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

首页 / 赏析 / | 赏析,翻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诗简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翻译/译文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便加倍思亲。

  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亲人。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以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鉴赏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俗。《太*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 ,

  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 。

  遥 知 兄 弟 登 高 处 ,

  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时在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避灾的`*俗。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推想。

  茱萸:又名越椒,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祛邪、避灾。

  【译文】

  独居他乡是外来的客,

  每逢佳节更加怀念家乡和亲人。

  遥想弟兄们在登高的地方,

  都插上茱萸只少了我一个人。

  【作者背景】

  王维(701-760),唐代诗人。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赏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是王维的一篇思乡怀亲的名作。前两句写自己独自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日夜思念着故乡和亲人,每逢佳节来临,孤独的感觉更加深刻,思乡怀亲之情也会倍加铭心刻骨。这里所说的“佳节”,虽然泛指一般的美好节日,但更是为本诗所写的“九月九日”(即“重阳节”)作铺垫。后两句写重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古来就有登高饮酒、佩插茱萸的风俗。而今,诗人想象着兄弟们成群结伴、登高饮酒的情景,同时他也设想因为自己无法亲临盛会,共享欢乐,兄弟们也会感到一种无法团聚的缺憾。这首诗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译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诗人*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诗简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翻译/译文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便加倍思亲。

  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亲人。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以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鉴赏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俗。《太*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①

  独在异乡为异客②,

  每逢佳节倍③思亲。

  遥知④兄弟登高⑤处,

  遍插茱萸⑥少一人。

  ——唐·王维

  注释

  ①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一带。写这首诗时王维客居在长安,他的家在华山以东的山西永济。

  ②异客:在外地生活的人。

  ③倍:加倍,更加。

  ④遥知:遥远地料想到。

  ⑤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⑥茱萸(zhūyú):一种有浓香的植物,即草决明。古代风俗,重阳节时在身上佩戴这种草,可以驱邪避恶。

  解读翻译

  独自一人在外地生活,

  每到欢庆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

  大家都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17岁时写的,表达了他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写出自己举目无亲、孤独寂寞的感受。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说明*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了节日这种思念就更加深沉。“倍”字写出了思念之深、思念之重。诗的后两句是诗人的想象,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戴了茱萸,却唯独少了我一个人。这两句是全诗感情的最高潮,诗人想象着亲人们欢聚重阳节时,一定会想起他这个游子,实际是写他一直在思念家乡,一直在想象着家里的情况。全诗语言朴实,非常感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译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诗人*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获奖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获奖教学设计1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身在他乡,在重阳节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开始,激情导入

  1、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俗。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可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还孤独地在他乡苦读。此时,看着别人携老扶幼、开开心心地过节时,于是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这首王维的思亲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二、紧扣诗眼,从“忆”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思念起了家乡的亲人。

  2、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那种思念?

  生:(忆)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三、读顺诗文,感悟诗境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心境。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由读诗三遍,要把诗读通顺,把字读正确,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交流识字方法,同时在自己没有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3、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4、重点指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佩带于臂,或挂在腰上,还可以插在头上。课件出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5、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四、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诗中第一行,短短的七个字,却出现了两个“异”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孤独”

  师:回答的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唐朝首都长安,走*王维当年的生活,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课件出示)

  走在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感到

  路过大院时,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感到

  出门远游中,携老扶幼,欢声笑语,而他感到

  2、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呢?

  生:“思亲”

  3、指导朗读:是呀,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于是诗人才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

  (过渡语):读的真好,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幅画面,现在我们来读一读第二句诗,这里又让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4、全班交流:

  师总结:在重阳佳节里,家家户户共庆团圆。此时的诗人却独自走在街头,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乡的亲人。此时,你能用诗里面的几个字来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

  生:“倍思亲”

  师:你太了不起了,这么快就知道了答案。现在我们就一起把刚才自己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体会诗人的内心感情。提供句式:(课件出示这三句填空)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想念:“__ 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怀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说出他心底的思念之言:“__ __”

  当重阳之时,看着人家举家团圆,诗人不由地说:“ ”

  齐读第二句,之后连读前两句。

  (二),想“少一人”,体会思乡之情

  (过渡语):读的真好!我们再自由地读一读后两句,此时你又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

  1、师:你说的真不错。就在这样的孤独中,王维想起了以前在家乡读书的时候。(课件出示)那时候,自己也会在重阳节时,和兄弟们一起插上茱萸、登上高处,可如今兄弟们站在高处,却少了一人,少了谁呢?

  生:王维。

  2、假如此时你是王维的兄弟们,看着王维不能和他们一起庆祝,你会感慨地说什么呢?生:“少一人”

  3、我们再静静地默读,想想这幅画面最不完美的地方是什么?

  生:“少一人”

  4、指导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悲伤,让我们带着这种悲伤,一起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齐读

  (三)指导背诵,情景交融

  师:你们读的让老师都感到深深的悲伤。可现在正碰到重阳佳节,秋阳高照,遥想此刻兄弟们一定在身上插上茱萸香草了,一定在饮菊花酒了,一定在登高远眺了,你们可知道,我——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此时此刻,我仿佛听到了兄弟们的欢声笑语,他们也一定正惦念着我,我的心里又多了一丝安慰。“遥知——”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遍插茱萸少一人”,唯独少我一个人啊,怎能不让我——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齐读全诗感悟。

  背诵古诗。

  五、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我们再来看看“忆”,此时的“忆”还单单只是回忆吗? “忆”翻译成什么意思才更为贴切?

  生:思念

  师:非常准确,所以在诗的正文中诗人就用了一个什么字?

