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经典诗词鉴赏 (菁华3篇)

首页 / 诗词 / | 2022-11-07 00:00:00 经典诗词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经典诗词鉴赏1

  《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代: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鉴赏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在*易浅*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经典诗词鉴赏2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鉴赏

  全词从意义上看,可分为上下两,前三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后三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一句,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深夜情景。夜深人静,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总算睡着后,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二、三两句,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没有谁“可怜”他。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绝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经典诗词鉴赏3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鉴赏

  全词从意义上看,可分为上下两篇,前三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后三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一句,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深夜情景。夜深人静,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总算睡着后,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二、三两句,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没有谁“可怜”他。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绝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经典诗词鉴赏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经典诗词鉴赏 (菁华3篇)(扩展1)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诗词 (菁华5篇)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诗词1

  1.《青玉案元夕》

  作者: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作者: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3.《水龙吟·玉皇殿阁微凉》

  作者:辛弃疾

  玉皇殿阁微凉,看公重试薰风手。高门画戟,桐阴阁道,青青如旧。兰佩芳空,蛾眉谁妒,无言搔首。甚年年却有,呼韩塞上,人争问、*否。金印明年如斗。向中州、锦衣行昼。依然盛事,貂蝉前後,凤麟飞走。富贵浮云,我评轩冕,不如杯酒。待从公,痛饮八千馀岁,伴庄椿寿。

  4.《蝶恋花·小小华年才月半》

  辛弃疾

  小小华年才月半。罗幕春风,幸自无人见。刚道羞郎低粉面。傍人瞥见回娇盼。昨夜西池陪女伴。柳困花慵,见说归来晚。劝客持觞浑未惯。未歌先觉花枝颤。

  5.《水龙吟·听兮清珮琼瑶些》

  辛弃疾

  听兮清珮琼瑶些。明兮镜秋毫些。君无去此,流昏涨腻,生蓬蒿些。虎豹甘人,渴而饮汝,宁猿猱些。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狂涛些。

  路险兮、山高些。愧余独处无聊些。冬槽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其外芳芬,团龙片凤,煮云膏些。古人兮既往,嗟余之乐,乐箪瓢些。

  6.《水龙吟·只愁风雨重阳》

  辛弃疾

  只愁风雨重阳,思君不见令人老。行期定否,征车几两,去程多少。有客书来,长安却早,传闻追诏。问归来何日,君家旧事,直须待、为霖了。从此兰生蕙长,吾谁与、玩兹芳草。自怜拙者,功名相避,去如飞鸟。只有良朋,东阡西陌,安排似巧。到如今巧处,依前又拙,把*生笑。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诗词2

  1、根底藕丝长,花里莲心苦。——辛弃疾《卜算子·红粉靓梳妆》

  2、红粉靓梳妆,翠盖低风雨。占断人间六月凉,期月鸳鸯浦。——辛弃疾《卜算子·红粉靓梳妆》

  3、秋以为期。西风黄菊开时。拄杖敲门,从他颠倒裳衣。——辛弃疾《新荷叶·初秋访悠然》

  4、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辛弃疾《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5、风波*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辛弃疾《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6、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辛弃疾《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7、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满江红·美景良辰》

  8、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辛弃疾《清*乐·村居》

  9、风雨催春寒食*,*原一片丹青。——辛弃疾《临江仙·即*和韩南涧韵》

  10、试听呵。寒食*也,且住为佳。——辛弃疾《玉蝴蝶·古道行人来去》

  11、寒食不小住,千骑拥春衫。——辛弃疾《水调歌头·寒食不小住》

  12、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多风雨。——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13、人生有得许多愁。惟有黄花如旧。——辛弃疾《西江月·贪数明朝重九》

  14、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辛弃疾《满江红·敲碎离愁》

  15、旦夕是重阳,菊有黄花蕊。只怕又登高,未饮心先醉。——辛弃疾《生查子·和夏中玉》

  16、对梅花、一夜苦相思,无消息。——辛弃疾《满江红·曲几蒲团》

  17、只愁风雨重阳,思君不见令人老。——辛弃疾《水龙吟·只愁风雨重阳》

  18、只恐牡丹留不住,与春约束分明。——辛弃疾《临江仙·诸君亦不果来》

  19、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形如雪。——辛弃疾《满江红·折尽荼蘼》

  20、牡丹昨夜方开遍。毕竟是、今年春晚。——辛弃疾《杏花天·牡丹昨夜方开遍》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诗词3

  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2.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6.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7.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8.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9.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0.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1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3.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14.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乐·村居》

  15.春意满西湖,湖上柳黄时节。濒水雾窗云户,贮楚宫人物。——辛弃疾《好事*·春意满西湖》

  16.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17.莫炼丹难。黄河可塞,金可成难。——辛弃疾《柳梢青·游人占却岩中屋》

  18.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辛弃疾《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间作》

  19.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辛弃疾《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间作》

  20.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辛弃疾《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间作》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诗词4

  1、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辛弃疾《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间作》

  2、盈盈泪眼,往日青楼天样远,秋月春花,输与寻常姊妹家。——辛弃疾《减字木兰花·纪壁间题》

  3、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

  4、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5、记取桔槔春雨后,短畦菊艾相连。——辛弃疾《临江仙·窄样金杯教换了》

  6、被公惊倒瓢泉,倒流三峡词源泻。——辛弃疾《水龙吟·被公惊倒瓢泉》

  7、似三峡风涛,嵯峨剑戟。——辛弃疾《瑞鹤仙·片帆何太急》

  8、待羔儿、酒罢又烹茶,扬州鹤。——辛弃疾《满江红·和廓之雪》

  9、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其二)》

  10、明日万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辛弃疾《霜天晓角·旅兴》

  11、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12、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13、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14、彩胜斗华灯,*地东风吹却。——辛弃疾《好事*·元夕立春》

  15、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16、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辛弃疾《满江红·山居即事》

  17、微有寒些春雨好,更无寻处野花香。——辛弃疾《浣溪沙·总把*生入醉乡》

  18、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19、孤竹君穷犹抱节,赤松子嫩已生须。主人相爱肯留无。——辛弃疾《浣溪沙·种松竹未成》

  20、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辛弃疾《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上赋》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诗词5

  东风夜放花千树。——《青玉案·元夕》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清*乐·村居》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鹧鸪天·送人》

