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

首页 / 实用文 / | 2023-03-10 00:00:00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教材分析

  《买文具》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购物》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突出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认识人民币,解决实际问题。本节是本单元的第一节课,由于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材中创设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情境——买文具,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人民币,理解人民币的功能。通过“买文具”、“认一认”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并对小面额人民币上的数字、图案等有初步的了解,然后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填一填”来了解人民币之间的兑换,以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重点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人民币的功能。

  3.培养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教学设想

  通过“买文具”这一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初步理解人民币的功能。然后通过看、拿、想、说、换、比等手段,加深学生对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并且真正体会1元钱的币值,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人民币、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买过东西吗?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去商店看一看,你们愿意吗?(出示商店情境图)这个商店是卖什么的?(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准确运用数量词)在商店里你都看到了什么?(自由说)这么多的文具你想买什么呢?(让一名学生说)那你用什么买呀?(人民币)你认识钱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咱们中国通用的`钱——人民币(实物人民币)。

  【借助文具商店这一情境,引出本节的主题——人民币,并揭示人民币的功能。】

  二、小组合作,获取知识。

  1.师:现在,你们想仔细去看一看吗?下面请每个小组拿出信封内的人民币,大家轮流看一看、摸一摸,你能发现什么呢?观察时小朋友们要互相谦让,有礼貌。

  2.师:你都发现了什么,谁愿意说给同学们听一听?(主要引导学生从人民币的数字、面额、字样和各种图案说一说。)

  3.个别发言,出示教材第68页“认一认”。

  【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人民币,通过让学生亲自去看、摸,使学生对人民币有初步的了解,同时,凸现学生的个性思维及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购物活动。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人民币,现在我们就一起去买东西,看你会不会买?(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购物活动。)

  1.小组合作:组长来当售货员,其他同学用课前准备好的人民币(课本后的彩图)购买自己想买的文具。

  2.师:同学们的收获都不小,你能从你买的文具中选一种介绍一下你是怎么买的吗?(指名说一次购物过程。)

  3.师:小朋友们,你们看,我这里有1张1元钱,我也想去买一些文具,你们愿意帮我去买吗?下面就请同学们用1元钱去买文具,你能买些什么呢?(小组继续购物。)

  4.反馈,并板书:

  1元

  2角 找回8角

  1角 找回9角

  买文具 教师说课,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

  运用课件演示元和角之间的关系,以及角和分之间的关系,并板书:

  1元=10角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1元=10角,也知道1元钱能买哪些文具,你能独立完成第69页这些题吗?(学生独立试做。)

  5.师:大家都完成了,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展示给大家看一看。(实物投影反馈。)

  6.师:在你的生活中,1元钱还可以买哪些物品呢?(同桌交流。)

  【通过购物让学生初步理解人民币的功能,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解决简单问题。

  1.请学生来当售货员,老师拿一张5元的人民币去买一支钢笔,售货员没有零钱找给老师,由此创设一个需要兑换人民币的情境,然后让售货员自己去想办法。

  【让学生体会到兑换的必要性。】

  2.师:你在*时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你现在想不想让同学们帮你去解决呢?你可以找一位好朋友去兑换。

  3.师:哪一对好朋友想把你们的收获告诉大家。(全班交流,并板书,用实物粘贴。)

  5元 能换5张1元

  2元 能换2张1元

  5角 能换5张1角

  ……

  4.独立完成教材第69页“填一填”第1题。

  5.师:谁想把你做的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实物投影反馈。)

  【通过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人民币之间可以兑换,也让他们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此类问题应如何解决,加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五、练一练。(卡片)

  2元=( )角 30角=( )元

  4元=( )角 50角=( )元

  3角+6角=( )角 2元+2元+1元=( )元

  六、说一说。

  师:人民币是我们*时生活中离不开的,在勤俭节约方面,爱护人民币方面,你是怎么做的?说给你身边的小朋友听。

  七、实践作业。

  访问或调查并记录:你对人民币还知道些什么?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评析

  本节课学生是在购物情境中完成的,学生对情境非常感兴趣,本节课的任务也完成了,但是学生对人民币的感知还不够,在学生独立观察人民币后,让学生说一说时,教师的指导还不到位,学生说不出来的一些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来,比如人民币上的数字是什么意思,人民币上的图案都有什么,等等。接下来的购物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认识了人民币及元、角、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了人民币的功能,还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数学学*方式,将数学教学变成了数学活动的教学。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小兔请客》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课时,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在后面还要学*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又是进一步学*运算的基础。

  “小兔请客”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也是进一步学*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

  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也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1、重点:计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则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运用了情境创设法、比较、迁移、归纳法及练*巩固、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法指导,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法指导及合作、交流、探究学法指导。让学生在直接感触的基础上,体会算理,掌握多样的计算方法,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铺垫。

  2、故事导入。

  在一个很美很美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勤劳善良的小兔子……讲故事的过程中揭示并板书课题:小兔请客。多媒体出示主题图。本环节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产生学*的动力。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有关果子的数学信息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提出问题,还要学会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3)那么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先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算法。(反馈计算方法。)

  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这时,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

  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

  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把它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2、渗透应用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同时提问,你们知道在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都表示什么含义呢?鼓励学生尝试回答,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初步的简单印象。

  3、学*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这时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并边说边板书。

  4、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老师继续讲故事了,就在他们正要享用这些果子的时候……,前面计算的讲解和练*,学生难免疲惫,老师通过继续讲故事,一方面是让学生得到短暂的休息,另一方面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做好铺垫。

  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指导学生说出图意,重点在于同第一幅图相区别。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与上面大体一致。

  5、学*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做完后组织学生口答,并说出计算过程。“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通过这道题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五)思想教育:老师知道你们不仅聪明,而且者是懂事的好孩子,对吗?小白兔有好吃的要与好朋友们一起分享,谁能说说你们在生活中有好吃的是怎么做的?

  生:我分给爸、妈妈吃。

  生:我要分给小朋友们吃。

  生:我要和老师一起吃。

  意图:使学生把本课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说课堂评价。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探究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远比结果重要的多,所以只要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参与,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表扬,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意见,对于同学与自己相同的看法要肯定,不同的看法要讨论,在交流与探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的能力。

  4.使学生体验与学生互相交流学*的乐趣。

  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掌握1—5各数的写法。

  突破方法:

  利用课件展示,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掌握1-5各数的写法。

  本节课难点:使学生掌握1-5的基本含义。

  突破方法:通过情景演示,使学生掌握1-5的基本含义。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新课开始,电脑出示课本第14、15的彩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学*1—5各数的时候,教师发给学*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方法的指导.

  1、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方法。例如,观察教学主题图时,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2n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四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图片引入,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只小狗,那么,除了小狗,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此时,板书1.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此时分别板书2、3、4、5.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数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写数。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课堂小结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小结。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们学会了吗?请几位学生回答,老师再做小结。

  (六)作业课本16页的做一做、小练*册13页的写一写。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教材第3637页。所呈现的内容是学生学*8和9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练*课,图中所安排的企鹅活动情境,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本课是第一次出现带大括号和问号的图画式应用问题。要让学生在理解主题图图意的基础上,说一说图中大括号、问号各表示什么。在一定的情景画面中解决应用问题,巩固8、9的加减法。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的兴趣比较浓厚,大部分学生对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兴趣。经过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学生有好的听课*惯,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基本上已经理解8、9的加减法的意义,但对于首次出现的大括号比较陌生,不容易理解其意思。对南极的.情况有少数学生有些了解,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企鹅的生活情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问题情景中的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

  2、学会做相关的加减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让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交流

  的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2、通过本课学*,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信心和勇气。

  四、教学重点

  1、对括号和问号的理解

  2、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

  结合图和图中括号、问号对图意的理解。

  六、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小圆片

  2、试一试中的两张表格。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授 师:同学们,开学快两个月了,你们跟老师在一起开心吗?(开心)

  师:我也非常地开心,做梦都想跟你们在一起。昨天晚上,老师做了一个美梦,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分享吗?(想!)老师梦见,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老师跟你们一起乘坐热汽球飘到了南极!一到南极,你们跟老师一样,都兴奋极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在那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可爱的企鹅(板书课题:可爱的企鹅)。你们拼命地召唤企鹅,想和企鹅交朋友。可企鹅们没有马上答应,而是要我们共同努力,答对了它们的问题才跟我们交朋友!你们有信心答对吗?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这节课我讲的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认识整时”。本节课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为是: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惯。

  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认识整时,会用两种形式表示同一时间。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拨一拨、写一写等多种形式,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体验来学*新知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想猜吗?(出示课件)“滴哒滴哒,滴哒滴哒,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能告诉我谜底是什么吗?(钟表)答对了。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认识钟表”(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

  a、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表,仔细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说给小伙伴听听。(学生玩学具,观察钟面。教师指导。)

  b、你们观察的真仔细,现在请同学们放下手中的学具,一起来看黑板上的大钟面。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听。(贴钟面)

  *钟面有两根针,一根长的,一根短的`。

  *还有12个数,我们数一数。

  *钟面上还有12个大格。

  (教师小结)我们把又短又粗的针叫时针,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板书时针、分针)

  同桌拿学具表互相指一指“时针和分针”

  (二)认识整时

  1、认识

  (过渡:我们认识了时针和分针,你知道这些表的时间吗?)

  课件出示7时、3时、6时(学生说出时间)

  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3个钟面,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发现分针都指向12。

  (师小结: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2、拨一拨

  同桌合作,二人一组拨钟练*,一人说时间,一人拨。

  (教师小结:像这样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我们把这样的时刻叫做整时。)

  (三)用两种方法表示时间

  (过渡: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表)

  1、认识电子钟。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电子表。

  学*同一时间用钟表和电子表怎么表示。师板演7时,7:00,学生板演8时、3时、6时用电子表表示

  小结:小圆点后面是两个零,前面是几就是几时。

  7时和7:00是一个时刻的两种写法,它们是一对好朋友。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老师和学唱“找朋友”。头饰上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可千万不要找错呀。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握手做个好朋友吧。问:“1:00,你的好朋友呢?”老师戴上1:00的头饰,原来在这儿呢!)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00以内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人教版)第四单元内容。这是学生了数数、数的组成和数的读、写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一张从1—100的数字表来认识数的顺序,完成例7和“做一做”*题,例8是通过学生认识了物体和计数器上的数位,了解数的大小,能把物的比较迁移到数的比较来完成。通过例7、例8的学*,掌握100以内数的规律和比较实物转化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熟练数数的*惯,以及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3、会独立思考,与他人解决学*中的问题,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交流思维过程、培养自主学*和合作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能比较两位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让学生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数字表和计数器

  二、说教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比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

  1、演示法

  通过展示一张1—100以内的数字表,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这张表上,让学生自然轻松地数出1—100的数和找出有规律的数。

  2、情景教学法

  让学生读填好的数字表,提问:你们能自制一张1—100的数字表吗?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读数的过程中有急于提出问题的心理趋向。

  3、观察法、比较法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读,如横读、纵读、交叉读、读、分组读、读等形式,然后从不同行列中去观察、比较,找出有趣的排列及相邻数之间的大小。

  4、练*法

  学生为了掌握数的顺序和比较数的大小,就不得不用一些*题来帮助学生验证、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三、说学法

  1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不仅充分运用直观,而且重视语言与直观的巧妙结合,无论是

  老师的语言,还是学生的操作,都要引导学生边看边读、边读边想。在例7教学中,通过看、读、想、读等思维形式,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如13左右相邻1,上下相邻10,左斜相邻9,右斜相邻11。

  2在例8的教学中,让学生看图、认图,数出物体个数和能把计数器上的数读出来,从物比较迁移到数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四、说教学程序

  1、复*旧知,为了学*新知识作铺垫,让学生从1数到100。

  2、进入新课,分层进行

  (1)通过领读例7,展示数字表,填好空格。

  (2)通过读数字表,引导学生左右、上下、交叉观察、比较找出有趣的排列。

  (3)找一找,通过纵横观察。例7的1、2题的答案引导学生找出来。

  (4)利用迁移思维,引导学生能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完成例8。

  3、各种练*,巩固新知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找出1—100以内数的规律,并完成39页“做一做”*题。

  (2)数一数;指导学生独立完成42页的第一题、第二题。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位加减法、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能力目标: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 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教学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四、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在开课时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问学生早上有几个人喝牛奶。我接着说:“小明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试着自己提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 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新知。

  第一环节,理解图意,列出算式。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学生在本册第三单元已经学过10以内加减法,列算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环节,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我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我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汇报交流算法。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我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学生讨论。

  第四环节,讲解凑十法。我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针对算式9+5=,我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

  第五环节,介绍拨计数器的方法。我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 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环节,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9+3=;6+9=。

  (1)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2)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3、巩固练*,解决问题。

  (1)“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

  (2)“看图列示,解决问题”。目的是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教学时先培养学生的审题*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3)“登山游戏”。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

  4、总结提升,复*小结。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作为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数铅笔》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内容。在一年级上册的学*内容中,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20内数的数数、比较及加减运算,对20以内数的组成也有了初步认识。本课教材安排了“数铅笔”这一情景和一些相关的练*题。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用不同方法数数,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并在具体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0以内的数,通过数实物、表示结果、圈一圈的活动,感知以10当一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方法数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增强学生优化算法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调查、数数活动,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感知以10当一的优越性,自主建构新的计数单位“十”。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

  课前准备:

  1、学具:小棒100根。

  2、课前调查活动:调查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动手操作为主,让学生的操作中启迪思维,在合作交流活动中体验数学,体现自主探索的优越感。感受数学活动的有趣性,初步渗透数学的生活性。

  三、说教学流程

  (一)检查课前调查并复*

  师:上学期我们学*了20以内的数。我想问问小朋友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教学预设:学生说出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师:同学们,老师布置你们回去调查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现在请你们四人小组里面互相说说你发现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并且说说这些数个位上是几,十位上是几,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巡视指导)。

  [教学预设:学生能说出类似我家有8盆花,8只有个位,是由8个一组成的;这栋楼有16户人家,16的个位上是6,十位是1,16是由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对20以内数的组成进行复*,对新课进行铺垫。]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的物体的个数超过了20个,你们还会数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数100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学*新课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数一数。

  (1)师:这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数小棒的方法。

  [教学预设:1根1根数;2根2根数;5根5根数;10根10根数等,此时就让全班学生接数。对每一种数法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通过小组内合作数数,了解数序互相提示、检查。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学*成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交流感受数法多样化。]

  (2)优化数法,练*10根10根数,边摆边数。

  师:你最喜欢哪种数法?为什么?

  [教学预设:10根10根数,因为最快。]

  那我们也像那个小朋友一样,10根10根数,并且我们利用带来的皮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呈现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培养学生优化意识。通过对比几种数法,体现以10当一的优越性。]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1捆是10根小棒,那么10个一就表示1个什么?2捆小棒表示2个什么?5捆,8捆又表示什么?数一数一共捆了多少捆小棒。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计数单位“十”和“一”]

  (3)学生跟着老师在一次十根十根数100根小棒。并用皮筋把10捆捆在一起。

  (4)明确十进关系。

  10个一是1个十,10个十是一百。

  2、圈一圈,数一数。

  数P2练*。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实物到数点子,从规则排列地数到混合排列的数的过程。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引导学生十个十个地数。]

  (三)巩固练*

  1、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游戏:接力赛

  教师说清游戏规则:两人做游戏,一人说出3个有规律排列的数(如34、36、38)另一人接着按规律再数出3个数。

  4、练*5(开放题)。

  [设计意图:主要体现几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游戏的形式巩固练*,让学生不觉得累;让学生感受成功。激励学生进一步学*数学。体现数学的趣味性与多样性]

  四、总结

  谈自己本课所学到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

  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设计理念

  1.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2.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3.关注学生的学*过程。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学*过程,给予适当的评价。在设计时,注重设计开放式的学*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像的空间;注意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组织适当的小组合作学*,重视学生的语言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与数学思考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这四种图形。

  2.通过摸、画、找、说等活动,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通过创设情境,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今天我们请来了三位老朋友和大家一起来上这节课,来看看它们是谁?(出示课件)它们想和大家比一比,看谁最爱动脑筋,最会听别人发言?敢和它们比一比吗?那让我们一起开始这节课吧!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搭积木吗?现在想试试吗?那我们就把自己带来的盒子当成积木,合作搭一件作品。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准备搭什么,可能用到哪些形状的盒子?(师可控制一下时间。)开始完成你们的作品吧!(小组合作。)

  生交流汇报:你们的作品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形状的物体?

  找两个小组介绍,引导学生发言,你们商量了吗?(生说,师将其用到的形状贴在黑板上。)

  二、组织活动,进行教学。

  1.“画”面。

  (1)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看老师做了什么?(师取盒子。)

  这是老师最喜欢的盒子,你也拿一个你喜欢的盒子给老师看看(师边摸其中的一个面边说),请你也摸摸你拿的物体的一个面,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那怎样才能得到你刚才摸的那个面呢?你来想个好办法。

  (学生回答:画的方法,在沙滩上盖的方法,印章的方法……如果学生只说出画的方法,师可引导:想想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师: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请你选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你刚才摸的那个面吧!

  生操作,师收集作品。

  (2)智力游戏。

  师:老师邀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玩一个智力竞猜的游戏。

  认识图形教师说课,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师出示一张作品,问:猜猜看,这个图形是从什么形状上画下来的?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3)出示三棱柱。

  师简介三棱柱,并按照刚才的方法从三棱柱上画下一个图形(在展示台上画)展示。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4)小结。

  师:这

  (师拿图形,生说,师贴。)请你观察一下,今天认识的图形与以前认识的物体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学*的图形都是**的,只有一个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面图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此处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创设出让学生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的学*活动,注重让学生以自己的内心的体验来学*数学,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的表面,获得对*面图形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初步认识由体出面。】

  2.“找”面。

  师:其实现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些图形。不信,咱们找找看。从你的桌子上拿一个长方体,看看能不能从长方体上找到一个长方形。

  (指名演示,边摸边说从什么形状上找到的什么图形。)

  拓展:聪明的小朋友,看你还能不能从桌子上其他形状的物体上找到其他图形。

  【教师先引导学生从一个长方体上试找出不同的'长方形,之后,又提出拓展性的问题,“那你们能不能从桌子上的其他形状的物体上找到其他图形?”意在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先扶后放,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进一步体验到“面”由“体”得,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总结。

  师: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引导学生说),揭下长方体并同时板书长方形(边说边揭)……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有……(生回答,师板书。)

  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也可以试试边想边用手指画一画。(给学生留出想的时间。)

  三、练*。

  1.“说”面

  (1)师: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看一看,出示课件。

  问:你看到了什么?老师把它们搜集一下。你能从这些标志中发现什么数学问题?你知道这些标志是什么意思吗?他们提醒我们要注意交通安全。

  (制成课件,在道路上滚动出标志,引导学生发现,教师进行搜集,师在课前将标志中的数学问题分别做成可闪动状,当学生说到时,可方便大家辨认。)

  (2)讨论、交流。

  你在生活中认真观察,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图形?

  【此处设计了一个问题,即:“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面图形?”创设出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2.找名字(第36页:连一连)。

  师:有几个小朋友不小心把自己的名字弄丢了,请你用今天学*的本领帮忙找一找吧!

  独立练*,同桌互查。

  3.猜谜语。

  师:我们今天请来的三个朋友看到了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要来考考我们了。他们出了几道谜语,你有信心猜出来吗?

  认识图形教师说课,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演示课件:出示三个朋友,可出声,出示谜语,点击谜语会变大。淘气:先看我的谜语。)

  指名扮演“淘气”、“笑笑”、“机灵狗”,给大家读谜语。

  指名说答案,老师画连线。

  4.涂颜色。

  指导学生发现图形,并按要求涂色。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略)

  五、布置作业。

  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的本领,找找看,你们家里有哪些今天认识的图形。

  课后反思

  1.这节课设计的“摸”面、“画”面、“找”面和“说”面几个环节,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同时,体会“面”由“体”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学*兴趣较为浓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2.教师通过设计“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到过这些*面图形”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3.本节课缺少让学生表述的机会。如:让学生从身边的物体上试找今天认识的四个图形,并且到讲台上展示摸给大家看,学生虽兴趣很高,但反思后发现此处只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摸,如果能够让学生边说从什么形状的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边摸着展示给大家看,效果会好一些,孩子既有了表述的机会,同时也会对这些图形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用常识经验来学*数学知识。

  一年级的孩子尽管刚开始学数学,但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从学生已经知道的出发,就是要善于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转化成一种可操作、讨论、思考的学*材料。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对数学学*过程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们感到亲切,思维很快被激活,从而产生好学、乐学的动力。如,在[片段一]中,这些食品都是学生每天能吃到或看到的,,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这样的题材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我们的数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自身边的熟悉情景,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兴趣,同学也保证了学生对探究内容的理解深度,为进一步构建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

  向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内容。这是符合学生年龄持点和认识规律的,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但数学又是十分现实的。抽象的内容需要以生动有趣的事例,展示所学的内容。如[片段二]让同学们根据佳倩家中的餐厅的大小,为她筹措餐桌,椅的选购与配套方案。其间,涉及餐厅桌椅合理布置,实用与美观,敬老与来客诸因素、多角度、多方案,既有教学直觉估算的知识,更激活学生道德、审美、统筹等的综合经验,给学生提供更大思维开放的'空间和创造性进行问题解决的机会。学生围绕着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展开讨论,让每个同学均以自己的方式投入;有人说、有人听、有人反对、有人补充、有人质疑、有人解释……此时教师也完全以一个合作者,引寻者和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等交往,形成了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这个活动中,由于学生没有了解到佳倩家几口人的信息,少购了椅子,造成“有人站着吃饭”害得全班人哄堂大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用生活问题来体验数学价值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应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任何数学知识都有自身价值,但不同的数学对学生来说其价值不同。比如:[片段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有所接触,但一般都是无意的,通过学*“分类”以后,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的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主动构建知识的模式及其思考方法,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逐步趋于完整,并在应用中初步体验“分类”的应用价值。

  又如:[片段二]在学*“估算”之后,上了一堂数学活动课,设置了为一间餐厅配置了一套合适的餐桌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如何配套较合理想及一些综合的思维过程,由于题材贴*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又富有挑战性,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和学好数学的价值。

  教学的实验证明,小学数学教学与生动丰富的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发掘数学自身的魅力,以引发学生学*过程中的自由意识和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思维感情,也便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索、理解和掌握。本文中的两个题材,引发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学*激情,学生在感受成功喜悦。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北师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学*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统计的初步知识,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最喜欢的水果”的情境是学生学*象形统计图的载体,教材通过设置这一活动性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入的体会到,统计图对数据处理的方便,从而体会到学*这些知识的必要性。

  2、教学目标

  (1)、借助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图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说教法、学法

  1、设计思路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统计活动会有一些接触,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统计知识,但对于本课的学*他们不会感到陌生,所以设计了一个“小熊请客”的情境,让学生帮小熊调查朋友们最喜欢吃的水果,在他们动手操作进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2、教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在班内展示;通过全班交流,得出制作统计图表的基本方法。

  3、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感受到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三部分进行教学。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今天我当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学*了100以内加减法,以及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所开展的一节数学综合活动课。

  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巩固运用计算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运算的含义;3、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中创设了淘气和笑笑“六·一”做小当家以及到商场购物的情境,正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中的付款活动,体验付款方式的多样性。

  2、通过购物活动,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购物中的付款活动,体验付款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1、文具表、价钱表

  2、钱币(纸)

  二、说教法

  1、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数学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我会把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学*,会在小组内模拟超市,让学生当售货员、当顾客。在卖与买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用到加减计算的数学知识,又用到了实际的生活经验。在动手的过程中,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生活,体会生活。

  2、让学生自评和互评。

  学生是学*的主体,在学*过程中,特别在小组活动时,学生与学生的接触很多,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小组的购物活动后,让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其中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是属于学生自己的体会。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评价能力,又可以激励学生的学*热情。

  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相当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对于现在的一年级小朋友,绝大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缺乏独立购物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新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于是,设计《今天我当家》一课时,创设一个模拟超市,让学生由合作到独立操作,初步体验“当家”的过程,让学生既感受了许多活动中的乐趣,也自觉的运用了所学的数学方法、技能,还在相互的汇报、讨论、交流中,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得到了情感和过程的双重体验。

  4、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家庭的背景不同,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也不同,这就意味着相同的问题情境,不同的学生就可能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学中,要力求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本课中的许多环节中,如用20元、30元、100元去购物,该如何购法?这问题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提出方案后并说出理由。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技能,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我在在上课前我会对学会进行调查,询问学生什么叫“当家”?“日常生活中你的家是由谁当家的?当家要做那些事情?目的是让架站给与孩子交流怎么河里购物和消费,怎样进行人民币的计算和换算。

  三、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

  出示淘气和笑笑,通过两人的对话,渗透热爱劳动以及帮父母减轻家务负担的思想教育。

  2、购物。

  (1)合作制定方案。

  出示商场,摆出不同的商品,每一小组派发一张商品和价格一览表,让学生设计好方案后挑出自己要买的东西,再进行计算。同时,提出各种不同条件“30元钱可以买些什么?”“20元钱可以买些什么?”。先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定制购物方案,并要说出该方案的依据。由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这里的30元钱和20元钱在购物过程中既可以全部用完,又可以有余额,所以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而在小组内要自己的购物方案得到其他组员的认同,学生必须“买之有道”——买这些是用来包菜饺子还是肉饺子?为什么要买这么多?要有充分的依据才能支持自己的方案,在此过程中,又训练了学生的说理能力。

  (2)限定性购物。

  出示收银台,提出另外的条件“我花了25元钱,买了……”“我花了14元钱,买了……”。

  让学生自主操作,列出购物清单。跟前面“可以买些什么”对比,这里着重训练的是学生对加法的纯熟运用。在说出购物清单后,再让学生进行评价,说出自己评价的理由,从而又训练了学生的说理能力。

  3、菜桌上的数学问题。

  出示全家人在家里吃饺子的情境,根据“淘气做了43个肉饺子”、“笑笑做了38个菜饺子”,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再让学生通过列式、计算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巩固了100以内的加减运算能力。

  4、购物游戏。

  课的最后环节,模拟购物活动,在小组内让一名学生当售货员,其他学生当顾客,用预先准备的物品作为货物。购物时说出“买什么商品,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而在这个游戏中,既巩固了这节课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3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的主体,努力创设*等、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进行学*,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拓宽教学的时空。①②③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1)创设问题情境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评价)。

  [2]介绍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学生是按学科的不同分的,有些学生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书和本子两类等。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笑笑和淘气是怎样分的,你和谁的分法一样?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分法。

  [3]整理好书包并初步体会分类的好处请学生把自己已经分类整理好的书、本子再放回到书包里,再比一比看谁拿得快,让学生感受这次拿和上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学生会知道这一次方便多了,不像以前那么乱,书包里比以前整齐多了,原来分类整理有这么多的好处。

  (3)解释与应用在做练*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猜想推测活动,分类之前学会先思考后再行动,这既是做事情的一种好*惯,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分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按什么分?(理由是什么?)·如何分?·这样分好不好?(有必要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一课改新理念。整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活动进行,“整理书包”,“分帽子”、“分车子”、“给老师和同学分一分”,学生是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分类活动,而且每一个活动中都安排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你认为谁拿书会快一些,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说出你分帽子、车子和人的方法”。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一人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与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房间和其他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

  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已不算是新事物了,今后我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计算方法。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不仅为以后**用方程解决小数,分数的问题奠定基础,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标对方程这一部分的要求,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实际情景,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法并正确的计算

  (2)在探索中,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3.教学重难点:依据本节课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培养学生正确解方程,并能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法

  本课的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以发展创新为宗旨,主要采用谈话法,引导探究法和观察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充分的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

  教具:多媒体课件

  三、学法

  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方式的要求,本节课学生主要以尝试法,自主探索法,合作交流法进行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我设计了激趣导入约3’、探索新知约20’、巩固应用约15’、课堂总结约2’,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具体过程如下:

  1.激趣导入

  我是这样导入的:大屏幕出示情境图,一天笑笑和淘气在做猜数游戏,笑笑:把你心里想的`数乘2,再加上20,等于多少?淘气:等于80。笑笑:你想的数是30。淘气:你是怎么知道的?同学们你知道笑笑是怎么知道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猜数游戏》问题(教师板书)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既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

  2.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我分三步进行教学

  第一步自主探索方程的解法

  同学们,在上面的情景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呢?你能用一个是子把它表示出来吗?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结果:在上面的情境中我发现了心里想的数×2+20=80,如果我们把心里想的数看

  成是x这个使等式可以改写成什么?生: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和探索,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合作和探索的精神。

  第二步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现在大家自己动脑试试看你能不能把这个方程解出来?教师提示:如果用等式的性质来解该怎么做呢?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结果2x+20=80,我先在等式两边同事减去20就变成2x=60,再在等式两边同事除以2得出x=30(教师板书)非常好,刚才他说出了解方程的过程,在解方程中有些步骤是可以省略的,下面老师把这个方程完整的解给大家看:因为原题中没有x,所以我们在列式前要先把x设出来,解:设这个数为x 2x+20=80 2x=60 x=30 答:这个数为30。

  在解方程过程中,等号要对齐,计算完了不要忘记写答。现在你知道笑笑是怎么猜到了吧!这一环节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出发,主动参与有效的保持了学生学*的兴趣。

  第三步验证结果,巩固知识

  我们能不能验证一下我们的结果是否正确呢?怎么验证呢?引导学生把x换成30进行验证2×30+20=80,所以我们的结果是对的,现在同学们俩人一组也来做一下猜数游戏吧!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验证计算结果使知识及时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以上三步,引发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小结,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3.巩固应用

  练*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设计了三种练*:

  (1)基本练*:解方程6道题让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订正,巩固对知识的掌握

  (2)变式练*:解决问题1.2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订正,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的掌握

  (3)拓展练*:拓展题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在全班交流经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重点,使教学目标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观察、比较。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过程,掌握知识。

  二、了解学生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6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共同探究;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一、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二、营造好学*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三、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蓝猫,我先出示漂亮的蓝猫图片,然后说:小朋友,今天聪明的蓝猫来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咱们每个组的桌上都有一个袋子,这是蓝猫给大家的礼物,看一看是些什么?蓝猫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这里用蓝猫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题,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小组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小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认识立体图形》:经过上面的活动,学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经验,这时教师揭示概念,出示一般模型,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抽象化。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亲自去摸一摸,可以加深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和同学的交流有利于丰富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以上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教师以一句“蓝猫放映的时间到了”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投影屏幕上来。通过幻灯片,从一个个实物图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一般模型图。

  前面的两次小组活动,以实物和模型为研究对象,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再过渡到模型图,逐渐抽象,为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两人游戏:猜一猜

  一人闭上眼,摸一摸别人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这一组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安排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四)、游戏中体验特征

  1、推一推

  2、搭一搭

  3、摸一摸

  用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对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更丰富的体验,并能培养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阅读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1)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通用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体会数的意义,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数数、读数、写数,初步体会数序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

  三、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数字、

  四、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开学这几天,你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1、同学之间互相介召、互相说、

  2、指名回答、

  教师提问:有认识一位新朋友的吗?谁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有更多的吗?这2个新朋友是谁?

  教师板书:

  1 2 3 4 5

  (根据学生所说的板书)。

  (教师谈话:有一位小朋友叫“淘气”,他也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笑笑”、有一天,“淘气”请“笑笑”到家里做客、

  (二)出示主题图

  课本第六页

  教师提问

  1、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

  2、他们在玩些什么玩具?请你数一数,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物体数量、

  (学生:他们在玩玩具,有5个积木、4辆汽车、3个皮球等等)

  尝试探索

  教师提问

  1、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物体的数量的?(数出来的)

  2、你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

  指名数一数、说一说、

  1、小组讨论:你认为怎样数数比较好?为什么?

  思考:如果有更多的物体,又可以怎样数数呢?

  (三个三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2、小组合作:数出铅笔盒里文具的个数、(指名展示,全班交流、)

  3、如果你想请你的新朋友到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1:我准备拿2个洋娃娃请好朋友玩、

  学生2:我准备拿4辆小汽车请好朋友玩、

  学生3:我准备拿5把玩具枪请好朋友玩、

  揭示课题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准备了那么多的玩具,你们真是一个好客的小主人、同时我也听出来了,你们说出了许多数量是1 、2、3、4、5的物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教师板书:玩具(1、2、3、4、5)

  指导书写

  教师谈话:我们会数出数量是1、2、3、4、5的物体,这些数该怎么写呢?谁会写1?2怎么写?(指名板书)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写的怎么样?那么怎样写才能写的又漂亮又规范呢?

  出示田字格及示范字。

  教师提问:看到这些字你有什么感觉?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练*怎么写的、(生描示范字,师巡视指导、)

  比较:你认为哪儿写的比较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比较数序

  1、看图数数、

  教师谈话:“淘气”和“笑笑”玩的高兴及了,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一些水果、出示水果图,见课本

  教师提问:都有那些水果?各有多少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明确:1、3、5叫单数,2、4叫双数、

  2、比一比、什么水果最多?什么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3、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用?

  4、数序

  教师谈话:2个好朋友刚吃过水果,动画片开始了、出示火车图

  教师提问:他们在干什么?“淘气”说老虎在第一节,“笑笑”说熊猫排第一节,他们谁说的对?小松鼠在第几节?大象呢?

  (三)总结说说这节课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六、教学反思: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数学,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介绍新朋友”的情节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欲望。创设情境,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数数,从而感受到数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广泛,同时也激发学生数数、用数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体会数数的方法,感悟出数物体的数量时要一一对应,数更多物体数量进行渗透、同时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

  先引导学生观察数的写法,有了认识之后再描,最后自己写,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在不知不觉的演示过程中学会了书写。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感悟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同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进一步增加学*的兴趣,从而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1、本节课,让学生在经历数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感悟一些数数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力求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情境,提供学生参与学*的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增强了应用意识,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

  2、数学的学*不仅在课上、课下,也不应该局限于教师的“引”与学生的主动探索,还应该利用恰当时机进行拓展、如数数的方法,以及单数与双数的概念,教师巧妙的设计,把他们引入课堂,通过做游戏的形式,使学生感悟、理解,同时也为今后的加减法的学*打下了基础。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1、教学内容:《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认识人民币是小学数学教材中唯一的一个单元。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此之前,学生都有过用钱的经历,从小就知道钱是好东西,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都已经认识人民币了。

  3、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根据教材的编排要求并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境中,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3)、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惯。

  4、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本课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是重点,用钱、换钱,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引导,通过师生交谈、问答法、课堂交流法,引导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来理解知识。教学中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使学生学*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教师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小学生好动、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认识人民币的知识并不全面,这节课就是要系统学生的知识,认识各种人民币,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3、动机和兴趣上: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学*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自主学*,探索新知、拓展应用,加深认识、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

  设计思路:实物导入——情景产生问题——凸显解决问题策略

  课始,教师出示存钱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生:存钱罐)说的对,这是老师小时候用的存钱罐,漂亮吗?你们有没有自己的存钱罐?看来,大多同学都有自己的存钱罐。咱们国家的钱叫什么知道吗?对,咱们国家的钱是归全国人民的,所以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这时,教师就板书课题。然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

  (二)自主学*,探究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3个教学环节:小组交流初步认识—全班交流再次认识—拓展介绍深化认识

  要想分类数,那得先会认,认识人民币的小朋友举手,太好了,课前老师让你们带的钱带来了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将你带来的钱介绍给大家,介绍时说清这2件事,课件出示:1、你这张钱面值是多少?(也就数字是1角还是5元,这也是钱的正面)2、你这张钱的`图案是什么?

  活动一: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倾听、指导,发现素材。

  活动二:全班交流。学生展示钱币并介绍,教师组织其他同学倾听、提问,并注重与学生对话,适当解读,如图案。通过同样面值的不同式样介绍套数及人民币的收藏价值,根据交流先后分区域板书。(大面额的教师提供)大面值的教师现场提供。

  活动三:换零钱。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么多人民币(指板书)如果要给他们分类的话,可以分为几类?为什么?(竖线隔开,板书元角分,介绍人民币的单位)

  生活中常常要换零钱,比如乘公交车。我现在有1元钱(出示)要换成成角的。现在各组准备成角的钱和我换,1角、2角、5角都行,但合起来得和我这1元相等。(小组讨论、凑钱)现场兑换,方案不同,都是10角。板书:1元=10角。推想一下1角是多少分呢?板书:1角=10分

  关于人民币,你还知道那些知识?或者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适当拓展介绍,如:人民币的地位、趣闻、爱护等)

  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推理、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发现了1元=10角,1角=10分,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拓展应用,加深认识

  1、认一认,填一填。自主练*第1题

  2、数一数,填一填。

  小组活动后展示,同学评价,教师总结。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我们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1元=1角=让我们从现在起,做人民币的小卫士,爱护和使用好人民币,下课!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既简明,又突出重点,让学生看上去一目了然,能很清楚地看到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新教材更关注学生的经验与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另外新教材以发展人文精神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贴*学生生活实际为导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总把所要学*的知识渗透到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入境生情,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学*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人民币”。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为了突出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在这方面做了精心的安排。如主题图出示了3幅逼真的购物、乘车、存钱的画面,即只要进行商品交换,就要用到人民币。同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学生将*时的零花钱积攒起来,积少成多后,将这些钱用来办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如买好书捐赠给贫困的同伴等等。另外,新教材还多处精心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人民币。通过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民币的识别做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对全套人民币能清晰地识别,以识别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归纳出1元=10角、1角=10分,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3、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及节约用钱的良好*惯。

  (二)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三)教学难点:人民币的等价兑换。

  二、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这节课的设计我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动手实践,自主地学会新知。另外,小组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展,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碰撞。

  这节课的教学比较适合运用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机会。提高学生合作学*的意识。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钱?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

  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

  师:谁能说一说零花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在这里渗透德育:不乱花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

  师: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有关人民币的知识。(板书:认识人民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根据主题图,联系生活实际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举例不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这个回忆过程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找准学生的最*发展区,同时让学生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兴趣,突出知识生长点。

  (二)认识人民币。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用过哪些人民币?

  学生自由发言。

  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或者用过的人民币有的是几元的,有的是几角的,还有的`是几分的,你们知道吗?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常用单位。(板书:元角分)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不同的人民币,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认识它们的?

  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师:同学们真不错,用那么多方法来认识人民币,请把课桌上的人民币中你认识的,给你的伙伴说一说。

  学生活动,互相说认识的人民币。

  师:每个小组的同学能把你们课桌上的人民币分分类吗?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分完后汇报交流。

  生l:我们把元的分成一类,角的分成一类,分的分成一类。

  生2:我们把纸币分一类,把分币分一类。

  生3:我们按数值来分类。

  师:人民币上的**,代表我们的祖国,我们爱护人民币,就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没有对“怎样认人民币和人民币的分类”进行传统的“授予”,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对已有经验的归纳与延伸。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过程,在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细心观察的良好*惯。

  (三)探索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一块1元钱的橡皮,你能想到不同的付钱方法买到这块橡皮吗?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然后把想好的方案说给大家听听。

  汇报交流。

  生1:我直接付l张1元的。

  生2:我付2个5角的。

  生3:我付5个2角的,还可以付10个1角的。

  生4:我还可以付1个5角和5个1角。

  师:同学们想出的付钱方法还真多,哪位同学能说说元和角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归纳,师板书:1元=10角。

  师:你真了不起,同学们桌上还有一个标价l角的练*本,请你们想出不同的付钱方法来购买这个本,然后互相说一说角和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讨论后汇报,师板书:1角=10分。

  换钱游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

  1个5分的可以换()个1分的;

  1张1角的可以换()个2分的,还可以换()个5分的;

  1张2角可以换()张1角;

  1张5角可以换()张1角;

  1张1元可以换()张5角的,还可以换()张2角;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清晰识别人民币,掌握元角十进关系、角分十进关系的基础上,对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游戏在师生之间或小组内进行,为每个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四)模拟购物,实践运用。

  师:接下来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选出一名超市经理。请“经理”先介绍一下超市的商品。各组推选出的“经理”介绍商品。

  师:请大家拿着自己的钱去购买自己喜爱的物品吧!

  学生自由购物。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尊重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原则。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生动、轻松、愉快,学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有价值的数学。

  (五)评价及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上得高兴吗?你认为这节课谁表现得比较好?你应该向他学*什么?谁来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在热烈的购物之后,师生小结,学生由此回顾整个学*过程,多方面进行小结,提升成功的意义,满足学生成功欲望。

  总之,让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效沟通。那么,学生将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教育财富,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资源。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84-85页的内容及相应的*题。

  (二)、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方式帮助学生学*新知识,并且为学*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本课分成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是先创设一幅教师带学生过马路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数一数,图中有些什么?有多少?并且通过这个情境图向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和注意安全的教育。第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数一数及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去学*“11-20各数”的认识、组成、数的顺序及大小。第三,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新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知道这些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并掌握20以内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2、在日常生活中发现11-20各数。

  3、能积极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并参与数学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数11-20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的学*方式去认识11-20各数。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数一数、摆一摆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组成、数的顺序和大小。

  3、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去巩固新知识。

  三、教学过程:

  第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请看一看这幅图,你都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1位老师和9个学生一共10个人。

  生2:再接着数一共是19人。

  生3:我发现有14棵树、20条斑马线。

  ……

  师:大家说得可真好,这幅中告诉我们过马路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通过情境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第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过程

  1、操作、数数。

  师:大家看看老师有一把铅笔,猜一猜,有几支?

  生:[自由猜测]9、15、16、20……

  师:小朋友猜了这么多,那到底谁猜的对呢?怎么办?

  生: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好,我们数数看,。

  生:1、2、……10,

  师:好的,老师先把这10支捆成1捆,那么再接着数下去。

  生:11、12……20。(再把这10支捆成1捆)

  师:这里一共是20支,你猜对了吗?(台下一片欢呼声)

  师:现在你们能像老师刚才的样子,拿20根小棒,同桌合作,一个摆一个数吗?

  (同桌合作,一个摆一个数)

  师:这些数是我们今天学*的新知识。(揭示课题)

  师: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哪些事物是表示“11-20各数”的。

  (班上桌子的张数、男女生各有20人……)

  2、摆小棒,读数。

  (教师直接出示11支铅笔)

  师:你们知道这表示多少?

  生:[快速且大声地回答]11

  师: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看出来了,怎么看的呢?

  生:[大部分学生抢着举手],1捆就是10根,再加旁边的1根,就是11。

  师:[拿起1捆小棒]简单地说,几个十?

  生:1个十。

  师:[再拿出1根小棒]几个一?

  生:1个一。

  师:[教师语速放慢]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好,刚才老师讲的这句话,谁还会说?[指名复述这句话]

  师:还有好多同学都会说,都想说,那同桌互相说吧?[同桌互说]

  师:刚才都是老师摆小棒,现在小朋友能不能也用这种方法摆一个十几,同桌合作,一个摆一个说组成,有问题吗?

  生:没问题。[同桌合作后个别汇报]

  师:你摆的小棒表示几?生1:17。

  师:好多小朋友都看不见你摆的,你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摆的吗?

  生1:我是先拿1捆,再加7根。

  师:也就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生1:是由1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生2:我摆的是19,是由1个十和9个一组成。

  ……

  [同桌之间根据各自所摆的数字互相猜数、评价]

  3、数的顺序和大小。

  师:小朋友很聪明,能够看着小棒读出它们表示的数,现在看看尺子图,把你认识的数字读出来好吗?(生顺数、倒数、读单数、双数)

  师:尺子上的数字,越往右,你发现什么?生:数字越来越大。

  师:老师看着尺上的数字,就能想出好多问题,比如,15前一个数是几?后面又是几

  生:它的前面是14,后面是16。

  师:比16多1是几?生:17。

  师:19比20少几?生:少1个。

  师:谁能学老师的样子,看着尺上的数字给大家提问题,并且比我提得更好?

