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说课稿(十)份

首页 / 说课稿 / |

  《桂林山水》说课稿 1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x号考生。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桂林山水》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为了巧妙的组织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教材研读必不可少。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走进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祖国的魅力,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题,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景物以及学*如何描绘具体景物的”能力。《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

  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了解学生的学**惯和认知方式是生动课堂的指南针。

  四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本文的学*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因为这篇写景的课文有很强的抒情性,许多学生并没有去过桂林,看过桂林的山和水,因此要体会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考虑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感悟。

  三、说教学目标

  好的教学目标是一堂好课的风向标,具有灵魂和统帅作用。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暇、波澜壮阔、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品味文中的精美佳句,掌握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并能够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如果说教学目标是一堂好课的灵魂与统帅,那么教学重难点则是心脏,处于核心地位。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理解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并掌握作者的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作为我的教学重点,将理解文章的重难点句子“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含义作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相结合展开我的教学。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是教学通往最优化境界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感悟知识情境的开始。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将采取谈话导入法,我会让学生描述他印象最深刻的景色,进而引到有一位作家用笔记录了他印象最深的美景,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领略一下。顺势导入新课《桂林山水》。

  (二)初步感知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敢于阅读、乐于阅读、喜欢阅读的*惯,而整体感知环节可以体现这一要求。本课伊始,将首先给五分钟时间学生默读课文,圈划易错易混生字词,并指名写在黑板展示区。

  接下来,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就展示区的生字词从读音、字义、字形三方面进行讲解。

  通过这种形式的生字教学锻炼了学生独立识字能力,为之后的文本阅读扫清了障碍。

  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首先我会进行示范朗读,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在学生听和读之前,我会给学生设置以下问题:概括课文主要从桂林美景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问题的设置,完全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为接下来深入研读文本奠定良好基础。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深入的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深入也是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深入。

  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用大屏幕展示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学生以同桌探讨,填写表格的方式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文章中山和水有哪些特点呢?你能否找到原文中描写这些特点的词句?作者又是使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来进行描写的呢?(这些问题设置,能够培养学生把握重要词句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为后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做下铺垫)

  接下来是对课文更为细致的品读,思考以下问题: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小组相互交流以及教师的补充,学生能够得出课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巩固提高

  巩固是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化吸收的过程,也是拓展兴趣的*台。

  我将组织一个创编活动,学生自由组合,一位同学朗诵课文,另一位同学创编合适的歌舞,并给予点评和评选。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课堂的巅峰,也潜移默化提升了学生们对课文的内化理解和吸收。

  (五)小结作业

  在语文教学中,小结作业的地位不可低估。首先,我将采用系统归纳与情感升华相结合的方式对本课重难点进行梳理,并烘托出情感主旨:大家要养成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并敢于出现走走,发现新鲜事物,感受祖国的魅力。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此,我布置一个开放型的作业,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创作一幅桂林美景图,并配上相应的小诗歌。通过布置这个小任务,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扩充了学生知识面与生活技能,体现语文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遵循了语文教学由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体现了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学*的理念。

  《桂林山水》说课稿 2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的:

  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饱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学生并激起朗读兴趣;

  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学生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

  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

  D.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能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ɡɑ),清啊(nɡɑ),绿啊(yɑ )]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能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己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cn-teacher.com)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学生已经把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学生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孩子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

  (1)这小节分几层写?

  (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

  (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4)反复诵读。

  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现在用这样方法学*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让学生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文章的体裁,简介作者及有关作品。

  二、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谈自己的感受、想法。

  三、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学生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学生入境,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产生共鸣,抒发自己的感情。

  四、以情感人: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水甲

  天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别人。

  全文板书:(略)

  《桂林山水》说课稿 3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桂林山水》,我的说课内容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美散文。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写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生动具体地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又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作结。这篇散文构思精巧,句段精美,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是学生品诵的佳作。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8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学*作者细致观察,抓住主要特点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感受祖国锦绣河山的壮美。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

  (本课计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今天我主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的)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作者细致观察,抓住主要特点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

  1.举一反三,自主合作。2.以读为本,读中赏美。

  三、说学法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通过本节课的学*,引导学生学会并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阅读文章,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惯。

  四、说教学程序

  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的陶冶思想情操。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力求把美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设计了这样六个环节)

  (一)声像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尽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上课伊始,我借助课件展现桂林的美景,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桂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桂林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气势恢弘,博大精深;桂林也像一首长长的歌,悦耳动听,回味绵长;桂林更像一幅大大的画,美丽无比,秀甲天下。桂林的山*地拔起,千姿百态;桂林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瑰丽壮观;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大家走进文本,到桂林去看看,孩子们可要静静的听,细细的看,慢慢的品。用心感悟作者怎样用生花的妙笔描绘出桂林如诗的画卷的。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把孩子们的思维引向千里之遥的桂林,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对要学的课文充满了期待和想象。

  (二)整体感知——让学生发现美。

  请孩子们打开课本静心听课文录音,注意哪些字音和你以往读的不同,拿出笔标出,并画出文中概括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味课文的节奏和韵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

  (三)潜心品读——让学生感受美、

  1、精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阅读要求: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作者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和西湖?

  (3)用“——”画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用“~~~”划出具体描写的句子。

  (4)理解“瑕”、“翡翠”的意思,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第二自然段。

  孩子们通过读很容易就找到了第二自然段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这种美写出来的呢?我们会发现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和漓江水相媲美,这种写法叫对比,恰当的对比可以使所写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从这可以看到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

  出示学生找到的句子,自由读一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指名说出这句所用的修辞方法。因为排比、比喻是常见常用的修辞方法,孩子们可能还会说出恰当的排比、比喻也可以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有韵味。对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我引导孩子们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品味。课文中把漓江水比喻成无瑕的翡翠就是因为漓江水深,水清使水面呈现绿色,加上**青山的映衬,更是一种深绿的颜色。由于水清,水绿映入作者眼帘的漓江水似乎是一块没有任何斑点的纯粹的碧玉。

  既然作者写得这么美,应该怎样把这种独特的美读出来呢?谁愿意试试?指名读,有的同学听课文录音的时候可能没听出“啊”的变调,我提示孩子们注意“啊”的变调再试试,会读的更美。自由练*朗读。再次指名读,因为个性化的朗读同样需要个性化的评价。教师用心去倾听,去评价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我会适时评价说:读的真美,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如诗如画的漓江水;我听出来了你已经深深的陶醉其中了。老师要向你学*,老师和大家一起齐读一遍好吗。

  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的诵、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新课标中写道:“在语文学*过程中,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的自信心和良好*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方法。”所以,接下来我设计了这一问题:“刚才我们学*第二自然段,了解了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是用什么方法学*的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读——找——品——诵”的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举一反三——让学生感悟美、

  新课程语文标准倡导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在阅读实践中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至关重要,第三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安排学生四人小组运用刚刚学到的“读、找、品、诵”的学*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选出小组汇报交流。

  相机出示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形象地感受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结合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加深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奇峰罗列的意思。

  (五)总结积累——升华美、

  这一环节我抓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桂林山水相连的景象。有了二、三自然段的深入学*,不用过多讲解,学生就明白了山水是画的主体,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则是点缀。这句话和第一自然段的哪句话相呼应呢?孩子们自然就会找出那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先用“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名句总领全文,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用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美仑美奂的桂林风光。脉络清晰,自然流畅。这么美的课文同学们一定很想背诵下来。再次利用课件渲染情境。留3至5分钟时间,让学生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朗读方式背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然后会背的`以背诵的方式,不会背的以朗读的方式再次回味桂林山水的甲天下的迷人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六)拓展延伸——创造美、

  学*桂林山水一课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其实早我国辽阔的土地上还有许许多多这样令人神往的地方(展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的图片),请看“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万里长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杭州西湖;标志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北京故宫;曲径通幽,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于世的安徽黄山;、水险山雄、涛飞浪卷的长江三峡;湖光山色,风韵幽绝的台湾日月潭;秀美、雄浑,独具神韵的承德避暑山庄;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陵兵马俑。”在这十大风景名胜中,‘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排在第二位,从学生专注的眼神和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觉到了孩子们已经走进了祖国的万水千山,已经深深的陶醉其中了。

  桂林山水一课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我们在感受美的同时,也要学会像作者一样用优美的语言创造美。我设计的课下小练笔是选一处最喜欢的名胜,可以课下查阅资料,也可以节假日实地旅游观察,仿照这一课写法,写一则介绍它的导游词。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叫训练?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自己的东西。”这一设计勾通了课堂内外,深化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使学生走向了生活,把学*语文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体现了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一节课结束了,我们的教育还在生活中延续着。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浓缩了课文内容的精华,我设计的板书文字简洁,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的落实了教学重点,加上直观新颖的简笔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这节课,我和孩子们走*了语言文字体会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我们又走出了语言文字,带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走向了生活。设计教学时,我努力做到让学生课前有所期待,课堂有所满足,课后有所回味。品味语言文字,品味真挚情感,让我们的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儿。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请各位专家评委不吝指教。谢谢大家!

  《桂林山水》说课稿 4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1课《桂林山水》一文。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语文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形、声、色的辅助教学,使学生很快入情、入境,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理解文字内容,在多元化的阅读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和升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紧紧围绕桂林山水的特点,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大量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一幅如诗如画的桂林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学**惯,也有较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会大大提高学生学*的热情,促使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深入地感悟,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

  四、融入媒体,激活教学

  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学*的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有效的整合,能够使教学过程有形、有音、有情、有境,很好地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知识。同时,也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年级的具体要求:观察事物能注意抓特点,并适当展开想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自主合作探究学*。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件演示,采用图文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发学

  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七、教学准备: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八、设计思路

  1、激**感,感受美。《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借助多媒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自然而然把学生带入情境,引发学生极大的学*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为整堂课创设一个良好的学*氛围。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想不想欣赏桂林的美丽景色,领略它独特的美?”(播放配乐多媒体课件)“这就是天下第一的桂林山水,看到这旖旎的风光,美丽的景色,我们不禁为之陶醉。观看后大家还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学生们各抒己见)“想不想到桂林去走一走,看一看?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桂林,好吗?”对于从未到过桂林的学生,看到这样如诗如画的画面,情感很快被激起,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文本的学*之中。

  2、激发想象,感悟美。优美的语言文字如果没有视觉形象,学生领会是比较困难的,运用电教媒体将其变成真切的声音、生动的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激发他们的想象,很容易地感受到文字的美,对文章内容的领悟会层层深入,进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重点学*桂林山水特点的这部分内容时,我抓住作者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设计了以下环节:

  (1)在学生充分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多媒体先后出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波澜壮阔”、“水*如镜”两个词语。并质疑“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如镜的西湖已经够美的了,为什么作者要提出‘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如镜的西湖有什么不同之处?”继续播放课件(出示分别具有漓江水“静、清、绿”特点的图片)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进行比较,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当学生陶醉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时,我再次加以开放:“漓江的水有多静、多清、多绿?”结合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描写漓江水美的句子,采用自由读、指名读、范读、小组赛读、同桌对读等形式练*有感情地朗读,全班同学共同参与评价,最后伴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师生共同背诵。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和有声有色的朗读,使学生的身心很自然地融入那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色之中,深刻地感悟到课文的语言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为了能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在学*桂林山这一段内容时,我与学生共同总结了学*漓江水的方法,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学*,我用课件出示了学*漓江水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感受桂林山的美。再通过多媒体展示泰山、香山和桂林山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品词析句,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把学到的学法紧接着运用,既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又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到学法的运用之中。

  3、升华情感,体会美。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不但使课堂教学生动、直观、感染力强,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情感的体验也会步步加深。

  当学生充满激情的朗读的余音还在教室里缭绕时,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欣赏品味“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并带着对桂林山水浓浓的喜爱之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把学生再次带入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仙境之中,使学生对桂林山水美的形象、美的情调、美的旋律发出由衷的称赞。

  九、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静

  漓江水      清

  绿      舟行碧波上

  甲天下

  奇      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     秀

  险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直观形象,条理清晰,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为下一节的文章结构“总——分——总”的学*打下基础。

  《桂林山水》说课稿 5

  【说教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的:

  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饱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学生并激起朗读兴趣;

  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学生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

  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

  D.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能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ɡɑ),清啊(nɡɑ),绿啊(yɑ )]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能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己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学生已经把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学生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孩子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

  (1)这小节分几层写?

  (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

  (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4)反复诵读。

  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现在用这样方法学*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让学生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文章的体裁,简介作者及有关作品。

  二、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谈自己的感受、想法。

  三、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学生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学生入境,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产生共鸣,抒发自己的感情。

  四、以情感人: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水甲

  天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别人。

  全文板书:(略)

  《桂林山水》说课稿 6

  【说理念】

  积累是创新的前提,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有较丰富的积累;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进行字、词等知识的积累就是集“米”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可能有文章之“炊”。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在读“万卷书”的时候可以积累许多精词妙句,积累许多体式、结构、佳篇,似蜜蜂采蜜,广收博取。人们认为:语文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死去活来”的过程。其实“死去”的过程就是大量记忆、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最终翻出新意。日常的积累越丰富,我们就越能汲取知识的养料,在运用中便会“心有灵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死去活来”之“活来”——创新过程。因此,作为教师,应清楚地认识积累和创新的关系,大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积累。但是单单依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积累是很有限的,“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新标准也同样重视学生在学*中的方法的积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方法;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等。因此在语文学*中,教师教给学生更多的还应该是进行积累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多种学*语文、积累语文知识的方法,在有教师时会学得更好,无教师的时候同样学得轻松。

  【说教法】

  新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素养。在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自能读书、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未来意识,激发创造力。

  大胆地把文章放给学生,采用以自主学*为主的学*方法。首先学生自主初读文章,要求学会生字、词语,读通课文,不能独立解决的写到黑板上,反馈时共同讨论解决,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过好这一关,为学*课文内容打好基础。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学*目标进行自主地深入学*文章,教师提供学*小目标,是为学生在选择学*方法、时间的调控等方面充分自主的基础上,提供了学*导向,保证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高学*效率。接着是穿插学*课外选段《中沙落雁》,在介绍新的阅读的方法后,给予充分的时间空间学*,既积累了知识和方法,有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最后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喜好自行选择练*。

  纵观整堂课,学生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大量积累知识、积累方法,尤其是比较明确地进行了方法的积累:已学背诵方法的交流;新的背诵方法的学*;通过理解感悟来提高朗读效果的方法的了解;运用文下注解来进行阅读理解的方法的初步感知等等,在学生大量进行词、句、篇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提供了他们课外进行广收博取的方法。

  【说教材】

  《桂林山水》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作的典范。

  【说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本课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教学重点、难点】

  学*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报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李*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4、5题。

  第三课时:学*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完成第7、6题,听写词语。

  【说教学准备】

  小黑板一块,写有重点句段投影片若干张、投影仪、《桂林山水》录像带、录像机。

  【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课文。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

  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请同学们看《桂林山水》的录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

  ①板书:水:静清绿。

  (3)检查思考题

  ②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②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投影出示句子:

  ɑ、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课后题2?

  3、学生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说课堂板书?