  忆对中秋丹桂丛。——《一剪梅·中秋元月》

  为范南伯寿。——《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

  晚日寒鸦一片愁。——《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一轮秋影转金波。——《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西江月·遣兴》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清*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老大那堪说。——《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别茂嘉十二弟。——《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念奴娇·梅》

  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生查子·重叶梅》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清溪奔快。——《清*乐·题上卢桥》

  黄花谩说年年好。——《醉花阴·黄花谩说年年好》

  风前欲劝春光住。——《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满江红·中秋寄远》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好个主人家。——《南乡子·好个主人家》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淳熙丁酉,自江陵移帅隆兴,到官之三月被召,司马监、赵卿、王漕饯别。——《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枕簟溪堂冷欲秋。——《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生查子·独游雨岩》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灵山斋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樽俎风流有几人。——《鹧鸪天》

  *来何处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念奴娇·赋雨岩》

  烟迷露麦荒池柳,洗雨烘晴。——《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临江仙·探梅》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祝英台*·晚春》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经典诗词鉴赏 (菁华3篇)(扩展2)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诗词鉴赏 (菁华3篇)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诗词鉴赏1

  青玉案·元夕

  作者: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⒁处。

  注释

  ①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④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⑤凤箫:箫的名称。

  ⑥玉壶:比喻明月。

  ⑦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即舞鱼舞龙。是元宵节的表演节目)

  ⑧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⑨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⑩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泛指,当时就包括了“她”

  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词意

  夜晚的东风将元宵的灯火吹得如千树花开,更让烟火看来是被吹落的万点流星。华丽的马车香气洋溢在行驶的路上。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错。整个晚上,此起彼伏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身上穿着多彩的衣物,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找到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之处。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诗词鉴赏2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作者: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

  1.醉里:醉酒之中。

  2.挑灯:拨动灯火,点灯。看剑:查看宝剑。准备上战场杀敌的形象。说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际也不忘抗敌。

  3.梦回:梦中。以当时背景,以下的壮词,不是现实中的事。

  4.角:古代军队中用来发号令的号角。

  5.吹角:军队中吹号角的声音。

  6.连营:连接一起驻扎的军营。

  7.八百里:牛名。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王济指牛做赌注,与王凯比射,王济获胜,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8.分:分配。

  9.麾下:指部下,军队。麾:军旗。

  10.炙:烤肉。

  11.五十弦:本指瑟,古时最早的瑟为五十弦。这里泛指军中乐器。

  12.翻:演奏。

  13.塞外声:指有北疆特色的歌曲。

  14.沙场:战场。

  15.秋:秋季,秋天。

  16.点兵:检阅军队。

  17.作:像,如。

  18.的卢:马名。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19.霹雳:惊雷,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20.了却:完结,完成。

  21.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22.赢得:博得。

  23.生前:活着的时候。

  24.身后:死后。

  25.可怜:可惜。

  26.同甫:陈亮的字。

  词意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里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器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完成替君主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博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只可惜(现在)已白发丛生!

  赏析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

  词中回顾了作者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军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他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的悲愤心情。上片描写军旅生活,表明了诗人仍然十分羡慕军中生活,渴望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下片前两句描写战斗的激烈,接下来两句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最后一句显得悲壮,充满了作者想建功立业,但壮志难酬的愤慨。全词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仄仄”,下句为“**仄仄**”,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仄互对,而是仄仄***仄仄,仄仄**仄仄*,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更多辛弃疾宋词赏析请关注诗词库的辛弃疾专栏。

  这首词气势磅礴,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壮志豪情,能够代表作者的豪放风格。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诗词鉴赏3

  1.《青玉案元夕》

  作者: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作者: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3.《水龙吟·玉皇殿阁微凉》

  作者:辛弃疾

  玉皇殿阁微凉,看公重试薰风手。高门画戟,桐阴阁道,青青如旧。兰佩芳空,蛾眉谁妒,无言搔首。甚年年却有,呼韩塞上,人争问、*否。金印明年如斗。向中州、锦衣行昼。依然盛事,貂蝉前後,凤麟飞走。富贵浮云,我评轩冕,不如杯酒。待从公,痛饮八千馀岁,伴庄椿寿。

  4.《蝶恋花·小小华年才月半》

  辛弃疾

  小小华年才月半。罗幕春风,幸自无人见。刚道羞郎低粉面。傍人瞥见回娇盼。昨夜西池陪女伴。柳困花慵,见说归来晚。劝客持觞浑未惯。未歌先觉花枝颤。

  5.《水龙吟·听兮清珮琼瑶些》

  辛弃疾

  听兮清珮琼瑶些。明兮镜秋毫些。君无去此,流昏涨腻,生蓬蒿些。虎豹甘人,渴而饮汝,宁猿猱些。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狂涛些。

  路险兮、山高些。愧余独处无聊些。冬槽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其外芳芬,团龙片凤,煮云膏些。古人兮既往,嗟余之乐,乐箪瓢些。

  6.《水龙吟·只愁风雨重阳》

  辛弃疾

  只愁风雨重阳,思君不见令人老。行期定否,征车几两,去程多少。有客书来,长安却早,传闻追诏。问归来何日,君家旧事,直须待、为霖了。从此兰生蕙长,吾谁与、玩兹芳草。自怜拙者,功名相避,去如飞鸟。只有良朋,东阡西陌,安排似巧。到如今巧处,依前又拙,把*生笑。

  扩展阅读:辛弃疾的诗词贡献

  辛弃疾在词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经典诗词鉴赏 (菁华3篇)(扩展3)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诗词鉴赏通用五篇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诗词鉴赏 1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作者: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

  1.醉里:醉酒之中。

  2.挑灯:拨动灯火,点灯。看剑:查看宝剑。准备上战场杀敌的形象。说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际也不忘抗敌。

  3.梦回:梦中。以当时背景,以下的壮词,不是现实中的事。

  4.角:古代军队中用来发号令的号角。

  5.吹角:军队中吹号角的声音。

  6.连营:连接一起驻扎的军营。

  7.八百里:牛名。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王济指牛做赌注,与王凯比射,王济获胜,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8.分:分配。

  9.麾下:指部下,军队。麾:军旗。

  10.炙:烤肉。

  11.五十弦:本指瑟,古时最早的瑟为五十弦。这里泛指军中乐器。

  12.翻:演奏。

  13.塞外声:指有北疆特色的歌曲。

  14.沙场:战场。

  15.秋:秋季,秋天。

  16.点兵:检阅军队。

  17.作:像,如。

  18.的卢:马名。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19.霹雳:惊雷,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20.了却:完结,完成。

  21.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22.赢得:博得。

  23.生前:活着的时候。

  24.身后:死后。

  25.可怜:可惜。

  26.同甫:陈亮的字。

  词意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里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器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完成替君主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博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只可惜(现在)已白发丛生!

