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重要的古诗句赏析 (菁华3篇)

首页 / 赏析 / | 赏析,古诗,初中

初中重要的古诗句赏析1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故国沦亡,唯有山河依旧, 春光寂寞,荒城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见花难禁涕泪。 怅恨别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烽火,早有阳春三月。 一信万金,家中音讯难得。 愁绪缠绕,白发愈搔愈短。 头发稀少,几乎不能插簪

  赏析: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思家之情。

  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移情于物,拟人,花感时也溅泪,鸟伤别亦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思家之情。

  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现对家人的思念。

  ③“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细节描写。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思家之情。

初中重要的古诗句赏析2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喝着一杯杯美酒,听着一首首歌词翻新的曲子。 又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 天边西下的夕阳啊,你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 美丽的花儿总要凋落,这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就像旧时的相识。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地走来走去。

  赏析:写了作者对好景不长的惋惜,青春易逝的感伤。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即景抒情,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挡,但在消逝的同时仍有美好的事物的再现,只是已不是原来的事物,原因就是似曾相识了。写了作者对好景不长的惋惜,青春易逝的感伤。被称为天下奇偶。

初中重要的古诗句赏析3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

  译文:秦淮河上的秋水荡漾,暮霭象轻纱般的舒卷飞翔。 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烟雾,*金沙随夜色沉入溶溶的月光。 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静静眺望,对岸酒家的灯火一片辉煌。 歌女如春,“游客”颠狂,《后庭花》的歌声弥漫江上,可有谁想到了国破家亡?

  赏析:情景交融,表面上写歌女,其实对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统治阶级的批判。

  ①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酒家。写了朦胧冷清的月色夜景

  ②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议论,情景交融,表面上写歌女,其实对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统治阶级的批判。


初中重要的古诗句赏析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初中重要的古诗句赏析 (菁华3篇)(扩展1)

——初中重要的古诗句赏析 (菁华3篇)

初中重要的古诗句赏析1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耸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雄伟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灿烂的银河,好像出自大海里。(用了互文的手法)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赏析: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互文的手法,虚景,诗人借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最能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初中重要的古诗句赏析2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喝着一杯杯美酒,听着一首首歌词翻新的曲子。 又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 天边西下的夕阳啊,你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 美丽的花儿总要凋落,这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就像旧时的相识。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地走来走去。

  赏析:写了作者对好景不长的惋惜,青春易逝的感伤。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即景抒情,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挡,但在消逝的同时仍有美好的事物的再现,只是已不是原来的事物,原因就是似曾相识了。写了作者对好景不长的惋惜,青春易逝的感伤。被称为天下奇偶。

初中重要的古诗句赏析3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

  译文:秦淮河上的秋水荡漾,暮霭象轻纱般的舒卷飞翔。 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烟雾,*金沙随夜色沉入溶溶的月光。 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静静眺望,对岸酒家的灯火一片辉煌。 歌女如春,“游客”颠狂,《后庭花》的歌声弥漫江上,可有谁想到了国破家亡?

  赏析:情景交融,表面上写歌女,其实对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统治阶级的批判。

  ①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酒家。写了朦胧冷清的月色夜景

  ②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议论,情景交融,表面上写歌女,其实对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统治阶级的批判。


初中重要的古诗句赏析 (菁华3篇)(扩展2)

——中秋节的诗句古诗赏析 (菁华3篇)

