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怎样度过的?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来,我们会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才上心头,却下眉头,许多写月的诗词作品都表达了这种情愫。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所学过的有关描写月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一篇新的诗词《水调歌头》,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文

  出示诗歌《水调歌头》,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纠正学生读音。(阙,琼,绮)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情感深刻,意境深邃,同学们在学*理解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但愿人长久》,仔细阅读这篇文包诗结构的作品,就能帮助我们学*和理解。

  三、精读诗文

  读了课文,你感受和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埋怨、宽慰)

  课文一至三小节描写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在中秋月圆之夜,诗人为何单单想起了他的弟弟呢?什么是手足情深?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出他们之间的兄弟情深?指名同学朗读。从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这首诗里,同样也蕴涵着这样的感情,让我们齐声朗读,来感受这种深深的思念之情。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写诗人的离愁别绪,自由读读这一段。你感受了怎样的意境?(《静夜思》)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李白《静夜思》,指导朗读描写月夜环境和诗人辗转反侧的句段。

  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齐声朗读诗人月下所思的句段。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齐读句段。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再读句段,进一步体会感受。

  在诗人的诗中同样也蕴藏着这样的情绪,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绪。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后面部分抒写了诗人的心情得到了宽慰,是什么让他得以释怀的?指名读课文的五至七节,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引述第五自然段,分析诗人的情绪变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齐读〈〈水调歌头〉〉。

  四、总结全文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及诗词。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2、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 法:启发式 读悟结合

  学 法:自主 合作 探究 欣赏

  教具准备:

  1、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

  2、课件

  3、相关资料图片

  4、要求学生查找苏轼的资料,了解我国中秋节的*俗

  5、搜集思念家乡的诗歌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理清层次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

  ①我们刚刚度过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

  ②在中秋节的夜晚你看到什么?那天还有那些传统*俗?这些*俗有什么意义吗?

  2、小结:中秋节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人们合家团圆,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对那些不能团聚的人,我们也常常会听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祝愿。那么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呢?表达了人们的什么美好心愿?我们一起来学*课文。(出示课题)

  3、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速度可以稍慢一些。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试读生词,纠正读音:奔、蝉、辙、延。

  3、指名领读齐读生字词。

  4、提问:这些生字词中哪些容易写错?怎样记住它们?

  5、尝试听写。

  6、组织反馈。

  7、提问:在预*中,你用什么方法解决了哪些生词的意思?

  8、齐读生字词。

  三、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小声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速度适中。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默读课文,要求有一定的速度,思考:围绕这件事情,课文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尝试给课文分段。

  4、组织交流。

  四、小结

  1、小结: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①听写生字词。

  ②熟读课文。

  ③思考:课题“但愿人长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一句话告诉 了我们此话的含义?

  ④搜集抄录《水调歌头》全文。

  ⑤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 理解全文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复*

  1、听写词语,并且反馈。

  2、提问:(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题“但愿人长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话的含义?

  3、检查读书情况:出示《水调歌头》,指名读。

  二、 细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2、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庆祝团圆,苏轼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3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3、提问:①“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这儿指什么?

  ②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共3页,当前第1页123

  4、默读第三小节,思考:苏轼为什么这么思念他的弟弟?把关键词标注出来。

  5、相机理解“手足情深”,“一起----一起----”“ 形影不离” “七个年头”这些词语,让学生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并指导读出感情.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此刻,苏轼在想什么呢?自由读第4、5自然段,思考:苏轼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些想法?

  7、相机指导理解:

  (1)出示句子:“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提问:①“无情”是什么意思?这儿苏轼为什么说月亮无情呢?

  ②“偏偏”表达了什么情感?

  ③看到月亮,苏轼可能想到了一些什么往事?这儿的省略号表达了什么?

  指导朗读。试着背诵这段话。

  (2)出示语段: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提问:①“转念”是什么意思?

  ②苏轼的这段话中有哪几个意思?

  ③这段话照应了诗句中的.哪几句话?

  ④现在,呢知道诗句中的“婵娟”是指什么了吗?

  8、提问:①你们还搜集了哪些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

  ②这些诗同这首《水调歌头》相比,在表达的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③这同苏轼这个人的性格有什么关系?

  9、齐诵《水调歌头》。

  三、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练*

  (一)听写课后词语。

  (二)默写《水调歌头》

  (三)辨析,组词:

  官( )念( )隐( )吟( )

  宫( )令( )稳( )今( )

  (四)选字填空:

  曲 屈

  委( ) 冤( ) ( )折 ( )膝求饶

  和 合

  ( )好 ( )并 ( )适 ( )手

  (五)多音字组词:

  埋 mán( ) 禁jīn( )

  mái( ) jìn( )

  (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七)月亮,似乎在*古诗中成了思念家乡的代名词。你能默写几句“借月思乡”古诗名句吗?

  板书设计:

  密州做官 远离家乡

  中秋思亲 天各一方 手足情深共3页,当前第2页123

  埋怨月圆人不圆

  望月怀人 思绪万千 (转 念)

  2、但愿人长久

  (悲而不伤,充满希望)

  董艳艳《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在所有的借月抒怀的古诗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最经典的,诗句里流露出的博大胸襟和美好情怀像皎洁的明月一样,光照千古。

  虽然整堂课还算比较流畅,但是遗憾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先做一下反思,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获益良多。

  一、对“心绪不宁”体会还不深。

  体会苏轼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我虽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家是如何过中秋的,谈谈自己和亲人的分别感受,以这些比较来凸显苏轼的惆怅和伤感,但是对苏轼的内心还探寻的不够。原来教案上有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苏轼会回忆起什么?结果自己在上课时疏忽了,课后我想,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想象苏轼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方的弟弟说什么?这样就把苏轼那复杂纷乱的内心世界变得可感可知了。

  二、对诗句的吟咏运用还比较粗略。

  对于这篇课文来说,要多让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在吟诵中体味情感,积累名句。这一点,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在最后如果再细腻一些,效果会更好。我设想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想想,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佳节了,你有没有远在他乡的亲人朋友?你想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美好的祝福送给他(她)吗?然后再让学生一个一个反复深情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自己远方的亲人。然后我再说:“让我们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全天下所有离别的人们吧!”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我相信,一定会有孩子在中秋节对亲人送上这美好的祝福的!