  这一板书,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形象直观,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桂林山水》说课稿 7

  【说理念】

  积累是创新的前提,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有较丰富的积累;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进行字、词等知识的积累就是集“米”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可能有文章之“炊”。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在读“万卷书”的时候可以积累许多精词妙句,积累许多体式、结构、佳篇,似蜜蜂采蜜,广收博取。人们认为:语文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死去活来”的过程。其实“死去”的过程就是大量记忆、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最终翻出新意。日常的积累越丰富,我们就越能汲取知识的养料,在运用中便会“心有灵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死去活来”之“活来”——创新过程。因此,作为教师,应清楚地认识积累和创新的关系,大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积累。但是单单依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积累是很有限的,“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新标准也同样重视学生在学*中的方法的积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方法;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等。因此在语文学*中,教师教给学生更多的还应该是进行积累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多种学*语文、积累语文知识的方法,在有教师时会学得更好,无教师的时候同样学得轻松。

  【说教法】

  新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素养。在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自能读书、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未来意识,激发创造力。

  大胆地把文章放给学生,采用以自主学*为主的学*方法。首先学生自主初读文章,要求学会生字、词语,读通课文,不能独立解决的写到黑板上,反馈时共同讨论解决,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过好这一关,为学*课文内容打好基础。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学*目标进行自主地深入学*文章,教师提供学*小目标,是为学生在选择学*方法、时间的调控等方面充分自主的基础上,提供了学*导向,保证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高学*效率。接着是穿插学*课外选段《中沙落雁》,在介绍新的阅读的方法后,给予充分的时间空间学*,既积累了知识和方法,有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最后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喜好自行选择练*。

  纵观整堂课,学生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大量积累知识、积累方法,尤其是比较明确地进行了方法的积累:已学背诵方法的交流;新的背诵方法的学*;通过理解感悟来提高朗读效果的方法的了解;运用文下注解来进行阅读理解的方法的初步感知等等,在学生大量进行词、句、篇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提供了他们课外进行广收博取的方法。

  【说教材】

  《桂林山水》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作的典范。

  【说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本课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教学重点、难点】

  学*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报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李*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4、5题。

  第三课时:学*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完成第7、6题,听写词语。

  【说教学准备】

  小黑板一块,写有重点句段投影片若干张、投影仪、《桂林山水》录像带、录像机。

  【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课文。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

  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请同学们看《桂林山水》的录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

  ①板书:水:静清绿。

  (3)检查思考题

  ②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②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投影出示句子:

  ɑ、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课后题2?

  3、学生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说课堂板书?

  这一板书,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形象直观,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桂林山水》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9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江山的思想感情。

  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

  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2、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培养,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扎实的语文学*基础,听、说、读、写能力明显提高,自主学*意识、良好的读书*惯已基本形成,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的阅读、分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3、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即“感受阅读的乐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以及课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点、难点

  学*课文2、3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是本文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策略与准备

  1、设计理念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情况,在本课教学中,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设备为*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理念,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把“读中领悟,自主探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做引领者,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着质疑导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实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2、教学准备

  虽然教科版语文教学资源比较少,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列表中也没有教科版语文教材的内容,但我们在小学课程资源中找到了人教课标版四年下册第2课《桂林山水》,正好与我们使用的教科版三年语文下册第9课《桂林山水》完全相同,于是就采用了其中的多媒体课件,并结合实际做了一些改动。通过风光视频、配乐范读、变音示范、对比图片等丰富的内容,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3、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通过反复的听、读、议,理解朗读的变音规则,理清文章脉络结构,明确桂林的水和山的特点,在美的欣赏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拉*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朗读体会法:通过欣赏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和学生自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四、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惯,引导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课文。

  五、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现在就请作者为我们做导游,共同来游览美丽的桂林山水(揭示并板书课题,同时播放《桂林山水》配乐朗诵风光视频)。这样,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利用课件创设优美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在优美的画面和悦耳的乐音中观赏、聆听、品味桂林美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欣赏了桂林美景,让学生伴随全文朗诵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要求:

  (1)认真听范读,读通课文,圈画自学生字、词。

  (2)试着找一找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品词赏句,自主感悟。

  1、学*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欣赏“漓江的水”视频,进一步加深体会。检查思考题①,学生会找到“静、清、绿”的特点。教师归纳后板书:简画水,静清 绿。

  (3)看屏幕,听第二段范读。看“大海”和“西湖”的图片,思考: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4)认读“澜、漓、瑕、翡”四个生字,课件展示书写规范。

  (5)检查思考题

  ②,重点学*描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 课件播放重点句朗读,强化学*“啊” 的变音规则。

  ② 品读比较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③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6)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方法,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第三自然段。课件设计与运用思路与第二段相同。看桂林的山的视频,听本段朗诵,自读找到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对比泰山、香山图片明确作者的写作手法,认读“峦、兀、嶙、峋”四个生字,重点学*描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句子,进一步掌握“啊”的变音规则,在品读中深化对句子意思的理解。

  4、学*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认读“筏”字的读音和写法,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通过运用课件展示“桂林山水”画卷,促进学生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拓展探究,深化总结。

  1、小组合作,假如你是小导游,请你为桂林山水设计导游词。这一步骤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2、欣赏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此设计意在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再次感受语言之美,进一步激发对桂林山水奇妙景观的赞叹和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生归纳、讲评,谈学*收获。

  4、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布置课后学*任务,结束本课时教学。

  六、说板书设计(课件展示)

  七、说教学反思

  通过对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学生创设了丰富多彩的学*情境,极大地提高了学*的趣味性、实效性,促进了教师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广大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加强农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让农远工程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更加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桂林山水》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写景散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祖国的大好河山。《桂林山水》这篇文章,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开篇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山水闻名遐迩,然后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桂林的山和水等角度分别描写了桂林美景的特色。

  学*本文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与热爱之情,并让学生体悟作者是如何用优美的语句来表情达意的。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单元主题和本文的特点,设定本课重难点如下:

  重点: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学会用写景手法描绘身边的事物。

  难点:了解本文语言特点,掌握排比、比喻等写景手法。

  二、说学情

  1、本课教学对象是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之前学*过关于描绘山水的文章,初步具有了欣赏美、热爱美的能力,但是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语言运用技巧来写景达意,并对其中的优秀技巧进行模仿写作,这样的感悟力和能力还需要加强。

  2、我的学生多是95后,他们已经学会了网上查资料,有的还曾经去很多地方旅游过。因此,让他们通过自己查资料先了解桂林山水的美并不难。他们也已经初具独立思考问题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可以组织相应的互动活动。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组词和听写,并能正确读写“无瑕、兀立、嶙峋、波澜壮阔、峰峦雄伟、连绵不断”等词语。

  2、背诵全文。

  (二)方法目标:

  1、通过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掌握引用、对比、排比、比喻等写景手法。

  2、能够模仿例段,学*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三)情感目标: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此,我主要采用“品读赏析”和“问题探究”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安排2课时。

  借助反复品读,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在描写景色时所采用的优美语句;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师生间和谐*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三)学法

  1、朗读法: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有感情的读。

  2、讨论法: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3、质疑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节新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下搜集的桂林山水的图片、文字资料或歌曲。

  通过对桂林山水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对学*本课的兴趣。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展示,导入课题。(同学们,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我们忍不住想去桂林看看,并赞叹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散文,跟随作者的眼睛,去一睹桂林的风采!)

  (板书:第2课桂林山水)

  (二)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这一部分大约需十分钟的时间。是这一堂课中占时较多的一部分。之所以安排这么多时间,是因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方式的最直接体现。巴金说过:“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一部分大约分这样几步:

  1、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分排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的语言美,以及语言所表达的景色美。

  2、教师范读,学生标出生字在课文中的位置和本文出现重要词语。

  3、教师范读以后,再请学生默读,这次是带着任务的默读:首先,让学生借助词典查出生字的读音和组词,并查出新出现的重要词语的意思;然后,试着概括每段最主要写的是桂林的什么美景。(说明:新课标要求三、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初步学会默读,不指读,学会略读并粗知文章大意,所以在默读的时候,我给学生布置了简单概括文章的大意的任务;另要求学生学会借助相关工具书查阅生字词的意思,所以我还安排学生自己查词典并解决生词释义。)

  4、检查朗读的任务完成,并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大意。

  首先我请两名同学分别读出8个生词,并进行组词。带领学生解决了生词的问题,再来初步概括文章大意。这里仍然采用检查任务完成的方式,请4名同学分别说出每段最主要写了桂林的什么美景。得出如下线索:

  (1)桂林山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

  (3)桂林的山

  (4)桂林的山水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

  (三)深入阅读、攻克难点

  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意和结构以后,接下来就要重点学*文章如何运用优美的语言来描写桂林的美景的。在这个环节,我采用让学生分段研读的方法,因为本文每个段落的主题都很鲜明,整体形成总——分——总结构,进行分段研读非常适合。分段研读的设计如下:

  1、第1段,统领全文:前面我们已经概括了每段的大意,第一段最主要的一句话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学*第2段。(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以这7个字为纲,统领整篇课文)

  2、第2段,漓江的水:

  (1)请一名同学读第二段,教师重点讲解:波澜壮阔、无瑕。

  (2)攻克重点:体会作者描写漓江水所采用的手法。

  A、作者要写漓江的水,为什么先写大海和西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B、作者写了漓江水的哪几个特点?具体是怎么写的?

  (板书:漓江水:静、清、绿)

  静:采用引读法(老师读前面的内容,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读出后面的内容),教师:漓江的水真静啊学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清啊学生: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绿啊学生:绿的仿佛那是一块翡翠。

  这里,采用了排比法,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还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漓江的绿水比喻成一块翡翠。

  (3)第3段,桂林的山:(板书:桂林的山:奇、秀、险)

  A、请一名同学读第3段,重点讲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B、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找出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呢?描写山的特点又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呢?

  (说明:由于本文第二段和第三段所采用的描写手法是一样的,学生根据前面老师的讲解,结合小组讨论,可以对第三段进行分析了,所以我采用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的方法。)

  小组讨论以后,预想学生会总结出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险、秀,和采用的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排比,老师就可以根据大家的回答,按照第二段的模式写成板书。

  (4)第4段,桂林山水:

  A、请一名同学朗读,重点讲解:连绵不断。

  B、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时,用了什么手法?作者是怎么描述“舟行碧波山,人在画中游”的?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攻克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会带领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并进行相应的拓展。我是这样帮助学生回顾整体知识的:

  1、本文先用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来总领全篇,又分别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进行景色描写,最后写桂林的山和水汇成一副美丽的画卷,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2、作者在描写景色时,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桂林的语言跟美景一样,格外美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见到了很多美景,你能否可以模仿本文的写作手法“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描写你所见的一处风景。

  3、我们的祖国,大好河山真的很美,像画卷一样。同学们,如果你们可以,一定要多出去看一看,多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培养自己开放的胸怀。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模仿文中描写漓江水的写作手法,写一篇50字左右的片段,描写你所见过的或者特别喜欢的风景、植物、动物。

  《桂林山水》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丁编教材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16课的内容。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对桂林山水进行描写。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后的总体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学*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按照方位进行描写”的读写典范。

  2.教学目标

  (l)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学*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有次序地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用一段话描写一处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学*课文2、3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二课时:学*课文第二段,理解、学*课文中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第2、4题。

  5.教具准备

  《桂林山水》.课件。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第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认识整体结构。

  2.举一反三法:课文中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所以我在教学中运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多种形式练*,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三、说学法

  通过教师创设情景,采取灵活互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探究的良好*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自主学*,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回顾引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开始学*了《桂林山水》这篇文章,大家肯定还记得第一自然段中的那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我们就来观赏这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看看桂林山水为什么是天下第一。

  (上课一开始,教师联系课文内容,用带着问题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又通过幻灯片的展示,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向学生提出预*要求:

  (1)桂林山水到底美是指哪些地方的美?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们结合课文内容,观看《桂林山水》幻灯片,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

  3.检查预*情况,学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解答)。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精读第二自然段。

  ⑴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⑵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

  ⑶检查思考题②,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⑷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形式,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漓江水奇丽的`美。

  ⑸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排比、比喻)

  ⑹教师投影出示句子一组举一反三的句子训练:

  ①.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②.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③.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⑺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⑻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顺序、什么方法学*的?

  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让学生.总结学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2.运用学法学*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寻找景物的特点及怎样进行具体描写。借助幻灯片,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3.学*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边读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强调本文写法是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

  2.运用课堂练*2的提纲,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学生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3.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整理完成课堂练*第2、4题。

  五、说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说课稿(十)份扩展阅读


《桂林山水》说课稿(十)份(扩展1)

——桂林山水说课稿范文五份

  桂林山水说课稿 1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1课《桂林山水》一文。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语文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形、声、色的辅助教学,使学生很快入情、入境,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理解文字内容,在多元化的阅读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和升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紧紧围绕桂林山水的特点,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大量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一幅如诗如画的桂林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学**惯,也有较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会大大提高学生学*的热情,促使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深入地感悟,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

  四、融入媒体,激活教学

  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学*的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有效的整合,能够使教学过程有形、有音、有情、有境,很好地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知识。同时,也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年级的具体要求:观察事物能注意抓特点,并适当展开想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自主合作探究学*。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件演示,采用图文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发学

  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七、教学准备: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八、设计思路

  1、激**感,感受美。《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借助多媒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自然而然把学生带入情境,引发学生极大的学*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为整堂课创设一个良好的学*氛围。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想不想欣赏桂林的美丽景色,领略它独特的美?”(播放配乐多媒体课件)“这就是天下第一的桂林山水,看到这旖旎的风光,美丽的景色,我们不禁为之陶醉。观看后大家还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学生们各抒己见)“想不想到桂林去走一走,看一看?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桂林,好吗?”对于从未到过桂林的学生,看到这样如诗如画的画面,情感很快被激起,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文本的学*之中。

  2、激发想象,感悟美。优美的语言文字如果没有视觉形象,学生领会是比较困难的,运用电教媒体将其变成真切的声音、生动的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激发他们的想象,很容易地感受到文字的美,对文章内容的领悟会层层深入,进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重点学*桂林山水特点的这部分内容时,我抓住作者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设计了以下环节:

  (1)在学生充分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多媒体先后出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波澜壮阔”、“水*如镜”两个词语。并质疑“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如镜的西湖已经够美的了,为什么作者要提出‘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如镜的西湖有什么不同之处?”继续播放课件(出示分别具有漓江水“静、清、绿”特点的图片)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进行比较,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当学生陶醉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时,我再次加以开放:“漓江的水有多静、多清、多绿?”结合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描写漓江水美的句子,采用自由读、指名读、范读、小组赛读、同桌对读等形式练*有感情地朗读,全班同学共同参与评价,最后伴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师生共同背诵。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和有声有色的朗读,使学生的身心很自然地融入那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色之中,深刻地感悟到课文的语言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为了能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在学*桂林山这一段内容时,我与学生共同总结了学*漓江水的方法,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学*,我用课件出示了学*漓江水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感受桂林山的美。再通过多媒体展示泰山、香山和桂林山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品词析句,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把学到的学法紧接着运用,既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又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到学法的运用之中。

  3、升华情感,体会美。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不但使课堂教学生动、直观、感染力强,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情感的体验也会步步加深。

  当学生充满激情的朗读的余音还在教室里缭绕时,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欣赏品味“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并带着对桂林山水浓浓的喜爱之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把学生再次带入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仙境之中,使学生对桂林山水美的形象、美的情调、美的旋律发出由衷的称赞。

  九、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静

  漓江水 清

  绿 舟行碧波上

  甲天下

  奇 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 秀

  险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直观形象,条理清晰,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为下一节的文章结构“总——分——总”的学*打下基础。

  桂林山水说课稿 2

  一、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从 “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结合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教学中的互动。于是,在《桂林山水》一课教学中,尽量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把“读中领悟,自主探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仅仅做个引领者。通过让学生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其爱美情趣,学*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实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

  三、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教学难点:

  学*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触**感

  上课伊始,我便问学生:“谁知道广西什么地方最美?”学生们纷纷回答:“桂林。”我问:“你们去过桂林吗?”学生摇头。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从课文中去游览桂林的山水,看看那里的山水。我随即板书课题。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番,让我们一起走*桂林的山和水,相信你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进入情境

  1、现在开始我们的桂林之旅吧,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演示:“配乐欣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4、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吗?甲:居第一位。

  三、初读课文,进行预*

  1、①读准生字读音。②用自己最拿手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③大声地读通课文。读不准的生字和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词语写到黑板上

  2、检查预*情况,轮读课课文。[小精灵儿童网

  ①“啊”的读音。

  ②指名读课文。

  四、潜心品读,体会情感

  1、理清段落

  课文哪一节描写山?哪一节描写水?

