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

  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

  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

  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具准备:

  《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

  内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造教育渗透点

  一、复*前文

  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

  回答:

  1、三天造十万支箭。

  2、立下军令状。

  复*导入,保存持思维的.性。

  二、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

  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

  3、读诸葛亮说的话,

  4、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借箭经过

  突出神机妙算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

  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

  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 样做的。

  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

  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

  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

  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

  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

  2、小结

  五、总结全文分清前因后果

  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

  3` 幻灯片,填空(略)

  板书设计 创造教育得失

  草船借箭

  赶造十万支箭→借→十万多枝箭

  周瑜:妒忌 故意迟延 不给齐全 长叹一声

  自有妙用 管保有箭

  诸葛亮:才干 只要三天(大雾漫天)靠*水寨

  立军令状 一字摆开 擂鼓呐喊

  神机妙算(放箭如雨)掉转船头

  本课能过引导学生分析字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内心。弄清前因后果。使学生明白分析问题,要运用多层次多角度思维方式。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但他不动声色,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并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他算到了天气,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也算好了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知道周瑜聪明过人,知道曹操谨慎多疑。周瑜,智谋过人,但他自负,妒贤嫉能。此外,文中还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

  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知道*四大名著是哪四部?其中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写的著名长篇历史小说叫什么?(《三国演义》)关于这部书的很多人物,后人根据他们的名字制作了很多谜语,想猜猜吗?

  师生猜谜:鸟笼(关羽)油煎豆腐(黄盖)儿童体育(曹操)山东宁静(鲁肃)凿壁偷光(孔明)

  孔明就是诸葛亮,你知道他的哪些故事?

  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起因,研读对话

  1、齐读第1句。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⑴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⑵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第一轮对话。

  ⑴齐读,思考: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同桌讨论。(学生多元表达)

  ⑵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⑶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第二轮对话。

  ⑴指名2人读对话,师插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⑵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5、学*第三——六轮对话。

  ⑴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⑵讨论、交流。

  6、小结: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诸葛亮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结合介绍孙刘联合抗曹的背景)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二、理清借箭过程,感受“神机妙算”

  1、草船借箭的过程是哪几节?(6-9节)

  自读,研究诸葛亮借箭船队的航行路线。划出提示航行路线的句子及行进途中航线改变的句子。(学生动手画船队航行路线。)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曹军的水寨。”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受箭。”“诸葛亮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

  2、教师提示:靠*水寨时,该怎么走?在句子中有没有给提示的词语?

  4、看着这条航线,你想对诸葛亮说什么?用一个词(神机妙算、才智超群、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板书:神机妙算

  5、“神机妙算”仅仅表现在航线上吗?继续读句段,你还能从哪体会到他的“神机妙算”?生边读书边作批注。

  学生交流:⑴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指导读出雾的大,闭眼感受“大雾”。从哪句话中看出诸葛亮算到了漫天大雾?(……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小结学法,板书:联系前后照应的词句

  你还能找到哪些有联系的句子,看出“神机妙算”?

  ⑵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哪个字、词让你看出“神机妙算”?(一定、只管、笑着说)

  6、学*写鲁肃的话,你感受到什么?指名读诸葛亮的话。同桌练读对话。指名二生读对话。

  师描述情境,再读对话。

  三、总结全文

  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神机妙算,用妙计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难怪当周瑜知道了草船借箭的经过,长叹一声,说——(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四、作业布置:

  1、缩写本文。

  2、排演课本剧。

  板书设计:

  略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3

  【课时安排】

  第一课内容:安排材料的方法,分段,“果然”一词的运用。背景,人物的性格特点总体感受,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深入理解。

  第二课内容: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忠厚守信,曹操的多疑具体的理解。第二段人物对话时玄机的理解,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想象描述。全文整体理解,总结。作业。

  【教学准备】

  学生读熟课文,了解相关背景。按课后问题思考,了解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背景。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初步了解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守信忠厚,曹操的多疑谨慎。

  3、能正确使用“果然”造句。

  4、了解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并分段。

  5、说出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揭题。

  2、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

  3、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介绍背景: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

  1、通过昨天的预*,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

  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2、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填空提示)

  2、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最关键的是哪一部分?(找到关键材料,找出起因、结果给课文分段)

  3、说说安排了哪几个材料?

  4、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等四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你能用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

  妒忌、神机妙算、守信、多疑(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1、探究人物的特点:两组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一组曹操,一组鲁肃。

  2、交流:

  ⑴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雾大到什么程度?

  这是偶然还是原就料到?何以见得?

  板书:

  识天象

  预料的和事实的一样,可以用一个“果然”连接。

  运用“果然”说句子。

  ②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去受箭。

  一字儿摆开有何用意?出其不意。

  船的阵式有何变化?为什么这样调头?

  板书:

  周密部署

  ③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④ 鲁肃答应了,他并不了解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板书:

  识人心

  ⑤ 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⑥ “希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要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1000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这叫什么?

  板书:

  识地理

  ⑵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懂阵法。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阵图,乃庸才也”。

  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后记录〗

  1、本课设计的主要特点:运用自主学*的方式理解人物的性格:

  ⑴ 通过预*,学生已经总体感知到周、诸葛、曹、鲁等人的特点:

  分组后,让不同的组承载不同的任务,具体地感知。反馈交流部分,本课重点围绕“神机妙算”进行交流。学生能抓住具体的句子,说明借箭的必要条件,从而理解诸葛的“神机妙算”。对于理解是到位的。

  ⑵ 注意到了语文的工具性要素训练:

  其一,让学生在提示的引导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基本上能够比较简要地概括事件的内容。其二,抓住关键内容,梳理出事件所安排的四个材料。自以为,这也是本课体现工具性的一处有意识的设计与实践。

  2、问题反思:

  ⑴ 尽管理解是到位的,但是学生参与交流的面不广,其原因:有的是学生不敢说这种心理原因,有的是学生确实没有感知,不理解。

  ⑵ 朗读的时间不足:

  按照现在“读中感受”这种观点来看,只有充分读才能有充分的理解。这是对的。但事实上,尽管读得不多,但学生默读的时间还是充分的,特别是课前预*比较到位(读5篇,并对主要问题进行过思考)。所以并不影响学生的理解。问题是:公开朗读的次数较少。朗读与理解的有机结合,对我来说是弱项。以后重点拿几篇抒情性较强的课文来练*自己的这方面的能力。

  ⑶ 在板书出借箭成功的四大要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

  是这样引的:知人心,懂天象。那么诸葛对于顺风顺水的把握可以怎样概括?结果学生仍不能用三个字概括,最后还是本人说出:明地理。对于“一字排开”,船头的调向,应该概括为:懂阵图。时间关系,尚未概括,只能留待明天,也是本课遗憾之处。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将课堂分为课前预*、课堂导读、迁移延伸三个部分,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注重抓住课文的重点,摆脱通读通讲的毛病,注重课堂教学的发展性,摆脱了课时的限制;重视对学生的独立学*能力和综合学*能力的培养,注重展现学生的学*过程,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设计特色:

  抓住重点词语切入教学内容,达到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农村小学也可以用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

  1、自学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借助字典结合课文理解意思。

  不理解的词语有:_________

  2、阅读课文:从文中提出几个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我想提的问题是_________

  3、课前检查预*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明白的词语,以便在课堂上释疑。)

  二、课堂导读

  (一)、解读课文。

  1、让学生在小组中轮流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注意下列读音:

  才干的干应读gàn

  草把子的把应读bà

  调度的调应读diào

  擂鼓的擂应读léi

  丞相的丞应读chěng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

  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

  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一字排开并连接起来?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留到深读课文后再进行解答。

  三、深读课文

  师问:在感知课文内容以后,你对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有什么看法?(从学生的的回答中提炼出妒忌和神机妙算这两个词。并解释这两个词的意思。)(板书:周瑜

  诸葛亮

  妒忌

  神机妙算)

  课文中从哪件事来体现两个人的不同性格。(草船借箭)

  (一)、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1、朗读对话,分组讨论(出示问题)

  ①、周瑜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吗?他为什么要这样问?(引导学生从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表面客气,暗藏杀机的阴险心理。)

  ②、诸葛亮知道周瑜是在找借口为难自己吗?他为什么要接受任务?(引导学生从诸葛亮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2、指导朗读:我们明白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想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把他们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呢?

  (二)、朗读草船借箭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齐读后出示问题,分组讨论:如果你也在场,你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呢?(教师参与讨论,随机点拔引导。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从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相机板书:人

  天文地理)

  (1)安排周密。从准备二十条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还站着二十个军士。把船连接起来,一字摆开,两面受箭。等词句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周密安排。

  (2)熟悉天文地理。从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雾还没有散顺风顺水等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熟悉天文地理,对天气早有预测。

  (3)了解别人。得请你帮帮我的忙,不能让都督知道,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对鲁肃、周瑜、曹操的性格很了解。

  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积

  极思考给予赞扬,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创见的看法,不要太强调学生见解的正确与否。

  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神机妙算)

  四、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课本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部分。

  分配角色,明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上台表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表演几组。)

  2、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画草图的方法,简述草船借箭的部分。(先指名让两三名学生复述,再让同桌进行相互复述。)

  3、拓展作业

  ①、阅读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

  ②、抄写新词。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3、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汲取胆量和智慧,挑战自我。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具准备】 幻灯。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复*

  1、齐读课题。

  2、提问:

  ⑴ 主要人物是谁?跟诸葛亮有关系的几个人物是谁?

  ⑵ 这篇文章讲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天气怎样?回来时如何?

  ⑶ 借箭时,船怎样受箭?

  ⑷ 课文中用了一个成语非常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板书:神机妙算)

  二、新授

  1、老师就这些内容(幻灯中提示的课文借箭的因素)让同学们会去思考。为什么诸葛亮能够神机妙算?你怎样看诸葛亮这个人,老师让同学们感悟诸葛亮其人,准备了吗?

  2、提出要求:

  同学们,可以谈上几句,也可以谈上一段,还可以谈上一篇,听到别的同学的发言也可以随时补充,发表自己个人见解。

  3、浏览课文,整理思路、内容,准备汇报:

  4、学生汇报,教师适当予以引导,补充,点拨并板书,随即进行朗读训练:

  ⑴ 诸葛亮和鲁肃笑着说的话。

  ⑵ 周瑜与诸葛亮,鲁肃与诸葛亮之间的对话。

  ⑶ 教师引导学生从善知人,知天文,懂地理,巧筹划四方面去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

  5、学完课文,你还有哪些发现和见解?

  6、小结:

  诸葛亮靠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在谈笑风生中,轻松获得十万支箭。又不至于和周瑜发生正面冲突,顾全了孙刘联合的大局。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能力+自信=成功

  善之人

  巧筹划

  【课后作业】

  1、必作:自述课文或编课本剧。

  2、选作:写一写《小议妒忌》。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借助网络等信息手段,初步了解有关三国的知识(人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心中国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乙方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背景下发生的。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就设了一个计谋,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只用了三天就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确智慧非凡。文章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在整个事件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弄清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讲读课文,因为它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所含概的知识面特别广,所涉及的人和事也很多,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文内的知识,而应跳出书本,采集各方面的信息来丰富学*内容。

  三、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小学生具有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学生的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学*兴趣。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中学*,培养学生学*的独立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上网浏览的能力和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超文本结构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索式学*,这种学*模式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学*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和创造性。让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动口中自己阅读、思考、质疑达到获知、探索问题之目的。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探求问题来引导学生在自主中学*,思考质疑,运用多媒体引导创新。原来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式教学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全新形式。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操作过程是:辅以视听,创设氛围――网络支持,把握人物――动画演示,突破难关――图文呈现,巩固强化――网上冲浪,拓展视野。我采用这种多种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上的学生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主动探索思考;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了他们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媒体设计:

  整个这节课贯穿着网络的链接和搜索,以“蒙泰瑶光”编著软件和“powerpoint”为交互主线。其中“蒙泰瑶光”作为教师授课的引导工具,本节课中,我分别在导入新课,突破重、难点,课后练*和拓展联系中运用它。“powerpoint”是我用于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时,提供参考网址时使用。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导入新课(辅以视听,创设氛围)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再一次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探寻1700多年前那场智慧与胆略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之《草船借箭》。

  (二)进行新课(网络支持,把握人物)

  1、在小组内交流学*收获,同时质疑。教师巡视指导。

  2、各组选派代表运用各种手段交流(语言表达、电脑展示、学生表演、图片讲解等)汇报

  教师补充说明,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的深度及广度。

  汇报内容:A、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B、中哪些事例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2)知己知彼。

  (3)熟通兵法。(动画演示,突破难关)

  (4)有预见性。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因神机妙算而成竹在胸的一段话读一读。

  4、师生总结

  (三)巩固练*(图文呈现,巩固强化)

  1、电脑配图出示一个小故事《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让学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这个故事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据你所知,还有哪些三国故事也体现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课堂延伸(网上冲浪,拓展视野)

  利用互联网了解更多的《三国演义》的人物和事件,学生边浏览边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剪切编辑,溶入自己的想法,整理成一篇小文章,相互交流。

  七、练*设计

  阅读分析:

  八、教学过程流程图

  辅以视听,创设氛围

  网络支持,把握人物

  动画演示,突破难关

  图文呈现,巩固强化

  网上冲浪,拓展视野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2

  教材说明:

  《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草船借箭》。请你回忆,“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

  (周瑜妒忌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陷害诸葛亮。)

  2、文中哪句话点出了原因?齐读第一句。

  3、“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呢?齐读最后一句。

  4、请问,“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板书:神机妙算:

  5、过渡: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我们继续学*“借箭的经过”。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首先要渲染气氛——创造情境——引出主题,因此,在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主要让快速进入课文,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

  二、深入探究

  1、学*要求:

  自由读第6-9段“借箭的经过”,想想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找到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并试着写下自己的感受。

  2、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算准了什么?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

  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他算到了什么?(大雾漫天)

  板书:大雾漫天

  2、这是一场怎样的雾?指导朗读

  3、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天气?

  (什么都看不清,敌人不明真相,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

  4、也许这大雾是碰巧呢?你从哪里知道不是碰巧?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祕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师问:为什么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5、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算准了会有一场大雾,所以他是那样 -----?

  或者:所以他前两天才那样不慌不忙,从容不迫------

  (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指导朗读

  6、第三天,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是什么心情?(高兴、期待)指导朗读

  识人心:

  (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前”

  1、自由读读这句话。他算到了什么?(曹操一定不敢派兵)

  2、诸葛亮算得对吗?

  果然不出所料,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引读)“江上……*前。”

  3、曹操为什么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大雾漫天、看不清虚实、生性多疑)

  4、小结:在这种大雾漫天、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如果是别人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生性多疑。曹操曾经带剑睡觉,梦中**,甚至杀害了医术高明的华佗。正因为对曹操的这一特点了如指掌,所以此时诸葛亮镇定自若,谈笑风生。

  他笑着说(齐读):“雾这样大……就回去。”

  5、你再看看这句话,联系上下文,觉得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好好揣摩。

  小组讨论

  6、学生汇报:(笑曹操。) 板书:曹操

  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

  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这是嘲笑。指导朗读

  7、还在笑谁?(笑周瑜。) 板书:周瑜

  联系周瑜本想害诸葛亮,而现在将计就计,把轻易就把十万枝箭借回来了,周瑜

  的阴谋落空。

  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指导朗读

  8、还在笑谁?(笑鲁肃) 板书:鲁肃

  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

  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指导朗读

  9、还在笑谁?(笑自己)

  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笑出了他的自信,笑出了他的胸有成竹,笑出了他的英雄本色,笑出了他的神机妙算。指导朗读

  10、小结:这一笑,包含了多少内容呀!他这一笑,早就算准了曹操不敢派兵出来,只会放箭如雨;早就算准了周瑜会败在他的手下。这就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啊!

  懂地理:

  (4)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为什么把船连接起来?

  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

  (5)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为什么一字儿摆开?

  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增大受箭面积。

  为什么擂鼓、呐喊?虚张声势,为了制造进攻的假象,又让曹军明确射箭方向。

  (6)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去受箭。

  为什么掉转船身?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衡,也为了撤退的方便,节省时间。

  (7)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顺风顺水是巧事吗?说明什么?

  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板书:船顺风顺水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一些句子中去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小结

  1、诸葛亮并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但他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经算准了这场大雾;诸葛亮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位置,并且进行了巧妙的安排;诸葛亮料事如神,算准了曹操多疑不敢出兵。

  板书: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2、过渡:这就是神机妙算啊!怪不得文章结尾,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想像一下,周瑜说这话时,心情怎样?(佩服、赞叹----)指导朗读。

  4、千百年来,诸葛亮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只是其一,关于他的故事你还知道有哪些?如:借来的箭怎样还给曹操呢?

  又如:周瑜真的服气了吗?他和诸葛亮之间还有哪些明争暗斗呢?

  苦肉计 借东风 火烧赤壁 刘备娶亲 三气周瑜 诸葛亮吊丧

  5、你还会用什么词语来赞美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智慧超羣---)

  6、草船借箭,每个环节都关系着借箭的成败,每个细节都彰显着诸葛亮的智慧。

  后来人们写了一首诗歌,来赞美诸葛亮:

  草船借箭不寻常,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通晓地理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世世代代美名扬。

  【设计意图:再次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留在学生心里。】

  四、拓展

  1、《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让人难忘的人物和故事------

  2、同学们,希望你与书为友,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从文学中汲取力量,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

  【设计意图:教材只是优秀文化的缩影,我们语文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教材,还要把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从读好一篇文章到读好一本书,从读好一本书到读好一段人生。】

  板书: 草船借箭

  知天文:大雾漫天

  神机妙算 晓地理:顺风顺水

  识人心:曹操、鲁肃、周瑜

  点评:在这节课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次对话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次细细品读体味中,一个活生生的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跃然纸上,也跃然在学生的心中。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将课堂分为课前预*、课堂导读、迁移延伸三个部分,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注重抓住课文的重点,摆脱通读通讲的毛病,注重课堂教学的发展性,摆脱了课时的限制;重视对学生的独立学*能力和综合学*能力的培养,注重展现学生的学*过程,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设计特色:

  抓住重点词语切入教学内容,达到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农村小学也可以用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

  1、自学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借助字典结合课文理解意思。

  不理解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从文中提出几个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我想提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前检查预*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明白的词语,以便在课堂上释疑。)

  二、课堂导读

  (一)、解读课文。

  1、让学生在小组中轮流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注意下列读音:

  才干的干应读gàn

  草把子的把应读bà

  调度的调应读diào

  擂鼓的擂应读léi

  丞相的丞应读chěng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

  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

  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一字排开并连接起来?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留到深读课文后再进行解答。

  三、深读课文

  师问:在感知课文内容以后,你对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有什么看法?(从学生的的回答中提炼出妒忌和神机妙算这两个词。并解释这两个词的意思。)(板书:周瑜

  诸葛亮

  妒忌

  神机妙算)

  课文中从哪件事来体现两个人的不同性格。(草船借箭)

  (一)、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1、朗读对话,分组讨论(出示问题)

  ①、周瑜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吗?他为什么要这样问?(引导学生从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表面客气,暗藏杀机的阴险心理。)

  ②、诸葛亮知道周瑜是在找借口为难自己吗?他为什么要接受任务?(引导学生从诸葛亮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2、指导朗读:我们明白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想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把他们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呢?

  (二)、朗读草船借箭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齐读后出示问题,分组讨论:如果你也在场,你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呢?(教师参与讨论,随机点拔引导。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从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相机板书:人

  天文地理)

  (1)安排周密。从准备二十条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还站着二十个军士。把船连接起来,一字摆开,两面受箭。等词句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周密安排。

  (2)熟悉天文地理。从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雾还没有散顺风顺水等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熟悉天文地理,对天气早有预测。

  (3)了解别人。得请你帮帮我的忙,不能让都督知道,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对鲁肃、周瑜、曹操的性格很了解。

  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积

  极思考给予赞扬,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创见的看法,不要太强调学生见解的正确与否。

  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神机妙算)

  四、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课本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部分。

  分配角色,明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上台表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表演几组。)

  2、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画草图的方法,简述草船借箭的部分。(先指名让两三名学生复述,再让同桌进行相互复述。)

  3、拓展作业

  ①、阅读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

  ②、抄写新词。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4

  【课时安排】

  第一课内容:安排材料的方法,分段,“果然”一词的运用。背景,人物的性格特点总体感受,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深入理解。

  第二课内容: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忠厚守信,曹操的多疑具体的理解。第二段人物对话时玄机的理解,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想象描述。全文整体理解,总结。作业。

  【教学准备】

  学生读熟课文,了解相关背景。按课后问题思考,了解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背景。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初步了解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守信忠厚,曹操的多疑谨慎。

  3、能正确使用“果然”造句。

  4、了解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并分段。

  5、说出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揭题。

  2、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

  3、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介绍背景: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

  1、通过昨天的预*,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

  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2、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填空提示)

  2、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最关键的是哪一部分?(找到关键材料,找出起因、结果给课文分段)

  3、说说安排了哪几个材料?

  4、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等四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你能用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

  妒忌、神机妙算、守信、多疑(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1、探究人物的特点:两组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一组曹操,一组鲁肃。

  2、交流:

  ⑴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雾大到什么程度?

  这是偶然还是原就料到?何以见得?

  板书:

  识天象

  预料的和事实的一样,可以用一个“果然”连接。

  运用“果然”说句子。

  ②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去受箭。

  一字儿摆开有何用意?出其不意。

  船的阵式有何变化?为什么这样调头?

  板书:

  周密部署

  ③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④ 鲁肃答应了,他并不了解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板书:

  识人心

  ⑤ 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⑥ “希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要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1000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这叫什么?

  板书:

  识地理

  ⑵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懂阵法。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阵图,乃庸才也”。

  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后记录〗

  1、本课设计的主要特点:运用自主学*的方式理解人物的性格:

  ⑴ 通过预*,学生已经总体感知到周、诸葛、曹、鲁等人的特点:

  分组后,让不同的组承载不同的任务,具体地感知。反馈交流部分,本课重点围绕“神机妙算”进行交流。学生能抓住具体的句子,说明借箭的必要条件,从而理解诸葛的“神机妙算”。对于理解是到位的。

  ⑵ 注意到了语文的工具性要素训练:

  其一,让学生在提示的引导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基本上能够比较简要地概括事件的内容。其二,抓住关键内容,梳理出事件所安排的四个材料。自以为,这也是本课体现工具性的一处有意识的设计与实践。

  2、问题反思:

  ⑴ 尽管理解是到位的,但是学生参与交流的面不广,其原因:有的是学生不敢说这种心理原因,有的是学生确实没有感知,不理解。

  ⑵ 朗读的时间不足:

  按照现在“读中感受”这种观点来看,只有充分读才能有充分的理解。这是对的。但事实上,尽管读得不多,但学生默读的时间还是充分的,特别是课前预*比较到位(读5篇,并对主要问题进行过思考)。所以并不影响学生的理解。问题是:公开朗读的次数较少。朗读与理解的有机结合,对我来说是弱项。以后重点拿几篇抒情性较强的课文来练*自己的这方面的能力。

  ⑶ 在板书出借箭成功的四大要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

  是这样引的:知人心,懂天象。那么诸葛对于顺风顺水的把握可以怎样概括?结果学生仍不能用三个字概括,最后还是本人说出:明地理。对于“一字排开”,船头的调向,应该概括为:懂阵图。时间关系,尚未概括,只能留待明天,也是本课遗憾之处。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 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

  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

  的是有创新精神。

  方法过程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情感价值观目标:

  1. 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 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教学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 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 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重点品析:

  学*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6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

  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

  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

  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具准备:

  《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

  内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造教育渗透点

  一、复*前文

  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

  回答:

  1、三天造十万支箭。

  2、立下军令状。

  复*导入,保存持思维的性。

  二、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

  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

  3、读诸葛亮说的话,

  4、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借箭经过

  突出神机妙算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

  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

  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 样做的。

  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

  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

  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

  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

  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

  2、小结

  五、总结全文分清前因后果

  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

  3` 幻灯片,填空(略)

  板书设计 创造教育得失

  草船借箭

  赶造十万支箭→借→十万多枝箭

  周瑜:妒忌 故意迟延 不给齐全 长叹一声

  自有妙用 管保有箭

  诸葛亮:才干 只要三天(大雾漫天)靠*水寨

  立军令状 一字摆开 擂鼓呐喊

  神机妙算(放箭如雨)掉转船头

  本课能过引导学生分析字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内心。弄清前因后果。使学生明白分析问题,要运用多层次多角度思维方式。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篇历史故事,它记叙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利用草船借箭获得成功的经过。它告诉人们必须把握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和事物才能取得成功。

  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课文情节,分析人物个性等能力。因此,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过程,自己去分析,掌握课文及人物。

  设计思路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使学*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本课着力点就是通过简要介绍战争,学生分析了解草船借箭的过程及课文几个重要人物的性格。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解“神机妙算”的含义。

  2、了解课文中人物诸葛亮、周瑜的性格。

  3、引导学生分析借箭成功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方式,小组合作进行交流。

  教学流程

  一、导课

  1、昨天,老师布置了一份练*,让同学们回去查找有关诸葛亮和周瑜两个人物的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探究性阅读是开放性的阅读,课前查找资料,课上交流,学生可加深对人物性格的认识,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2、出示课题(齐读)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个有关人物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你能结合课文内容来说说你对“神机妙算”的理解。

  2、自读课文,交流。

  三、精读

  1、师:《草船借箭》既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故事,同时记录和描写这场战争的文章也非常精彩。因此,我们既可以从军事家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诸葛亮是如何神机妙算借箭成功的。也可以从文学欣赏者的角度来了解一下课文中诸葛亮、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我们更可以作为一个故事的叙事者,说说这场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

  你们更喜欢从哪个角度去学*呢?请4人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2、四人小组合作学*

  [陶行知说过“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学生自由选择学*方式,民主合作的伙伴,更能激发他们的学*兴趣]

  3、交流

  (1)军事家小组分析:

  ①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周瑜要陷害自己的阴谋?

  ②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是因为什么“

  ③“借”是需经过别人同意的,而这里是周瑜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箭,为什么要用“借”呢?

