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历史教案范本5份

首页 / 历史教案 / |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 1

  一、课标要求: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本课的教学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教师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四、教学重点: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典型——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教学难点:自然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和政治制度模式的影响、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利与弊。

  五、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古代希腊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特殊城邦政治景观,探究其与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

  2、在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相关资料时,引导学生剖析、归纳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

  3、通过开展让学生合理想象和自编自导活动,设置历史情景,让学生体会历史的发展过程。

  六、教学过程

  Ⅰ、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四个图片分别代表哪些古代文明,大家来猜想。

  这些文明包括中华文明都是古人留给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其中四个在大河流域起源,被称为大河文明,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印度文明是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是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埃及文明是尼罗河流域。希腊文明呢没有大河,但它有地中海,被地中海环抱,它又吸取了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的一些养分,既综合又有自己的创新,也就有了同样辉煌灿烂的海洋文明——希腊文明。

  一提起古代文明,人们往往想起大型的工程、伟大的建筑等,两千多年前,雅典公民在这里(露天剧场)欣赏戏剧表演,不仅不用花钱买票,还可以拿钱,(国家给钱)。甚至还能参与决定某一个人的生死。这是喝下毒酒前的苏格拉底,判他死刑的不是皇帝、君主,而是公民,公民竟然有这样的政治权利,而且是在20xx千多年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大家翻开课本22页。我们将通过第二单元第5课来了解。

  Ⅱ、讲授新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最终形成。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确立的条件

  马克思曾指出:越往远古,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就越大。在历史学中,有一种观点叫地理环境决定论。特别强调地理环境对古代社会的极大影响。确实,希腊被称为海的宠儿,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社会发展有比较深切的影响。

  自然条件——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

  这是希腊的地理位置图,古代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地理范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这是希腊地形图、地貌图,从中可以看出地形上有哪些特点

  (2)地形特点:①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天然良港众多;

  ②多山、山峦起伏;形成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和海岛

  但隔而不绝,不是崇山峻岭,岛屿之间的距离比较*。这种地形有利于从事什么样的经济活动希腊境内多山地,不适合发展农业,天然良港多,特别适合从事商业活动。而因为有较丰富的矿土资源,使得雅典等城邦出现了较发达的手工业,如制陶业非常有名。

  2、经济条件——商业、手工业比较发达

  希腊的地理环境,影响了它的经济活动,一些城邦例如:雅典,它的商业、手工业比较发达,形成了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工商业奴隶主阶级,正是在工商业奴隶主不断推动下,希腊一些城邦逐渐走上了民主政治的道路。

  而不少地区彼此相对孤立,难以形成真正统一的政治中心,使得希腊不容易建立领土广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是出现了200多个城邦。

  3、政治条件——城邦的形成

  阅读教材,归纳、思考:

  (1)什么叫“城邦”

  古代希腊城邦的形成及特点。

  归纳:(1)城邦(city—state),希腊语“polis”。原指公民集体、城池,引申为城市国家,城邦一般包括市区和周边的农村地区。希腊城邦专指古代希腊长期存在的一种国家形态。

  (2)形成: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200多个城市国家。

  (3)突出特征:

  1、小国寡民

  通过与潮州市的比较理解小国的“小”,潮州市面积约3000多*方公里,雅典约20xx多*方公里,比潮州市还小,它还是比较大的城邦,就是一个国家了。而寡民呢,雅典约40万人口中,公民只有3万多。奴隶占人口约一半,但没有公民权。

  2、处于奴隶制阶段

  3、城邦之间摩擦不断,战事频繁

  希腊城邦之间为什么战争不断呢

  古希腊人认为城邦意味着同一血缘人群的共同团体、共同地域和政治经济的绝对独立。而200多个城邦林立,为争夺有限的资源,必然有摩擦与冲突,用什么方式来解决摩擦与冲突如何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专制或民主。专制国家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国家力量,民主可以极大的激发公民的积极性,如何才能让公民为了城邦可以舍生忘死呢这需要让他们把城邦真正当成自己的家国,是国家的主人翁,也就是给予什么权利而专制也好,民主也好,都是当时国家选择的结果。

  正是在这些特定的条件下,逐步形成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其中,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典型。

  二、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典型——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民主——Democracy,希腊语,“人民”和“权力”两词合成

  民主就是人民**,即**在民,人民管理国家事务。

  雅典民主政治经过了200多年的发展,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民主政治体制。

  大家看课本23~24页,找出雅典民主政治中的三个重要时期、三个杰出人物分别是谁

  阶段内容作用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初

  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奠定基础

  克里斯提尼

  改革

  公元前6世纪末

  (1)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

  (2)设立五百人会议、

  (3)成立十将**员会、

  (4)实行“陶片放逐法”确立架构

  伯利克里时期

  公元前5世纪

  (1)扩大公民的参政范围、

  (2)改革公民大会、

  (3)改革五百人会议、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 2

  教学目标

  1、了解赵州桥、唐都长安、雕版印刷术、李白、杜甫、白居易

  2、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提高对唐诗、书法等的欣赏能力。

  3、学*前人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课:

  “李白斗酒诗白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白称臣是酒中仙”。这首诗是谁的作品?与这位诗人同时代的还有哪几位?李白的诗有何特色?人们为何称他为“诗仙”呢?

  二、读一读,看一看,议一议。

  (一)赵州桥

  1、学生思考:赵州桥是谁主持修建的?是何时修建的?

  2、赵州桥的建筑有怎样的特点?

  3、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有什么地位?

  (二)唐都长安:唐都长安*面图及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教师设问:唐都长安建筑布局及特色是什么?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教师作简要说明。

  (三)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教师引导:印刷术发明以前,人们用手抄书,这既费时耗力,又易出错,到隋唐时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什么是雕版印刷术呢?

  我们的祖先从盖章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的工作流程:把要印的文字反刻在一块木板上,让文字凸出,然后在字面上涂上墨,覆上纸,轻轻一刷,字迹就印在纸上成了正字了。

  在隋唐时期,一些流通较大的书籍,如佛经、日历、诗集,已经雕刻出版。

  (四)光耀千古的诗坛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五万首诗歌。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有哪些诗人?

  情景体验:(人物像)李白、杜甫、白居易

  在学生看书基础上教师启发提问: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凑”这一谚语本身说明了什么?(唐诗歌繁荣)

  学生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个伟大诗人有哪些传世各作?各有什么特色?

  三、课堂巩固

  回顾知识要点,快速记忆,多媒体展示检测题目。

  课后*题

  思考: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风格迥异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了解和掌握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了解和掌握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了解和掌握清朝制造***及其危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君主集权的强化。本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强化君主集权的目的与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

  1)复*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教师也可以结合关于清朝时期的文物遗址或影视作品引出课题。如:北京的中心有一处名闻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在这里进行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样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样进行统治的?通过上述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要学*的内容。

  3)讲授新课:

  一、清朝的建立:

  1、满洲的兴起:明朝后期,建洲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创立八旗制度。

  2、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9年明朝与后金在萨尔浒激战,后金取得对明朝作战的主动权。

  3、萨尔浒战役后,后金把都城迁到沈阳,以后称盛京;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1636年他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

  4、1645年,李自成牺牲;张献忠占领成都,后来牺牲。

  二、朝强化君主集权:

  在学*清朝强化君主集权这一重点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看两组图片,并阅读有关图片的文字说明。一组图片包括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另一组图片是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说明指出了这几组建筑物的用途。在学生观看阅读的时候,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说一说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图。北京皇宫中乾清宫与军机处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说明君**力的加强。

  三、清朝制造***: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有康熙“明史案”“南山集案”,乾隆“胡中藻狱”.

  (在学*清朝制造***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补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往往是一些诗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

  统治者为什么要小题大做,掀起***?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清朝制造***的目的。可以从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民众的矛盾等方面进行提示。在分析***的影响时,也应鼓励学生从其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过问政治等方面进行讨论。)

  四、学生分组进行活动。

  一组学生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扯皮、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另一组学生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这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影响,而且可以起到锻炼学生思维及概括能力的作用。

  4)利用多媒体进行小结:

  可设计如下演示图。

  皇帝

  内阁和六部 军机处 议政王大臣会议

  5)练*:问题探究-想一想,努尔哈赤同宋元时期的几位少数民族首领有哪些共同之处?

  6)作业:活动与探究-小讨论: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在后来的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 4

  一、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从以前的备课依靠大纲,到今天的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从而转变教师的个人观念,更好地实施新的课程改革。本课的教学设计,从分析课程标准、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入手;从而确定整个的教学过程的设计;然后设计教学评价,检测教学的效果,从而对整个教学作出反思性的评价。

  二、目标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历史Ⅰ〉中,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的规定: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根据课程目标,我们要了解古代雅典的城邦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希腊城邦古代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顶峰,民主政治机构的相对完善,成为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源头。今天的西方人把希腊的思想文化视为自己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渊源。

  根据历史必修I模块课程目标,“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故此要科学分析希腊的自然地域的因素、经济发展的情况、人文素养、及政治因素的考虑等等,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了解城邦制度的发展、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过程等,认识民主是在不断的斗争中发展的,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本节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包括: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希腊的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实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地图分析雅典的自然规律地理环境;收集有关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这课的学*,体会古代希腊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遗产;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分析古典希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

  三、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包括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在初中学*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和历史的事件有一定的掌握;加上初中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同学们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学*。

  前面的第一单元学*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有了了解,对古代东方大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了一定的认识。课前设计思考题目:“比较古代中国选择专制主义与西方的希腊雅典选**主政治的不同原因的分析”。要求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各方面的知识,通过查阅史料、阅读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得出自己的认识,并就自己的观点进行探讨,得出新的认识。

  这样将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掌握和新知识的认识、理解。有利于学生理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容和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从而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内容分析

  为了达致本课的目标,参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四个版本的实验教科书不同的编写,包

  括内容、引用的图片、资料、设计探讨的问题等等,找出它们内容、结构上的异同。

  《四种版本教材内容的比较》

  知识内容

  《人教版》 1、希腊文明的摇篮(希腊的自然环境、城邦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

  2、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3、辉煌中的阴影(进步性、局限性)

  《岳麓版》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希腊城邦制度1、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

  2、古希腊城邦

  3、古希腊城邦政体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4、从君主制到民主制

  5、人民**与轮番而治

  6、雅典民主的得失

  《人民版》

  一民主政治的滥觴

  1、蔚蓝色的希腊

  2、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

  3、希腊公民

  二卓尔不群的雅典4、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5、“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

  6、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大象版》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

  2、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和历史意义

  共同点:

  1、古代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

  2、古代希腊的城邦制度

  3、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形成和内容

  4、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评价上

  选用的地图、图片、资料等等都围绕这些内容展开,并且进行较详尽的分析。

  不同的是,《人民版》和《岳麓版》对这一内容的讲述都用了两节的课时,前期的铺垫增加了大量的篇幅。

  《人民版》用了很多的笔墨在描述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的基础上,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等互利的观念;同时展现了古代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氛围,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繁荣的思想文化;以及公民整体素养,呈现了奴隶社会时期雅典社会的美丽画卷。

  而《岳麓版》从克里特文明到迈锡尼文明,加插了许多的图片、资料,直观地再现了古代希腊文明兴起发展的历程,分析希腊城邦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以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四个版本的实验教科书的不同的编写,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分析本课的知识结构,合理取舍,整合课程的资源,从而明确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

  五、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设计

  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注重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搜集和利用学*资源;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学*历史方式的改变;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据此思路设计这一节课。

  1、课前布置学生作业:

  “比较古代中国选择专制主义与西方的'希腊雅典选**主政治的不同原因的分析”

  (让学生自己找出论点,然后自己搜集、查阅资料,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第一单元学*的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主要过程的图示

  教学主要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希腊雅典辉煌的画面直观感受、体验历史创设情景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处理史料、分析、整理设问、引导、分析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观看、阅读史料、感悟历史提供图片、资料,再现雅典的辉煌;综合分析

  比较东西方政治制度的选择查阅、搜集资料(课前);合作讨论、分享交流;获取新知识;设疑、引导对比、分析、整理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确定这一课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等。

  2)结合历史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并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民主政治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与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的关系,懂得每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其国情、经济发展等因素相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作用。

  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九年级上册历史时已经对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不重视对历史学科的学*,因此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比较模糊,而且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因此我们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三、说学法

  新课程的设置,要实现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探究式学*。

  自主学*:在一定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我探索自我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的*惯。

  合作学*:教师创造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学生共同探究本课问题,开展互助性学*,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历史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探究学*:怀疑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带着质疑走进课堂,带着对历史的质疑走进生活,这样才能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态度与情感。

  四、说教法

  1、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及素质教育思想。

  2、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3、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4、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政治参与意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及撰写历史论文,给学生留下大量的学*与想像的空间

  五、说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悬念:“你知道以下这些英语名词的最初来源吗你知道这伟大的雕塑作品产生于何时何地吗你知道以下这两位伟人诞生的地点吗他们产生于同一块土地,同一个时代,他们一起演绎了那个时代的辉煌。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辉煌的文明”让学生在对即将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发出召唤:让我们一起参观西方文明的摇篮,探寻西方文明之根……

  2、问题探究(1)总论:指出古希腊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之源,被称为“海洋文明”

  一句话概括本单元主要内容:文明表现:从政治文明看,古希腊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世界文明贡献良多。

  概念剖析:民主政治的含义古希腊语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专制相对立,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等权利。

  (2)讲解民主的形成过程:首先多媒体展示古希腊地图,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并解释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资料引入:利用图片和文字立体的展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进程: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3)民主政治的特点情境创设:“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伯利克里时代的3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你能享有哪些权利为什么”通过此题,培养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强化学生对民主政治内容的理解。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报社记者,你的上司要求你写出一篇有关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操作流程及评价的报道,你将会采访哪些人,提出哪些问题去参观哪些地方采访后你将会给你的报告拟一个怎么样的题目如果你是被采访者,你又将如何回答提问,评价希腊民主政治”完成此题的要点是教师必须指给学生明确的操作程序,并作好示范,如教师分别示范记者与希腊公民,并在最后作好评价。设置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理的想像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现象辩证的评价能力,强化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的认识。

  最后,在已经充分了解民主政治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这样,结论显得水到渠成。

  (4)评价民主通过对雅典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的介绍及展示伯利克里的讲话、陶片放逐法,使学生认识到,雅典的民主在统治阶级内部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并促进了希腊人完整人格的形成。

  通过伯利克里讲话、图片、文字分别讲述希腊人重责任感、渴求知识的民族性格,并请学生朗读有关雅典人生活的有关文字,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情逐渐升温,引发学生对民主的充分认同及对雅典人重精神生活的无限神往。

  3、问题设置:让学生思考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西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影响。同时指出“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用书中的两段材料分析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分析其影响。

  4、课堂小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撰写历史论文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 5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两河流域的太阳历和星期制度;卡尔纳克神庙;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数字;两河流域的十进位法和六十进位法;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史诗;诺亚方舟神话

  2.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

  (1)科学知识产生于生产斗争的需要和实践。

  (2)在奴隶和劳动人民劳动的基础上,产生了。

  (3)古代亚非人民在文字、天文、历法、建筑、数学、医学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标志着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3.能力培养目标:

  使学生掌握古代亚非地区多方面的成就和影响,从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并成批判、继承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要点:

  1.重点:古代东方文字的影响,太阳历,***数字,建筑奇迹。

  2.难点:史诗和神话

  3.要点: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象形文字

  2.楔形文字

  3.字母文字

  二、天文和历法:

  1.太阳历

  2.太阴历

  3.星期制度

  三、雄伟的古代建筑

  1.卡尔纳克神庙

  2.空中花园

  四、数学

  1.***数字

  2.十进位和六十进位法

  五、古埃及木乃伊

  六、史诗与神话

  1.《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

  2.“诺亚方舟”神话

  (三)授课时数: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

  (五)教学过程:

  [复*提问]

  1.汉谟拉比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2.佛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导入新课]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这些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对人类文明与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这些地区的文化。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文字就在这里出现。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象形文字:

  为什么叫象形文字呢?就是因为它用图形来表示事物。请同学们看课本15页《象形文字》。在这里可以看到,埃及人画了两条腿,表示“走”,画了一只眼睛,眼睛下面用三条竖杠表示眼泪,以此表示“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一共有700多个。后来,这些符号除了表示意思外,也表示一定的音节,在此基础上,音节字中的一部分简化为字母符号,共24个。因此,这种文字为以后的字母文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说明了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是有影响的。(找学生读15页彩框内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复杂难懂,只有少数祭司和书吏掌握,因而在埃及有专门以抄写、记录为职的书吏。请同学看课本15页插图。(读古埃及灭亡后……)这块石碑是在罗塞塔发现的,所以又称罗塞塔石碑。请同学们看16页插图,这块石碑是用黑玄武岩做成的。长114cm,宽72cm,上面有三种文字:上面是世俗体,即象形文字的草写体,中间是象形文字,下面是希腊文。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根据十多年的刻苦钻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822年成功地释读出托勒密的名字,终于使象形文字的释读获得了决定性突破。图中引出的方框中的文字就是托勒密的名字,上面是象形文字的草体,下面是希腊文字。

  在古埃及人创造象形文字的同时,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又创造了楔形文字。

  2.楔形文字:

  那么,什么是楔形文字呢?(找学生读P16彩一句)请同学们看16页《楔形文字》。楔形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为了书写简便,人们逐渐对一个事物不全画出来。而是只画出其中最能表现出其特征的部分,于是原来的图画逐步转变为直线图形。19世纪中叶,英国人罗林生在波斯发现了刻有古波斯文、埃兰文、巴比伦文三种楔形文字的贝希斯敦铭文。他借鉴前人成果,对照比较三种文字,终于释读了楔形文字。当时,这种文字在西亚地区广泛传播。西亚各民族对它略加修改后,作为自己的文字长期使用。

  由于楔形文字往往一符多义,难以掌握,逐步被字母文字所取代。

  3.字母文字:

  腓尼基人在象形文字和古西亚文字的影响下,创造了22个拼音字母。说起腓尼基字母的发明,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有一个叫卡德穆斯的腓尼基木匠,是个远*皆知的聪明人。有一次,他在别人家里干活,需要一件工具,恰好忘记带来了,他随手拿起一块木片,用刀在上面刻了点什么,然后让一个奴隶送给在家中的妻子。卡德穆斯的妻子看了木片,什么都没说,递给奴隶一件工具。奴隶惊呆了,认为他的主人是在用一种神秘的方式,通过木片上的符号表示他需要的东西。据说卡德穆斯在木片上划的就是腓尼基第一次出现的字母文字。许多人知道这件事以后,来向卡德穆斯请教。卡德穆斯就将他发明的字母文字教给了其他人,这样腓尼基字母就逐渐传播开来。请同学们看课本16页《字母文字演进表》和17页《西方字母渊源》,希腊人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了创造了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古代亚非的人民又制定了天文、历法。

  二、天文和历法:

  1.太阳历:

  埃及的太阳历早在6000多年前就问世了。马克思曾经说过:“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充分肯定了天文、历法与生产的关系。埃及人为了不违农时,发展农业生产,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掌握了尼罗河泛滥的规律。他们发现两次泛滥之间大约为365天。同时,还发现,每年6月17或18日早晨,尼罗河开始变绿,这是尼罗河泛滥的预兆。当尼罗河水的潮头来到(孟斐斯)今天的开罗附*时,天狼星和太阳同时从地*线升起,埃及人把它作为一年的开始,两次泛滥期间为一年。以此为依据,把一年分为泛滥期、播种期、收获期,生动地反映了天文历法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埃及人又把一年定为365天,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节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虽然每隔4年就误差一天,但它使用起来简单方便,后来传入欧洲,经过罗**撒和教皇格利哥里不断改进,成为今天通用的公历。

  两河流域的人们,通过对月亮圆缺变化规律的观察,制定了太阴历。

  2.太阴历与星期制度

  它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以刚刚露出月牙来的这一天为开端,以月亮最圆的一天为月中,以月亮又变成月牙的那天为一月的终结。那么太阴历对每月天数又是怎么规定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7页,读……

  当时,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能够区分五大行星和恒星,对五大行星的运行轨道观察得相当准确,他们将星宿和诸神联系起来,星就是神,因此星的符号也就用来表示神的概念。每天有一个星神值勤。七天一轮回,所以把七天作为一周,请同学们看17页表格,它分别用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球的名称来命名。所谓星期,就是星的日期。后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去掉了加在星期上的迷信色彩。星期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现在通行的七天一星期制度的来历。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印度的天文历法,我找一位同学读一下17—18页……,其他同学思考一下,它与埃及的太阳历有何异同?