中秋节的诗句古诗赏析1

  《同乐天中秋夜洛河玩月二首》——裴夷直

  清洛半秋悬璧月,彩船当夕泛银河。

  苍龙颔底珠皆没,白帝心边镜乍磨。

  海上几时霜雪积,人间此夜管弦多。

  须知天地为炉意,尽取黄金铸作波。

  不热不寒三五夕,晴川明月正相临。

  千珠竞没苍龙颔,一镜高悬白帝心。

  几处凄凉缘地远,有时惆怅值云阴。

  如何清洛如清昼,共见初升又见沈。

中秋节的诗句古诗赏析2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赏析

  玩月思友,由月忆人。感慨清光依旧、人生聚散无常。诗的开头点出“南斋”;二句点“明月”;三、四句触发主题,写玩月;五、六句由玩月而生发,写流光如逝,世事多变;七、八句转写忆故友;最后写故人的文章道德,恰如兰杜,芳香四溢,闻名遐迩。全诗笔不离月,景不离情,情景交融,景情相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水调歌头》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中秋怀人本是透露着落寞情思,更何况一生波折的苏轼,独自品味着中秋月夜,但是,参悟自然之理的他,却出语峭拔,正如“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人也有悲欢离合,唯希望能够千里共对一轮明月,来传递这悠悠思念,经历了官场起伏的苏轼,以出世之思入世,他对人生的态度,也格外显出一种释然的理性。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历代评价:

  胡仔《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馀词俱废。

  清程洪、先著《词洁》:此词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

  刘熙载《艺概》卷四:词以不犯本位为高。东坡满庭芳:“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语诚慷慨,究不若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尤觉空灵蕴藉。

  郑文焯评《东坡乐府》:发端从太白仙心脱化,顿成奇逸之笔。湘绮王闿运诵此词,以为此“全”字韵,可当“三语掾”,自来未经人道。

中秋节的诗句古诗赏析3

  《满江红.中秋寄远》

  南宋.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赏析:词的.上片就中秋月这一面来写,主要展现词人的飞扬意兴。起韵即激情喷涌,以一“快”字为催促,表达要上西楼赏月的酣畅兴致。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在情感节奏上,此韵一扬一抑,起伏有致。接韵借用前人故事,写词人由西楼待月而请美人吹笛唤月,这就为中秋月的出场蓄足了势。三韵正面赋写中秋月的无垠光华,写得气势酣畅。在这里,词人采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则月色的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可感。又采用了一个玉斧修月的神话,把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也形容了出来。

  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由此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沉的叹息。词人叹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像天上的明月总是圆时少、缺时多一样。这一叹息,是承接着苏轼《水调派头·明月几时有》而来,其中不能不含有苏拭词中对于“月圆人不圆”的恨意,但词人此句意思显然又有所变化,词人主要是借月亮的不得长圆,叹息人事不得圆满特别是情人之间不得遂愿长聚的遗憾。

  如果月亮总是圆,人间也便没有离别的痛苦,那么所有过往经历的离恨便都成了欢乐,诗人是如此深刻地体味着别离之情,那过往的离恨深入骨髓,让他的情思激越,如果苏东坡是明自然之理,而试图以此来劝慰自己化解离恨,那么辛弃疾则满满地都是对自然之理的控诉,为什么月要有阴晴圆缺,为什么人要有悲欢离合。

  辛词之中,不乏要眇宜修之意象,但却在柔媚之中带着英雄的卓荦情怀,这种明显带着英雄矢志之悲的寄远之作,又怎么可能是思念一个邂逅的舞女的作品。

  更多资讯请关注,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敬请期待!


初中重要的古诗句赏析 (菁华3篇)(扩展3)

——几首古诗原文及赏析 (菁华3篇)

几首古诗原文及赏析1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前言】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何时你我重新聚首, 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鉴赏】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或写给友人)。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几首古诗原文及赏析2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 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

  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赏析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范仲淹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少有大志,刻苦自励。在宋仁宗时,他主持了“庆历新政”,终因旧势力的阻挠,新政失败,遭贬外调,但他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因而那澎湃的激流、轰鸣的巨涛,强烈冲击着他的心,故以如椽大笔诉渔民疾苦。

  范仲淹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见风浪中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从而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作者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几首古诗原文及赏析3

  (唐)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注释】

  1、蓟: jì ,古州名.唐开元十八年置。治所在渔阳(今天津市蓟县).