  就像苏轼所说:这世上哪会有十全十美呢!课堂,是时间的艺术,也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还有其他的不足,有的我心了了,但是有的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过,只要思考,就会更好。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3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精选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4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词语。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念亲人及热爱生活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节中的古文。

  四、教具准备:课文插图;小黑板;字词卡片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即兴简笔画(月亮):你想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要学*一篇跟月亮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师述:但愿人长久,是苏轼的千古名词《水调歌头》中的一句。

  3、出示词句 指名读 赛读 齐读

  4、过渡: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水调歌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是在怎样一中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词的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轻读全文,教师巡视

  2、 出示生词 自由练读 指名读

  苏轼 朝廷 苏辙 婵娟 皓月当空 宽慰 玩耍 吟诵

  躺下 埋怨 眼睁睁 时隐时现 观赏 品尝 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 屈指算来

  3、过渡:生字词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你们的朗读情况了,再给你们一分钟。谁愿意来表现一下?勇敢点!

  4、开火车分节读课文,随机正音。读错再读

  三、初读1、2、3

  1、 指名读:邀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1、2、3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呆会把你的发现告诉我。

  2、 交流:读明白了什么?简介苏辙。

  3、 哪个次写出了苏轼特殊的心情?(心绪不宁)

  4、 你有没有心绪不宁的时候?指名说 师小结

  四、初读4、5

  1、 指名读,思考:与诗有什么关系?(写出了诗句的意境)

  五、齐读6

  六、过渡:中秋节的夜晚,当人们都在吃月饼,家人团圆的时候,苏轼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一找,划一划

  交流: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小结:在呆会的课上我们继续具体看课文,下面我们抄写生词。

  七、作业

  1、抄词

  (1、读生词

  (2、强调字形

  (3、描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中秋之夜,万家团圆,苏轼抬头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写下了千古名词,谁来朗读一下?指名读 齐读

  2、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自由发问

  3、提得真好,真会动脑筋!下面就 让我们带着问题,穿越时空,走*苏轼的身边!

  二、学*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小结:中秋佳节,那是团圆的日子,人们都举家品尝着月饼瓜果,观赏着明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而我们苏轼的心情却是?用一个词来概括。(心绪不宁)

  (1)他为什么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2)他们兄弟感情怎样?你能找出一个词来形容吗?(非同一般)

  (3)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指导朗读

  (1)感情如此深厚的一对兄弟分别已经整整七年了,能不让人思念嘛?何况还是人们赏月团圆的中秋节呢!你能读出这种思念吗?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老师体会到了其中的感情,可离非同一般还差点,谁再来试试? 指名读 同学点评

  三、学*第4-6自然段

  1、月亮慢慢西沉了,月亮的银光透过窗子洒到苏轼的床前,思念在心中叫他久久没能入眠!仰望天空,他不禁?(埋怨)他是怎样埋怨的?谁来当个小苏轼?全班一起埋怨!

  2、一般人赞美月亮,而苏轼去埋怨月亮,这是为什么啊?

  3、然而,他又转念一想,

  (1)(出示小黑板) 自由读 指读

  (2)范读 齐读:有人已经走进了苏轼的心中,有些还在门外徘徊,谁想走进去?

  震撼了老师,老师还想听听你们优美的声音!

  4、想到这,他的 心情又发生了变化?(宽慰)于是,苏轼低声吟诵起来! 齐读

  四、释疑

  1、 到现在为止,这首诗的意思你懂了吗? 指名说

  2、 刚才提问的同学,你们的疑问解开了吗?

  五、知识拓展

  1、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作业

  1、写出反义词

  悲() 离() 阴() 圆()

  美() 亮() 远() 留()

  2、比一比,再组词

  耍() 赏() 陪() 偏()

  要() 尝() 倍() 遍()

  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作者邮箱: gaotian111981@.sohu.com资料提供者: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学*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学*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造句。

  5、作业

  板书:

  2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教学反思:

  一直都很欣赏苏轼。喜欢他那犹如东北大汉敲铁板的豪迈词风,更喜欢他豁达超然的初事态度。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似乎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来。

  昨晚,布置学生回去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和抄录《水调歌头》。而我自己,就在浴室中大声反复的将《水调歌头》吟诵。这首词中,我似乎窥到了侠骨柔情的文豪内心中最柔软的一块,似乎感受到苏轼超然中却洋溢着的婉约柔情。

  今晨,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出示课题齐读,猜猜课题的意思。我诵读《水调歌头》全篇。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印证自己的猜测。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2、认识生字,理解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4、探究作者的心理情感变换及其原因,领悟作者表达的美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悟作者的“思念”之情;探究作者的心理情感变换及其原因。

  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领悟作者表达的美好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苏轼的生*、作品资料;熟读课文。 教师: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趣:中秋节在古代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月节”,有关月亮的古诗你了解了哪些?

  那有关月亮的歌曲你知道吗?下面请大家欣赏一首有关月亮的歌曲。

  【媒体】播放《明月几时有》,你听出了什么?点题。

  2、动人的旋律给了我们美的享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美好的感情会长留人们心间,就像那千古流传的古诗词,到今天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3、切入主题:这首歌曲的词作者就是900多年前的宋代大文豪苏轼,他在创作这首词的时候经历了复杂的感情变化,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把文中表示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找出来:

  【板书】 思念 埋怨 宽慰

  看了这三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都有“心”这个偏旁)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苏轼丰富的内心世界吧!

  【出示】请大家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苏轼感情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三个词语之间打上箭头)

  二、感悟“手足情深”

  1、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苏轼思念了谁?在什么情况下思念的?

  2、【媒体】出示两幅图:一是人们中秋团圆赏月,二是苏轼思念亲人。

  (1)看了这两幅图,你有什么感受?

  (2)对比读,读出团圆的热闹喜庆,读出苏轼的孤独愁闷。

  3、苏轼为什么会这样思念弟弟呢?用书上的一个成语叫——

  【板书】 手足情深 (理解)

  4、【媒体】出示练说,师相机点评。

  苏轼满怀深情地回忆:记得小时候我们…… ……长大后…… ……

  如今,分别…… ……此时此刻…… ……

  5、是啊,苏轼的母亲、妻子和父亲都相继去世了,可以说弟弟苏辙是他唯一的亲人,在这万家团圆之际,他怎能不牵挂着他的弟弟呢?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6、过渡:牵肠挂肚却又无法相见,他只好借酒消愁,但“酒入愁肠愁更愁”。月亮渐渐西沉,他怎么能安然入睡呢?这时的他,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7、【媒体】出示“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这么亮呢?……”(配图)

  探究“眼睁睁”“,体会苏轼的无奈。

  8、师:苏轼怎么“埋怨”的?(点一点板书的“埋怨”)

  生:“无情的月亮啊……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老师找出了一轮“月”一个“人”(边板书),请你帮老师完成这个词语填空。

  【板书】 月圆人缺

  9、要是在现代,你和兄弟姐妹的感情这么深,在中秋佳节之际,你会怎么做?