  三、雄伟的古代建筑

  在古代埃及,除了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外,还修造了大量的神庙,其中最壮观的要算卡尔纳克神庙了。

  1.卡尔纳克神庙

  卡尔纳克神庙,就是阿蒙神庙,因为它位于埃及的卡尔纳克村而得名。阿蒙是底比斯的庇护神,后来被尊为太阳神,成为国家的最高神。埃及国王认为自己是太阳神的儿子,每次对外战争的胜利,都认为是阿蒙神保祜的结果。战争结束后,就把大量的战利品献给阿蒙神庙。经过几百年埃及国王的不断添造,阿蒙神庙终于形成了一组庞大的寺庙建筑群,那么,何以能体现出它的雄伟壮观呢?请同学读课本18页彩框内第一段和《卡尔纳克神庙贵遗址》。

  2.空中花园

  请同学们看课本18页《巴比伦空中花园》这幅想象画,空中花园是新巴比伦时期建造的,当时新巴比伦的国王为讨好王后,下令在首都巴比伦建造空中花园,它实际上是一座假山花园。它采用立体造园的方法,将花园置于高高的*台之上,远远看去,花园就像在天空中一样。请同学看18页彩框内的部分。空中花园建成以后,成为巴比伦城建设的最主要部份,与金字塔一样,成为古代世界的八大奇迹之一。

  后来,波斯占领新巴比伦后,空中花园随之被毁。

  四、***数字和古埃及木乃伊

  1.***数字:

  提问:***数字是指哪些数字符号?(……)除此之外,印度人还发明了定位计算的十进位法。由于定位计算,同一个数字处于不同的位置,就表示不同的数值,如果某一位没有数字,就在该位上写“0”。“0”的应用,使十进位法臻于完善,意义重大。那么,这些数学符号由印度人发明的,却为什么称为***数字呢?(因为这些数字符号是由***人传人欧洲的)由于采用十进位法,加上***数字笔画简单,书写方便,一目了然,因而很快在世界上流传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2.六十进位法:

  而两河流域的人们不仅采用十进位法,还采用六十进位法。巴比伦人认为整个天穹每24小时一次回转,每小时60分钟,我们不能不惊叹他们的聪明才智。这种昼夜和时间的划分,以及六十进位法,一直沿用到今天,他们还将圆周划分360°。

  ***曾经说过,和其它一切科学一样,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是从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从计算时间和制造器皿产生的。随着生产的需要,古埃及摸索出计算长方形、三角形、甚至圆形面积的方法,推算出圆周率为3。16。

  3.古埃及的木乃伊。

  木乃伊,是希腊语的译音,意为被保存下来的尸体。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还要在冥世,即阴间生活,请同学们看课本19页《冥世之神称心脏重量》图,这幅画是从一座墓葬中出土的。画的右侧坐的是冥世之神奥西里斯。狗(或豺狼)头人身的阿努比斯正在给一个妇女的心过秤,天秤另一端放着象征“真理”的羽毛或神像,天*上端坐着一个狒狒模样的神正在记录结果。古埃及人认为,人们在世时干环事,他的心就变小,减轻,死后就受到审判和惩罚,但只要保住肉体,灵魂就会依附于肉体万世长存。木乃伊就是经过防腐处理的干尸。制作木乃伊的最好办法是“先用钩子把死者脑浆从鼻孔中取出,再把一些药水灌进去清洗其它部分,接着在尸体腹部割一个口,把内脏全部取出,用和有香料的酒冲洗腹腔,然后用桂皮、乳香等香料把它填满,最后按原样缝好。把尸体在小苏打、盐水或其它防腐液中,溶去油脂泡掉表皮,经70天后,把尸体取出冲洗、晾干,用麻木裹紧,外涂树胶,以免尸体接触空气,这样制作成的木乃伊可以保存几千年。

  五、史诗和神话:

  1.《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著名长诗,起源于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摩诃婆罗多》梵语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全诗20万行,讲的是婆罗多族国王的两支后裔的一场大战。古代婆罗多族国王是一个瞎子,国事全由弟弟来处理。国王有100个儿子,组成俱卢族。国王弟弟有五个儿子组成班度族。国王的弟弟死后,他的儿子全由国王抚养。五个兄弟个个武艺高强,遭到俱卢族兄弟的嫉妒,一次又一次受到他们的迫害。他们找了些盟国进行决战,结果,俱卢族大败。老国王的99个儿子被杀死,太子逃脱后最后也被杀,由于相互残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班度兄弟决定和俱卢族讲和,化战争为和*,化仇恨为友谊。这部长诗反映了古代战争的场面和社会生活面貌,是一部印度社会的百科全书,被马克思喻为印度的“伊利亚特”。《罗摩衍那》梵语中的意思是罗摩的漫游。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请看课本20页……

  在古代西亚,也曾经流传着一个关于洪水的故事,即诺亚方舟的故事。

  2.诺亚方舟的故事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0页。(找学生读)这就是《圣经》中著名的诺亚方舟的故事,后来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现在联合**记上也画着两根金色的橄榄枝。

  [巩固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通过了解产生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知识产生于生产斗争的需要和实践,古代亚非在文字、天文、历法、建筑、数学、医学和史诗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是奴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和智慧的结晶,它标志着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六)板书:

  第四课

  国家或地区

  类别

  埃及

  西亚

  印度

  文字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天文和历法

  太阳历

  太阴历和星期制度

  每年12月,每月30天

  建筑

  金字塔,卡尔纳克神庙

  空中花园

  佛塔

  数学

  圆周率

  十进位和六十进位

  ***数字

  医学

  木乃伊

  史诗和神话

  诺亚方舟神话

  《摩》《婆罗》史诗

  (七)作业:

  1.古代北非和西亚产生了哪些古老的文字?

  2.古代亚非有哪些重要的文化成就?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范本5份扩展阅读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范本5份(扩展1)

——古代历史教案(精选10篇)

  古代历史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问题思考: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目标导学三: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等”、“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杨的*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2.拓展延伸:国王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该如何评价佛教呢?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

  提示: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等”的假*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三、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古代历史教案 2

  【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和文明遗存。

  2.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古印度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

  【教学重点】种姓制度、佛教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种姓制度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西游记》的故事吗?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西天”是现在的哪里?

  “西天”就是现在的印度。今天的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各方面的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古代的印度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学*古代印度。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2.河流:印度河、恒河。

  3.出现国家时间:公元前1500年左右。

  4.鼎盛时期:***朝统治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首都是华氏城。

  知识点二 森严的种姓制度

  5.建立: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6.四个等级: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

  知识点三 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

  7.时间: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8.教义:提出“众生*等”,宣扬“忍耐顺从”。

  9.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阅读教材P10,说说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哪些。

  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

  2.古代印度在鼎盛时期有哪些表现?

  ***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①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②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

  ③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3.古代印度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你知道有哪些吗?

  “***数字”、佛像艺术等。古代印度的佛像艺术对中国影响巨大,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都深受印度佛像艺术的影响。

  探究二 森严的种姓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在古代印度的城市里,经常会听到一阵阵敲击瓦罐的声音,路上行人就会像要避开瘟疫一样纷纷躲在路旁。这是为什么?

  同样是人,他们却要远离城市居住;同样是人,他们却被看成是不可接触的“贱民”。就连死了,也要埋到人迹不到的地方。这是一种什么制度,为什么会延续到今天?

  婆罗门编造说:从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罗门,从手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

  (1)材料反映了印度社会制度有什么特点?

  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种姓制度)。

  (2)说说种姓制度的特点。

  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3)种姓制度有什么影响?

  种姓制度严重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探究三 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

  阅读教材P13,回答下列问题。

  (1)佛教创立的时间、创始人。

  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

  (2)佛教为什么能够很快发展壮大,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由于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因此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3)简要说说佛教的传播情况。

  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古代历史教案 3

  通史概要:

  古代希腊、罗马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被称为“海洋文明”。在学*本专题内容前,可以引导学生先回顾初中的相关知识,或者让学生去收集一些自己了解的有关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相互交流,以激发其探究这一专题的兴趣。

  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民主和罗马法制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精华,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史的光辉起点,是古代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本专题分三节内容详细介绍了这一政治文化遗产:教材第一节主要介绍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条件、希腊城邦特点和希腊公民的素质表现;第二节主要介绍希腊民主最为完备的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表现和评价;第三节主要介绍罗马法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内容及作用影响。学*本单元,要求准确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概念和主要内容,重点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第三节 罗马人的法律

  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的基础知识有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学生应掌握罗马法的发展过程,认识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统一性;理解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会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采用资料研读与问题探究法;对罗马法的内容采用情境再现与历史对比法;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查阅资料、问题探究与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认识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认识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终肯定法制在现实社会中是一种最合理的国家治理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教学建议:

  (1)、制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收集资料(网络、图书馆等)、讨论、编排课本剧、师生互动与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形式。

  (2)、设问:如果某个古希腊公民与他人发生债务或财产纠纷,那么他将向什么机构提出诉讼请求?这种方式的效率如何?如果古罗马公民遇到同样事情将会采取何种方式?解决起来效率怎样呢?由此导入新课。

  (3)、教师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古罗马恢弘的历史,并解释罗马法的含 元前6世纪塞尔维乌斯改革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4)、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有关罗马法的资料:

  ①、引导学生梳理罗马法演进的线索(城邦时代——*惯法→罗马共和国——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罗马帝国——形成体系的万民法、《民法大全》)。

  ②、引导学生详细了解“十二铜表法” 、公民法、万民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作用。

  ③、在上述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它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

  (5)、课前引导学生研读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模拟罗马法庭开庭的情景

  编排课本剧,深入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构成、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保护的对象以及遵循的原则。

  (6)、投影资料,引导学生讨论:罗马法律对罗马帝国乃至后世都有哪些影响?它有哪些缺陷?

  古代历史教案 4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两河流域的太阳历和星期制度;卡尔纳克神庙;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数字;两河流域的十进位法和六十进位法;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史诗;诺亚方舟神话

  2.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

  (1)科学知识产生于生产斗争的需要和实践。

  (2)在奴隶和劳动人民劳动的基础上,产生了。

  (3)古代亚非人民在文字、天文、历法、建筑、数学、医学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标志着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3.能力培养目标:

  使学生掌握古代亚非地区多方面的成就和影响,从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并成批判、继承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要点:

  1.重点:古代东方文字的影响,太阳历,***数字,建筑奇迹。

  2.难点:史诗和神话

  3.要点: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象形文字

  2.楔形文字

  3.字母文字

  二、天文和历法:

  1.太阳历

  2.太阴历

  3.星期制度

  三、雄伟的古代建筑

  1.卡尔纳克神庙

  2.空中花园

  四、数学

  1.***数字

  2.十进位和六十进位法

  五、古埃及木乃伊

  六、史诗与神话

  1.《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

  2.“诺亚方舟”神话

  (三)授课时数: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

  (五)教学过程:

  [复*提问]

  1.汉谟拉比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2.佛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导入新课]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这些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对人类文明与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这些地区的文化。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文字就在这里出现。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象形文字:

  为什么叫象形文字呢?就是因为它用图形来表示事物。请同学们看课本15页《象形文字》。在这里可以看到,埃及人画了两条腿,表示“走”,画了一只眼睛,眼睛下面用三条竖杠表示眼泪,以此表示“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一共有700多个。后来,这些符号除了表示意思外,也表示一定的音节,在此基础上,音节字中的一部分简化为字母符号,共24个。因此,这种文字为以后的字母文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说明了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是有影响的。(找学生读15页彩框内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复杂难懂,只有少数祭司和书吏掌握,因而在埃及有专门以抄写、记录为职的书吏。请同学看课本15页插图。(读古埃及灭亡后……)这块石碑是在罗塞塔发现的,所以又称罗塞塔石碑。请同学们看16页插图,这块石碑是用黑玄武岩做成的。长114cm,宽72cm,上面有三种文字:上面是世俗体,即象形文字的草写体,中间是象形文字,下面是希腊文。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根据十多年的刻苦钻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822年成功地释读出托勒密的名字,终于使象形文字的释读获得了决定性突破。图中引出的方框中的文字就是托勒密的名字,上面是象形文字的草体,下面是希腊文字。

  在古埃及人创造象形文字的同时,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又创造了楔形文字。

  2.楔形文字:

  那么,什么是楔形文字呢?(找学生读P16彩一句)请同学们看16页《楔形文字》。楔形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为了书写简便,人们逐渐对一个事物不全画出来。而是只画出其中最能表现出其特征的部分,于是原来的图画逐步转变为直线图形。19世纪中叶,英国人罗林生在波斯发现了刻有古波斯文、埃兰文、巴比伦文三种楔形文字的贝希斯敦铭文。他借鉴前人成果,对照比较三种文字,终于释读了楔形文字。当时,这种文字在西亚地区广泛传播。西亚各民族对它略加修改后,作为自己的文字长期使用。

  由于楔形文字往往一符多义,难以掌握,逐步被字母文字所取代。

  3.字母文字:

  腓尼基人在象形文字和古西亚文字的影响下,创造了22个拼音字母。说起腓尼基字母的发明,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有一个叫卡德穆斯的腓尼基木匠,是个远*皆知的聪明人。有一次,他在别人家里干活,需要一件工具,恰好忘记带来了,他随手拿起一块木片,用刀在上面刻了点什么,然后让一个奴隶送给在家中的妻子。卡德穆斯的妻子看了木片,什么都没说,递给奴隶一件工具。奴隶惊呆了,认为他的主人是在用一种神秘的方式,通过木片上的符号表示他需要的东西。据说卡德穆斯在木片上划的就是腓尼基第一次出现的字母文字。许多人知道这件事以后,来向卡德穆斯请教。卡德穆斯就将他发明的字母文字教给了其他人,这样腓尼基字母就逐渐传播开来。请同学们看课本16页《字母文字演进表》和17页《西方字母渊源》,希腊人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了创造了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古代亚非的人民又制定了天文、历法。

  二、天文和历法:

  1.太阳历:

  埃及的太阳历早在6000多年前就问世了。马克思曾经说过:“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充分肯定了天文、历法与生产的关系。埃及人为了不违农时,发展农业生产,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掌握了尼罗河泛滥的规律。他们发现两次泛滥之间大约为365天。同时,还发现,每年6月17或18日早晨,尼罗河开始变绿,这是尼罗河泛滥的预兆。当尼罗河水的潮头来到(孟斐斯)今天的开罗附*时,天狼星和太阳同时从地*线升起,埃及人把它作为一年的开始,两次泛滥期间为一年。以此为依据,把一年分为泛滥期、播种期、收获期,生动地反映了天文历法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埃及人又把一年定为365天,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节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虽然每隔4年就误差一天,但它使用起来简单方便,后来传入欧洲,经过罗**撒和教皇格利哥里不断改进,成为今天通用的公历。

  两河流域的人们,通过对月亮圆缺变化规律的观察,制定了太阴历。

  2.太阴历与星期制度

  它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以刚刚露出月牙来的这一天为开端,以月亮最圆的一天为月中,以月亮又变成月牙的那天为一月的终结。那么太阴历对每月天数又是怎么规定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7页,读……

  当时,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能够区分五大行星和恒星,对五大行星的运行轨道观察得相当准确,他们将星宿和诸神联系起来,星就是神,因此星的符号也就用来表示神的概念。每天有一个星神值勤。七天一轮回,所以把七天作为一周,请同学们看17页表格,它分别用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球的名称来命名。所谓星期,就是星的日期。后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去掉了加在星期上的迷信色彩。星期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现在通行的七天一星期制度的来历。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印度的天文历法,我找一位同学读一下17—18页……,其他同学思考一下,它与埃及的太阳历有何异同?

  三、雄伟的古代建筑

  在古代埃及,除了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外,还修造了大量的神庙,其中最壮观的要算卡尔纳克神庙了。

  1.卡尔纳克神庙

  卡尔纳克神庙,就是阿蒙神庙,因为它位于埃及的卡尔纳克村而得名。阿蒙是底比斯的庇护神,后来被尊为太阳神,成为国家的最高神。埃及国王认为自己是太阳神的儿子,每次对外战争的胜利,都认为是阿蒙神保祜的结果。战争结束后,就把大量的战利品献给阿蒙神庙。经过几百年埃及国王的不断添造,阿蒙神庙终于形成了一组庞大的寺庙建筑群,那么,何以能体现出它的雄伟壮观呢?请同学读课本18页彩框内第一段和《卡尔纳克神庙贵遗址》。

  2.空中花园

  请同学们看课本18页《巴比伦空中花园》这幅想象画,空中花园是新巴比伦时期建造的,当时新巴比伦的国王为讨好王后,下令在首都巴比伦建造空中花园,它实际上是一座假山花园。它采用立体造园的方法,将花园置于高高的*台之上,远远看去,花园就像在天空中一样。请同学看18页彩框内的部分。空中花园建成以后,成为巴比伦城建设的最主要部份,与金字塔一样,成为古代世界的八大奇迹之一。

  后来,波斯占领新巴比伦后,空中花园随之被毁。

  四、***数字和古埃及木乃伊

  1.***数字:

  提问:***数字是指哪些数字符号?(……)除此之外,印度人还发明了定位计算的十进位法。由于定位计算,同一个数字处于不同的位置,就表示不同的数值,如果某一位没有数字,就在该位上写“0”。“0”的应用,使十进位法臻于完善,意义重大。那么,这些数学符号由印度人发明的,却为什么称为***数字呢?(因为这些数字符号是由***人传人欧洲的)由于采用十进位法,加上***数字笔画简单,书写方便,一目了然,因而很快在世界上流传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2.六十进位法:

  而两河流域的人们不仅采用十进位法,还采用六十进位法。巴比伦人认为整个天穹每24小时一次回转,每小时60分钟,我们不能不惊叹他们的聪明才智。这种昼夜和时间的划分,以及六十进位法,一直沿用到今天,他们还将圆周划分360°。

  ***曾经说过,和其它一切科学一样,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是从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从计算时间和制造器皿产生的。随着生产的需要,古埃及摸索出计算长方形、三角形、甚至圆形面积的方法,推算出圆周率为3。16。

  3.古埃及的木乃伊。

  木乃伊,是希腊语的译音,意为被保存下来的尸体。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还要在冥世,即阴间生活,请同学们看课本19页《冥世之神称心脏重量》图,这幅画是从一座墓葬中出土的。画的右侧坐的是冥世之神奥西里斯。狗(或豺狼)头人身的阿努比斯正在给一个妇女的心过秤,天秤另一端放着象征“真理”的羽毛或神像,天*上端坐着一个狒狒模样的神正在记录结果。古埃及人认为,人们在世时干环事,他的心就变小,减轻,死后就受到审判和惩罚,但只要保住肉体,灵魂就会依附于肉体万世长存。木乃伊就是经过防腐处理的干尸。制作木乃伊的最好办法是“先用钩子把死者脑浆从鼻孔中取出,再把一些药水灌进去清洗其它部分,接着在尸体腹部割一个口,把内脏全部取出,用和有香料的酒冲洗腹腔,然后用桂皮、乳香等香料把它填满,最后按原样缝好。把尸体在小苏打、盐水或其它防腐液中,溶去油脂泡掉表皮,经70天后,把尸体取出冲洗、晾干,用麻木裹紧,外涂树胶,以免尸体接触空气,这样制作成的木乃伊可以保存几千年。

  五、史诗和神话:

  1.《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著名长诗,起源于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摩诃婆罗多》梵语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全诗20万行,讲的是婆罗多族国王的两支后裔的一场大战。古代婆罗多族国王是一个瞎子,国事全由弟弟来处理。国王有100个儿子,组成俱卢族。国王弟弟有五个儿子组成班度族。国王的弟弟死后,他的儿子全由国王抚养。五个兄弟个个武艺高强,遭到俱卢族兄弟的嫉妒,一次又一次受到他们的迫害。他们找了些盟国进行决战,结果,俱卢族大败。老国王的99个儿子被杀死,太子逃脱后最后也被杀,由于相互残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班度兄弟决定和俱卢族讲和,化战争为和*,化仇恨为友谊。这部长诗反映了古代战争的场面和社会生活面貌,是一部印度社会的百科全书,被马克思喻为印度的“伊利亚特”。《罗摩衍那》梵语中的意思是罗摩的漫游。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请看课本20页……

  在古代西亚,也曾经流传着一个关于洪水的故事,即诺亚方舟的故事。

  2.诺亚方舟的故事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0页。(找学生读)这就是《圣经》中著名的诺亚方舟的故事,后来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现在联合**记上也画着两根金色的橄榄枝。

  [巩固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通过了解产生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知识产生于生产斗争的需要和实践,古代亚非在文字、天文、历法、建筑、数学、医学和史诗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是奴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和智慧的结晶,它标志着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六)板书:

  第四课

  国家或地区

  类别

  埃及

  西亚

  印度

  文字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天文和历法

  太阳历

  太阴历和星期制度

  每年12月,每月30天

  建筑

  金字塔,卡尔纳克神庙

  空中花园

  佛塔

  数学

  圆周率

  十进位和六十进位

  ***数字

  医学

  木乃伊

  史诗和神话

  诺亚方舟神话

  《摩》《婆罗》史诗

  (七)作业:

  1.古代北非和西亚产生了哪些古老的文字?

  2.古代亚非有哪些重要的文化成就?

  古代历史教案 5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帝国。

  通过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亚历山大东侵的后果,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正确评价伯利克里、亚历山大。

  通过对本课的学*,领略古希腊爱琴文明的深厚底蕴,民主制度之完善美和马拉松战役之精神美。

  教学建议:

  “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是本课的重点。斯巴达和雅典是古希腊城邦国家中最强大的,但斯巴达和雅典属于不同类型的城邦:两者虽都是奴隶主统治的城邦,但斯巴达是贵族寡头**的军事大国,被统治者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而雅典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上层(富商、船主和手工业作坊主)参政机会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关于亚历山大,教师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对他作出评价。建议教师结合课文最后的思考题“想一想,你如何评价亚历山大的东征?”启发学生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发言后,教师针对回答情况作一小结。

  “全盛时期的雅典”是本课的重点,其中对伯利克里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由于雅典在希波战争中起了主要作用,所以也就从战争胜利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它依靠大量流入的奴隶充分发展了经济。

  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成为希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他十分重视发展工商业和移民,同时实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扩大了*民的权利,当时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他还大力提倡文学、艺术,文学家和艺术家受到优厚待遇。在此时期,文化昌盛,出现大量不朽的文艺作品。

  教师可在讲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一目后,可画一张表,逐条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城邦国家进行对比。

  条目如下:

  1、地理位置

  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

  雅典位于希腊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

  2、社会结构

  斯巴达:统治者,斯巴达人

  雅典:公民,分为贵族和*民两部分。

  3、政治制度

  斯巴达:虽然全体的斯巴达人是奴隶主,但是真正掌握大权的只是其中少数奴隶主贵族,并带有深厚的军事镇压的色彩。

  雅典:**大权也掌握在奴隶主手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上层人物参政机会不断扩大。

  4、经济制度

  斯巴达:被征服居民都沦为国家奴隶,被分配给斯巴达人,并为他们种地。(在表格填写完毕,教师可补充说明:斯巴达将全国的土地分成小份地,期巴达人每家各得一份,但不准买卖、转让。同时由“......种地”引申出斯巴达人经济活动是农业。)

  雅典: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势,航海业、工商业、手工业颇为发达。

  这样,使学生对它们间的不同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经济的繁荣,雅典的全盛时期。

  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教法设计:教授法、启发诱导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投影)

  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什么地区?

  (二)引入新课

  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希腊文明是欧洲早期文明,它是以

  海洋为中心的,那么古代希腊的情况如何呢?

  讲授新课

  播放《古文明发祥之一》视频

  (提问诱导)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是怎样的?它以什么海洋为中心?

  明确希腊的地理范围,爱琴海岛希腊半岛的位置,并培养读图能力。

  一、爱琴文明(板书)

  提出问题

  爱琴文明的起止时期、发祥地及后来的中心分别是什么?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板书)

  1.两个城邦(板书)

  (启发诱导)斯巴达和雅典都是什么阶级**的城邦?

  2.它们在政治、经济上有何不同?

  (过渡)公元前6世纪,古代波斯挑起希波战争,其结果是波斯军队被赶出了希腊,这也使希腊空前繁荣起来,雅典进入了空前繁盛时期。

  3.城邦的兴衰(板书)

  (投影)下列问题

  (1)希腊经济的繁荣主要指的是什么?

  (2)奴隶的来源是什么?

  (3)斯巴达的奴隶制经济繁荣体现在什么上?

  (4)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体现在哪些方面?

  (5)雅典处于全盛时期是在谁当政期间?(板书)

  (6)我们怎样看待伯利克里这个人物?(板书)

  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7)希腊是如何衰落的?

  (过渡)希腊衰落时,它北部的马其顿国强大起来。后来成为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三、亚历山大帝国(板书)

  1.马其顿国什么时候控制了希腊?

  CAI演示《亚历山大东侵路线图》,回答问题。

  (提高学*兴趣,对亚历山大帝国及东侵有整体的正确认识。)

  2.亚历山大帝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的版图包括几大洲?首都在哪?亚历山大东侵结果如何?

  3.亚历山大帝国的命运如何?

  4.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如何?

  在教师启发下回答,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5.亚历山大是怎样一个国王?怎样看待亚历山大东侵?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知道了当时两个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雅典处于全盛时期以及希腊衰落后,亚历山大帝国的强盛。

  板书设计:

  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

  1.两个城邦

  2.城邦的兴衰

  (1)希腊奴隶制繁荣

  (2)雅典的全盛时期(伯利克里当政时)

  (3)希腊城邦的衰落

  三、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1.马其顿控制希腊

  2.亚历山大帝国和亚历山大

  (1)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

  (2)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

  古代历史教案 6

  基础知识目标: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理解其内容、作用、影响。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初步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尊儒术兴太学、开发边疆。

  教学难点:

  “大一统”的含义、“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一、导入新课:

  放电视剧《大汉天子》的主题曲,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问:

  1、讲的是汉朝哪个皇帝的故事?

