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主动探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摩擦力》说课稿 4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3节摩擦力。

  这是我说课的流程,共六部分,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和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20xx年审定的人教版新教材,本节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从学生们的亲身体验入手感知物理知识,二是增加了一些更直观的有关摩擦力的彩色插图,更多的从生活中理解摩擦力。这是本节的知识体系,包括认识摩擦力、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生活中的摩擦力三部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摩擦力是学*了弹力、重力后的又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力,是力学的基础。

  (2)这不仅是二力*衡的应用,而且为后面的功和简单机械的学*,甚至高中学*做好铺垫,在力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不但使学生们学*到摩擦力的有关知识,而且是学生们对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同时也逐渐培养学生们养成科学探究和重视知识应用的好*惯。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们虽具备了初步的归纳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异,知识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过程中乐学、会学,提高能力是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具体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感受体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定义结论、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兴趣、增强学*信心、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创新精神。

  重点:(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解释生活中摩擦现象。

  难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突破的措施:激趣诱导,以多种方式指导教学,把时间教给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通过游戏引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形成新知;设疑启发,引导探究;辩论比赛,巩固新知,对学生们进行适时正确的引导。

  学生们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们利用对教材的预*,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终形成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

  五、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分六个环节,分别是游戏引入、感受体验、科学探究、知识应用、回顾反思、作业布置。

  1、游戏引入:

  初二学生们活泼好动,对知识的渴求欲强,在新课开始我采用游戏引入,男生用一个涂油的碗,女生用一个干净的碗,在学生们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比赛抓碗游戏,而力气小的女生却出乎意料的赢了。创设情境教学,引人入胜,引出新课,为这节课顺利的进行打下基础。

  2、感受新知:

  问题是知识的产生点,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体验,教师用拟人的口吻,类比拔河,提出问题,贴*学生们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们接受,使师生间的距离拉*。

  生生合作,说出摩擦力的定义,培养学生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然后采用抢答的方式说出作用点和方向,不仅巩固新知,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摩擦力的方向是理解摩擦力的一个难点,学生们对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混为一谈,而且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使学生们总认为摩擦力就是阻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们分析人走路,同时解决了上面两个问题。而采用举手指的形式增加学生们的参与度。

  我设计了摩擦力大搜索这一环节,把学生们分成两大组进行举例比赛,在这种交流中学生们的表现欲被调动,使两个知识点顺利衔接,为突破难点做好铺垫。

  3、科学探究:

  根据学*金字塔的理论,只有让学生们动手操作,甚至是教别人或马上应用才是最高效的学*方法。在本环节学生们说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从生活经验进行多方位的猜想,拓展学*思路,小组自行合作设计实验方案,特别是如何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通过生生交流学会,通过我设计的火眼金睛环节等多种方式,真正学会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们在尝试成功的喜悦之后,信心更足了,而教师此时及时肯定他们的猜想,,鼓励他们合理分工后动手去验证,引导他们进行数据分析,而对于学生们的其他猜想,也广泛讨论实验,本实验根据学生们的猜想变量太多,小组合作分两个阶段有秩序的进行实验,使课堂活而不乱,得出规范的结论,最后交流与评估。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们学*的结果,而且还重视学生们的学*过程,即使是失败了,反思后再实践验证,这也是一种收获。本环节,我采用小组实验比赛的方式,选出几个优胜小组来。

  目的一是学会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增强学*信心;二是培养学生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三是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让学生们多角度、多方法解决问题,开拓学生们的思维,我设计了通过手和桌子探究摩擦力的方法,简单且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们对影响摩擦力的这两个因素的进一步理解。

  4、知识应用:

  根据学生们学*注意力不持久的现象,在此掀起课堂的高潮,我设计了辩论赛这一环节,主要有四个目的,一是在课堂中引用竞争机制,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们的学*兴趣,调动学*积极性;二是增强学生们的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四是顺利的进行知识点间的过渡。

  再薄的一张纸也有它的两面性,通过上面的辩论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力的两面性,所以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通过实例说出了具体的方法,从系鞋带到磁悬浮列车,加上老师展示的一些图片,使学生们大开眼界。这样不仅教会学生们辩证的看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热情。通过聪明屋的这一环节,,等到知识的升华。

  5、回顾反思

  达标测试环节,检验学生们在本节课的学*效果。

  小结部分,先让学生们主动总结,学生们交流,看谁的收获多,查漏补缺,让学生们学会知识的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六、作业布置:

  作业题设计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简单而新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们都有所收获。

  这时我的板书设计,一目了然。

  七、设计思路

  我们学校一直推行“1525高效生命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们。在这节课中,教师激趣诱导,情景教学;学生们探索发现,合作探究,同时加强合作交流,打造高效而有生命力的课堂。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看法,非常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同仁们的指点、帮助,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5

  《摩擦力》说课稿 5

  我要讲的这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摩擦力》。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学*本节教材的知识,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②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③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全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勇气、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精神。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是实验的操作(让弹簧测力计拉动物块匀速运动)和记录测量数据的表格的设计。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播放一段多媒体画面:(汽车在雪地上艰难行走,而当轮胎上裹有铁链后就能前进自如了;沾了水的茶杯盖很难拧开,而用毛巾裹住时就很容易拧开了;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等等)。

  请学生思考一下这些都是什么原因?

  (二)新课学*

  1.什么叫摩擦力

  用二个长毛刷毛对毛合在一起,并产生相对运动,让学生看到二个毛刷的毛分别产生向不同方向的弯曲。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摩擦力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并且学生也会通过两个面的刷毛的弯曲方向不同进一步理解每个面受到摩擦力的方向。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摩擦的概念。

  课本中是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合在一起的,没有具体的区分,我在这里简单地向学生解释了三种摩擦的区别。对于滚动摩擦因为其实质是一种力矩,可以一带而过;而对于静摩擦可以作一点补充:当两个物体之间相对静止且又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是静摩擦,并且也可以用二个毛刷作演示。这对学生的理解并没有什么难度,况且在“科学世界”里面也提到了“走路时要利用鞋底与地面间的摩擦”,如不讲一下静摩擦,学生在这里当联系课本中的摩擦的定义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没有发生“相对运动”还会有摩擦?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指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们的猜想后,还要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可以对有的猜想进行归类,比如有的同学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重力大小有关,而有的同学说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可以指导他们将这二个猜想归为压力这一类。在各种猜想都列出来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很复杂,对于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是否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指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先让同学们思考:用什么工具来测滑动摩擦力?(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和摩擦力是同一个力吗?(不是);那如何才能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中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根据二力*衡的知识);那么实验中应该让木块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时的弹簧测力计应该怎样调零?(放在水*方向然后调零)。通过这样的引导既起到了复*的效果,又为他们下面的探究做了一定的铺垫。

  再让每组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那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运用怎样的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因为在八年级的学*中,研究弦振动的音调和欧姆定律时,已多次用到过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所以,这里对学生不算一个难点。

  然后请每组派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说说他们组制定出的探究计划,并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设计的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全班同学对他们方案的理解,特别是对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对不太科学的地方引导本组或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完善。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与数据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并适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实验结束后,还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能不能固定弹簧测力计不动而只拉动木板呢?为什么?并且让学生们再简单操作一次,让他们自己发现这样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比较稳定,容易读出正确数值,实验效果更好。而且这也更能帮助他们理解“相对运动”的含义。

  3.摩擦与我们

  回顾刚上课时播放的多媒体,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分别举出一些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事例;并且让他们在对“科学世界”内容的阅读和刚才实验的基础上,对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提出一些方法。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讨论,还可以采用全班抢答的形式,让他们自己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就可以了。

  4.当堂反馈

  (1)采用讨论的形式,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整个学*过程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要求学生回去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第4题的科学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

  (2)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文字并配上录音,介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5.课后作业

  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分别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的。

  《摩擦力》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同时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通过网站知识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

  二、说目标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会根据物体的*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难点: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四、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F=FN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学生实验、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五、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环境下完成学*任务;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六、说程序

  教学中以了解、学*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通过动手实验引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与交流,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摩擦力的问题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的学*从已有的经验入手,从自己的感性认识开始,又通过教师的帮助了解现代科技中的相关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学*物理的兴趣,而且也调动了学生思维积极性。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既是自主的又是合作的,把学生的学*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与合作学*。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

  (1)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强调正压力就是上节课的弹力。

  (2)滑动摩擦力: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相关运用。在学生广泛猜想、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通过实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巩固与练*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然后评讲。

  4.小结

  教师让学生谈学*心得。

  5.布置作业

  (1)调查一下,哪些地方需增大摩擦,哪些地方需减小摩擦,用什么方法实现的。

  (2)练*第3、4题。

  在以上设计中,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摩擦力》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摩擦力是高中力学重要的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有助于后面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及动能定理等知识的学*,而且摩擦力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摩擦力的不可观察性,在许多情形下似乎是方向不定,使学生对摩擦力的方向分析有一定的难度。教材将这节内容安排在重力和弹力之后,以生活实例展开,以实验探究摩擦力的规律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归纳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②通过实验探究能发现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与接触面性质。

  ③能知道动摩擦因数μ与哪些因素有关。

  ④会利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①进一步熟悉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②注重实验探究方案设计的思考与改善。

