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优选【10】份

首页 / 说课稿 / |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1

  一、说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这个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的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只有“*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关键: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并描述几分之一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经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分月饼、折纸片、涂颜色、找分数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两分米长的绳子。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四个环节完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小朋友喜欢的动画片人物喜羊羊创设一个分东西的情景:

  (1)有4个苹果,*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

  (2)有2个草莓,*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

  这两个问题,学生很自然的用2、1等整数来描述分的结果,这时我出示第三个问题:1个月饼,*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学生会说每只羊分半个,“半个”还能像刚才那样用整数来表示吗?那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个问题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矛盾产生的创生点,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此时教师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分数——认识几分之一(板书)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

  1、认识

  (1)电脑演示,初步认识:

  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的过程。指出: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用数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写作1/2。(板书:二分之一 1/2 )

  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中间短短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均分;分数线下的“2”表示*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让学生借助月饼图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1/2的,剩下的那一份是这个月饼的1/2吗?明白*均分成的两份中,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2)动手操作,促进内化:

  ①让学生动手用各种图形来表示出1/2,体验不同折法。

  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的1/2。并启发思考: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 来表示,那是为什么?理解只要把一个图形*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没有*均分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这些反例来突出“*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这一环节着眼一个“动”字, 经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 的表象,建构1/2 的意义,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也为后面学*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认识几分之一

  (1)猜想:分数是否只有1/2这一个呢?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们的几分之一呢?(板书:1/3 、1/4 、1/5 ……)

  (2)探究:让学生利用纸片等材料经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请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3)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几分之一。

  指出:像1/2、1/3 、1/4 、1/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3、比较分数的大小

  经过把同样长的绳子反复对折,再比较其中的一份。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使学生体会和感悟: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同一个物体,*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完善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练*按照基础——提高——拓展分成了三个层次,意在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层、有度。

  1、基本练*:

  (1)说出***正方形在下图中分别用哪个数表示:

  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同样的一个正方形却用不同的数来表示?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2)下列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正确吗?正确的画√,不正确的画×。

  2、提高练*:设计了一道喜羊羊分西瓜的小故事:三个同样大的西瓜,逐个*均分成2份、3份、4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拓展练*:看主题图,在图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和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最后选取图中的一个多边形问学生:图中涂色部分还能用分数表示吗?这一问题无疑会与学生刚刚建立的新知产生矛盾,在学生的争执中,教师抛出答案:不能用几分之一表示,但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这将是我们后面要继续学*的内容。这个练*力图渗透分数由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的扩展。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经过回顾、交流,对情感态度、学*方式等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展现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逐步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板书设计:

  分数——几分之一

  1 …………其中的一份

  二分之一 —— …………*均分

  2 …………*均分的份数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以上就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些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指教。谢谢大家!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2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拍掌回答把4个苹果和2个苹果*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把4个苹果、两个苹果“*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苹果*均分成两份,学生就无法用拍掌回答,就问老师半个怎么拍啊!于是我就抓住机会由此引入新课。从上课的情行来看这方面做的是比较成功的,通过拍手使得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来,而且使课堂的气氛变的很好,对整堂课的教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教学四分之一时我先确定操作要求,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然后学生操作。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出现了三种类型正确折法,又请学生观察教师的另一种折法,并提问:所表示的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吗?这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按说出:因为把这张纸都“*均分”成了四份,

  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如果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均分”的概念,为以后学*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但是在教学之中也有一些使我感到遗憾的事,在教学四分之三时我把图画成了八分之五,当有学生说老师可以把每个小正方形再*均分成两份,应该是八分之五。我才发现少图了一半,没有对这个聪明的学生加以表扬,而是直接把少图的地方补了上去,错失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说明在实际的教学之中还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3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材例1--例5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学好这部分的内容,既为学*分数初步认识作铺垫,更为小学生以后学*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初步基础,教学大纲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二、说学情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具体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方面制定的:

  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感悟几分之一;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理解分数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分析等学*数学的能力。

  体验学*数学的乐趣、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因为认识几分之一是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开始,也是今后进一步学分数的基础。所以使学生认识几分之一是教学重点。

  又因为从整数扩展到分数,学生接受起来比较抽象、困难,所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常出现,但学生对它的认识却各不相同。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并得以发展,就必须引导他们参与实践活动。新课标也视学*为“做”的过程,凸显学生学*的实践性特点。因此,本课力求在教法上体现“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的思想;在学法上则突出“自主学*,实践感知”的特点。本节课的学*活动,从分数的产生背景出发,通过“看”中学、“动”中思、“比”中悟,体验分数的产生、发展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本节课以引导发现法为主,综合运用教法,以班级教学与合作学*相结合的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学*环境,使教法和学法和谐地统一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个教育目标上。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复**均分:通过小精灵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学*兴趣,4个苹果;2个橘子,怎样分给她的好朋友莉莉和聪聪呢?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让学生自己来分,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会说出这样的分法:“4个苹果,每人分两个;2个橘子,每人分1个。”这时提出问题:“这样分同学们满意吗?”“满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分得的都同样多。”“分得的都同样多可以说是怎样分呢?”“*均分”。这是要突出*均分的概念,因为*均分是教学分数的基础。

  在*均分的基础上,每人分2个苹果可以用2表示,每人分1个桔子用1表示,但是小精灵还有一个桃子想分给他们,该怎么分呢?“每人分半个桃子,还能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吗?”教师提出问题,回答“不能”“那谁知道用什么数来表示?”让学生自己说出——“分数”,在这让学生深刻体验分数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也就是说半个桃子没法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了,怎么办呢?只有引出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既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又让学生体会出分数产生的重要意义。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那么这半个桃子用分数表示是多少呢?分数怎样写呢?分数是什么样子的`?这时学生会产生很多疑问。学生能直观的看到“半个”,但怎么表示呢?学生的内心产生矛盾。

  1、认识1/2

  多媒体播放分桃子的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均分的情境,使学生知道把一个桃子*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桃子的一半,也就是它的1/2,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写1/2。

  紧接着组织学生用图形表示出它的1/2,展示学生的作品,讨论:为什么不同的图形都可以用1/2表示?

  2、认识1/几的分数

  看着这个图你还能联想到哪些分数?学生例举联想到的分数。教师板书在黑板上。接着组织学生读一读。再请学生按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折一折、涂一涂,创造自己喜欢的分数。这样做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探讨。

  学生独立操作后小组交流:你认识了哪些分数,是怎么认识的?

  小组合作完成后,再请小组代表汇报,这里要注意学生的表述是不是完整,让学生明确“______是_______的_______.”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练*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练*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基础题、发展题、开放题。练*的难度逐步提高,让学生做题时都要动脑想一想。练*设计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全班每个同学都有较多的参与机会。

  基础题:课本91页主题图让学生找找都有哪些分数。

  课本93页第1题。

  发展题:课本96页第1、2题。

  (四)引导学生全课小结

  今天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题目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 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91页到93页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意义,还是读写方法、计算方法,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

  二、说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这样的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均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学生生活中已经有这样的经验。例如,妈妈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给弟弟和妹妹,每人分得半个月饼。但学生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有以下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的经验。

  3、情感目标:通过具体事例,感受到数有整数向分数扩展,体会分数在数学和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根据教材的特点,我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只有*均分才能产生分数,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并描述几分之一的含义。这节课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圆片、正方形和长方形还有线绳等教具和学具。

  四、说教学流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一开始,由狗哥哥和狗弟弟分月饼的故事导入。在预*案中提到了,第一天,他们买了4个月饼,狗哥哥想要3个,狗弟弟不愿意,引导学生们说出必须要*均分月饼,分得的同样多,这样才公*。在这里强调*均分和分得同样多。接着出示情境,第二天,2个月饼,每人分得1个。到了第三天只买了一个月饼,那每人分得多少?这个问题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矛盾产生的创生点,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说出每人分半个。由此导入新课,半个月饼怎么用数来表示,引出今天学*的知识内容。让学了解本节课要学*的知识,而且说一说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达到这些学*目标。熟悉的分月饼的情境唤醒了学生对“*均分”的回忆,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基础,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学生们各抒己见,有写二分之一和一分之二2种写法的,老师比较两种不同写法的相同之处,都有1和2,很容易理解了毎人分得的个数可以用整数2、1表示。由分数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数学上是怎么规定分数的写法的。强化二分之一的意义和写法。

  二、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1、深入认识1/2

  接着,我让学生们用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来自己表现出二分之一来,学生有用圆片的、有用正方形的,有用长方形和线绳的,我将不同的表示方法分别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含义,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和同位交流,发现相同点都是把一个图形*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不同点是*均分的图形不同。看来,表示分数时一定要说清是“谁的”很重要。

  这样在学生动手动脑,交流分享中,丰富二分之一的表象,进一步感受到分数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说说我们教室里有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的,加深对二分之一的认识。

  2、动手操作自己创造一个分数

  引导学生要想得到分数必须*均分某个物体或者图形,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小组共同合作创造一个分数,先折,再画。然后考虑这些分数都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创造出了许多的分数,让同学们上台展示自己的分数,并且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都是*均分成了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还有同学思维能力比较强,创造出了像八分之四这样的分数。接下来就来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每个分数都有一条线和2个数字,这条线就是分数线,表示*均分。

  下面的数字是分母,表示分了几份;上面的数字是分子,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就像母亲背着孩子,学生们就更加深刻的记住了分子和分母,也比较容易的区分。由此,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分数的本质属性,同时在“做数学”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3、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我由小猴和小猪争论谁吃西瓜吃的多出示比较分数大小的题目。

  1/2 :1/4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西瓜的图片很容易就得出2分之1大,让学生自己提问,然后自己总结出为什么2比4小,2分之1却比4分之1大呢?学生说出了*均分的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越小。接着再出示8分之1.

  总结出分子是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再由一条纸条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六分之一进行比较,内化对整体1的认识。

  五、 联系生活,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先让学生看德国**,健身器材,巧克力上面藏着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出现过哪些分数,学生说出了,吃一个馒头或者一块面包或者一盘菜的几分之几。体现了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延伸铺垫。

  讲到这,这节课接*了尾声。我对学生的课上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出示8支铅笔)先把8支铅笔的1/8奖给发言积极的同学,每人奖励几支铅笔?再把8支铅笔的1/4奖给遵守纪律的同学,每人奖励几支铅笔?通过获得铅笔的支数不同活动,学生了解分数不但表示一个物体的一部分,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的一部分,为今后理解分数的意义做好铺垫。

  最后,在这种奖励的愉快氛围中进行全课小结。我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认知机构。

  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我设计了三组练*。第一题,填分数。第二题是比较分数的大小。第三题是拓展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做。这几道练*题形式不同,强化了学生的学*效果,有利于对知识的巩固。

  六、说学*评价

  这节课我采用自我反思评价,师生互相评价的方式,有利于建立学*自信心、主动性,体现评价的多样性,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板书主要是由我的书写和学生的作品组成的。突出重点,克服了课件上没有完整板书的弊端。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

  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都必须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才可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从以下三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一的分数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 情感与态度: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正确读写几分之一。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以及他们已有的知识水*,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初步建构分数概念和理解每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结合这节课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根据直观性原则,运用演示法,使学生初步感知几分之一。

  2 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的主动性。

  3 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讲扶放的形式,逐步完成例题的教学。

  学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我觉得,有效的数学学*,应该是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引领学生展开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六:教学过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 ) 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⑴把4个苹果、2个梨*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人分得多少?请学生回答。

  结合学生的回答,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做“*均分”。

  (引出*均分的概念,因为这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⑵把一个西瓜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得多少?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一半”能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把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

  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数字来表示半个,教师引出新课:今天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这个环节利用学生喜爱的动画形象引入,在学生理解了*均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了一半,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不能用自己学过的数字来表示,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探索欲望)

  二 )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一) 认识二分之一

  ⑴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① 老师用一个圆代表西瓜。展示对折的方法:对齐,保证是*均分。剪开拿出其中的一份是一半,进行展示。

  (这里要让学生直观的感知一半和一个的不同)

  “一半”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师板书:二分之一,生读一读,

  ②这一份是西瓜的二分之一,那一份呢?

  小结:把一个西瓜*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请学生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二分之一是怎么产生的?

  (这个环节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知二分之一产生的过程,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能够对二分之一的概念进行完整的表述。并明确一个单位1内有两个二分之一)

  ⑵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学生动手折自己的纸片,并给其中的二分之一涂上颜色。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这个环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同时,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即: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呢?)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的疑问引发新的思考,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折的纸说一说。

  使学生明白不同单位1的二分之一也是不同的。

  ⑶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在用纸创造二分之一后提问: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二分之一?

  请生说一说。如:一个蛋糕*均分成二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等。

  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认识到这个新知识广泛存着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感知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观察判断,拓展认识。

  下列图形中(图略),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1学生交流,并说明判断理由。

  (这个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比较判断,加深对二分之一的理解: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2出示三分之一图,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

  不能,你觉得可以怎样表示?生说一说。

  交流三分之一的形成,分别说一说。教师板书。

  (让学生交流三分之一的形成,还是在巩固分数产生的意义。触发学生灵活思维。)

  二 :认识四分之一

  ⑴联想: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说,师板书。像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六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分数的大家庭有好多成员,今天我们认识的是几分之一。 板书课题。

  ⑵动手操作:请大家折一折四分之一。

  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四分之一。

  ⑶展示交流::小组成员交流各自不同的折法,并互相说一说各自四分之一的意义。

  ⑷扩展延伸: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一个圆的五分之一呢?那六分之一,八分之一呢?请生分别来说一说。

  小结:把一个物体*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这个环节先动手折出四分之一,然后让学生想象五分之一,六分之一的产生,是想让学生把对分数的理解从直观感知过度到形象思维上来,能以此类推,理解分数产生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判断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如果能,是几分之一?图略。

  (2) 看课本主题图,你能从中找到几分之一

  (3) 说一说生活中的几分之一。

  (4) 折一根绳子,反复折,从而产生不同的分数。

  这四道练*题紧紧围绕本课的重点,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调节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练*注重了层次性,开放性,发展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又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既照顾了全体,也有效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知识梳理,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你觉得你有什么收获?

  这样做,是对整堂课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对重点知识画龙点睛,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

  五):趣味探究,拓展留疑

  通过今天的学*,我们知道了一个西瓜*均分给二个人,每人得到二分之一,可是懒羊羊不干了,他说,不行,我肚子大,我要多吃点,我要吃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同学们:你们觉得懒羊羊真的能吃到更多的西瓜吗?请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去验证一下吧!

  呼应本节课的导入,留下一个很有趣味性又极富挑战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去进行积极的探索,这种探索就是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同时,也是对下节课比较分数的大小进行的有效的预*。波利亚说:“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客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比较分数的大小是一个难点,我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和理解。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板书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理解知识和对知识进行记忆提供直观的参考和有利的帮助。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简洁明了,重难点一目了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6

  一、教材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课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它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这节内容应借助教具演示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操作,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分数。数学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会写简单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演示、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几分之一的概念。

  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整数知识,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量,虽然他们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半多的概念,但只能模糊地来表示某些量。初学分数,由于分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初学分数会感到困难。

  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演示、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目的。

  学法: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

  手段:学生通过分、涂、折、说等手段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

  二、教学环节

  这节课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体验分数的产生

  课一开始,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同学们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日子吗?(中秋节)在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妈妈准备了一个大月饼*均分给彤彤和弟弟两人吃。怎样分才能让两个人都满意?

  (我提出这一问题目的是给学生建立“*均分”这一概念。)

  通过*均分每人得到了一个月饼的一半(板书:一半)“一半如何表示?”在这里我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一半的意思,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探索欲望。

  通过汇报交流,最后得出“一半”不能用整数来表示,于是就产生一种新的数——二分之—。这个数我们就把它叫做分数。(板书:分数)紧接着介绍分数的读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板书:

  1…分子

  写作:——…分数线

  2…分母

  读作:二分之一

  (在这个环节里,引出“一个月饼2个人*均分”,结果应如何表示的问题,在问题与旧知的冲突中,学生激起了对新知浓厚的求知欲望和学*兴趣,分得的结果不能用整数来表示,认识分数的认知需求得以产生。)

  (二)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在这个环节里面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分别是:

  1、深层理解二分之一

  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是认识其它几分之一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形成二分之一的表象。但理解分数的含义又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认识二分之一时,出示课件:再次演示*均分一个苹果的动画,学生初步认识“*均分”,理解图中的几份数和一份数的含义。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纸(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折一折,把它的二分之一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再在小组交流。教师将学生的作品贴在二分之一的下面。让学生明确:几种折法不同,有的图形也不同,但都是把一张纸*均分成2份,每份是一张纸的二分之一。

  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教师出示不是*均分的长方形纸(其中一份写上二分之一),让学生讨论:这涂色部分用二分之一表示对吗?目的是进一步强调只有“*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的活动中,主动探索,再通过交流进一步感知几分之一的含义,学生通过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二分之一,进一步认识了二分之一,丰富了二分之一表象,为后面继续认识其它分数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2、知识迁移认识四分之一

  学生有了二分之一的表象,根据知识的迁移让学生通过情景图的直观演示去认识四分之一。

  出示课件:方方和园园将苹果*均分成2份,正准备吃时,他的好朋友东东和聪聪也来啦!于是方方和园园将各人手中的半个苹果又*均分成了2份,每人得到了其中一份,这一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同位互相讨论,全班交流。

  最后得出: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因为他不是把一苹果*均分成2份,而是*均分成了4份,所以,一份是这个苹果的四分之一。接着让学生找出几个四分之一?

  学生通过看、想、找、讨论、交流进一步认识了分数的含义,并理解了这里的四分之一就是将一个苹果*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四分之一。

  3、知识扩展探索其它几分之一

  在认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基础上,逐渐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在探索之前,我设计了一个操作演示的情景。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折,再对折,继续折下去,每对折一次,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一,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主探索,教师参与到活动中去,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折一折:折喜欢的图形。

  画一画:在折痕处用铅笔或水彩笔画线,并把其中一份涂上阴影。

  看一看:把小组的成果放在一起看看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说一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随机板书:三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分之一……并让学生明确:这些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板书: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几分之一的”分数,进一步完善课题。

  1…分子(表示其中的一份)

  写作:——…分数线(表示*均分)

  2…分母(表示*均分的份数)

  读作:二分之一

  让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进行操作练*,既提高了学*的积极性,又拓展了对知识的认识角度。学生在独立的操作过程中逐步积累了独立探究的策略,养成了独立思考的*惯,通过交流可以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拓展新知

  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为了使课内练*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设计练*时做到形式多样、重点突出、层次清楚、针对性强,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我设计了五个练*内容:

  1、写:看图写分数。

  2、涂:看分数涂颜色。

  3、说:说图中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是否正确。

  我设计这三个练*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会读、会写、会认几分之一的分数,面向全体学生,使90%以上的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4、找:从生活实物中找分数

  设计此练*是让学生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5、折:用一根绳子,反复对折,得出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这是一道拓展思维题。

  新理念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此练*是在保证大部分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下,避免少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同时通过折让学生体会*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所占的越少,为后面学*分数大小的比较奠定基础。

  (四)自我评价感受成功

  今天我们学*了新朋友——分数,你对它了解多少。请结合下面一段话,进行自我评价。

  有一天孙悟空在花果山上,看见一棵树上有14个仙桃,于是孙悟空把14个仙桃摘了下来放进口袋里,下山时,刚走了一半的路程,看见满地西瓜,它又摘了一个大西瓜。回到家后孙悟空首先将这个大西瓜*均分成了八份,它和7个小猴各吃了一份,接着又将14个仙桃*均分成了7份,每个小猴子分到了2个仙桃。

  (1)你能从这段话中找出“几分之一”的分数吗?(找对2个分数得2,全找对得4)。

  (2)结合生活实际用“几分之一”说一句话。

  设计此练*目的体现了分数的生活应用和语文与数学的整合。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7

  一、教材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课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它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这节内容应借助教具演示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操作,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分数。数学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会写简单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演示、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几分之一的概念。

  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整数知识,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量,虽然他们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半多的概念,但只能模糊地来表示某些量。初学分数,由于分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初学分数会感到困难。

  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演示、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目的。

  学法: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

  手段:学生通过分、涂、折、说等手段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

  二、教学环节

  这节课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体验分数的产生

  课一开始,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同学们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日子吗?(中秋节)在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妈妈准备了一个大月饼*均分给彤彤和弟弟两人吃。怎样分才能让两个人都满意?

  (我提出这一问题目的是给学生建立“*均分”这一概念。)

  通过*均分每人得到了一个月饼的一半(板书:一半)“一半如何表示?”在这里我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一半的意思,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探索欲望。

  通过汇报交流,最后得出“一半”不能用整数来表示,于是就产生一种新的数——二分之—。这个数我们就把它叫做分数。(板书:分数)紧接着介绍分数的读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板书:

  1…分子

  写作:——…分数线

  2…分母

  读作:二分之一

  (在这个环节里,引出“一个月饼2个人*均分”,结果应如何表示的问题,在问题与旧知的冲突中,学生激起了对新知浓厚的求知欲望和学*兴趣,分得的结果不能用整数来表示,认识分数的认知需求得以产生。)

  (二)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在这个环节里面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分别是:

  1、深层理解二分之一

  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是认识其它几分之一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形成二分之一的表象。但理解分数的含义又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认识二分之一时,出示课件:再次演示*均分一个苹果的动画,学生初步认识“*均分”,理解图中的几份数和一份数的含义。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纸(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折一折,把它的二分之一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再在小组交流。教师将学生的作品贴在二分之一的下面。让学生明确:几种折法不同,有的图形也不同,但都是把一张纸*均分成2份,每份是一张纸的二分之一。

  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教师出示不是*均分的长方形纸(其中一份写上二分之一),让学生讨论:这涂色部分用二分之一表示对吗?目的是进一步强调只有“*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的活动中,主动探索,再通过交流进一步感知几分之一的含义,学生通过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二分之一,进一步认识了二分之一,丰富了二分之一表象,为后面继续认识其它分数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2、知识迁移认识四分之一

  学生有了二分之一的表象,根据知识的迁移让学生通过情景图的直观演示去认识四分之一。

  出示课件:方方和园园将苹果*均分成2份,正准备吃时,他的好朋友东东和聪聪也来啦!于是方方和园园将各人手中的半个苹果又*均分成了2份,每人得到了其中一份,这一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同位互相讨论,全班交流。

  最后得出: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因为他不是把一苹果*均分成2份,而是*均分成了4份,所以,一份是这个苹果的四分之一。接着让学生找出几个四分之一?

  学生通过看、想、找、讨论、交流进一步认识了分数的含义,并理解了这里的四分之一就是将一个苹果*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四分之一。

  3、知识扩展探索其它几分之一

  在认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基础上,逐渐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在探索之前,我设计了一个操作演示的情景。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折,再对折,继续折下去,每对折一次,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一,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主探索,教师参与到活动中去,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折一折:折喜欢的图形。

  画一画:在折痕处用铅笔或水彩笔画线,并把其中一份涂上阴影。

  看一看:把小组的成果放在一起看看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说一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随机板书:三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分之一……并让学生明确:这些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板书: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几分之一的”分数,进一步完善课题。

  1…分子(表示其中的一份)

  写作:——…分数线(表示*均分)

  2…分母(表示*均分的份数)

  读作:二分之一

  让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进行操作练*,既提高了学*的积极性,又拓展了对知识的认识角度。学生在独立的操作过程中逐步积累了独立探究的策略,养成了独立思考的*惯,通过交流可以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拓展新知

  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为了使课内练*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设计练*时做到形式多样、重点突出、层次清楚、针对性强,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我设计了五个练*内容:

  1、写:看图写分数。

  2、涂:看分数涂颜色。

  3、说:说图中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是否正确。

  我设计这三个练*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会读、会写、会认几分之一的分数,面向全体学生,使90%以上的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4、找:从生活实物中找分数

  设计此练*是让学生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5、折:用一根绳子,反复对折,得出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这是一道拓展思维题。

  新理念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此练*是在保证大部分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下,避免少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同时通过折让学生体会*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所占的越少,为后面学*分数大小的比较奠定基础。

  (四)自我评价感受成功

  今天我们学*了新朋友——分数,你对它了解多少。请结合下面一段话,进行自我评价。

  有一天孙悟空在花果山上,看见一棵树上有14个仙桃,于是孙悟空把14个仙桃摘了下来放进口袋里,下山时,刚走了一半的路程,看见满地西瓜,它又摘了一个大西瓜。回到家后孙悟空首先将这个大西瓜*均分成了八份,它和7个小猴各吃了一份,接着又将14个仙桃*均分成了7份,每个小猴子分到了2个仙桃。

  (1)你能从这段话中找出“几分之一”的分数吗?(找对2个分数得2,全找对得4)。

  (2)结合生活实际用“几分之一”说一句话。

  设计此练*目的体现了分数的生活应用和语文与数学的整合。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8

  一、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以一切立足于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为目的。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张扬学生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获取知识,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之美。

  二、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和写法上与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

  三、学情分析

  在学*分数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有了用整数表示物体个数多少的经验基础;理解了*均分的含义,具有了*均分的操作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有的学生也许听过几分之一,但他们不理解分数的含义。因此,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

  四、教学目标

  1、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初步让学生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2、通过开展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知分数的初步意义。

  3、在问题情境中,渗透分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表示出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五、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结合新课标教学理念,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并为学生准备了学具,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实际操作、合作交流,从而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建构过程。

  2、学法

  为了能让学生轻松有效学*,我通过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来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六、教具、学具

  教具准备:课件、双面胶

  学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片若干张;水彩笔。

  七、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出示幻灯片1):海宝做的一张关于上海世博会的手抄报。

  (出示幻灯片2)先看看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介绍。

  问:2个小朋友吃月饼,怎样分才公*?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热身,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同时为新课做铺垫。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动手操作、交流汇报

  请同学们用圆代替月饼*均分一分,并汇报结果,指名演示怎样得到一个圆的一半。

  月饼总数421

  分的人数222

  每人分的月饼数

  【设计意图】以一半作为学生认识几分之一的切入点,并在对折的过程中复*感知*均分的含义,为下面学*二分之一做铺垫。

  2、联系实际,寻找切入点

  让学生找日常生活中像这样分一半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均分可以是一个图形,也可以是一个实物。

  3、引发认知冲突,揭示课题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像这样的一半在数学上应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实践操作,感知理解

  1、认识12

  (1)揭示12的.含义

  由分圆的过程得出:像刚才这样我们把一个圆*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圆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板书这句话,并提醒学生12的写法)

  【设计意图】由分圆的过程到概念的揭示,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形成过程。

  (2)理解12的含义

  A找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和自己对12含义的理解。

  B判断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辨认涂色部分是否可以用12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判断、质疑,进一步感受“*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使学生对12表面上的理解上升到本质含义的层面上,有效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3)巩固12的含义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先折一折,再找出它的12涂上颜色。通过汇报交流,作品展示。教师归纳总结:形状不同、折法不同都没关系,只要是把一个物体*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2。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也为后面学*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认识几分之一

  通过师生谈话: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1)出示要求:从学具中任意挑选一个喜欢的图形,先折一折,再用斜线涂一涂,表示出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展示时要求学生说清楚:把一个图形*均分成了几份,其中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2)知识延伸

  师:如果我们把一个图形*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如果*均分成了20份、50份、100份呢?

  最后教师总结:像12、14、16、18------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设计意图】再次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创造的机会,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对12的理解逐步泛化为对几分之一的理解,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三)巩固理解、拓展延伸

  本节课我设计了3个练*,都出自于海宝制作的手抄报中。

  1、基础练*:填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看图,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呢?(包括:英国馆,建筑物,巴拿马**)

  3、观察整张手抄报,估一估,各版块各占了整个版面的几分之一。

  4、找生活中的分数。

  【设计意图】练*设计与课前用手抄报引入课题相呼应,使练*具有多样性、趣味性、层次性,并突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惯。

  (四)小结

  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可以从知识、能力或情感态度方面回答。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回忆和巩固,也是对学生今后学*方法和*惯的提示。

  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做了以下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把一个圆*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圆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为: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材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的基础。

  教学目标:

  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都必须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才可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分数所表达的意义,分数的实质是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分母、分子的含义是分数教学中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

  二、说学情: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对于*均分并不陌生,在二年级学*除法时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在生活中有时候也对一个物体进行*均分,你一份、我一份、他一份*均分一个物体;也有的同学在不同的渠道(包括看数学书)听说过甚至知道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一些分数,这些都是学*本课的宝贵的基础资源。但他们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三、说教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结合这节课的具体情况,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根据直观性原则,运用演示法,使学生初步感知几分之一。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创设了一些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景,通过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练*内容自制了多种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2、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的主动性。

  3、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索,获取知识,逐步完成例题的教学,达到最终的学*目的。

  四、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应该是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小,接受能力弱,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弱。让他们都准备好学具(圆形、正方形的纸片),在学*中先观察教师的演示,采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引领学生展开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五、说教学流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点,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利用多媒体,结合生活情景,创设提问,引发学生认识学*分数是我们生活的需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口头回答把2个饼,*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两个饼*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饼*均分成两份,观察1个饼切成2份后,这每一份生活中叫半个,半个饼是多少能用整数表示吗?由此引入新课。就要涉及到一个新的数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由此点出课题,使学生明确目标。

  这一环节是从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问题入手,问题简单,学生感到亲切,。当出现了半个或一半时,老师却提出要用一个数表示,这样就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⑴、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二分之一

  如何用分数来表示一半呢?老师用一个圆表示月饼。展示对折的方法:对齐,保证是*均分。剪开拿出其中的一份是一半,进行展示。同时让学生跟着动手进行同样的操作,

  ⑵、自主探究,认识二分之一

  打开数学书92页自学例1的内容。从例1中你知道了什么?

  ⑶、合作交流,深化认识

  ①学生合作交流,要求用语言表述。

  根据上面的自学提示和同桌交流,学生很容易的想到用对折的方法来找到圆的一半,在交流时引导学生理解对折后能把这个圆*均分,进一步强调要*均分。通过学生自学例1,学生会知道把一块月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板书二分之一),然后问学生:把这个圆*均分成2份,其中的这一份是这个圆的1/2,那另外那一份呢?学生会说也是这个圆的1/2。在此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

  在此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是以*均分为基础的,让学生初步感知二分之一。

  ②质疑。教师拿出一张圆形纸片,随手分成两半,这是1/2吗?(不是)为什么?学生会说:一边大,一边小,没有*均分。

  ③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得到1/2?进一步强化*均分,并让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表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均分、是谁的1/2.

  ④读写方法及各部分名称,引导学生书写。先写,是分数线表示*均分,再写2,是分母表示*均分的2份,最后写1是分子表示其中的1份,读作:二分之一,并让学生读一读。此时让学生摸一摸这个圆的1/2,并在圆上表示出1/2,巩固分数的写法。

  3、知识迁移,拓展认识

  ⑴下列图形中(图略),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这个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比较判断,加深对二分之一的理解: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⑵出示三分之一图,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

  不能,你觉得可以怎样表示?生说一说。

  交流三分之一的形成,分别说一说。教师板书。

  (让学生交流三分之一的形成,还是在巩固分数产生的意义。触发学生灵活思维。)

  ⑶联想: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学生回答后,板书:像1/2、1/3、1/4、1/6这样的数就是分数。分数的大家庭有好多成员,今天我们认识的是几分之一。

  ⑷动手操作:请大家折一折四分之一。

  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四分之一。

  ⑸展示交流::小组成员交流各自不同的折法,并互相说一说各自四分之一的意义。

  ⑹扩展延伸: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一个圆的五分之一呢?那六分之一,八分之一呢?请生分别来说一说。

  小结:把一个物体*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这个环节先动手折出四分之一,然后让学生想象五分之一,六分之一的产生,是想让学生把对分数的理解从直观感知过度到形象思维上来,能以此类推,理解分数产生的意义。)

  4、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做课本93页第一题

  通过题学生不但学会了写分数,还进一步巩固了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2]、聪明小判官。96页2题(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3]、同桌互练:我说你做,你说我做。你说出一个几分之一,我写出来。

  这样安排顺应学生学*规律,让学生互练,既扩大联系面,又提高学生的兴趣。

  [4]、寻找生活中分数。

  (1)出示91页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寻找分数。

  (2)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的数?

  充分利用教材呈现的资源,引出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分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也有分数。

  练*题紧紧围绕本课的重点,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在互动中调节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5、知识梳理,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你觉得你有什么收获?

  这样做,是对整堂课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

  6、趣味探究,拓展留疑

  说出�蛏�部分各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通过今天的学*,留下一个很有趣味性又极富挑战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去进行积极的探索,这种探索就是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同时练*注重了层次性,开放性,发展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又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既照顾了全体,也有效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六、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1其中的一份

  二分之一*均分

  2*均分的份数

  像1/2、1/3、1/4、1/6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10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拍掌回答把4个苹果和2个苹果*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把4个苹果、两个苹果“*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苹果*均分成两份,学生就无法用拍掌回答,就问老师半个怎么拍啊!于是我就抓住机会由此引入新课。从上课的情行来看这方面做的是比较成功的,通过拍手使得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来,而且使课堂的气氛变的很好,对整堂课的教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教学四分之一时我先确定操作要求,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然后学生操作。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出现了三种类型正确折法,又请学生观察教师的另一种折法,并提问:所表示的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吗?这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按说出:因为把这张纸都“*均分”成了四份,

  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如果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均分”的概念,为以后学*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但是在教学之中也有一些使我感到遗憾的事,在教学四分之三时我把图画成了八分之五,当有学生说老师可以把每个小正方形再*均分成两份,应该是八分之五。我才发现少图了一半,没有对这个聪明的学生加以表扬,而是直接把少图的地方补了上去,错失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说明在实际的教学之中还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优选【10】份扩展阅读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优选【10】份(扩展1)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分数概念又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掌握,特别是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单元教材的核心,对以后学*分数的意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学情分析:

  分数在小学教材中第一次出现,学生对分数很陌生,再加上三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还不成熟,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学起来会比较困难。

  4、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分数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2)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觉学*的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5、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分别是: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实际意义,能自己创造出几分之一的分数。

  6、教具和学具准备

  基于以上目标,结合三年级学生特点,我作了以下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各2张。

  二、说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这一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突出两点:

  一是让学生主动经历几分之一的探究过程以及表述的过程;

  二是对学生放手,还学生自主的空间,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贯穿课堂的始终。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和愿望。在引入新课时我利用课件出示:孙悟空、猪八戒的野餐图,让学生观察思考,怎样分食物才能让两人都满意?要求学生拍手表示每个人分到桃子、西瓜的个数,并且知道两人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叫做“*均分”,同时板书(*均分)。当学生拍手表示每人分到月饼个数的时候出现了问题,让学生经历从整数到分数的过程,体会分数的产生来源于生活。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的问题情境。”鉴于此,我在本节课开始就结合生活实际,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探索学*

  这一环节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探究

  1、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圆形纸代替月饼,小组合作探究,每个人分多少月饼?用什么数表示?最后小组代表汇报,教师配合课件演示,总结并板书: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给了学生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独特的思维过程,再引导学生在集体的智慧碰撞中修正个体的思维,展示了学生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

  2、寻找生活中的,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无处不在。

  3、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长方形的,并展示学生作品,最后总结,虽然折法不同,但只要是把它*均分成了2份,每份都可以用表示。

  [设计意图:主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丰富的表象,也为后面学*其它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4、判断练*

  [设计意图:通过反例加深学生对的理解,进一步突出“*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5、引导小结:把一个图形*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图形的。

  第二层次:认识几分之一

  教师提问:认识了,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任取一张纸,你能把它表示出来吗?这里安排小组交流,然后动手操作,再展示部分学生作品,揭示课题,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最后从学生作品中选取不同图形的,引导总结出:虽然图形不同,但只要*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这个图形的。

  [设计意图: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

  第三层次:阅读课本

  通过阅读92页例2,掌握一个正方形的的不同折法,然后从91页主题图中发现几分之一的分数。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我不仅考虑到“教”,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第三环节:解释应用,深化知识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设计了下列练*:

  1、基本练*:用分数表示图里的涂色部分。

  [设计意图:突出本课重点,加强对几分之一的理解。]

  2、发展练*:

  (1)通过不同的画面联想几分之一。巧克力一题,可以联想到、、,这是一块巧克力,也可以说是8块巧克力组成的一个整体,是从分一个物体到分一群物体的一个巧妙的过渡,为以后单位“1”的认识作了一个埋伏。

  [设计意图:此题也加深了对几分之一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等。]

  (2)每部分大约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一呢?明明是分成了3份,为什么是、呢?

  [设计意图:再次突出“*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重要性。]

  (3)欣赏短片,发现分数。这是一个广告,其中一个男孩分出一半来给第9个小朋友。如果是*均分的话,这一半是谁的,是整个蛋糕的几分之一呢?渗透了单位“1”发生转变,表示的分数也就不一样了。为以后学*分数的意义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此题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既加深理解了几分之一的含义,又增强了学*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四环节:总结升华,自我反思

  使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总结的*惯,提高了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随想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这门艺术中,老师只是一个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因此我在设计本节教学时,紧紧围绕《课程标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活动中,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飞跃,使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得到完美的结合。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2

  说教材: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充。学生初次学*分数会感到一定的困难。因此,我通过直观而形象的多媒体演示,以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乐学落到实处,并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体会只有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才可以用分数表示。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说明主题图。

  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块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谁来帮他们分一分?

  师:把4个苹果*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怎么分?

  生:把4个苹果*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2个苹果。

  2、师:把2瓶矿泉水*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怎么分?

  生:把2瓶矿泉水*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1瓶矿泉水。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揭示:每人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叫做*均分《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师板书:*均分)

  3、师:可是月饼只有一个,还能*均分给两个人吗?把一个月饼*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呢?(板书:把一个月饼*均分成2份)

  生:一半、半个……

  师:这个半个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吗?(1/2)

  师:同学们听过吗?像这样的数就是分数。(师板书: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

  二、动手实践 学知解困

  1、认识 。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我们把蛋糕*均分成了几份?

  师:这一半刚好是这2份中的1份(电脑演示书写过程,并出示1/2),这就是,谁会读?

  师:这一半是蛋糕的,那另一份呢?

  师:看来啊,这个蛋糕*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个蛋糕的(师板书:每份是它的1/2。)这个它指的是谁呢?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1/2的呢?

  同桌为一小组互相说一说。

  2、折出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文章《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1)动手操作。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蛋糕的1/2,老师这还有一张长方形的纸,又该怎么表示呢?

  (大屏幕出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折一折,把它的涂上颜色。)

  (2)同桌交流。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涂得?

  (3)展示不同的作品,并说出自己的折法,及时评价。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师:明明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这个长方形的1/2呢?

  (5)判断。下面这些图形都能用1/2来表示吗?

  3、认识不同的分数。

  师: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记录一些学生想认识的分数。)

  师:想不想用一个图形表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

  师:你能不能也象刚才这样,先折一折,再用斜线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可以吗?(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次你是把这个图形*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又是它的几分之一呢?(同桌交流并收集学生作品。)

  (展示学生作品在黑板上《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教案

  )

  师:涂色部分是几分之一?现在请仔细观察比较涂色部分。

  4、读、写分数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这么多分数,你觉得分数你会写吗?拿出手指跟张老师一起来写个1/2!

  (先写中间一短横,注意短横不要写得太长,短横下面写个2,写在下面的正中间,短横上面写上1,同样写在正中间。)

  三、综合运用 发展思维

  1.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图里涂色的部分吗?