  2、了解桂林的水

  如诗如画的漓江,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全长有170多千米。它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来吗?如果用关键的几个字来概括呢?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③注意不同的前字韵母带来句末“啊”的不同发音

  (2)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静清绿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呢?

  这些句子该怎么读才能表达出来漓江的特点呢?请你从中选择一句,试着读一读。

  漓江的水真美啊!让我们一起伴着优美的乐曲来朗读这几句精彩的描写吧,再次来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独特的美。

  (3)师: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

  3、了解桂林的山

  1、过渡: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不由地赞叹:桂林的水甲天下啊!不过你可别只顾着低头看水,而忘了抬头看**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的山的特点是什么呢?请大家快速的读读这一段,与前一段做个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说,那快速回忆一下,我们怎么学*桂林的水那段的?

  3、小结:找到桂林山特点----读你印象最深特点的语句-----谈谈体会-----深情地读

  4、生自学,可同桌一起学*。

  5、交流:奇、秀、险(板书)

  6、你对哪个特点印象最深刻?

  谁能把“险”的样子画出来?指名试画。(出示幻灯)看,这就是危峰兀立。能把这个词语读好吗?想象一下,你站在山脚或山顶。感情朗读。

  7、(生读“奇”的语句,并谈感受)------幻灯出示,谁能从画面上点出:“拔地而起”,“各不相连”。能读好它吗?-----课文中好象就写了三种形状啊?----(请大家联系我们看过的图片,或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形态说得具体些!“像老人,像巨象,象骆驼。。。。。。”(示意学生说下去)

  8、这么的多奇形怪状的山排列着叫——“奇峰罗列”。

  9、哪些同学对“奇”感兴趣,把这句话读好。

  10、(生说“秀”)-----在你的眼里,那些山都活了,能把自己的感悟读出来吗?(幻灯展示)让学生体会秀。

  同学们,桂林山的一个特点就足以让我们欣赏,品味,如今,它集这些特点于一体。

  难怪作者要这样赞叹——(生:我攀登过……游览过……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是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够美吗?是红叶似火的香山不够迷人吗?

  师:因此,我们说,桂林的山(生:甲天下!)

  五、布置作业

  争做一名小小的配音演员。

  课外熟悉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相关语句,进行激情试说。

  课后反思

  1、借助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境,如: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纷乱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无瑕的翡翠、拔地而起、新生的竹笋……,让学生有一个比较形象的了解。但是,对于个别词语的理解,教师指导还不够到位或者有些牵强附会。

  2、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在读中领悟,使学生既体会文章的意思,也能体会文中语言文字的美。学*桂林的山这一部分时,因时间紧张,教师虽然提出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了朗读感悟,但实质上有些草草了事,学生的朗读还趋于*淡。以后,应多加强朗读方面的合理引导。

  3、教师在课堂上有明显的口头禅。(感叹词较多)

  4、激励性语言贫乏。

  …………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虽然多年的教学,脑子里的糊涂帐还有很多,好在还有一些精力,还有一份热情,有待老师们的细细指点,热心帮助,我将努力反省、勉励自己,努力前进,逐渐提高吧!

  再次恳请各位同仁毫无保留地给我开展“批评会”,虽无以厚谢,但我会心存感激,谢谢!

  桂林山水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丁编教材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16课的内容。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对桂林山水进行描写。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后的总体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学*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按照方位进行描写”的读写典范。

  2.教学目标

  (l)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学*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有次序地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用一段话描写一处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学*课文2、3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二课时:学*课文第二段,理解、学*课文中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第2、4题。

  5.教具准备

  《桂林山水》.课件。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第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认识整体结构。

  2.举一反三法:课文中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所以我在教学中运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多种形式练*,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三、说学法

  通过教师创设情景,采取灵活互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探究的良好*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自主学*,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回顾引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开始学*了《桂林山水》这篇文章,大家肯定还记得第一自然段中的那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我们就来观赏这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看看桂林山水为什么是天下第一。

  (上课一开始,教师联系课文内容,用带着问题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又通过幻灯片的展示,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向学生提出预*要求:

  (1)桂林山水到底美是指哪些地方的美?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们结合课文内容,观看《桂林山水》幻灯片,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

  3.检查预*情况,学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解答)。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精读第二自然段。

  ⑴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⑵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

  ⑶检查思考题②,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⑷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形式,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漓江水奇丽的美。

  ⑸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排比、比喻)

  ⑹教师投影出示句子一组举一反三的句子训练:

  ①.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②.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③.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⑺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⑻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顺序、什么方法学*的?

  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让学生.总结学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2.运用学法学*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寻找景物的特点及怎样进行具体描写。借助幻灯片,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3.学*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边读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强调本文写法是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

  2.运用课堂练*2的提纲,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学生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3.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整理完成课堂练*第2、4题。

  五、说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说课稿 4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1课《桂林山水》一文。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语文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形、声、色的.辅助教学,使学生很快入情、入境,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理解文字内容,在多元化的阅读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和升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紧紧围绕桂林山水的特点,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大量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一幅如诗如画的桂林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学**惯,也有较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会大大提高学生学*的热情,促使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深入地感悟,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

  四、融入媒体,激活教学

  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学*的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有效的整合,能够使教学过程有形、有音、有情、有境,很好地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知识。同时,也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年级的具体要求:观察事物能注意抓特点,并适当展开想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自主合作探究学*。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件演示,采用图文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发学

  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七、教学准备: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八、设计思路

  1、激**感,感受美。《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借助多媒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自然而然把学生带入情境,引发学生极大的学*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为整堂课创设一个良好的学*氛围。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想不想欣赏桂林的美丽景色,领略它独特的美?”(播放配乐多媒体课件)“这就是天下第一的桂林山水,看到这旖旎的风光,美丽的景色,我们不禁为之陶醉。观看后大家还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学生们各抒己见)“想不想到桂林去走一走,看一看?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桂林,好吗?”对于从未到过桂林的学生,看到这样如诗如画的画面,情感很快被激起,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文本的学*之中。

  2、激发想象,感悟美。优美的语言文字如果没有视觉形象,学生领会是比较困难的,运用电教媒体将其变成真切的声音、生动的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激发他们的想象,很容易地感受到文字的美,对文章内容的领悟会层层深入,进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重点学*桂林山水特点的这部分内容时,我抓住作者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设计了以下环节:

  (1)在学生充分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多媒体先后出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波澜壮阔”、“水*如镜”两个词语。并质疑“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如镜的西湖已经够美的了,为什么作者要提出‘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如镜的西湖有什么不同之处?”继续播放课件(出示分别具有漓江水“静、清、绿”特点的图片)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进行比较,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当学生陶醉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时,我再次加以开放:“漓江的水有多静、多清、多绿?”结合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描写漓江水美的句子,采用自由读、指名读、范读、小组赛读、同桌对读等形式练*有感情地朗读,全班同学共同参与评价,最后伴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师生共同背诵。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和有声有色的朗读,使学生的身心很自然地融入那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色之中,深刻地感悟到课文的语言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为了能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在学*桂林山这一段内容时,我与学生共同总结了学*漓江水的方法,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学*,我用课件出示了学*漓江水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感受桂林山的美。再通过多媒体展示泰山、香山和桂林山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品词析句,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把学到的学法紧接着运用,既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又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到学法的运用之中。

  3、升华情感,体会美。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不但使课堂教学生动、直观、感染力强,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情感的体验也会步步加深。

  当学生充满激情的朗读的余音还在教室里缭绕时,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欣赏品味“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并带着对桂林山水浓浓的喜爱之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把学生再次带入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仙境之中,使学生对桂林山水美的形象、美的情调、美的旋律发出由衷的称赞。

  九、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静

  漓江水      清

  绿      舟行碧波上

  甲天下

  奇      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     秀

  险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直观形象,条理清晰,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为下一节的文章结构“总——分——总”的学*打下基础。

  桂林山水说课稿 5

  【说教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的:

  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饱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学生并激起朗读兴趣;

  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学生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

  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

  D.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能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ɡɑ),清啊(nɡɑ),绿啊(yɑ )]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能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己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学生已经把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学生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孩子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

  (1)这小节分几层写?

  (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

  (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4)反复诵读。

  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现在用这样方法学*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让学生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文章的体裁,简介作者及有关作品。

  二、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谈自己的感受、想法。

  三、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学生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学生入境,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产生共鸣,抒发自己的感情。

  四、以情感人: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水甲

  天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别人。

  全文板书:(略)


《桂林山水》说课稿(十)份(扩展2)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五)份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 1

  一、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从 “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结合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教学中的互动。于是,在《桂林山水》一课教学中,尽量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把“读中领悟,自主探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仅仅做个引领者。通过让学生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其爱美情趣,学*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实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

  三、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教学难点:

  学*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触**感

  上课伊始,我便问学生:“谁知道广西什么地方最美?”学生们纷纷回答:“桂林。”我问:“你们去过桂林吗?”学生摇头。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从课文中去游览桂林的山水,看看那里的山水。我随即板书课题。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番,让我们一起走*桂林的山和水,相信你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进入情境

  1、现在开始我们的桂林之旅吧,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演示:“配乐欣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4、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吗?甲:居第一位。

  三、初读课文,进行预*

  1、①读准生字读音。②用自己最拿手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③大声地读通课文。读不准的生字和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词语写到黑板上

  2、检查预*情况,轮读课课文。

  ②指名读课文。

  四、潜心品读,体会情感

  1、理清段落

  课文哪一节描写山?哪一节描写水?

  2、了解桂林的水

  如诗如画的漓江,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全长有170多千米。它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来吗?如果用关键的几个字来概括呢?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③注意不同的前字韵母带来句末“啊”的不同发音

  (2)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静清绿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呢?

  这些句子该怎么读才能表达出来漓江的特点呢?请你从中选择一句,试着读一读。

  漓江的水真美啊!让我们一起伴着优美的乐曲来朗读这几句精彩的'描写吧,再次来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独特的美。

  (3)师: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

  3、了解桂林的山

  1、过渡: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不由地赞叹:桂林的水甲天下啊!不过你可别只顾着低头看水,而忘了抬头看**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的山的特点是什么呢?请大家快速的读读这一段,与前一段做个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说,那快速回忆一下,我们怎么学*桂林的水那段的?

  3、小结:找到桂林山特点----读你印象最深特点的语句-----谈谈体会-----深情地读

  4、生自学,可同桌一起学*。

  5、交流:奇、秀、险(板书)

  6、你对哪个特点印象最深刻?

  谁能把“险”的样子画出来?指名试画。(出示幻灯)看,这就是危峰兀立。能把这个词语读好吗?想象一下,你站在山脚或山顶。感情朗读。

  7、(生读“奇”的语句,并谈感受)------幻灯出示,谁能从画面上点出:“拔地而起”,“各不相连”。能读好它吗?-----课文中好象就写了三种形状啊?----(请大家联系我们看过的图片,或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形态说得具体些!“像老人,像巨象,象骆驼……”(示意学生说下去)

  8、这么的多奇形怪状的山排列着叫——“奇峰罗列”。

  9、哪些同学对“奇”感兴趣,把这句话读好。

  10、(生说“秀”)-----在你的眼里,那些山都活了,能把自己的感悟读出来吗?(幻灯展示)让学生体会秀。

  同学们,桂林山的一个特点就足以让我们欣赏,品味,如今,它集这些特点于一体。

  难怪作者要这样赞叹——(生:我攀登过……游览过……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是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够美吗?是红叶似火的香山不够迷人吗?

  师:因此,我们说,桂林的山(生:甲天下!)

  五、布置作业

  争做一名小小的配音演员。

  课外熟悉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相关语句,进行激情试说。

  课后反思

  1、借助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境,如: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纷乱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无瑕的翡翠、拔地而起、新生的竹笋……,让学生有一个比较形象的了解。但是,对于个别词语的理解,教师指导还不够到位或者有些牵强附会。

  2、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在读中领悟,使学生既体会文章的意思,也能体会文中语言文字的美。学*桂林的山这一部分时,因时间紧张,教师虽然提出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了朗读感悟,但实质上有些草草了事,学生的朗读还趋于*淡。以后,应多加强朗读方面的合理引导。

  3、教师在课堂上有明显的口头禅。(感叹词较多)

  4、激励性语言贫乏。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虽然多年的教学,脑子里的糊涂帐还有很多,好在还有一些精力,还有一份热情,有待老师们的细细指点,热心帮助,我将努力反省、勉励自己,努力前进,逐渐提高吧!

  再次恳请各位同仁毫无保留地给我开展“批评会”,虽无以厚谢,但我会心存感激,谢谢!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丁编教材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16课的内容。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对桂林山水进行描写。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后的总体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学*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按照方位进行描写”的读写典范。

  2.教学目标

  (l)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学*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有次序地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用一段话描写一处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学*课文2、3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二课时:学*课文第二段,理解、学*课文中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第2、4题。

  5.教具准备

  《桂林山水》.课件。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第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认识整体结构。

  2.举一反三法:课文中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所以我在教学中运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多种形式练*,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三、说学法

  通过教师创设情景,采取灵活互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探究的良好*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自主学*,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回顾引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开始学*了《桂林山水》这篇文章,大家肯定还记得第一自然段中的那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我们就来观赏这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看看桂林山水为什么是天下第一。

  (上课一开始,教师联系课文内容,用带着问题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又通过幻灯片的展示,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向学生提出预*要求:

  (1)桂林山水到底美是指哪些地方的美?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们结合课文内容,观看《桂林山水》幻灯片,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

  3.检查预*情况,学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解答)。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精读第二自然段。

  ⑴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0”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⑵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

  ⑶检查思考题②,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⑷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形式,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漓江水奇丽的美。

  ⑸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排比、比喻)

  ⑹教师投影出示句子一组举一反三的句子训练:

  ①.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②.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③.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⑺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⑻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顺序、什么方法学*的?

  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让学生.总结学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2.运用学法学*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寻找景物的特点及怎样进行具体描写。借助幻灯片,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3.学*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边读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强调本文写法是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

  2.运用课堂练*2的提纲,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学生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3.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整理完成课堂练*第2、4题。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美散文。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写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生动具体地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又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作结。这篇散文构思精巧,句段精美,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是学生品诵的佳作。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8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学*作者细致观察,抓住主要特点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感受祖国锦绣河山的壮美。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

  (本课计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今天我主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的)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作者细致观察,抓住主要特点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

  1、举一反三,自主合作。

  2、以读为本,读中赏美。

  三、说学法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通过本节课的学*,引导学生学会并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阅读文章,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惯。

  四、说教学程序

  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的陶冶思想情操。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力求把美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设计了这样六个环节)

  (一)声像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尽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上课伊始,我借助课件展现桂林的美景,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桂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桂林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气势恢弘,博大精深;桂林也像一首长长的歌,悦耳动听,回味绵长;桂林更像一幅大大的画,美丽无比,秀甲天下。桂林的山*地拔起,千姿百态;桂林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瑰丽壮观;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大家走进文本,到桂林去看看,孩子们可要静静的听,细细的看,慢慢的品。用心感悟作者怎样用生花的妙笔描绘出桂林如诗的画卷的。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把孩子们的思维引向千里之遥的桂林,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对要学的课文充满了期待和想象。

  (二)整体感知——让学生发现美。

  请孩子们打开课本静心听课文录音,注意哪些字音和你以往读的不同,拿出笔标出,并画出文中概括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味课文的节奏和韵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

  (三)潜心品读——让学生感受美、

  1、精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阅读要求: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作者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和西湖?