  2、你知道关于汉武帝的哪些故事?

  历的汉武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穿越时空,置身西汉,走*大汉天子——汉武帝。

  二、教授新课:

  歌中唱到“守业更比创业难”,西汉自高祖刘邦建立以来,历经惠、文、景帝几代人努力,到武帝时,他不但守住这份业,而且还发扬光大,今天把中国人称为“**”,把我们的语言叫“汉语”,就是因为汉朝的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汉武帝是如何守住这份业的?

  (展示)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

  用5分钟的时间,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分为3组,分别找政治、思想、经济面临的问题?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组学生相互提问、解答。

  政治: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内容→作用:政治上一统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问)与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软”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过渡)但是,削弱王国实力的做法,在当时招来了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由于立场不同,议论纷纷,甚至朝廷,谩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汉武帝怎么处理?

  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诸子百家的学说,惟独推崇儒家学说。)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看图观察太学的基本情况。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措施:(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原因→作用:经济上一统于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讨论“五铢钱”为什么是天圆地方的形状?

  这样子就从政治、思想、经济等各方面将权力一统于大汉天子手中,这就是大一统。董仲舒宣称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人间的主宰。“天子”一词由此而来。

  (过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为后,感到他确实是有勇有谋的政治家,那么,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统为武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国力强盛后打败了匈奴,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征战,请认真观察比较一下:秦、汉的疆域对比;汉朝管辖范围大大扩张,奠定了祖国地大物博的基础。

  回顾总结:复*本课线索、内容。

  古代历史教案 7

  教学目标

  1、了解赵州桥、唐都长安、雕版印刷术、李白、杜甫、白居易

  2、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提高对唐诗、书法等的欣赏能力。

  3、学*前人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课:

  “李白斗酒诗白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白称臣是酒中仙”。这首诗是谁的作品?与这位诗人同时代的还有哪几位?李白的诗有何特色?人们为何称他为“诗仙”呢?

  二、读一读,看一看,议一议。

  (一)赵州桥

  1、学生思考:赵州桥是谁主持修建的?是何时修建的?

  2、赵州桥的建筑有怎样的特点?

  3、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有什么地位?

  (二)唐都长安:唐都长安*面图及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教师设问:唐都长安建筑布局及特色是什么?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教师作简要说明。

  (三)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教师引导:印刷术发明以前,人们用手抄书,这既费时耗力,又易出错,到隋唐时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什么是雕版印刷术呢?

  我们的祖先从盖章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的工作流程:把要印的文字反刻在一块木板上,让文字凸出,然后在字面上涂上墨,覆上纸,轻轻一刷,字迹就印在纸上成了正字了。

  在隋唐时期,一些流通较大的书籍,如佛经、日历、诗集,已经雕刻出版。

  (四)光耀千古的诗坛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五万首诗歌。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有哪些诗人?

  情景体验:(人物像)李白、杜甫、白居易

  在学生看书基础上教师启发提问: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凑”这一谚语本身说明了什么?(唐诗歌繁荣)

  学生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个伟大诗人有哪些传世各作?各有什么特色?

  三、课堂巩固

  回顾知识要点,快速记忆,多媒体展示检测题目。

  课后*题

  思考: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风格迥异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历史教案 8

  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难点:

  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分析。

  教学方法:

  导学练

  教学过程: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

  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2、农耕格局

  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条件、技术、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素质)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说明:

  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

  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

  (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评价: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三、水利事业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和技术:都江堰(战国)郑国渠(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四、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换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6)天生脆弱。抵抗风险的能力差。

  3、小农经济的影响

  农业文明的基础;农民生活的保障;具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技术进步缓慢,之下社会易)。

  学*延伸:

  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答案提示:

  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

  课堂练*:

  见《高中历史必修二课时详解》及学案

  课后作业:

  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古代历史教案 9

  一、课标要求: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本课的教学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教师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四、教学重点: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典型——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教学难点:自然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和政治制度模式的影响、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利与弊。

  五、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古代希腊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特殊城邦政治景观,探究其与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

  2、在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相关资料时,引导学生剖析、归纳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

  3、通过开展让学生合理想象和自编自导活动,设置历史情景,让学生体会历史的发展过程。

  六、教学过程

  Ⅰ、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四个图片分别代表哪些古代文明,大家来猜想。

  这些文明包括中华文明都是古人留给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其中四个在大河流域起源,被称为大河文明,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印度文明是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是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埃及文明是尼罗河流域。希腊文明呢没有大河,但它有地中海,被地中海环抱,它又吸取了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的一些养分,既综合又有自己的创新,也就有了同样辉煌灿烂的海洋文明——希腊文明。

  一提起古代文明,人们往往想起大型的工程、伟大的建筑等,两千多年前,雅典公民在这里(露天剧场)欣赏戏剧表演,不仅不用花钱买票,还可以拿钱,(国家给钱)。甚至还能参与决定某一个人的生死。这是喝下毒酒前的苏格拉底,判他死刑的不是皇帝、君主,而是公民,公民竟然有这样的政治权利,而且是在20xx千多年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大家翻开课本22页。我们将通过第二单元第5课来了解。

  Ⅱ、讲授新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最终形成。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确立的条件

  马克思曾指出:越往远古,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就越大。在历史学中,有一种观点叫地理环境决定论。特别强调地理环境对古代社会的极大影响。确实,希腊被称为海的宠儿,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社会发展有比较深切的影响。

  自然条件——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

  这是希腊的地理位置图,古代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地理范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这是希腊地形图、地貌图,从中可以看出地形上有哪些特点

  (2)地形特点:①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天然良港众多;

  ②多山、山峦起伏;形成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和海岛

  但隔而不绝,不是崇山峻岭,岛屿之间的距离比较*。这种地形有利于从事什么样的经济活动希腊境内多山地,不适合发展农业,天然良港多,特别适合从事商业活动。而因为有较丰富的矿土资源,使得雅典等城邦出现了较发达的手工业,如制陶业非常有名。

  2、经济条件——商业、手工业比较发达

  希腊的地理环境,影响了它的经济活动,一些城邦例如:雅典,它的商业、手工业比较发达,形成了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工商业奴隶主阶级,正是在工商业奴隶主不断推动下,希腊一些城邦逐渐走上了民主政治的道路。

  而不少地区彼此相对孤立,难以形成真正统一的政治中心,使得希腊不容易建立领土广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是出现了200多个城邦。

  3、政治条件——城邦的形成

  阅读教材,归纳、思考:

  (1)什么叫“城邦”

  古代希腊城邦的形成及特点。

  归纳:(1)城邦(city—state),希腊语“polis”。原指公民集体、城池,引申为城市国家,城邦一般包括市区和周边的农村地区。希腊城邦专指古代希腊长期存在的一种国家形态。

  (2)形成: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200多个城市国家。

  (3)突出特征:

  1、小国寡民

  通过与潮州市的比较理解小国的“小”,潮州市面积约3000多*方公里,雅典约20xx多*方公里,比潮州市还小,它还是比较大的城邦,就是一个国家了。而寡民呢,雅典约40万人口中,公民只有3万多。奴隶占人口约一半,但没有公民权。

  2、处于奴隶制阶段

  3、城邦之间摩擦不断,战事频繁

  希腊城邦之间为什么战争不断呢

  古希腊人认为城邦意味着同一血缘人群的共同团体、共同地域和政治经济的绝对独立。而200多个城邦林立,为争夺有限的资源,必然有摩擦与冲突,用什么方式来解决摩擦与冲突如何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专制或民主。专制国家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国家力量,民主可以极大的激发公民的积极性,如何才能让公民为了城邦可以舍生忘死呢这需要让他们把城邦真正当成自己的家国,是国家的主人翁,也就是给予什么权利而专制也好,民主也好,都是当时国家选择的结果。

  正是在这些特定的条件下,逐步形成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其中,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典型。

  二、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典型——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民主——Democracy,希腊语,“人民”和“权力”两词合成

  民主就是人民**,即**在民,人民管理国家事务。

  雅典民主政治经过了200多年的发展,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民主政治体制。

  大家看课本23~24页,找出雅典民主政治中的三个重要时期、三个杰出人物分别是谁

  阶段内容作用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初

  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奠定基础

  克里斯提尼

  改革

  公元前6世纪末

  (1)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

  (2)设立五百人会议、

  (3)成立十将**员会、

  (4)实行“陶片放逐法”确立架构

  伯利克里时期

  公元前5世纪

  (1)扩大公民的参政范围、

  (2)改革公民大会、

  (3)改革五百人会议。

  古代历史教案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问题思考: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目标导学三: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等”、“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杨的*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2.拓展延伸:国王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该如何评价佛教呢?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

  提示: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等”的假*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三、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范本5份(扩展2)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精选五篇)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 1

  一、课标要求: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本课的教学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教师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四、教学重点: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典型——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教学难点:自然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和政治制度模式的影响、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利与弊。

  五、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古代希腊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特殊城邦政治景观,探究其与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

  2、在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相关资料时,引导学生剖析、归纳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

  3、通过开展让学生合理想象和自编自导活动,设置历史情景,让学生体会历史的发展过程。

  六、教学过程

  Ⅰ、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四个图片分别代表哪些古代文明,大家来猜想。

  这些文明包括中华文明都是古人留给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其中四个在大河流域起源,被称为大河文明,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印度文明是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是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埃及文明是尼罗河流域。希腊文明呢没有大河,但它有地中海,被地中海环抱,它又吸取了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的一些养分,既综合又有自己的创新,也就有了同样辉煌灿烂的海洋文明——希腊文明。

  一提起古代文明,人们往往想起大型的工程、伟大的建筑等,两千多年前,雅典公民在这里(露天剧场)欣赏戏剧表演,不仅不用花钱买票,还可以拿钱,(国家给钱)。甚至还能参与决定某一个人的生死。这是喝下毒酒前的苏格拉底,判他死刑的不是皇帝、君主,而是公民,公民竟然有这样的政治权利,而且是在20xx千多年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大家翻开课本22页。我们将通过第二单元第5课来了解。

  Ⅱ、讲授新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最终形成。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确立的条件

  马克思曾指出:越往远古,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就越大。在历史学中,有一种观点叫地理环境决定论。特别强调地理环境对古代社会的极大影响。确实,希腊被称为海的宠儿,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社会发展有比较深切的影响。

  自然条件——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

  这是希腊的地理位置图,古代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地理范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这是希腊地形图、地貌图,从中可以看出地形上有哪些特点

  (2)地形特点:①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天然良港众多;

  ②多山、山峦起伏;形成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和海岛

  但隔而不绝,不是崇山峻岭,岛屿之间的距离比较*。这种地形有利于从事什么样的经济活动希腊境内多山地,不适合发展农业,天然良港多,特别适合从事商业活动。而因为有较丰富的矿土资源,使得雅典等城邦出现了较发达的手工业,如制陶业非常有名。

  2、经济条件——商业、手工业比较发达

  希腊的地理环境,影响了它的经济活动,一些城邦例如:雅典,它的商业、手工业比较发达,形成了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工商业奴隶主阶级,正是在工商业奴隶主不断推动下,希腊一些城邦逐渐走上了民主政治的道路。

  而不少地区彼此相对孤立,难以形成真正统一的政治中心,使得希腊不容易建立领土广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是出现了200多个城邦。

  3、政治条件——城邦的形成

  阅读教材,归纳、思考:

  (1)什么叫“城邦”

  古代希腊城邦的形成及特点。

  归纳:(1)城邦(city—state),希腊语“polis”。原指公民集体、城池,引申为城市国家,城邦一般包括市区和周边的农村地区。希腊城邦专指古代希腊长期存在的一种国家形态。

  (2)形成: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200多个城市国家。

  (3)突出特征:

  1、小国寡民

  通过与潮州市的比较理解小国的“小”,潮州市面积约3000多*方公里,雅典约20xx多*方公里,比潮州市还小,它还是比较大的城邦,就是一个国家了。而寡民呢,雅典约40万人口中,公民只有3万多。奴隶占人口约一半,但没有公民权。

  2、处于奴隶制阶段

  3、城邦之间摩擦不断,战事频繁

  希腊城邦之间为什么战争不断呢

  古希腊人认为城邦意味着同一血缘人群的共同团体、共同地域和政治经济的绝对独立。而200多个城邦林立,为争夺有限的资源,必然有摩擦与冲突,用什么方式来解决摩擦与冲突如何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专制或民主。专制国家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国家力量,民主可以极大的激发公民的积极性,如何才能让公民为了城邦可以舍生忘死呢这需要让他们把城邦真正当成自己的家国,是国家的主人翁,也就是给予什么权利而专制也好,民主也好,都是当时国家选择的结果。

  正是在这些特定的条件下,逐步形成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其中,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典型。

  二、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典型——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民主——Democracy,希腊语,“人民”和“权力”两词合成

  民主就是人民**,即**在民,人民管理国家事务。

  雅典民主政治经过了200多年的发展,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民主政治体制。

  大家看课本23~24页,找出雅典民主政治中的三个重要时期、三个杰出人物分别是谁

  阶段内容作用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初

  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奠定基础

  克里斯提尼

  改革

  公元前6世纪末

  (1)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

  (2)设立五百人会议、

  (3)成立十将**员会、

  (4)实行“陶片放逐法”确立架构

  伯利克里时期

  公元前5世纪

  (1)扩大公民的参政范围、

  (2)改革公民大会、

  (3)改革五百人会议、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 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帝国。

  通过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亚历山大东侵的后果,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正确评价伯利克里、亚历山大。

  通过对本课的学*,领略古希腊爱琴文明的深厚底蕴,民主制度之完善美和马拉松战役之精神美。

  教学建议

  “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是本课的重点。斯巴达和雅典是古希腊城邦国家中最强大的,但斯巴达和雅典属于不同类型的城邦:两者虽都是奴隶主统治的城邦,但斯巴达是贵族寡头**的军事大国,被统治者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而雅典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上层(富商、船主和手工业作坊主)参政机会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关于亚历山大,教师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对他作出评价。建议教师结合课文最后的思考题“想一想,你如何评价亚历山大的东征?”启发学生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发言后,教师针对回答情况作一小结。

  “全盛时期的雅典”是本课的重点,其中对伯利克里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由于雅典在希波战争中起了主要作用,所以也就从战争胜利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它依xx大量流入的奴隶充分发展了经济。

  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成为希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他十分重视发展工商业和移民,同时实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扩大了*民的权利,当时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他还大力提倡文学、艺术,文学家和艺术家受到优厚待遇。在此时期,文化昌盛,出现大量不朽的文艺作品。

  教师可在讲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一目后,可画一张表,逐条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城邦国家进行对比。

  条目如下:

  1、地理位置

  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

  雅典位于希腊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

  2、社会结构

  斯巴达:统治者,斯巴达人。

  雅典:公民,分为贵族和*民两部分。

  3、政治制度

  斯巴达:虽然全体的斯巴达人是奴隶主,但是真正掌握大权的只是其中少数奴隶主贵族,并带有深厚的军事镇压的色彩。

  雅典:**大权也掌握在奴隶主手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上层人物参政机会不断扩大。

  4、经济制度

  斯巴达:被征服居民都沦为国家奴隶,被分配给斯巴达人,并为他们种地。(在表格填写完毕,教师可补充说明:斯巴达将全国的土地分成小份地,期巴达人每家各得一份,但不准买卖、转让。同时由“......种地”引申出斯巴达人经济活动是农业。)

  雅典: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势,航海业、工商业、手工业颇为发达。

  这样,使学生对它们间的不同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经济的繁荣,雅典的全盛时期。

  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教法设计:教授法、启发诱导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投影)

  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什么地区?

  (二)引入新课

  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希腊文明是欧洲早期文明,它是以海洋为中心的,那么古代希腊的情况如何呢?

  讲授新课

  播放《古文明发祥之一》视频

  (提问诱导)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是怎样的?它以什么海洋为中心?

  明确希腊的地理范围,爱琴海岛希腊半岛的位置,并培养读图能力。

  一、爱琴文明(板书)

  提出问题

  爱琴文明的起止时期、发祥地及后来的中心分别是什么?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板书)

  1、两个城邦(板书)

  (启发诱导)斯巴达和雅典都是什么阶级**的城邦?

  2、它们在政治、经济上有何不同?

  (过渡)公元前6世纪,古代波斯挑起希波战争,其结果是波斯军队被赶出了希腊,这也使希腊空前繁荣起来,雅典进入了空前繁盛时期。

  3、城邦的兴衰(板书)

  (投影)下列问题

  (1)希腊经济的繁荣主要指的是什么?

  (2)奴隶的来源是什么?

  (3)斯巴达的奴隶制经济繁荣体现在什么上?

  (4)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体现在哪些方面?

  (5)雅典处于全盛时期是在谁当政期间?(板书)

  (6)我们怎样看待伯利克里这个人物?(板书)

  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7)希腊是如何衰落的?

  (过渡)希腊衰落时,它北部的马其顿国强大起来。后来成为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三、亚历山大帝国(板书)

  1、马其顿国什么时候控制了希腊?

  cAI演示《亚历山大东侵路线图》,回答问题。

  (提高学*兴趣,对亚历山大帝国及东侵有整体的正确认识。)

  2、亚历山大帝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的版图包括几大洲?首都在哪?亚历山大东侵结果如何?

  3、亚历山大帝国的命运如何?

  4、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如何?

  在教师启发下回答,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5、亚历山大是怎样一个国王?怎样看待亚历山大东侵?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知道了当时两个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雅典处于全盛时期以及希腊衰落后,亚历山大帝国的强盛。

  板书设计

  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

  1、两个城邦

  2、城邦的兴衰

  (1)希腊奴隶制繁荣

  (2)雅典的全盛时期(伯利克里当政时)

  (3)希腊城邦的衰落

  三、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1、马其顿控制希腊

  2、亚历山大帝国和亚历山大

  (1)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

  (2)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 3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帝国。

  通过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亚历山大东侵的后果,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正确评价伯利克里、亚历山大。

  通过对本课的学*,领略古希腊爱琴文明的深厚底蕴,民主制度之完善美和马拉松战役之精神美。

  教学建议

  “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是本课的重点。斯巴达和雅典是古希腊城邦国家中最强大的,但斯巴达和雅典属于不同类型的城邦:两者虽都是奴隶主统治的城邦,但斯巴达是贵族寡头**的军事大国,被统治者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而雅典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上层(富商、船主和手工业作坊主)参政机会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关于亚历山大,教师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对他作出评价。建议教师结合课文最后的思考题“想一想,你如何评价亚历山大的东征?”启发学生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发言后,教师针对回答情况作一小结。

  “全盛时期的雅典”是本课的重点,其中对伯利克里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由于雅典在希波战争中起了主要作用,所以也就从战争胜利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它依xx大量流入的奴隶充分发展了经济。

  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成为希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他十分重视发展工商业和移民,同时实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扩大了*民的权利,当时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他还大力提倡文学、艺术,文学家和艺术家受到优厚待遇。在此时期,文化昌盛,出现大量不朽的文艺作品。

  教师可在讲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一目后,可画一张表,逐条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城邦国家进行对比。

  条目如下:

  1、地理位置

  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

  雅典位于希腊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

  2、社会结构

  斯巴达:统治者,斯巴达人。

  雅典:公民,分为贵族和*民两部分。

  3、政治制度

  斯巴达:虽然全体的斯巴达人是奴隶主,但是真正掌握大权的只是其中少数奴隶主贵族,并带有深厚的军事镇压的色彩。

  雅典:**大权也掌握在奴隶主手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上层人物参政机会不断扩大。

  4、经济制度

  斯巴达:被征服居民都沦为国家奴隶,被分配给斯巴达人,并为他们种地。(在表格填写完毕,教师可补充说明:斯巴达将全国的土地分成小份地,期巴达人每家各得一份,但不准买卖、转让。同时由“......种地”引申出斯巴达人经济活动是农业。)

  雅典: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势,航海业、工商业、手工业颇为发达。

  这样,使学生对它们间的不同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经济的繁荣,雅典的全盛时期。

  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教法设计:教授法、启发诱导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投影)

  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什么地区?

  (二)引入新课

  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希腊文明是欧洲早期文明,它是以海洋为中心的,那么古代希腊的情况如何呢?

  讲授新课

  播放《古文明发祥之一》视频

  (提问诱导)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是怎样的?它以什么海洋为中心?

  明确希腊的地理范围,爱琴海岛希腊半岛的位置,并培养读图能力。

  一、爱琴文明(板书)

  提出问题

  爱琴文明的起止时期、发祥地及后来的中心分别是什么?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板书)

  1、两个城邦(板书)

  (启发诱导)斯巴达和雅典都是什么阶级**的城邦?

  2、它们在政治、经济上有何不同?

  (过渡)公元前6世纪,古代波斯挑起希波战争,其结果是波斯军队被赶出了希腊,这也使希腊空前繁荣起来,雅典进入了空前繁盛时期。

  3、城邦的兴衰(板书)

  (投影)下列问题

  (1)希腊经济的繁荣主要指的是什么?

  (2)奴隶的来源是什么?

  (3)斯巴达的奴隶制经济繁荣体现在什么上?

  (4)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体现在哪些方面?

  (5)雅典处于全盛时期是在谁当政期间?(板书)

  (6)我们怎样看待伯利克里这个人物?(板书)

  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7)希腊是如何衰落的?

  (过渡)希腊衰落时,它北部的马其顿国强大起来。后来成为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三、亚历山大帝国(板书)

  1、马其顿国什么时候控制了希腊?AI演示《亚历山大东侵路线图》,回答问题。

  2、亚历山大帝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的版图包括几大洲?首都在哪?亚历山大东侵结果如何?

  3、亚历山大帝国的命运如何?

  4、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如何?