  ③通过参与实验探究能进一步熟悉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参与观察、敢于实验,体会实验在探索物理规律中的作用和方法;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细致、耐心的实验修养。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F=μFN。通过初中的学*,学生只知道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知道他们之间的定性关系,而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就能得到这些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所以选此为这节课的重点。

  难点:滑动摩擦力方向判断。因为摩擦力的方向许多情形下似乎是不定的,使学生对摩擦力方向的分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将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五、说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自己观察、描述实验现象,思考、讨论、分析原因,自己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六、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看录像导入摩擦力,通过两个视频对比,让学生了解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他们学*摩擦力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摩擦力的例子,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并能应用于生活教学理念。

  2、探究摩擦力:

  (1)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师生共同做如下实验:

  ①小木块从倾斜的木板上滑下后在水*方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

  ②将一纸条夹入书中向外拉。

  ③将手*放在桌面上向前推(在部分学生手上涂洗洁精)

  让学生主动参与,成为学*主体,在体验中激发学生学*兴趣,并在动手中开始思考摩擦现象,为下面的探究打基础。

  在上面实验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从例子中找寻它们的共同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得出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学生通过对上面实验的研究、讨论、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学生动手体验摩擦力的大小,老师引导学生,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要通过实验来探究。

  再现物理实验探究的流程:提出问题——讨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分析总结归纳。老师要求每小组将自己的探究过程、注意事项、成果及存在问题写成实验报告并向全班汇报。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是设计 的实验方案一定要是科学的;通过相互交流,发现其它小组设计的优点和缺点,可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尊重实验结果。

  通过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F=μFN

  F为滑动摩擦力,FN为压力(对物表面的垂直作用力),μ为动摩擦因数。

  通过实验我们还得知动摩擦因数μ的数值与相互接触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课件给出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通过思考题的设置,不仅对上节课的静摩擦力进行了复*,而且更加深了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使学生对摩擦力有进一步的`认识。

  最后老师有针对性的整理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而且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想将来有一天找出摩擦力的本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求的精神。

  七、说板书设计

  第3节 滑动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2.产生条件

  3.方向

  4.大小:Ff=μFN

  通过罗列式的板书设计,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能够一目了然

  八、说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一堂设有探究实验的新课,学生对探究的对象——摩擦力并不陌生,能举出很多生活中的例子,但他们对探究的内容——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猜想的层面上,并没有很深的了解,这样的情况对课堂教学来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有了一定浅层面的了解后,在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好胜心的驱使下,肯定会开动脑筋,积极地思考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自己得出问题的结论。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将自己摆在了课堂主人翁的位置上,老师仅仅是起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却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新课程理念就是要体现这样一种学生为课堂主人的教育方式来达到一定的教育功能。所以,我认为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加设探究实验能更好地发挥教学功能,培养出能力强、科学素养高的学生。

  《摩擦力》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设计思路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两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并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我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水*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至于有同学问到为什么在匀速状态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将在第六章讨论这个问题,并对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进行表扬。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我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在每个大组我抽取了两个实验小组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我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我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我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在减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网下载了有关磁悬浮列车的资料和图片,并简单介绍了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3、课堂小结

  我先让学生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学生大都只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小结,但对学*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做一个很好的总结,所以我在学生小节后做了适当的补充,让学生知道探索知识的过程比单纯的学*知识更重要。

  《摩擦力》说课稿 9

  课题: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九章第四节《摩擦力》

  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 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 手*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3)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衡知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只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5.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6.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小文章,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7.课后作业:

  (1)以"假如没有摩擦"为题,写一篇科幻小文章。

  (2)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摩擦力》说课稿 10

  尊敬的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将《摩擦力》安排在这个位置研究,既可以和《重力》、《弹力》相对比,加深学生对力的认识,又为下一步“二力*衡”的学*奠定基础。

  (二)教材的内容及特点

  1、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

  (1)摩擦力的概念;

  (2)探究活动: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3)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本节教材的内容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探究性,虽然摩擦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并不熟悉,这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二是实用性,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改变学科本位、注重科学探究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将本节课重点定为组织好学生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活动,尤其要引导学生灵活使用“控制变量法”制订试验的方案,设计试验的步骤。

  预计难点会出现在探究活动的“猜想与假设”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如果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猜想,可能会出现许多答案,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的大小,压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运动的方式,运动的速度等,由于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本身就是有争议的,所以要解释清楚它与以上因素的关系并不容易,有些关系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还无法接受,但是不让学生猜想,直接探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度的关系,又不符合科学探究的规律。因此形成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及物理研究方法;已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但不掌握二力*衡的有关知识。另外考虑到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并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有关这方面的生活体验。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法方面计划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教学方法有:指导探究法、引导谈话法、帮助分析法。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自主学*的热情,真正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学法方面主要指导学生使用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观察阅读法等。

  四、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首先,创设情境,利用夹玻璃球比赛活动引入:在这一活动中,我特意将常用的乒乓球改为更光滑的玻璃球并将其浸泡在肥皂水中,筷子使用的是光滑的塑料筷子。几次活动中,从来没有学生能夹出一个玻璃球,这样就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兴趣。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展示课题以后我们很快就进入【活动1】

  【活动1】让我们来体验!

  1、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 手*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这是一组对比活动,通过1、2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摩擦力的性质是阻碍,通过1和2与3的对比学生体会到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已经发生或要发生相对运动。这样不仅让学生其实体会到摩擦力是一种阻碍作用,而且为学生以后的分析是否存在静摩擦和分析摩擦力的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两次对比实验的体会,经过讨论,学生会很容易得出摩擦力的定义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物理学中常用字母f表示。

  到这里,学生对摩擦力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接下来通过活动2我们有可以带着学生回到生活中来。

  【活动2】比一比,看谁观察更细致!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让学生回顾生活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摩擦,无处不在!掌握摩擦的知识非常有用!师生共同分析这些现象。由于摩擦力的分类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课本内容有有所涉及,不可回避。所以,在分析学生例举的摩擦力事例时,我适时提醒学生两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状态,最后以投影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摩擦力的种类,使学生在进入下一个环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时没有很突兀的感觉。

  接下来,进入重头戏,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有猜想可说,也为了避免陷入假探究戳伤学生的探究热情,我设计了【活动3】

  【活动3】搓搓手,你有什么新发现?

  1、用轻重不同的力进行搓手,体会摩擦力的大小,发现了什么?

  2、在手上涂些肥皂液再搓,你又发现了什么?

  通过亲自动手,使学生接下来的猜想时有充足的依据!并且,加深了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的印象!

  至此,万事俱备,只剩下两只拦路虎(将这一活动称为“两只老虎”就是想激情学生的打虎热情。)

  【活动4】两只老虎!

  测定滑动摩擦力需要运用二力*衡的知识,这是几天后就会完全明白的内容,本身也不难理解,所以这里就按照课本安排让学生自主阅读“信息快递”。另外,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正确完成探究活动,设计时,提醒了部分同学:本实验要运用控制变量法,当然,点到即止。

  水到渠成,学生很自然的就开始进行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活动5】

  【活动5】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开始探究,教师巡视学生探究活动。通过讨论、探究、交流三个阶段归纳实验结论: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等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有了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作为理论基础,学生完全能够读懂、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所以,接下来我设计了【活动6】

  【活动6】阅读归纳: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完成验证性活动8.6。由学生交流后归纳结论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 增大接触面间的压力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减少压力

  2、接触面变得光滑些

  3、用滚动代替滑动

  4、加润滑油

  交流提升,让物理回归生活!

  三、交流提升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改变摩擦力的四种典型方法的事例要求学生讨论交流,并更进一步地把“自行车的哪些部位存在摩擦?”以开放题型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而把本节课的学生活动推到了高潮:每位学生都有话说,每位学生都能说清楚,增加学生的学*成就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识!

  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后,我布置了两条作业:

  1.阅读课本第55页“读一读”和“生活.物理.社会”

  2.以“假如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希望通过作业1帮助学生完善摩擦力知识体系,通过作业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摩擦力

  1、定义: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要做相对运动时,在接 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2、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等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b.增大接触面间的压力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a.减少压力

  b.接触面变得光滑些

  c.用滚动代替滑动

  d.加润滑油

  通过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强化重点知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前辈指教!谢谢!


摩擦力说课稿实用十份(扩展4)

——初中摩擦力教学设计 (菁华3篇)

初中摩擦力教学设计1

  一、设计思路

  1. 设计理念

  本课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方式。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物理也在改变或影响着生产和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处于弹力、重力两种力之后,又处于力与运动之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对前两种力介绍完的延续又是认识阻力对运动物体影响的铺垫。本课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

  (1)摩擦力的定义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减摩擦的方法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申。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在阻碍物体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好通过例证讲述了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3.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对于摩擦力有一定的感知。能举出生活中和摩擦力有关的例子。但对于摩擦力的认识,也只停留在此而已。对于摩擦力的种类,怎样的两物体间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与什么有关,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摩擦力,摩擦力并不是完全是阻力,有时也是动力等,并不知晓。所以,本课在讲授、实验中要注意针对这些难点,设置问题暴露学生认知不足及冲突,而后进行概念转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摩擦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会区分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及增大有益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等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以及处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规律的*惯。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解决办法: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2.教学难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设计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的实验方案及其实验操作

  解决办法:采取方案交流和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流法突破难点

  四、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

  (1)演示器材:橡胶棒一个,细毛扫帚一把、软弹簧一个,木块、长木板一个

  【设计意图:在学*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方向时演示,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更形象,直观】

  (2)分组器材:牙刷、测力计、毛巾、棉布、长木板、小木块各12个,钩码72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并体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实验过程】

  2.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本节课全程使用多媒体课件,原因是: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信息丰富,直观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游戏1:让一个力气大的男生握住事先抹过洗洁精水的橡胶棒一端,让一个力气小的女生握住棒的另一端,观察现象。

  小游戏2:两本书尽可能多的错页交叉在一起,找两个力气大的男生看能不能将书拉开?