  生:思

  2、师:太棒了,“忆”和“思”原本就是一组近义词,都是指思念。既然诗人如此思念家乡的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课件出示:王维,唐代大诗人,十五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读书,到二十岁考中进士。这段时间,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浓厚的思乡之情,尤其在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此时的思念就似美酒一样,越酿越醇,于是才写出这首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诞生了思乡的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六、举一反三,迁移拓展

  是啊,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我们一起来学学这两首:出示《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泊船瓜洲杂诗

  (宋)王安石(唐)王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假如你有亲人在外地工作,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获奖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复*前两首古诗,能背诵并默写。

  2。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有语气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难点: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上节课学的两首古诗。

  1.指名背诵《望庐山瀑布》、《山行》,说说诗的意思。

  2。默写两首古诗,纠正错字。

  二、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引入,激发学*兴趣:上节课我们学*的是两首写景古诗,表达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你们听,教师所背诵的下面这首诗,与前两首有什么不同?

  (师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感情比前两首深沉,是写思念亲人的诗歌)

  2.下面,我们就自己试着学*这首古诗,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自学)

  3.你想向同学们介绍什么?(学生根据诗意,自由介绍诗意或有语气地朗读。)

  (1)作者:王维。唐代著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此诗时年仅17岁。(还可让学生多做些介绍。)

  (2)题目:九九重阳节思念远在山东的兄弟。

  (3)第一句;独自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人。

  导: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独自一人?(板书:孤独、孤单)

  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加倍地思念亲人?(板书:加倍、更加)

  导: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

  (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时更加思念亲人。)

  (4)第二句:今天是重阳节,我想到了远在家乡的兄弟们登高插茱萸时少了我,一定很难过的。

  (5)有语气地朗读。配乐朗读。

  4.配乐背古诗。

  5.十七岁的王维为什么远离家乡?过重阳节时,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想象,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学生思考后交流。推优给全班同学讲。(表扬学生的独特想象。)

  三、阅读推荐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牧的《江南春》、李白的《山中问答》、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朱熹的《观书有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获奖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体会诗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1.从叶绍翁笔下的乡愁引入学*维笔下的乡愁

  2.提出初读要求:读四遍。前两遍把诗中的每一个字读准, 把诗读正确;后两遍注意诗中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读诗。老师巡视。

  4.(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是否把字音 读准了。

  5.齐读生字较多的两句诗。

  6.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是否读的有板有眼。

  7.齐读古诗。

  二.再读古诗------读出诗味

  1.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还不够,还应读出诗味。老师对比读“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具体告诉学生什么是诗味。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

  4.齐读。

  三.细读古诗------读懂诗意,走*诗人

  1.谈谈读诗后诗留给自己的印象。

  2.带着诗人的思乡之情读古诗。

  3.诗人为什么这样的想家?这首诗讲了什么呢?仔细读古诗及诗下面的注释,努力把诗意读懂。

  4.学生自己读诗学诗。

  5.老师提两个问题检查读书效果:(1)诗人身在何方?(2)诗人心在何方?

  6.(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王维 身在他乡 心在家乡”)这种远离家乡却思念亲人的孤独感能体会得到吗?

  7.带着诗人的孤独读古诗。(配《二泉映月》)

  8.老师配乐读。

  四.品读古诗------读出情意,走进诗人

  1.(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心里反复地读这两句诗,闭眼想想: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王维是如何度过的?

  2.指名说说。

  3.(课件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边读边想: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王维的家乡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4.指名说说。

  5.这样热闹的场面里没有王维,王维只有————(学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幸福的场面里没有王维,王维只有---------(学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这时,你们应该问问王维!你最想问他什么呢?

  7.介绍诗作的背景。

  8.齐读全诗。

  五.诗外读诗------超越诗人

  1.孤独、思乡的情愫似乎一直伴随着王维,后来他又写过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读读,说说大意。

  2.(课件出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读读,说说大意。

  3.每当王维想家时,他就倍感孤独,每当孤独时,他又特别想家。这种相思的潮水挡也挡不住,就化成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齐读古诗。(配乐《牵挂》)

  5.王维的心情就是众多远离家乡的人的心情。在《牵挂》的歌声中静静地结束这一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获奖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获奖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复*前两首古诗,能背诵并默写。

  2。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有语气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难点: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上节课学的两首古诗。

  1.指名背诵《望庐山瀑布》、《山行》,说说诗的意思。

  2。默写两首古诗,纠正错字。

  二、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引入,激发学*兴趣:上节课我们学*的是两首写景古诗,表达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你们听,教师所背诵的下面这首诗,与前两首有什么不同?

  (师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感情比前两首深沉,是写思念亲人的诗歌)

  2.下面,我们就自己试着学*这首古诗,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自学)

  3.你想向同学们介绍什么?(学生根据诗意,自由介绍诗意或有语气地朗读。)

  (1)作者:王维。唐代著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此诗时年仅17岁。(还可让学生多做些介绍。)

  (2)题目:九九重阳节思念远在山东的兄弟。

  (3)第一句;独自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人。

  导: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独自一人?(板书:孤独、孤单)

  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加倍地思念亲人?(板书:加倍、更加)

  导: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

  (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时更加思念亲人。)

  (4)第二句:今天是重阳节,我想到了远在家乡的兄弟们登高插茱萸时少了我,一定很难过的。

  (5)有语气地朗读。配乐朗读。

  4.配乐背古诗。

  5.十七岁的王维为什么远离家乡?过重阳节时,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想象,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学生思考后交流。推优给全班同学讲。(表扬学生的独特想象。)

  三、阅读推荐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牧的《江南春》、李白的《山中问答》、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朱熹的《观书有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获奖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恰逢重阳佳节,作业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独,非常思念家乡亲人。前两句写诗人想念亲人,后两句写亲人也在思念他。情之所至,所以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

  学情分析

  学*本篇课文时正好是深秋时节,也正值重阳之际,而这首诗又正好是抒写秋色乡情的千古绝唱。要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借助注释,结合图意并结合秋天的特点来理解诗意,感受诗中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 学*“忆、异”等8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今天我们学*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17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 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 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 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自主合作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 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 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时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 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问题。

  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发表意见。

  四、 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 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

  3、 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们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 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朗读诗歌,入情入境感受诗歌的画面。

  五、 欣赏古诗,品读古诗

  1、 赏读古诗,教师指导。

  2、 品读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字用得特别好?