  (3)用“——”画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用“~~~”划出具体描写的.句子。

  (4)理解“瑕”、“翡翠”的意思,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第二自然段。

  孩子们通过读很容易就找到了第二自然段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这种美写出来的呢?我们会发现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和漓江水相媲美,这种写法叫对比,恰当的对比可以使所写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从这可以看到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

  出示学生找到的句子,自由读一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指名说出这句所用的修辞方法。因为排比、比喻是常见常用的修辞方法,孩子们可能还会说出恰当的排比、比喻也可以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有韵味。对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我引导孩子们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品味。课文中把漓江水比喻成无瑕的翡翠就是因为漓江水深,水清使水面呈现绿色,加上**青山的映衬,更是一种深绿的颜色。由于水清,水绿映入作者眼帘的漓江水似乎是一块没有任何斑点的纯粹的碧玉。

  既然作者写得这么美,应该怎样把这种独特的美读出来呢?谁愿意试试?指名读,有的同学听课文录音的时候可能没听出“啊”的变调,我提示孩子们注意“啊”的变调再试试,会读的更美。自由练*朗读。再次指名读,因为个性化的朗读同样需要个性化的评价。教师用心去倾听,去评价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我会适时评价说:读的真美,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如诗如画的漓江水;我听出来了你已经深深的陶醉其中了。老师要向你学*,老师和大家一起齐读一遍好吗。

  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的诵、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新课标中写道:“在语文学*过程中,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的自信心和良好*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方法。”所以,接下来我设计了这一问题:“刚才我们学*第二自然段,了解了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是用什么方法学*的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读——找——品——诵”的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举一反三——让学生感悟美、

  新课程语文标准倡导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在阅读实践中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至关重要,第三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安排学生四人小组运用刚刚学到的“读、找、品、诵”的学*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选出小组汇报交流。

  相机出示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形象地感受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结合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加深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奇峰罗列的意思。

  (五)总结积累——升华美、

  这一环节我抓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桂林山水相连的景象。有了二、三自然段的深入学*,不用过多讲解,学生就明白了山水是画的主体,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则是点缀。这句话和第一自然段的哪句话相呼应呢?孩子们自然就会找出那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先用“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名句总领全文,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用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美仑美奂的桂林风光。脉络清晰,自然流畅。这么美的课文同学们一定很想背诵下来。再次利用课件渲染情境。留3至5分钟时间,让学生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朗读方式背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然后会背的以背诵的方式,不会背的以朗读的方式再次回味桂林山水的甲天下的迷人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六)拓展延伸——创造美、

  学*桂林山水一课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其实早我国辽阔的土地上还有许许多多这样令人神往的地方(展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的图片),请看“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万里长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杭州西湖;标志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北京故宫;曲径通幽,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于世的安徽黄山;、水险山雄、涛飞浪卷的长江三峡;湖光山色,风韵幽绝的台湾日月潭;秀美、雄浑,独具神韵的承德避暑山庄;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陵兵马俑。”在这十大风景名胜中,‘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排在第二位,从学生专注的眼神和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觉到了孩子们已经走进了祖国的万水千山,已经深深的陶醉其中了。

  桂林山水一课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我们在感受美的同时,也要学会像作者一样用优美的语言创造美。我设计的课下小练笔是选一处最喜欢的名胜,可以课下查阅资料,也可以节假日实地旅游观察,仿照这一课写法,写一则介绍它的导游词。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叫训练?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自己的东西。”这一设计勾通了课堂内外,深化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使学生走向了生活,把学*语文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体现了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一节课结束了,我们的教育还在生活中延续着。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浓缩了课文内容的精华,我设计的板书文字简洁,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的落实了教学重点,加上直观新颖的简笔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这节课,我和孩子们走*了语言文字体会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我们又走出了语言文字,带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走向了生活。设计教学时,我努力做到让学生课前有所期待,课堂有所满足,课后有所回味。品味语言文字,品味真挚情感,让我们的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儿。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请各位专家评委不吝指教。谢谢大家!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 4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通过比较,概括事物特点的方法,并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和桂林山水的特点。

  2、指导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教学难点:

  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领略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二、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欣赏图片,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三、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四、观赏漓江的水(学*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五、观赏桂林的山(学*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练*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八、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 5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语文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形、声、色的辅助教学,使学生很快入情、入境,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理解文字内容,在多元化的阅读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和升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紧紧围绕桂林山水的特点,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大量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一幅如诗如画的桂林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学**惯,也有较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会大大提高学生学*的热情,促使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深入地感悟,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

  四、融入媒体,激活教学

  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学*的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有效的整合,能够使教学过程有形、有音、有情、有境,很好地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知识。同时,也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年级的具体要求:观察事物能注意抓特点,并适当展开想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自主合作探究学*。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件演示,采用图文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发学

  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七、教学准备: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八、设计思路

  1、激**感,感受美。《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借助多媒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自然而然把学生带入情境,引发学生极大的学*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为整堂课创设一个良好的学*氛围。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想不想欣赏桂林的美丽景色,领略它独特的美?”(播放配乐多媒体课件)“这就是天下第一的桂林山水,看到这旖旎的风光,美丽的景色,我们不禁为之陶醉。观看后大家还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学生们各抒己见)“想不想到桂林去走一走,看一看?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桂林,好吗?”对于从未到过桂林的学生,看到这样如诗如画的画面,情感很快被激起,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文本的学*之中。

  2、激发想象,感悟美。优美的语言文字如果没有视觉形象,学生领会是比较困难的,运用电教媒体将其变成真切的声音、生动的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激发他们的想象,很容易地感受到文字的美,对文章内容的.领悟会层层深入,进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重点学*桂林山水特点的这部分内容时,我抓住作者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设计了以下环节:

  (1)在学生充分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多媒体先后出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波澜壮阔”、“水*如镜”两个词语。并质疑“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如镜的西湖已经够美的了,为什么作者要提出‘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如镜的西湖有什么不同之处?”继续播放课件(出示分别具有漓江水“静、清、绿”特点的图片)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进行比较,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当学生陶醉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时,我再次加以开放:“漓江的水有多静、多清、多绿?”结合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描写漓江水美的句子,采用自由读、指名读、范读、小组赛读、同桌对读等形式练*有感情地朗读,全班同学共同参与评价,最后伴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师生共同背诵。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和有声有色的朗读,使学生的身心很自然地融入那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色之中,深刻地感悟到课文的语言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为了能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在学*桂林山这一段内容时,我与学生共同总结了学*漓江水的方法,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学*,我用课件出示了学*漓江水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感受桂林山的美。再通过多媒体展示泰山、香山和桂林山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品词析句,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把学到的学法紧接着运用,既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又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到学法的运用之中。

  3、升华情感,体会美。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不但使课堂教学生动、直观、感染力强,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情感的体验也会步步加深。

  当学生充满激情的朗读的余音还在教室里缭绕时,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欣赏品味“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并带着对桂林山水浓浓的喜爱之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把学生再次带入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仙境之中,使学生对桂林山水美的形象、美的情调、美的旋律发出由衷的称赞。

  九、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静

  漓江水 清

  绿 舟行碧波上

  甲天下

  奇 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 秀

  险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直观形象,条理清晰,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为下一节的文章结构“总——分——总”的学*打下基础。


《桂林山水》说课稿(十)份(扩展3)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范本5份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 1

  一、说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课文写了作者欣赏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还有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走进了人间仙境。

  这篇课文的选编意图,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美,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同时,也再现了作者细致观察,描写有序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惯。

  二、说教学目标

  鉴于上述对教材的初步分析,根据四年级教学要求,课文特点和课后练*题,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会认、会写本科生字。能正确读写“观赏、无暇、扩散、攀登、波澜壮阔”等词语。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语段,学*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遵循“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与读,使学生在分析、综合、比较的思考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桂林山水缺乏感性认识,给学*课文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影视资料,将桂林山水的美景显示在学生面前,是学生入情入境,降低了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学*氛围,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紧扣主题读、找、认、议,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插图、挂图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强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积累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2、抓住主题,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3、指导初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4、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表达;

  5、总结全文,练*背诵,积累词句;

  6、板书设计:

  水:静、清、绿

  舟行碧波上

  甲天下

  人在画中游

  山:奇、秀、险

  六、说课后反思

  1、整理课文,提出问题,质疑问难,统统围绕阅读展开,总体思路无误,具体实施后觉得还可多读,在朗读指导上应多下点功夫,以读悟文,以读体情。

  2、学生回答问题声音低沉,是因为*时对学生要求过于生硬。今后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更多体现民主,课堂上应多点幽默,少些*淡。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 2

  一、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从 “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结合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教学中的互动。于是,在《桂林山水》一课教学中,尽量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把“读中领悟,自主探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仅仅做个引领者。通过让学生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其爱美情趣,学*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实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

  三、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教学难点:

  学*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触**感

  上课伊始,我便问学生:“谁知道广西什么地方最美?”学生们纷纷回答:“桂林。”我问:“你们去过桂林吗?”学生摇头。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从课文中去游览桂林的山水,看看那里的山水。我随即板书课题。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番,让我们一起走*桂林的山和水,相信你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进入情境

  1、现在开始我们的桂林之旅吧,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演示:“配乐欣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4、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吗?甲:居第一位。

  三、初读课文,进行预*

  1、①读准生字读音。②用自己最拿手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③大声地读通课文。读不准的生字和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词语写到黑板上

  2、检查预*情况,轮读课课文。

  ②指名读课文。

  四、潜心品读,体会情感

  1、理清段落

  课文哪一节描写山?哪一节描写水?

  2、了解桂林的水

  如诗如画的漓江,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全长有170多千米。它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来吗?如果用关键的几个字来概括呢?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③注意不同的前字韵母带来句末“啊”的不同发音

  (2)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静清绿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呢?

  这些句子该怎么读才能表达出来漓江的特点呢?请你从中选择一句,试着读一读。

  漓江的水真美啊!让我们一起伴着优美的乐曲来朗读这几句精彩的描写吧,再次来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独特的美。

  (3)师: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

  3、了解桂林的山

  1、过渡: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不由地赞叹:桂林的水甲天下啊!不过你可别只顾着低头看水,而忘了抬头看**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的山的特点是什么呢?请大家快速的读读这一段,与前一段做个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说,那快速回忆一下,我们怎么学*桂林的水那段的?

  3、小结:找到桂林山特点----读你印象最深特点的语句-----谈谈体会-----深情地读

  4、生自学,可同桌一起学*。

  5、交流:奇、秀、险(板书)

  6、你对哪个特点印象最深刻?

  谁能把“险”的样子画出来?指名试画。(出示幻灯)看,这就是危峰兀立。能把这个词语读好吗?想象一下,你站在山脚或山顶。感情朗读。

  7、(生读“奇”的语句,并谈感受)------幻灯出示,谁能从画面上点出:“拔地而起”,“各不相连”。能读好它吗?-----课文中好象就写了三种形状啊?----(请大家联系我们看过的图片,或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形态说得具体些!“像老人,像巨象,象骆驼……”(示意学生说下去)

  8、这么的多奇形怪状的山排列着叫——“奇峰罗列”。

  9、哪些同学对“奇”感兴趣,把这句话读好。

  10、(生说“秀”)-----在你的眼里,那些山都活了,能把自己的感悟读出来吗?(幻灯展示)让学生体会秀。

  同学们,桂林山的一个特点就足以让我们欣赏,品味,如今,它集这些特点于一体。

  难怪作者要这样赞叹——(生:我攀登过……游览过……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是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够美吗?是红叶似火的香山不够迷人吗?

  师:因此,我们说,桂林的山(生:甲天下!)

  五、布置作业

  争做一名小小的配音演员。

  课外熟悉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相关语句,进行激情试说。

  课后反思

  1、借助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境,如: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纷乱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无瑕的翡翠、拔地而起、新生的竹笋……,让学生有一个比较形象的了解。但是,对于个别词语的理解,教师指导还不够到位或者有些牵强附会。

  2、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在读中领悟,使学生既体会文章的意思,也能体会文中语言文字的美。学*桂林的山这一部分时,因时间紧张,教师虽然提出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了朗读感悟,但实质上有些草草了事,学生的朗读还趋于*淡。以后,应多加强朗读方面的合理引导。

  3、教师在课堂上有明显的口头禅。(感叹词较多)

  4、激励性语言贫乏。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虽然多年的教学,脑子里的糊涂帐还有很多,好在还有一些精力,还有一份热情,有待老师们的细细指点,热心帮助,我将努力反省、勉励自己,努力前进,逐渐提高吧!

  再次恳请各位同仁毫无保留地给我开展“批评会”,虽无以厚谢,但我会心存感激,谢谢!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语言优美,适合学生朗读背诵,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作的典范

  (二)、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学生实际和我对这课教材的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4)学*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那种独特的美;学*作者的写作方法。

  本课我计划用两课时上完。

  第一课时:能将课文读通顺流利,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生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选择自已喜欢的内容小组合作学*

  第二课时:继续学*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学*作者写作方法,试着背诵课文。

  (三)、说教法,说学法

  1、情境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4、学法指导:归纳总结学*写景文章的方法“抓住词句──欣赏美景──体会感情──朗读表达”。并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说过程,说精华(第二课时)

  1、学*第一自然段。

  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课件出示句子,品析句子表达的意思。

  (3)教师设计一组举一反三的句子训练,课件出示句子:

  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4)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比较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

  (5)学*提示,指导背诵。

  (6)小结学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

  3、“读——找——品——诵”的方法用于第三自然段的学*,

  4、学*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感。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并让学生用所拿到的桂林山水实景图片各说一句话。

  2、指导背诵课文。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 4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通过比较,概括事物特点的方法,并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和桂林山水的特点。

  2、指导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教学难点:

  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领略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二、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欣赏图片,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三、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四、观赏漓江的水(学*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五、观赏桂林的山(学*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练*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八、板书设计:

  xx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美散文。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写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生动具体地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又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作结。这篇散文构思精巧,句段精美,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是学生品诵的佳作。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8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学*作者细致观察,抓住主要特点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感受祖国锦绣河山的壮美。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

  (本课计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今天我主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的)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作者细致观察,抓住主要特点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

  1、举一反三,自主合作。

  2、以读为本,读中赏美。

  三、说学法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通过本节课的学*,引导学生学会并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阅读文章,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惯。

  四、说教学程序

  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的陶冶思想情操。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力求把美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设计了这样六个环节)

  (一)声像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尽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上课伊始,我借助课件展现桂林的美景,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桂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桂林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气势恢弘,博大精深;桂林也像一首长长的歌,悦耳动听,回味绵长;桂林更像一幅大大的画,美丽无比,秀甲天下。桂林的山*地拔起,千姿百态;桂林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瑰丽壮观;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大家走进文本,到桂林去看看,孩子们可要静静的听,细细的看,慢慢的品。用心感悟作者怎样用生花的妙笔描绘出桂林如诗的画卷的。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把孩子们的思维引向千里之遥的桂林,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对要学的课文充满了期待和想象。

  (二)整体感知——让学生发现美。

  请孩子们打开课本静心听课文录音,注意哪些字音和你以往读的不同,拿出笔标出,并画出文中概括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味课文的节奏和韵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

  (三)潜心品读——让学生感受美、

  1、精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阅读要求: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作者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和西湖?