  2.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3.它们分别占了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课后反思:学生能够积极发言,大胆提问。但数学语言表达不够完整,流利。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训练。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3

  一、说说课题和对教材的认识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

  七章《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为: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同学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同学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和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别。分数概念笼统,同学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课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使同学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设置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确定本节课教学目的如下:

  (1)同学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局部的名称。

  (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同学笼统、概括的能力。

  (3)充沛发挥电脑教学的优势,启发同学发明性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局部的名称。同学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数所表达的意义,分数的实质是反映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因此分母、分子的含义是分数教学中最实质,最重要的局部。

  四、说说教学手段和教法

  针对以上特点,我创设了一些同学熟悉并感兴趣的实际情景。通过电脑媒体演示和同学动手操作,来增强同学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分层递进,由扶到放,是我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让同学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目的。根据直观性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动身,围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通过电脑媒体演示和同学动手操作、练*内容自制了多种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协助同学理解概念。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在课堂上,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同学学*的主动性。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完成例题的教学。本节课的各个例题运用不同的方式处置,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同学特点和学法指导

  同学的年龄小,接受能力弱,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强,笼统思维能力弱。我让他们都准备好学具,在学*中先观察教师的多媒体演示,同学再亲手操作实践,多次让同学分组讨论合作学*,营造出互动教学的气氛。同学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其同学的“学”,体现在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从理性上认识几分之一。

  六、渗透的教学理念

  ①数同学活化。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②教育对象的全体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必需摒弃精英教育,提倡“为所有人的数学”,应该真正面现全体同学,提供人人均等的学*机会,让每一位同学通过数学的学*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③数学教育的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应该激发每一位同学终身学*的愿望,奠定终生学*的基础,培养终身学*的能力,协助同学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数学考虑能力和情感态度也能得到进步和发展,真正体现“人人都能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④数学教育的差别性。允许同学富有个性地学*,尊重同学的学*差别是现代教学论所倡议的核心理念,在数学教育中我们同样要尊重同学的学*差别,“以学论教”,提倡个性化的学*方式,为同学提供适应自己发展的学*环境和条件,真正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七、说说教学程序

  (一)引入

  充沛利用多媒体,把同学带入生活情景,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发同学认识学*分数是我们生活的需要,以此激发同学的学*兴趣。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需在“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同学口头回答把2个饼,*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两个饼“*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饼*均分成两份(电脑演示动画),观察1个饼切成2份后, 这每一份生活中叫“半个”,“半个”饼是多少能用整数表示吗?由此引入新课。

  (二)新授课

  (1) 运用电脑演示,初步认识概念

  通过前边的导入过程,教师指出这半个饼就是一个饼的二分之一。为了进一步协助同学理解分数的意义,突破这一难点,引导同学在不同形状低上对折一次,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的操作练*,同学初步认识“*均分”,理解图中几份数和一份数的含义。这时,同学通过对概念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很快明白了几分之一的含义。巩固练*(会判断)

  (2)接着再教学分数写法、读法以和各局部名称。

  写法时,要讲清书写顺序,还要强调*均分成的总份数写在横线的下边,取的份数写在横线的上方。

  读法时,要先读出总份数,再读取的份数。

  各局部名称,让同学准确地知道各局部名称

  巩固练*(会填)

  ⑶教学例2,四分之一(课件:会折)

  实际操作,促进内化,这是我教学中一个放的过程,

  为了协助同学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对例2四分之一的认识是这样做的。先确定操作要求,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然后同学操作。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把同学的认识推向深入,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出现了三种类型正确折法,抽同学回答,教师演示

  这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同学分组进行讨论。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同学说出:因为把这张纸都“*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假如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均分”的概念,为以后学*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巩固练*(会读)

  (三)提高练*

  在练*过程中,强化同学的学*效果。

  练*使同学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为了使课内练*起到促进同学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活动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练*的形式要有变化,使同学在练*中坚持兴趣。二是练*的难度逐步提高,让同学做题时都要动脑想一想。三是面向全体同学,练*要有“弹性”,保证全班每个同学都有较多的参与机会。

  八、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同学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3)克服了课件上没有完整板书的弊端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三年级上册91、92页例1、例2——《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整数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都与整数有很大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分数的认识在小学阶段分两个阶段学*,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对于*均分并不承生,在二年级学*除法时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在生活中有时候也对一个物体进行*均分,你一份、我一份、他一份*均分一个物体;也有的同学通过不同的渠道听说过甚至知道12、13等一些分数。这些都是学*本课的宝贵的基础资源。

  学生学*本课可能会遇到的障碍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数就是数出来的,今天遇到的数却没法数,怎样表示对学生都是新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2、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即把谁*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体验学*数学的乐趣、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若干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

  四、说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的教学过程我分为四大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课始,我先设计了让学生打手势的比赛。(1)把4块月饼*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块?(2)把2块月饼*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块?(3)把1块月饼*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块?

  此时学生的手势肯定会乱,这时学生会用语言告诉我。学生可能会说出:半个或一半,也有的学生会说出用12表示。如果有人说出12,我会充分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揭示课题;如果没有,我会问学生:如何用数来表示“一半”或者“半个”呢?就要涉及到一个新的数——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由此点出课题,使学生明确目标。

  这一环节是从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问题入手,问题简单,学生感到亲切,。当出现了“半个”或“一半”时,老师却提出要用一个数表示,这样就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德国的教育学家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启发,引导和鼓舞。”我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设计这一环节。

  (二)探索新知,自主建构

  这一环节分为4个小环节:操作性探究、合作交流、建立模型、知识迁移。

  1、操作性探究,认识二分之一

  孩子们,如何用分数来表示“一半”呢?我让学生动手自学,并出示以下自学提示:

  (1)用圆来表示这块月饼,请找出这个圆的一半。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2)打开数学书92页自学例1的内容。

  (3)同桌互相交流,从例1中你知道了什么?

  2、合作交流

  (1)学生交流,要求边操作边用语言表述。

  根据上面的自学提示和同桌交流,学生很容易的想到用对折的方法来找到圆的一半,在交流时我会引导学生理解对折后能把这个圆*均分,进一步强调要“*均分”。通过学生自学例1,学生会知道“把一块月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板书二分之一),学生还会知道它的写作方法,同时引导学生书写。先写“——”表示*均分,再写“2”,表示*均分的2份,最后写“1”表示其中的1份,读作:二分之一,并让学生读一读。此时让学生摸一摸这个圆的1/2,并在圆上表示出1/2,巩固分数的写法。然后问学生:“把这个圆*均分成2份,其中的这一份是这个圆的1/2,那另外那一份呢?”学生会说也是这个圆的1/2。在此我会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1/2。

  在此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是以*均分为基础的,让学生初步感知二分之一。

  (2)质疑。教师拿出一张圆形纸片,随手分成两半,这是12吗?(不是)为什么?学生会说:“一边大,一边小,没有*均分。”

  (3)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得到12?

  进一步强化*均分,并让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表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均分、是谁的12。

  3、建立模型

  孩子们,想一想还可以通过*均分什么能够得到12?

  让学生用一张纸折出它的12时,并涂上颜色,我让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主要是深究: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2?

  通过动手折12,说出自己的折法,进一步强化了对*均分的理解。

  4、知识迁移

  学*二分之一安排了详细的过程,而其他的几分之一,我认为学生完全可以能过交流汇报来完成。此时我会说:“孩子们,我们只能得到二分之一吗?你想通过分什么得到几分之一?”(学生各抒己见)此时我让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几分之一。最后展示学生制作的几分之一,并让学生用正确的语言介绍自己得到的分数。并小结:像1/6、1/4、1/8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这样设计是出于这样的认识:学*二分之一学生需要在心理上整合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是一个调整的过程,而学*其他的几分之一,是一个同化的过程,用刚刚建立的二分之一的认知结构去同化。这样安排不仅使课堂简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做课本93页第一题

  通过题学生不但学会了写分数,还进一步巩固了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2、聪明小判官。96页2题(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3、我说你做,你说我做。你说出一个几分之一,我用实物或图形表示出来,同桌互练

  这样安排顺应学生学*规律,让学生互练,既扩大联系面,又提高学生的兴趣。

  4、寻找生活中分数。

  (1)出示91页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寻找分数。

  (2)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的数?

  充分利用教材呈现的资源,引出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分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也有分数。

  (四)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1、回顾反思,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回个反思。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是如何学*几分之一的?

  (3)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帮学生把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为进一步学*分数打下基础。

  2、拓展延伸。介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

  西汉时期,张苍、耿寿昌等学者整理、删补自秦代以来的数学知识,编成了《九章算术》。在这本数学经典的《方田》章中,提出了完整的分数运算法则。分数运算,大约在15世纪才在欧洲流行。欧洲人普遍认为,这种算法起源于印度。实际上,印度在七世纪婆罗门笈多的著作中才开始有分数运算法则,这些法则都与《九章算术》中介绍的法则相同。而刘徽的《九章算术注》成书于魏景元四年(263年),所以,即使与刘徽的时代相比,我们也要比印度早400年左右。

  设计意图:不仅使学生热爱数学,也是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得祖国。

  五、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分之一

  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上午好好!我是自由路小学的王瑞霞。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本课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它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也为以后进一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教材所呈现的内容,不仅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安排了“分一分、折一折、比一比三个活动”。意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观察思考中学*、体验、感受数学。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地位、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学生情况的思考,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 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猜一猜一系列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和比较大小。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的合作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的精神,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和比较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三、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三张

  2、学具:不同形状的手工制、彩笔、尺子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

  教师

  (组织 引导 合作)

  创 (创设情境)

  ↓

  导 (设疑导入)

  ↓

  动 (动手操作)

  ↓

  悟 (体验感悟)

  【学法】“

  学生

  (主体)

  感知(观察生疑)

  ↓

  理解 (自主操作)

  ↓

  探索 (合作发现)

  ↓

  应用 (巩固提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结合九九重阳节出示一幅生活情景图,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两人准备了哪些食品?怎样分才能让两人都满意?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板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经历由整数到分数的过程,着眼一个“探”字,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

  (二)探索新知

  1、认识

  设疑: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同步演示分数的书写,分数线、分母、分子)这一份就是这个月饼的 ,另一份呢?(也是它的 ) 它指的是谁?

  2、加深理解

  (1)折纸游戏:让学生动手折各种图形来表示出 ,体验不同折法。

  (2)、展示作品:追问:*均分的图形不同,它们的 相同吗?为什么?

  (3)、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分数的含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发展自己,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 ,丰富 的表象。着眼一个“动”字。:通过有意识的追问,使学生感受到:只要把一个图形*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 。整个环节从操作实践开始,以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完成,既重视操作,又重视知识点的学*,着眼于设疑和解惑,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4)、判断:下列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表示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反例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以便更好的突破教学难点。进一步突出“*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同时很巧妙的引出 】

  3、 深入探究分数

  (1)、认识

  ①折一折正方形纸的

  ②画一画正方形纸的

  ③说一说 的含义

  ④写一写 这个分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理解 的基础上,自然的掌握 的含义,并通过辨析明白:为什么图形相同,折法不同,每份都用表示 ,进一步明确分数的含义。】

  (2)猜一猜

  我们认识了 和 ,猜一猜还可能有几分之一?你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在猜测验证中主动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

  4、比较分数的大小

  像 , , 这样的数都是分数,分数也能比大小,谁能任意选两个分数比较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使学生“再认识中比较分数,在比较中巩固分数的认识”,体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同一个图形,*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数就越小。】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做一个课堂小结,转到学生解决问题中。“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初步认识了分数 。相信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很大的收获。让我们带着收获进行下面的练*。相信你一定没有问题。”

  1、加深认识:

  (1)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书93页第1题)

  (2)填>、< 或 =(93页第2题)

  2、体验创新

  (1)、你能看到几分之一

  (2)、水天一色,能感觉到几分之一

  (3)

  3、拓展延伸 魔法箱(课件)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刚学的知识,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练*,意在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层、有度。】

  4、欣赏短片,谈谈感想。(课件)

  【教学理念: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用收集到的生活资料,开发出更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整体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学生是从生活情景走进课堂,又将带着生活问号走出课堂?这样的数学教学带给学生的是智慧的行囊,生命的启迪。】

  六、板书设计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6

  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75——76页,认识几分之一。

  一、说说对教材的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第一小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去年以前的老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112——113页,从去年秋天的教材才安排在四年级第七册75-76页,这也是因为认识到分数的理解较抽象的缘故而做的新调整。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学例1——例5借助实物演示(如可能我也准备课件)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的基础。教学大纲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老师们常容易忽视这部分内容,认为它太简单,简单是我们对它肤浅的理解,实际上它较难理解。例如有一次在学了这部分内容有一个考试题是这样的,15的三分之二是多少,许多老师认为这是分数乘法,要到六年级才学,实际上这题没有超标,也是考验我们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是不是真正的理解了。如果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做出这题是非常容易的。所以我们要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能停留在一个表面现象上,而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确定本节课教学目的如下:

  (1)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优势,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教学中要使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时,形成感知的概念,充分发挥表象在认识分数概念中的桥梁作用。

  教学难点:分数的实质是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分母、分子的含义是分数教学中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

  二、说说这节课的教法:

  分层递进,由扶到放。是我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目的。根据直观性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练*内容自制教具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通过实物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的主动性。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完成5个例题的教学。本节课的五个例题运用不同的方式处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说说对学法的指导

  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共有5道例题。根据学生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教师在讲解例1时,首先引导学生观看演示,从日常生活实例入手,初步认识二分之一,接着扶着学生认识三分之一,再独立认识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十分之一。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其学生的“学”,体现在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学*中多次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营造出互动教学的气氛。

  四、说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一)引入:

  运用教具,以旧引新。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口头回答把4个饼和2个饼,*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把4个饼、两个饼“*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饼分成两份,观察1个饼切成2份后,重叠比较大小一样。这每一份生活中叫“半个”,“半个”饼是多少能用整数表示吗?由此引入新课。

  (二)授课

  (1)运用演示,初步认识概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讲解例1时,再次演示*均分一个饼。学生初步认识“*均分”,理解图中几份数和一份数的含义。这时教师指出这半个饼是一个饼的二分之一,引导学生在不同形状低上对折一次,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的操作练*。接着演示,把它*均分割成三份比较大小后还原,认识三分之一。学生通过对概念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很快明白了几分之一的含义。接着再教学分数的读、写法。

  (2)实际操作,促进内化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对例3四分之一的认识是这样做的。先确定操作要求,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然后学生操作。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出现了三种类型正确折法,

  又请学生观察教师的另一种折法,并提问:所表示的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吗?

  这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按老师设计的目的说出:因为把这张纸都“*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如果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均分”的概念,为以后学*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3)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教学例四、例五时,学生观察,自学五分之一,十分之一的念义,随机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分层递进,随例题发展,突出重点。

  (二)练*

  在练*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学*效果。

  练*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为了使课内练*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活动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练*的形式要有变化,使学生在练*中保持兴趣。二是练*的难度逐步提高,让学生做题时都要动脑想一想。三是面向全体学生,练*要有“弹性”,保证全班每个同学都有较多的参与机会。

  (1)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设计了一组基本练*,主要让学生随机分析正误并说出为什么,教材中“做一做”和练*中的*题,

  (2)又设计了一道小猴分瓜的小故事,这是一道趣味思考题。三个同样大的西瓜,逐个*均分成2份、3份、4份,让学生比较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大小,设问谁吃的多?为什么?这道题的练*目的,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融合贯通,激发学生兴趣,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具有一定的作用。为建立分数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概念埋下了伏笔,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了全课小结。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本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分数的简单加减计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识几分之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

  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第二部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的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探究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使学生获得数学学*的活动经验。

  (3)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关键: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并描述几分之一的含义。

  第三部分 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2)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针对教学重点,创设了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景。例如,通过野餐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产生的过程,为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打下基础。并通过电脑媒体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作到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

  针对教学难点,本课遵循三条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及练*,例如,让学生用多种生活中常见的图形纸片,通过折和画表示出几分之一。整个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探、疑、动、悟。

  第四部分 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比如二分之一,有的学生知道要分成两份,但不知道”

  *均分”,有的学生认为把一个苹果分两份,大的一份是二分之一,小的一份是三分之一等等。

  可见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准确的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

  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获取知识。

  第五部分 信息技术的应用

  1、运用PPT课件进行教学。

  2、上网查找资料,既激发了学生学*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锻炼了动手能力。

  第六部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化静为动的特点呈现教材主题图,它是五个与分数学*有关的小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获得的信息,学生很自然的用2、3、7、8等整数来描述所看到的人、树、鸽子等的数量。

  这时老师指着图中分西瓜的部分问学生“每个小朋友手里拿的是一个西瓜吗?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数表示吗?那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它的个数呢?”等问题时,学生的认知产生矛盾冲突,已有知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渴望用一个新的数表示,为学生对数的认识扩展埋下伏笔。此时教师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在这个环节中,主题图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矛盾产生的创生点。此时教师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2) 利用主题图中分月饼的情境教学。用“我们来听听他们分月饼的时候在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图:首先教师抓住“一人一半是什么意思?”“怎样分才是一人一半”等问题来使学生来理解*均分,并用一张纸任意折出一半大,一半小的反例让学生辨析,进一步理解*均分。明确的建立*均分就是每份完全一样、大小相等的概念,为学生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打下基础。然后教师直接指出,*均分成的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这就是我们认识的第一个分数1/2,然后指导学生读写1/2。让学生借助月饼图说说1/2的含义。在分一分和说一说的活动中,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

  (1/4) 分数是否只有1/2这一个呢?继续观察月饼图,这块月饼被*均分成了四份,指着其中的一块提问,还能不能用1/2表示呢?为什么?让学生说说理由,并试着用新的分数来描述这一块月饼与整个月饼的关系,借助于1/2的认识,类推出1/4,同时指着其它几块逐一提问“这一块是它的几分之几呢?”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有了第一次扩展:从1/2--1/4。

  此时对学生的创造性予以及时肯定,鼓励学生试着想象一下:如果把这块月饼

  *均分成5份、6份、10份……时,其中的一份还能用1/4表示吗?那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此时学生的大脑中会产生更多几分之一的雏形,为认识其它分数打下基础。

  课本93页“做一做”第一题,96页练*二十二第2题两组基本练*,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使学生直观看到无论一个图形形状如何,只要是把它*均分,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二)教学例2

  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初步认识1/2、1/4以后,让每一位学生用老师发的.一张正方形纸折1/4,并用彩笔表示出它的1/4,再组织学生交流与展示,引导学生观察与比较几种不同折法:为什么折法不同,每份都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4呢?通过折和说的过程,使学生明确:只要是把这张纸*均分成四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4,不仅加深了学生对1/4的理解,再次突显分数的本质--*均分。

  折1/几

  此时学生认识了1/2,又认识了1/4,分数是不是只有这两个呢?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我又设计了让学生说一说,并用手中的学具折出自己喜欢的分数的活动。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使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以极大发挥,在动手操作中积极建构数学模型,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1/4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三)教学例3

  为了使学生能从比较大小的角度加深对几分之一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刚才分月饼得出的1/2和1/4及喂鸽子的食槽分出的1/4和1/3的大小,借助直观图,学生能很快比出大小,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由小精灵聪聪提出“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如:不同的物体可以表示同一个分数,同一个物体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数;*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少,*均分的份数越少,则每份越多。比一比的活动,力求从不另一个方面完善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随后出示:基本练*第95页“做一做”第2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在学生基本建立起几分之一的表象后,由小精灵聪聪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分数的历史和演变,渗透数学文化思想。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认识了几分之一,我们再来看看主题图,在图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和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最后选取图中的一个多边形问学生:图中涂色部分还能用分数表示吗?这一问题无疑会与学生刚刚建立的新知产生矛盾?能还是不能?在学生的争执中,教师抛出答案:不能用几分之一表示,但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这将是我们后面要继续学*的内容。这个练*力图渗透分数由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的扩展。

  四、小结梳理

  这节课学到哪些新知识,有哪些新的体会?

  五、巩固练*

  (1)课本“做一做”第1题。

  (2)练*二十二第2题。

  (3)做一做”第2题。练*二十二第3题。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分数的初步认识》。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流程等几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作一简单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本单元只是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节课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继续学*分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我参照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为纬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

  (2)通过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针对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遵循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及练*,例如,让学生用多种生活中常见的图形纸片,通过折和画表示出几分之一。整个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探、疑、动、悟。

  三、教学策略及课堂组织策略:

  教学策略::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设计中我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性教学、注重动手实践、充当学生的合作伙伴,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并注重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思维能力,创设贴*生活的情境,组织学生积极锻炼参与学*活动,在动手、动脑探究中认识分数。

  四、预设教学流程:

  为了使上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切实落实,我预设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分数

  1、认识二分之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图,让学生亲自分一分矿泉水、香蕉、苹果,并知道我们把每人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做*均分,只有这样才能使两个满意。当分到一个月饼时,学生发现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通过问题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实际生活情景中经历由整数到分数的过程。着眼一个“探”字。】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寻找活动,“寻找数字王国里的新朋友”,这样就转入第二个环节:揭示“半个”在数学上可以用1/2表示。接着让学生用圆形纸片代替月饼,折一折,进行判断、选择。教师问怎样才能一样多?让学生想到*均分,也就是对折。再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直观演示的时候故意将一个月饼分成一大一小引起学生的质疑,(让学生明白,要想得到一个分数必须“*均分”)之后再一次正确直观的演示,为后面学*分数的意义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强调:把一个月饼*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1/2。【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能体会到分数的产生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并且是在*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的分数,着重突出“*均分”,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而后通过解疑感悟分数的实际意义。】

  2、如果学生在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那么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我设计先让学生认识分数1/2,再让学生通过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实践操作和练*中体会1/2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的现实学*状况入手,用多种手段尽可能加强巩固学生对“*均分”的理解,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初步体验分数的意义,也为后面学*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着眼一个“动”字。】

  3、认识四分之一

  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通过一组练*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1/2的意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我又出现4个图形,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信他们都很容易理解1/4的含义。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体验再一次的分一个月饼,要分成4份,问学生“应该怎样分?”,学生从实践操作,得知结论,利用圆形纸折一折、画一画,表示出1/4的含义。这里还是要强调“*均分”,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认识:把一个月饼*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活动是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尝试建构1/4的意义,整个环节从操作实践开始,以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完成,既重视操作,又重视知识点的学*,着眼于设疑和解惑,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为了巩固学生知识性,在练*中我设计出示有5个图形全部分成4份,但是只有2个是*均分的,可以用1/4来表示,通过练*进一步强调分数必须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

  下面练*我设计通过“我能行”实践操作的活动中进一步理解1/4的含义,相信学生一定能用多种方法折出1/4。为了让学生认识更多新的分数在练*中我设计用探究性学*方法折出其它的几分之一,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拓宽知识。

  4、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在上面知识点紧接着出示一组分数直接把学生引入到学写分数中,并让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分数的含义,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5、提高认识几分之一: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分数的意义,除了*面图形可以*均分,还有其它物体也可以,从而得出了分数意义。我便设计一个线段图和其它图形的练*,通过教学活动尽可能的让学生思考讨论发现:*均分的图形不同,它们的几分之一形状也不一样,但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一个图形(或物体)*均分成了若干份,所以每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几分之一”。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打下基础。

  (二)、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我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出示课件)三只小动物分西瓜的故事,课件出示三个一样大小的圆形,用涂色部分表示三只小动物分得的份数,分别占圆形的1/2、1/3、1/4,探究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这个游戏活动练*应该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的感觉,同时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2、1/3、1/4的大小。让学生从图中得知:*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一份越少。接着我又设计一组比较分数的大小练*,通过“小试身手、大显身手”多种练*方式加深学生对分数比较大小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总结评价。

  让学生先讨论再汇报,图中每个小图形表示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通过一个综合性拓展练*设计意在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估计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轻松地完成练*,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层、有度。

  最后我把分数置于生活当中,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分数,认识分数并对分数产生兴趣,从而真正让数学走进生活。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让学生来一个总结性的归纳,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通过小结,有可能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同时也揭示学生对本节课学*的内心世界。

  综上所述,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遵循学生获得和应用概念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自己的具体活动中主动参与学*,经历一个“体验——感知——理解——概括——运用——提高”的认知过程。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9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早就提出:“让学生从做中学。”这种教学理念反映在数学教学上就是“做数学”,“做数学”就是要用一种亲身体验的数学学*方式来有效地回避那种“灌输式”的数学学*。它强调学生学*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因为“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you do, you learn)。” 吴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她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的舞台,真正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她利用小组合作学*、辩论等多种形式,培养和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倾听与辩论、接纳与赞赏之中,学到与他人交流的技巧,这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格完善大有裨益。学生自始至终置身于教师为其创设的发现和讨论的情境之中,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倾听、争论和发现中学*数学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下面谈谈我听完这节课的一些感受,仅供参考,不足之处,请多指教。

  1、恰当地组织数学学*内容。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一般认识分数的教学都是按教材的顺序,由1/2 、1/3、1/4等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通过图形演示直接呈现给学生。这样认识的分数是形式上的,并没有为学生积累足够丰富的感性经验。将来要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需要有丰富的表象作支撑。因此,教学中呈现的内容不应是一个分数与一个图形的简单机械的对应,而应有更为丰富宽广的内涵。所以,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学*材料:各种形状的纸片和一条线段,让学生通过操作、演示、讨论、说理等方法,表示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一条线段等图形的—,在脑海中建立起—这个分数与多幅图象之间的对应联系,并突出1/2的本质属性。这样的1/2是生动的、具体的,富有活力的。练*设计中的“猜想游戏”和“色块问题”,对学生来说,也是富于挑战性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可以尽显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2、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小学生数学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的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分数的产生包含着丰富的思维过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悟知识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在“再创造”中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充分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开始,教师就以直接揭题法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欲望,为主动探究作了心理上的铺垫。接着,教师提出:既然是分数,与什么有关?自然地引出分东西,师生共同在分东西的过程中,经历的产生过程。在认识1/2基础上,教师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我们欣喜地发现,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分数,他们有各自独特的发现。不仅顺利地认识几分之一,而且还创造出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并且还能举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说明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这“做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创新火花不断地迸发出来,不断体验到创造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3、构建群体互动交流的发展区。

  “做数学”强调数学学*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中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交流反思**同分享学*成果,提升活动的价值。如当学生利用学具充分操作后,及时组织小组讨论:你是怎样创造出分数的?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学*成果,使认知结构得以扩充与放大。当学生提到“正方形的1/4”时,抓住契机,收集学生的不同的折法,展开对—本质意义的探讨。教师只提出:看到这些图形,你有什么想法?生自己提出问题:为什么阴影部分的形状各不相同,却都是这个图形的1/4呢?经过讨论才发现:分数与*均分的份数有关,而与具体分的方法和分成的形状无关,从而剔除分数的非本质属性。在上述思维的相互碰撞中,明确本质,升华认识。又如:“奇妙的色块图”的问题解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再采用小组讨论,合理反馈交流的活动形式,既总结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又展示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形象思维,渗透极限思想。不仅满足了不同学*水*学生的需要,同时为部分困难学生创造了“最*发展区”,进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达到共享成果的层面。

  此外,本节课老师以满腔的热忱、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真诚的爱心,感染孩子们的情,粘住孩子们的心。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总是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同喜同忧。在这节课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知识信息的传授、思维的碰撞,还有心与心、情与情真诚地交流。其独特的学风格,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在这节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听吴老师的课,如同亲临精彩的演出,既让人精神愉悦又回味无穷,难怪孩子们上她的课不愿下课,老师们不愿离开。

  听完这节课,我深切地体会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应关注学生获得怎样的结果,更应关注他们是否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实践、探究与交流的过程,才有可能懂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有让学生在“做中学”,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112—113页的内容,认识几分之几中的几分之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材例1——例5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初步基矗教学大纲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确定本节课教学目的如下: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观点。

  教学重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二、说教法

  根据直观性原则,运用演示法,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实物、模型教具等通过演示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的主动性。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讲扶放的形式,逐步完成5个例题的教学。

  三、说学法

  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共有5个例题,根据学生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教师在讲解例1之后,扶着学生认识13,独立让学生认识14,即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其学生的“学”,体现出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即教师教学既教知识、又教方法。

  四、说程序

  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一)复*

  1、把4个苹果*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把2个苹果*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3。把1个苹果*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三道小题,通过复*以前学*过的“*均分”,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切入点,为实现新认知做好准备。)

  (二)新授

  1。导入新课

  半个苹果在教学上不能用学过的0、1、2、3……整数表示,这就要求我们用一种新的数表示,这种新的数就是分数,今天就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2、教学例题

  (1)教学例1

  ①师展示饼的模型,讲解,把这个饼看作一个整体,分开再重合,问是怎样分的?为什么?(强调*均分)指导学生说,把一个饼*均分成两块,两块是同样多的,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

  ②回忆分饼过程。刚才分饼的时候,是先干什么呢?是怎样分的?

  ③指导写12。

  (2)教学例2

  ①师出示一个圆纸片,问:把谁看作一个整体?*均分成几份?把其中的一部分涂上阴影,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②写的时候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并说出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③用三句话,把这幅图表达出来。

  (3)教学例3师生将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拿出来共同操作。问:把谁看作一个整体?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想:把这张纸*均分成了()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

  (4)教学例4投影打出图,让学生先想,然后填空反馈

  (5)教学例5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把线段*均分成10份,提问:把1分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在图上标出110,数一数这条线段上有几个110?

  3、教学各部分名称。

  (1)像12、13、14、15、110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以13为例介绍各部分名称。

  4、指导看书,完成做一做。

  5、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图形和实际操作知道,要先看是否是*均分成几份,*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新授部分,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眼、脑、手、口并用,使学生初步建立分数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练*

  1、练*二十七第1题给予一定的指导。

  2、练*二十七第2题要回答为什么。

  3、完成3—5题。

  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学*这部分知识要注意什么?(通过这几组题的练*,加深理解本节课的内容,突出重点,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几分之一。

  (二)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意义,还是读写方法、计算方法,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本节课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已经掌握了*均分的意义,能把一些实物图片或者图形*均分。有的学生已经知道了分数,但他们基本上还不能正确表达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分数的必要性;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分数。

  2、能力目标:

  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发展思维,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经历认识分数的过程,体验创造的快乐,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建立起分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够借助具体的实例说一说分数的意义。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各种图形纸片若干张,尺子、彩色笔。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设计着眼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因此本节课我使用的:

  教法:情境教学法、演示法、操作法、观察法和讨论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学法。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3)分层练*,拓展提高

  (4)课堂小结,延伸铺垫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数学学*的机会。”因此,新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一个笑笑和淘气分食物的情境,4个苹果、2瓶饮料*均分给2个人,每人可以得到2个苹果、1瓶饮料,分得的结果可以用整数表示,而把1块月饼*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半块月饼,“半个”月饼是多少呢?能用我们学过的数表示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分数的必要性,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在“动手操作,构建新知”这一环节我又分四步组织学生学*。

  (1)电脑演示,建立表象

  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课件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我们把月饼*均分成了两份,一半正好是两份当中的1份。这一份是月饼的1/2,另一份也是月饼的1/2,使学生明白

  只要是把一块月饼*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这块月饼的1/2。使学生初步理解1/2的含义。(板书: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实际操作,促进内化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我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先折一折,再用斜线给它的1/2涂上颜色。学生动手折纸并涂出所选图形的二分之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可能出现几种类型的正确折法。我先有意识地展示长方形的几种不同的折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折法不同,折出的形状也不同,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表示呢?”引导学生说出“只要是把一个长方形*均分成了两份,每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2。”

  接着再通过几道判断题,使学生明白如果分成二份的大小不相等,它不是*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条件——“*均分”,为以后学*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3)再次操作,创造分数

  认识了1/2,接着我顺应学生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自主创造分数,彰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说一说还想认识什么分数,学生边说,老师边有选择地板书。同时鼓励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创造自己喜欢的分数。这样在学生动手操作,动**流,动脑思考中,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含义。找一找分数王国里的分数(放主题图的课件)不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而且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学*的成功与快乐,真正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更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比较分数的大小

  使学生初步学会自己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认识,形成分数的完整概念。

  (三)分层练*,拓展提高。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写、涂、说、看四种练*,通过练*,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提高能力。

  A、基本练*,形成技能。

  1、写,用分数表示下列各图的涂色部分。

  做一做的第1、2题(数学书93页)

  2、涂:看分数,涂颜色。(练*二的1、2、3题)

  以上两个练*是最基础的巩固练*,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形成技能。

  B、应用练*、提高能力。

  3、说: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哪些分数?

  法国**五角星巧克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具体的,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利用生活中的事物理解分数的意义,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4、看:涂色的部分大约占图形的几分之几?

  课件依次出示图形,让学生看图进行估计,培养学生的猜测与验证的能力,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

  &%8226;(4)课堂小结,延伸铺垫

  我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自我反思评价,师生互评,有利于建立学*自信心、主动性,体现评价的多样性。使学生了解分数不但表示一个物体的一部分,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的部分数,为下一节课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做好铺垫。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可以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力求做到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1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91—92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多种活动,如*均分饼子、折纸等,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把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能正确地读写分数,掌握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和判断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意识,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体验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合作探究法 。

  教学重点:理解只有“*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师生各准备正方形、长方形等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鼠妈妈分饼子的故事好吗?鼠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大毛,一个叫二毛,哥俩长得挺机灵的,又非常喜欢鼠吃妈妈做的饼子。有一天,鼠妈妈做了4个饼子,想要分给两只小老鼠吃,要使两只小老鼠得到的饼子同样多,应该怎样分呢?谁来帮帮鼠妈妈?第二天,鼠妈妈做了2个饼子,想要分给两只小老鼠一样多,应该怎样分呢?谁也来帮帮鼠妈妈?第三天,鼠妈妈有点累了,这天她只做了1个饼子,还想要分给两只小老鼠一样多,应该怎样分呢?谁再来帮帮她?(半个饼子用数字怎样来表示呢?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它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小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好的数学课,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小学生的特点是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对于色彩鲜艳、离生活较*、有趣味性的故事感兴趣。本节课,我首先利用课件鼠妈妈分饼的故事创设了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思维活跃、学*积极性很高,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求交流,获取新知。

  (一)认识二分之一。

  1、鼠妈妈分饼子。

  鼠妈妈先把饼子分成不同的两份,大毛连忙说:“我是哥哥,我吃小的。”二毛一听也连忙抢着说:“我小些,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鼠妈妈看见哥俩互相谦让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她说:“好了,孩子们,不要吵了,我来重新分吧!”鼠妈妈重新把饼子分成同样多的两份,她说:“这块饼子,你们一人一半,这种把饼子分成同样多的两份,我们在数学上把它叫做*均分。”

  2、演示鼠妈妈分出*均分的饼子情境图。

  指出,把一块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教师指导学生读、写1/2。中间的横线表示*均分,横线下面的2表示*均分成2份,横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1份,这个分数读作二分之一。写分数时,应先写什么?(先写分数线,接着写分母、分子)

  3、小组活动:用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折出它的1/2,并用彩笔画上斜线。把学生折出的1/2贴在黑板上。

  4、演示教师折出的1/2。

  (教学小结:本环节先让鼠妈妈把饼子分成不同的两份,引发哥俩的“争吵”——都要少的一部份,达到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互相谦让的传统美德。然后讲解分数各部份名称,让学生对分数的了初步的认识。最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动手折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1/2,进一步认识分数。)

  (二)认识四分之一。

  1、电脑课件演示,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打开,提问:把这张长方形*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读作什么?写作什么?

  2、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3、刚才我们认识了1/2,1/4,认识了分数里的分数线、分子和分母这个大家庭里的3位成员,还有许多分数想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和它们见面吗?教师课件演示1/3、1/6、1/8等。

  (教学小结:分数里只有1/2吗?于是我又利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纸的1/4,告诉学生这也是一个分数。学生兴趣来了,噢,我认识两个分数了。于是我趁热打铁,说:“还有好多好多的分数想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和它们见面吗?学生兴趣空前高潮,为下一步教学的发展奠定非常好的基础。于是接下的1/3、1/6、1/8等,学生一点就会,课堂效果非常好。)

  三、巩固练*,小结本节课内容。

  这节课我们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认识了分数,明白了怎样读写分数和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老师出一些练*题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练*区1、3、4、5、7)

  (教学小结:一节课上到这,学生大体都会了,为了防止他们产生自满情绪,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我又设计一系列练*,让学生在完成这些练*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发展。)

  四、智慧园:实践探讨,课后想一想。

  妈妈买的一大块巧克力里有一样大的8小块,怎么吃呢?方方说:妈妈吃3块,我吃4块,奶奶吃1块。他们各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多少呢?

  (教学小结:学生的好胜心理强,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但是仍然不满足,于是我在最后的教学中,带学生到智慧园去闯一闯,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中的问题,为下一节课几分之几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五、课堂作业:完成练*二十二第1、2题。

  六、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我利用课件鼠妈妈分饼的故事创设了以下的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思维活跃、学*积极性很高。小学数学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折出分数,学生的好胜心理强,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也真正上达到了预设目的。不过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在折分数时没有放开手让学生去折,而是不时的去指导,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13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第一课时:分一分(一),教学课本P53—55页的内容及相应的“练一练”。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也是这一单元的核心,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1/2,1/3,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获取知识。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分数的必要性,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结合直观操作,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2、过程与方法方面:从日常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操作、讨论等学*活动体会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惯。

  4、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5、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方面

  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以故事创设情境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乐学。

  2、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学具,引导学生观察,适时总结,配合发现法、谈话法、讲授法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学法方面

  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注意同桌互学,集体交流。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小黑板1块;涂一涂的图;长方形纸3张;正方形纸8张;苹果4个;彩色粉笔1盒。

  2、学生准备:彩色蜡笔;长方形纸3张;正方形纸4张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故事导入,以旧引新。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抓住“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均分”的概念上建立的。教学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谈话:有一天,淘气和笑笑到你家做客,妈妈拿出4个苹果来招待他们(教师出示4个苹果),你帮妈妈想一想怎样分苹果才能让两人都满意?

  学生:每人分2个苹果。老师:两人得到的苹果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什么分?学生回答:*均分。板书:*均分。再问:如果妈妈只准备了两个苹果,应该怎样*均分呢?学生:每人分1个。如果只有一个苹果,要把它*均分给淘气和笑笑(老师出示1个苹果),他们每人能得到几个苹果?学生:半个。教师说半个能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呢?告诉学生半个可以用1/2来表示,师板书:1/2。这个数我们以前没有学过,这个数叫做分数。

  揭题,板书课题:认识分数。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由整数引入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①小黑板出示课本53页“涂一涂”中的图,谈话:你能用*均分的方法涂出它们的1/2吗?(也就是涂出它们的一半)。在动手之前,提示学生:先用眼观察,花瓶、脸谱、六边形、圆形、正方形这些都是前面学过的什么图形呢?学生答:轴对称图形。我们只要画出什么就能涂出图形的1/2(只要画出对称轴)。通过涂一涂,让学生体会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半个花瓶、半个脸谱、半张纸等,感受数学模型的作用,还可通过反例进一步突出“*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②折纸游戏:自主参与,让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动手折一折,涂上颜色表示它的1/2。学生动手折、涂好后,老师选出几幅不同的1/2图贴在黑板上,告诉学生它们的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也不同,但都可以用1/2来表示。肯定表扬不同做法的同学,讲清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的1/2,为今后学*分率埋下伏笔。通过游戏,发挥学生创造不同涂法。

  2、认识四分之几

  过渡: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能不能用这张正方形纸折出它的1/4?(板书:

  ①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每人折出一种1/4,并在1/4部分涂上颜色,动手折后,问:你在正方形纸中深色占几份?你是怎么折的?指名上台演示1/4不同的折法,同桌互相试着说说1/4的意义,老师适时引导说出:把一张正方形纸*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纸的1/4。

  ②让学生涂出自己折的正方形纸的2/4、3/4、4/4,分别让学生上台说一说,对多种折法给予肯定。

  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活动,认识1/4、2/4、3/4、4/4等分数的意义。

  3、创造分数

  过渡:在分数王国里有没有其它的分数?有你喜欢的吗?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用长方形纸折出,让学生边折边说。展示作品,如:老师喜欢的分数是2/8,我用长方形纸折出八份,取其中的二份,用分数2/8表示。

  通过自己创造,在创作中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

  4、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分数读、写法及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让学生自学,自学要求:1、看课本54页红色栏的文字内容,互相说一说,你学到了有关分数的哪些知识?