  (2)文学家小组:

  周瑜:妒忌心强、自傲

  诸葛亮:知己知彼、识大体、顾大局

  找出体现人物性格的词句,抓住有关词句进行朗读训练,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读出两人语言态度上的不同特点,不同语气。

  (3)故事员小组

  起因: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经过: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利用了大雾的天气,用草船借箭。

  结果:诸葛亮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借箭成功。

  用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看谁能抓住人物特点,以及关键情节,发挥自己的表演能力,看谁说得更生动。

  [学生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各种思想的互相碰撞,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四、总结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只是一个节选,选自——《三国演义》,这部书里还有许多有关诸葛亮、周瑜的故事。同学们有兴趣可以去看看有关的课外书籍,丰富我们对这场战争和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点评]

  这份教学设计的特点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行为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在宽松的学*氛围中思维会更活跃,学*效果会更好。

  [建议]

  这节课主要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在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力创自主、民主的学*氛围,指导学生的合作学*,避免流于形式。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8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词:<三国演义>(卷首词)罗贯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事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教学引入:刚才,同学们背诵了<三国演义>的卷首词。这一节课,我们就要来继续学*《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一、整体感知

  1、读课题,谁来说说是谁向谁借箭?(板书:诸葛亮)

  2、通过上节课的学*,谁来说说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板书:忌妒、造箭)借箭的结果怎样?(板书:交箭、叹服)

  3、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你从哪句话知道的?生读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4、针对“神机妙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你想知道些什么?)(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教师择要板书问题。)

  5、交待目标: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借箭的经过,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过渡: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借箭的经过?(6——9自然段)]

  二、重点学*借箭经过。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6——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展示屏出示自学要求:

  自由读课文6——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划出来,用心体会。

  2、自学——然后(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

  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情况一)生:我从这儿体会到诸葛亮算准了三天后必有大雾:生读句——“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师:这场雾有多大?你能不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齐读此句体会雾大。)(师: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你怎么知道是他算准了的?再联系上文的句子进一步体会:第一天……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看出诸葛亮懂天文。(板书:懂天文)[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以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神机妙算。]读句体会

  (师可以过渡: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会有这场大雾的。引导学生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继续汇报: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情况二)生: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与“曹操听到……”相照应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引导读重点句)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还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自信的笑。)

  小结:你们看一个“笑”字,可以体会出诸葛亮善识人心。板书:识人心

  [师:借箭过程中,诸葛亮、鲁肃、曹操说话时各是怎样的神态,让我们来看录像体会。]

  师:看完录像后,你们能模仿他们的神态读他们的话吗?请同学们自己试试。

  师:(试读后)让我们分角色读他们的话,(老师读旁白,请一个学生读鲁肃的话、男生读曹操的话、女生读诸葛亮的话)

  (师: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算准了曹操不敢出兵、只会放箭如雨,这说明了诸葛亮不仅知天、而且识人。)再读周瑜的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4、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生:顺风顺水。师:诸葛亮是如何做到让船顺风顺水的呢?生:调船。诸葛亮几次命令掉转船头?找句读。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5、4人小组合作:一人读句子、一人画图、另两人用文具盒或者钢笔当船,演示船头船尾的掉转方向。

  6、请一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讲解。哪是曹军的水寨?哪是东吴?怎样掉转船头?为什么要这样做?(启发学生说出:多受箭、保持*衡、回来顺风顺水)从这儿你可以看出诸葛亮算好了什么?(算好了借箭的地理位置)(板书:晓地理)

  读句“曹操知道上了当……”体会神机妙算。

  小结: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当鲁肃告诉了周瑜诸葛亮借箭的经过时,(引读):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总结延伸

  1、小结板书:刚才通过对借箭经过的学*,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懂天文、识人心、晓地理三个方面;联系全文,你还能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他的神机妙算?(生:算到了周瑜是故意陷害的;知道了鲁肃是忠厚老实的。知道了周瑜会怀疑、所以才把鲁肃叫上做见证的……诸葛亮真的是神机妙算。)让我们再读周瑜的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读周瑜的话,试着从不同角度把句中的“神机妙算”换一个词来说。出示字条: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我真比不上他!”(解疑;擦去课前质疑时的问号。)

  2、师描述小结: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懂天文、借了长江的雾;晓地理、借了长江的风和水;识人心、借了鲁肃的兵和船,从而借到了曹操的箭。(完成板书:)

  3、再读课题:想一想,诸葛亮借了曹操的箭,那么有借就有还,他还要找机会还箭。师:你知道他什么时候去还吗?(《赤壁之战》去还箭)

  你们课外可以继续去阅读《三国演义》,课后召开一次“我眼中的三国人物”读书交流会。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9

  突如其来的'提问

  以前,我以为只要上课多提些问题让学生回答,造成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于是问题不分大小难易,统统搬上课堂,师生之间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的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于是让学生质疑这一环节走入了课堂,但形式主义的简单提问却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今天,我讲《草船借箭》一文,“例行公事”,在预*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多数学生就围绕“是谁借”、“为什么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一只小手举得特别高,一直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一定又是在乱说。可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请他发言:“‘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箭,为什么要用‘借’呢?”当我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感到为之一震,一名小学生居然敢向老师发问,敢向教材挑战。我马上意识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也应搁置一下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可书中明明用的是‘借’啊!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学生说:“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不然诸葛亮怎么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呢?”又一个学生说:“从现在法律的角度看,十万支箭并非是一个小数目,诸葛亮犯了诈骗罪。”另外一个学生马上说:“不对,那也得分清什么时间,为谁服务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为的是蜀吴两国的利益,所以我认为这个‘借’最合适!”“‘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地传出。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正是由于我今天的包容态度,我今天的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而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于是,我没有断然判定他们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对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己意见进行了表扬,学生个个喜形于色。“那究竟用这个字合适吗?课文中你会有新的发现。”这一过渡自然得体,使得学生乐意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读文章,进行思考。

  与众不同的声音

  由于有了刚才成功的体验,学生对课文的学*特别认真。学*第三部分,我提出问题:“从第三段的哪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一次,学生进行了分组讨论,我也参与到当中,场面特别热闹。我在设计这个问题时,就想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水*,有的可以从肤浅的表面文字入手;有的可以从字里行间深入体会,因此我发现*日里那些害怕回答问题、人云亦云及比较懒散的学生也把小手举得很高。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占据了我的心头,微笑荡漾在我的脸上。学生的回答令我满意,课前所准备的“标准答案”一个不少。

  我总结道:“正是由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生性多疑才使得草船借箭得以成功。”我看到学生点头称是,正准备往下进行时,一个*时就很喜欢军事知识的男生站了起来,我问他怎么了,他说:“我和大家的想法不同。”学生马上投去了惊异的目光。他接着说:“我认为诸葛亮让军士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从大家刚才所说的看,确实可称得上神机妙算,但你们认真想一想这其实不是一个好办法,诸葛亮预测到三天后是顺风顺水,如果曹操此时放的是‘火箭’呢,那样火借风势,二十条船的草把子如若引着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呀!”“曹操如果有了你这个小军师,一定不会上当了。”我顺势对他进行了表扬。一只只小手又如小树林似的举了起来,有的说:“课文中明明写着:这一天江上大雾漫天,这雾一定不会像我们太原市的雾一样,那在江面上,水气一定很大,估计‘火箭’射不到船上也就灭了。”有的说:“不对,此时诸葛亮的船队已经靠*曹营,应该不算远。”又一个说:“这样看来,如果放‘火箭’,那曹操不也就自身难保了吗?曹操也非等闲之辈,我们可不能一味地称赞诸葛亮而低估了曹操的能力。”当我听到这个与众不同的声音时,我马上感到了一种欣喜,因为他在肯定曹操,学生能够看到人的不同侧面,这不正体现了“思想大于形象”这一道理?这一次不仅仅是由于我的宽容大度,更是由于我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对教案的大胆放弃,使得学生又一次地体验到了阅读再创造的乐趣。“课下阅读《三国演义》,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或许还会有比草船借箭更好的办法。”这一结束语,不仅使课堂内外紧密联系起来,而且通过各种思想的互相撞碰,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课堂上这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生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

  一、创设安全的学*氛围。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呼吸。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一般地说,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二字。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中产生疑问,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衡的要求,促进了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便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征之一。在过去,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0

  学*目标:

  ⒈学*本课生字新词,读准读通课文。

  ⒉分主角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⒊理清课文顺序,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难点:

  分主角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天我们要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改写的课文《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二、解释题意,了解时代背景。

  ⒈谁明白“箭”是什么样貌的?板书“剑”字,这个“剑”和“箭”一样不一样?周瑜问诸葛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你明白吗?

  ⒉谁明白“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国”指哪三国?(出示地图)它们分别由谁统治?

  ⒊“草船借箭”的故事,讲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哪个国家的,干什么的?

  ⒋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史称“三国鼎立”。周瑜、诸葛亮怎样会走到一齐的?

  ⒌师出示多媒体边简介背景: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忙作战。“草船借箭”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三、读通读准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⒈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借箭的过程是哪一部分?剩余部分分别讲什么?

  ①生自由读书。

  ②指名回答。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教师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四、分主角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能够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师生读书)

  ⒉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总是“周瑜问,周瑜说”?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述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能够帮忙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我们接下去就来透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加上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提示语,再读读这段话,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人性特征。老师那里也带给一些提示语,看看能够用在何处,并说明为什么用这样的提示语。多媒体出示。

  ⒊学生默读、思考。

  ⒋讨论交流。

  ⒌分主角朗读。如男女生读,分组读等。

  ⒍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逼,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五、播放fiash动画。

  六、作业:

  ⒈思考: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⒉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列小标题,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自读,资料拓展,引读和情景语言实践,知道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原因,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时看过跟《三国演义》有关的电视或者书吗?那你都知道哪些呢?

  重点:点一下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周瑜、鲁肃是吴国孙权的大将。

  一、导入1,

  出示背景图: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刘备派了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协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便发生在这个时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

  二、初读10,

  请大家把书翻到96页,大声地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想一想,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又是怎样的。

  这个故事比较长,有些词语很容易读错,你会读吗?谁当小老师来领读。

  1.生字词:妒忌、都督、草把子、调度、大雾漫天、迟延、擂鼓、丞相、神机妙算

  领读——指导——齐读。

  2.快速简洁地解说人物关系。

  鲁肃

  周瑜 诸葛亮

  曹操

  3.请大家再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想一想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让他造10万支箭。(板书:造箭)

  结果呢?诸葛亮按期交箭。(板书:交箭)

  那经过呢?除了借箭,还写了什么?为借箭做准备。(板书:借箭,准备)

  4.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自己说一说。

  指名学生说。今后我们学*课文就可以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来概括主要内容。

  三、明“造箭目的”5,

  1.周瑜要诸葛亮三天之内造好10万支箭,可他暗中却打算想尽办法阻挠诸葛亮造箭,周瑜是怎样打算的呢?

  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相关的语句。

  谁来读一读,出示:……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①你来读一读,周瑜是怎样打算的阻挠诸葛亮造箭的?

  ②你能用上“不但……而且……”把这句来说一说吗?先自己试着说一说。

  学生交流,点评,不会说教师示范。

  ③再加上这句话,你能用上“不但……而且……”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吗?

  学生说。

  ④周瑜这样想尽办法,百般阻挠,是为了什么呢,这段话里怎么说?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定的是什么罪,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已经立下了军令状。造不好箭,就得死。

  整段连起来读一读。

  2.我去查了资料,按照当时的造箭技术,三天时间最多只能造一万支箭,即使周瑜不阻挠,诸葛亮三天也绝对造不好这10万支箭的。

  3.周瑜这么做是因为什么呢?——

  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想除掉他。让他,到时候造不成,引读——“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这才是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目的。

  四、揭“周瑜面目”5,

  1.这是周瑜私下里对手下鲁肃说的,可是他在诸葛亮面前,说造箭是因为什么呢?

  请你浏览第2自然段,先用横线划出周瑜当时所说的话。

  共5处,划对了吗?课件出示:

  ①“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②“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③“十天造得好吗?”

  ④“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⑤“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2.周瑜对诸葛亮说,这造箭是因为什么呢?曹军交战。

  你还从哪些字词也可以看出来这造箭是因为要跟曹军交战呢?

  军中缺箭、这是公事、军情紧急。

  3.这造箭是因为要与曹军交战吗?是为了到时候造不成,引读——

  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是因为军中缺箭吗?是为了到时候造不成,引读——

  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是因为这是公事吗?是为了,引读——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是因为军情紧急吗?是为了,引读——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这所有的一切,其实周瑜都是为了,一起读,引读——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读到这里,你觉得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谁来说?

  阴险,狡诈,公报私仇……(板书:四个有代表性的四字短语。)

  五、品“诸葛亮智慧”20,

  1.可是诸葛亮却答应了造箭,而且还提出三天造好十万支箭,甚至立下了军令状,造不好甘受惩罚。他怎么会这样做呢?

  请你默读第2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说的话,再快速地浏览几遍全篇课文,静静地想一想你从诸葛亮的话里读出了什么呢?写上批注。

  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好,我们一起来重点来交流,你从诸葛亮的这句话里读出了什么?

  重点交流:

  ①“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机动:你还从这个句子里读出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地说?)

  “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言外之意就是说:诸葛亮可以用更少的时间造好箭。

  他在说这话的时候,早已经算好了什么呢?

  第三天有大雾。带着感受读。

  还算好了什么呢?

  曹操是不会轻易出兵的。带着感受读。

  其实诸葛亮此时,心里早已知道了周瑜要害他了!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了!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必引:必然误了“大事”,对于诸葛亮来说,什么是他的心头大事呢?

  请你读这句话——

  对于周瑜来说,什么又是他的大事呢?

  请你读这句话——

  读到这里,你又读出了其他不一样的感受吗?

  诸葛亮造箭是为了顾全大局,周瑜自私自利……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②“只要三天”。

  于是,当周瑜问他预计几天可以造好,他说:“只要三天”。那是一种怎样的回答啊?

  你来回答一下。

  还是一种怎样的回答?

  你来回答。

  2.那么诸葛亮还会怎么样跟周瑜说这一些话呢?他当时的心理、动作和表情又是怎样的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处,联系上下文来写一写。

  ①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 )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想:( ),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②周瑜说:“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又想:( ),就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 )说:“只要三天。”

  ③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 )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招待他。诸葛亮( )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先写,指名三个学生说,评价。

  哪应该怎么说才像诸葛亮呢?让我和大家合作着来说,再选三个学生连起来,师生合作说。

  3.其实,诸葛亮早已巧妙地计划好了借箭,早已知道周瑜要陷害他,可是周瑜却还蒙在鼓里,他还在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4.读到这里,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板书。

  5.那诸葛亮又是怎样一步步进行草船借箭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下课!

  板书:

  草船借箭

  造箭 心胸狭隘 顾全大局

  准备 对比

  借箭 自私自利 神机妙算

  交箭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2

  教学要求: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心胸狭窄。

  3、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揭题。

  2、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幻灯演示“三国演义罗贯中”)

  3、谁明白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出示幻灯: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

  1、透过昨日的预*,你明白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你明白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

  2、透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分别用上书中的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妒忌神机妙算(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一)过渡:

  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开始到结束哪些地方充分地表现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只要我们认真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境,就能处处体会到他俩各自不同的个性,做到真正理解人物。

  (二)讲读第一段。

  1、我们先来看故事的开头,周瑜和诸葛亮商议与曹军水上作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板书:议)

  2、在这场讨论中,周瑜有意要为难诸葛亮,默读ξ1-2,找找看,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

  3、诸葛亮明白周瑜的心思吗?你怎样明白?教学:惩chéng罚fá

  4、小结:故事一开始,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智斗,一个设下陷阱,步步紧逼;一个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想象两人对话时的神态。(男女生分主角读)

  (一)讲读第二段

  1、为了到达进一步陷害诸葛亮的目的,周瑜还做了些什么?

  周瑜说的话充分暴露了他的险恶用心,要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指名朗读)

  2、那么,诸葛亮是怎样做的呢?从中能够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吗?(板书:备)

  3、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诸葛亮为什么找他帮忙?(板书:忠厚守信)鲁肃确实忠厚守信,从哪儿看出?哪个词最能说明?

  (二)讲读第三段。

  1、鲁肃照诸葛亮说的,引读——

  诸葛亮为什么“直到第三天才行动?”为什么“四更”时候行动?为什么“秘密”地请来鲁肃?为什么要请鲁肃一齐去取箭?(结合看插图)(板书:取)

  2、整个取箭这一段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能说明?四人讨论交流。

  3、诸的神机妙算表此刻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4、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陈图,乃庸才也”。

  5、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讲读第四段。

  1、引读“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板书:搬)

  2、真的是准备来搬箭的吗?

  结果呢?

  3、你认为周瑜什么地方比不上诸葛亮呢?

  4、总结:我们这天读课文,明白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边读边想象。透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思来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阅读写人物的文章,真正理解人物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这样的做法,我们在今后的学*中将继续练*。

  (四)质疑,体会课题“借”的好处。

  1、课文基本上写完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2、一个“借”字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才华。

  (五)引导课外阅读。

  1、假使周瑜真的认为比不上诸葛亮,会怎样呢?真的这样做了吗?《三国演义》中还有很有精彩的故事,回家看。

  2、同学们回去再读读课文,读读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改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的兴趣。

  2、能复述故事。

  3、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培养学生初步的小说人物鉴赏意识与方法。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相信同学们听说过这种说法吧——不读《红楼》《三国》者枉为中国人!那你们知道这种说法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谈。不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的人白白做了一回中国人。也许有的同学不同意这种说法。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第46回改写的一篇课文。板书课题,学完这篇课文后,也许你会同意这种说法的。

  2、检查预*,使学生充分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同学们,我1个星期前就请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那一部分的内容了,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就发生的赤壁之战前夕,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们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吗?

  学生谈

  师相机补充之。a“孙刘在长江南岸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共同抵抗曹操”,诸葛亮本来是去孙权那建议孙刘两家联合共同对付曹操的,孙刘两家结成同盟后,诸葛亮留在了东吴,协助周瑜。b、周瑜发现诸葛亮才识在他之上,先派诸葛亮的哥哥劝说诸葛亮为东吴孙权效力,被诸葛亮拒绝。周瑜认为诸葛亮一定会成为东吴将来的心腹大患,未来的强大敌人,所以决定要杀了诸葛亮。c、周瑜曾用借刀**之计,借曹操之手杀掉诸葛亮,但被诸葛亮轻松化解。d、周瑜借刀**不成,但想方设法杀诸葛亮之心更加坚定了,铁了心了要除掉诸葛亮,于是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了……

  3、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以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同学们,相信你们小时侯都很喜欢听别人给你讲故事吧?现在你们长大了,小学都快毕业了,按古代的说法来说,你们都快成为秀才了,现在你们应该能给别人讲故事了!可以吗?能不能将草船借箭的故事讲给低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听吗?

  我要先请你们回答如何讲故事,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完整?

  学生谈

  讲好一个故事,你得首先对故事的情节清清楚楚,一个故事的情节一般分哪几个部分啊?

  引导学生说出,起因——经过——结果。(板书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地读课文,弄明白这个故事的起因,故事是如何发生的,经过,是怎样发生发展的,结果,故事最后是怎样结局的。

  学生读课文——思考“起因——经过——结果”,巡视了解情况。

  小组交流——班级汇报。

  (2)讲故事,复述课文

  现在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我们现在可以讲这个故事给低年级的小弟小妹们听了吧?现在小组里试一试,一个说,另外三个就做低年纪的小弟小妹,听他(她)讲故事,讲完后,谈谈他(她)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讲的是否精彩。

  小组内讲——班级讲(请一个同学)

  第二课时

  1、导入:上节课我们有许多同学在小组内讲述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还有同学在全班面前给我们讲了这个故事,相信同学们对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情节已经很清楚了。但是一个故事,一篇小说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它的情节的精彩。同学们,根据以往你们读书的经验,一个故事吸引我们,一篇小说打动我们除了它的情节之外,还有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人物,主人公。学生若不能说出,师启发:同学们,故事中必然有人物,有主人公吧?)

  一个故事,一篇小说打动我们,吸引我们除了情节的精彩外,故事中的人物也往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吧?

  2、人物分析同学们,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学生言哪些人物,师板书诸葛亮

  周瑜

  鲁肃

  曹操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同学们,我们看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主要看他(她)的什么?学生言“言,行”师板书之。

  (1)周瑜

  周瑜是我们这篇课文中首先出现的人物,现在请同学们来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周瑜给你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啊?我们说看一个人如何,主要看他的言行,课文中周瑜的对话哪几段最多啊?——2、3两段。现在我要请同学们来朗读一下2、3两段,这两段除了周瑜的说的话外,还有谁的话?还有读白。四个小组分别读读白、周、诸、鲁之言。分角色齐读。——表扬朗读与纠正读音。

  现在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2、3两段,思考周瑜是什么样的人?估计学生会说很坏,毒辣,阴险。

  启发:同学们,周瑜既然想杀掉诸葛亮,为什么不直接派人把诸葛亮抓起来,杀掉呢?——引导学生明白,周不直接杀诸葛亮,而是找借口杀,杀别人,还要杀得别人无话可说,说明周的狡猾。如果你就是周瑜,你决定用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务来杀诸葛亮了,你如何把这个任务交给诸葛亮?如何对诸葛亮说?请学生扮周瑜,师扮诸葛亮,演一演。

  估计扮演学生会直接将任务交给诸葛亮。——你们看看课文中周瑜是怎样将这个造箭任务交给诸葛亮的?先问诸葛什么?再说什么?我们站在周瑜的立场看,周瑜这样一句句地说,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体会到:任务交得很自然,以公事不能推却向诸葛亮施压。很自然地将任务交给诸葛亮,一步步地将诸葛亮往火坑里推啊!——你们瞧周瑜害人的水*够高的吧?

  要是周瑜活在今天,他要是犯罪的话,绝对是高智商犯罪啊!然而“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周瑜遇到了诸葛孔明,算是遇到克星了。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诸葛亮是位怎样的高人?

  (2)诸葛亮

  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的诸葛亮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之,师巡视

  给予启发、提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故事中的另一个人,诸葛亮的对手——周瑜已经给我们概括了。周瑜是怎样概括的?学生言“神机妙算”。(可能要再启发: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结束后,周瑜是这样说的?)好,你们再读读课文,看看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到底算到了什么,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再思考。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班级汇报。师板书“诸葛三算”

  师:好,同学们!诸葛亮除了神机妙算外,还有什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回答)板书学生回答,提炼出“从容镇定,胸有成竹”等词语。

  待举手人不多时,再启发:周瑜把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务交给诸葛亮,诸葛亮除了接受任务之外,还有哪些选择?如果你是诸葛亮,周瑜把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务交给你,你会怎么办?

  请数个学生回答,估计学生会说当面揭穿周瑜的阴谋,或者先接受任务,然后逃跑。

  师追问: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面揭穿周瑜的阴谋,或者先接受任务,然后三六计走为上计,逃跑掉呢?这说明诸葛亮了什么?同学们思考思考。(1分种后)师提示:当时曹操83万大军压境,孙刘两家联合抵抗曹操,孙权、刘备的军队只有5、6万人。如果孙刘两家不团结,能打败曹操吗?如果诸葛亮当面揭穿周瑜,或者跑掉,孙刘两家岂不是失了和气?这说明了诸葛亮有什么样的品质?——顾全大局

  (3)鲁肃、曹操

  鲁:忠厚,守信

  这个故事中曹只说了一句话,请同学们翻到第54页。

  曹:谨慎多疑

  给你们一个思考题回家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带着鲁肃一起去借箭。

  3、课文拓展

  (1)周瑜三次要杀诸葛亮都失败了,课文说得是第二次,还有2次你们知道吗?读过吗?第一次想借刀**,失败了,第二次想借造箭**,又失败了,第三次亲自派大将去杀诸葛亮,还是失败了。(板书“三杀诸葛”),后来诸葛亮也回敬了个三气周瑜(板书“三气周瑜”),次次成功,最后将周瑜活活气死。诸葛亮和周瑜之间的较量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同学们对这些有兴趣吗?希望大家课后去读一读。

  (2)这个故事中的四个人物,你们喜欢谁,讨厌谁啊?讨厌周瑜什么?

  你们讨厌周瑜的嫉妒,心胸狭隘,气量太小。根据小说《三国演义》写这篇课文的作者可能也讨厌周瑜的嫉妒,你们看我们这篇课文的第一句就是说周瑜心里嫉妒诸葛亮的才干高于他。但是,你们知道吗?在东吴周瑜的同事、下级,以及孙权等几乎所有的人都非常喜欢他,有个叫程普的东吴老将还说“与公谨交,如饮醇酿,令人不觉自醉”,如果周瑜真是个气量很小的狡猾的小人,东吴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他吗?你们还记得我们上堂课开始的时候讲过,周瑜在决定杀掉诸葛亮之前,曾经派诸葛亮的哥哥去劝说诸葛亮为孙权效力,劝说失败后才决定要杀诸葛亮的,如果真是嫉妒诸葛亮的才华高过自己,他愿意让诸葛亮做自己的同事吗?诸葛亮真来到东吴,大都督这个官可能就不是他周瑜的啊?——如果说周瑜嫉妒诸葛亮的话,他嫉妒的是诸葛亮的才华不能为东吴所用,周瑜千方百计要杀诸葛亮,是各位其主,是为了东吴的事业啊!

  所以你们觉得这篇课文的开头写得好吗?写得对吗?——我们说了这篇课文是编书的人根据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可能作者就没有读懂《三国演义》,所以老师希望你们课后要读《三国演义》原著。——今天这节课还是以**的名言作结:不读《红楼》《三国》枉为中国人,希望同学们好好读《三国》,不要白白做一回中国人。

  板书:

  诸葛亮{学生板之

  周瑜:学生板之

  鲁肃

  曹操

  反思:本课教学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对原著《三国演义》的阅读冲动,学生也因此而在量上形成了一定的小说鉴赏意识。本文教学获得专家的认可,甚慰!不足之处在于对周瑜的理解认识还不够深入,尤其是中下生,个别教学环节和小学生的实际脱离。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变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想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要求:

  1、学*本课生字新词。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动地理、识人心、巧安排。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周瑜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的有价值的问题请学生书写在黑板上。如:(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

  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提出阅读要求。

  (1)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格句。

  (2)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交流刚才所提的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小组所提的问题。

  三、读课文,讲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做到能简单的讲述这个故事。(意在使学生弄懂故事的前因后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进一步熟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步骤: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小黑板)

  (1)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2)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4)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巧安排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图,并上黑板来摆一摆,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老师读提示语,一、二组同学读周瑜的话,三、四组同学读诸葛亮的话,体会一下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读后讨论)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板书设计:

  11 草船借箭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懂地利、巧安排

  识人心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认读本课“瑜、督”等生字,会写“妒、忌”等生字。理解“妒忌、都督、委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过程与方法

  用精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方法,品读语言文字,领略经典名著语言的魅力。

  3.情感与价值

  从“草船借箭”这件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学*本课生字,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书或电视剧吗?那你最喜欢三国里的哪个人物?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位三国里比较聪明的人物,他们就是周瑜和诸葛亮。(板书:周瑜、诸葛亮)识记生字“瑜”和“葛”。

  2.在他们两个人之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我们快来看一下吧!

  (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二、检查预*情况

  1.介绍《草船借箭》的背景资料。(学生汇报预*资料,相互补充。)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前发生的。

  2.说说你了解的周瑜与诸葛亮。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记住把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通了。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师适时引导。

  2.生字词学*。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比较长,生字词也比较多,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师:对于这些生字词,在意思上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呢?(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3.朗读词语,巩固练*。

  妒忌、都督、幔子、水寨、弓弩手、呐喊、神机妙算、擂鼓、丞相。

  四、梳理脉络,全文把握

  1.预设。

  起因(第1自然段):心生妒忌。

  经过(第2~9自然段):巧妙借箭。

  结果(第10自然段):自叹不如。

  2.按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周瑜妒忌诸葛亮有才干,设计要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用妙计向曹操“借箭”,诸葛亮如期如数向周瑜交出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五、指导写字

  书写“妒、忌、曹、督、委、鲁”等生字。

  六、布置作业

  1.规范书写本课生字词。

  2.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给家长讲讲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巩固,导入新课

  1.出示本课词语,请学生读一读。

  2.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相互补充,师适时指导。)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师:请同学们细读第2~9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画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一)“诸葛亮知天文”

  1.师:谁来说说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

  生: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师: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指导读句子)

  2.师: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所以,我们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看看从哪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生: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二)“诸葛亮识人心”

  1.师: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生: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前。”

  2.在《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十多处,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

  (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还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自信的笑。)

  (三)“诸葛亮懂地理”

  1.师: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受箭。

  生: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2.问题探讨。(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师:他们为何“一字摆开”?生: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师:为什么“擂鼓呐喊”?生: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师:为什么开始船头朝西,后来船头朝东?生: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衡,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

  师:刚才,我们通过抓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研究问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四、分角色朗读,感受形象

  1.分角色朗读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

  2.通过对话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诸葛亮胸有成竹,周瑜心胸狭窄。

  五、拓展延伸

  1.积累本课中的好词佳句。

  2.思考:文中的诸葛亮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

  六、布置作业

  1.规范书写本课生字词。

  2.文中还有一些体现人物特点的词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3.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全书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

  教材说明:

  《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草船借箭》。请你回忆,“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

  (周瑜妒忌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陷害诸葛亮。)

  2、文中哪句话点出了原因?齐读第一句。

  3、“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呢?齐读最后一句。

  4、请问,“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板书:神机妙算:

  5、过渡: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我们继续学*“借箭的经过”。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首先要渲染气氛——创造情境——引出主题,因此,在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主要让快速进入课文,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

  二、深入探究

  1、学*要求:

  自由读第6-9段“借箭的经过”,想想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找到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并试着写下自己的感受。

  2、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算准了什么?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

  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他算到了什么?(大雾漫天)

  板书:大雾漫天

  2、这是一场怎样的雾?指导朗读

  3、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天气?

  (什么都看不清,敌人不明真相,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

  4、也许这大雾是碰巧呢?你从哪里知道不是碰巧?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祕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师问:为什么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5、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算准了会有一场大雾,所以他是那样 -----?