  10、师:“每逢佳节倍思亲”,再远的距离也阻隔不断苏轼对弟弟的思念,感情越深就越发思念,越思念就越睡不着。在苏轼的眼里,此时的月亮是那么的——“无情”

  指导朗读(“偏偏”含有责怪、埋怨的意思)。

  过渡:他一直这样不停地埋怨月亮吗?你从下文中哪个词看出来的?(转念)

  苏轼并没有沉浸在低落和愁苦之中,他要寻求内心的解脱和宽慰。我们来看看他“转念”又是怎么想的。

  三、体会“美好感情”

  1、【媒体】出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2、边读边仔细体会,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苏轼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和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怀。

  相机点拨。

  4、师:因为他知道阴晴圆缺、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知道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是人生必须的经历,所以胸怀“美好的感情”,把祝福送给天下所有人。(着重圈点“情”字)

  5、除了手足之情,还有哪些美好的感情会常留在人们心间?

  师相机点拨。

  6、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感情”来朗读这段话吧!

  【媒体】配乐。学生读完,师接着朗诵《水调歌头》全词。

  7、其中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至今,现在你能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

  【板书】 长久、婵娟 (着重解读“婵娟”)

  8、师:只要是真挚的、美好的感情都是人世间最真、最善、最美的东西,读到这两句词,你头脑里一定会浮现出感动你的'人或者事,你最想把这句祝福送给谁?

  学生交流。(课后继续送出你真挚美好的祝福)

  四、小结全文

  1、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2、布置作业:中秋节快要到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明月”和“思念”这两大主题的诗篇,请选择你喜欢的几首熟读、背诵,我们来举行一次朗诵会。

  【板书设计】

  2 但愿人长久

  思念 手足情深

  埋怨 月圆人缺

  宽慰 长久 婵娟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游戏:聊聊古代诗人词人的名字。

  2.谈话:今天,我们要走进宋代杰出词人苏轼的人生。让我们走进苏轼的作品,仔细品品,也许能品出一些人生的滋味来。

  二、演绎故事,阐释“欢、合”

  1.引出故事,讲述苏轼、苏辙两兄弟参加科举考试,双双高中、名扬京城的故事。

  2.把故事概括成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喜、乐、欢)

  3.链接学生生活,解读“欢”。

  4.小结学生发言:像生日、结婚、考取大学……这些喜事儿、乐事儿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美好,觉得难忘,是因为在这个日子,全家人和亲朋好友都能够――(学生回答:欢聚一堂)。

  5.这情景用一个字来描述就是――?(学生回答:聚、合)多开心的团聚呀!因欢而合,因合而欢,合欢,多么美好的人生境界呀!

  三、演绎故事,阐释“悲、离”

  1.讲述苏轼金榜题名后母亲去世的故事。

  2.说话训练:他再也不能看到――;他再也不能听到――;再也不能像小时候一样吃上――

  3.引导概括:再也不能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时此刻,苏轼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就是?(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痛、悲)

  4.用苏轼的爱妻和慈父去世的故事揭示“离”。

  四、巧借动画,感受苏轼乐观

  1.欣赏画面,展开联想。⑴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只有苏轼孤零零的,独在异乡为异客,他眼睁睁地凝望着那圆圆的月亮,想到了什么呢?⑵此时此刻,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呢?

  2.反复吟诵。⑴乐观坚强的苏轼,想到这里,低声安慰自己――(指名读)⑵豁达博爱的苏轼不仅安慰自己,他还要把自己的体会告诉身边那些和他有同样遭遇的人――(同桌互读)⑶超凡脱俗的苏轼彻底想明白了,只要远方的亲人健康长寿,即使远隔千里又何妨,天涯若比邻呀!他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全世界的人――(全体放声吟诵)

  五、紧扣两词,感受苏轼博爱

  1.解读“婵娟”。婵娟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人眼里,月亮还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呢?请看:(出示诗人对“月”描写的诗句)

  2.链接学生生活实际,说说学生眼里的月亮。

  3.指导朗读。孩子们,你们所描述的就是月亮丰富的内涵,就是苏轼眼里美好的婵娟,谁来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一读这句词。

  4.解读“人”。苏轼把这么美好的情感、祝福送给谁呢?这里的'“人”可能指谁?每个人的解读都可以不一样,那是属于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

  六、走进苏轼作品,感悟人生真谛

  1.拓展苏轼的三句诗词。感受着浓浓的真情和博爱,我们一步步走*苏轼,走进苏轼的作品。苏轼以66年的人生,给我们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时,禁不住会想起苏轼被贬黄州,人生被蒙上灰色阴影时,却写出的激荡人心的豪迈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自然会想起苏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超凡脱俗的诗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生活中由于钻牛角尖陷入困境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诵读以上三句诗词。

  3.引入《水调歌头》一词:当我们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远方亲人时,也会不由自主想起那流淌着乐观、旷达情怀的千古绝唱。(反复吟诵)

  七、走进苏轼一生,指导自己人生

  1.感悟苏轼一生:同学们,学到这儿,我真想对苏轼说:苏轼呀,面对金榜题名,您潇洒一笑;面对骨肉分离,您悲而不怨;屡屡升官,您不狂喜;锒铛入狱,您不灰心;历经坎坷,您宠辱不惊,仍旧微笑面对人生,成为*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2.小练笔。此时此刻,你想对苏轼说什么呢?请用上“苏轼呀,我想对您说――”写下你想说的话。(写后交流)

  3.省略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游戏:聊聊古代诗人词人的名字。

  2.谈话:今天,我们要走进宋代杰出词人苏轼的人生。让我们走进苏轼的作品,仔细品品,也许能品出一些人生的滋味来。

  二、演绎故事,阐释“欢、合”

  1.引出故事,讲述苏轼、苏辙两兄弟参加科举考试,双双高中、名扬京城的故事。

  2.把故事概括成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喜、乐、欢)

  3.链接学生生活,解读“欢”。

  4.小结学生发言:像生日、结婚、考取大学……这些喜事儿、乐事儿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美好,觉得难忘,是因为在这个日子,全家人和亲朋好友都能够――(学生回答:欢聚一堂)。

  5.这情景用一个字来描述就是――?(学生回答:聚、合)多开心的团聚呀!因欢而合,因合而欢,合欢,多么美好的人生境界呀!