  赏析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

  词中回顾了作者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军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他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的悲愤心情。上片描写军旅生活,表明了诗人仍然十分羡慕军中生活,渴望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下片前两句描写战斗的激烈,接下来两句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最后一句显得悲壮,充满了作者想建功立业,但壮志难酬的愤慨。全词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仄仄”,下句为“**仄仄**”,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仄互对,而是仄仄***仄仄,仄仄**仄仄*,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更多辛弃疾宋词赏析请关注诗词库的辛弃疾专栏。

  这首词气势磅礴,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壮志豪情,能够代表作者的豪放风格。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诗词鉴赏 2

  1.《青玉案元夕》

  作者: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作者: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3.《水龙吟·玉皇殿阁微凉》

  作者:辛弃疾

  玉皇殿阁微凉,看公重试薰风手。高门画戟,桐阴阁道,青青如旧。兰佩芳空,蛾眉谁妒,无言搔首。甚年年却有,呼韩塞上,人争问、**否。金印明年如斗。向中州、锦衣行昼。依然盛事,貂蝉前後,凤麟飞走。富贵浮云,我评轩冕,不如杯酒。待从公,痛饮八千馀岁,伴庄椿寿。

  4.《蝶恋花·小小华年才月半》

  辛弃疾

  小小华年才月半。罗幕春风,幸自无人见。刚道羞郎低粉面。傍人瞥见回娇盼。昨夜西池陪女伴。柳困花慵,见说归来晚。劝客持觞浑未惯。未歌先觉花枝颤。

  5.《水龙吟·听兮清珮琼瑶些》

  辛弃疾

  听兮清珮琼瑶些。明兮镜秋毫些。君无去此,流昏涨腻,生蓬蒿些。虎豹甘人,渴而饮汝,宁猿猱些。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狂涛些。

  路险兮、山高些。愧余独处无聊些。冬槽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其外芳芬,团龙片凤,煮云膏些。古人兮既往,嗟余之乐,乐箪瓢些。

  6.《水龙吟·只愁风雨重阳》

  辛弃疾

  只愁风雨重阳,思君不见令人老。行期定否,征车几两,去程多少。有客书来,长安却早,传闻追诏。问归来何日,君家旧事,直须待、为霖了。从此兰生蕙长,吾谁与、玩兹芳草。自怜拙者,功名相避,去如飞鸟。只有良朋,东阡西陌,安排似巧。到如今巧处,依前又拙,把*生笑。

  扩展阅读:辛弃疾的诗词贡献

  辛弃疾在词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诗词鉴赏 3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作者: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

  1.醉里:醉酒之中。

  2.挑灯:拨动灯火,点灯。看剑:查看宝剑。准备上战场杀敌的形象。说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际也不忘抗敌。

  3.梦回:梦中。以当时背景,以下的壮词,不是现实中的事。

  4.角:古代军队中用来发号令的号角。

  5.吹角:军队中吹号角的声音。

  6.连营:连接一起驻扎的军营。

  7.八百里:牛名。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王济指牛做赌注,与王凯比射,王济获胜,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8.分:分配。

  9.麾下:指部下,军队。麾:军旗。

  10.炙:烤肉。

  11.五十弦:本指瑟,古时最早的瑟为五十弦。这里泛指军中乐器。

  12.翻:演奏。

  13.塞外声:指有北疆特色的歌曲。

  14.沙场:战场。

  15.秋:秋季,秋天。

  16.点兵:检阅军队。

  17.作:像,如。

  18.的卢:马名。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19.霹雳:惊雷,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20.了却:完结,完成。

  21.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22.赢得:博得。

  23.生前:活着的时候。

  24.身后:死后。

  25.可怜:可惜。

  26.同甫:陈亮的字。

  词意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里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器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完成替君主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博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只可惜(现在)已白发丛生!

  赏析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

  词中回顾了作者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军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他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的悲愤心情。上片描写军旅生活,表明了诗人仍然十分羡慕军中生活,渴望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下片前两句描写战斗的激烈,接下来两句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最后一句显得悲壮,充满了作者想建功立业,但壮志难酬的愤慨。全词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仄仄”,下句为“**仄仄**”,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仄互对,而是仄仄***仄仄,仄仄**仄仄*,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更多辛弃疾宋词赏析请关注诗词库的辛弃疾专栏。

  这首词气势磅礴,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壮志豪情,能够代表作者的豪放风格。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诗词鉴赏 4

  【年代】:

  【作者】:辛弃疾——《山鬼谣》

  【内容】

  雨岩有石,状怪甚,取《离骚》《九歌》,名曰“山鬼”,因赋《摸鱼儿》改今名。问何年、此山来此?

  西风落日无语。

  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

  溪上路,算只有、红尘不到今犹古。

  一杯谁举?

  举我醉呼君,崔嵬未起,山鸟覆杯去。

  须记取:昨夜龙湫风雨,门前石浪掀舞。

  四更山鬼吹灯啸,惊倒世间儿女。

  依约处,还问我:清游杖履公良苦。

  待万里携君,鞭笞鸾凤,诵我《远游》赋。

  石浪,庵外巨石也,长三十馀丈。

  【鉴赏】:

  作者闲居带湖时,常到博山游览。雨岩在博山之隈,风景绝佳。据题注,“雨岩有石,状怪甚”,词人借用了屈原《九歌》中的“山鬼”名,而将这首词的词牌名由《摸鱼儿》改为《山鬼谣》。