  设计意图:学会欣赏诗歌。

  六、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背诵。

  设计意图:背诵诗歌。

  七、 指导写字

  1、 小组内交流难写易错的字。

  2、 师范写“逢、倍、插”,强调结构及笔顺,让生书空。

  3、 学生练*书写生字。

  设计意图:养成正确书写汉字的好*惯。

  八、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设计意图:扩展知识。

  九、 作业

  课下搜集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的千古佳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获奖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体会诗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1.从叶绍翁笔下的乡愁引入学*维笔下的乡愁

  2.提出初读要求:读四遍。前两遍把诗中的每一个字读准, 把诗读正确;后两遍注意诗中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读诗。老师巡视。

  4.(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是否把字音 读准了。

  5.齐读生字较多的两句诗。

  6.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是否读的有板有眼。

  7.齐读古诗。

  二.再读古诗------读出诗味

  1.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还不够,还应读出诗味。老师对比读“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具体告诉学生什么是诗味。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

  4.齐读。

  三.细读古诗------读懂诗意,走*诗人

  1.谈谈读诗后诗留给自己的印象。

  2.带着诗人的思乡之情读古诗。

  3.诗人为什么这样的想家?这首诗讲了什么呢?仔细读古诗及诗下面的注释,努力把诗意读懂。

  4.学生自己读诗学诗。

  5.老师提两个问题检查读书效果:(1)诗人身在何方?(2)诗人心在何方?

  6.(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王维 身在他乡 心在家乡”)这种远离家乡却思念亲人的孤独感能体会得到吗?

  7.带着诗人的孤独读古诗。(配《二泉映月》)

  8.老师配乐读。

  四.品读古诗------读出情意,走进诗人

  1.(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心里反复地读这两句诗,闭眼想想: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王维是如何度过的?

  2.指名说说。

  3.(课件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边读边想: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王维的家乡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4.指名说说。

  5.这样热闹的场面里没有王维,王维只有————(学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幸福的场面里没有王维,王维只有---------(学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这时,你们应该问问王维!你最想问他什么呢?

  7.介绍诗作的背景。

  8.齐读全诗。

  五.诗外读诗------超越诗人

  1.孤独、思乡的情愫似乎一直伴随着王维,后来他又写过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读读,说说大意。

  2.(课件出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读读,说说大意。

  3.每当王维想家时,他就倍感孤独,每当孤独时,他又特别想家。这种相思的潮水挡也挡不住,就化成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齐读古诗。(配乐《牵挂》)

  5.王维的心情就是众多远离家乡的人的心情。在《牵挂》的歌声中静静地结束这一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4)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菁华6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a。

  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

  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

  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b。

  口头练*:

  诗人离开了亲人,*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家。

  所以说:(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是(佳节)。

  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心怕过节)

  e。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的。

  口头练*: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f。今天是重阳节了,有谁知道重阳节的*俗?(师生共同介绍*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可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并且认识茱萸)

  长安的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

  (师配乐启发,生闭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兴高采烈地忙着过节了。有的约了一行人一边比赛着登山,一边采着菊花;有的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高声谈笑着什么;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吃着丰盛的晚餐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g。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说出来。

  是啊,在家乡,亲人团圆是多么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么快乐,可此时的王维呢?

  h。展开对比图: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独自遥望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独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事,王维却只能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

  i。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

  王维虽然人在哪里(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哪里(家乡),让我们跟着王维的心看到家乡的兄弟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3)

  导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读诗句。

  b。边读边想象一下:王维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吗?(不是。是少一个人啊)

  c。师:我的亲人朋友们,思念可以穿越很远的距离。把你们的思念说出来吧,我一定会感受得到的。

  d。(音乐《远方的书信》)师生体验亲人朋友跟王维说话。

  e。师:王维思念着家人,家人也在思念着王维。这就是亲人,这就叫做互相牵挂互相关心。

  f。分组、分男女读诗句。

  三、诵读积累。

  我的亲人们朋友们,我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们,但我的功名还没成就,现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诗,你们从诗中就能读懂我的心啊。

  (同学们,我们都是王维的亲人朋友,来读读他的心声吧。)

  1、感情诵读

  a。师指导朗诵:(重,拖,轻,扬)

  b。自由练*读。

  c。指名读,共同评议。

  d。老师也被王维浓浓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好吗?范读指导。(配乐诵读)

  2、积累背诵

  a。配乐读:同学们,你们有过思念的感觉吗?在什么时候思念谁?

  (生谈体验,说后读全诗。)

  b。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遇到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见面时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王维好不容易见到故人了,他想问的是什么呢?

  1、出示:《杂诗》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注释自学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②来日:来的那一天。

  ③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④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⑤著花:著,开放;著花,开花。

  3、交流自学情况。

  4、诗人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每一人每一事,连家乡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牵挂之中。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齐读《杂诗》。

  6、同学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啊!

