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1

  三维目标

  1.了解“神舟”五号升天的相关事宜,关注*航天事业的发展。

  2.分析课文标题的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3.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重难点

  1.分析课文标题的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2.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有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自己的飞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

  起来学*《飞向太空的航程》。

  名言导入

  谁能让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的节奏跳动,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实力

  的飞跃,他在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一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他就是杨利伟——第

  一个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飞天梦的人。今天让我们走进《飞向太空的航程》来了解这段艰辛

  而辉煌的历程。

  文本解读

  1.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本文的标题就很有特色,读完全文,

  你能说说标题的含义吗?

  明确:标题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的载人航天飞船飞

  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

  指*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8226;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朋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氮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3.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

  明确: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按时间顺序,较为详尽地叙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

  1958年5月17日,*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1960年2月19日,*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8226;,

  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1992年9月21日,*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20xx年1月9日,“神舟”二号发射成功;

  20xx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20xx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大空。

  合作探究

  1.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上天,摆在航天人面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明确:困难主要有三点:一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火箭;二是要有安全返回技术;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克服方法:第一项和第二项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中已有了解决的基础,第三项用了七年的时间,通过建立航天培训中心等一系列研究试验成功解决了。’

  2.分析本文结尾的特点和作用。8226;

  明确: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

  3.本文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文中开始写了“神舟”五号的发射现场,按照新闻的一般写法,接下来应该报道“神舟”五号航天的有关情况,但文章却笔锋一转,写了*半个世纪来*航天人的奋斗历程,这样写,是否符合新闻的要求?

  明确: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

  地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

  即使有一些背景资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

  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

  时间顺序,叙述了*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

  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才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拓展探究

  1.通过本单元的学*,如果让我们写一篇新闻稿,应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

  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

  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对*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

  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

  2.比较《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飞向太空的航程》表达感情方式的不同。

  明确:《别》叙写有节制,有分寸,考虑受众,包括内地、香港、英国人的接受心里,很微妙,客观叙写,感情内敛。《奥》通过参观者的表情描写,间接表现。《飞》是直接议论抒情。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新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国力的增强,科技水*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这篇新闻报道就回顾了这一段历史。

  二、整体把握

  (结合已学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的脉络。)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20xx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主体:

  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1、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成功发射。

  3、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4、1992年*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结尾:(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小结: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把*航天辉煌事业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三、问题探究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

  明确:

  用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新闻的真实性特点。

  如: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明确: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四、作业

  写一则400字左右的新闻。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新闻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查找有关“飞天”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一下《飞向太空的航程》。

  2、让学生展示图片、资料,谈论“飞天”

  3、整体把握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国力的富强,科技水*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导语: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4、师生互动,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问题一: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xx年10月5日“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问题二: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有什么特色?

  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州”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好似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即使有一些背景资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州”五号发射的成功是*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问题三:在“飞天”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通过此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一是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十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

  系列火箭发射究竟考验。六是“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

  问题四: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5、学会写新闻

  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

  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

  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

  6、作业

  A、编一份“*航天大事记”

  B、写一则新闻。

undefined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基本格式和结构,了解新闻各部分的作用。

  2、通过本文的学*,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

  3、学*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本课主要学*从报刊、电视、网络这些渠道获取信息)。

  【教学重点】

  1、掌握新闻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2、学*航天精神,学**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学*写作新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家乡泉州,有一座让泉州人民引以为豪的建筑,它伫立在市区的圆盘上,上面有许多的飞天。这就是咱们泉州的城雕。城雕上的飞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飞天,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飞上九重天的向往。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历史上还有什么与飞上蓝天有关的人和事呢?

  讨论:时间为5分钟左右。

  总结归纳:最早的当属嫦娥奔月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西游记》、《封神榜》等文学作品;敦煌有“飞天壁画”、“唐明皇游月宫”。

  二、主体

  教师:我国从古至今对飞天的梦总是抱有很深很浓厚的憧憬,这个梦想终于在20xx年10月17日得到了实现。这一天可以说是全国上下万众瞩目的一天,也是我们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这一天,让我们用一些定语来给它下定义。

  同学们看书,自己找词语,或者自己形容(时间为3分钟)。

  教师归纳、概括、点评:*第一位宇航员、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几百年的梦想……(这些词语可以由同学们自己找、自己说,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对这一天的意义有所了解)。

  教师:在课文的开始,开头的三段,给我们介绍了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叫作新闻的导语。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的精辟议论组成。

  一篇新闻除了导语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部分。同学们,回忆一下,新闻还由什么部分组成?

  明确: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

  教师: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以本文为例来看这些部分的作用。标题,告诉我们新闻的内容;电头,告诉我们时间和发布新闻的报社等情况;导语,刚才说过了,是介绍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主体,围绕导语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结语,就是结束。

  新闻中,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次要的信息放在后面,这种结构叫作倒金字塔结构。

  教师:同学们,再从整体上看看课文,课文结构的安排很有特色。前面和后面都是记述“神五”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对*航天史的回顾(这个回顾是简要的),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这是一种首尾四合型结构。

  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归纳出来的文章的结构,看看文中交代的*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的事件?

  (提示:按照时间顺序。)

  参考答案:

  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1960年*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1992年*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教师: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宇航与送入太空,摆在*航天人面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怎么克服的?

  (提示,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并概括。)

  教师:困难是巨大的',但是我们总算走过来了,我们相信未来我们的国力会更强,未来蓝天上将会有很多*人的影子,有很多的飞机上都写着“MADEINCHINA”。

  三、播放影片:火箭知识、神六起飞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新闻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查找有关“飞天”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一下《飞向太空的航程》。

  2、让学生展示图片、资料,谈论“飞天”

  3、整体把握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国力的富强,科技水*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导语: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4、师生互动,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问题一: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xx年10月5日“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问题二: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有什么特色?

  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州”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好似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即使有一些背景资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州”五号发射的成功是*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问题三:在“飞天”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通过此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一是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十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

  系列火箭发射究竟考验。六是“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

  问题四: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5、学会写新闻

  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

  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

  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

  6、作业

  A、编一份“*航天大事记”

  B、写一则新闻。

undefined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飞向太空(精选五篇)

  飞向太空 1

  2100年,我作为一名宇航员,飞上了太空,飞向了火星。

  发射!”在地动山摇的轰鸣声中,飞船腾空而起,直指苍穹。

  “已飞上地球轨道,准备与对接飞船对接。”对接飞船是无人驾驶的,它里面装满了燃料,食物,备用天线和宇航员的生活用品,以防主飞船发生故障,宇航员的生命遭受威胁。我们的飞船内的宇航员不会遭受失重的威胁,因为我们的飞船飞到太空时,就会执行事先预定好的旋转程序。

  “飞船速度每小时1000万千米。”

  我们此次的任务是调查火星。

  “已到达火星。”

  “登陆舱已经脱离飞船。登陆舱正在以每小时500万千米的速度向火星冲去。已到达火星大气层。”

  “距离火星表面还有1米,人工负物质装置已启动。”负物质是一种在20xx年发现的具有反重力特性的东西,从20xx年它开始用于登陆舱缓冲。把它放在登陆舱内部,在登陆舱接*星球的那一刻,装有负物质的特殊容器就会放出负物质。

  “打开登陆舱舱门,宇航员请走出登陆舱。”

  我冲出舱门后,发现有许多奇形怪状的人,手里拿着一把枪一样的东西。我还没来得及说“HI”他们就把我和登陆舱给抓回了他们的监狱。

  他们把我和登陆舱一起关进了一个用伽马射线还有超强激光做成的监狱里。他们嘀咕着:“这个登陆舱太坚固了,我们毁不了它,就把人一起放进监狱里吧。”

  我在他们不注意时笑了起来,冲进了登陆舱并关上舱门。我把登陆舱装配的超级能量炮打开,按下了按钮。能量炮放出了相当于“一个能打开通过26维和10维空间的入口的粒子加速器的能量”,把整个宇宙毁了。不过,我和登陆舱还有飞船还在。

  别的膜宇宙的地球人说:“你们为了逃跑,毁掉了你们自己的宇宙,真可恶!

  

  飞向太空 2

  前几天,我得到了一架遥控直升飞机。淡黄的机身,白底黑纹的螺旋桨让我迷醉;纤长轻盈有如蜻蜓的尾翼,挠得我心痒痒的。我迫不及待的玩起来,简直到了爱不释手、废寝忘食的程度。

  “振举,吃饭了。”“嗯,好的。”我心不在焉地应着妈妈。我没空呢,我在房外草地上遥控着飞机。飞机从开始的蹒跚学步、跌跌撞撞,到现在的轻盈曼妙,可费了我老长时间。我也仿佛跟着他成长,直到此时伴着一起在天上飞翔。我似乎也能触摸到了凉风,拥抱到了白云。就像一只鸟儿在山谷盘旋、戏耍。美中不足的就是飞不高。若是再飞高些,我就能俯瞰这一方家园了。

  “振举,睡觉了。”“嗯,好的”。我恋恋不舍的把飞机放进盒子里。躺在床上,我总是睡不着:为什么飞机飞不高呢?是否要在它的身上增加动力?或者……迷迷糊糊我就睡着了。

  “咦?”我怎么还在草地玩呢?妈妈不会骂我吧,我小心翼翼的向四周望了望,没人。我赶忙在机尾绑上了几束礼花又坐上了飞机,“砰”加强版的飞机直冲云霄,向着苍穹而去。大地越来越远,渐渐的一个蔚蓝色的星球缓缓的展现在我眼前。缠绕她身上的是薄纱般洁白的云朵,更远后是浩瀚无垠的星空,无数星星一闪一闪的。童话般的美丽呀。

  从地球中间最明亮皎洁圆盘式抛洒清辉的就是月亮哪。我慢慢的把飞机降落在月亮的环形山上。这里草木扶苏,鸟语花香。跟我印象中的荒凉大不相同。在斑斑驳驳树影后一艘飞船隐隐约约露了出来。走进一看;"哈哈",这不就是神舟飞船吗?杨利伟叔叔站在旁边爽朗的大笑,亲切的对我说“这里是中国太空基地。小朋友,欢迎你加入我们航天队伍。”在杨利伟叔叔的带领下,我熟悉了太空基地,了解了他的前世今生。在一代代航天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地球走向了月球。还将要走向火星、木星——当然这将是我要去完成的任务了。

  只要有梦想,梦想终将实现。我坚信。

  飞向太空 3

  星期六下午,许多人都换了中央一套频道,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我也不例外。如果你说没有看,那可真是太遗憾,下午六点三十七分二十一秒神舟九号点火,三秒后发射,这又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次大成功。

  我和爸爸看到火箭升空,不禁鼓起掌来。支撑架缓缓移开,5分准备,3分准备,1分准备,直到火箭随着一声巨响,“轰”一声拔地而起。此时此刻,不知有多少人在看着壮举,不知有多少掌声从四面八方响起,不知有多少人在等待这一刻。神舟九号带着人们的希望,发射了!

  火箭腾空而起,周围全是烟雾,火箭升空,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啊!因此,所有人的绷紧了弦,许多“某设施正常”的语句不断从电视里传出。同时,火箭也越升越高,也越来越小,画面渐渐模糊起来,好像有一层雾挡住了火箭。接着,火箭突破了大气层,冲出来地球,背景瞬间变成了群星闪耀的太空,火箭慢慢倾斜,开始完成第二项任务。只听有人喊一声“第一次分离!”火箭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火箭筒抛了下去,接着有第二次分离,不过几秒钟,第二项任务完成了。发射火箭是要非常非常小心的,连分离的物体都要在规定时间投到规定地点,不然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花花草草也不好哦,哈哈。

  事情还没结束。火箭在蓝绿交加的地球上空缓缓驶向正常轨道,相信大家心情和我一样紧张万分。火箭最后成了横飞,此时每分每秒的动态都要注意,火箭终于*安地到达轨道。最后一步,“打开太阳能板!”火箭打开了太阳能板,像一只雄鹰张开那双有力的翅膀,一下子,中国遍地是掌声,那里都看得见人们喜悦的神情,因为:神九发射成功了!

  神九发射成功后,还会和天宫一号对接,三名宇航员将从神九里进入天宫一号,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飞向太空 4

  我躺在沙发上,手中拿着太空漫画书,静静地看着。月光洒在我的身上,十分惬意。不知不觉,我进入了梦乡。

  我来到了20xx年,我经过严格的太空选拔,在许多孩子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上首位少年航天员。我穿着宇航服,背着孩子们梦想的翅膀,在众人的护送中,和船长、老师一起进入了“和谐号”火箭的舱内,向太空进军。

  之后,我们*安地进入正常轨道,进入了太空。

  发射完毕,我换上了便服,准备吃午餐。这是我在太空的第一顿饭。我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盒,津津有味地吃着。太空食物可多啦!有酸酸甜甜的草莓干;有果粒布丁;有优质鸡肉……虽然这些食物不怎么好看,但是味道是相当的。我最喜欢在太空中一边品尝着美味的食物,一边欣赏这美丽的风景。

  晚上,我经常看着繁星点点的宇宙。星星像顽皮的小孩儿似的,不停地眨着眼睛。畅游在浩瀚的宇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

  当然,我不会一直呆在轨道舱里,总得去太空玩玩吧!我换上宇航服,带着装备,和船长一起去太空遨游。打开舱口盖,我和船长一一来到了太空,我先把安全绳系好,转身看了看下面。啊……真壮观啊!!可在太空中行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太空中我也会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在地球上,蜡烛的火苗是向上的,但在失重下的蜡烛只能聚在原位。

  “瞌睡虫,快起来了!时间不早了,要上学了。”一个耳熟能详的声音在我的耳边响起,是妈妈在叫我。我这才明白,这仅仅只是一场梦呀!