  这首词写得诡异奇特,与石之“怪甚”十分相称。

  上阕头二句“问何年,此山来此?”著一“来”字便把偌大一座博山拟人化了。从历史长河中来看,这座山当有形成的日期,但在科学知识不发达的古代,谁能解答这个问题呢?提问的对象,并不确指,又巧妙地以“西风落日无语”作答,使渺茫的太古融入了瑟瑟西风、奄奄落日之中,竟不能够究洁。既渲染了冷峻阴森的气氛,又引起日落后神秘可怖的悬想。究诘既无所得,所以紧接着便以猜度之词说:“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伏羲”即太昊。《白虎通·号》:“三皇者,何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传说伏羲始画八卦,造书契,揭开了人类文明史的第一页。《列子·天瑞》:“太初者,气之始也”;《易》“易有太极”疏云:“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说这怪石早于伏羲,实际上便把*在眼前的怪石写得超越千古,无与伦比。这是从纵的方面来写的。“溪上路,算只有,红尘不到今犹古”,则是从眼前的景物照应远古写的。空山无人,溪水清澈,缘溪而行,一尘不染。人间虽然经历了沧桑,但这儿依然“红尘不到”,只此才与太古相似。既突出了雨岩环境的无比幽静,又透露了词人对纷扰、龌龊现实的厌恶。词人独游雨岩的词作,大多抒发了知音难遇的感慨。空山独酌,孤寂可知,“一杯谁举”,与之相对者唯有此一块巨石。然而“崔嵬未起,山鸟覆杯去”,巨石不能与我共饮,酒杯却又被山鸟打翻了。巨石不起,是无情之物体;而山鸟覆杯,是无心呢?还是有意呢?还或许是精灵所使吧?或真或幻把“山鬼”之灵从无写到有。由此可见,山鸟的插曲,正是人、物交感的契机。妙在写得空灵,犹如山鸟之去,无迹可寻。与之相对者唯有此一块巨石。然而“崔嵬未起,山鸟覆杯去”,巨石不能与我共饮,酒杯却又被山鸟打翻了。巨石不起,是无情之物体;而山鸟覆杯,是无心呢?还是有意呢?还或许是精灵所使吧?或真或幻把“山鬼”之灵从无写到有。由此可见,山鸟的插曲,正是人、物交感的契机。妙在写得空灵,犹如山鸟之去,无迹可寻。

  如果说上阕写极静的意境,那么下阕就写了极动的景象:龙潭风雨,足以惊人;长达三十馀丈的巨石,然被掀而舞,就更加骇人了。继之“四更山鬼吹灯啸”,能不“惊倒世间儿女”吗?如此层层渲染,步步推进,直到“山鬼”出场,真令人惊心动魄。词人对于雨岩之夜的描绘如此笔酣墨饱,显然快意于这种景象的思想感情。龙潭的风雨,石浪的掀舞,山鬼的呼啸,其势足以冲破如磐夜气,其力足以震撼浑浑噩噩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惊倒世间儿女”有什么不好!在这里,词人长期被压抑被钳制的心声,突然爆发出最激越的声响!可知以怪石为知已,不仅在于它远古荒忽,阅尽沧桑,而且更在于它惊世绝俗,能使人在精神上受到震动。词人与之相通者,大概就在这里吧!我以石为知已,石亦以我为知已,所以接着说“依约处,还问我:清游杖履公良苦。神交心许。”这个“苦”字语意双关,既是说登山涉水之劳,也是说内心之苦,知已难得,人间难求,既“神交心许”,便深合默契,难分难解,所以最后说“待万里携君,鞭苔鸾凤,诵我《远游》赋”,从横的空间展示了广阔的天地。韩愈《酬卢给事曲江荷花引见寄》诗云:“上界真人足官府,岂如散仙鞭笞鸾凤终日相追陪。”词人要携带“山鬼”,驾驭鸾凤,云游万里了。《远游》是《楚辞》中的名。词人在这里说“诵我《远游》赋”,主要是表明他追求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屈原内心的苦闷是与追求理想的渴望交织在一起的,辛词的用意亦在于此。

  这首词把写景合咏物揉合在一起来抒情言态。由于寓意深刻,感情炽热,形象生动,渗透着对国家兴亡和作者本人身世的感慨,所以读后感到有一种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元人刘敏中曾写过一首《泌园春·号太初石为苍然》④,显然摹仿本词。这说明《山鬼谣》一词,对后世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诗词鉴赏 5

  西江月

  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象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的纪事不可尽信。辛词中“*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我们知道,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壮志难酬,这是他生*最痛心的一件事。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比如《尚书》说:“任贤勿贰。”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以发为“*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维妙维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以手推松曰去”,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欤?’曰:‘可’”的句子;《汉书·二疏传》有疏广“以手推常曰:‘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词,用经史典故入词,这都是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特色之一。从前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以散文句法入词是“生硬”,认为用经史曲故是“掉书袋”。他们认为:词应该用婉约的笔调、*见的辞汇、易懂的语言,而忘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经史辞汇,这是有其理由的。因为词在晚唐、北宋,是为配合歌曲而作的。当时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词要婉约,配合歌女的声口;唱来要使人人容易听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经史辞汇。但是到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词已有了明显的发展,它的内容丰富复杂了,它的风格提高了,词不再专为应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弃疾那样的大作家,他的创造精神更不是一切陈规惯例所能束缚。这由于他的政治抱负、身世遭遇,不同于一般词人。若用陈规惯例和一般词人的风格来衡量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不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经典诗词鉴赏 (菁华3篇)(扩展4)

——《望岳》诗词鉴赏 (菁华3篇)

《望岳》诗词鉴赏1

  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注释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

  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望岳》诗词鉴赏2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齐鲁青未了”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舜淘铺臁闭饫嘁话慊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

  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眼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

  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一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

  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靡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望岳》诗词鉴赏3

  今天我读了一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望岳》。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描写了泰山雄伟的景象,赞美泰山高大的气势和神奇的景色,流露出了作者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高峰的精神。

  诗是这样写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雌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感觉这首诗写得非常豪迈,我读了几遍,非常喜欢七、八句。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这种不怕困难,勇于前进的奋斗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的。

  我们家每年都有登山的旅游活动,我爬过武当山、庐山、天堂寨、木兰天池等。每次我都想爬上山顶,因为山顶的风景最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在我们学*生活中,每一个阶段都想爬山,只有克服重重困难,都上成功的顶峰,尝到胜利的滋味,获得继续前进的力量!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经典诗词鉴赏 (菁华3篇)(扩展5)

——《清明》诗词鉴赏 (菁华3篇)

《清明》诗词鉴赏1

  《寒食》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1)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2) 淡荡春光寒食天。 —— 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3)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4)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 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5)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 冯延巳《鹊踏枝清

  6)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杜牧《清明》

  7)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 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8)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杜牧《清明》

