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1

  一、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辉。同学们喜欢古诗吗?那我们来开一个古诗的交流会,怎么样?你喜欢哪首古诗就马上站起来背,由你开始!(学生背)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看来咱们班同学*日里特别注意积累!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教师板书)请同学们跟我齐读一遍课题。

  二、自由读诗

  1、同学们,我们知道敬亭山是一个山名,那你能根据图片的内容来说一说独坐敬亭山这个题目的意思吗?

  教师引导:坐,对坐,意思就是诗人独自对坐在敬亭山。这首诗就是李白独自对坐敬亭山时的所见所感。

  2、同学们想不想看这首古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谁能来把这首古诗读给大家听一听?声音真响亮!那现在我们同学就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最好多读几遍。开始吧!

  老师从同学们的读诗热情中可以看出你们非常喜欢这首古诗,那肯定读得也不错。谁愿意来读一读?读得真流利!谁愿意像他一样来读一读?还有谁想读?咱们班的男子汉来读一读?不愧为男子汉,读的声音就是响亮!女同学想不想也来试一试?

  三、朗读古诗

  1、录音听读:

  同学们读得真流利!那你想不想听听播音员是怎么读的?(想)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课件录音)谁能说一说播音员读得和你有什么区别?

  老师说:有感情、有拖音、字读得有起有伏,你想不想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那我们就小声地随着播音员一起来读一读?(学生看大屏幕读)刚才我们是随着播音员一起读,你能单独有感情地来读一读吗?(能)我们先来练*练*。谁想读?还有谁?想读得我们就站起来一起读!

  你读得已经很有味道了!

  你的声音真好听,就像一只小黄鹂!

  老师认为你就是我们班的小播音员!

  你的朗读水*进步很大!

  2、读中领悟:

  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怎么样?在同学的桌面上都有一些不完整的字条,你们小组能不能通过合作把它组成一首完整的诗,粘贴在这张白纸上。第一个先完成的小组就可以到台前来展示一下!同学们检查一下他们的答案对吗?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小组合作的力量多大呀!老师发现有的小组不仅答案正确,而且还粘贴的工整、美观。让我们掌声鼓励这些小组的同学。在座的同学和他们的答案一样吗?举起来让老师看一看!我们同学都这么棒,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行吗?那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眼前仿佛都看到了什么?教师范读。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谁来说一说,你仿佛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说)教师相应板画。

  同学们说得这么好,那你想不想随着优美的音乐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谁来读?你也来试一试?老师认为你也是我们班的小播音员,你读得这么好,肯定小组读得也不错,小组起来读一读?

  四、理解诗句

  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感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老师相信同学们在读得过程中对诗已经有了自己的了解。现在就让我们对照着图片(课件扫描)小组讨论交流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古诗的?(学生交流)在这首古诗中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句呢?为什么?同学们说得这么好,看来你对这首诗理解很深。

  同学们,假如你是李白,就坐在这高高的敬亭山上,你想不想看一看当时景色?(想)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教师播放课件。一边讲解:同学们我们就是诗人李白,让我们带着孤独、寂寞的心情,独自坐在敬亭山的对面吧!一群群的鸟儿都全部飞走了,就连一片白云也飘然而去;诗人静静的看着这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望着诗人,怎么看也不厌倦。

  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画面,你能不能带着与诗人同样的孤独、寂寞的心情来地感情地读一读。(读得形式多样)

  五、随乐唱诗

  同学们读得太精彩了,老师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老师想如果我们把这首诗唱一唱,那会怎么样?我们随着优美的音乐来试一试?会唱的同学大声地唱一唱!刚才我们随着音乐唱了这首诗,那你能不能自己来编曲子把这首诗唱一唱呢?自己先来试一试?谁愿意来唱一唱?同学们唱得这么好,我也想唱一唱,行吗?教师唱:《春天在哪里》的曲子、《数鸭子》曲子、《阿门、阿前》的曲子、《采蘑菇的小姑娘》曲子、《上学歌》曲子 。

  六、延伸拓展

  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读诗、画诗、唱诗,那你想不想来当个小诗人来作一首诗呢?(想)课件播放:老师这有四幅图画,它们分别代表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你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季节来作一首诗。开始吧!

  老师找学生到台前来展示一下,你能大声地来读一读你所写的诗吗?(学生读)

  你真棒,真像一个小诗人!

  你写得诗太美了,真让老师大吃一惊!

  看了你的诗,老师仿佛看到秋天就在眼前!

  从你的诗中,让老师感觉到春天真美!

  七、教师小结

  老师相信同学们还会写出更多更好的诗句来。可是这节课的时间到了,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多交流或者与爸爸、妈妈一起来写一写。下节课我们就来开一个自编诗的展示会,好不好?谢谢同学们的合作,下课!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17课的一首古诗。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二是激发对古诗的喜爱,并在背诵中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苦闷的心情。

  三、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亭”,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四、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古筝音乐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在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学会了请教,知道请教可以增长自己知识和才干,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勤学好问的品质。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设计的意图:从上一课的“请教”知识自然过渡到新课上,并同时营造了*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的愿望,让生的的思维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投入学*中。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2、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 孤单寂寞

  山相对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参与。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设计假如你是李白,你会怎么想?是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象能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的情景通过画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还促进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的发展。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3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⑴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⑶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⑴指读全诗。(正音)

  ⑵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学生说)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4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⑴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⑶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⑴指读全诗。(正音)

  ⑵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学生说)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古诗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分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

  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

  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

  我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学*的。那你是怎样学*古诗的呢?有什么好办法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板书课题。齐读,解释诗题:

  “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二、自读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

  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

  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派代表汇报,学*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学生补充。

  三、精读品味

  1、老师:

  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我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

  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小组讨论:

  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四、达标测评

  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

  五、拓展延伸

  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加以想象画出来。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3、你还知道李白的哪首诗?读给大家听。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菁华6篇)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学会两种笔画,掌握“坐”的字理演变过程,掌握“鸟”的笔顺。

  3.通过进一步学*字理识字、韵语识字、借助拼音识字等方法,培养想象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对汉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字理演变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

  同学们,在我国的唐朝有位称为诗仙的伟大诗人,他的名字叫李白。有一年秋天,大诗人李白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非常美丽。成群的鸟儿在天上展翅高飞,天边的云朵悠闲的飘着。他觉得看也看不够,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诗。诗的叫《独 坐敬亭山》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敬亭山的?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古诗,一边听,一边想,你从这首诗中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想象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的良好*惯。

  二、熟读古诗,认读生字(34分)

  1.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我们尝试读这一首诗吧。

  (2)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学*生字

  (1)学*要求认识的字。

  拼读7个要求认识的字,其中“坐”是*舌音,“只”是翘舌音,是整体认读音节。

  了解生字在本课中的意思。

  (2)学*既要认识又要会写的字。

  学*这几个字要强调“虫”是翘舌音,“鱼”是整体认读音节。这几个字书上提供了字理演变图。

  回文学“鸟”字

  请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找到天空飞翔的小鸟的诗句,读一读。

  “鸟‘字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一只鸟形,头向左而立,还有嘴和一双爪子,现在这个字已经简化,要注意他的笔顺。

  在学*“牛、羊”两字时,可以用谜语引入。

  三、作业。(1分)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收集关于“马、牛、羊、鸟、虫、鱼”的成语。

  第二课时

  一、复*。(7分)

  1.背诵《独坐敬亭山》。

  2.交流收集到的成语。

  3.复*生字。

  二、指导书写(13分)

  马:注意第二笔的写法,注意新笔画横折折勾的写法。

  鸟:注意字的结构,上窄下宽,注意小鸟“眼睛”的“点”。

  虫: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三、完成书后活动与练*题“连一连,涂一涂”。(19分)

  1.先观察,看看每个图形上的字都读做什么。

  2.用笔连一连,把连成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样的图形正好组成一组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练*,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3.用 彩色笔涂一涂。

  四、作业(1分)

  书写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马 牛 羊 鸟 鱼 虫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2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⑴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⑶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⑴指读全诗。(正音)

  ⑵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学生说)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写“亭”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独坐敬亭山》。

  3、学*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4、丰满对诗人李白的认识,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热爱山水的情操,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诗人从孤独到不孤独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热爱山水的情操。

  【设计理念

  “诗仙”李白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本设计以学诗知诗人的形式,想象理解诗的意境,同时链接相关资料,丰满对诗人李白的认识,达到对《独坐敬亭山》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诗人搜集有关诗人李白的资料。

  2、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诗歌旅行:

  读诗《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

  2、了解诗人:

  知道刚才读的两首诗都是哪位诗人写的吗?(师画简笔画李白头像)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 揭示诗题,理解题意

  1、揭示诗题,板书诗题及作者,提示“亭”字写法,生书空。

  2、读诗题,给“独”组词,明题意。

  3、了解“敬亭山”位置,(师画简笔画山)复*“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方法。

  4、介绍背景资料,理解“独坐”。

  知道诗人为什么独坐敬亭山吗?

  据史料记载,其实李白在宣城的时候,他的一个好友当时也来到宣城。可是,重阳节那天,这位朋友和当地官员一起去游敬亭山,却没有通知好友李白。几天后诗人独自一人登上这敬亭山,所以他——独坐敬亭山。

  二、反复读诗,熟读成诵

  1、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生评价。全班齐读。

  2、师生、生生合作读,读出节奏。

  (1)师生合作叠读:

  第一次生读全句,师叠后三字。

  第二次诗叠前二字,生读全句。

  (2)男女生前二后三合作读。

  3、生配乐齐读,读出韵味儿。

  三、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生想象诗中画面。

  2、交流: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物?(鸟、云、敬亭山)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你有什么感受? (景美、寂静)

  四、学一、二句,感受“孤独”

  1、说“众鸟高飞尽”句意,理解“尽”。(课件:鸟飞)

  2、说“孤云独去闲”句意,理解“孤”“闲”。(课件:云去)

  3、体会诗人情感:

  此时的诗人,看到鸟飞、云去,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寂寞、孤独)

  鸟飞、云去本是大自然的自然景象,为什么现在使得诗人倍感孤独呢?(课件:“孤”“独”二字变红)

  4.介绍诗人创作背景:

  同学们,这首诗是诗人53岁那年秋天,孤身一人游敬亭山时写下的。那时诗人被贬离开长安整整十年了,长期的漂泊,诗人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昔日的好友都把他给遗忘了啊。鸟儿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个人;云儿飘走了,只留下我一个人;连朋友都不理不睬,还是只留下我——一个人哪,难怪诗人会感觉——孤独啊(指“孤独”二字)

  五、学三、四句,感受“不独”

  1、说三、四句意,理解“厌”

  2、体会“人山相看”

  (1)谁和谁相看?(诗人和敬亭山)怎样看是“相看”呢?(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2)“看”有很多种,谁来说说,还有哪些表示看的词?

  (3)诗人和敬亭山是怎样地看啊?( 四目相对、目不转睛、含情脉脉地看)(板书:相看)

  (4)链接资料,体会“相看”

  同学们,知道这是诗人第几次看敬亭山吗?据史料记载,李白曾七次登上敬亭山,整整七次啊!诗人为什么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啊?全班交流。

  3、创设情境写话:人山对话

  在大诗人李白的眼中,这哪里是一座山啊,这就是他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会一直与他相伴的好朋友啊!一位孤单时想找他作伴、忧愁时想向他倾诉的好朋友啊!