  7、最后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今天的这两首诗吧。

  五.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反思

  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我这一节古诗课又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呢?

  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这些都为学*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二、紧扣资源突破重点。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

  通过*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

  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三组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抛砖引玉教给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本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多个知识,理解诗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今后自已去尝试。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到了学*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重难点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用心去感受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在整次课的教与学而言,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结合体验朗读的时候,也许是所在年级的孩子还较小,生活体验不够;也许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在体验读的方面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更加积极去探索,让孩子们的学*更能得心应手,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a。

  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

  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

  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b。

  口头练*:

  诗人离开了亲人,*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家。

  所以说:(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是(佳节)。

  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心怕过节)

  e。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的。

  口头练*: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f。今天是重阳节了,有谁知道重阳节的*俗?(师生共同介绍*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可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并且认识茱萸)

  长安的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

  (师配乐启发,生闭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兴高采烈地忙着过节了。有的约了一行人一边比赛着登山,一边采着菊花;有的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高声谈笑着什么;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吃着丰盛的晚餐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g。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说出来。

  是啊,在家乡,亲人团圆是多么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么快乐,可此时的王维呢?

  h。展开对比图: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独自遥望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独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事,王维却只能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

  i。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

  王维虽然人在哪里(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哪里(家乡),让我们跟着王维的心看到家乡的兄弟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3)

  导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读诗句。

  b。边读边想象一下:王维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吗?(不是。是少一个人啊)

  c。师:我的亲人朋友们,思念可以穿越很远的距离。把你们的思念说出来吧,我一定会感受得到的。

  d。(音乐《远方的书信》)师生体验亲人朋友跟王维说话。

  e。师:王维思念着家人,家人也在思念着王维。这就是亲人,这就叫做互相牵挂互相关心。

  f。分组、分男女读诗句。

  三、诵读积累。

  我的亲人们朋友们,我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们,但我的功名还没成就,现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诗,你们从诗中就能读懂我的心啊。

  (同学们,我们都是王维的亲人朋友,来读读他的心声吧。)

  1、感情诵读

  a。师指导朗诵:(重,拖,轻,扬)

  b。自由练*读。

  c。指名读,共同评议。

  d。老师也被王维浓浓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好吗?范读指导。(配乐诵读)

  2、积累背诵

  a。配乐读:同学们,你们有过思念的感觉吗?在什么时候思念谁?

  (生谈体验,说后读全诗。)

  b。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遇到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见面时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王维好不容易见到故人了,他想问的是什么呢?

  1、出示:《杂诗》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注释自学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②来日:来的那一天。

  ③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④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⑤著花:著,开放;著花,开花。

  3、交流自学情况。

  4、诗人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每一人每一事,连家乡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牵挂之中。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齐读《杂诗》。

  6、同学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啊!

  7、最后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今天的这两首诗吧。

  五.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反思

  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我这一节古诗课又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呢?

  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这些都为学*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二、紧扣资源突破重点。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

  通过*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

  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三组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抛砖引玉教给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本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多个知识,理解诗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今后自已去尝试。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到了学*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重难点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用心去感受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在整次课的教与学而言,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结合体验朗读的时候,也许是所在年级的孩子还较小,生活体验不够;也许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在体验读的方面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更加积极去探索,让孩子们的学*更能得心应手,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a。

  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

  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

  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b。

  口头练*:

  诗人离开了亲人,*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家。

  所以说:(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是(佳节)。

  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心怕过节)

  e。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的。

  口头练*: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f。今天是重阳节了,有谁知道重阳节的*俗?(师生共同介绍*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可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并且认识茱萸)

  长安的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

  (师配乐启发,生闭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兴高采烈地忙着过节了。有的约了一行人一边比赛着登山,一边采着菊花;有的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高声谈笑着什么;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吃着丰盛的晚餐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g。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说出来。

  是啊,在家乡,亲人团圆是多么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么快乐,可此时的王维呢?

  h。展开对比图: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独自遥望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独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事,王维却只能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

  i。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

  王维虽然人在哪里(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哪里(家乡),让我们跟着王维的心看到家乡的兄弟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3)

  导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读诗句。

  b。边读边想象一下:王维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吗?(不是。是少一个人啊)

  c。师:我的亲人朋友们,思念可以穿越很远的距离。把你们的思念说出来吧,我一定会感受得到的。

  d。(音乐《远方的书信》)师生体验亲人朋友跟王维说话。

  e。师:王维思念着家人,家人也在思念着王维。这就是亲人,这就叫做互相牵挂互相关心。

  f。分组、分男女读诗句。

  三、诵读积累。

  我的亲人们朋友们,我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们,但我的功名还没成就,现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诗,你们从诗中就能读懂我的心啊。

  (同学们,我们都是王维的亲人朋友,来读读他的心声吧。)

  1、感情诵读

  a。师指导朗诵:(重,拖,轻,扬)

  b。自由练*读。

  c。指名读,共同评议。

  d。老师也被王维浓浓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好吗?范读指导。(配乐诵读)

  2、积累背诵

  a。配乐读:同学们,你们有过思念的感觉吗?在什么时候思念谁?

  (生谈体验,说后读全诗。)

  b。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遇到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见面时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王维好不容易见到故人了,他想问的是什么呢?

  1、出示:《杂诗》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注释自学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②来日:来的那一天。

  ③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④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⑤著花:著,开放;著花,开花。

  3、交流自学情况。

  4、诗人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每一人每一事,连家乡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牵挂之中。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齐读《杂诗》。

  6、同学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啊!

  7、最后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今天的这两首诗吧。

  五.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反思

  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我这一节古诗课又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呢?