  9)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韩翃《寒食 》

  10)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 晏殊《破阵子春景》

  11)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 孟浩然《清明即事》

  12)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 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13)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14)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 —— 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15)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16)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清明》诗词鉴赏2

  《湘春夜月·*清明》

  宋朝:黄孝迈

  *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尊夜泣,青山不语,残照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者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湘春夜月·*清明》古诗简介

  《湘春夜月·*清明》是南宋词人黄孝迈的词作。这是一首伤春之词,上阕写黄昏时分的心情,下阕进一步抒写词人夜间独宿旅舍的情景和感怀。词人通过对湘水之滨春江月色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惜春不忍别的情愫。全词清丽淡雅,意境凄美,结构严谨,构思绵密,不愧为一篇佳作。

  《湘春夜月·*清明》翻译/译文

  临*清明时分,枝头上翠鸟的叫声凄婉动人。可惜这一片清歌,都付与寂寞的黄昏。想要对柳花低述衷曲,又怕柳花轻薄,不懂得人的伤春之心。我独自漂泊在南国楚乡,满怀柔情别恨,有谁能给我一点儿温存?

  空空的酒杯仿佛在为我哭泣,青山无语宛如在为我伤心,一缕残阳斜照着院门。在华丽的楼前,只有那一池悠悠的湘水,倒映着悠悠轻荡的湘云。无聊的白日是那样漫长,梦境却短得可怜。请问苍天,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和恋人见面?这情景真令人心酸。就算整个人间,也没有任何一个并州的刀剪,可以把我心中的千愁万绪剪断。

  《湘春夜月·*清明》注释

  湘春夜月:词牌名,是黄孝迈的自度曲。

  翠禽:翠鸟。

  柳花:指柳絮。

  空尊:空樽,空酒杯。

  翠玉楼:即前文“楚乡旅宿”。

  桃根:出于东晋的《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后词中多代指意中人。

  者次第:“如此种种”的意思。者,同“这”。

  并刀:并州(今山西太原)的剪刀,当时以锋利著称。

  《湘春夜月·*清明》作者简介

  黄孝迈(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德夫,号雪舟。有人说他“妙才超轶,词采溢出,天设神授,朋友推独步,耆宿避三舍。酒酣耳热,倚声而作者,殆欲摩刘改之(过)、孙季蕃(惟信)之垒”,“其清丽,叔原(晏几道)、方回(贺铸)不能加其绵密。”有《雪舟长短句》。存词4首。

《清明》诗词鉴赏3

  (一)悼念杨长卿老先生

  长卿老先生名永屏,按族谱序列应该是太爷爷辈分,生前饱学善书法,性孤高冷僻,故远离亲友,鲜少人情往来。退休后闭门专心研*古文、诗词,每日执笔不辍。昨日闻先生于9月27日辞世,享年93岁,学识无传人。

  学富五车如璞玉,性情孤高迥交际。

  超尘出世品自清,冰心热肠目睥睨。

  此生几人能识荆?满腹经纶终遭弃。

  西天也应有大椽,续写人间真善义。

  (二)悼 子 宁

  闻刘子宁大律师去世,甚感哀痛。想起离开蚌埠前与之 告别时的情景,不料竟成永诀。以此诗悼之。

  生命价值非长短,灿如夏花即烂漫。

  才高学渊可为师,行正品端堪称范。

  有幸共事得诤友,无端别离失良伴。

  此去天国虽遥远,勿忘世间有人念!

  (三)悼 故 人

  红颜早逝殊可悲,不幸婚姻铸祸因。

  青山无声哀薄命,碧水有音泣孤闵。

  淮畔风情处处在,小城故事历历新。

  生命之歌虽短暂,回望人间有知音。

  (四)怀念冠军

  与老伴前往看望多年未见的表嫂任达卿,谈话间得知其弟任冠军不幸于二年前因突发脑溢血去世,想起与他年轻时的许多交往,悲情难抑。

  人中冠军有三赢:淳朴耿直善良心。

  相识凤女结鸾俦,同样际遇成知音。

  青春影像如再历,音容笑貌忆犹新。

  偶闻故去已二载,不胜欷吁泪湿巾。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经典诗词鉴赏 (菁华3篇)(扩展6)

——《梅花》诗词鉴赏 (菁华3篇)

《梅花》诗词鉴赏1

  梅花

  唐代:李煜

  殷勤移植地,曲槛小栏边。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

  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谁料花前后,蛾眉却不全。

  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

  注释

  殷勤:情意恳切深厚,亦指恳切深厚的情意。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②槛(jiàn):窗户下或长廊旁的栏杆,也指井栏。

  重(chóng):再次。

  妍(yán):美,如“争妍斗艳”。李白《于阗采花》诗:“丹青能令丑者妍。”

  步障:用以遮蔽风尘或视线的一种屏幕。《晋书·石崇传》:“崇与贵戚王恺、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

  溉:灌、浇水。

  花:开花。名词活用为动词。

  蛾眉:女子长而美的眉毛。常作美女代称。这里借指周后。

  简析

  此诗题为《梅花》,却不是一首咏物诗,而是咏叹与梅花相关的人和事。据《全唐诗》载:“后主尝与周后移植梅花于瑶光殿之西,及花时,而后已殂,因成诗见意。”

  此诗首联起句“殷勤移植”语,即指这次移植梅花之事;“移植地”便是“瑶光殿之西”的“曲槛小栏边”。李煜、周后(即昭惠皇后)都是极富雅趣之人,又凭着帝王皇后的特殊条件,便为自己的生活极力营造出优美的氛围。他们以销金红罗罩壁,以绿钿刷丝隔眼,糊以红罗,种梅花其外,兴之所至,便有了移植梅花之事。颔联写道“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意思是记得当时还曾担心,梅花“重芳日”,只恐“不盛妍”。唯其如此,颈联便接着说:“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为了给梅花“阻风”,这两位形影相随的伴侣还特意为梅花牵开了漂漂亮亮、长长宽宽的“步障”;为了给梅花浇水,也还曾不辞“乘月”披星之劳。实指望来年能观赏到夫妻共同移植、一块浇灌的梅花的艳美风姿。可是,又有谁能料到花开前后,这正该供夫妻共赏同乐的美景良辰,而“蛾眉却不前”。尾联的这一慨叹,紧承在语流上逐层推进的前三联而发,于升至极高处的波峰浪尖,忽发哀音,跌入深潭,凄恻动人,给读者心灵以强烈冲击。