  大诗人李白孤独时他会向敬亭山诉说什么?敬亭山听到诗人的心里话又会对他说什么呢?同学们,咱们来动笔写一写 。这一组写李白对敬亭山说的话,这一组写敬亭山对李白说的话。(生分组写)

  3、指名“人山对话”,体会“人山相知”。

  两组学生对话后师小结:

  有这相知多年的好朋友,(板书:相知)哪里还会有孤独,哪里还会有寂寞呢,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六、链接拓展,升华“不独”

  1、链接李白写山的诗句,体会“人山相悦”。

  李白对山情有独钟,他一生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他游了北边的天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

  他登上南边的莲花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古风》其十九)

  即便是梦中,李白都游玩了东边的天姥山,诗人这样赞叹道——

  (课件出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来到西边的峨眉山,李白写下了《峨眉山月歌》——

  (课件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李白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流连山水之时也是他最快乐的时候!所以,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啊?(喜悦)

  是啊,李白与敬亭山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2、师小结:这就是李白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尽管他的身旁没有一个人陪伴,可他和敬亭山——(师指板书,学生说)相看、相知、相悦,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排遣个人的愁绪,他才会写下这千古传颂的——(师指诗题)《独坐敬亭山》啊,读——

  3、拓展阅读《月下独酌》,再识诗人。

  是啊,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与月亮举杯对饮,同歌共舞,好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李白啊!这就是我们眼中的“诗仙”李白!

  七、创设情境,诵唱古诗

  1、时隔千载的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安徽宣州,你一定会想去登一座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

  一定会轻轻吟诵起一首诗——(生背诗)

  2、诗歌诗歌,一首诗也是一首歌,咱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播放歌曲《独坐敬亭山》)

  3、李白为后人留下了*千首优秀诗篇,同学们,结束了今天这节课,老师希望你们走进李白的诗歌世界,和李白相看——两不厌,你一定会更懂得李白的人生追求,与李白长——相知,你也一定会从李白身上汲取到催人奋进的力量,和李白长——相悦!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相看

  相知

  相悦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古诗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分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

  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问:

  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

  我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学*的。那你是怎样学*古诗的呢?有什么好办法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板书课题。齐读,解释诗题:

  “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二、自读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

  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

  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派代表汇报,学*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学生补充。

  三、精读品味

  1、老师:

  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我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

  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3、小组讨论:

  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四、达标测评

  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

  五、拓展延伸

  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加以想象画出来。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3、你还知道李白的哪首诗?读给大家听。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学会两种笔画,掌握“坐”的字理演变过程,掌握“鸟”的笔顺。

  3.通过进一步学*字理识字、韵语识字、借助拼音识字等方法,培养想象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对汉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字理演变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

  同学们,在我国的唐朝有位称为诗仙的伟大诗人,他的名字叫李白。有一年秋天,大诗人李白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非常美丽。成群的鸟儿在天上展翅高飞,天边的云朵悠闲的飘着。他觉得看也看不够,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诗。诗的叫《独 坐敬亭山》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敬亭山的?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古诗,一边听,一边想,你从这首诗中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想象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的良好*惯。

  二、熟读古诗,认读生字(34分)

  1.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我们尝试读这一首诗吧。

  (2)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学*生字

  (1)学*要求认识的字。

  拼读7个要求认识的字,其中“坐”是*舌音,“只”是翘舌音,是整体认读音节。

  了解生字在本课中的意思。

  (2)学*既要认识又要会写的字。

  学*这几个字要强调“虫”是翘舌音,“鱼”是整体认读音节。这几个字书上提供了字理演变图。

  回文学“鸟”字

  请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找到天空飞翔的`小鸟的诗句,读一读。

  “鸟‘字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一只鸟形,头向左而立,还有嘴和一双爪子,现在这个字已经简化,要注意他的笔顺。

  在学*“牛、羊”两字时,可以用谜语引入。

  三、作业。(1分)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收集关于“马、牛、羊、鸟、虫、鱼”的成语。

  第二课时

  一、复*。(7分)

  1.背诵《独坐敬亭山》。

  2.交流收集到的成语。

  3.复*生字。

  二、指导书写(13分)

  马:注意第二笔的写法,注意新笔画横折折勾的写法。

  鸟:注意字的结构,上窄下宽,注意小鸟“眼睛”的“点”。

  虫: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三、完成书后活动与练*题“连一连,涂一涂”。(19分)

  1.先观察,看看每个图形上的字都读做什么。

  2.用笔连一连,把连成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样的图形正好组成一组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练*,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3.用 彩色笔涂一涂。

  四、作业(1分)

  书写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马 牛 羊 鸟 鱼 虫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6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⑴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⑶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⑴指读全诗。(正音)

  ⑵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学生说)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菁华6篇)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写“亭”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独坐敬亭山》。

  3、学*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4、丰满对诗人李白的认识,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热爱山水的情操,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诗人从孤独到不孤独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热爱山水的情操。

  【设计理念

  “诗仙”李白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本设计以学诗知诗人的形式,想象理解诗的意境,同时链接相关资料,丰满对诗人李白的认识,达到对《独坐敬亭山》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诗人搜集有关诗人李白的资料。

  2、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诗歌旅行:

  读诗《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

  2、了解诗人:

  知道刚才读的两首诗都是哪位诗人写的吗?(师画简笔画李白头像)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 揭示诗题,理解题意

  1、揭示诗题,板书诗题及作者,提示“亭”字写法,生书空。

  2、读诗题,给“独”组词,明题意。

  3、了解“敬亭山”位置,(师画简笔画山)复*“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方法。

  4、介绍背景资料,理解“独坐”。

  知道诗人为什么独坐敬亭山吗?

  据史料记载,其实李白在宣城的时候,他的一个好友当时也来到宣城。可是,重阳节那天,这位朋友和当地官员一起去游敬亭山,却没有通知好友李白。几天后诗人独自一人登上这敬亭山,所以他——独坐敬亭山。

  二、反复读诗,熟读成诵

  1、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生评价。全班齐读。

  2、师生、生生合作读,读出节奏。

  (1)师生合作叠读:

  第一次生读全句,师叠后三字。

  第二次诗叠前二字,生读全句。

  (2)男女生前二后三合作读。

  3、生配乐齐读,读出韵味儿。

  三、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生想象诗中画面。

  2、交流: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物?(鸟、云、敬亭山)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你有什么感受? (景美、寂静)

  四、学一、二句,感受“孤独”

  1、说“众鸟高飞尽”句意,理解“尽”。(课件:鸟飞)

  2、说“孤云独去闲”句意,理解“孤”“闲”。(课件:云去)

  3、体会诗人情感:

  此时的诗人,看到鸟飞、云去,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寂寞、孤独)

  鸟飞、云去本是大自然的自然景象,为什么现在使得诗人倍感孤独呢?(课件:“孤”“独”二字变红)

  4.介绍诗人创作背景:

  同学们,这首诗是诗人53岁那年秋天,孤身一人游敬亭山时写下的。那时诗人被贬离开长安整整十年了,长期的漂泊,诗人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昔日的好友都把他给遗忘了啊。鸟儿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个人;云儿飘走了,只留下我一个人;连朋友都不理不睬,还是只留下我——一个人哪,难怪诗人会感觉——孤独啊(指“孤独”二字)

  五、学三、四句,感受“不独”

  1、说三、四句意,理解“厌”

  2、体会“人山相看”

  (1)谁和谁相看?(诗人和敬亭山)怎样看是“相看”呢?(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2)“看”有很多种,谁来说说,还有哪些表示看的词?

  (3)诗人和敬亭山是怎样地看啊?( 四目相对、目不转睛、含情脉脉地看)(板书:相看)

  (4)链接资料,体会“相看”

  同学们,知道这是诗人第几次看敬亭山吗?据史料记载,李白曾七次登上敬亭山,整整七次啊!诗人为什么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啊?全班交流。

  3、创设情境写话:人山对话

  在大诗人李白的眼中,这哪里是一座山啊,这就是他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会一直与他相伴的好朋友啊!一位孤单时想找他作伴、忧愁时想向他倾诉的好朋友啊!

  大诗人李白孤独时他会向敬亭山诉说什么?敬亭山听到诗人的心里话又会对他说什么呢?同学们,咱们来动笔写一写 。这一组写李白对敬亭山说的话,这一组写敬亭山对李白说的话。(生分组写)

  3、指名“人山对话”,体会“人山相知”。

  两组学生对话后师小结:

  有这相知多年的好朋友,(板书:相知)哪里还会有孤独,哪里还会有寂寞呢,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六、链接拓展,升华“不独”

  1、链接李白写山的诗句,体会“人山相悦”。

  李白对山情有独钟,他一生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他游了北边的天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

  他登上南边的莲花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古风》其十九)

  即便是梦中,李白都游玩了东边的天姥山,诗人这样赞叹道——

  (课件出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来到西边的峨眉山,李白写下了《峨眉山月歌》——

  (课件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李白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流连山水之时也是他最快乐的时候!所以,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啊?(喜悦)

  是啊,李白与敬亭山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2、师小结:这就是李白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尽管他的身旁没有一个人陪伴,可他和敬亭山——(师指板书,学生说)相看、相知、相悦,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排遣个人的愁绪,他才会写下这千古传颂的——(师指诗题)《独坐敬亭山》啊,读——

  3、拓展阅读《月下独酌》,再识诗人。

  是啊,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与月亮举杯对饮,同歌共舞,好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李白啊!这就是我们眼中的“诗仙”李白!

  七、创设情境,诵唱古诗

  1、时隔千载的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安徽宣州,你一定会想去登一座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

  一定会轻轻吟诵起一首诗——(生背诗)

  2、诗歌诗歌,一首诗也是一首歌,咱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播放歌曲《独坐敬亭山》)

  3、李白为后人留下了*千首优秀诗篇,同学们,结束了今天这节课,老师希望你们走进李白的诗歌世界,和李白相看——两不厌,你一定会更懂得李白的人生追求,与李白长——相知,你也一定会从李白身上汲取到催人奋进的力量,和李白长——相悦!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相看

  相知

  相悦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生字词语。

  2、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会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教学重点:

  重点品味诗句,背诵古诗,积累语言。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知识链接: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的滋味,孤舟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一、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李白吗?(知道)那你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李白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师:李白的诗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了,谁来背一首?根据学生的背诵相机点拨。《望庐山瀑布》——寄情山水的诗人。《静夜思》——乡愁满怀的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情谊、珍友谊的李白

  二、学*生字词

  1、同学们都预*的很认真,看来字词关是拦不住大家了。屏幕上的8个词语如果你都认识,就给老师一个自信的笑容。那就开火车吧。

  2、是不是老师随便指哪一个词语都难不倒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们啊?打乱顺序读。

  3、强调“敬亭山”------敬亭山在哪里?(江南,安徽)

  强调“两不厌”------注释中如何解释“厌”,那么不厌是什么意思?“两不厌”又怎样解释?

  强调“孤云”------孤云是多少白云?只有一朵。白云的伙伴呢?早就走了,这是最后一朵,也将要“独去闲”了。悠闲自在的飘走了。

  4、出示:“尽”在字典里的三种解释,全部;完了,没有了;用了很大的力气。“高飞尽”里面你怎样理解“尽”字的意思?“高飞尽”又怎样解释?“众鸟高飞尽”呢?

