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知识点点及试题练* (菁华3篇)

首页 / 试题 / | 试题,知识,生物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点及试题练*1

  【—初二之传染病】,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1、(每空1分,共10分)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通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被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在发病过程中,不少父母在接触儿童前洗手,在使用奶瓶、奶嘴前后充分清洗并进行消毒。根据上述资料,回答问题:

  (1)传染病的流行需要三个环节,它们是传染源 、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

  已经患病的婴幼儿属于传染源 ,5岁以下的儿童属于易感人群 。

  (2)依据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的不同,传染病可以分为三类,手足口病属于 病毒性传染病 。

  (3)上述资料中,人们是怎样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措施是

  洗手 (从材料中找),这些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中的哪一种? 切断传播途径 。当医生诊断某儿童得了手足口病后:立即让他隔离治疗是为了 控制传染源 ,给周围儿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属于 保护易感人群 。

  总结: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点及试题练*2

  一、请你选择:(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相信你一定能选准,请把它填入答案卡中。)

  1.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看清植物细胞的

  A.叶绿体B.细胞核C.细胞壁D.细胞膜

  2.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顺序正确的是

  ①细胞质*分为二,各含一个细胞核

  ②在细胞核中央形成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

  ③细胞核*分为二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①③②

  3.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得多,这主要是

  A.骆驼刺对缺水环境的适应 B.骆驼刺怕被风刮走

  C.骆驼刺需要营养物质D.骆驼刺喜欢沙土

  4.“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在验证实验结果以前要用酒精脱去叶绿素,目的是

  A.避免叶子继续进行光合作用,干扰实验结果

  B.避免叶绿素颜色干扰,以使实验结果更明显

  C.增加叶片内淀粉含量

  D.减少叶片内淀粉含量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点及试题练*3

  【初中之探究母鸡的行为】公鸡在白天大概每小时打鸣一次,只不过早上那第一声鸡叫划破了黎明的宁静,临*的公鸡接力下去,让人印象深刻。

  研究者将一只母鸡关在笼内(见右图),只许它伸出头来啄食。再用观察鸡的学*行为木板、铁丝等做一个食物槽,准备观察和研究鸡的学*行为。

  食物槽上的有色塑料插片(一个为红色,一个为黑色)可以通过铁丝的拉动将食物杯盖住。食物杯为一凹窝,可放母鸡吃的谷粒。在实验前,让母鸡饿36小时,然后在一只上面有红色插片的食物杯里放上几粒谷子,再把杯子靠*母鸡,母鸡欲啄食时,迅速将红色插片盖上。当母鸡啄黑色插片时,拉开插片,杯里无谷粒。当母鸡再啄红色插片时,拉开插片,便可吃到谷子。通过多次训练后 初中化学,母鸡就会只啄红色插片,而再也不去啄黑色插片了。

  (1)请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在做上述实验前,为什么要使母鸡挨饿?

  (3)研究人员用了哪些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总结:一般情况下,夜里鸡都在睡觉。鸡的大脑里有个“松果体”。松果体可以分泌一种称为褪黑素的物质。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点及试题练*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点及试题练* (菁华3篇)(扩展1)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点及试题练* (菁华3篇)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点及试题练*1

  【—初二之传染病】,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1、(每空1分,共10分)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通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被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在发病过程中,不少父母在接触儿童前洗手,在使用奶瓶、奶嘴前后充分清洗并进行消毒。根据上述资料,回答问题:

  (1)传染病的流行需要三个环节,它们是传染源 、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

  已经患病的婴幼儿属于传染源 ,5岁以下的儿童属于易感人群 。

  (2)依据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的不同,传染病可以分为三类,手足口病属于 病毒性传染病 。

  (3)上述资料中,人们是怎样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措施是

  洗手 (从材料中找),这些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中的哪一种? 切断传播途径 。当医生诊断某儿童得了手足口病后:立即让他隔离治疗是为了 控制传染源 ,给周围儿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属于 保护易感人群 。

  总结: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点及试题练*2

  【—八年级之光合作用过程】,光合作用是一系列复杂的代谢反应的总和,是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地球碳氧循环的重要媒介。

  1. 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变过程是( )