  [学生提问,其他倾听回答]

  师:好多小朋友还想提,那同桌合作,1个提问,1个答。[同桌内交流]

  师:小朋友能否把尺上的数字记住,不用看尺子进行抢答。

  师:13比14少几?19前一个数是几?2个十是几?[抢答]

  第三、学*应用,巩固新知。

  1、分组比赛,看哪组数得最好。

  A、从11数到20B、从7数到13

  C、19倒数到10D、从11数到18

  2、摆小棒的游戏。

  师出示数字卡片,一个摆一个读数和说数的组成。

  3、找朋友。

  下面拿数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去找数字相同的好朋友。

  第四、小结。

  师:这节课中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事?

  生1:我学会了11~20各数。

  生2:猜数字我很喜欢

  ……

  四、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情境图尺子图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10的组成和写数。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二、说学情

  一年级学生才入学不久,好奇心强,对数学、游戏、创新思维等有特殊的兴趣和爱好,他们前一段的数学学*中打下了一定的数字基础。所以,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较容易。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学*技巧,还必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0的数概念和10的组成,体验数学在身边。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

  五、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情境,多媒体直观演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10,建立数感。

  2、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认识规律,本课的教学从直观到数学抽象,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

  说学法

  注意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1、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

  2、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

  3、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

  4、故事:9知道它最大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有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了。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在教学“10的认识时”用一个有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有一

  天,0--9几个数字娃娃做起了排队游戏。9最大当上了队长,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他神气的对0说:“你呀,表示一个物体没有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了。”0听了圆圆的眼睛里流出了眼泪,小朋友你能不能帮0想个办法呢?这样创设出学*情境课堂显得生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调动起来。

  5.引出10后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生活中和10有关的事情很多,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吗?

  让学生分别说说生活中的10

  学生分别说出:星期天我在广场看见10只气球;我在南桥看见10只风筝;我家阳台种有10盆花;我爸爸钓了10条鱼。

  组织活动:请小朋友们数数教室里第一排有几人?老师走进去,现在有几人?

  提问:想让学生第一排有几人怎么办?

  问:谁是第一排的第10个?怎么数的?

  (2)数字宝宝找家

  课件演示“0——10”各数字娃娃在玩耍的情况,到了回家时,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数字娃“5、6、9、10”不会回家,还在走来走去。师;小朋友们,你们可以把这些数字宝宝送回家吗?

  (3)说说10以内数的顺序

  请小朋友观察(实物投影)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9再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后面,10比0~9都大。请生分别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读0~10这几个数字。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就把教学直尺图这一枯燥的内容改为小朋友非常喜爱的“数字宝宝找家”。这里先是课件演示“0——10”各数字娃娃在玩耍的情况,到了回家时,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数字娃“5、6、9、10”不会回家,还在走来走去。然后,我就请小朋友帮这些数字宝宝找到自己的家,数字宝宝都找到家以后,我就让小朋友说10以内数的顺序,这一教学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目标的落实。】

  ●比大小。

  听到小朋友们都说10比9大,9可不服气了,就把10单独找来比大小。师板书:10○9、9○10,10和9的大小关系可以分别用什么符号表示。借助点子图着重强调9添上1就是10。

  ●10的写法

  (1)观察10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2)谁能说说10怎样写?

  (3)教师示范10的写法

  (4)在书本第65页的田字格里练*写10。

  10的组成。

  情境引入(课件演示):

  有一天,小聪约小伙伴去踢球,顺便从家里带10瓶饮料去和小朋友一起喝,把饮料装到袋子里,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就把10瓶饮料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聪可能会怎样装这10瓶饮料呢?

  (1)请你拿出10根小棒代替10瓶饮料,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种方法?谁能想办法,分得又快又好。

  (2)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3)请一个小组汇报你们组的方法(实物投影展示) 。

  (4)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0 10 10 10 10

  /\/\/

  \/\/\

  9 1 8 2 7 3 6 4 5 5

  全班学生齐读上面的10的组成。

  (5)引导学生推想10的另外的组成。

  教师:看到上面10的组成,你还能想到什么?请举例说明。学生:看到一组组成,还可以想到和它有联系的另外一组组成。如看到我马上就想到了。学生由推想出另外几组组成。

  (6)引导学生讨论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

  教师:根据刚才推想10的组成的过程,怎样去记忆10的组成?学生:学*时主要记住前面五种组成,其余几组成不必牢牢记住,完全可以由前面几种组成推想出来。

  (7)独立完成第65页10的组成的填空。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2.生生互动。

  同桌两人做游戏,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数合起来是10。

  3.练*九第1题。

  一个学生上来演示,其余学生在书上完成。

  4.练*九第2题。

  (1)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射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情景。

  补充练*:把下面的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1 4 5 7 2 9 0 6 8 3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老师的提问:今天你认识了哪位朋友呢?

  2.天你学得最高兴的是哪一部分的内容?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面图形,为以后学*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辨别出这四种*面图形,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这四种*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辨认。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动手操

  作能力及合作意识,所以这节课我将以“自主学*、合作探究、精讲释疑、训练检测”四环节教学模式呈现教学内容。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学*。

  三、说教学流程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通过课件出示一个由一些立体图形拼成的机器人,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学*兴趣,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达到新课标强调的“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学*,在体验中学*,在学*中体验”的目的,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1、帮新朋友取名

  2、给新朋友找家

  在这个环节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亲自体验从体上找面,体会面在体上。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知道面都是*的。然后通过观察课件:面从体上滑下,加深学生对面在体上的理解。突破本课的难点,切实反应“学数学”不如“做数学”的理念。

  3、新朋友自我介绍

  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假如你是这些图形,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呢?我这样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合作交流抽象出四种*面图形的特征,突出本课的重点。

  (三)、联系生活,深化新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为了将数学课上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图形呢?通过找图形让学生体验到,这些图形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同时渗透了交通安全教育。

  (四)、趣味练*,拓展新知

  我通过让学生找、涂、数、拼等多层次的练*,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1、教材37页练一练第一题,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先指名学生蒙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再连一连。

  2、第2题涂一涂,第5题数一数。加深学生对*面图形的认识。

  3、拼一拼,在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几何美。

  四、板书设计

  *面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跳绳》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的一节新授课,本课是在7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8的加减法教学的。学生基本掌握了简单的说和算。

  二、学生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0-10并掌握了7以内的加减法,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个班的学生大部分上过学前班,数的组成也基本上知道;大部分的学生会看图说算式。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相关的加减法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交流加减法算式,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三、说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8”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境列出算式,并能说出算式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4.初步养成仔细观察、主动思考、认真倾听、大胆交流的良好学**惯。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8”的加减法,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能用“8”的加减法解决问题。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情景演示法,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结合情景图,鼓励学生仔细观察、主动思考,然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说出算法,掌握8

  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口算。

  (二)创设情景引入。

  (三)学*新知。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主题图

  1、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并解决

  (1)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你能列算式解决吗?

  (2)你能说一说算式中各数字的含义吗?

  (3)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能给大家讲讲吗?

  (4)根据刚才找到的数学信息,你还能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吗?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吗?

  (5)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吗?

  3、师写算式学生猜算式表示的意义。

  4、“8”的组成。

  学生动手操作将8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

  5、说一说。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结合给出的算式3+5=□进行交流。

  练*

  1、课本练一练1、2题。

  2、手指游戏:同桌两人进行,要求两人的手指合起来是8个。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的表现怎么样?

  (五)作业布置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

  本节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统计这个单元的例2,学生在例1的学*中已经初步经历了统计的过程,能够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与例1最大的不同的是,例2出现了记录数据的过程和方法,展示了描述数据的方法:统计表和完整条形统计图,学生需要进一步加深对统计过程的认识,拓展完善统计方法。

  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对统计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完善对统计过程和方法的认识与体验,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迈出重要的一步。下面我围绕本节课的的几个主要环节来说明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的:

  一、注重经历统计过程,引导学生“钟爱”数据

  作为统计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本节课我特别注重学生对于统计过程的经历。因为今天的内容是学生统计学*的开始,在上一节学*中学生并没有完整的'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对于描述数据的方法也是不完整和不完善的,可以说学生本节课的学*是完整认识统计过程的开始。所以在课上我创设了一个完整的现实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感受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使得他们在知识的拓展中不断地经历与完善,从而加深他们对统计数据的认识与理解。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充分感受到数据的重要,从而培养了学生对统计数据的“钟爱”的*惯。尤其是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学生深深感受到用真实的数据说话才更有说服力,才能更加合理的解决问题。可以说,统计观念在这样的一个经历过程中悄然萌芽。

  二、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我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以研究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力求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引领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课上我们以选择合适的活动场所作为情境创设,通过大家意见不统一这样一个“矛盾”,引领学生以现实问题“到底选择去哪里呢?”作为课堂研究的起始,从而展开研究活动。而且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追求方法的合理性,追求数据结果的真实性,追求方案实施的可行性,一切的决定以数据作为依据,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来帮助我们进行决策。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力求使得学生感受到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重要价值以及必要性。整节课下来,用统计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已经成为学生头脑中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三、注重审视数据,引领学生关注数据结果的真实性

  对于统计教学,课标中指出,统计观念还表现在“对收集数据的方法以及数据结果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对于这一点,我在本节课上也有所体现。在学生汇报收集数据结果的过程中,我预设了2种方案:如果学生出现数据结果不一致现象,我则抓住这个生成,“逼”着学生想办法来验证数据,寻找真实的数据。如果学生的数据结果一致,则提出疑问:老师的记录的结果和你们不一样,咱们谁的对呢?仍然是“逼”着学生想办法来验证数据,寻找真实的数据。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想借助这样的一个过程,帮助学生把目光从对个体数据的关注转移到对整体数据的关注上,与此同时训练学生对数据的结果进行审视与质疑的*惯。追求数据结果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是统计的目标与追求,这样的活动过程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在每个细小的环节处“精打细算”,让统计观念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悄然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是我们统计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带着这样淳朴又简单的愿望,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我们一定会收获得更多。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新课程《数学》一年级上册中的"6以内的合成"。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小学一年级上册第28—29页

  本节课围绕的4、5、6的组成设计了三个操作活动。活动一,4的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2个蓝色花片和2个红色花片,合起来有几个花片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目的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合起来的含义,体验合的方法,并通过摆出的花片学*2和2组成4。活动二,5的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两种颜色的花片,使它们合起来是5个的活动要求。这个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会有不同的做法。在学生操作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5的组成式。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归纳出1和4,2和3这两个组成式。活动三:6的组成。在学生学会了5的组式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总结归纳出6的组成式。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交流、归纳4—6各数的组成式的过程。

  2、理解和体会合的方法,学会6以内数的组成,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的意识,愿意表达自己个性化的做法,初步形成对数学学*的自信心和兴趣。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合与分的方法,掌握2—6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分与合的方法,了解6以内数的组成。

  二、学情分析

  (一)注重直观演示、操作,探索简单的规律,发掘学生的潜能。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直接经验是思维表象形成的基础,学生学*所需要的直接经验主要来源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具的演示、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实践。因此,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借助实物:圆片为教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眼看、手动、脑想、口说中沟通多种感官的信息,在合作探索中抽象知识,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二)精心创设情境、游戏,激发兴趣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爱活动,学*兴趣是支持、推动他们投入学*的巨大内动力。因此,我努力创设多种情境,鼓励学生手、口、脑并用,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又通过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借助多媒体课件,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保持热情、高涨的情绪,从而体验学*数学的快乐变"苦学"为"乐学"。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三、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1、说出10以内数的顺序。

  2、猜数:一个数比3大比10小,它可能是几?

  3、用我们学过的数字说一句话。

  二、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话:同学们,刚才这几位同学说的好吗?我们给他们鼓鼓掌!(学生热烈鼓掌)

  同学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

  谁来示范一次,要求越慢越好!大家也照样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2、现在谁来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吗?

  生:把分开的两个手合在一起

  说得真好!看来只有把分开的两手合在一起才能拍响。(板书课题:合)。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数的合成。

  [说明:通过鼓掌,使学生理解合与分的意义。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一)学生动手操作合的过程,学*4的合成。

  拿出2个蓝色圆片和2个红色圆片,合起来有几个圆片?

  (1)放手让学生活动,教师适当引导。

  (2)全班反馈,交流摆的结果。

  使学生知道两种颜色的圆片摆的先后不一样,结果相同。

  教师讲解:2合2合起来是4,并写出表达式。

  结合学生的表达,板书22

  (3)把两种颜色的圆片分出来。

  (4)下面同桌合作,每人拿出一种颜色的圆片,使他们合起来是4个。

  (5)交流拿的方法,总结让学生知道,无论哪的是哪种颜色的圆片他们的顺序如何,都是1和3合起来是4个。谁还可以说出几和几合成4?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同学们们真了不起,自己学会了4的几种不同合成。

  3、比较两种分法

  提问:观察这两种分法,同学们们有什么发现?(分成的2个数交换了位置)教师小结:当我们找到一种分法后,可以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即可得到另一种分法。

  (二)探索5、6的合成。

  1、师:同学们们很聪明,一会儿就将4的合成学会了。下面拿出两种不同颜色的圆片,使他们合起来是5。

  (1)学生自主操作。(通过摆两种颜色的圆片,探究5的合成)

  (2)让4人合作交流得出的结论。

  (3)小组长归纳汇报探索结果。

  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

  (4)去掉圆片的颜色,使学生归纳几和几合成5。

  (5)选择好的方法记5的组成。

  2、拿出两种颜色的圆片,使他们合起来是6个。(方法如5的合成)

  [说明:在探究新知阶段,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探索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让学生的思考力逐步生长。通过摆圆片、“手势法”的练*,学生能有序的记忆。]

  四、游戏活动,运用巩固

  1、“轻松入门”:看图填空。

  (1)学生自己完成填空。(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并说出2、3的合成。

  (1)先摆一摆,再看一看2可以分成几和几?3可以分成几和几?(2)完成书上练*。

  (3)请学生说出2和3的分与合。

  2、“快乐学*”:填一填

  3、“小试牛刀”:看图画一画

  4、数学游戏:教师说游戏规则,同桌之间经行。

  小学生的学*大多以无意识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因此在这一环节,以游戏巩固,可以再次激发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深化认识

  1、这节课你学*了什么内容?(完整揭示课题:6以内数的合成)

  2、回家把6以内各数的合成说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师:今天同学们玩得高兴又学到了知识,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请你们把今天学的和做的游戏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玩一玩,好不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小朋友再见!

  (简单的课堂小结,让学生的学*成就感再次得到满足;教师对课后的要求,巧妙地将学*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书本延伸到生活。)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事,大家早上好!我是一年级数学老师岳银,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图形》,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研读课本说教材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是课本70—71页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起始课,教材主要通过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它们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为充分运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教材所呈现的物品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安排的活动也都是学生可以操作的,旨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加感性认识,为深刻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学情说目标

  在入学前,孩子们已经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他们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几何体有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感性认识,有的甚至可以叫出它们的名字。可以说在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几何体的经验,但是由于个人生活背景不同,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虽然已经有形状方面的初步感知和体验,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不会太难,但要他们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段教学目标的规定,结合以上对教材的研读和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2、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学*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经验,感受分类思想。

  3、培养观察、表达和归纳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根据教材特点,本节课教学重点为: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明确这些基本立体图形的特征。结合学生认知水*,本节课难点确定为:在生活中逐步抽象、辨认出基本的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三、师生共进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根据儿童年龄、心理及认知规律的特点,结合本节课的相关内容,我采用了引导观察法、合作交流法、操作发现法等多种方法结合,来引导学生展开对立体图形特征的`探究,并在操作活动中加深认识,发展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方法的指导。本节课学生学*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让他们在观察,发现,交流,操作中,亲身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立足课堂说过程

  为了体现教材编写意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设计了以下5个教学环节:

  1、联系生活———分图形

  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进行分类,感受分类思想,不仅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四类物体的外观形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2、交流对比———认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体现生本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安排了方法指引,合作探究,反馈辨析这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个层次:方法指引。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学具,先看一看它的形状,再摸一摸面的特点,最后滚一滚,看是否能滚动,从而得出长方体的特征,并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探究立体图形特点的方法。

  第二个层次: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利用刚才的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继续研究其他立体图形的特征,再次体会探究的方法,积累经验。

  第三个层次:反馈辨析。通过学生的反馈,质疑,补充,总结,加深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球进行特点辨析,巩固理解。

  3、游戏巩固————辨图形

  本环节设计的猜物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再次巩固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最后落脚到特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辨析上,即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不是正方体,让学生在观察,发现,交流,总结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4、联系生活—————找图形

  通过生活中常见物品,建筑的展示,让学生根据形状特点抽象出立体图形的数学模型,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这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和认识,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学以致用—————用图形

  本环节通过“为什么不把足球设计成正方体形状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顺应理念说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既要关注知识的掌握,也要关注学生的学*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中我将通过各种激励式评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不断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体验数学学*的快乐。

  本节课板书以教学内容为主,力求一目了然。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初步预设,具体实施过程将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进行适当调整。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图形》,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教学设想。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其特征、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低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上学期,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会用鼠标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正确辨认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各种立体图型、*面图形的学具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计过程:1、出示五种立体图形,请同学们找一找熟悉的好朋友。

  2、在认识新朋友之前你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为学*新知作铺垫,同时介绍三棱柱,扫清学前障碍。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

  设计过程:1、创设拼图宝宝情境,请同学们找一找,再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图形。

  2、你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吗?

  3、概括: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面图形。

  整合点:用多媒体演示分类过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在黑板上逐一粘贴的繁琐,方便快捷,一目了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动态过程会与多数学生猜测的思维过程完全吻合,从新课开始就调动起学生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

  设计过程:1、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里找他们?

  2、长方体的这个面是什么形状?你能从这些立体图形上找出长方形吗?

  3、你能从这些立体图形上找出其他*面图形吗?

  4、摸一摸立体图形的每个面,说说摸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整合点: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这几种*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了解的不透彻,通过多媒体演示“面”从“体”分离的'过程,能够直观的、生动的体现出体和面的关系,即“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点,从而化难为简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活动三:给新朋友画像

  设计过程:1、小组讨论,看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新朋友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

  2、学生活动,提出要求:请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这些新朋友。

  教学评价及效果:经过交流,学生想到折、印、画、圈等方法。再一次深化了教学难点,体会到“面在体上”。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活动四:找朋友

  设计过程:1、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

  2、找出交通标志牌上的*面图形。

  整合点:传统教学中,只能是一名学生说,其他同学在脑中想象,但是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学生能够真实的看到生活中的图形和交通标志,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在生活中普遍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知识与生活间精心搭设了一座桥梁,生动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三)练*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个环节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效果最佳的环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完美整合。结合学生生性好玩的特点,我用游戏的形式设置不同层次的练*。

  练*一分饼干

  整合点:利用多媒体教学,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其中,提高了学生对图形的辨别能力。同时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让教师在短时间内根据分图形的情况,准确掌握了所有学生的学*情况,及时做到教学反馈。

  练*二火眼金睛

  整合点:象这种图形套着图形的题,学生找全是个难点,教师在黑板上画会出现图形重合的现象,学生看得也就不是很清楚,但是,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数的过程,让学生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练*三小小设计师

  整合点:比起传统教学的拼图设计,这个练*让学生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在拼组过程中又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效果及评价:三个游戏练*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强化了教学重点:即正确辨认四种图形。这种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的教学方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寓教于乐,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四)小结 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你打算怎样把这些图形介绍给爸爸妈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出*面图形各自的基本特征,初步渗透图形特征,为下节课学*作铺垫。

  六、教学评价:

  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这节课教师对学生的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学*过程评价。主要是指在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学*态度、语言表达和合作精神。评价的方式有自评、互评和师评。

  2.学*效果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学*结果的评价。发挥学*的激励作用,因材施教,适时指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取长补短,有更大进步。

  七、教学反思:

  1、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合理恰当的整合在一起,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提高了学*效

  率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更有效的学*知识,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2、多媒体资料的引用。文字、图片、影音和动画练*等,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教学方式注意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锻炼。正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

  总之,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耐心的聆听,不足之处请予以指正,谢谢!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为加减法及其应用、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四、说教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棒模型、计数器模型

  2、学具: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六、说教学设计

  1、进入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开课时以谈话导入新课“小朋友们知道早上喝什么最有益健康吗?”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能够想到牛奶,进而再进一步创设情境,教师接着说:“老师也很喜欢喝牛奶,而且老师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教师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出示情境图后,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观察情境图,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加减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牛奶。”在这里,*惯培养点体现的是搜集信息*惯的`培养。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你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体现质疑问难*惯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又有前面学*的基础,能够提出“一共有几瓶牛奶?”这样的加法问题。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新知

  为了能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同时帮助后进学生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设计了简单的复*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提出“求‘一共’就是求什么?”,学生回答“求‘一共’就是求总数。”,进而教师提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的要求,学生在10以内加减法及其解决问题的学*的基础上列数学算式“9+5=”。为了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教师追问“还可以怎样解决?”,学生列式“5+9=”。在这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只列数学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算法探究,但是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直接口算得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9+5=14,这时教师就可以质疑:“你是怎样算的?”但是并不需要学生在这时给出答案,而是组织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等会我们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师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在这里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算式转化成实物,在学生的脑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同时,为后面的“凑十法”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学生就用手中的小棒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活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到黑板用小棒模型进行演示,边讲边摆小棒,“我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这样可以让其他学生清楚地看到计算的过程,并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培养学生的倾听*惯。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这样的汇报只要一个,两个就可以了,不用演示,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但要及时的止住学生类似的想法,以免浪费时间。教师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班级中会有少数学生想到用“凑十法”计算,学生汇报时同样到黑板演示,“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我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1加9等于10,再加上4根小棒就是14根小棒,所以9+5=14。”学生汇报后,教师要进行质疑“你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给9?”学生会回答,“因为9根小棒加上1根小棒就是10根小棒。”这时学生可能用语言解释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帮助,告诉学生凑成10之后,剩下几根小棒再和10相加就是十几,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凑十法”,并理解“凑十法”的简便之处。然后讲解“这种先将一个加数凑成十再进行计算的计算方法叫做‘凑十法’。”同时板书。然后教师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

  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

  9+3=;7+9=。

  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回到解决问题中,针对算式9+5=,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然后教师介绍第三种方法:拨计数器。教师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计数器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3、巩固练*,解决问题

  练*第一题是“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可以先演示第一小题,然后在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反馈,说算法。

  练*第二题是解决问题“一共有几条鱼”。此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先审题,说清楚图的意思,求什么,培养学生的审题*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讲解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4、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展示本课学生解决的数学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能够从算式中找到相同点“这些算式都是9加几的算式。”此时教师板书副标题,《9加几的进位加法》。之后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总结计算方法。

  最后,“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第1课时《分类与整理》。分类与整理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学生学*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单元的“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本节课选取学生熟悉的游乐场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气球分类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学*分类,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并将分类的结果整理成图或表。

  2、能力目标:通过分一分、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表达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3、情感目标:初步体验将生活中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的.好处,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本节课的重点是: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的结果整理成图或表。

  二、说教法

  1、情境创设法

  《课标》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本节课开头我采用了猜一猜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并将小礼物奖励给今天表现最棒的同学,引导学生给小礼物归类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主要内容通过多媒体、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掌声鼓励等方式体现愉快的教法。在练*时,采用美观的图片来刺激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2、探究发现法

  本节课选取学生熟悉的游乐场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气球分类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的结果整理成图或表。

  3、联系生活法

  《课标》中强调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我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分类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用途,了解生活中分类现象,体会分类的作用如此之大。

  三、说学法

  教师的教还有赖于学生的学,“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我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本节课我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学*:

  1、实践操作法

  本节课创设让学生参与操作的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中运用学具,将气球按颜色或形状为标准进行分类。让每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实践,通过分一分、数一数、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了分类的过程,掌握了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动手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新理念。

  2、学*讨论法

  讨论法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你是怎么整理的,为什么这样整理?”这个问题充分发表见解,给学生的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较大的空间,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了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有五个环节: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为学生带来6件礼物,激发学生兴趣,礼物为6件,是通过颜色和大小得来,初步让学生感知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紧接着联系生活说说分类的现象,体会分类的作用之大。最后利用整理前后的书架的便捷,揭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小朋友手中的气球该如何分类?

  (2)动手操作:同桌两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将游乐场的气球按颜色或形状为标准分一分,数一数,将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3)展示结果:通过展台和黑板,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将分类结果整理成图或表,让学生初步认识图和表。

  (三)课堂练*

  1、将水果和蔬菜进行分类。

  2、将*面图形整理成图,并按图填一填表,按表比一比多少。

  3、将飞机、轮船、汽车、摩托车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

  (四)课堂小结

  我们可以以形状、颜色、用途和功能等标准进行分类。由于选择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不同。我们可以将分类结果整理成图或表。

  (五)作业布置

  练*七1、2题。

  五、课后反思

  分类现象应联系生活,灵活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表述不完整和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应旁敲侧击引导学生回答,而不能代替学生回答,应将机会留给学生。语言也应该更精炼。

  最后,谢谢各位老师,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4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今天我当家》。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通过活动体会数学、了解数学、认识数学,所以教科书设计了《今天我当家》的情境。借助有趣的情境,在实践活动中综合复*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可以提出有趣的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在这一活动中,渗透了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的教育。

  计算对学生来说可以说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但如果在有趣的情境中就不一样了。一年级的小孩子喜欢活动,让孩子们在买东西的模拟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孩子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的价值。

  一、 教学设计理念: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实

  践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2.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的作用在于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需要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孩子们明确学数学还要用数学。

  3.解决问题要成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而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探索、研究和创新的过程,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历程。

  4.自主为本,合作协作。把每一个人的能量凝聚为团队精神,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的意识。

  二、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今天我当家”的模拟情境中,让孩子们灵活运用100以内

  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我当家”的过程,培养良好的合作、倾听意识,勇于思考、大胆尝试的意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教学重点是: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是对提出的问题能正确解答,培养孩子们勇于思考,大胆尝试的意识。

  三、 教学方式与学*方式:

  在本节课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把孩子们引入到购物和吃

  饭的模拟活动中,引导孩子们在小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数学最主要的是要有学*的兴趣,在购物和吃饭这样的模拟活动中,足以能调动起孩子们的学*兴趣。有了学*的兴趣,孩子们就会用原有的数学经验在活动中自主地提出问题,并能对提出的问题加以解决。同时引入小组竞争机制,开展小组之间的比赛,能进一步保持孩子们的学*兴趣,吸引孩子们参与到活动中来。也正是因为孩子们有了学*的兴趣,有了参与活动的热情,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中有些也可能是不可预料的,所以孩子们的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也只有这样的学*方式,才会充分挖掘孩子们的资源。

  四、 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

  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更真实的实践活动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学*的兴趣,我把教材中的图片情境设计成模拟商店的情境。在课前,布置每个孩子都带一些商品实物,对于鸡、鸭、鱼、肉比较难带的实物,可以让孩子们设计成一幅图。这样课堂上会出现一个小小的购物模拟商店。除了准备商品实物外,还要准备一些假钞,用扫描仪扫出来的钞票,为学生在购物活动中做准备。

  教师的评价对孩子来说是最具有震撼力的,所以我不会吝啬我的语言,会给他们鼓励。同时会培养孩子们之间的相互评价、相互欣赏的能力。

  五、 教学过程设想: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同学们,*时都是爸爸妈妈为我们买菜做饭,爸爸妈妈很辛苦,今天让我们也当回家,让我们自己去采购自己动手为爸爸妈妈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好吗?(板书课题:今天我当家)

  用这样的话导入,让孩子们体会到爸爸妈妈劳动的辛苦,激发孩子们学*的欲望,并直奔课题。

  (二)、实践活动:(25分钟左右)

  这是四个小组第一次比赛:在比赛购物前让孩子们说说,这顿晚饭要做什么?打算买哪些东西?买东西时要注意什么?让孩子

  们说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各小组确定方案的过程,确定自己要买什么,谁买谁卖,并注意在买东西过程中不要算错钱。

  接下来四个小组分头进行模拟购物活动。我们班是34个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大约是8、9个学生。每组可以有2-----3个售货员,其他的是小小购物员。教师参与活动,询问有没有要包饺子的小组,如果有就参与其中,如果没有教师建议其中一个小组今天的晚餐包饺子,为后面在“吃饭”这个情境中也有数学问题做准备。

  各小组进行汇报:各小组说说买了哪些东西,怎样买的?在买东西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吗?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互相说说汇报得怎样,如果有听课教师,可以让孩子询问听课教师的意见,可以这样说:“老师,您好!您认为我们小组的同学汇报得如何?您给我们小组打多少分呢?”这样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胆量,使各小组的比赛更激烈。

  接下来各小组根据自己买的东西,设计今天的晚餐,设计在一张4开纸上,可以画、可以写。教师巡视各小组,给出建议,并引导想能否在晚餐中找出数学问题。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晚餐内容,在展示中注意是否与自己买的东西相符,在展示中看哪小组发现了数学问题。在给各小组打分时可以像前面让听课教师来打分。如果没有听课教师,教者即是裁判。

  在整个“今天我当家”的模拟实践活动中,让孩子们通过有趣的

  购物活动灵活地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合作、倾听意识,体会到学*数学是快乐的,并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三)、小组对抗:(13分钟左右)

  给各小组时间和机会,根据模拟商店的情境以及各小组的晚餐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互相考一考,采取抢答的方式。提出正确的数学问题加10分,答对了加20分。如果学生不能提出“30元可以买些什么?”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这样说:“老师也想到了

  一个问题,不知道怎样解决,你们能帮助一下我吗?”像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只要学生的答案合理就给予鼓励。

  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们自由地开放地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尝试的意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最后进行总结,评选出优胜小组,说说他们为什么会取胜?让孩子们知道团结合作的重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的意识。

  (四)、课外延伸:(1分钟)

  回家后在父母的帮助下真正“当一回家”,去帮助父母买菜或买其他的东西。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我希望在我的课堂中让孩子们感受到学*数学是快乐的,能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孩子们在互动有序、活而不乱的课堂氛围中敢想、敢说、敢争议。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 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是让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教材通过“跳绳”这个游戏来教授新知识,即方便又实用。教材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抓住所有儿童的天性-----“好玩”来设计。取材于学生所熟悉喜爱的活动,让学生感到亲切、生动有趣。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二、 说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等多种计算方法,能熟练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计算,也能够较为熟练的运用竖式计算,已理解并牢记竖式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运数学语言表达计算思维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思维、计算的能力。

  2.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活化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轻松愉快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退位的`算理,掌握退位的方法。

  三、 说教学流程

  1.从游戏“跳绳”开始,即复*以前学*的内容,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由“第一届阳光体育节”引出课题,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获取信息,引发问题。

  3.自主探究,合作学*。利用学具先拨一拨,说一说。再列竖式解决。在列竖式时,需要注意哪些?和学生一起边回忆边写。最后小结列竖式的要求。

  4.掌握方法后,通过一系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即玩的高兴,又学到知识,将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很轻松,玩的高兴,学的轻松,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所萌发出的满足感、学*信心,中主动意识。是教学的成功所在。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2)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汇编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本节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统计这个单元的例2,学生在例1的学*中已经初步经历了统计的过程,能够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与例1最大的不同的是,例2出现了记录数据的过程和方法,展示了描述数据的方法:统计表和完整条形统计图,学生需要进一步加深对统计过程的认识,拓展完善统计方法。

  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对统计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完善对统计过程和方法的认识与体验,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迈出重要的一步。下面我围绕本节课的的几个主要环节来说明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的:

  一、注重经历统计过程,引导学生“钟爱”数据

  作为统计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本节课我特别注重学生对于统计过程的经历。因为今天的内容是学生统计学*的开始,在上一节学*中学生并没有完整的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对于描述数据的方法也是不完整和不完善的,可以说学生本节课的学*是完整认识统计过程的开始。所以在课上我创设了一个完整的现实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感受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使得他们在知识的拓展中不断地经历与完善,从而加深他们对统计数据的认识与理解。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充分感受到数据的重要,从而培养了学生对统计数据的“钟爱”的*惯。尤其是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学生深深感受到用真实的数据说话才更有说服力,才能更加合理的解决问题。可以说,统计观念在这样的一个经历过程中悄然萌芽。

  二、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我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以研究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力求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引领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课上我们以选择合适的活动场所作为情境创设,通过大家意见不统一这样一个“矛盾”,引领学生以现实问题“到底选择去哪里呢?”作为课堂研究的起始,从而展开研究活动。而且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追求方法的合理性,追求数据结果的真实性,追求方案实施的可行性,一切的决定以数据作为依据,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来帮助我们进行决策。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力求使得学生感受到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重要价值以及必要性。整节课下来,用统计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已经成为学生头脑中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三、注重审视数据,引领学生关注数据结果的真实性

  对于统计教学,课标中指出,统计观念还表现在“对收集数据的方法以及数据结果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对于这一点,我在本节课上也有所体现。在学生汇报收集数据结果的过程中,我预设了2种方案:如果学生出现数据结果不一致现象,我则抓住这个生成,“逼”着学生想办法来验证数据,寻找真实的数据。如果学生的数据结果一致,则提出疑问:老师的记录的结果和你们不一样,咱们谁的对呢?仍然是“逼”着学生想办法来验证数据,寻找真实的数据。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想借助这样的一个过程,帮助学生把目光从对个体数据的关注转移到对整体数据的关注上,与此同时训练学生对数据的结果进行审视与质疑的*惯。追求数据结果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是统计的目标与追求,这样的活动过程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在每个细小的环节处“精打细算”,让统计观念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悄然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是我们统计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带着这样淳朴又简单的愿望,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我们一定会收获得更多。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缘谖宓ピ第三课时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它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

  3、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能够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

  4、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和“左右”的相对性。

  二、说学生

  1、六、七岁的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左右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是不一定能准确的加以判断。因此让他们更加熟悉这些常用的方位很有必要。

  2、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知识的学*和巩固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以活动为主,培养学生学*兴趣。

  三、教学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课件:机灵狗

  1、同学们,可爱的机灵狗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想和你们一起学*,一起做游戏,你们喜不喜欢它?(喜欢)

  2、喜欢机灵狗的同学请举手。你举的是哪只手?(右手)另一只手就是(左手)。

  出示课题:左右

  教学生区分“左”、“右”两字。

  二、操作感受,认识左右。

  1、借助亲身体验,初步感知“左右”

  (1)右手除了用来举手发言,还可以做什么?(拿筷子吃饭、拿笔写字……)左手呢?(吃饭时用左手拿碗……)

  (2)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能帮我们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自己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脚……)

  (3)利用身体左右的.朋友跟机灵狗做动作。

  2、借助身边事物,理解左边和右边

  (1)向大家介绍左边的同学是谁?右边的同学是谁?

  (2)出示课件:丁丁和当当在摆文具

  师:丁丁和当当也来到了我们课堂,他们在摆什么呢?

  生:摆文具。

  师:丁丁给当当提出了一个问题,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生:从左数,橡皮是第二个;从右数,橡皮是第4个。

  机灵狗质疑:为什么同一块橡皮,一会儿是第2个,一会儿是第4个?

  师:当当也给丁丁提出了一个问题,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生:尺子的左边有橡皮、有铅笔,右边有铅笔盒、有小刀。

  议一议:根据重新排列的文具图,同桌同学议一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代表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3)摆一摆,解决课本第61页“练一练”第2题。

  准备:课本、练*本、尺子和铅笔

  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

  3、联系生活实际,实践应用“左右”。

  出示情境图:田田星期天要到小明家玩。

  学生说一说三间房的位置。

  师:田田忘了小明家的门牌号码,他只记得小明家在左边。小明家住几号房?

  生:7号房。

  4、教师现身演示,体验“左右”相对性。

  (1)让学生举起右手,教师面向黑板,也举起右手,问:老师举的是哪只手?(右手)你们的右手和老师的右手在同一边吗?(在同一边)

  (2)教师转过身来,面向学生,再问:老师的右手和你们的右手仍在同一边吗?(不在同一边)

  (3)思考:老师的右手为什么和你们的右手不在同一边?

  (4)师:如果老师和你们不是面对面站着的呢?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解答“练一练”第3题。

  出示课件:上下楼梯。

  (1)机灵狗提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老师请6位同学上来演示。(这6位同学模仿画面上下楼梯的情景,举着右手走)

  师:他们都是靠右走,为什么不在同一边?

  (3)师:如果上下楼梯的人有的靠左走,有的靠右走,会出现什么情况?

  (4)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如上下楼梯要靠右走。

  2、解答“练一练”第4题。

  出示课件:停车场上。

  ①机灵狗提问: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一共有几辆车?

  ②学生解答,鼓励学生说出多种计算方法。

  四、数学游戏,综合运用。

  游戏规则:老师先请一位同学站在讲台上,再请另一位同学站在他的左边(或右边),站对的留在台上指挥下一位同学,站错的回座位……

  五、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左右)

  六、布置作业。

  观察生活中“左右”的现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七、板书设计。

  出示课题:左右

  区分“左”、“右”两字。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

  今天,能站在这里,与各位专家和老师零距离交流,探讨课堂教学的话题,我感到非常荣幸,感谢教育局、教研室和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

  下面就我执教的《找规律》这节课,我将从教材及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跟大家进行交流。

  一、教材及学情

  1、教材分析:“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数学推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是《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探索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

  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规律已有初步的感知基础。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学生对于学*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他们在生活中、学*中已经或多或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和研究,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也就是说《找规律》内容是孩子初次正式接触,怎样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领悟、创造规律,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而又因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力容易焕散但其又很活泼,思维很灵活。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心理特点扬长避短地进行教学,是我教学设计的重点。

  3、教材处理:基于学情的分析,我将教材进行了尝试性的处理,以教材中的主题图作为本节课的第一个层次的练*,而将学生动手创造规律、展示规律、表达规律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将教学的难度提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探索、领悟、创造的规律,并能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发现规律、创造规律。

  (3)通过本节课的学*,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之美,体验数学之乐趣。

  5、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找探究规律的活动中,自主探究并发现规律。

  6、教学难点:能用合理、清晰的语言阐述自己所发现的规律,学会用“重复的一组”来表达规律,并会创造规律。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本节课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从而进一步转向关注“人”的发展。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层次,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得进步。在本节课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体验规律、感悟规律、应用规律,同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节课首先要让学生能够从事物中发现简单的规律,然后能准确清楚的表述规律,最终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2)创设多元情景、发展多元智能。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发展潜能。我创设多元情景,如读规律、演规律,听规律,画规律,欣赏规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2、学法:《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方法的指导。

  (1)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设计了找规律圈一圈、创造规律摆一摆等操作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圈、摆、画,亲身感知、体验事物的排列规律,逐步发展其动手、观察及推理能力。

  (2)自主探究法。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素材、创设充分学*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3)对比归纳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学会归纳总结,同时锤炼学生表述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2、动手操作,探究规律

  3、激趣练*,应用规律

  4、联系生活,欣赏规律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力图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和思维特点,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方式。

  2、进行了数学活动的教学。学*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摆一摆、说一说,圈一圈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规律。

  3、数学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自编规律,把知识进一步的拓展,从而让学生再创造出不同规律来。

  4、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的最后,我把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和同学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我的整堂课中也存在着如时间紧张、学生表达不清晰等问题,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提出宝贵的建议,谢谢!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

  《买铅笔》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的第一课时。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了20以内的进位加,以及10以内加减法,初步感知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今后学生学*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

  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小白兔到袋鼠的文具商店买铅笔情景。主题图中已经出示了数学问题:“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我认为本课的主题图给出的数学问题太直接,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因此在教学时我把主题图进行了改进。把主题图中袋鼠提出的数学问题改为“有15支铅笔”这一条件,这样,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主题图,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再根据相应的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从教材提供的例题和练*分析,本课应是学*十几减9、8的退位减法。但我认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应该是相通。只要掌握了十几减9、8的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学生就会自然地迁移到所有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上来。因此,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作了调整,即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

  二、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买铅笔:教学目标有三大来源:一是来自学生的学*需求。即要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了解学*者的学*风格;二是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原理,怎样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生活情景中蕴涵的科学原理,并确定体验目标的要素构成与逻辑关联,怎样引导学生将学*成果运用于生活实际,并实现体验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统一,这是教师在制定目标是要重点考虑的。三是来自教材的学*素材。

  从确定教学目标角度而言,教材的价值及其研究重点在于:

  1、提供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

  2、确定教材所反映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同学生认识特点的结合点;

  3、确定教材所反映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同学生现实生活情景的结合点。“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知识技能,问题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个方面。

  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对目标制定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

  教学目标:

  1、以“十几减9”为切入点,在合作交流中学会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2、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并运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4、在小组合作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以及善于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学会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讨“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一)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二)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聊聊我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一)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利用好教材中的主题图正是培养学生上述能力的良好时机。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只有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逐步形成能力。因此,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教材第78页修改后的主题图。(如何修改我在教材分析中已经说过。)

  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主题图,从中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

  3、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我想,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观察、独立思考来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从而提出数学问题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才能充分暴露,主题图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二)根据问题,列出式子。

  学生经过10以内的加减法的学*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学*和长时间的培养,已经具备了根据数学问题列出式子的能力。因此学生根据“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这个问题,能很快的列出式子。

  (三)讨论15—9的算法。

  本环节的教学,我安排了4个小环节:

  1、独立思考15-9的算法。

  2、小组交流15-9的算法,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教师整理板书。

  4、尝试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为什么要安排4个小环节呢?我认为探究性学*必须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对15-9的理解也就不同,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去整理自己的思路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则,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组织能力差,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好好的想一想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有东西好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算法多样化”和“鼓励算法多样化”的要求。不同的算法展示了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教学中,学生探讨算法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经历一个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再创造的过程。这种探究式思考的价值远远大于遵循某种方法的思考价值。教学中,学生的计算方法各异,教师不急于评价某种方法的优劣,而是让学生介绍清楚各种方法的特点,引导学生“取其精华”,使算法多样化的过程成为一个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在教学中,安排小组交流环节,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提倡算法多样化,并非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计算方法;也并不是要求学生要生硬地去套出多种算法。“算法多样化”应是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新课标中所提及的算法多样化和优化,是指集体的多样化,个体的优化。也就是说要求全体学生尽可能地多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而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想到或掌握这些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行为,教师不能把全班同学所有的算法都优化成一个算法,这有违新课标的精神。因此,在全班交流环节,教师有意识的把学生汇报的算法板书出来,把算理大致相同的算法整理在一起,让学生在听与说、议与思的过程中学会算法,为以后的个体优化奠定基础。

  小组合作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难度比较大,学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如何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又是一大难题。我认为,小组合作的重点是要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合作学*提出了一些具体明确的学*任务。(见教案)

  (四)巩固算法

  这环节,我安排了3个层面的练*。

  第一层是基本练*。通过本题的练*,使学生巩固十几减9的算理,并迁移到十几减8、十几减7等20以内退位减法,使学生明确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是相通。

  第二层是解决问题,延伸算法。计算教学如果只重

  视计算技能的学*,往往比较枯燥。只有把计算教学至于问题解决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是有用的,是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会更感兴趣。同时,利用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使学生感捂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第三层是摘苹果游戏。

  游戏是底年级儿童最喜欢的课堂学*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乐中轻轻松松学知识,这不正是我们的追求。

  (五)回顾反思,总结评价。

  这节数学课你学地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醒同伴们注意什么?