  三、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一)从题目上感悟

  师:知道敬亭山在哪儿吗?(生答)

  师:我们通过预*已经知道了。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大诗人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宣州,多次登临过敬亭山。在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这些大诗人也都先后去过,并且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所以敬亭山后来被称为“江南诗山”。好,谁再来读题目?注意敬亭山前面还有“独坐”两个字。(生读)

  3、李白来到敬亭山下,坐下来欣赏对面山上的美景。有知心朋友陪伴吗?有只可爱的小鸟陪伴也行啊,有一朵白云相伴也很悠闲啊!(生回答,都没有并说说从哪句诗里知道的。)

  4、没有伙伴,你觉得李白是怎样的心情?板书:独。

  5独坐敬亭山的意思是()学生填空,理解题目的意思。

  6、谁愿意来当一次小演员,把自己变成李白,读一读自己的这首诗的'题目。

  7、知道孤独忧伤的语气要低沉,缓慢。练*朗读题目。

  8、李白为什么会孤独,会忧伤呢?一起来了解一下李白当时的处境,写作的背景。

  (二)细读诗文,理解含义

  1、课件出示全文。让我们继续穿越时空,以李白的身份,读读自己写的这首诗。还要注意用上李白的语气啊。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李白很孤独?(重点理解高飞尽,独去闲,第一句诗的含义。)

  3、寂静的山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片云,此时此刻有谁愿意懂李白的心,留下来陪陪他呢?(敬亭山)

  4、李白的眼里有鸟吗?有白云吗?只有什么?

  5、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同样看着李白。孤独的山看着孤独的人,孤独的人看着孤独的山,-----相看两不厌,怎么看也看不够。所以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此时李白深情的看着敬亭山,轻轻的说:“”

  敬亭山也深情的看着李白,轻轻的说:“”

  把要说的话写在课本的空白处。(强调学*方法:读书时,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这是学*的好方法。)

  7、学生汇报之后,老师引读。

  此时此刻,李白相对敬亭山说:“连白云和小鸟都不喜欢我了,只有你愿意留下来陪我。我们俩真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还想对敬亭山说:“我们两个孤独的好朋友在这么清静的地方,真是------”

  敬亭山也想对李白说:“”

  8、李白愿意把敬亭山当做自己的好朋友来倾诉心里的话,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什么性情?(板书:寄情山水)

  9让我们再一次以李白的身份读课文,看自己是不是已经理解了每一句诗的含义。出示诗句含义。读读记记。

  10、指导背诵。

  四、回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的学*有了哪些收获?

  五、作业小超市

  1、练*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

  2、熟练朗读《望洞庭》和《忆江南》。

  3、搜集一些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亭”,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二、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古筝音乐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孤单寂寞

  山相对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参与。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设计假如你是李白,你会怎么想?是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能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的情景通过画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还促进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的发展。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4

  一、教材解析

  本课是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教材第8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故事词三首》的第一首。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

  本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祖国河山”,让学生跟随作者在“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选编的意图一是是学生通过对诗文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二是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丰富语言积累。三是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依据教材要求和选编意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并会写一个生字。(认识并会写三个生字。认识并会写一个生字)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学*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

  根据选编意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水*,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1、会写文中出现的生字,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背诵默写古诗文。难点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想象画面,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只是学生学*的帮助者、组织者和引导者。鉴于学生对古诗文的接触已经有基础,他们喜欢读诗文,但对诗句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心境的了解必定有一定的困难,还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点拨和引导,所以,我选择的教学方法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法,引导学生学*生字词,理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境。二是创设情境法。将学生融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情境中,入情入境的体会诗人的心情,达到文本、作者、读者和谐交融的目的。

  三、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要以读为主,尤其是古诗文的教学更要体现和落实“读”的训练要求,所以,我引导学生选择的学*方法就是“诵读领悟法”,让学生用“读、思、议”的方法,通过自主学*、合作交流的形式,经历“初读正音——读出节奏——细读明白——精读品味——熟读积累”的过程,完成学*任务。

  本文我安排一个课时完成

  四、教学流程

  依据单元主题、选编目的、课文内容和课后*题,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有以下点。

  (一)对诗导课知作者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4、谁能站起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积累的古诗句?

  师: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辉。说到古诗,我想,唐代一位被后人称为诗仙的大诗人应该不陌生吧。他的名字叫——李白。

  关于李白,你们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收集的关于李白的资料)

  李白的确是一个文学大家,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他一个流芳千古的作品《独坐敬亭山》。(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旧知自然过渡到新课上,便于激发学生学*的愿望,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为营造*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做好铺垫。)

  (二)细解课题明学法

  1、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2、理解课题:对于诗的题目,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独——独自,孤独、孤单,

  敬亭山你知道在哪里?你怎么知道的?(看注释就是学*古诗文理解古诗文最好的方法之一。)

  敬亭山,古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原有翠云庵、广教寺、穿云亭、单梯亭、额珠楼、太白楼等古迹,今已无存。诸胜迹中仅有山南麓之双塔与古昭亭石坊。自南北朝时,南齐诗人谢朓、唐代诗人李白在此赋诗,此山遂得名于天下。

  先理解每个词的意思,然后连词成句,我们就可以理解整句的意思了。

  3、师总结:敬亭山是一个山名。意思就是诗人独自坐在敬亭山。这首诗就是李白独自坐在敬亭山时的所见所感。

  (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知道理解古诗句的方法就是通过看注释和联系生活经验逐词理解,然后连词成句,达到整体理解的目的。此环节重在点拨学生学*古诗文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读正确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试给古诗标出节奏。带着节奏练*读。

  3、检查朗读情况:个人读,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有三步,一是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诗文;二是读出节奏,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学*古诗文的基础,所以对于这首朗读起来比较简单的五言诗,让学生自己读出节奏,应该是没有难度的。三是检查朗读情况,发现问题,随时纠正。这一环节也充分体现了“读”的学*方式。)

  (四)细读课文读明白。

  1、解词: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看插图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联系上文应该是看不够。)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一、二句:所有的鸟都高高的飞走了,就连那一片孤独的白云也悠闲的飘向远方。

  师总结:师小结:这句中,出现了几种景物?板书:鸟飞尽云去闲。这些景物还在吗?留下的是什么?(凄凉、孤独)用有物衬无物,让我们更感到了一种(孤独之感,天地之大,就剩我一个人了。)

  三四句:和我相互看着,看叶看不够的,只有敬亭山啊!

  还可以怎样的说?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看不够啊!(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只要能将句子说通顺完整,我们怎么调整这些词语都可以的。)

  这句中写了什么景物?(山和人)怎么样的状态?(相对)山会看着人吗?这是怎样的写法?(拟人)

  带着对句子的理解,再来齐读一遍诗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并运用解题时的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此环节重点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合作的交流的学*方式。)

  (五)精读品味悟情感

  1、鸟飞走了,云也飘远了,寂静的世界里只剩下了诗人和敬亭山。诗人凝视着敬亭山,感觉山也好像在凝视着他。可是,你们知道诗人李白写这首诗时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吗?

  补充资料: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受尽了别人的歧视和冷眼,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世态的炎凉。

  2、如果你是当时的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3、此时,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是啊,实际上,诗人越是写山的“有情”,越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4、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多读几遍,试着背下来。(检查背诵)

  (设计意图: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是为了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此环节的重点方法是创设情境法,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的心情,达到文本、作者、读者情感交融的目的。)

  5、如果让你依据诗文将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你会怎么画?(机动)(学生交流: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能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的情景通过画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还促进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的发展。

  作业:将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并和同学比一比,谁能又快又好的将诗默写下来。

  自己查找一首李白的诗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作业的的布置有两个,一是针对本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的,让背给爸爸妈妈听,并比赛默写,目的是为了落实将重点知识进行课后巩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二是收集一首李白的诗背诵下来,目的也是为了实现用一首带多首的阅读教学要求,达到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淀的目的。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5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精选1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6

  学*目标:

  1、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本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孤独却不悲观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入境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1、板书“李白”,请学生背诵其诗歌,并说说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估计有:《赠汪沦》、《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夜宿山寺》、《秋浦歌》……

  2、今天,我们再来学*白的一首名诗:板题,生齐读诗题。

  3、请熟悉本诗的同学谈谈对敬亭山和诗歌的理解。

  4、师相机介绍诗人创作背景:《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由于抱负得不到施展,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李白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深感孤独与寂寞。

  二、初读诗句,理解大意

  1、师质疑:诗题中哪个字最让你有感触?(生可能谈“独”和“坐”)

  2、请学生以自己的体会诵读诗题。

  3、各种形式朗读古诗,正音、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三、品读诗句,入境悟情

  1、赏析写景的一、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要求学生标出描写景物的词汇:众鸟、孤云。

  (2)指名根据想象画出景物。

  (3)质疑:你们从“众鸟飞”、“孤云去”的自然景象中体会到什么?

  (4)李白为什么会由此生出孤独之感?角色体验朗读(自己就是李白)。

  (5)播放朗诵课件,聆听,欣赏。

  (6)配乐诵读,想象画面;读出诗韵,读出情感。

  2、品析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敬亭山和李白为何“相看两不厌”?

  (2)点拨:李白寄情于山水,山水在他眼中便有了情。他把敬亭山当知己。

  (3)找到了这样一位知心朋友,李白才会发自内心地感慨——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4)假如“知己”敬亭山会说话,李白可能会和它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由李白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境况展开想象。)

  (5)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6)指导朗读。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配乐各种形式诵读全诗。

  2、自由组合练*诵读。

  3、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选读李白的古诗。

  2、默写《独坐敬亭山》,尝试配上画面。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菁华6篇)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1

  为了让学生理解李白的孤独寂寞,我让俩个学生分别扮作李白、敬亭山,讲台拥抱,对话,引导李白倾诉欢乐、自由自在的鸟儿及云朵离他而去的孤独寂寞,更显示出敬亭山对他的厚爱,并想像敬亭山看着他会说些什么!也许他会说,李白呀,你不要忧伤,也不要寂寞,更不要为怀才不遇而难过,你可知道你的诗篇会成为后世的宝贵文化财富,*会因你而骄傲!你的诗篇将穿越千年的风雨,为后世子孙所喜爱和传扬,这就够了!李白闻听此言,热泪盈眶,激动的手舞足蹈,大喊着罢罢罢!从此不再一蹶不振,而是用大半生去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祖国的山山水水,有时候在特定的环境中,会变得有生命力,激发着李白的诗情犹如那飞流直下的瀑布,滔滔不绝,千古不息。

  引导方法:设想敬亭山预知千年以后的现实,运用超越时空的告白,让学生理解山是李白的知己,李白的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而自己的安慰让他的心灵得到了宁静,这种心的宁静与山中的寂静达成了完美的和谐统一。爱山之情就油然而生!

