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默写填空常考诗句 40句菁华

首页 / 诗句 / | 古诗词,高考

1、《诗经·氓》当中,女主人公追述婚后生活,认为错不在己,于是用“__________”两句谴责男子没有准则,反复无常,感情不专。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两句,描写自己任凭小船飘荡而越过广阔江面的情景。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劝谏,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广征谏言,臣民们如果能做到“__________”就可以受到下赏。

4、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一句来含蓄表达聆听琵琶女歌唱后的悲伤之前,它在后世成了表达悲伤凄切的代名词。

5、在杜甫《春望》中,写用手挠发、头发稀疏,甚至连发簪都挽不起来的诗句是:“__________”

6、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描绘历史英雄人物征战沙场、所向披靡的名句是:“__________”

7、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自勉。

8、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 ”。

9、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表达作者要为朝廷率师北上,统一南北,以得到功勋美名的两句是“__________”

10、《登高》中寄寓了作者飘零之感和伤逝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

11、《离骚》中可以佐证“既因为屈原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他,又因为采集白芷而给加上罪名”的诗句是:“__________”

12、《送东阳马生序》中表达作者求学的经历中“苦中有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

13、《阿房宫赋》一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以质问的语气,强烈抨击秦统治者残民以自肥的两句是“__________”。

14、《道德经》里提及的“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与《论语》中的“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15、李白在《蜀道难》中,用比喻、比拟等手法强化了蜀地政治形势的险恶,向友人表明属地不可久留,用“__________”规劝有人早离是非之地。

16、杜甫《望岳》中点化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诗句是:“__________”。

17、请写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 ”

18、荀子在《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喻,引出“__________”的结论,强调学*能够改变人的秉性。

19、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两句,写作者感觉江面辽阔,仿佛在太空中乘风飞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

20、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展现阿房宫宫殿楼阁的连绵不断和高大雄伟的语句是:“__________”

2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2、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3、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24、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5、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26、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2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3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5、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36、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3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38、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39、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0、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高考古诗词默写填空常考诗句 40句菁华扩展阅读


高考古诗词默写填空常考诗句 40句菁华(扩展1)

——高考古诗词默写填空常考诗句 50句菁华

1、《论语》中孔子所说的“__________”两句用在党员身上,就是要向先进典型学*,加强自身修养,而对于反面典型要对照反省,引以为戒。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能体现岳阳楼长联上“范希文两字关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

4、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意思。

5、《诗经·氓》当中,女主人公追述婚后生活,认为错不在己,于是用“__________”两句谴责男子没有准则,反复无常,感情不专。

6、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琵琶女运用丰富多变的技法,演奏当时名曲的情形。

7、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一句来含蓄表达聆听琵琶女歌唱后的悲伤之前,它在后世成了表达悲伤凄切的代名词。

8、白居易《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绘出琵琶女羞怯的情态,她调弦校音,信手弹来。

9、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推己及人,想到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高楼大厦,能够“__________”

10、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现“自己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无学之辈”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

11、《赤壁赋》中,写苏子扣舷而歌,抒发其向往美好事物而不可得的怅惘失意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

1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描绘历史英雄人物征战沙场、所向披靡的名句是:“__________”

13、李商隐的《锦瑟》一诗由思忆青春年华起笔,写得如梦如幻,最后以“__________”表示追梦已醒,只是当时不甚分明。

14、《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常被用来表达生活不如意的人在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而产生同病相怜的感慨。

15、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句描写了飞流直下,瀑布喧嚣,水石激荡的动人场景。

16、《送东阳马生序》中表达作者求学的经历中“苦中有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

17、《出师表》中写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身为一介布衣时所持的处世态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

18、《赤壁赋》中“__________”两句,借助具体形象,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把凄凉婉转、悲凉幽怨的笑声表现的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凄然下泪。

19、杜甫《望岳》中点化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诗句是:“__________”。

20、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老师发怒,宋濂依然“__________”,甚至不敢说一个字反驳。

21、请写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 ”

22、《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

23、《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__________”

24、《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星星来比喻镜子,既贴切又形象。

25、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古讽今,说明宋人自取下策,连六国也不如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

26、杜甫在《哀江头》中发出“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的慨叹,姜夔《扬州慢》与此类似的感叹是“__________”。

27、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8、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9、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33、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3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6、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7、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38、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9、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40、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41、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42、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43、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4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6、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8、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4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0、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高考古诗词默写填空常考诗句 40句菁华(扩展2)

——古诗词描写雪的诗句 40句菁华

1、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____杜甫《对雪》

2、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____张岱《湖心亭看雪》

3、冬宜密雪,有碎玉声。____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4、夜雪初霁,荠麦弥望。____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5、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____李白《北风行》

6、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吴淑姬《长相思令·烟霏霏》

7、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李白《王昭君二首》

8、黄昏门外六花飞,困倚胡床醉不知。——楼钥《谢林景思和韵》

9、罗襟湿未干,又是凄凉雪。——张淑芳《满路花·冬》

10、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1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2、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13、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

14、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____高骈《对雪》

15、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____白居易《夜雪》

16、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____*《青松》

17、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18、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____关汉卿《大德歌·冬》

19、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____马致远《寿阳曲·江天暮雪》

20、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咏雪联句》

21、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

22、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齐己《剑客》

23、窗前竹叶,凛凛狂风折。——张淑芳《满路花·冬》

24、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赵嘏《喜张沨及第》

25、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26、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27、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扬花,片片鹅毛。——薛昂夫《蟾宫曲·雪》

28、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戎昱《韩舍人书窗残雪》

29、城里夕阳城外雪,相将十里异阴晴。——王守仁《次韵陆佥宪元日春晴》

30、冬夜兮陶陶,雨雪兮冥冥。——王逸《九思》

31、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杜甫《岁晏行》

32、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信南山》

33、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4、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35、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

36、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37、《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38、《雪》