  A. 光能→ADP中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B. 光能→叶绿体中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C. 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D. 光能→稳定的化学能→活跃的化学能

  2. 下图为四种植物(Ⅰ、Ⅱ、Ⅲ、Ⅳ)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速率的曲线,其中最适于在阴蔽条件下生长的植物是( )

  A. Ⅰ

  B. Ⅱ C. Ⅲ D. Ⅳ

  3. 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没有消耗的物质是( )

  A. [H]和ATP B. 五碳化合物和酶

  C.[H]和CO2 D. 五碳化合物和三碳化合物

  4. 光合作用过程中,能够保证暗反应连续进行的是 ( )

  A. CO2的固定 B. C3的还原

  C. 葡萄糖的产生 D. 五碳化合物的再生

  5. (2004江苏高考卷)光合作用的过程可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进行光反应和暗反应

  B. 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进行暗反应,不进行光反应

  C. 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暗反应,不进行光反应

  D.

  6. 下面是光合作用的图解,其中正确的是( )

  7. 含有Mg的色素是( )

  A. 叶绿素 B. 胡萝卜素 C. 叶黄素 D. 花青素

  8. 用容积相同的'玻璃罩分别罩住大小、生长状况相同的天竺葵,光照相同的时间后,罩内O2最少的是( )

  A. 绿色罩 B. 黄色罩 C. 蓝色罩 D. 紫色罩

  9. 欲测定植物是否进行光反应,可以检测其是否有( )

  A. 葡萄糖的生成 B. 淀粉的生成

  C. O2的释放 D. CO2的吸收

  10. 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氧气、葡萄糖中的碳、葡萄糖中的氢、葡萄糖中的氧依次来自于( )

  ①二氧化碳 ②气孔直接吸收 ③水的分解 ④叶绿素的分解

  A. ①②④③ B. ③①②④ C. ③①③① D. ①③①③

  总结: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生化过程。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点及试题练*3

  1、三个热水瓶的温度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植物在呼吸的过程中,释放了热量.

  2、结合能量变化的实验,谈谈这对我们*时在储存粮食、瓜果、蔬菜有什么启发?

  生命活动释放能量的主要形式

  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

  另一部分以化学能的形式贮存在

  一种叫ATP 的物质中。

  预*纲要:

  1、回忆实验一、实验二分别得出了什么结论?

  2、分析“实验三:探究萌发的种子释放热量”的实验,猜测三个热水瓶的温度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得出了什么结论?

  3、生物的生命活动释放能量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4、什么叫呼吸作用?试着写出呼吸作用的公式。

  5、光合作用的公式是什么?比较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异同?

  八年级生物试题之动物地质年代表

  【—八年级之动物地质年代表】,根据化石研究,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源于海洋。早期的海洋动物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逐渐演化出各种分支,丰富了早期的地球生命形态。

  下表为有关动物出现的部分地质的年代简表,据表说明:

  地质年代 纪 距今年数 动物出现顺序

  中生代 侏罗纪 2亿2千5百万年~7千万年 鸟类和高等哺乳类出现

  古生代 石炭纪 爬行类出现

  古生代 泥盆纪 古代两栖类出现

  古生代 奥陶纪 5亿7千万年 低等鱼类出现

  元古代 震旦纪 24亿年 海生无脊椎动物出现

  (1)地层形成的先后和该地层所形成的化石种类的关系是 。

  (2)所揭示的生物进化顺序是 。

  (3)从上表的证据可以证明,脊椎动物起源于 。

  (4)以上事实说明,化石是生物进化的 之一。

  总结:地球上的动物仍以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趋势不断进化并繁衍至今。科学家们把现存的人类已知的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点及试题练* (菁华3篇)(扩展2)

——八年级上册生物一二章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八年级上册生物一二章知识点归纳1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1、运动系统的组成: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关节、肌肉组成的。

  2、关节的结构

  (1)关节的结构模式图

  (2)关节一般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

  (3)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骨之间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

  (4)关节腔:内有滑液,使关节的活动更加灵活自如。

  (5)关节在运动中相当于支点的作用,骨相当于杠杆的作用。

  3、骨、关节、肌肉的协调配合产生运动,运动的顺序为:

  (1)骨骼肌收到神经传来的刺激

  (2)骨骼肌会收缩

  (3)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产生了运动。

  4、要产生运动,可见与骨连接的肌肉至少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完成运动。是下例中的B是正确的。

  5、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调节。

  6、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

  7、伸肘和屈肘动作

  屈肘动作伸肘动作

  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8、双手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处于舒张状态,双手有重物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处于收缩状态,举重都处于收缩状态

  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行为

  1、动物的行为分类:

  按行为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行为。

  2、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行为: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

  例:蜘蛛织网、蜜蜂采蜜、母鸡孵蛋、小鸟喂鱼、幼袋鼠吃奶、鸟的迁徙。

  (2)学*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而获得的行为,称学*行为。

  例: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蚯蚓走迷宫、大山雀喝牛奶。

  3、动物学*行为意义:动物越高等,学*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

  4、先天性行为是学*行为的基础。

  第三节动物的社会行为

  1、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如白蚁群体、狒狒群体。

  2、社会行为特征:

  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③有的还形成等级。

  3、通讯: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

  蜜蜂跳舞—动作黑长尾猴—声音蚂蚁—气味蝶蛾类昆虫—性外激素(气味)。

  4、常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蜜蜂、蚂蚁、猴、狒狒、象、狼、鹿等

八年级上册生物一二章知识点归纳2

  健康的生活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常见传染病:流行性感冒、非典、水痘、结膜炎、蛔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肝等。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1、传染病是由某种特殊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所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间或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2、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根据致病的病原体不同,传染病可分为细菌传染病、病毒传染病、寄生虫传染病等。

  3、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

  (2)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历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3)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4、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

  5、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如隔离、建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

  (2)切断传播途径:如照紫外线,在教室喷洒消毒液。

  (3)保护易感人群:如接种疫苗或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

  (1)第一道: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和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还有纤毛,随着纤毛的摆动,病菌等异物能被清扫出去。

  (2)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破坏许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融解。分布在血液,淋巴结,脾脏,肝脏等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

  (3)第三道: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

  2、第一、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叫特异性免

  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

  物)。

  抗原进入体内促进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抗体对抗原的反应具有特异性,一定的抗体只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犹如钥匙与锁的关系)。

  4、免疫的功能:

  (1)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自身稳定)

  (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防御保护)

  (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

  肿瘤细胞)。(免疫监视)

  6、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7、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进入人体内的某些食物或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

  8、计划免疫意义:

  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八年级上册生物一二章知识点归纳3

  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

  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能提供能量,它们被称为“三大产热营养素”,提供能量最多的是脂肪;贮能的是脂肪;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是水、基本物质是蛋白质。无机盐是调节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的重要原料。

  2、检测蛋白质用双缩尿试剂,呈现紫色反应;检测维生素C用吲哚酚试剂,呈现褪色反应。

  3、糖的主要来源是谷类和薯类,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瘦肉、鱼、奶、蛋和豆类,脂肪的主要来源是肉类、花生、芝麻和植物油。植物性食物不含维生素A,但含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动物性食物含维生素A。

  4、夜盲症——缺维生素A;坏血病——缺维生素C;脚气病——缺维生素B1;口角炎、皮炎——缺维生素B2;佝偻病——缺维生素D和钙。

  5、人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消化腺两部分。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_等消化器官。的消化腺是肝脏。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作用是把食物的大块脂肪变成微小颗粒,从而增加了脂肪颗粒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肠液和胰液消化液含最多种类酶。消化管的功能是:容纳、磨碎、搅拌和运输食物。

  6、消化: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指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过消化管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7、需要经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质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各自的起始消化部位在口腔、胃、小肠。经消化后能被吸收的物质有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淀粉遇碘会变蓝。不用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质有:水、无机盐、维生素。

  淀粉在口腔内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在胃内初步分解,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在小肠内先通过胆汁的乳化作用,最终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8、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1)消化道中最长一段,环行皱襞、小肠绒毛可增大消化和吸收的面积2)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3)含消化液肠液、胰液、胆汁,可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

  消化液:唾液、胃液、肠液、胰液、胆汁;

