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数学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2.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5和15 21和28 30和18 8和9 11和33 12和42

  过渡: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问题需要用最大公因数的知道来解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出示教材第62页例3。

  (1)引导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在贮藏室的长方形地面上铺正方形地砖。要求既要铺满,又要都用整块的方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如何拼摆。

  每组4人,在课前印好画有长方形的方格纸,每人选择一种边长的方砖,试一试,只要画满一条长边,一条宽边就可以。

  教师巡视指导,辅导学生。

  (3)多媒体演示拼摆过程,进一步验证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况。

  (4)教师:应该怎样选择方砖来铺地呢?

  通过交流,得出结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5)12和16的公因数有1、2、4,其中最大公因数是4。所以可选边长是1 dm、2 dm、4 dm的地砖,边长最大的是4dm。

  三、巩固练*

  1.教材第63页练*十五第5题。

  此题是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要剪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而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70的因数又是50的因数,要使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所以要找70和50的最大公因数。学生弄清题意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

  2.教材第63页练*十五第6题。

  此题也是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要使每排的人数相等”则每排的人数必须既是48,又是36的因数,要使每排的人数最多,所以要找48和36的最大公因数,学生理解题意即可完成。

  3.教材第64页练*十五第9题。

  此题检查学生当两数是倍数关系、互质关系、一般关系情况下求最大公因数的能力。

  参考答案:

  5.长方形的边长是70和50的最大公因数是10 cm,所以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10cm。

  6.每排人数是36和48的最大公因数,是12人。

  男生:48÷12=4(排)女生:36÷12=3(排)

  9.(1)A (2)C (3)C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64页练*十五第7、8、10题。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

  知识背景和目标定位:

  《折线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

  基于以上认识,把《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

  1、观看科技展录像。看到这些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2、为了使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和分析这几年参观科技展人数的情况,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示参观人数呢?

  3、课前我已收集了*几年来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并把它制成了这样一张统计表。仔细观察,你能从统计表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参观科技展人数统计表 20xx年4月

年份20xx20xx20xx20xx20xx20xx20xx
人数(万人)24183036365460

  出示问题:在相邻的两个年份中,( )年到( )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

  你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计算)

  4、能不能不通过计算,换一种方式就可以直观得看出20xx年到20xx年人数增加最快呢?(条形统计图)

  但是,我在科技馆发现了他们用这些数据制成了这样的一幅统计图。(课件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这幅统计图中,横轴表示?纵轴表示?

  (2)每年的参观人数在这幅统计图上都找到吗? 谁来指着说一说。

  (3)这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来表示出每年的参观人数的?(板书:点:数量多少)

  (4)思考:目前这幅统计图也只是反映出了统计表里的信息,还不能解决刚才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有必要我们研究研究。我们不妨带着下面三个问题来看一看。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然后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2、深入探究

  (1)哪年参观人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到哪年人数没有变化?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

  分析:回到前面的问题,在统计表中想知道参观人数增加最快的是哪年到哪年,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的?那现在能直观的看出来了吗?(通过线的陡度来看)

  板书:*—不变

  陡—快

  (3)借助这幅统计图,体会一下这几年参观人数整体变化情况。你是怎么看出的?

  让学生看整条线段,感受整体趋势。

  课件演示整体上升的过程。

  你们是通过什么看出来的上升的趋势的?(板书:线)

  总结:通过折线的起伏,来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这正是这种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补充板书:增减变化)。

  3、为统计图起名字

  你知道这种统计图叫什么名字吗?让学生根据这幅统计图的特点,自由起名。(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4、预测

  能不能根据这幅折线统计图来猜想一下,20xx年会有多少人来参观?

  总结:同学们,这只是一种猜测,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来参观,还要年底再作一次调查。

  5、感知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对折线统计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想想,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三、实践应用。

  1、分析折线统计图

  出示马鞍山师范附小四年级春季收费标准统计图,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有什么想说的?

  总结:全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免收学杂费了,这项改革是真正惠及到咱们千家万户的好事、实事,使得大批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儿童能重返校园,是义务教育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2、聪聪、明明两人患病期间体温变化的统计图

  请学生当小医生,分析一下聪聪和明明体温变化情况。

  3、“小华学*了折线统计图,觉得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很明显,就去文具店作了调查,并绘制了一幅统计图。请你认真观察分析这幅折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不同文具的销售情况)

  (1)让学生体会到若描述的是不同事物,则需要制条形统计图;若描述同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则制成折线统计图。

  (2)如果想让它合理,怎么在这张统计图上作一些简单的修改?(改成条形统计图)

  (3)做完这个问题后呢,就给咱们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折线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个问题其实是以后要研究的内容,你们刚才的发现已经很了不起了。

  四、拓展。

  (课件图文并茂出示)探究我国历史,于上古时代已能看见统计图理念的身影。周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显示已使用“分组”的观念区分大、小事,并运用实体的图像表达所观察到的事象。

  到商汤推行井田制度,把地划为九块,形如井字,八家各分一块为私田,中为公田,显见井田制度已略具统计图之轮廓。

  到宋代,南宋史学家郑樵的图谱思想等,则与现代统计图表的`制图原则相*。

  至清朝,统计图已广泛的制作与运用,包括农工商统计图、交通统计图及教育统计图等。至今,统计图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也演变出形式各异的统计图。除了我们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外,还有柱形统计图、饼形统计图、面积统计图、雷达统计图等等。

  师:孩子,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无穷无尽的变幻,造就了无以计数的物象形态。其实在自然界中也存在天然的统计图,看(课件出示树的年轮)这不正是大自然的杰作吗?

  五、教学反思。

  我教学复式折现统计图这节统计课的内容,感觉有许多应该改进的地方。

  在设计课的时候,我力求做到让孩子们在感知单式折现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体会到二者的局限想以及复式折现统计图的优点。复式折现统计图便于比较两个数量的变化情况;便于比较两个数量总体发展趋势和阶段发展情况;同时对发展的数量作出简单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我尽量将课堂设计的内容丰满一些,训练点广泛一些,同时在发现中获取学*数学的乐趣。

  但是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没有备透学生。

  首先,学生的课前复*没有做好。

  课前,我应该让孩子们做好单式折现统计图的复*,在复*中巩固绘制的方法,技巧。即:描点,标数,连线。毕竟这是四年级的知识,时隔一年时间学生已经将知识遗忘差不多了。另外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复*课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做好了复*,那么本节课的重难点也一定会得以突破。

  其次,对于此类统计学的数学知识,应该给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例如:某一数量总体呈现何种趋势;某一阶段呈现什么趋势;波动较大;*稳发展等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如果教师能够相机真确引导,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中感到无话可说了。课下我问过许多同学为什不举手回答问题呢?他们说,不知道怎么说服清楚。

  第三,教师过于相信学优生,导致出现绘图马虎现象没有及时更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又一次清楚的认识到备课更应备好学生,不能单凭自己的“一厢情愿”设计课。要知道,再好的预设,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这样的生成才会精彩。一堂课可以不完成教学任务,但必须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毕竟我们的课堂不是作秀。*时中求发展才是真正为学生着想。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2、使学生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以及数学表达的能力,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使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

  填一填:

  1、个位上的数是_________________的自然数一定

  是2的倍数,也叫_________。

  2、个位上的数是________的自然数一定是5的倍数.

  3、一个数,如果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

  的个位上一定是_____。这个数最小是。

  4、最小的偶数是,最小的奇数是,最大的偶数,最大的奇数。

  2的倍数有: 。

  5的倍数有: 。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

  偶数有: 。

  奇数有: 。

  课件出示

  师:用5、6、7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使这个数是2的倍数?说说什么样的数一定是2的倍数?可以摆成5的倍数吗?说说怎样摆?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生:口答)

  师:可以摆成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吗?为什么?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观察这个数的个位。那么你能从个位上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揭示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既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过程中来,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的学*新知。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学生填一填)

  师:学生独立填在课本19页上,然后观察。生:汇报结果

  1、课件出示:(学生填一填)

  师:学生独立填在课本19页上,然后观察。生:汇报结果

  1 2 3 4 5 6 7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3的倍数的个位上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呢?(课件出示)生结论:3,6,9是3的倍数,但12,15,18个位上的数就不是3的倍数。(出示课件)

  师:根据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字,能确定一个数是3的倍数吗?(不能)那么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

  3、观察讨论(二):3的倍数12和21。(课件出示)

  谈话:比较观察这两个数,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生:数字相同,数字排列的顺序不同)

  师:在3的倍数中,再找几个数,把他的数字顺序改变一下,看看是不是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3的倍数,改变数字的顺序后,仍然是一个3的倍数。

  师:在不是3的倍数中,也有这样的数,你能把他们一组一组地排列起来吗?(13,31;14,41;23,32;25,52;)这里又说明什么呢?

  生:一个不是3的倍数,改变数字的顺序后,仍然不是3的倍数。

  师:由此推想,3的倍数的特征和数字的排列顺序没有关系,那与这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有关吗?这里到底有什么奥秘呢?

  4、探索发现规律

  (1)活动: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些小棒和一张数位卡,我们在数位卡上分别来摆几个3的倍数,看看分别用了几根小棒。现在请你在3的倍数中任意选几个来摆一摆,开始。

  生:小组中完成并记录,然后汇报,教师板书如:12:1+2=3

  师:有什么发现?(是3的倍数)

  (2)活动:下面我们反过来试试看,请你数出21根小棒,摆成一个两位数,看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操作后汇报结果21:2+1=3)

  师:现在你猜想什么样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猜想:3的倍数,它的各位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3)活动: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举例,如49×3=147,166×3=498等,使学生进一步确认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还可以任意写一个数,利用这一结论来验证,如3697,3+6+9+7=25,25不是3的倍数,而3697÷3也不能得到整数商,因此,它不是3的倍数。

  5、出示总结: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在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通过活动的方式,减缓学生在概括时的思考难度。教学时,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完整过程。由于学生在概括2和5的倍数的特征时,只注意到了个位数,因此,学生在概括3的倍数时,也会很自然地寻找个位上的数的特征。但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于是产生认知冲突。经过进一步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使学生认识到:找出某个规律后,还要找出一些正面的、反面的例子进行检验,看是不是普遍适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

  三、练*中提升认识

  通过完成“做一做”,哪些数是3的倍数?你是怎样判断的?明确方法: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可以先把这个数各位上的数相加,看得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

  练*三,4、下面哪些数是3的倍数?在下面的( )里面“√”。

  42 78 111 165 655 5988 ( ) ( ) ( ) ( ) ( ) ( ) 49 95 311 82 20xx 2222 ( ) ( ) ( ) ( ) ( ) ( )

  1、下面用数字卡片摆出的数中,哪些是3的倍数?在每个数后面增加一张卡片,使这个三位数成为3的倍数。

  2、在□里填一个数字,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

  3、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课堂练*时,还可以把一些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经过不同的排列,再让学生判断,以加深对“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的理解。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思路,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方法,为后面的学*打好基础。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作业:根据3的倍数的特征找出100以内3的倍数。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① 通过学*,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② 使学生掌握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③ 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培养学生抽象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求一个数的因数,你想怎样求?

  2.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3.下面的数中,哪些是12的约数,哪些是2的倍数?1、2、3、4、5、6、7、8、9、10、11、12、13、……

  12的约数有: 。

  2的倍数有:。

  4.求下列各数的因数。25的因数有(),49的因数有(),17的因数有(),60的因数有()。

  5.根据3×5=15,请你说出谁是谁的倍数?

  二、自学预设

  1、仔细看例2,怎样找倍数?例如18,36的倍数是什么?

  2、倍数数有什么特点?一个数有最大的倍数吗?有多少个倍数?

  3、倍数和因数有什么区别?

  4、同桌互相说说20内数每个数的5个倍数

  1、试着完成P13的做一做练*

  2、求出下面数的倍数

  12 4 6 15 20

  三、探究新知,展示交流

  (1)出示P14例2:你能找出多少个2的倍数?

  小组合作。

  思考:求2的倍数有哪些,该怎样想?

  ①从最小的倍数找起,边找边列算式。

  ②你发现规律了吗?

  ③2的倍数有多少个?为什么?

  ④得出2的倍数有:2、4、6、8、10……

  用图表示为: 2 的倍数

  2、4、6、

  8、10…

  (2)学生总结:只要把2与一个非0自然数相乘,所得的积就是2的倍数。

  你能找出多少个2的倍数?(无数个)

  强调:因为2的倍数有无数个,写不完,所以后面用省略号表示。

  (3)尝试练*。

  完成P14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圈、写,集体订正。

  (4)观察,为什么它们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呢?这些数的倍数中最小的倍数是多少?小结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是: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四、反馈检测 :

  完成P15题3~6

  1.第3题,先说说什么是倍数?再找出8和9的倍数

  2.第4题,自己找出下列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再说说因数和倍数有什么区别?

  3.第5题,学生自己判断,并说出理由。

  4.第6题,40以内7的倍数为什么不打省略号。

  5.拓展思维

  一个数是42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这个数可以是多少?

  五、学生小结今天的学*内容。

  板书设计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只要把这个数与一个非0自然数相乘,所得的积就是这个数的倍数。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2、5倍数的特征(P17~18及P20题1~3)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探索2、5倍数的特征过程,掌握2、5倍数的特征,并会正确的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②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③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

  教学重点:掌握2、5倍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自学内容 P17—18 做一做,P20的T1-3

  1、什么叫偶数和奇数?举5个例子

  2、2的倍数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3、5的倍数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3、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尝试练*

  1、试着完成P18的做一做练*

  2、判断下列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120 14 36 15 20

  24 25 40 50 86

  二、汇报展示:

  (一)导入

  1、请你说出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2、判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1)12和6 (2)28和7 (3)13和1

  (二)教学实施

  1.学*2的倍数的特征。

  (1)反馈主题图。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拿座号是多少的同学应该从双号入口进?(学生自由地说)

  (2)提问: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2的倍数,看他们有什么特征。如观察有困难,可作提示:看他们的个位有什么特征。

  (3)让学生反馈观察的特征。(板书在黑板上)

  如:2=1×2

  4=2×2

  6=3×2

  8=4×2

  10=5×2

  ……

  (4)它们的个位数都有什么特点?(个位是0、2、4、6、8)

  个位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吗?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个位上是 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检验:让学生说出几个较大的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检验看是否正确。

  2.教学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1)提问: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多少个?

  教师: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我们称它为偶数。那么不是2的倍数的数,我们叫它为奇数。

  ①偶数的个位上是: 0、2、4、6、8、。

  ②奇数的个位上是: 1、3、5、7、9、。

  注意:因为0是2的倍数,所以0也是偶数。

  (2)自然数的分类:

  自然数:奇数 偶数

  自然数是无限的,奇数、偶数也是无限的。

  (3)练*:P17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要学生说出判断的根据,要特别强调0也是偶数。

  3.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

  (1)请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起立。你们学号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个位是0或5)

  (2)观察表格,P18表格,提问:在表中找出5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3)提问:5的倍数的个位有什么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4.探索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1)下面那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35,67,90,99,15,60,75,106,130,521,280

  观察:那些数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征?这样的数一定是哪些数的倍数?(10的倍数)

  三、反馈检测

  1.完成P20的题1~3。

  (1)先说2的倍数的特征,再让学生涂颜色。

  (2)先说说奇数和偶数的概念,然后到生活中去找奇数和偶数。

  (3)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2、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个,5的倍数数有()个。

  3 、比75小,比50大的奇数有()。

  4、个位是( )的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5、用 0 , 7 , 4 , 5 , 9 五个数字组成 2的倍数;5的倍数;同时是 2 和 5 的倍数的数。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

  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归纳整理“因数和倍数”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掌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认知结构。

  2、技能目标:亲历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整理和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概念间的联系和发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归纳和整理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课前活动:

  1、要求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意义理解并熟练掌握。

  2、把自己的整理情况写在作业本上。

  本章知识点:

  1、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2、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2的倍数特征

  4、奇数、偶数的概念

  5、5的倍数特征

  6、3的倍数特征

  7、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区别

  复*提纲:

  教学程序: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因数和倍数这章知识,老师这有两个问题想考考你们,看谁的反应快,你们愿不愿意?

  师:你能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描述一下4这个数吗?

  (4是自然数,合数、偶数,是8的因数,4是2的倍数)

  师:你又能描述一下5吗?

  (5是奇数,是10的质因数)

  小结:同学们很聪明!不过,这些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还有很多联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一步整理复*这些内容,理顺它们之间的联系。

  (板书: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

  第二步:发放复*提纲,布置复*任务

  1、发放提纲

  2、作要求

  第三步:自主复*,回顾旧知识

  先自己想一想,要怎么做这些题,如何回答?怎样举例?考虑之后就可以在组内交流。

  第四步:合作学*、质疑问难

  1、合作交流学*

  2、师巡视指导

  第五步:展示交流,师适时补充点拔

  1、展示汇报

  2、师适时点拔,补充(老师也做了相应的整理,我们一起看看板书)

  第六步:知识巩固、拓展训练

  技能训练题:

  1、按要求填数,在1—10的自然数中,选择合适的数填入圈内。

  质数 合数 偶数 奇数

  既是质数又是偶数 既是合数又是奇数

  2、判断

  (1)12是倍数,2是因数。( )

  (2)1是奇数也是质数。( )

  (3)奇数都是质数,偶数都是合数。( )

  (4)质数没有因数,合数有无数个因数。( )

  (5)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3、我的手机号码是:A B C D E F G H I J K ,注意每个字母代表一个数字,愿不愿意知道老师的手机号码:

  A——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B——最小的奇数的3倍( )

  C——5的最小倍数( )

  D——比最小的质数大5( )

  E——8的最大因数( )

  F——3的最小倍数( )

  G——最小的偶数( )

  H——最小的偶数( )

  I——2和5之间的奇数( )

  J——既是5的倍数又是5的因数( )

  K——比最小的合数小1( )

  老师的手机号码是:_________

  第七步: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了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特征:质数和合数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如果说有哪些地方弄不清楚,那么你们刚才破译出了老师的手机号码,下来可以拨打我的号码,老师随叫随到,可以帮助你,谢谢同学们的合作。

  板书:

  因数与倍数

  a×b=c(a≠0,b≠0),

  数的意义 a和b就是c的因数,

  c就是a和b的倍数

  因数与倍数

  1、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求一个数的因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数和倍数的方法

  2、求一个数的因数,要一对一对地找,看哪两个自然数的积等于这个数,那两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

  1、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 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的倍数特征

  2、奇、偶数: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3的倍数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5、3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各个数位上的数 的和是3倍数,这样的数就是2、5、3的倍数

  1、质数: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的个因数,这个数叫质数。

  质数和合数

  2、合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合数。

  3、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阅读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1)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归纳整理“因数和倍数”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掌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认知结构。

  2、技能目标:亲历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整理和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概念间的联系和发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归纳和整理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课前活动:

  1、要求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意义理解并熟练掌握。

  2、把自己的整理情况写在作业本上。

  本章知识点:

  1、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2、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2的倍数特征

  4、奇数、偶数的概念

  5、5的倍数特征

  6、3的倍数特征

  7、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区别

  复*提纲:

  教学程序: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因数和倍数这章知识,老师这有两个问题想考考你们,看谁的反应快,你们愿不愿意?

  师:你能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描述一下4这个数吗?

  (4是自然数,合数、偶数,是8的因数,4是2的倍数)

  师:你又能描述一下5吗?

  (5是奇数,是10的质因数)

  小结:同学们很聪明!不过,这些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还有很多联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一步整理复*这些内容,理顺它们之间的联系。

  (板书: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

  第二步:发放复*提纲,布置复*任务

  1、发放提纲

  2、作要求

  第三步:自主复*,回顾旧知识

  先自己想一想,要怎么做这些题,如何回答?怎样举例?考虑之后就可以在组内交流。

  第四步:合作学*、质疑问难

  1、合作交流学*

  2、师巡视指导

  第五步:展示交流,师适时补充点拔

  1、展示汇报

  2、师适时点拔,补充(老师也做了相应的整理,我们一起看看板书)

  第六步:知识巩固、拓展训练

  技能训练题:

  1、按要求填数,在1—10的自然数中,选择合适的数填入圈内。

  质数 合数 偶数 奇数

  既是质数又是偶数 既是合数又是奇数

  2、判断

  (1)12是倍数,2是因数。( )

  (2)1是奇数也是质数。( )

  (3)奇数都是质数,偶数都是合数。( )

  (4)质数没有因数,合数有无数个因数。( )

  (5)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3、我的手机号码是:A B C D E F G H I J K ,注意每个字母代表一个数字,愿不愿意知道老师的手机号码:

  A——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B——最小的奇数的3倍( )

  C——5的最小倍数( )

  D——比最小的质数大5( )

  E——8的最大因数( )

  F——3的最小倍数( )

  G——最小的偶数( )

  H——最小的`偶数( )

  I——2和5之间的奇数( )

  J——既是5的倍数又是5的因数( )

  K——比最小的合数小1( )

  老师的手机号码是:_________

  第七步: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了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特征:质数和合数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如果说有哪些地方弄不清楚,那么你们刚才破译出了老师的手机号码,下来可以拨打我的号码,老师随叫随到,可以帮助你,谢谢同学们的合作。

  板书:

  因数与倍数

  a×b=c(a≠0,b≠0),

  数的意义 a和b就是c的因数,

  c就是a和b的倍数

  因数与倍数

  1、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求一个数的因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数和倍数的方法

  2、求一个数的因数,要一对一对地找,看哪两个自然数的积等于这个数,那两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

  1、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 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的倍数特征

  2、奇、偶数: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3的倍数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5、3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各个数位上的数 的和是3倍数,这样的数就是2、5、3的倍数

  1、质数: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的个因数,这个数叫质数。

  质数和合数

  2、合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合数。

  3、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观察、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猜想,验证的思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认识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概括3的倍数的特征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准备:微视频、微练*题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昨天同学们已经看了微课视频,微课视频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懂得的地方?你有什么问题想要在课堂上解决的?

  这节课我们带着大家的问题一起再学《3的倍数特征》,板书课题。

  二、新授课

  我们已经掌握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同学们猜测一下: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呢?

  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吗?

  你能举出相反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2、圈数探索:(下面请大家拿出百数表,在百数表中圈3的倍数。快速浏览一遍所圈的数,说说3的倍数个位上可以是哪些数字?

  3、提问:像判断2和5的倍数那样,只看个位上的数字来判断3的倍数,行不行?

  4、换位探索:引导发现3的'倍数与数字的顺序无关。

  (1)老师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百数表中有些数,比如27和72,都是3的倍数,像这样的数你还能说出几对来吗?这说明什么?(如果一个数是3的倍数,那么调换各个数位上数的顺序,同样还是3的倍数。)

  (2)再出示几个3的倍数(三位数),交换各数位上数的顺序,让学生检验是不是还是3的倍数。

  到底怎样的数是3的倍数呢?

  (3)观察百数图3的倍数的特点,斜着看,你有什么发现?

  (4)学生汇报发现规律斜着看,3的倍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

  (5)看书验证(师:看书,验证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并一边看书一边划出关键的词语。)

  5、教师小结: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是3的倍数。

  三、微练*题讲练。

  四、巩固练*

  1、在下面每个数的□里填一个数,使这个数有因数3,它们各有几种不同的填法?

  4□ 3□5 □12 76□ 198□

  2、能力练*

  判断下面的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并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

  33336669999 12345678987654321

  3、把表中9的倍数涂上颜色,并思考:9的倍数都是3的倍数吗?反过来呢?

  五、全课小结,延伸新知。

  1.同学们通过昨天微课视频的学*和今天这节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你又有什么收获?

  2.请大家应用今天的探究方法,课后研究其它整数的特征。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特征

  3的倍数特征: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2.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5和15 21和28 30和18 8和9 11和33 12和42

  过渡: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问题需要用最大公因数的知道来解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出示教材第62页例3。

  (1)引导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在贮藏室的长方形地面上铺正方形地砖。要求既要铺满,又要都用整块的方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如何拼摆。

  每组4人,在课前印好画有长方形的方格纸,每人选择一种边长的方砖,试一试,只要画满一条长边,一条宽边就可以。

  教师巡视指导,辅导学生。

  (3)多媒体演示拼摆过程,进一步验证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况。

  (4)教师:应该怎样选择方砖来铺地呢?

  通过交流,得出结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5)12和16的公因数有1、2、4,其中最大公因数是4。所以可选边长是1 dm、2 dm、4 dm的地砖,边长最大的是4dm。

  三、巩固练*

  1.教材第63页练*十五第5题。

  此题是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要剪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而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70的因数又是50的因数,要使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所以要找70和50的最大公因数。学生弄清题意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

  2.教材第63页练*十五第6题。

  此题也是有关两数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要使每排的人数相等”则每排的人数必须既是48,又是36的因数,要使每排的人数最多,所以要找48和36的最大公因数,学生理解题意即可完成。

  3.教材第64页练*十五第9题。

  此题检查学生当两数是倍数关系、互质关系、一般关系情况下求最大公因数的能力。

  参考答案:

  5.长方形的边长是70和50的最大公因数是10 cm,所以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10cm。

  6.每排人数是36和48的最大公因数,是12人。

  男生:48÷12=4(排)女生:36÷12=3(排)

  9.(1)A (2)C (3)C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64页练*十五第7、8、10题。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3的倍数的特征(P19及P20题4~5)

  教学目标:

  ① 使学生通过操作自己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② 能应用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③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

  ④ 让学生在探索发现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培养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自学内容 P19 做一做,P20的T4-11

  1、判断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18,25,46,85,100,325,180,90

  2、说一说2、5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征呢?