  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以上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点认识,请各位同仁、专家批评指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基于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研读,结合本节课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我对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有如下认识:

  1、创造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2、为学生提供充分数学活动的机会,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3、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推理、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4、多方位、多元化评价学生。

  二、说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教学方法即,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三、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61页主题图及第62页例1,完成“做一做”及第63页练*十四第2题、第3题、第5题。

  2、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与10以内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不同,是以十为计数单位。教材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幅发新书的情境图,学生尝试提出数学问题。小精灵的提示语显示出让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相互交流,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理念。这样编排,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认识,为后面学*任意两个数相加、减打基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属于本单元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着重解决把相同数位的数相加。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经历在实际情景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学会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归结为10以内加减法,树立转化意识。

  (3)、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的意识,感受算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的算理、算法。

  四、说教法

  本着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我采用引导自学、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运用算法形成计算技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知识的应用阶段,我还采用自主探索来解决问题,形成技能。

  因为计算常给人的感觉是枯燥乏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借助发新书这一生动情境,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口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

  在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时,通过讨论、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显示不同算法,体现了《课标》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的理念。

  练*环节请学生帮忙摆筷子,参与开火车游戏,帮助家人买衣服,淡化“练”的痕迹,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五、说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借助发新书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愉快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看图)、想一想(想问题和算法)、数一数(数书)、说一说(说算理与算法)、摆一摆(摆小棒)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体验来学*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数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反思……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分与合》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本部分内容为以后学*5以内的加减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整个第三单元的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会学*的乐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目标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教材内容的安排,基于课程标准,制定学*目标如下:

  1、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4和5的组成,能够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

  2、经历探索与交流的过程,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根据学*目标,制定如下评价任务:

  1、通过动手操作、练*等形式完成对目标1的检测。

  2、通过口头提问、练*等形式完成对目标2的检测。

  接下来,对学*的重难点进行分析

  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直观地了解4、5的数的组成。

  学*难点: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设置多种问题情境来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学生可以经历“具体→抽象”的探索过程。所以我采用“谈话法、观察法、演示法、练*法”等教学方法,并且使用“数学课件、教具图”等直观教具。

  关于学法,新课程的最高理念为: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学生应该成为学*的主人,学生可以做到好学、乐学。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并且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方法。学生经历了探索、交流的过程,才能牢固掌握知识,提升技能。

  四、说学*过程

  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一、谈话引入

  二、探究新知.

  三、自主练*。

  四、本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出示课题,开始新课

  环节一:忆旧迎新 趣味导入

  出示课件,复*巩固。

  环节二:利用情境 探索新知

  1. 谈话导入

  孩子们,中秋节老师用四个苹果招待客人。

  你想知道老师是怎样用两个水果盘,分四个苹果的吗?……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数的分与合。(板书课题:分与合)

  2. 探索4的组成

  出示篮子和向日葵的教具,孩子们上台来分一分,摆一摆,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

  3.师生共同玩猜球游戏,探索3的组成。

  这样既可巩固有关数的分与合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4. 探索5的组成

  出示盘子和玉米的教具,孩子们上台分一分、摆一摆。

  5.直接给出2的分与合:2可以分成1和1,1和1可以合成2.

  环节三 自主练*

  1、大家看看这里有几个篮子几朵向日葵花啊?

  问题:把4朵向日葵放到两个筐里,怎样放?

  操作:谁来帮我摆一摆,看看会有几种情况。(叫学生上来动手操作)

  看一看与我们分的怎么样?(课件)

  2、开火车游戏。

  环节四 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总结:你今天都学*了什么?能不能回家跟你的爸爸妈妈说一说?

  以上是我的课堂教学预设,但是实际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还需要结合实际情景来教学。谢谢各位同仁的聆听。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掌握100以内数数及数的组成的基础了进行的,读数和写数是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概念的过程。每读、写一个数,都要应用数的组成、数位意义来进行,是以后学*数的大小比较、100以内数的计算的重要基础,教材的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让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会进行简单的估计与交流。

  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是本课的重点。

  3、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惯。

  三、教法和学法

  通过直观和操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借助教具、实物等的`演示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兴趣,增强感性认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观察、记忆、思维、想像、操作等的学*方法,***与学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活动中。

  四、教具准备:计数器等。

  五、说教学程序

  (一)、复*

  十个一是()。

  二十三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50里有()个十,一百里有()个十。

  (二)、新授

  1、教学例4、

  出示例4。

  (1)这里共有几枝铅笔?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你能在计数器上把它表示出来吗?

  (2)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边拨边说。

  (3)请学生在计数器的相应的位置上写出24,问:为什仏这么写?教师说明:写数时,要先写十位,再写个位,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是几,就写几,读数时,先读十位数,再读个位数,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

  (设计意图:由用铅笔表示数到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数,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会利用计数器正确读数、写数。)

  (4)、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42,同时写出读出42,问:42与24中的“2”、“4”的意义是否相同。

  (设计意图:通过42与24的对比,加深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

  2、教学例5、

  出示例5。

  (1)学生独立写数,相互读一读,听一听。

  (2)引导学生观察,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该怎么写呢?学生回答后强调: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应用“0”占位。)

  3、教学例6、

  出示例6。

  (1)让学生利用计数器进行满十进一拨珠练*。

  (2)问:一共有几捆小棒?几个十?10个十是多少?请学生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一百。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的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

  问:100怎么写??引导学生说。

  (3)观察数位表,说一说从有边起第一、二、三位各是什么数位?然后在书上填空。

  (4)让学生回头看例5、例6中自己写的数,读一读,想一想:写数和读数是从哪边开始的?引导学生概括出:读数和写数都应从高位起。

  (6)今天我们学*的是什么内容?(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

  1、第35页“做一做”。

  2、练*七4、8题。

  (四)、板书设计

  读数写数

  例4、

  例5、

  例6、

  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一课时前后。

  在小学阶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空间观念的数学知识。这个单元选取的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常见的、感兴趣的事物,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体验。教学时主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有关体验,结合对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已有的简单生活经验,认识前后。因此,在教学中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素材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对实际情境的观察中,认识物体前后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能力目标: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间的前后关系。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索精神,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前后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前后。

  教学难点:理解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最牢固的。我本着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与直观教学原则,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运用多媒体介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森林运动会这一场景,仿佛身临其境,便于学生充分地感知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同时,《标准》强调: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因而,我注重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方式,在观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体验前后的含义,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探索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

  5、4、3、2加几是在9加几和8、7、6加几的基础上设置的,经过前两节课的学*,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与前两节内容相关的小数加大数的式题,都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来计算,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完成这些计算。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凑十法,本节课的重点不再是研究怎样凑十,而是算法的多样化。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5、4、3、2加几的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利用9、8、7、6加几的计算方法学*5、4、6、2加几的迁移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和认真负责的品质.

  教学重点:

  使学生熟练掌握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悟出5、4、3、2加几的最好的计算方法就是交换加数的位置,想大数加小数.

  在设计本课时,依照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知识,同时注重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我的整节课设计,要体现以下设计意图: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主,合作交流。

  有关20以内进位加法,学生已经学过9、8、7、6加几,所以,整堂课我没有像前面那样教学怎样去凑十,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讨论、交流。在出示5+7=后,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再同桌说一说。这样,既创设了一个合作交流的氛围,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补充、完善,使每一个人都取长补短,同时也养成倾听别人说话的好*惯。

  2.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在开放自主的环境里,让学生的思维开阔和活跃起来。在探究新知环节5+7=教学后,我进行了算法统计和优化,明确:在计算时,只要计算准确,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就用哪种方法。在学*完例4后,我引导学生想:5加几、4加几、3加几、2加几的题还有哪些?并适时地给出两个提示,这样学生就能迅速、准确地想出来,比起老师直接给出20以内进位加法表记忆更深刻。

  3.尊重学生的'思维多样性,鼓励算法多样化。

  小学生的思维是灵活多样的。他们在课堂上时常会冒出许多智慧的火花,我们应给予保护,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在出示5+7=后,学生想出很多种方法,我适时引导,鼓励创新,提倡学生算法多样化。学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学*的兴趣变得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学*的主人。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0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42、43页《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课后的练*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说学法、教学过程以及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42、43页《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课后的“想想做做”练*题第1、2、3、4、5题。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位的含义,也便于以后在学*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口算以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时,为理解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做准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口算出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能力目标: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

  五、说教法

  愉快式教学

  互动式讨论

  研究式探索

  六、说学法

  ☆自主探究法

  ☆观察发现法

  ☆合作交流法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课本。

  八、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今天是3月7日,明天是什么节日呢?*时妈妈对我们好吗?明天是她们的节日,老师带你们去摘花,明天送给妈妈好不好呢?出示复*练*题(1、10以内数的加减法。2、数的组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了为妈妈准备节日礼物的教学情境,既复*了已学的知识,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学*新知识在情绪、知识等方面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小动物们也有礼物要送给妈妈呢!(呈现画面:小松鼠手中拿着3串冰糖葫芦,每串10个,在路上遇到了小狗,小狗的手中拿着2串冰糖葫芦,每串也是10个)。引导学生观察:有哪些小动物?它们手中拿着什么东西?

  1、提出问题

  小松鼠和小狗一共有多少个冰糖葫芦?(让学生试着独立去解决这些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班内交流

  计算30+20时你是怎样想的,结合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逐一板书:

  (1)十个十个地数。

  (2)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5个十是50。

  (3)因为3+2=5,所以30+20=50。

  ......

  那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3、试一试

  你能算出50-20等于多少吗?说说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借助小松鼠和小狗也为妈妈准备礼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说出冰糖葫芦的串数和每串的个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提出问题,使题目由“枯燥”的计算变成“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接着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让学生同桌讨论、小组交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说说有多少种算法,提倡算法多样的理念,启发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学*方法。我根据学生说出的不同方法,板书其中的三种方法,这样使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的信心。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夺取智慧珠。(呈现“想想做做”的第1题。)

  2、鸭子找妈妈。(结合画面)几个小鸭子路过鸭妈妈的家,发现4只鸭妈妈身上有数字40、50、70、80,可着急了,原来它们四家的孩子(小鸭的身上都有算式)跑到了一起,你能帮助小鸭子很快就找到它们的妈妈吗?(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3、过山车。(结合画面)我们玩过山车游戏吧!小朋友你们谁愿意当火车司机呢?(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

  4、小猫钓鱼。(结合画面)(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设计意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所以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去游乐场”的练*游戏,再次激发了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这样设计打破了由“枯燥”的计算变成了“直观、生动”的练*。这样既注重了基础,又拓展了知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这个环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让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所获得的学*方法及情感经验,既有助于老师获取学生学*效果的信息,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

  总之,这节课我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九、课后反思

  整节课优点

  1、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尝试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很自然的形成了算法多样的局面。

  2、及时板书学生说出的各种算法,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算法进行确认、理解和修正,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交流,并在“试一试”中进行算法的有效迁移,从而帮助学生明确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

  3、练*设计生动有趣,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应用情境中,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而且能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有效地提高了练*的质量和效果。

  不足之处: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上新课的环节怕时间不够,怕他们不会自己解决问题,所以没能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出更多的问题来进行讨论,今后要逐步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多样化。

  今后打算:我将不断学*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1

  一、集体备课的思路

  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重要性,初步培养统计的观念,并在初步学*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认识统计图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年级上册通过最喜欢的水果这一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简单问题并回答问题。

  《组织比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的第一课时,在教材中先后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组织比赛买气球调查你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三个活动,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鼓励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增长统计活动的经验。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继续学*有关的统计知识。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形式呈现数据;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与一年级上学期绘制的象形统计图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对统计图的分析中,学生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借助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发展统计观念。

  2、使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根据信息做出判断和决策。

  4、学会与人合作,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方法

  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的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落实课堂教学效果,展现真实的课堂教学,我本着以生为本,发展能力的原则,从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考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由奥运和福娃引入"组织什么比赛好呢",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从而明确,统计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强调自主,注重合作交流。小组活动中收集数据时,方法多种多样,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整理数据,在愉悦的动手中了解了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活动好,又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增强了合作意识。再根据统计图上的的信息做出决策:组织参与人数最多的那项活动才好,又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联系课堂实际设计练*,让学生在小组里统计得到奖励的福娃,要求学生分析统计结果,作出比较,切实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2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摘果子”一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学生学*减法的开始,学生对减法的含义体会不深。教材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及必要性。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我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目的为:

  知识目标、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减法含义;能正确列出并读出算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语言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言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体会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二、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观察操作,练*,讨论多种方法交进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摘果子”这一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减法含义。

  三、说学法

  学生本课中通过观察操作,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创境——探究”教学模式,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复*准备,创设情境

  l 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摘果子”这一情境。“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园,自然过子里的果子成熟了,兰兰提这篮子来摘果子。她请我们一起去,你们说好吗?那我们出发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渡到第二阶段。

  (二)探究新知,总结规律

  首先让学生看图观察,树上原来有几个果子?兰兰摘走几个?还剩几个?教师引导学生讲图意提问题,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问题能力,又为以后学*减法应用题打下基础。接着指名列式计算,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读算式,认识减号。为了加深对减法的理解,我问:“你是怎样知道

  还剩3个果子?为什么用减法算?”学生对减法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寻求不同解法。

  为使每个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建立在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同桌摆铅笔的小练*。一人说另一人摆。最后我引导学生: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与减法有关,你能举例说明吗?让学生找找身边的减法,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再进行小结质疑:兰兰见到同学们学得这样好高兴得忘了刚才我们学*了什么知识,谁能告诉她?如果没有问题进行第三街段。

  (三)巩固练*,形成技能

  练*是发展智力,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练*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练*题1看图填算式。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一步掌握。2算一算检查学生离开图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3到5题也是看图计算。其中4,5题答案会有不同的结果,只要学生解释合理,我都给予肯定。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我设计第6题是比较大小。这道题我采用同桌合作学*,让学生通过互相帮助合作解决困难,让他们每个人都产生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 因素。最后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游戏“摘果子”让孩子们在玩玩,笑笑,算算中结束本节课。

  (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

  一堂课的结束,要让学生明确所学的知识,建立知识网络。我问;“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这节课我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自主感受,协调发展。力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3

  教材分析

  《桌子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观察与测量》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桌子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就像剥豆荚,从皮剥到豆,不断明确的过程。

  学生分析

  学生年龄虽小,但都已经大略认识尺子(学生尺每个学生都见过),以他们的经验出发,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怎么使用(当然不一定很准确地使用,所具有的知识也未必全面),比如说,在完成课本第7页第2题“连一连”的题目中,有的学生就用尺子画线,他们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在裁纸活动中,有的学生没有剪刀,为了将纸撕齐,以尺子压纸边进行,也是取用了尺子的直,可见,学生对尺子并不陌生。当全班一起了解物体长度时,有个别学生最先试着用尺测量,就会带动其他学生效仿。一年级的学生都有模仿和好动的*惯,知道的学生会向不知道的同学甚至全班传授,公布结果;而不知道的学生会转身,回头,甚至下座位,问、看别人怎么做。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学中就要给他们时间,有要求、有目的地让他们表达自己,在争论与探索中获取知识。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聪明、积极,经常会出现一些教师始料不及之处,使得课前的设计会发生许多变化,不能按事先预计好的进行下去。所以,教师应面对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从他们的认识基础出发,主动学*。

  设计思路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比如说:学生在集体中具体认识尺子后,说明尺子上数字的作用;教师指明“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即是1厘米”,及时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巩固、肯定(或纠正)他们原有的看法,利用这点使他们做到举一反三。

  认识尺子之后,是练*巩固。由学生自己测量同一物体,出现不同答案时,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参与、思考。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此时,教师再以一句简练、切中要害的话总结或提示,就能顺利地达到让每个学生理解和牢记的效果,比起教师限制学生活动,先做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完成,要来得生动得多,积极得多。

  之后,教师从旁引导,走出关键的一步,其余交由学生尝试完成。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能对长度进行估测。

  3.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体会厘米的含义。

  4.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

  绘制放大的尺子图;制作幻灯直尺图,便于学生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准备各类尺子(米尺、钢卷尺、皮尺),拓宽学生认识尺子的知识面。

  教学流程

  一、引入。

  很自然地引入主题:我们来了解桌子有多长。

  板书课题:测量物体。

  二、讲授。

  1.估计: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在这里若出现大多数学生已经很熟练地说出×ד厘米”,在后面的学*中请学生留心找一找答案是什么?

  【这部分安排,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能力。】

  2.测量:在学生估计得数后,求证一下,(先避开用尺子,给个假设)如果不用尺子,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呢?展开讨论,再由各小组汇报用什么方法?(用文具盒、书、笔等。)测量的桌子是多长呢?(希望是几个文具盒长,几本书长……)多提问几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师: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

  总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所以,我们才会找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经过测量,你们认为统一的工具最好是什么呢?(引入尺子,并为介绍尺子做铺垫。)

  【旨在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3.认识尺子。

  (1)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以一句话“它们用在各自不同的地方”,结束对尺子种类的介绍。)而在我们的学*中,最常用的就是你们这种(从学生手中取过)学生尺。(同时,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

  (2)师:那么,请你们看看,常用的学生尺上有些什么呢?(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再汇报。这样可避免部分学生不观察或观察不仔细,漏掉东西。)

  生1:有数字。

  生2:有一些小线、小格。

  师:这是刻度线,小格就是由这些刻度线分出来的,你们仔细数一数,每一个数字和下一个数字之间,也就是最长的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个小格。(帮助学生认准尺子)

  生3:有字母cm。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激起其他学生关注。)

  教师再讲讲cm的含义——c和m合在一起,表示厘米的意思,说明“cm”和“厘米”可以互相替换,而且指出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教师在学生开始估测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解答。请学生说,我们的桌子单位是××厘米。

  (3)师:在尺子上找到“0”了吗?它在什么位置上表示什么意思?(生:尺子最左边,表示开始起点。)

  师提醒:量物时,一般从起点0刻度线量起。

  师:尺子上还有些数字是什么意思?( 引出厘米的长度。)请找到尺子上从“0~1”这一段,从0~1是几厘米?(从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出发。)

  学生先猜,再互相交流。

  师: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么0~1就是(生:“1厘米”)。

  在黑板直尺图上用彩色笔画出0~1之间是1厘米。

  以抢答形式,再让学生说一说,5~6、9~10、0~2、0~6之间分别是几厘米等问题。(缓解,调动情绪,及时给予表扬,对最难的问题答对者以奖励,激励大家多思考。)

  (4)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比划感

  受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什么东西是1厘米长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多给予肯定。)

  4.量物。

  (1)要求学生取出统一物体(学具中的大三角形),找到长边(正好整数),小组讨论试着量,再汇报。面对结果不统一时,大家讨论原因,说明最好从0刻度量起。并找一人上台演示,在学生演示过程中,教师跟着演示一步步说明要求: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再量这个大三角形(等腰)的一个短边,不够整数,全班交流该读作多少。

  师:离哪个刻度线比较*,就是大约几厘米。

  三、练*。

  铅笔长( )厘米。

  2.打开书看第15页第3题,判断谁量得对。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出错误原因。指出从一个整刻度到另一个整刻度测量也是对的。

  3.小组活动,完成第15页第1题,先估计,再测量。

  四、总结。

  师:学完这一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通过学*这一节课,知道了我的课桌有多长,用尺子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有厘米,厘米也可以cm表示,测量时,要从0刻度开始,也可以从整刻度开始,1厘米有多长,等等。

  课后反思

  上完课发现,学生已有的基础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致使原先设计好的课无法正常进行下去,课上虽也根据突**况灵活变动了,但因种种原因,变动后课堂把握不是很成功,许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能激活课堂气氛的构想没能淋漓尽致发挥作用。面对突发事件,课堂的驾驭能力还要提高,备课时也要多方面思考周全,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第一课时《认识图形》。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四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教才进行简单的分析,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内容。《认识图行》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他们的特征、周长,还有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4、评价目标: 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状况,激励学生的学*热情,也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会辨认这四种图形;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体会面在体上。

  说教法、学法 教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四维目标呢?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针对这种情况,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有几瓶牛奶》。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学法、教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第三节第一课时P79页和P80页相关练*。

  《二》、教材分析

  我对本课教学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几瓶牛奶”的情景活动。“有几瓶牛奶”是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初步进行加法的计算方法,是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也是今后学生学*100以内数的加减的基础前提,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笑笑有两盒牛奶,一盒是9瓶,另一盒是5瓶的相关信息,主题图中已经说明了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牛奶?

  教材共分三次活动进行,第一次活动是根据生活情境的观察进行思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列出加法算式,第二次活动,呈现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思考方法,例如通过摆小棒探索“9+5”进行加法的多种方法,特别是“凑成十”时,可以拆5凑9,也可以拆9凑5,“凑成十”的方法,第三次活动通过“圈一圈,算一算”两道加法算式,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或你喜欢方式来进行加法的算式计算,使学生练*参与面广,有利于学好这部分的知识。

  《三》、确定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简便性。

  2、能力目标: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理解和掌握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9加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学*的好*惯。

  3、情感目标: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与同学合作,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凑十法”,能够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正确表达“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与思维过程。

  二、说学情

  我班有65人,经过两个多月的常规培养和学*之后,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学**惯,有合作学*的意识,*段主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并且通过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在一定的基础上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没有系统的学*过,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学*了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后,我对这节课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过独立的思考,探索,动

  手,互相交流的算法,体会多样性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儿童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感知生动表象以及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的面前,从而使其亲自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的乐趣。在设计教学时,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儿童认识规律设置了“探索研究”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以下教学策略,较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策略。

  学法:自主探索,与同桌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的认识,我的教学思路是:老师的“教”体现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引导发现”;学生的“学”体现在尽量独立的进行“摆、算、说”的尝试。在尝试中创造出“凑十法”在尝试中发现9加几的速算规律。因此,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尝试、发现法”就是在尝试中有发现的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设计

  (一)、教学准备

  1﹑计数器,小棒

  2﹑自制课件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米奇)你们认识它吗?

  今天米奇就来到我们课上和我们一起学*。

  2﹑游戏。(坐碰碰车,相碰的做加法)

  下面米奇请同桌的小朋友

  做个凑十的游戏?

  你是1,我是9,我们都是好朋友。

  你是2,我是8,团结起来力量大。

  你是3,我是7,我们从小爱学*。

  你是4,我是6,说话老实不吹牛。

  你是5,我是5,两数凑十不马虎。

  我设计学生喜爱的游戏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表达和参与的热情。通过“对口令”游戏复*10的组成,不但激发了学生学*兴趣,又为学*“凑十”法做好铺垫。

  3、自主尝试,探索算法

  (1)谈话引入

  (师谈话,淘气的妈妈给淘气买了两盒牛奶,一盒有9瓶,一盒有5瓶,可是淘气的妈妈就要求他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瓶?数对了才能喝,这下可难住了淘气,小朋友你能帮一帮淘气数一数吗?

  根据妈妈的谈话的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出发点,用贴*学*生活情境展开探索,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感受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表达和参与的热情。

  师:淘气不知道两个盒子里有几瓶牛奶,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瓶,怎样解决?(师:到底有多少瓶牛奶呢?请自己动先脑想一想?如果需要,可以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或

  借助学生学具想一想算一算,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使学生的直观感知进一步深化,了解学生学*的情况)

  (2)探索算法

  四人小组,学*研究,交流方法

  师:你一定想出了自己的好方法,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吗?下面小组长组织,先在组内商量计算的方法,再选出代表一会儿在全班交流。(学生在组内讨论的时候,可以选一名或几名代表,我深入到小组中,及时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的讨论。) (3)全班交流成果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讨论的情景?你能试着说一说吗?

  生1:我是用小棒一个一个的数出来的1、2、3、4······14瓶,一共14瓶。

  师:这样的方法你觉得对吗?谁要补充?

  生2:我用的是加法9+5,把9凑成10,先从5瓶里拿出1瓶和9瓶放在一起是10瓶,再加4瓶,10+4=14。

  师:真了不起!这种方法你喜欢吗?

  板书

  (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

  生3:我也用加法,9+5,把5凑成10,从9里拿出5和5放在一起是10瓶,再加4瓶,10+4=14。

  板书

  (看小数,分大数,凑成十,加剩数)

  生4:我是这样算的把9看成10,把加的结果减去1。师:同学们真行!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5:我和大家都不一样,是用计数器算出来的,

  先在个位上拔9颗珠子,再在个位上拔5颗珠子,把个位上的10颗珠子表示在十位上,应在十位上拔1颗珠子,去掉个位上的10颗,个位上剩下4颗珠,也就是1个十和4个一,和起来是14。即是9+5=14。

  (以上五种方法都可以计算9加几,相对来说就是“9”添“1”凑成10,再用10和剩下的数相加计算起来比较简便。在情景教学中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有着不同的算法,展示了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

  师小结: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在教学中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同学们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这里达到个性优化。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圈一圈,算一算

  课本P79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说一说或摆一摆计算出得数,然后再汇报交流。(学生在圈的时候,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如拆大数或小数等。对学*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通过实物操作帮助理解问题。)

  (2)课本P80页第1题,第2题。

  (学生看图理解意图,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集中交流订正,从小就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样能准确检测出学生在课堂的学*效果。)

  本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检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这节课我为了巩固新知,深化思维,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设计如上练*,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力求面向全体学生。

  5、畅谈收获,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学*,你都有什么收获?我们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值得我们学*,老师相信你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努力,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更大的收获。

  首先让学生畅谈收获,然后教师总结评价,提出希望,最后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关于9加几的问题。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再一次向学生渗透生活中有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好*惯。这样,通过梳理,归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节课的安排善始善终。

  6、数学游戏

  搭积木(9加几)

  (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最喜欢的课堂学*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轻轻松松学知识,这不正是我们的追求。于是此环节我设计了游戏。)

  师:小淘气知道同学们这么爱动脑筋,很愿意和大家交朋友,我们看看,他会带领我们到哪里去呢? (出示摆一摆、算一算,小朋友们在公园游乐场的一角玩搭积木的游戏课件。)师:我们也像公园里的小朋友那样玩一玩、做一做吧。学生争先恐后地来玩这种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练了9+?的进位加法,并在算题的过程中练*了自己最熟练的有关加法的计算方法,达到练*和强化的目的。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方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摆一摆,算一算9+?,加深对计算算理的理解。再次用游戏来激发学生,小朋友们都很乐意帮助,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和运用多种算法。

  7、课外作业(购买食品)

  师:小淘气和大家一起逛了一会儿公园,他想请大家一起到公园的小店里吃点东西,你能帮他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吗? (出示课件:食品的价钱如下,糖果6元、面包3元、果汁4元、汉堡8元、巧克力7元、鸡腿9元、可乐5元。) (1)帮小淘气选择一个鸡腿和另一种食品并计算价钱。(学生选择后练*9加几的计算。) (2)自己任意选择两种食品并算出价钱。

  (学生自主选择进行任意两个数的计算。) (练*题设计生动、有趣,在愉悦的气氛中,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又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购买食品这一练*的设计,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五、板书设计:由于学生思维活跃、聪明、积极,经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之处,所以对本课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的,让学生从自身的认识基础出发,主动学*。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3)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认识图形.一》是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过程,掌握知识。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3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袋子,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二)、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3、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游戏:猜一猜

  学生闭上眼,摸一摸老师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四)、游戏

  1、看一看

  2、摸一摸

  3、猜一猜

  板书:

  认识图形:

  正方形 长方形 圆柱 球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为加减法及其应用、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四、说教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棒模型、计数器模型

  2、学具: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六、说教学设计

  1、进入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开课时以谈话导入新课“小朋友们知道早上喝什么最有益健康吗?”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能够想到牛奶,进而再进一步创设情境,教师接着说:“老师也很喜欢喝牛奶,而且老师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教师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出示情境图后,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观察情境图,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加减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牛奶。”在这里,*惯培养点体现的是搜集信息*惯的培养。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你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体现质疑问难*惯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又有前面学*的基础,能够提出“一共有几瓶牛奶?”这样的加法问题。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新知

  为了能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同时帮助后进学生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设计了简单的复*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提出“求‘一共’就是求什么?”,学生回答“求‘一共’就是求总数。”,进而教师提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的要求,学生在10以内加减法及其解决问题的学*的基础上列数学算式“9+5=”。为了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教师追问“还可以怎样解决?”,学生列式“5+9=”。在这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只列数学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算法探究,但是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直接口算得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9+5=14,这时教师就可以质疑:“你是怎样算的?”但是并不需要学生在这时给出答案,而是组织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等会我们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师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在这里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算式转化成实物,在学生的脑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同时,为后面的“凑十法”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学生就用手中的小棒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活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到黑板用小棒模型进行演示,边讲边摆小棒,“我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这样可以让其他学生清楚地看到计算的过程,并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培养学生的倾听*惯。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这样的汇报只要一个,两个就可以了,不用演示,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但要及时的止住学生类似的'想法,以免浪费时间。教师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班级中会有少数学生想到用“凑十法”计算,学生汇报时同样到黑板演示,“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我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1加9等于10,再加上4根小棒就是14根小棒,所以9+5=14。”学生汇报后,教师要进行质疑“你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给9?”学生会回答,“因为9根小棒加上1根小棒就是10根小棒。”这时学生可能用语言解释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帮助,告诉学生凑成10之后,剩下几根小棒再和10相加就是十几,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凑十法”,并理解“凑十法”的简便之处。然后讲解“这种先将一个加数凑成十再进行计算的计算方法叫做‘凑十法’。”同时板书。然后教师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

  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

  9+3=;7+9=。

  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回到解决问题中,针对算式9+5=,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然后教师介绍第三种方法:拨计数器。教师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计数器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3、巩固练*,解决问题

  练*第一题是“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可以先演示第一小题,然后在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反馈,说算法。

  练*第二题是解决问题“一共有几条鱼”。此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先审题,说清楚图的意思,求什么,培养学生的审题*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讲解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4、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展示本课学生解决的数学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能够从算式中找到相同点“这些算式都是9加几的算式。”此时教师板书副标题,《9加几的进位加法》。之后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总结计算方法。

  最后,“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11减几是小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中的一节,内容包括准备题、例1到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11减几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学*有关11减几的计算方法, 并能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 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

  4、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体验到成功解决 数学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点:

  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交流中培养学 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教学难点:

  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分析问题的思路,掌握11减几的计算方法。

  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

  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过程:

  在引入新课的时候应用学生以往学过的知识设置问题,让学生知道用17-5的方法计算11-5是不行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让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算法,再交流得出计算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对比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比较、分析,从而优化自己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练*过程中应用添圆列算式以及摘苹果游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学*热情,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达到巩固新知的作用。

  最后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等方面作全面的总结。

  我采用的复*题是和新课密切相关的,几加几等于11、11减1再减几、用10减几再加1,这些都是新课要用到内容。在引入新课的时候我采用问题引入法,从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入手,让学生知道用以前的方法,也就是从散的里面减不够,设置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集体备课的思路

  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重要性,初步培养统计的观念,并在初步学*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认识统计图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年级上册通过最喜欢的水果这一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简单问题并回答问题。

  《组织比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的第一课时,在教材中先后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组织比赛买气球调查你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三个活动,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鼓励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增长统计活动的经验。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继续学*有关的统计知识。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形式呈现数据;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与一年级上学期绘制的象形统计图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对统计图的分析中,学生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借助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发展统计观念。

  2、使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根据信息做出判断和决策。

  4、学会与人合作,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方法

  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的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落实课堂教学效果,展现真实的课堂教学,我本着以生为本,发展能力的原则,从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考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由奥运和福娃引入"组织什么比赛好呢",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从而明确,统计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强调自主,注重合作交流。小组活动中收集数据时,方法多种多样,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整理数据,在愉悦的动手中了解了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活动好,又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增强了合作意识。再根据统计图上的的信息做出决策:组织参与人数最多的那项活动才好,又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联系课堂实际设计练*,让学生在小组里统计得到奖励的福娃,要求学生分析统计结果,作出比较,切实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

  1.教材说明

  教材将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加法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把两个数“合起来”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并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同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应用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教材分为四个板块:第一块为加法的初步认识,主题图是一个变化过程,让学生在此变化中理解加法的含义,就是表示“合起来”,在教材中的主题图里渗透了三个具体问题的含义,都可以用1+2=3这个算式来表示,渗透了不同的含义的事情可用一个抽象的'算式来表达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抽象的作用及数学的简洁美。接着,教材安排了一个变化的情境图,小丑合气球,来进一步直观形象地表达、说明加法的含义,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图意,明确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说出加法算式,从而来帮助学生对加法的含义有更深一层的理解;第二块“做一做”是一个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学具的活动,如摆一个圆片,再摆一个,一共是几个?摆两个圆片,再摆两个,一共是几个?让学生在操作中巩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并能说出加法算式;第三块为1—5的加法,在学生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及各数的组成,并初步知道加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块根据儿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初步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通过三个小朋友计算4+1=?的思考过程,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计算的过程,尊重学生的想法,同时,引导学生使其初步认识到应用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第四块教材安排了“做一做”练*。通过学生自己看图计算3+2=5和2+3=5,3+1=4和1+3=4两组算式,来进一步巩固算理和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2.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加法含义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在进行加法教学前,学生已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能够自觉的运用加法进行计算,但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加法进行计算以及我们是如何用加法进行计算的。因此,再进行加法的教学时,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的同时感知用数的组成计算的简便。将他们对加法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其次,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也着重培养学生发展其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与同伴交流的乐趣,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惯。

  3.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并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惯。

  (4)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4.教学重点

  (1)知道加法的含义

  (2)激励学生说出自己计算4+1=5的过程

  5.教学难点

  (1)知道加法的含义

  (2)使学生会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课时的教学核心内容是学会10的加减法,在分苹果的活动中,使学生体会10的加减法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知识目标:

  1.学会10的加减法.

  2.通过游戏学会凑10法.

  (三)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四).教学重点:

  10的加减法

  (五).教学难点:

  体会10的加减法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学过程

  一.复*(展示课件1)

  二.新授

  1.导入.(出示情景图,展示课件2)

  今天老师请你们帮个忙,把这堆苹果分成两堆,每堆有几个 你有几种分法 (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每个人用10根小棒试着分一分)

  2. 建立模型,体会10的加减法.

  (1)全班交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9个一堆,1个一堆,可以列式:9+1=10,1+9=10

  8个一堆,2个一堆,可以列式:8+2=10,2+8=10

  7个一堆,3个一堆,可以列式:7+3=10,3+7=10

  ...

  最后总结出几加几得10的所有算式,让学生自己吧算式整理排列好,并问:哪种排列方法好 并说出理由.

  1+9=10 2+8=10 3+7=10

  4+6=10 5+5=10 6+4=10

  7+3=10 8+2=10 9+1=10

  让学生看算式,找一找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1)使学生初步感知:在总量10不变的前提下,一部分量依次增加,另一部分量就依次减少

  (2)出示表格,问这个表格怎么填(只要表格中上下两个数相加等于10就行)

  通过填空体会10减几得几的减法.

  10减1得9,10减2得几 10减3得几 ......

  让学生独立填一填,从而总结出10减几得几的规律.

  10-9=1 10-2=8 10-3=7

  10-4=6 10-5=5 10-6=4

  10-7=3 10-8=2 10-9=1

  (3)数学游戏——数字划拳游戏(同位同学相互做,比如说:一个同学出2根手指,让对方同学出8组成10)

  三.巩固练*

  完成练一练第1,2,3,4题.(展示课件4)

  练一练

  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

  连一连.

  练一练

  10-3=

  5+4=

  10-5=

  2+8=

  8-2=

  10-7=

  10-4=

  10-6=

  3+7=

  4+6=

  9-3=

  0+10=

  四.说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象.声音.文字于一体,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更形象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我在教学中就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情景图的展示,作业的设计就充分利用了这点.

  2. 情景展示与实物演示法

  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学*新的知识,另外通过数小棒这些真实的实物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加深了他们的记忆,也在游戏中学*了新的知识.

  五.说学法

  1.自主学*

  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同时,要培养他们自主学*的学* *惯,让他们独立思考,独自发现规律,不能由老师全权代替.

  2.合作互动学*

  合作互动学*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合作互动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积极主动,易于合作.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

  我说课的内容是京版教材第一册第九单元的学看钟表,由于水*有限,在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指导思想我依据以下两点:

  1、建构主义观强调知识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的,因此要强调学生的自身感悟和探究;

  2、《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应该选择现实生活素材进行教学;

  根据以上的具体要求,本次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已有认知和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和动手实践认识钟表,通过对比观察会看钟表的整时和半时,感悟钟表指针指向的道理,体会钟表在生活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学看钟表》是北京市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也是小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关于时间的知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首先认识钟面,通过观察知道钟面上有1—12个数字,是怎样排列的;认识时针和分针。其次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几时半”时刻的方法,能正确读出这样的时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时间和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把数学知识的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向学生进行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教育。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有许多关于时间的信息: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吃饭、休息的时间、……况且大多数孩子在家庭、幼儿园已经了解了一些看钟表的方法,应该说许多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认识钟表”的知识经验。在上课前我也做了一些调查:

  1、首先我找几名学生做了课前访谈,我拿着钟表分别问了整时和半时,有80%的学生都能正确的说出整时,但只有40%的学生能正确的说出半时,当我在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时,也仅有一两个学生能准确的说清楚认识钟表的方法。

  2、我在班中做了调查问卷。

  问卷表明,有91.5%的学生能够正确的分清分针、时针。85%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整时,但一些学生在书写上还有问题,有71.4%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半时,并且只有25.7%的学生能够正确的画出半时,可见,学生对钟表的认识还是粗浅的、感性的,不能真正掌握认识钟表的方法。而且多数学生表达时间的方式为几点、几点半。

  为此,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认知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各种生动的具体活动中学看钟表。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在观察比较,总结归纳出认读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区分时针与分针。

  2.经历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3.感受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会区分时针与分针,认读整时和半时。

  教学难点:

  认读半时,掌握认读方法。

  教学环节: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好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仔细听。猜猜他是谁?

  2、师:对了,答案就是钟表。生活中它有什么用啊?钟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他可以告诉我们几点上学,叫我们起床,你会看钟表吗?如果自己学会了看钟表,那该多方便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看钟表。

  【设计意图:从谜语导入,激起学生兴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时间的联系,从而揭示认识钟表的重要性,让学生产生认知需求。】

  二、自主感知钟面

  1、钟表王国的兄弟姐妹可多了,你都见过哪些种类的钟表?你们想去钟表大世界看看吗?(出示图片)

  2、师:快拿出你们的钟表,仔细观察,钟表面上,都有些什么?

  生:数字、指针、格

  3、我们认识了时针和分针,你知道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是朝哪个方向走的吗?(用手指比划一下)像这样顺着表针走的方向叫顺时针方向。引导学生发现时针比分针走的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它们不停地在钟面上走着,随时告诉我们是什么时间了,该去做什么事了。

  【设计意图:通过对钟面详细的观察,让学生明白两根针是如何按数字的方向走的,学生有了对顺时针方向的认识,头脑中有了表针走动的表象,在认半时的时候,学生自己就知道分针走过了7,是7时半,还没有到8不能是8时半。这样就分散认半时时的难点。】

  三、动一动,认识整时

  其实,小钟表不仅能帮小猴解决问题,我们在学校一天的学*和生活也离不开它。

  1、老师也用时间记录了的一我们同学的一天,你知道这是几时吗?

  为什么是8时呢?(几名学生说)(贴图)

  对了,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我们还可以把这个时间记录下来,先写数8,再写一个时间的.时,读作8时。(板书:8时)

  谁来完整的说说,8时我们在干什么?

  2、时间滴答滴答向前走,转眼间,同学们上第二节课了,谁能完整的说说,现在是几时?你们在干什么?(出示图片和钟表)

  快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分针和时针各指向几,就是9时?

  3、时间过的真快,两节课结束了,同学们的大脑该放松一下了。10时是我们上课间操的时间,你知道,分针和时针该指向几吗?(出示图片)

  生说

  对,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就是10时。(出示钟表)

  4、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3个整时的时刻,快来观察一下,这三个钟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出示三个钟面)

  几名生回答: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指向9就是9时,指向10就是10时。(圈出分针,出示时间)

  你们找到认识整时的方法了吗?

  对,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出示重点字)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用课件出示3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3个钟面的分针都指向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培养学生进行思维的梳理,使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观察、概括、抽象、归纳等思维活动,突出培养学生对数学规律的发现和概括。】

  5、拿出你的小钟表,播出一个你喜欢的整时,和同桌说一说,

  6、刚才我们一起找出了认识整时的方法,此时,我们在干什么呢?(出示午餐图片)你认识这个时间吗?快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对,这个时刻就是12时整,他比较特殊,当分针和时针重合在一起,都指向12,这个时候就是12时整。你记住他了吗?

  四、动一动,认识半时

  1、吃完午餐后,同学们该午休了,从12时到1时,经过一个小时的午休,同学们该进行下午的学*了,下午第一节课的时间是几时呢,快来看看吧,你认识这个时刻吗?(出示图片钟表贴图)

  生说,1时半或2时半,

  2、到底是几时半呢?我们一起看一看!

  3、请你仔细观察,从1时到1时半,时针和分针是怎样变化的?(出示动态指针)

  生说变化:时针走到1和2之间,我们也可以说刚刚经过1,没到2.

  分针从12走到了6,我们也可以说,走过了6大格

  4、所以,当时针刚刚经过1没到2,分针指向6,这个时刻就是1时半。(圈出1、2,分针闪动)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钟表动态演示从1时到1时半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半时的表象认识。有效的避免了学生错把1时半认成2时半的发生。】

  5、我们结束了一天的学校生活,回到了家里,大家是怎么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的,一起到西西家看看吧。

  6、这是几时半,小伟在做什么?(出示图片和钟表)

  真聪明,这是5时半,西西在做......

  请你仔细观察,另外两幅图中,西西什么时间在做什么?(6时半看动画片,8时半睡觉)

  7、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三个半时的钟面,有了学*整时的经验,你们一定能够很快找到认识半时的方法。快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吧。(出示三个钟面)

  几个生说:这三时钟的分针都指向6,时针刚刚经过5,没到6,就是5时半......(圈出5、6、8)

  8、怎样认识半时呢?

  生说

  对了,分针指向6,时针刚刚经过几,就是几时半。(出示重点字)你也来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次的对比观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整时和半时的表针指向特点。有利于学生更加熟练的辨认整时和半时。】

  9、播钟。拿出你的小钟表,拨一个你喜欢的半时,考考你的同桌。

  五、情节引入电子钟表

  1、经过了一夜的休息,西西自己起床了,没用妈妈叫,原来他有了自己的新手表,你见过这种时间表示方法吗?(出示起床图片,电子表)

  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是电子计时法,你知道这是几时吗?

  2、你在哪还见过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老师也带来了几个电子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认识他们吗?一起来看看这都是什么时间?(出示电子表)

  生:第一个钟面上,是12时

  怎样用电子计时法来表示这个时刻呢,先写12,再写两个竖着的圆点,最后再写两个0。读作12时。

  3、第二个钟表是几时啊?生:6时半

  你知道如何用电子计时法表示它吗?