  三、演绎故事,阐释“悲、离”

  1.讲述苏轼金榜题名后母亲去世的故事。

  2.说话训练:他再也不能看到――;他再也不能听到――;再也不能像小时候一样吃上――

  3.引导概括:再也不能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时此刻,苏轼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就是?(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痛、悲)

  4.用苏轼的爱妻和慈父去世的故事揭示“离”。

  四、巧借动画,感受苏轼乐观

  1.欣赏画面,展开联想。⑴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只有苏轼孤零零的,独在异乡为异客,他眼睁睁地凝望着那圆圆的月亮,想到了什么呢?⑵此时此刻,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呢?

  2.反复吟诵。⑴乐观坚强的苏轼,想到这里,低声安慰自己――(指名读)⑵豁达博爱的苏轼不仅安慰自己,他还要把自己的体会告诉身边那些和他有同样遭遇的人――(同桌互读)⑶超凡脱俗的苏轼彻底想明白了,只要远方的亲人健康长寿,即使远隔千里又何妨,天涯若比邻呀!他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全世界的人――(全体放声吟诵)

  五、紧扣两词,感受苏轼博爱

  1.解读“婵娟”。婵娟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人眼里,月亮还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呢?请看:(出示诗人对“月”描写的诗句)

  2.链接学生生活实际,说说学生眼里的月亮。

  3.指导朗读。孩子们,你们所描述的就是月亮丰富的内涵,就是苏轼眼里美好的婵娟,谁来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一读这句词。

  4.解读“人”。苏轼把这么美好的情感、祝福送给谁呢?这里的“人”可能指谁?每个人的解读都可以不一样,那是属于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

  六、走进苏轼作品,感悟人生真谛

  1.拓展苏轼的三句诗词。感受着浓浓的真情和博爱,我们一步步走*苏轼,走进苏轼的作品。苏轼以66年的人生,给我们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时,禁不住会想起苏轼被贬黄州,人生被蒙上灰色阴影时,却写出的激荡人心的豪迈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自然会想起苏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超凡脱俗的诗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生活中由于钻牛角尖陷入困境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诵读以上三句诗词。

  3.引入《水调歌头》一词:当我们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远方亲人时,也会不由自主想起那流淌着乐观、旷达情怀的千古绝唱。(反复吟诵)

  七、走进苏轼一生,指导自己人生

  1.感悟苏轼一生:同学们,学到这儿,我真想对苏轼说:苏轼呀,面对金榜题名,您潇洒一笑;面对骨肉分离,您悲而不怨;屡屡升官,您不狂喜;锒铛入狱,您不灰心;历经坎坷,您宠辱不惊,仍旧微笑面对人生,成为*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2.小练笔。此时此刻,你想对苏轼说什么呢?请用上“苏轼呀,我想对您说――”写下你想说的话。(写后交流)

  3.省略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4

  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

  2.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指名背诵。

  (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鼓励提问:

  1.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书上写的那几句词该怎样理解?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读课文,抓住情感线(着重围绕第一个思考题):

  1.学生自读圈画(读的形式可多样化)。

  2.组织交流,教师板书: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3.引导学生看板书再提问,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重点学*目标)

  四、转换师生角色,深入探究课文: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四年级的小学生)

  1.学*1—3自然段:

  (1)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2)学生读书准备。

  (3)指名回答,要求: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回答得有说服力,使人信服。

  (其间穿插多形式的朗读)

  2.学*第四自然段:

  (1)师:苏老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2)学生说(穿插读)

  (3)看图想象(利用多媒体):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在干什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

  (4)重点读好: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学生练*读——指名读(评点读)——齐读第四自然段

  3.学*第五、六自然段:

  (1)师:苏先生,后来你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你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2)学生各自朗读后两段。

  (3)鼓励学生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圈画重点句段,准备回答。

  (4)组织班级交流:

  ①指名说;②小组间相互补充;

  ③学生在书上画出相关词的意思:

  (重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④师生分角色读(分词和词的意思);⑤男女学生轮读。

  (五)朗读四、五、六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情感。

  (六)课堂小结(结合板书)。

  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真情留人间

  补充阅读材料: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教后小记:

  在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走*苏轼的这一段心路中,我会常常忘却眼前摆着的是一篇小学四年级的教材。待从遐想中将目光收回到《但愿人长久》一文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赞叹改编的人。

  首先,题目好。“但愿人长久”,从词中化来,既是苏轼对子由的心愿,也是他对天下人的美好祝福。待细细读过一遭后,谁又能不为苏轼折服,谁又能说,“但愿人长久”不是后人缅怀这一千年文化的伟人而在真诚地祈福?

  其次,构思好。全文紧扣“思念”,转而“埋怨”,进而“转念”,最后“宽慰”,以一条清晰的情感线索串连起苏轼撰写《明月几时有》这一名篇的心理背景。更把叙述的重点落在思念弟弟的有感而发上,无论是前半部分的介绍,还是后半部分苏轼的心灵独白,以及最后词的撷要呈现,都显得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学*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学*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造句。

  5、作业

  板书:

  2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教学反思:

  一直都很欣赏苏轼。喜欢他那犹如东北大汉敲铁板的豪迈词风,更喜欢他豁达超然的初事态度。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似乎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来。

  昨晚,布置学生回去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和抄录《水调歌头》。而我自己,就在浴室中大声反复的将《水调歌头》吟诵。这首词中,我似乎窥到了侠骨柔情的文豪内心中最柔软的一块,似乎感受到苏轼超然中却洋溢着的婉约柔情。

  今晨,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出示课题齐读,猜猜课题的意思。我诵读《水调歌头》全篇。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印证自己的猜测。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但愿人长久》经典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但愿人长久》经典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游戏:聊聊古代诗人词人的名字。

  2.谈话:今天,我们要走进宋代杰出词人苏轼的人生。让我们走进苏轼的作品,仔细品品,也许能品出一些人生的滋味来。

  二、演绎故事,阐释“欢、合”

  1.引出故事,讲述苏轼、苏辙两兄弟参加科举考试,双双高中、名扬京城的故事。

  2.把故事概括成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喜、乐、欢)

  3.链接学生生活,解读“欢”。

  4.小结学生发言:像生日、结婚、考取大学……这些喜事儿、乐事儿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美好,觉得难忘,是因为在这个日子,全家人和亲朋好友都能够——(学生回答:欢聚一堂)。

  5.这情景用一个字来描述就是——?(学生回答:聚、合)多开心的团聚呀!因欢而合,因合而欢,合欢,多么美好的人生境界呀!