  3、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

  4、你们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尝试练*

  1、试着完成P19的做一做练*

  2、判断下列数哪些是3的倍数?

  33 34 27 180

  69 390 405 300

  二、汇报展示:

  同学们,你们只要随便说一个数,我就能很快说出它是不是3的倍数,你们相信不?

  1、学生猜想:

  (1)个位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2)个位是2、5的数是3的倍数;

  (3)个位是1、2、3、5、6、8、9的数是3的倍数;

  (4)个位是0-9的数是3的倍数

  ……

  2.验证猜想。反馈3的倍数的特征。

  (1)思考并回答

  ①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②要想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应该怎样做?

  (2)学生反馈:(根据学生说的逐一板书,先找出一些3的倍数)

  1×3=3 5×3=15

  2×3=6 6×3=18

  3×3=9 7×3=21

  4×3=128×3=24

  (3)观察:3的倍数的各位数字又什么特征?它是不是3的倍数?其它位数又什么特征?

  (4)提问:如果老师讲这些3的倍数的各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

  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分组讨论,汇报)

  得出结论: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字相加,他们的和是3的倍数。

  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是3的倍数呢?

  210,54,216,129,9231,9876543204

  (5)小结: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练*:完成P19做一做

  三、反馈检测:

  1完成P20题4~5

  2(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它是3的倍数

  3□5□1646□400□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它成为偶数,并且是3的倍数。

  □7 3□ □06 □0 □8 1□□

  (3)有一个数有因数3,又是5的倍数,在两位数中最大的一个数是,在三位数中最小的一个数是。

  四、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五、附检测题

  1、用1、2、9三个数字排成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有____

  2、按要求,在下面的 ( )里填上一个不同的数字。

  (1)是2的倍数:3 ( ) 3 ( ) 3 ( )

  (2)是5的倍数:20 ( ) 20 ( ) 4 ( )5

  (3)是3的倍数:4 ( ) 8 ( )6 4 ( )6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会求数据的中位数,了解中位数与*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统计量(*均数或中位数),在与*均数的对比中体现中位数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激励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

  教学难点:

  恰当选择统计量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中位数

  1、故事引入。

  李叔叔要去找工作,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找工作时,一般最关注什么?

  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的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员工月*均工资1000元,现招员工若干。李叔叔一看,待遇不错,就去应聘了。可到了发工资,李叔叔不高兴了。超市老板拿出了员工的工资表。

  某某超市员工月工资表单位:元

  职 员 月工资

  经 理 3000

  副经理 20xx

  员工A 900

  员工B 800

  员工C 750

  员工D 650

  员工E 600

  员工F 600

  员工G 600

  员工H 600

  员工 I 600

  2、思考与讨论

  (1)广告上说员工的月*均工资1000元,正确吗?

  (2)但大部分的员工工资在1000元以下,广告是否符合实际?

  (3)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员工的月工资水*比较合理?

  3、交流与沟通

  (1)通过计算,月*均工资是1000元,没有错。

  (2)部分学生认为此广告存在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员工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3)这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3000和20xx,所以*均数1000不能真实地反映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

  生一:600元比较合适,因为得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5人。

  生二: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生三:把两个经理的工资去掉,再求其它数的*均数。

  4、提出中位数和众数

  同学们分析得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量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水*,那就是中位数和众数。(板书课题)

  (1)按照你们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中间的那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强调:先按大小顺序排列。)

  工资表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共11个数,第6个数是中位数,是650。)

  想一想:*均数1000和中位数650哪个数表示员工的工资水*更合适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点明:*均数会因为一些极端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均水*,而极端数据对中位数没有影响,650处于中间,反映的是中等水*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李叔叔应当关心中位数。)

  (2)同学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呢?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众是多的意思,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这组数据的众数是600,体现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李叔叔还应当关心众数。)

  二、找中位数和众数

  1、求下面每组数据的中位数。

  (1)请一列同学(人数是奇数)报体重,记录下数据,数据的大小未排列。

  (2)请一列同学(人数是偶数)报最*一次的测试成绩,记录下数据,数据的大小也未排列。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明确: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间两个数的*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以上两题都要强调先要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而且比较用*均数和中位数哪个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真实水*。

  2、请一小组的同学报年龄,记录下数据,找众数。并比较众数和中位数哪个能更好地反映同学们的年龄状况。

  三、知识应用

  1、课本89页第一题。

  明确:当一组数据中没有出现偏大数或偏小数时,中位数、*均数和众数就会非常接*,甚至相等。这种情况下,这三种数都能用来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

  2、课本89页第3题。

  明白众数是40,不是34。

  3、在一次射击比赛中,战士甲和战士乙分别代表两个连队比赛,获得胜利者将代表连队参加全团射击比赛,每人打5发子弹,成绩如下:战士甲的*均分7.8环,战士乙的*均分8环。你想推荐谁?

  (1)说明推荐理由。

  (2)回放射击过程,战士甲10、9、10、10、0;战士乙7、7、8、10、8。

  (3)再次作出选择,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1、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

  2、怎样恰当选择*均数、中位数或众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

  五、小调查

  同学们看过电视上很多比赛活动,评委是怎样计算选手的得分的?你认为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再求的*均数与*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哪个能更好地反映选手的成绩?

  六、教学反思

  市教科所的领导听课的点评:

  1、重难点把握得好,一针见血;

  2、基础打得好,明确内涵,理论运用入木三分;

  3、学生紧密配合,参与学*,引人入胜;

  4、把学*与生活巧妙结合起来,标新立异。

  个人遗憾:

  1、在同学们报出的实时数据中,众数和中位数的比较还不够突出;

  2、练*量较少。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2)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菁华9篇)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2、营造学生的“月亮文化”的氛围,让学生浸润其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引信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体验、感悟。

  3、通过吟诵诗词,激发学生主动积累句子、诗词的兴趣。

  4、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学生和内容分析: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语文隽永,思想深邃,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悟趋势的散文诗,文章主要通过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像。从语文的角度解读《望月》一文,它既有丰富鲜活的语言表达,又有优美如画的意境呈现,还有人物形象的诗性流淌,所以引导高年级的学生在语言文字及文章所营造的意境中走个来回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唐老师让大家课后去搜集含有“月”的诗句,今天我们旅游事业进行一场赛诗会,好吗?

  2、学生自由交流、诵读含有“月”的诗句。教师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3、师:作者和小外甥也进行了一场赛诗会,他们又吟诵了哪些诗句呢?

  二、研读课文,体验感悟。

  (一)感悟“诗中月”(第5至第12小节)

  师:这每一句诗中都有一轮月,但诗人在月下的感受却又那么的不同。我们来读读这些诗句吧,去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怀。(学生自读古诗)

  2、教师引读诗句。

  3、师:是什么样的月,什么样的美景让作者和小外甥有兴致赛诗,吟诵了这么多含有月的诗句呢?让我们走进那个月夜,走上江轮的甲板,一同去望月吧!

  (二)欣赏“眼中月”,再次感悟“诗中月”。

  1、师:在作者的眼中,这是一轮怎样的月呢?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把句子读流利、注意标点的停顿。

  3、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月的多变与丰富,品味朗读。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师:月亮出来了,这是一轮怎样的月呢?(抓住“安详”,让学生感受到月的宁静、安详、温暖。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月的宁静、安详。)

  师:这月是安详、宁静,李白望着这样的月光,会这样写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学生读诗句)

  “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师:当月光洒落在长江里,又有了怎样的变化?(教师抓住月的灵动、跳跃、活泼指导朗读)

  师:这月光淤泥、调皮,所以诗人才会写下这天真烂漫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学生读诗句)

  “江*,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

  师:月光不仅洒在长江里,也洒在了江*,这月光又给了你怎样不同的感受呢?(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月的神秘、旷远来朗读)

  师:这神秘、清幽旷远的月光洒落在诗人的身上,诗人怎能不感叹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学生读诗句)

  “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抓住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一个省略号将许多说不尽的都概括了!

  4、教师小结:指名配乐朗读

  5、齐读。教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让我们一同沐浴着这月光,走进这清幽旷远的月夜吧!

  教师引读课文: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抬头仰望天空……

  (三)升华感情“诗中月”。

  1、师:沐浴着这样的月光,难怪诗人和小外甥会陶醉,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诗句来。让我们再读读这些诗句吧,相信此时你们一定有了不同的感受。

  教师一句学生一句朗读诗句。

  小结感悟

  ★打出第13小节:“诗,和月亮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师引读论都进与朋同时浸润着我们,才让我们感觉到……“诗,和月亮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四)幻想“心中月”。(第14至21小节)

  导入:这诗一般的月光下谁能不浮想联翩呢?小外甥想到了什么?请你自己读读后面的课文。2、交流小外甥想到了什么。读小外甥的话。

  3、讲小外甥的话变成诗的格式,再读。

  师:小外甥心中的月亮是一首诗,是诗一般的月亮。我们一起来好好地欣赏一下,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诗意吗?

  月亮,

  像/眼睛,天的眼睛

  这是/明亮的眼睛

  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

  所以/每一次闭上了

  又忍不住/偷偷睁开

  每个月都要/圆圆的/睁大一次

  4、引导想象。

  (1)齐读末1小节。

  ★打出末一句话:“我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幻想的翅膀…”

  (2)引导想象。

  师:读到这里,相信同学们跟作者一样,心中也有一轮诗一般的月亮。让我们插上幻想的翅膀,去勾画自己心中的月亮……

  (3)学生闭目冥想自己“心中的月亮”,并书写下来。(播放音乐)

  (4)交流。

  三、总结

  月本无情人有情,你有一颗怎样的心你就会看到一轮怎样的月。这就是“望月”的乐趣。带着你对月的理解再读读课题吧!(学生齐读课题)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沁人心脾”、“馋涎欲滴”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使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地相互信任是美好的品质,也使学生从文中感受被人信任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体会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从而感悟信任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告示质疑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暖花开,人们都愿意到郊外去走一走,看一看。有一对夫妇在郊外路边发现了这样一则告示(师出示幻灯),一起读一下。

  师:看了这则告示你有什么疑惑吗?(学生质疑。可能会提到:真的有桃子吗?桃子真的可以自己采吗?桃园真的距离路边三里路吗?)(幻灯出示)

  师:既然大家有这么多疑问,想不想去看个究竟?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信任》。(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三里之外真的有桃林吗?这个桃林与其他桃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

  生:小狗带路

  生:没有人

  生:自己摘桃子,自己付款。

  师:无人看管自己摘桃子,自己付款,也就是说这个桃林最大的特点是充满了?

  生:信任

  2、师:下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桃林去感受一下桃园主人对我们的信任之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用笔划出表现桃园主人信任客人的句子。(板书:主人、客人)

  现在将找到的句子读给同桌小伙伴听听,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我们来听一听你们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主人的信任。

  指名生交流。

  3、出示幻灯“桃子——自采——三里路”。

  师:在课文中只有这一则告示吗?(生交流其他几则告示)

  师:告示在这儿把我们引向了桃林,可见告示引路是一切信任的开始。(板书:告示引路)

  4、生交流出纸条内容。

  桃园主人以什么方式传递着自己的信任?(桃园主人还在用什么方式传递着自己的信任呢?)(板书:纸条留言)

  师:这位同学从纸条上感受到了桃林主人的信任。你们觉得纸条上哪个地方最能表现主人对客人的信任?

  生:放在箱子里

  生:尽管

  师:我觉得纸条上还有一个词也能表现主人对客人的信任,先听我说两句话,你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一定不要忘记把钱放在箱子里。”相比之下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一定不要”表示主人担心别人不放钱。“然后“表示主人很放心。

  师:对,一个“然后”不经意间流露出主人的那份毫无疑虑、毫无担忧的信任之情。在这儿,我们可以自采自付(板书)。

  同学们,如果此时你们看到这样一则留言,心情怎样?那么可想而知“我”和先生的心情了。为什么我们都会都有这样的心情呢?(生:因为主人很相信我们)

  我们能再来读一下吗?(齐读)

  5、大家看完这张纸条后,现在最想干什么?(生交流:采桃子)看来同学们的想法又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了,那还等什么,去亲自体验一下吧,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①、能不能告诉大家读完后有什么感觉?

  ②、将你们的感受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吧!指名读

  ③、引导学生理解“沁人心脾”、“馋涎欲滴”的意思。

  “沁人心脾”是什么意思?你能表演一下吗?

  生表演。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沁人心脾”吧!现在再来读读这个词,你理解了吗?“我”和先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因为这儿是一片美丽的桃林)

  “馋涎欲滴”是什么意思?

  指名生交流。

  师拿出准备好的山楂片,交给这名同学。

  师:其他同学想吃吗?

  师:告诉其他同学这是什么味道?

  师:想得都流口水了吧,但是现在你们还不能吃,先让你们“馋涎欲滴”一会儿。

  ④、理解了这些词语,下面每个人都钻进果林,去美美地享受一下被信任的喜悦吧。再来读读这段话。

  指名读、齐读。

  6、引语:这儿不但有使人馋涎欲滴的桃子,还有让人喜爱的小动物们,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指名生交流。如:

  “我们发现路边有条大黄狗,它似乎在等着我们的到来。”

  “显然,它们是在为我们领路哩。”

  “我俩提着沉甸甸的篮子跟着小狗们往回走。”

  “我掏出钱包,这才发现钱箱旁躺这一只大花猫。”

  师:它们做的这些事本来都应该是谁做的?

  而现在主人却让猫狗代替他来招待客人,同学们也许会想主人也太没有礼貌了吧?你们有什么想法?

  指名生交流(因为主人信任客人)

  教师小结:主人让猫狗替他招待客人,是因为他充分信任每一位前来采摘的客人。(板书:猫狗待客)

  师:同学们,回顾整篇文章,桃园主人从来没有出现过。在这儿把主人的与人为善、热情好客、对客人的信任等,通过对猫狗的描写充分地展示了再来。

  三、点明中心升华感情

  1、这次桃园之行,给“我”和先生深深的触动,所以当汽车慢慢朝来路驶去时,我不禁回头,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那间小屋,那张桌子和那道木栅栏。我为什么不禁回头,又为什么久久地注视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人与人之间地信任和被信任地喜悦”)

  2、此时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这则告示,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吗?(生齐读告示一遍)

  3、课堂小结:它不仅仅把人们引领到果园,更重要的是把人们引向了互相尊重的崇高境界,使人们得到了人与人之间地信任和被信任地喜悦。

  四、语言实践,内化感悟。

  “我”为什么禁不住回过头去,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这时,“我”心里会想些什么?请你根据提示,联系课文内容或自己的感受展开想象。

  提示:我禁不住回过头去,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板书设计

  信任

  桃园主人客人

  告示引路

  纸条留言

  自采自付

  猫狗待客

  人与人之间地信任和被信任地喜悦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文章。课文清楚、完整地讲述了激光的特点和激光在很多方面的用途。全文采用分——总的结构方式,使文章条理清晰。运用举例、对比等说明方法,突出了激光的“奇异”所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展现了激光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激发学生对激光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服务人类的远大理想。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景,让学生体会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的兴趣。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激光的信息资料,培养搜集资料的能力,丰富对激光知识的了解,并能够与同学交流感兴趣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灼、凸、咝”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溅、啪、震”等5个生字。

  3.在阅读中体会作者使用的表达方法,积累词句。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抓住文章要点,激发学生对科学事业的崇敬与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激光的特点和用途。

  2.学*作者的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

  1.关于介绍激光特点及其用途的图片或投影片、录像片等。

  2.让学生搜集有关激光的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激光吗?激光是一种人造光,是最亮的光。在我们的生活中激光的用途非同一般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激光的世界,去探索一下激光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13 激光)

  二、初读感知,把握文章要点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三、理解课文,了解激光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激光的特点?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激光的用途?(教师及时引导与点拨)

  2.研读课文1、2自然段,了解激光的特点。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1、2自然段,说说激光有哪些特点?请你划出相关的句子。

  激光的特点:①方向性强。②亮度高。

  (2)哪些句子分别写激光的这两个特点,请你来读一读。

  “比如说,太阳、电灯发的光都是向四面八方照射的,散的;手电筒和探照灯虽然能将光集中起来向一个方向发射,然而经过一段距离,还是向四面八方散射开去。激光却能始终集中向一个方向发射。”

  “如果我们眼睛盯着电灯看,会感到刺眼;盯着太阳看,会感到发晕;如果眼睛对着激光看,就会造成严重的损伤乃至失明。”

  (3)认真读,仔细想,看看这两句描写激光特点的句子,是运用了什么方法突出了激光的特点的?(对比)你能具体说一说吗?(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3.研读课文3~5自然段,合作学*掌握激光在军事、工业、医学上的用途。

  (1)学生速读课文3~5自然段,填写课后*题1表格中的相关栏目。小组内交流:文中都介绍了激光在哪几方面的用途?

  (2)学生汇报激光的用途。读出相关的句子。

  军事上:“许多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激光在军事上的应用。正在研制的有激光枪、激光炮等。”

  工业上:“用它来切割钢板,在钢花四溅的咝咝声中,钢板一分为二,割缝又细又直,没有一点儿变形。”“如果用激光来钻孔,在一闪一闪的啪啪声中,钻石上的小孔就钻成了。”

  医学上:“外科医生的手术刀,通常是钢制的,现在也可以用激光来代替。

  教师适时简要说明激光在这些领域里的作用。例如,激光武器的特点:射击速度快,无惯性。激光钻孔的原理:光束聚集,使金属表面焦点温度迅速上升,每秒可达100万度,可使金属汽化,留下小孔。

  4.研读课文第6自然段,了解激光在测量方面的应用

  指名读课文第6自然段,思考并回答怎样应用激光来测量远距离的?

  (先利用激光制作测距仪,然后说怎样测量)

  5.研读课文第7自然段,了解激光的其他用途。

  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简单说一说激光的其他用途。

  四、回归整体,深入体会

  请同学们再读全文,感受作者是怎样写激光特点和作用的。

  第2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知道了激光的特点和它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用途。它的发明,为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进一步了解有关激光的知识,同时拓宽我们的知识视野。

  二、再读课文,迁移练*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2.自由朗读全文,然后在课本上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激光的资料,鼓励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介绍激光。在交流中感受科学的奥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教师随机播放介绍激光的科普片。(片段)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

  损伤灼伤凸透镜咝咝声钢花四溅轴承啪啪声地震

  2.指导写字:损溅轴啪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掌握每个字的结构。

  (2)分别组词。

  (3)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书写,重点指导“溅、震”两个字的结构。

  四、学*写法,拓展练笔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写激光的特点和作用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行文:分—总结构,条理清晰。

  写法:课文中用人的眼睛对着电灯、太阳、激光产生的后果做比较,能使我们更具体地体会到激光的亮度。

  ……

  2.仿照“激光是最快的刀”一段课文,用“字典是我最……”做开头写一段话,说明字典的特点和用途。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这篇说明文让我们领略了激光的神奇与奥妙,其实在自然界有许多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创造,希望你们在学好知识的同时,善于了解一些高科技技术或高科技产品,拓宽视野,相信不远的将来,你一定会有好的发明与创造。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景阳冈》这篇略读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对人物音容笑貌的描写淋漓尽致;对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动作描写经典传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体会其豪放、勇敢、机智的性格;二是能讲述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从而进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等感受。”《景阳冈》这篇经典之作,刻画人物入木三分,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武松性格鲜明,个性彰显,他的倔强、豪放和无所畏惧能够吸引学生并使他们有表达自身感受的愿望。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主品读、感悟、研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更多的发挥自己的语言才能,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等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够绘声绘色讲述“武松打虎”的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重点】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是课文的重点,而“打”则是“重中之重”。

  【教学难点】

  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武松打虎”影片片断以及课文相关句子的课件。

  2、学生读读或者请人讲讲《水浒传》第二十三回,了解武松打虎前后的一些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趣读文

  1、同学们,刚刚欣赏了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的片段“草船借箭”。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老师施耐庵所作的古典小说《水浒传》,学*节选自《水浒传》的一篇课文。

  2、简介《水浒传》: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它讲述了北宋末年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迫害下起义的故事。书中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你知道哪些?在说这个人物名字的时候最好加上一个修饰语。

  3、今天我们学*的《景阳冈》写的是哪位英雄?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武松的什么事?

  《水浒传》可谓家喻户晓,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知道的人物并不难,名字前加入修饰语则需要他们对小说内容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二、自学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小说,里面有不少文言色彩的词、句也有一些容易读错的词语。让我们来读一读,争取读正确、流利。

  课件出示:

  但凡、揪他不着、筛酒、脊梁、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迸出。

  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

  (“脊”为上声“jǐ”,“踉”读liàng,不读“liáng”, “迸”读“bèng”不读“bìng”。)

  2、体会词语的的含义:

  筛:斟。筛酒,即斟酒、倒酒。

  如何:这里是“为什么”的意思。

  但凡:凡是,只要。

  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误,受伤害。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说时迟,那时快:表示当时的时间非常短促。旧时说书人的*惯用语。

  三、默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1、武松急着赶路,是回清河县寻找自己的哥哥武大郎,却在景阳冈意外遭遇老虎,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与个别学生交流。)

  本单元学*的意图之一就是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而阅读篇幅较长的名著,默读必须有一定速度,所以课堂上的默读练*是必要的。

  2、讨论,交流:

  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冈下饮酒:(1~4自然段)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酒后上冈:(5~7自然段)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

  冈上打虎:(8~12自然段)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挨下冈来:(最后一个自然段)武松打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板书:

  冈下饮酒──酒后上冈──冈上打虎──挨下冈来

  四、品读“打虎”,体验精彩

  1、通过刚才的读书,你认为课文中哪部分的描写最精彩?(打虎)请同学们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段落多读几遍,可以边读边批注。

  2、你对“武松打虎”中哪些语言最感兴趣,请读一读,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中相应内容,点拨引领。

  ⑴……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过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

  ①“般”是什么意思?大虫抓人都有哪“三般”?为什么“三般”都抓不到武松?

  (“般”,指种、样。武松灵巧闪过体现出他的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②体会“闪”用词的精当,感悟武松的机智灵敏:

  A、“闪”这个动作词与哪个动作比较接*?(躲)“闪”与“躲”在这里用哪个词比较好呢?

  B、小组讨论后交流。

  ③同学们,你们认为老虎凶猛吗?作者描写虎的凶猛其实是为了表现什么?

  (写虎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用虎的“猛”衬托了人的“勇”。)

  ④朗读第九自然段。提示:读出虎的凶猛以及武松的灵活机智。

  ⑵凶猛残暴的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武松开始反守为攻,武松的哪些动作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读一读。

  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

  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武松……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生气力只顾打。

  ①勾画出描写武松动作的词语,可以试着做一做动作,从这些词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②武松的唯一武器就是哨棒,作者描写哨棒的地方很多,但所用的动词却不一样,请看课件:“靠、提、拖、插、拿、抡、劈、丢”,请同学读一读,思考:武松为何丢下哨棒?他的哨棒为何折成两截?

  (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些动词运用的精彩有利于学生感受武松的豪放、勇武机智。

  3、播放“武松打虎”电影片段,深化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五、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1、“武松打虎”让我们认识了一个豪放而又勇武机智的武松。《景阳冈》这篇课文主要写打虎,却为什么用了7个自然段很大的篇幅来写武松冈下喝酒,以及不听劝告执意上冈?

  (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

  课件出示:

  武松笑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看了看笑道:“……我怕什么!”

  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武松自言自语道:“……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武松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不怕”的?说的语气有什么变化?当时武松会是怎样的心理?你读懂了什么?

  (师生讨论交流: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2、如此无所畏惧而又骁勇的传神人物,最后却一步步挨下冈来, 你认为这么写是不是会有损于武松这个英雄的形象呢?

  六、课外延伸,鼓励阅读

  在《水浒传》这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许许多多人物,请你选一个自己喜欢、熟悉的人物读读,感受施耐庵是如何既传神又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的。

  【练*设计】

  1、给加点词语换上合适的词:

  ⑴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⑵岂不枉送自家性命!

  ⑶但有过往客商……

  ⑷可趁午间结伙成对过冈,请勿自误。

  2、回忆课文内容填空:

  《水浒传》这部小说刻画人物生动而鲜明,武松留给你___、___、而又___的印象。

  今天的你应该从武松身上学*什么?摒弃什么?