  生:先写6,再写两个圆点,再写3和0

  4、相信你也能用电子计时法表示出黑板上的时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应该如何表示,找两个同学到黑板上写。

  六、拓展知识

  现在有各种这样的钟表帮助我们表示时间,那你知道古时候人们如何表示时间吗?想不想看看。(出示图片并介绍)古时候的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发明了很多表示时间的方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课后继续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古代计时方法,丰富知识,激发兴趣】

  七、总结回顾

  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我们一起渡过了40分钟的时间,真快呀!同学们,时间就是这样,很快过去而且不会再回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时间非常宝贵,我们要好好利用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一、经过和大家一起学*,小猴已经会看钟表了,为了表示对大家的感谢,小猴邀请大家一起参加智力大闯关游戏。

  1、第一关,连线(练*卷子4个表面)

  钟表图:6时9时半3时3时半

  选项:3时半6:00 9时半3:00

  分别说一遍确定方法。

  第三个和第四个钟面上你是怎么知道哪个是3时和哪个是3时半的?

  2、第二关,照样子写一些(卷子3个表面)

  请你将钟面上的时间用两个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

  例子:9点9时11点的4点半的

  9:00

  二、回家后制作一张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让你的星期天更加有充实。

  【本节课的设计特点】

  (一)在动态中认识钟表。

  学生伸出手指跟着钟表的指针顺时针转动,边走边数,体会顺时针方向。

  教师利用钟表动态演示从1时到1时半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半时的表象认识。

  有效的避免了学生错把1时半认成2时半的发生。

  (二)在对比中学看钟表。

  第一次对比:凸显整时表针指向特征,有利于学生准确熟练的辨认整时。

  第二次对比:区别整时、半时。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熟练的辨认整时和半时。

  第三次对比:凸显半时表针指向特征,有利于学生准确熟练的辨认半时。

  (三)、本节课以情境以及联系学生的一天生活等活动,贴*学生生活实际,同时把对时间的认识融入到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在交流中巩固对钟表的认识。

  教师的提问,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出现意见的分歧,让他们自己说说为什么,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学生一步步对钟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对比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 教材分析

  教材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分别安排了两部分内容,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教材第38页就是单一标准的分类教学内容,教材在设计单一标准的分类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没有提出过高要求;教材第39页就是不同标准的分类教学内容,在已经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后,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兴和灵活性,同时,各种能力得到提高,让他们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

  二、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能够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对事物进行分类,但还未能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个别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进行分类。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单一标准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不同标准的分类在学生已经学会了分类的基本方法后,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三、 教学目标

  1. 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 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 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四、 教学重点:

  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体验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五、 教学难点:

  体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过程,掌握知识。

  二、了解学生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6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共同探究;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一、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二、营造好学*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三、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蓝猫,我先出示漂亮的蓝猫图片,然后说:小朋友,今天聪明的蓝猫来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咱们每个组的桌上都有一个袋子,这是蓝猫给大家的'礼物,看一看是些什么?蓝猫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这里用蓝猫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题,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小组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小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认识立体图形》:经过上面的活动,学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经验,这时教师揭示概念,出示一般模型,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抽象化。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亲自去摸一摸,可以加深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和同学的交流有利于丰富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以上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教师以一句“蓝猫放映的时间到了”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投影屏幕上来。通过幻灯片,从一个个实物图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一般模型图。

  前面的两次小组活动,以实物和模型为研究对象,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再过渡到模型图,逐渐抽象,为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两人游戏:猜一猜

  一人闭上眼,摸一摸别人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这一组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安排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四)、游戏中体验特征

  1、推一推

  2、搭一搭

  3、摸一摸

  用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对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更丰富的体验,并能培养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0

  学生在学*这部分知识之前学*了比较,并且已经接触了减法,是总数减部分数等于另一部分,和这节课的减法意义有所不同,而且“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这样的数学语言学生叙述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节课重点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根据情境让学生从图上发现信息,再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接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不当之处老师做以引导。在巩固练*的.过程中我选择了同桌合作的方式,循序渐进,从摆图形到用语言叙述“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再到列算式解答,这是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一个形成过程,这样可以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所以上课中间安排了“唱首歌轻松一下”的活动。为了巩固新知识我安排了“考考你”,一是出示题目巩固练*,二是拍手游戏,使学生参与活动面更广。最后把直观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也是分层教学的一个体验,由实物抽象为数字的比较,可以找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一次比赛,检验他们的学*效果,并且使他们有一定的提高。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

  大家好!

  一、说教材、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加减法(一)第八课时《分苹果》。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含义,对加法交换律有一定认识并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同时,本课10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后续学*20以内加减法应用以及100以内加减法应用的基础知识,需要每一个学生切实掌握。

  教材编写首先通过分苹果为学生积累对10的加减法的感性认识奠定基础,教材创设丰富多彩的练*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与合的意识。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十分重要,让学生将每次的分配过程用数据记录下来,从而引入10的各种分配方法。接下来通过练一练中连一连以及口算进一步巩固掌握10的加减法。爬台阶、说一说,填一填等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开阔思维自主探索,结合教师的引导,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对运算学*的兴趣、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方式及运用数**算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说学生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他们对新知识有很高的学*兴趣和热情,但年龄小,认识与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直观实物操作与言语解说引导相结合,采用多种练*方式,设计不同层次教学*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激发兴趣巩固所学,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简单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学生们通过本章节前几节课程的学*和练*,已经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体会到加法的交换律,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以及一定的运算思维方法,教学时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教学目标

  1. 在分苹果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

  2. 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3. 发展有条理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3637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第八课时,所呈现的内容是学生学*8和9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练*课,本节课是利用可爱的企鹅这一学生熟悉的有趣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有关加减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进一步巩固8和9的加减法。由于图中第一次呈现大括号的形式,所以教学中需要教师作适当地讲解,对图中每个符号的出现,都应让他们清清楚楚,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理解图中的大括号、问号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

  义的理解。

  2、巩固8和9的加减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计算;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3、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大括号、问号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看图正确理解数量关系,准确熟练地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五)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具图片、小棒等。

  二、说学生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大部分学生对猜谜语、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兴趣。经过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学生的听课*惯正在逐步的`得到规范,有了初步的数感和问题意识,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很欠缺,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训练。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情境教学法。

  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使数学由抽象变具体,激活学生的学*思维。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去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由于本课第一次出现大括号和问号,学生理解其意义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喜爱的小动物企鹅在冰山上玩耍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用数学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第一课时《认识图形》。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四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教才进行简单的分析,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内容。《认识图行》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他们的特征、周长,还有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4、评价目标: 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状况,激励学生的学*热情,也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会辨认这四种图形;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体会面在体上。

  说教法、学法 教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四维目标呢?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针对这种情况,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数学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乐学、爱学。

  本课按运动会的开幕→比赛→发奖→回家四个环节,用主持人“机灵狗”串成活动情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出“看开幕表演发现图形”、“看比赛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赛结束制作奖杯”、“运动员回家估算乘车问题”等四大环节,让学生自始自终置身于运动会情境中,积极而又自然的参与每个环节的学*,真正的感受生活,体验数学。

  二、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与竞争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既能为学生提供参与交流的学*空间与*台,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本课的教学,我安排了两次合作学*,第一次是“生生互评”,让学生在解决了运动场上的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互相评价;第二次是“利用图形制作奖杯”,根据各种图形,团队先设计构思出奖杯,然后分工贴奖杯。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参与面大,考虑问题策略多样化,合作学*促进了学生更加生动活泼的参与学*。

  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生活“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本课教学的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渗透着生活问题数学化。如运动会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用它来作为知识的切入点,学生就会感到数学知识就在他们身边;如“乘车问题”,生活中经常遇到,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一问题,他不仅会觉得有趣,而且会有成功感。这些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

  四、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的自**交给学生。

  在引导学生观看小动物的比赛时,通过情境的再次创设学生争先恐后提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独立解决,在汇报交流时采用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的自信心,又充分挖掘了每个学生的潜能。

  本节课借助了多媒体的声、色、光、动画等视听媒体优势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培养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欣赏美的能力。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看整时

  教学难点:整时时针、分针所在的位置

  教学具准备:实物钟、模型钟,实物展示及相关多媒体课件,头饰。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嘀嗒……)

  再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闹钟声……)

  2.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离不开钟表,钟表有着各种不同的形状,(圆的、方的、扇形的……)钟面上还有丰富的知识,你们想知道吗?

  二、整合问题:

  1.说一说,关于钟表,你都知道哪些知识内容?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钟表。

  三、解决问题:

  1.自主学*,解决问题

  学生拿出学具钟,说说在钟面上你都看见了什么?

  2.合作学*,解决问题

  同桌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名汇报)

  3.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1)时针、分针、12个数(数一数)12个大格、一些小格(秒针)

  (2)师拨动按钮,生说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顺时针)

  四、总结归纳

  1.认识整时

  (1)师:听闹钟又响了,文文还在睡懒觉呢。(出示情境图)

  快告诉文文,现在是什么时刻了,再睡下去,她会迟到的。

  (纠正7点说成7时)

  (2)师:再说说这些是什么时刻?(出示图片)8时、3时、6时

  生观察这些钟面上的.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

  生汇报: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整时的常用方法8时、3时、6时(文字表示法)

  (4)整时的另一种表示法:8:00 3:00 6:00

  你见过这种时间吗?在哪见过?(电子表示法)

  (5)怎样用电子表示法记录时间?(同桌互练)

  五、拓展应用

  1.找朋友(头饰)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刻别找错呀。

  2.拨钟表说时间。(同桌互做)

  3.过一小时是几时?(出示图片)生思考动手操作

  六、升成创新

  出示缺少时针的钟面,分针指向12.问:这是几时,你想让它是几时,怎么办?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4)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汇编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人民币”。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为了突出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在这方面作了精心的安排。如主题图出示了3幅逼真的购物、乘车、存钱的画面,即只要进行商品交换,就要用到人民币。同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学生将这些*时的零花钱积攒起来,积少成多后,将这些钱用来办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如买好书捐赠给贫困的同伴等等。另外,教材还多处精心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买卖商品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通过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民币的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对全套人民币能清晰的识别,以识别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归纳出1元=10角、1角=10分,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3、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及节约用钱的良好*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难点:人民币的等价兑换。

  四、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这节课的设计我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动手实践,自主的学会新知。另外,小组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展,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碰撞。这节课的教学比较适合运用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机会,提高学生合作学*的意识。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1、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

  提出问题:“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钱?”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

  (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提问:“谁能说一说零花钱可以用来做什么?”

  在这里渗透德育教育:不乱花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

  指出: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有关人民币的指示。(板书:认识人民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师让学生根据主题图,联系生活实际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举例不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这个回忆过程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找准学生的最*发展区,同时让学生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兴趣,突出知识的生长点。)

  2、认识人民币

  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用过那些人民币?”

  学生自由发言。

  引导:“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或者用过的人民币有的是几元的,有的是几角的,还有的是几分的。你们知道吗?”

  指出: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常用单位。(板书:元角分)

  引导:“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不同的人民币,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认识它们的?”

  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引导:“同学们真不错,用那么多方法来认识人民币。请把课桌上你认识的人民币,给你的伙伴说一说。”

  学生活动,互相说认识的人民币。

  提出问题:“每个小组的同学能把你们课桌上的人民币分分类吗?”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分完后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从以下几方面汇报:

  1、我们把元的分成一类,角的分成一类,分的分成一类。

  2、我们把纸币分一类,把分币分一类。

  3、我们按数值来分。

  ……

  指出:人民币上的**,代表我们的祖国,我们爱护人民币,就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没有对“怎样认识人民币和怎样分类”进行传统的“授予”,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对已有经验的归纳与延伸。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的过程,在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细心观察的良好*惯。)

  3、探索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老师这里有1元钱的橡皮,你能想到不同的付钱方法买到这块橡皮吗?”

  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然后把想好的方案说给大家听听。

  可能从以下几方面汇报交流:

  1、我直接付1张1元的。

  2、我付2张5角的。

  3、我付5张2角的,还可以付10张1角的。

  4、我还可以付1张5角和5张1角。

  ……

  引导:“同学们想出的付钱方法还真多,哪位同学能说说元和角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1元=10角。

  换钱游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

  1个5分的可以换()个1分的;

  1张1角的可以换()个2分的,还可以换()个5分的;

  1张2角的可以换()张1角的;

  1张5角的可以换()张1角的;

  1张1元的可以换()张5角的,还可以换()张2角的;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清晰识别人民币,掌握元角十进关系、角分十进关系的基础上,对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游戏在师生之间或小组内进行,为每个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4、模拟购物,实践运用

  提出任务:“接下来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选出一名超市经理。请‘经理’先介绍一下超市的商品。”

  各组推选出“经理”介绍商品。

  引导:“请大家拿着自己的钱去购买自己喜爱的物品吧。”

  学生自由购物。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尊重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原则。引导学生进入情镜,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生动、轻松、愉快,学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有价值的数学。)

  5、评价及小结

  引导: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上得高兴吗?你认为这节课谁表现得比较好?你应该向他学*什么?谁来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在热烈的购物之后,师生小结,学生由此回顾整个学*过程,多方面进行小结,提升成功的意义,满足学生成功欲望。)

  总之,让整个学*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效沟通。那么,学生将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教育财富,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资源。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0—51页:例5、例6、例7。

  二、教材分析:

  简单的计算这节课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的第二课时,教材在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它们的十进制关系的基础上,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三、教学目标:

  1、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达形式。

  3、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说学情:

  人民币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又有给孩子“压岁钱”的*俗,许多家长喜欢带孩子上超市并让他们在一定范围自由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让许多学生较早有了钱的概念,会看价格标签,部分学生甚至有了实际购物经验,因此,这节课设计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潜力,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又好又快的进行学*。

  说设计思路:

  1、从学生实际经验入手, 唤醒学生的思维,把生活中的经验转化为知识,轻松突破元和角之间的'换算难点。

  2、创设情景,直接出示商品及价格标签,在学生回忆*时看到的商品价格的表示方法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通过已经知道价格表示方法的学生来带动其他学生学*,体现学生的自主学*。

  3、人民币的计算离不开购物,让学生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完成简单的加法计算。通过选购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付钱方法,深刻体会进率的换算,让知识在操作中得以内化,学生学了也不易忘记。

  4、教学中所设计的游戏和购物活动,都采用2人合作方式,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互相带动。

  5、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利用教材,同时通过完成填空回忆整理本课所学知识。

  说课前准备:

  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图片、卡片。

  二、学具准备:学生学具袋。(内装各种面值的模拟人民币)

  说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你能说说人民币的单位有那些吗?按质地可以分为哪两类?

  二、新课教学。

  (一)联系生活,经验转换知识。

  小凡喜欢吃奶糖,小卖部里1角可以买1颗,今天妈妈给了小凡1元2角,小凡可以买几颗奶糖?(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你是怎么想的?(1角1颗,1元=10角,1元2角=12角,买10颗,还有2角买2颗,一共可以买12颗)

  小红的奶奶给了她一些1角的零钱,她数一数一共有12角,小红想换成整钱,可以换成几元几角?(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你是怎样想的呢?(10角=1元,12角=1元2角,可以换成1元2角)

  同学们真聪明!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换钱,现在我们就来做个换钱游戏。

  教师指名一名学生配合先示范:生:你好!我有3元8角,想换成角票。师:当然可以,给你38角。你算算对吗?生:1元等于10角,3元就是30角,再加上8角就是28角,对了,谢谢你。

  师:你好!我想把我的26角零钱换成整钱可以吗?生:没问题。10角换1元,20角换2元,一共换2元6角。同座学生模仿做换钱游戏。

  (二)设境激趣,合作实践学*。

  谈话过渡:学会换钱,老师带大家一起去逛逛小朋友都喜欢的地方——东东超市

  课件出示货品图片和价格标签(例6),让学生认一认,学生自由说自己认识的价格标签,表示多少钱?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找到规律:小圆点左边表示几元,小圆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几角,第二位表示几分。现在一般情况下物品的价格都标到角。

  游戏巩固:看看谁的反应快(完成50页做一做)

  把写有价格的物品图片和对应写有几元几角的卡片发给不同的学生,拿物品图片的学生先举起来,拿对应的卡片的学生快速反应。全班一起订正。

  谈话过渡:超市里还有许多东西,课件出示物品及标价(例7,51页及“做一做”内容)现在我们同座每2个同学为一组任意选购2件不同的物品,自己计算出应付的钱到“收银台”(老师处)结帐。

  学生分小组购物,老师在“收银台”检查每组学生的计算和拿出的钱数是否正确,对有问题的学生马上辅导。

  三、知识整理。

  引导学生使用教材,复*本课学*内容。今天同学们学得真好!一节课可学了不少知识呢!同学们翻开书,看一看50页和51页的例5、例6和例7,你能把书上的空很快地填一填吗?

  学生看书填空后,课件出示书上50页、51页内容,师生一起逐空订正,从而达到整理知识,总结全课的目的。

  四、课后练*。

  在家长的陪同下做一次实际购物体验,要求自己看价格标签,自己计算金额,自己付帐。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1-72页“摘苹果”。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及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我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展现不同的方法,体现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的特点,让学生在学*计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本节课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提供了“摘苹果”这一情境,同时在计算一共有多少苹果的时候,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算,方法是什么,没有用法则一类的东西去制约学生,做到了把课堂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并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去自己探寻,体会算法,通过自己的构建来学会计算,这样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有效的提供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学会计算,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学*策略和方法。

  学情分析:

  在*惯和意识方面,学生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已经具备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个班的孩子探究意识较强,对数学学*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学生认知能力差异也是毕较大,发展不均匀。在知识上,学生在学*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10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等计算方法,部分迁移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感到比较容易;有少部分迁移能力较弱的学生,学*起来有些困难。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所以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方式就不可能相同,这对学生自身的.学*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尊重他们的想法。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多样化。

  2. 让学生经理探索,经历,体验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3.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对多样化计算方法进行优化,达到正确完成计算。

  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以笑笑和淘气摘苹果为情境引入,在引入新课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紧接着,在解决数学问题“笑笑和淘气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时,在列出算式38加17之后,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算,而是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不同的算法,感受利用多种方式解决相同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白,一个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解决,要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来思考,同时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会使学生掌握多种办法,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比较,评价,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策略评价意识。

  在练*环节,我让学生通过列竖式独立完成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题目,教师巡视,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指导,汇报时,请一位同学发言。第二题,我就地取材,以保洁阿姨两周工作的时间为背景,让孩子们算一算保洁阿姨两周一共工作了多长时间,一方面让孩子能利用新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也让孩子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引导孩子,要做要做一个不乱丢垃圾,爱护校园的好孩子,这样不仅保洁阿姨不是太辛苦,同时也可以使得校园更干净,美好!加强了思想教学!

  教学反思:

  回顾这节课, 我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在教学过程中善与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同时在课堂中采用了一些激励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大胆创新。

  当然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可能由于时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比较赶,总担心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所以对一些细节的处理上相对有点粗糙,探究的不到位,其次,就是在练*巩固环节练*,拔高不够!

  总之,这节课应该还有很多做的不够好的地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二、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的积极性。

  三、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各位领导和教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资料是苏教版必修1第1章第3节第一课时《交集、并集》,下头我想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构想:

  一、教材分析:

  与传统的教材处理不一样,本章在学生经过观察具体集合得到集合的补集的概念后,上升到数学内部,将"补"理解为集合间的一种"运算"、在此基础上,经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和掌握集合之间的另外两种运算—交和并。设计的思路从具体到理论,再回到具体,螺旋上升。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在后续的学*中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恰当使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集合语言来描述相应的数学资料。有了集合的语言,能够更清晰的表达我们的思想。所以,集合是整个数学的基础,在以后的学*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基于以上的分析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掌握有关集合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能用Venn图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掌握两个集合的交集、并集的求法。

  2、经过对交集、并集概念的学*,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本事,使学生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经过对集合符号语言的学*,培养学生符号表达本事,培养严谨的学*作风,养成良好的学**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一些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求法上。而把如何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出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作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学法:

  针对我们师范学校学生的特点,我本着低起点、高要求、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学*进取性的原则,采用"五环节教学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时间学*,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看钟表时间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是二年级进一步学*半时的认识和三年级秒的认识的开始,掌握认识钟表和整时是小学生必备的知识。教学的本质在于帮助、激励、引导,本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实际,力争做到“思想、方法、知识、能力”的有机统一。根据教材的地位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数字;并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意识,体验学*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了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这样的目标设计使我更多的关注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为整时的认读方法。教学难点为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会看钟表上的时间。课前准备了教学课件、钟面模型、钟面模型零件等大量教具。

  二、说教法

  教师是数学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思想,本课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学生初步感知钟面特点的环节主要采用启发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钟面上都有些什么,逐步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形成表象认知。在例题学*环节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对比、讨论出钟面上的三个时刻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探究认读整时的方法。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单纯的记忆和模仿,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样的理念,本课学生的学*方法主要有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后,我为了加深学生对钟面的进一步认识,设计了学生自己制作钟面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自己的同伴,小组合作的学*方式会给学生的学*带来最大的帮助。

  四、说流程

  1、上课伊始,我就抓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心理特点,创设情景猜谜语,为后期学*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开端。通过回忆“在哪里见过钟表”充分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新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我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设计了三个层次,首先让学生观察钟面,充分交流,全班汇报,了解钟面上有什么,从而形成表象,再通过动手制作钟面加深对钟面的了解;其次,让学生通过对三个时刻的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归纳出认读整时的具体方法;最后,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巩固认读整时的方法,安排了学生动手拨时钟的练*。

  3、巩固练*、运用新知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让学生合理灵活的选择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安排了本课的基础练*课本86页练*的第一题连线,和提高练*课本85页的做一做,最后让学生体会接*整时的“快8时”和“10时多一点”的发散练*。层层递进,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4、总结评价、回顾新知,通过“你有什么收获”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系统回顾,明确本课的知识重点和学*时应注意的问题和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

  我注重系统直观的板书,及时的体现了知识点,便于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梳理。

  总之,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仅是课前教师设计的好,还要及时抓住课堂的生成问题,巧妙处理,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所收获。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兔请客》,《小兔请客》选自北师大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个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了20以内加减法和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安排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一节课,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小兔请客这一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学*掌握计算的方法理解算理。这节课为学生继续学*加减法计算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认识加减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则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在实际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三维目标?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不能单纯的依赖记忆和模仿,而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才是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我运用多媒体,采用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直接感触的基础上,体会算理,掌握多样的计算方法,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具体设计了以下环节:

  温故、知新、巩固、拓展,体现了我校“一二三四”教学模式中的四个步骤,从复*到作业的布置展示了课前、课中、课后的三个环节。

  五、说教学程序

  引入情境、仔细观察、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列式解答、进行小结这样一个流程完成知新这个环节。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我设计了“想一想”、“数一数”、“拨一拨”三项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采用探究、交流的形式掌握新知,突破重点难点。接着设计了闯关活动进行巩固练*,最后一关进行了拓展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进行了总结,并且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六、说反思

  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拖了几分钟;总结计算方法时语言不够精准,忘了布置作业。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过程,掌握知识。

  二、了解学生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6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共同探究;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一、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二、营造好学*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三、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蓝猫,我先出示漂亮的蓝猫图片,然后说:小朋友,今天聪明的蓝猫来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咱们每个组的桌上都有一个袋子,这是蓝猫给大家的礼物,看一看是些什么?蓝猫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这里用蓝猫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题,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小组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小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认识立体图形》:经过上面的活动,学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经验,这时教师揭示概念,出示一般模型,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抽象化。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亲自去摸一摸,可以加深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和同学的交流有利于丰富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以上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教师以一句“蓝猫放映的时间到了”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投影屏幕上来。通过幻灯片,从一个个实物图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一般模型图。

  前面的两次小组活动,以实物和模型为研究对象,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再过渡到模型图,逐渐抽象,为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两人游戏:猜一猜

  一人闭上眼,摸一摸别人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这一组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安排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四)、游戏中体验特征

  1、推一推

  2、搭一搭

  3、摸一摸

  用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对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更丰富的体验,并能培养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分类和比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课教学以“帮妈妈放衣服”为主情境,通过妈妈与小朋友的对话,引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比较“厚薄”,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通过“在情境图中找一找,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寻找可比的对象,选择比较的标准来“比”,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和目标。

  二、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宽窄、粗细、厚薄等。

  (2)、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三、 说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宽窄、粗细、厚薄等。

  难点: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

  四、 说教学策略

  1、说学情

  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学生对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宽窄、粗细、厚薄等,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比较的多种方法。

  2、设计理念

  本着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设计了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气球、弹力球

  五、课前游戏:对口令。

  师说上句,生对下句。

  我说大,我对小;我说高,我对矮;我说低,我对高;我说长,我对短;我说薄,我对厚;我说轻,我对重;我说宽,我对窄;我说远,我对*……

  热闹的师生互动的对口令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兴趣。对口令的内容紧扣本课知识点,便于学生感知、理解,为“比一比”的学*做好铺垫。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请班里一名比较高的同学与自己合作比一比个子。得出老师比同学矮的结论。

  2、再请两个同学与第一个同学比个子,分别得出结论。

  3、引出课题。这些结论都是通过“比一比”得到的(板书:比一比),今天我就来研究“比一比”,看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还能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小事引出“比一比”的学*,使他们切身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民主地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师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驳,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研究“比一比”问题的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

  1、整体感知情境图。(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说说图上都有什么?

  学生们通过观察说出画面中左边有挂衣橱和存衣柜,放有爸爸、妈妈和小明衣服;右边是博古架,摆放着瓷马、花瓶、琉璃球等。

  2、比多少、厚薄。

  (课件播放)小明说:妈妈的衣服真多呀!

  师:你和小明的看法一样吗?你怎么知道的?

  (多媒体突出放大存衣柜,便于学生观察。)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数一数妈妈的衣服有11件、小明的衣服有4件,所以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多。

  (2)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厚,所以妈妈的衣服多。

  (多媒体演示比厚薄的过程)……

  小结:同学们用了不少好方法比较出妈妈的衣服最多,通过“比一比”,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呢。

  3、比长短。

  师: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妈妈准备了三件外衣挂在衣橱里,(多媒体突出放大挂衣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学生们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结论,如: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小明的衣服比妈妈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小明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短;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比爸爸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最长,小明的衣服最短……对于能用多种标准进行比较的小组进行表扬。

  小结:比较的时候一定要确定谁跟谁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3、你还能比什么?

  仔细观察情境图,小组确定研究内容,选择一样主题图中的一件物品,合作进行比较研究。

  小组汇报,其它组补充、评价。

  小组可以选择琉璃球比较大小、轻重等;可以选择瓷马比较高、矮、多少等;也可以选择花瓶比较胖瘦、高矮等。

  小结:(根据小组合作学*情况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先带领学生充分感知情境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由“妈妈的衣服真多呀,你也这样认为吗”这个问题,激起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进行自主探索的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由扶到放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先是领着学生比较衣服厚薄,再半放给小组交流比较衣服长短,最后通过“还可以把什么东西比一比”,让小组自选研究题目,进行比较,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使他们对新知识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

  三、“闯关”巩固。

  第一关比多少、厚薄(多媒体出示第23页第1题)

  师问:哪边的书最多,哪本书最厚?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第二关比轻重(第24页第2题)。

  用多媒体模拟天*称量水果的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后判断轻重。

  说说理由。(学生可以结合压翘翘板的生活经验直观感受天*杠杆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翘的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演示,变教材的静态呈现为动态呈现,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从而更直观形象的感知天*称重的有关原理。】

  第三关比手的长短(第24页第4题)。

  演示活动:教师演妈妈,大同学扮演“我”,小同学扮演“弟弟”,比手。谁的手最长?

  【设计意图:结合自主练*中的的插图在课堂上组织分角色表演演示活动,紧紧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符合儿童欣赏、认知特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第四关:实践应用活动:谁哪合适?

  1、出示一个气球和一个弹力球。

  师:请你猜一猜哪个球重?哪个球轻?

  2、学生们掂一掂、试一试后,说说实际比较的结果。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猜测一下哪个球重,哪个球轻?熟悉这两种球的孩子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判断出弹力球比气球重,对与没有这种生活经验的孩子教师要组织他们亲身试一试,体会大得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的辨证思想。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开放题,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在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第五关:实践拓展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教室里还有什么可以比的东西,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统计》,它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内容,课改以前的教材是中高年级开始学*统计,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始从一年级学*,目的是强化学生的统计意识。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统计,但是在学*这部分知识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了,比如老师要了解班里有多少同学在学校吃饭或者有多少同学坐校车,同学则举手表示等,这些经验正是帮助学生学*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好它也为后面进一步学*系统的统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有三点:

  1、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

  2、会认识简单统计图表,并能选择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和解答这些问题。

  3、通过学*使学生树立初步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知道统计与生活的广泛应用。

  4、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的过程。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填写统计图表。

  教学难点:准确地收集、整理数据。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题卡等。

  二、教学过程:

  (一) 调节学生情绪,做好新知的铺垫.

  这个环节我设计的内容是一上课,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就在大屏幕上出现课间10分钟活动的画面,画面上有的同学在跳绳,有的同学在踢毽,还有的在拍球,爬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我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说说图上有什么?孩子们会说出有四项活动,还有每项活动的人数。在这里我没有按照教材提供的统计孩子们喜欢什么颜色这个素材进行教学,而选择了课间10分钟活动,是考虑到活动更贴*孩子们的生活,他们更感兴趣,有实际经验,喜闻乐见。

  接下来我请同学们试着根据每项活动的人数在小格中涂颜色,纸上有四竖行空白小格,下面印着这四项活动的图,先让学生明确一个格表示一个人,学生明确后继续追问有3个人涂几个小格,起到一个提示的作用,使学生马上联想到有几个人就涂几个小格。

  这个活动完成后进行评价,先是请几位同学把涂好颜色的纸拿到投影下展示,其他同学说说哪涂得好,哪涂得不好;再请小伙伴交换互评,互相判断小格的个数是否涂对了,如果有错马上改过来,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一个小格表示一个人 ,还使学生感悟到统计过程中的严谨性,同时又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评价结束后每人奖励一颗星,做为一种激励。

  这时我板书统计,但是这里所呈现的只是统计的一部分,因为统计是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并做出决策的过程,而这里是最初步的统计认识,没有结束决策。

  (二)、展示学*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探究.

  这部分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我共设计4个层次进行,使学生亲身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获得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填写统计图表的亲身体验。

  1、 收集数据。

  首先我给每个孩子发一张印有跳绳、踢毽、爬竿和拍球四个项目的题卡,请他们在自己最喜欢的项目下面画“√”,当我把提卡汇集到一起时,我先请同学们猜一猜班里喜欢哪项活动的人最多,在这里同学们猜哪项活动的可能性都有,到底谁猜对了呢?同学们都想马上知道结果,这就激发了他们继续想探究的愿望,突出了学*过程中的猜测与论证的思想,很自然地就进入到了第2步的学*—整理数据。

  2、整理数据。

  为了更好的统计每项活动的人数,我发给同位两个人一张纸,准备记录。记录前先说说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记录。我估计孩子们会说出画“О”、画“√”、画“ ”、画“ ”等,可能极个别同学会说用“正”字来记录,但也有可能说不出来,那么由我再给同学介绍, 然后用课件及时演示“正”字加深对“正”字的认识,并指定一组接受能力高的同学到黑板来用正字记录,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老师唱票学生一人记录,一人监督,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学*的意识,还降低了记录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唱票结束我又请同学们比较用哪种方法记录好,有可能孩子会发现用“正”字记录好,可以五个五个数,占地方小,渗透用正字记录的优越性,使认识得到升华,也可能还有一部分人喜欢画О、√等,但是我在这个问题上不限制孩子,不规定他们必须用什么符号记,这样做是为了给他们留下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中慢慢领悟。

  3、学*统计图和统计表。

  首先用课件出示空白的统计图,提问如果是1个人怎么涂,4个人、6个人呢,在回答中体会统计图左侧的数与小格的关系,再去比较统计图与刚才涂颜色的小格有什么区别,发现涂小格时要一个格一个格去数,涂统计图中的小个可以看数涂,这对于学生来讲是认知上的一个飞跃。

  在这个层次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留有大量的时间在观察中掌握涂格的方法,因为现场统计的数据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利用课件的交互性随时调节,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

  4、完成统计图并着重解决两个问题。

  一个从统计图能获取些信息,另一个是根据获得的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把今天所学知识与以前的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及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注意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三)、加强演练,巩固新知。

  我安排了两个内容:

  1、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问题和解决问题。

  用课件出示根据全班同学生日情况提前制作好的统计图。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从统计图中都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解决。比一比哪组提出的问题多,解答的正确。这样做的目的是再一次体现小组合作学*,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统计图,提高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生日图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可以选择的信息,比如可以根据月份提问,知识丰富的同学还可以根据上半年、下半年或季度等提问。

  2、 独立填写统计图表并回答问题。

  我制作一个课件,内容是伴随优美的音乐出示天塔、水上公园、长城、盘山的四个景点图,我想同学们会又一次兴奋,天津太美了,这里很自然的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接下来的任务是统计每个景点要去多少人,我在黑板先贴出这四个景区图,请孩子们把桌上的红五星贴在自己喜欢的景点下面,贴好后一起数清人数,独立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并回答问题。

  在这里让孩子们再一次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独立填写统计图表的全过程,体验统计的社会意义和作用,掌握初步的统计方法。

  这个活动结束后我又安排了一次交换评价,让每个同学为自己的同桌画上小星星。这种评价方法我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用,效果很好,孩子们评价时很客观,无论是给自己的同桌最高级别的五颗星还是给四颗星都要说清原因,使评价具体化,不仅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还体现多元化评价。

  (四)知识拓展,开阔视野.

  在这里我又收集了一些与学生生活、学*相关的统计图,用课件展示,目的是使学生的眼光不是只停留在课堂上,而是走出课堂,从其他地方看到统计知识的应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激发学*兴趣。如果画面做得很精美,还可以使学生感到赏心悦目,又培养了审美情趣。

  最后我又安排学生课后在报纸、杂志或网上收集喜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下一节课用来交流欣赏。

  下面我在简单介绍以下板书设计,因为本节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以黑板上中间只写“统计”两个字,下面是三组同学分别用不同方法记录的情况和最后的四个景区图,呈现出学生主要的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第1课时《分类与整理》。分类与整理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学生学*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单元的“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本节课选取学生熟悉的游乐场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气球分类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学*分类,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并将分类的结果整理成图或表。

  2、能力目标:通过分一分、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表达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3、情感目标:初步体验将生活中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的好处,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本节课的重点是: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的结果整理成图或表。

  二、说教法

  1、情境创设法

  《课标》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本节课开头我采用了猜一猜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并将小礼物奖励给今天表现最棒的同学,引导学生给小礼物归类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主要内容通过多媒体、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掌声鼓励等方式体现愉快的教法。在练*时,采用美观的图片来刺激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2、探究发现法

  本节课选取学生熟悉的游乐场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气球分类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的结果整理成图或表。

  3、联系生活法

  《课标》中强调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我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分类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用途,了解生活中分类现象,体会分类的作用如此之大。

  三、说学法

  教师的教还有赖于学生的学,“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我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本节课我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学*:

  1、实践操作法

  本节课创设让学生参与操作的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中运用学具,将气球按颜色或形状为标准进行分类。让每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实践,通过分一分、数一数、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了分类的过程,掌握了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动手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新理念。

  2、学*讨论法

  讨论法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你是怎么整理的,为什么这样整理?”这个问题充分发表见解,给学生的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较大的空间,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了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有五个环节: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为学生带来6件礼物,激发学生兴趣,礼物为6件,是通过颜色和大小得来,初步让学生感知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紧接着联系生活说说分类的现象,体会分类的作用之大。最后利用整理前后的书架的便捷,揭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小朋友手中的气球该如何分类?

  (2)动手操作:同桌两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将游乐场的气球按颜色或形状为标准分一分,数一数,将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3)展示结果:通过展台和黑板,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将分类结果整理成图或表,让学生初步认识图和表。

  (三)课堂练*

  1、将水果和蔬菜进行分类。

  2、将*面图形整理成图,并按图填一填表,按表比一比多少。

  3、将飞机、轮船、汽车、摩托车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

  (四)课堂小结

  我们可以以形状、颜色、用途和功能等标准进行分类。由于选择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不同。我们可以将分类结果整理成图或表。

  (五)作业布置

  练*七1、2题。

  五、课后反思

  分类现象应联系生活,灵活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表述不完整和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应旁敲侧击引导学生回答,而不能代替学生回答,应将机会留给学生。语言也应该更精炼。

  最后,谢谢各位老师,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1

  一、关于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十几减9。

  2、教材简析: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构建基本的学*思路。

  教学目标:

  ⑴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⑵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

  ⑶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⑷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对100以内数的认知,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钱,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换钱游戏、购物购票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人民币的过程,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动能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及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良好*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难点:能正确区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四、教法、学法:

  由于本节课是《认识人民币》的起始课,学生对人民币只有初步的认识,因此,我引入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先通过换钱游戏和购物购票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它的商品功能;再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动”中思。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紧扣知识点,设计各种活动,力求达到让每一个学生想学、会学、学会、会用。

  五、教具、学具:

  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方式,我准备使用真币或挂图演示,每个学生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爱听故事这一特征,我一开始就以故事引入。

  口述1:从前,有个爱问问题的孩子。一天,他又拉着爷爷问问题了:“爷爷,爷爷,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钱呀?”爷爷想了想,笑着说:“我们国家有188元8角8分钱”。

  这样,我利用故事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把身心准备和知识准备真正合二为一,很自然地引出了新课。

  挂图2:出示购物、购票、乘车、存钱图。

  我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人民币,让他们初步感受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和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我再通过调查班级中哪些小朋友有存钱的*惯,教育学生要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二)、动手操作,认识人民币。

  挂图出示3:我国发行的.第5套所有面值的人民币

  我利用课件出示了我国发行的人民币的品种,让学生对我国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挂图出示4:

  说一说:介绍自己钱袋里的人民币

  分一分:学生尝试将人民币分类

  辨一辨:说说两种50元、100元的人民币有何异同?

  认一认:同单位的人民币各有几种?

  学生活动由我的任务而始,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初步认识了人民币,在分类活动和简单的计算中感知了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我又通过区分人民币的异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三)、提炼知识,综合运用

  在此教学环节中,我首先设计了换钱游戏。

  出示5:1张2角可以换______张1角;

  1张5角可以换______张1角;

  先让学生明白:以角为单位的3种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及它们的面值。

  继续做换钱游戏,我出示1个1元纸币,问“你应拿几个1角纸币才能换取老师手中的1元纸币”?让学生小组合作,在自己桌上先摆出1个1元硬币(或纸币),然后再摆出与1元等价的10个1角硬币(或纸币)。最后,我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元和角之间的关系:1元=10角。

  出示6:1张1元可以换______张1角。

  1元=10角

  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购物活动。

  挂图出示7:橡皮(1角)练*本(5角),铅笔(2角)

  1、1元钱能买______块橡皮。

  2、1元钱能买______支铅笔。

  3、1元钱还能买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在购物游戏中,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1元=10角的关系,同时,通过对价格的了解,感受了1元的币值。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挂图出示8:游乐园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游乐园购票”活动,学生根据手中的备用钱,自主选择游乐项目,这样,我把单调的课堂练*变得生动有趣。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巩固认识了人民币,在思考中感受了人民币的价值,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获得了数学知识,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

  评价分析: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的过程。本节课中,我把评价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评价方式多样化,在学生换钱游戏中,以学生自评为主;在购物购票活动中,以学生互评为主;学生汇报结论时,以师评为主,利用发展性评语。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3

  一、说教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1、教学内容:《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认识人民币是小学数学教材中唯一的一个单元。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此之前,学生都有过用钱的经历,从小就知道钱是好东西,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都已经认识人民币了。

  3、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根据教材的编排要求并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境中,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3)、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惯。

  4、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本课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是重点,用钱、换钱,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引导,通过师生交谈、问答法、课堂交流法,引导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来理解知识。教学中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使学生学*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教师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小学生好动、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认识人民币的知识并不全面,这节课就是要系统学生的知识,认识各种人民币,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3、动机和兴趣上: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学*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自主学*,探索新知、拓展应用,加深认识、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

  设计思路:实物导入——情景产生问题——凸显解决问题策略

  课始,教师出示存钱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生:存钱罐)说的对,这是老师小时候用的存钱罐,漂亮吗?你们有没有自己的存钱罐?看来,大多同学都有自己的存钱罐。咱们国家的钱叫什么知道吗?对,咱们国家的钱是归全国人民的,所以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这时,教师就板书课题。然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

  (二)自主学*,探究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3个教学环节:小组交流初步认识—全班交流再次认识—拓展介绍深化认识

  要想分类数,那得先会认,认识人民币的小朋友举手,太好了,课前老师让你们带的钱带来了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将你带来的钱介绍给大家,介绍时说清这2件事,课件出示:1、你这张钱面值是多少?(也就数字是1角还是5元,这也是钱的正面)2、你这张钱的图案是什么?

  活动一: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倾听、指导,发现素材。

  活动二:全班交流。学生展示钱币并介绍,教师组织其他同学倾听、提问,并注重与学生对话,适当解读,如图案。通过同样面值的不同式样介绍套数及人民币的收藏价值,根据交流先后分区域板书。(大面额的教师提供)大面值的教师现场提供。

  活动三:换零钱。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么多人民币(指板书)如果要给他们分类的话,可以分为几类?为什么?(竖线隔开,板书元角分,介绍人民币的单位)

  生活中常常要换零钱,比如乘公交车。我现在有1元钱(出示)要换成成角的。现在各组准备成角的钱和我换,1角、2角、5角都行,但合起来得和我这1元相等。(小组讨论、凑钱)现场兑换,方案不同,都是10角。板书:1元=10角。推想一下1角是多少分呢?板书:1角=10分

  关于人民币,你还知道那些知识?或者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适当拓展介绍,如:人民币的地位、趣闻、爱护等)

  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推理、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发现了1元=10角,1角=10分,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拓展应用,加深认识

  1、认一认,填一填。自主练*第1题

  2、数一数,填一填。

  小组活动后展示,同学评价,教师总结。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我们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1元=1角=让我们从现在起,做人民币的小卫士,爱护和使用好人民币,下课!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既简明,又突出重点,让学生看上去一目了然,能很清楚地看到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4

  一、说教材。

  新教材更关注学生的经验与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另外新教材以发展人文精神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贴*学生生活实际为导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总把所要学*的知识渗透到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入境生情,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学*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人民币”。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为了突出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在这方面做了精心的安排。如主题图出示了3幅逼真的购物、乘车、存钱的画面,即只要进行商品交换,就要用到人民币。同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学生将*时的零花钱积攒起来,积少成多后,将这些钱用来办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如买好书捐赠给贫困的同伴等等。另外,新教材还多处精心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人民币。通过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民币的识别做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对全套人民币能清晰地识别,以识别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归纳出1元=10角、1角=10分,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3、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及节约用钱的良好*惯。

  (二)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三)教学难点:人民币的等价兑换。

  二、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这节课的设计我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动手实践,自主地学会新知。另外,小组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展,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碰撞。

  这节课的教学比较适合运用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机会。提高学生合作学*的意识。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钱?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

  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

  师:谁能说一说零花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在这里渗透德育:不乱花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

  师: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有关人民币的知识。(板书:认识人民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根据主题图,联系生活实际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举例不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这个回忆过程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找准学生的最*发展区,同时让学生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兴趣,突出知识生长点。

  (二)认识人民币。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用过哪些人民币?

  学生自由发言。

  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或者用过的人民币有的是几元的,有的是几角的,还有的是几分的,你们知道吗?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常用单位。(板书:元角分)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不同的人民币,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认识它们的?