  三、演绎故事,阐释“悲、离”

  1.讲述苏轼金榜题名后母亲去世的故事。

  2.说话训练:他再也不能看到——;他再也不能听到——;再也不能像小时候一样吃上——

  3.引导概括:再也不能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时此刻,苏轼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就是?(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痛、悲)

  4.用苏轼的爱妻和慈父去世的故事揭示“离”。

  四、巧借动画,感受苏轼乐观

  1.欣赏画面,展开联想。

  ⑴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只有苏轼孤零零的,独在异乡为异客,他眼睁睁地凝望着那圆圆的月亮,想到了什么呢?

  ⑵此时此刻,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呢?

  2.反复吟诵。

  ⑴乐观坚强的苏轼,想到这里,低声安慰自己——(指名读)

  ⑵豁达博爱的苏轼不仅安慰自己,他还要把自己的体会告诉身边那些和他有同样遭遇的人——(同桌互读)

  ⑶超凡脱俗的苏轼彻底想明白了,只要远方的亲人健康长寿,即使远隔千里又何妨,天涯若比邻呀!他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全世界的人——(全体放声吟诵)

  五、紧扣两词,感受苏轼博爱

  1.解读“婵娟”。婵娟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人眼里,月亮还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呢?请看:(出示诗人对“月”描写的诗句)

  2.链接学生生活实际,说说学生眼里的月亮。

  3.指导朗读。孩子们,你们所描述的就是月亮丰富的内涵,就是苏轼眼里美好的婵娟,谁来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一读这句词。

  4.解读“人”。苏轼把这么美好的情感、祝福送给谁呢?这里的“人”可能指谁?每个人的解读都可以不一样,那是属于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

  六、走进苏轼作品,感悟人生真谛

  1.拓展苏轼的三句诗词。感受着浓浓的真情和博爱,我们一步步走*苏轼,走进苏轼的作品。苏轼以66年的人生,给我们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时,禁不住会想起苏轼被贬黄州,人生被蒙上灰色阴影时,却写出的激荡人心的豪迈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自然会想起苏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超凡脱俗的诗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生活中由于钻牛角尖陷入困境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诵读以上三句诗词。

  3.引入《水调歌头》一词:当我们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远方亲人时,也会不由自主想起那流淌着乐观、旷达情怀的千古绝唱。(反复吟诵)

  七、走进苏轼一生,指导自己人生

  1.感悟苏轼一生:同学们,学到这儿,我真想对苏轼说:苏轼呀,面对金榜题名,您潇洒一笑;面对骨肉分离,您悲而不怨;屡屡升官,您不狂喜;锒铛入狱,您不灰心;历经坎坷,您宠辱不惊,仍旧微笑面对人生,成为*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2.小练笔。此时此刻,你想对苏轼说什么呢?请用上“苏轼呀,我想对您说——”写下你想说的话。(写后交流)

  3.省略

《但愿人长久》经典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苏轼的《水调歌头》。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月到中秋分外明。每到中秋,一轮明月勾起多少游子的思念之情啊!古代文人关于明月思乡,写过许多诗篇,你会吟诵那句诗?(学生吟诵)

  2、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在这月圆之夜,因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首词作,以及它的写作过程。(板书:但愿人长久)

  3、欣赏歌曲《水调歌头》,学生拿出课前下发的《水调歌头》,交流关于苏轼的情况。

  二、检查预*,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2、读书过程中,教师针对难写的“缺”进行书写指导,侧重学生识记宇词能力的提高。

  3、学生默读课文,组织讨论每自然段主要内容。

  (1)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一年—度的中秋节到了,今晚对苏轼来说有什么不一样呢?

  (2)指名读第2自然段,并在讨论中了解这段内容。(板书:皓月当空举家欢庆思念弟弟)

  (3)中秋之夜,苏轼为何会如此思念弟弟呢?指名读第3自然段,并讨论本节的主要内容。(板书:手足情深别离多年)

  (4)真是手足情深,苏轼后来是怎样度过这个夜晚的呢?指名读后面几小节,并通过讨论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板书:埋怨明月真情宽慰吟诵诗句)

  (5)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并根据板书,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感悟“思念”

  1、《水调歌头》是作者思念弟弟的真情外溢。读读课文2、3自然段,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苏轼心绪不宁,他在想些什么呢?

  2、组织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1)皓月当空,月圆人不圆。

  你见过这样的夜空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理解“皓月当空”。

  (2)家家户户热闹非凡,触景生情。‘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过中秋节的情景。并引入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手足情探,分别已久。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千年以前,同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他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思念起自己的弟弟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苏轼的情感变化,谁再来说一说苏轼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二、精读课文,感悟意境

  (一)感悟“埋怨”

  (1)面对明月,苏轼思念弟弟的情感日益强烈。月亮渐渐西沉,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抬头看着这明月,作者又滋生出另一种情绪?读课文第4自然段,如果是你,也会有这样的情绪吗?

  (2)组织交流

  随机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文章内涵。

  理解“眼睁睁”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看着这轮皎洁的圊月,自己却没有办法和弟弟相聚,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观察文中插图,在这样的月夜,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明白省略号的意思,想想他还会说些什么?

  如:想当初,我和弟弟形影不离,手足情深,可如今,却天各一方,无法相聚。

  虽然面对同一轮圆月,可我们却天各一方,彼此分离。7年了,我多么想在这团聚的时刻和我的弟弟举杯同饮呀!

  (3)指导朗读

  (二)感悟“宽慰”

  (1)作者后来却改变了想法,读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作者的想法,说说你对苏轼的想法是怎么理解的?

  (2)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找找文中的几组反义词,体会“十全十美”的意思。

  悲与欢,离与合,隐与现,圆与缺,人生就像月亮一样,每个月都有圆的时候,也有缺的时候,有出现的时候,也有看不见的时候。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欢乐和团聚的时候,有时也会有悲伤和别离的时候。

  老师扮苏轼,说苏轼转念又想到的内容,请学生接下去和苏轼对话。(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深入体会十全十美的`意境)

  (3)自由读读苏轼写下的词句,再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还有不懂的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指明月,诗人希望什么能长留心间?读读第4段,联系今晚苏轼的所思所想,你知道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了吗?(在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尝试配乐朗读)

  三、总结延伸

  (1)齐读全文,说说自己的收获。

  (2)这首词中,有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并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知道是哪两句吗?

  (3)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月圆之际,还有许多人因为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时。

  (4)你还知道哪些同样表达这种情怀的诗句呢?