  [探究新知一]摩擦力

  <活动1>感受摩擦力

  (1)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放在水*放置的长木板上,用软弹簧拉,观察弹簧的状态。

  (2)学生活动:将手放在桌面上向前推或向后拉桌面(手相对桌面滑动),感受桌面对手有没有作用?

  (3)学生实验:换用牙刷在桌面上向前推或向后拉桌面,观察牙刷的状态

  【小结】实验表明,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接触面 它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探究新知二]摩擦力的大小

  <活动2>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1.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生活中的实例:

  (1)推动一张课桌比推动一张讲台容易,猜想摩擦力可能与 有关;

  (2)汽车制动后在柏油路面比在结冰路面上更容易停止,猜想摩擦力可能与 有关;

  (3)赛车的轮胎很宽,猜想摩擦力是否与 有关;

  由上述实例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 、 、 有关。

  想一想:在研究上述某一个因素对摩擦力的影响时,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在实验中我们又该如何判断摩擦力的变化呢?

  信息快递:用弹簧测力计水*拉动桌面上的物体,使其沿直线匀速滑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物体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原理:二力*衡)

  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小结3】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xxxxxxxxxxxxxxx和xxxxxxxxxxxxxxxxx等因素有关,与xxxxxxxxxxxxx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xxxxxx;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 。

  <试一试>把一未开封的桶装水横放在地面上,用力推和用力拖水桶那个费力?

  实验结论:若把滑动变为滚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变xxxxx。

  [探究新知三]生活中的摩擦

  <思考>

  1.摩擦力对于人的生活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试一试举例说明。

  2.对于有害摩擦我们应设法 ,而对于有益摩擦我们应设法 。

  【小结4】

  (1)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有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

  (2)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练一练:下列示例中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摩擦,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

  (1)自行车的刹车装置 ;

  (2)轴承中装有滚珠 ;

  (3)门与门之间的活页用久了要涂润滑油 ;

  (4)鞋底的花纹 。

  <活动3>说说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着摩擦?是增大还是减小摩擦的?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

  <思考>假如没有摩擦,世界会变得怎样?

初中摩擦力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摩擦力一节的课堂设计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摩擦力定义的引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了透镜式教学。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列举日常生活、生产中物体受摩擦力的事例,学生讨论、分析摩擦力的共同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特点,给摩擦力下定义。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的重点,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最后进行评估交流。整个过程全部放手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教师只起引导组织作用。

  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本节设计的一个亮点。将辩论引入课堂。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沦。通过辩论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增、减摩擦力的方法。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三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小结不仅让学生总结本节学到知识,而且提炼出了所用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程序。为学生的终身学*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②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知道摩擦力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研究

  ②学*从实验数据归纳简单的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理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池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方法

  对摩擦力的定义采用透镜式教学模式“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采用猜想与反驳教学模式。

  教具和媒体

  教师演示用:小车、弹簧秤、木块、金属块、实物投影

  学生演示用:小车、长木板、毛巾、弹簧秤、木块、金属块

  【教学过程实录】

  一、复*提问

  师:前面我们学*了哪两种力?

  生:重力、弹力

  师:什么是重力?什么是摩擦力?

  生:思考回答。

  二、引入新课

  师:请看实验:老师把小车放在桌面上,此时小车处于什么状态?当用手推小车时,小车怎样呢?(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回答)

  生:开始处于静止状态,后来小车慢慢停下来。

  师:为什么运动的小车会慢慢停下来?

  生:小车受到阻力(讨论、回答)

  师:这个力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摩擦力。

  板书:第三节摩擦力

  三、进行新课

  师: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说明物体也受到了摩擦力?(提出问题)

  生:讨论举例(搜集事例)。

  师:(副板事例)运动的小车、汽车、足球等这些物体它们都受到了摩擦力。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讨论回答。

  师:点拨、归纳(两物体是否接触,在什么位置,是运动还是静止)。(归纳分析)

  (说明:通过摩擦力事例,讨论其共同特点,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此时教师应及时充当优秀学生的角色,参与讨论。)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讨论一下,给摩擦力下个定义。

  生:讨论、回答,补充(得出结论)

  师:板书定义。

  (说明:摩擦力定义的得出,主要采用了提出问题──搜寻事例──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的创造性思维程序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明确了摩擦力的定义,对于摩擦力,同学们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呢?(提出问题)

  生:(讨论,并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作用点在什么地方?方向向哪儿?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首先来解决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请同学们看摩擦力的定义,然后讨论一下就能找到答案。

  生:(讨论、回答)摩擦力的作用点在物体表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师:(板书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并举例巩固。)小车在桌面上向右运动时,桌面对小车的摩擦力向左。解决了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再来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讨论、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重力、速度、接触面的面积……(猜想或假设)

  师:(副板书)摩擦力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生:(讨论回答)控制变量法。

  师: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跟这些因素有关,首先应该测出摩擦力的大小,那么如何测木块在桌面上滑动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呢?用什么方法。

  生:(讨论、回答)讲桌上展示实验方案。(其他学生现察进行评估、补充)(设计实验)

  (说明:在测量摩擦力时,物体怎样运动?为什么匀速?怎样判断?教师应及时参与讨论,并找出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

  师:明确了摩擦力的测量方法,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重力和接触面这两个因素是否有关呢?

  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展示实验方案并进行评估,找出最佳方案。

  师:明确了实验方案,各小组先讨论、设计好实验表格,并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随后交流。

  (说明:在明确了研究目的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完整地设计出方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搜集实验数据。)(进行实验)

  师:(实物投影展示实验数据)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组同学设计的表格与你设计的是否一致,不一致递给老师,(展示并进行评估)根据这几组表格的内容,同学们讨论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个别回答并补充)摩擦力与重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重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师:对刚才的结论,同学们有没有疑问?(评估交流)

  生:思考、讨论。

  师:(教师充当优秀学生的角色参与讨论)老师对摩擦力和重力有关有疑问,认为不大确切。为什么呢?请同学随老师一起做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你就能找到答案。

  师生实验: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并将食指放在桌面上①轻轻向前推手指;③用力向前推手指。手指向前推动的过程中感觉有什么不同?哪位同学谈一**验。

  生:(实验谈体会)手指前进越来越困难(受摩擦力越来越大)。

  师:什么原因使摩擦力变大呢?

  生:(讨论回答)手对桌面所施加压力不同,压力大、摩擦力大。

  师:因此,我们对上述结论应做怎样的修改呢?

  生:(讨论回答)摩擦力大小应改为与压力大小有关。

  师:当物体放在水*面上时,物体受的重力和它对桌面压力大小是相等的。有关压力的知识我们后面再学*。(板书)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度有关。

  师: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面积是否有关,请同学利用桌面器材继续实验。(提示:研究接触面积时,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应控制相同。)

  (说明:实验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成功的喜悦,探究的乐趣。)

  师:(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通过实验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生: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面积无关

  师:通过实验探究可知:摩擦力的大小只跟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现在老师有一问题:摩擦力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学生讨论,举手示意,教师对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分组,开一个辨论会,认为摩擦力越大越好的是正方,认为摩擦力越小越好的是反方,老师是主持人。正、反双方在辩论时,一次一人发言,各举一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自由辩论。)

  生:自由辩论。

  师:由于时间关系自由辩论此结束,请正反双方各派一名代表做总结性发言。(学生代表发言)

  师:通过辩论可以看出,摩擦力有时大好,有时小好,都有有利一面,也有不足之处,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要设法增大,为我们服务,有害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减小。那么增大和减小 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讨论回答)

  师:(板书)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说明:以上将辩论引入课堂,学生兴趣高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小结

  (让学生讨论小结)本节课: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我们主要采用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3)在研究问题时,采用了几种思维程序?

