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

首页 / 说课稿 / | 2023-03-20 00:00:00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新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58页的《乘法口算》。

  2、教材分析

  《乘法口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58页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以往的口算教学过多的强调口算技能、正确率的训练,简单、重复、机械的训练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于对数学失去兴趣。本节课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创设了邮递员送报纸和信件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讲,有了前面已有的知识,在一定情境创设的探究过程中来研究本节课的内容,学*新知识会感到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拟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乘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算法进行口算,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各种数学活动使学生能运用乘法口算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明确口算算理。

  二、说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明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口算方法。

  《课标》中指出,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当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并熟悉的实际生活的情境素材,使学生体会到乘法口算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才会产生兴趣。以学生所熟悉的邮递员送报纸和信件为教学情境,创设熟悉的具体的问题情境,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探索口算方法、不仅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从而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学法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课标》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本节在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熟悉生活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探索乘法口算的具体问题情境,学生在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中,积极参与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开展组员间的合作学*和交流,实现智慧的碰撞,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能够在思考和探究中学*到口算的不同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互相交流**同进步。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生活情境:

  邮递员送信,既达到了复*旧知的目的,又能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又及时对学生的练*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有了认真学*的积极性。在学*新知的环节中,又利用刚才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事例中发现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在学生自主探究口算方法过程中,第一个问题“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多少封信?”算式是300×10=3000,60×10=600,教师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中,积极参与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学*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口算乘法的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第二个问题“工作一个月,又要送多少份报纸、多少封信?”300×30=9000,60×30=1800时,由刚才的“扶”到现在的“放”,比一比,看谁算得快,并且说说自己的想法,自己是怎么样,怎样才能说明结果是正确地。使学生能够学*到口算的不同方法,让学生经历从“多样化”到“优化”的过程,提升学生思维的抽象度和灵活度,实现智慧的碰撞,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规律: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在应用方法的巩固练*中,分四个层次:第一个练*是改错题,有多添加0的,有少添加0的,还有乘法误用加法计算的,其中“50×60=300”是学生易犯的一个典型错误,通过让学生找错、改错,可以减少学生在今后计算中犯同样的错误。第二个练*是你出我算,要求同桌每人编2道这样的口算式题;都不要把答案写出来。将你的口算式题给你的同桌,考考他,是不是掌握了口算方法?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同桌的合作能力。第三个练*是摘香蕉游戏。让学生看课件来进行口算。第四个练*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一个是拓展练*,我根据本课内容设计了由积推想因数的拓展练*,让学生根据本课学*的口算乘法类型来推想有几种不同的填法,()×()=2400,()×()=4000,这里既要求学生用口诀来推想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有几种不同的填法,又要求学生根据积末尾的0的个数来分配两个因数末尾的0的个数。特别是积4000的算式,既可以是想成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得4的,也可以是相乘得40的,这样的练*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将本课所学知识运用其中,同时也关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因为练*设计没有限定要写出几种填法,让每个学生都量力而行,在自己的水*上有所提高。

  最后的课堂总结以给聪聪回信的方式对学*内容进行了回顾。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经历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惯。

  3、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初步学会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

  4、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兴趣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1、课标解读

  根据《标准》精神,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发挥他们在学*上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以往教材相比,这部分知识在结构上与义务教材大体相同,但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课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究空间,使他们能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

  2、内容分析

  本内容是教科书的第82~83页例4及练*二十的相关*题。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应该说小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从学*长度单位的进率到学*面积单位的进率,是认识发展的一次突破。学好本课内容,不仅能巩固前几节课知识,还能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为以后学*立体图形打下基础。由于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受负迁移影响,学生计算面积进率时容易出错。例4教材采用由旧引新的方式,提出学*课题,即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么,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教材采用1∶1的比例画出了1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并在正方形内用虚线画出了1*方厘米的小方格,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算出边长1分米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方厘米。至于1*方米与1*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则由学生自己依次类推。

  教学重点是掌握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难点是面积单位的`换算。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切实参与1*方分米=100*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三、教法、学法

  1、由于学生在以往生活、学*中较频繁接触周长等一些进率为10的单位,受相邻长度单位进率为10的影响,学生容易产生相邻单位进率都是10的错误迁移。再加上三年级学生思维分配力较弱,有时在计算中会顾此失彼,出现错误。因此,要加强对比,寻找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相邻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它们的进率是有联系但又不同的。

  由于学生还没学过用100乘、除,所以只要求学生口头推算。如要求8*方分米=()*方厘米,可以这样想:因为1*方分米里面有100个*方厘米,8个*方分米就有8个100*方厘米,也就是800*方厘米。又如要求300*方厘米=()*方分米,可以这样想:因为每100*方厘米是1*方分米,300里面有3个100,就是3*方分米。

  2、学法点拨

  (1)面积单位进率的推导与直观图象相结合。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如1*方分米的正方形图片中让学生用1*方厘米的小方块摆,或画、或算来得出1*方分米=1000*方厘米的结论。

  (3)要充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面积单位换算时,老师要注重学生想的过程,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4)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推导1*方米=100*方分米。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3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课题是千米的认识。

  说教材分析:

  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之间一些简单的换算,这些都是学*本节课的基础,它们不仅为本课教学作了知识的铺垫,同时为本课千米与米的化聚作了思路孕伏、迁移。认识千米不仅是学生今后学*和生活的.需要,也是长度单位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需要。教材例3通过到某地还有多少千米的情境图,引出千米,同时告知 400米的跑道2圈半就是1000千米,得出1千米=1000米。例4是要学生量出100米,走10个100米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做一做,让学生举例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并且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体验一下1千米有多远。这个过程在课堂上操作不利于教学,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做,但这个例题启迪我们教学千米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例5是利用刚才所学的1千米=1000米进行千米与米的有关化聚,化聚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可以从已学的单位间化聚得到正迁移。学*好这课是今后学*土地丈量、*方千米等知识的基础。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估计生活熟悉路段距离,在观察、比较、猜测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计较长距离时,培养学生养成利用生活经验,通过合理推理进行估计的*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养成在不要求精确值时能自觉进行估计的*惯。

  由于利用千米和米的进率进行化聚在今后学*中经常遇到,1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反复体验和想象、推理来建立观念,而新课程提倡建立单位观念。因此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它进行简单的化聚。教学难点是通过推算想象和体验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的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五、教学具准备

  学具:每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两分米长的绳子。

  六、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利用小朋友们喜欢的《西游记》的故事创设一个分东西的情景。同时播放背景音乐。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和沙僧找水喝,没想到,他俩找到了一个大西瓜,他们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了,就商量着和沙僧先吃掉这个西瓜,可是俩个人该如何分西瓜才公*呢?

  (二)学*新课、探究新知

  1、 引入“一半”,引导学生经历分数“从整体知识到分数

  知识”的数学化过程。

  (1) 学具操作,理解“一半”

  先让学生说一说该如何分西瓜,怎样知道是“一半”, 然后通过折圆形纸片的一半,强调*均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均分,明白只要把一张纸*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这张纸的一半。为下一步理解分数的的意义打下基础。

  (2)发挥想象,创造符号,表达“一半”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通过画图、写字或者写数字等方式创造出表示一半的符号。

  学生自由活动,小组交流,展示,让学生说出理由。表扬学生的创新精神,着重针对画图的学生作品讲解。

  在小结中总结三个共同特点,第一,都注意到了*均分;第二,都*均分成了两份;第三,都取了其中的一份。(师边说边板书—,2,1),引出在数学上,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数学上把像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中间短短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均分;分数线下的“2”表示*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让学生齐读分数。

  (3)进一步理解1的意义:

  ①让学生动手用各种图形来表示出1/2,体验不同折法。

  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的1/2。并启发思考: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 来表示,那是为什么?理解只要把一个图形*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没有*均分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些反例来突出“*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这一环节着眼一个“动”字,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主

  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 的表象,建构1/2 的意义,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也为后面学*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故事衔接,深入认识分数

  (1)就在猪八戒和沙僧准备分西瓜的时候,孙悟空从天而降,批评了他们,八戒只好求饶,说西瓜四个人一块吃,你能帮他们再分一分吗?通过故事的发展,自然引出对1/4的认识。

  (2)动手操作,创造1/4.

  通过折长方形纸片的1/4,加深对此分数的理解。

  (3)利用图形,探索其他分数

  ①让学生利用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请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②继续创造几分之几

  我们知道猪八戒是最馋嘴的,我们帮他们把西瓜分成了四份,可是猪八戒一不留心吃掉了两份,它吃掉了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学生思考,展示交流 重点理解:里面有几个?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 基础练*:让学生辨别图中阴影部分可以用1/2表示2414吗?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2、 提高练*:让学生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学以致用。

  3、 拓展练*:一条长1米的绳子,把它*均分成10份,每份是( )米,也就是( )。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分数——几分之一

  读作:二分之一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24时计时法”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的知识。“24时计时法”作为计时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中还是第一次。教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感兴趣的题材,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了解24时计时法的规律,理解和发现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的进行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以后进一步学*有关时间方面的计算打下基础。教材涉及的另一个内容是,通过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学*计算一件事经过的时间。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已认识了钟表,学*了时、分、秒,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本单元继续学*年、月、日,他们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时间单位。学*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教材呈现的是三位同学来到壮观漂亮的天文馆前的情景,呈现的信息是售票处天文馆的开馆时间,还有一张今日放映科教片的海报。这一素材的选取,对于学生来说充满了新奇,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愿望。教材从情境创设到数据的提供都是现实的、科学的。通过真实的素材,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准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学*基础,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并会运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够计算某一件事经过的时间。

  2、能正确地把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乐于和同伴合作交流的*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了解24时计时法,明确两种记时法的异同,能够准确计算某一件事经过的时间。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因此正确地运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和进行记时法之间的互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更好的实施教学,应作以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钟表模型学具。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有所悟,在问题情境中学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学有所乐。

  2、直观教学法。“百闻不如一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表象信息,激发学*欲望,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过程。

  教会学生学*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

  1、实践探索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张扬个性,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我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建构,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学*必须具有两个条件,即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课始,谈话引入:小明、小芳、小华三个好朋友都是天文爱好者,星期天他们一起去参观天文馆,在门口遇到了一些问题,你能帮帮他们吗?引导学生交流情境图中的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感兴趣的问题:15:00是几时?&

  nbsp;15:45是几时几分?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是多长?等问题。

  指定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15:00是几时?”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师:大家可真不简单,看到15:00就知道是下午3:00,连15:00这样一种新的计时方法都能看懂,海报上的其他时刻,你们也能

  看懂吗?同桌两人先相互说一说,好吗?学生进行自主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设计这一环节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两种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存在,同时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特定的活动过程,活动过程展示得愈充分,学生的体验就愈深,也就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立足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生活经验,通过以下活动让学生自主建构。

  1、认识24时计时法

  结合黑板上出现了两种记时法,这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你更喜欢哪种记时法?向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投入到富有挑战和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去。

  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后,创设*等、宽松、和谐的学*环境,让学生畅所欲言,在交流、讨论、比较中达成共识,得出“12时计时法”(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名称。并说说为什么不叫25计记时法或26时计时法,强化一天24小时。

  在讨论两种记时法的异同时,适时结合钟面,结合学生的作息*惯,引导学生探索24时计时法的记时规律,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随着钟面的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让学生整体感受一昼夜从0时到24时的变化过程。通过对0时的讨论,强化对0时的理解,知道今天的.0时就是昨天的24时。

  并让学生在对喜欢哪种记时法的讨论中明白,使用两种记时法是源于生活的需要,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记时法。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探究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规律

  让学生试着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很快的用12时计时法表示出来,再让学生出题考老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表述互换的方法,提高熟练程度,加深对两种记时法之间联系的认识。

  本环节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引导学生自己去系统探索两种记时法,在教师有条理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梳理两种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找到联系点。辅助多媒体直观的优势,让学生亲历“数学化”的建构过程,突破重难点。

  3、学*计算某一件事经过的时间

  结合提出的问题: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是多长?引导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合作学*,寻找解决方法。全班交流时,只要学生计算出正确的时间,都给予肯定。最后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由于直接计算的方法更直接,所以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这一算法,从而实现算法的优化。

  这一环节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集合集体的智慧,探究到解决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合作学*的能力,又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三)、回归生活,应用拓展

  学以致用是数学学*的重要目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环节结合书中的“自主练*”,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动手拨一拨、算一算等活动,引导学生在不同形式的练*中巩固所学知识,体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反思自己学*方式的*惯,通过评价激励,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学*中去。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突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即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相转化以及计算某一件事经过的时间,力求简洁明了,体现主要内容,便于学生掌握和梳理知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四边形》。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简单的空间图形、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以后进一步学*其它空间与图形的基础。教材首先出示了一幅校园场景图,图上有许多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信息。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接下来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本单元的内容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同时对四边形、*行四边形、都不要求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因此,我觉得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为: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是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难点是通过对四边形的分类,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在教学中我打算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

  1.重生活经验,让学生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数学。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重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在本节课的学*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主题图和图形,找出四边形,再通过分类等活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动手操作法:通过分一分,围一围等活动,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概括法:在实践活动、合作学*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概括四边形的特征。

  我把本节课的预设过程分为四大块,分别是,

  一.感知四边形

  1.围四边形。师:今天我们来学*一种新的图形:四边形,你想像中的四边形是怎样的?让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表示出自己想像中的四边形。(注意:如果学生围出的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适当补充一些梯形和*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2.定义四边形。这里的四边形的定义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下定义。师:看着这么多的四边形,你能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二.寻找四边形

  1.在主题图中找四边形。

  2.在图形中找四边形。

  3.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4.小结。

  三.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过渡语:象这样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图形出示,不同类型的四边形)。

  1.分类。师:你能按自己的标准把这些四边形来分分类吗?

  学生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对此,要求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只要有自己的理由,都要予以肯定。其中把长方形、正方形分为一类,其它图形分为一类进行的分类方法进行重点研究,解决本课的难点“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2.练*

  准备一些关于特征的判断题。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7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三年级下册第46页~48页的例1及做一做。我分五个阶段完成说课。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具准备,五是说教学过程。

  一、是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年、月、日是常用的,与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的时间单位。我们知道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算单位。学生已经学*并掌握了时、分、秒,本单元是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方面知识的。本课是让学生观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且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和一年有多少天。随着年龄增长,生活经验的增多,年、月、日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中,有了形成较长的时间观念的基础,理解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借助一定的想像力。因而教材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使学生会判断大、小月;学生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地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与交流,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进一步培养数感,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3、教学重难点

  (1)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2)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二、是说教法

  为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依据现代认知科学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取的教法是:

  (1)努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通过启发、诱导、设置悬念,培养学生探讨知识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从学生的“要我学”到“我要学”意识转变,真正把学生当作学*的主人。

  (2)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演示等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是说学法

  由于年、月、日的知识比较抽象,而三年级的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这节课我采用的学法是: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从而形象直观理解该知识。并运用学会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观察、质疑、讨论、总结、概括、实践运用等手段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动手操作、观察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意识和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学*主动探究问题的方法。

  四、是说教具准备

  学生:不同年份的年历卡。

  教师:课件、年历等。

  五、是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我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旧知

  师:(出示课件)现在老师给大家1分钟边看题边想,把答案记在脑子里。(1分钟过去了)师:老师要请五位同学分别来完成这五道练*题,谁来呢?(学生举手)我先请一位学生回答第一题,然后发动学生评论,统一认识,得出结论:2时=(120)分。(出示隐藏答案)。然后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进行表扬。(我*时上课的表扬方式是全体学生边拍手边说:嘿嘿嘿,你真棒。)同上完成以下四道练*题最后提问:大家知道时分秒都是什么单位?(学生就会回答是时间单位)

  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检查学生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后面要学新的时间单位做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设置悬念、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到现在你们一定很累了吧?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放松放松一下好不好?”(这时同学们的情趣会高涨起来。)但在讲故事之前老师要向你们提出几个要求,那就是听故事要认真,听完了要回答几个问题哦!(出示课件开始讲故事)故事讲完了,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的警察是怎么一下就发现了呢?发现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发给大家1993年年历卡片。假如你现在就是这位警察,请你在卡片上找出这位罪犯的生日。(学生在寻找时,我提示他们要在2月份找。)学生找了一会儿就会说找不到2月29日这一天。为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学生肯定会说想)因为1993年2月份根本就没有29日这一天,所以我们的警察就知道他的护照是假的。由此可见,年、月、日这个时间单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多重要。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的比原来时、分、秒更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板课题:年、月、日)

  这样设计的意图:一方面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有利于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

  师:请同学们先闭上眼睛(出示课件),现在可以睁开了。(当学生看到这张照片可能会很高兴地议论:这不是咱们班的同学跳舞的照

  片吗?)对!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是咱们班在哪一年的什么节日参加表演时拍下的照片呢?(出示隐藏时间xxxx年1月1日)

  师:大家还想看照片吗?(学生肯定特别高兴地说:想!出示课件当学生看到张相片也肯定会说:这不是最*咱们班女子拔河比赛的照片吗?)对!那大家还记得这是什么时候拍的吗?(同时出示隐藏时间)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10月1日是什么节日吗?(学生会回答:国庆节)那么国庆节是从哪一年开始的呢?(学生可能会说不知道)这张照片拍的是我们的***10月1日在***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刻,那是在哪一年呢?(同时出示隐藏时间1949年)从此我国的第一个国庆节就在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诞生了。

  我们再来看下一张照片。(出示课件)

  大家看,照片上的人怎么样呢?(学生可能会回答他们高兴得大叫起来!)那他们为什么这么激动、高兴呢?(老师用鼠标指着“中国申奥成功”这几个字提示学生。学生会回答中国申奥成功了)那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是在哪一年的7月13日呢?(同时出示隐藏时间xxx年。)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xxx年7月13日中国申奥成功。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说一说,这又是一个什么有意义的日子呢?(学生一看照片自然会说出3月12日是植树节。)对!同学们的眼睛真亮!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3月12日是植树节。

  师:那这张图片呢?(学生看到这张图片就会脱口而出六一儿童节是6月1日。)对!同学们真棒!我们自己来表扬自己一下:嘿嘿嘿,我真棒!

  师:同学们像以上这些有意义的日子都需要用哪些时间单位去记载呢?(学生自然会回答年、月、日)那大家再大声得读一读课题:年、月、日。(再一次出示板书年、月、日)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年、月、日这个知识来自生活实际中,以致学*本知识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第三环节:合作学*,探索新知。

  师:请大家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20xx年的年历卡,一边看一边想如何回答这几道思考题,(出示课件)并做出答案。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出示课件)按问题的顺序出示隐藏答案。如一年有12个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是31天;4月、6月、9月、11月是30天。师:同学们睁大眼睛看一看还有那个月没有出来跟我们玩呢?(学生回答2月份)(出示隐藏答案2月)那20xx年的2月份是多少天呢?(学生回答28天)(出示隐藏答案28天)师:人们*惯把有31天的叫大月,(在31天后板书大月,出示隐藏答案)把30天的叫小月。(在30天后板书小月,出示隐藏答案)那么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那它是什么月呢?(出示隐藏答案特殊月)

  师:同学们谁有什么好办法能较快地记住各月有多少天?(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说出自己的办法。)表扬能想出比较好的办法的学生。现在轮到老师向你们介绍一种拳头记数法看你们喜不喜欢。(出示课件)师示范演示:请大家举起左手,攥成拳头,背向自己。从食指的凸起处依次往小指那数:1、2、3……12。数8月时要从数1月的地方数。凡是凸起的是31天也是大月,凹下去的是30天也是小月,除2月外。

  学生自己练*拳头记数法,同桌互练互评,指定学生演示,大家评。然后根据投影的拳头全体一齐记忆。最后再介绍两首儿歌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认为好的办法记一记。(出示课件)

  第四环节::巧设练*,巩固新知

  (1)为了让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很好的吸收,我设计了“我报月份,你听好,大月点头,小月击掌”的游戏。判断大、小月游戏的加入,使整个课堂的气氛达到高潮,学生的学*兴趣被充分调动,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

  (2)师:看谁是个聪明的小朋友,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这两道练*题。(出示课件)学生完成练*后,师生共同订正答案。

  (3)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我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练*题:小明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你知道是哪两个月吗?如果是61天?60天呢?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创建继续发展的空间。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至此,结束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本人水*有限,可能纯在不少问题,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导。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什么是面积”是北师大版版第六册第四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他们进一步学*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整个小学数学几何知识的基础内容。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因此教材在编排上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二个层次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先安排图色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入课题;接着进一步比较手掌、硬币、数学课本与练*本等实物面积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第二层次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为后继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与老教材的编排有很大不同。

  因此,教学中采用了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逐步感知,逐步体验,通过师生、生生相互间的互动作用来完成。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理解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及操作过程上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1)情境教学法:课一开始,创设“涂色”比赛形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欲望,为学*新知作了较好的铺垫。

  (2)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实物、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兴趣,愉快学*新知。

  (3)认知冲突教学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低中年级操作随意性大,对学生的操作必须适当指导启发,另外根据认知冲突论,教学中我不断设置矛盾冲突,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合作、操作学*法: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加强操作实践活动,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理解概念。充分调动学生手、口、眼等多种器官参与探究学*活动。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1、比赛活动:教师出示一个小正方形和一个大正方形,挑选男女生各一名,进行涂色比赛。

  2、学生比赛。

  3师问:你们觉得比赛公*吗?

  生:不公*,图形一大一小,大图形花的时间要多。

  师:那么图形的大小指的是图形的什么呢?(生:面、面积)

  4、引出课题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物体的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由学生感兴趣的比赛活动情景引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又很自然地引入新知)

  (二)初步感知面积概念

  1、说一说:你们生活中都见过哪些面呢?生: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冰箱的面、……

  2、摸一摸:铅笔盒的面、数学书封面、桌子的面

  3、比一比:

  ①教师的手掌和学生的手掌。

  让一个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手掌,教师同时也展示自己的手掌,让全班其他同学比一比两个手掌表面的大小。

  ②1元硬币和5角硬币。

  ③数学课本的面和数学练*本的面。

  师:我们在比它们的什么?(生:面的大小)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怎样?

  生:面有大有小。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9

  *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求*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新课改强调:学*数学知识,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我选取了学生身边和社会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进行教学。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均数的概念,了解*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均数的方法。

  情感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建立学*数学的信心。

  价值目标: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我按照三个步骤铺设教学过程:

  一、课刚开始,通过“比比眼力”的活动从实际操作层面让学生在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的过程中学会用“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的方法使得三个笔筒里的铅笔同样多。

  二、在新课部分,我安排了四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从学生感兴趣的.“套圈”游戏入手,提出“怎样比较男女生哪一方套得准一些?”使学生产生困惑,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高潮,通过激烈的讨论,引出*均数的概念。体验*均数产生的过程,从而理解*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求*均数的方法。

  第二个活动“见多识广”,围绕熟悉而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对*均数的感受,理解*均数的意义。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个活动“明辨是非”,用*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均数的意义,体验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第四个活动“一鼓作气”,学会准确估算*均数的范围以及计算简单的*均数,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用水”和安全的教育,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

  三、最后总结全课,在“智力冲浪”中设计了一次有趣的射击比赛,让学生体会*均数的变化,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让这堂课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升华。

  课堂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均数的产生,理解*均数的本质意义,关注学*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励孩子学*数学的信心。这样我们的数学将充满乐趣。但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和教学水*的有限,本节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恳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正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的第53页—54页的内容是本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学好这一内容,对于*行四边形面积等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作用。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与实际相结合,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一)心理特征:三年级的学生好学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联系和模仿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感受成功的快乐。

  (二)认知状况: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加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法、设疑诱导法、类比法。

  (一)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本课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想——验证——概括” 的过程来学*。

  (二)设疑诱导法:在讲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需要老师给予设疑诱导,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理解。

  (三)类比法: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是由一个长方形渐变成正方形,求面积的过程中得来的。

  教具:多媒体。学具: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四、说学法

  合作交流法 自主探究法 观察发现法 动手操作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情境导入

  1.首先复*两个概念,一是面积,二是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再区分1分米和1*方分米。设计意图:让同学们通过复*,为学*新知识做铺垫。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2.有四个步骤:做一做、猜一猜、验一验、说一说。

  首先做一做,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例题1,在预*纸上写出自己的方法,再交流。例 1: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想办法测量出它的面积。小组成员可能三种方法:(1)画一画(画方格)(2)摆一摆(两种摆法:一是全摆上,二是只摆一行一列)(3)算一算(5×3=15(*方厘米))

  同学们合作交流后得到共识:用乘法计算最简便。接着猜一猜,我将提问学生有什么样的猜想?有人可能会说出:这个长方形面积 = 长×宽。我会肯定这一猜想是对的,然后提问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然后验一验,学生自己根据预*纸上的3个图形(图1:3行2列,图2:2行5列,图3:4行3列),摆一摆填一填,之后再汇报结果。通过刚才的过程验证了这个猜想是对的,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最后说一说,我以例题1为例设疑诱导,找同学说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断的提问:长方形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行可以摆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说可以摆几行?(同时配合课件的演示)继续提问:这个长方形每行摆5个正方形,摆了3行,一共摆了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怎样列式计算?算式中5、3、15是长方形的什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每行摆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摆的行数是宽,小正方形的个数(即长方形面积单位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也就得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三)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首先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把一个长7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坛,渐变成边长6米的正方形花坛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得出: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接着让学生交流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否正确?最后让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竞赛能手

  2.足球场的长是80米,宽是8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3.勤学巧用

  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六、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把收获讲给大家听。

  七、板书设计

  板书简单明了,基本概况的本节课的内容。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

  教材分析:自然界和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发生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有一类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这类现象成为确定性现象,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法事先预知,即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本节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内容。通过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2)学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义,能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3)学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以及自身的体会使学生理解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学*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难点: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

  教学过程:

  1.教具准备:盒子、5个红球、5个白球、

  2.创设情境:

  元旦节晚会上,学校准备了一次摸奖活动。摸奖的规则是:在一个盒子里放一些球,每位同学都有一次摸奖机会。摸到红球有奖,摸到白球没有奖。如果请你设计,你能想出几种放球的方案?

  [设计意图] 把教材中呈现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改变为选择性更少的更现实的摸奖的情境,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板书学生的方案:

  全放红球 全放白球 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3.摸球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小组合作,进行摸球试验,并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合作要求:1.小组长组织,确定记录人和汇报人;2.摸前搅和一下,摸时不能看,按一定顺序来摸,次数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结果记录下来;摸完后,观察记录单,能发现什么。

  4.组织学生交流,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

  学生汇报试验结论,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验的。如,汇报全放红球试验时,说一说放了几个红球,摸了几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吗?为什么?

  5.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6.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仅可以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还可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根据P105图,想一想,这些事件的发生是“一定”、“不可能”,还是“可能”?

  组织汇报,说说判断的理由。

  拓展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的结果是确定的,哪些现象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7.巩固学*效果

  通过教材108页1、2两个题目巩固学*效果

  8.总结本节课学*内容

  课后反思:

  可以在做完实验总结一定、可能、不可能之后再做一次摸球的实验,首先让同学们进行猜测可能性,然后进行验证,最后再巩固总结可能性,这样会起到更好地使同学们接受的效果。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P53~55《分一分(一)》。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出发:一个苹果*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要另想办法表示“一半”,体会学*分数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其实是很多的,引出分数。进而,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等操作活动过程中“创造”分数,理解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如何在本课教学时做到位而不越位呢?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体会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为了更好实现动手操作这一教学目标,我将请学生在课前自带一些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纸、彩色笔等。

  二、说学情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初次接触,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而其实学生在正式学*分数以前,“一半”等名词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

  三、说教法、说学法

  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脉络,以课标精神为指导,我将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能力,通过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上述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我预设如下三个教学环节,首先我来说说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起兴趣”。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互动”游戏。我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有些数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使教学从整数很自然的`过渡到分数。

  游戏介绍:老师和大家做个互动游戏,游戏规则是回答问题不用嘴,答案是几用拍手表示。老师把4个苹果*均分给笑笑和淘气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如果把2个苹果*均分给笑笑和淘气,每人分得几个?如果只有一个苹果给两个人分,每个人分几个?用什么方式表示呢?

  “用什么方式表示‘半个’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引领学生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理念,我把此环节分成四个知识进行教学:第一个知识点认识二分之一。

  第一个知识点我主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什么方式表示半个?”接着再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把有代表性板书出来,然后进行对比这些表示方式,哪种更简便,更合理?最后我向学生介绍全***用的“一半”用1/2来表示,并揭示课题。

  《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依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上教学过程,在这过程中,展示了学生不同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了从运用自己符号表示到运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过程,感受学*分数的必要性。

  在学生认识分数之后,我开始讲解1/2的读写法、分数各部分名称。

  把后面的知识先学了,目的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对分数形成一个初步的表象,为下面加深分数学*奠定一定基础。

  在当学生对分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预设了第二个知识点“找一找”。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体或事物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你能找一找吗?设计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把刚学*的“分数”的概念,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拓展了学生印象中“分数”概念的外延,使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认识,我预设了第三个知识点:提高认识,强化*均分。

  这个环节我采用让学生拿出自带的纸,任意选择其中一个张图形,然后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表示1/2。交流时注重引导学生明确“一半”也就是说分成的两份要一样大小。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状况入手,让学生自选图形完成,通过涂、折、找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观,巩固学生对“*均分”的理解,加深体验分数的意义。

  为了加深认识与体验分数的产生过程,我预设了第四个知识点:进一步探索研究,拓展分数的意义。

  师:你还想认识哪些分数呢?请拿出正方形纸折一折,用涂色部分表示你想认识的分数,并和小组内同学说说它的意义。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把想认识的分数读、写出来。

  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以上环节,其作用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想认识的分数,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励,在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基础上,进入第三个环节:通过练*,进一步感知、认识分数。

  我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54页的“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

  我预设以教材题目为练*,体现以教材为主的教学理念。通过设计“折一折”这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为了对分数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我预设了第四个环节课堂延伸,拓展体验。

  此环节我设计了2个伸缩式的*题:第一题是,同学们创造的分数是十拿九稳,我们这样的班集体真是百里挑一,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简直是十全十美。用抢答式说联想到分数。体现了学科的整合。第二题:让同学们观看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图片。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给学生一个思维开放的空间,让学生自身水*、能力得以展现。

  小孩子学得快,遗忘得也快,及时回顾所学知识,可以使加深对新知的印象。为此我预设了第五个教学环节:反馈与总结,这一环节通过说学生说说通过一节课学*之后的收获,再请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事物,让学生明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的精

  不足之处,学生用描述性语言叙述分数的意义时,语言还要再规范一些,在明白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新授时间再紧凑一些,给练*的说理再留有一定的空间,会把教学内容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3

  说教材:

  一、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其他*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本单元概念较多,也较重要。另外还有四个例题,分7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中注意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以达到活用教材的目的。

  1.变概念的机械学*为有意义学*。

  在数学概念学*中,机械学*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更不理解与有关概念的联系。有意义学*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通俗地说,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实验,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单纯的接受学*,而且是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倾向,有必要选择适当的内容,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尽管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人们*时对面积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中要重视对面积的估测如“估计本班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米。”“估计课本封面的面积,在小组中交流估计的方法。”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2、比较面积单位的大小,及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教学难点;

  1恰当选择面积单位,估计物体面积的大小。

  2、给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在探究中体验。

  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过程教学,这是一个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台,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使数学学*从“文本学*”走向“体验学*”,就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本单元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说说多媒体教室和你的房间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媒体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的房间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生活情景,体现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及学*的积极性。

  2. 直观演示法

  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面积单位的进率时,利用媒体直观演示把1*方分米的大正方形划分成100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帮助学生理解1*方分米=100*方厘米。

  说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

  (1)操作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

  作和多种感官参与来激发学*兴趣。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例如在认识“面积”这一概念时,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面图形,让学生知道*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在实践操作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在学*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进行了操作练*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2).自主探究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规律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实验,自主探究的方法来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先用1cm2小正方形拼图形,在拼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宽有关系,再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面积的含义,面积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3)合作交流法

  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说说各自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拼摆收获: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和有意义的材料,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也较重要。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形成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说说我的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面积与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初步形成这些单位的实际大小概念,学历运用各种估测方法比较面积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从物体表面大小和*面图形的大小两方面理解面积的大小。了解统一面积单位是必要性。

  教学策略:面积的概念可以从比较物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比较*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引入。前者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寻找直观比较的对象,如课桌桌面,课本封面,黑板大小,练*本封面等等,从中还能比较自然地引出两种直接比较物体表面或*面封闭图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观察比较,二是重叠比较。一般来说,当物体表面或*面图形大小差异明显时,可以观察比较;当大小相差不大难以观察得出结论,而物体又便于叠合时,则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

  学*面积单位,先由第教材70页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让学生理解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再介绍常用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规定,并通过多种活动:“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1*方厘米?”“用手比划1*方分米的大小。”“试一试,1*方米的正方形能站下几个同学?”让学生感知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背景

  本课的学*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学*这节课之前学生已学过这三个知识点:

  1、三位数乘一位数,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乘法。

  2、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3、三位数乘两位数。因些这节课的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出发,引导学生由旧知迁移到新知。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列竖式计算的简便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惯。

  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列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由其是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难点:这种简便写法的算理

  三、说设计理念

  1、在生活情境中进行计算教学。既可以提供学生感兴趣的学*材料,也可以让学生明白学*计算来源与生活问题,也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

  2、以自主探索的学*方法为主,让学生自主的利用旧知迁移出新旧。

  3、注重算法多样化,和算法简便化,但又不拘泥与让学生使用一种算法。

  四、说教学设计

  计算课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枯燥和乏味的,所以我在教学时尽量让计算的素材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联系在一起,既达到提高学*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明白学*计算来源与生活问题,也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但三位数乘两位数,因为结果比较大,而且还要是中间或末尾有0,这样的计算背景,学生*时的生活很少接触到。所以我设计时也为这个问题而烦过,如果不创设情境,直接引出计算例题,这样就比较枯燥,如果为情境而情境,不切实际的造一个情境,那又有背数学和生活相联系。应该说我还是幸运,在我上课的.前一天四3班刚好是第一次去阅览室看,所以我的教学情境也就从阅览室里展开。课前谈话我也有意出示了前一天学生看书的照片,然后谈谈在新阅览室的感想,然后自然的引入课堂。接着我出示了一组阅览室信息,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并列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算式。达到从生活情境中提练出学*内容。

  接着我让学生比较这三个算式与前一课学*的区别,明确这节课学*的目的。又让学生回忆0在乘法中的特点,特别是复*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和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算理。为下面自主探索迁移作知识准备。

  然后我让自主尝试探索末尾有0有乘法,并为学生设计了一张表格,表格中有学生喜欢的方法也有方法一、二,体现算法多样化。然后让学生自己上台来给大家展示各自的算法,并讨论比较那种算法更简便,从而总结出末尾有0的乘法列竖式的简便方法。为了解决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在这个环节里又有针对性的设计了两个练*,一个是0和非0的对位,还有一个是积末尾补0。在教学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因为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所以我直接让学生在两个问题中选择一个解决。重点强调了因数中间0不能漏乘。

  在练*方面,我设计了看谁的眼睛亮,通过找错误,再次突破本课的重点。一题是因数末数一共有二个0,而积的末尾应该有三个0。还有一题是因数中间0不乘的。第二练*的围绕课开始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对阅览室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引出两个合理的建议,并渗透了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在最后一个问题还渗透了乘法的估算和13乘105,两位乘三位数第二个因数中间有0有乘法。因为新教材的乘法第二个因数只学到两位,所以我本来想这块内容当作是拓展内容的。

  五、反思

  1、在列竖式时用口算的方法来列可不可以。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一)地位:《买书》一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认识了小数并会读写、比较数的基础上学*的,本节课安排的是计算人民币适用过程中的小数加减,学*本节课对学生进一步学*小数的进位加、退位减以及后续学*小数的抽象运算奠定基础。

  (二)目标:1、结合“买书”的具体生活情境,探索没有进位或退位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2、通过交流活动,让全体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3、能用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重点:探索并掌握小数加减的算法,能正确计算

  (四)难点:理解小数加减的算理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来学*数学。因此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观察、发现、应用的过程。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学*。

  三、说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去书店买书的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从中获取数学信息。(设计意图: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兴趣)

  二、交流互动,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完成,第一个层次:学*小数加法。当学生从情境中获取信息后让学生根据题中的问题独立审题,尝试列式,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能够列出算式。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算法,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结果,接着通过组际之间的汇报交流想法,生生互动,掌握算法。最后采用师生交流的形式以“三种算法有什么共同点?小数加法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这几个问题展开,从而明晰算理。

  (设计意图: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在遇到新问题能转化为熟悉的已知问题加以解决,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列竖式,并运用元、角、分的知识解释算理)第二个层次:学*小数减法:

  有了前面小数加法的学*基础,这个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交流汇报为主,让学生根据题中的两个条件,尝试提出数学问题即:数学世界比童话故事贵多少元?然后尝试用竖式计算,在计算的基础上,尝试总结方法。(设计意图:运用类推的方法探究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训练应用,解决问题

  本环节分三个层次展开:

  1、基础练*,巩固方法。让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1.2元+5.7元6.8元—5.1元

  2、综合应用,形成能力: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

  一只玩具小熊4。2元,一辆玩具小汽车15.40元,(1)买这两个玩具共花多少元?(2)玩具小熊比玩具车便宜多少元?

  3、拓展应用,提升能力:每个玻璃杯13.60元,每个陶瓷杯10.20元,每个塑料杯6.10元,20元买两个杯子,可以怎样买?

  (设计意图: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提升能力的目的。)

  四、回顾整理,总结提升

  以让学生谈收获展开本环节,达到对知识的回顾、整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阅读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1)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新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58页的《乘法口算》。

  2、教材分析

  《乘法口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58页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以往的口算教学过多的强调口算技能、正确率的训练,简单、重复、机械的训练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于对数学失去兴趣。本节课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创设了邮递员送报纸和信件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讲,有了前面已有的知识,在一定情境创设的探究过程中来研究本节课的内容,学*新知识会感到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拟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乘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算法进行口算,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各种数学活动使学生能运用乘法口算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明确口算算理。

  二、说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明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口算方法。

  《课标》中指出,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当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并熟悉的实际生活的情境素材,使学生体会到乘法口算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才会产生兴趣。以学生所熟悉的邮递员送报纸和信件为教学情境,创设熟悉的具体的问题情境,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探索口算方法、不仅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从而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学法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课标》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本节在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熟悉生活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探索乘法口算的具体问题情境,学生在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中,积极参与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开展组员间的合作学*和交流,实现智慧的碰撞,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能够在思考和探究中学*到口算的不同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互相交流**同进步。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生活情境:

  邮递员送信,既达到了复*旧知的目的,又能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又及时对学生的练*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有了认真学*的积极性。在学*新知的环节中,又利用刚才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事例中发现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在学生自主探究口算方法过程中,第一个问题“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多少封信?”算式是300×10=3000,60×10=600,教师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中,积极参与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学*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口算乘法的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第二个问题“工作一个月,又要送多少份报纸、多少封信?”300×30=9000,60×30=1800时,由刚才的“扶”到现在的“放”,比一比,看谁算得快,并且说说自己的想法,自己是怎么样,怎样才能说明结果是正确地。使学生能够学*到口算的不同方法,让学生经历从“多样化”到“优化”的过程,提升学生思维的抽象度和灵活度,实现智慧的碰撞,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规律: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在应用方法的巩固练*中,分四个层次:第一个练*是改错题,有多添加0的,有少添加0的,还有乘法误用加法计算的,其中“50×60=300”是学生易犯的一个典型错误,通过让学生找错、改错,可以减少学生在今后计算中犯同样的错误。第二个练*是你出我算,要求同桌每人编2道这样的口算式题;都不要把答案写出来。将你的口算式题给你的同桌,考考他,是不是掌握了口算方法?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同桌的合作能力。第三个练*是摘香蕉游戏。让学生看课件来进行口算。第四个练*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一个是拓展练*,我根据本课内容设计了由积推想因数的拓展练*,让学生根据本课学*的口算乘法类型来推想有几种不同的填法,()×()=2400,()×()=4000,这里既要求学生用口诀来推想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有几种不同的填法,又要求学生根据积末尾的0的个数来分配两个因数末尾的0的个数。特别是积4000的算式,既可以是想成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得4的,也可以是相乘得40的,这样的练*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将本课所学知识运用其中,同时也关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因为练*设计没有限定要写出几种填法,让每个学生都量力而行,在自己的水*上有所提高。

  最后的课堂总结以给聪聪回信的方式对学*内容进行了回顾。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经历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惯。

  3、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初步学会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

  4、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兴趣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1、课标解读

  根据《标准》精神,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发挥他们在学*上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以往教材相比,这部分知识在结构上与义务教材大体相同,但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课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究空间,使他们能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

  2、内容分析

  本内容是教科书的第82~83页例4及练*二十的相关*题。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应该说小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从学*长度单位的进率到学*面积单位的进率,是认识发展的一次突破。学好本课内容,不仅能巩固前几节课知识,还能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为以后学*立体图形打下基础。由于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受负迁移影响,学生计算面积进率时容易出错。例4教材采用由旧引新的方式,提出学*课题,即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么,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教材采用1∶1的比例画出了1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并在正方形内用虚线画出了1*方厘米的小方格,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算出边长1分米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方厘米。至于1*方米与1*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则由学生自己依次类推。

  教学重点是掌握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难点是面积单位的`换算。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切实参与1*方分米=100*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三、教法、学法

  1、由于学生在以往生活、学*中较频繁接触周长等一些进率为10的单位,受相邻长度单位进率为10的影响,学生容易产生相邻单位进率都是10的错误迁移。再加上三年级学生思维分配力较弱,有时在计算中会顾此失彼,出现错误。因此,要加强对比,寻找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相邻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它们的进率是有联系但又不同的。

  由于学生还没学过用100乘、除,所以只要求学生口头推算。如要求8*方分米=()*方厘米,可以这样想:因为1*方分米里面有100个*方厘米,8个*方分米就有8个100*方厘米,也就是800*方厘米。又如要求300*方厘米=()*方分米,可以这样想:因为每100*方厘米是1*方分米,300里面有3个100,就是3*方分米。

  2、学法点拨

  (1)面积单位进率的推导与直观图象相结合。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如1*方分米的正方形图片中让学生用1*方厘米的小方块摆,或画、或算来得出1*方分米=1000*方厘米的结论。

  (3)要充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面积单位换算时,老师要注重学生想的过程,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4)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推导1*方米=100*方分米。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3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课题是千米的认识。

  说教材分析:

  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之间一些简单的换算,这些都是学*本节课的基础,它们不仅为本课教学作了知识的铺垫,同时为本课千米与米的化聚作了思路孕伏、迁移。认识千米不仅是学生今后学*和生活的.需要,也是长度单位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需要。教材例3通过到某地还有多少千米的情境图,引出千米,同时告知 400米的跑道2圈半就是1000千米,得出1千米=1000米。例4是要学生量出100米,走10个100米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做一做,让学生举例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并且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体验一下1千米有多远。这个过程在课堂上操作不利于教学,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做,但这个例题启迪我们教学千米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例5是利用刚才所学的1千米=1000米进行千米与米的有关化聚,化聚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可以从已学的单位间化聚得到正迁移。学*好这课是今后学*土地丈量、*方千米等知识的基础。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估计生活熟悉路段距离,在观察、比较、猜测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计较长距离时,培养学生养成利用生活经验,通过合理推理进行估计的*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养成在不要求精确值时能自觉进行估计的*惯。

  由于利用千米和米的进率进行化聚在今后学*中经常遇到,1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反复体验和想象、推理来建立观念,而新课程提倡建立单位观念。因此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它进行简单的化聚。教学难点是通过推算想象和体验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的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五、教学具准备

  学具:每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两分米长的绳子。

  六、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利用小朋友们喜欢的《西游记》的故事创设一个分东西的情景。同时播放背景音乐。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和沙僧找水喝,没想到,他俩找到了一个大西瓜,他们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了,就商量着和沙僧先吃掉这个西瓜,可是俩个人该如何分西瓜才公*呢?

  (二)学*新课、探究新知

  1、 引入“一半”,引导学生经历分数“从整体知识到分数

  知识”的数学化过程。

  (1) 学具操作,理解“一半”

  先让学生说一说该如何分西瓜,怎样知道是“一半”, 然后通过折圆形纸片的一半,强调*均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均分,明白只要把一张纸*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这张纸的一半。为下一步理解分数的的意义打下基础。

  (2)发挥想象,创造符号,表达“一半”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通过画图、写字或者写数字等方式创造出表示一半的符号。

  学生自由活动,小组交流,展示,让学生说出理由。表扬学生的创新精神,着重针对画图的学生作品讲解。

  在小结中总结三个共同特点,第一,都注意到了*均分;第二,都*均分成了两份;第三,都取了其中的一份。(师边说边板书—,2,1),引出在数学上,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数学上把像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中间短短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均分;分数线下的“2”表示*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让学生齐读分数。

  (3)进一步理解1的意义:

  ①让学生动手用各种图形来表示出1/2,体验不同折法。

  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的1/2。并启发思考: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 来表示,那是为什么?理解只要把一个图形*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没有*均分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些反例来突出“*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这一环节着眼一个“动”字,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主

  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 的表象,建构1/2 的意义,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也为后面学*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故事衔接,深入认识分数

  (1)就在猪八戒和沙僧准备分西瓜的时候,孙悟空从天而降,批评了他们,八戒只好求饶,说西瓜四个人一块吃,你能帮他们再分一分吗?通过故事的发展,自然引出对1/4的认识。

  (2)动手操作,创造1/4.