  3、通过课外的阅读,你还知道《水浒传》中哪些人物,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特点吗?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前“连接语”的要求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接着组织学生重点阅读“武松打虎”这一部分,感受武松的英雄形象,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讨论文章其他内容与“打虎”的关系,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武松的性格特点。

  2、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学生感受武松这一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充分抓住这些运用准确而又生动的词语,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点拨,深化学生对人物性格、品质的感悟。

  【资料链接】

  课本剧《景阳冈》

  人物:武松、店小二。

  道具:武松的古装衣着,头巾,哨棒。

  武松:(手拿哨棒上)连续赶路,走了几日,真是又热、又渴、又饿了。(抬头一看,喜悦地)啊,前面有酒家!(入内,找一张凳坐下,放下哨棒,大声地叫)喂!主人家,快拿酒来!

  小二:(急匆匆地)哎,来了!

  武松:(咕噜一口饮下,抹嘴)唉,好酒。有肉吗?快拿些来吃。

  小二:好的!(退下,又上)来啦!熟牛肉一盘,二斤三两!(又筛一碗酒。)

  (武松又咕咚一声喝下,小二又筛,武松又喝下,小二欲走。)

  武松:(扯住小二)店家,怎么不筛酒了?

  小二:(指指门前旗上大字)客官,你没看到门前旗上的大字吗?

  武松:什么大字?

  小二:三、碗、不、过、冈嘛!

  武松:我正想问你呢,这是什么意思?

  小二:(得意地)嘿,我们店里的酒啊,是上好的老酒,凡是过往客人,喝了三碗就醉了。喝醉了酒就过不了前面那座山冈了。

  武松:哈哈,你真会讲大话,我喝了三碗为什么不醉啊!

  小二:我这酒呀,叫做“出门倒”你现在不醉,等一会儿就醉了,不信,你试试看。(欲走)

  武松:(拉住小二)别胡说,快去拿酒来,怕我不付你钱吗?

  小二:(无奈地又筛洒,连筛了十八碗,摇头叹息)唉呀,喝了十八碗了,不醉才怪呢!

  武松:(付钱给店家)真痛快,一连喝了十八碗,什么三碗不过冈。(欲走)

  小二:(拉住武松)客官,不能走,不能走啊!

  武松:为什么不让我走?又不少你酒钱!

  小二:你不知道吗?这景阳冈上有大老虎啊!

  武松:你别拿大老虎来吓人了。(欲走)

  小二:你看,这是官府的榜文,有假吗?这大老虎啊,已经伤了三十几条性命了。你不能去送死啊,不如今晚就住下,明早再走吧!

  武松:哈哈,我知道了,你是想要我在你店住下,半夜三更来谋我财,害我性命,就拿大老虎来吓唬人。

  小二:好了!好了!我一片好心,你反当恶意,你要走就走吧!遇到老虎可别怪我呀!

  武松:就算真的有老虎,我也不怕。(提着哨棒出,小二退下)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2.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学*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五根手指的特点,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

  2.领悟其中的道理,学*作者留心生活,善于得到启示的*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第22课《手指》。

  2.齐读课题。

  3.引导全班读“导读”。

  4.指名反馈:读懂这篇文章,就是要弄懂哪两个问题呢?

  二、同桌交流,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初读,解除字词障碍。

  2.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出示提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3.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细读课文,了解特点,感受内涵。

  过渡:文章主要写了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具姿态,各有长短,那么他们各自都有哪些长处和短处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1.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找句子,理解,同时完成表格。

  手指名称优点缺点启示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1)找出写各手指长处的句子,读一读,并理解。

  (重点体会表现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特点的句子:a抓住“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等词语;b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这里起的作用;c感情朗读。其余句子略加点拨。)

  (2)找出写各手指短处的句子,读一读,理解,师简单点拨。

  2.议一议:

  (1)你喜欢其中哪个手指头?为什么?那么让你只保留这个,其他不要怎么样?为什么?

  (2)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你现在还认为你说的那根手指最有用吗?

  (3)丰子恺先生是怎样理解五根手指之间关系的?从哪里知道的?(最后一句——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4)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升华内涵。

  (1)团结为什么能使力量变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充分发挥各人的作用,凝聚成一股合力;大家互相学*,互相支撑等。)

  “团结就是力量”

  (2)手指需要团结合作,才能扬长避短,发挥最优效果,从而帮助主人完成各项任务;那么,自然界、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你能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a.造房子,既需要房梁也需要椽子、砖块……方有方的好处,圆有圆的作用。

  b.社会职业分工情况:既要有教师、医生、科学家,也要有工人、农民、清洁工,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自食其力,为社会尽一份责任,都是高尚的,值得尊重和尊敬的。

  c.火箭上天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但少不了其中的任何一环,任何一环一个小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全局失败。只有每个直接和间接参与者团结合作才能成功。

  d.班级大扫除的分工,扫地,擦玻璃,抹桌子,倒垃圾等缺一不可。

  四、品读课文,感悟写法,迁移运用

  1.你喜欢读这篇文章吗?为什么?

  意味深长:受到深刻启发有趣:语言幽默、生动。(拟人、排比、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快速找出这类句子,朗读回味。)

  2.(课件出示)“阅读链接”的小诗《手》,自读感悟。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丰仁,浙江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人。1941年进入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音乐和绘画。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1921年东渡日本学*绘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1924年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1925年创办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

  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后曾任*美术家协会*、上海*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代散文集》等十余种,画集《子恺漫画》《绘画鲁迅小说》等多种,另有学术论著和翻译作品多部,对我国的艺术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丰子恺最负盛名的是他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注意用语言状物绘形,表现视觉色彩。他写散文,总是选取自己熟悉的生活题材,表达自己的感受,用最质朴的文字坦率地表达出来,在朴素到接*白描的文字中,倾注了一股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灵而引起共鸣。

  五、作业布置

  小练笔,想想身边有哪些事物让你有所感触,有所启发,学*本课的写法写一写,写出事物的特点和自己的感悟。(如:五官的对话;标点符号的争论;文具的争吵等。)

  六、板书设计

  手指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团结就是力量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6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下午由杨老师陪伴大家一起来度过,见到大家杨老师很高兴,所以杨老师想先跟大家做个游戏,好不好?什么游戏呢?吹鸡毛,规则很简单,本次吹鸡毛比赛为两组对抗形式,每组三人,双方尽力将鸡毛吹向对方场地鸡毛落地时落在哪一方的场地上,哪一方为输,采用三局两胜制,每局结束双方交换场地,发“毛”权由双方“包剪锤”决定。请一个小组派两位同学上来!一人扔鸡毛,一人吹,其他同学给你们小组的同学呐喊助威!(2分钟)

  二:新授

  1. 刚刚的游戏好玩吗?这么精彩的场面可不是每天都有,不管什么时候回味起来都觉得很有趣,我想请大家用笔把它记录下来,比一比看谁描述的最精彩!(3分钟)

  2. 谁愿意把你的作品给大家读读?

  3. 师投影出示一个反面范例,他写的怎样?怎样把文章写得生动呢?今天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人物的描写方法。板书:人物描写方法

  4. 出示范例:武松打虎

  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呢?咱们先向名师请教请教。

  同学们,知道这是选自哪部著作吗?《水浒传》22回,景阳冈武松打虎 ,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文段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武松的?

  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师小结:作者之所以能将人物写得更丰满、活灵活现的,是因为作者用形象生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赋予人物鲜活的生命力,将人物塑造成了经典,让我们的文学天空中群星闪耀。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作文的描写方法之一——动作描写。板书

  5. 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动作描写呢?

  (指名生回答)

  师小结:人物的动作可以分为表情动作、形体动作和其他各种动作。行动能把人的个性特点具体化、形象化。可以这么说,描写一个人物,有时没有外貌描写,但仅通过动作描写就能够体现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板书:表情动作 形体动作 其他具体形象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三、如何进行动作描写

  1.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仿佛看到了武松神勇无比的那一幕。同学们想想,作者是怎样把武松打虎的经过写得那么扣人心弦呢?我们*作时怎样才能写出精彩的动作描写呢?(小组合作讨论,3分钟)

  2.小组派代表汇报:

  3.好,请你告诉我,你从施耐庵老先生这里学到了什么好方法?(3个组)

  4.师总结: 板书:

  A、认真观察,抓住特点。

  B、按动作的先后顺序有层次地写清楚、写具体。

  C、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动作,准确而恰当的运用动词,千万不能笼统。(比如:“看”这个动作,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词,如:“盯”“瞅”“瞪”“瞟”“瞥”“瞻”……)你还能举什么例子?

  D、把动作和表情结合起来写。与修辞手法相结合。

  E、加上心理活动

  人物的动作描写是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要想写得描写的准确生动,就是要写出人物在具体事件或事情片段中“怎么做”。板书

  四、重新游戏,仔细观察

  1.假如时间重新回到刚上课我们做游戏时,你这次会怎样做呢?想不想再体验一次?再派一个同学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观察。

  2.开始*作,不仅要写出动作还要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出来。(5分钟*作)

  五、讲评

  (1)说说他写的怎样?好在哪?

  (2)不好在哪?还能怎样改进?

  六、师总结:

  作家老舍曾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当代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内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动作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动作的确是透视人物心理的多棱镜。很高兴大家能把动作描写的要点都渗透到我们的文字中,你们让文字的力量显得如此强大。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美妙的瞬间无处不在,就让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精彩,并将它们栽种在我们灿烂的文学土地上。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7

  学*要求:

  1.学会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会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园子里有什么,“我”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3.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和对祖父的思念。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4.学*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内容及方式:

  一、预*任务:

  1.预*教材第2课。

  任务1:朗读课文我最棒。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课后生字。在读通顺以后尝试边读边想象文字描绘的画面,享受作者在院子里的欢乐时光。可以和小伙伴一起朗读,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上传你朗读课文的录音,与小伙伴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谁读得更好听吧!

  任务2:课文大意我知道。打开电子教材,默读课文,想一想,找一找:祖父的园子里都有些什么?

  任务3:我是小小书法家。学*11个要求会认的字,能自己标注拼音,进行认读;掌握1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试着写两遍,注意观察偏旁部首,想一想没一个怎样才能写好看,写好后拍照上传,比比谁是小小书法家。

  任务4:我是小小绘画家。想象课文中描写的快乐画面,尝试着用手中的画笔画下来,并和同学一起分享欣赏。

  任务5:检测一下自己的预*成果吧!

  (优教信使《古诗三首》预*检测内容)

  二、学*微课,完成练*。

  (优教信使或者班级群里老师分享的微课)

  随堂练*:

  1.这是一个 ……的园子。

  2.第13段告诉我们这是一个 的园子,作者是通过

  的修辞手法写出这个特点的。

  3.园子里还会有什么?试着填空吧!

  我变成倭瓜了,我愿意 就 ,愿意 就 。

  我变成黄瓜了,我愿意 就 ,愿意 就 。

  我变成玉米了,我愿意 就 ,愿意 。

  我变成蝴蝶了,我愿意 就 ,愿意 。

  我变成 了,我愿意 ,愿意 。

  三、课后作业(在优教信使、班级微信群发送)

  一、读拼音,写汉字。

  春天到了,爷爷把我家院子后面的空地上的杂草bá( )掉,用来种菜。我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还东一脚西一脚地xiā( )闹。几天后,爷爷种的菜发芽了,我和爷爷一起chǎn( )地,我往往把菜苗当做野菜gē( )掉,把野菜留着。

  爷爷浇菜,我拿着水piáo( ),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玩累了,我又缠着爷爷陪我去guàng( )街。

  二、照样子,写词语。

  例:胖乎乎

  圆 明 白

  亮 笑 热

  三、想象一下,小萧红为我们介绍园子里的景物时,是怎样的神态?

  四、拓展训练(二选一)

  1.请你参照课文第13自然段写倭瓜、黄瓜、玉米、蝴蝶自由自在的方法来直接写一写“我”在园子里也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

  2.请你仿照第2自然段写园子里动物的方法来写一处景物,注意抓住色彩、静态美等方法,用上叠词、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自己学着写一写。

  提示:要会借,借用课文中特别的写法,句式要有点变化更好。写完后可以和家长交流交流。

  四、验收方式:

  (1)预*任务我采用优教信使里的预*内容,让学生通过优教信使来完成预*任务,这样方便老师进行统计和汇总。

  (2)随堂练*题目微课呈现,当堂思考作答,把答案写在笔记本上,和课后作业一起发放答案;课后作业题目发在班级微信群里,定时发放答案,让孩子和家长对照批改,并约定及时纠错,把纠错结果拍照发班级微信群。

  附答案:

  一、随堂练*:

  1.应有尽有 五彩缤纷 生机勃勃 美丽可爱

  2.自由自在 拟人、排比、反复

  3. 爬上架 爬上架 爬上房 爬上房

  开一朵花 开一朵花 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长多高 长多高 长到天上去也没有人管。

  飞到谁家去 飞到谁家去 飞多久就飞多久 。(答案不唯一)

  小蚂蚁 和谁在一起就和谁在一起 搬多大的食物就搬多大的食物 (答案不唯一)

  二、课后作业:

  1.拔 瞎 铲 割 瓢 逛

  2.圆滚滚 明晃晃 白花花

  亮晶晶 笑嘻嘻 热乎乎

  3.既满足又得意,显示自己的富有。(有理有据,符合孩子的心理即可。)

  4.略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3、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2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与音乐有关的一篇课文,齐读课题。

  2、听过《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吧?它的作者是?(阿炳)。

  3、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他是20世纪响彻世界的盲人音乐家。广为传诵的《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二胡曲,对咱们无锡人来说更是一道风景。想聆听这震撼人心的千古绝唱吗?好,听的时候老师向你们提一个要求,不仅要用自己的耳朵去听,更要用自己的整个心灵来聆听。

  4、琴声悠扬,你在这琴声中听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语文说起来是简单的,师生中轻松的对话,自然和本色是时时刻刻在浸润和成长的。充分利用身边的有效资源,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聆听、体验,以求在共鸣中达到心领神会。)

  二、初读感悟:

  作者沧桑的生命历程都融汇到这一曲《二泉映月》之中,那为什么阿炳这位盲人,这位民间艺术家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三、体会二泉之美

  1、二泉这道风景美在哪里?找出相关段落。

  生: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齐读,指名读)

  2、说起这“天下第二泉”这几个字,还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兆页的墨宝呢,这里有山水环绕,树影婆娑,怪不得那些诗人和音乐家们在这里驻足流连,素沙见底空无色,青石潜流暗有声。李绅的诗真是说的一点不错,让我们再来美美的读一读。

  (教学反思:这一段环境描写似乎较为突兀,课后我结合课堂反映再次回顾这一设计,若放进下文赏月中引出会更自然顺畅。)

  3、不光这泉很美,这里的月夜更美。请在文中找一找描写月夜的字词,读一读。

  根据回答出示:

  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4、师:天上有一轮明月,水中也有一轮明月,书中用哪个词语来形容?

  相机理解。

  5、如碧玉一般晶莹润泽的月儿真美,你还有哪些美好的字词来形容 这美好的月色。

  指导读好这些词语。

  四、体会经历之坎坷

  1、多美的二泉,多美的月光啊!然而,这一切,对于阿炳,那个双目失明的阿炳,对那个盲人阿炳来说,却意味着什么?他看得到吗?他看到的只能是什么?

  2、是的,只能是黑暗,无边无际,铺天盖地,这二泉,这月光,他再也无法看到,而只能用心去“听”了。比起第一次的赏月,还有哪些不同之处?

  (教学反思: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应对教学细节进行精雕细刻,依托语言进行活化。)

  3、是的,二泉依然那样清澈,月色依然那样迷人,可物是人非,连他最亲*的师父也永远的离开了,陪伴他的只有无边的黑暗。此时他内心的感受如何?你能体会吗?

  4、松风吹动泉月,一阵悲哀袭向心头,在这样一中秋之夜,这个团圆之夜,阿炳在想些什么呢?自读第四小节。

  把你的感受都读出来。

  5、让阿炳产生这样的感受,只在短短的十多年,而这十多年却又是那样漫长,因为这是怎样的十多年?

  生:坎坷的……

  6、课文哪里告诉我们的?找到关键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

  7、由于双目失明,阿炳只能靠卖艺度日。你见过卖艺的情景吗?

  8、阿炳卖艺的过程中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发挥想像走进阿炳生活的那段岁月。

  场景一:当春寒料峭的时候,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样卖艺的呢?

  场景二,当骄阳似火的`时候,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样卖艺的呢?

  场景三,当( )的时候,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样卖艺的呢?

  场景四,一天,阿炳生病了,发着高烧,他又是怎样卖艺的呢?

  自己选择一组画面,写一写。

  交流。

  (教学反思:听说读写训练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而需要抓关键点,使其融汇成一个有机体。在这个环节中,同学们个个奋笔疾书,发言也多有精彩之处,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9、阿炳的经历是那样坎坷,(板书)当同学们所说的一幅幅画面在阿炳脑海中接连不断闪现的时候,渐渐地……齐读。

  指导朗读。

  10、我们听到了阿炳伤心的哭泣,但他倒下了吗?

  师:什么也泯灭不了!那些苦难和坎坷,比起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来说,算的了什么!再来读。

  五、体会景情交融的音乐之美

  他的愿望那样强烈,那样执著,他多么希望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但是他如愿了吗?他深沉的叹息有人倾听吗?他伤心的哭泣有人倾听吗?他激愤的倾诉有人倾听吗?他倔强的呐喊有人倾听吗?他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通过琴弦倾吐给茫茫的月夜。播放《二泉映月》。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S版语文第12课《提灯女神》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用“不是…….就是…….”,“不仅……还……”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学*南丁格尔无私奉献和忘我工作的精神。

  3、启发学生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朗读感悟南丁格尔如何冲破阻力去当护士,以及在护理事业方面的卓越成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用具: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课文主要介绍了南丁格尔的哪些事?

  2、全班交流:南丁格尔不顾家人反对当护士;志愿参加贫民紧急救护工作;解除伤病员的痛苦,并给予安慰,以及人们如何纪念她。

  二、以情读文,感知信念。

  1、自由读课文的1--4自然段,想想:南丁格尔是如何冲破阻力去当护士的?边读边批注。

  2、学生交流感受,演读妈妈与姐姐的话,想象说话后再读:如果你就是南丁格尔,你怎样对家人说?

  3、齐读并体会南丁格尔的坚定信念。

  三、品读事例,感受魅力。

  (正因为南丁格尔有如此坚定的信念,她才会自愿救护贫民与解除伤病员痛苦,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南丁格尔,去感受她的人格魅力吧!)

  学生默读5--9自然段,分组讨论:

  (1)、文中南丁格尔的哪些行为使你深受感动?

  (2)、人们为什么称南丁格尔为“提灯女神”?

  1、学生交流:南丁格尔的奉献精神使人感动。理解霍乱,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中的具体语句。

  2、学生交流:因为她不是给熟睡的伤病员掖掖被子,就是为**的伤病员换换药。所以伤病员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神”。

  3、朗读感悟“不是……就是……”,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并造句。

  4、齐读“南丁格尔不仅帮助伤病员解除肉体上的痛苦,还给予……表示慰问。”体会“不仅……还……”,并造句。

  5、配上音乐,学生写话。请你站在南丁格尔的角度,以伤病员的母亲安慰重伤的儿子:儿子,()。请你站在南丁格尔的角度,以死亡士兵的身份安慰他们的父母:妈妈,儿子对不起您,()。

  6、自读文中第8--9自然段,交流感悟南丁格尔的卓越成就。

  四、配乐读文,升华情感。

  配乐齐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思考:人们怎样永远纪念她?学生交流情感。

  五、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带着感动与对南丁格尔的敬佩再读课题。

  2、老师朗诵汶川地震中的优秀护士材料。

  3、课后查找伟大女性的故事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信念坚定

  提灯女神

  无私奉献

  卓越成就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3)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菁华6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1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五年级班共有学生xx人。一部分的学生学*态度端正,有着良好的学**惯,空间观念较强。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但从上学年的知识质量验收的情况看,学生的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后进生的面还是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两班的合格率和优秀率。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简易方程四个部分。

  (一)小数的乘法和除法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部分的知识在本册乃至于整个小学阶段中取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单元的应用题主要是复*已学过的两、三步应用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推理能力,为下一单元学*新的应用题作准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难点: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关键:小数点的处理。

  (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本单元包括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两节。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掌握整数混合运算和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的总结和提高。应用题前一部分是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整理总结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扩展一般应用题的范围,后一部分是教学以反应两个物体运动为内容的一些行程应用题。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熟练进行计算;难点: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掌握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

  (三)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是今后学*圆面积和立体图形面积的基础。

  这单元的教学重点:计算*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难点:多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关键: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简易方程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已初步接触了一些代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解简易方程和方程解应用题等代数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等内容良好基础。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难点:初步学会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2

  一、 学情分析

  这学期我担任五年级的数学,共有学生36人,学生都来自农村,他们的课外作业完成得不够理想,学生的书写状况有很多不理想,上课主动听讲、积极大胆发言的个性养成的不够好。他们的特点是: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上课走神、不认真听讲、或者说根本就听不懂上课内容,缺乏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专供他们回答,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树立起学*的信心,鼓励他们好好学*,使后进赶先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既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改进熟悉分数的编排,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入渗出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

  *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和约分。

  2.掌握因数与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 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8.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生活中有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四、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学*新课改精神,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把握教材的内容,吃透教材的前后联系,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做到对学生基础摸清,好、中、差生做到心中有数,更好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优生优培,做好学*困难生的转化工作。

  2.不断学*业务理论,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直观教学,通过教具、挂图、投影仪等教学辅助手段,使学生从实物中认识并掌握数学概念知识。

  3.制作必要的数学教具,为有效地开展数学课堂教学而准备。

  4.认真写好每节课后的反思。

  六、课时安排

  (一)观察物体(三)(2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7课时)

  1.因数和倍数 ……………………………………… 2课时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课时

  3、质数和合数 ……………………………………… 2课时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3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8课时

  整理和复*……………………………………………1课时

  探索图形(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2课时

  2.分数与除法………………………………………… 2课时

  3.真分数和假分数…………………………………… 3课时

  4.分数的基本性质…………………………………… 2课时

  5.约分………………………………………………… 4课时

  6.通分………………………………………………… 4课时

  7.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课时

  整理和复*…………………………………………… 1课时

  (五)图形的运动(三)(3课时)

  (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3课时 打电话( 1课时)

  (七)折线统计图(3课时)

  (八)数学广角——找次品(2课时 )

  (九)总复*(4课时)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3

  一、内容的增删和变化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一共有十个单元。与实验教材相比,主要是有以下几个调整和变化。

  1.重新整合年、月、日和24时记时法的认识

  24时记时法的内容原本是安排在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但在教材实验过程中,不少教师反映学生解决这部分内容中“求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有一定困难,建议适当后移。考虑到“课标20xx年版”把24时记时法安排在第一学段,所以教材修订时将这部分内容与年、月、日的知识加以整合,集中安排在本册教材的第五单元。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常用的时间单位及其相互关系,同时也方便教师组织演示、操作以及相应的实践活动。

  2.提前安排两步混合运算,鼓励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课标20xx年版”把两步混合运算的教学内容由第二学段移至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正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为此,教材在修订时作了相应的安排。尽管学生在此前的学*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两步式题(含同级运算式题和乘加、乘减式题),但这些式题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逐次计算”。本册教材安排的两步混合运算式题涉及两步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形,自然也就涉及运算顺序的各项基本规定,因此它对学生的后续学*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需要我们给予必要的关注。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还第一次要求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两步混合运算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更加宏观地把握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引导他们把解题思路与相关运算顺序的规定有机结合,从而促进数学思维能力,尤其是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3.按“解决问题策略”内容板块的整体规划,教学从问题出发进行思考的策略

  从所求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先找出与这个问题直接相关的两个条件,再把上述条件中的未知项作为新的问题,并继续寻找与它直接相关的另外两个条件……像这样执果索因、逐步推理,直到所需要的条件都能从原题中全部找到的思考方法,我们称之为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与三年级上册安排的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一样,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体验并掌握这一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而且有助于他们逐步加深策略体验,不断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并为综合运用学过的策略以及继续学*其他策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4.后移*均数的认识,重新设计简单数据统计活动内容

  根据“课标20xx年版”的要求,第一学段的统计教学,重点应让学生了解统计活动过程、积累初步的统计活动经验,不要求认识正式的统计图表,也不要求认识*均数以及用*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为此,教材把原来安排在三年级下册与*均数有关的内容后移至四年级上册,同时,引导学生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继续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进一步体验数据中蕴含着信息,感受数据分析的意义和价值。与二年级上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相比,本册教材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了解并初步掌握数据的简单汇总、排序和分组方法;另一方面,则引导他们对收集和整理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初步体会分析数据时不仅要关注个别数据,也要关注一组数据的方方面面,概括简单分布情况,这样才能从数据中获得更多也更有价值的信息。

  二、教材简析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材下册共安排了九个单元,分四个领域编排教学内容。

  1.“数与代数”领域

  “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7个单元,包括“两位数乘两位数”、“千米和吨”、“解决问题的策略”、“混合运算”、“年、月、日”、“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小数的初步认识”。