  不足:对于学生简单的发言有点恼火,他们组织不起语句来,总是单崩一个字、一个词、或几个词,也有一些思想火花,但是发言不流畅,而我今天鼓励性评价较少。中途接手这个差班,很是费劲!孩子们是可爱的,他们也想表现好点,以前的差也就

  算了,至少现在要努力,绝对不能懒散自卑。哎,明天注意不要发火,再耐心一点,多鼓励,多等几分,应该会更好一点。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2

  1、“七分诗三分读”, 朗读是小学古诗教学的灵魂。本节课朗读着力于体现学生的朗读发展。学生在经历初读、理解感受、想象绘画的基础上,再指导朗读技巧,通过对停顿、重音、蕴含感情的指导,让学生在一节课内的朗读有层次地发展。

  2、图文并茂,观察书上插图,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学生想象、理解的基础上给以直观感受,学生通过对环境描写的认知,进而体会诗人情感更深刻。

  3、预设课堂中的缺失。基本能按设计思路进行,但还有细节的缺失。比如:学生读古诗之后,说说画中有什么?为什么这样画?从画面中感受到的李白的心境如 何?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通过图画表现,应该是一幅环境渐变的图画,在图画渲染的环境中,提炼李白的情感,回归诗题诗眼“独”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3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已达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由此寄情山水,抒发自己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怎么样帮助上课的学生不胆怯,拉*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又为下面的教学服务?这无疑是值得探究的课堂教学智慧。所以,在开课之初,我没有过多的语言渲染,繁琐的导入设计,师生间的对话一直紧紧地围绕着“李白”。老师从作者入手,让学生回忆李白背一背李白的诗,使学生多角度、重新认识了李白。使学生知道李白是个非常丰满的人物:乡愁满怀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有情有义的李白,既而非常自然地带领学生去认识更丰满的李白,去了解李白的内心深处。这样开课,既巩固了所学,又丰富了对李白的认识,也为学*白的新诗《独坐敬亭山》定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学*这首古诗,我带领学生紧紧抓住“独”字,从而一步一步去深入体会作者那份孤独寂寞之情。

  首先通过交流大概了解敬亭山的.知识,接着我请同学读诗题,强调敬亭山前有两个字“独坐”,让学生用“独”组一个词,学生组了很多,如“独自”、“单独”、“孤独”等等,从而理解诗题的意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诗中写鸟飞云去只有李白孤独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在对比中越发显出作者的“独”。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时李白的眼里只有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此时能懂李白,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练*,“1、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说:——;2(转载于: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说:——”让学生在本子上写,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在写话中把体会到的作者孤独之情用文字表现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学*中情感的体会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表达诗人遭贬流放后的孤寂、愁楚。在教学结束时,补充李白晚年的作品《秋浦歌》,以诗解诗,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孤寂心情。这里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同一诗人,同一主题对比。以李白诗导入教学,又以李白诗结束教学,首尾呼应,结构精致,给课堂教学画上完整的句号。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在课堂上,学生朗读的充分,但诗文韵味不是很足,节奏不够清晰,语速快了一点。我觉得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感受到了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但对汉语言的音律之美领悟不够,当然朗读诗文有技巧,这也与学生的年龄有关。我想,听录音,师示范,让学生感知古诗文的朗读技巧,此时是比较有效的吧;或通过课堂朗读评价,有针对性地指导,以点带面,读出个性,也不错吧。

  反观全课,情感的基调奠定的是不错,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很积极,读得也很好,如果说就学生本节课的发言来说,应该是有不少很精彩的,但毕竟这是日常课,我觉得这节课在面向全体时做得不够,有部分学生始终参与不到课堂学*中来,对诗的情感体会也不到位。这也是我的日常课堂经常出现的问题,总是被好生的表现迷惑了我的双眼,以为歌舞升*,一切大好,但细想之下,还有一部分学生我拽了他他也只是在原地踏步踏了几下,并没有前行。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4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歌,是一首简单易懂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

  今天第一次正式给四年级的孩子上课,由于以前我没有教过四年级。再加上我是新来的老师,所以我对这些孩子比较陌生。所以这一节课我只上了第一课《古诗词三 首》中的一首。课前我利用了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做了《课堂作业》。我没有上过课就把《课堂作业》发下去给学生做,我有两点用意。一,我想了解这些学生能不 能自己预*课文,并做一些简单的题目。第二点是这些学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会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尽管不一定对)让我很高兴的是,这些学生做题的时候都很 认真。尽管遇到难题仍然能保持安静并想办法解决。整个班的纪律很好,这跟以往老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有了一节课的预*了之后,我就开始上课了,我以提问的方式开始导入新课“李白在写《独坐敬亭山》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有的学生说是寂寞,有些说是高 兴。我先不急着回答,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并找出答案。读过一次课文了之后,学生都能体会到李白的心情是悲伤的了。现在想来我犯了一个错误,因为我让学生 找出可以表现出作者孤独的心情的词语。课后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我是不是提错了呢?或者是多余了。因为从题目中的“独”就很容易看出来了。提问题真是一 门很大的艺术。

  在翻译诗歌的意思的时候,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的方法。在解释完重点词语了之后,我让学生组成四个小组或三人小组进行翻译。小组讨论的方法在以前我 教二年级的时候非常有效。学生都很喜欢讨论学*效果较好。但当我让这个班的学生讨论的时候,他们中有大部分的人却拿出了笔和纸,自己一个人埋头想。想好了 就把自己的写下来。我马上鼓励他们“这个方法非常好,等一会儿,哪个同学写好了,读出来给大家听听,我们评价看看,对不对,好不好”我检查了一部分学生写 的,觉得他们写的大致相同。但意思与原文的解释还是有些出入。课上我也犹豫过到底应不应该把标准的答案写下来,让大家抄下来?但我此时一个词语——“原 创”在我脑海中闪过。我知道如果我把标准答案写出来,学生肯定会把自己的刚刚写的檫掉,把我的标准答案写下来。这对他们的自信心会有一些打击这样好吗?我 一直在反思。我鼓励自己和学生。“属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呢?我想我会通过《课堂作业》和《》进行检查。并且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通过这一节课我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多不足。第一说话声音太小。第二没有突出课文的知识点。这些不足我一定会通过以后的努力慢慢改正。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5

  这是一首李白的诗,课前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知道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是李白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理解李白的孤独寂寞,我在吟诵前先让学生根据吟诵规则做好的标记来进行诵读,一遍一遍的诵读让孩子们渐渐在脑海中浮现出画面,让孩子们体会到欢乐、自由自在的鸟儿及云朵离他而去的孤独寂寞,更显示出敬亭山对他的厚爱,并想像敬亭山看着他会说些什么!祖国的山山水水,有时候在特定的环境中,会变得有生命力,激发着李白的诗情犹如那飞流直下的瀑布,滔滔不绝,千古不息。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吟诵,让孩子们学会吟诵这首诗,更深入感受李白的情怀。

  由于我教学吟诵的经验不足,这节课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1、学生的热情不是很高,由于年龄的关系,对诗词飞感悟能力不是很强,因此我讲解的比较多,显得课堂比较沉闷。2、因为布置了孩子们预*,所以大部分的孩子都吟诵得很熟练了,反而在学*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倦怠,此时我应该更具学情灵活处理,多教授一首等办法。3、在对诗的体会环节,应该边结合理解和想象边吟诵,让学生渐渐地吟诵出诗歌的意境美。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6

  古诗是主观性最强的艺术,它使一切生活的影子浸泡在情绪的流波里,是诗人自己独特的情感宣泄。因此,学*古诗不能脱离作者与时代去凭空解读作品本身。每讲一首古诗,总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特征,风俗等。或是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是上课时老师对作品、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这对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感悟诗情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诗 时,因学生学*条件有限无法让学生查找有关这首诗的资料。因此,上课时,我只能直接介绍此诗的时代背景,包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告诉了学生。说完之后,我就觉得不对劲,不应该先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情感,可一言既出,无法更改,只好按计划进行。学*古诗,首先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感觉,获得初步感受,才能更好地为理解古诗的意思打下好基础。然后,通读古诗,要求学生流利地朗读全诗,做到不漏字,不读错字。通读古诗之后,学生对古诗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古诗的意思。由于这首诗的诗意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诗的大意。按照学*古诗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感悟诗情,也就是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可刚上课时,已告诉学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怎样让学生感悟诗情呢?一时慌了神,想不出好的方法,最后,我直接说:“这首诗既然表达作者孤独之情,那么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再读诗,找。学生很快发现题目中的“独”,诗句中“孤,相看,只有”这些词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孤寂的心情。这样学*也能让学生有比较深的感悟。

  课下与老师交流时,一位教过这首诗的老师把的方法告诉了我,她是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放在感悟诗情中介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觉得她这样的安排可谓妙些,更有效些。与他人相比,自己在安排资料时有些操之过急。虽然自己的方法笨拙,但也受到了成效,不免对自己的教学有些庆幸。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方法进行,只要有效都可以去试试。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游敬亭山作文 (菁华6篇)

游敬亭山作文1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每当读起这句诗,我的脑海就立刻想起我们家乡的诗山——敬亭山。

  春天来到敬亭山,总能看到人们三三两两在路上闲聊,感受春天的气息,我和妈妈也不例外。走进大门,一股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气息迎面扑来,冬日沉闷的感觉一下子云消雾散。道路两旁的绿化带上种满了郁郁葱葱的大树,树上开满美丽的鲜花,树枝上可爱的小鸟们也跳来跳去,正喳喳地唱着歌。油菜花顶着黄色的帽子,穿着黄色的裙子,听着小鸟儿唱歌,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呢!

  顺着水泥路一直往里走,便是一座吊桥。吊桥前面有一排大树,一阵微风吹过,大树边“摆动”它的手臂边沙沙作响,好像在对我说:“欢迎,欢迎!”踏上木板,扶着扶手,才发现连接扶手的绳子上挂满了成对成对的同心锁,厮混成了吊桥上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

  走过吊桥来到敬亭山深处,转个弯,就来到光线昏暗的竹林。竹林中间,玉真公主正在思考着什么问题。时不时还能听见布谷鸟“咕咕”地叫着,这是光线昏暗的竹林更加阴森森的。穿过竹林,绿油油的茶叶印入我的眼帘,好像一条顺着山势爬行的青蛇。走出茶园,就来到一个水潭前,弯弯的垂柳轻轻地抚摸着松软的土地,潭水真静啊,静得仿佛那是一面镜子;潭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潭水真美啊,美得仿佛让你走入了仙境……

  啊!这诗意浓厚的敬亭山,这可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游敬亭山作文2

  太阳早已挂上了树稍,鸟儿早已离巢而去,我能去哪儿呢?李白站在窗前不停地叹息着。算啦,出去走走吧!

  听说敬亭山绿树成荫、百花齐放,百鸟欢跃,那是休养生息的好地方。我何不去那里玩玩,以消解我的孤单寂寞。走出旅馆,穿过热闹的街市,来到了敬亭山下。一排排石板路往山上延伸。

  李白踏着石板,慢悠悠地往前走,两旁绿树红花,绿叶衬托着红花,红花映衬着绿叶,相依相随,在微风的吹拂下,花儿亲吻着绿叶,绿叶拥抱着花儿,谁也不孤单寂寞。李白看了看自己,除了自己的影子之外,再也没有人相随相伴了,不禁长叹一声“我的知己呢?你们在哪里呀!”

  李白继续前行,渐渐入山,眼前出现了一片竹林,青青的杆、青青的叶,一丛丛、一根根,枝枝向上,笔直的竹竿直冲云宵,每一棵竹子是那么的苍劲挺拔,哎!我怎么这么渺小呢?李白又发出了一声的长叹,挥了挥衣袖,继续前行。

  登上山顶,在大树的掩映下一座亭子静立在那,上面的横槛上分明写着“敬亭山”三个字,李白径直地走进了亭子,几只鸟儿在树上互相追逐,不停地叫唤,李白投去了羡慕的目光:“鸟儿呀,我真羡慕你们,你们可以在这里自由的飞翔,自由的歌唱。而我呢?”话还没说完,鸟儿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远处飘来了几朵白云,悠然自得,似乎在那里鸟瞰敬亭山的美景,李白刚走出亭子,想欣赏一下云朵的纯洁,可这几朵白云似乎明白了什么,渐渐向远处飘去,越飘越远,很快就消失在视野中了。

  就在李白感到孤独无奈之际,他发现默默不语陪着自己的眼前这座敬亭山很美。于是他静静地凝视着,发觉敬亭山也一动不动、孤独地看着他。李白不禁笑道:“只有敬亭山不嫌弃我,愿意与我为伴,真是难得一知己!真的是难得一知己啊!”