  或者:所以他前两天才那样不慌不忙,从容不迫------

  (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指导朗读

  6、第三天,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是什么心情?(高兴、期待)指导朗读

  识人心:

  (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前”

  1、自由读读这句话。他算到了什么?(曹操一定不敢派兵)

  2、诸葛亮算得对吗?

  果然不出所料,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引读)“江上……*前。”

  3、曹操为什么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大雾漫天、看不清虚实、生性多疑)

  4、小结:在这种大雾漫天、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如果是别人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生性多疑。曹操曾经带剑睡觉,梦中**,甚至杀害了医术高明的华佗。正因为对曹操的这一特点了如指掌,所以此时诸葛亮镇定自若,谈笑风生。

  他笑着说(齐读):“雾这样大……就回去。”

  5、你再看看这句话,联系上下文,觉得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好好揣摩。

  小组讨论

  6、学生汇报:(笑曹操。) 板书:曹操

  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

  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这是嘲笑。指导朗读

  7、还在笑谁?(笑周瑜。) 板书:周瑜

  联系周瑜本想害诸葛亮,而现在将计就计,把轻易就把十万枝箭借回来了,周瑜

  的阴谋落空。

  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指导朗读

  8、还在笑谁?(笑鲁肃) 板书:鲁肃

  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

  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指导朗读

  9、还在笑谁?(笑自己)

  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笑出了他的自信,笑出了他的胸有成竹,笑出了他的英雄本色,笑出了他的神机妙算。指导朗读

  10、小结:这一笑,包含了多少内容呀!他这一笑,早就算准了曹操不敢派兵出来,只会放箭如雨;早就算准了周瑜会败在他的手下。这就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啊!

  懂地理:

  (4)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为什么把船连接起来?

  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

  (5)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为什么一字儿摆开?

  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增大受箭面积。

  为什么擂鼓、呐喊?虚张声势,为了制造进攻的假象,又让曹军明确射箭方向。

  (6)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去受箭。

  为什么掉转船身?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衡,也为了撤退的方便,节省时间。

  (7)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顺风顺水是巧事吗?说明什么?

  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板书:船顺风顺水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一些句子中去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小结

  1、诸葛亮并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但他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经算准了这场大雾;诸葛亮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位置,并且进行了巧妙的安排;诸葛亮料事如神,算准了曹操多疑不敢出兵。

  板书: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2、过渡:这就是神机妙算啊!怪不得文章结尾,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想像一下,周瑜说这话时,心情怎样?(佩服、赞叹----)指导朗读。

  4、千百年来,诸葛亮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只是其一,关于他的故事你还知道有哪些?如:借来的箭怎样还给曹操呢?

  又如:周瑜真的服气了吗?他和诸葛亮之间还有哪些明争暗斗呢?

  苦肉计 借东风 火烧赤壁 刘备娶亲 三气周瑜 诸葛亮吊丧

  5、你还会用什么词语来赞美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智慧超羣---)

  6、草船借箭,每个环节都关系着借箭的成败,每个细节都彰显着诸葛亮的智慧。

  后来人们写了一首诗歌,来赞美诸葛亮:

  草船借箭不寻常,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通晓地理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世世代代美名扬。

  【设计意图:再次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留在学生心里。】

  四、拓展

  1、《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让人难忘的人物和故事------

  2、同学们,希望你与书为友,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从文学中汲取力量,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

  【设计意图:教材只是优秀文化的缩影,我们语文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教材,还要把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从读好一篇文章到读好一本书,从读好一本书到读好一段人生。】

  板书: 草船借箭

  知天文:大雾漫天

  神机妙算 晓地理:顺风顺水

  识人心:曹操、鲁肃、周瑜

  点评:在这节课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次对话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次细细品读体味中,一个活生生的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跃然纸上,也跃然在学生的心中。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本课教学课件,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例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你知道四大名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小故事。出示课件—封面。

  二、了解写作背景

  大家课前一定收集了非常多的资料,谁愿意起来交流学生交流,老师相机出示课件。

  草船借箭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你知道吗课件──背景资料。

  三、结合预*,自读自悟

  文章最后写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那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大家拿出自学卡,小组间合作朗读课文,把难读部分多读几遍,讨论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

  四、交流讨论结果

  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教师相机简笔画画出大雾,二十条船,顺风顺水,草等。交流学生更加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以及对曹操的用兵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知人心)

  2、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知天文,晓地理)

  五、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反复请同学朗读,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学生交流高潮处,问:“此时,你最想对我们的诸葛亮先生说一句什么话?”

  课件──人物分析──诸葛亮──神机妙算。

  六、出示《草船借箭》的地形示意图,再读全文,进一步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七、体会课文写作特点

  小组讨论本篇课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特点)

  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哪对同桌想试试?真好,为你俩的勇气感到高兴。

  谁来评价一下?诸葛亮有个羽毛扇子,朗读的时候是否能加上这个动作……

  下面请大家看图来复述故事:课件──看图复述。

  八、小练笔:当谋士

  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知道,周瑜太妒忌诸葛亮,以致最后长叹一声:“既生瑜,何生亮?”英年早逝。请问:“你对此怎么看?”

  如果说你是周瑜身边的一位谋士,你会如何开导周瑜呢?

  谁愿意交流?

  看来咱们同学都能正确对待比自已有才能的同学,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了这篇课文的收获真不小。

  九、布置作业

  1、抄写含义深刻的语句。

  2、有兴趣的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文

  诸葛亮神机妙算晓地理神机妙算

  识人心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学*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识学*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要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

  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第一段

  1.齐读第l段。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学生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2)讨论、交流。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A、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B、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1)(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2)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4

  【课时安排】

  第一课内容:安排材料的方法,分段,“果然”一词的运用。背景,人物的性格特点总体感受,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深入理解。

  第二课内容: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忠厚守信,曹操的多疑具体的理解。第二段人物对话时玄机的理解,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想象描述。全文整体理解,总结。作业。

  【教学准备】

  学生读熟课文,了解相关背景。按课后问题思考,了解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背景。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初步了解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守信忠厚,曹操的多疑谨慎。

  3、能正确使用“果然”造句。

  4、了解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并分段。

  5、说出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揭题。

  2、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

  3、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介绍背景: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

  1、通过昨天的预*,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

  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2、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填空提示)

  2、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最关键的是哪一部分?(找到关键材料,找出起因、结果给课文分段)

  3、说说安排了哪几个材料?

  4、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等四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你能用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

  妒忌、神机妙算、守信、多疑(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1、探究人物的特点:两组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一组曹操,一组鲁肃。

  2、交流:

  ⑴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雾大到什么程度?

  这是偶然还是原就料到?何以见得?

  板书:

  识天象

  预料的和事实的一样,可以用一个“果然”连接。

  运用“果然”说句子。

  ②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去受箭。

  一字儿摆开有何用意?出其不意。

  船的阵式有何变化?为什么这样调头?

  板书:

  周密部署

  ③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④ 鲁肃答应了,他并不了解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板书:

  识人心

  ⑤ 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⑥ “希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要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1000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这叫什么?

  板书:

  识地理

  ⑵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懂阵法。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阵图,乃庸才也”。

  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后记录〗

  1、本课设计的主要特点:运用自主学*的方式理解人物的性格:

  ⑴ 通过预*,学生已经总体感知到周、诸葛、曹、鲁等人的特点:

  分组后,让不同的组承载不同的任务,具体地感知。反馈交流部分,本课重点围绕“神机妙算”进行交流。学生能抓住具体的句子,说明借箭的必要条件,从而理解诸葛的“神机妙算”。对于理解是到位的。

  ⑵ 注意到了语文的工具性要素训练:

  其一,让学生在提示的引导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基本上能够比较简要地概括事件的内容。其二,抓住关键内容,梳理出事件所安排的四个材料。自以为,这也是本课体现工具性的一处有意识的设计与实践。

  2、问题反思:

  ⑴ 尽管理解是到位的,但是学生参与交流的面不广,其原因:有的是学生不敢说这种心理原因,有的是学生确实没有感知,不理解。

  ⑵ 朗读的时间不足:

  按照现在“读中感受”这种观点来看,只有充分读才能有充分的理解。这是对的。但事实上,尽管读得不多,但学生默读的时间还是充分的,特别是课前预*比较到位(读5篇,并对主要问题进行过思考)。所以并不影响学生的理解。问题是:公开朗读的次数较少。朗读与理解的有机结合,对我来说是弱项。以后重点拿几篇抒情性较强的课文来练*自己的这方面的能力。

  ⑶ 在板书出借箭成功的四大要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

  是这样引的:知人心,懂天象。那么诸葛对于顺风顺水的把握可以怎样概括?结果学生仍不能用三个字概括,最后还是本人说出:明地理。对于“一字排开”,船头的调向,应该概括为:懂阵图。时间关系,尚未概括,只能留待明天,也是本课遗憾之处。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的兴趣。

  2、能复述故事。

  3、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培养学生初步的小说人物鉴赏意识与方法。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相信同学们听说过这种说法吧——不读《红楼》《三国》者枉为中国人!那你们知道这种说法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谈。不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的人白白做了一回中国人。也许有的同学不同意这种说法。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第46回改写的一篇课文。板书课题,学完这篇课文后,也许你会同意这种说法的。

  2、检查预*,使学生充分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同学们,我1个星期前就请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那一部分的内容了,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就发生的赤壁之战前夕,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们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吗?

  学生谈

  师相机补充之。a“孙刘在长江南岸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共同抵抗曹操”,诸葛亮本来是去孙权那建议孙刘两家联合共同对付曹操的,孙刘两家结成同盟后,诸葛亮留在了东吴,协助周瑜。b、周瑜发现诸葛亮才识在他之上,先派诸葛亮的哥哥劝说诸葛亮为东吴孙权效力,被诸葛亮拒绝。周瑜认为诸葛亮一定会成为东吴将来的心腹大患,未来的强大敌人,所以决定要杀了诸葛亮。c、周瑜曾用借刀**之计,借曹操之手杀掉诸葛亮,但被诸葛亮轻松化解。d、周瑜借刀**不成,但想方设法杀诸葛亮之心更加坚定了,铁了心了要除掉诸葛亮,于是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了……

  3、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以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同学们,相信你们小时侯都很喜欢听别人给你讲故事吧?现在你们长大了,小学都快毕业了,按古代的说法来说,你们都快成为秀才了,现在你们应该能给别人讲故事了!可以吗?能不能将草船借箭的故事讲给低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听吗?

  我要先请你们回答如何讲故事,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完整?

  学生谈

  讲好一个故事,你得首先对故事的情节清清楚楚,一个故事的情节一般分哪几个部分啊?

  引导学生说出,起因——经过——结果。(板书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地读课文,弄明白这个故事的起因,故事是如何发生的,经过,是怎样发生发展的,结果,故事最后是怎样结局的。

  学生读课文——思考“起因——经过——结果”,巡视了解情况。

  小组交流——班级汇报。

  (2)讲故事,复述课文

  现在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我们现在可以讲这个故事给低年级的小弟小妹们听了吧?现在小组里试一试,一个说,另外三个就做低年纪的小弟小妹,听他(她)讲故事,讲完后,谈谈他(她)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讲的是否精彩。

  小组内讲——班级讲(请一个同学)

  第二课时

  1、导入:上节课我们有许多同学在小组内讲述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还有同学在全班面前给我们讲了这个故事,相信同学们对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情节已经很清楚了。但是一个故事,一篇小说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它的情节的精彩。同学们,根据以往你们读书的经验,一个故事吸引我们,一篇小说打动我们除了它的情节之外,还有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人物,主人公。学生若不能说出,师启发:同学们,故事中必然有人物,有主人公吧?)

  一个故事,一篇小说打动我们,吸引我们除了情节的精彩外,故事中的人物也往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吧?

  2、人物分析同学们,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学生言哪些人物,师板书诸葛亮

  周瑜

  鲁肃

  曹操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同学们,我们看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主要看他(她)的什么?学生言“言,行”师板书之。

  (1)周瑜

  周瑜是我们这篇课文中首先出现的人物,现在请同学们来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周瑜给你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啊?我们说看一个人如何,主要看他的言行,课文中周瑜的对话哪几段最多啊?——2、3两段。现在我要请同学们来朗读一下2、3两段,这两段除了周瑜的说的话外,还有谁的话?还有读白。四个小组分别读读白、周、诸、鲁之言。分角色齐读。——表扬朗读与纠正读音。

  现在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2、3两段,思考周瑜是什么样的人?估计学生会说很坏,毒辣,阴险。

  启发:同学们,周瑜既然想杀掉诸葛亮,为什么不直接派人把诸葛亮抓起来,杀掉呢?——引导学生明白,周不直接杀诸葛亮,而是找借口杀,杀别人,还要杀得别人无话可说,说明周的狡猾。如果你就是周瑜,你决定用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务来杀诸葛亮了,你如何把这个任务交给诸葛亮?如何对诸葛亮说?请学生扮周瑜,师扮诸葛亮,演一演。

  估计扮演学生会直接将任务交给诸葛亮。——你们看看课文中周瑜是怎样将这个造箭任务交给诸葛亮的?先问诸葛什么?再说什么?我们站在周瑜的立场看,周瑜这样一句句地说,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体会到:任务交得很自然,以公事不能推却向诸葛亮施压。很自然地将任务交给诸葛亮,一步步地将诸葛亮往火坑里推啊!——你们瞧周瑜害人的水*够高的吧?

  要是周瑜活在今天,他要是犯罪的话,绝对是高智商犯罪啊!然而“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周瑜遇到了诸葛孔明,算是遇到克星了。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诸葛亮是位怎样的高人?

  (2)诸葛亮

  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的诸葛亮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之,师巡视

  给予启发、提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故事中的另一个人,诸葛亮的对手——周瑜已经给我们概括了。周瑜是怎样概括的?学生言“神机妙算”。(可能要再启发: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结束后,周瑜是这样说的?)好,你们再读读课文,看看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到底算到了什么,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再思考。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班级汇报。师板书“诸葛三算”

  师:好,同学们!诸葛亮除了神机妙算外,还有什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回答)板书学生回答,提炼出“从容镇定,胸有成竹”等词语。

  待举手人不多时,再启发:周瑜把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务交给诸葛亮,诸葛亮除了接受任务之外,还有哪些选择?如果你是诸葛亮,周瑜把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务交给你,你会怎么办?

  请数个学生回答,估计学生会说当面揭穿周瑜的阴谋,或者先接受任务,然后逃跑。

  师追问: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面揭穿周瑜的阴谋,或者先接受任务,然后三六计走为上计,逃跑掉呢?这说明诸葛亮了什么?同学们思考思考。(1分种后)师提示:当时曹操83万大军压境,孙刘两家联合抵抗曹操,孙权、刘备的军队只有5、6万人。如果孙刘两家不团结,能打败曹操吗?如果诸葛亮当面揭穿周瑜,或者跑掉,孙刘两家岂不是失了和气?这说明了诸葛亮有什么样的品质?——顾全大局

  (3)鲁肃、曹操

  鲁:忠厚,守信

  这个故事中曹只说了一句话,请同学们翻到第54页。

  曹:谨慎多疑

  给你们一个思考题回家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带着鲁肃一起去借箭。

  3、课文拓展

  (1)周瑜三次要杀诸葛亮都失败了,课文说得是第二次,还有2次你们知道吗?读过吗?第一次想借刀**,失败了,第二次想借造箭**,又失败了,第三次亲自派大将去杀诸葛亮,还是失败了。(板书“三杀诸葛”),后来诸葛亮也回敬了个三气周瑜(板书“三气周瑜”),次次成功,最后将周瑜活活气死。诸葛亮和周瑜之间的较量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同学们对这些有兴趣吗?希望大家课后去读一读。

  (2)这个故事中的四个人物,你们喜欢谁,讨厌谁啊?讨厌周瑜什么?

  你们讨厌周瑜的嫉妒,心胸狭隘,气量太小。根据小说《三国演义》写这篇课文的作者可能也讨厌周瑜的嫉妒,你们看我们这篇课文的第一句就是说周瑜心里嫉妒诸葛亮的才干高于他。但是,你们知道吗?在东吴周瑜的同事、下级,以及孙权等几乎所有的人都非常喜欢他,有个叫程普的东吴老将还说“与公谨交,如饮醇酿,令人不觉自醉”,如果周瑜真是个气量很小的狡猾的小人,东吴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他吗?你们还记得我们上堂课开始的时候讲过,周瑜在决定杀掉诸葛亮之前,曾经派诸葛亮的哥哥去劝说诸葛亮为孙权效力,劝说失败后才决定要杀诸葛亮的,如果真是嫉妒诸葛亮的才华高过自己,他愿意让诸葛亮做自己的同事吗?诸葛亮真来到东吴,大都督这个官可能就不是他周瑜的啊?——如果说周瑜嫉妒诸葛亮的话,他嫉妒的是诸葛亮的才华不能为东吴所用,周瑜千方百计要杀诸葛亮,是各位其主,是为了东吴的事业啊!

  所以你们觉得这篇课文的开头写得好吗?写得对吗?——我们说了这篇课文是编书的人根据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可能作者就没有读懂《三国演义》,所以老师希望你们课后要读《三国演义》原著。——今天这节课还是以**的名言作结:不读《红楼》《三国》枉为中国人,希望同学们好好读《三国》,不要白白做一回中国人。

  板书:

  诸葛亮{学生板之

  周瑜:学生板之

  鲁肃

  曹操

  反思:本课教学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对原著《三国演义》的阅读冲动,学生也因此而在量上形成了一定的小说鉴赏意识。本文教学获得专家的认可,甚慰!不足之处在于对周瑜的理解认识还不够深入,尤其是中下生,个别教学环节和小学生的实际脱离。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2.通过学*,初步学*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亲*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导入(4)分钟

  一、复*检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并且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了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一下:

  ①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②通过第1~2自然段的学*,我们还了解到什么?

  ③这部分课文的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2.谈话过渡:从上节课的学*中,我们还了解到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周瑜是怎么“叹”的?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来。【出示课件2】(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默读课文,圈画批注出来。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借箭准备和借箭过程。

  此环节的设计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为学*新课做好准备。

  新课教学(33)分钟

  二、了解“借箭准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请谁帮忙做借箭前的准备?(鲁肃)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3.从哪里可以看出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请默读课文3~5自然段,把书上有关句子标出来。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相机指导。【出示课件4】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启发学生自由读这段话,从“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感受鲁肃十分诚信、顾全大局、对诸葛亮赞赏与默默支持。从“果然”一词也能够看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

  5.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哪些准备?【出示课件5】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哪些准备?(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2)诸葛亮为什么对鲁肃说“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3)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三、精读“借箭经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指名读课文6~9自然段,标出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有关语句。

  2.小组合作学*,互相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6】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1)读一读,说说你从这段话知道了什么?(诸葛亮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候有大雾,他在等雾。)

  (2)诸葛亮那个时代有没有天气预报啊?(没有)这又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了诸葛亮懂天文,识气象。)

  (3)除了这儿,你还能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出示课件8】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1)从“大雾漫天”你了解到什么?(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情况:到处都是大雾。)

  (2)从天气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什么?(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3)从“诸葛亮笑着说”你感受到什么?(诸葛亮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4)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的目的是什么?(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5)军士为什么要“擂鼓呐喊”?(这样做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6)从这段叙述中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了解?(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7)指导朗读,读好鲁肃和诸葛亮说话时的语气。

  【出示课件14】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受箭。

  (1)“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2)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显示了诸葛亮过人的智慧。“逼*曹操受箭”,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此行“借箭”,轻轻松松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诸葛亮谋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不仅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体现了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4.自由读课文3~9自然段,总结“借箭的经过”。(板书: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15】

  ①算好天气:第三天有大雾。

  ②算好受箭方法:把船一字摆开,两面受箭。

  ③算好鲁肃:忠实守信。

  ④算好周瑜:嫉贤妒能,阴险狡诈。

  ⑤算好曹操:谨慎多疑。

  四、了解“借箭结果”,感受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1)小组交流: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8】

  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顾全大局。

  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3.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4.教师小结: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板书: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引导学生借助人物对话感悟人物特点。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3)分钟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2.作业:运用学会的阅读方法,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板书

  内容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了________,接着写了________,着重写了________,最后写了________ 。

  二、下列哪些选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A.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可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C.他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诚信向他借船没事,周瑜聪明过人,曹操生性多疑。

  D.诸葛亮能算,因为他是神仙。

  三、品味探究,选择正确的答案。

  1.“鲁肃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箭的事,只说……”

  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鲁肃________

  (1)忠厚守信;(2)欺骗周瑜;(3)不诚实

  2.从“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

  (1)胆量很大;(2)谋划周密,安排巧妙;(3)不怕牺牲

  3.“雾这样大,曹操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这段话是________对________说的,表现了他xx的特点。

  (1)鲁肃诸葛亮贪酒;(2)诸葛亮周瑜勇敢;(3)诸葛亮鲁肃自信

  4.从“曹操的之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诸葛亮________,曹操________。

  (1)足智多谋谨慎多疑;(2)勇敢机智小心谨慎;(3)神机妙算爱惜士兵

  【答案】

  一、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用短期造出十万枝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接着写了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助做借箭的准备。着重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军借箭。最后写了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胜过自己。

  二、ABC

  三、1.(1)忠厚守信。

  2.(2)谋划周密,安排巧妙。

  3.(3)诸葛亮鲁肃自信

  4.(1)足智多谋谨慎多疑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

  在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力求实现学生学*方式的根本转变。这堂课,我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与合作学*,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在读读、说说、思思、议议中不知不觉理解了课文。整个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的新课程理念。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人物入手,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课文,理解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简要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有条理地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指导学生说出本文叙述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板书:诸葛亮 神机妙算

  (二)分组学*第一段

  1.组内朗读第一段

  提问: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小组汇报]

  2.演示对话文字,分角色朗读,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从文字入手,了解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二段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演示语句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

  提问: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果然是什么意思?可以看出什么?

  (四)紧扣神机妙算指导学生复述借箭经过。

  1.默读课文。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再读借箭经过体会神机妙算。

  3.观看演示。学生试着复述借箭经过。

  4.指名边看演示边复述借箭经过。

  (五)指导朗读故事结局。

  1.推荐读结局部分。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齐读周瑜自叹不如的语句。

  (六)小结:

  诸葛亮能预测第三天的大雾,注意水流和风向的特点,了解鲁肃的为人,这说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所以诸葛亮神机妙算。

  (七)开放性问题引起学生读书兴趣。

  提问:你们还知道《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其它故事吗?

  (八)作业:

  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它讲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以造箭为名陷害他,诸葛亮识破诡计,运用计谋,从敌人那里借来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作者通过这个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多年的语文学*中,养成了较好的预**惯,第一课时中已对文章热熔和人物特点有了具体的了解,已完成课后练*题,因此熟读课文后,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作训练将作为本课重点。

  [设计理念]

  注重教授抓住人物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的读后感写作方法,尊重学生感受和个性选择,培养学生的短时*作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允许学生有自己独到的合理见解。

  [教学目标]

  1.能抓住细节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提高学生的课堂*作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体会人物。

  1.三分天下,烽火硝烟,多少豪杰令后人赞叹;一部演义,嬉笑怒骂,无数英雄随你我评说。同学们,看到这几幅图画,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段故事吗?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默读课文,回顾文章主要内容。

  看来同学们对本课印象深刻,那就让我们回到文中,回顾文章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借造箭为名除掉他,结果被诸葛亮识破,利用自己的神机妙算从敌人曹操那儿借了十万支箭,让周瑜自叹不如。)

  3.文章中斗智斗勇的主要人物是谁?(诸葛亮和周瑜)

  诸葛亮何等人也?(神机妙算有胆有识)

  周瑜何等人也?(嫉贤妒能)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是这样的人?(找出文中的依据)

  (二)*作。

  1.三国人物风貌大家已经了解,接下来让我们记录下你对他们的印象和认识,好吗?(出示写作要求)

  2.指读要求,其他人跟读。

  3.对于*作的要求,你能否为大家的'写作做以解读?(第一部分要简写;第二部分要抓住一个人的一个特点,点到即止;第三部分要细写,抓住具体字、词、句来分析;第四部分应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来谈。详略要安排合理,一、二、四部分略写,三部分详写。时间15分钟,字数在二百字以上。)

  4.结合本课,你能将*作题目补充完整吗?

  读《草船借箭》有感

  或《草船借箭》读后感

  5.说说你打算分析本课哪位主人公的哪个特点呢?

  6.动笔*作。(放音乐,生*作,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互评*作。

  评价中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既可按*作要求评价,也可说说自己的见解。

  (四)拓展。

  1.提出不同评价,完善学生思维。(出示陈寿的两句评语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性度恢廓)

  引发学生思考,得出原因:历史是生动的,历史人物是鲜活的,我们不能用一两个词来完整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一生,所以请大家一定要阅读原著,阅读历史本身,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认识三国人物。

  阅读原著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英雄豪杰,老师这就请出几位来,看看你认识他吗?(出示鲁肃、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的头像和人物特点,请学生辨认。)

  (五)总结。

  说到这里,我们仿佛已经展开了历史的画卷,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们好像已经跨越历史的长河,正缓缓向我们走来。有道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出示课件,结束)

  [课后反馈]

  重视读写结合的教学,对于语文这样重视形象思维和应用性的学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会学生如何*作,如何正确地看待问题,评价问题,是本课的语文教学所希望达到和完成的。课堂中学生在体味到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古典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将自己的收获用正确的方式记录下来。当然也有评价不够得当,个别学生没有充分理解文章的不足存在。需要在今后进一步总结实践。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1、讨论、理解课文二、三、四段主要内容。

  2、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3、进一步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吹塑纸小船数只。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

  学*二、三、四段。

  【教学过程】

  1、通过上一课时的学*,我们看到诸葛亮面对周瑜的蓄意谋害和步步紧逼,是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地接受了任务。周瑜以为诸葛亮了上自己的当,以为自己是十拿九稳地占了上风,非常高兴。诸葛亮怎么完成任务呢?下面我们进一步学*。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是怎样做的?(默读3~5节后答)

  2、你从中看出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

  备用:

  ⑴ 周为什么吩咐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用的材料?

  ⑵ 诸葛亮怎么敢找鲁肃帮忙?

  周瑜:想害诸葛亮,从“造”的方面卡,对诸葛亮的打算一无所知,连听了汇报也不明白。

  诸葛亮:知道周瑜想害自己,知道鲁肃不会泄密,做好了防范工作,做的借箭准备。(识人心)

  3、周瑜不知道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却在充分准备之后,稳扎稳打地开始行动了。(自由读6~9节)看看诸葛亮是怎么指挥军士们利用草船借箭的。读书要求:

  ⑴ 用“__”把出发时间、二十只船怎么受箭,怎么返回的语句勾出。

  ⑵ 根据课文内容,把借箭经过向同桌讲一讲,注意用上书中的重点词句。

  4、请同学上台,用小船演示,讲述草船借箭的经过。(出示小黑板:长江方位图)

  5、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怎么那么巧?

  也用“__”勾有关句。(知天文)巧借天时。

  6、他还作了哪些安排保证借箭成功?

  ⑴ 擂。

  ⑵ 船。

  7、为什么叫士兵擂鼓呐喊?

  造成进攻假象,逼使曹军放箭。

  8、为什么先叫船头朝西,后来又叫朝东,还要“一”字儿排开?

  便于受箭,便于返回,走一步算一步,深谋远虑,善于分析和利用自然条件,叫巧借地理。(晓地理)

  9、为什么调转船头后,书上要说是“逼*”?

  ⑴ 已惊动曹军,冒着危险。

  ⑵ 使曹军误以为是真的进攻。

  ⑶ 表现诸葛亮料事如神,胆识过人。

  10、看插图,空中大雾迷漫,船外箭雨纷纷,诸葛亮却手摇鹅毛扇,正在饮酒取乐。请用“~~~”勾出他这时说的话。抽读。他为什么笑首说“只管饮酒取乐”?抽读。你为什么这样读?齐读。

  11、曹操出兵没有?他怎么做的?──正中下怀。

  12、曹操是怎么知道上当的?引读“诸葛亮吩咐……。”他为什么“吩咐……”?

  ⑴ 嘲讽、动摇军心。

  ⑵ 知道追赶不上。(抓“顺风顺水”扣“船头朝东”)

  ⑶ 有利于突出其才干。

  13、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三天借箭十多万。(结果)

  小结: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一切都按诸葛亮的安排进行。他真是料事如神!