《但愿人长久》经典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第一课,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结合古诗文经典诵读教研课题,熟读背诵原词,并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探究词人的感情变化的基础上,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课前准备】

  学生:1.查阅一些有关苏轼的资料。2.熟读课文。

  教师: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扣题引发。

  1.导入。(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在月色如此美丽迷人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度过的呢?我们看看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又是怎样度过这个中秋之夜的呢?(随即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苏轼写的有关月亮的文章。(板书:但愿人长久)

  2.继续演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原词。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试读课文,初步把握。

  1.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们听准生僻字,捕捉诵读的节奏和韵殷律。

  2.学生初读原词,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

  〖设计意图:本班学生已经长期坚持了古诗文诵读,具有一定的古诗文诵读能力,如此安排,重在积累,并从朗诵艺术家的精神修养中汲取营养。〗

  三、背景介绍,理解课文。

  1.教师解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然后学生朗读课文前三段。

  2.教师引导学生简单理解原词下片。

  3.学生自由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4.组织学生将原词下阙和课文对号入座。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初步提炼课文的关键词。

  四、字词学*,背诵课文。

  1.根据学生提取的词汇,注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3.学生自由背诵原词。

  4.检阅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并做适当的评价。

  第二课时

  导语:背诵古代文学家的著名作品,实在是一种惬意享受。谁愿意露一手,让我们陶醉一下?

  一、初读寻情,整体感知。

  1.自读,组织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重点理清课文情感线“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引导学生看板书提问: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明确重点学*目标)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借助各种资料、工具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尽最大努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尝试将新知纳入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同时,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为下面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二、换位体情,深入探究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学生。)

  (一)体悟“心绪不宁”

  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重点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进行理解和体会。

  2.引说(注意说话者的身份):苏先生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思念弟弟)。是啊,苏先生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

  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先生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其间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读,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要用愉快的语气,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要用伤感的语气。)

  (二)体悟“埋怨”

  师:苏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看图想象(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您在干什么呢?此时此刻,您又在想什么?

  3.师生、生生互动对话交流。

  师: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先生,您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您思念亲人的感伤之情。

  4.配乐范读,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5.学生练*读,教师指名读(评点读)。

  6.学生诵读第四自然段。

  (三)体悟“宽慰”

  师:苏先生,后来您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句。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您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六自然段,圈画重点句段。

  2.先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再班级交流。

  (1)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

  (2)小组问相互补充,充分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

  (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师: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吧。

  3.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相似情感的诗句。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秦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指导诵读第五、六自然段。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情带声,声情并重。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妙地将学生由“画外人”变为“画中人”,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悟。〗

  三、升华情感。体悟意蕴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情。(齐诵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1.同学们,古代文人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背出几首吗?

  2.“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这个主题的诗词,举行一次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促进学生有效积累,丰富文本内涵,深化主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艺术魅力。〗

  附: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转念一想)宽慰

  (思念弟弟)(月圆人不圆)(真情留人间)

  【反思】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背诵原词,领略懂得原词大意和意境,体会汉语古诗词的意象性,从朗诵检查情况看,已经达到目的。原词与课文对照读,对比古今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古今语言的不同,促进思维发展,也是一种尝试。

  文以情生,文以情传。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原词作者的感情变化历程,培养学生化消极为积极,善于“转念一想”,看到生活的积极因素,乐观的生活,很有意义。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但愿人长久作文 (菁华6篇)

但愿人长久作文1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我们一家吃过晚饭,来到凤凰湖畔赏月。皓月当空,凉风**,我们品尝着月饼,欣赏着“明月当空照,人在画中游。”的美景。

  这时,从不远处传来小男孩朗朗的诵读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不解地问爷爷:“为什么古人会把那么美的中秋月亮和思乡连在一起呢?”爷爷对我说:“古时候,人们会在中秋时观赏祭拜,共聚团圆,而远离了家乡的人,在中秋节时会更思念与家人团聚呀!”

  原来,每到八月十五这天,月亮就比*常更大、更圆!月亮圆圆的,人们就想到了团圆。中秋节到来之时,人们都尽可能地和家人团聚,有人月双圆的意义,所以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爷爷还给我讲起了他和中秋节的故事。

  在爷爷那个年代,他们最喜欢的节日就是中秋节。因为,在中秋节那天,他们不仅可以见到相隔两地的亲朋好友,还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梨果和“人间美味”——月饼。当时人们的生活物资比较匮乏,只有到中秋节那天才能吃到月饼。物以稀为贵,小孩子都把月饼当作“掌上明珠”,如果哪个小孩能自己拥有一整个月饼,就是“大富翁”了。在八月十五到来之前,大人们会把仅有的几个月饼先藏到米缸里、吊篮上或床尾箱柜里,以免被“小馋猫”偷来吃掉。圆月悬空,大人们摆好了烛台,桌上摆放着月饼、梨果、芋头饼、糍粑……小孩子们眼里泛着亮光,紧紧盯着桌上的美食,就等着大人发号施令:“想吃什么馅的?来切月饼啰!”然后,兄妹几个人就一拥而上,拿着各自喜欢的月饼和梨果,出门呼朋引伴去了。小河边,草地上,小伙伴们一起吃着香喷喷的月饼,有说有笑,十分开心!大家还会把柚子的皮,完整的剥下来,做成一个锅的样子,穿上线,绑上竹竿,放上一根点燃的蜡烛,一个漂亮的柚子灯就做好了。十多个朋友抱着自己的柚子灯,不约而同地来到小河边,把柚子灯轻轻地放到水面上,比赛看谁的柚子灯笼飘得最远。还有一些小朋友,用细细长长的线绑住自己的柚子灯笼,等灯笼飘远啦,可以扯着线把柚子灯笼拉回来……

  现在的我们,随时都能吃到各种美味的食物啦!超市里的薯片呀,火腿肠呀,辣条呀……数也数不过来。月饼给我们的诱惑是少之又少,不像以前的孩子,多么渴望能在中秋节吃到月饼。但是,中秋节还是那么令我向往。记得有一年中秋节,我们几个好伙伴的爸爸妈妈相约一起,带着我们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农庄。在湖边,爸爸教我们搭帐篷,妈妈和我们一起做柚子灯笼,我们把各自带来的月饼、水果、蛋糕、干果、烤肉等摆放好,把能发出亮光、又能播放音乐的各种电子灯笼,如荷花灯笼、兔子灯笼、蜜蜂灯笼、蝴蝶灯笼挂在帐篷边上,仿佛人间仙境,煞是漂亮!等到圆圆的月亮爬上山头,我们就欢快的开始了美食分享会。还没等大人们吃饱饭呢,我们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来到草地上,开始了我们在月光下的欢乐游戏:猜灯谜、击鼓传花、老鹰捉小鸡、才艺表演……欢乐的笑声响遍整个山庄。夜更深了,月更明了,玩累的我们躺在柔软的草地上,望着如玉盘的月亮高挂天空,清亮的月光照在我们身上、草地上、树上,一切都像披上了一层银纱,伴随着不远处传来的阵阵虫鸣声,我们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我的中秋,是一个快乐、温馨、充满幸福又令人难忘的节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佳节年年有,希望天下的人们不管相隔多远,都能在月儿圆圆的时候,和家人团聚,共赏皎洁又美好的月光!