游敬亭山作文3

  眺望远处,敬亭山山脉起伏蜿蜒,重峦叠嶂,与连绵不断的林海交相辉映,苍翠的群山将敬亭山环抱,使人心旷神怡。

  走上台阶,映入眼帘的是李白雕像,他一手捋着长长的胡须,一手拿着书本,仿佛在吟唱他的千古绝句。

  走到半山腰,一座小亭子矗立眼前。亭子下面是一片翠绿草地,草地上零星地点缀着一些白花,而不远处的竹海随着微风沙沙作响。面对着如此美景,我想:李白当年大概就是在这里触景生情,泼墨写下了流芳千古的著名诗篇吧!

  登上山顶,敬亭山景色尽收眼底,江河湖泊像一面面镜子;田野里,绿色的麦苗,金黄色的油菜,粉色的桃花,白色的梨花,满山遍野的映山红,还有许多叫不上名的花儿,竞相争艳,把敬亭山打扮的十分妖娆。远处,古老的水阳江似一条长卧的巨龙,贯穿敬亭山脉的南北;一座座跨江大桥,像一条条彩霞飞架东西;江面上碧波荡漾,船只如梭,大江*河网交织,千亩良田,充满生机,构成了风景如画的鱼米之乡。

  我爱敬亭山,我更爱我的家乡宣城。远方的朋友,欢迎您来我家做客。

游敬亭山作文4

  李白离开家乡,在外漂泊,他的心情非常忧郁,于是决定去敬亭山散散心,释放一下忧郁的情感。

  他来到敬亭山,眼前美丽的景色使他的心情有所改观。可是,李白又看到所有鸟儿都向高处、远处飞去,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飞得无影无踪了,一只也没有留下。

  李白又抬头望望,看见蔚蓝的天空中只剩下一朵白云在孤独地飘来飘去,一副非常悠闲自在的样子。

  他又看看眼前的敬亭山,也是孤零零的一座山“站”在那儿,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好像也在看着李白,他们怎么看都看不够对方。

  李白心想:这儿的鸟都飞走了;这儿的云也只剩下一朵了,在那慢悠悠的飘着,好像随时准备离开;现在,只有一座空空的敬亭山了,我也和它一样,只有孤家寡人一个了。一个地方,没有生物,再美的景色又有什么用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陪我说说话、解解闷吧。

  李白望着这凄凉的景色,突然诗性大发,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内心孤独的感情——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游敬亭山作文5

  “皇上,如果您再听信杨国忠那个奸臣的谗言,我们大唐就要完了!”我一边走过玄武门,一边这样想着。

  我叫李白,心中有一套治国的方法,多么想推荐给皇上啊!可是,当朝的大奸臣杨国忠,深知这套方法对他不利,于是就横加阻拦,还在皇上面前尽说我的坏话。最后,我被罢官,开始了四处流浪的生活。

  今天,我来到敬亭山的脚下,想登上敬亭山,去欣赏一下敬亭山的美景,来排解我心中的郁闷。于是,我大约用了半个时辰就登上了敬亭山。“山上的景色真美啊!”突然,我看见几只鸟儿,我原本以为它们能够陪伴我,同我一起欣赏美景,但我刚一走*,它们就扇着翅膀飞走了;我抬起头,望着天空,空中有一朵白云,心想:看来你才是我真正的同伴,但不一会儿它也飘走了。此刻,我感到非常孤独,看着眼前的敬亭山,敬亭山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我,我恍然大悟:只有这座美丽的敬亭山才是我真正的知己。于是,我就写下了这首: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游敬亭山作文6

  敬亭山在安徽宣城东,古代就有诗人李白,写道: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现在这首诗就刻在敬亭山的大门上,这也算是个广告吧。虽然有李白的捧场,但敬亭山仍然不是什么著名景点,我去哪一天,人不是很多。进了大门后,还有很长一段路才能到山脚下,这段路的两边都是树,还有一些板栗树,有一些人在那里摘栗子,栗子有一层坚硬而尖锐的铠甲,里面有几个板栗,路边还有摆摊卖的呢,不过太贵了。走到山脚下,有一条水泥做的楼梯,路旁有许多树,还有一些竹子,走进竹林里,感觉空气很湿,有很浓的雾,真有一丝飘飘欲仙的感觉。走了不久还有一座石桥,石桥下有一条河,水流动的声音非常迷人。

  再走一段路,就出了树林,然后就有一段非常陡峭的路了,差不多有35度的倾斜角,这段路还是我舅推我上去的呢,真的很累,道路的两旁也有很多树木,一眼望过去,那真是一片绿色,有一段路旁还有一个小凉亭,我们就歇息了一会,就爬上去了,真是越往上越累……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突然,下起雨来了,我们就只能往回走,风吹过绿树,发出嗖嗖的声音,虽算不上美妙,但也十分迷人。越往上爬就越知道我们爬了多高,我们就像风一样,飞了下去。天渐渐阴了。看来我们注定要被雨淋了。这时候,突然有个好心人,正好也要下山,他就问我们是不是和他一个道,问,还算比较*,他就送我们回来了,还没要钱。看来,敬亭山果然名不虚传,而且……世上总是好人多。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独坐敬亭山教案 (菁华6篇)

独坐敬亭山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在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学会了请教,知道请教可以增长自己知识和才干,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勤学好问的品质。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

独坐敬亭山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17课的一首古诗。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二是激发对古诗的喜爱,并在背诵中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 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苦闷的心情。

  三、 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亭”,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四、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古筝音乐。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在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学会了请教,知道请教可以增长自己知识和才干,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勤学好问的品质。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设计的意图:从上一课的“请教”知识自然过渡到新课上,并同时营造了*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的愿望,让生的的思维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投入学*中。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 孤单寂寞 山相对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参与。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设计假如你是李白,你会怎么想?是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能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的情景通过画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还促进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的发展。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独坐敬亭山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17课的一首古诗。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二是激发对古诗的喜爱,并在背诵中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 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苦闷的心情。

  三、 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亭”,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四、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古筝音乐。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在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学会了请教,知道请教可以增长自己知识和才干,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勤学好问的品质。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设计的意图:从上一课的“请教”知识自然过渡到新课上,并同时营造了*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的愿望,让生的的思维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投入学*中。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 孤单寂寞 山相对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参与。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设计假如你是李白,你会怎么想?是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能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的情景通过画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还促进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的发展。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独坐敬亭山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

  二、教学重点: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三、选文目的:通过对诗句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累。

  四、教学准备: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李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诗人了,我们学过不少他写的故事,大家能背诵出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手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

  1.知诗人。李白,唐代诗人,他写的诗又多又有名,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诗仙”,(介绍历史背景。)

  2.解诗题。“独”是指独自一个人。请同学们看注释了解敬亭山。

  师:李白一个人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朗读全诗,体会李白的心情。

  3.检查生字,朗读全诗。

  课件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领读。出示全诗,全班齐读,教师指导古诗停顿并范读。

  (三)悟诗意,觉诗境。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诗的前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1.重点引导“众”与“孤”之中蕴含的多与少之意,“尽”与“闲”对比教学,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

  2.小结前两句: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的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3.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后两句,后两句诗中作者又看到了什么?

  4.读诗句,小组讨论诗句含义。

  5.小结后两句:我静静的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谁也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敬亭山了。

  6.过度:作者为何心中什么也不想,只有那座不言不语的高山呢?古人写诗往往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情,(了解李白不同时期的诗和他当时的境遇,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怀。)

  朗诵全诗,熟读能诵。

  总结全课。

独坐敬亭山教案5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诗人?(生交流) 唐代诗人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李白)

  二、板书课题,揭题

  1 、今天我们学*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独坐敬亭山)

  2、生读题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http://www.ywzx8.com

  3、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

  4、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

  三、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1、 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古诗读得特别好,指名读,(评价 很有诗人风范)齐读

  3、 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要求 读出诗歌的节奏)

  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 男女生叠读(叠读前三 后二) 师生叠读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 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四、范读诗歌,想象画面

  1、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

  2、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鸟飞 云飘 伫立的大山 孤独的诗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这样的画面?

  3、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 寂静 孤独)

  五、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学*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 鸟飞 云去 孤独)

  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意

  二、 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鸟飞云去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 被贬离京城,十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样的孤单寂寞!)

  三、学*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谁和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会怎样看?(含情脉脉 四目相对 默默对视)(板书:相看)

  同学们,诗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吗?{不是}你们知道诗人这是第几次登上敬亭山吗?第七次啊!诗人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敬亭山的美丽风景吗?(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哪里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永远与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单时可以做伴,寂寞时可以倾诉的朋友啊! 有了这样的朋友,诗人还好孤独吗?(不会)还会寂寞吗?(不会)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一生不畏权贵,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孤独 寂寞与忧伤,只有流连山水、登高望远之时,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同学们,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喜悦 高兴 激动)是啊,李白是与敬亭山心有灵犀、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四、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从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内心的忧伤,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独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读诗)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五、自由读诵,背诵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第一篇:

  古诗是主观性最强的艺术,它使一切生活的影子浸泡在情绪的流波里,是诗人自己独特的情感宣泄。因此,学*古诗不能脱离作者与时代去凭空解读作品本身。每讲一首古诗,总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特征,风俗等。或是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是上课时老师对作品、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这对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感悟诗情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诗 时,因学生学*条件有限无法让学生查找有关这首诗的资料。因此,上课时,我只能直接介绍此诗的时代背景,包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告诉了学生。说完之后,我就觉得不对劲,不应该先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情感,可一言既出,无法更改,只好按计划进行。学*古诗,首先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感觉,获得初步感受,才能更好地为理解古诗的意思打下好基础。然后,通读古诗,要求学生流利地朗读全诗,做到不漏字,不读错字。通读古诗之后,学生对古诗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古诗的意思。由于这首诗的诗意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诗的大意。按照学*古诗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感悟诗情,也就是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可刚上课时,已告诉学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怎样让学生感悟诗情呢?一时慌了神,想不出好的方法,最后,我直接说:“这首诗既然表达作者孤独之情,那么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再读诗,找。学生很快发现题目中的“独”,诗句中“孤,相看,只有”这些词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孤寂的心情。这样学*也能让学生有比较深的感悟。

  课下与老师交流时,一位教过这首诗的老师把的方法告诉了我,她是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放在感悟诗情中介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觉得她这样的安排可谓妙些,更有效些。与他人相比,自己在安排资料时有些操之过急。虽然自己的方法笨拙,但也受到了成效,不免对自己的教学有些庆幸。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方法进行,只要有效都可以去试试。

  第二篇:

  《独坐敬亭山》一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正因如此,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中的思想内涵,是本课学*的重点和难点。

  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李白坐在敬亭山上、与山相对而望的的画,带领学生从图画入手,结合咀嚼语言,使学生很快进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但由于我的点拨不够到位、深入,学生品味诗歌意境略显得不够深,造成后面学生体会李白的孤独之感时味不浓;再到后面体会“相看两不厌”这句诗的意蕴时,由于我引领学生体会过深,学生很难接受。

  这节课让自己满意的是让学生作画,让学生自画自悟,去体会“去”和“尽”的意味;通过联系生活感受为何“两不厌”。

  课后,老教师的点评,一下子让我对这一课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许老师为我指出这样一条道,那就是要从这首诗找出一个诗眼来。抓住“独”这个诗眼,先从题目感受“独”,再从前两句深入体会李白的孤独。而后两句要带领学生去细细品味李白的不孤独,在一般的教学中,学生能停留在“因为和山成为知己,所以李白不孤独”的理解层次上,但怎么往深里挖掘,感受李白的不孤独,这就要引导学生在语文知识当中做文章了。让学生理解“厌”意思上的古今差异,并让学生用现代语言来解释,由此把“不厌”讲深、讲透;再通过我们现如今在不断地吟诵着李白流传千古的诗文,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认识了李白,李白有何孤独。这样层层深入,对“从独到不独”的理解一下子就上升了一个新的`境界。

  这次公开课的备课、上课、到课后反思,让我收获颇多,尤其是老教师的点评,使我受益匪浅。点评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那就是无论怎样教,首先要做到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更新自己的头脑,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其次教学要不断地联系生活,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让我们能真正做到智慧地教语文,而学生能智慧地学语文吧!