  2.“图形与几何”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综合与实践”领域一共安排了2次活动,包括:“算24点”和“上学时间”。第十单元是本册教材的“整理与复*”。还增设探索“有趣的乘法计算” 专题活动。

  三、各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安排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适用于三位数乘两位数,甚至三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中去。因此,在整数乘法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具有很强的基础性,把它组成一个单元,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本单元安排了6个例题,具体如下:例1:两位数乘10的口算(包括几十乘几十)

  例2: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例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例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位)

  例5:两位数乘几十的笔算

  例6: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建议

  1.教学两位数乘10,鼓励学生探索算法,在交流中相互印证,从中选择比较方便的方法。

  例1教学12×10,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从这些菜椒的堆放方式得到算法的启发。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探索算法。

  2.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估算,体现估算的意义;创设需要估算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估算的过程。

  例2的编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关于估算的教学思想,即估算不单是一种数学计算方式,更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教学估算不是学生被动接受怎么算,而是主动探索新算法的学*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解决怎样的问题用到了估算,体会是如何估算的,还要体会到估算都有什么作用。

  3.意义建构笔算的竖式,首先要解决分几步乘以及每步乘的结果写在哪里的问题,然后要解决如何进位的问题,最后形成完整的计算法则。例3和例4都是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例3着重教学竖式的结构,包括乘的步骤以及每一步乘得的结果的书写位置;例4着重教学乘法过程中的进位,并形成计算法则。这样安排分散了难点,有利于课堂教学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重点并有效地解决难点。

  4.教学两位数和几十相乘,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简便的竖式怎样写,还要他们体会这样写的合理性。本单元计算两位数乘几十,一般采用笔算,尤其是像37×30这样需要进位的乘法,不要求学生口算出得数。两位数乘几十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特殊情况,它的竖式在遵循计算法则的前提下,有特殊处理的方面。例5教学的这些乘法,使学生掌握简便形式的笔算技巧。

  5.教学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重视解题思路的形成,发展推理能力。

  6.结合乘法计算,渗透乘法运算律和积的变化规律。

  配合例5的“想想做做”第5题以及单元复*中的第8题、第10题、第11题都是结合乘法笔算,在渗透乘法运算律和积的变化规律。

  第二单元:千米和吨

  (一)教学内容

  千米和吨不与其他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一起教学,是因为认识千米和吨需要相应的生活经验支持,要在现实的情境里体验1千米是多长、1吨是多重,要联系万以内数的知识进行千米和米、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低年级学生一般不具备认识千米和吨的条件,所以教材在三年级下册教学这两个计量单位。本单元共安排了两个例题进行教学,分别是:

  例1:认识千米

  例2:认识吨

  (二)教学建议

  1.因地制宜,安排学生感知1千米的实际长度。

  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尽管有些学生会听到或看到这个长度单位,但并没有形成1千米的长度概念。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低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缺少感性认识来支持概念的形成。二是千米无法像较小的长度单位那样,在直尺上直接感知。

  2.创设学*“吨”的情境,帮助学生体会1吨有多重。

  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1吨的物体很重。学生认识吨,不可能像体验1克、1千克那样直接拎一拎、掂一掂,也不能像感知1千米那样直接看到,只能间接体会。

  3.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千米和吨”的实际应用,并进行简单的'计算或估计。

  练*三中第3、第4题都是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生困难不大;第5题不必算出精确得数,通过估算就能解决。教材还安排了填表和测量的活动,如第8题,了解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的长度;第9题按自己走1千米所用的步数或时间,推算出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长1千米。这些培养学生能力的活动,切不可忽视。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具体安排如下:

  例1:初步体会从问题出发的推理过程,解决有三个已知条件的,求还剩多少的两步计算问题。

  例2:利用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解决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求一共多少或相差多少的两步计算问题。

  (二)教学建议

  教材安排遵循“策略”的教学规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学*策略:先体会策略,再运用策略,逐步达到掌握策略的目的。教材主要安排求一共多少、还剩多少、相差多少的两步计算问题,是因为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适宜从问题出发进行推理,学生很熟悉这些数量关系,有助于他们初步学会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思考方法,从而形成思路、掌握策略。

  1.首次教学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加强对学生引领的力度,凸显思路的特点和方法。

  2.解答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从问题想起的好处。

  3.编排必要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要在练*中逐渐完善和稳定。教材编排的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针对策略的特点而进行的专项训练,二是应用策略解答的两步计算问题。根据问题先说出数量关系,再说说缺少什么条件。利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推理分析两步计算问题的数量关系。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

  (一)教学内容

  在教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统计的两步运算,还初步接触了乘加、乘减的计算。本单元教学混合运算,把计算从加减或乘除的同级运算扩展到加(减)乘(除)不同级运算,要求学生体会并掌握运算顺序,学会使用递等式表示运算过程与步骤,初步运用混合运算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水*,本单元只教学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安排了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

  例2:除法和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

  例3: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材把不同级的混合运算分成了“有乘法也有加减法”和“有除法也有加减法”两段,各安排一道例题教学,降低了认知难度,能方便教与学。

  (二)教学建议

  1.联系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运算顺序

  运算顺序是进行四则混合运算应遵循的规定,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规定?教材让学生结合现实的素材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这就是把运算顺序的教学与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相结合的主要原因。

  2.在教*算顺序的同时,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初步体会列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算式,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列出分步算式再通过“代入”,把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另一种是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式直接列出综合算式。逐步体会 教材突出列综合算式要依据问题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先思考问题的数量关系,在列综合算式的*惯。3.学会思辨

  3.精心安排题组练*,使全单元的教学效果更好。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需要掌握多种类型计算的运算顺序,有同级的、不同级的、有小括号的,如何把这些运算顺序构建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结构,便于学生及时提取,正确使用呢?教材安排了一些计算题组,通过比较相同和不同之处,帮助学生熟悉并全面掌握运算顺序。如p35/4尽管数据相同,数的位置相同,但是运算符号不同,运算顺序也不同。相类似的安排还有p37/3、p39/3、p40/2。

  第五单元:年、月、日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的计量单位中,时间单位比较抽象,难以体验一个单位具体有多少,而且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也不完全一致。所以,教材把时间单位的教学分成两段安排。本单元是教学时间单位的第二段,在二年级教学的时、分、秒的基础上,再来教学年、月、日的知识,以及24时记时法。全单元安排四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认识年、月、日

  例2:认识*年和闰年

  例3:认识24时记时法

  例4:求简单的经过时间

  (二)教学建议

  1.安排学生在年历上收集、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比较不同年份二月的天数,教学*年和闰年的知识。

  *年和闰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的二月份。教材把*年和闰年二月份的月历作为学具,指导学生认识*年和闰年,体会有关闰年的规律。

  3.联系生活常识,利用图形直观表示24时记时法的原理与方法。

  4.解决“求经过时间”的问题,放开思考与算法。

  日常生活中常有“求经过时间”的问题,其难易程度差异很大。本单元教材通过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懂得“经过时间”的含义,初步学会求经过时间的思考方法。例4:例题安排的是求整点与整点之间的经过时间,要求独立思考,允许解法多样。问题要求“《动画剧场》从14:00开始播放,16:00结束,播放多长时间”。这个问题不是很难,教材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学生可能看着钟面思考,也可能仿照例3的直条思考,然后教材指出,还可以用减法计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经过时间”的含义。其实,在钟面上或直条上直接数出播放时间,与列式计算,其思考过程是一致的,都是从16小时里去掉14小时,只是它的表现形式不同,教学时要沟通它们的相同点。“试一试”是求非整点时刻之间的经过时间,教材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思考。用一条线段表示从8:00到9:00,再把这条线段*均分成6份,每份表示10分钟,在8:10下面标注开始,在8:40下面标注结束,学生直接看着线段图计算播放时间。学生可以直接数,也可以列式计算。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些知识是*面图形面积的起步知识,在以后教学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全单元安排七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例2:认识面积

  例3:认识面积单位

  例4、例5、例6: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例7: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二)教学建议

  1.加强直观感受,在物体表面和*面图形上抽象出面积的意义。

  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里有“物体表面和*面图形的大小叫作它们的面积”这句话,本单元没有这样写出。而是联系具体材料,以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的自主抽象与概括。

  2.教学常用的面积单位,加强操作活动,形成面积单位的初步观念。

  与面积单位的基本概念有关的知识是:什么是面积单位、有哪些面积单位、各个面积单位分别是多大、怎样使用面积单位等。

  3.通过测量,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4.通过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推算出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把面积单位的进率安排在本单元最后教学,可以利用正方形面积公式,通过计算推理出相关的进率。

  5.适时安排关于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周长和面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属于两类不同的量。周长和面积都存在于*面图形上,学生容易混淆求周长和求面积的问题。所以,及时安排周长和面积的比较,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不同的教学内容,是教学不可疏忽的任务。(1)比较计量单位及其使用。(2)比较概念及其算法。(3)体会周长相同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同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6.编排“动手做”,激发对图形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渗透图形的运动。

  这里安排的“动手做”,分别把一个较大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成若干个较小的长方形,通过在大长方形和正方形里画小长方形,得出最多能分成的个数。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用计算和考虑图形的周长或面积,只要关注图形的形状特点,思考怎样把小长方形“放”在大图形里面,可以横着放,也可以竖着放,可以思考怎样放正好,怎样放还会有剩余,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的基础上编排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个物体、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在直观图形的帮助下比较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能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继续教学分数,把若干个相同的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认识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单元一共编排5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

  例1、例2: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例3:“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例4: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例5:“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建议

  1.教学整体的几分之一,创设有趣的情境,引发认知需要;借用集合圈,把若干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凸显几分之一的本质特征。

  2.教学整体的几分之几,突出它与几分之一的关系。

  3.求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是多少,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4.把几厘米改写成十分之几分米,把几角改写成十分之几元,为教学一位小数作准备。

  5.编排“动手做”,开展形象思维,体验分数1/4的意义。

  第八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内容

  学*小数是认数的一次重要扩展,在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往往采用小数表示。本单元初步教学小数的知识,也为第二学段系统学*小数的知识打下基础。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例2:认识小数

  例3:小数的大小比较

  例4: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二)教学建议

  一位小数的含义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联系实际初步体会一位小数的含义,是本单元在知识技能方面最主要的教学任务。至于比较小数的大小和计算小数加、减法,都在初步感受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进行,都为深入体验一位小数的含义而安排。

  1.联系实际事例引出一位小数,初步揭示一位小数的概念。

  “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是小学数学对一位小数意义的概括性表述,学生需要在丰富的感性认识中逐渐形成这个概念。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里,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初步认识一位小数以后,例3安排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例4计算一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都可以看做是小数意义的实际应用,也是小数概念的继续加强。

  3.精心编排练*题,加强概念,发展数感。

  练*十一是全单元的综合性练*,在扎扎实实练*有关一位小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十分重视一位小数的概念的进一步强化,以帮助学生发展数感。(1)数形结合,加强一位小数的概念。例如练*中的第1题、第3题、第5题。(2)感受数之间的关系,发展数感。例如练*的第10题。

  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一)教学内容

  例1:简单的数据汇总

  例2:分析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

  (二)教学建议

  1.把各个小组的数据合并,是常用的汇总方法;把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是常用的数据整理方法。

  2.分析数据、引发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

  统计教学要体会数据里蕴含着信息,既然是“蕴含”,就需要挖掘、加工和利用数据里的信息。学生开展统计活动,不仅应得到有用的数据,还要对数据进行深入的思考,发挥数据的作用与价值

  四、教学进度

  全册教材共安排53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安排了5课时的全册内容的整理与复*。全学期大约还有20%左右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便于教师创造性的安排教学。

周 次日期教 学 内 容 和 课 时 安 排备 注
1
两位数乘两位数(4)
2
两位数乘两位数(4)
3
两位数乘两位数(2)有趣的乘法计算(1)机动(1)
4
千米和吨(3)机动(1)
5
解决问题的策略(4)
6
混合运算(4)
7
混合运算(1)实践活动(1)机动(2)
8
年月日(4)
9
年月日(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2)
10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4)
1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3)机动(1)
12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4)
13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2)小数的初步认识(2)
14
小数的初步认识(2)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2)
15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2)实践活动(1)机动(1)
16
整理与复*(4)
17
整理与复*(1)期末复*(3)
18
期末复*、考试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4

  一、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观察物体、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变换、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等。其中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等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1、基础知识和技能:

  ①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②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③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④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以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⑤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⑥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⑦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2、解决问题和方法

  ①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②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③引导反思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当堂、当天的学*活动,适时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学*活动、学*上要实事求是,并以肯定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学*态度。

  ④创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借以激发和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⑤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三、教学措施:

  (1)多利用多媒体*台,创设教学情境。

  (2)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

  (3)要求学生能预*教材,上课能更好接受新知。

  (4)注重因材施教。

  (5)加强课堂练*时间,及时反馈学生的学*掌握情况。

  (6)加强单元检测,及时查漏补缺。

  (7)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8)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9)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40分钟,让课堂事半功倍。

  (10)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四、教学课时安排

  (一)观察物体(三)(4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14课时)

  1、因数和倍数……4课时

  2、2、5、3的倍数的特征……5课时

  3、质数和合数……5课时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7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5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7课时

  整理和复*……3课时

  综合与实践:探索图形……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9课时)

  1、分数的意义……4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2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4、约分……4课时

  5、通分……4课时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课时

  整理和复*……1课时

  (五)图形的运动(三)(6课时)

  (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2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4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5课时

  打电话……1课时

  (七)折线统计图(6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8课时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5

  一、内容的增删和变化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一共有十个单元。与实验教材相比,主要是有以下几个调整和变化。

  1、重新整合年、月、日和24时记时法的认识

  24时记时法的内容原本是安排在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但在教材实验过程中,不少教师反映学生解决这部分内容中“求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有一定困难,建议适当后移。考虑到“课标2011年版”把24时记时法安排在第一学段,所以教材修订时将这部分内容与年、月、日的知识加以整合,集中安排在本册教材的第五单元。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常用的时间单位及其相互关系,同时也方便教师组织演示、操作以及相应的实践活动。

  2、提前安排两步混合运算,鼓励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课标2011年版”把两步混合运算的教学内容由第二学段移至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正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为此,教材在修订时作了相应的安排。尽管学生在此前的学*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两步式题(含同级运算式题和乘加、乘减式题),但这些式题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逐次计算”。本册教材安排的两步混合运算式题涉及两步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形,自然也就涉及运算顺序的各项基本规定,因此它对学生的后续学*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需要我们给予必要的关注。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还第一次要求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两步混合运算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更加宏观地把握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引导他们把解题思路与相关运算顺序的规定有机结合,从而促进数学思维能力,尤其是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3、按“解决问题策略”内容板块的整体规划,教学从问题出发进行思考的策略

  从所求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先找出与这个问题直接相关的两个条件,再把上述条件中的未知项作为新的问题,并继续寻找与它直接相关的另外两个条件……像这样执果索因、逐步推理,直到所需要的条件都能从原题中全部找到的思考方法,我们称之为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与三年级上册安排的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一样,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体验并掌握这一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而且有助于他们逐步加深策略体验,不断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并为综合运用学过的策略以及继续学*其他策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4、后移*均数的认识,重新设计简单数据统计活动内容

  根据“课标2011年版”的要求,第一学段的统计教学,重点应让学生了解统计活动过程、积累初步的统计活动经验,不要求认识正式的统计图表,也不要求认识*均数以及用*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为此,教材把原来安排在三年级下册与*均数有关的内容后移至四年级上册,同时,引导学生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继续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进一步体验数据中蕴含着信息,感受数据分析的意义和价值。与二年级上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相比,本册教材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了解并初步掌握数据的简单汇总、排序和分组方法;另一方面,则引导他们对收集和整理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初步体会分析数据时不仅要关注个别数据,也要关注一组数据的方方面面,概括简单分布情况,这样才能从数据中获得更多也更有价值的信息。

  二、教材简析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材下册共安排了九个单元,分四个领域编排教学内容。

  1、“数与代数”领域

  “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7个单元,包括“两位数乘两位数”、“千米和吨”、“解决问题的策略”、“混合运算”、“年、月、日”、“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小数的初步认识”。

  2、“图形与几何”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综合与实践”领域一共安排了2次活动,包括:“算24点”和“上学时间”。第十单元是本册教材的“整理与复*”。还增设探索“有趣的乘法计算” 专题活动。

  三、各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安排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适用于三位数乘两位数,甚至三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中去。因此,在整数乘法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具有很强的基础性,把它组成一个单元,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本单元安排了6个例题,具体如下:例1:两位数乘10的口算(包括几十乘几十)

  例2: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例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例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位)

  例5:两位数乘几十的笔算

  例6: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建议

  1、教学两位数乘10,鼓励学生探索算法,在交流中相互印证,从中选择比较方便的方法。

  例1教学12×10,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从这些菜椒的堆放方式得到算法的启发。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探索算法。

  2、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估算,体现估算的意义;创设需要估算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估算的过程。

  例2的编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关于估算的教学思想,即估算不单是一种数学计算方式,更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教学估算不是学生被动接受怎么算,而是主动探索新算法的学*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解决怎样的问题用到了估算,体会是如何估算的,还要体会到估算都有什么作用。

  3、意义建构笔算的竖式,首先要解决分几步乘以及每步乘的结果写在哪里的问题,然后要解决如何进位的问题,最后形成完整的计算法则。例3和例4都是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例3着重教学竖式的结构,包括乘的步骤以及每一步乘得的结果的书写位置;例4着重教学乘法过程中的进位,并形成计算法则。这样安排分散了难点,有利于课堂教学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重点并有效地解决难点。

  4、教学两位数和几十相乘,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简便的竖式怎样写,还要他们体会这样写的合理性。本单元计算两位数乘几十,一般采用笔算,尤其是像37×30这样需要进位的乘法,不要求学生口算出得数。两位数乘几十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特殊情况,它的竖式在遵循计算法则的前提下,有特殊处理的方面。例5教学的这些乘法,使学生掌握简便形式的笔算技巧。

  5、教学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重视解题思路的形成,发展推理能力。

  6、结合乘法计算,渗透乘法运算律和积的变化规律。

  配合例5的“想想做做”第5题以及单元复*中的第8题、第10题、第11题都是结合乘法笔算,在渗透乘法运算律和积的变化规律。

  第二单元:千米和吨

  (一)教学内容

  千米和吨不与其他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一起教学,是因为认识千米和吨需要相应的生活经验支持,要在现实的情境里体验1千米是多长、1吨是多重,要联系万以内数的知识进行千米和米、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低年级学生一般不具备认识千米和吨的条件,所以教材在三年级下册教学这两个计量单位。本单元共安排了两个例题进行教学,分别是:

  例1:认识千米

  例2:认识吨

  (二)教学建议

  1、因地制宜,安排学生感知1千米的实际长度。

  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尽管有些学生会听到或看到这个长度单位,但并没有形成1千米的长度概念。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低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缺少感性认识来支持概念的形成。二是千米无法像较小的长度单位那样,在直尺上直接感知。

  2、创设学*“吨”的情境,帮助学生体会1吨有多重。

  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1吨的物体很重。学生认识吨,不可能像体验1克、1千克那样直接拎一拎、掂一掂,也不能像感知1千米那样直接看到,只能间接体会。

  3、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千米和吨”的实际应用,并进行简单的计算或估计。

  练*三中第3、第4题都是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生困难不大;第5题不必算出精确得数,通过估算就能解决。教材还安排了填表和测量的活动,如第8题,了解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的长度;第9题按自己走1千米所用的步数或时间,推算出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长1千米。这些培养学生能力的活动,切不可忽视。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具体安排如下:

  例1:初步体会从问题出发的推理过程,解决有三个已知条件的,求还剩多少的两步计算问题。

  例2:利用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解决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求一共多少或相差多少的两步计算问题。

  (二)教学建议

  教材安排遵循“策略”的教学规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学*策略:先体会策略,再运用策略,逐步达到掌握策略的目的。教材主要安排求一共多少、还剩多少、相差多少的两步计算问题,是因为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适宜从问题出发进行推理,学生很熟悉这些数量关系,有助于他们初步学会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思考方法,从而形成思路、掌握策略。

  1、首次教学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加强对学生引领的力度,凸显思路的特点和方法。

  2、解答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从问题想起的好处。

  3、编排必要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要在练*中逐渐完善和稳定。教材编排的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针对策略的特点而进行的专项训练,二是应用策略解答的两步计算问题。根据问题先说出数量关系,再说说缺少什么条件。利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推理分析两步计算问题的数量关系。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

  (一)教学内容

  在教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统计的两步运算,还初步接触了乘加、乘减的计算。本单元教学混合运算,把计算从加减或乘除的同级运算扩展到加(减)乘(除)不同级运算,要求学生体会并掌握运算顺序,学会使用递等式表示运算过程与步骤,初步运用混合运算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水*,本单元只教学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安排了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

  例2:除法和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

  例3: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材把不同级的混合运算分成了“有乘法也有加减法”和“有除法也有加减法”两段,各安排一道例题教学,降低了认知难度,能方便教与学。

  (二)教学建议

  1、联系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运算顺序

  运算顺序是进行四则混合运算应遵循的规定,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规定?教材让学生结合现实的素材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这就是把运算顺序的教学与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相结合的主要原因。

  2、在教*算顺序的同时,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初步体会列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算式,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列出分步算式再通过“代入”,把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另一种是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式直接列出综合算式。逐步体会 教材突出列综合算式要依据问题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先思考问题的数量关系,在列综合算式的*惯。3.学会思辨

  3、精心安排题组练*,使全单元的教学效果更好。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需要掌握多种类型计算的运算顺序,有同级的、不同级的、有小括号的,如何把这些运算顺序构建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结构,便于学生及时提取,正确使用呢?教材安排了一些计算题组,通过比较相同和不同之处,帮助学生熟悉并全面掌握运算顺序。如p35/4尽管数据相同,数的位置相同,但是运算符号不同,运算顺序也不同。相类似的安排还有p37/3、p39/3、p40/2。

  第五单元:年、月、日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的计量单位中,时间单位比较抽象,难以体验一个单位具体有多少,而且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也不完全一致。所以,教材把时间单位的教学分成两段安排。本单元是教学时间单位的第二段,在二年级教学的时、分、秒的基础上,再来教学年、月、日的知识,以及24时记时法。全单元安排四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认识年、月、日

  例2:认识*年和闰年

  例3:认识24时记时法

  例4:求简单的经过时间

  (二)教学建议

  1、安排学生在年历上收集、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比较不同年份二月的天数,教学*年和闰年的知识。

  *年和闰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的二月份。教材把*年和闰年二月份的月历作为学具,指导学生认识*年和闰年,体会有关闰年的规律。

  3、联系生活常识,利用图形直观表示24时记时法的原理与方法。

  4、解决“求经过时间”的问题,放开思考与算法。

  日常生活中常有“求经过时间”的问题,其难易程度差异很大。本单元教材通过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懂得“经过时间”的含义,初步学会求经过时间的思考方法。例4:例题安排的是求整点与整点之间的经过时间,要求独立思考,允许解法多样。问题要求“《动画剧场》从14:00开始播放,16:00结束,播放多长时间”。这个问题不是很难,教材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学生可能看着钟面思考,也可能仿照例3的直条思考,然后教材指出,还可以用减法计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经过时间”的含义。其实,在钟面上或直条上直接数出播放时间,与列式计算,其思考过程是一致的,都是从16小时里去掉14小时,只是它的表现形式不同,教学时要沟通它们的相同点。“试一试”是求非整点时刻之间的经过时间,教材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思考。用一条线段表示从8:00到9:00,再把这条线段*均分成6份,每份表示10分钟,在8:10下面标注开始,在8:40下面标注结束,学生直接看着线段图计算播放时间。学生可以直接数,也可以列式计算。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些知识是*面图形面积的起步知识,在以后教学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全单元安排七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例2:认识面积

  例3:认识面积单位

  例4、例5、例6: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例7: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二)教学建议

  1、加强直观感受,在物体表面和*面图形上抽象出面积的意义。

  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里有“物体表面和*面图形的大小叫作它们的面积”这句话,本单元没有这样写出。而是联系具体材料,以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的自主抽象与概括。

  2、教学常用的面积单位,加强操作活动,形成面积单位的初步观念。

  与面积单位的基本概念有关的知识是:什么是面积单位、有哪些面积单位、各个面积单位分别是多大、怎样使用面积单位等。

  3、通过测量,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4、通过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推算出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把面积单位的进率安排在本单元最后教学,可以利用正方形面积公式,通过计算推理出相关的进率。

  5、适时安排关于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周长和面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属于两类不同的量。周长和面积都存在于*面图形上,学生容易混淆求周长和求面积的问题。所以,及时安排周长和面积的比较,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不同的教学内容,是教学不可疏忽的任务。

  (1)比较计量单位及其使用。

  (2)比较概念及其算法。

  (3)体会周长相同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同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6、编排“动手做”,激发对图形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渗透图形的运动。