  通过折长方形纸片的1/4,加深对此分数的理解。

  (3)利用图形,探索其他分数

  ①让学生利用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请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②继续创造几分之几

  我们知道猪八戒是最馋嘴的,我们帮他们把西瓜分成了四份,可是猪八戒一不留心吃掉了两份,它吃掉了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学生思考,展示交流 重点理解:里面有几个?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 基础练*:让学生辨别图中阴影部分可以用1/2表示2414吗?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2、 提高练*:让学生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学以致用。

  3、 拓展练*:一条长1米的绳子,把它*均分成10份,每份是( )米,也就是( )。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分数——几分之一

  读作:二分之一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24时计时法”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的知识。“24时计时法”作为计时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中还是第一次。教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感兴趣的题材,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了解24时计时法的规律,理解和发现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的进行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以后进一步学*有关时间方面的计算打下基础。教材涉及的另一个内容是,通过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学*计算一件事经过的时间。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已认识了钟表,学*了时、分、秒,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本单元继续学*年、月、日,他们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时间单位。学*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教材呈现的是三位同学来到壮观漂亮的天文馆前的情景,呈现的信息是售票处天文馆的开馆时间,还有一张今日放映科教片的海报。这一素材的选取,对于学生来说充满了新奇,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愿望。教材从情境创设到数据的提供都是现实的、科学的。通过真实的素材,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准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学*基础,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并会运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够计算某一件事经过的时间。

  2、能正确地把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乐于和同伴合作交流的*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了解24时计时法,明确两种记时法的异同,能够准确计算某一件事经过的时间。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因此正确地运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和进行记时法之间的互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更好的实施教学,应作以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钟表模型学具。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有所悟,在问题情境中学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学有所乐。

  2、直观教学法。“百闻不如一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表象信息,激发学*欲望,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过程。

  教会学生学*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

  1、实践探索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张扬个性,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我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建构,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学*必须具有两个条件,即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课始,谈话引入:小明、小芳、小华三个好朋友都是天文爱好者,星期天他们一起去参观天文馆,在门口遇到了一些问题,你能帮帮他们吗?引导学生交流情境图中的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感兴趣的问题:15:00是几时?&

  nbsp;15:45是几时几分?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是多长?等问题。

  指定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15:00是几时?”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师:大家可真不简单,看到15:00就知道是下午3:00,连15:00这样一种新的计时方法都能看懂,海报上的其他时刻,你们也能

  看懂吗?同桌两人先相互说一说,好吗?学生进行自主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设计这一环节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两种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存在,同时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特定的活动过程,活动过程展示得愈充分,学生的体验就愈深,也就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立足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生活经验,通过以下活动让学生自主建构。

  1、认识24时计时法

  结合黑板上出现了两种记时法,这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你更喜欢哪种记时法?向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投入到富有挑战和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去。

  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后,创设*等、宽松、和谐的学*环境,让学生畅所欲言,在交流、讨论、比较中达成共识,得出“12时计时法”(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名称。并说说为什么不叫25计记时法或26时计时法,强化一天24小时。

  在讨论两种记时法的异同时,适时结合钟面,结合学生的作息*惯,引导学生探索24时计时法的记时规律,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随着钟面的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让学生整体感受一昼夜从0时到24时的变化过程。通过对0时的讨论,强化对0时的理解,知道今天的.0时就是昨天的24时。

  并让学生在对喜欢哪种记时法的讨论中明白,使用两种记时法是源于生活的需要,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记时法。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探究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规律

  让学生试着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很快的用12时计时法表示出来,再让学生出题考老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表述互换的方法,提高熟练程度,加深对两种记时法之间联系的认识。

  本环节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引导学生自己去系统探索两种记时法,在教师有条理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梳理两种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找到联系点。辅助多媒体直观的优势,让学生亲历“数学化”的建构过程,突破重难点。

  3、学*计算某一件事经过的时间

  结合提出的问题: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是多长?引导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合作学*,寻找解决方法。全班交流时,只要学生计算出正确的时间,都给予肯定。最后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由于直接计算的方法更直接,所以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这一算法,从而实现算法的优化。

  这一环节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集合集体的智慧,探究到解决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合作学*的能力,又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三)、回归生活,应用拓展

  学以致用是数学学*的重要目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环节结合书中的“自主练*”,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动手拨一拨、算一算等活动,引导学生在不同形式的练*中巩固所学知识,体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反思自己学*方式的*惯,通过评价激励,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学*中去。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突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即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相转化以及计算某一件事经过的时间,力求简洁明了,体现主要内容,便于学生掌握和梳理知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四边形》。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简单的空间图形、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以后进一步学*其它空间与图形的基础。教材首先出示了一幅校园场景图,图上有许多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信息。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接下来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本单元的内容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同时对四边形、*行四边形、都不要求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因此,我觉得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为: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是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难点是通过对四边形的分类,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在教学中我打算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

  1.重生活经验,让学生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数学。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重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在本节课的学*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主题图和图形,找出四边形,再通过分类等活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动手操作法:通过分一分,围一围等活动,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概括法:在实践活动、合作学*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概括四边形的特征。

  我把本节课的预设过程分为四大块,分别是,

  一.感知四边形

  1.围四边形。师:今天我们来学*一种新的图形:四边形,你想像中的四边形是怎样的?让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表示出自己想像中的四边形。(注意:如果学生围出的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适当补充一些梯形和*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2.定义四边形。这里的四边形的定义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下定义。师:看着这么多的四边形,你能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二.寻找四边形

  1.在主题图中找四边形。

  2.在图形中找四边形。

  3.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4.小结。

  三.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过渡语:象这样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图形出示,不同类型的四边形)。

  1.分类。师:你能按自己的标准把这些四边形来分分类吗?

  学生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对此,要求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只要有自己的理由,都要予以肯定。其中把长方形、正方形分为一类,其它图形分为一类进行的分类方法进行重点研究,解决本课的难点“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2.练*

  准备一些关于特征的判断题。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7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三年级下册第46页~48页的例1及做一做。我分五个阶段完成说课。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具准备,五是说教学过程。

  一、是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年、月、日是常用的,与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的时间单位。我们知道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算单位。学生已经学*并掌握了时、分、秒,本单元是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方面知识的。本课是让学生观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且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和一年有多少天。随着年龄增长,生活经验的增多,年、月、日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中,有了形成较长的时间观念的基础,理解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借助一定的想像力。因而教材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使学生会判断大、小月;学生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地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与交流,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进一步培养数感,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3、教学重难点

  (1)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2)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二、是说教法

  为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依据现代认知科学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取的教法是:

  (1)努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通过启发、诱导、设置悬念,培养学生探讨知识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从学生的“要我学”到“我要学”意识转变,真正把学生当作学*的主人。

  (2)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演示等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是说学法

  由于年、月、日的知识比较抽象,而三年级的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这节课我采用的学法是: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从而形象直观理解该知识。并运用学会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观察、质疑、讨论、总结、概括、实践运用等手段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动手操作、观察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意识和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学*主动探究问题的方法。

  四、是说教具准备

  学生:不同年份的年历卡。

  教师:课件、年历等。

  五、是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我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旧知

  师:(出示课件)现在老师给大家1分钟边看题边想,把答案记在脑子里。(1分钟过去了)师:老师要请五位同学分别来完成这五道练*题,谁来呢?(学生举手)我先请一位学生回答第一题,然后发动学生评论,统一认识,得出结论:2时=(120)分。(出示隐藏答案)。然后对回答正确的学生进行表扬。(我*时上课的表扬方式是全体学生边拍手边说:嘿嘿嘿,你真棒。)同上完成以下四道练*题最后提问:大家知道时分秒都是什么单位?(学生就会回答是时间单位)

  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检查学生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后面要学新的时间单位做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设置悬念、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到现在你们一定很累了吧?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放松放松一下好不好?”(这时同学们的情趣会高涨起来。)但在讲故事之前老师要向你们提出几个要求,那就是听故事要认真,听完了要回答几个问题哦!(出示课件开始讲故事)故事讲完了,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的警察是怎么一下就发现了呢?发现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发给大家1993年年历卡片。假如你现在就是这位警察,请你在卡片上找出这位罪犯的生日。(学生在寻找时,我提示他们要在2月份找。)学生找了一会儿就会说找不到2月29日这一天。为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学生肯定会说想)因为1993年2月份根本就没有29日这一天,所以我们的警察就知道他的护照是假的。由此可见,年、月、日这个时间单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多重要。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的比原来时、分、秒更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板课题:年、月、日)

  这样设计的意图:一方面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有利于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

  师:请同学们先闭上眼睛(出示课件),现在可以睁开了。(当学生看到这张照片可能会很高兴地议论:这不是咱们班的同学跳舞的照

  片吗?)对!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是咱们班在哪一年的什么节日参加表演时拍下的照片呢?(出示隐藏时间xxxx年1月1日)

  师:大家还想看照片吗?(学生肯定特别高兴地说:想!出示课件当学生看到张相片也肯定会说:这不是最*咱们班女子拔河比赛的照片吗?)对!那大家还记得这是什么时候拍的吗?(同时出示隐藏时间)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10月1日是什么节日吗?(学生会回答:国庆节)那么国庆节是从哪一年开始的呢?(学生可能会说不知道)这张照片拍的是我们的***10月1日在***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刻,那是在哪一年呢?(同时出示隐藏时间1949年)从此我国的第一个国庆节就在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诞生了。

  我们再来看下一张照片。(出示课件)

  大家看,照片上的人怎么样呢?(学生可能会回答他们高兴得大叫起来!)那他们为什么这么激动、高兴呢?(老师用鼠标指着“中国申奥成功”这几个字提示学生。学生会回答中国申奥成功了)那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是在哪一年的7月13日呢?(同时出示隐藏时间xxx年。)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xxx年7月13日中国申奥成功。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说一说,这又是一个什么有意义的日子呢?(学生一看照片自然会说出3月12日是植树节。)对!同学们的眼睛真亮!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3月12日是植树节。

  师:那这张图片呢?(学生看到这张图片就会脱口而出六一儿童节是6月1日。)对!同学们真棒!我们自己来表扬自己一下:嘿嘿嘿,我真棒!

  师:同学们像以上这些有意义的日子都需要用哪些时间单位去记载呢?(学生自然会回答年、月、日)那大家再大声得读一读课题:年、月、日。(再一次出示板书年、月、日)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年、月、日这个知识来自生活实际中,以致学*本知识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第三环节:合作学*,探索新知。

  师:请大家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20xx年的年历卡,一边看一边想如何回答这几道思考题,(出示课件)并做出答案。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出示课件)按问题的顺序出示隐藏答案。如一年有12个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是31天;4月、6月、9月、11月是30天。师:同学们睁大眼睛看一看还有那个月没有出来跟我们玩呢?(学生回答2月份)(出示隐藏答案2月)那20xx年的2月份是多少天呢?(学生回答28天)(出示隐藏答案28天)师:人们*惯把有31天的叫大月,(在31天后板书大月,出示隐藏答案)把30天的叫小月。(在30天后板书小月,出示隐藏答案)那么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那它是什么月呢?(出示隐藏答案特殊月)

  师:同学们谁有什么好办法能较快地记住各月有多少天?(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说出自己的办法。)表扬能想出比较好的办法的学生。现在轮到老师向你们介绍一种拳头记数法看你们喜不喜欢。(出示课件)师示范演示:请大家举起左手,攥成拳头,背向自己。从食指的凸起处依次往小指那数:1、2、3……12。数8月时要从数1月的地方数。凡是凸起的是31天也是大月,凹下去的是30天也是小月,除2月外。

  学生自己练*拳头记数法,同桌互练互评,指定学生演示,大家评。然后根据投影的拳头全体一齐记忆。最后再介绍两首儿歌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认为好的办法记一记。(出示课件)

  第四环节::巧设练*,巩固新知

  (1)为了让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很好的吸收,我设计了“我报月份,你听好,大月点头,小月击掌”的游戏。判断大、小月游戏的加入,使整个课堂的气氛达到高潮,学生的学*兴趣被充分调动,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

  (2)师:看谁是个聪明的小朋友,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这两道练*题。(出示课件)学生完成练*后,师生共同订正答案。

  (3)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我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练*题:小明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你知道是哪两个月吗?如果是61天?60天呢?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创建继续发展的空间。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至此,结束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本人水*有限,可能纯在不少问题,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导。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什么是面积”是北师大版版第六册第四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他们进一步学*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整个小学数学几何知识的基础内容。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因此教材在编排上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二个层次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先安排图色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入课题;接着进一步比较手掌、硬币、数学课本与练*本等实物面积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第二层次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为后继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与老教材的编排有很大不同。

  因此,教学中采用了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逐步感知,逐步体验,通过师生、生生相互间的互动作用来完成。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理解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及操作过程上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1)情境教学法:课一开始,创设“涂色”比赛形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欲望,为学*新知作了较好的铺垫。

  (2)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实物、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兴趣,愉快学*新知。

  (3)认知冲突教学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低中年级操作随意性大,对学生的操作必须适当指导启发,另外根据认知冲突论,教学中我不断设置矛盾冲突,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合作、操作学*法: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加强操作实践活动,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理解概念。充分调动学生手、口、眼等多种器官参与探究学*活动。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1、比赛活动:教师出示一个小正方形和一个大正方形,挑选男女生各一名,进行涂色比赛。

  2、学生比赛。

  3师问:你们觉得比赛公*吗?

  生:不公*,图形一大一小,大图形花的时间要多。

  师:那么图形的大小指的是图形的什么呢?(生:面、面积)

  4、引出课题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物体的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由学生感兴趣的比赛活动情景引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又很自然地引入新知)

  (二)初步感知面积概念

  1、说一说:你们生活中都见过哪些面呢?生: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冰箱的面、……

  2、摸一摸:铅笔盒的面、数学书封面、桌子的面

  3、比一比:

  ①教师的手掌和学生的手掌。

  让一个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手掌,教师同时也展示自己的手掌,让全班其他同学比一比两个手掌表面的大小。

  ②1元硬币和5角硬币。

  ③数学课本的面和数学练*本的面。

  师:我们在比它们的什么?(生:面的大小)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怎样?

  生:面有大有小。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9

  *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求*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新课改强调:学*数学知识,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我选取了学生身边和社会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进行教学。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均数的概念,了解*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均数的方法。

  情感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建立学*数学的信心。

  价值目标: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我按照三个步骤铺设教学过程:

  一、课刚开始,通过“比比眼力”的活动从实际操作层面让学生在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的过程中学会用“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的方法使得三个笔筒里的铅笔同样多。

  二、在新课部分,我安排了四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从学生感兴趣的.“套圈”游戏入手,提出“怎样比较男女生哪一方套得准一些?”使学生产生困惑,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高潮,通过激烈的讨论,引出*均数的概念。体验*均数产生的过程,从而理解*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求*均数的方法。

  第二个活动“见多识广”,围绕熟悉而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对*均数的感受,理解*均数的意义。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个活动“明辨是非”,用*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均数的意义,体验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第四个活动“一鼓作气”,学会准确估算*均数的范围以及计算简单的*均数,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用水”和安全的教育,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

  三、最后总结全课,在“智力冲浪”中设计了一次有趣的射击比赛,让学生体会*均数的变化,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让这堂课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升华。

  课堂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均数的产生,理解*均数的本质意义,关注学*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励孩子学*数学的信心。这样我们的数学将充满乐趣。但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和教学水*的有限,本节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恳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正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的第53页—54页的内容是本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学好这一内容,对于*行四边形面积等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作用。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与实际相结合,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一)心理特征:三年级的学生好学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联系和模仿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感受成功的快乐。

  (二)认知状况: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加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法、设疑诱导法、类比法。

  (一)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本课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想——验证——概括” 的过程来学*。

  (二)设疑诱导法:在讲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需要老师给予设疑诱导,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理解。

  (三)类比法: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是由一个长方形渐变成正方形,求面积的过程中得来的。

  教具:多媒体。学具: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四、说学法

  合作交流法 自主探究法 观察发现法 动手操作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情境导入

  1.首先复*两个概念,一是面积,二是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再区分1分米和1*方分米。设计意图:让同学们通过复*,为学*新知识做铺垫。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2.有四个步骤:做一做、猜一猜、验一验、说一说。

  首先做一做,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例题1,在预*纸上写出自己的方法,再交流。例 1: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想办法测量出它的面积。小组成员可能三种方法:(1)画一画(画方格)(2)摆一摆(两种摆法:一是全摆上,二是只摆一行一列)(3)算一算(5×3=15(*方厘米))

  同学们合作交流后得到共识:用乘法计算最简便。接着猜一猜,我将提问学生有什么样的猜想?有人可能会说出:这个长方形面积 = 长×宽。我会肯定这一猜想是对的,然后提问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然后验一验,学生自己根据预*纸上的3个图形(图1:3行2列,图2:2行5列,图3:4行3列),摆一摆填一填,之后再汇报结果。通过刚才的过程验证了这个猜想是对的,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最后说一说,我以例题1为例设疑诱导,找同学说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断的提问:长方形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行可以摆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说可以摆几行?(同时配合课件的演示)继续提问:这个长方形每行摆5个正方形,摆了3行,一共摆了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怎样列式计算?算式中5、3、15是长方形的什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每行摆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摆的行数是宽,小正方形的个数(即长方形面积单位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也就得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三)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首先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把一个长7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坛,渐变成边长6米的正方形花坛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得出: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接着让学生交流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否正确?最后让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竞赛能手

  2.足球场的长是80米,宽是8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3.勤学巧用

  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六、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把收获讲给大家听。

  七、板书设计

  板书简单明了,基本概况的本节课的内容。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

  教材分析:自然界和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发生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有一类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这类现象成为确定性现象,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法事先预知,即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本节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内容。通过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2)学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义,能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3)学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以及自身的体会使学生理解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学*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难点: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

  教学过程:

  1.教具准备:盒子、5个红球、5个白球、

  2.创设情境:

  元旦节晚会上,学校准备了一次摸奖活动。摸奖的规则是:在一个盒子里放一些球,每位同学都有一次摸奖机会。摸到红球有奖,摸到白球没有奖。如果请你设计,你能想出几种放球的方案?

  [设计意图] 把教材中呈现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改变为选择性更少的更现实的摸奖的情境,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板书学生的方案:

  全放红球 全放白球 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3.摸球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小组合作,进行摸球试验,并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合作要求:1.小组长组织,确定记录人和汇报人;2.摸前搅和一下,摸时不能看,按一定顺序来摸,次数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结果记录下来;摸完后,观察记录单,能发现什么。

  4.组织学生交流,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

  学生汇报试验结论,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验的。如,汇报全放红球试验时,说一说放了几个红球,摸了几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吗?为什么?

  5.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6.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仅可以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还可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根据P105图,想一想,这些事件的发生是“一定”、“不可能”,还是“可能”?

  组织汇报,说说判断的理由。

  拓展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的结果是确定的,哪些现象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7.巩固学*效果

  通过教材108页1、2两个题目巩固学*效果

  8.总结本节课学*内容

  课后反思:

  可以在做完实验总结一定、可能、不可能之后再做一次摸球的实验,首先让同学们进行猜测可能性,然后进行验证,最后再巩固总结可能性,这样会起到更好地使同学们接受的效果。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P53~55《分一分(一)》。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出发:一个苹果*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要另想办法表示“一半”,体会学*分数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其实是很多的,引出分数。进而,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等操作活动过程中“创造”分数,理解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如何在本课教学时做到位而不越位呢?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体会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为了更好实现动手操作这一教学目标,我将请学生在课前自带一些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纸、彩色笔等。

  二、说学情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初次接触,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而其实学生在正式学*分数以前,“一半”等名词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

  三、说教法、说学法

  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脉络,以课标精神为指导,我将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能力,通过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上述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我预设如下三个教学环节,首先我来说说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起兴趣”。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互动”游戏。我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有些数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使教学从整数很自然的`过渡到分数。

  游戏介绍:老师和大家做个互动游戏,游戏规则是回答问题不用嘴,答案是几用拍手表示。老师把4个苹果*均分给笑笑和淘气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如果把2个苹果*均分给笑笑和淘气,每人分得几个?如果只有一个苹果给两个人分,每个人分几个?用什么方式表示呢?

  “用什么方式表示‘半个’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引领学生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理念,我把此环节分成四个知识进行教学:第一个知识点认识二分之一。

  第一个知识点我主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什么方式表示半个?”接着再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把有代表性板书出来,然后进行对比这些表示方式,哪种更简便,更合理?最后我向学生介绍全***用的“一半”用1/2来表示,并揭示课题。

  《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依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上教学过程,在这过程中,展示了学生不同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了从运用自己符号表示到运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过程,感受学*分数的必要性。

  在学生认识分数之后,我开始讲解1/2的读写法、分数各部分名称。

  把后面的知识先学了,目的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对分数形成一个初步的表象,为下面加深分数学*奠定一定基础。

  在当学生对分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预设了第二个知识点“找一找”。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体或事物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你能找一找吗?设计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把刚学*的“分数”的概念,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拓展了学生印象中“分数”概念的外延,使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认识,我预设了第三个知识点:提高认识,强化*均分。

  这个环节我采用让学生拿出自带的纸,任意选择其中一个张图形,然后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表示1/2。交流时注重引导学生明确“一半”也就是说分成的两份要一样大小。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状况入手,让学生自选图形完成,通过涂、折、找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观,巩固学生对“*均分”的理解,加深体验分数的意义。

  为了加深认识与体验分数的产生过程,我预设了第四个知识点:进一步探索研究,拓展分数的意义。

  师:你还想认识哪些分数呢?请拿出正方形纸折一折,用涂色部分表示你想认识的分数,并和小组内同学说说它的意义。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把想认识的分数读、写出来。

  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以上环节,其作用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想认识的分数,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励,在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基础上,进入第三个环节:通过练*,进一步感知、认识分数。

  我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54页的“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

  我预设以教材题目为练*,体现以教材为主的教学理念。通过设计“折一折”这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为了对分数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我预设了第四个环节课堂延伸,拓展体验。

  此环节我设计了2个伸缩式的*题:第一题是,同学们创造的分数是十拿九稳,我们这样的班集体真是百里挑一,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简直是十全十美。用抢答式说联想到分数。体现了学科的整合。第二题:让同学们观看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图片。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给学生一个思维开放的空间,让学生自身水*、能力得以展现。

  小孩子学得快,遗忘得也快,及时回顾所学知识,可以使加深对新知的印象。为此我预设了第五个教学环节:反馈与总结,这一环节通过说学生说说通过一节课学*之后的收获,再请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事物,让学生明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的精

  不足之处,学生用描述性语言叙述分数的意义时,语言还要再规范一些,在明白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新授时间再紧凑一些,给练*的说理再留有一定的空间,会把教学内容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3

  说教材:

  一、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其他*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本单元概念较多,也较重要。另外还有四个例题,分7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中注意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以达到活用教材的目的。

  1.变概念的机械学*为有意义学*。

  在数学概念学*中,机械学*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更不理解与有关概念的联系。有意义学*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通俗地说,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实验,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单纯的接受学*,而且是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倾向,有必要选择适当的内容,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尽管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人们*时对面积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中要重视对面积的估测如“估计本班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米。”“估计课本封面的面积,在小组中交流估计的方法。”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2、比较面积单位的大小,及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教学难点;

  1恰当选择面积单位,估计物体面积的大小。

  2、给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在探究中体验。

  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过程教学,这是一个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台,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使数学学*从“文本学*”走向“体验学*”,就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本单元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说说多媒体教室和你的房间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媒体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的房间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生活情景,体现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及学*的积极性。

  2. 直观演示法

  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面积单位的进率时,利用媒体直观演示把1*方分米的大正方形划分成100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帮助学生理解1*方分米=100*方厘米。

  说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

  (1)操作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

  作和多种感官参与来激发学*兴趣。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例如在认识“面积”这一概念时,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面图形,让学生知道*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在实践操作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在学*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进行了操作练*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2).自主探究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规律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实验,自主探究的方法来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先用1cm2小正方形拼图形,在拼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宽有关系,再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面积的含义,面积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3)合作交流法

  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说说各自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拼摆收获: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和有意义的材料,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也较重要。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形成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说说我的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面积与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初步形成这些单位的实际大小概念,学历运用各种估测方法比较面积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从物体表面大小和*面图形的大小两方面理解面积的大小。了解统一面积单位是必要性。

  教学策略:面积的概念可以从比较物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比较*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引入。前者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寻找直观比较的对象,如课桌桌面,课本封面,黑板大小,练*本封面等等,从中还能比较自然地引出两种直接比较物体表面或*面封闭图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观察比较,二是重叠比较。一般来说,当物体表面或*面图形大小差异明显时,可以观察比较;当大小相差不大难以观察得出结论,而物体又便于叠合时,则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

  学*面积单位,先由第教材70页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让学生理解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再介绍常用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规定,并通过多种活动:“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1*方厘米?”“用手比划1*方分米的大小。”“试一试,1*方米的正方形能站下几个同学?”让学生感知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背景

  本课的学*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学*这节课之前学生已学过这三个知识点:

  1、三位数乘一位数,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乘法。

  2、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3、三位数乘两位数。因些这节课的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出发,引导学生由旧知迁移到新知。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列竖式计算的简便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惯。

  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列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由其是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难点:这种简便写法的算理

  三、说设计理念

  1、在生活情境中进行计算教学。既可以提供学生感兴趣的学*材料,也可以让学生明白学*计算来源与生活问题,也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

  2、以自主探索的学*方法为主,让学生自主的利用旧知迁移出新旧。

  3、注重算法多样化,和算法简便化,但又不拘泥与让学生使用一种算法。

  四、说教学设计

  计算课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枯燥和乏味的,所以我在教学时尽量让计算的素材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联系在一起,既达到提高学*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明白学*计算来源与生活问题,也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但三位数乘两位数,因为结果比较大,而且还要是中间或末尾有0,这样的计算背景,学生*时的生活很少接触到。所以我设计时也为这个问题而烦过,如果不创设情境,直接引出计算例题,这样就比较枯燥,如果为情境而情境,不切实际的造一个情境,那又有背数学和生活相联系。应该说我还是幸运,在我上课的.前一天四3班刚好是第一次去阅览室看,所以我的教学情境也就从阅览室里展开。课前谈话我也有意出示了前一天学生看书的照片,然后谈谈在新阅览室的感想,然后自然的引入课堂。接着我出示了一组阅览室信息,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并列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算式。达到从生活情境中提练出学*内容。

  接着我让学生比较这三个算式与前一课学*的区别,明确这节课学*的目的。又让学生回忆0在乘法中的特点,特别是复*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和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算理。为下面自主探索迁移作知识准备。

  然后我让自主尝试探索末尾有0有乘法,并为学生设计了一张表格,表格中有学生喜欢的方法也有方法一、二,体现算法多样化。然后让学生自己上台来给大家展示各自的算法,并讨论比较那种算法更简便,从而总结出末尾有0的乘法列竖式的简便方法。为了解决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在这个环节里又有针对性的设计了两个练*,一个是0和非0的对位,还有一个是积末尾补0。在教学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因为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所以我直接让学生在两个问题中选择一个解决。重点强调了因数中间0不能漏乘。

  在练*方面,我设计了看谁的眼睛亮,通过找错误,再次突破本课的重点。一题是因数末数一共有二个0,而积的末尾应该有三个0。还有一题是因数中间0不乘的。第二练*的围绕课开始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对阅览室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引出两个合理的建议,并渗透了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在最后一个问题还渗透了乘法的估算和13乘105,两位乘三位数第二个因数中间有0有乘法。因为新教材的乘法第二个因数只学到两位,所以我本来想这块内容当作是拓展内容的。

  五、反思

  1、在列竖式时用口算的方法来列可不可以。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一)地位:《买书》一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认识了小数并会读写、比较数的基础上学*的,本节课安排的是计算人民币适用过程中的小数加减,学*本节课对学生进一步学*小数的进位加、退位减以及后续学*小数的抽象运算奠定基础。

  (二)目标:1、结合“买书”的具体生活情境,探索没有进位或退位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2、通过交流活动,让全体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3、能用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重点:探索并掌握小数加减的算法,能正确计算

  (四)难点:理解小数加减的算理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来学*数学。因此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观察、发现、应用的过程。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学*。

  三、说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去书店买书的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从中获取数学信息。(设计意图: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兴趣)

  二、交流互动,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完成,第一个层次:学*小数加法。当学生从情境中获取信息后让学生根据题中的问题独立审题,尝试列式,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能够列出算式。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算法,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结果,接着通过组际之间的汇报交流想法,生生互动,掌握算法。最后采用师生交流的形式以“三种算法有什么共同点?小数加法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这几个问题展开,从而明晰算理。

  (设计意图: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在遇到新问题能转化为熟悉的已知问题加以解决,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列竖式,并运用元、角、分的知识解释算理)第二个层次:学*小数减法:

  有了前面小数加法的学*基础,这个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交流汇报为主,让学生根据题中的两个条件,尝试提出数学问题即:数学世界比童话故事贵多少元?然后尝试用竖式计算,在计算的基础上,尝试总结方法。(设计意图:运用类推的方法探究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训练应用,解决问题

  本环节分三个层次展开:

  1、基础练*,巩固方法。让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1.2元+5.7元6.8元—5.1元

  2、综合应用,形成能力: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

  一只玩具小熊4。2元,一辆玩具小汽车15.40元,(1)买这两个玩具共花多少元?(2)玩具小熊比玩具车便宜多少元?

  3、拓展应用,提升能力:每个玻璃杯13.60元,每个陶瓷杯10.20元,每个塑料杯6.10元,20元买两个杯子,可以怎样买?

  (设计意图: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提升能力的目的。)

  四、回顾整理,总结提升

  以让学生谈收获展开本环节,达到对知识的回顾、整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2)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简单的排列。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这节内容重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逐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学*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思考,探索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符号感。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从而增强对数学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四)说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练*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动手实践,独立探索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三)课堂练*,巩固新知

  (四)归纳小结,拓展新知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简单排列

  3种点心2种饮料

  3×2=6(种)

  饮料的种数×点心的种数=搭配的种数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2

  本学科、本学段的课标要点或本单元(章节)教学的具体目标:

  1、通过观察年历,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年、闰年,以及季度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年、闰年的天数。

  2、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

  本年级学生现阶段学*情况的调研分析以及教学注意事项:

  有关时间单位和记时方法的教学,从一年级就开始了。一年级(上册)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认读钟面上的整时或非整时的时间。三年级(上册)了解24时记时法,进行两种记时法的相互改写,计算经过时间。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联系,*年和闰年。

  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的,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等时间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之中,学生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但这部分内容知识点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学*内容:

  教学内容大致分成三段:

  第一段教学年、月、日以及相关的大月、小月等内容;

  第二段教学*年、闰年、季度等知识;

  第三段是实践活动。

  学科知识结构或单元知识点重点难点:

  知识点:

  一、掌握年、月、日之间的换算关系,知道一年有12个月,了解各月的`天数。

  二、了解*年、闰年、季度等知识,会计算一年的天数及各个季度的天数。

  三、看懂年历、月里表,了解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一些纪念日和节日的日期,进行简单的有关时间的计算。

  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单元教与学具体方法建议: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先借助年历卡等学具去自主探索,发现更多的与“年、月、日”有关的知识,再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相互补充,相互质疑,逐步完善相关的知识。这一过程必需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根据学生的发现,帮助学生有序、分层地归纳,使知识逐步形成体系,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同时在引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如何去探索、发现,进而提高学生自我学*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1-92页的内容, 完成练*二十中的1-2题。

  二、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结合情境初步理解以米或元为单位的一位小数的含义,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整数和自然数。

  基本技能:能正确地认读写一位小数,并用小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基本思想:让学生在经历在生活中体验小数的含义过程中,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渗透抽象和“迁移、识转化“等推理的数学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在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惊醒数学学*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与态度:进益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理解以米或元为单位的一位小数的含义,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能正确地认读写一位小数,并用小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难点: 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并用小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谁能说一下,下面这些数是什么数?

  1/2 、2、 35、 100 、2/4 1/3 、

  生: 1/2 是分数;2是整数; 35是整数 ; 100是整数; 2/4 是分数; 1/3是分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像 2、35、100这样的整数,还学过像 1/2 、 2/4 、 1/3.这样的分数。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数?

  生:数字中带小圆点的数

  师:数字中带小圆点的数我们叫做“小数”,你在哪里见到过小数呢?

  生:在超市,每样物品多少钱有小数;

  也是在超市,物品的重量在电子台秤上也有小数

  量身高时,我的身高是1.35米。

  量体温时,我的体温是38.5度

  师:同学们真的很善于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小数,小数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很紧密,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小数,好不好?(板书课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结合情景,认识小数的读写。

  1、小数的认识

  师:老师也找到了一些有关小数的信息,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1:这些数中间都有小圆点

  生2:小数点前面有数,小数点后面也有数。

  师:同学观察很仔细。像3.45 0.85 2.60 36.6 1.2 和1.5 这样中间有一个小圆点的数,叫做小数。

  师:下面谁在能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小数?

  生1:我的视力是1.5

  生2:数学书的价钱是7.20元

  生3:我看到大瓶饮料是1.5升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小数,说明小数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小数。

  2、以3.45为例介绍小数的读法

  师:我们认识了小数,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谁能试一下?

  生:3.45(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读作:三点四五)

  师:小数的中间这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是小数的重要标志。我们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前面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的部分是小数部分。

  多媒体再次出示商品标签、体温图片等图片,

  师:请同学们来试读其它的小数

  生:学生读出小数。(结合具体的情境,学生读出小数,体会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师: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小数,谁能说一下我们应怎么读小数呢?

  生: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部分要按照顺序读出每个数字。

  (三)教学例1。

  师:学校组织同学们测量身高,王东的身高是1米3分米,只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王东的身高? 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生1:1米我们会用1米来表示,但3分米怎样用米表示我们组就不会了。

  生2:应是1.3米,1米用1表示,3分米是0.3米 ,加起来就是1.3米

  师:为什么3分米是0.3米你能给大家讲解吗?

  生:把一米分成10份,一份就是1/10米,也是0.1米

  师:刚才这名同学说的非常好,其实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板书)

  生: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1分米是十分之一米

  师:1/10米我们还可以写成0.1米。请同学们一边观察米尺,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

  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1分米是(1 )/(10 )米,还可以写成( 0.1 )米。

  3分米是( )/( )米,还可以写成( )米。

  师:你还能仿照上面的例子,说几个小数吗?

  生1:8分米是8/10米,还可以写成0.8米

  生2:6分米是8/10米,还可以写成0.6米

  师:小红身高1米3分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为什么?

  生 :1.3米。因为1米是1米,3分米是3/10米,也是0.3米,1米3分米也就是1.3米。

  4、通过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的含义

  师:1分米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1分米和0.1米的关系是什么?

  生: 1/10米=0.1米

  师:3分米是3/10米,还可以写成0.3米。怎样用式子表示?

  生: 3/10米=0.3米

  师:如果老师去掉每个式子中的单位名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1/10 = 0.1 3/10 = 0.3 (板书)

  师:谁来读一读这几个式子。

  师:根据上面的规律,谁能很快地告诉老师:4/10=( ) 7/10=( ) 9/10=( )

  生:4/10=(0.4 ) 7/10=(0.7 ) 9/10=( 0.9)

  师:通过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生1:等式左边都是十分之几,等式右边都是零点几

  生2:十分之几就可以写成零点几

  师:在线段图上,你能很快的找到0.2 0.9 吗? (学生理解分数和小数的关系后,脱离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完成课本92页做一做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朋友聚会,小数进入蓝房子,不是小数的进入粉房子。

  师:动物朋友举行聚会,小数进入蓝房子,其它的数进入粉房子,谁能说一说这些动物都应进入那个房子呢?

  2、多媒体出示课件练*二十课件

  师:请同学们读出下面的小数,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来读这些小数的?

  3、我来填小数

  (1)用小数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

  师:谁会来填这些小数呢,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四、了解历史,拓展知识

  我国古代用小棒表示数。为了表示小数,就把小数点后面的数放低一格。如3.12的表示。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最早使用小圆点作为小数点的是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 还有一部分国家是用逗号表示小数点的。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非常不错,谁来说一下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数”家族的一个成员---小数,小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对于小数你还想知道哪些?下课后同学们可就感兴趣的问题查查资料。在以后生活中,请同学们多观察小数并正确使用小数。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的方法,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逐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惯。

  二、说学情

  本节课有关分段的知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虽然在生活中略有感知,但没有作过系统地思考与分析。因此,在教学时,主要借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归纳整理,感知分段的一般规律,为以后教学植树与喜迎新年的内容做准备。

  三、说方法

  我设计这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三个方法

  (一)加强动手操作 促进思维发展

  我设计本节课的重点就是通过动手操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动脑,思维得到发,主要起到三个作用

  1、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情感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如果让学生从教师的语言——黑板——教师的动作中去接受知识,模仿思维,时间稍长,他们便因单调感到乏味。因此,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一方面可使学生手、口、脑、眼、耳多种感官并用,扩大信息源,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性。基于上述几个原因考虑,我在课开始部分就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剪绳子出发,为他们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让他们通过与同伴合作剪彩绳,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感。接着又让学生通过动手画线段图等一系列自主活动,由浅入深,充分利用动手操作的直观具体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出一个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思维氛围,有利于学生思维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与逻辑性

  分段这个抽象的数学问题,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虽然在生活中略有感知,但没有作过系统地思考与分析。而且,我班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时,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课中我让学生通过剪一剪(一根彩绳剪四次,五次、六次、分别剪成几段呢?)和画一画(假如剪7次,可以剪成几段呢?)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段数与剪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又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分层揭示分段的规律,让学生参与了规律形成的'思维全过程,学生概括起来言之有物,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3、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效率

  我认为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和效率,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在探索段数与剪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时,让学生通过想办法用线段图来表示“假如剪7次,可以剪成几段呢?假如剪7段,要剪几次?”时开拓思路,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提高思维效率。

  (二)让学生学会用线段图来分析解决数学问题

  我认为画线段图是解答应用题的最好拐杖,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教会学生画简图,”让学生会用画线段图来描述情节,分析题意,归纳结论,运用结论,解决问题。这在“思维过渡”中很好地起到“船”和“桥”的作用。

  (三)提供小组学*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我想,生生互动最好的方法是小组学*。我把全班学生根据各种差异分成若干个小组,随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力量大,同学之间要相互合作,让合作成功的小朋友来交流他们的做法,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学*中非常需要合作;因此课上我安排了多次的合作学*,让学生在集体中获得成功,体会合作学*的好处,从而愿意合作。同时也能让学生与同伴的合作交往中增进情感,增强竞争意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的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学生初步理解了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的基础上来学*的,信息窗的情境图分为两部分,分别呈现了厨房和卧室的一角。厨房里有灶室、锅、抽油烟机等物品;卧室里有桌子、椅子、书橱等家具,每幅图的下面都附有数据说明。拟让学生在感受布局协调的同时,了解设计上的科学性,由此引入对小数加、减法的学*。学好这节课的知识,对今后进一步的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小数加减法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合作、探究等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合作探索的学*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实情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为主,再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间的互相补充,评价等方式为辅,帮助学生学*,从而达到学*目标。

  五、说学法

  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以下学法的指导。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借助学生常见的家居常识设置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提出“抽油烟机距地面有多高”,“一张0.7米得书桌该配多高的椅子”的问题,激发学生学*小数加减法的兴趣,从而引入本节内容。

  2.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让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重视学生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前提是,是学生逐渐的`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自主解决问题。

  六、说程序

  测量内容

  灶台的高度

  锅底到火口的距离

  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

  书桌的高度

  桌椅高度差

  测量结果

  (一)交流信息,导入新课

  谈话: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回家实际测量一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出示表格),谁来说说你的测量结果?(学生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从本课的知识点,交流情况加以评价。

  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测量的数据,教师合理评价,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谈话: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张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组数据(出示信息图及数据),这些数据可都是通过科学验证得来的。

  1、独立思考:读一读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小组合作,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可能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

  (1)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2)灶台的高度和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一共是多少米?

  (3)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4)书桌高度比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高多少米?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筛选问题并板书:

  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引导学生看着数学信息提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互相交流问题,激起思维碰撞的浪花,为成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算式。

  板书:0.7+0.6=0.7-0.3=

  2、合作探索小数加法。

  谈话:仔细观察这个算式----0.7+0.6=?你准备怎样计算?请大家先独立试一试,再在小组内交流。

  可能学生会出现如下算法:

  (1)0.7米=7分米0.6米=6分米

  7+6=13(分米)13分米=1.3米

  (2)把小数化成分数后计算

  0.7米=7/10米0.6米=6/10米

  7/10米+6/10米=13/10米=1.3米

  (3)竖式计算:

  米分米

  0.7

  +0.6

  1.3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评价。

  3、教学竖式计算。

  引导学生关注竖式计算,讨论:这样写对不对呢?

  得出:0.7米和0.6米不够一米,所以整数部分是0;根据米和分米的关系把数位对齐写出竖式。

  提问: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说明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计算时是怎样想的,启发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思考:计算小数加法和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

  观察和思考是数学学*不可缺少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思考,探究小数的加法,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从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探索成功的喜悦。

  4、自主探索小数减法

  谈话:你能用我们计算小数加法的方法,试着做一做这道小数减法题吗?(绿点标示问题:0.7-0.3=)做完之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可能学生会出现和计算小数加法同样的方法,注意算法多样化)

  学生汇报,自己总结,优化算法,教师重点引导理解小数减法的意义,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迁移小数加法竖式计算的经验,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集体交流,优化算法,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计算中用0占位的理解。

  5、学*整数减小数

  谈话:你知道1米比0.3米长多少吗?(同桌互相讨论,独立解答)

  交流:10分米减3分米等于7分米,7分米就是0.7米;用竖式计算。

  (对“1写成1.0”,学生可能想不到,教师可以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整数减小数,学生计算起来相对较难,先让他们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理解算理,学生容易接受,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自主练*、巩固新知

  1、算一算(课件出示自主练*第一题)

  学生以比赛闯关的形式,进行计算,哪个小组做得快做得对获胜。

  2、解决问题(自主练*第3题)

  谈话: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独立解决,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说说是怎样想的。

  采用闯关比赛、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巩固练*,避免计算教学的

  单调与枯燥,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学*的机会,进行知识的交流,情感的传递,体验成功。

  3.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数学的大课堂,并且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惯,因此我选取了一个有趣的题来巩固所学知识,肯定能激发出学生练*的欲望,题意为:每人做几个纸团,每个纸团里写一个一位或两位小数,两人一组,将准备的纸团放在一起。每人每次从中摸出一个纸团,摸出较大数的人算两数的差,摸出较小数的人算两数的和。

  我认为以这种形式出现比单纯做计算题要有趣。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三级年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什么是周长》。 2、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始学*的。是学生以后学*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在整个几何知识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

  二、说学生:

  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学*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各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由于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描一描”﹑“摸一摸”图形或通过物体的边线来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学生在学*过程中对周长意义里“长度”含义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但低年级学生对身边的、有趣的学*内容特别感兴趣。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等生动的学*过程中建构新知。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

  1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在“描一描”“摸一摸”等学*活动中培养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估腰围、测腰围的过程中培养估测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2)、教学难点是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五、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估一估”等丰富多彩的学*活动,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准备了各种

  *面图形的图片,多媒体课件测绳等教具,同时让学生采集树叶,准备软尺,彩笔、直尺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指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理念,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三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创设了森林里举行“森林运动会”马上要举行的是小蚂蚁短跑比赛的情境,用小蚂蚁的话来告诉同学们:它跑了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从而引出新课。通过实践这一环节,

  2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我设计了

  (1)画一画

  让学生用彩笔画出手中树叶的边线,并说出打算用什么方法画。学生画好后选一幅贴黑板上。课件出示小蚂蚁说的话,然后问学生:它的话中哪个关键词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周长。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这时候再让学生能从我们身边找些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2)小组活动:找一找,摸一摸课桌面的边线

  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从已知的图形或物体上去找、摸周长,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设计思路,也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周长在图形上”,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周长的认识由事物上升到了半抽象,再让学生去摸一摸,学生对周长这个概念就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师生小结板书周长的概念: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3)思考、讨论。

  课件出示:”<”有周长吗?

  引导学生根据周长的含义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1、联系实际,巩固新知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听见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而我做了,我就理解了。依据这样的教育理念,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先估计老师的腰围,然后动手量一

  3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量。首先用课件出示测量注意的问题,接着学生互相量腰围,及时反馈量的情况,激发学生学*兴趣。

  在这个时候,我向同学们灌输发展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的思想,让其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惯。 5。拓展联系,深化新知

  为了及时巩固内化新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我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和生活化。我设计了三个环节的练*

  第一题:课后练*1:描出不同图形(不规则)的边线这是为了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第二题:课后练*2: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行四边形、梯形的.周长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学*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了解学*数学的价值。

  第三题:出示练*3:比较几个不同形状图形的周长是否一样。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课堂小结

  通过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周长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7、布置作业

  (1)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

  (2)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为12厘米的图形(每格边长1厘米)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再来说一说我的板书:

  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求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简洁美和逻辑美。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7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观察物体》的第一课时《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本节课的教学我打算分如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课前谈话。

  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哪位小朋友愿意来作一下自我介绍?(由学生自愿上台介绍)

  这时师肯定:面对大家,落落大方,真不错!我们跟人打招呼就应该这样正面对着别人。还有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作一下自我介绍?(再请一位学生上台自我介绍)

  师再次肯定:非常自信的正面对着大家,真是一个好孩子。这时老师站在一侧说:你能转过身来让老师认识一下吗?并问其他学生:现在你们看到的是他的哪面。 (侧面)。

  这一课前谈话的设计,不仅能消除学生紧张的学*情绪,而且能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学*重点和难点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新课的学*埋下伏笔。

  第二步.导入新课。

  首先谈话:以前上课都是一个老师在讲,今天这节课我们改变一下方式,老师准备请张老师跟我一起来和同学们上课,大家欢迎吗?(欢迎)那么请看录象,从而引出张老师上课的导入片段:美术上画同一物体杨桃,却得到了不同的画面,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引导学生复*旧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会得到不同的答案,这是我们以前学*的观察物体,今天我们继续学*观察物体,从而导入新课。

  第三步.探究新知。

  1、认识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录象,由张老师带领学生观察教室的书柜。提问:你能指出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接着我组织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书柜并讨论哪里是正面,哪里是侧面,哪里是上面。最后,再由张老师总结:一般情况下,有门的是正面,左右的面叫侧面,柜顶上的`一面叫上面。

  (从学生熟悉的教室场景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练*

  播放录象:生活中有许多类似图书柜的物体,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哪里是他的正面,哪里是他的侧面,哪里是他的上面。下面我们就来看想想做做一,你能指出洗衣机和冰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接着由我组织学生讨论完成并谈谈是如何思考的。最后再由张老师总结,拼出图形。

  (这样的演示既清晰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体现了从直观逐步抽象过度的过程,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3、认识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录象:由张老师抛出疑问洗衣机,冰箱的上正面、侧面和上面是相对固定的,不受位置的改变而改变,那么长方体模型我们该如何确定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呢?接着组织学生同桌讨论交流,由于观察的方法不同,学生会得到不同的答案,需要对其进行观察的指导。我就适时请出张老师对学生进行观察的示范、指导,并完成想想做做3你能说出下面正方体、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再次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接着由张老师作出总结并提问:桌上这个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又各是什么颜色的吗?改变它的位置你还能说出来吗?最后再由张老师来总结:观察者的位置不变,改变物体的位置,观察到的图象也会发生改变。

  4、练*

  首先播放录象:出示图书柜图,问:这两幅图分别时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几个面?

  学生判断,并在小组里说说理由后组织学生下位观察验证自己的想法。

  最后由张老师总结:观察者站的高矮不同,观察到物体的面也会不同。老师的个子高,她站的位置可以看到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而学生个子矮,她只能看到图书柜的正面和侧面,看不到图书柜的上面。

  (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猜想、验证,得出结论,不但解决了本课的一大难点,同时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5、活动。

  (1)观察文具盒。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文具盒,先坐着观察,再站着观察,然后下位从不同方位观察并思考:在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一个面?在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两个面?在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三个面?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先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因为正方体、长方体每两个是相对的,看到了上面就看不到下面,看到了正面就看不到后面,看到了左面就看不到右面,所以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2)观察正方体。

  观察正方体,从它的正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图形?从它的侧面看呢?上面呢?为了能准确的研究,先请张老师进行观察前的指导然后再组织学生按老师示范的方法观察、活动。最后还是由张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从正方体的每一个面观察得到的图形都是正方形。

  (3)观察两个正方体。

  同桌两人合作,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横着摆成一个长方体,再从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说说分别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图形。同桌两人讨论,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然后由张老师总结。

  (4)游戏拍照片。

  首先播放录象:由张老师提出拍照片的要求:(1)只拍到粉笔盒的正面;(2)只拍到粉笔盒的正面和右侧面;(3)粉笔盒的正面和左侧面和上面都要拍到。紧接着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该站在粉笔盒的哪面拍呢?说说你的想法。然后再组织学生活动验证。

  第四步.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物体,你有些什么收获?请大家课后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看看各能看到几个面,说给别人听一听。说到这里老师想到了一首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呢?联系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想一想,也可以请教你 的爸爸妈妈。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导。谢谢!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在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提供了思维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来展开的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米、形成正确的表象,并会应用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2、情感目标:

  通过自主学*获得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3、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表象。

  2、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法、学法。

  1、活动教学法:

  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行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2、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识的起点。教学中要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直观经验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两把不同的尺子,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2、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大小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来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

  (二)探索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的面积。

  (1)观察身边的很多物提,比如黑板、红旗、桌椅、书本等,让学生指出他们的表面在哪?