  (3)用“——”画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用“~~~”划出具体描写的句子。

  (4)理解“瑕”、“翡翠”的意思,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第二自然段。

  孩子们通过读很容易就找到了第二自然段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这种美写出来的呢?我们会发现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和漓江水相媲美,这种写法叫对比,恰当的对比可以使所写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从这可以看到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

  出示学生找到的句子,自由读一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指名说出这句所用的修辞方法。因为排比、比喻是常见常用的修辞方法,孩子们可能还会说出恰当的排比、比喻也可以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有韵味。对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我引导孩子们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品味。课文中把漓江水比喻成无瑕的翡翠就是因为漓江水深,水清使水面呈现绿色,加上**青山的映衬,更是一种深绿的颜色。由于水清,水绿映入作者眼帘的.漓江水似乎是一块没有任何斑点的纯粹的碧玉。

  既然作者写得这么美,应该怎样把这种独特的美读出来呢?谁愿意试试?指名读,有的同学听课文录音的时候可能没听出“啊”的变调,我提示孩子们注意“啊”的变调再试试,会读的更美。自由练*朗读。再次指名读,因为个性化的朗读同样需要个性化的评价。教师用心去倾听,去评价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我会适时评价说:读的真美,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如诗如画的漓江水;我听出来了你已经深深的陶醉其中了。老师要向你学*,老师和大家一起齐读一遍好吗。

  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的诵、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新课标中写道:“在语文学*过程中,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的自信心和良好*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方法。”所以,接下来我设计了这一问题:“刚才我们学*第二自然段,了解了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是用什么方法学*的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读——找——品——诵”的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举一反三——让学生感悟美、

  新课程语文标准倡导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在阅读实践中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至关重要,第三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安排学生四人小组运用刚刚学到的“读、找、品、诵”的学*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选出小组汇报交流。

  相机出示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形象地感受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结合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加深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奇峰罗列的意思。

  (五)总结积累——升华美、

  这一环节我抓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桂林山水相连的景象。有了二、三自然段的深入学*,不用过多讲解,学生就明白了山水是画的主体,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则是点缀。这句话和第一自然段的哪句话相呼应呢?孩子们自然就会找出那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先用“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名句总领全文,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用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美仑美奂的桂林风光。脉络清晰,自然流畅。这么美的课文同学们一定很想背诵下来。再次利用课件渲染情境。留3至5分钟时间,让学生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朗读方式背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然后会背的以背诵的方式,不会背的以朗读的方式再次回味桂林山水的甲天下的迷人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六)拓展延伸——创造美、

  学*桂林山水一课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其实早我国辽阔的土地上还有许许多多这样令人神往的地方(展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的图片),请看“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万里长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杭州西湖;标志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北京故宫;曲径通幽,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于世的安徽黄山;、水险山雄、涛飞浪卷的长江三峡;湖光山色,风韵幽绝的台湾日月潭;秀美、雄浑,独具神韵的承德避暑山庄;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陵兵马俑。”在这十大风景名胜中,‘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排在第二位,从学生专注的眼神和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觉到了孩子们已经走进了祖国的万水千山,已经深深的陶醉其中了。

  桂林山水一课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我们在感受美的同时,也要学会像作者一样用优美的语言创造美。我设计的课下小练笔是选一处最喜欢的名胜,可以课下查阅资料,也可以节假日实地旅游观察,仿照这一课写法,写一则介绍它的导游词。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叫训练?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自己的东西。”这一设计勾通了课堂内外,深化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使学生走向了生活,把学*语文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体现了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一节课结束了,我们的教育还在生活中延续着。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浓缩了课文内容的精华,我设计的板书文字简洁,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的落实了教学重点,加上直观新颖的简笔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这节课,我和孩子们走*了语言文字体会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我们又走出了语言文字,带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走向了生活。设计教学时,我努力做到让学生课前有所期待,课堂有所满足,课后有所回味。品味语言文字,品味真挚情感,让我们的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儿。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请各位专家评委不吝指教。谢谢大家!


《桂林山水》说课稿(十)份(扩展4)

——桂林山水作文 (菁华9篇)

桂林山水作文1

  星期五,我们一家开车去了阳朔。来到一间依山傍水的丽然酒店入住,准备明天去遇龙河坐竹筏。

  第二天,我们起了床,刷牙洗脸,下一楼吃完早餐后,我们就来到码头,上了竹筏后,我们就启程了。我在岸边看见水底隐隐约约有一些石头呢。看着正在行驶的竹筏上的人们,大多数都是光着脚站在竹子上的。抬头看看,只见漫山遍野都是绿色的,不留一片光秃的空地。放眼望去,舒服极了。

  竹筏行驶了一会,忽然撑船的师傅指着左后方的一座山说:“你们看,那就是青蛙山。”我们扭头一看,那座山就像一只青蛙,背靠着我们蹲在大地上,生动极了!他又说:“前面还有座狮子山。”我们回过头来东张西望,发现右边有一座山,极像个狮子头,也是背对着我们的。看看这些山,我不由得想起了《望天门山》的两句诗:“*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但这里的山和水,比它还壮观哩!

  我本来以为这条遇龙河只是**静静,没有什么东西的,但过了一会,撑船的师傅却说:“前面有一道落差,请把您们的东西保管好,免得下去的时候弄坏了,或者遗失。”一开始,我没准备好,一滑下去的时候,船头就溅起了水花,洒得我们的裤子都湿了。同时,我们脚下也淹了一点水,我马上收起脚,但已经迟了,把鞋子弄湿了。我的裤子不吸水,拍几下就干了。后来,我们又冲过了几道落差。

  我们还向撑船的师傅一打听,原来这里有九道落差。

  刚下了其中一道落差,撑船的师傅就说:“这里的水是最深的,深五米。”我低头往下看,见这里的水清澈见底,虽然有五米,但水底的珊瑚都能看的清清楚楚,我把手伸进水里,哇,真凉!

  大概快到终点了,只见前方有一座桥,上面有许多人在看遇龙河的美丽景色,桥两侧缠满了藤蔓,看起来非常古老,这便是遇龙桥,已经有六百多年历史了。这座桥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个书生去考试,半路就来到了这条河,那时没有桥,怎么过河呢?正在他毫无办法的时候,他突然看见河上游来一只大龟,无可奈何就登上了龟背,大龟就带他渡河。过了河之后,那只乌龟就变成了一条龙钻进水里不见了。然后他就去考试了,结果中了状元,回到这条河前,花钱建了一座桥,并命名为遇龙桥。因此这条河也叫遇龙河。

  接着,撑船的师傅说:“有一部歌剧,叫做《刘三姐》的,就是在这里拍的。”他又给我们介绍了夫妻山和情侣山。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码头,我们就要跟这美丽的遇龙河说再见了,真舍不得啊!

  阳朔的遇龙河真美啊!你有去过吗?我真喜欢遇龙河,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啊!

桂林山水作文2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去桂林旅游,一直是我的梦想。利用假期,我终于如愿以偿,见到了那美丽的桂林山水。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来到桂林,映入眼帘的是象鼻山。象鼻山是桂林市的城标,也是我们去的第一个景点。远远看去,象鼻山就像一头雄风凛凛的大象,它镇定自若地站在那里,把那长长的鼻子悠闲地伸进清澈的漓江,难道它是被美丽的桂林风光所吸引,才久久不肯离去?

  如果象鼻山是桂林“山清”的代表作的话,那漓江的风光更是“山清”与“水秀”共同描绘出的“天然画廊”。

  我们一行人乘船在漓江上游览,沿江*的山拔地而起,奇形怪状,漓江的水波光粼粼、清澈见底,与群山的倒影相互辉映,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

  你看那玉女峰亭亭玉立,仙人石向北而望;跃起龙门的鲤鱼,盘旋的田螺,变化万千,让人眼花缭乱。漓江上最有名的要属“九马画山”了,那是大自然画出来的“群马图”,每匹马形态各异,惟妙惟肖,让人着迷。

  漫步来到芦笛岩,我们领略到了桂林的“洞奇”和“石美”。洞内各种各样的石笋和石柱,经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组成了“狮岭朝霞”“花果山”“水晶宫”等景观,它们在色彩绚丽的彩灯照射下,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让人如痴如醉。

  桂林用它那“山清、水秀、洞奇、石美”展现了无穷的魅力,带给人们一幅绵延不断的美丽画卷,令人浮想联翩。

桂林山水作文3

  桂林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山有水。桂林的水清澈见底。*处,可以看到美丽花纹的鹅鹅卵石;远处,可以看到水中秀峰的倒影。

  看!正在用鼻子吸水的象鼻山。远处的苹果山,我不由地想吃红苹果。还有神气的骆驼山!

  江面上渔翁划着竹筏,几只鹭?在帮忙。

  多美的一幅景象啊!真不愧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作文4

  我见过一望无际的大海,见过水面*静的西湖,但从来没有见过桂林这样的水。

  桂林的水真清啊!清得能让你看清水底的沙石;桂林的水真干净啊!干净得能让你走上几公里一看不见一个垃圾;桂林的水真静啊!能让你感觉到竹筏在前进,岸在后移。我见过雄伟壮丽的泰山,没入云端的华山,但从来没有见过桂林这样的山。

  桂林的山真怪啊!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巨象,有的像骆驼,还有的像小马,千姿百态、各种各样;桂林的山真多啊!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一座挨着一座,让你眼花缭乱;桂林的山真险啊!爬到山顶往下看,就会觉得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怪不得人家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作文5

  暑假闲适的时候,家人就会并将常常带上我去世界各地的美好景色去走走。我欣赏过黄山那灵动的云海;品味到过西湖那满地的莲花;倾听过普陀海边的欢声笑语,给我带来的快乐......但这些里面最令我难忘的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斋”桂林山水了。

  泛舟的漓江,清风荡漾着你的肺腑,天籁的声音拨动着你的心应俯首看去,江水沿着信息的涟漪,碧波荡漾,清澈见底,转眼望去,你看不见那水边的尽头。加上那*的竹岭婀娜多姿,像一位位美丽的仙女,山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长长的山水画,让路人欣赏,自己直接还透着点点灵动之气,那是人佩服。

  在阳光的普照之下,江水越来越晶莹剔透,偶尔还能看见纸条调皮的小鱼哦,不,不是几十条甚至几百条,他们成群结队,望眼望去还真是几条,难怪路人都说是幻觉的山水。他们成群结队轻快出游,适合吐炮眨眼,适合跳跃嬉戏,时而露出水面和我们打招呼,好像轻巧的银燕,折沉入水底,好像在和我们玩捉迷藏。

  我还在桂林山水中记得那么一段话,那一段话好像是柳宗元写的《小石潭记》,他是这么说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用这么一段话来描绘它,真是恰当的,分毫不差。

  看着看着我不禁自言自语起来“这些小鱼儿是不是也沾了漓江水的灵气,变得这么可爱玲珑了呢?真是让世人大饱眼福哇。”有过人说,晴天的江离青峰的倒影迷人,为什么?我可我觉得烟雨中的漓江是给了另一种美的享受,你不信就看看吧“细雨如纱,飘飘洒洒,雨雾缭绕在天上的宫里,如入梦境,我没有亲眼看到,心里不免有一丝丝的遗憾之情。”

  如果说北方的山很豪迈,十分沉重,那么桂林的山则显得抚媚,清秀,像女子一样。比如说玉女峰婷婷玉立,画眼描眉;望夫山崖,凝神远眺,申请守侯;还有赶着考试的书童盘旋在田里的骆驼,非洲的骆驼,各型各异,变化万千。债务天时,你可以看到许多美丽的奇特景象呢!

  “自古山如画,而今画如山。马图呈九首,奇物在人间”这几句话把桂林的山描绘的出神入化,真不愧是巧夺天工。

  记得刘墉曾经可是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智者乐水是因为水的澄清,流动与生成难以测量,仁者爱山是因为生的丰满敦厚与环抱的胸襟,但是水若不倒影的山影,总觉失色,山若不受水的滋润,也容易枯干,山水兼胜,岂不更美!”是啊,重重青山围绕着,碧水碧水又倒映着重重的青山。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又身在其中,岂不妙哉?

  现在我独自站在那一个没有人的船头,欣赏着漓江动人的美景,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着大自然给予我的美丽。这种美我无法用文字去表达,她自觉她是那么的甜蜜,那么的丝丝入扣,清澈入眼,更像是露在我的心中一样。一股新鲜之气从脚底升起,让我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与山和水同时存在这一切。我静下心来凝神,高山淡云,远山*水,呜鸟游鱼......一切的一切,一切的一切尽在不言之中展现出来。

  但是我又多么希望船能够停下,让我静静地欣赏这周围的美景信息的品位,它们原有的味道,可是这不能,因为船在行水在移,我的心也随着一幕一幕在变化着,变化着!!

  人生中的旅途亦是如此,我们也不能退缩,只要有前进,才有可能等到柳暗花明的那一天,到达幸福的彼岸,去寻找幸福的生活,幸福的快乐。

  也许这一路上的桃红柳绿,莺歌燕舞,风景如画,但也不能为了一朵花儿停留,直到有一天你会明白最美的是“繁华落尽见真淳”这也告诉我们,你目前进别人的前进,他就会比你干的更出色。

桂林山水作文6

  今年暑假,爸爸带我游览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我们在桂林游览了许多著名的景点,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令人神往的漓江景色了。

  游船顺着清澈见底的漓江顺流而下,可爱的鱼儿在游船周围游着,时不时的探出脑袋向外张望。我们欣赏着沿途的秀丽景色仿佛来到了仙境,漓江静得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微风吹来使人神轻气爽。突然我发现水里出现一头“大象",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桂林远*闻名的'象鼻山,它在水中的倒影显得更加的逼真。这只大象好像把长长的鼻子伸进漓江水里,好像永远都喝不饱。桂林的山与北方的山不一样,北方的山雄伟壮丽,而桂林的山像一个个美丽的少女柔美秀丽。我问导游:“桂林的山为什么与众不同?”

  导游说:“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大海,经过漫长的地壳运动,海水慢慢退减,海底的岩石显露出来就是现在的山,这里的山在海中经过长时间的海水冲刷,所以显得柔美秀丽。”导游还告诉我,“我们桂林的山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三分相象,三分想象’,你看那座山像不像猴子吃寿桃?”我顺着导游指的方向看,嘿、真像!“寿桃上还有几颗牙印呢!”再看看其他山,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快乐唱歌的小鸟,有的像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石头上钓鱼,有的像椅子,还有的像偏偏起舞的小姑娘……

  此时江面上出现了另一番景象,只见一个老鱼翁坐在竹排上,四只鱼鹰整齐地站在竹排前,像排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看见小鱼就扑通一声钻入水中,叼起一条鱼迅速离开水面。

  不一会游览船行驶到了入马画山的景点前,入马画山是海中天然形成的一块壁石,壁石上的马形态各异,有的仰着头好像朝着天上嘶鸣,有的张开四蹄好像天马行空,有的低着头好像在沉思……漓江的水加上漓江的山就好像大自然给我们的一幅美丽的画卷。

  桂林的山水实在太迷人了,令我流连忘返,怪不得有人说“不做天上仙,愿做桂林人”。

桂林山水作文7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这句祖国风光谚语就是赞美桂林和阳朔的,趁今天天气晴朗,我们就坐火往我国西南的桂林地区开去。

  “呜——”晚上,火车终于到了秀丽的桂林地区,我们下了火车,坐上了客车。导游叔叔说:“桂林的意思是桂花成林,游客们秋天可以处处看见桂花,“因为现在是晚上,我们看不到桂花,只闻到桂花的阵阵清香。导游叔叔带我们去了一个崭新的旅馆,旅馆边上都是刚刚建起的高楼和商店,景色格外好。商店外闪烁着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前面是个很大的湖泊,我听见湖水哗—哗—哗的声音,中间有一座水晶桥,下面和上面全封着,桥外闪着霓虹灯,它全是金色的,走进桥里,十分刺眼,你会觉得比白天还亮。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水晶桥,静静地走在河岸边,岸边的小草湿湿的,凉凉的,上面还有露珠,我还听见昆虫的叽叽声,虽然这是一个繁华的城市,但这里依然宁静。一轮皎洁的月光,伴随着我们往旅馆走去……

  早晨七点,我们才真正开始游玩桂林,听说桂林山奇水秀,风景如画。我们坐上小竹排,导游叔叔说:“这条河就是世界著名的漓江。”它十分清澈,犹如一块水晶石,又像一条玉带,现在是早晨,漓江上晨雾朦胧一片,前面好像什么也没有似的,白茫茫的一片。雾有点散了,可见*的奇峰,天上的白云,倒映在水里,水光山色,真令人陶醉,在江中泛舟,真如同在水墨画里一般。*的山峰千奇百怪,有的像一只双峰骆驼,有的像一只狗熊。象鼻山最有趣,真像一只大象甩着它长长的鼻子,所以叫象鼻山。边上有个港湾公园,我们把小竹排停在那里,在公园里玩,公园里有花拼成的花球,恐龙等立体图案,五颜六色,美丽极了。我还看见一个有趣的情景:一个人扛着一根竹杆,竹杆上停满了鸬鹚,那个人轻轻地摇了摇竹杆,鸬鹚成群结队地飞走了,过了一会儿,它们嘴里各衔着一条鱼回来了,原来是在帮那个人捉鱼啊!