  消化液排出入的器官口腔胃小肠

  消化液所含的消化酶唾液淀粉酶蛋白酶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不含消化酶。

  9、消化管的各部分的吸收功能:

  口腔、咽、食管:无吸收养分的功能;

  胃:部分水和酒精;

  小肠:绝大部分的营养物质;

  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

  10、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都属于营养失调,造成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饮食*惯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练*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①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②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很小。

  2、显微镜的使用

  (1)取镜和安放

  (2)对光

  (3)观察

  (4)收镜装箱

  3、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就越大,但观察的视野范围就越小,观察到数目就越少。

  4、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5、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制成玻片标本,常用的玻片标本:切片、涂片、装片(注意三者区别,分为临时和永久的)

  6、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观察软木薄片,发现了细胞。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蒸腾作用:水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蒸腾作用发生的部位:主要是通过叶片上的气孔来完成的。

  气孔是植物体(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和水蒸气。它是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

  2、蒸腾作用的意义:①带动植物体对水、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

  ②可以降低叶片温度

  ③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3、蒸腾作用的应用: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移载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对移载后的植物进行遮阳。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

  勤问

  学*都是从发问开始,科学研究也是从问题着手。保持好奇的天性,在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这是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动手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探究生物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只能通过动手做才能学会……向自然学*、在实践中学*,收获会更大!

  多思

  发展思维能力,与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同样重要!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生命。比如,从基因的角度来看生命,你会发现我们保护一种种生物实际上是在保护一个个独特的基因库,死去的是个体而不死的却是基因。从历史的角度看生命,每一种生物都是历史的产物,现存的每一个个体都是由最原始的生命演化而来的。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浓缩着大约38亿年的进化史。

  生物人的由来知识点

  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关系接*

  人类的进化过程主要特征:起源森林古猿运动方式:臂行、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用制造工具:不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制造和使用复杂工具。

  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在于:

  (1)运动方式不同(人类直立行走,类人猿臂行。)

  (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脑的发育程度不同(人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学交流能力。)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点及试题练* (菁华3篇)(扩展3)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菁华3篇)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1

  一、生物圈

  1.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做生物圈。生物圈包括地球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2.生物圈中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二、栖息地

  1.在生物圈内,我们把生物实际居住的环境称为栖息地。

  2.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群体。

  3.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2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动物的运动

  1、脊椎动物的运动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其中,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因而也可说成“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2、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消化吸收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食物───→细胞───→ATP───→肌肉。

  动物的行为主要受神经系统(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激素)的调控。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不一定都是有利的。

  2、变异的原因及类型:

  (1)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的变异就是可遗传的变异。如:用化学药剂处理过的甜菜染色体加倍。

  (2)单纯由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不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的变异就是不可遗传的变异。如:美容院里做的双眼皮;小时候因外伤脸上留下的疤痕等。

  3、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

  人工选育(生物变异)、杂交育种(基因重组)、诱变育种(基因突变)。

  4、生物变异的意义: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基础,培育动植物的优良品种。

  5、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是我国科学家袁隆*,用普通水稻与野生稻杂交。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用种子繁殖。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如:马铃薯用块茎(带芽眼)繁殖;椒草和秋海棠用叶繁殖;竹子用茎繁殖;红薯用根繁殖等。

  3、自然界中无性生殖方式:植物营养生殖(用营养器官根、茎、叶繁殖),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和出芽生殖等。人工控制无性生殖方式:组织培养(教材P8)、克隆。

  4、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应用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常见方式:扦插、嫁接。

  A、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B、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

  5、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嫁接存活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6、扦插:

  a、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

  b、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减少水分散失。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水中生活的动物

  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按生活环境分为陆地生活动物、水中生活动物和空中生活动物。

  2、水生动物最常见的是鱼,此外,还有:

  ①腔肠动物,如海葵、珊瑚虫;

  ②软体动物,如乌贼、章鱼;

  ③甲壳动物,如虾、蟹;