  在教师启发下回答,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5、亚历山大是怎样一个国王?怎样看待亚历山大东侵?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知道了当时两个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雅典处于全盛时期以及希腊衰落后,亚历山大帝国的强盛。

  板书设计

  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

  1、两个城邦

  2、城邦的兴衰

  (1)希腊奴隶制繁荣

  (2)雅典的全盛时期(伯利克里当政时)

  (3)希腊城邦的衰落

  三、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1、马其顿控制希腊

  2、亚历山大帝国和亚历山大

  (1)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

  (2)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 4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古代希腊文明得到充分发展,呈现出辉煌景象,主要体现在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城邦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为希腊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和制度是*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的摇篮。教材从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和作用,揭示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的中心内容是: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奴隶主民主制度的产生发展、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历史作用和影响。

  本课重点:伯利克里时期的民主政治。

  本节难点: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第一目

  “希腊文明的摇篮”,主要介绍了古代希腊城邦的产生、特征、典型代表和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民主制度的建立、初步发展。

  人类早期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古希腊文明的发轫和兴盛则以海洋为依托。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古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邻爱琴海,海岸线崎岖,天然良港多,海岛星罗棋布。古希腊是海的宠儿。希腊半岛上重峦叠嶂,山势陡峭,难以翻越。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处在氏族制度瓦解、奴隶制确立的过程中。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奴隶制小国,史称“城邦”或“城市国家”。古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其政体有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等。其中,实行贵族制的斯巴达和实行民主制的雅典是古代希腊城邦的典型代表。

  第二目“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主要讲述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确立过程。

  梭伦和克利斯提尼统治时代是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出现和初步发展时期。公元前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公民等级。改革进一步打击了旧氏族制度的残余势力,为奴隶主民主制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在梭伦改革的基础上,克利斯提尼进行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设立五百人会议,成立十将**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等。克利斯提尼的改革消灭了氏族制度,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势力,确立起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

  第三目“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主要介绍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时期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统治时期是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担任首*将军的伯利克里进行了改革。这场著名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等级男性公民可以担任除十将军以外的所有官职;改革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成年男性公民均可参加并有发言权和表决权;改革五百人会议的成员构成和扩大权限;提高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陪审法庭的权力和地位;扩大十将**员会的权力,规定首*将军执掌国家军政大权;制定“公职津贴”制度,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鼓励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等等。伯利克里改革进一步发展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把古代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相对*等;法律至上。但实质上,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真正能够享受到城邦民主的人毕竟是少数。

  课文还介绍了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民主制的实质、历史作用以及古代希腊民主制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古希腊民主制衰落的原因等。

  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民主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它重视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巨匠;其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基础。古代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制度与实践成为*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实践的源头。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之所以得到如此辉煌的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实行民主制是政体上的表现形式,其根本目的是要保证城邦的独立和发展,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民主制中有不少内容源自原始社会的民主*惯,可以说是对历史的继承和发展,当然也是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雅典公民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观、以及古代亚非文明的影响等都推动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繁盛。但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其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人毕竟是少数。随着奴隶制经济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再加上城邦内部的混乱和城邦之间的战争,希腊奴隶主民主制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公元前338年,马其顿王国征服了希腊。

  建议把教学重点放在第三目。地理环境对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但是要注意避免地理环境决定论;第二目是铺垫,但是要讲清基本概念,如什么是城邦及其基本特征,等等;第三目应加以强调,并尽量充分展开。

  教学过程

  讲述本课教材用1课时。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知道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本课通过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和作用,揭示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特点和走向顶峰的过程。

  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不甚了解,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而本课涉及的内容中专有名词深奥难懂,与学生的认知水*有一定的差距。建议教师在本课的设计中,宜注意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学*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的兴趣,从问题入手,进行探究。通过学*,培养运用正确的方法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本课导入,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如:运用世界地图,利用本课导言引导学生从华夏大地移向地中海世界,共同寻找西方文明之源。这样可使学生的学*与前一单元相衔接,从空间入手探寻世界的另一个文明的区域。由此引出题目,开始本课学*。还可以这样导入:介绍奥运会的故乡——希腊,从竞技体育谈到希腊国家,从为国家履行义务谈到赋予权力,引出与之相关的希腊雅典城邦。从这样的导入中,展开对本课的学*。

  讲述“希腊文明的摇篮”一目,建议教师把握三点:

  第一,古希腊文明的发源。教师提供用PPT制作的计算机课件《古代希腊示意图》,结合地图对古希腊作空间的定位——古希腊文明的发轫和兴盛是以海洋为依托。以便加深学生对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古希腊城邦产生发展的影响。

  第二,“城邦”或“城市国家”的特征。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出现了两百多个小国,即城邦。古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

  第三,城邦的公民可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有对民**利的渴望。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一目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学*中的难点。主要是要通过对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内容的了解,进一步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初步发展。建议教师在讲述梭伦改革时,概括改革的背景,归纳改革的主要内容,突出分析改革的作用,并要强调梭伦的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在梭伦改革基础上继续改革。这里要突出改革的四项内容,注重对公民大会权力继续扩大的讲述。这次改革基本上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对克利斯提尼执政期间实行的“陶片放逐法”,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历史纵横]的资料和插图进行自学。在对上述两个改革的讲述,可调动学生在课下分组搜集有关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图文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地交流,加深学生对雅典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改革的进程的理解。

  “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一目内容,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建议教师对这部分内容分三个层面作设计。

  首先、讲述伯利克里改革。

  ①先介绍伯利克里其人,他是一位廉洁奉公、品德高尚、思想崇高、气质高雅的领导人。在他担任首*将军期间进行改革,是古代雅典著名的民主派政治家。

  ②归纳改革的主要内容,通过逐项材料的分析加深对改革内容的理解。

  ③对改革进行评价。伯利克里的改革进一步发展了雅典的民主政治,把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这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要适当补充反映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第二、对雅典的民主政治进行总体评价。

  ①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相对*等;法律至上。

  ②历史作用:它重视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其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③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和局限性。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其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是少数人的民主。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民主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它与现代民主是不同的,它窒息和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④关于雅典民主制产生发展的条件:要从根本目的(保证城邦的独立和发展)、公民共同的价值观、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亚非文明的影响四个角度进行归纳。

  第三、雅典民主制的衰落。

  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真正能够享受民主的人只是少数。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逐渐成为政治腐败、社会的隐患,再加上城邦内部的混乱和城邦之间的战争,那种狭隘的城邦体制,与日益迅速发展的政治、经济难以匹配,城邦民主政治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公元前338年被马其顿王国所征服。希腊城邦民主政治,湮没在历史的尘封中。

  在对本课内容的分析过程中,建议教师对讲述中出现的专有名词进行必要的、通俗的解释。如:民主制、贵族制等概念及区别,对雅典民主政治制度进行理性的剖析和透彻的领悟。

  在本课的总结中,建议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总结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帮助学生总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梳理整合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脉络。为便于记忆和理解,可以通过设计下列表格完成。表格是对本课知识内容的归纳,并能呈现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和取得的成果。学生在对表格的填写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古希腊文化的辉煌,在分析其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它是承继发展、不断创新的产物。由雅典开创的民主体制,是对全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是珍贵的遗产。

  教学案例

  案例一导入新课

  方案一:希腊、罗马侧两个国家的古典文明在两三千年前的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相辉映,为今天的世界文明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尤为让我们关注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罗马的法律制度。我们所熟悉的民主、政治、自由、法律、共和国等专有名词,就诞生在古希腊的雅典。

  在爱琴海的希腊半岛上,雅典人开启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他们围绕着公民的基本权利进行了几百年民主政治的改革,确认了*民的权利和义务,并对今后漫长的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由此导入新课。

  方案二:采用直接设问的方法来导入新课。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代西方启蒙学者和资产阶级革命家提出的三权分立和民享、民有、民治的思想,便来自于古希腊的经验。古希腊的民主制究竟是在怎样的条件下产生的?它是怎样具体实施的?对当时和后世来说,它有什么利弊得失值得我们借鉴与深思?

  案例二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

  师:课前制作计算机课件:《古代希腊示意图》,重点体现古希腊地理位置的特点。海的宠儿——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邻爱琴海,海岸线崎岖,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今天的希腊人仍喜欢用他们最古老的名称“海”称呼自己的国家,称自己为“海伦”。教师一边讲解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一边提问学生一些与本课教学有关的问题。如:从地图上看,希腊半岛的海岸线非常曲折,几乎所有城邦离海洋的距离都在40千米内。其中,古希腊东部海岸线比西部海岸线曲折。古希腊文明的发轫和繁盛是以海洋为依托,也称“海洋文明”。(出示幻灯片《柏拉图》和他关于古希腊优越地理位置的名言)。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说:“我们环绕着大海而居,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古希腊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柏拉图的名言和地图信息,分组讨论:地理环境与古希腊城邦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生:(思考、回答)希腊东邻爱琴海,海岸线崎岖,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希腊半岛上山峦起伏,山势陡峭,很难翻越,形成一个个地理上相互隔绝的小单位。半岛山多*原少,土地贫瘠,农业耕作条件先天不足。其有限的陆地被山岭分割小块,无法形成地理上的政治中心,不适合统一国家的形成,却有利于一系列独立自治的城邦国家的形成。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希腊城邦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案例三“陶片放逐法”

  师:克里斯提尼的改革中,还采用了“陶片放逐法”。

  生: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

  师:陶片放逐法,又称“贝壳放逐法”,是古雅典民众大会中的一种特殊投票法,约创于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当政期间。每年举行特别公民大会,公民将其认为可能危害民主政治的人的名字记于陶片上;某人票逾半数(通常认为是六千票),则被放逐国外十年,期满可回国,或提前召之回国,归还其财产并恢复其公民权。这一做法,对威胁城邦民主的人有震慑作用,迫使他们言行谨慎,不敢恣意妄为,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

  (雅典瓶画:陶片放逐投票的一个片段——点票)

  记载着放逐者名字的陶片碎块

  案例四伯利克里

  伯利克里(约前495—前429),是古代希腊的政治家,出身贵族。公元前443年起,伯利克里连任十将**员会的首*将军15年,成为雅典的最高统治者。执政期间,主张扩大雅典海上势力和*民的权利;大兴土木,修建雅典卫城和比雷埃夫斯港,建成了雅典和比雷埃夫斯港之间的长墙,巩固了陆地防御力量,确保了雅典与海外的交通;加强海军,扩建三层桨座舰达400艘;奖励学术,提倡文艺,一时雅典人才辈出,文化昌盛。同时,他进一步改革政治制度,规定一切官职向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执政官用抽签法产生;公民大会成为最高的权力机构,十天召开一次,决定内政、外交、战争、和*等重大问题,凡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能参加;陪审法庭由每个部落在30岁以上公民中用抽签方式各选出60人,共600人组成,是最高的司法机关;十将军由公民大会举手选出,是最高的**官员,统率军队,掌握实权。为了使贫穷公民出任官职,他规定“公职津贴”制度,并给一般公民“观剧津贴”,以吸引公民参加社会活动。他把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推进到高度发展阶段。

  案例五伯利克里改革

  师: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统治雅典时期,进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出示幻灯片:《伯利克里》。伯利克里改革有哪些主要内容?

  生: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一目的第一段文字。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体会。

  师:请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归纳、概括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鼓励相互交流。要求以教材内容为依托,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言简意赅。

  生:归纳概括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相互交流,回答。伯利克里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公民大会,改革五百人会议。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员会的权力,给参政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鼓励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师:伯利克里是古代雅典著名的民主派政治家。从公元前443年起,伯利克里连任十将**员会的首*将军15年,称为雅典的最高统治者。在他执政期间,进一步改革政治制度。下面是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师:出示幻灯片《伯利克里改革》。对伯利克里改革中的规定进行分析:

  (1)扩大公民参政范围:除十将军外,一切官职向所有等级的男性公民开放,执政官用抽签法产生;

  (2)改革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内政外交等重大问题,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并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3)改革五百人会议的成员构成和权限:五百人会议的成员通过抽签从10个部落中各选50人参加,分组轮流执政,负责召集公民大会等事务;

  (4)提高陪审法庭的权力和地位:陪审法庭是国家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由10个部落从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选举组成,每部落各选600人;

  (5)扩大十将**员会的权力:最高的**官员十将军由公民大会举手选出,十将**员会统率军队,参与政治,首*将军执掌国家军政大权;

  (6)制定“公职津贴”制度: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7)鼓励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等等。与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相比,伯利克里改革进一步发展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度,把古代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师:引领学生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2)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政、外交、战争、和*、重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公民大会讨论决定。

  (3)国家最高常设行政机关是五百人会议,负责处理日常政务,召集公民大会。

  (4)陪审法庭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对公民大会的决议拥有最终核准权。

  (5)国家一切官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国家官员由选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实行“公职津贴制”。

  师:结合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请同学们分组讨论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生:(思考、讨论、交流、回答)雅典民主政治追求的理想是全体公民参政,全体公民都是统治者。公民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相对*等。如:为鼓励和保证所有公民、特别是低等级公民积极参政,制定“公职津贴”制度,国家给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师:向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说“全体公民参政”是理想?不是所有公民都参与政治活动吗?

  生:(思考、交流、回答)实质上参加公民大会的只是少数。

  师:要求阅读材料,出示四段资料(中英文):

  材料一:“我们的[**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材料取自教材,是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的片段)

  材料二:“对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材料取自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的演说”的片段)

  材料三: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材料取自教材,是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名言)

  材料四:移民要想获得雅典的公民权更为困难,不管他们在阿提卡(雅典位于阿提卡半岛)居住了多长时间。这些外来人当时的官方名称是迈提克,他们登记注册时要写明是生活在“庇护人”(即当地雅典公民)所在的区。从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开始,他们还要缴纳“投票税”。男人每年12德拉马赫,女人每年6德拉马赫,虽然数额不算高,但在意识形态方面却有深意。虽然迈提克有可能获得某种特权,但他们要想得到公民权通常是很难的。只有那些对雅典做出突出贡献的迈提克,作为一种奖励,在经公民大会的特别投票通过后才能获得公民权。总之,居住在雅典是大批外国人,在经济和其他方面也享受到了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扩张的好处,但要获得公民权却并不容易。理论上讲,只有父母都是雅典公民的人才有公民权。既然如此,那么作为雅典公民的男子就不能与外国女子结婚,不管她们是出身于雅典盟国的贵族之家,还是居住在当地的迈提克。——马克尧主编《世界文明史·上》

  (要求学生思考)(1)材料一中的“全体人民”是指全体雅典人吗?为什么?请分别用材料

  二、材料三和材料四的内容举例说明。

  (2)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相同观点。

  (3)根据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认识和评价。

  生:(思考、讨论、交流、回答)略

  师:

  (1)不包括全体雅典人。享有公民权的是那些占有统治地位族群的成年男子。奴隶、妇女(材料二和材料三)、外来移民(材料四)没有公民权。

  (2)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是少数人的民主,维护的是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3)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民主制,代表了希腊古典文明的最高成就,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它早就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发展环境;重视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促进雅典的全面繁荣,使古代雅典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巨匠;其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基础。古代希腊文化是西方和世界文明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成为*代西方文化的摇篮。

  案例六雅典民主政体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

  师:(结合插图进行讲述)雅典城邦为民主制政体,公民大会是其最高权力机关,该遗址反映了当时雅典政治的特点。

  师:展示材料

  【开会去】

  乡间居民步行进城,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郊居民至少要提前一小时动身,远郊居民需提前六七个小时。

  雅典的公民大会会场与讲演台遗址公民大会时间长短不定,处理例行公事仅需一个上午,较大议案可能要拖一天。至于难以抉择的重大问题,如战争与和*问题,常需开多次会议才能决定。

  为鼓励公民参政,大会向与会者发放补贴,起初为半天饭钱,后增加到一天半饭钱。这保证了广大*民作为公民大会主体的地位。

  下列人员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任何不赡养父母的人;任何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任何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财产的人。

  生:(阅读、思考)加深对公民大会的理解。

  案例七小结

  教师对本课进行总结,带领学生归纳总结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和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梳理整合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脉络。(为便于记忆和理解,可以通过设计下列表格完成)体会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和取得的成果,感受到古希腊文化的辉煌,认识到它是承继发展、不断创新的产物。雅典开创的民主体制,是对全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是珍贵的遗产。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这里的“全体人民”指哪些人?伯利克里心中的民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解题关键:读懂材料,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概念。

  思路引领:结合教材和材料,扣住关键词指出“全体人民”的内涵,分析雅典民主制度的特征。

  答案提示:这里的“全体人民”不包括全体雅典人,是指享有公民权的是那些占有统治地位族群的成年男子。而奴隶、妇女、外来移民没有公民权。雅典民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人民**和轮番而治。即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探究学**结】

  本课测评

  结合史实,分析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有哪些特点?

  解题关键:联系史实,归纳特点,史论结合。

  思路引领:通过相关史实的分析,归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答案提示:雅典民主政治追求的理想是全体公民参政,全体公民都是统治者。公民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相对*等。如: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他们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为鼓励和保证所有公民、特别是低等级公民积极参政,制定“公职津贴”制度,国家给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五、学*延伸

  讨论处于同一时代,但相隔万里、彼此隔绝文明中的两大思想家,对上述问题的看法为什么会如此接*?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

  解题关键:了解中国、雅典两位思想家生活的时代,正确理解他们的思想内容。

  思路引领:在探究的过程中,引领学生阅读材料并准确获取信息,联系中国和雅典所处的社会背景,体会思想家对妇女社会地位的评价。从唯物史观认识问题,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该时期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答案提示:第一要结合材料指出孔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内容;第二在比较中找出二者对妇女地位看法的接*之处,他们都对妇女有偏见,蔑视女性的社会地位;第三分析二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经济发展水*,分析其思想观点接*的原因;第四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问题。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 5

  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从以前的备课依靠大纲,到今天的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从而转变教师的个人观念,更好地实施新的课程改革。本课的教学设计,从分析课程标准、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入手;从而确定整个的教学过程的设计;然后设计教学评价,检测教学的效果,从而对整个教学作出反思性的评价。

  目标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历史Ⅰ》中,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的规定: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根据课程目标,我们要了解古代雅典的城邦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希腊城邦古代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顶峰,民主政治机构的相对完善,成为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源头。今天的西方人把希腊的思想文化视为自己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渊源。

  根据历史必修I模块课程目标,“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故此要科学分析希腊的自然地域的因素、经济发展的情况、人文素养、及政治因素的考虑等等,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了解城邦制度的发展、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过程等,认识民主是在不断的斗争中发展的,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本节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包括: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希腊的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实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地图分析雅典的自然规律地理环境;收集有关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这课的学*,体会古代希腊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遗产;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分析古典希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

  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包括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在初中学*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和历史的事件有一定的掌握;加上初中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同学们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学*。

  前面的第一单元学*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有了了解,对古代东方大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了一定的认识。课前设计思考题目:“比较古代中国选择专制主义与西方的希腊雅典选**主政治的不同原因的分析”。要求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各方面的知识,通过查阅史料、阅读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得出自己的认识,并就自己的观点进行探讨,得出新的认识。

  这样将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掌握和新知识的认识、理解。有利于学生理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容和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从而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为了达致本课的目标,参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四个版本的实验教科书不同的编写,包括内容、引用的图片、资料、设计探讨的问题等等,找出它们内容、结构上的异同。

  《四种版本教材内容的比较》

  知识内容

  《人教版》

  1、希腊文明的摇篮(希腊的自然环境、城邦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

  2、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3、辉煌中的阴影(进步性、局限性)

  《岳麓版》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希腊城邦制度

  1、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

  2、古希腊城邦

  3、古希腊城邦政体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4、从君主制到民主制

  5、人民**与轮番而治

  6、雅典民主的得失

  《人民版》

  一民主政治的滥觴

  1、蔚蓝色的希腊

  2、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

  3、希腊公民

  二卓尔不群的雅典

  4、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5、“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

  6、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大象版》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

  2、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和历史意义

  共同点:

  1、古代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

  2、古代希腊的城邦制度

  3、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形成和内容

  4、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评价上

  选用的地图、图片、资料等等都围绕这些内容展开,并且进行较详尽的分析。

  不同的是,《人民版》和《岳麓版》对这一内容的讲述都用了两节的课时,前期的铺垫增加了大量的篇幅。

  《人民版》用了很多的笔墨在描述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的基础上,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等互利的观念;同时展现了古代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氛围,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繁荣的思想文化;以及公民整体素养,呈现了奴隶社会时期雅典社会的美丽画卷。

  而《岳麓版》从克里特文明到迈锡尼文明,加插了许多的图片、资料,直观地再现了古代希腊文明兴起发展的历程,分析希腊城邦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以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四个版本的实验教科书的不同的编写,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分析本课的知识结构,合理取舍,整合课程的资源,从而明确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设计

  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注重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搜集和利用学*资源;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学*历史方式的改变;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据此思路设计这一节课。

  1、课前布置学生作业:

  “比较古代中国选择专制主义与西方的希腊雅典选**主政治的不同原因的分析”

  (让学生自己找出论点,然后自己搜集、查阅资料,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第一单元学*的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主要过程的图示

  教学主要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希腊雅典辉煌的画面直观感受、体验历史创设情景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处理史料、分析、整理设问、引导、分析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观看、阅读史料、感悟历史提供图片、资料,再现雅典的辉煌;综合分析

  比较东西方政治制度的选择查阅、搜集资料(课前);合作讨论、分享交流;获取新知识;设疑、引导对比、分析、整理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确定这一课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等。

  2)结合历史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并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民主政治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与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的关系,懂得每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其国情、经济发展等因素相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作用。

  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九年级上册历史时已经对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不重视对历史学科的学*,因此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比较模糊,而且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因此我们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三、说学法

  新课程的设置,要实现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探究式学*。

  自主学*:在一定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我探索自我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的*惯。

  合作学*:教师创造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学生共同探究本课问题,开展互助性学*,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历史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探究学*:怀疑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带着质疑走进课堂,带着对历史的质疑走进生活,这样才能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态度与情感。

  四、说教法

  1、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及素质教育思想。

  2、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

  3、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4、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政治参与意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及撰写历史论文,给学生留下大量的学*与想像的空间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悬念:“你知道以下这些英语名词的最初来源吗你知道这伟大的雕塑作品产生于何时何地吗你知道以下这两位伟人诞生的地点吗他们产生于同一块土地,同一个时代,他们一起演绎了那个时代的辉煌。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辉煌的文明”让学生在对即将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发出召唤:让我们一起参观西方文明的摇篮,探寻西方文明之根……

  2、问题探究

  (1)总论:指出古希腊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之源,被称为“海洋文明”

  一句话概括本单元主要内容:文明表现:从政治文明看,古希腊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世界文明贡献良多。

  概念剖析:民主政治的含义古希腊语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专制相对立,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等权利。

  (2)讲解民主的形成过程:首先多媒体展示古希腊地图,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并解释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资料引入:利用图片和文字立体的展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进程: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3)民主政治的特点情境创设:“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伯利克里时代的3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你能享有哪些权利为什么”通过此题,培养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强化学生对民主政治内容的理解。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报社记者,你的上司要求你写出一篇有关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操作流程及评价的报道,你将会采访哪些人,提出哪些问题去参观哪些地方采访后你将会给你的报告拟一个怎么样的题目如果你是被采访者,你又将如何回答提问,评价希腊民主政治”完成此题的要点是教师必须指给学生明确的操作程序,并作好示范,如教师分别示范记者与希腊公民,并在最后作好评价。设置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理的想像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现象辩证的评价能力,强化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的认识。

  最后,在已经充分了解民主政治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这样,结论显得水到渠成。

  (4)评价民主通过对雅典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的介绍及展示伯利克里的讲话、陶片放逐法,使学生认识到,雅典的民主在统治阶级内部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并促进了希腊人完整人格的形成。

  通过伯利克里讲话、图片、文字分别讲述希腊人重责任感、渴求知识的民族性格,并请学生朗读有关雅典人生活的有关文字,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情逐渐升温,引发学生对民主的充分认同及对雅典人重精神生活的无限神往。

  3、问题设置:让学生思考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西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影响。同时指出“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用书中的两段材料分析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分析其影响。

  4、课堂小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撰写历史论文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范本5份(扩展3)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优选【5】份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帝国。

  通过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亚历山大东侵的后果,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正确评价伯利克里、亚历山大。

  通过对本课的学*,领略古希腊爱琴文明的深厚底蕴,民主制度之完善美和马拉松战役之精神美。

  教学建议

  “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是本课的重点。斯巴达和雅典是古希腊城邦国家中最强大的,但斯巴达和雅典属于不同类型的城邦:两者虽都是奴隶主统治的城邦,但斯巴达是贵族寡头**的军事大国,被统治者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而雅典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上层(富商、船主和手工业作坊主)参政机会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关于亚历山大,教师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对他作出评价。建议教师结合课文最后的思考题“想一想,你如何评价亚历山大的东征?”启发学生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发言后,教师针对回答情况作一小结。

  “全盛时期的雅典”是本课的重点,其中对伯利克里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由于雅典在希波战争中起了主要作用,所以也就从战争胜利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它依靠大量流入的奴隶充分发展了经济。

  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成为希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他十分重视发展工商业和移民,同时实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扩大了*民的权利,当时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他还大力提倡文学、艺术,文学家和艺术家受到优厚待遇。在此时期,文化昌盛,出现大量不朽的文艺作品。

  教师可在讲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一目后,可画一张表,逐条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城邦国家进行对比。

  条目如下:

  1、地理位置

  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

  雅典位于希腊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

  2、社会结构

  斯巴达:统治者,斯巴达人

  雅典:公民,分为贵族和*民两部分。

  3、政治制度

  斯巴达:虽然全体的斯巴达人是奴隶主,但是真正掌握大权的只是其中少数奴隶主贵族,并带有深厚的军事镇压的色彩。

  雅典:**大权也掌握在奴隶主手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上层人物参政机会不断扩大。

  4、经济制度

  斯巴达:被征服居民都沦为国家奴隶,被分配给斯巴达人,并为他们种地。(在表格填写完毕,教师可补充说明:斯巴达将全国的土地分成小份地,期巴达人每家各得一份,但不准买卖、转让。同时由“......种地”引申出斯巴达人经济活动是农业。)

  雅典: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势,航海业、工商业、手工业颇为发达。

  这样,使学生对它们间的不同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经济的繁荣,雅典的全盛时期。

  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教法设计:教授法、启发诱导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投影)

  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什么地区?