  美丽的桂林啊!我知道那里还有美味的特产,奇形怪状的溶洞,桂林真是一个旅游胜地,还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桂林山水作文8

  早就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秋假,我们一家来到了桂林,来到了桂林的标志山——象鼻山。

  这座山因酷似巨象伸鼻吸水而得名。它座落在桂林市中心的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象鼻和象腿之间是面积约一百五十*米的圆洞,江水穿洞而过,如明月浮水。象鼻山不但风景优美,还有一个略带忧伤感的故事。

  相传,象鼻山的这头象是头神象。有天,天帝带着几百头神象和几十匹神马到人间狩猎。由于太劳累,大象病倒在路边,天帝看着奄奄一息的它竟然扔下它走了。幸好,有位好心的老人救了它并给它治好了病。大象为了报答这位好心的老人,就在了人间,每天为老人干许多的农活。但不久,天帝知道了大象还活着的消息,就命令象奴去把神象带回天庭,可大象拒绝再回到天庭,因为它已经*惯了和老人相依偎的生活。天帝见大象不肯回来又觉得它留在凡间为人服务很让自己没面子,就决定除掉神象,可嘴里仍然轻松地对大象说:“既然你不想回来就算了。”神象听天帝这么说也就放松了心情到漓江边饮水,可一直躲在暗处的天帝却无情的把剑深深的扎进了大象脊背。虽然大象死了,但它却没倒下,久而久之就化作成一座象鼻山。听着这美丽的传说,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怎么能不让人被它给深深给吸引呢?

桂林山水作文9

  我常听别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五年级的暑假里,我终于有机会亲眼看见这天下闻名的桂林山水了。

  初到桂林,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就是那一座座高大而又雄伟的青山。这里的山与其他地方的山都不一样,可谓"别具一格"有的独自耸立于一处,直入云天。放眼望去,好似一把利剑**蓝天之间,又像一棵竹笋,独自生长着。有的山则是一座紧挨一座,连绵起伏,形态万千,有趣极了。像骆驼的,就起名为"骆驼山";像象鼻的,就起名为"象鼻山";像雄鹰的,就起名为"雄鹰展翅"……而且在这一带,许多山都是由石头组成,山上光秃秃的,不见一棵树。后来一问才知,原来这是"喀斯特"地貌,我还是头一次见呢!

  游览完桂林的山,接下来便是看水。我们乘着小竹筏荡漾在漓江上。啊,这江水可真清,可以看见水中的水藻,甚至水底的石头;啊,这江水可真静,仿佛一面大镜子,只有在微风吹起时,才会激起粼粼碧波;啊这江水可真绿,就像一块无瑕的翡翠,镶嵌在群山之中。

  雄伟的山峰,如镜的江水,如诗如画的桂林……啊,桂林山水甲天下,真是名不虚传!


《桂林山水》说课稿(十)份(扩展5)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 (菁华6篇)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1课。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和我对这课教材的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1)会写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那种独特的美;学*作者的写作方法。

  本课我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能将课文读通顺流利,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生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继续学*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学*作者写作方法,试着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音磁带一盒

  三、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

  四、说学法

  1、合作讨论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教师先引导学生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1)这小节分几层写?(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4)反复诵读。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学*的,现在用这样方法小组合作学*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能力。

  2、朗读体会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3、课件展示,直观教学法。

  给学生直观出示各种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个直观的感受。

  五、说教学程序

  (一)多媒体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先播放歌曲《我想去桂林》同时配以桂林山水的美丽风景的画面。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那画境般的桂林,去领略他山水的美。教师用绚丽多姿的画面、动情的歌曲和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提出预*要求:

  (1)读通课文,生字或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每一自然段分别在写什么?

  2、检查预*情况,读课文。

  (三)教师范读,激发学生初步美感,形成整体表象。

  然后播放录音,创设美的情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这样能让学生尽快融入课文语境中去。

  (四)图文对照,品读课文。

  1、播放漓江水的图片,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要读出美感。

  2、按课文的顺序概括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3、作者用什么与漓江的水相比?比的目的是什么?怎么比的?引导学生认识对比句。学生交流汇报后,出示西湖和大海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然后了解排比句,并仿照本段的排比句句式练*仿说。

  4、引导学生照画面反复朗读,品读本段。感受抒情句、排比句、比喻句所体现的赞叹之情。

  5、多媒体出示总结感悟本段的写作方法。

  抓住特点:静、清、绿 (排比句)

  运用对比:波澜壮阔的大海 水*如镜的西湖

  (五)创设情境,自学训练:

  1、仿照第二段的学*方法自学第三段,师指导。

  2、观赏“桂林的山的图片,激发美感。

  3、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叹之情。

  (六)读中想,想中读。

  教师配乐朗读第四段,学生欣赏画面。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壮阔。

  (七)阅读拓展

  播放贺敬之的《桂林上水歌》配以桂林上水的录像,总结全文。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丁编教材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16课的内容。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对桂林山水进行描写。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后的总体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学*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按照方位进行描写”的读写典范。

  2.教学目标

  (l)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学*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有次序地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用一段话描写一处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学*课文2、3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二课时:学*课文第二段,理解、学*课文中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第2、4题。

  5.教具准备

  《桂林山水》.课件。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第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认识整体结构。

  2.举一反三法:课文中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所以我在教学中运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多种形式练*,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三、说学法

  通过教师创设情景,采取灵活互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探究的良好*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自主学*,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回顾引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开始学*了《桂林山水》这篇文章,大家肯定还记得第一自然段中的那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我们就来观赏这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看看桂林山水为什么是天下第一。

  (上课一开始,教师联系课文内容,用带着问题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又通过幻灯片的展示,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向学生提出预*要求:

  (1)桂林山水到底美是指哪些地方的美?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们结合课文内容,观看《桂林山水》幻灯片,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

  3.检查预*情况,学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解答)。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精读第二自然段。

  ⑴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0”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⑵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

  ⑶检查思考题②,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⑷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形式,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漓江水奇丽的美。

  ⑸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排比、比喻)

  ⑹教师投影出示句子一组举一反三的句子训练:

  ①.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②.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③.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⑺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⑻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顺序、什么方法学*的?

  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让学生.总结学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2.运用学法学*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寻找景物的特点及怎样进行具体描写。借助幻灯片,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3.学*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边读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强调本文写法是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

  2.运用课堂练*2的提纲,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学生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3.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整理完成课堂练*第2、4题。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对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两个方面作了具体描绘。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组训练的重点,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 澜、暇”等8个生字;理解“波澜壮阔、无暇”等18个词语的意思。

  (4)学*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学*课文2、3自然段,列提纲背诵是教学的重点。学*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学*课文第二、三、四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5、教具准备

  多媒体《桂林山水》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3、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我紧扣“课标要求”,针对教材内容,采用讲读法、讨论法、多读多想、从扶到放等方法,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猜:这是哪呢?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用各种美丽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有一片竹筏带你漂在这样清澈的水面上,该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再用充满激情的导语邀请学生一起游览桂林,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大纲指出: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必须的语文素质。我让学生边看图边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看,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直奔中心,紧扣重点,教给方法。

  1、学*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重点分析第2自然段:

  先让学生边读边圈出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并用波浪线画出具体描写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桂林水的美。这样学生对漓江水有了大体的印象,于是我趁热追击:作者写漓江水之前为什么要写到大海和西湖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波澜壮阔、水*如镜)这时我在上出示大海和西湖的照片,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词语。

  接着我们来分析描写漓江水特点的三个分句:并提问,这每个分句各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静、清、绿),再次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在朗读中更真切地感受水静、清的特点。然后我接着提问:你们*常见到的水都是什么样子的?此时学生便会议论开来,两种水一对比见明显地感受出桂林水静和清的特点。

  再分析“绿”的特点,先让学生齐读这个句子,师抛出问题:无暇的翡翠是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学生答无暇是没有瑕疵),师出示翡翠的图片,用翡翠比喻漓江水的特点,可见漓江水之绿。

  3、仿句子写句子:

  а、池塘里的荷花花真美呀,美得……

  ь、教室里真静啊,静得……

  及时运用了课堂上刚刚学*的句式,真正做到了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和课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本段的学*,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桂林水的静、清、绿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图文对照,仿佛自己正置身于桂林,看到了桂林水的美,怎能不对桂林充满爱?怎能不对祖国山河的秀丽表示赞叹?同时又学到了读段的方法。

  4、运用学法学*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5、学*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6、指导朗读,激**感。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将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训练融为一体,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本课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时,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和赞美,朗读时让学生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把自己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有感情地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桂林的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浓缩了课文内容的精华,我设计的板书文字简洁,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的落实了教学重点,加上直观新颖的简笔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结束语:

  这节课,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了语言文字,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我们又一起走出了语言文字,带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走向了生活。设计教学时,我努力做到,让学生课前有所期待,课堂有所满足,课后有所回味,品味语言文字,品味真挚情感,让我们的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儿。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的文章,全文共四个自然段,以总分总的结构,抓住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生动得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很显然,这是一篇适合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能力也也在不断提高,能初步养成与他人阅读感受的*惯。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随文学*“翡”“瑕”等生字,理解“拔地而起”“奇峰罗列”“色彩明丽”“危峰兀立”等词语,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桂林山水的美和课文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学*作者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是培养学生通说读写能力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解并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关系,阅读的重点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第一我会利用导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用朗读感悟情境,用声音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入境动情!第二,我会采用“读、找、品、诵”为主要训练方式,鼓励学生多读,在读中促悟,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观察体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在上课前,我会这样导入,先出示多张桂林山水美景的课件图片,然后问学生,这是哪里呢,你们觉得这里漂亮吗?揭示课题《桂林山水》。接着再问学生,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桂林山水到底在祖国的哪里呢,它有哪些迷人的风景呢等等。在这这里,我通过出示图片,使他们进入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这样就能很自然的讲解下一环节的教学。

  2、初读课文,学*生字,整体感知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引起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由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我会要求学生先听教师的配乐朗读,用声音渲染情境,尽量让学生做到身临其境。在这过程当中我要求学生完成两个任务,学*本文的生字词和将文章分段。接着让学生自己流利、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读不通的句子,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在教室不断点拔得过程中,我们就会明白课文以总分总的关系共分为三大段。

  3、细读课文,合作探究,自主学*

  首先,我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并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观赏”又是什么意思,这一段在全文当中有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桂林的水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读、找、品、诵的学*方式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找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文章的这句话,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率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提问,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对四年级学生来水,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是司空见惯的,所以很快就能回来出来。

  提问,课文明明是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的水呢?让学生明白,原来这里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漓江的水的特点更突出啊!

  为了有利于学生更容易的品读,诵读,我会通过教师的泛读,学生的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来感受漓江水的魅力。

  教师做总结,这段主要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漓江水的静,清,绿描写的如此生动形象。我们在*时的写作中也要适时的运用。

  教学描写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我同样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式,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是学*对词语的理解,通过配乐朗读,出示课件图片等多个方法让学生声情并茂、有感情朗读,体会桂林山的奇特与魅力。

  最后是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会以读代讲,让学生找出描写山水的词语,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来有感情的朗读。插图与文章相辅相成,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更有利于将学生带入那优美的画卷,让学生体会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再联系课后问题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以此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在这一部分当中,我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拓展练*,总结全文

  在拓展练*当中,我会让学生模仿文章的句子,用课件出示这样的句子,公园的花真美啊,美得……。商场里的物品真多啊,多得……等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5、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背诵本课,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名

  (3)学*作者的写作方法,描写你熟悉的一处景物。

  五、说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总述:甲天下

  水:静、清、绿

  分述:

  山:奇、秀、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美散文。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写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生动具体地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又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作结。这篇散文构思精巧,句段精美,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是学生品诵的佳作。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8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学*作者细致观察,抓住主要特点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感受祖国锦绣河山的壮美。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

  (本课计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今天我主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的)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作者细致观察,抓住主要特点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

  1、举一反三,自主合作。2、以读为本,读中赏美。

  三、说学法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通过本节课的学*,引导学生学会并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阅读文章,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惯。

  四、说教学程序

  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的陶冶思想情操。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力求把美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设计了这样六个环节)

  (一)声像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尽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上课伊始,我借助课件展现桂林的美景,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桂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桂林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气势恢弘,博大精深;桂林也像一首长长的歌,悦耳动听,回味绵长;桂林更像一幅大大的画,美丽无比,秀甲天下。桂林的山*地拔起,千姿百态;桂林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瑰丽壮观;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大家走进文本,到桂林去看看,孩子们可要静静的听,细细的看,慢慢的品。用心感悟作者怎样用生花的妙笔描绘出桂林如诗的画卷的。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把孩子们的思维引向千里之遥的桂林,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对要学的课文充满了期待和想象。

  (二)整体感知——让学生发现美。

  请孩子们打开课本静心听课文录音,注意哪些字音和你以往读的不同,拿出笔标出,并画出文中概括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味课文的节奏和韵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

  (三)潜心品读——让学生感受美、

  1、精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阅读要求: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作者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和西湖?