  (①提出问题──搜寻事例──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②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说明:小结不仅要总结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本节研究问题的方法及思维程序提炼出来,学生初步学会这些方法并体会到它们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五、思考题

  1.自行车在设计、制造、使用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摩擦力的知识。

  2,下雪天,路很滑,易发生交通事故,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想办法帮助解决,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六、作业

  以“没有摩擦力的世界”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初中摩擦力教学设计3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而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減少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4)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控制变量的方法。

  (5)学*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6)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惯。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积极性高,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但也是比较容易冲动,缺乏耐心。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通过激励性的话语鼓励他们,让他们通过各自和团体的力量共同完成任务。本节课的意义在于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小组实验,研究分析生活实例,既能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三节内容,共1课时。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了力、重力的又一个重要的力,并为以后学*有关力的知识打下基础本节课通过情景体验,来认识摩檫力,探究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本节课重视科学探究中的猜想和数据分析,有利于养成规范的探究*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通过手沿桌面滑动等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根据二力*衡,会使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物体运动时所受的滑动摩擦力;能运用转换法、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总结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通过解析生活中人走路、汽车刹车等实例,会说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评价任务:

  1、通过“拔河比赛”、“手沿桌面滑动”、“推动牙刷”等方式,评价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定义,检测目标一的达成度。

  2、根据二力*衡测量摩擦力,运用物理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并得出结论,评价学生设计实验、操作、语言表达能力,检测目标二的达成度。

  3、通过举例,阅读课本,会说出增大和减少摩擦力的方法,评价学生自学、归纳总结的能力,检测目标三的达成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明确目标

  情境导入

  (3分钟)

  活动一:

  1、出示教学目标,明确要求。

  2、穿钉子鞋的瘦小女生和穿滑轮鞋的强壮男生进行拔河比赛。

  (完成目标一)

  1、明确目标。

  2、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生活体验

  感受摩擦力

  (8分钟)

  活动二:

  1、学生通过手沿桌面滑动感受摩擦力。

  2、教师演示在桌面上推动牙刷,引导学生发现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完成目标一)

  1、学生亲身感受,认识摩擦力。

  2、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理解摩擦力的定义。

  (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25分钟)

  活动三:

  1、学生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各小组选取研究课题。

  2、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摩擦力?小组根据课题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并分享。

  3、各小组进行实验,分享自己的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对各小组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

  5、引导学生思考传统的实验装置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完成目标二)

  1、学生根据课前预*,大胆猜想。

  2、引导学生如何测量摩擦力。

  3、学生根据研究课题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5、引导学生改进实验装置。

  (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9分钟)

  活动四:

  1、引导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存在摩擦力的现象。

  2、学生阅读课本P25—P26页,分组讨论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完成目标三)

  1、通过举例,知道摩擦力既有益也有害。

  2、通过阅读课本和讨论,得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评价目标三)

  附:板书设计

  第3节摩擦力

  1、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2、大小(摩擦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受到的压力的大小)

  3、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增加压力(2)使接触面更粗糙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减小压力(2)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3)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4)使接触面分离


摩擦力说课稿实用十份(扩展5)

——摩擦力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摩擦力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七章第六节内容,制定了“透析生活中的摩擦”的教学设计方案。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对学生而言非常熟悉,但往往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意义,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在教学设计中,以“激发— — 冲突— — 顺应(或同化)— —建构” 为基本模式。在上课之前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 播放大约2分钟的与摩擦力有关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欲望。在上课时再辅以生动形象的影视剪辑画面引入课堂,诱导学生主动学*。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首先设计学生用手在桌面上拖动和用手握住玻璃杯两个小试验,让学生体会感受摩擦力.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使学生逐渐深入地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 充分运用多媒体播放影视及生活、生产中的画面,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其中的摩擦现象。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感受科学,从而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物理课堂,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1、 学*任务分析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七章第六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动摩擦力的概念,生活中摩擦力存在的重要性,以及影响活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该内容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观察现象,引发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培养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为高中学*摩擦力打下基础。

  (1) 教学重点

  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2) 教学难点

  难点为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

  2、 学*者分析

  学*者是初二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不容易长时间集中,喜欢自己动手实验,比较好动活泼。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能力,已经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思想,如控制变量法。但是对事物的本质的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各种影响因素,灵活运用f=u、N.知道如何区分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知道静摩擦力为

  O

  2.过程和方法。经过摩擦力的探究学*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多种影响因素中“变量控制”的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的互动与合作,培养探究学*的兴趣,培养出学生精益求精的处理问题的科学态度。

  4、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剪辑画面,画面中出现“人骑鱼”和“人在鸡蛋清中滑倒”的情景,汽车打滑,情景课件滚动代替滑动、加润滑油、磁浮列车、气垫船;4人一组,每组有玻璃杯,水,润滑剂,弹簧测立计,木板,毛巾,木块,钩码;小自行车。

  5、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摩擦力—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

  摩擦力与什么有关?

  (同学回答的有:)

  与重力有关;

  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与物体的运动快慢有关;

  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实验

  次数

  实验条件

  弹簧秤

  示数

  压力情况

  接触面情况

  1

  木块

  木板

  2

  木块

  毛巾

  3

  木块加钩码

  木板

  比较1、2,当压力相同的时候,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比较1、3,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时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6、 教学设计

  【新课教学】

  课前播放有关“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的影视。播放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剪辑画面,画面中出现“人骑鱼”和“人在鸡蛋清中滑倒”的情景。

  师:同学们,看到画面中的主人公“骑鱼”时是多么的浪漫,为何在鸡蛋清中却狼狈地摔倒?想知道为什么吗?

  生:想!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教师用多媒体呈现课题:《生活中的摩擦力—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摩擦力。请大家先把手放在桌面上拖一下, 然后把手用力压在桌面再一次拖过。(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动手体验)

  师: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

  多媒体呈现上面这段话.同时向学生介绍:滚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

  · 自评·学生通过观看实例后。直观地知道什么是滚动摩擦力,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减少了对有关概念的机械记忆。

  师: 同学们能否举一些生活中你们所知道的或看到的有关摩擦力的例子?

  生1:人跑步时有摩擦力。

  生2:滑旱冰时有滚动摩擦力。

  生3:擦桌子时有摩擦力。

  师:同学们谈得非常不错,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到处都是。我们今天主要探究滑动摩擦,同学们知道怎么测量它的大小吗?

  生:用弹簧测力计。

  师:对,不过拉动时得匀速拉动。至于原因吗?我们下节课再探讨。(教师边讲边演示)

  师:现在请同学们大胆猜想,然后分四人一组进行一个体验实验,然后交流:“你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1)让学生用一只手握住一圆柱形空玻璃杯的外壁,让玻璃杯静止在空中.此时学生能轻易地把玻璃杯握住.

  (2)当在玻璃杯的外壁涂上一层润滑油后,学生再握住玻璃杯时就感觉到杯子要往下滑落,若想握住玻璃杯就必须用稍微大一些的力.

  (3)不断地向杯子中注入水.随着杯中水的不断增多,学生就会感觉到杯子下落的趋势越来越厉害,此时要想能握住杯子,必须不断加大握杯子的力.

  (4)当水加到一定量以后,不论该学生怎样努力却再也握不住杯子了,杯子不断地向下滑落.

  完成上述实验后,可以进行如下的分析:

  (1)手握杯子且让杯子静止在空中,则手必须用力握住杯子,即手和杯子接触并且挤压了.也就是说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之一是接触并且挤压.

  (2)杯子和水受到的总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杯子相对手的运动趋势是向下滑落.若要杯子保持静止,则由二力*衡知识可知,静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即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同时也说明了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之一是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随着杯子中的水不断地增多,杯子和水受到的总的重力变大,杯子下落的趋势越来越厉害,然而,杯子并没有下落,说明手给杯子施加的静摩擦力越来越大,即静摩擦力的大小会随着物体所受的其他力的变化而变化.

  (4)没有涂润滑油之前能轻易地握住杯子,涂润滑油以后要握住杯子就必须用大一些的力,说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静摩擦力的产生有影响,即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之一是接触面粗糙.

  (5)第四步实验现象说明静摩擦力的大小有一个极大值— — 最大静摩擦力.当水和杯子的总重力大于手和杯子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时,则杯子开始下滑.这个现象还说明了,在该实验中,能让杯子处于静止状态的力并不是手握杯子的力(手施加给杯子的弹力),而是手施加给杯子的静摩擦力.在这个实验中,学生虽然不能通过眼睛直接观察到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但是却能通过自己的触觉强烈地感觉到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以及相对运动趋势的激烈程度,从而能正确地判断出静摩擦力的大小以及方向变化,对学生加深理解静摩擦力有很大的帮助。

  充分交流后,请学生汇报交流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想内容板书:

  与重力有关;

  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与物体的运动快慢有关;

  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师:为了获得答案我们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其过程是: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制定计划;D.收集证据;E、分析与论证。前两步我们已经做了,现在从第三步开始做。

  师: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较多。我们今天主要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当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时, 同学们知道需要用到什么研究方法吗?

  生:控制变量法。

  师:对。如何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我们提出的猜想呢?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开始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讨论结束后,抽两组学生交流实验方案,学生方案中不完善的地方,由各组学生相互补充。归纳得出的实验方案及实验记录表格用多媒体投影在屏幕上。

  。

  收集证据

  实验

  次数

  实验条件

  弹簧秤

  示数

  压力情况

  接触面情况

  1

  木块

  木板

  2

  木块

  毛巾

  3

  木块加钩码

  木板

  教师要求学生每两人一组进行实验与证据收集,教师巡视各组的实验情况。 ’

  师:同学们的实验完成了吗? 完成了的请举手。现在请同学把实验探究的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哪一组先来?

  生1:比较1、2,当压力相同的时候,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生2:比较1、3,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时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其他的几个猜想,可由同学们课后自己验证。

  · 教师自评·各实验小组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实验探究结果,请学生讲解探究结论中有哪些内容与猜想相符,有哪些不符。由于学生总结不受限制,可能会提出与结论不一致的问题, 在学生互相质疑的过程中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与反思。

  师:摩擦对人类来说,是有利还是有害的呢?