  忽然太行雪,昨夜飞入来。

  崚嶒堕庭中,严白何皑皑。

  奴婢晓开户,四肢冻徘徊。

  咽言词不成,告诉情状摧。

  官给未入门,家人尽以灰。

  意劝莫笑雪,笑雪贫为灾。

  将暖此残疾,典卖争致杯。

  教令再举手,夸曜馀生才。

  强起吐巧词,委曲多新裁。

  为尔作非夫,忍耻轰暍雷。

  书之与君子,庶免生嫌猜。

39、《雪梅》(二首)

  宋·卢梅坡

  之一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之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40、《雪霁》

  宋·张镃

  星榆叶叶昼离披,云粉千重凝不飞。

  昆玉楼台珠树密,夜来谁向月中归。


高考古诗词默写填空常考诗句 40句菁华(扩展3)

——高考学生的励志古诗词 40句菁华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3、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4、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5、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6、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7、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9、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10、人无远虑,必有*忧。《论语·卫灵公》

1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1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1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5、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新五代史·晋书》

1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1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

18、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1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0、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2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2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东林书院门前对联

23、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增广昔时贤文》

2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罗贯中《三国演义·卷首词》

25、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曹雪芹红楼梦

26、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27、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鬓对起。——周邦彦《西河·大石金陵》

28、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李益《隋宫燕》

29、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30、出不入兮往不反,*原忽兮路超远。——屈原《国殇》

31、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32、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詹玉《醉蓬莱·归故山》

33、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赵鼎《寒食》

3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35、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唯我魔主。

3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7、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3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3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40、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高考古诗词默写填空常考诗句 40句菁华(扩展4)

——高考常考诗句 40句菁华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9、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1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1、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12、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3、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1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5、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16、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

17、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18、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19、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0、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21、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22、心事浩茫连宇宙,于无声处听惊雷。

23、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24、残雪暗随水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25、故作小桃红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26、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27、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2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2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4、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8、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39、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4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高考古诗词默写填空常考诗句 40句菁华(扩展5)

——关于奋斗的诗句古诗词 30句菁华

1、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2、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4、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6、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7、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9、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1、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1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4、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1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17、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2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2、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

23、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4、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2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6、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8、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29、丈夫不报国,终为愚***。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高考古诗词默写填空常考诗句 40句菁华(扩展6)

——中考古诗词鉴赏(精选10篇)

  中考古诗词鉴赏 1

  一、考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从*几年的全国各地的中考卷中不难发现古诗词鉴赏已成为一大亮点。其原因有二:一是和高考相衔接,高考中每年都考。二是体现“新课标”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纵观各地中考试卷,古诗词鉴赏的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品味诗词凝练、含意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

  2、对名句的分析理解。

  3、诗词节奏的划分。

  4、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

  6、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古诗词鉴赏这类题目的一般所选材料来自唐宋名篇名家,由课内向课外发展。

  从阅卷场反馈信息看,学生失分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诗词中的词语,典故等基础知识积累不够。2、分析问题时张冠李戴,或者脱离文本,不结合全文或背景来分析,3、表达时语言空泛,分析问题不具体,不全面。4、缺少必要的诗词鉴赏术语,造成表达不准确,针对以上情况,老师应采取以下一些应对措施。

  (一)、指导学生揣摩语言,理解作者“炼字”的技巧,尤其体味诗句中关键的动词、形容词,以及运用修辞方法的字句。

  (二)、学一首诗,一定要学生明白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审视题目,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是准确把握主旨的有效方法之一,透过诗题,我们可以知道作品的内容是写景诗、怀古诗、咏物诗,还是送别诗、咏史诗、叙事诗。从而大致推断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抓住诗中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来体味作者情感,另外也可以结合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感情。一般情况下“景乐则情乐”“景哀则情哀”如,“枯藤老树昏鸦”读出的就是凄凉,“好雨知时节,当春及发生”读出的则是喜悦。

  (三)、弄清诗歌创作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动静结合、引用典故等。了解这些手法便可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四)、答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是分析意象、内容,还是语言、表达技巧,让回答什么答什么。

  (五)、掌握必要的鉴赏术语:

  如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风格流派: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等。

  评价主旨:言*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深化主旨、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表现手法: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托物言志、象征、寄寓、寄托、侧面描写等。

  语言特点:勾勒、浓墨重彩、惟妙惟肖、诗情画意、朗朗上口、富有哲理、淋漓尽致。

  语言风格: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形神兼备、简洁、洗练、浅显、明白如话、*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雄健、深厚。

  二、关于诗词鉴赏

  (一)、套公式10个字:修辞、内容、特点、效果、情感 总答题模式为:

  “该句运用~~~的手法(修辞),将~~~~~的~~~~~(内容),生动形象的(特点),描绘了一副~~~~~~~的形象或画面(效果),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情感)。 具体说来: 1修辞:比如修辞就有8种,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你要找准,没找准后面也难得得分,实在找不到就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什么虚实动静也比较常考。

  2内容:所谓内容就是把该句用信达雅的句子翻译一遍~

  3再说特点――一般就是生动形象的,含蓄委婉的等等几个概括的词

  4效果:通常就是描绘了怎样怎样的画面,烘托了~~~~~氛围等

  5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根据所学诗歌的内容与题材归类:

  a怀古诗 。此类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结合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杜牧的《赤壁》

  b送别诗。 这类诗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此一吐胸中激愤或表明心态,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c行旅诗。此类诗多抒发久宦在外或长期漂泊或久戍边关而引起的思乡怀人之情。

  d闺怨诗。 这类诗重在抒发女子对在外丈夫的思念。如《望江南》。

  e战争诗(边塞诗)。这类诗表达的'是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生活的艰辛和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如《渔家傲》。

  f写景咏物诗。这类诗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或钟情山水,厌弃官场;或描绘山川,热爱河山。

  感悟诗歌要求掌握常用的抒情方法和表现手法,注意积累一些相关的名词术语。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直抒胸臆等。(三)、品诗。品关键词句,可以从画面、形象、思想感情、哲理和语言表达、锤炼词句、修辞等方面进行品析。(四)、*时学生要多读多理解性地背诵,并运用到写作中去,既提高了对诗歌的理解运用,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三诗词中常见思想情感的技巧点拨