  飞向太空 5

  对我来说,在某些事情上,不是缺乏力量,而是缺少勇气。这次飞向太空的历程,让我对此深有感触。

  未来的某一天,一个因环境恶化而异化的巨兽入侵地球。我担任了战斗总指挥。巨兽力量非比寻常,我的军队*时训练尚可,但却是第一次实战,缺少的就是勇气。果然,第一回合交锋,我军大败。

  我想,我一定要以身作则,就驾驶战车义无反顾地向巨兽冲过去。岂料被怪兽一把抓住,顿时,战车360度大旋转,我也被扔上太空,晕了过去。

  当我醒来说,发现自己到了一个未知的星球。一大堆外星人,手持照相机,边逃边拍。我忙说:“我不是坏人,我来自地球。”

  这时一个国王出现在我眼前,据说他是这里是最勇敢的人。我走上前去,“我是地球人,没有任何恶意。”说罢便同他握手。可谁知一握手他就晕了。费了不少口舌,才使他们不害怕我。

  这些外星人武器设备先进,但居然同样缺乏勇气,连手指破鲜血流都担心。

  “你们能不能援助我去拯救地球,打败那个巨兽?”

  一听“巨兽”,全场一阵颤抖,有的腿都软了。

  就在这时,警报声响起,原来一颗陨石就要撞上这个星球。许多人因此而昏死过去。

  “还来得及摧毁。”我坚信。

  “别说了,谁敢?”说话的外星人躲在衣柜里。

  我最不喜欢胆小怕事的人,便振臂高喊:“鼓起勇气来,这并不可怕!”

  可是几乎所有的外星人依然瑟瑟发抖。我登上了陨石监控台,一炮把陨石打碎了。全星球为之轰动。

  星球国王见了我说:“了不起的外星人,你感染了我的臣民。以前其他星球的人都叫我们为‘无勇星’,现在我郑重地向全宇宙宣布:我们的星球更名为‘勇气星’。为了感谢你,同时也为了证明我们自己,我打算增援地球。”

  我听了,高兴万分。

  在星球国的支援下,我们打败了巨兽。

  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不会超越,只要鼓足勇气,面对人生,就一定会胜利。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范本5份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1

  教学目的

  1、掌握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新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正课

  1、作家作品

  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解题:“飞向太空的航程”一语双关,既是对“神五”发射过程的记录,也是对中国航天发展史的叙述。

  2、写作背景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3.文本分析:

  (1)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本文的标题就很有特色,读完全文,你能说说标题的含义吗?

  明确:标题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xx年10月5日“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3)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有什么特色?

  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州”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作者按时间顺序,较为详尽地叙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

  1958年5月17日,***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1992年9月21日,***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20xx年1月9日,“神舟”二号发射成功;

  20xx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20xx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大空。

  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好似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即使有一些背景资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州”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4).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上天,摆在航天人面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明确:困难主要有三点:一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火箭;二是要有安全返回技术;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克服方法:第一项和第二项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中已有了解决的基础,第三项用了七年的时间,通过建立航天培训中心等一系列研究试验成功解决了。’

  (5).分析本文结尾的特点和作用。

  明确: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

  4、写作指导:

  通过本单元的学*,如果让我们写一篇新闻稿,应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

  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

  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对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

undefined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2

  教材分析:

  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学情分析:

  一、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目的

  1、掌握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的过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2、文本是学生学*探究的根本。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新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这篇新闻报道就回顾了这一段历史。

  今年的10月24日,我国的“嫦娥一号”飞天,开始月球之旅。这是我国航天之路的继续。四年前,我国的“神舟五号”第一次将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我国的太空之旅,可谓喜报频传。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四年前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回味一下那个曾让十三亿人倍感自豪的经典时刻。

  (二)感知课文

  1、几位学生连读全文,思考:本文真正写新*发生的事件是在哪些自然节?

  [第1、2、3和最后两节。]

  2、除此而外的共计24个自然节是写什么内容的?

  [背景材料,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三)鉴赏全文

  1、研究探讨本文的标题有哪些含义?

  [①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此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②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第4~28自然节,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有何作用?

  [它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叙述航天史,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每个人都想知道今天的辉煌曾经历了什么样的艰辛的历程,使读者对今天新闻事件的了解,有了纵深感。]

  3、请同学们自己介绍还知道哪些“中国航天大事记”。(课后研讨与练*三。学生如果说不全,应该鼓励学生课后查资料,同学间交流所查资料——此题意促使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附:中国航天大事记(1956~20xx)——可将此材料打印发给学生。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航天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20xx年是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30周年,截至9月,我国已经成功发射22颗返回式卫星。利用返回式卫星开展的科学试验成果,已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很多领域广泛运用。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开始了我国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试验的圆满成功,为我国载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以及长期载人太空飞行获得了许多宝贵数据。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20xx年1月10日、20xx年3月25日、20xx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xx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xx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1、根据此文,总结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课后研讨与练*二。)

  [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四)小结全文。(此教段宜放手让学生自己小结在本课中所学的知识要点。)

  ●在课文第14节提到:“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批准。”这四位科学家是:

  王大珩(héng)[应用光学家。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王淦(gàn)昌[王淦昌是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参与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资深院士。]

  杨嘉墀(chí)[我国著名的航天科技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是我国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自动化学科、自动化学会、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倡导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㈤、问题探究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

  明确:用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新闻的真实性特点。

  如: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明确: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㈥、作业:写一则400字左右的新闻

  附录: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文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廖文根

  这是一次英雄出征。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

  公元20xx年10月15日5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再过30分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将从这里受命出征,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开始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飞天之旅。

  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问天阁前的广场上,已经站满了送行的人们。曾经和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们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员来了,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女来了。大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

  这一天,中国人已渴望了很久。这一刻,中华民族已等待了千年。

  “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

  5日28分,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的专用通道,微笑着向大家走来,紧随他身后的是身着天蓝色训练服的航天员翟志刚和聂海胜。这里广场上响起欢快的《迎宾曲》奏起,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首飞航天员梯队由杨利伟和聂海胜、翟志刚组成。在此之前,他们按照首飞任务计划完成了综合性演练。飞船发射前,任务指挥部研究决定,首飞任务由杨利伟担任。

  杨利伟,1965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绥宁县。大学文化,中校军衔。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1998年被选拔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经过5年多系统的理论学*和挑战人体生理极限的训练,其综合素质完全具备航天飞行的要求。

  从加加林第一次太空飞行到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从航天飞机横空出世到多种空间站问鼎苍穹,40多年时间,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已先后进行240次载人飞行,把951人次的身影印在浩瀚太空。

  今天,中国人将也要飞向太空,中国将成为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出发!”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庄重地下达命令,刚劲有力的话语中蕴含着几多信任、几多期待。

  “是!”

  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杨利伟激动地和翟志刚、聂海胜相互握手拥抱,然后不停地向欢送的人群挥手致意。

  “***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伴着《歌唱祖国》的乐曲,大家挥动着手中的彩旗、气球为航天英雄送行。

  5日30分,杨利伟深情地注视了一眼面前鲜艳的***,然后转身向停在旁边的专车走去。总指挥***率有关领导乘车随后。车队在5辆摩托车的护送下,穿过夹道欢迎的人群,向发射塔架驶去,开始中国人的飞天之旅。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3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基本格式和结构,了解新闻各部分的作用。

  2、通过本文的学*,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

  3、学*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本课主要学*从报刊、电视、网络这些渠道获取信息)。

  【教学重点】

  1、掌握新闻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2、学*航天精神,学*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学*写作新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家乡泉州,有一座让泉州人民引以为豪的建筑,它伫立在市区的圆盘上,上面有许多的飞天。这就是咱们泉州的城雕。城雕上的飞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飞天,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飞上九重天的向往。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中国历史上还有什么与飞上蓝天有关的人和事呢?

  讨论:时间为5分钟左右。

  总结归纳:最早的当属嫦娥奔月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西游记》、《封神榜》等文学作品;敦煌有“飞天壁画”、“唐明皇游月宫”。

  二、主体

  教师:我国从古至今对飞天的梦总是抱有很深很浓厚的憧憬,这个梦想终于在2003年10月17日得到了实现。这一天可以说是全国上下万众瞩目的一天,也是我们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这一天,让我们用一些定语来给它下定义。

  同学们看书,自己找词语,或者自己形容(时间为3分钟)。

  教师归纳、概括、点评:中国第一位宇航员、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几百年的梦想……(这些词语可以由同学们自己找、自己说,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对这一天的意义有所了解)。

  教师:在课文的开始,开头的三段,给我们介绍了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叫作新闻的导语。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的精辟议论组成。

  一篇新闻除了导语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部分。同学们,回忆一下,新闻还由什么部分组成?

  明确: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

  教师: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以本文为例来看这些部分的作用。标题,告诉我们新闻的内容;电头,告诉我们时间和发布新闻的报社等情况;导语,刚才说过了,是介绍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主体,围绕导语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结语,就是结束。

  新闻中,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次要的信息放在后面,这种结构叫作倒金字塔结构。

  教师:同学们,再从整体上看看课文,课文结构的安排很有特色。前面和后面都是记述“神五”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对中国航天史的回顾(这个回顾是简要的),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这是一种首尾四合型结构。

  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归纳出来的文章的结构,看看文中交代的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的事件?

  (提示:按照时间顺序。)

  参考答案:

  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1992年**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教师: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宇航与送入太空,摆在中国航天人面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怎么克服的?

  (提示,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并概括。)

  教师:困难是巨大的,但是我们总算走过来了,我们相信未来我们的国力会更强,未来蓝天上将会有很多中国人的影子,有很多的飞机上都写着“MADEINCHINA”。

  三、播放影片:火箭知识、神六起飞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4

  一、教材分析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语文必修<一>“沟通与应用”板块中的一篇通讯。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本课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史,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使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纵深感,要引导学生学*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课文的结构简单,它不但具备新闻的基本结构特点,而且还有首尾圆合型的结构特色,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不足。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分析本文结构,提高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学*,引导学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难点:

  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三)知识链接

  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形象的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它不想通讯那样要求写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只是选取全过程中最富特征的一两个片段、场景来加以刻画,将它们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它所刻画的,是新闻事实的“横断面”,是“一串葡萄”中的“特别硕大的葡萄”,是“一串珍珠”中“一颗特别明亮的珍珠”。因此,其报道面比通讯更为集中、更为细腻。在表现方法方面,新闻特写的主要手法是描写。它采用细描为主、白描为辅的手法,对所要报道的事物、人物或景物进行精心刻画,再现新闻现场的具体情景。它当然也使用叙述。有时还采用议论手法,但这些手法处于次要位置。

  (四)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2、分析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标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探究1:本文按什么顺序行文的?

  明确:时间顺序。

  探究2:作者用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对这则新闻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表现出当时人们紧张、激动的心情。在那一刻,梦想将变为现实,传达出一种无法自制的激动和欣喜。

  3、学生展示自己列出的各时间段的重要事件

  1958年5月17日,***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1992年**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1999年11月20日,“神州”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20xx年1月9日,“神州”二号发射成功。

  20xx年3月25日,“神州”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20xx年12月30日,“神州”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20xx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

  ……

  幻灯片显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五十年代末开始对人造卫星的探索

  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20世纪80年代”863”计划对中国载人航天的催化

  神舟一号至四号的顺利升空

  神舟五号升空飞天梦终实现

  神舟六号返回,飞天梦更进一层

  神舟七号成功出舱

  4、分析本文结尾的特点和作用

  明确: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

  5、自由讨论: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6、学会写新闻

  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

  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

  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五)课堂小结

  本文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材料丰富,条理清晰,学*完本文,不但增长了知识,更增添了民族自豪感。

  六、课堂训练

  1、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慢慢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B.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C.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D.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2、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上天,摆在中国航天人面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3、把本文改成一句话新闻。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5

  一、整体把握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一~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二、问题研究

  1北疚谋晏庥惺裁春义?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毙挛疟ǖ狼康骷笆毙裕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三、关于练*

  一、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课文的标题就很有特色,请你说说它的含义。你还见过什么好的标题?介绍给大家,并就此谈谈标题对于新闻的价值。

  设题意图:标题是新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注意积累、鉴赏好的标题。

  参考答案:

  参见“问题探究1”。

  二、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联系*时看到的新闻,结合本文,总结一下。

  设题意图:旨在由这一典范的文章了解一般新闻作品的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

  本文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篇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是一个国人瞩目的事件。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国人的飞天梦,以及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科学家们所做的不懈努力。

  另外,这篇新闻还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本文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三、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中国的航天人经历了*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联系课文内容,并补充课外有关资料,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设题意图:一方面梳理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这一重大科技事件。

  参考答案略。

  四、教学建议

  一、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菁华9篇)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1

  【学情分析】

  10岁左右的孩子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但并没接触太多的科学知识,因此,本文的教学应结合这一实际来展开。对于恐龙的了解,学生有大量的资料,但并未深入去体会,尤其对恐龙的演变过程,学生了解很少,所以资料的补充应作为我班学生的重要学*环节。同时,在语言文字的体会上,我班学生已初步具备理解词、句的能力,但还需要作进一步训练。所以,个案设计应以重点段的学*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有关恐龙资料片,激趣导入。

  2.读课题质疑。

  二、读课文,学*生字词,初步感知

  1.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文中勾画生字词,自主学*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3.教师检查字词学*情况。如“顿”和“吨”要注意读音和字形的区别;“鸽”、“盈”、“捷”注意书写。

  三、自读自悟第1~2自然段

  1.先说方法:读懂每句话的主要意思,串起每句的主要意思,就是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2.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把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看似毫不相干的两种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科学家的重大发现:“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抓住“一支”、“漫长的演化”等词,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3.朗读第二自然段。了解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抓重点句理解:“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1)理解“画卷”和“点睛之笔”的意思。

  (2)理解:辽西的发现为什么能称为“点睛之笔”?