  (2)让学生比较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便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板书)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1)课件出示各种规则及不规则封闭图形,让学生说出什么是封闭图形。

  (2)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概念:

  通过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和封闭图形大小的认识,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面积的概念。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识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

  ①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比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①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②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方厘米的正方形,1*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方厘米、1*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⑤试一试:1*方米的土地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指定不需要学生的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四)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2、第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练*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五)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六、说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表面

  封闭图形

  常见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面积的概念和常见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的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9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理解并掌握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周长。

  教学难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尺子、长方形纸片、照片、长方形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一件玩具衣服5元,一条玩具裤子3元,买两件衣服两条裤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思考,得出三种方法:

  ①5+5+3+3=16(元)

  ②5×2+3×2=16(元)

  ③(5+3)×2=16(元)

  强调第三种算法,5+3就是一套衣服,有两套,所以要乘2。

  二、谈话导入。

  1、我拍了许多照片,其中有一张老师特别喜欢,想给它加个框保存起来。可是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麻烦,不知道该锯多长的木条才能刚好做个框,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引导学生说出要求木条的长度,其实就是求长方形照片的`周长。

  3、师:在生活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多,比如给礼盒加一圈花边,要算花边的长度,用彩带布置教室,要算彩带的长度,这些都要用到我们今天要学*的长方形的周长的知识来解决。

  4、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周长

  三、探究新知。

  (一)、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

  1、向学生介绍在长方形中较长的边叫长,较短的边叫宽。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

  通过改变长方形的摆放位置,让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它所处的位置无关,与长短有关。

  2、让学生轮流向同桌摸出手上的长方形纸片的长和宽,另一个同学判断对错。

  (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1、让学生量出长方形纸片的长和宽,并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它的周长。

  2、集体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①6+4+6+4=20(厘米)

  ②6×2+4×2=20(厘米)

  ③(6+4)×2=20(厘米)

  第三种方法中6+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2?

  通过与课前准备中的题目的类比,让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相当与衣服,宽相当与裤子,一条长加一条宽就相当与一套衣服,我们可以说是一套长和宽,有这样的两套,所以最后要乘2。

  3、对比这三种方法,从中择出最优的方法,并归纳出: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四、巩固练*。

  1、完成课本P42做一做第1。

  2、完成课本P44第1题的第一个图形。

  3、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有一面靠墙,要围上篱笆,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通过看图理解题意,让学生自己得出靠墙的那边不需要围篱笆,所以只要算两条宽和一条长,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计算这个图形的周长。

  同桌交流,通过移补,让学生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看做长方形来计算。

  五、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后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要灵活运用,这样既能节省材料又避免不够时反工。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又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和乘法估算”的继续学*。教材在编排时注意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分析、比较,从而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和计算方法。为学*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打基础,也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的学*作准备。因此,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册的一个重点,对今后进一步的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还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我们不仅要设计色彩鲜明的课件和情境进行教学,而且还要使他们感受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一种需要。

  三、学*目标的确立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3、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使学生体会到用竖式计算比口算更方便,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学*的快乐。

  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

  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算理。

  四、说学法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地应用。同时还指出,在学*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通过估算和计算,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只有将计算教学置于现实问题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问题融于一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学*计算方法,才能让学生切实的体会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并且感到数学学*的乐趣。同时也设计了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的学*情境,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给学生创设了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逐步的加深对算理和法则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轻松地获得新知识。="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

  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了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background:yellow;">

  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background:yellow;">

  五、教学流程预设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尽可能把实践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3分钟)

  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41×717×5

  这是上册我们学*的一位数乘多位数,这节课我们来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板书:笔算乘法)通过今天的学*希望大家能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background:yellow;">

  二、以标导学解读探究(15分钟)

  1、自学例1。

  自学提示:

  (1)自学例1后说一说图中展示的内容是什么?怎么列式?

  (2)观察乘法竖式:

  ①先用谁乘谁,怎么乘?说出计算顺序。

  ②再用谁乘谁,怎么乘?说出计算顺序,怎么照位?

  2、自学反馈:指名让学生说老师边板书。

  24

  ×12

  ————————

  48__24×2

  24 __24×10

  ________

  288

  24×12中的12可以分成几部分?怎样求出这两部分的得数?

  得出这样便于口算的道理,也为帮助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埋下了伏笔。与此同时也允许学生把12用他们认为更便于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另一种是直接用竖式计算。竖式的摆法学生肯定没问题,对于第一步如何计算也难不倒学生,关键是第二步、第三步,通过学生自己探索算法,让学生弄清第二步、第三步为什么这样写?根据学生的汇报,强调书写格式并板书,用个位上的2去乘24,乘得的积是表示48个一,积的末尾要和个位对齐;用十位上的1去乘24,乘得的积表示24个十,乘得积的末尾要和十位对齐(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这样利用迁移原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算理和算法的认识和理解,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突破了教学难点。)

  3、教师点拨:

  笔算乘法时:(1)从个位乘起,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上的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得数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上的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得数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

  (3)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完成63页的做一做。

  同桌互相检查。

  口答:

  A、计算23×13时,先算()个23,再算()个23,最后算()="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

  B、计算41×21时,先算()×(),再算()×(),最后算()="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

  2、拓展练*

  书柜桌子椅子

  44元43元12元

  (1)买12个书柜要多少钱?(2)买21张桌子要多少钱?

  (3)买14把椅子要多少钱?

  四、梳理知识总结反思(1分钟)="background:yellow;">

  今天我们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谁能说一说计算过程。

  五、课堂检测(7分钟)

  1、笔算下列各题。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并改正过来)

  34232242

  x12x21x21x21

  ————————————————

  68432242

  34624484

  ———— ———— ———— ————

  102663482882

  3、长途电话的收费标准为每分钟1元2角,爸爸打长途电话共用了14分钟,应付多少钱?

  思考题:(6分钟)

  1、明明在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时,把第二个因数22个位的2看做5结果比第一个因数多出11,这两位数的乘积应是多少?

  2、海龟出生后体重*均每年增加100克,40年后它的体重将增加到4080克,你知道它刚出生时有多少克吗?

  六、教学建议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background:yellow;">

  2、重视对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的严密性、逻辑性的引导。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的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五、教学具准备

  学具:每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两分米长的绳子。

  六、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利用小朋友们喜欢的《西游记》的故事创设一个分东西的情景。同时播放背景音乐。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和沙僧找水喝,没想到,他俩找到了一个大西瓜,他们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了,就商量着和沙僧先吃掉这个西瓜,可是俩个人该如何分西瓜才公*呢?

  (二)学*新课、探究新知

  1、 引入“一半”,引导学生经历分数“从整体知识到分数

  知识”的数学化过程。

  (1) 学具操作,理解“一半”

  先让学生说一说该如何分西瓜,怎样知道是“一半”, 然后通过折圆形纸片的一半,强调*均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均分,明白只要把一张纸*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这张纸的一半。为下一步理解分数的的意义打下基础。

  (2)发挥想象,创造符号,表达“一半”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通过画图、写字或者写数字等方式创造出表示一半的符号。

  学生自由活动,小组交流,展示,让学生说出理由。表扬学生的创新精神,着重针对画图的学生作品讲解。

  在小结中总结三个共同特点,第一,都注意到了*均分;第二,都*均分成了两份;第三,都取了其中的一份。(师边说边板书—,2,1),引出在数学上,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数学上把像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中间短短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均分;分数线下的“2”表示*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让学生齐读分数。

  (3)进一步理解1的意义:

  ①让学生动手用各种图形来表示出1/2,体验不同折法。

  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的1/2。并启发思考: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 来表示,那是为什么?理解只要把一个图形*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没有*均分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些反例来突出“*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这一环节着眼一个“动”字,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主

  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 的表象,建构1/2 的意义,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也为后面学*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故事衔接,深入认识分数

  (1)就在猪八戒和沙僧准备分西瓜的时候,孙悟空从天而降,批评了他们,八戒只好求饶,说西瓜四个人一块吃,你能帮他们再分一分吗?通过故事的发展,自然引出对1/4的认识。

  (2)动手操作,创造1/4.

  通过折长方形纸片的1/4,加深对此分数的理解。

  (3)利用图形,探索其他分数

  ①让学生利用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请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②继续创造几分之几

  我们知道猪八戒是最馋嘴的,我们帮他们把西瓜分成了四份,可是猪八戒一不留心吃掉了两份,它吃掉了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学生思考,展示交流 重点理解:里面有几个?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 基础练*:让学生辨别图中阴影部分可以用1/2表示2414吗?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2、 提高练*:让学生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学以致用。

  3、 拓展练*:一条长1米的绳子,把它*均分成10份,每份是( )米,也就是( )。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分数——几分之一

  读作:二分之一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和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设想,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说教材(课件)

  1、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7、78页的内容。

  2、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知道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课件)长、正方形面积与面积是类属关系,统一面积单位和用面积单位密铺则是探究长、正方形面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面图形知识的重点。教材蕴含了数形结合、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思想。

  3、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是这样表述的: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和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学*目标:(课件)

  ①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通过猜想、操作、分析、验证,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②在小组交流活动中,通过讨论、观察、发现,准确归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③在计算和解决问题中,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④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重、难点、关键(课件)

  教学重点:会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体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及公式归纳。

  教学关键:借助学具操作,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

  5、教学准备:(课件)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方格纸、实验记录单、课件(课件)

  二、说学情

  (一)学生情况

  美国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影响学*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与分析。三年级学生(8、9岁),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究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但是学生还缺乏实践经验,需加以引导进行学*。

  本节课学生学*应具备的入门技能是:要理解乘法意义、面积的意义、常用面积单位,以及用面积单位测量一个图形面积方法的。根据图列出乘法算式。这些为学生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但学生具体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以下学*困难:(课件)

  1、忽视了用什么测量面积?为什么要用面积单位去测量?

  2、部分学生不能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测量面积的表象。

  3、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容易混淆。

  4、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是长乘以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5、保留概念可能认识不到位,保留概念是指物体不因大小、方向、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这是测量的基础。(课件)

  (二)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标》指出:学生学*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我班的学生对数学有较浓的兴趣,思维较活跃,好动,想像丰富,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动手能力较强。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课件)我主要采用操作法、观察法、发现法、讨论法、演示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古人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而给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因此,(课件)在本节课我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三、说教学流程

  通过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三个“一”、四个环节。(课件)一条主线即始终以活动探究为主线;(课件)两个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课件)三个“一”即教学过程中的用到的“猜一猜、摆一摆、验一验”;(课件)四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总结反思,深化认识。具体环节如下:(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兴趣,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伊始,我结合生活实际设疑导入,让学生在一个生动的教学中开始探究活动。

  首先,我用课件出示乌龟和兔子比赛画画的图画,问学生,你能想办法比较出他俩谁画的面积大一些吗?有的同学说放在一起比较,有的说用面积单位去测量,这时我就追问:如果想知道游泳池的面积、学校操场的面积也用面积单位去测量,你们觉得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就引起了学生学*新知的欲望:是呀,用面积单位去量长方形的面积在实际生活中太麻烦,也是行不通的,怎么办呢?这样就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应该寻找一个简便的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的方法,从而引出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课件)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猜想

  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这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形成统一的认识,使后边的

  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请看视频,(课件)

  这里我为学生了一组感性学*材料,适当进行启发,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学生凭着对学*材料的直接反应作出了大胆的设想。避免了学生盲目的猜测,同时又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探究知识的欲望。当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时,老师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宽”计算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去验证一下,这样再次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围绕猜想,验证猜想。(课件)

  2、验证

  学生形成基本的猜想后,我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验证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请看视频,(课件)

  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课前,我在四年级挑选了两个班(60人)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l、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2、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什么是长乘宽?调查的结果令人吃惊:70%的学生能正确回答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25%的学生回答是周长计算公式。5%的学生不知道。对于第二个问题,几乎没有学生知道为什么。在三年级时,我们已经教过这一章的知识,而且进行了大量的训练,为什么只有70%的学生记得结论?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能够回答出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是长乘宽呢?

  显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过于重视知识结论的获得,而对于知识获得的过程则显得轻描淡写,知识的意义并没有完全让学生真正理解。(课程标准)那么对于本节课来说“真”理解就不仅是能够描述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描述出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长乘宽。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通过一次实验而发现的,是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划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在活动中,我既不像过去那样告诉学生怎么动手去验证,让学生做机械的操作员,不是随意放开让学生盲目的操作,而是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我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3、归纳

  请看视频,(课件)

  结合摆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总结长方形面积公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转化,让学生接受了一次不完全归纳思维方法的熏陶,符合几何初步知识数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尽情享受猜想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学生自觉地大胆猜想、探求知识的奥秘。

  4、转化

  学生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设计了一道看似*常无奇的练*:(课件)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然后课件演示: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的长不断缩短,我不断加速地抛出一个个同样的问题:此时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当长方形变成长:6厘米,宽6厘米时,学生们发现这时长()方形4条边相等,它已恍然是一个正方形。从长方形巧妙地变成正方形,我利用了长、正方形的关系,把抓住了知识中的生成机遇,使学生既容易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体会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共性和差异,又一次把探索知识的机会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课程标准提倡练*的有效性。对此,我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作用。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了明确认识以后,(课件)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前提出的乌龟和兔子谁画的面积大的问题。另外我安排相应的练*题,练*题的设计由易到难,采用闯关游戏的方式进行,(课件)最后出示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拓展题目作为作业,(课件)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期待下一课的到来。通过一系列的练*,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拓展。(课件)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最后,教师以提问,学生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课件)这节课你学到什么知识?是怎样掌握的?这一部分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在进行补充,使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了师评、互评、生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热情的评价,以此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总之,本课教学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综上述,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大胆猜想公式——验证公式——归纳公式——运用公式。首先思起源于疑,让学生敢于提出猜想,围绕猜想,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围绕着一个个问题自主合作学*,探索出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体验成功的快乐。(课件)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围绕这节课的两个重点内容,在揭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时直接板书公式,让学生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起到突出重点的目的。(课件)

  五、说教学反思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是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的一句名言。反思是教师必备的意识和行为。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课件)力图体现:课堂教学“人本化”,让学生思动、手动、口动、互动。学*方式探究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新知。授课后我还将反思:(课件)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最*发展区,探究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学生认知还存在哪些问题等,以利今后改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3

  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除法的竖式计算,买新书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连除和乘除的混合运算,是本学期学*解决问题的一个难点。教学时应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我知道解析应用题的核心是分析数量关系。因此在教学中用三个环节处理这个问题,首先采用看图找信息、根据信息提问、读题、找关键句子等过程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上;其次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采用了让学生汇报思路想法,教师点拨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学*过很多有关应用题的问题,如:比多比少问题、连乘法问题等;也曾学*了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关计算。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最大的困难不是计算的问题,而是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学*数学时能正确分析把握数量关系一直是个难点。需要对加、减、乘、除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从实际生活事件中进行抽象。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连乘等两步运算,而对于连除法数量关系是第一次接触。面对这种实际情况,要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就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学生由于个性的影响,遇到解决问题的题型,个别学生没有搞清题意就着急动手计算;再有部分学生不分析数量关系,因此理解题意不够准确。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独立分析,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讲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运用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一:管理图书室的刘老师在整理图书时,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板书:学校图书室买来200本书,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你能根据这几个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1、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师适时板书。

  2、我们先来解决*均每层放多少本书?这个问题。

  3、师:谁能把这些信息和刚才的问题完整的描述一遍。

  (先指名读,然后全班齐读题目。)

  4、师: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有思路的同学把手举起来,试着在练*本上列出算式。)

  5、汇报:找不同的写法到黑板板书。

  (1)20xx=100(本);1004=25(本)。

  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呢?请结合这道题的信息,给大家讲讲。

  (2)20024=1004=25(本)。

  师:这样列算式解决问题的想法和(1)这种想法一样吗?

  (学生仔细观察两种算式的写法,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这种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叫第一种方法(一)。

  师:观察这个综合算式,有哪些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连除的运算,按顺序进行计算。)

  (3)24=8(层);20xx =25(本)。

  师:这样列式的同学请起立。你们又是怎么想的呢?(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4)200(24)=20xx =25(本)

  师:观察综合算式,思考: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必须先算2个书架有多少层,如果不加小括号,就要先算除法再算乘法,就不符合题意。)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乘除混合运算,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师:这两种算式的思路也是一样的,就叫第二种方法(二)。

  师: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一样不一样,分别先求什么?

  师:观察两种思路解决问题的算式,你还发现了什么?

  [在此环节采用让同学互问辩论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提炼解决问题的办法,澄清模糊的认识,进而达到解决的目的。]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用乘法、除法解决问题。

  6、练一练:1题

  要求学生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指名板演,集体交流反馈。

  问题二:看完书我们得运动运动了。(练一练2题)

  1、学生自己读题目,理解题意。

  2、这道题中,哪句话你不明白?(请理解题意的学生讲讲他自己的理解。)

  3、师:那你能不能解决?把算式列在练*本上吧。(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4、汇报:写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说说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想法,这样想怎么列算式?

  师:谁和他的思路不一样,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想怎么列算式?

  三、小结: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收获?

  四、*题设计

  在亚东会来临之际,学校把做240朵花的任务,交给了三年级的2个班,每个班有4个小组,每个小组要做多少朵花?

  本道题的安排可以使学生巩固刚刚学过的用乘法、除法解决实际的问题,怎样来分析数量关系,并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中,时间安排较适中,教学目标很明确。我在教学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在课堂上会分析有关连除法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独立解决现实的问题。知识点比较全面,丰富了课堂的内容,学生也能学以智用。

  在教学环节中,采用多种汇报的形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学生自己讲解每个算式的意义,记忆非常深刻。从而观察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进一步对比两种思路的异同点,学生会更加深刻的理解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也是比较流畅的,教学中我很关注对学生的评价,亲*学生。能够看出,学生对所学的解决问题掌握的比较好,并能够通过用自己的话解释题中的内容。可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类似的实际应用问题。

  在本节课教学方式中,采用了同学之间交流互动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自己能够及时的解开疑问,从而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的算式,提出不同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第6册第2——3页上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减法等相关知识。学生对小数意义的学*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主动投入学*活动。本节课就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通过设置贴*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笑笑买文具”让学生经历认、读、写小数的学*过程并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实现认识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①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②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③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惯。

  四、教学重点:

  ①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②具体认识小数的特征。

  ③学生能正确读、写、认小数。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五、设计理念:

  因为本课中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小数。为了完成从分数到小数的过渡,我力求在课上体现以下几点:

  1、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测量长度单位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元数,这些都是生活中用到小数的最常见的情况。本节课选用从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出发,紧密结合“笑笑买文具”这一具体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数的现实作用。

  2、体现数学教学的朴素与真实。从“数学课本的单价是多少?”引出“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读法”“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写法”等知识内容,很有数学味。

  3、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学中小数的认识及小数特征的探索,力求在学生自我观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教师应在其中起到引导者及合作者的作用。

  4、在课堂设计中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对小数的理解到对小数特征的`体会,应具有层次性。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师:开学了!我们又发新书了。谁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的单价是多少?你能写下来吗?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写的定价:7.40元。

  师:在数学上我们一般把它读作:七点四零元。

  说一说:这个数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数呢?

  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领学生轻轻松松走进生活,走*小数,初步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地应用。另外还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联系实际,探究发现。

  1、小数的认识。

  (1)观察情景图:

  板书:买文具

  让学生看买文具的情景图,在小组里自由地说出每件文具的价格。

  (2)在班内汇报交流,让学生读出小数: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

  水彩笔:16.85元

  (在这个环节中,注重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因为小数表示价格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许多学生已经有体验,并已了解部分相关知识,让学生交流互学,效果会比较好。)

  (3)你能说说小数的特征吗?

  A.认识小数点

  让学生观察小数,跟同桌说说小数有什么特点,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进行补充讲解,这个数中的点叫做小数点。

  师介绍,我们原来学*的数字如:7,27等数都叫做整数。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数是小数,生汇报后,师做小结:像0.50,1.06……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B.认识小数的两个部分

  师:我们可以把小数分为三个部分: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小数点。以小数点为界限,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右面是小数部分。

  1。06

  整数部分小数部分

  (“小数”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真正地去接触认识。对于小数各部分的认识应以教师的介绍和强调作为重点,不必让为学生盲目地去猜想和讨论,以免误导。)

  2、小数的读法

  让学生再读一读“文具店”各商品的价格,师逐一板书“0.50读作:零点五零元”等等。

  (读小数和写小数的学*过程要求每个学生都开口读一读,动手写一写,才能使知识落实到位。)

  3、小数可以表示什么

  在本课中,用小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1)我们刚才知道了数学课本的价钱是7.40元,那么它到底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呢?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并说明自己的想法。

  (3)班内交流:7.40元表示7元4角0分。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做小结:整数部分是几就是几元,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数是几就是几角,第二位数是几就是几分。

  (4)让学生说出每一件商品的标价所表示的意义。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水彩笔:16.85元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课本上填出答案,然后在班内反馈。

  4、小数的写法。

  (1)师拿出10元2角5分,让学生说出总共是多少钱,然后让学生试着用小数表示出来。

  (2)班内反馈:10元2角5分10.25元

  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师做小结:把10元写在小数点的左边,2角写在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5分写在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

  (3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页的“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反馈。对做全对的学生进行鼓励。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完成书上练一练①②。

  2、实践活动。

  笑笑买完文具回到家后,她想把这学期的教科书的价格统计出来,我们也一起来帮她统计一下吧。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5

  设计说明:

  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能用点子图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并理解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本节的教学内容,学生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就能掌握,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色:

  1.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点子图上操作,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探究时间与空间,使他们经历完整的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的乐趣,从而树立自主学*的意识和自信心。

  2.注重对算法的展示和理解。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多种计算方法,也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展示自己想法和算法的机会,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队列表演(一)(课本第32—3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队列表演”的具体情境,利用点子图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2.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3.正确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横式笔算,并选择正确简洁的运算途径。

  教学重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点子图。

  学生准备: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

  1.出示阅兵仪式的队列图片,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2.学校举行队列表演,一共有行,每行有14人(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主题图)

  二、探究新知、展示算法

  1.独立提出数学问题,搞清楚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要列什么样的算式解决,为什么这样列式?

  2.引导发现:这个算式和前面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板书知识性课题。

  3.估一估:乘积大约是多少?

  4.引导学生利用点子图算出14×12的结果。

  师: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把整体分块求积的方法吗?请你们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看看能否算出14×12(或12×14)的得数。

  (1)学生独立思考,利用点子图圈一圈、根据圈的过程写出算式。

  (2)小组交流。

  (3)展示学生的想法:(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例1)

  师:你们算出得数了吗?能说说你们的算法吗?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把圈点子图的过程和算式对应说明。

  方法一:把12拆成6乘2的形式进行口算,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连乘计算。

  方法二:把12拆成10和2,再进行口算。

  方法三:把14、12都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进行口算。

  5.出示P32表格,引导学生理解。(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例2)

  (1)这个表格你能看懂吗?说一说。

  (2)讨论交流:表格中的数据是怎么得到的?

  (3)能看出表格中的数与点子图及算式之间的联系吗?在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后,归纳与指导。

  三、知识归纳、精讲点拨

  1.归纳提升,引出转化法:

  师:面临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这个新问题师,我们把其中的一个乘数分成两个一位数,用连乘法计算。或者把其中的一个乘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另一个乘数分别与这两个数先乘,再把积相加,都是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

  2.完成算一算:(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算一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2)指名汇报学生的想法。

  四、拓展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1题。

  鼓励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

  五、课后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3)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简单的排列。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这节内容重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逐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学*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思考,探索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符号感。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从而增强对数学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四)说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练*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动手实践,独立探索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三)课堂练*,巩固新知

  (四)归纳小结,拓展新知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简单排列

  3种点心2种饮料

  3×2=6(种)

  饮料的种数×点心的种数=搭配的种数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2

  本学科、本学段的课标要点或本单元(章节)教学的具体目标:

  1、通过观察年历,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年、闰年,以及季度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年、闰年的天数。

  2、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

  本年级学生现阶段学*情况的调研分析以及教学注意事项:

  有关时间单位和记时方法的教学,从一年级就开始了。一年级(上册)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认读钟面上的整时或非整时的时间。三年级(上册)了解24时记时法,进行两种记时法的相互改写,计算经过时间。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联系,*年和闰年。

  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的,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等时间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之中,学生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但这部分内容知识点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学*内容:

  教学内容大致分成三段:

  第一段教学年、月、日以及相关的大月、小月等内容;

  第二段教学*年、闰年、季度等知识;

  第三段是实践活动。

  学科知识结构或单元知识点重点难点:

  知识点:

  一、掌握年、月、日之间的换算关系,知道一年有12个月,了解各月的天数。

  二、了解*年、闰年、季度等知识,会计算一年的`天数及各个季度的天数。

  三、看懂年历、月里表,了解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一些纪念日和节日的日期,进行简单的有关时间的计算。

  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单元教与学具体方法建议: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先借助年历卡等学具去自主探索,发现更多的与“年、月、日”有关的知识,再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相互补充,相互质疑,逐步完善相关的知识。这一过程必需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根据学生的发现,帮助学生有序、分层地归纳,使知识逐步形成体系,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同时在引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如何去探索、发现,进而提高学生自我学*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1-92页的内容, 完成练*二十中的1-2题。

  二、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结合情境初步理解以米或元为单位的一位小数的含义,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整数和自然数。

  基本技能:能正确地认读写一位小数,并用小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基本思想:让学生在经历在生活中体验小数的含义过程中,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渗透抽象和“迁移、识转化“等推理的数学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在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惊醒数学学*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与态度:进益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理解以米或元为单位的一位小数的含义,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能正确地认读写一位小数,并用小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难点: 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并用小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谁能说一下,下面这些数是什么数?

  1/2 、2、 35、 100 、2/4 1/3 、

  生: 1/2 是分数;2是整数; 35是整数 ; 100是整数; 2/4 是分数; 1/3是分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像 2、35、100这样的整数,还学过像 1/2 、 2/4 、 1/3.这样的分数。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数?

  生:数字中带小圆点的数

  师:数字中带小圆点的数我们叫做“小数”,你在哪里见到过小数呢?

  生:在超市,每样物品多少钱有小数;

  也是在超市,物品的重量在电子台秤上也有小数

  量身高时,我的身高是1.35米。

  量体温时,我的体温是38.5度

  师:同学们真的很善于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小数,小数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很紧密,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小数,好不好?(板书课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结合情景,认识小数的读写。

  1、小数的认识

  师:老师也找到了一些有关小数的信息,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1:这些数中间都有小圆点

  生2:小数点前面有数,小数点后面也有数。

  师:同学观察很仔细。像3.45 0.85 2.60 36.6 1.2 和1.5 这样中间有一个小圆点的数,叫做小数。

  师:下面谁在能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小数?

  生1:我的视力是1.5

  生2:数学书的价钱是7.20元

  生3:我看到大瓶饮料是1.5升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小数,说明小数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小数。

  2、以3.45为例介绍小数的读法

  师:我们认识了小数,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谁能试一下?

  生:3.45(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读作:三点四五)

  师:小数的中间这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是小数的重要标志。我们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前面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的部分是小数部分。

  多媒体再次出示商品标签、体温图片等图片,

  师:请同学们来试读其它的`小数

  生:学生读出小数。(结合具体的情境,学生读出小数,体会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师: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小数,谁能说一下我们应怎么读小数呢?

  生: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部分要按照顺序读出每个数字。

  (三)教学例1。

  师:学校组织同学们测量身高,王东的身高是1米3分米,只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王东的身高? 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生1:1米我们会用1米来表示,但3分米怎样用米表示我们组就不会了。

  生2:应是1.3米,1米用1表示,3分米是0.3米 ,加起来就是1.3米

  师:为什么3分米是0.3米你能给大家讲解吗?

  生:把一米分成10份,一份就是1/10米,也是0.1米

  师:刚才这名同学说的非常好,其实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板书)

  生: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1分米是十分之一米

  师:1/10米我们还可以写成0.1米。请同学们一边观察米尺,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

  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1分米是(1 )/(10 )米,还可以写成( 0.1 )米。

  3分米是( )/( )米,还可以写成( )米。

  师:你还能仿照上面的例子,说几个小数吗?

  生1:8分米是8/10米,还可以写成0.8米

  生2:6分米是8/10米,还可以写成0.6米

  师:小红身高1米3分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为什么?

  生 :1.3米。因为1米是1米,3分米是3/10米,也是0.3米,1米3分米也就是1.3米。

  4、通过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的含义

  师:1分米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1分米和0.1米的关系是什么?

  生: 1/10米=0.1米

  师:3分米是3/10米,还可以写成0.3米。怎样用式子表示?

  生: 3/10米=0.3米

  师:如果老师去掉每个式子中的单位名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1/10 = 0.1 3/10 = 0.3 (板书)

  师:谁来读一读这几个式子。

  师:根据上面的规律,谁能很快地告诉老师:4/10=( ) 7/10=( ) 9/10=( )

  生:4/10=(0.4 ) 7/10=(0.7 ) 9/10=( 0.9)

  师:通过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生1:等式左边都是十分之几,等式右边都是零点几

  生2:十分之几就可以写成零点几

  师:在线段图上,你能很快的找到0.2 0.9 吗? (学生理解分数和小数的关系后,脱离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完成课本92页做一做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朋友聚会,小数进入蓝房子,不是小数的进入粉房子。

  师:动物朋友举行聚会,小数进入蓝房子,其它的数进入粉房子,谁能说一说这些动物都应进入那个房子呢?

  2、多媒体出示课件练*二十课件

  师:请同学们读出下面的小数,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来读这些小数的?

  3、我来填小数

  (1)用小数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

  师:谁会来填这些小数呢,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四、了解历史,拓展知识

  我国古代用小棒表示数。为了表示小数,就把小数点后面的数放低一格。如3.12的表示。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最早使用小圆点作为小数点的是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 还有一部分国家是用逗号表示小数点的。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非常不错,谁来说一下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数”家族的一个成员---小数,小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对于小数你还想知道哪些?下课后同学们可就感兴趣的问题查查资料。在以后生活中,请同学们多观察小数并正确使用小数。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的方法,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逐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惯。

  二、说学情

  本节课有关分段的知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虽然在生活中略有感知,但没有作过系统地思考与分析。因此,在教学时,主要借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归纳整理,感知分段的一般规律,为以后教学植树与喜迎新年的内容做准备。

  三、说方法

  我设计这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三个方法

  (一)加强动手操作 促进思维发展

  我设计本节课的重点就是通过动手操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动脑,思维得到发,主要起到三个作用

  1、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情感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如果让学生从教师的语言——黑板——教师的动作中去接受知识,模仿思维,时间稍长,他们便因单调感到乏味。因此,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一方面可使学生手、口、脑、眼、耳多种感官并用,扩大信息源,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性。基于上述几个原因考虑,我在课开始部分就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剪绳子出发,为他们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让他们通过与同伴合作剪彩绳,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感。接着又让学生通过动手画线段图等一系列自主活动,由浅入深,充分利用动手操作的直观具体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出一个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思维氛围,有利于学生思维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与逻辑性

  分段这个抽象的数学问题,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虽然在生活中略有感知,但没有作过系统地思考与分析。而且,我班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时,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课中我让学生通过剪一剪(一根彩绳剪四次,五次、六次、分别剪成几段呢?)和画一画(假如剪7次,可以剪成几段呢?)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段数与剪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又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分层揭示分段的规律,让学生参与了规律形成的思维全过程,学生概括起来言之有物,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3、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效率

  我认为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和效率,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在探索段数与剪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时,让学生通过想办法用线段图来表示“假如剪7次,可以剪成几段呢?假如剪7段,要剪几次?”时开拓思路,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提高思维效率。

  (二)让学生学会用线段图来分析解决数学问题

  我认为画线段图是解答应用题的最好拐杖,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教会学生画简图,”让学生会用画线段图来描述情节,分析题意,归纳结论,运用结论,解决问题。这在“思维过渡”中很好地起到“船”和“桥”的作用。

  (三)提供小组学*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我想,生生互动最好的方法是小组学*。我把全班学生根据各种差异分成若干个小组,随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力量大,同学之间要相互合作,让合作成功的小朋友来交流他们的做法,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学*中非常需要合作;因此课上我安排了多次的合作学*,让学生在集体中获得成功,体会合作学*的好处,从而愿意合作。同时也能让学生与同伴的合作交往中增进情感,增强竞争意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的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学生初步理解了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的基础上来学*的,信息窗的情境图分为两部分,分别呈现了厨房和卧室的一角。厨房里有灶室、锅、抽油烟机等物品;卧室里有桌子、椅子、书橱等家具,每幅图的下面都附有数据说明。拟让学生在感受布局协调的同时,了解设计上的科学性,由此引入对小数加、减法的学*。学好这节课的知识,对今后进一步的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小数加减法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合作、探究等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合作探索的学*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实情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为主,再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间的互相补充,评价等方式为辅,帮助学生学*,从而达到学*目标。

  五、说学法

  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以下学法的指导。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借助学生常见的家居常识设置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提出“抽油烟机距地面有多高”,“一张0.7米得书桌该配多高的椅子”的.问题,激发学生学*小数加减法的兴趣,从而引入本节内容。

  2.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让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重视学生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前提是,是学生逐渐的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自主解决问题。

  六、说程序

  测量内容

  灶台的高度

  锅底到火口的距离

  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

  书桌的高度

  桌椅高度差

  测量结果

  (一)交流信息,导入新课

  谈话: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回家实际测量一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出示表格),谁来说说你的测量结果?(学生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从本课的知识点,交流情况加以评价。

  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测量的数据,教师合理评价,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谈话: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张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组数据(出示信息图及数据),这些数据可都是通过科学验证得来的。

  1、独立思考:读一读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小组合作,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可能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

  (1)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2)灶台的高度和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一共是多少米?

  (3)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4)书桌高度比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高多少米?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筛选问题并板书:

  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引导学生看着数学信息提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互相交流问题,激起思维碰撞的浪花,为成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算式。

  板书:0.7+0.6=0.7-0.3=

  2、合作探索小数加法。

  谈话:仔细观察这个算式----0.7+0.6=?你准备怎样计算?请大家先独立试一试,再在小组内交流。

  可能学生会出现如下算法:

  (1)0.7米=7分米0.6米=6分米

  7+6=13(分米)13分米=1.3米

  (2)把小数化成分数后计算

  0.7米=7/10米0.6米=6/10米

  7/10米+6/10米=13/10米=1.3米

  (3)竖式计算:

  米分米

  0.7

  +0.6

  1.3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评价。

  3、教学竖式计算。

  引导学生关注竖式计算,讨论:这样写对不对呢?

  得出:0.7米和0.6米不够一米,所以整数部分是0;根据米和分米的关系把数位对齐写出竖式。

  提问: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说明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计算时是怎样想的,启发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思考:计算小数加法和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

  观察和思考是数学学*不可缺少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思考,探究小数的加法,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从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探索成功的喜悦。

  4、自主探索小数减法

  谈话:你能用我们计算小数加法的方法,试着做一做这道小数减法题吗?(绿点标示问题:0.7-0.3=)做完之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可能学生会出现和计算小数加法同样的方法,注意算法多样化)

  学生汇报,自己总结,优化算法,教师重点引导理解小数减法的意义,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迁移小数加法竖式计算的经验,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集体交流,优化算法,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计算中用0占位的理解。

  5、学*整数减小数

  谈话:你知道1米比0.3米长多少吗?(同桌互相讨论,独立解答)

  交流:10分米减3分米等于7分米,7分米就是0.7米;用竖式计算。

  (对“1写成1.0”,学生可能想不到,教师可以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整数减小数,学生计算起来相对较难,先让他们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理解算理,学生容易接受,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自主练*、巩固新知

  1、算一算(课件出示自主练*第一题)

  学生以比赛闯关的形式,进行计算,哪个小组做得快做得对获胜。

  2、解决问题(自主练*第3题)

  谈话: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独立解决,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说说是怎样想的。

  采用闯关比赛、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巩固练*,避免计算教学的

  单调与枯燥,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学*的机会,进行知识的交流,情感的传递,体验成功。

  3.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数学的大课堂,并且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惯,因此我选取了一个有趣的题来巩固所学知识,肯定能激发出学生练*的欲望,题意为:每人做几个纸团,每个纸团里写一个一位或两位小数,两人一组,将准备的纸团放在一起。每人每次从中摸出一个纸团,摸出较大数的人算两数的差,摸出较小数的人算两数的和。

  我认为以这种形式出现比单纯做计算题要有趣。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三级年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什么是周长》。 2、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始学*的。是学生以后学*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在整个几何知识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

  二、说学生:

  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学*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各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由于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描一描”﹑“摸一摸”图形或通过物体的边线来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学生在学*过程中对周长意义里“长度”含义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但低年级学生对身边的、有趣的学*内容特别感兴趣。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等生动的学*过程中建构新知。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

  1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在“描一描”“摸一摸”等学*活动中培养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估腰围、测腰围的过程中培养估测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2)、教学难点是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五、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估一估”等丰富多彩的学*活动,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准备了各种

  *面图形的图片,多媒体课件测绳等教具,同时让学生采集树叶,准备软尺,彩笔、直尺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指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理念,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三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创设了森林里举行“森林运动会”马上要举行的是小蚂蚁短跑比赛的情境,用小蚂蚁的话来告诉同学们:它跑了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从而引出新课。通过实践这一环节,

  2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我设计了

  (1)画一画

  让学生用彩笔画出手中树叶的边线,并说出打算用什么方法画。学生画好后选一幅贴黑板上。课件出示小蚂蚁说的话,然后问学生:它的话中哪个关键词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周长。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这时候再让学生能从我们身边找些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2)小组活动:找一找,摸一摸课桌面的边线

  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从已知的图形或物体上去找、摸周长,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设计思路,也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周长在图形上”,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周长的认识由事物上升到了半抽象,再让学生去摸一摸,学生对周长这个概念就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师生小结板书周长的概念: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3)思考、讨论。

  课件出示:”<”有周长吗?

  引导学生根据周长的含义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1、联系实际,巩固新知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听见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而我做了,我就理解了。依据这样的教育理念,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先估计老师的腰围,然后动手量一

  3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量。首先用课件出示测量注意的问题,接着学生互相量腰围,及时反馈量的情况,激发学生学*兴趣。

  在这个时候,我向同学们灌输发展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的思想,让其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惯。 5。拓展联系,深化新知

  为了及时巩固内化新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我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和生活化。我设计了三个环节的练*

  第一题:课后练*1:描出不同图形(不规则)的边线这是为了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第二题:课后练*2: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行四边形、梯形的周长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学*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了解学*数学的价值。

  第三题:出示练*3:比较几个不同形状图形的周长是否一样。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课堂小结

  通过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周长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7、布置作业

  (1)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

  (2)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为12厘米的图形(每格边长1厘米)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再来说一说我的板书:

  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求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简洁美和逻辑美。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7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观察物体》的第一课时《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本节课的教学我打算分如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课前谈话。

  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哪位小朋友愿意来作一下自我介绍?(由学生自愿上台介绍)

  这时师肯定:面对大家,落落大方,真不错!我们跟人打招呼就应该这样正面对着别人。还有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作一下自我介绍?(再请一位学生上台自我介绍)

  师再次肯定:非常自信的正面对着大家,真是一个好孩子。这时老师站在一侧说:你能转过身来让老师认识一下吗?并问其他学生:现在你们看到的是他的哪面。 (侧面)。

  这一课前谈话的设计,不仅能消除学生紧张的学*情绪,而且能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学*重点和难点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新课的学*埋下伏笔。

  第二步.导入新课。

  首先谈话:以前上课都是一个老师在讲,今天这节课我们改变一下方式,老师准备请张老师跟我一起来和同学们上课,大家欢迎吗?(欢迎)那么请看录象,从而引出张老师上课的导入片段:美术上画同一物体杨桃,却得到了不同的画面,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引导学生复*旧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会得到不同的答案,这是我们以前学*的观察物体,今天我们继续学*观察物体,从而导入新课。

  第三步.探究新知。

  1、认识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录象,由张老师带领学生观察教室的书柜。提问:你能指出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接着我组织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书柜并讨论哪里是正面,哪里是侧面,哪里是上面。最后,再由张老师总结:一般情况下,有门的是正面,左右的面叫侧面,柜顶上的一面叫上面。

  (从学生熟悉的教室场景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练*

  播放录象:生活中有许多类似图书柜的物体,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哪里是他的正面,哪里是他的侧面,哪里是他的上面。下面我们就来看想想做做一,你能指出洗衣机和冰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接着由我组织学生讨论完成并谈谈是如何思考的。最后再由张老师总结,拼出图形。

  (这样的演示既清晰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体现了从直观逐步抽象过度的过程,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3、认识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录象:由张老师抛出疑问洗衣机,冰箱的上正面、侧面和上面是相对固定的,不受位置的改变而改变,那么长方体模型我们该如何确定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呢?接着组织学生同桌讨论交流,由于观察的方法不同,学生会得到不同的答案,需要对其进行观察的指导。我就适时请出张老师对学生进行观察的示范、指导,并完成想想做做3你能说出下面正方体、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再次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接着由张老师作出总结并提问:桌上这个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又各是什么颜色的吗?改变它的位置你还能说出来吗?最后再由张老师来总结:观察者的位置不变,改变物体的位置,观察到的图象也会发生改变。

  4、练*

  首先播放录象:出示图书柜图,问:这两幅图分别时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几个面?

  学生判断,并在小组里说说理由后组织学生下位观察验证自己的想法。

  最后由张老师总结:观察者站的高矮不同,观察到物体的面也会不同。老师的个子高,她站的位置可以看到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而学生个子矮,她只能看到图书柜的正面和侧面,看不到图书柜的上面。

  (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猜想、验证,得出结论,不但解决了本课的一大难点,同时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5、活动。

  (1)观察文具盒。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文具盒,先坐着观察,再站着观察,然后下位从不同方位观察并思考:在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一个面?在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两个面?在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三个面?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先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因为正方体、长方体每两个是相对的,看到了上面就看不到下面,看到了正面就看不到后面,看到了左面就看不到右面,所以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2)观察正方体。

  观察正方体,从它的正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图形?从它的侧面看呢?上面呢?为了能准确的研究,先请张老师进行观察前的指导然后再组织学生按老师示范的方法观察、活动。最后还是由张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从正方体的每一个面观察得到的图形都是正方形。

  (3)观察两个正方体。

  同桌两人合作,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横着摆成一个长方体,再从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说说分别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图形。同桌两人讨论,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然后由张老师总结。

  (4)游戏拍照片。

  首先播放录象:由张老师提出拍照片的要求:(1)只拍到粉笔盒的正面;(2)只拍到粉笔盒的正面和右侧面;(3)粉笔盒的正面和左侧面和上面都要拍到。紧接着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该站在粉笔盒的哪面拍呢?说说你的想法。然后再组织学生活动验证。

  第四步.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物体,你有些什么收获?请大家课后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观察,看看各能看到几个面,说给别人听一听。说到这里老师想到了一首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呢?联系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想一想,也可以请教你 的爸爸妈妈。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导。谢谢!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在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提供了思维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来展开的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米、形成正确的表象,并会应用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2、情感目标:

  通过自主学*获得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3、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表象。

  2、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法、学法。

  1、活动教学法:

  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行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2、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识的起点。教学中要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直观经验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两把不同的尺子,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2、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大小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来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

  (二)探索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的面积。

  (1)观察身边的很多物提,比如黑板、红旗、桌椅、书本等,让学生指出他们的表面在哪?

  (2)让学生比较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便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板书)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1)课件出示各种规则及不规则封闭图形,让学生说出什么是封闭图形。

  (2)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概念:

  通过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和封闭图形大小的认识,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面积的概念。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识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

  ①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比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①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②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方厘米的正方形,1*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方厘米、1*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⑤试一试:1*方米的土地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指定不需要学生的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四)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2、第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练*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五)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六、说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表面

  封闭图形

  常见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面积的概念和常见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的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9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理解并掌握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周长。

  教学难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尺子、长方形纸片、照片、长方形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一件玩具衣服5元,一条玩具裤子3元,买两件衣服两条裤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思考,得出三种方法:

  ①5+5+3+3=16(元)

  ②5×2+3×2=16(元)

  ③(5+3)×2=16(元)

  强调第三种算法,5+3就是一套衣服,有两套,所以要乘2。

  二、谈话导入。

  1、我拍了许多照片,其中有一张老师特别喜欢,想给它加个框保存起来。可是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麻烦,不知道该锯多长的木条才能刚好做个框,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引导学生说出要求木条的长度,其实就是求长方形照片的周长。

  3、师:在生活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多,比如给礼盒加一圈花边,要算花边的'长度,用彩带布置教室,要算彩带的长度,这些都要用到我们今天要学*的长方形的周长的知识来解决。

  4、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周长

  三、探究新知。

  (一)、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

  1、向学生介绍在长方形中较长的边叫长,较短的边叫宽。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

  通过改变长方形的摆放位置,让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它所处的位置无关,与长短有关。

  2、让学生轮流向同桌摸出手上的长方形纸片的长和宽,另一个同学判断对错。

  (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1、让学生量出长方形纸片的长和宽,并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它的周长。

  2、集体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①6+4+6+4=20(厘米)

  ②6×2+4×2=20(厘米)

  ③(6+4)×2=20(厘米)

  第三种方法中6+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2?

  通过与课前准备中的题目的类比,让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相当与衣服,宽相当与裤子,一条长加一条宽就相当与一套衣服,我们可以说是一套长和宽,有这样的两套,所以最后要乘2。

  3、对比这三种方法,从中择出最优的方法,并归纳出: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四、巩固练*。

  1、完成课本P42做一做第1。

  2、完成课本P44第1题的第一个图形。

  3、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有一面靠墙,要围上篱笆,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通过看图理解题意,让学生自己得出靠墙的那边不需要围篱笆,所以只要算两条宽和一条长,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计算这个图形的周长。

  同桌交流,通过移补,让学生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看做长方形来计算。

  五、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后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要灵活运用,这样既能节省材料又避免不够时反工。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又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和乘法估算”的继续学*。教材在编排时注意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分析、比较,从而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和计算方法。为学*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打基础,也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的学*作准备。因此,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册的一个重点,对今后进一步的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还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我们不仅要设计色彩鲜明的课件和情境进行教学,而且还要使他们感受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一种需要。

  三、学*目标的确立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3、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使学生体会到用竖式计算比口算更方便,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学*的快乐。

  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

  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算理。

  四、说学法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地应用。同时还指出,在学*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通过估算和计算,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只有将计算教学置于现实问题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问题融于一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学*计算方法,才能让学生切实的体会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并且感到数学学*的乐趣。同时也设计了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的学*情境,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给学生创设了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逐步的加深对算理和法则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轻松地获得新知识。="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

  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了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background:yellow;">

  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background:yellow;">

  五、教学流程预设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尽可能把实践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3分钟)

  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41×717×5

  这是上册我们学*的一位数乘多位数,这节课我们来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板书:笔算乘法)通过今天的'学*希望大家能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background:yellow;">

  二、以标导学解读探究(15分钟)

  1、自学例1。

  自学提示:

  (1)自学例1后说一说图中展示的内容是什么?怎么列式?