  这里安排的“动手做”,分别把一个较大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成若干个较小的长方形,通过在大长方形和正方形里画小长方形,得出最多能分成的个数。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用计算和考虑图形的周长或面积,只要关注图形的形状特点,思考怎样把小长方形“放”在大图形里面,可以横着放,也可以竖着放,可以思考怎样放正好,怎样放还会有剩余,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的基础上编排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个物体、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在直观图形的帮助下比较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能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继续教学分数,把若干个相同的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认识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单元一共编排5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

  例1、例2: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例3:“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例4: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例5:“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建议

  1、教学整体的几分之一,创设有趣的情境,引发认知需要;借用集合圈,把若干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凸显几分之一的本质特征。

  2、教学整体的几分之几,突出它与几分之一的关系。

  3、求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是多少,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4、把几厘米改写成十分之几分米,把几角改写成十分之几元,为教学一位小数作准备。

  5、编排“动手做”,开展形象思维,体验分数1/4的意义。

  第八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内容

  学*小数是认数的一次重要扩展,在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往往采用小数表示。本单元初步教学小数的知识,也为第二学段系统学*小数的知识打下基础。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例2:认识小数

  例3:小数的大小比较

  例4: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二)教学建议

  一位小数的含义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联系实际初步体会一位小数的含义,是本单元在知识技能方面最主要的教学任务。至于比较小数的大小和计算小数加、减法,都在初步感受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进行,都为深入体验一位小数的含义而安排。

  1、联系实际事例引出一位小数,初步揭示一位小数的概念。

  “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是小学数学对一位小数意义的概括性表述,学生需要在丰富的感性认识中逐渐形成这个概念。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里,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初步认识一位小数以后,例3安排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例4计算一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都可以看做是小数意义的实际应用,也是小数概念的继续加强。

  3、精心编排练*题,加强概念,发展数感。

  练*十一是全单元的综合性练*,在扎扎实实练*有关一位小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十分重视一位小数的概念的进一步强化,以帮助学生发展数感。

  (1)数形结合,加强一位小数的概念。例如练*中的第1题、第3题、第5题。

  (2)感受数之间的关系,发展数感。例如练*的第10题。

  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一)教学内容

  例1:简单的数据汇总

  例2:分析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

  (二)教学建议

  1、把各个小组的数据合并,是常用的汇总方法;把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是常用的数据整理方法。

  2、分析数据、引发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

  统计教学要体会数据里蕴含着信息,既然是“蕴含”,就需要挖掘、加工和利用数据里的信息。学生开展统计活动,不仅应得到有用的数据,还要对数据进行深入的思考,发挥数据的作用与价值

  四、教学进度

  全册教材共安排53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安排了5课时的全册内容的整理与复*。全学期大约还有20%左右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便于教师创造性的安排教学。

周 次日期教 学 内 容 和 课 时 安 排备 注
1
两位数乘两位数(4)
2
两位数乘两位数(4)
3
两位数乘两位数(2)有趣的乘法计算(1)机动(1)
4
千米和吨(3)机动(1)
5
解决问题的策略(4)
6
混合运算(4)
7
混合运算(1)实践活动(1)机动(2)
8
年月日(4)
9
年月日(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2)
10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4)
1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3)机动(1)
12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4)
13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2)小数的初步认识(2)
14
小数的初步认识(2)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2)
15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2)实践活动(1)机动(1)
16
整理与复*(4)
17
整理与复*(1)期末复*(3)
18
期末复*、考试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6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五年级现有学生54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也有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独立完成学*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还有一部分比较认真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只能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稍稍拐个弯就不知所措。本学期重点还是抓好学*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动机,进入最佳学*的动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都在数学学*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2.积极学*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能力,使他们学的轻松快乐,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自主性和学*的效率。

  3.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4.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中展开竞争,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4)

——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各种方法搜集关于生命起源的各种资料。

  2、能有根据地判断哪一种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最有说服力。

  3、能通过比较发现各种观点的有理之处和荒谬之处。

  4、能用科学短文的形式描述自己对地球以外是否有人存在问题的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够正确看待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能将自己的短文与其他同学交流。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关于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STSE目标:

  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效地促进科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教学重点:

  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难点:

  分析有关观点和依据,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2、分组准备一张记录表如45页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能告诉大家:你今天早上吃的什么?鸡蛋是哪里来的?世界上是先有鸡呢,还是先有蛋呢?“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我们得不出结论,但是这个问题会留在我们心中,引起我们的思考。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生命是从哪里来的。

  长期以来,人类探索生命起源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而生命的起源依然是一个谜,对于这个问题,不同时期的人有不同的认识,让我们来互相分析交流有关资料。

  二、了解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观点:

  (一)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

  1、我们先看课本介绍的资料: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分析。

  古代:*——女娲造人

  西方——上帝造人

  3、不管“*——女娲造人”,“西方——上帝造人”他们共同的依据是什么?

  4、还有哪些观点?能不能小组合作分析一下?

  学者推测——由非生命的物质直接转化而来。(腐肉生蛆)

  师:腐肉生蛆是17世纪欧洲的的说法,而*也有腐草化萤、朽木化蝉、白石化羊的说法,希腊有泥土变鱼的说法。

  *代:由非生命物质逐步演化而来。(来源于米勒的科学实验)

  5、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生命起源的观点?小组交流。

  6、老师也搜集了生命起源的资料,想不想看看。播放课件。

  7、我们收集分析了这么多有关生命起源的主要观点及依据,能不能分类整理出来?

  学生整理资料。(用一句最概括的话说明你的观点和依据。)

  8、通过交流分析以上的观点及依据,你认为哪种观点有道理?为什么?

  (二)教师小结: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生命的踪迹,人类从未放弃过对生命起源的探索,但几千年来对生命起源的问题仍然处于探索中。

  三、交流:地球之外有生命吗?

  1、讲解:因为对生命起源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准确的答案,有观点称生命来自于地球以外的星球,那么地球外真的有生命的存在吗?

  2、交流有关观点

  3、阅读教材中的资料。

  4、参照教材,搜集更多的资料,做成资料卡片。

  5、小结:人类目前没有发现在地球外的生命,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四、拓展:写一篇科学短文——地球外有生命存在吗?

  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一篇科学短文。短文不但要反映出自己的观点,还要尽可能提出有一定说服力的理由。

  五、总结:

  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生命从哪里来”这个国内外科学家都没研究出来的课题,感觉怎么样?有什么收获?谈一谈。

  2、关于生命起源的很多问题,还等待我们去继续研究。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就有可能探索出包括生命起源在内的很多科学问题,科学历史上会记下你光辉的名字。最后,送同学们一句话:科学无处不在,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谢谢。

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架起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桥梁。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往往是隐性、长效和综合的,学生学*的过程是一个整体建构的过程。语文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回到生活中才具有生命的活力。因而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氛围和整体感悟的机会,使语言文字和人文精神的锤炼融为一体。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从整体入手,把握文本的精神实质,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厚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是学生感悟语言规律和语言形式的关键。在积累、理解、体验和运用的过程中,采用以读促学的方式体会,引导学生切实感悟。在有感情地朗读表达中,品味赏析重点句式,体会表达效果,并有意识地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带领学生初步了解叙事抒情散文,带给学生一种形散神聚的感性认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内容分析

  《再见了,亲人》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情感丰富强烈。教学中,要使学生被一个个感人的形象所打动,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本文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和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意。课文感情

  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在表达方法上颇具特色。

  2.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学生可大体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对人物形象有初步感知。本文情感浓烈,对于学生来说,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以及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学生不容易理解。此外,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情感是言语的生命。围绕教学目标,引领学生以言语为凭借,进行有深度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领悟文字隐含的丰富情感,使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心灵中有活力的生命元素。通过整体把握,细读理解,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经验对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和解读,通过情境性练读、对比性朗读开展学*活动,促进学生语言和情感的同构共生

  4.技术准备:抗美援朝战争背景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5.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及对策:

  第一课时学*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借助课外资料,了解抗美援朝战争背景,感知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第二课时将着重细读文本,挖掘文中的情感因素,感悟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与表达效果。

  三、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分析及学情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这就要用到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安排在本单元的后几课。五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二、教学设计思路: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利用谈话、合作等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活动。本课开始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产生”,接着让学生发表种种猜测,这就涉及到相对运动的知识,但学生对此是陌生的,所以设计模拟实验,利用小组合作模拟实验、汇报展示,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喜悦与乐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过程方法:

  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设,并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情感体验:

  认识到一种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培养主动探索,积极合作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能用模拟实验验证每一种假设。

  五、教学准备:

  地球仪(地轴是直的)、小灯泡(带灯座和电池夹)、实验记录表、课件。

  六、课前活动:

  (黑板中间贴着一个圆)

  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这可能是什么?

  学生自由猜测并说明缘由。

  教师小结:说得非常好!在没有其它新证据之前,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科学研究上也一样。这是我们课前进行的一个小活动,现在我们准备上课了,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上课)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

  1、(出示两张照片:白天的*和晚上的*)

  (1)提问:两张照片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2)引出昼和夜。(板书)

  (3)提问: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和夜之分呢?这和什么有关系?

  如果地球本身会发光,会有昼夜现象吗?

  如果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会有昼夜现象吗?

  2、播放小视频:*太阳东升西落,白天黑夜交替循环的画面。

  (1)提问:从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引出昼夜交替现象。(板书)

  (3)提问:为什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会交替进行呢?如果太阳和地球都不动,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会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4)过渡:太阳和地球之间怎样运动能够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关于这个问题,人类几千年来,不断进行探索并作出了种种猜测。我们今天也要象科学家一样,猜测一下有哪些可能会产生昼夜交替呢?

  (二)推测假设:

  1.学生尝试猜测,个别学生示范画出示意图。

  2、小组讨论,在实验记录单上画出其它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示意图。

  3、收集学生的猜测: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自转;

  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4、过渡:提出了这么多的观点,那这些观点能不能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呢?怎样来验证你们的想法呢?(实验)实验怎么做?太阳在天上,地球在脚下,都是非常巨大的天体啊。(模拟实验)

  师:说得很好,我们可以用其他物体来代替太阳和地球。这就是模拟实验,是科学研究中非常常用的一种方法。模拟实验就是用我们取之方便的材料来当太阳和地球,模拟他们的运动,从而可以找到证据,做出合理的判断。

  2、选择模拟实验材料:

  有好几种观点,到底哪种是正确的,或者说一种正确的都没有,怎样去判断呢?

  (三)模拟实验:

  1.出示实验器材,明白用途。

  (1)把地球仪当作地球,用什么来代替太阳呢?(手电筒),地球上被太阳照亮部分是?(昼)没被太阳照亮的是?(夜)

  (2)小红旗,贴在地球仪上作标记,假设就是我们的家。

  怎样才能让红星处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假设。

  2、PPT出示实验要求:

  (1)作标记:在地球仪上贴小红旗。

  (2)实验中地球仪不要转动太快,手电筒不能随便乱动。

  (3)认真观察:小红旗出处昼夜会不会变化?

  (4)完成实验记录表,作解释。

  昼夜交替实验记录表

  实验情况

  能否解释昼夜交替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

  3、材料员来领材料,实验记录表,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教师巡视、交流沟通。

  过渡:各小组来汇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好吗?

  (四)汇报展示:

  (1)PPT出示要求:

  1、汇报者按照小组的记录表边操作边讲解。

  2、各小组不能重复实验情况。

  3、汇报者语言表达准确、简约。

  (2)上台展示、交流,给予评价。

  (五)实验小结:

  提问:我们在做的几个模拟实验,地球或太阳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只要太阳绕地球或地球绕着太阳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六)总结、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谈谈有什么收获?

  (2)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这种自然现象,虽然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但合理的只有一种,要找到符合真实情况的解释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和证据,当我们获得的证据越多,我们就越可能对我们看到的现象做出更合理的解释,我们也就越接*真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把你得资料带来我们一起交流。

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4

  一、回顾导入,感知“女神”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12课《提灯女神》,跟我一起书写课题,写字要认认真真,做事得踏踏实实。

  2、回顾课文,加深整体印象

  师:回忆一下,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概括课文内容。(相机板书:当护士,助病人,办学校。)

  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来感受南丁格尔可贵的精神品质,并领会作者是怎样写的?

  [设计意图:承接第一课时的学*,开门见山,不用过多的言辞赘述。一起书写课题,意在指导学生认真书写,渗透踏实做人做事的情感教育;通过回顾课文,以求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印象,为深入学*课文奠定认知基础;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与作者、与文本、与人物对话,为深入学*课文奠定情感基础。]

  二、细读探究,感悟“女神”

  (一)朗读感悟,理解“选择”

  学*“当护士”这一部分,理解感悟南丁格尔冲破层层阻力选择当一名护士。

  师:引导学生回顾梳理南丁格尔的身份变化得出“贵族小姐?护士?女神”,并质疑第一个“?”进入“当护士”这一部分的学*。

  1、感受“一致的反对”

  师:南丁格尔怎样从一名贵族小姐变成一名护士的?

  引导学生搜集家人反对的语句。

  朗读理解“气急败坏”:请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创设情境,朗读悟情:介绍南丁格尔是一名贵族小姐,身份尊贵;她曾毕业于剑桥大学,学识渊博。然而,她却从事当时被认为没有文化,没有身份的人才去当的护士,让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中通过朗读体会家人极力反对的情感。

  2、体会“坚定的信念”

  师:我也不理解了,南丁格尔究竟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搜集第4自然段的相关信息,抓住“最大的幸福,毅然决然”等词进行剖析、交流、朗读等,促进学生体会南丁格尔坚定的信念及义无反顾的选择,感受她对护理事业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聊天式的对话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搜集信息,理解内容,并通过理解朗读、情境朗读、对话朗读等形式,感悟、体会南丁格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选择当一名护士的可贵品质。]

  (二)精读品析,感悟“奉献”

  1、话聊“女神”,激趣导读

  师:你心目中的女神是怎样的?南丁格尔配吗?用文中的语句来说明。

  学生按照问题要求自读课文,寻找相关的语句,自主理解、感受。

  2、品析交流,感受人格魅力

  根据生的汇报随机指导,渗透学法:“生说(感受)——谈理由——多元对话——读出感受”。

  3、预设如下:

  发生霍乱(第5自然段)

  “南丁格尔不顾个人安危,志愿参加紧急救护工作。她在医院里日夜奔忙,照料生命垂危的病人,不少无法救治的重病患(huàn)者在她的怀抱中*静地死去。她的奉献精神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a、感受霍乱

  师:提到霍乱,你想到了什么?

  生:疾病,传染,死亡,生命危险……

  b、寻找感动

  师:感动吗?仔细观察,你的感动都隐藏在哪些词语里?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日夜奔忙、*静”等词交流朗读。

  c、理解“赞誉”

  师:什么是赞誉?引读理解:

  01贫民窟发生霍乱,她不顾个人安危参加救护,赢得人们:

  02在医院里日夜奔忙,照料生命垂危的病人,赢得人们:

  03她的奉献精神,更加赢得人们:

  赞誉的背后,是她无比坚定的信念,读:

  课件出示,引读:一个人若是能用自己的努力去减轻病人的痛苦,使他们的身体恢复健康,那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克里米亚战争(第6——9自然段):三个镜头聚集南丁格尔忘我的工作

  镜头一:不分昼夜忘我工作

  01、“每到深夜,南丁格尔常常提着一盏小小的油灯,在营区里一间病房一间病房地探视伤病员。她不是给熟睡的伤病员掖掖被子,就是为**的伤病员换换药。”

  重点抓住“每、深”“一间……一间”“不是……就是”等词剖析、交流、朗读体会。

  师:夜晚,南丁格尔工作至深夜,累。请把镜头往上对准白天,看看,她是怎样工作的?

  02、南丁格尔克服种种困难,组织志愿者,一面积极改善医院的环境,一面忙着为伤病员清洗伤口,调理饮食。

  重点抓住“种种”想像,理解“一面……一面”体会劳累,交流、朗读、体会。

  镜头二:不顾恶劣环境忘我工作

  师:是的,坚强的南丁格尔在如此困难中,没有放弃。请把我们的镜头对准这家医院,请看,这是怎样一家医院?学生不难搜集以下信息:

  “病房里,床一张挨着一张,十分拥挤。墙壁与地板都沾满了血迹和污渍(zì),屋里臭气冲天,伤病员痛苦的**声和粗鲁的叫骂声不绝于耳。”

  再补充介绍这个“战地医院”当时的情形:最多能容纳1700名患者的医院最多的时候收容了4000名伤病员,所有走廊里都开设成病房。走廊全长达四英里,病床拥挤不堪,卫生设备极差,通风尤其不良,臭气四溢,雨天满地污泥,睛天沙土侵袭,成群老鼠到处流蹿,环境极为恶劣。

  镜头三:把病人当做亲人忘我工作

  “南丁格尔不仅帮助伤病员解除肉体上的痛苦,还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安慰。”

  引导学生了解过渡句“承上启下”的表达作用,搜集信息,了解南丁格尔对病人精神上的安慰,感受忘我工作。

  4、感悟“英雄”

  师:她成为了英国人民心中的英雄,什么是英雄?激情引读:

  01、发生霍乱,不顾个人安危参加紧急救护工作,这就是:

  02、听到发生战争,立即组织护士志愿队冒着生命危险赶往前线,这就是:

  03、不分昼夜忘我工作,重伤患者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这就是:

  坚定的信念:英雄的背后是那坚如磐石坚定信念,读(课件出示“坚定的信念”):

  毕生精力办学校(10自然段)

  感悟“毕生精力”,激情引读:

  01、贫民窟发生霍乱,整整一个夏天,是毕生吗?

  02、1853至1856年间发生的克里米亚战争,是毕生吗?

  03、从17岁冲破家人阻力当护士,到90岁数安然长逝,是毕生吗?

  为了护理事业,她没有成婚,没有生育子女,把自己的全全部部都献给了护理事业。她用了一生的奉献来捍卫她矢志不渝的坚定的信念,读:

  [设计意图:阅读的深入在一定程度上是品词析句的结果,是学生感受祖国语文文字曼妙神奇的结果。并且,朗读是他们表达自己理解与感受最直接的*台,也是训练学生语文核心能力重点之一:自主读,勾画语句,训练学生搜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汇报读,交流感受谈理由,培养“自圆其说”的语文表达能力;品析读,“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式的品析读,展现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和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三、品评交流,感怀“女神”

  1、评价交流,感受人物形象

  师:南丁格尔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课件出示:南丁格尔是()一个人!

  南丁格尔的一生是()的一生!

  2、了解“纪念”,怀念“女神”

  师:她去逝后,人们怎样想方设法纪念她的?

  师生对话交流,并引导学生感悟南丁格尔卓越的成就与伟大的贡献。

  [设计意图:一个伟大的人物,一件件发人深省的事件,一次次无私的奉献,对学生情感的震荡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袒露自己的心扉,“情到深处方感人”。]

  四、课堂小结,读写结合

  1、小结南丁格尔的精神,把爱与奉献传递下去。

  2、结合板书师生共同小结,总结全文内容,强化文章表达方法。

  3、布置练笔实践,读写结合。

  [设计意图:“动人心莫过于情”,作者的情,读者的情,教者的情无不溶于那一件件感人至深的事例中,回顾小结,加深情感体验,内化为学生情感价值观。读写结合,将写法融入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文作者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学*和掌握,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分析,去思考,从而在耳濡目染中提高写作能力,这样便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突出了阅读教学的交际性与实用性。]

  五、板书预设

  毕生精力

  提灯女神

  英雄

  冲破阻力当护士 赞誉

  典型事例

  无私奉献

  护病人

  毕生精力

  办学校

  成就卓越

  誉女神

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认识常见的岩石》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的第一课。它与《认识矿物的性质》、《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共同组成“岩石与矿物”单元,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后续学*“地球运动和地表变化”作好铺垫。

  《认识常见的岩石》一课的教学内容共分为:认识岩石的分布、探究岩石的特征、认识几种类型的岩石及其用途、模拟变质岩的形成四个部分,旨在通过运用多种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岩石,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建立岩石的概念;并且初步学会记录和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达到《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学生意识到岩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愿意保护岩石的目标。其教学分为两课时,今天我们重点来进行第一课时的阐述,既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的特征。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岩石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岩石是一种大家经常能见到的东西,在本课学*前,学生对岩石已有一定了解,他们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在家观察过放在水里的岩石,有的从科普读物上了解了许多关于岩石的知识,这些都将成为本课学*的基础。说陌生是因为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学生来学,还处于表面的认知状态,只是一些零碎、单一的片段,对于岩石的特性,他们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

  因此,在本课的学*中,一方面,学生将分享他们对岩石已有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还将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进一步观察岩石,并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三、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3—6年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能从岩石的颜色、形状、质地等方面描述岩石的特征,理解岩石“性质”的概念。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常见岩石,并能在观察中发现岩石的特征,从而发展学生观察、表述和记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自己的同伴充分交流自己对于岩石的观察和认识。

  2、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岩石的特征。

  难点:能从岩石性质的各个方面去细致地描述岩石的特征。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采用引导观察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优化课堂教学。

  在学法指导上,我主要用的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的学*方式,在观察中引导学生学*新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三块标好序号的岩石、放大镜2个、每人一张《观察岩石》记录单

  七、教学流程

  一、了解已知,聚集课堂

  谈话引入: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岩石”两个字,问学生:你听说过“岩石”这个词吗?

  并继续提问:

  1、关于岩石你知道什么?

  2、关于岩石你还想知道什么?

  在此基础上,引出今天这堂课所要学*的内容:让我们一起走进岩石的世界,去认识一下我们共同居住的地球的外壳——岩石。

  【设计意图】:在这个单元授课之前先来了解一下学生们对于岩石的认识程度以及它们对于岩石还有哪些疑问,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这个环节既可以帮助教师评定学生对岩石有关知识的掌握水*(既前概念的调查),又可以为教师提供评定学生观察、表述技能技巧的基本信息,同时将学生的关注视野一下子聚集到岩石这一主题层面上来。

  二、观察研究,找寻特征

  1、明确观察方法

  出示为学生提供的标有1、2、3号码的三种岩石标本,提出要求:小组同学一起来依次观察每一块岩石,利用你们的所有感官仔细地去观察,并积极地与你小组的伙伴们交流观察的结果。

  教师适当提问:多种感官指的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用舌头去尝岩石的味道呢?

  【设计意图】:在观察活动开始之前先要明确观察的对象和要求,尤其是对于“感官”的提示十分必要,同时除了让学生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和途径来细致的观察岩石外,安全的提示也是必不可少的。

  2、观察交流、详实记录

  这个环节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初步观察、交流岩石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给每一个学生分发一张《观察岩石》记录单,请他们对每一种岩石的观察结果都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尽量不要漏掉任何一个细小的发现。

  【设计意图】:在观察的最开始并没有马上给学生记录单的目的是让他们多看、多交流,否则如果一开始就把记录单发给他们,学生就会马上去关注记录单,反而忽略了与同伴交流的宝贵时间,因为只有交流的过程才是真正锻炼孩子观察描述能力的过程。

  3、交流汇报1号岩石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着你的记录单,说一说你对1号岩石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提问:刚才大家都从哪些方面来描述1号岩石的?

  在此基础上,再提问:除了这些内容外我们还能从哪些方面来描述岩石的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1号岩石的描述过程中会发现他们的观察还是不够细致、不够全面的,让他们自己提炼出描述岩石性质的词语,可以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观察过程,学生在这个地方才清晰地明确自己观察的角度和方法,也了解了更多的描述岩石的名词,所以以后的观察活动才会有更科学的认识和更多的发现。

  4、进一步观察岩石的特征,补充观察记录

  有了刚才的汇报,再给孩子们一些时间,按照黑板上的提示再一次更细致地去观察手中的岩石,并完善记录单。

  【设计意图】:再一次补充对于1号岩石的描述,学生会对他们的观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于2号、3号岩石的观察也会更加深入,为后续对岩石的进一步观察研究做了准备。

  当发现学生基本上观察结束了,让学生把岩石、放大镜等材料送回到“材料中心”。

  三、总结概括、拓展延伸

  1、补充描述1号岩石的性质,描述所观察到的2号、3号岩石的性质。对学生的描述教师适时追问:这个性质你是怎么发现的?你能详细地描述一下这个特征吗?其他同学有发下这个性质了吗?你的发现和他相同吗?你有不同的发现吗?来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进一步的描述。

  2、帮助学生根据以下问题总结他们的观察结果:

  ①三种岩石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②几种岩石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总结谈话:虽然它们都叫岩石,但是为什么却会呈现出这么多不同的形态,它们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去查阅相关的资料。

  【设计意图】:总结出这三块岩石的相同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岩石的共同特征。不同点既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性质,还可以引出下节课的授课内容——岩石的形成。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5)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2、使学生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以及数学表达的能力,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使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

  填一填:

  1、个位上的数是_________________的自然数一定

  是2的倍数,也叫_________。

  2、个位上的数是________的自然数一定是5的倍数.