  2、萧瑟: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秋风萧瑟。——《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

  3、稀:少,不多.相见常日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鞍马稀。——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死者尚稀。——清· 方苞《狱中杂记》自想此梦稀奇,心下疑惑。——《二刻拍案惊奇》

  4、菊酒:即菊花酒。 唐 权德舆 《过张监阁老宅对酒奉酬见赠》诗:“秋风倾菊酒,霽景下 蓬山 。” 唐 权德舆 《嘉兴九日寄丹阳亲故》诗:“草露荷衣冷,山风菊酒香。”参见“ 菊花酒 ”。

  5、断蓬:犹飞蓬。比喻漂泊无定。 唐 王之涣 《九日送别》诗:“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宋 柳永《双声子》词:“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 明 刘基 《题陆放翁<湖上诗>后》诗:“细看墨蹟成怀,叹息他乡类断蓬。”

  【赏析】

  秋风萧瑟的蓟北,相熟的朋友本来就少,又有谁能登高送我回归故乡呢?今日相会我们便一起饮尽杯中的菊花酒,也许明日你我就像这就随风漂泊无定的断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

  公元725年前后,王之涣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唐朝*在蓟北置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市蓟县),蓟置州不久,王之涣游历此地,意外和老朋友上官致情相逢,时上官致情携弟子隐居此地.两人相见,唏叹世事.第二日,王之涣辞友还乡,上官致情也将携弟子远行,这首诗便是在这时写下的.(具体细节,将在拙作 《神剑啸荒录》录记)。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秋风蓟北,草木调零,于此迂僻之地,自然不会有什么朋友。所以诗人才说故人稀.岂但是故人稀,可能就诗中这一位朋友吧!异地相逢,本就是意外,但明日又要各赴他乡了,都要走,那谁送谁呢?所谓且送归,可说成同送归吧!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菊花酒本为亲人朋友相逢时所吃的酒,的确,今天是相逢了,那就一起饮这酒吧,明天我们就要像这随风漂泊无定的断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王之涣和上官致情当时皆因一些情由而都算做是失意之人.失意人和失意人同饮本是相逢时才吃的酒,酒后的第二天却又要天各一方了.从意外相逢到同饮菊花酒再到明日分别,两人心里都各自压着一层霜,这层霜不是几杯菊花酒便化解得开的.那么,又是什么才能化得开呢?


初中重要的古诗句赏析 (菁华3篇)(扩展4)

——《春暮》古诗赏析 (菁华3篇)

《春暮》古诗赏析1

  原文:

  蝶恋花·春暮

  遥夜亭皋闲信步。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

  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

  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寸相思千万绪。

  人间没个安排处。

  译文:

  夜间在亭台上踱着步子,不知道为何清明刚过,便已经感觉到了春天逝去的气息。夜里飘来零零落落的几点雨滴,月亮在云朵的环绕下,散发着朦胧的光泽。

  桃花、杏花在暗夜的空气中散发着幽香,不知道在园内荡着秋千,轻声说笑的女子是谁?对她千万般思念,在辽阔的天地里,竟无一处可以安排“我”的相思愁绪。

  注释:

  ①蝶恋花,词牌名,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此词于《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类编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诗余醉》等本中均有题作“春暮”。

  ②遥夜:长夜。亭皋:水边的*地。《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亭皋千里,靡不被筑。”闲:吴本《二主词》误作“闭”。信:吴讷本、吕远本、侯文灿本《南唐二主词》作“倒”。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云:“倒步不可解,必信步之误。”刘继增《南唐二主词笺》云:“旧钞本作信。”

  ③风约住:下了几点雨又停住,就象雨被风管束住似的。

  ④杏:《尊前集》、《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类编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词统》作“杏”。《欧阳文忠*体乐府》注:“一作杏。”依依:《欧阳文忠公*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篇》、《乐府雅词》、《花庵词选》、《类编草堂诗余》、《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毛订《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词统》均作“依稀”。《欧阳文忠*体乐府》罗泌校语云:“一作无言。”暗度:不知不觉中过去。春暗度:《尊前集》作“风暗度”。《欧阳文忠*体乐府》、《花庵词选》、《醉翁琴趣外篇》、《乐府雅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类编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代诗余》、《全唐诗》作“香暗度”。

  ⑤谁:《乐府雅词》作“谁”。《欧阳文忠公*体乐府》罗泌校语云:“谁,一作人。”在:《欧阳文忠公*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篇》、《乐府雅词》作“上”。《欧阳文忠公*体乐府》注:“一作在。”