  (2)观察乘法竖式:

  ①先用谁乘谁,怎么乘?说出计算顺序。

  ②再用谁乘谁,怎么乘?说出计算顺序,怎么照位?

  2、自学反馈:指名让学生说老师边板书。

  24

  ×12

  ————————

  48__24×2

  24 __24×10

  ________

  288

  24×12中的12可以分成几部分?怎样求出这两部分的得数?

  得出这样便于口算的道理,也为帮助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埋下了伏笔。与此同时也允许学生把12用他们认为更便于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另一种是直接用竖式计算。竖式的摆法学生肯定没问题,对于第一步如何计算也难不倒学生,关键是第二步、第三步,通过学生自己探索算法,让学生弄清第二步、第三步为什么这样写?根据学生的汇报,强调书写格式并板书,用个位上的2去乘24,乘得的积是表示48个一,积的末尾要和个位对齐;用十位上的1去乘24,乘得的积表示24个十,乘得积的末尾要和十位对齐(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这样利用迁移原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算理和算法的认识和理解,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突破了教学难点。)

  3、教师点拨:

  笔算乘法时:(1)从个位乘起,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上的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得数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上的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得数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

  (3)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完成63页的做一做。

  同桌互相检查。

  口答:

  A、计算23×13时,先算()个23,再算()个23,最后算()="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

  B、计算41×21时,先算()×(),再算()×(),最后算()="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

  2、拓展练*

  书柜桌子椅子

  44元43元12元

  (1)买12个书柜要多少钱?(2)买21张桌子要多少钱?

  (3)买14把椅子要多少钱?

  四、梳理知识总结反思(1分钟)="background:yellow;">

  今天我们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谁能说一说计算过程。

  五、课堂检测(7分钟)

  1、笔算下列各题。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并改正过来)

  34232242

  x12x21x21x21

  ————————————————

  68432242

  34624484

  ———— ———— ———— ————

  102663482882

  3、长途电话的收费标准为每分钟1元2角,爸爸打长途电话共用了14分钟,应付多少钱?

  思考题:(6分钟)

  1、明明在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时,把第二个因数22个位的2看做5结果比第一个因数多出11,这两位数的乘积应是多少?

  2、海龟出生后体重*均每年增加100克,40年后它的体重将增加到4080克,你知道它刚出生时有多少克吗?

  六、教学建议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background:yellow;">

  2、重视对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的严密性、逻辑性的引导。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的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五、教学具准备

  学具:每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两分米长的绳子。

  六、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利用小朋友们喜欢的《西游记》的故事创设一个分东西的情景。同时播放背景音乐。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和沙僧找水喝,没想到,他俩找到了一个大西瓜,他们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了,就商量着和沙僧先吃掉这个西瓜,可是俩个人该如何分西瓜才公*呢?

  (二)学*新课、探究新知

  1、 引入“一半”,引导学生经历分数“从整体知识到分数

  知识”的数学化过程。

  (1) 学具操作,理解“一半”

  先让学生说一说该如何分西瓜,怎样知道是“一半”, 然后通过折圆形纸片的一半,强调*均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均分,明白只要把一张纸*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这张纸的一半。为下一步理解分数的的意义打下基础。

  (2)发挥想象,创造符号,表达“一半”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通过画图、写字或者写数字等方式创造出表示一半的符号。

  学生自由活动,小组交流,展示,让学生说出理由。表扬学生的创新精神,着重针对画图的学生作品讲解。

  在小结中总结三个共同特点,第一,都注意到了*均分;第二,都*均分成了两份;第三,都取了其中的一份。(师边说边板书—,2,1),引出在数学上,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数学上把像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中间短短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均分;分数线下的“2”表示*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让学生齐读分数。

  (3)进一步理解1的意义:

  ①让学生动手用各种图形来表示出1/2,体验不同折法。

  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的1/2。并启发思考: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 来表示,那是为什么?理解只要把一个图形*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没有*均分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些反例来突出“*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这一环节着眼一个“动”字,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主

  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 的表象,建构1/2 的意义,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也为后面学*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故事衔接,深入认识分数

  (1)就在猪八戒和沙僧准备分西瓜的时候,孙悟空从天而降,批评了他们,八戒只好求饶,说西瓜四个人一块吃,你能帮他们再分一分吗?通过故事的发展,自然引出对1/4的认识。

  (2)动手操作,创造1/4.

  通过折长方形纸片的1/4,加深对此分数的理解。

  (3)利用图形,探索其他分数

  ①让学生利用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请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②继续创造几分之几

  我们知道猪八戒是最馋嘴的,我们帮他们把西瓜分成了四份,可是猪八戒一不留心吃掉了两份,它吃掉了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学生思考,展示交流 重点理解:里面有几个?

  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 基础练*:让学生辨别图中阴影部分可以用1/2表示2414吗?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2、 提高练*:让学生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学以致用。

  3、 拓展练*:一条长1米的绳子,把它*均分成10份,每份是( )米,也就是( )。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分数——几分之一

  读作:二分之一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和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设想,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说教材(课件)

  1、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7、78页的内容。

  2、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知道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课件)长、正方形面积与面积是类属关系,统一面积单位和用面积单位密铺则是探究长、正方形面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面图形知识的重点。教材蕴含了数形结合、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思想。

  3、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是这样表述的: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和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学*目标:(课件)

  ①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通过猜想、操作、分析、验证,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②在小组交流活动中,通过讨论、观察、发现,准确归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③在计算和解决问题中,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④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重、难点、关键(课件)

  教学重点:会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体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及公式归纳。

  教学关键:借助学具操作,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

  5、教学准备:(课件)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方格纸、实验记录单、课件(课件)

  二、说学情

  (一)学生情况

  美国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影响学*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与分析。三年级学生(8、9岁),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究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但是学生还缺乏实践经验,需加以引导进行学*。

  本节课学生学*应具备的入门技能是:要理解乘法意义、面积的意义、常用面积单位,以及用面积单位测量一个图形面积方法的。根据图列出乘法算式。这些为学生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但学生具体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以下学*困难:(课件)

  1、忽视了用什么测量面积?为什么要用面积单位去测量?

  2、部分学生不能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测量面积的表象。

  3、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容易混淆。

  4、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是长乘以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5、保留概念可能认识不到位,保留概念是指物体不因大小、方向、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这是测量的基础。(课件)

  (二)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标》指出:学生学*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我班的学生对数学有较浓的兴趣,思维较活跃,好动,想像丰富,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动手能力较强。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课件)我主要采用操作法、观察法、发现法、讨论法、演示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古人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而给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因此,(课件)在本节课我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三、说教学流程

  通过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三个“一”、四个环节。(课件)一条主线即始终以活动探究为主线;(课件)两个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课件)三个“一”即教学过程中的用到的“猜一猜、摆一摆、验一验”;(课件)四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总结反思,深化认识。具体环节如下:(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兴趣,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伊始,我结合生活实际设疑导入,让学生在一个生动的教学中开始探究活动。

  首先,我用课件出示乌龟和兔子比赛画画的图画,问学生,你能想办法比较出他俩谁画的面积大一些吗?有的同学说放在一起比较,有的说用面积单位去测量,这时我就追问:如果想知道游泳池的面积、学校操场的面积也用面积单位去测量,你们觉得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就引起了学生学*新知的欲望:是呀,用面积单位去量长方形的面积在实际生活中太麻烦,也是行不通的,怎么办呢?这样就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应该寻找一个简便的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的方法,从而引出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课件)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猜想

  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这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形成统一的认识,使后边的

  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请看视频,(课件)

  这里我为学生了一组感性学*材料,适当进行启发,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学生凭着对学*材料的直接反应作出了大胆的设想。避免了学生盲目的猜测,同时又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探究知识的欲望。当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时,老师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宽”计算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去验证一下,这样再次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围绕猜想,验证猜想。(课件)

  2、验证

  学生形成基本的猜想后,我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验证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请看视频,(课件)

  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课前,我在四年级挑选了两个班(60人)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l、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2、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什么是长乘宽?调查的结果令人吃惊:70%的学生能正确回答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25%的学生回答是周长计算公式。5%的学生不知道。对于第二个问题,几乎没有学生知道为什么。在三年级时,我们已经教过这一章的知识,而且进行了大量的训练,为什么只有70%的学生记得结论?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能够回答出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是长乘宽呢?

  显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过于重视知识结论的获得,而对于知识获得的过程则显得轻描淡写,知识的意义并没有完全让学生真正理解。(课程标准)那么对于本节课来说“真”理解就不仅是能够描述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描述出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长乘宽。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通过一次实验而发现的,是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划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在活动中,我既不像过去那样告诉学生怎么动手去验证,让学生做机械的操作员,不是随意放开让学生盲目的操作,而是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我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3、归纳

  请看视频,(课件)

  结合摆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总结长方形面积公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转化,让学生接受了一次不完全归纳思维方法的熏陶,符合几何初步知识数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尽情享受猜想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学生自觉地大胆猜想、探求知识的奥秘。

  4、转化

  学生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设计了一道看似*常无奇的练*:(课件)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然后课件演示: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的长不断缩短,我不断加速地抛出一个个同样的问题:此时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当长方形变成长:6厘米,宽6厘米时,学生们发现这时长()方形4条边相等,它已恍然是一个正方形。从长方形巧妙地变成正方形,我利用了长、正方形的关系,把抓住了知识中的生成机遇,使学生既容易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体会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共性和差异,又一次把探索知识的机会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课程标准提倡练*的有效性。对此,我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作用。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了明确认识以后,(课件)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前提出的乌龟和兔子谁画的面积大的问题。另外我安排相应的练*题,练*题的设计由易到难,采用闯关游戏的方式进行,(课件)最后出示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拓展题目作为作业,(课件)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期待下一课的到来。通过一系列的练*,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拓展。(课件)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最后,教师以提问,学生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课件)这节课你学到什么知识?是怎样掌握的?这一部分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在进行补充,使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了师评、互评、生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热情的评价,以此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总之,本课教学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综上述,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大胆猜想公式——验证公式——归纳公式——运用公式。首先思起源于疑,让学生敢于提出猜想,围绕猜想,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围绕着一个个问题自主合作学*,探索出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体验成功的快乐。(课件)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围绕这节课的两个重点内容,在揭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时直接板书公式,让学生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起到突出重点的目的。(课件)

  五、说教学反思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是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的一句名言。反思是教师必备的意识和行为。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课件)力图体现:课堂教学“人本化”,让学生思动、手动、口动、互动。学*方式探究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新知。授课后我还将反思:(课件)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最*发展区,探究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学生认知还存在哪些问题等,以利今后改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3

  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除法的竖式计算,买新书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连除和乘除的混合运算,是本学期学*解决问题的一个难点。教学时应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我知道解析应用题的核心是分析数量关系。因此在教学中用三个环节处理这个问题,首先采用看图找信息、根据信息提问、读题、找关键句子等过程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上;其次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采用了让学生汇报思路想法,教师点拨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学*过很多有关应用题的问题,如:比多比少问题、连乘法问题等;也曾学*了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关计算。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最大的困难不是计算的问题,而是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学*数学时能正确分析把握数量关系一直是个难点。需要对加、减、乘、除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从实际生活事件中进行抽象。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连乘等两步运算,而对于连除法数量关系是第一次接触。面对这种实际情况,要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就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学生由于个性的影响,遇到解决问题的题型,个别学生没有搞清题意就着急动手计算;再有部分学生不分析数量关系,因此理解题意不够准确。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独立分析,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讲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运用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一:管理图书室的刘老师在整理图书时,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板书:学校图书室买来200本书,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你能根据这几个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1、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师适时板书。

  2、我们先来解决*均每层放多少本书?这个问题。

  3、师:谁能把这些信息和刚才的问题完整的描述一遍。

  (先指名读,然后全班齐读题目。)

  4、师: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有思路的同学把手举起来,试着在练*本上列出算式。)

  5、汇报:找不同的写法到黑板板书。

  (1)20xx=100(本);1004=25(本)。

  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呢?请结合这道题的'信息,给大家讲讲。

  (2)20024=1004=25(本)。

  师:这样列算式解决问题的想法和(1)这种想法一样吗?

  (学生仔细观察两种算式的写法,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这种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叫第一种方法(一)。

  师:观察这个综合算式,有哪些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连除的运算,按顺序进行计算。)

  (3)24=8(层);20xx =25(本)。

  师:这样列式的同学请起立。你们又是怎么想的呢?(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4)200(24)=20xx =25(本)

  师:观察综合算式,思考: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必须先算2个书架有多少层,如果不加小括号,就要先算除法再算乘法,就不符合题意。)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乘除混合运算,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师:这两种算式的思路也是一样的,就叫第二种方法(二)。

  师: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一样不一样,分别先求什么?

  师:观察两种思路解决问题的算式,你还发现了什么?

  [在此环节采用让同学互问辩论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提炼解决问题的办法,澄清模糊的认识,进而达到解决的目的。]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用乘法、除法解决问题。

  6、练一练:1题

  要求学生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指名板演,集体交流反馈。

  问题二:看完书我们得运动运动了。(练一练2题)

  1、学生自己读题目,理解题意。

  2、这道题中,哪句话你不明白?(请理解题意的学生讲讲他自己的理解。)

  3、师:那你能不能解决?把算式列在练*本上吧。(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4、汇报:写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说说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想法,这样想怎么列算式?

  师:谁和他的思路不一样,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想怎么列算式?

  三、小结: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收获?

  四、*题设计

  在亚东会来临之际,学校把做240朵花的任务,交给了三年级的2个班,每个班有4个小组,每个小组要做多少朵花?

  本道题的安排可以使学生巩固刚刚学过的用乘法、除法解决实际的问题,怎样来分析数量关系,并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中,时间安排较适中,教学目标很明确。我在教学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在课堂上会分析有关连除法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独立解决现实的问题。知识点比较全面,丰富了课堂的内容,学生也能学以智用。

  在教学环节中,采用多种汇报的形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学生自己讲解每个算式的意义,记忆非常深刻。从而观察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进一步对比两种思路的异同点,学生会更加深刻的理解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也是比较流畅的,教学中我很关注对学生的评价,亲*学生。能够看出,学生对所学的解决问题掌握的比较好,并能够通过用自己的话解释题中的内容。可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类似的实际应用问题。

  在本节课教学方式中,采用了同学之间交流互动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自己能够及时的解开疑问,从而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的算式,提出不同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第6册第2——3页上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减法等相关知识。学生对小数意义的学*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主动投入学*活动。本节课就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通过设置贴*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笑笑买文具”让学生经历认、读、写小数的学*过程并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实现认识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①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②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③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惯。

  四、教学重点:

  ①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②具体认识小数的特征。

  ③学生能正确读、写、认小数。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五、设计理念:

  因为本课中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小数。为了完成从分数到小数的过渡,我力求在课上体现以下几点:

  1、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测量长度单位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元数,这些都是生活中用到小数的最常见的情况。本节课选用从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出发,紧密结合“笑笑买文具”这一具体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数的现实作用。

  2、体现数学教学的朴素与真实。从“数学课本的单价是多少?”引出“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读法”“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写法”等知识内容,很有数学味。

  3、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学中小数的认识及小数特征的探索,力求在学生自我观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教师应在其中起到引导者及合作者的作用。

  4、在课堂设计中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对小数的理解到对小数特征的体会,应具有层次性。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师:开学了!我们又发新书了。谁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的单价是多少?你能写下来吗?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写的定价:7.40元。

  师:在数学上我们一般把它读作:七点四零元。

  说一说:这个数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数呢?

  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领学生轻轻松松走进生活,走*小数,初步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地应用。另外还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联系实际,探究发现。

  1、小数的认识。

  (1)观察情景图:

  板书:买文具

  让学生看买文具的情景图,在小组里自由地说出每件文具的价格。

  (2)在班内汇报交流,让学生读出小数: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

  水彩笔:16.85元

  (在这个环节中,注重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因为小数表示价格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许多学生已经有体验,并已了解部分相关知识,让学生交流互学,效果会比较好。)

  (3)你能说说小数的特征吗?

  A.认识小数点

  让学生观察小数,跟同桌说说小数有什么特点,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进行补充讲解,这个数中的点叫做小数点。

  师介绍,我们原来学*的数字如:7,27等数都叫做整数。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数是小数,生汇报后,师做小结:像0.50,1.06……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B.认识小数的两个部分

  师:我们可以把小数分为三个部分: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小数点。以小数点为界限,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右面是小数部分。

  1。06

  整数部分小数部分

  (“小数”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真正地去接触认识。对于小数各部分的认识应以教师的'介绍和强调作为重点,不必让为学生盲目地去猜想和讨论,以免误导。)

  2、小数的读法

  让学生再读一读“文具店”各商品的价格,师逐一板书“0.50读作:零点五零元”等等。

  (读小数和写小数的学*过程要求每个学生都开口读一读,动手写一写,才能使知识落实到位。)

  3、小数可以表示什么

  在本课中,用小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1)我们刚才知道了数学课本的价钱是7.40元,那么它到底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呢?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并说明自己的想法。

  (3)班内交流:7.40元表示7元4角0分。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做小结:整数部分是几就是几元,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数是几就是几角,第二位数是几就是几分。

  (4)让学生说出每一件商品的标价所表示的意义。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水彩笔:16.85元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课本上填出答案,然后在班内反馈。

  4、小数的写法。

  (1)师拿出10元2角5分,让学生说出总共是多少钱,然后让学生试着用小数表示出来。

  (2)班内反馈:10元2角5分10.25元

  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师做小结:把10元写在小数点的左边,2角写在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5分写在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

  (3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页的“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反馈。对做全对的学生进行鼓励。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完成书上练一练①②。

  2、实践活动。

  笑笑买完文具回到家后,她想把这学期的教科书的价格统计出来,我们也一起来帮她统计一下吧。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5

  设计说明:

  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能用点子图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并理解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本节的教学内容,学生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就能掌握,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色:

  1.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点子图上操作,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探究时间与空间,使他们经历完整的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的乐趣,从而树立自主学*的意识和自信心。

  2.注重对算法的.展示和理解。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多种计算方法,也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展示自己想法和算法的机会,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队列表演(一)(课本第32—3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队列表演”的具体情境,利用点子图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2.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3.正确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横式笔算,并选择正确简洁的运算途径。

  教学重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点子图。

  学生准备: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

  1.出示阅兵仪式的队列图片,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2.学校举行队列表演,一共有行,每行有14人(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主题图)

  二、探究新知、展示算法

  1.独立提出数学问题,搞清楚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要列什么样的算式解决,为什么这样列式?

  2.引导发现:这个算式和前面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板书知识性课题。

  3.估一估:乘积大约是多少?

  4.引导学生利用点子图算出14×12的结果。

  师: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把整体分块求积的方法吗?请你们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看看能否算出14×12(或12×14)的得数。

  (1)学生独立思考,利用点子图圈一圈、根据圈的过程写出算式。

  (2)小组交流。

  (3)展示学生的想法:(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例1)

  师:你们算出得数了吗?能说说你们的算法吗?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把圈点子图的过程和算式对应说明。

  方法一:把12拆成6乘2的形式进行口算,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连乘计算。

  方法二:把12拆成10和2,再进行口算。

  方法三:把14、12都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进行口算。

  5.出示P32表格,引导学生理解。(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例2)

  (1)这个表格你能看懂吗?说一说。

  (2)讨论交流:表格中的数据是怎么得到的?

  (3)能看出表格中的数与点子图及算式之间的联系吗?在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后,归纳与指导。

  三、知识归纳、精讲点拨

  1.归纳提升,引出转化法:

  师:面临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这个新问题师,我们把其中的一个乘数分成两个一位数,用连乘法计算。或者把其中的一个乘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另一个乘数分别与这两个数先乘,再把积相加,都是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

  2.完成算一算:(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算一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2)指名汇报学生的想法。

  四、拓展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1题。

  鼓励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

  五、课后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4)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12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

  教材简析:

  教材在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小步子的编排方法,所以本单元学*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分数加减法,分数的分母都不超过10,加减所得的结果都不要求约分,在学*了分数的意义后仍然关注的是理解分数的意义,以生活的事例和帮助理解的直观图来学*分数加法。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同时也为进一步学*分数加、减法作些准备。教材中的例1,通过直观的图形,使学生理解为2个1/8加上3个1/8,结果是5个1/8,也就是是5/8。由于没有讲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可能有学生没有观察或者观察不出或者不能想象出直观的图形,出现2/8+3/8=5/16的现象,这就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从分数的意义上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和方法这是关键。教材这样的`编排有助于加深理解分数的含义,并使学生初步感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的意义)才能直接相加。

  基础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生对生活事例的再现和直观图观察,理解相同分母分数相加方法。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能力培养目标:

  在学生体会到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和方法的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难点:受整数加、减计算法则的影响和对分数的含义不理解,分数加法学*有困难。

  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有效地达成目标,遵循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初步建立数感”的教学指导思想。

  在教学方法上:

  (1) 用直观演示……

  (2) 通过小组合作学*……

  在学法上:

  (1)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学具操作建立分数加法的起始知识。

  (2) 用练*法……

  教学过程: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索学*。

  主要教学活动设计:

  一是结合学生喜欢的四个学生过生日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在观察交流中引出把一个蛋糕*均分成10份,每份是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小红吃了其中的一份,小红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小明吃了其中的二份,小明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里面有几个十分之一?等问题,在生活情境中练*,加强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和理解,初步认识到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关系。

  二是在这一情景中,引出小明与小红一共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思考。由于生活常识,学生很容易想到小明和小红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十分之三。此时,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促使学生对这一生活常识进行理性的思考。也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探索交流拉开序幕。此时,教师组织学生拿出实物图,在观察与拼摆中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十分之一加二个十分之一是三个十分之一,是十分之三。有了这一初步认识,出示书上的例1,让学生通过直观图的观察,理解二个八分之一加三个八分之一是五个八分之一,是八分之五。在两个实例的观察理解中,让学生初步感悟到: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只要分子相加,有效避免学生中可能出现2/8+3/8=5/16这种现象。有了这一感性的认识,让学生完成图文并茂的练*,让学生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在比较交流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只要分子直接相加就行了。

  三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一是图文结合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练*,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在学*中体会到的正确方法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二是只有算式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练*,让学生能正确的表述几个几分之一加几个几分之一一共是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使学生能把方法抽象运用于*题的计算,三是结合生活场景的同分母分数加法应用题练*,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中体会的数学知识的用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四是,结合课始的生日情境图,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知识回答问题:如谁和谁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接着让学生思考,三个小朋友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样想?四个小朋友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么想?使学生能够灵活的进行知识的扩展,更好的理解分数的意义,进一步体会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原理与方法。最后让学生思考,四个小朋友把整个蛋糕吃完了吗?还有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在知识的冲突中结束本课的学*,为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学*作好埋伏。激发学生进行课后思考与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教学理念:

  在这一节课学*活动中,主要注意以下三条:

  一是联系生活情境和直观的图形,让学生体会到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的计算原理与方法。

  二是在知识运用中,让学生主动的把知识进行延伸扩展,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是紧扣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与生活紧密相联的环境中运用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以上教学设计在中,肯定会出现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们批评指正,欢迎多提宝贵意见。非常感谢!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页。学*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要切实实现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教学准备:数学书本,每组学生一张校园*面设计图,学生按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坐。

  五、教学过程

  数学学*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体验探索、实践活动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课的一开始,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在班级内的位置;介绍完自己后,再把你前后左右分别是谁也介绍一下?;转个方向再次介绍,从而引出“为什么同一个人,他一会在你的左边,一会又是在你的前面呢?让学生体会到用前后左右描述位置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引出新课,用东南西北来描述。

  教师板书:东南西北

  课始师生的谈话,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数学的兴趣,而且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为后面认识东南西北埋下了伏笔,同时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第一层次: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让学生介绍自己所知道辨别方向的方法,如:看太阳辨别方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这两种方法在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看积雪辨别方向;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等等。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层次:辨别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坐在教室里,你能辨别现在的东南西北吗?

  我给学生出示了三个活动内容:

  1、你首先找到的是哪个方向,用什么方法找到的?

  2、你是怎么根据这一个方向辨别出另外的三个方向的?

  3、你知道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些什么吗?学生依据个人的不同经验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有的先找到了东方,那是太阳升起的方向,有的先找到了西方,那是太阳落下去的方向,有的先找到了北方,那是北极星的方向。然后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如听口令做动作等,感知南与北相对,东与西相对。此时,教师注意进行方法的指导:东南西北是按顺时针的方向排列的。这里教师不对学生做统一的要求,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惯。接着让学生说一说教室的东南西北四面墙上都有些什么?将物体与方向建立联系,有利于学生对方位的记忆。

  认识了东南西北,接着我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东南西北分别坐着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不同方向的认识。接着我让讲台前的学生进行介绍,同时变换方向进行介绍,学生可能会受前后左右相对性的影响,认为方向也会因为转个方向,而使自己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通过探讨使学生明白,方向是固定的,不会因观察者的朝向而发生变化,从而使学生区别前后左右的相对性。

  随后安排一个开火车找方向的小游戏,让学生闭眼想象,睁眼判断,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三层次:辨别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课前,我带领学生进一步熟悉了校园,让学生说一说校园中的建筑物在学校的大**置。然后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画好方格的校园*面图,让学生以操场为中心,先确定操场四周的四个方向,再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物体补充完整。

  学生独立设计,反馈。预计学生中会出现上方定为东南西北的都有,让各种不同表示方法的同学做一下介绍,从而引出为了统一,方便大家观察,地图一般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设计的。

  教师板书: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让学生亲身经历画*面图,统一*面图方向的过程,感受方法的多样性,明确了统一方向的必要性。实现了从实际方向向地图方向的迁移,注重了对学*过程及学*方法的探究。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本环节主要设计了灵活有趣,富有创新的练*。

  1、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周海军和王小娟同学上学可以怎样走?(练*一第3题)

  2、出示北京*广场及四周建筑的照片和相应的*面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各建筑物之间的位置。

  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知识运用实际生活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课到此时,我想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多的收获与想法,让学生说一说本课的收获与遗憾,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遗憾,因为这是急需解决的。

  至于本节课的板书,我致力于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本节课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各种活动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教学中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这一课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教师的有效引导,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谢谢!

  板书设计:

  东南西北

  北(上)

  (左)西—|—东(右)

  南(下)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和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设想,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说教材(课件)

  1、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7、78页的内容。

  2、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知道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课件)长、正方形面积与面积是类属关系,统一面积单位和用面积单位密铺则是探究长、正方形面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面图形知识的重点。教材蕴含了数形结合、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思想。

  3、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是这样表述的: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和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学*目标:(课件)

  ①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通过猜想、操作、分析、验证,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②在小组交流活动中,通过讨论、观察、发现,准确归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③在计算和解决问题中,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④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重、难点、关键(课件)

  教学重点:会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体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及公式归纳。

  教学关键:借助学具操作,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

  5、教学准备:(课件)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方格纸、实验记录单、课件(课件)

  二、说学情

  (一)学生情况

  美国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影响学*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与分析。三年级学生(8、9岁),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究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但是学生还缺乏实践经验,需加以引导进行学*。

  本节课学生学*应具备的入门技能是:要理解乘法意义、面积的意义、常用面积单位,以及用面积单位测量一个图形面积方法的。根据图列出乘法算式。这些为学生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但学生具体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以下学*困难:(课件)

  1、忽视了用什么测量面积?为什么要用面积单位去测量?

  2、部分学生不能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测量面积的表象。

  3、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容易混淆。

  4、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是长乘以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5、保留概念可能认识不到位,保留概念是指物体不因大小、方向、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这是测量的基础。(课件)

  (二)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标》指出:学生学*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我班的学生对数学有较浓的兴趣,思维较活跃,好动,想像丰富,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动手能力较强。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课件)我主要采用操作法、观察法、发现法、讨论法、演示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古人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而给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因此,(课件)在本节课我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三、说教学流程

  通过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三个“一”、四个环节。(课件)一条主线即始终以活动探究为主线;(课件)两个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课件)三个“一”即教学过程中的用到的“猜一猜、摆一摆、验一验”;(课件)四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总结反思,深化认识。具体环节如下:(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兴趣,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伊始,我结合生活实际设疑导入,让学生在一个生动的教学中开始探究活动。

  首先,我用课件出示乌龟和兔子比赛画画的图画,问学生,你能想办法比较出他俩谁画的面积大一些吗?有的同学说放在一起比较,有的说用面积单位去测量,这时我就追问:如果想知道游泳池的面积、学校操场的面积也用面积单位去测量,你们觉得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就引起了学生学*新知的欲望:是呀,用面积单位去量长方形的面积在实际生活中太麻烦,也是行不通的,怎么办呢?这样就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应该寻找一个简便的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的方法,从而引出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课件)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猜想

  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这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形成统一的认识,使后边的

  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请看视频,(课件)

  这里我为学生了一组感性学*材料,适当进行启发,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学生凭着对学*材料的直接反应作出了大胆的设想。避免了学生盲目的猜测,同时又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探究知识的欲望。当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时,老师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宽”计算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去验证一下,这样再次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围绕猜想,验证猜想。(课件)

  2、验证

  学生形成基本的猜想后,我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验证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请看视频,(课件)

  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课前,我在四年级挑选了两个班(60人)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l、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2、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什么是长乘宽?调查的结果令人吃惊:70%的学生能正确回答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25%的学生回答是周长计算公式。5%的学生不知道。对于第二个问题,几乎没有学生知道为什么。在三年级时,我们已经教过这一章的知识,而且进行了大量的.训练,为什么只有70%的学生记得结论?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能够回答出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是长乘宽呢?

  显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过于重视知识结论的获得,而对于知识获得的过程则显得轻描淡写,知识的意义并没有完全让学生真正理解。(课程标准)那么对于本节课来说“真”理解就不仅是能够描述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描述出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长乘宽。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通过一次实验而发现的,是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划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在活动中,我既不像过去那样告诉学生怎么动手去验证,让学生做机械的操作员,不是随意放开让学生盲目的操作,而是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我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3、归纳

  请看视频,(课件)

  结合摆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总结长方形面积公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转化,让学生接受了一次不完全归纳思维方法的熏陶,符合几何初步知识数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尽情享受猜想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学生自觉地大胆猜想、探求知识的奥秘。

  4、转化

  学生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设计了一道看似*常无奇的练*:(课件)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然后课件演示: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的长不断缩短,我不断加速地抛出一个个同样的问题:此时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当长方形变成长:6厘米,宽6厘米时,学生们发现这时长()方形4条边相等,它已恍然是一个正方形。从长方形巧妙地变成正方形,我利用了长、正方形的关系,把抓住了知识中的生成机遇,使学生既容易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体会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共性和差异,又一次把探索知识的机会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课程标准提倡练*的有效性。对此,我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作用。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了明确认识以后,(课件)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前提出的乌龟和兔子谁画的面积大的问题。另外我安排相应的练*题,练*题的设计由易到难,采用闯关游戏的方式进行,(课件)最后出示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拓展题目作为作业,(课件)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期待下一课的到来。通过一系列的练*,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拓展。(课件)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最后,教师以提问,学生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课件)这节课你学到什么知识?是怎样掌握的?这一部分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在进行补充,使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了师评、互评、生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热情的评价,以此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总之,本课教学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综上述,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大胆猜想公式——验证公式——归纳公式——运用公式。首先思起源于疑,让学生敢于提出猜想,围绕猜想,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围绕着一个个问题自主合作学*,探索出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体验成功的快乐。(课件)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围绕这节课的两个重点内容,在揭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时直接板书公式,让学生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起到突出重点的目的。(课件)

  五、说教学反思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是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的一句名言。反思是教师必备的意识和行为。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课件)力图体现:课堂教学“人本化”,让学生思动、手动、口动、互动。学*方式探究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新知。授课后我还将反思:(课件)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最*发展区,探究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学生认知还存在哪些问题等,以利今后改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操作思考体会*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均数。

  2、使学生在运用*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求简单数据*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学具(桃子图片)。

  说教材:

  “统计和*均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的内容。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数学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明显在理解*均数的意义、概念上加重了份量,因此,我在设计教学预案时,努力通过具体问题情境的呈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均数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并启发学生探索求*均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景,理解*均数

  1、故事引入。

  2、小组合作(摆、移、说)。

  3、汇报(边说边摆)。

  4、引出并理解*均数。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结合情景,引导学生归纳求*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法。

  2总数除以份数等于*均数。

  三、*题巩固,深化新知

  1、算*均每天走多少千米?

  时间 :第一天第二天 第三天第四天

  米数 : 45千米20千米45千米50千米

  (1)估一估他们这四天*均每天走了多少千米?

  (A、比20千米少B.比50千米多 C.在20千米—50千米之间)

  (2)计算验证,引导明确*均数的特点。

  2、对唐僧师徒除妖表现进行打分,孙悟空得了50分,唐僧得了20分,猪八戒和沙和尚一共得了50分,他们*均每人得了多少分?

  下面是猪八戒和沙和尚计算*均得分的情况,他们谁算得对?为什么?

  沙和尚:(50 20 50)÷3 猪八戒:(50 20 50)÷4

  3、过大河时,河水旁边立了牌子“大河*均水深166厘米”,唐僧身高172厘米,他能安全地从河里走过?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以往在教学*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故事中理解*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故事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讨(cn-teacher.com)论中,感受*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产生学*“*均数”的需求。

  二、探究学*,理解*均数意义和归纳求*均数的方法

  分桃子活动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均数;还有一部分数感较强的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均数大概是多少;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均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肯定会有这种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均数的方法,再小组合作学*,互相将自己探索的方法交流,达到共识。学生虽然求出了*均数,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人对*均数的含义不理解。移多补少对理解*均数的意义很有帮助,让学生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均数的表象,通过学生移一移、说一说,教师直观板书,从感官上理解*均数的由来,理解*均数的意义

  三、练*有坡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练*在学生的数学学*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第一个层次是巩固新知求*均数,通过先估计再验证的方法使学生感知*均数的区间,从中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第二个层次是通过计算4个人的*均分而只给出3个数据,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计算*均数时,总数要与份数相对应;第三个层次是课件设计通天河横截面图,让学生直观辨别*均数是一个虚拟数。

  四、拓展延伸,让数学回归生活

  课堂小结时,给教师表现打分及计算*均分再次强化了本节课的知识;体现了*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 又得到了这节课的真实信息的反馈;作业的布置是对课堂的拓展延伸 , 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生活中的*均数的兴趣。

  五、不足与遗憾之处

  一是在学生合作交流的细节上还要落到实处。教学中在小组合作、同桌讨论之前缺少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的程度还不完全均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今后教学中要对小组合作给予必要的组织和引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差异,注重组际之间的评价,把合作学*的每一个细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实现学生间的协调互助、共同发展;二是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处理不够灵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因势利导,让我们的教学富有灵性;三是教育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本节课中缺少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感染,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思想教育 。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公顷是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在三年级(下册)教学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让学生认识1*方千米,体会1*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发现*方米、公顷和*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本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形成1公顷的观念,联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结合土地面积计算,应用*方米与公顷、*方米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能方便地表达土地的大小,从而体会土地的面积;整理先后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合理地应用面积单位。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方千米作单位。以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为基础,告诉学生其面积就是1*方千米。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1公顷和1*方千米的实际大小。掌握*方千米和公顷间的进率,会用进率进行换算。

  2、情感目标:使学生能比较形象地感受1公顷和1*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3、使学生在学*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方米、公顷和*方千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公顷、1*方千米的概念。

  教具准备:挂图一张,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体现我国地大物博的资料。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老师启发引导,师生交谈,图像信号法,课堂讨论、交流等手段通过组织学生感悟、探究让学生建立1*方千米的表象知道*方米与公顷以及*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并利用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学*新知、巩固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形成的有效途径,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以“联系生活,提炼新知——学*新知,建立表象——应用巩固,深化拓展——全课总结、深化认识”的四大教学流程展开教学,这样能给学生更多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空间,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具体的教学程序是这样的:

  1、联系生活,感受新知

  2、学*新知,建立表象

  猜想1*方千米有多大:认识1*方千米:结合实际,进行估算;我们学校的面积大约是5公顷,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面积才是1*方千米呢 学*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顷?你能推算出来吗?

  学生尝试,小组交流,说出推算过程。

  3交流,完成板书:

  1*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方米

  1、同桌交流自己对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认识与掌握情况

  4应用巩固,深化拓展

  (1、运动场面积、居民小区占地面积、我们市的面积、江苏省面积以及我国的领土面积用哪个土地面积单位较合适呢?

  出示练*十三第7题;出示从同一幅地图上描下来的5个省的地图,估计出其他四个省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万*方千米?

  5、全课总结,深化认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教材中只给了两名同学的计算方法。然后引出了竖式,又强调了竖式中没一步的算理。

  二、说学情:在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学*了一位数乘多位数笔算方法之后,大部分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学生通过预*例题,家长提前辅导都能利用四句乘法口诀顺利地进行竖式计算,但他们说不清这样计算的道理。

  三、说教法、学法:以往模式是重算法,忽视算理,本节课我设计时重点在于重算理,明算法。给学生点子图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算法多样化,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目标:

  1、理解乘法的意义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感受“借助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意识。

  3、通过应用,初步体验两位数乘两位数在生活、数学应用中的广泛性,拉*算式与生活的联系,并体验探究、应用过程中的成功感。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用一个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得数的末尾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2、动手操作,探究算理。

  本节课我是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领学生不断探索。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节课我主要利用点子图这一研究工具,为学生创设了数学交流与想象的机会,努力使数学计算课堂换发新的生命力。学生通过预*进行竖式计算,但他们说不清这样计算的道理。如何沟通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如何激发学生学*积极性呢?我借助点子图这个直观模型,架起算理与算法之间的一座桥梁,使学生能直观感悟计算的道理。开始学生根据情境列出乘法算式,教师给学生提供点子图,让学生把一本书看作一个点在图上分一分,算一算,求出一共有多少本,学生操作过程中具有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效果,不会算的学生他们无意识的在14×12的点子图中进行划分,计算出各个部分的结果之后进行累加,算出结果。

  3、试做竖式,探究算理

  而对于会计算的学生来说,他们会划分成大小相等的两部分。只要计算出一部分的结果通过乘份数方式就可以达到计算出结果的目的,预设方法同学们没想到比如3个4套的分法。或4个3套的分法,学生们都是分的两部分。有横着分两份的,有竖着分两份的。还有一部分同学有意识地在14×12的点子图中结合竖式计算的过程进行划分——就是2个14与10个14。这样的学生是在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基础上能够自主探索的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学*能力。我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学*探究时间之后,引导学生交流汇报,体验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找到这些多种多样的计算方法,让他们说出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特点“先分后合”,将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数。由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先放后收方式进行。在学生自主操作后,再进行引导反思,教师让学生试着竖式计算,找计算正确学生板演,说说是怎样算的,应用4句口诀。

  4、解疑算式,深化算理

  教师再重复强调竖式书写方法。这里也是本节课重点,学生在应用一四得四这句口诀时4还容易写在个位。重点讲解。然后引领学生将竖式与点子图进行结合看哪种方案与竖式计算过程相吻合。此时所有学生从无意识思考到有意识思考,教师在投影上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会很容易找到与竖式匹配的方案。再让学生将竖式计算过程与点子图相对比,在不知不觉中又探索计算方法背后的道理了。最后引领学生将总结出来的口诀算式进行完善,学生又进一步思考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此时学生才是由掌握算法转向真正理解算法背后的算理。

  (三)专项练*,内化方法

  (四)课堂小结,思想升华。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7

  司老师的课,我听过很多次,每次都给人别样的感觉。面带微笑,亲和力极强,课堂上激情澎湃,容易拉*师生之间的距离,能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功底深厚,善于思考,对课标钻研得透,教材重点难点把握得准,教学效果很能好。下面我就上午听的《面积单位》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的想法,这节课的特点,我用三个字概括:新、活、实。

  一、新

  理念新,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也展示了一年多来,我们进行“三公开”教学的成果。新课程的教学观就是自觉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方式,合作式学*和探究式学*,从而建立起新型教与学的关系。这节课,学中做、做中学,学生充分动了起来。“瞧一睢”、“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等环节设计适时巧妙,通过小组的互帮互学,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充分感受到了1cm2、1dm2/、1m2究竟有多大,并能准确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便于学生树立空间观念,增强几何直观,达到课标所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目的。

  二、活:

  1、教法灵活,用启发式教学,学生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参与学*,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等各器官参与学*。

  2、用活教材。教师不拘限于教材,注重挖掘课程资源。教师能利用周围环境中和数学有关的信息,形成资源,教室中的钟表、开关盒、粉笔盒、墙上的卡片、窗台上的机器人等能为我所用。数学变得不再空洞,不再是干巴巴的数字、符号和抽象图形,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行培养对数学的兴趣,进而喜欢上数学,为将来进一步学*数学打下基础。

  3、教活学生。只有课堂活起来,学生才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司老师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提问题,会提问题。只有思维动起来,才是真正的生动课堂。

  三、实

  1、教学过程真实。体现在环节安排科学,逻辑性强。先讲dm2/。后讲cm2和m2,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概念的产生是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容安排上,先制造冲突,让学生明白学*“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然后熟悉实物,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接下来,让学生经历用面积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体现“面积单位”的价值,最后结合实际选择和运用合适的面积单位解决问题,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所以这节课上得很实在,

  2、读、写、说三个*惯的培养落实。读、写、说*惯的培养是去年以来,教学常规所抓的重点工作,本节课中,教师上学生读目标、读教材,读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只有读到位,才能理解到位,我们知道,看到不等于看见,看见不等于看清,看清不等于看懂,看懂不等于看透。看,决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走马观花,做做样子。写的方面,认真板书,给学生以示范,让学生上台书写面积单位,在自己本子上写。让规范、正确的要求落到实处,说的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清楚,说准确,说完整的话,培养学生敢说,会说,能说的*惯。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课无论准备得多充分,学生配合的多好,但终究有提高的空间,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不足,正是因为有缺憾,有不足,才有了教研的必要性,才有了每一个教师进步的可能。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水*精益求精,最后达到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的境界。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教育教学水*的提高永远在路上!

  这一节课如果说有建议的话,我认为有以下两点: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更充分些,整节课都是教师在引着学生按既定的“路线图”走,也就是说,预设有余,生成不足。课改的实质就是教中心转为学中心,师中心转为生中心,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帮助学生学*的人。只有重视生成的课才理会有内涵,才更精彩。这种基于解决学生自已提出问题的课堂学*才是真学*,比如这节课上,当讨论“1*方米究竟有多少个1*方分米时”,有学生提出64个时,教师急于完成预设的教学流程,说下面我们再研究,让学生高涨的情绪一下子就冷却下来。这个环节究竟如何处理,值得研究。

  二是一节课只能有一个中心,一个重点,不要面面俱到。课堂的主要环节,导入、拓展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和重点进行。比如导入,碗的大小指的是容积,而这节课学的是面积,有点不对照。结课前的拓展,讲面积和长宽的关系,不是不可以,但下课铃已响,学生的心已走了,再讲意义已经不大。再者,练*量也不足,可见前面用时过多,时间分配不太科学。

  说到练*,我想多说两句,“语文靠念,数学靠练”,这句话,什么时候都不过时。前段时间,英国引进了华东师大出版社的小学版《一课一练》,这是上海小学的教辅,*的教辅走出了国门,引起了舆论热议,也让我们回归到教育常识,一定的做题是必要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教育上有种倾向,一说书包重,就提出抛弃教辅,一说减轻过重课业负担,就砍掉*题训练,这些实际上都是矫枉过正,我们对*本土的教育方法要自信,题海战术不可取,但一定量的练*不可或缺,这也符合教育规律。说到学生学*负担过重的问题,我非常赞同张卓玉的观点:学生学*负担过重完全是一个伪命题,他说,关键不在于学*的量有多大,而在于学*的内容、方式和学生对学*的态度。当学*是实现外在目的的手段时,不论学*的量有多大,学*本身就是负担。他还说,作业之所以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主要原因不是作业量的过大,而是质的过低。评价学生负担轻重的标准,首先看学生作业的意义、价值,即使是几分钟的作业,先要考虑是否有必要让学生做,如果没有必要,再少的作业也是负担。其次,看学生对作业的态度,是否乐意做,只在乐意做,高兴做,作业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减负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在于教师责任心和教学水*。扯远了,回到这节课上,瑕不掩瑜,总体说,这节课上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值得大家学*借鉴。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不妥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课标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时《新课标》还指出:“在学*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通过去早餐店买食物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十一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对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小数加、减法的探索过程,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提高合作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精神,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进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生发与形成过程,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在教学安排上,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和知识掌握程度,我设计了四个教学层次:

  (一)激趣导入

  新颖的导课,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好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更好地为学*新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我询问了学生早上吃早餐的情况,学生们一般都有自己购物付钱的经历,这对于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都有比较直接的帮助。从而激起他们参与学*的热情,让学生想学,为学生的继续学*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二)学*新知

  数学知识的形成有着固有的规律,逻辑性很强,不能有半点的跨越与漏洞,结合数学知识的形成特点。围绕教学重点我采用了以下步骤:

  (1)创设买早餐的购物情景,让学生为自己选两样,当成自己的早餐。然后让学生探讨“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中得出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从而突破重点。再将题目归纳成加法和减法两类,进一步系统的学*。

  (2)在探究加法算法上让学生讨论,得出两种方法:一种是把0.5元和0.7元化成以“角”为单位的整数来计算。提问:摆竖式时为什么角与角,元与元对齐?得出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为“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埋下了伏笔。另一种是直接用小数计算。竖式的摆法肯定也对,通过这两个数为什么这样摆?得出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一样,都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加,而在小数加法中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做到相同数位对齐。进一步突破难点,明确计算原理后,让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加法问题,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异同,小数加法的关键是什么?以便学生领会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在教学小数的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能学*,爱学*的目的。

  (三)练*巩固

  学*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获得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活动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1、 基础知识练*:完成课本P105页1题。2、解决实际问题:完成课本P105页3、4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让学生谈学*收获,促使学生归纳总结了本节课的知识的知识要点。

  (五)布置作业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9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情况下,由于在家里受到娇惯,独立做事少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时间观念淡薄,不知道珍惜时间,学*、生活懒散、松懈。然而,这些学生面对的社会,将是越来越讲究效率,快节奏运行的,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保持课内与课外教育的一致性,特意结合第五单元时、分、秒的内容设计珍惜时间这一节课,促使学生巩固知识,同时把道德行为进一步深化。

  根据三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观察、动手操作、比较讨论等一系列的活动,创设和谐的学*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跳跃,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班队活动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活动的目的,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知识,明白道理。

  本次节课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二)亲身体会,自主发现

  (三)依托生活,自主探究

  (四)实践应用,寓练于乐

  (五)文化熏陶,情感升华

  注意从学生的出发,因此课堂各个环节的设计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生活中有关的问题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再加以总结,从而逐渐建立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行为知识,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活动过程。同时,课堂教学流畅、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的氛围,渗透守时、惜时教育。抓住他们的好奇心,通过动手、合作、体验学*等学生比较感觉兴趣的活动,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和唤起他们的求知欲。达到活动的教育目标。,让学生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1、活动开始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现实生活场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让学生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疲地进行学*。

  2、通过故事《一分钟》提出问题,鲜明地揭示教育主题,指导学生讨论完成,引起共鸣,深化道德认识。使学生懂得对于他们来说,一分钟也很珍贵。从小树立时间观念,抓紧时间做好每一件事情,成为时间的主人,养成惜时的好*惯。

  3、拓宽知识、深化明理,为了深化主题教育,巩固教学要点,在学生有了一定认识、初步明理的基础上,记格言,用格言做书签,

  4、让学生在积极、多元的评价中建立信心、感受成功。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历程,激励学生的学*和改进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关注学生学*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用积极、及时的评价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老师亲切的鼓励、由衷的赞叹能激励他们克服困难、继续探索,甚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能给予他们肯定的暗示、无穷的力量。使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参与着教学活动。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页。学*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要切实实现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教学准备:数学书本,每组学生一张校园*面设计图,学生按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坐。

  五、教学过程

  数学学*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体验探索、实践活动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课的一开始,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在班级内的位置;介绍完自己后,再把你前后左右分别是谁也介绍一下?;转个方向再次介绍,从而引出“为什么同一个人,他一会在你的左边,一会又是在你的前面呢?让学生体会到用前后左右描述位置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引出新课,用东南西北来描述。

  教师板书:东南西北

  课始师生的谈话,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数学的兴趣,而且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为后面认识东南西北埋下了伏笔,同时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第一层次: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让学生介绍自己所知道辨别方向的方法,如:看太阳辨别方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这两种方法在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看积雪辨别方向;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等等。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层次:辨别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坐在教室里,你能辨别现在的东南西北吗?