  (二)引入新课

  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希腊文明是欧洲早期文明,它是以

  海洋为中心的,那么古代希腊的情况如何呢?

  讲授新课

  播放《古文明发祥之一》视频

  (提问诱导)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是怎样的?它以什么海洋为中心?

  明确希腊的地理范围,爱琴海岛希腊半岛的位置,并培养读图能力。

  一、爱琴文明(板书)

  提出问题

  爱琴文明的起止时期、发祥地及后来的'中心分别是什么?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板书)

  1、两个城邦(板书)

  (启发诱导)斯巴达和雅典都是什么阶级**的城邦?

  2、它们在政治、经济上有何不同?

  (过渡)公元前6世纪,古代波斯挑起希波战争,其结果是波斯军队被赶出了希腊,这也使希腊空前繁荣起来,雅典进入了空前繁盛时期。

  3、城邦的兴衰(板书)

  (投影)下列问题

  (1)希腊经济的繁荣主要指的是什么?

  (2)奴隶的来源是什么?

  (3)斯巴达的奴隶制经济繁荣体现在什么上?

  (4)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体现在哪些方面?

  (5)雅典处于全盛时期是在谁当政期间?(板书)

  (6)我们怎样看待伯利克里这个人物?(板书)

  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7)希腊是如何衰落的?

  (过渡)希腊衰落时,它北部的马其顿国强大起来。后来成为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三、亚历山大帝国(板书)

  1、马其顿国什么时候控制了希腊?

  cAI演示《亚历山大东侵路线图》,回答问题。

  (提高学*兴趣,对亚历山大帝国及东侵有整体的正确认识。)

  2、亚历山大帝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的版图包括几大洲?首都在哪?亚历山大东侵结果如何?

  3、亚历山大帝国的命运如何?

  4、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如何?

  在教师启发下回答,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5、亚历山大是怎样一个国王?怎样看待亚历山大东侵?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知道了当时两个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雅典处于全盛时期以及希腊衰落后,亚历山大帝国的强盛。

  板书设计

  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

  1、两个城邦

  2、城邦的兴衰

  (1)希腊奴隶制繁荣

  (2)雅典的全盛时期(伯利克里当政时)

  (3)希腊城邦的衰落

  三、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1、马其顿控制希腊

  2、亚历山大帝国和亚历山大

  (1)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

  (2)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 2

  通史概要:

  古代希腊、罗马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被称为“海洋文明”。在学*本专题内容前,可以引导学生先回顾初中的相关知识,或者让学生去收集一些自己了解的有关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相互交流,以激发其探究这一专题的兴趣。

  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民主和罗马法制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精华,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史的光辉起点,是古代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本专题分三节内容详细介绍了这一政治文化遗产:教材第一节主要介绍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条件、希腊城邦特点和希腊公民的素质表现;第二节主要介绍希腊民主最为完备的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表现和评价;第三节主要介绍罗马法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内容及作用影响。学*本单元,要求准确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概念和主要内容,重点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第三节 罗马人的法律

  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的基础知识有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学生应掌握罗马法的发展过程,认识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统一性;理解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会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采用资料研读与问题探究法;对罗马法的内容采用情境再现与历史对比法;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查阅资料、问题探究与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认识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认识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终肯定法制在现实社会中是一种最合理的国家治理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教学建议:

  (1)、制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收集资料(网络、图书馆等)、讨论、编排课本剧、师生互动与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形式。

  (2)、设问:如果某个古希腊公民与他人发生债务或财产纠纷,那么他将向什么机构提出诉讼请求?这种方式的效率如何?如果古罗马公民遇到同样事情将会采取何种方式?解决起来效率怎样呢?由此导入新课。

  (3)、教师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古罗马恢弘的历史,并解释罗马法的含 元前6世纪塞尔维乌斯改革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4)、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有关罗马法的资料:

  ①、引导学生梳理罗马法演进的线索(城邦时代——*惯法→罗马共和国——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罗马帝国——形成体系的万民法、《民法大全》)。

  ②、引导学生详细了解“十二铜表法” 、公民法、万民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作用。

  ③、在上述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它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

  (5)、课前引导学生研读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模拟罗马法庭开庭的情景

  编排课本剧,深入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构成、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保护的对象以及遵循的原则。

  (6)、投影资料,引导学生讨论:罗马法律对罗马帝国乃至后世都有哪些影响?它有哪些缺陷?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 3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的雅典;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东侵和亚历山大帝国

  2、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

  ①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奴隶经济在希腊达到高度发展,希腊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上的。

  ②希波战争是希腊人民反抗波斯帝国入侵的正义战争,通过希腊人民英勇斗争的史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③亚历山大东侵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但他把广大地区统一为一大帝国。加强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能力培养目标:

  ①指导学生区分斯巴达和雅典在经济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不同,知道它们代表希腊奴隶制城邦的两大类型,从而培养比较历史现象异同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亚历山大东侵的结果,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展,雅典的繁荣。

  2、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三)教学时数:1.5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五)教学过程:

  [复*提问]在亚非的几大河流域,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亚非古代文明是在哪些地区发生的?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的?

  [导入新课]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与亚非古代文明不同的是,它的发祥地不是在大河流域,而是以海洋为中心,丰富多彩的古希腊历史,给世界,特别是欧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古希腊社会有什么特色,它的影响又是怎样开始传播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的。

  (板书课题)

  一、欧洲最早的文明(板书,悬挂古希腊地图)

  古代希腊以爱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海岸。希腊半岛是主要组成部分,半岛境内山峦起伏,只有些不大的*原,发展农业不如大河流域的国家。但半岛东临爱琴海,海上岛屿星罗棋布,有曲折的海岸线和许多天然的良港。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希腊文明源于爱琴文明,因此,爱琴文明是古希腊历史的开端,那么,什么是爱琴文明呢?

  1、什么是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指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间的爱琴海域的上古文明。请看《爱琴文明》图,爱琴文明发祥于爱琴海南端的克里特岛,后业又以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为中心,历时约800年,因此,又称克里特一迈锡尼文明。

  2、克里特和迈锡尼

  在当时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城邦,有的盛极一时,如克诺索斯和迈锡尼。

  约公元前1700年,克里特文明进入了繁荣时期。以北部的克诺索斯城为代表。传说当时的米诺斯王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曾统治着爱琴海诸岛。传说他建造了一座迷宫,人进去就别想再出来。在迷宫深处有一只人身牛头的恶兽,叫米诺牛。国王命令雅典每年贡奉七对童男童女给凶恶的米诺牛吃。轮到雅典第四次进贡时,雅典王爱琴的儿子特修斯,为使人民免遭这种灾难,决心去克里特岛,杀死米诺牛。他与父亲约定,如果事情成功,在返航时船上的黑帆将换成白帆。特修斯到达克里特岛后,那里国王的女儿爱上了他,送给他一把剑和一团线。聪明勇敢的特修斯把线头系在宫门上,放着线进入迷宫深处,用剑杀死了米诺牛。然后沿着线顺利走出迷宫,并且和国王的女儿一起,登船扬帆归国。在兴奋中特修斯忘记换下黑帆,等在海边的爱琴王看到驶进的船挂着黑帆,以为儿子死了,在绝望中跳海自杀。这就是爱琴海名字的由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在克里特半岛北部挖掘出克诺索斯王宫的遗址,请同学们看课本23页《克诺斯王宫遗址图》:王宫依山而建,占地约三公顷,大多是三层建筑。宫内有浴室、仓库和庭园,有供水和排水设备。王宫千门百户,阶梯走廊曲折相通,故在古代希腊神话中有“迷宫”之称。同时出土大量青铜和金银器物。克诺索斯王宫遗址重见天日,证明了当时奴隶制**的存在,说明迷宫传说有一定史实背景。

  后来,克里特文明逐渐暗淡下去,代之而起的是迈锡尼文明,请同学们看课本23页“木马计”。据说3000多年前,迈锡尼等许多城邦远征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十年攻城不克。一天,希腊人烧毁自己的营帐,扬帆而去。第二天早晨,特洛伊人发现城外战场空荡荡的。以为希腊人撤回去了,高呼“我们胜利了!”蜂拥出城。在海滩上发现一只巨大木马,特洛伊人把巨木马作为战利品拖入城内。当晚,特洛伊人庆祝胜利狂饮狂欢。夜深了,20名全副武装的希腊战士从巨大的木马里爬出来,迅速打开城门,和假装返回。事实上在不远处隐蔽起来的希腊大军里应外合,终于取胜。这就是经久流传的“木马计”的故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特洛伊、迈锡尼古城的遗址。请同学们看22页《迈锡尼城堡狮子门》图。迈锡尼人用巨石修筑了坚固的城堡宫殿。这是迈锡尼城堡的狮子门,它由四块巨石砌成,高达三米多,门顶上雕着两头狮子,活灵活现,威武雄壮。巨石城堡的遗址也证明了奴隶制国家**的存在。

  公元前12世纪,一些相对落后的北方部落征服了迈锡尼城,爱琴文明衰落下去。

  直到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本土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又开始出现希腊人建立的城邦。所谓的城邦,就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若干村落的小国。其中,最重要的是斯巴达和雅典。

  二、两个最强大的城邦

  1、斯巴达:

  请看《古代希腊》图,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的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处于统治地位的是来自北方的征服者的后裔,叫斯巴达人,他们人数不多,但都是奴隶主,真正掌握**的只是其中少数的奴隶主贵族。被征服地区的居民沦为国家奴隶,给斯巴达人种地。因而,斯巴达是一个贵族寡头**的国家。由于斯巴达是斯巴达人在征服原有居民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国家。当时,斯巴达人只有9000户,为了有效的统治数倍于己的被征服者,必须经常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斯巴达是个尚武的国家。下面请同学打开课本24页,(找一个学生读彩框内的文字)斯巴达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威胁邻邦,扩张势力,成为希腊南部最强大的军事大国。

  2、雅典

  请看地图,雅典在希腊的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很发达。奴隶主掌握着国家**,雅典*民对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雅典又经历了几次政治改革,参加政治生活的雅典公民越来越多,统治基础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波斯帝国兴起以后,为了控制爱琴海地区,三次出征希腊,挑起了希波战争。

  三、希波战争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4页。(找一学生读有关部分)

  希波战争,是希腊历史的转折点。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结束以后,希腊各主要城邦进入经济繁荣时期。

  四、全盛时期的雅典

  1、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这一时期,奴隶的人数剧增。奴隶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战俘,二是海盗掠卖的人。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希腊各城邦空前繁荣,斯巴达的农业生产完全依靠奴隶。雅典的奴隶制也充分发展,是希腊奴隶制的典型代表。奴隶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等各个部门,在制陶、冶铁、酿酒、造船、纺织等大大小小的作坊里,总有几个或几百个奴隶在劳动。矿山是使用奴隶劳动最集中的地方。有时甚至有成千上万个奴隶。雅典还有一些国家奴隶,用来守门、看门、当文书、管档案,在军队里担任运输工作,等等。奴隶劳动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主要生产形式。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 4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帝国。

  通过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亚历山大东侵的后果,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正确评价伯利克里、亚历山大。

  通过对本课的学*,领略古希腊爱琴文明的深厚底蕴,民主制度之完善美和马拉松战役之精神美。

  教学建议

  “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是本课的重点。斯巴达和雅典是古希腊城邦国家中最强大的,但斯巴达和雅典属于不同类型的城邦:两者虽都是奴隶主统治的城邦,但斯巴达是贵族寡头**的军事大国,被统治者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而雅典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上层(富商、船主和手工业作坊主)参政机会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关于亚历山大,教师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对他作出评价。建议教师结合课文最后的思考题“想一想,你如何评价亚历山大的东征?”启发学生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发言后,教师针对回答情况作一小结。

  “全盛时期的雅典”是本课的重点,其中对伯利克里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由于雅典在希波战争中起了主要作用,所以也就从战争胜利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它依靠大量流入的奴隶充分发展了经济。

  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成为希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他十分重视发展工商业和移民,同时实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扩大了*民的权利,当时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他还大力提倡文学、艺术,文学家和艺术家受到优厚待遇。在此时期,文化昌盛,出现大量不朽的文艺作品。

  教师可在讲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一目后,可画一张表,逐条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城邦国家进行对比。

  条目如下:

  1、地理位置

  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

  雅典位于希腊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

  2、社会结构

  斯巴达:统治者,斯巴达人

  雅典:公民,分为贵族和*民两部分。

  3、政治制度

  斯巴达:虽然全体的斯巴达人是奴隶主,但是真正掌握大权的只是其中少数奴隶主贵族,并带有深厚的军事镇压的色彩。

  雅典:**大权也掌握在奴隶主手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上层人物参政机会不断扩大。

  4、经济制度

  斯巴达:被征服居民都沦为国家奴隶,被分配给斯巴达人,并为他们种地。(在表格填写完毕,教师可补充说明:斯巴达将全国的土地分成小份地,期巴达人每家各得一份,但不准买卖、转让。同时由“......种地”引申出斯巴达人经济活动是农业。)

  雅典: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势,航海业、工商业、手工业颇为发达。

  这样,使学生对它们间的不同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经济的繁荣,雅典的全盛时期。

  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教法设计:教授法、启发诱导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投影)

  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什么地区?

  (二)引入新课

  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希腊文明是欧洲早期文明,它是以

  海洋为中心的,那么古代希腊的情况如何呢?

  讲授新课

  播放《古文明发祥之一》视频

  (提问诱导)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是怎样的?它以什么海洋为中心?

  明确希腊的地理范围,爱琴海岛希腊半岛的位置,并培养读图能力。

  一、爱琴文明(板书)

  提出问题

  爱琴文明的起止时期、发祥地及后来的中心分别是什么?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板书)

  1.两个城邦(板书)

  (启发诱导)斯巴达和雅典都是什么阶级**的城邦?

  2.它们在政治、经济上有何不同?

  (过渡)公元前6世纪,古代波斯挑起希波战争,其结果是波斯军队被赶出了希腊,这也使希腊空前繁荣起来,雅典进入了空前繁盛时期。

  3.城邦的兴衰(板书)

  (投影)下列问题

  (1)希腊经济的繁荣主要指的是什么?

  (2)奴隶的来源是什么?

  (3)斯巴达的奴隶制经济繁荣体现在什么上?

  (4)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体现在哪些方面?

  (5)雅典处于全盛时期是在谁当政期间?(板书)

  (6)我们怎样看待伯利克里这个人物?(板书)

  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7)希腊是如何衰落的?

  (过渡)希腊衰落时,它北部的马其顿国强大起来。后来成为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三、亚历山大帝国(板书)

  1.马其顿国什么时候控制了希腊?

  CAI演示《亚历山大东侵路线图》,回答问题。

  (提高学*兴趣,对亚历山大帝国及东侵有整体的正确认识。)

  2.亚历山大帝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的版图包括几大洲?首都在哪?亚历山大东侵结果如何?

  3.亚历山大帝国的命运如何?

  4.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如何?

  在教师启发下回答,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5.亚历山大是怎样一个国王?怎样看待亚历山大东侵?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知道了当时两个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雅典处于全盛时期以及希腊衰落后,亚历山大帝国的强盛。

  板书设计

  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

  1.两个城邦

  2.城邦的兴衰

  (1)希腊奴隶制繁荣

  (2)雅典的全盛时期(伯利克里当政时)

  (3)希腊城邦的衰落

  三、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1.马其顿控制希腊

  2.亚历山大帝国和亚历山大

  (1)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

  (2)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 5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的雅典;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东侵和亚历山大帝国

  2、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

  ①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奴隶经济在希腊达到高度发展,希腊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上的。

  ②希波战争是希腊人民反抗波斯帝国入侵的正义战争,通过希腊人民英勇斗争的史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③亚历山大东侵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但他把广大地区统一为一大帝国。加强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能力培养目标:

  ①指导学生区分斯巴达和雅典在经济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不同,知道它们代表希腊奴隶制城邦的两大类型,从而培养比较历史现象异同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亚历山大东侵的结果,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展,雅典的繁荣。

  2、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三)教学时数:1.5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五)教学过程:

  [复*提问]在亚非的几大河流域,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亚非古代文明是在哪些地区发生的?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的?

  [导入新课]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与亚非古代文明不同的是,它的发祥地不是在大河流域,而是以海洋为中心,丰富多彩的古希腊历史,给世界,特别是欧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古希腊社会有什么特色,它的影响又是怎样开始传播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的。

  (板书课题)

  一、欧洲最早的文明(板书,悬挂古希腊地图)

  古代希腊以爱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海岸。希腊半岛是主要组成部分,半岛境内山峦起伏,只有些不大的'*原,发展农业不如大河流域的国家。但半岛东临爱琴海,海上岛屿星罗棋布,有曲折的海岸线和许多天然的良港。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希腊文明源于爱琴文明,因此,爱琴文明是古希腊历史的开端,那么,什么是爱琴文明呢?

  1、什么是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指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间的爱琴海域的上古文明。请看《爱琴文明》图,爱琴文明发祥于爱琴海南端的克里特岛,后业又以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为中心,历时约800年,因此,又称克里特一迈锡尼文明。

  2、克里特和迈锡尼

  在当时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城邦,有的盛极一时,如克诺索斯和迈锡尼。

  约公元前1700年,克里特文明进入了繁荣时期。以北部的克诺索斯城为代表。传说当时的米诺斯王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曾统治着爱琴海诸岛。传说他建造了一座迷宫,人进去就别想再出来。在迷宫深处有一只人身牛头的恶兽,叫米诺牛。国王命令雅典每年贡奉七对童男童女给凶恶的米诺牛吃。轮到雅典第四次进贡时,雅典王爱琴的儿子特修斯,为使人民免遭这种灾难,决心去克里特岛,杀死米诺牛。他与父亲约定,如果事情成功,在返航时船上的黑帆将换成白帆。特修斯到达克里特岛后,那里国王的女儿爱上了他,送给他一把剑和一团线。聪明勇敢的特修斯把线头系在宫门上,放着线进入迷宫深处,用剑杀死了米诺牛。然后沿着线顺利走出迷宫,并且和国王的女儿一起,登船扬帆归国。在兴奋中特修斯忘记换下黑帆,等在海边的爱琴王看到驶进的船挂着黑帆,以为儿子死了,在绝望中跳海自杀。这就是爱琴海名字的由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在克里特半岛北部挖掘出克诺索斯王宫的遗址,请同学们看课本23页《克诺斯王宫遗址图》:王宫依山而建,占地约三公顷,大多是三层建筑。宫内有浴室、仓库和庭园,有供水和排水设备。王宫千门百户,阶梯走廊曲折相通,故在古代希腊神话中有“迷宫”之称。同时出土大量青铜和金银器物。克诺索斯王宫遗址重见天日,证明了当时奴隶制**的存在,说明迷宫传说有一定史实背景。

  后来,克里特文明逐渐暗淡下去,代之而起的是迈锡尼文明,请同学们看课本23页“木马计”。据说3000多年前,迈锡尼等许多城邦远征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十年攻城不克。一天,希腊人烧毁自己的营帐,扬帆而去。第二天早晨,特洛伊人发现城外战场空荡荡的。以为希腊人撤回去了,高呼“我们胜利了!”蜂拥出城。在海滩上发现一只巨大木马,特洛伊人把巨木马作为战利品拖入城内。当晚,特洛伊人庆祝胜利狂饮狂欢。夜深了,20名全副武装的希腊战士从巨大的木马里爬出来,迅速打开城门,和假装返回。事实上在不远处隐蔽起来的希腊大军里应外合,终于取胜。这就是经久流传的“木马计”的故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特洛伊、迈锡尼古城的遗址。请同学们看22页《迈锡尼城堡狮子门》图。迈锡尼人用巨石修筑了坚固的城堡宫殿。这是迈锡尼城堡的狮子门,它由四块巨石砌成,高达三米多,门顶上雕着两头狮子,活灵活现,威武雄壮。巨石城堡的遗址也证明了奴隶制国家**的存在。

  公元前12世纪,一些相对落后的北方部落征服了迈锡尼城,爱琴文明衰落下去。

  直到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本土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又开始出现希腊人建立的城邦。所谓的城邦,就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若干村落的小国。其中,最重要的是斯巴达和雅典。

  二、两个最强大的城邦

  1、斯巴达:

  请看《古代希腊》图,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的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处于统治地位的是来自北方的征服者的后裔,叫斯巴达人,他们人数不多,但都是奴隶主,真正掌握**的只是其中少数的奴隶主贵族。被征服地区的居民沦为国家奴隶,给斯巴达人种地。因而,斯巴达是一个贵族寡头**的国家。由于斯巴达是斯巴达人在征服原有居民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国家。当时,斯巴达人只有9000户,为了有效的统治数倍于己的被征服者,必须经常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斯巴达是个尚武的国家。下面请同学打开课本24页,(找一个学生读彩框内的文字)斯巴达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威胁邻邦,扩张势力,成为希腊南部最强大的军事大国。

  2、雅典

  请看地图,雅典在希腊的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很发达。奴隶主掌握着国家**,雅典*民对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雅典又经历了几次政治改革,参加政治生活的雅典公民越来越多,统治基础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波斯帝国兴起以后,为了控制爱琴海地区,三次出征希腊,挑起了希波战争。

  三、希波战争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4页。(找一学生读有关部分)

  希波战争,是希腊历史的转折点。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结束以后,希腊各主要城邦进入经济繁荣时期。

  四、全盛时期的雅典

  1、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这一时期,奴隶的人数剧增。奴隶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战俘,二是海盗掠卖的人。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希腊各城邦空前繁荣,斯巴达的农业生产完全依靠奴隶。雅典的奴隶制也充分发展,是希腊奴隶制的典型代表。奴隶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等各个部门,在制陶、冶铁、酿酒、造船、纺织等大大小小的作坊里,总有几个或几百个奴隶在劳动。矿山是使用奴隶劳动最集中的地方。有时甚至有成千上万个奴隶。雅典还有一些国家奴隶,用来守门、看门、当文书、管档案,在军队里担任运输工作,等等。奴隶劳动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主要生产形式。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范本5份(扩展4)

——七年级历史教案 (菁华10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1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同学们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及考试制度有何建议呢?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与探究:P17了解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学*辅导该节作业

  教学后记:

  第四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二、难点:

  1、对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和、观点的理解

  2、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谈话、讲解、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诵有关文成公主的配乐诗,由此导入新课。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楚唐朝主要边疆民族的名称与分布。

  (一)、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西临新崛起的*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显示吐蕃的*和经济)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显示《步辇图》)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

  学生乙: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安。先向西,后向南,穿过青海到达*。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思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六诏是南边少数民族*的名称。公元8世纪蒙舍诏统一六诏更名为南诏。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利用有关史料介绍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图。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

  厥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兴衰,明白南下侵扰暂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不能长久。于是回纥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对自己有利,主动与唐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两国边境*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

  三、巩固小结: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

  四、学*与探究: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五、课堂作业:学*辅导该节作业

  教学后记:

  第五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了解日本遣唐使及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实;理解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学生找出鉴真和玄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去认识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唐朝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当时在是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唐朝在与日本、印度的交往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通过学*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经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二、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述、谈话、图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谁能讲述唐僧的故事?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和睦。这不仅促进了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对周围的国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来学*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弄清邻国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陆路交通。

  (一)、遣唐使来华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他们往返于中日之间,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与学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作用等。

  因这时唐朝正值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而此时的日本则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巩固的时期。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于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对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再加上当时交通比前代有所发展,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绍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贡献的日本历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吕;空海在*是怎样成为著名的学问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引用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来突出他们与晁衡的深厚友情。《送秘书监晁衡卿还日本》王维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李白的诗见书

  (二)、鉴真东渡

  看“鉴真坐像”图和“唐招提寺鸟瞰图”教师简介鉴真生*,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然后阅读郭沫若的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三)、玄奘西行

  1、玄奘为什么要去天竺?

