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式分解》说课稿优选【10】篇

首页 / 说课稿 / |

  《因式分解》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关于地位与作用。

  本说课的内容是数学第二册7.1《因式分解》。因式分解不言而喻,就整个数学而言,它是打开整个代数宝库的一把钥匙。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它是继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继而,通过探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来寻求因式分解的原理。这一思想实质贯穿后继学*的各种因式分解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因式分解一节课的内容,对于掌握各种因式分解的方法,乃至整个代数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因式分解的必要性;

  ②深刻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③掌握从整式乘法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

  (二)体验性目标:

  ①感受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

  ②体验由和差到积的形成过程,初步获得因式分解的经验。

  3、关于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理由是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整章因式分解的灵魂,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因式分解的思想。理由是学生由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一章整式乘法的较长时间的学*,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

  4、关于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不能孤立去研究。什么样的教法必带来相应的学法。因此,我们应该重点阐述教法。一节课不能是单一的教法,教无定法。但遵循的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永恒的。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上述思想为出发点,就本节课而言,不妨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体验因式分解的必要性;利用类比教学,以概念的形曾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利用尝试教学,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教师

  充分依照学生的认知心理,不断创设“最*发展区”,造就认知冲突,促进学生不断发现、不断达到知识的内化。

  不管用什么教法,一节课应该不断研究学生的学*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对学生充满情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最重要的。二、说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阶段。

  教师出示下列各题,让学生练*。

  计算:(1)(a+b)^2;(2)(5a+2b)(5a�C2b);(3)m(a+b)。

  学生完成后,教师引导:把上述等式逆过来看,即

  (1)a^2+2ab+b^2=(a+b)^2;(2)25a^2�C4b^2=(5a+2b)(5a�C2b);(3)ma+mb=m(a+b)。

  成立吗?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一是复*整式的乘法,激活学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认知结构,促使新旧认知结构的联结,满足“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理。二是为本节课目标的达成作好垫铺。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因式分解。

  第二环节,新课阶段。

  1、对比练*。让学生练*:

  当a=101,b=99时,求a2―b2的值。教师巡视,并代表性地抽取两名学生板演,给出两种解法。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利用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把a2―b2化为整式积的形式,给计算带来的优越性,顺应了因式分解概念的引出。

  2、类比练*。让学生练*:

  分解下列三个数的质因数(1)42;(2)56;(3)11。

  在此,教师帮助归纳:42与56两个数可以化为几个整数的积,叫做因数分解。本身是质数的数就不能再分解。同时设疑,对于一个多项式能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吗?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翻开课本阅读课本因式分解定义。

  3、创设问题情景。

  同学们,我们不能迷信课本,课本的因式分解定义有毛病,请大家逐字研读,找出问题。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事实上正确)提问学生讨论结果,课本定义是正确的。

  板书:

  一个多项式→几个整式+积→因式分解

  师生归纳要注意的问题:

  (1)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而言的一种变形;

  (2)因式分解的结果仍是整式;

  (3)因式分解的结果必是一个积;

  (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板书:

  4、学生练*课本p152练*第1、2两题。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是:通过对比教学,提高学生对因式分解的知觉水*;通过具体数的分解这一类比教学,产生正迁移,认识新概,符合学生概念形成的认知规律;通过故设偏差法,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咬文嚼字因式分解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造求学生自主学*的积极势态,促进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让学生用正反*题的练*,达到知觉水*上的运用,促使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本节课达到高潮。

  第三环节,尝试练*,信息反馈。

  让学生尝试练*:课本p152第3题,并引导中下学生看p152例题,教师及时点拨讲评。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和富有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使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的关系得到正强化。

  第四环节,小结阶段。

  这是最后的一个环节,教师出示“想一想”:下列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因式分解吗,为什么?

  学生展开讨论,得到下列结论:

  A、左边是乘法,而右边是差,不是积;

  B、左右两边都不是整式;

  C、从右边到左边是利用了因式分解的变形方法进行分解。

  由此可知,上式不是因式分解。进而,教师呈现因式分解定义。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是:学生一般到临*下课,大脑处于疲劳状态,注意力开始分散。教师如果把定义及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小结后直接抛给学生,只能是是似而非。通过让学生练*,在练*中归纳,再一次点燃学生即将沉睡而去的心理兴奋点,点燃学生主题意识的再度爆发。同时,学生的知识学*得到了自我评价和巩固,成为本节课的最后一个亮点。

  《因式分解》说课稿 2

  【教学目标】

  1、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相反变形,并会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教学过程】

  ㈠、情境导入

  看谁算得快:(抢答)

  (1)若a=101,b=99,则a2-b2=___________;

  (2)若a=99,b=-1,则a2-2ab+b2=____________;

  (3)若x=-3,则20x2+60x=____________。

  ㈡、探究新知

  1、请每题答得最快的同学谈思路,得出最佳解题方法。(多媒体出示答案)(1)a2-b2=(a+b)(a-b)=(101+99)(101-99)=400;

  (2)a2-2ab+b2=(a-b) 2=(99+1)2 =10000;

  (3)20x2+60x=20x(x+3)=20x(-3)(-3+3)=0。

  2、观察:a2-b2=(a+b)(a-b),a2-2ab+b2 = (a-b)2, 20x2+60x=20x(x+3),找出它们的特点。(等式的左边是一个什么式子,右边又是什么形式?)

  3、类比小学学过的.因数分解概念,得出因式分解概念。(学生概括,老师补充。)

  板书课题:§6.1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也叫分解因式。

  ㈢、前进一步

  1、让学生继续观察:(a+b)(a-b)= a2-b2, (a-b)2= a2-2ab+b2, 20x(x+3)= 20x2+60x,它们是什么运算?与因式分解有何关系?它们有何联系与区别?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因式分解

  结合:a2-b2 (a+b)(a-b)

  整式乘法

  说明:从左到右是因式分解其特点是:由和差形式(多项式)转化成整式的积的形式;从右到左是整式乘法其特点是:由整式积的形式转化成和差形式(多项式)。

  结论: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相反变形。

  ㈣、巩固新知

  1、 下列代数式变形中,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为什么?

  (1)x2-3x+1=x(x-3)+1 ;

  (2)(m+n)(a+b)+(m+n)(x+y)=(m+n)(a+b+x+y);

  (3)2m(m-n)=2m2-2mn;

  (4)4x2-4x+1=(2x-1)2;

  (5)3a2+6a=3a(a+2);

  (6)x2-4+3x=(x-2)(x+2)+3x;

  (7)k2++2=(k+)2;(8)18a3bc=3a2b·6ac。

  2、你能写出整式相乘(其中至少一个是多项式)的两个例子,并由此得到相应的两个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吗?把结果与你的同伴交流。

  ㈤、应用解释

  例 检验下列因式分解是否正确:

  (1)x2y-xy2=xy(x-y);(2)2x2-1=(2x+1)(2x-1);(3)x2+3x+2=(x+1)(x+2).

  分析:检验因式分解是否正确,只要看等式右边几个整式相乘的积与右边的多项式是否相等。

  练* 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你的算法:(请学生板演)

  (1)872+87x13

  (2)1012-992

  ㈥、思维拓展

  1.若 x2+mx-n能分解成(x-2)(x-5),则m= ,n=

  2.机动题:(填空)x2-8x+m=(x-4)( ),且m=

  ㈦、课堂回顾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与感受?说出来大家分享。

  ㈧、布置作业

  作业本: 一课一练

  (九)教学反思:

  《因式分解》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因式分解》。因式分解就整个数学而言,它是打开整个代数宝库的一把钥匙。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分解、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分式、解方程及代数式的恒等变形作铺垫。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目标

  1、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初中数学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发展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因此,根据本节内容所处的地位,我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①经历从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类比、化归、概括等能力;

  ②通过对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的理解,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的*惯,体验探索成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2、教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理由是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整章因式分解的灵魂。

  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理由是学生由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面学了较长时间的整式乘法,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

  三、说教法

  1、教法分析

  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我采用启发式、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2、学法指导

  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正如《新课标》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以下六个环节:

  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师生互动,运用新知; 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具体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1、我先出示几个整式乘法的练*,让学生做。教师巡视。

  学生完成后,教师引导:把上述等式逆过来看一看还成立吗?

  △ 设计意图:安排以上练*:一是复*整式的乘法,激活学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认知结构,满足“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理。二是为本节课目标的达成作好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因式分解。

  第二环节: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2、再让学生练*:当a=101,b=99时,求a2-b2的.值.教师巡视,并代表性地抽取两名学生板演,给出两种解法。

  △设计意图:安排这一过程是想利用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把a2-b2化为整式积的形式,会给计算带来简便,顺应了因式分解概念的引出。

  3、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将会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发教学高潮,是学生知识及能力获得发展的有效动力。故在教因式分解概念时,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 你能尝试把a2-b2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吗?并与小学所学的因数分解作比较。

  (2)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因式分解的定义。

  一个多项式→几个整式+积→因式分解

  4、教师板书板书:

  师生归纳要注意的问题:

  (1)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而言的一种变形;(2)因式分解的结果仍是整式;

  (3)因式分解的结果必是一个积;(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运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第三环节:师生互动,运用新知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运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我特设三个例题,这几个题目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设计意图:通过例1、例2罗列一些似是而非、容易产生错误的对象让学生辨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互逆关系。促使他们认识概念的本质、确定概念的外延,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例3体会用分解因式解决相关问题的简捷性。

  第四环节: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数学家 华罗庚 先生说过:“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入宝山而空返”。适当的巩固性,应用性练*是学*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所必不可少的。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及时安排学生完成两个练*。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练*让学生学会辨析因式分解这种变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因式分解,为下一节提取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打基础;同时又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第五环节: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升为一种能力,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提炼能力。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在作业上我布置了看书、作业本、思考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

  《因式分解》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关于地位与作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因式分解》第一节课的内容。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它是学*分式的基础,又在恒等变形、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应用,。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它是继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继而,通过探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来寻求因式分解的原理。这一思想实质贯穿后继学*的各种因式分解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因式分解这一节课的内容,对于掌握各种因式分解的方法,乃至整个代数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②掌握从整式乘法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①培养分工协作及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及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比、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情感目标:

  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合作学*的良好的学**惯。

  ②体会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辨证思想,从而初步接受对立统一观点。

  3、关于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整章因式分解的关键,而学生由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一章整式乘法的较长时间的学*,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因此我将本课的学*重点、难点确定为:学*的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学*的难点: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并能意识到可以运用整式乘法的一系列法则来解决因式分解的各种问题。

  4、关于教法与学法。

  教发与学法是互相和统一的,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本节课而言,在教法上不妨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体验因式分解概念产生的过程;利用类比教学,以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利用尝试教学,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不管用什么教法,一节课应该不断研究学生的学*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对学生充满情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最重要的。

  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一共设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置问题,以趣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感,唤起某种动机,从而引导学生成为学*的主人。若能利用短短几分钟时间,在刚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正是老师追求的一个目标。何况,初一学生在学*过程中,能激起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去探讨问题,这是学*成功地一个保障。所以这个环节我设置以下的问题:手工课上,老师给南韩兵同学发下一张如左图形状的纸张,要求他在恰好不浪费纸张的前提下剪拼成右图形状的长方形,作为一幅精美剪纸的衬底,请问你你能帮助南韩兵同学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能给出数学解释吗?

  (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在学生感到新奇又不知所措的过程中积蓄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设置悬念,无疑对整章的学*也创设了良好的情绪状态。)

  第二环节,以旧探新,引出课题。

  因式分解的概念类同于因数分解的概念,借助于学生已有的整式乘法的基础,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背景,同时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的空间。这个环节围绕几个问题展开,在积极的状态下,用类比的方法,找到新知生长点,把数的有关知识正迁移到式,由学生自己给出因式分解的名称,引出课题,显得顺理成章。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让学生回答。

  1、计算:(1)a(a+1);(2)(a+b)(a–b);(3)(a+1)2。

  在前一章已学过整式乘法,学生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2、接着提出:把上述等式反过来看,等式是否还成立?由等式性质学生应该很快得出肯定地答案。

  (1)a2+a=a(a+1);(2)a2–b2=(a+b)(a–b);(3)a2+2a+1=(a+1)2。

  3、这时再请学生观察、比较以上2题两种代数式变形的例子,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在小组中讨论后,得出第(1)小题是整式乘法,左边是整式的积,右边是一个多项式第(2)小题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几个整式的积,两者的过变形刚好相反。此时教师可马上点题,在小学里,我们已学过:2×3×7=42称为整数乘法,反之42=2×3×7称为因数分解,类似于因数分解,我们可把右边多项式转化为几个整式的积这种变形称之为什么?从而由学生自己得出本节课的课题《因式分解》。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一是复*整式的乘法,激活学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认知结构,促使新旧认知结构的联结,满足“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理。二是为本节课目标的达成作好铺垫。通过对比教学,提高学生对因式分解的知觉水*,了解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是互逆的关系。通过具体数的分解这一类比教学,产生正迁移,认识新概,符合学生概念形成的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因式分解。三也使学生在探索中增强观察、发现、归纳等能力。

  第三环节,初步应用,巩固新知。

  趁此时学生处在一个积极思维的状态,教师给出两个练*1。列代数式变形中,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1)2m(m-n)=2m2-2mn();(2)4x2-4x+1=(2x-1)2;(3)x2-3x+1=x(x-3)+12。填空:(1)∵3a(a+4)=3a2+12a∴3a2+12a=()();(2)∵(a+3)2=a2+6a+9∴a2+6a+9=()();(3)∵(2-a)(2+a)=4-a2∴4-a2=()();通过此练*,引导学生归纳自己对因式分解的理解:

  (1)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而言的一种变形;

  (2)因式分解的结果仍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3)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通过尝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造求学生自主学*的积极势态,通过一定的练*,达到知觉水*上的'运用,加深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其中练*(2)的安排是让学生感受到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过程,由此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为下一个环节例题的讲解作了个铺垫,降低了本节课的难点。

  △第四环节,范例教学,练*反馈。

  1、例检验下列因式分解是否正确:(1)x2y-xy2=xy(x-y);(2)2x2-1=(2x+1)(2x-1);(3)x2+3x+2=(x+1)(x+2)本例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首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讨论,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利用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的关系来解此题,其次,让学生大胆尝试,引导学生得出检验因式分解是否正确,只要看等式右边几个整式相乘的积与左边的多项式是否相等就可,最后教师给出完整的板书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让学生在主动学*中掌握了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互逆的过程,以及理解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因式分解的这种思想,从而降低了本节课的难点。

  2、这个环节的第二部分,为了进一步淡化难点,我马上让学生模仿我的解题尝试练*:课本p153第1、2题,让学生上台板书,我及时点拨讲评。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和富有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使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的关系得到正强化。也分散了本节课的难点3。之后重新拿出引入中的问题,问学生现在能否解决?手工课上,老师给南韩兵同学发下一张如左图形状的纸张,要求他在恰好不浪费纸张的前提下剪拼成右图形状的长方形,作为一幅精美剪纸的衬底,请问你你能帮助南韩兵同学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能给出数学解释吗?本题依据的是因式分解的意义,题中所给的左图的面积正好是要分解的多项式a2–b2,它的两个因式可以看作是右图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在此重新拿出引入中的问题,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学*因式分解的必要性,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初步接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第五环节,知识整理,归纳小结。

  教师出示“想一想”:下列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因式分解吗,为什么?A。(a+3)(a-3)=a2-9B。t2-16+3t=(t+4)(t-4)+3tC。4x2+12xy+9y2=(2x+3y)(2x+3y)由学生讨论后归纳出因式分解的概念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是:学生一般到临*下课,大脑处于疲劳状态,注意力开始分散。教师如果把定义及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小结后直接抛给学生,只能是是似而非。通过让学生练*,在练*中归纳,点燃学生主题意识的再度爆发。同时,学生的知识学*得到了自我评价和巩固,成为本节课的最后一个亮点。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书上P153页作业题A组必做,B组选做。

  2、兴趣题:手工课上,老师又给同学们发了3张正方形纸片,3张长方形纸片,请你将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并运用面积之间的关系,将多项式2a2+3ab+b2因式分解。

  教师意图: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检测与评价,考虑到学生基础的差异性,作业进行分层次要求。兴趣题可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他们对因式分解的技能和技巧。三、关于教学设计本节课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制作入手,首先给学生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讨论,让学生借助表格上的直观性进行观察、讨论、发现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的关系,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来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运用的过程,使学生从被动思维变为主动探索,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观点、思维的方法去观察,探索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因式分解》说课稿 5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最后一号,非常不好意思,因为我让大家痛苦而充实的等到现在。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因式分解。我将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及补充说明等五个方面来具体阐述这节课。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初中数学人教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整式乘法的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了铺垫作用。同时本节课也为后续知识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方法的学*奠定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教材中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而且本节课镶嵌着深刻的数形结合思想、类比思想,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化。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数学新课标,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互逆关系。

  (3)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因式分解的学*,让学生经历因式分解概念的探索过程,感知、了解数学概念形成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激发其求知的欲望;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领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质疑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立为因式分解的概念,通过多层次展示,多角度分析,多方面练*,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二、教法分析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以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为目的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启发诱导、自主学*、合作探疑相结合等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现代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的人。数学课重在让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学*,养成良好的学**惯和规范的数学思维方式、方法。基于此,在学生的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顺势启发、恰当点拨,以达到优化学生学*结构的目的。

  结合教材、教法和学情,本节课借助多媒体、活页学案等辅助手段进行,以达到增加课堂直观效果,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结合《数学新课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①温故知新(3分钟)②探究新知(25分钟)③基础过关(7分钟)④课堂小结(3分钟)⑤课堂自测(5分钟)⑥课堂质疑(2分钟)

  接着,我再细说一下这几个环节

  (一)温故知新

  给出以下两个抢答题

  这一环节的目的既达到温*乘法分配律,又起到预热学生思维的目的,以保证学生尽快进入课堂学*的角色。

  (二)探究新知

  1、因式分解的概念

  (1)想一想

  能被整除吗?还能被哪些数整除?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2)议一议

  你能尝试把a3-a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吗?与同伴交流。

  (3)拼一拼

  分别写出箭头两边的面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式分解》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因式分解》。因式分解就整个数学而言,它是打开整个代数宝库的一把钥匙。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分解、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分式、解方程及代数式的恒等变形作铺垫。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目标

  1、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初中数学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发展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因此,根据本节内容所处的地位,我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①经历从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类比、化归、概括等能力;

  ②通过对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的理解,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的*惯,体验探索成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2、教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理由是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整章因式分解的灵魂。

  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理由是学生由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面学了较长时间的整式乘法,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

  三、说教法

  1、教法分析

  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我采用启发式、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2、学法指导

  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正如《新课标》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以下六个环节:

  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师生互动,运用新知; 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具体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1、我先出示几个整式乘法的练*,让学生做。教师巡视。

  学生完成后,教师引导:把上述等式逆过来看一看还成立吗?

  △ 设计意图:安排以上练*:一是复*整式的乘法,激活学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认知结构,满足“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理。二是为本节课目标的达成作好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因式分解。

  第二环节: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2、再让学生练*:当a=101,b=99时,求a2-b2的值.教师巡视,并代表性地抽取两名学生板演,给出两种解法。

  △设计意图:安排这一过程是想利用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把a2-b2化为整式积的形式,会给计算带来简便,顺应了因式分解概念的引出。

  3、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将会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发教学高潮,是学生知识及能力获得发展的有效动力。故在教因式分解概念时,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 你能尝试把a2-b2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吗?并与小学所学的因数分解作比较。

  (2)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因式分解的定义。

  一个多项式→几个整式+积→因式分解

  4、教师板书板书:

  师生归纳要注意的问题:

  (1)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而言的一种变形;(2)因式分解的结果仍是整式;

  (3)因式分解的结果必是一个积;(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运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第三环节:师生互动,运用新知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运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我特设三个例题,这几个题目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设计意图:通过例1、例2罗列一些似是而非、容易产生错误的对象让学生辨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互逆关系。促使他们认识概念的本质、确定概念的外延,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例3体会用分解因式解决相关问题的简捷性。

  第四环节: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数学家 华罗庚 先生说过:“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入宝山而空返”。适当的巩固性,应用性练*是学*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所必不可少的。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及时安排学生完成两个练*。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练*让学生学会辨析因式分解这种变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因式分解,为下一节提取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打基础;同时又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第五环节: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升为一种能力,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提炼能力。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在作业上我布置了看书、作业本、思考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

  《因式分解》说课稿 7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因式分解》第一节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它是学*分式的基础,又在恒等变形、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应用,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它是继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继而,通过探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来寻求因式分解的原理・这一思想实质贯穿后继学*的各种因式分解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因式分解这一节课的内容,对于掌握各种因式分解的方法,乃至整个代数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从整式乘法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分工协作及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及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比、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合作学*的良好的学**惯;体会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辨证思想,从而初步接受对立统一观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整章因式分解的关键,而学生由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一章整式乘法的较长时间的学*,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因此我将本课的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教学的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

  教学的难点: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并能意识到可以运用整式乘法的一系列法则来解决因式分解的各种问题・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整式的乘法、乘法公式以及整式的除法的学*・

  2・八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变化和提高,自学能力较强,通过类比学*加快知识的学*・

  三、说教法学法

  教发与学法是互相和统一的,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就本节课而言,在教法上不妨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体验因式分解概念产生的过程;利用类比教法、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利用尝试教学,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不管用什么教法,一节课应该不断研究学生的学*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对学生充满情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最重要的・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以下六个环节:

  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师生互动,运用新知; 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具体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我先出示几个整式乘法的练*,让学生做・教师巡视・

  学生完成*,一是复*整式的乘法,激活学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认知结构,满足“温故而知新”的后,教师引导:把上述等式逆过来看一看还成立吗?

  安排这样的练教学原理・二是为本节课目标的达成作好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因式分解・

  第二环节: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全班两个组,比赛看哪一组算的快,当a=101,b=99时,第一组求a2―b2的值,第二组求(a+b)(a―b)・教师巡视,代表性地抽取两名学生板演,给出两种解法・

  安排这一过程是想利用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把a2―b2化为整式积的形式,会给计算带来简便,顺应了因式分解概念的引出・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将会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发教学高潮,是学生知识及能力获得发展的有效动力・故在教因式分解概念时,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 你能尝试把a2―b2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吗?并与小学所学的因数分解作比较・

  (2)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因式分解的定义・

  一个多项式→几个整式+积→因式分解

  我特设三个例题,这几个题目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通过例1、例2罗列一些似是而非、容易产生错误的对象让学生辨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互逆关系・促使他们认识概念的本质、确定概念的外延,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例3体会用分解因式解决相关问题的简捷性・

  第三环节: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入宝山而空返”・适当的巩固性,应用性练*是学*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所必不可少的・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及时安排学生完成两个练*・通过这两个练*让学生学会辨析因式分解这种变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因式分解,为下一节提取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打基础;同时又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第四环节: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升为一种能力,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提炼能力・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在作业上我布置了看书、作业本、思考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

  五、说板书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因式分解》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1、关于地位与作用。

  本说课的内容是数学第二册7.1《因式分解》。因式分解不言而喻,就整个数学而言,它是打开整个代数宝库的一把钥匙。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它是继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继而,通过探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来寻求因式分解的原理。这一思想实质贯穿后继学*的各种因式分解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因式分解一节课的内容,对于掌握各种因式分解的方法,乃至整个代数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因式分解的必要性;

  ②深刻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③掌握从整式乘法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

  (二)体验性目标:

  ①感受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

  ②体验由和差到积的形成过程,初步获得因式分解的经验。

  3、关于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理由是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整章因式分解的灵魂,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因式分解的思想。理由是学生由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一章整式乘法的较长时间的学*,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

  4、关于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不能孤立去研究。什么样的教法必带来相应的学法。因此,我们应该重点阐述教法。一节课不能是单一的教法,教无定法。但遵循的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永恒的。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上述思想为出发点,就本节课而言,不妨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体验因式分解的必要性;利用类比教学,以概念的形曾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利用尝试教学,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教师

  充分依照学生的认知心理,不断创设“最*发展区”,造就认知冲突,促进学生不断发现、不断达到知识的内化。

  不管用什么教法,一节课应该不断研究学生的学*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对学生充满情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最重要的。二、说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阶段。

  教师出示下列各题,让学生练*。

  计算:(1)(a+b)^2;(2)(5a+2b)(5a–2b);(3)m(a+b)。

  学生完成后,教师引导:把上述等式逆过来看,即

  (1)a^2+2ab+b^2=(a+b)^2;(2)25a^2–4b^2=(5a+2b)(5a–2b);(3)ma+mb=m(a+b)。

  成立吗?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一是复*整式的乘法,激活学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认知结构,促使新旧认知结构的联结,满足“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理。二是为本节课目标的达成作好垫铺。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因式分解。

  第二环节,新课阶段。

  1、对比练*。让学生练*:

  当a=101,b=99时,求a2—b2的值。教师巡视,并代表性地抽取两名学生板演,给出两种解法。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利用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把a2—b2化为整式积的形式,给计算带来的优越性,顺应了因式分解概念的引出。

  2、类比练*。让学生练*:

  分解下列三个数的质因数(1)42;(2)56;(3)11。

  在此,教师帮助归纳:42与56两个数可以化为几个整数的积,叫做因数分解。本身是质数的数就不能再分解。同时设疑,对于一个多项式能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吗?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翻开课本阅读课本因式分解定义。

  3、创设问题情景。

  同学们,我们不能迷信课本,课本的因式分解定义有毛病,请大家逐字研读,找出问题。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事实上正确)提问学生讨论结果,课本定义是正确的。

  板书:

  一个多项式→几个整式+积→因式分解

  师生归纳要注意的问题:

  (1)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而言的一种变形;

  (2)因式分解的结果仍是整式;

  (3)因式分解的结果必是一个积;

  (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板书:

  4、学生练*课本p152练*第1、2两题。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是:通过对比教学,提高学生对因式分解的知觉水*;通过具体数的分解这一类比教学,产生正迁移,认识新概,符合学生概念形成的认知规律;通过故设偏差法,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咬文嚼字因式分解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造求学生自主学*的积极势态,促进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让学生用正反*题的练*,达到知觉水*上的运用,促使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本节课达到高潮。

  第三环节,尝试练*,信息反馈。

  让学生尝试练*:课本p152第3题,并引导中下学生看p152例题,教师及时点拨讲评。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和富有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使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的关系得到正强化。

  第四环节,小结阶段。

  这是最后的一个环节,教师出示“想一想”:下列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因式分解吗,为什么?