  我给学生出示了三个活动内容:

  1、你首先找到的是哪个方向,用什么方法找到的?

  2、你是怎么根据这一个方向辨别出另外的三个方向的?

  3、你知道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些什么吗?学生依据个人的不同经验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有的先找到了东方,那是太阳升起的方向,有的先找到了西方,那是太阳落下去的方向,有的先找到了北方,那是北极星的方向。然后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如听口令做动作等,感知南与北相对,东与西相对。此时,教师注意进行方法的指导:东南西北是按顺时针的方向排列的。这里教师不对学生做统一的要求,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惯。接着让学生说一说教室的东南西北四面墙上都有些什么?将物体与方向建立联系,有利于学生对方位的记忆。

  认识了东南西北,接着我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东南西北分别坐着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不同方向的认识。接着我让讲台前的学生进行介绍,同时变换方向进行介绍,学生可能会受前后左右相对性的影响,认为方向也会因为转个方向,而使自己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通过探讨使学生明白,方向是固定的,不会因观察者的朝向而发生变化,从而使学生区别前后左右的相对性。

  随后安排一个开火车找方向的小游戏,让学生闭眼想象,睁眼判断,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三层次:辨别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课前,我带领学生进一步熟悉了校园,让学生说一说校园中的建筑物在学校的大**置。然后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画好方格的校园*面图,让学生以操场为中心,先确定操场四周的四个方向,再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物体补充完整。

  学生独立设计,反馈。预计学生中会出现上方定为东南西北的都有,让各种不同表示方法的同学做一下介绍,从而引出为了统一,方便大家观察,地图一般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设计的。

  教师板书: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让学生亲身经历画*面图,统一*面图方向的过程,感受方法的多样性,明确了统一方向的必要性。实现了从实际方向向地图方向的迁移,注重了对学*过程及学*方法的探究。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本环节主要设计了灵活有趣,富有创新的练*。

  1、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周海军和王小娟同学上学可以怎样走?(练*一第3题)

  2、出示北京*广场及四周建筑的照片和相应的*面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各建筑物之间的位置。

  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知识运用实际生活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课到此时,我想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多的收获与想法,让学生说一说本课的收获与遗憾,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遗憾,因为这是急需解决的。

  至于本节课的板书,我致力于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本节课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各种活动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教学中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这一课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教师的有效引导,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谢谢!

  板书设计:

  东南西北

  北(上)

  (左)西—|—东(右)

  南(下)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1

  一、教材的解读

  1、对教材的理解(“解决问题”)

  低段要求:学会从图、文中发现信息,并提出问题,借助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常用综合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中段要求:能选择相关的信息数据,用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从中渗透分析法。

  三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将为今后学*较复杂的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现在的学*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例题的定位

  从例2表面呈现的形式来看:左边呈现的是分步计算;右边呈现的是综合计算。在教学时,不能定位为“单纯”地教学由分步到综合,也不能定位为“单纯”地教学“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这节课的教学应该定位是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

  ①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②知道乘、除法的意义

  ③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本课任务:

  找准问题,收集并选择相关的信息,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态度

  教学重点: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中说清算理。

  四、研究过程的打磨

  1、(复*学生已有知识对新课的学*有一定作用)课前是否复*?

  最初设计:

  用补充信息或补充问题的方式,复*用乘法或除法一步计算解决问题。

  问题:

  学生感觉枯燥;与例1的联系不够紧密。

  解决办法:

  1、继续创设运动会的场景,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突出了例1与例2的连续性,让学生感受知识间的联系。

  2、把旧知的复*揉合到新课中,既省时又让学生清晰感受到新旧知识间的区别。

  如:①一共有多少个小圈?②每个大圈有多少人?这2题的解决是旧知,同时也是新知学*的思维步骤,是为解决“③每个小圈有多少人?”作铺垫。

  2、例题如何呈现?

  最初研讨:

  方案1:整体呈现——学生找信息较难。

  方案2:分步呈现——有利于学生观察;体现出知识的层次性。

  问题:

  学生找信息时,总想数出一小圈的人数。

  解决办法:

  让学生找出一眼能看出并能确定的信息。

  如:把主题图分步呈现:先出示2大圈的人,每大圈有5小圈;再出示“有60人表演”的信息。让学生观察、找信息。

  3、如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会用连除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

  试教时:

  宋老师与我们组的老师同时感觉全过程“扶”得多,“放”得少;教学形式与手段单一;虽关注了说思路,但对“找中间问题”的思维训练给学生的时间与空间都不够。

  解决办法:(分4步完成)

  1、利用2个信息,解决一步的问题,并列式计算;

  2、要解决这个问题必用到哪2个信息?再列式计算。(渗透“分析法”解决一步的问题)

  3、“要知道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又该怎么解决呢?请你们试着做一做并同桌交流。(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4、(反馈)学生上台写出结果,并说出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4、如何有效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

  试教时:

  老师对每个问题、每种方法*均使用力量,甚至把不好说出道理的方法:

  60÷5÷2=6(人)多次有意地呈现出来,学生只有挖空心思地去说理,这样人为地增加了难度。

  解决办法:

  1、以基础方法为主(连除),其他方法为辅。

  2、以面向大多学生实际水*为主,兼顾部分优生为辅。

  3、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学生没有提到的其他方法,则不用展示。

  5、练*形式与手段的选择:

  这节课中的练*题有一定的难度:如:求“*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而图中“2辆车”属隐含信息。

  试教时:

  老师为降低难度,就把3种方法的算式直接都呈现出来,再让学生说每种方法每一步的思路,形式单一,而且学生对第一步到底该解决什么问题是模糊的。

  解决办法:

  1、明确问题后,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每辆车每次”的含义(图中“2辆车”属隐含信息),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

  2、变形式、手段进行同类题型的练*,抓好切入点

  如:(我会连)

  ①*均每天售出多少张票?2×3

  ②一共演出了多少场?954÷2÷3

  ③*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954÷2

  教师抓好切入点:

  1、“954÷2÷3中的2表示什么?3呢?”

  2、“*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为什么用两步计算?”

  五、听后反思

  体会:

  1、课件的精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兴趣,学生精神饱满;

  2、教师亲和的语气、潇洒的神态、独特地教学风格,拉*了师生间的距离,气氛活跃;

  3、教师能做到换位思考:精彩的设计,导致学生说理的清晰;

  4、教师“扶”“放”到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与表达时间与空间,因而学生学得轻松;

  5、教师能灵活驾驭课堂,不拘泥教学设计。

  个人建议:

  1、教师评价语如果更丰富、及时,学生参与率一定会更高;

  2、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做到及时反扣,也许效果更好。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已经能熟练掌握表内乘法,能进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会口算、笔算万以内的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课将为学生继续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教材提供了学生熟悉的情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经历算法多样化,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培养,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新知,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和参与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获的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增强学生学*数学的自信心。

  由于学生对笔算乘法已有一定的经验,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本课的重点:学会笔算乘法的方法。但是学生对于第二个因数的十位的乘积为什么要与因数的十位对齐难以理解,于是我将难点定为:1、知道乘的顺序。2、知道第二个因数十位的乘积是表示几个十。

  二、说教法:

  素质教育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体。”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的教法:

  1、情景教学法:创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情景,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使他们产生迫不及待获取新知的欲望,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2、任务教学法:学生通过猜测、思考、验证、合作、交流等活动学*新知,完成教学任务。

  三、说学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是新课标特别提倡的学生学*的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经历算法多样化,将其所学新知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去。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创设生动有趣的学*情景,并且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二、自主探索、学*新知

  1、自主尝试,算法多样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不规定算法,给予他们充()裕的思考空间,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三、实践联系,巩固新知

  练*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起到了检验学生学*效果的作用。

  3、解决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取材于学生身边的材料。

  4、学生自己出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真正做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四、小结反思。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5)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5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认识小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小数”第一课时。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3、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的知识结构呈现为:(1)运用分数的初步知识,通过把长度单位分米改写成用米表示的分数,把货币单位几角改写用元作单位的分数,说明这些分数还可用小数来表示。利用例1和例2使学生初步认识十分之几的分数都可改写成零点几的形式。(2)初步概括出整数、小数的概念,理解小数的含义,并掌握一位小数读、写法。

  本课题的知识结构这样有层次地呈现,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分层渐出,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利于学生学好课本知识。

  4、教学目的:

  我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而确定的:

  (1)本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结合元角分和米、分米的知识来认识一位小数,并理解小数含义,掌握读、写一位小数的方法。由此,可确定为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2)运用直观手段,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十分之几的一位小数表示,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理解小数含义,把某些分数改写成小数,提高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作为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3)本课时通过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变与不变,相互转化的思想教育。可作为它的情感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5、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例题时,充分运用创设情境,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概括出整数、小数的概念,归纳读写一位小数的方法。在教学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学生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有助学生技能的形成。

  三、说学法

  “由教材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教学策略告诉我们,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如教学例1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接着让学生尝试学*例2,迁移类

  推出任何十进分数都可用一位小数表示,深化理解一位小数含义。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让我们一起去商店看一看,价签上的数,你见过吗?

  2、你们知道这些数叫什么名字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读小说

  1、这些老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发现啦!

  2、读小数

  这些小数你会读吗?

  大家读的都很好,谁能说说你是怎么读的?

  (可以结合25、25来读)

  3、现在会读了吗?

  再读:出示6张幻灯片。

  4、同学们读的.都很好,那这些小数表示的价钱到底是几元几角几分呢?(填表)

  5、同学们能很快的把小数转化成几元几角几分,反过来把几元几角几分化成小数还会吗?

  二、结合元角分理解小数的意义

  1、1角=()元

  2、借助课件理解意义:

  因为1元=10角,把1元*均分成10份,每份是1角,1角用分数表示是

  1/10元,写成小数是0.1元。

  3、学生数算理。

  4、有了这个经验,6角呢?

  6角=()元

  9角=()元

  51分等于几元几角几分?

  7分呢?

  15分呢?

  小结:大家借助了1元=10角1元=100分这样的实例得到1角=0.1元1分=0.01元,现在你能借助手中的米尺来发现这里面的小数吗?

  三、结合长度单位来认识小数

  1、1、3米和1、30米有什么不同?

  2、介绍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

  3、介绍刘徽

  4、练*

  四、全课小结,回顾开头,宣布歌唱比赛的结果。

  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懂得地方?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说课的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教时“认识分数”及93页做一做。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分数会感到困难。分数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物体和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本节课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能直观地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沟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1)、教材以“游乐园”的'形式,呈现了本单元的基本学*内容,体现了在玩中认识数学以及人与生活、自然的有机联系。

  (2)、“认识几分之一”通过两个学生分月饼的情境引入分数,使学生知道把一块月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利用迁移推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学生通过动手折出之分几一、创设学*情境,重视教学知识的操作性,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并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5、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理解只有*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和认识几分之一是教学重点;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是教学难点;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学生尽可能多的材料,通过学生折、玩、涂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说教法

  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是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玩一玩中探索分数的意义,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说学法

  1、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实物中认识“*均分”、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

  2、进行比较、动手实践中学*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四、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分四个环节进行:

  1、活动引入,体会*均分。

  2、主动探索,感悟新知。(从面到点)

  (1)认识几分之一:*均分——分母的意义——几分之一的意义——揭示课题。

  (2)认识1/2:不同的图形用相同的分数表示。

  3、利用学生资源(动手操作)比较分数的大小。

  4、在生活中找分数,让学生体验分数来源与生活。

  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从学生最熟悉的分苹果出发,让学生感知*均分)

  1、创设情境,聪聪和明明分6个苹果,怎么分?

  生1:……

  2、师:这两种分法哪种最特别?为什么?(特出“*均分”)板书

  3、如果两个苹果分给2个人,怎么分?

  生:每人一个

  4、出示一个苹果,分给俩人,能*均分吗?怎么分?

  5、学生以圆为例动手操作,折出一样大,也就是*均分。(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

  二、教学几分之一(大量感知把一样东西*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的基础上再揭示分数,目的:传授程度减少,让学生自主探究)

  1、请选择信封里你喜欢的图形,折一折,分一分,你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2、反馈:(把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并给它们编号。1/2有3个,1/3、1/4、1/8、1/6、1/16、1/32各一个,不*均分的2个)

  师:这些图形是不是*均分的?为什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能*均分。

  师:为什么认为这些是*均分的?(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均分)

  3、观察一下这些*均分的分法有什么不一样?(1)(*均分的份数不同)

  (2)把()*均分成()……

  4、(根据第3问灵活提问,全部或有选择的)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如:把正方形*均分成n份,涂出了其中的一份)

  5、师:(拿出一个图形)这个图形整个用1来表示,那么这个图形*均分成了2份,这一份用什么数来表示?(如果生说不出师自己说)认识1/2、1/3、1/4……(在此插入书写方法)在图形下板书各种几分之一,教读法

  6、师:为什么这一份用1/2,那一分却用1/4呢?

  生:*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它*均分成2份,它*均分成4份

  7、揭题:象这些1/2、1/3、1/8……我们都叫它为分数(板书:分数)

  8、举例:1/4就表示把正方形*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的1/4。

  空白部分还有几个1/4?

  8、练*:(判断题)

  三、教学1/2(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师把学生作品用1/2表示的图往下拉)我们来看这几个作品,都用分数1/2表示,图形不同,为什么都能用相同的分数1/2表示呢?

  小结:(能用1/2表示的这些图的共同点)把()*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2、师:空白部分用哪个数来表示呢?为什么?

  3、(再次强调意义)1/2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选择一个分数说一说意义

  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拿出1/2和1/32的两个同样图形)我们来看这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用1/2表示,那个涂色部分用1/32表示的是这一块,(可以剪下比一比)哪个大?为什么呀?

  (1/2表示把一个图形*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均分成32份的一份大)

  板书:1/2>1/32

  2、猜想:1/2、1/8和1/32的大小

  板书:1/2>1/8>1/32

  3、自由选择两个分数比一比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4、说一个更小的分数。

  五、生活中的分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看到这些东西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A、用什么分数表示想到几分之一?

  B、拓展练*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全册说课稿打包: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全册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章“年、月、日”的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算单位。小学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小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方面知识的。本课是让学生借助观察年历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的,然后介绍*年、闰年的判断方法,以及拳头记忆法和大月歌诀记忆法,最后是算出*年、闰年全年的天数。

  3、教学重点、难点:

  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让学生建立时间单位的观念和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是教学的重点。掌握*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是教学难点。

  关于练*题的编排,编者是按照新授内容的顺序安排的,形成多样。第1题是先练*了年、月、日之间的进率,再说出*年和闰年的天数;第二、三、四题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条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能阅读日历、年历,并写出日期。

  (2)能够说出各月的天数并能正确分辨大月和小月。

  (3)理解、掌握*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说出*年和闰年的天数。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探究能力。

  这几条目标既有知识层,又有运用层,而且概括了本课时的知识点,明确、具体、可测。

  二、说教法

  1、教法上:

  ①努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通过启发、诱导、设置悬念,培养学生探讨知识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步步扎实。②尽量利用直观教具、电化教学等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③努力体现目标教学特点,在突破重点、难点的过程中重视教学信息的反馈和学生学*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年、月、日的进率时,我是通过让学生观察1993年的年历使学生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通过教与学的双向反馈,使教师更加清楚学生对这一教学重点的掌握情况,使下面的教学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幻灯片演示*几年二月份的天数,学生通过动脑、想、说、总结概括等一系列的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2、教具准备:

  分句课本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准备了以下教具:年历、幻灯片、录音机等。通过这些教具,可以使学生直观地发现规律,学到知识。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通过让学生观察、看书、质疑、讨论、总结、概括、实践运用等手段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时,首先利用年历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等活动,并注意联系实际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通过让学生观察幻灯片中二月份的天数发现每四年一闰的规律。再经过计算1980÷4和1986÷4得出*年、闰年的判断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说一说教学过程程序。因为这是年、月、日的起始课,所以要有个好的开头,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我利用猜谜语的形式来导入课题,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老师让你们猜个谜好吗?请同学们注意听:有个宝宝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谁能说这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能猜到这是日历。然后,教师出示一本日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日历,可以知道:在日历上我们可以找到某年、某月、某日,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内容:“年、月、日”的认识,(板书课题)。这样,通过学生猜谜语和引导学生观察日历,导入课题,既直观形象,过度又自然,同时好能激发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为下面学*新知打下基础。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新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的特点,我分两次口述学*目标,我是这样出示学*目标的:同学们,你们知道这节课首先要完成哪两个任务吗?我来告诉你们,第一个任务是能够说出年、月、日的关系,能阅读日历、年历并写出日期;第二个任务是能够说出各月的天数,并能正确分辨大月和小月。这样出示目标既不枯燥乏味,又不死板,还能让学生记得住,激发求知欲。

  出示完目标后,教师将沿着这条线去教,学生也将沿着这条线去学。通过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1993年的年历,使学生初步学会看年历并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等知识。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看年历,你知道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每个月各有多少天?看完后请同学们打开书80页,这是1993年的年历,请同学们根据鸭博士提的问题认真观察年历。由于问题简单,学生看完后会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31天的月份有一、三、五、七、八、十、十二这几个月;30天的有四、六、九、十一这几个月;二月有28天。板书完后,我告诉学生通常把有31天的月份称大月(板书大月),把30天的月份叫小月(板书小月)。在学生熟悉了年历之后, 借助于他们*时对时间的直接经验和想象力,把抽象的时间与具体事件联系在一起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如:1993年的儿童节是星期几?国庆节是几月几号?你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号?你能用铅笔把它圈出来吗?通过这样的练*,使学生建立起了较长的时间观念,巩固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顺利地完成了前两个任务。

  在学生知道什么是大月,什么是小月后,让学生判断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月从而引出二月。这时我告诉学生,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个特殊的月份,为什么呢?再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年份的年历,发现二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板书29天),写完后我说明:通常把二月份有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闰年(板书*、闰年)。这时,我口头出示第三个学*目标:如何判断某一年是*年还是闰年,并能说出*年和闰年的天数就是我们将要完成的第三个任务。出现了*年和闰年后,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会有*年和闰年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让学生听一段录音:“你知道吗?……。”这个录音既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听完录音后,我用幻灯出示了1980年到1992年二月份的天数,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讨论,自己发现四年里有三个*年和一个闰年的规律,并经过计算得出闰年的年份与4的关系,从而学会判断方法。这样既加深了理解、记忆,还培养观察、概括能力,突破了教学难点。

  为了巩固判断方法,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我让学生对“做一做”的第3题进行了练*。为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我把原题进行了改动,把书中只给的年份都分别除以了4。在判断20xx年时,我用了20xx÷4的,学生看到这题会问:“为什么要除以400,而不是除以4呢?”我及时利用教科书下面的底注,通过让学生看82页下面的底注,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知识有限,这里只作为常识让学生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为了便于学生记忆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我给学生介绍了左手拳头数月份和用儿歌记忆大月的方法,这样学生既学得生动活泼,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兴趣,为计算一年的天数打下了基础。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看幻灯,图上有一个左拳头图,在左手的拳头上我们可以依次数出十二个月份。这时,我先引导学生在图上数月份,边数边标出月份。再学生观察图知道:凡是凸起的地方表示月份都是大月,凹下去的地方除了二月外都是小月。再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拳头上数月份进行练*。这样既能亲身体验,又能达到巩固的目的。由此再一道记大月的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在此,讲清十二月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常说的腊月。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各个月份的天数之后,让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自己计算出*年和闰年各有几天,并填在书上,通过提问,知道*年有365天(板书365天),闰年有366天(板书366天)。这样设计既巩固了新知,有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性。再通过“做一做”中的第1、2题进行练*。

  到此,本课知识已经学完,通过看书质疑进行小结。小结时我采用提问题、学生小结的方式: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归纳概括,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最后是回顾目标进行检测,通过测评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并及时补救,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掌握。测评时,我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练*题。这些练*紧扣重点,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24时记时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普通计时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时间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24时计时法的含义。对于怎样理解与运用24时计时法,其教学应把握两点:(1)要利用时间的变化过程,让学生明白24时计时法是怎样得来的;(2)能让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计算经过的时间。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学*基础,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并会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能正确地把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乐于和同伴合作交流的*惯。

  3、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了解24时记时法,明确两种记时法的异同。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用12时记时法表示时刻,因此正确地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和进行记时法之间的互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有所悟,在问题情境中学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学有所乐。

  2、直观教学法。“百闻不如一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表象信息,激发学*欲望,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过程。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

  1、实践探索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张扬个性,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设计理念:有位科学家说“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努力成为学生喜欢和好奇的源泉。要实现这一目标,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比一比、说一说、议一议的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本课教学的设计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我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建构,设计以下五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瞧瞧。(课件出示课本52页图)

  2.谁来告诉大家百货的营业时间?(出示:早上9:00—晚上9:30)

  这两种计时的方法都能表示出重庆百货的营业时间。(指早上9:00—晚上9:30)是我们*时*惯的说法,用了“早上、晚上”表示时间的词,这是普通计时法。

  (指9:00—21:00)是用什么方法计时的?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计时方法?(请学生说说。)

  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为什么要采用24时计时法来计时呢?24时计时法又有什么优越性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和学*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利用钟面来认识24时计时法。

  二、新课

  1.学生动手拨钟感受一日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2圈,一天是24小时。

  (1)你知道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时候结束的?(引起一天的开始是1:00和夜里12:00两种答案的争论)

  (2)出示倒计时的场面:见过这个场面吗?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一起倒计时,当我们倒数到1的那一瞬间,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都指到了几?这个时刻意味着什么?(旧的一天结束了,新的一天开始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3)现在该知道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时候结束的了吧?深夜12时也叫做0时。0时是白天还是夜晚?

  (4)咱们一起将时针、分针拨到0时,听清老师的要求,第一:请在钟面上拨出你一天的作息时间,并说说什么时候你在做什么;第二:请思考:时针在一天里走几圈,一天共多少小时?另外:拨钟时只拨时针,分针不动。(学生拨钟,师巡视)

  (5)一天里时针走了几圈?第一圈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第二圈呢?谁来拨给大家看看?请你拨给大家看看,说说哪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6)对,一天里时针走了两圈,一天共是多少小时?那你能在钟面上把24小时数出来吗?(请一生上来拨、数。)

  2.课件演示和老师讲解一日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2圈,一天是24小时。

  (1)咱们也来数一数。(课件演示一日里时

  针走动的情况,同时师生共同数出一天有24小时。)

  (2)一天一共是24小时,我们把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板书: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3.研究两圈数的关系,得出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方法。

  (1)孩子们通过拨钟知道了一天里,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那仔细观察,外圈的数表示什么?它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先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交流交流。

  (2)抽生汇报。(钟面外圈的数字表示中午12时到夜里的24时,是时针走第二圈时对应的时刻。问:第二圈的数具体表示什么?你能找一个数举例吗?(时针从0时起共走了几小时)

  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相差12。相差12是什么意思?(外圈比内圈多12)

  (3)在实际生活中,钟面上只有第一圈的数,咱们又怎样利用刚才找到的两圈的关系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时刻呢?(出示一个9时的钟面):这是什么时候?(学生引起争论:上午9时和晚上9时)师:这个时刻既可以表示上午9时,也可以表示晚上9时。板书(上午9时晚上9时)。

  (4)上午9时和晚上9时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抽生回答,求证:你们也这样认为吗?怎么想的?)(板书答案)

  (课件演示)上午9时是时针时走第一圈所指的时刻,表示一天过去了9小时,所以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直接说9时。(板书:9时)

  (课件演示):晚上9时是时针走第二圈的时刻,从0时起,时针走过了中午的12时,进入了第二圈后又走了9小时,所以用9加上第一圈走了的12小时就等于21小时,表示一天过去了21小时,所以,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21时。

  (6)讨论、提炼方法:我们用24时计时法表示了上午9时,晚上9时,还用不用说上午几时,晚上几时?(就直接说几时)。那么怎样用24时计时法准确表示时针走第一圈的时刻和第二圈的时刻?(学生讨论)

  请学生回答。

  师小结: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针走第一圈的时刻时,钟面上时针指几就是几时,表示时针走第二圈的时刻时,钟面上时针所指的数加上12就是24时计时法的时刻。

  (7)下午5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几时?怎样算的?(板书)

  师小结: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时,这个时刻从0时起过了几小时,就直接说几时。

  4.(1)P53的“做一做”:认识了用24时计时法计时的方法,现在咱们就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你连一连。

  学生翻书第P53页,先独立完成,再讲评:15时30分用普通计时法怎么说?怎么知道的?23时呢?

  (2)书P54第1题

  5.教学24时计时法的优越性。

  (1)今天老师还为你们带来了一个小节目呢:(视频:大风车),是什么时候播出?对于这个节目的播出时间有两个小朋友发生了争论:(课件出示)谁说得对?谁又不对呢?学生判断。再出示第三个用24时计时法的,这样说对吗?他也没说是上午还是下午啊?

  (2)师:孩子们想一想,24时计时法的优点在哪一点?(简洁,不易出错)所以,生活中好多地方都用24时计时法来计时。(课件出示)24时计时法的简洁、不易出错的特点使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国际通用的一种计时法。

  6.教学P53、例3(计算经过的时间)

  (1)我们工作室的老师们今天下午2时40分乘列车从北京出发,离开咱们在16时45分正点就能到达三石家庄。(出示两个钟面),算一算,乘列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

  (2)要求乘乘列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就是求什么?你打算怎样解决?(让学生思考一下)同桌的孩子讨论讨论。(板书:下午2时40分------19时45分)

  (3)谁来说说你怎样解决?

  (3)学生回答,师:对,你的方法可以用图来表示:(出示线段图)。师在线段图上说详细点:出发时刻是14时40分,到达时刻是16时45分,要求乘乘列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就是求14时40分到16时45分中间这一段经过的时间,就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

  (4)你能算出百货商场全天的营业时间吗?

  三、巩固练*

  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你们知道了些什么?有些什么收获?

  (课的最后让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反思自己学*方式的*惯,通过评价激励,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学*中去。)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5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课题是千米的认识。

  说教材分析:

  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之间一些简单的换算,这些都是学*本节课的基础,它们不仅为本课教学作了知识的铺垫,同时为本课千米与米的化聚作了思路孕伏、迁移。认识千米不仅是学生今后学*和生活的需要,也是长度单位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需要。教材例3通过到某地还有多少千米的'情境图,引出千米,同时告知 400米的跑道2圈半就是1000千米,得出1千米=1000米。例4是要学生量出100米,走10个100米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做一做,让学生举例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并且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体验一下1千米有多远。这个过程在课堂上操作不利于教学,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做,但这个例题启迪我们教学千米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例5是利用刚才所学的1千米=1000米进行千米与米的有关化聚,化聚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可以从已学的单位间化聚得到正迁移。学*好这课是今后学*土地丈量、*方千米等知识的基础。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估计生活熟悉路段距离,在观察、比较、猜测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计较长距离时,培养学生养成利用生活经验,通过合理推理进行估计的*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养成在不要求精确值时能自觉进行估计的*惯。

  由于利用千米和米的进率进行化聚在今后学*中经常遇到,1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反复体验和想象、推理来建立观念,而新课程提倡建立单位观念。因此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它进行简单的化聚。教学难点是通过推算想象和体验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6)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内容: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图形变换P3、P4页《轴对称》。该单元包括轴对称、旋转、欣赏设计三个内容。本课计划1个课时。

  2、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许多事物也为学生的认知奠定了感性基础。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为今后进一步学*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并在学生的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创造美。

  3.教学目的:

  [认知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这样的目标设计,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学价值。

  4、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5、教学难点: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实物投影器、学生自备直尺、笔、剪刀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玩”对称,激趣引入(计划6分钟)

  1、(老师导入):“同学们,今天上课前,老师想先给大家玩个小游戏,大家想看吗?”一个“玩”字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剪纸)老师慢慢把纸对折,然后快速动作剪纸。展示作品,师:好看吗?大家也想动和做做吗?好,请大家从学具袋中拿出一张白纸来,自己动手玩吧:要求,先把纸对折,然后你想怎么剪就怎么剪!”

  2、(师生共同活动):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白纸,按教师的方法自由创作。教师也拿出一张纸:“我跟大家一起比比剪纸,看谁的剪纸又快又漂亮”教师剪蝴蝶。

  学生开始了折纸和剪纸。灵巧的小手把一张张白纸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图形,教师让同学们举起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赏,课堂气氛高涨。

  (师生展示自己作品)教师展示自己的剪纸,贴在黑板上,选几幅较优秀的学生作品,张贴在黑板下沿边上。

  [本环节设计,抓住了孩子们好动爱玩的年龄特点,让学生目之所及,手之所触,脑之所想,都是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学*状态。]

  (二)“识”对称,体悟特征(计划7分钟)

  1.学生观察自己的作品,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引导语):“大家看看自己手上的图形,仔细观察一下,中间折线把图变成了两半,这两半图形有什么特点?我们剪纸或撕纸时,为什么要对折一下?”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这些图形左右两边形状相同,对折后会完全重合。让学生自己说出左右“一样”、“相同”、“重合”等词语,在此基础上我巧妙地引入“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接着从“轴”字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板书课题,并引入“轴对称”和“对称轴”概念。

  (出示课件)动画演示,蝴蝶剪纸对折过程,并板书轴对称图形概念。

  2.我会能找:让学生自由说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师导语:)“在我们生活和学*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面图形的或立体实物,它们也有我们刚才剪纸一样有对称特点,擦亮眼睛找找看,看谁找得最多!”

  (学生口述一些轴对称图形或实物)组织学生相互分析评价,教师作简单小结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本环节设计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在实践操作中升华概念,得到知识,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美学价值。]

  (三)、“验”对称,强化训练(计划9分钟)

  1.(出示课件)火眼睛睛:

  教师出示一组*面几何图形:长方形、正方

  形、梯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圆、星形、不规则图形等。

  让学生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学生首先观察讨论,接着把学具袋中的纸片图形折折试试,然后学生小组内交流并相互评价,教师演示多媒体引导。并对学*活动进行小结。

  2、出示一组脸谱、商标、交通标志等图形。

  让学生辨别真假轴对称图形,提示学生从脑里给图形适当位置画一直线,想出来对折后会不会完全重合,学生观察后在组里交流,同学之间相互评价。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引导。最后对本学*活动给出简单小结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本环节有2个不同类题目,这样的设计,目的是强化学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直观印象,继续强化什么是轴对称,什么是对称轴,增强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练*的层次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四)“画”对称,学会创新(计划10分钟)

  1、让学生画课本第4页房屋图(5分钟)

  教师让学生在学具袋中找出画有一半房屋的方格纸,提醒学生先想想,怎么画出对称图形出来,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准备怎么画,然后全班统一几种方法,学生自由绘画。(画房子:怎样画得又对又快?有的学生会说:“先找出各个点的对应点,再连线。”但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没有更快捷的方法呢?”有的学生思考后说:“只需画几个关键的对应点,再连线就可以了。”我及时点评:“对,做任何事情,只要抓住了关键,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老师要强调的是“对称点”的确定)

  教师跟据学生口述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画图。教师小结进入下一环节。

  2、我会创作(5分钟)

  让学生利用手中所能利用的一切实物(包括眼镜、钮扣、三角板、瓶盖、橡皮擦、小玩具等等),在白纸上画对称图形,大胆想象,放手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作品五花八门,有画的,有小印章印的,有手撕的,有剪的.,有拓的……选几幅有创意的作品利用实物投影台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作图,教师巡视,选取几幅有创意的作品通过实物投影台展示给全班同欣赏,同时选几幅有代表性出错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同学生指出错在哪里为什么,学生完成作品后,小组内交流,并相互评价。教师小结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巩固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突出重点,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增强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理念。]

  (五)、我真行,小设计师(计划3分钟)

  (出示课件:红双喜)回家问问父母,红双喜字是怎么剪出来的,自己剪一个。

  [本环节是课堂知识的拓展延伸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运美化生活,创造生活,在生活中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提高审美情趣,增加运用知识的能力。]

  (六)、我来说,看我本事(计划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今天学了什么?什么叫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怎样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本环节是教学总结,教师用疑诱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并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进行归纳,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方法,真正做到“学中玩、玩中学”,遵循“数学从生活中来,为生活服务的原则”,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强烈的兴趣、课堂氛始终很活跃,从而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成长的脚印》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时。以往的小学数学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的内容,仅局限于计算规则图形的面积,但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问题,如何估计出这类图形的面积,是本课的学*内容。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问题,难以直接运用计算组合图形的方法加以解决,需要有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在此之前,学生经历了*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以及组合图形的面积探索过程,并能利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规则图形的面积,这些都将成为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基础。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根据课标的“四基”目标,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能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会用转化成基本图形再用面积公式计算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3、在估计的过程中,丰富估计的策略和方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利用转化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教学难点:如何合理的进行转化。

  二、 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为此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与人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引导总结归纳的方式来探究新知,真正的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更好地迎合了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的这一课程理念。

  三、说教学流程

  在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法学法的基础上,我预设五个活动贯穿整个课堂

  活动1,估计淘气出生时的脚印面积。这是为了让学生体验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两种方法,数方格和转化,并将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学生感知到用转化成*似基本图形的方法更快捷,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活动2,估计淘气两岁时脚印的面积。重在训练学生用转化成*似基本图形的方法估面积,并对方法的正确性进行评估,明确转化要以新图形与原图形的面积接*为基础。

  活动3,估老虎头和枫叶的面积。图1是进一步巩固转化的方法;图二是灵活变式。学生体验到在实际生活中不只可以将不规则图形转化成一个基本图形,也可转化成几个基本图形再求面积。学生的思想层次得到提升。

  活动4,估计三个圆的面积。旨在体会面积单位越小,估计的面积越接*精确值。为学生今后会学*到的“密铺”知识打下基础。

  活动5,小组合作估手掌的面积。这个活动是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如何估最简便?从画手掌轮廓到选择合适的方法估计,综合训练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个活动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学生逐步体会到用转化成基本图形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优越性,并能选择合适的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3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5的乘法口诀》,我将从以下8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内容。

  说教材:

  《5的乘法口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乘法口诀的第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学*的,是学生编写乘法口诀的开端,其地位十分重要。学生通过看图、实践联系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诀,从中知道一些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知识的能力和积极性。乘法口诀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知识基础,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以后学*多位数相乘、除的必备知识。

  说学生: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大多在7~8岁,他们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前运算阶段,以直觉形象思维为主,集中注意时间短,但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在前一阶段的学*中他们已经学*了乘法,了解了乘法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开展与环境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将学生引入课堂。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三维的教学目标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置了

  如下的教学目标:

  1、在观察、探索的活动中,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2、引导学生经历编写的过程,找到最佳的记忆方法。

  3、运用所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尝试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口诀的含义,。

  教学难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

  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为了有效的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置的教法是: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性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引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索在做中学、玩中学,享受学*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教学当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采用的学法是: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动手操作法。

  说教学准备:

  Ppt课件,乘法算式和口诀卡片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活跃气氛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本课伊始,我将用卡片展示几道5的乘法算式,以师生抢答的形式导入。毫无疑问在抢答的过程中,我的回答总要比学生快准,学生就会着急。

  这时我就会问:“同学们想知道老师用的是什么方法吗?我们一起来学*吧!”并告诉他们这种新的计算方法就是本节课要学的内容:5的乘法口诀。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他们学*新知的兴趣,集中注意听讲,初步感知了乘法口诀的作用。

  (二)、新知探索,自主尝试

  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书本中的情境——数松果(用课件演示)导入新知,一个5就是5,2个5相加,2×5=10;3个5相加,3×5=15入手,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课本的表格填好。然后根据所填的表和松果图列出5的乘法算式。通过交流,讨论要计算乘法的结果,运用乘法口诀是算的又快又对的一种方法。根据乘法算式师生共同编写前三条5的.乘法口诀,其余的有学生编出来。

  (三)、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拍手读,自由读,对口令读,还采用了提问讨论的方法,“比一比,看看谁能把口诀记得又好又快,并与大家分享你的方法。”在交流过程中,促使学生大胆发现,总结5的乘法口诀要点,通过自己与他人的合作找出最佳的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四)、拓展新知,练*巩固

  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使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这一节我的设计目的在于巩固新知,强化学*成果,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要达到教学目标,一定的练*是必不可少的。并要求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找找例子。在下次课中全班一起讨论,哪些可以用到口诀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说板书设计:

  1个5 1×5 =5 一五得五

  2个5 2×5 =10 二五一十

  3个5 3×5 =15 三五十五

  4个5 4×5 =20 四五二十

  5个5 5×5=25 五五二十

  6个5 5×6 =30 五六三十

  7个5 5×7 =35 五**十

  8个5 5×8 =40 五八四十

  9个5 5×9 =45 五九四十

  最后,整节课在做中学、玩中学,轻松愉悦的环境下,通过合作、探讨、交流、师生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4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九册,P117——P119页复*、例1、例2、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想一想、做一做及P120页T1-4。教学目的有以下三点: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两步应用题的方法。2、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3、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分析等理关系的能力。

  一、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应用题里的等量关系,会列方程解应用题。难点:分析应用题里的等量关系。教具准备:小黑板、写好题目的纸条等。这节课在学生已有的解方程、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为以后学*更深入的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热爱自然科学的品质。

  二、教学教法:针对本课的知识特点,采用了下面几种方法进行教学:讲授法、对比法、分组讨论法。在准备阶段,让学生独立完成*题,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可以用算术方法和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此题,从而为今天学*较复杂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在新课阶段,应用讲授法和对比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例1和准备题的内在联系,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从而掌握本课的知识重点,同时也能理解掌握本课的难点。在小结阶段,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得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在练*阶段,教师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巩固练*。

  三、教学步骤:在教学步骤上,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准备。

  教师出示复*题,学生读题后说:“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解答这道题。”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设原来有X千克,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二、新课。

  教师出示例1:

  请学生思考:这道题和上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想: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X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X千克5千克7袋40千克

  解:设原有X千克。

  X-5X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教师:“用方程解答应用题也要检查答案对不对。检验时,要先检查方程是不是符合题意,然后再把解得的X的值代入原方程,看解得对不对。请你用上面的方法检验例1的答案对不对。”

  教师出示例2:

  小青买4节五号电池,付出8.5元,找回了0.1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想:付出的钱数-4节电池的钱数=找回的钱数

  8.5元4X0.1

  解:设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X元。

  8.5-4X=0.1

  4X=8.5-0.1

  4X=8.4

  X=8.44

  X=2.1

  答: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2.1元。

  想一想:这道题还可以怎样想?列出方程来。

  教师:从上面的例题可以看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根据题目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就是方程),再解答出来。

  三、小结。

  教师:大家分组来总结列出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再写出答案。

  把例1中的前两个条件改写成“商店原来有15袋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问题改成“每袋饺子粉重多少千克”,该怎样解?

  四、练*:

  1、下面两题,先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把每个方程补充完整。

  (1)小明买4支铅笔,每支X元,付给营业员3.5元,找回0.1元。

  —————————————=0.1

  (2)建筑工地运来5车水泥,每车X吨,用去13吨以后还剩7吨。

  —————————————=7

  2、图书小组原来有一些故事书,借给3个班,每班18本,还剩35本。原来有故事书多少本?

  五、布置作业(略)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学理念

  1、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强化个人主体意识,同时关注学生学*动机、兴趣等情感态度。

  2、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充分的练*空间。

  3、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验证、转化,以及“用数学学数学”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以后学*约分、通分的依据。因此,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加强整数商不变性质的回顾,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为学*本单元知识打下了基础。另外,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概念较多,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在数学教学中,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3、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再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学*活动过程中,有条件、有根据的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乐于探究的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学*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应的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彩笔。

  三、说教法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为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独立、自主的学*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实际操作法

  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理性化。

  2、直观演示法

  先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规律,然后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3、启发式教学法

  运用知识迁移规律组织教学,用数学学数学,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新知。

  四、说学法

  1、学生在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发现法、操作体验法,学生在纸条上涂出相应的阴影部分后,必然会对那三个图形进行观察和比较,从中有所发现。之后老师通过启发学生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证明那三个分数大小相等,在尝试中发现,在实践中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2、在学*例题的过程中教师先采用启发法,再采用学生自学尝试法,独立自主地学*将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

  的分数,并尝试完成练*题,达到检验自学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二)、新知探索

  动手操作、形象感知

  观察比较、探究规律

  首尾照应、释疑解惑

  (三)、巩固新知

  判一判填一填找一找

  (四)、扩展延伸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上课伊始我利用阿凡提为三兄弟分地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分一分、比一比,从直观上让学生感受到这几个分数大小是相等的,而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相等,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呢?继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好奇是学生的天性,通过分地故事能快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悬念,带着疑问迅速切入正题。

  2、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形象感知

  首先让学生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折一折,再涂色表示出每张纸的1/3,2/6,4/8。观察涂色部分,说说发现了什么?在学生汇报时,说出:涂色部分面积相等,也就说明这三个分数大小相等。然后通过电脑再进一步证实学生的发现: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三个阴影部分大小相等,说明三个分数大小相等。

  (设计意图)主要是利用学生爱动手以及直观思维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复*了分数的意义,为下面导入新知识作好迁移,而且激活了课堂气氛,营造了良好的学*开端。

  (2)、观察比较,探究规律

  首先,在学生折纸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理解“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要强调“0除外”这个条件。其次,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后,要和以前学过的商不变规律进行对比,找出二者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性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培养了学生大胆交流、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汇报交流中使问题逐渐明朗化,最终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要充分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

  3、巩固新知

  在巩固阶段,我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题。其中“填一填”是基础练*,但也包含有6/12=()/()的发散题。“判一判”也是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做进一步的诠释。“说一说”是一种变换了形式的*题,难度不大,只不过说法不同,最后还安排了“想一想”环节,解决的方法已经蕴含在前面的“听一听”环节中。整个*题设计部分,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练*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拓展延伸

  通过质疑反思、步步深入的交流活动,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探究更深入,理解更完善。此时学生的视野已不尽限于分数的基本性质,而是扩展到研究分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最后的拓展性提问,使学生思维发散,联系实际,运用规律,并自然引出以后的学*内容,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新知的欲望。

  六、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

  分数的大小不变。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均数的应用(二)部分推测整体”是五上统计章节内容,*均数是统计学中最常用的一个统计量,在应用中,*均数除了可以用来比较同类数据的整体情况,当需要“大数据”的整体情况时,我们一般还可以用部分*均数来推出整体的水*,或者用来归纳、分析、预测全体的情况或趋向。

  二、说学情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均数的概念、计算以及简单应用的基础上教学的,之前,学生还学*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了一定的分析、描述统计数据的能力。通过本节课串联的问题情境的学*让学生知道可以使用部分的*均数来推测全体的情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中,理解运用部分*均数来推测整体情况的方法。

  2、初步体会用部分*均数来推测全体的情况时选取的部分样本要具有代表性。

  3、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部分*均数来推算整体的情况。

  教学重点:理解利用部分*均数来推测总体数据情况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利用部分*均数来推算整体的情况。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大致划分为为三个环节,即谈话引入,探究方法、深入探究,合理应用、实践体验,巩固新知。

  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以下特点:

  1、为学而教的学*内容组织。第一环节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自身特性入手,创设情境,引发认知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内在探究学*动力。

  课始,设计帮小巧解决“瓜农难题”和“花农问题”这两个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瓜农问题”:我们的小伙伴小巧今天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帮助她吗?我们一起来看看,瓜农有一批西瓜,大大小小共500千克,还给你提供了工具称称,怎样才能又快又比较精确地推测出这批西瓜大约有多少个呢?有什么好方法吗?“花农问题”:一块20xx*方米的郁金香,如果以市场*均每支郁金香3.00元计算,这片郁金香能收获多少元?你能帮他比较准确地推测出来吗?围绕着“怎样又快又准确地估测出整体”这一核心问题,打破学生的认知*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揭示数学概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在对比中完善问题解决的策略第二环节在学生初步掌握整体推测部分的方法后,媒体再次呈现“瓜农”和“花农”问题,通过提问““两农问题”在解决过程中的相同之处?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策略,再交流、归纳、补充,完善对此类问题解决的策略。

  在学生掌握方法后,画风一转,又给出一道“精密零件”的例题,“求精密仪器的总重量?”预设学生“中招落马”:随机挑选几个零件,求*均重量。20xx×*均数,引导学生重新审题:“精密零件”个个重量相同,直接称一个,乘20xx即可。此处设计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再次引发思考:什么情况才要用部分*均数去推测整体。

  3、巩固练*,加深理解。

  第三环节巩固阶段的*题设计从判断到应用,如情景辨析(1)用10月1日到7日上海迪斯尼乐园的*均日客流量来估测十月份这一个月的总客流量。

  (2)学校捐书义卖活动,老师随机选出五年级10个同学,用这10个同学*均每人捐书的数量估测全年级同学捐书的总量。

  (3)广播操比赛,把我们班级的男生按照广播操队伍排列后,用前5名男生的*均身高来估测我们全班男生的身高情况。

  通过辨析用部分*均数推测整体是否合理?学生内化新知。

  应用环节,解决废纸问题,结合学生实际,渗透环保教育,综合性较高,有利思维磨砺。

  整个练*应用环节,我尝试让学生去分析辨析,不仅要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还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比较、思考,从而对运用部分*均数来推测总体水*有更深的认识。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真分数和假分数》,本节课包含两道例题,分别给出一组表示分数的图形,学生观察、比较每个图形所表示的分数,它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想一想: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在这基础上,概括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这是一节概念课,本节课是在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真分数、假分数,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分数概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于分数的数感。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过分类、举例、合作、探究等学*活动或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感悟生活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二、说学情

  1.说学生的知识经验。

  学生在三年级已有了初步认识分数的经验基础,但那时主要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角度来学*的,认识的分数都是真分数,而现在,引入了假分数,这就需要学生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

  2.说学生的技能态度。

  因真分数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而假分数表示什么?在单位“1”不够取的时候怎样理解?在生活中假分数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学生并不明白。因此,建构对假分数意义的理解是个关键,同时也是难点。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概念的建立,结论的探索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3.说学生的特点风格。

  五年级的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上都存在对直观形象的知识点较为容易理解和掌握,但对于枯燥无味的概念性的知识点,学生学*起来:首先是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其次是对于枯燥无味的概念性的知识点学生学*起来也无从下手。

  三、说教法

  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在学*中学会学*,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在交流中得到提高,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我尝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探索。课前让学生先学:通过读、思、悟、做、疑,即研读教材,认真思考,感悟新知,尝试实践应用,深入分析质疑,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堂通过交流汇报收获,讨论解决自学中问题,而后全班汇报,解决问题,拓展知识。实践证明,把课堂学和教的主动权给学生,课堂是开展师生互教互学的过程,学生兴趣很高,教学质量也得到显著提高。

  四、说学法

  本课教学采用“自主、探究、交流”的学*方式。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分类、比较、交流等活动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水*,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整堂课的设计思路及程序

  本节课的.设计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新知识沿着理解、掌握、熟练地过程不断前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尤其在“怎样用画图来表示?”这个环节中,使学生在对比、辨析、不断地矛盾冲突和解决的过程中,加深对假分数意义的理解,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还有在给分数分类这个环节中,通过让学生自主分类、说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本节课自始自终都使学生在充分的信息的相互交织中、不同思路的相互促进中、充分感受与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说主要教学程序与环节的理论依据

  第一部分:创境激疑(4-6分钟)

  1.听成语,说分数,老师说成语,学生说出相应的分数,师生共同评价。

  2.复*“分数的意义”。

  3.复*“分数单位”。

  4.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些都是我们在上节课学*的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有关分数的知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可能有些疑惑,生活中的商品有真有假,怎么分数也有真有假呢?你们想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好吗?