独坐敬亭山教案6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诗人?(生交流) 唐代诗人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李白)

  二、板书课题,揭题

  1 、今天我们学*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独坐敬亭山)

  2、生读题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http://www.ywzx8.com

  3、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

  4、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

  三、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1、 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古诗读得特别好,指名读,(评价 很有诗人风范)齐读

  3、 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要求 读出诗歌的节奏)

  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 男女生叠读(叠读前三 后二) 师生叠读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 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四、范读诗歌,想象画面

  1、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

  2、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鸟飞 云飘 伫立的大山 孤独的诗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这样的画面?

  3、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 寂静 孤独)

  五、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学*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 鸟飞 云去 孤独)

  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意

  二、 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鸟飞云去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 被贬离京城,十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样的孤单寂寞!)

  三、学*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谁和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会怎样看?(含情脉脉 四目相对 默默对视)(板书:相看)

  同学们,诗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吗?{不是}你们知道诗人这是第几次登上敬亭山吗?第七次啊!诗人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敬亭山的美丽风景吗?(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哪里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永远与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单时可以做伴,寂寞时可以倾诉的朋友啊! 有了这样的朋友,诗人还好孤独吗?(不会)还会寂寞吗?(不会)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一生不畏权贵,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孤独 寂寞与忧伤,只有流连山水、登高望远之时,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同学们,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喜悦 高兴 激动)是啊,李白是与敬亭山心有灵犀、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四、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从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内心的忧伤,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独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读诗)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五、自由读诵,背诵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第一篇:

  古诗是主观性最强的艺术,它使一切生活的影子浸泡在情绪的流波里,是诗人自己独特的情感宣泄。因此,学*古诗不能脱离作者与时代去凭空解读作品本身。每讲一首古诗,总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特征,风俗等。或是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是上课时老师对作品、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这对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感悟诗情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诗 时,因学生学*条件有限无法让学生查找有关这首诗的资料。因此,上课时,我只能直接介绍此诗的时代背景,包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告诉了学生。说完之后,我就觉得不对劲,不应该先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情感,可一言既出,无法更改,只好按计划进行。学*古诗,首先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感觉,获得初步感受,才能更好地为理解古诗的意思打下好基础。然后,通读古诗,要求学生流利地朗读全诗,做到不漏字,不读错字。通读古诗之后,学生对古诗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让学生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古诗的意思。由于这首诗的诗意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诗的大意。按照学*古诗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感悟诗情,也就是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可刚上课时,已告诉学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怎样让学生感悟诗情呢?一时慌了神,想不出好的方法,最后,我直接说:“这首诗既然表达作者孤独之情,那么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再读诗,找。学生很快发现题目中的“独”,诗句中“孤,相看,只有”这些词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孤寂的心情。这样学*也能让学生有比较深的感悟。

  课下与老师交流时,一位教过这首诗的老师把的方法告诉了我,她是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放在感悟诗情中介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觉得她这样的安排可谓妙些,更有效些。与他人相比,自己在安排资料时有些操之过急。虽然自己的方法笨拙,但也受到了成效,不免对自己的教学有些庆幸。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方法进行,只要有效都可以去试试。

  第二篇:

  《独坐敬亭山》一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正因如此,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中的思想内涵,是本课学*的重点和难点。

  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李白坐在敬亭山上、与山相对而望的的画,带领学生从图画入手,结合咀嚼语言,使学生很快进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但由于我的点拨不够到位、深入,学生品味诗歌意境略显得不够深,造成后面学生体会李白的孤独之感时味不浓;再到后面体会“相看两不厌”这句诗的意蕴时,由于我引领学生体会过深,学生很难接受。

  这节课让自己满意的是让学生作画,让学生自画自悟,去体会“去”和“尽”的意味;通过联系生活感受为何“两不厌”。

  课后,老教师的点评,一下子让我对这一课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许老师为我指出这样一条道,那就是要从这首诗找出一个诗眼来。抓住“独”这个诗眼,先从题目感受“独”,再从前两句深入体会李白的孤独。而后两句要带领学生去细细品味李白的不孤独,在一般的教学中,学生能停留在“因为和山成为知己,所以李白不孤独”的理解层次上,但怎么往深里挖掘,感受李白的不孤独,这就要引导学生在语文知识当中做文章了。让学生理解“厌”意思上的古今差异,并让学生用现代语言来解释,由此把“不厌”讲深、讲透;再通过我们现如今在不断地吟诵着李白流传千古的诗文,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认识了李白,李白有何孤独。这样层层深入,对“从独到不独”的理解一下子就上升了一个新的`境界。

  这次公开课的备课、上课、到课后反思,让我收获颇多,尤其是老教师的点评,使我受益匪浅。点评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那就是无论怎样教,首先要做到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更新自己的头脑,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其次教学要不断地联系生活,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让我们能真正做到智慧地教语文,而学生能智慧地学语文吧!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5)份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 1

  一、说教材及背景

  《独坐敬亭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说教学目的、重、难点

  我凭据课本特点和学生现实,确定了解生字,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感觉江南山川的天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为教学目的。朗读、感悟、想象诗歌所刻画的景象为教学重点,领会墨客的思想情感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帮助本领及教学准备:

  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建立意境。

  2、拓展笔墨资料,先容墨客的写作配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网络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干资料。

  四、说教法设计、学法引导

  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己通过表明来实验明白诗句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造就语感,积聚语言。

  五、说教学历程

  (一)简介墨客,引出诗题。

  1、课件出示墨客李白的画像,学生凭据网络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举行先容。

  2、借机引出写诗配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忧郁,到敬亭山寻求慰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师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并边播放动画边吟诵此诗,让学生开端感知古诗的节拍。

  (二)捉住诗题,学*生字亭(tng),了解敬亭山。勉励自学,要求读准字音,偏重引导学生交换识字要领:用减一减,换一换等熟字影象法记着字形。认清字形并在田字格里引导誊写。过渡:你知道敬亭山在什么地方吗?(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野,因有敬亭而得名。)诗题是什么意思,想想你能发明什么?

  (三)自读感悟,互助交换。让学生依附课文中的解释,接洽上下文明白诗句的意思。如允许以使学生有一个独立思索的历程,造就学生的自学本领。

  1、初读,扫清障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听别人读,达到对这首古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2、再读,感悟诗的内容。

  (1)小组按自学要求合作学*,理解诗意,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交流汇报: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扣重点词训练),大致说出诗人看到的景象,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四)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朗读一、二行诗句,品味“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闲”。想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景象,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联系作者的遭遇和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孤独、寂寞)

  2、朗读后两行诗句,联合现实咀嚼“相看”、“两不厌”。(后两行是说只有敬亭山没有嫌弃他,扬弃他,而是和他相互做伴,相互相看,却总以为看不敷。)意会作者从敬亭山上寻到一丝丝慰藉的感情,并感悟作者付与山灵性的体现要领。随机举行人山对话训练。课件出示写话训练:

  李白蜜意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_____)敬亭山蜜意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_____)

  (五)诵读诗句,领会心境。

  让学生根据明白读出感觉,在配乐朗读中想象画面,根据课件出示的画面,给画配诗。播放画面、配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使用画面和古筝配景建立景象,会把学生带到其时的景象中去,使学生更好地感觉诗歌的意境,领会墨客的情绪。

  (六)感悟创新,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要领展示对本首诗的学*情况(朗读、背诵、默写、画一画、演一演、编故事……)。

  2、网络有关李白的诗歌,准备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首先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珍视作育学生的语感和团体掌握的本事。”我始终把“朗读”和“背诵”这一明确古诗内容、领会墨客思想情绪的有效途径贯穿于教学的全进程,让学生多读,使学生掌握五言诗的朗读要领,掌握朗读的节奏。

  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明确,在读中品析,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想象,徐徐到达作育语感和团体掌握的目的。其次,创建新型的师生干系。

  教学中,随处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相助互换、讨论的进程中感觉语言,积累语言,体验感情,真正把学生融入语言翰墨训练的进程中。老师不作过多的教学,只是在适时处引导、引导,让学生充分变动种种感官主动地、生动地学,体现了知识是自己学会的这一理念。

  再次,根据讲义特点和学生现实,捉住古诗所描画的景象和墨客所要表达的思想情绪,通过读、悟、品、诵、拓展的要领,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真正受到美的熏陶。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 2

  一、说教材及背景

  《独坐敬亭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唐代着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为教学目标。朗读、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为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准备:

  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创设意境。

  2.拓展文字资料,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收集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关资料。

  四、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注解来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说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人,引出诗题。

  1.课件出示诗人李白的画像,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进行介绍。

  2.借机引出写诗背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师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并边播放动画边吟诵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

  (二)抓住诗题,学*生字亭(tíng),了解敬亭山。

    鼓励自学,要求读准字音,着重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减一减,换一换等熟字记忆法记住字形。认清字形并在田字格里指导书写。过渡:你知道敬亭山在什么地方吗?(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因有敬亭而得名。)诗题是什么意思,想想你能发现什么?

  (三)自读感悟,合作交流。

    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初读,扫清障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听别人读,达到对这首古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2.再读,感悟诗的内容。

  (1)小组按自学要求合作学*,理解诗意,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交流汇报: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扣重点词训练),大致说出诗人看到的景象,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四)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朗读一、二行诗句,品味“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闲”。想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景象,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联系作者的遭遇和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孤独、寂寞)

  2.朗读后两行诗句,结合实际品味“相看”、“两不厌”。(后两行是说只有敬亭山没有嫌弃他,抛弃他,而是和他彼此做伴,彼此相看,却总觉得看不够。)领悟作者从敬亭山上寻到一丝丝慰藉的感情,并感悟作者赋予山灵性的表现方法。随机进行人山对话练*。 课件出示写话练*: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 )

  (五)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让学生根据理解读出感受,在配乐朗读中想象画面,根据课件出示的画面,给画配诗。播放画面、背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利用画面和古筝背景创设情景,会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感悟创新,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对本首诗的学*情况(朗读、背诵、默写、画一画、演一演、编故事……)。

  2.收集有关李白的诗歌,准备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首先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 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始终把“朗读”和“背诵”这一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多读,使学生掌握五言诗的朗读方法,把握朗读的节奏。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析,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象,逐渐达到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目的。其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处处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体验情感,真正把学生融入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解,只是在适时处指导、引导,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体现了知识是自己学会的这一理念。再次,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抓住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品、诵、拓展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真正受到美的熏陶。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 3

  一、说教材及背景

  《独坐敬亭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为教学目标。朗读、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为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 思想感情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准备:

  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创设意境。

  2、拓展文字资料,介绍诗人的 写作背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收集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关资料。

  四、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注解来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说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人,引出诗题。

  1、课件出示诗人李白的画像,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进行介绍。

  2、借机引出写诗背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师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并边播放动画边吟诵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

  (二)抓住诗题,学*生字亭(tíng),了解敬亭山。鼓励自学,要求读准字音,着重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减一减,换一换等熟字记忆法记住字形。认清字形并在田字格里指导书写。过渡:你知道敬亭山在什么地方吗?(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因有敬亭而得名。)诗题是什么意思,想想你能发现什么?