《梅花》诗词鉴赏2

  ●花犯·梅花

  周邦彦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

  露痕轻缀。

  ∩净洗铅华,无限佳丽。

  去年胜赏曾孤倚。

  冰盘同燕喜,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

  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

  相将见、脆丸荐酒,人正、空江烟浪里。

  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周邦彦词作鉴赏

  起笔粉墙低,梅花照眼两句,总领全篇,以下对昔日的回忆、对来日的想象,都由此景生发。

  次句中的照眼二字,出自梁武帝《子夜四时歌·春歌四首》之一中的庭中花照眼句。这里,作者没有具体点明梅花的颜色,略过了花色,只写与粉墙相映照的花光,以光之夺目来显示色之明丽。至于其花色之为红为白,抑或为翠绿,这作者是个人的认知,不必拘泥。下面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三句,进一步写出了梅花之所独具的高出于凡花俗艳的格调。它之照眼,并不靠粉施朱,以嫣红姹紫来炫人眼目,而是丽质天成,自然光艳,别有其吸引人视线的风神韵味。这三句本是起二句的延伸和补充,但其间穿插了依然旧风味一句,就使前、后五句所写的既是现时景物又带有旧时色彩,抚今中渗入了思昔的成分,从而二字领起,时间上与前六句明白划界。胜赏曾孤倚,冰盘同燕喜两句是对去年之我的追述,自思去年孤倚寒梅、与花共醉的情事: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两句是对去年之花的追念,更爱去年梅花雪中开放的景象。

  这里写的是:梅花为积雪覆盖,一望皓白,形色难辨,而暗香仍阵阵从雪中传出,有如香篝之熏素被。

  过片领以今年二字,与上片后四句开头的去年二字相对应。上、下片的前半都是写眼前所见的梅花。如此以来上片粉墙低以下六句是写梅花的形态与风韵;下片今年对花以下五句则是写梅花的情态和愁恨;前者写梅花之盛开,后者写到梅花之凋落。如此以来对花最匆匆句就有两重含意:既是自叹,又是叹花;既叹自身去留匆匆,即将远行,又叹梅花开落匆匆。芳景难驻。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两句,则是以我观物,移情于景,化作者的愁恨为梅花的愁恨,把本是无知无情的寒梅写得似若有知、有情。末尾一个悴字已预示花之将落,紧接着承以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二句,则进一步写花的深愁苦恨及其飘零身世。

  接着相将见、脆丸荐酒,人正、空江烟浪里两句,纯从空际落想。上句写梅,但所写的是眼前还不存的事物,是由眼前飞坠的花瓣驰思于青绿脆圆的梅子;下句写人,但所写的是将出现另一时空之内的人,是预计梅子荐新之时,人已远离去年孤倚、今年相逢之地,而正江上的扁舟之中,就这样,作者以出人意料之笔,以今日之感昨日之念跳到了明之思,词境再出新意。结拍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两句,从林逋《山园小梅》诗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化出。词人花开之时,对花之地,把词思时间上跳到梅子已熟时,空间上跳到空江烟浪里,再从彼时、彼地又跳回花开时、花开地。

  此词以多变的结构和纡徐反复和笔调,把自我的身世之感融入对梅花各个时期和方面的描绘。今日、昔日、来日间往复盘旅地展开情思。这种跳跃变换、空灵流转。浑化无迹的词笔与词思,确乎令人赞叹不已。

《梅花》诗词鉴赏3

  门横皱碧,路入苍烟,春*江南岸。暮寒如剪。临溪影、一一半斜清浅。飞霙弄晚。荡千里、暗香*远。端正看、琼树三枝,总似兰昌见。

  酥莹云容夜暖。伴兰翘清瘦,箫凤柔婉。冷云荒翠,幽栖久、无语暗申春怨。东风半面。料准拟、何郎词卷、欢未阑、烟雨青黄,宜昼阴庭馆。

  译文

  ⑴冷云荒翠:一作“冷云荒苑”,一作“翠荒深院”,一作“翠深荒院”,一作“翠云荒院”。

  ⑵春:一作“眷”。

  ⑶词:一作“诗”。

  赏析/鉴赏

  《解语花》,入“林钟羽”,一作“高*调”。《天宝遗事》:“唐太液池有千叶白莲,中秋盛开。玄宗宴赏,左右皆叹羡,帝指贵妃曰:‘争如我解语花’。”词取以为名。词首见周邦彦《片玉词》。双调,一百字,上片九句六仄韵,下片九句六仄韵。

  “门横”三句。此言大门前的老梅树虬枝*伸似盖,好像把蓝天都打上了皱折。门前的大路向左右延伸没入在茫茫的天际而不见尽头。举目四顾,春的气息已经逼*了江南水乡。一“碧”字,既指蓝天,又点出了春天已经降临。故王安石云“春风又绿江南岸”,“碧”,即绿也。“暮寒”一句。化用贺知章“二月春风似剪刀”诗句意境,将初春的料峭晚风比拟作锋利的剪刀,刺人肌肤。“临溪影”一句,袭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诗句。绘出了一幅清雅自然的风景画:小溪岸边,梅枝斜插,临水照影,流水清彻。这是从门前的梅树引申开来的。“飞霙”两句,词锋陡转,大处着墨。此言天气转寒,夜晚忽然降下了一场鹅毛般的春雪。*明远眺,皑皑白雪铺*了千里原野,但是远处仍旧传来了生命的气息———缕淡淡的梅花清香悄然袭来。“霙”,即雨夹雪。苏轼《雪》“晚雨纤纤变玉霙”句可证之。“端正看”两句,写实。经过词人的仔细观察,发觉眼前这些梅树的品种,都好像在兰昌宫那里见到过似的。“三”,概数,言其多也。又“兰昌”,宫名。“琼树”以下五句,全用薛昭遇云容事。戴华附识:思岩兄云:云容张氏,兰翘刘氏,凤台萧氏,兰昌宫三仙女。“琼艳三枝半夜春”,即薛诗也。那末词人“琼树三枝”句,是直接抄来薛诗用于词中。上片纯是写景,旨在突出题意“梅花”。