  四、精读重点段,领悟写法

  (一)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读第3自然段。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自然地引出下文。

  (二)深入体会第四自然段,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1.默读第4自然段,弄清共有几句话,用序号标出。

  2.抽学生说,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点拨。(这段长句多,如“庞大家族”冒号后的句子具体指出庞大家族有哪些,前后都是围绕相同内容说的,一共8句。)

  3.重点体会第二句。

  (1)齐读第二句。

  (2)标出冒号后的分句(3个分句组成一个长句)。

  (3)引导学生体会各分句的内容。(表格式或小标题式,如:行走——身体形态——性情。)

  (4)采用引读、对比读等方法,再次体会第二句话的意思:恐龙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重点体会“繁衍”、“形态各异”、“庞大家族”、“凶猛异常”、“茹毛饮血”等词语的意思。

  (5)板书:

  (6)学生看板书复述第二句话的内容。

  4.重点体会第三句。

  (1)自由读第三句,用序号标出冒号后的分句。(4个分句组成一个长句)

  (2)学生质疑,互相解答。

  (3)引导学生边体会,边完成板书。(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骨骼、脑颅、前肢、体表。)

  (4)学生看书将一、二、三句话连起来说。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大约”、“数千万年后”、“形态各异”、“庞大家族”、“有些”、“其中”、“一些”,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5.体会第四至七句。

  学生朗读这几句,体会科学家假想长羽毛的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

  (1)他们有哪两种猜想,请学生说一说。

  (2)前两句讲树栖恐龙在跳跃、降落中具备了滑翔能力,最终主动飞行。后两句讲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6.体会第八句。(1)齐读。(2)为什么说“毋庸置疑”?理由是什么?

  7.齐读第4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

  五、学*最后一段

  1.教师读第一句后提问:科学家们还有一个什么美好的愿望?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第二句)

  2.“这一历史进程”具体指什么?

  六、整体感悟

  科学工作者根据恐龙化石,能推测出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七、拓展学*

  1.读一读,填一填。

  (1)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 )经过( )的演化,( )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亿万年前,一种( )羽毛的恐龙( )同类,飞向蓝天,( )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

  (3)地球上的( )恐龙( )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腿( )身体。

  (4)数千年后,它的后代( )成一个形态各异的( )家族。

  2.读一读,说一说。(每组里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第一组:(1)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小,长得像鸟类。

  (2)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第二组:(1)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2)它们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3.以“走向恐龙”为主题,开设图片、资料展。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本课“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和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这一重点,备课组讨论所形成的框架式预案力图以“直击重点段”的方式,采取读——说——读的过程来达成这一目的。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根据我班学生的实情,我对这一思路和设计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一是对课文设计中的“理清课文线索”作重点处理,强化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二是在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上,将复述作为体会用词准确性的方法;

  三是在设计上,让学生背诵感兴趣的部分,让孩子们积累、内化;四是在拓展学*中,主题活动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而设计。力图从这四方面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内化知识。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第3自然段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课文最后表达了科学家们的美好心愿: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深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过程,激起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3、利用网络资源,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查阅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不同恐龙的不同特点,深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出示课件)是啊,一只是笨重的恐龙,一个是轻盈的鸽子,看起来一点关系都没有,用课文中的话说,是毫无关系,可是科学家们通过漫长的研究发现,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有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现在,我们一起学*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

  2、看到这个题目,你想说些什么?

  二、学*课文三四段,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1、自读课文三四段。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读课文三、四自然段,看看能不能解答你的疑问,将你了解到的知识划一划。

  2、反馈,并相机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肯定有了很多收获,说说看,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了吗?

  ① 地球上第一种恐龙什么样?你从哪里找到的?(结合回答板书)

  ② 课文从恐龙的大小,行走方式向我们描述了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让我们再读读这句。

  ③ 就这样,经过了数千年,它们变了吗,变成什么样了呢?你从课文哪一句知道的?读后你想到了什么?

  ④ 是的,经过了数千年,它们有了很大的变化,还繁衍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用什么词形容这样一个家族呢?(形态各异、可爱……)

  ⑤ 同学们,你们想看看这形态各异的恐龙吗?想不想更深入的了解它们?大家可以在网上找找相关资料,看能不能找到你最感兴趣的恐龙?(学生自行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

  ⑥ 反馈,谁来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恐龙?可以用上课文中的句子和词语。

  ⑦ 多么有趣的大家庭啊!让我们再好好的读读这一句。(课件)

  ⑧ 这么多的恐龙,是不是最后都幸运地飞向了蓝天了呢?是啊,只有它们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发生了变化,它们变成怎样了?怎样变的?从哪些词体会到的?——逐渐,越来越……你懂得了什么?(理解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⑨ 就这样,经过漫长的时间,一种生活在地面上带 羽毛的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飞向了蓝天,成为了天之骄子(板书)鸟类。

  三、学*感悟课文第二自然段。

  1、其实,早在19世纪,科学家们在经过对大量恐龙和鸟类骨骼化石的对比后,就做出了这样的推测——鸟类是由恐龙中的一支演化而来,可推测只能的推测,科学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如果没有一个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这个推测,那科学家们也只能叹息了,不过,在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首次在辽宁西部发现了保存了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2、网上学*。同学们可以在网上看看有关辽西大发现的资料。

  3、反馈。说说你了解了什么?首次是什么意思?又证明了什么?(相机感悟欣喜若狂、“点睛”之笔)

  ① 是啊,历经百余年的研究,终于有了结果,科学家们会是怎样的呢?读读这句。(课件)

  ② 这个重大的发现为科学家们的研究提供了有力证据,也就是文中说的“点睛”之笔 ,也

  难怪全世界的科学家们欣喜若狂,让我们欣喜若狂的读读。

  四、小结。

  1、同学们,我们利用网络资源,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学*,已经对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有了深刻的了解,在我们即将结束课文的时候,科学家们还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想告诉大家,是什么呢?(学*课文最后一段)

  2、你们觉得他们的愿望能实现吗?

  3、还有很多同学想说说自己的想法,但时间有限,欢迎大家课后进入林老师的博客,将自己的想法发表在那里。

  教学反思: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类的,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第3自然段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在第一课时中,我让孩子们很好的读了课文,对生字、词语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在第二课时中,我不需要用太多的时间放在让学生熟悉课文上来,于是,在本课一开始,我就直奔主题,让孩子们去学*三四自然段,了解恐龙到鸟类的演化过程。恐龙到鸟类的演化过程,看似复杂,但是有着很明确的一条线——时间,在孩子们学*课文时,我顺着他们的回答,将时间这条线板书在了黑板上,做为我的板书,这样,学生对恐龙的演化过程一目了然,就能更深刻的了解恐龙的演化过程了。

  在这节课中,我希望孩子们能更多的自主的提出问题,可当孩子们能自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我没有很好的去引导, 而是自己将问题提了出来,感觉就象是老师在一步步的带着学生走,而没有很好的体现学生学*的自主性,这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部分。

  另外,语文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课,对我来说是一次尝试,而对学生来说,在计算机室里上语文课,更是一件新鲜事。孩子们大多家中没有电脑,仅仅靠在学校上的微机课中了解了一些很粗浅的知识,所以,在运用计算机时注意力往往不在学*语文上,而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做的不太好,于是,我在设计课时,就没有设计太多的运用网络资源,所以,显得在课堂中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太到位,这是我下一步要改进的。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课标提出“学生时语文学*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学本课时,紧紧围绕“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这一问题,设计了合作学*表格,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会学*,并激发其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凶猛、鸽子、五彩斑斓、凌空翱翔、欣喜若狂、描绘、形态各异、轻盈、敏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3.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

  教学准备:

  生词卡片,合作学*表格数张。

  教学过程

  一、板书揭题,质疑导入

  1.(板书:恐龙)关于恐龙,你知道些什么?对我们而言,恐龙充满神秘。今年,我们一起来学*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

  2.学生齐读课题。引导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恐龙怎么长出羽毛的?)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以疑激趣,引导学生产生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读书的学*积极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明确要求:边读边划出课文中描写生动的词汇,读到步理解的地方画上记号。

  2.检查生词掌握情况。点名读,全班齐读。提示字音“盈”(ying)。

  3.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4.引导学生就课文词、句质疑。

  (生:”茹毛饮血“是什么意思?师:指的是连贸带血生吃禽兽,形容恐龙的凶猛);(生: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

  5.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答案,(第4自然段)

  [设计意图: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何进取精神。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由轻声读课文再至默读课文,引导学生练*默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惯。]

  三、直奔重点段落,探究演化过程

  1.师读第3自然段,生齐读第4自然段,注意把字音读准。

  2.默读地4自然段,边读边想: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其中经历了怎样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学生自能读书的基础上,四人小组合作填写表格(附学生填写的合作学*表格)

  仔细研读第4自然段,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时间

  繁衍生息的情况

  它们的特点(在书

  上划出相关语句

  3.汇报学*成果

  (1)最早恐龙是什么样子?a生读句子:它何狗一般大小,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

  b引导学生概括回答(相机板书: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大小似狗,刑似鸵鸟)

  c两亿三千万年前,离我们十分遥远,科学家们是怎么知道这一时间的?(引导学生体会“大约”在句中用准确)

  d再读句子,想一想和你脑海中得恐龙形象有何不同?

  (2)了解恐龙得繁衍生息情况

  过渡,接着,又经过了多长的时间,恐龙繁衍生息情况如何呢?

  a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b男女生时比读。引导学生感受这句话从*性、形态、性情等方面来描写恐龙家族的形态各异。

  c、观看插图,训练学生用“有些……有些……对比练*说话,进一步想象庞大的恐龙家族。

  d、师生共背,积累语言,鼓励学生多读多背

  (相机板书:数千万年后,形态异家族有些……)

  (3)了解恐龙是怎样一步步飞向蓝天的?

  a、读句子,找出是哪种恐龙飞向蓝天的?(猎食性恐龙)

  b、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用词的准确。“一些、逐渐”等词。

  c、这些恐龙之所以能飞,科学家提供了几种猜想。引导学生概括说说。(相机板书:转移到树上生存奔跑中学会飞翔)

  4.复述演化过程。

  假设你就站在这飞向蓝天的恐龙化石前,作为小解说员的你怎样向参观者介绍这一演化过程呢?

  点名复述,师生共同根据扳书复述。

  5.引读最后一句话。“不管怎样,有一点毋庸置疑: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引导学生理解”毋庸置疑“的意思。读出肯定的语气。

  [设计意图,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读懂课文,读的时间充足,读的层次清楚,读的要求明确,读的形式多样,使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在读中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了解恐龙向蓝天的演化过程,通过指导学生背诵感兴趣的部分,拓展说话训练,复述演化过程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内化语言,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为读懂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1.关于恐龙,你还有什么想知道吗?(生:恐龙是怎样长出羽毛的?恐龙是怎么灭绝的?)

  2.总结:恐龙身上有许多未解之谜,有许多奥秘等着同学们去探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查找资料,也可以在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课后我们再开一个“恐龙知识会”吧!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了解恐龙的更多知识,由课内走向课外,构建开放的语文大课堂]

  精彩教学片断

  图文结合训练说话——《飞向蓝天的恐龙》中“形态各异”的教学

  师:接着,又经过了多长的时间,恐龙繁衍生息如何呢?

  生:(读句子)数千万年后,恐龙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师:这个庞大的恐龙家族是竟是什么样子呢?

  生:(读句子)有些恐龙它们祖先一样用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是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了这句话,我感觉恐龙家族的庞大,有的非常大,有的则小巧。

  师:这是从哪方面说明的?

  生:是从恐龙的形态上来说明的。

  师:你们还知道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说明恐龙家族的庞大吗?

  生:有的是从恐龙生活*性来说,课文中写到“有些恐龙用两足奔跑,有些恐龙有用四足行走”。

  生:从“凶猛异常”,“温顺可爱”这些词,我知道作者是从恐龙的性情来说啊。

  师:仔细观察插图,让我们看看这个庞大的恐龙家族如何形态各异的?

  生:有些恐龙长得像小老鼠一样。

  生:有些恐龙站在树下,有些恐龙则在天空飞翔。

  生:有些恐龙虽然身材庞大,但从它们眼睛里我可以感受到它们的温顺可爱。

  生:有些恐龙站在树上,像仙鹤一样美丽。

  生:还有的恐龙能在水中游。

  ……

  师:同学位观察的真仔细,让我们再读句子,边读边在脑中想象一下画面。

  (生齐读句子)

  师:这么有趣的部分,我真想把它背下来,你们愿意和我一块背吗?