  概括全诗或诗句内容,对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志向、观点、哲理等主旨进行揭示。

  解答这类题目时,分清体裁、题材和表达方式后,就可以按照相对固定的语言格式概括其内容。如:

  ①叙事诗的内容主旨:这首诗叙述了……,塑造了……,反映了……的社会现实。

  ②抒情言志诗的主旨:这首诗通过对……的叙述描写,抒发了……的情感。

  ③哲理诗的内容主旨:这首诗通过对……的叙述描写,揭示了……的哲理。不仅概括的形式相对固定,而且不同题材的诗歌表达的情感、主旨也相对固定,只是叙写的具体内容不同而已。

  四.诗词曲常见意象

  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等无不可以写入诗歌寄寓一定的象征意义。

  ①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②松――坚贞高洁

  ③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④莲――表达爱情或高洁志趣。

  ⑤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⑥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⑦鹧鸪鸟――离愁别绪。

  ⑧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⑨柳――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俗。

  ⑩明月――寄托相思。

  五.歌鉴赏的基本流程

  第一步:明确作者和背景资料。这样可以确保鉴赏不盲目,但中考阅读的诗歌大多与作者背景没有密切的关系,除非有相应的注解,否则,可以忽略。

  第二步:读懂全诗,整体感知,明确题材、体裁、写作目的,得到粗略的印象,这一步也是鉴赏成功的关键,要明确体裁,可以关注标题,如题目中有赠、送、别等字眼,一般为送别诗;如题目中有登、题、咏等字眼,也可能是山水诗或怀古诗,如次等等,当然判定的最终依据是诗的内容。然后感知诗歌描绘的是什么景象,明确意向、意境的内容和特征,明确诗人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志向或诗句中的关键字眼,要善于发现诗眼。

  第三步:分析诗歌是否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其关键是理清内容与情感哲理的关系,分清是直接表达还是间接表达,看意向有无明显的对比,有无古今、动静或虚实的变化等等。

  第四步:赏析语言,反观全诗。看那些词语使用比较精妙传神,一般要多注意动词、形容词,注意描绘色彩或情感的词语,看看有无叠词或连绵词,进而品析诗句中的修辞格,可以尝试从表意、结构和音韵三个方面分析某些词语或修辞格的表达效果。

  六、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专题训练

  举例分析:

  例一、十五夜望月 【王健】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当时诗人孤独难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凄凉。)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简要分析。

  (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含蓄、委婉。)

  例二、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除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烘托人物的心情。)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面对残烛,夜深不眠。在巴山夜雨中展读亲友询问归期的来信,心中充满归期无期的孤寂。)

  七、实战演练:

  1.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

  (1) 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

  2.浪淘沙?怀旧 (李煜)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2) “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3.梅花绝句 (陆游)

  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

  (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

  4.雪中偶题(郑谷)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1)这首咏雪诗在景物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对这首诗宋人有不同评价,有人说它“奇绝”,也有人说它“浅俗”,你怎么看待?

  5.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6.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

  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8.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9.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10.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作简要分析。

  11.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12.从军行(王昌龄 )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13.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14.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15.新晴 (刘?)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艺术效果。

  16.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秋江 (道潜)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1)前两句诗充满画意,很有色彩感,请简要分析。

  (2)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8.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⑴ 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⑵ 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鹧鸪天(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_________________ 。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题奉晚(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21.早梅(张谓)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2)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22.七步诗(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 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这首诗用豆和豆秸比喻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反映了什么?

  九、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

  1.(1)答: “弄”字赋予山光物态以胜人,显示蓬勃生机, “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妍斗艳,足以景色迷人和诱人,意在留客.

  (2)答:之所以会“沾衣”是因为深山中空气新鲜、湿润.“以景诱人”的留客方法,正是诗人高人一筹之处.

  2.(1)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

  (2)答: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

  3.(1)答:空旷、寂寥、清冷、洁净.

  (2)答: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不得起用的陆游自身的写照.

  4.(1)答:选择景物很有典型性.诗人选择了“僧舍飘雪”“歌楼密洒”“渔人晚归”三个经典场景.既突出表现了下雪的景色,更表现了雪景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

  (2)提示: 这是开放题,可任选一个角度回答.如:“浅俗”体现在语言,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奇绝”体现在写景,选材有特色、有深意,特别是“渔人披得一蓑归”这一景象描绘富有诗情画意,也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的崇敬之情.

  5.(1)答:景物:江、鸟、山、花.

  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2)答: “欲”字妙在用拟人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6.(1)答: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2)答: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用“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这一哲理.

  7.(1)答:“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答: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8.(1)答: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

  (2)答: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9.(1)答:既写月影的孤单,也写出了思妇的孤苦心理

  (2)答:表达了她对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先托鸿雁为信使;再寄希望借助梦境团聚;最后只好变成月光洒泻亲人的身上。

  10.(1)答:以送者对行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

  (2)答:“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辽远而又含混,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11.(1)答: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2)答: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12.(1)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2)答: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13.(1)答: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

  (2)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14.(1)答: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

  (2)示例: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15.(1)答:既写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后,面对青苔满地、绿树浓郁,却无人共享、共语的遗憾心情;也为下联“唯有南风旧相识”铺垫,为上下联之间的枢纽之词。

  (2)答:三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之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

  16.(1)答: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梨花

  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第二句从形状角度写,以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至;两句之间,以“柳絮飞”呼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呼应“梨花淡白”,极精工,以此简洁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

  (2)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17.(1)答:第一句将耀眼红枫与青白酒旗相缀,第二句将白沙洲渚与微红夕照相映,而两句之间用火焰般的枫林秋色与绚丽的夕照晚霞相映衬:满天满树的红色,真是绚烂之极,好一幅色彩浓丽、美不胜收的画面。