  ⑥一寸:指心,喻其小。绪:连绵不断的情丝。“千万绪”有千丝万缕的.意思。

  ⑦安排:安置,安放。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词,写的是作者在夜间出外散步时的所见所闻和引起的一系列感慨。

  词的开头就点明了散步的时间和地点:水边*地,刚过清明的暮春之际。作者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为春光将逝而感伤,因而在夜间不愿就寝,索性出门跑到水边空旷之地独自徘徊。“数点”两句是他的耳闻目见:刚刚听到几点雨声,却被吹来的春风拦住而听不见了。“约”字炼得极为出色。天上的月亮因积有云层而艨胧不明,一个“淡”字用得形象而生动。“云来去”三字不但形象鲜明,而且把约住雨声的风的作用也表露出来了。这两句,上句是耳闻,下句则是目见,行笔错落有致。

  下片起句却是从嗅觉得来。刚过清明,正是桃花杏花盛开之际,值此月夜,轻风送来花香,沁人心脾。由于是朦胧月色,红的桃花白的杏花自然看不分明,只是“依稀”可见,而花香也只能感觉是暗中送到。作者在这里用的是白描手法,却极真实。下面“秋千”两句,曾影响了以后的苏东坡。苏轼也用《蝶恋花》调,其下片就从李词脱胎而来。苏词云:“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唐宋年间流行秋千游戏,富贵人家多设置秋千取乐。此时作者闲步水边,风声、月色、花香触动情怀、引起遐想之际,忽然听到*处有妇女在打秋千,传来一阵阵轻声笑语。作秋千戏者说些什么话虽听不真切,但不断飘来的莺鸣燕啭,对他来说却是一番刺激。从结尾两句,可知作者因意中人不在身边,以致经常使他魂牵梦萦。今夜出来漫步,也可能出于排遣对意中人的相思之苦。“一寸”指心之所在。,一颗心总是思念对方,牵动情怀千头万绪,因而感到人间虽然广阔无边能容纳万物,可是竟没有一个可以安排自己的愁绪的地方。一副彷徨无告之态可掬。作者其所以因春暮而感伤,月夜出来在水边踯躅,从词的终拍两句可以找到答案。

  这首词是典型的婉约词,是当时词风影响下的产物。虽无积极意义,但写景鲜明。写情真切,以景人情,情景交融,极其自然。而词中不用典故,语言浅*,读起来委婉动人。所以,此词在艺术表现上有它的特色。

《春暮》古诗赏析2

  【关键词】

  诗词名句,写景,暮春,植物花卉,杨花,柳絮

  【名句】

  东风尽把杨花剪,吹作满城轻雪飞。

  【出处】

  宋 无名氏《春暮》

  蜂蝶如知春已归,雨余莺亦缕金衣。

  东风尽把杨花剪,吹作满城轻雪飞。

  【译注】

  春风把杨花尽皆剪下,吹的它像轻飘飘的雪花一样满城翻飞。

  【说明】

  此诗写暮春之景,无衰飒残败之气,充满情趣。最后两句“东风尽把杨花剪,吹作满城轻雪飞”写得十分精妙,运用比拟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春风和杨花的赞美。

  【赏析】

  唐贺知章《咏柳》一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二月和煦的春风比作一把剪刀,裁出了这细长青翠的柳叶,手法高超,不落窠臼,由衷地赞叹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首无名氏的《暮春》很明显是受到了《咏柳》的影响,深得其精髓。贺知章说春风像把精巧的剪刀,裁出了柳叶,而无名氏的《暮春》却说,春风是一把锋利的剪刀,竟然把杨花全都剪了下来,同属比拟,一个是裁,一个是剪,一个说柳叶,一个说杨花,都是对春风的赞美,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吹作满城轻雪飞”,春风把杨花全都剪了下来,这还不算,还要把它们尽数吹起,杨花满城飘洒,像下起了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无名氏的《暮春》比贺知章的《咏柳》更妙的是,春风不仅有造物者之巧,更有一颗情趣之心,不仅把春风比作剪刀,还要把杨花比作雪花。更多有关柳絮(柳树)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