  3、一个数,如果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

  的个位上一定是_____。这个数最小是。

  4、最小的偶数是,最小的奇数是,最大的偶数,最大的奇数。

  2的倍数有: 。

  5的倍数有: 。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

  偶数有: 。

  奇数有: 。

  。

  课件出示

  师:用5、6、7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使这个数是2的倍数?说说什么样的数一定是2的倍数?可以摆成5的倍数吗?说说怎样摆?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生:口答)

  师:可以摆成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吗?为什么?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观察这个数的个位。那么你能从个位上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揭示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既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过程中来,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的学*新知。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学生填一填)

  师:学生独立填在课本19页上,然后观察。生:汇报结果

  1、课件出示:(学生填一填)

  师:学生独立填在课本19页上,然后观察。生:汇报结果

  1 2 3 4 5 6 7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3的倍数的个位上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呢?(课件出示)生结论:3,6,9是3的倍数,但12,15,18个位上的数就不是3的倍数。(出示课件)

  师:根据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字,能确定一个数是3的倍数吗?(不能)那么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

  3、观察讨论(二):3的倍数12和21。(课件出示)

  谈话:比较观察这两个数,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生:数字相同,数字排列的顺序不同)

  师:在3的倍数中,再找几个数,把他的数字顺序改变一下,看看是不是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3的倍数,改变数字的顺序后,仍然是一个3的倍数。

  师:在不是3的倍数中,也有这样的数,你能把他们一组一组地排列起来吗?(13,31;14,41;23,32;25,52;)这里又说明什么呢?

  生:一个不是3的倍数,改变数字的顺序后,仍然不是3的倍数。

  师:由此推想,3的倍数的特征和数字的排列顺序没有关系,那与这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有关吗?这里到底有什么奥秘呢?

  4、探索发现规律

  (1)活动: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些小棒和一张数位卡,我们在数位卡上分别来摆几个3的倍数,看看分别用了几根小棒。现在请你在3的倍数中任意选几个来摆一摆,开始。

  生:小组中完成并记录,然后汇报,教师板书如:12:1+2=3

  师:有什么发现?(是3的倍数)

  (2)活动:下面我们反过来试试看,请你数出21根小棒,摆成一个两位数,看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操作后汇报结果21:2+1=3)

  师:现在你猜想什么样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猜想:3的倍数,它的各位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3)活动: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举例,如49×3=147,166×3=498等,使学生进一步确认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还可以任意写一个数,利用这一结论来验证,如3697,3+6+9+7=25,25不是3的倍数,而3697÷3也不能得到整数商,因此,它不是3的倍数。

  5、出示总结: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在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通过活动的方式,减缓学生在概括时的'思考难度。教学时,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完整过程。由于学生在概括2和5的倍数的特征时,只注意到了个位数,因此,学生在概括3的倍数时,也会很自然地寻找个位上的数的特征。但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于是产生认知冲突。经过进一步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使学生认识到:找出某个规律后,还要找出一些正面的、反面的例子进行检验,看是不是普遍适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

  三、练*中提升认识

  通过完成“做一做”,哪些数是3的倍数?你是怎样判断的?明确方法: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可以先把这个数各位上的数相加,看得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

  练*三,4、下面哪些数是3的倍数?在下面的( )里面“√”。

  42 78 111 165 655 5988 ( ) ( ) ( ) ( ) ( ) ( ) 49 95 311 82 20xx 2222 ( ) ( ) ( ) ( ) ( ) ( )

  1、下面用数字卡片摆出的数中,哪些是3的倍数?在每个数后面增加一张卡片,使这个三位数成为3的倍数。

  2、在□里填一个数字,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

  3、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课堂练*时,还可以把一些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经过不同的排列,再让学生判断,以加深对“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的理解。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思路,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方法,为后面的学*打好基础。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作业:根据3的倍数的特征找出100以内3的倍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

  一、教材说明:

  武汉教科院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第10课《数学问题巧解答》

  二、教学目标:

  1、掌握INT取整函数的用法;

  2、结合以前所学,实现INI取整函数的综合应用;

  3、分层目标:(1)编程实现教材中的实例;(2)更多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INT取整函数的用法。

  难点:实现INI取整函数的综合应用。

  四、教学准备:

  教材中的三个实例程序。

  五、教学过程:

  1、复*旧知,问题导入(2分钟)

  [教师活动]:复*上节课内容,演示取整的功能。

  [学生活动]:观察体验。

  过程

  师:前一课我们学*了PR和TYPE命令,也学会了怎样指挥小海龟来做数学题。今天老师要向小海龟提一个小问题,那就是“10/3=”,看它是怎样解答的。

  (演示:(PR 10[/]3[=]10/3),观察返回结果。)

  生:结果输出为10 / 3 = 3.33,小海龟将后面的数省略了,它只保留了2位小数。

  师:如果连小数都不需要呢?只需要返回3,该怎样办?我们可以用INT取整函数来实现。

  (演示:(PR 10[/]3[=] INT 10/3)),观察返回结果。

  生:结果输出为10 / 3 = 3,小海龟将后面的数都省略了。

  师:大家不要以为小海龟出错了,而是我们指令小海龟,故意去掉小数。这个取整的功能,很多地方可以利用。用好取整功能,可以让我们的程序实现很多不同的功能。

  2、学*新知,感悟方法(20分钟)

  [教师活动]:演示完整例子程序,逐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活动]:实践例子程序。

  过程

  师:演示例子程序,观察效果。

  生:测试不同的数。

  ……

  师:观察完整的程序,逐句解释。

  TO Z;主过程

  MAKE “X READ;读第一个数给X

  MAKE “Y READ;读第二个数给Y

  MAKE “G :X;将第一个数放到G中

  IF :Y<:X [MAKE “G :Y];如果第二个数小于第一个数,则将第二个数放到G中

  ZS :X :Y :G;调用ZS过程

  END

  TO ZS :X :Y :G;子过程

  IF AND :X/:G=INT :X/:G :Y/:G=INT :Y/:G [PR :G STOP];关键,用到取整功能,判断能否整除,如果都可以整除,则表示找到最大公约数,输出结果,结束程序。

  ZS :X :Y :G-1;自身调用,让G减一。

  END

  (重点讲解关键语句,将之分解,逐一分析)

  :X/:G=INT :X/:G;判断变量:X是否被:G整除

  :Y/:G=INT :Y/:G;判断变量:Y是否被:G整除

  AND;“并且”的意思,如果没有这句,则表示上面两个条件,有一个满足,就会使程序结束,显然是错误的。

  PR :G;用到了前课的知识,输出显示变量:G,就是我们要找的最大公约数。

  生:上机实践

  ……

  3、自行探究,拓展运用(15分钟)

  [教师活动]:鼓励并引导学生上机实践教材中第二和第三个实例程序。

  [学生活动]:动手实践,感悟实例程序,体会取整函数的应用。

  4、反馈展示,自我评价(3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优秀学生成果,引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

  [学生活动]:填写P54页评价表格。

  [延伸拓展]:你还能想到更多的取整应用吗?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实践尝试。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

  知识背景和目标定位:

  《折线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

  基于以上认识,把《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

  1、观看科技展录像。看到这些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2、为了使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和分析这几年参观科技展人数的情况,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示参观人数呢?

  3、课前我已收集了*几年来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并把它制成了这样一张统计表。仔细观察,你能从统计表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参观科技展人数统计表 20xx年4月

年份20xx20xx20xx20xx20xx20xx20xx
人数(万人)24183036365460

  出示问题:在相邻的两个年份中,( )年到( )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

  你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计算)

  4、能不能不通过计算,换一种方式就可以直观得看出20xx年到20xx年人数增加最快呢?(条形统计图)

  但是,我在科技馆发现了他们用这些数据制成了这样的一幅统计图。(课件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这幅统计图中,横轴表示?纵轴表示?

  (2)每年的参观人数在这幅统计图上都找到吗? 谁来指着说一说。

  (3)这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来表示出每年的参观人数的?(板书:点:数量多少)

  (4)思考:目前这幅统计图也只是反映出了统计表里的信息,还不能解决刚才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有必要我们研究研究。我们不妨带着下面三个问题来看一看。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然后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2、深入探究

  (1)哪年参观人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到哪年人数没有变化?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

  分析:回到前面的问题,在统计表中想知道参观人数增加最快的是哪年到哪年,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的?那现在能直观的看出来了吗?(通过线的陡度来看)

  板书:*—不变

  陡—快

  (3)借助这幅统计图,体会一下这几年参观人数整体变化情况。你是怎么看出的?

  让学生看整条线段,感受整体趋势。

  课件演示整体上升的过程。

  你们是通过什么看出来的上升的趋势的?(板书:线)

  总结:通过折线的起伏,来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这正是这种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补充板书:增减变化)。

  3、为统计图起名字

  你知道这种统计图叫什么名字吗?让学生根据这幅统计图的特点,自由起名。(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4、预测

  能不能根据这幅折线统计图来猜想一下,20xx年会有多少人来参观?

  总结:同学们,这只是一种猜测,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来参观,还要年底再作一次调查。

  5、感知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对折线统计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想想,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三、实践应用。

  1、分析折线统计图

  出示马鞍山师范附小四年级春季收费标准统计图,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有什么想说的?

  总结:全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免收学杂费了,这项改革是真正惠及到咱们千家万户的好事、实事,使得大批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儿童能重返校园,是义务教育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2、聪聪、明明两人患病期间体温变化的统计图

  请学生当小医生,分析一下聪聪和明明体温变化情况。

  3、“小华学*了折线统计图,觉得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很明显,就去文具店作了调查,并绘制了一幅统计图。请你认真观察分析这幅折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不同文具的销售情况)

  (1)让学生体会到若描述的是不同事物,则需要制条形统计图;若描述同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则制成折线统计图。

  (2)如果想让它合理,怎么在这张统计图上作一些简单的修改?(改成条形统计图)

  (3)做完这个问题后呢,就给咱们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折线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个问题其实是以后要研究的内容,你们刚才的发现已经很了不起了。

  四、拓展。

  (课件图文并茂出示)探究我国历史,于上古时代已能看见统计图理念的身影。周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显示已使用“分组”的观念区分大、小事,并运用实体的图像表达所观察到的事象。

  到商汤推行井田制度,把地划为九块,形如井字,八家各分一块为私田,中为公田,显见井田制度已略具统计图之轮廓。

  到宋代,南宋史学家郑樵的图谱思想等,则与现代统计图表的制图原则相*。

  至清朝,统计图已广泛的制作与运用,包括农工商统计图、交通统计图及教育统计图等。至今,统计图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也演变出形式各异的统计图。除了我们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外,还有柱形统计图、饼形统计图、面积统计图、雷达统计图等等。

  师:孩子,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无穷无尽的变幻,造就了无以计数的物象形态。其实在自然界中也存在天然的统计图,看(课件出示树的年轮)这不正是大自然的杰作吗?

  五、教学反思。

  我教学复式折现统计图这节统计课的内容,感觉有许多应该改进的地方。

  在设计课的时候,我力求做到让孩子们在感知单式折现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体会到二者的局限想以及复式折现统计图的优点。复式折现统计图便于比较两个数量的变化情况;便于比较两个数量总体发展趋势和阶段发展情况;同时对发展的数量作出简单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我尽量将课堂设计的内容丰满一些,训练点广泛一些,同时在发现中获取学*数学的乐趣。

  但是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没有备透学生。

  首先,学生的课前复*没有做好。

  课前,我应该让孩子们做好单式折现统计图的复*,在复*中巩固绘制的方法,技巧。即:描点,标数,连线。毕竟这是四年级的知识,时隔一年时间学生已经将知识遗忘差不多了。另外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复*课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做好了复*,那么本节课的重难点也一定会得以突破。

  其次,对于此类统计学的数学知识,应该给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例如:某一数量总体呈现何种趋势;某一阶段呈现什么趋势;波动较大;*稳发展等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如果教师能够相机真确引导,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中感到无话可说了。课下我问过许多同学为什不举手回答问题呢?他们说,不知道怎么说服清楚。

  第三,教师过于相信学优生,导致出现绘图马虎现象没有及时更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又一次清楚的认识到备课更应备好学生,不能单凭自己的“一厢情愿”设计课。要知道,再好的预设,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这样的生成才会精彩。一堂课可以不完成教学任务,但必须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毕竟我们的课堂不是作秀。*时中求发展才是真正为学生着想。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4

  一、说教材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体积与容积》是学生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二、说教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手、眼、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作好铺垫。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组交流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建立体积和容积的表象。

  突破方法: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使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变得直观,容易理解。通过直观的比较使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六、说教具

  两个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形状不同的石块、小正方体、水。有关课件、茶叶罐,可乐瓶等容器。

  七、说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出示课件乌鸦喝水动画视频。

  师:看完了动画片,谁能说说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水面为什么会上涨呢?是不是原来的水增加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

  师: 我们周围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只不过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例如,课桌占的空间大,墨水瓶占得空间小;我占的空间大,粉笔头占的空间小;教室占的空间大,黑板擦占的空间小。你能这样的对比着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铺垫。)

  2、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出示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块,(一块扁状,一块球形的)谁占的空间大呢?,(1)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2)指名说说看法。

  师:看来,只凭观察我们无法判断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看看究竟谁占的空间大呢?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演示:将两块石头放入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子里。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口答后,师追问: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样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引导生理解:两块石块在量杯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所占的空间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占空间小,水面上升的就少。

  从而揭示课题: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同时出示课件)

  现在你能用“体积”这个词来分别说说课桌、墨水瓶、教室和黑板擦吗?如:课桌墨水瓶比,课桌的体积大,墨水瓶的体积小。。。。。。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感知了体积的实际含义。)

  4、认识容积。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物品,都可以用来装东西。如:可乐瓶,茶叶罐,水杯,胶水瓶,

  像量杯、纸箱、可乐瓶,茶叶罐这样能装其它东西的物体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多,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满水的水杯,问:哪个水杯装的水多?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这个容器的容积。

  师:杯子里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茶叶罐装满茶叶,茶叶的体积就是这罐子的容积。

  5、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用来装小正方体的塑料盒和正方体教具。

  师:谁能指出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呢?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这两物体体积相同,但正方体教具没有容积。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

  出示课件: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1、试一试(P42)

  出示两个相同小正方体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用4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判断它们体积的大小。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体积的大小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同时出示课件)

  2、课件出示:(第42页“练一练”的第4题)

  (1)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的体积相同。

  (2)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

  (学生先独立按要求操作,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搭出的图形可能会不一样,这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体积相等,形状可能不一样,这样可以为下一题的练*打下基础。)

  3、说一说。(第42页“练一练”的第1、2题)

  (课件出示插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说出理由。)

  4、想一想。(第42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四)评价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活动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写下表)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6页练*四的第1~3题。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学生畅谈所得。

  课后*题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3)在1,2,3,4,5,…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

  (4)两个质数的和是偶数。( )

  (5)在自然数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

  (6)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7)在自然数中,有无限多个质数,没有最大的质数。( )

  板书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6)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菁选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

  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注重以下几点:

  1. 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关于长方体和 正 方 体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摸一摸,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应用长方体实物在小组里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3.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

  4.应用网页制作做了课件,让学生目睹了图文并茂在课堂中的作用。

  5.在练*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学生在操作上的时间比较紧张,没有让学生自己再数一数,摸一摸,虽然每个面都设计到了,但是教学还不够扎实,有些学生还不能全部理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须改进。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2

  让学生在活动与交流中学*

  分数的意义是系统学*分数的开端,学生正确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已学过的分数初步知识及及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点拨引导,以图、数结合,排列整齐的板书,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而清晰的概念,而且能教会学生学*数学概念的方法,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要依据,采取启发引导自主探索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学*重点,突破学*难点。学生已有分数的初步知识,在教学把单个物体看作单位“1”时教师要少讲,而采取学生自己边分学具边说出相应的分数的形式启发学生自己去创造学*,而教学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是教学内容是新知识,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攻克这一难点。首先以生活经验为突破口,让学生分4支粉笔,理解分数的意义,以此为认识起点进行大量的探究性学*活动。包括:分6个学具说分数,分5个桃子说分数,分8个泥人说分数。

  学生学*数学概念不能一蹴而就,要通过这一节课和以后的学*逐步加深理解。在这一节课中分数的意义内涵较丰富,且比较抽象,这就要通过练*巩固和发展学生的智能。首先将整节课设计成实践操作性的练*形式,既使学*新知也是让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均分一种物品后总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得出的分数。巩固新知的练*,围绕重点内容既有基本题、变式题,又有综合题和发展题,题型新颖而灵活,不仅能提高学生练*兴趣,促使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且能在练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多向思考的能力。

  新课程要求新的课堂要具有三个特点:

  学*背景化就是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学生熟悉的知识与用语,设计有意义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从集体合作到个别创新;

  学*活动化就是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以促进学*;在课堂上设计需要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并用正确的方式指导学生合作。

  过程交往化就是通过对话进行教学,通过课程发展学*者的语言,提高学*者的素质。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进行教学对话,尊重学生与教师不同的交谈互动方式,尽多提供各种机会促进生生、师生交流;确保这种交谈学生比教师有更多的发言机会。

  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掌握数学知识。

  我认为一节有效的数学课,应该是有合理的情境,有效的活动(观察、操作、实验、书写等),*等的交流(让学生在*等中参与各种形式的交流,充分表达学*过程中的感想,让学生在交流与碰撞中生成知识、方法和智慧) ,还要有精当的练*(内容要精、形式要活、思维价值要高),在这些过程中学生还要有积极的参与热情和良好的情感体验。我就是寻着这样的目标努力构建和谐生态的理想课堂的。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通过六个方面入手组织学生学*分数:

  一、在情境中引入

  情境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情感的诱因,是教学活动的*台,有利于激起兴趣,凝聚注意力,激活已有经验、形成思路策略,引发自主活动。小学生学*数学的情境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现实生活情境,第二种是问题矛盾情境或知识顺应情境。课堂上我通过调查数据和实际测量的方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入分数。

  二、在观察中感知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学*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表象。*均分一个物体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中说出分数唤醒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学生创新作准备。

  三、在实践中体验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生的思维是直观多于形象。采用动手操作,能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建立表象而形成概念。教师通过有效的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本节课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把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通过*均分得出不同的分数,这是对原有分数的拓展和扩充,这时就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探索与创造活动,在我组织的操作活动中体现了活动、主动、开放的有机融合:分4支粉笔师生共同完成为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方法和经验,后来的活动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这样让学生围绕重点开展自主性学*。

  四、在交流中内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新课标强调学生经历教学活动的过程,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主要是通过沟通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和阅读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我非常重视学生将操作活动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述自己操作的结果,促进了语言与思维的融合。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样探究的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出现了矛盾的冲突、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的火花,教师也获得了意外的收获。

  阅读是学*的重要方式,我还十分重视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是课堂前的也可安排在课堂教学之中, 这节课我是把它安排在学生探索活动之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实现与文本的对话,用经典的知识体系丰富自己在操作中的体验,深化。

  五、在练*中发展

  知识和技能依然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我们要让学生通过知识技能的学*来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课堂上我很注重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我整合教材内容,优选练*题,采用不同形式练*学生练*让学生在练*中发展(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促进积极的情感)

  六、在游戏中延伸

  常见的数学游戏往往是用于调节课堂气氛,我认为好的数学游戏还应溶知识性、思维性和创造性于趣味之中,我设计了个游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引领学生进一步学*的动机。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3

  《有趣的测量》是测量不规则形状的物体的体积,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在教学时,我出示一块不规则形状石块、一块长方体木块和一块正方体木块,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它们的体积。学生很快说出求长方体、正方体木块的体积的方法。至于石块,它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怎么知道它的体积呢?我先让学生观察,猜一猜它到底有多大,然后让学生讨论设计测量方案。在交流讨论结果时,学生有的说出了教材呈现的两种方案,有的说称一块能测量出体积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石块的质量,算出每克石块的.体积,再称这块要测量石块的质量,就可以计算它的体积……我对学生设计的方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选择教材上呈现的两种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明白这是把不规则石块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的水的体积。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又能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4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学*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教材的编排突出在比较与活动中体会并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体积与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材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教材首先借助学生已有的学*经验,让学生交流生活中物体的大小和容器盛放东西的多少,感受“物体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体有多有少”。然后,教材围绕“土豆和红薯哪一个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活动。在活动中发现两个物体放入水中后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而且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这两个物体所占空间大小不一样。这样,通过生活经验和动手实验相结合,在学生有了比较充分的感受之后,教材揭示出体积的概念。随后教材又通过引导学生实验研究“哪个杯子装水多”,在学生感受容器容纳物体体积大小的基础上,再揭示的容积概念。引入这两个概念之后,教材还设计了搭物体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为了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我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体积和容积的问题,把它们作为教学的基础。学生在他们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经验,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在本课学*中,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动手实验贯穿整个课堂,并且在动手实践中,处处有猜想,处处有学生间的交流合作,真正实现学生是学*的主体。

  由于体积与容积的教学知识点较为单一,但却比较抽象。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区别及其联系,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实验操作活动来开展教学。

  1、导入部分我紧紧抓住学生生活中有比较物体大小的*惯,出示两个大小对比鲜明的正方体,自然导入到物体大小的比较之中,使课的导入自然而顺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暗藏了物体的大小,是指它们的“体积”谁大谁小,与本课教学内容紧密相扣。

  2、教学过程中由几个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组成的,紧紧围绕着 “土豆和石块哪个占的空间大?”等问题来组织和展开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的。让学生充分感受“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体有多有少”,体会体积与容积的含义。

  3、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数学。

  4、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操作中理解。数学实验活动与科学学科的操作实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该课的学生操作是为学生充分理解“体积”与容积概念服务的,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充分的操作感悟,通过对比思考,经过思维提升,才能得出“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以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是有多有少的,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容器的容积”这些重要的数学知识概念。

  5、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在学*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完善,最后充分认识与理解的。学生最初对物体大小的比较并不一定准确,有的在比较物体的表面积,有的在比较物体的占地面积,有的在比较物体的重量,这些都是正常的,是学生已有知识对本课教学的影响,说明学生对体积与容积概念并没有纳入到学生的概念体系当中,只有充分理解了体积与容积的真正意义,学生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数学概念。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正确建立这些概念,而且要帮助学生正确区分这些概念,从而建立起概念网络体系。

  本课亮点: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尊重学生,教学中顺势而导;学生在不断操作、比较、思考与交流中学*,学生思维提升过程得到彰显;静与动结合,学*与练结合,充分尝试了“30+10”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标精神体现较充分。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5

  “通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它用的是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后面学*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奠定基础,是比较重要和实用的知识。我在教学时设计了如下环节引入新课。

  1.每人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生汇报,教师板书两个。(选择异分母分数3/4 5/7)。

  2.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特点?

  3.你们知道它们的大小吗?你准备怎么比?你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各小组确定一种方法,开展讨论研究,等一下分组汇报。

  4.分组讨论学*。

  5.请大家上台演示交流各自的方法。

  接着,我让同学们说一说上述几种方法,哪一种更好?

  然后就引出了通分这概念。

  通分的方法其实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和通分的方法,为此我将通分与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探讨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的活动,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理解通分的目的。

  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凡是学生经过努力而探索出来的方法,都应该是有价值的,因为每一种算法都包含了学生的`智慧。在这节课上,学生能用画线段图的方法直观地表示出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应该说,对于分母较小的分数而言,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也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但是,在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做法之后,学生都受到了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用这种方法,怎么办?这是数学上典型的方法多样化与方法最优化矛盾的集中体现,如何处理好这一问题?这时可以通过一组有结构的材料呈现给学生,出示一组分母比较大的异分母分数进行通分和大小比较,让学生继续研究,使学生在探索中体验,原来的画线段图的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必须改变一下原来的方法。这样,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进行算法优化,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6

  一、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建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情景中被交流。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不是为了占有知识,而是为了生长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探索研究出数学。为此,这节课一开始就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从十月一日起,小兰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爸妈妈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公园玩。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个生动具体的实际问题,获得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内部结构特征的直接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生活“进到数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反思抽象,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数学概念,并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进一步提炼,总结出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二、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如上所述,学生获取知识过程花的时间可能也要稍多一些,但是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当他们面对那些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时,会自觉地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主动地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学过的一些方法来展示自己内部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清楚地体会到数学的内部联系,而且能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外部生活世界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特点和价值,体会到“数学化”的真正含义,从而帮助他们获得对数学的正确认识。

  在学会了基本概念之后,引导学生运用列举法找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练*了完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规律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通过每个小组的验证得到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发现了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简便求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严谨的学*态度和初步的学*数学的方法,培养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7

  百分数应用题是在学生学完了分数应用题后进行学*的。型跟分数应用题的类型一样,有三种:一、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三、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月我当家的'教学内容恰好是重点学*第三种类型然后是三种类型的巩固练*。

  教学中,我认为学生有了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学*百分数应用题应该很容易。所以采取学生自主学*的方式进行学*,具体做法是给他们一个月的支出统计表,表内的数据不完整,然后让学生自己根据表内的有关数据进行尝试解决问题。结果我在巡视的时候发现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乘除法算式乱用,根本不知如何去正确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这也暴露出学生的分数应用题学得不扎实。

  由此我产生一个困惑:传统的分数应用题教学注重向学生分析单位“1”告诉学生已知单位“1”用什么法,未知单位“1”用什么法,这样学生头脑很清楚。而北师大版教材注重学生用方程解题,可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喜欢用算术方法解题,嫌方程麻烦,这样一来,我在课堂中是不是应该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呢?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8

  课前预*,所有学生都能根据真、假分数的概念及其特点对分数正确进行分类。但请学生用假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或在数据上表示带分数则比较困难。

  针对这一现状,我对例2的教案进行了改动。在教具方面,原先准备用挂图教学,但考虑到挂图一次性呈现所有图案,不便于学生感受到一个圆是单位“1”,最后改为用自制圆片作教具逐一展示。在教学设计方面,原先准备一开始就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现在,学生是在我的引导下,逐步完成三个假分数的学*。特别是第二幅图,针对学生的困惑“为什么这幅图不能用7/8来表示”质疑,使其明确单位“1”,并且掌握假分数7/4的含义。从第三幅图学生独立完成情况来看,这样的改动是成功的。

  做一做第2题也是练*中的难点,需要老师辅导学生完成。在这里,我是这样指导的:我们把从0到1的线段长度看作单位“1”,请大家仔细观察把单位“1”*均分成了几份?