  学生七嘴八舌,各说不一。教师没做说明.而是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 汽车打滑。

  师:同学们,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生:(齐答)增大摩擦力。

  师:谁能回答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方法?

  生1:增大压力可以增大摩擦力。

  生2:还可以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非常不错,同学们能再举些生活中增大摩擦力的例子吗?

  多媒体播放相应的画面,学生自主举手发言。

  生1:人走路时要增大摩擦力。

  生2:我的球鞋底上有明显的花纹。

  生3:汽车轮胎的花纹

  生4:在冰雪路上行驶的汽车要系防滑链。

  师:同学刚才的回答非常精彩,看来同学们已悟到了生活中的物理。同学们知道生活中的摩擦力不总是有用的, 比如转动的机器会因为摩擦而加剧磨损,那如何减小有害的摩擦力呢?

  生:(齐答)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师: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流畅,不过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不止这些,请看屏幕。

  多媒体播放情景课件:

  1.滚动代替滑动;2.加润滑油;3.磁浮列车;4.气垫船。

  引导学生感悟画面中出现的有关摩擦力的现象。当画面中出现:“气垫船在草坪上行驶,从人身上碾过,将人身上的衣物弄得个精光”时,全班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画面,有些什么感悟呢?

  生:在生活中有很多减小摩擦力的实例

  生: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很多? ?

  结论: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师:同学们知道加润滑油、磁浮列车、气垫船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生:使接触面彼此分隔开

  师:对.同学们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两物体相互接触.因此减小摩擦力的最好的办法是使接触面彼此分隔开,加润滑油、磁浮、气垫等。

  师: 我们这节课学*了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教师从讲台下拿出一个小朋友骑的自行车放到讲桌上) 同学们看一看自行车中哪些地方要利用摩擦? 哪些地方要减小摩擦?

  学生边观察。边讨论。

  生:(走到讲台,边指边说)轮胎、脚蹬、把套这些部件都增大了摩擦.因为它们上面都刻有花纹。

  生2:(指车闸)它也增大了摩擦,因为它使用橡胶制成.同时要用力捏闸。

  生3:(指前轴、中轴、后轴说)这些部分都减小了摩擦.因为它们都安装了滚珠轴承,同时还加了润滑油。

  师:这几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让我们一起为他们鼓掌。

  师:同学们还有发现吗?

  生:我觉得车轮是减小摩擦的,因为它是圆的,以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的探究过程,想一想有什么收获呢?

  生1:通过学*.我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生2:我还知道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滑动

  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生3: 物理非常有趣, 电影画面里也有物理现象.这节课让我明白了许多物理道理。

  多媒体打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

  师:同学们刚才总结很好!

  【小结】

  在学生阐述随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接触面的大小无关,而跟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形成性练*】

  1.自行车在设计、制造、使用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摩擦力的知识

  2.下雪天,路很滑,易发生交通事故,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想办法帮助解决,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7、 资源及媒体的应用

  ,恰当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发展中寻求快乐,在快乐中寻求发展。在开课前和整个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在课堂情景的渲染、营造方面达到了淋漓尽致的效果。既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益,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这样将暂时兴趣转化为了持久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几乎每个学生都在实践、在思考、在交流.因为这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摩擦现象。

  8、 教学设计后记

  1、 本内容的设计应用多媒体创设动态的、声形并茂的情境,渲染课堂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来自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给学生带来新感受,使他们的思维迅速地活跃起来,自然地进入到学*的兴奋状态。并完整的呈现了实验探究,其过程是: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制定计划;D.收集证据;E、分析与论证。本堂课的重点就是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由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方案,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 — 控制变量。虽然学生的方案可能不够完善、甚至很粗糙,但通过学生相互补充,教师点拨,能使学生学会科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

  2.建构主义认为.学*不是将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冲突产生得越强烈,顺应的过程越彻底,知识的建构才有可能越牢固。在教学设计上,本课着力表现的正是针对“摩擦力”这一概念而“激发一冲突一顺应一建构”的过程。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冈素 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关注了学生学*过程的体验。通过巧妙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摩擦力的理解,通过让学生“把手放在桌面上拖一拖”来使学生直接感受摩擦,加深对摩擦的感性认识。

  3.在教学中.将学*内容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呈现. 这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呈现方式— — 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这在转变学生的学*方式,实施探究性学*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摩擦力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同时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通过网站知识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 ·会根据物体的*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难点: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实验器材准备】

  长方体木块(每组3块)、弹簧测力计、毛巾、玻璃板、毛刷、身边的物体(例如:水杯,黑板擦、钢笔、橡皮,讲桌等物体),长木板(带滑轮)。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分析归纳、观察提问、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巩固

摩擦力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摩擦力一节的课堂设计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摩擦力定义的引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了透镜式教学。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列举日常生活、生产中物体受摩擦力的事例,学生讨论、分析摩擦力的共同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特点,给摩擦力下定义。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的重点,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最后进行评估交流。整个过程全部放手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教师只起引导组织作用。

  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本节设计的一个亮点。将辩论引入课堂。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沦。通过辩论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增、减摩擦力的方法。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三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小结不仅让学生总结本节学到知识,而且提炼出了所用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程序。为学生的终身学*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②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知道摩擦力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研究

  ②学*从实验数据归纳简单的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理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池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方法

  对摩擦力的定义采用透镜式教学模式“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采用猜想与反驳教学模式。

  教具和媒体

  教师演示用:小车、弹簧秤、木块、金属块、实物投影

  学生演示用:小车、长木板、毛巾、弹簧秤、木块、金属块

  【教学过程实录】

  一、复*提问

  师:前面我们学*了哪两种力?

  生:重力、弹力

  师:什么是重力?什么是摩擦力?

  生:思考回答。

  二、引入新课

  师:请看实验:老师把小车放在桌面上,此时小车处于什么状态?当用手推小车时,小车怎样呢?(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回答)

  生:开始处于静止状态,后来小车慢慢停下来。

  师:为什么运动的小车会慢慢停下来?

  生:小车受到阻力(讨论、回答)

  师:这个力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摩擦力。

  板书:第三节摩擦力

  三、进行新课

  师: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说明物体也受到了摩擦力?(提出问题)

  生:讨论举例(搜集事例)。

  师:(副板事例)运动的小车、汽车、足球等这些物体它们都受到了摩擦力。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讨论回答。

  师:点拨、归纳(两物体是否接触,在什么位置,是运动还是静止)。(归纳分析)

  (说明:通过摩擦力事例,讨论其共同特点,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此时教师应及时充当优秀学生的角色,参与讨论。)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讨论一下,给摩擦力下个定义。

  生:讨论、回答,补充(得出结论)

  师:板书定义。

  (说明:摩擦力定义的得出,主要采用了提出问题──搜寻事例──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的创造性思维程序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明确了摩擦力的定义,对于摩擦力,同学们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呢?(提出问题)

  生:(讨论,并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作用点在什么地方?方向向哪儿?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首先来解决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请同学们看摩擦力的定义,然后讨论一下就能找到答案。

  生:(讨论、回答)摩擦力的作用点在物体表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师:(板书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并举例巩固。)小车在桌面上向右运动时,桌面对小车的摩擦力向左。解决了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再来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讨论、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重力、速度、接触面的面积……(猜想或假设)

  师:(副板书)摩擦力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生:(讨论回答)控制变量法。

  师: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跟这些因素有关,首先应该测出摩擦力的大小,那么如何测木块在桌面上滑动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呢?用什么方法。

  生:(讨论、回答)讲桌上展示实验方案。(其他学生现察进行评估、补充)(设计实验)

  (说明:在测量摩擦力时,物体怎样运动?为什么匀速?怎样判断?教师应及时参与讨论,并找出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

  师:明确了摩擦力的测量方法,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重力和接触面这两个因素是否有关呢?

  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展示实验方案并进行评估,找出最佳方案。

  师:明确了实验方案,各小组先讨论、设计好实验表格,并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随后交流。

  (说明:在明确了研究目的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完整地设计出方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搜集实验数据。)(进行实验)

  师:(实物投影展示实验数据)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组同学设计的表格与你设计的是否一致,不一致递给老师,(展示并进行评估)根据这几组表格的`内容,同学们讨论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个别回答并补充)摩擦力与重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重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师:对刚才的结论,同学们有没有疑问?(评估交流)

  生:思考、讨论。

  师:(教师充当优秀学生的角色参与讨论)老师对摩擦力和重力有关有疑问,认为不大确切。为什么呢?请同学随老师一起做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你就能找到答案。

  师生实验: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并将食指放在桌面上①轻轻向前推手指;③用力向前推手指。手指向前推动的过程中感觉有什么不同?哪位同学谈一**验。

  生:(实验谈体会)手指前进越来越困难(受摩擦力越来越大)。

  师:什么原因使摩擦力变大呢?

  生:(讨论回答)手对桌面所施加压力不同,压力大、摩擦力大。

  师:因此,我们对上述结论应做怎样的修改呢?