  2、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

  教师讲解:玄奘西游学佛和玄奘学佛后坚决回国的史实,以引导学生学*玄奘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执著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巩固小结:教师简要对本节课内容作一小结。然后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唐朝与周边各国的交流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学*本课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大国,具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外交政策。

  第二:学*玄奘和鉴真的优秀品质;认识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外交往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从而联系现实认识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四、学*与探究:

  五、课堂作业:

七年级历史教案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清朝制造*及其危害。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识“*”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目标】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本课的重点是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材从介绍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权强化这一主题。教材首先叙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说明当时君主的权力有限;然后介绍雍正建立军机处的目的和作用,说明君主集权的加强;最后叙述、分析了*的出现及其影响,说明清朝是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来强化君主集权制度。

  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北京的中心有一处名闻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故宫)它的原名叫什么?(紫禁城)它的用途是什么?(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进行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样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略讲)

  1、满洲的兴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出示《明朝疆域图》)

  (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1636年

  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

  都城:盛京

  3、山海关大战和清军入关

  附表:满洲发展的历史

  时间 族名 * 建立者

  1115年 女真 金 完颜阿骨打

  1616年 女真 后金 努尔哈赤

  1636年 满洲 清 皇太极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雍正帝时设立)

  指导学生观看两组图片,并阅读有关图片的文字说明。一组图片包括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另一组图片是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说明指出了这几组建筑物的用途。在学生观看阅读的时候,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一说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图。(主要反映出皇帝与臣下的关系,沈阳故宫建筑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说明王公大臣对皇帝的牵制作用;北京皇宫中乾清宫与军机处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说明君*力的加强)

  在学生对上述内容认识后,引导学生讨论军机处的设立对于君主集权的作用问题。军机处的设立,君臣等级关系进一步分化(君:独断专行;臣:惟命是从)

  2、*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往往是一些诗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小题大做,掀起*?

  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清朝制造*的目的和危害。(可以从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民众的矛盾等方面进行提示。在分析*的影响时,鼓励学生从其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过问政治等方面进行讨论。)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危害:

  (1)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2)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讨论: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扯皮、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另外,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

  作业:课后作业

七年级历史教案3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专讲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开凿大运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不可否认,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而隋文帝统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则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隋朝大运河,与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讲述的“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2.“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只要讲清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代周”的发生就不难理解了。

  3.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揭贴式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4.讲述“隋初经济的繁荣”,可分为两个步骤,先展现“繁荣”的表现,再探究“繁荣”的原因。

  封建王朝以农立国,“繁荣”的基础是农业。教师可用两张投影片作具体描述:隋初隋盛时结论

  人口三千多万人四千六百多万人人口激增

  垦田一千九百多万顷五千五百多万顷垦田扩大

  粮仓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洛口仓粮仓丰实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

  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再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讲“繁荣景象”重在感受,讲“繁荣原因”重在理解,都不需让学生记忆。

  5.“大运河的开通”一目是全课重点,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多渠道(导入框、课文、“动脑筋”、地图、“活动与探究”之二)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或讨论,并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

  (1)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参见重点分析)。这也为下面讨论“开通大运河的作用”做准备。

  (2)请一位学生朗读〔动脑筋〕“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引导学生找到“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这句话(这是本课书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由“已知”引出“新知”(从新的情境和角度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3)利用《隋朝大运河》地图(有条件的学校可用现代化手段做成课件)介绍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邗沟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人工运河),开凿大运河的概况。使学生认识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问题一: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问题二: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打出讨论题后,先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寻找“论据”: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第4页的历史材料;②思考〔动脑筋〕2提出的问题;③阅读《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想想该图的含义;④听听〔活动与探究〕中两个小朋友的不同意见;⑤在“大运河的开通”一目的正文和阅读文字中找出评价大运河作用的话。

  讨论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言。教师在引导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一是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

  6.最后,教师可利用本课课题“繁盛一时的隋朝”作全课小结,投影图示:

  繁盛一时的隋朝{“繁盛”{①国家统一

  ②经济繁荣

  ③大运河开通

  “一时”──二世而亡,共38年(581—618)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以正文为纲,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鼓励独立思考和表达不同见解,逐步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良好*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

  3.指导学生阅读简短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思路: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2.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水运粮食在*古代为什么重要?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

  *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练一练

  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

  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活动与探究

  1.比一比: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

  思路:①今天的运河不经过洛阳;②今天运河北段已不通航,现正在逐步修通。

  2.思考与判断: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他们谁说的对?你怎么看?

  ①总的来说是好事,但只用一个“好”字或一个“坏”字来评论大运河的作用太简单化了。②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够全面。不过,说是“好事”的,还是看到了问题的主要方面。③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

七年级历史教案4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朝的*;大泽乡起义;张楚*;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二、通过本课的讲解,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成语典故的方法,积累成语故事。通过学*秦末农民战争,培养学生分析战争的爆发原因及其胜负关系的能力。

  三、通过对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的`学*,认识秦的*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朝是* 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纪元。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分裂纷争,但统一是主流。秦的统一为以后*的疆域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朝初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统一国家的建立,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秦朝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当时世界的影响也很大。所以“秦人”同后来的“*”、“唐人”一样,成为世界各国对*人民的代称。另外,秦的灭亡给后世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西汉初年,统治者即鉴于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难点突破方案

  方法一: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突破难点。问题:刘邦项羽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继续高举起义旗帜,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战争并未到此结束。刘邦项羽之间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汉朝。请同学们思考楚汉之争与最初的农民起义相比,在目的上是否发生了变化?战争性质前后是否有变化?

  方法二:为了课文的完整性和便于讲述, 教师可把此目放在《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一课讲述。可在课前复*导入时使用。

  重点突破方案

  1.关于“秦的*”一目。

  可编排 历史小短剧“秦的*”。 教师提前让一部分文笔好、富于表演的同学(也可以自愿报名)根据课文“秦的*”,查找资料,编写小短剧,形式可以是某天,秦始皇上朝,大臣向他汇报、请旨。内容包括繁重的徭役、兵役,严酷的刑法,修阿旁宫、郦山陵墓等(可利用媒体资料中的幻灯片课件——《第10课秦的*》)。 教师课前发给学生有关短剧的问卷,观看完短剧后, 教师逐个提问,一起归纳出“秦的*”,引出第二个子目——陈胜、吴广起义。

  2.关于“陈胜、吴广起义”一目。

  教师可安排两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让“陈胜”和“吴广”把发动起义的原因讲述出来,在他们讲的时候把“大泽乡起义”想象画用大屏幕放出来,渲染气氛。之后, 教师利用课件“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讲述经过。

  陈胜、吴广起义

  作为*封建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在 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成为历代封建农民起义的标志性口号,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对后面的封建统治者也是一个极好的 教育,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开明统治很大程度上是受农民起义的影响。

  秦的*

  秦朝盛极而衰一直是一个重要的 历史研究课题,从古到今,都是重要的 历史借鉴。以当时秦统一六国的气势和国力,是不可能在短短二世就灭亡的,正是秦的*才导致了秦朝的速灭,因此,分析秦的*与秦朝灭亡的关系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如何全面掌握人民起义的内容?

  第一、从原因上看,一般都是由于残暴黑暗的统治,如赋税徭役沉重、刑罚严酷、人身压迫和控制等。

  第二、从其在一个朝代中所处的时间位置上看,一般都发生在一个朝代的中后期,因为一个朝代之初的帝王大都励精图治,能够建立新的朝代必定很有作为,同时也会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到一个朝代的中后期,皇帝大都养尊处优,贪图享乐,加之各种矛盾激化,从而导致人民起义爆发,朝代终结。

  第三、从起义的形式上看,有的是有准备的、有组织的,有的是无准备的、由某种特殊情况引发的。

  第四、从起义的过程来看,都经历了爆发、发展壮大、失败或性质转化的过程。

  第五、从起义的影响上看,都打击了或推翻了王朝统治。

  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

  本课难点是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要通过学*内容的前后对比,使学生了解项羽和刘邦领导的战争从反抗封建统治的单纯的农民起义发展到为争夺封建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的过程,认识到战争性质的变化。对这种“变化”的理解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难点。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秦的*和陈胜、吴广起义。

  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思想: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更加直观生动的了解 历史,理解 历史。

  教学手段:角色扮演,幻灯片。

  教学过程:

  复*导入:

  秦灭六国,建立起* 历史上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学生回答略)秦朝的统治状况如何?让我们一起回到秦朝去看一看吧。(学生表演"上朝")

  一、秦的*

  节录部分:

  大臣甲(慌张的):启禀陛下,大事不好了。

  秦始皇:何事惊慌?

  大臣甲:我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以抵御匈奴的长城,被一个叫孟姜女的哭塌了一大段。我们恐怕还要在全国调派大量民力加紧修复,请皇上明鉴。

  秦始皇(沉吟一下):再征发10万人力修长城。

  大臣甲:遵旨。

  大臣乙:启奏陛下,阿旁宫的前期工程已经完工,请让微臣向皇上禀报工程进展情况。

  秦始皇(作感兴趣状):快快讲来。

  大臣乙:陛下,阿旁宫殿内可以容纳一万人,殿前立五丈高的旗杆,宫前立有12尊铜人,各重24万斤(约合12万公斤)。宫殿均以磁石为门,若有身怀武器的人进宫,就会被吸住,以确保我皇安全。阿房宫大小殿宇共建700余所,一天之中由于地势不同,各殿气候也不尽相同。周围建阁道连通各宫室,阁道依地势上达南山(今陕西西安南)。微臣还准备在南山顶建一宫阙,作为阿旁宫的大门。再造复道,从阿旁宫通到渭水北岸。只是现在的人手还不够,恐怕会耽误工程的进度,还请陛下多调派人力才是。

  秦始皇:再调派20万人力修阿旁宫。

  ……

  大臣丙:陛下,微臣以为修长城已征发30万人力,移民戍守越族地区50万,修郦山陵墓和阿旁宫每年役使*70万人,再加上日夜奔走于途、运输粮食的,共约二三百万人。我国人口共约20xx万,减去妇女1000万,男子1000万中再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男子总数也就三四百万人。请陛下三思呀。

  秦始皇(愤怒地):住嘴,朕做事用得着你多嘴。……

  在学生表演后, 教师提问:

  请根据刚才的 历史短剧,谈谈秦朝的统治情况。(学生回答略)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秦的*:徭役、兵役负担沉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 教师补充秦二世的残暴统治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

  教师最后总结:

  因为秦的*,使强大的秦朝如同昙花一现,很快就湮没在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场农民起义的发生吧。

  二、陈胜、吴广起义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陈胜:吴广,你看这大雨一直下个不停,路也被冲坏了,看来我们不能按期到达渔阳了(叹气)!

  吴广:(焦虑地)是呀,我们不能按时到达渔阳,是要被处死的呀,这可怎么办呀。

  陈胜:(神情坚毅地、语气果断地)我们延期到了渔阳也是死,反了也是死,不如我们反了吧。

  吴广:(有点犹豫地)光我们两个肯定不行,乡亲们能听我们的吗?要不我们去问问乡亲们?

  陈胜:好!

  陈胜:乡亲们,因为大雨一直下个不停,我们已经不能按时到达渔阳了,按照秦朝法律,延期是要被处死的。秦朝对我们百姓的统治也太残暴了,……我们与其等死,还不如反了,或许还有条生路。难道那些作王侯将相的,都是天生的贵种吗?我们没有旗帜,可以揭杆为旗,我们没有武器,可以斩木为兵。乡亲们,你们愿不愿意和我们一起反对秦朝的*?如果愿意,就请你们坦露右臂,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呼!

  同学们:齐声和。

  教师讲述:就这样,* 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具体过程 教师根据课件《陈胜、吴广起义形势图》讲解,详见媒体资料。

  三、秦朝的灭亡

  教师根据课件《刘邦、项羽灭秦》讲解巨鹿之战和刘邦进逼咸阳。伴随着秦王子婴白马素车投降,煊赫一时的秦王朝,在农民战争中灰飞烟灭了。秦始皇所期望的万世流传的帝国基业,只存在了15个年头,便在 历史上消失了。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秦末农民战争的意义。(详见课文)

  四、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前202年)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突破难点。问题:刘邦项羽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继续高举起义旗帜,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战争并未到此结束。刘邦项羽之间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汉朝。(请学生选讲成语故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请同学们思考楚汉之争与最初的农民起义相比,在目的上是否发生了变化?战争性质前后是否有变化?

  小结:秦灭六国,建立起*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所创建的一套专制主义集权统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秦过激过暴的统治,激起了* 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倡精神在 历史上永放光芒。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统治,为争夺新的统治权,刘邦和项羽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汉王朝。 历史上称之为"西汉"。我们将在下节课学*西汉的 历史。

七年级历史教案5

  复*目标:

  识记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时间及地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状况与主要农作物;炎黄帝,尧舜禹的传说。

  复*重点:

  识记以上内容

  复*难点:

  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比较

  复*方法:

  先学后练,当堂训练

  复*课时:1课时

  复*过程:

  一、由世界史人类的形成复*导入。

  二、点明考纲目标,学生对照考纲看《开卷有益》“考点点拨”并作好标记、熟读。教师适时点拨、引申。

  三、学生阅读复*七年级上册本单元的内容。

  四、知识点的梳理、重现:

  学生默写《开卷有益》“知识构建”空缺内容。

  五、中考强化限时训练:5分钟时间完成

  学生做《开卷有益》“中考强化训练”

  教师发现疑问并解答

  六、教师总结点拨并板书:

  复*:中华文明的起源

  1、人类的形成: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非洲南方古猿

  三大人种

  母系与父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

  元谋人: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会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距今约70~20万年会人工取火母系:河姆渡人:浙江余姚长江流域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半坡人:陕西西安黄河流域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父系:炎帝、黄帝:华夏族人文初祖—黄帝

  尧舜禹:禅让制

  七、当堂效果检测:

  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在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2、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被称为“人文初祖”的是

  3、某校历史学*小组开展“感知170万年前生活,寻找远古人类足迹”活动,他们应该去()

  A、云南元谋B、北京周口店C、浙江余姚D、陕西西安

  4、“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这是台湾的*祭拜何处的祭文()

  A、炎帝陵B、黄帝陵C、始皇陵D、中山陵

  八、作业:《开卷有益》本节未完成部分

  九、教学后记: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浅析

  1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兴趣,是进行历史教学创新的前提

  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课程,只要学生们产生了兴趣,那么教学效果会好的多。反过来说,如果学生们对一门课程没有学*的兴趣,那么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不会学得多么好,甚至不会去学,更谈不上进行教学创新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表明,兴趣是学*中最活跃、主动的因素,是学*的一种内在的最强劲的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许多学生不喜欢学*历史,甚至列为自己最不喜欢学*的课程,主要原因是:这门课程枯燥、没意思,且不知道学了这个有什么用,不能真切的理解明古知今这个词的含义。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除了课文过于枯燥之外,教师不能有效调动学生们的学*兴趣也是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培养学生们的学*兴趣,如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一些真实的物品、图片,或是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一些历史场景或是影视片断,鼓励学生听一些比较好的历史讲坛和历史典故,让学生们在一种比较轻松愉快的气氛潜移默化地把知识就吸收了。持续一断时间,在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后,学生自己可能就会体会到这门课的魅力所在。

  2创新历史教学理念及手段,搞活历史教学

  良好的`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取得成功的关键,创新教学手段是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还有应试教育的影子,没有转化为真正的素质教育。教学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强调人文性,培养学生历史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明白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也在变化,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要进行创新,要改变过去的“照本宣科”式的陈旧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和创造性的思维,多思考一些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另外,还要提高学生获信息与资源的能力,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识与资源需要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渠道获得,培养这种能力本身就培养了学生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中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师生关系

  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学的前提,它是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来说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有一种填鸭教学的味道,并且教师严格控制课堂纪律,学生们处于一种比较绝对的被动地位,一般来说只能被动的服从,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及课堂主体作用的机会几乎是没有的。这样的课程在早些年代可能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学生心理成熟的提前,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抵触,学生们的学*积极性不太高,学*效率自然也非常的低下。现代教育越来提倡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中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学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构建*等的课堂关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这是发挥学生在学*中主体作用的前提。要做到这些,首先就要求教师树立民主*等的意识,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从根本上转变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即由教师为主体转变为由教师主导,这里主要体现一个导字,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关键时刻的导,从而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以充分发展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发表有自己想法的见解,不断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精神,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掘,最终学好历史,并提高综合素质。

  4加强学*和修养,培养自身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自然离不创新型的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创新,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要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让他们成长为创新型的人才,首先教师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进行创新的能力。虽然在当前的教学中,通过教学改革,教师在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许多教师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但还有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素质和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创新能力和素质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在历史课程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勇于进行尝试,积极进行探索,敢于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大胆进行创新,组织开放式、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激发学生们学*历史的兴趣。在当下这个高速发展充满变革的时代,历史教师特别是初中的历史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和其他各方面的素质,不断学*新的教育教学知识,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越来越高。

  5小结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势在必行。进行创新教学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历史教师创新性劳动的环境,并给教师提供必要的进修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

七年级历史教案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的*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一、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新课

  学生通过预*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xx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七年级历史教案7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

  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富强”,同时也用*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彰显国力,换取奇珍)。

  2、条件:

  ①明朝前期的国力强盛

  ②造船术的发达

  ③指南针在远洋航海的广泛运用

  ④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好勇于探索的精神

  3、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4、到达地区: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5、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不仅增进了*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了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沿海居民称它们为“倭寇”。

  2、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台州),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的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已任的爱国情怀。

七年级历史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国人,共和行政,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武王伐纣这一战争的原因和经过,让学生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教师引导学生对武王伐纣原因、经过、性质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理论。同时使学生了解历史朝代的演变和更迭;

  2、通过对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学*,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之所以迅速发展,是成千上万的奴隶的辛勤劳动所换来的。从而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正确的史观。

七年级历史教案9

  【课程标准】:

  了解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识记周武王灭商、西周的建立与结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文史结合学*历史的方法与能力,以及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结果,客观历史地认识分封制的作用,认识到正确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统治正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而分封制实行的必要与其得以维系的缘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大家看过电视《封神榜》吗?谁来说说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导入。

  注意引导学生神话作品与历史的差别是非常大的。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艺作品

  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发展:简要讲述。

  2、周灭商:抽学生来讲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并要求学生概括出一个相关的成语来。并谈一谈这一战的胜败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3、西周的建立:学生一起说西周的建立时间与建立者。教师运用书上的地图说明西周的来历。

  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败的最关键性的因素。

  观察地图、识读地图

  三、分封制

  1、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以后,抽一学生来主持:对其余的学生进行提问。

  由学生来主持,热情很高

  参与积极

  可能的问题: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诸候国?分别在哪条大河流域?诸候与周王之间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起了什么作用?你认为分封制能长期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吗?

  2、学生或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有关分封制利与弊的分析,为以后春秋的学*打下基础。

  培养、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四、西周的结束

  点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种矛盾交织,决定了西周灭亡的必然命运。最终在周幽王在位时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镐京而统治结束。

  要求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时灭亡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原因,训练概括能力

  五、小结全课:学生来小结全课的内容。教师补充。

  六、学*与探究:学*测评,阅读“史海拾贝“。

  布置作业:心得与疑问。

七年级历史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

  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互动授课

  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建立隋朝;5*,灭掉陈,统一全国。引导学*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基础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发展如何呢?