  14、诸葛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用为蜀、吴联军主帅的周瑜本应非常满意,他却长叹一声,导读。他为什么要长叹?

  15、“神机妙算”什么意思?带有什么感情色彩?由周瑜的口中说出来,对他来说是多么痛苦,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但又不得不服输。再读这一句,体会周瑜的心情。

  小结:两人斗智,至此胜负分明。

  16、现在回顾全文,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⑴ 三天有大雾。

  ⑵ 鲁肃会帮忙。

  ⑶ 二十只船够。

  ⑷ 船头东西摆。

  ⑸ 士兵擂鼓喊。

  ⑹ 只管饮酒乐。

  ⑺ 出发、返回妙。

  17、“草船借箭”是写诸葛亮从曹操那里智取了十多万枝箭,为什么课题却命“借”?

  ⑴ 还击。

  ⑵ 还因为在借箭的整个过程中,诸葛亮巧妙地借天时、借地利、借对人的了解,巧妙地安排,从强敌手中智取十多万枝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干,粉碎了周瑜想陷害自己的阴谋,打击了曹的实力与士气,为联合抗曹做出了贡献,命“借”就有利于表现他的才干。

  18、就从这个“借”字,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你对诸葛亮什么感情?赞扬什么?

  19、回顾板书(连线):

  蜀吴联军本当一致抗曹,可是周瑜气量狭小,生了妒忌之心。因为他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就借口两军交战需要用箭,用十天造箭十万的诡计来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挺有才干”,他神机妙算,结果成功地只用三天就借箭十多万,迫使周瑜仰天长叹,低头认输。这,就是“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我们读记叙事情发展的文章,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清,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这是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写类似的文章,也要注意写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才能使别人看得明白。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列小标题,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自读,资料拓展,引读和情景语言实践,知道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原因,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时看过跟《三国演义》有关的电视或者书吗?那你都知道哪些呢?

  重点:点一下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周瑜、鲁肃是吴国孙权的大将。

  一、导入1,

  出示背景图: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刘备派了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协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便发生在这个时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

  二、初读10,

  请大家把书翻到96页,大声地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想一想,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又是怎样的。

  这个故事比较长,有些词语很容易读错,你会读吗?谁当小老师来领读。

  1.生字词:妒忌、都督、草把子、调度、大雾漫天、迟延、擂鼓、丞相、神机妙算

  领读——指导——齐读。

  2.快速简洁地解说人物关系。

  鲁肃

  周瑜 诸葛亮

  曹操

  3.请大家再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想一想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让他造10万支箭。(板书:造箭)

  结果呢?诸葛亮按期交箭。(板书:交箭)

  那经过呢?除了借箭,还写了什么?为借箭做准备。(板书:借箭,准备)

  4.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自己说一说。

  指名学生说。今后我们学*课文就可以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来概括主要内容。

  三、明“造箭目的”5,

  1.周瑜要诸葛亮三天之内造好10万支箭,可他暗中却打算想尽办法阻挠诸葛亮造箭,周瑜是怎样打算的呢?

  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相关的语句。

  谁来读一读,出示:……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①你来读一读,周瑜是怎样打算的阻挠诸葛亮造箭的?

  ②你能用上“不但……而且……”把这句来说一说吗?先自己试着说一说。

  学生交流,点评,不会说教师示范。

  ③再加上这句话,你能用上“不但……而且……”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吗?

  学生说。

  ④周瑜这样想尽办法,百般阻挠,是为了什么呢,这段话里怎么说?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定的是什么罪,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已经立下了军令状。造不好箭,就得死。

  整段连起来读一读。

  2.我去查了资料,按照当时的造箭技术,三天时间最多只能造一万支箭,即使周瑜不阻挠,诸葛亮三天也绝对造不好这10万支箭的。

  3.周瑜这么做是因为什么呢?——

  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想除掉他。让他,到时候造不成,引读——“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这才是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目的。

  四、揭“周瑜面目”5,

  1.这是周瑜私下里对手下鲁肃说的,可是他在诸葛亮面前,说造箭是因为什么呢?

  请你浏览第2自然段,先用横线划出周瑜当时所说的话。

  共5处,划对了吗?课件出示:

  ①“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②“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③“十天造得好吗?”

  ④“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⑤“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2.周瑜对诸葛亮说,这造箭是因为什么呢?曹军交战。

  你还从哪些字词也可以看出来这造箭是因为要跟曹军交战呢?

  军中缺箭、这是公事、军情紧急。

  3.这造箭是因为要与曹军交战吗?是为了到时候造不成,引读——

  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是因为军中缺箭吗?是为了到时候造不成,引读——

  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是因为这是公事吗?是为了,引读——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是因为军情紧急吗?是为了,引读——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这所有的一切,其实周瑜都是为了,一起读,引读——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读到这里,你觉得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谁来说?

  阴险,狡诈,公报私仇……(板书:四个有代表性的四字短语。)

  五、品“诸葛亮智慧”20,

  1.可是诸葛亮却答应了造箭,而且还提出三天造好十万支箭,甚至立下了军令状,造不好甘受惩罚。他怎么会这样做呢?

  请你默读第2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说的话,再快速地浏览几遍全篇课文,静静地想一想你从诸葛亮的话里读出了什么呢?写上批注。

  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好,我们一起来重点来交流,你从诸葛亮的这句话里读出了什么?

  重点交流:

  ①“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机动:你还从这个句子里读出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地说?)

  “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言外之意就是说:诸葛亮可以用更少的时间造好箭。

  他在说这话的时候,早已经算好了什么呢?

  第三天有大雾。带着感受读。

  还算好了什么呢?

  曹操是不会轻易出兵的。带着感受读。

  其实诸葛亮此时,心里早已知道了周瑜要害他了!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了!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必引:必然误了“大事”,对于诸葛亮来说,什么是他的心头大事呢?

  请你读这句话——

  对于周瑜来说,什么又是他的大事呢?

  请你读这句话——

  读到这里,你又读出了其他不一样的感受吗?

  诸葛亮造箭是为了顾全大局,周瑜自私自利……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②“只要三天”。

  于是,当周瑜问他预计几天可以造好,他说:“只要三天”。那是一种怎样的回答啊?

  你来回答一下。

  还是一种怎样的回答?

  你来回答。

  2.那么诸葛亮还会怎么样跟周瑜说这一些话呢?他当时的心理、动作和表情又是怎样的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处,联系上下文来写一写。

  ①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 )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想:( ),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②周瑜说:“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又想:( ),就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 )说:“只要三天。”

  ③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 )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招待他。诸葛亮( )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先写,指名三个学生说,评价。

  哪应该怎么说才像诸葛亮呢?让我和大家合作着来说,再选三个学生连起来,师生合作说。

  3.其实,诸葛亮早已巧妙地计划好了借箭,早已知道周瑜要陷害他,可是周瑜却还蒙在鼓里,他还在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4.读到这里,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板书。

  5.那诸葛亮又是怎样一步步进行草船借箭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下课!

  板书:

  草船借箭

  造箭 心胸狭隘 顾全大局

  准备 对比

  借箭 自私自利 神机妙算

  交箭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1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同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二、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以读促思,以读促悟。

  五、学*方法

  自读自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

  六、教学设计

  1.快速读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讲曹操借箭的起因。

  第二部分(3、4):讲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

  第三部分(6-9):讲草船借箭的经过。

  第四部分(10):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2.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默读课文,借助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诸葛亮 神机妙算)

  3.逐段精读课文,自主探讨,说一说诸葛亮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可做一些适当的引导)

  如第一部分:诸葛亮为什么敢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第二部分:为什么跟鲁肃借船,而又不让告诉周瑜?第三部分:为什么选择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为什么把船连起来,排成“一字儿”?为什么让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先船头朝西后船头朝东?……

  (学生弄清这么多为什么后,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会有所领悟。)

  4.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选择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教师在大家交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内容梳理清楚。)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知人心(板书:知人心)即对身边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了如指掌。

  周瑜: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已看透了周瑜意欲加害的用心,因为十天无论如何也“造”不出十万支箭。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实际上诸葛亮早有妙计在胸;他也清楚周瑜聪明过人,所以借船之事,不让鲁肃告诉周瑜。

  鲁肃:诸葛亮深知鲁肃忠厚老实,因此特向他借船并且让他保密。

  曹操:诸葛亮也清楚曹操用兵谨慎小心,看不清虚实,绝不会轻易派兵出动,因而雾夜大张旗鼓佯攻曹营。

  (2)有丰富的知识(板书:懂知识)

  ①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敢于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这是他知道第三天的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有天文方面的知识);②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③箭取到手后,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要追也来不及了。(精通地理)

  (3)有胆量(板书:有胆量)

  面对强大的曹敌,诸葛亮敢带着600个军士亲自去取箭。

  以上这三方面都是草船借箭的原因,在这里我们不能不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产生敬佩之情。画简笔画,即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出现了四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各具特点。周瑜的阴险狡猾,诸葛亮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的忠厚老实,曹操的谨慎多疑,都体现得很充分。要通过朗读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

  如第二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就很能反映两人的个性特点和内心活动。要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把这一部分内容演一演。

  6.复述课文。

  本课故事性和趣味性很强,可按“思考·练*”第一题的要求首先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叙述顺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练*。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复述、接龙复述等形式,练*复述课文。

  7.课后作业。

  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

  2、体会诸葛亮的神计妙算。

  二、教学重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事中体会诸葛亮的神计妙算。

  三、教具: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11课《草船借箭》,首先,我们先来复*本课的生字词:(水寨饮酒都督惩罚神计妙算)

  2、同学们对字词掌握的非常好,上节课我们还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谁能简单的说一说呢?

  (二)新授:

  1、说的非常好,《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而《草船借箭》则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智慧、充满了谋略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的感兴趣,下面就从智慧和谋略的角度去看,你对黑板上的四个人物谁最感兴趣?最喜欢谁呢?

  2、看来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爱的人物,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的品读原文,找出你喜爱这个人物的原因和依据,读到人物对话的时候,要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当时他们的想法和情感,试着揣摩他们当时的心里活动。

  (学生自读课文)

  3、先读到这,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把你品读的结果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呢?

  (学生交流汇报)

  4、刚才某某同学说,他非常佩服诸葛亮,原因是因为他在借箭的过程中表现出神计妙算的才能,那神计妙算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5、你们答对了,神计妙算就是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本课就是形容诸葛亮的计谋非常的高超。

  6、结合你们刚才读课文,围绕神计妙算这个词语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

  7、下面就请同学们围绕你们刚刚提出的问题用心的再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小组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讨论,一会儿选一处你认为体会最深的地方讲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读课文)

  8、刚才大家读的很认真,讨论的很热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大家交流交流呢?

  (学生汇报交流)

  9、现在我们就实地的感受当时受箭的过程,在看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听、一边想,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他这样安排的好处有哪些?

  (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草船借箭的过程)

  10、谁能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呢?

  (学生汇报)

  11、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说各个方面他都考虑周到,而且每一方面都一一的、巧妙的做出安排,这就是神计妙算。(师板书神计妙算)

  12、面对诸葛亮的神计妙算,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到:他说什么呢?

  13、当时周瑜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

  14、读的不错,无论是诸葛亮的神计妙算、还是周瑜的嫉妒之心,曹操的谨慎多疑、鲁肃的仁厚守信,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中体会出来的呢?

  15、对,这也是《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因为只有通过语言的描述,才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16、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自己当导演,邀请你喜欢的合作伙伴,把你们认为课文中印象最深、最喜欢的片断表演出来,哪一组愿意先来试试呢?

  17、这几组同学表演的非常好,除了这几组同学之外,我想在座的同学也许也有很多的话想说,那么就请同学们把你们最想说的话用一句话表达出来,他它送个故事中的他们,同时也送给今天在座的我们好吗?谁先来说?

  (学生汇报)

  18、诸葛亮把借箭的过程安排的严密妥当、滴水不漏,不仅让周瑜叹服不已,更让我们后人佩服称赞,通过草船借箭这课的深入学*,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诸葛亮神计妙算的故事呢?

  (学生汇报,多媒体课件播放空城计的故事)

  19、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欣赏到这,课后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办一次有关三国故事的手抄报展,也可以由班长主持搞一个有关三国的故事演讲会,我们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加的了解到有关三国的故事,另外老师也希望同学课后能认真的品读《三国演义》这部名著,我想里面会有更多的故事和人物让你过目难忘的,多读书,读好书也是老师对你们以后的期望,你们能做到吗?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3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

  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4

  一、教学内容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一想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教学设计: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

  三、教学目标:

  1、学*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四、教学难点:

  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五、教学过程:

  1、复*引入,我们十一册学*过《赤壁之战》,对于三国的歇后语和成语大家积累了哪些?

  同学踊跃发言教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

  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关于三国的成语:

  望梅止渴三顾茅庐味如鸡肋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释卷老马识途木牛流马

  2、学生分组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查字典。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本文人物分析

  周瑜:阴险狡猾;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鲁素: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

  不喜欢周瑜的原因: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

  喜欢诸葛亮的原因: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3)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

  c、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图文结合,看出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谋,博才多学,知己知彼,善于运筹帷幄。是历史山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6、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清文章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认识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诸葛亮有知识、有计谋、有胆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利创新精神。

  4、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叙述顺序,通过草船借箭这件事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时数:

  约二课时

  教学准备:

  1、师生课前收集草船借箭有关资料;

  2、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可以跟着节奏齐唱,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文学*情境。

  师:会唱这首歌的同学还真不少,有谁能说说,这首歌哪部电视名著的主题曲?

  生:根据自己的了解汇报。

  师:关于《三国演义》,你们都有哪些了解呢?(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重在强调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和方法。)

  2、谈话。

  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还真多,说明大家都读过不少的课外书籍。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一学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改写而成的有关“草船借箭”的故事。

  3、板书课题:11草船借箭

  二、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想想从中知道了什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教师要善于抓住来自于学生的每个契机,强化学生“读”的本质训练。)

  2、听读课文录音,观看课文录像。想想课文写了哪几个有关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本环节在于把学生引入课文中去,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把握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师相机板书:诸葛亮神机妙算

  3、再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写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

  重点引导生体会“神机妙算”,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弄清诸葛亮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或以“从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作进一步的探究。)

  4、根据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试着分析与概括一下,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用关联词连起来说一说。

  生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有:知人物、识天文、巧安排。)

  师相机板书:知人物

  通天文、地理

  巧安排

  三、课堂回顾,体验文本,感情读文。

  1、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作者匠心独运,着力刻画了四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周瑜阴险狡猾,诸葛亮从容镇定,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他们的这些性格特点,大多数都体现在人物之间的对话之中,请同学们把这些对话找出来,同桌或小组内试着分角色读一读。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2、小组推荐代表分角色读文,或者小组与小组之间挑战朗读。

  四、实践天地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历史故事?请给大家讲一讲。

  2、将《草船借箭》改成课本剧,演一演好吗?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在我国的古典名著中,还有许多英雄人物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课外注意收集,讲给家人或朋友听一听。

  设计理念:本案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把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综合素养;同时注重体现出“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主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

  设计特色:课内、课外结合,以读感悟,抓重点句进行突破性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学*后能较生动地复述课文。

  课前准备:

  1、教师、学生读《三国演义》第42————46回。

  2、要求学生读后互相交流:

  (1)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对阵形势怎样?

  (2)周瑜因何要加害诸葛亮?他说过哪些要加害诸葛亮的话?

  (3)“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这对于借箭成功至关重要吗?

  3、布置学生预*课文。

  4、布置学生了解一个“兵不厌诈”的故事或实际战例。

  5、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创设情境,交代背景,复*旧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曲终画面定格于“火烧赤壁”:

  (1)简介魏、蜀、吴的局势(即:“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

  (2)三言两语忆“火烧赤壁”。

  (周瑜巧用火攻之计以少胜多,足见其善谋略,是个足智多谋之人。)

  2、谈话导入。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这样光彩不灭的人物形象、脍炙人口的故事。今天将要学*的“草船借箭”就是发生在“火烧赤壁”之前的又一个为人民群众熟知的故事。

  (创设情境,复*旧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求知欲望。)

  二、读题,破题,质疑。

  1、板书课题,读题。

  2、抓住学生朗读的重音点破题。

  3、质疑。

  (由破题入手,再由疑激趣。)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要求:通读课文试填空

  1、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之箭)来为难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可以信赖,请其帮忙,积极做着“草船借箭”的(准备)。

  3、诸葛亮用(雾中曹营借箭)的妙计来对付周瑜的暗算,这是“草船借箭”的(经过)。

  4、诸葛亮(如期如数)交箭,周瑜的阴谋被(挫败)了,这是“草船借箭”的(结果)。

  (在充分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引导学生更好的整体感知全文。)

  四、再读课文,寻求突破点。

  1、本故事中主要人物有哪几位?本故事着力赞美谁?请划出文中直接赞美他的句子。

  2、交流。

  3、读句子: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解释“神机妙算”)

  (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把握本课的研究主题。)

  五、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诸葛亮到底“算到了什么?”,竟让周瑜这样一个自恃甚高、心高气傲的人自叹不如呢?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再用心体会。

  2、汇报、交流。

  a、识天时

  生:诸葛亮算到三天后江上会出现大雾: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指导学生反复读此句,表现出雾的大。)

  师:何以见得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事先算到的?(师引导学生抓住相关句子体会,并指导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生:1、诸葛亮敢立三天造好十万支箭的军令状,立下军令状后并不是急于造箭,而是悄悄向鲁肃借好20条草船,是因为他算到三天后有大雾,心中早已想好利用大雾去借箭。

  2、诸葛亮在前两天按兵不动,偏等第三天四更时分才行动,也是因为他早已事先预知到这场大雾。

  师:当三天后江上果如其所料,出现大雾时,诸葛亮心情如何?被秘密请来船中,全然不知的鲁肃当时的心情又会如何?试想象一下:当时俩人各会想些什么或说些什么?

  (诸葛亮暗喜、得意:老天果然助我,公瑾你何以能加害于我?鲁肃害怕、吃惊:这么大的雾,若误入曹军水寨,如何能脱身?)

  师:同看这场大雾,俩人心情截然不同,试以俩人的口吻分别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一句。

  师引导学生议:草船借箭发生于何季节?(冬季)这对借箭成功至关重要吗?

  总结:

  1、诸葛亮算到冬季雾在四更时最浓,以雾做掩护,曹操定会上当;

  2、冬季刮西北风,使借箭后船能顺风顺水地离开。

  b、懂地利

  生:诸葛亮借箭的过程考虑周全,安排巧妙,因为他熟悉地形。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组织讨论:诸葛亮是怎样利用地理位置巧妙、周全地实施借箭妙计的?

  c、识人心

  (一)根据学生要求,让学生自愿组合成三个学*小组:

  a组研究:诸葛亮对周瑜:

  b组研究:诸葛亮对鲁肃:

  c组研究:诸葛亮对曹操。

  (二)依据各组的研究提纲汇报、交流,得出:

  1、诸葛亮看透周瑜是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为顾全大局于是果断的决定将计就计;

  2、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守信义,因而知人善用,请鲁肃帮忙做好借箭的准备并为其保密;

  3、诸葛亮利用曹操生性多疑,用兵谨慎的弱点,巧用天时、地利一举借箭成功。

  (三)抓相关语句朗读;引导发现诸葛亮“识人心”的内容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

  1、深究“笑”的内涵,体会用词之准确。

  诸葛亮在笑谁呢?

  (1)他笑鲁肃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

  (2)他笑周瑜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胜利的笑。

  (3)他笑曹操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

  (4)他想到自己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轻松击败周瑜的暗算,这是自负的笑。

  2、练*添加提示语。

  诸葛亮那一“笑”,让我们看到一个谈笑风生、充满自信的诸葛亮。可见提示语中描写说话人动作、神态的词能反映人物的个性特点,使人物更鲜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是周瑜、诸葛亮俩人的语言交锋,却缺少这样的画龙点睛之笔。请大家合作试添加。(学生合作探究,组织全班交流。)

  (重点围绕中心词“神机妙算”展开研究,并以此为点辐射全篇,摆脱传统的逐句、逐节讲解模式,尽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由感悟,合作探究。)

  六、总结,归纳。

  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因素,诸葛亮全考虑到了。这“箭”借得好,这就叫“神机妙算”。而这一切,周瑜都没设想到,当他从鲁肃口中知道这一切,惟有“自叹不如”。指导读好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七、深究“借”字,再塑诸葛亮的智者形象。

  1、组织辩论:是“借”箭还是“骗”箭?

  2、全班交流:“兵不厌诈”的故事。(如:空城计)

  (通过辩论和课外拓展,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变换角度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八、观看经过精心“剪辑”的电视剧中“草船借箭”的精彩片段,深化理解。

  九、复述课文。

  (通过列提纲复述,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十、拓展谈话。

  周瑜阴谋落空,没能杀掉诸葛亮,这成了周瑜的一块心病。此后,俩人还有过多次较量,周瑜均败于下风,以至临死前还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想知道更多故事,,课后大家可以去读原著。

  (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十一、课外排演课本剧。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12篇)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学*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学关键:教师善于激发学生提问题,凭借课文(文字、插图),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设计

  教时:第一教时时间课业内容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借助课题把握课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小黑板录音投影

  环节教学过程方法与手段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1、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

  (师生一起梳理问题)

  3、初读课文,认真思考上述问题。

  4、反馈。带着问题读课文,激发兴趣,提高读书的效率。通过知道什么,还想象知道什么,把学生带进课文内容中。

  (二)抓“借箭”读文,领悟大意。

  1、字词反馈: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在生字旁书写一遍)、初步理解字义。

  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作者安排的材料补充完整。

  (1)诸葛亮置备了草船,趁着大雾向曹操“借箭”。

  (2)出示小黑板

  出示投影

  落实基础知识

  理清文章思路

  (三)课后小结

  教时第二教时时间课业内容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1、学*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突破重点,明确文题。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认识诸葛亮借箭的主要原因

  课前准备录音投影

  环节教学过程方法与手段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一)导读第2段,突破重点段

  1、回忆课文内容及思路。

  2、默读课文第3段,说说最感兴趣的内容。

  3、分析诸葛亮在大雾掩护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过程,剖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感而发

  这是在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重点内容。

  (二)导读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2、划出对话进行研读:理解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如:“就要交战”(与造箭期限有关)

  “用什么兵器最好”(引入圈套)

  “这是公事”(要挟对方)

  “军营里......”(借军令进逼,暗示要立军令状)主动探究

  体会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三)指导朗读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自由读,想想该用什么语气?

  2、指名读,同学评议。

  3、分角色朗读对话。朗读

  欣赏

  评价

  促进

  在读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亲和力。

  (四)课后小结

  教时第三教时时间课业内容

  教学目标1、巩固字词,听写词语。

  2、品评朗读,总结全文。

  教学重、难点学*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

  课前准备小黑板录音

  环节教学过程方法与手段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一)巩固字词

  1、听写词语:

  奉命撤退崎岖山涧居高临下斩钉截铁

  昂首挺胸热血沸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2、反馈:

  小黑板出示词语,同桌互批,全班小结。报词语、词语意思、同(*)义词、反义词……

  通过这个环节来巩固字词。

  (二)学*首尾两段

  1、对比着读读首尾两段,有什么发现。

  2、小黑板(或投影)出示

  挺有才干——神机妙算

  心里很妒忌——我真不如他对比法

  提示学生进一步理解“神机妙算”

  (三)品评总结

  1、采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深刻地来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总结:《草船借箭》中的“借”能用“骗”来取代吗?为什么?

  3、你还可以用别的顺序安排课文的内容吗?与课文的安排比,哪一种更合适。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2

  突如其来的提问

  以前,我以为只要上课多提些问题让学生回答,造成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于是问题不分大小难易,统统搬上课堂,师生之间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的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于是让学生质疑这一环节走入了课堂,但*的简单提问却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今天,我讲《草船借箭》一文,“例行公事”,在预*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多数学生就围绕“是谁借”、“为什么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一只小手举得特别高,一直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一定又是在乱说。可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请他发言:“‘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箭,为什么要用‘借’呢?”当我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感到为之一震,一名小学生居然敢向老师发问,敢向教材挑战。我马上意识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也应搁置一下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可书中明明用的是‘借’啊!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学生说:“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不然诸葛亮怎么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呢?”又一个学生说:“从现在法律的角度看,十万支箭并非是一个小数目,诸葛亮犯了诈骗罪。”另外一个学生马上说:“不对,那也得分清什么时间,为谁服务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为的是蜀吴两国的利益,所以我认为这个‘借’最合适!”“‘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地传出。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正是由于我今天的包容态度,我今天的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而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于是,我没有断然判定他们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对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己意见进行了表扬,学生个个喜形于色。“那究竟用这个字合适吗?课文中你会有新的发现。”这一过渡自然得体,使得学生乐意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读文章,进行思考。

  与众不同的声音

  由于有了刚才成功的体验,学生对课文的学*特别认真。学*第三部分,我提出问题:“从第三段的哪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一次,学生进行了分组讨论,我也参与到当中,场面特别热闹。我在设计这个问题时,就想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水*,有的.可以从肤浅的表面文字入手;有的可以从字里行间深入体会,因此我发现*日里那些害怕回答问题、人云亦云及比较懒散的学生也把小手举得很高。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占据了我的心头,微笑荡漾在我的脸上。学生的回答令我满意,课前所准备的“标准答案”一个不少。

  我总结道:“正是由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生性多疑才使得草船借箭得以成功。”我看到学生点头称是,正准备往下进行时,一个*时就很喜欢军事知识的男生站了起来,我问他怎么了,他说:“我和大家的想法不同。”学生马上投去了惊异的目光。他接着说:“我认为诸葛亮让军士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从大家刚才所说的看,确实可称得上神机妙算,但你们认真想一想这其实不是一个好办法,诸葛亮预测到三天后是顺风顺水,如果曹操此时放的是‘火箭’呢,那样火借风势,二十条船的草把子如若引着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呀!”“曹操如果有了你这个小军师,一定不会上当了。”我顺势对他进行了表扬。一只只小手又如小树林似的举了起来,有的说:“课文中明明写着:这一天江上大雾漫天,这雾一定不会像我们太原市的雾一样,那在江面上,水气一定很大,估计‘火箭’射不到船上也就灭了。”有的说:“不对,此时诸葛亮的船队已经靠*曹营,应该不算远。”又一个说:“这样看来,如果放‘火箭’,那曹操不也就自身难保了吗?曹操也非等闲之辈,我们可不能一味地称赞诸葛亮而低估了曹操的能力。”当我听到这个与众不同的声音时,我马上感到了一种欣喜,因为他在肯定曹操,学生能够看到人的不同侧面,这不正体现了“思想大于形象”这一道理?这一次不仅仅是由于我的宽容大度,更是由于我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对教案的大胆放弃,使得学生又一次地体验到了阅读再创造的乐趣。“课下阅读《三国演义》,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或许还会有比草船借箭更好的办法。”这一结束语,不仅使课堂内外紧密联系起来,而且通过各种思想的互相撞碰,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课堂上这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生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

  一、创设安全的学*氛围。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呼吸。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一般地说,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二字。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中产生疑问,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衡的要求,促进了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便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征之一。在过去,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3

  一、教材简析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从本课内容来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周瑜险恶用心的了然于胸,二是对借箭的通盘考虑和周到安排。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重点。

  二、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本课的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目标

  1、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3、从古典故事中,体会民族文化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五、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课前收集诸葛亮、曹操、鲁肃等有关人物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②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成的文章《草船借箭》,出示课题,当“草船借箭”这四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什么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用草船怎样借箭?为什么能借到箭?)