  ④海豚(哺乳动物)、龟(爬行动物)等其他水生动物。

  3、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

  ①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②能在水中呼吸。

  4、四大家鱼是:青鱼、鲢鱼、草鱼和鳙鱼。

  5、鱼是较低等的脊椎动物。

  6、鱼的外形呈梭形,其作用是:减少游泳阻力,适于游泳。

  7、鱼体分三大部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8、鱼在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它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背鳍、胸鳍、和腹鳍都维持*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9、鱼的感觉器官是侧线(感觉水流、测定方向)。

  10、鱼鳃为鲜红色,因为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

  11、鳃丝既多又细,其作用是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触面积,促进血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12、水由鱼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鳃孔)流出。

  13、鱼类的主要特征有:适于水中生活;体表被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4、海葵、海蜇、珊瑚虫等动物的结构简单,它们有口无**,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5、像河蚌、蛾螺等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乌贼、章鱼贝壳退化,也是软体动物。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观察植物细胞

  实验过程:擦、滴、撕、展、盖、染、吸。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液泡:细胞液。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过程:擦、滴、刮、涂、盖、染、吸。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空中飞行的动物

  1、空中飞行的动物有昆虫、蝙蝠、鸟类等。

  2、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除了鸵鸟和企鹅等少数鸟不能飞行外,绝大多数都善于飞行。飞行使鸟类扩大了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和繁育后代。

  3、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①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翔时空气的阻力)

  ②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

  ③胸部有高耸的龙骨突,长骨中空(内充空气)

  ④胸肌发达

  ⑤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除粪便都很迅速。

  ⑥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强。

  ⑦有发达的气囊,既可减轻体重又与肺构成特有的双重呼吸。

  ⑧喙短,口内无齿,无膀胱,直肠短,粪便尿液及时排出,右侧卵巢、输卵管退化(这些都是为了减轻体重,适于飞行)。总之鸟类是体表被羽、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能力、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的一类动物。

  4、翼(翅膀)是鸟的飞行器官。气囊辅助肺的呼吸。

  5、鸟的羽毛分正羽(主要用于飞行)和绒毛(主要用于保温)。

  6、家鸽喙(就是口)内没有牙齿,食物不经咀嚼经咽、食管进入嗉囊。————进入肌胃(内有沙粒、小石子用于磨碎食物)。

  7、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超过100万种,也是会飞的无脊椎动物,因而是分布最广泛的动物。

  8、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有3对足,2对翅。蜘蛛、蜈蚣、虾、蟹等都不是昆虫,但它们都是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9、昆虫的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10、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为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3

  (一)水中生活的动物

  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动物的分类

  2、识别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常见动物

  鱼类:中华鲟 海马 黄鳝

  无脊椎动物:海葵 海蜇 章鱼 鱿鱼

  3、鱼类的主要特征

  ① 靠鱼鳍和尾部摆动的协调作用游泳

  ② 能在水中呼吸。用腮呼吸

  ③ 鱼体表有鳞,外形呈梭形,能减少游泳阻力

  ④ 鱼体分头部、躯干和尾部三部分。

  4、鱼鳃为鲜红色,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既多又细,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水由鱼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流出。经鳃流出的水与由口流入的水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二)陆地生活的动物

  1、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特征:(陆地环境无水,无浮力,气态氧,不易隐蔽)

  ①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

  ②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以便觅食和避敌。

  ③除蚯蚓外,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位于体内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气管。

  ④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对多变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2、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蠕动。

  3、蚯蚓的体温会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属变温动物。

  4、蚯蚓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所以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

  5、大雨过后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呼吸。

  6、哺乳动物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体温恒定(鸟也有)

  7、恒温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维持体温的恒定,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

  恒温意义:减少对外界环境依赖性,扩大生活和分布范围。

  (三)空中飞行的动物

  1、鸟适于飞行的特点:可以说“鸟的全身都为飞行而设计”。

  ①身体呈流线型(减少飞行时的'阻力)。

  ②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翼是鸟的飞行器官)

  ③胸肌发达。

  ④胸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

  ⑤消化系统发达,食量大消化快(提供充足的能量),排便及时。(减轻体重)

  ⑥循环系统发达: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有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运输营养和氧气的能力强。所以鸟体温高而恒定。