  学生展开讨论,得到下列结论:

  A、左边是乘法,而右边是差,不是积;

  B、左右两边都不是整式;

  C、从右边到左边是利用了因式分解的变形方法进行分解。

  由此可知,上式不是因式分解。进而,教师呈现因式分解定义。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是:学生一般到临*下课,大脑处于疲劳状态,注意力开始分散。教师如果把定义及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小结后直接抛给学生,只能是是似而非。通过让学生练*,在练*中归纳,再一次点燃学生即将沉睡而去的心理兴奋点,点燃学生主题意识的再度爆发。同时,学生的知识学*得到了自我评价和巩固,成为本节课的最后一个亮点。

  《因式分解》说课稿 9

  1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我是今天的1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程》,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2总括语

  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数学课标的教学理念,在讲授过程中我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力争促进学生学*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式学*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式学*。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3教材分析

  教材是进行教学评判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所以,对教材的分析尤为重要。《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选自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因式分解法的解题步骤,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整式乘法以及因式分解,为本节课学*解一元二次方程做了铺垫,也为以后学*二次函数奠定基础。

  4教学目标

  为了与学生的认知基础相适应,更好展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我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因式分解法的解题步骤,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根据方程特征灵活选择方程的解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逐渐学会在具体情景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树立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合作交流的学**惯。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因式分解法的解题步骤,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

  5学情分析

  为了保证教学有针对性,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更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九年级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他们乐于参与课堂,更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有强烈的好胜心,因此我会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参与到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6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发展思维的重要学科,为了更好贯彻数学新课标的要求,我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并辅之以问答和讲授的教学方法。在指导学生学*方法和培养学*能力方面,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和合作探究的学法。这种教学理念紧随新课改理念也反映了时代精神。

  7教学过程

  以上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课堂的完美呈现,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导入

  精彩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培养学*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将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导入: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王庄村在测量土地时,发现了一块正方形的土地和一块矩形的土地,矩形土地的宽和正方形的边长相等,矩形土地的长为80m,工作人员说:“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矩形面积的一半。”谁能帮助工作人员计算一下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吗?我看到同学们脸上露出了疑惑的表情,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课堂《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这样通过生活实际问题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好奇探索、主动学*的欲望。

  新授

  接下来进入新授环节,此环节我设计如下活动:

  我会先带领同学们根据题意列式,同学们在之前学*的基础之上,不难得出a=80a,但是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略有难度,因此我会组织同学们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鼓励同学们采用多种方法就解决问题。讨论过程中,我会走下讲台,参与同学们的讨论。讨论结束后,有的小组用公式法得到答案;有的小组用的是等式的性质,但是,考虑不全面,所以错误;还有小组是将方程转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a(a-80)=0,结果正确。在此活动中引导学生共同交流,锻炼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根据上述结论,我会抛出问题:该小组的做题思路是什么?他们的思路用到我们以前学的什么知识点?组织小组继续合作讨论并进行比较归纳,经过激烈讨论之后找小组代表总结可得:基本思路是:以b代替a-80,若ab=0,则a=0或b=0。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为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时,我们可以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求解。因式分解法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在此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有效突破重点,增强学*兴趣。

  为了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因式分解法,我会在多媒体上出示如下方程:5X=4X,并进行演示具体解题步骤,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因式分解法的基本步骤为:一移-----方程的右边等于0;二分-----方程的左边因式分解;三化-----方程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四解-----写出方程两个解。这与配方法类似,都是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这个环节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对因式分解法了解之后,结合前几种方法我会在黑板上出几道题目,找学生上黑板练*,以便于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因式分解法。

  巩固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鼓励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我会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导入时的问题并进行解决,这样设计既检查了新知学*情况,也与实际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小结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可知,及时复*效果更好,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将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加以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概括化。

  作业

  最后留出本节课的作业:回想一下我们学*了哪些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每种方法的适用类型是什么?请以列表的方式进行对比,在这个数学活动中,学生是完全自由的学*个体。

  8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部分,好的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我将在黑板正上方写本节课的题目,主板书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系统展示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一移、二分、三化、四解。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系统直观,能够帮助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更深刻的掌握。

  以上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铁树老师网络面试辅导,喜马拉雅app--主播--教师面试大杂烩

  图文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因式分解》说课稿 10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因式分解》第一节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它是学*分式的基础,又在恒等变形、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应用,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它是继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继而,通过探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来寻求因式分解的原理。这一思想实质贯穿后继学*的各种因式分解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因式分解这一节课的内容,对于掌握各种因式分解的方法,乃至整个代数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从整式乘法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分工协作及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及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比、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合作学*的良好的学**惯;体会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辨证思想,从而初步接受对立统一观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整章因式分解的关键,而学生由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一章整式乘法的较长时间的学*,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因此我将本课的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教学的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

  教学的难点: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并能意识到可以运用整式乘法的一系列法则来解决因式分解的各种问题。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整式的乘法、乘法公式以及整式的除法的学*。

  2、八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变化和提高,自学能力较强,通过类比学*加快知识的学*。

  三、说教法学法

  教发与学法是互相和统一的,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本节课而言,在教法上不妨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体验因式分解概念产生的过程;利用类比教法、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利用尝试教学,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不管用什么教法,一节课应该不断研究学生的学*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对学生充满情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最重要的。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以下六个环节:

  创设情景,引出新知;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师生互动,运用新知;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整理知识,形成结构;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具体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我先出示几个整式乘法的练*,让学生做。教师巡视。

  学生完成*,一是复*整式的乘法,激活学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认知结构,满足“温故而知新”的后,教师引导:把上述等式逆过来看一看还成立吗?

  安排这样的练教学原理。二是为本节课目标的达成作好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因式分解。

  第二环节: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全班两个组,比赛看哪一组算的快,当a=101,b=99时,第一组求a2―b2的值,第二组求(a+b)(a―b)。教师巡视,代表性地抽取两名学生板演,给出两种解法。

  安排这一过程是想利用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把a2―b2化为整式积的形式,会给计算带来简便,顺应了因式分解概念的引出。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将会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发教学高潮,是学生知识及能力获得发展的有效动力。故在教因式分解概念时,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你能尝试把a2―b2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吗?并与小学所学的因数分解作比较。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因式分解的定义。

  一个多项式→几个整式+积→因式分解

  我特设三个例题,这几个题目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通过例1、例2罗列一些似是而非、容易产生错误的对象让学生辨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互逆关系。促使他们认识概念的本质、确定概念的外延,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例3体会用分解因式解决相关问题的简捷性。

  第三环节: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入宝山而空返”。适当的巩固性,应用性练*是学*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所必不可少的。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及时安排学生完成两个练*。通过这两个练*让学生学会辨析因式分解这种变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因式分解,为下一节提取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打基础;同时又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第四环节: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升为一种能力,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提炼能力。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在作业上我布置了看书、作业本、思考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

  五、说板书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因式分解》说课稿优选【10】篇扩展阅读


《因式分解》说课稿优选【10】篇(扩展1)

——因式分解教案 (菁华10篇)

因式分解教案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因式分解的`概念;

  2、巩固因式分解常用的三种方法

  3、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因式分解

  4、应用因式分解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因式分解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恰当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拓展练*2、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若a=101,b=99,求a2-b2的值

  利用因式分解往往能将一些复杂的运算简单化,那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因式分解和怎样来因式分解。

  二、知识回顾

  1、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因式分解?(让学生先思考,教师提问讲解,让学生明确因式分解的概念以及与乘法的关系)

  (1).x2-4y2=(x+2y)(x-2y)因式分解(2).2x(x-3y)=2x2-6xy整式乘法

  (3).(5a-1)2=25a2-10a+1整式乘法(4).x2+4x+4=(x+2)2因式分解

  (5).(a-3)(a+3)=a2-9整式乘法(6).m2-4=(m+4)(m-4)因式分解

  (7).2πR+2πr=2π(R+r)因式分解

  2、.规律总结(教师讲解):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是互逆过程.

  分解因式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解的对象必须是多项式.

  (2).分解的结果一定是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3).要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

  3、因式分解的方法

  提取公因式法:-6x2+6xy+3x=-3x(2x-2y-1)公因式的概念;公因式的求法

  公式法:*方差公式:a2-b2=(a+b)(a-b)完全*方公式:a2+2ab+b2=(a+b)2

  4、强化训练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试一试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1-x2=(1+x)(1-x)(2).4a2+4a+1=(2a+1)2

  (3).4x2-8x=4x(x-2)(4).2x2y-6xy2=2xy(x-3y)

  三、例题讲解

  例1、分解因式

  (1)-x3y3+x2y+xy(2)6(x-2)+2x(2-x)

  (3)(4)y2+y+

  例2、分解因式

  1、a3-ab2=2、(a-b)(x-y)-(b-a)(x+y)=3、(a+b)2+2(a+b)-15=

  4、-1-2a-a2=5、x2-6x+9-y26、x2-4y2+x+2y=

  例3、分解因式

  1、72-2(13x-7)22、8a2b2-2a4b-8b3

  三、知识应用

  1、(4x2-9y2)÷(2x+3y)2、(a2b-ab2)÷(b-a)

  3、解方程:(1)x2=5x(2)(x-2)2=(2x+1)2

  4、.若x=-3,求20x2-60x的值.5、1993-199能被200整除吗?还能被哪些整数整除?

  四、拓展应用

  1.计算:7652×17-2352×17解:7652×17-2352×17=17(7652-2352)=17(765+235)(765-235)

  2、20042+20xx被20xx整除吗?

  3、若n是整数,证明(2n+1)2-(2n-1)2是8的倍数.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对因式分解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因式分解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以及它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感受因式分解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因式分解的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培养积极的进取意识,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含义与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感受其作用.

  2.难点: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的关系.

  3.关键:通过分解因数引入到分解因式,并进行类比,加深理解.

  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导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问题牵引】

  请同学们探究下面的2个问题:

  问题1:720能被哪些数整除?谈谈你的想法.

  问题2:当a=102,b=98时,求a2-b2的值.

  二、丰富联想,展示思维

  探索:你会做下面的填空吗?

  1.ma+mb+mc=( )( );

  2.x2-4=( )( );

  3.x2-2xy+y2=( )2.

  【师生共识】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分解因式.

  三、小组活动,共同探究

  【问题牵引】

  (1)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否为因式分解:

  ①(x+1)(x-1)=x2-1;

  ②a2-1+b2=(a+1)(a-1)+b2;

  ③7x-7=7(x-1).

  (2)在下列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项,使等式成立.

  ①9x2(______)+y2=(3x+y)(_______);

  ②x2-4xy+(_______)=(x-_______)2.

  四、随堂练*,巩固深化

  课本练*.

  【探研时空】计算:993-99能被100整除吗?

  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由学生自己进行小结,教师提出如下纲目:

  1.什么叫因式分解?

  2.因式分解与整式运算有何区别?

  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选用补充作业.

  板书设计

  15.4.1 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 例:

  练*:

  15.4.2 提公因式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多项式各项公因式的过程,依据数学化归思想方法进行因式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类比以及化归的思想,增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主动积极地积累确定公因式的初步经验,体会其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掌握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2.难点:正确地确定多项式的最大公因式.

  3.关键:提公因式法关键是如何找公因式.方法是:一看系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

  【复*交流】

  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否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1)2x2+4=2(x2+2); (2)2t2-3t+1= (2t3-3t2+t);

  (3)x2+4xy-y2=x(x+4y)-y2; (4)m(x+y)=mx+my;

  (5)x2-2xy+y2=(x-y)2.

  问题:

  1.多项式mn+mb中各项含有相同因式吗?

  2.多项式4x2-x和xy2-yz-y呢?

  请将上述多项式分别写成两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并说明理由.

  【教师归纳】我们把多项式中各项都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如在mn+mb中的公因式式是m,在4x2-x中的公因式是x,在xy2-yz-y中的公因式是y.

  概念: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教师提问】 多项式4x2-8x6,16a3b2-4a3b2-8ab4各项的公因式是什么?

  【师生共识】提公因式的方法是先确定各项的公因式再将多项式除以这个公因式得到另一个因式,找公因式一看系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

  三、范例学*,应用所学

  【例1】把-4x2yz-12xy2z+4xyz分解因式.

  解:-4x2yz-12xy2z+4xyz

  =-(4x2yz+12xy2z-4xyz)

  =-4xyz(x+3y-1)

  【例2】分解因式,3a2(x-y)3-4b2(y-x)2

  【思路点拨】观察所给多项式可以找出公因式(y-x)2或(x-y)2,于是有两种变形,(x-y)3=-(y-x)3和(x-y)2=(y-x)2,从而得到下面两种分解方法.

  解法1:3a2(x-y)3-4b2(y-x)2

  =-3a2(y-x)3-4b2(y-x)2

  =-[(y-x)23a2(y-x)+4b2(y-x)2]

  =-(y-x)2 [3a2(y-x)+4b2]

  =-(y-x)2(3a2y-3a2x+4b2)

  解法2:3a2(x-y)3-4b2(y-x)2

  =(x-y)23a2(x-y)-4b2(x-y)2

  =(x-y)2 [3a2(x-y)-4b2]

  =(x-y)2(3a2x-3a2y-4b2)

  【例3】用简便的方法计算:0.84×12+12×0.6-0.44×1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怎样计算更为简便.

  解:0.84×12+12×0.6-0.44×12

  =12×(0.84+0.6-0.44)

  =12×1=12.

  【教师活动】在学生完全例3之后,指出例3是因式分解在计算中的应用,提出比较例1,例2,例3的公因式有什么不同?

  四、随堂练*,巩固深化

  课本P167练*第1、2、3题.

  【探研时空】

  利用提公因式法计算:

  0.582×8.69+1.236×8.69+2.478×8.69+5.704×8.69

  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利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关键是找准最大公因式.在找最大公因式时应注意:(1)系数要找最大公约数;(2)字母要找各项都有的;(3)指数要找最低次幂.

  2.因式分解应注意分解彻底,也就是说,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P170*题15.4第1、4(1)、6题.

  板书设计

  15.4.2 提公因式法

  1、提公因式法 例:

  练*:

  15.4.3 公式法(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应用*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利用*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感受数学知识的完整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动交流的*惯,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利用*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2.难点:领会因式分解的解题步骤和分解因式的彻底性.

  3.关键: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向,演绎出*方差公式,对公式的应用首先要注意其特征,其次要做好式的变形,把问题转化成能够应用公式的方面上来.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推进自己的思维.

  教学过程

  一、观察探讨,体验新知

  【问题牵引】

  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式.

  (1)(a+5)(a-5); (2)(4m+3n)(4m-3n).

  【学生活动】动笔计算出上面的两道题,并踊跃上台板演.

  (1)(a+5)(a-5)=a2-52=a2-25;

  (2)(4m+3n)(4m-3n)=(4m)2-(3n)2=16m2-9n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两道题目,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

  1.分解因式:a2-25; 2.分解因式16m2-9n.

  【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

  (1)a2-25=a2-52=(a+5)(a-5).

  (2)16m2-9n2=(4m)2-(3n)2=(4m+3n)(4m-3n).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a2-b2=(a+b)(a-b)的同时,导出课题:用*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方差公式:a2-b2=(a+b)(a-b).

  评析:*方差公式中的字母a、b,教学中还要强调一下,可以表示数、含字母的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

  二、范例学*,应用所学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投影显示或板书)

  (1)x2-9y2; (2)16x4-y4;

  (3)12a2x2-27b2y2; (4)(x+2y)2-(x-3y)2;

  (5)m2(16x-y)+n2(y-16x).

  【思路点拨】在观察中发现1~5题均满足*方差公式的特征,可以使用*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从*方差公式的角度进行因式分解,请5位学生上讲台板演.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解:(1)x2-9y2=(x+3y)(x-3y);

  (2)16x4-y4=(4x2+y2)(4x2-y2)=(4x2+y2)(2x+y)(2x-y);

  (3)12a2x2-27b2y2=3(4a2x2-9b2y2)=3(2ax+3by)(2ax-3by);

  (4)(x+2y)2-(x-3y)2=[(x+2y)+(x-3y)][(x+2y)-(x-3y)] =5y(2x-y);

  (5)m2(16x-y)+n2(y-16x)

  =(16x-y)(m2-n2)=(16x-y)(m+n)(m-n).

  三、随堂练*,巩固深化

  课本P168练*第1、2题.

  【探研时空】

  1.求证:当n是正整数时,n3-n的值一定是6的倍数.

  2.试证两个连续偶数的*方差能被一个奇数整除.连续偶数的*方差能被一个奇数整除.

  四、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运用*方差公式因式分解,首先应注意每个公式的特征.分析多项式的次数和项数,然后再确定公式.如果多项式是二项式,通常考虑应用*方差公式;如果多项式中有公因式可提,应先提取公因式,而且还要“提”得彻底,最后应注意两点:一是每个因式要化简,二是分解因式时,每个因式都要分解彻底.

  五、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P171*题15.4第2、4(2)、11题.

  板书设计

  15.4.3 公式法(一)

  1、*方差公式: 例:

  a2-b2=(a+b)(a-b) 练*:

  15.4.3 公式法(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运用完全*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利用完全*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感受逆向思维的意义,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推理能力,体会“化归”与“换元”的思想方法,形成灵活的应用能力.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完全*方公式因式分解,并学会应用.

  2.难点:灵活地应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3.关键:应用“化归”、“换元”的思想方法,把问题进行形式上的转化,达到能应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目的.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在教师适当指导下完成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

  【问题牵引】

  1.分解因式:

  (1)-9x2+4y2; (2)(x+3y)2-(x-3y)2;

  (3) x2-0.01y2.

因式分解教案3

  知识点:

  因式分解定义,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十字相乘法、求根)、因式分解一般步骤。

  教学目标:

  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因式分解方法,掌握利用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分解二次二项式的.方法,能把简单多项式分解因式。

  考查重难点与常见题型:

  考查因式分解能力,在中考试题中,因式分解出现的频率很高。重点考查的分式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及它们的综合运用。*题类型以填空题为多,也有选择题和解答题。

  教学过程:

  因式分解知识点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分解因式要进行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分解因式的常用方法有:

  (1)提公因式法

  如多项式

  其中m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m既可以是一个单项式,也可以是一个多项式。

  (2)运用公式法,即用

  写出结果。

  (3)十字相乘法

  对于二次项系数为l的二次三项式 寻找满足ab=q,a+b=p的a,b,如有,则对于一般的二次三项式寻找满足

  a1a2=a,c1c2=c,a1c2+a2c1=b的a1,a2,c1,c2,如有,则

  (4)分组分解法:把各项适当分组,先使分解因式能分组进行,再使分解因式在各组之间进行。

  分组时要用到添括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5)求根公式法:如果有两个根X1,X2,那么

  2、教学实例:学案示例

  3、课堂练*:学案作业

  4、课堂:

  5、板书:

  6、课堂作业:学案作业

  7、教学反思:

因式分解教案4

  教学目标

  1、 会运用因式分解进行简单的多项式除法。

  2、 会运用因式分解解简单的方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因式分解在多项式除法和解方程两方面的应用。

  教学难点:

  应用因式分解解方程涉及较多的推理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知识回顾(1) 因式分解的几种方法: ①提取公因式法: ma+mb=m(a+b) ②应用*方差公式: = (a+b) (a—b)③应用完全*方公式:a 2ab+b =(ab) (2) 课前热身: ①分解因式:(x +4) y — 16x y

  (二)师生互动,讲授新课

  1、运用因式分解进行多项式除法例1 计算: (1) (2ab —8a b) (4a—b)(2)(4x —9) (3—2x)解:(1) (2ab —8a b)(4a—b) =—2ab(4a—b) (4a—b) =—2ab (2) (4x —9) (3—2x) =(2x+3)(2x—3) [—(2x—3)] =—(2x+3) =—2x—3

  一个小问题 :这里的x能等于3/2吗 ?为什么?

  想一想:那么(4x —9) (3—2x) 呢?练*:课本P162课内练*

  合作学*

  想一想:如果已知 ( )( )=0 ,那么这两个括号内应填入怎样的数或代数式子才能够满足条件呢? (让学生自己思考、相互之间讨论!)事实上,若AB=0 ,则有下面的结论:(1)A和B同时都为零,即A=0,且B=0(2)A和B中有一个为零,即A=0,或B=0

  试一试:你能运用上面的结论解方程(2x+1)(3x—2)=0 吗?3、 运用因式分解解简单的方程例2 解下列方程: (1) 2x +x=0 (2) (2x—1) =(x+2) 解:x(x+1)=0 解:(2x—1) —(x+2) =0则x=0,或2x+1=0 (3x+1)(x—3)=0原方程的根是x1=0,x2= 则3x+1=0,或x—3=0 原方程的根是x1= ,x2=3注: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做根,当方程的根多于一个时,常用带足标的字母表示,比如:x1 ,x2

  等练*:课本P162课内练*2

  做一做!对于方程:x+2=(x+2) ,你是如何解该方程的,方程左右两边能同时除以(x+2)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运用因式分解解方程的基本步骤(1)如果方程的右边是零,那么把左边分解因式,转化为解若干个一元一次方程;(2)如果方程的两边都不是零,那么应该先移项,把方程的右边化为零以后再进行解方程;遇到方程两边有公因式,同样需要先进行移项使右边化为零,切忌两边同时除以公因式!4、知识延伸解方程:(x +4) —16x =0解:将原方程左边分解因式,得 (x +4) —(4x) =0(x +4+4x)(x +4—4x)=0(x +4x+4)(x —4x+4)=0 (x+2) (x—2) =0接着继续解方程,5、 练一练 ①已知 a、b、c为三角形的三边,试判断 a —2ab+b —c 大于零?小于零?等于零?解: a —2ab+b —c =(a—b) —c =(a—b+c)(a—b—c)∵ a、b、c为三角形的三边 a+c ﹥b a﹤b+c a—b+c﹥0 a—b—c ﹤0即:(a—b+c)(a—b—c) ﹤0 ,因此 a —2ab+b —c 小于零。6、 挑战极限①已知:x=20xx,求∣4x —4x+3 ∣ —4 ∣ x +2x+2 ∣ +13x+6的值。解: ∵4x — 4x+3= (4x —4x+1)+2 = (2x—1) +2 0x +2x+2 = (x +2x+1)+1 = (x+1) +10 ∣4x —4x+3 ∣ —4 ∣ x +2x+2 ∣ +13x+6= 4x — 4x+3 —4(x +2x+2 ) +13x+6= 4x — 4x+3 —4x —8x —8+13x+6= x+1即:原式= x+1=20xx+1=20xx

  (三)梳理知识,总结收获因式分解的两种应用:

  (1)运用因式分解进行多项式除法

  (2)运用因式分解解简单的方程

  (四)布置课后作业

  作业本6、42、课本P163作业题(选做)

因式分解教案5

  教学目标

  教学知识点

  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好处,明白它与整式乘法在整式变形过程中的相反关系。

  潜力训练要求。

  透过观察,发现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潜力和语言概括潜力。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透过观察,推导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让学生了解事物间的因果联系。

  教学重点

  1、理解因式分解的好处。

  2、识别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透过观察,归纳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法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导入:由(a+b)(a-b)=a2-b2逆推a2-b2=(a+b)(a-b)

  Ⅱ、讲授新课

  1、讨论993-99能被100整除吗?你是怎样想的?与同伴交流。

  993-99=99×98×100

  2、议一议

  你能尝试把a3-a化成n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吗?与同伴交流。

  3、做一做

  (1)计算下列各式:①(m+4)(m-4)=_________;②(y-3)2=__________;

  ③3x(x-1)=_______;④m(a+b+c)=_______;⑤a(a+1)(a-1)=________

  (2)根据上面的算式填空:

  ①3x2-3x=()();②m2-16=()();③ma+mb+mc=()();

  ④y2-6y+9=()2。⑤a3-a=()()。

  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4。想一想

  由a(a+1)(a-1)得到a3-a的变形是什么运算?由a3-a得到a(a+1)(a-1)的变形与这种运算有什么不同?你还能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加以说明吗?

  下面我们一齐来总结一下。

  如:m(a+b+c)=ma+mb+mc(1)

  ma+mb+mc=m(a+b+c)(2)

  5、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的`联系和区别

  ma+mb+mcm(a+b+c)。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6。例题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

  (1)4a(a+2b)=4a2+8ab;(2)6ax-3ax2=3ax(2-x);

  (3)a2-4=(a+2)(a-2);(4)x2-3x+2=x(x-3)+2。

  Ⅲ、课堂练*

  P40随堂练*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了因式分解的好处,即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了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的关系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因式分解教案6

  教学目标

  教学知识点

  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好处,明白它与整式乘法在整式变形过程中的相反关系。

  潜力训练要求。

  透过观察,发现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潜力和语言概括潜力。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透过观察,推导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让学生了解事物间的因果联系。

  教学重点

  1、理解因式分解的好处。

  2、识别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透过观察,归纳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法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导入:由(a+b)(a-b)=a2-b2逆推a2-b2=(a+b)(a-b)

  Ⅱ、讲授新课

  1、讨论993-99能被100整除吗?你是怎样想的?与同伴交流。

  993-99=99×98×100

  2、议一议

  你能尝试把a3-a化成n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吗?与同伴交流。

  3、做一做

  (1)计算下列各式:①(m+4)(m-4)=_________;②(y-3)2=__________;

  ③3x(x-1)=_______;④m(a+b+c)=_______;⑤a(a+1)(a-1)=________

  (2)根据上面的算式填空:

  ①3x2-3x=()();②m2-16=()();③ma+mb+mc=()();

  ④y2-6y+9=()2。⑤a3-a=()()。

  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4。想一想

  由a(a+1)(a-1)得到a3-a的变形是什么运算?由a3-a得到a(a+1)(a-1)的变形与这种运算有什么不同?你还能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加以说明吗?

  下面我们一齐来总结一下。

  如:m(a+b+c)=ma+mb+mc(1)

  ma+mb+mc=m(a+b+c)(2)

  5、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的联系和区别

  ma+mb+mcm(a+b+c)。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6。例题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

  (1)4a(a+2b)=4a2+8ab;(2)6ax-3ax2=3ax(2-x);

  (3)a2-4=(a+2)(a-2);(4)x2-3x+2=x(x-3)+2。

  Ⅲ、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了因式分解的好处,即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了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的关系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因式分解教案7

  学*目标:

  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能用代数式和文字正确地表述,并会熟练地进行计算。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猜想与说理、验证,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学*重点:

  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的推导和应用。

  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复*乘方an的意义:an表示个相乘,即an=.

  乘方的结果叫a叫做,n是

  问题: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1012次运算,它工作103秒可进行多少次运算?

  列式为,你能利用乘方的意义进行计算吗?