  2、学生介绍,老师板书,像1/4、2/4、3/4、4/4……都是分数。

  ……分子

  ……分数线 读作:四分之三

  ……分母

  3、老师介绍写法,先写中间的分数线,再写分数线下的分母4,最后写分数线上的分子3。让学生书空写3/4。

  4、老师小结:实际上,分数就表示把一个物体*均分成了几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三、分层练*、巩固新知

  练*是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之一,根据大纲要求:练*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知度,结合本班学生的学*基础,设计下列练*。

  1、模仿练*,完成54页的“说一说”。

  先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这三个分数,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分数的意义。如:三分之一读作:三分之一,三分之一表示把一根绳子*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表示这根绳子的三分之一,通过读、写让学生加深对分数的认识,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基础学*,完成55页练一练第1题,(出示小黑板)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图形*均分成了几份,再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练*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教育学生仔细审题,养成认真做题的学**惯。

  3、涂色练*,完成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看清楚每个分数的分数,再结合图涂上准确的格子。指名板演,其余练*。做完后,指名回答,有错让学生纠错,通过动手涂色进一步巩固对分数的认识,强化所学知识。

  4、诊断练*: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小法官,判断图中的阴影表示是否正确,设计让学生抢答,把课堂推向高潮,要让学生说出一、二小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均分。

  5、对号入座,加深学生对1/2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思维及观察能力。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板书说出本节课认识了分数,如认识了1/2、1/4……等这些分数。会用折纸、涂色表示分数,认识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板书突出教学的生、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打下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以下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晰。

  2、突出重点与课堂小结相呼应。

  认 识 分 数

  (*均分)

  ……分子

  ……分数线 读作:四分之三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14

各位评委,大家好!

  一、说教材:

  1、说课题: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分数的初步认识》。

  2、说教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这节课的所学的内容是从整数到分数的一次数的概念的扩展,而且知识较为抽象。无论从其意义以及读写法都与整数有着很大的差异。学好这节课才能为今后继续学*分数和小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教师有必要在教学时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与生活,而且是在“*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

  3、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初步认识和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读写比较简单的分数。

  (2)、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判断、逻辑思维等能力。

  (3)、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

  (4)、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的是故事化的激趣导入,给学生讲一个《小熊分饼》的故事。在故事中渗透“*均分”概念的回顾,引导学生动手分一分“饼”,说分法。巧设认知的矛盾,从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新知识1/2时,我组织学生动手分一分,从分的过程中形成1/2的表象。然后,让学生表述过程和表示1/2的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明确分数的形成是从生活当中用整数不能表述时才产生的。接着,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去判断,从而形成“不是*均分的图形不能用分数表示。”教师帮助加上“暂时”,完善认识。也为接下去的教学作好铺垫。

  3、生活化导引,继续自主探究:

  光从书面上认识分数是不够的。因而,接下去我就引导学生到生活当中去找分数。(家中的大门、窗户、半月……)在学生表述完后,追问:“教室里的窗户有好几扇是有好几块玻璃的,我打开其中一扇,问‘打开的是整扇窗的____.’”让学生初步接触其它分数。

  接着,我就组织学生自己想几个分数,请几位同学读一读后,再请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学具把其中一个分数表示出来。这样做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探讨。

  小组合作完成后,再请小组代表汇报,这里要注意学生的表述是不是完整,让学生明确“______是_______的_______。”

  认识了一些其他分数后,接下去利用学生展示过的学具,将上面的涂色部分再添上几份,同样让学生表述出来。这样让学生明确几分之几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

  练*:将课后的练*2、3用投影片放出来,请学生口述。

  4、巩固新知,文本练*:

  分数的读法:课后练*5 请几位学生口头读一读。

  分数的写法:课后练*6 请同学们用手指书空,明确书写顺序。

  5、结合新知,拓展认识:

  请学生观察出示的实物图,问:“这能用分数表示吗?”(暂时不能)

  “那你能猜一猜吗?”

  “谁能来证实一下你猜的准不准?”(折一折)

  “现在你们明白老师为什么要加上‘暂时’两个字了吧!”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不是*均分的图形,只有通过再次分,分的份数多了,才能将所取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6、回顾总结,口语表述:

  通过最后一环节,请学生口语表述学会了什么,回顾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说,达到总结的目的。

  三、说板书:

  板书很简洁,但重点突出、给教学带来很大方便,给学生的表述做出参考。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课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它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这节内容需借助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操作,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分数。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感悟分数只是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获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几分之一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分数的含义。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整数知识,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量,虽然他们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多半的概念,但只能模糊地来表示某些量。初学分数,由于分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初学分数会感到困难。

  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演示、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目的。学法:学生通过分,涂,折,说等手段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

  五、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问题,引入课题。

  1、出示“*均分”,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你觉得*均分怎么样?

  2、把6本本子*均分给2个人,你会吗?每个人分到多少?

  3、2支笔呢?*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4、1个圆饼呢?*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体验分数的产生。

  第二个环节: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在这个环节里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分别是:

  1、认识 1/2

  由疑问“怎么表示这半个蛋糕呢?”来产生分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这样不足一个蛋糕的情况,用整数是无法表示的,在数学中引入了分数,可以用1/2这个分数来表示这个蛋糕的一半,让学生说说1/2这个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让学生用手中的长方形折一折,找到1/2 ,并用斜线涂上颜色。涂好后说一说1/2是怎么来的?在这个环节设计 “ 折一折 ” ,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接着学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说说自己的1/2是怎么来的?并且有意识地收集学生作品:

  (1)为什么都能表示1/2 ?

  (2)图形不一样,为什么都能表示1/2

  (3)为什么一个1/2大,一个1/2小

  经过多次比较,去掉1/2的表面属性,提取1/2的本质属性。

  (4)下列图形能用1/2表示吗?

  (5)在生活中能找到1/2吗?

  2、认识几分之一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学生初步理解1/2后,根据学生的生活及学*经验,自主地学*探究几分之一,培养学生进行尝试学*的意识,让学生获得发现的喜悦。这一步我采用了活动让学生自主学*几分之一。

  活动要求:

  想:在心里想好一个分数

  写:将这个分数写在方格纸上

  选: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释这个分数是怎么来的

  3、比较分数的大小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首先,我出示了课件,先出示一条红纸条,告诉学生可以用“1”来表示,再出示涂了一半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1/2。这时再出示涂1/3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是1/3后,教师问:同一张纸条的1/2和1/3哪一个大?这里只要让学生从图上直观的看出哪个分数大就可以了,简单的说一下为什么。接着再来估计1/6,可能有一些难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铺垫,学生应该可以估计出。最后再比较1/6与上面两个分数的大小。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对数的感觉,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2、1/3、1/6和1的关系,为后面学段继续学*分数打下伏笔。

  第二是让学生动手自己解决课本第93页第3题,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引导下,感到分数也有大小,点燃学生探索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第三环节:综合实践,巩固运用1、比较大小 2 、先看图估一估,在填上合适的分数

  通过多层次的练*,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

  第四环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优选【10】份(扩展2)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实用10份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1

  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75——76页,认识几分之一。

  一、说说对教材的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第一小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去年以前的老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112——113页,从去年秋天的教材才安排在四年级第七册75-76页,这也是因为认识到分数的理解较抽象的缘故而做的新调整。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学例1——例5借助实物演示(如可能我也准备课件)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的基础。教学大纲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老师们常容易忽视这部分内容,认为它太简单,简单是我们对它肤浅的理解,实际上它较难理解。例如有一次在学了这部分内容有一个考试题是这样的,15的三分之二是多少,许多老师认为这是分数乘法,要到六年级才学,实际上这题没有超标,也是考验我们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是不是真正的理解了。如果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做出这题是非常容易的。所以我们要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能停留在一个表面现象上,而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确定本节课教学目的如下:

  (1)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优势,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教学中要使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时,形成感知的概念,充分发挥表象在认识分数概念中的桥梁作用。

  教学难点:分数的实质是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分母、分子的含义是分数教学中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

  二、说说这节课的教法:

  分层递进,由扶到放。是我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目的。根据直观性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练*内容自制教具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通过实物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的主动性。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完成5个例题的教学。本节课的五个例题运用不同的方式处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说说对学法的指导

  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共有5道例题。根据学生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教师在讲解例1时,首先引导学生观看演示,从日常生活实例入手,初步认识二分之一,接着扶着学生认识三分之一,再独立认识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十分之一。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其学生的“学”,体现在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学*中多次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营造出互动教学的气氛。

  四、说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一)引入:

  运用教具,以旧引新。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口头回答把4个饼和2个饼,*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把4个饼、两个饼“*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饼分成两份,观察1个饼切成2份后,重叠比较大小一样。这每一份生活中叫“半个”,“半个”饼是多少能用整数表示吗?由此引入新课。

  (二)授课

  (1)运用演示,初步认识概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讲解例1时,再次演示*均分一个饼。学生初步认识“*均分”,理解图中几份数和一份数的含义。这时教师指出这半个饼是一个饼的二分之一,引导学生在不同形状低上对折一次,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的操作练*。接着演示,把它*均分割成三份比较大小后还原,认识三分之一。学生通过对概念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很快明白了几分之一的含义。接着再教学分数的读、写法。

  (2)实际操作,促进内化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对例3四分之一的认识是这样做的。先确定操作要求,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然后学生操作。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出现了三种类型正确折法,

  又请学生观察教师的另一种折法,并提问:所表示的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吗?

  这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按老师设计的目的说出:因为把这张纸都“*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如果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均分”的概念,为以后学*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3)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教学例四、例五时,学生观察,自学五分之一,十分之一的念义,随机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分层递进,随例题发展,突出重点。

  (二)练*

  在练*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学*效果。

  练*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为了使课内练*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活动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练*的形式要有变化,使学生在练*中保持兴趣。二是练*的难度逐步提高,让学生做题时都要动脑想一想。三是面向全体学生,练*要有“弹性”,保证全班每个同学都有较多的参与机会。

  (1)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设计了一组基本练*,主要让学生随机分析正误并说出为什么,教材中“做一做”和练*中的*题,

  (2)又设计了一道小猴分瓜的小故事,这是一道趣味思考题。三个同样大的西瓜,逐个*均分成2份、3份、4份,让学生比较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大小,设问谁吃的多?为什么?这道题的练*目的,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融合贯通,激发学生兴趣,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具有一定的作用。为建立分数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概念埋下了伏笔,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了全课小结。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题目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 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91页到93页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意义,还是读写方法、计算方法,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

  二、说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这样的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均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学生生活中已经有这样的经验。例如,妈妈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给弟弟和妹妹,每人分得半个月饼。但学生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有以下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的经验。

  3、情感目标:通过具体事例,感受到数有整数向分数扩展,体会分数在数学和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根据教材的特点,我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只有*均分才能产生分数,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并描述几分之一的含义。这节课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圆片、正方形和长方形还有线绳等教具和学具。

  四、说教学流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一开始,由狗哥哥和狗弟弟分月饼的故事导入。在预*案中提到了,第一天,他们买了4个月饼,狗哥哥想要3个,狗弟弟不愿意,引导学生们说出必须要*均分月饼,分得的同样多,这样才公*。在这里强调*均分和分得同样多。接着出示情境,第二天,2个月饼,每人分得1个。到了第三天只买了一个月饼,那每人分得多少?这个问题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矛盾产生的创生点,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说出每人分半个。由此导入新课,半个月饼怎么用数来表示,引出今天学*的知识内容。让学了解本节课要学*的知识,而且说一说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达到这些学*目标。熟悉的分月饼的情境唤醒了学生对“*均分”的回忆,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基础,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学生们各抒己见,有写二分之一和一分之二2种写法的,老师比较两种不同写法的相同之处,都有1和2,很容易理解了毎人分得的个数可以用整数2、1表示。由分数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数学上是怎么规定分数的写法的。强化二分之一的意义和写法。

  二、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1、深入认识1/2

  接着,我让学生们用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来自己表现出二分之一来,学生有用圆片的、有用正方形的,有用长方形和线绳的,我将不同的表示方法分别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含义,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和同位交流,发现相同点都是把一个图形*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不同点是*均分的图形不同。看来,表示分数时一定要说清是“谁的”很重要。

  这样在学生动手动脑,交流分享中,丰富二分之一的表象,进一步感受到分数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说说我们教室里有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的,加深对二分之一的认识。

  2、动手操作自己创造一个分数

  引导学生要想得到分数必须*均分某个物体或者图形,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小组共同合作创造一个分数,先折,再画。然后考虑这些分数都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创造出了许多的分数,让同学们上台展示自己的分数,并且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都是*均分成了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还有同学思维能力比较强,创造出了像八分之四这样的分数。接下来就来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每个分数都有一条线和2个数字,这条线就是分数线,表示*均分。

  下面的数字是分母,表示分了几份;上面的数字是分子,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就像母亲背着孩子,学生们就更加深刻的记住了分子和分母,也比较容易的区分。由此,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分数的本质属性,同时在“做数学”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3、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我由小猴和小猪争论谁吃西瓜吃的多出示比较分数大小的题目。

  1/2 :1/4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西瓜的图片很容易就得出2分之1大,让学生自己提问,然后自己总结出为什么2比4小,2分之1却比4分之1大呢?学生说出了*均分的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越小。接着再出示8分之1.

  总结出分子是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再由一条纸条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六分之一进行比较,内化对整体1的认识。

  五、 联系生活,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先让学生看德国**,健身器材,巧克力上面藏着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出现过哪些分数,学生说出了,吃一个馒头或者一块面包或者一盘菜的几分之几。体现了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延伸铺垫。

  讲到这,这节课接*了尾声。我对学生的课上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出示8支铅笔)先把8支铅笔的1/8奖给发言积极的同学,每人奖励几支铅笔?再把8支铅笔的1/4奖给遵守纪律的同学,每人奖励几支铅笔?通过获得铅笔的支数不同活动,学生了解分数不但表示一个物体的一部分,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的一部分,为今后理解分数的意义做好铺垫。

  最后,在这种奖励的愉快氛围中进行全课小结。我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认知机构。

  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我设计了三组练*。第一题,填分数。第二题是比较分数的大小。第三题是拓展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做。这几道练*题形式不同,强化了学生的学*效果,有利于对知识的巩固。

  六、说学*评价

  这节课我采用自我反思评价,师生互相评价的方式,有利于建立学*自信心、主动性,体现评价的多样性,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板书主要是由我的书写和学生的作品组成的。突出重点,克服了课件上没有完整板书的弊端。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3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拍掌回答把4个苹果和2个苹果*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把4个苹果、两个苹果“*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苹果*均分成两份,学生就无法用拍掌回答,就问老师半个怎么拍啊!于是我就抓住机会由此引入新课。从上课的情行来看这方面做的是比较成功的,通过拍手使得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来,而且使课堂的气氛变的很好,对整堂课的教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教学四分之一时我先确定操作要求,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然后学生操作。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出现了三种类型正确折法,又请学生观察教师的另一种折法,并提问:所表示的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吗?这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按说出:因为把这张纸都“*均分”成了四份,

  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如果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均分”的概念,为以后学*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但是在教学之中也有一些使我感到遗憾的事,在教学四分之三时我把图画成了八分之五,当有学生说老师可以把每个小正方形再*均分成两份,应该是八分之五。我才发现少图了一半,没有对这个聪明的学生加以表扬,而是直接把少图的地方补了上去,错失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说明在实际的教学之中还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说课题: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分数的初步认识》。

  2、说教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这节课的所学的内容是从整数到分数的一次数的概念的扩展,而且知识较为抽象。无论从其意义以及读写法都与整数有着很大的差异。学好这节课才能为今后继续学*分数和小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教师有必要在教学时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与生活,而且是在“*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

  3、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初步认识和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读写比较简单的分数。

  (2)、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判断、逻辑思维等能力。

  (3)、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

  (4)、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的是故事化的激趣导入,给学生讲一个《小熊分饼》的故事。在故事中渗透“*均分”概念的回顾,引导学生动手分一分“饼”,说分法。巧设认知的矛盾,从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新知识1/2时,我组织学生动手分一分,从分的过程中形成1/2的表象。然后,让学生表述过程和表示1/2的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明确分数的形成是从生活当中用整数不能表述时才产生的。接着,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去判断,从而形成“不是*均分的图形不能用分数表示。”教师帮助加上“暂时”,完善认识。也为接下去的教学作好铺垫。

  3、生活化导引,继续自主探究:

  光从书面上认识分数是不够的。因而,接下去我就引导学生到生活当中去找分数。(家中的大门、窗户、半月……)在学生表述完后,追问:“教室里的窗户有好几扇是有好几块玻璃的,我打开其中一扇,问‘打开的是整扇窗的____.’”让学生初步接触其它分数。

  接着,我就组织学生自己想几个分数,请几位同学读一读后,再请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学具把其中一个分数表示出来。这样做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探讨。

  小组合作完成后,再请小组代表汇报,这里要注意学生的表述是不是完整,让学生明确“______是_______的_______。”

  认识了一些其他分数后,接下去利用学生展示过的学具,将上面的涂色部分再添上几份,同样让学生表述出来。这样让学生明确几分之几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

  练*:将课后的练*2、3用投影片放出来,请学生口述。

  4、巩固新知,文本练*:

  分数的读法:课后练*5请几位学生口头读一读。

  分数的写法:课后练*6请同学们用手指书空,明确书写顺序。

  5、结合新知,拓展认识:

  请学生观察出示的实物图,问:“这能用分数表示吗?”(暂时不能)

  “那你能猜一猜吗?”

  “谁能来证实一下你猜的准不准?”(折一折)

  “现在你们明白老师为什么要加上‘暂时’两个字了吧!”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不是*均分的图形,只有通过再次分,分的份数多了,才能将所取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6、回顾总结,口语表述:

  通过最后一环节,请学生口语表述学会了什么,回顾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说,达到总结的目的。

  三、说板书:

  板书很简洁,但重点突出、给教学带来很大方便,给学生的表述做出参考。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5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初步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以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说说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三年级第六单元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讲了明白什么是分数,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的分数等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们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来学*的,它为进一步学*比较分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加减运算有重要的铺垫作用。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善于学*,爱好展示,善于发言,课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针对新课标的要求与教材内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能熟练地根据图表表示分数,根据分数涂写表格。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针对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我确定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以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是重点。

  合作探究理解分数的意义是难点。

  四、教法学法(根据本节课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主要教法有:创设情境法、启发式教学法、精讲点拨法。

  主要学法有:自主学*法、小组讨论法、展示探究法。

  (设计意图:课堂上充分让学生自主学*、合作讨论、展示探究,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动手、动脑、积极思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师只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倡导者和引领者。)

  五、教学过程(我下面重点说一下具体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出示人成长的动画图,人的成长都经过胎儿、婴儿时期,最后发展为**,大家仔细观察胎儿、婴儿、**的三幅图片,不同时期头部和其他部位占整个身体的比例一样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自然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学生对自身的成长充满好奇,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并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自主探究,学*新知

  自主探究一:仔细观察胎儿时头部占整个身体的多少?怎样表示?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和交流,

  有的学生说:胎儿时头长占整个身长的一半。

  也有的学生说:胎儿时头部占整个身长的1/2。读作二分之一。

  教师及时鼓励,并板书1/2,强调读法。

  接下来教师设计了做一做、议一议的环节,让学生动手、动脑,小组交流讨论。

  做一做:将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圆形纸片怎样折才能得到整体的1/2?并涂上颜色。

  议一议:将长方形纸片和圆形纸片随意对折是不是整体的1/2?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调动了学*的积极性,用反例强化将整体*均分成两份,突破了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二:仔细婴儿时期和**时期整个身长的比例图,婴儿和**时的头长各占整个身长的多少?怎样表示?为什么?(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班内展示。)

  经过学生认真的自学,激烈的讨论,教师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

  有的学生说:婴儿时头长占整个身长的1/4,因为将整个身长*均分成4份,占其中的一份。

  有的学生说:**时头长占整个身长的1/8,因为将整个身长*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一份。

  教师及时评价鼓励学生。接着让学生运用长方形纸片折出1/4,涂上颜色,加深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把一个整体*均分成几份,任取其中的一份,便是几分之一。

  自主探究三:进一步观察**时期整个身长的比例图,成年人上身的长占整个身长的几分之几?怎样表示?为什么?(仍然要求先独立思考、在小组讨论、最后班内展示。)

  有的学生说:成年人上身占整个身体的3/8。

  也有的同学说:把整个身体*均分成八分,占其中的三分,教师板书3/8。

  教师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1/8、3/8。同时归纳总结分数的意义。

  像1/2、1/4、1/8、3/8这样的数都是分数,并且选中3/8。

  解读各部分的名称和写法,中间的线是分数线,8是分母,3是分子(板书)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了三个自主探究的环节,将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3、激活练*,巩固新知

  根据教材的内容,我设计了抢答题和必答题

  1、抢答题:课后自主练*3,明辨是非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巩固只有*均分才能得到分数)

  2、必答题:课后自主练*1(照顾到每个学生,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4、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教师:将一个月饼分给3个同学,怎样分会比较公*,为什么?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课堂小结,谈谈收获,布置作业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整理知识要点。既可以巩固新知,又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作业布置:(一个题即可)

  六、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1/2,1/4,1/8,3/8…这样的数是分数

  3……分子

  —……分数线

  8……分母

  我将重点知识点写在黑板的中间,这样的板书一目了然,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老师!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6

  一、教材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二、教学目标;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教学难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的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教学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水彩笔。

  学具:每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

  三、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分月饼、折纸片、涂颜色、找分数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两分米长的绳子。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分为四个环节:(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二)学*新课、探究新知(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利用小朋友们喜欢的《西游记》的故事创设一个分东西的情景。同时播放背景音乐。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和沙僧找水喝,没想到,他俩找到了一个大西瓜,他们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了,就商量着和沙僧先吃掉这个西瓜,可是俩个人该如何分西瓜才公*呢?

  这个情景学生很容易就会说出每人分“一半”,“一半”还能像刚才那样用整数来表示吗?那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个问题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矛盾产生的创生点,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

  (二) 学*新课、探究新知

  1、 引入“一半”,引导学生经历分数“从整体知识到分数知识”的数学化过程。

  (1) 学具操作,理解“一半”

  先让学生说一说该如何分西瓜,怎样知道是“一半”, 然后通过折圆形纸片的一半,强调*均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均分,明白只要把一张纸*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这张纸的一半。为下一步理解分数的的意义打下基础。

  (2)发挥想象,创造符号,表达“一半”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通过画图、写字或者写数字等方式创造出表示一半的符号。 学生自由活动,小组交流,展示,让学生说出理由。表扬学生的创新精神,着重针对画图的学生作品讲解。

  在小结中总结三个共同特点,第一,都注意到了*均分;第二,都*均分成了两份;第三,都取了其中的一份。(师边说边板书―,2,1),引出在数学上,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数学上把像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中间短短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均分;分数线下的“2”表示*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让学生齐读分数。

  (3)进一步理解1的意义:

  1、折叠方法

  ①让学生动手用各种图形来表示出1/2,体验不同折法。

  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的1/2。并启发思考: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 来表示,那是为什么?理解只要把一个图形*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没有*均分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些反例来突出“*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这一环节着眼一个“动”字,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 的表象,建构1/2 的意义,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也为后面学*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故事衔接,深入认识分数

  (1)就在猪八戒和沙僧准备分西瓜的时候,孙悟空从天而降,批评了他们,八戒只好求饶,说西瓜四个人一块吃,你能帮他们再分一分吗?通过故事的发展,自然引出对1/4的认识。

  (2)动手操作,创造1/4.

  通过折长方形纸片的1/4,加深对此分数的理解。

  (3)利用图形,探索其他分数

  ①让学生利用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请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②继续创造几分之几

  我们知道猪八戒是最馋嘴的,我们帮他们把西瓜分成了四份,可是猪八戒一不留心吃掉了两份,它吃掉了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学生思考,展示交流 重点理解:24里面有几个1

  4、知识引入

  通过故事的发展,自然引入几分之几的认识,学生很轻松的理解了几分之几的意义,有利于难点的突破。

  3、学写分数,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这部分知识较为简单,在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己学*,而后通过几个练*巩固!

  (三) 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练*按照基础――提高――拓展分成了三个层次,意在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层、有度。

  1、 基础练*

  让学生辨别图中阴影部分可以用1/2表示吗?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2、 提高练*

  让学生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学以致用。

  3、 拓展练*

  一条长1米的绳子,把它*均分成10份,每份是( )米,也就是( )。

  这个题是分数与长度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是为后面分数意义和小数的学*埋下了伏笔。

  (四) 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设计此环节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过程,同时让学生领会学*方法,获得数学学*的经验。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展现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逐步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板书设计:

  分数 几分之一

  1 其中的一份

  *均分

  2 *均分的份数

  读作:二分之一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以上就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些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指教。谢谢大家!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7

  一、说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这个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的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只有“*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关键: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并描述几分之一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经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分月饼、折纸片、涂颜色、找分数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两分米长的绳子。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四个环节完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小朋友喜欢的动画片人物喜羊羊创设一个分东西的情景:

  (1)有4个苹果,*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

  (2)有2个草莓,*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

  这两个问题,学生很自然的用2、1等整数来描述分的结果,这时我出示第三个问题:1个月饼,*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学生会说每只羊分半个,“半个”还能像刚才那样用整数来表示吗?那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个问题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矛盾产生的创生点,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此时教师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分数——认识几分之一(板书)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

  1、认识

  (1)电脑演示,初步认识:

  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的过程。指出: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用数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写作1/2。(板书:二分之一 1/2 )

  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中间短短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均分;分数线下的“2”表示*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让学生借助月饼图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1/2的,剩下的那一份是这个月饼的1/2吗?明白*均分成的两份中,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2)动手操作,促进内化:

  ①让学生动手用各种图形来表示出1/2,体验不同折法。

  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的1/2。并启发思考: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 来表示,那是为什么?理解只要把一个图形*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没有*均分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这些反例来突出“*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这一环节着眼一个“动”字, 经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 的表象,建构1/2 的意义,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也为后面学*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认识几分之一

  (1)猜想:分数是否只有1/2这一个呢?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们的几分之一呢?

  (2)探究:让学生利用纸片等材料经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请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3)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几分之一。

  指出:像1/2、1/3 、1/4 、1/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3、比较分数的大小

  经过把同样长的绳子反复对折,再比较其中的一份。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使学生体会和感悟: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同一个物体,*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完善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练*按照基础——提高——拓展分成了三个层次,意在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层、有度。

  1、基本练*:

  (1)说出***正方形在下图中分别用哪个数表示:

  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同样的一个正方形却用不同的数来表示?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2)下列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正确吗?正确的画√,不正确的画×。

  2、提高练*:设计了一道喜羊羊分西瓜的小故事:三个同样大的西瓜,逐个*均分成2份、3份、4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拓展练*:看主题图,在图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和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最后选取图中的一个多边形问学生:图中涂色部分还能用分数表示吗?这一问题无疑会与学生刚刚建立的新知产生矛盾,在学生的争执中,教师抛出答案:不能用几分之一表示,但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这将是我们后面要继续学*的内容。这个练*力图渗透分数由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的扩展。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经过回顾、交流,对情感态度、学*方式等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展现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逐步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板书设计:

  分数——几分之一

  1 …………其中的一份

  二分之一 —— …………*均分

  2 …………*均分的份数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以上就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些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指教。谢谢大家!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8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认识分数”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先从学生们熟悉的野餐均分食物的情境出发,联系*均分蛋糕的结果,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纸,并涂出它的1/2,进一步体会意义,接着又在操作活动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获取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根据教材地位、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操作、讨论等数学学*活动,体会到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惯。

  2、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3、教学难点: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三、说教学策略

  1、突出数学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因此必须遵循数学概念形成的规律,按照实例观察、分析共性、抽象属性、符号表示、具体运用的流程充分展开教学过程,尤其是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

  2、突出数学学*方式的综合运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学*方式。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1)自主学*,着眼一个“探”字。

  数学学*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例如:表示半个蛋糕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例如:当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张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出示情境图,说说准备了哪些食品?怎样分能让两人都满意?(突出*均分)

  2、学生共同*均分野餐的食品,汇报分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在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中经历由整数拓展到分数的过程。】

  (二)、探究新知:

  1、认识1/2。

  (1)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小圆片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初步形成1/2的表象。

  (2)老师小结揭题,规范表述分数意义的语言,并指导写法、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含义。

  【设计意图:在*均分的过程中,学生逐步积累了1/2的基本表象,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尝试建构1/2的意义,整个环节从操作实践开始,完成于意义建构。】

  (3)通过反例(没有*均分的情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意图:进一步突出“*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4)折纸游戏:表示其他学具图形的1/2,体验不同折法,设问:大家看黑板上这几幅作品,他们的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来表示,那是为什么呢?并观察发现:*均分的图形大小相同,他们的1/2也相同;*均分的图形大小不同,他们的1/2也不同。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1/2”。[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发挥创造性,从各种不同的方法中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也为后面学*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认识几分之一。

  过渡: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们的几分之一呢?(相机板书:1/3、1/4、1/5……)让学生利用各种学具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贴上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并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

  3、在辨析中深化认识。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设计意图:针对分数概念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有目的的让学生鉴别,以加深印象。】

  4、辩论验证,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谈话引出辩论问题:妈妈买了两个同样的.大饼,弟弟吃了一个饼的1/2,哥哥吃了一个饼的1/4,他们谁吃得多?引发不同意见,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来加以直观验证,也允许学生进行单纯数学思考,即从*均分的份数上理解其中一份的大小。

  (2)妈妈吃了饼的1/8和兄弟俩比一比,是多还是少呢?

  (3)整理本堂课上用圆片表示的分数,进行排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秘密。(同样大小的圆片,*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再出示一整个全部涂满颜色的圆,体会几分之一与“1”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主动辩论、验证比较,一方面丰富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简单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三)巩固新知:

  1、听写分数的练*。(教师说分数的方式是多样的,如A、八分之一;B、一个分数,分母是10,分子是1;C、把一块糖*均分成5份,一份是这块糖的几分之几。)

  2、从身边的事物中找一找分数,并具体说明一下,老师可以先举个实例作启发。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形式听写分数的综合练*,巩固本课所学基本知识点。通过寻找身边的分数再次让数学知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从黑板报中“艺术园地”约占版面几分之一的估计中,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总结拓展。

  1、全课总结。

  2、发散练*:表示出每个小图形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此题是课本上“想想做做”第6题的延续,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材例1--例5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学好这部分的内容,既为学*分数初步认识作铺垫,更为小学生以后学*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初步基础,教学大纲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二、说学情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具体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方面制定的:

  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感悟几分之一;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理解分数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分析等学*数学的能力。

  体验学*数学的乐趣、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因为认识几分之一是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开始,也是今后进一步学分数的基础。所以使学生认识几分之一是教学重点。

  又因为从整数扩展到分数,学生接受起来比较抽象、困难,所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常出现,但学生对它的认识却各不相同。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并得以发展,就必须引导他们参与实践活动。新课标也视学*为“做”的过程,凸显学生学*的实践性特点。因此,本课力求在教法上体现“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的思想;在学法上则突出“自主学*,实践感知”的特点。本节课的学*活动,从分数的产生背景出发,通过“看”中学、“动”中思、“比”中悟,体验分数的产生、发展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本节课以引导发现法为主,综合运用教法,以班级教学与合作学*相结合的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学*环境,使教法和学法和谐地统一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个教育目标上。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复*:通过小精灵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学*兴趣,4个苹果;2个橘子,怎样分给她的好朋友莉莉和聪聪呢?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让学生自己来分,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会说出这样的分法:“4个苹果,每人分两个;2个橘子,每人分1个。”这时提出问题:“这样分同学们满意吗?”“满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分得的都同样多。”“分得的都同样多可以说是怎样分呢?”“*均分”。这是要突出*均分的概念,因为*均分是教学分数的基础。

  在*均分的基础上,每人分2个苹果可以用2表示,每人分1个桔子用1表示,但是小精灵还有一个桃子想分给他们,该怎么分呢?“每人分半个桃子,还能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吗?”教师提出问题,回答“不能”“那谁知道用什么数来表示?”让学生自己说出——“分数”,在这让学生深刻体验分数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也就是说半个桃子没法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了,怎么办呢?只有引出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既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又让学生体会出分数产生的重要意义。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那么这半个桃子用分数表示是多少呢?分数怎样写呢?分数是什么样子的?这时学生会产生很多疑问。学生能直观的看到“半个”,但怎么表示呢?学生的内心产生矛盾。

  1、认识1/2

  多媒体播放分桃子的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均分的情境,使学生知道把一个桃子*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桃子的一半,也就是它的1/2,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写1/2。

  紧接着组织学生用图形表示出它的1/2,展示学生的作品,讨论:为什么不同的图形都可以用1/2表示?

  2、认识1/几的分数

  看着这个图你还能联想到哪些分数?学生例举联想到的分数。教师板书在黑板上。接着组织学生读一读。再请学生按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折一折、涂一涂,创造自己喜欢的分数。这样做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探讨。

  学生独立操作后小组交流:你认识了哪些分数,是怎么认识的?

  小组合作完成后,再请小组代表汇报,这里要注意学生的表述是不是完整,让学生明确“______是_______的_______.”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练*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练*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基础题、发展题、开放题。练*的难度逐步提高,让学生做题时都要动脑想一想。练*设计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全班每个同学都有较多的参与机会。

  基础题:课本91页主题图让学生找找都有哪些分数。

  课本93页第1题。

  发展题:课本96页第1、2题。

  (四)引导学生全课小结

  今天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几分之一。

  (二)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意义,还是读写方法、计算方法,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本节课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已经掌握了*均分的意义,能把一些实物图片或者图形*均分。有的学生已经知道了分数,但他们基本上还不能正确表达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分数的必要性;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分数。

  2、能力目标:

  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发展思维,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经历认识分数的过程,体验创造的快乐,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建立起分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够借助具体的实例说一说分数的意义。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各种图形纸片若干张,尺子、彩色笔。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设计着眼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因此本节课我使用的:

  教法:情境教学法、演示法、操作法、观察法和讨论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学法。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3)分层练*,拓展提高

  (4)课堂小结,延伸铺垫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数学学*的机会。”因此,新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一个笑笑和淘气分食物的情境,4个苹果、2瓶饮料*均分给2个人,每人可以得到2个苹果、1瓶饮料,分得的结果可以用整数表示,而把1块月饼*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半块月饼,“半个”月饼是多少呢?能用我们学过的数表示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分数的必要性,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在“动手操作,构建新知”这一环节我又分四步组织学生学*。

  (1)电脑演示,建立表象

  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课件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我们把月饼*均分成了两份,一半正好是两份当中的1份。这一份是月饼的1/2,另一份也是月饼的1/2,使学生明白

  只要是把一块月饼*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这块月饼的1/2。使学生初步理解1/2的含义。(板书: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实际操作,促进内化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我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先折一折,再用斜线给它的1/2涂上颜色。学生动手折纸并涂出所选图形的二分之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可能出现几种类型的正确折法。我先有意识地展示长方形的几种不同的折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折法不同,折出的形状也不同,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表示呢?”引导学生说出“只要是把一个长方形*均分成了两份,每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2。”

  接着再通过几道判断题,使学生明白如果分成二份的大小不相等,它不是*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条件——“*均分”,为以后学*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3)再次操作,创造分数

  认识了1/2,接着我顺应学生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自主创造分数,彰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说一说还想认识什么分数,学生边说,老师边有选择地板书。同时鼓励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创造自己喜欢的分数。这样在学生动手操作,动**流,动脑思考中,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含义。找一找分数王国里的分数(放主题图的课件)不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而且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学*的成功与快乐,真正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更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比较分数的大小

  使学生初步学会自己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认识,形成分数的完整概念。

  (三)分层练*,拓展提高。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写、涂、说、看四种练*,通过练*,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提高能力。

  A、基本练*,形成技能。

  1、写,用分数表示下列各图的涂色部分。

  做一做的第1、2题(数学书93页)

  2、涂:看分数,涂颜色。(练*二的1、2、3题)

  以上两个练*是最基础的巩固练*,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形成技能。

  B、应用练*、提高能力。

  3、说: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哪些分数?

  法国**五角星巧克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具体的,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利用生活中的事物理解分数的意义,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4、看:涂色的部分大约占图形的几分之几?

  课件依次出示图形,让学生看图进行估计,培养学生的猜测与验证的能力,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

  &%8226;(4)课堂小结,延伸铺垫

  我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自我反思评价,师生互评,有利于建立学*自信心、主动性,体现评价的多样性。使学生了解分数不但表示一个物体的一部分,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的部分数,为下一节课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做好铺垫。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可以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力求做到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优选【10】份(扩展3)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范本10份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1

  一、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以一切立足于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为目的。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张扬学生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获取知识,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之美。

  二、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和写法上与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

  三、学情分析。

  在学*分数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有了用整数表示物体个数多少的经验基础;理解了*均分的含义,具有了*均分的操作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有的学生也许听过几分之一,但他们不理解分数的含义。因此,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

  四、教学目标。

  1、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初步让学生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2、通过开展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知分数的初步意义。

  3、在问题情境中,渗透分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表示出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六、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结合新课标教学理念,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并为学生准备了学具,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实际操作、合作交流,从而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建构过程。

  2、学法。

  为了能让学生轻松有效学*,我通过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来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七、教具、学具。

  1、教具准备:课件、双面胶。

  2、学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片若干张;水彩笔。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1、(出示幻灯片1):海宝做的一张关于上海世博会的手抄报。

  2、(出示幻灯片2)先看看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介绍。

  3、问:2个小朋友吃月饼,怎样分才公*?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热身,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同时为新课做铺垫。)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动手操作、交流汇报。

  请同学们用圆代替月饼*均分一分,并汇报结果,指名演示怎样得到一个圆的一半。月饼总数421,分的人数222,每人分的月饼数。

  (设计意图:以一半作为学生认识几分之一的切入点,并在对折的过程中复*感知*均分的含义,为下面学*二分之一做铺垫。)

  (2)联系实际,寻找切入点:让学生找日常生活中像这样分一半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均分可以是一个图形,也可以是一个实物。)

  (3)引发认知冲突,揭示课题。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像这样的一半在数学上应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分数 (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2、实践操作,感知理解。

  (1)认识12。

  ①揭示12的含义。

  由分圆的过程得出:像刚才这样我们把一个圆*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圆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 (板书这句话,并提醒学生 12 的写法)

  (设计意图:由分圆的过程到概念的揭示,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形成过程。)

  ②理解12的含义。

  A、找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和自己对12 含义的理解。

  B、判断。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辨认涂色部分是否可以用12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判断、质疑,进一步感受“*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使学生对 12 表面上的理解上升到本质含义的层面上,有效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③巩固12 的含义。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先折一折,再找出它的 12 涂上颜色。通过汇报交流,作品展示。教师归纳总结:形状不同、折法不同都没关系,只要是把一个物体*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 12 。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 12 ,丰富 12 的表象,也为后面学*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认识几分之一。

  通过师生谈话: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①出示要求:从学具中任意挑选一个喜欢的图形,先折一折,再用斜线涂一涂,表示出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展示时要求学生说清楚:把一个图形*均分成了几份,其中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②知识延伸

  师:如果我们把一个图形*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如果*均分成了20份、50份、100份呢?