  此诗借杨花歌咏春风,同时又借春风歌咏杨花。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把杨花比作雪花,说她是美的表现者,赞叹她装点了春天。诗中洋溢着诗人对春天的欣喜之情,比拟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春暮》古诗赏析3

  原文:

  几许伤春春复暮。杨柳清阴,偏碍游丝度。天际小山桃叶步。白头花满湔裙处。

  竟日微吟长短句。帘影灯昏,心寄胡琴语。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怀人之作。上片写暮春之景。伤春偏逢春暮,浓密的柳荫,已阻碍了游丝的飞度,游丝这里喻指相思心绪。桃花渡口、开满白蓣花的水边,那正是两人分手的地方。下片抒写相思之情。终日枯坐,难觅佳句,缭乱胡琴,夹杂风雨,长夜不成眠,惟有淡月相伴。

  开篇词人即点明时令及自己的心情,为全词奠定了忧伤的感情基调。暮春时节是多愁之人最难度过的时段之一,正是“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伤心人对伤心景,难免更增几分烦恼。于是见杨柳柔条上缠绕着的几缕游丝,也会生出几许嗔怪,全忘了柳阴清凉的好处。“偏”字把词人如游丝般浮动的烦恼意绪巧妙地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是传神之笔。

  “天际”二句,抒发了词人对恋人的思念。这两句写天边的小山触发了词人的情思,同想起与恋人间发生的故事。满怀着王献之对待爱妾桃叶般的深情,望着眼前铺满水面的白藏花,他的脑海中呈现出昔时上巳之日恋人水边湔裙的美好情景。那时的大好春光和愉悦的心情是植根于词人心中的珍贵回忆,其情其景与下阌词人感伤春暮的情绪形成了鲜明对比。

  上片眼前之景与旧日之事的巧妙融合,把词人多情善感的心绪及对恋人无处不在的思念细腻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桃叶步”典故的运用尤佳,今古相融、虚实相生中,巧妙而又含蓄。

  下片“竞日”三句,词人把春日的感伤、相思的煎熬都寄托在了忧伤的小词和凄苦的胡琴声中。“竞日微吟”道出了愁情的悠远绵长。而当夜幕降临,伴着昏暗的孤灯和偶随风动的帘影,词人的心事逐渐凝重,胡琴如怨如慕的呜咽与敲窗的暮雨正是他心中愁思无言的诉说。至此,全词的感情达到高潮,最为动人。末二句感情色彩由浓变淡。当清风送走凄雨,流云掩映淡月,作者的愁情也随着景物的变化呈现出月华般的朦胧与苍茫。结尾二句,语虽淡而饶富情味,让人陷入一片清愁之中。

  此词写景、叙事,把由日及夜所见之景、所做之事,与旧日之事和伤春之情、相思之苦相结合,跳跃的诗思中蕴涵着清新*淡的韵味和真挚深刻的情感,表达含蓄而见波澜,其寄情之景语尤其值得品读。贺铸词多浓艳之语,多慷慨之词,而这首小词颇显清新淡雅,这正说明作者风格的多样性。


初中重要的古诗句赏析 (菁华3篇)(扩展5)

——中秋节的诗句古诗赏析 (菁华3篇)