但愿人长久作文2

  伴着缕缕微风,我来到窗前,看到楼下的几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子在嬉戏,不禁回想到了5月12日那悲惨的一幕。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个令每一个*人都深刻在心底的时间,就在这一刹那,四川的汶川县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这是新*成立以来*所遭遇的最大的震灾。为此,面对全世界人民呼吁: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当时我正在5楼高的教室里上课,忽然感到教学楼就整个在晃动。在教学楼没有完全塌陷的时候,我同我的老师跳了下去,我们才没有被遇难。可是,在我们跳下来的那一刹那,我看到了,看到学校的教学楼已经成了一片废墟,而废墟里,同学们的手在挥舞着!”这是一个高一的名叫白琳的女孩令我感动的一段话。听后,我尤为震撼!

  在这次5.12灾害中,不知多少人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但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知多少人在生死边缘又奇迹般的生还;也不知多少人在生与死的选择中,他们选择了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们不怕牺牲,不知多长时间没有休息的他们仍不放弃——人民子弟兵,我们心目中最可爱的人!当我听到空降兵精英从5000多米的高空跳伞进入汶川县是,不禁有一份钦佩,但又当我听到他们全部是写好遗书再上路时,我的心颤动了一番。奋不顾身的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更多人宝贵的生命。此时此刻,他们的精神得到了洗礼与升华,他们已经不再是普普通通的人民子弟兵,而是一批有一批的“人民英雄”。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是坚强,是决心,是希望,因为受灾人民心中的灯永远亮着,而正是这盏希望之灯使他们坚强,使他们有活下去的决心与勇气。

  *,和谐,文明,团结之国,我们要一起度过难关,不能给予我们失败的理由,抬头挺胸,勇往直前,我们定能跨过种种阻碍,只因为我们是*人!*不哭,汶川不哭,全国人民不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深深的祈祷,深深的祝福!

但愿人长久作文3

  这个中秋,我们约的是嫦娥,却不料等来了法海。

  雨已经连续下了许多天,中秋这天受台风影响雨益发大了。天像开了个口直接把水倒了下来,连门口的小路也变成了溪流,仿佛成了水世界。

  上午很多小渔船都进港避风来了,船老大们在船上各自忙碌着收网和整理物件,然后相互帮忙把船泊稳当,他们忙碌着但是嘴上却不时地吆喝着什么,大概是在相互开玩笑吧。此时他们的心情应该是轻松的因为晚上就可以和家人团聚了。

  快傍晚了,雨却根本没有消停的意思,看来赏花赏月是痴心妄想了。吃了外婆为我们准备丰盛的晚餐后,大家就围坐在客厅一起闲聊看电视。瓜子、月饼、水果都摆上来了,大家吃着甜美的月饼,说说家常,问问身体,聊聊喜悦,谈谈学*。一家人谈笑风生其乐融融,连两只小狗都被感染在边上欢快地闹腾起来。没有月亮的中秋依然很温馨快乐。

  夜渐渐深了,我们各自回了房间。趴在窗台边往外看,不远处船头那些红红绿绿的警示避让灯一闪一闪此起彼伏,像霓虹。现在正是潮满的时候,海浪涌起来的哗哗声和着咚咚雨声还有呼呼风声,犹如奇妙的交响乐一般。

  此时此刻,我不禁在心底默默说了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作文4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不知为何,一直很喜欢吟苏轼的《水调歌头》,而每次吟完后,总觉得很舒服,或许,这旋律中,有种浓浓思乡的恋情吧!

  终于要到中秋节了,亲人终于可以欢聚一堂。想到这,我情不自禁地笑了。

  月亮,不知何时已爬上了夜空。夜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发出了淡淡的光辉,不像太阳的光芒那样刺眼,很柔和,很温暖,我很喜欢。而在月亮旁的星星们,似乎是月亮的孩子,他们分布在天空的每个角落。白天,太阳的光辉普照大地,他们就和月亮妈妈一起躲在某个我们全都不知道的地方;而夜晚,休息了一天的他们就和月亮妈妈一起,升上天空,用他们柔和的光芒点亮大街小巷。

  温暖的太阳,柔和的月亮,调皮的星星,他们一定是快乐的一家吧!可惜,他们似乎都不能相见,太阳早上便去上班了,而月亮和星星又好像离得太远了。不过,他们在中秋佳节一定能相见的,团圆的日子,不远了。

  窗外的那轮明月似乎听到了我的心声,它的光辉变得更亮了!而此时,我仿佛听到了某种声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但愿人长久作文5

  每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又会有一些经历,在成长中有一件至关重要的东西,切是人生道路上必须要经历的,那就是友情。

  王勃有一首诗,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首诗之中有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句话说得好,四海之内皆是兄弟,哪儿都会有知心好朋友;有的是远在天边,而有的却是*在眼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地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琬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但愿人长久作文6

  那段时间,我总是听着这首《但愿人长久》,在夜深人静时寂寞的敲文字,感觉就像这首歌一样荒凉。

  记得那时侯我好像写了好多有关《棋魂》的同人和评论,一个人在网上搜图发帖一直到凌晨三四点也不会觉得困。找出Q论里最爆笑的帖子看,却依旧笑不出来,那种滋味是很难熬的,然后心里莫名其妙的多了份思念,在夜里一遍一遍重温白天里你给我的温暖,思念你的滋味也如这首歌一样冷清萧索,我那么的依赖你!