  生:(讨论回答)摩擦力大小应改为与压力大小有关。

  师:当物体放在水*面上时,物体受的重力和它对桌面压力大小是相等的。有关压力的知识我们后面再学*。(板书)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度有关。

  师: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面积是否有关,请同学利用桌面器材继续实验。(提示:研究接触面积时,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应控制相同。)

  (说明:实验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成功的喜悦,探究的乐趣。)

  师:(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通过实验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生: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面积无关

  师:通过实验探究可知:摩擦力的大小只跟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现在老师有一问题:摩擦力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学生讨论,举手示意,教师对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分组,开一个辨论会,认为摩擦力越大越好的是正方,认为摩擦力越小越好的是反方,老师是主持人。正、反双方在辩论时,一次一人发言,各举一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自由辩论。)

  生:自由辩论。

  师:由于时间关系自由辩论此结束,请正反双方各派一名代表做总结性发言。(学生代表发言)

  师:通过辩论可以看出,摩擦力有时大好,有时小好,都有有利一面,也有不足之处,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要设法增大,为我们服务,有害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减小。那么增大和减小 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讨论回答)

  师:(板书)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说明:以上将辩论引入课堂,学生兴趣高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小结

  (让学生讨论小结)本节课: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我们主要采用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3)在研究问题时,采用了几种思维程序?

  (①提出问题──搜寻事例──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②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说明:小结不仅要总结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本节研究问题的方法及思维程序提炼出来,学生初步学会这些方法并体会到它们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五、思考题

  1.自行车在设计、制造、使用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摩擦力的知识。

  2,下雪天,路很滑,易发生交通事故,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想办法帮助解决,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六、作业

  以“没有摩擦力的世界”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摩擦力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它的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等。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积极地去探索未知世界。

  教学重点: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泥鳅、抓鱼手套、大米、筷子、玻璃瓶、实物投影仪、橡胶桶以及各种实验材料(如:毛巾或橡胶板、玻璃片、带钩的小木块、砝码、橡皮筋等)。

  教学内容:

  1、抓泥鳅比赛。

  2、学生实验探究摩擦手。

  3、认识抓鱼手套的秘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活动一:抓泥鳅比赛)

  活动目标:以抓泥鳅比赛为活动背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

  1、组织学生进行抓泥鳅比赛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对自然事物倍感新鲜、好奇的心理特点,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之中,激起探究兴趣,形成探究动机。)

  2、交流。让“获胜者”说说自己成功的秘诀,让“失败者”说说自己在比赛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交流自己在抓泥鳅比赛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所采用对应办法:为什么他的办法能行,而我的办法却不行?引出摩擦的概念,同时使学生产生好奇的心理,对研究的问题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快的进入下面的探究实验中去。)

  3、小结,揭示课题(板书:摩擦力)。

  二、合作探究(活动二:学生实验)

  活动目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摩擦力,培养学生做对比实验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书本83页的拖人游戏。

  1、哪一种方式拖人感觉轻松些,为什么?

  2、提出假设: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拖人游戏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摩擦力跟什么因素有关,并大胆提出假设,从而激起学生进一步用实验验证的兴趣。)

  3、学生合作探究实验(实验材料如:毛巾或橡胶板、玻璃片、带钩的小木块、砝码、橡皮筋等)进行验证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4、讨论。并根据学生的相关回答进行板书: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摩擦力的大小与等因素有关系。

  物体的重量

  (设计意图:从生活体验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通过假设—实验—交流—结论,得出其中的科学道理。通过自己进行实验的选材、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使学生形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其中我是用橡皮筋而不是用弹簧秤拉动小木块,主要是考虑到小学生只需从橡皮筋的长、短定性地判断摩擦力的大、小就可以了。)

  三、应用与实践(活动三:筷子提米游戏)

  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书本85页的相关图片。

  1、讨论:图中哪些做法是在增大摩擦力,哪些做法是在减小摩擦力,为什么?

  2、交流: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是在增大摩擦力,哪些行为是在减小摩擦力?

  3、组织学生进行筷子提米游戏。

  (设计意图:在形成一定的结论后,通过理论—实验—应用的实践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四、巩固与提高(活动四:认识抓鱼手套的秘密)

  1、教师又拿出开始抓过的泥鳅。

  2、交流: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说说你会想什么办法更快地抓住泥鳅呢?

  3、展示小小发明家的作品——抓鱼手套。

  (设计意图:科学教学应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学了科学知识又可以运用于实践,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好科学的兴趣。)

  五、拓展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积极地去探索未知世界。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与创设:假如没有摩擦力,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在假想的国度里遨游,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2、鼓励学生课后进行探究。

  的确。没有摩擦力,我们寸步难行,那么对于摩擦力,你们还将进行哪方面的研究呢?

摩擦力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如何产生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法:通过直观地感受手在桌面上的运动,感觉摩擦力的存在,分析摩擦力的方向及作用点;

  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理解增加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具准备 木板、投影仪、毛巾、棉布、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摩擦力演示仪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视频:NBA 篮球场上两名球员相撞后在地板上长距离滑行的视频

  2.观看图片:老师在学校塑料草坪打球及滑到后膝盖受伤的照片

  3.提出问题:老师腿受伤是什么惹的祸?——摩擦力

  (二)新课教学:

  一、摩擦力

  1.学生活动:手放在水*桌面上,用力向前推,谈谈感受。

  2.对照上面的活动让学生试探性归纳摩擦力的定义,教师可提示性提问:

  (1)谈某个力至少需要涉及几个物理?(2)是否需要接触?(3)摩擦力有什么作用效果

  3.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4.摩擦力的实质:

  活动:通过展示用显微镜不同倍率放大后的手背的照片,说明摩擦力的实质是由于接触面间的凹凸不*产生的

  备注:观看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利用生活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

  设计小实验,让学生体验摩擦力,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猜想:

  通过前面展示的老师在篮球场上膝盖受伤的照片以及用手推桌面的活动体验,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与接触面所受压力

  (2)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与接触面的面积

  (4)与物体运动的速度

  (5)………

  2.设计实验

  (1)怎样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活动:根据手中的器材(木块、砝码、棉布、长木板、弹簧秤),由学生自行设计一个测量摩擦力的方法。

  实验方案:用弹簧秤匀速拉动木块,利用二力*衡的知识,由弹簧秤的示数即可表示摩擦力的大小。

  (2)设计实验:

  思考:怎样验证接触面所受压力大小与摩擦力的关系?

  怎样验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摩擦力的关系?

  怎样验证接触面的面积与摩擦力的关系?

  想一想:要用到什么科学方法?

  备注: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3、动手完成实验

  主要设计表格参考:

  表一: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备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学生完成实验数据记录

  4、实验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粗糙程度一定时,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备注: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摩擦与我们

  问:你认为摩擦力都是有害的吗?

  答:有利有弊

  问:怎样减少有害摩擦;怎样增大有益摩擦?

  说一说:汽车在冰面上打滑,我们可以怎么办?

  考一考:以下是驾照交通规则考试的一道试题:

  动脑筋:同一水*面上有长方体木块和铁块各一个,现想探究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请你只利用一个量程满足实验要求的弹簧测力计,,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试给出实验的设计方案。

  备注:提出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学以致用。

  四、收获了什么?

  1、什么是摩擦力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压力的大小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五、练*

  书本动手动脑学物理

  备注:教师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摩擦力说课稿实用十份(扩展6)

——假如摩擦力消失了作文 (菁华5篇)

假如摩擦力消失了作文1

  我常常在想:假如地球没有了摩擦,那世界会什么样呢?

  许多人不喜欢摩擦,遇到窄的地方挤不过去,摩擦的声音很刺耳,摩擦产生静电等等。但是,地球没有了摩擦的后果有多严重。

  有一天,我刚起床,看见大街上的人们滑来滑去,似乎在雪地里滑冰。我忽然意识到了,地球没有了摩擦。

  我刚下去,走了几步,就脚下一滑,四脚朝天。换一下衣服,“没有静电的感觉真爽啊!”我心里想。渐渐地,我适应了,觉得没了摩擦也很好啊。

  可是,事情没有这样,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我刚一出门,就有了一场“悲剧”浮现在我眼前。两辆车相撞在一起。由于没有摩擦,刹车不灵,无法擦肩而过,只好撞到旁边的栏杆,借用栏杆,停了下来。

  我慢慢地移动,好景不长,脚一滑,与前人相撞,“碰!”就撞倒了。真是祸不单行啊!

  虽然,我已经*惯了,但稍不注意就酿成大祸。第2天,终于恢复了正常。

  所有东西都有利与弊,摩擦也有。啊,没有摩擦的世界,真是太恐怖了!

假如摩擦力消失了作文2

  某一天,我醒来后准备刷牙时*惯性的往窗外看了一下。哇,外面大街一片混乱:卖水果的人想为买水果的人称,可连秤都拿不起来;小狗看到最爱的骨头,捡不起来,在那里好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车轮在那里转,却老打滑……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头晕吗?用凉水冲下脸就去刷牙了。可我刚想去拿水杯,一拿不要紧,更要命的是,水杯往天上“飞”。我心里想:唉,原来别人刷牙要速度,可我刷牙要命啊!算了我现在没时间刷了。

  “妈妈早进厨房了,怎么到现在还没做完饭呢?”我疑惑不解道,我这就去看看,快到厨房时,就听到妈妈的尖叫声,渐*渐响。我可没听到过妈妈有过那么大的声喊。到厨房时,便看到妈妈在那里跳着切食物,切着,切着,糟糕,刀碰到了洗衣机,洗衣机像桌球那样滚了起来,碰到了柜子,整个厨房也在一瞬间失去了控制。

  妈呀,这是怎么了,世界怎么变成这样了,是我眼花了吗?就在我疑惑不解,焦急万分的时候,身后突然传来了一阵熟悉的声音:“毛耀,快,快起床了,上学要迟到了!”我不知为什么,但还是*惯的回答一声:“马上起!”