  最后教师总结:像12 、14 、16 、18 ――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设计意图:再次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创造的机会,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对12 的理解逐步泛化为对几分之一的理解,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3、巩固理解、拓展延伸。

  本节课我设计了3个练*,都出自于海宝制作的手抄报中。

  (1)基础练*:填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看图,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呢?(包括:英国馆,建筑物,巴拿马**)

  (3)观察整张手抄报,估一估,各版块各占了整个版面的几分之一。

  (4)找生活中的分数。

  (设计意图:练*设计与课前用手抄报引入课题相呼应,使练*具有多样性、趣味性、层次性,并突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惯。)

  (二)小结。

  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可以从知识、能力或情感态度方面回答。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回忆和巩固,也是对学生今后学*方法和*惯的提示。)

  九、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做了以下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把一个圆*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圆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 12 。

  12 ――― ―――

  作品

  14

  作品

  16

  作品

  18 ――――――

  总之,我的宗旨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多动手,勤动脑,学会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取,我想这样,才能把“学生主体地位”落实到实处,让更多的小荷展露尖尖角。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2

  说教材: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充。学生初次学*分数会感到一定的困难。因此,我通过直观而形象的多媒体演示,以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乐学落到实处,并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体会只有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才可以用分数表示。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说明主题图。

  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块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谁来帮他们分一分?

  师:把4个苹果*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怎么分?

  生:把4个苹果*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2个苹果。

  2、师:把2瓶矿泉水*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怎么分?

  生:把2瓶矿泉水*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1瓶矿泉水。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揭示:每人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叫做*均分《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师板书:*均分)

  3、师:可是月饼只有一个,还能*均分给两个人吗?把一个月饼*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呢?(板书:把一个月饼*均分成2份)

  生:一半、半个……

  师:这个半个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吗?(1/2)

  师:同学们听过吗?像这样的数就是分数。(师板书: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

  二、动手实践 学知解困

  1、认识 。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我们把蛋糕*均分成了几份?

  师:这一半刚好是这2份中的1份(电脑演示书写过程,并出示1/2),这就是,谁会读?

  师:这一半是蛋糕的,那另一份呢?

  师:看来啊,这个蛋糕*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个蛋糕的(师板书:每份是它的1/2。)这个它指的是谁呢?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1/2的呢?

  同桌为一小组互相说一说。

  2、折出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文章《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1)动手操作。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蛋糕的1/2,老师这还有一张长方形的纸,又该怎么表示呢?

  (大屏幕出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折一折,把它的涂上颜色。)

  (2)同桌交流。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涂得?

  (3)展示不同的作品,并说出自己的折法,及时评价。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师:明明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这个长方形的1/2呢?

  (5)判断。下面这些图形都能用1/2来表示吗?

  3、认识不同的分数。

  师: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记录一些学生想认识的分数。)

  师:想不想用一个图形表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

  师:你能不能也象刚才这样,先折一折,再用斜线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可以吗?(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次你是把这个图形*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又是它的几分之一呢?(同桌交流并收集学生作品。)

  (展示学生作品在黑板上《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教案

  )

  师:涂色部分是几分之一?现在请仔细观察比较涂色部分。

  4、读、写分数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这么多分数,你觉得分数你会写吗?拿出手指跟张老师一起来写个1/2!

  (先写中间一短横,注意短横不要写得太长,短横下面写个2,写在下面的正中间,短横上面写上1,同样写在正中间。)

  三、综合运用 发展思维

  1.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图里涂色的部分吗?

  2.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3.它们分别占了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课后反思:学生能够积极发言,大胆提问。但数学语言表达不够完整,流利。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训练。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3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早就提出:“让学生从做中学。”这种教学理念反映在数学教学上就是“做数学”,“做数学”就是要用一种亲身体验的数学学*方式来有效地回避那种“灌输式”的数学学*。它强调学生学*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因为“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you do, you learn)。” 吴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她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的舞台,真正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她利用小组合作学*、辩论等多种形式,培养和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倾听与辩论、接纳与赞赏之中,学到与他人交流的技巧,这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格完善大有裨益。学生自始至终置身于教师为其创设的发现和讨论的情境之中,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倾听、争论和发现中学*数学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下面谈谈我听完这节课的一些感受,仅供参考,不足之处,请多指教。

  1、恰当地组织数学学*内容。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一般认识分数的教学都是按教材的顺序,由1/2 、1/3、1/4等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通过图形演示直接呈现给学生。这样认识的分数是形式上的,并没有为学生积累足够丰富的感性经验。将来要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需要有丰富的表象作支撑。因此,教学中呈现的内容不应是一个分数与一个图形的简单机械的对应,而应有更为丰富宽广的内涵。所以,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学*材料:各种形状的纸片和一条线段,让学生通过操作、演示、讨论、说理等方法,表示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一条线段等图形的—,在脑海中建立起—这个分数与多幅图象之间的对应联系,并突出1/2的本质属性。这样的1/2是生动的、具体的,富有活力的。练*设计中的“猜想游戏”和“色块问题”,对学生来说,也是富于挑战性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可以尽显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2、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小学生数学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的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分数的产生包含着丰富的思维过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悟知识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在“再创造”中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充分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开始,教师就以直接揭题法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欲望,为主动探究作了心理上的铺垫。接着,教师提出:既然是分数,与什么有关?自然地引出分东西,师生共同在分东西的过程中,经历的产生过程。在认识1/2基础上,教师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我们欣喜地发现,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分数,他们有各自独特的发现。不仅顺利地认识几分之一,而且还创造出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并且还能举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说明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这“做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创新火花不断地迸发出来,不断体验到创造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3、构建群体互动交流的发展区。

  “做数学”强调数学学*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中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交流反思**同分享学*成果,提升活动的价值。如当学生利用学具充分操作后,及时组织小组讨论:你是怎样创造出分数的?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学*成果,使认知结构得以扩充与放大。当学生提到“正方形的1/4”时,抓住契机,收集学生的不同的折法,展开对—本质意义的探讨。教师只提出:看到这些图形,你有什么想法?生自己提出问题:为什么阴影部分的形状各不相同,却都是这个图形的1/4呢?经过讨论才发现:分数与*均分的份数有关,而与具体分的方法和分成的形状无关,从而剔除分数的非本质属性。在上述思维的相互碰撞中,明确本质,升华认识。又如:“奇妙的色块图”的问题解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再采用小组讨论,合理反馈交流的活动形式,既总结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又展示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形象思维,渗透极限思想。不仅满足了不同学*水*学生的需要,同时为部分困难学生创造了“最*发展区”,进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达到共享成果的层面。

  此外,本节课老师以满腔的热忱、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真诚的爱心,感染孩子们的情,粘住孩子们的心。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总是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同喜同忧。在这节课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知识信息的传授、思维的碰撞,还有心与心、情与情真诚地交流。其独特的学风格,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在这节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听吴老师的课,如同亲临精彩的演出,既让人精神愉悦又回味无穷,难怪孩子们上她的课不愿下课,老师们不愿离开。

  听完这节课,我深切地体会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应关注学生获得怎样的结果,更应关注他们是否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实践、探究与交流的过程,才有可能懂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有让学生在“做中学”,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4

  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75――76页,认识几分之一。

  一、说说对教材的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第一小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去年以前的老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112――113页,从去年秋天的教材才安排在四年级第七册75-76页,这也是因为认识到分数的理解较抽象的缘故而做的新调整。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学例1――例5借助实物演示(如可能我也准备课件)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的基础。教学大纲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老师们常容易忽视这部分内容,认为它太简单,简单是我们对它肤浅的理解,实际上它较难理解。例如有一次在学了这部分内容有一个考试题是这样的,15的三分之二是多少,许多老师认为这是分数乘法,要到六年级才学,实际上这题没有超标,也是考验我们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是不是真正的理解了。如果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做出这题是非常容易的。所以我们要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能停留在一个表面现象上,而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确定本节课教学目的如下:

  (1)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优势,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教学中要使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时,形成感知的概念,充分发挥表象在认识分数概念中的桥梁作用。

  教学难点:分数的实质是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分母、分子的含义是分数教学中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

  二、说说这节课的教法:

  分层递进,由扶到放。是我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目的。根据直观性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练*内容自制教具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通过实物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的主动性。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完成5个例题的教学。本节课的五个例题运用不同的方式处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说说对学法的指导

  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共有5道例题。根据学生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教师在讲解例1时,首先引导学生观看演示,从日常生活实例入手,初步认识二分之一,接着扶着学生认识三分之一,再独立认识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十分之一。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其学生的“学”,体现在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学*中多次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营造出互动教学的气氛。

  四、说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一)引入:

  运用教具,以旧引新。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口头回答把4个饼和2个饼,*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把4个饼、两个饼“*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饼分成两份,观察1个饼切成2份后,重叠比较大小一样。这每一份生活中叫“半个”,“半个”饼是多少能用整数表示吗?由此引入新课。

  (二)授课

  (1)运用演示,初步认识概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讲解例1时,再次演示*均分一个饼。学生初步认识“*均分”,理解图中几份数和一份数的含义。这时教师指出这半个饼是一个饼的二分之一,引导学生在不同形状低上对折一次,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的操作练*。接着演示,把它*均分割成三份比较大小后还原,认识三分之一。学生通过对概念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很快明白了几分之一的含义。接着再教学分数的读、写法。

  (2)实际操作,促进内化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对例3四分之一的认识是这样做的。先确定操作要求,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然后学生操作。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出现了三种类型正确折法,

  又请学生观察教师的另一种折法,并提问:所表示的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吗?

  这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按老师设计的目的说出:因为把这张纸都“*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如果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均分”的概念,为以后学*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3)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教学例四、例五时,学生观察,自学五分之一,十分之一的念义,随机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分层递进,随例题发展,突出重点。

  (二)练*

  在练*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学*效果。

  练*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为了使课内练*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活动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练*的形式要有变化,使学生在练*中保持兴趣。二是练*的难度逐步提高,让学生做题时都要动脑想一想。三是面向全体学生,练*要有“弹性”,保证全班每个同学都有较多的参与机会。

  (1)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设计了一组基本练*,主要让学生随机分析正误并说出为什么,教材中“做一做”和练*中的*题,

  (2)又设计了一道小猴分瓜的小故事,这是一道趣味思考题。三个同样大的西瓜,逐个*均分成2份、3份、4份,让学生比较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大小,设问谁吃的多?为什么?这道题的练*目的,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融合贯通,激发学生兴趣,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具有一定的作用。为建立分数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概念埋下了伏笔,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了全课小结。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本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分数的简单加减计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识几分之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

  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第二部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的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探究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使学生获得数学学*的活动经验。

  (3)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关键: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并描述几分之一的含义。

  第三部分 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2)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针对教学重点,创设了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景。例如,通过野餐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产生的过程,为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打下基础。并通过电脑媒体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作到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

  针对教学难点,本课遵循三条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及练*,例如,让学生用多种生活中常见的图形纸片,通过折和画表示出几分之一。整个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探、疑、动、悟。

  第四部分 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比如二分之一,有的学生知道要分成两份,但不知道”

  *均分”,有的学生认为把一个苹果分两份,大的一份是二分之一,小的一份是三分之一等等。

  可见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准确的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

  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获取知识。

  第五部分 信息技术的应用

  1、运用PPT课件进行教学。

  2、上网查找资料,既激发了学生学*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锻炼了动手能力。

  第六部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化静为动的特点呈现教材主题图,它是五个与分数学*有关的小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获得的信息,学生很自然的用2、3、7、8等整数来描述所看到的人、树、鸽子等的数量。

  这时老师指着图中分西瓜的部分问学生“每个小朋友手里拿的是一个西瓜吗?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数表示吗?那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它的个数呢?”等问题时,学生的认知产生矛盾冲突,已有知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渴望用一个新的数表示,为学生对数的认识扩展埋下伏笔。此时教师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在这个环节中,主题图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矛盾产生的创生点。此时教师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2) 利用主题图中分月饼的情境教学。用“我们来听听他们分月饼的时候在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图:首先教师抓住“一人一半是什么意思?”“怎样分才是一人一半”等问题来使学生来理解*均分,并用一张纸任意折出一半大,一半小的反例让学生辨析,进一步理解*均分。明确的建立*均分就是每份完全一样、大小相等的概念,为学生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打下基础。然后教师直接指出,*均分成的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这就是我们认识的第一个分数1/2,然后指导学生读写1/2。让学生借助月饼图说说1/2的含义。在分一分和说一说的活动中,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

  (1/4) 分数是否只有1/2这一个呢?继续观察月饼图,这块月饼被*均分成了四份,指着其中的一块提问,还能不能用1/2表示呢?为什么?让学生说说理由,并试着用新的分数来描述这一块月饼与整个月饼的关系,借助于1/2的认识,类推出1/4,同时指着其它几块逐一提问“这一块是它的几分之几呢?”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有了第一次扩展:从1/2--1/4。

  此时对学生的创造性予以及时肯定,鼓励学生试着想象一下:如果把这块月饼

  *均分成5份、6份、10份……时,其中的一份还能用1/4表示吗?那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此时学生的大脑中会产生更多几分之一的雏形,为认识其它分数打下基础。

  课本93页“做一做”第一题,96页练*二十二第2题两组基本练*,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使学生直观看到无论一个图形形状如何,只要是把它*均分,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二)教学例2

  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初步认识1/2、1/4以后,让每一位学生用老师发的一张正方形纸折1/4,并用彩笔表示出它的1/4,再组织学生交流与展示,引导学生观察与比较几种不同折法:为什么折法不同,每份都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4呢?通过折和说的过程,使学生明确:只要是把这张纸*均分成四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4,不仅加深了学生对1/4的理解,再次突显分数的本质--*均分。

  折1/几

  此时学生认识了1/2,又认识了1/4,分数是不是只有这两个呢?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我又设计了让学生说一说,并用手中的学具折出自己喜欢的分数的活动。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使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以极大发挥,在动手操作中积极建构数学模型,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1/4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三)教学例3

  为了使学生能从比较大小的角度加深对几分之一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刚才分月饼得出的1/2和1/4及喂鸽子的食槽分出的1/4和1/3的大小,借助直观图,学生能很快比出大小,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由小精灵聪聪提出“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如:不同的物体可以表示同一个分数,同一个物体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数;*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少,*均分的份数越少,则每份越多。比一比的活动,力求从不另一个方面完善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随后出示:基本练*第95页“做一做”第2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在学生基本建立起几分之一的表象后,由小精灵聪聪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分数的历史和演变,渗透数学文化思想。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认识了几分之一,我们再来看看主题图,在图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和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最后选取图中的一个多边形问学生:图中涂色部分还能用分数表示吗?这一问题无疑会与学生刚刚建立的新知产生矛盾?能还是不能?在学生的争执中,教师抛出答案:不能用几分之一表示,但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这将是我们后面要继续学*的内容。这个练*力图渗透分数由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的扩展。

  四、小结梳理

  这节课学到哪些新知识,有哪些新的体会?

  五、巩固练*

  (1)课本“做一做”第1题。

  (2)练*二十二第2题。

  (3)做一做”第2题。练*二十二第3题。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为: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材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的基础。

  教学目标:

  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都必须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才可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分数所表达的意义,分数的实质是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分母、分子的含义是分数教学中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

  二、说学情: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对于*均分并不陌生,在二年级学*除法时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在生活中有时候也对一个物体进行*均分,你一份、我一份、他一份*均分一个物体;也有的同学在不同的渠道(包括看数学书)听说过甚至知道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一些分数,这些都是学*本课的宝贵的基础资源。但他们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三、说教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结合这节课的具体情况,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根据直观性原则,运用演示法,使学生初步感知几分之一。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创设了一些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景,通过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练*内容自制了多种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2、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的主动性。

  3、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索,获取知识,逐步完成例题的教学,达到最终的学*目的。

  四、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应该是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小,接受能力弱,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弱。让他们都准备好学具(圆形、正方形的纸片),在学*中先观察教师的演示,采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引领学生展开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五、说教学流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点,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利用多媒体,结合生活情景,创设提问,引发学生认识学*分数是我们生活的需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口头回答把2个饼,*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两个饼*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饼*均分成两份,观察1个饼切成2份后,这每一份生活中叫半个,半个饼是多少能用整数表示吗?由此引入新课。就要涉及到一个新的数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由此点出课题,使学生明确目标。

  这一环节是从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问题入手,问题简单,学生感到亲切,。当出现了半个或一半时,老师却提出要用一个数表示,这样就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⑴、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二分之一

  如何用分数来表示一半呢?老师用一个圆表示月饼。展示对折的方法:对齐,保证是*均分。剪开拿出其中的一份是一半,进行展示。同时让学生跟着动手进行同样的操作,

  ⑵、自主探究,认识二分之一

  打开数学书92页自学例1的内容。从例1中你知道了什么?

  ⑶、合作交流,深化认识

  ①学生合作交流,要求用语言表述。

  根据上面的自学提示和同桌交流,学生很容易的想到用对折的方法来找到圆的一半,在交流时引导学生理解对折后能把这个圆*均分,进一步强调要*均分。通过学生自学例1,学生会知道把一块月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板书二分之一),然后问学生:把这个圆*均分成2份,其中的这一份是这个圆的1/2,那另外那一份呢?学生会说也是这个圆的1/2。在此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

  在此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是以*均分为基础的,让学生初步感知二分之一。

  ②质疑。教师拿出一张圆形纸片,随手分成两半,这是1/2吗?(不是)为什么?学生会说:一边大,一边小,没有*均分。

  ③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得到1/2?进一步强化*均分,并让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表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均分、是谁的1/2.

  ④读写方法及各部分名称,引导学生书写。先写,是分数线表示*均分,再写2,是分母表示*均分的.2份,最后写1是分子表示其中的1份,读作:二分之一,并让学生读一读。此时让学生摸一摸这个圆的1/2,并在圆上表示出1/2,巩固分数的写法。

  3、知识迁移,拓展认识

  ⑴下列图形中(图略),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这个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比较判断,加深对二分之一的理解: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⑵出示三分之一图,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

  不能,你觉得可以怎样表示?生说一说。

  交流三分之一的形成,分别说一说。教师板书。

  (让学生交流三分之一的形成,还是在巩固分数产生的意义。触发学生灵活思维。)

  ⑶联想: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学生回答后,板书:像1/2、1/3、1/4、1/6这样的数就是分数。分数的大家庭有好多成员,今天我们认识的是几分之一。

  ⑷动手操作:请大家折一折四分之一。

  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四分之一。

  ⑸展示交流::小组成员交流各自不同的折法,并互相说一说各自四分之一的意义。

  ⑹扩展延伸: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一个圆的五分之一呢?那六分之一,八分之一呢?请生分别来说一说。

  小结:把一个物体*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这个环节先动手折出四分之一,然后让学生想象五分之一,六分之一的产生,是想让学生把对分数的理解从直观感知过度到形象思维上来,能以此类推,理解分数产生的意义。)

  4、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做课本93页第一题

  通过题学生不但学会了写分数,还进一步巩固了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2]、聪明小判官。96页2题(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3]、同桌互练:我说你做,你说我做。你说出一个几分之一,我写出来。

  这样安排顺应学生学*规律,让学生互练,既扩大联系面,又提高学生的兴趣。

  [4]、寻找生活中分数。

  (1)出示91页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寻找分数。

  (2)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的数?

  充分利用教材呈现的资源,引出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分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也有分数。

  练*题紧紧围绕本课的重点,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在互动中调节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5、知识梳理,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你觉得你有什么收获?

  这样做,是对整堂课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

  6、趣味探究,拓展留疑

  说出�蛏�部分各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通过今天的学*,留下一个很有趣味性又极富挑战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去进行积极的探索,这种探索就是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同时练*注重了层次性,开放性,发展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又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既照顾了全体,也有效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六、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1其中的一份

  二分之一*均分

  2*均分的份数

  像1/2、1/3、1/4、1/6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7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u今天我执教的题目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 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91页到93页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意义,还是读写方法、计算方法,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

  二、说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这样的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均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学生生活中已经有这样的经验。例如,妈妈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给弟弟和妹妹,每人分得半个月饼。但学生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有以下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的经验。

  3、情感目标:通过具体事例,感受到数有整数向分数扩展,体会分数在数学和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根据教材的特点,我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只有*均分才能产生分数,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并描述几分之一的含义。这节课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圆片、正方形和长方形还有线绳等教具和学具。

  四、说教学流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一开始,由狗哥哥和狗弟弟分月饼的故事导入。在预*案中提到了,第一天,他们买了4个月饼,狗哥哥想要3个,狗弟弟不愿意,引导学生们说出必须要*均分月饼,分得的同样多,这样才公*。在这里强调*均分和分得同样多。接着出示情境,第二天,2个月饼,每人分得1个。到了第三天只买了一个月饼,那每人分得多少?这个问题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矛盾产生的创生点,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说出每人分半个。由此导入新课,半个月饼怎么用数来表示,引出今天学*的知识内容。让学了解本节课要学*的知识,而且说一说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达到这些学*目标。熟悉的分月饼的情境唤醒了学生对“*均分”的回忆,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基础,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学生们各抒己见,有写二分之一和一分之二2种写法的,老师比较两种不同写法的相同之处,都有1和2,很容易理解了�叭朔值玫母鍪�可以用整数2、1表示。由分数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数学上是怎么规定分数的写法的。强化二分之一的意义和写法。

  二、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1、深入认识1/2

  接着,我让学生们用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来自己表现出二分之一来,学生有用圆片的、有用正方形的,有用长方形和线绳的,我将不同的表示方法分别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含义,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和同位交流,发现相同点都是把一个图形*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不同点是*均分的图形不同。看来,表示分数时一定要说清是“谁的”很重要。

  这样在学生动手动脑,交流分享中,丰富二分之一的表象,进一步感受到分数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说说我们教室里有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的,加深对二分之一的认识。

  2、动手操作自己创造一个分数

  引导学生要想得到分数必须*均分某个物体或者图形,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小组共同合作创造一个分数,先折,再画。然后考虑这些分数都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创造出了许多的分数,让同学们上台展示自己的分数,并且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都是*均分成了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还有同学思维能力比较强,创造出了像八分之四这样的分数。接下来就来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每个分数都有一条线和2个数字,这条线就是分数线,表示*均分。

  下面的数字是分母,表示分了几份;上面的数字是分子,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就像母亲背着孩子,学生们就更加深刻的记住了分子和分母,也比较容易的区分。由此,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分数的本质属性,同时在“做数学”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3、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我由小猴和小猪争论谁吃西瓜吃的多出示比较分数大小的题目。

  1/2 :1/4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西瓜的图片很容易就得出2分之1大,让学生自己提问,然后自己总结出为什么2比4小,2分之1却比4分之1大呢?学生说出了*均分的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越小。接着再出示8分之1.

  总结出分子是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再由一条纸条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六分之一进行比较,内化对整体1的认识。

  五、 联系生活,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先让学生看德国**,健身器材,巧克力上面藏着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出现过哪些分数,学生说出了,吃一个馒头或者一块面包或者一盘菜的几分之几。体现了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延伸铺垫。

  讲到这,这节课接*了尾声。我对学生的课上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出示8支铅笔)先把8支铅笔的1/8奖给发言积极的同学,每人奖励几支铅笔?再把8支铅笔的1/4奖给遵守纪律的同学,每人奖励几支铅笔?通过获得铅笔的支数不同活动,学生了解分数不但表示一个物体的一部分,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的一部分,为今后理解分数的意义做好铺垫。

  最后,在这种奖励的愉快氛围中进行全课小结。我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认知机构。

  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我设计了三组练*。第一题,填分数。第二题是比较分数的大小。第三题是拓展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做。这几道练*题形式不同,强化了学生的学*效果,有利于对知识的巩固。

  六、说学*评价

  这节课我采用自我反思评价,师生互相评价的方式,有利于建立学*自信心、主动性,体现评价的多样性,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板书主要是由我的书写和学生的作品组成的。突出重点,克服了课件上没有完整板书的弊端。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8

  一、教材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课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它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这节内容应借助教具演示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操作,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分数。数学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会写简单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演示、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几分之一的概念。

  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整数知识,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量,虽然他们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半多的概念,但只能模糊地来表示某些量。初学分数,由于分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初学分数会感到困难。

  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演示、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目的。

  学法: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

  手段:学生通过分、涂、折、说等手段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

  二、教学环节

  这节课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体验分数的产生

  课一开始,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同学们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日子吗?(中秋节)在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妈妈准备了一个大月饼*均分给彤彤和弟弟两人吃。怎样分才能让两个人都满意?

  (我提出这一问题目的是给学生建立“*均分”这一概念。)

  通过*均分每人得到了一个月饼的一半(板书:一半)“一半如何表示?”在这里我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一半的意思,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探索欲望。

  通过汇报交流,最后得出“一半”不能用整数来表示,于是就产生一种新的数――二分之―。这个数我们就把它叫做分数。(板书:分数)紧接着介绍分数的读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板书:

  1…分子

  写作:――…分数线

  2…分母

  读作:二分之一

  (在这个环节里,引出“一个月饼2个人*均分”,结果应如何表示的问题,在问题与旧知的冲突中,学生激起了对新知浓厚的求知欲望和学*兴趣,分得的结果不能用整数来表示,认识分数的认知需求得以产生。)

  (二)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在这个环节里面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分别是:

  1、深层理解二分之一

  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是认识其它几分之一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形成二分之一的表象。但理解分数的含义又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认识二分之一时,出示课件:再次演示*均分一个苹果的动画,学生初步认识“*均分”,理解图中的几份数和一份数的含义。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纸(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折一折,把它的二分之一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再在小组交流。教师将学生的作品贴在二分之一的下面。让学生明确:几种折法不同,有的图形也不同,但都是把一张纸*均分成2份,每份是一张纸的二分之一。

  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教师出示不是*均分的长方形纸(其中一份写上二分之一),让学生讨论:这涂色部分用二分之一表示对吗?目的是进一步强调只有“*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的活动中,主动探索,再通过交流进一步感知几分之一的含义,学生通过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二分之一,进一步认识了二分之一,丰富了二分之一表象,为后面继续认识其它分数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2、知识迁移认识四分之一

  学生有了二分之一的表象,根据知识的迁移让学生通过情景图的直观演示去认识四分之一。

  出示课件:方方和园园将苹果*均分成2份,正准备吃时,他的好朋友东东和聪聪也来啦!于是方方和园园将各人手中的半个苹果又*均分成了2份,每人得到了其中一份,这一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同位互相讨论,全班交流。

  最后得出: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因为他不是把一苹果*均分成2份,而是*均分成了4份,所以,一份是这个苹果的四分之一。接着让学生找出几个四分之一?

  学生通过看、想、找、讨论、交流进一步认识了分数的含义,并理解了这里的四分之一就是将一个苹果*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四分之一。

  3、知识扩展探索其它几分之一

  在认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基础上,逐渐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在探索之前,我设计了一个操作演示的情景。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折,再对折,继续折下去,每对折一次,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一,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主探索,教师参与到活动中去,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折一折:折喜欢的图形。

  画一画:在折痕处用铅笔或水彩笔画线,并把其中一份涂上阴影。

  看一看:把小组的成果放在一起看看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说一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随机板书:三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分之一……并让学生明确:这些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板书: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几分之一的”分数,进一步完善课题。

  1…分子(表示其中的一份)

  写作:――…分数线(表示*均分)

  2…分母(表示*均分的份数)

  读作:二分之一

  让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进行操作练*,既提高了学*的积极性,又拓展了对知识的认识角度。学生在独立的操作过程中逐步积累了独立探究的策略,养成了独立思考的*惯,通过交流可以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拓展新知

  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为了使课内练*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设计练*时做到形式多样、重点突出、层次清楚、针对性强,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我设计了五个练*内容:

  1、写:看图写分数。

  2、涂:看分数涂颜色。

  3、说:说图中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是否正确。

  我设计这三个练*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会读、会写、会认几分之一的分数,面向全体学生,使90%以上的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4、找:从生活实物中找分数

  设计此练*是让学生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5、折:用一根绳子,反复对折,得出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这是一道拓展思维题。

  新理念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此练*是在保证大部分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下,避免少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同时通过折让学生体会*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所占的越少,为后面学*分数大小的比较奠定基础。

  (四)自我评价感受成功

  今天我们学*了新朋友――分数,你对它了解多少。请结合下面一段话,进行自我评价。

  有一天孙悟空在花果山上,看见一棵树上有14个仙桃,于是孙悟空把14个仙桃摘了下来放进口袋里,下山时,刚走了一半的路程,看见满地西瓜,它又摘了一个大西瓜。回到家后孙悟空首先将这个大西瓜*均分成了八份,它和7个小猴各吃了一份,接着又将14个仙桃*均分成了7份,每个小猴子分到了2个仙桃。

  (1)你能从这段话中找出“几分之一”的分数吗?(找对2个分数得2,全找对得4)。

  (2)结合生活实际用“几分之一”说一句话。

  设计此练*目的体现了分数的生活应用和语文与数学的整合。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9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

  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都必须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才可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从以下三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一的分数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 情感与态度: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正确读写几分之一。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以及他们已有的知识水*,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初步建构分数概念和理解每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结合这节课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根据直观性原则,运用演示法,使学生初步感知几分之一。

  2 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的主动性。

  3 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讲扶放的形式,逐步完成例题的教学。

  学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我觉得,有效的数学学*,应该是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引领学生展开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六:教学过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 ) 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⑴把4个苹果、2个梨*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人分得多少?请学生回答。

  结合学生的回答,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做“*均分”。

  (引出*均分的概念,因为这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⑵把一个西瓜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得多少?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一半”能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把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

  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数字来表示半个,教师引出新课:今天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这个环节利用学生喜爱的动画形象引入,在学生理解了*均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了一半,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不能用自己学过的数字来表示,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探索欲望)

  二 )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一) 认识二分之一

  ⑴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① 老师用一个圆代表西瓜。展示对折的方法:对齐,保证是*均分。剪开拿出其中的一份是一半,进行展示。

  (这里要让学生直观的感知一半和一个的不同)

  “一半”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师板书:二分之一,生读一读,

  ②这一份是西瓜的二分之一,那一份呢?

  小结:把一个西瓜*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请学生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二分之一是怎么产生的?

  (这个环节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知二分之一产生的过程,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能够对二分之一的概念进行完整的表述。并明确一个单位1内有两个二分之一)

  ⑵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学生动手折自己的纸片,并给其中的二分之一涂上颜色。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这个环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同时,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即: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呢?)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的疑问引发新的思考,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折的纸说一说。

  使学生明白不同单位1的二分之一也是不同的。

  ⑶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在用纸创造二分之一后提问: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二分之一?

  请生说一说。如:一个蛋糕*均分成二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等。

  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认识到这个新知识广泛存着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感知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观察判断,拓展认识。

  下列图形中(图略),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1学生交流,并说明判断理由。

  (这个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比较判断,加深对二分之一的理解: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2出示三分之一图,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

  不能,你觉得可以怎样表示?生说一说。

  交流三分之一的形成,分别说一说。教师板书。

  (让学生交流三分之一的形成,还是在巩固分数产生的意义。触发学生灵活思维。)

  二 :认识四分之一

  ⑴联想: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说,师板书。像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六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分数的大家庭有好多成员,今天我们认识的是几分之一。 板书课题。

  ⑵动手操作:请大家折一折四分之一。

  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四分之一。

  ⑶展示交流::小组成员交流各自不同的折法,并互相说一说各自四分之一的意义。

  ⑷扩展延伸: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一个圆的五分之一呢?那六分之一,八分之一呢?请生分别来说一说。

  小结:把一个物体*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这个环节先动手折出四分之一,然后让学生想象五分之一,六分之一的产生,是想让学生把对分数的理解从直观感知过度到形象思维上来,能以此类推,理解分数产生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判断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如果能,是几分之一?图略。

  (2) 看课本主题图,你能从中找到几分之一

  (3) 说一说生活中的几分之一。

  (4) 折一根绳子,反复折,从而产生不同的分数。

  这四道练*题紧紧围绕本课的重点,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调节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练*注重了层次性,开放性,发展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又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既照顾了全体,也有效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知识梳理,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你觉得你有什么收获?

  这样做,是对整堂课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对重点知识画龙点睛,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

  五):趣味探究,拓展留疑

  通过今天的学*,我们知道了一个西瓜*均分给二个人,每人得到二分之一,可是懒羊羊不干了,他说,不行,我肚子大,我要多吃点,我要吃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同学们:你们觉得懒羊羊真的能吃到更多的西瓜吗?请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去验证一下吧!

  呼应本节课的导入,留下一个很有趣味性又极富挑战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去进行积极的探索,这种探索就是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同时,也是对下节课比较分数的大小进行的有效的预*。波利亚说:“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客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比较分数的大小是一个难点,我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和理解。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板书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理解知识和对知识进行记忆提供直观的参考和有利的帮助。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简洁明了,重难点一目了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91—92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多种活动,如*均分饼子、折纸等,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把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能正确地读写分数,掌握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和判断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意识,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体验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合作探究法 。

  教学重点:理解只有“*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师生各准备正方形、长方形等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鼠妈妈分饼子的故事好吗?鼠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大毛,一个叫二毛,哥俩长得挺机灵的,又非常喜欢鼠吃妈妈做的饼子。有一天,鼠妈妈做了4个饼子,想要分给两只小老鼠吃,要使两只小老鼠得到的饼子同样多,应该怎样分呢?谁来帮帮鼠妈妈?第二天,鼠妈妈做了2个饼子,想要分给两只小老鼠一样多,应该怎样分呢?谁也来帮帮鼠妈妈?第三天,鼠妈妈有点累了,这天她只做了1个饼子,还想要分给两只小老鼠一样多,应该怎样分呢?谁再来帮帮她?(半个饼子用数字怎样来表示呢?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它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小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好的数学课,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小学生的特点是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对于色彩鲜艳、离生活较*、有趣味性的故事感兴趣。本节课,我首先利用课件鼠妈妈分饼的故事创设了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思维活跃、学*积极性很高,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求交流,获取新知。

  (一)认识二分之一。

  1、鼠妈妈分饼子。

  鼠妈妈先把饼子分成不同的两份,大毛连忙说:“我是哥哥,我吃小的。”二毛一听也连忙抢着说:“我小些,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鼠妈妈看见哥俩互相谦让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她说:“好了,孩子们,不要吵了,我来重新分吧!”鼠妈妈重新把饼子分成同样多的两份,她说:“这块饼子,你们一人一半,这种把饼子分成同样多的两份,我们在数学上把它叫做*均分。”

  2、演示鼠妈妈分出*均分的饼子情境图。

  指出,把一块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教师指导学生读、写1/2。中间的横线表示*均分,横线下面的2表示*均分成2份,横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1份,这个分数读作二分之一。写分数时,应先写什么?(先写分数线,接着写分母、分子)

  3、小组活动:用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折出它的1/2,并用彩笔画上斜线。把学生折出的1/2贴在黑板上。

  4、演示教师折出的1/2。

  (教学小结:本环节先让鼠妈妈把饼子分成不同的两份,引发哥俩的“争吵”——都要少的一部份,达到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互相谦让的传统美德。然后讲解分数各部份名称,让学生对分数的了初步的认识。最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动手折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1/2,进一步认识分数。)

  (二)认识四分之一。

  1、电脑课件演示,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打开,提问:把这张长方形*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读作什么?写作什么?

  2、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3、刚才我们认识了1/2,1/4,认识了分数里的分数线、分子和分母这个大家庭里的3位成员,还有许多分数想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和它们见面吗?教师课件演示1/3、1/6、1/8等。

  (教学小结:分数里只有1/2吗?于是我又利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纸的1/4,告诉学生这也是一个分数。学生兴趣来了,噢,我认识两个分数了。于是我趁热打铁,说:“还有好多好多的分数想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和它们见面吗?学生兴趣空前高潮,为下一步教学的发展奠定非常好的基础。于是接下的1/3、1/6、1/8等,学生一点就会,课堂效果非常好。)

  三、巩固练*,小结本节课内容。

  这节课我们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认识了分数,明白了怎样读写分数和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老师出一些练*题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练*区1、3、4、5、7)

  (教学小结:一节课上到这,学生大体都会了,为了防止他们产生自满情绪,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我又设计一系列练*,让学生在完成这些练*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发展。)

  四、智慧园:实践探讨,课后想一想。

  妈妈买的一大块巧克力里有一样大的8小块,怎么吃呢?方方说:妈妈吃3块,我吃4块,奶奶吃1块。他们各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多少呢?

  (教学小结:学生的好胜心理强,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但是仍然不满足,于是我在最后的教学中,带学生到智慧园去闯一闯,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中的问题,为下一节课几分之几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五、课堂作业:完成练*二十二第1、2题。

  六、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我利用课件鼠妈妈分饼的故事创设了以下的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思维活跃、学*积极性很高。小学数学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折出分数,学生的好胜心理强,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也真正上达到了预设目的。不过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在折分数时没有放开手让学生去折,而是不时的去指导,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优选【10】份(扩展4)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菁华5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

  一、教材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课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它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这节内容应借助教具演示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操作,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分数。数学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会写简单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演示、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几分之一的概念。

  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整数知识,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量,虽然他们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半多的概念,但只能模糊地来表示某些量。初学分数,由于分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初学分数会感到困难。

  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演示、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目的。

  学法: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

  手段:学生通过分、涂、折、说等手段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

  二、教学环节

  这节课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体验分数的产生

  课一开始,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同学们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日子吗?(中秋节)在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妈妈准备了一个大月饼*均分给彤彤和弟弟两人吃。怎样分才能让两个人都满意?

  (我提出这一问题目的是给学生建立“*均分”这一概念。)

  通过*均分每人得到了一个月饼的一半(板书:一半)“一半如何表示?”在这里我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一半的意思,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探索欲望。

  通过汇报交流,最后得出“一半”不能用整数来表示,于是就产生一种新的数——二分之—。这个数我们就把它叫做分数。(板书:分数)紧接着介绍分数的读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板书:

  1…分子

  写作:——…分数线

  2…分母

  读作:二分之一

  (在这个环节里,引出“一个月饼2个人*均分”,结果应如何表示的问题,在问题与旧知的冲突中,学生激起了对新知浓厚的求知欲望和学*兴趣,分得的结果不能用整数来表示,认识分数的认知需求得以产生。)

  (二)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在这个环节里面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分别是:

  1、深层理解二分之一

  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是认识其它几分之一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形成二分之一的表象。但理解分数的含义又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认识二分之一时,出示课件:再次演示*均分一个苹果的动画,学生初步认识“*均分”,理解图中的几份数和一份数的含义。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纸(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折一折,把它的二分之一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再在小组交流。教师将学生的作品贴在二分之一的下面。让学生明确:几种折法不同,有的图形也不同,但都是把一张纸*均分成2份,每份是一张纸的二分之一。

  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教师出示不是*均分的长方形纸(其中一份写上二分之一),让学生讨论:这涂色部分用二分之一表示对吗?目的是进一步强调只有“*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的活动中,主动探索,再通过交流进一步感知几分之一的含义,学生通过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二分之一,进一步认识了二分之一,丰富了二分之一表象,为后面继续认识其它分数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2、知识迁移认识四分之一

  学生有了二分之一的表象,根据知识的迁移让学生通过情景图的直观演示去认识四分之一。

  出示课件:方方和园园将苹果*均分成2份,正准备吃时,他的好朋友东东和聪聪也来啦!于是方方和园园将各人手中的半个苹果又*均分成了2份,每人得到了其中一份,这一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同位互相讨论,全班交流。

  最后得出: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因为他不是把一苹果*均分成2份,而是*均分成了4份,所以,一份是这个苹果的四分之一。接着让学生找出几个四分之一?