  (2)答:前三句为“实”写,末句为“虚”写。前两句从视觉角度写绚烂的秋江暮景;第三句从听觉角度写苍茫中的柔橹声声,以上三句似画境,胜乐声,但句句写“实”。结句冷然一问,却是凭空想象,是虚笔,但从景联想到人,由实而虚,却使意境更悠远空灵。

  18.(1)答: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2)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或答“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

  19.(1)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2)破、鸣、点。

  (3)答: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

  20.(1)吟余小立闲干外。

  (2)答: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矣。

  21.(1)答:开放之“早”;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中考古诗词鉴赏 2

  一、形象意境类

  形象画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物有什么特点? 意象意境: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直接点明某意象,要求简要赏析。 【知识联系】 1.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抒情主体形象)或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2.所谓意境是指思想感情与诗中生活图景有机融合的一种艺术境界。概括意境特点的术语有:雄浑壮阔、高阔远深、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孤寂冷清、繁华热闹、恬静安谧等。答题模式:意境描述+特点概括

  二、情感主旨类

  情感蕴含: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趣(思想感情有何变化)?或分析诗句蕴含了作者何种心情? 主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主旨是什么)?或就主旨句、关键词语发问。 【知识联系】 5种情感类型: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 5.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答题模式】 情感:诗句内容概括+情感特征。 主旨:诗歌具体内容+诗歌主题

  三、表达技巧类

  【设问方式】 手法类:1.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或写作手法)?或就某一诗句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分析。2.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要求从情景关系角度对诗歌(诗句)进行赏析。 思路类: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或要求分析诗歌的构思之妙。 【知识联系】 1.表现手法包括联想、想象、象征、渲染、抑扬、对比、烘托衬托、以乐写哀、以小见大、比兴等。 2.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记叙(记叙、描写顺序:远——* 大——小 高——低 俯——仰 虚——实 动——静) 描写(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实写、虚写、正面、侧面、反面,描写还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有声有色、白描等。) 抒情(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则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互文、反复等。 4.思路结构方面的'术语包括照应、铺垫、承上启下、层层深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

  四、语言炼字类

  炼字类:这句(联或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分辨优劣。 语言特色类:诗歌语言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语言特色,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知识联系】 1.诗眼: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2.炼字:用最妥贴、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3.语言风格常用术语:清新淡雅、*淡自然、明白晓畅、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等。 4.答题时把关键字词放在句中,结合全诗意境情感分析。表明观点即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解释含义包括解释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还原景象要求展开联想和想像,结合诗歌整体表述诗句所描摹的景象。

  五、多角度综合类

  写了什么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景与情的关系怎样?(景与情的关系一般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等表达技巧)答题时参考以上四个方面的答题模式,问什么答什么,简单分析,略有侧重。

  六、开放题型类

  (一)评价类 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语,判断是否正确,是否合理,并阐明理由。 【答题示例】范成大《次石湖书扇韵》 问题: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中考古诗词鉴赏 3

  【考查要点】

  课标和教材关于诗词欣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点:

  ①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②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③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④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⑤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知识疏理】

  古今诗词欣赏的知识点主要有:诗词曲的形象、诗词曲的情感倾向、诗词曲的`思想内容、诗词曲的语言品味、诗词曲的名句赏析、诗词曲的阅读体验、诗词曲名句的'课外积累、诗词曲中的民俗知识、诗词曲的体裁知识等。

  【试题特点】

  20xx年全国各地中考诗词欣赏题的题型主要有:问答题、填写题、填空题、选择题、简述题等,以问答题为主。

  【解题导引】

  例1.(20xx年甘肃省)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1)—(3)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乙女共沾巾。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此题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对古诗的赏析,突出了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第(1)题考查对诗歌的诵读。诵读是欣赏古诗的前提。只有读清节奏,方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意思。B项错在“离别”和“宦游”是一个词语不能分开,在这里它们起修饰作用。

  第(2)题考查对常识和内容、情感的把握。C项错在对诗句意思的曲解。诗人与朋友已在外做官了。

  第(3)题考查对名句妙处的品味,属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应善于对比,领悟感情基调独具一格。参考答案为: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解答诗词欣赏题,首先是要略知诗词的基本内容,其次是要把握诗词的具体形象,第三是要品味诗词的美言妙语,第四是要了解诗词的表达技巧,第五是要揣摩作者的情感倾向。

  这五点没有先后之分,考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惯,选取其中任意一点先行突破。抓住一点,再及其余。在涉及到具体试题时,还要针对题型作答。对于选择题,答题时应首先审读题干要求,看清选正还是选误,然后逐行逐字逐句地审读选项,根据自己的理解逐渐缩小正确答案的范围,直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对于主观表述题,则应准确、简洁地填写,特别是对于开放型的题,要紧扣原诗作答。

  【常见失误】

  诗词欣赏是*几年中考新增的考试内容。从考试情况来看,考生往往在这样几个方面出现失误:

  一是难以把握诗词的具体形象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

  二是难以领悟诗词中的比喻、象征的内涵;

  三是难以通过诗词具体形象的表面呈现,发掘其深层意蕴。出现这些失误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两个:

  一个是诗词常识比较欠缺,尤其是古代诗词常识;

  另一个是接触古今诗词作品太少。

  中考古诗词鉴赏 4

  中考诗词赏析复*十四、过零丁洋

  中考诗词赏析复*十四、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干戈寥落四周星。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作者及背景:此诗是南宋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1.中心:《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作者沉痛地述说了国家的危难,个人的遭遇,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2.首联写了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颈联中的"惶恐""零丁"一是指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抒发了作者爱国热情。

  3、小结: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是文天祥的代表作。诗的尾联“正气凛然,掷地有声,成为几百年来鼓舞和激励后人反抗压迫、反抗掠夺斗争的名言”。它一直在感召着后代的仁人志土为祖国、为民族、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献身。

  ●全文

  ▲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中考古诗词鉴赏 5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译文】

  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战匈奴,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很少看见有人庆幸生还。戍边兵士仰望边城,思归家乡愁眉苦颜。当此皓月之夜,高楼上望月怀夫的妻子,同样也在频频哀叹,远方的亲人呵,你几时能卸装洗尘归来。