  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师:同学们真不错,用那么多方法来认识人民币,请把课桌上的人民币中你认识的,给你的伙伴说一说。

  学生活动,互相说认识的人民币。

  师:每个小组的同学能把你们课桌上的人民币分分类吗?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分完后汇报交流。

  生l:我们把元的分成一类,角的分成一类,分的分成一类。

  生2:我们把纸币分一类,把分币分一类。

  生3:我们按数值来分类。

  师:人民币上的**,代表我们的祖国,我们爱护人民币,就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没有对“怎样认人民币和人民币的分类”进行传统的“授予”,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对已有经验的归纳与延伸。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过程,在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细心观察的良好*惯。

  (三)探索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一块1元钱的橡皮,你能想到不同的付钱方法买到这块橡皮吗?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然后把想好的方案说给大家听听。

  汇报交流。

  生1:我直接付l张1元的。

  生2:我付2个5角的。

  生3:我付5个2角的,还可以付10个1角的。

  生4:我还可以付1个5角和5个1角。

  师:同学们想出的付钱方法还真多,哪位同学能说说元和角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归纳,师板书:1元=10角。

  师:你真了不起,同学们桌上还有一个标价l角的练*本,请你们想出不同的付钱方法来购买这个本,然后互相说一说角和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讨论后汇报,师板书:1角=10分。

  换钱游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

  1个5分的可以换()个1分的;

  1张1角的可以换()个2分的,还可以换()个5分的;

  1张2角可以换()张1角;

  1张5角可以换()张1角;

  1张1元可以换()张5角的,还可以换()张2角;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清晰识别人民币,掌握元角十进关系、角分十进关系的基础上,对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游戏在师生之间或小组内进行,为每个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四)模拟购物,实践运用。

  师:接下来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选出一名超市经理。请“经理”先介绍一下超市的商品。各组推选出的“经理”介绍商品。

  师:请大家拿着自己的钱去购买自己喜爱的物品吧!

  学生自由购物。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尊重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原则。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生动、轻松、愉快,学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有价值的数学。

  (五)评价及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上得高兴吗?你认为这节课谁表现得比较好?你应该向他学*什么?谁来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在热烈的购物之后,师生小结,学生由此回顾整个学*过程,多方面进行小结,提升成功的意义,满足学生成功欲望。

  总之,让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效沟通。那么,学生将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教育财富,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资源。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5

  一、说教材

  《小明的一天》是一年级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认识钟面、区别时针、分针,学会认读整时和半时,是学生以后学*“时、分”的基础。本课以“小明的一天”为背景,提供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认识钟面、发现整时和半时的区别,并在对比、探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一般来说,大多数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学*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①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②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和半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多种游戏,让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学*。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画钟、谈钟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做一做、找一找、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体验来学*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⑴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⑵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⑶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⑷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出示闹钟声和录音让同学们猜谜,问他们“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走不怕累,马蹄嘀嗒提醒你,早睡早起要牢记。”当同学们猜出是闹钟时,再让他们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氛围,为学*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画一画钟面,做一做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回忆自己*常所看到的钟面并把它画下来,同时选两个画得有代表性的同学在黑板上板书出来;接下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别人的钟面与自己的钟面,看看发现了什么?充分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有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接着再让学生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得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二步骤是学*整时和半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和半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分别将整时、半时的3个钟面板书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前面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着12,后面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是指着6。这时就引导学生总结出当分针指着12时,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当分针指着6时,时针走过了几就是几时半。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在这里我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这为今后的教学作铺垫。在教学整时和半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再介绍电子表形式的表示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我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6时和7时半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和半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让学生板演另外四个钟面的写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三大板块:

  1、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

  2、找朋友。

  3、生活情境体验。

  1、我用课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让学生边看录像边互相说“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也为后面的作业打下铺垫。

  2、在找朋友中,让学生全员参与,给每个小朋友都带上头饰(钟面、记时的两种写法),让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个好朋友。这样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钟面和两种记时方法的联系,同时以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又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3、通过去买东西的生活情境体验,启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回去可以在妈妈的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5)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12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小节6和7的认识及加减法中的用数学部分,主题图为课本47页插图:金色的秋天。

  教材简析:

  1、 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包括两道例题和一组做一做的*题,练*中的13题《美丽的小湖》也是类似的题目,其内容都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教材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

  2、 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渡的桥梁。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教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 技能目标:会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这三个目标在教学中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关键所在。

  对于教材重难点的确定,我是通过如下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1、从教材知识点分析:6和7的加减法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它又是进一步学*8和9以及10的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

  2、 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通过观察图画,分析并叙述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进而选择正确算法,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

  针对重难点,我打算采取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教学过程:

  共分四大环节: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针对一年级学生纯真幼稚、富于幻想的心理特征,我创设了如下情境:同学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对,是秋天,秋姑娘呀,正忙着给勤劳的人们送去丰收和喜悦呢!看,她给咱们每个小组也送来了一份礼物(电脑出示)你能根据算式猜想一下,这些礼物各属于哪个小组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用到哪些知识呢?我设计这个环节,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借此复*6和7的加减法,为后面学*它的应用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知识,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好,咱们还是随秋姑娘一起去大自然中转一转,看一看吧!(出示插图,导入新课)

  二、放手学生,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

  1、 让学生对着插图,进行观察和交流。

  具体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由*及远或者由远及*有序地观察,借此培养他们初步地自主学*的意识,至于学生观察到什么,我不去做过多限制,不管是蓝天、白云、还是房子、小草,这些都是学生利用双眼来认知大自然的宝贵素材。

  接着安排小组交流观察的内容,并尝试提出疑难问题,在互通知识中,也给每位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

  然后,由小组代表在进行交流,并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做到知识共享。

  而这观察、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感悟体验的过程,学生从中感悟到自然美、家乡美,进而激发起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师用空洞的语言所不能替代的。

  2、 教学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

  作为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我在与学生一起观察、感悟的过程中,有选择地解答一些疑难问题,并最终将重点巧妙地引到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教学上,比如说:图中还有哪些你以前从没见过的数学符号?你知道它代表什么意思吗?或者说:老师这儿有两个新朋友,你想认识一下吗?这些导语都是可行的。

  接下来,我主要借助多媒体演示,先引导学生分别认知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明确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在演示中,注意把大括号的`尖朝向各个方向,以避免学生认为大括号的尖总是朝上的误区。自制教具演示也是可以的。再引导他们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合在一起表示的意义,并能对着情境图叙述完整的图意,互相反复交流,直至明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在引导学生叙述图意的过程中,其实已孕伏了应用题的结构,即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学*应用题是非常有益的。

  3、 针对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在学生理解了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之后,能够明确这幅图要求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学生,也就是把男生和女生合起来,根据加法的意义,应该说不难解决。用左边的4人加上右边的2人,一共6人,或者用男生2人加上女生4人。但我决不就此满足,而要深挖教材,引导学生列出多种算式,如扎小辫的3人加上不扎小辫的3人;低头的1人加上不低头的5人等等,打破了原先只用左右两堆求和的思维定势。这样做,我认为有利用于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况且,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当然算式的选择也得视题而定。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并与第一幅图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不同之处,自己去表述图意,如有困难,可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没必要过多讲解。如此反复之后,明确要求的问题是还剩几个向日葵盘?是求一部分,根据减法的意义,应该列式为7—2=5。利用电脑的优势,我也可将问号移到另一边,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7—5=2。这是两道容易混淆的减法算式,应加以辨析。而当问号移到算式中得数的位置时,这幅图则有上述两种列式。这两道应用题的教学,意在让学生从中感悟两点:

  1、问号的位置决定着列式方法。

  2、问号既然是要求的问题,那它必定是算式中的得数。

  同时辅以清晰明了的板书设计,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至此为止,我认为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已真正突破。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加强烈。新教材蕴含着许多有待学生发现的奥秘,我认为只要教师充分地理解教材、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就可以满足他们这种强烈的需要。

  4、 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有了刚才的分析验证,对于做一做中的两道题目,我放手学生自己进行辨析,从中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在全面搜集学生信息的基础上,我也要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二、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课本51页插图《美丽的小湖》与前面的知识点是类似的,因此,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对着图画进行讲故事比赛,如《小鸭的一家》、《小青蛙比本领》、《小金鱼找朋友》等等,以加深学生对图意的理解,从而能够正确列式解答问题,并辅以可行的奖励机制,如评选故事大王、速算冠军以及优胜小组等,意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逐步培养自己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时机可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当然,这项活动也可视教学情况放到第二节课或者课外进行,毕竟,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

  四、及时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庭院里有数学、田野中有数学、小湖边也有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还有哪些地方也有数学,比一比,看一看,谁是爱数学的小博士。这样,就将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引向课外,从而体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新的教学理念。

  总之,我在教学中,不光利用多媒体,还要利用多种媒体,使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重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我相信,这金色的秋天会让孩子们拥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好,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8加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教师身份转变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同时改变课程学*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学生的学*方式相应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

  教材分析:

  《8加几》是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88-89页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有9加几的进位加法计算作支撑,学生初步经历了观察分析、收集信息、计算等活动。和前面学过的9加几相比,这一节教学内容基本上脱离了学具的帮助,主要通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用小组讨论、合作学*的方式探讨8加几的计算方法,要求学生在学*8加几时,不用像9加几那样进行全新的探索,而主要是验证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8加几中是否同样适用,在肯定学生课堂上生成的多样化算法的同时渗透湊十法择优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自控能力不强,对9加几的掌握应用还不够熟练,在教学设计时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力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以激发他们主动学*和参与学*的积极性,使孩子们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新知识。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熟练计算9加几的基础上,学会用迁移的方法解决新问题,推导新算法。

  2、掌握计算8加几的基本思维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3、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8加几的运算意义,能比较熟练地进行8加几的口算。

  教学难点:

  在熟练计算9加几的基础上,学会用迁移的方法解决新问题,推导新算法。

  设计思路:

  1、关于情景的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关于小组合作学*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注意倾听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对此,本节教学内容开始进行大胆尝试。

  3、关于计算方法多样化的问题

  在学生理解看大数分小数,把几湊成十,十加几得十几即 湊十法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探索和发现计算方法。

  4、积极引深, 发挥两主 作用

  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学时教师要通过积极的引,来激发学生主动探,使双边活动产生共振,和谐发展。

  教学流程:

  一、知识再现,激趣导入

  1、数的组成(对口令游戏)

  2、找朋友:9加几的口算练*。

  二、创设情景,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星期天,许多小朋友也来到公园,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

  1、观察情景(1): 打靶图

  ①你从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小朋友?)

  ②求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

  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5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情景资源进行再加工,让学生观察图中打靶的情景,学生比较感兴趣,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要学*的内容,这样既尊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从自己比较熟悉的情景入手,提出数学问题,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解决自己发现问题的欲望

  2、观察情景图(2):划船

  在公园的这一角,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并列出了算式。下面我们再到公园的另一角看看,那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①师:根据情景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②学生回答:一共有多少人在划船?

  ③师:求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4+8

  在两个不同的情景中培养了学生从身边生活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并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3、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是求一共?都是用加法进行计算,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8加几的方法好不好?(板书课题:8加几)

  三、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探究学*8+5的计算方法。

  下面我们就重点研究第一个问题。

  (1)学生自主探究。

  师:怎样计算8+5?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独立思考,想办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教师巡视)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请你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一个小组选一个代表介绍你们组的好方法。(教师巡视)

  (3)全班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如:

  ①1、2、312、13依次数。

  ②从8数到13。

  ③8和5合起来是13。

  ④13可以分成8和5。

  ⑤先数10人,再数3人,10+3=13

  本节课以8+5为突破口,在重点研究8+5的基本思路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所用的方法。这样, 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又有和同伴交流合作学*的机会,最后在全班交流汇报。在汇报交流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用的是凑十法,有的用的是数数法,方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2、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师:小朋友,你们可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的好方法,那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1) 学生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喜欢的方法。

  教师提问: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针对出现的多种计算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对比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比较、分析,从而优化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自己喜欢的方法。这样,好的计算方法更加明朗化,更为突出。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小结

  师:通过和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知道了,有的同学喜欢用以前学过的凑十法,有的同学喜欢用数数法,有的同学喜欢用10+5=15,15-2=13。这些方法都正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几个问题吗?

  3、迁移练*

  (1)小组先交流解决:4+8,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

  (2)让个别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得数,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你还知道哪些8加几的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算式,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在学生获得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解决其他的8加几的问题,既能使学生把8+5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其他问题中,使计算方法得以灵活应用和巩固,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注重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四、巩固练*

  1、聪明屋:(课件出示教材89页课堂活动第1题)

  2、智慧山:(看图填算式)

  2、跳木桩比赛

  师:动物学校正在进行跳桩比赛,你能帮小白兔跳过木桩吗?

  练*:8+3= 8+4= 8+6= 8+8= 6+8=

  学生计算,帮小兔顺利跳过了木桩。

  整个练*生动、有趣,层次分明。这样设计既符合儿童的特点,又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足够的素材,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小结

  师:在这节课中,你们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

  本环节教师将自己评、他人评、评自己、评别人和教师评,学生评结合进来,让学生对自己整节课的表现有一个回顾和反思。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课题:认识乘法(说课)

  作者:长沙市芙蓉区长铁四小

  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材简析:

  教材的第一道例题是几个相同的数连加,通过求一共有几只兔和一共有几只鸡的实际问题列出两道连加算式,引导学生从3个2相加和4个3相加的角度理解连加算式的特征,为教学乘法的意义作准备。例题后的“试一试”,继续加强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并让学生注意到3个5相加和5个3相加的的数是相同的。

  第二道例题在相同数连加的基础上教学乘法,包括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还可以用乘法算”是例题的重点。例题后的“试一试”既要用加法算 ,也要用乘法,教材指点学生把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比一比,哪种写法比较简便,引导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想想做做”中的1—8题由看图找几个几再列加法算式最后列乘法算式,到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知道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2、 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出两个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惯。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乘法和改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怎样改写乘法。

  教学准备:CAI

  设计理念:

  这节课,我将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把“认识乘法”创设在一个童话情景中,并将乘法意义的两个内涵:在几个相同数相加时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式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分开突破,不增加学生的难度与负担。整节课营造出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练*设计的'难易程度也是由浅入深,开放性题趣味十足,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导入部分,首先提出:“小朋友都认识‘小红帽’吗?”让学生回忆起童话故事,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因为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学*的愿望。紧接着,创设情境,“数学课上老师也带小朋友来看看小红帽的家。”《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环境,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数学。所以在导入部分中,我根据儿童心理,喜欢玩,喜欢小动物,卡通人物。时时调动着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都是用一个完整的情境贯穿始终。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现实有趣的学*背景,把新知的学*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况呈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你要把孩子引导到新的地方,你首先得知道孩子现在所处的位置。”学生学*数学是学生生活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对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因此,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的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创设问题情境,构建数学知识。而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乘法的条件。在10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一位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少,显得比较生疏。为此,在教学中设计了“小鸡”,“小兔,“鸡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列出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算式,并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说出许多相同的数连加的算式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能力。

  设计“鸡蛋”这一问题情境,首先是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为学*乘法扫除障碍,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培养学生算法的多样化。《新课标》中对计算的要求不再是以前的又快,有准,而是看准的方法多,即“算法多样化”。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解决问题的渴望去学*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学生根据“鸡蛋图”分别列出了3个5相加(横着看的),5个3相加(竖着看的)的连加算式。甚至也会有学生斜着看来列算式,或6个6个的看等等各种方法,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出的方法,学生能够理解,也记忆深刻。

  我在教学中,在新授中让学生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外,在练*中,并出现了“5+6+6”这类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加法,通过比较,从而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并进一步巩固概念。

  紧接着我设计了小红帽过生日的情境,来一个人要两支筷子,来50个人要准备多少支筷子?学生中大多数用乘法,我提问;“为什么不用加法呢?”学生都感受到太长了,麻烦。从而将乘法的意义突破。

  《新课标》提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设计中,教师遵循由浅入深教学的原则,由基础题到提高题。首先让学生看一副图,说出是几个几相加,并列出加法算式,再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过渡到看到相同数连加的算式列出乘法算式,最后提高到看一幅图直接列乘法算式。最后,教师设计了一道开放性题。让学生在开放性题中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有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3+5+5”这一题,刚开始学生会以为它没办法改写成乘法算式,因为它不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但通过自己的探索,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使学生知道先算出2+3=5,这样就变成3个5相加,从而可以改写成3×5,5×3;接下来“3+3+6”这道算式就可以变成2个6相加的加法算式,进而可以改写为2×6,6×2的乘法算式,同时“3+3+6”这道题可以把6拆成两个3使原来的加法算式变为4个3相加,可列出3×4或4×3的乘法算式:最后是一道字母题:A+A+A+A。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进而再一次的巩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总之,把数学教学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有利于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有利于教师发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课后感受:

  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大部分学生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当然也有学生还出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我觉得对于这节课,应允许学生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有的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更能在新知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有的学生当堂课不明白,说不定回到家却突然知道了,后知后觉。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中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学*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学*的好坏,将对以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教材首先安排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它是进一步学*口算的基础,是在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是计数单位不同,这里以十为计数单位。例如20+10,计算时想2个十加1个十是3个十,就是30,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认识,为后面学*任意两个数相加减打基础,因此,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订为教学目标是:

  (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经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概括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在有意义的问题情景和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难点:是探究、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于是在教学中利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探索出多种不同的算法,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

  采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方式,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发现动手操作,并动口表达,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的成功之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惯,更重要的是达到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说教学流程

  教学本节课共安排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激情引趣。结合教材创设“公园花卉展”的真实情景,由此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既复*了原来所学的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学*做好了铺垫,使他们一开始便以一种愉悦的情绪进入学*情境,为能主动探究新知打下基础。

  第二个环节是合作学*、探究新知。新课程在《基本理念》中强调指出“有效地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大量的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参与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实现从不知到已知,从已知到新知的矛盾转化。具体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在情境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第二步是探讨10+20的计算方法,在这一步中先让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然后着重让学生探讨10+20的计算方法。这样放手让学生独立列式,并探索计算方法,给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学生思考,各自都有发现,都有收获,这样使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的成功之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的*惯,而后教师根据学生们的汇报板书:10+20=30。第三步是自选算法,形成思路。在这里教师让学生合作,解决另外的加法问题,同时告诉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这样让学生把刚才的算法在大脑中形成思想,不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第四步是算法迁移,形成技能。这一步是让学生解决整十数减整十数的问题,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就掌握了整十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第三个环节是实践应用、巩固新知。因为小学生的学*大多以无意识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注意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比较精简,在探究体验这一环节中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加、减法算式,这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力求体现自主化、活动化、生活化、情感化的新课程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42、43页《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课后的练*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说学法、教学过程以及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42、43页《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课后的“想想做做”练*题第1、2、3、4、5题。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位的含义,也便于以后在学*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口算以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时,为理解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做准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口算出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能力目标: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

  五、说教法

  愉快式教学

  互动式讨论

  研究式探索

  六、说学法

  ☆自主探究法

  ☆观察发现法

  ☆合作交流法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课本。

  八、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今天是3月7日,明天是什么节日呢?*时妈妈对我们好吗?明天是她们的节日,老师带你们去摘花,明天送给妈妈好不好呢?出示复*练*题(1、10以内数的加减法。2、数的组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了为妈妈准备节日礼物的教学情境,既复*了已学的知识,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学*新知识在情绪、知识等方面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小动物们也有礼物要送给妈妈呢!(呈现画面:小松鼠手中拿着3串冰糖葫芦,每串10个,在路上遇到了小狗,小狗的手中拿着2串冰糖葫芦,每串也是10个)。引导学生观察:有哪些小动物?它们手中拿着什么东西?

  1、提出问题

  小松鼠和小狗一共有多少个冰糖葫芦?(让学生试着独立去解决这些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班内交流

  计算30+20时你是怎样想的,结合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逐一板书:

  (1)十个十个地数。

  (2)3个十加2个十得5个十,5个十是50。

  (3)因为3+2=5,所以30+20=50。

  ......

  那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3、试一试

  你能算出50-20等于多少吗?说说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借助小松鼠和小狗也为妈妈准备礼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说出冰糖葫芦的串数和每串的个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提出问题,使题目由“枯燥”的计算变成“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接着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让学生同桌讨论、小组交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说说有多少种算法,提倡算法多样的理念,启发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学*方法。我根据学生说出的不同方法,板书其中的三种方法,这样使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的信心。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夺取智慧珠。(呈现“想想做做”的第1题。)

  2、鸭子找妈妈。(结合画面)几个小鸭子路过鸭妈妈的`家,发现4只鸭妈妈身上有数字40、50、70、80,可着急了,原来它们四家的孩子(小鸭的身上都有算式)跑到了一起,你能帮助小鸭子很快就找到它们的妈妈吗?(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3、过山车。(结合画面)我们玩过山车游戏吧!小朋友你们谁愿意当火车司机呢?(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

  4、小猫钓鱼。(结合画面)(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设计意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所以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去游乐场”的练*游戏,再次激发了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这样设计打破了由“枯燥”的计算变成了“直观、生动”的练*。这样既注重了基础,又拓展了知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这个环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让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所获得的学*方法及情感经验,既有助于老师获取学生学*效果的信息,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

  总之,这节课我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九、课后反思

  整节课优点

  1、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尝试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很自然的形成了算法多样的局面。

  2、及时板书学生说出的各种算法,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算法进行确认、理解和修正,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交流,并在“试一试”中进行算法的有效迁移,从而帮助学生明确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

  3、练*设计生动有趣,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应用情境中,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而且能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有效地提高了练*的质量和效果。

  不足之处: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上新课的环节怕时间不够,怕他们不会自己解决问题,所以没能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出更多的问题来进行讨论,今后要逐步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多样化。

  今后打算:我将不断学*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95页的《5、4、3、2加几》。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8加几、7加几、6加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5、4、3、2加几,本节课在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为学生熟练计算20以内的进位奠定基础。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加法算式基本上是较小的数加较大的数,例题可以促进学生探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可以是凑十法,也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加法算式直接算出得数,鼓励算法的多样性。试一试的三道题目可以让学生自己计算,4+9和5+8的算式可以引导学生联想9+4和8+5,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计算。想想做做第1、2题注意算式之间的对比,感受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实现算法的迁移,然后安排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5、4、3、2加几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5、4、3、2加几。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发展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继续培养合作意识和学*兴趣,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6、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联系学过的相应的加法算式,直接算出得数。

  针对这一教学重难点,可以课前先复*旧知,回忆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在新科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探索计算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去小白兔家做客的情境,启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的乐趣。

  学法:

  自主观察思考: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和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后面学生之间合作学*和更好地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复*旧知。

  师:今天老师要带我们班的小朋友去一位小动物家做客,让他看看小朋友们最*的表现和学*情况,让他夸夸我们班聪明的小朋友,你们说好不好?为了能让小朋友们表现得更好,我们先来做个热身运动,怎么样?

  1、出示口算卡片。

  8+6= 9+5= 7+5=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3+( )=10 5+( )=10

  (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

  1、自主学例题。

  师:小兔子家门口种了许多蘑菇,小兔子为了招待我们,正提着篮子在采蘑菇呢。

  (1)看一看,小兔子的蘑菇是怎么种的呢?

  (2)小兔子出了个难题考考大家:一共有多少个蘑菇?用什么方法计算?你会列式吗?

  (3)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请学生说说你是如何计算的。集体交流算法。

  板书凑十法的过程。

  师:小朋友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些办法都不错,我们大伙再议一议。你最喜欢用什么方法来算?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做题时,用自己会做的和喜欢的方法做就行。

  2、 试一试。

  下面就用你最喜欢来的方法来计算一下小兔子蘑菇上的这些题目吧。这些题目就是我们教科书95页中间的试一试。

  5+8= 4+8= 3+9=

  请你选一道题说说你是怎么样很快做出来的。

  (三)游戏实践,巩固练*。

  1、想想做做1

  述:小兔子还为大家请来了几位动物朋友。(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图。)

  这些朋友都在书上的95页,小朋友能根据所看到的小动物,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吗?

  学生独立完成练*后全班汇报。

  2、想想做做2

  (1)想要吃到小白兔准备的好吃的水果吗?那要先答对小白兔的难题才行。(出示第2题)先观察每组算式,你发现他们有什么特点?你猜想一下,他们的得数会有什么样的特点?

  (2)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校对,发现规律:加数不变,交换位置,得数不变。

  3、想想做做3

  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指名报得数,共同订正。

  (四)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十几减九),这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一)单元20以内退位减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20以内的数,掌握10以内加、减法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教材通过(小猴卖桃、小兔买桃的童话情景引入13-9,再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算法,并引导交流,体会不同的算法,意在让学生在比较中选择喜欢的算法),这部分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的起始课,是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的重要基础知识,能为后继教材的学*做好迁移准备。此外教材的例题与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例题相对应,都是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并通过列式计算解决问题,这样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和计算结合起来,使计算成为解决问题的需要,既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起学生进一步学*和探索的欲望;又有利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本课时最重要的一点是重视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并逐步引导学生优化算法,十几减九的计算出现了四种算法:数数法、破十法、*十法、想加算减法,在“想想做做”中,明确提出了“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

  所以根据学生的学*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编排的特点与要求,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订如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理解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算法多样化,发展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9。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十几减9的算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准备采用以下一些教法引导学生学*:

  ①教学中,我将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

  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

  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灵活多样的练*,巩固方法,提高技能。

  ④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发展。

  接下来,我详细说一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在导入新课之前,我设计了相应的复*铺垫,如:9加几的进位加、十几的组成、9的分与合等,旨在帮助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同时对下面十几减9的不同算法起推波助澜的效果。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猴子卖桃、小兔买桃的故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画面:(1)1盒桃再加3个桃,一共有几个桃?(2)小兔买了9个桃,猴子还剩几个桃?怎样计算?算式怎样列?教师根据学生口答板书算式:13-9。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常见的“买桃”一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凭着日常生活中买东西的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学*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教师用一句话引导: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售货员,从13个桃里拿出9个,可以怎么拿?学生独立动手操作。这一环节是每个学生有较明确的操作目的,主动参与到课堂学*活动中。尽量让每位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13-9的计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独立思考的能力。然后进行组内交流,学生边操作边说出从13个桃中减去9个桃的操作过程。最后进行全班交流,根据交流情况,相机用课件演示拿桃的过程,并出示相应的计算过程。学生可能出现书上的4种想法:第一种,从13个桃中一个一个减,减9次;第二种,先从10个桃中减去9个,再和其他3个桃合起来,这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说说这种算法是把13分成几和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三种,先减去盒子外的3个桃,再减去盒内的6个桃,这样共减去了9个桃,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这种算法是把9分成几和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四种,13个桃分成9个桃和4个桃,所以13减去9等于4。在学生表述时,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不要让学生感觉到四种算法有何优劣之分,而是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比较,找适合自己的并努力学好。以上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把各自的生活经验转化为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深化应用。

  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第一题,学生动手去画去圈,有困难的学生还可以摆摆小棒,着重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并正确计算,不强求统一方法;第二题,先让学生说说括线图各部分表示的内容,在引导列式计算,并说算法;第三题,要求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去计算,其实也就是学生最熟悉的方法。这个环节,虽然学生用各自的方法计算,但教师要了解哪种方法最受学生欢迎,对全班学生的思维水*做整体上的评估。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同时,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第四环节:巩固提高,总结发散

  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第四题做成口算卡片,反复练*;第五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竖排)发现算式的排列及得数排列的规律,使学生在理解算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记忆。这一环节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多种形式的数学练*,为学生提供创造、发展思维的空间。最后学生总结所学内容,谈感想及收获,教师全课总结。并延伸内容:如果小兔买的是8个桃,那么还剩几个?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能力的提高,体验到学*成功的快乐。

  综上所述,本课中,我重在从情境、探索、交流三方面,让学生思考、实践,理解十几减9的算法,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体验到自主学*成功的快乐。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有着广阔的生活背景,也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本课时是《找规律》知识体系中的起始内容,即让学生探索,发现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所熟悉的“六一”儿童节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包含着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同时还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操作等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创造规律。

  3、教学目标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爱动,好奇心强,因此可以设计一系列的'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基于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知道下一个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主题图,认识规律同时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通过涂色与摆学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美。

  4、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结合农远资源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图形或物体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知道下一个图形或物体。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说学情分析

  经过上个学期的学*,我班孩子们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学**惯,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不仅活泼,好动,而且形成了我班孩子所特有的风格——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敏捷。

  他们在生活中,学*中已经多多少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和规律性的*题,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和研究,也就是说《找规律》内容是我班孩子初次正式接触,怎样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规律,领悟规律的内涵,将是我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游戏、尝试、探索、练*、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在教学手段上,运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图文结合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找规律、创造规律的主要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环节:

  (一)游戏引入,感知规律

  以“动作接龙”的游戏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上课开始,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引入,营造了和谐的学*氛围,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学生们主动参与到游戏中来,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增强了学生探究规律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1、看图找规律

  创设情境:“六一”到了,学校组织联欢会,这是同学们布置的会场,一起来看看吧。

  然后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图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设计意图:借助农远资源我利用主题图,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六一”联欢会。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知识与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探究,在农远资源的辅助下,更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初步感知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学生找到图中有规律的事物之后,再去完成例1,轻而易举。(课件出示例1)

  最后师生共同小结:这些图形、物体和小朋友都是两个为一组,重复出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去找规律,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亲身感知、体验事物的排列规律,逐步发展其动手、观察及推理能力,初步感知规律的美,并掀起了探究规律的高潮。】

  2、摆图找规律

  这个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的活动来探索规律,创造规律。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为学*例2做准备的,我并没有先出示例2,而是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借助给定的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律摆一摆,并说说是按什么规律摆的,学生们大胆的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进行相互间交流,创造性的摆出多种方法,在操作和尝试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了学*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操作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组是怎么摆的,按照什么规律,紧接着完成例2学*,水到渠成。(课件出示例2)

  3、涂色找规律

  请学生合作探究:根据从中发现的规律继续涂下去,看哪个小组涂得又快,又准,又好?涂完后,派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组是按照什么规律涂色的。(课件出示例3)

  【设计意图:我从学生的爱好—画画入手,为学生

  创设了他们喜爱的涂色比赛情境,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在活动中又一次感知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4、师生互动找规律

  这个环节我利用掌声来找规律。

  【设计意图:利用掌声来找规律,让学生亲身感知、体验事物的排列规律,使数学更贴*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寻找身边规律的欲望,为后面生活中找规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联系生活,创造规律

  1、生活中找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找出身边的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2、创造规律

  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创造出美丽的图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出新的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的方式,用涂色活动来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大胆创作中加深了对规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

  3、欣赏作品

  将学生有特色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让学生们边欣赏边评价,并说说作品是按照什么规律创作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相互间欣赏作品,开阔了视野。在欣赏和评价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取长补短,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美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应用创新意识。】

  (四)尝试练*,应用规律

  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应用,为了巩固新知,加深对规律的理解,此环节,我设计了三种类型的练*题。(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富有情趣,富有挑战性,此环节,我设计了不同梯度的练*题,循序渐进,在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驱使下,学生们积极思考,参与创作,增强了应有创新意识。】

  (五)课堂小结,欣赏和畅谈规律

  1、欣赏有规律的图片。(播放课件)

  只要我们留心地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规律,比如斑马身上有规律的条纹,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保护自己;马路上的斑马线,提醒我们过马路的时候注意安全;还有春天生机勃勃,夏日晴空万里,秋天果实累累,冬天大雪纷飞,冬去春来,夏去秋来,四季有规律的变换等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有了农远资源库提供的课件的展示,使学生感受规律美,学会欣赏规律美,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2、课堂小结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找到规律的?一起归纳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然后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的生活打扮的更加美丽,精彩。希望同学们能够做一个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孩子!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重点,解决知识难点,整个黑板主要用于展示学生涂画规律和动手创造规律的作品。这样安排既便于学生观察,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例1例3

  红黄一组,重复出现。绿黄一组,重复出现。

  绿紫一组,重复出现。蓝黄红一组,重复出现。

  紫红一组,重复出现。

  女男一组,重复出现。

  例2

  正方体、圆柱体一组,重复出现。

  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一组,重复出现。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36—37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第八课时,所呈现的内容是学生学*8和9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练*课,本节课是利用“可爱的企鹅”这一学生熟悉的有趣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有关加减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进一步巩固8和9的加减法。由于图中第一次呈现大括号的形式,所以教学中需要教师作适当地讲解,对图中每个符号的出现,都应让他们清清楚楚,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理解图中的大括号、问号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2、巩固8和9的加减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计算;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大括号、问号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看图正确理解数量关系,准确熟练地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五)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具图片、小棒等。

  二、说学生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大部分学生对猜谜语、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兴趣。经过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学生的听课*惯正在逐步的得到规范,有了初步的数感和问题意识,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很欠缺,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训练。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情境教学法。

  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使数学由抽象变具体,激活学生的学*思维。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去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由于本课第一次出现大括号和问号,学生理解其意义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喜爱的小动物企鹅在冰山上玩耍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用数学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2、发现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解决数学问题,而应让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收集、处理信息,进而提出问题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从熟悉、喜爱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拓展“再创造”的时空,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产生对数学问题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交流等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发现者。

  3、指导学生学会数学语言,培养学生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

  语文课有文字语言和口头表达的语言。数学同样也有表达的语言。它包括对概念、定理等的文字叙述语言和符号表达语言、解题中的逻辑推理语言、几何中的图形表达或画图语言及列表叙述的语言。所以数学中的文字叙述、符号表达、图表描述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数学王国,及魅力无比的内在思维形式。所以要学好数学,显然要学会这些语言的表达形式。不但要读懂这些语言,而且还要会表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课件展示信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4、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其直观、形象而又生动的特点。在本课教学中,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图画应用题,用语言表述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直观形象入手,动态展示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想玩猜谜语的游戏吗? 师:“白衬衣,黑大褂,走起路来左右摆,冰天雪地也不怕。”猜猜是什么动物?(企鹅)

  师:你们喜欢企鹅吗? 师:知道企鹅生活在哪里吗?(南极)

  师:今天,可爱的企鹅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想请小朋友们帮忙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帮助小企鹅吗? (玩猜谜语的游戏引入,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企鹅生活的环境,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合作探究,自主学*

  师:比一比,看谁今天上课最认真,帮小企鹅解决的问题最多。

  1、教学第一幅图。

  出示第一幅图。

  (课件出示冰山上原来有3只企鹅,又来了6只企鹅。)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原来有3只企鹅,又来了6只企鹅。

  师:那么谁能帮助小企鹅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生:冰山上一共有几只企鹅? 师:谁能当小老师,把刚才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遍。

  师:在图上怎样表示刚才提的问题呢?(出现大括号和问号。) 现在图上多了什么符号,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教师边指边告诉学生:“大括号”,“问号”。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答出:“大括号”的样子好像要把上面的这些企鹅怎么样?(生:合起来。) 师:“问号”的作用是什么? 生:要求的问题。

  师:对,要求的问题是“冰山上一共有几只企鹅?”

  师:要想知道一共有几只企鹅,该怎样计算?

  (把算式写在作业本上,并汇报。) 师:哪个小朋来跟大家说说你的算式?

  生1:我的算式是6+3=9(只)

  生2:我的算式是3+6=9(只)

  师:同学们真能干,你们能回答得更完整一些吗?

  生:6+3=9(只),冰山上一共有9只企鹅。

  师:太棒了,就要像这样说得完整、明白。

  师:那么多同学都在帮企鹅解决问题,企鹅们可高兴了。

  2、教学第二、三幅图。

  (1)出示第二幅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冰山上一共有9只企鹅)

  师:你是怎么知道有9只企鹅的?

  生:我是数出来的。

  生:我看到大括号下面有“9只”。

  (2)出示第三幅图。

  师:9只小企鹅在一起,真热闹呀!它们在商量着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变化?

  生:藏起来一些企鹅,还有三只企鹅在外面。

  师:谁能把这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你想提个什么问题来考考大家?

  生:冰山后面有几只企鹅?

  师:老师把你的问题在图上表示出来。课件出示:“冰山后面有?只”这个“?只”是问哪里的企鹅呀?

  生:问我们藏起来几只企鹅。

  师:要想知道冰山后面有几只企鹅,该怎样计算呢?

  (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发现:要求的是“冰山后面有几只企鹅?”这个问题,要用已经知道的数学信息来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生4:9—3=6(只),冰山后面有6只企鹅。

  (组织学生讨论图中所呈现的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中的内容,找到已知条件和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学生是第一次解决类似的额问题,所以对图中每个符号的出现,都应让他们清清楚楚。这个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3、比一比,发现规律。

  师:生活中有些问题需要用加法解决,有些问题需要用减法解决。那么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呢?请与同桌同学讨论一下并汇报。(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从总数中取出一部分就用减法。)

  4、反馈练*练一练第3题。

  课件出示题目。

  师:请同学们看图,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认真观察后,说一说。

  师:谁知道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生:房子里有几只兔子?

  师:要知道“房子里有几只兔子”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解答,教师板书:7—5=2(只),房子里有2只兔子。) (这道题本来是练一练的第3题,我把它提前是为了及时地巩固和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动手操作,巩固练*

  1、试一试:课本第36页的试一试。

  用学具图片或小棒,两人一组,一个人摆,另一个人根据摆的情况进行填数,再汇报,教师讲评、展示。

  (让学生准备8、9个圆纸片,自己先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情况进行填数,以降低学生练*的难度。)

  2、练一练。

  第1题:口算。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大括号”和“小问号”,以后做这类题时要认真看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游戏

  猜一猜。把准备好的图片板(9个圆点)任意盖住部分,先请同学们说算式,再逐步减少一个圆点,师生互动进行游戏。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和7的组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新课程《数学》一年级上册中的"6和7的分与合"。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和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评价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小学一年级上册第32-33页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内容教学前,学生已能理解10以内数的具体含义,掌握0-10各数的读写法。通过学*2-5的组成,对分与合有初步的认识,这些都为这节课内容的学*作了思想上和方法上的铺垫迁移。本课的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动口、动脑,进一步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学会由一种方法得出两种说法,为后面学*8、9、10的组成奠定了基础。经过这样的学*,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熟练地掌握6、7的组成,进一步加深对6、7的认识。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语言表达,探索简单的规律,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有序思维及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间互相交流、合作学*的意识,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本节课的教材编与"2-5"的组成相似,新内容以具体实物分成两部分为支撑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边分边想,从而学会6的分与合。这样初步渗透有序地分的思想,以一种分法得出两种说法,认识6的组成。"试一试"创设小兔和小朋友做游戏的情境,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让学生经过动手分一分、数一数、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自主合作交流,归纳出7的各种组成。想想做做采用多层练*的游戏形式对6、7的组成进行巩固深化。

  (五)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自己探索并掌握6、7的组成。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有序地分一分、有条理地说一说。

  二、教学和学法分析

  (一)注重直观演示、操作,探索简单的规律,发掘学生的潜能。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直接经验是思维表象形成的基础,学生学*所需要的直接经验主要来源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生活或学*用品的演示、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实践。因此,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借助实物:小棒、小球、彩旗、卡片等教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眼看、手动、脑想、口说中沟通多种感官的信息,在合作探索中抽象知识,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二)重视新旧衔接,铺垫迁移,启发探新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因此本节课,我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境的情境,引导学生把"2-5"的组成中学到的本领运用到"6-7"的组成中去,实现了温故引路,启发探新的效果。也降低了学生学*的难度,而且为分散本节课的难点作了铺路搭桥的作用。"7"的组成,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进一步调动了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也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完成学*任务。

  (三)精心创设情境、游戏,激发兴趣

  希腊普罗塔尔说:"头脑并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这说明,只有兴趣,才能把火把点燃;只有兴趣,才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内驱力,也才是参与学*的动力。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爱活动,学*兴趣是支持、推动他们投入学*的巨大内动力。因此,我努力创设多种情境,鼓励学生手、口、脑并用,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又通过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借助多媒体课件,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保持热情、高涨的情绪,从而体验学*数学的快乐变"苦学"为"乐学"。

  (四)营造融洽和谐环境,激发创造潜能

  营造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节课里,我重视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心理感受,肯定他们的一切努力,赞扬他们思考的一切结论,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创造欲望。给学生参与学*的时间,给学生思考问题、发表言论的时间,让全体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潜意识的发展。

  三、教学程序。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学卡片、磁性黑板、小棒、小球、彩旗等。

  (一)创设情境,复*铺垫

  1、谈话:小朋友们,老师和你们已经做了"2-5"的分与合的游戏,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

  课件演示:

  唐老鸭博士自我介绍:我是唐老鸭博士,你们看,这里是数学王国,你们想不想跟我一起去数学王国呢?但是要打开这扇门,需要一把金钥匙,只要你们能闯过三关,就能得到这把金钥匙。

  学生每答对一题,老师就送一个五星

  新课的开始,设计了一个闯过三关,才能进入数学王国的课件,它形象生动的演示,充分刺激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运用多媒体将旧知生动再现,每答对一题就送出一面彩旗,有效的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也有利于后面的教学。

  (二)探究新知(▲进入第二关)

  1、学*6的分与合(揭示课题)

  (1)师生合作操作

  师:看!五颜六色的彩旗,谁来数一数一共有几面?(6面),6面彩旗分在两只手里,可以怎么分?

  让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分一分,其他用6根棒小棒代替彩旗也分一分,数一数。

  接着就让学生说说这样就表示6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6?

  (多媒体同步演示6的分法的图片与分合式。)

  这一环节,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的空间,让他们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边分边想,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6的分与合,起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作用。

  (2)唐老鸭博士是让小动物按这样的顺序分的,请小朋友从左往右观察,看这样分好吗?为什么?

  (3)填写课本第32页相应的部分

  学生交流后订正填写,师板书

  这一设计,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有条理有序的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7的分与合

  (1)小组合作探究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小兔也想和大家一起来做分与合的游戏,并且带来了许多智慧星,看谁表现好,想奖励你们。

  请每两个小朋友分为一组,拿出准备好的7个小球,分一分,想一想,7可以分成几和几?