  请大家把1/6、6/6、7/6、13/6在直线上表示出来。

  指名板书,集体订正时问“为什么13/6在直线的'这个点?”1/3表示什么意思?如果把单位“1”*均分成3份,1份是多长呢?你是怎样知道的?

  请同学们将1/3、3/3、5/3在直线上表示出来。

  为什么3/3和6/6在同一个点上?

  问:请大家观察表示真分数的点和表示假分数的点分别在直线的哪一段上?

  师:我们将分数与1进行比较共分为两类。一类是真分数,真分数都小于1。另一类是假分数,假分数等于1或者大于1。

  这样分层练*,由易(分母是6的分数)到难(分母是3的分数),最后通过观察对比,对分数进行分类,形成正确的认知编码。

  学生质疑:最小的真分数为什么是1/N,而不是0/N?

  整数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分数,分母是1的分数和分子是0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它与我们课本上所定义的分数(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是不一样的。这两类特殊的分数是不能用课本上所说的分数的意义去解释的,它是靠分数的补充定义来说明的。有些老师认为0/12不是分数,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分数的补充定义。再者,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可以说明0/12是分数。小学《数学》第十册第91页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表示成下面的形式: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 / 除数在整数除法中,除数不能是0。在分数中分母也不能是0。用 a 表示被除数,b 表示除数,就是 a ÷ b = a / b (b≠0)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可以为0,这时表示成分数就是分子是0的分数,例如:0÷12 = 0/12,所以0/12是分数。第二:0/12是什么分数?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师手册》第90页说:“在分数的原始定义中,没有包含分子为0的情况,但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类推出 0÷ a = 0 / a ( a≠0),所以补充规定:0/a = 0 ( a≠0) ,并称之为零分数。在小学里,对零分数一般不作专门介绍,它在分数减法运算中自然出现。”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分子是0的分数(比如0/12)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它们叫作零分数,这种分数一般不独立出现,多出现在分数减法计算的过程中。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图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课一开始,我抛出一个问题,“能不能用数方块的方法来计算教室的体积?”目的一是抛弃繁索的动作,直奔中心;二是快速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望。课上学生的兴趣快速激起,为后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足够的情感准备,并羸得了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

  本节课,我最满意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探索过程及结果。由于在前几节课拼搭立体图形中,学生曾用8块小正方块既搭出了长方体也搭出了正方体,因此在本节课中,有好几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同一次的操作活动,就能同时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且正确地阐述了原因——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同时学生能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进一步的揭示了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与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一个环节的操作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正方体体积与棱长)之间的关系,知道了求长(正)方体体积所必需具备的条件,并根据数据抽象归纳出体积公式,这当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发展

  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在整个的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理解与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知识体系的重组与构建,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是本节课的意图之一。 但是,在本节课的学生汇报环节当中,学生在汇报时语言表述有些不清楚,且汇报*惯不是很好,这跟学生*时在这个方面得到的训练机会不多有关系,也跟老师当时的心态——稍嫌急躁有着一定的关系。这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所改进,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

  不管怎样,课还是上完了,有收获,也有遗憾,珍藏收获,吸取教训,期待以后的教学会更好。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0

  *移和旋转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旋转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伊始,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时针,分针,秒针绕着中心点旋转的游戏,开始让学生们说运动的方式,这一活动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环节的设计又使学生认识了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

  2、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整个数学课堂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 合作交流的机会,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的空间,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从生活实际入手,先完成表针由12到3的描述,再去描述书上的例题。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和旋转的角度描述物体的旋转。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1

  这段时间我参加省领雁工程数学骨干班学*活动挂职锻炼活动。今天是上课实践,我执教了《因数和倍数》在完成教学后总的来说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在与指导师进行交流和自己对本课进行了反思后,发觉自己有几个地方处理得不到位,可以进行改进:

  1、课前我认为此课的知识点较多,因此认识倍数和因数、找因数作为本课的`主要知识点,找倍数则不放进去,而是放到下一课。但是根据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完全可以把找倍数这个知识点放进去,因为找倍数这个知识点不难只要5、6分钟处理,而且缺少了这一块内容课堂感觉不太完整。因此第二次试教时我将把这个环节放进去。

  2、课堂引入环节,我采用了纯数学的引入方式,但是这样的引入不够好,其实可以采用张齐华老师曾经使用过的图形结合的引入:用12个小正方形搭实心长方形,这样的引入不仅可以图形结合地引入因数倍数,而且可以比较自然地让学生感知限制因数倍数研究范围为非0自然数这个知识点。下次上课我将用张老师的引入方式引入,学*比较好的课例中的好的环节。

  3、在课堂中有一个环节我让学生同桌互相写乘法算式说因数倍数关系,有一个学生写了1×1=1,我只是简单地反馈这个算式比较简单好说,其实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算式,因为1很特殊,他的因数和倍数都只有一个,就是他本身。我应该要抓住学生的这个生成,进行引导让他们观察这些数的因数个数,从而为以后教学质数和合数进行潜在渗透。

  4、在这节课中我例题与例题之间比较离散,练*不紧密,导致教学时例题与例题之间跳跃性比较强,听起来比较散,不集中,主线不分明。因此我在下一个例题设计时把这些知识点整合整合在一个材料中,增强连续性。

  总的来说,今天教学后我感觉本课还有很多课挖掘的地方,我在下一节课中将针对这些地方进行改进,使课堂效率更高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2

  今天完成了《分数的意义》的一课的教学,本来是作为考核课,由于要进行课题研究,供大家参考,所以短短的四天时间,从备课到课件的制作、学具都要到位。由于本身心里还有很多困惑,所以在备课、制作课件时,总是很犹豫,一些地方不知该怎么处理,虽然在集备时大家给了许多意见,但意见也不太统一,只有等上课后,大家才能根据实际出现的问题,给予解决方案。

  首先谈谈课前的主要困惑:

  1、知识之间如何串联?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多,包括: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单位“1”、分数单位、分数的发展史,这些知识有的是互相牵扯,有的是互有联系,如何过渡?

  2、学生动手操作是否必要?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有过一些经验,从图中也可直观看出*均分后的结果,那么还要不要动手操作?

  3、如何顺利导入?是从难点单位“1”入手,还是从本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入手,还是……?

  4、是否要逐字逐句的扣概念?对于分数的'意义中的重点词如“一个物体”、“一些物体”、“一个整体”、“*均分”、“若干份”、“一份”、“几份”?

  5、如何引导学生看课本?课本中规范的概念也应让学生有所了解,看书是很有必要的,怎样引导呢?

  6、提供学生什么样的材料?是只给一些物体的,还是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的材料都给学生?

  7、对知识的拓展到什么程度?学生对概念的认知需要从初步理解到深入理解,那么也需要有一定程度上的延伸,如何把握这个度?

  数学不只是一种有趣的活动,仅仅使数学变得有趣起来并不能保证数学学*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因为,数学上的成功还需要艰苦的工作。

  试教后的自我反思:

  1、关于媒体的使用。教学中,有的是学生操作,有的是课件演示,还有老师的板书,感觉比较乱如何处理好课件的播放时机?

  2、关于如何更有条理。对本节课环节有些不熟练,导致一些话或播放课件迂回,给人有些错乱的感觉。

  3、如何让学生能说,会说,想说?概念教学本身比较枯燥,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得到概念,并能归纳出概念,如何提高学生学*兴趣?

  4、讲求策略。

  出现的问题:

  整个教学中,没有对分数的意义进行规范的定义,或看书完善。本来是想借助操作,让学生明的不管分的物体是多是少,只要*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进而将一个整体的概念扩展到大数目。但是对于操作后的思考,引导得不得力,导致学生无法说出“核心”。

  求同比较:

  主要是两个层面的比较:

  ① 分的东西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呢?

  ② 分一个物体和分多个物体的数量明明不一样多,为什么每个人分到的,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两层比较,突出了四分之一这个分数的本质:与分的东西是什么无关,与分东西的数量多少也无关,只要将这些物体*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总数的四分之一。

  存异比较:

  由于教材在揭示分数意义之前只有一个四分之一这一个例子,所以我想让学生先完成“做一做”,让学生思考这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从而体会分数不同的原因在哪?*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的份数就不同。

  在这种找不同的比较中,使学生认识到:之所以表示的个数不同,是因为单位“1”不同;之所以表示的分数不同,是因为*均分的份数,表示的份数不同――从不同中,更加强调了分数的这几方面要素,体分分母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了几份,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几份。

  正是因为运用求同的方法,正面比较,才突出了概念的共性;运用存异的方法,从反面强调了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样一正一反,抓住概念的本质进行教学,我认为才是有效的。

  5、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学生,与老师的讲授。感觉老师在课堂上说得比较多,学生说得少。有的需要学生多说的地方,学生不说,师就自己包办了。

  尽快在得到本组同伴的帮助、建议后,能有更好的改善。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3

  今天我把《倍数和因数》这个单元上完了,这个单元的内容教材上安排了7课时,可是我却上了10课时。在上这个单元之前我就意识到这个单元的概念比较多,学生肯定会产生混淆。于是我在上课时特别注意了每个概念的讲解,尽可能的让学生体会每个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这个单元上完以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倍数和因数”与“倍数和约数”这两种说法让我搞不清。

  “倍数和因数”与“倍数和约数”这两种说法让我搞不清。我记得以前教六年级的时候,书上说的是“倍数和约数”,而不是现在的“倍数和因数”。我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为什么现在的书上为什么要把“倍数和约数”改成“倍数和因数”。不过我现在正在上网查资料和请教别人,相信要不了不久我会把这个问题给搞清楚的。

  二、为什么本册书上在讲“倍数与因数”的时候不提整除。

  我的头脑也许还受以前书的影响,我认为说到“倍数与因数”必须要谈到整除,似乎只有谈到了整除,才有资格说到“倍数与因数”,但是我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书上在这里不提整除的好处。但是我的心里也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国标版教材到底在什么时候什么数学环境下才提出“整除”这个概念的,我现在期待在国标版的教材上看到“整除”这个概念。

  三、3的倍数的特征怎样让学生发现出来?

  我在上课的时候发现学生能很容易的发现2和5的倍数的特征,对于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就发现不了了。我感觉书上的那种方法比较机械,肯定会有一种更好的方法能引导学生找出3的倍数的特征,只不过到现在我还没想出来,不知道谁有好办法能告诉我一下,在这里我先谢谢了。

  四、我觉得这个单元上完以后,一定要让学生搞清楚“偶数与奇数”是对应存在的,“素数与合数”也是对应存在的。这两组数之间不能搞混淆。这两组数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们的分数标准不同,当然它们之间也有交叉的部分。我这个单元上完以后,给学生做了这样的一组题目。

  1、4这个数可以怎样称呼?

  (学生的回答是:可以称它为偶数、合数、自然数,还可以称它为整数)

  这道题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到同样一个数,由于看的角度不一样,它就有不同的名称。

  2、判别

  (1)、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2)、所有的奇数都是素数………………………()

  (3)、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

  (4)、所有的素数都是奇数………………………()

  这一组题目做下来,我感觉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单元的概念还是很有帮助的。

  成功之处:先让学生看主题兔,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列出不同的乘法算式,然后采取自学的方法,让学生自悟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及因数和倍数所指的数的范围。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整个教学过程有收有放,收放适度。

  不足之处:在巩固新知中,第3题:在36、4、9、12、3、0这些数中,谁和谁有因数和倍数关系。学生的解答出现遗漏现象。

  听教师说,这部分内容现在的教学设计与以前的不一样了。以前是以定理的方式出现的,而现在的教材则从形象入手“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并在小组里交流”。也就是说现在的教材让学生借助旧知——乘法与除法算式来学*新知——倍数与因数。当时,那位老师说:“学生能弄清倍数与因数吗?”当时,我根据自己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与接受程度回答的是“还好”。就我对这本教材的理解,我觉得教材从直观入手来教学新知,还是比较合理的。

  首先,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抽象理解水*还没有到能直接接纳定理的程度,或者说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更多地在于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与基本的数学经验,主要不是掌握抽象的定理。他们学*数学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小学教师的重任在于传达给学生这样一个声音:数学是好玩的、更是值得玩的!

  在课后的检测中,我教的两个班中,只有一两个学生把倍数和因数弄反了。而且学生对于似乎抽象的数兴趣浓厚,激情满满。现在想来,教材关键在于厘清倍数、因数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用更接*学生生活的直观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数学内容。我在说明倍数、因数与自然数的依存关系时,举的例子是:我们能说××是儿子吗?××是弟弟吗?……。这样使学生明白我们应该说的是××是××的倍数、××是××的因数。

  当然,这一节新授课的容量是很大的,上课时只是渗透了倍数、因数的概念与基本特点。因此,我们还需要对这部分内容进一步巩固。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4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在教学中我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思考、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加深了对新课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看图能力和想象力,同时又教给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从整个教学来看,基本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5

  知识背景和目标定位:

  《折线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

  基于以上认识,把《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

  1、观看科技展录像。看到这些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2、为了使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和分析这几年参观科技展人数的情况,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示参观人数呢?

  3、课前我已收集了*几年来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并把它制成了这样一张统计表。仔细观察,你能从统计表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参观科技展人数统计表 20xx年4月

年份20xx20xx20xx20xx20xx20xx20xx
人数(万人)24183036365460

  出示问题:在相邻的两个年份中,( )年到( )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

  你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计算)

  4、能不能不通过计算,换一种方式就可以直观得看出20xx年到20xx年人数增加最快呢?(条形统计图)

  但是,我在科技馆发现了他们用这些数据制成了这样的一幅统计图。(课件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这幅统计图中,横轴表示?纵轴表示?

  (2)每年的参观人数在这幅统计图上都找到吗? 谁来指着说一说。

  (3)这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来表示出每年的参观人数的?(板书:点:数量多少)

  (4)思考:目前这幅统计图也只是反映出了统计表里的信息,还不能解决刚才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有必要我们研究研究。我们不妨带着下面三个问题来看一看。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然后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2、深入探究

  (1)哪年参观人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到哪年人数没有变化?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

  分析:回到前面的问题,在统计表中想知道参观人数增加最快的是哪年到哪年,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的?那现在能直观的看出来了吗?(通过线的陡度来看)

  板书:*—不变

  陡—快

  (3)借助这幅统计图,体会一下这几年参观人数整体变化情况。你是怎么看出的?

  让学生看整条线段,感受整体趋势。

  课件演示整体上升的`过程。

  你们是通过什么看出来的上升的趋势的?(板书:线)

  总结:通过折线的起伏,来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这正是这种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补充板书:增减变化)。

  3、为统计图起名字

  你知道这种统计图叫什么名字吗?让学生根据这幅统计图的特点,自由起名。(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4、预测

  能不能根据这幅折线统计图来猜想一下,20xx年会有多少人来参观?

  总结:同学们,这只是一种猜测,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来参观,还要年底再作一次调查。

  5、感知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对折线统计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想想,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三、实践应用。

  1、分析折线统计图

  出示马鞍山师范附小四年级春季收费标准统计图,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有什么想说的?

  总结:全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免收学杂费了,这项改革是真正惠及到咱们千家万户的好事、实事,使得大批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儿童能重返校园,是义务教育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2、聪聪、明明两人患病期间体温变化的统计图

  请学生当小医生,分析一下聪聪和明明体温变化情况。

  3、“小华学*了折线统计图,觉得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很明显,就去文具店作了调查,并绘制了一幅统计图。请你认真观察分析这幅折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不同文具的销售情况)

  (1)让学生体会到若描述的是不同事物,则需要制条形统计图;若描述同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则制成折线统计图。

  (2)如果想让它合理,怎么在这张统计图上作一些简单的修改?(改成条形统计图)

  (3)做完这个问题后呢,就给咱们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折线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个问题其实是以后要研究的内容,你们刚才的发现已经很了不起了。

  四、拓展。

  (课件图文并茂出示)探究我国历史,于上古时代已能看见统计图理念的身影。周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显示已使用“分组”的观念区分大、小事,并运用实体的图像表达所观察到的事象。

  到商汤推行井田制度,把地划为九块,形如井字,八家各分一块为私田,中为公田,显见井田制度已略具统计图之轮廓。

  到宋代,南宋史学家郑樵的图谱思想等,则与现代统计图表的制图原则相*。

  至清朝,统计图已广泛的制作与运用,包括农工商统计图、交通统计图及教育统计图等。至今,统计图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也演变出形式各异的统计图。除了我们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外,还有柱形统计图、饼形统计图、面积统计图、雷达统计图等等。

  师:孩子,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无穷无尽的变幻,造就了无以计数的物象形态。其实在自然界中也存在天然的统计图,看(课件出示树的年轮)这不正是大自然的杰作吗?

  五、教学反思。

  我教学复式折现统计图这节统计课的内容,感觉有许多应该改进的地方。

  在设计课的时候,我力求做到让孩子们在感知单式折现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体会到二者的局限想以及复式折现统计图的优点。复式折现统计图便于比较两个数量的变化情况;便于比较两个数量总体发展趋势和阶段发展情况;同时对发展的数量作出简单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我尽量将课堂设计的内容丰满一些,训练点广泛一些,同时在发现中获取学*数学的乐趣。

  但是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没有备透学生。

  首先,学生的课前复*没有做好。

  课前,我应该让孩子们做好单式折现统计图的复*,在复*中巩固绘制的方法,技巧。即:描点,标数,连线。毕竟这是四年级的知识,时隔一年时间学生已经将知识遗忘差不多了。另外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复*课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做好了复*,那么本节课的重难点也一定会得以突破。

  其次,对于此类统计学的数学知识,应该给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例如:某一数量总体呈现何种趋势;某一阶段呈现什么趋势;波动较大;*稳发展等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如果教师能够相机真确引导,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中感到无话可说了。课下我问过许多同学为什不举手回答问题呢?他们说,不知道怎么说服清楚。

  第三,教师过于相信学优生,导致出现绘图马虎现象没有及时更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又一次清楚的认识到备课更应备好学生,不能单凭自己的“一厢情愿”设计课。要知道,再好的预设,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这样的生成才会精彩。一堂课可以不完成教学任务,但必须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毕竟我们的课堂不是作秀。*时中求发展才是真正为学生着想。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7)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五)份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飞船发射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2、借助多媒体课件声情并茂的特点,引领学生,把学生带入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

  3、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航天事业,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飞船发射成功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清脆的玲声又把我们带入了紧张而又愉快的一节课,不忙着上课,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一个猜字游戏,看看屏幕上的这个字是一个什么字呢?

  2、猜不出没有关系,看老师来把它变一变,(出示第二幅画)猜猜看,这个是什么字呢?对,这就是一个梦字。看着它你想到哪些与梦有关的词语呢?(美梦成真、梦寐以求、魂牵梦绕)

  3、可你知道吗?当梦成为梦想,它需要迈出多么漫长的一步。就有一个这样的梦想,从古至今,炎黄子孙一做就是几千年那!今天,它终于实现了。它就是梦圆飞天。(板书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甲骨文、小篆、楷字对“梦”的理解,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自然地走入学生心田,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字的美丽,同时也自然地带领学生走入文本。同时抓住这个主旨展开教学,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二、检查预*,感知课文。

  1、首先,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情况,出示词语组,指名读:

  戈壁大漠 执行任务 腾空而起

  激情澎湃 神奇美妙 梦想成真

  2、词语读得这么好,课文大家肯定会读得更好,请同学们轻声快读全文,读完以后,我们能不能结合课文内容用上一两个词语说一句话呢?

  3、真佩服我们班同学的读书水*。难度大些,能不能读出一些激情呢?

  【设计意图】通过词块教学,既检查了学生的预*效果,同时这过这一组词语,让学生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夹生的对课文的理解,为深入学*打下基础。

  三、精读课文,感悟激情。

  导入:古有飞天梦,今有神五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最激动人心场面,一起来感受这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吧!(出示:十、九……)这就是神五飞天十秒倒计时,读6-15小节,你从这个十秒倒计时中读出了怎样的心情?

  板块一:紧张

  1、你体会到了什么?(人们的心情紧张极了,激动极了。)哪一个自然段写出了紧张呢?

  2、出示:“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

  2、特别是哪些词语给了你这样深刻的体会?(一秒一秒)是的,每一秒都惊心动魄、扣人心弦;(逼*)已无退路,势在必行;(绷得紧紧的)不仅心绷得紧紧的,拳头也握得紧紧的,紧张得手心都出汗了;(似乎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急促的可以去掉吗?)内心的紧张激动可想而知。

  抓住这些词语,读好这句话! 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3、想一想,人们的心情为什么如此的紧张呢? 生自由回答(再过几分钟,飞船就要点火起飞了;这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人们已经期盼了太久太久;人们为这次首飞任务付出了太多的心血,成败就在今天……)

  是啊,这一刻,人们期盼了太久太久!当它降临时,我们怎能不紧张呢!

  4、再读体会。

  板块二:激动

  1、再读“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这是十秒倒计时!你还读出了怎么样的心情呢?

  2、因为倒计时的开始就意味着飞船就要发射升空了。谁再来激动地倒数这十个数?

  (指名读,评议:从你的声音,你的表情中,老师看出了激动。)

  这10秒钟,虽短犹长,它牵动着*14亿中国人的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期盼、凝聚的10秒,是吸引全世界目光的10秒。让我们再和总指挥一起10秒倒计时! 生齐读(“点火”“起飞”)

  3、引读第12自然段:“烈焰升腾,大漠震颤。……直指苍穹。”

  4、这是“神舟”5号升空的场面,这段话中,哪些词仿佛让你看到了升空的画面?让你听到了升空的声音?(烈焰升腾、宛如巨龙的橘红色火焰、托举、腾空而起,直指苍穹;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声)

  5、是啊,这升空画面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尤其是那个形象的比喻,让人记忆犹新。一起来读一读——引读

  6、想象出了那条巨龙般的'橘红色火焰了吗?对了,读书就要这样,能够边读边想,把语言文字在我们的脑中变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看到的很壮观,耳边听到的同样震撼人心:地动山摇般的轰鸣!这声音,这气势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7、视频展示,能读出这气势吗?后齐读。

  8、这气势气贯长虹,这气势让人叹为观止,这气势让人心潮澎湃。我想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在奔涌,请写出你最想说的几句话。

  9、交流。

  10、还有哪些语句你能感受到这样的激动呢?学生自由读一读。

  板块三:自豪

  1、 再读倒计时,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心情呢?神五腾空而起,直指苍穹,此刻我们的自豪和骄傲也随之升腾而起。你找到这份自豪了吗?

  2、交流“飞行正常!”

  仅仅三分钟的时间,杨利伟便通过电波告诉指挥控制中心,告诉游弋在浩瀚大洋上的“远望”3号测量船,告诉每一个炎黄子孙——飞行——引说:正常!

  可别小看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其实在告诉人们? 生自由表达(“神舟”5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了继俄罗斯、美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3、指导朗读第十四自然段。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多么有气势啊!层层推进。你能读出这种气势来吗?自己练一练。(指名读,齐读)这三个“传到”还会传到哪里呢?(交流)

  4、学*第15自然段,练*说话: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人们有的( ),有的( ),有的( )……

  5、由此,你想到了哪些成语?(心潮澎湃、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欢呼雀跃、热泪盈眶……)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最激动人心的倒计时,通过对倒计时的深入理解,把握课文情感的脉络,疏通课文,精读感悟。品味字里行间所蕴含情感,始终抓住情感这条主线,让学生逐渐走进文字背后的意蕴之中。反复出现倒计时的时候,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在共鸣的畅想之中领略语言文字的美。

  四、拓展文本,总结深化。

  1、紧张在充溢,激情在鼓胀,自豪在流淌,读起这别样的十秒倒计!此刻,又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在你心头荡起呢?(生齐读)

  2、紧张、激动、自豪、期待、艰辛,全部写在了梦圆飞天中。

  3、教师范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生写,出示:“浩瀚的太空还写下了( ),留下了( )”

  4、出示句子:“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让我们铭记这难忘的今朝,20xx年10月15日。这是一个令全世界华夏儿女难忘的日子。

  5、好一个“终于”,此刻你又从这个词中感受到了什么?是啊,为了这个飞天梦,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凝聚了多少艰辛和努力,来,让我们把所有的情感都倾泻到这个这短暂而漫长的10秒倒计时中去吧!让我们幸福地站起来一起读!