  二、探究新知:

  探一探:

  1根据乘方的意义填空

  (1)23×24=(2×2×2)×(2×2×2×2)=2( );

  (2)55×54=_________=5( );

  (3)(-3)3×(-3)2=_________________=(-3)( );

  (4)a6a7=________________=a( ).

  (5)5m5n

  猜一猜:aman=(m、n都是正整数)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

  说一说:你能用语言叙述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吗?

  同理可得:amanap=(m、n、p都是正整数)

  三、范例学*:

  【例1】计算:(1)103×104;(2)aa3;(3)mm3m5;(4)xmx3m+1(5)xx2+x2x

  1.填空:⑴10×109=;⑵b2×b5=;⑶x4x=;⑷x3x3=.

  2.计算:

  (1)a2a6;(2)(-x)(-x)3;(3)8m(-8)38n;(4)b3(-b2)(-b)4.

  【例2】:把下列各式化成(x+y)n或(x-y)n的形式.

  (1)(x+y)4(x+y)3(2)(x-y)3(x-y)(y-x)

  (3)-8(x-y)2(x-y)(4)(x+y)2m(x+y)m+1

  四、学以致用:

  1.计算:⑴10n10m+1=⑵x7x5=⑶mm7m9=

  ⑷-4444=⑸22n22n+1=⑹y5y2y4y=

  2.判断题: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⑴a2a3=a6( );⑵a2a3=a5( );⑶a2+a3=a5( );

  ⑷aa7=a0+7=a7( );⑸a5a5=2a10( );⑹25×32=67( )。

  3.计算:

  (1)xx2+x2x(2)x2xn+1+xn-2x4-xn-1x4

  (3)-(-a)3(-a)2a5;(4)(a-b)3(b-a)2

  (5)(x+y)(x+y)(x+y)2+(x+y)2(x+y)2

  4.解答题:

  (1)已知xm+nxm-n=x9,求m的值.

  (2)据不完全统计,每个人每年最少要用去106立方米的水,1立方米的水中约含有3.34×1019个水分子,那么,每个人每年要用去多少个水分子?

因式分解教案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会用*方差分解因式;知道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是首先考虑的方法,再考虑用*方差分解因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方差特点的辨析,培养观察、分析能力,训练对*方差公式的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逆用乘法公式的过程中,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在分解因式时了解换元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公式法或已经学过的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正确判断因式分解的彻底性。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学*了因式分解的定义,还学*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大家知道因式分解与多项式乘法是互逆关系,能否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呢?

  大家先观察下列式子:

  (1)(x+5)(x-5)=,(2)(3x+y)(3x-y)=,(3)(1+3a)(1-13a)=

  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二)探索新知

  学生独立思考或者与同桌讨论。

  引导学生得出:①有两项组成,②两项的符号相反,③两项都可以写成数或式的*方的形式。

  提问1:能否用语言以及数学公式将其特征表述出来?

因式分解教案9

  一、运用*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来分解因式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方差公式的意义,弄清*方差公式的形式和特点;使学生知道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因式分解。

  3、掌握运用*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方差公式把多项式分解因式(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

  重点运用*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难点灵活运用*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方法对比发现法课型新授课教具投影仪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景设置:

  同学们,你能很快知道992-1是100的倍数吗?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学生或许还有其他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新课讲解:

  从上面992-1=(99+1)(99-1),我们容易看出,这种方法利用了我们刚学过的哪一个乘法公式?

  首先我们来做下面两题:(投影)

  1.计算下列各式:

  (1)(a+2)(a-2)=;

  (2)(a+b)(a-b)=;

  (3)(3a+2b)(3a-2b)=.

  2.下面请你根据上面的算式填空:

  (1)a2-4=;

  (2)a2-b2=;

  (3)9a2-4b2=;

  请同学们对比以上两题,你发现什么呢?

  事实上,像上面第2题那样,把一个多项式写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叫做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投影)

  比如:a2–16=a2–42=(a+4)(a–4)

  例题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投影)

  (1)36–25x2;(2)16a2–9b2;

  (3)9(a+b)2–4(a–b)2.

  (让学生弄清*方差公式的形式和特点并会运用)

  例题2:如图,求圆环形绿化区的'面积

  练*:第87页练一练第1、2、3题

  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方法?

  教学素材:

  A组题:

  1.填空:81x2-=(9x+y)(9x-y);=

  利用因式分解计算:=。

  2、下列多项式中能用*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是()(A)(B)(C)(D)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1-16a2(2)9a2x2-b2y2

  (3).49(a-b)2-16(a+b)2

  B组题:

  1分解因式81a4-b4=

  2若a+b=1,a2+b2=1,则ab=;

  3若26+28+2n是一个完全*方数,则n=.

  由学生自己先做(或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若有答不全的,教师(或其他学生)补充.

  学生回答1:

  992-1=99×99-1=9801-1

  =9800

  学生回答2:992-1就是(99+1)(99-1)即100×98

  学生回答:*方差公式

  学生回答:

  (1):a2-4

  (2):a2-b2

  (3):9a2-4b2

  学生轻松口答

  (a+2)(a-2)

  (a+b)(a-b)

  (3a+2b)(3a-2b)

  学生回答:

  把乘法公式

  (a+b)(a-b)=a2-b2

  反过来就得到

  a2-b2=(a+b)(a-b)

  学生上台板演:

  36–25x2=62–(5x)2

  =(6+5x)(6–5x)

  16a2–9b2=(4a)2–(3b)2

  =(4a+3b)(4a–3b)

  9(a+b)2–4(a–b)2

  =[3(a+b)]2–[2(a–b)]2

  =[3(a+b)+2(a–b)]

  [3(a+b)–2(a–b)]

  =(5a+b)(a+5b)

  解:352π–152π

  =π(352–152)

  =(35+15)(35–15)π

  =50×20π

  =1000π(m2)

  这个绿化区的面积是

  1000πm2

  学生归纳总结

因式分解教案10

  第*因式分解的简单应用

  背景材料:

  因式分解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更是一种数学的变形方法,在今后的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除了单纯的因式分解问题外,因式分解在解某些数学问题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因式分解在三角形中的应用,因式分解可以用来证明代数问题,用于代数式的求值,用于求不定方程,用于解应用题解决有关复杂数值的计算,本节课的例题因式分解在数学题中的简单应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章的最后一节,是学生学*因式分解初步应用,首先要使学生体会到因式分解在数学中应用,其次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和探索的“过程”与“经历”,使多数学里拥有一定问题解决的经验。

  教学目标:

  1、在整除的情况下,会应用因式分解,进行多项式相除。

  2、会应用因式分解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3、体验数学问题中的矛盾转化思想。

  4、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应用因式分解进行多项式除法和解简单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

  应用因式分解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设计理念: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主要采用师生合作控讨式课堂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动手实践训练为主线,创新思维为核心,态度情感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注重使学生经办观察、操作、推理等探索过程。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学生在学*过程中调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与抽象、操作与思考、自主与交流等,进而改进学生的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提问

  1、将正式各式因式分解

  (1)(a+b)2-10(a+b)+25 (2)-xy+2x2y+x3y

  (3)2 a2b-8a2b (4)4x2-9

  [四位同学到黑板上演板,本课时用复*“练*引入”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既先复*因式分解的提取分因式和公式法,又为下面解决多项式除法运算作铺垫]

  教师订正

  提出问题:怎样计算(2 a2b-8a2b)÷(4a-b)

  二、导入新课,探索新知

  (先让学生思考上面所提出的问题,教师从旁启发)

  师:如果出现竖式计算,教师可以给予肯定;可能出现(2 a2b-8a2b)÷(4a-b)= ab-8a2追问学生怎么得来的,运算的依据是什么?这样暴露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之处;观察2 a2b-8a2b=2 ab(b-4a),其中一个因式正好是除式4a-b的相反数,如果用“换元”思想,我们就可以把问题转化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2 a2b-8a2b)÷(4a-b)

  =-2ab(4a-b)÷(4a-b)

  =-2ab

  (让学生自己比较哪种方法好)

  利用上面的数学解题思路,同学们尝试计算

  (4x2-9)÷(3-2x)

  学生总结解题步骤:1、因式分解;2、约去公因式)

  (全体学生动手动脑,然后叫学生回答,及时表扬,讲练结合, [运用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和换元的思想,可以把两个多项式相除,转化为单项式的除法]

  练*计算

  (1)(a2-4)÷(a+2)

  (2)(x2+2xy+y2)÷(x+y)

  (3)[(a-b)2+2(b-a)] ÷(a-b)

  三、合作学*

  1、以四人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

  若A?B=0,下面两个结论对吗?

  (1)A和B同时都为零,即A=0且B=0

  (2)A和B至少有一个为零即A=0或B=0

  [合作学*,四个小组讨论,教师逐步引导,让学生讲自己的想法,及解题步骤,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运用因式分解的实际运用作用,增加学*兴趣]

  2、你能用上面的结论解方程

  (1)(2x+3)(2x-3)=0 (2)2x2+x=0

  解:

  ∵(2x+3)(2x-3)=0

  ∴2x+3=0或2x-3=0

  ∴方程的解为x=-3/2或x=3/2

  解:x(2x+1)=0

  则x=0或2x+1=0

  ∴原方程的解是x1=0,x2=-1/2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最后教师针对性地讲解,让学生总结步骤:1、移项,使方程一边变形为零;2、等式左边因式分解;3、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

  3、练*,解下列方程

  (1)x2-2x=0 4x2=(x-1)2

  四、小结

  (1)应用因式分解和换元思想可以把某些多项式除法转化为单项式除法。

  (2)如果方程的等号一边是零,另一边含有未知数x的多项式可以分解成若干个x的一次式的积,那么就可以应用因式分解把原方程转化成几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设计理念: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主要采用师生合作讨论式课堂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动手实践训练为主线,创新思维为核心,态度情感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注重使学生经办观察、操作、推理等探索过程。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学生在学*过程中调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与抽象、操作与思考、自主与交流等,进而改进学生的学*方法。


《因式分解》说课稿优选【10】篇(扩展2)

——因式分解教案 (菁华10篇)

因式分解教案1

  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

  一.回顾知识点

  1、主要知识回顾:

  幂的运算性质:

  aman=am+n(m、n为正整数)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amn(m、n为正整数)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n为正整数)

  积的乘方等于各因式乘方的积.

  =am-n(a≠0,m、n都是正整数,且m>n)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零指数幂的概念:

  a0=1(a≠0)

  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指数幂都等于l.

  负指数幂的概念:

  a-p=(a≠0,p是正整数)

  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p(p是正整数)指数幂,等于这个数的p指数幂的倒数.

  也可表示为:(m≠0,n≠0,p为正整数)

  单项式的乘法法则:

  单项式相乘,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作为积的因式;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用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与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2、乘法公式:

  ①*方差公式:(a+b)(a-b)=a2-b2

  文字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相乘,等于这两个数的*方差.

  ②完全*方公式:(a+b)2=a2+2ab+b2

  (a-b)2=a2-2ab+b2

  文字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或差)的*方等于这两个数的*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

  3、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的定义.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掌握其定义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解对象是多项式,分解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且积的因式必须是整式,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2)因式分解必须是恒等变形;

  (3)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每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弄清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内在的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变形,因式分解是把和差化为积的形式,而整式乘法是把积化为和差的形式.

  二、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

  1、提公因式法

  (1)掌握提公因式法的概念;

  (2)提公因式法的关键是找出公因式,公因式的构成一般情况下有三部分:①系数一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②字母——各项含有的相同字母;③指数——相同字母的最低次数;

  (3)提公因式法的步骤:第一步是找出公因式;第二步是提取公因式并确定另一因式.需注意的是,提取完公因式后,另一个因式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一致,这一点可用来检验是否漏项.

  (4)注意点:①提取公因式后各因式应该是最简形式,即分解到“底”;②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的系数是负的,一般要提出“-”号,使括号内的第一项的系数是正的.

  2、公式法

  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实质是把整式中的乘法公式反过来使用;

  常用的公式:

  ①*方差公式:a2-b2=(a+b)(a-b)

  ②完全*方公式:a2+2ab+b2=(a+b)2

  a2-2ab+b2=(a-b)2

因式分解教案2

  教学目标

  1、 会运用因式分解进行简单的多项式除法。

  2、 会运用因式分解解简单的方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因式分解在多项式除法和解方程两方面的应用。

  教学难点:

  应用因式分解解方程涉及较多的推理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知识回顾(1) 因式分解的几种方法: ①提取公因式法: ma+mb=m(a+b) ②应用*方差公式: = (a+b) (a—b)③应用完全*方公式:a 2ab+b =(ab) (2) 课前热身: ①分解因式:(x +4) y — 16x y

  (二)师生互动,讲授新课

  1、运用因式分解进行多项式除法例1 计算: (1) (2ab —8a b) (4a—b)(2)(4x —9) (3—2x)解:(1) (2ab —8a b)(4a—b) =—2ab(4a—b) (4a—b) =—2ab (2) (4x —9) (3—2x) =(2x+3)(2x—3) [—(2x—3)] =—(2x+3) =—2x—3

  一个小问题 :这里的x能等于3/2吗 ?为什么?

  想一想:那么(4x —9) (3—2x) 呢?练*:课本P162课内练*

  合作学*

  想一想:如果已知 ( )( )=0 ,那么这两个括号内应填入怎样的数或代数式子才能够满足条件呢? (让学生自己思考、相互之间讨论!)事实上,若AB=0 ,则有下面的结论:(1)A和B同时都为零,即A=0,且B=0(2)A和B中有一个为零,即A=0,或B=0

  试一试:你能运用上面的结论解方程(2x+1)(3x—2)=0 吗?3、 运用因式分解解简单的方程例2 解下列方程: (1) 2x +x=0 (2) (2x—1) =(x+2) 解:x(x+1)=0 解:(2x—1) —(x+2) =0则x=0,或2x+1=0 (3x+1)(x—3)=0原方程的根是x1=0,x2= 则3x+1=0,或x—3=0 原方程的根是x1= ,x2=3注: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做根,当方程的根多于一个时,常用带足标的字母表示,比如:x1 ,x2

  等练*:课本P162课内练*2

  做一做!对于方程:x+2=(x+2) ,你是如何解该方程的,方程左右两边能同时除以(x+2)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运用因式分解解方程的基本步骤(1)如果方程的右边是零,那么把左边分解因式,转化为解若干个一元一次方程;(2)如果方程的两边都不是零,那么应该先移项,把方程的.右边化为零以后再进行解方程;遇到方程两边有公因式,同样需要先进行移项使右边化为零,切忌两边同时除以公因式!4、知识延伸解方程:(x +4) —16x =0解:将原方程左边分解因式,得 (x +4) —(4x) =0(x +4+4x)(x +4—4x)=0(x +4x+4)(x —4x+4)=0 (x+2) (x—2) =0接着继续解方程,5、 练一练 ①已知 a、b、c为三角形的三边,试判断 a —2ab+b —c 大于零?小于零?等于零?解: a —2ab+b —c =(a—b) —c =(a—b+c)(a—b—c)∵ a、b、c为三角形的三边 a+c ﹥b a﹤b+c a—b+c﹥0 a—b—c ﹤0即:(a—b+c)(a—b—c) ﹤0 ,因此 a —2ab+b —c 小于零。6、 挑战极限①已知:x=20xx,求∣4x —4x+3 ∣ —4 ∣ x +2x+2 ∣ +13x+6的值。解: ∵4x — 4x+3= (4x —4x+1)+2 = (2x—1) +2 0x +2x+2 = (x +2x+1)+1 = (x+1) +10 ∣4x —4x+3 ∣ —4 ∣ x +2x+2 ∣ +13x+6= 4x — 4x+3 —4(x +2x+2 ) +13x+6= 4x — 4x+3 —4x —8x —8+13x+6= x+1即:原式= x+1=20xx+1=20xx

  (三)梳理知识,总结收获因式分解的两种应用:

  (1)运用因式分解进行多项式除法

  (2)运用因式分解解简单的方程

  (四)布置课后作业

  作业本6、42、课本P163作业题(选做)

因式分解教案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因式分解的概念;

  2、巩固因式分解常用的三种方法

  3、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因式分解

  4、应用因式分解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因式分解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恰当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拓展练*2、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若a=101,b=99,求a2-b2的值

  利用因式分解往往能将一些复杂的运算简单化,那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因式分解和怎样来因式分解。

  二、知识回顾

  1、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因式分解?(让学生先思考,教师提问讲解,让学生明确因式分解的概念以及与乘法的关系)

  (1).x2-4y2=(x+2y)(x-2y)因式分解(2).2x(x-3y)=2x2-6xy整式乘法

  (3).(5a-1)2=25a2-10a+1整式乘法(4).x2+4x+4=(x+2)2因式分解

  (5).(a-3)(a+3)=a2-9整式乘法(6).m2-4=(m+4)(m-4)因式分解

  (7).2πR+2πr=2π(R+r)因式分解

  2、.规律总结(教师讲解):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是互逆过程.

  分解因式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解的对象必须是多项式.

  (2).分解的结果一定是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3).要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

  3、因式分解的方法

  提取公因式法:-6x2+6xy+3x=-3x(2x-2y-1)公因式的概念;公因式的求法

  公式法:*方差公式:a2-b2=(a+b)(a-b)完全*方公式:a2+2ab+b2=(a+b)2

  4、强化训练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试一试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1-x2=(1+x)(1-x)(2).4a2+4a+1=(2a+1)2

  (3).4x2-8x=4x(x-2)(4).2x2y-6xy2=2xy(x-3y)

  三、例题讲解

  例1、分解因式

  (1)-x3y3+x2y+xy(2)6(x-2)+2x(2-x)

  (3)(4)y2+y+

  例2、分解因式

  1、a3-ab2=2、(a-b)(x-y)-(b-a)(x+y)=3、(a+b)2+2(a+b)-15=

  4、-1-2a-a2=5、x2-6x+9-y26、x2-4y2+x+2y=

  例3、分解因式

  1、72-2(13x-7)22、8a2b2-2a4b-8b3

  三、知识应用

  1、(4x2-9y2)÷(2x+3y)2、(a2b-ab2)÷(b-a)

  3、解方程:(1)x2=5x(2)(x-2)2=(2x+1)2

  4、.若x=-3,求20x2-60x的值.5、1993-199能被200整除吗?还能被哪些整数整除?

  四、拓展应用

  1.计算:7652×17-2352×17解:7652×17-2352×17=17(7652-2352)=17(765+235)(765-235)

  2、20042+20xx被20xx整除吗?

  3、若n是整数,证明(2n+1)2-(2n-1)2是8的倍数.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对因式分解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因式分解教案4

  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

  一.回顾知识点

  1、主要知识回顾:

  幂的运算性质:

  aman=am+n(m、n为正整数)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amn(m、n为正整数)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n为正整数)

  积的乘方等于各因式乘方的积.

  =am-n(a≠0,m、n都是正整数,且m>n)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零指数幂的概念:

  a0=1(a≠0)

  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指数幂都等于l.

  负指数幂的概念:

  a-p=(a≠0,p是正整数)

  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p(p是正整数)指数幂,等于这个数的p指数幂的倒数.

  也可表示为:(m≠0,n≠0,p为正整数)

  单项式的乘法法则:

  单项式相乘,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作为积的因式;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用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与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2、乘法公式:

  ①*方差公式:(a+b)(a-b)=a2-b2

  文字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相乘,等于这两个数的*方差.

  ②完全*方公式:(a+b)2=a2+2ab+b2

  (a-b)2=a2-2ab+b2

  文字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或差)的*方等于这两个数的*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

  3、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的定义.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掌握其定义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解对象是多项式,分解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且积的因式必须是整式,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2)因式分解必须是恒等变形;

  (3)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每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弄清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内在的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变形,因式分解是把和差化为积的形式,而整式乘法是把积化为和差的形式.

  二、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

  1、提公因式法

  (1)掌握提公因式法的概念;

  (2)提公因式法的关键是找出公因式,公因式的构成一般情况下有三部分:①系数一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②字母——各项含有的相同字母;③指数——相同字母的最低次数;

  (3)提公因式法的步骤:第一步是找出公因式;第二步是提取公因式并确定另一因式.需注意的是,提取完公因式后,另一个因式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一致,这一点可用来检验是否漏项.

  (4)注意点:①提取公因式后各因式应该是最简形式,即分解到“底”;②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的系数是负的,一般要提出“-”号,使括号内的第一项的系数是正的.

  2、公式法

  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实质是把整式中的乘法公式反过来使用;

  常用的公式:

  ①*方差公式:a2-b2=(a+b)(a-b)

  ②完全*方公式:a2+2ab+b2=(a+b)2

  a2-2ab+b2=(a-b)2

因式分解教案5

  课型 复*课 教法 讲练结合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育)

  1.了解分解因式的意义,会用提公因式法、 *方差公式和完全*方公式(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分解因式(指数是正整数).

  2.通过乘法公式 , 的逆向变形,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的形式和特征 恰当选择方法进行分解,以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教学媒体 学案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

  (一):【知识梳理】

  1.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 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分解困式的方法:

  ⑴提公团式法: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⑵运用公式法:*方差公式: ;

  完全*方公式: ;

  3.分解因式的步骤:

  (1)分解 因式时,首先考虑是否有公因式,如果有公因式,一定先提取公团式,然后再考虑是否能用公式法 分解.

  (2)在用公式时,若是两项,可考虑用*方差公式;若是三项,可考虑用完全*方公式;若是三项以上,可先进行适当的分组,然后分解因式。

  4.分解因式时常见的思维误区:

  提公因式时,其公因式应找字母指数最低的,而不是以首项为准.若有一项被全部提出,括号内的项 1易漏掉.分解不彻底,如保留中括号形式,还能继续分解等

  (二):【课前练*】

  1.下列各组多项式中没有公因式的是( )

  A.3x-2与 6x2-4x B.3(a-b)2与11(b-a)3

  C.mxmy与 nynx D.aba c与 abbc

  2. 下列各题中,分解因式错误的是( )

  3. 列多项式能用*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是()

  4. 分解因式:x2+2xy+y2-4 =_____

  5. 分解因式:(1) ;

  (2) ;(3) ;

  (4) ;(5)以上三题用了 公式

  二:【经典考题剖析】

  1. 分解因式:

  (1) ;(2) ;(3) ;(4)

  分析:①因式分解时,无论有几项,首先考虑提取公因式。提公因式时,不仅注意数,也要 注意字母,字母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一次提尽。

  ②当某项完全提出后,该项应为1

  ③注意 ,

  ④分解结果(1)不带中括号;(2)数字因数在前,字母因数在后;单项式在前,多项式在后;(3)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4 )分解结果应在指定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若无指定范围,一般在有理数范围内分解。

  2. 分解因式:(1) ;(2) ;(3)

  分析:对于二次三项齐次式,将其中一个字母看作末知数,另一个字母视为常数。首先考虑提公因式后,由余下因式的项数为3项,可考虑完全*方式或十字相乘法继续分解;如果项数为2,可考虑*方差、立方差、立方和公式。(3)题无公因式,项数为2项,可考虑*方差公式先分解开,再由项数考虑选择方法继续分解。

  3. 计算:(1)

  (2)

  分析:(1)此题先分解因式后约分,则余下首尾两数。

  (2)分解后,便有规可循,再求1到20xx的和。

  4. 分解因式:(1) ;(2)

  分析:对于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一般采用分组分解法,

  5. (1)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 ;

  (2)已知 、 、 是△ABC的三边,且满足 ,

  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

  分析:此题给出的是三边之间的关系,而要证等边三角形,则须考虑证 ,

  从已知给出的等式结构看出,应构造出三个完全*方式 ,

  即可得证,将原式两边同乘以2即可。略证:

  即△ABC为等边三角形。

  三:【课后训练】

  1. 若 是一个完全*方式,那么 的值是( )

  A.24 B.12 C.12 D.24

  2. 把多项式 因式分解的结果是( )

  A. B. C. D.

  3. 如果二次三项式 可分解为 ,则 的 值为( )

  A .-1 B.1 C. -2 D.2

  4. 已知 可以被在60~70之间的两个整数整除,则这两个数是( )

  A.61、63 B.61、65 C.61、67 D.63、65

  5. 计算:19982002= , = 。

  6. 若 ,那么 = 。

  7. 、 满足 ,分解因式 = 。

  8. 因式分解:

  (1) ;(2)

  (3) ;(4)

  9. 观察下列等式:

  想一想,等式左边各项幂的.底数与右边幂的底数有何关 系?猜一猜可引出什么规律?用等式将其规律表示出来: 。

  10. 已知 是△ABC的三边,且满足 ,试判断△ABC的形状。阅读下面解题过程:

  解:由 得:

  ①

  ②

  即 ③

  △ABC为Rt△。 ④

  试问:以上解题过程是否正确: ;若不正确,请指出错在哪一步?(填代号) ;错误原因是 ;本题结论应为 。

  四:【课后小结】

  布置作业 地纲

因式分解教案6

  教材分析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数学课程标准》虽然降低了因式分解的特殊技巧的要求,也对因式分解常用的四种方法减少为两种,且公式法的应用中,也减少为两个公式,但丝毫没有否定因式分解的教育价值及其在代数运算中的'重要作用。本章教材是在学生学*了整式运算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事实上,它是整式乘法的逆向运用,与整式乘法运算有密切的联系。分解因式的变形不仅体现了一种“化归”的思想,而且也是解决后续—分式的化简、解方程等—恒等变形的基础,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分解因式这一章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的教育价值还体现在使学生接受对立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正确预见、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探究*方差公式和运用*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活动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交流中获益,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教学目标

  1、在分解因式的过程中体会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的联系。

  2、通过公式a -b =(a+b)(a-b)的逆向变形,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等能力,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3、能运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进行综合运用。

  4、通过活动4,能将高偶指数幂转化为2次指数幂,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灵活运用*方差公式进行分解因式。

  难点:*方差公式的推导及其运用,两种因式分解方法(提公因式法、*方差公式)的综合运用。

因式分解教案7

  学*目标

  1、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以及它与正式乘法的关系。

  2、能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学*重点:

  能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学*难点:

  确定因式的公因式。

  学*关键:

  在确定多项式各项公因式时,应抓住各项的公因式来提公因式。

  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计算

  (1)、n(n+1)(n-1)(2)、(a+1)(a-2)

  (3)、m(a+b)(4)、2ab(x-2y+1)

  二、自主学*

  1、阅读课文P72-73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1)知识点一: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__________的形式叫做____________,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__________。

  (2)、知识点二:由m(a+b+c)=ma+mb+mc可得

  ma+mb+mc=m(a+b+c)

  我们来分析一下多项式ma+mb+mc的特点;它的每一项都含有一个相同的因式m,m叫做各项的_________。如果把这个_________提到括号外面,这样

  ma+mb+mc就分解成两个因式的积m(a+b+c),即ma+mb+mc=m(a+b+c)。这种________的方法叫做________。

  2、练一练。P73练*第1题。

  三、合作探究

  1、(1)m(a-b)=ma-mb(2)a(x-y+2)=ax-ay+2a,由上可知,整式乘法是一种变形,左边是几个整式乘积形式,右边是一个多项式。、

  2、(1)ma-mb=m(a-b)(2)ax-ay+2a=a(x-y+2),由此可知,因式分解也是一种变形,左边是_____________,右边是_____________。

  3、下列是由左到右的变形,哪些属于整式乘法,哪些属于因式分解?