中秋节的诗句古诗赏析1

  《中秋维舟君山看月二首》——李群玉

  汗漫铺澄碧,朦胧吐玉盘。雨师清滓秽,川后扫波澜。

  气射繁星灭,光笼八表寒。来从云涨迥,路上碧霄宽。

  熠耀游何处,蟾蜍食渐残。棹翻银浪急,林映白虹攒。

  练彩连河晓,冰晖压树干。夜深高不动,天下仰头看。

中秋节的诗句古诗赏析2

  《中秋夜杭州玩月》——张祜

  万古太**,中秋海上生。鬼愁缘辟照,人爱为高明。

  历历华星远,霏霏薄晕萦。影流江不尽,轮曳谷无声。

  似镜当楼晓,如珠出浦盈。岸沙全借白,山木半含清。

  小槛循环看,长堤蹋阵行。殷勤未归客,烟水夜来情。

中秋节的诗句古诗赏析3

  《满江红.中秋寄远》

  南宋.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赏析:词的.上片就中秋月这一面来写,主要展现词人的飞扬意兴。起韵即激情喷涌,以一“快”字为催促,表达要上西楼赏月的酣畅兴致。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在情感节奏上,此韵一扬一抑,起伏有致。接韵借用前人故事,写词人由西楼待月而请美人吹笛唤月,这就为中秋月的出场蓄足了势。三韵正面赋写中秋月的无垠光华,写得气势酣畅。在这里,词人采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则月色的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可感。又采用了一个玉斧修月的神话,把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也形容了出来。

  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由此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沉的叹息。词人叹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像天上的明月总是圆时少、缺时多一样。这一叹息,是承接着苏轼《水调派头·明月几时有》而来,其中不能不含有苏拭词中对于“月圆人不圆”的恨意,但词人此句意思显然又有所变化,词人主要是借月亮的不得长圆,叹息人事不得圆满特别是情人之间不得遂愿长聚的遗憾。

  如果月亮总是圆,人间也便没有离别的痛苦,那么所有过往经历的离恨便都成了欢乐,诗人是如此深刻地体味着别离之情,那过往的离恨深入骨髓,让他的情思激越,如果苏东坡是明自然之理,而试图以此来劝慰自己化解离恨,那么辛弃疾则满满地都是对自然之理的控诉,为什么月要有阴晴圆缺,为什么人要有悲欢离合。

  辛词之中,不乏要眇宜修之意象,但却在柔媚之中带着英雄的卓荦情怀,这种明显带着英雄矢志之悲的寄远之作,又怎么可能是思念一个邂逅的舞女的作品。

  更多资讯请关注,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敬请期待!


初中重要的古诗句赏析 (菁华3篇)(扩展6)

——几首古诗原文及赏析 (菁华3篇)

几首古诗原文及赏析1

  唐: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

  1、春水:(1).春天的河水。《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 黄武 元年,迁左将军” 裴松之 注引 晋 张勃 《吴录》:“及春水生, 潘璋 等作水城於上流。” 唐 杜甫 《遣意》诗之一:“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元 杨维桢 《雨后云林图》诗:“浮云载山山欲行,桥头雨餘春水生。”(2).喻女子明亮的眼睛。 唐 崔珏 《有赠》诗:“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3).指帝王春季游猎。《金史·舆服志下》:“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鶻捕鹅,杂花卉之饰。”《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朕今岁春水所过州县,其小官多干事,盖朕尝有赏擢,故皆勉力。”

  2、悠悠:飘动的样子. 羌笛悠悠雪满地。——宋· 范仲淹《渔家傲》

  3、畎:quǎn 畎,水小流也。象形。古文从田,川声。篆文从田,犬声。——《说文》

  4、漳河:漳河是现在安阳和邯郸的分界线,卫河支流。位于*河北省、河南省之间。源出晋东南山地,有清漳河与浊漳河两源。清漳河大部流行于太行山区的石灰岩和石英岩区,泥沙较少,水较清。浊漳河流经山西黄土地区,水色浑浊。两源在河北省西南边境的合漳村汇合后称漳河。向东流至馆陶入卫河。长466千米(至南陶),流域面积(至蔡小庄)1.82 万*方千米。1960~1969年在上游林县(今林州市)境内建有红旗渠水利工程。

  5、棹:zhào ◎ 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划船:“或命巾车,或~孤舟”。◎ 船:~夫(船家)。归~。

  6、不胜:受不住,承担不了。胜:承受,经得起. 刑人如恐不胜。——《史记·项羽本纪》 驴不胜怒;蹄之。——唐·柳宗元《三戒》

  【赏析】

  长堤逶迤,水色碧明,东风鼓帆,桃花逐波。这首写于宴*上的七绝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调清丽明快的水彩画。然而,它的主题却是“离愁”。