  【注释】

  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围困七日。

  ①关山月:古乐府诗题,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②天山:指祁连山,位于今青海、甘肃两省交界。

  ③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④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东北。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

  ⑤戍客:指戍边的'兵士。

  ⑥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中考古诗词鉴赏 6

  温志成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里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历年来各地中考的考查热点之一。*年来,各地中考对古诗词鉴赏的考查,以单一的客观性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已较少见了,大多转向以主观性表述题为主的多类型考查。考查题型丰富多样,在20xx年中考中就出现了一些具有创新色彩的特色试题,成为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择取部分作一解析。

  一、根据诗词意象体会思想情感。

  例1.(20xx年江苏连云港卷)阅读下面诗(词)句,完成后面题目。

  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③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是极具文化内涵的典型意象。请分别说出以上诗(词)句中作者借“月亮”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所谓意象是指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也就是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作者寄予情感的物象。诗歌常用意象说话,用意象打动人,所以鉴赏诗歌,我们要善于通过意象去捕捉诗人的情感和思绪。例1集中选取了三句关于“月亮”的诗词名句。月亮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它不会因人的消亡而消亡,它是永恒的,所以月亮就很自然地成为了文人骚客们寄托感情的意象。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很多句子与月亮有关,诗人们对月亮寄予了很多人生的理想、追求、忧思、怨恨等,尤其是想通过身处异乡却能仰望九州共有的这一轮月亮来寄寓诗人对亲人(或友人)离别相思等情感。例l中的李白诗用拟人手法,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的知心人,显然诗人是借月亮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关切之情。李煜词用比喻手法,以“钩”喻月之形,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氛围,这是借月亮表达了离愁别恨之情。王建诗用夸张手法,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这是借月亮表达了人们对故乡亲人的怀念之情。

  二、根据诗词内容补全对联。

  例2.(20xx年辽宁沈阳卷)沈阳某中学与韩国某中学进行了一次“走进唐诗宋词”的文化交流活动。下面是学生搜集的三组诗句,请根据第二组或第三组诗句的内容补全对联。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

  上联:忆李杜吟唱壮志情怀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它与诗歌一样,都是我国艺苑中璀璨夺目的奇葩。对联是随着诗歌的发展而发展的,大凡善诗者能作妙对,善联者必有好诗,古典诗词中那些最出色、最精华的对仗句,有的本身就是一副精美的对联。例2将对联与诗词名句联姻,更能让我们品悟蕴涵其中的对称美、艺术美与意境美。要补全例句中的对联,首先应借鉴上联对第一组诗句的提炼方式,而后再揣摩其他组诗句的特点与内容。第二组诗句中的王、孟是唐代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这两句诗都描绘了山水田园风光;第三组诗句的苏辛是宋代豪放派代表词人,这两句词都抒发了他们一腔报国之心:根据对联上下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一致等特点,可将下联拟为“品王孟寄情碧水田园”或“读苏辛歌咏赤胆忠心”等。

  三、根据诗词抒发的情感给诗集命名。

  例3.(201()年江苏南京卷)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请根据它们所抒**感的相*点,给诗集命名。

  诗集名称:《____》

  解析:书名是一本书的眼睛,是对整本书内容的极度浓缩。古人对诗集命名很有讲究,有以作者的姓、名、字、号命名的,有以作者曾任过的官职或封号、谥号命名的,有以作者籍贯、生活地及书斋命名的,有以帝王年号命名的,也有以书名寄寓作者的情志的,等等。不过这些命名方法不适合例3,因为例3中的四首诗作者不同,所处的朝代也不尽相同。所以例3要给诗集命名必须依据四首诗所抒**感的相*点来命名。《次北固山下》是诗人在长江上旅行时写的,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春望》通过对沦陷中的`长安的破败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渔家傲·秋思》是一首边塞词,抒发了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以郊野日暮的秋景为衬托,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可见这四首诗所抒发的情感都是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因此可把诗集命名为《思亲集》或《思乡集》等。

  四、辨析他人对诗歌的理解。

  例4.(20xx年四川乐山卷)教材上有岑参的一首诗歌《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

  ①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

  ②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

  解析:古典诗词的精粹在于其创设的意境含蓄而隽永,含而不露是诗歌的最大特点。所以,赏析诗词,不能只单纯地看字面,甚至是割裂整首诗词来单独片面地理解某个字词或某一个诗句。例4中那位同学对诗歌第三句的赏析犯的就是这种错误。比如,第三句中“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他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因为诗人“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而且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因为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那还伤心什么呢7显然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其实,这首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自己是*安的。

  五、将诗词与现代文结合考查。

  例5.( 20xx年福建漳州卷)阅读下面一首词,结合第⑤段描写内容,说说它们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妙?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曰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解析:这道考题的阅读材料是《江南江南》,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通过对江南美景的描写,抒发作者对江南的无比喜爱和向往之情。文章第⑤段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是谁的妙语,涵盖了江南一个夏天的风景。六月,明朗火热的六月,皓腕凝霜雪的江南女儿,荡舟藕花深处,采莲,嬉闹,无休止地歌唱,唱至红日西沉,再“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例5要求分析第⑤段的描写内容与所给宋词的描写内容二者间的异曲同工之妙。将现代文文意与古诗歌诗意融合在一起,解题时一定要紧扣二者间描写的内容、抒发的情感等共同点,如它们都写到了夏日黄昏,荷花丛中摇荡的扁舟,舟上游兴正浓的女孩;同样都表现了荡舟者身心愉悦、流连忘返的情态。

  中考古诗词鉴赏 7

  一、考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从*几年的全国各地的中考卷中不难发现古诗词鉴赏已成为一大亮点。其原因有二:一是和高考相衔接,高考中每年都考。二是体现“新课标”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纵观各地中考试卷,古诗词鉴赏的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品味诗词凝练、含意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