  (师生配上动作,有感情地背诵)

  师:同学们背得真不错,其实只要你们多读几遍,就能把好的语句背下来。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4

  【课前解析】

  关注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在前一课《琥珀》“提出不懂的问题”基础上,本课要求“写下不懂的问题”,继续引导学生记录和梳理问题。

  关注体裁特征:

  所谓科普说明文,就是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说明性文章。语言特点是逻辑清晰,准确严密,形象生动,常常综合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本文在逻辑讲述上,最典型、最鲜明的.是采用了“先总体概括,再具体分说”的“总分”结构。如第四自然段,围绕“形态各异”介绍恐龙的庞大家族从体态、体表、*性等方面,讲猎食性恐龙身体发生变化。

  语言表达准确、严谨是本文的又一特征,作者多处使用了表程度、表估计、表范围的副词,例如“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中的“一支”和“漫长”,“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中的“一些”,“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全面”等,要适时引导学生对比辨析。

  文本涉及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作比较(它和小狗一般大小……)、列数字(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打比方(……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使得描述对象形象具体,生动传神,更具说服力。

  关注策略指导:

  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激发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一方面还要引导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尝试解决问题。

  关注学法指导:

  本文就是一篇训练学生信息提取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和复述讲解能力的好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捕捉关键句,圈画关键词,从而理解每一段的意思;还可以借助关键词这一“支架”,条理清晰地进行讲述,从而助力学生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教学目标】

  1、认识“钝、仅”等12个生字,会写“笨、钝”等15个字,会写“恐龙、笨重”等14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能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能体会课文准确的表达,学*用对比、列举的方式介绍事物。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体会说明文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

  【教学难点】

  能多角度地提出问题,记录整理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钝、仅”等12个生字,会写“笨、钝”等15个字,会写“恐龙、笨重”等14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梳理并试着解决。

  3、通读全文,了解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话题导入:同学们,提到“恐龙”,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谁来说说你对恐龙有哪些了解?

  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知识储备和学*经验作答。

  2、教师追问:那你听说过“飞上天空的恐龙”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科普说明文,题目叫作《飞向蓝天的恐龙》。

  出示课件1:

  3、提问:读了这个课题,你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出示课件2:

  学生思考,提出质疑。 板书(提出问题)

  预设:恐龙怎么会飞上蓝天呢?板书(恐龙?鸟)

  如果是真的,它是怎样飞上蓝天的?

  发生了什么事情,促使恐龙要向天上飞?

  恐龙若想飞上蓝天,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最后飞上了蓝天的是哪种恐龙呢?

  恐龙为什么要向天上飞,难道不可以向海里游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入手,通过对比、质疑,引发学生探究学*的强烈欲望。)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看你能不能通过自读找到答案,或者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

  出示课件3:

  2、学生默读全文,进行独立思考,并将问题写在学*纸上。

  3、小组合作交流,互助解决问题,把仍旧无法解答的问题标注出来。

  出示课件4:

  4、全班汇报:

  (1)你提出的疑问,哪些解决了,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

  预设1:“中生代”“后裔”“茹毛饮血”这些词语不理解,我们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了它的含义。

  预设2:读课文时,我对那只那只长羽毛的恐龙特别感兴趣,想知道它叫什么。后来通过翻阅课后“资料袋”,知道了原来有羽毛的恐龙不是一种,而是许多,例如“小盗龙”和“*龙鸟”。

  预设3:我想知道经过了多久,恐龙才最终变成了鸟呢?我们是在第四自然段中找到了答案……

  教师小结:看来我们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课后“资料袋”、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找到答案。其实在*时,到互联网上搜索或向身边有经验的人询问,也是不错的方法。 板书(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出示课件5:

  (2)哪些问题虽然同伴间进行了互助讨论,但也没能找到答案呢?

  出示课件6:

  预设:

  ①作者想说鸟类和恐龙有亲缘关系,可为什么开头却说它们似乎“毫不相干”呢?

  ②为什么猎食性恐龙会逐渐演化成鸟类,而植食性的恐龙不行呢?

  ③在树枝间跳跃、滑翔,我能想象,但奔跑的时候学会飞翔,我还是难以理解……

  【补充说明:如果学生提问的角度单一指向“内容”,教师要适当启发,如写作方法、探究启示等。】

  教师小结:从大家提出的问题就能看出,你们真的是在用心思考:有的问题指向词语理解,有的指向课文内容,有的指向作者的表达方式,还有的则辐射向课外。大家还能积极主动地寻求答案,解决问题,非常了不起!板书(多角度)

  出示课件7:

  相信随着我们深入地学*,你一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能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并通过不同方式解决”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提问的具体内容,更要关注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合并整理,去粗取精,帮助学生提炼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筛选保留最具研究价值的核心问题。)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学*字词。

  1、通过几次读文,你发现作者介绍了关于“恐龙飞上蓝天”的哪些内容呢?

  (1)出示学*提示,明确任务要求。

  出示课件8:

  (2)指导点拨学法,梳理概括段意。

  出示课件9—12:

  第1段:先找到关键句,再圈画出关键词“恐龙、演化、鸟儿”——点明鸟儿是从恐龙演化而来。

  第2段:同样采用找关键句、圈关键词的方法,概括段意为——介绍观点的提出者,举例说明科学家找到了化石证据。

  第3段:(过渡段)引发思考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第4段:(学法同上)科学家假想恐龙演化成鸟的过程。

  第5段:(学法同上)科学家希望全面揭示演化的历史过程。

  (3)追问:请同学们思考,以上5段哪些内容联系比较紧密,可以放在一起呢?

  师生一起归纳合并,将文章划分为三大部分。

  出示课件13: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学生要做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先宏观再微观:找到重点句,再找关键词,从而理解句子后再回归到段落,以此来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掌握基本概括方法的能力。)

  2、学*字词,交流方法。

  (1)朗读课文,识字学词。

  出示课件14:

  (2)带拼音读词语。

  出示课件15、16:

  (3)去拼音认词语。

  出示课件17:

  3、认读生字,交流方法,强调书写:

  出示课件18—24:

  【比一比】钝——吨

  【加一加】太+心=态

  【形旁表意】肉月旁膨、肢

  【字理识字】颅(页字旁,表示人的头部)

  隧(左耳表示山,引申为崎岖不*的地方)

  【书写规则】翼上面的“羽”去掉勾,下面主笔横拉长。

  视频演示书写过程,学生在字帖上描一写二。

  (设计意图:朗读全文,纠正字音,识记字词,点拨方法,有效地为下一步的细读、品读扫清障碍,做好铺垫。在认读字词环节,适当对某些词义进行解释,可以减少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的压力。交流记字方法,既夯实了生字学*,又触发了学生主动学*、科学识字的思维品质。)

  【补充说明:如果在第一板块学生提出了字词方面的疑问,可适时随机解决,不强求集中识记。】

  四、课后作业

  1、生字描一写二,每个字再组两个词语;

  2、阅读“资料袋”,结合本节课所学想一想:关于“恐龙飞向蓝天”,你都知道了哪些?还有什么困惑?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出示课件25:

  五、板书设计

  6飞向蓝天的恐龙

  多角度提出问题

  恐龙?鸟

  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体会说明文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学*用对比、列举的方式介绍事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质疑。

  1、明确研究方向

  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集思广益,提出了不少问题,也通过同伴互助、查阅资料或研读上下文解决了一部分,但大多是围绕“内容”的一些知识性问题,对于“写法”有所忽略。这节课就让我们聚焦“写法”,深入研究——作者是怎么把这样一个专业学术知识讲得清楚明白又生动有趣的?

  出示课件26:

  2、教师示范启发

  出示第1自然段并提问:作者想说鸟类和恐龙有亲缘关系,可为什么开头却说它们似乎“毫不相干”呢?

  预设1:作者采用了对比手法,把“恐龙”和“鸟类”放在一起,强调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异,让人感觉“毫不相干”。板书(对比)

  出示课件27:

  预设2:“似乎”一词非常重要,它告诉人们“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少了这个词,意思变成绝对的就错了。只有加上“似乎”,表达的意思才能准确。板书(准确)

  出示课件28:

  (设计意图:提问只有多角度,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文章。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关注“写法”并进行提问,力求读出作者表达上的精妙之处。)

  二、学生思考,自主探究。

  1、过渡:请同学们细读全文,找找看在“写法”方面你有什么发现,或是产生了哪些困惑?简单记录在学*纸上,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出示课件29:

  2、学生读文,记录问题;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组内交流,研讨收获;教师参与,适时点拨。

  4、全班汇报:本组内的阅读发现,问题思考以及研讨结论。

  要点(一):恰当的说明方法

  预设1:第2自然段“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举了两个具体的例子,第一个例子引出了“假说”,第二个例子增强了“假说”的可信度。板书(举例子)

  出示课件30:

  预设2:第4自然段“它和小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和我们生活中熟悉的“小狗”作比较,描述了“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和外形,让人感觉形象又生动。板书(作比较形象生动)

  出示课件31:

  预设3:第4自然段“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体重只有几千克。”——用列数字的方式,对比介绍了两种恐龙的身形、体重。板书(列数字)

  出示课件32:

  预设4:第2自然段“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这种修辞手法在说明文中就是打比方,会让语言更形象、更生动。板书(比喻打比方)

  出示课件33:

  要点(二):用词的准确严谨

  预设1:第1自然段“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为什么非要说“一支”和“漫长”,直接说“恐龙经过演化”不可以吗?

  出示课件34、35:

  不可以。“一支”指的是恐龙中的某一个分支,不是全部;“漫长”指演变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而不是一下子就变化而成的。这两个词语都不能去掉,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了,不准确了。这两个词语恰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板书(准确)

  预设2:第2自然段作者在写科学家的推测和努力时,用了“很可能”和“应该”这样表示不确定的词语。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3:第4自然段开头作者说第一只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为什么要说“大约”?

  出示课件36:

  ——可能、应该、大约是表“估计”和“推测”的词语,加上它们,反而体现出作者的严谨。板书(严谨)

  要点(三):“总分”结构句段

  预设1:我们小组发现,作者在第4自然段,使用了“先总体概括,再具体分述”的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出示课件37: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两张表格,理清内容,体悟作用。

  表格《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作者连用六个“有的”,分三组介绍了庞大而多样的恐龙家族:第一组是从形态、行走方式写的;第二组是从身型、体重写的;第三组是从性情和食性写的。

  出示课件38、39:

  预设2:猎食性恐龙——关注“标点”,即冒号前面是总说,冒号后边是分述,并用分号隔开,是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猎食性恐龙身体发生的变化。

  出示课件:40:

  教师小结:总分结构的表达方式,使文章的条理更清晰,角度更多元、更具体、更全面。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把事物讲清楚、说明白。

  【补充说明:以上预设应以“链接”方式随同学生汇报的内容灵活出示,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和梳理归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说明的准确、表达的生动,从而对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有更深的认知和感悟,渗透科学严谨的思维品质。)

  三、创设情境,介绍演化。

  今天,恐龙博物馆正在招收“红领巾志愿解说员”,负责介绍“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过程”。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彩排,一会儿可以派代表发言,也可以小组分工,合作讲述。

  出示课件41:

  在进行解说时,还有一些事项提醒大家注意。

  出示课件42:

  (设计意图:本段是全文最核心的重点段,信息量大,让学生一下子把四百余字的段落,条理清晰地讲述出来,难度实在不小。有针对性的建议,将任务分化,学生的常识认知和思维逻辑清晰而有条理,讲述也就顺理成章了。)

  四、再次质疑,引向课下

  1、提问:看来鸟儿是由恐龙演变而来,这已经没有什么争议了,但是请你仔细读读最后一段文字,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前文说已经找到证据,可为什么结尾处说“他们离这一愿望的实现越来越*”呢?难道愿望还没实现吗?

  出示课件43、44:

  这说明科学家们还在继续搜索更多、更充分的证据,漫长的演化过程并没有完全揭示。许多未解之谜也等着我们去探寻、去发现……

  (设计意图:文章末尾不是盖棺定论、板上钉钉,而是延伸出一个发散研究话题,设计拓展延伸形式的学*最和谐、最“般配”。)

  2、既然有飞向蓝天的恐龙,那有没有潜入水底的恐龙,有演变成其他物种的恐龙吗?更多关于恐龙的猜测、推测,等着你去探索!