  6、最后,让我们在雄壮的《超越梦想》的乐曲声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课,也预祝我们祖国在今后的航天事业上越走越完美,更希望孩子们能承载着祖国新的梦想,扬帆起航!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让学生透过文字看情感,穿过情感找共鸣,在情感的磁场中尝试个性化的感悟,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荡涤,同时在情感的线索上,自然流淌出自己新鲜独到的见解和感悟。通过这个突破,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文字的意蕴。

  五、课后搜集关于“神舟号”的飞船信息,整理并和同学交流。

  板书:

  5、梦圆飞天

  美梦成真

  激动 自豪 紧张、期待……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能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作中去。

  教学重点:

  体会瑞恩的梦想是怎么变成现实的,感受瑞恩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

  过渡语:“梦想”可能是我们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梦想,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梦想成真。人应该有梦想,并为自己梦想的实现作出努力。

  2、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小结: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希望你们能够时刻记住自己的梦想,并使梦想转化成前进的动力。因为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你创造出无法想象的奇迹。(板书,完成课题)

  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3、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主人公就叫瑞恩。他因为自己的一个梦想而改变了非洲一部分孩子的命运。正是这位小男孩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帮助了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们,让我们深深感动。现在就请同学们来阅读这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梦想”是什么?)

  1、自读阅读提示,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2、交流:课文主要内容(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3、尝试理解“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

  ⑴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1、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又干净的水喝。

  2、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3、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⑵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梦想?”

  瑞恩的梦想在不断地变大,从挖一口井到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三、精读课文,走进文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梦想”是怎么实现的)

  (一)学*1、2自然段

  1、读第一、二自然段:

  ⑴瑞恩产生梦想的原因是什么?

  ⑵指名学生说并指名读“在非洲……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了。”

  ⑶出示文字资料:非洲缺水资料。

  ⑷齐读这段文字:

  教师:所以,瑞恩才有这样的一个梦想──(齐读)“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二)学*3~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3~13自然段。思考: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变成现实的.,实现这个梦想具体分几个步骤?

  2、学生自学。

  3、反馈:(“梦想”怎样实现的)

  (1)筹集70块钱(板书)

  瑞恩为攒够这70块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a、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朗读。

  b、感受70元的来之不易

  (2)筹集20xx块钱(板书)

  当他得知70元钱只能买一个水泵,而挖一口井需要20xx元时,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就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他的执着感动了好心人。妈妈的一位朋友把瑞恩的事写成了文章,刊登在当地的报纸上。短短2个月,就筹集到了可以打一口井的钱。

  (3)筹集买钻井机的钱(板书)

  同年9月,当他听工程师说人工凿井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20个人干10天才可以完成时,他——读: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这一个梦想看是简单,其实要耗费多少心血啊!从70元钱的一个水泵到20xx元“洁净的水”募捐项目到再增加钻井机。这对一位六岁的孩子来说谈何容易。假使仅仅靠瑞恩一个人的力量这个梦想永远无法实现。除了瑞恩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外,还靠什么使瑞恩的梦想成真?

  4、回顾梦想实现的经过

  四、设身处地,升华题义

  1、瑞恩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和父母一起来到了乌干达的安格鲁,村里的5000个孩子一起出来欢迎他。人们的眼里充满了泪水。这是激动的泪水,感激的泪水。

  2、齐读句子,出示:

  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有谁会不在此时流泪呢?

  “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梦想的实现,给安格鲁的孩子们送去了关爱,送去了健康,令安格鲁的村民们感激不尽;而安格鲁村民们的表现,也令瑞恩和父母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幸福。

  3、感受:瑞恩的梦想到底有多大的力量?

  (1)读14 ~17自然段,找出具体的事例。

  (2)学生交流、

  4、写话练*

  出示:假如你现在就是5000名的非洲孩子之一,你会对瑞恩说什么?

  5、讨论:

  你还认为“梦想的力量”大在哪里?(从书本中勾画出:梦想的力量,能够唤起人们的爱心,能够为非洲人民带来生存的希望,能够为非洲建设作出贡献。)

  五、课外延伸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要对学生进行自强不息等方面的美德教育,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内容,抓住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精神,从中受到启迪。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爬上横木顶上的故事,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设计理念

  课堂上,以疑促读,以读为主,边读边想,边读边议,抓住关键句段进行品词析句,深入文本,了解人物特点,读懂课文,从而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揣摩,在揣摩中领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是怎样爬上横木顶上的,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4、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1、进行课前预*,读通课文,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找来《爱的教育》这本书读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课吗?为什么?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一节充满爱和感动的体育课。(板书课题齐读)

  2、学生质疑,师梳理问题。

  (问题预设:体育课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节体育课?……)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书写,要求把字写得正确、美观、规范。

  重点指导“膝”、“憋”两个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导学生从原因、经过、结果入手简练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第二课时

  一、课题导入,整体感知。

  (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17课《体育课》。(板书课题齐读)

  (二)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学*目的。

  二、顺学而导,深入文本。

  (一)解决“体育课上发生了什么事情?”的问题。

  1、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自读课文,思考相关的问题。

  2、读中品词析句,引导体会涅利爬上横木顶上的困难之大。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爬上横木的同学名字以及描述他们爬横木的'语句。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出示相关的语句。

  (3)反复朗读句子,引导学生读有发现。

  (4)学生抓住有关语句和在对比中进行交流体会。

  (5)指导朗读。

  3、读中品词析句,引导体会对涅利的认识。

  (1)涅利那么瘦弱,他为什么能爬上横木顶?

  (2)同桌讨论后再交流。

  (3)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老师和同学关心、鼓励涅利的语句。

  (4)反馈交流。

  (5)教师出示描述涅利爬上横木顶这一过程的语句,学生边读边联系上下文体会:涅利是个怎样的孩子?

  (6)学生交流。(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自信、自立、努力、坚强、锲而不舍……)

  (二)解决“体育课后发生了什么事情?”的问题。

  1、读中品词析句,引导体会大家是如何赞扬涅利的。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赞扬涅利的句子。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出示相关句子。

  (3)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语句夸一夸涅利。

  (4)拓展思维:同学们,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你想对涅利说些什么?(学生自由抒发对涅利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2、读中品词析句,引导体会对涅利母亲的细节描写。

  (1)听到这么多赞扬涅利的话语,涅利和他的母亲感受如何呢?自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指名反馈。

  (3)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对涅利母亲细节描写的语句。

  (4)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重点研读:

  ①为什么“每说出一个字,都让她费了很大的劲儿?”

  ②涅利的母亲怕同学们会怎样?

  ③为什么涅利的母亲低着头从学校外面走过去,不敢往学校这边看?

  (5)引导学生抓住母亲对孩子的爱进行交流汇报。

  三、回归整体,升华认识。

  (一)围绕板书,说说体育课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而明白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二)教师小结。

  1、归纳本节课的学*方法。

  2、激发学生勇敢、快乐

  四、布置作业

  1、推荐读《人生更短的东西》和《快乐生活的哲学》两篇文章。

  2、写读后感受。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4

  学*目标

  1. 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魔力、通融、刻薄、武断、熔岩、窘况、阔佬、撵跑、雅致、考究、妙不可言、十全十美”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根据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运用。

  教学准备:

  课前介绍《百万英镑》的故事梗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感受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形象,让我们再来看看外国作家笔下的人。下面这篇课文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土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

  2.了解故事梗概,了解作者——马克·吐温

  一个富豪之家的两兄弟,从银行中取出面额为一百万英镑的`钞票,藉此验证这一百万的价值。他们选择了身无分文的年轻人作为实验品。于是一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穷光蛋忽然之间得到了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他的生活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引起了他生活方式的突变……

  3.揭题:24*金钱的魔力

  二、自读课文,畅谈体会

  1.静心读文,想想可以用哪些词语概括老板和托德的特点,课文的哪些描写突出了这些特点。(在书上作批注。)

  2.交流阅读感受。

  (1)学生在四人学*小组交流,谈谈对两个人物的评价。推选代表准备全班交流。

  (2)派代表分别在写有“老板”和“托德”的题板上写上概括性的词语。

  例:

  老板:见钱眼开、唯利是图

  托德:以貌取人、刻薄、势利小人

  3.各学*小组针对其中一个人物选取课文中一处最精彩的描写读一读,谈谈体会。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相机指导:

  ◆关于“托德”:

  (1)入木三分的语言描写:

  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抓住:“刻薄的嘴脸”读出“刻薄的语气”。)

  他一听这些话,态度稍微改了一点儿,但是他仍旧有点儿摆着架子回答我:“我并没有恶意……恰恰相反,我们换得开!”——(抓住“仍旧”“摆着架子”读出“善变”。)

  (2)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

  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満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你体会到什么?是怎么读懂的?

  (点拨:托德神情的变化:“笑容是遍布满脸的”——“凝结”、“毫无光彩”;通过表情朗读体会比喻的妙用。)

  ◆关于“老板”:

  (1)动作描写:

  老板望了一眼,吹了一声轻快的口哨,一下子钻进那一堆顾客拒绝接受的衣服里,把它来回翻动,同时一直很地说着话,好像在自言自语似的:

  (引导抓住:“钻进”“来回翻动”“兴奋地说着话”,想象人物的连续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

  (2)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课文12~18自然段。)

  学生自由试读十二自然段,谈谈感受。分角色朗读。(较快的语速,体现人物的金钱的奴隶媚态。)

  4.小结、提炼:读了文章,托德与老板的可耻嘴脸及性格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这都缘于作者对人物的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入木三分的语言描写。

  四、总结写作特点

  作者通过了哪些描写,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来把文中的人物形象写得如此鲜明?

  (语言、动作、神态的前后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五、作业

  阅读一篇文章,做一则读书笔记:摘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情描写的句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5

  网络学*课前准备:

  字典,课本图片,笔记本,网络畅通,学*所用电子产品。

  网络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正确书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解释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说出课文内容,说说园子里有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3.读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说出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网络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词,读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网络教学难点:

  读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祖父的园子》,感知园子的.世界。

  (一)交流激趣,导入课题。

  1.谈话激趣:童年是快乐的,童年生活是美好的,人们往往留恋童年时光,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就记录了这样的感受。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她的童年生活吧!下面先介绍一下萧红ppt。在萧红的记忆里,难以忘却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童年的记忆,走进《呼兰河传》节选的——《祖父的园子》。(ppt:祖父的园子,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4.教师领读我会认生字,练*朗读。

  5.教师领读我会读词语,练*朗读。

  6.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我会写生字,观察讲解易错字。“拔”区别拔和拨;“承”;区别瞎和割。

  7.学*词语:明晃晃、光芒四射。

  8.默读课文,说一说作者从哪两方面写祖父的园子的?

  教师小结:两个方面,第一园子里有什么?第二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

  9.跟老师一起读读前三段,说说园子里都有什么?学*前三段。

  10.再读课文前三段,读出喜爱之情。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3.积累ABB词语。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菁华6篇)(扩展8)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份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八十二到八十三页《包装的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表面积等有杜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渗透节约的意识,体会包装的学问在生活中的应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究多个相同长方体最节省包装纸的叠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最节省包装纸的包装策略

  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在合作探究中探索出不同的包装方法,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总结,领会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策略。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准备若干个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上课了,我们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关于包装的图片(课件出示图片)师:你们看到了这几幅图片后有什么感受,请说一说。物品经过包装显得更精美,可见包装的作用很大,那在包装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今天我们先从节约的角度来研究一下《包装的学问》(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初步感知(生本交流)。

  1、小组活动,自主探究

  (1)国家很关心我们青少年儿童实,施了蛋奶工程,那奶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表面积有多大呢?接口处不计

  (2)如果要将两盒奶包成一包,包装时一共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呢?(一个需要208*方厘米,两个就是需要416*方厘米)。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说一说。(合起来包装,就不是416*方厘米了)。问:合起来包装为什么就不需要416*方厘米的包装纸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拿出两个长方体纸盒摆一摆。(同桌和合作,探索组合包装的方法。)请一名学生展示摆放的方法。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包装方法?再指明展示。(展示结束,课件出示三种组合包装的方法图。)

  2、展开猜想,交流讨论时。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三种包装方法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请看第一种方法重合的是哪些面?师,我们可以说重合了两个小面。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呢。(第二种方法重合的是两个中面,第三种方法重合的是两个大面。)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这三种方法,哪种方法最节约包装纸?问:第三种方法最节约,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想的吗?(指名交流)。

  3、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师:这个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验证呢?(可以分别计算出三种组合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再比较一下就知道了。)问怎样计算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先让学生计算出第一种方法包装后的大长方体表面积。(指名板书)师: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再指名板书。师:我们来比较一下哪种方法简单一些?(把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去重合面的面积。)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另两种的面积。(指名板书)师:从计算的结果看,是不是和我们刚才的猜想一致呢?谁能说一说在包装时,究竟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呢?(指名回答)。

  三、组合三个,再次体验

  如果要把三盒奶包装起来,需要多少包装纸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动手摆一摆。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拿出三个盒子摆一摆。(小组合作,探索组合包装的方法。)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有几种包法呢?(接口处不计)。

  在小组合作学*之前先看一下要求:电脑演示学*要求。利用盒子摆一摆,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摆法?分别计算出不同摆法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并把有关数据填到统计表中。哪种拼法最节省包装材料?找一找有什么发现?填好研究过程记录表。

  再请小组代表展示包装的方法。(学生上讲台展示)

  四、质疑拓展阶段,师生交流。

  1、师反问为什么不包装成不规则立体图形的方式呢?总结:不美观也不节约,所以我们包装长方体物体的时候一般还是包装成长方体形式的。

  2、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怎样节约包装纸了,愿意接受更大的挑战吗?如果要包装四盒奶,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

  3、六人小组活动要求,拿出四个盒子摆一摆,你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摆法?观察比较哪种包装最节省纸张,细心观察,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最先完成的小组上台展示摆法。 其他小组有什么疑问可以问他。师:用你们的慧眼观察一下,这六种摆法里了你们又发现了什么?第几种方法最节约?师设疑:刚才我们发现“重叠面积越大,表面积越小”是不是有错呢?看来同学们对这两种有疑问,下面我们在用手中的学具演示演示一次他们不同的拼接过程。

  4、总结:现在同学们明白了吗?这句话有没有错?其实有时最大是会发生变化的,此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始终使重叠的面积是最大的面积就可以了。

  五、总结回顾,梳理经验。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请说一说,这一类题该怎样计算呢?

  包装虽小,里面的学问却不少,适当的包装是对自身的有效补充。但没有充实的内在素养,包装只能投有其表,让我们每个人都用智慧和勇气包装自己!

  六 、作业设计

  1、包装时不仅要考虑节约,还要考虑哪些因素呢?到超市中调查,看看哪种商品的包装不够节约包装纸,为它设计一个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案,并思考厂家为什么要这么包装?

  2、你为灾区的小朋友准备了什么礼物?老师帮他们挑了一套分别为1、2、3、4集的书,每本书长、宽、高分别为20厘米、15厘米、8厘米。老师想亲手将这套书用彩纸装饰起来,请你为我设计一个装饰方案。要求:设计一种最省的包装方法,并想一想,除了节省之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七、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重叠的面积越大,露出的面积就越小,就越节约纸张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会求数据的中位数,了解中位数与*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统计量(*均数或中位数),在与*均数的对比中体现中位数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激励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

  教学难点:

  恰当选择统计量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中位数

  1、故事引入。

  李叔叔要去找工作,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找工作时,一般最关注什么?

  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的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员工月*均工资1000元,现招员工若干。李叔叔一看,待遇不错,就去应聘了。可到了发工资,李叔叔不高兴了。超市老板拿出了员工的工资表。

  某某超市员工月工资表单位:元

  职 员 月工资

  经 理 3000

  副经理 20xx

  员工A 900

  员工B 800

  员工C 750

  员工D 650

  员工E 600

  员工F 600

  员工G 600

  员工H 600

  员工 I 600

  2、思考与讨论

  (1)广告上说员工的月*均工资1000元,正确吗?

  (2)但大部分的员工工资在1000元以下,广告是否符合实际?

  (3)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员工的月工资水*比较合理?

  3、交流与沟通

  (1)通过计算,月*均工资是1000元,没有错。

  (2)部分学生认为此广告存在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员工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3)这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3000和20xx,所以*均数1000不能真实地反映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

  生一:600元比较合适,因为得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5人。

  生二: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生三:把两个经理的工资去掉,再求其它数的*均数。

  4、提出中位数和众数

  同学们分析得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量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水*,那就是中位数和众数。(板书课题)

  (1)按照你们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中间的那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强调:先按大小顺序排列。)

  工资表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共11个数,第6个数是中位数,是650。)

  想一想:*均数1000和中位数650哪个数表示员工的工资水*更合适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点明:*均数会因为一些极端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均水*,而极端数据对中位数没有影响,650处于中间,反映的是中等水*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李叔叔应当关心中位数。)

  (2)同学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呢?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众是多的意思,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这组数据的众数是600,体现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李叔叔还应当关心众数。)

  二、找中位数和众数

  1、求下面每组数据的中位数。

  (1)请一列同学(人数是奇数)报体重,记录下数据,数据的大小未排列。

  (2)请一列同学(人数是偶数)报最*一次的测试成绩,记录下数据,数据的大小也未排列。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明确: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间两个数的*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以上两题都要强调先要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而且比较用*均数和中位数哪个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真实水*。

  2、请一小组的同学报年龄,记录下数据,找众数。并比较众数和中位数哪个能更好地反映同学们的年龄状况。

  三、知识应用

  1、课本89页第一题。

  明确:当一组数据中没有出现偏大数或偏小数时,中位数、*均数和众数就会非常接*,甚至相等。这种情况下,这三种数都能用来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

  2、课本89页第3题。

  明白众数是40,不是34。

  3、在一次射击比赛中,战士甲和战士乙分别代表两个连队比赛,获得胜利者将代表连队参加全团射击比赛,每人打5发子弹,成绩如下:战士甲的*均分7.8环,战士乙的*均分8环。你想推荐谁?

  (1)说明推荐理由。

  (2)回放射击过程,战士甲10、9、10、10、0;战士乙7、7、8、10、8。

  (3)再次作出选择,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1、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

  2、怎样恰当选择*均数、中位数或众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

  五、小调查

  同学们看过电视上很多比赛活动,评委是怎样计算选手的得分的?你认为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再求的*均数与*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哪个能更好地反映选手的成绩?

  六、教学反思

  市教科所的领导听课的点评:

  1、重难点把握得好,一针见血;

  2、基础打得好,明确内涵,理论运用入木三分;

  3、学生紧密配合,参与学*,引人入胜;

  4、把学*与生活巧妙结合起来,标新立异。

  个人遗憾:

  1、在同学们报出的实时数据中,众数和中位数的比较还不够突出;

  2、练*量较少。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3

  一、教学内容:

  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 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 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三、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1. 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及模型

  2. 演示分数用的教具

  3. 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体积时制备1 m3、1 dm3模型,容纳1 L、100 ml液体的量杯;教学因数与倍数时,可根据教科书上的图制成教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四、课时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实验教材的编者为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一、 图形的变换(4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6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左右

  2、 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1课时左右

  二、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7课时左右整理和复*1课时

  粉刷围墙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4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左右

  4、约分.....................................4课时左右

  5、通分.....................................4课时左右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7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左右

  六、统计(3课时)

  打电话.........................................1课时

  七、数学广角(2课时)

  八、总复*(4课时)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4

  知识背景和目标定位:

  《折线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

  基于以上认识,把《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

  1、观看科技展录像。看到这些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2、为了使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和分析这几年参观科技展人数的情况,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示参观人数呢?

  3、课前我已收集了*几年来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并把它制成了这样一张统计表。仔细观察,你能从统计表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参观科技展人数统计表 20xx年4月

  出示问题:在相邻的两个年份中,( )年到( )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

  你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计算)

  4、能不能不通过计算,换一种方式就可以直观得看出20xx年到20xx年人数增加最快呢?(条形统计图)

  但是,我在科技馆发现了他们用这些数据制成了这样的一幅统计图。(课件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这幅统计图中,横轴表示?纵轴表示?

  (2)每年的参观人数在这幅统计图上都找到吗? 谁来指着说一说。

  (3)这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来表示出每年的参观人数的?(板书:点:数量多少)

  (4)思考:目前这幅统计图也只是反映出了统计表里的信息,还不能解决刚才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有必要我们研究研究。我们不妨带着下面三个问题来看一看。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然后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2、深入探究

  (1)哪年参观人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到哪年人数没有变化?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

  分析:回到前面的问题,在统计表中想知道参观人数增加最快的是哪年到哪年,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的?那现在能直观的看出来了吗?(通过线的陡度来看)

  板书:*—不变

  陡—快

  (3)借助这幅统计图,体会一下这几年参观人数整体变化情况。你是怎么看出的?

  让学生看整条线段,感受整体趋势。

  课件演示整体上升的过程。

  你们是通过什么看出来的上升的趋势的?(板书:线)

  总结:通过折线的起伏,来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这正是这种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补充板书:增减变化)。

  3、为统计图起名字

  你知道这种统计图叫什么名字吗?让学生根据这幅统计图的特点,自由起名。(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4、预测

  能不能根据这幅折线统计图来猜想一下,20xx年会有多少人来参观?

  总结:同学们,这只是一种猜测,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来参观,还要年底再作一次调查。

  5、感知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我们已经对折线统计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想想,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三、实践应用。

  1、分析折线统计图

  出示马鞍山师范附小四年级春季收费标准统计图,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有什么想说的?

  总结:全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免收学杂费了,这项改革是真正惠及到咱们千家万户的好事、实事,使得大批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儿童能重返校园,是义务教育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2、聪聪、明明两人患病期间体温变化的统计图

  请学生当小医生,分析一下聪聪和明明体温变化情况。

  3、“小华学*了折线统计图,觉得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很明显,就去文具店作了调查,并绘制了一幅统计图。请你认真观察分析这幅折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不同文具的销售情况)

  (1)让学生体会到若描述的是不同事物,则需要制条形统计图;若描述同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则制成折线统计图。

  (2)如果想让它合理,怎么在这张统计图上作一些简单的修改?(改成条形统计图)

  (3)做完这个问题后呢,就给咱们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折线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个问题其实是以后要研究的内容,你们刚才的发现已经很了不起了。

  四、拓展。

  (课件图文并茂出示)探究我国历史,于上古时代已能看见统计图理念的身影。周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显示已使用“分组”的观念区分大、小事,并运用实体的图像表达所观察到的事象。

  到商汤推行井田制度,把地划为九块,形如井字,八家各分一块为私田,中为公田,显见井田制度已略具统计图之轮廓。

  到宋代,南宋史学家郑樵的图谱思想等,则与现代统计图表的制图原则相*。

  至清朝,统计图已广泛的制作与运用,包括农工商统计图、交通统计图及教育统计图等。至今,统计图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也演变出形式各异的统计图。除了我们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外,还有柱形统计图、饼形统计图、面积统计图、雷达统计图等等。

  师:孩子,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无穷无尽的变幻,造就了无以计数的物象形态。其实在自然界中也存在天然的统计图,看(课件出示树的年轮)这不正是大自然的杰作吗?

  五、教学反思。

  我教学复式折现统计图这节统计课的内容,感觉有许多应该改进的地方。

  在设计课的时候,我力求做到让孩子们在感知单式折现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体会到二者的局限想以及复式折现统计图的优点。复式折现统计图便于比较两个数量的变化情况;便于比较两个数量总体发展趋势和阶段发展情况;同时对发展的数量作出简单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我尽量将课堂设计的内容丰满一些,训练点广泛一些,同时在发现中获取学*数学的乐趣。

  但是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没有备透学生。

  首先,学生的课前复*没有做好。

  课前,我应该让孩子们做好单式折现统计图的复*,在复*中巩固绘制的方法,技巧。即:描点,标数,连线。毕竟这是四年级的知识,时隔一年时间学生已经将知识遗忘差不多了。另外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复*课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做好了复*,那么本节课的重难点也一定会得以突破。

  其次,对于此类统计学的数学知识,应该给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例如:某一数量总体呈现何种趋势;某一阶段呈现什么趋势;波动较大;*稳发展等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如果教师能够相机真确引导,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中感到无话可说了。课下我问过许多同学为什不举手回答问题呢?他们说,不知道怎么说服清楚。

  第三,教师过于相信学优生,导致出现绘图马虎现象没有及时更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又一次清楚的认识到备课更应备好学生,不能单凭自己的“一厢情愿”设计课。要知道,再好的预设,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这样的生成才会精彩。一堂课可以不完成教学任务,但必须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毕竟我们的课堂不是作秀。*时中求发展才是真正为学生着想。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已学过的*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

  课内练*一-----第1、2题。

  课后*题

  完成课后练*题相关作业。

相关词条