  (3)用“——”画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用“~~~”划出具体描写的句子。

  (4)理解“瑕”、“翡翠”的意思,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第二自然段。

  孩子们通过读很容易就找到了第二自然段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这种美写出来的呢?我们会发现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和漓江水相媲美,这种写法叫对比,恰当的对比可以使所写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从这可以看到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

  出示学生找到的句子,自由读一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指名说出这句所用的修辞方法。因为排比、比喻是常见常用的修辞方法,孩子们可能还会说出恰当的排比、比喻也可以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有韵味。对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我引导孩子们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品味。课文中把漓江水比喻成无瑕的翡翠就是因为漓江水深,水清使水面呈现绿色,加上*青山的映衬,更是一种深绿的颜色。由于水清,水绿映入作者眼帘的漓江水似乎是一块没有任何斑点的纯粹的碧玉。

  既然作者写得这么美,应该怎样把这种独特的美读出来呢?谁愿意试试?指名读,有的同学听课文录音的时候可能没听出“啊”的变调,我提示孩子们注意“啊”的变调再试试,会读的更美。自由练*朗读。再次指名读,因为个性化的朗读同样需要个性化的评价。教师用心去倾听,去评价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我会适时评价说:读的真美,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如诗如画的漓江水;我听出来了你已经深深的陶醉其中了。老师要向你学*,老师和大家一起齐读一遍好吗。

  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的诵、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新课标中写道:“在语文学*过程中,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的自信心和良好*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方法。”所以,接下来我设计了这一问题:“刚才我们学*第二自然段,了解了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是用什么方法学*的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读——找——品——诵”的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举一反三——让学生感悟美、

  新课程语文标准倡导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在阅读实践中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至关重要,第三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安排学生四人小组运用刚刚学到的“读、找、品、诵”的学*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选出小组汇报交流。

  相机出示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形象地感受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结合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加深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奇峰罗列的意思。

  (五)总结积累——升华美、

  这一环节我抓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桂林山水相连的景象。有了二、三自然段的深入学*,不用过多讲解,学生就明白了山水是画的主体,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则是点缀。这句话和第一自然段的哪句话相呼应呢?孩子们自然就会找出那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先用“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名句总领全文,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用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美仑美奂的桂林风光。脉络清晰,自然流畅。这么美的课文同学们一定很想背诵下来。再次利用课件渲染情境。留3至5分钟时间,让学生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朗读方式背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然后会背的以背诵的方式,不会背的以朗读的方式再次回味桂林山水的甲天下的迷人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六)拓展延伸——创造美、

  学*桂林山水一课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其实早我国辽阔的土地上还有许许多多这样令人神往的地方(展示*十大风景名胜的图片),请看“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万里长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杭州西湖;标志着*悠久文化的北京故宫;曲径通幽,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于世的安徽黄山;、水险山雄、涛飞浪卷的长江三峡;湖光山色,风韵幽绝的台湾日月潭;秀美、雄浑,独具神韵的承德避暑山庄;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陵兵马俑。”在这十大风景名胜中,‘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排在第二位,从学生专注的眼神和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觉到了孩子们已经走进了祖国的万水千山,已经深深的陶醉其中了。

  桂林山水一课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我们在感受美的同时,也要学会像作者一样用优美的语言创造美。我设计的课下小练笔是选一处最喜欢的名胜,可以课下查阅资料,也可以节假日实地旅游观察,仿照这一课写法,写一则介绍它的导游词。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叫训练?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自己的东西。”这一设计勾通了课堂内外,深化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使学生走向了生活,把学*语文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体现了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一节课结束了,我们的教育还在生活中延续着。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浓缩了课文内容的精华,我设计的板书文字简洁,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的落实了教学重点,加上直观新颖的简笔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这节课,我和孩子们走*了语言文字体会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我们又走出了语言文字,带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走向了生活。设计教学时,我努力做到让学生课前有所期待,课堂有所满足,课后有所回味。品味语言文字,品味真挚情感,让我们的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儿。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请各位专家评委不吝指教。谢谢大家!

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6

  一、说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课文写了作者欣赏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还有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走进了人间仙境。

  这篇课文的选编意图,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美,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同时,也再现了作者细致观察,描写有序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惯。

  二、说教学目标

  鉴于上述对教材的初步分析,根据四年级教学要求,课文特点和课后练*题,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会认、会写本科生字。能正确读写“观赏、无暇、扩散、攀登、波澜壮阔”等词语。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语段,学*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遵循“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与读,使学生在分析、综合、比较的思考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桂林山水缺乏感性认识,给学*课文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影视资料,将桂林山水的美景显示在学生面前,是学生入情入境,降低了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学*氛围,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紧扣主题读、找、认、议,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插图、挂图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强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积累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2、抓住主题,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3、指导初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4、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表达;

  5、总结全文,练*背诵,积累词句;

  6、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舟行碧波上

  甲天下

  人在画中游

  山:奇、秀、险

  六、说课后反思

  1、整理课文,提出问题,质疑问难,统统围绕阅读展开,总体思路无误,具体实施后觉得还可多读,在朗读指导上应多下点功夫,以读悟文,以读体情。

  2、学生回答问题声音低沉,是因为*时对学生要求过于生硬。今后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更多体现民主,课堂上应多点幽默,少些*淡。


《桂林山水》说课稿(十)份(扩展6)

——《桂林山水》的教案范本10份

  《桂林山水》的教案 1

  教师思考:

  本课是小学课本中的写景名篇。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情寓景中,景中显情,全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通过自主赏析,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创造性地学*,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设计特色:自主赏析,开放式学*。

  信息资料:

  1、师生查阅有关西湖、泰山、香山、大海以及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资料。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3、图文结合,自主赏析,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

  4、借助搜集的资料,进行开放式、创造性的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等方面的资料。

  2、播放桂林山水的录象片或投影片,引导学生按先局部后整体,先山水后其他的顺序观察。思考:桂林山水与上面的四处景观有什么水同之处?

  (通过四处景观与桂林山水风光的比较,凸现桂林山水的特点,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畅谈观看后的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利于发现学生对画面的观察能力水*,同时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言语表达的训练。)

  二、朗读课文,自学字词。

  (通过自学、小组交流的形式,为下文的学*作好铺垫。)

  三、自主发现,自主赏析。

  1、自读,寻找欣赏点,填写记录。

  我最欣赏的(字、词、句、段、标点、其他)理由是()。

  (尊重学生语文学*的主人地位,必须**他们。欣赏点是学生眼睛发现的文章精华,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自读自找自赏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阅读兴趣,才能形成个性的体验,才能达到积累语言,增强语感的目的。)

  2、交流、赏析、结合资料谈体会。

  采用小组赏析或全班赏析的方法。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欣赏点,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课文有关内容的个性感受。赏析的办法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如

  (1)感情诵读:联系上下文,感悟用词的准确,句段语言的优美。

  (2)自问自答:如自己提出为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自己解答。

  (3)换、删、增词对比: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去掉句中的真、啊或后半句的内容等,与原句比较,体会表达效果。

  (整个环节意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其阅读理解、语言表达、交流合作等多种能力的发展。)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在自主赏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通过诵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第二课时

  一、观看影片引入,回顾上节内容。

  1、利用录象或投影片,展示桂林山水图,师生共同感情朗读全文,也可试着背下来。

  2、回顾上节课学*内容,抓住桂林山水的整体特点。(水:奇秀险

  山:静清绿)

  二、汇报交流资料,教师吸收反馈。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课下搜集的的有关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信息资料。

  (汇报交流自己搜集资料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是交流交际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吸收反馈信息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中发现教学的新的切入点,学生知识技能新的增长点,利于教学目的的新构建。)

  三、提示学*建议,小组合作学*。

  结合学生的资料情况以及学生的不同层次,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如下学*建议,或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学*的主题。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感情背诵。并试着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或为什么这样读、背。

  2、结合学*谈谈学*文中哪部分

  《桂林山水》的教案 2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一、教学要求

  1。学*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有条件的可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断,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直接揭示学*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

  怎么学呢?逐一揭示操作步骤。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4)书面完成课后练*第一题的第一张表格。

  三、指导学生用学*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课文。

  思考题是: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读后完成课后第一题的第二张表格。

  四、学*课文第四节,重点领会句子的意思和作用。

  1。学*重点句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

  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五、听全文录音。

  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附:板书

  《桂林山水》的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挂图

  四、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前提测评

  让了解桂林的学生说说桂林山水的情况。

  二、出示本课时目标三、导学达标

  1、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同时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2、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3、观赏漓江的水(学*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4、观赏桂林的山(学*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着的特点?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3).练*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5、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3).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4).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练*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朗读全文

  四、达标测评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口述本课时目标

  二、导学达标

  (1)指名读课文

  (2)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识记生字,练*书写

  (4)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背诵全文。

  (5)完成思考·练*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6)全班背诵课文

  (7)作业

  三、达标测评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桂林山水》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了解作者语言表达特点。学*作者用对比的方法来描写景物。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桂林山水的有关图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地方去游览?你最喜欢哪里的美丽景色?(生回答)是啊,美的景色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

  1、听完老师朗读课文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认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宝宝。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后面不理解的词语。

  3、你认为桂林的哪是最美的?用直线画出相应的句子。

  四、精读课文

  1、认读生字

  2、回答问题:

  1)、你认为桂林的哪是最美的?

  2)、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桂林的山美(或水美)?(学生可能会回答善美或者是水美。)我相机指导学生欣赏课文内容。

  3)、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漓江的水的什么特点?(板书:静清绿)

  4)、指导朗读:要读出惊讶,惊叹的语气。

  5)、范读,学生练读,指名有感情读。

  3、欣赏美景(漓江的水的图片)

  五、总结学法

  1、说一说我们在欣赏桂林水的方法是什么?

  1)、找出相应的语句。

  2)、总结桂林水的什么特点?

  3)、有感情的练读课文。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欣赏桂林的水。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去欣赏桂林的山。

  六、自学课文

  七、教师检查学*效果

  1、配合板书

  山:奇秀险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欣赏桂林的山

  八、学*对比的方法。

  师: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美丽景色,但课文却又向我们介绍了大海、西湖、泰山和香山呢?(学*作者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桂林山水的美,桂林山水的与众不同。)

  九、欣赏美景(欣赏图片)

  师生边欣赏山水边读课文:‘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现在你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了吗?进而指出桂林山水美如画。

  十、总结学法

  1、桂林山水的景色是美的,你最想对桂林山水说些什么?

  2、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写出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在写景的作文中也要学*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景物,使我们看到的景物能够体现在我们的笔下。

  《桂林山水》的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一.整体感知

  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检查预*、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2)通过预*,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3)小组交流预*后的初步感受。

  (4)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语:(复*旧课导入新课)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中国不能不去的旅游区。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这节课我们就学*《桂林山水》。(板书课题)

  (2)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

  3.出示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3)说说观察内容时要说出从哪儿看出来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珑,优美动人。漓江的水*静、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象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几只小船青山、绿水、红花、小舟汇成一幅锦绣山河的美景。)

  (4)学生试说图意。

  ①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

  (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静、清澈。*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稳地行驶。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

  ②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

  (*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③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

  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

  (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

  (4)讨论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

  (5)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读课文。

  5.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

  学*“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分点把特点突出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学*课文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看”。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

  3.学*第二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的水。轻声读课文问: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具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分小组讨论)

  (第一句讲漓江的水与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强调漓江的美有独特的地方;第二句讲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第三句讲荡舟漓江的感觉。)

  (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4)学*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先写出特点,而后通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

  (5)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6)指导朗读

  ①“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的感觉。

  ②“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

  (7)学生仿读后齐读。

  (8)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①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

  ②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

  ③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这个比方用什么比什么?

  4.学*第三段。

  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学生自学为主。

  (1)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

  ①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②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

  ③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奇”。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b“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朗读一首描写桂林山的诗,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特点的认识。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⑤,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找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⑥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

  ⑦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部分,学生读后一部分。

  ⑧指导朗读

  练*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⑨启发想象桂林山“奇”“秀”“险”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A.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当游客看到那些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B.“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用它来比喻桂林的山?

  C.桂林的山“险”表现在哪里?“好像一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是人感觉到的,这里指的是山栽倒下来还是人栽倒下来?

  5.学*第四段

  (1)刚才同学们仿佛游了漓江的水,又观赏了桂林的山,你们对桂林的山水一定还有总的感受。现在,让我们先看看第四段,这一段写作者游览后总的感受,文字虽少,内容却很丰富,写得很美。请大家自己阅读欣赏、说说这一段为什么写得好。

  (2)学生自学,教师点拨,认识写得好的原因。

  ①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

  (水的周围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困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

  ②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绿树、红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因为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就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3)学生个别朗读,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画面与课文内容基本一致。写出了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秀丽,强烈的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贯穿全文,作者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3.围绕重点学会表达。

  (1)课文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描写了桂林山水奇特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描写桂林山水的?参照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课文先总后分再总结的方法来描绘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是总起,然后分别介绍桂林的水和山,最后综合桂林山水相依,互为辉映的奇异景色。)

  (3)结尾的诗句与课文第一、二两段的哪些句子有联系?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与课文第一段中“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与课文第二段中“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两个句子紧密联系,可以说,结尾的诗句是这两个句子的延续与总结,使全文的结构显得十分紧凑完整。)

  (4)课文为什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是因为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特点,用比喻、联想、想象把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展现在我们眼前,所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4.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国美丽的河山的一小部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排比句及分号的用法。

  (4)以一个小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内容,指图具体介绍桂林的山水。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漓江的水的特点是(   )、(   )、(   )。

  桂林的山的特点是(   )、(   )、(   )。

  2.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这句话用了(   )的修辞方法。

  把(   )比作了(   )。

  七、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的教案 6

  【教学目标】

  1、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4、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要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细读课文第2、3自然段,理解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感情朗读第2、3自然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教学:你到过哪些地方旅游过呢?

  一、欣赏录象,导入新课

  1、同学们去过桂林吗?想去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桂林游览一番。

  出示课件。

  (桂林山水风光录象)

  2、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3、揭示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认为作者会写些什么内容?

  (围绕课题质疑)

  估计:

  ⑴ 桂林山水的特点怎样?

  ⑵ 课文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二、重点学*第2自然段,欣赏桂林水“美”

  1、听录音。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句话写得最“美”,划出来,朗读体会“美”在哪里?

  2、根据学生的发现,随机学*:

  ⑴ 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

  ⑵ 学*第1句,水“美”在哪里?“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体会水的独特“美”。

  再读第1句,质疑。(估计)看似这句与文章联系不很密切,为什么要写这句话?释疑想象:“波澜壮阔”、“水*如静”的景象。通过对比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

  (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如镜的西湖”、“漓江的水”的.画面)

  ⑶ 学*第2句,水究竟“美”再哪里?指名读,自由说:

  ① 比较句子,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道它在流动。

  讨论,比较意思相同但感情不同。第2句含有赞美漓江水得思想感情。

  指导朗读:你认为该怎么读?试读,指名读,齐读。

  感情朗读课文第2句话。

  ② 填空练*,体会写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得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

  先填空,再体会所填内容,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

  讨论:从不同角度(感觉、视觉、想象)对重点词(静、清、绿)的具体描写。

  (出示漓江水的课件画面,体会静、清、绿的程度)

  引读整句话。

  ③ 课堂练*,照第2句样子说句子:

  公园里的花香( )。

  校园里干净( )。

  树林里的空气清新( )。

  3、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试读、齐读。

  (配上音乐画面)

  4、总结:

  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你读懂了什么,怎样读懂的。

  三、自主学*第3自然段,欣赏桂林山“美”

  1、自由读第3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用简洁的语言或画面表达出来。

  (每人发一张白纸)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自主学*。

  2、交流讨论:

  你有什么发现?讨论时把练*纸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共同评议。

  ⑴ 写作方法上:

  (比较简单,学生大多能发现)

  泰山 桂 奇

  林 秀

  香山 山 险

  ⑵ 理解词意:

  (较难理解,主要通过学生简笔画、桂林山的照片和老师的提示帮助结合理解。)

  如:奇峰罗列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屏障色彩明丽(出示课件,“屏障”的样子与桂林山比较)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栽

  3、听课文录音,欣赏桂林山的画面,感受桂林山的“美”。

  4、配乐有感情齐读第3自然段。

  5、总结。质疑问难,开拓思维。

  6、再次欣赏配乐、配画的课文朗诵材料,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

  四、 作业

  1、作业本⑴第4题。

  2、根据板书试背2~3自然段。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大 海 静……

  水 清……

  西 湖 绿……

  (美)

  泰 山 奇……

  山 秀……

  香 山 险……

  《桂林山水》的教案 7

  一、教材分析

  本文的作者使用了诗一样美的语言,描绘了我国奇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真可谓是一篇写景抒情,情文并茂的佳作。