  (三)自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初读,扫清障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听别人读,达到对这首古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2、再读,感悟诗的内容。

  (1)小组按自学要求合作学*,理解诗意,初步体会诗人的 思想感情。

  (2)交流汇报: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扣重点词训练),大致说出诗人看到的景象,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四)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朗读一、二行诗句,品味“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闲”。想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景象,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联系作者的遭遇和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孤独、寂寞)

  2、朗读后两行诗句,结合实际品味“相看”、“两不厌”。(后两行是说只有敬亭山没有嫌弃他,抛弃他,而是和他彼此做伴,彼此相看,却总觉得看不够。)领悟作者从敬亭山上寻到一丝丝慰藉的感情,并感悟作者赋予山灵性的表现方法。随机进行人山对话练*。课件出示写话练*: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

  (五)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让学生根据理解读出感受,在配乐朗读中想象画面,根据课件出示的画面,给画配诗。播放画面、背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利用画面和古筝背景创设情景,会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感悟创新,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对本首诗的学*情况(朗读、背诵、默写、画一画、演一演、编故事……)。

  2、收集有关李白的诗歌,准备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首先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始终把“朗读”和“背诵”这一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 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多读,使学生掌握五言诗的朗读方法,把握朗读的节奏。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析,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象,逐渐达到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目的。其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处处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体验情感,真正把学生融入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解,只是在适时处指导、引导,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体现了知识是自己学会的这一理念。再次,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抓住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和诗人所要表达的 思想感情,通过读、悟、品、诵、拓展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真正受到美的熏陶。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 4

  【教材分析】

  《独坐敬亭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单元第一课中的一首古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诗歌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心情。“独”是全诗的诗眼。

  【学情分析】

  该学段学生已初步掌握学*古诗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受知识能力、生活经验等因素影响,思维易浮于表面需要老师引导、点拨。

  【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学*通过看注释、读想结合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了解“景中融情”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诗句诵读,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法学法】

  教法:以学定教、引导悟得

  学法:读悟结合、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本诗教学我共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

  一、解诗题。题目是文章的文眼,从题目我们就可以大体了解文章内容,诗歌也是如此。我首先引入本课课题,并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引领学生思考“独坐”是什么意思?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二、读诗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古诗文的学*起点一定是读准确,读通顺。因此我用指名读、齐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方式引领,鼓励学生诵读诗文,让课堂上书声朗朗,熟读成诵,并尝试读出节奏、韵味。

  三、吟诗韵。在学生熟练诵读基础上,指导学生学*吟诵,“*长仄短,依字行腔,*低仄高,依义行调”,(教师示范)让吟诵这一传统的读书方法得以传承,从而更深入地感受古诗文的节奏美、韵律美,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

  四、悟诗意。“悟”突出的是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边读边想、小组成员互相交流等方法尝试理解诗词大意,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学生深入理解,体会成功。

  五、会诗情。深入体会诗人孤单寂寞心情对于学生来讲既是本首诗歌学*的重大,同时也有一定的难度。我引导学生找“尽、孤、只有”等关键词语并仔细品味涵咏:适时插入李白的人生经历作为背景,同时配乐播放敬亭山画面,教师以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李白面对敬亭山的内心孤寂的独白。

  面对如此寂寥空旷的敬亭山,李白看到的是…指名读诗歌;

  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李白身处静寂的敬亭山…学生再读;

  在敬亭山里,他见山不是山,而是当作他的老朋友,在倾听他的述说…学生齐读。

  采用回环读、补白读等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思绪共振。

  同时,领悟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作用,了解古诗中“景中融情”的表达手法。

  六、得诗法。古诗创作中,山水诗往往都是“景中融情”,为加深学生的对这一类诗歌的认识了解,我向学生推介独坐敬亭山》的姊妹篇《望木瓜山》,让学生自主合作运用前面学*古诗的方法,进行拓展迁移,课外延伸,增加积累。随后在课外作业安排上我布置了:

  (1)自学《望洞庭》《忆江南》。

  (2)晨诵背诵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为班级诗词大会做准备。

  这样以点带面、课内外结合,在学生在记忆的黄金期,积累更多的优秀诗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成长铸魂、固基、打上人生厚重的文化底色。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既显示内容,又展现方法。不仅突出了诗文学*的重点,还彰显了教和学的清晰流程,方便学生今后进行古诗文学*时迁移应用。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 5

  说教材

  《独坐敬亭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单元第一课中的一首古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诗歌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心情。“独”是全诗的诗眼。

  说学情

  该学段学生已初步掌握学*古诗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受知识能力、生活经验等因素影响,思维易浮于表面需要老师引导、点拨。

  说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学*通过看注释、读想结合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了解“景中融情”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诗句诵读,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

  说重难点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说教法学法

  教法:以学定教、引导悟得

  学法:读悟结合、合作交流

  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

  本诗教学我共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

  一、解诗题。题目是文章的文眼,从题目我们就可以大体了解文章内容,诗歌也是如此。我首先引入本课课题,并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引领学生思考“独坐”是什么意思?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二、读诗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古诗文的学*起点一定是读准确,读通顺。因此我用指名读、齐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方式引领,鼓励学生诵读诗文,让课堂上书声朗朗,熟读成诵,并尝试读出节奏、韵味。

  三、吟诗韵。在学生熟练诵读基础上,指导学生学*吟诵,“*长仄短,依字行腔,*低仄高,依义行调”,(教师示范)让吟诵这一传统的读书方法得以传承,从而更深入地感受古诗文的节奏美、韵律美,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

  四、悟诗意。“悟”突出的是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边读边想、小组成员互相交流等方法尝试理解诗词大意,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学生深入理解,体会成功。

  五、会诗情。深入体会诗人孤单寂寞心情对于学生来讲既是本首诗歌学*的重大,同时也有一定的难度。我引导学生找“尽、孤、只有”等关键词语并仔细品味涵咏:适时插入李白的人生经历作为背景,同时配乐播放敬亭山画面,教师以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李白面对敬亭山的内心孤寂的独白。

  面对如此寂寥空旷的敬亭山,李白看到的是…指名读诗歌;

  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李白身处静寂的敬亭山…学生再读;

  在敬亭山里,他见山不是山,而是当作他的老朋友,在倾听他的述说…学生齐读。

  采用回环读、补白读等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思绪共振。

  同时,领悟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作用,了解古诗中“景中融情”的表达手法。

  六、得诗法。古诗创作中,山水诗往往都是“景中融情”,为加深学生的对这一类诗歌的认识了解,我向学生推介独坐敬亭山》的姊妹篇《望木瓜山》,让学生自主合作运用前面学*古诗的方法,进行拓展迁移,课外延伸,增加积累。随后在课外作业安排上我布置了:

  (1)自学《望洞庭》《忆江南》。

  (2)晨诵背诵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为班级诗词大会做准备。

  这样以点带面、课内外结合,在学生在记忆的黄金期,积累更多的优秀诗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成长铸魂、固基、打上人生厚重的文化底色。

  说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既显示内容,又展现方法。不仅突出了诗文学*的重点,还彰显了教和学的清晰流程,方便学生今后进行古诗文学*时迁移应用。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课文《独坐敬亭山》优秀教学设计实用五份

  课文《独坐敬亭山》优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会写“亭”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独坐敬亭山》。

  3、学*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4、丰满对诗人李白的认识,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热爱山水的情操,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诗人从孤独到不孤独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热爱山水的情操。

  【设计理念

  “诗仙”李白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本设计以学诗知诗人的形式,想象理解诗的意境,同时链接相关资料,丰满对诗人李白的认识,达到对《独坐敬亭山》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诗人搜集有关诗人李白的资料。

  2、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诗歌旅行:

  读诗《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

  2、了解诗人:

  知道刚才读的两首诗都是哪位诗人写的吗?(师画简笔画李白头像)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 揭示诗题,理解题意

  1、揭示诗题,板书诗题及作者,提示“亭”字写法,生书空。

  2、读诗题,给“独”组词,明题意。

  3、了解“敬亭山”位置,(师画简笔画山)复*“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方法。

  4、介绍背景资料,理解“独坐”。

  知道诗人为什么独坐敬亭山吗?

  据史料记载,其实李白在宣城的时候,他的一个好友当时也来到宣城。可是,重阳节那天,这位朋友和当地官员一起去游敬亭山,却没有通知好友李白。几天后诗人独自一人登上这敬亭山,所以他——独坐敬亭山。

  二、反复读诗,熟读成诵

  1、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生评价。全班齐读。

  2、师生、生生合作读,读出节奏。

  (1)师生合作叠读:

  第一次生读全句,师叠后三字。

  第二次诗叠前二字,生读全句。

  (2)男女生前二后三合作读。

  3、生配乐齐读,读出韵味儿。

  三、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生想象诗中画面。

  2、交流: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物?(鸟、云、敬亭山)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你有什么感受? (景美、寂静)

  四、学一、二句,感受“孤独”。

  1、说“众鸟高飞尽”句意,理解“尽”。(课件:鸟飞)

  2、说“孤云独去闲”句意,理解“孤”“闲”。(课件:云去)

  3、体会诗人情感:

  此时的诗人,看到鸟飞、云去,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寂寞、孤独)

  鸟飞、云去本是大自然的自然景象,为什么现在使得诗人倍感孤独呢?(课件:“孤”“独”二字变红)

  4.介绍诗人创作背景:

  同学们,这首诗是诗人53岁那年秋天,孤身一人游敬亭山时写下的。那时诗人被贬离开长安整整十年了,长期的漂泊,诗人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昔日的好友都把他给遗忘了啊。鸟儿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个人;云儿飘走了,只留下我一个人;连朋友都不理不睬,还是只留下我——一个人哪,难怪诗人会感觉——孤独啊(指“孤独”二字)

  五、学三、四句,感受“不独”

  1、说三、四句意,理解“厌”

  2、体会“人山相看”

  (1)谁和谁相看?(诗人和敬亭山)怎样看是“相看”呢?(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2)“看”有很多种,谁来说说,还有哪些表示看的词?

  (3)诗人和敬亭山是怎样地看啊?( 四目相对、目不转睛、含情脉脉地看)(板书:相看)

  (4)链接资料,体会“相看”

  同学们,知道这是诗人第几次看敬亭山吗?据史料记载,李白曾七次登上敬亭山,整整七次啊!诗人为什么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啊?全班交流。

  3、创设情境写话:人山对话

  在大诗人李白的眼中,这哪里是一座山啊,这就是他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会一直与他相伴的好朋友啊!一位孤单时想找他作伴、忧愁时想向他倾诉的好朋友啊!

  大诗人李白孤独时他会向敬亭山诉说什么?敬亭山听到诗人的心里话又会对他说什么呢?同学们,咱们来动笔写一写 。这一组写李白对敬亭山说的话,这一组写敬亭山对李白说的话。(生分组写)

  3、指名“人山对话”,体会“人山相知”。

  两组学生对话后师小结:

  有这相知多年的好朋友,(板书:相知)哪里还会有孤独,哪里还会有寂寞呢,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六、链接拓展,升华“不独”

  1、链接李白写山的诗句,体会“人山相悦”。

  李白对山情有独钟,他一生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他游了北边的天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

  他登上南边的莲花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古风》其十九)

  即便是梦中,李白都游玩了东边的天姥山,诗人这样赞叹道——

  (课件出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来到西边的峨眉山,李白写下了《峨眉山月歌》——

  (课件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李白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流连山水之时也是他最快乐的时候!所以,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啊?(喜悦)

  是啊,李白与敬亭山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2、师小结:这就是李白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尽管他的身旁没有一个人陪伴,可他和敬亭山——(师指板书,学生说)相看、相知、相悦,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排遣个人的愁绪,他才会写下这千古传颂的——(师指诗题)《独坐敬亭山》啊,读——

  3、拓展阅读《月下独酌》,再识诗人。

  是啊,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与月亮举杯对饮,同歌共舞,好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李白啊!这就是我们眼中的“诗仙”李白!