  (1)(a+b)(a-b)=a-b(2)a+2ab+b=(a+b)

  (3)-6x3+18x2-12x=-16(x2-3x+2)(4)(x-1)(x+1)=x2-1

  4、准确地确定公因式时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关键,确定公因式可分两步进行:

  (1)确定公因式的数字因数,当各项系数都是整数时,他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公因式的数字因数。

  例如:8a2b-72abc公因式的数字因数为8。

  (2)确定公因式的字母及其指数,公因式的字母应是多项式各项都含有的字母,其指数取最低的。故8a2b-72abc的公因式是8ab

  四、展示提升

  1、填空(1)a2b-ab2=ab(________)

  (2)-4a2b+8ab-4b分解因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3)分解因式4x2+12x3+4x=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2a(a-2b+3c)

  2、P73练*第2题和第3题

  五、达标测试。

  1、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中,哪些是整式乘法?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两者都不是?

  (1)ax+bx+cx+m=x(a+b+c)+m(2)mx-2m=m(x-2)

  (3)2a(b+c)=2ab+2ac(4)(x-3)(x+3)=(x+3)(x-3)

  (5)x2-y2-1=(x+y)(x-y)-1(6)(x-2)(x+2)=x2-4

  2.课本P77*题8.5第1题

因式分解教案8

  教学目标

  1、 会运用因式分解进行简单的多项式除法。

  2、 会运用因式分解解简单的方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因式分解在多项式除法和解方程两方面的应用。

  教学难点:

  应用因式分解解方程涉及较多的推理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知识回顾(1) 因式分解的几种方法: ①提取公因式法: ma+mb=m(a+b) ②应用*方差公式: = (a+b) (a—b)③应用完全*方公式:a 2ab+b =(ab) (2) 课前热身: ①分解因式:(x +4) y — 16x y

  (二)师生互动,讲授新课

  1、运用因式分解进行多项式除法例1 计算: (1) (2ab —8a b) (4a—b)(2)(4x —9) (3—2x)解:(1) (2ab —8a b)(4a—b) =—2ab(4a—b) (4a—b) =—2ab (2) (4x —9) (3—2x) =(2x+3)(2x—3) [—(2x—3)] =—(2x+3) =—2x—3

  一个小问题 :这里的x能等于3/2吗 ?为什么?

  想一想:那么(4x —9) (3—2x) 呢?练*:课本P162课内练*

  合作学*

  想一想:如果已知 ( )( )=0 ,那么这两个括号内应填入怎样的数或代数式子才能够满足条件呢? (让学生自己思考、相互之间讨论!)事实上,若AB=0 ,则有下面的结论:(1)A和B同时都为零,即A=0,且B=0(2)A和B中有一个为零,即A=0,或B=0

  试一试:你能运用上面的结论解方程(2x+1)(3x—2)=0 吗?3、 运用因式分解解简单的方程例2 解下列方程: (1) 2x +x=0 (2) (2x—1) =(x+2) 解:x(x+1)=0 解:(2x—1) —(x+2) =0则x=0,或2x+1=0 (3x+1)(x—3)=0原方程的根是x1=0,x2= 则3x+1=0,或x—3=0 原方程的根是x1= ,x2=3注: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做根,当方程的根多于一个时,常用带足标的字母表示,比如:x1 ,x2

  等练*:课本P162课内练*2

  做一做!对于方程:x+2=(x+2) ,你是如何解该方程的,方程左右两边能同时除以(x+2)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运用因式分解解方程的基本步骤(1)如果方程的右边是零,那么把左边分解因式,转化为解若干个一元一次方程;(2)如果方程的两边都不是零,那么应该先移项,把方程的右边化为零以后再进行解方程;遇到方程两边有公因式,同样需要先进行移项使右边化为零,切忌两边同时除以公因式!4、知识延伸解方程:(x +4) —16x =0解:将原方程左边分解因式,得 (x +4) —(4x) =0(x +4+4x)(x +4—4x)=0(x +4x+4)(x —4x+4)=0 (x+2) (x—2) =0接着继续解方程,5、 练一练 ①已知 a、b、c为三角形的三边,试判断 a —2ab+b —c 大于零?小于零?等于零?解: a —2ab+b —c =(a—b) —c =(a—b+c)(a—b—c)∵ a、b、c为三角形的三边 a+c ﹥b a﹤b+c a—b+c﹥0 a—b—c ﹤0即:(a—b+c)(a—b—c) ﹤0 ,因此 a —2ab+b —c 小于零。6、 挑战极限①已知:x=20xx,求∣4x —4x+3 ∣ —4 ∣ x +2x+2 ∣ +13x+6的值。解: ∵4x — 4x+3= (4x —4x+1)+2 = (2x—1) +2 0x +2x+2 = (x +2x+1)+1 = (x+1) +10 ∣4x —4x+3 ∣ —4 ∣ x +2x+2 ∣ +13x+6= 4x — 4x+3 —4(x +2x+2 ) +13x+6= 4x — 4x+3 —4x —8x —8+13x+6= x+1即:原式= x+1=20xx+1=20xx

  (三)梳理知识,总结收获因式分解的两种应用:

  (1)运用因式分解进行多项式除法

  (2)运用因式分解解简单的方程

  (四)布置课后作业

  作业本6、42、课本P163作业题(选做)

因式分解教案9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因式分解的概念;

  2、巩固因式分解常用的三种方法

  3、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因式分解4、应用因式分解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因式分解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恰当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拓展练*2、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若a=101,b=99,求a2—b2的值

  利用因式分解往往能将一些复杂的运算简单化,那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因式分解和怎样来因式分解。

  二、知识回顾

  1、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因式分解?(让学生先思考,教师提问讲解,让学生明确因式分解的概念以及与乘法的关系)

  (1)、x2—4y2=(x+2y)(x—2y)因式分解(2)。2x(x—3y)=2x2—6xy整式乘法

  (3)、(5a—1)2=25a2—10a+1整式乘法(4)。x2+4x+4=(x+2)2因式分解

  (5)、(a—3)(a+3)=a2—9整式乘法(6)。m2—4=(m+4)(m—4)因式分解

  (7)、2πR+2πr=2π(R+r)因式分解

  2、规律总结(教师讲解):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是互逆过程。

  分解因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分解的对象必须是多项式。

  (2)。分解的结果一定是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

  (3)。要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

  3、因式分解的方法

  提取公因式法:—6x2+6xy+3x=—3x(2x—2y—1)公因式的概念;公因式的求法

  公式法:*方差公式:a2—b2=(a+b)(a—b)完全*方公式:a2+2ab+b2=(a+b)2

  4、强化训练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试一试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1—x2=(1+x)(1—x)(2)。4a2+4a+1=(2a+1)2

  (3)。4x2—8x=4x(x—2)(4)。2x2y—6xy2=2xy(x—3y)

  三、例题讲解

  例1、分解因式

  (1)—x3y3+x2y+xy(2)6(x—2)+2x(2—x)

  (3)(4)y2+y+

  例2、分解因式

  1、a3—ab2=2、(a—b)(x—y)—(b—a)(x+y)=3、(a+b)2+2(a+b)—15=

  4、—1—2a—a2=5、x2—6x+9—y26、x2—4y2+x+2y=

  例3、分解因式

  1、72—2(13x—7)22、8a2b2—2a4b—8b3

  四、知识应用

  1、(4x2—9y2)÷(2x+3y)2、(a2b—ab2)÷(b—a)

  3、解方程:(1)x2=5x(2)(x—2)2=(2x+1)2

  4、。若x=—3,求20x2—60x的值。5、1993—199能被200整除吗?还能被哪些整数整除?

  五、拓展应用

  1。计算:7652×17—2352×17解:7652×17—2352×17=17(7652—2352)=17(765+235)(765—235)

  2、20042+20xx被20xx整除吗?

  3、若n是整数,证明(2n+1)2—(2n—1)2是8的倍数。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对因式分解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因式分解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整式的乘法”是整式的加减的后续学*从幂的运算到各种整式的乘法,整章教材都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依据原有的知识基础,或运用乘法的各种运算规律,或借助直观而又形象的图形面积,得到各种运算的基本法则、两个主要的乘法公式及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学生自己对知识内容的探索、认识与体验,完全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利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时,注意把握多项式的特点,对比乘法公式乘积结果的形式,选择正确的分解方法。

  因式分解是一种常用的代数式的恒等变形,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公式的逆向变形,它是将一个多项式变形为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积。

  2、教学目标

  (1)会推导乘法公式

  (2)在应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感受乘法公式的作用和价值。

  (3)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4)了解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5)在因式分解中,经历观察、探索和做出推断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乘法公式的意义、分式的由来和正确运用;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难点:正确运用乘法公式;正确分解因式。

  关键:正确理解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的意义。

  二、本单元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1.注重知识形成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领悟知识,在领悟过程中建构体系,从而更好地实现知识体系的更新和知识的正向迁移.

  2.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力求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同时兼顾学生的思维水*和心理特征.

  3.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事实与数学活动经验,减轻不必要的记忆负担.

  4.注意从生活中选取素材,给学生提供一些交流、讨论的空间,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养成谈数学、想数学、做数学的良好*惯.

  三、课时安排:

  2.1*方差公式 1课时

  2.2完全*方公式 2课时

  2.3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1课时

  2.4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2课时


《因式分解》说课稿优选【10】篇(扩展3)

——《因式分解》说课稿

《因式分解》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因式分解》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因式分解》说课稿1

  上午好!我是最后一号,非常不好意思,因为我让大家痛苦而充实的等到现在。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因式分解(板书课题§4.1因式分解)。我将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及补充说明等五个方面来具体阐述这节课。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初中数学人教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整式乘法的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了铺垫作用。同时本节课也为后续知识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方法的学*奠定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教材中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而且本节课镶嵌着深刻的数形结合思想、类比思想,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化。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数学新课标,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互逆关系。

  (3)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因式分解的学*,让学生经历因式分解概念的探索过程,感知、了解数学概念形成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激发其求知的欲望;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领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质疑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立为因式分解的概念,通过多层次展示,多角度分析,多方面练*,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二、教法分析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以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为目的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启发诱导、自主学*、合作探疑相结合等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现代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的人。数学课重在让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学*,养成良好的学**惯和规范的数学思维方式、方法。基于此,在学生的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顺势启发、恰当点拨,以达到优化学生学*结构的目的。

  结合教材、教法和学情,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课件、活页学案等辅助手段进行,以达到增加课堂直观效果,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结合《数学新课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①温故知新(3分钟)②探究新知(25分钟)③基础过关(7分钟)④课堂小结(3分钟)⑤课堂自测(5分钟)⑥课堂质疑(2分钟)

  接着,我再细说一下这几个环节

  (一)温故知新

  给出以下两个抢答题

  这一环节的目的既达到温*乘法分配律,又起到预热学生思维的目的,以保证学生尽快进入课堂学*的角色。

  (二)探究新知

  1、因式分解的概念

  (1)想一想

  能被 整除吗?还能被哪些数整除?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2)议一议

  你能尝试把a3-a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吗?与同伴交流.

  (3)拼一拼

  分别写出箭头两边的面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试归纳:因式分解的定义

  对于因式分解概念的归纳这一重难点,此环节设计三个活动,活动1想一想,目的是让学生从数的角度直观的感知因式分解,同时体会学*因式分解的意义(可以达到简化运算的目的);活动2议一议,目的是让学生用类比的思想由数分解过渡到式的分解,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维;活动3拼一拼,目的是让学生从图形的角度理解因式分解的含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这三个活动从数、式、形三个角度逐层深入的阐释了因式分解的概念,破解了学生难以理解因式分解的节点,同时活动3的动态演示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关系

  根据左边的算式进行因式分解fen分解

  (1)填一填

  计算下列各式

  ( )( )

  ( )( )

  ( )( )

  ( )( )

  (2)想一想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

  对于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关系,此环节设计两个小活动,活动1两列左右交换的算式有利于对比学生观察,活动2举例说明,通过学生举例及对所举例子的解释,观察学生对二者关系的理解程度,捕捉学生知识理解的盲点,随时调节课堂的节奏和进度。

  (三)基础过关

  至此本节课的两个知识点已进行完毕,为了达到及时反馈的目的,学生在学案上完成基础过关部分的三道试题。完成后有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讲解给其他学生,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讲授给学生,可能他们会更好理解一些,同时教师若发现其他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给予及时纠正。

  1、连一连

  2、下列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

  3、

  (四)课堂小结

  教师抛出问题: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运用了哪些证明方法?渗透了哪些数学思想?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以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逐步实现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目标。

  (五)课堂自测

  活页形式,限时完成

  此环节学生完成后,由学生展示讲解,其他学生相互交换批改,在为对方纠错的过程中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反思。认识到错误的症结所在,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教师则是对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处理,集体指导。

  (六)质疑碰撞

  朱熹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课堂上最后给学生留2分钟的质疑时间,能让学生的思维深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七)布置作业

  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活页形式,多个层次,自由选作

  A 基础强化性题目

  B巩固提高性题目

  C拓展延伸性题目或者实践性、开放性题目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能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形式以满足不同水*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体验不同层次的成功感,从而到达“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八)板书设计

  §4.1因式分解

  一、概念 二、关系

  1、(数) 1、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

  2、a3-a (式) 互逆

  3、拼图 (形) 2、举例说明

  最后,我来补充说明一点

  五、补充说明

  以鲜活生命为载体的课堂是灵动的,它随时随处都有可能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精彩,所以无论我们用多么精心的预设都无法取代课堂充满灵性的生成,因此我们要课下精心备课,课上随时调控,捕捉孩子精彩的思维火花,升华我们的课堂,丰盈我们自己和孩子们的心灵。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最后我以赫尔巴特的名言结束我的说课,发挥我们的创造性,力争“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

  说课完毕,各位评委辛苦了,谢谢!

《因式分解》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分解因式与数是分解质因数类似,是代数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它是在学生学*了整式运算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整式乘法的逆向变形。在后面的学*过程中应用广泛,如:将分式通分和约分,二次根式的计算与化简,以及解方程都将以它为基础。因此分解因式这一章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因式分解中体现了数学的众多思想,如:“化归”思想、“类比”思想、“整体”思想等。因此,因式分解的学*是数学学*的重要内容。根据《课标》的要求,本章介绍了最基本的两种分解因式的方法:提公因式法和运用公式法(*方差、完全*方公式)。因此公式法是分解因式的重要方法之一,是现阶段的学*重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了乘法公式中的完全*方公式和*方差公式,在上一节课学*了提公因式法和*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初步体会了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为本节课的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已经建立了较好的预**惯,为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提供了先决条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会用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分解因式(指数是正整数);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提公因式法是分解因式的首先考虑的方法,再考虑用*方差公式或完全*方公式进行分解因式。

  2.过程与方法经历通过整式乘法的完全*方公式逆向得出运用公式分解因式方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推理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灵活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积极思考的良好行为,体会因式分解在数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运用完全*方公式和分解因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准确理解和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并善于运用完全*方公式分解因式。

  3.易错点:分解因式不彻底。

  二、学法与教法分析

  1.学法分析:

  ①注意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两者是互逆的。

  ②注意完全*方公式的特点。

  2.教法分析: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水*,本堂课采用对比,探究,讲练结合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所选例题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避免复杂的题型,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发现新知

  1.计算:通过让学生回答完全*方公式,加深学生对公式的印象,并通过让学生观察完全*方公式而找到公式的特征(1)x2+2x+1(2)(3x+y)(3x-y)利用一组整式的乘法运算复*完全*方公式和*方差公式,为探究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打下基础。

  2.你能把多项式:(x+1)2分解因式吗?学生从对比整式的乘法去探索分解因式方法,可以感受到这种互逆变形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用语言怎样叙述公式?(2)公式有什么结构特征?(3)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表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

  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既形成了对知识的全面认识,又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判断:下列多项式能不能运用完全*方公式分解因式?(1)x2+y2(2)x2+2xy+y2(3)x2-2xy+y2(4)x2+2xy-y2(5)-x2+2xy-y2通过这一组判断,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完全*方公式的结构特征,既突出了重点,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例题探究,体验新知

  (A)通过自学例3:分解因式(1)x2+14x+49(2)(m+n)2-6(m+n)+9引导学生得出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向学生渗透“化归”思想。

  要让学生明确:(1)要先确定公式中的a和b;

  (2)学*规范的步骤书写。

  (B)例4、分解因式(1)3ax2+6axy+3ay2(2)-x2-4y2+4xy

  加深对完全*方公式的理解,同时感知“整体”思想在分解因式中的应用。

  (四)随堂练*,巩固新知

  (A)练*:把下列多项式中,哪几个是完全*方式?请把是完全*方式的多项式因式分解(1)x2-x+1/4(2)9a2b2-3ab+1(3)1/4m2+3mn+9n2

  (4)x-10x-25练*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通过小组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应用意识,加强了知识落实,突出了重点。

  (B)分解因式:(1)x2-12xy+36y2(2)16a4+24a2b2+9b4(3)-2xy-x2-y2(4)4-12(x-y)+9(x-y)2例3在学生预*的前提下,由学生分析每一步的理由,明确:结果要化简;分解要彻底,体会其中的整体思想。然后练*(1)(2)两个同类型的题目。学生在交流与实践中突破了难点。安排的*题题型不复杂,直接运用公式不超过两次,*题难易有梯度,满足不同层次的同学的需要。

  (五)归纳小结,形成体系先通过小组讨论本节课的知识及注意问题,然后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我进行修正、精炼阐述。这样,小结既梳理了知识,又点明了本节课的学*要点,同时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体系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最后剩余5-6分钟进行当堂检测。

  (六)作业分层,全面提升:采用分层布置作业,满足不同层次的同学的需要。

《因式分解》说课稿3

  1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我是今天的1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程》,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2总括语

  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数学课标的教学理念,在讲授过程中我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力争促进学生学*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式学*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式学*。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3教材分析

  教材是进行教学评判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所以,对教材的分析尤为重要。《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选自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因式分解法的解题步骤,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整式乘法以及因式分解,为本节课学*解一元二次方程做了铺垫,也为以后学*二次函数奠定基础。

  4教学目标

  为了与学生的认知基础相适应,更好展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我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因式分解法的解题步骤,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根据方程特征灵活选择方程的解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逐渐学会在具体情景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树立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合作交流的学**惯。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因式分解法的解题步骤,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

  5学情分析

  为了保证教学有针对性,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更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九年级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他们乐于参与课堂,更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有强烈的好胜心,因此我会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参与到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6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发展思维的重要学科,为了更好贯彻数学新课标的要求,我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并辅之以问答和讲授的教学方法。在指导学生学*方法和培养学*能力方面,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和合作探究的学法。这种教学理念紧随新课改理念也反映了时代精神。

  7教学过程

  以上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课堂的完美呈现,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导入

  精彩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培养学*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将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导入: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王庄村在测量土地时,发现了一块正方形的土地和一块矩形的土地,矩形土地的宽和正方形的边长相等,矩形土地的长为80m,工作人员说:“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矩形面积的一半。”谁能帮助工作人员计算一下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吗?我看到同学们脸上露出了疑惑的表情,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课堂《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这样通过生活实际问题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好奇探索、主动学*的欲望。

  新授

  接下来进入新授环节,此环节我设计如下活动:

  我会先带领同学们根据题意列式,同学们在之前学*的基础之上,不难得出a=80a,但是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略有难度,因此我会组织同学们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鼓励同学们采用多种方法就解决问题。讨论过程中,我会走下讲台,参与同学们的讨论。讨论结束后,有的小组用公式法得到答案;有的小组用的是等式的性质,但是,考虑不全面,所以错误;还有小组是将方程转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a(a-80)=0,结果正确。在此活动中引导学生共同交流,锻炼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根据上述结论,我会抛出问题:该小组的做题思路是什么?他们的思路用到我们以前学的什么知识点?组织小组继续合作讨论并进行比较归纳,经过激烈讨论之后找小组代表总结可得:基本思路是:以b代替a-80,若ab=0,则a=0或b=0。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为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时,我们可以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求解。因式分解法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在此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有效突破重点,增强学*兴趣。

  为了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因式分解法,我会在多媒体上出示如下方程:5X=4X,并进行演示具体解题步骤,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因式分解法的基本步骤为:一移-----方程的右边等于0;二分-----方程的左边因式分解;三化-----方程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四解-----写出方程两个解。这与配方法类似,都是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这个环节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对因式分解法了解之后,结合前几种方法我会在黑板上出几道题目,找学生上黑板练*,以便于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因式分解法。

  巩固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鼓励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我会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导入时的问题并进行解决,这样设计既检查了新知学*情况,也与实际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小结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可知,及时复*效果更好,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将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加以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概括化。

  作业

  最后留出本节课的作业:回想一下我们学*了哪些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每种方法的适用类型是什么?请以列表的方式进行对比,在这个数学活动中,学生是完全自由的学*个体。

  8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部分,好的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我将在黑板正上方写本节课的题目,主板书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系统展示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一移、二分、三化、四解。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系统直观,能够帮助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更深刻的掌握。

  以上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铁树老师网络面试辅导,喜马拉雅app--主播--教师面试大杂烩

  图文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因式分解》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关于地位与作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因式分解》第一节课的内容。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它是学*分式的基础,又在恒等变形、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应用,。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它是继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继而,通过探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来寻求因式分解的原理。这一思想实质贯穿后继学*的各种因式分解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因式分解这一节课的内容,对于掌握各种因式分解的方法,乃至整个代数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②掌握从整式乘法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①培养分工协作及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及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比、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情感目标:

  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合作学*的良好的学**惯。

  ②体会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辨证思想,从而初步接受对立统一观点。

  3、关于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整章因式分解的关键,而学生由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一章整式乘法的较长时间的学*,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因此我将本课的学*重点、难点确定为:学*的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学*的难点: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并能意识到可以运用整式乘法的一系列法则来解决因式分解的各种问题。

  4、关于教法与学法。

  教发与学法是互相和统一的,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本节课而言,在教法上不妨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体验因式分解概念产生的过程;利用类比教学,以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利用尝试教学,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不管用什么教法,一节课应该不断研究学生的学*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对学生充满情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最重要的。

  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一共设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置问题,以趣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感,唤起某种动机,从而引导学生成为学*的主人。若能利用短短几分钟时间,在刚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正是老师追求的一个目标。何况,初一学生在学*过程中,能激起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去探讨问题,这是学*成功地一个保障。所以这个环节我设置以下的问题:手工课上,老师给南韩兵同学发下一张如左图形状的纸张,要求他在恰好不浪费纸张的前提下剪拼成右图形状的长方形,作为一幅精美剪纸的衬底,请问你你能帮助南韩兵同学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能给出数学解释吗?

  (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在学生感到新奇又不知所措的过程中积蓄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设置悬念,无疑对整章的学*也创设了良好的情绪状态。)

  第二环节,以旧探新,引出课题。

  因式分解的概念类同于因数分解的概念,借助于学生已有的整式乘法的基础,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背景,同时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的空间。这个环节围绕几个问题展开,在积极的状态下,用类比的方法,找到新知生长点,把数的有关知识正迁移到式,由学生自己给出因式分解的名称,引出课题,显得顺理成章。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让学生回答。

  1、计算:(1)a(a+1);(2)(a+b)(a–b);(3)(a+1)2。

  在前一章已学过整式乘法,学生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2、接着提出:把上述等式反过来看,等式是否还成立?由等式性质学生应该很快得出肯定地答案。

  (1)a2+a=a(a+1);(2)a2–b2=(a+b)(a–b);(3)a2+2a+1=(a+1)2。

  3、这时再请学生观察、比较以上2题两种代数式变形的例子,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在小组中讨论后,得出第(1)小题是整式乘法,左边是整式的积,右边是一个多项式第(2)小题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几个整式的积,两者的过变形刚好相反。此时教师可马上点题,在小学里,我们已学过:2×3×7=42称为整数乘法,反之42=2×3×7称为因数分解,类似于因数分解,我们可把右边多项式转化为几个整式的积这种变形称之为什么?从而由学生自己得出本节课的课题《因式分解》。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一是复*整式的乘法,激活学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认知结构,促使新旧认知结构的联结,满足“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理。二是为本节课目标的达成作好铺垫。通过对比教学,提高学生对因式分解的知觉水*,了解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是互逆的关系。通过具体数的分解这一类比教学,产生正迁移,认识新概,符合学生概念形成的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因式分解。三也使学生在探索中增强观察、发现、归纳等能力。

  第三环节,初步应用,巩固新知。

  趁此时学生处在一个积极思维的状态,教师给出两个练*1。列代数式变形中,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1)2m(m-n)=2m2-2mn();(2)4x2-4x+1=(2x-1)2;(3)x2-3x+1=x(x-3)+12。填空:

  (1)∵3a(a+4)=3a2+12a∴3a2+12a=();

  (2)∵(a+3)2=a2+6a+9∴a2+6a+9=();

  (3)∵(2-a)(2+a)=4-a2∴4-a2=();

  通过此练*,引导学生归纳自己对因式分解的理解:

  (1)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而言的一种变形;

  (2)因式分解的结果仍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3)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通过尝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造求学生自主学*的积极势态,通过一定的练*,达到知觉水*上的运用,加深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其中练*(2)的安排是让学生感受到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过程,由此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为下一个环节例题的讲解作了个铺垫,降低了本节课的难点。

  △第四环节,范例教学,练*反馈。

  1、例检验下列因式分解是否正确:(1)x2y-xy2=xy(x-y);(2)2x2-1=(2x+1)(2x-1);(3)x2+3x+2=(x+1)(x+2)本例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首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讨论,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利用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的关系来解此题,其次,让学生大胆尝试,引导学生得出检验因式分解是否正确,只要看等式右边几个整式相乘的积与左边的多项式是否相等就可,最后教师给出完整的板书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让学生在主动学*中掌握了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互逆的过程,以及理解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因式分解的这种思想,从而降低了本节课的难点。

  2、这个环节的第二部分,为了进一步淡化难点,我马上让学生模仿我的解题尝试练*:课本p153第1、2题,让学生上台板书,我及时点拨讲评。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和富有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使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的关系得到正强化。也分散了本节课的难点3。之后重新拿出引入中的问题,问学生现在能否解决?手工课上,老师给南韩兵同学发下一张如左图形状的纸张,要求他在恰好不浪费纸张的前提下剪拼成右图形状的长方形,作为一幅精美剪纸的衬底,请问你你能帮助南韩兵同学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能给出数学解释吗?本题依据的是因式分解的意义,题中所给的左图的面积正好是要分解的多项式a2–b2,它的两个因式可以看作是右图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在此重新拿出引入中的问题,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学*因式分解的必要性,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初步接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第五环节,知识整理,归纳小结。

  教师出示“想一想”:下列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因式分解吗,为什么?A。(a+3)(a-3)=a2-9B。t2-16+3t=(t+4)(t-4)+3tC。4x2+12xy+9y2=(2x+3y)(2x+3y)由学生讨论后归纳出因式分解的概念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是:学生一般到临*下课,大脑处于疲劳状态,注意力开始分散。教师如果把定义及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小结后直接抛给学生,只能是是似而非。通过让学生练*,在练*中归纳,点燃学生主题意识的再度爆发。同时,学生的知识学*得到了自我评价和巩固,成为本节课的最后一个亮点。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书上P153页作业题A组必做,B组选做。

  2、兴趣题:手工课上,老师又给同学们发了3张正方形纸片,3张长方形纸片,请你将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并运用面积之间的关系,将多项式2a2+3ab+b2因式分解。

  教师意图: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检测与评价,考虑到学生基础的差异性,作业进行分层次要求。兴趣题可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他们对因式分解的技能和技巧。三、关于教学设计本节课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制作入手,首先给学生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讨论,让学生借助表格上的直观性进行观察、讨论、发现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的关系,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来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运用的过程,使学生从被动思维变为主动探索,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观点、思维的方法去观察,探索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因式分解》说课稿5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因式分解》第一节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它是学*分式的基础,又在恒等变形、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应用,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它是继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继而,通过探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来寻求因式分解的原理。这一思想实质贯穿后继学*的各种因式分解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因式分解这一节课的内容,对于掌握各种因式分解的方法,乃至整个代数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从整式乘法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分工协作及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及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比、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合作学*的良好的学**惯;体会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辨证思想,从而初步接受对立统一观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整章因式分解的关键,而学生由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一章整式乘法的较长时间的学*,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因此我将本课的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教学的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

  教学的难点: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并能意识到可以运用整式乘法的一系列法则来解决因式分解的各种问题。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整式的乘法、乘法公式以及整式的除法的学*。

  2、八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变化和提高,自学能力较强,通过类比学*加快知识的学*。

  三、说教法学法

  教发与学法是互相和统一的,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本节课而言,在教法上不妨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体验因式分解概念产生的过程;利用类比教法、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利用尝试教学,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不管用什么教法,一节课应该不断研究学生的学*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对学生充满情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最重要的。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以下六个环节:

  创设情景,引出新知;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师生互动,运用新知;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整理知识,形成结构;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具体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我先出示几个整式乘法的练*,让学生做。教师巡视。

  学生完成*,一是复*整式的乘法,激活学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认知结构,满足“温故而知新”的后,教师引导:把上述等式逆过来看一看还成立吗?