  五、课后作业

  出示课件45:

  六、板书设计

  6飞向蓝天的恐龙

  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

  (对比)(比喻)

  准确严谨形象生动

  先总后分

  【课后反思】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2课,介绍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得问题,并试着解决”。之所以把它放在第二课,是建立在上一课《琥珀》“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要求“写下不懂得问题”。

  根据以往经验,“恐龙”话题在学生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学们不但不陌生,而且有一部分甚至是超级发烧友,对恐龙知识几乎如数家珍。

  然而,本篇课文在学*过程中是有难度和障碍的:

  一、进化知识远不及恐龙故事吸引人;

  二、学生普遍缺乏考古认知;

  三、课文较长,以点带面不易把握;

  四、质疑提问的思维训练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是学生的弱项。

  基于以上认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力争体现三个原则:

  第一,“学生主体”原则。即学生思,学生说,学生画,学生演,学生写,尤以学生“思”更为明显,且贯穿始终:从开头的对课题提问,预*时对课文提出并写下不懂的问题,结尾处首尾关照引发质疑,处处将学生思维推在前面,力求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第二,“文体特征”原则。科普说明文既不同于童话故事以情节取胜,又区别于一般的科学论著,它兼具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生动。所以第二课时每一部分都在双线并行,让学生在理性思考的同时,也能获得感性感受。

  第三,“能力训练”原则。本篇文章在中年级属于偏长的课文,课上时间有限,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全文要把握重点段,段内要关注重点句,句中要提取关键词。教学中,教师反复引导学生捕捉关键词,从而形成准确理解和整体概括的能力。

  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本节课遗憾有二:朗读进行得不够充分,读写结合没能有效开展。“读”和“写”这两点,如何自然融入教学流程之中,不显突兀不割裂,是需要继续思考和实践的。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5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体验了电脑住宅的神奇,体会了小小种子在一番太空旅行之后的美妙变化和神奇用途,深刻感受到科学家们的魔法神通广大。今天魔法大门再次为我们打开,让我们在科学家们的指引下,打开中生代的大门吧!那里的主宰者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了!知道的叫出它们的名字(课件出示恐龙图片)。

  但是如此庞大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雄霸一时的恐龙们今天却不见踪影,它们难道无一幸存吗?(变成了鸟类)。展示鸟类图片

  我们的科学家们已经揭开鸟类的神秘面纱,今天我们就来学*31课《飞行蓝天的恐龙》。

  二、自读课文

  1、找出描写恐龙和鸟类的有关词语。(凶狠、笨重、迟钝、茹毛钦血、轻灵、敏捷、轻盈、五彩斑斓、凌空翱翔)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三、检查反馈

  四、学*课文第一节

  过渡语:凶猛、笨重的恐龙与轻灵、敏捷的鸟儿无论从外形上,还是从生活*性上,我们都觉得它们两者之间怎么样?读课文第一节第一句话。(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笨重、迟钝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的孔雀。)指名读。

  但是这毫不相干的两种动物却有着亲密的关系,读课文第二句话。(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作者的用词准确性。

  五、学*第四段

  1、恐龙是如何飞行蓝天,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段,想想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

  板书

  第一种恐龙→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其中)猎食性恐龙→鸟类

  (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

  根据板书简单说说恐龙变成鸟类的过程。自由说,指名说。

  2、书上向我们具体介绍了形态各异的恐龙家族,请你把它用横线画出来。指名读

  我们发现这是一句很长很长的句子,有几部分组成?(三部分)男女师分读

  每部分告诉我们什么?(行走方式、体形、性格)分小组读

  我们再看每一部分的,发现什么?指名6人朗读

  小结:我们发现,作者在描写运用了对比,是多么生动;分三方面来写,条理又是那么清楚,我们男生先,女生后再来读一遍!

  3、所有的恐龙都飞上蓝天了吗?你从课文哪里可以知道?

  这些恐龙有发生了那些变化,你能找出来吗?用波浪线划下来。口头说说表格内容。

  指名交流

  读表格内容。

  4、再次细读,完成填空。

  但是这也只是科学家的一种推测,这有羽毛的恐龙是怎样脱离同类,飞向天空的还有不同假说,正如课文说的“不过……飞翔”。

  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也有科学家发现点睛之笔,为我们重现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正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鸟类是恐龙的后裔一样。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鸟类是恐龙的后裔。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6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学新词;

  2.理解一支恐龙怎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展示有关恐龙图片,读课题质疑。

  二、学*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全文

  三、导读第1~2自然段

  1.说说第一、二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抓住“一支”、“漫长的演化”等词体会)

  3.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抓住“画卷”和“点睛之笔”的意思和关系来体会,理解辽西的发现为什么能称为“点睛之笔”)

  四、导读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1.默读第4自然段。

  2.学生小组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演化成鸟类大致有几个步骤。

  3.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如第二句话: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繁衍”、“形态各异”、“庞大家族”、“凶猛异常”、“茹毛饮血”等词语来体会)

  4.在读第四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五、导读最后一段

  理解“这一历史进程”具体指什么?

  六、整体感悟

  科学工作者根据恐龙化石,能推测出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想一想,要完全证实这一推测,还需要发现哪些类型的恐龙化石?

  七、拓展练*(略)

  执教者简介(上一篇文章为本课的教学实录)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发现问题,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证实假想的探索过程,同时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语言准确生动,内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准确生动,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文描绘的情景,展开丰富的、合乎情理的想象,融入自己了解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采用质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树立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学生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一支恐龙怎样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复述。

  3、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弄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读课题

  1、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新朋友。(课件出示恐龙图片)同学们欣赏完这些图片,你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来概括:

  ()的恐龙

  (笨拙的;庞大的;凶猛的……)

  2、出示课题,学生读课题,读了这个有趣的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笨重恐龙怎么可能飞向蓝天的?

  我们知道的恐龙没翅膀,怎么能飞向蓝天呢?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

  3、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吧。课文中会告诉我们答案的。

  二、初读课文,认读词语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生字词。

  恐龙凶猛鸽子描绘轻盈敏捷欣喜若狂形态各异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文主要的内容:

  ①科学家是怎么发现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的呢?

  ②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

  四、深入读书,解决问题

  1)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思考:句中划线的词语能删去吗?为什么?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变化”是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恐龙种类多,演化成鸟类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一支”用得准确。演化需要非常长的时期,所以用“漫长的演化”很准确。)

  2)再次朗读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师:在20世纪末期科学家在辽宁西部发现了什么?让我们来读课文寻找答案吧。

  2、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理解重点词句。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1)“点睛”之笔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

  (因为辽西的恐龙化石向世人提供了恐龙张羽毛的证据,所以说是点睛之笔。)

  由此说明: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老师课前搜集了关于“地质年代”和“中生代”的资料,现在大家来了解一下。

  五、拓展

  1、了解“地质年代”和“中生代”的资料。

  2、读课文,思考:恐龙飞翔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

  3、看完视频,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请写下来,明天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词语,同桌互批。

  2、课文中是用这里的哪个四字词来形容这庞大的家族,请找出来。(形态各异)

  3、理解:形态各异(也可以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我们所知道的恐龙是没有翅膀的,那么,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第四自然段。

  二、学*第四自然段。

  1、学*第四自然段。

  出示学*提示:

  1)自读课文,并独立思考: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边读课文,边批注,写写你的感受)

  2)整理填空(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练*)。

  ()年前,第一代恐龙()。经过(),繁衍成()的()的恐龙家族。

  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体表()。有一些转移到(),在树木间(),具备()的能力,最终能够()。

  就这样,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成了天之骄子,演化成今天鸟类大家族。

  3)小组内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汇报交流。

  2、指明复述:

  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6.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总结概括全文,激发探索欲望

  1、科学家们经过*百年的努力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了体态笨重的恐龙最终变为轻盈灵活的鸟儿的演化过程,这一切凝结着他们多少宝贵的心血啊!但是他们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心中还有一个更为美好的愿望——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2、你认为科学家的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四、课外延伸,实践作业

  1、把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再找一些关于恐龙的资料读读,组织一次“恐龙展示会”。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欣喜若狂、轻盈、敏捷”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的。

  3、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4、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树立学生探究的意识,培养他们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准备】

  有关恐龙的资料、课文朗读磁带、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挂图展示,激趣导入

  二、板书课题、解题

  飞向蓝天的恐龙

  三、听课文录音带,自学生字词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2、自学生字词:

  ⑴认读字:

  钝凌。

  ⑵书写字:

  恐、凶、笨、鸽、仅、顿、描、绘、吨、盈、敏、捷、崭。

  ⑶新词:

  迟钝:反应慢,不灵敏。

  五彩斑斓:灿烂多彩。

  凌空翱翔:在空中回旋的飞。

  后裔、欣喜若狂、隧道、繁衍、茹毛饮血、毋庸置疑等词语让学生用老师教的方法自己解释、讨论。

  四、自由朗读课文,感悟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大量的化石显示,鸟儿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科学家们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科学家们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过程。

  五、小结第一课时学*内容,确定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

  1、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2、发表你对课文的理解。

  二、深入分析,理解全文

  采用逐步分学*的方法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探究第一部分内容:

  ⑴“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中的“似乎”是什么意思?

  (好像、仿佛的意思)

  ⑵这一段怎样引出观点的?

  (把恐龙与鸟类作比较)

  ⑶老师问:

  科学家们在这一部分中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

  (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⑷老师问:

  科学家为什么欣喜若狂?

  (因为可以证明鸟类是由古代的恐龙演变而来的。)

  ⑸学生讨论: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师生共同探究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是科学家们假设猜想恐龙向鸟儿进化的过程。

  (教学这一部分必须注意:恐龙进化经过了漫长的年代;并不是所有恐龙都在向鸟儿进化;有较多内容是科学家的一种假设、推断。)

  3、学*第三部分,质疑、探究:

  老师:谁能说说“希望能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这句话饱含的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指正。

  三、反馈全文,学生质疑

  1、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

  2、质疑并解答,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释疑。

  四、总结全文

  课文假想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作者说明简洁、意思表达完整、准确,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激发了我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希望同学们在此启迪下,将思绪放飞蓝天,去探索大自然以个又一个奥秘,为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板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

  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许许多多年后……亿万年前

  第一种恐龙庞大家族恐龙中的一支飞向蓝天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发现问题,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证实假想的探索过程,同时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语言准确生动,内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准确生动,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文描绘的情景,展开丰富的、合乎情理的想象,融入自己了解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采用质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树立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学生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一支恐龙怎样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复述。

  3、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弄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读课题

  1、 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新朋友。(课件出示恐龙图片) 同学们欣赏完这些图片,你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来概括:

  ( ) 的恐龙

  (笨拙的;庞大的;凶猛的……)

  2、出示课题,学生读课题,读了这个有趣的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笨重恐龙怎么可能飞向蓝天的?

  我们知道的恐龙没翅膀,怎么能飞向蓝天呢?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

  3、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吧。课文中会告诉我们答案的。

  二、初读课文,认读词语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生字词。

  恐龙 凶猛 鸽子 描绘 轻盈 敏捷 欣喜若狂 形态各异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文主要的内容:

  ① 科学家是怎么发现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的呢?

  ②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

  四、深入读书,解决问题

  1)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思考:句中划线的词语能删去吗?为什么?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 “漫长的变化”是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恐龙种类多,演化成鸟类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一支”用得准确。演化需要非常长的时期,所以用“漫长的演化”很准确。)

  2)再次朗读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师:在20世纪末期科学家在辽宁西部发现了什么?让我们来读课文寻找答案吧。

  2、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理解重点词句。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1)“点睛”之笔是什么意思?

  2) 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

  (因为辽西的恐龙化石向世人提供了恐龙张羽毛的证据,所以说是点睛之笔。)

  由此说明: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老师课前搜集了关于“地质年代”和“中生代”的资料,现在大家来了解一下。

  五、拓展

  1、了解“地质年代”和“中生代”的资料。

  2、读课文,思考:恐龙飞翔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

  3、看完视频,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请写下来,明天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词语,同桌互批。

  2、课文中是用这里的哪个四字词来形容这庞大的家族,请找出来。(形态各异)

  3、理解:形态各异(也可以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我们所知道的恐龙是没有翅膀的,那么,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第四自然段。

  二、学*第四自然段。

  1、学*第四自然段。

  出示学*提示:

  1) 自读课文,并独立思考: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边读课文,边批注,写写你的感受)

  2)整理填空(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练*)。

  ( )年前,第一代恐龙( )。经过( ),繁衍成( )的( )的恐龙家族。

  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 ),体表( )。有一些转移到 ( ),在树木间( ),具备( )的能力,最终能够( )。

  就这样,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成了天之骄子,演化成今天鸟类大家族。

  3)小组内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汇报交流。

  2、指明复述:

  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总结概括全文 ,激发探索欲望

  1、 科学家们经过*百年的努力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了体态笨重的恐龙最终变为轻盈灵活的鸟儿的演化过程,这一切凝结着他们多少宝贵的心血啊!但是他们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心中还有一个更为美好的愿望——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2、你认为科学家的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四、课外延伸,实践作业

  1、把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再找一些关于恐龙的资料读读,组织一次“恐龙展示会”。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飞向太空港》读书笔记 (菁华5篇)

《飞向太空港》读书笔记1

  自从读了《飞向太空港》这本书,心里有很大的感触。

  这本书讲述了*“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记录了*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

  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二、发射场:原始与现代同构的神话”,在原来我还没有读这本书时,认为航天员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职业,她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应该是很好的,可当我读了这本书,才发现我国西昌卫星发射场的航天员与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她们的住房简陋、饭也是有一顿没一顿的吃…可是,即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她们依然千辛万苦,白天黑夜,齐心协力,同大自然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大搏斗。她们的这种精神,值得我学*、敬佩。

  发射场虽不是战场,但是同样有着牺牲和死亡,技术人员和科学家不管白天黑夜废寝忘食的攻克难关。有的却因为长时间的工作而重病卧床不起,献出生命,我相信每一次的发射都有航天人员的呕心沥血。他们不管千辛万苦,不管狂风暴雨,齐心协力战胜困难,这种顽强不屈,英勇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

《飞向太空港》读书笔记2

  这个暑假,我读了许多名著,但最使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李鸣生的作品《飞向太空港》。

  这本书讲述了*航天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长征3号火箭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卫星亚洲一号,并成功的事情。面对百年一遇的泥石流,面对三个月的期限,技术人员并没有慌张,而是一步一步,一点一滴的在长征火箭发射之前重建发射场,他们战胜了大自然!