  七、创设情境,诵唱古诗

  1、时隔千载的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安徽宣州,你一定会想去登一座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

  一定会轻轻吟诵起一首诗——(生背诗)

  2、诗歌诗歌,一首诗也是一首歌,咱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播放歌曲《独坐敬亭山》)

  3、李白为后人留下了*千首优秀诗篇,同学们,结束了今天这节课,老师希望你们走进李白的诗歌世界,和李白相看——两不厌,你一定会更懂得李白的人生追求,与李白长——相知,你也一定会从李白身上汲取到催人奋进的力量,和李白长——相悦!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相看

  相知

  相悦

  课文《独坐敬亭山》优秀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李白诗《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绘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如:《静夜思》等)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上的注释或课外资料来理解)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初读古诗

  师:诗人独自一人坐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读读古诗。

  生齐读──抽生读──再齐读(把古诗读正确、流利,并在读中感知古诗大意。)

  三、自读自悟诗意

  1、学*诗的一、二两句:

  ⑴ 自学:

  ① 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 结合诗句,利用字典、课文注释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⑵ 反馈自学情况:

  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李白在这首诗中描绘了这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诗中所描写的画面画在黑板上。(学生面露难色,不敢上台。)

  老师又减轻难度:你想到了什么就画什么,画不完也没关系,其他同学还可以补充,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一幅画。究竟这些同学画得对不对,好不好,就请大家根据诗句的意思来评价,看看你是不是把诗句读懂了。

  (一会儿,几双小手举起)老师抽了一位中等生。

  生1:画了一座大山,又在山上画了一个亭子,亭子中站着诗人。

  刚画完,就有学生提意见:

  诗人是坐在敬亭山上的,你怎么画起是站着的呢?这时,又有几个学生附和。这位一听有道理,赶快将人画成坐着的了。

  师引导:下面的同学说得很对,黑板上的同学也改得很好,你们读得可真仔细,非常好。谁能接着画出诗中的景象呢?

  (学生受到了鼓励表扬,一下子就信心十足了,小手纷纷举起)

  生2:走上台,很认真细致地在天空中画了两片云,又画了一只鸟。

  师问:他画得好吗?

  生甲:他的鸟画得很好。

  生乙:他画得不好。诗中说“众鸟高飞尽”,“众鸟”说明有很多只鸟,他却只画了一只鸟。

  师:你说得有道理,能上来帮他改一改吗?

  生乙:又在黑板上多画了几只鸟。

  师问:这下他画对了吗?

  生丙:我觉得不对。因为“众鸟高飞尽”是说鸟飞得很高,很远,都快看不见了。他却把鸟画得这么大,这么清楚。

  (同学们都用赞许的目光看着发言的学生)

  师:这些鸟改怎么画,你上去画出来,好吗?

  生丙,兴致勃勃地走上台,用简笔画画了一排小小的鸟影。

  师:这下,他画对了吗?

  生齐答:对了!

  师小结:

  刚才,你们读诗读得很认真,画儿也画得很好。你们仔细琢磨了诗中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认真体会诗中每句话的意思,理解得很准确。你们用老师讲,自己就读懂了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你们真能干!让我们来读读诗的第一、二句吧。(齐读)

  诗的第一、二句所写的景色,给你什么感觉呢?

  (孤独、凄凉、幽静)

  (这个环节,利用了中年级学生喜欢画画儿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古诗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绘画中、讨论中、修改中逐步悟到了学*古诗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古诗,想象画面”的学**惯。这种方法,适合于写景的诗,而且,诗中的画面容易画出来。)

  2、学*诗的第三、四句:

  师:诗人坐在敬亭山上,面对此情此景,心情如何呢?我们一起来读读后面两句吧!

  生: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诗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三、领悟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常说“写景是为了抒情”,那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介绍写作背景。学生结合背景资料理解:

  (为以后学生学*利用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埋下伏笔。)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五、布置作业

  1、熟背、默写《独坐敬亭山》。

  2、课外阅读李白其它的诗文。

  课文《独坐敬亭山》优秀教学设计 3

  一、教材解析

  本课是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教材第8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故事词三首》的第一首。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

  本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祖国河山”,让学生跟随作者在“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选编的意图一是是学生通过对诗文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二是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丰富语言积累。三是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依据教材要求和选编意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并会写一个生字。(认识并会写三个生字。认识并会写一个生字)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学*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

  根据选编意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水*,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会写文中出现的生字,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背诵默写古诗文。难点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想象画面,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只是学生学*的帮助者、组织者和引导者。鉴于学生对古诗文的接触已经有基础,他们喜欢读诗文,但对诗句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心境的了解必定有一定的困难,还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点拨和引导,所以,我选择的教学方法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法,引导学生学*生字词,理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境。二是创设情境法。将学生融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情境中,入情入境的体会诗人的心情,达到文本、作者、读者和谐交融的目的。

  三、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要以读为主,尤其是古诗文的教学更要体现和落实“读”的训练要求,所以,我引导学生选择的学*方法就是“诵读领悟法”,让学生用“读、思、议”的方法,通过自主学*、合作交流的形式,经历“初读正音——读出节奏——细读明白——精读品味——熟读积累”的过程,完成学*任务。

  本文我安排一个课时完成

  四、教学流程

  依据单元主题、选编目的、课文内容和课后*题,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有以下点。

  (一)对诗导课知作者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4、谁能站起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积累的古诗句?

  师: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辉。说到古诗,我想,唐代一位被后人称为诗仙的大诗人应该不陌生吧。他的名字叫——李白。

  关于李白,你们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收集的关于李白的资料)

  李白的确是一个文学大家,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他一个流芳千古的作品《独坐敬亭山》。(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旧知自然过渡到新课上,便于激发学生学*的愿望,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为营造*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做好铺垫。)

  (二)细解课题明学法

  1、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2、理解课题:对于诗的题目,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独——独自,孤独、孤单,

  敬亭山你知道在哪里?你怎么知道的?(看注释就是学*古诗文理解古诗文最好的方法之一。)

  敬亭山,古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原有翠云庵、广教寺、穿云亭、单梯亭、额珠楼、太白楼等古迹,今已无存。诸胜迹中仅有山南麓之双塔与古昭亭石坊。自南北朝时,南齐诗人谢朓、唐代诗人李白在此赋诗,此山遂得名于天下。

  先理解每个词的意思,然后连词成句,我们就可以理解整句的意思了。

  3、师总结:敬亭山是一个山名。意思就是诗人独自坐在敬亭山。这首诗就是李白独自坐在敬亭山时的所见所感。

  (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知道理解古诗句的方法就是通过看注释和联系生活经验逐词理解,然后连词成句,达到整体理解的目的。此环节重在点拨学生学*古诗文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读正确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试给古诗标出节奏。带着节奏练*读。

  3、检查朗读情况:个人读,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有三步,一是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诗文;二是读出节奏,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学*古诗文的基础,所以对于这首朗读起来比较简单的五言诗,让学生自己读出节奏,应该是没有难度的。三是检查朗读情况,发现问题,随时纠正。这一环节也充分体现了“读”的学*方式。)

  (四)细读课文读明白。

  1、解词: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看插图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联系上文应该是看不够。)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一、二句:所有的鸟都高高的飞走了,就连那一片孤独的白云也悠闲的飘向远方。

  师总结:师小结:这句中,出现了几种景物?板书:鸟飞尽云去闲。这些景物还在吗?留下的是什么?(凄凉、孤独)用有物衬无物,让我们更感到了一种(孤独之感,天地之大,就剩我一个人了。)

  三四句:和我相互看着,看叶看不够的,只有敬亭山啊!

  还可以怎样的说?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看不够啊!(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只要能将句子说通顺完整,我们怎么调整这些词语都可以的。)

  这句中写了什么景物?(山和人)怎么样的状态?(相对)山会看着人吗?这是怎样的写法?(拟人)

  带着对句子的理解,再来齐读一遍诗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并运用解题时的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此环节重点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合作的交流的学*方式。)

  (五)精读品味悟情感

  1、鸟飞走了,云也飘远了,寂静的世界里只剩下了诗人和敬亭山。诗人凝视着敬亭山,感觉山也好像在凝视着他。可是,你们知道诗人李白写这首诗时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吗?

  补充资料: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受尽了别人的歧视和冷眼,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世态的炎凉。

  2、如果你是当时的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3、此时,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是啊,实际上,诗人越是写山的“有情”,越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4、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多读几遍,试着背下来。(检查背诵)

  (设计意图: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是为了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此环节的重点方法是创设情境法,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的心情,达到文本、作者、读者情感交融的目的。)

  5、如果让你依据诗文将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你会怎么画?(机动)(学生交流: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能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的情景通过画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还促进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的发展。

  作业:将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并和同学比一比,谁能又快又好的将诗默写下来。

  自己查找一首李白的诗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作业的的布置有两个,一是针对本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的,让背给爸爸妈妈听,并比赛默写,目的是为了落实将重点知识进行课后巩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二是收集一首李白的诗背诵下来,目的也是为了实现用一首带多首的阅读教学要求,达到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淀的目的。

  课文《独坐敬亭山》优秀教学设计 4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课的一首古诗。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二是激发对古诗的喜爱,并在背诵中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学情分析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心情。

  三、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四、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古筝音乐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图片引入,引出诗人所作《望庐山瀑布》,介绍诗人。

  2、揭题:诗人一生漫游过许许多多山山水水,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也留下了许多的山水诗篇。今天我们再学*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介绍诗的背景。

  设计的意图: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的愿望,让学生的的思维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投入学*中。

  (二)自读自悟,初步感知。

  1、配乐欣赏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3、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

  (三)合作学*,探究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3、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4、教师详讲古诗意思。

  (四)说诗意,模拟画面

  1、小组互相说说古诗的意思。

  2、小组代表口头表达诗意。

  (五)议诗情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

  2、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

  3、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4、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参与。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设计假如你是李白,你会怎么想?是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

  (六)配乐朗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七)诵读

  1、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闭上眼睛,静静聆听,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心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能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自己想象的的情景,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

  (八)诵读大比拼

  1、男女生比拼。

  2、小组比拼。

  3、背诵古诗。

  (九)课堂小练笔

  课文《独坐敬亭山》优秀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辉。同学们喜欢古诗么?如果喜欢古诗就应该对李白这个人不陌生了。关于他你们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收集的关于李白的资料)

  李白的确是一个文学大家,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他一个流芳千古的作品《独坐敬亭山》。(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解诗题:对于问题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呢(生自由汇报)

  师明确:敬亭山是一个山名。坐,对坐,意思就是诗人独自对坐在敬亭山。这首诗就是李白独自对坐敬亭山时的所见所感。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出示生字生交流学*情况

  ②指读全诗。(正音)

  参考评价语:

  你读得很准确,很有味道了!

  你的声音真好听,就像一只小黄鹂!

  你的朗读水*进步很大!

  ③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感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老师相信同学们在读得过程中对诗已经有了自己的了解。

  一、二句(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师小结: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句: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师小结: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师:“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