  【设计思路:通过分数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为学*新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复*上节课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熟知分数的意义,我学*新知识打好基础。】

  第二部分:互动解疑(13-15分钟)

  1.认识真分数。

  (1)出示例1信息窗,让学生分别涂色表示出下面各分数,

  并说一说把什么作为

  并说一说把什么作为单位“1”。思考: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

  分别是多少?它们各有几个相应的分数单位?

  (2)比较信息窗中2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分子都比分母小)。

  (3)联系情境图想一想: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

  (4)指出:像1/4、3/4、2/5这样的分数都叫做真分数。你能再举几个真分数吗?

  提问:什么样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有什么特点?

  板书: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2.认识假分数。

  (1)出示例2信息窗,指导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用分数表示出下图各分数。下面这几个你还能解决吗?(提示:把谁当作单位“1”,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生尝试回答!

  (2)联系图例想一想:这些分数有些什么特征?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5/5=1,10/5和11/5都大于1)

  (3)像5/5、10/5、11/5等都是假分数。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有什么特征?

  板书: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假分数大于1或者等于1。

  【设计思路:练*的设计由易到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得到不同的锻炼,既巩固了新知,又深化了新知,使数学教学变得更有活力、更有价值,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三部分:启思导疑(3-4分钟)

  我会创造真分数和假分数

  师:大家明白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了吗?下面我们进行“创造真假分数”比赛,老师任选两组同学,看哪组同学说的又快又好。

  师:大家说的都非常好!相信你们也能写出三个不同的真分数和三个不同的假分数!先写出来,再和同桌读一读。开始吧!

  谁愿意把你写的分数读给大家听?谁还想给大家说说?

  生:1/23/46/55/58/7(答案灵活)

  师:谁能给大家举几个等于1的假分数?你来说!(强调:分子分母

  相等的分数是特殊的假分数。)

  师:大家不但会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还会自己创造真分数和假分数,真厉害!

  【设计思路:在学生会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己创造真分数和假分数,进一步加深印理解。】

  第四部分:实践运用(10-12分钟)

  1.“瞧我的”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并判断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3.判断。

  (1)假分数都比1大。()

  (2)分母比分子大的分数是真分数。()

  (4)假分数的分子不小于分母。()

  4.按要求做题。

  (1)说出四个分母是7的真分数。

  (2)说出三个分数值是1的假分数。

  第五部分:总结评价(2-3分钟)

  1、通过这节课的学*,谁来给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2、用一个分数来评价一下你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设计思路:梳理新知,对照目标,反馈评价,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归纳小结的良好*惯。】

  (三)说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因此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需使教与学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使学生的学带有积极性,也只有这样学生对知识掌握才能更灵活、更牢固。因此开课伊始,我让学生通成语游戏,听成语,说分数:一分为二、百里挑一、十拿九稳、十全十美、百发百中。老师说成语,学生说出相应的分数,师生共同评价。通过成语游戏、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说出学过的分数,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分数进行自主探究画图涂色表示分数的意义,并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画图涂色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潜移默化的复*分数的意义。

  其次,重点引导学生探究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分数在5/5表示10/5、12/5上,并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涂色的过程,在说这个分数5/5或10/5时,出现了不同的答案,这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的突破点,引导学生在说这个分数的时候就是在教学假分数的意义,让学生会说这个分数的意义,那么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在通过比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和引导观察图形的涂色部分,以及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理解假分数与真分数的内在联系,对这些分数进行比较,并在交流汇报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从而形成表象,进而以归纳的方式抽象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本质属性,理解概念,牢固地掌握概念,正确地运用概念。

  最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交流汇报,提升了思维水*,提高抽象、概括等能力,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个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学生练*反馈来说,学生对真分数和假分数意义掌握不错,能正确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从而达到这节课的目标。

  (四)说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的策略

  重难点突破设想主要有以下两点:1.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究是重要的学*方式之一。本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同时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构建概念。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绘图、交流汇报,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本设计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素材,用分画图的形式数表示出各分数的意义,比较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突出了教学的直观性,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辨析概念、构建概念。已达到突破重难点的教学。

  (五)说教学媒体、教具的选择与使用

  教学课件一套,教学投影仪,教学用A4纸条,课件的选择让学生更直观的学*。

  六、说板书设计

  设计理由:本次板书设计主要分为二个部分:课题及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什么叫做真分数和假分数,真分数及假分数的特征,大于1或小于1的情况、这样设计是为了让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比较直观的呈现和展示在黑板上,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

  像1/4、3/4、2/5这样的分数都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真分数和

  假分数

  像5/5、10/5、11/5这样的分数都是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8

各位评委: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关于《组合图形面积》。

  《组合图形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与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的,一方面可以巩固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因此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针对五年级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的隐蔽条件,选择最适当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所以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达到方法的多样化。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

  在新授部分展开过程中,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组合图形的趣味性,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复*导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创设情境、复*导入

  1、说一说已经学过哪些*面图形的面积

  2、拼一拼七巧板

  3、看一看拼出的图形像什么?有哪些图形拼成的。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说一说,拼一拼,看一看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中来,在浓厚的学*氛围中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明确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和组合图形的面积有关。

  由此揭示课题:组合图形面积(板书)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与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问题。

  出示例题4,请学生自主独立尝试解决“这面墙的面积”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在这一环节中我真正的转变们了教师的角色,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先进行独立思考,因为没有独立思考为基础的小组交流是无效的,那样只能是学优生、思维敏捷孩子表演的领地,只有建立在每个孩子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每个孩子才有话说,那样的小组合作才有效。在这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中,获取更多的解题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2、小组汇报学*情况

  汇报时用多媒体将学生的学*成果演示出来,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

  (2)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梯形

  学生边汇报,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后随即板书。其他同学能清楚地与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并及时发现错误并纠正过来。

  3、师生总结分割法。

  接下来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上面几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后,再总结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分割法”这种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分割图形越简洁,解题方法越简单。

  (三)、巩固应用,理解新知:练*是为了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能用学到的新知进行迁移。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

  a、模仿练*,以割补法为主。P93做一做

  b、变式练*,渗透“添补法”。P94练*十八1、2

  练毕校对,及时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们要考虑到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关的条件就是失败的。这样做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交流多种计算方法,使学生感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选择最优的方法。

  (四)、全课小结,扩展延伸。

  学*这节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有什么心得?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生谈自己的收获,接着教师做小结谈话,使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系统化、知识化,促使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就在自己生活中,从而培养数学学*的情感。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体积与容积》是学生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二、说教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手、眼、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作好铺垫。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组交流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建立体积和容积的表象。

  突破方法: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使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变得直观,容易理解。通过直观的比较使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六、说教具

  两个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形状不同的石块、小正方体、水。有关课件、茶叶罐,可乐瓶等容器。

  七、说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出示课件乌鸦喝水动画视频。

  师:看完了动画片,谁能说说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水面为什么会上涨呢?是不是原来的水增加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

  师: 我们周围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只不过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例如,课桌占的空间大,墨水瓶占得空间小;我占的空间大,粉笔头占的空间小;教室占的空间大,黑板擦占的空间小。你能这样的对比着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铺垫。)

  2、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出示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块,(一块扁状,一块球形的)谁占的空间大呢?,(1)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2)指名说说看法。

  师:看来,只凭观察我们无法判断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看看究竟谁占的空间大呢?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演示:将两块石头放入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子里。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口答后,师追问: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样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引导生理解:两块石块在量杯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所占的空间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占空间小,水面上升的就少。

  从而揭示课题: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同时出示课件)

  现在你能用“体积”这个词来分别说说课桌、墨水瓶、教室和黑板擦吗?如:课桌墨水瓶比,课桌的体积大,墨水瓶的体积小。。。。。。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感知了体积的实际含义。)

  4、认识容积。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物品,都可以用来装东西。如:可乐瓶,茶叶罐,水杯,胶水瓶,

  像量杯、纸箱、可乐瓶,茶叶罐这样能装其它东西的物体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多,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满水的水杯,问:哪个水杯装的水多?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这个容器的容积。

  师:杯子里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茶叶罐装满茶叶,茶叶的体积就是这罐子的容积。

  5、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用来装小正方体的塑料盒和正方体教具。

  师:谁能指出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呢?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这两物体体积相同,但正方体教具没有容积。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

  出示课件: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1、试一试(P42)

  出示两个相同小正方体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用4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判断它们体积的大小。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体积的大小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同时出示课件)

  2、课件出示:(第42页“练一练”的第4题)

  (1)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的体积相同。

  (2)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

  (学生先独立按要求操作,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搭出的图形可能会不一样,这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体积相等,形状可能不一样,这样可以为下一题的练*打下基础。)

  3、说一说。(第42页“练一练”的第1、2题)

  (课件出示插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说出理由。)

  4、想一想。(第42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四)评价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在学生掌握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整数除法是学生学*小数除法的起点。通过本节课的学*,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数是整数的的除法计算法则,也为下面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我们的学生还处在具体思维阶段,具体思维的现状与算法的抽象化这对矛盾的解决是本堂课的重点,我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和教材的编排特点,力求通过教学,能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数是整数的数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进行准确地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用竖式计算的简便性,发展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倾听*惯。

  教学的重点是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本课的难点是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的算理。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观察、估计、验证等手段,通过组织学生学*、探究,让学生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特点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出小数除法

  我在教学开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妈妈在市场上买了一些水果,同时出示例题的一张表格,知道小明的妈妈给我们带来什么问题吗?这些问题我们会解决吗?

  在这里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二、自主探索,完善算法。

  1、理解算理,形成表象。我们的学生大部分处在具体思维的层面,形成表象是竖式计算的基础(算法的抽象)。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以下几个数学活动,首先让学生去估一估结果,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在估计中学生可能会用四舍五入方法把它看成整数除法来计算,也可能会根据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类推。然后让学生进行验证,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释,也可以通过竖式来计算。通过观察、估计、验证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让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2、抽象概括,形成算法。形成抽象的算法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通过上述的数学活动产生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后通过对这些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到用竖式的方便与简捷。

  3、解决问题,完善算法。学生在初步形成算法后,还需进一步的完善。最终形成属于自己计算法则。在这里我让学生大胆的进行尝试,去解决例题的第2个和第3个问题,其实第二个问题渗透了利用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未尾添0继续除的计算法则,第三题渗透整数不够商1就商0的计算法则,这样的两题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错误,这正是我课堂中所需要的资源,这样的错误可以充分暴露学生的原始思维,让学生的辨析中完善自己的算法,为最终形成算法打下基础。

  三、巩固练*,深化理解。

  夸美纽斯说:“不巩固的教学就像把水泼到一个筛子里一样。”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喜悦,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

  第一层次练*是让学生进行计算比赛,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第二层次练*是对学生进行竖式的专项训练,再次在纠错中强化计算法则,使计算法则真正内化计算的技能。

  第三层次练*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2、课后找一找,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问题 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的,记录下来与班级同学交流。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38-139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求异的创新精神。

  3.使学生感受比较与分类、猜想与验证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并逐步学会用此种方法处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软、硬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

  师:这几天我们在数学王国中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要是交好这位朋友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火焰山,那里的天气特别炎热,他们走得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大家猜猜这时候他们最想吃什么?

  生:西瓜。

  师:对了,沙和尚好不容易弄到了一个大西瓜,问师傅怎么分,师傅说:“咱们师徒四人,每人吃这个西瓜的1/4吧!”(配音)猪八戒一听,急得够呛,赶紧嚷到:“不够,不够,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8!”

  (配音)站在一旁的孙悟空听了偷偷地笑了。

  同学们大家猜猜孙悟空为什么在那偷偷地笑呢?

  生:因为孙悟空认为西瓜的1/4比它的1/8大。

  师:到底孙悟空对不对呢?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会明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分数大小的比较"。(出示课题)

  2.分析课题。

  师:看到这个题目,谁想说些什么?

  [评析:这样导课,既激起了学生学*新课的兴趣,又为新旧知识找到了衔接点,为下一步学*新课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分类整理 师出示一组分数(课件出示)

  师:刚才有一位同学们说,要比较分数的大小至少需要两个分数。大家看这么多的分数如果进行比较,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太麻烦了。

  师:能不能把这些分数分类整理一下?(能)怎样分类比较合适呢?

  生讨论后回答,师课件出示分类情况

  分母相同的分数 分子相同的分数 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

  [评析:从一组原始材料出发,让学生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思考发现:要比较分数的大小必须先把这一组分数进行分类。这样教学,真实再现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分类整理的方法。]

  三、探索规律

  1.分母相同分数大小的比较。

  师:(指第一类分数)这类分数的共同特点是分母相同,不同点是什么呢?

  生:分子大小不同。(多媒体分别闪动每组分数的分子、分母)

  师:分母相同,分子大小不同,分数的'大小可能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结合这两组分数进行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生1:我以1/5和1/5为例,把5块饼*均分成2份,1份用1/5表示,2份用2/5表示,2份要1份多,所以1/5 < 2/5;因此,我的观点是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大。

  生2:我也同意他的观点。但我是这样想的, 是把单位"1"*均分成3份,1/3表示1份这样的数,而 2/3是表示2份这样的数,所以1/3<2/3 .

  生3:我是这样想的, 1/4是1个1/4 , 2/4是2个1/4 ,2个 要比1个 多,所以 1/4〈2/4 。因此我也同意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大。

  生4:我是这样想的, 1/3转化成小数是0.33??, 2/3转化成小数是0.66??,所以1/3〈2/3。我也同意他们的观点。

  生5:我是这样想的,1/3 和2/3 的分母都是"3", 1/3的分子是"1",不到"3"的一半,2/3 的分子是"2",超过了"3"的一半,所以1/3<2/3。

  生6:还可以先把每个分数用圆表示出来,再比较就明显了。(多媒体出示画面:并闪动涂色部分)

  师:以上这些方法,都证明了一个什么观点?

  生答师出示: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生齐读)

  [评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找出两个分数的异同点,再通过讨论,从多角度明确了分母相同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这样,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生充分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2.分子相同分数大小的比较。

  师:(指第二类分数)这一类分数有什么特点呢?

  生:每组分数的分子相同,分母大小不同。(多媒体分别闪动每组分数的分子、分母)

  师:这类分数的大小可能与谁有关呢?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再讨论一下。

  生讨论后形成两种观点

  甲方: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比较大。

  乙方: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师引导生辩论

  甲方发言人: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比较大;那么分子相同的分数,当然分母大的分数比较大。

  乙方发言人l:甲方同学只是一种表面"推理",并不能证明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

  乙方发言人2:我们以1/2和1/3为例:把单位1"*均分成2份取一份用1/2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3份取一份用1/3表示,*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

  甲方发言人:乙方的证明只是貌似正确,一种方法并不能证明他的观点正确。

  乙方发言人:我有一个问题想请对方同学来回答:在你过生日时,买来一块生日蛋糕,两人来吃每人吃的多,还是3人来吃每人吃的多?

  甲方发言人:当然是2个人吃,每人吃的多(同学们都笑了),你说的有点道理。

  乙方发言人1:我方同学说的不仅有道理,而且完全正确。1/2化成小数是0.5,

  而1/3 化成小数是033??。

  乙方发言人2:还可以画圆来说明。(多媒体出示如下画面,并闪动涂色部分)师:甲方还有发言的吗?(没有)现在你们]同意哪种观点?

  师出示: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发比较大。(生齐读)

  [评析:"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巧妙地先让学生对结论在行猜测,然后展开辩论,使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成功突破了教学难点。]

  3.分子和分母都不同分数大小的比较。

  师:(指第三类分数中的5/8 和7/9 )谁能想出办法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

  生1:如果能把它们转化成分母相同的数,再比较大小就好了。

  生2:如果能转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也行。

  生3:也可以转化成小数再比较大小。

  生4:转化成小数太麻烦了。 (师用多媒体画线段图的方法演示比较的过程)(生鼓掌)

  师:同学们的这些想法和方法都很好。在分数中,这一类分数不只这一组,还有很多,比较的方法也很多,以后的章节还要专门研究。

  [评析:把"分子和分母都不同分数大小的比较在本节课进行渗透教学,是教师的一个大胆尝试,这样一是维护了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找到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四、实际运用,深化新知

  师:现在谁能利用这节课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下,孙悟空笑的对不对?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看来,对数学知识的学*必须认真、扎实,不能一知半解,否则会闹出像猪八戒那样的笑话来。

  [评析:这样设计首尾呼应,使学生真正明确了"谁笑的聪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待科学要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2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P90-91。

  教材分析:

  在组合图形面积中,重点探索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教材的第二单元,学生已经学*了*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学*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图形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组合图形的特点。

  2、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归纳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4、进一步渗透转化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分割法和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的条件,割、补成学过的图形,选择最适当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组合图形

  (课件出示一组组合图形)

  提问

  1、这些图形象什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2、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师:我们把由几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叫做组合图形。(板书:组合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组合图形面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浓厚的学*氛围中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

  二、探究新知,主动建构。

  1、猜一猜

  (课件出示主题图)

  提问:请你猜一猜这是什么图形?(学生根据课件观察,在质疑中猜出图形)

  教师引导,这就是淘气家客厅的地面的*面图,提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帮淘气算一算至少买多少*方米的地板吗?

  2、估一估。

  师:在算之前,请您帮她估估,并说出理由。

  3、探索简单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

  师:如果我们要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你准备怎么算?

  引导归纳:组合图形是由几个基本图形拼成的,面积就是拼成它的基本图形面积之和。

  4、班级汇报,教师适时点拔

  (1)汇报时用多媒体将学生的学*成果演示出来,预设会出现五种情况。

  学生边汇报,教师随即板书。其他同学能清楚地与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并及时发现错误并纠正过来。汇报结束后,再让学生对小组成员的汇报情况作评价,最后其他小组作补充汇报。

  (2)师生总结分割法、添补法并提升方法的优化性。

  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上面几种方法的不同之处,总结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进行分类,掌握分割法和添补法这两种计算方法。

  教师小结:分割的方法不同,但思路都是一样的,都是把复杂的图形简单化。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巩固新知,又突出本课的教学难点,设计了三关闯关练*。)

  第一关:分一分,说一说

  1、任意分:任意分这个图形(只要分出来的图形是我们已学的图形)。

  2、最少分:请你把它分出最少的学过的图形。

  3、带上条件分:要求分得合理,能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本题一题多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通过三个层次的分割,使学生明白在组合图形的分割中,需要根据所给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割,对条件进行优化。】

  第二关:算一算。

  请你算一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为了能使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练*设计中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设计了开放性的练*题】

  第三关:小设计

  运用我们所学过的基本图形(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设计一个组合图形,并算出它们的面积,然后考考老师和同学。

  【设计意图: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在学*中感悟,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整合运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相应的提高,进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重新阐述了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含义: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总结收获、小结全课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生生互动评价,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成功,促进了发展。

  师: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和大家共勉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爱因斯坦希望大家在数学的海洋里遨游地更快,更强。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分数的意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通过学*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单位“1”,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它是学生系统学*分数的开始,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学设计,制定本课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掌握分数的意义,并理解单位“1”的含义。

  2、使学生知道分子、分母、分数单位表示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和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点是分数意义的归纳与单位“1”的理解。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思维规律,五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理解单位“1”存在困难,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四、说教学设想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用这些学具将他们通过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等方法表示出分数,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还可以是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让学生在在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基于本节课的内容,我主要采用活动探究法和集体讨论法进行教学。

  五、说学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学*方法和培养学生学*能力方面主要采用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分析归纳等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各项活动的安排中,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复*引入

  由学生说分数,分子、分母及写这个分数引出新知识,使学生能够知道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以动手操作、归纳总结活动为主,选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我还注重了题目的引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拓展、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巩固练*

  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四道*题,通过多样化的*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通过学*你懂得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十一4、5题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目的就是展现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直观的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说课内容

  教材学情分析:

  倒数的认识属于新课标教材中数与代数部分数的认识范畴,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整数、小数、分数,会计算分数乘法,具有一定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本课的教学为进一步学*分数除法作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倒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主动通过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向学生渗透现象与本质的辨证思想,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学*精神。

  教学重点:

  快速找到一个数的倒数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

  二、教法学法

  1、指导思想: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指导思想,以内容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以教法导学法。

  2、学法:指导学生会观察、会思考、会交流。

  3、教法:发现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

  三、教学流程

  1、情境引入,激趣揭题

  (1)“学生做倒立”引入:“谁来说一说,这位同学的倒立的姿势和刚才正立时有什么不同?”

  设计目的:学生很容易进入学*状态,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倒立在暗示本课的倒数的特征,为下一步教学埋下伏笔。

  (2)口算练*。根据学生回答,引出课题:《倒数》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什么是倒数?a:分子分母倒过来的数是倒数。就像刚才做倒立一样。

  b:只要乘起来得数是1,就叫倒数。

  设计目的:根据学生产生不的同意见,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必要时适当引导,得出倒数的真实意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倒数关系:生:×=1。引导学生说出:的倒数是,的倒数是,和互为倒数。(同桌互说)

  设计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学*方法,生生互动,调动所有学生参与热情,强化学生对倒数的理解,从而突破了理解倒数意义的难点。

  (3)判断题:

  设计目的:分别根据倒数意义中“乘积”“两个”“互为”三个关键词设计,深化理解倒数意义。

  (4)求倒数方法:依次给出真分数、假分数、整数1,0及带分数,小数,必要时进行小组讨论,得出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倒数(0除外),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设计目的.:真分数、假分数、整数、1,0,及带分数、小数,层层深入,由易到难,一般到特殊,在学生碰到问题时进行小组讨论,做一定量练*后再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水到渠成,这是本节课处理教学重点的特色设计。

  3、巩固与提高

  “你说我写”活动方案:学生两人一小组,甲任意说一个数,乙写出它的倒数,然后调换过来,乙任意说一个数,甲写出它的倒数。

  设计目的:再次把所有学生调动起来,课堂气氛达到**,巩固求一个数的倒数,突出重点。

  四、板书:倒数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求一个数的倒数(0除外),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设计目的:简单,明了,既帮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又加深学生的印象。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

  很荣幸在这收获的季节里能代表市直小学参加这次交流活动,今天我要说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课程纲要。

  如果说数学课程标准是数学课程的远景规划,那么学期课程纲要应该是教师在对课程标准和学材的理解与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的由师生共同运作的注重学生实际体验的课程计划,它是基于课标、源于教材、立于学生的。什么样的课程纲要是有效的?我们认为符合道德课堂要求的、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才是有效的。下面我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我们是如何制定课程目标的呢?点击课件:编写依据首先是我们对课程标准中五年级上册的学*目标的分解,

  我先摘录了有关五年级上册的学*目标点击

  (一)本册学*目标摘录

  在摘录中我注意到个别词语需要分解点击

  (二)课程标准的解读,这是根据我的理解分解了个别词语

  编写依据

  一、基于课标的分解

  (一)本册学*目标摘录

  数与代数:

  2、数的运算

  (4)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6)会进行简单的小数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7)会解决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惯。

  3、式与方程

  (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空间与图形:

  1、图形的认识

  (10)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测量:

  (2)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统计与概率:

  1、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4)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均数、中位数,会求数据的*均数、中位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7)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

  (8)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2、可能性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设计一个方案,符合指定的要求。

  (3)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综合应用:

  1、有综合运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3、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二)对课程标准的解读:

  1、课标要求“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关键词“简便运算”在本册分解为通过迁移、转化的方法,发现整数运算定律对小数计算同样适用。

  2、“会解决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关键词“实际问题”在本册是指以两步为主的小数应用题。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惯”关键词“估算方法”本册分解为在小数乘除法验算中,会用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商与被除数的大小关系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4、“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关键词“用字母表示数”,它可以分解为:“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等内容。

  5、“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中的“理解”是指充分利用天*的直观性,怎样才能使天*的两端保持*衡,并会用自己的话说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6、“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中的“探索并掌握”在本册是指通过数方格、割补和拼摆的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发现*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计算*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在很好利用现有的学材资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预计学生的实际需要,我对学材内容进行补充,请看大屏幕: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资源的意识十分淡薄。在此次课程纲要的编写过程中,在研究学材、学情的基础上,还重视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首先是对学材内容的补充:

  仅仅有了课标还不行,课标只是方向,我们还要进行学材分析,我认为不但要研究学材整体,还要研究学材特点。点击二、基于学材的研究请看大屏幕

  二、基于学材的研究

  (一)学材整体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在数与代数方面,有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一共三个单元的内容,需要46课时,;空间与图形方面,有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需要18课时;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是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需要7课时;在综合应用方面,有两个实践活动:量一量找规律和铺一铺,另外还有“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需要4课时。

  (二)学材的特点分析:

  1、突出计算方法的教学,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算理和算法。

  例如,在小数乘、除法单元,让学生在探索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和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的掌握,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教材也没有概括性的计算法则,而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教材只是展示学生探索笔算算法的过程,起到知识引导的作用。

  2、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结合。

  在计算教学中,例题的内容都是由实际问题引入,在现实背景下计算。这样处理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过程,也有利于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如“观察物体”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学*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和提高,让学生通过观察几何形体,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同时,练*对从不同方向观察得到的图形表象,结合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从而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则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理解了面积的概念,会计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形成有关多边形面积的'系统知识。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得到较多的有关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

  4、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和生活实际展开教学内容。

  在选材上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中位数时,教材选取的掷沙包、跳远、跳绳等活动,都是学生几乎天天参与的游戏,可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5、由易至难,逐步深入,从旧知引出新知。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均数,知道*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所以教科书在引入中位数时,就以*均数为参照物,说明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代表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就比*均数更合适。这样编排,不但新旧知识过渡自然,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对比更加清晰地阐明了中位数的统计意义。

  6、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向学生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

  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在这些号码中都蕴含着数字编码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运用数字或者符号来描述事物,可以比较简洁、准确地表示出事物蕴含的客观规律,也便于我们分类查询和统计。

  通过本册目标的摘录和分解,结合以上学材分析,点击课件:我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确定为本册学*重点。

  如果说课标是导向,学材是根本,那么学情的分析是设置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点击课件:三、基于学情的研究我从三方面来说明对学情的研究,首先是知识储备的分析:

  三、基于学情的研究

  先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在制定课程纲要之前,我通过与上一届这班孩子的老师沟通大致了解到,孩子在以下三方面的情况,向大家做以简单的说明:

  (一)知识储备的分析:

  这班孩子对于口算有45%,能脱口而出,55%的孩子计算速度还可以,60%的孩子能认真分析题意,正确列式

  在计算方面,学生的差别比较大,45%的孩子对于口算,能做到脱口而出,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于乘除知识掌握不好,直接影响了口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差距非常之大。对于一些计算式题,55%的孩子计算速度还可以,各种计算的良好*惯有待养成。应用题掌握得还不够,只有60%的孩子能认真分析题意,正确列式,不能很好地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去分析题意,对各种应用题的结构掌握的还不够,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待于提高。因此本期要着重提高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能力的分析:

  学*能力是学生学*的前提,有85%的孩子能从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在课堂上有70%的孩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过程

  我班现有32名学生,只有85%的孩子能从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对数学学*的积极性比较高,抽象思维水*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70%的孩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

  (三)个性特点分析:

  通过了解我知道,他们这班孩子在课堂上不举手就发言、听讲注意时间不长、容易思想开小差等。

  92%的孩子来自烟厂职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但是学生整体纪律性不强,不会听课。少数学生对数学课学*兴趣浓厚,能按正确学*方法去学数学,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时学**惯学*态度不好,课堂上不能专心致志,上课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学*目的性不够明确,也不能保持最基本的纪律,有三四个学生在课堂上不止自己不能专心发影响周围的同学。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却不愿开口,发言不积极。多数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喜欢表扬夸奖,班上竞争意识浓;后进生上课比较被动,不闻不问,积极性不高,作业完成较难,但也喜欢激励。

  鉴于以上学情分析,由此我估计本班学生的学*难点是:点击课件: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基于教学条件的分析

  结合本册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将采用以下教学具辅助教学,点击四、基于教学条件的分析

  请看大屏幕:

  1、继续使用:小棒、放木块、钉子板、量角器、三角板、直尺、七巧板、计算器;

  2、简易天*:可以购买,也可以自制,得出等式的基本性质,课本53页;

  3、正方体方块:观察物体,搭建几何体;

  4、硬纸板做的几何图形:*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还有常见的几何图形,课本127页,用来探究面积公式;

  5、骰子、转盘、一元硬币:探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设计简单的游戏;

  6、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制作简单的教学具,如课本45页,“用字母表示简单计量表”。

  课程目标

  根据以上四项分析,我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四个领域制定了如下学*目标:点击课件:课程目标

  数与代数

  1、结合现实素材,通过自主探索,在尝试练*、讨论交流中,会用自己的话叙述算理,会正确地笔算小数乘法和除法,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知道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似值,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似值,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计算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积与因数的大小、商与被除数的大小关系,并会正确判断大小;借助计算器,会辨认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形成抽象概括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类推迁移会正确的计算小数连乘、连除、乘(除)加、乘(除)减,会灵活选择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通过探索交流,会结合具体的题目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巧算;

  4、在具体情景中,会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常见的数量关系,并会代人求值,知道字母表示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天**衡的原理,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等式的性质,并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在具体情境中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空间与图形

  5、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通过数方格、割补和拼摆的方法推导出*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会用公式计算*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会把简单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面图形,并会计算出它的面积,提高概括、推理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6、结合拼摆、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参照老师给出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得到的三个*面图形,会动手用正方体拼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形成动手推力、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统计与概率

  7、结合熟悉的游戏、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性,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养成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能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按照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结合简单的数据组,知道*均数反映总体水*,中位数反映中等水*或一般水*;通过动手操作,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综合应用

  9、通过实践活动,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图形,会用这些*面图形在方格纸上进行密铺;

  10、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实例,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探究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形成抽象、概括、实践能力。

  课程内容

  新课程提出要活用教材,因为现有学材内容毕竟有限,而学生的需要又是无限的,为了高效的达成以上学*目标,不仅要充分利用现有学材,还要创造性的使用学材,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以下内容:

  点击课件:课程内容

  点击课件()补充学材资源

  ()补充学材资源

  增加内容:

  数与代数方面:第一二单元增加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和商与被除数的大小关系比较,第四单元增加解简易方程的方法;

  空间图形方面:增加一节第三单元增加观察物体的方法;

  统计与概率方面:增加一节设计游戏的内容;

  综合应用方面:增加一节动手操作课,借助学具密铺。

  校本课程

  根据我校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年龄特点,设置了以思维训练为主的校本课程。我校开展以数学思维训练为主的校本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维训练课程通过情景导入、角色导航,使学生兴趣盎然地遨游于数学海洋;通过快快学、快快练,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主要有以下内容:

  小数乘法口算和列竖式

  小数乘除法简便运算

  探索数字规律

  观察物体确定需要的小正方体块数

  解简易方程

  探究*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统计的应用

  其次是校内资源的开发,点击课件:(二)校内资源

  (二)校内资源

  1、利用好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及网络资源

  让孩子们喜欢的喜羊羊、美羊羊、柯南等卡通形象进入课堂,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以及网络查阅乡土地理、传统文化等广泛的乡土资源来创新情景、改编例题、自编题目。

  孩子们喜欢的喜羊羊、美羊羊、蓝猫,小熊,维尼,叮当猫,柯南等等,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让这些卡通形象进入学生的课堂。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以及网络查阅乡土地理、传统文化等广泛的乡土资源来创新情景、改编例题、自编题目(操作题、应用题),了解课本上“你知道吗?”介绍数学知识背景:循环节、什么是数字黑洞、九章算术、方田章、出入相补等。

  2、教师资源

  作为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学材,还要注意做个有心人,留意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开发自身资源。

  3、学生资源

  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表现及生成性资源,及时调整课堂;利用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开展合作学*。

  最后是校外资源

  (三)校外资源

  家庭资源

  我们班孩子的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的教育,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家长的帮助至关重要,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与家长的联系采用家访,定期或不定期的家长会,电话、校讯通、互联网等方式。

  社会资源

  根据本册内容捕捉和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不局限于课堂上、教材里的数学,而应跳出教材、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把数学教学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去解读、去拥抱自己心目中的数学王国。

  在具体设置本册内容是,我教学内容安排分为两部分,一是现有学材内容,二是补充学材内容点击内容安排

  略

  课程实施

  有了目标,有了内容,没有好的方法去实施,去操作,只能使目标架空,采用合适的、有效的方法去实施就显得尤为关键,点击课程实施

  根据我们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方式我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实施:

  在数与代数领域,重点做好数的运算和式与方程的实施:

  1.经历过程,理清算理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运算技能一直是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我在计算教学中将着重让学生讲算理,先根据题目让学生学会“讲理”,在练*中多问为什么,让学生勤“讲理”,抓住关键词,鼓励学生巧“讲理”,在学生熟练计算时,让学生速“讲理”,经常性地开展一些数算竞赛,要求学生说算理,比速度。这样可以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认真思考问题,训练他们数学语言的表达力,有利于培养她们思维的敏捷性。如,教学小数乘整数时,从学生喜欢的活动入手,再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计算,获取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在练*中不断地说算理,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2.观察体验,理解意义

  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相关认识基础,用好教材提供的资源,围绕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数;从本地、本校的特色出发,适当补充一些学生生活中的题材,激发学生的学*热情,用“互逆关系”,弥补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抓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抓方法比较,促进解决问题,还要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惯。如在教方程的意义这一节时,通过直观演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天*称重过渡到等式,再整理分类,从而明确方程的意义。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重点做好测量

  3、动手实践,形成概念

  动手实践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学*方式。在学*,*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这部分知识时,教材都是采取"动手实践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7)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通用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60-61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前后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方位感不强,不一定能准确的加以判断。而“上下” “前后”“左右”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达到熟练、准确地辨别“前、后”的位置,就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完成。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 认识物体的 前后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借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用“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日后学*方向与位置做好铺垫。

  3、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学生年龄的特征,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良好*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能正确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而教学难点定为让学生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5、教具准备方面,(我选用)多媒体课件、小红花、动物图片等、课前还为学生准备了卡丁车图片作为学具。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一年级的小学生更喜欢用形象来思维的。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贯穿于整节课,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森林运动会”这一情景,仿佛身临其境,便于学生充分地 感知物体间的前后位置关系。

  同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注重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方式,在观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体验前后的含义,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探索的乐趣。

  三、说教学设想

  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充分挖掘现场资源来启发学生学*,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一个自主的空间中观察、操作,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 学*的主人。

  学生将通过说、找、摆、做、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前后”位置关系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构建了探索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结果是——对!小兔子骄傲自满,结果输给了小乌龟。小兔子为此很不服气,今天,又找到了乌龟,非要再赛一次,乌龟明白,这次小兔子肯定不会睡大觉了,就对小兔子说:“比赛可以,但这次的路线必须有我来定。”小兔子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现在我们就到赛场去看一看。

  (二) 观察交流,获取新知

  同学们,今天森林之王老虎给我打电话说森林王国有一场运动会,邀请我们一年级二班的同学去观看。还等什么,赶紧去看看吧:百米赛跑都快要开始了,我用电脑出示动物赛跑图,问:同学们,你们看到哪些小动物?老师最喜欢小兔子(我把小兔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小兔子的前面、后面有哪些小动物?学生在观察中很容易发现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后面是小乌龟。同时也可能有学生会发现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和小鹿,后面是小乌龟和小蜗牛。 只要回答合理,我都给予表扬说“你真棒”、“观察得真仔细”等等,并用小红花作为奖励。

  通过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同时,动态的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其它的同学,这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的自**。

  然后,我激发兴趣,看完了紧张的百米赛跑,可惜我们错过了卡丁车比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时利用笑笑发来的短信

  2号车排在最前面,3号车排在4号车的后面,1号车在最后面。

  请各小组同学根据短信的内容,利用手中的卡丁车图片在小组内说一说,摆一摆。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请一组同学到前面利用图片边说边摆。这里我会给说的好的学生给予评价。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回放,让学生对照自己摆的对不对。

  卡丁车大赛的情境新颖时尚,同学们团结合作,认识字的同学读信息,其他同学摆图片,在小组内观察与交流中,解决了这样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结合实际,启发思维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让中间一横排同学起立,说说前后分别是谁,向后转再说一说前后分别是谁,让学生发现问题,明确方向发生了变化,前后顺序就变了。然后我继续问学生:前在哪儿?后在哪儿?方向转一转,前后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小脸)对着就是前。(后背)对着就是后。方向转一转,前后就(改变)。最后根据问题和学生的回答编出下面这首儿歌:

  小朋友们告诉我,前、前在哪儿?

  老师老师告诉你,(小脸)对着就是前。

  小朋友们告诉我,后、后在哪儿?

  老师老师告诉你,(后背)对着就是后。

  123、321方向转一转,前后怎么样?动脑想一想。

  123、321方向转一转,前后就会(改变),就会(改变)

  这样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前后的意义,体验到前后的相对性,同时更深一层理解到以什么为标准,确定前后的重要性,既考查了学生是否掌握“前后”概念意义,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使学生再次获得愉快、成功的数学情感体验。

  (四 )拓展应用,培养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明和同学们去儿童乐园买票的情境图。在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一共有多少个人在买票?

  之后,我出示了一道排队的思考题作为这节课的拓展延伸。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少,对直观的事物感兴趣。因此,我采用了这种图文结合的板书,使教学内容更加美观实用,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为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1.2教材知识结构和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有两方面的知识,首先由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介于同学们对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物体长度有直观的理解,所以本节课着重点应放在借助实际动手测量来帮助他们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引出国际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方便他们以后对测量的学*和应用)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和圆这些*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和学**惯为我们进一步学*新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厘米和米的进率关系。

  能力目标:

  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情感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惯。

  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统一长度单位以及厘米和米。本节课先由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种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养成一定的学**惯,由于年龄较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兴趣,让他们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识,此外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学*。

  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多样化学*方式,在学*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六、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在古代,就有了计量的需要,最初是直接比较。比如,拿两条绳子比一比哪一条长,有时很不方便,人们就选取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把要比较的.物体同身体上选定的那一部分长度来比较,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如一寸、一尺就是根据人体的一部分长度来确定的,把中指顶端一节定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定为一尺(现在叫一扎)。裁缝在量一块布的长度的时候,有的用脚,有的用扎。同学们看这座漂亮的房子,我们想知道它有多长,也需要来量一量。

  (2)操作探究,感悟新知

  现在我们来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有的同学选用小方块,有的同学选用三角形纸片,有的同学选用小刀,同一本数学书,他们的测量结果却是不一样的,同学们总结出了这是因为选用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我们要统一长度单位。

  (3)巩固操练

  选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小木块,来测量这些摆放整齐的物品。(通过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实际测量以后,体会到测量活动中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从而引出国际同意长度单位的新知)

  (4)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5)练* 我们统一选用小方块来作为长度单位,测量一下这些物体的长度。用直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设计以上两个练*,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在练*结束后,让学生来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充分肯定学生的学*成绩并提出新的要求,这能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

  八、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线,遵循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 “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到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教师教学用书》第14页有这样一段话:

  重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直是本套教科书的重要追求。因此新修订的四版北师大版教材把“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进行丰富,形成了新的“数学好玩”单元。本节课是数学好玩的第二个内容——“填数游戏”,旨在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本课是根据数独游戏改编的填数游戏,“数独”的意思的“单独的数字”或“只出现一次的数字”。本节课从与数学相关的游戏中领略其中的奥妙,同时学*在做这些游戏的过程中能认真思考,举一反三,感受数学的乐趣,并通过数学游戏渗透数学文化。

  二、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大班额条件下,学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原因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弱,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学**惯、审题能力及认真听题的*惯。学*数学的最好办法是做数学,玩数学游戏,重在参与,尤其重在操作。在参与和操作的过程中,才能领会到它的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填数游戏积累推理的经验,初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尝试、交流等活动中,体会填数游戏的乐趣,激发学*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语言表达、动手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历史的源远流长,激发学*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填数游戏活动,初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认真检查的*惯,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我个人认为要想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尤其是初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认真检查的*惯单靠教材中所提供的两个游戏是很难达到的,本套教材编写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用教材提供一个学*的样例,使我们的'老师能在改变自己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方式,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测验证这样一种学*方式。

  四、教学流程

  于是在教学流程上做了这样安排:

  学生对带有游戏性质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为了进一步激发兴趣,我创设了和动物学校的动物们玩游戏的情境。(课件)并且借助大公鸡的话:要想和我们一起游戏可没那么容易,,我要先考考你们的观察力!

  出示这样的两组数字题板(课件)一是为了考察孩子的观察能力,二是为了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而且在动物朋友大公鸡的鼓励下自然的过渡到填数闯关游戏中,同时为孩子理解游戏规则打下基础。

  “合作闯关”这一环节的游戏相对比较简单,在理解了游戏规则后我尝试让孩子们同桌合作完成,并在活动中提醒孩子们检查:每一横行、每一竖行的数字不能重复。汇报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并努力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要先填第二个竖行或是第三个横行的空格。然后放手让学生同桌合作再完成一个类似的游戏,学生体验的成功的喜悦,同时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每一横行或每一竖行都有3个格子,只要从只有一个空格的那一行开始填就行了。

  这个游戏环节的PPT课件,我在每一个空格都设置了“触发器”的功能,这样孩子们在汇报时根据自己的想法先填写哪个数字,在屏幕上点一下即可,既便于孩子们的讲解,又便于其他同学倾听。

  此时小松鼠对大家说:恭喜你们顺利闯过第一关,这第二关可没那么容易了!

  那么在小松鼠的引导下开始第二关的游戏。先让学生猜游戏规则,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游戏规则。在游戏时让学生说自己为什么先填下面的5、5、3这三个空格,目的是进一步感悟:从只有一个空格的横行或竖行开始填数。在巡视时我发现部分孩子面对剩下的4个空格时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是本课的难点,孩子们不会是很正常的。这四个空格中的每一个都是所在横竖两行的交叉点,需要学生多方面思考才能准确的填出来。而且只要填对其中的一个,其它三个都迎刃而解。这时我没有包办代替,而是引导大家去讨论剩下的格子该怎么填。这时我把话语权放给做对的同学,请他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在这一互动环节,不是汇报的孩子站在台前拿着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解,而是利用PPT中我课前设计的“触发器”功能,边讲解边填写,这样使得幻灯片不仅可以表达孩子们的意愿,传输他们的想法,同时也可以与班级的其他孩子互动,从而使孩子们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填数游戏的乐趣,激发了他们的学*兴趣。在PPT的辅助下,汇报孩子说的很棒,但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还是不够集中,有个别孩子没有注意倾听同学发言,于是我借助课件针对四种情况中的一点进行了讲解,这样在学生的讨论及老师的讲解中,促进了孩子分析、推理能力的提高。最后检查每行是否有重复的数字,初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猜测验证这样一种学*方式。同时通过交流使学生学会走一步看三步,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

  之后和孩子们共同进行抢答游戏。而这一环节的抢答游戏则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样一种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下一关的挑战。

  第三关:能力拓展数字增加了难度也增加了:第五竖行的两个空格要与第二横行和第五横行综合考虑才能准确填出。因为在一行当中出现了两个交叉点,难度增加了,所以原打算和孩子们共同完成,但看到孩子们的表现,这一关我还是选择让学生同桌合作,让学有余力的孩子在思维上得到更好的锻炼。

  在游戏的最后由大象老师的介绍,了解什么是数独游戏以及它的来历,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渗透数学文化,体会数学历史的源远流长,继续激发孩子学*数学的兴趣。

  数字迷宫是另一个游戏,我把它设计为实践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学会简单的推理。

  五、板书设计:

  填数游戏

  合作闯关 更上一层楼

  1 3 2

  2 1 3

  3 2 1

  5 1 2 4 3

  1 3 5 2 4

  4 2 3 1 5

  2 5 4 3 1

  3 4 1 5 2

  这两个问题是教材中的主体问题,之所以作为板书内容,是因为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孩子们了解了数独游戏的填数策略及思考方法,因此这两个问题在孩子们解决时通过到前面板演、讲解,促进了孩子分析、推理能力的提高。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的第三课时。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学*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是今后学生学*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笑笑有两盒牛奶,一盒九瓶,一盒五瓶情景。

  主题图中已经出示了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我认为本课的主题图给出的数学问题太直接,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而且情境很单一,缺乏趣味性,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我把本课的情境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把整个课堂设计在一个贴*学生生活,喜闻乐见的“游园”这一情境中,让此情境贯穿课堂,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情境中我把数学问题改为“一共有多少瓶”这一条件进行更改,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情境图,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再根据相应的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在上学前,大部分已经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能很熟练的计算出得数,因此这节“9+5”的课,多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旧”知识,并不能引起多大的兴趣。

  2、学生虽然很熟练的计算出2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但是具体是怎样得出来的,也就是计算方法却说不清楚或根本不知道,这是本课应该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学*方式与评价方式。

  1、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在民主,和谐的小组中探究新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展开探究的双翅,在数学天地里翱翔;变幻评价方式,有师评价,也有课件中的语言评价。

  四、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对目标制定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使学生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能力目标:

  1、在小组合作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以及善于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学*态度。

  2、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9加几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讨“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五、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一)、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游园”,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57页~第60页,认识11~20各数。

  (二)、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方式帮助学生学*新知识,并且为学*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三)、三维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熟练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11~20各数在生活和学*中的作用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积极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并参与数学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学*的乐趣,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熟练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为:

  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的学*方式去认识11-20各数。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数一数、摆一摆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组成、数的顺序和大小。

  3、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去巩固新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教具导入法”:

  师:大家看看这里,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奖品。猜猜是什么?有多少呢?大家先来摸一摸。

  学生猜后,师打开袋子,展示铅笔,并和学生一起数一数。

  数到10以后,还多余几根,师问:接着怎么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给予评议。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1~20各数’。”板书课题,并朗读2遍。

  当学生碰到“猜一猜奖品是什么?”这种情景,心里活动是十分积极的。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过程

  1、明了问题,思考解决方案

  师问:“刚才我们一根一根的数铅笔3是不是很麻烦呢?”“当铅笔摆出来时,怎样让别人一眼就知道有十几根呢?你有什么办法吗?”