  安排这样的练教学原理。二是为本节课目标的达成作好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因式分解。

  第二环节: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全班两个组,比赛看哪一组算的快,当a=101,b=99时,第一组求a2—b2的值,第二组求(a+b)(a—b)。教师巡视,代表性地抽取两名学生板演,给出两种解法。

  安排这一过程是想利用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把a2—b2化为整式积的形式,会给计算带来简便,顺应了因式分解概念的引出。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将会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发教学高潮,是学生知识及能力获得发展的有效动力。故在教因式分解概念时,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你能尝试把a2—b2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吗?并与小学所学的因数分解作比较。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因式分解的定义。

  一个多项式→几个整式+积→因式分解

  我特设三个例题,这几个题目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通过例1、例2罗列一些似是而非、容易产生错误的对象让学生辨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互逆关系。促使他们认识概念的本质、确定概念的外延,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例3体会用分解因式解决相关问题的简捷性。

  第三环节: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入宝山而空返”。适当的巩固性,应用性练*是学*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所必不可少的。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及时安排学生完成两个练*。通过这两个练*让学生学会辨析因式分解这种变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因式分解,为下一节提取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打基础;同时又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第四环节: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升为一种能力,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提炼能力。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在作业上我布置了看书、作业本、思考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

  五、说板书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因式分解》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因式分解》。因式分解就整个数学而言,它是打开整个代数宝库的一把钥匙。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分解、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分式、解方程及代数式的恒等变形作铺垫。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目标

  1、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初中数学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发展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因此,根据本节内容所处的地位,我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①经历从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类比、化归、概括等能力;

  ②通过对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的理解,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的*惯,体验探索成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2、教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理由是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整章因式分解的灵魂。

  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理由是学生由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面学了较长时间的整式乘法,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

  三、说教法

  1、教法分析

  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我采用启发式、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2、学法指导

  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正如《新课标》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以下六个环节:

  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师生互动,运用新知; 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具体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1、我先出示几个整式乘法的练*,让学生做。教师巡视。

  学生完成后,教师引导:把上述等式逆过来看一看还成立吗?

  △ 设计意图:安排以上练*:一是复*整式的乘法,激活学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认知结构,满足“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理。二是为本节课目标的达成作好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因式分解。

  第二环节: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2、再让学生练*:当a=101,b=99时,求a2-b2的值.教师巡视,并代表性地抽取两名学生板演,给出两种解法。

  △设计意图:安排这一过程是想利用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把a2-b2化为整式积的形式,会给计算带来简便,顺应了因式分解概念的引出。

  3、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将会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发教学高潮,是学生知识及能力获得发展的有效动力。故在教因式分解概念时,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 你能尝试把a2-b2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吗?并与小学所学的因数分解作比较。

  (2)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因式分解的定义。

  一个多项式→几个整式+积→因式分解

  4、教师板书板书:

  师生归纳要注意的问题:

  (1)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而言的一种变形;(2)因式分解的结果仍是整式;

  (3)因式分解的结果必是一个积;(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运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第三环节:师生互动,运用新知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运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我特设三个例题,这几个题目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设计意图:通过例1、例2罗列一些似是而非、容易产生错误的对象让学生辨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互逆关系。促使他们认识概念的本质、确定概念的外延,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例3体会用分解因式解决相关问题的简捷性。

  第四环节: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数学家 华罗庚 先生说过:“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入宝山而空返”。适当的巩固性,应用性练*是学*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所必不可少的。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及时安排学生完成两个练*。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练*让学生学会辨析因式分解这种变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因式分解,为下一节提取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打基础;同时又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第五环节: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升为一种能力,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提炼能力。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在作业上我布置了看书、作业本、思考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

《因式分解》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关于地位与作用。

  本说课的内容是数学第二册7.1《因式分解》。因式分解不言而喻,就整个数学而言,它是打开整个代数宝库的一把钥匙。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它是继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继而,通过探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来寻求因式分解的原理。这一思想实质贯穿后继学*的各种因式分解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因式分解一节课的内容,对于掌握各种因式分解的方法,乃至整个代数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因式分解的必要性;

  ②深刻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③掌握从整式乘法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

  (二)体验性目标:

  ①感受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

  ②体验由和差到积的形成过程,初步获得因式分解的经验。

  3、关于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理由是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整章因式分解的灵魂,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因式分解的思想。理由是学生由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一章整式乘法的较长时间的学*,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

  4、关于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不能孤立去研究。什么样的教法必带来相应的学法。因此,我们应该重点阐述教法。一节课不能是单一的教法,教无定法。但遵循的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永恒的。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上述思想为出发点,就本节课而言,不妨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体验因式分解的必要性;利用类比教学,以概念的形曾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利用尝试教学,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教师

  充分依照学生的认知心理,不断创设“最*发展区”,造就认知冲突,促进学生不断发现、不断达到知识的内化。

  不管用什么教法,一节课应该不断研究学生的学*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对学生充满情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最重要的。二、说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阶段。

  教师出示下列各题,让学生练*。

  计算:(1)(a+b)^2;(2)(5a+2b)(5a–2b);(3)m(a+b)。

  学生完成后,教师引导:把上述等式逆过来看,即

  (1)a^2+2ab+b^2=(a+b)^2;(2)25a^2–4b^2=(5a+2b)(5a–2b);(3)ma+mb=m(a+b)。

  成立吗?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一是复*整式的乘法,激活学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认知结构,促使新旧认知结构的联结,满足“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理。二是为本节课目标的达成作好垫铺。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因式分解。

  第二环节,新课阶段。

  1、对比练*。让学生练*:

  当a=101,b=99时,求a2—b2的值。教师巡视,并代表性地抽取两名学生板演,给出两种解法。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利用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把a2—b2化为整式积的形式,给计算带来的优越性,顺应了因式分解概念的引出。

  2、类比练*。让学生练*:

  分解下列三个数的质因数(1)42;(2)56;(3)11。

  在此,教师帮助归纳:42与56两个数可以化为几个整数的积,叫做因数分解。本身是质数的数就不能再分解。同时设疑,对于一个多项式能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吗?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翻开课本阅读课本因式分解定义。

  3、创设问题情景。

  同学们,我们不能迷信课本,课本的因式分解定义有毛病,请大家逐字研读,找出问题。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事实上正确)提问学生讨论结果,课本定义是正确的。

  板书:

  一个多项式→几个整式+积→因式分解

  师生归纳要注意的问题:

  (1)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而言的一种变形;

  (2)因式分解的结果仍是整式;

  (3)因式分解的结果必是一个积;

  (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板书:

  4、学生练*课本p152练*第1、2两题。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是:通过对比教学,提高学生对因式分解的知觉水*;通过具体数的分解这一类比教学,产生正迁移,认识新概,符合学生概念形成的认知规律;通过故设偏差法,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咬文嚼字因式分解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造求学生自主学*的积极势态,促进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让学生用正反*题的练*,达到知觉水*上的运用,促使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本节课达到高潮。

  第三环节,尝试练*,信息反馈。

  让学生尝试练*:课本p152第3题,并引导中下学生看p152例题,教师及时点拨讲评。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和富有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使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的关系得到正强化。

  第四环节,小结阶段。

  这是最后的一个环节,教师出示“想一想”:下列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因式分解吗,为什么?

  学生展开讨论,得到下列结论:

  A、左边是乘法,而右边是差,不是积;

  B、左右两边都不是整式;

  C、从右边到左边是利用了因式分解的变形方法进行分解。

  由此可知,上式不是因式分解。进而,教师呈现因式分解定义。

  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是:学生一般到临*下课,大脑处于疲劳状态,注意力开始分散。教师如果把定义及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小结后直接抛给学生,只能是是似而非。通过让学生练*,在练*中归纳,再一次点燃学生即将沉睡而去的心理兴奋点,点燃学生主题意识的再度爆发。同时,学生的知识学*得到了自我评价和巩固,成为本节课的最后一个亮点。

《因式分解》说课稿8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因式分解》第一节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它是学*分式的基础,又在恒等变形、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应用,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它是继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继而,通过探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来寻求因式分解的原理·这一思想实质贯穿后继学*的各种因式分解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因式分解这一节课的内容,对于掌握各种因式分解的方法,乃至整个代数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从整式乘法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分工协作及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及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比、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合作学*的良好的学**惯;体会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辨证思想,从而初步接受对立统一观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整章因式分解的关键,而学生由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一章整式乘法的较长时间的学*,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因此我将本课的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教学的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

  教学的难点: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并能意识到可以运用整式乘法的一系列法则来解决因式分解的各种问题·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整式的乘法、乘法公式以及整式的除法的学*·

  2·八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变化和提高,自学能力较强,通过类比学*加快知识的学*·

  三、说教法学法

  教发与学法是互相和统一的,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就本节课而言,在教法上不妨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体验因式分解概念产生的过程;利用类比教法、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利用尝试教学,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不管用什么教法,一节课应该不断研究学生的学*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对学生充满情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最重要的·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以下六个环节:

  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师生互动,运用新知; 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具体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我先出示几个整式乘法的练*,让学生做·教师巡视·

  学生完成*,一是复*整式的乘法,激活学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认知结构,满足“温故而知新”的后,教师引导:把上述等式逆过来看一看还成立吗?

  安排这样的练教学原理·二是为本节课目标的达成作好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因式分解·

  第二环节: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全班两个组,比赛看哪一组算的快,当a=101,b=99时,第一组求a2—b2的值,第二组求(a+b)(a—b)·教师巡视,代表性地抽取两名学生板演,给出两种解法·

  安排这一过程是想利用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把a2—b2化为整式积的形式,会给计算带来简便,顺应了因式分解概念的引出·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将会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发教学高潮,是学生知识及能力获得发展的有效动力·故在教因式分解概念时,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 你能尝试把a2—b2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吗?并与小学所学的因数分解作比较·

  (2)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因式分解的定义·

  一个多项式→几个整式+积→因式分解

  我特设三个例题,这几个题目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通过例1、例2罗列一些似是而非、容易产生错误的对象让学生辨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互逆关系·促使他们认识概念的本质、确定概念的外延,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例3体会用分解因式解决相关问题的简捷性·

  第三环节: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入宝山而空返”·适当的巩固性,应用性练*是学*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所必不可少的·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及时安排学生完成两个练*·通过这两个练*让学生学会辨析因式分解这种变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因式分解,为下一节提取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打基础;同时又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第四环节: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升为一种能力,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提炼能力·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在作业上我布置了看书、作业本、思考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

  五、说板书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因式分解》说课稿9

  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四节,因式分解,这是初中数学传统的经典,在新课标的理念下,重新理解它深刻的内涵。

  为此,我设定说课程序是:

  一、重新审视因式分解的教育价值

  二、教材处理的设想

  三、教学总体设计

  四、教学过程概述

  (一)重新审视因式分解的教育价值

  传统的因式分解,是数学的工具使学生熟练掌握一些因式分解技能技巧,本来十分简单的问题演绎得十分复杂(如填数法,拆项法,凑和法,十字相乘法)

  新课程把因式分解作为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全面思考,灵活解决矛盾的载体。为此,淡化理论。简化难题,紧紧掌握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即可。这是新课程体现教育价值最明显的变化。为此,在学生思维方法和对世上的事,要正,反两方面认识上下功夫,是这节课的重要所在。

  通过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向变换,使学生澄清这种逆是反过来的变换,不是逆运算—是教学的难点(逆运算,是在一个算式中,以两种形式不同实质不变的两种运算,而因式分解是一种恒等变换的两种说法)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育价值,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重点考虑我的学生理解能力弱,善于模仿,满足于一知半解,我确定:

  1、知识的能力目标: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创编因式分解题目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目标:采用自学自练的方法,逐见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学会两分法看问题,体验知识发生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情境教学,使学生在参与中激发学*情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变化,鼓励成功全面体现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满腔热忱,科学积极的态度,投入本节课的学*

  (二)教材处理设想

  我以我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的身份,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增加教学情境的创设,明确目的与动机,用实际问题是学生体验到这节内容的价值(见教学过程)

  (三)教学总体设计

  教学总体框架:教师设计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展开思考→通过揭示因式分解的概念学*因式分解的意义→学生实践探索,发现提取公因式和公式法→熟练运用这种方法解题,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通过学生的编题活动,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

  教学的主体是概念与方法20分钟训练上主题部分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

  (四)教学过程概述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去过本溪吗?”“本溪的著名矿产是什么?”〈铁矿〉本溪歪头山的铁矿石,每吨含铁75%,采矿工人第一天采矿石203吨,那么,第一天矿石含铁多少?(75%×203)第二天采矿石198吨含铁(75%×198)第三天采矿216吨,含铁(75%×216)现将这三天采矿石的含铁量总数用代数式表示:75%×203+75%×198+75%×216,还可表示:75%(203+198+216),若果用a表示75%,用x、y、z表示三天的采矿数就有ax+ay+az=a(x+y+z)

  通过此例,揭示因式分解的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就是因式分解,结合ax+ay+az=a(x+y+z)揭示,这种方法叫提取公因式法“正好相反”通过讨论,认识到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不是逆运算,而是互逆变换,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实现了教学的第一目标

  教学环节二:思维在探索中展开:教学中,抓住“反过来”让学生从思维的逆向考虑,如何分解因式,这里在学生完成

  a(x+y+z)=ax+ay+az的基础上,再完成

  ax+ay+az=a(x+y+z)

  a2—b2=(a+b)(a—b)

  a2+2ab+b2=(a+b)(a+b)

  (制课件)

  整式乘法因式分解

  原型单项式与多项式、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与单项式、单项式与多项式、多项式与多项式相加

  结果多项式因式乘积

  范围都能完成不能完成:3ab+5ac+7mn

  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认识到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是有条件限制的,不是所有的多项式都能因式分解。因此,会观察,判断,十分重要。

  教学环节三:思维在展开教学中定势:本节课重点,掌握1、提取公因式法2、公式法对于这一新知识点,学生感到陌生,必须先使他们头脑中牢记,这就是先形成的思维定式

  例如,公式法中,*方差公式a2—b2=(a+b)(a—b)

  如—a2+25b216x2—4/9y2

  特点:1两项式2*方3异号

  教学环节四:思维在编题中创新:学生在认识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关系后,就不难编出很多因式分解的题目来(要求编题中,简单,明了,易解)

  总之,教学的着眼点,不是熟练技能,而是发展思维,使学生在学*情感,态度的价值观上发生深刻的变化。

《因式分解》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关于地位与作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因式分解》第四节课的内容。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它是学*分式的基础,又在恒等变形、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应用。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三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在简单的多项式除法的应用;二是利用因式分解求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三是因式分解在数学应用问题中的综合运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不仅使学生巩固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代数的学*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2、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节课的内容,对于因式分解的应用在整个代数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会用*方差公式和完全*方公式分解因式;

  ②会用因式分解进行简单的多项式除法及求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二)能力目标:

  ①初步会综合运用因式分解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应用问题;

  ②培养分工协作及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及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③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比、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合作学*的良好的学**惯。并且让学生明确数学学*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验快乐。

  3、关于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利用因式分解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的关键,因此我将本课的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学*的重点:

  ①会用*方差公式和完全*方公式分解因式;

  ②会用因式分解进行简单的多项式除法及求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学*的难点:

  ①因式分解过程中出现的符号问题,整体思想和换元思想的应用。

  ②综合运用因式分解知识解决数学应用问题。

  4、关于教法与学法。

  学情分析:

  ①七年级学生对于代数式的运算较之有理数运算有较大的困难,由于因式分解是乘法运算的逆运算,有部分学生对于此概念容易混淆

  ②对于*方差公式和完全*方公式,有部分学生容易在应用时混淆。

  ③对于一元二次方程求解问题,学生是初次接触,对于方程的根的情况较难理解。

  ④因式分解的综合应用上学生困难较大。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和统一的,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就本节课而言,根据学生在学*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本节课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亲身体验为主线,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起到点拨和组织作用。利用尝试教学,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

  注:不管用什么教法,一节课应该不断研究学生的学*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对学生充满情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最重要的。

  教学思想:整体思想和换元思想的体现。

  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一共设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置问题,复*回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感,唤起某种动机,从而引导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初一学生在学*过程中,能积极地、主动地去探讨问题,这是学*成功地一个保障。

  小小考场: 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

  (1)a2+a (2)a2–4; (3)a2+2a+1

  说明:① 巩固因式分解的两种基本解法;

  ②复*巩固两个基本公式。

  第二环节, 尝试练一练:(预设题)

  ① a2÷(-a ) ② (a2+a)÷a

  ③ (xy2—2xy)÷(y—2) ④ (9a2—4)÷(2—3a)

  说明:1、本题前两小题可请学生口答,后两题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板演其他同学自己先做,然后纠正黑板上的错误。

  2、通过预设题,层层递进,为例题的理解作了个铺垫,降低了本节课的难点,可以让学生自己理解书本例1。

  3、请同学及时归纳用因式分解解决代数式的除法的方法和步骤:

  ①对每一个能因式分解的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②约去相同的部分;

  ③注意符号问题,整体思想的应用 。

  4、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通过尝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造求学生自主学*的积极势态,通过一定的练*,达到知觉水*上的运用,加深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第三环节,开动小火车(填空)

  1、(a2—4)÷(a+2)= 2、(x2+2xy+y2)÷(x+y)=

  3、 (ab2+a2b)÷(a+b)= 4、(x2—49)÷(7—x)=

  说明:本题先给学生3~5钟思考,采用开动小火车形式既训练了学生的解题速度又是对例1的及时巩固。

  第四环节,合作探索,共同发现:

  以四人一组分小组讨论书本的合作学*内容,并请几个小组代表发表见解,对于学生的发言应尽量鼓励。

  分析:由AB=0可知A=0或B=0,利用此结论解方程(2x+3)(2x—3)=0可得2x+3=0或2x—3=0。

  第五环节,例题精析:

  例、(2x-1)2=(x+2)2

  分析:本例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首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讨论,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思对于本题的求解教师可板书过程,并强调利用因式分解求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和注意点:

  ①求解原理是:由AB=0可知A=0或B=0。

  ②先移项,注意移项后要变号,等号右边为0。

  ③利用整体思想和换元思想因式分解。

  ④注意方程根的表示方法。

  第六环节,比一比,赛一赛 ,看谁最棒:

  1、(4mn3-6m3n)÷(2n2+3m2) 2、[(2a-1)2-(3a-1)2]÷(5a-2)

  3、49x2-25=0 4、(3x-2)2=(1-5x)2

  突破重点,巩固提高.

  第七环节,探索提高,提升自我:

  1、 已知:| x + y + 1| +| xy - 3 | = 0 求代数式xy3 + x3y 的值。

  2、把偶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相邻的两个偶数的*方差(较大的减去较小的)一定是4的倍数吗?是否可能有比4大的偶数因数?

  说明: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第八环节, 知识整理,归纳小结。

  这一部分可由学生自行小结,尽可能说明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可适当补充。教师安排这一过程意图是:由学生自行小结,点燃学生主题意识的再度爆发。同时,学生的知识学*得到了自我评价和巩固,成为本节课的最后一个亮点。

  第九环节,作业布置:

  1、书本作业题,作业本。

  2、兴趣题:手工课上,老师又给同学们发了3张正方形纸片,3张长方形纸片,请你将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并运用面积之间的关系,将多项式2a2+3ab+b2 因式分解

  教师意图: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检测与评价,考虑到学生基础的差异性,作业进行分层次要求。兴趣题可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他们对因式分解的技能和技巧。

  三、板书设计:板书主要分课题、投影区和注意要点区。

  四、关于教学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重要性,对于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强调“双基”,使学生的认知水*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所提高,整堂课应以学生为主体,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并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中体现自我,在数学学*中体验快乐。


《因式分解》说课稿优选【10】篇(扩展4)

——因式分解教案 (菁华9篇)

因式分解教案1

  第1课时

  1.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了解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是整式的两种相反方向的变形.

  2.让学生会确定多项式中各项的公因式,会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通过与因数分解的类比,让学生感悟数学中数与式的共同点,体验数学的类比思想.

  2.通过对因式分解的教学,培养学生“换元”的意识.

  【重点】 因式分解的概念及提公因式法的应用.

  【难点】 正确找出多项式中各项的公因式.

  【教师准备】 多媒体.

  【学生准备】 复*有关乘法分配律的知识.

  导入一:

  【问题】 一块场地由三个长方形组成,这些长方形的长分别为,,,宽都是,求这块场地的面积.

  解法1:这块场地的面积=×+×+×=++==2.

  解法2:这块场地的面积=×+×+×=×=×4=2.

  从上面的解答过程看,解法1是按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进行计算的,解法2是先逆用乘法分配律,再进行计算的,由此可知解法2要简单一些.这个事实说明,有时我们需要将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而提公因式法就是将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一种方法.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利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这一特殊算法,运用类比思想自然地过渡到提公因式法的概念上,从而为提公因式法的掌握打下基础.

  导入二:

  【问题】 计算×15-×9+×2采用什么方法?依据是什么?

  解法1:原式=-+==5.

  解法2:原式=×(15-9+2)=×8=5.

  解法1是按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进行计算的,解法2是先逆用乘法分配律,再进行计算的,由此可知解法2要简单一些.这个事实说明,有时我们需要将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而提公因式法就是把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一种方法.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利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这一特殊算法,运用类比思想自然地过渡到提公因式法的概念上,从而为提公因式法的掌握打下基础.

  一、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概念

  思路一

  [过渡语] 上一节我们学*了什么是因式分解,那么怎样进行因式分解呢?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

  如果一块场地由三个长方形组成,这三个长方形的长分别为a,b,c,宽都是,那么这块场地的面积为a+b+c或(a+b+c),可以用等号来连接,即:a+b+c=(a+b+c).

  大家注意观察这个等式,等式左边的每一项有什么特点?各项之间有什么联系?等式右边的项有什么特点?

  分析:等式左边的每一项都含有因式,等式右边是与多项式a+b+c的乘积,从左边到右边的过程是因式分解.

  由于是左边多项式a+b+c中的各项a,b,c都含有的一个相同因式,因此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由上式可知,把多项式a+b+c写成与多项式a+b+c的乘积的形式,相当于把公因式从各项中提出来,作为多项式a+b+c的一个因式,把从多项式a+b+c的各项中提出后形成的多项式a+b+c,作为多项式a+b+c的另一个因式.

  总结: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设计意图] 通过实例的教学,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公因式和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思路二

  [过渡语] 同学们,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看看同学们谁先做出来.

  多项式 ab+ac中,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吗?多项式 3x2+x呢?多项式b2+nb-b呢?

  结论:多项式中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多项式2x2+6x3中各项的公因式是什么?你能尝试将多项式2x2+6x3因式分解吗?

  结论: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设计意图] 从让学生找出几个简单多项式的公因式,再到让学生尝试将多项式分解因式,使学生理解公因式以及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概念.

  二、例题讲解

  [过渡语] 刚刚我们学*了因式分解的一种方法,现在我们尝试下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因式分解吧.

  (教材例1)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3x+x3;

  (2)7x3-21x2;

  (3)8a3b2-12ab3c+ab;

  (4)-24x3+12x2-28x.

  〔解析〕 首先要找出各项的公因式,然后再提取出来.要避免提取公因式后,各项中还有公因式,即“没提彻底”的现象.

  解:(1)3x+x3=x3+xx2=x(3+x2).

  (2)7x3-21x2=7x2x-7x23=7x2(x-3).