  一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梦啊!

  没错,假如世界没有了摩擦力确实可怕,但目前是不可能的事了!

假如摩擦力消失了作文3

  清晨醒来,感觉怪怪的。整个人都不受我的控制,怎么了这是?

  我刚从床上坐起来,“哧溜”一下子滑到了地板上。我小心翼翼地站起来,却摔了个四脚朝天。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滑到衣柜前,我刚想伸手拉开衣柜,问题来了,无论我多么的用力把手就是抓不住,我试了无数次,可还是没有成功。不管了,我扑!但是衣柜被我这么一扑,就沿着力的方向开始运动起来。衣柜碰上了桌子,桌子碰上了椅子,椅子又碰上书柜……家具像台球桌上的彩球一样开始四处乱串。

  我开始吃饭了,我好不容易碰到碗,但是碗却在上面滑来滑去,我放弃把碗拿在手上的思想了。碗好不容易滑到我面前了,我刚想拿起筷子加饭,但筷子被我这么轻轻一碰,“啪嗒”掉在了地上做起了匀速直线运动,无论我怎么抓都抓不住。哎,没办法,只好饿着肚子上学了。出了门,我举步艰难地抬脚开滑,左一下,右一下,好像走在冰面上。不,比冰面上还要滑几倍!我来到大街上一看,啊,世界都乱套了!运动着的汽车,没有收到摩擦力的影响,怎么也没法停下来;静止的东西,只要轻轻一推,不一会儿,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想开动的汽车,却又在原地打滑,怎么也开不出去。人们没有办法正常行走,但却又站不住,大家滑来滑去,你碰我我碰你。急着上班和上学的人气得干瞪眼儿,只好学着企鹅,“滑”着去上班和上学。

  我边滑边看,只见人们排着队,一步一步慢悠悠地往前滑着,后面的人还不忘记抓住前面的人,以防滑倒。这时,最前面的那个人一下子站不住,手忙脚乱地滑了几下,往后倒去。只听“啊!”“哎呀!”“呼!”“咣当!”的声音响成一片,人们一个接着一个地倒了下去,就像一副花花绿绿的多米诺骨牌。人们抱怨着想爬起来,可世界没了摩擦力又能怎么办呢!

  哎!没有摩擦力的世界可真可怕呀!

假如摩擦力消失了作文4

  早上,我刚醒来,没想到刚一动身子,便滑下了床,结结实实地摔了一跤,还没有反应过来,就直着向前滑去头又撞到了沙发,还没来得及喊疼,就发现沙发给我一撞,便滑出了卧室,结果整个家里的家具你撞我,我撞你,全部滑动了起来,没发出一点声音!墨水瓶掉到了地下,摔个粉碎,杯子也全打了……这时,一章纸条飘来,我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纸条拿起来,只见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字,可想而知这字是废了多大的力气写出来的。我仔细辨认,终于看懂了,上面写得是:地球好像失去摩擦力了,别让客厅的家具动,快上学……天哪,我该怎么去上学啊?我一到客厅,还不跟着它们一起转?不碰个鼻青脸肿,转个天旋地转才怪呢!但是……我根本就站不起来啊!我看,还是别去上学了;也不知道学校和老爸老妈那边怎么样了……

  中午老爸老妈总算滑着回来了,而那门是他们回来前一个小时被家具撞开的;爸爸妈妈说他们根本没去单位,因为自己实在没法把跌倒的摩托车扶起来,而且一滑倒就很难站起来……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老妈带回了三包方便面,虽然家里的的东西不再动了,但我们为了不再惹麻烦,我们只得在卧室吃起了干干的方便面。

  但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由于没了摩擦力,房子只靠插在泥土里的`地基使其不动,而泥土也没了摩擦力,又折腾了一上午,终于有一栋房子撞击了另一栋房子,结果……

  啊,地球没了摩擦力,世界没法控制了!

假如摩擦力消失了作文5

  现实世界,一片宁静安详。可是,世界要是没有摩擦,该会变成什么样呢?

  这天早晨,一起床,我就滑下了床,想站起来都有点困难,所有东西像台球一样,滑来滑去,连个水杯都像泥鳅一样滑溜。我好不容易爬了起来,脚底就像抹油一样向前滑去。虽然很好玩,但是障碍很多,一步一步艰难地来到洗手间。刚拿起牙杯,牙杯就从我的手中滑到了水池中,我只好像摸泥鳅一样在池子里捞啊捞,可就是抓不到。一气之下,我就不管了。

  我像溜冰一样滑出了家门,从楼梯上滑了下去,我看到马路上也是一片混乱,车子在马路上乱滑乱撞,人也滑来滑去,就像没头苍蝇一般到处乱撞。我一步步艰难走到学校,看到班里的课桌都“动了起来”,堵在了楼道、走廊、教室,到处都有桌子、椅子。

  这真是太混乱了,虽然很有趣,但我还是喜欢原来的世界。


摩擦力说课稿实用十份(扩展7)

——摩擦力大班教案通用五篇

  摩擦力大班教案 1

  活动的构思:

  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如:孩子穿得运动鞋,鞋底就应用了摩擦力的原理;下雨天,教室内铺一些地垫就能防滑。这些现象都是摩擦力的原理,这些现象幼儿经常看见的,但幼儿还是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孩子不懂摩擦力的原理,因此想在活动中通过小游戏来引出摩擦力,并让幼儿亲手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了解摩擦力的原理。最后将科学原理回归生活,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一些摩擦力的现象,并尝试用摩擦力的原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活动目标:

  ⒈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活动,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⒉结合生活经验,初步了解摩擦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尝试用摩擦力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活动准备:

  ⒈光滑桌面与铺上地垫的桌面各一张,积木若干,毛巾、手帕,玩具汽车。

  ⒉象棋的棋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知物品的粗糙与光滑,初步理解摩擦力的存在。

  今天老师和你们玩一个射门的游戏,请你来看看。

  ⒈射门游戏:

  玩法:分别在光滑桌面与铺上地毯的桌面的一端,各设置一个“球门”。将象棋的棋子放在桌子的另一端,用力推动象棋子,使其滑向球门。(第一次在光滑的`桌面上实验,第二次在有地毯的桌面上实验)

  ⒉讨论:

  ⑴刚才在射门游戏时,你发现了什么?象棋在两次的射门游戏中的滚动有什么不一样?

  ⑵为什么棋子在滚动的过程中会渐渐的停下来?

  为什么用同样的力,在不同的桌面上推动同一棋子,棋子滑动的速度不同?

  ⑶:原来棋子滚动时和桌面有一个力,叫摩擦力。在桌面光滑滚动的棋子摩擦力小,棋子滑得远。在桌面粗糙上滚过摩擦力大,棋子滑得*。

  (二)进一步感知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⒈看,有些小汽车在马路上不知道哪条路走得比较快,所以请小朋友帮忙去试试看。在每张桌子上老师准备了三条用积木搭成的斜坡的马路(一条路是光滑的表面、一条路上面铺着毛巾、一条路上面铺着手帕),三辆小汽车,请你们小组合作观察、实验,车在哪一条路上走得快?车在哪条路上走得慢?哪辆汽车开得远?哪辆汽车开得*?

  ⒉幼儿分组操作、实验。

  ⒊交流实验结果:

  说说刚才实验中你的发现?为什么会这样?

  教师:原来光滑表面的路,摩擦力小,所以汽车走得很快,粗糙表面的路摩擦力大,所以走得慢。

  (三)结合生活,感受摩擦力与生活的关系。

  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会用到摩擦力,我们一一看吧!

  ⒉看看PPT幻灯。

  第一页幻灯运动鞋,引导幼儿观看鞋底,为什么鞋底会很粗燥呢?(增大摩擦力啊,让我走起来更加的稳)

  第二页幻灯轮胎,引导幼儿观察轮胎的环纹,为什么轮胎上有花纹?(增大摩擦力,起到防滑的作用)

  第三也幻灯汽车里的防滑垫。引导幼儿观察小垫子上放了饰品,车开动时,小物品不会滑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防滑垫上有突起的地方,物品放在上面有摩擦力,所以不会掉下来。)

  (四)利用摩擦力的原理,引导幼儿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老师这里有一些小的困难,请你用摩擦力的原理,帮我解决一下,好吗?

  问题一:下雨天,底板很滑,小朋友走过容易摔跤,想一想利用摩擦力的原理,可以怎么办?

  问题二:衣服的拉链拉不开时,可以怎么办?