  这两个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后,让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2、优化表达方法。

  师:“哪种方法好一些?”来让学生理解用一捆来表示10最方便。

  3、学*数位顺序表及其意义。

  在这里,通过教师引导“数一数算珠有多少?”“看一看这些数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理解数位及数位顺序。

  4、学*书写数字的时候,我现在田字格中示范,直观的让学生学*如何写好数字。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教学时我也没有把所有的数都读写完,可让学生自己在认数的基础上试着去边读边写。

  整个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数概念的抽象过程,用“小棒一算珠图一计数器一读写数”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直观一半抽象一抽象”的认知过程。学生不但认识了“十位”“个位”两个数位,还通过用计数器强调位置值(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的大小不一样)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对数概念的理解。

  5、学*计算10加几时,我引导学生借助观察、操作等活动,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来写10加几的`加法算式,并理解10加几的口算方法,在沟通知识间联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6、在尺子上最容易看到数的大小。教师让学生观察准备好的尺子,轻松完成“大些”和“大得多”的教学。

  三、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数数比赛的活动、摆小棒的游戏和找朋友的数学活动。

  1、分组比赛,看哪组数得最好。

  A、从11数到20 B、从7数到13

  C、19倒数到10 D、从11数到18

  2、摆小棒的游戏。

  师出示数字卡片,一个摆一个读数和说数的组成。

  3、找朋友。

  下面拿数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去找数字相同的好朋友。

  这些活动针对性强,趣味性好。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后,让学生自由回答,再总结得出:会算10加几的算式,知道10加几得十几;会比较数的大小,能用“大一些”、“大得多”来进行数的比较。教师:祝贺大家有这么多的收获!这节课学会了10加几的加法,20以内的其他加法怎样计算呢?

  五、说板书设计

  下图是我的板书设计,美观简单明了。

  最后我说一下我的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里我感觉到,学*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因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在例题3和例题5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运用以前的学*10以内数的方法来自主学*11~20各数,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构建数学知识。

  这节课教学的内容多,时间紧,有些知识点的巩固还没有做好。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上寻找合适的机会补漏。

  我的课就说到这里了,请各位专家指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认识图形》。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四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教才进行简单的分析,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内容。《认识图行》是本册教材《认识图形》的起始课,是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面图形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立体图形,体现从*面到立体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他们的、周长、面积体积、三视图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说教学目标

  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体,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4、评价目标: 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状况,激励学生的学*热情,也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3、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将长方体体和正方体混淆,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分析各类图形的特点,进行分类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四维目标呢?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针对这种情况,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学法: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在本课教学中,我融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方法为一体,安排学生在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这一系列活动中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中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面图形的特征。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通过多媒体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和三棱柱,并提出问题一: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朋友吗,是谁呢?我想通过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起已学过的知识,这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学生应该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可能有部分学生不认识三棱柱,这里我要简要的介绍一下,为后面认识三角形做准备 。提出问题二:今天我们来这里要认识几位新朋友,在交朋友之前你想要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想知道他的名字,还想知道它长得怎么样,住哪里等等,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为后面的学*做好铺垫 。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这个环节是本课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根据这一理念我设置了四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在学*学*中体验,时间控制在18分钟左右。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我创设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新朋友都在这幅图中,请大家找一找然后再分分类,看这里有几种图形(多媒体展示分类结果)问题一:你想和这些图形做朋友吗?学生会异口同声的说:想!我就说,那我们来个比赛,看哪队交的朋友最多:绿队,蓝队,黄队,橙队。提出问题二: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名字吗?这里我让学生进行尝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出示图形,边板书图形名称。小结:知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都叫做*面图形。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面图形。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提出问题一: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去找它们呢?这个问题,孩子们非常想知道答案,有利于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在找家的活动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首先手拿一个长方体,用手摸着它的一个面问:这个面是什么形状?接着我通过问题二引导学生从桌面的物体中找出长方形,可能有学生从长方体上找出,也有可能从三棱柱中找到长方形,甚至会有学生找到几个长方形,对这样的同学我会进行这样的评价,比如:你真棒,你观察的真仔细,同时将小图形奖给他们小组,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经过老师的引导找出长方形后,提出拓展性的问题三:你能从桌面的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吗?这个问题我会采取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的形式进行。我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先辅后方的策略,在这里我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亲身体验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从模型中找出这几种图形后,提出问题四:请把你刚才找到的几个面摸给同桌看看,并说说摸得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学生可能说,摸起来,**的、滑滑的等等,这里我想通过摸一摸的活动让学生体验这几个面都是*的。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演示:面在体上滑下,加深学生对面在体上的理解,因为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面图形,但是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的不透彻。我想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更直观更生动的揭示体和面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面图形的空间观念,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活动三:给新朋友画像,提出问题一:小组讨论,看谁能想个好方法,把你喜欢的新朋友从立体图形中请出来?我希望通过这个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还具有操作行的问题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交流,学生可能想到画的方法,印的方法,折的方法等等,如果学生只说到画的方法,我就会引导他还有别的方法吗?这里我会给机会学生来说,说操作过程,并且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奖励评价好的小组。接着,学生活动,提出要求:请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这些新朋友。学生活动:描一描,印一印,折一折。我想让学生通过做数学来让他们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活动四:找朋友,提出问题: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说到门的形状,窗的形状,在必要的时候我还会进行引导,比如我们黑板面的形状,红领巾的形状等等,接着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再来说一说。我想通过找图形,让学生体验到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有着广范的应用。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创设一个小朋友上学路上的情景:并提问,这些交通标志牌的表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景中,实现数学经验生活化,并且我

  想通过对这些标志牌的认识来增进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同时我还进行交通安全的教育。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这里我设置了不同层次的4道练*题:

  第1题:连一连

  我想通过该这道题目来加深学生对这四种图形的认识,区别形和体

  第2题:猜一猜

  我想通过这道题目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

  第3题:涂一涂

  通过动手加深学生对这四种图形的认识

  第4题:数一数

  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数红色的三角形有4个,绿色的三角形也有4个,所以共有8个三角形,黄色正方形一个,绿色一个,红色一个,共有3个正方形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我想借助这个环节及时反馈本课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说出这四种*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提出问题,这些都是今天认识的新朋友,你打算怎样把它介绍你的爸爸、妈妈呢?

  在教学结束前,我会对小组评价进行总结,评选出优胜组,给予鼓励,表扬。、

  四、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十几减9。 2、教材简析: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构建基本的学*思路。

  3、教学目标:

  ⑴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⑵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

  ⑶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⑷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4、教学重点: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5、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三、说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话题,通过灰太狼和喜羊羊童话愉快的情景与数学学科的联系,引出课题。 ㈡探究新知,构建方法。 1、解决“卖气球”问题。 2、解决“套圈游戏”问题。

  3、解决“卖风车,猜字谜”问题。

  4、小结计算方法,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5、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㈢课堂练*,巩固提高。

  通过由浅入深,形式各异的练*,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㈣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一目了然,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体现学生得出的计算过程。设计如下:十几减九

  15 – 9 = 6

  六、教学反思: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我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探究的热情,引导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组织学生广泛交流,呈现算法多样化,培养了创新精神和思维的灵活性,真正让学生经历在实际情况中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获得探索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不足之处,没有很好的激发学生算题多样化,拓开学生的思维。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的“加法”教学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加法》一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中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2、 学情分析

  本课虽是学生在数学学*中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是学生们大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面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基础,课程的设计就更应该充满趣味、问题设计有梯度,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认知提高一个水*。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 通过操作演示,是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这个符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

  ② 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4、教学重点:

  掌握对自己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计算方法中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演示法、小组研讨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三、说学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给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素质教育也要求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节课我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说教学过程

  1、复*铺垫

  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正方形卡片以及圆形卡片摆在桌面上后,分成两堆。引导学生复*1~5以内数的组成,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为下面的加法算式中得数的得出起到铺垫作用,从而完成新课的导入。

  2、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个步骤进行。

  (1)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首先通过电脑反复演示气球放在一起的过程,让

  他们说一说自己的直观感受和体验,或者由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引导说,把气球放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然后通过点子图加深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把3个点子和1个点子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个点子,用加法计算。点子图既突出了合并,又能使学生感受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且,还能体现出由直观情境向半抽象水*的过渡。

  (2)学*加法算式。首先引导学生说出:由气球的数量抽象出要用数字3和1表示。然后教师说明:在数学上,要求一共有几个气球,就是要把数字3和1合起来,用符号“+”表示。教师再次强调说明:把3和1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最后教读加法算式。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就是把两只手的圆片合并在一起。这一步通过自己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巩固发展,在练*中提高

  (1)发散联想,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①课本第24页“做一做”。②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游戏(红花配绿叶)。多种形式的*题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课本第25页松鼠玩耍图,通过动画演示引出算式3+2=□。

  (4)课本第25页做一做。

  ① 通过读懂图意,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② 巩固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可以根据图点数,在一个数的基础上接着数,也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解决。

  ③ 通过对比4+1=5、1+4=5和1+3=4、3+1=4这两对算式式,使学生通过直观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4、总结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知识内容、学*方法,能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掌握学法。

  5、布置作业

  适量的作业可及时反馈学生的学*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品质。

  6、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又突出了教学重点,简洁明了。

  7、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采取情境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1)了解信任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

  (2)指导小组学*,培养交流意识。

  (3)发挥课件的动态立体优势,给学生学*的空间。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

  本节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统计这个单元的例2,学生在例1的学*中已经初步经历了统计的过程,能够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与例1最大的不同的是,例2出现了记录数据的过程和方法,展示了描述数据的方法:统计表和完整条形统计图,学生需要进一步加深对统计过程的认识,拓展完善统计方法。

  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对统计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完善对统计过程和方法的认识与体验,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迈出重要的一步。下面我围绕本节课的的几个主要环节来说明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的:

  一、注重经历统计过程,引导学生“钟爱”数据

  作为统计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本节课我特别注重学生对于统计过程的经历。因为今天的内容是学生统计学*的开始,在上一节学*中学生并没有完整的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对于描述数据的方法也是不完整和不完善的,可以说学生本节课的学*是完整认识统计过程的开始。所以在课上我创设了一个完整的现实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感受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使得他们在知识的拓展中不断地经历与完善,从而加深他们对统计数据的认识与理解。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充分感受到数据的重要,从而培养了学生对统计数据的“钟爱”的*惯。尤其是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学生深深感受到用真实的数据说话才更有说服力,才能更加合理的解决问题。可以说,统计观念在这样的一个经历过程中悄然萌芽。

  二、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我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以研究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力求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引领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课上我们以选择合适的活动场所作为情境创设,通过大家意见不统一这样一个“矛盾”,引领学生以现实问题“到底选择去哪里呢?”作为课堂研究的起始,从而展开研究活动。而且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追求方法的合理性,追求数据结果的真实性,追求方案实施的可行性,一切的`决定以数据作为依据,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来帮助我们进行决策。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力求使得学生感受到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重要价值以及必要性。整节课下来,用统计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已经成为学生头脑中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三、注重审视数据,引领学生关注数据结果的真实性

  对于统计教学,课标中指出,统计观念还表现在“对收集数据的方法以及数据结果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对于这一点,我在本节课上也有所体现。在学生汇报收集数据结果的过程中,我预设了2种方案:如果学生出现数据结果不一致现象,我则抓住这个生成,“逼”着学生想办法来验证数据,寻找真实的数据。如果学生的数据结果一致,则提出疑问:老师的记录的结果和你们不一样,咱们谁的对呢?仍然是“逼”着学生想办法来验证数据,寻找真实的数据。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想借助这样的一个过程,帮助学生把目光从对个体数据的关注转移到对整体数据的关注上,与此同时训练学生对数据的结果进行审视与质疑的*惯。追求数据结果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是统计的目标与追求,这样的活动过程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在每个细小的环节处“精打细算”,让统计观念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悄然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是我们统计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带着这样淳朴又简单的愿望,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我们一定会收获得更多。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的能力。

  4.使学生体验与学生互相交流学*的乐趣。

  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掌握1—5各数的写法。

  突破方法:

  利用课件展示,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掌握1-5各数的写法。

  本节课难点:使学生掌握1-5的基本含义。

  突破方法:通过情景演示,使学生掌握1-5的基本含义。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新课开始,电脑出示课本第14、15的彩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学*1—5各数的时候,教师发给学*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方法的指导.

  1、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方法。例如,观察教学主题图时,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2n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四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图片引入,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只小狗,那么,除了小狗,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此时,板书1.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此时分别板书2、3、4、5.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数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写数。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课堂小结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小结。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们学会了吗?请几位学生回答,老师再做小结。

  (六)作业课本16页的做一做、小练*册13页的写一写。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5页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

  教材说明:

  教材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活动通过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数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数的特点,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整个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还能通过找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

  2、通过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3、学生通过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的过程,体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式的学*方法及探索事物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规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妙,富有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巩固数位及位值

  2、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1、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规律。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独立试摆圆片,与小组交流,给学生创设一个独立操作、探索及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能在属于自己的空间自由地去摆,反复地思考、交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惯;尤其在摆较多圆片操作无序的.过程中,让学生小组合作,目的是通过合作相互补充、完善,探索出摆圆片的方法和规律,使操作走向有序,有利于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学生

  学生已能够正确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并能熟练说出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够正确、熟练读写100因内的数,掌握了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学生借助自制数位表,通过摆圆片的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从而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进一步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拨珠、读数,并自由说一说每个数位上的珠子代表多少。通过拨一拨、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回顾数位及位值的概念,利用数位的有关知识揭示课题,为本节课活动做好铺垫。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设计了两个内容:“摆一摆”和“想一想”。

  “摆一摆”中放手让学生独立试摆圆片,与小组交流,给学生创设一个独立操作、探索及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能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自由地去摆,反复地思考、交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惯。

  “想一想”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用圆片摆数的方法,想出8个、9个圆片可以表示的数,目的是通过形象的摆数,抽象出说数,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及归纳能力。

  (三)实践应用

  通过“摆”“说”“想”的活动,巩固学生对数位及位值的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并通过游戏活动,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数学的情趣,让学生在愉快情境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课时的教学核心内容是学会10的加减法,在分苹果的活动中,使学生体会10的加减法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知识目标:

  1.学会10的加减法.

  2.通过游戏学会凑10法.

  (三)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四).教学重点:

  10的加减法

  (五).教学难点:

  体会10的加减法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学过程

  一.复*(展示课件1)

  二.新授

  1.导入.(出示情景图,展示课件2)

  今天老师请你们帮个忙,把这堆苹果分成两堆,每堆有几个 你有几种分法 (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每个人用10根小棒试着分一分)

  2. 建立模型,体会10的加减法.

  (1)全班交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9个一堆,1个一堆,可以列式:9+1=10,1+9=10

  8个一堆,2个一堆,可以列式:8+2=10,2+8=10

  7个一堆,3个一堆,可以列式:7+3=10,3+7=10

  ...

  最后总结出几加几得10的所有算式,让学生自己吧算式整理排列好,并问:哪种排列方法好 并说出理由.

  1+9=10 2+8=10 3+7=10

  4+6=10 5+5=10 6+4=10

  7+3=10 8+2=10 9+1=10

  让学生看算式,找一找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1)使学生初步感知:在总量10不变的前提下,一部分量依次增加,另一部分量就依次减少

  (2)出示表格,问这个表格怎么填(只要表格中上下两个数相加等于10就行)

  通过填空体会10减几得几的减法.

  10减1得9,10减2得几 10减3得几 ......

  让学生独立填一填,从而总结出10减几得几的规律.

  10-9=1 10-2=8 10-3=7

  10-4=6 10-5=5 10-6=4

  10-7=3 10-8=2 10-9=1

  (3)数学游戏——数字划拳游戏(同位同学相互做,比如说:一个同学出2根手指,让对方同学出8组成10)

  三.巩固练*

  完成练一练第1,2,3,4题.(展示课件4)

  练一练

  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

  连一连.

  练一练

  10-3=

  5+4=

  10-5=

  2+8=

  8-2=

  10-7=

  10-4=

  10-6=

  3+7=

  4+6=

  9-3=

  0+10=

  四.说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象.声音.文字于一体,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更形象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我在教学中就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情景图的展示,作业的设计就充分利用了这点.

  2. 情景展示与实物演示法

  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学*新的知识,另外通过数小棒这些真实的实物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加深了他们的记忆,也在游戏中学*了新的知识.

  五.说学法

  1.自主学*

  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同时,要培养他们自主学*的学* *惯,让他们独立思考,独自发现规律,不能由老师全权代替.

  2.合作互动学*

  合作互动学*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合作互动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积极主动,易于合作.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能力目标是会用小额人民币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情感目标是爱护人民币,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掌握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一年级学生一般对人民币都有一些认识,能大致分辨出人民币面值的大小。学生比较困难的是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及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如何付钱、找钱等。我根据学生的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年龄特点,在教学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

  2、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的设计我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的引导者、学*材料的提供者、学*活动的组织者,试图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3、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渗透应用性和开放性。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任何时候都是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我在此基础上设计学生自主购物活动,适当渗透应用性和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这节课是一年级的教材,学生的年龄小,但对人民币的有关知识并不是一片空白。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买卖活动已丰富了学生对人民币的感性认识,故在教学时,我对学生放的较开,尽量让学生多说,力图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这一教学理念。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我设计让学生小组活动,共同参与到购物游戏中,使学生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买文具》说课稿二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买文具》说课稿二为了落实教学目标,解决重难点问题,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创设笑笑过六一买文具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人民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在第二大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小环节:

  1、认识人民币

  这里,由于是学生上过的课,因此人民币的分类我没有花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只是口答了一下分类方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接下来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以及它们的'特点。这里在交流中丰富学生的识别方法,构建学生对人民币多种特征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学中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2、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通过笑笑买文具这一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在购物过程中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人民币的功能。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认识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个环节是实践运用,拓展延伸。首先完成课本P71填一填(1)(2)小题,接下来通过模拟买水果这一购物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人民币的换算,完成教学目标。

  之后,通过课件你知道吗我又同孩子一起了解了货币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对货币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最后,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总结全课,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交流倾听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

  五、说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单位:元 角 分

  1元=10角

  1角=10分

  这样设计简单明了,重点突出。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体会数的意义,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数数、读数、写数,初步体会数序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

  三、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数字、

  四、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开学这几天,你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1、同学之间互相介召、互相说、

  2、指名回答、

  教师提问:有认识一位新朋友的吗?谁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有更多的吗?这2个新朋友是谁?

  教师板书:

  1 2 3 4 5

  (根据学生所说的板书)。

  (教师谈话:有一位小朋友叫“淘气”,他也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笑笑”、有一天,“淘气”请“笑笑”到家里做客、

  (二)出示主题图

  课本第六页

  教师提问

  1、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

  2、他们在玩些什么玩具?请你数一数,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物体数量、

  (学生:他们在玩玩具,有5个积木、4辆汽车、3个皮球等等)

  尝试探索

  教师提问

  1、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物体的数量的?(数出来的)

  2、你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

  指名数一数、说一说、

  1、小组讨论:你认为怎样数数比较好?为什么?

  思考:如果有更多的物体,又可以怎样数数呢?

  (三个三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2、小组合作:数出铅笔盒里文具的个数、(指名展示,全班交流、)

  3、如果你想请你的新朋友到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1:我准备拿2个洋娃娃请好朋友玩、

  学生2:我准备拿4辆小汽车请好朋友玩、

  学生3:我准备拿5把玩具枪请好朋友玩、

  揭示课题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准备了那么多的玩具,你们真是一个好客的小主人、同时我也听出来了,你们说出了许多数量是1 、2、3、4、5的物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教师板书:玩具(1、2、3、4、5)

  指导书写

  教师谈话:我们会数出数量是1、2、3、4、5的物体,这些数该怎么写呢?谁会写1?2怎么写?(指名板书)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写的怎么样?那么怎样写才能写的又漂亮又规范呢?

  出示田字格及示范字。

  教师提问:看到这些字你有什么感觉?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练*怎么写的、(生描示范字,师巡视指导、)

  比较:你认为哪儿写的比较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比较数序

  1、看图数数、

  教师谈话:“淘气”和“笑笑”玩的高兴及了,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一些水果、出示水果图,见课本

  教师提问:都有那些水果?各有多少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明确:1、3、5叫单数,2、4叫双数、

  2、比一比、什么水果最多?什么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3、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用?

  4、数序

  教师谈话:2个好朋友刚吃过水果,动画片开始了、出示火车图

  教师提问:他们在干什么?“淘气”说老虎在第一节,“笑笑”说熊猫排第一节,他们谁说的对?小松鼠在第几节?大象呢?

  (三)总结说说这节课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六、教学反思: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数学,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介绍新朋友”的情节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欲望。创设情境,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数数,从而感受到数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广泛,同时也激发学生数数、用数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体会数数的方法,感悟出数物体的数量时要一一对应,数更多物体数量进行渗透、同时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

  先引导学生观察数的写法,有了认识之后再描,最后自己写,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在不知不觉的演示过程中学会了书写。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感悟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同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进一步增加学*的兴趣,从而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1、本节课,让学生在经历数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感悟一些数数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力求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情境,提供学生参与学*的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增强了应用意识,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

  2、数学的学*不仅在课上、课下,也不应该局限于教师的“引”与学生的主动探索,还应该利用恰当时机进行拓展、如数数的方法,以及单数与双数的概念,教师巧妙的设计,把他们引入课堂,通过做游戏的形式,使学生感悟、理解,同时也为今后的加减法的学*打下了基础。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 说课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4

  页到65页《10的认识》。

  二、 我对教材的理解

  1、 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教材先是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及多位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让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

  4、教具、学具准备

  Flash课件,为每两个学生准备一张记录纸和十个卡片苹果。

  三、 教法设想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住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象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四、 学法渗透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数

  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体验来学*新知,积极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五、 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课堂,故事主要是说“在数字王国里,9以为自己是最大的数,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后来1和0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对付9……”课件演示到这,我就让学生来猜一猜,究竟“1”和“0”想出了什么办法来对付9?这么一问,学生的思维就像被激活了一样,同学们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兴致盎然,对数学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积极性高。同时,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比如:1和0站在一块儿就变成“10”,然后就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数一数

  有趣的情境是孩子学*新知的有效*台,在这一环节中,我就设计了孩子们喜爱的魔术表演情境,让学生边看魔术表演边复*1?——9的数数过程,并体会“9添上1就变成10”的过程。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真观察,让学生说说画面中还有什么东西的数量也可以用“10”来观察,如“画面上有10朵花、10颗星星……”最后让学生用“10”来说一句话,这样设计,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数字娃娃找家”

  在这一环节中,我就把教学直尺图这一枯燥的内容改为小朋友非常喜爱的“数字娃娃找家”。这里先是课件演示“0——10”各数字娃娃在玩耍的情况,到了回家时,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数字娃“5、6、9、10”不会回家,还在走来走去。然后,我就请小朋友帮这些数字娃找到自己的家,数字娃娃都找到家以后,我就让小朋友说10以内数的顺序,如:5相邻的前面一个数是谁?这一教学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也有助于学*目标的落实。

  为了巩固学生10以内数的顺序,我还创设了神舟六号发射现场倒计时的情境,学生们热情高涨,为了这个伟大的时刻而自豪,为了能够与宇航员一起倒计时而喝彩。整节课的气氛到了高潮时刻,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日后的学*态度,这不正是同时和他们进行了一次有效的科学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吗?

  3、比较10和9的大小。

  我就利用课件出示点子图的,着重强调9添上1就是10,让学生比较10与9的大小时,我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要填大于号、为什么要填小于号?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有序思维。

  4、教学10的组成和分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这一教学过程我努力挖掘数学的“应用性”。学*“10的组成”是本课的难点,尤其是让学生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的抽象思维过程。因此,我就设计了“分苹果”这一手脑并用的活动来冲破难点。活动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朋友,现在是苹果成熟的季节了,果园里的叔叔想请全班同学来帮忙摘苹果,但苹果摘下来以后,要把它们放到这2个筐子里,同学们想想,如果让你来放的话,可以怎么放?”学生以同桌2人为一组,自己进行分工:一个负责写记录表,一个负责分苹果,然后,让学生看着这些分法,说说自己的发现并汇报展示,学生说出了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是:看到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最后把10的组成进行板书,学生看着板书很快就发现到:左右两边的数合起来都是“10”,而且左边的数越小,右边的数就越大,这样安排,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台,同时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提升了本节课学*的思维性,达到了知识的内化。为了巩固学生们对10的组成的学*,我分别设计了猜糖游戏和对口令游戏。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体。

  5、10的书写

  在教学10的书写时,我先让学生观察10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比较得出10是由两个数组成的,而且左边的1和右边的0与我们以前学过的“1”和“0”写法一样,然后教师范写数字“10”,最后让学生练写。这样设计是遵循了儿童的认识规律,因为写数是一年级学生学*中的难点之一,教师的示范十分重要。尤其是10是由1和0两个数字符号组成的,跟前面写的0——9有不同之处。

  (三)巩固练*,强化新知

  练*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就让学生完成了书本第65页“做一做”和第67页的练*。

  (四)课堂总结

  通过老师的提问:今天你认识了哪位朋友呢?今天你学得最高兴的是哪一部分的内容?师生共同总结学*收获,既能引导学生理顺知识,又体现了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延伸。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突出重点、难点、又便于学生观察,提高教学效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8)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精选10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1

2020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最新范文锦集

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一:《两位数乘两位数》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为学*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打基础,也为本册中第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的学*作准备。因此,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册的一个重点,对今后进一步的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标准和尺度。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教学目标应在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品质三方面进行明确。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渗透教学源于生活,我们要会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激发学生认真计算的热情及善于探索、思考的学*品质。

3、重点、难点:

重点: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估算判断正误。

难点: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4、教、学具准备

课件、每位学生一份作业纸。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还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我们不仅要设计色彩鲜明的课件和情境进行教学,而且还要使他们感受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一种需要。因为课标上指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因此学*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和生活中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三、说教法和教学学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整堂课始终贯穿去电影院这一情境,设计色彩鲜明的学生喜爱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计算方法。因为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以往的计算教学过多了强调运算、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新课标》所倡导的今天,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只有将计算教学置于现实问题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问题融于一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学*计算方法,才能让学生切实的体会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并且感到数学学*的乐趣。

心理学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通过观察课件,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境,同时也设计了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的学*情境,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给学生创设了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逐步的加深对算理和法则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轻松地获得新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经过设计而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垂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而问题的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学*的兴趣,形成问题答案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主题图,然后带着小朋友去电影院玩遇到数学问题让他们想办法解决,讨论,这时我设计了几道比赛题:课件出示(要求学生说口算过程);同时设计了环保节约用水;

第二环节: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现实而又有趣的数学学*内容和学*形式。针对前面复*旧知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算理,

这样利用迁移原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算理和算法的认识和理解,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突破了教学难点。接着我对学生竖式格式的书写进行了规范,并让学生说说完整的竖式和分步计算的联系和区别,强调用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于生活问题和游戏中,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身边问题的活动经验并在玩乐中进行巩固。而且练*又具有一定的坡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这儿我设计了四大板块:

1、尝试练*

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2、巩固练*

3、加深练*:

4、延伸练*:

第四环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再谈谈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二:《口算除法》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口算除法)。

二、知识背景

《口算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实用价值。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主题图和例1,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一幅运送蔬菜的场景图,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能力,渗透转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讨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思维的学*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惯。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四、设计理念

第一,注意突出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学*例题之前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数学知识的迁移。在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一位数的口算除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把几十、几百、几千看作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来想,突出本课的新知识与表内除法的联系,促进学生学*的迁移。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计算教学范畴,以往计算教学机械枯燥乏味,而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学*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和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学*愿望。使学生体会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设计中我把数字稍微改动了一下。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眼睛“看”数学。因此,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我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尝试练*,再让学生进行自我验证。肯定鼓励学生的独特想法,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明算理时,给足自主探索的时间,创设宽松的学*氛围,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通过质疑60真的变成了6了吗?进一步明确了算理,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谐性过渡,丰厚了探究的底蕴,为孩子们的进一步探究激发了热情和欲望。

3、及时反馈,内化提高。[数学网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练*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练*:本次练*有两个层次。(1)基本练*;这些练*既重视基本训练,又注意了综合性训练,层次比较鲜明,这样由浅入深。(2)内化提高。练*中巧妙设计300÷5教学资源,实现了让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学*的良好效应。相对课始的探究素材,显然位数字比除数小的这类口算除法要复杂一些,需要学生认真观察、辨别,对比练*,突破难点。

4、巩固升华,总结提升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三块内容:一是摘苹果游戏,8道口算题。“被除数末尾要保留零”的情况和不用保留零的情况。二是由关联的两组口算题。让学生感悟: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商也扩大10倍,渗透商的变化规律。三是解决问题能力的萌发和培养。尤其是在自然贴切的解决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利用口算解决问题。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主要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以有层次的体验贯穿全课,使学生自始至终都能以极大的兴趣参与到学*活动中,彰显个性化的学*风格,成为课堂学*的主人。二是突出对教学实效性的追求,使教学目标不再是一个虚架子,而是实实在在地分解并落实到了具体环节中。三是广泛地链接周边的课程资源,使学生的数学学*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之下,变得丰富多彩。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三:《混合运算》

一、创设情境,明白为何而学新课程标准提出:

要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我想在这节课中,这个价值的体现,无非就是让学生明白这个四则混合运算学了以后有什么用,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学*。针对这一点,我就创设了跳绳比赛这个情境,意在通过学生列式解答,比较后发现,综合算式和分步计算虽然都能达到目的,可谓是殊途同归,但是,很明显两条路是不一样的,综合算式显得更简洁、更概括,体现了它的优越性,说明我们今天的学*是有价值的,是有意义的学*,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要用到的,这样设计为后面的继续学*的必要性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探索,明确运算顺序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中括号的出现是第一次,从这个符号的名称到它的作用,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一部分可能还没有听说过。根据这样的学*实际,我就安排了让学生自己来想办法解决问题的题目,目的是想让已经知道的学生用中括号来体现它的作用,让还不知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想办法来使原来的题目跟现在的运算顺序符合。就像课堂中出现的情况那样,有一个学生就用了大小不同的小括号以表示区别,通过比较发现,可是可以,但区别不明显,有时候甚至会搞错,而形状不同的中括号,用在这里比较合理。这样的安排,使已经知道中括号的学生进一步明白它的作用,使还没有听说过的学生从这里更明确了,它只是改变运算顺序的一个符号、一个记号而以,它的作用和小括号是一样的。在这样的比较中,学生对运算的顺序就更加明了了。

三、角色换位,培养逆向思维

*时的课堂上,我们一般都是老师出题考学生,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还是被动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更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最后,我安排了考考老师的题目,让学生当老师,来考老师,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想把老师难倒的心理,所以积极性非常的高,个个参与,小手举得高高,而在这参与中,无形地训练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四、时时提醒,注意有效阅读

“阅读”一词,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用得很多,特别是高段,老师都很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时时刻刻都含有阅读,如何使学生会阅读、能阅读,提高有效阅读的能力,也是我们数学老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提高有效阅读来帮助解答问题,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

1、在情境中,看完题目后,我就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在哪个地方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由此来引起学生通过阅读概括要点,为问题的解决搭桥铺路。2、在计算118+1536÷12×63-59118+1536÷12×(63-59)两个题目中,我有意让学生说说怎么样会做得更快?你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阅读题目,比较两个题目的异同,发现在做第二个题目时可以“偷懒”,把中间的答案抄过来就可以了,这样的安排,学生明白了仔细阅读、认真看题的必要性,给解题速度带来了方便。3、错例分析,提高阅读的能力。在完成了题目后,我安排让学生在数学小家庭中交流,并要找出成员错误的原因。这里的意图一是概括存在错误的主要原因,以提醒大家注意;二是培养学生的有效审题的能力,判断做得对或错很简单,但要看出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就不简单了,这需要非常认真地去看、去观察才能完成的,这给培养良好的阅读*惯又起了很好的作用。

不足之处:

题目的难度有所偏大,导致时间紧张

因为考虑面面俱到,重点突出不到位


2020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最新范文锦集相关文章:

★ 中小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 小学三年级优秀作文2020最新5篇

★ 幼儿园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轴对称图形》这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在编排上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指导学生感知图形的轴对称现象,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对称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进而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先通过***、飞机、奖杯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他们的共同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接下来教材将这几样物品抽象为*面图形,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材还在图中出现了“对称轴”这一名词,但没有给“对称轴”下定义或作出描述,只是让学生有所认识。

  第二道例题则让学生利用刚掌握的轴对称图形的初步知识,“做”出轴对称图形。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想想做做”中,通过一系列的*题,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其中第3题在方格纸上提供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要求画出它的另一半,使学生有机会再一次在操作中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想想做做”后面,还安排了“你知道吗”,介绍自然界中一些对称现象以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对称的建筑,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体会“对称”的科学与美学价值。

  学情分析

  轴对称现象是学生新接触的一个知识点,这种现象广泛蕴涵在大自然中,学*这部分的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自主探求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理解对称轴的含义,感受数学的美。

  2.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培养观察、操作、表达、思维能力与探索意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数学的乐趣,鼓励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辨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二.说教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在数学教学中,从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物体出发,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境;同时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这节课准备采用观察发现,小组讨论,合作学*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数学。本课从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物体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有层次的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我先从孩子们感兴趣的玩导入,在教师与学生共同玩的过程中拉*我和学生的距离,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这节课的一开始,我先通过剪出一个“爱心”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也能比较自然地揭示这节课的课题。

  接下来,出示例题中的图片,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并且自己动手折一折,来发现这些物体是对称的,揭示出“完全重合”这样一个概念,使学生初步感知到*面图形的对称性,随后,让学生继续动手折纸,进一步揭示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及让学生初步了解对称轴。

  然后给出一些学生知道的几何图形和其他图形,即课本中的“试一试”,同样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的学*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既发挥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一定难度的图形判断,让学生在跳一跳的前提下才摘到他要的果实,激发学生爱动脑筋,勇于探索。

  学生学*完了“试一试”,此时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已经有了不少的认识,这时,就需要一些*题和游戏来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我安排了“找一找”、“做一做”、“猜一猜”三个环节,“找一找”就是课本中的“想想做做”第一题、第五题和第六题,主要是让学生来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两道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能准确地判断出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做一做”就是课本中的例题2,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制作出轴对称图形,给了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态度和学数学的亲切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猜一猜”

  是在给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的基础上,让学生猜出这个图形的形状。在这一题上是由简到难,层层递进。这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的认识。

  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欣赏图片,情感体验”的环节,用课件展示出一系列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充分地享受这些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感受美、欣赏美。在这节课的最后,我用一个轴对称的汉字——“美”来进行总结,并将课题补充完整,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全课设计,力求做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好奇、好学的学*情绪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3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应聘小学数学教师的××号考生,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了解了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其他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的教育对象时小学三年级学生,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要接受知识的变化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了长、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四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又知道了长、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的知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目标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物,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点

  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周长的概念有了认识,并且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应为会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概括抽象能力,并会熟练应用公式去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五)说教学难点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和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将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因此我把教学难点定为,让他们应用所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去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根据读讲精炼教学法的理念将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1、情景教学法,三年级学生已经对周长的概念有所掌握,因此我先通过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出问题,即让他们考虑长方形和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如何计算的问题,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数学学*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来,所以我打算运用情景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

  3、充分运用课件、学具的辅助作用。

  三、说学法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本课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好的学*、理解、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我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汇报的活动,总结推导出计算公式,从而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良好的学*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本机可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景,复*导入

  学生已经在二年级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在上一节的内容学*中也掌握了周长的概念,因此我创设“学校有两个花坛,小明想知道这个长方形花坛和正方形花坛的周长,谁来帮帮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的用已学知识来思考所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将旧知与新知达到很好的衔接,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比如学生会想到用绳子去围的方式;会想到用尺子量边长的方式,通过复*导入的方式,既回忆了旧知,有开拓了思维,从而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

  (二)自主学*,探究新知

  1、为了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我设计了自主学*、独立尝试、小组交流、总结归纳等环节,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已有认知,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且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让他们的思维取长补短,互相学*,通过自主探究,学生会得出几种不同的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可能会列出以下式子:

  (1)6+4+6+4﹢=20

  (2)6×2﹢4×2=20

  (3)(6+4)×2=20

  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列出以下式子:

  (1)5+5+5+5=20

  (2)5×2+5×2=20

  (3)5×4=20

  根据学生列出的式子,我会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公式的文字表示,在学生讨论后,我出示课件,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课件内容如下:

  长×2+宽×2=长方形周长

  长+宽+长+宽=长方形周长

  (长+宽)×2=长方形周长

  在此基础上,反问学生: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有了长方形做铺垫,请学生说出刚才所展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文字表示,学生可能会说出如下的计算方法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学生通过总结文字形的表示方法,既培养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变化过程,又为进一步揭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做了铺垫,有利于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达到教学目标。

  (三)随堂练*,巩固新知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在本节课中的练*安排中,我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巩固,让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的“做一做”,并选定几名同学去黑板板演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我还安排了与实际问题相关的题目,目的是加强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呢学*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学*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理解,形成一个系统的思路,对前面的探索过程加以梳理,引导学生说出: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他的长和宽,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他的边长。设计的目的是不仅让学生掌握公式,还要让他们明白与问题的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请学生回忆本堂课所学内容,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以明确本节课的重点,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4

2020年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精选范文模板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中心任务,所有教学环节都是为此服务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一

教材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预知,即确定现象;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法事先预知,即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新增了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可能性》。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内容。通过主题图及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设计思路:

1.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学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义,能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3.学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元旦节快到了,东方超市为了吸引顾客,准备举行一次摸奖活动。摸奖的规则是:在一个盒子里放一些球,凡是一次购物满50元的顾客,都有一次摸奖机会。摸到红球有奖,摸到白球没有奖。如果请你设计,你能想出几种放球的方案?

板书学生的方案:全放红球全放白球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设计意图]把教材中呈现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改变为更贴*学生、学生更熟悉、更现实的摸奖的情境,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第一次摸球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㈠学生小组合作摸球,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提问:根据你们的方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小组合作,用老师提供的学*材料(摸球用的盒子、5个红球、5个白球、试验结果记录单)依次进行摸球试验,并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合作要求:1.小组长组织,确定记录人和汇报人;2.摸前搅和一下,摸时不能看,按一定顺序来摸,次数不定;3.每摸一次,就把结果记录下来;4.摸完后,观察记录单,能发现什么。

试验结果记录单:

⑴全放红球

摸球次数

球的颜色

⑵全放白球

摸球次数

球的颜色

⑶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摸球次数

球的颜色

㈡组织学生交流,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

学生汇报试验结论,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验的。如,汇报全放红球试验时,说一说放了几个红球,摸了几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板书:

可能性

一定

结果确定{

不可能

结果不一定─可能

㈢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空间,学生没有老师的限制,只有根据学*目标的自主学*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教师的作用发挥在汇报过程中的引导学生反思上,让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红球,就一定只能摸到红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如果既放红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红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三、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仅可以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还可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出示P105图,想一想,这些事件的发生是“一定”、“不可能”,还是“可能”?

组织汇报,说说判断的理由。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的结果是确定的,哪些现象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设计意图]借助现实世界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和列举哪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在描述、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确定和不确定事件的认识。

四、第二次摸球,进一步认识可能性,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㈠认识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影响后一次摸球。

出示摸球的盒子,放入2个红球和2个白球,说一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能确定吗?为什么?

学生猜一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请猜的同学摸一摸

再猜一猜,摸一摸……当学生前一次摸到红球后,下一次可能猜会摸到白球,这时让学生亲自 摸一摸,想一想为什么不能如人所愿,感悟到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影响后一次摸球;

㈡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继续猜一猜,摸一摸,当学生摸出一个球后,把这个球拿出,让学生再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并摸一摸;当学生摸出一个球后,把这个球又拿出,让学生再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再摸一摸……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变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

[设计意图]可能性作为一种随机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观愿望控制的。但许多学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即第一次摸到红球,第二次就该摸到白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我设计了第二次摸球活动,让学生先猜再摸,暴露学生的认识,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对于某一次摸球来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事先是无法确定的,并且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会对后一次摸球产生影响。通过逐步拿出球,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也会变成“一定”或“不可能”,“一定”或“不可能”也会变成“可能”。

五、学**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六、组织练*,深化对确定和可能性的认识

㈠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

㈡根据结果设计放球方案,,说一说怎么想的,并摸一摸。

1.一定能摸到红球;

2.可能会摸到红球;

3.不可能摸到红球。

㈢猜一猜:东方超市的老板会怎样放球?为什么?每种颜色的球放多少?

[设计意图]设计第三次摸球和猜一猜的练*,让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又有新的认识,学生的思维能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并且为下一节课学*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伏笔。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二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P1—3的例1、例2以及相关的课后练*题。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个级的所有计数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的高一级数(万级)的读法,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数级的学*,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较大的数用个级来计数是不能满足的,从而理解学*亿以内数的必要性。

2、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读亿以内数的读法,并且弄清楚中间有0和未尾有0的数的读法。为学*亿以内数的写法和亿以内数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3、说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清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和数位表;引导学生正确读亿以内较大的数,特别要注意纠正学生在读中间有0和未尾有0的数时所出现的错误。

4、说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法难点主要表现在各数级中间或未尾有0的数的读法。必须让学生明白哪些情况下读0,哪些情况下不读0。

5、教材编排的特点:

本课教材是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编排的,首先教材列举生活中较中的数据,如北京的人口数量一千一百零八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这些都是很大的数,用个级的计数单位来表示很困难,从而引出万级数的学*,并且让学生懂得学*亿以内数的必要性。教材编排时很注重科学性和合理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记数单位个位、十位、百位和千位,然后引出万级的计数单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等计数单位,由于万级数都小于亿,所以教材把此部分的内容称为亿以内数,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既有数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教材共安排了例1和例2两个典型内容和一些相关练*题,不仅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消化及巩固。

6、教具准备:计数器或算盘一个。

二、说教法

1、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发现法,老师要适当地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数的读法原则,之所以采用这两种教法,是针对学生以前在学*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懂得了个级数读法而设置的,用原有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本课的问题,应该是可行的。

2、本课在提问方式上,应多用启发式提问,首先让学生质疑,然后让学生经过自身的经验寻找解决的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我的学生情况,我认为本课的学法,应该是以自主探究式学*方法为主,学生通过观察以及总结来解决问题,在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不需要做太多的讲解,只适时作适当的引导。为什么采用此种方法,主要是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个级数读法的经验,移植到本课,用来解决本课问题是很自然的,大多数的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的。

四、说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以及本课的教学内容步步逼进的特点,我认为本课教学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设置问题,巧妙导入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兴趣,教师可先列举一些比较的大的数,如:北京市的人口一千一百零八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较大的数,然后让学生用口头来描述,学生觉得用原来学的计数单位(个级)很难正确描述这些数据,从而引出新的课题,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导入新课内容。并板书:亿以内数的读法。

(二)复*旧知,先立后破

1、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先以复*旧知为基础,先唤起学生对个级(千位、百位、十位、个位)的印象,为达到这个目标,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师:我们已经学过个级的计数单位,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然后板书:一万。

由于学生以前学过一万,对这样的知识不会感到陌生,因而教学可以用步步递进的方法引出后面更大的计数单位。

2、教师接着问学生:十个一万是多少?学生经过思考可以得结论,知道是十万。根据回答板书:十万。

3、教师可用类似的办法,让学生继续观察,得出后面的更大的计数单位: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主要是激起学生学*的欲 望,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入新的内容。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是因为学生已经认识计数单位,在此教师只不过引导他们提升对更高一级计数单位的认识,所以要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总结。

4、引学生看数位表,并说明个级和万级。个级有四个数位(个、十、百、千),万级也有四个数位(万、十万、百万、千万)。

(三)通过观察,找出规律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用计数器演示,个级的各个数位,然后让学生观察找出万级的计数单位,学生很快从中找出万级的计数单位,知道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这时为了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可以通学*例1和例2的内容。

学*例1,教师出示例题内容:470000、3080000、40500000。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看出以上数所占的数位,可以用计数来帮助,把相应数位相互对齐。学生经过观察可能发现其中的道理,以470000为例,4对应十万位、7对应万位、后面全部是0,学生很快读出这个数,读作47万。用相似的方法来学*其它内容,学生会总结出这些数的读法。

接着学*例2,情况和教学内容虽然稍有不同,但经过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肯定能够掌握,由于方法相似,在这里就不展开讨论。

通过以上两个例题的学*,学生应该明白了亿以内数的读法了,不过由于0在各种情况下出现,其也有不同的读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在何种情况下如何读中间有0或未尾有0的数,这是本课学*的重点与难点,必须让学生掌握。

最后要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总结出亿以内数读数的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找出学生补出学生的错误,并加以纠正,最后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不管每级未尾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四)加深理解,巧设*题

适量完课后的*题,以加深理解,巩固新知。

五、说板书

例1

470000读作:四二七万

3080000读作:三百零八万

40500000读作:四千零五十万

例2

24600读作:二万四千六百

6407000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

10030040读作:一千零三万零四十

板书简洁,突出重点,列举了亿以内数的各种情况下的读法,对学生对亿以内数的读法有很大的帮助。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三

1、教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综观全部教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百以内的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二位数乘法,这为本课教学提供了知识铺垫的思路孕伏,而本课教学又为今后继续学*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奠定基础,因而本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教材创设了猴子两次分桃子的情境,第一次2只猴子*均分48个桃子,这题中十位上的数能被2整除,这个内容在第一单元口算除法中学*过,在这里主要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以及竖式中每一步运算的意义。第二次是3只猴了*均分48个桃子,十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竖式计算,教学时要组织学生用学具动手操作,并做到操作与思维的有机结合,真正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与算理,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良好学**惯,因为这是能正确解题的关键。而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又较少,在教学中,应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悟竖式的计算方法。

2、学生:小学三年级学生充满好奇心和对数学学*的激情,但他们由于受到认知水*的限制以及生活经验的缺乏,很难只通过课本和教师的直接讲授来学*,他们天生好动,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多通过直接体验、亲身实践来积累经验,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会全身心投入,他们是由兴趣而进入学*过程的。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中心任务,所有教学环节都是为此服务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根据这一要求和本节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①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②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二、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方法应由学生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做数学”,本节课教学中力求体现:

1、建立新型、民 主、*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2、致力于学生学*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学会”变为“会学”,形成良好的学**惯;

3、紧密联系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实际,使数学生活化、活动化,重视学生学*经历与体验,强调在过程中理解与发现。

三、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水*,为了更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上述三条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谈活法、讨论法、练*法、发现法等多种方法交叉进行,并灵活恰当地运用电教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让他们多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多种感知觉都参与学*活动。教师只是在学生探究知识的本质处适当给予点拨启发。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采用设疑问难的方法,激发学生学*动机和学*兴趣,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积极而有效地投入学*活动。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故事导入,激 情引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兴趣及对数学学*的积极情感,让他们把学*当作一种乐趣、一种爱好、一种追求。小学生对故事都很感兴趣,本环节把教材主题图编成小猴分桃的童话故事,创设这一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入,用小动物作为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境界,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活动。

2、自主探究、理解算法

出示课题后,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看到这样一个课题,本节课你想学到些什么?打算有怎样的收获?学*目标让学生自主确定,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老师硬性规定的,而是学生根据自己原有基础提出来的,自然会为达成目标而努力,从而在各自原有水*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探究算法时,先让学生用自己想用的方法进行尝试计算,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曾说:“学*数学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让学生自己把要学*的东西“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东西告诉学生。

刚进入这样除法竖式的学*,并且第二次分桃时,十位上的4又不能被3整除,对于学生来说,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探索性,符合最*发展区理论,这时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学*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在个别思考之后进行小组合作,并注意加强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交流反馈,自然体现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这里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创新,学生在交流反馈时,教师适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学生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他们的心中唤起自豪感。实践证明,注重激励和发展的评价对于激发学生学*兴趣、保持学*热情具有极具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自信人格的重要途径。

交流反馈后,面对多种算法,这时让学生说一说你最喜欢用哪种算法,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这种算法的优点,进行算法优化。学生在学*过程中自然会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与做法,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往往正是创新思维的萌芽。

3、巩固提高,合理迁移

练*既是信息反馈的手段,又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措施。为此本环节安排了练*教材中的两道*题,第一题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合理迁移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5

  教材分析:

  《地砖的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第四课时。本节课突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认识正方形的周长,解决实际问题。本节是本单元的第四节课,由于学生对周长的概念、以及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生活经验,因此教材中创设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情境——帮我的女儿丫丫测量和计算装修房间所需的相关数据,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和归纳出计算正方形周长的正确方法。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进行探究性学*的能力。

  教学设想:

  通过计算“地砖的周长”这一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掌握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量、算、归纳、说、拼等手段,加深学生对正方形的周长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爱心意识,从小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准备:

  正方形图片、实物(地砖)、题单、课件。

  学具准备:实物(地砖)、尺子。

  教学流程:

  一、复*旧知。

  1。师:同学们师:同学们,前两天大家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周长,那谁能用一句话告诉老师,什么是周长?怎样求图形的周长?