  (3)8a3b2-12ab3c+ab

  =ab8a2b-ab12b2c+ab1

  =ab(8a2b-12b2c+1).

  (4)-24x3+12x2-28x

  =-(24x3-12x2+28x)

  =-(4x6x2-4x3x+4x7)

  =-4x(6x2-3x+7).

  【学生活动】 通过刚才的练*,大家互相交流,总结出提取公因式的一般步骤和容易出现的问题.

  总结:提取公因式的步骤:(1)找公因式;(2)提公因式.

  容易出现的问题(以本题为例):(1)第(2)题中只提出7x作为公因式;(2)第(3)题中最后一项提出ab后,漏掉了“+1”;(3)第(4)题提出“-”号时,没有把后面的因式中的每一项都变号.

  教师提醒:

  (1)各项都含有的字母的最低次幂的积是公因式的字母部分;

  (2)因式分解后括号内的多项式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3)若多项式的首项为“-”,则先提取“-”号,然后再提取其他公因式;

  (4)将分解因式后的式子再进行整式的乘法运算,其积应与原式相等.

  [设计意图] 经历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在教师的启发与指导下,学生自己归纳出提公因式的步骤及提取公因式时容易出现的类似问题,为提取公因式积累经验.

  1.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一般形式,如:

  a+b+c=(a+b+c).

  这里的字母a,b,c,可以是一个系数不为1的、多字母的、幂指数大于1的单项式.

  2.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关键在于发现多项式的公因式.

  3.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

  (1)若各项系数是整系数,则取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2)取各项中相同的字母,字母的指数取最低的;

  (3)所有这些因式的乘积即为公因式.

  1.多项式-6ab2+18a2b2-12a3b2c的公因式是( )

  A.-6ab2cB.-ab2

  C.-6ab2D.-6a3b2c

  解析:根据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的方法,可知公因式为-6ab2.故选C.

  2.下列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正确的是( )

  A.12abc-9a2b2=3abc(4-3ab)

  B.3x2-3x+6=3(x2-x+2)

  C.-a2+ab-ac=-a(a-b+c)

  D.x2+5x-=(x2+5x)

  解析:A.12abc-9a2b2=3ab(4c-3ab),错误;B.3x2-3x+6=3(x2-x+2),错误;D.x2+5x-=(x2+5x-1),错误.故选C.

  3.下列多项式中应提取的公因式为5a2b的是( )

  A.15a2b-20a2b2

  B.30a2b3-15ab4-10a3b2

  C.10a2b-20a2b3+50a4b

  D.5a2b4-10a3b3+15a4b2

  解析:B.应提取公因式5ab2,错误;C.应提取公因式10a2b,错误;D.应提取公因式5a2b2,错误.故选A.

  4.填空.

  (1)5a3+4a2b-12abc=a( );

  (2)多项式32p2q3-8pq4的公因式是 ;

  (3)3a2-6ab+a= (3a-6b+1);

  (4)因式分解:+n= ;

  (5)-15a2+5a= (3a-1);

  (6)计算:21×3.14-31×3.14= .

  答案:(1)5a2+4ab-12bc (2)8pq3 (3)a (4)(+n) (5)-5a (6)-31.4

  5.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1)8ab2-16a3b3;

  (2)-15x-5x2;

  (3)a3b3+a2b2-ab;

  (4)-3a3-6a2+12a.

  解:(1)8ab2(1-2a2b).

  (2)-5x(3+x).

  (3)ab(a2b2+ab-1).

  (4)-3a(a2+2a-4).

  第1课时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96页随堂练*.

  【选做题】

  教材第96页*题4.2.

  二、课后作业

  【基础巩固】

  1.把多项式4a2b+10ab2分解因式时,应提取的公因式是 .

  2.(20xx淮安中考)因式分解:x2-3x= .

  3.分解因式:12x3-18x22+24x3=6x .

  【能力提升】

  4.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3x2-6x;

  (2)5x23-25x32;

  (3)-43+162-26;

  (4)15x32+5x2-20x23.

  【拓展探究】

  5.分解因式:an+an+2+a2n.

  6.观察下列各式:12+1=1×2;22+2=2×3;32+3=3×4;….这列式子有什么规律?请你将猜想到的规律用含有字母n(n为自然数)的式子表示出来.

  【答案与解析】

  1.2ab

  2.x(x-3)

  3.(2x2-3x+42)

  4.解:(1)3x(x-2). (2)5x22(-5x). (3)-2(22-8+13). (4)5x2(3x+1-42).

  5.解:原式=an1+ana2+anan=an(1+a2+an).

  6.解:由题中给出的几个式子可得出规律:n2+n=n(n+1).

  本节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在新概念的提出、新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学生在接受提公因式法时,由提公因数到提公因式,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到提公因式法的概念,都是利用了类比的数学思想,从而使得学生接受新的概念时显得轻松自然,容易理解.

  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

  由于因式分解的主要目的是对多项式进行恒等变形,它的作用更多的是应用于多项式的计算和化简,比如在以后将要学*的分式运算、解分式方程等中都要用到因式分解的知识,因此应该注重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方法的教学.

  随堂练*(教材第96页)

  解:(1)(a+b). (2)52(+4). (3)3x(2-3). (4)ab(a-5). (5)22(2-3). (6)b(a2-5a+9). (7)-a(a-b+c). (8)-2x(x2-2x+3).

  *题4.2(教材第96页)

  1.解:(1)2x2-4x=2x(x-2). (2)82n+2n=2n4+2n1=2n(4+1). (3)a2x2-ax2=axax-ax=ax(ax-). (4)3x3-3x2+9x=3x(x2-x+3). (5)-24x2-12x2-283=-(24x2+12x2+283)=-4(6x2+3x+72). (6)-4a3b3+6a2b-2ab=-(4a3b3-6a2b+2ab)=-2ab(2a2b2-3a+1). (7)-2x2-12x2+8x3=-(2x2+12x2-8x3)=-2x(x+62-43). (8)-3a3+6a2-12a=-(3a3-6a2+12a)=-3a(a2-2a+4).

  2.解:(1)++=(++)=3.14×(202+162+122)=2512. (2)∵xz-z=z(x-),∴原式=×(17.8-28.8)=×(-11)=-7. (3)∵ab=7,a+b=6,∴a2b+ab2=ab(a+b)=7×6=42.

  3.解:(1)不正确,因为提取的公因式不对,应为n(2n--1). (2)不正确,因为提取公因式-b后,第三项没有变号,应为-b(ab-2a+3). (3)正确. (4)不正确,因为最后的结果不是乘积的形式,应为(a-2)(a+1).

  提公因式法是本章的第2小节,占两个课时,这是第一课时,它主要让学生经历从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到提公因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一种主要思想——类比思想.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在新概念的提出、新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学生在接受提公因式法时,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到提公因式法的概念,就利用了类比的数学思想,从而使得学生接受新的概念时显得轻松自然,容易理解,进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

  已知方程组求7(x-3)2-2(3-x)3的值.

  〔解析〕 将代数式分解因式,产生x-3与2x+两个因式,再根据方程组整体代入,使计算简便.

  解:7(x-3)2-2(3-x)3

  =(x-3)2[7+2(x-3)]

  =(x-3)2(7+2x-6)

  =(x-3)2(2x+).

  由方程组可得原式=12×6=6.

因式分解教案2

  15.1.1 整式

  教学目标

  1.单项式、单项式的定义.

  2.多项式、多项式的次数.

  3、理解整式概念.

  教学重点

  单项式及多项式的有关概念.

  教学难点

  单项式及多项式的有关概念.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七年级,我们已经学*了用字母可以表示数,思考下列问题

  1.要表示△ABC的周长需要什么条件?要表示它的面积呢?

  2.小王用七小时行驶了Skm的路程,请问他的*均速度是多少?

  结论:

  1、要表示△ABC的周长,需要知道它的各边边长.要表示△ABC的面积需要知道一条边长和这条边上的高.如果设BC=a,AC=b,AB=c.AB边上的高为h,那么△ABC的周长可以表示为a+b+c;△ABC的面积可以表示为 ?c?h.

  2.小王的*均速度是 .

  问题:这些式子有什么特征呢?

  (1)有数字、有表示数字的字母.

  (2)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之间还有运算符号连接.

  归纳:用基本的运算符号(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与开方)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判断上面得到的三个式子:a+b+c、 ch、 是不是代数式?(是)

  代数式可以简明地表示数量和数量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和代数式有关的整式.

  Ⅱ.明确和巩固整式有关概念

  (出示投影)

  结论:(1)正方形的周长:4x.

  (2)汽车走过的路程:vt.

  (3)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这六个正方形全等,所以它的表面积为6a2;正方体的体积为长×宽×高,即a3.

  (4)n的相反数是-n.

  分析这四个数的特征.

  它们符合代数式的定义.这五个式子都是数与字母或字母与字母的积,而a+b+c、 ch、 中还有和与商的运算符号.还可以发现这五个代数式中字母指数各不相同,字母的个数也不尽相同.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60~P161单项式有关概念.

  根据这些定义判断4x、vt、6a2、a3、-n、a+b+c、 ch、 这些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是单项式的,写出它的系数和次数.

  结论:4x、vt、6a2、a3、-n、 ch是单项式.它们的系数分别是4、1、6、1、-1、 .它们的次数分别是1、2、2、3、1、2.所以4x、-n都是一次单项式;vt、6a2、 ch都是二次单项式;a3是三次单项式.

  问题:vt中v和t的指数都是1,它不是一次单项式吗?

  结论:不是.根据定义,单项式vt中含有两个字母,所以它的次数应该是这两个字母的指数的和,而不是单个字母的指数,所以vt是二次单项式而不是一次单项式.

  生活中不仅仅有单项式,像a+b+c,它不是单项式,和单项式有什么联系呢?

  写出下列式子(出示投影)

  结论:(1)t-5.(2)3x+5y+2z.

  (3)三角尺的面积应是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减去圆的面积,即 ab-3.12r2.

  (4)建筑面积等于四个矩形的面积之和.而右边两个已知矩形面积分别为3×2、4×3,所以它们的面积和是18.于是得这所住宅的建筑面积是x2+2x+18.

  我们可以观察下列代数式:

  a+b+c、t-5、3x+5y+2z、 ab-3.12r2、x2+2x+18.发现它们都是由单项式的和组成的式子.是多个单项式的和,能不能叫多项式?

  这样推理合情合理.请看投影,熟悉下列概念.

  根据定义,我们不难得出a+b+c、t-5、3x+5y+2z、 ab-3.12r2、x2+2x+18都是多项式.请分别指出它们的项和次数.

  a+b+c的项分别是a、b、c.

  t-5的项分别是t、-5,其中-5是常数项.

  3x+5y+2z的项分别是3x、5y、2z.

  ab-3.12r2的项分别是 ab、-3.12r2.

  x2+2x+18的项分别是x2、2x、18. 找多项式的次数应抓住两条,一是找准每个项的次数,二是取每个项次数的最大值.根据这两条很容易得到这五个多项式中前三个是一次多项式,后两个是二次多项式.

  这节课,通过探究我们得到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它们可以反映变化的世界.同时,我们也到符号的魅力所在.我们把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Ⅲ.随堂练*

  1.课本P162练*

  Ⅳ.课时小结

  通过探究,我们了解了整式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的有关概念是本节的重点,特别是它们的次数.在现实情景中进一步理解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Ⅴ.课后作业

  1.课本P165~P166*题15.1─1、5、8、9题.

  2.预*“整式的加减”.

  课后作业:《课堂感悟与探究》

  15.1.2 整式的加减(1)

  教学目的:

  1、解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2、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

  教学难点:

  正确地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及符号的正确处理。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

  1、填空:整式包括 和

  2、单项式 的系数是 、次数是

  3、多项式 是 次 项式,其中二次项

  系数是 一次项是 ,常数项是

  4、下列各式,是同类项的一组是( )

  (A) 与 (B) 与 (C) 与

  5、去括号后合并同类项:

  二、探索练*:

  1、如果用a 、b分别表示一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那么这个两位数可以表示为 交换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后得到的两位数为

  这两个两位数的和为

  2、如果用a 、b、c分别表示一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那么这个三位数可以表示为 交换这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和个位数字后得到的三位数为

  这两个三位数的差为

  ●议一议:在上面的两个问题中,分别涉及到了整式的什么运算?

  说说你是如何运算的?

  ▲整式的`加减运算实质就是

  运算的结果是一个多项式或单项式。

  三、巩固练*:

  1、填空:(1) 与 的差是

  (2)、单项式 、 、 、 的和为

  (3)如图所示,下面为由棋子所组成的三角形,

  一个三角形需六个棋子,三个三角形需

  ( )个棋子,n个三角形需 个棋子

  2、计算:

  (1)

  (2)

  (3)

  3、(1)求 与 的和

  (2)求 与 的差

  4、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

  四、提高练*:

  1、若A是五次多项式,B是三次多项式,则A+B一定是

  (A)五次整式 (B)八次多项式

  (C)三次多项式 (D)次数不能确定

  2、足球比赛中,如果胜一场记3a分,*一场记a分,负一场

  记0分,那么某队在比赛胜5场,*3场,负2场,共积多

  少分?

  3、一个两位数与把它的数字对调所成的数的和,一定能被14

  整除,请证明这个结论。

  4、如果关于字母x的二次多项式 的值与x的取值无关,

  试求m、n的值。

  五、小结:整式的加减运算实质就是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

  六、作业:第8页*题1、2、3

  15.1.2整式的加减(2)

  教学目标:1.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其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探索规律的问题,进一步符号表示的意义,发展符号感,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整式加减的运算。

  教学难点:探索规律的猜想。

  教学方法:尝试练*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I探索练*:

  摆第1个“小屋子”需要5枚棋子,摆第2个需要 枚棋子,摆第3个需要 枚棋子。按照这样的方式继续摆下去。

  (1)摆第10个这样的“小屋子”需要 枚棋子

  (2)摆第n个这样的“小屋子”需要多少枚棋子?你是如何得到的?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小组讨论。

  二、例题讲解:

  三、巩固练*:

  1、计算:

  (1)(14x3-2x2)+2(x3-x2) (2)(3a2+2a-6)-3(a2-1)

  (3)x-(1-2x+x2)+(-1-x2) (4)(8xy-3x2)-5xy-2(3xy-2x2)

  2、已知:A=x3-x2-1,B=x2-2,计算:(1)B-A (2)A-3B

  3、列方程解应用题: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如果三角形中第一个角等于第二个角的3倍,而第三个角比第二个角大15°,那么

  (1)第一个角是多少度?

  (2)其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四、提高练*:

  1、已知A=a2+b2-c2,B=-4a2+2b2+3c2,并且A+B+C=0,问C是什么样的多项式?

  2、设A=2x2-3xy+y2-x+2y,B=4x2-6xy+2y2-3x-y,若│x-2a│+

  (y+3)2=0,且B-2A=a,求A的值。

  3、已知有理数a、b、c在数轴上(0为数轴原点)的对应点如图:

  试化简:│a│-│a+b│+│c-a│+│b+c│

  小 结:要善于在图形变化中发现规律,能熟练的对整式加减进行运算。

  作 业:课本P14*题1.3:1(2)、(3)、(6),2。

因式分解教案3

  学*目标

  1、学会用*方差公式进行因式法分解

  2、学会因式分解的而基本步骤.

  学*重难点重点

  用*方差公式进行因式法分解.

  难点

  因式分解化简的过程

  自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看一看

  *方差公式:

  *方差公式的逆运用:

  做一做:

  1.填空题.

  (1)25a2-_______=(5a+2b)(5a-2b);(2)x2-=(x-)(________).

  (3)-a2+b2=(b+a)(________);(4)36x2-81y2=9(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结果为-(x-2y)(x+2y)的多项式是()

  A.x2-4yB.x2+4y2C.-x2+4y2D.-x2-4y2

  3.多项式-1+0.04a2分解因式的结果是()

  A.(-1+0.2a)2B.(1+0.2a)(1-0.2a)

  C.(0.2a+1)(0.2a-1)D.(0.04a+1)(0.04a-1)

  4.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4x2-25y2;(2)0.81m2-n2;

  (3)a3-9a;(4)8x3y3-2xy.

  5.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3a+2b)2-(a-b)2;(2)4(x+2y)2-25(x-y)2.

  6.用简便方法计算:3492-2512.

  想一想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是很懂?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展示一:

  1、下列多项式能否用*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说说你的理由。

  4x2+y2

  4x2-(-y)2

  -4x2-y2-4x2+y2

  a2-4a2+3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16-a2

  (2)0.01s2-t2

  (4)-1+9x2

  (5)(a-b)2-(c-b)2

  (6)-(x+y)2+(x-2y)2

  应用探究:

  1、分解因式

  4x3y-9xy3

  变式: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①x4-81y4

  ②2a-8a

  2、从前有一位张老汉向地主租了一块“十字型”土地(尺寸如图)。为便于种植,他想换一块相同面积的长方形土地。同学们,你能帮助张老汉算出这块长方形土地的长和宽吗?w

  3、在日常生活中如上网等都需要密码.有一种因式分解法产生的密码方便记忆又不易破译.

  例如用多项式x4-y4因式分解的结果来设置密码,当取x=9,y=9时,可得一个六位数的密码“018162”.你想知道这是怎么来的吗?

  小明选用多项式4x3-xy2,取x=10,y=10时。用上述方法产生的密码是什么?(写出一个即可)

  拓展提高:

  若n为整数,则(2n+1)2-(2n-1)2能被8整除吗?请说明理由.

  教后反思考察利用公式法因式分解的题目不会很难,但是需要学生记住公式的形式,之后利用公式把式子进行变形,从而达到进行因式分解的目的。

因式分解教案4

  一、案例背景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用心性,使之主动地探索、研究,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透过学生自我感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潜力,逐步提高自学潜力,独立思考的潜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它是学*分式的基础,又在恒等变形、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应用。

  二、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情境一:如何计算375×2。8+375×4。9+375×2。3你是怎样想的

  问题:为什么375×2。8+375×4。9+375×2。3能够写成375×(2。4+4。9+2。3)依据是什么

  【评析】:(1)、复*旧知,加深记忆,同时为下面的学*作铺垫。

  (2)、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有兴趣,能迅速找出一些不同的速算方法,很快想出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变形,设置这样的情境,由数推广到式,效率较高。还为新课资料的学*创设了良好的情绪和氛围。

  情境二:分析比较

  把单项式乘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a(b+c+d)=ab+ac+ad①

  反过来,就得到

  ab+ac+ad=a(b+c+d)②

  思考(1)你是怎样认识①式和②式之间的关系的

  (2)②式左边的多项式的每一项有相同的因式吗你能说出这个因式吗

  【评析】:(1)、探索因式分解的方法,事实上是对整式乘法的再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学生已有的整式乘法运算的基础,给他们留下充分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从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这种互逆变形的过程。

  (2)、本题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潜力,并向学生渗透比较、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探究因式分解』

  1、认识公因式

  (1)、【概念1】:多项式ab+ac+ad的各项ab、ac、ad都内含相同的因式a,称为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2)、议一议

  下列多项式的各项是否有公因式如果有,试找出公因式。

  ①多项式a2b+ab2的公因式是ab,……公因式是字母;

  ②多项式3x2—3y的公因式是3,……公因式是数字系数;

  ③多项式3x2—6x3的公因式是3x2,……公因式是数学系数与字母的乘积。

  分析并猜想

  确定一个多项式的公因式时,要从和两方面,分别进行思考。

  ①如何确定公因式的数字系数

  ②如何确定公因式的字母字母的指数怎样定

  练一练:写出下列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1)8x—16(2)2a2b—ab2

  (3)4x2—2x(4)6m2n—4m3n3—2mn

  【评析】:(1)、教师不要直接给出找多项式公因式的方法和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根据自己的体验来积累找公因式的方法和经验,并能透过相互间的交流来纠正解题中的常见错误。

  (2)、对公因式的理解是因式分解的基础,所以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要注意配以练*,个性是多次方及系数的公因式,要让学生注意。

  (3)、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可归纳为:一看系数二看字母三看指数。

  2、认识因式分解

  【概念2】: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的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课本)P71练一练第1题

  (1)、下列各式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

  ①。ab+ac+d=a(b+c)+d

  ②。a2—1=(a+1)(a—1)

  ③。(a+1)(a—1)=a2—1

  (2)、你认为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和单项式乘多项式这两种变形是怎样的关系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评析】:(1)、本题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清楚因式分解的结果应是整式乘积的形式。

  (2)、教师安排本题意图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潜力和表达、交流潜力。让学生在主动学*中掌握了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互逆的过程,以及理解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因式分解的这种思想,从而降低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例题研究』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6a3b—9a2b2c(2)—2m3+8m2—12m

  解:(1)6a3b—9a2b2c

  =3a2b·2a—3a2b·3bc(找公因式,把各项分成公因式与一个单项式的乘积的形式)

  =3a2b(2a—3bc)(提取公因式)

  (2)—2m3+8m2—12m

  =—(2m·m2—2m·4m+2m·6)(首项符号为负,先将多项式放在带负号的括号内,注意放入括号中各项符号的变化。)

  =—2m(m2—4m+6)(提取公因式)

  【评析】:(1)、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好处需要学生多层次的感受,教师不要期望一次透彻的讲解和分析就能让学生完全掌握。这时先让学生进行初步的感受,再透过不同形式的练*增强对概念的理解例。

  (2)、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应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找公因式,让学生透过动手动脑、实际操作,教师可在下面收集错误,再加以点评,加深对因式分解方法的理解。

  (3)、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记忆运算法则,更要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让学生尝试说出每一步运算的道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语言表达潜力。

  本题的易错点:

  (1)、漏项:提公因式后括号中的项数应与原多项式的项数一样,这样可检查是否漏项。

  (2)、符号:由于添括号法则在上学期没有涉及,所以有必要在此处强调,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四)『巩固练*』

  练一练:辨别下列因式分解的正误

  (1)8a3b2—12ab4+4ab=4ab(2a2b—3b3)

  (2)4x2—12x3=2x2(2—6x)

  (3)a3—a2=a2(a—1)=a3—a2

  解(1)错误,分解因式后,括号内的多项式的项数漏掉了一项。

  (2)错误,分解因式后,括号内的多项式中仍有公因式。

  (3)错误,分解因式后,又回到到了整式的乘法。

  【评析】:(1)、这些多是学生易错的,本题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例1的成果准确辨别因式分解中的常见错误,对因式分解的认识更加清晰。本例仍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当多项式的某一项恰好是公因式时,这一项应看成它与1的乘积,提公因式后剩下的应是1。1作为项的系数通常可省略,但如果单独成一项时,它在因式分解时不能漏项。

  (3)、进行多项式分解因式时,务必把每一个因式都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

  (4)、教师安排这一过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和富有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使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的关系得到真正强化,也分散了本节课的难点。

  (五)『想一想』:

  如何把多项式3a(x+y)—2b(x+y)分解因式

  解:3a(x+y)—2b(x+y)=(x+y)(3a—2b)

  评析:公因式(x+y)是多项式,属较高要求,当多项式中有相同的整体(多项式)时,不要把它拆开,提取公因式时把它整体提出来,有时还需要做适当变形,如:(2—a)=—(a—2),教学时可初步渗透换元思想,将换元思想引入因式分解,可使问题化繁为简。

  【概念3】把多项式化成公因式与另一个多项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初中因式分解教学反思

  1、本节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采用的教学流程是:提出问题—实际操作—归纳方法—课堂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部分,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构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概括、逆向思考等潜力,发展有条理思考及语言表达潜力;

  2、分解因式是一种变形,变形的结果应是整式的积的形式,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是互逆关系,即把分解因式看作是一个变形的过程,那么整式乘法又是分解因式的逆过程,这种互逆关系一方面体现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又说明了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探索因式分解的方法,事实上是对整式乘法的再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学生已有的整式乘法运算的基础,给学生带给丰富搞笑的问题情境,并给他们留下充分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从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这种互逆变形的过程;

  3、在提公因式方面,学生对公因式的认识不足,对提公因式的要求不清楚,造成了学生在做分解因式时出现了以下错误:

  (1)公因式找错;

  (2)公因式找不完整(如:漏掉公因式的系数(或系数不是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公因式中内含多项式时,漏掉系数或字母因数),导致因式分解不彻底;

  4、由于在七年级上册教材中没有涉及添括号法则,所以学生在分解第一项系数是负数的多项式时,出现了很多符号错误;

  因式分解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以上存在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待进一步加强。

因式分解教案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因式分解的概念;

  2、巩固因式分解常用的三种方法

  3、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因式分解4、应用因式分解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因式分解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恰当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拓展练*2、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若a=101,b=99,求a2—b2的值

  利用因式分解往往能将一些复杂的运算简单化,那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因式分解和怎样来因式分解。

  二、知识回顾

  1、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因式分解?(让学生先思考,教师提问讲解,让学生明确因式分解的概念以及与乘法的关系)

  (1)、x2—4y2=(x+2y)(x—2y)因式分解(2)。2x(x—3y)=2x2—6xy整式乘法

  (3)、(5a—1)2=25a2—10a+1整式乘法(4)。x2+4x+4=(x+2)2因式分解

  (5)、(a—3)(a+3)=a2—9整式乘法(6)。m2—4=(m+4)(m—4)因式分解

  (7)、2πR+2πr=2π(R+r)因式分解

  2、规律总结(教师讲解):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是互逆过程。

  分解因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分解的对象必须是多项式。

  (2)分解的结果一定是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

  (3)要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

  3、因式分解的方法

  提取公因式法:—6x2+6xy+3x=—3x(2x—2y—1)公因式的概念;公因式的求法

  公式法:*方差公式:a2—b2=(a+b)(a—b)完全*方公式:a2+2ab+b2=(a+b)2

  4、强化训练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试一试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1—x2=(1+x)(1—x)(2)。4a2+4a+1=(2a+1)2

  (3)4x2—8x=4x(x—2)(4)。2x2y—6xy2=2xy(x—3y)

  三、例题讲解

  例1、分解因式

  (1)—x3y3+x2y+xy(2)6(x—2)+2x(2—x)

  (3)(4)y2+y+

  例2、分解因式

  1、a3—ab2=2、(a—b)(x—y)—(b—a)(x+y)=3、(a+b)2+2(a+b)—15=

  4、—1—2a—a2=5、x2—6x+9—y26、x2—4y2+x+2y=

  例3、分解因式

  1、72—2(13x—7)22、8a2b2—2a4b—8b3

  四、知识应用

  1、(4x2—9y2)÷(2x+3y)

  2、(a2b—ab2)÷(b—a)

  3、解方程:(1)x2=5x(2)(x—2)2=(2x+1)2

  4、若x=—3,求20x2—60x的.值。

  5、1993—199能被200整除吗?还能被哪些整数整除?