  同学们根据课题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边读边想,并勾画出生字。

  (设计说明:带着问题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①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这篇课文有7个生字,请看屏幕(幻灯出示)

  诸(zhū)妒(dù)督(dū)寨(zhài)擂(lèi)呐(nà)丞(chéng)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这几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自由读出这几个生字,看一看它们在字音和字形上,你认为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点拨】“诸”,“寨”“丞”的读音,它们的声母是翘舌音,“丞”字是后鼻韵母。注意“丞”字的笔顺;“寨”字的结构,它是由上中下三个部件组成的,在书写时,要把这三个部件写得紧凑些才好看。还有“呐”的读音,声母是“n”。还有“督”字要注意下部分是“目”字,不是“日”字。下面就请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

  ②整体感知:

  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4

  一、说教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道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而“草船借箭”就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个小故事。《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草船借箭》所在单元的教材是以“*古典名著”为主题的。*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不但要让学生在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我国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民族文化。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统率。有效课堂教学,首先应该制定一个准确地,跟课程目标相一致的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学*要求,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我将本课的三类目标制定如下:

  a类目标:

  1、会读课后10个二类生字,会写课后14个生字,能结合课文理解“军令状、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清文章叙述顺序,能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

  b类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分析事件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四个人物的文学形象。

  2、能结合课文理解,进入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说话人的不同语气。

  c类目标:

  1、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2、知道文学人物区别与历史人物。

  三、说预*:

  预*是培养学生独立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结合本课制定的三类教学目标,我是布置了这样的预*作业:

  1、会读课后10个二类生字,会写课后14个生字,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试着用不同方法理解。

  2、标画课文自然段,知道故事的起因是,经过是,结果是。

  3、查资料,了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

  4、圈画文中人物的名字,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他给你留的印象。

  四、说教学重难点:

  立足教材特点和小学生认知的实际,结合《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所以“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课教学的难点是“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了解人物的特点”。

  五、学情分析:

  尽管在选编课文的时候已经对故事进行了处理,但是,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清清楚楚地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比较容易,但是要真正透过文字来看清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不帮助孩子通过此关,孩子的阅读兴趣就会等于零,这就无法达到教材的编写意图,弘扬民族文化就更是一句空话了。

  六、说教法:

  语文教学也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3、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让阅读教学变的清晰起来。

  七、说学法: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堂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基础上读书、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读而思,思而疑,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八、说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激趣导课

  众所周知,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开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的第一板块,我就设置的一个悬念:“你知道‘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是什么意思吗?你知道为什么这么说吗?其实只要你用心学*课文了,你就会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能不能回答出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准备分三步完成。

  1、在读书活动中,你都读过哪些书?

  2、读书是有讲究的。然后出示“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句话,问学生,知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说?

  3、顺理成章引出要学的课文——19、草船借箭。

  第二板块:检查预*

  有效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就是学生的预*,设置这个环节,一方面是为了完成一些基础目标,另一方面也是督促学生养成一个扎扎实实预*的好*惯。

  1、知道故事中的四个人物。

  (1)说出故事中有几个人,都是谁?

  (2)准确写出四个人物的名字。

  一方面检测了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另一方面,四个名字中有两个生字,顺便也进行了检查,更重要的是为本课的教学核心—分析四个人物的形象做了一个准备。

  2、通过看拼音写汉字的方法,检测生字掌握情况。

  (1)大屏幕出示课文梗概,凡是生字,一律用拼音表示。

  (2)抽一个学生把屏幕上的文字读一遍,告诉学生,要把拼音换成汉字。学生写生字,老师巡视,发现问题,为后边指导做准备。

  (3)对照屏幕对答案。

  (4)评价,相机指导。

  把课文浓缩,在语言环境中检测学生生字掌握情况,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点拨。

  本篇课文比较长,对于其它几个预*作业,我会分解在后边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完成。

  第三板块:理清课文层次,概括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

  理清课文层次,在本课是一个基础性目标,不宜花费较多的时间去完成。为了给学生一个铺垫,在这个环节中,我觉得可以引导一下学生:

  草船借箭,你一定知道是谁向谁借箭的吧?打开课本,快速找出诸葛亮出发借箭,到借箭归来的段落。这样文章的中心段就提了出来。

  诸葛亮为什么要向周瑜借箭?学生就会说出借箭的原因,顺势让学生找出相关的段落,起因段就出来了。

  这时课文已经被截成了四部分。再问其它段落写什么?水到渠成,理清了课文的层次。

  2、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因为有了前面的理清层次这个环节,所以让学生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这里不会有困难。

  第四板块:深入到课文第三部分(6—9自然段),从诸葛亮巧谋划、晓天文、懂地理三方面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是本文着力赞美的一个人物,感受诸葛亮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感受诸葛亮的形象时,可以借课文中周瑜的话引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形象,然后围绕“神机妙算”进行教学。

  1、引出课文第三部分。

  承接学生回答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追问:你觉得这件事中谁是最主要的人物?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也是一个预*作业。)课文中也有一个词,是用来评价他是一个什么样儿的人的,你知道是哪一个词语吗?“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你认为哪一部分课文最能直接反应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引出课文第三部分。

  2、抽生轮读这一部分课文,画诸葛亮指挥军士们的句子。一方面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进行检测,另一方面是为分析诸葛亮这个人物做准备。

  3、讨论:诸葛亮为什么下这样的命令,他这样做有什么用意?

  逐句进行研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诸葛亮谋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

  4、除此以外,还有哪个重要的因素是他借箭的保障?

  通过分析写雾的句子,让学生感悟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

  5、是不是诸葛亮巧谋划、懂地理,晓天文就能保证借箭的成功呢?你认为还需要什么?设置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第二课时的学*兴趣。

  第二课时

  第五版块: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感受诸葛亮,还要感受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形象。这一板块几句是要以诸葛亮为主线,来感受每一个人物的形象,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弄清故事的背景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1)知道故事中几个人的身份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这是本课的预*作业,所以先让学生说,能说多少是多少,然后老师小结。

  2、逐一分析人物形象。

  还是要以诸葛亮为线来分析的。

  a、你们说说,诸葛亮都了解谁?

  b、从哪里看出来他了解周瑜?(本文刻画人物形象最明显的手法是通过语言来刻画人物。且文中人物都是绝顶聪明的高手,在对话的背后都有深藏的东西。特别是第二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更是反映两人的特点,所以在这里要做重点分析,通过两个人的语言交锋,感受两个人物鲜明的形象。①边读边分析两个人的对话,感受诸葛亮和周瑜的形象。②学生分角色对话。)

  c、从哪件事上可以看出来诸葛亮了解鲁肃这个人?鲁肃是周瑜的部下,又是周瑜派来监视他的,他怎么就敢向鲁肃借船呢?鲁肃做到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哪一个词表明一切都在鲁肃的预料之中呢?(引导学生感受鲁肃的形象。)

  d、其实在这件事上,诸葛亮还算对了一个人很重要的人物,你知道是谁吗?(曹操)

  出示第七自然段鲁肃和诸葛亮的对话。引导学生说出诸葛亮算定,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再问:曹操出来了吗?出示第8自然段曹操下令的句子,验证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体会诸葛亮的“笑”。

  “笑”的研读,可以丰富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进一步认识。

  诸葛亮在笑谁,为什么笑?

  学生交流,感情读。

  4、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这是本单元的教学的重点。

  (1)诸葛亮神机妙算轻松“借”到十万多支箭,难怪——出示最后一句话。

  你说周瑜会服吗?那他还会做什么?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周瑜还会怎样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又会怎么应对呢?想不想知道?想知道怎么办?

  (2)刚读了《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就变的这么聪明了,那要读两个故事,三个故事呢?现在知道为什么说“老不读三国了”吗?

  既可以和开课照应,也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第六板块:还原历史

  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希望通过学生的思考,来使学生“去蔽”。尤其是对文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和周瑜的塑造,是按照作者的感情倾向来塑造的。重新认识周瑜让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因,只是“嫉妒”两字能概括的吗?这里面是否还有更深刻的两国利益的考虑。从而初步还学生一个“草船借箭”的真相。

  由于本文是由小说改编的,作者“拥刘反曹”的倾向十分明显,对一定人物的塑造难免存在着“遮蔽”。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是要让学生明确小说中人物塑造虚构的特点,对故事中几个人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文中的四个人物在你心里是怎样的形象?

  2、这是小说,“七分实,三分虚。”这里有大量的细节和一些情节都是虚构的。事实上这些人物是怎么样的?

  逐一还原人物历史面貌。

  3、小结:阅读时要注意区分文学人物与历史人物。

  八、说板书设计:

  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板书,让学生对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一目了然,对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是形象一目了然。

  草船借箭

  诸葛亮

  (神机妙算)

  巧谋划 通天文 晓地理 知人心

  绳索连船 大雾漫天 顺风顺水 周瑜(阴险狡诈)

  一字摆开 鲁肃(忠厚守信)

  擂鼓呐喊 曹操(谨慎多疑)

  调转船头

  [设计理念]

  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紧扣教学目标,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束缚自己、规范自己,追求课堂的有效性。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堂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读书、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读而思,思而疑,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的语文综合素养。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5

  一、教材简析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从本课内容来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周瑜险恶用心的了然于胸,二是对借箭的通盘考虑和周到安排。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重点。

  二、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本课的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诸葛亮 妒忌 都督 惩罚 擂鼓 呐喊 丞相 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目标

  1、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3、从古典故事中,体会民族文化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五、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课前收集诸葛亮、曹操、鲁肃等有关人物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②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成的文章《草船借箭》,出示课题,当“草船借箭”这四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什么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用草船怎样借箭?为什么能借到箭?)

  同学们根据课题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边读边想,并勾画出生字。

  (设计说明:带着问题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①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这篇课文有7个生字,请看屏幕(幻灯出示)

  诸(zhū) 妒(dù) 督(dū) 寨(zhài) 擂(lèi) 呐(nà) 丞(chéng)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这几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自由读出这几个生字,看一看它们在字音和字形上,你认为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点拨】“诸”,“寨”“丞”的读音,它们的声母是翘舌音,“丞”字是后鼻韵母。注意“丞”字的笔顺;“寨”字的结构,它是由上中下三个部件组成的,在书写时,要把这三个部件写得紧凑些才好看。还有“呐”的读音,声母是“n”。还有“督”字要注意下部分是“目”字,不是“日”字。下面就请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

  ②整体感知:

  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讨论、理解课文二、三、四段主要内容。

  2、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3、进一步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教具准备】小黑板一块,吹塑纸小船数只。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

  学*二、三、四段。

  【教学过程】

  1、通过上一课时的学*,我们看到诸葛亮面对周瑜的蓄意谋害和步步紧逼,是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地接受了任务。周瑜以为诸葛亮了上自己的当,以为自己是十拿九稳地占了上风,非常高兴。诸葛亮怎么完成任务呢?下面我们进一步学*。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是怎样做的?(默读3~5节后答)

  2、你从中看出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

  备用:

  ⑴ 周为什么吩咐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用的材料?

  ⑵ 诸葛亮怎么敢找鲁肃帮忙?

  周瑜:想害诸葛亮,从“造”的方面卡,对诸葛亮的打算一无所知,连听了汇报也不明白。

  诸葛亮:知道周瑜想害自己,知道鲁肃不会泄密,做好了防范工作,做的借箭准备。(识人心)

  3、周瑜不知道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却在充分准备之后,稳扎稳打地开始行动了。(自由读6~9节)看看诸葛亮是怎么指挥军士们利用草船借箭的。读书要求:

  ⑴ 用“__”把出发时间、二十只船怎么受箭,怎么返回的语句勾出。

  ⑵ 根据课文内容,把借箭经过向同桌讲一讲,注意用上书中的重点词句。

  4、请同学上台,用小船演示,讲述草船借箭的经过。(出示小黑板:长江方位图)

  5、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怎么那么巧?

  也用“__”勾有关句。(知天文)巧借天时。

  6、他还作了哪些安排保证借箭成功?

  ⑴ 擂。

  ⑵ 船。

  7、为什么叫士兵擂鼓呐喊?

  造成进攻假象,逼使曹军放箭。

  8、为什么先叫船头朝西,后来又叫朝东,还要“一”字儿排开?

  便于受箭,便于返回,走一步算一步,深谋远虑,善于分析和利用自然条件,叫巧借地理。(晓地理)

  9、为什么调转船头后,书上要说是“逼*”?

  ⑴ 已惊动曹军,冒着危险。

  ⑵ 使曹军误以为是真的进攻。

  ⑶ 表现诸葛亮料事如神,胆识过人。

  10、看插图,空中大雾迷漫,船外箭雨纷纷,诸葛亮却手摇鹅毛扇,正在饮酒取乐。请用“~~~”勾出他这时说的话。抽读。他为什么笑首说“只管饮酒取乐”?抽读。你为什么这样读?齐读。

  11、曹操出兵没有?他怎么做的?──正中下怀。

  12、曹操是怎么知道上当的?引读“诸葛亮吩咐……”他为什么“吩咐……”?

  ⑴ 嘲讽、动摇军心。

  ⑵ 知道追赶不上。(抓“顺风顺水”扣“船头朝东”)

  ⑶ 有利于突出其才干。

  13、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三天借箭十多万。(结果)

  小结: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一切都按诸葛亮的安排进行。他真是料事如神!

  14、诸葛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用为蜀、吴联军主帅的周瑜本应非常满意,他却长叹一声,导读。他为什么要长叹?

  15、“神机妙算”什么意思?带有什么感情色彩?由周瑜的口中说出来,对他来说是多么痛苦,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但又不得不服输。再读这一句,体会周瑜的心情。

  小结:两人斗智,至此胜负分明。

  16、现在回顾全文,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⑴ 三天有大雾。

  ⑵ 鲁肃会帮忙。

  ⑶ 二十只船够。

  ⑷ 船头东西摆。

  ⑸ 士兵擂鼓喊。

  ⑹ 只管饮酒乐。

  ⑺ 出发、返回妙。

  17、“草船借箭”是写诸葛亮从曹操那里智取了十多万枝箭,为什么课题却命“借”?

  ⑴ 还击。

  ⑵ 还因为在借箭的整个过程中,诸葛亮巧妙地借天时、借地利、借对人的了解,巧妙地安排,从强敌手中智取十多万枝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干,粉碎了周瑜想陷害自己的阴谋,打击了曹的实力与士气,为联合抗曹做出了贡献,命“借”就有利于表现他的才干。

  18、就从这个“借”字,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你对诸葛亮什么感情?赞扬什么?

  19、回顾板书(连线):

  蜀吴联军本当一致抗曹,可是周瑜气量狭小,生了妒忌之心。因为他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就借口两军交战需要用箭,用十天造箭十万的诡计来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挺有才干”,他神机妙算,结果成功地只用三天就借箭十多万,迫使周瑜仰天长叹,低头认输。这,就是“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我们读记叙事情发展的文章,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清,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这是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写类似的文章,也要注意写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才能使别人看得明白。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7

  一、教学要求:

  1、讨论、理解课文二、三、四段主要内容。

  2、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3、进一步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三、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吹塑纸小船数只。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内容:

  学*二、三、四段。

  六、教学过程:

  1、通过上一课时的学*,我们看到诸葛亮面对周瑜的蓄意谋害和步步紧逼,是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地接受了任务。周瑜以为诸葛亮了上自己的当,以为自己是十拿九稳地占了上风,非常高兴。诸葛亮怎么完成任务呢?下面我们进一步学*。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是怎样做的?(默读3—5节后答)

  2、你从中看出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

  备用:

  ①周为什么吩咐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用的材料?

  ②诸葛亮怎么敢找鲁肃帮忙?

  周瑜:想害诸葛亮,从“造”的方面卡,对诸葛亮的打算一无所知,连听了汇报也不明白。

  诸葛亮:知道周瑜想害自己,知道鲁肃不会泄密,做好了防范工作,做的借箭准备。(识人心)

  3、周瑜不知道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却在充分准备之后,稳扎稳打地开始行动了。(自由读6—9节)看看诸葛亮是怎么指挥军士们利用草船借箭的。读书要求:

  ①用“________”把出发时间、二十只船怎么受箭,怎么返回的语句勾出。

  ②根据课文内容,把借箭经过向同桌讲一讲,注意用上书中的重点词句。

  4、请同学上台,用小船演示,讲述草船借箭的经过。(出示小黑板:长江方位图)

  5、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怎么那么巧?

  ——也用“________”勾有关句。(知天文)巧借天时

  6、他还作了哪些安排保证借箭成功?

  ——①擂 ②船

  7、为什么叫士兵擂鼓呐喊? ——造成进攻假象,逼使曹军放箭。

  8、为什么先叫船头朝西,后来又叫朝东,还要“一”字儿排开?

  ——便于受箭,便于返回,走一步算一步,深谋远虑,善于分析和利用自然条件,叫巧借地理。(晓地理)

  9、为什么调转船头后,书上要说是“逼*”?

  ——①已惊动曹军,冒着危险;

  ②使曹军误以为是真的进攻;

  ③表现诸葛亮料事如神,胆识过人。

  10、看插图,空中大雾迷漫,船外箭雨纷纷,诸葛亮却手摇鹅毛扇,正在饮酒取乐。请用“~~~”勾出他这时说的话。抽读。他为什么笑首说“只管饮酒取乐”?抽读。你为什么这样读?齐读。

  11、曹操出兵没有?他怎么做的?——正中下怀

  11、曹操是怎么知道上当的?引读“诸葛亮吩咐……”他为什么“吩咐……”

  ——①嘲讽、动摇军心;

  ②知道追赶不上;(抓“顺风顺水”扣“船头朝东”)

  ③有利于突出其才干。

  13、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三天借箭十多万。(结果)

  小结: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一切都按诸葛亮的安排进行。他真是料事如神!

  14、诸葛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用为蜀、吴联军主帅的周瑜本应非常满意,他却长叹一声,导读。他为什么要长叹?

  15、“神机妙算”什么意思?带有什么感情色彩?由周瑜的口中说出来,对他来说是多么痛苦,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但又不得不服输。再读这一句,体会周瑜的心情。

  小结:两人斗智,至此胜负分明。

  16、现在回顾全文,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①三天有大雾;②鲁肃会帮忙;③二十只船够;④船头东西摆;⑤士兵擂鼓喊;⑥只管饮酒乐;⑦出发、返回妙。

  17、“草船借箭”是写诸葛亮从曹操那里智取了十多万枝箭,为什么课题却命“借”?

  ——①还击;②还因为在借箭的整个过程中,诸葛亮巧妙地借天时、借地利、借对人的了解,巧妙地安排,从强敌手中智取十多万枝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干,粉碎了周瑜想陷害自己的阴谋,打击了曹的实力与士气,为联合抗曹做出了贡献,命“借”就有利于表现他的才干。

  18、就从这个“借”字,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你对诸葛亮什么感情?赞扬什么?

  19、回顾板书(连线) ——蜀吴联军本当一致抗曹,可是周瑜气量狭小,生了妒忌之心。因为他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就借口两军交战需要用箭,用十天造箭十万的诡计来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挺有才干”,他神机妙算,结果成功地只用三天就借箭十多万,迫使周瑜仰天长叹,低头认输。这,就是“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我们读记叙事情发展的文章,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清,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这是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写类似的文章,也要注意写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才能使别人看得明白。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8

  设计理念:本案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把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综合素养;同时注重体现出“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主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

  设计特色:课内、课外结合,以读感悟,抓重点句进行突破性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学*后能较生动地复述课文。

  课前准备:

  1、教师、学生读《三国演义》第42————46回。

  2、要求学生读后互相交流:

  (1)、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对阵形势怎样?

  (2)、周瑜因何要加害诸葛亮?他说过哪些要加害诸葛亮的话?

  (3)、“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这对于借箭成功至关重要吗?

  3、布置学生预*课文。

  4、布置学生了解一个“兵不厌诈”的故事或实际战例。

  5、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创设情境,交代背景,复*旧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曲终画面定格于“火烧赤壁”:

  (1)、简介魏、蜀、吴的局势(即:“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

  (2)、三言两语忆“火烧赤壁”。

  (周瑜巧用火攻之计以少胜多,足见其善谋略,是个足智多谋之人。)

  2、谈话导入。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这样光彩不灭的人物形象、脍炙人口的故事。今天将要学*的“草船借箭”就是发生在“火烧赤壁”之前的又一个为人民群众熟知的故事。

  (创设情境,复*旧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求知欲望。)

  二、读题,破题,质疑。

  1、板书课题,读题。

  2、抓住学生朗读的重音点破题。

  3、质疑。

  (由破题入手,再由疑激趣。)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要求:通读课文试填空

  1、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之箭)来为难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可以信赖,请其帮忙,积极做着“草船借箭”的(准备)。

  3、诸葛亮用(雾中曹营借箭)的妙计来对付周瑜的暗算,这是“草船借箭”的(经过)。

  4、诸葛亮(如期如数)交箭,周瑜的阴谋被(挫败)了,这是“草船借箭”的(结果)。

  (在充分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引导学生更好的整体感知全文。)

  四、再读课文,寻求突破点。

  1、本故事中主要人物有哪几位?本故事着力赞美谁?请划出文中直接赞美他的句子。

  2、交流。

  3、读句子: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解释“神机妙算”)

  (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把握本课的研究主题。)

  五、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诸葛亮到底“算到了什么?”,竟让周瑜这样一个自恃甚高、心高气傲的人自叹不如呢?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再用心体会。

  2、汇报、交流。

  a、识 天 时

  (一)

  生:诸葛亮算到三天后江上会出现大雾: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指导学生反复读此句,表现出雾的大。)

  师:何以见得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事先算到的?(师引导学生抓住相关句子体会,并指导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生:

  1、诸葛亮敢立三天造好十万支箭的军令状,立下军令状后并不是急于造箭,而是悄悄向鲁肃借好20条草船,是因为他算到三天后有大雾,心中早已想好利用大雾去借箭。

  2、诸葛亮在前两天按兵不动,偏等第三天四更时分才行动,也是因为他早已事先预知到这场大雾。

  师:当三天后江上果如其所料,出现大雾时,诸葛亮心情如何?被秘密请来船中,全然不知的鲁肃当时的心情又会如何?试想象一下:当时俩人各会想些什么或说些什么?

  (诸葛亮暗喜、得意:老天果然助我,公瑾你何以能加害于我?鲁肃害怕、吃惊:这么大的雾,若误入曹军水寨,如何能脱身?)

  师:同看这场大雾,俩人心情截然不同,试以俩人的口吻分别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一句。

  (二)

  师引导学生议:草船借箭发生于何季节?(冬季)这对借箭成功至关重要吗?

  总结:

  1、诸葛亮算到冬季雾在四更时最浓,以雾做掩护,曹操定会上当;

  2、冬季刮西北风,使借箭后船能顺风顺水地离开。

  b 、懂 地 利

  生:诸葛亮借箭的过程考虑周全,安排巧妙,因为他熟悉地形。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组织讨论:诸葛亮是怎样利用地理位置巧妙、周全地实施借箭妙计的?

  c、识 人 心

  (一)根据学生要求,让学生自愿组合成三个学*小组:

  a组研究:诸葛亮对周瑜:

  b组研究:诸葛亮对鲁肃:

  c组研究:诸葛亮对曹操。

  (二)依据各组的研究提纲汇报、交流,得出:

  1、诸葛亮看透周瑜是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为顾全大局于是果断的决定将计就计;

  2、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守信义,因而知人善用,请鲁肃帮忙做好借箭的准备并为其保密;

  3、诸葛亮利用曹操生性多疑,用兵谨慎的弱点,巧用天时、地利一举借箭成功。

  (三)抓相关语句朗读;引导发现诸葛亮“识人心”的内容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

  1、深究“笑”的内涵,体会用词之准确。

  诸葛亮在笑谁呢?

  (1)他笑鲁肃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

  (2)他笑周瑜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胜利的笑。

  (3)他笑曹操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

  (4)他想到自己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轻松击败周瑜的暗算,这是自负的笑。

  2、练*添加提示语。

  诸葛亮那一“笑”,让我们看到一个谈笑风生、充满自信的诸葛亮。可见提示语中描写说话人动作、神态的词能反映人物的个性特点,使人物更鲜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是周瑜、诸葛亮俩人的语言交锋,却缺少这样的画龙点睛之笔。请大家合作试添加。(学生合作探究,组织全班交流。)

  (重点围绕中心词“神机妙算”展开研究,并以此为点辐射全篇,摆脱传统的逐句、逐节讲解模式,尽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由感悟,合作探究。)

  六、总结,归纳。

  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因素,诸葛亮全考虑到了。这“箭”借得好,这就叫“神机妙算”。而这一切,周瑜都没设想到,当他从鲁肃口中知道这一切,惟有“自叹不如”。指导读好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七、深究“借”字,再塑诸葛亮的智者形象。

  1、组织辩论:是“借”箭还是“骗”箭?

  2、全班交流:“兵不厌诈”的故事。(如:空城计)

  (通过辩论和课外拓展,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变换角度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八、观看经过精心“剪辑”的电视剧中“草船借箭”的精彩片段,深化理解。

  九、复述课文。

  (通过列提纲复述,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十、拓展谈话。

  周瑜阴谋落空,没能杀掉诸葛亮,这成了周瑜的一块心病。此后,俩人还有过多次较量,周瑜均败于下风,以至临死前还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想知道更多故事,,课后大家可以去读原著。

  (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十一、课外排演课本剧。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1、学*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了解周瑜和鲁肃的人物性格。

  2、了解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齐读课题。

  3、质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的?借到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范读,生倾听,完成思考:这一课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2、据此提纲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3、同学们在预*时解决了一些问题,现在大家看看还有什么问题?

  三、学*第一段

  1、大家的问题提得很好。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暂时先停下来,看看在讲课的过程中能不能解决。这节课我们先来学*草船借箭的原因和借箭前的准备,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段哪个词最重要?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3、注意这一段讲谁在“妒忌”?妒忌谁?妒忌什么?

  4、齐读第一自然段,注意“挺”字的读法和语气 。

  5、这句话我们能不能换个说法?

  6、从这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对,周瑜这样做就是心胸狭窄的表现。

  7、现在我们来学*下一自然段。默读并思考: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8、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思考一个小问题:周瑜委托了诸葛亮一个什么样的任务?

  9、解释词语:赶造、委托。

  10、诸葛亮答应了吗?怎么答应的?读课文原话。周瑜说:“十天造的好吗?”诸葛亮又说了什么?周瑜认为诸葛亮三天造出十万支箭是笑话,诸葛亮对周瑜又说了什么?什么是“军令状”?“甘受惩罚”是什么意思?

  11、周瑜听后很高兴,他为什么这么高兴?

  12、对,因为他“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下面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一段对话。谁来概括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四、学*第二段

  1、刚才我们说了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而陷害他,现在我们来学*第二大段,看看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2、谁来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周瑜共说了几句话?

  3、第一句是什么?实际上他逼没逼?从哪看出来的?

  4、齐读第二句话,为什么不给他准备齐全?

  5、我们在往下读,鲁肃去了以后,诸葛亮请鲁肃帮助干什么?注意读书回答。

  6、诸葛亮要这些东西干什么?什么是自有妙用?

  7、鲁肃只知道“自有妙用”,但具体干什么用他知道吗?为什么不让鲁肃知道?

  8、我们再仔细读这句话:“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从这里看,诸葛亮知不知道周瑜要干什么?周瑜知不知道诸葛亮要干什么?

  9、好,鲁肃回去告诉周瑜了吗?周瑜听后怎么样?“疑惑”是什么意思?疑惑什么?

  10、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周瑜不知道诸葛亮如何造箭,但诸葛亮对周瑜是怎么样?