  2。出示正方形。

  师:请说出图形的名称。

  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如果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需要测量它的哪些边的数据?

  师:真是一群能干的孩子,那现在林老师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意用你们学到的这些本领来帮助林老师,做一个能干、又有爱心的孩子吗?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为今天的新课做好铺垫,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教学新知。

  1。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儿,名叫丫丫,就快满五岁了,和你们一样,她非常非常渴望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漂亮房间,所以呢,我按照装修师父的要求买了一些材料,需要同学们来帮助老师测量和计算一些数据,你们可以吗?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同时,帮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知道原本属于大人的世界,小孩子也可以参与,并有能力去解决一些问题,更在情境创设中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爱心意识。】

  2。教学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A。展示实物(地砖),请生观察其形状。(板书:地砖的)

  B。学生分组测量地砖边长数据,(提示:测量是尽可能的取整厘米数。)并用至少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地砖的周长。抽生说算理,师板书。

  方法一:10+10+10+10=40(厘米)

  方法二: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4=40(厘米)

  C。全班讨论:你觉得那种方法最好记忆,最简便?为什么?

  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呢?

  由此得出:(板书)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生齐读公式两遍,并在题单上默写。

  师:边长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

  师: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求出什么?

  【设计意图:从实际情境出发,充分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独立思考,通过探索、交流、观察、归纳等形式推导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练一练

  判断题:

  (1)正方形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

  (2)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周长也相等。

  (3)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25厘米。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4米,边长是6米。

  【设计意图:对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加以巩固。】

  四、数学与生活:

  丫丫的一张正方形照片,边长30厘米,要给这张照片做一个边框,边框有多长?

  丫丫的正方形窗帘,边长为100厘米,给三边做漂亮的花边,需要多长的花边?如果做两层呢?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并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同时,为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五、实践活动:

  (1)学生分组用2个地砖拼大的长方形。

  (2)计算其周长。

  (3)请生说说想法。

  (4)与原来两块地砖的周长相比,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手“拼一拼”的操作,再求出新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并组织小组及小组间的交流,肯定不同的方法,提倡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6

  司老师的课,我听过很多次,每次都给人别样的感觉。面带微笑,亲和力极强,课堂上激情澎湃,容易拉*师生之间的距离,能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功底深厚,善于思考,对课标钻研得透,教材重点难点把握得准,教学效果很能好。下面我就上午听的《面积单位》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的想法,这节课的特点,我用三个字概括:新、活、实。

  一、新

  理念新,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也展示了一年多来,我们进行“三公开”教学的成果。新课程的教学观就是自觉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方式,合作式学*和探究式学*,从而建立起新型教与学的关系。这节课,学中做、做中学,学生充分动了起来。“瞧一睢”、“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等环节设计适时巧妙,通过小组的互帮互学,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充分感受到了1cm2、1dm2/、1m2究竟有多大,并能准确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便于学生树立空间观念,增强几何直观,达到课标所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目的。

  二、活:

  1、教法灵活,用启发式教学,学生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参与学*,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等各器官参与学*。

  2、用活教材。教师不拘限于教材,注重挖掘课程资源。教师能利用周围环境中和数学有关的信息,形成资源,教室中的钟表、开关盒、粉笔盒、墙上的卡片、窗台上的机器人等能为我所用。数学变得不再空洞,不再是干巴巴的数字、符号和抽象图形,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行培养对数学的兴趣,进而喜欢上数学,为将来进一步学*数学打下基础。

  3、教活学生。只有课堂活起来,学生才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司老师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提问题,会提问题。只有思维动起来,才是真正的生动课堂。

  三、实

  1、教学过程真实。体现在环节安排科学,逻辑性强。先讲dm2/。后讲cm2和m2,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概念的产生是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容安排上,先制造冲突,让学生明白学*“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然后熟悉实物,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接下来,让学生经历用面积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体现“面积单位”的价值,最后结合实际选择和运用合适的面积单位解决问题,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所以这节课上得很实在,

  2、读、写、说三个*惯的培养落实。读、写、说*惯的培养是去年以来,教学常规所抓的重点工作,本节课中,教师上学生读目标、读教材,读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只有读到位,才能理解到位,我们知道,看到不等于看见,看见不等于看清,看清不等于看懂,看懂不等于看透。看,决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走马观花,做做样子。写的方面,认真板书,给学生以示范,让学生上台书写面积单位,在自己本子上写。让规范、正确的要求落到实处,说的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清楚,说准确,说完整的话,培养学生敢说,会说,能说的*惯。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课无论准备得多充分,学生配合的多好,但终究有提高的空间,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不足,正是因为有缺憾,有不足,才有了教研的必要性,才有了每一个教师进步的可能。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水*精益求精,最后达到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的境界。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教育教学水*的提高永远在路上!

  这一节课如果说有建议的话,我认为有以下两点: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更充分些,整节课都是教师在引着学生按既定的“路线图”走,也就是说,预设有余,生成不足。课改的实质就是教中心转为学中心,师中心转为生中心,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帮助学生学*的人。只有重视生成的课才理会有内涵,才更精彩。这种基于解决学生自已提出问题的课堂学*才是真学*,比如这节课上,当讨论“1*方米究竟有多少个1*方分米时”,有学生提出64个时,教师急于完成预设的教学流程,说下面我们再研究,让学生高涨的情绪一下子就冷却下来。这个环节究竟如何处理,值得研究。

  二是一节课只能有一个中心,一个重点,不要面面俱到。课堂的主要环节,导入、拓展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和重点进行。比如导入,碗的大小指的是容积,而这节课学的是面积,有点不对照。结课前的拓展,讲面积和长宽的关系,不是不可以,但下课铃已响,学生的心已走了,再讲意义已经不大。再者,练*量也不足,可见前面用时过多,时间分配不太科学。

  说到练*,我想多说两句,“语文靠念,数学靠练”,这句话,什么时候都不过时。前段时间,英国引进了华东师大出版社的小学版《一课一练》,这是上海小学的教辅,中国的教辅走出了国门,引起了舆论热议,也让我们回归到教育常识,一定的做题是必要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教育上有种倾向,一说书包重,就提出抛弃教辅,一说减轻过重课业负担,就砍掉*题训练,这些实际上都是矫枉过正,我们对中国本土的'教育方法要自信,题海战术不可取,但一定量的练*不可或缺,这也符合教育规律。说到学生学*负担过重的问题,我非常赞同张卓玉的观点:学生学*负担过重完全是一个伪命题,他说,关键不在于学*的量有多大,而在于学*的内容、方式和学生对学*的态度。当学*是实现外在目的的手段时,不论学*的量有多大,学*本身就是负担。他还说,作业之所以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主要原因不是作业量的过大,而是质的过低。评价学生负担轻重的标准,首先看学生作业的意义、价值,即使是几分钟的作业,先要考虑是否有必要让学生做,如果没有必要,再少的作业也是负担。其次,看学生对作业的态度,是否乐意做,只在乐意做,高兴做,作业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减负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在于教师责任心和教学水*。扯远了,回到这节课上,瑕不掩瑜,总体说,这节课上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值得大家学*借鉴。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不妥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7

  说教材:

  一、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其他*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本单元概念较多,也较重要。另外还有四个例题,分7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中注意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以达到活用教材的目的。

  1.变概念的机械学*为有意义学*。

  在数学概念学*中,机械学*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更不理解与有关概念的联系。有意义学*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通俗地说,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实验,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单纯的接受学*,而且是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倾向,有必要选择适当的内容,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尽管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人们*时对面积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中要重视对面积的估测如“估计本班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米。”“估计课本封面的面积,在小组中交流估计的方法。”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2、比较面积单位的大小,及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教学难点;

  1恰当选择面积单位,估计物体面积的大小。

  2、给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在探究中体验。

  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过程教学,这是一个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台,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使数学学*从“文本学*”走向“体验学*”,就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本单元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说说多媒体教室和你的房间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媒体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的房间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生活情景,体现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及学*的积极性。

  2. 直观演示法

  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面积单位的进率时,利用媒体直观演示把1*方分米的大正方形划分成100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帮助学生理解1*方分米=100*方厘米。

  说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

  (1)操作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

  作和多种感官参与来激发学*兴趣。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例如在认识“面积”这一概念时,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面图形,让学生知道*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在实践操作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在学*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进行了操作练*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2).自主探究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规律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实验,自主探究的方法来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先用1cm2小正方形拼图形,在拼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宽有关系,再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面积的含义,面积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3)合作交流法

  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说说各自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拼摆收获: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和有意义的材料,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也较重要。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形成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说说我的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面积与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初步形成这些单位的实际大小概念,学历运用各种估测方法比较面积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从物体表面大小和*面图形的大小两方面理解面积的大小。了解统一面积单位是必要性。

  教学策略:面积的概念可以从比较物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比较*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引入。前者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寻找直观比较的对象,如课桌桌面,课本封面,黑板大小,练*本封面等等,从中还能比较自然地引出两种直接比较物体表面或*面封闭图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观察比较,二是重叠比较。一般来说,当物体表面或*面图形大小差异明显时,可以观察比较;当大小相差不大难以观察得出结论,而物体又便于叠合时,则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

  学*面积单位,先由第教材70页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让学生理解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再介绍常用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规定,并通过多种活动:“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1*方厘米?”“用手比划1*方分米的大小。”“试一试,1*方米的正方形能站下几个同学?”让学生感知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8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最新范文锦集2020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一:《分一分》

《分一分》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与代数”认识分数的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谈教材分析

《分一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的一课,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是有很大差异。开始学生掌握分数的含义是很困难的,因此,本单元第一次出现分数时,通过一些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和一些图形,着重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这一节教学能为以后深入学*分数系统知识和小数系统知识打下良好而必要的基础,更为以后解答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题奠定坚实而重要的基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分数知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它是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运用生活经验,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惯。

二、讲“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知识学的热情。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

本节课中主要采用“学生自学,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辩论”等形式,不仅能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意识而且能起到传递感情,增进友谊的作用。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推导的全过程,通过亲身经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探究兴趣

导入新课时创设一个分苹果游戏,三个同学一组把6个苹果分给两个同学,怎样分才公*?每人分几个?接着分4个苹果,分2个苹果。教师把学生回答的3、2、1分别板演,把1个苹果*均分给两个同学,每生分多少?游戏

1、起学生对*均分的回忆,突出*均分这一关键。

2、通过把一个苹果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得不到一个苹果(半个)该用哪个数表示呢?给学生留下悬念,为探索新知创设了情镜,也使教学从整数很自然的过渡到分数,由整数不够而用分数表示是符合数的扩展规律的。

(二)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学*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有时遇到不够一个的,就不能用整数表示,那用什么数表示呢?有知道的吗?有的学生有预*的*惯,也有的同学学奥数就知道用1/2表示,让他在师板书的3、2、1下面试写,学生看到整数不够可以用分数表示,从整数过渡到分数学生一点也不感到陌生,很自然便于接受。写对后教师加以表扬,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感到很自豪,课上表现的会更积极。让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卡片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自己喜欢的图形,分别涂出它们的1/2。涂后展示给同学们。教师放慢速度,提高音量讲解1/2的读写法,分数各部分名称。再让学生读。突出教学重点.在这里教师重组了教材把教材后面的内容先学了.让学生把正方形纸折成它的二分之一并涂色,让生把涂好色的正方形粘到黑板上,师鼓励生用多种折法折,如有困难同学间合作,研究折.(对于偏离对角线的折法教师给予表扬)让生说一说为什么图色的形状不同都能用1/2表示呢?这一设计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注重发散思维培养发挥学生聪明才智.让学生想在日常生活中在哪还见到过可以用1/2表示的事物.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在重点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的基础上大胆放手发挥小组学*的作用.学生从学具口袋中拿出学具,动手操作把不同形状的纸*均分成几分把其中一分或几份涂色并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开展小组夺红旗游戏活动,看哪组折法多,折法特别,小组合作,研究折法,在探索,合作中获取多种折法,多个分数,激发创新意识,在评选活动中,对于折法特别涂法特别的与重不同的让他们说出表示的意义.突出了难点.活动后评出红旗组,组中每个成员得一朵小红旗,装在自己成长记录袋中又一次体会成功的快乐.设计游戏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兴趣浓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三)愉快教学,创设宽松环境。

如让学生标出绳子的1/10,再让学生标出不同的方法,教师在表示出其中的两部分,这又怎么表示呢?学生互相说一说,再出示五角星图,点子图说一说图的3/5,5/6等表示的意义.突破难点,让生灵活运用知识.由于有“折一折”做铺垫,“说一说”部分,教师不是以讲授方式传授那样势必局限学生思维活跃性,影响他们思维发展这样开放式合作学*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可以在分享彼此思考见解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师有意识把学科进行整和,竞赛时男女孩头像下用英**irl,boy书写在学生进行折纸活动时放舒缓的音乐,学生学起来更加轻松,课堂上不再是枯燥无味,鸦雀无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活泼的游戏,优美的音乐,教师丰富的表情,鼓励性的语言都能激发学生学*热情。使他们整堂课都能兴趣昂然。

(四)竞赛练*,激发竞争意识。

设计了“勇夺小红花”节目老师当主持人,学生是竞赛选手,分男女两组进行竞赛,让同组的做在一起,获胜组每生一朵小红花,粘到班级红花栏中,共设计三关题,第一关必答题,男女生互选题,答对得苹果卡。第二关抢答题,答对得卡,答错扣卡。第三关能力测试题,此题目的是为了对问题深层次的理解,给学生一个思维开放的空间,让他们自身水*和能力得以展现。练*活化了题形,新包装,新口味题形必将有效的激发学生学*兴趣。使学生学*的积极性,参与性得到空前高涨。

(五)及时评价,体验成功快乐

评价目的在于激励,课堂上学生通过老师、同学、自己的及时评价更加体会学*数学的价值,体会成功感。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二:《猜生日》

一、教材简析

1、教学基础

《猜生日》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年、月、日的有关知识,会判断大月、小月及第几季度、会看日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了过生日的情境,通过猜生日这一活动,让学生运用大月、小月等有关知识判断,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为以后一天的时间、24时计时法,形成有关时间的知识系统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活动,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从数学角度看待与时间有关的问题。

②能力目标: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观点,及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活动,推算出某人的生日。

教学难点:对推算方法的理解、掌握。

二、教学过程

㈠故事激趣,导入课题。

把学生熟悉的小红帽故事编出继集,7月1日,放暑假了,小红帽要去外婆家为外婆过生日,再过一星期就是外婆的生日了,创设情境复*大月、小月,季度等有关知识,激发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最后同事实导出课题“外婆的生日是哪一天呢”?我们一起来“猜生日”。

㈡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猜猜外婆的生日——“再过一星期就是外婆的生日了。”

学生自主探索。回答,师板书出学生的推导过程。

①一星期有7天。1+7=8,所以是7月8日。

②一天一天的数。(师和学生一起边翻日历边齐数。)

2、猜熊奶奶的生日。

创设情境:熊奶奶也来为外婆祝贺生日,小红帽问熊奶奶的生日,熊奶奶说:“我的生日是上个月的最后一天。”

学生思考:“上个月的最后一天是几月几日。”生答师板书。

7月的上个月是6月,6月的最后一天6月30日。

3、猜小帽的生日。

调皮的小红帽要考考大家,她要大家猜猜他的生日,“今天是7月8日再过30天就是我的生日了。”

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

生回答出几种推算的方法,师板书出来。

①7月是大月,7月8日中有31天,用8日减去一天,给30天,凑成31天,8日少了一天成了7日,就是8月7日。()

②在日历上一天一天的数。数过30天,就到了8月7日。

③8+30=3838-31=7得出8月7日。()

④7月8日再过23天,满31天,30-23=7,剩下的7天就是8月份的,得出8月7日。

最后引导学生说说哪种方法,最简便,并总结:抓住了7月是大月有31天,()先凑出31天,剩下的7天,就是8月份的了。

4、猜老师的生日,“老师的生日在一年中的倒数第3天。

让学生猜出老师的生日,写在卡片上,并写上一句祝福的话。

学生出现两种答案:12月28日,12月29日。

师引导学生倒数:31、30、29,得出正确答案是12月29日,并引导学生得出倒数第3天是指导经过了两天,到了第3天,应该用31-2=29。而不能用31-3=28。

㈢拓展运用,解决问题

1、合作探究,互猜生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的生日编成一句话,让别人也来猜一猜。

2、思考:豆豆12周岁,只过了3个生日为什么?

3、课后小结:师生谈话。

㈣布置作业

回家后,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来玩猜生日的游戏,比比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三、教学方法选择

㈠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猜生日》这节课,教材中只有3句话“我的生日在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再过30天就是我的生日了”,“我的生日在一年中的倒数第三天”。看似简单,其实可挖掘的内容很多,为了让孩子有高昂的学*兴趣旺盛的求知欲,我构思了“小红帽”的续编故事,用现代教学手段,电脑课件呈现,把教育内容溶于其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教学内容有层次的逐步展开,寓教教于乐,不断的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㈡注重体验,激励自主探索。

我采用了谈话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探索设计了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使不同知识水*的学生在小组学*中互补互学。进一步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交流中,使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并让学生选择化算化,渗透化的思想。

㈢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化。

生日与生活密切联系,通过猜故事人物的生日,猜老师的生日,同学之间的互猜生日等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还可以运用于活的乐趣,体会数学的生活化,最后,我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家与家长玩猜生日的游戏,进一步突显数学的生活化,让课内学*延伸到课外,达到课虽尽,趣犹在的良好效果。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三:《数学计算教学》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课本第78-79页例(1)、(2)及“做一做”,练*十三第一题。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3、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发现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口算除法方法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方法,训练学生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3)、学会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口算方法。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一)、重新认识计算教学的目标。

传统的数学计算教学的目标注重让学生牢记法则,通过反复练*形成计算技能,而忽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使计算的学*变得乏味无趣,不利于学生学*能力的培养。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这节课,我想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会新知识,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学会计算,而更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注意分类、转化思想的渗透,使学生的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从而把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育的根本的目标。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计算教学方式、方法的新探索

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努力构建计算教学的新思路。

2、注重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于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从而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活动。

3、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在本节课中,我尽量让学生参与“探索、交流”的学*过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现有图形,独立思考得出80÷20的口算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体现。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再通过小组交流口算方法,让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通过“说”提升学生对口算过程的认识,通过“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这样,资源得到共享,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拓宽思路,彼此受益。

4、注重练*形式多样化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不表述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因而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如果学生对口算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就会自觉积极地参与。于是,我在教学中注意练*形式多样化,如“对口令”、“找朋友”、“夺红旗“等熟练口算的游戏活动,提高口算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学于乐。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最新范文锦集2020相关文章:

★ 小学三年级优秀作文2020最新5篇

★ 中小学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 初中化学教案

★ 初中生物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9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吸引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新知。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教学关键点: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四、教学方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

  1、从学生爱听的故事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改变学生的学*方式,运用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的全过程。

  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探讨新知、引导学生总结、点拨学生迷惑等教学方法。

  五、学生的学法:

  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六、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传统的教,将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学*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电教手段,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方式中进行教学。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自从龟兔赛跑兔子失败之后,它一直很不服气,总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一天,在遥远的森林里,动物又举行了一次龟兔赛跑。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裁判员虎王正在宣布比赛路线。说:请运动员小兔沿第一块草坪跑一圈,运动员乌龟沿第二块草坪跑一圈。小兔一看着急地说:不公*!不公*!我跑的路比乌龟的长!

  师述:到底小兔跑的路程是不是比乌龟的长呢?咱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多媒体课件)

  你有办法判断出谁跑的路程长吗?

  学生讨论。(得出可以比较这两块图形的周长。)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出示目标指名读读 )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设计思路: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召唤下,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探索新知的动机。)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兔子的路程:

  提问:兔子的路线有什么特点?(长方形)

  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

  怎么算长方形的周长呢?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小组讨论看你们有几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汇报结果。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小组讨论、后汇报小结:

  宽+长+宽+长=周长 宽+宽+长+长=周长

  宽2+长2=周长

  (长+宽)2=周长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有这么多种,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设计思路: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互补的目的。实现知识的学*、互补和再创造。在这个环节中,尽量让学生多做多说多看多交流,老师放手使学生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并且验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还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锻炼。)

  2、小龟的路程。

  提问:怎样计算乌龟的路线(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讨论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有哪些方法? 总结成公式。

  汇报结果: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边长2+边长2=周长 边长4=周长

  (设计思路:有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进行知识迁移,学生会轻轻松松的总结出来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使学生体会到学*的快乐。)

  3、得出他俩的路程一样长。

  乌龟和兔子比赛究竟谁胜利了?(对,小兔获得了胜利。)

  4、给小兔点掌声,有错就改,真棒!希望我们也能像小兔那样作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

  (设计思路:前后照应,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巩固深化,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

  1、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求它们的周长。

  2、求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学生测量、计算。)

  3、求毛巾的周长:(课件出示)

  4、求跑两周多长:(课件出示)

  5、求篱笆的长:(课件出示)

  (设计思路: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一一都要通过练*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层设计了以上几个*题,通过练*,既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又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课堂总结。学生交流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五)课后延伸,解决实际问题。

  1、小组为单位,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3―5个)

  2、搜集数据计算教室门、窗、课桌、凳子面的周长。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数学学*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周长的问题在儿童的生活中接触还是比较多的。这几个*题的设计,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周长。)

  七、规律总结。

  学生是学*的主体,我按照新课标要求,让学生自己在学*过程中自己总结规律,说出规律。既锻炼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八、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 周 长的计算

  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课本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第50、51页的例1、例2和51页的“做一做”,以及练*十二的第1、2题。

  2、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上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今后学*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些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让学生学好。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教材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像、操作等活动,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学会笔算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

  (3)进一步巩固除法的意义,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能用笔算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法

  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处理、算法以及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计算的速度和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过程、学*态度以及情感体验,忽略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造成课堂气氛紧张,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例题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的情境,也联系到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编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直观地得到结果,发现生活中的“余数”,引发学生交流和思考,提示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组织教学,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引入

  1、谈话

  学校要开联欢会,你们喜欢吗?

  2、出示主题材图,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以情景图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实践探究

  1、出示教材第50页的例1

  (1)让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同时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2)书写除法式子,利用口诀计算。

  [设计意图:利用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知识先进行计算,明确商应该是多少。]

  (3)在老师的引导下,正确书写笔算除法,并懂得竖式里的各部分的名称。

  (4)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笔算的书写方法。

  2、教学例2

  (1)出示图画

  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题意。

  (2)学生操作学具,通过摆摆看,了解分法,最多能分几组,还剩几盆。

  [有余数的除法试商学生还不会,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再得出结果,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掌握。]

  (3)让学生尝试列横式。检查学生列横式的过程与方法。校正。

  (4)学让尝试列竖式计算,把学生的式子展示。

  (5)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笔算的书写方法。

  3、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笔算式子,说说有什么不同。引出课题:像这们没有除完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

  1、练*第51页“做一做”题。检查,展示学生的练*。课件出示正确的计算。

  2、判断练*:课件出示。

  3、练*“练*十二”中的第1、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后检查,指名说说计算过程。课件出示正确的书写过程。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9)

——《年月日》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五)份

  《年月日》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1

  教材分析:

  “年月日”一课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年月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的第1课时。学*和掌握好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探索学*时间单位及时间单位换算的基础,也有助于学生对生活实际问题的感受,便于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数学的兴趣,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新大纲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从以下三方面考虑的:

  (1)联系学生已有知识,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知道*年、闰年的基本含义以及相互关系,知道一年中各月的天数:掌握*年、闰年的判断方法,能正确判断某一年是*年还是闰年,并能解决一些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

  (2)在探索年、月、日之间相互关系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年、闰年的判断方法,计算全年的天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3)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的情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结合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认识年、月、日及其相互关系,建立年、月、日的时间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灵活地判断*年、闰年。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等时间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之中,学生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而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有所加强,具有一的定的探究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因此,我特为学生设立了如下学*方法:

  学法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猜想验证、分析实践,合作交流、总结归纳的学**台,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比较、实践验证、合作交流、总结概括的数学学*过程。

  教学流程:

  综上所述,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探究交流,构建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提高→总结回顾,拓展延伸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开国大典和申奥成功的画面,提问:“你们知道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发生在什么时候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提问:“你们有自己喜欢的时间吗?”学生发言,说出节日或生日等时间。

  3、教师归纳:像刚才这样,我们在说明一件事情时候,往往要告诉人们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年、月、日和时、分、秒一样,也是时间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新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并板书课题。

  (教师从学生关心与感兴趣的开国大典和申奥成功这一资源入手,动态地

  呈现出具有重大意义的两个时间,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成功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环节探究交流,构建新知

  1、认识年历

  A、课件展演示年月日的来历。

  B、利用手中的年历,小组合作学*:观察年历,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C、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30天:四、六、九、十一月

  二月28天

  二月29天

  D、计算一年的天数。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展示交流,教师板书:*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E、练*,圈出xxxx年中,你认为有意义的时间。

  (采用多媒体演示年月日的来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观察年历,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发现创造,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2、认识大月、小月。

  A、根据学生回答,揭示大月、小月的定义。

  B、指出一年中的大月和小月。

  C、记忆大月和小月。(左拳记忆法和儿歌记忆法)。

  D、游戏。我们一起做游戏吧!老师随便报一个月份,要是大月男同学拍手,要是小月女生拍手。教师最后报到二月,根据学生的反映得出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引入*年与闰年的教学中。

  (通过用左拳记忆法和记大月的儿歌,轻松地帮助学生记住每个月的天数,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生动活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3、教学*年、闰年。

  A、利用1981年——xxxx年二月的月历,学生小组合作学*,并完成记录表。

  B、观察记录表,小组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汇报过程中,学生会说出有的年二月有28天,有的年二月有29天,教师适时指出:二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年。揭示出*年和闰年的定义后,继续提问:“为什么会有*、闰年之分呢?”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再出示小知识,学生既知道*闰年的来历,又知道每4年中就有一个闰年。教师再追问:“闰年的年份与数字4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再次探究判断*年、闰年的方法。

  首先出示年份除以4的结果,小组合作学*,根据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然后让学生进行*闰年判断的练*。当学生判断1900除以4没有余数,而它却是*年时,教师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呢?”为学生设下悬念,再及时出示小知识,既解决了学生的困惑,学生也掌握了整百年是不是闰年的判断方法,即整百年份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C、练*,再次判断*年和闰年。

  (数学知识的学*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本部分教学中,教师层层设疑、环环相扣,学生始终处于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特别是整百年是否为闰年的判断更是学生数学智慧的一次提升,同时插入*年闰年的课外知识,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更加完善。)

  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了年月日的知识,并得到了好的学*方法,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知识方法到智慧岛去闯闯吧!

  第三环节实践应用,反馈提高

  1、填空我最棒!

  (1)、一年有()个大月,()个小月。

  (2)、9月1日开学的前一天是( )月( )日。

  (3)、今年的一、二、三月共()天。

  (4)、*年一年有( )天,闰年一年有( )天。

  (5)、四月份有()个星期零( )天。

  2、判断我更行!

  (1)每年都是365天。()

  (2)24个月就是两年。()

  (3)小明的书包是xxxx年2月29买的。()

  3、口答: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月哪日出生的?

  4、拓展练*。

  小明在奶奶家连住了两个月,正好62天,这两个月可能是哪两个月?

  (慧智岛闯关的练*遵循了学生爱动、爱玩、爱挑战的特点,营造了和谐、轻松的学*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仅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也培养了他们大胆探索的精神。)

  第四环节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谈谈自己在本课学*中的成功之处。

  3、“你还想研究哪些关于时间的知识?

  (让学生谈收获、谈感想,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及要点知识进行梳理,利于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网络。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能够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你还想研究哪些关于时间的知识?”通过学生上网查找,把知识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是永无止境的。)

  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的“眼睛”,是教学的“灵魂”,为课堂教学起到导航的作用。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从板书中,可以清晰看到本节课的知识点,重点及难点知识也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年月日》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年、月、日》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的知识内容。

  ●教材分析: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算单位。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小时、分、秒,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本课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年历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及相互关系,介绍大月、小月、*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教材力求体现知识的呈现与生活实例相结合,融知识性、趣味性、探究性为一体。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需求,我制定了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初步会判断*年、闰年。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观察、发现、操作、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中培养收集处理信息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自觉养成珍惜时间的好*惯。

  ●教学重点:认识年、月、日,掌握它们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年历卡、卡片、表格、计算器等。

  二、说教法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谜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观察年历,引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交流、概括、总结,并应用知识,去大胆创新。

  三、说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上,我让学生观察、体验、质疑、讨论、概括、总结、实践运用,用这些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判断等多种学*能力,从而提高学*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中的“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基本理念,我分五个环节进行设计:

  (一)猜谜引入,激发学*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利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课题,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数学博士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你们能猜得着吗?请注意听: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谁能说这是什么?”估计学生很快就能猜到这是日历。然后,教师出示一本日历,并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要带领大家通过年历认识新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猜谜语导入新课,直观形象,过度自然,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下面学*新知打下基础。)

  (二)合作交流,自主创新。

  在这一方面,我又分五个小节来实施。

  1、合作观察、自主探索

  首先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年历卡(年历卡为1997年至20xx年各年的),学生四人一组,仔细观察,合作交流,然后完成老师布置的卡片内容。(可以用计算器)

  卡片内容:

  (1)、我们小组观察的年份是___________年。

  (2)、这一年有__________月,其中

  有的月是______天,这样的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共____个月。

  有的月是______天,这样的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共____个月。

  有的月是______天,这样的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共____个月。

  这年一共有多少天?

  学生合作完成后我请各组代表走上讲台,利用实物展台,把本组整理的情况进行汇报、交流。

  (在此过程中,我适时点拨、及时评价。)

  在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自主的发现了:(板书)一年有12个月,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31天的月份有一、三、五、七、八、十、十二这几个月;30天的有四、六、九、十一这几个月;二月有的是28天,相对应的那一年是365天,有的是29天,那一年366天(板书28天、29天、365天、366天)。板书完后,我告诉学生通常把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板书大月),把30天的月份叫小月(板书小月)。

  (设计意图:提供丰富的学*材料,充分的让学生合作观察、自主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整理自己的观察结果,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亲身体验,开拓创新

  在学生明确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我提出要求:要想和12个月宝宝交朋友,首先要记住它们,你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吗?当学生提到书上介绍的拳记法时,课件及时引导学生共同观察:(课件)凡是凸起的地方表示大月,凹下去的地方除了二月都是小月。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拳头上亲身体验这个规律,并与邻桌互相交流。同时引导学生读读教材上的歌谣,鼓励学生自己编写具有个性化的歌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发现规律、突破难点。

  这时我告诉学生,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个特殊的月份,为什么呢?再让学生观察不同年份的二月月历卡,发现二月份的天数只有两种情况,一种28天,一种29天,然后我说明:通常把二月份有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闰年(板书*年、闰年)。

  也就是说判断*年、闰年是由2月份的天数决定的,下面请你们仔细观察1997—20xx年2月的月历卡并统计天数,四人小组里完成表格的内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表格如下:(略)

  学生通过统计各年份2月的天数,发现每4年总有一个闰年!闰年和4有什么关系?你能利用计算器计算年份与4的倍数关系吗?通过计算,

  学生自主发现了:用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一般是闰年(贴纸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知识的规律性,学生通过观察、借助计算器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充分探索,发现规律,达到自主建构新知的目的。)

  4、扩展延伸

  学生的求知欲是旺盛的,他们提出疑问:为什么会出现*年、闰年呢?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我出示了*年、闰年的来历这课外知识点,并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自然分册)《中国青少年百科全书》(自然分册)等。

  (设计意图:从而达到了课外延伸的目的,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5、巧设疑点

  接着我让学生完成一组练*(课件),在学生回答1900年能被4整除是闰年时,我告诉他你判断是错误的,这时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矛盾,开始和老师争论起来。这时我出示1900年二月月历卡求证,1900年二月的确只有28天,这样一个巧妙的矛盾设置,瞬间调动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我让数学博士带领同学们去了解原因。(课件)通过数学博士点拨,让学生认识到1900年确实不是闰年。(贴纸条:公历年份是整百年的,除以400能整除的才是闰年。)

  这一小练*是为了让学生巩固判断整百年是*年还是闰年而设计的。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适当的质疑给学生思维上的振憾,同时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

  (三)精心设练,乐中求实。

  为了巩固与发展前面的新知,按照新课标理念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在这个环节里分三个层次进行练*设计。

  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练*:

  1、一年中有()个月,其中大月有()个,小月有()个。

  2、8月1日的前一天是()月()日。

  6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

  3、5月的最后一天是()日。11月的最后一天是()日。

  4、4月和5月共()天。

  (本次的练*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巩固。)

  第二个层次是深化练*:

  小冬满16岁的时候,只过了4个生日。他的生日是()月()日。

  这年是*年还是闰年?

  (这次的练*可有效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第三个层次是拓展练*:

  1992年2月13日是小红的第十五个生日,这一年爷爷再过几天,才过第十五个生日。

  1、爷爷的生日是()月()日。

  2、爷爷这一年是()岁。

  3、爷爷过第十七个生日时是()岁。

  (设计意图:这个练*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同层次的作业设计,也有利于不同层面学生的知识掌握。)

  (四)畅谈感受,交流收获

  牐牨咀拧靶】翁茫大社会”的教育理念,本节课的总结将采取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方式进行,并引导学生谈一谈应该如何对待时间,对学生进行惜时教育。

  (五)课后作业:收集年、月、日方面的知识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办一份内容丰富、设计精美的手抄报。

  (设计意图:本作业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实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启发他们要学会珍惜美好的光阴,更加努力学*,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简明突出了本课的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使学生记忆更为深刻。

  附板书设计:

  年月日

  一年12个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大月31天

  (四、六、九、十一)小月30天

  *年(365天)2月28天

  闰年(366天)2月29天

  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一般是闰年。

  公历年份是整百年的,能整除400的才是闰年。

  《年月日》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3

尊敬的评委: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年月日》。

  教材分析:

  年月日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了时分秒以及上册学*了“24时记时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时间单位“年、月、日”。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增多,年月日的知识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因而教材注重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2、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简单归纳等过程,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能力。

  3、通过在年历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渗透德育。

  在这基础上我确定了: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教学难点: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先通过一个谜语“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年历

  设计意图:通过谜语导入来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新知

  1、第一层次初步认识年月日

  你能在年历上找到自己的生日吗?用笔圈出来。

  请已经找到生日的同学圈 出自己的生日。指名学生讲台上交流,并在年历卡上指 出自己的生日。

  继续观察年历卡,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那怎样把刚才发现的一些有用的信息 整理出来进行研究呢?在小组内议一议,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汇报方法。请同学再进行比较,用哪种方法来 整理最合适?教师 小结。让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填在书上的表格里。认识大月和小月观察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利用表格 小结: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xxxx年的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说自己的生日在大月还是小月。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观察年历卡,通过独立思考发现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给学生的学*活动留下了较为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列表、阅读教科书的活动,既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又促使学生主动地将知识条理化、结构化。

  2、第二层次记住大月和小月

  请同学用彩笔给表格图色。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很快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教师参与活动,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组织交流。如果没有学生交流利用拳头来记忆大月和小月,则由教师讲解。指名用拳头数一数。(口诀:七八两月换着数,七月以前数单数,八月以后数双数)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把表格里的大月、小月涂上不同的颜色,目的是让学生主动的发现大小月的排列规律,引导学生利用排列规律记忆哪个是大月,哪个是小月。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游戏进一步记住大月小月

  和学生一起做游戏,老师说月份,认为是大月则学生站着,小月则坐着。经过一定的训练巩固后我在说2月,学生可能会有一愣,出于观望状态。这时再次揭示2月的特殊性。并让学生计算xxxx年一年的日子,并在小组交流

  算法。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感兴趣的活动,把刚在通过找规律来记住的大月小月来进行一个巩固,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兴趣。并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究一年有多少天,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铺垫,留下伏笔。

  三、重要节日的

  想想做做1让学生圈一圈并交流。(从儿童节引入让学生说说)并记忆

  想想做做2让学生在观察图片的时候进行讨论记忆,知道这三个重要节日。

  你还知道那些重要节日?让学生说一说,拓宽学生对重要节日的认识。

  结合孩子及家人的生日,说说值得纪念的日子。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儿童节入手,一起回顾一些重要节日,既丰富了孩子对节日的认识,也让孩子通过这一找的过程加深对年月日的认识。

  四、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不但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还让学生对一节课的活动进行发思,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把课堂学*活动向课外延伸,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本节课在教法的选用上,我努力遵照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依据课本又拓展了课本,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为了给学生 提供更多的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动脑思考,多动**流,通过观察法、操作法、讨论法的合理运用,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以上就是我就《年月日》教学流程的初步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新情况,适当修改 教学设计 方案,调整教学进程,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活动服务。以上是我就《年月日》一课的说课内容,其中一定还存在许多不恰当的地方,恳请各位 专家、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板书

  大月1、3、5、7、8、10、1231天

  一年12个月小月4、6、9、1130天

  《年月日》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年、月、日》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的知识内容。

  ●教材分析: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算单位。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小时、分、秒,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本课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年历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及相互关系,介绍大月、小月、*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教材力求体现知识的呈现与生活实例相结合,融知识性、趣味性、探究性为一体。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需求,我制定了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初步会判断*年、闰年。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观察、发现、操作、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中培养收集处理信息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自觉养成珍惜时间的好*惯。

  ●教学重点:认识年、月、日,掌握它们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年历卡、卡片、表格、计算器等。

  二、说教法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谜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观察年历,引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交流、概括、总结,并应用知识,去大胆创新。

  三、说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上,我让学生观察、体验、质疑、讨论、概括、总结、实践运用,用这些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判断等多种学*能力,从而提高学*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中的“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基本理念,我分五个环节进行设计:

  (一)猜谜引入,激发学*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利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课题,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数学博士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你们能猜得着吗?请注意听: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谁能说这是什么?”估计学生很快就能猜到这是日历。然后,教师出示一本日历,并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要带领大家通过年历认识新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猜谜语导入新课,直观形象,过度自然,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下面学*新知打下基础。)

  (二)合作交流,自主创新。

  在这一方面,我又分五个小节来实施。

  1、合作观察、自主探索

  首先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年历卡(年历卡为1997年至20xx年各年的),学生四人一组,仔细观察,合作交流,然后完成老师布置的卡片内容。(可以用计算器)

  卡片内容:

  (1)、我们小组观察的年份是___________年。

  (2)、这一年有__________月,其中

  有的月是______天,这样的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共____个月。

  有的月是______天,这样的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共____个月。

  有的月是______天,这样的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共____个月。

  这年一共有多少天?

  学生合作完成后我请各组代表走上讲台,利用实物展台,把本组整理的情况进行汇报、交流。

  (在此过程中,我适时点拨、及时评价。)

  在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自主的发现了:(板书)一年有12个月,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31天的月份有一、三、五、七、八、十、十二这几个月;30天的有四、六、九、十一这几个月;二月有的是28天,相对应的那一年是365天,有的是29天,那一年366天(板书28天、29天、365天、366天)。板书完后,我告诉学生通常把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板书大月),把30天的月份叫小月(板书小月)。

  (设计意图:提供丰富的学*材料,充分的让学生合作观察、自主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整理自己的观察结果,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亲身体验,开拓创新

  在学生明确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我提出要求:要想和12个月宝宝交朋友,首先要记住它们,你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吗?当学生提到书上介绍的拳记法时,课件及时引导学生共同观察:(课件)凡是凸起的地方表示大月,凹下去的地方除了二月都是小月。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拳头上亲身体验这个规律,并与邻桌互相交流。同时引导学生读读教材上的歌谣,鼓励学生自己编写具有个性化的歌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发现规律、突破难点。

  这时我告诉学生,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个特殊的月份,为什么呢?再让学生观察不同年份的二月月历卡,发现二月份的天数只有两种情况,一种28天,一种29天,然后我说明:通常把二月份有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闰年(板书*年、闰年)。

  也就是说判断*年、闰年是由2月份的天数决定的,下面请你们仔细观察1997—20xx年2月的月历卡并统计天数,四人小组里完成表格的内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表格如下:(略)

  学生通过统计各年份2月的天数,发现每4年总有一个闰年!闰年和4有什么关系?你能利用计算器计算年份与4的倍数关系吗?通过计算,

  学生自主发现了:用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一般是闰年(贴纸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知识的规律性,学生通过观察、借助计算器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充分探索,发现规律,达到自主建构新知的目的。)

  4、扩展延伸

  学生的求知欲是旺盛的,他们提出疑问:为什么会出现*年、闰年呢?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我出示了*年、闰年的来历这课外知识点,并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自然分册)《中国青少年百科全书》(自然分册)等。

  (设计意图:从而达到了课外延伸的目的,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5、巧设疑点

  接着我让学生完成一组练*(课件),在学生回答1900年能被4整除是闰年时,我告诉他你判断是错误的,这时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矛盾,开始和老师争论起来。这时我出示1900年二月月历卡求证,1900年二月的确只有28天,这样一个巧妙的矛盾设置,瞬间调动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我让数学博士带领同学们去了解原因。(课件)通过数学博士点拨,让学生认识到1900年确实不是闰年。(贴纸条:公历年份是整百年的,除以400能整除的才是闰年。)

  这一小练*是为了让学生巩固判断整百年是*年还是闰年而设计的。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适当的质疑给学生思维上的振憾,同时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

  (三)精心设练,乐中求实。

  为了巩固与发展前面的新知,按照新课标理念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在这个环节里分三个层次进行练*设计。

  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练*:

  1、一年中有()个月,其中大月有()个,小月有()个。

  2、8月1日的前一天是()月()日。

  6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

  3、5月的最后一天是()日。11月的最后一天是()日。

  4、4月和5月共()天。

  (本次的练*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巩固。)

  第二个层次是深化练*:

  小冬满16岁的时候,只过了4个生日。他的生日是()月()日。

  这年是*年还是闰年?

  (这次的练*可有效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第三个层次是拓展练*:

  1992年2月13日是小红的第十五个生日,这一年爷爷再过几天,才过第十五个生日。

  1、爷爷的生日是()月()日。

  2、爷爷这一年是()岁。

  3、爷爷过第十七个生日时是()岁。

  (设计意图:这个练*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同层次的作业设计,也有利于不同层面学生的知识掌握。)

  (四)畅谈感受,交流收获

  牐牨咀拧靶】翁茫大社会”的教育理念,本节课的总结将采取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方式进行,并引导学生谈一谈应该如何对待时间,对学生进行惜时教育。

  (五)课后作业:收集年、月、日方面的知识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办一份内容丰富、设计精美的手抄报。

  (设计意图:本作业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实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启发他们要学会珍惜美好的光阴,更加努力学*,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简明突出了本课的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使学生记忆更为深刻。

  附板书设计:

  年月日

  一年12个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大月31天

  (四、六、九、十一)小月30天

  *年(365天)2月28天

  闰年(366天)2月29天

  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一般是闰年。

  公历年份是整百年的,能整除400的才是闰年。

  《年月日》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年月日》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过与他们生活比较接*的时间单位时、分、秒。随着年龄增长,生活经验的增多,年、月、日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中,有了形成较长的时间观念的基础。因而教材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二、本课教学目标

  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能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知道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2、在年历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观察、操作、游戏、计算等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的学*能力。。

  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设计理念

  虽然年月日时间单位是个抽象的概念,但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孩子们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在设计课时考虑到这一点,先了解学生已知的内容,自主探究,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通过学生的搜集、汇报、展示、交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验证、推理、提升,在师生互动的动态生成**同推进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知道自己出生的日子吗?

  2、你还知道哪些特殊的日子?

  3、这里有哪几个时间单位呢?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比时分秒更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新课探究

  1、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年月日的知识?

  2、分析年月日的产生。

  3、引导探索:(1)出示年历卡,说说通过年历卡,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年历卡,分组观察,讨论找出年历卡中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我们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发现的秘密多?

  (2)小组讨论(3)生交流。师: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完善板书:

  大月(31天)1、3、5、7、8、10、12

  一年有12个月

  小月(30天)4、6、9、11

  特殊月二月*年28天

  闰年29天

  对比xxxx年的日历看看有什么发现?(二月天数不同,我们把二月是28天的年份叫*年,把二月是29天的月份叫闰年。)关于*年和闰年的有关知识我们下一节课研究。

  数一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几个特殊月?

  4、教学记忆大小月的方法

  师:(1)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呢?

  a、歌诀法b、拳头记忆法。(出示拳头,师:这是什么?你们有吗?它能帮我们记住每月的天数,怎样帮呢?自学课本P48)

  (2)你还有其它的方法吗?你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

  (3)师生共同玩游戏:大月男生起立,小月女生起立。(二月为什么没人起立,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5、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年月日

  (1)刚才同学们通过研究年历卡,学到这么多的知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在20xx年的年历卡上找到国庆节这一天,你是怎样找到这一天的?在找出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你们知道妈妈的生日吗?找出自己的生日

  (2)请你想一想今年有哪些让你高兴、难忘、或值得庆祝的日子?在今年的年历卡上圈出来。(学生交流,并说出为什么?)

  (3)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看年历卡,而且通过年历卡知道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现在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想一想,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经过的时间是一年?一月?一日?举例说明。

  三、巩固练*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均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谢老师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均数是怎么产生的,使学生认识到它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一个虚拟的数,使学生理解*均数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本节课有许多亮点。

  一、创设情景、引起兴趣

  本节课谢老师通过联系学生自己身边的事,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参赛比较,“这样比公不公*”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引出求*均数的问题,认知的“不*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教学有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注重思想方法的培养

  谢老师在教学中能通过直面的课件演示让学生体验这种方法,并启发学生发现移动前和移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在此,初步小结:什么是*均数?通过例题的深入研究,学生进一步感知*均数的取值范围。帮着学生理解*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从而使学生对“*均数”的认识逐步清晰。

  三、学会运用*均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谢老师注意从生活实例入手,通过练*设计,让学生借助于具体问题、具体数据进一步理解*均数的性质,丰富学生对*均数的理解。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