  学生通过看、想、找、讨论、交流进一步认识了分数的含义,并理解了这里的四分之一就是将一个苹果*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四分之一。

  3、知识扩展探索其它几分之一

  在认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基础上,逐渐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在探索之前,我设计了一个操作演示的情景。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折,再对折,继续折下去,每对折一次,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一,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主探索,教师参与到活动中去,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折一折:折喜欢的图形。

  画一画:在折痕处用铅笔或水彩笔画线,并把其中一份涂上阴影。

  看一看:把小组的成果放在一起看看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说一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随机板书:三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分之一……并让学生明确:这些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板书: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几分之一的”分数,进一步完善课题。

  1…分子(表示其中的一份)

  写作:——…分数线(表示*均分)

  2…分母(表示*均分的份数)

  读作:二分之一

  让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进行操作练*,既提高了学*的积极性,又拓展了对知识的认识角度。学生在独立的操作过程中逐步积累了独立探究的策略,养成了独立思考的*惯,通过交流可以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拓展新知

  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为了使课内练*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设计练*时做到形式多样、重点突出、层次清楚、针对性强,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我设计了五个练*内容:

  1、写:看图写分数。

  2、涂:看分数涂颜色。

  3、说:说图中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是否正确。

  我设计这三个练*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会读、会写、会认几分之一的分数,面向全体学生,使90%以上的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4、找:从生活实物中找分数

  设计此练*是让学生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5、折:用一根绳子,反复对折,得出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这是一道拓展思维题。

  新理念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此练*是在保证大部分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下,避免少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同时通过折让学生体会*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所占的越少,为后面学*分数大小的比较奠定基础。

  (四)自我评价感受成功

  今天我们学*了新朋友——分数,你对它了解多少。请结合下面一段话,进行自我评价。

  有一天孙悟空在花果山上,看见一棵树上有14个仙桃,于是孙悟空把14个仙桃摘了下来放进口袋里,下山时,刚走了一半的路程,看见满地西瓜,它又摘了一个大西瓜。回到家后孙悟空首先将这个大西瓜*均分成了八份,它和7个小猴各吃了一份,接着又将14个仙桃*均分成了7份,每个小猴子分到了2个仙桃。

  (1)你能从这段话中找出“几分之一”的分数吗?(找对2个分数得2,全找对得4)。

  (2)结合生活实际用“几分之一”说一句话。

  设计此练*目的体现了分数的生活应用和语文与数学的整合。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题目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 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91页到93页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意义,还是读写方法、计算方法,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

  二、说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这样的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均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学生生活中已经有这样的经验。例如,妈妈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给弟弟和妹妹,每人分得半个月饼。但学生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有以下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的经验。

  3、情感目标:通过具体事例,感受到数有整数向分数扩展,体会分数在数学和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根据教材的特点,我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只有*均分才能产生分数,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并描述几分之一的含义。这节课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圆片、正方形和长方形还有线绳等教具和学具。

  四、说教学流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一开始,由狗哥哥和狗弟弟分月饼的故事导入。在预*案中提到了,第一天,他们买了4个月饼,狗哥哥想要3个,狗弟弟不愿意,引导学生们说出必须要*均分月饼,分得的同样多,这样才公*。在这里强调*均分和分得同样多。接着出示情境,第二天,2个月饼,每人分得1个。到了第三天只买了一个月饼,那每人分得多少?这个问题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矛盾产生的创生点,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说出每人分半个。由此导入新课,半个月饼怎么用数来表示,引出今天学*的知识内容。让学了解本节课要学*的知识,而且说一说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达到这些学*目标。熟悉的分月饼的情境唤醒了学生对“*均分”的回忆,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基础,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学生们各抒己见,有写二分之一和一分之二2种写法的,老师比较两种不同写法的相同之处,都有1和2,很容易理解了毎人分得的个数可以用整数2、1表示。由分数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数学上是怎么规定分数的写法的。强化二分之一的意义和写法。

  二、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1、深入认识1/2

  接着,我让学生们用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来自己表现出二分之一来,学生有用圆片的、有用正方形的,有用长方形和线绳的,我将不同的表示方法分别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含义,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和同位交流,发现相同点都是把一个图形*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不同点是*均分的图形不同。看来,表示分数时一定要说清是“谁的”很重要。

  这样在学生动手动脑,交流分享中,丰富二分之一的表象,进一步感受到分数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说说我们教室里有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的,加深对二分之一的认识。

  2、动手操作自己创造一个分数

  引导学生要想得到分数必须*均分某个物体或者图形,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小组共同合作创造一个分数,先折,再画。然后考虑这些分数都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创造出了许多的分数,让同学们上台展示自己的分数,并且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都是*均分成了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还有同学思维能力比较强,创造出了像八分之四这样的分数。接下来就来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每个分数都有一条线和2个数字,这条线就是分数线,表示*均分。

  下面的数字是分母,表示分了几份;上面的数字是分子,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就像母亲背着孩子,学生们就更加深刻的记住了分子和分母,也比较容易的区分。由此,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分数的本质属性,同时在“做数学”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3、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我由小猴和小猪争论谁吃西瓜吃的多出示比较分数大小的题目。

  1/2 :1/4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西瓜的图片很容易就得出2分之1大,让学生自己提问,然后自己总结出为什么2比4小,2分之1却比4分之1大呢?学生说出了*均分的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越小。接着再出示8分之1.

  总结出分子是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再由一条纸条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六分之一进行比较,内化对整体1的认识。

  五、 联系生活,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先让学生看德国**,健身器材,巧克力上面藏着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出现过哪些分数,学生说出了,吃一个馒头或者一块面包或者一盘菜的几分之几。体现了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延伸铺垫。

  讲到这,这节课接*了尾声。我对学生的课上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出示8支铅笔)先把8支铅笔的1/8奖给发言积极的同学,每人奖励几支铅笔?再把8支铅笔的'1/4奖给遵守纪律的同学,每人奖励几支铅笔?通过获得铅笔的支数不同活动,学生了解分数不但表示一个物体的一部分,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的一部分,为今后理解分数的意义做好铺垫。

  最后,在这种奖励的愉快氛围中进行全课小结。我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认知机构。

  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我设计了三组练*。第一题,填分数。第二题是比较分数的大小。第三题是拓展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做。这几道练*题形式不同,强化了学生的学*效果,有利于对知识的巩固。

  六、说学*评价

  这节课我采用自我反思评价,师生互相评价的方式,有利于建立学*自信心、主动性,体现评价的多样性,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板书主要是由我的书写和学生的作品组成的。突出重点,克服了课件上没有完整板书的弊端。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3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第一课时:分一分(一),教学课本P53—55页的内容及相应的“练一练”。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也是这一单元的核心,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1/2,1/3,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获取知识。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分数的必要性,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结合直观操作,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2、过程与方法方面:从日常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操作、讨论等学*活动体会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惯。

  4、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5、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方面

  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以故事创设情境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乐学。

  2、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学具,引导学生观察,适时总结,配合发现法、谈话法、讲授法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学法方面

  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注意同桌互学,集体交流。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小黑板1块;涂一涂的图;长方形纸3张;正方形纸8张;苹果4个;彩色粉笔1盒。

  2、学生准备:彩色蜡笔;长方形纸3张;正方形纸4张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故事导入,以旧引新。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抓住“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均分”的概念上建立的。教学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谈话:有一天,淘气和笑笑到你家做客,妈妈拿出4个苹果来招待他们(教师出示4个苹果),你帮妈妈想一想怎样分苹果才能让两人都满意?

  学生:每人分2个苹果。老师:两人得到的苹果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什么分?学生回答:*均分。板书:*均分。再问:如果妈妈只准备了两个苹果,应该怎样*均分呢?学生:每人分1个。如果只有一个苹果,要把它*均分给淘气和笑笑(老师出示1个苹果),他们每人能得到几个苹果?学生:半个。教师说半个能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呢?告诉学生半个可以用1/2来表示,师板书:1/2。这个数我们以前没有学过,这个数叫做分数。

  揭题,板书课题:认识分数。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由整数引入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①小黑板出示课本53页“涂一涂”中的图,谈话:你能用*均分的方法涂出它们的1/2吗?(也就是涂出它们的一半)。在动手之前,提示学生:先用眼观察,花瓶、脸谱、六边形、圆形、正方形这些都是前面学过的什么图形呢?学生答:轴对称图形。我们只要画出什么就能涂出图形的1/2(只要画出对称轴)。通过涂一涂,让学生体会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半个花瓶、半个脸谱、半张纸等,感受数学模型的作用,还可通过反例进一步突出“*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②折纸游戏:自主参与,让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动手折一折,涂上颜色表示它的1/2。学生动手折、涂好后,老师选出几幅不同的1/2图贴在黑板上,告诉学生它们的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也不同,但都可以用1/2来表示。肯定表扬不同做法的同学,讲清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的1/2,为今后学*分率埋下伏笔。通过游戏,发挥学生创造不同涂法。

  2、认识四分之几

  过渡: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能不能用这张正方形纸折出它的1/4?(板书:

  ①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每人折出一种1/4,并在1/4部分涂上颜色,动手折后,问:你在正方形纸中深色占几份?你是怎么折的?指名上台演示1/4不同的折法,同桌互相试着说说1/4的意义,老师适时引导说出:把一张正方形纸*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纸的1/4。

  ②让学生涂出自己折的正方形纸的2/4、3/4、4/4,分别让学生上台说一说,对多种折法给予肯定。

  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活动,认识1/4、2/4、3/4、4/4等分数的意义。

  3、创造分数

  过渡:在分数王国里有没有其它的分数?有你喜欢的吗?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用长方形纸折出,让学生边折边说。展示作品,如:老师喜欢的分数是2/8,我用长方形纸折出八份,取其中的二份,用分数2/8表示。

  通过自己创造,在创作中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

  4、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分数读、写法及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让学生自学,自学要求:1、看课本54页红色栏的文字内容,互相说一说,你学到了有关分数的哪些知识?

  2、学生介绍,老师板书,像1/4、2/4、3/4、4/4……都是分数。

  ……分子

  ……分数线 读作:四分之三

  ……分母

  3、老师介绍写法,先写中间的分数线,再写分数线下的分母4,最后写分数线上的分子3。让学生书空写3/4。

  4、老师小结:实际上,分数就表示把一个物体*均分成了几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三、分层练*、巩固新知

  练*是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之一,根据大纲要求:练*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知度,结合本班学生的学*基础,设计下列练*。

  1、模仿练*,完成54页的“说一说”。

  先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这三个分数,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分数的意义。如:三分之一读作:三分之一,三分之一表示把一根绳子*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表示这根绳子的三分之一,通过读、写让学生加深对分数的认识,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基础学*,完成55页练一练第1题,(出示小黑板)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图形*均分成了几份,再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练*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教育学生仔细审题,养成认真做题的学**惯。

  3、涂色练*,完成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看清楚每个分数的分数,再结合图涂上准确的格子。指名板演,其余练*。做完后,指名回答,有错让学生纠错,通过动手涂色进一步巩固对分数的认识,强化所学知识。

  4、诊断练*: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小法官,判断图中的阴影表示是否正确,设计让学生抢答,把课堂推向高潮,要让学生说出一、二小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均分。

  5、对号入座,加深学生对1/2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思维及观察能力。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板书说出本节课认识了分数,如认识了1/2、1/4……等这些分数。会用折纸、涂色表示分数,认识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板书突出教学的生、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打下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以下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晰。

  2、突出重点与课堂小结相呼应。

  认 识 分 数

  (*均分)

  ……分子

  ……分数线 读作:四分之三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掌握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其意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五、教法与学法

  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六、教学过程

  《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点,我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㈠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因此我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上课我激趣问道:“有4个桃子,*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个呢?你能用掌声表示吗?”学生兴趣盎然的拍手两次。我继续问道:“有2个桃子*均分给2小朋友,每人又得到几个呢?”学生均能用响亮的掌声回答。接着,我故作为难状地说:“有1个桃子,*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个呢?”这时学生不能用完整的掌声回答,孩子们面面相觑。有的不由自主地说“半个”,我不失时机的说“对,是半个“,半个该怎样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分数。从而巧妙地引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这一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㈡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1、认识1/2。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把一个桃子*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到一半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生活中的物体都能找到它的一半吗?”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各种纸片,折出它们的一半,并说说是怎么折的。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认真地折着、说着,个个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接着,请学生上台演示汇报。有的学生说:“我将圆形对折,一份就是这个圆的一半。”有的说:“我将长方形对折,一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还有的说:“我把长方形这样对折,一份也是它的一半。”对于同学们的种种折法和语言表述,我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这时我揭示课前的疑问:把一个桃子*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桃子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接下来指导分数的写法、读法,并让同桌相互交流,写一写,读一读,引导学生对二分之一的概念进行完整的表述。

  这一环节是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大胆放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了学*的成功与快乐,真正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落实了新理念。

  2、认识1/4。

  在学生初步理解1/2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一张纸的1/2,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有的会说:我能折出这张纸的1/3;还有的说我能折出它的1/4,我相机总结:像1/3、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接下来,分小组合作学*,拿出准备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1/4,并涂上颜色,看哪组折法多?我也参与到学生中与他们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然后小组展示成果。

  这一环节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人人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一起分享学*成果。又通过展示作品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使学生的观察、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发展。

  3、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分数知识的基础上,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已不再是难事。我出示情境图:快看,小猴子和小猪在一次分吃西瓜的时候,它们都想吃得最多,小猴子想:“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2,小猪心想:“我肚皮大,吃得多,要吃这个西瓜的1/4才行。”它们俩谁吃得多?为什么?有的学生会毫不犹豫地说:“小猴吃得多,因为小猴*均切2份的那1份要比小猪*均切4份的那一份大。”我满腔热情地鼓励这个孩子:“你真了不起!”接着,我又把问题推向更深层:“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奥秘呢?看谁能从这些圆中发现规律?”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即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把同样大小的物体*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分的份数越多,那一份就越小;分的份数越少,那一份就越大。

  这一环节通过图文并茂的生动故事,使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引导下,感到分数也有大小,点燃了学生的探索火花,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的获取知识。

  ㈢分层练*,巩固提高

  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我设计了五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

  1、看图写分数

  2、判断图形中的阴影部分是不是1/2。

  3、看图比较每组数的大小。

  我设计这三个练*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会读、会写、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分数,巩固本课所学基本知识点。

  4、结合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

  设计此练*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5、折一折:用一根绳子,反复对折,得出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这是一道趣味性、开放性的练*。新理念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此练*避免了少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有效的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㈣质疑反馈,总结评价。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的自己学的怎么样?有什么地方值得表扬或需要改进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会说,我知道了分数也是一个数;我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还有的会说我这节课学的很开心等等。

  这样做,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本节课我最大的体验是:学*内容贴*了学生生活,学*材料便于学生操作,学*活动过程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学*中学会生活。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题目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 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91页到93页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意义,还是读写方法、计算方法,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

  二、说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这样的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均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学生生活中已经有这样的经验。例如,妈妈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给弟弟和妹妹,每人分得半个月饼。但学生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有以下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的经验。

  3、情感目标:通过具体事例,感受到数有整数向分数扩展,体会分数在数学和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根据教材的特点,我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只有*均分才能产生分数,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并描述几分之一的含义。这节课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圆片、正方形和长方形还有线绳等教具和学具。

  四、说教学流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一开始,由狗哥哥和狗弟弟分月饼的故事导入。在预*案中提到了,第一天,他们买了4个月饼,狗哥哥想要3个,狗弟弟不愿意,引导学生们说出必须要*均分月饼,分得的同样多,这样才公*。在这里强调*均分和分得同样多。接着出示情境,第二天,2个月饼,每人分得1个。到了第三天只买了一个月饼,那每人分得多少?这个问题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矛盾产生的创生点,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说出每人分半个。由此导入新课,半个月饼怎么用数来表示,引出今天学*的知识内容。让学了解本节课要学*的知识,而且说一说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达到这些学*目标。熟悉的分月饼的情境唤醒了学生对“*均分”的回忆,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基础,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学生们各抒己见,有写二分之一和一分之二2种写法的,老师比较两种不同写法的相同之处,都有1和2,很容易理解了毎人分得的个数可以用整数2、1表示。由分数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数学上是怎么规定分数的写法的。强化二分之一的意义和写法。

  二、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1、深入认识1/2

  接着,我让学生们用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来自己表现出二分之一来,学生有用圆片的、有用正方形的,有用长方形和线绳的,我将不同的表示方法分别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含义,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和同位交流,发现相同点都是把一个图形*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不同点是*均分的图形不同。看来,表示分数时一定要说清是“谁的”很重要。

  这样在学生动手动脑,交流分享中,丰富二分之一的表象,进一步感受到分数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说说我们教室里有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的,加深对二分之一的认识。

  2、动手操作自己创造一个分数

  引导学生要想得到分数必须*均分某个物体或者图形,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小组共同合作创造一个分数,先折,再画。然后考虑这些分数都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创造出了许多的分数,让同学们上台展示自己的分数,并且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都是*均分成了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还有同学思维能力比较强,创造出了像八分之四这样的分数。接下来就来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每个分数都有一条线和2个数字,这条线就是分数线,表示*均分。

  下面的数字是分母,表示分了几份;上面的数字是分子,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就像母亲背着孩子,学生们就更加深刻的记住了分子和分母,也比较容易的区分。由此,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分数的本质属性,同时在“做数学”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3、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我由小猴和小猪争论谁吃西瓜吃的多出示比较分数大小的题目。

  1/2 :1/4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西瓜的图片很容易就得出2分之1大,让学生自己提问,然后自己总结出为什么2比4小,2分之1却比4分之1大呢?学生说出了*均分的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越小。接着再出示8分之1.

  总结出分子是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再由一条纸条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六分之一进行比较,内化对整体1的认识。

  五、 联系生活,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先让学生看德国**,健身器材,巧克力上面藏着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出现过哪些分数,学生说出了,吃一个馒头或者一块面包或者一盘菜的几分之几。体现了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延伸铺垫。

  讲到这,这节课接*了尾声。我对学生的课上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出示8支铅笔)先把8支铅笔的1/8奖给发言积极的同学,每人奖励几支铅笔?再把8支铅笔的1/4奖给遵守纪律的同学,每人奖励几支铅笔?通过获得铅笔的支数不同活动,学生了解分数不但表示一个物体的一部分,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的一部分,为今后理解分数的意义做好铺垫。

  最后,在这种奖励的`愉快氛围中进行全课小结。我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认知机构。

  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我设计了三组练*。第一题,填分数。第二题是比较分数的大小。第三题是拓展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做。这几道练*题形式不同,强化了学生的学*效果,有利于对知识的巩固。

  六、说学*评价

  这节课我采用自我反思评价,师生互相评价的方式,有利于建立学*自信心、主动性,体现评价的多样性,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板书主要是由我的书写和学生的作品组成的。突出重点,克服了课件上没有完整板书的弊端。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优选【10】份(扩展5)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乘法的初步认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教材学情:

  本节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基础。学*本节课是为以后学*表内乘法打下基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加减法,也学*过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策略,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但对学生来说,乘法这个概念较难确立,因此需要在大量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含义。

  根据以上教材学情分析,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初步体会乘法含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伙伴交流合作中增强学*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含义。

  教法学法:

  目标就在前面,要突破还要在教法学法上下一番功夫。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在教法上,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结合新课改要求,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本。在学法上,我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教法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

  我将出示课件图片,创设情境,班级去游乐场玩,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结合旧的加法知识引出新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

  1、从课件回到学生身边,由远到*,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出相同图形,写出加法算式。

  2、小组交流总结黑板加法算式相同点,引出乘法,教学乘号、读写乘法算式。

  第三个环节:巩固提升

  我将设置第一题基础题,第二题提升题;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巩固新知识。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

  在此环节中,我将设置畅所欲言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都收获了什么?

  第五个环节:作业布置

  在家里用小棒摆出多个相同的图形,并画下来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收获和爸爸妈妈分享下。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包括课题、知识点。板书重点突出,简洁明了,能帮助学生清晰理解教学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2

  一、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点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为解决相关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2、编排特点

  乘法的初步认识包括游乐园主题图、例1和练*九的第1~4题。教材的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这样编排由学生活动中同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3、学情分析

  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已学*了加法的相关知识,并且也学*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些知识经验。学生在生活中有一组一组数的经验,通过一年级的学*,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奠定基础。有些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乘法,有的学生甚至还会背乘法口诀,但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若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学*乘法的数学园地,一定能激发学生探究乘法的欲望。

  《课标》在第一学段具体目标中指出: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能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学*状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在经历乘法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多种感官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二、教法和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针对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师主要采取操作感知,抽象概括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乘法的意义。努力实现概念教学成为丰富多彩的学*活动这一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结构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探究体验,经历乘法——应用拓展,巩固乘法——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教师在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场景。“看,游乐园多热闹!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我看见摩天轮有5节吊厢,每节吊厢坐4人;过山车有6排座位,每排坐2人;有3个桌子,每个桌子摆了5把椅子……这样设计,学生感知生活中按一组一组数的现象,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到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师接着说:“看来,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同数相加的例子.不仅生活中是这样的,其实在同学们摆小棒的游戏中也有这样的问题.”出示例1主题图,“看小朋友们摆了几个什么图形?每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学生有了前面的经验,马上就说:左边男孩摆了4把小伞,每把小伞用了5根小棒;右边男孩摆了3个五角星,每个五角星用了10根小棒……教师接着说:“你们会像他们这样摆一组漂亮的图形吗?要记住每个图形的小棒根数相同哟!”从而激发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二、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低年级学生一般以“概念形成”作为建立概念的主要形式。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个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去完成,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发现事物新的本质属性和规律,进而获得新概念。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的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第一步:感知具体形象。思维始于操作,操作促进思维。学生用小棒摆一组图形,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有的是几个三角形,就是几个3相加;有的是几棵树,就是几个4相加……教师板书同数相加的算式。从而让学生通过直觉思维,将主体感知与动作直接联系,获得关于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感性认识,教师接着问:6个3相加可以写出来,那60个3相加、600个3相加呢?写起来非常麻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思考:怎样表示更简便?通过巧设书写障碍,使学生在写和读同数相加的算式的活动中,亲身感受相同加数相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实很麻烦,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怎样表示更简便的欲望。

  第二步:形成乘法表象。在体验理解乘法意义的过程中,教师应开展直观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教师组织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一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发现同一个加法算式的加数是一样的,紧接着教师用精炼的数学语言概括:“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表示。”再以6个3相加为例,“这道算式中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教师用有几个相同加数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体会乘法算式的意义,然后列乘法算式。6个3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6×3,读作6乘3,还可以表示3×6,读作3乘6,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算式的含义,认识乘号。学生自由读、齐读算式,进一步梳理乘法算式的意义。学生把另外几道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通过观察算式,发现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师反问:“有了加法算式,为什么还要用乘法算式呢?”学生结合直观图形和算式的视觉支撑,进行观察比较初步体会到:乘法算式是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演变过来的,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从而初步体会了乘法的意义。这样的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理念。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概念形成之后,应及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来,以加深对概念的印象。教师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像这样的加法算式,你们还有吗?请写成乘法算式。学生根据前面的学*,迁移内化推出其它几道加法算式对应的乘法算式。学生分析加法算式的意义,改写成乘法算式,说改写的思路,初步概括出乘法的含义。接着学生再一次回到游乐园提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

  通过以上三步学*活动,学生经历了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到乘法运算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动作操作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形成初步抽象思维,并把两种思维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知了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较好地理解了乘法的意义。

  (三)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抽象概括了,此时须有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本节课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

  1、基础练*。提供生活情境,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给学生提供各种感性素材,使每一道加法算式的意义是唯一的,那么对应的两道乘法算式的意义也是具体的、唯一的,学生容易理解。如做一做:荡秋千。练*九的第1、4题。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说一说怎样想的,巩固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图和算式的对照,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体会。

  2、变式练*。让学生通过推理判断,巩固乘法概念。教师将练*九第3题改编成下题: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学生先仔细观察算式表示的意义,再紧扣乘法的意义来判断是否可以改写,再去写乘法算式。学生开展辨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在肯定或否定的思维训练中,进一步感受、理解乘法的意义,形成乘法的初步认识。

  (四)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师小结时问:这节课学*了什么?像什么样的问题用乘法?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生活,善于思考,虚心学*,会有更多的收获!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乘法的欲望。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3

  教学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内容的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知道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乘法的含义,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学*,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教学重点:

  建立一个新概念对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教学难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法学法:

  乘法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为了突出这个重点,突出这个难点,我采用分散知识点,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的方法进行教学,运用操作、交流游戏等形式辅助教学。21教育网

  根据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这个特点,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的方法开展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具体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在游戏中复*用加法求和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复*“少一点枯燥,多些乐趣。

  二、引导探究,形成概念。

  首先,通过“摆一摆”最喜欢的图形,“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发现都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这个特征。然后引导学生利用1分钟写出一个长长的相同加数的算式,当学生对自己写出的长算式充满成就感时,“老师说出能在1秒钟内把这种长长的算式写出来”,这种说法充分唤醒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我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将“加号”一歪变成了“乘号”,将相同的加数合并成一个变成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将相同加数的个数变成乘法算式中的另一个因数。在变化中完成了加法到乘法的过渡,并清楚地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到乘法的简便。这样教学重点得以体现,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三、巩固练*

  我设计了一些充满童趣的情境让学生去练*,及时给学生提供“用武之地”,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拓展应用、全课总结。

  以游戏结束,前后呼应,在游戏中发现能用今天学的乘法知识应用到生活的很多地方。数学知识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实验教课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也就是课本47页到48页的内容。

  本节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基础。 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1、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学生年龄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等进行教学。

  四、学法选用:

  结合本节教材和二年级学生的学*特点,我准备让学生采用“观察”、“自主探究”的学*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二)交流探索,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在第一环节用3分钟,直接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为学*新知做好准备。我打算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学生理解了乘法含义后,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那么第三环节估计要用15分钟。剩下大约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对乘法的认识。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

  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一上课我将创设这样情景:出示课本情境图,让学生看看游乐园都有哪些项目?然后用观察 —— 提问题——列算式的方法解决小飞机里一共有多少人,小火车里一共有多少人,过山车里一共有多少人。通过数一数活动和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从中积累相同数相加的感性认识,为学*乘法作知识迁移。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当学生对几个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时,下面让学生用算式把几个几相加表示出来,刚开始可以说一些短的如:5个3相加、4个6和7个2相加让学生轻松完成,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另一种运算表示。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是在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乘法和我们的加法算式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告诉学生×叫乘 号,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里的x。想力丰富的孩子会说把加号变斜就是乘法。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学生在上面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师讲解7个2相加,相同加数是2,在乘号的前面写2,相同加数的个数是7,在乘号的后面写7,7个2想加得14,然后老师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7个2相加等于14,所以2×7=14,也可以写成乘法算7×2=14。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叶圣陶先生曾说:“当老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手”。学生对乘法算式有初步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尝试把3+3+3+3+3=15和6+6+6+6=24让学改写成乘法算式,最后进行反馈矫正。接下来出示旋转木马图,解决“旋转木马上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观察并列算式:3+3+3+2=11,教师提问:这个算式你们为什么不写成乘法呢?那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引导学生说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算式才能)

  到此第二环节结束,下面进入第三环节的教学:巩固练*,开智培能。

  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安排了四个层次的练*。第一关看谁读得最响亮,采用个别读、集体读练*,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熟练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后面三关让学生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为了加深学生对乘法理解,我将设计了第四环节的教学:及时总结,深化新知。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他对乘法的认识,也许语言不是那么准确,表达不是太确切,只要孩子能正确说出他对乘法的理解,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我的教学过程已全步结束,下面说一下板书设计。

  六、板书设计

  简洁而又提纲领的板书不仅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精缩,而且也会使学生对本节课学*内容一目了然,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我把课题写在主板书的最上面,它告诉了孩子们本节课的中心内容,下面是连加算式跟乘法算式对照,不仅美观,而且有层次的呈现了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的板书简洁、清楚、明了。

  七、“诱思探究教学论”在本节中的具体体现:

  本节课,我运用“诱思探究教学论”和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课一开始,我创设森林运动会开幕式的情景,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并让学生观察游乐园的图片,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双基得到落实,能力得到发展。通过学*学生不仅获得成功的愉悦、探索的快乐,又感受到数学的妙趣、知识的价值。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是一节新授课。

  (二)教材简析:

  在座的数学老师都很清楚,“表内乘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而“乘法的初步认识”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建立“乘法”概念较为困难。所以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并结合具体的事例,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等学*活动,使他们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牢固扎实地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学*多位数乘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点和难点:

  我们都知道,新概念的建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就更为困难。因此,我针对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无非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点被大家所共识。因此,我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情、能、知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学*,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乘法的含义,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三、说教法、学法

  因为乘法的意义是最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而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就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参与学*。基于这一点,本节课我准备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大量的观察、操作、交流等形式辅助教学。同时,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各种情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学*数学。

  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发现探究”的方法开展学*活动。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有成功、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教学的需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一套,每个学生50根小棒。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整体设计。

  在长期的教学中,大家都能体会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记忆具体事物。所以,我将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诱导学生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创设情境,激**意(约7分钟)

  第二层:引导探究,概念形成(约15分钟)

  第三层:巩固练*,促进同化(约8分钟)

  第四层:迁移运用,深化新知(约10分钟)

  (二)说局部设计

  1、创设情境,激**意。

  在*常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如果课一开始就能够为学生设计一个有趣的、有用的、可探索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状态。因此,我一上课,准备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

  师:小朋友,在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里,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带你们出去玩了吗?都到什么地方玩了呀?

  这简单的两句话,就会把小孩子的表现欲望充分地激发出来,肯定个个都想把自己的“不*常”经历炫耀给其他同学。正在他们的兴奋中我会趁势话锋一转,说: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公园,你们肯定没去过,想去吗?现在老师就带你们这些聪明的孩子去逛一逛。(课件演示教科书P44的情境图,P45的情境图也被浓缩成一个极微小又不易看清的图像,置于情境图中的一棵大树下)。

  听完这句话,看到这幅图,孩子们可能都会“哇”的一声瞪大双眼,不由自主地投入到特定的学*情境之中。正当他们惊叹这美丽的画面时,我将提出问题:

  “在公园里,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小火车上的人是怎么坐的呢?”

  引导他们说小火车上每节车厢坐着3个人,摩天飞轮的每个吊厢里坐着4个人等等,使他们初步体会“相同加数”,为引入乘法做准备。

  由于P45的情境图被浓缩的非常小,可能不容易被观察事物只会直观地看表面的小学生发现,所以我就会继续引导他们观察:“仔细看看,你还发现了什么?”

  这时可能就会有学生提出“还有些人好像在远处下棋”,或者可能会说“看不清楚他们在干什么?”

  抓住这一时机,我说:“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咱们一起过去看看”。(课件把P45的情境图放大演示)

  当学生看清是在拼摆图形之后,我将激励学生:你们带小棒了吗?想不想试一试?请用小棒摆出一种你最喜欢的图形,并照着这一种学摆几个,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看谁摆得又好、又多。(在学生摆的同时,我会巡视一圈)

  我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在“看中学、说中学、做中学”,不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通过他们自己亲眼看一看、亲口说一说、亲手做一做,获得了真切、可信的感性认识,同时,又满足了小孩子强烈的表现欲、求知欲,学*兴趣也就油然而生。自然地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2、引导探究,概念形成。

  在这一环节,我准备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同桌两人为一组)互相说说自己都摆了几个什么样的图形?每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然后在全班交流时,我将找有代表性的几个同学说一说,根据他们的回答我将板书几个有同数连加的和没有同数连加的等式,以便于下边的比较学*。由于二年级小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少,空间观念还很弱,他们头脑中再现的一般都是他所见过的或学过的一些简单的图形,可能会摆一些三角形、正方形或者简单的房子、树、鱼、船等等。所以就可能出现以下算式。例如:像这样的

  3+3+3+3=12(三角形)

  7+9+4=20(一座房子、一条鱼、一棵树)

  7+7+7=21(小船)

  5+5+5=15(三座小房子)

  现在新课标倡导要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学*。因此,我说:“老师刚才巡视了一圈,看到你们的作品都很优秀,看着你们这些优秀的作品,我也想露一手,所以我也摆了一种图形,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

  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我准备先让他们看这些图形像什么,然后说出每个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并说出加法算式。

  4+4+4+4+4+4=24

  接着,我将为学生出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如果老师摆了50个这样的图形,要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看谁能很快地把算式写出来。

  这时学生肯定会个个眼疾手快、大显身手,半分钟后我提问:

  “写完了吗?没有一个人写完呀!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议论纷纷,抓住这一契机,我再说:

  “老师有一种方法可以在5秒钟之内就可以把这50个4连加用算式表示出来,信不信?”

  由于学生通过刚才的亲目验证,他们肯定大多数都认为不可能,所以会不相信,这时,我会趁势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之后引出“乘号”教学,我将这样提问学生:

  “乘法既然是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它肯定就有一种新的运算符号,大家猜一猜,它可能叫什么?”

  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所以大多数学生可能都会猜到叫“乘号”。然后我边说边写乘号,并让他们观察乘号的样子像什么?

  因为低年级儿童的想像都是以具体形象的事物为基础,所以他们的想像富于模仿性、再现性,也因此他们可能会说出:像风车、、像雪花、像错号、像拼音X等等,我都将给予肯定。在学生认识乘号的基础上,我再开始教学乘法算式的改写。

  我准备以6个4连加这道算式为例,先让他们观察这个算式显著的特点,由此认识相同加数4(板书相同加数)然后让他们看一看、数一数有几个4。(板书个数)

  在此基础上,我会说:“像这样6个4连加,我们就把相同加数4写在乘号的一边(板书4×),把4的个数6写在乘号的另一边(4×6=24)”。在完成乘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对照加法算式说说4和6分别表示的是什么?然后再告诉学生6个4连加还可以用6×4=24来表示。最后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

  由于乘法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我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喜欢的拼图活动之中,并通过实物图,同数相加的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让学生完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这样,使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可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能体会到,小时候学东西学得快忘得也快。所以,针对小孩子的认知特点,及时地进行反馈练*就是一种帮助学生掌握新知的好方法。因此,我准备让他们进行以下练*,课件演示:

  2+2+2+2+2+2=()×()或()×()

  4+4+4=()×()或()×()

  6+6+6+6=()×()或()×()

  在完成练*后,我将提出问题:

  “通过刚才的改写,谁能说说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它必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通过教师的适量启发与学生的亲身体验,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并理解了“乘法”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我让他们用手势来判断辅板书上的算式,哪此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哪些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说出为什么,然后让他们挑一道自己喜欢的算式,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

  这样,乘法概念轻轻松松地就被建立在学生的脑海中,又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其实就这么简单”,重难点也迎刃而解。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张扬。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在生活中、游戏中,还是在学*的过程中,新技能的掌握和发挥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而重复使用新技能会使儿童有可能构筑或重新构筑情感图式。这就像我们小时候刚学会骑自行车,我们会洋洋得意地一趟一趟地来回骑一样。对于他们来说,展示新学到的技能就是一种乐趣,因此,我设计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3、巩固练*,促进同化。(课件展示)(先用小黑板)

  (1)看图填空:

  ()个()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个()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1、2+2+2()×()

  2、3+3+3+3()×()

  3、4+4+4+4+4()×()

  4、5+5+5+5()×()

  5、6+6+6+6+6()×()

  我这样安排,主要是给他们及时提供了“用武之地”,并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成功的欢乐又可以转化为一种巨大的力量,成为学生继续学*的动力。

  在座的老师都知道,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使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生活服务,这是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因此,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体会知识价值,还可以从深层上唤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基于此,我设计了第四个环节。

  4、迁移运用,深化新知

  我准备让学生重新观察风景秀丽的公园这幅情境图,之后,我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6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内容。

  一、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为解决相关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已学*了加法的相关知识,并且也学*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些知识经验,学生在生活中有一组一组数的经验,通过一年级的学*,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奠定基础。有些学生在生活听说过乘法,有的学生甚至还会背乘法口诀,但知其所以然,教师若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到学*乘法的教学园地中,一定能激发学生探究乘法的欲望。

  基于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我对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法,会读、写乘法算式。

  2、在经历乘法形式的过程中,培养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接受知识,锻炼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情境教学法,提问引导探式的教法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这些教法,能够让学生掌握对比认识、由分析到综合的抽象、概括的方法,以及合作交流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亲*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借助于电教媒体,利用小朋友喜爱的米老鼠邀请森林里的小动物到家里做客创设情境,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兴趣,使学生有良好愉悦的学*心情,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中去。

  2、自主实践,探索新知。

  (1)在问题情境中,感知相同加数。

  这时老师继续课件演示并提问:你们看来了多少小动物呢?能用算式表示吗?(数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帮助米老鼠数数朋友的人数,捕捉孩子们喜欢的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然后以同桌为单位学生讨论后回答。但是学生说的算式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加数不同,另一种是加数相同。

  (2)举例设疑,感知概括几个几。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比如:鞋子是一双一双地数,一双就是两只,三双鞋子多少只?就要把3个2相加。

  (3)在困惑中创造,认识乘法意义。

  如果想知道这些小动物一共有多少只脚怎么办?一只动物四只脚,难道一个四一个四的加吗?那样要写多长的算式呀!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利用媒体讲述“三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发明创造乘法的过程”拔乱反正引出乘法并介绍乘法的写和读、认识乘号。

  (4)认识乘法意义。

  学生经历了的创造过程,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写乘法算式)

  再让学生将所举生活中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并说出各自表示的意义。这样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4、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最令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这一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学生的回忆,不仅反馈本课的学*情况,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实现知情共融。

  五、远程资源的应用

  恰当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减少注意活动中意志成份的参与,能够有效吸引和保持学生在学*活动中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初,由于学生刚入教室,学生情绪尚未稳定,甚至还沉浸于课间的欢声笑语和趣味活动之中,急需将注意转移到教师的教学上来。所以我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画面刺激学生感官,使其产生兴趣,较好的维持了注意。其次,在教学重难点时,我通过多媒体辅助,创设学生的感知过程。比如,先让学生书写加法算式,再观察找到相同点,从而得出简便算法,最后介绍乘法的读、写和认识乘号。学生课堂练*,传统的方法是请几个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余的学生在座位上练*,但座位上的学生,往往不是自己做而是看别人做,这样实际上的效果是很不理想的,而使用了视频展示台之后,就可以增加学生练*的机会,还可以采用交互式教学,从而也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减少教师板书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的活动时间,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7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的基础。教材首先为学生安排了他们熟悉的反映校园环境和校园生活的情境图,一方面使学生有亲切感,更重要的是这幅图为学生提供了素材,显示出生活中有许多那样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同时也蕴涵了相同加数的因数。教材例1的情境图是排列有序的树苗,问题是一共植了多少棵树?让学生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之下,逐步明白乘法的含义,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同一情境同一数学问题的不同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初步接触到乘法,建立乘法的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学*,学生能认识乘号,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解决类似的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乘法概念的导入。通过相同加数连加和乘法在结果上的一致实现加法和乘法的对接。

  2乘法算式中乘号的认识,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难点:

  乘法概念的导入。

  三、说教法、学法。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新课改的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运用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特点,我让学生采用观察法、探究法、总结法、模仿法来学*。

  教具准备:依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我制作了多媒休课件一套

  四、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我安排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2、情境导入,探究引新。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4、巩固练*,开智培能。

  5、及时总结,深化新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的过程。所以我打算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学生理解了乘法含义后,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巩固练*,巩固练*要用15分钟。剩下大约5分钟时间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对乘法的认识。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直观的图片非常感兴趣。教育和心理学巨匠皮亚杰认为,儿童在理解乘法过程中,其数学思维发生了重要变化,教科书应该提供合乎儿童认知特点的知识和丰富的学*情境。

  因此一上课我就引入教材第一页上的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抽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只要学生能将自己看到的讲出来(如有小朋友在玩滚铁环、接力赛跑等),老师都要给予鼓励。