  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这些都为学*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二、紧扣资源突破重点。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

  通过*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

  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三组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抛砖引玉教给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本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多个知识,理解诗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今后自已去尝试。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到了学*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重难点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用心去感受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在整次课的教与学而言,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结合体验朗读的时候,也许是所在年级的孩子还较小,生活体验不够;也许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在体验读的方面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更加积极去探索,让孩子们的学*更能得心应手,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飘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学情分析 :

  学生*时积累了不少的古诗,再加上这首诗是名家名篇,学生耳熟能详,绝大多是学生能够把古诗背诵下来,并且学生通过两年的语文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古诗的能力,能通过预*大概了解古诗的意思。对于诗中蕴含的思乡之情,学生也能略有体会,但是因为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却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的。

  教学目标:

  1、认识“忆、异”等6个生字。会写“深、忆、逢、佳”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学*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重点字词,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教学准备 :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了解诗人王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家乡是出门在外的游子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

  2、学生汇报对王维的了解,教师补充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诗人,多才多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流传至今的诗歌有400余首,人们又称他为“诗佛”。

  3、学生质疑,理解题目中的重点词。(重点理解“忆”、了解重阳节的风俗*惯、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4、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指名说)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齐读诗题,注意语调低沉缓慢。

  二、初通诗句,整体感知

  1、出示带注音诗句,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去音后男生读女生读,读出节奏。

  4、提出生字并归类,小组开火车认读并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在这一课的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左右结构:忆 佳 倍 插

  上下结构:异

  半包围结构:逢 遥 遍

  教师范写三个字: “异”(不要把上部写成“已”,上面要封口)。 “遥”(要注意后写走之部)。“插”(要引导学生写好笔顺的笔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复*前两首古诗,能背诵并默写。

  2。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有语气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难点: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上节课学的两首古诗。

  1.指名背诵《望庐山瀑布》、《山行》,说说诗的意思。

  2。默写两首古诗,纠正错字。

  二、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引入,激发学*兴趣:上节课我们学*的是两首写景古诗,表达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你们听,教师所背诵的.下面这首诗,与前两首有什么不同?

  (师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感情比前两首深沉,是写思念亲人的诗歌)

  2.下面,我们就自己试着学*这首古诗,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自学)

  3.你想向同学们介绍什么?(学生根据诗意,自由介绍诗意或有语气地朗读。)

  (1)作者:王维。唐代著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此诗时年仅17岁。(还可让学生多做些介绍。)

  (2)题目:九九重阳节思念远在山东的兄弟。

  (3)第一句;独自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人。

  导: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独自一人?(板书:孤独、孤单)

  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加倍地思念亲人?(板书:加倍、更加)

  导: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

  (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时更加思念亲人。)

  (4)第二句:今天是重阳节,我想到了远在家乡的兄弟们登高插茱萸时少了我,一定很难过的。

  (5)有语气地朗读。配乐朗读。

  4.配乐背古诗。

  5.十七岁的王维为什么远离家乡?过重阳节时,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想象,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学生思考后交流。推优给全班同学讲。(表扬学生的独特想象。)

  三、阅读推荐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牧的《江南春》、李白的《山中问答》、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朱熹的《观书有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激发和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阐释题意。

  同学们,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一首诗《静夜思》。今天让我们再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1、了解王维吗?谁来说说?指名说。(师根据实际情况补充王维的资料,顺出示幻灯片简介王维。)

  2、了解重阳节的风俗。

  九月九日:是个什么日子?古时候,人们喜欢在重阳节做什么?师介绍重阳节(重阳节的意思、在那天人们所进行的活动以及所代表的意义)

  3、“忆”是什么意思?兄弟呢?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一句话能说出来吗?(重阳节那天作者思念家乡的亲。)

  二、初读古诗。

  1、自己练读古诗,读正确。

  2、抽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

  3、再读古诗。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从哪里看出来?是啊,整首诗里,都含着诗人对故乡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啊!

  [设计意图:熟读古诗,体现读的层次性;在整体把握后经历一次潜心会文的过程,为后面的品味感悟奠定基础。]

  三、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一)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抽读。

  3、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同学们,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②是啊,异乡异地,会是多么的不适应、不*惯啊!把这份感受带到这诗句中。

  ③出示背景材料:

  作者王维,十几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思乡念亲之情。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④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寂寞呢?又从哪个字看出来?

  4.重点体会“独”。

  ①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

  ②口头填空:读到这个“独”字,我就想到: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xxxx;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xxxx。

  ③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感受诗人异乡做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深刻体会“独”字写出了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情形,表达了寂寞的心情。]

  (二)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思考: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2、口头填空: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日里常常xxxx,如今面对良辰佳节,xxxx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日里常常xxxx,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xxxx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菁华6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指导描红“佳”、“倍”。

  3、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大意。

  4、了解文包诗的题材特点,以及大致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正确区分多音字,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时间已经进入12月了,我们很快就要迎接好几个节日的到来,圣诞节、元旦还有春节。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节日如此美好,难怪被人们称为“佳节”呢。(板书:佳节),指导书写“佳”。 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在节日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来读一读?指导正音。

  2、这句话出自——(出示诗)指导朗读

  3、你能读懂这句话吗?(“倍”是什么意思?“逢”是什么意思?)指导感情朗读。

  二、了解文包诗,通过读文,理解诗句意思

  1、你是怎么知道的?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1)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重阳节是一个美好的节日的`?(指名读)

  (2)“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外出的时候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3)“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兴致勃勃欣喜若狂欢天喜地喜笑颜开)

  (4)是呀,这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指名读,齐读。

  2、大街上这么热闹,王维应该开心才对,他为什么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独在异乡为异客

  (1)指名读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2)前两句都能从文章中找到意思,后两句,能不能找到呢?课文哪里说了他们的意思?