  学生操作后小组讨论

  汇报,让两名学生上台汇报分的情况,其他学生评判,并口述7的分合式。

  (2)填写课本第32页相应的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我创设小兔和小朋友一起分与合的游戏情境,并奖励他们智慧星,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又通过用小球分一分,数一数,继而说一说、写一写,这样又培养了学生操作、观察、表达等能力,还提高了学生间交流、合作学*的意识。

  (三)多层练*,巩固深化(▲进入第三关)

  1、想想做做第1、2题

  让学生把合起来是6的两张卡片用线连一连,再把上面的数合起来是7的红花连起来。

  2、拍手游戏

  创设小鸟衔来一个数的情境,指导学生玩拍手游戏。(师生间拍手,学生间拍手)

  师:×× 生1:×××

  如:6 7

  生:×××× 生2:××××

  3、出示一个个可爱的小动物,让学生弄清题意,试着完成,再用数字卡片集体订立。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形式对6-7的组成进行巩固、深化。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学*活动,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新学知识。借助多媒体又营造出活跃、融洽的学*氛围,使学生练中有乐,乐而见效。

  4、综合练*

  安排唐老鸭博士和小朋友做"贴数游戏"。学生准备好数字卡片,老师进行电脑操作(显示唐老鸭博士出数)学生上台贴数,最后,唐老鸭博士说话了;小朋友们,直棒看来你们都闯过了三关。欢迎你们进入数学王国。

  这个游戏综合4、5、6、7的组合,配以动听的音乐,使小学生在宽松,活跃的气氛中锤炼思维,既复*旧知识,又为后继学*作了铺垫。最后安排唐老鸭博士的话,对学生产生激励的作用,同时我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促使学生思想得到了升华。体现寓出思想教育于数学中。

  四、评价分析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我紧紧抓住知识的系统结构,通过逐个突破、及教学媒体的运用,有效地解决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因本人水*,在说课和备课的过程中,肯定存在许多不足,这有待我以后继续努力,不断探索。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1

  【说教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0-51页例5例6

  教材分析:简单的计算这节课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的第二课时,教材在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它们的十进制关系的基础上,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人民币元和角之间的换算方法,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

  (2)认识用两位小数表示商品价格的形式,知道用元作单位标价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人民币元和角之间换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及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节约用钱、爱惜人民币的良好*惯。

  重点:掌握人民币元和角之间的换算方法,并使用小数表示商品价格。

  突破方法:组织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来突破。

  难点:在熟悉人民币之间进率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换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突破方法:让学生置身于实践活动中来体会换算方法。

  【说学情】

  人民币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又有给孩子“压岁钱”的*俗,许多家长喜欢带孩子上超市并让他们在一定范围自由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让许多学生较早有了钱的概念,会看价格标签,部分学生甚至有了实际购物经验,因此,这节课设计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潜力,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又好又快的进行学*。

  【说设计思路】

  1。从复*旧知入手,帮助学生牢牢地记住人民币元、角、分之间的进率,以便轻松地突破元和角之间的换算难点。

  2。创设情景,到超市里购物,出示商品及价格标签,在学生回忆*时看到的商品价格的表示方法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通过已经知道价格表示方法的学生来带动其他学生学*,体现学生的自主学*。

  3。人民币的`计算离不开购物,让学生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完成简单的加法计算。通过选购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付钱方法,深刻体会进率()的换算,让知识在操作中得以内化,学生学了也不易忘记。

  4。通过各种形式的练*,及时的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5、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阅读学*小结,帮助学生整理思路,让所学的知识清晰化。

  【说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简要的回顾上节课的知识,人民币的分类,及1元=10角,1角=10分重要的关系后出示几道单位换算的题目。意图是让学生能回忆起上节课的内容及为本节课的做好铺垫。在这一环节学生做得不错,好像表面上大部分都会做。因此就很容易进入下一个环节。

  二、联系生活,经验转换知识

  1、教学1元2角

  先用课件出示一张1元钱和一张2角钱,让学生认识这表示多少钱?再和学生一起玩换钱的游戏,你用教师准备的零钱可以用几种方法来表示出一元二角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了多种换法。接着又让学生换算1元2角=()角,12角=()元()角。最后再用课件出示类似的人民币的转算练*题让学生练*,巩固所学生新知。

  2、创设生活情境,认识商品标价

  用课件创设学*情境,走进超市认识商品标价。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前面表示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

  三、巩固练*

  有一道练*题是拿出买每件东西要付的人民币。我课前为学生准备了一盒子零钱,让学生亲自动手用真钱表示要付的钱。学生集思广益,拿法多种多样,较好的巩固了人民币的换算这一知识点。

  四、知识整理

  一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不会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于是我用课件出示学*小结,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这样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点,让思路更清晰。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2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实践活动——“数学乐园”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情境,其内容都是一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和“起立游戏”、“送信游戏”等。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学生分析

  学生认识了0~10并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后,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日常教学中,班上的人数较多,活动空间有限,组织起来也较困难。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便全班同学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主动、有序、愉快地参与到各个活动中来,是本节课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设计理念

  未来的社会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为此,我在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贴*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及计算,区分它们的基数、序数含义。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有条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实践活动课。

  1.课件展示——“数学乐园”全景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块儿去“数学乐园”做游戏,你们想不想参加?

  2.师板书课题:数学乐园

  3.用奖“数字之星”的方法激励学生多发言、多动脑。

  二、活动(一):走迷宫游戏。

  1.复*对0~10各数的认识。

  (1)说数字:学生说出通过这段时间学*认识的数字0~10,教师贴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娃娃头。

  (2)用数字:引导学生用黑板上的一个或几个“数字娃娃”说一句话。

  (3)找数字:启发学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娃娃”,体会数字的重要性,并邀请“数字娃娃”一块儿做游戏。

  (4)排数字:启发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给“数字娃娃”排队,点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排,其他学生分别在自己桌面上排数字卡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摆法。

  2.故事引入“走迷宫”活动。

  (出示小黑板)教师以一个《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导入:

  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迷路了,这怎么办呀?它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迷路了,怎么办才好呀?”妈妈听了点了点头说:“孩子,你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去做,只要你按1、2、3、4……的顺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家的。”于是聪明的小白兔按**的话去做,终于回家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白兔可能是怎样走的吗?

  3.学生独立走迷宫——帮助小白兔找家。

  让四个学生分别在四块小黑板上用不同色的'粉笔画不同路线,其他学生在课本上画出小白兔回家的路线。

  4.比比谁想得多,进行评价奖励。

  5.找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找其中的规律,如,“从1走到2有几种方法?”“从左边的2走到3有几种走法?”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作为课后的作业,鼓励学生合作完成。

  三、活动(二):对口令游戏。

  1.(放快节奏鼓点音乐)师生对口令,如师说“我出3”,生答“我出5”,复*数的组成。

  2.同桌互对口令,复*数的组成。

  四、活动(三):送信游戏。

  学生按四人小组的位置坐好,每人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反面写有一个数字的信封,然后请学生把桌面上的得数与信封上数字相同的算术卡片放进信封。

  请其中一组学生上台演示完成,之后评价,找对的学生表扬自己。

  五、活动(四):起立游戏。

  1.报数:请两竖行学生从前往后,从后往前报数。

  2.数数排第几:让每位同学通过数数和思考,对自己在班上的位置都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3.起立拍手游戏:教师点到从前(后)数第几位学生,该竖行该生就起立拍一下手,之后让学生练*从左数、从右数,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前后左右等空间的方向,并注意让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这两个易混的概念。

  六、活动(五):投掷游戏。

  布置好游戏场地,教师点几位学生按规则向篓里投球,共10个球,看能投进几个。同时请一位学生当评判员,用圆片贴在黑板上表示投进球的数量,之后请其他学生当“小记者”,报道几位学生的投球成绩并进行比较。其间还让学生说说有几个球没投进,并说出自己的算法。

  七、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到“数学乐园”去逛了逛,你们开不开心?其实只要你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你们想不想学*更多的数学本领呢?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就一定会成为生活中的“小小数学家”。

  课后总结

  新课程,新教材,构建的是一个开放、充满生机的课堂体系,对此,在执教本课后,我有更深的体会。

  一、寓教于乐,玩中学,学中乐。

  “一、二、三……”教室里传来异口同声的数数声。只见一位学生站在讲台前正朝着离他有一段距离的小筐里投球,讲台下面几十双眼睛都齐刷刷地望着他,眼神里透着几许焦急、几许惊喜,大家都随着投球学生的表现或喜或忧,有的恨不得亲自上台去一试身手。乍看去还真想不到这是数学课堂里的一幕情景呢!

  游戏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游戏当中,通过数一数投进了几个球,比一比谁投进的球多、谁投进的球少,两人相差多少,算算没投进球的个数等环节,在彼此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中,很自然地复*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就这样,学生在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汲取了数学养分,亲身经历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再一次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二、小组合作学*,便于人人参与。

  在巩固10以内加减法这一环节中,我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了一个“送信”游戏。那么多封“信”,要找到得数与自己信封上数字相同的“信”放进信封,就必须快速地算出每封“信”的得数,有趣的

  形式把学生们都吸引了过来,学生们比*时计算枯燥单调的口算题时的热情高涨得多,尤其是几个学生为了同一封“信”发生争执时,个个都像“小老师”一样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服对方,整个课堂顿时“热”了起来,真正达到了人人参与,个个乐于参与的目的。

  谁说数学课堂就该是“一人讲全班听”的严肃场景?如若将理性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们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又何愁学生不爱学、不动脑筋呢?让我们“蹲”下来,寓教于乐,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创设出种种轻松、快乐的学*情境,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6)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新课程《数学》一年级上册中的"6以内的合成"。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小学一年级上册第28—29页

  本节课围绕的4、5、6的组成设计了三个操作活动。活动一,4的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2个蓝色花片和2个红色花片,合起来有几个花片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目的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合起来的含义,体验合的方法,并通过摆出的花片学*2和2组成4。活动二,5的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两种颜色的花片,使它们合起来是5个的活动要求。这个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会有不同的做法。在学生操作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5的组成式。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归纳出1和4,2和3这两个组成式。活动三:6的组成。在学生学会了5的组式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总结归纳出6的组成式。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交流、归纳4—6各数的组成式的过程。

  2、理解和体会合的方法,学会6以内数的组成,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的意识,愿意表达自己个性化的做法,初步形成对数学学*的自信心和兴趣。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合与分的方法,掌握2—6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分与合的方法,了解6以内数的组成。

  二、学情分析

  (一)注重直观演示、操作,探索简单的规律,发掘学生的潜能。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直接经验是思维表象形成的基础,学生学*所需要的直接经验主要来源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具的演示、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实践。因此,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借助实物:圆片为教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眼看、手动、脑想、口说中沟通多种感官的信息,在合作探索中抽象知识,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二)精心创设情境、游戏,激发兴趣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爱活动,学*兴趣是支持、推动他们投入学*的巨大内动力。因此,我努力创设多种情境,鼓励学生手、口、脑并用,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又通过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借助多媒体课件,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保持热情、高涨的情绪,从而体验学*数学的快乐变"苦学"为"乐学"。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三、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1、说出10以内数的顺序。

  2、猜数:一个数比3大比10小,它可能是几?

  3、用我们学过的数字说一句话。

  二、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话:同学们,刚才这几位同学说的好吗?我们给他们鼓鼓掌!(学生热烈鼓掌)

  同学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

  谁来示范一次,要求越慢越好!大家也照样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2、现在谁来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吗?

  生:把分开的两个手合在一起

  说得真好!看来只有把分开的两手合在一起才能拍响。(板书课题:合)。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数的合成。

  [说明:通过鼓掌,使学生理解合与分的意义。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一)学生动手操作合的过程,学*4的合成。

  拿出2个蓝色圆片和2个红色圆片,合起来有几个圆片?

  (1)放手让学生活动,教师适当引导。

  (2)全班反馈,交流摆的结果。

  使学生知道两种颜色的圆片摆的先后不一样,结果相同。

  教师讲解:2合2合起来是4,并写出表达式。

  结合学生的表达,板书22

  (3)把两种颜色的圆片分出来。

  (4)下面同桌合作,每人拿出一种颜色的圆片,使他们合起来是4个。

  (5)交流拿的方法,总结让学生知道,无论哪的是哪种颜色的圆片他们的顺序如何,都是1和3合起来是4个。谁还可以说出几和几合成4?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同学们们真了不起,自己学会了4的几种不同合成。

  3、比较两种分法

  提问:观察这两种分法,同学们们有什么发现?(分成的2个数交换了位置)教师小结:当我们找到一种分法后,可以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即可得到另一种分法。

  (二)探索5、6的合成。

  1、师:同学们们很聪明,一会儿就将4的合成学会了。下面拿出两种不同颜色的圆片,使他们合起来是5。

  (1)学生自主操作。(通过摆两种颜色的圆片,探究5的合成)

  (2)让4人合作交流得出的结论。

  (3)小组长归纳汇报探索结果。

  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

  (4)去掉圆片的颜色,使学生归纳几和几合成5。

  (5)选择好的方法记5的组成。

  2、拿出两种颜色的圆片,使他们合起来是6个。(方法如5的合成)

  [说明:在探究新知阶段,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探索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让学生的思考力逐步生长。通过摆圆片、“手势法”的练*,学生能有序的记忆。]

  四、游戏活动,运用巩固

  1、“轻松入门”:看图填空。

  (1)学生自己完成填空。(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并说出2、3的合成。

  (1)先摆一摆,再看一看2可以分成几和几?3可以分成几和几?(2)完成书上练*。

  (3)请学生说出2和3的分与合。

  2、“快乐学*”:填一填

  3、“小试牛刀”:看图画一画

  4、数学游戏:教师说游戏规则,同桌之间经行。

  小学生的学*大多以无意识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因此在这一环节,以游戏巩固,可以再次激发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深化认识

  1、这节课你学*了什么内容?(完整揭示课题:6以内数的合成)

  2、回家把6以内各数的合成说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师:今天同学们玩得高兴又学到了知识,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请你们把今天学的和做的游戏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玩一玩,好不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小朋友再见!

  (简单的课堂小结,让学生的'学*成就感再次得到满足;教师对课后的要求,巧妙地将学*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书本延伸到生活。)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教学教材:

  《16、17、18 减几》是义务教育教科书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内的退位减法95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115 减几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的,将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迁移到16、17、18 减几中来,强化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也为今后继续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16、17、18减几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深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学*的快乐,培养合作学*的意识。

  初步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在学*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 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从中,让学生掌握算法,能正确计算是本节课学*的重难点。

  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合 作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激起学生回忆,通过迁移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方法的思维过程。

  一开课,多媒体呈现口算题,说说是怎样算的。然后直奔主题:今天我们一 起来学*16、17、18 减几。通过口算唤起了学生回忆,这样会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本节课中,会让他们感觉到轻松,让课堂轻松愉悦。

  2、创设了情境,以激发学生学*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新课开始,我谈话进入,多媒体一步步呈现例1,然后让学生观察,找出数学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也让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容易疲劳,所以我在课堂活动中设计找朋友的活动,一个孩子举起算式卡片大声问:我的朋友在哪里?另一个孩子举起结果大声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这样又会激起孩子们学*的热情。

  3、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

  4、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采用了同桌学*方式,小组学*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深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学*的快乐,培养合作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口算,唤起回忆。

  在新课之前,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必要的'口算训练,是提高孩子口算水*和学*数学的基础。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同时通过口算和说算理,唤起了孩子们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忆,为本节课的学*作出了准备。

  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谈话进入,孩子们,在我们的校园内有许多花和树,它们美化了校园、净化了空气。为了让这些花和树健康地成长,每天老师都让两位小朋友给树浇水。我们一起去看看今天轮到哪两个小朋友了(ppt 出示)。你们看,原来今天给小树浇水的是小华和小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找出数学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列出算式。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从熟悉的校园环境进入新课,一方面可以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另一方面又可以调动学生学*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只要注意观察、思考,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另外, 让学生从所提供的情境中自己去获取信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不只是写在纸上的算式,而是 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与动机,感受到计算与 生活联系密切。

  三、独立思考,交流算法。

  因为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115减几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的,所以我试着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然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节约教学时间,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方法的普遍适用性,强化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独立思考,交流算法。

  17、18对于17、18减几,学生有了16 减几计算方法的迁移,我大胆的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然后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法。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较大的交流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提高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树立学生学*数学的自信心,又可以激发全体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五、课堂活动,巩固新知。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我安排了两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同桌进行:一人出16、17、18 减几的算式,一人口算。

  第二个活动:一个孩子举起算 式卡片大声问:我的朋友在哪里?另一个孩子举起结果大声回答:你的朋友在这 此环节的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

  六、课堂练*,效果检测。

  完成练*二十1、2。

  七、总结评价。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里有什么收获?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的这种方式的提问,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自我感悟、自我评价和个性发展。

  八、板书设计

  板书上呈现课题16、17、18 列出的算式:16-9=7,还有例2的两个算式:17-8=9 和18-9=9。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今天我当家》。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通过活动体会数学、了解数学、认识数学,所以教科书设计了《今天我当家》的情境。借助有趣的情境,在实践活动中综合复*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可以提出有趣的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在这一活动中,渗透了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的教育。

  计算对学生来说可以说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但如果在有趣的情境中就不一样了。一年级的小孩子喜欢活动,让孩子们在买东西的模拟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孩子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的价值。

  一、 教学设计理念: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实

  践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2.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的作用在于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需要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孩子们明确学数学还要用数学。

  3.解决问题要成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而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探索、研究和创新的过程,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历程。

  4.自主为本,合作协作。把每一个人的能量凝聚为团队精神,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的意识。

  二、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今天我当家”的模拟情境中,让孩子们灵活运用100以内

  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我当家”的过程,培养良好的合作、倾听意识,勇于思考、大胆尝试的意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教学重点是: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是对提出的问题能正确解答,培养孩子们勇于思考,大胆尝试的意识。

  三、 教学方式与学*方式:

  在本节课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把孩子们引入到购物和吃

  饭的模拟活动中,引导孩子们在小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数学最主要的是要有学*的兴趣,在购物和吃饭这样的模拟活动中,足以能调动起孩子们的学*兴趣。有了学*的兴趣,孩子们就会用原有的数学经验在活动中自主地提出问题,并能对提出的问题加以解决。同时引入小组竞争机制,开展小组之间的比赛,能进一步保持孩子们的学*兴趣,吸引孩子们参与到活动中来。也正是因为孩子们有了学*的兴趣,有了参与活动的热情,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中有些也可能是不可预料的,所以孩子们的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也只有这样的学*方式,才会充分挖掘孩子们的资源。

  四、 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

  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更真实的实践活动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学*的兴趣,我把教材中的图片情境设计成模拟商店的情境。在课前,布置每个孩子都带一些商品实物,对于鸡、鸭、鱼、肉比较难带的实物,可以让孩子们设计成一幅图。这样课堂上会出现一个小小的购物模拟商店。除了准备商品实物外,还要准备一些假钞,用扫描仪扫出来的钞票,为学生在购物活动中做准备。

  教师的评价对孩子来说是最具有震撼力的,所以我不会吝啬我的语言,会给他们鼓励。同时会培养孩子们之间的相互评价、相互欣赏的能力。

  五、 教学过程设想: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同学们,*时都是爸爸妈妈为我们买菜做饭,爸爸妈妈很辛苦,今天让我们也当回家,让我们自己去采购自己动手为爸爸妈妈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好吗?(板书课题:今天我当家)

  用这样的话导入,让孩子们体会到爸爸妈妈劳动的.辛苦,激发孩子们学*的欲望,并直奔课题。

  (二)、实践活动:(25分钟左右)

  这是四个小组第一次比赛:在比赛购物前让孩子们说说,这顿晚饭要做什么?打算买哪些东西?买东西时要注意什么?让孩子

  们说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各小组确定方案的过程,确定自己要买什么,谁买谁卖,并注意在买东西过程中不要算错钱。

  接下来四个小组分头进行模拟购物活动。我们班是34个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大约是8、9个学生。每组可以有2-----3个售货员,其他的是小小购物员。教师参与活动,询问有没有要包饺子的小组,如果有就参与其中,如果没有教师建议其中一个小组今天的晚餐包饺子,为后面在“吃饭”这个情境中也有数学问题做准备。

  各小组进行汇报:各小组说说买了哪些东西,怎样买的?在买东西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吗?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互相说说汇报得怎样,如果有听课教师,可以让孩子询问听课教师的意见,可以这样说:“老师,您好!您认为我们小组的同学汇报得如何?您给我们小组打多少分呢?”这样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胆量,使各小组的比赛更激烈。

  接下来各小组根据自己买的东西,设计今天的晚餐,设计在一张4开纸上,可以画、可以写。教师巡视各小组,给出建议,并引导想能否在晚餐中找出数学问题。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晚餐内容,在展示中注意是否与自己买的东西相符,在展示中看哪小组发现了数学问题。在给各小组打分时可以像前面让听课教师来打分。如果没有听课教师,教者即是裁判。

  在整个“今天我当家”的模拟实践活动中,让孩子们通过有趣的

  购物活动灵活地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合作、倾听意识,体会到学*数学是快乐的,并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三)、小组对抗:(13分钟左右)

  给各小组时间和机会,根据模拟商店的情境以及各小组的晚餐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互相考一考,采取抢答的方式。提出正确的数学问题加10分,答对了加20分。如果学生不能提出“30元可以买些什么?”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这样说:“老师也想到了

  一个问题,不知道怎样解决,你们能帮助一下我吗?”像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只要学生的答案合理就给予鼓励。

  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们自由地开放地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尝试的意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最后进行总结,评选出优胜小组,说说他们为什么会取胜?让孩子们知道团结合作的重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的意识。

  (四)、课外延伸:(1分钟)

  回家后在父母的帮助下真正“当一回家”,去帮助父母买菜或买其他的东西。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我希望在我的课堂中让孩子们感受到学*数学是快乐的,能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孩子们在互动有序、活而不乱的课堂氛围中敢想、敢说、敢争议。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 我的说课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4

  页到65页《10的认识》。

  二、 我对教材的理解

  1、 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教材先是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及多位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让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

  4、教具、学具准备

  Flash课件,为每两个学生准备一张记录纸和十个卡片苹果。

  三、 教法设想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住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象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四、 学法渗透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数

  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体验来学*新知,积极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五、 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课堂,故事主要是说“在数字王国里,9以为自己是最大的数,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后来1和0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对付9……”课件演示到这,我就让学生来猜一猜,究竟“1”和“0”想出了什么办法来对付9?这么一问,学生的思维就像被激活了一样,同学们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兴致盎然,对数学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积极性高。同时,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比如:1和0站在一块儿就变成“10”,然后就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数一数

  有趣的情境是孩子学*新知的有效*台,在这一环节中,我就设计了孩子们喜爱的魔术表演情境,让学生边看魔术表演边复*1——9的数数过程,并体会“9添上1就变成10”的过程。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真观察,让学生说说画面中还有什么东西的数量也可以用“10”来观察,如“画面上有10朵花、10颗星星……”最后让学生用“10”来说一句话,这样设计,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数字娃娃找家”

  在这一环节中,我就把教学直尺图这一枯燥的内容改为小朋友非常喜爱的“数字娃娃找家”。这里先是课件演示“0——10”各数字娃娃在玩耍的情况,到了回家时,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数字娃“5、6、9、10”不会回家,还在走来走去。然后,我就请小朋友帮这些数字娃找到自己的家,数字娃娃都找到家以后,我就让小朋友说10以内数的顺序,如:5相邻的前面一个数是谁?这一教学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也有助于学*目标的落实。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95页的《5、4、3、2加几》。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8加几、7加几、6加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5、4、3、2加几,本节课在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为学生熟练计算20以内的进位奠定基础。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加法算式基本上是较小的数加较大的数,例题可以促进学生探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可以是凑十法,也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加法算式直接算出得数,鼓励算法的多样性。试一试的三道题目可以让学生自己计算,4+9和5+8的算式可以引导学生联想9+4和8+5,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计算。想想做做第1、2题注意算式之间的对比,感受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实现算法的迁移,然后安排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5、4、3、2加几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5、4、3、2加几。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发展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继续培养合作意识和学*兴趣,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6、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联系学过的相应的加法算式,直接算出得数。

  针对这一教学重难点,可以课前先复*旧知,回忆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在新科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探索计算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去小白兔家做客的情境,启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的乐趣。

  学法:

  自主观察思考: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和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后面学生之间合作学*和更好地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复*旧知。

  师:今天老师要带我们班的小朋友去一位小动物家做客,让他看看小朋友们最*的表现和学*情况,让他夸夸我们班聪明的小朋友,你们说好不好?为了能让小朋友们表现得更好,我们先来做个热身运动,怎么样?

  1、出示口算卡片。

  8+6= 9+5= 7+5=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3+( )=10 5+( )=10

  (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

  1、自主学例题。

  师:小兔子家门口种了许多蘑菇,小兔子为了招待我们,正提着篮子在采蘑菇呢。

  (1)看一看,小兔子的蘑菇是怎么种的呢?

  (2)小兔子出了个难题考考大家:一共有多少个蘑菇?用什么方法计算?你会列式吗?

  (3)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请学生说说你是如何计算的。集体交流算法。

  板书凑十法的过程。

  师:小朋友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些办法都不错,我们大伙再议一议。你最喜欢用什么方法来算?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做题时,用自己会做的和喜欢的方法做就行。

  2、 试一试。

  下面就用你最喜欢来的方法来计算一下小兔子蘑菇上的这些题目吧。这些题目就是我们教科书95页中间的试一试。

  5+8= 4+8= 3+9=

  请你选一道题说说你是怎么样很快做出来的。

  (三)游戏实践,巩固练*。

  1、想想做做1

  述:小兔子还为大家请来了几位动物朋友。(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图。)

  这些朋友都在书上的95页,小朋友能根据所看到的小动物,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吗?

  学生独立完成练*后全班汇报。

  2、想想做做2

  (1)想要吃到小白兔准备的好吃的水果吗?那要先答对小白兔的难题才行。(出示第2题)先观察每组算式,你发现他们有什么特点?你猜想一下,他们的得数会有什么样的特点?

  (2)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校对,发现规律:加数不变,交换位置,得数不变。

  3、想想做做3

  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指名报得数,共同订正。

  (四)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时间学*,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看钟表时间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是二年级进一步学*半时的认识和三年级秒的认识的开始,掌握认识钟表和整时是小学生必备的知识。教学的本质在于帮助、激励、引导,本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实际,力争做到“思想、方法、知识、能力”的有机统一。根据教材的地位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数字;并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意识,体验学*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了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这样的目标设计使我更多的关注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为整时的认读方法。教学难点为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会看钟表上的时间。课前准备了教学课件、钟面模型、钟面模型零件等大量教具。

  二、说教法

  教师是数学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思想,本课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学生初步感知钟面特点的环节主要采用启发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钟面上都有些什么,逐步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形成表象认知。在例题学*环节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对比、讨论出钟面上的三个时刻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探究认读整时的方法。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单纯的记忆和模仿,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样的理念,本课学生的学*方法主要有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后,我为了加深学生对钟面的进一步认识,设计了学生自己制作钟面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自己的同伴,小组合作的学*方式会给学生的学*带来最大的帮助。

  四、说流程

  1、上课伊始,我就抓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心理特点,创设情景猜谜语,为后期学*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开端。通过回忆“在哪里见过钟表”充分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新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我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设计了三个层次,首先让学生观察钟面,充分交流,全班汇报,了解钟面上有什么,从而形成表象,再通过动手制作钟面加深对钟面的了解;其次,让学生通过对三个时刻的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归纳出认读整时的具体方法;最后,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巩固认读整时的方法,安排了学生动手拨时钟的练*。

  3、巩固练*、运用新知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让学生合理灵活的选择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安排了本课的基础练*课本86页练*的第一题连线,和提高练*课本85页的做一做,最后让学生体会接*整时的“快8时”和“10时多一点”的发散练*。层层递进,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4、总结评价、回顾新知,通过“你有什么收获”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系统回顾,明确本课的知识重点和学*时应注意的问题和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

  我注重系统直观的板书,及时的体现了知识点,便于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梳理。

  总之,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仅是课前教师设计的好,还要及时抓住课堂的生成问题,巧妙处理,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所收获。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

  教学目的: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6盒各种形状的实物;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瞧!谁来了?

  生:机器人!

  师:对!机器人小叮铛今天要和我们一起学*,他还给每一组小朋友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礼物吗?

  师:快打开盒子,看看吧!

  生:哇,这么多礼物!

  师: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但是,小叮铛要考考我们,他说:“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在一起吗?”

  师强调: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请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好一些。动手吧!

  [评:借助学生已有的学*生活经验,(学生熟悉的机器人—小叮铛)引入新知,依据了学生的起点,切入点把握好,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过程中去。]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物体

  (1)、小组活动(老师巡视并参与进去)

  (2)、汇报

  师:这个组小朋友已经分好了,而且从得非常端正。

  问:哪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

  我们组把肥皂、药盒、牛奶盒、小积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妆品盒子放在一起;我们把茶叶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们还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师:这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们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课时的教学核心内容是学会10的加减法,在分苹果的活动中,使学生体会10的加减法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知识目标:

  1.学会10的加减法.

  2.通过游戏学会凑10法.

  (三)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四).教学重点:

  10的加减法

  (五).教学难点:

  体会10的加减法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学过程

  一.复*(展示课件1)

  二.新授

  1.导入.(出示情景图,展示课件2)

  今天老师请你们帮个忙,把这堆苹果分成两堆,每堆有几个 你有几种分法 (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每个人用10根小棒试着分一分)

  2. 建立模型,体会10的加减法.

  (1)全班交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9个一堆,1个一堆,可以列式:9+1=10,1+9=10

  8个一堆,2个一堆,可以列式:8+2=10,2+8=10

  7个一堆,3个一堆,可以列式:7+3=10,3+7=10

  ...

  最后总结出几加几得10的所有算式,让学生自己吧算式整理排列好,并问:哪种排列方法好 并说出理由.

  1+9=10 2+8=10 3+7=10

  4+6=10 5+5=10 6+4=10

  7+3=10 8+2=10 9+1=10

  让学生看算式,找一找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1)使学生初步感知:在总量10不变的前提下,一部分量依次增加,另一部分量就依次减少

  (2)出示表格,问这个表格怎么填(只要表格中上下两个数相加等于10就行)

  通过填空体会10减几得几的减法.

  10减1得9,10减2得几 10减3得几 ......

  让学生独立填一填,从而总结出10减几得几的规律.

  10-9=1 10-2=8 10-3=7

  10-4=6 10-5=5 10-6=4

  10-7=3 10-8=2 10-9=1

  (3)数学游戏——数字划拳游戏(同位同学相互做,比如说:一个同学出2根手指,让对方同学出8组成10)

  三.巩固练*

  完成练一练第1,2,3,4题.(展示课件4)

  练一练

  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

  连一连.

  练一练

  10-3=

  5+4=

  10-5=

  2+8=

  8-2=

  10-7=

  10-4=

  10-6=

  3+7=

  4+6=

  9-3=

  0+10=

  四.说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象.声音.文字于一体,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更形象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我在教学中就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情景图的展示,作业的设计就充分利用了这点.

  2. 情景展示与实物演示法

  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学*新的知识,另外通过数小棒这些真实的实物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加深了他们的记忆,也在游戏中学*了新的知识.

  五.说学法

  1.自主学*

  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同时,要培养他们自主学*的学* *惯,让他们独立思考,独自发现规律,不能由老师全权代替.

  2.合作互动学*

  合作互动学*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合作互动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积极主动,易于合作.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36—37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第八课时,所呈现的内容是学生学*8和9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练*课,本节课是利用“可爱的企鹅”这一学生熟悉的有趣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有关加减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进一步巩固8和9的加减法。由于图中第一次呈现大括号的形式,所以教学中需要教师作适当地讲解,对图中每个符号的出现,都应让他们清清楚楚,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理解图中的大括号、问号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2、巩固8和9的加减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计算;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大括号、问号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看图正确理解数量关系,准确熟练地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五)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具图片、小棒等。

  二、说学生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大部分学生对猜谜语、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兴趣。经过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学生的听课*惯正在逐步的得到规范,有了初步的数感和问题意识,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很欠缺,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训练。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情境教学法。

  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使数学由抽象变具体,激活学生的学*思维。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去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由于本课第一次出现大括号和问号,学生理解其意义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喜爱的小动物企鹅在冰山上玩耍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用数学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2、发现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解决数学问题,而应让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收集、处理信息,进而提出问题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从熟悉、喜爱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拓展“再创造”的时空,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产生对数学问题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交流等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发现者。

  3、指导学生学会数学语言,培养学生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

  语文课有文字语言和口头表达的语言。数学同样也有表达的语言。它包括对概念、定理等的文字叙述语言和符号表达语言、解题中的逻辑推理语言、几何中的图形表达或画图语言及列表叙述的语言。所以数学中的文字叙述、符号表达、图表描述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数学王国,及魅力无比的内在思维形式。所以要学好数学,显然要学会这些语言的表达形式。不但要读懂这些语言,而且还要会表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课件展示信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4、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其直观、形象而又生动的特点。在本课教学中,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图画应用题,用语言表述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直观形象入手,动态展示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想玩猜谜语的游戏吗? 师:“白衬衣,黑大褂,走起路来左右摆,冰天雪地也不怕。”猜猜是什么动物?(企鹅)

  师:你们喜欢企鹅吗? 师:知道企鹅生活在哪里吗?(南极)

  师:今天,可爱的企鹅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想请小朋友们帮忙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帮助小企鹅吗? (玩猜谜语的游戏引入,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企鹅生活的环境,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合作探究,自主学*

  师:比一比,看谁今天上课最认真,帮小企鹅解决的问题最多。

  1、教学第一幅图。

  出示第一幅图。

  (课件出示冰山上原来有3只企鹅,又来了6只企鹅。)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原来有3只企鹅,又来了6只企鹅。

  师:那么谁能帮助小企鹅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生:冰山上一共有几只企鹅? 师:谁能当小老师,把刚才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遍。

  师:在图上怎样表示刚才提的问题呢?(出现大括号和问号。) 现在图上多了什么符号,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教师边指边告诉学生:“大括号”,“问号”。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答出:“大括号”的样子好像要把上面的这些企鹅怎么样?(生:合起来。) 师:“问号”的作用是什么? 生:要求的问题。

  师:对,要求的问题是“冰山上一共有几只企鹅?”

  师:要想知道一共有几只企鹅,该怎样计算?

  (把算式写在作业本上,并汇报。) 师:哪个小朋来跟大家说说你的算式?

  生1:我的算式是6+3=9(只)

  生2:我的算式是3+6=9(只)

  师:同学们真能干,你们能回答得更完整一些吗?

  生:6+3=9(只),冰山上一共有9只企鹅。

  师:太棒了,就要像这样说得完整、明白。

  师:那么多同学都在帮企鹅解决问题,企鹅们可高兴了。

  2、教学第二、三幅图。

  (1)出示第二幅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冰山上一共有9只企鹅)

  师:你是怎么知道有9只企鹅的?

  生:我是数出来的。

  生:我看到大括号下面有“9只”。

  (2)出示第三幅图。

  师:9只小企鹅在一起,真热闹呀!它们在商量着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变化?

  生:藏起来一些企鹅,还有三只企鹅在外面。

  师:谁能把这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你想提个什么问题来考考大家?

  生:冰山后面有几只企鹅?

  师:老师把你的问题在图上表示出来。课件出示:“冰山后面有?只”这个“?只”是问哪里的企鹅呀?

  生:问我们藏起来几只企鹅。

  师:要想知道冰山后面有几只企鹅,该怎样计算呢?

  (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发现:要求的是“冰山后面有几只企鹅?”这个问题,要用已经知道的数学信息来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生4:9—3=6(只),冰山后面有6只企鹅。

  (组织学生讨论图中所呈现的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中的内容,找到已知条件和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学生是第一次解决类似的额问题,所以对图中每个符号的出现,都应让他们清清楚楚。这个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3、比一比,发现规律。

  师:生活中有些问题需要用加法解决,有些问题需要用减法解决。那么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呢?请与同桌同学讨论一下并汇报。(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从总数中取出一部分就用减法。)

  4、反馈练*练一练第3题。

  课件出示题目。

  师:请同学们看图,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认真观察后,说一说。

  师:谁知道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生:房子里有几只兔子?

  师:要知道“房子里有几只兔子”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解答,教师板书:7—5=2(只),房子里有2只兔子。) (这道题本来是练一练的第3题,我把它提前是为了及时地巩固和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动手操作,巩固练*

  1、试一试:课本第36页的试一试。

  用学具图片或小棒,两人一组,一个人摆,另一个人根据摆的情况进行填数,再汇报,教师讲评、展示。

  (让学生准备8、9个圆纸片,自己先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情况进行填数,以降低学生练*的难度。)

  2、练一练。

  第1题:口算。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大括号”和“小问号”,以后做这类题时要认真看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游戏

  猜一猜。把准备好的图片板(9个圆点)任意盖住部分,先请同学们说算式,再逐步减少一个圆点,师生互动进行游戏。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7)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菁华9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分类和比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课教学以“帮妈妈放衣服”为主情境,通过妈妈与小朋友的对话,引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比较“厚薄”,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通过“在情境图中找一找,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寻找可比的对象,选择比较的标准来“比”,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和目标。

  二、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宽窄、粗细、厚薄等。

  (2)、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三、 说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宽窄、粗细、厚薄等。

  难点: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

  四、 说教学策略

  1、说学情

  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学生对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宽窄、粗细、厚薄等,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比较的多种方法。

  2、设计理念

  本着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设计了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气球、弹力球

  五、课前游戏:对口令。

  师说上句,生对下句。

  我说大,我对小;我说高,我对矮;我说低,我对高;我说长,我对短;我说薄,我对厚;我说轻,我对重;我说宽,我对窄;我说远,我对*……

  热闹的师生互动的对口令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兴趣。对口令的内容紧扣本课知识点,便于学生感知、理解,为“比一比”的学*做好铺垫。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请班里一名比较高的同学与自己合作比一比个子。得出老师比同学矮的结论。

  2、再请两个同学与第一个同学比个子,分别得出结论。

  3、引出课题。这些结论都是通过“比一比”得到的(板书:比一比),今天我就来研究“比一比”,看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还能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小事引出“比一比”的学*,使他们切身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民主地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师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驳,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研究“比一比”问题的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

  1、整体感知情境图。(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说说图上都有什么?

  学生们通过观察说出画面中左边有挂衣橱和存衣柜,放有爸爸、妈妈和小明衣服;右边是博古架,摆放着瓷马、花瓶、琉璃球等。

  2、比多少、厚薄。

  (课件播放)小明说:妈妈的衣服真多呀!

  师:你和小明的看法一样吗?你怎么知道的?

  (多媒体突出放大存衣柜,便于学生观察。)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数一数妈妈的'衣服有11件、小明的衣服有4件,所以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多。

  (2)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厚,所以妈妈的衣服多。

  (多媒体演示比厚薄的过程)……

  小结:同学们用了不少好方法比较出妈妈的衣服最多,通过“比一比”,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呢。

  3、比长短。

  师: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妈妈准备了三件外衣挂在衣橱里,(多媒体突出放大挂衣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学生们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结论,如: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小明的衣服比妈妈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小明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短;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比爸爸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最长,小明的衣服最短……对于能用多种标准进行比较的小组进行表扬。

  小结:比较的时候一定要确定谁跟谁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3、你还能比什么?

  仔细观察情境图,小组确定研究内容,选择一样主题图中的一件物品,合作进行比较研究。

  小组汇报,其它组补充、评价。

  小组可以选择琉璃球比较大小、轻重等;可以选择瓷马比较高、矮、多少等;也可以选择花瓶比较胖瘦、高矮等。

  小结:(根据小组合作学*情况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先带领学生充分感知情境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由“妈妈的衣服真多呀,你也这样认为吗”这个问题,激起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进行自主探索的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由扶到放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先是领着学生比较衣服厚薄,再半放给小组交流比较衣服长短,最后通过“还可以把什么东西比一比”,让小组自选研究题目,进行比较,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使他们对新知识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

  三、“闯关”巩固。

  第一关比多少、厚薄(多媒体出示第23页第1题)

  师问:哪边的书最多,哪本书最厚?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第二关比轻重(第24页第2题)。

  用多媒体模拟天*称量水果的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后判断轻重。

  说说理由。(学生可以结合压翘翘板的生活经验直观感受天*杠杆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翘的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演示,变教材的静态呈现为动态呈现,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从而更直观形象的感知天*称重的有关原理。】

  第三关比手的长短(第24页第4题)。

  演示活动:教师演妈妈,大同学扮演“我”,小同学扮演“弟弟”,比手。谁的手最长?

  【设计意图:结合自主练*中的的插图在课堂上组织分角色表演演示活动,紧紧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符合儿童欣赏、认知特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第四关:实践应用活动:谁哪合适?

  1、出示一个气球和一个弹力球。

  师:请你猜一猜哪个球重?哪个球轻?

  2、学生们掂一掂、试一试后,说说实际比较的结果。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猜测一下哪个球重,哪个球轻?熟悉这两种球的孩子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判断出弹力球比气球重,对与没有这种生活经验的孩子教师要组织他们亲身试一试,体会大得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的辨证思想。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开放题,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在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第五关:实践拓展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教室里还有什么可以比的东西,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

  大家好!

  一、说教材、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加减法(一)第八课时《分苹果》。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含义,对加法交换律有一定认识并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同时,本课10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后续学*20以内加减法应用以及100以内加减法应用的基础知识,需要每一个学生切实掌握。

  教材编写首先通过分苹果为学生积累对10的加减法的感性认识奠定基础,教材创设丰富多彩的练*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与合的意识。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十分重要,让学生将每次的分配过程用数据记录下来,从而引入10的各种分配方法。接下来通过练一练中连一连以及口算进一步巩固掌握10的加减法。爬台阶、说一说,填一填等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开阔思维自主探索,结合教师的引导,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对运算学*的兴趣、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方式及运用数*算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说学生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他们对新知识有很高的学*兴趣和热情,但年龄小,认识与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直观实物操作与言语解说引导相结合,采用多种练*方式,设计不同层次教学*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激发兴趣巩固所学,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简单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学生们通过本章节前几节课程的学*和练*,已经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体会到加法的交换律,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以及一定的运算思维方法,教学时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教学目标

  1. 在分苹果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

  2. 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3. 发展有条理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计算十几减9的基本思维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

  2.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别人合作学*的能力。

  3.培养学*数学的兴趣以及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对比归纳能力等。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因此在这节课中,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探索和掌握十几减9的基本思维方法。学生掌握了十几减9的基本思维方法,为后面学*十几减8、减7等其他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之三是使学生在学*过程中学会交流、合作和发展,获取信息的能力,以上3个目标的制定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星期天,许多小朋友也来到公园,(课件显示情景)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有的买气球,有的买风车。

  1.观察情景(一)。

  师:根据买气球的情景,你能提什么问题?(学生回答。)这个小朋友也是这样想的。(课件显示:还剩几个?)根据买风车的情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还有几个风车?)

  师:求这两个问题,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5-9

  16-9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情景资源进行再加工,让学生观察图中自己喜闻乐见的卖气球、卖风车、猜谜、玩套圈的情景,学生比较感兴趣,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剩几个气球?还有几个风车?还有几个字谜没猜中?等等,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要学*的内容。这样既尊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从自己比较熟悉的情景入手,提出数学问题,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解决自己发现问题的欲望。】

  2.观察情景(二)。

  师:在公园的这一角,同学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并列出了算式。下面我们再到公园的另一角看看,那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学生通过观察,可能回答:有的在猜字谜,有的在玩套圈。

  师:根据猜字谜的游戏,可以提什么问题?套圈游戏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还有几个没猜中?还有几个没套中?)

  师:求这两个问题分别怎样列式?

  分页标题#e#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9

  14-9

  【在两个不同的情景中培养了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并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3.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个数,都用减法计算,而且都要用减几的方法?(减9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十几减9的方法好不好?(板书课题:十几减9)

  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学*“15-9”的计算方法。

  下面我们就重点研究第一个问题。

  (1)学生自主探究。

  师:怎样计算15-9?下面请你独立思考,想办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教师巡视。)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请你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你们组的好方法。(教师巡视。)

  (3)全班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如:

  ①因为9+6=15,所以15-9=6(想加法算减法)。

  ②10-9=1,5+1=6(破十法)。

  ③5-5=0,10-4=6,0+6=6(连减)。

  ④15-10+1=6

  ……

  【本节课以15-9为突破口,在重点研究十几减9的基本思路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所用的方法。这样,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又有和同伴交流合作学*的机会,最后在全班交流汇报。在汇报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此时,计算15-9的基本思维方法得以充分展现,有的学生用“破十法”,有的学生用“连减法”,有的学生“想加法算减法”,还有的学生用“15-10+1”。方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2.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师:计算15-9时,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呢?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1)学生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喜欢的方法。

  教师提问: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针对出现的多种计算方法,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对比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比较、分析,从而优化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自己喜欢的方法。这样,好的计算方法更为明朗化,更为突出。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分页标题#e#

  (3)教师小结。

  师:(结合板书的方法)通过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知道了,有的同学喜欢用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减法,有的同学喜欢用10-9=1,1+5=6,有的同学喜欢用15-10=5,5+1=6,有的同学喜欢用15-5=10,10-4=6。这些方法都正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几个问题吗?