  2、对名句的分析理解。

  3、诗词节奏的划分。

  4、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

  6、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古诗词鉴赏这类题目的一般所选材料来自唐宋名篇名家,由课内向课外发展。

  从阅卷场反馈信息看,学生失分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诗词中的词语,典故等基础知识积累不够。2、分析问题时张冠李戴,或者脱离文本,不结合全文或背景来分析,3、表达时语言空泛,分析问题不具体,不全面。4、缺少必要的诗词鉴赏术语,造成表达不准确,针对以上情况,老师应采取以下一些应对措施。

  (一)、指导学生揣摩语言,理解作者“炼字”的技巧,尤其体味诗句中关键的动词、形容词,以及运用修辞方法的字句。

  (二)、学一首诗,一定要学生明白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审视题目,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是准确把握主旨的有效方法之一,透过诗题,我们可以知道作品的内容是写景诗、怀古诗、咏物诗,还是送别诗、咏史诗、叙事诗。从而大致推断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抓住诗中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来体味作者情感,另外也可以结合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感情。一般情况下“景乐则情乐”“景哀则情哀”如,“枯藤老树昏鸦”读出的就是凄凉,“好雨知时节,当春及发生”读出的则是喜悦。

  (三)、弄清诗歌创作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动静结合、引用典故等。了解这些手法便可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四)、答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是分析意象、内容,还是语言、表达技巧,让回答什么答什么。

  (五)、掌握必要的鉴赏术语:

  如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风格流派: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等。

  评价主旨:言*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深化主旨、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表现手法: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托物言志、象征、寄寓、寄托、侧面描写等。

  语言特点:勾勒、浓墨重彩、惟妙惟肖、诗情画意、朗朗上口、富有哲理、淋漓尽致。

  语言风格: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形神兼备、简洁、洗练、浅显、明白如话、*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雄健、深厚。

  二、关于诗词鉴赏

  (一)、套公式10个字:修辞、内容、特点、效果、情感 总答题模式为:

  “该句运用~~~的手法(修辞),将~~~~~的~~~~~(内容),生动形象的(特点),描绘了一副~~~~~~~的形象或画面(效果),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情感)。 具体说来: 1修辞:比如修辞就有8种,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你要找准,没找准后面也难得得分,实在找不到就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什么虚实动静也比较常考。

  2内容:所谓内容就是把该句用信达雅的句子翻译一遍~

  3再说特点――一般就是生动形象的,含蓄委婉的等等几个概括的词

  4效果:通常就是描绘了怎样怎样的画面,烘托了~~~~~氛围等

  5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根据所学诗歌的内容与题材归类:

  a怀古诗 。此类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结合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杜牧的《赤壁》

  b送别诗。 这类诗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此一吐胸中激愤或表明心态,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c行旅诗。此类诗多抒发久宦在外或长期漂泊或久戍边关而引起的思乡怀人之情。

  d闺怨诗。 这类诗重在抒发女子对在外丈夫的思念。如《望江南》。

  e战争诗(边塞诗)。这类诗表达的是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生活的艰辛和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如《渔家傲》。

  f写景咏物诗。这类诗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或钟情山水,厌弃官场;或描绘山川,热爱河山。

  感悟诗歌要求掌握常用的抒情方法和表现手法,注意积累一些相关的名词术语。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直抒胸臆等。(三)、品诗。品关键词句,可以从画面、形象、思想感情、哲理和语言表达、锤炼词句、修辞等方面进行品析。(四)、*时学生要多读多理解性地背诵,并运用到写作中去,既提高了对诗歌的理解运用,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三诗词中常见思想情感的技巧点拨

  概括全诗或诗句内容,对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志向、观点、哲理等主旨进行揭示。

  解答这类题目时,分清体裁、题材和表达方式后,就可以按照相对固定的语言格式概括其内容。如:

  ①叙事诗的内容主旨:这首诗叙述了……,塑造了……,反映了……的社会现实。

  ②抒情言志诗的主旨:这首诗通过对……的叙述描写,抒发了……的情感。

  ③哲理诗的内容主旨:这首诗通过对……的叙述描写,揭示了……的哲理。不仅概括的形式相对固定,而且不同题材的诗歌表达的情感、主旨也相对固定,只是叙写的具体内容不同而已。

  四.诗词曲常见意象

  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等无不可以写入诗歌寄寓一定的象征意义。

  ①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②松――坚贞高洁

  ③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④莲――表达爱情或高洁志趣。

  ⑤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⑥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⑦鹧鸪鸟――离愁别绪。

  ⑧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⑨柳――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俗。

  ⑩明月――寄托相思。

  五.歌鉴赏的基本流程

  第一步:明确作者和背景资料。这样可以确保鉴赏不盲目,但中考阅读的诗歌大多与作者背景没有密切的关系,除非有相应的注解,否则,可以忽略。

  第二步:读懂全诗,整体感知,明确题材、体裁、写作目的,得到粗略的印象,这一步也是鉴赏成功的关键,要明确体裁,可以关注标题,如题目中有赠、送、别等字眼,一般为送别诗;如题目中有登、题、咏等字眼,也可能是山水诗或怀古诗,如次等等,当然判定的最终依据是诗的`内容。然后感知诗歌描绘的是什么景象,明确意向、意境的内容和特征,明确诗人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志向或诗句中的关键字眼,要善于发现诗眼。

  第三步:分析诗歌是否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其关键是理清内容与情感哲理的关系,分清是直接表达还是间接表达,看意向有无明显的对比,有无古今、动静或虚实的变化等等。

  第四步:赏析语言,反观全诗。看那些词语使用比较精妙传神,一般要多注意动词、形容词,注意描绘色彩或情感的词语,看看有无叠词或连绵词,进而品析诗句中的修辞格,可以尝试从表意、结构和音韵三个方面分析某些词语或修辞格的表达效果。

  六、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专题训练

  举例分析:

  例一、十五夜望月 【王健】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当时诗人孤独难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凄凉。)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简要分析。

  (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含蓄、委婉。)

  例二、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除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烘托人物的心情。)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面对残烛,夜深不眠。在巴山夜雨中展读亲友询问归期的来信,心中充满归期无期的孤寂。)

  七、实战演练:

  1.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

  (1) 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

  2.浪淘沙?怀旧 (李煜)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2) “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3.梅花绝句 (陆游)

  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

  (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

  4.雪中偶题(郑谷)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1)这首咏雪诗在景物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对这首诗宋人有不同评价,有人说它“奇绝”,也有人说它“浅俗”,你怎么看待?