  3)发现有没有课文和诗句的关系啊?简单介绍文包诗以及阅读方法

  3、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异乡指的是——?(板书:异)

  (师作简介,将诗题中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加以区分,王维的家乡在蒲州,在华山以东,所以诗题称“忆山东兄弟”。)

  (3)体会:“独”。(板书:独)独仅仅是指独自一人吗?

  你考试得了100分,最想告诉谁?受了委屈呢?作为孩子,我们的喜怒哀乐最想的就是和爸爸妈妈分享,王维离开家时,也才15岁,还是个孩子呢,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在异地求学,两年没有见到亲人了,他是多么的——孤独啊!谁再来读一读诗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在异乡做客。(指导读)

  (再出示第二段)体会:”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的“又”。 别人欢欢喜喜,而此时的王维独自一人身在他乡,他当然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板书:倍)

  4、他会想些什么呢?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指名读句谈体会

  (2)同学们,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感受王维和兄弟登高的喜悦吧。齐读。

  (3)他“思亲”思的仅仅是兄弟吗?也许,他还会思念——

  他思念的其实是他所有的亲人,和他的家乡啊!

  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的。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品出了什么?

  (2)看,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独”、“忆”。

  2、学生描红。

  板书: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佳节 倍 思亲

  异 独

  教后反思:

  本课是一篇“文包诗”,而且是学生初次接触到“文包诗”这种体裁的课文,课文中生字比较简单,学生也已经有了预*的*惯。所以我在本课设计时,尝试使用随文识字的方法,生字教学以检查为主,留出时间让学生通过老师帮一帮、扶一扶,明白“文包诗”的体裁特点,以及阅读方法,这样以后遇到“文包诗”体裁文章时,学生就掌握来了一定的学*方法。愿望是美好的,不过由于推翻了已经定稿的教案,时间紧迫下,新的教案思考并不完善,在实施时,出现了一些问题。

  1、随文识字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有些段落的生字忘记了强调。

  2、作为了解“文包诗”体裁特点的一种手段,对诗句的理解应该点到为止,我挖掘过深,一方面失去了本意,二来也使得耗时过长,使得后面的写字任务没有了时间完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a.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b.口头练*:

  诗人离开了亲人,*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家。

  所以说:(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c.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是(佳节)。

  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心……怕过节)

  e.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的。

  口头练*: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f.今天是重阳节了,有谁知道重阳节的*俗?(师生共同介绍*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可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并且认识茱萸)

  长安的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

  (师配乐启发,生闭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兴高采烈地忙着过节了。有的约了一行人一边比赛着登山,一边采着菊花;有的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高声谈笑着什么;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吃着丰盛的晚餐……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g.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说出来。

  是啊,在家乡,亲人团圆是多么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么快乐,可此时的王维呢?

  h.展开对比图: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独自遥望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独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事,王维却只能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

  i.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

  王维虽然人在哪里(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哪里(家乡),让我们跟着王维的心看到家乡的兄弟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3)导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读诗句。

  b.边读边想象一下:王维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吗?(不是。是少一个人啊)

  c.师:我的亲人朋友们,思念可以穿越很远的距离。把你们的思念说出来吧,我一定会感受得到的。

  d.(音乐《远方的书信》)师生体验亲人朋友跟王维说话。

  e.师:王维思念着家人,家人也在思念着王维。这就是亲人,这就叫做互相牵挂互相关心。

  f.分组、分男女读诗句。

  三、诵读积累。

  我的亲人们朋友们,我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们,但我的功名还没成就,现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诗,你们从诗中就能读懂我的心啊。

  (同学们,我们都是王维的亲人朋友,来读读他的心声吧。)

  1、感情诵读

  a.师指导朗诵:(重,拖,轻,扬)

  b.自由练*读。

  c.指名读,共同评议。

  d.老师也被王维浓浓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好吗?范读指导。(配乐诵读)

  2、积累背诵

  a.配乐读:同学们,你们有过思念的感觉吗?在什么时候思念谁?

  (生谈体验,说后读全诗。)

  b.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遇到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见面时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王维好不容易见到故人了,他想问的是什么呢?

  1、出示:《杂诗》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注释自学

  杂诗(唐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②来日:来的那一天。

  ③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④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⑤著花:著,开放;著花,开花。

  3、交流自学情况。

  4、诗人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每一人每一事,连家乡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牵挂之中。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齐读《杂诗》。

  6、同学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啊!

  7、最后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今天的这两首诗吧。

  五.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反思

  罗田县实验小学

  周浪芹

  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我这一节古诗课又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呢?