  春天万象复苏,生机盎然,可是人看到的却是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诗人从首句起就试着撩拨读者联想的心弦,一个“绿”字点明“春水”特色,也暗示了诗人一片惜别深情。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畎音quǎn,田间小沟),诗人扩大视野,寓情于景,以景抒情,仍以春景唤起人们联想。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一望无际的碧野显得非常柔和协调。然而眼前美景却激起诗人的无限忧思,春水犹能跟漳河“一道流”,而诗人却不能与友人同往,感到十分遗憾,想到好景不长,盛筵难再,一缕缕愁思油然而起。由于移情的作用,读者不由自主地和诗人的心绪贴*了。三、四句,诗人一下子从视觉转到听觉和想象上。尽管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还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诗人以“莫听”这样劝慰的口吻,将许多难以言传的情感蕴含于内,情致委婉动人。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至此,通篇没有一个“愁”字,读者却已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充分领略诗人的满腹愁绪了。

  这首匠心独运的小诗含蓄蕴藉。诗人从“看到的”、“听到的”,最终写到“想到的”,不直接由字面诉说离愁,令人读之却自然知其言愁,意境深邃,启迪人思,耐人玩味。

几首古诗原文及赏析2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前言】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何时你我重新聚首, 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鉴赏】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或写给友人)。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几首古诗原文及赏析3

  (唐)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注释】

  1、蓟: jì ,古州名.唐开元十八年置。治所在渔阳(今天津市蓟县).

  2、萧瑟: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秋风萧瑟。——《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

  3、稀:少,不多.相见常日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鞍马稀。——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死者尚稀。——清· 方苞《狱中杂记》自想此梦稀奇,心下疑惑。——《二刻拍案惊奇》

  4、菊酒:即菊花酒。 唐 权德舆 《过张监阁老宅对酒奉酬见赠》诗:“秋风倾菊酒,霽景下 蓬山 。” 唐 权德舆 《嘉兴九日寄丹阳亲故》诗:“草露荷衣冷,山风菊酒香。”参见“ 菊花酒 ”。

  5、断蓬:犹飞蓬。比喻漂泊无定。 唐 王之涣 《九日送别》诗:“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宋 柳永《双声子》词:“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 明 刘基 《题陆放翁<湖上诗>后》诗:“细看墨蹟成怀,叹息他乡类断蓬。”

  【赏析】

  秋风萧瑟的蓟北,相熟的朋友本来就少,又有谁能登高送我回归故乡呢?今日相会我们便一起饮尽杯中的菊花酒,也许明日你我就像这就随风漂泊无定的断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

  公元725年前后,王之涣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唐朝*在蓟北置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市蓟县),蓟置州不久,王之涣游历此地,意外和老朋友上官致情相逢,时上官致情携弟子隐居此地.两人相见,唏叹世事.第二日,王之涣辞友还乡,上官致情也将携弟子远行,这首诗便是在这时写下的.(具体细节,将在拙作 《神剑啸荒录》录记)。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秋风蓟北,草木调零,于此迂僻之地,自然不会有什么朋友。所以诗人才说故人稀.岂但是故人稀,可能就诗中这一位朋友吧!异地相逢,本就是意外,但明日又要各赴他乡了,都要走,那谁送谁呢?所谓且送归,可说成同送归吧!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菊花酒本为亲人朋友相逢时所吃的酒,的确,今天是相逢了,那就一起饮这酒吧,明天我们就要像这随风漂泊无定的断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王之涣和上官致情当时皆因一些情由而都算做是失意之人.失意人和失意人同饮本是相逢时才吃的酒,酒后的第二天却又要天各一方了.从意外相逢到同饮菊花酒再到明日分别,两人心里都各自压着一层霜,这层霜不是几杯菊花酒便化解得开的.那么,又是什么才能化得开呢?