  美国技术人员们来到后,提出了各种不合时宜的要求:点餐、爬山……*技术人员虽然吃的用的都比不上美国技术人员,而且还相差甚远,却毫无怨言,兢兢业业地工作,累了便仰望星空,下下棋,这种乐观积极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吗?在这些艰难的岁月里,尽管各国都不看好,但是*技术人员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们一声不吭的工作,把毕生的精力与心血都投入进去,最终令人刮目相看。他们胜利了!

  使我最难忘的是书中的这个细节。在运送一批极危险的用于火箭的货物时,美国技术人员害怕危险,碰都不敢碰,全都站在两百米开外的地方,而*技术人员靠得很*,并在到达发射中心后,因机械无法搬运,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手去搬下货物。这仅仅是鲁莽,仅仅是大大咧咧吗?不,这是一种勇敢,一种决心,*技术人员的心已与火箭连在一起了。

  这就是*的技术人员,也许他们其中每一个人的力量都微不足道,但加在一起就有创造奇迹的力量,而我们学*上的艰苦比之这些*技术人员的苦难,又算得上什么呢?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想抄捷径,想不劳而获,难道你们就没有一点羞耻之心吗?面对困难,应该知难而进,下定决心与它一决高下。如果你看到困难便向后退,所谓“人未死而心先死”的话,那么还没有开始,你就已经输了,而且还输得一塌糊涂,输的一无所有。

  *的航天人员、技术人员是多么伟大。他们的行为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像夜晚的北极星,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的心门。他们永远是我们的榜样,永远是*人民的骄傲。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奋发图强、坚持不懈,传承长征3号火箭工作人员的精神,使星星之火变得可以燎原!

《飞向太空港》读书笔记3

  人类一直梦想着能够飞上太空,去深邃高远的宇宙探索。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千年的梦想已经实现。

  10月12日凌晨,一个让所有*人期待的日子,一个让全世界都热心关注的日子,长征二号F火箭载着“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把费俊龙、聂海胜送上了太空。经过五昼夜的飞行,10月17日凌晨成功地着陆在内蒙古的大草原上,身穿乳白色航天服的`两名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从返回舱里依次走出来,向全国人民招手致意。

  这已经是*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船飞上太空了,之所以我们的飞船能成功上天,是因为有了这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人,他们一代又一代为航天事业不懈奋斗、无私奉献。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事业的希望,祖国的明天等待我们去创造。同学们,让我们弘扬航天精神,向着祖国美好的未来,努力吧!

《飞向太空港》读书笔记4

  《飞向太空港》是我读的第二本纪实性文学作品,同样的,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录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成功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一段辉煌历史。这一段历史中,我既读到了一代*航天人无私奉献、精忠报国的热忱,又深深地被中美两国科研专家深厚的友谊所打动,从葱茏的大凉山腹地到西昌卫星发射场,从洛杉矶的谈判桌再到西昌宾馆楼里的会议室,从溶溶月色下的*箭、美国星最后到浩瀚无垠宇宙中的星辰大海。“亚洲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预示着*航天光明璀璨的未来!

  “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与*航天的未来紧密相连,虽然这是一颗由美国制造的卫星,但它们同样命途多舛。自1986年起*对外开放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便有意承揽国际卫星发射任务,适逢美、法卫星事业上的连续惨败,本以为这是一个*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大好机会,但始终天不遂人愿,以乌可力为首的*商业卫星国际服务代表团在美国吃了多家卫星公司的“闭门羹”和遭到一连番质疑、打击之后,开始为这项没有半点儿眉目的合作犯愁了。中华民族是一个遭受磨难的民族,在多次奔走世界各地,经过长期协调谈判之后,终于与美国休斯公司签订了合同,达成了合作共识,万里长征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这本书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又一个重要见证。通过这本书,我又一次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面对挫败永不言弃的精神。当我看到西昌人民为护送升降*台而放弃了过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赶集并自愿为运送队伍修路,送干粮的时候我竟然激动地热泪盈眶,从洛杉矶到北京,再从北京到成都,最后从成都再到目的地西昌,各个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全国人民紧密合作,大家的愿望十分一致,就是为了能让我们的火箭打入国际市场。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突然顿悟了,什么是真正的信仰,那就是把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要做新时代青年,扎根这片热土,锤炼品格,增长才干,回报国家。

  在卫星发射成功的背后,是每一个航天人的日日夜夜。他们或是埋头苦干的指挥员,或是辛苦工作的翻译小姐,他们的名字或许被刻在人类的史册上,或许不被人们所熟知,无论如何他,她都是英雄。他们在发射场上挥洒青春,在穷山沟里研究最尖端的航天科技,他们是真正的“开天辟地”者,开启了人类对茫茫宇宙的探索,是真正的共和国脊梁!

  致敬,*航天人!

《飞向太空港》读书笔记5

  每当我仰望天空,心中总会涌起自豪之情。我为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各位科学家们的艰苦付出而骄傲。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繁荣强大。

  《飞向太空港》讲述了祖国“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发射美国的“亚洲一号”,记录了*航天人的坚持不懈与*航天事业的辉煌时刻。

  当*的火箭首次发射美国的卫星时,我看到了作者异乎寻常的勇敢、热情、智慧和毅力开辟崭新的进取精神,看到了一种吞吐时代风云,勾勒航天历史的史家与作者融为一体的胸襟、眼光、抱负和气概,看到了一种呼吁人类团结合作的路。

  一个民族从地球沉重地起飞,这路上承着无数人的希望,它的起飞是无数人用心血,青春,汗水甚至生命换来的。

  泥石流把公路、铁路、房屋毁了,人员死伤无数,但面对大自然的挑战,,所有人没有退缩半步,不顾狂风暴雨,齐心协力,修好了路。

  在“长征三号”准备发射时,一团团乌云移过来,“长征三号”因为天气原因,迟迟没有发射,但在每个人的努力下,终于等到了“第三个窗口”成功地将火箭发射到太空,那天夜里,是一个欢乐的夜晚,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都快乐极了,大家一见面就互相拥抱、握手、点头,说不尽的*箭,道不完的美国星。

  《飞向太空港》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的强大,也让我们看到了航天人的努力。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 (菁华5篇)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1

  月华如水,星光灿烂。月夜城已是人的海洋,一颗颗壮怀激烈的心随着“长征三号”在宇宙飞行。

  ——题记

  本文主要叙述了原本科技衰败的*建造了西昌卫星发射场,发射几颗卫星后,接踵而来的问题便是如何打入国际商业市场。经不断沟通交流,万里请缨,准备用中方“长征三号”火箭将美方“亚洲卫星”发射,几经研究,最终成功发射。

  一个腾飞的国家,必有一些开辟天地的英勇志士:上官世盘思维缜密,绵里藏针,在谈判桌上力揽狂澜;谢总谢光选当守财奴,当改则改,察纳良言的胸怀与气度令人钦佩;坚忍不拔,学识渊博的胡世祥鞠躬尽瘁,一心一意为*航天事业。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在李鸣生先生笔下描绘得淋漓尽致。他们建功立业,却不居功自傲;他们甘苦皆尝,却义无反顾;他们间虽有内部争执,却将干戈化为玉帛,他们为了让*打进国际市场而努力奋斗,砥砺前行。

  当听到那一声巨响,熊熊烈火映红了半边天,望见火箭腾空而起,“*航天”四个大字赫然醒目,成功发射。每每回忆这个画面,心中有自豪,因为我是*人。而我也有一个小小航天梦,向往那天空中衬托出的清晰白线,像矫健的鹰叱咤翱翔,消融在蔚蓝的天空里。家里的各个角落除了书籍,最多的便是大小不一的飞机模型,还有不径相同的手控航模。为了能驾驭各式各样不同机型的航模,我努力学*,用成绩来换取航模。每当我得到一架新机型时,我都爱不释手,小心仔细地研究一番后再动手操作。看着飞机在我的遥控下任意地变换着姿势、以不同的速度起飞降落,聆听着那骄傲的咆哮声,更加坚定了我想与你*距离接触的信念。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小小的梦,并为它努力、为它奋斗,走在追梦路上,或彷徨、或悲伤,但总会朝着那个既定的目标,屡败,屡战。无论是多么广阔的天空,也有一颗星星,散发着微弱的光芒;无论人生的路上有多么黑暗和坎坷不*,也有一盏启明灯,照耀着我们前进的路。它就是梦想。作为学生的我们应努力学*,勤奋刻苦,克服学*中的一个个障碍,朝着心中的目标奋进,用自己的力量与行动,发射心中的“卫星”,让梦想照进现实。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2

  不忘初心,飞向未来

  起初看《飞向太空港》的目的仅是因为它是必读书目中的一项,并且始于对它的兴趣罢了。从头到尾大致翻阅一遍,既枯燥又乏味,甚至还有许多关于航天的专业术语频繁出现。我很是不解,为什么没有文化功底,全文都是简洁明了的叙述或是对话的作品会选到必读课外读物里呢?这样的书不是人人都能写的吗?

  但直到我细品了这书中的内容与文字底蕴时,才发现这不仅仅是本跟航天有关的书籍,更是记录了*航天由落后到崛起的一步步艰辛历程,耐人细看!比如,文章开篇序言中说:“因为天空和天空下到处乱窜的人,孤独的地球才开始变得有意思起来。”幽默十足,一下引起读者的兴趣与共鸣。再比如:“人类飞天的梦想一定是注视天空的结果。因为人区别于猪的地方在于,总会时不时仰望天空。”这样简洁有趣的文字,这样有深度的作品,怎能不吸引人继续探寻人类航天历史呢?

  书中描写了许多为航天事业付出一生的航天英雄。原*卫星测控中心副司令员上官世盘,思维缜密,绵里藏针,善于辞令,在谈判桌上力挽狂澜。身材高大,腰板粗壮的乌可力,推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市场。还有许许多多不为人所知、无私奉献的航天英雄们,将*航天技术不断走向国际化,也让人类走进宇宙母亲的怀抱。

  读了这本书后,我也深深地被航天工作的艰辛所震撼。他们要在一个荒凉而孤寂的大山沟里闷*半年,没有信号,跟家人更是大半年才能见一次。从现代的'大都市到原始般的荒山沟,各个方面都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不便。但是他们心怀*航天争雄世界的志向,才能克服重重困难,临危不惧,终使*航天发展辉煌起来。

  “火箭起旋,星箭分离!”“这次发射,完全成功!中外专家们紧紧抱在一起,滚烫的热泪,让一切话都显得多余。”这一幕,是*航天技术第一次真正的国际合作,更是通往国际大门的邀请函。

  本书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震撼读者内心的民族魂,让中华民族儿女为之骄傲。正如作者所说:“那时,太阳将不再是红色,月宫将不再清寒。经地球数十亿年进化过的人类,大踏步走进的,必将是一个远比地球更加美好的大同世界!”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3

  “随着一声巨响,火箭腾空而起,熊熊燃烧的火焰映红了半个天空!”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这是《飞向太空港》中关于火箭升空的描写,读到这里我仿佛可以看见每个西昌市民脸上激动的表情,听见指挥大厅中一片片的掌声与欢呼。火箭成功升天预示着发展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的又一次成功,但是你可知所有科技人员,广大家属以及工作人员付出了多少的艰辛?无数个日日夜夜坚守岗位,牺牲小我,顾全大局,都是为*的明天能升起更耀眼的太阳。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惯,不同的语言表达,在那个年代中美合作举步维艰。饮食文化的差异,我们尽量满足他们;文娱活动的枯燥,我们开展多种活动;生活方式的国际化,我们便按要求行动;语言文化的不同我们就尽力弥补……如此,*科技人员“紧勒裤腰带”,终于渐渐改变美国科技人员对*人乃至*的看法。“由争吵变成了欢笑,由‘NO’变成了‘YES’。”

  可是,每一次的红日东升前,必然要度过的便是无际的漫漫黑夜。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世界航天的咄咄逼人,和国内的重重矛盾,对当时才刚起步的*航天和*航天员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但为了火箭,也为了*此后航天事业的发展,他们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打入世界市场,终于让外国接受,理解,信任。终于,要度过了那漫漫长而又要命的“长夜”了。

  ……

  在为第三级火箭加注时,气氛无疑是紧张的。

  “这种零下200多摄氏度的低温材料具有危极大的危险性。加注时,受一粒沙子从一米空中掉在地上所产生的能量或头发是摩擦所引起的静电,都有引起爆炸的可能,虽然绝大多数国家‘望而却步’但是他们为这一刻的到来付出了多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云层聚集着,雨毫不吝啬的下着,阵阵响雷轰炸着,加注继续着……

  “雨水、汗水早已打湿了他们的衣服,但所有人员只有一个信念,加注!加注!”

  “加注,终于顺利结束!”

  即将发射,每个工作人员依然在确定着每个细微的地方是否完美,有无错误。一切备好!穆山立即抓起话筒,发出了一个气吞山河般的声音:“点火——起飞——”

  火箭腾空而起,向空中飞去,越飞越快,越飞越远。“底部熊熊燃烧的火焰横空蹚出一条血路——那是人类通天的轨迹!”