  文章的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全文是按总起――分述――综合的顺序写的。先总写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然后写漓江的水之美,再写桂林的山之美,最后一段总结观赏印象。第二节和第三节,采取了基本相同的结构和句式,表现了一种整齐的美,复沓的美,写法上很具特色,其次,文章首尾呼应,突出了中心,使文章结构十分严谨。

  作者对桂林的山水,观察得很细致,因而抓住了景色的特点,在具体地描写中,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独特的姿容描绘了出来,把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心驰神往。

  此外,文章遣词造句简洁优美,各段之间衔接自然、紧密,文章虽短小,读后使人回味无穷。

  二、教学要求

  1、通过读、背,领会课文描写的意境,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通过观察比较,概括事物特点的方法,并学*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复*比喻句。学*通过对看到的、感到的、想到的进行描写的方法,并把句子写具体。

  4、学会生字,理解“危峰兀立”、“形态万千”、“波澜壮阔”、“连绵不断”的意思。

  三、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生字词预*情况,正音正字。

  2、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3、学*第一、第二小段。

  教学进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北方,有闻名于世的万里长城,在祖国的南方广西的东北部,也有一处闻名于世的风景区,同学们知道是哪儿吗?(板书:)

  (二)检查字词预*情况,正音正字。

  1、在学*课文以前,先看一看大家生字词掌握的情况。(出示小黑板)

  2、为生字注汉语拼音,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指导学生抓住生字特点,分析字形,掌握字形。

  3、比较“翡翠”两个字。两字中都有“羽”,要注意,写在下面作底时,羽字有钩;写在上面作头时,羽字无钩,成

  4、比较多音字“卷、佛、蒙”,通过组词使学生掌握上述三字在课文中的读音。

  (三)指名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观赏的?(作者按观察顺序,分为四段写的。先写作者为什么观赏,再写观赏桂林的水,接着写桂林的山,最后写对的总印象。文章是按:总起――分述――综合的顺序写的)

  (四)分析理解内容:

  1、读第一小段。说说“观赏”一词是什么意思?(观赏:观察、欣赏)

  2、美好的事物才会吸引人去观赏,作者观赏的是什么?(观赏的是桂林的山水)

  为什么桂林的山水吸引作者去观赏?(因为甲天下。甲是居第一。之秀丽是天下数第一的)

  归纳:第一小节开门见山,写出作者为什么观赏桂林的山水。

  3、读第二小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先写水?(因为作者泛舟漓江,离水最*,看得最清)

  4、作者泛舟漓江之上,为什么不落笔就写漓江的水,而要先写大海和西湖?(作者本意是要写漓江的水,却先用简略的语言写出大海具波澜壮阔之美;西湖具水*如镜之美,它们各有特色,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用映衬的手法,把漓江之水的特点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

  5、作者用了哪些词语强调了漓江的水更有特色?(“却”字是转折词,表明作者不写大海,也不写西湖,而要写漓江。“从没”二字表明漓江的水不同于一般的水,作者游历虽广,但“从没”见过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更具特色,更美)

  6、认真默读课文,指出漓江的水有些什么特点,用简练的词概括一下。(漓江的特点是“静、清、绿”)

  这三个字虽点出漓江水的特点,但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吗?(不能,因为写得不具体,没说明程度、样子)

  课文用了什么句式,具体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作者用了一个包括三个分句的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7、熟读这个排比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漓江水的?(静:本来江水流动,却让你感觉不到,可见静的程度。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水清明、纯净。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无瑕:瑕,玉上的斑点。这是一个比喻句,写出漓江水绿得纯,绿得美,绿得可爱)

  8、作者泛舟漓江,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是漓江的水静。最后一句“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说明了这种感受)

  归纳:作者抓住了漓江水的特点,具体描写了它静、清、绿。

  9、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并体会文中所描写的意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第三、第四小段。

  2、朗读全文。

  3、填空练*。

  教学进程:

  1、指名朗读第一、二小段,并概括段意。

  2、指名读第三小段,大家考虑:这段的写法和哪段相似?(与第二小段相似。作者本意是写桂林的山,却从“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入笔,也是用映衬的手法,突出桂林的山别具一格)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小段。根据第二小段描写水的方法,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山的。(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边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

  组织大家发言讨论,进行归纳:

  先抓住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再具体进行分析。奇:拔地而起,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开头两句正面描写,中间一连打了三个比喻,最后以“形态万千”收拢。“形态万千”的意思是:形状、姿态多种多样。写出了桂林的山突兀峥嵘,座座山仿佛是大自然的造型艺术的杰作)

  秀: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比喻突出了桂林的山色特点,苍翠欲滴,色彩鲜明)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危峰兀立的意思是:山峰高耸直立)

  归纳:这一段作者同样用了一个包括三个分句的排比句,写出了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秀、险,而这三点分别从山形、山色、山势进行了具体的描写。每个分句都是通过丰富的想象,使用了恰当的比喻。读起来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小段,并体会文中所描写的意境。

  5、指名读第四小段。这段写了什么?(写的是作者观赏获得的总印象)

  “画卷”是什么?(有画轴的大画,卷起来称画卷。课文指桂林优美的风景像画儿一样)

  为什么作者最后用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样两句诗来概括?与开头一句关系如何?(作者把桂林的山、水、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融合在一起,用一个长句子写出来,勾勒出一幅彩色图。作者泛舟漓江,如入画中,并把读者也领入那无限美妙的境界中去了。结尾诗句与开头诗句前后呼应,使文章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归纳:本段写出结合的美景。

  6、要求学生朗读全文,要亲切、抒情,并领会文中描写的意境。

  7、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文描写了奇丽的景色,赞美了“甲天下”,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

  8、小结本课的写作特点:

  本文的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开头先总起“甲天下”,然后分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最后把山水结合起来,加以概括。首尾呼应,突出了中心。

  本文观察仔细,抓住景物的特点,加以具体描写。想象丰富,比喻生动,作者又使用了诗一样的语言,借景抒情,使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眷恋之情。

  填空练*:(出示小黑板)

  1、漓江的水真( )啊,( )得让你( );漓江的水真( )啊,( )得可以看见( );漓江的水真( )啊,( )得仿佛那是一块( )。

  2、桂林的山真( )啊,一座座( ),各不相连,像( ),像( ),像(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 )啊,像( )的屏障,像( )的竹笋,色彩(),( )水中;桂林的山真( )啊,( ),怪石( ),好像一不小心就去栽倒下来。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熟练地背诵课文。

  3、抄课文第三节中的比喻句,说说它们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4、仿照课文描写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写法,先概括抓住特点,然后具体描写,写校园或公园环境特点。(片断练*)

  板书设计

  四、教学提示

  1、这是一篇散文,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好教材。在本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韵律的美,文章结构的美,以及祖国山河壮丽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本课教学中要通过词句的理解,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例如: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从而体现桂林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壮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理解能力。

  3、本课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在掌握本文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4、要使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如幻灯、录音等。

  《桂林山水》的教案 8

  教师思考:

  本课是小学课本中的写景名篇。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情寓景中,景中显情,全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通过自主赏析,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创造性地学*,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设计特色:自主赏析,开放式学*。

  信息资料:

  1、师生查阅有关西湖、泰山、香山、大海以及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资料。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3、图文结合,自主赏析,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

  4、借助搜集的资料,进行开放式、创造性的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等方面的资料。

  2、播放桂林山水的录象片或投影片,引导学生按先局部后整体,先山水后其他的顺序观察。思考:桂林山水与上面的四处景观有什么水同之处?

  (通过四处景观与桂林山水风光的比较,凸现桂林山水的特点,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畅谈观看后的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利于发现学生对画面的观察能力水*,同时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言语表达的训练。)

  二、朗读课文,自学字词。

  (通过自学、小组交流的形式,为下文的学*作好铺垫。)

  三、自主发现,自主赏析。

  1、自读,寻找欣赏点,填写记录。

  我最欣赏的(字、词、句、段、标点、其他)理由是()。

  (尊重学生语文学*的主人地位,必须**他们。欣赏点是学生眼睛发现的文章精华,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自读自找自赏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阅读兴趣,才能形成个性的体验,才能达到积累语言,增强语感的目的。)

  2、交流、赏析、结合资料谈体会。

  采用小组赏析或全班赏析的方法。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欣赏点,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课文有关内容的个性感受。赏析的办法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如

  (1)感情诵读:联系上下文,感悟用词的准确,句段语言的优美。

  (2)自问自答:如自己提出为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自己解答。

  (3)换、删、增词对比: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去掉句中的真、啊或后半句的内容等,与原句比较,体会表达效果。

  (整个环节意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其阅读理解、语言表达、交流合作等多种能力的发展。)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在自主赏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通过诵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第二课时

  一、观看影片引入,回顾上节内容。

  1、利用录象或投影片,展示桂林山水图,师生共同感情朗读全文,也可试着背下来。

  2、回顾上节课学*内容,抓住桂林山水的整体特点。(水:奇秀险

  山:静清绿)

  二、汇报交流资料,教师吸收反馈。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课下搜集的的有关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信息资料。

  (汇报交流自己搜集资料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是交流交际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吸收反馈信息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中发现教学的新的切入点,学生知识技能新的增长点,利于教学目的的新构建。)

  三、提示学*建议,小组合作学*。

  结合学生的资料情况以及学生的不同层次,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如下学*建议,或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学*的主题。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感情背诵。并试着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或为什么这样读、背。

  2、结合学*谈谈学*文中哪部分

  《桂林山水》的教案 9

  一、审题听读,初步把握整体

  揭示课题后,稍作讨论,让学生审题得知:本文要描写“山”景、“水”景,而此“山”此“水”位于“桂林”;紧接着便可以情境化语言“带领”学生闭目静听课文录音,借此“游赏”桂林山水,听读“游赏”完毕,让学生稍作回味后,教者归纳:

  ①跟随导游――课文录音,我们观赏了桂林山水的秀姿美态,由衷产生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②导游――课文先总括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以此引起我们的游赏兴致;接着分别让我们“看”了瑰丽的漓江水和秀美的桂林山;从而使我们具体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最后将山水相融,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水画卷。

  这便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了课文内容和段落结构。

  二、看图自读,具体探索内容

  首先出示挂图(或揭示课本中的彩图)。

  然后让学生按下列要求(出示思考题)边看图边读文:

  ①仔细看图,观察发现桂林山水的特点;

  ②图文对照,找出文中与画面直接对应的语句;

  ③仔细读文,找出文中概括漓江水、桂林山特点的字词以及具体描绘这些特点的语句;

  ④赏图品文,体味这些语句在反映桂林山水特点上的精妙贴切。

  这样图文对照,看图帮助了读文,读文引导了看图,促进了观察力与理解力的相辅相成、同步发展,而一些富有表达力的重点字、记号、句等“双基”因素也在学生自品和教者点拨中得到落实。

  三、择要引读,深入理解重点

  此前,学生已“理智”地了解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这里专将直接描写这些特点的语句提取,引读欣赏,强化重点:

  引:(身临其境般读第一节后)啊,果然名不虚传!看,漓江的水真静啊――

  齐:静得……

  引:漓江的水真清啊――

  齐:清得……

  引:漓江的水真绿啊――

  齐:绿得……

  引:(读完该节末句)再看,桂林的山水真奇啊――

  齐:(略)

  引:桂林的山真秀啊――

  齐:(略)

  引:桂林的山真险啊――

  齐:(略)

  至此,教者再以导游身份深情赞美地诵读末节。

  以上引读过程还可以由男生引读、女生齐读和女生引读、男生齐读的方式重复进行。

  四、辨析分读,直观发现写法

  首先略作启发,让学生把第二、第三节都分为两层。

  接着指名两学生(或指两组、或分男女)对每节都各读一层,有意识地显示出漓江水与大海、西湖的对比关系以及桂林山与泰山、香山的对比关系。

  然后让学生从分组朗读中直观发现这一对比手法对桂林山水美景的衬托作用,体现了“甲”字。

  最后仍以对应分读方式,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揭示出来,体会它们的形象性、生动性,从而理解“画卷”的深刻含义。

  五、回味赏读,全面升华情感

  在以上内容、结构、语言特色都已分析就绪的基础上,根据已形成的整体板书指点学生全面回顾课文,然后身临其境,以真切的情感进行欣赏性的朗读,寄赞美之情、爱恋之心于每词每句之中。

  《桂林山水》的教案 10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情寓景中,景中显情,全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欣赏美。开篇引用“桂林山水甲下”的赞语,作为全文的总起句,既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出后文,又说明了“我们”来观赏的原因。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通过自主朗读、理解、搜集、欣赏、品味、感悟文中的精美佳句,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品味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创造性地学*,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欣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朗读、理解、品味文中的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观景移情法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3、通过看图、学文,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桂林山水的美景。

  2、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朗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3、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就是为学生创造学*环境,帮助学生发现和建构文本的意义,让学生独立学*、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看图、学文,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特色】

  1、“以画变话”借画悟文,“以话变画”引导学生想象,把枯燥的文字变为鲜活的画面。

  2、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准备】

  1、搜集到的有关西湖、泰山、香山、大海以及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桂林山水的图片、录像片或投影片。

  3、录音机、录音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秀美,有秀丽神奇的黄山、水*如镜的西湖、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更有那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3、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心灵的小船”,我们出发了。你们看——出示图片或投影画面老师旁述(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一带,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其岩溶奇观为世所罕见,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同学们,现在老师给你们作导游,今天我们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一起走进那迷人的画卷。

  [设计目的]: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

  二、读中入境、读中悟境,欣赏全文。

  1、看画面,自由朗读,边读边通过查字典或词典弄懂生字、词语的读音、意思,

  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2、听录音示范读。

  3、看图学文,理解第一段。

  默读,思考: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天下”是什么意思?(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

  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三、巧设情境,激**感,感受漓江水的美,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利用投影或出示图片,展示桂林山水图,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漓江的水美在哪儿?它有什么特点?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板书:静、清、绿)

  3、指导朗读。

  (1)小组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2)教师引读句子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师生合: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 岸在后移。

  (3)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4)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江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评价激励:概括得真好,我们读文章的时候要把长句读成短句。)

  4、了解文章特点,学*写法。

  小组合作学*: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6、总结第二段学法

  [设计目的]:教师先创设优美的情境,然后通过看图、学文,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具体描写中,进一步体会、感悟漓江的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通过观察、比较领略漓江的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上节课的内容。

  自由读上节课的内容,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二、学法迁移,品尝感悟桂林的山,学*第三自然段。

  1、 过渡: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不过你可别只顾了低头看水,而望了抬头看**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用学*漓江水的方法: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练一练,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学*桂林山的特点。

  2、小组交流:通过读悟,结合图片,学*桂林山的特点。

  3、交流汇报,重点指导学*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 (板书:奇、秀、险)自读课文,归纳桂林山的特点,找出并理解描写桂林山特点的词语,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4、练*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5、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的特点的?

  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其中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设计目的]: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段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段“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在掌握学*方法后,给学生思维以导向,使他们积极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得以充分体现。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渡语:漓江的水静、清、绿,美得独特;桂林的山奇、秀、险,与众不同。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山,又是怎样的一幅美丽景象呢?

  三、以读代讲,学*第四自然段。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

  1、配音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交流:“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汇报:课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3、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4、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目的]:边读边想象,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够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描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促进学生能够直观地、创造性地理解语言文字。

  四、小结深化

  1、小结:“是啊,桂林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 真是”

  2、(以话变画)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儿的美景描述出来?(板书:美如画)

  3、学生活动:画桂林山水、赞桂林山水、诵桂林山水。

  五、拓展知识,学*导游:

  1、今天,我们已经游览了桂林山水,现在有一批老师要去桂林,你可是现成的导游啊。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