  师: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生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

  师: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

  生1:人口激增2:粮仓丰实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大运河的开通”

  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在605年开始,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

  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

  师: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

  生:“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

  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生:不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

  师:隋炀帝对为什么能够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生: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师: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出示唐朝诗--日休的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不较多。“开凿大运河征发几百万人,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开通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运河*城市的发展,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学生比较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补充:当今运河相当于三条铁路运输量,每日通过船只三百余艘。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范本5份(扩展5)

——初中历史教案 (菁华10篇)

初中历史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通过学*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讲授法、独立学*、小组合作探究学*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课内容的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使学生理解“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的召开和新*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学时重点

  重点和难点: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工业化的起步。讲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第一届全国*大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等问题。

  重点有两个:一是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1954年,第一届全国*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学时难点

  难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这一问题很抽象,对初二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因而将它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工业化的起步。

  请同学们阅读课前导读,“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思考“新*成立之初的我国经济状况如何”。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小结:*在败退台湾后留给**的是一个经济上面临崩溃的旧*,一穷二白。旧*是个落后的农业国,没有合理的工业体系,几乎没有重工业。新*建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水*,但仍远远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就是同样发展*家印度也比不上。指导学生阅读书中表格。

  师:怎样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呢。

  活动2【讲授】工业化的起步。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一五”计划编制目的和它的起止时间。

  1953年,我国*开始组织编制“一五”计划,目的是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到1957年结束。

  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由学生看书总结)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那么,为什么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呢为什麽还要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小结:“一五”计划开始的时候,虽然我国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历的水*,但是工业化的起点仍然很低。1952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多媒体再次显示:《中华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表格和课前导读内容)

  可见,我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特别是经过抗美援朝战争和更复杂国际局势的影响,恢复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极端落后状况的客观要求显得更为紧迫。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参照苏联的经验,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怎样超额完成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师生共同小结)工业方面: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起来(为钢铁工业)。1953年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炉相继提前竣工。与此同时,还建立了新的工业部门(为飞机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到1956年,我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机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多媒体显示:《鞍山大型轧钢厂》《我国制造的喷气式飞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并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交通运输业方面多媒体显示:《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重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动态),学*交通建设主要成就。A、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称之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它形象地描述了武汉长江的雄伟气势及其在我国南北交通方面发展的重要作用。B、“一五”期间,我国共建成30多条铁路,还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祖国内地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师:“一五”期间,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以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同时在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完成书中“动脑筋”,指导学生看问题既要历史地看,同时也要发展地看,小男孩的观点“没什么大不了的”,在现在看来的确如此,但在当时的*却是了不起的事情。激发学生发奋学*,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师: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经济建设也在加紧进行。具体表现是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大会,请同学结合课文介绍大会召开的情况。

  学生复述:1954年9月,我国*在北京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大会。大会由*主持,*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由人民参加商议国家大事,这在我国历还是第一次,它充分体现出人民当家,成了国家的主人。

  师:这次大会的任务一是制定了一部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在此之前,我国有一部文献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这部文献叫什么是在什么会议上制定的

  生:《共同纲领》,是在*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制定的。

  师:当时,蒋家王朝虽然被,但全国大陆还没有完全**,国内外的敌人还很嚣张,国家的政治制度也处于一种过渡状态,由*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稳定,需要加强人民的民*利,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顺利进行。在这次大会上,经过热烈讨论,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届全国*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顺利进行。那么,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和引文内容。

  师:宪法规定我们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国家。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大会制度,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大会和地方各级*大会。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所有这些充分说明这部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你怎样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

  提示:可以结合课文及《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找出“一五”期间我国在国民经济方面取得的建设成就,得出小男孩的结论“了不起!……”看问题既要历史地看,同时也要发展地看。小女孩的观点“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在现在看来的确如此,但在当时的*却是“了不起”的事情。要激发学生发愤学*,掌握本领,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练一练:列举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任意三项或更多的国家建设成就(书读课本,找出答案。)

  1.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2.*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3.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4.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5.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6.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初中历史教案2

  教学要求:

  学生学*课文之前,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难点: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构想:

  在教学中重点理清课文的条理,抓好预*检查,使学生初步了解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役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顺课文条理,引导学生逐段深入学*。

  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赤壁之战》,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大军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看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战双方是哪些人?

  (3)交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2、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知《三国演义》的故事进行回答)

  3、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一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5、讨论分段。(按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及结果来划分段落。)

  三、学*课文

  1、学*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理解“调兵遣将”,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3)让学生谈谈对“隔岸相对”的理解。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赤壁一战的起因。)

  2、学*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示投影:说说你对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的看法?

  3、学*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默读五、六、七自然段,讨论了解:a、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划出有关的句子。b、指名读一读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进攻?c、读一读曹操的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学生默读思考。

  (4)火攻一战的结局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读课文十、十一自然段。讨论理解:a、理解“锣鼓震天”“丢盔弃甲”。b、说说曹操逃跑的原因

  (5)总结段意,这段话讲了什么?

  四、读透课文,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预*“思考、练*”第二题。

  3、把今天学过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和他们讨论孙权、曹操输赢的原因。

  板书设计:

  战役的起因:南下,夺取江南的地方

  赤壁之战战役的准备:铁锁连船、准备火攻

  战役的过程:假投降、火烧曹营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课文,理清课文条理,领会作者是怎样围绕文章中心一层层表达思想感情的。准备开三国故事会。

  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板书课题)

  2、请学生简要说说火攻一战的过程。

  二、领会文章的中心。

  1、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

  (1)周瑜: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2)曹操:骄傲轻敌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在学*上,对你有什么用处?(多请几名同学说一说)

  三、开三国故事会。

  1、分小组准备故事会材料。

  2、组织小评委,推选主持人。

  3、开三国故事会。

  4、评委给每个小组打分,给优胜小组颁发奖状。

  四、教师总结

  作业设计:

  1、把你今天在课堂上得到的知识讲给家长听。

  2、联系实际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3、预*《田忌赛马》。

  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东吴: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胜败原因

  曹操:骄傲轻敌

初中历史教案3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通过学*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讲授新课: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学*比较来认识两个时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工具、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方面的不同。

  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特征,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初中历史教案4

  【学*目标】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重点】

  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学*难点】

  分封制。

  【学*导航】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共同探究】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惯)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归纳整理】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夏

  商

  西周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D.启打败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A.商汤伐夏B.牧野之战C.盘庚迁都D.武王伐纣

  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文王

  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实行分封制D.盘庚迁都

  5.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

  A.商汤B.商纣C.周文王D.周武王

  6.禅让制的依据是()A.财产B.武力C.德才D.门第

  7.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盘庚迁殷

  9.在西周时期,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

  A、郡县制B、分封制C、礼乐制D、中央集权制

  课堂反思:

  (写下你在这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初中历史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通过学*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讲授法、独立学*、小组合作探究学*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课内容的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使学生理解“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的召开和新*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学时重点

  重点和难点: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工业化的起步。讲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第一届全国*大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等问题。

  重点有两个:一是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1954年,第一届全国*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学时难点

  难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这一问题很抽象,对初二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因而将它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工业化的起步。

  请同学们阅读课前导读,“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思考“新*成立之初的我国经济状况如何”。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小结:*在败退台湾后留给**的是一个经济上面临崩溃的旧*,一穷二白。旧*是个落后的农业国,没有合理的工业体系,几乎没有重工业。新*建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水*,但仍远远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就是同样发展*家印度也比不上。指导学生阅读书中表格。

  师:怎样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呢。

  活动2【讲授】工业化的起步。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一五”计划编制目的和它的起止时间。

  1953年,我国*开始组织编制“一五”计划,目的是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到1957年结束。

  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由学生看书总结)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那么,为什么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呢为什麽还要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小结:“一五”计划开始的时候,虽然我国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历的水*,但是工业化的起点仍然很低。1952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多媒体再次显示:《中华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表格和课前导读内容)

  可见,我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特别是经过抗美援朝战争和更复杂国际局势的影响,恢复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极端落后状况的客观要求显得更为紧迫。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参照苏联的经验,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怎样超额完成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师生共同小结)工业方面: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起来(为钢铁工业)。1953年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炉相继提前竣工。与此同时,还建立了新的工业部门(为飞机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到1956年,我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机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多媒体显示:《鞍山大型轧钢厂》《我国制造的喷气式飞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并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交通运输业方面多媒体显示:《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重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动态),学*交通建设主要成就。A、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称之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它形象地描述了武汉长江的雄伟气势及其在我国南北交通方面发展的重要作用。B、“一五”期间,我国共建成30多条铁路,还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祖国内地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师:“一五”期间,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以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同时在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完成书中“动脑筋”,指导学生看问题既要历史地看,同时也要发展地看,小男孩的观点“没什么大不了的”,在现在看来的确如此,但在当时的*却是了不起的事情。激发学生发奋学*,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师: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经济建设也在加紧进行。具体表现是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大会,请同学结合课文介绍大会召开的情况。

  学生复述:1954年9月,我国*在北京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大会。大会由*主持,*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由人民参加商议国家大事,这在我国历还是第一次,它充分体现出人民当家,成了国家的主人。

  师:这次大会的任务一是制定了一部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在此之前,我国有一部文献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这部文献叫什么是在什么会议上制定的

  生:《共同纲领》,是在*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制定的。

  师:当时,蒋家王朝虽然被,但全国大陆还没有完全**,国内外的敌人还很嚣张,国家的政治制度也处于一种过渡状态,由*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稳定,需要加强人民的民*利,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顺利进行。在这次大会上,经过热烈讨论,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届全国*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顺利进行。那么,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和引文内容。

  师:宪法规定我们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国家。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大会制度,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大会和地方各级*大会。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所有这些充分说明这部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你怎样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

  提示:可以结合课文及《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找出“一五”期间我国在国民经济方面取得的建设成就,得出小男孩的结论“了不起!……”看问题既要历史地看,同时也要发展地看。小女孩的观点“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在现在看来的确如此,但在当时的*却是“了不起”的事情。要激发学生发愤学*,掌握本领,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练一练:列举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任意三项或更多的国家建设成就(书读课本,找出答案。)

  1.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2.*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3.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4.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5.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6.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初中历史教案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蒙古灭西夏与金的原因,讲述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理解蒙古灭西夏与金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探究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

  【难点】

  蒙古灭西夏与金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展示*诗词《沁园春·雪》,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并提出问题:诗词中有这样一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描写了我国古代杰出的历史人物,其中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有什么呢?学生回答:统一了蒙古。接着教师追问:在此之后蒙古又展开了哪些战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思考:面对蒙古草原分裂割据的局面,成吉思汗做出了怎样的举动?

  学生回答: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同时被拥立为大汗。

  教师追问: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之后,如何使蒙古族发展壮大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后,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编制组织起来,*时生产,战时出征;组建了一支有一万人的护卫部队;建立了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

  (二)过程

  教师出示《蒙古灭西夏与金》的示意图,并提问:随着时间的发展,蒙古统一全国的条件渐渐成熟,那么蒙古统一全国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成吉思汗首先率领蒙古军队进攻西夏,1227年西夏灭亡。之后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

  教师补充讲解:在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西夏时,在六盘山去世,西夏与金均是成吉思汗的继承者所灭

  教师追问:在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中,西夏、金、南宋又是怎么做的?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西夏向金求救,但由于西夏曾与金交恶,金朝拒绝支援西夏。南宋不顾北宋灭亡的教训,与蒙古联合夹击金朝,导致金朝灭亡。

  教师继续提问: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唇亡齿寒,做事目光要远大,不要局限于当前的利益。

  (三)意义

  教师展示《蒙古灭西夏和金之后的形势图》,并提问:蒙古灭西夏和金的历史意义何在?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5分钟的讨论,之后派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40多年。

  教师展示史料,并提问:面对强大的蒙古,为何南宋迟迟未能攻下,请结合史料及所学谈谈你的认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蒙古善用骑兵,但宋军善于守城战和水战,宋军可根据地理形势对抗蒙军。

  2.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使得蒙军损兵折将。

  3.宋朝人口数量庞大,故和蒙军保持了长久的对峙局面。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复*本节课所学。

  作业:成吉思汗的继任者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他建国后的措施有哪些?课下搜集资料,下节课交流讨论。

  四、板书设计

初中历史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命前夕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成长和新贵族的出现;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苏格兰人民起义;1640年议会斗争;纳西比战役;查理一世被处死和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1688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能力培养:

  ①引导学生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从而初步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②通过分析克伦威尔在历所起的作用,提高学生辩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

  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是人类历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

  ②资本主义制度同封建制度相比较,是人类历的又一重大进步。但资产阶级革命终究是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革命。

  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代史的开端。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保守性。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我们知道,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利用它处于大西洋航路的中心地位,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当时统治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实行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要*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专制统治,必须实行革命。今天,我们就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变成拥有广大殖民地的海上强国了。市场扩大了,财富来源增加了,同时国内工场手工业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势力。当时英国的封建经济基础瓦解了,但是保护它的上层建筑却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这是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之一。

  一、“君权神授”下的英国

  查理一世继位后,仍然独断专行。由于议会不同意他随意收税,他竟多次解散议会,结果形成多年无议会统治的局面。王室生活腐化,挥霍无度。国王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压榨劳动人民。大量工人失业。农民反对封建压迫,要求取消地租,获得土地,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城市*民和失业的手工业者为生活所迫时常*。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使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激化。在人民革命运动的推动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自己的利益结成联盟,反对封建统治,并取得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

  首先起来反抗查理一世统治的,是苏格兰人民起义。查理一世为了筹划军费,镇压起义,被迫于1640年恢复长期关闭的议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利用议会同国王进行斗争,他们要求限制王权,取消国王的专卖权,监督国王和大臣的活动。国王和议会最后决裂。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内战结束后,在人民的压力下,议会和军队组成法庭审判查理一世。判决他为暴君、叛徒、**犯和国家的敌人。1649年初,查理一世在白厅(王宫)广场被处决。

  三、《权利法案》的颁布

  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独揽大权。竭力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完全不顾人民的死活,甚至掉过头来,同人民为敌。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护国主”,成了英国的无冕,共和国名存实亡了。1660年5月,流亡法国的查理二世被迎为英国国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面对着复辟王朝的高压政策,人民群众从不满发展到武装起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也无法容忍复辟王朝的倒行逆施,迫切要求改变现状。但是,他们已经脱离了人民,害怕人民,不敢依靠和发动人民通过革命的手段去*复辟王朝。他们就向封建贵族妥协,于1688年发动了*,*了詹姆士二世的复辟王朝。荷兰执政威廉当了英国国王。

  为了限制君主的权力,英国议会在16*通过了《权利法案》。提问:(1)英国议会制定《权利法案》的目的是什么?(2)《权利法案》起了什么作用?《权利法案》确定了议会的大权,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是英国政治的重要文件之一。这样,经过半个世纪的斗争,英国终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然后教师归纳总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世界意义)

初中历史教案8

  【学*目标】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重点】

  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学*难点】

  分封制。

  【学*导航】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共同探究】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惯)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归纳整理】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夏

  商

  西周

初中历史教案9

  〖内容标准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基本情况。

  ②知道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和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措施的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讨论秦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

  ②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学*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③观察文字、货币、度量衡在统一前后的插图,指出统一后的优势所在。

  ④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能指出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区的驰道;能正确指出秦长城西起和东至的所在地区。

  ⑤归纳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时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秦的统一,明确秦统一六国实现从小国林立到国家一统的演进,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②通过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感知这些措施对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对*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③通过学*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要点

  1.重点 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分立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国家,而统一的趋势则成为此后*历史发展的主流。秦始皇将战国时期的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行政机构。成为我国长达20xx年多年历史的基本制度。经济文化上的整齐划一举措,不仅加强了统一国家制度的交通,而且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总之,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难点 如何正确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我国古代民产生的深远影响,其中有利与不利因素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应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适当地从政治上的强权统治和经济文化上的促进作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能较全面认识统一措施的作用。

  〖教学分析

  1.秦灭六国

  ①指导学生运用第6课“战国形势图”,结合“秦兵马俑骑士与战马图”以及“长*之战”的材料,组织学生分析秦王政采取远交*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掌握秦先后灭掉六国的次序。比如:蚕食韩魏,利于东进;长*之战,伤赵元气;十年激战,兼并六国。

  ②组织学生着重讨论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一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小国林立的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二是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秦始皇在政治上采取的重大措施,运用“秦政治体制示意图”,向学生说明三点:

  ①回忆“三皇”、“五帝”,说明“皇帝”一词的名声煊赫与权力庞大。突出政自定“皇帝”称号后,这个称号延续了20xx多年,直到清朝被推翻为止。

  ②介绍中央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的职责、地位,介绍地方郡守、县令的职责、地位,强调中央和地方的官职都由皇帝任免,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③引导学生分析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对*社会的影响。可从巩固国家统一和加强统治两方面进行分析。

  3.统一措施

  ①指导学生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正确指出秦疆域四至的所在地,明确秦是当时世界上大国的概念。以“统治如此广阔的疆域,除了政治上建立强权正体外,秦始皇在经济和文化上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导入“统一措施”一节。

  ②运用教材的插图、资料,引导学生对文字、货币、度量衡进行统一前后的对比观察,明确其优势所在。

  ③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知道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区的方向。了解匈奴的情况和匈奴对秦的威胁,强调万里长城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是人类文明的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④组织学生开展对思考题“秦王朝进行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道的统一,你认为好处在哪儿?秦的统一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立,其进步又在哪儿?”的讨论。

  ⑤归纳秦始皇在建立统一国家上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旧课〕

  师:第6课我们学*了“商鞅变法与社会变革”,(提问)“春秋五霸”是哪五霸?(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雄?他们的地理位置在哪?商鞅变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有关商鞅变法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多记、多看、多想。

  今天,我们接着学*下面的内容。请同学们翻到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8课 秦的统一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补充:

  嬴(yíng)政 郡(jùn)〔合书布点〕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找学生讲述教材内容,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秦灭六国 时间 策略 顺序 意义 长*之战

  皇帝 阳陵虎符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郡县 李斯

  文字 货币 度量衡 车轨 长城

  △布点小结

  今天,几位同学对课本内容的复述,我是比较满意的。我想改变前几节课的做法,要求述点的同学,先由我来指定,其他同学注意听,中途不要随插话,如果有什么问题,一定要等别人把话说完,举手向老师示意,得到允许后,站起来,面向全班同学和教师表述自己的观点。

  〔分层推进〕

  △再读教材(大约2分钟)

  △快速提问(5分钟)

  ①秦灭六国的时间?(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间。进一步提问:公元前230年是几世纪多少年代?)

  ②秦灭六国的策略是什么?(远交*攻,各个击破。秦灭六国的过程,概括为四句顺口溜:秦灭六国计谋精,远交*攻二步行,打败削弱再灭亡,十年统一顺民心。)

  ③秦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韩、赵、魏、楚、燕、齐,)

  ④秦灭六国的意义是什么?(结束了长期以来分立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⑤秦王嬴政灭六国后,自称什么?(“始皇帝”,后人称其为秦始皇。秦国与秦王朝,秦王嬴政与秦始皇的区别:秦国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后建立的王朝。灭六国,称皇帝前称为秦王嬴政,称皇帝之后称为秦始皇。)

  ⑥秦始皇在中央设立的主要官职?他们的职责是什么?(丞相——掌管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他们孝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⑦秦始皇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是什么?职权怎样?(略)

  ⑧秦始皇采取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连接长城。)

  ⑨识图:第43页“秦朝疆域”,找出秦朝的都城、四至、长城的起止。

  △处理问题(约15分钟)

  ①为什么秦能灭六国?

  ⑴客观条件——人民渴望统一。“战国七雄”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战争,使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给人民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封建割据严重阻碍各地区间的经济交往。《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孟老夫子的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因此,人民渴望统一,结束分裂割据。“战国七雄”中谁能承担“统一”的历史重任呢?

  ⑵主观条件——“战国七雄”秦国实力最强。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它是各诸侯国“变法”中比较彻底的,变法后秦国的旧制度废除了,政治、经济、军事力量都得到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因此,灭六国实现统一的重任就落在秦国的肩上了。

  ⑶正确的策略:远交*攻、各个击破。

  ②中央集权制度

  集权就是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于中央。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大事,均由皇帝一个裁决,中央的主要官员都必须绝对服从皇帝和执行的命令。指导学生看第44页图“秦政治体制示意图”。

  ③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一措施及其影响:(指导学生看课本中的相关图片)

  ⑴文字 小篆 隶书

  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规定小篆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日常文书来往通用的是隶书。

  文字的统一,解决了原先六国文字异形的状况,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后世各种汉字字体都呆溯源于秦。

  ⑵货币 圆形方孔钱

  圆形方孔钱与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有一定的关系。我国历史都依照秦钱的样式铸行,它通用了两千多年。

  货币统一,将战国后期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货币,解决了拾、流通的困难,方便了经济交流。

  ⑶度量衡

  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便利经济的发展。

  ⑷车道

  驰道,意为奔驰车马之道。直道意谓路线直、距离*、行驰快的道路。

  解决了交通不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和地区间的联系。

  ④秦的统一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立,其进步又在哪里?

  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加强军事力量;有利于巩固民族的团结。

  〔贯通评价〕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始皇开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同时采取统一文字、货币统一、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和直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的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秦的统一在历史上且有进步作用,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初中历史教案10

  教学要求:

  学生学*课文之前,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难点: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构想:

  在教学中重点理清课文的条理,抓好预*检查,使学生初步了解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役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顺课文条理,引导学生逐段深入学*。

  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赤壁之战》,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大军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看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战双方是哪些人?

  (3)交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2、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知《三国演义》的故事进行回答)

  3、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一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5、讨论分段。(按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及结果来划分段落。)

  三、学*课文

  1、学*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理解“调兵遣将”,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3)让学生谈谈对“隔岸相对”的理解。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赤壁一战的起因。)

  2、学*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示投影:说说你对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的'看法?

  3、学*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默读五、六、七自然段,讨论了解:a、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划出有关的句子。b、指名读一读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进攻?c、读一读曹操的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学生默读思考。

  (4)火攻一战的结局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读课文十、十一自然段。讨论理解:a、理解“锣鼓震天”“丢盔弃甲”。b、说说曹操逃跑的原因

  (5)总结段意,这段话讲了什么?

  四、读透课文,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预*“思考、练*”第二题。

  3、把今天学过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和他们讨论孙权、曹操输赢的原因。

  板书设计:

  战役的起因:南下,夺取江南的地方

  赤壁之战战役的准备:铁锁连船、准备火攻

  战役的过程:假投降、火烧曹营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课文,理清课文条理,领会作者是怎样围绕文章中心一层层表达思想感情的。准备开三国故事会。

  学*过程:

  一、复*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板书课题)

  2、请学生简要说说火攻一战的过程。

  二、领会文章的中心。

  1、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

  (1)周瑜: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2)曹操:骄傲轻敌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在学*上,对你有什么用处?(多请几名同学说一说)

  三、开三国故事会。

  1、分小组准备故事会材料。

  2、组织小评委,推选主持人。

  3、开三国故事会。

  4、评委给每个小组打分,给优胜小组颁发奖状。

  四、教师总结

  作业设计:

  1、把你今天在课堂上得到的知识讲给家长听。

  2、联系实际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3、预*《田忌赛马》。

  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东吴: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胜败原因

  曹操:骄傲轻敌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范本5份(扩展6)

——初一历史教案 (菁华6篇)

初一历史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后的土地改革,构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的*,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成立以后,在新**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能够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

  1.学生课前读书

  2.导入新课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这天,我们一齐来学*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

  4.学生读一遍课文后,完成导学题。

  土地改革:

  ①背景:新**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②原因:

  ③开始:

  ④法律依据:

  ⑤资料:

  ⑥实施:

  ⑦结果:

  ⑧历史意义:

  5.教师使用课件,结合课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简要说明*民主改革,补充比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点。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时颁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献?有哪些主要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农具等,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地让他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3)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

  (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6.教师使用课件,运用材料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师使用课件,指导学生观看相关插图和材料,形象地了解土地改革经过和农民情绪,透过讨论加深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提问】

  (1)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初一历史教案2

  【自主回顾】

  (一)、史前时期:*境内人类的活动;

  (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三)、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师出示图片,边看边讲,以及让学生回答这是哪一时期,有哪些文化。

  【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早在古代,就有世界上最新进的技术,而且至今保持在领先地位?

  2、我国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被人说是:“神医扁鹊,起死回生。”后人为什么这样崇拜?

  3、从节气的产生,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判断?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了解各种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今后的历史朝代产生了哪些影响。有什么意义?