  11、从这里我们能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草船借箭的原因”和“借箭前的准备”两部分内容,那诸葛亮到底借到箭了没有?我们下节课继续分析。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0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同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二、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以读促思,以读促悟。

  五、学*方法

  自读自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

  六、教学设计

  1.快速读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讲曹操借箭的起因。

  第二部分(3、4):讲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

  第三部分(6-9):讲草船借箭的经过。

  第四部分(10):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2.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默读课文,借助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诸葛亮神机妙算)

  3.逐段精读课文,自主探讨,说一说诸葛亮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可做一些适当的引导)

  如第一部分:诸葛亮为什么敢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第二部分:为什么跟鲁肃借船,而又不让告诉周瑜?第三部分:为什么选择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为什么把船连起来,排成“一字儿”?为什么让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先船头朝西后船头朝东?……

  (学生弄清这么多为什么后,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会有所领悟。)

  4.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选择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教师在大家交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内容梳理清楚。)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知人心(板书:知人心)即对身边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了如指掌。

  周瑜: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已看透了周瑜意欲加害的用心,因为十天无论如何也“造”不出十万支箭。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实际上诸葛亮早有妙计在胸;他也清楚周瑜聪明过人,所以借船之事,不让鲁肃告诉周瑜。

  鲁肃:诸葛亮深知鲁肃忠厚老实,因此特向他借船并且让他保密。

  曹操:诸葛亮也清楚曹操用兵谨慎小心,看不清虚实,绝不会轻易派兵出动,因而雾夜大张旗鼓佯攻曹营。

  (2)有丰富的知识(板书:懂知识)

  ①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敢于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这是他知道第三天的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有天文方面的知识);

  ②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③箭取到手后,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要追也来不及了。(精通地理)

  (3)有胆量(板书:有胆量)

  面对强大的曹敌,诸葛亮敢带着600个军士亲自去取箭。

  以上这三方面都是草船借箭的原因,在这里我们不能不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产生敬佩之情。画简笔画,即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出现了四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各具特点。周瑜的阴险狡猾,诸葛亮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的忠厚老实,曹操的谨慎多疑,都体现得很充分。要通过朗读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

  如第二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就很能反映两人的个性特点和内心活动。要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把这一部分内容演一演。

  6.复述课文。

  本课故事性和趣味性很强,可按“思考·练*”第一题的要求首先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叙述顺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练*。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复述、接龙复述等形式,练*复述课文。

  7.课后作业。

  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篇历史故事,它记叙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利用草船借箭获得成功的经过。它告诉人们必须把握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和事物才能取得成功。

  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课文情节,分析人物个性等能力。因此,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过程,自己去分析,掌握课文及人物。

  设计思路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使学*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本课着力点就是通过简要介绍战争,学生分析了解草船借箭的过程及课文几个重要人物的性格。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解“神机妙算”的含义。

  2、了解课文中人物诸葛亮、周瑜的性格。

  3、引导学生分析借箭成功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方式,小组合作进行交流。

  教学流程

  一、导课

  1、昨天,老师布置了一份练*,让同学们回去查找有关诸葛亮和周瑜两个人物的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探究性阅读是开放性的阅读,课前查找资料,课上交流,学生可加深对人物性格的认识,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2、出示课题(齐读)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个有关人物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你能结合课文内容来说说你对“神机妙算”的理解。

  2、自读课文,交流。

  三、精读

  1、师:《草船借箭》既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故事,同时记录和描写这场战争的文章也非常精彩。因此,我们既可以从军事家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诸葛亮是如何神机妙算借箭成功的。也可以从文学欣赏者的角度来了解一下课文中诸葛亮、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我们更可以作为一个故事的叙事者,说说这场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

  你们更喜欢从哪个角度去学*呢?请4人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2、四人小组合作学*

  [陶行知说过“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学生自由选择学*方式,民主合作的伙伴,更能激发他们的学*兴趣]

  3、交流

  (1)军事家小组分析:

  ①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周瑜要陷害自己的阴谋?

  ②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是因为什么“

  ③“借”是需经过别人同意的,而这里是周瑜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箭,为什么要用“借”呢?

  (2)文学家小组:

  周瑜:妒忌心强、自傲

  诸葛亮:知己知彼、识大体、顾大局

  找出体现人物性格的词句,抓住有关词句进行朗读训练,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读出两人语言态度上的不同特点,不同语气。

  (3)故事员小组

  起因: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经过: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利用了大雾的天气,用草船借箭。

  结果:诸葛亮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借箭成功。

  用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看谁能抓住人物特点,以及关键情节,发挥自己的表演能力,看谁说得更生动。

  [学生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各种思想的互相碰撞,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四、总结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只是一个节选,选自——《三国演义》,这部书里还有许多有关诸葛亮、周瑜的故事。同学们有兴趣可以去看看有关的课外书籍,丰富我们对这场战争和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点评]

  这份教学设计的特点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行为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在宽松的学*氛围中思维会更活跃,学*效果会更好。

  [建议]

  这节课主要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在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力创自主、民主的学*氛围,指导学生的合作学*,避免流于形式。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它讲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以造箭为名陷害他,诸葛亮识破诡计,运用计谋,从敌人那里借来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作者通过这个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多年的语文学*中,养成了较好的预**惯,第一课时中已对文章热熔和人物特点有了具体的'了解,已完成课后练*题,因此熟读课文后,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作训练将作为本课重点。

  [设计理念]

  注重教授抓住人物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的读后感写作方法,尊重学生感受和个性选择,培养学生的短时*作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允许学生有自己独到的合理见解。

  [教学目标]

  1.能抓住细节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提高学生的课堂*作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体会人物。

  1.三分天下,烽火硝烟,多少豪杰令后人赞叹;一部演义,嬉笑怒骂,无数英雄随你我评说。同学们,看到这几幅图画,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段故事吗?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默读课文,回顾文章主要内容。

  看来同学们对本课印象深刻,那就让我们回到文中,回顾文章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借造箭为名除掉他,结果被诸葛亮识破,利用自己的神机妙算从敌人曹操那儿借了十万支箭,让周瑜自叹不如。)

  3.文章中斗智斗勇的主要人物是谁?(诸葛亮和周瑜)

  诸葛亮何等人也?(神机妙算有胆有识)

  周瑜何等人也?(嫉贤妒能)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是这样的人?(找出文中的依据)

  (二)*作。

  1.三国人物风貌大家已经了解,接下来让我们记录下你对他们的印象和认识,好吗?(出示写作要求)

  2.指读要求,其他人跟读。

  3.对于*作的要求,你能否为大家的写作做以解读?(第一部分要简写;第二部分要抓住一个人的一个特点,点到即止;第三部分要细写,抓住具体字、词、句来分析;第四部分应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来谈。详略要安排合理,一、二、四部分略写,三部分详写。时间15分钟,字数在二百字以上。)

  4.结合本课,你能将*作题目补充完整吗?

  读《草船借箭》有感

  或《草船借箭》读后感

  5.说说你打算分析本课哪位主人公的哪个特点呢?

  6.动笔*作。(放音乐,生*作,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互评*作。

  评价中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既可按*作要求评价,也可说说自己的见解。

  (四)拓展。

  1.提出不同评价,完善学生思维。(出示陈寿的两句评语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性度恢廓)

  引发学生思考,得出原因:历史是生动的,历史人物是鲜活的,我们不能用一两个词来完整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一生,所以请大家一定要阅读原著,阅读历史本身,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认识三国人物。

  阅读原著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英雄豪杰,老师这就请出几位来,看看你认识他吗?(出示鲁肃、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的头像和人物特点,请学生辨认。)

  (五)总结。

  说到这里,我们仿佛已经展开了历史的画卷,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们好像已经跨越历史的长河,正缓缓向我们走来。有道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出示课件,结束)

  [课后反馈]

  重视读写结合的教学,对于语文这样重视形象思维和应用性的学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会学生如何*作,如何正确地看待问题,评价问题,是本课的语文教学所希望达到和完成的。课堂中学生在体味到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古典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将自己的收获用正确的方式记录下来。当然也有评价不够得当,个别学生没有充分理解文章的不足存在。需要在今后进一步总结实践。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菁华10篇)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

  今天早上上了一节公开课,这是赴天津学*上的第一节课:《草船借箭》第二课时。一节课下来,心情比较复杂,深切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虽然整堂课都比较顺,都能按教学环节进行,重点能突出,教学目标也顺利地完成了,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也有几处亮点。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课堂生成的东西比较少,课堂的气氛也不够活跃,感觉是我引着学生按着我的思路、按着我的预设走,好像我变成了主人,没有把学生作为学*的主人。课堂上应该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情况,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只是起着“导”的作用,然后能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可我却没能和学生在课堂上碰撞出火花,仅仅是走过场而已。

  这堂课,我主要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方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然后进行交流。学生都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这让我感到了我们的学生和津南的学生的明显不同,通常我们的学生能根据老师的问题找出答案,但很少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即使能说也是简单的几句,这的孩子就不一样,每个孩子回答问题时已经*惯性地把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了,这和老师的长时间训练有关,*时注重学生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使每个孩子对所学的知识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不仅如此,这的老师对每个学年段的训练重点都非常熟悉,在教学中都能把课程标准的训练重点落到实处,就像我听导师的常态课,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就以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为主,第二课时就深入地分析课文,抓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主要抓住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来引导学生理解,抓住“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会笑谁?”。然后通过重点词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周瑜的嫉贤忌能。在引导的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可是我觉得自己少了点激情,没有把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营造出来,如果气氛调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总之,一堂课下来,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今后课堂上应改进的地方还有许多,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2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许多情况往往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随机性。课标中指出: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独特的体验。阅读教学是个性化的行为。

  今天,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分角色朗读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对话,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学生一个个都很踊跃。

  生A:周瑜明知故问,真阴险!

  生B:是啊,周瑜真是不怀好意,内心狠毒!

  生C:诸葛亮表现得胸有成竹,很镇定!

  生D:诸葛亮顾全大局,不和周瑜计较。

  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人物性格,这些回答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这时,学生E站起来说:我通过读他们的对话认为诸葛亮的做法不太好,周瑜让他十天造十万枝箭,可是他却主动提出来用三天,如果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为什么不给自己留条后路呢?

  话音未落,众生议论纷纷:

  生1:是啊,万一他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

  生2:他一定是胸有成竹,这更能说明他的自信。

  生3:我想诸葛亮一定是把一切都计划好了才这么说的。

  师:哦,原来是这样!那么,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呢?他为什么这么做呢?请同学们在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和看法与同学交流。学生积极地置身于朗读、探究之中。

  通过这样的师生即兴创造,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而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节课比我预想的要生动得多,价值更大了。

  【反思】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解。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

  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对诸葛亮的做法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教师没有想到的。如果这时教师只是表扬你考虑的真周到,而后继续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我觉得这不是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是以生为本的体现。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调整原来设计的教学,生成新的思路,按学生的感悟组织他们辩论、学*。设计了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组织学生去研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教学让我感悟到,教师要与课堂一起成长。对于学生的意外之举要给予关注,这样,课堂中才会出现更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3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改写而成。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并自叹不如。课文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研读主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抛给学生后,首先让学生去找,去琢磨,然后带着他们体会,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的方法来学*课文,真的`不用怕学生读不出、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滔滔不绝让我们见识到了孩子们知识面之广、思维能力之强。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4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为了切实落实好“生本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我在备课时深刻领会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出发点,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尽量考虑到学生学*的兴趣和学*活动的开展。

  一、我首先“从题入手,因题质疑”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

  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谁用用草船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提高了课堂学*效率。

  二、课堂中我利用导学案教学,小组合作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

  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此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的。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三、“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还采用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有预设的问题,如“草船借箭为什么能够成功?”“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如果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提出最好,如果学生提不出我就一此问题作为切入点,引领全班学生交流。突破学*的重点和难点。我觉得这是体现生本高效课堂的个关键所在。

  反思自己的教学最大的疑惑是: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度与朗读训练到位的统一?这还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总之,我认为课堂上应该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引领和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当,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每一节课堂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生本高效”才不会是空话。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5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十九课。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的。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并自叹不如。课文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

  这堂课,我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叫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若学生不会回答,师在点拨一下。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写写中不知不觉理解了课文,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整个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的新课程理念。了解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胜利并不是教学的重点。学*这课的主要目的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弄懂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用意是什么,而诸葛亮之所以乐意接受这一任务的原因又是什么,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周瑜又为什么自叹不如,从而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真正搞清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精心设计三个步骤,其中,我较为满意的是第三个步骤,这个步骤我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观看《三国演义》中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并边看边思考:诸葛亮有胆有识体现在哪里?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讨论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1、有的同学说周瑜假借议军事、公事,要诸葛亮答应在十天赶造十万支箭?

  2、有的同学说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分明是要加害诸葛亮?

  3、有的同学说我计算过了十万支箭十天就要造完,一天就要造一万支,这是不可能的等等。同学们各抒己见,都说明自己的看法,从中明白周瑜的用心是要加害诸葛亮。

  更精彩的是当属创意表达,实现“文本”的拓展延伸。启发谈话,我设置了三个问题:第一,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的同学说:“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有的同学说:“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我又说:“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于是,我又试着问“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第二,“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说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有的同学这样写: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看了同学们的杰作,我脱口而出:“你们真棒,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

  第三,我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的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

  生: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忌自已的才干,笑他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却落空。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生: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

  生:诸葛亮在笑曹操,笑他胆小如鼠、生性多疑、这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

  生:诸葛亮在笑鲁肃,笑鲁肃宽厚仁慈、忠心为人,这是一种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师:同学们,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的本事,更“笑”出了他超人的智慧,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请你把想到的写下来。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

  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6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改自《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课文描述了周公瑾妒忌孔明的才干,以“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这难题陷害孔明。而孔明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表现了孔明的才智过人和胆识。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学*”的.新理念。下面把《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分享一下:

  一、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选取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如,教师作为《三国周刊》的记者采访“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会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2、作业设计,拓展延伸: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述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总结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透过语言,能帮忙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随即设计小练笔作业:想象一下,如果周瑜刁难的是武松,故事情节会怎样?这一练笔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有了十分大的拓展想象空间,而且将本文所学用到了写作上。

  二、充分把握文章留白处,感知人物形象

  1、本课我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到了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这个自然段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对话形式组段。在教学中我抛出问题:“分主角朗读第二自然段,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我的本意是期望学生能够透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到达了最高点。

  可在那里的教学中,在最该体现个性化阅读的时候,我却设计了一个齐读练*,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与我的本意并不一致。由于我花了超多的时间在学生的引导上,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就显得少了。此刻回过头来想想,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透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更多的时间到学生充分地朗读体会上,在读中领悟人物形象,可能到达的效果会更好。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7

  11课《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章节,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并自叹不如。课文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

  课前,学生们对《三国演义》多少有些了解,知道里面的几个重要人物,只是不知道关系如何。通过今天的学*,学生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更加的敬佩,佩服他的神机妙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研读主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抛给学生后,首先让学生去找,去琢磨,然后带着他们体会,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的方法来学*课文。学生能够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他们更喜欢故事情节完整的课文,甚至有的同学已经开始讲起了《三国演义》中其他的故事。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课外知识很丰富,但也仅限于个别同学,这时,我就倡导同学们多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世界。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8

  《草船借箭》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故事内容很简单,浅显易懂,而且有不少学生在之前都多少了解这个故事、但是作为教材出现,就要求通过读文、学文去感受人物的形象。尤其是对于诸葛亮这个人物,要求通过某些重点词句来体会他的神机妙算,而这整篇文也是围绕”神机妙算”来展开的。在上这节课之前,我设计了大概的思路,后经过全体语文老师的指导、帮助,以及借鉴李雪松老师的一些教学方法,顺利地完成了两个课时的教学。回想起来,有闪光点,也有遗憾的地方。

  亮点:

  1、层次清楚,条理清晰,目标明确。

  第一节课导入、检测预*、整体感知课文、解决“为什么借”这个问题;第二课时学*“怎样借”以及“借的结果”,体会并总结主要人物的形象,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质疑课题。

  学生们自己围绕题目提问,说说自己想在这篇课文中了解哪些问题,就以解决这些问题为目标学文。一个题目往往是一篇文章内容的浓缩,我经常引导学生抓题目中的关键字。《草船借箭》很明显就是一个“借”字,抓到这个字后,学生们就很容易提出”为什么借”、“怎样借”……一系列的问题,而带着问题学文,目的性更强,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

  3、实物岩石。

  在感知“雾大”时,我悄悄地在黑板上写个字,然后用白色粉笔涂抹,这样学生就一下明白“雾大”的好处———模糊视线。以及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后来又要调过来,我在黑板上画出长江的流向,用小船实物演示,孩子们一下就知道是为了要顺风顺水。

  不足之处:

  老师的讲多过于学生的读,多过于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这也是我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有时感到上课很累,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时间都是我在讲,而学生就一直在被动地听,其实我是怕学生理解不了,想让他们听得更明白些,这是我教学上的一个误区。其实错了,就像这两节课,学生基本没有朗读过全文,一共也就有三次左右的默读。而剩下的时间就成了我的舞台,表面看起来上得很好,但这两节课下来,学生除了对课文了解了,还得了什么收获呢?答案是没有,我忽视了培养学生自学、归纳的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多问题其实不用我讲,就通过学生自己读文,就能够找到答案,这样找到的答案他们印象会更深刻。这个问题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并改正的。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9

  *几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老师的关注。通过探讨,我认为以媒体为强有力的辅助,采用“谈话法”学*《草船借箭》,能真切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谈话中,力求教学目标明确,“三维”目标整合,年级语言训练目标突出。通过师生互动,让静止的课堂变成流动的活水,让师生沉浸在和谐的课堂人文环境中。

  一、观察图片,谈课题

  从两个字的比较入手,揭示课题。由“箭”与“剑”的形状谈到它们的区别及各自的用途。讲这一点是为了配合课文中周瑜的一句问话,“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周瑜向诸葛亮挑战的第一步,他作为一个都督,怎会不知道用什么兵器最好呢?以周瑜的性格,他怎么会是诚心请教呢?在谈话中学生了解了“箭”与“剑”的不同用途,就不难理解周瑜的“别有用心”,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让周瑜输得心服口服。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两种兵器,运用图片来帮助学生直观感知,不仅清楚它们各自的用途,也对汉字的演变有所了解,渗透文化意识。

  二、观看视频,谈三国

  课一开始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引起学生对三国历史的回忆,激发阅读文本的兴趣。对于三国鼎立,孙刘联合共同抗曹等学生不十分了解的内容,教师直接剪辑电视剧中的片段,配上简洁的语言进行介绍,进行一种及时的、必要的补充。这些资料的及时补充,不仅创设了一定的历史情境激发学*探究的欲望,还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

  以此为契机,教师在谈话中很自然地向学生展现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三国的形式、课文中人物身份和背景,并用现代的官职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人物的职责等。通过谈话,努力挖掘学生的知识储备,谈三国,知三国,为深入理解课**好铺垫。

  三、品味文字,谈人物

  抓住关键词“神机妙算”引导学生探究学*,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句子体会“神机妙算”,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本去读,去品,去悟。通过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等方式促使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之间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如引导学生揣摩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提出疑问: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也会吃惊、害怕吗?他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讨论中体会到鲁肃的害怕、吃惊,诸葛亮的暗喜、得意,突出诸葛亮的自信,突出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天文。还如引导学生加叹词诵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一句,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周瑜自愧不如无可奈何的深深叹息。

  课件出示这些重点的句子,起到了很好的强调的作用,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根据这些句子设疑问难,犹如向学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细致地研读语言文字,深入理解课文,从而在品味文字中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如果不抓住这些重点句子进行探究,势必达不到长文短教的效果。

  四、积累运用,谈表达

  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如概括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把几个人物的联系用简洁的话说出来,不仅简洁地概括主要内容,还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脉络。再如让学生用四个字的词来赞扬诸葛亮,待学生词穷尽之时出示词语加油站,提供与人物形象特点有关的四字词,丰富学生的词汇,达到运用恰当的词语赞叹诸葛亮的训练目的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多了词语的积累。

  在比较句子环节,通过反复诵读重点句子等方式领悟课文的写法的奥妙,又充分把握文章留白处,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等来展开想象说话。如启发想象说话:“‘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类似的训练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0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感受其他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那么怎样来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学时,我让学生走入文本,在学生充分阅读、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神机妙算”这个词来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机智过人。我主要从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展开。先是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接着引导学生把前后相联系的句子对应起来看,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首先,课前我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在预*课文时,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纳好,然后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不愧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为落实高效课堂,教学时我还深刻领会教材,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课堂中我利用导学案教学,小组合作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通过细细地品读体味,一个活生生的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跃然纸上。此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总之,本文的教学,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语文综合素养,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美中不足,就是教师引导的还是过多,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日后教学应注重学生在朗读、说话中语文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自己要学*的地方还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积极进取,精益求精。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6篇)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

  一、教材简析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从本课内容来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周瑜险恶用心的了然于胸,二是对借箭的通盘考虑和周到安排。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重点。

  二、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本课的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目标

  1、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3、从古典故事中,体会民族文化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五、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课前收集诸葛亮、曹操、鲁肃等有关人物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②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成的文章《草船借箭》,出示课题,当“草船借箭”这四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什么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用草船怎样借箭?为什么能借到箭?)

  同学们根据课题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边读边想,并勾画出生字。

  (设计说明:带着问题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①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这篇课文有7个生字,请看屏幕(幻灯出示)

  诸(zhū)妒(dù)督(dū)寨(zhài)擂(lèi)呐(nà)丞(chéng)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这几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自由读出这几个生字,看一看它们在字音和字形上,你认为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点拨】“诸”,“寨”“丞”的读音,它们的声母是翘舌音,“丞”字是后鼻韵母。注意“丞”字的笔顺;“寨”字的结构,它是由上中下三个部件组成的,在书写时,要把这三个部件写得紧凑些才好看。还有“呐”的读音,声母是“n”。还有“督”字要注意下部分是“目”字,不是“日”字。下面就请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

  ②整体感知:

  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2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具准备:《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内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造教育渗透点

  复*前文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回答:

  1、三天造十万支箭。

  2、立下军令状。

  复*导入,保持思维的`性。

  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

  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

  3、读诸葛亮说的话,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20`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

  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

  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样做的。

  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

  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

  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

  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5`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

  2、小结

  五、总结全文

  分清前因后果5`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

  幻灯片,填空(略)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赶造十万支箭———→借———→十万多枝箭

  周瑜:妒忌故意迟延不给齐全长叹一声

  诸葛亮:才干只要三天立军令状自有妙用管保有箭

  (大雾漫天)靠*水寨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放箭如雨)神机妙算

  创造教育得失

  本课能过引导学生分析字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内心。弄清前因后果。使学生明白分析问题,要运用多层次多角度思维方式。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3

  突如其来的提问

  以前,我以为只要上课多提些问题让学生回答,造成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于是问题不分大小难易,统统搬上课堂,师生之间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的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于是让学生质疑这一环节走入了课堂,但*的简单提问却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今天,我讲《草船借箭》一文,“例行公事”,在预*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多数学生就围绕“是谁借”、“为什么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一只小手举得特别高,一直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一定又是在乱说。可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请他发言:“‘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箭,为什么要用‘借’呢?”当我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感到为之一震,一名小学生居然敢向老师发问,敢向教材挑战。我马上意识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也应搁置一下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可书中明明用的是‘借’啊!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学生说:“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不然诸葛亮怎么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呢?”又一个学生说:“从现在法律的角度看,十万支箭并非是一个小数目,诸葛亮犯了诈骗罪。”另外一个学生马上说:“不对,那也得分清什么时间,为谁服务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为的是蜀吴两国的利益,所以我认为这个‘借’最合适!”“‘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地传出。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正是由于我今天的包容态度,我今天的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而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于是,我没有断然判定他们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对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己意见进行了表扬,学生个个喜形于色。“那究竟用这个字合适吗?课文中你会有新的发现。”这一过渡自然得体,使得学生乐意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读文章,进行思考。

  与众不同的声音

  由于有了刚才成功的`体验,学生对课文的学*特别认真。学*第三部分,我提出问题:“从第三段的哪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一次,学生进行了分组讨论,我也参与到当中,场面特别热闹。我在设计这个问题时,就想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水*,有的可以从肤浅的表面文字入手;有的可以从字里行间深入体会,因此我发现*日里那些害怕回答问题、人云亦云及比较懒散的学生也把小手举得很高。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占据了我的心头,微笑荡漾在我的脸上。学生的回答令我满意,课前所准备的“标准答案”一个不少。

  我总结道:“正是由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生性多疑才使得草船借箭得以成功。”我看到学生点头称是,正准备往下进行时,一个*时就很喜欢军事知识的男生站了起来,我问他怎么了,他说:“我和大家的想法不同。”学生马上投去了惊异的目光。他接着说:“我认为诸葛亮让军士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从大家刚才所说的看,确实可称得上神机妙算,但你们认真想一想这其实不是一个好办法,诸葛亮预测到三天后是顺风顺水,如果曹操此时放的是‘火箭’呢,那样火借风势,二十条船的草把子如若引着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呀!”“曹操如果有了你这个小军师,一定不会上当了。”我顺势对他进行了表扬。一只只小手又如小树林似的举了起来,有的说:“课文中明明写着:这一天江上大雾漫天,这雾一定不会像我们太原市的雾一样,那在江面上,水气一定很大,估计‘火箭’射不到船上也就灭了。”有的说:“不对,此时诸葛亮的船队已经靠*曹营,应该不算远。”又一个说:“这样看来,如果放‘火箭’,那曹操不也就自身难保了吗?曹操也非等闲之辈,我们可不能一味地称赞诸葛亮而低估了曹操的能力。”当我听到这个与众不同的声音时,我马上感到了一种欣喜,因为他在肯定曹操,学生能够看到人的不同侧面,这不正体现了“思想大于形象”这一道理?这一次不仅仅是由于我的宽容大度,更是由于我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对教案的大胆放弃,使得学生又一次地体验到了阅读再创造的乐趣。“课下阅读《三国演义》,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或许还会有比草船借箭更好的办法。”这一结束语,不仅使课堂内外紧密联系起来,而且通过各种思想的互相撞碰,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课堂上这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生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

  一、创设安全的学*氛围。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呼吸。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一般地说,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二字。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中产生疑问,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衡的要求,促进了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便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征之一。在过去,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的兴趣。

  2、能复述故事。

  3、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培养学生初步的小说人物鉴赏意识与方法。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相信同学们听说过这种说法吧——不读《红楼》《三国》者枉为*人!那你们知道这种说法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谈。不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的人白白做了一回*人。也许有的同学不同意这种说法。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第46回改写的一篇课文。板书课题,学完这篇课文后,也许你会同意这种说法的。

  2、检查预*,使学生充分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同学们,我1个星期前就请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那一部分的内容了,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就发生的赤壁之战前夕,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们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吗?

  学生谈师相机补充之。a“孙刘在长江南岸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共同抵抗曹操”,诸葛亮本来是去孙权那建议孙刘两家联合共同对付曹操的,孙刘两家结成同盟后,诸葛亮留在了东吴,协助周瑜。b、周瑜发现诸葛亮才识在他之上,先派诸葛亮的哥哥劝说诸葛亮为东吴孙权效力,被诸葛亮拒绝。周瑜认为诸葛亮一定会成为东吴将来的心腹大患,未来的强大敌人,所以决定要杀了诸葛亮。c、周瑜曾用借刀**之计,借曹操之手杀掉诸葛亮,但被诸葛亮轻松化解。d、周瑜借刀**不成,但想方设法杀诸葛亮之心更加坚定了,铁了心了要除掉诸葛亮,于是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了……

  3、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以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同学们,相信你们小时侯都很喜欢听别人给你讲故事吧?现在你们长大了,小学都快毕业了,按古代的说法来说,你们都快成为秀才了,现在你们应该能给别人讲故事了!可以吗?能不能将草船借箭的故事讲给低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听吗?

  我要先请你们回答如何讲故事,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完整?

  学生谈

  讲好一个故事,你得首先对故事的情节清清楚楚,一个故事的情节一般分哪几个部分啊?

  引导学生说出,起因——经过——结果。(板书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地读课文,弄明白这个故事的起因,故事是如何发生的,经过,是怎样发生发展的,结果,故事最后是怎样结局的。

  学生读课文——思考“起因——经过——结果”,巡视了解情况。

  小组交流——班级汇报。

  (2)讲故事,复述课文

  现在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我们现在可以讲这个故事给低年级的小弟小妹们听了吧?现在小组里试一试,一个说,另外三个就做低年纪的小弟小妹,听他(她)讲故事,讲完后,谈谈他(她)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讲的是否精彩。

  小组内讲——班级讲(请一个同学)

  第二课时

  1、导入:上节课我们有许多同学在小组内讲述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还有同学在全班面前给我们讲了这个故事,相信同学们对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情节已经很清楚了。但是一个故事,一篇小说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它的情节的精彩。同学们,根据以往你们读书的经验,一个故事吸引我们,一篇小说打动我们除了它的情节之外,还有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人物,主人公。学生若不能说出,师启发:同学们,故事中必然有人物,有主人公吧?)

  一个故事,一篇小说打动我们,吸引我们除了情节的精彩外,故事中的人物也往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吧?