  5.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6.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

  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8.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9.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10.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作简要分析。

  11.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12.从军行(王昌龄 )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13.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14.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15.新晴 (刘?)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艺术效果。

  16.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秋江 (道潜)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1)前两句诗充满画意,很有色彩感,请简要分析。

  (2)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8.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⑴ 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⑵ 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鹧鸪天(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_________________ 。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题奉晚(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21.早梅(张谓)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2)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22.七步诗(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 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这首诗用豆和豆秸比喻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反映了什么?

  九、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

  1.(1)答: “弄”字赋予山光物态以胜人,显示蓬勃生机, “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妍斗艳,足以景色迷人和诱人,意在留客.

  (2)答:之所以会“沾衣”是因为深山中空气新鲜、湿润.“以景诱人”的留客方法,正是诗人高人一筹之处.

  2.(1)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

  (2)答: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

  3.(1)答:空旷、寂寥、清冷、洁净.

  (2)答: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不得起用的陆游自身的写照.

  4.(1)答:选择景物很有典型性.诗人选择了“僧舍飘雪”“歌楼密洒”“渔人晚归”三个经典场景.既突出表现了下雪的景色,更表现了雪景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

  (2)提示: 这是开放题,可任选一个角度回答.如:“浅俗”体现在语言,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奇绝”体现在写景,选材有特色、有深意,特别是“渔人披得一蓑归”这一景象描绘富有诗情画意,也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的崇敬之情.

  5.(1)答:景物:江、鸟、山、花.

  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2)答: “欲”字妙在用拟人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6.(1)答: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2)答: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用“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这一哲理.

  7.(1)答:“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答: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8.(1)答: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

  (2)答: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9.(1)答:既写月影的孤单,也写出了思妇的孤苦心理

  (2)答:表达了她对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先托鸿雁为信使;再寄希望借助梦境团聚;最后只好变成月光洒泻亲人的身上。

  10.(1)答:以送者对行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

  (2)答:“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辽远而又含混,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11.(1)答: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2)答: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12.(1)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2)答: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13.(1)答: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

  (2)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14.(1)答: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

  (2)示例: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15.(1)答:既写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后,面对青苔满地、绿树浓郁,却无人共享、共语的遗憾心情;也为下联“唯有南风旧相识”铺垫,为上下联之间的枢纽之词。

  (2)答:三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之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

  16.(1)答: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梨花

  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第二句从形状角度写,以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至;两句之间,以“柳絮飞”呼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呼应“梨花淡白”,极精工,以此简洁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

  (2)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17.(1)答:第一句将耀眼红枫与青白酒旗相缀,第二句将白沙洲渚与微红夕照相映,而两句之间用火焰般的枫林秋色与绚丽的夕照晚霞相映衬:满天满树的红色,真是绚烂之极,好一幅色彩浓丽、美不胜收的画面。

  (2)答:前三句为“实”写,末句为“虚”写。前两句从视觉角度写绚烂的秋江暮景;第三句从听觉角度写苍茫中的柔橹声声,以上三句似画境,胜乐声,但句句写“实”。结句冷然一问,却是凭空想象,是虚笔,但从景联想到人,由实而虚,却使意境更悠远空灵。

  18.(1)答: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2)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或答“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

  19.(1)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2)破、鸣、点。

  (3)答: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

  20.(1)吟余小立闲干外。

  (2)答: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矣。

  21.(1)答:开放之“早”;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中考古诗词鉴赏 8

  一、各地中考诗词鉴赏题考点探究

  ①农家望晴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1、第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2、在《农家望晴》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②湖上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2分)

  2、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2分)

  ③吴门道中二首(其一)孙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1、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探究结果:中考古诗鉴赏题的考点包括:

  二、“炼字”题型答题探究

  湖上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解题方法探究:

  练一练:

  1、吴门道中二首(其一)宋孙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问:作品中的一个”闹“字自古被人称道,说说它的妙用。

  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问:“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三、“情感”题型答题探究

  (1)大家知道古人常借诗词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了,那么,我们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其感情呢?

  请大家看这些标题,看能否看出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春夜喜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请大家思考,当你看到的这些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事物时,你会想到什么?

  1、月——()2、菊花——()

  3、梅花——()4、松——()5、流水、落花——()6、梧桐——()7、杜鹃鸟——()8、秋蝉——()

  9、鸿雁——()10、柳——()11、芳草——()12、芭蕉——()13、羌笛——()14、乌鸦——()

  15、红豆:()16、酒——()

  (3)诗歌根据其内容可分成不同的类别,类别不同,其寄寓的感情亦不同。说说这些类别的诗歌通常是表达什么感情的'?并举例说明

  田园诗:()例如:

  写景诗:()例如:

  送别诗:()例如:

  边塞诗:()例如:

  行旅诗:()例如:

  咏物诗:()例如:

  怀古诗:()例如:

  闺怨诗:()例如:

  (4)练一练

  1、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

  2、吴门道中二首(其一)

  孙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清*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问:说说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4、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说说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四、“表达技巧”题型答题探究

  农家望晴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问题:第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问题:分析诗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你知道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吗?