  ⑦呼吸系统发达:有气囊可辅助呼吸,与肺构成双重呼吸,可提供充足的氧气。

  2、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分布广泛,是唯一会飞的无脊椎动物。

  3、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是3对足和2对翅。

  4、昆虫的外骨骼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5、昆虫是用气管呼吸

  6、 节肢动物的特点是:

  ① 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

  ② 体表有外骨骼,

  ③ 足和触角分节。 蜘蛛、蜈蚣、虾、蟹等不是昆虫。但它们与昆虫都属于节肢动物。(有足)

  7、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为成体,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

  8、爬行动物有:鳄鱼、乌龟、甲鱼、蛇等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点及试题练* (菁华3篇)(扩展4)

——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 (菁华3篇)

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1

  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经**或卵细胞传递,因此卵细胞和**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2、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片段。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是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4、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DNA和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46条),也就包含了46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无数个基因。

  5、在形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或卵细胞中,DNA和基因也随之减少一半;而当**和卵细胞结合成**卵时,染色体又恢复成对,其中有一半染色体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2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以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

  2、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3、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家兔的黑毛与白毛。

  4、转基因超级鼠实验(研究的是鼠的个体大小,注入的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启示: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同时也说明在生物传种接代中,生物传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5、转基因技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3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2.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性状开始的,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才逐渐深入到基因水*。

  3.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4.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家兔的黑毛与白毛。

  5.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6.转基因超级淑的启示: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同时也说明在生物传种接代中,生物传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7.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经**或卵细胞传递,**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4.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46条),也就包含了46条DNA。

  5.在形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或卵细胞中而当**和卵细胞结合成**卵时,染色体又恢复到亲代细胞中染色体的水*,其中有一半染色体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点及试题练* (菁华3篇)(扩展5)

——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 (菁华3篇)

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1

  观察植物细胞

  实验过程:擦、滴、撕、展、盖、染、吸。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液泡:细胞液。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过程:擦、滴、刮、涂、盖、染、吸。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2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空中飞行的动物

  1、空中飞行的动物有昆虫、蝙蝠、鸟类等。

  2、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除了鸵鸟和企鹅等少数鸟不能飞行外,绝大多数都善于飞行。飞行使鸟类扩大了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和繁育后代。

  3、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①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翔时空气的阻力)

  ②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③胸部有高耸的龙骨突,长骨中空(内充空气)

  ④胸肌发达

  ⑤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除粪便都很迅速。

  ⑥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强。

  ⑦有发达的气囊,既可减轻体重又与肺构成特有的双重呼吸。⑧喙短,口内无齿,无膀胱,直肠短,粪便尿液及时排出,右侧卵巢、输卵管退化(这些都是为了减轻体重,适于飞行)。总之鸟类是体表被羽、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能力、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的一类动物。

  4、翼(翅膀)是鸟的飞行器官。气囊辅助肺的呼吸。

  5、鸟的羽毛分正羽(主要用于飞行)和绒毛(主要用于保温)。

  6、家鸽喙(就是口)内没有牙齿,食物不经咀嚼经咽、食管进入嗉囊。——进入肌胃(内有沙粒、小石子用于磨碎食物)。

  7、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超过100万种,也是会飞的无脊椎动物,因而是分布最广泛的动物。

  8、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有3对足,2对翅。蜘蛛、蜈蚣、虾、蟹等都不是昆虫,但它们都是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9、昆虫的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10、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为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

  八年级生物学*方法

  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

  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中,有很多相*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

  4、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5、衍射记忆法。

  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

  八年级生物学*技巧

  知识归纳将帮助我们系统的整理知识和思路,很有效的提高了复*效率,达到比较好的复*效果。我认为生物知识归纳包括基本知识的归纳、*题归纳和特殊知识点归纳。

  基本知识的归纳就是把书本上的所有知识点有条理的罗列出来,解释各个术语的含义,列出它包含的的种类或分支的方向,并清晰地标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知识归纳能帮助你准确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做这个归纳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参考一些参考书上的归纳,大家可以以之为基本框架,再把更具体的东西,尤其是书上的例子补充进去。