  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这些都为学*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二、紧扣资源突破重点。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

  通过*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

  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三组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抛砖引玉教给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本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多个知识,理解诗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今后自已去尝试。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到了学*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重难点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用心去感受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在整次课的教与学而言,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结合体验朗读的时候,也许是所在年级的孩子还较小,生活体验不够;也许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在体验读的方面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更加积极去探索,让孩子们的学*更能得心应手,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a.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b.口头练*:

  诗人离开了亲人,*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家。

  所以说:(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c.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是(佳节)。

  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心……怕过节)

  e.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的。

  口头练*: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f.今天是重阳节了,有谁知道重阳节的*俗?(师生共同介绍*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可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并且认识茱萸)

  长安的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

  (师配乐启发,生闭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兴高采烈地忙着过节了。有的约了一行人一边比赛着登山,一边采着菊花;有的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高声谈笑着什么;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吃着丰盛的晚餐……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g.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说出来。

  是啊,在家乡,亲人团圆是多么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么快乐,可此时的王维呢?

  h.展开对比图: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独自遥望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独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事,王维却只能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

  i.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

  王维虽然人在哪里(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哪里(家乡),让我们跟着王维的心看到家乡的兄弟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3)导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读诗句。

  b.边读边想象一下:王维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吗?(不是。是少一个人啊)

  c.师:我的亲人朋友们,思念可以穿越很远的距离。把你们的思念说出来吧,我一定会感受得到的。

  d.(音乐《远方的书信》)师生体验亲人朋友跟王维说话。

  e.师:王维思念着家人,家人也在思念着王维。这就是亲人,这就叫做互相牵挂互相关心。

  f.分组、分男女读诗句。

  三、诵读积累。

  我的亲人们朋友们,我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们,但我的功名还没成就,现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诗,你们从诗中就能读懂我的心啊。

  (同学们,我们都是王维的亲人朋友,来读读他的心声吧。)

  1、感情诵读

  a.师指导朗诵:(重,拖,轻,扬)

  b.自由练*读。

  c.指名读,共同评议。

  d.老师也被王维浓浓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好吗?范读指导。(配乐诵读)

  2、积累背诵

  a.配乐读:同学们,你们有过思念的感觉吗?在什么时候思念谁?

  (生谈体验,说后读全诗。)

  b.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遇到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见面时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王维好不容易见到故人了,他想问的是什么呢?

  1、出示:《杂诗》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注释自学

  杂诗(唐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②来日:来的那一天。

  ③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④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⑤著花:著,开放;著花,开花。

  3、交流自学情况。

  4、诗人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每一人每一事,连家乡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牵挂之中。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齐读《杂诗》。

  6、同学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啊!

  7、最后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今天的这两首诗吧。

  五.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反思

  罗田县实验小学

  周浪芹

  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我这一节古诗课又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呢?

  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这些都为学*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二、紧扣资源突破重点。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

  通过*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

  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三组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抛砖引玉教给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本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多个知识,理解诗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今后自已去尝试。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到了学*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重难点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用心去感受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在整次课的教与学而言,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结合体验朗读的时候,也许是所在年级的孩子还较小,生活体验不够;也许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在体验读的方面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更加积极去探索,让孩子们的学*更能得心应手,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4

  教学目的:

  1.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学*《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5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

  2. 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 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或课件)、录音磁带。

  教材简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写的。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的兄弟。

  全诗抓住重阳节登高这一*俗,抒发了思念亲人的感情,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常常被人们引用,以表达思亲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了解诗意,背诵古诗。

  建议本课用1课时完成。

  *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这里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异客”,指陌生的客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孤独一人在外地。

  *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加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重阳节。这句诗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弟弟,诗中指在家乡的哥哥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外出登高。这句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防灾避疫;“遍”,全都。这句的意思是:兄弟们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 古诗教学以学生诵读为主。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多读。

  可以参考以下节奏朗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课后第1、2题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 课后第3题:要弄清字、词的意思,再正确选择。

  * 课后的选做题教师应先了解学过的有关诗句,以作提示。

  教学设计参考

  一、揭示课题

  1. 谈话:今天我们学*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

  2.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 解题。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

  1. 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诗句通顺连贯。

  2. 检查学生自读诗歌情况。

  3. 学生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诗的大意。

  三、自读自悟,体会意境

  1. 再读诗歌,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 全班交流。

  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你读过哪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

  (杨蔚、李金瑶)

  参考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题材、风格多样化,特别是田园山水诗,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6

  活动目标

  1.欣赏并理解古诗,能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

  2.理解古诗中“异乡”、“异客、“忆”、“遍插”、“遥知”、“茱萸”、等字词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诗的完整诗意。

  3.感受古诗中诗人表达的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熟读、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活动准备

  1.让幼儿预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了解一些节日民俗。

  2.相关诗句字卡

  3.自制课件

  活动过程

  一、听老师故事、引出古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提问:九月九日这一天,诗人在干什么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二、完整欣赏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理解古诗诗意。

  1.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提问:古诗里说了些什么?

  2.古诗和刚才的故事讲的是同样的.事,你觉得它们有什么不同?

  三、欣赏古诗,理解故事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提问:

  1.在这首古诗里你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2.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师生完整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四、迁移情感,体验诗人的思乡之情。

  1.提问: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特别的思念家乡的亲人,写下了这首有名的古诗,如果你一个人离开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会想些什么呢?

  2.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喜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用讲故事的形式间接地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我知道图片是最为直接能吸引幼儿的视线的,故事也是幼儿最为喜欢、最容易理解的,把两者有机结合能激发幼儿的学*兴趣。让孩子们学得特别的快,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理解古诗的内容,更加的直观形象。孩子对于重阳节都十分的陌生,虽然能够出示茱萸、重阳糕等相关图片,但是这两种物品对于幼儿来说是很少见到的,教师只是一笔带过,老师应该适时的加以引导或者通过知识经验准备来引导幼儿认识。

  小百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菁华5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字,会写3个字,重点指导书写“异”字,上下结构,上边的部分是巳不是已和己。正确读写“茱萸、佳节”词语。注意“异”字与“导”字区别。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抒**感,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那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课件展示))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九月九日(课件出示))

  是啊,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头像)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展示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对,它就是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打开课本。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指名读,正音。

  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4.我们刚刚说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那么它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俗?(课件出示:说起重阳节,它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阴历九月九日,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课件出示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据说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可以避邪、消灾。)像在端午节这天,大人们都要在自家的大门口插上一种避邪、消灾的植物一样。见过吗?