  3.迁移练*。

  (1)小组先交流解决16-9、12-9、14-9,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

  (2)让个别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得数,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还知道哪些十几减9的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算式,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然后同桌互相说说这四道题,自己是怎样想的?通过刚才的计算,现在自己最喜欢哪种方法?

  学生个别回答。

  师:看来对于十几减9的题,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方法了。

  【在学生获得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解决其他的十几减9的问题,既能使学生把15-9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其他问题中,使计算方法得以灵活运用和巩固,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注重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三、巩固练*。

  1.圈水果。

  师:下面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个圈水果的游戏好不好?(课件显示水果。)

  请拿出自己的练*题纸,想一想,圈一圈,算一算。把得数填在方框里,看谁算得最正确?

  学生做完后,教师把学生做的题放在投影仪上反馈纠正。

  2.跳木桩比赛。

  师:动物学校正在进行跳桩比赛,看看现在该谁上场了?(课件显示小兔。)你能帮小兔跳过木桩吗?

  练*:11-9,12-9,13-9,14-9,15-9,16-9,17-9,18-9。

  学生计算,帮小兔顺利跳过了木桩。

  3.小蚂蚁回家(混合练*)。

  师:工作了一天的小蚂蚁要回家了,你知道它们的家在哪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击课件。

  师: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准确地帮小蚂蚁找到了家,小蚂蚁也很感激同学们,夸奖你们是助人为乐的好学生。

  【(1)圈水果的游戏。借助直观的水果图,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建立计算十几减9的表象。

  (2)跳木桩比赛。不仅能让学生直接看到算式,抽象出思维方法,掌握扎实的计算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这样由第1题的具体到第2题的抽象,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帮蚂蚁回家。是加减混合练*,它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整个练*生动、有趣,层次分明。这样设计既符合儿童的特点,又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观察的能力、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一般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分页标题#e#

  四、小结。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你们学会了什么?

  课后总结

  1.备课时,无论对教材的处理,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特点,时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要只为新鲜而做表面文章。

  2.学生合作学*的方式不要走过场,流于形式,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3.在学生汇报探索研究的结果时,教师扮演的角色应是参与者、引导者,而不是裁判。教师要把每一次反馈评价的.权利都交给学生,如:“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吗?谁来重复一遍?”“就用他的方法试一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等等,看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教学民主却随处可见。

  4.本节课的目标是建立基本的思维方法,在计算速度上不要对学生要求过高,那应是下一节巩固练*所要达到的目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再从众多不同的*面图形中分类,概括、抽象出不同的*面图形的一般特征,并能辨认、拼组。

  教学目标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根据它们的特征,并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流程

  一、活动一:借玩具小熊猫引入新知。

  出示套在手上可以进行表演的玩具小熊猫,“小朋友们,我是谁呀?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玩玩,好吗?我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礼物,请你们从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拿在手里,谁来告诉大家,你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自由回答。

  让学生触摸物体表面,初步感知“体、面”的不同,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生1:摸起来挺硬。生2:滑滑的。生3:有的面**的,有的面弯弯的……

  揭示课题:认识*面图形。

  【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这里,教师将学生们喜欢的玩具动物小熊猫带进了课堂,将教师的语言转换成小熊猫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有趣。再让学生触摸物体的表面,感知其不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活动二:感知“面”是从“体”得到的。

  出示长方体,让学生试试能从长方体上找出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课件动态演示。再让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中找出长方形。

  生答:从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长方形。

  师启发谈话:“我们能从这些物体上找到长方形,那么能从它们上面找到其他的图形吗?请大家4人一组,找找看。”让学生自主活动,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从其他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

  结合学生汇报小组活动结果进行课件演示:

  ①从正方体上分离出正方形,揭示名称。

  ②从圆柱上分离出圆,揭示名称。

  ③从三棱柱上分离出三角形,揭示名称。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明白“体、面”之间的关系。

  一起出示四种图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板书在黑板上的四座房子里。

  【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教师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教师同时设计了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体会体和面的关系。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的学生在小组学*中进行互补、互学。教师拓展性的设问,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三、活动三:用“体”描“形”。

  小熊猫说:“小朋友真能干,已经能从不同的物体上找到不同的图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想办法用桌上的物体来描这些图形呢?小朋友试试看。”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寻找用“体”描“形”的方法。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物体描出来的,描出的是什么。

  师说:“小朋友们,这些图形挤在一张纸上一点也不舒服,于是它们找到了四座房子,它们跳呀跳,跳到了我们的黑板上,想请小朋友帮它们分房子。小朋友愿意吗?”(小黑板出示各种*面图形的卡片)点名请学生给图形按“门牌”分房子。

  让学生评价结果。

  【如何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呢?教师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用物体描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着,分房子的游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让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更增进了一步。】

  四、活动四:实践运用。

  师(出示课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说:“图形在房子里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它们来到花园捉迷藏。小朋友找找这里有我们认识的哪些图形。”学生自由发言。

  “你们看这些图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小朋友愿不愿意给它们穿上它们喜欢的衣服。”请学生给课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形涂色。

  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面图形,想起来的就站起来说。

  【学*生活中的'数学是课标精神的体现。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

  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寻找身边图形的活动,使我们的学*和生活紧密相连。】

  五、活动五:图形拼组。

  小熊猫:“小朋友玩得真不错,你们还能设计出新的玩法吗?”生1:用图形拼各种物体。生2:用图形画各种物体……

  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用图形进行拼组:可以用各种图形画,也可以用现有图形拼组,由学生自由选择。

  有的学生拼出了一辆车;有的画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有房子、有花草、有小鸡,烟囱还冒着烟;有的拼出了挺奇怪的汽车,好长好长的车厢,他说,我要在这儿安我的家,我住这,小猫住这,等等,我们想到哪儿,马上就可以出发……

  拼好后,学生们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有的学生看见了别人的作品,很快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修改自己的作品。可见学生的互相学*是多么的有效。在学生广泛参观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东西。

  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说说用了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物体。

  【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上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在学生的作品中,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学生那极其丰富的想像和不受拘束的创造。而这,无不得益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教学开放式的组织。教师让学生离开座位参观,给学生的互相学*提供了机会;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六、活动延伸。

  小熊猫:我们今天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一起说说。想想和这些新朋友还有什么新玩法,想到的小朋友别忘了告诉我。小朋友再见!生:小熊猫再见。

  【简单的课后练*,为学生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评析

  这是一节充满童趣的数学课。教师采用游戏活动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提供给学生愉快的学*环境,体现了课标提出的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际操作活动、小组活动,体现了课标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

  本节课教师还注重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比如:指导学生在课前收集各种形状的物体;在生活中寻找各种图形,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此外,教师也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开放性地寻找图形活动和拼组图形的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学*兴趣和自信心。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32-P33“认识物体和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的开端,也是本册后继学*“分类”的奠基内容。由于此内容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直观形象,学生生活中常见),所以在设计理念上尽力去按新课标的理念去进行教学设计。在学*形式上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以小组合作探究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发现和创造,学会归纳总结,尽力调动其积极性,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内容上尽量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在评价方式上,尽量改变只有教师去评价学生的现象,给学生一个民主的地位。评价方式的改变,转变了学生头脑中“师严”的看法,老师也可以是我们中的一员。

  案例正文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2-P33

  教学目的: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6盒各种形状的实物;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瞧!谁来了?

  生:机器人!

  师:对!机器人小叮铛今天要和我们一起学*,他还给每一组小朋友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礼物吗?

  师:快打开盒子,看看吧!

  生:哇,这么多礼物!

  师: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但是,小叮铛要考考我们,他说:“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在一起吗?”

  师强调: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请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好一些。动手吧!

  [评:借助学生已有的学*生活经验,(学生熟悉的机器人—小叮铛)引入新知,依据了学生的起点,切入点把握好,激起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过程中去。]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物体

  (1)、小组活动(老师巡视并参与进去)

  (2)、汇报

  师:这个组小朋友已经分好了,而且从得非常端正。

  问:哪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

  我们组把肥皂、药盒、牛奶盒、小积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妆品盒子放在一起;我们把茶叶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们还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师:这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们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生:一样。

  师:我们来看看小叮铛是怎样分的,(课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样吗?

  [评:这是大胆地让学生尝试着按自己认为的标准分一分,而且在学生分好的基础上,提出质疑,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的物体的外观有了初步的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到了数学。]

  2、揭示概念(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为了能区别它们,谁来给它们取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呢?

  师出示问:起个什么名字?

  生:长方体。

  师:为什么这么取名?(边问边板书)

  学生说明。

  师依次出示让学生为其取名,教师板书。

  师拿起一球,问:这是什么?

  生:球!

  师:(1)、请从桌上拿一个球(放进盒里);

  (2)、请你高高举起一个正方体;

  (3)、请你拿起一个圆柱;

  (4)、请你拿出一个长方体。

  3、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大家都拿对了,注意,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你手中的长方体,再摸一摸,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的样子给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汇报

  师:谁来大声地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的?你是怎样感觉到的?

  生: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我是看出来的;

  长方体有**的面——我是摸出来的;

  师:你是怎样摸的?摸给大家看一看。

  引导:请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的面?谁来数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学生数

  长方体有6个**的面。

  我们已经了解了长方体的样子,请小朋友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正方体、圆柱和球,把你感觉到的给小组朋友说一说。(生边摸边说)

  生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正方体的样子?

  生:正方体正正方方的——我是看出来的;

  正方体有**的面——我是摸出来的;

  正方体也有6个**的面——我是数出来的。

  我还发现正方体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这个孩子观察得真仔细)。

  师:长方体6个面都是一样大的吗?(教师拿起一个长方体)

  生:不一样

  师小结:对!只有正方体每个面的大小都一样

  师创设一个小情境:圆柱气嘟嘟地说,大家都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样子了,谁知道我的样子呢?(师悄悄问:小朋友,圆柱生气了,谁来说一说它的样子)(出示课件)

  生:圆柱的身子直直的,圆溜溜的,上下一样粗,上下两有**的圆形的面。

  师:球呢?

  生:圆乎乎的,圆溜溜的。

  师引导:球没有**的面(这个小朋友真聪明,竖起大拇指,学生掌声响起来)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想让你们轻松地玩一玩,想玩吗?请听好,请从盒子里拿出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把它们*躺在桌上,然后用手轻轻地把他们分别推一下,请停下!请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长方体不会滚动,圆柱会滚动。

  师小结:哦,原来长方体不会滚动,圆柱会滚动,还有什么会滚动呢?

  生:球!

  师:对!我们来看球是怎样滚动的呢?——它和圆柱滚动的一样吗?(出示课件)

  生:不一样

  师:不错!球可以前后左右任意滚动。它和圆柱滚动的不一样,其中的秘密,只要我们认真学*,长大了就知道了。

  [评:在教学方式,教者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的程度。通过动手分,动嘴说,教师质疑等形式,既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使学生体验到了合作成功的喜悦。]

  4、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的长方体,圆柱和球都穿着花外衣,如果去掉它们的花外衣,你们还认识吗?请看我把牛奶盒的花外衣去掉是什么?(长方体)魔方的花外衣去掉又是什么?(正方体)茶叶盒的花外衣去掉呢?(圆柱)皮球的花外衣去掉呢?(球)

  其实,它们脱掉花外衣的样子就是它们对应的几何图形。(出示课件)老师边讲边出示课件,并把图形贴在黑板上。

  [评: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由生活中的具体物品,通过课件形象、生动地抽象为数学中的几何图形。过程自然,水到渠成。]

  三、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四种形状的物体

  师:其实,像这四种形状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谁来说一说

  (1)、形状是长方体的有哪些物体?

  生:文具盒,砖……

  师:哦!太多了,你们真会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

  (2)正方体又有哪些?

  生:魔方,骰子……

  (3)、圆柱的'有哪些?

  生:灯管。茶叶盒……

  (4)、乒乓球、玻璃球……

  小朋友们知道的真多呀!把你知道的回去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四、活动

  (1)、游戏

  ①抽生上来摸大袋子里的物体,把摸出来的感觉说给大家听,下边的小朋友猜是什么,猜对了有奖励。

  ②由老师当学生,下面的学生出题目让老师来摸。

  (2)数一数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告诉你们关于小叮铛的一个秘密——其实小叮铛是我们人制造的,它身上有我们今天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请同学们找一找,数一数它们都有几个?(出示课件)

  (3)、搭一搭(小叮铛背景音乐)

  小朋友,小叮铛就要走了,你们想送礼物给他吗?请小朋友将自己小组的物体搭一搭,搭什么?怎样搭?先商量一下,商量好后就用你们聪明的才智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

  (搭好后学生汇报,评出最好的给予奖励)

  [评:多种形式,富于变化的练*设计,教者运用了适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游戏法和竞赛法,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思,“比”中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用生活中的问题验证程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学生整理学具盒

  师:请把桌上的东西放进盒子里,把它们整理好。

  六、总结

  师:小朋友们学会了认识哪几种物体和它们的图形?

  抽生回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师:对!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知道了它们的样子,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它们的样子(生闭上眼睛和老师一道边说边比划四种物体的样子)。好了,小朋友们,老师觉得你们今天表现得非常好,老师对每个小朋友都很满意,你们今天对老师的表现满意吗?

  [评: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注重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比较恰当的艺术性的评价,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余兴来了。]

  案例反思

  1、教者的教学是比较清晰的。激趣引入——比较分类——汇报验证——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

  2、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注重学生的体验、探索。

  3、整节课创设了较多的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了“做”中学,“乐”中学,“玩”中学的乐趣,比较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4、在放手发动学生进行大胆尝试,发散学生思维,评价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计算方法。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不仅为以后*用方程解决小数,分数的问题奠定基础,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标对方程这一部分的要求,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实际情景,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法并正确的计算

  (2)在探索中,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3.教学重难点:依据本节课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培养学生正确解方程,并能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法

  本课的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以发展创新为宗旨,主要采用谈话法,引导探究法和观察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充分的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

  教具:多媒体课件

  三、学法

  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方式的要求,本节课学生主要以尝试法,自主探索法,合作交流法进行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我设计了激趣导入约3’、探索新知约20’、巩固应用约15’、课堂总结约2’,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具体过程如下:

  1.激趣导入

  我是这样导入的:大屏幕出示情境图,一天笑笑和淘气在做猜数游戏,笑笑:把你心里想的数乘2,再加上20,等于多少?淘气:等于80。笑笑:你想的数是30。淘气:你是怎么知道的?同学们你知道笑笑是怎么知道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猜数游戏》问题(教师板书)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既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

  2.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我分三步进行教学

  第一步自主探索方程的解法

  同学们,在上面的情景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呢?你能用一个是子把它表示出来吗?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结果:在上面的情境中我发现了心里想的数×2+20=80,如果我们把心里想的数看

  成是x这个使等式可以改写成什么?生: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和探索,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合作和探索的精神。

  第二步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现在大家自己动脑试试看你能不能把这个方程解出来?教师提示:如果用等式的性质来解该怎么做呢?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结果2x+20=80,我先在等式两边同事减去20就变成2x=60,再在等式两边同事除以2得出x=30(教师板书)非常好,刚才他说出了解方程的过程,在解方程中有些步骤是可以省略的,下面老师把这个方程完整的解给大家看:因为原题中没有x,所以我们在列式前要先把x设出来,解:设这个数为x 2x+20=80 2x=60 x=30 答:这个数为30。

  在解方程过程中,等号要对齐,计算完了不要忘记写答。现在你知道笑笑是怎么猜到了吧!这一环节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出发,主动参与有效的保持了学生学*的兴趣。

  第三步验证结果,巩固知识

  我们能不能验证一下我们的结果是否正确呢?怎么验证呢?引导学生把x换成30进行验证2×30+20=80,所以我们的结果是对的,现在同学们俩人一组也来做一下猜数游戏吧!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验证计算结果使知识及时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以上三步,引发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小结,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3.巩固应用

  练*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设计了三种练*:

  (1)基本练*:解方程6道题让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订正,巩固对知识的掌握

  (2)变式练*:解决问题1.2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订正,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的掌握

  (3)拓展练*:拓展题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在全班交流经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重点,使教学目标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观察、比较。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 说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二课时:上下。

  2、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是通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属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第一学段。本节内容“上下”是学生学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学*的,继续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述事物的好*惯,学会用上下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3、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知识技能目标)

  (2)、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能力培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学会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二、 说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 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法。创设小动物去大树爷爷家做客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让学生能直观地明确三种动物的位置关系,体验到上下的位置关系,并创设三种动物变换位置关系的情境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 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新课标特别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方式,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说说教室的物品的位置关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进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 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通过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整理书架、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去加深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及理解其位置的相对性,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主题画 投影仪 小书架

  学具准备:剪刀 胶水

  三、 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引疑。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我创设了这一情境导入新课:今天,天气晴朗,森林里特别热闹,原来大树爷爷今天请客.小兔和小鸟一大早就到了.(出示主题画,先出示小兔和小鸟)让学生观察直观到小鸟和小兔的位置不一样,我顺势引出课题:“上下”。通过设疑引出课题,能让学生有发现问题的机会。

  第二环节: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 观察思考。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仔细观察小鸟和小兔的位置,让学生自由说说小鸟在小兔的哪个位置上,小兔在小鸟的哪个位置上,让学生初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

  2、 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引入松鼠,思考:松鼠站在哪?让学生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我注意使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说明小动物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再让学生描述松鼠的正确位置,从而体会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由于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与相对性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有必要作出适当的说明,对学生理解新知很有帮助。)

  3、换换位置,加深理解上下的相对性。

  让学生动手换一换小鸟和松鼠的位置,要求学生互相说说三种动物各自的位置关系。(学生能在变化中进一步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学会举一反三,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4、 指导看书,书写。

  指导学生根据判断的三种动物的相对位置,填写好书本的内容,注意上下的书写,培养学生正确书写的*惯。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应用新知去解决问题。

  1、联系身边的例子说一说。

  观察教室,讨论哪些物体的位置关系可以用“上下”来描述。学生自由观察,自由发表意见。(设计意图:联系学生身边的例子来应用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 听口令,摆物品。要求每人准备好数学书,练*本,文具盒和铅笔等学*用品。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可以设计以下口令:数学书放在桌面上,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练*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等等。(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3、整理书架。每个小组一个小书架,一些书和其他学*用品。要求:小组内互相商量如何摆放这些物品,然后动手一起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说出物品的上下位置关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4、参观小明的房间。(课本练一练第1题)

  先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再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把各种物品的上下关系补充完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这一情境,要求学生回去整理自己的房间,养成物品摆放整齐的良好行为*惯。

  (以上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设计的。)

  5、巩固练*,内化新知。

  (1) 课本第59页练一练第2题。注意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在写数过程中,让学生说说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2) 课本第59 页练一练第3题:说一说。

  利用图画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是一道有一定开放性的题目,有多种的说法和答案,如船在桥的下面,人在桥的上面,桥在船的上面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第四环节: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完成第59页练一练第4题)。

  1、活动要求:先引导学生弄懂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动物头像,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小动物安排房子。

  2、活动形式: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分完后,与小组同学交流是如何安排的,说一说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与顺序。这样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交流合作的意识。

  第五环节:拓展思维,强化新知。(第59页练一练第5题)

  这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不做统一的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对不同水*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反馈的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有条理说出自己的推理过程。

  第六环节:总结深化,自我评价。

  结合新课标里提出新的评价体系,我在这一个环节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做个评价,每人一张评价表,在认为自己做得好的那格画上一个笑脸。

  对学*数学有兴趣

  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交流

  能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乐意倾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通过以上六个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乐意学*,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初步培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新教材更关注学生的经验与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另外新教材以发展人文精神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贴*学生生活实际为导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总把所要学*的知识渗透到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入境生情,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学*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人民币”。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为了突出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在这方面做了精心的安排。如主题图出示了3幅逼真的购物、乘车、存钱的画面,即只要进行商品交换,就要用到人民币。同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学生将*时的零花钱积攒起来,积少成多后,将这些钱用来办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如买好书捐赠给贫困的同伴等等。另外,新教材还多处精心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人民币。通过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民币的识别做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对全套人民币能清晰地识别,以识别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归纳出1元=10角、1角=10分,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3、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及节约用钱的良好*惯。

  (二)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三)教学难点:人民币的等价兑换。

  二、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这节课的设计我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动手实践,自主地学会新知。另外,小组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展,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碰撞。

  这节课的教学比较适合运用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机会。提高学生合作学*的意识。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钱?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

  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

  师:谁能说一说零花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在这里渗透德育:不乱花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

  师: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有关人民币的知识。(板书:认识人民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根据主题图,联系生活实际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举例不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这个回忆过程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找准学生的最*发展区,同时让学生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兴趣,突出知识生长点。

  (二)认识人民币。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用过哪些人民币?

  学生自由发言。

  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或者用过的人民币有的是几元的,有的是几角的,还有的是几分的,你们知道吗?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常用单位。(板书:元角分)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不同的人民币,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认识它们的?

  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师:同学们真不错,用那么多方法来认识人民币,请把课桌上的人民币中你认识的,给你的伙伴说一说。

  学生活动,互相说认识的人民币。

  师:每个小组的同学能把你们课桌上的人民币分分类吗?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分完后汇报交流。

  生l:我们把元的分成一类,角的分成一类,分的分成一类。

  生2:我们把纸币分一类,把分币分一类。

  生3:我们按数值来分类。

  师:人民币上的**,代表我们的祖国,我们爱护人民币,就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没有对“怎样认人民币和人民币的分类”进行传统的“授予”,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对已有经验的归纳与延伸。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过程,在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细心观察的良好*惯。

  (三)探索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一块1元钱的橡皮,你能想到不同的付钱方法买到这块橡皮吗?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然后把想好的方案说给大家听听。

  汇报交流。

  生1:我直接付l张1元的。

  生2:我付2个5角的。

  生3:我付5个2角的,还可以付10个1角的。

  生4:我还可以付1个5角和5个1角。

  师:同学们想出的付钱方法还真多,哪位同学能说说元和角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归纳,师板书:1元=10角。

  师:你真了不起,同学们桌上还有一个标价l角的练*本,请你们想出不同的付钱方法来购买这个本,然后互相说一说角和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讨论后汇报,师板书:1角=10分。

  换钱游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

  1个5分的可以换()个1分的;

  1张1角的可以换()个2分的,还可以换()个5分的;

  1张2角可以换()张1角;

  1张5角可以换()张1角;

  1张1元可以换()张5角的,还可以换()张2角;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清晰识别人民币,掌握元角十进关系、角分十进关系的基础上,对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游戏在师生之间或小组内进行,为每个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四)模拟购物,实践运用。

  师:接下来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选出一名超市经理。请“经理”先介绍一下超市的商品。各组推选出的“经理”介绍商品。

  师:请大家拿着自己的`钱去购买自己喜爱的物品吧!

  学生自由购物。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尊重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原则。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生动、轻松、愉快,学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有价值的数学。

  (五)评价及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上得高兴吗?你认为这节课谁表现得比较好?你应该向他学*什么?谁来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在热烈的购物之后,师生小结,学生由此回顾整个学*过程,多方面进行小结,提升成功的意义,满足学生成功欲望。

  总之,让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效沟通。那么,学生将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教育财富,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资源。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1—5各数的认识”。

  一、说教材

  “1—5各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二、说教法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了三种教学方法来实施本节课教学的: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如新课开始时,出示课件“野生动物园”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教师发给学*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新知识的主要方式。

  1.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情境导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出示图片,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头大象,那么,除了大象,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 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

  学会运用数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8)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通用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60-61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前后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方位感不强,不一定能准确的加以判断。而“上下” “前后”“左右”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达到熟练、准确地辨别“前、后”的位置,就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完成。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 认识物体的 前后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借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用“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日后学*方向与位置做好铺垫。

  3、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学生年龄的特征,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良好*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能正确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而教学难点定为让学生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5、教具准备方面,(我选用)多媒体课件、小红花、动物图片等、课前还为学生准备了卡丁车图片作为学具。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一年级的小学生更喜欢用形象来思维的。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贯穿于整节课,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森林运动会”这一情景,仿佛身临其境,便于学生充分地 感知物体间的前后位置关系。

  同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注重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方式,在观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体验前后的含义,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探索的乐趣。

  三、说教学设想

  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充分挖掘现场资源来启发学生学*,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一个自主的空间中观察、操作,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 学*的主人。

  学生将通过说、找、摆、做、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前后”位置关系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构建了探索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结果是——对!小兔子骄傲自满,结果输给了小乌龟。小兔子为此很不服气,今天,又找到了乌龟,非要再赛一次,乌龟明白,这次小兔子肯定不会睡大觉了,就对小兔子说:“比赛可以,但这次的路线必须有我来定。”小兔子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现在我们就到赛场去看一看。

  (二) 观察交流,获取新知

  同学们,今天森林之王老虎给我打电话说森林王国有一场运动会,邀请我们一年级二班的同学去观看。还等什么,赶紧去看看吧:百米赛跑都快要开始了,我用电脑出示动物赛跑图,问:同学们,你们看到哪些小动物?老师最喜欢小兔子(我把小兔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小兔子的前面、后面有哪些小动物?学生在观察中很容易发现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后面是小乌龟。同时也可能有学生会发现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和小鹿,后面是小乌龟和小蜗牛。 只要回答合理,我都给予表扬说“你真棒”、“观察得真仔细”等等,并用小红花作为奖励。

  通过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同时,动态的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其它的同学,这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的自**。

  然后,我激发兴趣,看完了紧张的百米赛跑,可惜我们错过了卡丁车比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时利用笑笑发来的短信

  2号车排在最前面,3号车排在4号车的后面,1号车在最后面。

  请各小组同学根据短信的内容,利用手中的卡丁车图片在小组内说一说,摆一摆。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请一组同学到前面利用图片边说边摆。这里我会给说的好的学生给予评价。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回放,让学生对照自己摆的对不对。

  卡丁车大赛的情境新颖时尚,同学们团结合作,认识字的同学读信息,其他同学摆图片,在小组内观察与交流中,解决了这样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结合实际,启发思维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让中间一横排同学起立,说说前后分别是谁,向后转再说一说前后分别是谁,让学生发现问题,明确方向发生了变化,前后顺序就变了。然后我继续问学生:前在哪儿?后在哪儿?方向转一转,前后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小脸)对着就是前。(后背)对着就是后。方向转一转,前后就(改变)。最后根据问题和学生的回答编出下面这首儿歌:

  小朋友们告诉我,前、前在哪儿?

  老师老师告诉你,(小脸)对着就是前。

  小朋友们告诉我,后、后在哪儿?

  老师老师告诉你,(后背)对着就是后。

  123、321方向转一转,前后怎么样?动脑想一想。

  123、321方向转一转,前后就会(改变),就会(改变)

  这样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前后的意义,体验到前后的相对性,同时更深一层理解到以什么为标准,确定前后的重要性,既考查了学生是否掌握“前后”概念意义,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使学生再次获得愉快、成功的数学情感体验。

  (四 )拓展应用,培养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明和同学们去儿童乐园买票的情境图。在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一共有多少个人在买票?

  之后,我出示了一道排队的思考题作为这节课的拓展延伸。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少,对直观的事物感兴趣。因此,我采用了这种图文结合的板书,使教学内容更加美观实用,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为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1.2教材知识结构和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有两方面的知识,首先由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介于同学们对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物体长度有直观的理解,所以本节课着重点应放在借助实际动手测量来帮助他们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引出国际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方便他们以后对测量的学*和应用)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和圆这些*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和学**惯为我们进一步学*新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厘米和米的进率关系。

  能力目标:

  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情感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惯。

  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统一长度单位以及厘米和米。本节课先由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种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养成一定的学**惯,由于年龄较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兴趣,让他们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识,此外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学*。

  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多样化学*方式,在学*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六、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在古代,就有了计量的需要,最初是直接比较。比如,拿两条绳子比一比哪一条长,有时很不方便,人们就选取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把要比较的.物体同身体上选定的那一部分长度来比较,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如一寸、一尺就是根据人体的一部分长度来确定的,把中指顶端一节定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定为一尺(现在叫一扎)。裁缝在量一块布的长度的时候,有的用脚,有的用扎。同学们看这座漂亮的房子,我们想知道它有多长,也需要来量一量。

  (2)操作探究,感悟新知

  现在我们来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有的同学选用小方块,有的同学选用三角形纸片,有的同学选用小刀,同一本数学书,他们的测量结果却是不一样的,同学们总结出了这是因为选用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我们要统一长度单位。

  (3)巩固操练

  选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小木块,来测量这些摆放整齐的物品。(通过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实际测量以后,体会到测量活动中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从而引出国际同意长度单位的新知)

  (4)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5)练* 我们统一选用小方块来作为长度单位,测量一下这些物体的长度。用直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设计以上两个练*,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在练*结束后,让学生来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充分肯定学生的学*成绩并提出新的要求,这能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

  八、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线,遵循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 “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到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教师教学用书》第14页有这样一段话:

  重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直是本套教科书的重要追求。因此新修订的四版北师大版教材把“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进行丰富,形成了新的“数学好玩”单元。本节课是数学好玩的第二个内容——“填数游戏”,旨在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本课是根据数独游戏改编的填数游戏,“数独”的意思的“单独的数字”或“只出现一次的数字”。本节课从与数学相关的游戏中领略其中的奥妙,同时学*在做这些游戏的过程中能认真思考,举一反三,感受数学的乐趣,并通过数学游戏渗透数学文化。

  二、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大班额条件下,学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原因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弱,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学**惯、审题能力及认真听题的*惯。学*数学的最好办法是做数学,玩数学游戏,重在参与,尤其重在操作。在参与和操作的过程中,才能领会到它的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填数游戏积累推理的经验,初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尝试、交流等活动中,体会填数游戏的乐趣,激发学*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语言表达、动手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历史的源远流长,激发学*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填数游戏活动,初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认真检查的*惯,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我个人认为要想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尤其是初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认真检查的*惯单靠教材中所提供的两个游戏是很难达到的,本套教材编写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用教材提供一个学*的样例,使我们的'老师能在改变自己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方式,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测验证这样一种学*方式。

  四、教学流程

  于是在教学流程上做了这样安排:

  学生对带有游戏性质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为了进一步激发兴趣,我创设了和动物学校的动物们玩游戏的情境。(课件)并且借助大公鸡的话:要想和我们一起游戏可没那么容易,,我要先考考你们的观察力!

  出示这样的两组数字题板(课件)一是为了考察孩子的观察能力,二是为了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而且在动物朋友大公鸡的鼓励下自然的过渡到填数闯关游戏中,同时为孩子理解游戏规则打下基础。

  “合作闯关”这一环节的游戏相对比较简单,在理解了游戏规则后我尝试让孩子们同桌合作完成,并在活动中提醒孩子们检查:每一横行、每一竖行的数字不能重复。汇报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并努力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要先填第二个竖行或是第三个横行的空格。然后放手让学生同桌合作再完成一个类似的游戏,学生体验的成功的喜悦,同时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每一横行或每一竖行都有3个格子,只要从只有一个空格的那一行开始填就行了。

  这个游戏环节的PPT课件,我在每一个空格都设置了“触发器”的功能,这样孩子们在汇报时根据自己的想法先填写哪个数字,在屏幕上点一下即可,既便于孩子们的讲解,又便于其他同学倾听。

  此时小松鼠对大家说:恭喜你们顺利闯过第一关,这第二关可没那么容易了!

  那么在小松鼠的引导下开始第二关的游戏。先让学生猜游戏规则,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游戏规则。在游戏时让学生说自己为什么先填下面的5、5、3这三个空格,目的是进一步感悟:从只有一个空格的横行或竖行开始填数。在巡视时我发现部分孩子面对剩下的4个空格时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是本课的难点,孩子们不会是很正常的。这四个空格中的每一个都是所在横竖两行的交叉点,需要学生多方面思考才能准确的填出来。而且只要填对其中的一个,其它三个都迎刃而解。这时我没有包办代替,而是引导大家去讨论剩下的格子该怎么填。这时我把话语权放给做对的同学,请他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在这一互动环节,不是汇报的孩子站在台前拿着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解,而是利用PPT中我课前设计的“触发器”功能,边讲解边填写,这样使得幻灯片不仅可以表达孩子们的意愿,传输他们的想法,同时也可以与班级的其他孩子互动,从而使孩子们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填数游戏的乐趣,激发了他们的学*兴趣。在PPT的辅助下,汇报孩子说的很棒,但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还是不够集中,有个别孩子没有注意倾听同学发言,于是我借助课件针对四种情况中的一点进行了讲解,这样在学生的讨论及老师的讲解中,促进了孩子分析、推理能力的提高。最后检查每行是否有重复的数字,初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猜测验证这样一种学*方式。同时通过交流使学生学会走一步看三步,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

  之后和孩子们共同进行抢答游戏。而这一环节的抢答游戏则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样一种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下一关的挑战。

  第三关:能力拓展数字增加了难度也增加了:第五竖行的两个空格要与第二横行和第五横行综合考虑才能准确填出。因为在一行当中出现了两个交叉点,难度增加了,所以原打算和孩子们共同完成,但看到孩子们的表现,这一关我还是选择让学生同桌合作,让学有余力的孩子在思维上得到更好的锻炼。

  在游戏的最后由大象老师的介绍,了解什么是数独游戏以及它的来历,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渗透数学文化,体会数学历史的源远流长,继续激发孩子学*数学的兴趣。

  数字迷宫是另一个游戏,我把它设计为实践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学会简单的推理。

  五、板书设计:

  填数游戏

  合作闯关 更上一层楼

  1 3 2

  2 1 3

  3 2 1

  5 1 2 4 3

  1 3 5 2 4

  4 2 3 1 5

  2 5 4 3 1

  3 4 1 5 2

  这两个问题是教材中的主体问题,之所以作为板书内容,是因为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孩子们了解了数独游戏的填数策略及思考方法,因此这两个问题在孩子们解决时通过到前面板演、讲解,促进了孩子分析、推理能力的提高。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的第三课时。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学*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是今后学生学*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笑笑有两盒牛奶,一盒九瓶,一盒五瓶情景。

  主题图中已经出示了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我认为本课的主题图给出的数学问题太直接,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而且情境很单一,缺乏趣味性,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我把本课的情境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把整个课堂设计在一个贴*学生生活,喜闻乐见的“游园”这一情境中,让此情境贯穿课堂,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情境中我把数学问题改为“一共有多少瓶”这一条件进行更改,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情境图,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再根据相应的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在上学前,大部分已经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能很熟练的计算出得数,因此这节“9+5”的课,多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旧”知识,并不能引起多大的兴趣。

  2、学生虽然很熟练的计算出2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但是具体是怎样得出来的,也就是计算方法却说不清楚或根本不知道,这是本课应该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学*方式与评价方式。

  1、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在民主,和谐的小组中探究新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展开探究的双翅,在数学天地里翱翔;变幻评价方式,有师评价,也有课件中的语言评价。

  四、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对目标制定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使学生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能力目标:

  1、在小组合作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以及善于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学*态度。

  2、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9加几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讨“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五、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一)、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游园”,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57页~第60页,认识11~20各数。

  (二)、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方式帮助学生学*新知识,并且为学*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三)、三维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熟练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11~20各数在生活和学*中的作用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积极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并参与数学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学*的乐趣,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熟练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为:

  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的学*方式去认识11-20各数。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数一数、摆一摆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组成、数的顺序和大小。

  3、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去巩固新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教具导入法”:

  师:大家看看这里,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奖品。猜猜是什么?有多少呢?大家先来摸一摸。

  学生猜后,师打开袋子,展示铅笔,并和学生一起数一数。

  数到10以后,还多余几根,师问:接着怎么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给予评议。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1~20各数’。”板书课题,并朗读2遍。

  当学生碰到“猜一猜奖品是什么?”这种情景,心里活动是十分积极的。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过程

  1、明了问题,思考解决方案

  师问:“刚才我们一根一根的数铅笔3是不是很麻烦呢?”“当铅笔摆出来时,怎样让别人一眼就知道有十几根呢?你有什么办法吗?”

  这两个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后,让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2、优化表达方法。

  师:“哪种方法好一些?”来让学生理解用一捆来表示10最方便。

  3、学*数位顺序表及其意义。

  在这里,通过教师引导“数一数算珠有多少?”“看一看这些数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理解数位及数位顺序。

  4、学*书写数字的时候,我现在田字格中示范,直观的让学生学*如何写好数字。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教学时我也没有把所有的数都读写完,可让学生自己在认数的基础上试着去边读边写。

  整个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数概念的抽象过程,用“小棒一算珠图一计数器一读写数”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直观一半抽象一抽象”的认知过程。学生不但认识了“十位”“个位”两个数位,还通过用计数器强调位置值(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的大小不一样)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对数概念的理解。

  5、学*计算10加几时,我引导学生借助观察、操作等活动,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来写10加几的`加法算式,并理解10加几的口算方法,在沟通知识间联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6、在尺子上最容易看到数的大小。教师让学生观察准备好的尺子,轻松完成“大些”和“大得多”的教学。

  三、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数数比赛的活动、摆小棒的游戏和找朋友的数学活动。

  1、分组比赛,看哪组数得最好。

  A、从11数到20 B、从7数到13

  C、19倒数到10 D、从11数到18

  2、摆小棒的游戏。

  师出示数字卡片,一个摆一个读数和说数的组成。

  3、找朋友。

  下面拿数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去找数字相同的好朋友。

  这些活动针对性强,趣味性好。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后,让学生自由回答,再总结得出:会算10加几的算式,知道10加几得十几;会比较数的大小,能用“大一些”、“大得多”来进行数的比较。教师:祝贺大家有这么多的收获!这节课学会了10加几的加法,20以内的其他加法怎样计算呢?

  五、说板书设计

  下图是我的板书设计,美观简单明了。

  最后我说一下我的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里我感觉到,学*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因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在例题3和例题5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运用以前的学*10以内数的方法来自主学*11~20各数,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构建数学知识。

  这节课教学的内容多,时间紧,有些知识点的巩固还没有做好。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上寻找合适的机会补漏。

  我的课就说到这里了,请各位专家指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认识图形》。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四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教才进行简单的分析,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内容。《认识图行》是本册教材《认识图形》的起始课,是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面图形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立体图形,体现从*面到立体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他们的、周长、面积体积、三视图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说教学目标

  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体,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4、评价目标: 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状况,激励学生的学*热情,也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3、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将长方体体和正方体混淆,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分析各类图形的特点,进行分类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四维目标呢?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针对这种情况,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学法: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在本课教学中,我融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方法为一体,安排学生在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这一系列活动中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中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面图形的特征。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通过多媒体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和三棱柱,并提出问题一: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朋友吗,是谁呢?我想通过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起已学过的知识,这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学生应该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可能有部分学生不认识三棱柱,这里我要简要的介绍一下,为后面认识三角形做准备 。提出问题二:今天我们来这里要认识几位新朋友,在交朋友之前你想要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想知道他的名字,还想知道它长得怎么样,住哪里等等,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为后面的学*做好铺垫 。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这个环节是本课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根据这一理念我设置了四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在学*学*中体验,时间控制在18分钟左右。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我创设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新朋友都在这幅图中,请大家找一找然后再分分类,看这里有几种图形(多媒体展示分类结果)问题一:你想和这些图形做朋友吗?学生会异口同声的说:想!我就说,那我们来个比赛,看哪队交的朋友最多:绿队,蓝队,黄队,橙队。提出问题二: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名字吗?这里我让学生进行尝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出示图形,边板书图形名称。小结:知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都叫做*面图形。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面图形。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提出问题一: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去找它们呢?这个问题,孩子们非常想知道答案,有利于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在找家的活动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首先手拿一个长方体,用手摸着它的一个面问:这个面是什么形状?接着我通过问题二引导学生从桌面的物体中找出长方形,可能有学生从长方体上找出,也有可能从三棱柱中找到长方形,甚至会有学生找到几个长方形,对这样的同学我会进行这样的评价,比如:你真棒,你观察的真仔细,同时将小图形奖给他们小组,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经过老师的引导找出长方形后,提出拓展性的问题三:你能从桌面的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吗?这个问题我会采取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的形式进行。我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先辅后方的策略,在这里我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亲身体验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从模型中找出这几种图形后,提出问题四:请把你刚才找到的几个面摸给同桌看看,并说说摸得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学生可能说,摸起来,**的、滑滑的等等,这里我想通过摸一摸的活动让学生体验这几个面都是*的。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演示:面在体上滑下,加深学生对面在体上的理解,因为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面图形,但是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的不透彻。我想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更直观更生动的揭示体和面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面图形的空间观念,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活动三:给新朋友画像,提出问题一:小组讨论,看谁能想个好方法,把你喜欢的新朋友从立体图形中请出来?我希望通过这个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还具有操作行的问题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交流,学生可能想到画的方法,印的方法,折的方法等等,如果学生只说到画的方法,我就会引导他还有别的方法吗?这里我会给机会学生来说,说操作过程,并且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奖励评价好的小组。接着,学生活动,提出要求:请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这些新朋友。学生活动:描一描,印一印,折一折。我想让学生通过做数学来让他们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活动四:找朋友,提出问题: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说到门的形状,窗的形状,在必要的时候我还会进行引导,比如我们黑板面的形状,红领巾的形状等等,接着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再来说一说。我想通过找图形,让学生体验到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有着广范的应用。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创设一个小朋友上学路上的情景:并提问,这些交通标志牌的表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景中,实现数学经验生活化,并且我

  想通过对这些标志牌的认识来增进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同时我还进行交通安全的教育。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这里我设置了不同层次的4道练*题:

  第1题:连一连

  我想通过该这道题目来加深学生对这四种图形的认识,区别形和体

  第2题:猜一猜

  我想通过这道题目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

  第3题:涂一涂

  通过动手加深学生对这四种图形的认识

  第4题:数一数

  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数红色的三角形有4个,绿色的三角形也有4个,所以共有8个三角形,黄色正方形一个,绿色一个,红色一个,共有3个正方形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我想借助这个环节及时反馈本课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说出这四种*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提出问题,这些都是今天认识的新朋友,你打算怎样把它介绍你的爸爸、妈妈呢?