  那也是*逐渐走向世界前列的轨迹!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对啊,初生的太阳光也是会普照大地的,但午时的太阳一定会更加耀眼,更加明亮!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4

  每当我仰望天空,心中总会涌起自豪之情。我为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各位科学家们的艰苦付出而骄傲。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繁荣强大。

  《飞向太空港》讲述了祖国“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发射美国的“亚洲一号”,记录了*航天人的坚持不懈与*航天事业的辉煌时刻。

  当*的火箭首次发射美国的卫星时,我看到了作者异乎寻常的勇敢、热情、智慧和毅力开辟崭新的进取精神,看到了一种吞吐时代风云,勾勒航天历史的史家与作者融为一体的胸襟、眼光、抱负和气概,看到了一种呼吁人类团结合作的路。

  一个民族从地球沉重地起飞,这路上承着无数人的希望,它的起飞是无数人用心血,青春,汗水甚至生命换来的。

  泥石流把公路、铁路、房屋毁了,人员死伤无数,但面对大自然的挑战,所有人没有退缩半步,不顾狂风暴雨,齐心协力,修好了路。

  在“长征三号”准备发射时,一团团乌云移过来,“长征三号”因为天气原因,迟迟没有发射,但在每个人的努力下,终于等到了“第三个窗口”成功地将火箭发射到太空,那天夜里,是一个欢乐的夜晚,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都快乐极了,大家一见面就互相拥抱、握手、点头,说不尽的*箭,道不完的美国星。

  《飞向太空港》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的强大,也让我们看到了航天人的努力。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5

  每次仰望星空,看着那北斗七星布下的星阵,像一条丝带横穿天际的银河;看着那划出短暂绚烂的流星,以及浩瀚无垠的苍穹,总会激起我们无数的想象,遥想那缥缈的空中,有怎样的美丽街市,想着我们是否能飞到太空,亲眼目睹那“美丽的街市”,让我们心中那份好奇心得到满足。

  而著名作家李鸣生先生所著的《飞向太空港》这本书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的故事,*航天人第一次和国外科学家合作,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同步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文中详细描述了卫星飞天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台前幕后的故事。

  一个民族从坚守地球到遨游太空,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会有无数的困难和艰辛,是无数人用青春、汗水,坚持不懈的奋斗甚至生命换来的。

  面对一次西昌发射基地百年不遇的泥石流暴发,霎时间,滔滔滚滚的泥石流沿着山谷海啸般倾泻而下。仅半小时,房屋倒塌了,铁路冲垮了,桥梁摧毁了,公路崩溃了,通往发射场的公路、铁路、小路以及所有有线通信线路,全被切断,人员伤的伤、残的残、死的死。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基地中的全体将士并未退缩半步,他们挽起裤腿,卷起袖子,踩着泥水,踏着泥坑,不顾狂风暴雨,不管千辛万苦,白天黑夜,齐心协力,同大自然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大搏斗。正是靠着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他们最终顶住了泥石流造成的巨大灾害,渡过难关,迅速恢复了“亚洲一号”卫星发射前的准备工作,为其按时发射,点亮了一盏生命铸就的“绿灯”。

  发射场不是战场,却同样有着看不见的牺牲与死亡。火箭专家余福良夜以继日连续攻关。其实,他早就感到肚子疼痛,却一直强忍着,等后来实在忍受不了,才到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是直肠癌晚期。还有那位从北京来的姑娘,当年,她兴冲冲地来到这里工作。由于发射场一次偶然的事故,她惨遭不幸,二十二岁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发射场。每一次发射,都是航天人毕生的心血。正是这种不怕牺牲,不屈不挠的精神,使我们的航天梦一步一步得以实现。

  那么,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呢?许多同学遇到一点困难,就停滞不前,瞻前顾后,毫无进取精神。《飞向太空港》这本书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要学*他们的优良品质,勇于担当,坚持不懈,努力学*,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大班美术教案《飞向太空》 (菁华3篇)

大班美术教案《飞向太空》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新闻题目的作用。

  2、领会本文报道的角度。

  能力目标

  培养概括整合提炼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知识强国观念,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自读

  教学过程

  一、阅读全文完成

  1、掌握以下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翌年乾坤酝酿苛刻横亘揽月

  2、阅读思考

  (1)、本文报道的主要新闻事件是什么?作者选择了哪个角度进行报道?

  (2)、按时间顺序将新闻主体部分整理成“*航天大事记”

  明确:(1)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

  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2)、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一~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归纳时注意时间、事件及事件的意义)

  二、讨论

  1、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作者却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对*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你认为作者选择的报道角度好不好?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2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三、归纳

  根据所学新闻知识列出本文结构提纲导语(1、2、3),点明这篇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

  新闻的主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国人的飞天梦,以及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科学家们所做的不懈努力。

  本文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首尾呼应。

  四、练*

  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新*发生的事件。

大班美术教案《飞向太空》2

  活动目标:

  1、对神秘的太空有了解的兴趣,能在已有画面上添画太空背景。

  2、在绘画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对宇航员的敬佩之情。

  3、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知道我们*的宇航员已经去过太空,了解人在太空的服装特点、动作特点等。

  2、材料准备:幼儿已画的宇航员画面、水笔、蜡笔、《神秘的太空》PPT

  活动过程:

  一、太空里可能有什么?

  我们*的宇航员来到了太空,他们会在太空里看到些什么呢?

  出示PPT,幼儿看看讲讲小结:在太空里有神秘的星球、有运送宇航员的火箭还可能有输送广播电视信号的卫星。

  二、飞向太空上次我们已经画了漂浮在太空中的宇航员了,今天我们来把太空中的神秘景物画出来。

  提问:

  1、这幅画上什么最重要?(宇航员)

  2、我在添画其他景物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出处]在宇航员背后的景物怎么画?

  小结:如果你画的景物被宇航员遮挡住了,画的时候要注意两边的连接,避免出现一边高一边低的情况。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用组合方式添画背景,注意物体和人之间的遮挡关系。

  提醒幼儿耐心完成涂色。

  四、相互欣赏作品,说说自己对宇航员的感情。

大班美术教案《飞向太空》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新闻题目的作用。

  2、领会本文报道的角度。

  能力目标

  培养概括整合提炼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知识强国观念,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自读

  教学过程

  一、阅读全文完成

  1、掌握以下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翌年乾坤酝酿苛刻横亘揽月

  2、阅读思考

  (1)、本文报道的主要新闻事件是什么?作者选择了哪个角度进行报道?

  (2)、按时间顺序将新闻主体部分整理成“*航天大事记”

  明确:(1)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

  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2)、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一~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归纳时注意时间、事件及事件的意义)

  二、讨论

  1、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作者却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对*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你认为作者选择的报道角度好不好?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2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三、归纳

  根据所学新闻知识列出本文结构提纲导语(1、2、3),点明这篇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

  新闻的主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国人的飞天梦,以及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科学家们所做的不懈努力。

  本文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首尾呼应。

  四、练*

  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新*发生的事件。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大班教案:《飞向太空》范文五份

  大班教案:《飞向太空》 1

  活动目标:

  对神秘的太空有了解的兴趣,能在已有画面上添画太空背景。

  在绘画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对宇航员的敬佩之情。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知道我们中国的宇航员已经去过太空,了解人在太空的服装特点、动作特点等。

  2、材料准备:幼儿已画的宇航员画面、水笔、蜡笔、《神秘的太空》

  活动过程:

  一、太空里可能有什么?

  我们中国的宇航员来到了太空,他们会在太空里看到些什么呢?

  出示PPT,幼儿看看讲讲

  小结:在太空里有神秘的星球、有运送宇航员的火箭还可能有输送广播电视信号的卫星。

  二、飞向太空

  上次我们已经画了漂浮在太空中的宇航员了,今天我们来把太空中的神秘景物画出来。

  提问:

  1、这幅画上什么最重要?(宇航员)

  2、我在添画其他景物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在宇航员背后的景物怎么画?

  小结:如果你画的景物被宇航员遮挡住了,画的时候要注意两边的连接,避免出现一边高一边低的情况。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用组合方式添画背景,注意物体和人之间的遮挡关系。

  提醒幼儿耐心完成涂色。

  四、相互欣赏作品,说说自己对宇航员的感情。

  教学反思:

  在讲这节课的时候准备了一张太空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说一说太空中都有什么?孩子们说了很多。孩子们说太空中有很多星球,有外星人,有金星、木星火星、冥王星、海王星,有太阳。孩子们还说有太阳自然而然也有月亮了。孩子们说了很多很多。但是由于我没想到孩子们会说出来这么多,孩子们知道这么多。所以准备的很不充分,有些孩子问的问题因为准备不充分的问题回答不出来只能和孩子们说下课老师再告诉你。有些问题应该引导孩子们更深入的讨论,但是没有。以后再上课一定会考虑的更多,因为孩子们知道的东西不比大人少,所以只有准备的更多才能上好课。

  大班教案:《飞向太空》 2

  目

  对神秘的太空有了解的兴趣,能在已有画面上添画太空背景。

  在绘画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对宇航员的敬佩之情。

  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知道我们中国的宇航员已经去过太空,了解人在太空的服装特点、动作特点等。

  2、材料准备:幼儿已画的宇航员画面、水笔、蜡笔、《神秘的太空》PPT。

  过程:

  一、太空里可能有什么?

  我们中国的宇航员来到了太空,他们会在太空里看到些什么呢?

  出示PPT,幼儿看看讲讲

  小结:在太空里有神秘的星球、有运送宇航员的火箭还可能有输送广播电视信号的卫星。

  二、飞向太空

  上次我们已经画了漂浮在太空中的'宇航员了,今天我们来把太空中的神秘景物画出来。

  提问:

  1、这幅画上什么最重要?(宇航员)

  2、我在添画其他景物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在宇航员背后的景物怎么画?

  小结:如果你画的景物被宇航员遮挡住了,画的时候要注意两边的连接,避免出现一边高一边低的情况。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大胆用组合方式添画背景,注意物体和人之间的遮挡关系。

  提醒幼儿耐心完成涂色。

  四、相互欣赏作品,说说自己对宇航员的感情。

  大班教案:《飞向太空》 3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书本上的图画使学生大致了解太空,通过交流使学生更了解太空的奥秘!

  技能目标:运用水粉颜料,硬壳纸,创造表现

  让学生在运用自己的巧手,和大脑创造出想象中的物体。在此技术上更加了解

  太空,到达动手,动脑的目的。教学准备:

  硬壳纸,剪刀,颜料等。教学过程:

  说起太空,和科幻电影,学生会想起什么?教师根据学生说起的电影形象。

  通过欣赏课本中的飞船,太空堡垒使学生初步对太空作一些了解,然后用提问

  的形式让学生回答;太空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我门要去探索太空?然后由我小结:太空是神秘的,应该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没解开,所以我门

  需要去探索。

  一、小组讨论1让大家讨论太空是怎么样的,太空里有什么,让学生说说太空里的事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觉得太空里有那些他们说的东西?3中国有一位很有名的宇航员,大家知道是哪一位吗?

  二、设计实践

  1在硬壳纸上画出你想要的形状,然后剪出来把样子做好,涂上你喜欢的颜色2用你喜欢的颜色涂在你做的东西上,或用粘贴法也可以3给你设计的模型起上名字,讲讲它的性能,和用途

  五、展示应用

  将所有学生的作品放在讲桌上展示,说说自己的看法。涯规划的意义

  1、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

  2、突破生活的格线,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

  3、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

  5、准确定位职业方向。

  7、发现新的职业机遇。

  9、将个人、事业与家庭联系起来。

  二、正确的心理认知

  1、认清人生的价值

  社会的价值并不被所有的人等同接受“人云亦云”并不等于自我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权力价值、回馈价值、审美价值、理论价

  2、超越既有的得失每个人都很努力,但成就并不等同。后悔与抱怨对未来无济于事,自我陶醉则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

  3、以万变应万变

  任何的执着都是一种“阻滞”前途的行为想想“流水”的启示“学非所用”是真理

  三、剖析自我的现状

  1、个人部份健康情形:身体是否有病痛?是否有不良的'生活*惯?是否有影响健康的活动?生活是否正常?有没有养生之道?自我充实:在培养其他技能?休闲管理:划?

  2、事业部份

  财富所得:薪资多少?有储蓄吗?有动产、有价证券吗?有不动产吗?价值多少?有外快

  一、职业生

  4、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

  6、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

  8、增强职业竞争力。

  值。

  人生如运动场上的竞技,当下难以断输赢。

  是否有专长?经常阅读和收集资料吗?是否正

  是否有固定的休闲活动?有助于身心和工作吗?是否有休闲计吗?社会阶层:现在的职位是什么?还有升迁的机会吗?是否有升迁的准备呢?内外在的人际关系如何?自我实现:喜欢现在的工作吗?理由是什么?有完**生理想的准备吗?

  3、家庭部份

  生活品质:居家环境如何?有没有计划换房子?家庭的布置和设备如何?有心灵或精神文化的生活吗?小孩、夫妻、父母有学*计划吗?家庭关系:夫妻和谐吗?是否拥有共同的发展目标?是否有共同或个别的创业计划?父母子女与父母、与公婆、与姑叔、与岳家的关系如何?是否常与家人相处、沟通、活动、旅游?家人健康:家里有小孩吗?小孩多大?健康吗?需要托人照顾吗?配偶的健康如何?家里有老人吗?有需要你照顾的家人吗?