  做这种归纳的最重要意义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意义是帮助你读透课本。这种基本知识归纳只不过是把书上的要点和例子抄在一起,但这个过程你要翻书,几本书一起翻,就可以对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表述做比较,这可以帮助你更透彻的了解这个知识点;而想做一个比较完整、美观的知识归纳,就必须知道什么知识点放什么位置,这就要弄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又帮助你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点,理清思路。最后再抄写一次,印象就很深刻了。所以做知识归纳最大的用处是在做的过程中帮助你熟悉课本、掌握知识点,其次才是做好了以后看。

  *题归纳就是把做过的'错题、好题、经典的题目归在一起,然后写出每道题目的关键,如某个知识点或某种方法或技巧。如果是错题则写出出错的原因,尤其是要写明是哪个知识点的缺漏造成的。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可以把题目抄在本子上,但如果觉得自己没那么多时间,可以在那道题目旁边做个记号,并写上我刚刚提到的“题目的关键”。考试前认真查看就可以了。

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3

  动物的运动

  1、脊椎动物的运动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其中,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因而也可说成“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2、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消化吸收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食物───→细胞───→ATP───→肌肉

  动物的行为主要受神经系统(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激素)的调控。

  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不一定都是有利的。

  2、变异的原因及类型:

  (1)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的变异就是可遗传的变异。如:用化学药剂处理过的甜菜染色体加倍。

  (2)单纯由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不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的变异就是不可遗传的变异。如:美容院里做的双眼皮;小时候因外伤脸上留下的疤痕等

  3、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育(生物变异)、杂交育种(基因重组)、诱变育种(基因突变)。

  4、生物变异的意义: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基础,培育动植物的优良品种。

  5、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是我国科学家袁隆*,用普通水稻与野生稻杂交。

  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用种子繁殖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如:马铃薯用块茎(带芽眼)繁殖;椒草和秋海棠用叶繁殖;竹子用茎繁殖;红薯用根繁殖等

  3、自然界中无性生殖方式:植物营养生殖(用营养器官根、茎、叶繁殖),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和出芽生殖等。人工控制无性生殖方式:组织培养(教材P8)、克隆

  4、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应用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常见方式:扦插、嫁接。

  A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B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

  5、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嫁接存活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嫁接后植株表现的是接穗的性状。

  6、扦插:a、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b、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减少水分散失。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点及试题练* (菁华3篇)(扩展6)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30句菁华

1、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广泛用于食品和发酵工业。如烤制面包或蒸镘头、酿酒等。

2、醋酸菌:用于酿醋。

3、本身致病物质或毒素使人患病:如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素具有致癌作用,毒蘑菇、毒蝇蕈、毒粉褶菌等,被误食后会使人、畜中毒。

4、抗生素:青霉素和头孢素是相应的真菌产生的抗生素;链霉素、金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是某些放线菌产生的。

5、用于基因工程:涌过基因工程用微生物产胰岛素、乙肝疫苗、干扰素等。

6、染色体的四种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是指一种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观察染色体组型最好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

7、色盲的遗传特点:男性多于女性 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外孙子(隔代遗传、交叉遗传)。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8、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9、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过程:擦、滴、刮、涂、盖、染、吸。

10、翼(翅膀)是鸟的飞行器官。气囊辅助肺的呼吸。

11、昆虫的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12、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13、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

14、生物变异的意义: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基础,培育动植物的优良品种。

15、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用种子繁殖

16、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的适应:①气候干燥……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如角质的鳞或甲,外骨骼. ②缺少水的浮力……具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多种运动方式. ③气态氧供呼吸……具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气管(蚯蚓例外,靠体表呼吸) ④昼夜温差大,环境变化快而复杂……有发达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对多变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17、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是陆生动物生存的基本环境条件

18、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超过100万种,是也唯一会飞的无脊椎动物,因而是分布最广泛的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有3对足,2对翅

19、蜘蛛、蜈蚣、虾、蟹等都不是昆虫,但它们都是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20、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为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

21、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

22、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任一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各种生物与环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3、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如用瓢虫杀灭、控制棉蚜数量

24、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的方法(了解常见仿生例子)

25、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

26、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的适应:

27、胸肌、龙骨突发达——适于完成飞行动作

28、食量大,消化吸收能力强

29、性别决定的类型:

30、昆虫的`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