  2、人物分析同学们,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学生言哪些人物,师板书诸葛亮

  周瑜

  鲁肃

  曹操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同学们,我们看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主要看他(她)的什么?学生言“言,行”师板书之。

  (1)周瑜

  周瑜是我们这篇课文中首先出现的人物,现在请同学们来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周瑜给你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啊?我们说看一个人如何,主要看他的言行,课文中周瑜的对话哪几段最多啊?——2、3两段。现在我要请同学们来朗读一下2、3两段,这两段除了周瑜的说的话外,还有谁的话?还有读白。四个小组分别读读白、周、诸、鲁之言。分角色齐读。——表扬朗读与纠正读音。

  现在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2、3两段,思考周瑜是什么样的人?估计学生会说很坏,毒辣,阴险。

  启发:同学们,周瑜既然想杀掉诸葛亮,为什么不直接派人把诸葛亮抓起来,杀掉呢?——引导学生明白,周不直接杀诸葛亮,而是找借口杀,杀别人,还要杀得别人无话可说,说明周的狡猾。如果你就是周瑜,你决定用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务来杀诸葛亮了,你如何把这个任务交给诸葛亮?如何对诸葛亮说?请学生扮周瑜,师扮诸葛亮,演一演。

  估计扮演学生会直接将任务交给诸葛亮。——你们看看课文中周瑜是怎样将这个造箭任务交给诸葛亮的?先问诸葛什么?再说什么?我们站在周瑜的立场看,周瑜这样一句句地说,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体会到:任务交得很自然,以公事不能推却向诸葛亮施压。很自然地将任务交给诸葛亮,一步步地将诸葛亮往火坑里推啊!——你们瞧周瑜害人的水*够高的吧?

  要是周瑜活在今天,他要是犯罪的话,绝对是高智商犯罪啊!然而“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周瑜遇到了诸葛孔明,算是遇到克星了。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诸葛亮是位怎样的高人?

  (2)诸葛亮

  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的诸葛亮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之,师巡视

  给予启发、提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故事中的另一个人,诸葛亮的对手——周瑜已经给我们概括了。周瑜是怎样概括的?学生言“神机妙算”。(可能要再启发: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结束后,周瑜是这样说的?)好,你们再读读课文,看看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到底算到了什么,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再思考。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班级汇报。师板书“诸葛三算”

  师:好,同学们!诸葛亮除了神机妙算外,还有什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回答)板书学生回答,提炼出“从容镇定,胸有成竹”等词语。

  待举手人不多时,再启发:周瑜把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务交给诸葛亮,诸葛亮除了接受任务之外,还有哪些选择?如果你是诸葛亮,周瑜把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务交给你,你会怎么办?

  请数个学生回答,估计学生会说当面揭穿周瑜的阴谋,或者先接受任务,然后逃跑。

  师追问: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面揭穿周瑜的阴谋,或者先接受任务,然后三六计走为上计,逃跑掉呢?这说明诸葛亮了什么?同学们思考思考。(1分种后)师提示:当时曹操83万大军压境,孙刘两家联合抵抗曹操,孙权、刘备的军队只有5、6万人。如果孙刘两家不团结,能打败曹操吗?如果诸葛亮当面揭穿周瑜,或者跑掉,孙刘两家岂不是失了和气?这说明了诸葛亮有什么样的品质?——顾全大局

  (3)鲁肃、曹操

  鲁:忠厚,守信

  这个故事中曹只说了一句话,请同学们翻到第54页。

  曹:谨慎多疑

  给你们一个思考题回家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带着鲁肃一起去借箭。

  3、课文拓展

  (1)周瑜三次要杀诸葛亮都失败了,课文说得是第二次,还有2次你们知道吗?读过吗?第一次想借刀**,失败了,第二次想借造箭**,又失败了,第三次亲自派大将去杀诸葛亮,还是失败了。(板书“三杀诸葛”),后来诸葛亮也回敬了个三气周瑜(板书“三气周瑜”),次次成功,最后将周瑜活活气死。诸葛亮和周瑜之间的较量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同学们对这些有兴趣吗?希望大家课后去读一读。

  (2)这个故事中的四个人物,你们喜欢谁,讨厌谁啊?讨厌周瑜什么?

  你们讨厌周瑜的嫉妒,心胸狭隘,气量太小。根据小说《三国演义》写这篇课文的作者可能也讨厌周瑜的嫉妒,你们看我们这篇课文的第一句就是说周瑜心里嫉妒诸葛亮的才干高于他。但是,你们知道吗?在东吴周瑜的同事、下级,以及孙权等几乎所有的.人都非常喜欢他,有个叫程普的东吴老将还说“与公谨交,如饮醇酿,令人不觉自醉”,如果周瑜真是个气量很小的狡猾的小人,东吴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他吗?你们还记得我们上堂课开始的时候讲过,周瑜在决定杀掉诸葛亮之前,曾经派诸葛亮的哥哥去劝说诸葛亮为孙权效力,劝说失败后才决定要杀诸葛亮的,如果真是嫉妒诸葛亮的才华高过自己,他愿意让诸葛亮做自己的同事吗?诸葛亮真来到东吴,大都督这个官可能就不是他周瑜的啊?——如果说周瑜嫉妒诸葛亮的话,他嫉妒的是诸葛亮的才华不能为东吴所用,周瑜千方百计要杀诸葛亮,是各位其主,是为了东吴的事业啊!

  所以你们觉得这篇课文的开头写得好吗?写得对吗?——我们说了这篇课文是编书的人根据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可能作者就没有读懂《三国演义》,所以老师希望你们课后要读《三国演义》原著。——今天这节课还是以*的名言作结:不读《红楼》《三国》枉为*人,希望同学们好好读《三国》,不要白白做一回*人。

  板书:

  诸葛亮{学生板之

  周瑜:学生板之

  鲁肃

  曹操

  反思:本课教学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对原著《三国演义》的阅读冲动,学生也因此而在量上形成了一定的小说鉴赏意识。本文教学获得专家的认可,甚慰!不足之处在于对周瑜的理解认识还不够深入,尤其是中下生,个别教学环节和小学生的实际脱离。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列小标题,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自读,资料拓展,引读和情景语言实践,知道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原因,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时看过跟《三国演义》有关的电视或者书吗?那你都知道哪些呢?

  重点:点一下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周瑜、鲁肃是吴国孙权的大将。

  一、导入1,

  出示背景图: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刘备派了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协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便发生在这个时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

  二、初读10,

  请大家把书翻到96页,大声地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想一想,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又是怎样的。

  这个故事比较长,有些词语很容易读错,你会读吗?谁当小老师来领读。

  1.生字词:妒忌、都督、草把子、调度、大雾漫天、迟延、擂鼓、丞相、神机妙算

  领读——指导——齐读。

  2.快速简洁地解说人物关系。

  鲁肃

  周瑜 诸葛亮

  曹操

  3.请大家再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想一想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让他造10万支箭。(板书:造箭)

  结果呢?诸葛亮按期交箭。(板书:交箭)

  那经过呢?除了借箭,还写了什么?为借箭做准备。(板书:借箭,准备)

  4.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自己说一说。

  指名学生说。今后我们学*课文就可以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来概括主要内容。

  三、明“造箭目的”5,

  1.周瑜要诸葛亮三天之内造好10万支箭,可他暗中却打算想尽办法阻挠诸葛亮造箭,周瑜是怎样打算的呢?

  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相关的语句。

  谁来读一读,出示:……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①你来读一读,周瑜是怎样打算的阻挠诸葛亮造箭的?

  ②你能用上“不但……而且……”把这句来说一说吗?先自己试着说一说。

  学生交流,点评,不会说教师示范。

  ③再加上这句话,你能用上“不但……而且……”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吗?

  学生说。

  ④周瑜这样想尽办法,百般阻挠,是为了什么呢,这段话里怎么说?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定的是什么罪,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已经立下了军令状。造不好箭,就得死。

  整段连起来读一读。

  2.我去查了资料,按照当时的造箭技术,三天时间最多只能造一万支箭,即使周瑜不阻挠,诸葛亮三天也绝对造不好这10万支箭的。

  3.周瑜这么做是因为什么呢?——

  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想除掉他。让他,到时候造不成,引读——“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这才是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目的。

  四、揭“周瑜面目”5,

  1.这是周瑜私下里对手下鲁肃说的,可是他在诸葛亮面前,说造箭是因为什么呢?

  请你浏览第2自然段,先用横线划出周瑜当时所说的话。

  共5处,划对了吗?课件出示:

  ①“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②“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③“十天造得好吗?”

  ④“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⑤“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2.周瑜对诸葛亮说,这造箭是因为什么呢?曹军交战。

  你还从哪些字词也可以看出来这造箭是因为要跟曹军交战呢?

  军中缺箭、这是公事、军情紧急。

  3.这造箭是因为要与曹军交战吗?是为了到时候造不成,引读——

  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是因为军中缺箭吗?是为了到时候造不成,引读——

  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是因为这是公事吗?是为了,引读——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是因为军情紧急吗?是为了,引读——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这所有的一切,其实周瑜都是为了,一起读,引读——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读到这里,你觉得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谁来说?

  阴险,狡诈,公报私仇……(板书:四个有代表性的四字短语。)

  五、品“诸葛亮智慧”20,

  1.可是诸葛亮却答应了造箭,而且还提出三天造好十万支箭,甚至立下了军令状,造不好甘受惩罚。他怎么会这样做呢?

  请你默读第2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说的话,再快速地浏览几遍全篇课文,静静地想一想你从诸葛亮的话里读出了什么呢?写上批注。

  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好,我们一起来重点来交流,你从诸葛亮的这句话里读出了什么?

  重点交流:

  ①“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机动:你还从这个句子里读出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地说?)

  “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言外之意就是说:诸葛亮可以用更少的时间造好箭。

  他在说这话的时候,早已经算好了什么呢?

  第三天有大雾。带着感受读。

  还算好了什么呢?

  曹操是不会轻易出兵的。带着感受读。

  其实诸葛亮此时,心里早已知道了周瑜要害他了!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了!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必引:必然误了“大事”,对于诸葛亮来说,什么是他的心头大事呢?

  请你读这句话——

  对于周瑜来说,什么又是他的大事呢?

  请你读这句话——

  读到这里,你又读出了其他不一样的感受吗?

  诸葛亮造箭是为了顾全大局,周瑜自私自利……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②“只要三天”。

  于是,当周瑜问他预计几天可以造好,他说:“只要三天”。那是一种怎样的回答啊?

  你来回答一下。

  还是一种怎样的回答?

  你来回答。

  2.那么诸葛亮还会怎么样跟周瑜说这一些话呢?他当时的心理、动作和表情又是怎样的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处,联系上下文来写一写。

  ①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 )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想:( ),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②周瑜说:“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又想:( ),就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 )说:“只要三天。”

  ③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 )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招待他。诸葛亮( )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先写,指名三个学生说,评价。

  哪应该怎么说才像诸葛亮呢?让我和大家合作着来说,再选三个学生连起来,师生合作说。

  3.其实,诸葛亮早已巧妙地计划好了借箭,早已知道周瑜要陷害他,可是周瑜却还蒙在鼓里,他还在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4.读到这里,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板书。

  5.那诸葛亮又是怎样一步步进行草船借箭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下课!

  板书:

  草船借箭

  造箭 心胸狭隘 顾全大局

  准备 对比

  借箭 自私自利 神机妙算

  交箭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讨论、理解课文二、三、四段主要内容。

  2、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3、进一步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吹塑纸小船数只。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

  学*二、三、四段。

  【教学过程】

  1、通过上一课时的学*,我们看到诸葛亮面对周瑜的蓄意谋害和步步紧逼,是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地接受了任务。周瑜以为诸葛亮了上自己的当,以为自己是十拿九稳地占了上风,非常高兴。诸葛亮怎么完成任务呢?下面我们进一步学*。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是怎样做的?(默读3~5节后答)

  2、你从中看出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

  备用:

  ⑴周为什么吩咐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用的材料?

  ⑵诸葛亮怎么敢找鲁肃帮忙?

  周瑜:想害诸葛亮,从“造”的方面卡,对诸葛亮的打算一无所知,连听了汇报也不明白。

  诸葛亮:知道周瑜想害自己,知道鲁肃不会泄密,做好了防范工作,做的借箭准备。(识人心)

  3、周瑜不知道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却在充分准备之后,稳扎稳打地开始行动了。(自由读6~9节)看看诸葛亮是怎么指挥军士们利用草船借箭的。读书要求:

  ⑴用“__”把出发时间、二十只船怎么受箭,怎么返回的语句勾出。

  ⑵根据课文内容,把借箭经过向同桌讲一讲,注意用上书中的重点词句。

  4、请同学上台,用小船演示,讲述草船借箭的经过。(出示小黑板:长江方位图)

  5、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怎么那么巧?

  也用“__”勾有关句。(知天文)巧借天时。

  6、他还作了哪些安排保证借箭成功?

  ⑴擂。

  ⑵船。

  7、为什么叫士兵擂鼓呐喊?

  造成进攻假象,逼使曹军放箭。

  8、为什么先叫船头朝西,后来又叫朝东,还要“一”字儿排开?

  便于受箭,便于返回,走一步算一步,深谋远虑,善于分析和利用自然条件,叫巧借地理。(晓地理)

  9、为什么调转船头后,书上要说是“逼*”?

  ⑴已惊动曹军,冒着危险。

  ⑵使曹军误以为是真的进攻。

  ⑶表现诸葛亮料事如神,胆识过人。

  10、看插图,空中大雾迷漫,船外箭雨纷纷,诸葛亮却手摇鹅毛扇,正在饮酒取乐。请用“~~~”勾出他这时说的话。抽读。他为什么笑首说“只管饮酒取乐”?抽读。你为什么这样读?齐读。

  11、曹操出兵没有?他怎么做的?——正中下怀。

  12、曹操是怎么知道上当的?引读“诸葛亮吩咐……。”他为什么“吩咐……”?

  ⑴嘲讽、动摇军心。

  ⑵知道追赶不上。(抓“顺风顺水”扣“船头朝东”)

  ⑶有利于突出其才干。

  13、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三天借箭十多万。(结果)

  小结: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一切都按诸葛亮的安排进行。他真是料事如神!

  14、诸葛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用为蜀、吴联军主帅的周瑜本应非常满意,他却长叹一声,导读。他为什么要长叹?

  15、“神机妙算”什么意思?带有什么感情色彩?由周瑜的口中说出来,对他来说是多么痛苦,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但又不得不服输。再读这一句,体会周瑜的心情。

  小结:两人斗智,至此胜负分明。

  16、现在回顾全文,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⑴三天有大雾。

  ⑵鲁肃会帮忙。

  ⑶二十只船够。

  ⑷船头东西摆。

  ⑸士兵擂鼓喊。

  ⑹只管饮酒乐。

  ⑺出发、返回妙。

  17、“草船借箭”是写诸葛亮从曹操那里智取了十多万枝箭,为什么课题却命“借”?

  ⑴还击。

  ⑵还因为在借箭的整个过程中,诸葛亮巧妙地借天时、借地利、借对人的了解,巧妙地安排,从强敌手中智取十多万枝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干,粉碎了周瑜想陷害自己的阴谋,打击了曹的实力与士气,为联合抗曹做出了贡献,命“借”就有利于表现他的才干。

  18、就从这个“借”字,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你对诸葛亮什么感情?赞扬什么?

  19、回顾板书(连线):

  蜀吴联军本当一致抗曹,可是周瑜气量狭小,生了妒忌之心。因为他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就借口两军交战需要用箭,用十天造箭十万的诡计来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挺有才干”,他神机妙算,结果成功地只用三天就借箭十多万,迫使周瑜仰天长叹,低头认输。这,就是“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我们读记叙事情发展的文章,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清,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这是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写类似的文章,也要注意写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才能使别人看得明白。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6篇)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本案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把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综合素养;同时注重体现出“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主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

  设计特色:课内、课外结合,以读感悟,抓重点句进行突破性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学*后能较生动地复述课文。

  课前准备:

  1、教师、学生读《三国演义》第42————46回。

  2、要求学生读后互相交流:

  (1)、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对阵形势怎样?

  (2)、周瑜因何要加害诸葛亮?他说过哪些要加害诸葛亮的话?

  (3)、“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这对于借箭成功至关重要吗?

  3、布置学生预*课文。

  4、布置学生了解一个“兵不厌诈”的故事或实际战例。

  5、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创设情境,交代背景,复*旧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曲终画面定格于“火烧赤壁”:

  (1)、简介魏、蜀、吴的局势(即:“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

  (2)、三言两语忆“火烧赤壁”。

  (周瑜巧用火攻之计以少胜多,足见其善谋略,是个足智多谋之人。)

  2、谈话导入。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这样光彩不灭的人物形象、脍炙人口的.故事。今天将要学*的“草船借箭”就是发生在“火烧赤壁”之前的又一个为人民群众熟知的故事。

  (创设情境,复*旧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求知欲望。)

  二、读题,破题,质疑。

  1、板书课题,读题。

  2、抓住学生朗读的重音点破题。

  3、质疑。

  (由破题入手,再由疑激趣。)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要求:通读课文试填空

  1、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之箭)来为难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可以信赖,请其帮忙,积极做着“草船借箭”的(准备)。

  3、诸葛亮用(雾中曹营借箭)的妙计来对付周瑜的暗算,这是“草船借箭”的(经过)。

  4、诸葛亮(如期如数)交箭,周瑜的阴谋被(挫败)了,这是“草船借箭”的(结果)。

  (在充分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引导学生更好的整体感知全文。)

  四、再读课文,寻求突破点。

  1、本故事中主要人物有哪几位?本故事着力赞美谁?请划出文中直接赞美他的句子。

  2、交流。

  3、读句子: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解释“神机妙算”)

  (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把握本课的研究主题。)

  五、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诸葛亮到底“算到了什么?”,竟让周瑜这样一个自恃甚高、心高气傲的人自叹不如呢?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再用心体会。

  2、汇报、交流。

  a、识 天 时

  (一)

  生:诸葛亮算到三天后江上会出现大雾: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指导学生反复读此句,表现出雾的大。)

  师:何以见得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事先算到的?(师引导学生抓住相关句子体会,并指导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生:1、诸葛亮敢立三天造好十万支箭的军令状,立下军令状后并不是急于造箭,而是悄悄向鲁肃借好20条草船,是因为他算到三天后有大雾,心中早已想好利用大雾去借箭。

  2、诸葛亮在前两天按兵不动,偏等第三天四更时分才行动,也是因为他早已事先预知到这场大雾。

  师:当三天后江上果如其所料,出现大雾时,诸葛亮心情如何?被秘密请来船中,全然不知的鲁肃当时的心情又会如何?试想象一下:当时俩人各会想些什么或说些什么?

  (诸葛亮暗喜、得意:老天果然助我,公瑾你何以能加害于我?鲁肃害怕、吃惊:这么大的雾,若误入曹军水寨,如何能脱身?)

  师:同看这场大雾,俩人心情截然不同,试以俩人的口吻分别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一句。

  (二)

  师引导学生议:草船借箭发生于何季节?(冬季)这对借箭成功至关重要吗?

  总结:1、诸葛亮算到冬季雾在四更时最浓,以雾做掩护,曹操定会上当;

  2、冬季刮西北风,使借箭后船能顺风顺水地离开。

  b 、懂 地 利

  生:诸葛亮借箭的过程考虑周全,安排巧妙,因为他熟悉地形。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组织讨论:诸葛亮是怎样利用地理位置巧妙、周全地实施借箭妙计的?

  c、识 人 心

  (一)根据学生要求,让学生自愿组合成三个学*小组:

  a组研究:诸葛亮对周瑜:

  b组研究:诸葛亮对鲁肃:

  c组研究:诸葛亮对曹操。

  (二)依据各组的研究提纲汇报、交流,得出:

  1、诸葛亮看透周瑜是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为顾全大局于是果断的决定将计就计;

  2、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守信义,因而知人善用,请鲁肃帮忙做好借箭的准备并为其保密;

  3、诸葛亮利用曹操生性多疑,用兵谨慎的弱点,巧用天时、地利一举借箭成功。

  (三)抓相关语句朗读;引导发现诸葛亮“识人心”的内容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

  1、深究“笑”的内涵,体会用词之准确。

  诸葛亮在笑谁呢?

  (1)他笑鲁肃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

  (2)他笑周瑜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胜利的笑。

  (3)他笑曹操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

  (4)他想到自己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轻松击败周瑜的暗算,这是自负的笑。

  2、练*添加提示语。

  诸葛亮那一“笑”,让我们看到一个谈笑风生、充满自信的诸葛亮。可见提示语中描写说话人动作、神态的词能反映人物的个性特点,使人物更鲜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是周瑜、诸葛亮俩人的语言交锋,却缺少这样的画龙点睛之笔。请大家合作试添加。(学生合作探究,组织全班交流。)

  (重点围绕中心词“神机妙算”展开研究,并以此为点辐射全篇,摆脱传统的逐句、逐节讲解模式,尽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由感悟,合作探究。)

  六、总结,归纳。

  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因素,诸葛亮全考虑到了。这“箭”借得好,这就叫“神机妙算”。而这一切,周瑜都没设想到,当他从鲁肃口中知道这一切,惟有“自叹不如”。指导读好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七、深究“借”字,再塑诸葛亮的智者形象。

  1、组织辩论:是“借”箭还是“骗”箭?

  2、全班交流:“兵不厌诈”的故事。(如:空城计)

  (通过辩论和课外拓展,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变换角度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八、观看经过精心“剪辑”的电视剧中“草船借箭”的精彩片段,深化理解。

  九、复述课文。

  (通过列提纲复述,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十、拓展谈话。

  周瑜阴谋落空,没能杀掉诸葛亮,这成了周瑜的一块心病。此后,俩人还有过多次较量,周瑜均败于下风,以至临死前还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想知道更多故事,,课后大家可以去读原著。

  (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十一、课外排演课本剧。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3

  一、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从重点词句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导读法”教学。导之以读、导之以思、导之以说、导之以疑。

  3、采用实物演示法教学。实物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四、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 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

  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

  的是有创新精神。

  方法过程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情感价值观目标:

  1. 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 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教学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 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 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重点品析:

  学*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讨论、理解课文二、三、四段主要内容。

  2、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3、进一步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教具准备】小黑板一块,吹塑纸小船数只。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

  学*二、三、四段。

  【教学过程】

  1、通过上一课时的学*,我们看到诸葛亮面对周瑜的蓄意谋害和步步紧逼,是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地接受了任务。周瑜以为诸葛亮了上自己的当,以为自己是十拿九稳地占了上风,非常高兴。诸葛亮怎么完成任务呢?下面我们进一步学*。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是怎样做的?(默读3~5节后答)

  2、你从中看出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

  备用:

  ⑴ 周为什么吩咐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用的材料?

  ⑵ 诸葛亮怎么敢找鲁肃帮忙?

  周瑜:想害诸葛亮,从“造”的方面卡,对诸葛亮的打算一无所知,连听了汇报也不明白。

  诸葛亮:知道周瑜想害自己,知道鲁肃不会泄密,做好了防范工作,做的借箭准备。(识人心)

  3、周瑜不知道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却在充分准备之后,稳扎稳打地开始行动了。(自由读6~9节)看看诸葛亮是怎么指挥军士们利用草船借箭的。读书要求:

  ⑴ 用“__”把出发时间、二十只船怎么受箭,怎么返回的语句勾出。

  ⑵ 根据课文内容,把借箭经过向同桌讲一讲,注意用上书中的重点词句。

  4、请同学上台,用小船演示,讲述草船借箭的经过。(出示小黑板:长江方位图)

  5、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怎么那么巧?

  也用“__”勾有关句。(知天文)巧借天时。

  6、他还作了哪些安排保证借箭成功?

  ⑴ 擂。

  ⑵ 船。

  7、为什么叫士兵擂鼓呐喊?

  造成进攻假象,逼使曹军放箭。

  8、为什么先叫船头朝西,后来又叫朝东,还要“一”字儿排开?

  便于受箭,便于返回,走一步算一步,深谋远虑,善于分析和利用自然条件,叫巧借地理。(晓地理)

  9、为什么调转船头后,书上要说是“逼*”?

  ⑴ 已惊动曹军,冒着危险。

  ⑵ 使曹军误以为是真的进攻。

  ⑶ 表现诸葛亮料事如神,胆识过人。

  10、看插图,空中大雾迷漫,船外箭雨纷纷,诸葛亮却手摇鹅毛扇,正在饮酒取乐。请用“~~~”勾出他这时说的话。抽读。他为什么笑首说“只管饮酒取乐”?抽读。你为什么这样读?齐读。

  11、曹操出兵没有?他怎么做的?──正中下怀。

  12、曹操是怎么知道上当的?引读“诸葛亮吩咐……。”他为什么“吩咐……”?

  ⑴ 嘲讽、动摇军心。

  ⑵ 知道追赶不上。(抓“顺风顺水”扣“船头朝东”)

  ⑶ 有利于突出其才干。

  13、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三天借箭十多万。(结果)

  小结: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一切都按诸葛亮的安排进行。他真是料事如神!

  14、诸葛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用为蜀、吴联军主帅的周瑜本应非常满意,他却长叹一声,导读。他为什么要长叹?

  15、“神机妙算”什么意思?带有什么感情色彩?由周瑜的口中说出来,对他来说是多么痛苦,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但又不得不服输。再读这一句,体会周瑜的心情。

  小结:两人斗智,至此胜负分明。

  16、现在回顾全文,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⑴ 三天有大雾。

  ⑵ 鲁肃会帮忙。

  ⑶ 二十只船够。

  ⑷ 船头东西摆。

  ⑸ 士兵擂鼓喊。

  ⑹ 只管饮酒乐。

  ⑺ 出发、返回妙。

  17、“草船借箭”是写诸葛亮从曹操那里智取了十多万枝箭,为什么课题却命“借”?

  ⑴ 还击。

  ⑵ 还因为在借箭的整个过程中,诸葛亮巧妙地借天时、借地利、借对人的了解,巧妙地安排,从强敌手中智取十多万枝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干,粉碎了周瑜想陷害自己的阴谋,打击了曹的实力与士气,为联合抗曹做出了贡献,命“借”就有利于表现他的才干。

  18、就从这个“借”字,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你对诸葛亮什么感情?赞扬什么?

  19、回顾板书(连线):

  蜀吴联军本当一致抗曹,可是周瑜气量狭小,生了妒忌之心。因为他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就借口两军交战需要用箭,用十天造箭十万的诡计来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挺有才干”,他神机妙算,结果成功地只用三天就借箭十多万,迫使周瑜仰天长叹,低头认输。这,就是“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我们读记叙事情发展的文章,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清,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这是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写类似的文章,也要注意写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才能使别人看得明白。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6

  【课时安排】

  第一课内容:安排材料的方法,分段,“果然”一词的运用。背景,人物的性格特点总体感受,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深入理解。

  第二课内容: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忠厚守信,曹操的多疑具体的.理解。第二段人物对话时玄机的理解,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想象描述。全文整体理解,总结。作业。

  【教学准备】

  学生读熟课文,了解相关背景。按课后问题思考,了解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背景。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初步了解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守信忠厚,曹操的多疑谨慎。

  3、能正确使用“果然”造句。

  4、了解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并分段。

  5、说出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揭题。

  2、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

  3、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介绍背景: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

  1、通过昨天的预*,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

  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2、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填空提示)

  2、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最关键的是哪一部分?(找到关键材料,找出起因、结果给课文分段)

  3、说说安排了哪几个材料?

  4、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等四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你能用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

  妒忌、神机妙算、守信、多疑(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1、探究人物的特点:两组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一组曹操,一组鲁肃。

  2、交流:

  ⑴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雾大到什么程度?

  这是偶然还是原就料到?何以见得?

  板书:

  识天象

  预料的和事实的一样,可以用一个“果然”连接。

  运用“果然”说句子。

  ②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去受箭。

  一字儿摆开有何用意?出其不意。

  船的阵式有何变化?为什么这样调头?

  板书:

  周密部署

  ③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④ 鲁肃答应了,他并不了解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板书:

  识人心

  ⑤ 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⑥ “希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要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1000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这叫什么?