  四、人生发展的环境条件

  1、友伴条件:朋友要多量化、多样化、且有能力。

  2、生存条件:要有储蓄、发展基金、不动产。

  3、配偶条件:个性要相投、社会态度要相同、要有共同的家庭目标。

  4、行业条件:注意社会当前及未来需要的行业,注意市场占有率。

  5、企业条件:要稳定,则在大中型企业;要创业,则在小企业。公司有改革计划吗?公司需要什么人才?

  6、地区条件:视行业和企业而定。

  7、国家(社会)条件:注意政治、法律、经济(资源、品质)、社会与文化、教育等条件,该社会的特性及潜在的市场条件。

  8、世界条件:注意全球正在发展的行业,用“世界观”发展事业。

  五、人生成就的三大资源

  1、人脉:家族关系、姻亲关系、同事(同学)关系、社会关系。推销

  2、金脉:薪资所得、有价证券、基金、外币、定期存款、财产(动产、不动产)为人和职位有关)。

  大班教案:《飞向太空》 4

  活动目标

  (1)加深幼儿对宇宙间星球的认识,帮助幼儿了解气象卫星、通讯卫星及其用途,扩展幼儿知识,萌发幼儿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指导幼儿用语言、绘画、手工制作、游戏等方法,表达对太空科幻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3)要求幼儿积极主动地参加游戏,在游戏中学会谦让、协商、合作。

  (4)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游戏材料,注意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一)知识准备

  参观幼儿园太空馆,认识太空行星。

  (二)物质准备

  1、创设航天站、太空列车、太空舱,壁画――神秘的太空。

  2、提供各种星球操作材料、半成品材料、各组游戏活动材料(略)、投影机、头饰、录音带等。

  活动过程

  (一)晨间活动

  1、在教室内组织幼儿阅读有关太空方面的画报、图书,重点指导杨逸翔、陈嘉霖小朋友,增长太空方面知识。 开展飞机棋、太空棋、规则棋等棋类活动,镶嵌、拼插等桌面游戏。

  2、组织幼儿进行早操锻炼。

  (二)科学教育活动

  1、启发幼儿回忆地球的星球朋友,了解地球的新朋友。

  出示地球仪,提示:“地球有许多朋友,它们是谁?”(太阳、月亮、金星……)幼儿分组操作,加深了解。

  引导幼儿讲出地球的新朋友。(气象卫星、通讯卫星、登月飞船……)

  2、让幼儿了解气象卫星、通讯卫星的用途。

  (1)气象卫星、通讯卫星在太空干什么?它们有什么本领?(幼儿自由讨论)

  (2)“气象卫星”、“通讯卫星”分别作自我介绍,帮助幼儿掌握它们的用途。

  教师小结:“地球有了许多新朋友,有通讯卫星、气象卫星、军事卫星、航天飞机、登月飞船、空间探测器……,他们都是许多科学家、工程师和工人一起不怕苦、动脑筋,想办法创造出来的。”鼓励幼儿从小爱学*,爱科学,锻炼身体,长大当科学家,发明创造,飞向太空。

  3、激发幼儿幻想探索太空的愿望和好奇心。

  放映幼灯故事《登月旅行》,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示:“小贝贝已经登上了月球,知道了许多新奇的事,见到了我们没有看过的东西,太空真好玩,小朋友想不想上去看看?你准备用什么办法上太空呢?你想到太空干什么?”鼓励幼儿动脑筋,敢于大胆想象、创作。

  4、操作活动。

  (1)绘画活动:幻想并画出上太空的工具。

  (2)手工制作:让幼儿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火箭、飞碟等飞行物。 要求幼儿讲出自己做了什么飞行工具,到太空干什么?

  水*一:能按自己的意愿制作作品,并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作品内容。

  水*二:作品构思新颖,制作形象,能主动向他人介绍自己的作品,语言表达完整,连贯。

  (3)幼儿合作完成作品展《飞向太空》。

  (三)户外活动 自选游戏项目:

  (1)太空麦当劳;

  (2)空间城市(建构);

  (3)太空设备站;

  (4)太空舱等。

  1、听音乐进入航天站,让幼儿在航天站做飞向太空的准备(戴头饰),萌发玩太空游戏的愿望。

  2、带幼儿做飞行动作进入太空乐团,引导幼儿自由选择游戏并按角色要求开展游戏,重点指导“太空游戏的玩法”。

  3、鼓励幼儿想办法解决游戏中碰到的困难和矛盾。

  4、随音乐飞回地球,结束游戏。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

  大班教案:《飞向太空》 5

  目

  对神秘的太空有了解的兴趣,能在已有画面上添画太空背景。

  在绘画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对宇航员的敬佩之情。

  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知道我们中国的宇航员已经去过太空,了解人在太空的服装特点、动作特点等。

  2、材料准备:幼儿已画的宇航员画面、水笔、蜡笔、《神秘的太空》PPT。

  过程:

  一、太空里可能有什么?

  我们中国的宇航员来到了太空,他们会在太空里看到些什么呢?

  出示PPT,幼儿看看讲讲

  小结:在太空里有神秘的星球、有运送宇航员的火箭还可能有输送广播电视信号的卫星。

  二、飞向太空

  上次我们已经画了漂浮在太空中的宇航员了,今天我们来把太空中的神秘景物画出来。

  提问:

  1、这幅画上什么最重要?(宇航员)

  2、我在添画其他景物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在宇航员背后的景物怎么画?

  小结:如果你画的景物被宇航员遮挡住了,画的时候要注意两边的连接,避免出现一边高一边低的情况。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大胆用组合方式添画背景,注意物体和人之间的遮挡关系。

  提醒幼儿耐心完成涂色。

  四、相互欣赏作品,说说自己对宇航员的感情。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8)

——想象作文500字四年级 飞向太空实用5篇

  想象作文500字四年级 飞向太空 1

  20xx年9月25日晚上9点10分24秒,我国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我们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只见飞船里的宇航员叔叔微笑着向我们挥手,地面控制大厅里一群航天科学家正在紧张的工作,我们的心情也跟着紧张起来,急切地盼望着飞船发射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只听电视里传来“5、4、3、2、1,点火!”接着就听见“轰”的一声,火箭尾部喷射出熊熊烈焰,像一个火龙一样腾空而起,几秒钟的时间,就变成了一个大火球穿入茫茫的夜空,天空上又多了一颗耀眼的明星。

  飞船里坐着三个人,他们分别是让我非常崇拜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叔叔。他们从小就生活在贫困的农村,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才磨炼出他们坚强的意志,造就了他们强壮的身体。他们三个人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太空探险,他们都有着一颗自强不息的进取心,精忠报国的爱国心,专于航天事业的事业心,永不言败的自信心。与他们小时候的生活条件相比,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远远超过了他们,所以,我们要学*他们那种精神,要不怕苦、不怕累,努力学*,善于思考,遇到困难沉着冷静,尽力想办法解决,争取长大了也为国家做出大的贡献。

  祝愿三位航天员叔叔太空漫步成功,早日凯旋!

  想象作文500字四年级 飞向太空 2

  20xx年,地球的环境极度恶化,联合国决定派出一支由科学家组成的调查,寻找个可以供人类生活的星球,而我调查一员中。

  我和几名科学家登上了飞船,“轰……”的一声飞船起飞了。……了很长的飞行将落在与地球相似的有大气…

  飞向太空20xx年,地球的环境极度恶化,联合国决定派出一支由科学家组成的调查,寻找个可以供人类生活的星球,而我调查一员中。

  我和几名科学家登上了飞船,“轰……”的一声飞船起飞了。……了很长的飞行将落在与地球相似的有大气层的星球。走出飞船,看见了仙境: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碧绿的草坪,鲜艳的花朵,清澈的湖水和漫山遍野的树木……往前走,突然,一艘巨大的UFO降落在面前,里面走出几个人穿着奇特:衣服是用白色的布做的下摆很长代替了裤子。更的是,它们头上竟还有个光环。简直和古希腊神话里的神样。还愣着呢,先开口了。一位长者走出了向鞠了一躬:“你们好!你们是地球上的人类吧?这里是帕索斯特星球,是帕索斯特人。去过地球次,最早降落在叫做希腊的地方。种族中叫做普罗米修斯的,教会了人类用火,人了感激称为神……”“你们会说人类的语言?”没等他说完,我就惊叫起来。“哈哈哈哈——”那长者捋捋胡子,“何止是会呢?你们人类的语言教的啊!”“哦,是啊!”异口同声,“那真是谢谢了!”说完,和一起笑了起来。“不早了,也该去勘探任务了。要不,就先告辞了。”勘探组组长的话点醒了,这赛想起是来勘探任务的。

  告了别,登上飞船向别的星球驶去。

  

  想象作文500字四年级 飞向太空 3

  这天,我们学校有幸邀请到航天专家刘爷爷为我们讲述航天知识。这是我第一次听航天知识讲座,心情格外激动。刘爷爷风趣幽默的语言仿佛把我们带入神秘的宇宙,亲临火箭发射现场。

  刘爷爷给我们详细讲解了航天员在太空的生活、工作等等知识,用许多生动有趣的图片,文字和实物模型,给了我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刘爷爷还亲切地与我们互动,让我们明白了火箭升空的原理。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九号,我国实现了把人送入太空的梦想。刘爷爷给我们介绍了杨利伟、翟志刚等宇航员的事迹,让我对这些宇航员有了更深的了解。当我听到对航天员的要求的时候,不禁肃然起敬。那些站在辉煌后的英雄,背后付出多少不为人知的努力。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当他们登上飞船的时候,全世界都为他们骄傲。在无数次汗水与泪水划过后,他们成功了。他们每个人都是值得尊重的英雄,是他们把我们带入一个新时代。

  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为什么要发展航天事业”。航天事业的进步,是科技的进步,是生活的进步,是人民的进步,是民族的进步。它带领人类探索宇宙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让人类的文明和生活更上一层楼。它使一个国家*安进步,使人民幸福。航天事业的进步更是人类的进步的标志。

  刘爷爷的讲座使我明白,要探索未知的太空,就要努力学*,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有坚强的意志,来迎接未来的挑战。这次讲座,激发了我对航天知识的.兴趣,我以后会更关注这方面的知识。航天之路,漫漫征途,科技的创新,民族的未来在我们身上!

  想象作文500字四年级 飞向太空 4

  20xx年,地球的环境极度恶化,联合国决定派出一支由科学家组成的调查小组,寻找第二个可以供人类生活的星球,而我就是调查小组一员中。

  我和其他几名科学家登上了飞船,“轰……”的一声飞船起飞了。……经过了很长时间的飞行我们将落在一个与地球相似的有大气层的星球。

  我们走出飞船,看见了一个仙境: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碧绿的草坪,鲜艳的花朵,清澈的湖水和漫山遍野的树木……我们继续往前走,突然,一艘巨大的UFO降落在我们面前,里面走出几个人穿着十分奇特:衣服是用白色的布做的下摆很长代替了裤子。更特别的是,它们头上竟还有个光环。简直和古希腊神话里的神一个样。我们还愣着呢,他们先开口了。一位长者走出了向我们鞠了一躬:“你们好!你们是地球上的人类吧?这里是帕索斯特星球,我们是帕索斯特人。我们去过地球很多次,最早降落在一个叫做希腊的地方。我们种族中一个叫做普罗米修斯的,教会了人类用火,人了十分感激称我们为神……”“你们会说我们人类的语言?”没等他说完,我就惊叫起来。“哈哈哈哈——”那长者捋捋胡子,“何止是会呢?你们人类的语言也是我们教的啊!”“哦,是这样啊!”我们异口同声,“那真是谢谢了!”说完,我们和他们一起笑了起来。“时间不早了,我们也该去执行勘探任务了。要不,就先告辞了。”勘探组组长的话点醒了我们,我们这赛想起自己是来执行勘探任务的。

  我们向他们告了别,登上飞船向别的星球驶去。

  想象作文500字四年级 飞向太空 5

  “星星星星把眼眨,我给星星打电话:你离我们有多远?你那上面有些啥?星星打开信号灯,一闪一闪把话答:快快长大驾飞船,欢迎你们来侦察!”

  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听的一首儿歌。它让我对太空无比神往,总梦想着去遨游太空。

  一天晚上,我梦见自己长出了一对翅膀,飞呀,飞呀,不一会儿就飞到了月球上。嫦娥姐姐带着玉兔来欢迎,我兴奋得跟她们抱在一起!嫦娥姐姐告诉我,当初被迫无奈服了仙丹,就常常想念后弈,在这里,她们太孤独,也太冷了。我连忙播下了太阳的种子,希望她们在这里也能像地球一样温暖。

  告别了广寒宫,我又飘飘然飞入了太空,身边到处是五颜六色的星球,各种各样的飞船,上面坐满了来自各星球的旅客。忽然,一个飞碟向我飞来,一位外星人探出窗来向我打招呼,“你是从地球来的吗?欢迎你到太空作客,我领你参观我们太空,好吗?”

  我愉快地接受了他的邀请。啊,这里的空气真新鲜,天是那么蓝,水是那么清,草是这般绿,小鸟的歌声是这般欢快……我沉浸在这天堂美景中。这时,我还惊奇地发现,这里的房子都没有上锁,这里的人们不知道什么叫忧愁和战争,大家都和*相处,互相谦让……

  看着这一切,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地球上的污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我打个电话让大家来这儿定居不是很好吗?我马上拨打电话。

  “喂!喂!”我被叫醒了。原来这是一场梦。但我多想把这个梦告诉每个地球人,让我们用双手把地球建设得更加美好吧!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