  学生在观察图画时,教师要有意识的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图中三个小朋友提出的问题上去,并让他们采用有利于引出乘法的方法来数数。如:图中上面小男孩说:“每层楼有9扇窗户,3层楼有多少扇窗户”的问题,引导学生一层一层的数,即有1个9,2个9,3个9。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数教学楼左右两边树的棵树、荡秋千的人数、赛跑的人数等。在这里要特别注意让学生体验数数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不必强求一致。无论学生是通过一个一个地数来解决问题,还是用连加计算来解决问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他们用的方法比较麻烦,并由此产生新的学*需求。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有部分学生可能会列出连加算式来解决情境图中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乘机说明除了这种方法外,还可以用别的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同样的的问题,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进而引出例1的教学。

  2、情境导入,探究引新。

  建构主义认为:“复杂的学*领域应针对学*者先前的经验和学*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者的学*积极性,学*才可能是主动的。”

  出示教材第2页例1植树的情境图(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你们怎么来解决图画中的问题呢?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已有的经验,学生可能采用数数的方法算出共植了多少棵树。数的方法也可能是多样的,如一棵一棵地数,两棵两棵地数,一行一行地数,一列一列地数等,不管学生怎么数,老师都应给予肯定。如学生没有出现1个8,2个8,3个8……,1个4, 2个4,3个4……,这两种数法,老师应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启发。

  接着提出如何算的要求,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并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将学生的各种算法用算式表达出来(可能会有如下情况)

  并板书:

  8+8+8+8=32(棵)

  4+4+4+4+4+4+4+4=32(棵)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启发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算式都是连加法,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结果相同等等。

  然问向学生提问:“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

  启发学生说出:4个8相加和8个4相加。老师引导:“像这样几个几相加的连加算式,在书写上十分不方便,有没有更简单一点的方法呢?”让学生产生学*新知识的需要。

  在这里,教科书采取了让学生进行接受学*的方式,老师指出:“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并板书。

  揭示课题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这个时候,老师问4个8相加和8个4相加用乘法怎么样表示呢?请同学们看黑板老师教乘法算式的写法:4个8相加可以在4和8之间写一个乘号,8个4相加,可以在8和4之间写一个乘号,在这里,我把书本上安排的做了一个下调整,把4×8=32(棵)写在了前面,以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板书:

  4×8=32(棵)

  8×4=32(棵)

  告诉学生:“×”叫做“乘号”,并板书。然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字母里的x等等。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加深学生对乘号的记忆。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一下,用加法算和用乘法算有什么不同?使学生认识到从书写形式上看,乘法比连加更简便,同时乘法也是实际生活数学应用必须的。

  下面老师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对照乘法算式教读:

  4×8=32 读作4乘8等于32

  8×4=32 读作8乘4等于32

  4、巩固练*,开智培能。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老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手”。学生对乘法算式有初步的认识后,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首先我用幻灯片的形式出示4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让学生填空是几个几相加,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并且能读出来。最后,老师把教材第一页的校园图画展示出来,作为第三个层次的练*,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数学问题,要求能用乘法计算,这样让学生感觉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真正把数学回归于生活。

  5、及时总结,深化新知。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乘法的理解,练*之后,老师提问:孩子们,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理解的?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他对乘法的认识,也许语言不是那么准确,表达不是那么完整,只要孩子能正确说出他对乘法的理解,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我的教学过程已全部结束,下面说一下板书设计。

  五、板书设计

  简洁而又提纲领的板书不仅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精缩,而且也会使学生对本节课学*内容一目了然,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我把课题写在主板书的最上面,它告诉了孩子们本节课的中心内容,下面是连加算式跟乘法算式对照,不仅美观,而且有层次的呈现了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

  各位老师,以上所说的,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是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灵性发挥而随机生成的。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结合。

  说课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导。谢谢大家。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四方面的说课内容。一、学*目标的叙写 二、评价任务 三、学*流程 四、板书设计 。

  一学*目标的叙写

  本节课我将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三方面来叙写学*目标。

  1、基于课程标准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在《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要求的: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基于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乘法学*的起始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也对今后学*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基于学情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乘法并不太陌生,甚至还有少部分学生能背出乘法口诀,但对于什么是乘法,乘法的作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乘法和加法是否有关系,学生不太清楚。这就需要给学生搭建认知的桥梁,创设具体、形象、贴*学生生活的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

  学*目标的叙写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会列出同数连加算式,会把同数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通过观察,认识乘号,会正确地读出乘法算式。

  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学*难点:探究乘法的意义。

  二、说评价任务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法算式,把加法算式归纳为几个几,会用乘法算式表示,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结合乘法算式,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三、说学*流程:

  为了达成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努力营造自主学*的氛围,在此学*流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景十分必要。为此,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兴趣。在教学中,我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认真观察游乐园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第二步: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第三步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2、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3、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同时,我也有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提问题的好*惯。

  环节(二):探究新知,渗透意义。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为此,我分三步进行教学的:

  活动一、教学例1,感受同数连加。

  第一步:老师引导学生先解决小飞机里有多少人?的问题。

  出示课件学生再认真观察小飞机里的数学信息独立思考列出同数连加算式。

  教师板书:5个3 3+3+3+3+3=15

  教师提问几个3相加?这里的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突出个数和相同加数。

  第二步:知识迁移,用上述方法解决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教师板书:

  4个6 6+6+6+6=24

  7个2 2+2+2+2+2+2+2=14

  教师提问每个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6、7、2分别表示什么?再次突出个数和相同的加数。为改写乘法做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学*读写乘法算式。

  第一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教师直接说出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我们就可以用乘法来计算。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最后一个加法算式:加数都是几?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

  学生回答,师边板书边总结:7个2相加就可以写成7×2=14,或2×7=14。教师提问算式中的2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教师小结加数相同的加法改乘法必须是用相同的加数和个数相乘。

  第三步:认识“×”并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教师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

  第四步:知识迁移学生根据以上方法列出下面几组乘法算式并读出。

  环节(三)闯关比赛,巩固新知

  第一关、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写出乘法算式,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做一做第一题)

  第二关、看图填一填(做一做第二题)

  第三关、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做一做第三题)

  第四关、读一读(练*九第四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新知、理解乘法意义,我将练*设计成了学生喜爱的比赛形式,淡化了“练”的痕迹,这样容易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乐在活动”中。

  ?总结全课,点明目标。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我们知道了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并能把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认识了“×”,还知道了乘法算式的读法。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即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了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板书它比较简洁、清楚、有层次的精缩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学*内容一目了然。

  乘法的初步认识

  例1、加法: 5个33+3+3+3+3=15

  4个6 6+6+6+6=24

  7个22+2+2+2+2+2+2=14

  乘法:2× 7=14读作:2乘7等于14

  7× 2=14读作:7乘2等于14

  乘号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2: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会读写乘法算式。

  (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3: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这一节课,我从四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2、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3、合理练*,强化新知

  4、指导总结,巩固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

  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因此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呈现教科书第44页的游乐场情景挂图,目的是想通过这张图片引起学生的学*兴趣。首先我让学生观察图中每种游乐活动的人数,并算出小火车、过山车、观览车上各有多少人?学生看见这张图后兴致很高一下子就完成了老师交代的任务,回答出:小火车有3+3+3+3=12人,过山车上有2+2+2+2+2+2=12人,观览车上有4+4+4+4+4=20人。(教师同时板书)

  2: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环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根据这个宗旨我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1、分小组摆图形游戏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摆出几个相同的图形,喜欢什么就摆什么,如小松树,小伞、三角形、五角星,小房子等。

  2、小组交流:

  (1)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说一说你摆了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并把算式写在纸上。

  (2)讨论后,老师把一些有代表性的图形展示出来,要求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然后叫学生进行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进行观察后,得出结论他们的加数都相同。图形的展示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观察以上三个加法算式的特点。从而为下面的学*做好铺垫。

  3、认识乘法

  这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

  (1)首先我讲解“乘法的含义”,出示一个加法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这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由于有了刚才观察的结果做铺垫,学生很快说出这个加法算式的加数相同。

  通过观看加法算式演变成乘法算式的过程,教师稍加指导,使学生知道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还有加一种表示方式,从而引出“乘法”并把“乘法”板书在黑板上,同时指出5×4表示4个5,读作:5乘4。此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加法算式中只有5,为什么到乘法中却多了一个4,并让学生再仔细观察一遍演变过程,学生立刻得出结论,乘法算式中的5是原来加法算式中相同的加数,这里的4就是相同加数的个数。接着演示另外两个例子来巩固学生得出的结论,经过这样一番演示,本课的难点就轻而易举地被攻破了。

  (2)刚才我们知道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除了用加法算式表示,还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下面我们就来学*乘法算式的读写。通过这样的过渡,以3+3+3+3+3+3=18为例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我先让学生说一说3×6的含义(学生回答:表示6个3),那6个3连加的和等于多少(18)。既然3×6是由加法算式3+3+3+3+3+3改写成的,那么3×6应该等于多少呢?学生很自然地说出18,接着教师立刻教学生这个算式读作:3乘6等于18。同时告诉学生这个算式还有另一种表示方法,就是把前后两个数互换,写作6×3=18,读作6乘3等于18。并通过动画演示认识乘法算式中第一个数叫做因数,中间的符号叫做乘号,第二个数也叫因数,以及最后的结果叫做积。利用这个动画进行教学,学生的学*兴趣很高,很快地就掌握了乘法的读写。

  4、改写算式,巩固新知

  A:首先我叫学生把黑板上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B:接着我板书几个练*,让学生分别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马上发现乘法算式比加法算式更简便,并告诉学生以后遇到这类题目都可以用乘法表示。

  四:运用新知,巩固拓展

  1、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发现图上每一群跳绳的人数是一样的。

  2、要求学生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列出乘法算式。(图上生动有趣的画面,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计算中去。通过这个练*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五:引导学生总结,提炼升华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能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0

  1、教材简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点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和意义,为解决相关的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表内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也学*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学生来说“乘法”这个概念较难建立,因此需要在大量的具体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意义。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图中蕴含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的意义做准备。然后,例1 以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展示学生用小棒摆出的作品。这样编排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继续学*乘法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3.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发现探究”的方法开展学*活动。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说教学思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第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探究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第二环节是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巩固乘法的含义和读写。第三环节是引导帮助学生自己总结对乘法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思路,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因此在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场景。“看,游乐园多热闹!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出有坐摩天轮的,玩过山车的,还有坐火车的后,这时我再问“谁能观察的更仔细些?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从数量上观察。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摩天轮有5节吊厢,每节吊厢坐4人;过山车有6排座位,每排坐2人;小火车有4个车厢,每个车厢坐3人;有3个桌子,每个桌子摆了3把椅子。最后再提出 “儿童乐园里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谁能试着提一个?”

  (二) 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

  第一步:建立乘法的表象

  通过看图提问和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从中积累对相同加数相加的感性认识,为学*乘法作知识迁移。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并举出这样的例子,比一比看谁说的长,教师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让学生说得越长越好,假如学生说5+5+5……等学生说完后老师马上抛出问题:谁能完整地重复一遍!学生可能说着说着停下来,因为他说得太长只记得加5,却不知道几个5相加,可能有的学生会重复,教师可以趁势利导问你是怎样记住的,学生要想记住必须数一数他说了几个5。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

  第二步:感知乘法的意义

  当学生对几个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写20个5相加,然后交流写算式的感受。学生通过和老师的交流会发现用加法算式表示太麻烦了,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很麻烦,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啊”的想法,这时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创造简单形式来表示20个5相加。然后交流、评价各种写法,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是在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学生在上面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师讲解6个3相加,可以在3和6的中间写乘号,告诉学生×叫乘号,然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里的x。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会说把加号变斜就是乘号。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下面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6个3相加等于18,所以3×6=18,也可以写成乘法算6×3=18。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此步骤是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学*,发挥主体图的作用,再次回到主体图,让学生说说前面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再一起改写前面的加法算式,并重点说明什么样的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最后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哪种写法简便。

  (三)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被我们抽象概括出来了,此时须有一个及时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我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练*九的第二题,用于巩固乘法算式的读法。课前我制作了卡片,并适当丰富内容。采用“开火车”形式练*,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接着完成46页的做一做和练*九的第一题。这两题都是情景应用题,要求学生根据画面情景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次体会乘法的意义和巩固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四)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师通过提问:“求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要注意什么?按什么顺序读乘法算式?”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是一节新授课。

  (二)教材简析:

  “表内乘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而“乘法的初步认识”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强,建立“乘法”概念较为困难。所以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并结合具体的事例,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等学*活动,使他们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牢固扎实地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学*多位数乘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点和难点:

  我针对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无非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点被大家所共识。因此,我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情、能、知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学*,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乘法的含义,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三、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取操作感知,抽象概括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乘法的意义。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有成功、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教学的需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一套,每个学生50根小棒。

  五、说教学过程

  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诱导学生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激趣引新,让学生亲*数学(约7分钟)

  第二层: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约15分钟)

  第三层: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约8分钟)

  第四层:课末总结,梳理乘法(约10分钟)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教师在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欢的动物园一角。“你们喜欢小动物么?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我看见有兔子、和鸡,兔子有几只,怎样计算?鸡有多少只呢?……这样设计,学生感知生活中按一组一组数的现象,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到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师接着说:“看来,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同数相加的例子.不仅生活中是这样的,比如我们用筷子,一双筷子有两根,五双筷子就是2+2+2+2+2=10,这是提出:如果我们班同学都拿一双筷子,有多少根?又该如何解决?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二)、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低年级学生一般以“概念形成”作为建立概念的主要形式。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个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去完成,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发现事物新的本质属性和规律,进而获得新概念。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的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第一步:感知具体形象。思维始于操作,操作促进思维。学生观察电脑图得出()个( )相加……教师板书同数相加的算式。从而让学生通过直觉思维,将主体感知与动作直接联系,获得关于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感性认识,教师接着问:4个2相加可以写出来,那8个2相加、12个2相加。。。。。呢?写起来非常麻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思考:怎样表示更简便?通过巧设书写障碍,使学生在写和读同数相加的算式的活动中,亲身感受相同加数相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实很麻烦,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怎样表示更简便的欲望。

  第二步:形成乘法表象。在体验理解乘法意义的过程中,教师应开展直观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教师组织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一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发现同一个加法算式的加数是一样的,紧接着教师用精炼的数学语言概括:“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表示。”再以4个2相加为例,“这道算式中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教师用有几个相同加数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体会乘法算式的意义,然后列乘法算式。4个2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4×2,还可以表示2×4,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算式的含义,认识乘号。学生自由乘法的各部分名称和读法,进一步梳理乘法算式的意义。学生把另外几道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通过观察算式,发现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师反问:“有了加法算式,为什么还要用乘法算式呢?”学生结合直观图形和算式的视觉支撑,进行观察比较初步体会到:乘法算式是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演变过来的,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从而初步体会了乘法的意义。这样的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理念。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概念形成之后,应及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来,以加深对概念的印象。教师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像这样的加法算式,你们还有吗?请写成乘法算式。学生根据前面的学*,迁移内化推出其它几道加法算式对应的乘法算式。学生分析加法算式的意义,改写成乘法算式,说改写的思路,初步概括出乘法的含义。接着学生再一次回到动物园提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

  通过以上三步学*活动,学生经历了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到乘法运算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动作操作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形成初步抽象思维,并把两种思维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知了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较好地理解了乘法的意义。

  (三)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抽象概括了,此时须有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本节课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

  1、基础练*。提供生活情境,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图和算式的对照,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体会。

  2、动手操作,配合练*。进一步感受、理解乘法的意义,形成乘法的初步认识。

  (四)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师小结时问:这节课学*了什么?像什么样的问题用乘法?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生活,善于思考,虚心学*,会有更多的收获!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乘法的欲望。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2

  一、教材

  1.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小节《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

  以往的教材特别强调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要求列出乘法算式,只能把每份数当做被乘数,把份数当做乘数,位置不能颠倒。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新教材中“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无论在内容还是呈现形式上较以往都有很大的突破。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这样设计使数学贴*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例1则以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展示小朋友们用小棒摆出的作品。教材这样设计提示教师在进行乘法的教学时要从现实生活与学生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与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从而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建立乘法的意义于头脑之中。

  3.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教材,属于基础课,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为以后学*乘法的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并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本节课是学生对乘法的第一次系统了解、认识。因此,能根据求几个几相加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学情

  乘法的意义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必须切实学好的。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实际生活中,并通过拼摆活动,同数相加的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以及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学*活动,让学生完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使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可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 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接受知识、锻炼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用最简洁的方法获得有用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

  1、情景教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尽早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设计了:“到大家都喜爱的奥特曼家里去做客,途经图图商店被拦住帮忙摆设篮球,奥特曼很为难不知道该怎么摆”这样一个故事情景,使学生产生想帮助奥特曼的愿望,进而让学生用动手摆一摆。我把‘到奥特曼家做客’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一情景串起整节课的内容,一方面使教学前后呼应,形成一个整体,另一方面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采用提问引导探究式的教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观认为,学*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的意义,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乘法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发现并认识乘法,让他们经历一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其成为真正的学*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教师不主动将结论告知学生,把学生假设于无助的地位,设计学*过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操作实践,更好理解知识,并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3、音乐辅助法

  轻音乐能缓解人的压力,心情愉悦。因此,在课件中演示中配上一些轻音乐,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就能达到最佳的学*效果。

  四、学法

  梁启超曾说:“教师不是拿自己得到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到结果的方法教人。”可见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方法,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学*方法:

  1、对比认识法

  通过对加法算式的观察分类,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增强对“相同加数”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认识程度。

  2、由分析到综合的抽象、概括的方法

  通过对多个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的观察分析,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

  3、合作交流法

  由于学生生活圈子和能力的局限,经过他们自己独立探索所得的结果未必全面、完整。因此,教师大胆放手,采用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利用同桌合作、小组讨论、组间交流展示自己的意见,以达到“共进”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借助于电教媒体,利用小朋友喜爱的奥特曼邀请勇于探索的小朋友到家里做客创设情境,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兴趣,使学生有良好愉悦的学*心情,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中去。

  二、自主实践,探索新知

  1、在问题情境中,感知相同加数。

  (1)[媒体出示:奥特曼领着大家朝前走,来到图图商店门口被拦住了。图图请奥特曼帮忙把6个足球放进几个柜台里,奥特曼为难了:该怎么放呢?]只有数学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帮助小熊在柜子里摆放足球,捕捉生活中常见的摆设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然后以同桌为单位分组合作,用6个小圆片代表6个足球,往长方形格子里摆,一人摆,一人写相关的加法算式。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又能达到“共进”的目的。

  (2)根据学生汇报合作情况媒体出示算式:1+5=6,2+4=6,3+3=6,1+2+3=6,2+2+2=6,1+1+1+1+1+1=6……再让学生根据加数特点分类 ,思考为什么分成这样两组?从而引出“加数相同”这一概念[板书:加数都相同]再让学生说说相同的加数都是哪些。[这一环节在学生观察、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了加法有一般加法和特殊加法(即加数都相同的加法)两类。从而增强对“相同加数”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认识程度。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做下铺垫。]

  2、举例设疑,感知概括几个几。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比如:鞋子是一双一双地数,一双就是两只,三双鞋子多少只?就要把3个2相加。

  3、在困惑中创造,认识乘法意义。

  (1)遇困惑,激发创造,认识乘法[ 媒体出示:奥特曼计算自己手指的情景(一只手5个指头,奥特曼有多少个手指?就要把2个5相加)]引出“如果要把全班小朋友的手指都加起来,要加多少个5,所写的连加算式会怎样呢?”这个问题。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非常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利用媒体讲述“三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发明创造乘法的过程”拔乱反正引出乘法并介绍乘法的写和读、认识乘号。[板书课题:乘法和正确的乘法算式]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并且通过对学生进行鼓励评价,如“小朋友和数学家的发现是一样的”,让学生感到自信,感到自己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索知识,由此获得了情感体验。

  (2)认识乘法意义。

  学生经历了的创造过程,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写乘法算式)

  再让学生将所举生活中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并说出各自表示的意义。这样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3)让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哪种写法简便。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与区别。

  三、联系生活实际,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练*环节。我们把这一环节设计为来到了奥特曼的家,奥特曼拿出食物招待大家与前面相照应。学生通过观察食物的包装说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里设计的是一个变式练*,旨在让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最令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这一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学生的回忆,不仅反馈本课的学*情况,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实现知情共融。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活动成为自主探索的、获得成功体验的、主动发展的和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学*过程。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3

  教材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P45-46练*九1-4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历乘法的意义的产生,建立乘法的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乘法数学问题。

  2、认识乘法中的乘号,知道乘号与加号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对数学文化的传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

  建立乘法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

  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数学小资料:

  1、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于1631年(距今三百多年)在其著作《数学之钥》(clavis mathematicae)中首次以“×”表示两数相乘,即现代的乘号。

  2、在五百年前,有一位德国数学家,叫魏德曼.他在横线上加了一个竖,成为“+”,他用这个符号表示增加的意思;他又在加号上去掉一个竖,成为“-”,表示减少.兄弟两个就诞生了.但是“+”和“-”正式被大家所公认,用来作为加、减运算符号,是从1541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的,以后逐渐普及,沿用到现在.

  教学策略:在比较中认识新知识。

  教学步骤:

  12+24=36+6=42+14=32+16=15+25=35+10=

  复*加法的知识。+这个符号叫做什么号,它是怎么产生的。加号前面的叫做加数,加号后面的也叫做加数,算出来的结果叫做和,表示两个加数的总数。

  二、引入新课

  1、出示加法算法:2+2表示什么意思,2个2相加

  2+2+2呢,3个2相加

  2+2+2+2呢4个2相加

  2+2+2+2+2呢5个2相加

  这组加法算式与一般的加法的算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加数都是相同的,加数的个数有2个或者2个以上。

  相同的地方呢,都是表示求总数的意思。

  如果这样的2有50个呢,加法算式可以怎么写?2+2+2+2+2+......

  全部写下来会很麻烦。所以古代的数学家,想了个聪明的办法,把这样的加法算式改写成新的一种算式,哪个小朋友知道,你来介绍下。

  2、介绍乘法算式的写法。把加号改成乘号“×”,把相同的加数写在乘号的前面,把加数的个数写在乘号的后面。

  2+2写成乘法算式是2×2读成2乘2

  2+2+2写成乘法算式是2×3读成2乘3

  2+2+2+2写成乘法算式是2×4读成2乘4

  2+2+2+2+2写成乘法算式是2×5读成2乘5

  3、拓展深化。50个2相加呢?写成乘法算式是2×50或者50×2,因为得数都是100。所以都可以写。

  4、归纳乘法的意义。把几个几相加,用乘法算式来表示有什么好处?可以把写得很长的加法算式改写成很短的乘法算式。

  那么2+2写成2×2,有简便吗,看不出。短的看不出,长的算式有简便的意思。

  2+3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不能,因为2+3表示把2和3合起来的意思。不是表示几个几的意思。

  三、下面的加法算式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能的话请说出乘法算式

  3+3 4+4+4 5+5+5+5 6+6+6+6+6 7+7+7+7+7+7+8 3×2 4×3 5×4 6×5

  (不能完全用乘法算式来写出,可能会有写出7×6+8当然要表扬了。)

  说说这些乘法算式的意思,2个3,3个4,5个4,6个5,如果学生说成是3个2,4个3,4个5,5个6也可。)

  12×2表示什么意思,

  13×3

  14×4

  15×5

  16×6

  17+18

  四、归纳小结乘法的意义

  加法和乘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求总数的意思

  加法和乘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加法的有的算式比较长,乘法的算式比较短,有比加法简便的地方,

  乘号与加号的样子也差不多,是把加号转一点过来的意思。所以说古代的数学家也很聪明的,把加法与乘法的相差不多的关系通过符号表达出来了。

  五、生活应用

  1、小朋友最喜欢去公园玩了,游乐场里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你能结合今天上课的内容,说说这些数学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答吗。

  (1)摩天轮上有几个小朋友?用加法怎么算,用乘法怎么算。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激流勇进有几个小朋友?

  (3)过山车上有几个小朋友?

  (4)把几把小椅子?

  2、通过摆小棒来说说乘法算式。

  摆3个五角星用了几根小棒,

  摆4把小伞呢,

  摆6个三角形呢。

  3、说说生活中的乘法算式。

  如每个人左手有5根手指头,2个手共有几根手指头?

  教室的电风扇每个有3块转板,5个电风扇共有几块转板?

  每个盘里有4个苹果,6个盘里有几个苹果?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哪些数学知识,乘号,乘法算式。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的联系和区别,知道了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七、布置作业

  练*九1-4做在书上。

  八、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节内容放在教学乘法口诀的前面,是很重要的一堂课,但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讲理解乘法的意义比较困难,乘法的数学思想也是比较难建立的。我们高年级的老师在测试小朋友的时候发现有很多的小朋友会把“算2个3相加的总数是多少,”用“2+3”来算,他们多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有加,有总数,就是做加法,也就是说小朋友是从文字来认识建立算式的。而不是从数学思考的角度来做题目的。说明二年级的小朋友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建立是比较肤浅的。如何帮助二年级的小朋友建立乘法的意义,如果单从文字到文字,从算式到算式恐怕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在设计时考虑到把数学文化结合进去,通过对加号与乘号的联系和区别,建立乘法的数学思想,因为人类孩童的认知过程也就是人类最初的认知过程,总是从具象到抽象,从实际上升为理论的过程,所以让学生通过对加法符号改写成乘法符号的过程,来促进儿童对数学学*兴趣和热爱。再通过对加法和乘法的比较中来理解乘法的意义,乘法是求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从复杂到简单来体会乘法思想的精髓。最后从生活实际应用来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模型,从而达到真正的理解和应用。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4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对今后学*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乘法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认知的内容,如果将抽象的概念意义湛透到形象、直观、简单的操作活动中,那就能帮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了。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十分重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中具体活动情景,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揭示出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相同数量。这样设计使数学贴*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学生用所学的加法算出每种游乐项目的人数,从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在学生活动中由相同加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领会乘法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3、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4、让学生在自主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识别相同加数。

  四、教法和学法

  深刻体会教材编排意图,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新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氛围,使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实践,相互质疑,相互评价,最后获取成功。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观察、操作、解决问题。创设的情境是为了给学生建立一种感性的认识,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利用主题图,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相同加数,感受几个几相加的加法算式。

  2、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用小棒创作出美丽的作品,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计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列出一些加法算式,算一算摆出自己画的图形需要准备多少根小棒;第三个层次是通过观察加法算式,展开想像:“如果摆100个图案,所写的算式会怎么样呢?”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会很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的愿望,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引出乘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也就体会到了乘法算式的简便之处。这样的教学设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第四个层次是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在这环节中落实乘号、乘法算式中各数字表示的意义、算式意义,感受乘法计算比加法计算简便,突出加数相同情况下才能写出乘法算式。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学生学*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探讨写乘法算式的方法,然后由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3、合理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训练。因此,在练*时我始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做一做,从而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出示游乐场图时,引导学生观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教师把问题强加于人,而是开放教学,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接着通过拍手游戏、找朋友游戏等练*,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在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4、指导总结,巩固新知。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这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会读写乘法算式。

  (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二)、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第三个层次是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学*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到运用"一看、二数"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概括出乘法的含义,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合理设计练*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基本练*,是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综合练*。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四).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复*铺垫,孕伏新知,设疑导新。

  (1)让学生看图,听录音,从本班具体捐款的事实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况,产生下列三道连加的算式:

  2十2十2=6

  3+3+3+3=12

  5+5+5+5+5+5=30

  (2)师:刚才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从中揭示知识生长点,为认识乘法作知识迁移。

  (3)导新: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一)检查学生预*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从而揭示学*目标。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目标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例1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

  用加法算用乘法算

  2+2+2=62×3=6

  3+3+3+3=123×4=12

  4+4+4+4+4=204×5=20

  (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较简便?

  (3)让学生说一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个结论。

  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1.做课本Pll0“做一做”的第1题。

  2.先读算式,再用圆片摆一摆。

  2×33×2

  3.根据乘法算式,有节奏地做拍手游戏。

  2×65×2

  4.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戏。

  4×33×4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上面这组生动有趣的有梯度的练*,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哪些知识,学到哪些方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知识扩展:

  第一学期上册教学期末工作总结|年终总结第二学期下册教学期末工作总结|年终总结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优选【10】份(扩展6)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

  我的一节数学课《分数的初步认识》,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说、去做,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

  讲课中,我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对折,再用阴影画出一部分,说出这是几分之几,又让他们贴在黑板上。孩子们折呀、画呀,说出了许多。贴的时候个子小,够不着,我把孩子一个个抱起来让他们贴。每发现有孩子说出一个新分数,我都要夸奖一番:“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虽是一声很*常的赞语,但却极大地激励了孩子的自信心。

  讲分数各部分名称时,我不是肤浅、生硬地去讲分数线、分子、分母。而是生动地打比方:我们开头把一个大圆月饼从中间切开,*均分成两份,这一刀啊就代表*均分,用一横表示,咱把它叫分数线。*均分成两份的“2”写在下面叫“分母”。这一半月饼是两份中的一份,就写在上面。它和下面的分母关系密切,该起个什么名呢?学生天真地说:“叫分儿。”“叫分女。”我微笑着告诉孩子:“你们想象得很好,等你们长大了也许会创造出新的数学公式,命名为‘分儿’‘分女’,咱们今天先叫它分子,同意吗?”我感到:这不是无足轻重的儿戏之举,它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点燃的是智慧与创造的点点火花。

  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缠着我再讲一会儿,不愿让老师下课。在依依不舍地停止了授课后,孩子们一个个争着告诉我:“老师,你的教材好。”“老师,我爱您!”这充满稚气又带着真挚情感的童言,打动了我的心。朴素的感情是最美的,它是孩子对老师的最高奖赏。我激动地说:“孩子们,我也爱你们。”我相信,这群孩子会把我永远铭记在心,终生难忘。

  什么是师生*等、民主讨论,什么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学*兴趣最佳方式,从这节课里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真诚地爱学生,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孩子获取知识,设法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兴趣。爱心是敬业的根本,博学是付出的源泉。把讲台让给学生,把学*、思维的更大空间留给学生,这样,也就把成功,把美好未来交给了学生。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2

  “数学教学,在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初步感知,在于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使新知识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润物无声的渗入脑际。”

  一、巧妙利用学*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数学

  本节课是孩子们第一次认识分数,这是关键,这个时候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认识分数必须在“*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我套用了书本的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自然的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分数。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感受一下分的概念,然后具体到某一食品:回答把4个苹果和2瓶矿泉水*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蛋糕*均分成两份,学生就回答每个小朋友分得一半。于是我就抓住机会由此引入新课,引出 。

  二、加强实践操作,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1、深层理解二分之一

  理解 1/2的含义是基础也是难点,这环节充分让学生折、涂、讨论,突现分数的*均分的本质。

  2、运用知识迁移,探索其它几分之一

  在认识1/2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创造、探索其它几分之一。首先让学生选择图形,折、画、涂几分之一,再交流、讨论表示的含义。

  3、观察比较分析,体会比较几分之一大小

  在课堂有效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学*材料,进行学*。开始教师直观运用已有的和图片进行比较,再小组合作在同组内比较原来已创造的几分之一的大小(课前发给学生同组内同样大小的图形)。再运用学生折出的进行直观展示,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

  三、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联系生活,在生活图片中运用分数,再利用其它变式图形拓宽学生思维。

  四、不足之处

  虽然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动手、小组合作调动起来了,但是孩子们的在操作的时候进度不同,影响了时间,有些孩子不能一起完成,造成虽然让他收掉但还有部分学生牵挂未折完的现象。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3

  《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结合具体的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并了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但是由于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根据字面的意思根本不能很好地掌握,因而这堂课为了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我以熊大熊二寻找食物为主线展开教学,并借助“长方形”“圆形”和“正方形”折纸纸片为道具,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去发现数学知识。本堂课我做了以下几种尝试:

  1、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

  我通过让学生帮助熊大熊二分苹果,先从4个苹果*均分,然后是2个,这些都能用整数*均分,渗透*均分。然后1个苹果进行*均分,“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通过*均分大饼、蛋糕,明确分数的意义,把一个物体*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练*环节命名为熊大熊二闯关智慧森林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帮助,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在做中学,提高学*参与度

  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课堂上,分蛋糕时由学生拿正方形折纸折一折、分一分、同时说一说四分之一。另外练*环节设计了折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说一说,优生带动差生活动,帮助其理解分数几分之一所表示的意义。

  3、分层练*,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在练*设计时,分别设计了折一折(折一个喜欢的分数)、说一说(看图说分数)、找一找(寻找身边生活中的分数)。特别是看到法国**、巧克力你想到了那些分数,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判断能否直接用分数表示,进一步巩固分数产生的基础是必须*均分。既可以巩固所学的新知,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值得反思:

  1、课堂纪律性不够。

  由于本班的学生比较活跃,折纸活动之后学生仍然拿折纸玩耍,将学具变成了玩具,课堂控制力还有待加强。导致课堂有些阶段出现了一点混乱。这就告诉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带动好学生紧跟教师的步伐,以免部分学生玩耍错过重点知识的学*。

  2、小组活动不充分。

  在合作学*时,学生会倾听组内成员的意见,然后结合自己的想法,做出最后的决

  定,这样对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这节课我本设计两个动手的环节,一个是折纸折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先让学生自己折纸,再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折纸方法,却可以得到同一个分数;说一说四分之一的含义。另一个是用折纸创造自己喜欢的分数,并介绍自己创造的分数,进一步理解分数含义。交流时间比较仓促,达不到全面交流。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4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

  现代数学理论认为,数学活动就是“用数学”的具体体现,其核心就是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把数学知识发现和“再创造”出来,并能灵活的实践运用。因此,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获得有效的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有效领悟分数概念,这里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一些自己粗浅的想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秋节分月饼。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学*的参与度

  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学生认识了1/2时,先让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然后再认识几分之几时,让学生选择例举的分数用图形折出来或者自己把一个图形折一折创造出一个分数,并互相说说创造出来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隐性的心理

  参与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当然在学生全体参与的同时,我们忽视老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反馈的情况和动态生成中我们老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予以适当的调整。

  3、学生自觉创新、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惯得以培养。

  学*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尽可能地创造多形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感到学*数学的需要,从而产生学*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惯。学生在分数学*的活动体验中得到了充分深刻的认识。

  4、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学*内容贴*了学生生活,学*材料便于学生操作,学*活动过程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学*中学会生活。

  虽然本堂课有以上几个优点,但是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教育机智有待加强。在让学生用正方形纸片折四分之一的活动环节中,请学生上台展示时,学生说涂错了,而为了使本堂课顺利进行,我忽视了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倘若这时我利用这名学生的“错误”来引导到四分之二、四分之三、四分之四的认识中,这样就会对学生产生激励的作用,学生的学*兴趣就会有很大的提高,也能给其他学生树立学*的榜样。

  2、学生倾听的*惯还要加强,课堂评价有待提高。

  3、在教学基本功上自己的不足还有待提高,如在教学设计上要更具匠心,教学语言有待进一步规范,板书还要多加练*等等。

  4、虽然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动手、小组合作调动起来了,但是孩子们在操作的时候进度不同,影响了时间,有些孩子不能一起完成,造成虽然让他收掉但还有部分学生牵挂未折完的现象。

  5、本节课不够精练,有些提问不是很准确,由于引导不当的原因,学生说的不够熟练和精确,导致说的环节太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使得本节课出现了练*量不够及没有总结的现象,这也是以后教学我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数学意识,多多学*数学语言。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5

  课后反思: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了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我利用了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了他们原有的经验,学生学起来亲切、有趣、易懂。

  二、加强了动手操作,降低了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动手操作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两次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学生加深了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三、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实际运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中搜寻素材,如:常见物品中的分数、人体中的分数、广告画面中的分数。通过这些联系强化了孩子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有的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比如在“估一估”这个教学环节的最后没有引申到“*均分成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再如,自己的语言还不够简洁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实、有效、精彩的数学课。 点评我校耿老师的课:对于《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个课题,相信各位老师都很熟悉,但也是我们教学中值得深思的一节课,自己的课感觉上的还比较成功,但听了同年级耿老师的课,我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全课一气呵成,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巩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我的课相比较,

  她的课主要体现在: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主旨,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自主探究,着眼一个“探”字。数学学*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已的方式去主动学*。例如;表示一半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用一个符号或其他方式去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在没有疑惑处生疑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粘,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例如,当认识了1/2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个图形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当理解了几分之一的意义后,再一次引寻学生思考:在这个几分之一的基础上再多涂上几份颜色,又能创造出一个几分之几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能力,突出一个“动”字。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脑、动手,更重要的是通过“动”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另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利用教材的情境图来引出新课,在教学完1/2的意义后,对1/4的教学进行了改动,直接让学生利用1/2的经验,自已动手创造出一个几分之几,这比教材的编排更具有挑战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6

  分数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的“最*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向“潜在发展水*”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7

  一、在情境中感悟知识。

  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为了给学生构建思维*台,教师从课一开始,就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个分漂亮红头绳的情境,使分数在“*均分”的前提下自然地产生。再如,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游乐园”中的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看图、析图、解图的能力,进一步感悟、探索几分之一的分数知识。还创设了“猴哥哥和猪妈妈分月饼”的故事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的浓厚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比较分数的大小。

  二、借助生活*台,引导自主探究。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分物品”、“找物体或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经常玩的。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分树叶、寻找衣服的一半,寻找图形或物体的一半等等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找一找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感受分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同时教师通过示范说、同桌说、小组说、判断说、辩论说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反思和修正自己观点的*台,并为自己的思维策略进行辩解的`机会,为更进一步学*分数的意义奠定基础。

  三、动手操作,体验建构。

  学生初次认识分数,是感到比较抽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实物作为学生的思维“拐杖”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借助实物或图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主动建构分数知识;课后让学生把自己新认识的“分数”朋友或者折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介绍给自己的同学、亲戚朋友和父母这一实践活动中,使每个人都有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和欲望,进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彰显课改新理念,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体验学*”。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做,我就会真正理解。”而“操作感悟、体验学*”正是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创新,在体验中发展。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8

  分数是一个内涵复杂、形式多样的数学概念,分数的初步认识如果仅仅局限于形式上的认识,学生的认识难免肤浅,甚至在学生到第二学段进一步认识分数时出现认识上的断节,而如果过早的进入到抽象水*的认识,学生的理解又难以到位,因此。我在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中力争找准学生已有的认识框架和分数复杂意义的结合点,也就是直观模型。

  基于上述想法,我在做教学设计时力图体现以下三点:

  一、让学生更系统的认识分数。

  本节课的导入是从学生刚刚学过的有余数的除法进入的,通过这样的引入,让学生认识到,过去除法中出现剩余的时候我们用余数来表示,而今天的学*我们则可以把剩余的部分继续*均分,这就产生了分数,通过这样的引入,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就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解。

  二、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分数。

  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直观模型,除了教材的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这样的面积模型之外,还提供了大量的生活实例,特别是还提供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生活实例。于是让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就更加全面。

  三、力争凸显帮助学生发展的理念。

  这节课我注重学生学生学*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敢于质疑,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发展自己,通过这种方式,力图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通过活动迸发出更多的思维火花,同时也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但课堂教学的实施总是和预设的理想化状态有一定的偏差。

  一是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在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意义时提供了大量的生活实例,再加之学生自己兴趣盎然,又举了不少例子来帮助理解,占用了大量时间,导致后续预设的课堂练*和课堂总结尚未完成,已然下课,课堂结构不够合理、完整。

  二是对于几分之一的理解所安排的操作感悟活动由于教学实施时遗忘,致使这一环节后置于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之后,显得教学环节不够流畅。

  也鉴于此,日后教学中一定要在教学时间的把握和环节的调控上多下功夫,同时对于自己所做的教学预设应烂熟于心,而在执行教学预设时又应灵活应变,锤炼自己的教学机智。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9

  2.拓展认识几分之一

  师:刚才你折出手中图形的1/2,拿出你准备好的正方形,你还能折出其它的分数吗?(1/3 1/4 1/5)

  师:折出正方形的1/4,并涂上颜色,涂完说一说怎样得到的.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

  师:仔细看,它们的折法不同,*均分后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能用1/4表示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不论怎么分都是把这张纸*均分成4份,每一份都是这张纸的1/4.