  在教学结束前,我会对小组评价进行总结,评选出优胜组,给予鼓励,表扬。、

  四、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十几减9。 2、教材简析: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构建基本的学*思路。

  3、教学目标:

  ⑴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⑵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

  ⑶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⑷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4、教学重点: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5、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三、说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话题,通过灰太狼和喜羊羊童话愉快的情景与数学学科的联系,引出课题。 ㈡探究新知,构建方法。 1、解决“卖气球”问题。 2、解决“套圈游戏”问题。

  3、解决“卖风车,猜字谜”问题。

  4、小结计算方法,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5、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㈢课堂练*,巩固提高。

  通过由浅入深,形式各异的练*,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㈣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一目了然,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体现学生得出的计算过程。设计如下:十几减九

  15 – 9 = 6

  六、教学反思: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我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探究的热情,引导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组织学生广泛交流,呈现算法多样化,培养了创新精神和思维的灵活性,真正让学生经历在实际情况中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获得探索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不足之处,没有很好的激发学生算题多样化,拓开学生的思维。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的“加法”教学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加法》一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中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2、 学情分析

  本课虽是学生在数学学*中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是学生们大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面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基础,课程的设计就更应该充满趣味、问题设计有梯度,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认知提高一个水*。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 通过操作演示,是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这个符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

  ② 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4、教学重点:

  掌握对自己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计算方法中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演示法、小组研讨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三、说学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给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素质教育也要求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节课我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说教学过程

  1、复*铺垫

  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正方形卡片以及圆形卡片摆在桌面上后,分成两堆。引导学生复*1~5以内数的组成,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为下面的加法算式中得数的得出起到铺垫作用,从而完成新课的导入。

  2、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个步骤进行。

  (1)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首先通过电脑反复演示气球放在一起的过程,让

  他们说一说自己的直观感受和体验,或者由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引导说,把气球放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然后通过点子图加深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把3个点子和1个点子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个点子,用加法计算。点子图既突出了合并,又能使学生感受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且,还能体现出由直观情境向半抽象水*的过渡。

  (2)学*加法算式。首先引导学生说出:由气球的数量抽象出要用数字3和1表示。然后教师说明:在数学上,要求一共有几个气球,就是要把数字3和1合起来,用符号“+”表示。教师再次强调说明:把3和1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最后教读加法算式。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就是把两只手的圆片合并在一起。这一步通过自己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巩固发展,在练*中提高

  (1)发散联想,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①课本第24页“做一做”。②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游戏(红花配绿叶)。多种形式的*题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课本第25页松鼠玩耍图,通过动画演示引出算式3+2=□。

  (4)课本第25页做一做。

  ① 通过读懂图意,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② 巩固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可以根据图点数,在一个数的基础上接着数,也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解决。

  ③ 通过对比4+1=5、1+4=5和1+3=4、3+1=4这两对算式式,使学生通过直观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4、总结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知识内容、学*方法,能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掌握学法。

  5、布置作业

  适量的作业可及时反馈学生的学*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品质。

  6、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又突出了教学重点,简洁明了。

  7、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采取情境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1)了解信任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

  (2)指导小组学*,培养交流意识。

  (3)发挥课件的动态立体优势,给学生学*的空间。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

  本节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统计这个单元的例2,学生在例1的学*中已经初步经历了统计的过程,能够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与例1最大的不同的是,例2出现了记录数据的过程和方法,展示了描述数据的方法:统计表和完整条形统计图,学生需要进一步加深对统计过程的认识,拓展完善统计方法。

  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对统计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完善对统计过程和方法的认识与体验,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迈出重要的一步。下面我围绕本节课的的几个主要环节来说明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的:

  一、注重经历统计过程,引导学生“钟爱”数据

  作为统计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本节课我特别注重学生对于统计过程的经历。因为今天的内容是学生统计学*的开始,在上一节学*中学生并没有完整的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对于描述数据的方法也是不完整和不完善的,可以说学生本节课的学*是完整认识统计过程的开始。所以在课上我创设了一个完整的现实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感受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使得他们在知识的拓展中不断地经历与完善,从而加深他们对统计数据的认识与理解。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充分感受到数据的重要,从而培养了学生对统计数据的“钟爱”的*惯。尤其是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学生深深感受到用真实的数据说话才更有说服力,才能更加合理的解决问题。可以说,统计观念在这样的一个经历过程中悄然萌芽。

  二、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我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以研究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力求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引领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课上我们以选择合适的活动场所作为情境创设,通过大家意见不统一这样一个“矛盾”,引领学生以现实问题“到底选择去哪里呢?”作为课堂研究的起始,从而展开研究活动。而且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追求方法的合理性,追求数据结果的真实性,追求方案实施的可行性,一切的`决定以数据作为依据,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来帮助我们进行决策。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力求使得学生感受到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重要价值以及必要性。整节课下来,用统计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已经成为学生头脑中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三、注重审视数据,引领学生关注数据结果的真实性

  对于统计教学,课标中指出,统计观念还表现在“对收集数据的方法以及数据结果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对于这一点,我在本节课上也有所体现。在学生汇报收集数据结果的过程中,我预设了2种方案:如果学生出现数据结果不一致现象,我则抓住这个生成,“逼”着学生想办法来验证数据,寻找真实的数据。如果学生的数据结果一致,则提出疑问:老师的记录的结果和你们不一样,咱们谁的对呢?仍然是“逼”着学生想办法来验证数据,寻找真实的数据。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想借助这样的一个过程,帮助学生把目光从对个体数据的关注转移到对整体数据的关注上,与此同时训练学生对数据的结果进行审视与质疑的*惯。追求数据结果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是统计的目标与追求,这样的活动过程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在每个细小的环节处“精打细算”,让统计观念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悄然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是我们统计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带着这样淳朴又简单的愿望,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我们一定会收获得更多。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的能力。

  4.使学生体验与学生互相交流学*的乐趣。

  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掌握1—5各数的写法。

  突破方法:

  利用课件展示,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掌握1-5各数的写法。

  本节课难点:使学生掌握1-5的基本含义。

  突破方法:通过情景演示,使学生掌握1-5的基本含义。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新课开始,电脑出示课本第14、15的彩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学*1—5各数的时候,教师发给学*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方法的指导.

  1、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方法。例如,观察教学主题图时,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2n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四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图片引入,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只小狗,那么,除了小狗,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此时,板书1.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此时分别板书2、3、4、5.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数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写数。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课堂小结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小结。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们学会了吗?请几位学生回答,老师再做小结。

  (六)作业课本16页的做一做、小练*册13页的写一写。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5页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

  教材说明:

  教材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活动通过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数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数的特点,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整个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还能通过找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

  2、通过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3、学生通过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的过程,体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式的学*方法及探索事物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规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妙,富有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巩固数位及位值

  2、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1、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规律。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独立试摆圆片,与小组交流,给学生创设一个独立操作、探索及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能在属于自己的空间自由地去摆,反复地思考、交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惯;尤其在摆较多圆片操作无序的.过程中,让学生小组合作,目的是通过合作相互补充、完善,探索出摆圆片的方法和规律,使操作走向有序,有利于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学生

  学生已能够正确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并能熟练说出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够正确、熟练读写100因内的数,掌握了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学生借助自制数位表,通过摆圆片的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从而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进一步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拨珠、读数,并自由说一说每个数位上的珠子代表多少。通过拨一拨、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回顾数位及位值的概念,利用数位的有关知识揭示课题,为本节课活动做好铺垫。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设计了两个内容:“摆一摆”和“想一想”。

  “摆一摆”中放手让学生独立试摆圆片,与小组交流,给学生创设一个独立操作、探索及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能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自由地去摆,反复地思考、交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惯。

  “想一想”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用圆片摆数的方法,想出8个、9个圆片可以表示的数,目的是通过形象的摆数,抽象出说数,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及归纳能力。

  (三)实践应用

  通过“摆”“说”“想”的活动,巩固学生对数位及位值的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并通过游戏活动,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数学的情趣,让学生在愉快情境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课时的教学核心内容是学会10的加减法,在分苹果的活动中,使学生体会10的加减法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知识目标:

  1.学会10的加减法.

  2.通过游戏学会凑10法.

  (三)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四).教学重点:

  10的加减法

  (五).教学难点:

  体会10的加减法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学过程

  一.复*(展示课件1)

  二.新授

  1.导入.(出示情景图,展示课件2)

  今天老师请你们帮个忙,把这堆苹果分成两堆,每堆有几个 你有几种分法 (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每个人用10根小棒试着分一分)

  2. 建立模型,体会10的加减法.

  (1)全班交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9个一堆,1个一堆,可以列式:9+1=10,1+9=10

  8个一堆,2个一堆,可以列式:8+2=10,2+8=10

  7个一堆,3个一堆,可以列式:7+3=10,3+7=10

  ...

  最后总结出几加几得10的所有算式,让学生自己吧算式整理排列好,并问:哪种排列方法好 并说出理由.

  1+9=10 2+8=10 3+7=10

  4+6=10 5+5=10 6+4=10

  7+3=10 8+2=10 9+1=10

  让学生看算式,找一找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1)使学生初步感知:在总量10不变的前提下,一部分量依次增加,另一部分量就依次减少

  (2)出示表格,问这个表格怎么填(只要表格中上下两个数相加等于10就行)

  通过填空体会10减几得几的减法.

  10减1得9,10减2得几 10减3得几 ......

  让学生独立填一填,从而总结出10减几得几的规律.

  10-9=1 10-2=8 10-3=7

  10-4=6 10-5=5 10-6=4

  10-7=3 10-8=2 10-9=1

  (3)数学游戏——数字划拳游戏(同位同学相互做,比如说:一个同学出2根手指,让对方同学出8组成10)

  三.巩固练*

  完成练一练第1,2,3,4题.(展示课件4)

  练一练

  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

  连一连.

  练一练

  10-3=

  5+4=

  10-5=

  2+8=

  8-2=

  10-7=

  10-4=

  10-6=

  3+7=

  4+6=

  9-3=

  0+10=

  四.说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象.声音.文字于一体,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更形象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我在教学中就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情景图的展示,作业的设计就充分利用了这点.

  2. 情景展示与实物演示法

  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学*新的知识,另外通过数小棒这些真实的实物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加深了他们的记忆,也在游戏中学*了新的知识.

  五.说学法

  1.自主学*

  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同时,要培养他们自主学*的学* *惯,让他们独立思考,独自发现规律,不能由老师全权代替.

  2.合作互动学*

  合作互动学*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合作互动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积极主动,易于合作.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能力目标是会用小额人民币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情感目标是爱护人民币,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掌握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一年级学生一般对人民币都有一些认识,能大致分辨出人民币面值的大小。学生比较困难的是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及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如何付钱、找钱等。我根据学生的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年龄特点,在教学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

  2、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的设计我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的引导者、学*材料的提供者、学*活动的组织者,试图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3、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渗透应用性和开放性。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任何时候都是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我在此基础上设计学生自主购物活动,适当渗透应用性和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这节课是一年级的教材,学生的年龄小,但对人民币的有关知识并不是一片空白。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买卖活动已丰富了学生对人民币的感性认识,故在教学时,我对学生放的较开,尽量让学生多说,力图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这一教学理念。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我设计让学生小组活动,共同参与到购物游戏中,使学生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买文具》说课稿二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买文具》说课稿二为了落实教学目标,解决重难点问题,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创设笑笑过六一买文具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人民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在第二大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小环节:

  1、认识人民币

  这里,由于是学生上过的课,因此人民币的分类我没有花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只是口答了一下分类方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接下来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以及它们的'特点。这里在交流中丰富学生的识别方法,构建学生对人民币多种特征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学中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2、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通过笑笑买文具这一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在购物过程中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人民币的功能。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认识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个环节是实践运用,拓展延伸。首先完成课本P71填一填(1)(2)小题,接下来通过模拟买水果这一购物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人民币的换算,完成教学目标。

  之后,通过课件你知道吗我又同孩子一起了解了货币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对货币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最后,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总结全课,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交流倾听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

  五、说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单位:元 角 分

  1元=10角

  1角=10分

  这样设计简单明了,重点突出。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体会数的意义,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数数、读数、写数,初步体会数序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

  三、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数字、

  四、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开学这几天,你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1、同学之间互相介召、互相说、

  2、指名回答、

  教师提问:有认识一位新朋友的吗?谁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有更多的吗?这2个新朋友是谁?

  教师板书:

  1 2 3 4 5

  (根据学生所说的板书)。

  (教师谈话:有一位小朋友叫“淘气”,他也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笑笑”、有一天,“淘气”请“笑笑”到家里做客、

  (二)出示主题图

  课本第六页

  教师提问

  1、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

  2、他们在玩些什么玩具?请你数一数,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物体数量、

  (学生:他们在玩玩具,有5个积木、4辆汽车、3个皮球等等)

  尝试探索

  教师提问

  1、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物体的数量的?(数出来的)

  2、你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

  指名数一数、说一说、

  1、小组讨论:你认为怎样数数比较好?为什么?

  思考:如果有更多的物体,又可以怎样数数呢?

  (三个三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2、小组合作:数出铅笔盒里文具的个数、(指名展示,全班交流、)

  3、如果你想请你的新朋友到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1:我准备拿2个洋娃娃请好朋友玩、

  学生2:我准备拿4辆小汽车请好朋友玩、

  学生3:我准备拿5把玩具枪请好朋友玩、

  揭示课题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准备了那么多的玩具,你们真是一个好客的小主人、同时我也听出来了,你们说出了许多数量是1 、2、3、4、5的物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教师板书:玩具(1、2、3、4、5)

  指导书写

  教师谈话:我们会数出数量是1、2、3、4、5的物体,这些数该怎么写呢?谁会写1?2怎么写?(指名板书)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写的怎么样?那么怎样写才能写的又漂亮又规范呢?

  出示田字格及示范字。

  教师提问:看到这些字你有什么感觉?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练*怎么写的、(生描示范字,师巡视指导、)

  比较:你认为哪儿写的比较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比较数序

  1、看图数数、

  教师谈话:“淘气”和“笑笑”玩的高兴及了,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一些水果、出示水果图,见课本

  教师提问:都有那些水果?各有多少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明确:1、3、5叫单数,2、4叫双数、

  2、比一比、什么水果最多?什么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3、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用?

  4、数序

  教师谈话:2个好朋友刚吃过水果,动画片开始了、出示火车图

  教师提问:他们在干什么?“淘气”说老虎在第一节,“笑笑”说熊猫排第一节,他们谁说的对?小松鼠在第几节?大象呢?

  (三)总结说说这节课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六、教学反思: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数学,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介绍新朋友”的情节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欲望。创设情境,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数数,从而感受到数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广泛,同时也激发学生数数、用数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体会数数的方法,感悟出数物体的数量时要一一对应,数更多物体数量进行渗透、同时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

  先引导学生观察数的写法,有了认识之后再描,最后自己写,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在不知不觉的演示过程中学会了书写。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感悟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同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进一步增加学*的兴趣,从而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1、本节课,让学生在经历数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感悟一些数数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力求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情境,提供学生参与学*的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增强了应用意识,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

  2、数学的学*不仅在课上、课下,也不应该局限于教师的“引”与学生的主动探索,还应该利用恰当时机进行拓展、如数数的方法,以及单数与双数的概念,教师巧妙的设计,把他们引入课堂,通过做游戏的形式,使学生感悟、理解,同时也为今后的加减法的学*打下了基础。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 说课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4

  页到65页《10的认识》。

  二、 我对教材的理解

  1、 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教材先是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及多位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让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

  4、教具、学具准备

  Flash课件,为每两个学生准备一张记录纸和十个卡片苹果。

  三、 教法设想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住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象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四、 学法渗透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数

  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体验来学*新知,积极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五、 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课堂,故事主要是说“在数字王国里,9以为自己是最大的数,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后来1和0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对付9……”课件演示到这,我就让学生来猜一猜,究竟“1”和“0”想出了什么办法来对付9?这么一问,学生的思维就像被激活了一样,同学们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兴致盎然,对数学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积极性高。同时,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比如:1和0站在一块儿就变成“10”,然后就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数一数

  有趣的情境是孩子学*新知的有效*台,在这一环节中,我就设计了孩子们喜爱的魔术表演情境,让学生边看魔术表演边复*1?——9的数数过程,并体会“9添上1就变成10”的过程。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真观察,让学生说说画面中还有什么东西的数量也可以用“10”来观察,如“画面上有10朵花、10颗星星……”最后让学生用“10”来说一句话,这样设计,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数字娃娃找家”

  在这一环节中,我就把教学直尺图这一枯燥的内容改为小朋友非常喜爱的“数字娃娃找家”。这里先是课件演示“0——10”各数字娃娃在玩耍的情况,到了回家时,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数字娃“5、6、9、10”不会回家,还在走来走去。然后,我就请小朋友帮这些数字娃找到自己的家,数字娃娃都找到家以后,我就让小朋友说10以内数的顺序,如:5相邻的前面一个数是谁?这一教学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也有助于学*目标的落实。

  为了巩固学生10以内数的顺序,我还创设了神舟六号发射现场倒计时的情境,学生们热情高涨,为了这个伟大的时刻而自豪,为了能够与宇航员一起倒计时而喝彩。整节课的气氛到了高潮时刻,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日后的学*态度,这不正是同时和他们进行了一次有效的科学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吗?

  3、比较10和9的大小。

  我就利用课件出示点子图的,着重强调9添上1就是10,让学生比较10与9的大小时,我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要填大于号、为什么要填小于号?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有序思维。

  4、教学10的组成和分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这一教学过程我努力挖掘数学的“应用性”。学*“10的组成”是本课的难点,尤其是让学生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的抽象思维过程。因此,我就设计了“分苹果”这一手脑并用的活动来冲破难点。活动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朋友,现在是苹果成熟的季节了,果园里的叔叔想请全班同学来帮忙摘苹果,但苹果摘下来以后,要把它们放到这2个筐子里,同学们想想,如果让你来放的话,可以怎么放?”学生以同桌2人为一组,自己进行分工:一个负责写记录表,一个负责分苹果,然后,让学生看着这些分法,说说自己的发现并汇报展示,学生说出了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是:看到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最后把10的组成进行板书,学生看着板书很快就发现到:左右两边的数合起来都是“10”,而且左边的数越小,右边的数就越大,这样安排,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台,同时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提升了本节课学*的思维性,达到了知识的内化。为了巩固学生们对10的组成的学*,我分别设计了猜糖游戏和对口令游戏。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体。

  5、10的书写

  在教学10的书写时,我先让学生观察10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比较得出10是由两个数组成的,而且左边的1和右边的0与我们以前学过的“1”和“0”写法一样,然后教师范写数字“10”,最后让学生练写。这样设计是遵循了儿童的认识规律,因为写数是一年级学生学*中的难点之一,教师的示范十分重要。尤其是10是由1和0两个数字符号组成的,跟前面写的0——9有不同之处。

  (三)巩固练*,强化新知

  练*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就让学生完成了书本第65页“做一做”和第67页的练*。

  (四)课堂总结

  通过老师的提问:今天你认识了哪位朋友呢?今天你学得最高兴的是哪一部分的内容?师生共同总结学*收获,既能引导学生理顺知识,又体现了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延伸。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突出重点、难点、又便于学生观察,提高教学效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9)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菁选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

  大家好!

  一、说教材、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加减法(一)第八课时《分苹果》。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含义,对加法交换律有一定认识并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同时,本课10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后续学*20以内加减法应用以及100以内加减法应用的基础知识,需要每一个学生切实掌握。

  教材编写首先通过分苹果为学生积累对10的加减法的感性认识奠定基础,教材创设丰富多彩的练*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与合的意识。有关10以内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十分重要,让学生将每次的分配过程用数据记录下来,从而引入10的各种分配方法。接下来通过练一练中连一连以及口算进一步巩固掌握10的加减法。爬台阶、说一说,填一填等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开阔思维自主探索,结合教师的引导,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对运算学*的兴趣、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方式及运用数**算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说学生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他们对新知识有很高的学*兴趣和热情,但年龄小,认识与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直观实物操作与言语解说引导相结合,采用多种练*方式,设计不同层次教学*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激发兴趣巩固所学,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简单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学生们通过本章节前几节课程的学*和练*,已经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体会到加法的交换律,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以及一定的运算思维方法,教学时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教学目标

  1. 在分苹果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

  2. 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3. 发展有条理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数学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乐学、爱学。

  本课按运动会的开幕→比赛→发奖→回家四个环节,用主持人“机灵狗”串成活动情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出“看开幕表演发现图形”、“看比赛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赛结束制作奖杯”、“运动员回家估算乘车问题”等四大环节,让学生自始自终置身于运动会情境中,积极而又自然的参与每个环节的学*,真正的感受生活,体验数学。

  二、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与竞争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既能为学生提供参与交流的学*空间与*台,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本课的教学,我安排了两次合作学*,第一次是“生生互评”,让学生在解决了运动场上的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互相评价;第二次是“利用图形制作奖杯”,根据各种图形,团队先设计构思出奖杯,然后分工贴奖杯。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参与面大,考虑问题策略多样化,合作学*促进了学生更加生动活泼的参与学*。

  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生活“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本课教学的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渗透着生活问题数学化。如运动会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用它来作为知识的切入点,学生就会感到数学知识就在他们身边;如“乘车问题”,生活中经常遇到,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一问题,他不仅会觉得有趣,而且会有成功感。这些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

  四、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的自**交给学生。

  在引导学生观看小动物的比赛时,通过情境的再次创设学生争先恐后提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独立解决,在汇报交流时采用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的自信心,又充分挖掘了每个学生的潜能。

  本节课借助了多媒体的声、色、光、动画等视听媒体优势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培养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欣赏美的能力。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看整时

  教学难点:整时时针、分针所在的位置

  教学具准备:实物钟、模型钟,实物展示及相关多媒体课件,头饰。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嘀嗒……)

  再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闹钟声……)

  2.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离不开钟表,钟表有着各种不同的形状,(圆的、方的、扇形的……)钟面上还有丰富的知识,你们想知道吗?

  二、整合问题:

  1.说一说,关于钟表,你都知道哪些知识内容?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钟表。

  三、解决问题:

  1.自主学*,解决问题

  学生拿出学具钟,说说在钟面上你都看见了什么?

  2.合作学*,解决问题

  同桌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名汇报)

  3.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1)时针、分针、12个数(数一数)12个大格、一些小格(秒针)

  (2)师拨动按钮,生说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顺时针)

  四、总结归纳

  1.认识整时

  (1)师:听闹钟又响了,文文还在睡懒觉呢。(出示情境图)

  快告诉文文,现在是什么时刻了,再睡下去,她会迟到的。

  (纠正7点说成7时)

  (2)师:再说说这些是什么时刻?(出示图片)8时、3时、6时

  生观察这些钟面上的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

  生汇报: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整时的常用方法8时、3时、6时(文字表示法)

  (4)整时的另一种表示法:8:00 3:00 6:00

  你见过这种时间吗?在哪见过?(电子表示法)

  (5)怎样用电子表示法记录时间?(同桌互练)

  五、拓展应用

  1.找朋友(头饰)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刻别找错呀。

  2.拨钟表说时间。(同桌互做)

  3.过一小时是几时?(出示图片)生思考动手操作

  六、升成创新

  出示缺少时针的钟面,分针指向12.问:这是几时,你想让它是几时,怎么办?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认识图形.一》是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过程,掌握知识。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3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袋子,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二)、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3、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游戏:猜一猜

  学生闭上眼,摸一摸老师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四)、游戏

  1、看一看

  2、摸一摸

  3、猜一猜

  板书:

  认识图形:

  正方形 长方形 圆柱 球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

  学生在学*这部分知识之前学*了比较,并且已经接触了减法,是总数减部分数等于另一部分,和这节课的减法意义有所不同,而且“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这样的数学语言学生叙述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节课重点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根据情境让学生从图上发现信息,再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接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不当之处老师做以引导。在巩固练*的过程中我选择了同桌合作的方式,循序渐进,从摆图形到用语言叙述“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再到列算式解答,这是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一个形成过程,这样可以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所以上课中间安排了“唱首歌轻松一下”的活动。为了巩固新知识我安排了“考考你”,一是出示题目巩固练*,二是拍手游戏,使学生参与活动面更广。最后把直观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也是分层教学的一个体验,由实物抽象为数字的比较,可以找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一次比赛,检验他们的学*效果,并且使他们有一定的提高。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集体备课的思路

  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重要性,初步培养统计的观念,并在初步学*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认识统计图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年级上册通过最喜欢的水果这一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简单问题并回答问题。

  《组织比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的第一课时,在教材中先后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组织比赛买气球调查你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三个活动,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鼓励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增长统计活动的经验。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继续学*有关的统计知识。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形式呈现数据;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与一年级上学期绘制的象形统计图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对统计图的分析中,学生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借助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发展统计观念。

  2、使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根据信息做出判断和决策。

  4、学会与人合作,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方法

  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的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落实课堂教学效果,展现真实的课堂教学,我本着以生为本,发展能力的原则,从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考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由奥运和福娃引入"组织什么比赛好呢",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从而明确,统计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强调自主,注重合作交流。小组活动中收集数据时,方法多种多样,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整理数据,在愉悦的动手中了解了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活动好,又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增强了合作意识。再根据统计图上的的信息做出决策:组织参与人数最多的那项活动才好,又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联系课堂实际设计练*,让学生在小组里统计得到奖励的福娃,要求学生分析统计结果,作出比较,切实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3637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第八课时,所呈现的内容是学生学*8和9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练*课,本节课是利用可爱的企鹅这一学生熟悉的有趣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有关加减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进一步巩固8和9的加减法。由于图中第一次呈现大括号的形式,所以教学中需要教师作适当地讲解,对图中每个符号的.出现,都应让他们清清楚楚,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理解图中的大括号、问号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

  义的理解。

  2、巩固8和9的加减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计算;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3、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大括号、问号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看图正确理解数量关系,准确熟练地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五)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具图片、小棒等。

  二、说学生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大部分学生对猜谜语、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兴趣。经过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学生的听课*惯正在逐步的得到规范,有了初步的数感和问题意识,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很欠缺,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训练。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情境教学法。

  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使数学由抽象变具体,激活学生的学*思维。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去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由于本课第一次出现大括号和问号,学生理解其意义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喜爱的小动物企鹅在冰山上玩耍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用数学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为加减法及其应用、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四、说教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棒模型、计数器模型

  2、学具: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六、说教学设计

  1、进入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开课时以谈话导入新课“小朋友们知道早上喝什么最有益健康吗?”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能够想到牛奶,进而再进一步创设情境,教师接着说:“老师也很喜欢喝牛奶,而且老师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教师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出示情境图后,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观察情境图,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加减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牛奶。”在这里,*惯培养点体现的是搜集信息*惯的培养。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你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体现质疑问难*惯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又有前面学*的基础,能够提出“一共有几瓶牛奶?”这样的加法问题。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新知

  为了能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同时帮助后进学生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设计了简单的.复*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提出“求‘一共’就是求什么?”,学生回答“求‘一共’就是求总数。”,进而教师提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的要求,学生在10以内加减法及其解决问题的学*的基础上列数学算式“9+5=”。为了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教师追问“还可以怎样解决?”,学生列式“5+9=”。在这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只列数学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算法探究,但是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直接口算得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9+5=14,这时教师就可以质疑:“你是怎样算的?”但是并不需要学生在这时给出答案,而是组织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等会我们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师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在这里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算式转化成实物,在学生的脑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同时,为后面的“凑十法”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学生就用手中的小棒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活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到黑板用小棒模型进行演示,边讲边摆小棒,“我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这样可以让其他学生清楚地看到计算的过程,并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培养学生的倾听*惯。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这样的汇报只要一个,两个就可以了,不用演示,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但要及时的止住学生类似的想法,以免浪费时间。教师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班级中会有少数学生想到用“凑十法”计算,学生汇报时同样到黑板演示,“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我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1加9等于10,再加上4根小棒就是14根小棒,所以9+5=14。”学生汇报后,教师要进行质疑“你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给9?”学生会回答,“因为9根小棒加上1根小棒就是10根小棒。”这时学生可能用语言解释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帮助,告诉学生凑成10之后,剩下几根小棒再和10相加就是十几,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凑十法”,并理解“凑十法”的简便之处。然后讲解“这种先将一个加数凑成十再进行计算的计算方法叫做‘凑十法’。”同时板书。然后教师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

  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

  9+3=;7+9=。

  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回到解决问题中,针对算式9+5=,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然后教师介绍第三种方法:拨计数器。教师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计数器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3、巩固练*,解决问题

  练*第一题是“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可以先演示第一小题,然后在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反馈,说算法。

  练*第二题是解决问题“一共有几条鱼”。此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先审题,说清楚图的意思,求什么,培养学生的审题*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讲解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4、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展示本课学生解决的数学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能够从算式中找到相同点“这些算式都是9加几的算式。”此时教师板书副标题,《9加几的进位加法》。之后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总结计算方法。

  最后,“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

  我说课的内容是京版教材第一册第九单元的学看钟表,由于水*有限,在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指导思想我依据以下两点:

  1、建构主义观强调知识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的,因此要强调学生的自身感悟和探究;

  2、《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应该选择现实生活素材进行教学;

  根据以上的具体要求,本次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已有认知和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和动手实践认识钟表,通过对比观察会看钟表的整时和半时,感悟钟表指针指向的道理,体会钟表在生活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学看钟表》是北京市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也是小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关于时间的知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首先认识钟面,通过观察知道钟面上有1—12个数字,是怎样排列的;认识时针和分针。其次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几时半”时刻的方法,能正确读出这样的时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时间和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把数学知识的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向学生进行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教育。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有许多关于时间的信息: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吃饭、休息的时间、……况且大多数孩子在家庭、幼儿园已经了解了一些看钟表的方法,应该说许多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认识钟表”的知识经验。在上课前我也做了一些调查:

  1、首先我找几名学生做了课前访谈,我拿着钟表分别问了整时和半时,有80%的学生都能正确的说出整时,但只有40%的学生能正确的说出半时,当我在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时,也仅有一两个学生能准确的说清楚认识钟表的方法。

  2、我在班中做了调查问卷。

  问卷表明,有91.5%的学生能够正确的分清分针、时针。85%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整时,但一些学生在书写上还有问题,有71.4%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半时,并且只有25.7%的学生能够正确的画出半时,可见,学生对钟表的认识还是粗浅的、感性的,不能真正掌握认识钟表的方法。而且多数学生表达时间的方式为几点、几点半。

  为此,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认知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各种生动的具体活动中学看钟表。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在观察比较,总结归纳出认读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区分时针与分针。

  2.经历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3.感受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会区分时针与分针,认读整时和半时。

  教学难点:

  认读半时,掌握认读方法。

  教学环节: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好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仔细听。猜猜他是谁?

  2、师:对了,答案就是钟表。生活中它有什么用啊?钟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他可以告诉我们几点上学,叫我们起床,你会看钟表吗?如果自己学会了看钟表,那该多方便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看钟表。

  【设计意图:从谜语导入,激起学生兴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时间的联系,从而揭示认识钟表的重要性,让学生产生认知需求。】

  二、自主感知钟面

  1、钟表王国的兄弟姐妹可多了,你都见过哪些种类的钟表?你们想去钟表大世界看看吗?(出示图片)

  2、师:快拿出你们的钟表,仔细观察,钟表面上,都有些什么?

  生:数字、指针、格

  3、我们认识了时针和分针,你知道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是朝哪个方向走的吗?(用手指比划一下)像这样顺着表针走的方向叫顺时针方向。引导学生发现时针比分针走的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它们不停地在钟面上走着,随时告诉我们是什么时间了,该去做什么事了。

  【设计意图:通过对钟面详细的观察,让学生明白两根针是如何按数字的方向走的,学生有了对顺时针方向的认识,头脑中有了表针走动的表象,在认半时的时候,学生自己就知道分针走过了7,是7时半,还没有到8不能是8时半。这样就分散认半时时的难点。】

  三、动一动,认识整时

  其实,小钟表不仅能帮小猴解决问题,我们在学校一天的学*和生活也离不开它。

  1、老师也用时间记录了的一我们同学的一天,你知道这是几时吗?

  为什么是8时呢?(几名学生说)(贴图)

  对了,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我们还可以把这个时间记录下来,先写数8,再写一个时间的时,读作8时。(板书:8时)

  谁来完整的说说,8时我们在干什么?

  2、时间滴答滴答向前走,转眼间,同学们上第二节课了,谁能完整的说说,现在是几时?你们在干什么?(出示图片和钟表)

  快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分针和时针各指向几,就是9时?

  3、时间过的真快,两节课结束了,同学们的大脑该放松一下了。10时是我们上课间操的时间,你知道,分针和时针该指向几吗?(出示图片)

  生说

  对,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就是10时。(出示钟表)

  4、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3个整时的时刻,快来观察一下,这三个钟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出示三个钟面)

  几名生回答: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指向9就是9时,指向10就是10时。(圈出分针,出示时间)

  你们找到认识整时的方法了吗?

  对,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出示重点字)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用课件出示3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3个钟面的分针都指向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培养学生进行思维的梳理,使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观察、概括、抽象、归纳等思维活动,突出培养学生对数学规律的发现和概括。】

  5、拿出你的小钟表,播出一个你喜欢的整时,和同桌说一说,

  6、刚才我们一起找出了认识整时的方法,此时,我们在干什么呢?(出示午餐图片)你认识这个时间吗?快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对,这个时刻就是12时整,他比较特殊,当分针和时针重合在一起,都指向12,这个时候就是12时整。你记住他了吗?

  四、动一动,认识半时

  1、吃完午餐后,同学们该午休了,从12时到1时,经过一个小时的午休,同学们该进行下午的学*了,下午第一节课的时间是几时呢,快来看看吧,你认识这个时刻吗?(出示图片钟表贴图)

  生说,1时半或2时半,

  2、到底是几时半呢?我们一起看一看!

  3、请你仔细观察,从1时到1时半,时针和分针是怎样变化的?(出示动态指针)

  生说变化:时针走到1和2之间,我们也可以说刚刚经过1,没到2.

  分针从12走到了6,我们也可以说,走过了6大格

  4、所以,当时针刚刚经过1没到2,分针指向6,这个时刻就是1时半。(圈出1、2,分针闪动)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钟表动态演示从1时到1时半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半时的表象认识。有效的避免了学生错把1时半认成2时半的发生。】

  5、我们结束了一天的学校生活,回到了家里,大家是怎么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的,一起到西西家看看吧。

  6、这是几时半,小伟在做什么?(出示图片和钟表)

  真聪明,这是5时半,西西在做......

  请你仔细观察,另外两幅图中,西西什么时间在做什么?(6时半看动画片,8时半睡觉)

  7、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三个半时的钟面,有了学*整时的经验,你们一定能够很快找到认识半时的方法。快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吧。(出示三个钟面)

  几个生说:这三时钟的分针都指向6,时针刚刚经过5,没到6,就是5时半......(圈出5、6、8)

  8、怎样认识半时呢?

  生说

  对了,分针指向6,时针刚刚经过几,就是几时半。(出示重点字)你也来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次的对比观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整时和半时的表针指向特点。有利于学生更加熟练的辨认整时和半时。】

  9、播钟。拿出你的小钟表,拨一个你喜欢的半时,考考你的同桌。

  五、情节引入电子钟表

  1、经过了一夜的休息,西西自己起床了,没用妈妈叫,原来他有了自己的新手表,你见过这种时间表示方法吗?(出示起床图片,电子表)

  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是电子计时法,你知道这是几时吗?

  2、你在哪还见过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老师也带来了几个电子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认识他们吗?一起来看看这都是什么时间?(出示电子表)

  生:第一个钟面上,是12时

  怎样用电子计时法来表示这个时刻呢,先写12,再写两个竖着的圆点,最后再写两个0。读作12时。

  3、第二个钟表是几时啊?生:6时半

  你知道如何用电子计时法表示它吗?

  生:先写6,再写两个圆点,再写3和0

  4、相信你也能用电子计时法表示出黑板上的时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应该如何表示,找两个同学到黑板上写。

  六、拓展知识

  现在有各种这样的钟表帮助我们表示时间,那你知道古时候人们如何表示时间吗?想不想看看。(出示图片并介绍)古时候的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发明了很多表示时间的方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课后继续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古代计时方法,丰富知识,激发兴趣】

  七、总结回顾

  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我们一起渡过了40分钟的时间,真快呀!同学们,时间就是这样,很快过去而且不会再回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时间非常宝贵,我们要好好利用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一、经过和大家一起学*,小猴已经会看钟表了,为了表示对大家的感谢,小猴邀请大家一起参加智力大闯关游戏。

  1、第一关,连线(练*卷子4个表面)

  钟表图:6时9时半3时3时半

  选项:3时半6:00 9时半3:00

  分别说一遍确定方法。

  第三个和第四个钟面上你是怎么知道哪个是3时和哪个是3时半的?

  2、第二关,照样子写一些(卷子3个表面)

  请你将钟面上的时间用两个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

  例子:9点9时11点的4点半的

  9:00

  二、回家后制作一张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让你的星期天更加有充实。

  【本节课的设计特点】

  (一)在动态中认识钟表。

  学生伸出手指跟着钟表的指针顺时针转动,边走边数,体会顺时针方向。

  教师利用钟表动态演示从1时到1时半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半时的表象认识。

  有效的避免了学生错把1时半认成2时半的发生。

  (二)在对比中学看钟表。

  第一次对比:凸显整时表针指向特征,有利于学生准确熟练的辨认整时。

  第二次对比:区别整时、半时。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熟练的辨认整时和半时。

  第三次对比:凸显半时表针指向特征,有利于学生准确熟练的辨认半时。

  (三)、本节课以情境以及联系学生的一天生活等活动,贴*学生生活实际,同时把对时间的认识融入到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在交流中巩固对钟表的认识。

  教师的提问,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出现意见的分歧,让他们自己说说为什么,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学生一步步对钟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对比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0

  1.教材说明

  教材将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加法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把两个数“合起来”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并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同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应用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教材分为四个板块:第一块为加法的初步认识,主题图是一个变化过程,让学生在此变化中理解加法的含义,就是表示“合起来”,在教材中的主题图里渗透了三个具体问题的含义,都可以用1+2=3这个算式来表示,渗透了不同的含义的事情可用一个抽象的算式来表达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抽象的作用及数学的简洁美。接着,教材安排了一个变化的情境图,小丑合气球,来进一步直观形象地表达、说明加法的含义,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图意,明确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说出加法算式,从而来帮助学生对加法的含义有更深一层的理解;第二块“做一做”是一个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学具的活动,如摆一个圆片,再摆一个,一共是几个?摆两个圆片,再摆两个,一共是几个?让学生在操作中巩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并能说出加法算式;第三块为1—5的加法,在学生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及各数的组成,并初步知道加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块根据儿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初步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通过三个小朋友计算4+1=?的思考过程,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计算的过程,尊重学生的想法,同时,引导学生使其初步认识到应用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第四块教材安排了“做一做”练*。通过学生自己看图计算3+2=5和2+3=5,3+1=4和1+3=4两组算式,来进一步巩固算理和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2.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加法含义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在进行加法教学前,学生已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能够自觉的运用加法进行计算,但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加法进行计算以及我们是如何用加法进行计算的。因此,再进行加法的教学时,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的同时感知用数的组成计算的简便。将他们对加法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其次,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也着重培养学生发展其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与同伴交流的乐趣,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惯。

  3.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并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惯。

  (4)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4.教学重点

  (1)知道加法的含义

  (2)激励学生说出自己计算4+1=5的过程

  5.教学难点

  (1)知道加法的含义

  (2)使学生会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1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过程,掌握知识。

  二、了解学生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6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共同探究;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一、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二、营造好学*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三、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蓝猫,我先出示漂亮的蓝猫图片,然后说:小朋友,今天聪明的蓝猫来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咱们每个组的桌上都有一个袋子,这是蓝猫给大家的礼物,看一看是些什么?蓝猫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这里用蓝猫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题,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小组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小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认识立体图形》:经过上面的活动,学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经验,这时教师揭示概念,出示一般模型,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抽象化。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亲自去摸一摸,可以加深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和同学的交流有利于丰富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以上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教师以一句“蓝猫放映的时间到了”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投影屏幕上来。通过幻灯片,从一个个实物图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一般模型图。

  前面的两次小组活动,以实物和模型为研究对象,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再过渡到模型图,逐渐抽象,为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两人游戏:猜一猜

  一人闭上眼,摸一摸别人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这一组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安排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四)、游戏中体验特征

  1、推一推

  2、搭一搭

  3、摸一摸

  用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对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更丰富的体验,并能培养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第一课时《认识图形》。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四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教才进行简单的分析,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内容。《认识图行》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他们的特征、周长,还有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4、评价目标: 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状况,激励学生的学*热情,也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会辨认这四种图形;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体会面在体上。

  说教法、学法 教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四维目标呢?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针对这种情况,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3

  一、 教材分析

  教材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分别安排了两部分内容,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教材第38页就是单一标准的分类教学内容,教材在设计单一标准的分类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没有提出过高要求;教材第39页就是不同标准的分类教学内容,在已经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后,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兴和灵活性,同时,各种能力得到提高,让他们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

  二、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能够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对事物进行分类,但还未能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个别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进行分类。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单一标准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不同标准的分类在学生已经学会了分类的基本方法后,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三、 教学目标

  1. 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 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 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四、 教学重点:

  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体验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五、 教学难点:

  体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4

  11减几是小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中的一节,内容包括准备题、例1到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11减几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学*有关11减几的计算方法, 并能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 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

  4、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体验到成功解决 数学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点:

  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交流中培养学 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教学难点:

  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分析问题的思路,掌握11减几的计算方法。

  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

  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过程:

  在引入新课的时候应用学生以往学过的知识设置问题,让学生知道用17-5的方法计算11-5是不行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让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算法,再交流得出计算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对比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比较、分析,从而优化自己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练*过程中应用添圆列算式以及摘苹果游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学*热情,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达到巩固新知的作用。

  最后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等方面作全面的总结。

  我采用的复*题是和新课密切相关的,几加几等于11、11减1再减几、用10减几再加1,这些都是新课要用到内容。在引入新课的时候我采用问题引入法,从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入手,让学生知道用以前的方法,也就是从散的里面减不够,设置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课时的教学核心内容是学会10的加减法,在分苹果的活动中,使学生体会10的加减法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知识目标:

  1.学会10的加减法.

  2.通过游戏学会凑10法.

  (三)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四).教学重点:

  10的加减法

  (五).教学难点:

  体会10的加减法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学过程

  一.复*(展示课件1)

  二.新授

  1.导入.(出示情景图,展示课件2)

  今天老师请你们帮个忙,把这堆苹果分成两堆,每堆有几个 你有几种分法 (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每个人用10根小棒试着分一分)

  2. 建立模型,体会10的加减法.

  (1)全班交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9个一堆,1个一堆,可以列式:9+1=10,1+9=10

  8个一堆,2个一堆,可以列式:8+2=10,2+8=10

  7个一堆,3个一堆,可以列式:7+3=10,3+7=10

  ...

  最后总结出几加几得10的所有算式,让学生自己吧算式整理排列好,并问:哪种排列方法好 并说出理由.

  1+9=10 2+8=10 3+7=10

  4+6=10 5+5=10 6+4=10

  7+3=10 8+2=10 9+1=10

  让学生看算式,找一找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1)使学生初步感知:在总量10不变的前提下,一部分量依次增加,另一部分量就依次减少

  (2)出示表格,问这个表格怎么填(只要表格中上下两个数相加等于10就行)

  通过填空体会10减几得几的减法.

  10减1得9,10减2得几 10减3得几 ......

  让学生独立填一填,从而总结出10减几得几的`规律.

  10-9=1 10-2=8 10-3=7

  10-4=6 10-5=5 10-6=4

  10-7=3 10-8=2 10-9=1

  (3)数学游戏——数字划拳游戏(同位同学相互做,比如说:一个同学出2根手指,让对方同学出8组成10)

  三.巩固练*

  完成练一练第1,2,3,4题.(展示课件4)

  练一练

  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

  连一连.

  练一练

  10-3=

  5+4=

  10-5=

  2+8=

  8-2=

  10-7=

  10-4=

  10-6=

  3+7=

  4+6=

  9-3=

  0+10=

  四.说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象.声音.文字于一体,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更形象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我在教学中就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情景图的展示,作业的设计就充分利用了这点.

  2. 情景展示与实物演示法

  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学*新的知识,另外通过数小棒这些真实的实物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加深了他们的记忆,也在游戏中学*了新的知识.

  五.说学法

  1.自主学*

  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同时,要培养他们自主学*的学* *惯,让他们独立思考,独自发现规律,不能由老师全权代替.

  2.合作互动学*

  合作互动学*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合作互动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积极主动,易于合作.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