  板书:

  识地理

  ⑵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懂阵法。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阵图,乃庸才也”。

  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后记录〗

  1、本课设计的主要特点:运用自主学*的方式理解人物的性格:

  ⑴ 通过预*,学生已经总体感知到周、诸葛、曹、鲁等人的特点:

  分组后,让不同的组承载不同的任务,具体地感知。反馈交流部分,本课重点围绕“神机妙算”进行交流。学生能抓住具体的句子,说明借箭的必要条件,从而理解诸葛的“神机妙算”。对于理解是到位的。

  ⑵ 注意到了语文的工具性要素训练:

  其一,让学生在提示的引导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基本上能够比较简要地概括事件的内容。其二,抓住关键内容,梳理出事件所安排的四个材料。自以为,这也是本课体现工具性的一处有意识的设计与实践。

  2、问题反思:

  ⑴ 尽管理解是到位的,但是学生参与交流的面不广,其原因:有的是学生不敢说这种心理原因,有的是学生确实没有感知,不理解。

  ⑵ 朗读的时间不足:

  按照现在“读中感受”这种观点来看,只有充分读才能有充分的理解。这是对的。但事实上,尽管读得不多,但学生默读的时间还是充分的,特别是课前预*比较到位(读5篇,并对主要问题进行过思考)。所以并不影响学生的理解。问题是:公开朗读的次数较少。朗读与理解的有机结合,对我来说是弱项。以后重点拿几篇抒情性较强的课文来练*自己的这方面的能力。

  ⑶ 在板书出借箭成功的四大要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

  是这样引的:知人心,懂天象。那么诸葛对于顺风顺水的把握可以怎样概括?结果学生仍不能用三个字概括,最后还是本人说出:明地理。对于“一字排开”,船头的调向,应该概括为:懂阵图。时间关系,尚未概括,只能留待明天,也是本课遗憾之处。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自主学*本课“瑜、诸、葛、督、惩、罪、寨、呐、丞”等会认字,“委、惩、吩、咐、罪、私、擂、呐”等会写字,能够正确地读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能够体会人物的性格、语言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课文]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东吴都督周瑜心胸十分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巧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课文通过草船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课文内容环环紧扣,引人入胜。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作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十万支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教学前,先让学生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通过课前的预*,学生大致了解,三国鼎立时,孙刘联合抗曹,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

  文章篇幅较长,教学时,教师放手让学生默读课文,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对于重点部分,教师可组织学生从读中感知,引导探究、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探究性阅读,进而培养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评价和积累语言的能力。课文中着力赞美诸葛亮这一人物,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师先让学生充分阅读,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知人心、通晓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已看透了周瑜想要加害自己的用心,十天是无论如何也造不出十万支箭的,但他不动声色,反而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的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以为阴谋得逞,实际上诸葛亮早有妙计在胸。

  诸葛亮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寻求帮助,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不了解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让周瑜清醒地看到自己的阴谋惨败。

  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他算准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有大雾;借箭返回时,船顺风顺水。借箭妙计安排巧妙,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在谈笑风生中,诸葛亮轻松取胜,没有和周瑜发生正面冲突,顾全了孙刘联合的大局。从而让学生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在对全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再让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复述课文。

  课文中出现的这四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各具特色。周瑜心胸狭窄,狡猾阴险;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课文中体现得很充分。通过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如: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在读通顺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体现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学生可边读边议。

  [词句积累]

  生字中,注意诸葛的“葛”字读音,应读“gě”。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惩罚:严厉地处罚。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教学设计]

  (课前初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有条件的学生课前读一读《三国演义》,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大致了解人物及其关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今天我们学*的《草船借箭》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谁来谈谈,你对《三国演义》了解多少?

  2.结合预*,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从课题、从内容中提出不懂的问题。

  1.学生简单交流《三国演义》。(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及其关系。)

  2.学生质疑,能够解决的可以当场进行交流解决。

  二、自读课文,把握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了解课文内容。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看看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

  1.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学生能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了解课文大意,清楚课文的脉络。

  3.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口述“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4.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惨败。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草船借箭》写了一件什么事,起因与结果是什么。

  2.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神机妙算使事情发生了改变。(草船借箭成功)

  教师板书: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周瑜惨败。

  二、感悟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阅读,思考:“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课文里哪些地方写诸葛亮“神机妙算”?画下来读一读,

  2.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

  3.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人心、通晓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1.学生读书自悟后在班内交流所得,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点拨。从草船借箭的时间、气候、地理环境以及借箭的经过,体会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神机妙算)。

  2.师生共同归纳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神机妙算表现在:诸葛亮知人心、通晓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3.学生边读边议,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第三课时

  一、深入理解,分析人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体会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

  2.你对其他的几个人物是怎么看的?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1.进一步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聪明、机智、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的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时多观察、多思考的结果。

  2.学生讨论,分析:周瑜心胸狭窄,狡猾阴险;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

  3.分角色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复述课文。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2

  《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变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想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1、学*本课生字新词。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动地理、识人心、巧安排。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周瑜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的有价值的问题请学生书写在黑板上。如:(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

  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提出阅读要求。

  (1)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格句。

  (2)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交流刚才所提的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小组所提的问题。

  三、读课文,讲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做到能简单的讲述这个故事。(意在使学生弄懂故事的前因后果。)

  教学目的:进一步熟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小黑板)

  (1)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2)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4)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巧安排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图,并上黑板来摆一摆,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老师读提示语,一、二组同学读周瑜的话,三、四组同学读诸葛亮的话,体会一下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读后讨论)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3

  一、教材简析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从本课内容来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周瑜险恶用心的了然于胸,二是对借箭的通盘考虑和周到安排。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重点。

  二、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本课的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诸葛亮 妒忌 都督 惩罚 擂鼓 呐喊 丞相 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目标

  1、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3、从古典故事中,体会民族文化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五、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课前收集诸葛亮、曹操、鲁肃等有关人物的资料。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②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成的文章《草船借箭》,出示课题,当“草船借箭”这四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什么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用草船怎样借箭?为什么能借到箭?)

  同学们根据课题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边读边想,并勾画出生字。

  (设计说明:带着问题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①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这篇课文有7个生字,请看屏幕(幻灯出示)

  诸(zhū) 妒(dù) 督(dū) 寨(zhài) 擂(lèi) 呐(nà) 丞(chéng)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这几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自由读出这几个生字,看一看它们在字音和字形上,你认为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点拨】“诸”,“寨”“丞”的读音,它们的声母是翘舌音,“丞”字是后鼻韵母。注意“丞”字的笔顺;“寨”字的结构,它是由上中下三个部件组成的,在书写时,要把这三个部件写得紧凑些才好看。还有“呐”的读音,声母是“n”。还有“督”字要注意下部分是“目”字,不是“日”字。下面就请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

  ②整体感知:

  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①学*第一段。

  【师生活动】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点拨】周瑜明知故问;假惺惺说;狡黠地说;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

  ②思考: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点拨】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设计说明:开放的课堂,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读的兴趣和自信;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大大丰富了读的内涵,提高了读的质量。)

  (四)小结:

  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

  第 二 课 时

  (一)温故而知新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文章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读议、探究、感悟第二段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②问题:“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课件出示)

  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请同学们运用“读、画、思、议、悟”的五字学*法,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研读课文,读后交流。

  【学生活动】质疑问难,教师巡视释疑解惑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点拨】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从第一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已经知道了周瑜的险恶用心,但他不动声色,并想出只要“三天”就可交箭,而且还遂了周瑜的心愿立下军令状。

  因为他算准了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三天后有大雾,他已成竹在胸了。

  我从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知道周瑜进一步陷害诸葛亮,也知道了前面周瑜说的“军中缺箭”是假话,从这一段更能知道周瑜的险恶用心。

  ③问题:周瑜步步紧逼,想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但周瑜算到了诸葛亮的主意了吗?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

  【师生活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点拨】周瑜没有算到诸葛亮的主意,从周瑜与鲁肃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

  小结:诸葛亮的确很了不起,不仅算到了周瑜忌贤妒能而且也算到了鲁肃忠厚老实,讲义气。

  2、读议、探究、感悟第三段

  ①问题:那么在草船借箭过程中他又神机妙算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请大家用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吧,读后交流。

  出示投影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②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通过诸葛亮笑着说的话,想一想他当时已充分估计到哪几种情况?

  【学生活动】听录音,感悟文中描述情境,探究交流。

  (设计说明:以开放性的活动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强调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点拨】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衡。

  ③问题:听到擂鼓呐喊声,曹操究竟敢不敢派兵。诸葛亮借到了吗?

  请同学们随着镜头去感受一下,当年草船借箭的情景。(播放“草船借箭”画面)

  【学生活动】刚才同学们看了草船借箭的情形,再回头看课文8—9自然段,自由读课文,想:你们又学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读后分组讨论,诸葛亮为什么算得这样准?

  【点拨】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真是神机妙算。

  ④问题: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投影显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点拨】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设计说明: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发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让学生懂得“学必有疑,疑须有问,问才能知”的道理。)

  小结:诸葛亮学知渊博,熟知天文地理,所以算到了第三天四更有大雾,算到了回来时顺风顺水;他又善于分析人物个性,所以算到了周瑜忌贤妒能,算到了鲁肃忠厚、讲义气,算到了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出兵,只会射箭,所以说他神机妙算。

  ⑤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

  3、读议、探究、感悟第四段

  ①问题:事情的结果怎样?

  【师生活动】齐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②出示投影: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问题:文末一句与开头一句是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讨论交流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诸葛亮神机妙算挫败了周瑜的险恶用心,那么周瑜到底哪些方面不如诸葛亮呢?(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造”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两人的差距在于创造思维,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求新求异,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从文中已知,周瑜阴险狡诈,诸葛亮宽宏大量,鲁肃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请同学们用心揣摩各人心理,自由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说明:还课堂给学生,探究深读,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和学**惯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探究问题,做学*的真正的主人。)

  (五)作业(三题任选一个):

  1、本节课的收获(知道怎样提问题,从哪提问题,如何评价人物)

  2、我最想对诸葛亮说……(教育学生想成功就要认真学本领)

  3、读《三国演义》试评三国人物(通过学*,会评价人物)

  附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忌妒设难 诸葛亮受命“借箭”

  诸葛亮

  (知天)三天之内大雾弥漫

  (知地)顺风顺水

  (知人)周瑜妒忌故意为难

  鲁肃老实诚恳帮助

  曹操多疑不敢出兵

  神机妙算

  (勇于创新)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学*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识学*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要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第一段

  1.齐读第l段。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学生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2)讨论、交流。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A、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B、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1)(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2)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生字,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课前预*

  在教学之前先布置预*作业。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掌握生字的音序,部首以及在新词中的解释;并给难以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

  2,思考课后作业。

  3,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学前检查学生的预*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明白的词句。

  第二部分:课堂导读(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注意下列读音:

  擂应读léi丞应读chěng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后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排成"一字儿"并连接起来

  为什么曹操不用火箭

  为什么诸葛亮要请鲁肃一起去"借箭"

  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教师相机进行解答。

  二,深读课文(25`)

  1,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部分(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通过前面的阅读,大家知道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负责赶造十支箭吗(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要陷害诸葛亮)周瑜是怎么把这个任务交给诸葛亮的,诸葛亮又是怎么把这个任务接下来的,让我们来读读他们的对话部分。在读的过程中要想想,从他们的话语中体现了他们的什么意思。

  从周瑜的"水上交战,有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表面客气,暗藏杀机的阴险心理;从诸葛亮"用箭最好","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指导朗读:我们明白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想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把他们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呢

  2,朗读草船借箭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到了第三天,果然下起了大雾。诸葛亮邀请鲁肃一起去"取箭",如果你是鲁肃,你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请大家朗读借箭部分。

  教师参与讨论,点拔引导。扣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从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安排周密。准备二十条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还站着二十个军士。把船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两面受箭。

  熟悉气象。对天气早有预测,熟悉气象。

  了解对方。"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

  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积极思考给予赞扬,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创见的看法,不要太强调学生见解的正确与否。

  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神机妙算)

  三,巩固印象:(2`)

  1,抄写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

  3,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三部分:迁移延伸(第二课时)

  一,让学生不看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指名两三名学生起来复述,再让同桌进行相互复述。

  二,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课本内容。

  分配角色,明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上台表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表演几组。

  三,延伸作业:

  1,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其他故事。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8)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 1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今天老师和想和大家一起来说说三国,同学们可将自己知道的三国人物、故事、歇后语等和大家分享。

  2.导入

  话说诸葛亮舌战群儒之后,周瑜妒忌他的才干想借机陷害,于是就有了尽人皆知的三国故事——《草船借箭》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回顾旧知

  1.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让我们先来回顾本文的主要内容。

  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借造箭来陷害),经过是(诸葛亮巧用草船向曹军借箭),结果是(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2.课文写谁借箭?(诸葛亮)相机板书

  ——读三国——

  三、浏览全文,你认为文中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精彩表现?请在文中快速找出来。

  (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的意思是指有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来决定策略。

  四、品读感悟“神机妙算”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有着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和预见性呢,请同学们小组内读课文5~9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小组学*)

  汇报:

  a.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那么这样的天气会不会是巧合呢?(当然不是)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b.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3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老师认为这个句子不够简练,直接改成:

  直到第3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3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请同桌互读这两段话,说说你的理解。(学生交流,指名说)

  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对天气了如指掌,熟知天文。相机板书:知天文

  怪不得周瑜一声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知天文让诸葛亮算准了大雾天,他又是如何巧妙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学生汇报:

  a.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b.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c.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受箭。

  d.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20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为何要强调船头与船尾的方向呢,与返回时顺风顺水有关系吗?

  (这样便于船身身均匀受箭,保持*衡,调转船头的时候,滚滚长江东逝水,返回时顺风顺水,速度更快,更能体现诸葛亮巧谋划,晓地理。)相机板书:晓地理

  让我们身临其境,进一步感受诸葛亮精彩的借箭过程。(播放视频)

  看完视频,你想说什么?(指名说)

  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难怪周瑜一声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他算准了曹操不会派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学生汇报。

  a.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指导朗读,读出诸葛亮的`料事如神,胸有成竹。

  男女生读,小组读,师生读。

  b.曹操果真如此,他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不让他们*前。”

  从曹操的话中能感受到什么?(曹操生性多疑)

  请大家在读这两段话,说说文中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语言描写)

  你还知道哪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相机板书: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草船借箭之所以成功,不仅因为他了解曹操,还以为他了解谁?(鲁肃)鲁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c.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指名读)

  哪一个词语最能体现鲁肃的性格特点?(果然)

  “果然”一词不仅可以看出鲁肃忠厚老实,正直守信的性格特点,还能体现诸葛亮对鲁肃的了解,知道他不会把自己的计划告诉给周瑜,可见诸葛亮真的是懂人心。

  相机板书:懂人心

  诸葛亮不仅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还懂人心,难怪周瑜一声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议三国——

  五、拓展小结:

  让我们重温草船借箭中的人物形象,谁来读读这些词语?与同桌说说词语与那个人物形象相匹配?

  课堂活动,让词语对号入座。

  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请大家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这就是草船借箭的结果。

  回到文章的开头,周瑜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是草船借箭的起因,文章开头与结尾的关系是首尾呼应,全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

  诸葛亮神机妙算,神在知天文,机在懂人心,妙在巧借箭,算在谋布局,天时、地利、人和,才能一举借箭成功,三国中草船借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更多的三国故事。

  (课堂活动:三国故事大比拼)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他与生俱来的吗?当然不是,这源于他*时仔细观察,博览群书,他巧妙的用一个“借”,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化史上留下了不朽的杰作。

  想要更多了解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推荐阅读《诸葛亮全传》和《三国演义》。

  六、作业布置:

  1.推荐阅读《诸葛亮全传》和《三国演义》。

  2.继续搜集三国相关的谚语、歇后语等。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诸 知天文 神

  葛 晓地理 机

  亮 懂人心 妙

  算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 2

  一、教学设计: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

  二、教学目标:

  1、学*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三、教学难点:

  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过程:

  1、引入关于三国的歇后语和成语

  同学踊跃发言教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

  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关于三国的成语: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味如鸡肋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释卷 老马识途 木牛流马

  2、 学生分组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 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

  c、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5、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 3

  【单元目标】

  第五组课文重在读懂“名著中的人物”。阅读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栩栩如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本课目标】

  1、读准读通课文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2、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初步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指导方法】

  抓因果读故事,抓语言观内心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背景了解人物关系,导入课文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三足鼎立而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随机板书背景图)今天我们共读名著《三国演义》中记述的孙、刘联军内部发生的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二、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指导梳理故事脉络: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谁?故事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箭”他们分别做了什么?

  相机板书:周瑜逼箭、诸葛亮借箭、鲁肃助箭、曹操防箭、诸葛亮交箭

  2、运用抓前因后果法读懂故事

  摘读故事开头结尾,说说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板书前因后果)

  理解“妒忌”:(1)词意: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2)换词比较:羡慕

  预设: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应从情节入手。不能简单地认为周瑜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圈套陷害诸葛亮就是整个事件的起因,它只不过是展开矛盾冲突的契机。周瑜为什么要跟诸葛亮过不去呢?很显然,诸葛亮因“挺有才干”而遭妒忌,这才是事情的真正起因,抓到了这点,才能抓住本质感受人物形象。

  小结导问: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给他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三、精读故事,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感悟人物形象

  (1)讨论:你认为“三天造箭十万支”这可能吗?既是同盟军,周瑜给诸葛亮出此难题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引读----“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2)导:原来周瑜请诸葛亮明里是----共商国事,暗里却是----设下陷阱。周瑜怎样一步步设下这“温柔的陷阱”?默读第二段,用不同的符号划出对话内容。

  (3)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自由说读懂了什么,感受是什么?

  导读周瑜的话,分句采访“周瑜”:你心里真正的想法(目的)是什么?

  a理解周瑜话中的“希望”一词:这里的希望和我们日常表达时的意思一样吗?区别是什么?b理解句子“周瑜很高兴”。

  小结:周瑜表面上客客气气,暗地里却磨刀霍霍,在谈笑风生中,一步一步地把诸葛亮引进温柔的陷阱。周瑜逼着诸葛亮立下军令状造箭,原来不是为了与曹军交战,而是----引读----“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读到这里,你觉得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

  (4)导:刘备三顾茅庐请来军师诸葛亮,他可是三国人物中智慧的化身。为什么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

  预设重点交流,读句子:必然误了“大事”,他心中的大事是-----?周瑜心中的大事是----?你读出了什么?练读句子想象诸葛亮怎样回答“只要三天。”你又读懂了什么?

  (5)合作讨论:给诸葛亮的话加提示语。交流朗读,齐读对话。

  四、总结拓展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试图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的阴谋刁难诸葛亮,双方这一番“舌战”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周瑜面和心毒,笑里藏刀,而诸葛亮料事如神,将计就计,草船借箭终获成功。周瑜长叹一声-----?你从这声“长叹”里读出了什么?

  读课文:“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读原著:“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总结:三国故事之“草船借箭”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料事如神、神机妙算的非凡才干。因为有才干而遭周瑜妒忌,又因为有才干令周瑜自叹不如。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品味人物语言,人物形象就鲜活起来了。

  拓展歇后语讲故事: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五、阅读作业

  《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到底“算”到了什么呢?课外阅读课文或原著《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曹操

  孙权____联吴抗曹____刘备

  周瑜———————诸葛亮

  (妒忌)(神机妙算)

  前因后果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 4

关于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㈡能力训练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㈣美育渗透点

  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二、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㈡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㈢解决办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㈠教师活动设计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 5

  一、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从重点词句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导读法”教学。导之以读、导之以思、导之以说、导之以疑。

  3、采用实物演示法教学。实物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四、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9)

——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通用五篇

  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1

  教学要求

  1、学*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了解周瑜和鲁肃的人物性格。

  2、了解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齐读课题。

  3、质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的?借到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范读,生倾听,完成思考:这一课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2、据此提纲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3、同学们在预*时解决了一些问题,现在大家看看还有什么问题?

  三、学*第一段

  1、大家的问题提得很好。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暂时先停下来,看看在讲课的过程中能不能解决。这节课我们先来学*草船借箭的原因和借箭前的准备,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段哪个词最重要?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3、注意这一段讲谁在“妒忌”?妒忌谁?妒忌什么?

  4、齐读第一自然段,注意“挺”字的读法和语气 。

  5、这句话我们能不能换个说法?

  6、从这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对,周瑜这样做就是心胸狭窄的表现。

  7、现在我们来学*下一自然段。默读并思考: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8、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思考一个小问题:周瑜委托了诸葛亮一个什么样的任务?

  9、解释词语:赶造、委托。

  10、诸葛亮答应了吗?怎么答应的?读课文原话。周瑜说:“十天造的好吗?”诸葛亮又说了什么?周瑜认为诸葛亮三天造出十万支箭是笑话,诸葛亮对周瑜又说了什么?什么是“军令状”?“甘受惩罚”是什么意思?

  11、周瑜听后很高兴,他为什么这么高兴?

  12、对,因为他“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下面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一段对话。谁来概括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四、学*第二段

  1、刚才我们说了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而陷害他,现在我们来学*第二大段,看看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2、谁来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周瑜共说了几句话?

  3、第一句是什么?实际上他逼没逼?从哪看出来的?

  4、齐读第二句话,为什么不给他准备齐全?

  5、我们在往下读,鲁肃去了以后,诸葛亮请鲁肃帮助干什么?注意读书回答。

  6、诸葛亮要这些东西干什么?什么是自有妙用?

  7、鲁肃只知道“自有妙用”,但具体干什么用他知道吗?为什么不让鲁肃知道?

  8、我们再仔细读这句话:“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从这里看,诸葛亮知不知道周瑜要干什么?周瑜知不知道诸葛亮要干什么?

  9、好,鲁肃回去告诉周瑜了吗?周瑜听后怎么样?“疑惑”是什么意思?疑惑什么?

  10、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周瑜不知道诸葛亮如何造箭,但诸葛亮对周瑜是怎么样?

  11、从这里我们能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草船借箭的原因”和“借箭前的准备”两部分内容,那诸葛亮到底借到箭了没有?我们下节课继续分析。

  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2

  【教学要求】

  1、学*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识学*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要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

  (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

  一(1、2自然段)、

  二(3~5自然段)、

  三(6~9自然段)、

  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第一段

  1、齐读第1段:

  什么叫“妒忌”?

  (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⑴指名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学生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⑵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第一轮对话:

  ⑴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

  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⑵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⑶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第二轮对话:

  ⑴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⑵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第三~六轮对话:

  ⑴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⑵讨论、交流: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⑴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⑵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①(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②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

  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学*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理解词语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问: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3、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4、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⑴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⑵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⑶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⑷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⑸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⑹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⑵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⑴指名读第三节。

  ⑵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书:

  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⑴比较句子:

  ①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②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问: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⑵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⑶句。

  2、理解这句句子:

  ⑴“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料想的相符。)

  ⑵“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

  (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合吗?(符合)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⑶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

  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⑴⑷句)。

  2、指名读6~7自然段,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书:

  四更时候,因为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⑴板:大雾弥漫。

  ⑵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⑴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⑵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所以把船靠*曹军水寨。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⑴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⑵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板书:识天象

  ⑶齐读小黑板上第⑴、⑷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⑴看示意。(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⑵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第三课时

  一、温故

  二、继续学*2~4部分

  学*“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3、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自然段)

  4、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板书:

  知曹操性

  5、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写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6、看示意: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学*“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

  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⑴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⑵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⑶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书:

  晓地利

  4、齐读第9自然段。

  三、学*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四、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五、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六、完成课后练*

  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清文章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认识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诸葛亮有知识、有计谋、有胆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利创新精神。

  4、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叙述顺序,通过草船借箭这件事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时数:

  约二课时

  教学准备:

  1、师生课前收集草船借箭有关资料;

  2、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可以跟着节奏齐唱,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文学*情境。

  师:会唱这首歌的同学还真不少,有谁能说说,这首歌哪部电视名著的主题曲?

  生:根据自己的了解汇报。

  师:关于《三国演义》,你们都有哪些了解呢?(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重在强调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和方法。)

  2、谈话。

  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还真多,说明大家都读过不少的课外书籍。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一学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改写而成的有关“草船借箭”的故事。

  3、板书课题:11草船借箭

  二、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想想从中知道了什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教师要善于抓住来自于学生的每个契机,强化学生“读”的本质训练。)

  2、听读课文录音,观看课文录像。想想课文写了哪几个有关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本环节在于把学生引入课文中去,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把握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师相机板书:诸葛亮神机妙算

  3、再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写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

  重点引导生体会“神机妙算”,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弄清诸葛亮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或以“从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作进一步的探究。)

  4、根据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试着分析与概括一下,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用关联词连起来说一说。

  生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有:知人物、识天文、巧安排。)

  师相机板书:知人物

  通天文、地理

  巧安排

  三、课堂回顾,体验文本,感情读文。

  1、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作者匠心独运,着力刻画了四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周瑜阴险狡猾,诸葛亮从容镇定,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他们的这些性格特点,大多数都体现在人物之间的对话之中,请同学们把这些对话找出来,同桌或小组内试着分角色读一读。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2、小组推荐代表分角色读文,或者小组与小组之间挑战朗读。

  四、实践天地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历史故事?请给大家讲一讲。

  2、将《草船借箭》改成课本剧,演一演好吗?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在我国的古典名著中,还有许多英雄人物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课外注意收集,讲给家人或朋友听一听。

  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4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要胆量,有胆略。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掌握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通过预*,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呢?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回答。

  三、理清层次

  1.小组学*,想想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2.交流,总结段意。

  四、回归问题

  1.通过刚才的学*,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2.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小组讨论,找找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

  第二课时

  一、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你们小组认为课文中哪个词最有研究价值呢?

  二、深入探究

  1.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哪些地方最能突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呢?

  4.相机提问,引发思考: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他会想些什么呢?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

  5.应该怎么读出来?

  6、现在,你弄明白了为什么要借箭,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吗?

  三、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

  第三课时

  一、回忆

  说说自己弄懂的知识。

  二、延伸

  说说自己读的能突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三、创见

  课文与自己课外阅读的内容相比较,有什么不同之处。提出自己的疑问。

  四、总结

  1.说说自己解决的问题。

  2.说说自己学过课文后的收获。

  五、作业

  我看历史人物。

  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但他不动声色,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并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他算到了天气,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也算好了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知道周瑜聪明过人,知道曹操谨慎多疑。周瑜,智谋过人,但他自负,妒贤嫉能。此外,文中还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

  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知道中国四大名著是哪四部?其中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写的著名长篇历史小说叫什么?(《三国演义》)关于这部书的很多人物,后人根据他们的名字制作了很多谜语,想猜猜吗?

  师生猜谜:鸟笼(关羽)油煎豆腐(黄盖)儿童体育(曹操)山东宁静(鲁肃)凿壁偷光(孔明)

  孔明就是诸葛亮,你知道他的哪些故事?

  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起因,研读对话

  1、齐读第1句。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⑴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⑵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第一轮对话。

  ⑴齐读,思考: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同桌讨论。(学生多元表达)

  ⑵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⑶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第二轮对话。

  ⑴指名2人读对话,师插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⑵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5、学*第三——六轮对话。

  ⑴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⑵讨论、交流。

  6、小结: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诸葛亮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结合介绍孙刘联合抗曹的背景)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二、理清借箭过程,感受“神机妙算”

  1、草船借箭的过程是哪几节?(6-9节)

  自读,研究诸葛亮借箭船队的航行路线。划出提示航行路线的句子及行进途中航线改变的句子。(学生动手画船队航行路线。)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曹军的水寨。”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受箭。”“诸葛亮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

  2、教师提示:靠*水寨时,该怎么走?在句子中有没有给提示的词语?

  4、看着这条航线,你想对诸葛亮说什么?用一个词(神机妙算、才智超群、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板书:神机妙算

  5、“神机妙算”仅仅表现在航线上吗?继续读句段,你还能从哪体会到他的“神机妙算”?生边读书边作批注。

  学生交流:⑴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指导读出雾的大,闭眼感受“大雾”。从哪句话中看出诸葛亮算到了漫天大雾?(……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小结学法,板书:联系前后照应的词句

  你还能找到哪些有联系的句子,看出“神机妙算”?

  ⑵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哪个字、词让你看出“神机妙算”?(一定、只管、笑着说)

  6、学*写鲁肃的话,你感受到什么?指名读诸葛亮的话。同桌练读对话。指名二生读对话。

  师描述情境,再读对话。

  三、总结全文

  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神机妙算,用妙计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难怪当周瑜知道了草船借箭的经过,长叹一声,说——(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四、作业布置:

  1、缩写本文。

  2、排演课本剧。

  板书设计:

  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