  教师小结:虽然折法不同,形状不同,可都是把一个正方形*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1/4。

  【学生对于1/2认识深刻了,认识几分之一也就迎刃而解了】

  3.认识几分之几

  师:涂一份是1/4,那图2,3份呢?你还能涂出四分之几的.分数.

  生:(2/4 3/4 4/4)

  师:涂出你喜欢的分数.

  学生涂,教师巡视.

  展示2/4(用什么分数表示,2/4是什么意思?)

  展示3/4(用什么分数表示,为什么?)

  展示4/4(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充分的说)

  4.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

  (1)中间这条短粗的线叫做分数线,表示*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

  (2)谁来说一说3/4这个分数中,4叫做什么,3叫做什么?2/4?

  活动三、巩固练*,深化提高

  1.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哪些能用1/2表示。

  2、课本P100 、 T1

  (学生自主完成,指2名学生说一说写出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3、课本P100 、 T2

  (学生自主完成,1名学生说为什么?)

  4、出示课件判断

  师:考考你的眼力和判断力

  (学生用手势表示对错,说清楚为什么错)

  活动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师:通过今天学*分数,你感觉分数怎么样?你想对分数说点什么?

  学生发言。教师简要总结。

  【设计说明:一节课的结束,不应是学生一段学*历程的终点,而更应成为引发他们深入学*的起点。本环节一是想呈现学生学*的真实效果,便于相互学*,共同提高。二是想以此引发学生对分数的探究热情,将学*引向深入。】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0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

  当前,老师们正在认真认真贯彻新课程的要求,我作为一名课改一线的老师,也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一些新的变化,教学中有收获与失落,也免不了意外和尴尬。这里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一些自己粗浅的想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秋节分月饼。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学*的参与度

  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学生认识了1/2时,先让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然后再认识几分之几时,让学生选择例举的分数用图形折出来或者自己把一个图形折一折创造出一个分数,并互相说说创造出来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隐性的心理参与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当然在学生全体参与的同时,我们忽视老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反馈的情况和动态生成中我们老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予以适当的调整。

  3、提供数学交流的环境,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于是我不仅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个数学活动,还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数学交流环境。比如,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表示二分之一时,先让学生自己折纸、涂色,再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折纸涂色方法,却可以得到同一个分数;再如,在学*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大小时,也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就扩充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了学生赏识他人的良好心态,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

  4、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1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学*,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在意义上,在读、写方法或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认识分数是本单元的基础,是比较重要的学*内容,它的学*直接影响分数计算的学*质量。上完这节课后,我有如下感受。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送纸同学的活动,在送纸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后来的学*活动中,明显感到,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好,学生还未能在活动中未能形成“*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尤其是在练*第3题时,部分学生第一次完成没有注意到第一、二幅是没有*均分,不能用分数表示,老师提醒后,才恍然大悟。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我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学生折纸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折出1/2、1/4、1/8等分数,并在其中找出更多的分数。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学*的参与度。在练*中,发现学生用分数表示图形和涂色表示已知分数做得比较好。

  在教学中,自己对课堂的掌握还不好,不能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的调整教学。在设计中,采用了更多的文字叙述,而不是采有形象的图例出示给学生,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形象的图例比抽象的文字理解得更容易,而要将文字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确实有些难度,我却忽略了这个问题。

  在学*中,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方面,也做得不够。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是可以用分数表示的?学生在举例上,也比较窄,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实学生每天写字的“田”字格就是*均分最好的例子。在问题设计时,开放性的问题设计也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注重对教材的理解,利用好教材里有每一幅图,每一句话。把握好编者的意图。并时刻注意尊重学生,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了自由、民主的学*氛围,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活动的主人,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让学生体验到学*的快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了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得知识。

  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你给他机会,他就会还你一个奇迹,课堂就会呈现别样的精彩……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2

  1.让学生在生活原型中作数学——经历数学

  我大胆突破现行教材的束缚,经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帮助学生寻找富有生成性开放性的数学学*素材来建构分数1/2的概念。为此,课前我请每一位学生都走进大自然采集各种不同的树叶,通过学生把各自带来的所有的树叶分成两份根据学生的'交流,自然概括出两种不同的分发:*均分和不*均分,以强化学生对*均分的深刻理解,为学*分数打下伏笔。然后我让学生继续探索把1片树叶*均分成两份,怎样分?每份是多少?学生通过对树叶自然对称的观察,成功的把一片树叶沿中间叶脉*均分成2分。通过学生动手做,水到渠成地让学生经历了分数1/2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在成功玉溪月中积累了分数的丰富表象,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对分数概念的抽象感和陌生感,是学生深深的感受到数学原来就是这样丰富多彩的存在于生活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让学生在开放学*中做数学——创造数学

  这一教学片段是对分数认识的巩固、深化和拓展。在涉及此项练*时,我彻底摒弃了传统教学反复机械的训练方法,取而代之以富有开放性、趣味性、挑战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动态化的活动中创造数学。

  情境开放,萌发创新意识。我以一大一小两个正方形为道具,以学生喜闻乐见的魔术形式,创设了一个民主、开放的学*情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心情愉悦、精神振奋的状态下,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形式开放,激活创新意识。我努力开放教学形式,凸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围绕“利用准备的正方形你可以找到那些新的分数朋友?”这个问题情境,学生可以用尝试猜测、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途径解决问题;可以用猜想、直觉、顿悟等方法另辟蹊径,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的大舞台上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这样学生的创造火花就会不断闪现。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3

  分数,对于我们来说,是第一次接触,学生感觉到的是陌生,不太理解。所以我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产生分数,体会到只有*均分了,才能产生分数,并且理解分数各部分的意义。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旅游分东西。

  (1)把4个苹果*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个?

  (2)把2瓶水*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瓶?

  师:我们分东西时要做到公*、公正,那要怎么分呢?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里我们叫“*均分”。

  生:苹果每人分得2个(可以用“数字2”表示)

  水每人分得1瓶(可以用“数字1”表示)

  (3)现在只有1块蛋糕,也要*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呢?

  生:半个。

  师:每人分到的是这个月饼的一半,能不能也用一个数来表示呢?

  师:看来要表示一个月饼的一半,已经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数来表示了,需要用新的数,什么呀?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感受: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做数学,体会几分之一的意义。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和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资助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我注重为学生创造探究条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进一步探究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本节课我安排了两次的操作活动,在认识1/2时,学生通过分月饼初步感知了1/2的意义后,我安排了一个找圆形1/2的活动,让学生从实物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认识1/4时,同样一张正方形纸,学生的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1/4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感悟,尽管折法不同,但都是把同一张纸*均分成4份,阴影部分是其中的一份,所以都能用1/4来表示。

  (一)认识1/2。

  认识了月饼的1/2,你知道什么是这个圆形的1/2吗?请你动手折一折,并把它的1/2用阴影表示出来。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这个圆形的1/2?

  (二)认识1/4。

  师:1/4大家都会写了,那在正方形纸上要表示出它的1/4,你会吗?

  师:拿出我们桌上的蓝色正方形纸,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1/4涂上阴影。(阴影部分要是这个正方形的1/4。)

  经过手脑并用,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本课没有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究、自主创造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利用各种形状的纸片自由地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并用分数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一。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2和1/4,你能用手中的图形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吗?我们小组合作,来看看活动建议。

  4、练*层次分明。

  设计练*时,层次分明,由易到难。先从刚学的知识入手练*,让学生在练*中体会什么是*均分,如何才能做到*均分。并且让学生体会到分数的分母其实是*均分的份数,分数的分子是取的份数。

  整个学*过程中,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在发现中体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每个分数都由学生自己去创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4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76页、77页和78页。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有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本节课,我采用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路上,猪八戒去化缘,看到西瓜,*均分成了四份,这时问学生一份是其中的几分之几?(复*分数的意义)紧接着,孙悟空分桃子,6个桃子分成两份,一份是其中的几分之几;12个桃子,一份是其中的几分之几;100个桃子呢?一筐桃子呢?学生总结:一些桃子*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

  接下来的活动内容,学生按照要求各自在图上分一分、涂一涂,再重点讨论操作时的思考过程,突出:把一盘桃子*均分成了几份?是学生认识到:不管一盘桃有几个,只要是将它*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盘桃子二分之一。

  教学例2时,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认识二分之一的学*经验,主动开展思考和讨论。可以先要求学生在教材提供的实物图上各自分一分、填一填,再通过交流,引导他们把三分之一的含义表述清楚。最后,还可组织适当的比较:例2和例1都是分6个桃。使学生认识到:*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每一份的分数也就不同。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优选【10】份(扩展7)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说课稿优选【十】篇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说课稿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47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构乘法意义的过程。

  3.感受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表示的简洁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小棒20根。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

  教师:秋天到了,同学们高高兴兴地去游乐园玩(出示教科书第46页情境图)。我们一起看一看游乐园里都有哪些好玩的项目,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二)感知相同数连加的特点,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1)运用多种方式,呈现生活情境中有每份数量相同的情况。

  教师出示下图(课件)

  教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

  数——请同学们一架一架地数一数,每架小飞机上坐了几个人?

  圈——请同学们将每架小飞机上的3个人圈起来。

  (学生圈完后教师在课件的上图中将每个小飞机上的3人圈起来。)

  说——请同学们说一说,每架小飞机上坐的人数有什么特点?

  (2)制造冲突,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教师:想一想,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大家先在心中把这个算式默默地说一遍。

  教师:都想好了吗?下面请两个同学一组,开展一个“你说我写’’的游戏,一个同学说算式,一个同学写算式。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观察,了解两个学生相互配合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反馈交流情况。

  教师:在“你说我写”的活动中,有的组两个人配合得非常好,也有的组出现了问题,说说你们在写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有的组写乱了。)

  教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同伴一听就明白吗?(这是5个3相加。)

  教师:这样一说,大家就都清楚了,我把算式写出来,看看是不是5个3相加。(板书如下:)

  3+3+3+3+3=15

  (3)认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的特征,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教师:观察一下这个加法算式,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了吗?(加数相同,都是3。)

  教师:你能说出一共有几个3相加吗?(板书如下。)

  3+3+3+3+3=15

  5个3

  (三)自主尝试,强化认识

  教师出示下图(课件)。

  教师:小火车里的同学们玩得也很高兴呢!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每节小火车里的人数有什么特点?(每节小火车里面都坐了6个人。)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在上图中将每个车厢的6个人圈起来。

  教师:要求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怎样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告诉大家,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吗?(4个6相加。)

  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这个算式:6+6+6+6=24。

  教师: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加数都相同。)

  (四)加强体验,感受学*乘法的必要性

  (1)借助现实情境,激发学*需求。

  教师(出示下图):最刺激的要数过山车了!

  教师: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图的意思。这是几个几?

  教师: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

  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7个2连加的算式,如下。

  2+2+2+2+2+2+2=14

  7个2

  教师:谁能说说自己在写这个算式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2)借助想象,进一步激发学*需求。

  教师:同学们写7个2连加就感觉到麻烦了,想象一下,如果这列过山车再长一些,需要10个2相加呢?20个2相加呢??这时你又有什么感觉呢?你有什么需要吗?

  (五)明确乘法的意义,学*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1)明确乘法的意义。

  教师:7个2连加确实写起来比较麻烦,在数学上有一种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听听小精灵是怎样说的。

  教师用课件播放小精灵的话,如下。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是乘法学*的起始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也对今后学*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材重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揭示出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相同数量。这样设计使数学贴*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领会乘法的意义。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如果将抽象的概念湛透到形象、直观、简单的操作活动中,那就能帮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了。在这种情况下应注意与前面的加法知识互相联系,通过几个相同加数连加,引出乘法运算,使学生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定了目标:

  ⑴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⑵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⑶让学生在自主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难点:由于学生年龄小,再加上乘法概念比较抽象,我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学生年龄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结合本节教材和二年级学生的学*特点,采用“自主探究”的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教学思路,我努力营造自主学*的氛围,在此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景十分必要。为此,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兴趣。在教学中,我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认真观察游乐园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第二步: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第三步: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1、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2、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3、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同时,我也有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提问题的好*惯。

  环节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为此,我将分三步进行教学:活动

  一、教学例1,感受同数连加。

  第一步:老师引导学生先解决小飞机里有多少人?的问题。出示课件学生再认真观察小飞机里的数学信息独立思考列出同数连加算式。

  教师板书:5个3

  3+3+3+3+3=15

  教师提问几个3相加?这里的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突出个数和相同加数。

  第二步:知识迁移,用上述方法解决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教师提问每个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突出个数和相同的加数。为改写乘法做很好的铺垫。活动

  二、学*读写乘法算式。

  第一步:学生观察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教师直接说出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我们就可以用乘法来计算。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最后一个加法算式:加数都是几?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学生回答,师边板书边总结:7个2相加就可以写成7×2=14,或2×7=14。教师提问算式中的2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

  教师小结加数相同的加法改乘法必须是用相同的加数和个数相乘。

  第三步:认识“×”并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教师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

  第四步:知识迁移学生根据以上方法列出下面几组乘法算式并读出。环节

  (三)闯关比赛,巩固新知

  第一关、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写出乘法算式,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做一做第一题)第二关、看图填一填(做一做第二题)

  第三关、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做一做第三题)第四关、读一读(练*九第四题)第五关、改一改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新知、理解乘法意义,我将练*设计成了学生喜爱的比赛形式,淡化了“练”的痕迹,这样容易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做到“乐在活动”中。

  环节

  (四)课后总结,点明目标。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我们知道了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并能把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认识了“×”,还知道了乘法算式的读法。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即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了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课堂上所讲内容的简缩,简单明了、富有条理性,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清楚地了解到本课所讲的内容。

  下面就是我这节课的板书,它比较简洁、清楚、有层次的精缩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学*内容一目了然。

  乘法的初步认识

  加法:5个3

  3+3+3+3+3=15 4个6

  6+6+6+6=24 7个2 2+2+2+2+2+2+2=14乘法:2 × 7 = 14

  读作:2乘7等于14 ↓乘号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1)以往的教学,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却十分难,本次教学,我紧紧围绕“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个数”这个中心,创设游乐园中不同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意义,同时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敏锐发现其中蕴含的乘法。整个教学,为学生构建了参与的*台。

  (2)注重数学学*自主性

  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主动观察、探索,讨论与交流有效的学*方式,在观察、找出数学信息

  提出问题列式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中,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尝试解决中学,在合作探究中悟”,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学*的自主性。在教学中注意了学生学*能力的培养。

  (3)由于放得太开,所以时间耗费的太多。以至于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随时调控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对学生的水*估计适当,不能把学生看得太高。在重点、难点突破上要适当的引导。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说课稿 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3.让学生在自主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属于初级阶段,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因此,要给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还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这样设计使数学贴*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教师还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和动手操作的'环节,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乘法的意义。

  突破方法:结合具体的事例,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突破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等学*活动中领悟。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探究式法。

  学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初步认识几个几相加

  ①(出示主题图1)

  一天,白兔和鸡一起来到绿油油的草地上,一边玩着,一边寻找食物。请仔细看图,白兔是几只几只在一起的?鸡呢?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小白兔是2只2只在一起的,鸡是3只3只在一起的。)

  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回答。

  ③谁能用算式表示白兔一共有几只?

  2+2+2=6(只)

  这里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板书:3个2相加得6)

  ④谁能用算式表示鸡一共有多少只?

  3+3+3+3=12(只),

  这里又有几个3相加,得多少?(板书:4个3相加得12)

  ⑤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加数,它们有什么特点?

  (同组小朋友先思考,再互相讨论)

  加数都相同。

  (2)?试一试

  一次摆2根小棒,摆5次。

  学生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

  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列式?得多少?(思考,学生回答)

  2+2+2+2+2=10

  5个2相加得10。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乘法

  ①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出示主题图2)一张电脑桌上有2台电脑,4张电脑桌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

  你是怎么知道的?

  4个2相加。

  2+2+2+2=8

  ②如果再加入有4张桌子呢?8张桌子呢?

  请学生先思考,小组讨论,再把算式写在练*纸上。

  ③你们在列式时感觉怎么样?

  学生可能会说算式太长了,很麻烦。

  说明:有一种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想学吗?

  (2)感知乘法。

  ①像4个2相加,还可以用乘法算。

  写作4×2=8或2×4=8

  ②介绍乘号、乘数、积的名称

  (板书4×2=8或2×4=8并在算式下边标注乘号、乘数、积)

  ③算式的读法

  4×2读作:4乘2;2×4读作2乘4.

  (3)反思乘法的意义

  思考:

  ①4个2相加中“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表示相同的加数。

  “4”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

  ②4个2相加,是怎么样用乘法算的?

  4×2和2×4

  ③在这里,4×2和2×4这两个乘法算式都表示什么?

  4个2相加。

  (4)试一试

  出示小鸡图。学生先说一说图意,再列式。

  5个4相加。

  加法算式:4+4+4+4+4=20(只)

  乘法算式:4×5=20(只)??或5×4=20(只)

  (5)回顾刚才的学*,你发现了什么?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知识巩固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你能用图在括号里填上数,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吗?

  学生填写,再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第2题

  一起来玩一个摆圆片的游戏,按要下面求摆。

  每堆摆3个,摆4堆。

  学生摆完后,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每堆摆4个,摆3堆。

  学生摆完后,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再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同桌互相读和说;每小组代表相互读和说。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收获?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说课稿 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的基础。教材首先为学生安排了他们熟悉的反映校园环境和校园生活的情境图,一方面使学生有亲切感,更重要的是这幅图为学生提供了素材,显示出生活中有许多那样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同时也蕴涵了相同加数的因数。教材例1的情境图是排列有序的树苗,问题是一共植了多少棵树?让学生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之下,逐步明白乘法的含义,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同一情境同一数学问题的不同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初步接触到乘法,建立乘法的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学*,学生能认识乘号,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解决类似的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乘法概念的导入。通过相同加数连加和乘法在结果上的一致实现加法和乘法的对接。

  2乘法算式中乘号的认识,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难点:

  乘法概念的导入。

  三、说教法、学法。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新课改的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运用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特点,我让学生采用观察法、探究法、总结法、模仿法来学*。

  教具准备:依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我制作了多媒休课件一套

  四、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我安排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2、情境导入,探究引新。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4、巩固练*,开智培能。

  5、及时总结,深化新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的过程。所以我打算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学生理解了乘法含义后,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巩固练*,巩固练*要用15分钟。剩下大约5分钟时间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对乘法的认识。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直观的图片非常感兴趣。教育和心理学巨匠皮亚杰认为,儿童在理解乘法过程中,其数学思维发生了重要变化,教科书应该提供合乎儿童认知特点的知识和丰富的学*情境。

  因此一上课我就引入教材第一页上的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抽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只要学生能将自己看到的讲出来(如有小朋友在玩滚铁环、接力赛跑等),老师都要给予鼓励。

  学生在观察图画时,教师要有意识的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图中三个小朋友提出的问题上去,并让他们采用有利于引出乘法的方法来数数。如:图中上面小男孩说:“每层楼有9扇窗户,3层楼有多少扇窗户”的问题,引导学生一层一层的数,即有1个9,2个9,3个9。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数教学楼左右两边树的棵树、荡秋千的人数、赛跑的人数等。在这里要特别注意让学生体验数数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不必强求一致。无论学生是通过一个一个地数来解决问题,还是用连加计算来解决问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他们用的方法比较麻烦,并由此产生新的学*需求。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有部分学生可能会列出连加算式来解决情境图中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乘机说明除了这种方法外,还可以用别的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同样的的问题,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进而引出例1的教学。

  2、情境导入,探究引新。

  建构主义认为:“复杂的学*领域应针对学*者先前的经验和学*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者的学*积极性,学*才可能是主动的。”

  出示教材第2页例1植树的情境图(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你们怎么来解决图画中的问题呢?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已有的经验,学生可能采用数数的方法算出共植了多少棵树。数的方法也可能是多样的,如一棵一棵地数,两棵两棵地数,一行一行地数,一列一列地数等,不管学生怎么数,老师都应给予肯定。如学生没有出现1个8,2个8,3个8……,1个4, 2个4,3个4……,这两种数法,老师应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启发。

  接着提出如何算的要求,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并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将学生的各种算法用算式表达出来(可能会有如下情况)

  并板书:

  8+8+8+8=32(棵)

  4+4+4+4+4+4+4+4=32(棵)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启发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算式都是连加法,每个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结果相同等等。

  然问向学生提问:“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

  启发学生说出:4个8相加和8个4相加。老师引导:“像这样几个几相加的连加算式,在书写上十分不方便,有没有更简单一点的方法呢?”让学生产生学*新知识的需要。

  在这里,教科书采取了让学生进行接受学*的方式,老师指出:“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并板书。

  揭示课题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这个时候,老师问4个8相加和8个4相加用乘法怎么样表示呢?请同学们看黑板老师教乘法算式的写法:4个8相加可以在4和8之间写一个乘号,8个4相加,可以在8和4之间写一个乘号,在这里,我把书本上安排的做了一个下调整,把4×8=32(棵)写在了前面,以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板书:

  4×8=32(棵)

  8×4=32(棵)

  告诉学生:“×”叫做“乘号”,并板书。然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字母里的x等等。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加深学生对乘号的记忆。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一下,用加法算和用乘法算有什么不同?使学生认识到从书写形式上看,乘法比连加更简便,同时乘法也是实际生活数学应用必须的。

  下面老师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对照乘法算式教读:

  4×8=32 读作4乘8等于32

  8×4=32 读作8乘4等于32

  4、巩固练*,开智培能。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老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手”。学生对乘法算式有初步的认识后,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首先我用幻灯片的形式出示4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让学生填空是几个几相加,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并且能读出来。最后,老师把教材第一页的校园图画展示出来,作为第三个层次的练*,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数学问题,要求能用乘法计算,这样让学生感觉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真正把数学回归于生活。

  5、及时总结,深化新知。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乘法的理解,练*之后,老师提问:孩子们,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理解的?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他对乘法的认识,也许语言不是那么准确,表达不是那么完整,只要孩子能正确说出他对乘法的理解,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我的教学过程已全部结束,下面说一下板书设计。

  五、板书设计

  简洁而又提纲领的板书不仅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精缩,而且也会使学生对本节课学*内容一目了然,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我把课题写在主板书的最上面,它告诉了孩子们本节课的中心内容,下面是连加算式跟乘法算式对照,不仅美观,而且有层次的呈现了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

  各位老师,以上所说的,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是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灵性发挥而随机生成的。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结合。

  说课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导。谢谢大家。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说课稿 5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内容。

  一、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为解决相关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已学*了加法的相关知识,并且也学*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些知识经验,学生在生活中有一组一组数的经验,通过一年级的学*,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奠定基础。有些学生在生活听说过乘法,有的学生甚至还会背乘法口诀,但知其所以然,教师若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到学*乘法的教学园地中,一定能激发学生探究乘法的欲望。

  基于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我对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法,会读、写乘法算式。

  2、在经历乘法形式的过程中,培养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接受知识,锻炼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情境教学法,提问引导探式的教法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这些教法,能够让学生掌握对比认识、由分析到综合的抽象、概括的方法,以及合作交流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亲*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借助于电教媒体,利用小朋友喜爱的米老鼠邀请森林里的小动物到家里做客创设情境,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兴趣,使学生有良好愉悦的学*心情,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中去。

  2、自主实践,探索新知。

  (1)在问题情境中,感知相同加数。

  这时老师继续课件演示并提问:你们看来了多少小动物呢?能用算式表示吗?(数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帮助米老鼠数数朋友的人数,捕捉孩子们喜欢的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然后以同桌为单位学生讨论后回答。但是学生说的算式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加数不同,另一种是加数相同。

  (2)举例设疑,感知概括几个几。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比如:鞋子是一双一双地数,一双就是两只,三双鞋子多少只?就要把3个2相加。

  (3)在困惑中创造,认识乘法意义。

  如果想知道这些小动物一共有多少只脚怎么办?一只动物四只脚,难道一个四一个四的加吗?那样要写多长的算式呀!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利用媒体讲述“三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发明创造乘法的过程”拔乱反正引出乘法并介绍乘法的写和读、认识乘号。

  (4)认识乘法意义。

  学生经历了的创造过程,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写乘法算式)

  再让学生将所举生活中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并说出各自表示的意义。这样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4、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最令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这一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学生的回忆,不仅反馈本课的学*情况,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实现知情共融。

  五、远程资源的应用

  恰当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减少注意活动中意志成份的参与,能够有效吸引和保持学生在学*活动中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初,由于学生刚入教室,学生情绪尚未稳定,甚至还沉浸于课间的欢声笑语和趣味活动之中,急需将注意转移到教师的教学上来。所以我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画面刺激学生感官,使其产生兴趣,较好的维持了注意。其次,在教学重难点时,我通过多媒体辅助,创设学生的感知过程。比如,先让学生书写加法算式,再观察找到相同点,从而得出简便算法,最后介绍乘法的读、写和认识乘号。学生课堂练*,传统的方法是请几个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余的学生在座位上练*,但座位上的学生,往往不是自己做而是看别人做,这样实际上的效果是很不理想的,而使用了视频展示台之后,就可以增加学生练*的机会,还可以采用交互式教学,从而也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减少教师板书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的活动时间,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说课稿 6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对今后学*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乘法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认知的内容,如果将抽象的概念意义湛透到形象、直观、简单的操作活动中,那就能帮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了。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十分重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中具体活动情景,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揭示出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相同数量。这样设计使数学贴*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学生用所学的加法算出每种游乐项目的人数,从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在学生活动中由相同加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领会乘法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3、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4、让学生在自主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识别相同加数。

  四、教法和学法

  深刻体会教材编排意图,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新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氛围,使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实践,相互质疑,相互评价,最后获取成功。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观察、操作、解决问题。创设的情境是为了给学生建立一种感性的认识,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利用主题图,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相同加数,感受几个几相加的加法算式。

  2、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用小棒创作出美丽的作品,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计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列出一些加法算式,算一算摆出自己画的图形需要准备多少根小棒;第三个层次是通过观察加法算式,展开想像:“如果摆100个图案,所写的算式会怎么样呢?”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会很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的愿望,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引出乘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也就体会到了乘法算式的简便之处。这样的教学设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第四个层次是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在这环节中落实乘号、乘法算式中各数字表示的意义、算式意义,感受乘法计算比加法计算简便,突出加数相同情况下才能写出乘法算式。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学生学*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探讨写乘法算式的方法,然后由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3、合理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训练。因此,在练*时我始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做一做,从而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出示游乐场图时,引导学生观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教师把问题强加于人,而是开放教学,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接着通过拍手游戏、找朋友游戏等练*,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在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4、指导总结,巩固新知。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这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会读写乘法算式。

  (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二)、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第三个层次是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学*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到运用"一看、二数"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概括出乘法的含义,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合理设计练*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基本练*,是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综合练*。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四).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复*铺垫,孕伏新知,设疑导新。

  (1)让学生看图,听录音,从本班具体捐款的事实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况,产生下列三道连加的算式:

  2十2十2=6

  3+3+3+3=12

  5+5+5+5+5+5=30

  (2)师:刚才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从中揭示知识生长点,为认识乘法作知识迁移。

  (3)导新: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一)检查学生预*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从而揭示学*目标。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目标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例1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

  用加法算用乘法算

  2+2+2=62×3=6

  3+3+3+3=123×4=12

  4+4+4+4+4=204×5=20

  (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较简便?

  (3)让学生说一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个结论。

  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特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1.做课本Pll0“做一做”的第1题。

  2.先读算式,再用圆片摆一摆。

  2×33×2

  3.根据乘法算式,有节奏地做拍手游戏。

  2×65×2

  4.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戏。

  4×33×4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上面这组生动有趣的有梯度的练*,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哪些知识,学到哪些方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知识扩展:

  第一学期上册教学期末工作总结|年终总结第二学期下册教学期末工作总结|年终总结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说课稿 8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乘法的初步认识》,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单元第页上的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乘法的意义是学*乘法计算和用成发放解决问题以及今后学*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点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为解决相关的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表内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也学*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学生来说“乘法”这个概念较难建立,因此需要在大量的具体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意义。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图中蕴含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的意义做准备。然后,例1以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展示学生用小棒摆出的作品。这样编排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继续学*乘法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发现探究”的方法开展学*活动。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六、说教学思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第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探究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第二环节是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巩固乘法的含义和读写。第三环节是引导帮助学生自己总结对乘法的认识。

  七、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因此在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场景。“看,游乐园多热闹!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出有坐飞机的,玩火车的,还有坐过山车的后,这时我再问“好玩的可真多呀!你喜欢玩什么?”引导学生从数量上观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飞机有5节吊厢,每节吊厢坐3人;小火车有4排座位,每排坐6人;过山车有7个车厢,每个车厢坐2人。最后再提出“其实游乐场里还有许多的数学问题,你发现了吗?”(二)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第一步:建立乘法的表象

  通过看图提问和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从中积累对相同加数相加的感性认识,为学*乘法作知识迁移。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并举出这样的例子,比一比看谁说的长,教师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让学生说得越长越好,假如学生说3+3+3+3+3……等学生说完后老师马上抛出问题:谁能完整地重复一遍!学生可能说着说着停下来,因为他说得太长只记得加3,却不知道几个3相加,可能有的学生会重复,教师可以趁势利导问你是怎样记住的,学生要想记住必须数一数他说了几个3。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第二步:感知乘法的意义

  当学生对几个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写20个2相加,然后交流写算式的感受。学生通过和老师的交流会发现用加法算式表示太麻烦了,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很麻烦,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啊”的想法,这时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创造简单形式来表示20个2相加。然后交流、评价各种写法,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乘法。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是在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学生在上面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师讲解5个3相加,可以在5和3的中间写乘号,告诉学生×叫乘号,然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里的x。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会说把加号变斜就是乘号。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下面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5个3相加等于15,所以3×5=18,也可以写成乘法算5×3=15。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

  此步骤是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学*,发挥主体图的作用,再次回到主体图,让学生说说前面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再一起改写前面的加法算式,并重点说明什么样的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最后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哪种写法简便。

  (三)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被我们抽象概括出来了,此时须有一个及时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我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做一做的第1、2、3题,用于巩固乘法算式的读法。接着完成46页的练*九的第9题。这两题都是要求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次体会乘法的意义和巩固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四)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师通过提问:“求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要注意什么?按什么顺序读乘法算式?”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说课稿 9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范文(通用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说课稿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简析】本节课属于起始教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能否打好基础对今后学*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乘除法应用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十分重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中具体活动情景,专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首先教材给出了一幅学生最为熟悉的游乐园图,再用所学的加法算出每种游乐项目的人数,从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在学生活动中由相同加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领会乘法的意义。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学情分析】小学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学*前,他们已经在各种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经历了加法,同数相加的学*,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经历了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的积极体验。这一阶段的学生更乐于在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动有趣的学*情境,形象具体的直观演示,富于挑战与竞争的游戏、评比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参与学*活动的热情与愿望。学生在日常的学*和游戏中对同数相加会有一定的感知,但没有经历由感知、探究到建立模型再到解释应用的数学学*体验。

  【教学目标】

  1、经历乘法是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的创造过程,从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会通过加法算得乘法的积。

  2、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在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教学过程】课前游戏:师:上课之前老师想教小朋友们几句《弟子规》,想学吗?生:想

  师:请大家随着音乐一起读一读吧。(生随音乐读)

  师:同学们读的可真好,《弟子规》中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经典,在我们学校人人都会背诵,老师希望,同学也能找来读一读好吗?生:好。

  师:好,我们开始上课。

  师:上课。(立、礼)同学们好!(老师好)

  [在愉快的诵读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个几,为后面的学*作好铺垫]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节数学课呀,老师要带同学们一起去一个动物乐园看看他们的运动会开幕式,想去吗?生:想。

  师:动物乐园的小动物们都很有礼貌,都争着要和小朋友们问好呢!他们都已经

  列好了队。下面就比一比谁的观察力好,谁是火眼金睛?

  1、小狗列队:

  (1)(课件出示2只小狗):快看,来了谁来列队了?生:2只可爱的小狗。

  (2)(出示6只小狗)?看看一共有多少只小狗你能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吗?生:每组有2只,一共是3组,加法算式是2+2+2(板书:2+2+2)师:是几个几相加?为什么?

  生:是3个2相加,因为每个队有2只,有3队,就是3个2相加。

  2、大公鸡列队:

  师:小狗站的可真整齐。看这是谁?它们也要向同学们问好呢!生:大公鸡。

  师:大公鸡?算式该怎么列呢?你们看(大公鸡,一队出来3只,出来3对)生:一共12只大公鸡。算式是3+3+3+3(板书3+3+3+3)师:这是几个几相加?生:这是4个3相加。

  3、小熊列队:

  师:可爱的小熊也来了,看一看一共有多少只(2队,每队7只)怎么列式?生:7+7(板书7+7)

  师:也就是2个7相加

  师小结:在刚才小动物们的欢迎仪式上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看得清楚,记得准确,表达完整。接下来咱们比一比谁的观察能力强?

  【在试讲时这里设计了学生动手摆小棒的环节,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出几个几相加的规律,试讲之后发现摆小棒这一环节在一年级加减法学*时经常操作,已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学生摆小棒的动作慢,随意性大。同组的老师建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们爱看动画入手,我将导入改为动物运动会小动物们列队来引入新课,出示三组动物列队参加运动会的图片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感的图片中列出加法算式,发现规律。】

  二、学*新课,认识乘法

  1.发现规律。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都是连加法,加数都相同。

  2.引出乘法:

  生:这3队的小动物问候声引来了一群小猴子,一次出来2只小猴子,一共是8队,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呢?

  ①写算式:

  师:现在请你来动笔写一写:8队小猴子一共有多少只呢?请列出算式。

  (生在本上写8个2相加。)

  ②谈感受: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生:太长了,手都酸了,很麻烦

  ③想办法:

  师:能不能想个办法,不写这么长的算式,你有什么好办法吗?生:用乘法2×8=16④引乘法: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乘法吗?生;课前预*知道的。

  师:课前预*是个很好的学*方法,大家都要向他学*。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3.列式学乘号:

  ①列出算式:师:请你来板书算式。生:(2×8)

  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么写吗?

  ②学*乘号:

  师:这个小叉是什么呀?生:是乘号(板书乘号两个字)

  师:它读作乘,你能读读这个乘法算式吗?大家一起读一遍。生练*读。

  ③讲解意义:

  师:谁知道这个2表示什么?生:2是相同的加数。

  师:8表示什么呢?我写成9或者7行不行呀?生:不行,8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

  师:噢,我知道了,乘号前面和后面两个数一个是加法算式中的加数,另一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2×8也可以写成8×2,在这里他们都可以表示8个2相加。【利用动感的图片,通过看、数小动物的只数,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在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感到学*乘法的必要性,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去得出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4.解决问题:

  师:你们能用今天学*的知识,把前面三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吗?自己写一写,指名板演。说一说你是怎样改写的?(重点说清几个几)读一读这些乘法算式。课间休息:看来同学们掌握的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休息一下,唱一个拍手歌,请同学起立。

  生:(表演唱)

  师:在我们刚才作的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能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1:我发现我们每次拍2下手,一共拍了3次,算式是2×3或3×2

  生2:“假如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这句歌词一共有11个字,我们一共唱了3遍,算式是11×3或3×11

  生3:“假如感到快乐”这句有6个字,我们唱了6次,算式是6×6

  【再次通过愉快的活动,体验乘法就在身边,同时训练了发散思维。】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1.物园里的乘法。

  师:刚才我们和小动物们一起认识了乘法,现在他们又来到了一个热闹的动物乐园,我们快去看看吧。

  师:游乐园里准备了一些?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哪些能用这节课所学的乘法来解决?你是怎么列算式的?谈谈你的想法,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表达最清楚、完整

  生:每组有5只一共有4组,就是4个5,算式是5×4或4×5(2)

  生:每组有4个一共有6组,就是6个4,算式是6×4或4×6(3)

  生:每组有5个一共有3组,就是3个5,算式是5×3或3×5(4)

  师:这幅图能直接用乘法来计算吗?生:不能。师:那你想怎么算?生1:我用3×2+4生2:我用3×3+1生3:我用4×3-2生4:我可以把每两之看成一组,算式是2×5,5×2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幅图,有这么多不同的解法。2.我来帮忙,

  ①师:请你们帮帮小动物的忙,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4+4+4=()×()6+6+6+6=()×()2+2+2+2+2=()×()3+4+5+9=()×()

  ②师:请你们帮帮小动物的忙,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2×6=7×4=

  ③小蜜蜂送信3.生活中的乘法

  一家三口人吃面需要几个碗,几双筷子?需要几根筷子?

  4.我能挑战

  根据要求你能说出几个算式4个2相加2和6相乘6+6+6+6+2=5+5+5+5+10=4+4+4-4=【通过一组有层次的练*巩固了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网友在研讨中提出,我从课的导入到练*缺少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建议我在练*中加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练*题,于是我增加了一组生活中的乘法练*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想一想、说一说:

  师: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会碰到这种可以用乘法计算的问题,比如说我们课前读到的《弟子规》,现在就请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一下,这段一共有多少个字?就可以用乘法来解决吗?(出示)

  【与课前游戏相照应,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乘法的作用。】

  生1:可以看成每节3个字,共8节8×3生2:每行6个字4行6×4

  师:你身边还有哪些?请大家想一想,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1:来听课的同学,每个人10个手指,全班40人多少个手指?10×40或40×10

  生2:一把椅子4条腿,一行8把椅子多少条腿?4×8或8×4

  小结:

  五、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学会了乘法。

  生2:我觉得用乘法解决问题比较简便。

  总结: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我们在动物乐园玩的可真高兴,不但认识了乘法,还会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真了不起。希望同学们继续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的生活,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反思性说课比赛让我获益匪浅,首先是网络研讨拉*我同老师们的距离,在研讨中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研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台,在这里我可以直接的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感受各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我的教学设计得到了老师们的关注,他们给与我很多真诚的鼓励,也给了我很多中肯的建议,使我的教学设计在不断完善。通过这次网络研讨对我来说真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洗礼。

  反思这节课的设计,我在使用教材时,注意深刻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教学资源,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由教材中的摆小棒活动引入新课,学*乘法,感受乘法是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在试讲的过程中发现摆小棒这一环节在一年级加减法学*时经常操作,已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学生摆小棒的动作慢,随意性大。同组的老师建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们爱看动画入手,我将导入改为动物运动会小动物们列队来引入新课,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

  网友在研讨中提出,我从课的导入到练*缺少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建议我在练*中加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练*题,于是我增加了一组生活中的乘法练*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节课通过了教学设计,课堂研讨,网络研讨,课后反思,教学再设计等几个环节。经历这样的学*过程,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你在不断的研讨、反思中才能得以完善。这样也才能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得到艺术的享受。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优选【10】份(扩展8)

——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汇总五篇

  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91—92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多种活动,如*均分饼子、折纸等,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把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能正确地读写分数,掌握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和判断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意识,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体验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合作探究法 。

  教学重点:理解只有“*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师生各准备正方形、长方形等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鼠妈妈分饼子的故事好吗?鼠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大毛,一个叫二毛,哥俩长得挺机灵的,又非常喜欢鼠吃妈妈做的饼子。有一天,鼠妈妈做了4个饼子,想要分给两只小老鼠吃,要使两只小老鼠得到的饼子同样多,应该怎样分呢?谁来帮帮鼠妈妈?第二天,鼠妈妈做了2个饼子,想要分给两只小老鼠一样多,应该怎样分呢?谁也来帮帮鼠妈妈?第三天,鼠妈妈有点累了,这天她只做了1个饼子,还想要分给两只小老鼠一样多,应该怎样分呢?谁再来帮帮她?(半个饼子用数字怎样来表示呢?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它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小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好的数学课,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小学生的特点是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对于色彩鲜艳、离生活较*、有趣味性的故事感兴趣。本节课,我首先利用课件鼠妈妈分饼的故事创设了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思维活跃、学*积极性很高,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求交流,获取新知。

  (一)认识二分之一。

  1、鼠妈妈分饼子。

  鼠妈妈先把饼子分成不同的两份,大毛连忙说:“我是哥哥,我吃小的。”二毛一听也连忙抢着说:“我小些,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鼠妈妈看见哥俩互相谦让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她说:“好了,孩子们,不要吵了,我来重新分吧!”鼠妈妈重新把饼子分成同样多的两份,她说:“这块饼子,你们一人一半,这种把饼子分成同样多的两份,我们在数学上把它叫做*均分。”

  2、演示鼠妈妈分出*均分的饼子情境图。

  指出,把一块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教师指导学生读、写1/2。中间的横线表示*均分,横线下面的2表示*均分成2份,横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1份,这个分数读作二分之一。写分数时,应先写什么?(先写分数线,接着写分母、分子)

  3、小组活动:用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折出它的1/2,并用彩笔画上斜线。把学生折出的1/2贴在黑板上。

  4、演示教师折出的1/2。

  (教学小结:本环节先让鼠妈妈把饼子分成不同的两份,引发哥俩的“争吵”——都要少的一部份,达到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互相谦让的传统美德。然后讲解分数各部份名称,让学生对分数的了初步的认识。最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动手折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1/2,进一步认识分数。)

  (二)认识四分之一。

  1、电脑课件演示,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打开,提问:把这张长方形*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读作什么?写作什么?