  :现在我们小朋友能将学会到的科学原理用到生活中,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太棒了。

  延伸活动:一会儿回到教室,小朋友还可以继续去发现一下,我们的教室里,还有哪里也有摩擦力的存在,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

  摩擦力大班教案 2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主要引导鼓励孩子对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亲历活动,探究科学的秘密,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本活动就是较典型的让孩子探究力学现象的实验课。摩擦现象孩子都看到过,也都感受过,但孩子不一定能觉察到。本活动从现象入手,从宏观出发,引导孩子认识摩擦力,了解摩擦力产生需要的条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活动目标:

  1、发现生活中的摩擦和摩擦力的现象,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体验探索发现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感知摩擦和摩擦力的现象。

  活动难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活动准备:塑料管、PPT、实验操作材料等。

  活动过程:

  拔河比赛

  导入活动

  意图:通过拔河比赛,引起幼儿学*兴趣。

  1、师出示一根塑料管请两位力量悬殊的幼儿进行两次对比拔河比赛(一次塑料管一端涂洗洁精,一次不涂)

  2、师:两次比赛,第一次,大个子失败了,第二次却胜利了,是什么帮了大个子的忙?

  3、小结:原来是手和棍子之间的力在变化,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其中的奥秘。好吗?

  感受摩擦力

  寻找摩擦力

  意图:感受摩擦力的存在条件,从生活中寻找摩擦力。

  1、师生实验感受摩擦现象

  手移动的时候,和桌面接触,感到比较费力的现象就叫摩擦现象,桌面阻碍手掌向前移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探究摩擦力的产生

  接触——运动

  3、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摩擦力。(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摩擦力)

  4、小结:摩擦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摩擦力也经常陪伴在我们身边。

  设疑探究

  实验验证

  意图: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课件展示两种生活现象)猜一猜: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现象1:当你推箱子时,为什么箱子越重,推起来越费力——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重量有关;

  2:为什么下雪天汽车的车轮裹上铁链?——猜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路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幼儿实验验证。

  4、交流探究结果:你们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5、小结: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物体越重,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意图:通过课件展示,拓展幼儿敢于摩擦力的相关经验

  拓展经验

  活动延伸

  1、摩擦力无处不在,它有可爱的一面,也有不可爱的一面。(课件演示)

  2、介绍两个关于摩擦力的小实验“你拉得动吗?”、“筷子提米”。(备选)

  摩擦力大班教案 3

  活动意图:

  5—6岁的孩子已开始能从内在的隐蔽的原因来理解各种现象的产生并感兴趣,摸一摸、玩一玩是他们最渴望做的事情,学前后期的幼儿对周围生活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的态度,科学积极倡导让幼儿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大班科学活动《摩擦力》就是通过让幼儿亲身体验、自主操作、想象创造等,了解摩擦力特征,激发积极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发现与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理解摩擦力。

  2、摩擦力对生活的影响。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课件3个,两次实验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引题

  出示爬雪山和冰上芭蕾以鞋底特写图片。

  两双鞋底有什么不同?

  换穿可以吗?为什么?

  二、第一次实验,感知物体表面与摩擦力的关系。

  1、这里藏着什么秘密吗?实验。

  2、2条滑道——纸滑道和绒布滑道,2个纸筒。轻轻放上去,轻轻放手,会发生什么?

  3、四人一组进行。

  4、小纸筒从滑道上滑下来是有什么不一样?(距离远*、速度快慢)并记录(出示课件一)

  5、为什么同样的纸筒有不同的结果?

  出示课件二, 教师小结:纸筒划下去时,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会牢牢拉住纸筒,不让它滑下去,这种力叫做摩擦力。当物体粗糙时,摩擦力就大,当物体光滑时,就拉不住纸筒了,摩擦力就小。

  三、第二次实验,感知

  1、实验要求:同样的滑道,给纸筒穿上不同的衣服(卫生纸、瓦楞纸、毛巾),与光纸筒的比较。

  2、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毛巾最粗糙)

  四、讨论

  如果登山员穿上冰刀去爬山,会怎样? 如果…… 会怎样?

  小结:登山员只有穿上鞋底粗糙的登山鞋才能稳步爬山,冰上运动员只有穿上光滑的冰刀鞋才能翩翩起舞。

  五、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课件三:厕所里为什么要垫防滑垫?(增加摩擦力,防滑)

  滑梯的光滑(减少摩擦力)

  活动延伸:

  手太滑打不开瓶盖,怎么办?

  活动反思:

  活动中体现了“做中学”的思想。在实验活动中,充分引导幼儿操作各种不同的材料,探索摩擦力是一种阻力,不断感受、体验摩擦力现象的问题。体验到发现、探索的快乐,产生“我想做、我愿做、我能做”的学*态度。让孩子探索了解生活中离不开摩擦力。

  摩擦力大班教案 4

  目标:

  1、初步理解摩擦力的存在,感受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会改变物体的摩擦力,表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表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

  2、体验感受摩擦力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准备:

  课件3个,幼儿两次实验的材料

  过程:

  一、引题:

  出示图片,分别是爬雪山和冰上芭蕾以及他们的鞋底特写。

  师:比较一下两双鞋子的鞋底有什么不一样?(雪地靴--*面的、粗花纹、又大又重;冰刀鞋--立体的、又滑又?)

  如果换一下穿可以吗?为什么?

  二、第一次实验操作,感知物体表面与摩擦力的关系。

  1、师:这里藏着什么秘密吗?我们来做个实验。

  2、介绍材料和实验方法。(2条滑道--纸滑道和绒布滑道,2个纸筒。轻轻放上去,轻轻放手,会发生什么?

  3、幼儿四人一组进行实验

  4、交流:小纸筒从滑道上滑下来是又什么不一样?(距离远*、速度快慢)并记录(出示课件一)

  5、?--为什么同样的纸筒会由这么不同的结果呢?

  出示课件二,教师小结:纸筒划下去时,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会牢牢拉住纸筒,不让它滑下去,这种力叫做摩擦力(跟念)。当物体粗糙时,摩擦力就大,当物体光滑时,就拉不住纸筒了,摩擦力就小。

  三、第二次实验,感知

  1、实验要求:同样的滑道,给纸筒穿上不同的衣服(卫生纸、瓦楞纸、毛巾),与光纸筒的比较。

  2、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毛巾最粗糙)

  四、讨论:

  如果登山员穿上冰刀去爬山,会怎样?如果……会怎样?

  小结:登山员只有穿上鞋底粗糙的登山鞋才能稳步爬山,冰上运动员只有穿上光滑的冰刀鞋才能翩翩起舞。

  五、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课件三:厕所里的防滑垫,为什么要垫?(增加摩擦力,防滑)

  滑梯的光滑(减少摩擦力)

  六、延伸:出示一瓶子,老师说遇到了困难,受手太滑,打不开瓶盖,怎么办?

  活动反思:

  活动中体现了“做中学”的思想。在实验活动中,充分引导幼儿操作各种不同的材料,探索摩擦力是一种阻力,不断感受、体验摩擦力现象的问题。体验到发现、探索的快乐,产生“我想做、我愿做、我能做”的学*态度。让孩子探索了解生活中离不开摩擦力。

  摩擦力大班教案 5

  目标:

  1、初步理解摩擦力的存在,感受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会改变物体的摩擦力,表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表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

  2、体验感受摩擦力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准备:

  课件3个,幼儿两次实验的材料

  过程:

  一、引题:

  出示图片,分别是爬雪山和冰上芭蕾以及他们的鞋底特写。

  师:比较一下两双鞋子的鞋底有什么不一样?(雪地靴--*面的、粗花纹、又大又重;冰刀鞋--立体的、又滑又?)

  如果换一下穿可以吗?为什么?

  二、第一次实验操作,感知物体表面与摩擦力的关系。

  1、师:这里藏着什么秘密吗?我们来做个实验。

  2、介绍材料和实验方法。(2条滑道--纸滑道和绒布滑道,2个纸筒。轻轻放上去,轻轻放手,会发生什么?

  3、幼儿四人一组进行实验

  4、交流:小纸筒从滑道上滑下来是又什么不一样?(距离远*、速度快慢)并记录(出示课件一)

  5、?--为什么同样的纸筒会由这么不同的结果呢?

  出示课件二,教师小结:纸筒划下去时,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会牢牢拉住纸筒,不让它滑下去,这种力叫做摩擦力(跟念)。当物体粗糙时,摩擦力就大,当物体光滑时,就拉不住纸筒了,摩擦力就小。

  三、第二次实验,感知

  1、实验要求:同样的滑道,给纸筒穿上不同的衣服(卫生纸、瓦楞纸、毛巾),与光纸筒的比较。

  2、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毛巾最粗糙)

  四、讨论:

  如果登山员穿上冰刀去爬山,会怎样?如果……会怎样?

  小结:登山员只有穿上鞋底粗糙的登山鞋才能稳步爬山,冰上运动员只有穿上光滑的冰刀鞋才能翩翩起舞。

  五、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课件三:厕所里的防滑垫,为什么要垫?(增加摩擦力,防滑)

  滑梯的光滑(减少摩擦力)

  六、延伸:出示一瓶子,老师说遇到了困难,受手太滑,打不开瓶盖,怎么办?

  活动反思:

  活动中体现了“做中学”的思想。在实验活动中,充分引导幼儿操作各种不同的材料,探索摩擦力是一种阻力,不断感受、体验摩擦力现象的问题。体验到发现、探索的快乐,产生“我想做、我愿做、我能做”的学*态度。让孩子探索了解生活中离不开摩擦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