  【巩固练*】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目前,在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A.北京人B.蓝田人C.元谋人D.山顶洞人

  2.最早种植水稻的人是( )

  A.北京人B.半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

  3.在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 )的部落联盟首领

  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淮河流域

  4.公元前21世纪比公元前16世纪( )

  A.晚500年B.早5000年C.早500年D.晚5000年

  5.把商朝的都城迁到殷的是( )

  A.文王B.伊尹C.盘庚D.纣

  6、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在( )

  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前207年D.公元221年

  7.史*载的“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发生在( )

  A.商朝B.西周C.春秋战国D.夏朝

  8.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可烧炭火的青铜器D.三星堆青铜立人象

  9.要研究商王的活动,最有说服力的文字资料的(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甲骨文D.铭文

  10.我国古代闻名于世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处于战国时期的( )

  A.齐国B.楚国C.赵国D.秦国

  11.“秦王扫*,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里指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B.楚汉战争C.长*之战D.秦完成统一

  【布置作业】

  列一份历史朝代表,及每个朝代帝王的作为。

  第四单元测试

  测试目的:对第四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整理提高和查漏补缺,以便下一阶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和教学。

  测试难度:较大

初一历史教案3

  (学*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史实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会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探究,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曹操、诸葛亮等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难点)

  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

  (导学方法)

  ①情境法: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

  ②探究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问题。

  ③其他方法:指导法、讲解法、练*法等。

  (学*方式)

  学案导学 → 自研自探 → 合作探究 → 展示提升 → 质疑点拨 → 总结归纳

  (设疑预*) (静心独学) (交流互动) (板书、口述、或表演)(适当点拨) (知识梳理)

  (学法指导)

  本课知识点涉及较多,可以利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记忆。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⑤五个时间:200年、20xx年、220年、221年、222年。

  (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哪一课吗?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激发兴趣)

  学案导学(我学*。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仿微软雅黑字部分是学生供学生使用的学案)

  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本,完成以下探究活动,并把重点内容在课本上做好标记,独立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和你的同伴携手解决!

初一历史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后的土地改革,构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的*,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成立以后,在新**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能够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

  1.学生课前读书

  2.导入新课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这天,我们一齐来学*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

  4.学生读一遍课文后,完成导学题。

  土地改革:

  ①背景:新**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②原因:

  ③开始:

  ④法律依据:

  ⑤资料:

  ⑥实施:

  ⑦结果:

  ⑧历史意义:

  5.教师使用课件,结合课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简要说明*民主改革,补充比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点。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时颁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献?有哪些主要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农具等,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地让他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3)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

  (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6.教师使用课件,运用材料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师使用课件,指导学生观看相关插图和材料,形象地了解土地改革经过和农民情绪,透过讨论加深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提问】

  (1)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初一历史教案5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名称。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找出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具体地理位置,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联横的历史事实,从正反两面分析诸侯争霸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检索资料的能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通过讲述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通过卧薪尝胆等故事,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为实现理想不畏困难的恒心毅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分析、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还有待于提高。但七年级学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的知识并展现自己,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重点难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兴趣。

  难点:本课时间跨度大,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程导入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多媒体播放)

  2700多年前,华夏大地进入了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在那个激荡的时代,勇者彰显崛起之势,智者掀起变革风暴,谋者解开兴亡之谜,这就是中华文明正源生成的春秋战国时代。悠悠岁月沉封了那个金戈铁马、英雄浪漫的时代,留给我们的是古老的历史斑痕与辉煌而又沉重的梦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西周末年,昏聩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最终付出了身死国破的沉重代价,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第二年,周*王迁都洛邑,*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成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出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和名称的含义。(学生找出并回答)同学们请注意,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形成的时期。

  下面我们来学*第一幕:说周王衰落 看纷争四起

  看多媒体出示的图片,从图片中我们看到东周时期,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权势,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实力大大下降,到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就更可怜了。而正是在此时,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下面我们就根据材料来分析诸侯争霸的原因。通过出示两则材料来帮助学生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一是周天子势力衰落,诸侯势力变得强大。二是为了争夺土地、财产、人口和权力。)实质就是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受的政治、经济特权。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幕:观春秋烽火 看霸主雄风

  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五位霸主,他们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你们知道吗?(学生回答)

  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并结合老师的提示来分析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的原因。(学生分析并作答,教师总结。)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举行诸侯盟会,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之后起来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这两国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期最壮观的景象。

  在晋楚争霸中,晋文公通过城濮之战一跃成为中原霸主。(教师讲解)

  虽然称霸受挫,但楚国并没有放弃对霸主地位的追求,到楚庄王时,通过邲之战,楚国终成春秋一霸。(教师讲解)

  请一位学生朗读每课一得,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教育学生学*勾践的优秀品质。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诸侯国锐减到二十几个。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个国家了,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幕:谈七雄兼并 解战国风云

  战国初期,晋国分裂成韩、赵、魏三个国家,它们与原来的齐、楚、秦、燕并称为“战国七雄”。知道各国的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上中下。介绍战国七雄的实力变化特别是秦国,由学生扮演角色分析问题。进而导出“合纵”“连横”。著名的纵横家秦国的张仪、魏国的公孙衍等。那么,“合纵”“连横”政策的结果如何呢?请同学们根据材料进行分析,教师进行指导。得出结论:合纵失败,秦国壮大,为后来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问题探究: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是“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根据材料进行分析)

  恢弘壮观的春秋战国时期还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下面来看第四幕:讲趣味故事 悟历史智慧

  请一位学生生动地讲述一个成语故事,然后一起领悟其中的智慧。教师罗列一些相关的故事其启示。

  春秋战国,纷争不休,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国家逐渐走向统一。最终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历史告诉我们,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让我们把视野移至海峡*,那一弯浅浅的海峡成为无数*人抹不去的乡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世界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和梦想。遥想当年,国弱民穷,山河破碎,梁启超先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少年*说》,激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努力拼搏;看今朝,国泰民安,复兴在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齐努力、共奋斗、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实现。请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牢记:中华复兴,重担在肩!

  活动3【练*】课堂练*

  四、作业

  多媒体出示作业:当堂练*。

  活动4【活动】课堂活动

  请一位学生生动地讲述一个成语故事,然后一起领悟其中的智慧。教师罗列一些相关的故事其启示。

  活动4【课堂小结】

初一历史教案6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学*型社会的了解,终身学*的意愿,并自觉地对自己的学*目标不断进行更新。

  能力目标

  能够通过了解学*型社会的基本含义、对学*主体的要求,增强自主学*的意识和能力。

  能够理解终身教育的现实意义,养成积累知识、勤于思考的学**惯。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学*型社会,理解学*型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学*型社会的认识,知道终身学*的含义。结合前一课的学*,深化对学*型社会中学校和教育的认识。

  重点

  对终身教育的理解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

  对终身教育的理解也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活动

  关于对终身教育的理解

  1、终身教育是人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持续不断地接受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它既是人一生所受各种教育的综合,同时也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这里,前者是从纵向上来谈的,说明终身教育含概人的一生。

  2、教育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变化,重要的是叫和学*模式也内在地发生了改变。这从终身教育的特点可以看出。

  3、可将终身教育的特点与传统教育的特点进行对比说明。传统教育仅把教育对象局限于中小学,忽视了中小学学*与幼年期学*、成年期发展的联系;把教育等同与学校教学,没有充分关注家庭和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没有从社会生产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展出发,进行具有实质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革新。因此,传统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强调掌握各个领域的黄钻们知识,忽视了受教育者自身的发展和学*能力的形成;在教育内容上,集中于抽象的知识,忽略了知识与生活、与人的情感等其他因素的联系;在教育功能上,强调筛选功能,忽视人的素质的充分、全面发展;在教育方法上,注重从外部施加,忽视了对学*主题个性、独立性的尊重和激发。终身教育则与此相反。

  4、做终身教育的实践者,这就是中社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做到对教育和学*活动持积极态度,对自己的学*负责,并同多自己的提高对社会生活持积极态度。具体就是从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做起。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制能力,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还要养成用不同方式斤毫年升毫年个学*的*惯,学会观察、倾听,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和进行思考。要能够热闹市到自己所需要的教育,并对自己的学*和手到的教育进行评价。要组到使自己置身于广泛的学*领域之中,并注重方法和原则的掌握,而不是仅仅局限与某些显证结论的学*和掌握。还要会利用不同的学*条件,作到使自己的学*经验和不同的学*条件结合起来。学会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不断发展自己。

  教学资源

  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具有以下特点:①民主性。终身教育是为了一切人的教育,它一在使所有民众都能*等地获得受教育的机会。②形式多阳性。生活是多样的、丰富的,作为与此相适应的终身教育来说,也必须是多氧化的,是多种多样的教育形态的总和。③连贯性。终身教育所要求的饿是各种教育的连贯性、一直性,是从整体上来看待和组织相互以来的教育过程的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的。“在任何能够一种概念中,教育将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得自己的地位,将贯穿于个性发展的始终;基于这样概念,现在把各类各级教育活动中密封式的相互隔绝的学多障碍加以消除,让位给充满生气的、有目的的相互交流”④自主性。终身教育尊重没个人的个性和独立性,重视学*者自主、自发地持续性发展,它不仅使学*内容多氧化的范围更加扩大,而且教育、学*的技术、方法也进一步扩大化,学*者可以自主得从多种内容和方法中进行选择。

  潜能

  一是指存在于人的身体内部的体力和脑力的综合,是已经具备的能力,知识没有通过一定的形式时微度第亿外部表现;还指这些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没有获得开发的机会,尚未变成一种可以损失有效运用的能力。

  板书设计

  终身学*

  1.社会发展对人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2.社会发展也使人们重视生活质量

  3.国家应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教学反思

  对单纯理论的教学应该注重多和实际相联系,我尽量这样去做了,可是我觉得现在学生的知识面太狭窄,他们似乎对窗外的世界一无所知,让我一腔热情都被浪费了。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范本5份(扩展7)

——初一历史教案优选【五】篇

  初一历史教案 1

  【课程标准】:

  了解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识记周武王灭商、西周的建立与结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文史结合学*历史的方法与能力,以及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结果,客观历史地认识分封制的作用,认识到正确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统治正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而分封制实行的必要与其得以维系的缘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大家看过电视《封神榜》吗?谁来说说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导入。

  注意引导学生神话作品与历史的差别是非常大的。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艺作品

  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发展:简要讲述。

  2、周灭商:抽学生来讲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并要求学生概括出一个相关的成语来。并谈一谈这一战的胜败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3、西周的建立:学生一起说西周的建立时间与建立者。教师运用书上的地图说明西周的来历。

  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败的最关键性的因素。

  观察地图、识读地图

  三、分封制

  1、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以后,抽一学生来主持:对其余的学生进行提问。

  由学生来主持,热情很高

  参与积极

  可能的问题: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诸候国?分别在哪条大河流域?诸候与周王之间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起了什么作用?你认为分封制能长期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吗?

  2、学生或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有关分封制利与弊的分析,为以后春秋的学*打下基础。

  培养、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四、西周的结束

  点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种矛盾交织,决定了西周灭亡的必然命运。最终在周幽王在位时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镐京而统治结束。

  要求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时灭亡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原因,训练概括能力

  五、小结全课:学生来小结全课的内容。教师补充。

  六、学*与探究:学*测评,阅读“史海拾贝“。

  布置作业:心得与疑问。

  初一历史教案 2

  【课程标准】

  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的更替。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夏、商历史的学*,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谈话导入新课

  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xx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商朝的建立:过渡。然后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的问题“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2、商朝的迁都:原因、情况、影响。

  进入下一问题的学*。

  认识是非善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为下一目的学*铺垫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地图,说说。

  2、经济的发展:观察插图说明了什么?然后阅读教材,说说商朝表现?并要求学生来概括。

  3、商朝的灭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培养读图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认识到国家兴亡与**的关系

  五、小结:学生:讲了哪些问题,有何启示。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初一历史教案 3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名称。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找出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具体地理位置,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联横的历史事实,从正反两面分析诸侯争霸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检索资料的能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通过讲述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通过卧薪尝胆等故事,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为实现理想不畏困难的恒心毅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分析、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还有待于提高。但七年级学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的知识并展现自己,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重点难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兴趣。

  难点:本课时间跨度大,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程导入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多媒体播放)

  2700多年前,华夏大地进入了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在那个激荡的时代,勇者彰显崛起之势,智者掀起变革风暴,谋者解开兴亡之谜,这就是中华文明正源生成的春秋战国时代。悠悠岁月沉封了那个金戈铁马、英雄浪漫的时代,留给我们的是古老的历史斑痕与辉煌而又沉重的梦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西周末年,昏聩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最终付出了身死国破的沉重代价,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第二年,周*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成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出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和名称的含义。(学生找出并回答)同学们请注意,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形成的时期。

  下面我们来学*第一幕:说周王衰落 看纷争四起

  看多媒体出示的图片,从图片中我们看到东周时期,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权势,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实力大大下降,到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就更可怜了。而正是在此时,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下面我们就根据材料来分析诸侯争霸的原因。通过出示两则材料来帮助学生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一是周天子势力衰落,诸侯势力变得强大。二是为了争夺土地、财产、人口和权力。)实质就是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受的政治、经济特权。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幕:观春秋烽火 看霸主雄风

  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五位霸主,他们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你们知道吗?(学生回答)

  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并结合老师的提示来分析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的原因。(学生分析并作答,教师总结。)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举行诸侯盟会,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之后起来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这两国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期最壮观的景象。

  在晋楚争霸中,晋文公通过城濮之战一跃成为中原霸主。(教师讲解)

  虽然称霸受挫,但楚国并没有放弃对霸主地位的追求,到楚庄王时,通过邲之战,楚国终成春秋一霸。(教师讲解)

  请一位学生朗读每课一得,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教育学生学*勾践的优秀品质。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诸侯国锐减到二十几个。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个国家了,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幕:谈七雄兼并 解战国风云

  战国初期,晋国分裂成韩、赵、魏三个国家,它们与原来的齐、楚、秦、燕并称为“战国七雄”。知道各国的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上中下。介绍战国七雄的实力变化特别是秦国,由学生扮演角色分析问题。进而导出“合纵”“连横”。著名的纵横家秦国的张仪、魏国的公孙衍等。那么,“合纵”“连横”政策的结果如何呢?请同学们根据材料进行分析,教师进行指导。得出结论:合纵失败,秦国壮大,为后来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问题探究: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是“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根据材料进行分析)

  恢弘壮观的春秋战国时期还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下面来看第四幕:讲趣味故事 悟历史智慧

  请一位学生生动地讲述一个成语故事,然后一起领悟其中的智慧。教师罗列一些相关的故事其启示。

  春秋战国,纷争不休,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国家逐渐走向统一。最终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历史告诉我们,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让我们把视野移至海峡**,那一弯浅浅的海峡成为无数中国人抹不去的乡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世界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和梦想。遥想当年,国弱民穷,山河破碎,梁启超先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少年中国说》,激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努力拼搏;看今朝,国泰民安,复兴在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齐努力、共奋斗、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实现。请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牢记:中华复兴,重担在肩!

  活动3【练*】课堂练*

  四、作业

  多媒体出示作业:当堂练*。

  活动4【活动】课堂活动

  请一位学生生动地讲述一个成语故事,然后一起领悟其中的智慧。教师罗列一些相关的故事其启示。

  活动4【课堂小结】

  初一历史教案 4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长安是唐朝陆路交通中心;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唐朝**在广州设置市舶司;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日本、大食、天竺等国向唐朝派遣使节;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生;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①通过对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解答课后的比较鉴真和玄奘共同点的*题,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唐僧取经的故事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的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鉴别能力。

  ④通过对《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联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容,使学生感知唐代中外交往盛况空前的景况,认识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的政治经济条件及其重大作用。

  ②运用观察、联想、比较、讨论等方法讲授本课内容,使学生感知日本等国的遣唐使节和中国的鉴真、玄奘等,为发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由此可见,国力的强大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础,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进步。

  ②日本等国的遣唐使、中国的高僧鉴真、玄奘等为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精神得到后人的景仰和继承。

  [重点和难点]

  重点: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难点:唐朝的对外开放丰富了中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

  [教学纲要]

  一、遣唐使

  1、唐朝的对外交通

  2、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3、日本遣唐朝使

  4、天竺、大食、新罗的遣唐使节

  二、鉴真东渡

  1、鉴真东渡的艰辛历程

  2、鉴真的贡献

  三、玄奘西游

  1、玄奘西游的艰苦经历

  2、玄奘西游的贡献

  [课堂练*]

  学生做“课课练”*题,独立完成。

  第5课唐代的中外交往

  1、唐朝最大的外贸港口是()。唐**在广州设置(),管理对外贸易,这是历史上最早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

  2、唐**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唐朝通商的国家达()多个。

  3、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团宠大,居各国之首。

  4、日本赴唐朝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使者是()。

  5、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向日本传播(),还把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绘画传给日本。他死后安葬在日本奈良的()。

  6、唐太宗时,僧人()西游()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

  7、玄奘把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和佛像珍藏在今天西安的()。

  8、日本的大化改新是仿照()制度进行的改革。8世纪前期,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利用()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的文字()——片假名和*假名。

  初一历史教案 5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握郑成功***、清**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本课中郑成功***和清**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材分析】

  郑成功***是本课的重点。

  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第一,学生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难于掌握。第二,对中国让步(图中所示让出尼布楚)与*等协商的关系难于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万人多名官兵,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

  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明末清初,郑成功***。

  清朝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

  一、郑成功***

  1、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

  2、郑成功***(1662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率舰队抵台,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初,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的斗争,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3、清朝设置台湾府(1684年)

  二、雅克萨之战

  1、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2、雅克萨之战

  3、中俄《尼布楚条约》(16***)

  (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16***,中俄双方代表在*等基础上谈判,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本国,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带原属中国的地方让给俄国。在准备谈判过程中,康熙帝曾指示中国的代表坚持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内的被沙俄侵占的全部中国领土,说:“尼布潮(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清圣祖实录》)由于当时出现了蒙古噶尔丹的严重威胁,康熙帝希望与沙俄迅速缔结和约,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让给俄国。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取得胜利,迫使沙俄**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边界问题。这并不等于说《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用武力强加给俄国的不*等条约。因为第一,它是双方通过*等谈判,中国作了让步才签订的;第二,当时在沙俄占领的尼布楚城下谈判,根本不存在中国武力的威胁;第三,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两国**的主张,并符合双方的利益。

  分析: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三、课堂小结(略)

  四:作业:课后作业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范本5份(扩展8)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范本五份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 1

  【自主回顾】

  (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三)、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师出示图片,边看边讲,以及让学生回答这是哪一时期,有哪些文化。

  【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中国早在古代,就有世界上最新进的技术,而且至今保持在领先地位?

  2、我国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被人说是:“神医扁鹊,起死回生。”后人为什么这样崇拜?

  3、从节气的产生,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判断?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了解各种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今后的历史朝代产生了哪些影响。有什么意义?

  【巩固练*】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目前,在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A.北京人B.蓝田人C.元谋人D.山顶洞人

  2.最早种植水稻的人是( )

  A.北京人B.半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

  3.在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 )的部落联盟首领

  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淮河流域

  4.公元前21世纪比公元前16世纪( )

  A.晚500年B.早5000年C.早500年D.晚5000年

  5.把商朝的'都城迁到殷的是( )

  A.文王B.伊尹C.盘庚D.纣

  6、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在( )

  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前207年D.公元221年

  7.史**载的“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发生在( )

  A.商朝B.西周C.春秋战国D.夏朝

  8.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可烧炭火的青铜器D.三星堆青铜立人象

  9.要研究商王的活动,最有说服力的文字资料的(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甲骨文D.铭文

  10.我国古代闻名于世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处于战国时期的( )

  A.齐国B.楚国C.赵国D.秦国

  11.“秦王扫**,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里指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B.楚汉战争C.长*之战D.秦完成统一

  【布置作业】

  列一份历史朝代表,及每个朝代帝王的作为。

  第四单元测试

  测试目的:对第四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整理提高和查漏补缺,以便下一阶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和教学。

  测试难度:较大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 2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

  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与探究:P17了解 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学*辅导该节作业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发现学*、探究式学*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

  二、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

  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3、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_;

  B:**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

  四、学*小节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五、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附: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

  2、统一北方;

  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

  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

  2、主要措施;

  3、历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 4

  (学*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史实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会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探究,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曹操、诸葛亮等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难点)

  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

  (导学方法)

  ①情境法: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

  ②探究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问题。

  ③其他方法:指导法、讲解法、练*法等。

  (学*方式)

  学案导学 → 自研自探 → 合作探究 → 展示提升 → 质疑点拨 → 总结归纳

  (设疑预*) (静心独学) (交流互动) (板书、口述、或表演)(适当点拨) (知识梳理)

  (学法指导)

  本课知识点涉及较多,可以利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记忆。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⑤五个时间:200年、20xx年、220年、221年、222年。

  (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哪一课吗?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激发兴趣)

  学案导学(我学*。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仿微软雅黑字部分是学生供学生使用的学案)

  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本,完成以下探究活动,并把重点内容在课本上做好标记,独立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和你的同伴携手解决!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秦的**,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取学生表演《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方法,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去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起到艺术熏陶的教育效果。

  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历史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发挥学生潜能,体验学*历史知识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从而形成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

  教学重点:

  秦未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教学难点: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教学准备:

  1、查找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等相关资料,精心排练,以便在课堂上交流。

  2、组织学生编写《陈胜、吴广起义》剧本、服装的`设计和准备、道具的制作等,并指导排练。

  3、制作CAI课件,含影片《秦始皇》片断以及知识网络和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代代相继,传之万世。然而,秦始皇死后三年,秦朝就灭亡了。声名显赫的秦朝为什么如此短命?它是怎样被推翻的呢?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模块一

  秦的**:

  1、播放影片《秦始皇》中建阿房宫、修骊山陵墓、筑长城有关片断。

  2、组织学生思考,在影片中秦朝修建了哪些重大工程?奴役了多少人修建这些工程?(学生回答)

  3、学生计算每年服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再想想除去老幼和妇女,壮年男子在家耕田的还剩多少?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学生得出“徭役繁重”这一**表现)

  播放影片,增强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动手动脑计算,积极参与探究,认识到徭役的繁重。

  赋税沉重: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

  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想象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出赋税沉重,人民生活窘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从而增恨秦始皇。

  (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表现)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

  (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表现)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民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民的生活过得怎样?

  (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表现)

  模块二

  陈胜吴广起义:

  1、投影《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2、提问:同学们刚才表演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的发生?发生在哪一年?谁发动的?地点在哪里?起义的口号是什么?建立了什么**?有什么历史意义?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陈胜、吴广起义历史意义中的“革命首创精神”体现在哪里?

  ①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②建立了第一个农民**——张楚**;

  ③第一次提出了斗争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这次起义的影响下,第一次推翻了残暴的统治。

  模块三

  楚汉之争:

  1、楚汉之争为何刘邦能取胜?

  2、简述项羽失败经过。

  教学小结:

  1、学生闭目三分钟,回顾本节课教学内容,再利用多媒体逐项展示教学要点,共同复述小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2、播放VCD唱片《霸王别姬》。

  设计意图:

  通过闭目回顾,放电影式再现本课知识,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逐项显示教学要点,突出“秦”亡“汉”立,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教学反思:

  1、讨论陈胜吴广在去渔阳的途中,如果不下大雨,不会误期,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2、搜集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的有关材料,为下节活动课对秦始皇的评价做准备。

  3、加强活动与探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

  课堂小结: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长城,开发南疆,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他和秦二世的**终结了秦朝江山永固的梦想。秦二世时期,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回望历史的天空,远去的是鼓角铮鸣,暗淡的是刀光剑影。万丈尘沙的残壁,已在烽火燃尽的地方消失。兴亡与成败,都将随着历史的云烟散去。然而,陈胜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象惊雷般在人们的心中响了两千年。陈胜、吴广“身为百姓,心系国家”的精神也将永世流传!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