  “酥莹”一句,化用李洞诗“半胸酥嫩白云饶”意境。将梅花的洁白喻作女子半露的酥胸,纤纤梅枝拟为女子头上的云鬓,这些都使寒夜增辉,也有了些许暖意。“伴兰翘”两句。“兰翘”,首饰名。“箫凤”,用箫史吹箫引凤的典故,此以通感手法喻梅花的清香。此言梅花瓣好比清瘦的“兰翘”,梅花香又好像是夜空中箫史引凤的箫声,柔软清婉,令人消魂。“冷云”两句,宕开一笔,替梅树设想。言在这严寒的天地中,只有冷云迷雾陪伴着那孤寂的梅树。梅树久久地栖立在幽僻之处,虽是默默无言,但暗中一定也在埋怨着:春天怎么还不来呢?“东风”两句承上。言当春姑娘刚露出“半面”之时,梅树就会像何晏大声地朗读其诗作一样的欢欣鼓舞,并且迫不及待地竞放其花,来宣扬春天的来临。“何郎”三国时魏国人,名晏,尚清谈,开清谈的风气。“欢未阑”两句。此言当梅树兴致勃勃地为春天鼓吹、欢呼还未结束的时候,转瞬间又会到了初夏的梅雨时节。等到那个时候,门前的老梅树将会显得枝茂叶繁,它似盖的虬枝加上繁茂的绿叶形成的树荫儿将会遮蔽了整个庭院与屋舍,使院中室内全处在它的阴影之下。结句呼应首句“门横皱碧”句,以形成首尾相接。下片多处设喻,描述梅树的各种身态。

  全词首尾相接,一气呵成,梦窗可谓善咏梅者也。又杨氏《笺释》云:为冶游之作。此从词中用兰昌宫三仙女之典可证之。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经典诗词鉴赏 (菁华3篇)(扩展7)

——《清明》诗词鉴赏 (菁华3篇)

《清明》诗词鉴赏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本诗写一个离乡在外的“行人”,在春雨绵绵的清明时节欲借酒浇愁的心情。诗中的行人、酒家、牧童、杏花村,山道湾湾、春雨飘洒,构成了一幅情趣盎然的“清明烟雨画”。

  本诗在1992年香港“唐诗十佳”评选中,被评为第二佳。

  注释:

  1、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2、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

  3、遥指:指向远处。

  4、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赏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俗。可是诗中的“行

  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

  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

  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

  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

  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清明》诗词鉴赏2

  《寒食》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1)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2) 淡荡春光寒食天。 —— 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3)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4)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 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5)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 冯延巳《鹊踏枝清

  6)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杜牧《清明》

  7)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 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8)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杜牧《清明》

  9)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韩翃《寒食 》

  10)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 晏殊《破阵子春景》

  11)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 孟浩然《清明即事》

  12)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 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13)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14)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 —— 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15)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16)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 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清明》诗词鉴赏3

  《湘春夜月·*清明》

  宋朝:黄孝迈

  *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尊夜泣,青山不语,残照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者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湘春夜月·*清明》古诗简介

  《湘春夜月·*清明》是南宋词人黄孝迈的词作。这是一首伤春之词,上阕写黄昏时分的心情,下阕进一步抒写词人夜间独宿旅舍的情景和感怀。词人通过对湘水之滨春江月色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惜春不忍别的情愫。全词清丽淡雅,意境凄美,结构严谨,构思绵密,不愧为一篇佳作。

  《湘春夜月·*清明》翻译/译文

  临*清明时分,枝头上翠鸟的叫声凄婉动人。可惜这一片清歌,都付与寂寞的黄昏。想要对柳花低述衷曲,又怕柳花轻薄,不懂得人的伤春之心。我独自漂泊在南国楚乡,满怀柔情别恨,有谁能给我一点儿温存?

  空空的酒杯仿佛在为我哭泣,青山无语宛如在为我伤心,一缕残阳斜照着院门。在华丽的楼前,只有那一池悠悠的湘水,倒映着悠悠轻荡的湘云。无聊的白日是那样漫长,梦境却短得可怜。请问苍天,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和恋人见面?这情景真令人心酸。就算整个人间,也没有任何一个并州的刀剪,可以把我心中的千愁万绪剪断。

  《湘春夜月·*清明》注释

  湘春夜月:词牌名,是黄孝迈的自度曲。

  翠禽:翠鸟。

  柳花:指柳絮。

  空尊:空樽,空酒杯。

  翠玉楼:即前文“楚乡旅宿”。

  桃根:出于东晋的《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后词中多代指意中人。

  者次第:“如此种种”的意思。者,同“这”。

  并刀:并州(今山西太原)的剪刀,当时以锋利著称。

  《湘春夜月·*清明》作者简介

  黄孝迈(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德夫,号雪舟。有人说他“妙才超轶,词采溢出,天设神授,朋友推独步,耆宿避三舍。酒酣耳热,倚声而作者,殆欲摩刘改之(过)、孙季蕃(惟信)之垒”,“其清丽,叔原(晏几道)、方回(贺铸)不能加其绵密。”有《雪舟长短句》。存词4首。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经典诗词鉴赏 (菁华3篇)(扩展8)

——《相思》诗词鉴赏 (菁华3篇)

《相思》诗词鉴赏1

  【相思

  唐代: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译文

  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注释

  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相思:想念。

  【相思】创作背景

  此诗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为怀念友人之作。据载,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时,李龟年流落江南时曾演唱此诗,由此可以证明此诗为天宝年间所作。

  【相思】人物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相思】鉴赏

  这首诗是青年王维所**情诗的代表。该诗由物感怀,借助红豆鲜艳色彩和有关的动人传说,以含蓄深沉而清新流畅的语言,传达浓烈的相思之情,十分感人。《相思》流传至今仍不失为咏物诗的.名篇。“观物微”而“托兴远”,是古人作咏物诗常用的一种手法。王维深解诗中三昧,因此《相思》在表现技巧上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红豆,生于南国,其果鲜红浑圆,外表晶莹剔透,因为常被南方人作为服饰装饰物。红豆与相思联系在一起,则是来源于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为丈夫战死边疆,思念亡夫太甚哭死在了树下,此后化为了红豆,在春天的时候生长发芽。从此以后,红豆被人们称为了相思子,也在文学中引用为相思之意。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示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