  【设计意图:重阳节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陌生,但是通过课件提示这个环节,学生们就很容易了解重阳节的*俗文化。】

  5.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想想,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想念、思念…)

  简述“山东”的意思。(山东: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6.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同学们又知道多少,谁来说说?(课件出示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7.老师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课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8.现在我们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知道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那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9.恩,真不错!现在我们来欣赏朗读。课件出示

  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诗,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学生交流。(师板书课件出示:倍思亲)。

  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课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字义,自己试着说说它的意思。(课件出示: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整句诗意: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两个“异”字,更突出了诗人的“独”。想想实际生活中,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他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亲人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指名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句的理解,说出自己离开爸爸妈妈一段时间后的思念亲人的情感,使学生更能体会诗人的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四、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2.学生交流。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3.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五、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六、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静夜思》。

  七、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八、课外作业

  请采访一下你的家人或亲友,他们外出学*、务工的时候,过节是否思念故乡和亲人,请亲身体会一下“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及创作背景。

  2 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 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附: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读课题两遍。师范读。(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生齐读全诗。

  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些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解题。

  解题: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放幻灯片1、2)(学生思考讨论)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忆:想念,思念。

  3.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幻灯片3)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五、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考: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课后题解:P118

  注意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倍:格外;加倍、更加。

  (我单独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练*:

  1.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你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会对身处外地的王维哥哥说些什么话,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

  六、总结。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4

  教学目标

  1. 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 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和亲人朋友分别的经历?分别时心情怎样?

  2、是啊,分别是伤感的,可是伟大诗人王维为了去京城学*,考取功名,17岁就离开了家乡,告别了亲人。他在京城非常思念自己的亲人,于是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名诗。

  3、齐读课题。

  二、理解题意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或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来说。

  (1)理解“九月九日”

  (2)理解“忆”

  (3)理解“山东”

  2、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过渡:是啊,作者在重阳节这天非常想念自己的亲人,那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感受王维的思念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课文录音,可以闭上眼睛去感受。

  2、这首诗感情真切,是抒发思乡之情的千古名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学*全诗。听清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并能给生字找个朋友。

  (2)想一想,从哪些诗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思念之情。

  3、交流

  (1)出示生字(指名带读、齐读)

  (2)指名给生字找朋友。齐读

  (3)生字躲在了诗句中,你们还会读吗?齐读古诗。

  四、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你觉得哪句诗可以体会到作者深切的思念之情?指多名学生读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大家都说这句可以看出王维的思乡之情,请你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同桌讨论一下。

  (2)指名说。

  (3) 这里的佳节指的是——-那么,同学们,除了重阳节可以称为佳节,还有哪些节日可以称为佳节呢?那不是佳节的时候,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吗?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倍”是什么意思?

  (4)是啊,每当遇到美好节日的时候,诗人就更加思念亲人,可见诗人*时也————,

  (5) 谁能把这种浓厚的思念之情用朗读表现出来呢?

  (6) 诗人为什么会*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句意让学生说。)

  (7)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怎么不思念自己的亲人呢?(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过渡:(填空:因为诗人—— ,所以诗人*时—— 每逢佳节就—— :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什么)。)

  2、教学三、四行

  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 同桌讨论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2) 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 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 点拨: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 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 练*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延伸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了,你准备以怎样的方式和你们的亲人联系,表达你们的思念之情?

  有的说打电话,有的说写信,有的说寄贺卡……

  教师肯定了学生提出的方式,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亲人联系,并且在交谈时巧妙地用上“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

  生:(打电话)您好!外婆,重阳节到了,我很想念您。您的身体好吗?外婆,今天我们学了一首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有一句写得特别好,我把它送给您,“每逢佳节倍思亲”,愿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生:(扮外婆)好外甥,谢谢你的祝福,“每逢佳节倍思亲!”说得好。外婆也想念你啊,等放假了外婆来接你啊!祝你学*进步啊!再见!(掌声热烈)

  生:(写信)妈妈,您好!您去外地学*已经一个月了

  今天是重阳节,看到别人家都欢天喜地过节,我特别想念您!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妈妈,希望您早些回家!也祝您学*进步!

  师:(深情地说)大家谈得真好。让我们把这句诗送给所有在外地工作的亲人——

  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5

  活动名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语言)

  活动目标:1.理解古诗所描述的内容及诗句。

  2.理解古诗中“异乡”、“异客”“忆”、“遍插”、“遥知”、“茱萸”、等字词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诗的完整诗意。

  3.感受古诗中诗人表达的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活动准备:1.幼儿用书、音乐、DVD、茱萸图片。

  2.幼儿预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了解一些节日民俗。

  活动过程 个性化的修改

  一、欣赏故事、引出古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提问:九月九日这一天,诗人在干什么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二、完整欣赏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理解古诗诗意。

  1.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提问:

  古诗里说了些什么?

  古诗和刚才的故事讲的是同样的事,你觉得它们有什么不同?

  2.小结:同样是讲一件事,刚才故事讲了好多,古诗只用了四句就讲完了。(明白古诗是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寓意的。)

  3.欣赏古诗,理解故事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提问:

  ①在这首古诗里你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引导幼儿结合对故事的记忆,来理解古诗的字、词,感受古诗整体的意境。)

  ②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引导幼儿根据个人理解简单概括诗意。)

  4.师生完整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三、迁移情感,体验诗人的思乡之情。

  提问:

  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特别的思念家乡的亲人,写下了这首有名的古诗,如果你一个人离开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会想些什么呢?

  活动反思: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