初中重要的古诗句赏析 (菁华3篇)(扩展7)

——励志的古诗句 (菁华3篇)

励志的古诗句1

  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2、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6、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7、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8、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10、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11、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12、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1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4、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1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16、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1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18、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19、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20、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2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2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2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24、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2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2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7、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2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29、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30、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1、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34、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刘向)

  35、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3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37、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38、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励志的古诗句2

  1、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刘昚虚《阙题》

  2、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劝学诗》

  4、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5、寒梅也不禁,何只君瑟缩?读书小窗前,不见青矗矗。——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7、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谢逸《送董元达》

  8、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谢逸《送董元达》

  9、读书三十年,腰间无尺组。——王维《偶然作六首》

  10、关于读书的诗句: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于鹄《题邻居》

  11、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12、怜君白面一书生,读书千卷未成名。——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13、田中读书慕尧舜,坐待四海升*年——高启《练圻老人农隐》

  14、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高适《答侯少府》

  15、寂历弹琴地,幽流读书堂。——刘希夷《蜀城怀古》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7、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18、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陆九渊《读书》)

  1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0、读书贫里乐,搜句静中忙。(唐裴说《句》)

励志的古诗句3

  1、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2、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3、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6、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7、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菩萨蛮·大柏地

  8、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吴承恩《西游记》

  9、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唐·李白《行路难》

  10、大凡物不得其*则鸣。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11、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1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1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1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15、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1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7、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18、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19、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2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1、不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2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23、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乐《六盘山》

  2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2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26、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唐·李白《上李邕》

  27、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28、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

  29、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3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31、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元·高明《琵琶记》

  3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33、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3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35、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宋·陆游

  36、常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元·杨显之

  37、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38、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 ——宋·黄昇《鹧鸪天》

  39、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石灰吟》

  40、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4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4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43、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4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

  45、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46、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47、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48、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4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50、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5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5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初中重要的古诗句赏析 (菁华3篇)(扩展8)

——初中课内古诗词赏析(精选5篇)

  初中课内古诗词赏析 1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背景: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大意:孤山寺北,贾公亭西,西湖的水面刚刚涨起来,朵朵白云好象和湖面连成了一片。几只早早飞出来的黄莺争着飞向朝阳的树枝,刚从南方回来的燕子忙着啄衔软泥,它们要在哪家的屋檐下做窝?缤纷的花朵就要渐次开放,将会迷人眼目;嫩绿的春草还只能盖住马蹄。我最喜欢湖东一带风景,特别是那柳树成荫的白沙的堤,走了一遍又一遍还是逛不够。

  中心思想:全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如“水面初*”;“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把春到西湖的景象写得生意盎然,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重点赏析:

  (1)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写春水初生,略与堤*。“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分别用“争”和“啄”生动的写出了莺争向暖树上去歌唱;新燕衔泥筑巢情景,给人们生机勃勃的感觉,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颈联写花草,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形象的写出了春天的美丽和沉醉于美景的春游的人们的感受。

  (4)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

  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作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增加了想象的空间。

  初中课内古诗词赏析 2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大意: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中心:《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之气。

  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二句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写作手法:

  《赤壁》是杜牧的一首即物兴感的咏史诗。在这首诗中,诗人借物感兴,借赤壁之战的遗物而发怀古幽情:铁戟未销,人事已非,感慨深沉,这种以小见大、抚今忆昔的手法,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处。诗的后两句尤其巧妙,它引用史实,却不拘泥史实,而是替它安上想像翅膀,创造出飞腾的意象来。这两句议论,大胆假设,出语惊人,并从侧面落笔,以假使之辞言周瑜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侥幸成功,来抒发自己空有才情而难逢良机的感慨。

  初中课内古诗词赏析 3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整体把握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赏析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 “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3、“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补充)《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她虽然不能够清楚地说出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真是非常恰当啊。

  初中课内古诗词赏析 4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大意:向东到碣石山来观看沧海虽然已到秋风,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秋风萧瑟中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中心思想: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重点赏析:

  开头交代观海的地点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竦峙的山岛,后二句则是具体写“水何澹澹”,这里写了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气象。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这是实写,同时对下文起了衬托的作用。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这首诗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初中课内古诗词赏析 5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大意:向东到碣石山来观看沧海虽然已到秋风,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秋风萧瑟中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中心思想: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重点赏析:

  开头交代观海的地点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竦峙的山岛,后二句则是具体写“水何澹澹”,这里写了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气象。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这是实写,同时对下文起了衬托的作用。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这首诗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