  2、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3、刚才我们认识了1/2,1/4,认识了分数里的分数线、分子和分母这个大家庭里的3位成员,还有许多分数想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和它们见面吗?教师课件演示1/3、1/6、1/8等。

  (教学小结:分数里只有1/2吗?于是我又利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纸的1/4,告诉学生这也是一个分数。学生兴趣来了,噢,我认识两个分数了。于是我趁热打铁,说:“还有好多好多的分数想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和它们见面吗?学生兴趣空前高潮,为下一步教学的发展奠定非常好的基础。于是接下的1/3、1/6、1/8等,学生一点就会,课堂效果非常好。)

  三、巩固练*,小结本节课内容。

  这节课我们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认识了分数,明白了怎样读写分数和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老师出一些练*题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练*区1、3、4、5、7)

  (教学小结:一节课上到这,学生大体都会了,为了防止他们产生自满情绪,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我又设计一系列练*,让学生在完成这些练*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发展。)

  四、智慧园:实践探讨,课后想一想。

  妈妈买的一大块巧克力里有一样大的8小块,怎么吃呢?方方说:妈妈吃3块,我吃4块,奶奶吃1块。他们各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多少呢?

  (教学小结:学生的好胜心理强,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但是仍然不满足,于是我在最后的教学中,带学生到智慧园去闯一闯,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中的问题,为下一节课几分之几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五、课堂作业:完成练*二十二第1、2题。

  六、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我利用课件鼠妈妈分饼的故事创设了以下的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思维活跃、学*积极性很高。小学数学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折出分数,学生的好胜心理强,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也真正上达到了预设目的。不过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在折分数时没有放开手让学生去折,而是不时的去指导,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2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早就提出:“让学生从做中学。”这种教学理念反映在数学教学上就是“做数学”,“做数学”就是要用一种亲身体验的数学学*方式来有效地回避那种“灌输式”的数学学*。它强调学生学*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因为“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you do, you learn)。” 吴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她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的舞台,真正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她利用小组合作学*、辩论等多种形式,培养和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倾听与辩论、接纳与赞赏之中,学到与他人交流的技巧,这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格完善大有裨益。学生自始至终置身于教师为其创设的发现和讨论的情境之中,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倾听、争论和发现中学*数学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下面谈谈我听完这节课的一些感受,仅供参考,不足之处,请多指教。

  1、恰当地组织数学学*内容。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一般认识分数的教学都是按教材的顺序,由1/2 、1/3、1/4等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通过图形演示直接呈现给学生。这样认识的分数是形式上的,并没有为学生积累足够丰富的感性经验。将来要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需要有丰富的表象作支撑。因此,教学中呈现的内容不应是一个分数与一个图形的简单机械的对应,而应有更为丰富宽广的内涵。所以,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学*材料:各种形状的纸片和一条线段,让学生通过操作、演示、讨论、说理等方法,表示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一条线段等图形的—,在脑海中建立起—这个分数与多幅图象之间的对应联系,并突出1/2的本质属性。这样的1/2是生动的、具体的,富有活力的。练*设计中的“猜想游戏”和“色块问题”,对学生来说,也是富于挑战性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可以尽显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2、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小学生数学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的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分数的产生包含着丰富的思维过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悟知识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在“再创造”中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充分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开始,教师就以直接揭题法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欲望,为主动探究作了心理上的铺垫。接着,教师提出:既然是分数,与什么有关?自然地引出分东西,师生共同在分东西的过程中,经历的产生过程。在认识1/2基础上,教师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我们欣喜地发现,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分数,他们有各自独特的发现。不仅顺利地认识几分之一,而且还创造出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并且还能举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说明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这“做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创新火花不断地迸发出来,不断体验到创造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3、构建群体互动交流的发展区。

  “做数学”强调数学学*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中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交流反思**同分享学*成果,提升活动的价值。如当学生利用学具充分操作后,及时组织小组讨论:你是怎样创造出分数的?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学*成果,使认知结构得以扩充与放大。当学生提到“正方形的1/4”时,抓住契机,收集学生的不同的折法,展开对—本质意义的探讨。教师只提出:看到这些图形,你有什么想法?生自己提出问题:为什么阴影部分的形状各不相同,却都是这个图形的1/4呢?经过讨论才发现:分数与*均分的份数有关,而与具体分的方法和分成的形状无关,从而剔除分数的非本质属性。在上述思维的相互碰撞中,明确本质,升华认识。又如:“奇妙的色块图”的问题解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再采用小组讨论,合理反馈交流的活动形式,既总结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又展示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形象思维,渗透极限思想。不仅满足了不同学*水*学生的需要,同时为部分困难学生创造了“最*发展区”,进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达到共享成果的层面。

  此外,本节课老师以满腔的热忱、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真诚的爱心,感染孩子们的情,粘住孩子们的心。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总是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同喜同忧。在这节课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知识信息的传授、思维的碰撞,还有心与心、情与情真诚地交流。其独特的学风格,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在这节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听吴老师的课,如同亲临精彩的演出,既让人精神愉悦又回味无穷,难怪孩子们上她的课不愿下课,老师们不愿离开。

  听完这节课,我深切地体会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应关注学生获得怎样的结果,更应关注他们是否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实践、探究与交流的过程,才有可能懂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有让学生在“做中学”,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3

各位评委,大家好!

  一、说教材:

  1、说课题: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分数的初步认识》。

  2、说教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这节课的所学的内容是从整数到分数的一次数的概念的扩展,而且知识较为抽象。无论从其意义以及读写法都与整数有着很大的差异。学好这节课才能为今后继续学*分数和小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教师有必要在教学时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与生活,而且是在“*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

  3、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初步认识和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读写比较简单的分数。

  (2)、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判断、逻辑思维等能力。

  (3)、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

  (4)、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的是故事化的激趣导入,给学生讲一个《小熊分饼》的故事。在故事中渗透“*均分”概念的回顾,引导学生动手分一分“饼”,说分法。巧设认知的矛盾,从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新知识1/2时,我组织学生动手分一分,从分的过程中形成1/2的表象。然后,让学生表述过程和表示1/2的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明确分数的形成是从生活当中用整数不能表述时才产生的。接着,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去判断,从而形成“不是*均分的图形不能用分数表示。”教师帮助加上“暂时”,完善认识。也为接下去的教学作好铺垫。

  3、生活化导引,继续自主探究:

  光从书面上认识分数是不够的。因而,接下去我就引导学生到生活当中去找分数。(家中的大门、窗户、半月……)在学生表述完后,追问:“教室里的窗户有好几扇是有好几块玻璃的,我打开其中一扇,问‘打开的是整扇窗的____.’”让学生初步接触其它分数。

  接着,我就组织学生自己想几个分数,请几位同学读一读后,再请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学具把其中一个分数表示出来。这样做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探讨。

  小组合作完成后,再请小组代表汇报,这里要注意学生的表述是不是完整,让学生明确“______是_______的_______。”

  认识了一些其他分数后,接下去利用学生展示过的学具,将上面的涂色部分再添上几份,同样让学生表述出来。这样让学生明确几分之几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

  练*:将课后的练*2、3用投影片放出来,请学生口述。

  4、巩固新知,文本练*:

  分数的读法:课后练*5 请几位学生口头读一读。

  分数的写法:课后练*6 请同学们用手指书空,明确书写顺序。

  5、结合新知,拓展认识:

  请学生观察出示的实物图,问:“这能用分数表示吗?”(暂时不能)

  “那你能猜一猜吗?”

  “谁能来证实一下你猜的准不准?”(折一折)

  “现在你们明白老师为什么要加上‘暂时’两个字了吧!”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不是*均分的图形,只有通过再次分,分的份数多了,才能将所取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6、回顾总结,口语表述:

  通过最后一环节,请学生口语表述学会了什么,回顾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说,达到总结的目的。

  三、说板书:

  板书很简洁,但重点突出、给教学带来很大方便,给学生的表述做出参考。

  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几分之一。

  (二)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意义,还是读写方法、计算方法,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本节课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已经掌握了*均分的意义,能把一些实物图片或者图形*均分。有的学生已经知道了分数,但他们基本上还不能正确表达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分数的必要性;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分数。

  2、能力目标:

  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发展思维,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经历认识分数的过程,体验创造的快乐,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建立起分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够借助具体的实例说一说分数的意义。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各种图形纸片若干张,尺子、彩色笔。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设计着眼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因此本节课我使用的:

  教法:情境教学法、演示法、操作法、观察法和讨论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学法。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3)分层练*,拓展提高

  (4)课堂小结,延伸铺垫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数学学*的机会。”因此,新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一个笑笑和淘气分食物的情境,4个苹果、2瓶饮料*均分给2个人,每人可以得到2个苹果、1瓶饮料,分得的结果可以用整数表示,而把1块月饼*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半块月饼,“半个”月饼是多少呢?能用我们学过的数表示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分数的必要性,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构建新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在“动手操作,构建新知”这一环节我又分四步组织学生学*。

  (1)电脑演示,建立表象

  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课件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我们把月饼*均分成了两份,一半正好是两份当中的1份。这一份是月饼的1/2,另一份也是月饼的1/2,使学生明白

  只要是把一块月饼*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这块月饼的1/2。使学生初步理解1/2的含义。(板书: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实际操作,促进内化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我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先折一折,再用斜线给它的1/2涂上颜色。学生动手折纸并涂出所选图形的二分之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可能出现几种类型的正确折法。我先有意识地展示长方形的几种不同的折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折法不同,折出的形状也不同,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表示呢?”引导学生说出“只要是把一个长方形*均分成了两份,每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2。”

  接着再通过几道判断题,使学生明白如果分成二份的大小不相等,它不是*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条件——“*均分”,为以后学*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3)再次操作,创造分数

  认识了1/2,接着我顺应学生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自主创造分数,彰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说一说还想认识什么分数,学生边说,老师边有选择地板书。同时鼓励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创造自己喜欢的分数。这样在学生动手操作,动**流,动脑思考中,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含义。找一找分数王国里的分数(放主题图的课件)不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而且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学*的成功与快乐,真正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更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比较分数的大小

  使学生初步学会自己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认识,形成分数的完整概念。

  (三)分层练*,拓展提高。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写、涂、说、看四种练*,通过练*,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提高能力。

  A、基本练*,形成技能。

  1、写,用分数表示下列各图的涂色部分。

  做一做的第1、2题(数学书93页)

  2、涂:看分数,涂颜色。(练*二的1、2、3题)

  以上两个练*是最基础的巩固练*,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形成技能。

  B、应用练*、提高能力。

  3、说: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哪些分数?

  法国**五角星巧克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具体的,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利用生活中的事物理解分数的意义,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4、看:涂色的部分大约占图形的几分之几?

  课件依次出示图形,让学生看图进行估计,培养学生的猜测与验证的能力,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

  &%8226;(4)课堂小结,延伸铺垫

  我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自我反思评价,师生互评,有利于建立学*自信心、主动性,体现评价的多样性。使学生了解分数不但表示一个物体的一部分,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的部分数,为下一节课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做好铺垫。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可以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力求做到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的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五、教学具准备

  学具:每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两分米长的绳子。

  四、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利用小朋友们喜欢的《西游记》的故事创设一个分东西的情景。同时播放背景音乐。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和沙僧找水喝,没想到,他俩找到了一个大西瓜,他们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了,就商量着和沙僧先吃掉这个西瓜,可是俩个人该如何分西瓜才公*呢?

  (二)学*新课、探究新知

  1、 引入“一半”,引导学生经历分数“从整体知识到分数

  知识”的数学化过程。

  (1) 学具操作,理解“一半”

  先让学生说一说该如何分西瓜,怎样知道是“一半”, 然后通过折圆形纸片的一半,强调*均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均分,明白只要把一张纸*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这张纸的一半。为下一步理解分数的的意义打下基础。

  (2)发挥想象,创造符号,表达“一半”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通过画图、写字或者写数字等方式创造出表示一半的符号。

  学生自由活动,小组交流,展示,让学生说出理由。表扬学生的创新精神,着重针对画图的学生作品讲解。

  在小结中总结三个共同特点,第一,都注意到了*均分;第二,都*均分成了两份;第三,都取了其中的一份。(师边说边板书—,2,

  1),引出在数学上,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数学上把像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中间短短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均分;分数线下的“2”表示*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让学生齐读分数。

  (3)进一步理解1的意义: 2

  ①让学生动手用各种图形来表示出1/2,体验不同折法。

  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的1/2。并启发思考: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 来表示,那是为什么?理解只要把一个图形*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没有*均分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些反例来突出“*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这一环节着眼一个“动”字,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主

  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 的表象,建构1/2 的意义,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也为后面学*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故事衔接,深入认识分数

  (1)就在猪八戒和沙僧准备分西瓜的时候,孙悟空从天而降,批评了他们,八戒只好求饶,说西瓜四个人一块吃,你能帮他们再分一分吗?通过故事的发展,自然引出对1/4的认识。

  (2)动手操作,创造1/4。

  通过折长方形纸片的1/4,加深对此分数的理解。

  (3)利用图形,探索其他分数

  ①让学生利用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请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②继续创造几分之几

  我们知道猪八戒是最馋嘴的,我们帮他们把西瓜分成了四份,可是猪八戒一不留心吃掉了两份,它吃掉了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学生思考,展示交流 重点理解:里面有几个?

  五、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 基础练*:让学生辨别图中阴影部分可以用1/2表示2414吗?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2、 提高练*:让学生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学以致用。

  3、 拓展练*:一条长1米的绳子,把它*均分成10份,每份是( )米,也就是( )。

  六、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优选【10】份(扩展9)

——《小数初步认识》说课稿(5)份

  《小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P117-118例1和例2及“做一做

  题目,练*二十八的第1-3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亿以内的四则运算、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3.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的知识结构呈现为:

  (1)复*分数的初步知识,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

  (2)通过把长度单位分米改写成用米表示的分数,把货币单位几角改写用元作单位的分数,说明这些分数还可用小数来表示。利用例1和例2使学生初步认识十分之几的分数都可改写成零点几的形式。

  (3)初步概括出整数、小数的概念,理解小数的含义,并掌握一位小数读、写法。

  本课题的知识结构这样有层次地呈现,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分层渐出,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利于学生学好课本知识。

  4.教学目的:

  我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而确定的:

  (1)本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结合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的知识来认

  识一位小数,并理解小数含义,掌握读、写一位小数的方法。由此,可确定为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2)运用直观手段,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十分之几的一位小数表示,培养学

  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理解小数含义,把某些分数改写成小数,提高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作为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3)本课时通过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变与

  不变,相互转化的思想教育。可作为它的情感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的部分是一位的小数。

  (2)通过理解小数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应用意识。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观点。

  5.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教学时,先运用迁移法,复*与新知有关的知识,为学生的新旧知识架桥铺路,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进入最佳状态,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教学例题时,充分运用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概括出整数、小数的概念,归纳读写一位小数的方法。在教学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学生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有助学生技能的形成。

  三、说学法

  “由教材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教学策略告诉我们,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如教学例1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接着让学生尝试学*例2,迁移类推出任何十进分数都可用一位小数表示,深化理解一位小数含义。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课,以旧引新。

  1.谈话: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见到这样的数:如小明身高1.5米,体重为

  36.5公斤……像1.5米、36.5公斤这些是什么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学*,先复*一些有关的知识。

  2.复*。

  ①P117的复*题。

  ②1米=( )分米 1元=( )角

  ③把1米*均分成10份,1份是1米的 ,就是 米;3份是1米的

  就是 米。

  这一步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巧妙地引入旧知识的复*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新知做充分的准备。

  (二)加强直观,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先投影1米长的尺,并标出各个分米的点。引导学生识图并回答:把1米*均分成10段,每段长几分米?1分米以米作单位是几分之几米?(板书1分米是 米)。然向学生说明:1分米作单位时,除用 米表示外,还可写成0.1米(板书)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教师的写法,读作零点一米。

  (2)启发引导学生看图说出3分米是 米,还可写成0.3米,并依次说出6分米和9分米用分数怎样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

  (3)引导小结: 米可以写与0.1米, 米可以写成0.3米, 米可以写成0.6米, 米可以写成0.9米。十分之几都不够1米,都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4)出示“小青身高1米4分米,用米作单位如何表示?”全班讨论,反馈,教师小结:4分米写成0.4米,1米是整米数,先成1,然后在1的右下角点个圆点,最后写4,合起来就是1.4米,读作一点四米。

  这部分练*,目的是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加强认识十分之几的分数与一位小数的联系,使学生写与的小数有“根基”,进一步准确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

  3.教学例2。

  (1)提出1元是几角?(板书1元有10角)

  (2)由学生尝试完成:

  1角是 元,还可以写成( )元

  2角是 元,还可以写成( )元

  5角是 元,还可以写成( )元

  全班反馈、订证。

  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十分几元,不够1元,也可以写成零点几元。

  (3)提出:小强有1元3角钱,以元作单位,可以写成( )元。

  由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并说明理由。

  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已有例1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迁移法类推出 元, 元, 元还可以写成0.1元,0.2元,0.5元,深化理解了任何十进分数,都可用一位小数表示的认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类推出迁移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4.抽象概括并揭示课题。

  ①教师说: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像0,1,2,3,……,都是整数。像 , , ……都是什么数?(分数)

  我们现在学的一种新数,像0.1,0.2,1.3,1.4,……都是小数(分行板书),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的“小数的初步认识”(并板书课题)。

  ②提问:我们今天是把什么样的分数写成小数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零点几的小数,反过来零点几的小数都表示十分之几。

  教学意图是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进一步加深对小数的认识,理解小数与分数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表达能力。

  5.小数的读写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小数与整数的区别,指出小数中的小圆点“.”叫小数点,读作“点”。

  (2)由学生自学P118小数的读写法。

  启发提问:a.写小数时,整米、整元的数写在哪里?十分之几米、十分之几元的数写

  在哪里?

  b.读小数时,小数点左边和右边的数各怎样读?

  (3)形成性练*:P118“做一做”2、3。

  这部分教学是在学生获取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初步概括出小数的读写法。

  6.看书质疑。

  (三)强化练*、巩固新知。

  根据教材的安排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设计课堂练*,及时巩固新知,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使知识与能力和谐提高。为此,本课设计以下练*内容:

  1.对应性练*: P118 “做一做”1。

  2.综合性练*:

  (1)在( )里填上适当的小数。

  7分米=( )米 1米4分米=( )米 6厘米=( )分米

  6角=( )米 7元6角=( )元 7分=( )角

  (2)在0.1,0.7,0.4,4,10.1,7.4,16中:

  整数的是:___________;小数的有:___________。

  (3)找出下面各数的正确读写法,并连上线。

  0.6 三点七 八点九 0.3

  3.7 十点五 零点三 12.4

  10.5 零点六 十二点四 8.9

  3.提高性练*:

  (1)表示十分之四的数可以写成( ),也可以写成( )。

  (2)0.3里面有( )个十分之一,10个0.1是多少?

  以上练*的设计,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力求做到有坡度,有深度,多种形式的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练*效率。

  (四)课堂总结:

  1.我们今天学*了一种新的数,叫什么?(小数)知道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零

  点的小数。

  2.还学*了小数的读写方法是怎样的?

  (五)布置作业: P119 第3题,P120 第7题。

  《小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本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实验课程小学三年级(下册)》。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我对新课程的编排体系作了一些了解,小数的认识是建立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和人民币、常用长度单位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而且是以元、角、分,米、分米、厘米等常用单位的知识作为学*小数的形象支撑。本单元认识小数都是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单位出现,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有关小数的后续知识,在四下年级开始系统地学*小数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相互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相互改写

  三、教学流程:

  (一)、引入小数

  1、回忆学过的数有整数、分数,生活中最常见的还有什么数?

  2、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数?

  3、抓硬币写小数的游戏(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4、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要学*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二)、认识小数(读法)

  1、探索小数的读法。

  小数里的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你会读小数吗?

  2、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小数

  3、总结小数的读法

  (三)、探索一位、两位小数(写法)

  1、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出示米尺: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7分米呢?

  2、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着米尺问:把1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

  3、探索小数的写法。

  让学生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

  想一想: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数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两位小数。

  4、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四)、课堂练*

  1、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一篇数学日记,你能帮他将日记里的这些数据改成用小数表示吗?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或小数

  3、看图写小数

  4、在数轴上表示数

  (五)、总结

  同学们对你们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满分是10分的话,你给自己打多少分?

  四、反思

  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规律,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有效突破难点,让学生一目了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但是没有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有序的板书,使学生学完新知后,还可以自主地再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回忆及巩固。在教学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学生在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练*层次分明,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节课充分地展示生活中的数学,贴*学生的实际开展学*活动。从新课引入到新课的展开,再到练*巩固与课外实践作业,无不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自己的经历中,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整节课容量较大,大致分为三个知识点:小数的读写法、以元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内容多,教学时又想尽量面面俱到,因此还有部分练*没有完成,特别是对概念的辨析,所以有所遗憾。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努力建构和谐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合理情景,巧妙设计问题进行引导,把重点、难点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有效处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获得新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的乐趣。

  《小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P88-89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会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学*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教材在编写时,结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结合元、角、分和常用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易于接受。

  这是学生在课本中第一次接触小数,虽说是第一次,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因此,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教学难点是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二、说教法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本节课的小数都结合元、角、分和常用的长度单位出现,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本节课,我选择了以讲解法、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法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补课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价格竞猜,引入小数

  老师今天带了一些礼物要奖给今天表现好的学生,但在那之前要请大家先来猜猜这个奖品的价格是多少?(标价牌上的价格是0.7元)

  同学们都有去超市买东西的经验吧,老师也在超市里收集了一些商品的价格,请看(出示主题图)。

  这些价格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有什么区别?

  这些价格都是用小数表示的,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数――小数。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小数

  (1)像5.98、0.85、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圆点叫做小数点。

  (2)你们会读小数吗?谁来说说这些小数应该怎么读呀?

  (3)学生尝试读,读错的师生进行纠正。(提示小数的读法)

  (4)那小数应该怎么写呢?让我们动手试试。

  (5)你们知道这些食品的价格吗?分别是几元几角几分呢?

  (6)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结合实际说一说。

  2、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复*旧知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

  (2)课件展示一米长的尺,在尺上找出一分米来。

  (3)把一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想一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1米的1/10是几分之几米?

  师:1分米是1/10米,1/10米还可以写作小数0.1米。(课件显示两种对应的表示方法)

  (4)不足1米,可以用分数、小数表示,那3分米要写成以米为单位,怎么写呢?9分米呢?

  师小结:不足1米,小数点左边是0。

  (5)观察这三个分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观察这三个小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3、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1)同学们,面对同样的事物,我们只要换个角度,又有了新的发现。请看:(课件展示将1米的尺子*均分成100份)

  现在1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

  (2)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呢?

  (3)那么3厘米用小数怎么表示?你是怎么想的?18厘米呢?

  (4)想一想: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写成两位小数?

  (5)观察发现:百分之几可以改写成两位小数。

  4、老师的身高155厘米=()米

  (1)观察前面两组小数的相同点(整数部分都是0),为什么都是0?如果超过1米,整数部分还会是0吗?

  (2)老师的身高是155厘米,你能把它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吗?

  (三)巩固练*

  1、看图填写合适的分数或小数。

  2、教材89页做一做。

  3、改写数学日记。

  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一篇数学日记,你能帮他把日记里的这些数据改成用小数表示吗?(早晨。我从2米4分米的床上爬起来,用2分米的牙刷刷牙,迅速洗脸,到早餐店买了一个6角钱的鸡蛋和1元5角钱的包子后,飞奔到学校)

  2米4分米=()米2分米=()米6角=()元1元5角=()元

  (四)课堂小结

  回顾刚才的学*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总之我是通过生活情景初步感知小数,再利用生活情景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深刻理解小数的含义,最后运用巩固,不仅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实用工具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小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4

  教学此课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把握“小数初步认识”与四下年级学*“小数的意义”的教学目标。分析前后两次认识小数,无论在初步认识还是学*小数意义,都会涉及分母是10,100的分数,教材中都借助于“米尺”的工具认识用小数表示几分米,几厘米。所不同的是本课属于初步认识小数,只让学生感受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与分母是10,100的关系。本课教学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发挥学生的学*潜能。我们知道虽然是初步认识小数,但学生在生活中对小数有一定的感知基础,这种感知基础如何在学*小数时得到利用和发挥。本课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激发学生对学*小数的兴趣。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对此课的学*素材作了适当的整合与改进,教学后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整理如下:

  我共安排了三个片段。

  教学片段一发挥潜能中感悟实际含义,并学会读,写小数。

  1、在谈话中引入小数,并试读小数

  2、写小数

  3、发挥学生原有的积累,解读以上“单价”与身高“的含义,并填表。

  从学生身边的材料中呈现出小数,并自然地结合读、写,这样使学生感受到今天所要学*的小数于生活,学生发挥着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进行试读,自己去解读这些小数的实际含义,为下一环节认识小数打下了基础。

  教学片段二,引发探索,初步认识小数

  1、认识一位小数

  (1)出示下图,引发学生观察,想象。

  ①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看到哪些数?你是怎么想到的?

  揭示十分之一可以用小数0.1表示,那十分之九可以用零点几表示?

  (2)继续利用此图认识小数

  演示,如果这整个图形表示1元钱,那么这里的一格表示多少呢?一角是多少元呢?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其他的几角,用“十分之几元”表示,也可以用”零点几元”表示(同桌互相说一说)

  ② 再接着提出如果整个图形代表1米的长度,那么这里的一格有表示多少呢?(同桌互说几分米就是“十分之几米”也就是“零点几米”师生对口令

  2、认识两位小数

  (1) 认识“几厘米”与“百分之几米”的关系

  从中教师突然提出:1厘米等于多少米?

  (出示米尺)引发学生思考应该是多少米呢?1米有多少厘米呢?

  得出:1厘米=1/100米=0.01米

  师:是啊,1/100米还可以写成小数0.01米。

  ⑵师在米尺上指出6厘米、18厘米,让学生说出分数和小数。

  师板书:6厘米=6/100米=0.06米

  18厘米=18/100米=0.18米

  师生对口令

  (2) 认识“几分”与“百分之几元”的关系。

  3、概括小结。

  ①仔细观察,你觉得我们研究的小数跟我们以前学*的什么数有关?(分数)

  ②(贴出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一位小数跟怎样的分数有关呢?(组织讨论)

  ③两位小数又跟怎样的分数有关?

  以上的教学中借助于一个图(*均分成10份,每份刚好是一个小正方形),把复*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元,角,分的关系,以及与米、分米、厘米的关系都整合在一起,使学生感悟到这一长条表示一个整体,得出的 于这一整体表示“1元”钱时的 元,以及这一整体表示“1米”长度时的 的联系。从0.1到0.1元,再到0.1米的认识,这是在整体的视角下对小数的直观认识。同时在以上的教学中充分发挥着图的直观作用,并结合对口令的方式,使教学过程达到动态生成,和谐流畅的效果。

  教学片段三,组织练*,加深认识小数。

  1、说一说生活中的小数(展示生活中的例子)

  指着姚明的身高2.26米到底表示什么意思呢?

  2、内化提升。

  1、姚明的身高是2.26米表示多少米多少分米多少厘米?或多少米多少厘米?

  老师女儿的身高是1米10厘米=( )米,为什么1.1米和1.10米都可以?你是怎么想的?

  3、 用分数与小数表示下面图中的阴影。

  追问:这里的0.3和0.30意思一样吗?大小呢?(当学生表示出以上3图的分数和小数后,投影继续把第3个图逐一增加说出百分之几和零点几几.说完百分之百和1后,再出示1..1的图让学生说一说,这个图表示什么小数?

  4、猜数

  0 1米

  师:这里是多少?你能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吗?

  一个数比0.6大比0.7小,你猜这个数是多少?

  生口答

  师:0.63是把0―1*均分成了几份?

  五、知识拓展(机动)

  以上练*分为三个层次。在第一层次中呈现了生活中有关小数的素材,其目的是让学生发挥生活中的经验积累,以及利用今天所学到小数认识,对这些小数作出一定的解读。这不仅能进一步的巩固小数的认识,而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对小数学*的兴趣。第二层次的练*让学生直观图,再次认识*均分成10、100份后所得的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起到及时巩固小数的认识的作用。并且在练*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针对第三个图形,让*均分成100份的阴影部分逐步增加。这一做法不单单是回答分数与小数,而且渗透了小数的计数单位“几个0.01”的认识。

  第三层次的练*其目的是练*分数与小数,数形结合。且渗透小数大小的比较。

  回顾本课,之所以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一、是抓住了学生学*的起点,二是创设了便于学生整体对比的探究素材。三是做到在练*中拓展、在联系实际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小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新教材是分成两步来深化学生对小数的认识。第一步就是今天所上的内容,第二步则是在四年级下册比较系统地学*小数,沟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联系,将小数的认识提升到理性的层面上来。因此本节课内容的安排是建立在学生上学期所学的分数的知识以及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让学生去初步地感知小数。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认识到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围绕着这样的教学目标,我进行了教学方案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我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1、为什么要产生小数?在初步认识小数的这节课里,是否有必要让学生体会到小数产生的意义?

  思索了之后,我觉得可以让学生初步地体会到这点。虽然在四年级下册中,教材上将明确地提出:“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但因为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小数留给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也将是最深刻的,因此,我安排借助长度单位,并采用直观手段将1米长的纸条*均分成10份来理解其中的一份用什么来表示,促进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接受,同时也为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作下铺垫。

  2、把握学生学*起点,珍视学生原有经验。

  学*起点,可分为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从逻辑起点上来说,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小数,但从现实起点来说,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小数已有了一定的认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现实起点,体现在:一是让学生自己来认读、写小数,在尝试的过程中,再给予指导。二是,对于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在说的过程中,自己总结出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右边第一位表示几角,右边第二位表示几分等。

  3、联系生活,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参上明确指出应注意把握三点,其中的一点就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

  的确,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从儿童的年龄特点来看,联系生活实际来认识小数,学生将更易于接受。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实际,从走进超市,感受商品价格上小数的具体含义到借助一米长的纸条来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都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同时,由于一位小数、两位小数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为此,借助长度单位,并采用直观手段将1米长的纸条*均分成10份来理解其中的一份用什么来表示,促进学生更容易地接受。

  当然,在设计这节课的过程中,也碰到了很多的困惑:如在这堂课上,是否有必要向学生讲明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怎样才能使学生联系长度单位更轻松、更扎实地去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还有待思考。


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优选【10】份(扩展10)

——分数初步认识的教案范本5份

  分数初步认识的教案 1

  教学内容:新课程人教版数学第五册教材122页(总复*)11、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能够比较熟练的比较分数的大小,并能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3、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理念,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难点:分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吗?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同学们想一想,到底谁吃的多或少

  呢?它与哪一部分知识有关呢?

  生:悟空吃得多,八戒吃得少;与分数的知识有关。师:你们说的很好,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回顾分数的有关知识。同学们,乐不乐意?板书:分数的初步知识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喜欢的.故事,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调动学*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分数的探究欲望。)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师在黑板上画出如下方格:

  师:谁能看着这幅图说出一个分数?

  生:师:你能自己到讲台上用阴影部分标出这个分数吗?

  ……

  师:为什么这些阴影部分都能用表示呢?

  生:因为它们都是从*均分的8份中取出两分,所以都用表示。

  师:你还能在这个图中找到别的分数吗?又怎么用阴影部分来表示你找到的分数呢?

  生:……

  师:同学们真不错。写出了这么多的分数,结合下图,谁还能说出涂红色(蓝色)的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一个同学说分数,另一个同学说出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分数初步认识的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会借助实物或图形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初步概念,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正确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使学生乐于探索,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会读会写分数以及正确运用分数

  难点

  学生理解“几分之一”内涵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如果把4个月饼分给2个人,怎么分才公*合理?(*均分)把4个月饼*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

  (2)如果只有2个月饼要*均分给2个人,每人又分几个呢?(每人分1个。)

  (3)如果只有1个月饼也要*均分给2个人,每人又该分多少?(一半)

  一半该怎样表示?能不能用一个符号或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呢?谁知道?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2.讲授新课

  小结:不管什么图形,只要*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4。

  (5)用圆表示分数的,收取部分作品展示。提问:同样的图形,同样是图中的1份,为什么是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

  小结:只要把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就是这个它的几分之一。

  3.巩固练*

  4.课堂小结

  这节课咱们初步认识了分数,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懂得了什么?

  5.布置作业

  四、板书设计

  分数初步认识的教案 3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学生这时候就议论纷纷了,到底谁吃的多呢?这下大部分同学认为孙悟空吃的多,因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认为猪八戒吃得多。

  课件演示:分西瓜(通过直观演示:大家一致认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学生发现:*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四、练*运用(略)

  分数初步认识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出分数,会写分数,掌握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把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均分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由*均分引出1/2。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课前先来个比赛怎么样?那就请你们注意认真听,比一比看谁反应快!

  (1)有4个苹果,*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2)有2个苹果,*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3)现在只有一个苹果了,还是*均分给2个人,每人能得到几个呢?

  2、把一个苹果*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半个,那半个该怎么表示呢?同学们,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苹果的一半吗?(画图、写汉字都可以)

  生:黑板板演,并简单介绍

  师: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苹果的一半,你们的办法都很好。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当把一个苹果*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时,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用这个数1/2来表示。”

  你们知道这个数叫什么名字吗?

  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二、体验感悟二分之一的具体含义

  1、师:(出示实物图形)你们看,现在我手中有个苹果,想想你可以怎样得到它的二分之一呢?(切)

  可现在老师手中拿的是苹果的图片,那你怎么才能得到他的二分之一(对折)

  师:为什么对折?

  师:是的,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说明是*均分。(不说对称)

  (贴半个苹果图)

  师:我们把一个苹果*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说一说。把一个苹果*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找3、4个学生说说)

  师:那另一半苹果呢?

  它也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为什么?

  小结:(我们把这个苹果*均分成二份,这是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这是其中的另一份,它也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这两份合起来就是这个苹果。)小声说说。

  2、再找人说说二分之一的涵义

  3、师:我们刚才把一个苹果*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的纸,你能得到它的二分之一吗?要求: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

  师:(将作品贴到黑板上)生说:怎么折的?怎么得到了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指板书说:你们看这些长方形的大小不同,折法也不同,这里还有苹果,为什么其中的一部分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呢?

  师:小结:看来不论是一个苹果还是一个长方形,只要把它*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4、验证比萨饼:为什么不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5、理解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图形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出示圆课件)

  6、理解形状不相同大小相同的图形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出示正方形课件)

  7、判断,进一步体会“*均分”

  三、在探索体验中理解认识其它分数并写出分数

  1、我们一起研究了二分之一,现在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三分之一。

  出示课件:把一块蛋糕*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边说边写先写分数线,在写分的分数分母,最后写取的份数分子。

  2、现在静静地想想:里面的“3”和“1”各表示什么意思?分数中间的横线,你知道它表示什么吗?(同桌讨论)3表示的*均分成3份,它叫分母,1表示的是这3份中的一份,它叫分子,中间的横线表示的是*均分,它叫做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3、书空:用手在桌子上写写三分之一

  4、你能不能用正方形的纸折一折,用阴影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看看谁的方法多?

  师:(收集不同的作品黑板展示)有反馈,谁是这样折的?统计

  师: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吗?(个别要验证,较难、没有折出来的老师出示一个)

  师:你们真棒,一张正方形的纸,有这么多不同的折法都得到了它的四分之一。

  5、其实,除了图形中有分数,在我们身边也到处都有。例如:咱们班有36人,你是咱班人数的几分之几?(1/36)

  如果有个大蛋糕,刘宇佳这一组来*均分这块蛋糕,每人得到这块蛋糕的?(板书:1/6)

  如果女生来*均分这块蛋糕,每人得到这块蛋糕的?(板书:1/15)

  如果全班来*均分这块,每人得到这块蛋糕的?(板书:1/36)

  想:这些分数,你有什么发现?(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越少)

  6、大家还想认识那些分数?你能自己举个分数的例子吗?

  师:这样说下去,说得完吗?

  生:对了,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四、感受数学文化

  1、分数发展史的介绍

  同学们创造出了这么多的分数,真了不起。其实我们国家是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呢!

  刚刚我们一起研究了分数,那现在你对分数有了哪些了解呢?

  五、巩固练*

  1、同学们真了不起,对分数有了这么多了解,那你们来看看这些图,你能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吗。(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2、看图估一估,阴影部分大约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课件验证)

  比较: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六分之一,你发现了什么?

  3、玲玲和丁丁在争论不休,看看为什么?

  把一根火腿肠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一定是这根火腿肠的二分之一?

  4、出示课件:形状不一样、大小看不出来的三角形,还是*均分吗?

  思考题::我们班第一组有6个同学,把他们*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分之几?每份是几人?

  六、总结收获

  这节课即将结束,能谈谈你有哪些收获或体会吗?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初步认识的教案 5

  教学内容:

  认识几分之一(教材91—93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理解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通过自主学*,学生学会借助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通过数学活动,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的精神,学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用具:

  长方形、正方形、小圆形纸片、大圆形纸片若干张,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分一分

  学生动手分学具。

  二、探索研究几分之一

  1、说一说

  说一说大圆片是怎么分的.?介绍分数的读法、写法。

  2、折一折

  (1)从刚才分的学具中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纸片,折一折,找出它的1/2,涂上颜色。并想一想,你是怎么折的?

  (2)学生汇报交流

  3、想一想

  (1)你认为在1/2里,“—”、“2”、“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1/2”又表示什么意思?

  (2)学生汇报交流(3)练一练

  4、试一试

  (1)学生试着说出几个像1/2这样的几分之一的分数。(2)学生试着折出一张纸片的1/4,并涂色,说一说是怎样折的?

  5、做一做

  6、找一找

  找一找生活中的几分之一的分数。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课件出示情景图,观察、猜测,学生汇报交流。

  2、课件出示表示1/2、1/3、1/6的圆片,比较大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练*

  四、巩固提高

  说出涂色部分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