  最后一句“此物最相思”只因红豆是最能表达相思之物。*人常说,睹物思人。这“物”可能是他吃过的、穿过的,也可能是他看过的、听过的;可能是他喜欢的,也可能是他厌恶的。只要是与他有关系的,哪怕只有一丝关联,都能激起思念者敏感的神经。诗人所希望的,是友人每每看见这最能代表相思之意的红豆,就能想起正在相思的“我”、正在思念“你”的“我”。从诗人对朋友的深切叮咛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深重的相思之意。正是诗人对朋友的满心思念,才使他希望朋友亦如此。用这种方式表露情怀,语意高妙,深挚动人。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相思》诗词鉴赏2

  古诗原文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译文翻译

  汴水长流,泗水长流,流到长江古老的渡口,遥望去,江南的群山在默默点头,频频含羞,凝聚着无限哀愁。

  思念呀,怨恨呀,哪儿是尽头,伊人呀,除非你归来才会罢休。一轮皓月当空照,让我俩紧紧偎傍,倚楼望月。

  注释解释

  汴水:源于河南,东南流入安徽宿县、泗县,与泗水合流,入淮河。

  泗水:源于山东曲阜,经徐州后,与汴水合流入淮河。

  瓜州: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面。

  吴山:泛指江南群山。

  悠悠:深长的意思。

  诗文赏析

  这首词是抒发“闺怨”的名篇,构思比较新颖奇巧。它写一个闺中少妇,月夜倚楼眺望,思念久别未归的丈夫,充满无限深情。词作采用画龙点睛之笔,最后才点出主人公的身份,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因而给读者留下强烈的悬念。

  上片全是写景,暗寓恋情。前三句以流水比人,写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汴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同时也暗喻少妇的心亦随着流水而追随丈夫的行踪飘然远去。第四句“吴山点点愁”才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前三句是陈述句,写得比较隐晦,含而不露如若不细细体会,只能看到汴水、泗水远远流去的表面意思,而看不到更深的诗意,这就辜负了作者的苦心。汴水发源于河南,古汴水一支自开封东流至今徐州,汇入泗水,与运河相通,经江苏扬州南面的瓜州渡口而流入长江,向更远的地方流去。这三首是借景抒情,寓有情于无情之中,使用的是暗喻和象征的手法。“吴山点点愁”一句,承“瓜洲古渡”而入吴地,而及吴山,写得清雅而沉重,是上片中的佳句。“吴山点点”是写景,在这里,作者只轻轻一带,着力于頙的“愁”字。著此“愁”字,就陡然使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吴山之秀色不复存在,只见人之愁如山之多且重,这是一;山亦因人之愁而愁,这是二;山是愁山,则上文之水也是恨水了,这是三。一个字点醒全片,是其笔力堪称强劲。

  下片直抒胸臆,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怨恨。前三句写她思随流水,身在妆楼,念远人而不得见,思无穷,恨亦无穷。“悠悠”二字,意接流水,笔入人情。“恨到归时方始休”一句,与《长恨歌》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各擅胜场。《长恨歌》写死别,故恨无绝期;此词写生离,故归即无恨。“恨到归时方始休”,句意拙直,不假藻饰,然而深刻有味,情真意真。末句“月明人倚楼”,是画景也是情语。五字包拢全词,从而知道以上的想水想山,含思含恨,都是人于明月下、倚楼时的心事;剪影式的画幅,又见出她茫茫然远望驰思,人仍未归,恨亦难休,几乎要化为山头望夫石也。

  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女子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

  相思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也是历代诗家文人付诸歌咏的最佳题材之一。古诗中多用“长相思”三字,如《古诗十九首》中就有“上言长相思”、“著以长相思”、“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等。南朝陈后主、徐陵、江总,唐李白等都有拟作。内容多写女子怀念久出不归的丈夫。至于白居易这首《长相思》,则有其特定的相思对象,即他的侍妾樊素。

  樊素善歌《杨柳枝》,因又名柳枝。因为种种原因,樊素自求离去,白氏在《别柳枝》绝句中说:“两枝杨柳小楼中,袅袅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可见作者对于樊氏的离去十分伤感。这首《长相思》词也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词的上阕写樊素回南必经之路。因为她是杭州人氏,故作者望吴山而生愁。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樊素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所以作者想象中的吴中山脉,点点都似愁恨凝聚而成。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尽管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一片痴情,终难忘怀,他便于下阕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两个“悠悠”,刻画出词人思念之深。这种情感的强烈,只有情人的回归才能休止。然而那不过是空想,他只能倚楼而望,以回忆昔日的欢乐,遣散心中的郁闷而已。

  这篇作品形式虽然短小,但它却用回环复沓的句式,流水般汩汩有声的节奏,贯穿于每个间歇终点的相同韵脚,造成了绵远悠长的韵味,使相思之痛、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相思》诗词鉴赏3

  【相思】

  唐代: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译文

  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注释

  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相思:想念。

  【相思】创作背景

  此诗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为怀念友人之作。据载,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时,李龟年流落江南时曾演唱此诗,由此可以证明此诗为天宝年间所作。

  【相思】人物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相思】鉴赏

  这首诗是青年王维所**情诗的代表。该诗由物感怀,借助红豆鲜艳色彩和有关的动人传说,以含蓄深沉而清新流畅的语言,传达浓烈的相思之情,十分感人。《相思》流传至今仍不失为咏物诗的名篇。“观物微”而“托兴远”,是古人作咏物诗常用的一种手法。王维深解诗中三昧,因此《相思》在表现技巧上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红豆,生于南国,其果鲜红浑圆,外表晶莹剔透,因为常被南方人作为服饰装饰物。红豆与相思联系在一起,则是来源于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为丈夫战死边疆,思念亡夫太甚哭死在了树下,此后化为了红豆,在春天的时候生长发芽。从此以后,红豆被人们称为了相思子,也在文学中引用为相思之意。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示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

  最后一句“此物最相思”只因红豆是最能表达相思之物。*人常说,睹物思人。这“物”可能是他吃过的、穿过的,也可能是他看过的、听过的;可能是他喜欢的,也可能是他厌恶的。只要是与他有关系的,哪怕只有一丝关联,都能激起思念者敏感的神经。诗人所希望的,是友人每每看见这最能代表相思之意的红豆,就能想起正在相思的“我”、正在思念“你”的“我”。从诗人对朋友的深切叮咛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深重的相思之意。正是诗人对朋友的满心思念,才使他希望朋友亦如此。用这种方式表露情怀,语意高妙,深挚动人。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