  常用修辞:()

  常用表现手法:

  抒情方面:()

  描写方面:()

  其他方面:()

  五、实战演练:

  绝句两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1分)

  2、简要赏析三、四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3分)

  六、总结反思:古诗鉴赏我掌握了这些方法:()

  中考古诗词鉴赏 9

  一、关注诗题

  诗歌标题,往往给我们提供了有用的信息,显示或暗示出诗歌的内容或作者主要思想感情。

  例如,看王维的《使至塞上》,从诗题就能了解出本诗描写了作者出使西北边塞的情景。读张籍的《秋思》,抓住诗题可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在秋天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又如唐代朱庆余的《*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从表面看,写了一个新娘子新婚第二天清早拜见长辈时的紧张与不安心情。如果不分析诗题,鉴赏本诗就很容易出现偏差。但结合诗题分析,实际上“*试”是指临*进士考试之时。诗人通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一个考生在面临关系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把它比作新嫁娘等待见公婆的惶恐和希望自己的丈夫帮自己过关的心情,显得贴切生动,委婉含蓄。

  二、注意诗序

  许多古诗词前面常有“序”,有的交代创作年代,有的交代创作背景,有的交代创作缘由,有的交代创作经过,有的为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至关重要。

  例如,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有深微的提示。

  三,审读注释

  在中考缜密的试题设计里,绝不会提供无用的信息资料,所以试题里的另一信息——“注释”不可忽视,它能帮助我们读通诗句,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注释包括了特定的时代背景、所用典故、难懂的字词以及古人名、官名、地名、物名等。注释虽短,却是命题者给我们的暗示。如介绍作者,那可能是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如介绍写作背景,那可能是在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暗示作者写本诗时的心情、目的,据此可推知其感情基调;如介绍相关诗句,那可能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因此,我们一定要仔细审读注释,联系文本,针对问题,正确作答。

  例如,20xx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诗歌鉴赏题李白的《秋登宣城》

  江城 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3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①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谢朓北楼,即谢胱楼,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②这里的“江城”,泛指水边的城。③“两水”,指句溪和宛溪,“两水夹明镜”,是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秋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

  (2)“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最能体现江城的美,请说说这两句诗好在何处。

  (3)联系学过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题目中的注释①可以看出本诗写作的背景,由谢朓、谢朓北楼的简介和“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可以顺利地解答第三道题目,推知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与寂寞之情。诗人找不到出路却无人理解,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注释②⑧对江城、两水的解释,尤其是注释中的“水如明镜”,为我们说出第二题中的“两句诗好在何处”拨开了云雾、指点了迷津。

  四、寻觅“意象”

  古诗词中,作者用一些事物表达主题思想、情感,这些事物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被称为诗歌的意象。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有:用冰雪晶莹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用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用流水、春雨、鹧鸪鸟等抒愁写恨:用月、长亭、鸿雁等引发思乡怀亲之情:用折柳、晓风等表伤别;用红豆等寄托时光不再岁月无常的情怀:用梅花代表傲霜斗雪、不怕打击、不怕挫折的形象:用菊花、松柏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用莲表达不同流合污的节操:用蝉喻高沽品行:用梧桐、子规(杜鹃鸟)等象征凄凉悲伤……

  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

  五、品味意境

  意象表达了一定的情感和思想之后,就形成了诗歌的意境。品味意境,往往得感知意象,意境往往通过意蒙来表现出来。

  例如,朱淑真的《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显然,此处的意境主要是通过凉床、月影、梧桐等意象表现出来的。

  通过意象的象征意义,意境的指向意义,能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六、体味诗眼

  “诗眼”就是诗词中最能提挈全篇、提升形象、提炼主题、揭示主旨和艺术内蕴、表现诗人感情的“字眼“。它常常成为解读诗词的钥匙。

  例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口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心远”把全诗的“退隐后,超脱尘世的心境”这个主旨非常明朗化了。再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思亲”,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中的“最爱”,都是“诗眼”,这对理解作者的情感大有裨益。

  七、了解常用典故

  占诗词常用典故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高山流水”、“乘风破浪”等。

  例如,“楼兰”,《汉书》记载:楼兰国土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再如“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中考古诗词鉴赏 10

  【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并能正确默写80篇(段)文言诗文,但推荐的只有50篇。

  2、其余30篇在不同的考区可能有所不同,考生必须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以便及时进行复*。

  【中考说明】

  《随州市20xx年中考说明语文》对古诗词试题有以下要求:默写常见的古诗词名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内容不受教材内容的限制,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以课外阅读材料为主。

  【课时】

  5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型归纳

  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品味炼字类

  [中考题型]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

  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赏析类

  [中考题型]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文章来自:爱师网

  三、主旨情感类

  [中考题型]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问题: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作者描绘了计时的漏壶在静夜响起了“丁丁”滴水声、月亮时而遮住时而又露出、暗处的秋虫通宵在鸣叫的三幅画面,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形象,再结合诗人婉约的诗风,我们可揣测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思妇独守闺中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四、想象描述类

  [中考题型]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题型示例]

  欣赏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问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以内)。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一再现。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五、表达技巧类

  [中考题型]

  (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文章来自:爱师网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问题: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表现手法类试题,要求赏析三、四句,注意题目要求中的“修辞的角度”,这两句写白雪盼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飞花”,是比喻,然后再说出这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答案如下: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六、古诗词文默写题

  [中考题型]

  1、补充型默写,这是以“死记硬背”为主的传统题型。此类试题或空前或空后或空中间或空两边留给考生作答,无论怎样变化,难度都是很低的,不过也因为难度低而常被考生忽视,结果丢分不少,令人深感遗憾。究其原委,大多是考生没有认真细读各地的评分标准——有任何一处错误均不得分。因此复*时必须做到“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文句要认认真真地写”,否则易题也变为难题。

  2、归类型默写,这是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学过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好题型。其特点是从某一角度出发,按一定的标准,分门别类归纳总结,有助于知识的深化。

  3、理解型默写,这是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使学过的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从而牢记于心。此类试题虽然难度较大,只要考生能潜心钻研,细心理解,也能化难为易,获得成功。

  4、联想型默写,这是一种深层次的默写,不仅考查考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还考查考生的迁移、联想能力。此类试题的主要特点是古今融为一体,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

  5、运用型默写,这也是一种深层次的默写,不仅考查考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迁移联想能力,更着重考查考生活学活用的能力,真正做到所谓古为今用、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是最为理想的学*境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