  五、拓展应用

  1、计算:7652×17—2352×17解:7652×17—2352×17=17(7652—2352)=17(765+235)(765—235)

  2、20042+2004被2005整除吗?

  3、若n是整数,证明(2n+1)2—(2n—1)2是8的倍数。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对因式分解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因式分解教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掌握提公因式法,*方差公式法分解因式综合应用;能利用*方差公式法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探究分解因式方法的过程,体会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之间的联系。

  3、通过对公式的探究,深刻理解公式的应用,并会熟练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4、通过探究*方差公式特点,学生根据公式自己取值设计问题,并根据公式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

  应用*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公式和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并理解因式分解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导入新课

  1、什么是因式分解?判断下列变形过程,哪个是因式分解?

  ①(x+2)(x-2)=   ②

  ③

  2、我们已经学过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有什么?将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x2+2x

  a2b-ab

  3、根据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1)(x+3)(x-3)= (2)(2y+1)(2y-1)=  (3)(a+b)(a-b)=

  二、合作探究 学*新知

  (一) 猜一猜:你能将下面的多项式分解因式吗?

  (1)=   (2)=    (3)=

  (二)想一想,议一议: 观察下面的公式:

  =(a+b)(a—b)(

  这个公式左边的多项式有什么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式右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公式你能用语言来描述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练一练:

  1、下列多项式能否用*方差公式来分解因式?为什么?

  ①  ② ③ ④

  2、你能把下列的数或式写成幂的形式吗?

  (1)( ) (2)( ) (3)( ) (4)= ( ) (5) 36a4=( )2 (6) 0.49b2=( )2 (7) 81n6=( )2  (8) 100p4q2=( )2

  (四)做一做:

  例3 分解因式:

  (1) 4x2- 9       (2) (x+p)2- (x+q)2

  (五)试一试:

  例4 下面的式子你能用什么方法来分解因式呢?请你试一试。

  (1) x4- y4       (2) a3b- ab

  (六)想一想:

  某学校有一个边长为85米的正方形场地,现在场地的四个角分别建一个边长为5米的正方形花坛,问场地还剩余多大面积供学生课间活动使用?

因式分解教案7

  学*目标

  1、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以及它与正式乘法的关系。

  2、能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学*重点:能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学*难点:确定因式的公因式。

  学*关键,在确定多项式各项公因式时,应抓住各项的公因式来提公因式。

  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计算

  (1)、n(n+1)(n-1)(2)、(a+1)(a-2)

  (3)、m(a+b)(4)、2ab(x-2y+1)

  二、自主学*

  1、阅读课文P72-73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1)知识点一: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__________的形式叫做____________,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__________。

  (2)、知识点二:由m(a+b+c)=ma+mb+mc可得

  ma+mb+mc=m(a+b+c)

  我们来分析一下多项式ma+mb+mc的特点;它的每一项都含有一个相同的因式m,m叫做各项的_________。如果把这个_________提到括号外面,这样

  ma+mb+mc就分解成两个因式的积m(a+b+c),即ma+mb+mc=m(a+b+c)。这种________的方法叫做________。

  2、练一练。P73练*第1题。

  三、合作探究

  1、(1)m(a-b)=ma-mb(2)a(x-y+2)=ax-ay+2a,由上可知,整式乘法是一种变形,左边是几个整式乘积形式,右边是一个多项式。、

  2、(1)ma-mb=m(a-b)(2)ax-ay+2a=a(x-y+2),由此可知,因式分解也是一种变形,左边是_____________,右边是_____________。

  3、下列是由左到右的变形,哪些属于整式乘法,哪些属于因式分解?

  (1)(a+b)(a-b)=a-b(2)a+2ab+b=(a+b)

  (3)-6x3+18x2-12x=-16(x2-3x+2)(4)(x-1)(x+1)=x2-1

  4、准确地确定公因式时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关键,确定公因式可分两步进行:

  (1)确定公因式的数字因数,当各项系数都是整数时,他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公因式的数字因数。

  例如:8a2b-72abc公因式的数字因数为8。

  (2)确定公因式的字母及其指数,公因式的字母应是多项式各项都含有的字母,其指数取最低的。故8a2b-72abc的公因式是8ab

  四、展示提升

  1、填空(1)a2b-ab2=ab(________)

  (2)-4a2b+8ab-4b分解因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3)分解因式4x2+12x3+4x=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2a(a-2b+3c)

  2、P73练*第2题和第3题

  五、达标测试。

  1、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中,哪些是整式乘法?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两者都不是?

  (1)ax+bx+cx+m=x(a+b+c)+m(2)mx-2m=m(x-2)

  (3)2a(b+c)=2ab+2ac(4)(x-3)(x+3)=(x+3)(x-3)

  (5)x2-y2-1=(x+y)(x-y)-1(6)(x-2)(x+2)=x2-4

  2.课本P77*题8.5第1题

  学*反思

  一、知识点

  二、易错题

  三、你的困惑

因式分解教案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因式分解的概念;

  2、巩固因式分解常用的三种方法

  3、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因式分解4、应用因式分解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因式分解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恰当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拓展练*2、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若a=101,b=99,求a2—b2的值

  利用因式分解往往能将一些复杂的运算简单化,那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因式分解和怎样来因式分解。

  二、知识回顾

  1、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因式分解?(让学生先思考,教师提问讲解,让学生明确因式分解的概念以及与乘法的关系)

  (1)、x2—4y2=(x+2y)(x—2y)因式分解(2)。2x(x—3y)=2x2—6xy整式乘法

  (3)、(5a—1)2=25a2—10a+1整式乘法(4)。x2+4x+4=(x+2)2因式分解

  (5)、(a—3)(a+3)=a2—9整式乘法(6)。m2—4=(m+4)(m—4)因式分解

  (7)、2πR+2πr=2π(R+r)因式分解

  2、规律总结(教师讲解):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是互逆过程。

  分解因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分解的对象必须是多项式。

  (2)。分解的结果一定是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

  (3)。要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

  3、因式分解的方法

  提取公因式法:—6x2+6xy+3x=—3x(2x—2y—1)公因式的概念;公因式的求法

  公式法:*方差公式:a2—b2=(a+b)(a—b)完全*方公式:a2+2ab+b2=(a+b)2

  4、强化训练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试一试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1—x2=(1+x)(1—x)(2)。4a2+4a+1=(2a+1)2

  (3)。4x2—8x=4x(x—2)(4)。2x2y—6xy2=2xy(x—3y)

  三、例题讲解

  例1、分解因式

  (1)—x3y3+x2y+xy(2)6(x—2)+2x(2—x)

  (3)(4)y2+y+

  例2、分解因式

  1、a3—ab2=2、(a—b)(x—y)—(b—a)(x+y)=3、(a+b)2+2(a+b)—15=

  4、—1—2a—a2=5、x2—6x+9—y26、x2—4y2+x+2y=

  例3、分解因式

  1、72—2(13x—7)22、8a2b2—2a4b—8b3

  四、知识应用

  1、(4x2—9y2)÷(2x+3y)2、(a2b—ab2)÷(b—a)

  3、解方程:(1)x2=5x(2)(x—2)2=(2x+1)2

  4、。若x=—3,求20x2—60x的值。5、1993—199能被200整除吗?还能被哪些整数整除?

  五、拓展应用

  1。计算:7652×17—2352×17解:7652×17—2352×17=17(7652—2352)=17(765+235)(765—235)

  2、20042+20xx被20xx整除吗?

  3、若n是整数,证明(2n+1)2—(2n—1)2是8的倍数。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对因式分解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因式分解教案9

  (一)学*目标

  1、会用因式分解进行简单的多项式除法

  2、会用因式分解解简单的方程

  (二)学*重难点重点:因式分解在多项式除法和解方程中两方面的应用。

  难点:应用因式分解解方程涉及到的较多的推理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看一看

  1.应用因式分解进行多项式除法.多项式除以多项式的一般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

  2.应用因式分解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依据__________,一般步骤:__________

  做一做

  1.计算:

  (1)(-a2b2+16)÷(4-ab);

  (2)(18x2-12xy+2y2)÷(3x-y).

  2.解下列方程:

  (1)3x2+5x=0;

  (2)9x2=(x-2)2;

  (3)x2-x+=0.

  3.完成课后练*题

  想一想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是很懂?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预*检测

  1.计算:

  2.先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如果A×5=0,那么A的值

  (2)如果A×0=0,那么A的值

  (3)如果AB=0,下列结论中哪个正确( )

  ①A、B同时都为零,即A=0,

  且B=0;

  ②A、B中至少有一个为零,即A=0,或B=0;

  (五)应用探究

  1.解下列方程

  2.化简求值:已知x-y=-3,-x+3y=2,求代数式x2-4xy+3y2的值

  (六)拓展提高:

  解方程:

  1、(x2+4)2-16x2=0

  2、已知a、b、c为三角形的三边,试判断a2-2ab+b2-c2大于零?小于零?等于零?

  (七)堂堂清练*

  1.计算

  2.解下列方程

  ①7x2+2x=0

  ②x2+2x+1=0

  ③x2=(2x-5)2

  ④x2+3x=4x


《因式分解》说课稿优选【10】篇(扩展5)

——因式分解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因式分解的教学反思1

  讲解因式分解的定义的时候,同学们都很清楚。而我也强调的就是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并且在练*中一再将公式罗列出来。然后讲授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包括*方差、完全*方公式),讲课的时候是一个公式一节课,先分解公式符合条件的形式再练*,主要是以练*为重。

  讲课的过程是非常顺利的,这令我以为学生的掌握程度还好。

  讲完因式分解的新课,我随堂出了一些综合性的练*题,才发现效果是不太好的。他们只是看到很表层的东西,而对于较为复杂的式子,却无从下手。

  课后,我总结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1、思想上不重视,因为对于公式的互换觉得太简单,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所以课后没有以足够的练*来巩固。

  2、在学*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形式,反而如何创造条件来满足条件忽略了。导致他们对于与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

  3、灵活运用公式(特别与幂的运算性质相结合的公式)的能力较差,如要将9—25x2化成32—(5x)2然后应用*方差公式这样的题目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和我布置的作业及随堂练*的单一性及难度低的特点有关。

  4、因式分解没有先想提公因式的*惯,在结果也没有注意是否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比如最简单的将a3—a提公因式后应用*方差公式,但很多同学都是只化到a(a2—1)而没有化到最后结果a(a+1)(a—1)。因式分解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难点,我认为我对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比较适合的,但是我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注意到计算题在练*方面的巩固及题型的多样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结合学生的学*情况去调整教学进度,多发现学生在学*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因式分解的教学反思2

  一、教学设计及课堂实施情况的分析: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

  1。能够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知道它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用提公因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是:正确找出多项式中的公因式和公因式提出后另一个因式的确定。

  教学过程为:

  在引入“因式分解”这一概念时是通过复*小学知识“因数分解”,接着让学生类比得到的。此处的设计意图是类比方法的渗透。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则通过把等号两边的式子互相转换位置而直观得出。

  在学*提取公因式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到公因式的结构组成,并且引导学生得出提取公因式法这一因式分解的方法其实就是将被分解的多项式除以公因式得到余下的因式的计算过程。此处的意图是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而实际上,学生的学*情绪还是调动起来了的。通过小组讨论学*,尽管语言的组织方面不够完善,但是均可以得出结论。

  接着通过例题讲解,最后让学生自主完成练*题,老师当堂批改当堂讲评。

  上完本课,教学目的能够完成,教学重难点也能逐个突破。

  二、不足之处:

  本课的设计,过多强调学生用高度抽象的语言来描述概念。教学设计引入的过程可以简化。对于因式分解的概念,学生可通过自己的一系列练*实践去体会到此概念的特点,故不需在开头引入的地方多加铺垫,浪费了一定的时间。在设计的时候脚手架的搭建层次也不够分明。

  三、教学机智方面:

  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能走下讲台,做到课内批改大部分学生的练*,且对于个别学*本课新知识有困难的学生能单独予以辅导。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做错及存在的问题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或是马上板演为全体学生讲解清楚。教学过程中,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

因式分解的教学反思3

  讲解因式分解的定义的时候,同学们都很清楚。而我也强调的就是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并且在练*中一再将公式罗列出来。然后讲授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包括*方差、完全*方公式),讲课的时候是一个公式一节课,先分解公式符合条件的形式再练*,主要是以练*为重。

  讲课的过程是非常顺利的,这令我以为学生的掌握程度还好。

  讲完因式分解的新课,我随堂出了一些综合性的练*题,才发现效果是不太好的。他们只是看到很表层的东西,而对于较为复杂的式子,却无从下手。

  课后,我总结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1、思想上不重视,因为对于公式的互换觉得太简单,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所以课后没有以足够的练*来巩固。

  2、在学*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形式,反而如何创造条件来满足条件忽略了。导致他们对于与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

  3、灵活运用公式(特别与幂的运算性质相结合的公式)的能力较差,如要将9-25x2化成32-(5x)2然后应用*方差公式这样的题目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和我布置的作业及随堂练*的单一性及难度低的特点有关。

  4、因式分解没有先想提公因式的*惯,在结果也没有注意是否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比如最简单的将a3-a提公因式后应用*方差公式,但很多同学都是只化到a(a2-1)而没有化到最后结果a(a +1)(a -1)。 因式分解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难点,我认为我对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比较适合的,但是我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注意到计算题在练*方面的巩固及题型的多样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结合学生的学*情况去调整教学进度,多发现学生在学*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因式分解》说课稿优选【10】篇(扩展6)

——蜡烛说课稿优选【10】篇

  蜡烛说课稿 1

  【教材分析】

  《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为什么呢?这因为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已经达到了入微的境界,特别成功地运用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虽然花费笔墨不多,但简约而不简单,循一点,足可以窥见全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学会生字新词,能在理解内容基础上,清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怎样与德军周旋的。作者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的方法,以及环境描写在烘托当时气氛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主要采用“以读促悟,以悟导读”的方法,通过揣摩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词语和句子,领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重点难点

  指导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理念】

  应当想法设法创设相应的情境,紧抓文本语言不放松,引导通过概括、揣摩、想象、诵读等方式潜心会文,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和严峻,更要感受他们一家三口的勇敢、智慧和强烈的爱国心。

  如何紧抓语言文字?于永正:“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的语言重点和情感重点设计过程……”在这里,想更进一步地实现自身的意图,那就根据内容,要仔细斟酌、反复钻研,找到语言重点和情感重点的交融点,把最能体现当时形势严峻,人物的内心品质的词句提炼出来,也要大刀阔斧、删繁就简地把虽然也很精妙,但与中心无关或关联不大的词句撇开。具体展开就把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和环境的描写(蜡烛)的词句精选出来,穿插在序的故事情节中,引导再三咀嚼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从而深入领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启迪智慧的基础上陶冶情操,使的人文性凸显出来,最终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此外,在引导文中三位主人公同德军周旋斗智的基础上,本人还力图在训练语言、积淀情感的同时,体现一个由扶到放,由指导到自主的过程。实现“教为了不教”和“提倡自悟自得”的理想境界。

  本课着力对两个问题的思考探索。

  一、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与规定性

  中,强化展现个体理解的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同时认为多元解读并非没任何制约的纯个体主观心理反应,而主观心理与文本隐蔽信号的契合,因而中注意通过价值的引领让领悟文本对话中“主观”与“客观”的辨证规律。

  二、语言转换的整体性与主动性

  在中力求把握整体性与主动性,将体验,想象与语言发展结合起来。诸如引发认知冲突,进行争辩,凭借文本信息想象描述心理,既力求体现“多维度”“多层次”的丰富性,又旨在激发思维,表达的积极性,使之获得整体的发展。

  蜡烛说课稿 2

  教学目标

  ★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动物们第一次看到红蜡烛时的好奇心理。

  ★学生自主合作学*,用多种方法认识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难认难写的字。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小动物的心理,通过动物的神态、动作指导朗读对话。(学*第二、三自然段)

  ★在教学时渗透安全教育。告诉学生放花炮是很危险的事,小朋友不能放花炮。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认识生字,变学会为会学。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自己感悟课文。体会小动物们看到红蜡烛时好奇又害怕的心理,感受故事的趣味。

  难点: 难认难写字的指导;通过朗读揣摩小动物的心理。

  教法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引导学生自主学*。

  教学准备

  ★课件、小动物头饰。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花炮和红蜡烛的实物)森林王国的小动物们从来没见过红蜡烛,这一天,小猴子捡到了一支红蜡烛,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小朋友们已经预*了《红蜡烛》这一课,还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课件,朗读课文。

  2、谈话:小朋友们听得入迷了,谁来说说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小动物?为什么? 趁机进行安全教育:小野猪是很勇敢,可放花炮必须经过专门训练的大人才能放,小朋友不能放花炮,太危险了。

  三、学生自主学*生字

  1、谈话:勇敢的小野猪还为森林王国请来了许多客人呢!看,它们来了。(课件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

  2、咱们班的小朋友已经养成了课前预*的好*惯,你们读了课文,圈出了生字吗?

  3、请小朋友们再看着拼音读生字,读准音。

  4、现在老师指着生字,请会读的小朋友站起来大声地读。还有几个小朋友一直没站起来,老师这儿有机会,来,咱们也学学勇敢的小野猪,大胆地站起来读一读。

  5、学生合作学*,想办法记住生字。

  6、学生汇报方法,教师巡视交流。 “轰” 如, 字可用编故事的方法:两节车厢相撞, “鹿” 轰的一声响。可用字理识字(投影出示“鹿”字的字理演变过程) “鹿”像 :你看,什么?它是个象形字,就像一只鹿。“蜡”字可用换一换的方法:借字换成虫字旁。“烛、险、炸、签、挨、胆、绕、捂”都可用换一换的方法。“柔”字可用加一加的方法:矛加木很温柔。等等。

  7、巩固练*。

  四、指导抓住神态、动作、语言进行朗读感悟

  谈话:看样子,老师难不倒你们。哎呀,差点儿把小野猪给忘了,它正催我们去森林王国呢!

  1、森林王国热闹极了,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1、2 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等会儿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指导朗读,体会人物心情。

  问题设计

  A、 小猴子是怎样把蜡烛带上山的?你知道“小心翼翼”是 什么意思?小猴子为什么会小心翼翼地带上山?(可适 当进行安全教育)你做什么事情时会小心翼翼?

  B、 小动物都跑来看花炮,它们是怎样向花炮靠*的?“你 推我搡”是怎么做的?

  C、 学生自由提问,如:小猴子为什么说红蜡烛像花炮?老 师趁机引入猴子介绍花炮的话并提问:猴子见多识广, 他说话时会是什么样子?谁来神气地读一读?

  D、 看到小动物们向花炮围上来,猴子会怎么说?这时是什 么心情? 在学生小组交流读书感受时,教师应该巡视学生,和学生 进行交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适 时引导学生抓住动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朗读感悟

  3、学生自由练读,男女生赛读。

  4、小结:到了晚上,森林王国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

  蜡烛说课稿 3

  【教学目标】

  1.把握记叙的要素,概括并理解文章主旨。

  2.品析老妇人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细节描写,品味其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品析老妇人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细节描写,品味其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成语或歌曲呢?蜡烛各有什么寓意?

  2.学生思考,老师点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中的“蜡烛”有什么深意呢?这是一支怎么样的蜡烛呢?今天让一同走*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情况

  烧灼(zhuó)桥头堡(zhuó)地窖(jiào)匍匐(pú fú)腋(yè)下拂(fú)晓瓦砾(lì)颤巍巍(wēi)西契柯拉耶夫(qì kē yē)舀(yǎo)鞠躬(jū gōng)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尽。

  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2.快速阅读文章,概括故事大意。

  (点拨,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概括)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三、品读语句,感悟人物。

  1.老妇人的行为有哪些感动我们的地方?默读文章,勾画语句,并简要概括感受。

  2.用“我被所感动,原因是”的句式说话。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

  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

  4)烛光闪烁,真情祭悼

  3.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作者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描写了三次“跪”、三次“爬”、三次“休息”。

  三次写“爬”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引导思考: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老妇人动作?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4.内心体验: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如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如果她说话,会说些什么呢?

  5.总结: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1)老妇人饱受战争之苦,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在战火中,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四、感悟细节的魅力

  1.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刚才找到的这些感动点都能让我们进入到文章中,感受到了南斯拉夫老妇人玛利・育乞西对苏联红军烈士崇高而深厚爱。可是老师还有一个疑问,难道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这一个主题吗?请大家再读读那些作者反复强调的细节: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及对蜡烛的七次描写,思考其作用。

  ⒉思考:从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中,你读出了什么?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⑾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明确: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战争的残酷,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也表现了战争中的人性美。

  3.思考:朗读对蜡烛的七次描写,说说,蜡烛有什么特殊含义?

  对蜡烛的七次描写: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思考含义: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怎样理解结尾这两句话?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

  讨论明确: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五、感悟文章主旨

  1)人物形象――老妇人――动作描写

  2)环境描写――炮声蜡烛――衬托人物。

  3)主题――蜡烛――――赞美与哀痛――表达了老妇人的深沉的爱,还表现了作者对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的赞美。

  蜡烛说课稿 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五都镇中学的语文老师李敏,今天很荣幸和大家共同来交流网络教学模式下的语文教学思路和具体做法。我说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蜡烛》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深入地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蜡烛》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在炮火中挣扎的老妇人几乎耗尽所有的心力埋葬苏联红军,并将一对凝结着爱的蜡烛点在红军战士的坟头的故事。学*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理解超越国界的母爱,欣赏文章悲壮的意境,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程目标定位是三个维度合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合一。新课程要求由原来的以文本为主转到以学科课程发展为主,以理解内容为主转到语文能力发展为主。以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静态的分析和训练为主,结果必然导致无效重复,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转到动态的体验感受为主逐步达到个性化鉴赏,动态的四个层次:沉浸——体验——感悟——思辩。因此,我给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b、了解文章中“蜡烛”故事的写作背景,了解通讯这种体裁

  c、学*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从互联网获取有用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体验感悟课文中超越国界的母爱并主动与他人利用网进行交流分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上最宽厚的母爱,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给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体会文章深厚的思想感情,学*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学*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要让他们自己去通过互联网查找这一相关信息。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初步具备利用网络的能力,但上课时不能信马由僵,老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查找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另外,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体验、欣赏、评价文章的能力,只要激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一定有很多的感想。老师要鼓励他们在网络*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和学*方法分析

  这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诗情画意导入法,自主阅读教学法、心灵体验阅读教学法,学*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学*以及网上讨论法。诗情画意导入法其实就是创设一个学*情境,为学生沉浸到课文意境中去做一个铺垫。自主阅读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实践,由整体感知到深入地品味文章的意蕴。心灵体验阅读法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语言的深邃的内涵,体验作品展现的生活,体验作品震撼人心的意境。自主合作学*和网上讨论法基本贯穿于整个学*过程,在自主阅读和心灵体验的过程中都要用上,主要是让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生成思想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都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和探究

  五、教学过程设计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建构主义学*环境中,课堂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向学*者,核心在于学*者主动将新的信息和经验与其原有的知识基础相融合的过程,因此网络教学正是适应了建构主义理论的需要。网络教学模式有两种形式:即集体教学模式和自主教学模式。我这节课采用的是网络教学模式中的集体教学模式。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环节是: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在课间和预备铃时间里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听歌后的感受。老师随即深情地告诉学生:在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也有一位“妈妈”,有妈妈的地方就有烛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一片温暖的烛光里。由此引出课题《蜡烛》。这是老师为学生创设的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情感,并为下面课文的意境营造氛围。

  之后是提出任务:登陆局域网,利用网络搜索《蜡烛》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西蒙洛夫的简介。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惨烈,这与前面老师创设的烛火的温馨情境形成极大的反差,了解作者也能为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打下基础。要求在3到5分钟内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在老师的课件上浏览相关资料,老师要及时监控这个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起一个保障作用。

  第二环节是:自主阅读,交流体验。

  (1)引导学生听读课文配乐朗诵,这是老师利用网络为学*提供的学*资源,要求积累生字词,快速把握文章基本内容。听完之后口述故事梗概。

  (2)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复*并运用记叙要素这一知识点。

  (3)自由精读,品味细节。组织学生大声诵读出令自己感动的文段,并将自己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以评论的方式发表。并与同学交流。在自由精读细读品味这一小环节里,我设计的是传统教学形式与网络相结合,可以口头发表,也可以发挥网络的交互作用,在网络上进行评论,写下自己的真切而深刻的感悟。

  (4)通览全文, 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会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设计用利用网络来帮学生突破这个难点。在这一小环节里,我设计是小组学*合作交流的学*方法。每个小组同学的搭配是自由搭配,因为在网络教室了是不受空间限制的。先学*课文动作心理活动的写法,然后让学生结合*时实际观察写一个片段,在小组内先交流,并把同学认为不错的片段提交的公共*台上供大家欣赏学*。对写得好的同学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对其他同学也提供了一个现场学*的机会。

  我设计这一环节大致用时25分钟,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体验文章深厚的感情,并交流相互的体验,相信学生会体验到炮火的疯狂,战争的残酷,体验到老妇人对红军情同母子的爱与尊敬,感受到生命的美和爱的力量,从而树立和*的信念。并利用网络突破这节课的难点,学会用动作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第三环节,质疑创新,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同样是小组讨论学*,小组同学有比较简单的问题,小组内先行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上来,大组讨论解决。老师也可以参加进同学的讨论中并及时地进行指点。老师预设的疑问,看学生有没有提出,没有提出的话,老师也可以将问题提交,让大家来讨论。我预设了这样的两个问题:1、文章为什么要反复写炮火、蜡烛、围巾?2、文末为什么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在深入讨论了这两个问题,再探究文章主旨升华感情就水到渠成了。

  在网络环境下的交流,有学生个别对个别的交流,有学生对老师的个别交流,还有公共*台上的共同交流。最后老师对整个过程要有个点评,评价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学生对全班协作学*所作出的贡献,有多少学生积极参与 谈论,问题回答是否正确;有多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问题回答不很恰当,学生是否最终完成了对所学 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一环节里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合作学*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探究创新的精神。

  这一环节里,我给学生准备的创新作业是:如果那位年轻的军人的亲生母亲后来读到了这篇通讯,她会有怎样的感想?请你以她的口吻给玛丽育乞西写一封信。相信同学对这个作业会比较感兴趣的,也能让学生思维更加开阔,并且学*设身处地的考虑问题。当然,根据学生的学*能力不同,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上网查找本课相关练*,来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最后老师总结本课,并在《祈祷》的歌声中祝福世界和*发展结束本课。这个设计我觉得和开课时的歌声呼应,并且是在不自觉中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使整节课余韵悠悠。