  那是一段虚无缥缈的爱恋,心里明知不可能触及,却还是死心塌地。其实我爱上的也不过是那么飘渺的一个你,永远都只存在于网络中的虚幻爱人。也许我爱上的,并不是你,而是那份思念时疼痛又美丽的心情。

  于是我对自己说:“网恋,我不可以相信你。”

  后来,假期结束,我又回到了从前的生活,这场恋爱好像从未发生过一样,蒸发掉了。只是每次听到《但愿人长久》时,我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你,想起这段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恋爱。

  于是,这首歌成了开启这段爱的记忆的密码。

  从前,我爱过你,曾经深深的,那么用力的,爱着你。

  那段爱恋那么短暂,几乎是稍纵即逝的,但我坚信人长久。

  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

  但愿人长久的后面是,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合集五篇

  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 1

  本课教学突出关键词“思念”,抓住苏轼情感变化的线索(“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组织教学过程,效果不错。学生能抓住关键词语,走进课文的情境,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心绪不宁”,“宁”就是安宁,*静;“心绪不宁”就是苏轼的心情无法*静。理解词语过后,自然就冒出一个问题,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答案的关键词就是“思念弟弟”。中秋佳节,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可是只有苏轼背井离乡、亲人分离,所以思念的情愫油然而生。此时此刻,苏轼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通过想象自然就体会到苏轼“月圆人不圆”的心情,有一位很有趣的男孩居然祈祷起“苍天、大地”来。(估计他是看了赵本山与范伟的小品了)接着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体会兄弟深情;抓住“屈指算来”理解分别越久思念之情越深。进入“埋怨”环节,先让学生想象苏轼“眼睁睁”的表情,然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与想象说话,学生体验到月亮的“无情”,乃至“残酷”。

  抓住“转念”一词,自然进入课文最后两小节的学*。这部分是课文的高潮,也是教学的重点。课堂上主要让学生诗文对照反复朗读,这样既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也体会到苏轼由“埋怨”到“宽慰”的心情变化。教学结束,感觉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还不够到位,语言表达训练的面还不够广,背诵的任务自然也无法在课堂上完成。从学生《补充*题》中的作业看,对“皓月当空”、“手足情深”等词语的理解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此外课外古诗词的积累工作也做得很不好。

  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 2

  一直都很欣赏苏轼。喜欢他那犹如东北大汉敲铁板的豪迈词风,更喜欢他豁达超然的初事态度。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似乎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来。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文章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课前预*时,我布置学生回去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和抄录《水调歌头》。 教学时,我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生读课文,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欣赏配乐的《水调歌头》全词,指导朗读。

  一节课上下来,我也有一些遗憾:

  一、对“心绪不宁”体会还不深。

  体会苏轼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我虽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家是如何过中秋的,谈谈自己和亲人的分别感受,以这些比较来凸显苏轼的惆怅和伤感,但是对苏轼的内心还探寻的不够。原来教案上有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苏轼会回忆起什么?结果自己在上课时疏忽了,课后我想,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想象苏轼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方的弟弟说什么?这样就把苏轼那复杂纷乱的内心世界变得可感可知了。

  二、对诗句的吟咏运用还比较粗略。

  对于这篇课文来说,要多让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在吟诵中体味情感,积累名句。这一点,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在最后如果再细腻一些,效果会更好。我设想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想想,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佳节了,你有没有远在他乡的亲人朋友?你想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美好的祝福送给他(她)吗?然后再让学生一个一个反复深情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自己远方的亲人。然后我再说:“让我们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全天下所有离别的人们吧!”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我相信,一定会有孩子在中秋节对亲人送上这美好的祝福的!

  就像苏轼所说:这世上哪会有十全十美呢!课堂,是时间的艺术,也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还有其他的不足,有的我心了了,但是有的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过,只要思考,就会更好。

  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 3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过程。故事是词的展现。

  在教学本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字词,扫除朗读中的“拦路虎”,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了解苏轼与弟弟的手足情深,体会苏轼中秋夜在万家团圆的时刻,他却与弟弟不能相见的那种心情,那种发自内心的慨叹,触景生情,不禁吟诵“明月几时有……”并从文中找出词的含义。在教学中我还让学生去读这首完整的词。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去体会在那样艰苦的年代,我们的大诗人兄弟间感情如此深厚。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却有许多兄弟为了利益反目成仇,甚至横刀相向。思古观今,苏轼的这种兄长对弟弟的情感值得学*,值得敬佩。在今天普遍都是独生子女的社会里,绝大部分学生都以自我为中心,在学*这课时,我告诉他们:你们今后同学之间就如兄弟姐妹,从现在开始要互相关心,互相谦让。

  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 4

  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我抓住课文的主线:思念―――――埋怨――――――宽慰――――――写诗来展开教学。讲到“埋怨”这个环节时,我和学生进行了对话,不说擦出了智慧的火花,但我们在整个谈话过程中都体验到了融洽的学*氛围。现在我想重温一下当时的一些情景。

  师:“埋怨”是什么意思?

  生:是抱怨别人的意思。

  生:我补充,是因为一些不开心的事情而产生的一种心情。

  师:那你们*时因为一些不开心的事而埋怨过谁吗?

  生:我埋怨过一个同学,借了我的东西不还。

  生:我埋怨过我妈妈,她老是叫我学这学那。

  ……

  师:哦?那苏轼是因为什么不开心?

  生:他原来和弟弟苏辙形影不离,后来分别得太久,又不得想见,所以不开心。

  师:那苏轼他去埋怨谁?

  生:他埋怨的不是人,是月亮。

  师:哦?你从哪知道他埋怨的是月亮?能读出来吗?

  生:“他眼睁睁……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

  师:看来他还挺郁闷的',谁来开导他一下?要是你在他旁边,你会和他说些什么?

  生:我想说:你不用那么开心,好多人和你一样,家人不能团聚呀。

  师故做更伤心的样子,扮演苏轼:人家就是伤心嘛,我和弟弟都好几年都没见面了!

  生:要知道,什么事情都不会十全十美的,月亮现在是很圆很亮,但它也有不圆的时候啊,有时还被“天狗”吃了呢!(全班大笑)

  生:每个人都会有悲伤,也有快乐的事情发生,现在你虽然很伤心,但是你可以想想高兴的事情呀。

  生: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你弟弟也会在这个时候看到它的,你们借着月光,用心来说话呀,他一定能听到的。

  师:噢!我们兄弟俩“心有灵一点通”,对,你们开导了我,谢谢你们。我来做一首诗吧:人有悲欢离合……

  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我觉得建立师生间融洽的学*氛围是提升学生学*的兴趣催化剂。

  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 5

  课始,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出示课题齐读,猜猜课题的意思。我诵读《水调歌头》全篇。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印证自己的猜测。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

  为使学生能与古人产生情感共鸣,我请有与亲人分别经验的孩子谈谈他的亲身感受,然后将7年换成3000个日日夜夜,通过时间这一概念,增强了对孩子们的情感冲击。而后再回首自己中秋的快乐,体会苏轼的孤独。再补充苏轼被贬后在牢中写下的诗,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这样多角度的体验,使学生能感同身受。

  在体会埋怨的原由时,我引入了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最后在理解词句思想时,我引入了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后我和学生在古筝的伴奏下,齐读《水调歌头》将古诗情韵推向高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