  总之,我这节课是充分尊重了网络作为工具,网络作为资源,网络作为环境的三大特点来设计的。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蜡烛说课稿 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五都镇中学的语文老师李敏,今天很荣幸和大家共同来交流网络教学模式下的语文教学思路和具体做法。我说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蜡烛》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深入地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蜡烛》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在炮火中挣扎的老妇人几乎耗尽所有的心力埋葬苏联红军,并将一对凝结着爱的蜡烛点在红军战士的坟头的故事。学*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理解超越国界的母爱,欣赏文章悲壮的意境,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程目标定位是三个维度合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合一。新课程要求由原来的以文本为主转到以学科课程发展为主,以理解内容为主转到语文能力发展为主。以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静态的分析和训练为主,结果必然导致无效重复,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转到动态的体验感受为主逐步达到个性化鉴赏,动态的四个层次:沉浸――体验――感悟――思辩。因此,我给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b、了解文章中“蜡烛”故事的写作背景,了解通讯这种体裁

  c、学*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从互联网获取有用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体验感悟课文中超越国界的母爱并主动与他人利用网进行交流分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上最宽厚的母爱,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给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体会文章深厚的思想感情,学*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学*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要让他们自己去通过互联网查找这一相关信息。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初步具备利用网络的能力,但上课时不能信马由僵,老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查找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另外,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体验、欣赏、评价文章的能力,只要激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一定有很多的感想。老师要鼓励他们在网络*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和学*方法分析

  这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诗情画意导入法,自主阅读教学法、心灵体验阅读教学法,学*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学*以及网上讨论法。诗情画意导入法其实就是创设一个学*情境,为学生沉浸到课文意境中去做一个铺垫。自主阅读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实践,由整体感知到深入地品味文章的意蕴。心灵体验阅读法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语言的深邃的内涵,体验作品展现的生活,体验作品震撼人心的意境。自主合作学*和网上讨论法基本贯穿于整个学*过程,在自主阅读和心灵体验的过程中都要用上,主要是让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生成思想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都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和探究

  五、教学过程设计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建构主义学*环境中,课堂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向学*者,核心在于学*者主动将新的信息和经验与其原有的知识基础相融合的过程,因此网络教学正是适应了建构主义理论的需要。网络教学模式有两种形式:即集体教学模式和自主教学模式。我这节课采用的是网络教学模式中的集体教学模式。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环节是: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在课间和预备铃时间里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听歌后的感受。老师随即深情地告诉学生:在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也有一位“妈妈”,有妈妈的地方就有烛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一片温暖的烛光里。由此引出课题《蜡烛》。这是老师为学生创设的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情感,并为下面课文的意境营造氛围。

  之后是提出任务:登陆局域网,利用网络搜索《蜡烛》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西蒙洛夫的简介。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惨烈,这与前面老师创设的烛火的温馨情境形成极大的反差,了解作者也能为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打下基础。要求在3到5分钟内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在老师的课件上浏览相关资料,老师要及时监控这个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起一个保障作用。

  第二环节是:自主阅读,交流体验。

  (1)引导学生听读课文配乐朗诵,这是老师利用网络为学*提供的学*资源,要求积累生字词,快速把握文章基本内容。听完之后口述故事梗概。

  (2)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复*并运用记叙要素这一知识点。

  (3)自由精读,品味细节。组织学生大声诵读出令自己感动的文段,并将自己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以评论的方式发表。并与同学交流。在自由精读细读品味这一小环节里,我设计的是传统教学形式与网络相结合,可以口头发表,也可以发挥网络的交互作用,在网络上进行评论,写下自己的真切而深刻的感悟。

  (4)通览全文, 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会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设计用利用网络来帮学生突破这个难点。在这一小环节里,我设计是小组学*合作交流的学*方法。每个小组同学的搭配是自由搭配,因为在网络教室了是不受空间限制的。先学*课文动作心理活动的写法,然后让学生结合*时实际观察写一个片段,在小组内先交流,并把同学认为不错的片段提交的公共*台上供大家欣赏学*。对写得好的同学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对其他同学也提供了一个现场学*的机会。

  我设计这一环节大致用时25分钟,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体验文章深厚的感情,并交流相互的体验,相信学生会体验到炮火的疯狂,战争的残酷,体验到老妇人对红军情同母子的爱与尊敬,感受到生命的美和爱的力量,从而树立和*的信念。并利用网络突破这节课的难点,学会用动作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第三环节,质疑创新,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同样是小组讨论学*,小组同学有比较简单的问题,小组内先行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上来,大组讨论解决。老师也可以参加进同学的讨论中并及时地进行指点。老师预设的疑问,看学生有没有提出,没有提出的话,老师也可以将问题提交,让大家来讨论。我预设了这样的两个问题:1、文章为什么要反复写炮火、蜡烛、围巾?2、文末为什么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在深入讨论了这两个问题,再探究文章主旨升华感情就水到渠成了。

  在网络环境下的交流,有学生个别对个别的交流,有学生对老师的个别交流,还有公共*台上的共同交流。最后老师对整个过程要有个点评,评价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学生对全班协作学*所作出的贡献,有多少学生积极参与 谈论,问题回答是否正确;有多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问题回答不很恰当,学生是否最终完成了对所学 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一环节里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合作学*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探究创新的精神。

  这一环节里,我给学生准备的创新作业是:如果那位年轻的军人的亲生母亲后来读到了这篇通讯,她会有怎样的感想?请你以她的口吻给玛丽育乞西写一封信。相信同学对这个作业会比较感兴趣的,也能让学生思维更加开阔,并且学*设身处地的考虑问题。当然,根据学生的学*能力不同,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上网查找本课相关练*,来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最后老师总结本课,并在《祈祷》的歌声中祝福世界和*发展结束本课。这个设计我觉得和开课时的歌声呼应,并且是在不自觉中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使整节课余韵悠悠。

  总之,我这节课是充分尊重了网络作为工具,网络作为资源,网络作为环境的三大特点来设计的。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蜡烛说课稿 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和大家共同来交流语文教学思路和具体做法。我说的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蜡烛》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深入地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蜡烛》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在炮火中挣扎的老妇人几乎耗尽所有的心力埋葬苏联红军,并将一对凝结着爱的蜡烛点在红军战士的坟头的故事。学*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理解超越国界的母爱,欣赏文章悲壮的意境,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程目标定位是三个维度合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合一。新课程要求由原来的以文本为主转到以学科课程发展为主,以理解内容为主转到语文能力发展为主。以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静态的分析和训练为主,结果必然导致无效重复,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转到动态的体验感受为主逐步达到个性化鉴赏,动态的四个层次:沉浸――体验――感悟――思辩。因此,我给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b、了解文章中“蜡烛”故事的写作背景,了解通讯这种体裁 (以上两点较为简单,学生自己能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完成,所以我把它们在课前预*环节。)

  c、学*怎样把文章写得感人,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从互联网获取有用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体验感悟课文中超越国界的母爱并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分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上最宽厚的母爱,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给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怎样把文章写得感人,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三、学*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要让他们自己去通过互联网查找这一相关信息。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初步具备利用网络的能力。另外,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体验、欣赏、评价文章的能力,只要激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一定有很多的感想。老师要鼓励他们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和学*方法分析

  这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诗歌激情导入法,自主阅读教学法、心灵体验阅读教学法,学*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学*。诗歌激情导入法其实就是创设一个学*情境,为学生沉浸到课文意境中去做一个铺垫。自主阅读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实践,由整体感知到深入地品味文章的意蕴。心灵体验阅读法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语言的深邃的内涵,体验作品展现的生活,体验作品震撼人心的意境。自主合作学*法基本贯穿于整个学*过程,在自主阅读和心灵体验的过程中都要用上,主要是让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生成思想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都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和探究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是: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课前,我设计了一组诗歌,由此引出课题《蜡烛》。这是老师为学生创设的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情感,并为下面课文的意境营造氛围。

  第二环节是:听读课文,提出任务

  首先我采用传统的电教手手段听录音的方法让学生听读课文,并带着问题边听读边思考。我主要就是用这三个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来三个问题依次是:

  ①这是一对什么样的蜡烛?

  ②老妇人怎样点这对蜡烛?

  ③她为什么要点这对蜡烛?

  第三环节是:合作交流,师生互动。

  这三个问题一个比一个深入,第一个问题非常简单,应该说所有的学生在听读完课文后都能很快地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这样也就激起了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问题虽然简单,但却是教学面向全体的需要。第二个问题是:老妇人怎样点这对蜡烛?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能很快的答出老妇人点蜡烛的过程,而忽略了前面老妇人埋烈士的很多文字,这就要教师提醒学生:老妇人一开始就点上了蜡烛吗?有了这个问题的铺垫,学生能更细致地,更深入地再次阅读。那么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就了解了这篇叙事性作品的故事情节了。第三个问题是:她为什么要点这对蜡烛?这个问题更为深入,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面完整地答出来。因为这涉及到作品的主题。教师要适时地提醒学生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来理解,在必要的话,教师还要补充地讲解一下,因为光靠学生课前查资料是不够的,有些学生可能偷懒了。

  第四环节是:品味语言,感悟意蕴。

  “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是课后练*一的第二问。课文最后一句话是富有深意的,是有很大难度的,但教师把这个问题安排在了第四环节,学生在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后就变得容易多了,教师只须作必要的补充就行了。通过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检查前一环节中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了解了多少。了解文章的主题,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通过这个问题的探讨,也是对文章主题的进一步理解,对这个教学重点的加强。

  第五环节是:个性阅读,交流体验。

  如果说前面的环节是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导学,那么这个环节就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阅读的*台,“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动的部分,细细品读,说说它为什么感动了你,”这是课后练*一的第一问。最感动的部分肯定有所不同,让学生相互交流阅读的体验,可以相互学*,相互提高。后一个问题相对来说就难多了,“并想想这样感人的艺术效果是怎么产生的?”这涉及到写作方法,所以教师适时地作了点拔和适当的讲解。

  第六环节是:小结。

  通地教师的小结,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本课的学*所得作一个系统的回顾,使零碎的知识变得有条理起来,有利于记忆的巩固。

  第七环节是:作业

  最后的作业教师安排的是课后练*三。这是一个写作练*,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之,我这节课是以一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来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并把课后的两道练*巧妙的穿插到课中,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没有使用现代化的课件,但守住了阅读教学的灵魂――以文为本、以生为本。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蜡烛说课稿 7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半截蜡烛》。《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是围绕“正义必胜”这个主题而安排的。《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在本科的教学中,应当认真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夫人一家从容镇定的动作、语言、神态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单独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本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课文描写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体会人物的品质。考虑到学生的水*定会参差不齐,为了让全体学生能借助文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以及感受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思想。受到情感熏陶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依据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拯救这场灾难的。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镇定、勇敢和机智。学*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半截蜡烛》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明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所以我才用了“学-议-练”的教学模式。所谓学就是自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议也就是质疑问难,并尽可能的自己解决问题;而练就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会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议议等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对于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从小了解善恶,了解历史。适当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所以在上课伊始,我会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描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二):复*旧识,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半截蜡烛在本文中的作用,我会先让学生回想上节课所学对着半截蜡烛进行分析,领会这半截蜡烛的特别之处,以及了解课文为何会以半截蜡烛作为叙事主线。同时对课文也有了整体把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自由读3-7自然段。因为阅读是自我探究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为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指导学生将“抓住文章中心线索”的学*与对课文的学*多次紧密的结合起来,自己观察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我让他们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半截蜡烛会成为全家的关注焦点?”这样使学生既有了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又激发了兴趣。第三、四、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深刻内涵,并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勇敢、沉着和机智。首先引导学生感受当时其概况的紧急和气氛的紧张。

  (四)合作探究。重点分析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这一家人是怎样拯救这场灾难的。这一设计的意图是满足学生急于知道故事结局的好奇心,让每个学生课堂上都有独立思维的空间,自主学*的能力,使每位学生都会为了问题有目的的学*。

  (2)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动作,体会人物的心理,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最喜欢谁?这主要是本着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朗读感悟,画重点词句,讨论交流体会,教师适时点拨的学*方式,多渠道接受信息。此外,学生的学*是主动的,个性化的,同时又由于个体对事物的欣赏和理解不同,所以容易引发不同见解的碰撞与融合,我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最佩服的人是谁?为什么会佩服他?就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课文细微之处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从而跟你更好的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智。

  (五)情感升华,自主交流

  首先小结全文,说明本文只是法国人民对抗德国侵略的一个缩影。在对人物进行分析之后,学生的观点肯恩那个会有所改变,此时重提上一阶段的问题“你最佩服谁?”学生可能会有另外的回答以及更升入的深析。并且让他们当着全班同学面前将自己的.想法、见解说出来,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对于作业布置,我让他们试着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的形式,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试着演一演。这主要是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六)板书:

  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沉着、机智

  杰克 镇定、勇敢

  杰奎琳勇敢、机智

  这一板书旨在体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拯救半截蜡烛中体现出的品质。

  蜡烛说课稿 8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行们:

  大家好!今天我将从以下5各方面说说《蜡烛》这篇课文的教学。1 说教材。2说教法 3说学法 4说教学过程。5说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首先谈谈教材

  《蜡烛》是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是: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形象,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和惊心动魄的情节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而《蜡烛》正是一篇能体现这些训练重点的极好例子,《蜡烛》一文通过描写在二战期间一位饱受***强烈侵略之苦的老妇人,不顾个人安危掩埋苏联红军的动人事迹,赞扬了反***同盟的战斗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友谊。抓住人物和环境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情感是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老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沉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以《蜡烛》为线索,精心选择材料,详细描写老妇人,把握文章意蕴地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义战争中用血肉凝成的友谊

  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教学重点:掌握详细描写老妇人地方法,把握文章意蕴。 教学难点:为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朗读探究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同时将创设情景法,指导学生自读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及想象体验法作为辅助教学。

  三、学法

  初二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材。采用以下学法:

  质疑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法,朗读理解法,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去品味,自己去感悟。达到教师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程序我从5各方面设计。

  一.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二.指导方法,轻松预*。

  三.讨论交流,重在激励。

  四.直奔重点,集中理解。

  五.品析内化,拓展延伸。

  第一环节是: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出示大幅相关配乐图片,看与思相结合,蜡烛让你想起了什么?学生自由谈,及时顺势而导,又提出文中的蜡烛你最想知道什么?这样顺利的进入了新课的学*。

  第二环节是:指导方法,轻松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这种需要尤为强烈,为此在上新课以前,我要求学生运用老师教的学法做好预*,准备好两个记录本,一本收获本,一本问号本,将在预*中读懂的问题记录在收获本里,如对作者的理解,背景的了解,生字词的了解,收获一收获二。不懂的问题记录在问号本里,问号一问号二,其实这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读书批注法。

  第三个环节是:讨论交流,重在激励。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要求学生用三分钟的时间分小组讨论交流预*情况,这时师参与其中,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重在激励唤醒。接着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了解情况,虽然到了初中,但对字词的了解仍然是基础。再检查课文内容的把握情况,之后在之后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对于问题师要做的心中有数,分别处理,对于不涉及文章重点的问题引导学生及时解决,对于引领全文中心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流到下一集中阅读环节,重点突出。

  第四个环节是:直奔重点,集中理解

  到了这一环节,我没有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带领学生从以下方面着手:

  分析老妇人形象,感悟人物内心情感,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小点首先请你用恰当的词语形容阅读后的感受,在这个地方我做了两个预设:悲痛,悲痛源于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教师随时出示战争影片,加深对战争造成伤害的理解,这也是本课的背景,了解背景也是学*的一种方法。预设二:感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不顾个人安危的事迹感人,出示图片真实再现红军的感人事迹。老妇人不顾个人安危掩埋红军尸体的事迹感人,这也正是文章的重中之重,这就转到了对老妇人形象的分析,这是我要求学生找出老妇人不顾个人安危掩埋红军尸体的语句和段落,读一读,交流一下,这样对老妇人的形象和情感就有了初步的理解。接着老师出示重点句子与学生共同探讨,这时候老妇人的形象和情感便跃然纸上。在要求学生*作:老妇人的这种对苏联红军的超越国际的母亲般的爱,我们非常感动,那么你想对老妈妈说些什么呢?把它写出来,这样从读到写,读写迁移。读写迁移法的运用让学生对老妇人的形象和情感就更加透彻了。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一方面我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又深刻的体会,真正的体现了学*自主性。而师生共同探讨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现了互动性。

  最后谈谈这一环节的学法:谈感受----找句子----品句子-----读句子-----写感想----悟真情地方法。

  第五个环节是:品析内化,拓展延伸。

  既然是内化就要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加以吸收,既然是延伸就要延伸到课堂之外。在这里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①文章的线索是什么?那麽为什么不是炮火呢?文章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炮火很容易给学生以误导,这是师生共同交流,探讨得出结论炮火只是环境描写,起到烘托

  气氛的作用,能更好的为突出主题服务。

  ②出示文章最后一段,品蜡烛深意。

  指明学生有感情朗读,重点词句交流讨论,师适当的补充,说明。最后得出蜡烛深意。 拓展延伸:结合实际谈谈在当今和*年代,战争的硝烟仍弥漫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现在的你会做些什么?今后的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加深对战争的理解及认识。真正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遵循美观,实用,简洁的原则。主题《蜡烛》,线索《蜡烛》,血肉之躯凝聚成的火焰所散发的光芒是永不熄灭,它是生命之光的延续,是在正义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之躯所凝聚的情谊,情谊永驻。

  蜡烛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半截蜡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十二册自读课文第三篇课文。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可分为四段。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相当细腻。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2、教学目标:

  目标具有激励,导向功能,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学*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厄运”、“摇曳”、“镇定”等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些教学目标是在课堂中综合渗透完成的。]

  3.教学重点、难点:

  从不脱离教材本身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围绕课后练*题,确定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课时安排:

  计划一课时完成

  5.教学准备:

  小黑板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采用质疑点拨法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创造学*、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2.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合作学*、探究学*,掌握从读到思的学*方法。在读中抓关键词,体会人物心理,进一步思考理解,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细细揣摩,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

  简单介绍二次大战: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从小了解善恶,了解历史。适当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自学课文,及时反馈。

  [这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读思结合的良好*惯。〈〈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十分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及应用。]

  自读课文

  留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扫除字词障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中间采用学生自评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简练和准确。

  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活动的主要情节,围绕中心来归纳段落大意。

  四、紧扣中心,重点体味。

  教师先提出一个思考题提纲挈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让学生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语言材料,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感知思想内容。]

  教师相机板书: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领悟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和勇敢。例如:从哪看出伯诺德夫人的机智沉着?学生通过浏览、默读找出“许多、始终放心不下、绝妙”等词语读出人物当时紧张却不慌乱的心理。

  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与敌人的周旋以学生的学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还是通过学生找出表现任务机智和勇敢的关键词来体会心理活动。圈画出动作、神情、语言的有关语句。通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感受。

  板书:镇定、勇敢、机智

  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人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学会合作,提高课堂实效,交流升华]

  五、回归文章,课外延伸。

  1、小节全文: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说话练*:老师手里的勋章要奖给谁?

  2、改编故事:

  作业:

  将改编的故事写下来。

  [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当然从孩子的写作中教师也能发现其对文本理解的程度。]

  板书设计:

  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镇定

  杰克勇敢

  杰奎琳机智

  蜡烛说课稿 10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23半截蜡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苏教版第十册第九课。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可分为四段。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相当细腻。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2、教学目标:

  目标句有激励,导向功能,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学*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5/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2/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厄运”、“摇曳”、“镇定”等词语。

  (3) 能联系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 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些教学目标是在课堂中综合渗透完成的。]

  3、教学重点、难点:

  从不脱离教材本身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围绕课后练*题,确定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课时安排:

  计划3课时完成

  5、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 说教法、学法

  1、 教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采用质疑点拨法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创造学*、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2、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合作学*、探究学*,掌握从读到思的学*方法。在读中抓关键词,体会人物心理,进一步思考理解,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细细揣摩,突破难点。

  三、 说教学程序:

  (一) 揭示课题

  激趣直接板书课题——半截蜡烛,学生质疑,你会想到什么?是不是会想:为什么会是半截蜡烛?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用呢?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自读。简炼地概括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或含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人沉着地和德国军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护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

  简单介绍二次大战: 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从小了解善恶,了解历史。适当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 自学课文,及时反馈。

  [这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读思结合的良好*惯。〈〈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十分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及应用。]

  1、检查生字词

  2、检查朗读

  指名学生逐段朗读,扫除字词障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中间采用学生自评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简练和准确。

  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活动的主要情节,围绕中心来归纳段落大意。

  四、紧扣中心,重点体味。

  教师先提出一个思考题提纲挈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让学生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语言材料,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感知思想内容。]

  教师相机板书:一吹二端、外静内急

  “外静内急”,这不仅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人跟三个德国军官的斗争方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整个法国人民的一种特有的斗争方式。

  “外静内急”,着急什么?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文章2、3、4自然段是重点段落,要着重让学生反复朗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领悟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和勇敢。例如:从哪看出伯诺德夫人的机智沉着?学生通过浏览、默读找出“许多、始终放心不下、绝妙”等词语读出人物当时紧张却不慌乱的心理。

  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与敌人的周旋以学生的学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还是通过学生找出表现任务机智和勇敢的关键词来体会心理活动。圈画出动作、神情、语言的有关语句。通过指名读,赛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感受。

  板书:镇定、勇敢、机智

  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学会合作,提高课堂实效,交流升华]

  五、回归文章,课外延伸。

  1、小节全文: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说话练*:你最佩服谁?你们觉得这家人怎么样?

  师要追问、生疑。引导孩子再读。

  [学生对人物的体验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更丰满了,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2、第三课时可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课前准备好,加深学生体会。

  3、续编故事: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如果被发现会出现什么情景?如果没有被发现又会出现什么情景?[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说话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作业:

  将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当然从孩子的写作中教师也能发现其对文本理解的程度。]

  板书设计:

  半截蜡烛(拯救)

  一吹二端 镇定

  勇敢

  机智

  外静内急


《因式分解》说课稿优选【10】篇(扩展7)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教学反思实用五份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教学反思 1

  本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的关系,掌握公式法分解二次三项式。在教学引入中,通过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方法的探究,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归纳猜想论证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领会和感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即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同时培养了的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思考和归纳小结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知识分解因式,让学生体会知识间普遍联系的数学美。

  总的说,建立在对所任教的学生仔细分析和对教学大纲认真研究基础上所作的教材处理和教学预设是贴*学生实际的,经过这节的学*,学生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此外,整节比较好地体现了多媒体在教学上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实物投影仪的运用可以直观快捷地把学生的练*情况反映在全班学生面前,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大了教学容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本节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

  1、可以压缩第1部分,四道题目可以减半,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让堂小结更充分些。

  2、作业布置这一教学环节作为重要的一环应放入堂上。

  3、模仿练*的题目应该把分解好的部分乘出看是否与左边相等,做好返回检验的工作,这样更便于学生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好更深刻的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我们的学生,备更充分、更完善些,从而更好的提高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教学反思 2

  一元二次方程是整个初中阶段所有方程的核心。它与二次函数有密切的联系,在以后将应用于解分式方程、无理方程及有关应用性问题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是建立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及因式分解的基础上,因此我采取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寻找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特征,即等号右边必须为零,左边必须为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不能是加减运算),利用零的特性,将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通过因式分解法,转化为求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将未知领域转化为已知领域,渗透了化归数学思想,让班上中等偏下学生先上黑板解题,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在全班及时纠正。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看书自学的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老师提示:

  1.用分解因式法的条件是:方程左边易于分解,而右边等于零;

  2.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

  3.理论依旧是“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至少有一个因式等于零.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教学反思 3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的关系,掌握公式法分解二次三项式。在教学引入中,通过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方法的探究,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思考 归纳 猜想 论证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领会和感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即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同时培养了的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思考和归纳小结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知识来分解因式,让学生体会知识间普遍联系的数学美。

  总的来说,建立在对所任教的学生仔细分析和对教学大纲认真研究基础上所作的教材处理和教学预设是贴*学生实际的,经过这节课的学*,学生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此外,整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多媒体在教学上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实物投影仪的运用可以直观快捷地把学生的练*情况反映在全班学生面前,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大了教学容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

  1、可以压缩第1部分,四道题目可以减半,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让课堂小结更充分些。

  2、作业布置这一教学环节作为重要的一环应放入课堂上。

  3、模仿练*的题目应该把分解好的部分乘出来看是否与左边相等,做好返回检验的工作,这样更便于学生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好更深刻的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我们的学生,备课更充分、更完善些,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教学反思 4

  因式分解不言而喻,就整个数学而言,它是打开整个代数宝库的一把钥匙。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它是继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继而,通过探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来寻求因式分解的原理。这一思想实质贯穿后继学*的各种因式分解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不能孤立去研究。什么样的教法必带来相应的学法。因此,我们应该重点阐述教法。一节课不能是单一的教法,教无定法。但遵循的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永恒的。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正如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上述思想为出发点,就本节课而言,不妨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体验因式分解的必要性;利用类比教学,以概念的形曾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利用尝试教学,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 不管用什么教法,一节课应该不断研究学生的学*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对学生充满情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最重要的。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教学反思 5

  一、本课的教学目的是:

  1. 能够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知道它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用提公因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是:正确找出多项式中的公因式和公因式提出后另一个因式的确定。

  教学过程为:在引入“因式分解”这一概念时是通过复*小学知识“因数分解” ,接着让学生类比得到的。此处的设计意图是类比方法的渗透。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则通过把等号两边的式子互相转换位置而直观得出。 在学*提取公因式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到公因式的结构组成,并且引导学生得出提取公因式法这一因式分解的方法其实就是将被分解的多项式除以公因式得到余下的因式的计算过程。此处的意图是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而实际上,学生的学*情绪还是调动起来了的。通过小组讨论学*,尽管语言的组织方面不够完善,但是均可以得出结论。接着通过例题讲解,最后让学生自主完成练*题,老师当堂批改当堂讲评。

  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能走下讲台,做到课内批改大部分学生的练*,且对于个别学*本课新知识有困难的学生能单独予以辅导。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做错及存在的问题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 或是马上板演为全体学生讲解清楚。

  上完本课,教学目的能够完成,教学重难点也能逐个突破。

  二、不足之处:

  1.公因式与最大公因式的不同可以设置一两个题目引导学生理解。

  2.提供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根据是逆用乘法分配律。课前应该对分配律适当复*。

  3.公因式是多项式时的类型,应该分层设计,引导不同程度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掌握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